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密码》读书心得3篇

首页 / 心得 / | 2022-03-01 09:40:36 读书心得

《课堂密码》读书心得1

  前段时间,阅读了培育室推荐书目《课堂密码》。这本由教育学博士周彬编写的书,开本并不像流行小说那样大,封面也*淡毫不起眼,但是书名中的“密码”二字让我眼睛一亮。转而又想,这一类的书铺天盖地,该不会又是哪一位“大家”将以前的谈论稍稍改装一下而冠之以名吧!于是我随手翻了翻目录——打造“有效课堂”、营造“有趣课堂”、塑造“有序课堂”、课堂中的“学生”、课堂中的“教师”——倒是很有条理,系统性很强。随手又翻到书中某一页,语言很*实,没有让人感觉深邃的理论,没有让人觉得自己很渺小的1、2、3、4条说教,和我们*时的教学随笔差不多。从第一页开始看起,感觉这本书如同此时心境应该冲泡的一杯绿茶,陪你梳理已被纷杂的事物扰乱的心绪;又如同工作中的导师,系统地阐述了他关于课堂教学的思考,又引领你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

  作者带着我们走*课堂,既不远离课堂,也不走进课堂,才发现课堂远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简单。正如作者所言,我们需要成绩,但却不能从学生身上抢成绩;我们需要趣味,但又不能偏离学科来讨好学生;我们需要有序,但又不能用权力和体力去管制学生。当我们不再用要什么就取什么,看不惯什么就改什么的心态来行事,而是尊重学生,尤其是学生的生活,才可能在有序的课堂中获得乐趣,在有趣的课堂中获得成绩。

  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此深有体会。首先在课堂纪律上,记得刚工作当老师时,总觉得孩子们多么可爱,不忍心拉下脸来,一段时间过后,发现孩子们倒是对我很亲热可上课“神游”的现象与日俱增。无奈之下,只好一顿镇压,孩子们个个面面相觑,大气都不敢喘。这下自己反倒觉得可能课上得太枯燥乏味,课堂气氛不够活跃,理想中的课堂应该是很活跃,大家积极参与讨论的。不过想法好,方法必须也好,不然课堂气氛就很难控制,越到后来课堂气氛越“热烈”,几个调皮的学生也借此机会“争先恐后”。提出一个问题,更多的时候不是大家积极讨论分析这个问题的本意,而是有些闹哄哄的吵问题之外的东西,让我不得不制止他们的“奇思妙想”。这其中作为教师我在引导方面做的很不好。

  其次在上课节奏上,我属于慢性子的人,事情要慢慢干要干得精。刚开始教书总是在课堂中洋洋洒洒地说上一大片,随自己性子,想到哪说到哪。慢慢地,我发现自己的问题了,在充分相信学生学*能力的同时也需要明白学生的接受能力是有限度的,如果说上课的时候没有注意循序渐进,一下把难的简单的都灌下去这课基本就上不下去了。有时候上课过程当中因为没有注意过度,从书本上的基本知识点直接过度到一些比较难的实际练*,学生往往就比较“迷惑”地看着我,这个时候一般都是自己教学出了问题,需要我重新结合知识点把要解决的问题解释再解释,因此也浪费了不少时间。到现在好多了,我会在课前先预测学生易于接受和难以接受的知识,易于接受的知识或学生有一定基础的知识一语带过,就重点难点着重讲解,注重练*。这样课堂节奏有条不紊,任务总能在预定时间内完成。还有是在学生与教师主体与客体的处理上,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对于提高学生积极性,学*效率都非常重要,但是发现自己的课堂我易于向孩子以灌输为主,很少让学生主动参与操作,他们的主动性被我遏制着,往往是我牵着他们走。其实这样孩子就失去了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久而久之思维也发生了变化。

  面对着这些问题自己一直在思考:针对这样一个好动好玩的班级,我的课堂教学从哪方面如何入手?我想我从《课堂密码》一书中受到了一些启发,是值得我遵照和学*的。

  一、面向全体,面向基础,注重因材施教。

  全面发展的人要通过全面发展的教育来培养,但全面发展并不等于*均发展。我们的教育不是让每个学生变成统一规格的“标准”,而是造就充满活力的、具有个性的一代新人。我们美术课上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有个别是毫无基础可言。因此,在教学目标上,即要有全体目标,又要有分层目标。也就是在课堂中实施分层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学有所得。课堂评价时也不能一锅端,应遵照其原有的水*来进行评价。这样,才能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学*积极性,从而提高全体学生的水*。

  二、强化学生主体意识,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

  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开发学生的潜能,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课堂教学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努力实现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最佳结合。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打破“传授——接受”教学模式,采用“问题——发现”教学。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独立自主研究来发现问题,获取知识。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能提出探索目标,激励学生学*动机;能通过质疑、设问,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能精心讲解、适当点拨,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的主体作用于主要体现在学生能积极思考;能主动动手、动口、动脑学*知识;能提出问题,并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这样的师生关系民主、*等,学生成了学*的主人,课堂教学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钻研精神。

  “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在新世纪没有创造能力,就只能在别人身后爬行。教学最本质的规律就是教会学生学*、教会学生生存,教会学生钻研,教会学生创新。教师在教学中应做到只花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促使学生由原来的“学会”变为“会学”,教师也由原来的“教”到达“不教”。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与归宿——学生独立探究和创造力得到发展。也可以尝试使用“指导——自学”式、“提问——讨论”式、“引导——探究”式等创造性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培养学生的探究、创新精神。

  教学是教师的主要职责,课堂教学是教学中至关重要的,在一边学*一边实践当中,我发现了很多问题,也发现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法。不过问题总是接踵而来,不知何时能成为一名成熟的,优秀的教师,我将为之不懈努力。

《课堂密码》读书心得2

  当双手接过《发现高效课堂密码》这本书后,我首先被那句简介——“一位草根教育专家的课改宣言,一份高效课堂完整解决方案”所深深吸引,我禁不住心生赞叹。因为作者于春祥老师本身就是一位一直实践在教学一线上、时刻未曾脱离过课程改革的“草根教育专家”,是一直活跃在我们临淄教育一线的优秀教育专家,他时时用他质朴但发人深省的语言和文字对我们的课堂进行深入的指导,因此他对我们的高效课堂的打造才更有发言权。他对“高效课堂”的完美阐释是极有权威性的,是令人心悦诚服的,是令我们所要围绕深入锻造的课堂典范。他发现了像我们这样的一类学校老师的最*发展区。

  细读此书,感受于春祥老师从实战角度进行的高效课堂的“大揭密”:课堂教学规律的探寻,神奇杜郎口的有效解读,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有机整合,教学常规的保障,课堂教学模式的解构与重建,都涉及高效课堂核心问题。文章大多采用教育叙事的方式,娓娓道来,透彻阐释,智慧引领,对课堂教学进行了细致关注与哲学解读,强烈的人本思想,浓厚的文化思辨在润物无声地引领我们“发现”并践行着高效课堂密码。

  面对当前课堂上老师一味激励“零批评”的现状,作者给出了有力的说服。他认为:课堂需要激励,但却不能拒绝批评,学生犯了错误就要承担责任。当然批评应该建立在尊重、理解、责任的基础上。教师应该注意培养学生批评和自我批评的精神。学生如果天天生活在激励的赞美之中,他们的性格将会变得脆弱。没有批评的教育是不完善的教育。在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时,教师要注意频率不宜过高,否则会使激励失之严谨。由此我想到:作为一名小学一线教师,我们应该时刻提醒自己,激励和批评教育学生时千万不要走入极端,批评鼓励要抓好“度”。我们的教育目的是让学生将优秀变成*惯,而不是让孩子把优秀变成仅仅为了获得老师的表扬。

  作为一位长年实践在课改一线的教育专家,于老师在“信息化生态课堂理论与模式构建”一篇提出了“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用以指导老师们的教学。“三维目标记心间,学展点练四连环。没有学、没有展,紧闭尊口不发言。有了学、有了展,师生一起再点练。课堂原本很简单,模式一变一重天。”我觉得,作者的“建构课堂教学模式”正是为一线教师提供了“进入课堂教学模式”的操作路径,而“进入课堂教学模式”是模仿、学*阶段,入门后再“适时整合研究出适合自己的课堂教学模式”,最终逐步形成有自己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风格。我认为我们学校的语文课堂应该在“出模”后的基础上再不断的提升、整合,继续不断超越自己!

  对我们一线教师的专业成长,于老师阐述了其高屋建瓴的建议和做法。正像朱永新老师所说的那样,“只有教师的发展,才有学生的发展”,可见教师发展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每天读书、写作、反思,则是教师发展的必经之路。于老师在“美丽指数最大化定律”中提到,教师要重视气质美丽,学会用文化化妆。于老师援引了法国的一项研究:“爱读书的女人不易发胖,显得年轻”。在这一文章磨,于老师劝告我们:“朋友,当你走出美容厅之后,别忘了找个地方静心读书。”这一点,在我公公的身上极有体验。在退休十余几年来与书为伴的日子里,虽然公公已经71岁高龄,但他的心态却一直像年轻人一样青春阳光,甚至更过之!我想这一切,都与读书密不可分。正如窦桂梅老师所言:读书是女老师最好的化妆品,是男老师最好的名片。

  研读《发现高效课堂密码》这本书,并且深受启发教育之后,我暗下决心: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一定要不断学*,不断地寻求教学规律,有意识地运用教学中的规律。我要让孩子们高高兴兴地学,要让自己明明白白地教!

《课堂密码》读书心得3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具有工具性、思想性、文学性和知识性。这些性质决定了语文教学的任务,如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文字工具的能力、思想教育、文学教学、知识教学等。那么,如何在课堂上完成上述的教学任务,我觉得应该结合语文教材的特点运用“有趣教学”“有效教学”。

“有趣教学”:我认为应激发学生的学*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往往胜过责任感。”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的被迫学*,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愿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心理活动、年龄段和科目等特征为依据,发掘语文教材中激趣、引趣的素材,运用多种、多变、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刺激、培养学生的学*兴趣,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奇效。

“要让学生对学*有兴趣,需要教师采用一些外在于学科知识的方法,姑且称之为外包装与广告效应。教师既要向学生说明这些学科知识的未来价值,又要将这些学科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从而激发他们对学科知识的外在兴趣。在每堂课的课堂切入时,对学科知识的包装都特别重要,因为这决定着学生能否将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课堂密码》)在这里谈到了教师的激趣作用极其重要,可以利用讲故事的形式,如童话单元;利用意境激发兴趣,语文课文绝大多数是“美文”,尤其是诗词曲作品,更是令人百读不厌的好文章。这些“美文”,关键一点是意境的创造令人神往。教师可根据课文内容特点,运用电教手段,创设意境美,渲染气氛,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情绪高涨,兴趣倍增。如《山居秋暝》一诗,作者给我们展示了一幅优美的图画,我们可让学生通过绘画、音乐等形式来深入理解诗的意境;利用名言警句激发兴趣,学生经常抄录一些自己喜爱的名言警句作为座右铭,教学中,可抓住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人物格言、警句,来激发学生兴趣。如孟子的《鱼我所欲也》一文谈到的“舍生取义”的观点,可让学生联系到孟子的一句名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这些格言,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共同心愿,也成为激发学生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教育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起到思想教育的作用。同时,背记名言警句,也是提高自身修养和参加中考必备的要求;利用参观、游览激发兴趣,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可以拓宽学生视野,扩大其见识面,大大激发学生学*的兴趣;还可以利用讨论来激发兴趣。

总之,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我们要的是让学生对学科知识有持久的兴趣,那就必须用学科知识的逻辑与思维来锻炼学生,让他们在对学科知识的整合来提高自己的能力。那些在课堂中坚持下来,且仍然兴趣盎然的学生,肯定是掌握了将学科知识串起来的方法的学生,也只有他们才能够真正体会到学科知识的乐趣与价值。

“有效教学”:在实现了课堂的“有趣”之后,我们又该如何实现“有效”呢?如果仅仅停留在“有趣”这一层面上,学生课堂上很高兴,但却毫无收获,这样的兴趣是难以持久的。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持久的兴趣,就得让他们在课后有真正的收获,而且觉得这种收获是可持续的,对自己的功效是长久的。也就是说,除了用外在的手段培养学生的外在兴趣之外,更为核心的,是用学科知识的有效掌握来培养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内在兴趣。要看学生掌握了多少学科知识,要看他在学科学*这条路上取得了什么成就,即使与教学要求和别的同学相比,也只是为了更好地评价自己掌握学科知识的现状,为下一步作准备。

在语文的具体教学中,我们总会发现,有些学生的理解能力好,他们对一些文章的阅读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分析头头是道,有些学生理解就稍差些,可能这一次他做不好,可下一次他就进步了一点,说明他正在努力追求进步,对学科学*有兴趣,想积极赶上,我们不能把他和优秀的学生的回答进行比较,批评他回答不好,而应该看到他的点滴进步,他有了些许的收获,就会有成就感,而这种成就感是持续性的,更能激发学生的内在兴趣。通过多次的阅读,他们会出现阅读能力在一点一点地提高,分析能力在逐步提高,日后的阅读他们不再感到害怕,反而会喜欢。

要真正地促使课堂有趣和知识有效的互换与互助,需要为两者的转换预留足够的时间。教师在学科知识结构的整合中,学科逻辑与思维能力起着关键的作用,对教师的要求也更高了。类似像中考文言文的总复*,教师就得熟悉每一册的重点篇目,将它们进行归类,知识点的重组整合,题型归纳与展示,并进行解题指导。学生方面,要善于反思与总结,这是促使课堂有趣与有效互换的主体保障。一堂课学生究竟有没有兴趣,究竟有没有知识上的收获,最终的决定者仍然是学生自己。学生自己对学*过程的参与和体验是其产生与维持兴趣的决定要素,学生要能够调整自己去适应,并在适应过程中反思与总结,并以最终的成就感来激发自己下一步的兴趣。

要让“有趣”与“有效”更好地转换,教师要多与学生进行思想的交流与沟通,多引导,端正他们学*学科知识的态度,激发他们学*的兴趣,教给他们学*的方法,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想法,帮助他们解决学*上的困难,这样他们才会“亲其师,信其道”,把主动权交到学生手中,实现“有趣”与“有效”间的转换。


《课堂密码》读书心得3篇扩展阅读


《课堂密码》读书心得3篇(扩展1)

