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的风俗*惯有哪些 (菁华5篇)

首页 / 文库 / | 2022-10-03 00:00:00 风俗*惯

侗族的风俗*惯有哪些1

  换灯带

  侗家婚俗。新娘出嫁前夕,鸡叫第3遍,引路郎将新郎家的灯笼挂在新娘房门上,连催3次,新娘依依不舍地走出房门。随引路郎上路前,新娘剪下灯笼的草绳,掏出早已编好的花丝带系上,表示她的心和新郎已经相连。青少年,在这天集体祭扫革命先烈和革命前辈坟墓,缅怀先辈业绩,开展革命传统教育,举于形式多样的纪念活动。清明时节,春意盎然,城市人们喜欢趁此良辰佳日,远足踏青,尤其爱上尧山,赏花,登攀,或进行野餐。清明节的传统食品是粽子、粉蒸肉等。

  送春牛

  侗族传统*俗,时在农历立春日。这天,家家修整、打归牛栏,用嫩草、糯米酒饭喂牛。晚上舞春牛。用竹篾做骨架上面糊纸,做成牛头,用灰布缀以棉绒做牛身,上挂一朵大红花。2人提着书有立春二字的大灯笼引路,2人合舞春牛,紧随后面是一群桃担荷锄的青壮年,边走边表演各种耕耘动作,如驱牛耕地、挖泥耙田、送肥、捉害虫等,舞姿简朴粗犷,很有生活气息。

  月也和拦路歌

  “月也”,侗语,意为集体出访做客。侗族传统交际联谊活动。时在农历正月和八月。“拦路歌”,侗族迎客送客时唱的歌,多用于“月也”场合。

  “月也”时间长短由内容决定,参加人数一般是一家一名代表。由寨中有威望的人率领,集体到某友好村寨拜访。甲寨客人快到乙寨时,乙寨众人要到寨口迎接,同时用日常生产工具或生活用具等,设置重重路障,双方摆开歌阵,对唱拦路歌。主队用歌提问,客队用歌回答,答对一次撤除一个路障。如答错,客队就燃放鞭炮,表示歉意和敬意,主队就尽撤路障,迎客入寨,参加丰富多彩的联欢活动,如演侗戏、唱侗歌、舞龙舞狮、赛芦笙,等等。“月也”结束,主寨又集结队伍欢送客人,送至寨口又唱“拦路歌”,表示挽留。彼此别情依依,表现了同胞之间的团结友爱情谊。

  打油茶

  侗族饮食*俗。桂北其他各族也有。用茶叶、包谷或糯米炒香、熬煮取汁与糍杷、黄豆、花生等配制而成。吃时加姜丝、葱花、胡椒粉、鱼腥草等佐料。还有打虾米、鱼崽、粉肠、猪肝、瘦肉等荤油茶的。“有客到我家,不敬清茶敬油茶”是侗家的规矩。打油茶时,主、客围坐火塘,主妇负责烹调、送茶。第一碗必须端给贵客或长辈。主人说声请,客人方可饮用。连喝4碗,是表示对主人的最大尊敬。农历九月十五日,侗族青年走寨时,更兴喝油茶,要连喝15碗,边喝边对歌。油茶能提神、祛风湿、防治感冒、增进食欲,有很好的保健、医疗作用。

  引路郎

  替新廊接引新娘的男子。侗家特有婚俗。由家庭四世同堂、人丁兴旺、被本寨乡亲公认为最幸运的人担任。婚期前一天,引路郎带上一应礼品前往女家。睡到鸡叫头遍,寨上姑娘把嫁娘闹醒,起来打粉肠油茶,姑娘们吃饱喝足,才放新娘出门。引路郎要机智灵敏,能说会道,不怕诘难。姑娘们越闹得欢,越证明新娘最合群,新娘的亲属就越高兴。喝粉肠油茶,寓意新娘出家,姐妹们牵肠挂肚,心连着心。

  定亲茶

  龙胜县侗族婚俗。侗族青年情投意合、互赠信物,确定恋爱关系,送过订亲茶,才正式向社会公开。男方要准备糯米粑粑、米花和酒菜,请舅爷或叔叔送至女家。酒*上,由男方亲人向言方父母介绍男青年的性格、人品等情况,女方家里人也介绍女青年的情况。此后,男女双方都要恪守诺言,不能随意悔婚。

侗族的风俗*惯有哪些2

  侗族传统民俗节日,也是一项竞技性体育活动。时在农历三月初三日。传说来源于100多年前的一次款会活动。当时为使款会增加排列气氛,放了三声铁炮。一声炮响,绑着红布条的铁环冲上云天,铁环落下时人们竞相争论,得到的就是第一。依次有第二、第三。现在以村寨为单位组织抢炮队,各队抬着炮具、奖品、礼物在圩镇*一周,再依次进入炮场。仍放三炮,第一炮表示人丁兴旺,第二炮是恭喜发财,第三炮是五谷丰登。司炮员点燃*,铁环冲上高空,队员们紧盯铁环,纵跃抢接,到手后即传给队友或机敏地越过围抢人群,冲出圈外,就算胜利。如此再三。花炮活动结束后,男女青年聚在一起奏芦笙,跳舞。入夜,篝火处处,唱侗戏的,自由对歌的,一片欢声笑语。

侗族的风俗*惯有哪些3

  侗家婚俗。新娘出嫁前夕,鸡叫第3遍,引路郎将新郎家的灯笼挂在新娘房门上,连催3次,新娘依依不舍地走出房门。随引路郎上路前,新娘剪下灯笼的草绳,掏出早已编好的花丝带系上,表示她的心和新郎已经相连。青少年,在这天集体祭扫革命先烈和革命前辈坟墓,缅怀先辈业绩,开展革命传统教育,举于形式多样的纪念活动。清明时节,春意盎然,城市人们喜欢趁此良辰佳日,远足踏青,尤其上尧山,赏花,登攀,或进行野餐。清明节的传统食品是粽子、粉蒸肉等。

