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研讨会学*心得范文五份

首页 / 心得 / |

  小学数学教学研讨会学*心得 1

  我很荣幸能去参加Z市农村小学数学“关注常态、聚焦高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这短短的三天之内,我觉得自己收获很多,下面简单的介绍一下我的感受!

  我是一个刚刚参加工作不到两年的大学生,深处在农村基层!在这以前我从来没参加过数学研讨会,也没到县里听过数学讲课。因此,在*时的教学中,我都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和思路去上课,这次听各位名师的讲课,觉得自己还真像一个处于懵懂的小姑娘,对于教学,对于备课,对于上课,真的是一无所知!

  我觉得让我感受最深的是,要渗透理解教参!教参都是每位老师一本,但是,在我们基层的教师,很少重视教参,甚至就把它当成一个摆设,在讲新课之前从来不去看,或是很少看。我自己也是这样。有时间的时候就把教参拿过来看看,对着课本理解本节课是怎么上的。没时间的时候,直接拿着课本就去上课。听了各位老师的讲课之后,才恍然发现,每位老师的教案设计都离不开教参!因此,把握好教材,渗透好教参,是我以后要认真改正的地方!

  关于怎么处理好“教什么” 与“怎么教”的关系。对于这两个词,每位教师的理解不一样,课的重点及流程就不一样,因此把握好“教什么” 与“怎么教”的关系很重要。通过这几天的学*,我的理解是:“教什么”是让学生知道本节课学什么的,能在下课的时候明确本节课内容;“怎么教”就是教师的课堂设计,这包含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流程的设计,练*题的设计,以及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因材施教及处理课堂上突发事件,一步一步吸引学生认真的听你的课,达到高效的课堂!因此,在这里我重新定义了自己,在以后的.每一堂课,要给学生明确传达我这节课教的是什么,以及注重自己的课堂设计!

  “同课异构”真的让我领略到了名师的风范!同是一个课题,效果却不一样。她们的语言有的干练,说话不拖泥带水,课堂严而有序;有的幽默风趣,使学生在欢快的气氛下愉快的学*,课堂生动活泼!不管是什么样的课堂,听她们的课,真的是一种享受,视觉和听觉上的享受!我记得非常清楚的是徐银老师的活动操,我没想到在枯燥无味的数学课上竟然可以做一个简简单单的活动操。这让我很受启发。当然,普通老师上的课也很精彩,尽管不是特别出色,但对于我来说,确是非常精彩的。要是我自己站在讲台上,面对台下将*400位听课的老师,或许我根本没有胆量讲下来,但是她们做到了,这很值得我学*!

  在这三天中,让我最欣赏的我觉得是各位教研员以及于江美科长对于各位老师课的点评。他们听的很仔细,评价的也很仔细。首先把本课题所处于的基础地位及以后为哪些课做了铺垫都进行了分析。其次,分别点评了本节课的优点和不足之处。我在听完各位老师的讲课之后,就没想到那么多,甚至觉得她们的课上的都很棒,没有什么缺点。但是各位教研员的点评是那么的详细,那么的到位,好像就是他们自己在讲课一样。还有于江美科长,不仅把各位老师的课点评的恰到好处,而且把整个小学阶段关于计算的加减法分析的很独特!从这就可以看出,人的思考至关重要!同是一堂课,同是一个人讲,同是一个时间及地点,为什么人的收获就不一样!

  古人有句话,“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也正如于科长说的那样,不管是驻城的还是联小的,都要有一颗为学生负责的心。我很赞同于科长说的话。作为一个老师,就是要为学生负责,而不是为了教而教。我很喜欢学生,也很喜欢我这份职业。虽然成长环境和工作条件相比县城来说不是很好,但是我会尽职尽责教好每一位学生,为每一位学生负责。

  这三天的学*,让我受益匪浅!感悟也很多!我还年轻,要走的路还很长,在成长的过程中可能会磕磕绊绊,但是我会坚守自己的信念,爱护每一位学生,不管是优秀生还是学困生,我都会一视同仁!“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我愿意为教育事业献上我的一生!

  小学数学教学研讨会学*心得 2

  20xx年4月21~23日我有幸参加了Z市农村小学数学“关注常态,聚焦高效”课堂教学研讨会。收获颇多,感受颇深。

  参加工作7年多来,从事语文教学五年之久,从事数学教学刚刚两年,也算刚刚起步吧!虽工作了两年,但对于数学教学的相关知识掌握的还不够深入。*三天学*了这些老师的课,茅塞顿开。无论是骨干教师的精彩课堂还是各位领导幽默风趣而又饱含哲理的总结,都深深触动了我。

  像读书一样,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人都有自己的观点。都能从不同角度发现每一位老师的闪光点,正如吕主任说的“用欣赏的眼光去看每一堂课,每一堂课都有许多值得思考的东西”。学会了欣赏,学会了思考,我们又何愁上不好每节课呢?在这十几节课中给我印象最深的要数吕老师的课,她的语言始终如一,无论孩子们怎么表现,她总有独到的评价,声音那么甜,那么美,听得让人陶醉;还有尤梅老师的充满着阳刚之气,语言刚劲有力又不乏和蔼亲切的生动课堂,从孩子们的表现中我们能感受到什么是真正的数学课堂,该怎样组织进行数学教育教学;再有王永胜老师的课,极富幽默感。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步步为营,题题渗透,每一个环节都能激起孩子们学*的兴趣,参与的信心。

  这些老师不仅给孩子们上了一堂极具特色的课,也为我们在座的各位老师展现了一节最原生态的.生动课堂。但在大会即将结束的一刻,有一位老师的讲话深深触动了我,那就是张伟老师。年轻漂亮而又不乏青春的激情。她流泪的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自己,那是20xx年的4月,我参加了我们县(z县)组织的作文讲评课比赛,我让孩子们写的是《那一次,我···》,在讲评的过程中,我原本的预设只用到了开头,整个过程我顺着学生的思路走了,还好的是老师吹哨时,我顺利的结束了这一课。但县教研室李老师在评课时,先肯定了我的闪光点,开头极具特色,能结合学生的实际导入作文的讲评。在接下来的评课中,我真的想找个缝钻进去,我当时的心里真的是这样。但我没有流泪,我只是默默地低着头在那里静静地听着······回来的路上我的眼前始终浮现着当时的画面,到了学校,回到宿舍,我哭了,很伤心。不是因为老师的评课流泪,而是在那里自责,为什么没有讲好呢?这件事深深影响着我,那也是我第一次

  走出去,第一次到一个大地方去讲课,至今那次讲课我仍记忆犹新,现在想来失败怕什么,不是有句话说吗,与其晚失败,不如早失败;与其早成功,不如晚成功。但愿我们还有机会走出去,展示自己的精彩。但愿这样的活动能像花儿一样常开,给我们搭建一个同台竞技的舞台。

  最后,愿我们能从今天的活动中收获未来,共创数学教学新时代。

  以上是我本次学*活动的小小体会,不当之处,敬请领导老师们批评指正。

  小学数学教学研讨会学*心得 3

  20xx年4月21~23日我有幸参加了Z市农村小学数学“关注常态,聚焦高效”课堂教学研讨会。收获颇多,感受颇深。

  参加工作7年多来,从事语文教学五年之久,从事数学教学刚刚两年,也算刚刚起步吧!虽工作了两年,但对于数学教学的相关知识掌握的还不够深入。*三天学*了这些老师的课,茅塞顿开。无论是骨干教师的精彩课堂还是各位领导幽默风趣而又饱含哲理的总结,都深深触动了我。

  像读书一样,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人都有自己的观点。都能从不同角度发现每一位老师的闪光点,正如吕主任说的“用欣赏的眼光去看每一堂课,每一堂课都有许多值得思考的东西”。学会了欣赏,学会了思考,我们又何愁上不好每节课呢?在这十几节课中给我印象最深的要数吕老师的课,她的语言始终如一,无论孩子们怎么表现,她总有独到的评价,声音那么甜,那么美,听得让人陶醉;还有尤梅老师的充满着阳刚之气,语言刚劲有力又不乏和蔼亲切的生动课堂,从孩子们的表现中我们能感受到什么是真正的数学课堂,该怎样组织进行数学教育教学;再有王永胜老师的课,极富幽默感。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步步为营,题题渗透,每一个环节都能激起孩子们学*的兴趣,参与的信心。

  这些老师不仅给孩子们上了一堂极具特色的课,也为我们在座的各位老师展现了一节最原生态的生动课堂。但在大会即将结束的一刻,有一位老师的讲话深深触动了我,那就是张伟老师。年轻漂亮而又不乏青春的激情。她流泪的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自己,那是20xx年的4月,我参加了我们县(z县)组织的作文讲评课比赛,我让孩子们写的是《那一次,我・・・》,在讲评的过程中,我原本的预设只用到了开头,整个过程我顺着学生的思路走了,还好的是老师吹哨时,我顺利的.结束了这一课。但县教研室李老师在评课时,先肯定了我的闪光点,开头极具特色,能结合学生的实际导入作文的讲评。在接下来的评课中,我真的想找个缝钻进去,我当时的心里真的是这样。但我没有流泪,我只是默默地低着头在那里静静地听着・・・・・・回来的路上我的眼前始终浮现着当时的画面,到了学校,回到宿舍,我哭了,很伤心。不是因为老师的评课流泪,而是在那里自责,为什么没有讲好呢?这件事深深影响着我,那也是我第一次

