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的风俗*惯有什么3篇

首页 / 文库 / | 2022-07-06 02:31:18 风俗*惯

傣族的风俗*惯有什么1

  傣族重大节日有“关门节”、“开门节”和泼水节。“关门节”在七月中旬,这时正是农忙季节,佛教节日也大多集中在这段时间,以便集中精力搞好生产,同时还要举行盛大的“赕佛”活动,以食物、鲜花、银币、纸币等献佛。“关门节”要持续三个月左右,到十月中旬的“开门节”为止。

  傣族最盛大的节日是泼水节。时间在每年四月。按时序计算,阳历的四月,相当于傣历正月。泼水节也就是傣历新年节,按照传统*惯,这一天清早,人们要采来鲜花绿叶到佛寺供奉,担来碧澄清水为佛像洗尘。做完这些以后,群众性的相互泼水就开始了,只见一群群男女青年,用铜钵,脸盆盛水,涌出大街小巷,嬉戏追逐,逢人便泼,从头到脚,全身湿透。这是吉祥的水,祝福的水,人们尽情地泼,尽情地浇,不论是泼者还是被泼者,都异常高兴,笑声朗朗……

  泼水节期间,在宽阔的澜沧江上,要举行划龙船比赛,水船扎以彩花,装扮成龙,孔雀,大鱼等形象,由数十男女青年奋力划桨前进,*观众如云,锣鼓声、喝彩声响彻云霄。

  夜晚,各村寨燃放高升,这是傣族人民自己制作的烟火。用一根数丈长的竹子,在根部填以火药等配料,置于竹子搭成的高架上。点燃引线,火药燃烧,竹子即如火箭一般飞入云天,在空中喷放出绚丽烟火,犹如花团锦簇,群星闪耀,光彩夺目,把节日的夜空装点得特别美丽。

  泼水节是个迎新的节日,欢乐的节日,一般要过三至五天。

傣族的风俗*惯有什么2

  以大米和糯米为主食。德宏的傣族主食粳米,西双版纳的傣族则主食糯米。通常是现舂现吃,民间认为:粳米和米需米只有现吃现舂,才不失其原有的色泽和香味,因而不食或很少食用隔夜米,*惯用手捏饭吃。所有佐餐菜肴及小吃均以酸味为主,如酸笋、酸豌豆粉、酸肉及野生的酸果;喜欢吃干酸菜,据说傣族之所以常食酸味菜肴,是因常吃不易消化的糯米食品,而酸味食有助于消化。

  日常肉食有猪、牛、鸡鸭,不食或少食羊肉,居住在内地的傣族喜食狗肉,善作烤鸡、烧鸡,极喜鱼、虾、蟹、螺蛳、青苔等水产品。以青苔入菜,是傣族特有的风味菜肴。烹鱼,多做成酸鱼或烤成香茅草鱼,此外还做成鱼剁糁(即用鱼烤后捶成泥,与大芫荽等调成)、鱼冻、火烧鱼、白汁黄鳝等。吃螃蟹时,一般都将螃蟹连壳带肉剁成蟹酱沾饭吃,傣族称这种螃蟹酱为“螃蟹喃咪布”。

  苦瓜是产量最高、食用最多的日常蔬菜。除苦瓜外,西双版纳还有一种苦笋,因此傣族风味中还有一种苦的风味,较有代表性的苦味菜肴是用牛胆汁等配料烹制的牛撒皮凉菜拼盘。

  傣族地区潮湿炎热,昆虫种类繁多,用昆虫为原料制作的`风味菜肴和小吃,是傣族食物构成的一个重要部分。常食用的昆虫有蝉、竹虫、大蜘蛛、田鳖、蚂蚁蛋等。傣族人嗜酒,但酒的度数不高,是自家酿制的,味香甜。茶是当地特产,但傣族只喝不加香料的大叶茶。喝时只在火上略炒至焦,冲泡而饮略带糊味。嚼食槟榔,拌以烟草、石灰,终日不断。典型食品有狗肉汤锅、猪肉干巴、腌蛋、干黄鳝等

傣族的风俗*惯有什么3

  忌讳外人骑马、赶牛、挑担和蓬乱着头发进寨子;进入傣家竹楼,要把鞋脱在门外,而且在屋内走路要轻;不能坐在火塘上方或跨过火塘,不能进入主人内室,不能坐门槛;不能移动火塘上的三脚架,也不能用脚踏火;忌讳在家里吹口哨、剪指甲;不准用衣服当枕头或坐枕头;晒衣服时,上衣要晒在高处,裤子和裙子要晒在低处;进佛寺要脱鞋,忌讳摸小和尚的头、佛像、戈矛、旗幡等一系列佛家圣物。

  卧室是不容许外人窥看的,过去的*俗规定,若主人发现外人窥看主人的卧室,男人就要做主人的上门女婿,或到主人家做三年苦工,即使是女客人也要到主人家服役三年。因此,游客无论到傣家参观或做客,千万不要因神秘感而窥看主人的卧室,虽说然现在打破了过去的俗规,但窥看傣家卧室始终是不受欢迎的。


傣族的风俗*惯有什么3篇扩展阅读


傣族的风俗*惯有什么3篇(扩展1)

——傣族的风俗*惯有哪些3篇

傣族的风俗*惯有哪些1

  傣族是云南特有民族,主要聚居生活在热带,亚热带气候的肥美、富饶的坝子--西双版纳,德宏两州、景颇族自治州和耿马、孟连等地。

  傣族先民为古百越中一支,“傣”意为酷爱自由,和*的人。傣族的民族特色鲜明,突出,人民普遍爱好歌舞,舞蹈形象生动,感情细腻,动作多为动物形态的模拟和美化。极为流行的有“孔雀舞”、“象脚鼓舞”,特别是“孔雀舞”登上了大雅之堂,它那优美的舞姿、细腻的情感,把孔雀这种美丽的动物模拟得惟妙惟肖,井加以拟人的美化,把人带进了诗一般的境界,使大都市的观众为之而倾倒。

  傣族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傣语支。傣族有自己的文字,傣族人民用它记载了丰富的历史传说,宗教经典和文学诗歌。傣族人不仅能歌善舞,而且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尤以傣历、傣医药和叙事长诗最为出名。

傣族的风俗*惯有哪些2

  日常食俗

  傣族大多有日食两餐的*惯,以大米和糯米为主食。德宏的傣族主食粳米,西双版纳的傣族则主食糯米。通常是现舂现吃,民间认为:粳米和糯米只有现吃现舂,才不失其原有的色泽和香味,因而不食或很少食用隔夜米,*惯用手捏饭吃。

  外出劳动者常在野外用餐,用芭蕉叶或众饭合盛一团糯米饭,随带盐巴、辣子、酸肉、烧鸡、喃咪(傣语,意为酱)、青苔松即可进食。所有佐餐菜肴及小吃均以酸味为主,如酸笋、酸豌豆粉、酸肉及野生的酸果;喜欢吃干酸菜,其制法是把青菜晒干,再用水煮,加入木瓜汁,使味变酸,然后晒干储藏。吃时放少许煮菜或放在汤内。这种酸菜有地方的傣族几乎每天都吃。据说傣族之所以常食酸味菜肴,是因常吃不易消化的糯米食品,而酸味食品有助于消化。

  以青苔入菜,是傣族特有的风味菜肴。傣族食用的青苔是选春季江水里岩石上的苔藓,以深绿色为佳,捞取后撕成薄片,晒干,用竹篾穿起来待用。做菜时,厚的用油煎,薄的用火烤,酥脆后揉碎入碗,再将滚油倒上,然后加盐搅拌,用糯米团或腊肉蘸食,其味美无比。

  烹鱼,多做成酸鱼或烤成香茅草鱼,此外还做成鱼剁糁(即用鱼烤后捶成泥,与大芫荽等调料央而成)、鱼冻、火烧鱼、白汁黄鳝等。

  吃螃蟹时,一般都将螃蟹连壳带肉剁成蟹酱沾饭吃,傣族称这种螃蟹酱为“螃蟹喃咪布”。

  苦瓜是产量最高、食用最多的日常蔬菜。除苦瓜外,西双版纳还有一种苦笋,因此傣族风味中还有一种苦的风味,较有代表性的苦味菜肴是用牛胆汁等配料烹制的牛撒皮凉菜拼盘。

傣族的风俗*惯有哪些3

  礼仪

  傣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讲究礼仪的民族。外地人到了傣家,主人会主动打招呼,端茶倒水,款待饭菜。无论男女老少,对客人总是面带微笑,说话轻声细语,从不大喊大叫,不骂人,不讲脏话。妇女从客人面前走过,要拢裙躬腰轻走;客人在楼下,不从客人所在位置的楼上走过。每户人家都备有几套干净被褥,供待客之用。有的傣族村寨,还在大路旁建有专用于接待客人的“萨拉房”。到傣家作客,还会受到主人“泼水”和“拴线”的礼遇。客人到来之时,门口有傣家小卜哨用银钵端着浸有花瓣的水,用树枝叶轻轻泼洒到客人身上。走上竹楼入座后,老咪涛会给客人手腕上拴线,以祝客人吉祥如意,*安幸福。到过傣族村寨的远方客人都被傣族热情友好的接待所感动,留下难忘的印象。

  节庆

  傣族重大节日有“关门节”、“开门节”和泼水节。“关门节”在七月中旬,这时正是农忙季节,佛教节日也大多集中在这段时间,以便集中精力搞好生产,同时还要举行盛大的“赕佛”活动,以食物、鲜花、银币、纸币等献佛。“关门节”要持续三个月左右,到十月中旬的“开门节”为止。傣族最盛大的节日是泼水节。时间在每年四月。按时序计算,阳历的四月,相当于傣历正月。泼水节也就是傣历新年节,按照传统*惯,这一天清早,人们要采来鲜花绿叶到佛寺供奉,担来碧澄清水为佛像洗尘。做完这些以后,群众性的相互泼水就开始了,只见一群群男女青年,用铜钵,脸盆盛水,涌出大街小巷,嬉戏追逐,逢人便泼,从头到脚,全身湿透。这是吉祥的水,祝福的水,人们尽情地泼,尽情地浇,不论是泼者还是被泼者,都异常高兴,笑声朗朗……泼水节期间,在宽阔的澜沧江上,要举行划龙船比赛,水船扎以彩花,装扮成龙,孔雀,大鱼等形象,由数十男女青年奋力划桨前进,*观众如云,锣鼓声、喝彩声响彻云霄。夜晚,各村寨燃放高升,这是傣族人民自己制作的烟火。用一根数丈长的竹子,在根部填以火药等配料,置于竹子搭成的高架上。点燃引线,火药燃烧,竹子即如火箭一般飞入云天,在空中喷放出绚丽烟火,犹如花团锦簇,群星闪耀,光彩夺目,把节日的夜空装点得特别美丽。泼水节是个迎新的节日,欢乐的节日,一般要过三至五天。

  婚俗

  “赶摆黄焖鸡”是西双版纳男女青年以食传言的求恋方式,即姑娘把黄焖鸡拿到市场上出售,如果买者恰恰是姑娘的意中人,姑娘就会主动拿出凳子,让其坐在自己身旁,通过交谈,如双方情投意合,两人就端着鸡,拎着凳子到树林里互吐衷情;如买者不是姑娘的意中人,姑娘就会加倍要价。“吃小酒”,在男女订婚时,男方挑着酒菜去女方家请客,当客人散去后,男方由三个男伴陪同女方及女方的三个女伴,共摆一桌共饭。“吃小酒”讲吃三道菜:第一道是热的;第二道要盐多;第三道要有甜食。表示火热、深厚和甜蜜。新房落成要贺新房,先上楼的是小伙子,抬着牛头,唱祝福歌,壮年男子抬箱子,已婚妇女抱被褥,姑娘们端着饭菜依次而上,然后在火塘上支好三脚架,摆桌置酒备菜,唱贺新房歌,乡亲们还要给主人送一些象征吉祥的礼物。婚礼之日双方家里都要举行婚礼,大都先在女家进行。婚宴时,*桌上要铺上绿色的芭蕉叶,菜肴有象征吉祥的血旺(白旺)、年糕及各式菜。宴前新郎、新娘要做拴线仪式,即由主婚人用一根白线绕过双方的肩,又用两根白线分别拴在新郎、新娘的手腕上,象征纯洁,然后由高龄老人将糯米饭捏成三角形蘸上盐,置于火塘上的三脚架的顶点上,任其火烧后自然脱落,象征爱情像铁一样坚实。

