壮族的八大风俗*惯 (菁华5篇)

首页 / 文库 / | 2022-10-03 00:00:00 风俗*惯

壮族的八大风俗*惯1

  壮族的八大风俗*惯

  一、建筑居住

  壮族喜欢依山傍水而居(因为我们的周围不是山就是水,所以不喜欢都难)。在青山绿水之间,点缀着一栋栋木楼,这就是壮族人的传统民居。其房屋多为砖木结构,外墙粉刷白灰,屋檐绘有装饰图案。居住在山区的壮族,其村落房舍多数是土木结构的瓦房或草房,建筑式样一般有半干栏式和全地居式两种。

  干栏,也叫木楼、吊脚楼。壮、侗、瑶、苗、都有。多为两层。上层一般为3开间或5开间,住人。下层为木楼柱脚,多用竹片、木板镶拼为墙,可作畜厩,或堆放农具、柴禾、杂物。有的还有阁楼及附属建筑。一般干栏都依山傍水,面向田野。一个寨子一个群落,既雄伟又壮观。有些村寨,家家相通,连成一体,就像一个大家庭。居室格局,各处自有特点。龙胜县龙脊乡壮族干栏,以神龛为中心,神龛后面,居中是家公住房(以女主人为中心),左角是家婆住房,有小门与家公房相通。主妇房在右角。丈夫房在厅堂右侧外。客房在前庭左角,姑娘房在右角楼梯旁,便于她们与小伙子们交往。这种布局的最大特点,是夫妻异室,沿袭了古俗。干栏,内部结构略有变化,但基本格局不变。

  二、服饰

  男装有右襟与对襟两种,右襟衫反膊无领,衣纽从右腋下开至腰部又转向正中,再开出三四寸而止,衣襟镶嵌一寸多宽的色布边,用铜扣纽,再束上长腰带;对襟开胸,长仅及脐的紧身衫,这是在劳作时穿着的。而女装为无领右襟,只是衣袖比男装大些,宽大*尺,长至膝盖,镶嵌绲边,边条有宽细,一般在二三道以上。肩内贴布反衬在外,起缝三线,名叫“反膊衫”。男女衫的扣钮均铜纽或布纽。男女裤子式样基本相同,裤脚有绲边,俗称“牛头裤”。已婚妇女有绲花边的肚兜,腰裤左边悬挂一个穗形筒,与锁匙连在一起,走动时发出“沙*啦”的响声。男子礼服惯穿长袍,外面套上一件短褂,通称“长衫配马褂”,起先是头戴顶圆帽,后来改戴礼帽。男女都穿布鞋。

  三、宗教

  壮族的宗教多为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唐、宋以后,佛教、道教先后传入,建立了寺庙。1858年以后,天主教传入,1862年基督教教传入,但都未传开。各家都有神龛,敬奉祖先。*现代以来,部分壮族地区又有天主教和新教的传入。

  壮族本民族宗教则以摩教(MOZ)(壮族巫教)主要的信仰,摩教带有浓重的佛、道二教,特别是道教相融合为其特点。此外,神灵崇拜 民间崇拜的神灵多而杂,有自然神、社会神、守护神等等,崇拜仪式也随诸神的功能而不同。布洛陀是壮族先民口头文学中的神话人物,是创世神、始祖神和道德神,其功绩主要是开创天地、创造万物、安排秩序、制定伦理等。“布洛陀”是壮语的译音,布洛陀的“布”是很有威望的老人的尊称,“洛”是知道、知晓的意思,“陀”是很多、很会创造的意思,“布洛陀”就是指“山里的头人”、“山里的老人或“无事不知晓的老人”等意思。布洛陀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一。

  四、婚俗

  壮族的婚姻,有自由恋爱和父母包办的形式,一般婚前享受充分的恋爱自由,但父母干涉包办也时常有。壮族一般实行一夫一妻制。妇女和男子一样都是家庭的劳动力,但仅有男子有继承权。其婚姻制中盛行“不落夫家”或“坐家”,现在有些地方还保持这种*俗。青年男女结婚后,新娘便返回娘家居住,遇重大节日和农忙时节才到丈夫家短暂居住,直到怀孕之后才长住婆家。因此,“不落夫家”的时间为三、五年不等。在历史上,“不落夫家”期间有性自由,*代受儒家文化影响,认为这是一种不正当的行为,遭到严禁,违者或离婚,或赔偿一定的财物。现在恋爱自由,婚姻自主。

  五、壮族的饮食*惯

  多数地区的壮族*惯于日食三餐,有少数地区的壮族也吃四餐,即在中、晚餐之间加一小餐。早、中餐比较简单,一般吃稀饭,晚餐为正餐,多吃干饭,菜肴也较为丰富。大米、玉米是壮族地区盛产的粮食,自然成为他们的主食。

  日常蔬菜有青菜、瓜苗、瓜叶、京白菜(大白菜)、小白菜、油菜、芥菜、生菜、芹菜、菠菜、芥蓝、蕹菜、萝卜、苦麻菜,甚至豆叶、红薯叶、南瓜苗、南瓜花、豌豆苗也可以为菜。以水煮最为常见,也有腌菜的*惯,腌成酸菜、酸笋、咸萝卜、大头菜等。快出锅时加入猪油、食盐。

  壮族对任何禽畜肉都不禁吃,如猪肉、牛肉、羊肉、鸡、鸭、鹅等,有些地区不吃狗肉,也有些地区却酷爱吃狗肉。猪肉也是整块先煮,后切成一手见方肉块,回锅加调料即成。壮族人*惯将新鲜的鸡、鸭、鱼和蔬菜制成七八成熟,菜在热锅中稍煸炒后即出锅,可以保持菜的鲜味。

  壮族喜爱猎食烹调野味、昆虫,对三七的食疗颇有研究,利用三七花、叶、根、须做菜很有特色。壮族还擅长烤、炸、炖、腌、卤成熟法,嗜酒,口味辣麻偏酸,喜食酥香菜品。主要特色菜有:辣血旺、火把肉、壮家烧鸭、盐风肝、脆熘蜂儿、五香豆虫、油炸沙虫、皮肝糁、子姜野兔肉、白炒三七花田鸡、岜夯鸡等。

  六、三月三和歌圩

  壮族传统歌节。又叫“三月三”、“歌圩节”、歌圩,壮语叫“窝埠坡”;双龙垌”。意为到田间或岩洞外唱的歌。分日歌圩和夜歌圩。日歌圩在野外,以倚歌择配为主要内容; 夜歌圩在村子里,主要唱生产歌、季节歌、盘歌和历史歌。除农历三月初三,春节、四月初八、中元、中秋以及婚嫁、小孩满月、乔迁等时节都可形成歌圩。甚至赶圩路上歌逢对手时,也可形成临时歌圩。其起源有多种传说,一说刘三姐发明山歌,众人争相传唱,逐渐衍成歌圩; 一说为娱神,除灾驱疫; 一说为纪念一对坚贞情侣。歌圩节前,人们要备好五色饭和彩蛋,姑娘们还要赶制绣球。

  歌圩日,小伙子和姑娘们都穿节日盛装,男携礼物,女揣绣球,成群结队前往。有的抬着刘三姐神像绕行歌圩一周,才开始对歌。有的则由姑娘们搭起五彩绣棚,待小伙子到来,边对歌、边审度对方人品、才华。有的是男女对列,姑娘向意中人抛出绣球,对方如果中意,就在绣球上绑上礼物,掷还女方。有些歌圩有碰蛋的*俗:小伙子用手上彩蛋碰姑娘手中彩蛋,姑娘如愿意和他做朋友,就露半边蛋让他碰,不愿,就整个握住。还有的是甲村向乙村送去彩球,相约还球时举行山歌比赛,如乙村输了,彩球不准送还,来年继续比赛,直到唱赢为止。

  现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已将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定为壮族歌节,逐渐发展成“三月三”文化艺术节。广西第3届“三月三”文化艺术节在桂林举行,把文化、经济交流同旅游结合起来,收效良好。

  七、抛绣球

  壮族青年传统的体育文娱活动,和表达爱情意愿的独特方式。绣球有圆形、方形、菱形,有的还做成各种动物形状。上端有条彩带,下端系一束尺多长的彩丝穗子,球内填充谷糠或棉籽,大小不一,轻重不等,一般不超过一斤。比赛时,男女相向分列两队,各有一裁判。一方起抛,球落对方场内,接不住的,要罚唱歌或表演节目。再轮换抛球。绣球作为爱情信物时,抛法又不相同。有的是在对歌时,姑娘趁无人注意悄悄地送给意中人,对方则以手帕、毛巾之类物品回赠,两人继续对唱下去,借以增进了解。有的是姑娘看中了谁,便定点抛过去,对方如亦有情意,即系上礼物,还抛过来。绣球能打开双方心扉,为彼此的进一步接触、了解,创造条件。

  八、禁忌内容

  壮族人忌讳农历正月初一这天杀牲;有的地区的青年妇女忌食牛肉和狗肉;妇女生孩子的头三天(有的是头七天)忌讳外人入内;忌讳生孩子尚未满月的妇女到家里串门。登上壮族人家的竹楼,一般都要脱鞋。壮族忌讳戴着斗笠和扛着锄头或其他农具的人进入自己家中,所以到了壮家门外要放下农具,脱掉斗笠、帽子。火塘、灶塘是壮族家庭最神圣的地方,禁止用脚踩踏火塘上的三脚架以及灶台。壮族青年结婚,忌讳怀孕妇女参加,怀孕妇女尤其不能看新娘。特别是怀孕妇女不能进入产妇家。家有产妇,要在门上悬挂袖子枝条或插一把刀,以示禁忌。不慎闯入产妇家者,必须给婴儿取一个名字,送婴儿一套衣服。一只鸡或相应的礼物,做孩子的干爹、干妈。壮族是稻作民族,十分爱护青蛙,有些地方的壮族有专门的“敬蛙仪”,所以到壮族地区,严禁捕杀青蛙,也不要吃蛙肉。每逢水灾或其他重大灾害时,壮族都要举行安龙祭祖活动,乞求神龙赈灾。仪式结束后,于寨口立碑,谢绝外人进寨。

  壮族介绍

  壮族是*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也是*第二大民族,人口1700万以上。壮族主要分布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部和北部、云南省东南部、广东省、贵州省和湖南省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交界地区以及越南北部边陲;现代部分壮族民众因发展、婚姻等因素迁移至广东省以及*各地。壮族拥有其独特、优秀的民族文化,从古代持续发展、延续至今,并融入汉族文化。但壮族在从古至今持续发展中有许多和其他民族不一样的风俗*惯,并流传至今。

壮族的八大风俗*惯2

  男装有右襟与对襟两种,右襟衫反膊无领,衣纽从右腋下开至腰部又转向正中,再开出三四寸而止,衣襟镶嵌一寸多宽的色布边,用铜扣纽,再束上长腰带;对襟开胸,长仅及脐的紧身衫,这是在劳作时穿着的。而女装为无领右襟,只是衣袖比男装大些,宽大*尺,长至膝盖,镶嵌绲边,边条有宽细,一般在二三道以上。肩内贴布反衬在外,起缝三线,名叫“反膊衫”。男女衫的扣钮均铜纽或布纽。男女裤子式样基本相同,裤脚有绲边,俗称“牛头裤”。已婚妇女有绲花边的肚兜,腰裤左边悬挂一个穗形筒,与锁匙连在一起,走动时发出“沙*啦”的响声。男子礼服惯穿长袍,外面套上一件短褂,通称“长衫配马褂”,起先是头戴顶圆帽,后来改戴礼帽。男女都穿布鞋。

壮族的八大风俗*惯3

  壮族的宗教多为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唐、宋以后,佛教、道教先后传入,建立了寺庙。1858年以后,天主教传入,1862年基督教教传入,但都未传开。各家都有神龛,敬奉祖先。*现代以来,部分壮族地区又有天主教和新教的传入。