  走出去,第一次到一个大地方去讲课,至今那次讲课我仍记忆犹新,现在想来失败怕什么,不是有句话说吗,与其晚失败,不如早失败;与其早成功,不如晚成功。但愿我们还有机会走出去,展示自己的精彩。但愿这样的活动能像花儿一样常开,给我们搭建一个同台竞技的舞台。

  最后,愿我们能从今天的活动中收获未来,共创数学教学新时代。

  以上是我本次学*活动的小小体会,不当之处,敬请领导老师们批评指正。

  小学数学教学研讨会学*心得 4

  银色的十二月,我带着渴望知识,渴望提高,渴望发展的心情,来到了小学数学观摩研讨会。有幸听了刘松执教的《乘法分配律》、张冬梅执教的《米》、杨秀清执教的《鸡兔同笼》、钱守旺执教的《24时计时法》、王彦伟执教的《图形的旋转》,印象非常深刻,收获颇丰,感触良多。下面,就几节深有感触的课谈一下我自己的体会。

  《乘法分配律》是一节枯燥的数学知识课,可在刘老师风趣幽默加肢体语言的点拨下,整个课堂充满着欢声笑语。一节课的只是在延伸,快乐在持续。乘法分配律让学生在观察思考尝试中轻松达成,学生们能用不同的符号表示乘法分配律,真是难能可贵。整堂课,刘老师关注学生情感、兴趣,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无论课前的谈话还是课堂中的肢体语言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让学生快乐着,探索着,并时刻体验着成功的快乐。如当一名学生概括乘法分配律就是把一个算式时,刘老师适时赞赏“你真厉害”,我想当学生听到老师这句话时,他的大脑会高速运转,心里比吃了蜜还甜。我终于明白:数学课要让学生爱学,乐学。老师首先要一切从学生出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向刘老师那样让课堂变得轻松、愉悦、高效、成功!

  应该说,学生对“米”的认识是比较抽象的,张冬梅老师通过各种巧妙的活动设计,帮助学生建立了“1米有多长”的表象知识。而每一次的活动,学生们都完成的有序且有效。

  大胆放手,把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中,有效学*,成为真正的学*主体,是这堂课最显著的.特色,这也恰恰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纵观整个课堂,在老师的引领下,开展了各种各样的小活动,所有的活动都是围绕教学重点展开的,且衔接的十分流畅自然,让学生沉浸在活动中的同时,不知不觉的加深了对“米”的认识。

  钱守旺老师的《24时计时法》,让我们感受到稳中求活,活中求实,实中求新,和谐自然的教学风格,有水*没架子的教育者。他借用陶行知的一段话说:“生活、工作、学*倘使都能自动,则教育之收效定能事半功倍。所以我们特别注意自动力之培养,使它关注于全部的生活工作学*之中,自动是自觉的行动,而不是自发的行动。自觉的行动,要适当的培养而后可以实现”。

  这次学*收获颇丰,给了我们一个新的教学上的起点,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关注每一个学生开始,从尊重每一个学生开始,从满足每一个学生的需求开始,,从善待每一个学生开始,,从开启每一个学生的智慧开始,从改善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开始,从改善倾听能力开始,从改善教学策略开始,从提升自我生命质量开始......

  小学数学教学研讨会学*心得 5

  十月底,跟随校领导前往北京学*,聆听了俞xx等几位国内名师的精彩展示课,以及吴xx等几位大师的点评和报告,使我受益匪浅。印象比较深的是俞xx老师的《*均数》和强xx老师的《圆的认识》。

  俞xx老师的《*均数》,首先是出示课题“*均数”。让知道*均数的学生在一边,并问他们什么是*均数?说不明白的回去坐着,活跃了课堂气氛。然后出示一个题目:小明60米跑了五次,分别是15s、10s、12s、14s、12s,第六次跑60米是多少s?有的学生说:15s太慢,10s太快,12秒正好。有的学生说14s也行。学生对12s和14s进行了讨论,然后学生说13s正好。学生就问:13在这组数据中没出现过?俞老师老师通过在黑板上竖着摆放吸铁石,竖着5个表示15s,竖着2移动,让它们*均起来,正好是13块,而且一样高。俞老师说,13就是这组数据的*均数。学生问:13s出现过,为什么可以?另一名学生说:*均数不一定是出现的数。前五次没有跑13s,并不代表以后不能跑13s。通过这个题给学生讲解了*均数的算法,后进行了练*。

  课结束后,吴xx老师问学生,老师直接给你算*均数的公式不久完了,为何还要上这节课?学生的回答有:通过举例子和生活的联系,使得自己更加明白*均数的作用。如果直接给公式,就感觉很生硬,不太明白。然后老师给学生说明了一下13是怎么来的,*均数是虚拟的数,反映一组数据的整体情况。

  *均数是虚拟的数,反映一组数据的整体情况。学生虽然以前接触过,但老师通过让知道*均数的学生讲什么是*均数,让他们意识到自己了解*均数不真正意义上的*均数,还需要学*。再次老师通过竖着摆放吸铁石,直观的看出和理解*均数。

  强xx老师在课前先和同学们进行了课前交流。师:老师手里有个东西,生:系着绳子的球。然后老师拿着绳子的另一端,手不动。让小球在空中旋转。小球的轨迹是什么?生:圆。师:怎么画?学生说了各种方法。师:画的时候要注意什么?然后通过微课出示了正确的画法。师:那怎么在操场上画一个大圆?学生经过讨论,一根绳子绕一个点一周。然后师生画圆。学生发现:老师用绳子画的很圆,而学生用松紧带画的不圆。老师问为什么?松紧带长度不定。得出了定长。老师问学生:圆和以前学*的图形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对圆进行了定义,圆心、半径和直径。然后进行了练*,通过练*得出它们的特点和半径与直径的关系,并强调出在同一个圆中。

  自己以前讲过《圆的认识》,通过对比感触很多。原先的课,是直接教学生圆的画法,然后找直径与半径的关系和特点。

  而强老师首先是圆的画法,老师通过演示和互动得出画圆定点、定长、旋转一周。再次圆的特点,半径、直径、边线的.特点讲的很透彻,是学生自出探究得到的,而不是老师告诉的。

  通过学*,受益匪浅:

  一是告诉学生公式和学生自主探究出公式,学生的感受是不一样的。

  二是对于一些知识点,多让学生去说去做,学生在说的过程中,知识点就会闪现出来。

  三是多让学生动手操作,尤其是图形的学*。小学生想象能力比较差,通过操作可以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

  四是对于数与代数这块,学生理解计算方法的算理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

  五是*时教学中注重化曲为直和割补法等方法的渗透,不要等着用时才让学生想。


小学数学教学研讨会学*心得范文五份扩展阅读


小学数学教学研讨会学*心得范文五份(扩展1)

——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活动学*心得 (菁华3篇)

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活动学*心得1

  12月3日和4日我有幸聆听了刘松、张冬梅、杨秀清、钱守旺和王彦伟五位数学名师的示范课,一堂堂生动的示范课让我领略到数学深邃的思想。五位名师通过自己的课堂实践,给予了我们这些年轻教师最前沿的引领,最智慧的启迪。两天的学*让我*距离感受着名师们独特的教学魅力,耳闻目睹他们在课堂上的精彩演绎,让我学到了很多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教学理念。下面我就几位老师的课谈一下自己的感受。

  一、幽默教学,活跃课堂

  《乘法分配律》是一节枯燥的数学知识课,可在刘松老师风趣幽默加肢体语言的点拨下,整个课堂充满着欢声笑语。乘法分配律让学生在观察思考尝试中轻松达成,学生们能用不同的符号表示乘法分配律,真是难能可贵。

  整堂课,刘老师关注学生情感、兴趣,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无论课前的谈话还是课堂中的肢体语言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让学生快乐着,探索着。刘老师带领学生回顾已学知识,寻找乘法分配律的“踪影”(二年级的乘法口诀,长方形的面积),学生“温故而知新”,再一次让学生充分体验,经历学*的成功,进一步的加深了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和应用。整堂课学生都在兴奋、积极中与教师紧密配合,学生思维得到充分表现,享受着学*的快乐。

  联想自己的课堂教学,我终于明白:数学课要让学生爱学,乐学。老师首先要一切从学生出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向刘老师那样让课堂变得轻松、愉悦、高效、成功!