侗族的风俗*惯有哪些4

  “月也”,侗语,意为集体出访做客。侗族传统交际联谊活动。时在农历正月和八月。“拦路歌”,侗族迎客送客时唱的歌,多用于“月也”场合。

  “月也”时间长短由内容决定,参加人数一般是一家一名代表。由寨中有威望的人率领,集体到某友好村寨拜访。甲寨客人快到乙寨时,乙寨众人要到寨口迎接,同时用日常生产工具或生活用具等,设置重重路障,双方摆开歌阵,对唱拦路歌。主队用歌提问,客队用歌回答,答对一次撤除一个路障。如答错,客队就燃放鞭炮,表示歉意和敬意,主队就尽撤路障,迎客入寨,参加丰富多彩的联欢活动,如演侗戏、唱侗歌、舞龙舞狮、赛芦笙,等等。“月也”结束,主寨又集结队伍欢送客人,送至寨口又唱“拦路歌”,表示挽留。彼此别情依依,表现了同胞之间的.团结友爱情谊。

侗族的风俗*惯有哪些5

  月也和拦路歌

  “月也”,侗语,意为集体出访做客。侗族传统交际联谊活动。时在农历正月和八月。“拦路歌”,侗族迎客送客时唱的歌,多用于“月也”场合。

  “月也”时间长短由内容决定,参加人数一般是一家一名代表。由寨中有威望的人率领,集体到某友好村寨拜访。甲寨客人快到乙寨时,乙寨众人要到寨口迎接,同时用日常生产工具或生活用具等,设置重重路障,双方摆开歌阵,对唱拦路歌。主队用歌提问,客队用歌回答,答对一次撤除一个路障。如答错,客队就燃放鞭炮,表示歉意和敬意,主队就尽撤路障,迎客入寨,参加丰富多彩的联欢活动,如演侗戏、唱侗歌、舞龙舞狮、赛芦笙,等等。“月也”结束,主寨又集结队伍欢送客人,送至寨口又唱“拦路歌”,表示挽留。彼此别情依依,表现了同胞之间的团结友情谊。

  定亲茶

  龙胜县侗族婚俗。侗族青年情投意合、互赠信物,确定恋爱关系,送过订亲茶,才正式向社会公开。男方要准备糯米粑粑、米花和酒菜,请舅爷或叔叔送至女家。酒*上,由男方亲人向言方父母介绍男青年的性格、人品等情况,女方家里人也介绍女青年的情况。此后,男女双方都要恪守诺言,不能随意悔婚。

  引路郎

  替新廊接引新娘的男子。侗家特有婚俗。由家庭四世同堂、人丁兴旺、被本寨乡亲公认为最幸运的人担任。婚期前一天,引路郎带上一应礼品前往女家。睡到鸡叫头遍,寨上姑娘把嫁娘闹醒,起来打粉肠油茶,姑娘们吃饱喝足,才放新娘出门。引路郎要机智灵敏,能说会道,不怕诘难。姑娘们越闹得欢,越证明新娘最合群,新娘的亲属就越高兴。喝粉肠油茶,寓意新娘出家,姐妹们牵肠挂肚,心连着心。

  打油茶

  侗族饮食*俗。桂北其他各族也有。用茶叶、包谷或糯米炒香、熬煮取汁与糍杷、黄豆、花生等配制而成。吃时加姜丝、葱花、胡椒粉、鱼腥草等佐料。还有打虾米、鱼崽、粉肠、猪肝、瘦肉等荤油茶的。“有客到我家,不敬清茶敬油茶”是侗家的规矩。打油茶时,主、客围坐火塘,主妇负责烹调、送茶。第一碗必须端给贵客或长辈。主人说声请,客人方可饮用。连喝4碗,是表示对主人的最大尊敬。农历九月十五日,侗族青年走寨时,更兴喝油茶,要连喝15碗,边喝边对歌。油茶能提神、祛风湿、防治感冒、增进食欲,有很好的保健、医疗作用。

  花炮节

  侗族传统民俗节日,也是一项竞技性体育活动。时在农历三月初三日。传说来源于100多年前的一次款会活动。当时为使款会增加排列气氛,放了三声铁炮。一声炮响,绑着红布条的铁环冲上云天,铁环落下时人们竞相争论,得到的就是第一。依次有第二、第三。现在以村寨为单位组织抢炮队,各队抬着炮具、奖品、礼物在圩镇*一周,再依次进入炮场。仍放三炮,第一炮表示人丁兴旺,第二炮是恭喜发财,第三炮是五谷丰登。司炮员点燃*,铁环冲上高空,队员们紧盯铁环,纵跃抢接,到手后即传给队友或机敏地越过围抢人群,冲出圈外,就算胜利。如此再三。花炮活动结束后,男女青年聚在一起奏芦笙,跳舞。入夜,篝火处处,唱侗戏的,自由对歌的,一片欢声笑语。

  送春牛

  侗族传统*俗,时在农历立春日。这天,家家修整、打归牛栏,用嫩草、糯米酒饭喂牛。晚上舞春牛。用竹篾做骨架上面糊纸,做成牛头,用灰布缀以棉绒做牛身,上挂一朵大红花。2人提着书有立春二字的大灯笼引路,2人合舞春牛,紧随后面是一群桃担荷锄的青壮年,边走边表演各种耕耘动作,如驱牛耕地、挖泥耙田、送肥、捉害虫等,舞姿简朴粗犷,很有生活气息。

  换灯带

  侗家婚俗。新娘出嫁前夕,鸡叫第3遍,引路郎将新郎家的灯笼挂在新娘房门上,连催3次,新娘依依不舍地走出房门。随引路郎上路前,新娘剪下灯笼的草绳,掏出早已编好的花丝带系上,表示她的心和新郎已经相连。青少年,在这天集体祭扫革命先烈和革命前辈坟墓,缅怀先辈业绩,开展革命传统教育,举于形式多样的纪念活动。清明时节,春意盎然,城市人们喜欢趁此良辰佳日,远足踏青,尤其爱上尧山,赏花,登攀,或进行野餐。清明节的传统食品是粽子、粉蒸肉等。