  壮族本民族宗教则以摩教(MOZ)(壮族巫教)主要的信仰,摩教带有浓重的佛、道二教,特别是道教相融合为其特点。此外,神灵崇拜民间崇拜的神灵多而杂,有自然神、社会神、守护神等等,崇拜仪式也随诸神的功能而不同。布洛陀是壮族先民口头文学中的神话人物,是创世神、始祖神和道德神,其功绩主要是开创天地、创造万物、安排秩序、制定伦理等。“布洛陀”是壮语的译音,布洛陀的“布”是很有威望的老人的尊称,“洛”是知道、知晓的意思,“陀”是很多、很会创造的意思,“布洛陀”就是指“山里的头人”、“山里的老人或“无事不知晓的老人”等意思。布洛陀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一。

壮族的八大风俗*惯4

  多数地区的壮族*惯于日食三餐,有少数地区的壮族也吃四餐,即在中、晚餐之间加一小餐。早、中餐比较简单,一般吃稀饭,晚餐为正餐,多吃干饭,菜肴也较为丰富。大米、玉米是壮族地区盛产的粮食,自然成为他们的主食。

  日常蔬菜有青菜、瓜苗、瓜叶、京白菜(大白菜)、小白菜、油菜、芥菜、生菜、芹菜、菠菜、芥蓝、蕹菜、萝卜、苦麻菜,甚至豆叶、红薯叶、南瓜苗、南瓜花、豌豆苗也可以为菜。以水煮最为常见,也有腌菜的*惯,腌成酸菜、酸笋、咸萝卜、大头菜等。快出锅时加入猪油、食盐。

  壮族对任何禽畜肉都不禁吃,如猪肉、牛肉、羊肉、鸡、鸭、鹅等,有些地区不吃狗肉,也有些地区却酷爱吃狗肉。猪肉也是整块先煮,后切成一手见方肉块,回锅加调料即成。壮族人*惯将新鲜的鸡、鸭、鱼和蔬菜制成七八成熟,菜在热锅中稍煸炒后即出锅,可以保持菜的鲜味。

  壮族喜爱猎食烹调野味、昆虫,对三七的食疗颇有研究,利用三七花、叶、根、须做菜很有特色。壮族还擅长烤、炸、炖、腌、卤成熟法,嗜酒,口味辣麻偏酸,喜食酥香菜品。主要特色菜有:辣血旺、火把肉、壮家烧鸭、盐风肝、脆熘蜂儿、五香豆虫、油炸沙虫、皮肝糁、子姜野兔肉、白炒三七花田鸡、岜夯鸡等。

壮族的八大风俗*惯5

  壮族传统歌节。又叫“三月三”、“歌圩节”、歌圩,壮语叫“窝埠坡”;双龙垌”。意为到田间或岩洞外唱的歌。分日歌圩和夜歌圩。日歌圩在野外,以倚歌择配为主要内容;夜歌圩在村子里,主要唱生产歌、季节歌、盘歌和历史歌。除农历三月初三,春节、四月初八、中元、中秋以及婚嫁、小孩满月、乔迁等时节都可形成歌圩。甚至赶圩路上歌逢对手时,也可形成临时歌圩。其起源有多种传说,一说刘三姐发明山歌,众人争相传唱,逐渐衍成歌圩;一说为娱神,除灾驱疫;一说为纪念一对坚贞情侣。歌圩节前,人们要备好五色饭和彩蛋,姑娘们还要赶制绣球。

  歌圩日,小伙子和姑娘们都穿节日盛装,男携礼物,女揣绣球,成群结队前往。有的抬着刘三姐神像绕行歌圩一周,才开始对歌。有的则由姑娘们搭起五彩绣棚,待小伙子到来,边对歌、边审度对方人品、才华。有的是男女对列,姑娘向意中人抛出绣球,对方如果中意,就在绣球上绑上礼物,掷还女方。有些歌圩有碰蛋的*俗:小伙子用手上彩蛋碰姑娘手中彩蛋,姑娘如愿意和他做朋友,就露半边蛋让他碰,不愿,就整个握住。还有的是甲村向乙村送去彩球,相约还球时举行山歌比赛,如乙村输了,彩球不准送还,来年继续比赛,直到唱赢为止。

  现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已将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定为壮族歌节,逐渐发展成“三月三”文化艺术节。


壮族的八大风俗*惯 (菁华5篇)扩展阅读


壮族的八大风俗*惯 (菁华5篇)(扩展1)

——壮族有哪些风俗*惯 (菁华3篇)

壮族有哪些风俗*惯1

  壮族的宗教多为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唐、宋以后,佛教、道教先后传入,建立了寺庙。1858年以后,天主教传入,1862年基督教教传入,但都未传开。各家都有神龛,敬奉祖先。*现代以来,部分壮族地区又有天主教和新教的传入。

  壮族本民族宗教则以摩教(MOZ)(壮族巫教)主要的信仰,摩教带有浓重的佛、道二教,特别是道教相融合为其特点。此外,神灵崇拜,民间崇拜的神灵多而杂,有自然神、社会神、守护神等等,崇拜仪式也随诸神的功能而不同。布洛陀是壮族先民口头文学中的神话人物,是创世神、始祖神和道德神,其功绩主要是开创天地、创造万物、安排秩序、制定伦理等。“布洛陀”是壮语的译音,布洛陀的“布”是很有威望的老人的尊称,“洛”是知道、知晓的意思,“陀”是很多、很会创造的意思,“布洛陀”就是指“山里的头人”、“山里的'老人或“无事不知晓的老人”等意思。布洛陀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一。

壮族有哪些风俗*惯2

  建筑

  壮族喜欢依山傍水而居。在青山绿水之间,点缀着一栋栋木楼,这就是壮族人的传统民居。木楼上面住人,下面圈牲畜。无论是什么房子,都要把神龛放在整个房子的中轴线上。前厅用来举行庆典和社交活动,两边厢房住人,后厅为生活区。屋内的生活以火塘为中心,每日三餐都在火塘边进行。

  服饰

  壮族多用自织的土布做衣料,款式多种多样。壮族女子的服装一般为一身蓝黑,裤角稍宽,头上包提花毛巾,腰间系精致的围裙;小伙子多穿对襟上衣,腰间系一条腰带。

  婚俗

  “炮火”入洞房

  壮族的'一种婚俗。迎亲那天新娘要经过“炮火”的洗礼后才能进门入房。这个婚俗,在广西田阳县玉风等壮村流行。新娘来到新郎家以前,要稍停片刻,做好“冲锋”进门的准备,因为在门口、厅堂、洞房等三个地方分别由七八个男青年组成的“炮火”组,手拿着串串鞭炮等着新娘过来。当新娘将要靠*门口时,“炮手”们点响鞭炮,形成道道“火墙”,挡住新娘的进路。如果是胆小的新娘,这时只好退却在门外,再等第二次“冲锋”。

  “炮手”们也总结胜利的经验,做好第二次的“阻击”准备。可以说,新娘不经过两三次的“冲锋”是进不了门的。围观的客人,里三层外三层,好不热闹。新娘经过苦战跃进门口,来到洞房门前,这是难通过的最后一关,因为“炮手”要放“火炮”。这时,聪明的伴娘和迎娘左右“侦察”,乘“炮火”稀疏时夹着新娘跳到洞房里。顿时欢声雷动,祝贺新娘“旗开得胜”。婚宴后到掌灯时分,客人们还要观看新娘在迎娘的指引下摸黑出门“挑水”。新娘将把水缸挑满,这是在考验新娘是否吃得了苦。就这样,直到夜深了新娘才能入洞房。

壮族有哪些风俗*惯3

  壮族的春节

  壮族的春节从大年三十至正月初一、初二,共3天,但初四至初五仍算春节期。它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一般从腊月二十三起就开始做准备,家家户户搞卫生、缝制衣裤、购买年货、张贴对联、制做糕点、杀猪、包粽子。春节又是个团圆的日子,凡是在外面工作的人,一般都赶在年三十之前回家团聚,吃团圆饭。春节期间,除了走亲访友,男女青年多去参加对歌、打陀螺、跳舞、赛球、演戏等文娱体育活动。

  除夕

  家家杀鸡杀鸭,蒸制扣肉、粉精肉,制做叉烧肉等等。晚饭的八道菜中少不了“白斩鸡”,有老人的家庭,会炖猪脚、炖整鸡。米饭要做得很多,剩到第二天吃,象征着富裕。

  年三十晚

  家家都要守岁,直到半夜鸡叫,燃放鞭炮,除旧迎新。过去,有的地方把放鞭炮谓之“招牛魂”(壮语叫“欧魂怀”),意思是老黄牛的魂魄尚散落在田野,把牛魂招回来,新的一年开始,老黄牛又该辛辛苦苦地为主人家效力了。“招牛魂”开始,有的人家敲锣打鼓,吹萧吹笛,整个村寨洋溢着一片欢天喜地的气氛。壮家包粽子过年,但年三十晚绝不吃粽子。

  正月初一、初二

  凡来客必吃粽子。壮家的粽子是较高贵的食物。粽有大有小,大的一二斤重,小的二三两,还有一种叫“风莫”(特大粽子)的,重达一二十斤。粽子主要原料是糯米,但要有馅儿。馅儿是由去皮的绿豆、半肥不瘦的猪皮拌上面酱制成,挟在粽心里,煮熟后,其味之香堪称一绝。


壮族的八大风俗*惯 (菁华5篇)(扩展2)

——壮族有哪些风俗*惯优选【5】篇

  壮族有哪些风俗*惯 1

  壮族多用自织的土布做衣料,款式多种多样。壮族女子的服装一般为一身蓝黑,裤角稍宽,头上包提花毛巾,腰间系精致的围裙;小伙子多穿对襟上衣,腰间系一条腰带。

  壮族有哪些风俗*惯 2

  “炮火”入洞房

  壮族的一种婚俗。迎亲那天新娘要经过“炮火”的洗礼后才能进门入房。这个婚俗,在广西田阳县玉风等壮村流行。新娘来到新郎家以前,要稍停片刻,做好“冲锋”进门的准备,因为在门口、厅堂、洞房等三个地方分别由七八个男青年组成的“炮火”组,手拿着串串鞭炮等着新娘过来。当新娘将要靠*门口时,“炮手”们点响鞭炮,形成道道“火墙”,挡住新娘的进路。如果是胆小的新娘,这时只好退却在门外,再等第二次“冲锋”。

  “炮手”们也总结胜利的.经验,做好第二次的“阻击”准备。可以说,新娘不经过两三次的“冲锋”是进不了门的。围观的客人,里三层外三层,好不热闹。新娘经过苦战跃进门口,来到洞房门前,这是难通过的最后一关,因为“炮手”要放“火炮”。这时,聪明的伴娘和迎娘左右“侦察”,乘“炮火”稀疏时夹着新娘跳到洞房里。顿时欢声雷动,祝贺新娘“旗开得胜”。婚宴后到掌灯时分,客人们还要观看新娘在迎娘的指引下摸黑出门“挑水”。新娘将把水缸挑满,这是在考验新娘是否吃得了苦。就这样,直到夜深了新娘才能入洞房。

  壮族有哪些风俗*惯 3

  壮族的婚姻,有自由恋爱和父母包办的形式,一般婚前享受充分的恋爱自由,但父母干涉包办也时常有。壮族一般实行一夫一妻制。妇女和男子一样都是家庭的劳动力,但仅有男子有继承权。其婚姻制中盛行“不落夫家”或“坐家”,现在有些地方还保持这种*俗。

