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歇后语 40句菁华

首页 / 歇后语 / | 2022-10-18 00:00:00 歇后语

1、诸葛亮草船借箭——有把握。

2、草船借箭——满载而归。

3、诸葛亮借东风——将计就计。

4、诸葛亮借东风——金蝉脱壳。

5、诸葛亮唱空城计——急办法。

6、诸葛亮大摆空城计――化险为夷。

7、诸葛亮开口——尽是计谋。

8、诸葛亮隆中对策——有先见之明。

9、诸葛亮放盂获——欲擒故纵。

10、诸葛亮斩马谡(su)——执法如山。

11、诸葛亮皱眉头——计上心头。

12、诸葛亮弹琴——计上心来。

13、诸葛亮焚香操琴——故弄玄虚。

14、诸葛亮招亲——才重于貌。

15、诸葛亮吊孝——假仁假义。

16、诸葛亮的羽毛扇———神妙莫测。

17、孔明加子龙——智勇双全

18、鲁肃服孔明——五体投地

19、诸葛亮焚香操琴——故弄玄虚

20、诸葛亮弹琴退仲达——临危不乱

21、诸葛亮用空城计——迫不得己

22、诸葛亮做丞相——鞠躬尽瘁,死而后己

23、诸葛亮用空城计——不得己

24、诸葛亮的鹅毛扇——神妙莫测

25、诸葛亮唱空城计——急办法

26、诸葛亮隆中对策——有先见之明

27、诸葛亮用空城计——不得已

28、诸葛亮下东吴———心里有数

29、诸葛亮三气周瑜———略使小技

30、孔明拜北斗——自知要死

31、三请诸葛亮——诚心诚意

32、孔明拜诸葛亮——自拜自

33、诸葛亮吊丧——装模作样

34、诸葛亮的丑妻——家中宝

35、诸葛亮当伙夫——能者多劳

36、诸葛亮的锦囊——用不完的计

37、诸葛亮见魏延——见得离不得

38、诸葛亮江东斗群儒——独占鳌头

39、刘备三上卧龙冈——就请你这个诸葛亮

40、孔明夸诸葛亮——自夸自;自吹自擂;自吹自嘞


诸葛亮歇后语 40句菁华扩展阅读


诸葛亮歇后语 40句菁华(扩展1)

——诸葛亮的歇后语 40句菁华

1、曹操诸葛亮————脾气不一样(比喻人不同,性格也不相同。)

2、诸葛亮草船借箭————有借无还

3、诸葛亮弹琴————计上心来

4、诸葛亮三次周瑜————略使小计

5、诸葛亮三气周瑜————略使小技

6、诸葛亮斩马谡(su)————执法如山;不念旧情

7、诸葛亮治蜀————顺应民心

8、诸葛亮的锦羹————神机妙算

9、跟诸葛亮学本事————能掐会算

10、跟诸葛亮学的本事————能掐会算

11、刘备请诸葛亮————思贤心切;三顾茅庐

12、诸葛亮借东风——神机妙算

13、诸葛亮弹琴——临危不乱

14、诸葛亮三气周瑜——略使小技

15、诸葛亮气周瑜——自有妙方

16、诸葛亮用空城计——不得己

17、诸葛亮骑木马——能说不能行

18、事后的诸葛亮——人人会做

19、诸葛亮唱空城计——急办法

20、蔡瑁迎刘备 —— 好话说尽,坏事做绝

21、刘备的兄弟 —— 红的红,黑的黑

22、刘备哭荆州 —— 假充善人;哭着害人哩;用计哩;一哭就有计;假摔眼泪

23、刘备惊怀 —— 天公作美

24、刘备摔筷子 —— 会遮掩

25、刘备遇孔明 —— 如鱼得水

26、刘备三顾茅庐 —— 尽找明白人

27、刘备对诸葛亮 —— 无话不说

28、吃曹操的饭想刘备的事 —— 人在心不在

29、刘备白帝城托孤 —— 试探别人的心

30、蔡辐迎刘备 —— 好话说尽,坏事做绝

31、张飞哭刘备 —— 凶啊;兄啊

32、刘备得诸葛亮 —— 如鱼得水

33、吃曹操的饭干刘备的事 —— 吃里爬外;人在心不在

34、刘备马跳檀溪 —— 巧遇高人

35、对张飞骂刘备 —— 找气惹

36、刘备报仇 —— 因小失大

37、诸葛亮吊丧——装模作样

38、曹操诸葛亮——脾气不一样

39、诸葛亮皱眉头——计上心头

40、诸葛亮三气周瑜——略使小计


诸葛亮歇后语 40句菁华(扩展2)

——诸葛亮作文9篇

  诸葛亮,在三国时期可是个聪明绝顶的人,他一直辅佐着主公刘备,可谓是尽心尽力。其实,咱班也有几个诸葛亮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吧!