侗族的风俗*惯有哪些 (菁华5篇)扩展阅读


侗族的风俗*惯有哪些 (菁华5篇)(扩展1)

——侗族的风俗*惯有什么3篇

侗族的风俗*惯有什么1

  阿昌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文字。阿昌语分为户撒和梁河两种方言,大多数阿昌人都会讲汉语、傣语,户撒的阿昌族还会讲缅语和景颇语,他们中有不少人能通五六种语言。这大概是阿昌族在历史上善于同附*的民族交往,不断向别的民族学*的缘故。

  阿昌族聚居区地处高黎贡山余脉的丘陵山地、峡谷*坝,为阿昌族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阿昌族主要从事农业,以种植水稻闻名。水稻品种多、质量好,梁河地区的“毫安公”品种,过去曾号称“水稻之王”。阿昌族制造的铁器也极负盛名,以“户撒刀”著称于世。

  阿昌族--历 史

  在汉文史书中,除称其为"阿昌",还有"峨昌"、"莪昌"、"俄昌"等称谓。因居住地区不同,还有一些自称,如"勐撒掸"、"衬撒"、"汉撒"等。其先民很早就生活在滇西北的金沙江、澜沧江、怒江流域。约在公元13世纪,经过多次迁徙,逐渐定居到现在聚居的地方。

  阿昌族人民从驻守边疆的`汉族屯兵那里学会了耕种水田、打制铁器的技术,促进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商品经济有了初步发展。唐宋时期,阿昌族地区属南诏和大理*管辖。明清时期,一直实行土司制度。**前,阿昌族地区处于封建领主经济,地主经济已有一定的发展。其时,领主多为傣族土司,地主多为*。

  阿昌族--礼 仪

  阿昌族热情好客,尊老爱幼,有许多优良的传统礼仪。有客来家小憩,主人要好酒好茶招待,吃饭礼让上座,如客人年轻辈分小可推辞坐边座或下方坐;遇敬酒倒茶,忌不礼让就接受。

  阿昌族待客有劝饭*俗,无论会喝酒、喝茶否,忌讳客人不接受;遇劝饭时,无论已饱否都应伸双手捧碗相接;双手接递或起身行礼,视为恭敬。通常劝饭是象征性的,通过劝饭讲情说意,乃至唱功饭山歌抒情,表示欢迎客人才是真正的缘由。

侗族的风俗*惯有什么2

  男穿对襟短衣,有的右衽无领,包大头巾。 女子上着大襟、无领、无扣衣,下穿裙或裤。惯束腰带,包头帕。用黑、青(蓝)、深紫、白等四色。黑青色多用于春、秋、冬三季,白色多用于夏季,紫色多用于节日。 女裙不分季节,多用黑色。讲究色彩配合,通常以一种颜色为主,类比色为副,再用对比性颜色装饰。主次分明,色调明快而恬静,柔和而娴雅。洛香妇女春节穿青色无领衣,围黑色裙,内衬镶花边衣裙,腰前扎一幅天蓝色围兜,身后垂青、白色飘带,配以红丝带。

侗族的风俗*惯有什么3

  侗族擅长建筑。结构精巧、形式多样的侗寨鼓楼、风桥等建筑艺术具有代表性。 在贵州、广西的侗乡,有许多久负盛名的鼓楼和风雨桥。因桥上建有廊和亭,既可行人,又可避风雨,故称风雨桥。这些兴时于汉末至唐代的.古建筑,结构严谨,造型独特,极富民族气质。整座建筑不用一钉一铆和其它铁件,皆以质地耐力的杉木凿榫衔接,全长64.4米,宽3.4米,高16米,五个石墩上各筑有宝塔形和宫殿形的桥亭,逶迤交错,气势雄浑。 侗寨鼓楼,外形像个多面体的宝塔。一般高20多米,11层至顶,全靠16根杉木柱支撑。楼心宽阔*整,约10*方米见方,中间用石头砌有大火塘,四周有木栏杆,设有长条木凳,供歇息使用。楼的尖顶处,筑有宝葫芦或千年鹤,象征寨子吉祥*安。楼檐角突出翘起,给人以玲珑雅致,如飞似跃之感。


侗族的风俗*惯有哪些 (菁华5篇)(扩展2)

——侗族的风俗*惯有哪些(精选五篇)

  侗族的风俗*惯有哪些 1

  替新廊接引新娘的男子。侗家特有婚俗。由家庭四世同堂、人丁兴旺、被本寨乡亲公认为最幸运的人担任。婚期前一天,引路郎带上一应礼品前往女家。睡到鸡叫头遍,寨上姑娘把嫁娘闹醒,起来打粉肠油茶,姑娘们吃饱喝足,才放新娘出门。引路郎要机智灵敏,能说会道,不怕诘难。姑娘们越闹得欢,越证明新娘最合群,新娘的亲属就越高兴。喝粉肠油茶,寓意新娘出家,姐妹们牵肠挂肚,心连着心。

  侗族的风俗*惯有哪些 2

  侗家婚俗。新娘出嫁前夕,鸡叫第3遍,引路郎将新郎家的灯笼挂在新娘房门上,连催3次,新娘依依不舍地走出房门。随引路郎上路前,新娘剪下灯笼的草绳,掏出早已编好的花丝带系上,表示她的心和新郎已经相连。青少年,在这天集体祭扫革命先烈和革命前辈坟墓,缅怀先辈业绩,开展革命传统教育,举于形式多样的纪念活动。清明时节,春意盎然,城市人们喜欢趁此良辰佳日,远足踏青,尤其爱上尧山,赏花,登攀,或进行野餐。清明节的传统食品是粽子、粉蒸肉等。

  侗族的风俗*惯有哪些 3

  春节

  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但各地的过节方式不一样。在北部侗乡的新晃、芷江、玉屏、锦屏一带侗族过春节与当地汉族差不多。南部地区凡建有萨坛的村寨,新年初一或初二,先要到萨坛祭祀祖母神。通道侗族除夕之夜守岁进,全家围在火塘边吃粥,叫年羹饭。