  服饰

  傣族的传统服饰,男子多穿对襟或大襟无领短衫,肥筒长裤,也有少数人穿深色筒裙,用白、青、浅蓝、淡黄色的布包头;女子服饰因地域不同而有明显差异。西双版纳的妇女上穿白色、绯红色或淡绿色紧身窄袖短衫,下着各种花样的长及脚面的筒裙,束银腰带,妇女发饰均很讲究,梳高发髻,并在发髻上插缀鲜花;也有用大布巾包头的。德宏和耿马的妇女上穿齐腰短衣,下着色彩艳丽的筒裙,发髻位于脑后,余发散拖一绺在背后。服饰衣料过去为土布,现多为丝绸、细花布,更显傣女亭亭玉立、婀娜多姿的身材。

  饮食

  以大米和糯米为主食。德宏的傣族主食粳米,西双版纳的傣族则主食糯米。通常是现舂现吃,民间认为:粳米和米需米只有现吃现舂,才不失其原有的色泽和香味,因而不食或很少食用隔夜米,*惯用手捏饭吃。所有佐餐菜肴及小吃均以酸味为主,如酸笋、酸豌豆粉、酸肉及野生的酸果;喜欢吃干酸菜,据说傣族之所以常食酸味菜肴,是因常吃不易消化的糯米食品,而酸味食有助于消化。日常肉食有猪、牛、鸡鸭,不食或少食羊肉,居住在内地的傣族喜食狗肉,善作烤鸡、烧鸡,极喜鱼、虾、蟹、螺蛳、青苔等水产品。以青苔入菜,是傣族特有的风味菜肴。烹鱼,多做成酸鱼或烤成香茅草鱼,此外还做成鱼剁糁(即用鱼烤后捶成泥,与大芫荽等调成)、鱼冻、火烧鱼、白汁黄鳝等。吃螃蟹时,一般都将螃蟹连壳带肉剁成蟹酱沾饭吃,傣族称这种螃蟹酱为“螃蟹喃咪布”。苦瓜是产量最高、食用最多的日常蔬菜。除苦瓜外,西双版纳还有一种苦笋,因此傣族风味中还有一种苦的风味,较有代表性的苦味菜肴是用牛胆汁等配料烹制的`牛撒皮凉菜拼盘。傣族地区潮湿炎热,昆虫种类繁多,用昆虫为原料制作的风味菜肴和小吃,是傣族食物构成的一个重要部分。常食用的昆虫有蝉、竹虫、大蜘蛛、田鳖、蚂蚁蛋等。傣族人嗜酒,但酒的度数不高,是自家酿制的,味香甜。茶是当地特产,但傣族只喝不加香料的大叶茶。喝时只在火上略炒至焦,冲泡而饮略带糊味。嚼食槟榔,拌以烟草、石灰,终日不断。典型食品有狗肉汤锅、猪肉干巴、腌蛋、干黄鳝等。

  建筑

  族人居住竹楼的历史已经有一千多年了。这种建筑非常适合南亚热带林的气候。竹楼分为两层。底层设有围墙,是储藏杂物和饲养家畜的地方。楼上是家人居住、生活的地方。每座竹楼都有一个阳台,家人们可以在这里享受清凉的微风,也可晾晒衣物。屋内是一间大起居室,铺着竹*,家人用餐、休息和接待客人,都坐在竹*上。屋子中央有个火塘,既可烹煮食物,又可取暧,起居室连着卧室,一般有三到五间,视家庭成员的多少而定。来访的客人通常不允许在卧室过夜。屋里的家具非常简单,竹制者最多,凡桌、椅、床、箱、笼、筐,都全是用竹制成。家家有简单的被和帐,偶然也见有的毛毡,铅铁等器,农具和锅刀都仅有用着的一套,少见有多余者,陶制具也很普遍,水孟水缸的形式花纹都具地方色彩。建造新房是傣家人生活中的大事。建房开始之前,首先要选好地址,下基石。接着要准备好八根主柱。由于整个竹楼都是在这八根主柱上建成,选择柱子的材料就成为一件非常要紧的事。当选好的木材从树林里抬进村里时,村民都要吹号迎接,泼水祝福。八根柱子中还要分出四根“公柱子”和四根“母柱子”,分别以男人的衣服和女人的衣服覆盖在柱子上以示区别。建盖房子时,全村人都会来帮忙,这是傣家人的传统。届时,主人要准备丰盛的酒菜招待来帮忙的村民和来祝贺的亲戚朋友。整个气氛就像过节。

  禁忌

  忌讳外人骑马、赶牛、挑担和蓬乱着头发进寨子;进入傣家竹楼,要把鞋脱在门外,而且在屋内走路要轻;不能坐在火塘上方或跨过火塘,不能进入主人内室,不能坐门槛;不能移动火塘上的三脚架,也不能用脚踏火;忌讳在家里吹口哨、剪指甲;不准用衣服当枕头或坐枕头;晒衣服时,上衣要晒在高处,裤子和裙子要晒在低处;进佛寺要脱鞋,忌讳摸小和尚的头、佛像、戈矛、旗幡等一系列佛家圣物。 卧室是不容许外人窥看的,过去的*俗规定,若主人发现外人窥看主人的卧室,男人就要做主人的上门女婿,或到主人家做三年苦工,即使是女客人也要到主人家服役三年。因此,游客无论到傣家参观或做客,千万不要因神秘感而窥看主人的卧室,虽说然现在打破了过去的俗规,但窥看傣家卧室始终是不受欢迎的。

  宗教

  忌讳外人骑马、赶牛、挑担和蓬乱着头发进寨子;进入傣家竹楼,要把鞋脱在门外,而且在屋内走路要轻;不能坐在火塘上方或跨过火塘,不能进入主人内室,不能坐门槛;不能移动火塘上的三脚架,也不能用脚踏火;忌讳在家里吹口哨、剪指甲;不准用衣服当枕头或坐枕头;晒衣服时,上衣要晒在高处,裤子和裙子要晒在低处;进佛寺要脱鞋,忌讳摸小和尚的头、佛像、戈矛、旗幡等一系列佛家圣物。 卧室是不容许外人窥看的,过去的*俗规定,若主人发现外人窥看主人的卧室,男人就要做主人的上门女婿,或到主人家做三年苦工,即使是女客人也要到主人家服役三年。因此,游客无论到傣家参观或做客,千万不要因神秘感而窥看主人的卧室,虽说然现在打破了过去的俗规,但窥看傣家卧室始终是不受欢迎的。


傣族的风俗*惯有什么3篇(扩展2)

——*风俗*惯的英语作文3篇

  The Chinese manners is differend from other countries .In China,people first meet to shake hands.When people eat,Besides soup,table all food use chopsticks.Certain foods can move chopsticks eyes.And sometimes the Chinese host use their chopsticks to put food in your bowl or plate.This is a sign of politeness.The appropriate thing to do would be to eat the whatever-it-is and say how yummy it is.If you feel uncomfortable with this,you can just say a polite thank you and leave the food there.

  Dont tap on your bowl with your chopsticks.Beggars tap on their bowls,so this is not polite.Also,when the food is coming too slow in a restarant,people will tap their bowls.If you are in someones home,it is like insulting the cook.

  翻译:

  *的礼仪是不同于来自其他国家。在*,人们第一次见面握手。当人们吃,除了汤之外,表所有食品都使用筷子。某些食物可以移动筷子的眼睛。有时*主人用筷子把食物在你的碗或盘子。这是礼貌的标志。适当的做法是吃不管它是什么,说它有多美味。如果你觉得不舒服,你可以说一个礼貌的谢谢你,离开那里的食物。

  不要用筷子敲打饭碗。乞丐行乞时常敲打饭碗,所以,这也是不礼貌的。同样,当食物来了太慢,人们会利用他们的碗。如果你在某人的家里,它就像侮辱厨师。

  My view on Chinese New Year is that the whole family go to their parents home together to play, clean up before the festival, stick door god, shoot new year animals, watch the new year and so on.

  The source of the Spring Festival is because there is a new year beast that comes up from the bottom of the sea every new years Eve to kill people. One year, an old man with white hair came here to drive out the new year beast with a gun, a door god and a new year God. Since then, the new year beast has never appeared again. In this way, people passed down the method of catching up with the new year beast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and later it became a human custom, which is the source of the new year.

  Im very curious about new years beast. I want to know if it has any and what it looks like. I have to find it out. So I look up it on the Internet. Some say yes, some say no. I see pictures about new years beast. Some are crawling and some are standing. An hour passed unconsciously, and I read the commentary again. It said that there may not be new years beast. I want to study hard to study this mystery.

  Do you want to know? Then study hard with me!

  翻译:

  我对过年的看法是全家人在一起去亲亲家玩,节前打扫卫生、贴门神、放炮赶年兽、守岁等。

  春节的来源是因为有一头年兽,每到除夕就从海底上来,来到人间杀害百姓。有一年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来到这里用炮和门神、年神赶走了年兽,从此以后年兽再也没有出现过。就这样人们把赶年兽的办法一代一代传了下来,后来就成了人类的*俗,这就是年的来源。

  我对年兽很好奇,想知道年兽到底有没有,年兽长什么样子,我一定要找出来,于是我在网上查找,有的说有,有的说没有,我又看了关于年兽的图片,有的是爬着的,有的是站着的。不知不觉的一个小时过去了,我又看了解说,上面说不一定有年兽。我要好好学*来研究这个万年这迷。

  你们想知道吗?那就和我一起好好学*吧!

  The annual Spring Festival comes again, and the winter vacation begins. We are going back to our hometown for the new year. My brother and I are looking forward to going back to our hometown soon. After moms preparation, we set out.

  After a long journey, dad drove hard for 8 hours and finally returned to his hometown. Back home, grandma has bought delicious crabs from her hometown, waiting for us. When grandma saw us arriving, she immediately brought out a plate of golden crabs and smelled delicious crabs. I couldnt wait to catch them and eat them. This can be said to be my brothers favorite. My brother and I scrambled to eat them. Soon, this big crab was wiped out by us.

  After eating crab, grandma starts to make new years cake. Its a custom in our hometown. Every family has to make this kind of cake on New Years day. It can be given to relatives and friends, and it can also be used to entertain guests. Its material is soaked with glutinous rice, ground into flour, and then stirred with sugar water to make a big lump of dough. Then grab a paste, knead flat, mix in the stuffing, wrap it up, put it into the pot and steam it. My brother and I also follow the beating, feel very fun.

  There are also many customs in our hometown, such as singing opera, dancing dragon god, lions New Year greetings I love my hometown Leizhou.


傣族的风俗*惯有什么3篇(扩展3)

——俄罗斯风俗*惯有哪些3篇

  俄罗斯风俗*惯盘点

  礼仪*俗

  俄罗斯人见面时要先问好,然后行握手礼,好朋友之间要拥抱,亲吻脸颊以表示对朋友的尊敬。俄罗斯人性格比较豪爽,言谈举止都表现的落落大方,组织纪律性比较强。俄罗斯人比较爱干净,所以无论是在住所还是公共场所,俄罗斯人都不会去随手扔垃圾,另一方面俄罗斯人也是一个崇尚高雅艺术的民族,喜欢艺术品和艺术欣赏。

  宗教信仰与节日

  俄罗斯人大部分信仰*,这是基督 教的主要宗派之一,是俄罗斯的国教。俄罗斯人除了每年要过西方的圣诞节,还有洗礼节,谢肉节和旧历年等重要节日。

  饮食*惯

  俄罗斯人与大多数欧洲人一样吃面包,喝牛奶,比较喜欢吃牛羊肉,对于猪肉则不太敏感,口味上偏好酸甜口味。早餐对于他们来说不太讲究,一般吃点面包,喝杯牛奶就可以,但是中餐跟晚餐他们比较重视,要有牛羊肉、鱼、马铃薯等,他们也喜欢吃*菜,像北京烤鸭,他们就非常钟爱。说到俄罗斯的酒,那伏特加就不得不提一提了,俄罗斯人的酒量很大,喜欢喝高烈性的伏加特。餐后,俄罗斯人喜欢喝一点红茶,但不喜欢喝绿茶,对于妇女跟孩子来说,果汁是他们的不二选择。