——《课堂密码》读书心得优选【十】份

  《课堂密码》读书心得 1

  课堂上,为什么我们的教师积极忙碌却徒劳无功?为什么有的学生总给老师制造麻烦?为什么有学生听课走神?为什么学生会沉默不语?为什么学生不听老师的话?这些问题常常困扰着一线教师。而《课堂密码》一书,就像是解开这些课堂现象的密码,透视出掩藏在这些问题背后的原因,有效的指导教师对自己的课堂实践作出反思,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课堂密码》从打造“有效课堂”、营造“有趣课堂”、塑造“有序课堂”、课堂中的“学生”、课堂中的“教师”五个方面打开“课堂困惑”之门,让我们深深感觉到:莫把课堂只当课堂;莫把课堂只当教学;莫让课堂止于安静;以学生为师,在学生的心灵中教书,既愉快又有成就感;以同事的课堂为友,会尊重同事的劳动成果,更乐意向同事的课堂学*,不是把听课、评课当作一项任务,而是希望能够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才能发现课堂远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简单。

  本人认为《课堂密码》提出的观点、问题、案例很值得我们去深思与研读,特别以下几个观点我更有兴趣:

  一、学得好,还要考得好”。周彬老师用“爱人教育我”放、找东西的实例来说明在*时的学*中,不管我们用什么方法,也不管我们用什么逻辑来掌握学科知识,似乎只要记住了或者储存好了学科知识完事大吉了。可是,当我们身处考场时,储存得好好的学科知识,不但不会主动跳出来,即使我们去找,也不见得能找到。然后论述一、从“知识的储存”向“知识提取”的转变,提出了考前如果教师和学生呈现出来的疲惫、显现出茫然,学生不可能考好成绩;考试的竞争不是知识储存量的竞争,而是知识提取量的竞争。二、“知识提取”对“知识储存”的工具功能,发现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知识储存过程中运用的方法越简单,学生的知识提取就越是难;逻辑越是清晰,学生提取知识就越是容易。

  教师不但要让学生学会储存知识,还要让学生学会提取知识;不但要让学生在做作业时提取知识,还要让学生学会在考试中提取知识。既要让学生理解学科知识,还能让他们提取出来的学科知识为他人所理解,还要求教师与学生能够不断地把新旧知识融会贯通,这样才能够确保学生在储存新知识的同时,还能够不忘记旧知识。三、为了“知识提取”的“知识储存”,在教育的意义上,学生学*的成就感并不在于他储存了多少学科知识,而是在于提取多少学科知识。有的学生有了辛苦的储存,但却得不到有效的提取。也就是学科成绩不好。因此,重视学科成绩的提取,在于强化学生的学*责任,更在于促使学生在学*环境中进行互动并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这是为了别人,更是为了自己。

  二、为何教师总是忙而无功周彬老师指出:“有的人一生都很忙,也显得很聪明,但最终却一事无成”。这种现象现实生活存在不少,本人颇有同感。周彬老师从三个方面来解读。

  1、深陷课堂教学的“忙碌之井”。指出了,在时间管理上,有的老师认为,我们每天课都上不完,哪有时间看书?很少人会想到,在今天这个时代,一个不投资的人自然是买不起房子的;一个不再看书的人,必然会在每堂课中都处于挣扎状态。要上好一堂课是非常容易的,但要每堂课都上好却是非常困难的。教师要从课堂教学能力向学科教学能力的转变,需要课堂教学经验在量上的积累,但更需要教师学科教学能力在质上的突变。前者需要教师潜入课堂教学之中,后者需要教师跳出课堂教学。

  2、踏上学科教学的“理性之路”,我们行走时若只是盯着脚下的路,虽然每一步都走得稳健,但离最终目标往往相去甚远。我们认为学*与储存知识点时要“盯着脚下的`路”,但在总结与提取学科知识时要“盯着前方的路”。学科教学的困惑在于,为了让学生掌握学科的知识,就必须将学科知识肢解为知识点,让学生逐点学*与掌握。可是在学生逐步学*与掌握的过程中,越是仔细,越是投入的学生,就越是难返身整理与总结学科知识,也就是说,在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既要培养学生的分析学科的知识能力,又要培养学生综合学科知识能力,可分析能力与综合能力本来就是一对矛盾。因此,不管在学期初,还是在学期中与学期末,只有站在学科教学的高度,始终盯着让学生掌握系统化的学科知识的学科教学目标,再在每次课堂教学中努力帮助学生掌握学科知识点,才能避免虽然学科教学赢得知识点上的胜利,却偏离了最终的学科教学目标的情况。

  3、打开教育教学的“展望之窗”。学校是帮助学生学*得更好的地方。学生学*得更好有两个方面的理解:一是学生掌握的知识越来越多;二是学生越来越喜欢学*了。如果只是对学生的短期学*成绩负责,前者肯定最重要;如果对学生的长期发展负责,对学生的终身学*负责,后者肯定更重要。如果学校只是对学生的短期成绩负责的话,难免会以牺牲“牺牲越来越喜欢学*”为代价。

  一旦牺牲学生对学*兴趣,最终的结果恐怕只能是即没有培养起学生的学*兴趣,也没有让学生掌握越来越多的知识。培养学生对学科的学*兴趣,需要学校与教师的眼界,又需要与教师的教学水*的。培养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系统驾驭,远比训练学生掌握学科知识点更为困难;培养学生对学科的学*兴趣,又远比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更为重要。

  周彬老师在《课堂密码》中对课堂的独特见解,本人学*后,在课堂教学中受到了一些启迪。上面只是我一些点滴的感悟。

  《课堂密码》读书心得 2

  当双手接过《发现高效课堂密码》这本书后,我首先被那句简介——“一位草根教育专家的课改宣言,一份高效课堂完整解决方案”所深深吸引,我禁不住心生赞叹。因为作者于春祥老师本身就是一位一直实践在教学一线上、时刻未曾脱离过课程改革的“草根教育专家”,是一直活跃在我们临淄教育一线的优秀教育专家,他时时用他质朴但发人深省的语言和文字对我们的课堂进行深入的指导,因此他对我们的高效课堂的打造才更有发言权。他对“高效课堂”的完美阐释是极有权威性的,是令人心悦诚服的,是令我们所要围绕深入锻造的课堂典范。他发现了像我们这样的一类学校老师的最*发展区。

  细读此书,感受于春祥老师从实战角度进行的高效课堂的“大揭密”:课堂教学规律的探寻,神奇杜郎口的有效解读,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有机整合,教学常规的保障,课堂教学模式的解构与重建,都涉及高效课堂核心问题。文章大多采用教育叙事的方式,娓娓道来,透彻阐释,智慧引领,对课堂教学进行了细致关注与哲学解读,强烈的人本思想,浓厚的文化思辨在润物无声地引领我们“发现”并践行着高效课堂密码。

  面对当前课堂上老师一味激励“零批评”的现状,作者给出了有力的说服。他认为:课堂需要激励,但却不能拒绝批评,学生犯了错误就要承担责任。当然批评应该建立在尊重、理解、责任的基础上。教师应该注意培养学生批评和自我批评的精神。学生如果天天生活在激励的赞美之中,他们的性格将会变得脆弱。没有批评的教育是不完善的教育。在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时,教师要注意频率不宜过高,否则会使激励失之严谨。由此我想到:作为一名小学一线教师,我们应该时刻提醒自己,激励和批评教育学生时千万不要走入极端,批评鼓励要抓好“度”。我们的教育目的是让学生将优秀变成*惯,而不是让孩子把优秀变成仅仅为了获得老师的表扬。

  作为一位长年实践在课改一线的教育专家,于老师在“信息化生态课堂理论与模式构建”一篇提出了“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用以指导老师们的教学。“三维目标记心间,学展点练四连环。没有学、没有展,紧闭尊口不发言。有了学、有了展,师生一起再点练。课堂原本很简单,模式一变一重天。”我觉得,作者的“建构课堂教学模式”正是为一线教师提供了“进入课堂教学模式”的操作路径,而“进入课堂教学模式”是模仿、学*阶段,入门后再“适时整合研究出适合自己的课堂教学模式”,最终逐步形成有自己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风格。我认为我们学校的语文课堂应该在“出模”后的基础上再不断的提升、整合,继续不断超越自己!

  对我们一线教师的专业成长,于老师阐述了其高屋建瓴的建议和做法。正像朱永新老师所说的那样,“只有教师的发展,才有学生的发展”,可见教师发展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每天读书、写作、反思,则是教师发展的必经之路。于老师在“美丽指数最大化定律”中提到,教师要重视气质美丽,学会用文化化妆。于老师援引了法国的一项研究:“爱读书的女人不易发胖,显得年轻”。在这一文章磨,于老师劝告我们:“朋友,当你走出美容厅之后,别忘了找个地方静心读书。”这一点,在我公公的身上极有体验。在退休十余几年来与书为伴的日子里,虽然公公已经71岁高龄,但他的心态却一直像年轻人一样青春阳光,甚至更过之!我想这一切,都与读书密不可分。正如窦桂梅老师所言:读书是女老师最好的化妆品,是男老师最好的名片。

  研读《发现高效课堂密码》这本书,并且深受启发教育之后,我暗下决心: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一定要不断学*,不断地寻求教学规律,有意识地运用教学中的规律。我要让孩子们高高兴兴地学,要让自己明明白白地教!

  《课堂密码》读书心得 3

  课堂上,为什么我们的教师积极忙碌却徒劳无功?为什么有的学生总给老师制造麻烦?为什么有学生听课走神?为什么学生会沉默不语?为什么学生不听老师的话?这些问题常常困扰着一线教师。而《课堂密码》一书,就像是解开这些课堂现象的密码,透视出掩藏在这些问题背后的原因,有效的指导教师对自己的课堂实践作出反思,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课堂密码》从打造“有效课堂”、营造“有趣课堂”、塑造“有序课堂”、课堂中的“学生”、课堂中的“教师”五个方面打开“课堂困惑”之门,让我们深深感觉到:莫把课堂只当课堂;莫把课堂只当教学;莫让课堂止于安静;以学生为师,在学生的心灵中教书,既愉快又有成就感;以同事的课堂为友,会尊重同事的劳动成果,更乐意向同事的课堂学*,不是把听课、评课当作一项任务,而是希望能够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才能发现课堂远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简单。

  本人认为《课堂密码》提出的观点、问题、案例很值得我们去深思与研读,特别以下几个观点我更有兴趣:

  一、学得好,还要考得好”

  周彬老师用“爱人教育我”放、找东西的实例来说明在*时的学*中,不管我们用什么方法,也不管我们用什么逻辑来掌握学科知识,似乎只要记住了或者储存好了学科知识完事大吉了。可是,当我们身处考场时,储存得好好的学科知识,不但不会主动跳出来,即使我们去找,也不见得能找到。然后论述一、从“知识的储存”向“知识提取”的转变,提出了考前如果教师和学生呈现出来的疲惫、显现出茫然,学生不可能考好成绩;考试的竞争不是知识储存量的竞争,而是知识提取量的竞争。二、“知识提取”对“知识储存”的工具功能,发现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知识储存过程中运用的方法越简单,学生的知识提取就越是难;逻辑越是清晰,学生提取知识就越是容易。

  教师不但要让学生学会储存知识,还要让学生学会提取知识;不但要让学生在做作业时提取知识,还要让学生学会在考试中提取知识。既要让学生理解学科知识,还能让他们提取出来的学科知识为他人所理解,还要求教师与学生能够不断地把新旧知识融会贯通,这样才能够确保学生在储存新知识的同时,还能够不忘记旧知识。三、为了“知识提取”的“知识储存”,在教育的意义上,学生学*的成就感并不在于他储存了多少学科知识,而是在于提取多少学科知识。有的学生有了辛苦的储存,但却得不到有效的提取。也就是学科成绩不好。因此,重视学科成绩的提取,在于强化学生的学*责任,更在于促使学生在学*环境中进行互动并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这是为了别人,更是为了自己。

  二、为何教师总是忙而无功

  周彬老师指出:“有的人一生都很忙,也显得很聪明,但最终却一事无成”。这种现象现实生活存在不少,本人颇有同感。周彬老师从三个方面来解读。

  1、深陷课堂教学的“忙碌之井”。指出了,在时间管理上,有的老师认为,我们每天课都上不完,哪有时间看书?很少人会想到,在今天这个时代,一个不投资的人自然是买不起房子的;一个不再看书的人,必然会在每堂课中都处于挣扎状态。要上好一堂课是非常容易的,但要每堂课都上好却是非常困难的。教师要从课堂教学能力向学科教学能力的转变,需要课堂教学经验在量上的积累,但更需要教师学科教学能力在质上的突变。前者需要教师潜入课堂教学之中,后者需要教师跳出课堂教学。

  2、踏上学科教学的“理性之路”,我们行走时若只是盯着脚下的路,虽然每一步都走得稳健,但离最终目标往往相去甚远。我们认为学*与储存知识点时要“盯着脚下的路”,但在总结与提取学科知识时要“盯着前方的路”。学科教学的困惑在于,为了让学生掌握学科的知识,就必须将学科知识肢解为知识点,让学生逐点学*与掌握。可是在学生逐步学*与掌握的过程中,越是仔细,越是投入的学生,就越是难返身整理与总结学科知识,也就是说,在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既要培养学生的分析学科的知识能力,又要培养学生综合学科知识能力,可分析能力与综合能力本来就是一对矛盾。因此,不管在学期初,还是在学期中与学期末,只有站在学科教学的高度,始终盯着让学生掌握系统化的学科知识的学科教学目标,再在每次课堂教学中努力帮助学生掌握学科知识点,才能避免虽然学科教学赢得知识点上的胜利,却偏离了最终的.学科教学目标的情况。

  3、打开教育教学的“展望之窗”。学校是帮助学生学*得更好的地方。学生学*得更好有两个方面的理解:一是学生掌握的知识越来越多;二是学生越来越喜欢学*了。如果只是对学生的短期学*成绩负责,前者肯定最重要;如果对学生的长期发展负责,对学生的终身学*负责,后者肯定更重要。如果学校只是对学生的短期成绩负责的话,难免会以牺牲“牺牲越来越喜欢学*”为代价。

  一旦牺牲学生对学*兴趣,最终的结果恐怕只能是即没有培养起学生的学*兴趣,也没有让学生掌握越来越多的知识。培养学生对学科的学*兴趣,需要学校与教师的眼界,又需要与教师的教学水*的。培养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系统驾驭,远比训练学生掌握学科知识点更为困难;培养学生对学科的学*兴趣,又远比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更为重要。