  等到鸡叫头遍,男人放12个大炮竹,以求一年顺当大吉。妇女们则去挑新年水,用以煮年茶。他们不兴拜年,初一初二不串门,初三请客吃油茶,初四请吃饭。宣恩侗族一天过两次年,称过重年,从年三十到正月十五敲年锣,敲得越响亮越好。

  播种节

  聚住在湘、桂、黔交界边境的侗族人民,每在农历三月初三这天,都要举行传统的播种节盛会。

  由于人们的爱好不同各个村寨的活动内容和方式也不相同。有的寨子在这天放花炮;有的踩芦笙,坐歌堂;有的走亲邀客。而最风趣的是“舞春牛”。接着农耕队还要表演谷种农事活动。整个表演场地被当成一块田,扮演农民的几个人,有的背犁耙,有的`荷锄头,还有的背竹篓。他们把田坎、耕田、插秧、收割,动作逼真、优美,用歌舞表现了侗家田间耕作的欢乐气氛。

  尝新节

  “六月六,早禾熟”。侗族地区把这一天作为尝新节,有的地方择吉日尝新。

  湖南通道尝新节这天,狗是上宾,新米饭煮出来,让狗尝过以后人才尝。因为传说远古时期,洪水滔天,绝了谷种,是一条白色的神犬飘洋过海,在西王母的晒谷坪里打了一个滚,满身粘谷粒,在回来时身上的谷粒被水洗掉了,只有狗翘在水面上的尾巴尖带着几颗谷粒。人类靠这几粒谷种才发展到今天。为了不忘狗的功劳,因此新谷登场要请狗先尝。尝新节是侗族地区共同的节日,各地尝新节内容大同小异。

  斗牛节

  每年农历二月与八月的亥日。侗族喜欢斗牛,每个村寨都饲养有专供比赛用的“水牛王”。“牛王”的圈多建在鼓楼附*,干净通风,称为“牛宫”。牛王有专人割草担水拌料伺候,还要经常供给蜂蜜、猪油、米酒等食物。“牛王”体格硕大而健壮,浑身滚瓜流油,犄角粗壮尖利,象张开的钢杈。

  节前青年人吹着芦笙到其他村寨去“送约”邀请对手。“送约”之后,便到“牛宫”前吹奏芦笙,敬祭3日,替牛“养心”。节期一到,群众集汇于斗牛场周围,参赛“牛王”在芦笙伴奏下开始“踩场”:青年手举写有“牛王”的“马牌”前行,昂首挺胸,“牛”气十足。“马牌”后紧随举着木制“兵器”的卫队和鼓乐队。

  “牛王”犄角上镶戴着铮亮的铁套,头披红缎,背驮“双龙抢宝”牛王塔,塔上插有4面令旗和两根长长的野鸡翎,象古代的将军一样。牛脖上挂有一串铜铃,悬在胸前,朗朗有声。“踩场”结束后,牛王退场。三声铁炮轰鸣,正式斗牛开始。牛倌把点燃的两把火分别抛到自己的“牛王”前边,同时放开手中缰绳,两牛冲向对方,群众敲锣呐喊助威。败方彩旗要允许胜方的姑娘们“抢走”。获胜的“牛王”披红挂彩,再度入场接受欢呼。若打得难解难分,就要用棕绳套住牛后腿拉开,握手言和。几天后,胜方姑娘去送还败方彩旗,败方小伙子设宴款待,陪唱“大歌”,并赠礼品“赎旗”。哪个寨子的“牛王”能获胜,是全寨的荣耀,所以斗牛后有群众性歌舞饮宴庆祝。*年贵州省的侗族“牛王”,还到一些大城市去表演角斗,使这种特殊的娱乐文化更加声名远扬。

  侗年

  根据侗历来确定的新年。一般为农历十月底或十一月初。现大部分侗族均不过此年。仅有部分地方仍过侗年。这些地方每年过两种年。称侗年为小年。春节为大年。榕江七十二寨一带的侗寨于农历十一月初过侗年。十月将屋前屋后打扫干净,杀猪宰牛,舂糍粑,准备过年。从十一月初一到初五举行大规模的踩歌堂、跳芦笙和斗牛活动。有的地方把姓氏节也称为过侗年,各个姓氏节日期不一。但一般为农历的十一月。

  花炮节

  侗族一年一度的花炮节,各地举行的日期不同。拿三江侗族自治县来说,是正月初三(农历,下同),梅林是二月初二,富禄是三月初三,而林溪却是十月二十六。花炮分为头、二、三炮,包炮都系上一个象征幸福的铁圈,外用红绿线包扎。燃放时以火药铁炮为冲力,把铁圈冲上高空。当铁圈掉下来时,人们便以铁圈为目标,蜂拥争夺,谓之“抢花炮”。

  俗传,谁抢得花炮,谁在这一年里就人财两旺,幸福安康。因此抢花炮时个个奋勇,人人争先,志在必得花炮,为本村争光。抢花炮的时间不限,谁能把花炮先交到指挥台,就算优胜。抢花炮比赛结束,便开始了各种游艺活动。芦笙队在芦笙场上赛芦笙;老人在树下斗画眉,拉家常;年轻姑娘和小伙子则趁此良机,对歌谈情。侗家山寨,到处洋溢欢乐的节日气氛。

  赶社

  侗家有赶社的*惯。赶社不在寨里,而在野外,如放牧坪或田坝里,作为社场。每年到社日这一天,男女老少从四面八方赶赴社场。小孩看热闹,大人买东西,交换农副产品。姑娘和后生们穿上新衣裳。姑娘戴各种银饰,系上绣花围腰和编带,手提刺绣荷包,包里装着酸鱼酸肉和糯米饭,三五成群,满面春风,在社场上请后生共进午餐。后生则买糖果送给姑娘。初次相识的对歌结情,早有交往的则重叙旧情,约定下次相会的时间。晚上,后生还请姑娘到寨上作客吃社饭。饭后男女青年走进歌堂对歌。如今,赶社变成青年男女交往的节日,而社场就成为定情的场所。