  俄罗斯禁忌

  在俄罗斯,我们作为外来游客,要尊重他们的风俗*惯,在俄罗斯有许多禁忌要特别注意。首先就是仪表,他们喜爱干净,所以出入场合时要穿着大方得体,参加晚会、观看演出,俄罗斯人*惯穿晚礼服,尤其是看芭蕾舞剧,显得特别高贵。所以游客们出行要带几件正装或者礼服。其次,俄罗斯人比较忌讳数字 13 ,这被视为是不吉利的数字,在赴宴的时候不要迟到,在吃饭时,要用右手拿勺喝汤,不得使用左手。俄罗斯人虽然喜欢吃烤肉制品,但像驴肉、猪肉是不吃的,所以要特别注意。

  彝族节日*俗礼仪及禁忌

  彝族一年中有许多节日,如十月年(彝年)。二月八节、春节、火把节、密枝节等。彝族年节可分为两类,一是许多民族都共有的节日,如春节;一是本民族特有的节日,如十月年、二月八节、火把节、密枝节等。十月年时间在彝族历法十月“过年日”5天(闰年为6天)。二月八节是云南西部地区彝族传统节日,一般欢度3天,即农历二月初八至初十日。密枝节是石林、弥勒彝族撒尼人、阿细人的传统节日,时在农历十一月鼠日,节期3天。火把节是彝族最普遍、最隆重的节日,节期在农历六月二十四、二十五日,有的地区节期为3天。节日期间举行传统的*和文体活动,如耍龙、斗牛、赛马、赛球、摔跤、打秋千、打歌和物资交流。这些节日还是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好时机。上述节日期间有一些禁忌:大年初一禁食荤和香油,禁串门子;二月八节女子不能参加;女子不能参加过密枝节,节日期间不能出村串亲访友等。还约定俗成一些禁忌:不能爬、砍象征山神、土地、祖宗神的神树;禁爬坟头等。

  彝族说生育是“喜事降临”。生育时,多在自家门头插以松枝、小布旗或挂上笠帽、小瓶等物,以示谢绝外人入内。生育时不许在室内饮酒、煎炒刺激物,不除圈粪挖地。产妇不满月,一般不出门,也不得走进别人家。

  彝族的饮食*俗

  彝族极喜饮酒。酒是彝胞表示礼节、遵守信义、联络感情不可缺少的饮料。无论在家里或街上,甚至路旁、河边,几位彝胞碰到了一起,便拿出酒来,*地而坐,围成一个圆圈,酒碗或酒瓶,不停地从一人手中传到另一人手中,依次轮饮,倾心叙家常,俗称喝"轮轮酒"。

  茶也是彝族的主要饮料,多喜欢烤茶。饮茶时,每次只斟浅浅半杯。在场者都可饮,但要按年长辈分依次轮饮。有的地方*俗,则谁烤制茶谁独饮,互不同饮一罐烤茶。客至时,每人发给一个小沙罐、一个茶杯,互不占用,意思是:饮别人饮过的茶不过瘾,同时也表示对客人的尊敬和诚意。客人到家,必敬酒、传烟、递茶,这是云南彝族的传统*俗。若客人不会抽烟,或不能饮酒,不要拒绝主人的盛情,可收下而不抽不饮,以示对主人的尊重、感谢。

  彝族素有“打羊”、“打牛”(杀羊杀牛)迎客的好客之风,客至,必须杀牲款待客人。杀牲之前,执活牲于客人面前让其过目,俗称“领牲”,以此表示对客人的诚意和敬意。宰杀后,自首至尾、四腿、肚杂一锅煮之,煮熟后-一摆于客人面前,称为“全*”。待客肉食以膘肥、肉厚为体面,切成大坨,拌入佐料,俗称“砣砣肉”。吃饭前,主人必先在火塘中烧羊肝、牛肝给客人吃,表示敬重。鸡头送给最尊贵或最年长的人吃。*间,主妇时刻关注客人碗里的饭,未等客人碗中饭吃光,便添饭给客人。彝族认为,客人碗里的饭吃光后才给他添饭是不礼貌的。

  一,俄罗斯人有75%信仰*,其次为* 教。

  *信徒:相信神确实存在,有神论;相信神的慈爱,愿意接受神的召唤、将自身托付给神……

  *奠定了独具特色的俄罗斯文明,*信仰也深刻地反映在俄罗斯的方方面面。

  “*有助于俄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有助于国家精神道德的复苏”,“*应该成为国家和全体人民的道德准则和精神支柱”。——普京

  二,俄罗斯苦寒,俄罗斯冬天由于屋檐上结的冰锥子太大,掉下来对人会造成极严重的伤害,莫斯科城会在一段时间内封锁房檐下的人行道,清除冰锥子后再开放。

  三,俄罗斯的民族服装色彩鲜艳,宽大;俄罗斯人的服装非常符合农耕民族生活状态。

  四,俄罗斯人喜欢喝伏特加(白酒)和自制的啤瓦(啤酒),还有自制的各种类似啤酒的.“格瓦斯”饮料。

  酷寒并不是俄罗斯人爱喝酒的唯一原因,抑郁也是俄罗斯人爱喝酒的另外一个原因(一醉解千愁)

  俄罗斯靠极北极圈,冬天长达五个月,天冷,且昼短夜长,少见太阳,可干的事情不多,生活不那么丰富,人很容易抑郁。

  在这样的情况下,有天赋的人会创造艺术,研究学问,有钱有地位的人会欣赏艺术,没条件的人就喝酒打架。

  威廉·詹姆士说:“对于那些贫苦的、受教育程度低下的人来说,酒代替了交响乐和文学。

  五,俄罗斯人忌讳送黄颜色礼品,认为黄色表示不忠诚。忌讳问妇女的年龄。忌讳生人坐床上 。

  六,在隆重的场合,俄罗斯人用“面包加盐”的方式迎接贵宾表示最高的敬意和最热烈的欢迎。

  据说,历史上曾经稀缺、昂贵的盐,最能够体现友情的长久深厚。而在斯拉夫人看来,“面包和盐”是“人一生中不可或缺的东西”,最适合用来欢迎“必不可少的客人”。

  七,俄罗斯是世界上女多男少比例失衡最为严重的国家,女性比男性多1100万以上。

  (截止2015年,俄罗斯的男女比例为86.77:100,接*87:100,在一百个人中,女性比男性多差不多13人。)

  频繁而残酷的战争和酷寒的生活环境导致的酗酒是导致俄罗斯女多男少的原因。

  彝族一年中有许多节日,如十月年(彝年)。二月八节、春节、火把节、密枝节等。彝族年节可分为两类,一是许多民族都共有的节日,如春节;一是本民族特有的节日,如十月年、二月八节、火把节、密枝节等。十月年时间在彝族历法十月“过年日”5天(闰年为6天)。二月八节是云南西部地区彝族传统节日,一般欢度3天,即农历二月初八至初十日。密枝节是石林、弥勒彝族撒尼人、阿细人的传统节日,时在农历十一月鼠日,节期3天。火把节是彝族最普遍、最隆重的节日,节期在农历六月二十四、二十五日,有的地区节期为3天。节日期间举行传统的.*和文体活动,如耍龙、斗牛、赛马、赛球、摔跤、打秋千、打歌和物资交流。这些节日还是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好时机。上述节日期间有一些禁忌:大年初一禁食荤和香油,禁串门子;二月八节女子不能参加;女子不能参加过密枝节,节日期间不能出村串亲访友等。还约定俗成一些禁忌:不能爬、砍象征山神、土地、祖宗神的神树;禁爬坟头等。

  彝族说生育是“喜事降临”。生育时,多在自家门头插以松枝、小布旗或挂上笠帽、小瓶等物,以示谢绝外人入内。生育时不许在室内饮酒、煎炒刺激物,不除圈粪挖地。产妇不满月,一般不出门,也不得走进别人家。


傣族的风俗*惯有什么3篇(扩展4)

——侗族的风俗*惯有哪些 (菁华5篇)

  换灯带

  侗家婚俗。新娘出嫁前夕,鸡叫第3遍,引路郎将新郎家的灯笼挂在新娘房门上,连催3次,新娘依依不舍地走出房门。随引路郎上路前,新娘剪下灯笼的草绳,掏出早已编好的花丝带系上,表示她的心和新郎已经相连。青少年,在这天集体祭扫革命先烈和革命前辈坟墓,缅怀先辈业绩,开展革命传统教育,举于形式多样的纪念活动。清明时节,春意盎然,城市人们喜欢趁此良辰佳日,远足踏青,尤其爱上尧山,赏花,登攀,或进行野餐。清明节的传统食品是粽子、粉蒸肉等。

  送春牛

  侗族传统*俗,时在农历立春日。这天,家家修整、打归牛栏,用嫩草、糯米酒饭喂牛。晚上舞春牛。用竹篾做骨架上面糊纸,做成牛头,用灰布缀以棉绒做牛身,上挂一朵大红花。2人提着书有立春二字的大灯笼引路,2人合舞春牛,紧随后面是一群桃担荷锄的青壮年,边走边表演各种耕耘动作,如驱牛耕地、挖泥耙田、送肥、捉害虫等,舞姿简朴粗犷,很有生活气息。

  月也和拦路歌

  “月也”,侗语,意为集体出访做客。侗族传统交际联谊活动。时在农历正月和八月。“拦路歌”,侗族迎客送客时唱的歌,多用于“月也”场合。

  “月也”时间长短由内容决定,参加人数一般是一家一名代表。由寨中有威望的人率领,集体到某友好村寨拜访。甲寨客人快到乙寨时,乙寨众人要到寨口迎接,同时用日常生产工具或生活用具等,设置重重路障,双方摆开歌阵,对唱拦路歌。主队用歌提问,客队用歌回答,答对一次撤除一个路障。如答错,客队就燃放鞭炮,表示歉意和敬意,主队就尽撤路障,迎客入寨,参加丰富多彩的联欢活动,如演侗戏、唱侗歌、舞龙舞狮、赛芦笙,等等。“月也”结束,主寨又集结队伍欢送客人,送至寨口又唱“拦路歌”,表示挽留。彼此别情依依,表现了同胞之间的团结友爱情谊。

  打油茶

  侗族饮食*俗。桂北其他各族也有。用茶叶、包谷或糯米炒香、熬煮取汁与糍杷、黄豆、花生等配制而成。吃时加姜丝、葱花、胡椒粉、鱼腥草等佐料。还有打虾米、鱼崽、粉肠、猪肝、瘦肉等荤油茶的。“有客到我家,不敬清茶敬油茶”是侗家的规矩。打油茶时,主、客围坐火塘,主妇负责烹调、送茶。第一碗必须端给贵客或长辈。主人说声请,客人方可饮用。连喝4碗,是表示对主人的最大尊敬。农历九月十五日,侗族青年走寨时,更兴喝油茶,要连喝15碗,边喝边对歌。油茶能提神、祛风湿、防治感冒、增进食欲,有很好的保健、医疗作用。

  引路郎

  替新廊接引新娘的男子。侗家特有婚俗。由家庭四世同堂、人丁兴旺、被本寨乡亲公认为最幸运的人担任。婚期前一天,引路郎带上一应礼品前往女家。睡到鸡叫头遍,寨上姑娘把嫁娘闹醒,起来打粉肠油茶,姑娘们吃饱喝足,才放新娘出门。引路郎要机智灵敏,能说会道,不怕诘难。姑娘们越闹得欢,越证明新娘最合群,新娘的亲属就越高兴。喝粉肠油茶,寓意新娘出家,姐妹们牵肠挂肚,心连着心。

  定亲茶

  龙胜县侗族婚俗。侗族青年情投意合、互赠信物,确定恋爱关系,送过订亲茶,才正式向社会公开。男方要准备糯米粑粑、米花和酒菜,请舅爷或叔叔送至女家。酒*上,由男方亲人向言方父母介绍男青年的性格、人品等情况,女方家里人也介绍女青年的情况。此后,男女双方都要恪守诺言,不能随意悔婚。

  侗族传统民俗节日,也是一项竞技性体育活动。时在农历三月初三日。传说来源于100多年前的一次款会活动。当时为使款会增加排列气氛,放了三声铁炮。一声炮响,绑着红布条的铁环冲上云天,铁环落下时人们竞相争论,得到的就是第一。依次有第二、第三。现在以村寨为单位组织抢炮队,各队抬着炮具、奖品、礼物在圩镇*一周,再依次进入炮场。仍放三炮,第一炮表示人丁兴旺,第二炮是恭喜发财,第三炮是五谷丰登。司炮员点燃*,铁环冲上高空,队员们紧盯铁环,纵跃抢接,到手后即传给队友或机敏地越过围抢人群,冲出圈外,就算胜利。如此再三。花炮活动结束后,男女青年聚在一起奏芦笙,跳舞。入夜,篝火处处,唱侗戏的,自由对歌的,一片欢声笑语。