  周彬老师在《课堂密码》中对课堂的独特见解,本人学*后,在课堂教学中受到了一些启迪。上面只是我一些点滴的感悟。

  《课堂密码》读书心得 4

  看完《课堂密码》总觉得也应该说些什么。既然是“密码”,那就不一定人人都可以“解密”。自知愚笨,悟性不高,无法解开所有密码。所以,看不懂的、解不了的也就不勉强自己了。因为现在的教师,即使他有很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而他的“课外功”不够,还是算不了一个“好”教师,仅仅因为他教的学生的成绩没有那些“课外功”十足的教师教的学生的成绩来得好。呜乎,悲哉!人人都清楚,这十足的“课外功”要耗去一个教师的多少精力和时间,他哪会有精力和时间去研究学生和教材以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能力?更不用说通过阅读来提升教学理念来。

  回想自己刚参加工作时,业余时间里,自己有足够的精力看些教育和教学书籍及杂志,当然还有不少的专业杂志。在上班时间里,备课、批改作业、课外辅导。我总是能找到时间找学生谈心。所有的一切都是那么从容,有条不紊,也从来没有喊过一声“苦”“累”,因为那个时候,真不觉得苦和累。自己真是把教书这个职业当作自己“为党的教育事业贡献一生”的事业了。至于学生,他们有时间参加各种课外活动,“做好事”“文艺汇演”“参观工厂”“学农”等等,而这些活动表面上看是占了学*时间,实际上却是促进了学生的学*。所有这些让他们懂得:学*即生活,生活即学*;学*时学*,娱乐时娱乐。那个时候我们学生的英语课本没有现在这样厚,学生要记要背的`单词也没有现在这么多,可是,他们的英语基础和语言能力却要比现在的学生好得多。学*的兴趣也是自然的而不是逼出来的。

  然而,现在的教师,早上6:30到校,“督促”学生早读或称作“早辅导”白天上课、备课、做课件、改作业、教育学生充斥了他们的每一天。说实在的,连备课也不可能做到每次认认真真了,更不用说有时间好好地研究学生和教材了。即使想找学生谈谈心,也不忍心占用他们的时间了。早自*?要早读,不忍心打断他们;课间?一天至少8节课,总不至于课间可怜的10分钟也去占用,而且很多的时候是不到10分钟的,老师有拖堂的或提前上课的,自己累点没有关系,但真不忍心;午间?一大堆的作业放学前要上交,又不忍心占用他们做作业的时间。所以,除了不得不处理的问题,随时随地解决,能省的“谈心”就省了,不能省的就“硬着心肠”占用他们的早自*、课间或午间时间了。傍晚5:30回家,那是一种怎么样的脚步?灌铅似的!记得一年青教师的妈妈问她女儿的一句话:“你们老师都有没有‘家’,他们烧不烧饭,吃不吃饭?都这么早上班,这么晚下班。”是的,要不是老公工作轻松,我可能很多的时候会饿肚子。因为很多的时候“累”超过了“饿”。可想而知,一个“累”超过“饿”的人当他回到家里时会作出什么选择。弄吃的还是“睡一会儿再说”?往往这“睡一会儿再说”,即使醒来也不想再起来了。有过不少这样的经历。这样一种状态,怎么可能会有精力看书?即使有心看书,不一会儿就会睡着。至于现在的学生,学校里上课,做作业,到了家里继续做作业。正像我儿子说过的:“反正我做好了作业也不能玩,那就慢慢做了。”所以,很多的学生混着时间做作业。哪来以前学生“学*即生活,生活即学*;学*时学*,娱乐时娱乐”的境界?学生和老师除了无奈还是无奈。

  真的好怀念以前的日子,可能真的是老了,也许是精神上的富足没有心情去追究物质上的贫乏,那时候,没有现在吃得好也没有现在穿得好。而现在物质上的富足却掩盖不了精神上的缺失。吃好,穿好,却总觉得心里面少了些什么。前几天散步时碰到以前学校的一个同事,他今年已经退休。我们摇着头谈现在的教育,感慨颇多!

  又扯远了,大概又是一种老了的表现吧!今天食堂老板说的一句“你太老了”又一次提醒我真不该是还有理想和追求的年纪了。那是年轻人的事,记得80年代有一首歌里有句歌词:“有人喜欢你,只是因为你年轻”。到了我们这个年龄,很少有东西可以左右我们的了,为了对得起自己就多做些自己认为对的事情吧!我非常认同这种说法:“思想有多远,就能走多远”。虽然我已经走不了多远了,但总可以走下去。那就能走多远就走多远,走到哪就算哪!

  为了让学生学得轻松,也为了自己教得轻松还是得注重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课堂密码》封底周彬说了下面这些话:“ 我们需要成绩,但却不能从学生身上抢成绩;我们需要趣味,但又不能偏离学科来讨好学生;我们需要有序,但又不能用权力和体力去管制学生。

  当我们不再用要什么就取什么,看不惯什么就改什么的心态来行事,而是尊重学生,尤其是学生的生活,尊重同事,尤其是同事的课堂时,才可能在有序的课堂中获得乐趣,在有趣的课堂中获得成绩。”

  《课堂密码》读书心得 5

  前段时间,阅读了培育室推荐书目《课堂密码》。这本由教育学博士周彬编写的书,开本并不像流行小说那样大,封面也*淡毫不起眼,但是书名中的“密码”二字让我眼睛一亮。转而又想,这一类的书铺天盖地,该不会又是哪一位“大家”将以前的谈论稍稍改装一下而冠之以名吧!于是我随手翻了翻目录——打造“有效课堂”、营造“有趣课堂”、塑造“有序课堂”、课堂中的“学生”、课堂中的“教师”——倒是很有条理,系统性很强。随手又翻到书中某一页,语言很*实,没有让人感觉深邃的理论,没有让人觉得自己很渺小的1、2、3、4条说教,和我们*时的教学随笔差不多。从第一页开始看起,感觉这本书如同此时心境应该冲泡的一杯绿茶,陪你梳理已被纷杂的事物扰乱的心绪;又如同工作中的导师,系统地阐述了他关于课堂教学的思考,又引领你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

  作者带着我们走*课堂,既不远离课堂,也不走进课堂,才发现课堂远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简单。正如作者所言,我们需要成绩,但却不能从学生身上抢成绩;我们需要趣味,但又不能偏离学科来讨好学生;我们需要有序,但又不能用权力和体力去管制学生。当我们不再用要什么就取什么,看不惯什么就改什么的心态来行事,而是尊重学生,尤其是学生的生活,才可能在有序的课堂中获得乐趣,在有趣的课堂中获得成绩。

  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此深有体会。首先在课堂纪律上,记得刚工作当老师时,总觉得孩子们多么可爱,不忍心拉下脸来,一段时间过后,发现孩子们倒是对我很亲热可上课“神游”的现象与日俱增。无奈之下,只好一顿镇压,孩子们个个面面相觑,大气都不敢喘。这下自己反倒觉得可能课上得太枯燥乏味,课堂气氛不够活跃,理想中的课堂应该是很活跃,大家积极参与讨论的。不过想法好,方法必须也好,不然课堂气氛就很难控制,越到后来课堂气氛越“热烈”,几个调皮的学生也借此机会“争先恐后”。提出一个问题,更多的时候不是大家积极讨论分析这个问题的本意,而是有些闹哄哄的吵问题之外的东西,让我不得不制止他们的“奇思妙想”。这其中作为教师我在引导方面做的很不好。

  其次在上课节奏上,我属于慢性子的人,事情要慢慢干要干得精。刚开始教书总是在课堂中洋洋洒洒地说上一大片,随自己性子,想到哪说到哪。慢慢地,我发现自己的问题了,在充分相信学生学*能力的同时也需要明白学生的接受能力是有限度的,如果说上课的时候没有注意循序渐进,一下把难的简单的都灌下去这课基本就上不下去了。有时候上课过程当中因为没有注意过度,从书本上的基本知识点直接过度到一些比较难的实际练*,学生往往就比较“迷惑”地看着我,这个时候一般都是自己教学出了问题,需要我重新结合知识点把要解决的问题解释再解释,因此也浪费了不少时间。到现在好多了,我会在课前先预测学生易于接受和难以接受的知识,易于接受的知识或学生有一定基础的知识一语带过,就重点难点着重讲解,注重练*。这样课堂节奏有条不紊,任务总能在预定时间内完成。还有是在学生与教师主体与客体的处理上,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对于提高学生积极性,学*效率都非常重要,但是发现自己的课堂我易于向孩子以灌输为主,很少让学生主动参与操作,他们的主动性被我遏制着,往往是我牵着他们走。其实这样孩子就失去了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久而久之思维也发生了变化。

  面对着这些问题自己一直在思考:针对这样一个好动好玩的班级,我的课堂教学从哪方面如何入手?我想我从《课堂密码》一书中受到了一些启发,是值得我遵照和学*的。

  一、面向全体,面向基础,注重因材施教。

  全面发展的人要通过全面发展的教育来培养,但全面发展并不等于*均发展。我们的教育不是让每个学生变成统一规格的“标准”,而是造就充满活力的、具有个性的一代新人。我们美术课上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有个别是毫无基础可言。因此,在教学目标上,即要有全体目标,又要有分层目标。也就是在课堂中实施分层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学有所得。课堂评价时也不能一锅端,应遵照其原有的水*来进行评价。这样,才能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学*积极性,从而提高全体学生的水*。

  二、强化学生主体意识,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

  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开发学生的潜能,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课堂教学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努力实现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最佳结合。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打破“传授——接受”教学模式,采用“问题——发现”教学。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独立自主研究来发现问题,获取知识。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能提出探索目标,激励学生学*动机;能通过质疑、设问,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能精心讲解、适当点拨,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的主体作用于主要体现在学生能积极思考;能主动动手、动口、动脑学*知识;能提出问题,并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这样的师生关系民主、*等,学生成了学*的主人,课堂教学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钻研精神。

  “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在新世纪没有创造能力,就只能在别人身后爬行。教学最本质的规律就是教会学生学*、教会学生生存,教会学生钻研,教会学生创新。教师在教学中应做到只花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促使学生由原来的“学会”变为“会学”,教师也由原来的“教”到达“不教”。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与归宿——学生独立探究和创造力得到发展。也可以尝试使用“指导——自学”式、“提问——讨论”式、“引导——探究”式等创造性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培养学生的探究、创新精神。

  教学是教师的主要职责,课堂教学是教学中至关重要的,在一边学*一边实践当中,我发现了很多问题,也发现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法。不过问题总是接踵而来,不知何时能成为一名成熟的,优秀的教师,我将为之不懈努力。

  《课堂密码》读书心得 6

  前段时间,阅读了培育室推荐书目《课堂密码》。这本由教育学博士周彬编写的书,开本并不像流行小说那样大,封面也*淡毫不起眼,但是书名中的“密码”二字让我眼睛一亮。转而又想,这一类的书铺天盖地,该不会又是哪一位“大家”将以前的谈论稍稍改装一下而冠之以名吧!于是我随手翻了翻目录——打造“有效课堂”、营造“有趣课堂”、塑造“有序课堂”、课堂中的“学生”、课堂中的“教师”——倒是很有条理,系统性很强。随手又翻到书中某一页,语言很*实,没有让人感觉深邃的理论,没有让人觉得自己很渺小的1、2、3、4条说教,和我们*时的教学随笔差不多。从第一页开始看起,感觉这本书如同此时心境应该冲泡的一杯绿茶,陪你梳理已被纷杂的事物扰乱的心绪;又如同工作中的导师,系统地阐述了他关于课堂教学的思考,又引领你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

  作者带着我们走*课堂,既不远离课堂,也不走进课堂,才发现课堂远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简单。正如作者所言,我们需要成绩,但却不能从学生身上抢成绩;我们需要趣味,但又不能偏离学科来讨好学生;我们需要有序,但又不能用权力和体力去管制学生。当我们不再用要什么就取什么,看不惯什么就改什么的心态来行事,而是尊重学生,尤其是学生的生活,才可能在有序的课堂中获得乐趣,在有趣的课堂中获得成绩。

  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此深有体会。首先在课堂纪律上,记得刚工作当老师时,总觉得孩子们多么可爱,不忍心拉下脸来,一段时间过后,发现孩子们倒是对我很亲热可上课“神游”的现象与日俱增。无奈之下,只好一顿镇压,孩子们个个面面相觑,大气都不敢喘。这下自己反倒觉得可能课上得太枯燥乏味,课堂气氛不够活跃,理想中的课堂应该是很活跃,大家积极参与讨论的。不过想法好,方法必须也好,不然课堂气氛就很难控制,越到后来课堂气氛越“热烈”,几个调皮的学生也借此机会“争先恐后”。提出一个问题,更多的时候不是大家积极讨论分析这个问题的本意,而是有些闹哄哄的吵问题之外的东西,让我不得不制止他们的“奇思妙想”。这其中作为教师我在引导方面做的很不好。

  其次在上课节奏上,我属于慢性子的人,事情要慢慢干要干得精。刚开始教书总是在课堂中洋洋洒洒地说上一大片,随自己性子,想到哪说到哪。慢慢地,我发现自己的问题了,在充分相信学生学*能力的同时也需要明白学生的接受能力是有限度的,如果说上课的时候没有注意循序渐进,一下把难的简单的都灌下去这课基本就上不下去了。有时候上课过程当中因为没有注意过度,从书本上的基本知识点直接过度到一些比较难的实际练*,学生往往就比较“迷惑”地看着我,这个时候一般都是自己教学出了问题,需要我重新结合知识点把要解决的问题解释再解释,因此也浪费了不少时间。到现在好多了,我会在课前先预测学生易于接受和难以接受的知识,易于接受的知识或学生有一定基础的知识一语带过,就重点难点着重讲解,注重练*。这样课堂节奏有条不紊,任务总能在预定时间内完成。还有是在学生与教师主体与客体的处理上,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对于提高学生积极性,学*效率都非常重要,但是发现自己的课堂我易于向孩子以灌输为主,很少让学生主动参与操作,他们的主动性被我遏制着,往往是我牵着他们走。其实这样孩子就失去了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久而久之思维也发生了变化。