  二、把课堂交给学生

  大胆放手,把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中,有效学*,成为真正的学*主体,这是张冬梅老师授课的最大特色,这也恰恰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学生对“米”的认识是比较抽象的,而张冬梅老师通过各种巧妙的活动设计,帮助学生建立了“1米有多长”的表象知识。每一次的活动,学生们都完成的有序且有效。纵观整个课堂,在张老师的引领下,开展了各种各样的小活动,所有的活动都是围绕教学重点展开的,且衔接的十分流畅自然,让学生沉浸在活动中的同时,不知不觉的加深了对“米”的认识。

  张老师的课堂亲切自然,所有的活动都辗转自如,只有像张老师那样把课堂交给学生,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学*兴趣。

  三、激励学生,增强学生自信

  《鸡兔同笼》问题一直是小学阶段学生的弱点,学生难理解,难掌握,难运用。杨秀清老师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教学直观形象,从浅入深,从易到难,从抽象到形象,层层善诱,方法多样,引导学生步步了解,层层解决,深切了解到多种解题方法,从不同方法,不同角度帮助学生剖析解题思路,让学生深切了解了“鸡兔同笼”的理念,学生再面对这样的问题将迎刃而解了。

  杨老师授课最大的特点就是善于表扬和激励学生,这极大的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对学生进行鼓励教育,能使不同差异的学生都能在愉悦和谐的学*状态中,教学环境中茁状成长。

  四、激发学生兴趣

  数学的起点是培养学生以数学的眼光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增强应用意识。在《24时计时法》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钱守旺老师收集了大量的生活中的用24时计时法表示的时间(如:公交站牌上、火车票上、邮局开箱时间等),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整堂课,所有的内容都为孩子们提供了思考、交流得*台,每一个信息的设置都在不经意间引领学生进入了更深层的思考,这样的课堂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课堂中,学生有了学*的兴趣,才会主动学*,把学*当成一种乐趣。

  五、亲切教学

  《图形的旋转》是小学数学中较抽象的一节课,而王彦伟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化抽象为具体,很好的完成的这节课的教学。王老师对多媒体课件的准确运用,使旋转的表象在学生的头脑中形象、生动地建立起来,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练*、训练到位,使学生对知识学以致用,得到了巩固和提高;较复杂图形的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学*和探索的兴趣。

  王老师给人最大的感觉就是亲切。整堂课,王老师始终面带灿烂的微笑,对于学生漂亮的发言,给予肯定和赞扬,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对于回答不出或回答不完整的学生,王老师耐心地加以启示、引导和点拨,让学生处处时时感受到老师的温暖,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缩短师生心理距离,营造了宽松和谐、自由活跃的课堂氛围。

  虽然只有短短两天的时间,但五位名师的精彩授课让我感受颇深,受益匪浅。现在的数学课堂教学不再是单一的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而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探究,师生合作交流的愉快的课堂活动。学生的自信,学生的学*,离不开教师的引领、呵护和赏识。师生在课堂中不再是原来传统教学中的传授者和接受者,施与者和容纳者;在现在课堂中学生才是学*的主人,教师是学*活动中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会总结经验,找出教育教学方面的差距,向教育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们学*,教坛无边,学海无涯,在以后的教学中,以更加昂扬的斗志,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

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活动学*心得2

  12月3日和4日我有幸聆听了刘松、张冬梅、杨秀清、钱守旺和王彦伟五位数学名师的示范课,一堂堂生动的示范课让我领略到数学深邃的思想。五位名师通过自己的课堂实践,给予了我们这些年轻教师最前沿的引领,最智慧的启迪。两天的学*让我*距离感受着名师们独特的教学魅力,耳闻目睹他们在课堂上的精彩演绎,让我学到了很多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教学理念。下面我就几位老师的课谈一下自己的感受。

  一、幽默教学,活跃课堂

  《乘法分配律》是一节枯燥的数学知识课,可在刘松老师风趣幽默加肢体语言的点拨下,整个课堂充满着欢声笑语。乘法分配律让学生在观察思考尝试中轻松达成,学生们能用不同的符号表示乘法分配律,真是难能可贵。

  整堂课,刘老师关注学生情感、兴趣,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无论课前的谈话还是课堂中的肢体语言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让学生快乐着,探索着。刘老师带领学生回顾已学知识,寻找乘法分配律的“踪影”(二年级的乘法口诀,长方形的面积),学生“温故而知新”,再一次让学生充分体验,经历学*的成功,进一步的加深了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和应用。整堂课学生都在兴奋、积极中与教师紧密配合,学生思维得到充分表现,享受着学*的快乐。

  联想自己的课堂教学,我终于明白:数学课要让学生爱学,乐学。老师首先要一切从学生出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向刘老师那样让课堂变得轻松、愉悦、高效、成功!

  二、把课堂交给学生

  大胆放手,把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中,有效学*,成为真正的学*主体,这是张冬梅老师授课的最大特色,这也恰恰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学生对“米”的认识是比较抽象的,而张冬梅老师通过各种巧妙的活动设计,帮助学生建立了“1米有多长”的表象知识。每一次的活动,学生们都完成的有序且有效。纵观整个课堂,在张老师的引领下,开展了各种各样的小活动,所有的活动都是围绕教学重点展开的,且衔接的十分流畅自然,让学生沉浸在活动中的同时,不知不觉的加深了对“米”的认识。

  张老师的课堂亲切自然,所有的活动都辗转自如,只有像张老师那样把课堂交给学生,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学*兴趣。

  三、激励学生,增强学生自信

  《鸡兔同笼》问题一直是小学阶段学生的弱点,学生难理解,难掌握,难运用。杨秀清老师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教学直观形象,从浅入深,从易到难,从抽象到形象,层层善诱,方法多样,引导学生步步了解,层层解决,深切了解到多种解题方法,从不同方法,不同角度帮助学生剖析解题思路,让学生深切了解了“鸡兔同笼”的理念,学生再面对这样的问题将迎刃而解了。

  杨老师授课最大的特点就是善于表扬和激励学生,这极大的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对学生进行鼓励教育,能使不同差异的学生都能在愉悦和谐的学*状态中,教学环境中茁状成长。

  四、激发学生兴趣

  数学的起点是培养学生以数学的眼光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增强应用意识。在《24时计时法》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钱守旺老师收集了大量的生活中的用24时计时法表示的时间(如:公交站牌上、火车票上、邮局开箱时间等),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整堂课,所有的内容都为孩子们提供了思考、交流得*台,每一个信息的设置都在不经意间引领学生进入了更深层的思考,这样的课堂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课堂中,学生有了学*的'兴趣,才会主动学*,把学*当成一种乐趣。

  五、亲切教学

  《图形的旋转》是小学数学中较抽象的一节课,而王彦伟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化抽象为具体,很好的完成的这节课的教学。王老师对多媒体课件的准确运用,使旋转的表象在学生的头脑中形象、生动地建立起来,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练*、训练到位,使学生对知识学以致用,得到了巩固和提高;较复杂图形的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学*和探索的兴趣。

  王老师给人最大的感觉就是亲切。整堂课,王老师始终面带灿烂的微笑,对于学生漂亮的发言,给予肯定和赞扬,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对于回答不出或回答不完整的学生,王老师耐心地加以启示、引导和点拨,让学生处处时时感受到老师的温暖,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缩短师生心理距离,营造了宽松和谐、自由活跃的课堂氛围。

  虽然只有短短两天的时间,但五位名师的精彩授课让我感受颇深,受益匪浅。现在的数学课堂教学不再是单一的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而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探究,师生合作交流的愉快的课堂活动。学生的自信,学生的学*,离不开教师的引领、呵护和赏识。师生在课堂中不再是原来传统教学中的传授者和接受者,施与者和容纳者;在现在课堂中学生才是学*的主人,教师是学*活动中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会总结经验,找出教育教学方面的差距,向教育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们学*,教坛无边,学海无涯,在以后的教学中,以更加昂扬的斗志,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

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活动学*心得3

  1、风趣中蕴含智慧,*实中体现深刻。

  刘松老师的课堂轻松风趣,看似搞笑,其实风趣中蕴含智慧,*实中体现深刻。课堂中妙语连珠,幽默诙谐,笑声连连气氛轻松,不经意间就将数学知识和方法沁入学生心间。

  《乘法分配律》是一节枯燥的数学知识课,可在刘老师风趣幽默加肢体语言的点拨下,整个课堂充满着欢声笑语。一节课的只是在延伸,快乐在持续。乘法分配律让学生在观察思考尝试中轻松达成,学生们能用不同的符号表示乘法分配律,真是难能可贵。

  整堂课,刘老师关注学生情感、兴趣,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无论课前的谈话还是课堂中的肢体语言都最大限度的调动了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让学生快乐着、探索者,并时刻体验着成功的快乐。数学单纯的数字与字母是苍白的、乏味的。可刘老师的“小李老师”、“您要坚持住”、“您好厉害吆”这些愉悦的话语常常让学生会心的微笑,所以融合了快乐和兴趣的数字与字母也就变苍白为鲜活。难怪下课后,学生还依依不舍,不愿离去。

  2、朴实中充满智慧,*和中蕴含睿智

  张冬梅老师的一堂《米的认识》紧紧抓住了我,让我听得身临其境,不忍错过一个细节。

  应该说,学生对“米”的认识是比较抽象的,张冬梅老师通过各种巧妙的活动设计,帮助学生建立了“1米有多长”的表象知识。而每一次的活动,学生们都完成的有序且有效。

  大胆放手,把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中,有效学*,成为真正的学*主体,是这堂课最显著的特色,这也恰恰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纵观整个课堂,在老师的引领下,开展了各种各样的小活动,所有的活动都是围绕教学重点展开的,且衔接的十分流畅自然,让学生沉浸在活动中的同时,不知不觉的加深了对“米”的认识。

  她的课没有感人的情境,没有华丽的语言,没有热闹的课堂,有的只是朴实的语言,朴实的素材,朴实的课堂,但却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是那么贴*,真是润物细无声!

  3、领学生步入数学殿堂,用数学的眼光审视世界

  钱守旺老师上的《24时计时法》,在节目播报中学24时计时法,一天的时间里,你都在干什么?让学生做动作,发表看法,这样很好的诠释了数学与生活的完美结合,不得不让学生们把时间和生活结合起来,把数学和生活结合起来,数学眼光从中猛然而生。是啊,数学本性数。从长远的利益看,它作为一门工具学科,学生要用数学的知识和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作为一种语言,学生在利用它的符号语言时会感觉它是如此简约、精确、美妙。所以让学生以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一切,是我们数学教师教学的使命,而要帮助学生建立这样的观念是长此久往要做的事!