  一、诸葛亮·书法

  诸葛亮书法那可是一流的。她,是我们班的书法委员,这不,写字课上,又听见她在“夸赞”我们班“赫赫有名”的差生——张扬了,他的字“龙飞凤舞”“笔走龙蛇”,让她眼花缭乱,最后我们诸葛亮一声令下:“张扬,你的字实在太好了,我不忍心让你不重写啊!”张扬一副无所谓的样子走了。写毛笔字的时候,只要一到交作业的点,就会准时响起她的声音:“组长快把书法作业交上!”要是你没写,那你可惨了,诸葛亮会看情况罚你一篇课文,要是运气好,罚一篇短的,要是运气背,《最后一头战象》就归你啦。

  知道她是谁了吗?没错,她就是赵慧。

  二、诸葛亮·历史

  你猜,我们班的“历史书”是谁?他就是周元阳。虽然个子不高,但他可是十足的诸葛亮啊!有什么历史难题,找他准没错。有一次语文考试,附加题中都是诗经古诗宋词元曲,还有历史朝代人物,尤其有几句诗,我们全班没几个答对的,但他却答对了好几题,真应验了那句老话“人小志气大”。

  三、诸葛亮·数学

  还有一位诸葛亮,他可是咱班的数学迷呢。她虽说不是次次都考第一,但她的数学分数有时高到惊人,这个月就有一次,当数学老师淡定地报出她的成绩:“戴珂求,99分。”我们却谁也不惊讶,因为我们*惯了,不过,她要是考差了,我们倒是会很惊讶。戴珂求不仅书法字写得好,成绩也不赖,尤其是数学。她对数学的兴趣那可是深不可测的。有一次美术课,我去借笔,偶然路过她身边,瞥了一眼她的本子,我简直傻了眼,满满一张的数学草稿,原来她还在纠结那道奥数题。我对她真是五体投地啊!

  四、诸葛亮?唱歌

  咦,这歌声这么动听,是谁呢?当然又是我们的诸葛亮啦。不用猜也知道,肯定是我们班的实力唱将——杨洋。她的音乐成绩一定是优,不然就见鬼了(不过也有发挥失常的时候),就比如说这次音乐期末考试吧,杨洋第一个上去,我们全班顿时安静下来,都想听她唱歌,你说,她是不是唱歌能手呢。

  五、诸葛亮·魔术

  想不到吧,大名鼎鼎的诸葛亮先生也玩起了魔术呢,他就是我们班的开心果——王天铉,我们都叫他王小宝。一次,班里搞活动,他也有份。到他上场了,工具倒是齐全,他一共四个节目,他还现场教呢,其中有一个变硬币的魔术,把我们看得目瞪口呆,台下许多观众想学,可他愣是没教。

  王小宝说成绩成绩不好,论学*学*马虎,调皮捣蛋样样都不差,可就是这样的他,成了我们班称职的魔术师。

  瞧,咱班的诸葛亮可真多,不如编本书吧,名字我都想好了,就叫《诸葛亮的多样化》。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伴随着一代诗圣杜甫的深沉咏叹,我们这就尝试着进入那一个高贵的灵魂。他置身其中的那个凶险乱世,如同拍岸惊涛,曾经把他风霜高洁的人格,砥砺得格外磊落、高洁。

  诸葛亮(字孔明)的童年和青年时期是如何度过的?在哪里度过的?玩味这一问题,对我是一种美好的心理体验。西方人曾热衷于揣测耶稣基督的早年生*,因为,在耶稣诞生于伯利恒那个马槽里之后,直到他二十多岁时重新出现,中间二十余年的经历,人们一概不知。那里面可有着一个巨人全部的成长密码呀!有人猜测基督曾到过印度,更有人说在*的雪域高原上,曾出现过他向藏传佛教*研*东方秘术的身影……同样,诸葛亮在走出隆中之前,或,在他因避难而不得已走进隆中之前,他有过何种经历呢?拜何人为师?去何地游学?所*经术主要为哪门哪派?自己对之又做了哪些融会贯通、推陈出新?凡此种种,皆使人充满好奇。

  我们有把握的只是,他早年丧父,后来与弟弟诸葛均一起跟随着叔父诸葛玄过活。诸葛玄曾在袁术手下任豫章太守,青少年时的诸葛亮,耳濡目染,想必得以洞悉官场上的权诈和沙场上的凶险。约在诸葛亮弱冠之年,诸葛玄去世了,有可能死于政敌之手。他的兄长诸葛谨看来较早就离开了两个弟弟,独自到东吴闯荡去了(由诸葛谨"汉末避乱江东,值孙策卒"数语,可知诸葛谨去江东的时间至少在孙策死前,亦即200年以前,约当孔明十八、九岁之时)。

  这以后诸葛亮独自来到南阳邓县一个名叫"隆中"的地方,距当时荆州的政治军事中心襄阳不过二十里。他毫无疑问是一个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而非如罗贯中所描述的那样,大白天还在睡大觉。"高卧隆中",这应该指诸葛亮一种蓄势待发的姿态,而非整天酣睡不醒,连累刘备在外面等了两个多时辰。这不仅是因为诸葛亮经常提到自己"躬耕陇亩",还与他一贯"事必躬亲"的行事风格相统一。诸葛亮结交了几个朋友,但他无疑是木秀于林的,他的朋友这么想,他自己也无需谦让。"诸位日后为官,大概可以做到刺史、郡牧。""那你呢?"朋友问,诸葛亮诡秘地"笑而不言"。

  诸葛亮的读书风格,较容易让人联想到后世陶渊明所谓"好读书,不求甚解",当他的朋友读书都"务于精熟"时,诸葛亮只是"但观大概"。我想,这个"大概"多半可训为"扼要":孔明以经世致用为己任,匡扶社稷为抱负,自然不同于寻常只会在书卷中经营雕凿的腐儒酸丁,只知引经据典,死于句下。