  赶歌会

  农历七月二十日,是贵州省剑河县高坝地区侗族人民的盛大节日——赶歌会。这一天,姑娘、小伙子们打整得利利落落,约上伙伴,三三两两赶赴高呗歌场。在这之前,青年们一般会把农活提前干完,同时积极收集、改写或新编大量山歌或情歌;以便届时同歌中强手匹敌。

  中午,赶歌会的中心——高坝寨头的绿草坡变成了人山歌海。曲调别致的盘歌、情歌、山歌声此起彼伏。男女青年们借歌会寻找自己的新友故交,道情表心,谈天论地,或者交替唱起令人陶醉的情歌,直到第二天黎明。有不少青年人是通过歌会成为幸福伴侣的。传说,高坝赶歌会是为了纪念一个忠于爱情的侗族女歌手而兴起的。

  侗族的风俗*惯有哪些 4

  侗族传统*俗,时在农历立春日。这天,家家修整、打归牛栏,用嫩草、糯米酒饭喂牛。晚上舞春牛。用竹篾做骨架上面糊纸,做成牛头,用灰布缀以棉绒做牛身,上挂一朵大红花。2人提着书有立春二字的大灯笼引路,2人合舞春牛,紧随后面是一群桃担荷锄的青壮年,边走边表演各种耕耘动作,如驱牛耕地、挖泥耙田、送肥、捉害虫等,舞姿简朴粗犷,很有生活气息。

  侗族的风俗*惯有哪些 5

  “月也”,侗语,意为集体出访做客。侗族传统交际联谊活动。时在农历正月和八月。“拦路歌”,侗族迎客送客时唱的歌,多用于“月也”场合。

  “月也”时间长短由内容决定,参加人数一般是一家一名代表。由寨中有威望的人率领,集体到某友好村寨拜访。甲寨客人快到乙寨时,乙寨众人要到寨口迎接,同时用日常生产工具或生活用具等,设置重重路障,双方摆开歌阵,对唱拦路歌。主队用歌提问,客队用歌回答,答对一次撤除一个路障。如答错,客队就燃放鞭炮,表示歉意和敬意,主队就尽撤路障,迎客入寨,参加丰富多彩的联欢活动,如演侗戏、唱侗歌、舞龙舞狮、赛芦笙,等等。“月也”结束,主寨又集结队伍欢送客人,送至寨口又唱“拦路歌”,表示挽留。彼此别情依依,表现了同胞之间的团结友爱情谊。


侗族的风俗*惯有哪些 (菁华5篇)(扩展3)

——家乡的风俗*惯作文 (菁华5篇)

  不好意思哦,大家。我昨天有事情去了,没有时间写博客了!感谢朋友们的支持!

  今天是农历三月初三。是我们家乡*的高峰期。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一都是我们村里*的开始。从三月初一到初四的*!从初二开始唱戏,一共有三天唱戏的时间。当然不光光是唱戏那么简单,还有*,马路两边都是摆地摊的。有卖衣服的,鞋子的。还有一些是专门赚小孩子钱的,像一些油炸的东西啦,玩具啦。五花八门的东西全出来了。为了这几天的*,一些做生意的人是起早贪黑的去站个好地方。这些做生意的想破了脑袋都是为了这几天的*。

  今年的*我感觉和往年很不一样,往年的时候,听到说家里面有*就高兴的.不得了了,最*几年似乎没有了那种激情。对像这样的*也不怎么感兴趣了。但是今年我感觉还是蛮不一样的。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让我感觉到了往年没有过的兴奋,也许是今年的朋友多了吧。今年我那些往年不回来参加*的朋友都回来了。以前我们都在外地上学,没时间回家玩。但是今年我们大部分都毕业了,工作了。向老板请个假就可以回家痛痛快快的玩玩了。还是像这种家里的*最好了,逢年过节嘛?大家都有着自己的事情,像这样的机会还是很少的,人多才好玩嘛!人生中能有几次这样的机会聚集这么多的好朋友在一起玩啊?以后大家可能都要忙于自己的事业了,那么像这样的机会就更少了。

  这是我的快乐,也是我的幸福!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端午节。在我的家乡,有着许多丰富多彩的端午风俗。

  小时候,我不知道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只是觉得这天有好吃的.,好玩的罢了。

  早早的算好了时间,得知今天是吃粽子的日子,我一大早就喜得快要发疯了。

  懒得在卧室与灶房间来回周旋,**脆搬了个小板凳来,就这么坐在奶奶跟前,看着她包粽子。

  “这里脏,妮儿,你快出去。”

  “没事儿,我不嫌脏。”相比关注这脏兮兮的瓦灶和墙壁,我还是更想看奶奶包粽子。

  那双布满皱纹的手是多么灵巧啊!一弯,一放,一折,一绑,短短几步,短短几十秒,一个小巧玲珑的粽子便诞生了。

  要煮粽子了,奶奶怕熏着我,硬是把我推出了灶房。自己留在那儿随时准备着添柴火。

  望着灶房烟囱里冒出的浓浓的烟,不知为什么,我感到那次的粽子格外的甜。

  “五月里有午端阳,粽子油条泡雄黄。”在我的家乡,端午节不仅要吃粽子,还要吃油条、糖糕一类的油炸食品。雄黄油也是必不可少的。

  我的家乡还有一个关于鸡蛋的端午风俗。在这天,我一起床奶奶就会拿来一个提前煮好的热腾腾的鸡蛋,然后让鸡蛋从我的头顶一直滚到脚尖,嘴里还念念有词“骨碌骨碌灾,小病大灾都滚下来........”滚好后,再让我把鸡蛋猛地一摔,然后立刻拿起来,剥掉壳,给我吃掉。

  据说,这个*俗的由来是因为老人们坚信,热腾腾的鸡蛋可以粘走孩子们身上的一切病灾,在下一次端午节前都**安安,幸幸福福。

  端午在奶奶对我的关怀中走来,又在奶奶对我的祝福中离去。

  每一个人的家乡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俗,这个*俗一定是丰富多彩的,下面就由我来讲一讲我家乡的*俗吧。