  侗家婚俗。新娘出嫁前夕,鸡叫第3遍,引路郎将新郎家的灯笼挂在新娘房门上,连催3次,新娘依依不舍地走出房门。随引路郎上路前,新娘剪下灯笼的草绳,掏出早已编好的花丝带系上,表示她的心和新郎已经相连。青少年,在这天集体祭扫革命先烈和革命前辈坟墓,缅怀先辈业绩,开展革命传统教育,举于形式多样的纪念活动。清明时节,春意盎然,城市人们喜欢趁此良辰佳日,远足踏青,尤其上尧山,赏花,登攀,或进行野餐。清明节的传统食品是粽子、粉蒸肉等。

  “月也”,侗语,意为集体出访做客。侗族传统交际联谊活动。时在农历正月和八月。“拦路歌”,侗族迎客送客时唱的歌,多用于“月也”场合。

  “月也”时间长短由内容决定,参加人数一般是一家一名代表。由寨中有威望的人率领,集体到某友好村寨拜访。甲寨客人快到乙寨时,乙寨众人要到寨口迎接,同时用日常生产工具或生活用具等,设置重重路障,双方摆开歌阵,对唱拦路歌。主队用歌提问,客队用歌回答,答对一次撤除一个路障。如答错,客队就燃放鞭炮,表示歉意和敬意,主队就尽撤路障,迎客入寨,参加丰富多彩的联欢活动,如演侗戏、唱侗歌、舞龙舞狮、赛芦笙,等等。“月也”结束,主寨又集结队伍欢送客人,送至寨口又唱“拦路歌”,表示挽留。彼此别情依依,表现了同胞之间的.团结友爱情谊。

  月也和拦路歌

  “月也”,侗语,意为集体出访做客。侗族传统交际联谊活动。时在农历正月和八月。“拦路歌”,侗族迎客送客时唱的歌,多用于“月也”场合。

  “月也”时间长短由内容决定,参加人数一般是一家一名代表。由寨中有威望的人率领,集体到某友好村寨拜访。甲寨客人快到乙寨时,乙寨众人要到寨口迎接,同时用日常生产工具或生活用具等,设置重重路障,双方摆开歌阵,对唱拦路歌。主队用歌提问,客队用歌回答,答对一次撤除一个路障。如答错,客队就燃放鞭炮,表示歉意和敬意,主队就尽撤路障,迎客入寨,参加丰富多彩的联欢活动,如演侗戏、唱侗歌、舞龙舞狮、赛芦笙,等等。“月也”结束,主寨又集结队伍欢送客人,送至寨口又唱“拦路歌”,表示挽留。彼此别情依依,表现了同胞之间的团结友情谊。

  定亲茶

  龙胜县侗族婚俗。侗族青年情投意合、互赠信物,确定恋爱关系,送过订亲茶,才正式向社会公开。男方要准备糯米粑粑、米花和酒菜,请舅爷或叔叔送至女家。酒*上,由男方亲人向言方父母介绍男青年的性格、人品等情况,女方家里人也介绍女青年的情况。此后,男女双方都要恪守诺言,不能随意悔婚。

  引路郎

  替新廊接引新娘的男子。侗家特有婚俗。由家庭四世同堂、人丁兴旺、被本寨乡亲公认为最幸运的人担任。婚期前一天,引路郎带上一应礼品前往女家。睡到鸡叫头遍,寨上姑娘把嫁娘闹醒,起来打粉肠油茶,姑娘们吃饱喝足,才放新娘出门。引路郎要机智灵敏,能说会道,不怕诘难。姑娘们越闹得欢,越证明新娘最合群,新娘的亲属就越高兴。喝粉肠油茶,寓意新娘出家,姐妹们牵肠挂肚,心连着心。

  打油茶

  侗族饮食*俗。桂北其他各族也有。用茶叶、包谷或糯米炒香、熬煮取汁与糍杷、黄豆、花生等配制而成。吃时加姜丝、葱花、胡椒粉、鱼腥草等佐料。还有打虾米、鱼崽、粉肠、猪肝、瘦肉等荤油茶的。“有客到我家,不敬清茶敬油茶”是侗家的规矩。打油茶时,主、客围坐火塘,主妇负责烹调、送茶。第一碗必须端给贵客或长辈。主人说声请,客人方可饮用。连喝4碗,是表示对主人的最大尊敬。农历九月十五日,侗族青年走寨时,更兴喝油茶,要连喝15碗,边喝边对歌。油茶能提神、祛风湿、防治感冒、增进食欲,有很好的保健、医疗作用。

  花炮节

  侗族传统民俗节日,也是一项竞技性体育活动。时在农历三月初三日。传说来源于100多年前的一次款会活动。当时为使款会增加排列气氛,放了三声铁炮。一声炮响,绑着红布条的铁环冲上云天,铁环落下时人们竞相争论,得到的就是第一。依次有第二、第三。现在以村寨为单位组织抢炮队,各队抬着炮具、奖品、礼物在圩镇*一周,再依次进入炮场。仍放三炮,第一炮表示人丁兴旺,第二炮是恭喜发财,第三炮是五谷丰登。司炮员点燃*,铁环冲上高空,队员们紧盯铁环,纵跃抢接,到手后即传给队友或机敏地越过围抢人群,冲出圈外,就算胜利。如此再三。花炮活动结束后,男女青年聚在一起奏芦笙,跳舞。入夜,篝火处处,唱侗戏的,自由对歌的,一片欢声笑语。

  送春牛

  侗族传统*俗,时在农历立春日。这天,家家修整、打归牛栏,用嫩草、糯米酒饭喂牛。晚上舞春牛。用竹篾做骨架上面糊纸,做成牛头,用灰布缀以棉绒做牛身,上挂一朵大红花。2人提着书有立春二字的大灯笼引路,2人合舞春牛,紧随后面是一群桃担荷锄的青壮年,边走边表演各种耕耘动作,如驱牛耕地、挖泥耙田、送肥、捉害虫等,舞姿简朴粗犷,很有生活气息。

  换灯带

  侗家婚俗。新娘出嫁前夕,鸡叫第3遍,引路郎将新郎家的灯笼挂在新娘房门上,连催3次,新娘依依不舍地走出房门。随引路郎上路前,新娘剪下灯笼的草绳,掏出早已编好的花丝带系上,表示她的心和新郎已经相连。青少年,在这天集体祭扫革命先烈和革命前辈坟墓,缅怀先辈业绩,开展革命传统教育,举于形式多样的纪念活动。清明时节,春意盎然,城市人们喜欢趁此良辰佳日,远足踏青,尤其爱上尧山,赏花,登攀,或进行野餐。清明节的传统食品是粽子、粉蒸肉等。


傣族的风俗*惯有什么3篇(扩展5)

——傣族的风俗*惯作文(精选10篇)

  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五十六朵鲜花一齐绽放,每朵鲜花都有着不同的民风民俗,最吸引我的还是傣族。

  对于我这种业余“吃货”,最先要干的事就是品尝傣族的独特小吃——竹筒饭。将新鲜的竹节砍下,将糯米放在竹节里,加水侵泡若干小时,用芭蕉叶或干净的甘蔗叶将筒口塞住,放到火上烤,再将竹筒放在*整的木板上,轻轻敲击,剥去竹筒的薄皮,便获得一条圆柱形的米饭。傣族的竹筒饭美味菜谱,将糯米放入竹筒里烤熟,融入糯米香、青竹香于一体,是色香味俱佳,最具民族特色的风味食品。

  傣族是一个盛产竹子的民族,所以除了竹筒饭,就连他们住的房子都是竹楼。之所以用竹子,是因为竹子可以防酷热和湿气。

  如果你是阳历的4月13日至4月15日到傣族来游玩,那么你要小心啦,因为这是傣族在过新年——泼水节,所以稍不留神,就会成为“落汤鸡”!到了泼水节,傣族的男女老少就穿着节日的盛装,挑着清水,先来到佛寺浴佛,然后就开始互相泼水,你泼我,我泼你,一朵朵水花在空中盛开,它象征着吉祥、幸福、健康。大家互相泼啊泼,到处是水的洗礼、水的祝福、水的欢歌,朵朵水花在串串笑,泼水节成了欢乐的海洋!傣族人民能歌善舞,所以在泼水节自然也少不了舞蹈,孔雀舞优美、雅致、抒情,孔雀舞是傣族舞蹈的灵魂,舞蹈以孔雀的各种姿态为基础,在去与美的再创造中,集中凝集傣族儿女的审美旨趣。还有不少的舞者尽情的挥洒自己的即兴之作,有的边跳边唱,有的甚至边跳边喝酒,如痴如醉,不拘一格,连续跳上几天似乎也不会累。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傣族虽然是少数民族,但他们的热情、古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精美的服饰装点着这片土地,装点着傣族人民幸福美满的生活。

  在这个炫丽多彩的假期里,最令我难忘的是农历七月七了。那是傣族的傣族泼水节。

  今天的天空蓝蓝的,像一段蓝色的'缎子。白白的云像一根根被发酵过的棉花糖,又像在蓝色绸缎上的白云,真是一个好天气。“傣族泼水节”开始了,我们去买了小盆子。开始泼水了,我们每个人的小盆子里都盛满金银的水,然后,泼向别人,清清的水,泼呀,洒呀!我和姐姐笑啊,跳啊!是多么开心,快乐。玩的可起劲了!

  当天除了泼水,海上抓鸭和过福桥活动!傣族泼水节的第二天,抓鸭子比赛开始了!只见一个个大哥哥勇猛的跳下水去抓鸭子,哇!看着大哥哥们抓到一只只鸭子可好玩了。到过福桥,只见桥是用芭蕉叶做的别说大人了,连我上去桥都要沉了。一个大姐姐第一个上福桥,只见她一直跑一直跑,到中间的时候她跑偏了直接就掉到了水里。这时我问外公:“外公,为什么要抓鸭子、过福桥啊?”外公得意地说:“抓到鸭子说明你今年会交好运,过了福桥就保你一生*安!”这时外公叫我看福桥。哇!一个阿姨她竟然过了福桥。

  傣族泼水节是傣族人民最喜欢的节日,也是傣族人民最快乐的节日。如果想去真正体验一下傣族泼水节的快乐,就去保亭做客吧!

  傣族的山水无限美好,最美的还是人。

  爸爸妈妈姨夫日期带着我去傣族,我们坐着飞机来到了云南,我们下了飞机,可刚坐下来去了一下又做上了汽车,坐了几个小时,远处重重叠叠的山峦已经可以忘记了我们要去的是傣族里面的自然村庄,落到了三口子,汽车进不去车了,我们下来步行,一路上迎泽春花和桃花频频向我们点头,欢迎我们的到来。许多山连成了一片,遮住了我们的`视线,不知哪儿才是目的地,我们也带眼前一片翠绿,竹子在风吹的时候发出哗哗的喜悦,许多的小虫子在草丛中低声歌唱,天上时不时在小鸟飞来,啾啾加入了虫子们的协奏曲,山泉咚咚的响着,如诗如画。

  终于找到了西双版纳森林中的傣族村庄,那里几座由竹子做成的竹楼十分简朴,我们去拜访了傣族人,他们十分热情接了我们,就是口音不同,有点难懂。他们做了本地的特色小吃竹筒饭,给我们吃,味道很好,口感滑滑的。

  可惜我们选的不是时候不是泼水节,泼水节是傣族的特色节日,身上的水越多的人收到的祝福也是最多的。

  多奇特的民族。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你瞧,我给你们带来了五月傣族的傣族泼水节,让我来给你们讲讲吧!

  你看,傣族泼水节多热闹啊!那些叔叔、阿姨、哥哥、姐姐,还有弟弟妹妹都捧着盛满水的盆子向别人泼水,见到谁就泼谁,不管是否相识。每泼一次,人们的脸就像精灵升级了一样,笑得更加灿烂了。我想你们要是在那里的话,你们的笑容肯定比他们强十倍。他们的“怪事”也挺多,你看,有两个人忙着看别人互相泼水,一不小心,盆里的水泼向了自己,逗得周围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简直不能停止。还有两个人正要互相泼水,结果,两个盆子撞到了一起,水洒到了自个的身上,真好玩!

  我之所以喜欢傣族泼水节是因为在这个节日里,人们都是高兴的'样子和狼狈不堪的样子。如果你看到他们,你也会和他们一起笑,笑的那么开心,那么灿烂!等我长大了,一定要去傣族看看,体验一下他们的傣族泼水节。

  我爱傣族,也爱傣族泼水节!