  今天一早,我睁开眼睛就看见诸葛亮在和爸爸奶奶讲话。我赶忙笔和本子跑过去对诸葛亮说:“爷爷,您真是闻名天下,请您给我签个名作记念吧!”诸葛亮见了说:“好吧,我给你签名,但是以后千万别说我闻名天下。”我想:诸葛亮这么神通广大,还这么谦虚,真是了不起!我一定向他学*。

  我让诸葛亮签过名后,便对诸葛亮说:“爷爷,到我家来,是想看看我们家的房子吧?”诸葛亮说:“是的!”我便带他从客厅参观到了房间。

  参观完毕后,我便坐下和诸葛亮说话,奶奶去做饭。我问诸葛亮:“爷爷,您当年用草船借箭时,您怎么知道三天内必有大雾呢?”说完后,诸葛亮笑起来,如果现在把苹果塞在他嘴里,他也不感觉到苹果在他口里。

  一阵大笑后,诸葛亮说:“那时呀,要知道得多,我当年每天都要看书,写文章,什么书都要看,我就是看了气象类的书,太阳系的书……才会知道三天内有大雾。你们现在是知识时代,一定要多读书,要知识面广。”我点点头接着说道:“爷爷,我现在就是不会写作文,不知道要写什么,不要写什么。”诸葛亮说道:“孩子,要仔细观察才能写出好文章。

  我以前也是不会写文章,就是多练多观察才会的。”诸葛亮教我就像老师在教学生一样。这时,诸葛亮从他那长袖里拿出一个圆卷卷的东西,并说:“这是我的一篇文章。”原来是文章,古人都是用这种木头写文章呀!这时我一下子明白了许多。我打开了那卷文章,上面用刀刻着字,不过是繁体字,幸亏我学过书法,还认得些繁体字。

  诸葛亮文章写得真好,我真觉得诸葛亮了不起,难怪周瑜不能不服他。我说:“爷爷,您想知道未来是什么样的吗?我给您看一本书。”说着,我便跑到书柜上找书给诸葛亮看后,诸葛亮说:“能借我吗?”我答应了。“吃饭罗!”随着奶奶的一声喊,我便和诸葛亮去吃饭了。

  吃饭时,菜总是夹到这个碗里,夹到那个碗里。大家都开心地吃完了一餐饭。下午,我在家里写作业,诸葛亮在看书他从袖里掏出一个小本子,上面写着“小仓库”。只见他一边看书,一边写字,摘抄好词好句,写出自己读书的感受。

  这时,我想起了钱老师以前教给我们做的“采蜜”作业,原来诸葛亮的这一招也被我们钱老师学到了,我也要好好“采蜜”,写好*作。我望着他的本子疑惑起来,便问道:“爷爷,您不是在木头上写字吗?怎么又用起本子来了?”诸葛亮笑着说:“我在街上好不容易才买到一支笔,一个本子,我也要用用你们高科技的学*用品吗!

  你怎么不写作业了?快写呀!”我赶紧写起来,“做作业不要分心。”诸葛亮语重心长地说。后来,我们就各干各的了……突然,一只大手推了推我,我一醒,原来是爸爸。回味着场美梦,我决心向诸葛亮学*,我深信我会写好作文,我一定会比诸葛亮更聪明,更有文学素养!

  夜,已深。

  烛光照亮了帅帐。他吃力地转了个身,拿起铜镜,想看看自己的容貌。

  泪,在眼中渐渐形成一个晶亮的环。朦胧中,他看到在隆中的自己,意气风发地指点江山。泪,滑过苍老的脸庞,烛光摇曳的镜子里,他看到的不是自己的脸,而是那颗被揉碎的心。

  白发,如病毒一般,蔓延在他乌黑的头发中,今天,似乎看不到黑色的发丝了。

  他用手轻轻地敲了敲床檐,低声说:“传姜维。”

  一位身披线红铠甲,迈着方步, 意气风发的年轻人走到床前,跪下来,双手抱拳:“丞相请指示。”

  在姜维身上,他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想到这儿,他嘴角上扬,理了理散乱的长发,脸上也有了几分血色。

  姜维有些不知所措,把头压得更低。

  “伯约,把我扶起来,巡营。”

  姜维愣住了,他以为自己听错了。

  “巡营。”他深邃的眼眸中多了几分光彩,又有几分坚定,更多的,则是一种决心。

  他很清楚现在是什时候,司马懿与他两军对峙,准备放手一搏,而且这个同样精明的人也猜出他现在的情况。那一句:“你家丞相小吾六岁,若撑不住,便是输了。”想到这儿,他不禁打了个寒颤。

  他刚走出营帐,一阵寒意袭来,他迎着萧萧寒风一步一步艰难前行,没走多远,便觉吃力,视线也越来越模糊。但他内心一直有个声音:“不能倒下,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这么多年了:先帝走了,关、张走了,士元走了,孝直走了,子龙也走了。现在,自己便是孤身寡人了。

  他走上车楼,拿起那热悉的羽扇,挺直了腰板,面对四万大军,完成了人生中最后的演讲。

  在演讲中,他忍着痛苦,保持着*稳的声音,鼓舞士气。

  那一刻,所有人的心中都相信:白衣羽扇的丞相又回来了,他们依然会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河对岸,司马懿军营中忽然灯火通明。魏军将土心头的恐惧被释放了出来。司马懿又想起了鲁城之败,对诸葛亮的敬畏之情油然而生。