  青年男女结婚后,新娘便返回娘家居住,遇重大节日和农忙时节才到丈夫家短暂居住,直到怀孕之后才长住婆家。因此,“不落夫家”的时间为三、五年不等。

  在历史上,“不落夫家”期间有性自由,*代受儒家文化影响,认为这是一种不正当的行为,遭到严禁,违者或离婚,或赔偿一定的财物。现在恋爱自由,婚姻自主。

  壮族有哪些风俗*惯 4

  壮族的春节

  壮族的春节从大年三十至正月初一、初二,共3天,但初四至初五仍算春节期。它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一般从腊月二十三起就开始做准备,家家户户搞卫生、缝制衣裤、购买年货、张贴对联、制做糕点、杀猪、包粽子。春节又是个团圆的日子,凡是在外面工作的人,一般都赶在年三十之前回家团聚,吃团圆饭。春节期间,除了走亲访友,男女青年多去参加对歌、打陀螺、跳舞、赛球、演戏等文娱体育活动。

  除夕

  家家杀鸡杀鸭,蒸制扣肉、粉精肉,制做叉烧肉等等。晚饭的八道菜中少不了“白斩鸡”,有老人的家庭,会炖猪脚、炖整鸡。米饭要做得很多,剩到第二天吃,象征着富裕。

  年三十晚

  家家都要守岁,直到半夜鸡叫,燃放鞭炮,除旧迎新。过去,有的地方把放鞭炮谓之“招牛魂”(壮语叫“欧魂怀”),意思是老黄牛的魂魄尚散落在田野,把牛魂招回来,新的一年开始,老黄牛又该辛辛苦苦地为主人家效力了。“招牛魂”开始,有的人家敲锣打鼓,吹萧吹笛,整个村寨洋溢着一片欢天喜地的气氛。壮家包粽子过年,但年三十晚绝不吃粽子。

  正月初一、初二

  凡来客必吃粽子。壮家的粽子是较高贵的食物。粽有大有小,大的一二斤重,小的二三两,还有一种叫“风莫”(特大粽子)的,重达一二十斤。粽子主要原料是糯米,但要有馅儿。馅儿是由去皮的绿豆、半肥不瘦的猪皮拌上面酱制成,挟在粽心里,煮熟后,其味之香堪称一绝。

  壮族有哪些风俗*惯 5

  建筑

  壮族喜欢依山傍水而居。在青山绿水之间,点缀着一栋栋木楼,这就是壮族人的传统民居。木楼上面住人,下面圈牲畜。无论是什么房子,都要把神龛放在整个房子的中轴线上。前厅用来举行庆典和社交活动,两边厢房住人,后厅为生活区。屋内的生活以火塘为中心,每日三餐都在火塘边进行。

  服饰

  壮族多用自织的土布做衣料,款式多种多样。壮族女子的服装一般为一身蓝黑,裤角稍宽,头上包提花毛巾,腰间系精致的围裙;小伙子多穿对襟上衣,腰间系一条腰带。

  婚俗

  “炮火”入洞房

  壮族的.一种婚俗。迎亲那天新娘要经过“炮火”的洗礼后才能进门入房。这个婚俗,在广西田阳县玉风等壮村流行。新娘来到新郎家以前,要稍停片刻,做好“冲锋”进门的准备,因为在门口、厅堂、洞房等三个地方分别由七八个男青年组成的“炮火”组,手拿着串串鞭炮等着新娘过来。当新娘将要靠*门口时,“炮手”们点响鞭炮,形成道道“火墙”,挡住新娘的进路。如果是胆小的新娘,这时只好退却在门外,再等第二次“冲锋”。

  “炮手”们也总结胜利的经验,做好第二次的“阻击”准备。可以说,新娘不经过两三次的“冲锋”是进不了门的。围观的客人,里三层外三层,好不热闹。新娘经过苦战跃进门口,来到洞房门前,这是难通过的最后一关,因为“炮手”要放“火炮”。这时,聪明的伴娘和迎娘左右“侦察”,乘“炮火”稀疏时夹着新娘跳到洞房里。顿时欢声雷动,祝贺新娘“旗开得胜”。婚宴后到掌灯时分,客人们还要观看新娘在迎娘的指引下摸黑出门“挑水”。新娘将把水缸挑满,这是在考验新娘是否吃得了苦。就这样,直到夜深了新娘才能入洞房。


壮族的八大风俗*惯 (菁华5篇)(扩展3)

——写风俗*惯的作文500字 (菁华5篇)

  我的家乡在茂名,我们茂名有一个独特的节日——年例。顾名思义,年例就是年年有此例。年例来由历史悠久,早在明清时期的地方志就有记载,光绪《茂名县志·风俗》载:“自十二月到是月(农历二月)乡人傩,沿门逐鬼,唱土歌,谓之年例。”也就是说,在年例那一天要进行游神,用于驱鬼。

  “游神”就是把神像抬起来,绕着村子走一圈,据说这样做可以驱鬼,也可以保佑自己家以及全村的村民身体健康,五谷丰登。说起游神,这里面还有一个小故事:传说在光绪时期,有一个地方出现罕见的大旱灾,当地的县官不忍心看到老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便开仓救人。谁知县官因为这件事得罪了朝廷,有一大批官员上奏将他斩首示众。在他行刑前的一个晚上,他梦见了一位神仙,神仙对他说:“你是个好人,你不应该死的.,当你重新生活后,要把我抬出来绕着村子走一圈,以保佑全村各家*安、吉祥、五谷丰登。”第二天,他果然没死,他再三回忆着梦,发现梦中神仙与小庙里的安济圣王长得一模一样。于是这个地方便有了年例,也就是游神这样一个*俗。当然,每个地方抬的神像不一样,我们茂名所抬的神像是观音菩萨像。

  年例不仅要游神,还要在家中摆上十几围的酒*,菜主要是白切鸡、鸭、炒白菜、炒米粉……在年例,每家每户都要赶回家乡,准备酒*、食物、饮料等东西。年例一定要吃鸡、鸭、鹅,这样可以保佑自家的鸡鸭鹅不受病毒感染,而且越养越多。

  年例是我们家乡一个独特的节日,它拥有独特的*俗,所以我们一直保留着这个节日。

  关于风俗*惯的范文3:家乡的民风民俗

  说起咱家乡的*俗,那可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就拿春节来说吧!

  春节,就是每年的第一天,家乡人叫大年初一。大年初一这天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噼里啪啦的爆竹声除旧迎新。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让人们感觉到欢愉和吉利。

  春节还有一个*俗,就是吃饺子。为驱邪恶、求吉利,饺子要煮得多,必须有余,饭后锅内要放上馒头,意在年年有余。一旦煮烂饺子,不可说“破了”,要改说“挣(赚)了”。就餐时,除每人一碗外,还要多盛一到二碗,意在希望人丁兴旺。吃饺子充满了节日的.欢乐气氛。春节的饺子里多包有钱、枣、栗子等。吃到红枣,意味着新一年能起早干活,勤劳致富;吃到栗子,意味着新的一年能出大力,流大汗;吃到花生米,就能长命百岁;吃到钱,就能发财。不管谁吃到其中的哪一种,大家都衷心地祝贺。如果小孩吃到了钱,家长更是十分高兴,认为孩子有出息,除了鼓励以外,还要赏钱,以示祝贺。

  春节还有拜年的*俗,大家互相拜年,旧时拜年要磕头,现在一般只是问好。晚辈向长辈拜年时,长辈要给压岁钱。还有用手机发短信拜年、打电话拜年。美好祝福:吉祥、*安、发财、健康之类的让人们开心的话!

  我觉得家乡的这些*俗蕴含了一个千古不变的含义:希望辛苦了一年的人们能开心的好好休息几天,调整好心情,再准备开始下一年的奋斗。人们都希望过上幸福、*安的好生活!

  *传统节日——过年。过年是辞旧迎新的日子,也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在过年期间,*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

  我的老家是金溪,今年我就在那儿过的.年,可有意思啦!

  大年三十一大早,一阵阵鞭炮声把我从睡梦中惊醒,便不由自主地吟诵起了王安石写的《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尤眨?馨研绿一痪煞?3怨?绶梗??胰嗣ψ派奔Γ?毖迹?急改暌狗埂W钣腥さ氖枪?θッ??螅?ǘ涝诩ξ舶蜕狭粝氯??鹈?N冶慊匙藕闷娴男那楸闳ノ誓棠蹋?ldquo;奶奶,为什么要在鸡尾巴上留下三根羽毛呢?”

  奶奶说:“这三根羽毛象征着人们吉祥、幸福、美好的生活。包含这激情和对祖国的春节祝福。”

  我若有所悟地说:“哦,原来是这样。”

  奶奶又说:“把这只鸡放进盆里,再加上一根大葱端着去庙里祭拜,许上愿望,希望来年的牲畜能够更加兴旺。”

  到了下午,奶奶忙着蒸寿糕,爸爸在一旁帮忙碌着,并不断地在糯米糕上用花生摆上一个“寿”字,这才知道这是为外公祝寿准备的。

  晚上,家家户户包饺子,这种饺子的原料不是用面粉做的,而是用糯米粉做的。饺子必须要包甜的或咸的陷,放在锅里炸后才能吃,吃在嘴里弹力十足,有嚼劲,回味无穷。

  吃完饺子,过了一会儿,一颗烟花飞向空中,瞬间爆炸,那爆炸的烟花仿佛是一朵美丽的莲花在空中展开的花瓣。看着这些美丽的烟花,我也情不自禁想去放一束。

  正月到亲朋好友家拜年时要喝糖水,我便去问爸爸:“到亲朋好友家拜年时为什么总要喝糖水?”爸爸说:“因为这样可以让亲朋好友之间的友情更加甜蜜,使我们快快乐乐的过新年。”

  我的家乡—河南省焦作市,有一种风俗*惯:在每年的腊月二十三要祭灶。我来给你们介绍一下吧!

  祭灶是河南的传统节日,俗称“小年”“小年”拉开了春节的序幕,每到腊月二十三,我总是可以听见噼噼啪啪的鞭炮声,这是新年的第一轮鞭炮,所以家家户户都要燃放。而人们也都开始忙于购买灶糖,火烧等祭灶食物。而在农村祭灶仪式则在鞭炮声中开始了。

  祭灶仪式多在晚上进行,祭灶人跪在灶爷像前怀抱公鸡。据说鸡是灶王爷升天时所骑的马。人们不把鸡叫为鸡而称为马。红公鸡称为红马,白公鸡称为白马。这时男主人斟酒叩头,嘴里念念有词。念完后,祭灶人高喊一声“领”!然后用天执酒浇鸡头。若鸡扑楞有声,就说明灶王爷已经领情。这就是农村的祭灶仪式,祭灶的食物也很特别,我来为大家介绍一下吧!

  在河南首选的祭灶食物是灶糖和烧饼。灶糖是一种又粘嘴又粘牙的麦芽糖。小时候,我听大人说灶爷是玉帝派往人间监督善恶的神,为了不让灶王上天说坏话,就吃灶糖来黏住灶王的嘴。这种糖是小孩们的`最爱,我却不喜欢吃,因为我觉得这种糖太黏牙了,而我又不喜欢吃甜食所以祭灶时我很少吃这种糖。祭灶这天除了吃灶糖外,还要吃火烧。每到腊月二十三这天,烧饼摊点的生意就非常兴隆。在河南,人们把祭灶看做仅次于中秋的团圆节。凡在外地的人们都要在腊月二十三之前赶回家。为的是吃到家里做的祭祖火烧。祈求来年*安无事。

  朋友们,百闻不如一见,还是请你亲自来焦作看看祭祖仪式,尝尝灶糖和火烧吧!到时我一定会热情款待的。

  *传统节日——过年。过年是辞旧迎新的日子,也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在过年期间,*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

  我的老家是金溪,今年我就在那儿过的年,可有意思啦!