  中国有五十五个少数民族,但是我最感兴趣的是傣族。

  傣族又称摆夷族,散居于云南的大部分地方,傣族居民和其他少数人民的居民大有不同。傣族民居的建筑主要以竹子为主。上下两层,以木、竹做桩。房顶覆以茅草,瓦片。上层住人,下层养家畜、堆放农具,和其它物品。

  傣族的服装也很有特色。傣族男子一般上穿无领襟袖衫,下穿长管裤,以白布或蓝布包头。傣族女子的服装在不同的地区有着较大的差异。但基本上是相同的,都以束发,筒裙,短衫为共同特征。筒裙到脚面,短衫仅及腰际,长衫紧儿短。袖子却又长有窄。

  傣族的小吃在当地也是很有特色的。傣族以大米为主食,喜爱糯米。最具有特色的是竹筒饭。傣族还有很多特色的烧烤,像山芋草烤肉就是一道风味菜,一般先将洗净的鱼裹在味道鲜美的山芋草上,然后置于火上烧烤,烤后味道鲜美,让人垂涎挂齿。

  泼水节是傣族最富民族特色的节日。泼水节这一天人们要拜佛,姑娘们用漂着鲜花的清水为佛洗尘,然后彼此泼水嘻戏,相互祝福。起初用手和碗泼水,后来便用盆和桶,边泼边歌,越泼越激烈,鼓声、锣声、泼水声、欢呼声响成一片。泼水节期间,还要举行赛龙船、放高升、放飞灯等传统娱乐活动和各种歌舞晚会。

  这就是傣族,它是我国一个具有深厚文化特色的少数民族之一。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是啊!我们中华民族地大物博,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五十六多民族之花竞相开放,美不胜收。下面,我就想大家介绍一只美丽的“花”——傣族。

  在傣族的众多的风俗*惯中,最吸引人的就是傣族的饮食。

  傣族以大米为主食,尤其喜欢吃糯米。以竹筒饭为代表。傣族把一节竹子一端挖通后装米。这些米要洗干净泡水后才能装。再用竹叶把竹筒口塞紧,要使米掉不出 来,但同时也要留些空隙,才能使米更柔软。装好以后,放温火上烧烤,待竹筒表面烧焦后饭也就熟了。剖开后是香喷喷的竹筒饭。用酸菜、酸笋配上这带有竹子香 味的米饭,百吃不厌,令人满口留香。

  除了主食竹筒饭以外,傣族人的副食酸味儿食品、水产和昆虫菜也是别有风味。

  酸味食品是傣族人的最爱,像什么酸笋、酸菜、酸蚂蚁……这些几乎每家每户都有。

  而水产,如鱼类、青苔、蛙类也是傣族人无法割舍的食品。

  最特别的是昆虫菜。这一特色符合傣族人的一句话:“只要是静的都是菜,只要是动的都是肉。”无论是较小的田鳖、蜘蛛、蚂蚁蛋,还是较大的竹虫、蝉、沙蛆、竹蛆只要一加佐料就能立刻变为餐桌上的一道美味佳肴。

  傣族的食品还有苦瓜、苦笋,甜米酒,槟榔、酸肉、狗肉……而且个个美味无比。

  听了我的介绍,你是不是已经垂涎三尺了呢?那赶快去傣家的竹楼中好好过瘾一番吧!

  泱泱盛夏,盛开着五十六朵鲜花,每朵鲜花都有自己的色彩,每一朵鲜花都展现着独特的魅力。让我带领 你门去领略一下傣族那独具特色的风姿吧!

  走进傣族人的生活,可以看到傣族人最具特色的.挂包"筒帕",傣族人生产的筒帕历史悠久,制作精美, 从前,筒帕用麻、棉纺织而成。现在用丝和棉混纺而成。筒帕式样美观,制作精美,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 族特色。筒帕上有许多彩色的条纹,交错在布包上,错落有致,一条银色的铃铛挂在布包上。有时还发出异常 清脆的响声,十分悦耳。精致美观的筒帕搭配上有民族风味的傣族服装,更是别具一格。傣族的筒帕不仅漂亮 ,对傣族的小姑娘小伙儿来说,筒帕还是表达爱慕之情的信物。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傣族虽是少数民族,但是他们的热情、古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这 片土地上,装点着傣族人民幸福生活。

  傣族最盛大的节日是泼水节,在每年四月中旬。傣族是个爱水、敬水的民族,泼水节的水代表吉祥、幸福 和健康,因此被泼的越多越会有好运相伴随。

  今天小明和妈妈到傣族村落参加了向往已久的泼水节。小明和妈妈都和大伙儿一样,都穿着傣族服装, 来到泼水场中央,这时"、、盆、桶"都准备好了。只听到一声令下,他们就像离弦的箭一样跑向" 库"------小水池,拿起""------水,向"敌人"泼去。

  傣族家人都是三五成群的打,而小明是见一个打一个。这时,小明看到一个衣冠整齐的人站在那里,小 明偷偷跑到他的后面,一下子把一盆水都泼在他身上了,他变成了一只"落汤鸡"。但是好景不长,被他打倒 的人重新向他发动攻击。他们越打越猛,乱成了一团,这样,他们互相追着、笑着、泼着、叫着,泼得真尽兴 啊!

  天色渐晚,妈妈喊小明回家,可小明说:"我还没玩够呢"。但小明还是恋恋不舍得换回自己的衣服, 边走边回头看着他们。小明暗暗说:明年我一定再来,再见啦!

  泱泱华夏,盛开着五十六朵民族之花。“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都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节日。

  比如说傣族的泼水节。这是傣族最盛大的节日。这一天大家都会用脸盆、水壶盛满水,大家像一阵风似的吹过大街小巷,逢人便泼。一粒粒晶莹的水珠像一片片飞舞的雪花飘到人们的头发上,衣服上,鞋子上。这是吉祥的水,祝福的水,像钻石一般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人们尽情地泼洒,尽情地浇水,大家都异常高兴,笑声朗朗。

  泼水节是用水带来祝福,火把节则是用火祝福*安。火把节是彝族最盛大的节日,也是彝族人民最欢乐,最隆重的日子。热闹的场面,可丝毫不比中国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春节逊色。到了火把节之夜,全村人都会聚集在一起,在一处空地上,点燃熊熊篝火。大家手拉着手,围绕着跳动的火苗,一起唱啊,跳啊,相互祝福。

  在火把节上,大家除了跳舞以外还会斗牛、赛马、选美等。最有趣的要属选美活动了。彝族人生来爱美,追求美。在选美活动上,姑娘们穿着七彩的裙子,戴着各式各样的花头帕,披着绣花披肩,好似一朵朵娇艳欲滴的鲜花,又似天边那火红的云彩,美不胜收,把评委们和观众们的眼球都牢牢吸引住了。

  我们有我们的节日,少数民族也有他们自己的节日。这些节日与*俗就像是一块绚丽的瑰宝,绽放在中华大地上,构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我们的祖国有五十六个民族,其中有一个就是傣族,我为大家介绍一下吧!

  傣族人忌讳外人骑马、赶牛、挑担和乱着头发进寨子;进入傣家竹楼,要把鞋脱在门外,而且在屋内走路 要轻;不能坐在火塘上方或跨过火塘,不能进入主人内室,不能坐门槛;不能移动火塘上的三脚架,也不能用 脚踏火;忌讳在家里吹口哨、剪指甲;不准用衣服当枕头或坐枕头;晒衣服时,上衣要晒在高处,裤子和裙子 要晒在低处;进佛寺要脱鞋,忌讳摸小和尚的头,佛像等佛家圣物。

  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不少节日与佛教活动有关。在每年傣历六月举行的泼水节是最盛大的节日届时要 大摆筵*,宴请僧侣和亲朋好友,以泼水的方式互致祝贺。泼水节期间,除酒、菜要丰盛外,各种傣族风味小 吃也很多。傣族较重要的节日还有关门节、开门节,均为小乘佛教节日。新*、元江、景谷、金*等地傣族过 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内容与活动都和当地汉族一样。

  在西双版纳傣族中,一家盖房,全寨都要来帮助,新房落成要贺新房,先上楼的是小伙子,抬着牛头,唱 祝福歌,壮年男子抬箱子,已婚妇女抱被褥,姑娘们端着饭菜依次而上,然后在火塘上支好三脚架,摆上桌子 ,置酒备菜,唱贺新房歌,乡亲们还要给主人送一些象征吉祥的礼物。

  傣族还供奉自己村寨的社神,傣族人称为“去拉曼”,意思为保护神,每年要祭拜两次,栽秧前祭拜是为 了祈求丰收,秋收后祭拜是为了感恩。各家备贡品送入供奉社神的房内,待念完祭词后,大家共食。新加入社 的成员,要用鸡、酒和腊肉条供奉社神。在元江、新*等地的傣族,普遍崇拜龙树、龙神元江傣族每年农历三 月祭龙树时,全村要杀红牛,杀前在红牛身上用白灰画成花纹,还要在牛身上披红绿布。同月还要杀猪祭“天 公地母”以求保佑牲畜*安。

  嘻嘻,傣族是不是一个很有趣的民族呀?大家有空去一起看看吧!


傣族的风俗*惯有什么3篇(扩展6)

——彝族的风俗*惯有哪些优选【五】篇

  一、开斋节

  开斋节简介

  开斋节,是***语“尔傣·菲吐尔”的意译。这个节日是***斋戒期满开斋的日子,也是**最大、最隆重的节日。在回历每年的十月一日举行。

  开斋节的来历

  据***教有关经典的记载,***教创立的初期,在封斋满月时,***教的创始人***曾率领***步行到郊外公共旷野,举行礼拜,***沐浴后,身着整洁服装,并散发“菲吐尔”(开斋)钱,从此以以后,***便把这一天作为节日,隆重庆祝。

  开斋节的礼仪

  开斋节这一天上午要举行会礼。之后,**群众先向阿訇道安,接着互道色了目,然后各自到墓地为亡故的亲人念经。从墓地回来,再到亲友家祝贺节日愉快。

  二、圣纪节

  圣纪节简介

  圣纪节,亦称圣忌节,冒路德节,为***教的三大节日之一。相传***(约570-632年)诞辰和逝世都在***教历的3月12日,***为了纪念***教圣人(创始人)***创建的***教,在他诞辰和逝世的这天举行**。以后,逐渐演烃为***教的节日。

  圣纪节的由来

  圣纪节,是***教三大节日之一,是纪念***教的创始人***的诞辰和逝世的纪念日。

  相传***于***教历纪元前五十一年三月十二日(公元571年4月21日)诞生于***麦加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取名***(意为“受到高度赞美的人”)。***教历第十一年三月十二日(公元632年6月8日)***因病归真,终年63岁,葬于麦地那。

  由于***的诞辰与逝世恰巧都在***教历三月十二日,因此,**一般合称“圣纪”。国外的***教徒一般都过“圣纪节”,为纪念***的诞生而举行

  圣纪节的礼仪

  诵经、赞圣和讲述其生*事迹。

  当日***前往**寺听教长、阿訇讲经,然后游玩一天,有的还宰杀牛羊,设宴聚餐。

  待客*俗

  民间素有“打羊”、“打牛”迎宾待客之*。凡有客至,必杀先待客,并根据来客的身份、亲疏程度分别以牛、羊、猪、鸡等相待。在杀牲之前,要把活牲牵到客前,请客人过目后宰杀,以表示对客人的敬重。酒是敬客的见面礼,在凉山只要客人进屋,主人必先以酒敬客,然后再制作各种菜肴。待客的饭菜以猪膘肥厚大为体面,吃饭中间,主妇要时时关注客人碗里的饭,未待客人吃光就要随时加添,以表示待客的至诚。吃饭时,长辈坐上方,下辈依次围坐在两旁和下方,并为长辈添饭、挟菜、泡汤。

  烤茶相亲*俗

  烤茶是我国高山峡谷地区少数民族的生活必需品,由于气候寒冷干燥,缺少蔬菜,故常以喝浓郁热茶的方法来补充营养素的不足,所谓“每日必饮三次茶”。烤茶种类多样,咸甜苦辣,人生百味,既是艰苦劳作的能量之源,也是节庆待客的灵性之物。