  4、独辟蹊径,水到渠成

  王老师的课朴实无华,就像一杯西湖龙井茶朴实淡雅,细细品味清香甘甜,又别具一格让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教学设计从小处入手,细微至致,教学方法独特,课堂*实、精辟、易懂,将知识难点细化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一一突破,一节课让听课老师和学生体会到水到渠成的感觉。

  课还是老课,可是每堂承载的内涵却是不同的,名师的课百听不厌,那是因为你感受到的不是它的内容,不是它的流程,也不是它的结果,而是它的立意,它的导向,它带给学生的影响。

  短短两天的学*虽然结束了,但是带给我理念上的冲击却一直在持续……正如专家所言:“教师应该静静地思考,如何真正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从最根本上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教师讲什么并不重要,学生想什么比这重要一千倍”。是的,教育需要等待,让我们怀着一颗真诚的心去静待花开,倾听花开的声音……


小学数学教学研讨会学*心得范文五份(扩展2)

——小学数学教学研讨会学*心得菁选

小学数学教学研讨会学*心得

  当我们受到启发,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时,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可以不断更新自己的想法。那么要如何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数学教学研讨会学*心得,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数学教学研讨会学*心得 篇1

  20xx年4月21~23日我有幸参加了Z市农村小学数学“关注常态,聚焦高效”课堂教学研讨会。收获颇多,感受颇深。

  参加工作7年多来,从事语文教学五年之久,从事数学教学刚刚两年,也算刚刚起步吧!虽工作了两年,但对于数学教学的相关知识掌握的还不够深入。*三天学*了这些老师的课,茅塞顿开。无论是骨干教师的精彩课堂还是各位领导幽默风趣而又饱含哲理的总结,都深深触动了我。

  像读书一样,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人都有自己的观点。都能从不同角度发现每一位老师的闪光点,正如吕主任说的“用欣赏的眼光去看每一堂课,每一堂课都有许多值得思考的东西”。学会了欣赏,学会了思考,我们又何愁上不好每节课呢?在这十几节课中给我印象最深的要数吕老师的课,她的语言始终如一,无论孩子们怎么表现,她总有独到的评价,声音那么甜,那么美,听得让人陶醉;还有尤梅老师的充满着阳刚之气,语言刚劲有力又不乏和蔼亲切的生动课堂,从孩子们的表现中我们能感受到什么是真正的数学课堂,该怎样组织进行数学教育教学;再有王永胜老师的课,极富幽默感。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步步为营,题题渗透,每一个环节都能激起孩子们学*的兴趣,参与的信心。

  这些老师不仅给孩子们上了一堂极具特色的课,也为我们在座的各位老师展现了一节最原生态的生动课堂。但在大会即将结束的一刻,有一位老师的讲话深深触动了我,那就是张伟老师。年轻漂亮而又不乏青春的激情。她流泪的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自己,那是20xx年的4月,我参加了我们县(z县)组织的作文讲评课比赛,我让孩子们写的是《那一次,我···》,在讲评的过程中,我原本的预设只用到了开头,整个过程我顺着学生的思路走了,还好的是老师吹哨时,我顺利的.结束了这一课。但县教研室李老师在评课时,先肯定了我的闪光点,开头极具特色,能结合学生的实际导入作文的讲评。在接下来的评课中,我真的想找个缝钻进去,我当时的心里真的是这样。但我没有流泪,我只是默默地低着头在那里静静地听着······回来的路上我的眼前始终浮现着当时的画面,到了学校,回到宿舍,我哭了,很伤心。不是因为老师的评课流泪,而是在那里自责,为什么没有讲好呢?这件事深深影响着我,那也是我第一次

  走出去,第一次到一个大地方去讲课,至今那次讲课我仍记忆犹新,现在想来失败怕什么,不是有句话说吗,与其晚失败,不如早失败;与其早成功,不如晚成功。但愿我们还有机会走出去,展示自己的精彩。但愿这样的活动能像花儿一样常开,给我们搭建一个同台竞技的舞台。

  最后,愿我们能从今天的活动中收获未来,共创数学教学新时代。

  以上是我本次学*活动的小小体会,不当之处,敬请领导老师们批评指正。

  小学数学教学研讨会学*心得 篇2

  12月3日和4日我有幸聆听了刘松、张冬梅、杨秀清、钱守旺和王彦伟五位数学名师的示范课,一堂堂生动的示范课让我领略到数学深邃的思想。五位名师通过自己的课堂实践,给予了我们这些年轻教师最前沿的引领,最智慧的启迪。两天的学*让我*距离感受着名师们独特的教学魅力,耳闻目睹他们在课堂上的精彩演绎,让我学到了很多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教学理念。下面我就几位老师的课谈一下自己的感受。

  一、幽默教学,活跃课堂

  《乘法分配律》是一节枯燥的数学知识课,可在刘松老师风趣幽默加肢体语言的点拨下,整个课堂充满着欢声笑语。乘法分配律让学生在观察思考尝试中轻松达成,学生们能用不同的符号表示乘法分配律,真是难能可贵。

  整堂课,刘老师关注学生情感、兴趣,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无论课前的谈话还是课堂中的肢体语言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让学生快乐着,探索着。刘老师带领学生回顾已学知识,寻找乘法分配律的“踪影”(二年级的乘法口诀,长方形的面积),学生“温故而知新”,再一次让学生充分体验,经历学*的成功,进一步的加深了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和应用。整堂课学生都在兴奋、积极中与教师紧密配合,学生思维得到充分表现,享受着学*的快乐。

  联想自己的课堂教学,我终于明白:数学课要让学生爱学,乐学。老师首先要一切从学生出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向刘老师那样让课堂变得轻松、愉悦、高效、成功!

  二、把课堂交给学生

  大胆放手,把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中,有效学*,成为真正的学*主体,这是张冬梅老师授课的最大特色,这也恰恰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学生对“米”的认识是比较抽象的,而张冬梅老师通过各种巧妙的活动设计,帮助学生建立了“1米有多长”的表象知识。每一次的活动,学生们都完成的有序且有效。纵观整个课堂,在张老师的引领下,开展了各种各样的小活动,所有的活动都是围绕教学重点展开的,且衔接的十分流畅自然,让学生沉浸在活动中的同时,不知不觉的加深了对“米”的认识。

  张老师的课堂亲切自然,所有的活动都辗转自如,只有像张老师那样把课堂交给学生,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学*兴趣。

  三、激励学生,增强学生自信

  《鸡兔同笼》问题一直是小学阶段学生的弱点,学生难理解,难掌握,难运用。杨秀清老师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教学直观形象,从浅入深,从易到难,从抽象到形象,层层善诱,方法多样,引导学生步步了解,层层解决,深切了解到多种解题方法,从不同方法,不同角度帮助学生剖析解题思路,让学生深切了解了“鸡兔同笼”的理念,学生再面对这样的问题将迎刃而解了。

  杨老师授课最大的特点就是善于表扬和激励学生,这极大的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对学生进行鼓励教育,能使不同差异的学生都能在愉悦和谐的学*状态中,教学环境中茁状成长。

  四、激发学生兴趣

  数学的起点是培养学生以数学的眼光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增强应用意识。在《24时计时法》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钱守旺老师收集了大量的生活中的用24时计时法表示的时间(如:公交站牌上、火车票上、邮局开箱时间等),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整堂课,所有的内容都为孩子们提供了思考、交流得*台,每一个信息的设置都在不经意间引领学生进入了更深层的思考,这样的课堂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课堂中,学生有了学*的兴趣,才会主动学*,把学*当成一种乐趣。

  五、亲切教学

  《图形的旋转》是小学数学中较抽象的一节课,而王彦伟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化抽象为具体,很好的完成的这节课的教学。王老师对多媒体课件的准确运用,使旋转的表象在学生的头脑中形象、生动地建立起来,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练*、训练到位,使学生对知识学以致用,得到了巩固和提高;较复杂图形的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学*和探索的`兴趣。

  王老师给人最大的感觉就是亲切。整堂课,王老师始终面带灿烂的微笑,对于学生漂亮的发言,给予肯定和赞扬,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对于回答不出或回答不完整的学生,王老师耐心地加以启示、引导和点拨,让学生处处时时感受到老师的温暖,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缩短师生心理距离,营造了宽松和谐、自由活跃的课堂氛围。

  虽然只有短短两天的时间,但五位名师的精彩授课让我感受颇深,受益匪浅。现在的数学课堂教学不再是单一的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而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探究,师生合作交流的愉快的课堂活动。学生的自信,学生的学*,离不开教师的引领、呵护和赏识。师生在课堂中不再是原来传统教学中的传授者和接受者,施与者和容纳者;在现在课堂中学生才是学*的主人,教师是学*活动中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会总结经验,找出教育教学方面的差距,向教育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们学*,教坛无边,学海无涯,在以后的教学中,以更加昂扬的斗志,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

  小学数学教学研讨会学*心得 篇3

  我很荣幸能去参加Z市农村小学数学“关注常态、聚焦高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这短短的三天之内,我觉得自己收获很多,下面简单的介绍一下我的感受!