  大年三十一大早,一阵阵鞭炮声把我从睡梦中惊醒,便不由自主地吟诵起了王安石写的《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尤眨?馨研绿一痪煞?3怨?绶梗??胰嗣ψ派奔Γ?毖迹?急改暌狗埂W钣腥さ氖枪?θッ??螅?ǘ涝诩ξ舶蜕狭粝氯??鹈?N冶慊匙藕闷娴男那楸闳ノ誓棠蹋?ldquo;奶奶,为什么要在鸡尾巴上留下三根羽毛呢?”

  奶奶说:“这三根羽毛象征着人们吉祥、幸福、美好的生活。包含这激情和对祖国的春节祝福。”

  我若有所悟地说:“哦,原来是这样。”

  奶奶又说:“把这只鸡放进盆里,再加上一根大葱端着去庙里祭拜,许上愿望,希望来年的牲畜能够更加兴旺。”

  到了下午,奶奶忙着蒸寿糕,爸爸在一旁帮忙碌着,并不断地在糯米糕上用花生摆上一个“寿”字,这才知道这是为外公祝寿准备的。

  晚上,家家户户包饺子,这种饺子的`原料不是用面粉做的,而是用糯米粉做的。饺子必须要包甜的或咸的陷,放在锅里炸后才能吃,吃在嘴里弹力十足,有嚼劲,回味无穷。

  吃完饺子,过了一会儿,一颗烟花飞向空中,瞬间爆炸,那爆炸的烟花仿佛是一朵美丽的莲花在空中展开的花瓣。看着这些美丽的烟花,我也情不自禁想去放一束。

  正月到亲朋好友家拜年时要喝糖水,我便去问爸爸:“到亲朋好友家拜年时为什么总要喝糖水?”爸爸说:“因为这样可以让亲朋好友之间的友情更加甜蜜,使我们快快乐乐的过新年。”


壮族的八大风俗*惯 (菁华5篇)(扩展4)

——*的风俗*惯有哪些 (菁华5篇)

  壮族的春节

  壮族的春节从大年三十至正月初一、初二,共3天,但初四至初五仍算春节期。它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一般从腊月二十三起就开始做准备,家家户户搞卫生、缝制衣裤、购买年货、张贴对联、制做糕点、杀猪、包粽子。春节又是个团圆的`日子,凡是在外面工作的人,一般都赶在年三十之前回家团聚,吃团圆饭。春节期间,除了走亲访友,男女青年多去参加对歌、打陀螺、跳舞、赛球、演戏等文娱体育活动。

  除夕

  家家杀鸡杀鸭,蒸制扣肉、粉精肉,制做叉烧肉等等。晚饭的八道菜中少不了“白斩鸡”,有老人的家庭,会炖猪脚、炖整鸡。米饭要做得很多,剩到第二天吃,象征着富裕。

  年三十晚

  家家都要守岁,直到半夜鸡叫,燃放鞭炮,除旧迎新。过去,有的地方把放鞭炮谓之“招牛魂”(壮语叫“欧魂怀”),意思是老黄牛的魂魄尚散落在田野,把牛魂招回来,新的一年开始,老黄牛又该辛辛苦苦地为主人家效力了。“招牛魂”开始,有的人家敲锣打鼓,吹萧吹笛,整个村寨洋溢着一片欢天喜地的气氛。壮家包粽子过年,但年三十晚绝不吃粽子。

  正月初一、初二

  凡来客必吃粽子。壮家的粽子是较高贵的食物。粽有大有小,大的一二斤重,小的二三两,还有一种叫“风莫”(特大粽子)的,重达一二十斤。粽子主要原料是糯米,但要有馅儿。馅儿是由去皮的绿豆、半肥不瘦的猪皮拌上面酱制成,挟在粽心里,煮熟后,其味之香堪称一绝。

  对于*人民来说,有很多事物都是绝对禁止的,他在*时的生活,乃至饮食上,完全杜绝任何的肮脏,贪婪,污秽和懒惰等,而这所有的特点都可以在猪这种动物身上体现出来,所以对于*人们来说,是完全杜绝食用猪肉的,而且也不会养猪,但凡是能体现出这些丑陋一面的动物,*人民一般是不会食用它的肉类的,也很少接触,不吃的同时还要避免接触,远离懒惰,贪婪的动物。

  他们食用的标准就是佳美,任何一个信奉伊斯林的人民在饮食上都会以佳美为标准要求自己,这是对自己种族*俗的尊重,也是对自身的要求,所以一般*人民都是食用羊肉,牛肉等食草类动物的肉,而对于猪肉,狗肉,蛇肉等都是避而远之的。其实*为什么不吃猪肉,这些不仅仅是作为当地人民的*俗,更是人们对于自我的要求,每个种族,每个地区的人们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俗,对于不同于我们自己风格*俗的人群,我们应当报以尊重的心态,对于*人民的尊重就是避免在他们面前食用猪肉,狗肉等食物。

  其实说起*为什么不吃猪肉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原因,首先它的外貌丑陋,并且性格贪婪,愚笨,虽然世界各地的风格*俗都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在形容一个人的外貌丑陋和性格懒散等方面时大多会采用猪这个词来形容,就算*时开玩笑,我们说一个人笨,智商低,也会用到猪来形容,经常说的是某人太像猪了。第二方面,猪生活的环境很是肮脏,就算是食用饲料也是污秽的,与食草动物完全不同,比如牛羊,*人民一般都是放在草地上饲养,食用的是青草,环境也很优美。

  我们都知道虎毒不食子,但是猪这种动物,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其实在极度饥饿的状态下是连自己的幼崽也不会放过的,即使是自己的孩子也照吃不误,一般的动物,不管是否一个种群,只要是饲养过一段时间,就会与之建立感情,尤其是人类忠实的朋友——狗,在民间有很多动物助人的'故事广为流传,成为一段段佳话,但是猪却不会有这样的感情,在以前的欣慰就曾曝出,猪将饲养它的婴孩吃掉的现象,它的凶恶其实一点不亚于豺狼虎豹。

  仔细观察猪的话,是可以发现在猪的脖子上只有一根筋,不能轻松回头,也不能看到天,而对于*人民来说,回心转意这种性质从食物中就能体现,而且他也特别在乎这一性格,但是猪是与他的想法背道而驰的,这也是为什么*不吃猪肉的一个原因。猪肉虽然是汉族人们的最常用,需求量最大的一种肉类,但是无论是从营养还是健康方面,它都是逊色于其他很多肉类的,猪肉是对人的身体没有多大好处的,所以*人民的身体素质普遍比汉族人民好,通过上面的描述,相信人们对于*为什么不吃猪肉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了吧!

  抓周礼也叫岁礼,*俗称抓岁。这是*当中较为普遍的一种礼仪,尤其有的*生的第一胎,或有些没有生育能力领别人孩子的,则更重视这种仪礼。

  小孩的抓岁仪式比较简单。当小孩一周岁时,孩子的父母、爷爷、奶奶等都怀着喜悦的心情,在周岁的头天晚上或当天早晨忙忙碌碌、说说笑笑地准备岁糕。*对岁糕很讲究,选用优粉、红枣、香豆子粉、胡麻油等原料。岁糕必须做成圆的,厚约三、四寸,直径一尺左右,用蒸笼蒸。讲究厚道大方。花样要新颖美观,一般由六至八个三角形组成。每个三角形上的图案必须是用面制作的牡丹、梅花、荷花等花草,忌讳用猫、狗、兔、羊等动物一类的图案。每朵花的中心放一个大红枣。岁糕做得既白又软,吃起来又香又甜。切糕人要选请长辈或年老的人。有条件的*还要宰鸡、羊,做凉粉,烩五香莱。由于*分布在全国各地,做岁糕的*俗也不完全一样。有的地方的*在抓岁那天,只须吃岁糕,不吃米饭、面条等其它主食。

  在抓岁这天,还要邀请亲戚朋友和左邻右舍的人到家吃岁糕。来宾一般要给孩子带上玩具等小礼品,表示庆贺。举行抓岁礼时,主人要放一个大红桌子,桌子上喜欢摆上钢笔、毛笔、笔记本、《*》和用纸制作的小飞机、小轮船、刀、剑及女它玩具等,尔后,由母亲或父亲把小孩抱到桌子前,让小孩任意抓。来宾和全家老小围着孩子一起观看,希望孩子能抓到一个比较理想的东西。

  俗说话“*见面三分亲”。*无论男女老少,他们见面相互问候时,通用一种祝安词,也叫见面语。《*》多次强调见面礼节的重要性,说“如有祝安于你,你应当比他更好地来回答他。”祝安词一般都是致者先说“安色俩目阿来昆”,意为求主赐你们*安,而回答者则说“吾阿来昆色俩目”,意为求*也赐你*安。这一礼俗文化,源于*。据宗教传说,易卜拉欣和他的妻子晚年得一“圣子”,天使曾预先向他说“色俩目”,从此后人们也仿效。*传教时期,这一礼俗已普遍流行,并当作一种“圣行”。唐时来华的*、波斯人将这一礼俗带到了*。这种祝安词原带有宗教色彩,但经长期沿用,*群众已经把它看成是正常的祝安问候语,相当于汉语的“您好”和“您也好”。

  互致“色俩目”还有许多讲究。一般是晚辈先向长辈致“色俩目”。*辈亲友相逢,年幼者向年长者致“色俩目”。教民与阿訇相遇,教民先致“色俩目”。客人见了主人,客人先致“色俩目”。出门在外的要向当地留住者先致“色俩目”。乘骑者对步行者先致“色俩目”。男对女先致“色俩目”。夫对妇先致“色俩目”。(西北有的地方是妇对夫先致“色俩目”)。少数人对多数人先致“色俩目”。如个别人到*寺或碰红白喜事,要向多数人高声道“色俩目”(你们好),多数人中凡是听到的要回色俩目。这样少数人就不再一一去向每个人致“色俩目”。

  反对说“色俩目”时摇头晃脑、喜喜哈哈等不稳重的表现。对年轻人见了老人不致“色俩目”,视为一种没礼貌的行为,遭到众人的轻视和议论。对于听到别人致“色俩目”而不回“色俩目”的,视为高傲不礼貌的行为,遭到众人的辱骂。在遇到对方赤身**,或正在上厕所,或正在礼拜时不说“色俩目”。见到汉族等其他信仰*教民族同胞,只握手问好,不说“色俩目”。*男女之间致“色俩目”时不握手。*的祝安词,不仅见面讲,分别时有的也互致“色俩目”。一些出门在外的*,在给长辈和老人通信时,称呼上写上“代‘色俩目’问候”。现在庆祝*节日和举行有关宗教会议时,有关*人士在讲话时,也先道一声“色俩目”,简称“色兰”,使*群众产生一种亲切感。

  *群众在饮食、服饰、丧葬等方面有这样一些风俗*惯。

  饮食。以米、面为主,吃牛、羊、鸡、鱼肉等。逢年过节炸“油香”、“馓子”等食品。*很爱喝茶,招待客人时,还要在茶里加上冰糖、红枣等。*风味小吃享有盛誉。*(及信仰*教的民族),禁食猪、血液、自死动物等不洁之物和酒,以及“诵非*之名而宰的动物”(即非经阿訇屠宰的动物、禽类)。其中禁食猪为最严格。忌讳别人在自己家里吸烟、喝酒;在吃馒头、烙饼时,忌囫囵吃,一定要掰作两瓣或更多的小块吃;禁用食物开玩笑;不能用禁食的东西作比喻,如形容辣椒的颜色象血一样红等。

  服饰。一般中年以上的男子都戴白色小帽,穿白衬衫、黑坎肩;妇女戴黑、白或绿色的盖头,老年妇女爱穿黑色大襟衫袄,农村妇女喜欢穿色彩鲜艳的服装。

  丧葬。普遍实行土葬、速葬、简葬(或称薄葬)。*称死亡为“归真”。一般在三日内即行埋葬。要请阿訇主持殡葬,将死者净身后用白布包身土葬,用移尸匣运入墓地。

  *人民很讲卫生,饭前饭后要洗手擦净,一般家庭都是窗明几净,一尘不染。他们尤其重视水源卫生。


壮族的八大风俗*惯 (菁华5篇)(扩展5)