  每到大年,家人必定会把家里打扫的一尘不染,干干净净。还会早早的就买好过年吃的,喝的,穿的,因为一般下午许许多多的店铺就陆陆续续的关门了,就买不到菜了,到那时还真是有钱用不了啊。除此之外还要买一些鞭炮,彩灯,门神什么的呀。放鞭炮是为了驱赶走可怕的年兽,贴门神是为了驱赶走魔鬼。

  到了晚上,家里热闹非凡,就像逛街一样热闹,因为亲人们都争先恐后的回来了,只为了见亲人的面,一起开开心心的吃一顿团圆饭,到了晚上七点整,亲人们欢聚一堂,这一天,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须赶回家里吃团圆饭,吃完了团圆饭,突然鞭炮声响起发出震耳欲聋的响声,极为火爆与张扬,直震得大地颤抖,人儿发聩,像要将天上的“星星”一口气撼落在地上似的,爆竹残渣撒遍公路,人行道,小区等等,晚上处处张灯结彩,千门万户的人家的阳台上挂着五颜六色的彩灯,好似在办喜事,让人看得美不胜收,眼花缭乱。这一年一度的春节联欢晚会马上就要开始了,亲人们纷纷坐下,看春节联欢晚会,我们有说有笑的,最主要的算是守岁,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小孩子一般守到十点钟左右就以昏昏欲睡了。

  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大人们都去上班了,小孩子都去上学了,世界又恢复以前的安静了。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每一个地方的风俗*惯都略微不同。但每一个地区的风俗都是多种多样、新颖有趣的。我的家乡红安也不例外,也有许多独一无二的*俗。家乡的春节是一道难忘有趣的风景线,也是难忘的回忆。

  家乡的春节差不多从腊月上旬就开始了。人们都纷纷开始准备过年时的物品。俗话说:“过了腊八就是年”。进了腊八,表示年味越来越浓。在腊八这一天,家家都会熬腊八粥,以示今年的农业大收成。腊八粥材料琳琅满目,口感香甜可口,是许多人都爱吃的美食。晚上,家家灯火通明,鞭炮声日夜不绝,全城都非常热闹。

  后面的十几天,是大家办年货的时间。城里各大超市商场里挤满了人,各种喜庆用品摆满了超市。人们纷纷都在忙碌着……

  转眼间,春节的高潮,除夕到来了。这也是人们最忙最热闹的时候。在我们老家,团圆饭要吃好几次。除夕一大早,轰隆隆的鞭炮声震醒睡梦中的我,一大早起来吃团圆饭,年饭吃的越早预示这一年家里会有更多的好运。吃完团圆饭后,每个人都忙了起来。首先是全家大扫除。名曰“扫房”。寓意扫去去年的不好的运气。然后后是贴春联和福字。福字一般倒着贴,寓意“福到”。大人们忙碌,小孩儿们也不例外。小孩儿们要么在外面玩着鞭炮,要么在里面帮大人们做事。除夕晚上家里人又坐在一起吃团圆饭。吃团圆饭时,家家都要看春晚、放爆竹,以示过年热闹的气氛。

  团圆饭很讲究,有肉丸,鱼,年糕等菜。其中,肉丸寓意“团团圆圆”鱼寓意“年年有余”,年糕寓意“年年高升”。吃团圆饭时,全家人说着往事,欢乐无穷。吃完团圆饭后,还要进行祭灶王爷、拜佛烧香等*俗。

  正月初一,街坊邻里开始互相拜年,你到我家,我去你家,进门做个发财仪:“恭喜发财,身体健康”。初二开始就是各家亲戚老小的来拜年,这时,最热闹的时候就来了,大人们聊天,聊着过去一年的收获喜乐事,小孩们给长辈拜年领着红包,互相玩耍着,好不热闹!

  正月初一人们互相串门拜年,而正月十五元宵节这一天,家家户户又要吃一次年饭,放鞭炮,也是年饭吃的`越早越好。元宵节晚上,家家门口点着灯笼,人们吃着元宵预示着团团圆圆。

  过完元宵节春节就结束了。大人们外出打工,孩子们去上学了,家乡变得空荡起来。这就是家乡春节的风俗,难忘又有趣。

  从我能记事起,我就记得每年除夕都要守岁。大概是在立春前后公历二月份。

  关于除夕有一个风俗就是守岁。这其中还有一个故事呢。很久以前有一头怪兽。头长触角,尖牙利齿,目露凶光,凶猛异常。“年”常身居于海底,每到除夕便爬上岸来,吞食家畜残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人们就会携老幼潜往深山,以躲避“年”的伤害。

  有一年村里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帮助了村东头老婆婆一家驱赶了年兽。人们逃命回来,发现了驱赶年兽的方法,于是从每年的'除夕开始,家家户户都会贴上红对联,燃放爆竹,灯火通明。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除夕清早,阳光如同顽皮的小手肆意在我脸上游走,睁开眼,向街上望去,热闹非凡。我赶快洗漱完毕。还没等吃上早饭就慌忙挤入庞大的人潮之中。这人山人海,一眼望不到头。场面无比壮观,时光飞速流逝,眨眼间便到了日暮时分。人已少了许多,天边渐白了,橙色的晚霞,街道逐渐人烟稀少,我也赶紧回到家中,爸妈早已打开电视,准备了一桌热腾腾的团年饭。观看今年春节联欢晩会“八,七,六,五,四,三,二,一”新年到!三百多个日日夜夜不动声与我们擦肩而过,新春开启了新的希望。

  这就是我们家乡的风俗,是那样的热闹喜庆和隆重。


侗族的风俗*惯有哪些 (菁华5篇)(扩展4)

——壮族有哪些风俗*惯及传统*俗 (菁华3篇)

  壮族喜欢依山傍水而居(因为我们的周围不是山就是水,所以不喜欢都难,呵呵~)。在青山绿水之间,点缀着一栋栋木楼,这就是壮族人的传统民居。木楼上面住人,下面圈牲畜(现在好多了,因为改革开放了嘛0。无论是什么房子,都要把神龛放在整个房子的中轴线上。前厅用来举行庆典和社交活动,两边厢房住人,后厅为生活区。屋内的生活以火塘为中心,每日三餐都在火塘边进行(这个有一部份居民还保持着)。?