  面对着这些问题自己一直在思考:针对这样一个好动好玩的班级,我的课堂教学从哪方面如何入手?我想我从《课堂密码》一书中受到了一些启发,是值得我遵照和学*的。

  一、面向全体,面向基础,注重因材施教。

  全面发展的人要通过全面发展的教育来培养,但全面发展并不等于*均发展。我们的教育不是让每个学生变成统一规格的“标准”,而是造就充满活力的、具有个性的一代新人。我们美术课上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有个别是毫无基础可言。因此,在教学目标上,即要有全体目标,又要有分层目标。也就是在课堂中实施分层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学有所得。课堂评价时也不能一锅端,应遵照其原有的水*来进行评价。这样,才能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学*积极性,从而提高全体学生的水*。

  二、强化学生主体意识,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

  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开发学生的潜能,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课堂教学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努力实现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最佳结合。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打破“传授——接受”教学模式,采用“问题——发现”教学。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独立自主研究来发现问题,获取知识。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能提出探索目标,激励学生学*动机;能通过质疑、设问,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能精心讲解、适当点拨,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的主体作用于主要体现在学生能积极思考;能主动动手、动口、动脑学*知识;能提出问题,并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这样的师生关系民主、*等,学生成了学*的主人,课堂教学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钻研精神。

  “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在新世纪没有创造能力,就只能在别人身后爬行。教学最本质的规律就是教会学生学*、教会学生生存,教会学生钻研,教会学生创新。教师在教学中应做到只花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促使学生由原来的“学会”变为“会学”,教师也由原来的“教”到达“不教”。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与归宿——学生独立探究和创造力得到发展。也可以尝试使用“指导——自学”式、“提问——讨论”式、“引导——探究”式等创造性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培养学生的探究、创新精神。

  教学是教师的主要职责,课堂教学是教学中至关重要的,在一边学*一边实践当中,我发现了很多问题,也发现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法。不过问题总是接踵而来,不知何时能成为一名成熟的,优秀的教师,我将为之不懈努力。

  《课堂密码》读书心得 7

  课堂上,为什么我们的教师积极忙碌却徒劳无功?为什么有的学生总给老师制造麻烦?为什么有学生听课走神?为什么学生会沉默不语?为什么学生不听老师的话?这些问题常常困扰着一线教师。而《课堂密码》一书,就像是解开这些课堂现象的密码,透视出掩藏在这些问题背后的原因,有效的指导教师对自己的课堂实践作出反思,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课堂密码》从打造“有效课堂”、营造“有趣课堂”、塑造“有序课堂”、课堂中的“学生”、课堂中的“教师”五个方面打开“课堂困惑”之门,让我们深深感觉到:莫把课堂只当课堂;莫把课堂只当教学;莫让课堂止于安静;以学生为师,在学生的心灵中教书,既愉快又有成就感;以同事的课堂为友,会尊重同事的劳动成果,更乐意向同事的课堂学*,不是把听课、评课当作一项任务,而是希望能够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才能发现课堂远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简单。

  本人认为《课堂密码》提出的观点、问题、案例很值得我们去深思与研读,特别以下几个观点我更有兴趣:

  一、学得好,还要考得好”。周彬老师用“爱人教育我”放、找东西的实例来说明在*时的学*中,不管我们用什么方法,也不管我们用什么逻辑来掌握学科知识,似乎只要记住了或者储存好了学科知识完事大吉了。可是,当我们身处考场时,储存得好好的学科知识,不但不会主动跳出来,即使我们去找,也不见得能找到。然后论述一、从“知识的储存”向“知识提取”的转变,提出了考前如果教师和学生呈现出来的疲惫、显现出茫然,学生不可能考好成绩;考试的竞争不是知识储存量的竞争,而是知识提取量的竞争。二、“知识提取”对“知识储存”的工具功能,发现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知识储存过程中运用的方法越简单,学生的知识提取就越是难;逻辑越是清晰,学生提取知识就越是容易。

  教师不但要让学生学会储存知识,还要让学生学会提取知识;不但要让学生在做作业时提取知识,还要让学生学会在考试中提取知识。既要让学生理解学科知识,还能让他们提取出来的学科知识为他人所理解,还要求教师与学生能够不断地把新旧知识融会贯通,这样才能够确保学生在储存新知识的同时,还能够不忘记旧知识。三、为了“知识提取”的“知识储存”,在教育的意义上,学生学*的成就感并不在于他储存了多少学科知识,而是在于提取多少学科知识。有的学生有了辛苦的储存,但却得不到有效的提取。也就是学科成绩不好。因此,重视学科成绩的提取,在于强化学生的学*责任,更在于促使学生在学*环境中进行互动并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这是为了别人,更是为了自己。

  二、为何教师总是忙而无功周彬老师指出:“有的人一生都很忙,也显得很聪明,但最终却一事无成”。这种现象现实生活存在不少,本人颇有同感。周彬老师从三个方面来解读。

  1、深陷课堂教学的“忙碌之井”。指出了,在时间管理上,有的老师认为,我们每天课都上不完,哪有时间看书?很少人会想到,在今天这个时代,一个不投资的人自然是买不起房子的;一个不再看书的人,必然会在每堂课中都处于挣扎状态。要上好一堂课是非常容易的,但要每堂课都上好却是非常困难的。教师要从课堂教学能力向学科教学能力的转变,需要课堂教学经验在量上的积累,但更需要教师学科教学能力在质上的突变。前者需要教师潜入课堂教学之中,后者需要教师跳出课堂教学。

  2、踏上学科教学的“理性之路”,我们行走时若只是盯着脚下的路,虽然每一步都走得稳健,但离最终目标往往相去甚远。我们认为学*与储存知识点时要“盯着脚下的路”,但在总结与提取学科知识时要“盯着前方的路”。学科教学的困惑在于,为了让学生掌握学科的知识,就必须将学科知识肢解为知识点,让学生逐点学*与掌握。可是在学生逐步学*与掌握的过程中,越是仔细,越是投入的学生,就越是难返身整理与总结学科知识,也就是说,在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既要培养学生的分析学科的知识能力,又要培养学生综合学科知识能力,可分析能力与综合能力本来就是一对矛盾。因此,不管在学期初,还是在学期中与学期末,只有站在学科教学的高度,始终盯着让学生掌握系统化的学科知识的学科教学目标,再在每次课堂教学中努力帮助学生掌握学科知识点,才能避免虽然学科教学赢得知识点上的胜利,却偏离了最终的学科教学目标的情况。

  3、打开教育教学的“展望之窗”。学校是帮助学生学*得更好的地方。学生学*得更好有两个方面的理解:一是学生掌握的知识越来越多;二是学生越来越喜欢学*了。如果只是对学生的短期学*成绩负责,前者肯定最重要;如果对学生的长期发展负责,对学生的终身学*负责,后者肯定更重要。如果学校只是对学生的短期成绩负责的话,难免会以牺牲“牺牲越来越喜欢学*”为代价。

  一旦牺牲学生对学*兴趣,最终的结果恐怕只能是即没有培养起学生的学*兴趣,也没有让学生掌握越来越多的知识。培养学生对学科的学*兴趣,需要学校与教师的眼界,又需要与教师的教学水*的。培养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系统驾驭,远比训练学生掌握学科知识点更为困难;培养学生对学科的学*兴趣,又远比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更为重要。

  周彬老师在《课堂密码》中对课堂的独特见解,本人学*后,在课堂教学中受到了一些启迪。上面只是我一些点滴的感悟。

  《课堂密码》读书心得 8

  前段时间,阅读了培育室推荐书目《课堂密码》。这本由教育学博士周彬编写的书,开本并不像流行小说那样大,封面也*淡毫不起眼,但是书名中的“密码”二字让我眼睛一亮。转而又想,这一类的书铺天盖地,该不会又是哪一位“大家”将以前的谈论稍稍改装一下而冠之以名吧!于是我随手翻了翻目录——打造“有效课堂”、营造“有趣课堂”、塑造“有序课堂”、课堂中的“学生”、课堂中的“教师”——倒是很有条理,系统性很强。随手又翻到书中某一页,语言很*实,没有让人感觉深邃的理论,没有让人觉得自己很渺小的1、2、3、4条说教,和我们*时的教学随笔差不多。从第一页开始看起,感觉这本书如同此时心境应该冲泡的一杯绿茶,陪你梳理已被纷杂的事物扰乱的心绪;又如同工作中的导师,系统地阐述了他关于课堂教学的思考,又引领你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

  作者带着我们走*课堂,既不远离课堂,也不走进课堂,才发现课堂远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简单。正如作者所言,我们需要成绩,但却不能从学生身上抢成绩;我们需要趣味,但又不能偏离学科来讨好学生;我们需要有序,但又不能用权力和体力去管制学生。当我们不再用要什么就取什么,看不惯什么就改什么的心态来行事,而是尊重学生,尤其是学生的生活,才可能在有序的课堂中获得乐趣,在有趣的课堂中获得成绩。

  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此深有体会。首先在课堂纪律上,记得刚工作当老师时,总觉得孩子们多么可爱,不忍心拉下脸来,一段时间过后,发现孩子们倒是对我很亲热可上课“神游”的现象与日俱增。无奈之下,只好一顿镇压,孩子们个个面面相觑,大气都不敢喘。这下自己反倒觉得可能课上得太枯燥乏味,课堂气氛不够活跃,理想中的课堂应该是很活跃,大家积极参与讨论的。不过想法好,方法必须也好,不然课堂气氛就很难控制,越到后来课堂气氛越“热烈”,几个调皮的学生也借此机会“争先恐后”。提出一个问题,更多的时候不是大家积极讨论分析这个问题的本意,而是有些闹哄哄的吵问题之外的东西,让我不得不制止他们的“奇思妙想”。这其中作为教师我在引导方面做的很不好。

  其次在上课节奏上,我属于慢性子的人,事情要慢慢干要干得精。刚开始教书总是在课堂中洋洋洒洒地说上一大片,随自己性子,想到哪说到哪。慢慢地,我发现自己的问题了,在充分相信学生学*能力的同时也需要明白学生的接受能力是有限度的,如果说上课的时候没有注意循序渐进,一下把难的简单的都灌下去这课基本就上不下去了。有时候上课过程当中因为没有注意过度,从书本上的基本知识点直接过度到一些比较难的实际练*,学生往往就比较“迷惑”地看着我,这个时候一般都是自己教学出了问题,需要我重新结合知识点把要解决的问题解释再解释,因此也浪费了不少时间。到现在好多了,我会在课前先预测学生易于接受和难以接受的知识,易于接受的知识或学生有一定基础的知识一语带过,就重点难点着重讲解,注重练*。这样课堂节奏有条不紊,任务总能在预定时间内完成。还有是在学生与教师主体与客体的处理上,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对于提高学生积极性,学*效率都非常重要,但是发现自己的课堂我易于向孩子以灌输为主,很少让学生主动参与操作,他们的主动性被我遏制着,往往是我牵着他们走。其实这样孩子就失去了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久而久之思维也发生了变化。

  面对着这些问题自己一直在思考:针对这样一个好动好玩的班级,我的课堂教学从哪方面如何入手?我想我从《课堂密码》一书中受到了一些启发,是值得我遵照和学*的。

  一、面向全体,面向基础,注重因材施教。

  全面发展的人要通过全面发展的教育来培养,但全面发展并不等于*均发展。我们的教育不是让每个学生变成统一规格的“标准”,而是造就充满活力的、具有个性的一代新人。我们美术课上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有个别是毫无基础可言。因此,在教学目标上,即要有全体目标,又要有分层目标。也就是在课堂中实施分层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学有所得。课堂评价时也不能一锅端,应遵照其原有的水*来进行评价。这样,才能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学*积极性,从而提高全体学生的水*。

  二、强化学生主体意识,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

  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开发学生的潜能,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课堂教学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努力实现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最佳结合。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打破“传授——接受”教学模式,采用“问题——发现”教学。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独立自主研究来发现问题,获取知识。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能提出探索目标,激励学生学*动机;能通过质疑、设问,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能精心讲解、适当点拨,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的主体作用于主要体现在学生能积极思考;能主动动手、动口、动脑学*知识;能提出问题,并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这样的师生关系民主、*等,学生成了学*的主人,课堂教学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钻研精神。

  “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在新世纪没有创造能力,就只能在别人身后爬行。教学最本质的规律就是教会学生学*、教会学生生存,教会学生钻研,教会学生创新。教师在教学中应做到只花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促使学生由原来的“学会”变为“会学”,教师也由原来的“教”到达“不教”。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与归宿——学生独立探究和创造力得到发展。也可以尝试使用“指导——自学”式、“提问——讨论”式、“引导——探究”式等创造性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培养学生的探究、创新精神。

  教学是教师的主要职责,课堂教学是教学中至关重要的,在一边学*一边实践当中,我发现了很多问题,也发现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法。不过问题总是接踵而来,不知何时能成为一名成熟的,优秀的教师,我将为之不懈努力。

  《课堂密码》读书心得 9

  当双手接过《发现高效课堂密码》这本书后,我首先被那句简介——“一位草根教育专家的课改宣言,一份高效课堂完整解决方案”所深深吸引,我禁不住心生赞叹。因为作者于春祥老师本身就是一位一直实践在教学一线上、时刻未曾脱离过课程改革的“草根教育专家”,是一直活跃在我们临淄教育一线的优秀教育专家,他时时用他质朴但发人深省的语言和文字对我们的课堂进行深入的指导,因此他对我们的高效课堂的打造才更有发言权。他对“高效课堂”的完美阐释是极有权威性的,是令人心悦诚服的,是令我们所要围绕深入锻造的课堂典范。他发现了像我们这样的一类学校老师的最*发展区。

  细读此书,感受于春祥老师从实战角度进行的高效课堂的“大揭密”:课堂教学规律的探寻,神奇杜郎口的有效解读,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有机整合,教学常规的保障,课堂教学模式的解构与重建,都涉及高效课堂核心问题。文章大多采用教育叙事的方式,娓娓道来,透彻阐释,智慧引领,对课堂教学进行了细致关注与哲学解读,强烈的人本思想,浓厚的文化思辨在润物无声地引领我们“发现”并践行着高效课堂密码。

  面对当前课堂上老师一味激励“零批评”的现状,作者给出了有力的说服。他认为:课堂需要激励,但却不能拒绝批评,学生犯了错误就要承担责任。当然批评应该建立在尊重、理解、责任的基础上。教师应该注意培养学生批评和自我批评的精神。学生如果天天生活在激励的赞美之中,他们的性格将会变得脆弱。没有批评的教育是不完善的教育。在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时,教师要注意频率不宜过高,否则会使激励失之严谨。由此我想到:作为一名小学一线教师,我们应该时刻提醒自己,激励和批评教育学生时千万不要走入极端,批评鼓励要抓好“度”。我们的教育目的是让学生将优秀变成*惯,而不是让孩子把优秀变成仅仅为了获得老师的表扬。

  作为一位长年实践在课改一线的教育专家,于老师在“信息化生态课堂理论与模式构建”一篇提出了“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用以指导老师们的教学。“三维目标记心间,学展点练四连环。没有学、没有展,紧闭尊口不发言。有了学、有了展,师生一起再点练。课堂原本很简单,模式一变一重天。”我觉得,作者的“建构课堂教学模式”正是为一线教师提供了“进入课堂教学模式”的操作路径,而“进入课堂教学模式”是模仿、学*阶段,入门后再“适时整合研究出适合自己的课堂教学模式”,最终逐步形成有自己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风格。我认为我们学校的语文课堂应该在“出模”后的基础上再不断的提升、整合,继续不断超越自己!