——*过年的风俗*惯有哪些 (菁华5篇)

  "开斋节"是***语"尔德菲图尔"的意泽。*宗教历每年10月1日为开斋节,是*在顺利完成一个月的斋功后喜庆开斋的日子。各国*都很重视这个日子。这天"会礼"之前,要沐浴、用香,穿最干净美丽的衣服。上午到*寺举行"会礼"活动。"会礼"以后,相互祝贺节日幸福。

  在宁夏*自治区,每当这天,自治区党委、*、人大、*的领导同志都分头向*祝贺节日。穆断林各家都备有油香、油炸果子、香茶等,招待宾朋,互相赠送节日食品。

  *宗教历每年9月为斋月。因*宗教历没有闰月,每3年就比公历少1个月,所以按公历计算,斋月并没有固定的日子。斋月期间,*只许在每天日出前和日落后进餐,这就叫守斋(亦称封斋或把斋)。斋月的开始和结束,一般都以见新月为准。斋月结束,于*宗教历10月1日开斋,故称开斋节。

  开斋节

  *人民一年一度最盛大的节日。其他民族称其为“*过年”。开斋节要过三天,第一天从拂晓开始就热闹起来。家家户户都要早早起来,打扫院内院外、巷道厕所,给人以清洁、舒适、愉快的感觉。成年*个个都要洗大净、沐浴净身。男女老少都换上自己喜爱的新衣服,小孩子也都个个把脸洗得干干净净,头发梳得光光亮亮的。*群众聚会和活动的场所--*寺,节日前该维修的维修,节日里也都打扫得干干净净,有的地方还专门布置一番,悬挂“庆祝开斋节”的巨幅标语和彩灯。

  早晨八点以后,*群众腋下夹一个小毯子或小拜毡,从东南西北,四面八方,汇集到*寺。有的地方因参加会礼的*达万人之多,*寺容纳不下,就另选择一个地势*坦、宽敞干净的场地。当阿訇宣布会礼开始,*群众铺下毯子或小拜毡,脱下鞋子,立即面向圣地麦加古寺克尔白方向叩拜。

  这一月,*的生活安排得比往常要好得多。一般都备有白米、白面、羊肉、油茶、白糖、茶叶等有营养的食品。

  对*来说最重要的节日是开斋节,但春节仍然是*作为中华民族的一部分非常重视的一个传统节日,*依然保留了很多属于自己的春节*俗。

  扫尘

  “扫尘”也在这个时候拉开序幕。扫尘就是打扫家里的尘土。选个晴好的天气,把家里的每个角落都要打扫一遍。每到这个时候,就要起个大早,把家具该搬得搬出来,该遮的遮上。把炕上的被褥都拿出来。让屋里空徒四壁,好拿着大扫帚在墙上,屋顶挥来挥去,把一年的尘土都打扫干净。

  吃饺子

  年三十晚上包饺子,这一天要把素日里喜欢搬弄是非的小人的“嘴”捏上。端上热腾腾的饺子,打开预先做好的腊八醋,一家人团坐在桌前,欢声笑语,其乐融融!孩子们却对桌上摆的各种零食更感兴趣,果壳可以随便扔满一地,三十晚上不能扫,叫“踩碎(岁)”。

  请阿訇

  *大年三十不贴春联,除夕夜也不放鞭炮,请阿訇则是大多数家庭必做的事情,由于一个村里一般只有一所*寺一个阿訇,很多人也会选择把请阿訇的事情放到年后。(阿訇,意为“教师”、“学者”,**对主持*寺宗教事务人员的称呼,是全面执掌*寺教务工作的*,重大节日有的*会请阿訇到家里诵经祈祷,*家中红白喜事常邀请阿訇来主持料理,也负责屠宰*各家反刍动物等。)

  年初一吃小米蒸饭和炖合菜

  *人正月初一的早晨吃小米蒸饭米饭和炖合菜,所谓的炖合菜就是将前一日炖好的牛肉,再加上白菜、粉条、木耳等等放入锅中炖熟,有点类似于东北的酸菜炖粉条。大年初一的中午蒸包子,一般有肉馅儿和素馅儿两种,晚上要吃面条或是合子,象征新的一年和顺、团圆、美满。

  汉民初一拜年初二回娘家,*这两天的*俗是守在家里不出门,从初三才开始出门拜年走亲戚。

  "开斋节"是*语"尔德菲图尔"的意泽。*宗教历每年10月1日为开斋节,是*在顺利完成一个月的斋功后喜庆开斋的日子。各国*都很重视这个日子。这天"会礼"之前,要沐浴、用香,穿最干净美丽的衣服。上午到*寺举行"会礼"活动。"会礼"以后,相互祝贺节日幸福。

  在宁夏*自治区,每当这天,自治区党委、*、人大、*的领导同志都分头向*祝贺节日。穆断林各家都备有油香、油炸果子、香茶等,招待宾朋,互相赠送节日食品。

  *宗教历每年9月为斋月。因*宗教历没有闰月,每3年就比公历少1个月,所以按公历计算,斋月并没有固定的日子。斋月期间,*只许在每天日出前和日落后进餐,这就叫守斋(亦称封斋或把斋)。斋月的开始和结束,一般都以见新月为准。斋月结束,于*宗教历10月1日开斋,故称开斋节。

  开斋节,*三大宗教节日之一。*宗教有其本身历法,以月球环绕地球的运行来计算,亦即是阴历。与*农历不同,它没有用闰年来调整与阳历的同步关系。*历第九个月称为“莱麦丹”,就是教徒守斋的月份,每三年向前提早一个月,因此有时在冬天出现,有时在夏天,今年由阳历六月二十七日晚开始。按照目前的日出日落时间,教徒需由早上约四时二十分起守斋,至傍晚约七时十分才可吃简单清淡的晚餐。

  回历九月一日至十月一日为斋月,十月一日为开斋节,在新疆地区称为“肉孜节”。开斋节也叫尔德节。“尔德”是*语“尔德· 菲图尔”的音译,也是*隆重的节日。*有的称其为“大尔德”,也有称其为“小尔德”。

  *宗教规定,每年教历9月定为斋月。“莱麦丹月”为什么要封斋呢?40岁那年(希吉来历九月),*把内容传授给了他。因此,视莱麦丹月为最尊贵、最吉庆、最快乐的月份。为了表示纪念,就在九月封斋一个月。起止日期主要看新月出现的日期而定。在斋月里要封斋,要求每个*在黎明前至落日后的时间里, 戒饮、戒食、戒房事……其目的是让人们在斋月里认真地反省自己的罪过,使经济条件充裕的富人,亲自体验一下饥饿的痛苦心态。

  第一,*的服饰具有多重作用。一是保护身体。这是人类生产、生活和生存的客观的必然需要。根据不同的季节选择不同的服饰,夏天穿单衣,冬天北方*人多穿棉衣和皮衣、皮鞋等,东北和西北地区的*人为了防寒还戴棉帽、皮帽或耳套等。*妇女为了防风沙还戴盖头、搭围巾等等。二是装饰的作用。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人也不例外,这是人类美化自身的内在要求。如男子穿衬衫、套青坎肩,女子点额、染指甲,在衣服上绣花,都有装饰的因素。三是具有宗教的作用。有些**为了参加一些宗教活动或受宗教的影响,头缠戴斯达尔、穿准白、穿麦赛袜子,妇女搭盖头,除了保护身体和装饰外,还有宗教的因素,构成了*服饰的多重民俗性格。

  第二,*服饰中,头饰是最典型、最富有特点的。如*从过去到现在,男子的白帽、戴斯达尔和妇女的盖头等传统范围是最广泛的,无论是在江南水乡,还是在北方的黄土地、黑土地上,凡是*聚居的地方,头饰的*俗是很明显的。这一*俗与*汉族的服饰*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汉族服饰*俗中,衣服的传统范围最广,特点最明显,而头饰*俗次之,甚至可有可无。由于*重视头饰*俗,其帽子、盖头、戴斯达尔等选料颇讲究,注意干净、整齐。

  第三,*服饰讲究整齐、美观、简朴舒适、干净卫生,不穿妖艳华贵的衣服,特别是男子不衣艳色,不着异冠;爱美但不以为奇,“淡妆浓抹总相宜”。在衣、冠颜色上以白、绿、黑色为主。这种特点与*的来源和宗教有一定的联系。

  *教崇尚黑、白、绿三色,*史书上有“白衣大食”、“黑衣大食”和“绿衣大食”之称,“大食”是古代波斯人对*人的称谓的汉语音译。至今世界各国*仍崇尚黑、白、绿三色。

  我国*视白色为最洁净、最喜悦和最清白的色。*教创立后,*曾对教民说:“你们穿白色衣服,它是你们最好的衣服。”在现实生活的实践中,*体会到在炎热的夏天,穿白色可以反射热量等,因此,戴白帽、穿白衣已成为*服饰*俗的特点之一。

  *还喜欢穿绿色和黑色服装。**认为绿色是神圣的颜色,*到沙特*的麦加朝圣,一般都打绿旗。*国家制作的供*祈祷用的地毯,底色一般都是绿色。我国*举行阿訇“穿衣”仪式时,阿訇一般都戴绿色帽,穿绿准白(袍子)。*年轻妇女还戴绿盖头,穿绿裤子等。*还喜欢穿青坎肩,戴黑盖头,穿黑袍子等,给人以想象和纯净的心情。

  第四,*戴戒指的*俗,一是受到*国家风俗和*教的影响。在*国家,*女子订婚时,一般都要视其男方的`经济条件,要适当的金银首饰作为聘礼。*教允许妇女戴金饰这个*俗至今在一些*国家还沿袭着。在土耳其,现在给女子订婚时,一般要一百克左右的金银首饰。二是由*、波斯等地来*经商的*善于经营珠宝和金银首饰,经济条件也好,所以,他们的妻子、女儿都佩戴首饰。这一点早在宋代就有记载。三是受到*汉族的影响,在*汉族戴戒指的历史有两千多年,早在商代就有人戴指环。以上这些因素对*佩戴金银首饰都起了直接和间接影响。


壮族的八大风俗*惯 (菁华5篇)(扩展6)

——*的风俗*惯 (菁华5篇)

  *青年男女举行婚礼的前两三天,男方要带上蒸馍、羊肉给女方家送去,叫“催妆礼”。结婚那天,男方要去车接新娘。新娘要穿红衣服,洗大净。称“离娘水”。同时,还要请全可人(即父母双全、子女双全、夫妻和睦的人)送亲。送亲宜早不宜迟。把新娘接到门口时,新郎要围着车转一圈,然后将新娘和送亲人迎进大门。有条件的从大门到新房门,要铺红毡或毛毯子,如没条件要由新娘的哥哥(或是舅舅)抱着新娘走进新房,新娘的.鞋是不能沾地的。

  两家客人互道过“色拉目”后,举行念“尼卡哈”仪式。首先请阿訇选诵一段《*》,然后,阿訇当着证婚人问新郎:“你愿意娶她为妻吗?”新郎如愿意要马上表态。再问新娘,新娘表示同意,阿訇则宣布:“从现在起,你们二位正式结为夫妻。”并告诫二位新人要互敬互。仪式结束后,新娘新郎才进洞房。新郎进洞房后,揭去新娘的红盖头,摘掉头上的喜花,互相交换礼物,新郎送给新娘包着钱的红纸包,新娘给新郎小红布蛋蛋式“针扎子”,新郎还要用喜糖、核桃、喜枣撒向前来要喜糖的人,称为“撒喜”。晚饭过后,大家开始闹洞房,由一人当司仪,出点子,让新郎、新娘表演节目。三天后,新郎陪着新娘“回门”(即回娘家)。有的当日“回门”。