  据说在当地,若学不到一手烤茶技术,到姑娘家烤不出好茶,老丈人会认为你没本事,而不愿将姑娘嫁给你,因此,当地小伙十五六岁就要学烤茶,都有一套自己的烤茶绝招。

  彝族人还流传着百灵从无量山百丈高崖衔来茶种为人治百病的故事,为纪念灵鸟,客人饮茶时,少男少女总会模仿灵鸟翩翩起舞,而糊米罐罐香茶的每道工序也和百灵有关。

  婚俗

  男女青年订婚之后,便要进行婚宴的准备。婚宴多用猪、鸡肉,一般不用羊肉(丧事则用羊肉)。滇南石屏彝族有在出嫁前邀集男女伙伴聚餐痛饮之*;滇西的彝族,凡娶亲嫁女,都要在庭院或坝子,用树枝搭棚,供客人饮酒、吸烟、吃饭、闲坐,民间把这种用枝搭的临时棚子称“青棚”。

  彝族的婚恋奇特而有趣,最有趣的是,举行过“换裙礼”的少女,方可在“玩场”中与心上人结交恋爱,以及媒人说亲和吃酒定亲、让新娘挨饿、亲朋通宵哭嫁、向迎亲者泼水、抢背新娘、洞房博斗等传统婚俗。

  少女换裙带礼

  彝族姑娘进入成年时(一般多在15岁),依俗要举行隆重的“换裙礼”。换裙礼仪式上,姑娘要让姐妹们把她原来的单辫子改梳成双辫子,盘于头顶。还要把原先佩带两耳的白坠片或穿耳旧线扯下,换上红玛瑙似的珊瑚珠或银光闪闪的耳坠,以示吉祥。

  最后,姑娘脱去原先的红白两色童裙,换上绣了花边的上衣和黑、蓝、黄、白等五彩相间的有褶拖地长裙。换上新裙后,姑娘便可到“玩场”跳舞唱歌,参加社交活动,开始寻找自己的心上人了。

  背新娘

  按照彝家俗规,新娘出阁时,双脚不得落地沾土,否则便有子嗣不蕃之虞,须由接亲的小伙子来背新娘,并扶她上马。迎娶归途上还有种种规矩:倘山高路窄无法骑马时,须由接亲的小伙子轮流背负新娘而行;过河涉水,更得由人背过河,新娘的绣花鞋万万不能沾水。

  1、年前准备

  择定吉日、准备年货、节日柴草准备和搞好房内外卫生,干干净净迎新年。

  民主改革前,凉山彝族过年没有固定日期,各地也不统一,一般是以自然村寨为单位,由德高望重的长者或毕摩择定。具体选定哪天,要根据彝历计算,除属猪、龙、牛、鸡、蛇等的那些天不宜过年外,属猴、虎的日子最佳,属狗、鼠等日也是过年的“吉日”。

  准备年货。凉山彝族过年,对过年猪特别讲究,过年猪的大小、肥瘦,被视为是否富有和勤劳的标志。过年猪不能选用种猪、老母猪、花毛猪和独生猪,并且过完年就立即选定下一年的过年猪。凉山彝族年猪的喂养大多同牛羊一起赶上山去放,放养的时间也较长。若喂养的过年猪肥大,不仅得到众人赞扬,而且可保祖先“过”个好年,祖先便保佑儿孙幸福。

  2、彝族年的三天

  彝族年要过三天,彝语称第一天为“库施”、第二天为“多博”、第三天为“博基”。

  第一天的主要活动是:杀过年猪、祭祀祖先和吃年饭。杀过年猪时有一套规矩,由村寨里的小伙子们从最年长或辈分最大的家里开始杀过年猪,依辈分排下来。若村寨里住有“毕摩”或“苏尼”,要先杀他们家的过年猪,然后再按辈分排列杀猪次序。这是一种对权力、地位的尊重和尊老的传统文化的表现。

  每户杀猪前,在院坝烧一堆火,并在火中放两个干海椒,意在吓跑妖魔鬼怪,熏撵凶祸。主人斟一杯酒放在祖先灵位前敬祭祖先。然后各斟一杯酒敬杀猪的小伙子们,以示尊重。

  然后,男主人说一声:“伙子们,抓!”于是小伙子们蜂拥而上,将猪压倒在地。杀猪时,调转猪头向东宰杀,随后就去帮助杀另一家的过年猪。主人家留下烧猪打整干净。

  猪剖开肚后,取出胆、脾以卜吉凶。再取少许肝、脾、肉放在火塘中烧熟加上生猪的头及整个前肢,由男主人置于祖先祖位前祭献,同时口中念一些祝词,彝语称为“松母吉取”。

  午饭主要有酒、坨坨肉、荞粑和大米饭。肉和米饭煮好后,照例先祭献祖先,然后全家围坐在火塘旁,热热闹闹,欢欢喜喜地吃年饭。过年三天里,无论是主人家还是来客都可随时食用,不拘礼仪,彝族谚语说:“过年三天没有吃错的,结婚三天没有说错的。”

  如村寨里有没杀年猪的困难人户,其他人就会砍一块生肉或煮熟的肉送去。人户多的寨子,有时不杀年猪的人家里的猪肉往往会比杀了猪的还多,这体现了人们的互助和友好。但年年靠人帮助过年,脸面上是过意不去的,所以有的人家即使很穷也尽量想办法自己喂肥猪过年。

  过年期间,火塘里不能熄火,要用粗大的柴根烧着,全家人围坐在火塘边,有说有笑,有吃有喝,沉浸在欢乐、愉快的节日气氛之中。

  第二天主要是耍新年。其玩法别开生面,各有情趣。清早,姑娘和小伙子们就起来,各自不声不响地背着水桶到河边、泉旁去背水,或去别人地里“偷”些青菜、圆根回来,不能让人察觉。因此,在途中如遇人碰见了或听到了声响也各自装做不曾看见、听见。凉山彝族年的这种“偷”水或“偷”菜的风俗,按民间说法:一是新年的第二天,有水、菜悄悄地被“偷”进屋,意味着今后财源不断;二是长辈们对后生能力、胆量和智慧的探测,是一种别开生面的玩法。

  早饭后,各村寨的小伙子和姑娘们,穿上新装汇集在山岗或坝子上开展活动。一般有赛马、摔跤、斗牛、斗羊、斗鸡。有的地方,小伙子与姑娘一起玩“磨儿秋”。一些地方,在开展这些活动前,还有一个简单的仪式。斟上一杯酒,由一名德高望重的长者主持念些祝福的词,其大意是祝愿岁岁*安,人丁兴旺。

  年节中,孩子们更是开心。他们各自带上煮熟了的弯猪脚(前蹄)和其他一些食品,由一些老年人主持,用刀切成小块,拾柴加热,分给孩子们,把余下的骨头还给原主带回去。大家边吃边玩,这是年节中孩子们最有兴趣的一项活动。

  还有一个搜过年酒喝(彝语叫“支尼播”)的活动。村寨里的男人们成群结队,挨家挨户地搜酒喝,喝了一家又到另一家,直到喝醉不能随队,方送回家里休息。这支搜酒队在村寨里的醉闹、说唱,更增加了节日的热烈气氛。

  第三天,彝语称为“博基”,“博”义为“走、归”;“基”义为“款待”。意思是祖宗们回来和儿孙后代过完了年,这一天该送祖宗回去了。因此,这一天天还没亮,各家各户都要举行欢送仪式。鸡鸣时分,把饭炒成油炒饭,煮过的肉再煮热,烧过的再烧一次,和其他食品一起盛在餐具中,再分别放上刀和匙子,斟杯酒,由户主一一拿在手里从火塘上面转三周祭放在神台上,象征着祖宗们离别前要食用;同时在门上挂一个装有炒面的口袋,意为祖宗们准备路上食用的干粮;接着由户主致送别词,主要意思是望他们别带儿孙和后代走,要让后代*安成长,请求祖宗赐给他们幸福;然后取下饭、肉和其他食品,叫醒全家成员,坐在火塘边,人人都要吃点送年饭。送走了祖先,人们带着对未来年的美好憧憬和对祖先们的依恋惜别之情,送走了一个年节。

  3、拜年

  拜年彝语叫“纠姑”。这也是彝族年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不过凉山彝族拜年的时间,多在三天后进行。拜年是彝族年的最后项目,拜年送上一块猪肉或半个猪头、酒和其他一些食品,主要是互致问候。其中以媳妇回娘家给父母拜年最为讲究。过完三天的年后,媳妇们便备好年货带上孩子纷纷回娘家看望父母,给父母拜年。这些拜年货,彝语专称为“克勒莫伙”,是出嫁女儿们对父母尽的一份孝心。拜年走在路上,碰到认识的人要打开酒让其喝开口酒。喝后要给点赏钱(物),然后打开背篼里的年货看后赞美一番才离去。到父母家拜年,父母要给女儿和外孙回赠礼品。给钱或物、猪、羊、鸡都可以,也有送衣物的。特别是对于刚出生不久的婴儿,第一次带回外公外婆家拜年,人们就格外地重视。

  彝族历来是一个好客的民族,彝族谚语说:“为人心坦荡,我友在四方”;“一斗不分十天吃,就不能过好日子;十斗不做一顿饭,就不能招待客人。”因此,彝民族不仅内部有着传统的友爱互助的风尚,而且有和其他兄弟民族友好往来的传统。年节时,他们*惯把附*兄弟民族的朋友请来,尊为上宾,热情招待。主客*地而坐,边饮酒边吃肉,边叙情,亲同手足。彝族年虽然说是过三天,但实际上由于远*亲友络绎不绝地拜年,有的人家直到一个月后,才慢慢过完。

  彝族的风俗*惯

  待客*俗

  民间素有“打羊”、“打牛”迎宾待客之*。凡有客至,必杀先待客,并根据来客的身份、亲疏程度分别以牛、羊、猪、鸡等相待。在杀牲之前,要把活牲牵到客前,请客人过目后宰杀,以表示对客人的敬重。酒是敬客的见面礼,在凉山只要客人进屋,主人必先以酒敬客,然后再制作各种菜肴。待客的饭菜以猪膘肥厚大为体面,吃饭中间,主妇要时时关注客人碗里的饭,未待客人吃光就要随时加添,以表示待客的至诚。吃饭时,长辈坐上方,下辈依次围坐在两旁和下方,并为长辈添饭、挟菜、泡汤。

  彝族

  烤茶相亲*俗

  烤茶是我国高山峡谷地区少数民族的生活必需品,由于气候寒冷干燥,缺少蔬菜,故常以喝浓郁热茶的方法来补充营养素的不足,所谓“每日必饮三次茶”。烤茶种类多样,咸甜苦辣,人生百味,既是艰苦劳作的能量之源,也是节庆待客的灵性之物。

  据说在当地,若学不到一手烤茶技术,到姑娘家烤不出好茶,老丈人会认为你没本事,而不愿将姑娘嫁给你,因此,当地小伙十五六岁就要学烤茶,都有一套自己的烤茶绝招。

  彝族人还流传着百灵从无量山百丈高崖衔来茶种为人治百病的故事,为纪念灵鸟,客人饮茶时,少男少女总会模仿灵鸟翩翩起舞,而糊米罐罐香茶的每道工序也和百灵有关。

  婚俗

  男女青年订婚之后,便要进行婚宴的准备。婚宴多用猪、鸡肉,一般不用羊肉(丧事则用羊肉)。滇南石屏彝族有在出嫁前邀集男女伙伴聚餐痛饮之*;滇西的彝族,凡娶亲嫁女,都要在庭院或坝子,用树枝搭棚,供客人饮酒、吸烟、吃饭、闲坐,民间把这种用枝搭的临时棚子称“青棚”。

  彝族的婚恋奇特而有趣,最有趣的是,举行过“换裙礼”的少女,方可在“玩场”中与心上人结交恋爱,以及媒人说亲和吃酒定亲、让新娘挨饿、亲朋通宵哭嫁、向迎亲者泼水、抢背新娘、洞房博斗等传统婚俗。

  “左脚舞”传说


傣族的风俗*惯有什么3篇(扩展7)

——羌族的风俗*惯有哪些范文5份

  丧葬*俗

  羌族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丧葬*俗。葬式分火葬、土葬、岩葬、水葬几种。火葬是其传统葬俗,每个家族或早期部落都有自己的火坟场,用石砌围圈,往往有碑记载姓氏与开始设立坟场年月。目前仍盛行火葬。60岁以上正常病故,认为是寿终归天,要唱丧歌,举行火葬。也有遵老人遗嘱是否选择火葬的。凶死或传染病死者则必须火葬。婴儿死后装小木棺置于岩洞为岩葬。也有的死婴装棺放入河水中飘走称为水葬。