  我是一个刚刚参加工作不到两年的大学生,深处在农村基层!在这以前我从来没参加过数学研讨会,也没到县里听过数学讲课。因此,在*时的教学中,我都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和思路去上课,这次听各位名师的讲课,觉得自己还真像一个处于懵懂的小姑娘,对于教学,对于备课,对于上课,真的是一无所知!

  我觉得让我感受最深的是,要渗透理解教参!教参都是每位老师一本,但是,在我们基层的教师,很少重视教参,甚至就把它当成一个摆设,在讲新课之前从来不去看,或是很少看。我自己也是这样。有时间的时候就把教参拿过来看看,对着课本理解本节课是怎么上的。没时间的时候,直接拿着课本就去上课。听了各位老师的讲课之后,才恍然发现,每位老师的教案设计都离不开教参!因此,把握好教材,渗透好教参,是我以后要认真改正的地方!

  关于怎么处理好“教什么” 与“怎么教”的关系。对于这两个词,每位教师的理解不一样,课的重点及流程就不一样,因此把握好“教什么” 与“怎么教”的关系很重要。通过这几天的学*,我的理解是:“教什么”是让学生知道本节课学什么的,能在下课的时候明确本节课内容;“怎么教”就是教师的课堂设计,这包含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流程的设计,练*题的设计,以及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因材施教及处理课堂上突发事件,一步一步吸引学生认真的听你的课,达到高效的课堂!因此,在这里我重新定义了自己,在以后的每一堂课,要给学生明确传达我这节课教的是什么,以及注重自己的课堂设计!

  “同课异构”真的让我领略到了名师的风范!同是一个课题,效果却不一样。她们的语言有的干练,说话不拖泥带水,课堂严而有序;有的幽默风趣,使学生在欢快的气氛下愉快的学*,课堂生动活泼!不管是什么样的课堂,听她们的课,真的是一种享受,视觉和听觉上的享受!我记得非常清楚的是徐银老师的活动操,我没想到在枯燥无味的数学课上竟然可以做一个简简单单的活动操。这让我很受启发。当然,普通老师上的课也很精彩,尽管不是特别出色,但对于我来说,确是非常精彩的。要是我自己站在讲台上,面对台下将*400位听课的老师,或许我根本没有胆量讲下来,但是她们做到了,这很值得我学*!

  在这三天中,让我最欣赏的我觉得是各位教研员以及于江美科长对于各位老师课的`点评。他们听的很仔细,评价的也很仔细。首先把本课题所处于的基础地位及以后为哪些课做了铺垫都进行了分析。其次,分别点评了本节课的优点和不足之处。我在听完各位老师的讲课之后,就没想到那么多,甚至觉得她们的课上的都很棒,没有什么缺点。但是各位教研员的点评是那么的详细,那么的到位,好像就是他们自己在讲课一样。还有于江美科长,不仅把各位老师的课点评的恰到好处,而且把整个小学阶段关于计算的加减法分析的很独特!从这就可以看出,人的思考至关重要!同是一堂课,同是一个人讲,同是一个时间及地点,为什么人的收获就不一样!

  古人有句话,“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也正如于科长说的那样,不管是驻城的还是联小的,都要有一颗为学生负责的心。我很赞同于科长说的话。作为一个老师,就是要为学生负责,而不是为了教而教。我很喜欢学生,也很喜欢我这份职业。虽然成长环境和工作条件相比县城来说不是很好,但是我会尽职尽责教好每一位学生,为每一位学生负责。

  这三天的学*,让我受益匪浅!感悟也很多!我还年轻,要走的路还很长,在成长的过程中可能会磕磕绊绊,但是我会坚守自己的信念,爱护每一位学生,不管是优秀生还是学困生,我都会一视同仁!“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我愿意为教育事业献上我的一生!

  小学数学教学研讨会学*心得 篇4

  20xx年4月20日至22日,实验学校选派青年教师郑莎莎、孙亚灵在西安空军工程大学体育馆参加了“名师之路”20xx年春小学数学教学“未来课堂与问题化教学”观摩研讨会。

  会议历时三天,俞正强、唐彩斌、牛献礼、刘延革等15名小学数学界专家做了数节精彩纷呈的示范课和报告,他们流畅的课堂教学、愉快的课堂气氛、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无不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俞正强老师执教的五年级《植树问题》,抽丝剥茧,把看似抽象难懂的几个公式归类到“段”和“点”的关系上,把最本质的东西简单、实在的教给学生。在学生不能及时举出例子的情况下,鼓励他们联系生活,让每位同学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使学*不再枯燥乏味。应用环节也能紧靠生活,让学生亲身去体会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又印证了不变的规律:占了几个“点”,少种几棵树。在巧妙的问题设计和恰到好处的引导下,带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解决生活中的“一类”问题。

  牛献礼老师执教的五年级的《打电话》一课,是对“以学定教”的充分体现。把教材中的“15人”改成3人,如何尽快通知到所有人的问题就变得简单易分析,学生能更快地接触到问题的本质。学生经历了独立完成、同桌交流、汇报展示和教师引领的过程,自己得出重点知识“知道消息的人都去通知”,从而进一步验证猜想、发现规律。整节课始终围绕着学生的学*展开教学,教师的每一次追问都是为学生的学*体验做铺垫,最后的计算部分就显得自然而然、水到渠成。充分印证了体验式学*是为学生提供感兴趣且有意义的数学活动。

  秦莹老师的《一分有多长》,亲切自然,美妙的就像一首歌。课前的“经典咏流传”是前奏,引出关于用时的问题;精美的课件展示出的钟表是渐进,带领学生一步步体验秒针的变化规律;孩子们的两个活动是高潮,让学生体会到一分钟是多少秒、以及时间不以人的感受做转移;深情的话语小结是尾声,温柔且坚定的语气,学生在放松的状态下有了更好的收获;几个小练*的设计结束,贴*生活的练*,巩固了所学,同时结束亦是开始,学无止境,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整节课浑然一体,堪称享受。

  罗明亮老师的授课教会了我们一句话“人间至味是清欢,课堂至味是道理”。给六年级的同学解决他们五年级就存疑的.一个问题,让学生敢于去自己提出提问、自己通过探寻去明白道理,继而通过道理去解决问题。教学不应该只知道“是这样的”,而更要知道“为什么是这样的”,要让学生去深入思考知识背后的道理。在不断地追问中让问题引向深入,分享见解,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惯。这样的课堂不正是我们所追寻的吗?

  周卫东老师的《小鸭在哪里》则让我们看到了学生创造力的惊人之处。整节课的风格极具童趣,通过一个个生动的小鸭的例子,给予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其自由生长,继而引导学生一步步探寻深化、收获成功。这样的学*才能让人真正看到孩子学*的模样,体会到他们知识的增长,相机诱导、顺势而为,做到让学*真正发生。

  这些专家名师们的课各具特色,但同样的都做到了紧贴教材和生活。同样关注了学生数学素养的生成,培养了孩子们优良的学*品质。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亲自体验,达到知识的融会贯通,明白所学的本质道理。精彩的专题讲座更是一个个先进教育理念的呈现,给我们的灵魂以不同程度的冲击和洗礼。让人深刻感受到思考和成长。

  会议的一首插曲令人印象深刻,歌名叫做《梦在前方》。“没有什麼能阻挡,风浪再大又怎样;只需要一双手掌,就有征服的力量。”对于年轻教师来说,这些专家前辈们用他们丰富的经验和阅历,为我们的专业成长提供助力;对于学生来说,我们又何尝不是他们背后的推手呢?要想传授给学生知识和能力,作为教师就应努力提升自己,引领学生体会思维成长的快乐,帮助他们完成自己的人生梦想。

  走*名师、聆听名师,这次观摩学*让人深切领略到了大师们别样的人格魅力和课堂风采。教育是一门艺术,艺术则是用心创造、执着追求,坚持不懈。成功无止境,起点总是零。教师易,名师难。我们坚信,风雨之后必能见彩虹!

  小学数学教学研讨会学*心得 篇5

  数学教学是一门创造性的艺术

  20xx年12月3日至4日,全国名师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观摩会在德州举行,非常感谢学校给我们提供这么好的学*机会。在这次活动中,我领略了几位名师的教学风采,欣赏了他们高超的教学艺术,同时也感受到了他们对数学教学执着的追求,使我受益匪浅。无论是从他们的课堂上还是报告中,我都能深切地体会到数学教学是一门创造性的艺术。

  在第一天上午的教学观摩活动中,我们就欣赏到了杭州特级教师刘松的课,让我们一饱眼福。刘老师幽默的语言,独特的教学风格不仅深深地吸引了学生,也吸引了在座的各位老师,当课堂结束,孩子们坐着还不想走的时候,我就被感动了,刘教师正是通过自己的“创造”,让他们“感觉”乘法分配律的本质,为学生展现出“活生生”的思维过程。杨秀清老师的鸡兔同笼以巧妙创新的`设计让学生沉浸在探索研究的氛围中,真正达到了其乐融融的课堂效果。张冬梅老师是一个爱数学的老师,是一个爱钻研教材的老师,也正是如此,她可以用创造性的教学设计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可以在互相地配合与协作中,使师生关系变得融洽,创设民主和谐的学*活动气氛。钱守旺老师在数学教学中,大量地运用丰富多彩的多媒体素材辅助教学,还有他的20个课堂教学主张,都让我大开眼界,数学教学不仅仅是科学,更是一门创造性的艺术。在深刻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才是最高境界。数学从表面上看来是枯燥乏味的,然而却具有一种隐蔽的、深邃的美,一种理性的美。数学美是数学科学本质力量的感性与理性的显现,是一种人的本质力量通过宜人的数学思维结构的呈现。是一种真实的美,是反映客观世界并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科学美。最后王彦伟老师的《图形的旋转》将数学的这种美呈现的淋漓尽致,使数学教学过程成为了对数学美的一个反映过程。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学*各位名师的方法、经验,以富有审美价值的独特的方式方法,创造性地组织教学,使教与学双边活动协调进行,使学生能积极、高效地学*,使学生感受数学教学美的教学技能技巧。