  *实行土葬。人去世后,一般晚上亡故的凌晨出葬,停亡人不得超过三天。出葬前,要洗净全身,叫“着水”。洗后用写有经文的大小两块白布(叫“开凡”,女性多一块)裹身。口、耳、鼻、眼、额头、手脚处,要放冰片、麝香。然后移入“塔布匣子”(即*寺内专送亡人的公用木匣),由亲人抬到*寺,再由阿訇率领送葬者举行“站礼”仪式:人们面对“塔布匣子”站立,由阿訇诵读《*》章节(内容是祈求*宽恕死者,祝愿死者安息),旋即抬往坟地。

  坟坑深两米,直坑西壁再挖一个偏洞(称“热合提”),上圆下方,高约一米,长可容体。将亡人头北脚南,面向西放入偏洞后,用砖封好洞口(热合提门,然后填*直坑,地面堆成鱼脊形坟堆。火葬时,阿訇诵经,亲属不许啼哭。葬后三天、七天(头七)、月斋(一个月)、“十”、“百日”、“周年”一般要在家请阿訇诵经。主麻田、开斋节、古尔邦节亲人要到坟上悼念亡人。老人亡故后,还要请阿訇“走坟”、“守坟”四十天或一百天。

  *服装大体与汉族相*,但在头饰上仍保留着古老的传统,*男子一般戴白色无沿小帽,表示清洁不染;妇女头戴圆撮口帽,戴盖头(也叫搭盖头),一般把头发、耳朵、脖子都掩盖起来。盖头有少女、媳妇和老年妇人之分,少女戴绿色的,媳妇戴黑色的,老年妇人戴白色的。老年妇人的盖头较长,少女、媳妇的较短,只披到肩上。盖头上有的还绣有花边和图案。妇女服装为右衽大襟短上衣,着长裤。年轻人喜欢在前襟、胸前绣花,在衣服上镶色、滚边。男的头戴*帽,有白的和黑的两种。上着对襟短上衣,穿白长裤、白袜子,喜欢在白衬衣外套坎肩。*男子很注意胡须的修饰。男子一般在二十几岁开始留胡须,因教派不同,形式不同,有的只留下巴相,也叫山羊胡,有的留全脸胡。

  妇女护头面的头巾,源于***国家。遮住两耳、脖子和头发,只将面孔露出。青年妇女一般戴绿色的,盖头较短,只披到肩上;老年妇女一般戴白色的,盖头较长,直披到腰际。

  对于*人民来说,有很多事物都是绝对禁止的,他在*时的生活,乃至饮食上,完全杜绝任何的肮脏,贪婪,污秽和懒惰等,而这所有的特点都可以在猪这种动物身上体现出来,所以对于*人们来说,是完全杜绝食用猪肉的,而且也不会养猪,但凡是能体现出这些丑陋一面的动物,*人民一般是不会食用它的肉类的,也很少接触,不吃的同时还要避免接触,远离懒惰,贪婪的动物。

  他们食用的标准就是佳美,任何一个信奉伊斯林的人民在饮食上都会以佳美为标准要求自己,这是对自己种族*俗的尊重,也是对自身的要求,所以一般*人民都是食用羊肉,牛肉等食草类动物的肉,而对于猪肉,狗肉,蛇肉等都是避而远之的。其实*为什么不吃猪肉,这些不仅仅是作为当地人民的*俗,更是人们对于自我的要求,每个种族,每个地区的人们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俗,对于不同于我们自己风格*俗的人群,我们应当报以尊重的心态,对于*人民的尊重就是避免在他们面前食用猪肉,狗肉等食物。

  其实说起*为什么不吃猪肉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原因,首先它的外貌丑陋,并且性格贪婪,愚笨,虽然世界各地的风格*俗都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在形容一个人的外貌丑陋和性格懒散等方面时大多会采用猪这个词来形容,就算*时开玩笑,我们说一个人笨,智商低,也会用到猪来形容,经常说的是某人太像猪了。第二方面,猪生活的环境很是肮脏,就算是食用饲料也是污秽的,与食草动物完全不同,比如牛羊,*人民一般都是放在草地上饲养,食用的是青草,环境也很优美。

  我们都知道虎毒不食子,但是猪这种动物,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其实在极度饥饿的状态下是连自己的幼崽也不会放过的,即使是自己的孩子也照吃不误,一般的动物,不管是否一个种群,只要是饲养过一段时间,就会与之建立感情,尤其是人类忠实的朋友——狗,在民间有很多动物助人的故事广为流传,成为一段段佳话,但是猪却不会有这样的感情,在以前的欣慰就曾曝出,猪将饲养它的婴孩吃掉的现象,它的`凶恶其实一点不亚于豺狼虎豹。

  仔细观察猪的话,是可以发现在猪的脖子上只有一根筋,不能轻松回头,也不能看到天,而对于*人民来说,回心转意这种性质从食物中就能体现,而且他也特别在乎这一性格,但是猪是与他的想法背道而驰的,这也是为什么*不吃猪肉的一个原因。猪肉虽然是汉族人们的最常用,需求量最大的一种肉类,但是无论是从营养还是健康方面,它都是逊色于其他很多肉类的,猪肉是对人的身体没有多大好处的,所以*人民的身体素质普遍比汉族人民好,通过上面的描述,相信人们对于*为什么不吃猪肉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了吧!

  *服装大体与汉族相*,但在头饰上仍保留着古老的传统,*男子一般戴白色无沿小帽,表示清洁不染;妇女头戴圆撮口帽,戴盖头(也叫搭盖头),一般把头发、耳朵、脖子都掩盖起来。盖头有少女、媳妇和老年妇人之分,少女戴绿色的,媳妇戴黑色的,老年妇人戴白色的。老年妇人的盖头较长,少女、媳妇的较短,只披到肩上。盖头上有的还绣有花边和图案。妇女服装为右衽大襟短上衣,着长裤。年轻人喜欢在前襟、胸前绣花,在衣服上镶色、滚边。男的头戴*帽,有白的和黑的两种。上着对襟短上衣,穿白长裤、白袜子,喜欢在白衬衣外套坎肩。*男子很注意胡须的修饰。男子一般在二十几岁开始留胡须,因教派不同,形式不同,有的只留下巴相,也叫山羊胡,有的留全脸胡。

  妇女护头面的头巾,源于*国家。遮住两耳、脖子和头发,只将面孔露出。青年妇女一般戴绿色的,盖头较短,只披到肩上;老年妇女一般戴白色的,盖头较长,直披到腰际。


壮族的八大风俗*惯 (菁华5篇)(扩展7)

——满族风俗*惯作文 (菁华3篇)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聚居地区、风土人情和民俗*惯,今天我为大家介绍我国的满族。

  满族以前被称为满民、满人、旗人等。满足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也是唯一在*历史上曾两度建设过中原王朝的少数民族。

  满族主要分布于*东北地区,以散居为主,其中居住在辽宁省的人口最多,有五百五十万人。此外,吉林、黑龙江、河北、内蒙及北京等三十一个省市自治区也有广泛的人口分布。满族的聚居区主要为新宾、岫岩、青龙、丰宁、伊通、清原、围场、宽城、本溪、宽甸、桓仁等十一个满族自治县,还有凤城及北镇两个享有民族县待遇的县级市和满族民族自治乡镇三百余个。

  满族还有许多节日,我为大家介绍一下虫王节和中元节吧。在六月时非常容易闹虫灾。居住在辽宁省岫岩、凤城一带的满族过去在六月初六这一天,一户出一人到虫王庙朝拜,杀猪祭祀,求虫王爷免灾,保证地里收成好。满族以七月十五为中元节,也视为超度亡灵的鬼节。届时,各处寺院设立道场,燃灯念经,要举行各种超度仪式。院内西侧东摆一架木屏风,屏风上挂有鸡冠花、毛豆枝、鲜藕等,为供月兔食用。屏风前摆一张八仙桌,桌上供月饼。祭祀时,焚香磕头,妇女先拜,男人后拜。

  满族人的服饰也与我们的大不相同。女子喜欢穿长及脚面的旗装,或外套坎肩。她们的鞋底中央嵌有十公分高的木质鞋跟,满族妇女穿这样的鞋走路非常美。男人的鞋为布底纳绑,鞋脸嵌双皮条,冬天穿猪皮或牛皮靴。

  这就是我国的满族。

  56个人民族,56朵花,每个民族都具有不同的民居,不同的饮食,不同的服饰……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满族里的所有鞋子,上面都绣着花朵,当一缕缕微丝的风吹过去,那美丽的花,在摇曳的摆动着。在他们的民族里看了都是很*常的事,但在我看来,那可是啧啧赞叹啊!

  满族的妇女的服饰原为宽松肥大型,镶嵌着不同的花纹大花边。在布料上,贵人和新妇女先用朱红、大红的颜色,中年的妇女喜欢藕荷色,青年少女喜欢粉色、绿色、月白色,长辈一般用深紫色,婆妇惟兰灰素色。旗袍布料多为绸缎,比较贫穷、农家妇女多用棉麻布料。

  满族男人骑马时穿白褂子,这样不仅显出他们的帅气,而且还……

  满族男子的帽子,夏天的时候戴着凉帽,戴着不仅凉爽,冬天的时候,戴着又厚又舒服帽子,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满族人是非常注重礼节。*时满族人互相见面时都要行请安礼,如果遇到长辈的时候,要先行礼请安才能说话,以表示尊敬。

  满族人最隆重的礼节是抱见礼,也就是抱腰接面礼。挂族也是满族的一种盛行的一种风俗,旗也叫门笺,窗笺。在春节的时候每家都要在门楣上,窗户上挂旗,有的还贴上对联,增加了节日的喜气的气氛。

  满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它是一朵鲜艳的花,它具有着其它民族的不同风俗,不同的特色!

  在我们新城市小学,有一位满族的学生,她是我同学,叫张雯。

  张雯爸爸在余姚市打工,想给张雯创造一个好的学*环境,就转到了我们学校。由于她是我们班唯一的少数民族同学,大家对她非常热情,乐意与她商讨学*上的一切问题,学*之余,张雯常常跟我们讲述她家乡的故事。

  大概原来她在家乡是农村,学*条件差,张雯转到我们学校后,一时间学*跟不上,时常因为考试考砸而心情低落、沮丧。我们鼓励她,她就非常努力地学*着。

  在一个下着小雨的下午,林老师宣布:明天考试。张雯立即语文、数学、英语的作业重新检查了一遍,本来做错的题目重新做了一遍。疑难问题一扫而光后,就拿起书本,认认真真地看着。

  到了考试的那一天,同学们情绪激昂,张雯却战战兢兢……下午,数学课代表把试卷捧到了教室里,开始报成绩了:张明浩98,赵启轩95……张雯78。张雯一听这个成绩,飞奔出了教室,手舞足蹈,庆祝自己有了进步。

  语文考试时,我观察张雯,张雯先发着呆,后来想到了一题,“刷刷刷”地写着,后来又愣住了。傍晚,开始公布成绩了:“周阳97,劳科琦96……张雯82。"我们班的同学笑了:“对呀,对呀,张雯考了好成绩。”

  英语考试,张雯英语基础最差,整个考试都发着呆,几乎一个字也不敢写,中途,英语老师还提示过张雯好几道题呢,我们的心里很不是滋味,像吃了醋一样。

  下午,成绩就出来了,张雯才考了60分而已,英语老师真是爱莫能助啊。我深深地为她而担忧。但是她说:“我会努力的。”

  那天晚上,我敲打了张雯家的门,开门的是张雯的妈妈。我向她打了招呼,她妈妈说:“张雯,你看谁来了?”“洢洢,你怎么来了?”“我是专门来和你一起学*英语的。”“那这样,我会浪费你学*时间的。”“没事,我*时勤奋一些就好了。”“那好吧,谢谢你了。”

  就这样,我毎次一有空就和张雯一起学*英语,还有语文、数学,我要与张雯一起进步。我对张雯说:“张雯,希望你的学*成绩越来越好,我们一起加油吧!”