  回营后,诸葛亮一头栽下去,不省人事。

  昏迷后醒来,他看见一干武将跪在地上拭泪,他努力撑着床檐,坐起身,他双眼凹陷,发白的脸消瘦得只剩皮包骨,花白的头发在烛光下也黯淡无光。

  他缓缓拿起白羽扇,抚摸着玉八卦图,把它贴在脸上,此刻,他感觉它们都在呼应自己,道着别,他贴着这个陪伴自己一生的扇子,任泪肆意横流,内心稍稍*息后把羽扇递给费祎。

  “文伟,交给月英。”

  所有人都知道,诀别的时刻到了。

  他艰难地下了床,向西跪下:“臣有负于先帝嘱托,我到地下再向您谢罪!”他整顿衣冠,坐上帅椅,眼睛里的光一点点消失。

  忽然,一颗红红的东西落入溪中,乃是一颗陨石,姜维一遍遍念到:“天石落了,丞相走了……”

  时隔千年,每当我在背诵那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巾。”想到那句:“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心中就涌起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

  诸葛亮,已在我心中活成了一束光,永不陨落。

  夜阑人静,万物皆睡。天上的流星依旧,我坐在竹椅上,望着天空那弯暗月,是离愁,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一阵微风起,只见一人拿把羽扇,端站在前方,仔细察看,原来是中华智星——诸葛孔明也。

  只见他徐徐地道:夜深人静,明月当空,如此美景,何不出来一同漫步?句句出口,如美妙动听的音乐传入耳中。君子**之美。于是,我和诸葛亮便漫步在庭中。望着他的背影,曰:卧龙先生,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博学多才,一心只为报答先帝三顾之恩,可曾后悔?他回过身来,沉默许久,道:如你所言,人称‘智绝’的我本应在陇中安度余生,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后先主真心请我,我感到莫大的欢欣。遂许先主以驰驱,毕*生之力,辅助先主,此情此义,乃我报先主的知遇之恩也。

  听完后,我默默赞许,为诸葛亮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胸襟所折服,又为他忠心不二而钦佩。

  尔后,我又向孔明讨教:先生您自出道以来,火烧新野,使曹军落荒而逃。再而出使东吴,舌战群儒,气势非凡,借风借箭,智算华容,当真高管仲、乐毅一等。

  他只是微微会心而笑,道:你过奖了!这些都是我报先帝之职分也,不足挂齿。想我打拼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安居*大路,联吴抗曹,为收服人心,对抗孟获六纵七擒,六出祁山,可惜屡屡成功之时,皆因吾之疏忽,与之失之交臂,当真可悲。说完后,他的脸色晦暗下去,几许忧伤,几许烦恼,几许叹息,似乎在责备自己。

  我不忍观之,曰:先生不必太过自责,皆因当时形势不合,后主刘禅又不思进取,听信谗言,亲佞远贤。先生纵有回天之术,也难堪挫折。吾闻过李清照忧愁时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先生的愁悔比之若何,望先生不可太过自怨。这时,他的脸色开始变得*静,逐渐转好,我的心才放松下来,意少舒。他走*我,深情地望着我,轻柔地抚摸我,我望见他眼里的那股热血在沸腾,泪水模糊了眼睛,对我说:当真是后生可畏啊!与你交谈,我的心宽悦了许多,情绪冷静了少许。谨记吾的话语: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相信你可以青出于蓝胜于蓝,再会!说完他便离开了。

  我站在原地,默默回想,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点评:

  该考生思路广阔,写作对象超越时空,与历史名人一起漫步,打破常规思路,有创意。全文立意高远,文情并茂,素材运用恰当,词句古文运用合理。考生利用自己熟悉历史名人及宋词背景的优势,在与诸葛亮的交谈中时而运用古文,时而运用典故,时而运用宋词,笔墨轻点,洋洋洒洒,整篇文字读起来如行云流水。

  在刻画人物上,注重细节描写,读来栩栩如生。作文*尾处: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点出立意,通过与名人交流,明白了人生道理:不以成败论英雄,应该坚持去做有意义的事,以免空悲切。

  南方的早晨,阳光照在窗台上,像一位娇羞的女子。柳树在河边洗着长长的头发,河上有一条小船,在那轻轻荡漾着。听说三国时期最著名的军师卧龙先生诸葛亮(字孔明),要来我家做客,

  我激动地一宿没睡。

  我站在云顶汇花园小区,那里一栋栋大楼,达到了二十多层。我远远看见一位穿着古代汉服、手拿羽扇、头戴纶巾,看着满腹经纶的古人。那一定是诸葛先生!我激动地说,我拼了命跑过去,去问:请问你是孔明先生吗?

  正是,诸葛亮摇摇羽扇说道,你莫非就是邀请我去做客的邹昕航?