  壮族的一种婚俗。迎亲那天新娘要经过“炮火”的洗礼后才能进门入房。这个婚俗,在广西田阳县玉风等壮村流行。新娘来到新郎家以前,要稍停片刻,做好“冲锋”进门的准备,因为在门口、厅堂、洞房等三个地方分别由七八个男青年组成的“炮火”组,手拿着串串鞭炮等着新娘过来。当新娘将要靠*门口时,“炮手”们点响鞭炮,形成道道“火墙”,挡住新娘的进路。如果是胆小的新娘,这时只好退却在门外,再等第二次“冲锋”。“炮手”们也总结胜利的经验,做好第二次的“阻击”准备。可以说,新娘不经过两三次的“冲锋”是进不了门的。围观的客人,里三层外三层,好不热闹。新娘经过苦战跃进门口,来到洞房门前,这是难通过的最后一关,因为“炮手”要放“火炮”。这时,聪明的伴娘和迎娘左右“侦察”,乘“炮火”稀疏时夹着新娘跳到洞房里。顿时欢声雷动,祝贺新娘“旗开得胜”。婚宴后到掌灯时分,客人们还要观看新娘在迎娘的指引下摸黑出门“挑水”。新娘将把水缸挑满,这是在考验新娘是否吃得了苦。就这样,直到夜深了新娘才能入洞房。

  在广西宜山和环江县交界的一些地方,壮族青年结婚,至今流行“背字”*俗。“背字”是壮话译音,实际上背的不是“字”,而是一条长一丈四尺、宽一尺多的宽带,由女方母亲用自织自染或买来的深黑色(以此色为最优)土布缝制而成。女儿出嫁那天,让男方指派“背字”人把布带“背”回新郎家,以备外甥出世作襁褓之用。这种*俗,当地壮语称作“背字”。“背字”的人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生父生母双全;未婚的青少年男子;机灵识礼。“背字”仪式在女方家里的正厅举行。主持仪式的人必须是村上德高望重、当了爷爷的长者。长者首先向“背字”人敬上两杯当地名酒,“背字”人很有礼貌地双手捧杯,恭敬地给长者回敬两杯,双方都要一饮而荆接着长者把准备好的带子从“背字”人的两肩绕过扎紧,继而又互相敬酒,说吉利之语。“背字”完毕,鸣放鞭炮,欢送迎亲者*安返回。“背字”人向长者鞠躬辞别,步出大门,打开伞,意为庇护“外孙”离开姥姥家。回到男方家,家主烧香放炮,欢迎“背字”人胜利归来。少倾便举行“卸字”仪式,同样由长辈主持,互敬酒后,长者轻轻解下布带,交给家母保管。新郎父母还要酬谢“背字”人。时过不久,新娘及其女伴便成群结队来到新郎家,喜日更加热闹。


侗族的风俗*惯有哪些 (菁华5篇)(扩展5)

——布依族的风俗*惯有哪些 (菁华3篇)

  年节食俗

  有的节日与汉族相类似,有些则为本民族所专有,如"了年"(正月最后一天)、三月三(地蚕会节)、四月八(牛王节)、六月六(祭*)、吃新节等。其中,正月初九"煮生食",正月三十吃"芝麻油团耙",三月三吃"苞谷花",四月八吃"四色糯米饭",六月六吃"煮鸡"等,大都与民族传说和乡风教育有关。

  宴客食俗

  布依族重礼好客,贵宾到来,必有"进门酒"、"交杯酒"、"格当酒"、"转转酒"、"千杯酒"和"送客酒"等六道酒礼。若是敬献猪肉,是祝客人来年养大猪,收成好;若是敬献鸡肉,鸡头奉给首客,象征吉祥如意,鸡翅奉给次客,表示腾飞,鸡腿奉给三客,意为脚踏实地。宴*中还唱《祝酒歌》和《宵夜歌》,前者是殷殷劝酒,后者要将餐桌上的所有物品、食品都-一唱出,表现出他们的心智和才华。

  婚俗

  婚姻实行自主婚。接亲时要对歌,俗称对姐妹歌。新娘到男方家的当天晚上,要举行唱荷包歌和要荷包的活动,有“一夜荷包一夜歌”的说法。传统节日有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吃新节、七月半等。“三月三”是布依族的传统盛大节日,农历三月初三稻耕开始,要祭山神、土地神和祖先神及稻米魂,制作五色花糯米饭供奉;黔西南州一带,男女青年要聚集在“查白歌场”玩山对歌,参加者达数千至上万人。很多未婚男女青年通过吹木叶、对歌,相识、相、订终身。

  年节食俗

  有的节日与汉族相类似,有些则为本民族所专有,如"了年"(正月最后一天)、三月三(地蚕会节)、四月八(牛王节)、六月六(祭*)、吃新节等。其中,正月初九"煮生食",正月三十吃"芝麻油团耙",三月三吃"苞谷花",四月八吃"四色糯米饭",六月六吃"煮鸡"等,大都与民族传说和乡风教育有关。

  宴客食俗

  布依族重礼好客,贵宾到来,必有"进门酒"、"交杯酒"、"格当酒"、"转转酒"、"千杯酒"和"送客酒"等六道酒礼。若是敬献猪肉,是祝客人来年养大猪,收成好;若是敬献鸡肉,鸡头奉给首客,象征吉祥如意,鸡翅奉给次客,表示腾飞,鸡腿奉给三客,意为脚踏实地。宴*中还唱《祝酒歌》和《宵夜歌》,前者是殷殷劝酒,后者要将餐桌上的所有物品、食品都-一唱出,表现出他们的心智和才华。

  婚俗

  婚姻实行自主婚。接亲时要对歌,俗称对姐妹歌。新娘到男方家的当天晚上,要举行唱荷包歌和要荷包的活动,有“一夜荷包一夜歌”的说法。传统节日有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吃新节、七月半等。“三月三”是布依族的传统盛大节日,农历三月初三稻耕开始,要祭山神、土地神和祖先神及稻米魂,制作五色花糯米饭供奉;黔西南州一带,男女青年要聚集在“查白歌场”玩山对歌,参加者达数千至上万人。很多未婚男女青年通过吹木叶、对歌,相识、相、订终身。