  对我们一线教师的专业成长,于老师阐述了其高屋建瓴的建议和做法。正像朱永新老师所说的那样,“只有教师的发展,才有学生的发展”,可见教师发展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每天读书、写作、反思,则是教师发展的必经之路。于老师在“美丽指数最大化定律”中提到,教师要重视气质美丽,学会用文化化妆。于老师援引了法国的一项研究:“爱读书的女人不易发胖,显得年轻”。在这一文章磨,于老师劝告我们:“朋友,当你走出美容厅之后,别忘了找个地方静心读书。”这一点,在我公公的身上极有体验。在退休十余几年来与书为伴的日子里,虽然公公已经71岁高龄,但他的心态却一直像年轻人一样青春阳光,甚至更过之!我想这一切,都与读书密不可分。正如窦桂梅老师所言:读书是女老师最好的化妆品,是男老师最好的名片。

  研读《发现高效课堂密码》这本书,并且深受启发教育之后,我暗下决心: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一定要不断学*,不断地寻求教学规律,有意识地运用教学中的规律。我要让孩子们高高兴兴地学,要让自己明明白白地教!

  《课堂密码》读书心得 10

  读了《课堂密码》一书,真的让我从中领会了许多知识,让我获得了许多感悟。

  一、博大而炽热的爱

  名言说:“热爱是最好的老师。”是的,对于教师来说,爱是不可须臾或缺的,只有以挚爱奠基,教师才会倾尽精力,激活智慧,把自己的全部热情,甚至生命献给它所热爱的事业和学生。名师魏书生,李吉林都向教育、向学生献上了最宝贵,最有价值的爱。这也是他们实现人生价值,人生追求的原动力。我也要像他们一样,把我全部的爱与热情献给我的学生,我所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

  二、乐学善学的智者

  现代社会是需要终身学*的社会。教师更是需要不断学*的职业。陶行知先生说过:“教师必须天天学*,天天进行再教育,才能有教学之乐而无教学之苦。”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作为一名教师必须成为学生的源头活水,必须通过不断的学*,向书本、向实践、向各种信息渠道学,引千道清泉、聚万座富矿、集百家之长,丰富自己,充实自己,才能用自己渊博的学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展学生的兴趣。成为学生的“活字典”和“百科书库”将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三、永不未泯的童心

  每一位教师都应具有一颗未泯的童心,斯霞老师直到七八十高龄还在与小学生亲密接触,他们与学生一起活动,一起游戏,一同欢笑,一同烦恼,试问他们又怎么不会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学生又怎么会不亲其师信其道呢?他们是我学*的榜样,使我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

  总之,做一个“有效的”教师,实施有效的教学,是所有教师应有的追求。


《课堂密码》读书心得3篇(扩展2)

——《课堂密码》读书心得体会优选【五】篇

  《课堂密码》读书心得体会 1

  《课堂密码》是一本很不错的书,里面的观点令人耳目一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学科深度上,当学科还没有分化的时候,教师普遍看重育人,这就是韩愈所讲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当学科分化之后,教师普遍看重教授知识。至今,我们评价一位教师有没有教育智慧时,虽然也看这位教师对教育的理解,但更重要的却是看学生的学科成绩。在课堂教学中,学科知识有两个来源:一是教材,一是教师。教材上的学科知识是以一次性的、*面化的形式呈现的。之所以说它一次性,是因为它不会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进行解释;之所以说它*面化,是因为它不会根据学*情境的变化进行演绎。但也正因为如此,教材较教师提供的学科知识更有权威性,也更有逻辑性。于是,教价值。两相对比,专业教练教专业选手,走的是专业深度的道路,教学广度对他们的要求并不太高;专业教练教业余选手,就得先走教学广度的道路,因为教学广度是教师推进专业深度的前提与手段。

  从“一个人在学*学科知识”的立场出发,就意味着必须把学生当作是一个整体的人来对待,这样可以在以下3个方面来加强学科知识对学生的吸引力。第一,学科教师要全面爱护与关心学生。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科成绩,还要关心学生的总成绩;不仅要关心学生的总成绩,还要关心学生的生活状况。师生关系的前提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果师生关系缺少了人与人之间的关心与爱护,师生关系本身也就不复存在。如果连师生关系都不复存在,那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学活动也就无从谈起。“亲其师信其道”讲的也就是这个道理。第二,教师要力求让“书面化的学科知识”生活化。学生是生活中的人,他对书面语言的理解与使用还需要锻炼,他对文字的抽象思维能力还很薄弱,而书面化学科知识的最大弱项在于,它的表达方式是书面语言而非口头语言,使用的是抽象思维而非具象思维。因此,学科知识生活化的过程,就是教师把学科知识从书面语言转化为口头语言,从抽象逻辑转化为具象逻辑的过程。第三,要从学生的知识原点出发,引导学生走到学科知识的终点。教材所呈现的学科知识并不是对学生的初始要求,而是对学生学完教材后的最终目的。如果我们用最终目的去要求初始学*的学生,往往会吓跑了学生。

  教师只有从对学科知识的过度关注中走出来,才可能以“人”的身份与学生交流,而不是以“学科知识”或者教材代言人的身份与学生交流。学生更愿意向一个“人”学*,而不愿意向死板的、*面化的、抽象的教材学*。如果教师以“学科知识”或者教材的代言人的身份出现在课堂中,那么他也势必会获得死板、*面化与抽象的形象。

  对教师个人而言,这本书可以改变学科教师只对学科知识负责的意识,使得课堂教学中学科深度不再越来越深,而教育广度越来越广。

  《课堂密码》读书心得体会 2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具有工具性、思想性、文学性和知识性。这些性质决定了语文教学的任务,如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文字工具的能力、思想教育、文学教学、知识教学等。那么,如何在课堂上完成上述的教学任务,我觉得应该结合语文教材的特点运用“有趣教学”“有效教学”。

  “有趣教学”:我认为应激发学生的学*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往往胜过责任感。”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的被迫学*,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愿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心理活动、年龄段和科目等特征为依据,发掘语文教材中激趣、引趣的素材,运用多种、多变、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刺激、培养学生的学*兴趣,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奇效。

  “要让学生对学*有兴趣,需要教师采用一些外在于学科知识的方法,姑且称之为外包装与广告效应。教师既要向学生说明这些学科知识的未来价值,又要将这些学科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从而激发他们对学科知识的外在兴趣。在每堂课的课堂切入时,对学科知识的包装都特别重要,因为这决定着学生能否将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课堂密码》)在这里谈到了教师的激趣作用极其重要,可以利用讲故事的形式,如童话单元;利用意境激发兴趣,语文课文绝大多数是“美文”,尤其是诗词曲作品,更是令人百读不厌的好文章。这些“美文”,关键一点是意境的创造令人神往。教师可根据课文内容特点,运用电教手段,创设意境美,渲染气氛,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情绪高涨,兴趣倍增。如《山居秋暝》一诗,作者给我们展示了一幅优美的图画,我们可让学生通过绘画、音乐等形式来深入理解诗的意境;利用名言警句激发兴趣,学生经常抄录一些自己喜爱的名言警句作为座右铭,教学中,可抓住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人物格言、警句,来激发学生兴趣。如孟子的《鱼我所欲也》一文谈到的“舍生取义”的观点,可让学生联系到孟子的一句名言“富贵不能yin,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这些格言,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共同心愿,也成为激发学生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教育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起到思想教育的作用。同时,背记名言警句,也是提高自身修养和参加中考必备的要求;利用参观、游览激发兴趣,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可以拓宽学生视野,扩大其见识面,大大激发学生学*的兴趣;还可以利用讨论来激发兴趣。

  总之,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我们要的是让学生对学科知识有持久的兴趣,那就必须用学科知识的逻辑与思维来锻炼学生,让他们在对学科知识的整合来提高自己的能力。那些在课堂中坚持下来,且仍然兴趣盎然的学生,肯定是掌握了将学科知识串起来的方法的学生,也只有他们才能够真正体会到学科知识的乐趣与价值。

  《课堂密码》读书心得体会 3

  《课堂密码》是一本很不错的书,里面的观点令人耳目一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学科深度上,当学科还没有分化的时候,教师普遍看重育人,这就是韩愈所讲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当学科分化之后,教师普遍看重教授知识。至今,我们评价一位教师有没有教育智慧时,虽然也看这位教师对教育的理解,但更重要的却是看学生的学科成绩。在课堂教学中,学科知识有两个来源:一是教材,一是教师。教材上的学科知识是以一次性的、*面化的形式呈现的。之所以说它一次性,是因为它不会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进行解释;之所以说它*面化,是因为它不会根据学*情境的变化进行演绎。但也正因为如此,教材较教师提供的学科知识更有权威性,也更有逻辑性。于是,教价值。两相对比,专业教练教专业选手,走的是专业深度的道路,教学广度对他们的要求并不太高;专业教练教业余选手,就得先走教学广度的道路,因为教学广度是教师推进专业深度的前提与手段。

  从“一个人在学*学科知识”的立场出发,就意味着必须把学生当作是一个整体的人来对待,这样可以在以下3个方面来加强学科知识对学生的吸引力。第一,学科教师要全面爱护与关心学生。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科成绩,还要关心学生的总成绩;不仅要关心学生的总成绩,还要关心学生的生活状况。师生关系的前提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果师生关系缺少了人与人之间的关心与爱护,师生关系本身也就不复存在。如果连师生关系都不复存在,那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学活动也就无从谈起。“亲其师信其道”讲的也就是这个道理。第二,教师要力求让“书面化的学科知识”生活化。学生是生活中的人,他对书面语言的理解与使用还需要锻炼,他对文字的'抽象思维能力还很薄弱,而书面化学科知识的最大弱项在于,它的表达方式是书面语言而非口头语言,使用的是抽象思维而非具象思维。因此,学科知识生活化的过程,就是教师把学科知识从书面语言转化为口头语言,从抽象逻辑转化为具象逻辑的过程。第三,要从学生的知识原点出发,引导学生走到学科知识的终点。教材所呈现的学科知识并不是对学生的初始要求,而是对学生学完教材后的最终目的。如果我们用最终目的去要求初始学*的学生,往往会吓跑了学生。

  教师只有从对学科知识的过度关注中走出来,才可能以“人”的身份与学生交流,而不是以“学科知识”或者教材代言人的身份与学生交流。学生更愿意向一个“人”学*,而不愿意向死板的、*面化的、抽象的教材学*。如果教师以“学科知识”或者教材的代言人的身份出现在课堂中,那么他也势必会获得死板、*面化与抽象的形象。

  对教师个人而言,这本书可以改变学科教师只对学科知识负责的意识,使得课堂教学中学科深度不再越来越深,而教育广度越来越广。

  《课堂密码》读书心得体会 4

  读了《课堂密码》一书,真的让我从中领会了许多知识,让我获得了许多感悟。

  一、博大而炽热的爱:

  名言说:“热爱是最好的老师。”是的,对于教师来说,爱是不可须臾或缺的,只有以挚爱奠基,教师才会倾尽精力,激活智慧,把自己的全部热情,甚至生命献给它所热爱的事业和学生。名师魏书生,李吉林都向教育、向学生献上了最宝贵,最有价值的爱。这也是他们实现人生价值,人生追求的.原动力。我也要像他们一样,把我全部的爱与热情献给我的学生,我所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

  二、乐学善学的智者

  现代社会是需要终身学*的社会。教师更是需要不断学*的职业。陶行知先生说过:“教师必须天天学*,天天进行再教育,才能有教学之乐而无教学之苦。”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作为一名教师必须成为学生的源头活水,必须通过不断的学*,向书本、向实践、向各种信息渠道学,引千道清泉、聚万座富矿、集百家之长,丰富自己,充实自己,才能用自己渊博的学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展学生的兴趣。成为学生的“活字典”和“百科书库”将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三、永不未泯的童心

  每一位教师都应具有一颗未泯的童心,斯霞老师直到七八十高龄还在与小学生亲密接触,他们与学生一起活动,一起游戏,一同欢笑,一同烦恼,试问他们又怎么不会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学生又怎么会不亲其师信其道呢?他们是我学*的榜样,使我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

  总之,做一个“有效的”教师,实施有效的教学,是所有教师应有的追求。

  《课堂密码》读书心得体会 5

  《课堂密码》是一本很不错的书,里面的观点令人耳目一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学科深度上,当学科还没有分化的时候,教师普遍看重育人,这就是韩愈所讲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当学科分化之后,教师普遍看重教授知识。至今,我们评价一位教师有没有教育智慧时,虽然也看这位教师对教育的理解,但更重要的却是看学生的学科成绩。在课堂教学中,学科知识有两个来源:一是教材,一是教师。教材上的学科知识是以一次性的、*面化的形式呈现的。之所以说它一次性,是因为它不会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进行解释;之所以说它*面化,是因为它不会根据学*情境的变化进行演绎。但也正因为如此,教材较教师提供的学科知识更有权威性,也更有逻辑性。于是,教师为学生提供的学科知识,并不重在学科知识本身的权威性与深刻性,而是对教材弱点的补充,也就是: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对教材提供的学科知识进行多重解释,根据学*环境的变化对教材提供的知识进行多样演绎。因此,教师在学科知识上的深度,并不是让教师在学科知识内容上更精尖,而是要求教师对学科知识的理解更深刻。在内容上越是精尖的教师,学生学起来就越艰难,能够掌握学科知识的学生人数也越少。在内容理解上越是深刻的'教师,越是可以帮助学生学*,让学生学得更有趣,也可以让更多的学生掌握学科知识。