  正是在下。我用古代的语气说,久仰,久仰!诸葛先生,快到我家去做客休息休息。于是,我带他到我家所在的楼外。

  诸葛亮往上看了看,担心地说:我从未见过如此高的建筑,上去会不会很累啊。不会的,说着,我按下了电梯向上的按钮,电梯门便打开了,诸葛亮有点害怕,不肯进去,这个大盒子里有没有怪物啊!我急忙解释,诸葛亮这才肯跟着我进入电梯。

  不一会儿,我们便到了11楼。我回到家里,马上给诸葛先生倒了一杯茶。诸葛亮开始四处游走,我便打开电视,看《三国演义》,诸葛亮闻声赶来,问:这是什么?这么薄的盒子,怎么能装下这么多人?咦,这里面怎么也有一位叫诸葛亮的?他围着电视绕了好几圈,试图找到入口把电视里的人救出来,我哈哈大笑,就解释说:这是电视机,里面并没有人,那是提前有人录好的,播放出来的视频,还有,这放的是《三国演义》里面的‘诸葛亮’是其他人扮演的。

  我们看着《三国演义》,聊了聊天,我看着诸葛亮先生,说:先生知道天文地理,能观星象,预知未来会发生什么,真的好厉害啊!

  哪里,哪里,我只是知道天文地理。

  我听说先生在草船借箭三天前,早以预料到有大雾,真乃神人也!可是我门现在也可以知道了,我只要打开手机就能查看一个星期的天气了,因为我住在沿海地区,不在内陆地区,很害怕台风。我一边说一边打开手机,给诸葛先生展示,诸葛亮目不转睛地盯着我的手机。

  你看,首先,打开小程序,点进‘台风路径’,就能查看台风路径了,还可已知道何时出太阳,何时多云了,温度是多少,风力是多少和风向。最*发射了一个名叫‘北斗’的卫星,随时随地可以查看个人位置还应用到气象、道路交通管理、铁路管理等。

  诸葛亮听后,两眼放光,惊叹不已。

  到了晚上,我把灯打开了,我们都饿了。于是,我就进入厨房开始做饭,诸葛亮又过来,疑惑地问:我走遍了你的家,我都没看到灶台,那我们吃什么?


诸葛亮歇后语 40句菁华(扩展3)

——《诸葛亮》阅读答案6篇

  诸葛亮受遗诏

  章武三年春⑴,先主于永安⑵病笃⑶。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⑷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⑸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⑹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选自《三国志?诸葛亮传》)

  注释:⑴章武:刘备的年号。三年:公元223年。⑵永安:即白帝城,在今四川奉节县东北。⑶病笃:病重。⑷嗣子:此指刘禅。嗣:继承。 ⑸股:大腿。肱:自肩至肘的部分,股肱:用以比喻辅佐之臣。 ⑹敕:告诫,嘱咐。

  1、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属: 谓:

  效: 事:

  2、通读文言文,把握句中的停顿,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的停顿处。

  如 其 不 才 君 可 自 取

  3、用自己的话说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www.91zhongkao.com节,继之以死!

  4、本段文字记叙了刘备临死之前对诸葛亮的嘱托,找出遗诏包含的内容,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5、从文段中我们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高度信任,而诸葛亮对刘备父子的感情可用我们学过的《出师表》中的一句话概括: 。

  6、对于三国时期的传奇人物诸葛亮,后人历来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去评价他,其实在现代史上也有许多这样的人物,试举出一例,并用一、两句话加以评论。

  参考答案:

  1.属:通“嘱”,嘱托; 谓:对……说; 效:献出 事:侍奉 2.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3.我一定尽一个辅臣应尽的力量,忠贞不二,一直到死(符合题意即可) 4.①肯定(赞扬)诸葛亮的才干;②辅佐儿子治理国家;③若儿子担当不了大任,取而代之。5.报先帝,忠陛下。 6.(略)

  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①,约②官职,从权制③,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④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炼,物⑤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⑥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节选自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

  【注释】①仪轨:礼仪法度。②约:省减,简约。③权制:合乎时宜的制度。④服罪输情:认罪并表示悔改。⑤物:指人,百姓。⑥亚匹:同一流人物。亚:同类。

  回答下列答案

  1.判断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4分)

  (1)抚百姓,示仪轨 抚:安抚,抚慰 ( )

  (2)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 益:利益 ( )

  (3)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 亲:亲人 ( )

  (4)终于邦城之内,咸畏而爱之 爱:爱戴,拥戴 (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2分)

  A.诸葛亮之为相国也 B.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C.以其用心*而劝戒明也 D.刑政虽峻而无怨者

  以昭陛下*明之理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3.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

  4.作者称赞诸葛亮是识治之良才,请结合课文《出师表》加以说明。(2分)

  参考答案

  1.(1)√ (2)× (3)√ (4)√

  2.C

  3.善的(或:好的)没有(因为)微小而不奖赏;恶的(或:坏的)没有(因为)轻微而不贬黜。

  4.答案示例:《出师表》中诸葛亮请求后主做到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任人唯贤(亲贤远佞),充分展示了诸葛亮治国的雄才大略。

  比较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甲】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章武①三年春,先主于永安②病笃③,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④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⑤之力,效⑥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节选自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

  [注释]①章武:三国蜀汉刘备的年号,章武三年即公元221年。②永安:指白帝城。 ③笃:重。④嗣子:继承人,指刘禅。⑤股肱(gōng):大腿和胳膊的上部,都是人体的有力部位。比喻辅佐帝王的得力大臣。⑥效:奉献。

  1.选文乙具体说明了选文甲中的哪一句话? (用原文回答)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理解文言文基本内容的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主要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

  【答案】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夙夜忧叹 (2)庶竭驽钝

  (3)属以后事 (4)若嗣子可辅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理解文言文中常用词语含义的题。考查文言文中重要实词的积累。