  小学数学教学研讨会学*心得 篇6

  十月底,跟随校领导前往北京学*,聆听了俞xx等几位国内名师的精彩展示课,以及吴xx等几位大师的点评和报告,使我受益匪浅。印象比较深的是俞xx老师的《*均数》和强xx老师的《圆的认识》。

  俞xx老师的《*均数》,首先是出示课题“*均数”。让知道*均数的学生在一边,并问他们什么是*均数?说不明白的回去坐着,活跃了课堂气氛。然后出示一个题目:小明60米跑了五次,分别是15s、10s、12s、14s、12s,第六次跑60米是多少s?有的学生说:15s太慢,10s太快,12秒正好。有的学生说14s也行。学生对12s和14s进行了讨论,然后学生说13s正好。学生就问:13在这组数据中没出现过?俞老师老师通过在黑板上竖着摆放吸铁石,竖着5个表示15s,竖着2移动,让它们*均起来,正好是13块,而且一样高。俞老师说,13就是这组数据的*均数。学生问:13s出现过,为什么可以?另一名学生说:*均数不一定是出现的数。前五次没有跑13s,并不代表以后不能跑13s。通过这个题给学生讲解了*均数的算法,后进行了练*。

  课结束后,吴xx老师问学生,老师直接给你算*均数的公式不久完了,为何还要上这节课?学生的回答有:通过举例子和生活的联系,使得自己更加明白*均数的作用。如果直接给公式,就感觉很生硬,不太明白。然后老师给学生说明了一下13是怎么来的,*均数是虚拟的数,反映一组数据的整体情况。

  *均数是虚拟的数,反映一组数据的整体情况。学生虽然以前接触过,但老师通过让知道*均数的学生讲什么是*均数,让他们意识到自己了解*均数不真正意义上的*均数,还需要学*。再次老师通过竖着摆放吸铁石,直观的看出和理解*均数。

  强xx老师在课前先和同学们进行了课前交流。师:老师手里有个东西,生:系着绳子的球。然后老师拿着绳子的另一端,手不动。让小球在空中旋转。小球的轨迹是什么?生:圆。师:怎么画?学生说了各种方法。师:画的时候要注意什么?然后通过微课出示了正确的画法。师:那怎么在操场上画一个大圆?学生经过讨论,一根绳子绕一个点一周。然后师生画圆。学生发现:老师用绳子画的很圆,而学生用松紧带画的不圆。老师问为什么?松紧带长度不定。得出了定长。老师问学生:圆和以前学*的图形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对圆进行了定义,圆心、半径和直径。然后进行了练*,通过练*得出它们的特点和半径与直径的关系,并强调出在同一个圆中。

  自己以前讲过《圆的认识》,通过对比感触很多。原先的课,是直接教学生圆的画法,然后找直径与半径的关系和特点。

  而强老师首先是圆的画法,老师通过演示和互动得出画圆定点、定长、旋转一周。再次圆的特点,半径、直径、边线的.特点讲的很透彻,是学生自出探究得到的,而不是老师告诉的。

  通过学*,受益匪浅:

  一是告诉学生公式和学生自主探究出公式,学生的感受是不一样的。

  二是对于一些知识点,多让学生去说去做,学生在说的过程中,知识点就会闪现出来。

  三是多让学生动手操作,尤其是图形的学*。小学生想象能力比较差,通过操作可以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

  四是对于数与代数这块,学生理解计算方法的算理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

  五是*时教学中注重化曲为直和割补法等方法的渗透,不要等着用时才让学生想。

  小学数学教学研讨会学*心得 篇7

  4月18日我有幸参加了在Z双语实验小学举行的Z市农村小学数学“关注常态、聚集高效”课堂教学研讨。为其3天的听课、评课活动让我感受颇深,承载了满满的收获。

  在这三天里,我听了来自不同县区的12节课,这些课都属于计算课,是我们*时最难作为公开课开课的内容,因为我们很难将算理和算法做到巧妙的结合,很多时候我自己也不是特别清楚,经常把算理讲糊涂了,而学生只是学到了算法,很难做到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在这4节同课异构的课堂上,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受益匪浅,特别是加上3节课后教研员以及于科长的点评后,真是豁然开朗,他们把每一节课进行深刻的剖析,以及详细介绍了这个课题在小学阶段所处的位置,以及前后联系做了清楚的分析,之后还逐一分析了每节课的优点与不足,梳理出了值得我们借鉴与学*的地方,也提出了存在的问题。

  下面我就谈谈关于听五年级下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感受:吕健老师的《同分母分数相加减》一课,在操作前,教师就复*了整数、小数的加法,用了摆小棒等方法让学生明确加法的本质特征是相同单位相加,也有效地把整数、小数、分数加减法联系起来,达到了知识的融会贯通。在操作过程中,老师不停的启发学生去思考。整个过程目标明确,秩序井然,思维活跃,学生参与度高。为了上好一节课,我们可以看出吕老师背后的`努力,她能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这节课进行彻底的挖掘,以及将整数、小数、分数加减法联系起来,这是值得我学*的地方,这样我们的课堂就不止是孤立的一节课了,而且从学生的思维角度来想,数学是相通的,增加他们学数学的乐趣。而王永胜老师执教的这一节课《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有是不一样的精彩。王老师真的是幽默与智慧并存,轻松与严谨同在,让学生学的开心,听课老师不觉得累,这就是好课。这节课的练*环节是我特别欣赏的,王老师设计了大量的学生活动,同学们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他们完全投入其中,课堂气氛异常活跃。练*环节的设计可见王老师是大费苦心呀,但是设计我认为堪称完美,最后还以知识数的形式结束本堂课,也是注重了知识的内在联系。

  这次的学*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位老师就是一小的孙成美老师,年龄将*50,但用他们教研员的话来说还一位资深美女,最重要的是她对课堂的执着,和对教学教法的不懈的研究值得我学*。听了她的课,使我领略到她的教学风采,让我明白课前要精心预设,精心备课,深入研究教材,上课要精讲多练,从学生现阶段的心理特点入手,让学生动脑想,动口说,动手做,通过小组合作学*,共同参与知识形成过程中。在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要多向她学*,以严谨的教学态度,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

  以上是我在听课中的一点体会和心得,我要在学*的基础上更加努力的去钻研教学,做到能与学生联成一片,使自己的教学得到长足的发展。

  小学数学教学研讨会学*心得 篇8

  十月底,我跟随校领导前往北京学*, 观摩了俞XX、刘XX等几位国内名师的精彩展示课,以及吴XX等几位大师的点评和袁XX等几位专家的报告,使我受益匪浅。令我感触较深的是俞XX老师的《*均数》和强XX老师的《圆的认识》。

  第一天先听的是俞XX老师的《*均数》。首先,俞老师先了解了一下学生对于*均数的掌握程度,同时活跃气氛。出示导入题目:

  二年级的学生测60米跑,并且要把测的成绩填表。小明跑了5次,分别是15秒、10秒、14秒、14秒、12秒,小明跑60米需要几秒?老师说出情景:小明一开始填了一个15秒,他考虑了一下,擦掉了。又填了一个10秒,后来又擦掉了。他应该填多少合适呢?

  师:为什么把15秒擦掉?

  生:太慢了。师:为什么把10秒擦掉了?

  生:太快了。

  师:最快最慢都擦掉了,那填多少合适呢?

  生:在10秒~15秒之间。之后学生讨论,最后得出13秒是合适的。

  师:小明没有跑过13秒啊,怎么能是13秒呢?有的学生就说,*均数不见得是跑过的数。老师说说5次都跑过哪些秒,然后问:第六次可能是几秒?第七次呢?……

  师:每次都会离13较*,(小磁铁展示,把五次的成绩*均为13秒的过程)

  师:13秒在最中间,虽然没跑出来过,但是接下来的跑步可能会出现13了,13反映了他的真实水*。

  师:正好反映真实水*的数为*均数。接下来老师又问了几个问题:

  (1)举例说明什么地方用到了*均数。

  (2)为什么要学*均数?这些题目有助于学生拓展关于*均数的用处以及加深归于*均数的理解。最后,老师又出了一个课堂练*,内容是这样的:男生女生投篮,男生有5人,分数分别为:4、7、5、4、5。女生有4人,分数分别为:7、3、5、9?问题是哪一组的水*高?解决这个问题之前,老师又问了三个小问题

  (1)怎么来比?