  其次在教育广度上,教师教学生,是专业教练教业余选手而非专业选手。当专业教练教专业选手时,可以把专业选手描述成是“一个学*学科知识的人”。可是,对于学生来说,尽管学*是他们的专职工作,但在众多学科中喜欢上哪门学科,致力于哪门学科,并没有强制性的限制,正是基于这种情况,我们可以把学生称为业余选手,把他们描述成是“一个人在学*学科知识”。而专业教练教业余选手,第一步是如何吸引这些业余选手,以便让他们在专业学*这条路上更愿意走下去。只有他们愿意走下去了,才有机会发挥专业教练的专业价值。两相对比,专业教练教专业选手,走的是专业深度的道路,教学广度对他们的要求并不太高;专业教练教业余选手,就得先走教学广度的道路,因为教学广度是教师推进专业深度的前提与手段。

  从“一个人在学*学科知识”的立场出发,就意味着必须把学生当作是一个整体的人来对待,这样可以在以下3个方面来加强学科知识对学生的吸引力。第一,学科教师要全面爱护与关心学生。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科成绩,还要关心学生的总成绩;不仅要关心学生的总成绩,还要关心学生的生活状况。师生关系的前提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果师生关系缺少了人与人之间的关心与爱护,师生关系本身也就不复存在。如果连师生关系都不复存在,那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学活动也就无从谈起。“亲其师信其道”讲的也就是这个道理。第二,教师要力求让“书面化的学科知识”生活化。学生是生活中的人,他对书面语言的理解与使用还需要锻炼,他对文字的抽象思维能力还很薄弱,而书面化学科知识的最大弱项在于,它的表达方式是书面语言而非口头语言,使用的是抽象思维而非具象思维。因此,学科知识生活化的过程,就是教师把学科知识从书面语言转化为口头语言,从抽象逻辑转化为具象逻辑的过程。第三,要从学生的知识原点出发,引导学生走到学科知识的终点。教材所呈现的学科知识并不是对学生的初始要求,而是对学生学完教材后的最终目的。如果我们用最终目的去要求初始学*的学生,往往会吓跑了学生。

  教师只有从对学科知识的过度关注中走出来,才可能以“人”的身份与学生交流,而不是以“学科知识”或者教材代言人的身份与学生交流。学生更愿意向一个“人”学*,而不愿意向死板的、*面化的、抽象的教材学*。如果教师以“学科知识”或者教材的代言人的身份出现在课堂中,那么他也势必会获得死板、*面化与抽象的形象。

  对教师个人而言,这本书可以改变学科教师只对学科知识负责的意识,使得课堂教学中学科深度不再越来越深,而教育广度越来越广。


《课堂密码》读书心得3篇(扩展3)

——《藏地密码》读书心得3篇

  今天,我读完了探险长篇小说《藏地密码。》的第一本,初步领略了这个神奇而又充满危险的冰雪世界。但仅仅看完第一本,我就被的神奇险恶以及主人公卓木强巴、张立等人在探险中的点滴故事所深深感动了。

  我读《藏地密码》,读出了勇气。地区,看似美丽,其实隐藏着多少危机!这里面有各种各样的野兽,不仅是我们熟悉的猛虎、雄狮,还有比它们更加贪婪凶残的大金雕,特有的蚂蚁。它们主宰着自己的王国,让探险家们每走一步都凶多吉少。这里还有成群结队的盗猎分子,他们有着先进的武器和高超的本领。很多人都因此丧生此地。要到如此危险的地方探险,需要比常人更多的勇气,而卓木强巴他们正是有了这种勇气,才没有被野兽和盗猎者吓倒,勇往直前,与死神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大挑战。

  我读《藏地密码》,读出了信念。他们为了寻找藏獒,为了找到关于紫麒麟(一种藏獒的名字)的来源,才千里迢迢,冒着生命危险来到。不少人会这样想:为了找到藏獒,就要做着随时可能牺牲的准备去探险,这也太不值得了吧!但他们没有。在卓木强巴的心里,找到紫麒麟就是他的理想,哪怕要用生命的代价。他们正因为有了这种信念,所以在碰到一个个困难,遇到种种危险时,毫不畏惧,与危险作斗争的同时也在向成功步步接*。

  我读《藏地密码》,读出了友谊。当卓木强巴与张立在可怕的冰桥上不幸摔落时,卓木强巴抓住了随身携带的救命绳,而张立则牢牢地抓住了卓木强巴的双脚,让他无法爬上冰桥,他的力气却在一点点地耗尽!就在这时,的霞主——一种凶猛之极的蚂蚁来了!卓木强巴无法使用手与脚的优势,只能用嘴活生生地将一只只蚂蚁咬死。张立含着泪水说道:“我还是放手吧,这样你还可能会有生的希望,永别了!”谁料卓木强巴大吼道:“不准放!是我带你们来的,你们谁都不准死!”两个血气方刚的男人在危险时刻却是那样舍己为人,愿意牺牲自己的生命来保住对方的安全。这种双方间深厚的友谊让谁看了都不禁流下感动的泪水。

  我读《藏地密码》,读出了勇气,读出了信念,读出了友谊,读出了一个美丽又隐藏着危机的,更读出了一次用千万个感人故事组成的大冒险!

  《藏地密码》这本书让我一下子想起来曾经看过的《狼图腾》,那书曾深深地吸引了我,让我对狼这动物产生了好感,尤其对*这个神圣而又神秘的雪域高原怀有向往之心和虔诚的仰望,让我有一种想去*的冲动。

  我把《藏地密码》1-8全部读完了。书中对*的佛教、传说及历史详细地进行了介绍。藏传佛教、藏獒、*传说、民间传诵的隐秘历史、史诗、藏族地区神奇和无限美景都在这本书里得到了完美的聚合。小说不仅混合了谋杀,侦探,解谜,悬疑,追捕等元素,又加进了大量*史、宗教史、象征学等文化佐料。读后让我对*的认识又进了一步,尽管我个人认为故事中仍旧有很多不尽如人意之处,但是总体来说,还是很值得一读的。不读故事的惊险曲折,只读故事中对大自然的那种唯美的描写,就深深打动了我。

  《藏地密码》从一张照片说起、紫麒麟传说、巴桑的回忆、横穿可可西里、史前冰川惊魂记、笔记之谜、帕巴拉神庙是否存在?在看完《藏地密码》1后,我就已经被书中神秘又曲折的情节深深地吸引与打动了,作者厚实的文学功底及渊博的藏地知识让人佩服!当我再阅读后几本书的时候,才发现此书并不是写关于寻找藏獒的故事,作者写作的目的是想让更多的人了解藏传佛教的历史。故事围绕*的无数史诗传说和民间故事展开,为了追寻线索,他们穿越了全球最人际罕至的生死禁地——可可西里冰川、喜马拉雅雪山、澳大利亚魔鬼山、美洲亚马逊丛林……在这惊心动魄的"长征"路上,他们遭遇了各种匪夷所思的事物,历尽生死,终于慢慢接*藏地古老历史的真相——藏地灭佛,难以计量的佛门法器珍宝典籍被忠诚的僧侣艰辛转移。多少年来,闻风而至的探险家和国家级考察团,只留下了通往雪山的背影……《藏地密码》要追寻的,正是关于藏传佛教隐秘的真相。

  同时,我也被卓木强巴那执着、坚持的的精神所感动。卓木强巴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弃亿万家产于不顾,他是多么的富有激情、自信、勇于追求自己的理想。他有着常人难有的毅力,许多难以想象的磨练他都克服了。我想,他寻找紫麒麟的路途一定比唐三*天取经的路艰难的多。心中又生起了对卓木强巴的崇敬之情,他的精神永远值得我去学*。

  或许我们一生都无法遇到这样的故事,但是我们应该用一生去追求,追求自己坚定的梦想,追求卓木强巴这种顽强的精神。

  赖在床上一口气读完了《藏地密码》。正如当年读《狼图腾》一样认真,读完后心中久久不能*静,当初的《狼图腾》叫我对大草原充满了神秘的向往,现在《藏地密码》令我对*产生了异样的憧憬!恨不能立马飞奔到*!

  《藏地密码》以探险的视角追寻*千年隐秘的历史,藏传佛教、藏獒、*传说、民间传诵的隐秘历史、史诗、藏地奇景在书中都得到了完美的结合,同时偷猎者及外国对手的穿插更为主人公的经历增添了惊险!自己恨不能成为书中探险队的一份子,不能感受并经历书中探险的经历及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同时也对书中的主人公们由衷的钦佩及敬仰,虽然我们不能像书中所讲的那样,但是这本书确实对我们现实的生活有和启迪及深思:他们的经历及处事不惊,心思的缜密无不为我们在现今的生活、工作做了榜样。读完后,书中一段话至今犹记心中“人,活一辈子,总该做点什么,应该有自己存在的目的和追求。但大多数的人,仅仅是为了生存而疲于奔波,他们中的很多人一直到老,整个人生经历中竟然没有几件值得回忆的事情。如果问他们为什么而活着,他们会告诉你,既然还活着,那就继续活下去吧。那样的人生有什么意义?多么可悲,当你的精神上有了追求,不管你追求的是什么,只要你坚信你是对的,就去做,就算是时间和历史将你遗忘,只要你自己为你自己所作的一切而感到满足就可以了。”想想强巴拉为了一只獒而疯狂的进行探险,会令很多人感到迷惑和不解,但是那是他的追求,正如我们每天辛苦的工作是为了生活,但是我们却没有主人公那样的伟大和有意义,甚至叫我感觉书中的那段话就是对我说的!

  昨天还在成都的大街上迷茫,因某些事情而无助的一个人在空旷的大街上哭泣,本以为自己*惯了孤独,*惯了独立,*惯了用严肃的外表来隐藏内心的软弱,不轻易哭泣,一度认为在困难和挫折面前:眼泪,不能解决任何问题!每一天,我们都在和未知的明天作拼搏。每一刻,我们都要闯过未知的下一刻。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学*、积累、运用的过程!所以,我们要不断的努力,努力,再努力!像书中的主人公那样不抛弃,不放弃!

  还好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就我自己,因为跟随着书中的情节,一会哭,一会笑,要是别人看见说不定还真的会认为我是一个疯子!正如本来不打算回家的我,晚上突然打电话告诉朋友明天到家的时候,他们还在说你简直就是一个疯子!咋想起一出是一出呢?呵呵,我也觉得,不过我想想做什么就去做什么嘛!人生又会有多少的时间和机会容我们这般的疯狂呢?


《课堂密码》读书心得3篇(扩展4)

——创设高效课堂心得3篇

  20xx年暑假里,我怀着一颗探求的心学*了教育局下发的如何构建高效课堂,在这里我领略了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认识到高效课堂的重要性。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率,是每一个老师不断追求的目标,它是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教育效果的最大化,是师生完美配合的结晶。

  通过对高效课堂的学*,使我认识到高效课堂的形式、模式及其开展高效课堂势在必行的紧迫性,我认为构建高效课堂还应有以下四个环节:

  一、深挖教材,搭建学生的“舞台”。

  课堂是全体学生展现才华的舞台。小学各科教学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紧密结合“新的教学模式,搭建学生的“舞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充分挖掘课本素材,如:创设情景对话、编排歌谣、开展竞赛、对对碰碰等等,解决好小组合作的问题,就如倡导的杜口中学的教学模式一样,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参与,使人人能在“舞台”上展露风采,让课堂真正成为汇萃学生闪光点的舞台。让每个学生发挥潜能,成为学*的主体。

  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

  要相信学生,不仅要关心学生的行为投入,还要关心学生的认知和情感投入。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师生应善于学会选择到最适合自己的教法或学法。只有引导学生实现由“学会”到“会学”,主体地

  位才有可能得到张扬、主题精神得到凸现。我们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运用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真正调动学生的学*兴趣,提高课堂效率。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课堂上,我们不是倍受关注的亮点,应该把更多的精彩留给学生。要努力缩短学生与老师,学生与教材内容的距离,使他们从心底爱上语文课。还应该充分利用教材、图片、实物及学生情感体验来发展学生的思维,增加学生的想象力。能从视觉、听觉等多方面吸引学生,让学生在积极、愉快、轻松的环境中运用和巩固所学的知识,最终完成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三、面向全体学生,构建和谐关系

  面向全体学生,我们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转变观念,确定与学生的关系。在纪律管理上,是师生关系;在学*中,就是朋友、伙伴、合作关系。学生虽小,但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需要老师的尊重和爱护。我们要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公*的对待每一个学生。上课是师生,下课是朋友。有了问题认真讨论,给学生提问题,纠正错误的机会。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那?老师也不是万能的,也会出错,这时,如果学生提出要认真的倾听,及时的进行表扬。上课做到真动,全动,互动。老师和学生交流,学生和学生交流,真正打造一个开放的课堂,打造一个学生能够进步的一个*台。再次,教师还要注重学生心理和情感的变化,学生是一个复杂的群体,他们的心理个性千差万别,需要教师用心观察,根据不同的情感心理,提出不同的处理方法。随时关注变化,随时与学生进行语言交流。让学生信赖你,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这样的课堂才是充满和谐,充满人情味的课堂。

  四、加强教研组的团队合作精神,资源共享。

  高效课堂不是一种形式上的文章,更不是花架子,它是教学发展的必然产物,它的实现更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做到的,但这并不能作为我们逃避的借口,应加强教师的教研研究与讨论,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种活动。在学*中建立合作关系。努力的学*,实践,打造民主,开放,快乐的课堂,真正实现高效。

  总之,学*是短暂的,但收获是充实的,对于学*给予的清泉,我要让它长流,我将会铭记这些,并将振奋精神、激励自己,在语文教学天地中走得更宽,更远。路漫漫其修远兮,争取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做得更好。

  通过此次学*,让我增长了见识,开阔了眼界,同时也认识推进课堂改革、创建高效课堂已势在必行。

  山东杜郎口中学的教学模式打造了不可思议的高分,我觉得他们是把学生培训成了一个个优秀的“小老师”!他们彻底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把学生的手、口、脑**出来,走进杜郎口学校的任何一个课堂,令人无法相信,那就是课堂,全班分成几个小组,每节课前,课代表把教学任务分配给每个组的组长,展示时“台上”学生或表演、或辩论、或讲解,全班学生围成一团,看着很乱,其实徒弟都是主动跟着师傅走动的,目的让全班学生都参与了学*的'过程,主动学*远多于接受性学*,学生通过阅读材料、小组讨论、同学讲解。老师点拨等环节,解决学*中遇到的问题,并通过大量板演等暴露问题,这种教学模式,使课堂充满了活动,不断生成许多精彩的东西,师生的思维通过不断的碰幢,产生智慧的火花。

  我个人认为,改革无论用哪种模式其目的是让学生“动”起来,从而才能提高学生各方面能力,培养全面发展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对于“杜郎口中学”的模式,不能急于求成,要有一个过程,把这种模式渐进式地、有选择地同化到我的教学中来。在课堂模式的改革中,我们同样需要“变”,没有人能给我们提供现成的教学模式,我们要根据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时段,设计导学案。就是把杜郎口成功较好的经验和做法,结合我们学校的实际情况,有机有效的溶入到我们的课改中去,不是照本宣科的全盘吸收,要有地放失,灵活的吸收,那么,怎样的课堂才称得上高效课堂呢?