  【答案】(1)夙夜:早晚。(2)驽钝:比喻低下的才能。(比喻才能*庸)(3)属:通嘱,嘱托、托付。 (4)辅:辅助,辅佐。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2)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

  【试题分析】这道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解题时,一是译准句中的重要字词,二是语言表述要通顺完整。

  【答案】(1)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尽忠陛下的职责。 (2)您的才能超过曹丕十倍,一定能使国家安定,最后统一全国。

  4.读了这两段文字,联系你所了解的有关知识,谈谈你对诸葛亮这一人物的评价。(只谈一点即可)

  【试题分析】这道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基本内容的能力。在借助注释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参考答案】示例:诸葛亮的忠心耿耿集中表现在辅佐后主上。先主一去,后主登基,后主毫无一点治国之能,整个蜀国的社稷都压在诸葛亮的身上,而他无怨无悔。为恢复中原,他两次上表后主,决心出师伐魏,其言可谓感人肺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15分)

  【甲】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本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节选自《出师表》)

  【乙】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毎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宦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节选自《三国志·诸葛亮传》,有删改)

  9.解释下面加点的词。(4分)

  (1)躬耕于南阳 (2)先主器之

  (3)先主遂诣亮 (4)孤不度德量力

  10.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2分)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1l.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6分)

  (1)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2)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12.甲乙两文都写到了“三顾茅庐”这一史实,诸葛亮为何要在“三顾”“三往”后才见刘备?(3分)

  答案:

  9.(4分)

  (1)亲身 亲自

  (2)器重 看重

  (3)往 到 拜访 访问

  (4)衡量 估计 推测 考虑

  10.(2分)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11.(6分)

  (1)先帝没有因为我身份低微见识浅陋(而看轻我),亲自降低身份,三次到茅草屋拜访我。

  (“卑鄙”“枉屈”“顾”,各1分)

  (2)但是我的志向还没有罢休(停止),您认为该采取怎样的计策呢?(“已”1分;宾语前置句1分;句意通顺1分)

  12.(3分)

  ①诸葛亮被刘备的真心诚意感动;②诸葛亮被刘备的礼贤下士、渴求人才打动(猥自枉屈);

  ③诸葛亮认为已遇到明主,可以出山辅佐刘备,施展才华实现抱负。

  周瑜听说曹军已经中了连环计,就带领众将登上了江边的山头,远望江北。他正为自己的计谋将要成功而高兴的时候,忽然西北风刮起了一面旗,旗角正好飘在周瑜的脸上,周瑜不觉猛地一惊,触动了自己的心事,只见他仰面跌倒,口吐鲜血,昏迷了过去。

  周瑜病倒,他手下的将领也都心头沉重。鲁肃来到江边,想请诸葛亮想想办法。诸葛亮了解了周瑜得病的情况后,就对鲁肃说:“我可以治好周瑜的病。”鲁肃说:“要是真能治好,那真是帮了我们的大忙了!”说着马上就一同来到周瑜的军帐中。周瑜躺在病床上,嘴里还哼哼唧唧。鲁肃看了越发难过,诸葛亮微笑着说:“我有一个药方可以治好都督的病。”周瑜一震,忙说:“请先生指教。”诸葛亮让手下的人都退出病房,提起毛笔,在一张纸上写下了四句话:想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诸葛亮歇后语 40句菁华(扩展4)

——《诸葛亮》阅读答案 (菁华5篇)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 1-4题。

  [甲]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节选自《出师表》)

  [乙]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白帝城)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指刘禅)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侍奉)之如父。 (节选自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

  1.选文[乙]具体说明了选文[甲]中的哪一句话(用原文回答)?并简要概括选文[乙]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夙夜忧叹 夙夜:_____________ ②庶竭驽钝 驽钝:_____________

  ③属以后事 属:___________ ④若嗣子可辅 辅:_____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了这两段文字,联系你所了解的有关知识,谈谈你对诸葛亮这一人物的评价。(只谈一点即可)

  【参考答案】

  1.答案: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诸葛亮受遗诏。

  2.答案:①早晚: ②比喻才能*庸。 ③委托,交付。 ④辅助,协助。

  3.答案:①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尽忠陛下的职责。 ②您的才能超过曹丕十倍,一定能使国家安定,最后统一全国。

  4.答案举例:①忠心耿耿。 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③足智多谋,运筹帷幄。 ④古代忠良的代表,人臣的楷模。等等。

  诸葛亮传略

  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气。身长八尺①,容貌甚伟,时人异焉。遭汉末扰乱②,随叔父玄避难荆州。躬耕于野,不求闻达。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亮深谓备雄姿杰出,遂厚相结纳。及魏武帝③南征,荆州刘琮④举州委质而备失势,众寡而无立锥之地。亮时年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⑥。权既宿服仰备,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兵三万人以助备。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江南悉*。后备又西取益州。章州既足,以亮为军师。将军备称帝号,拜亮为丞相。

  (选自晋·陈寿《进(诸葛亮集)表》)

  [注释]①八尺:汉时1尺约合今7寸。②扰乱:动乱。③魏武帝:曹丕称帝后追赠父亲曹操为魏武帝。④刘琮:刘表之子。举州委质:意为把整个荆州送给曹操而自己投降曹操。⑥吴会:吴国。⑦江南:指长江以南广大地区。

  [文化常识]