  **前,布依族存在一夫多妻的个别现象。同姓可通婚,但同姓且同宗的严禁通婚。也有“姑舅表婚”和兄终弟及的转房制*俗。**后,像大多数民族一样,废除了一夫多妻制。布依族崇尚自由恋爱,男女青年婚前恋爱自由,各地未婚的男女青年都喜欢借助年庆节俗、赶集和集体聚会的时机,以三、五人到七、八人自由组合的方式,通过谈天说笑和唱歌对调,倾诉或表达彼此的感情。当一个男子看上某一个姑娘时,按照传统,必须找第三者做伴,有的则由自己的`姐嫂出面介绍。如女方有此意思,即可单独相约到幽静处进一步对唱山歌,表达情,直到双方互赠信物,就表明他俩已盟誓终身了。

  布依族与壮族有同源的关系,是古代百越的一支。如今布依族人还保留着一些古代越人的风俗*惯,如居住干栏式房屋、敲击铜鼓等。也有人认为,西汉时的夜郎国,与今布依族有渊源关系。部分布依族人自称为“布依”、“布越”,部分布依族人自称为“布依”、“布曼”,新*成立后,根据本民族的共同自称,统一用“布依”作为民族名称。布依族地区多河谷和*坝,山清水秀,闻名世界、景色壮观的黄果树瀑布就在布依族人聚居的地区。在布依族地区出土的文物表明,布依族是一个古老的种植水稻的农业民族。布依族人心灵手巧,他们制作的蜡染布历史悠久、图案美观,是享誉国内外的工艺品和收藏品。


侗族的风俗*惯有哪些 (菁华5篇)(扩展6)

——滨州的风俗*惯有什么 (菁华3篇)

  80年代起,国家倡导计划生育,后定为国策,对生育*俗有较大影响。育龄大都推迟,生育胎数大为减少。婚后多年不育者,不再利用迷信方式求子,夫妻到医院检查,有病及时治疗。怀孕后经常到医院查体,分娩一般去医院。婴儿出生3天后,娘家携带营养食品及婴儿衣服前来看望。因多为独生子女,起名格外慎重,讲究新鲜别致、寓意深远、顺耳上口,农村起名还须把体现辈分的字考虑在内。全家人大都参与命名,往往起出数个名字,择优而用。乳名多为叠字,大名两字者渐多。婴儿出生第12天,俗称“十二晌”,亲友带礼物来贺,给婴儿“圆耳朵”。出生1个月,俗称“满月”,娘家接母子去住一段时间,给婴儿“铰头”。90年代,城镇时兴用婴儿胎毛制作一支毛笔,作为永久纪念。至百日,为婴儿挂长命锁,穿“百家衣”,照像留念。周岁日,亲友都来祝贺,主人举行家宴招待。在农村,若为男孩,周岁纪念尤为隆重。过去流行“抓周”*俗,现渐废。

  80年代起,传统丧葬*俗中部分礼仪在农村又流行起来。老人生命垂危时,子女即给老人换衣服,无论冬夏,均着棉衣。凡直系亲属均守护身边,听遗嘱,目视老人离世。老人咽气,晚辈立即到院中面向西南“叫魂”,意在唤回死者灵魂,亦有讣告族人、邻里之意。然后将死者置于灵床上,供食品,上香,点长明灯。晚辈着孝服,门上贴白纸。主持丧事的族长或村干部委派人向死者亲友报丧,有书面讣告和口头报丧两种形式,主要内容为死者姓名和去世、入殓、出殡的时间。

  80年代初,农村地区多实行土葬,须将死者装入棺内,名为入殓。此时,亲属都须到场向遗体告别。死者若为女性,必须由娘家人在场。入殓后,棺材停放灵棚,晚辈按男女分列两边接受亲友吊丧。吊丧者先哭后行跪礼,至亲者还须付奠仪。停灵期3~5天不等。

  出殡前一天晚上,丧家为死者举行送行仪式,俗称“送盘缠”,地点选在路口或空地。执事人预先摆供桌,置香炉烛台,备好菜肴酒食,晚辈及亲友一一向死者魂幡叩首送行。礼毕,烧纸车、马、轿、摇钱树等,儿女们哭号着向火中奔,以示对死者挽留。出殡,又称下葬,长子持灵幡,其他晚辈执哀杖,随棺材至墓地。棺入穴后,晚辈捧土撒于棺盖上意在亲埋。然后乡邻堆土成坟。第三日,儿女们填土“圆坟”,烧纸祭悼。自亲人亡故之日起每七日到坟上祭奠一次,“七七”为止。

  父母在世的亡故者不循以上礼仪。80年代中后期,境内普遍推行火化,*倡导移风易俗,礼仪逐步简化。*掉分散在田间的坟墓,建立公墓,有的村建起纪念堂存放骨灰盒。90年代起,农村时兴为去世者立碑或植树以作纪念。

  城镇居民丧事较简,去世后,在殡仪馆举行遗体告别仪式,亲属、友人、同事向死者致哀。之后,送火葬厂火化,骨灰盒送纪念堂存放。

  80年代起,农村旧时祭祖之风又兴。祭祖由扫墓、家祭两种方式。扫墓又称上坟,有固定日期。清明扫墓最为普遍,除祭祀外,还要为坟墓添土,防备夏日水冲刷。农历七月十五与十月一日扫墓者多为女性,一般只上“新坟”(即亡故不久的祖父母、父母之墓)。春节扫墓最隆重,合族男性均到墓前叩拜先人,并擂鼓奏乐,燃放鞭炮。家祭,即在家中设堂祭祖。一般在年三十(小进二十九)凌晨,家长率子侄到村头请祖先回家过年。在堂屋设供桌,悬挂“家堂”,陈列族谱,点燃香烛,摆上贡品。除夕,家人向祖先叩头行礼,上香烧纸,燃放鞭炮。初二送先人归。仲秋节、先人祭日亦有祭祀者。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