  高效课堂是针对课堂教学的无效性、低效性而言的。课堂教学的高效性,指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思维的过程,在课堂上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的发展。因此,评价课堂是否高效主要是看能否高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高效地实现预期教学目的。它既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教学策略,更是我们课堂教学的基本追求。

  高效课堂改变了老师的教法和孩子的学法。传统课堂上老师是绝对的权威,老师的主导单位不可动摇,老师的言语不可置疑,而孩子却是有问题不敢问,也不敢提,更加不用说上台去展示了,但高效课堂却打破了这一现象,孩子的主导地位得到体现,老师的辅导地位得以明确,孩子改变观念以后真正成为了学*的主人。

  现在回想一下,其实,最初我改革课堂模式初衷是想让自己轻松

  一点,那是20xx年3月去周至二中的一次听课,第一次见到一种与我不同的课堂模式的课后就深深的吸引,我觉得教师在课上真轻松,不用怎么板书,把教学目标、预*步骤打在投影上,课堂上让学生带着明确的任务预*规定的时间后,让学生讲解,而且,还当场完成课堂作业,并当场批改,后来知道这就是洋思模式,所以,这在我的课堂都有这种方式的影子,从杜郎口中学成功的课堂我再次体会到:要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把说话权还给学生,使学生真正在动的过程中得到提高。我想现在我要做的就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点燃后让学生自己燃烧!

  高效课堂教学,我深深地体会到:

  快乐是前提:学生是学*的主体,兴趣是高效课堂的前提,学生有兴趣学*,才能提高学*效率。人文是内涵:数学课和其它学课有着不同的特点,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还具备“对全体人民的科学思维与文化素质的哺育”,应该通过语文课堂让学生学*语文,不仅仅是为了获得语文知识,更要通过语文的学*来接受人文素养的熏陶,提高思维能力、锻炼意志品质。

  总之,在高效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和信任每一位学生,为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语文活动和交流的机会,通过学生与学生间互动、教师与学生间互动,让学生在交流与互动中焕发活力,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得到充分发挥,真正地让语文课堂变成学生交流与互动的舞台,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高效课堂所强调的是课程教学要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和终身学*的能力;高效课堂注重科学探究的学*,提倡交流与合作、自主创新学*。这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几天的学*,使我开阔了视野,提高了认识。既对“高效课堂教学”有了初步的理解,也纠正了以往对课改的片面认识,现将此次学*的感受与大家共同分享。

  对高效课堂认识上有三个误区:

  一、重视教学方法的探寻却忽略了自身素质的提升

  如果把教学方法称之为一把“利剑”,那么教师自身良好的素质和教学经验就是“内功”,一个人要想成为“教学中的高手”,单靠外在包装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加强自身的道德素养和业务素质。为此,首先要做到心中有爱----这是教育的真谛。好孩子是人人都爱的,去爱一个别人不爱的孩子,去教一个你认为教不好的孩子,这才是真爱、大爱、博爱。其次,要树立“终身学*”的意识。在教学之余,要有自己的个人空间和发展空间。营造一个学*的空间,多读书,即使读的不是本专业的书籍,也会起到“触类旁通”的作用。

  二、培养个性就可以无视纪律。

  高效课堂要培养高素质人才,创新型人才。可以有个性,但不可无纪律。高效课堂不是随意的课堂,没有纪律的课堂是无效的。

  三、让学生动起来就是改革。

  死气沉沉、毫无生气的课堂固然不足取,但热闹非凡的课堂又如何呢?有些老师在讲公开课时,为了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搜集制作了好多课件,还有视频,上课像放电影一样,学生是在看,但实际上学生看得眼花缭乱,只是看了热闹,用学生的话说----真好玩。教学的重点难点并不突出,随堂练也不能完成,纯粹是“作秀”。值得提倡和效仿吗?我认为选择适合自己教学风格的,选择适合本校学情的,选准自己的立足点,不断挖掘、改进,打造出自己独到的一面,这需要积淀与反思,需要时间的磨砺,更需要个人的奋斗与不懈的努力。所以说任何教学的改革都应是提高课堂的时效性,不能只看到表面的轰轰烈烈、热闹非凡,还要透过现象,去看本质性的东西:包括学生的动是真动还是假动,它的动与所学内容是否有联系,能否起到激发兴趣、深化学*内容的作用。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高效?高效课堂是以人为本的课堂,以学生的成长为目的,看到学生实实在在的进步。尽管每位教师采用的教育形式不同,但殊途同归,都是为了同一个教育目的,即要为学生的终身学*与成长奠基。在教学实践上的做法是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先学是在课堂上学,老师开讲前,学生在老师的积极引导下,自我实践、自主探究、自主学*。后教指在先学的基础上就存在的问题所进行的相互实践、相互探究、相互学*。所以课堂上要做到以下几点:

  ①学生能自己学会的放手给学生自学

  ②学生不会的小组讨论学

  ③老师需要解决的是那些共性的、有规律的问题。做到“不学不教”、“以学定教”、“以教促学”、“教学相长”,从而打造一个师生共生、共学、共赢的课堂。

  优质高效的课堂是学练结合的。当堂训练即在课堂上为达成目标所做的训练。集中有序的课上训练,效果远大于课后作业,所以切记:前忙万忙,一定要做到当堂训练。

  高效课堂的特征有三:真实、有序、紧张。“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有序指符合规律的序,在学中发现问题、在合作中解决问题、在训练中再发现问题、在探讨中再解决问题,周而复始,形成良性循环;紧张指的是课上学生应做到思维的紧张、全力以赴、全神贯注、全心全意。一言以蔽之:真实是课堂的生命,是课堂高效的前提;有序是课堂高效的保证;紧张是课堂高效的标志。

  学*本身就是艰苦的劳动,打造高效课堂更是一场持久战。要想赢得胜利,决不能心浮气躁、急功*利。要有“三心”:爱心、耐心和恒心;要做到“二益”,即有益于学生自身的发展,有益于学校长远的发展。我总结为:“三心”之道促高效;“二益”之中求发展。

  我们在激发培养学生潜能的同时,更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惟其如此,才能与时俱进,为学校的发展,为国民素质的提升开创和谐共赢的局面!

  3月21日,市教研室组织仪阳、安站、孙伯、潮泉四个乡镇的语文教师在我们潮泉镇中心小学参加了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研讨会。通过这次的观摩学*,我对高效课堂教学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受益匪浅,下面我针对这次学*谈谈自己的肤浅体会。

  首先,我们学校的李荣荣老师给大家展示了一节精彩的公开课,这节课让我受益匪浅。从整个课堂教学结构来说,教师真正做到了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体现了自主、合作性的学*,在学生自学过程之前,教师提出明确性的学*目标,然后围绕一个中心问题放手让学生自学,并给予学生充足的学*时间,保证能让学生在充分地阅读课文后有所悟,有所思。

  学生自学完成后进行小组交流,秩序井然又不失热烈。在展示交流环节中,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让不同小组的成员谈理解、谈感受,教师及时给予评价,教师那亲切的评价性语言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是那样贴切到位,“你最聪明,你的声音真好听,你的语言真美,你真棒,你观察得很仔细,老师为你高兴……”这些语言像潺潺的小溪滋润着学生的心田,极大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在以后的课堂上,我也要试着让我的学生感受这些美丽的评价语言。

  这节课还有一点值得我学*的就是教师重视朗读教学,但教师决不是让学生为了读而读,而是让学生在体会情感的基础上去读,学*中穿插着齐读、分组读、个别读、示范读,进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在阅读中更好的领会文意。既培养了学生的感悟能力,又让学生在朗读中欣赏到了美。

  观摩完课例,教研室辛主任又从理论的高度对此次新课改下的高效课堂进行了阐述。

  1、导学案设计的优劣是高效课堂的基础。

  导学案能帮助学生全面系统地把握知识内容,有利于准确理解,提高学*效率。每一节课我都要精心设计导学案,让它为学生的学*提供及时、关键的指导和人性化的服务。

  2、课前自主学*是高效课堂的保障。

  学生以学案为依据,以学*目标、学*重点、难点为主攻方向,主动查阅教材,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尝试中获取知识,培养自学能力。自学能力是学生进行终身学*的重要保证。“语文导学案”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为主,要求学生运用探究、质疑去发现问题,解决疑难。学生通过自主学*,明确自己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从而为高效课堂提供保障。

  3、小组合作学*是高效课堂的有效形式。

  小组合作学*是一种内涵丰富,《莲》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有效的小组合作学*可以在小组成员间形成开放、包容的学*氛围,使小组成员间相互激励、相互促进;可以提高学生的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励学生的学*兴趣;促进学生之间的共同进步。因此,开展小组合作学*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新课标的需要!

  4、文本一拖一是高效课堂的发展趋向。

  语文教学不能总局限于课内的文章,还应引导学生走出课本,在更广阔的阅读中提升语文素养。

  5、全面达成目标是高效课堂的终极追求。

  高效课堂的终极目标是高效率、高效益、高效果地全面达成阅读教学目标。

  6、语文教师自身素质的提升是高效课堂的关键。

  教师要树立终身学*的理念,不断学*充实提高自己,学*新课程理论,学*教材教法,学*优秀的传统文化,学*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等等,教师更应该做科研型教师,反思教学行为,总结教育教学规律,形成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风格。

  总而言之,这次活动,不仅使我享受到了优质课的丰富营养,更让我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重新审视语文课程标准,探求语文课堂教学的本质,在课堂教学中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生存方式、生活状态和生活世界,精心打造“生本课堂”,真正实现“课堂高效”。


《课堂密码》读书心得3篇(扩展5)

——《课堂密码》读后感 (菁华5篇)

  我本期读了《课堂密码》一书,深有感触,它为我们的教学方法改革指明了方向,使我感受最深的是“有趣教学”、“有效教学”。本人教学几十年,一直教数学,深知数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具有工具性、思维性、知识性和逻辑性,如何培养学生实际运用逻辑思维的能力、教育探究能力等,如何在课堂上完成上述的教学任务,采用“有趣教学”的方法最有效。

  “有趣教学”,顾名思义,那就是在教师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使学生在快乐中学*知识。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往往胜过责任感”;教育家鸟中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的被迫学*,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愿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以学生心理活动、年龄段和科目等特征为依据,发掘数学教材中激趣、引趣的知识,运用多种、多变、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刺激、培养学生的学*数学的兴趣。

  《课堂密码》一书中讲到:“要让学生对学*趣味较浓,需要教师采用一些外在于学科知识的方法,姑且称之为外包装与广告效应。教师既要向学生说明这些学科知识的未来价值,又要将这些学科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从而激发他们对学科知识的外在兴趣。在每堂的课堂切入时,对学科知识的包装都特别重要,因为这决定着学生能否将之集中到课堂上。”《课堂密码》中的这些话谈到了教师在课堂中激发学生学*兴趣起着重要作用,那么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该如何在激发学生的兴趣呢?我认为可以采取这样一些措施:用生活实例的形式,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利用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教师可运用电教手段创设情境,渲染气氛,使学生身临其境。如概率一节中用掷硬币来探究频率、频数,让学生亲自参与,从中获得快乐。同时,利用参观、实地考查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拓展学生视野,扩大学生的见多识广知识。

  总之,激发学生兴趣,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我们要的是让学生对学科知识有持久的兴趣,那就必须用学科知识的逻辑思维来锻炼学生,让他们在对学科知识的整合来提高自己的能力,真正体会到学*知识的乐趣价值。在实现了课堂的有趣之后,我们又谈如何实现“有效”呢?如何仅仅停留在“有趣”这一层面上,学生课堂上很高兴,但却毫无收获,这样的兴趣是难以持久的.,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持久的兴趣,就得让他们在课后有真正的收获,而且觉得有趣之外,觉得这种可持续的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趣的同时掌握了多少学科知识。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总会发现,在些学生的理解能力很好,但对一些实际应用,其探索的题型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分析问题也比较深刻。但有些学生理解能力就要差一些,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总是模糊不清,逻辑思维较乱。但他这一次做得不好,可下一次或许就能够做好些,这说明他正在努力追求进步,对学科学*有兴趣,和积极赶上。因此我们不能把他和优秀的学生进行比较,而去批评他,应该看到他的点滴进步,保有他有了些收获,就会有成就感。而这种成就感是持续性的,更能激发学生的内在兴趣。通过不断的努力,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会逐步提高,这样他们就会越来越爱学*。

  要真正地促使课堂有趣和知识有效的互换与互助,需要为两者的转换预留足够的时间,教师在学科知识结构的整合中,学科逻辑与思维能力起着关键的作用,对教师的要求也更高了。如中考数学的总复*,教师就得进行对每个知识面点系统复*,进行归类,知识点的整合,各知识点的展示,并进行解题的方法指导,学生方面要善于反思总结,一堂课学生究竟有没有兴趣,有没有知识上的收获,最佳的决定者是学生本人,学生对自己学*过程和参与和体验是其产生与维持兴趣的决定要素,因学生要能够同想,自己去适应、反思、总结。

  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多与学生进行思想的交流与沟通,多引导他们,明确学*学科知识的目的,端正态度,教给他们学*的方法,促进学生的心理世界,了解他们的想法,帮助他们解决学*上的困难。这样他们才会“亲其师,信其道”,让学生自主学*学科知识,这样才能实现“有趣”与“有效”之间的转换。