  土葬是羌族较为古老的一种葬法,这从战国以来的岷江上游石棺土葬墓群的发掘中足以证明。清朝以来土葬更为普遍,各个家族有自己的墓地,流行汉区传来的木棺土葬。

  葬仪特别隆重的叫“大葬”。大葬最早是对民族、家族有过重大贡献的人举行的一种最高规格葬仪。*世以来,殷实之家都办“大葬”。大葬一般历时三至九天,先由“释比”做几天法事,最后一天,客人才参加。届时由一名有威望的“释比”,身披牛皮铠甲,右手执刀,左肩挎枪,枪头挂一牛舌,带头歌舞,歌词内容是赞颂祖先功绩;紧跟着八名“释士”,头戴面具,右手摇手皮鼓,左手摆铜铃;跟着还有八名较亲的家族成员,也都戴面具,敲羊皮鼓;后面一百人以至更多人右手持刀,左肩挎枪,枪缠彩色飘带,排成一字长蛇阵,边唱边舞。先到火坟场转三圈,将飘带撒于坟地敬献祖先。然后到坝子转圈歌舞,有时扮演对阵战斗。最后,所有参加大葬礼的其他人也要到火坟绕场三圈,以示悼念。规模一般少至数百多则千人以上,皆携酒、粮食、牛、羊、猪等肉类为礼,丧家设大宴款待。这种丧葬*俗花费甚大,**后鲜有人为。现在的葬礼普通简化。

  礼仪*俗

  羌族是个重礼仪的民族,他们在各种社会交往中,处处以礼待人,讲究长幼有序,待客热情,尊重师长,重义气,纯朴,真诚,忌讳不雅之*。无论是在家里还是社会上首先要尊老爱幼。家庭里的一切事宜,首先要征得老人长辈的同意。老年人和长辈进屋,屋内的人都要起身迎接。宴*上老人、长辈坐上位,等他就坐后其他人才可入坐。要给老人、师长敬酒、敬歌、盛茶、盛饭。在屋里老年人、长辈坐火塘上方。家中或村寨举行的各种庆典上,老年人、长辈首先发言。饮咂酒时首先由老年人、长辈致开坛词并以长老顺序饮之,即使达官贵人也要让长老为先。路遇老人、师长,要让立路旁,骑马遇老人、师长,要下马行礼,问安。歌舞开始由老人长辈领唱。不得顶撞老人长辈。儿女、晚辈不得直呼父母、长辈的名字。对长辈要使用敬语。对小孩备加关怀爱护,尽力使其不受疾苦。

  羌家好客尚礼,家中来客,全家热情相迎,问寒问暖。远客临门,立即备酒饭茶招待,并献敬酒歌。客人进房要让座于上方,招待咂酒、糖食、水果、茶水,唱敬酒歌以示祝福。客人谈话,不能随意打断。晚上睡觉,先安排客人睡下,除老人外,不得睡于客人先。早上起床,要向长辈、老人和客人问安。有客人和长辈及老人在场不准翘腿而坐。坐火塘四周,男女、宾主有别。任何人不得把脚放到火塘上面。客人不能擅自进主人家未安排他住的任何房间,以示对主人家尊重。客人要走时,主人家要挽留,当要离开时,要在家中及门外敬送路酒并热情欢送到寨外目送一程。客人无论尊卑贵贱,踏入别人村寨附*要下马,不得吆喝嬉戏,以示对该村寨之尊重。

  在节日喜事期间,以欢乐为本,不得说不吉利的话。不得说脏话或讥讽他人,凡事要忍让、大度,宽以待人。遇人要主动问候、祝福。农忙季节要换工互助。婚丧大事全村寨共同操办,不分彼此。修房造屋全村出力无偿帮助。如遇各种灾祸大家援手相救不图回报。村中如遇死人,该村当年不开展大型娱乐活动,死者家属三年不参加娱乐活动,以致哀悼。

  羌族有尚武的传统,以往每户至少有一名武装男丁,一般装备有:一把刀、一枝枪(多为明火枪)、一圈火绳、一个皮弹药袋(内装一千克火药和弹丸),还有一口袋烧馍、干肉等。每半月检查一次。每年正月初五左右打靶子,男丁各自带上肉和咂酒,牵猎狗到靶场,以熊形和獐形的馍为靶子,轮流射击。中靶,象征当年吉利,获得各种距离级别第一名的予以奖励和武士荣誉。打靶毕,大家饮酒、聚餐。举行祭山会或婚礼时,也往往举行打靶盛会,枪法好的得奖。

  羌族有木刻传信*俗,这是在遇到敌情时,羌寨之间迅速联系集合武装丁壮的一种办法。木刻是长2尺左右的方木块,刻有痕印,上面捆一根鸡毛表示有急事,再加一块木炭表示非常紧急,绑个辣子表示不来要处罚。各寨要连夜按照规定的路线传送,并把本寨接到和交接木刻的时辰记上,以备追查。接到木刻后,各寨首领要立即集合本寨武装男丁,向指定地点出发,不得延误。

  羌族有保护森林的优良*惯。由于羌族处于林区,很久以前就认识了森林的重要性,并将每村邻*的森林称为神林,认为与风水有关,关系当地羌民存亡,因此严禁砍伐。每座羌寨在冬季举行吊狗(有的地方以草人或鸡等代替)封山盟誓仪式。择毕吉日,全寨男子在寨边林间**,把一只狗(或鸡、草人)吊在树上。先由德高望重的长者致誓词:为了羌寨的万代幸福,必须保护好所有森林,严格砍伐神林。如有谁违反规定,乱砍树木,就会受到神灵惩罚,像这只被吊的狗(鸡、草人)一样。接着,每户男丁依次走向被吊之狗(鸡、草人),一边对其狠狠吐唾、棒打,一边说自家拥护封山,如果违反,愿受惩罚。有的地方则每人用枪射击一次狗或鸡、草人表誓。还有些地方,每生一个孩子时,就在一棵树上拴一绳子作为标志,将此树视同孩子加以保护。

  羌族有诸多成文的乡规民约和不成文的*惯法。那些以维护私有制为核心,以维护阶级统治为本质的*惯法和条文已在新中国成立后废除,但以维护人权,*等互利,团结友爱,反对暴力欺压等等具有进步意义的*惯法仍延续至今,起着道德规范作用。

  羌族还有许多禁忌。生孩子一般忌客三至七天,生男孩在屋门挂副枷单,生女孩则挂个背兜,表示忌客入内。家有病人,门上挂一红纸条,表示忌客。大牲畜产仔,也忌客入。

  产妇未满月不准去河边、井边,不准进别家房门,更不准去神塔、神龛、庙宇等有神灵的地方。丧偶不满两年不准再婚,不准跨过火塘或脚踩铁三足架,不能吐唾于火塘。惊蛰不动土,春分不上山。逢戊日不动土、不上山、不干重活等。这些禁忌有的带有迷信色彩,有些不利于生产和健康。现已基本上改掉了落后*俗,形成了文明、现代的生活*惯。

  羌族是中国西部的一个古老的民族,自称“日麦”、“尔玛”,被称为“云朵上的民族”。传说5000年前炎帝部落与黄帝部落大战,战败后炎帝率其大部与黄帝部落融合,形成华夏族(汉族);少部分西迁南迁,与当地土著融合,形成羌族、藏族、彝族等。

  羌族这个民族也是非常的闻名,同时这个种族的话主要聚集在四川西部的茂汶,同时还分散在多地,像什么黑水啊,理县啊,这些都有,在历史上的话也是以养羊为著称,所以说,是与羊有关的一个民族,至今为止呢,还有着一些非常奇特的民族风俗,像什么供奉神羊啊,还有一些敬老方面,做的都是非常的不错。

  比当今社会上有一些种族则是做着更加的好,而且如果进入这个羌族部落里面,也是可以非常明显的发现,当地的年轻人对于长者还有老人都是非常的尊重的,而且,不管是怎样的重要聚会,都是以至于年长的人为主,像什么说吉利话呀,各种各样的,并且以长幼次序来进行饮酒,真的是规矩非常的分明。

  还有就是白石崇拜的*俗,这一个*俗的话,在羌寨的庄房上面呢,都有着白石的存在,可以说家家户户都在供奉着。还有就是跳盔甲舞,这么一个*俗的话,在重要的日子里都会体现出来,当地的男子呢,把威武雄壮,还有豪放的性格民族方面,可以说在这个跳盔甲舞当中表现的淋淋尽致,就算是外人在当场也会沉迷其中。还有就是直到如今呢,还有着羌笛的存在。可以说是历史非常的悠久了,这个羌笛的话是用竹子还有骨头来进行制作的,在音色方面呢,非常的哀怨婉转,很适合用来抒情,所以说,在当地的放牧人呢,经常用来自娱吹奏。不管是用来驱赶羊群,还是用来当做乐器,这个羌笛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俗。

  还有就是当地人也是有着一些禁忌的存在,比如说,如果家中有病人的时候,都会在门上挂上一些红纸条,这个时候外人就不能够到自己的家中拜访。还有不能够坐门槛还有楼梯。不能够倒扣酒杯,还有在吃饭的时候也不能够将筷子横在碗上,总之,这个羌族的话,直到如今还有着非常多有趣的民族*俗。

  礼仪

  在西南羌族等少数民族中流行着一种饮咂酒的待客礼仪。家有贵宾至,主人往往请客人喝当地特有的泡坛酒(即“咂酒”),以表敬意。先将桌子和盛有糯米酒的酒坛放在堂屋中,桌子四周不设座,客人围桌而立。饮前,主人叫主妇出来启封开坛,并端上一只盛满热水的盆或碗。人们以通节细竹就水中一吸,然后注入酒坛中,使酒不欠不溢。接着,主客轮流以细竹吸酒而饮。酒液将完时,须加水,直到酒味清淡为止。

  服饰

  羌族的服饰较为朴素而华丽,男人喜着青色或白色头帕,穿自制的麻布长衫,外套一件无袖子的羊皮褂子,这种褂子可用来防寒、挡雨、垫坐。脚穿有鼻的“云云鞋”,鞋子绣有云彩图案及波纹,鞋尖微翘,还穿皮鞋、布鞋脚上裹牛、羊毛制的毡子绑腿,绑腿有保温和护腿的作用,年轻女子还在绑腿上缠红脚带子,男女皆束腰带。羌族妇女亦喜缠青色或白色的头帕,青年妇女常包绣有各色图案的头帕或用瓦状的青布叠顶在头上,用两根发辫盘绕作鬓;一般冬季包四方头巾,上绣各色图案,春秋季包绣花头帕,穿有花边的衣衫,衣领及袖口上镶排梅花形银饰,腰系绣花头帕,系有花边的绣花飘带;喜戴银牌、领花、耳环、圈子和和戒指等饰物,富有人家还在戒指上镶嵌玛瑙、玉石及珊瑚,有的胸前带椭圆形的“色吴”,上用银丝编织的珊瑚珠,用来祈求佑福增寿。

  建筑

  羌族建筑以碉楼、石砌房、索桥、栈道和水利筑堰等最著名。 羌语称碉楼为“邛笼”。碉楼多建于村寨住房旁,高度在10至30米之间,用以御敌和贮存粮食柴草。碉楼有四角、六角、八角几种形式。有的高达十三四层。建 筑材料是石片和黄泥土。墙基深1.35米,以石片砌成。石墙内侧与地面垂直,外侧由下而上向内稍倾斜。修建时不绘图、吊线、柱架支撑,全凭高超的技艺与经 验。建筑稳固牢靠,经久不衰。 羌民居住的石屋大多筑于高半山腰台地,靠*泉水,少数居高山河谷地带,三五家、七八家聚住一起,石屋顺山排列,或高或低,错落有致。羌族民居为石片砌成的 *顶庄房,呈方形,多数为3层,每层高3米余。房顶*台的最下面是木板或石板,伸出墙外成屋檐。木板或石板上密覆树丫或竹枝,再压盖黄土和鸡粪夯实,厚约 0.35米,有涧槽引水,不漏雨雪,冬暖夏凉。房顶*台是脱粒、晒粮、做针线活及孩子老人游戏休歇的场地。有些楼间修有过街楼(骑楼),以便往来。