  现在张雯学*成绩怎么样了?已经进入班级优秀学生的行列。


壮族的八大风俗*惯 (菁华5篇)(扩展8)

——瑶族的风俗*惯优选【5】篇

  1、瑶族的饮食*惯

  瑶族居民的主食以玉米、大米、红薯等为主。日常菜肴有黄豆、饭豆、南瓜、辣椒和家禽家畜等·广西金秀大瑶山瑶族利用“鸟盆”捕捉候鸟,腌制为酢,是款待贵客的美味佳肴。桂北地区的一部分瑶族盛行“打油茶”,即以油炒茶叶煎汤,佐以生姜、辣椒、食盐调味,趁势冲泡炒米、炒豆、米花之类同饮,具有特殊的风味。瑶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国南方几个省区的山区,是中国南方一个比较典型的山地民族。他们以务农为主,实行轮耕,兼营狩猎、捕捞与采集,手工业较发达;聚居区出产优质红米和药材。过去,瑶族常在米粥或米饭里加玉米、小米、红薯、木薯、芋头、豆角等。有时也用““烤”的方法来加工食品,如煨红薯等各种薯类,煨苦竹笋、烤嫩玉米、烤粑粑等。

  2、瑶族的建筑

  瑶族房屋建筑因地而异,形式多样。一般而言,依深山密林而居的瑶族多就地取材,采用"人"字形棚居建筑式样;居住在坡度比较大的山岭地带的瑶族,多采用"吊楼"式建筑;居*原丘陵地区的瑶族,住房多为土木或泥木结构,与壮、汉族住宅相同;聚居山地的瑶族讲究村寨整体,房屋建筑多为层叠式,幢屋毗连,层次分明。大的村落山寨,房屋从山脚叠到山腰,甚至叠到山顶,民族风格独特。瑶族房屋建筑一般分为三个部分,即住房、粮仓、寮房。住房一般是一栋三间,中设厅堂,卧室设在两侧或中室后部,前部为灶堂或火堂。粮仓多用木板密封成堡垒形,用来贮藏玉米、稻谷,一般设在屋外或村旁,甚至有的设在数十里的山野田间。寮房多数是建在村寨旁边,用茅草搭盖,用以存放柴草或储存物件等。

  3、瑶族的婚俗

  自古以来,男大当婚,女大当嫁都是适龄男女必说之事。中国传统,女方嫁给男方,生的子嗣岁随父亲姓,这也成为千百年不变的规定。但在我国少数民族当中,嫁郎嫁女都有一个样的说法。瑶族自治县是我国最早成立的瑶族自治县,境内因汇聚着盘瑶、花蓝瑶、茶山瑶、山子瑶、坳瑶等5个支系的瑶族而被称为“世界瑶族之乡”。已故的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曾说:“大瑶山的瑶族是全国支系较多,民俗表现最为典型的。目前世界人类研究的.两个民族热点,其中就有瑶族。世界瑶族研究中心在中国,中国瑶族研究中心在金秀。”瑶族群众在生活中形成了深厚质朴、绚丽多彩的瑶族文化和风俗*惯。瑶家婚嫁礼仪,涵盖了瑶族丰富。盘瑶婚期大多在秋收之后,春节之前,分“嫁女”和“嫁郎”两种。举行正式婚礼之前,必须经过择偶、提亲、订婚等过程。婚宴“正酒”三餐,“偏酒”(早餐、宵夜)六餐。第四日早上亲客告辞,男家各送一份“**礼”(亦谓小源礼),即:送岳父母猪腿各八至九公斤,其它猪肉四到五公斤。第四或第五天,夫妻回门住一宿,同回后方圆房。

  4、瑶族的宗教信仰

  瑶族的宗教信仰比较复杂,有些地区原始的自然崇拜、祖先崇拜或图腾崇拜占有一定地位;有些地区则主要信奉巫教和道教。道教对瑶族影响很大,凡属丧葬一套祭祀仪式,基本上按道教法旨进行,只是其中掺杂了一些民族原始宗教的内容。瑶族人认为狗是自己的祖先,在重大节日时都是先有狗上桌舔食后方能食用。相传在远古时代,两个大王之间互相打仗,其中一大王下诏,如杀死对方者将女儿许配给他,瑶族的祖先将诏文揭下,深夜潜入军中将那大王头颅咬下。许诺的大王不好反悔,却又认为这是一只狗,于是要求他们隐居深山。瑶族的祖先带着大王的女儿来到四面环山之地,不料,深夜瑶族的祖先竟由狗变**,二人结为夫妻。后发展为千户人家,此地被后人称为千家峒。

  5、瑶族禁忌

  瑶族是十分注重礼仪的民族,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礼仪禁忌。路途相遇,不论相识与否,都要热情打招呼,否则被视为不懂礼貌;*日里洗脸盆不能拿来洗脚;用餐时忌讳互用碗筷;忌讳衣裤当户晒;忌讳在屋内乱吐口痰。猪日不杀猪,鸡日不杀鸡,牛马日不买卖牛马。有客人到家,客人先要与主妇打招呼,主人才高兴,否则被认为傲慢无礼。

  瑶族十分尊敬长辈与老人,路遇老人要主动打招呼,并让到路的下方。骑马者,见到老人时必须立即下马。在老人或长辈面前,不跷二郎腿,不说污秽的话,不随地吐口痰,不直呼老人和长辈的名字。与老人和长辈同桌共餐,要让他们坐上*,主动给他们添饭加菜,可口的菜肴要移到老人和长辈面前摆放。

  火塘是瑶族家庭的核心,火塘上的三脚架以及灶膛,不能用脚踩,火塘内的柴禾忌讳倒着烧。有些地方的瑶族忌吃狗肉,所以到了瑶族地区,不要打主人家的狗,不要吃狗肉,还有些地方的瑶族忌吃乌龟、蛇和鳝鱼。“盘王节”是瑶族最为盛大的节日,节日时间为农历十月十六日。但根据各地瑶族传统*俗和谷物收成、人畜康泰的情况而定,每三五年才过一次,甚至有的12年过一次。每逢“盘王节”,村寨房舍要打扫干净,男女老幼梳妆打扮,换上节日盛装,载歌载舞,尽欢而散。除此以外,瑶族还过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木莲节(也称祖先节,时间为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等。大年初一妇女不串门访亲,不吃青菜,有些还在门外插一青枝或木牌。正月初三、初五、初六家人不出门。

  瑶族每年农历二月初二日(有的为三月初三日)举行祭龙仪式,内容包括求谷魂、祭谷娘、**、玉皇、神农等,求其保佑六畜兴旺、五谷丰登、四季*安、钱财顺利。祭祀的同时,举行扫寨活动。祭龙扫寨活动,禁止妇女参加,也谢外人进入寨子,已在本寨的外寨人,必须等祭祀完毕才能出寨。

  6、瑶族的服饰

  瑶族过去因其居住和服饰等方面的特点不同,曾有“ “过山瑶”、“红头瑶”、“大板瑶”、“*头瑶”、“蓝靛瑶”、“沙瑶”、“白头瑶”等自称和他称。过山瑶”、“红头瑶”、 “大板瑶”、“*头瑶”、“蓝靛瑶”、“沙瑶”、“白头瑶”等自称和他称。在风俗*惯方面一直保持本民族传统特点,尤其在男女衣着上更为明显。瑶族妇女善于刺绣,在衣襟、袖口、裤脚镶边处都绣有精美的图案花纹。发结细辫绕于头顶,围以五色细珠,衣襟的颈部至胸前绣有花彩纹饰。男子则喜欢蓄发盘髻,并以红布或青布包头,穿无领对襟长袖衣,衣外斜挎白布“坎肩”,下着大裤脚长裤。瑶族男女长到十五、六岁要换掉花帽改包头帕,标志着身体已经发育成熟了。

  7、瑶族抛花包

  抛花包是富宁县瑶族男女青年的一种娱乐形式,瑶语叫“武多”。瑶族的花包用红、黄、蓝、白四色布拼缝而成,内装玉米。活动人数不限,男女各为一方,每人都握两个花包,距离约一丈,左手接来右手抛去,男女对掷,往复循环,一时满场彩花飞舞。传说从前有对青年相爱,男的叫盘阿思,女的叫刘三娘。瑶族头领想讨三娘为妾,被三娘拒绝,转而逼迫盘阿思,要盘阿思一天以内制一件五色凤凰衣,否则不准与三娘结亲。阿思历经艰辛,连一只鸟儿也没有猎获。在他一筹莫展之际,一位仙女为阿思的精神所感动,送给阿思一件凤凰衣。阿思和三娘在乡亲们的帮助下,打死了瑶族头领,结成了夫妇。为了纪念仙女的恩情,三娘按凤凰衣的颜色,绣了四个花包,保留了红、黄、蓝、白四色,摒弃了黑色,以表示冲破黑暗、走向光明。自此以后,便有抛花包的活动。

  富宁瑶族的抛花包活动,是青年男女的一种交际活动,许多青年男女都是通过抛包活动结为终身伴侣。在瑶族新婚之夜新郎新娘不能同床共枕,新郎慨地让出自己的床位,由陪伴新娘来的同胞姐妹、知心女友与新娘同床共枕,说说知心话。新郎让出床位后,便邀请未婚青年男女到村旁彻夜对唱山歌,其内容主要是与未婚青年话别,说明自己已成家立业,肩负家庭责任,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跟大家一起玩耍,并希望同龄青年尽快找到心上人,早日成家立业。新郎要待第三天早上新娘返娘家回来以后,方能进入洞房与新娘共度良霄。

  8、瑶族的丧葬*俗

  瑶族都实行土葬,老人垂危时,便为之梳头、淋浴、穿寿衣,亲属守侯“送终”。死后移置厅堂(男左女右),全家举哀,子女前往亲友报哀,择吉安葬。停柩一般三天,请师公做“道场”。家贫者则一碗水为之“开路”。死者若是师公,则要请同等水*的师公念咒,将尸体用红布捆在坐凳楼梯上,法事完后才入棺。

  出殡时,师公只引送到门口,由孝男或孝女,手持火把或菜刀引路上山。高山瑶不讲究什么“风水”宝地,只要在离住房不远的山脚,选上一地,即行安葬。

  现在,瑶族已经实行殡葬改革,丧葬办法开始试行火葬。

  瑶族是十分注重礼仪的民族,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礼仪禁忌。路途相遇,不论相识与否,都要热情打招呼,否则被视为不懂礼貌;*日里洗脸盆不能拿来洗脚;用餐时忌讳互用碗筷;忌讳衣裤当户晒;忌讳在屋内乱吐口痰。猪日不杀猪,鸡日不杀鸡,牛马日不买卖牛马。有客人到家,客人先要与主妇打招呼,主人才高兴,否则被认为傲慢无礼。

  瑶族十分尊敬长辈与老人,路遇老人要主动打招呼,并让到路的下方。骑马者,见到老人时必须立即下马。在老人或长辈面前,不跷二郎腿,不说污秽的话,不随地吐口痰,不直呼老人和长辈的名字。与老人和长辈同桌共餐,要让他们坐上*,主动给他们添饭加菜,可口的菜肴要移到老人和长辈面前摆放。