  (2)如果男生组去掉最后一个,会比较吗?这个问题意在拓展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既可以比较总分,也可以比较*均数。

  (3)两组人数不一样时,可以比总数吗?应该比什么数?怎样比?此时,需要比较的就是*均数了。通过这个题目,培养了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最后,老师总结:*均数是一个什么数?生:真正水*的数,中间数。通过听俞老师的这节课,首先感受到的是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更有利于孩子的思维活跃与学*。然后是教师教学首先要自己对于教材深挖,吃透教材,努力做到每一个字都有它存在的意义。

  听的.第二节课是强老师的《圆的认识》,强老师的课堂气氛幽默风趣,很大的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热情,我个人也比较喜欢这种教学风格。课的开始首先用教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之后导入对画圆的探究。老师是用一个个的问题来引导学生的学*的,主要由以下几个问题:

  1、怎么画圆呢?引导学生大胆想象画圆的方法,开拓思维。之后,请学生在纸上尝试画圆。让学生实际的体验,从实际体验中发现问题。

  2、用圆规画圆要注意什么?请学生大胆的发言,由于学生已经有了实际的体验,基本上学生自己就能总结出来画圆要注意的地方。这时老师再出示正规的画圆视频,看完后学生再一次尝试画圆,加深对画圆应注意的点的理解。

  第三个环节是对圆的各部分的探究。由在操场上画圆引入对画圆工具的探讨,进而引入用绳子画圆。由老师(用普通绳子)和学生(用松紧带)在黑板上进行画圆比赛,引入对画圆时相同点的探究。此时学生很容易总结出来相同点有:定点、定长、旋转一周。又问圆与正方形,长方形,*行四边形的不同?学生说一说。接着顺理成章的引入对圆的各部分的介绍。为了加深对各部分的理解,老师出了两个小问题:

  (1)在画出的圆里找出圆心与半径,并画上。

  (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半径是怎样的线段?然后由半径引入直径的学*,出示图片,请学生判断是否是半径,不是半径而是直径。老师出示判断题请学生判断是否为直径,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直径是怎样的线段,加深对直径的理解。最后就是课堂练*了。

  1、举例说一说生活中能清楚看到圆心和半径的圆。

  2、选辐条安装车轮。安装一个半径为3分米的自行车车轮,选什么样的辐条合适?有2分米、3分米、5分米、6分米的,请学生说一说选3分米的辐条的原因。得出半径长度都相等。由这个问题引入对半径的数量的探究,圆的半径有无数条。请学生说一说选6分米的辐条的原因,进而得出直径=2半径,又问在不同的圆上也可以吗?进而得出结论,在大小一样的圆上,直径=2半径。

  听完这两个老师的讲课,我明白了以下几点:首先,轻松的课堂氛围更有利于学生对于知识的接受,学生的思维能迸射出更多的火花。其次,就是讲课时对于知识传授的梯度一定要把握好,一环扣一环,引导学生水到渠成的理解知识。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对课本,对学生有足够的了解了。

  小学数学教学研讨会学*心得 篇9

  自4月18日,Z市农村小学“关注常态聚焦高效”课堂教学研讨会如期举行。为了让更多的农村教师参与活动,共享成果,于科长将会议分别设在了Z和罗庄,确定了5个课题,分别由农村教师和省市级教学能手同课异构。同课异构是一种很有效的教研形式,像这种骨干引领式的同课异构更是总给人茅塞顿开的感悟,备课和试讲时纠结的问题在课堂上总能悟到突破的方法。

  对于我们来说,本次研讨会上还承担了一节公开课的任务,准备的过程中我们很紧张,毕竟是第一次带着一节课来参加会议,但是过程中老师们呈现出的真实灵动的课堂和于科长思维导图形式的教材剖析,深刻触动了我的思想和灵魂,让我突然体会到成长的境界应该是这样的:保持一颗淡定的心,从容面对,快乐成长。

  在Z老师和Z老师的课堂上更是表现出不一样的成长,但同样的从容。

  一、“家”有一老,如有一宝

  原来在一些活动中也见过Z老师,但没想到孙老师年龄有这么大,如主持人介绍的62年的资深美女。眼前的孙老师怎么也无法与50岁划等号!(按我们农村的*惯,年龄总要比实际的多说出一岁来,名曰:虚岁。)

  在孙老师的课堂上我体会到了什么叫“从容”。她从容的说着“图”,从容的`说着“理”,从容的说着“法”,从容的与二年级的孩子们一起学*着,一起收获着。感动啊。

  在孙老师对笔算乘法的讲解中,我体会到的是积淀,是厚积薄发。我在想,怎样努力,我才能成为“你”?

  我知道,我需要一个方向,一个可以指引着我努力的方向。

  二、文思泉涌的Z老师

  在Z实验学校的研修班培训上,Z老师一番“既生瑜何生亮”的精彩点评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今天张老师呈现的《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更是令我佩服得五体投地。课的开始,张老师分别出示3根小棒、3捆小棒,合在一起怎么列式?加法的意义自然而然就出来了,这种形与数与理的有效结合,与我们的设计相比,真不知是高了多少倍!

  (一)算理、算法有机结合

  几天的计算课教学研究,一直对引导学生将算理探究到什么程度不能释怀,相信通过今天张老师的课和于科长的分析,我们都各有所“悟”。正如张老师借用刘良华教授打的一个比方:如果有人问你会骑自行车吗?很多人会说“会”,如果问“说说是怎么骑的”,相信很多人都说不上来。就是啊,会骑是目的,会骑就可以了,为什么非要讲是怎么骑的呢?这一观点和Z会场上Z老师“明算理、扔了它,抽算法”的看法不谋而合。就好比电脑键盘上的字母,我会盲打,但你如果问手指底下哪个字母在哪儿,完整说出排列的顺序,可真说不完整,不知盲打高手能不能说好。学生在练*时如果只是一味的说算理,没有时间去动手算一算、练一练,恐怕什么算理也就都掌握不了了。不是批评谁,而是共勉,共思考。

  (二)练*充分,形式丰富,基础扎实

  张教师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采取“合作摆小棒————展示摆法————整理、归纳算法”的教学层次,引导学生在一系列摆、想、说、议、听的活动中,学会新知。摆小棒是直观感知,拨计数器是抽象到数位,最后过渡到不用计数器,由具体到抽象逐步深入,使抽象的算理形象化。促进学生对算法的掌握和算理的初步理解。这样的教学,既发展了学生思维,又将学生的自主学*,合作交流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落到了实处。尤其是同桌合作学*,既有合作又有独立的思考,学*效果真好。

  (三)语言经典富有启发性

  张老师的语言越品越有味道,现摘录几句——

  1、学具不是玩具;

  2、看这一次谁能得到最佳合作奖;

  3、聪明的人想出了更简便的工具—计数器;

  三、“让我参与,我会完全理解”

  这一标题起源于一句名言:告诉我,我会忘记……给我看,我能记住……让我参与,我会完全理解。的确,这次活动对于我们来说真的非同寻常,除05年我参加市讲课比赛后,这是我第一次带着一堂课来到这么大的舞台,心里很紧张,也很不自信,多次跟在讲课的杜老师后面唠唠叨叨,嘱咐这嘱咐那的,不知杜老师烦了没有。我们的设计,我们的课堂,都有许多不完美的地方。

  但我们很欣慰研究的过程,一路走来,我们研究这堂课,走进这堂课,又走出来审视这堂课,今天又再一次走进它,磨课过程中的酸甜苦辣,我们的辅导团队中的每一个人都有深刻理解,因为我们参与着,理解着,成长着。基于充分的研究,观王永胜老师的课和吕健老师的课时才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哦,原来这个环节这样上更好”……这是我们在听他们两位名师课时经常发出的感慨。正如刘湘俊主任所点评的:有差距很正常,没有差距就不正常了。事实的确如此,但我个人感觉杜玉安老师综合素质真的不错,磨课的过程中也都有提升。除了讲公开课的经验缺少以外,其他比如对教材的挖掘和思考程度不深等欠缺之处,与我们辅导团队的水*有限不无关系,尤其是我。

  其他各位上课的老师也各有自己的优点,不再一一赘述。

  保持一颗淡定的心,我们勉励自己像于科长那样深入研究教材,既刻苦又努力,早日达到“站在教材上教教材”的境界,才能从容预设和驾驭课堂,淡定,从容,快乐成长。会议结束了,思考仍在继续,研究的脚步不会停止。

  小学数学教学研讨会学*心得 篇10

  银色的十二月,我带着渴望知识,渴望提高,渴望发展的心情,来到了小学数学观摩研讨会。有幸听了刘松执教的《乘法分配律》、张冬梅执教的《米》、杨秀清执教的《鸡兔同笼》、钱守旺执教的《24时计时法》、王彦伟执教的《图形的旋转》,印象非常深刻,收获颇丰,感触良多。下面,就几节深有感触的课谈一下我自己的体会。

  《乘法分配律》是一节枯燥的数学知识课,可在刘老师风趣幽默加肢体语言的点拨下,整个课堂充满着欢声笑语。一节课的只是在延伸,快乐在持续。乘法分配律让学生在观察思考尝试中轻松达成,学生们能用不同的符号表示乘法分配律,真是难能可贵。整堂课,刘老师关注学生情感、兴趣,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无论课前的谈话还是课堂中的肢体语言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让学生快乐着,探索着,并时刻体验着成功的快乐。如当一名学生概括乘法分配律就是把一个算式时,刘老师适时赞赏“你真厉害”,我想当学生听到老师这句话时,他的大脑会高速运转,心里比吃了蜜还甜。我终于明白:数学课要让学生爱学,乐学。老师首先要一切从学生出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向刘老师那样让课堂变得轻松、愉悦、高效、成功!