  “九州”之说。我国古代历来有“九州”之说,意为中华大地由九州组成。但说法不一。《尚书。禹贡》上指冀(今山西一带)、兖(今河北一带)、青(今山东一带)、徐(今徐州一带)、扬(今长江下游地区)、荆(今湖北、湖南一带)、豫(今河南一带)、粱(今四川一带)、雍(今陕西、甘肃一带)。而《吕氏春秋》上有幽州而无梁州;《尔雅》上有幽州、营州而

  无青州、梁州。上文所说的荆州与益州(今四川一带)是古代两大行政区划。

  [思考与练*]

  解释:①少________②逸________③殊量________④纳________⑤既_________⑥

  拜________

  2.翻译:①时人异焉___________________;②众寡而无立锥之地___________________:③权既宿服仰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理解:“与武帝交战”其中“交战”是指__________之战。

  参考答案:

  诸葛亮传略

  1.①年轻时

  ②超出

  ③特殊的才能

  ④交

  ⑤已

  ⑥任命

  2.①当时人认为他与众不同;

  ②人数少而且没一块地盘;

  ③孙权早就敬佩刘备。

  3.赤壁

  [甲]出师表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

  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乙]诸葛亮,言家事

  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

  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

  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及卒,如其所言。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17。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1)布衣(2)卑鄙___________(3)驱驰___________(4)悉

  18.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2)及卒,如其所言。

  19.(甲)文中,包含一个成语,这一成语是(2分)

  20.由(乙)文中诸葛亮的一番肺腑之言可以看出他的什么品质?你知道后人对诸葛亮是如何评价的吗?说出其中一点即可。(3分)

  参考答案:

  17.(1)*民百姓(2)地位低下,学识浅陋(3)奔走效劳(4)全、都

  18.(1)在军事失利时我接受重任,在危急关头接受使命。(2)到诸葛亮死时,情况果然如他说的一样。

  19.三顾茅庐或临危受命

  20.尽心为国,不谋私等;一代贤相为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己;对刘备父子忠心耿耿;写一篇《出师表》被陆游赞为“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杜甫《蜀相》“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等等

  【试题】(一)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5 题。(18 分)

  三种诸葛亮

  邓拓

  谈起诸葛亮,一般人对他大概都有好感。是不是每个人都喜欢他呢?那也不尽然。有的人对于诸葛亮不但没有好感,反而很有恶感。比如在云南,有的少数民族同胞就很不喜欢诸葛亮。在他们那里,流传着一些民间故事,都以诸葛亮为讥嘲讽刺的对象。这是为什么呢?大概因为诸葛亮生在公元第三世纪的三国时代,不像我们现在懂得讲究民族政策,当时他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大民族主义的错误思想,得罪了一些兄弟民族。正是由于这个缘故,所以我们在《三国演义》中看到的所谓七擒孟获的故事,在云南有的兄弟民族的民间故事中,就变成了七擒诸葛亮,而孟获则受到同情和赞扬。

  如果从各个方面搜集各种材料,一一加以比较研究,我们将不难发现,人们所设想的诸葛亮这个历史人物,可能有多种多样的面目。例如,在陈寿的《三国志》中描写的,算是历史家笔下的诸葛亮;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算是小说家笔下的诸葛亮。而在现时仍然流行于京剧舞台上的《借东风》等剧目中,诸葛亮的面目又是一种样子,这只能算是舞台上的.诸葛亮。这些当然还是赞颂诸葛亮的居多。因为这些史籍、小说和戏剧之类,基本上都是在汉族人民群众中流行的。他们历来把诸葛亮当做先知先觉、多谋善断的伟大人物,似乎一切人的聪明智慧都无过于诸葛亮,都要以诸葛亮为代表。但是,我现在并不打算来谈论这些,而只想另外谈谈三种诸葛亮,即事前的诸葛亮、事后的诸葛亮和带汁的诸葛亮。

  人所共知,传说中的诸葛亮料事如神,不论遇到什么事情,他差不多都能够预先做出种种安排。所以,一般人提到诸葛亮,总认为他有先见之明。这就是我们说的事前的诸葛亮。这种诸葛亮当然是最可贵的了。

  为什么诸葛亮会有先见之明呢?是不是因为他懂得天文地理,熟悉阴阳五行,甚至于真的会呼风唤雨,驱使六丁六甲之类的天兵天将,简直像神仙一样的呢?当然不是。他之所以会有先见之明,主要还是因为他*素注意调查研究各种情况,熟悉各地山川形势、道路里程、民情风俗等等,并且有丰富的知识,对于政治、经济、历史的背景了如指掌。如果缺乏这些条件,任何先见之明就都不过是吹牛而已。

  但是,诸葛亮的先见之明也不宜过分加以夸大。实际上,他并非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情都有先见之明。误用马谡以致失守街亭,这不是缺乏先见之明吗?不过,话又说回来了,我们评论古人,如果提出这样的要求,也未免太苛求了吧!说一句公*话,在千变万化的新事物面前,我们也不必过分强调事前的诸葛亮,宁可多一些事后的诸葛亮,倒也不坏。问题就要看我们对于事后的诸葛亮,究竟应该如何看?常常可以听见,有些人把事后诸葛亮当做了一种讽刺。如果对于那种光在旁边说风凉话,临事毫无主张,事后就哇啦哇啦的人,讽刺是应该的。否则,就是不应该的。因为诸葛亮的先见之明,无不是从无数次事后研究各种经验教训中得来的。有许多事情,在它们没有发生的时候,根本无法预断它们是什么样子;只有当它们已经发生了,至少是已经露出了萌芽之后,才有可能对它们进行分析研究,才有可能做出某些判断,估计它们的发展前途。