  饮食

  羌族人民的主要食物有玉米、小麦、青稞、胡豆、黄豆、碗豆、荞麦等;还有从川西*原运来的大米、面粉等。蔬菜有圆根萝卜、白菜、辣椒、莲花白等,常吃自己泡制的酸菜,每日以三餐为*。制作饮食、烹调较简,常见方法是玉米粥内加蔬菜,叫“麦拉子”;还有玉米面或麦面做的馍馍或玉米蒸蒸,称作“面蒸蒸”;用大米煮到半生拌玉米面蒸熟,此饭如以玉米面为主叫“金裹银”,以大米为主叫“银裹金”;有把青稞或小麦做炒面用以放牧或外出时食用。羌民*时很少吃新鲜猪肉,一般在冬至后杀猪,猪肉切成长条挂在灶房房梁上,以烟熏干成“猪膘”,颜色熏黄为好,传统的观念是,这种“猪膘”存放得越久越好。杀猪后的新鲜瘦肉,洗净后灌进小肠作香肠,一般在年节食用。

  羌族无论男女老少,均喜饮用青稞、大麦自家酿制的咂酒,咂酒的制法是用青稞煮熟拌上酒曲,封入坛内,发酵7―8天后即可饮用。每逢节日、婚丧、祭祀、聚会、待客或换工劳动,除饭菜丰盛外,还必备美酒。结婚吃“做酒”,宴客吃“喝酒”,重阳节酿制的酒称为重阳酒,需储存一年以上方可饮用,重阳酒因储存时间较长,酒呈紫红色,酒醇味香,是重阳节期间必不可少的美酒。饮用时启坛注入开水,插上细竹管,轮流吸吮,一般喝一半再添水,到味谈为止。 典型食品:羌族特别讲究药膳,较为典型的药膳菜有:羊肉附片汤;羊归汤;猪肉加杜仲1-2两清炖。以上三种都能补肾。黄芪炖鸡或黄芪(当归、党参也可)加上几两炖猪肉也能补血益气。虫草炖鸭,能滋阴补肺益肾。

  禁忌

  羌族的'禁忌有:妇女分娩时在门外上挂枷单或背兜,忌外人入内,家有病人时在门上挂红纸条,忌外人来访;不能跨火塘或用脚踩三角架,也不能在三脚架上烘烤鞋袜衣物;忌坐门槛和楼梯;饭后不把筷子横在碗上,也不能倒扣酒杯。

  宗教

  羌区至今仍保留原始宗教,盛行万物有灵,多种信仰的灵物崇拜。羌族崇敬的神灵大致可分为四大类三十余种,包括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灵物崇拜和图腾崇拜。除火神以锅庄(火塘)为代表外,其余均以一种白色石英石(羌语称阿握尔,意为白石神)为象征,被广泛加以供奉,供奉于屋顶正中最高处的白石神即为天神木比塔。 历史上,羌区无本民族宗教性组织和寺庙,宗教职业都为不脱离生产劳动的羌族巫师(汉语称端公,羌语称“许”、“释比”尊称“阿爸许”)。“许”仅限男性担任,可结婚生子。其主要经文为上中下三坛经共16部,无文字记载成书,靠口传心授,流传至今。经文为韵文,四字一句,两句一节,讲求*仄起伏和音韵音律。“许”的主要法器有猴头帽、羊皮鼓、铜锣、神棍、师刀、令牌和兽骨封、羊角卦等。“许”的法术包括预卜占卦(分羊髀卜、鸡蛋卜、白狗卜等)、驱鬼除邪(送茅人),踩红锅、踩犁桦、开红山、划水碗等。“许”作法前要用净水洗前途,燃香柏熏身或杀白鸡祭祖。如遇大的祭祀活动,如祭山大典、行成年礼等,还需提前49天忌食葱蒜斋戒沐浴,以示对神的虔城和敬意。羌寨中凡祭山、羌族的传统节日及风俗*惯冠礼、还愿、安神驱鬼、治病、出人意料秽、招魂、消灾、看风水、乃至修房造屋、男女合婚、新生儿命名、超度亡灵等,均必在“许”前来主持,因而在羌民中的地位极高,既是人神中介者,又是文化传播者,更起着精神领袖的作用。

  节日礼祭

  每逢节日、婚丧、祭祀、聚会、待客或换工劳动,除饭菜丰盛外,还必备美酒。正如一首羌谚所云:“无酒难唱歌,有酒歌儿多,无酒不成*,无歌难待客”。结婚吃“做酒”,宴客吃“喝酒”,重阳节酿制的酒称为重阳酒,需储存一年以上方可饮用,重阳酒因储存时间较长,酒呈紫红色,酒醇味香,是重阳节期间必不可少的美酒。另一种被称为蒸蒸酒的饮料是将玉米面蒸熟拌酒曲酿制而成,饮用时既有酒香又能顶饭,类似汉族的醪糟。无论年节或待客,羌族都以“九”为吉,故宴*时都要摆九大碗,菜肴与川菜相同。炖全鸡,*惯于用竹签撑起鸡头,使之昂起。以鸡头飨上宾(如舅父等)。

  婚俗

  羌族的婚姻形式,基本是一夫一妻制。**前,男女青年无恋爱自由,视自由恋爱为有损家风,婚姻不能自由,封建买卖婚姻盛行,儿女婚事 均听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订婚时经三道程序,首先“开口酒”,即许口酒。当男女还未成年时,男方请媒人到心目中的女方说亲,如同意则由家长提出一定时间,男方到女方家办酒*宴请, 名“开口酒”。酒*上女方提出聘金数目,双方议定,表示订婚初步成功。数月后,男家去女家备酒*招待*亲,称“小定酒”,此时要送上些彩礼,置于神台之 上,以示庄重。“大订酒”上,两家具体商定结婚日期,男方要大宴宾客,款待女方亲朋,此时男方根据议定交清聘礼,特别要备一分银子奉送岳母,在整个订婚过 程中,姑娘不得露面,藏于房内或亲友家中。

  结婚又有“女花夜”、“正宴”及“谢客”三道仪式。“女花夜”,由女方备咂酒两坛招待前来庆贺、送礼的客人,男女各一坛,大家跳舞、唱歌庆贺。“正宴”即 娶媳妇,男方备三匹马前来迎亲,一匹新娘乘骑,另二匹伴娘骑,伴娘系内亲闺女。新娘穿着特制的红嫁衣,脚穿由家嫂做的红绣花鞋,由其亲兄弟背出大门上马, 新娘手蒙脸而大哭,有的哭得悲悲切切,有的仅是走走过场。父母将*日为新郎做的鞋、袜等塞进背兜,让女儿带到男家。拾掇停当,乐队吹起唢呐相送,送亲者背 起箱子,抬起柜子,热热闹闹送新娘出嫁。 送亲途中,如经过亲戚家门口,便由亲戚摆设茶*、备糕点水果等招待送亲队伍,炮手放三声明火枪以示到达,男方亲戚手捧面条上前敬献,伴娘同送亲的即入茶 *。到男家村寨,全寨人齐集寨头,迎接新娘。到了男家,要给伴娘和牵马人少量下马钱,否则不下马。下马后新郎在门口撒把米于地下,厨师提只雄鸡,宰杀后洒 鸡血于大门上,以避邪煞之意,新娘新郎即刻进门抢坐上*。

  新郎新娘入洞房后,设在露天坝子的盛大宴会便开始了。贵客们边吃边喝、边歌边舞,先唱“赞新娘”的酒歌,歌词内容是赞颂新娘的美貌,从头唱到脚下,后唱 “赞新郎”,称颂新郎人品端庄、精明能干。人们一直歌舞到深夜,甚至天明。第二天,主人再备两*“谢客”,整个仪式才结束。婚后第三天,新郎同弟兄背酒肉 送新娘回娘家,娘家要备好“回门酒”,亲友要向新婚夫妇馈赠礼物,并致词祝福。羌族民间有的地方还有“逗新郎”的*俗。即在回门酒的宴*上娘家人要给新郎 用四尺长的筷子,而且还要在筷子的后面加几个用马铃薯做的筷子坠,要新郎使用这种筷子,隔着几盏油灯去夹用肉丁和豆粒做成的菜,如果因为筷子长,夹不起 菜,或油灯烧着下巴,就要被罚酒,这种活动既是节日聚餐,也是一种娱乐。羌族的传统节日及风俗*惯 羌区还有抢婚的*俗。当男方求婚遭拒绝对,乘女子在外劳动或外出时将她抢回家,第二天由男子背猪膘及酒到女家再次求婚,由于生米已煮成熟饭,女方也就答 应。女子不愿者,可于次日偷跑回家,男方一般不追究。抢婚时可抢姑娘,也可抢寡妇。

  羌族的含义

  羌族是中国西部的一个古老的民族,自称“日麦”、“尔玛”,被称为“云朵上的民族”。

  羌族主要聚居地在中国西南的四川省,包括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县、汶川、理县,绵阳北川羌族自治县、*武县,其余散居在阿坝州松潘、黑水、九寨沟等县,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丹巴县、都江堰市、雅安市少数分布在贵州省江口县、石阡县,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略阳县,宝鸡市凤县部分地区,甘肃南部、云南、现有人口约309,576人(2010年)。

  今天的羌族正是古代羌支中保留羌族族称以及部分传统文化的一支,与汉族、藏族、彝族、纳西族、白族、哈尼族、僳僳族、普米族、景颇族、拉祜族、基诺族等为兄弟民族,皆具有部分黄帝部落的血统。羌族尊称周武王为灭商复羌的大英雄,而周武王是黄帝姬姓的直系后代,所以羌族是黄帝的后代无误。大禹也是黄帝的直系后代,可以说汉羌同源,羌族也是黄帝的后代。

  羌族的历史文化

  迄今为止,我国境内发现的最古老而又是比较成熟的文字便是3000多年前殷商时代的代表文字――甲骨文。甲骨文中有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关于民族(或氏族、部落)称号的文字,即“羌”,是中国人类族号最早的记载。《说文・羊部》:“羌,大禹西羌牧羊人也,从人从羊,羊亦声。”羌,属他称,即当时中原部落对西部所有(甘肃、宁夏、新疆、青海、**、四川)游牧民族的泛称。所以可以肯定地说,氐羌族群绝不是一个单一的民族,他们有不同的种族部落,语言、服饰、*俗等,唯一的共同点可能就只是“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方式,但羌这个名词被流传和引用。

  普米语:分为南北两个方言区。南部方言分布在云南省兰坪县、维西县、永胜县、丽江县及宁蒗县新营盘乡以南地区;北部方言分布在宁蒗县新营盘以北地区、四川省木里、盐源和九龙等县。

  史兴语:又称“虚糜语”或“虚糜藏语”,分布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瓦厂区水洛乡部分村寨。

  木雅语:通行于四川省的甘孜藏族自治州,约有12000人使用,主要分布于康定、九龙、雅江县境内,分为东部、西部两个方言区。东部方言区的人自称“木勒,其语受汉语影响较大;西部方言区的人自称“木雅”,其语受藏语影响较大。

  扎语:亦称扎坝、扎巴语。操这种语言的人自称“扎”或“扎巴”, 约有15000人,分布在甘孜藏族自治州道孚、雅江、康定、九龙4县境内。各地扎巴语在语音上差别较大,其土语区有待于进一步调查研究。

  纳木依语:是我国四川省西南部的部分地区约有5000人使用的一种不同于藏语的语言。**前使用这种语言的居民被泛称为“西番”,分布在冕宁、西昌、盐源一带的自称为“纳木依”,分布在木里、九龙一带的自称为“纳木兹”,二者之间未构成方言差别而是土语的差异。

  尔龚语:主要分布于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道孚、新龙、炉霍等县部分地区。说这种语言的人自称“布”或“布巴”,藏语称之为“道坞格”,学术界取名为“尔龚语”,约有35000人。道孚境内一共4个土语区,即鲜水乡土语区、上甲乡土语区、杀冲乡土语区、孔色乡土语区。

  贵琼语:主要分布在康定县鱼通区的时济、舍联、前溪、麦崩等乡和金汤区的三和乡,羌族的传统节日及风俗*惯人口约7000人。操这种语言的人自称“葛羌”,藏语称之为“恶通格”,学术界取名为“贵琼语”。

  尔苏语:内部差别较大,分为东部、中部、西部3个方言区。操东部方言的居民自称“尔苏”或“鲁苏”。操中部方言的居民自称“多续”。西部方言划分为呷尔土语(说这种语的人自称为“普”、“鲁日”或“普鲁日”)

  嘉绒语:通行于四川省的甘孜藏族自治州和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是一种非常原始的语言,是汉藏语系的“活化石”,它保留了原始汉藏语的一些语音形式,例如复杂的复辅音和构词手段。嘉绒语对了解古汉语的语音和语法有重大的意义。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