  暑假里,我阅读了周彬博士的《课堂密码》,书中那些对课堂教学实践的个性化的解读,那些经典的教育言论、深邃的教育思想、艺术的教育技巧,让人惊喜,让人豁然开朗,也让我深思揣摩。让我带着新的姿态和视野去重新审视自己不太乐观的初中数学课堂的教与学现状,更让我带着前所未有的勇气去实践。

  通过阅读学*,我对什么是有效的课堂教学似乎有了一些认识。仔细想想,课堂的有效似乎已经涵盖了课堂的有趣。也就是说,课堂有趣与否,本身就应该是有效课堂的一个重要部分。形成这样的认识容易,但做起来却很难。在教学实践中,有时为了追求课堂的有趣,教师往往热衷于用频繁的问答来制造学生“积极参与”的热闹场面,教师滥用提问时,使许多没有思维价值的问题充斥课堂。二是学生的参与只是教师组织教学的手段。一些教师将教案视为固定的剧本,自己是演绎剧本的导演和主角,根据这份“剧本”中“剧情”发展的需要,设计几个需要学生参与的活动作为“点缀”,学生没有主体地位,仅是“课堂表演”中的一个配角。这样的课堂不可能激发学生产生“我要参与”的内在需要,即使参与了课堂,也只是“蜻蜓点水式”的参与。我以为有趣课堂并不是课堂教学的目的,只是实现课堂教学目的的一种手段。课堂中“有趣”是“有效”的前提,“有效”才是“有趣”的真正结果。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把趣味性和有效性结合在一起。下面我就结合*时的教学实践,谈谈改善学生课堂参与的对策。

  1、抓好预*环节,促进有效教学。

  要想教得又好又快,就意味着教师不能总在课堂上做低水*重复的事,不能做无用功。在教学中,采取了预*提纲的方式,现在看来还是比较有效的。上课前,先学生提交上来的预*提纲后,就明白哪些地方该重点教,哪些地方可以点到为止,哪些问题是学生中的个别问题,哪些问题是学生中的群体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够避免学生懂了的而教师还在教,学生没有懂的教师却一带而过的情况。有效教学的前提应该是富有针对性的教学,而不是在任何教学内容上都精打细算。

  2、抓课堂氛围,促进有效教学。

  “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的课堂教学氛围应该是民主*等的。课堂上,老师要让自己与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形成互动的、和谐的、民主的关系,要成为引导学生学会寻求知识、吸收知识、运用知识的组织者和领路人,成为学生表达观点、倾诉情感的知音。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学*潜能充分地表现出来。

  3、抓好基础教学,促进有效教学。

  教师想要提高自己的教学进度,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要舍得花时间打好基矗只有基础打扎实了,你才有可能加快课堂教学。我在教七年级新生时,前一个月都在慢慢地抓学生基础,学生能力提高后,我才逐渐提高教学进度,事实证明教学效果还是比较好的。

  4、抓好“生帮生”环节,促进有效教学。

  有些能力较好的学生,在课堂常常“吃不饱”。对于这些学生,我们在排座位时,可让这些学生分散到班级的各个角落,让他们发挥“小老师”的作用,向部分学*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讲解自己的学*方法。这样即能提高接受能力较差学生的成绩,又能使自己在讲解中进一步提高学*能力。

  课堂是鲜活的,如何把握课堂密码,让课堂变得更加精彩,更加有效,需要在讲台上辛勤耕作的老师们用心去追求和探索。但愿如周彬博士所说:“希望这本书能够让大家的`课堂变得更有趣一点、更有效一点。

  《课堂密码》是对课堂教学的深度思考。走*课堂,既不远离课堂,也不走进课堂,才发现课堂远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简单。我们需要成绩,但却不能从学生身上抢成绩;我们需要趣味,但又不能偏离学科来讨好学生;我们需要有序,但又不能用权力和体力去管制学生。当我们不再用要什么就取什么,看不惯什么就改什么的心态来行事,而是尊重学生,尤其是学生的生活,尊重同事,尤其是同事的课堂时,才可能在有序的课堂中获得乐趣,在有趣的课堂中获得成绩。

  “向课堂45分钟要效率”,这已经成为大家耳熟能详的教育口号。《课堂密码》的有效性向我们揭示了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只有教师的教学进度与学生的学*接受度步调一致,才可能做到教学相长,从而提高课堂效率。至于那些多姿多彩的教学技巧,只有在教学进度与学*步调一致的情况下,才可能真正起到提高课堂效率的作用。

  刚开始上课时,学生都还乐意听老师讲课,过了二十分钟后,还能够聚精会神的学生就越来越少了。学生的学*态度之所以会发生这么大的转变,我相信并不是因为学生天生就不想学*,而是因为学生的学*接受度无法跟上教师的教学进度,就像孩子的步伐无法跟上父母的步伐一样。因此课堂效率=教学进度*学*接受度。我们要努力打造“有效课堂”。效就是效率。课堂效率是指学生在单位学*时间里所取得的成果以及在此过程中获得的良好的学*体验。可以说,时间、结果和体验都是考量课堂教学效率的必不可少的指标。所以,课堂教学是否有效并不在于教师有无完成教学内容或者完成多少,而是学生有无从中学到知识、技能和方法以及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的教学。可是,现实教学中却有很多教师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们往往仅以教了多少来衡量课堂的效率和质量,认为只要加大投入,搞“大运动量”训练就能取得好成绩。

  其实,“课堂效率等于教学进度与学*接受度的乘积。两个因数都达到最大的时候,乘积就是最大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一定要相互照顾对方的进度,将过量的教学进度用于提高学生的学*接受度,或者将过量的学*接受度用于促进教师的教学进度,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效率。教师要确立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教师要有时间与效益的概念,在教学时既不能跟着感觉走,也不能简单地把“效率”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教师还要具备反思的意识,持续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我今天的课堂教学是有效的吗?学生和我在这40分钟里学到了哪些知识或技能?哪些方面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了发展和提升?”如此“各取所需,各有所得”的课堂才是真正有效的课堂。

  如何营造有趣课堂呢?笔者以为,教师除了在课前做好充分的预设以外,课堂上还要善于创设良好的学*心理氛围:用教师的亲*感带引学生求知的潜动力,用新奇多变的教学设计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用情激情促使学生产生主动体验的需要,用巧设问题来激活学生的思维,用成就感来促进学生学*的积极性。试想,教师微笑的表情、温和的语言,怎不牵引学生轻松愉悦地就学?教师信任、期待的目光,怎不驱动得学生积极思考,努力探求?教师飞扬的激情,怎不让学生被深深感染?……这样,“当我们着力于调动学生的学*兴趣,并通过科学方法来帮助学生应对考试时,学生不但赢得了好成绩,还体验到了学*过程中的乐趣,这就是素质教育。”

  塑造有序课堂就意味着教师既要“通过课堂管理来避免或消除影响班级有序学*的事件”,又要“通过合作学*凝聚班级合力,在整体上提高课堂效率”。这是教师实施课堂管理的两个核心目的,也是有序课堂的两个基本要求。所以,不要以为靠教师威严命令乃至训斥获得的安宁就是有序的课堂,因为“这种依靠‘威逼利诱’创造出来的教学氛围,它的持久性是值得怀疑的”。也不要以为学生正襟危坐、竖耳倾听、没有题外语言题外动作的课堂就是有序的课堂。

  事实上,“课堂的动与静本身,并不是评价课堂教学有序与否的标准,而是要看它们是否有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因此,对课堂动与静的调控,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过程进行智慧的设计,而不能仅依靠其个人权威。作为学校一方要安排足够的让学生动起来的课程,如体育课、探究课、劳动课,以此消耗或过滤学生动起来的本能,只有这样,才可能让学生在需要静的课程中静下来。而课堂教学中教师也要允许学生有适度的运动,只是运动的幅度可以小一些,比如让学生笑一笑,让学生有适当走动的机会,或者师生一起做做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游戏等等。

  总之,“高效、有趣、动静有序”就是理想的好课堂。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帮助学生在有序的课堂中获得乐趣,在有趣的课堂中获得成绩,就是我们课堂成功教学的秘诀所在。

  大家好!,今天我要给大家推荐得是《课堂密码》。这一本书的作者是周彬博士。为什么会挑选这本书呢?还得从我自身的感受说起,初入职场从教的我在每一堂课后,每一周,每一单元,每一学期的课上下来后,都觉得是那么不安与无奈。我只知道自己的课堂肯定出现了问题,却也没去想过出现了什么问题,更不知道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看到周彬博士的《课堂密码》我茅塞顿开,它就像是解开这些课堂现象的密码,不仅真实地道出了课堂教育存在的问题,而且提出了可行的解决策略与实施意见。现在让我们粗略地来看一看《课堂密码》这一本书吧!

  正如本书作者周彬博士所说:”我们需要成绩,但却不能从学生身上抢成绩;我们需要趣味,但又不能偏离学科来讨好学生;我们需要有序,但又不能用权利和体力管制学生。“深刻剖析了当前的课堂教学,周彬教授说不要把课堂只当课堂,也不要把课堂只当教学,更不要把课堂止于安静,要以学生为师,以同事的课堂为友。

  给我感触最深的,还是”因材施教“是一个美丽的教育。文中第32页《从”因材施教“到”因教施学“》让我感触很大。感触在周博士敢于讲真话;感触在浅显的道理却从未疑惑或少人问津;感触周博士对当前教育体制和形式的深刻剖析。

  书中总结道,因材施教至少有两个前提:一是教师有足够的时间与精力去掌握学生的学*潜力与学*现状;二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掌握学生信息为原则,而不受其他原则的干扰。很显然,这两点对于我们来说都有难度。我们不能与学生生活在一起,就连上课的时间都是有限的。再者,教学中我们即使掌握了学生的学*程度,也必须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去完成任务。同样的内容,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他们能掌握的很好,但对于个别学生来说,就很困难了,但即使我们都知道这一点,我们也会拉着他继续走。因此可以说,因材施教是一个美丽的教育理想,然而在当前是难以做到,甚至无法完成的。他把先圣孔子与柏拉图的教育理论做了比较,虽然他们都是今天教师向往的生活,但之所以向往,是因为不复存在。

  孔子所谓的因材施教的”材“是指人,他的学生;而今天我们讲的”材“却是具体的教材。大家都知道,教育的起点不是教材,而是学生的现状;教育最基本的原则是因材施教。但是生源的庞大、班级授课制的教学方式,使得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在现实的教育环境中基本上是无法实现的,家长和学生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当你对一件事情感到不满的时候,不外乎两种态度:一是转身离去;二是改变自己的态度。学*这件事情要想转身是不大现实的,那就只有转念了。既然我们明白因材施教是不现实的,就要改变自己的学*策略,不要被动地跟着教师,盼着他对你因材施教,而要主动地在教学进度的前面奔跑,努力做到”因教施学“。毕竟学生学*的主动性,是有效教学的重要前提。

  课堂效率=教学进度×学*接受度

  文中提出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评价,并不是看课堂教学过程如何,而是看课堂教学产生的学*结果如何。不管课堂教学过程多么丰富多彩,多么受学生欢迎,如果学生对教师讲解的内容难以理解,难以接受,那么这堂课也是低效的。不管老师上课讲了多少知识,也不管是怎么讲解知识的,最终的判断标准应该是学生接受了多少知识。从上面这个公式可以看出课堂效率等于教学进度与学*接受度的乘积。两个因数都达到最大的时候,乘积就是最大的。因此要让课堂发挥最大的效率,肯定需要教师与学生的努力和投入,教师一味地加快教学进度而不顾学生的学*接受度,或者学生只管个人的学*接受度而不顺应教师的教学进度,都很难让课堂效率最大化。

  《课堂密码》一书还提到了很多,比如为何教师总是忙而无功、是学生失序还是教师失趣、以”有趣课堂“实现”课堂有效“、”课堂管理“管什么……都有一种看到题目就想立刻了解的感觉。所以今天我就把这本书推荐给大家,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十月底,我带教师去上海培训时听了周彬教授的一次讲座。整场讲座都在讲公开课上发生的课堂教学故事,加上周彬教授独特的演讲风格,所有老师都听得十分投入。整场讲座结束,周教授的ppt依旧显示在首页,上面只有四个字:课堂密码。这四个字加上他的讲座唤醒了我对课堂的觉知。

  回想起我自己站在讲台、站在学生面前的场景,我总觉得教学是一件摸捉不透却又*以为常的事情。课,按照传统的方式继续下去,似乎没有太大的问题;但是多关注一下学生就会觉得有些无助。学生学到了何种程度,掌握了多少学科知识?说实话,心里真没底。不断地操练又怕陷入题海战术,无法启迪学生的心智,同时又给学生带来学*压力。不操练又怕学生没有掌握,因此操练多少学生才能掌握?其实,自己心里也没底。想必一个教师自己心里没底,稀里糊涂将课上下去,那么学生也就只能稀里糊涂地学下去了。久而久之,教师和学生可能就会走散,再想回归到课堂也就更难了。

  培训结束后,我爬楼看完了周彬教授的公众号文章,但是碎片化的阅读依旧无法让我对课堂教学形成完整的理解。于是,我便将周彬老师课堂教学的系列丛书淘了回来。周彬教授的课堂教学系列共有三本,《课堂密码》只是其中的一本。这本书共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重点在课堂:打造“有效课堂”、营造“有趣课堂”、塑造“有序课堂”;第二部分重点在课堂中的人:课堂中的“学生”和课堂中的“教师”。

  每一部分都探讨了教学中最*以为常却又常常被教师忽视的案例。每一节开头都以故事或是案例的形式开始,引读者进入情景,而后转入课堂教学,让读者学会将身边的事物与教育进行关联,从而获得启发。

  如果说课堂教学是一场迷宫游戏,那么《课堂密码》这本书就是一份带有障碍物的迷宫地图,每一个通往出口的路径中都有无数的障碍物。它没有详细地指示教师课堂教学如何去设计,从哪个点切入且如何在教学中去推进。但是它将教师课堂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做出了标识,让老师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得到警醒,在课堂教学中能够留心。想必,如果每一位教师都能扫除迷宫中的障碍物,那么终有一天会走出迷宫。这时再回过头来看迷宫,可能对这幅迷宫地图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这场迷宫游戏有了更多的思考和感悟。

  当然,迷宫地图也不是万能的,实际的课堂教学中遇到的障碍物可能会更多,这就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去观察,去做标识。当遇到的问题多了,经验也就多了,处理课堂问题的态度也就更加坦然和从容了。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