  火塘是瑶族家庭的核心,火塘上的三脚架以及灶膛,不能用脚踩,火塘内的柴禾忌讳倒着烧。有些地方的瑶族忌吃狗肉,所以到了瑶族地区,不要打主人家的狗,不要吃狗肉,还有些地方的瑶族忌吃乌龟、蛇和鳝鱼。“盘王节”是瑶族最为盛大的节日,节日时间为农历十月十六日。但根据各地瑶族传统*俗和谷物收成、人畜康泰的情况而定,每三五年才过一次,甚至有的12年过一次。每逢“盘王节”,村寨房舍要打扫干净,男女老幼梳妆打扮,换上节日盛装,载歌载舞,尽欢而散。除此以外,瑶族还过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木莲节(也称祖先节,时间为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等。大年初一妇女不串门访亲,不吃青菜,有些还在门外插一青枝或木牌。正月初三、初五、初六家人不出门。

  瑶族每年农历二月初二日(有的为三月初三日)举行祭龙仪式,内容包括求谷魂、祭谷娘、**、玉皇、神农等,求其保佑六畜兴旺、五谷丰登、四季*安、钱财顺利。祭祀的同时,举行扫寨活动。祭龙扫寨活动,禁止妇女参加,也谢外人进入寨子,已在本寨的外寨人,必须等祭祀完毕才能出寨。

 

  瑶族居民的主食以玉米、大米、红薯等为主。日常菜肴有黄豆、饭豆、南瓜、辣椒和家禽家畜等・广西金秀大瑶山瑶族利用“鸟盆”捕捉候鸟,腌制为酢,是款待贵客的美味佳肴。桂北地区的一部分瑶族盛行“打油茶”,即以油炒茶叶煎汤,佐以生姜、辣椒、食盐调味,趁势冲泡炒米、炒豆、米花之类同饮,具有特殊的风味。瑶族住房有竹舍、木屋、茅房和小部分泥墙瓦屋。房屋一般是一栋三间,中为厅堂,两侧房前部为炉灶或火塘,后部为卧室,屋前屋后,分设洗澡棚或猪牛栏。

  瑶族一般不与外族通婚,招赘*俗较为普遍。男女青年婚前恋爱较为自由,利用节日、**和农闲串村走寨的机会,通过唱歌形式,寻找配偶,双方合意,即互相赠送信物,“各自配合,不由父母”;也有需征求父母同意,请媒说合,方可结婚的。

  瑶族的丧葬因地区和支系不同而异。如“勉支”大都行土葬。“布努支”过去兴岩葬,现行土葬。“拉珈支”瑶族成年人行火葬、未成年人行土葬、婴儿行挂葬。连南八排瑶人死后,行尸体绑于椅子上。出殡时,抬轿似地将尸体抬至墓穴入棺,人们称为“游尸葬”。

  瑶族的节日较多,有大节日、小节日之分。大节日有盘王节、春节、达努节、中元节、社王节、清明节等,小节日几乎每月都有。广西都安瑶族的达努节比较隆重,相传是纪念先人反抗土司斗争的节日。盘王节,俗称“跳盘王”、“还盘王愿”。每隔三五年举行一次,时为农历十月十六日,一般由一户、数户或一村进行。主要仪式由师公跳神祈祷,唱盘王歌,跳长鼓舞,祷告盘王(盘瓠)保佑赐福。盘王节,一般是自称“勉支”的瑶族的节日,十分隆重。

  瑶族房屋建筑因地而异,形式多样。一般而言,依深山密林而居的瑶族多就地取材,采用"人"字形棚居建筑式样;居住在坡度比较大的山岭地带的瑶族,多采用"吊楼"式建筑;居*原丘陵地区的瑶族,住房多为土木或泥木结构,与壮、汉族住宅相同;聚居山地的瑶族讲究村寨整体,房屋建筑多为层叠式,幢屋毗连,层次分明。大的村落山寨,房屋从山脚叠到山腰,甚至叠到山顶,民族风格独特。瑶族房屋建筑一般分为三个部分,即住房、粮仓、寮房。住房一般是一栋三间,中设厅堂,卧室设在两侧或中室后部,前部为灶堂或火堂。粮仓多用木板密封成堡垒形,用来贮藏玉米、稻谷,一般设在屋外或村旁,甚至有的设在数十里的山野田间。寮房多数是建在村寨旁边,用茅草搭盖,用以存放柴草或储存物件等。

  瑶族

  瑶族主要分布在广西、湖南、云南、广东、江西、海南等省区的山区,是中国南方一个比较典型的山地民族。人口213万多人(1990年第4次人口普查)。瑶族人自称“勉”、“金门”、“布努”、“拉珈”、“炳多优”等,因经济生活、居住地区和服饰的不同,又有“盘瑶”、“过山瑶”、“顶板瑶”、“白裤瑶”等30多种称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统称为瑶族。

  瑶族有自己的语言,瑶语属汉藏语系瑶语族瑶语支,但情况比较复杂,一半以上的人说“勉”话,属苗瑶语族瑶语支;有五分之二的人说“布努”语,属苗语支;广西地区有的说“拉珈”语,属壮侗语族。多通汉语、壮语,无本民族文字,一般通用汉文。口头文学极为丰富。

  瑶族以农业为主,兼营林业和狩猎,瑶族人民精于织染和刺绣。

  瑶族宗教信仰复杂,巫教、道教和原始宗教因地而导。主要节日有盘王节、春节、达努节、中元节、社王节、清明节等。

  日常食俗 瑶族一日三餐,一般为两饭一粥或两粥一饭,农忙季节可三餐干饭。过去,瑶族常在米粥或米饭里加玉米、小米、红薯、木薯、芋头、豆角等。有时也单独煮薯类或把稻米、薯类磨成粉做成粑粑来吃。焖煮饭多用铁鼎锅架在火炕中的铁三角架上或泥筑的灶上。有时也用“煨”或“烤”的方法来加工食品,如煨红薯等各种薯类,煨苦竹笋、烤嫩玉米、烤粑粑等。居住山区的瑶族,有冷食*惯,食品的制作,都考虑便于携带和储存,故主食、副食兼备的粽粑、竹筒饭都是他们喜爱制作的食品。劳动时瑶族均就地野餐,大家凑在一块,拿出带来的菜肴共同食用,而主食却各自食用自己所携带的食品。常吃的蔬菜有各种瓜类、豆类、青菜、萝卜、辣椒,还有竹笋、香菇、木耳、蕨菜、香椿、黄花等。瑶族地区还盛产各种水果。蔬菜常要制成干菜或腌菜,肉类也常要加工成腊肉和“鮓”肉。广西的瑶族烹调肉类一般用干炒、水煮,放盐调味,用佐料的较少;云南的一些瑶族喜欢将蔬菜做得十分清淡,基本上是加盐的白水煮食。有的直接用白水煮过之后,蘸用盐和辣椒配制的蘸水,以保持各种不同蔬菜的原味;而肉类则要做成味道十分浓郁的菜肴,鲜肉或腊肉,先炸烤焦黄,然后再煮。湖南的瑶族特别喜爱风味佳肴“鮓”。居住在山里的瑶族,擅于捕捉候鸟,宰杀后腌制成别具风味的“鸟鮓”。小鸟可带骨剁成“肉糁”,加葱、姜、辣椒,炒得骨酥肉脆后食用。瑶族人喜欢吃虫蛹,常吃的有松树蛹、葛藤蛹、野蜂蛹、蜜蜂蛹等。吃法是将蛹洗净,放入油锅内爆炒,至金黄色。味香脆,是下酒佳品。瑶族人还喜欢利用山区特色自己加工制作蔗糖、红薯糖、蜂糖等。崇拜盘王的瑶族过去普遍禁食狗肉;崇拜“密洛沱”的瑶族过去则禁食母猪肉和老鹰肉。湘西南辰溪县的摇族农历七月五日前禁食黄瓜。绝大部分瑶族禁食猫肉和蛇肉。有的地方产妇生产后头几天禁食猪油。瑶族人大都喜欢喝酒,一般家中用大米、玉米、红薯等自酿,每天常喝2、3次。云南瑶族喜用醪糟泡制水酒饮用,外出时,常用竹筒盛放饮时对水。广西地区的瑶族还喜用桂皮、山姜等煎茶,认为这种茶有提神、清除疲劳的作用。很多地区的瑶族喜欢打油茶,不仅自己天天饮食,而且用油茶招待宾客。

  瑶族赶歌圩迎来传统节日——山歌节

  盛装的瑶族妇女唱山歌

  瑶族青年男女对唱情歌

  节庆、礼仪食俗 瑶族除过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外,还有自己特有的传统节日,如盘王节、祭春节、达努节、耍歌堂、啪嗄节等。节日里因为人多,饭一般不用铁鼎锅煮,而用木甄蒸,这种饭香气更浓。每逢节日。瑶族人家还要做粑粑。节日菜肴主要是鸡、鸭、鱼、猪肉、豆腐、粉丝以及各种蔬菜。五岭山脉的瑶族,节日里喜作豆腐圆,包“荷包扎”。盘王节每隔若干年才举行一次。过去过盘王节时,都要大量宰杀牲畜,进行祭祀。祭春每年都要进行,一般都选在农历三月,届时青年男子要上山围猎,下河捉鱼;妇女则要包粽粑,蒸五色糯米饭。花篮瑶在除夕晚上要先以一块肉和一团粑粑给狗吃,名为祭狗,然后家人才能进餐。他们认为谷种是狗带来的,先祭狗是预祷五谷丰登。节日菜肴要丰富多采,除鸡肉外,还有河鲜和捕猎的山禽野味及豆腐。

  有的地方瑶族四月八节还要煮乌米饭。在湖南江水县的瑶族姑娘,每年农历四月初八过“野餐节”时要吃花蛋,制作花粑粑,吃花糖。姑娘们在吃花蛋、花糖和花粑粑时,小伙子不许偷看,违者还要受罚。耍歌堂是连南排瑶祭祀祖先、庆祝丰收的大型娱乐活动,多在农历十月十六日以后进行,时间的长短各种不一,约为3—9天。届时家家备有水酒、糯米粑粑招待客人,许多瑶族男女青年都借耍歌堂机会进行择选意中人,一旦男女情投意合,双方的家长就可通过媒人去说亲,并以猪肉和酒为礼品。举行婚礼时,都要大摆筵*,按传统*惯,婚宴上必须要请寨老参加,新郎新娘饮交杯酒。

  瑶族对祖先很尊敬,*惯在进餐之前先念祖先几辈姓名,表示祖先先尝后子孙才能受用。尤其对丰盛的餐食更是如此。每逢节日必备猪肉、鸡、鸭和酒等祭拜祖先,吃饭座次也有讲究:老人和尊贵的客人须坐上座。遇有客人,要以酒肉热情款待,有些地方要把鸡冠献给客人。“鸟鮓”是待客的上等菜。瑶族在向客人敬酒时,一般都由少女举杯齐眉,以表示对客人的尊敬;也有的以德高望重的老人为客人敬酒,被视为大礼。在达山瑶中,喜用油茶敬客,遇有客至,都*惯敬三大碗。名为“一碗疏、二碗亲、三碗见真心”。瑶族老人也喜欢饮茶,故茶水也是待客饮料。款待客人时,鸡、肉、盐一排排地放在碗里,无论主客,必须依次夹吃,不得紊乱。客人和老人每吃完一碗饭都由妇女代为装饭。

  盐在瑶族食俗中有特殊的地位,瑶区不产盐,但又不能缺少盐。过去瑶族人为了得到盐曾付出过很大代价。盐在瑶族中是请道公、至亲的大礼,俗叫“盐信”。凡接到“盐信”者,无论有多重要的事都得丢开,按时赴约。

  瑶族祭神,一般用猪、鸡、鸭、蛋、鱼等食品,忌用狗、蛇、猫、蛙肉。瑶族支系众多,*俗各异,茶山瑶打冷斋要杀牛祭雷王,坳瑶祭盘王,为盘王独设一份祭礼,作十三个圆顶的糯米糍粑,瑶族称之为“头粑”;祭时要用簸箕装着摆在地上供奉。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