  因此,应该承认,在这种意义上,事后的诸葛亮还是有用处的。由事后的诸葛亮到事前的诸葛亮,这是一个正常的必经的认识过程。

  只有带汁的诸葛亮是最要不得的。这个名目见于岳飞的孙子岳珂的《程史》第十五卷《郭倪自比诸葛亮》的一条记载中。据称郭棣帅淮东,倪从焉。议论自负,莫敢*之。一日,持扇题其上曰: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盖意以孔明自许。后屡败,倪自度不复振,对客泣数行。时彭法传师为法曹,好谑,适在座,谓人曰,此带汁诸葛亮也。传者莫不拊掌。

  像郭倪这种带汁的诸葛亮,简直令人发笑,也令人作呕。然而,这也证明,冒充诸葛亮,假装诸葛亮是吓不住人的,总会有一天要原形毕露,被天下人所耻笑。

  1.下列说法,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3分)

  A.一般人对诸葛亮有好感,但不是所有的人都热爱他、崇拜他。

  B.在民间流传的故事中,比较多的是以诸葛亮为讥嘲讽刺的对象。

  C.知识丰富、善于调查研究,这是诸葛亮能多谋善断的条件。


诸葛亮歇后语 40句菁华(扩展5)

——歇后语的 40句菁华

1、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

2、抱着元宝跳井——舍命不舍财

3、何家的姑娘嫁郑家——正合适

4、*视眼看月亮——好大的星

5、入秋的高梁——老来红

6、麻雀鼓肚子——好大的气

7、麻线穿针——钻不进

8、八级工拜师傅——精益求精

9、肚子里敲鼓——心中乱扑腾

10、拉磨的驴断了套——空转一遭

11、刘皇叔哭荆州——拿眼泪吓人

12、王八笑乌龟——彼此彼此

13、庙里的钟——声有肚里空

14、蜜蜂飞到彩画上——空欢喜

15、煤面子捏的人——黑心肝

16、媒婆子烂嘴——口难张

17、麻雀飞到糖堆上——空欢喜

18、密封船下水——随波逐流

19、棉花耳朵——经不起吹

20、懒婆娘的裹脚——又臭又长

21、头上点灯——高明

22、庙里的佛爷——有眼无珠

23、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24、猴子拉稀——坏了肠子了

25、下雨天泼街 假积极

26、百鸟展翅 各显其能

27、三十晚上无月亮——年年都是一样

28、半斤对五两 —— 一样的

29、狐狸莫笑猫——彼此差不多

30、姐妹俩生孩子——对添

31、狼心狗肺—— 一个样

32、婆婆子七豌豆 —— 怪地疼

33、怀里抱冰——心寒

34、芝麻开花——节节高

35、猫头鹰唱歌——瞎叫唤

36、走夜路吹口哨——壮自己的胆子

37、后背梁长疮骨脐眼流脓——坏透了

38、八月十五的月亮——光明正大

39、墨鱼肚肠河豚肝——又黑又毒

40、麻子敲门——坑人到家了


诸葛亮歇后语 40句菁华(扩展6)

——美食歇后语 40句菁华

1、鸡蛋换鸭蛋——捣(倒)蛋

2、卖虾的不拿秤——抓瞎(虾)

3、砧板上的肉——任人宰割

4、出土的甘蔗——节节甜

5、一只筷子吃藕——专挑眼

6、卖饺子亏本——皮厚

7、属狗肉的——上不了大*

8、御史巷儿的锅饼——吃不透

9、借钱吃饺子——穷忙

10、咸菜烧豆腐——有盐在先

11、小葱拌豆腐——一清(青)二白

12、饺子破皮——露了馅

13、老太太吃豆腐——正好

14、老太太吃黄连——苦口婆心

15、老太太啃鸡筋——难嚼难咽

16、苦水里泡黄连——苦上加苦

17、吃山芋——穷发火

18、温火爆牛肉——慢功夫

19、大西门贴告示——谁吃谁饱

20、年初一吃饺子——没外人

21、回炉的烧饼——不香甜

22、小火烧猪蹄——慢慢来

23、麻绳栓豆腐——提不起

24、傻小子吃汤圆——囫囵吞

25、木耳烧豆腐——黑白分明

26、豆腐渣装皮箱——冒充好货

27、面汤里煮饺子——糊里糊涂

28、茶壶里装汤圆——有货倒不出

29、一只筷子吃饺子——调皮;挑皮

30、手指头卷煎饼——各人吃各人的

31、降不住猪肉降豆腐——欺软怕硬

32、三十下晚吃豆腐渣——肚子里没啥

33、染匠端豆腐——无法摆布;不好摆布

34、茶壶煮汤圆——倒不出来;道不出来

35、土地佬吃汤圆——神不愣神;神不能神

36、坐飞机啃猪蹄——这把骨头不知往哪扔

37、茶壶头煮饺子——道不出来;倒不出来

38、豆腐渣烙饼——和不到一块;和不起来

39、四大金刚吃汤圆——神不能吞;神不愣腾

40、豆腐渣上秤盘——不是好东西;不是不是好货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