  应该说,学生对“米”的认识是比较抽象的,张冬梅老师通过各种巧妙的'活动设计,帮助学生建立了“1米有多长”的表象知识。而每一次的活动,学生们都完成的有序且有效。

  大胆放手,把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中,有效学*,成为真正的学*主体,是这堂课最显著的特色,这也恰恰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纵观整个课堂,在老师的引领下,开展了各种各样的小活动,所有的活动都是围绕教学重点展开的,且衔接的十分流畅自然,让学生沉浸在活动中的同时,不知不觉的加深了对“米”的认识。

  钱守旺老师的《24时计时法》,让我们感受到稳中求活,活中求实,实中求新,和谐自然的教学风格,有水*没架子的教育者。他借用陶行知的一段话说:“生活、工作、学*倘使都能自动,则教育之收效定能事半功倍。所以我们特别注意自动力之培养,使它关注于全部的生活工作学*之中,自动是自觉的行动,而不是自发的行动。自觉的行动,要适当的培养而后可以实现”。

  这次学*收获颇丰,给了我们一个新的教学上的起点,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关注每一个学生开始,从尊重每一个学生开始,从满足每一个学生的需求开始,,从善待每一个学生开始,,从开启每一个学生的智慧开始,从改善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开始,从改善倾听能力开始,从改善教学策略开始,从提升自我生命质量开始......

  小学数学教学研讨会学*心得 篇11

  20xx年4月21日——23日,我很荣幸的参加了在Z区举办的,农村小学数学“关注常态、聚焦高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会上13位教师采用“同课异构”的形式为我们展示了身边的计算课的常态课堂。农村联小、村小的教师能走上全市的课堂和省市教学能手同上一节课,*距离的感悟名师的指点,史无前例。与会教师之“多”,实为罕见,整个会场,挤得水泄不通,坐两人的位子都临时安排了3个座位,走道处都挤满了听课的教师。听课教师几乎都提前1个小时到达会场,详细记录,仔细聆听,认真思考,会场秩序之“好”,绝无仅有。在这样激情高涨的会场里,我能欣赏到每一位献课教师的执教艺术,能为课堂中出现的每个问题质疑思考,能领略献课教师们的课前构思及课后反思,更能聆听教研专家高屋建瓴的评课,能够和教研专家们、联小、村小老师们一起关注、反思常态课中的计算课教学,我有以下感悟:

  一、课前要备“教什么?”

  从执教老师的课前思考可以感受到他们是如何利用教参、把握教材的。特别是Z老师、Z老师谈的课前思考,给我印象最深刻。他们既思考了学生已经学会了哪些知识,找准学生的实际的知识起点,又站在学生的位置思考教材是不是适合学生生活实际,如Z老师在执教《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因为教材中“八分之三张饼的说法不符合生活实际,不是生活中的自然状态,加之一块饼与八分之一张饼模糊,难以区分,就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学生需要什么,大胆取舍了教学情境。正所谓:情境是知识的外衣,算理是算法的拐棍。

  二、备课还要备“怎么教?”

  计算课教学本身就乏味,教师不乐意上,学生不喜欢学。Z老师为我们指明了上计算课的方向:“有情、有趣、有法、有效。”用数的组成、直观图形,当拐棍,理解算理;用分层练*、小组竞赛、容易沟通的语言,引发学生的学*兴趣。

  三、计算课要有“总路子”,体现算法多样化的同时优化算法。

  1、复*导入,重视口算;2、尝试解决问题,加强估算,探索交流归纳过程、理解算理;3、巩固应用,分层练*。

  四、数学教学中的问题,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己动口,动手,动脑去解决。

  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尝试,主动去探索问题,教学可采用“讨论式”、“合作式”等教学模式,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思考和发表意见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成为数学学*的主人。

  五、数学教师要锤炼课堂教学语言;要准确、具体、及时的评价学生的点滴进步。

  几位名师的教学语言,简洁有力,富有鼓舞性和亲和力,给我们的课堂指明了方向。

  六、细节决定成败。

  名师的课堂引领我们注重课堂上的每一个细节,细到每个环节的预设、学生回答问题的每一句话,名师们都用敏锐洞察力,机智的教学方法引导着学生去探索、理解、归纳数学知识。

  于科长的每次画龙点睛般的点评,都把会议推向高潮,她一针见血的指出:课堂教学要找准学生的起点,把握本课的切入点,关注知识的重点,抓住课堂生成点,突破知识的难点,落实学生的终点,不可*均用力,教师不要包办,要引导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用自己的方法总结归纳算理,优化算法。

  于科长还语重心长地劝勉老师们:要总结梳理数与代数中的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运算的知识体系在各册的分布情况及规律,这正是指引教师增加深厚的知识储备,在课堂的深度和宽度上下功夫,可谓用心良苦啊!我的心灵又一次被震撼了,王善宏老师的“学校而不叫教校”的富有哲理性的话语,令人深思;吕慎光老师的幽默机智的点评,催我们思考;Z老师说的:“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之后我们就都拥有了两种思想。”我愿意带着专家们给我们的这些思想,踏踏实实走好教学教研之路。

  小学数学教学研讨会学*心得 篇12

  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活动学*心得:课堂因生成而美丽

  12月3日,听了刘松老师的课《乘法的分配律》以及他的报告《有效教学的策略》,以下是我的一点感受与思考。

  刚刚走上讲台、成为教师的那一段时间里,每次都是在上课前都做好精心的准备,上课时也总是不敢放手让学生自由的动手实践,自由的说说对某个问题的看法,唯恐学生的思维跑出之前的预设,唯恐控制不了课堂秩序……。那个时候,总是着急的怕学生说不出预设的.内容而着急把一切正确无误的知识告诉学生,虽然那样的教案设计滴水不漏,虽然各个教学环节进行的顺畅无比,但现在来看,那样的课堂是缺乏生机的课堂,是没有生命力的课堂。

  叶澜教授曾说过:“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要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于是,开始慢慢的学着开放课堂,让课堂成为孩子们思维活动与思维碰撞的场所;于是,开始期待孩子们新奇的想法,多元的思维方式,甚至美丽的错误……

  在执教一年级上册《统计的初步认识》一课时,以下图作为情境图引入。

  图1

  当做好一切铺垫,让孩子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统计后,我选择了几个孩子的作品投影展示,其中一个孩子是这样填写的表格:

  盒子

  一个盒子一个盒子

  娃娃

  一个娃娃一个娃娃

  汽车

  一个汽车

  魔方

  一个魔方一个魔方

  当我在投影仪上投出这个孩子的作品时,孩子们都笑了。于是我和其中的一个孩子有了以下的对话:

  教师:请问你为什么笑呢?

  学生:他没统计完。

  教师:哦,还真是,不错!那你统计完了吗?你用的什么方法呢?

  学生:我统计完了,我用的画圆圈的方法来统计的。一个圆圈就代表上面的一个玩具。

  教师:真棒!那你能说说这个同学的问题在哪吗?是时间不够吗?

  学生:是他这种方法太麻烦了,用圆圈表示比较简单。

  如果针对这种情况仅仅到此为止,就有点浅尝辄止。这两个学生的方法恰恰反映了数学的语文这两门学科的不同以及数学这门学科中符号语言的优越性与应用的广泛性。对于刚刚上小学一年级的孩子来讲,这不是培养与强化孩子的符号意识的大好时机吗?

  曾经有位老师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让学生折出一张长方形纸片的二分之一,可有两个学生折出了四分之一,这时老师就问学生:“对这件事你们怎么看?”大多同学都持反对意见,可这位老师却评价说:“你们真有创造力。”简单的一句点评,体现了老师对学生的宽容,也体现了老师对学生充分的尊重。接着,这位老师以此为契机,让学生折出自己想到并喜欢的几分之一。到了课的最后,老师又说:“老师教出了一个二分之一,你们却创造出这么多的分数,首先该感谢谁呀?”自然而然,两个看似“不听话”的孩子就成了这节课上的英雄,这个教学环节就成了亮点。

  生成的课堂是美丽的。新课程倡导建立“开放”、“有活力”的课堂教学结构,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促进学生思维的多向发展和多元感受。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依照课改精神,还要具有教育机智和学科智慧,能极时地根据教学情况和学生反馈,敏锐地捕捉到这一课堂生成性教学资源,并有效地加以利用、引导,来借“机”施教,使朴实的数学课堂因有价值的动态生成而彰显无穷的教学魅力。

  小学数学教学研讨会学*心得 篇13

  非常有幸能去双语学校观摩名师的课堂教学,亲身领略名师的风采,感受颇深。下面就xx第九小学xxx老师的“*均数”的课堂教学谈一下我的感受。

  一、名师的课前交流非常值得我们欣赏

  在课前交流时她那么的亲切,语言那么的'感人,像聊一聊呀,说一说呀,快夸夸呀等,这样学生都喜欢和老师交流,愿意把心里的话和老师说,这样拉*了师生间的距离,学生的兴趣很高。

  二、针对知识点逐层分析

  王老师由课间喜欢做什么活动引出套圈活动,接着出示四人的套圈比赛成绩统计表,从这四人中再选拔一人代表本班参加学校的比赛,然后放手给学生,让学生选拔,引出*均数产生的重要性。然后逐人分析,先用“移多补少”的数学思想分析徐杨的成绩,再让学生发现还有别的办法吗?进而转化为求和*分,从而渗透转化思想,在使学生认识*均数意义的同时,并对学生进行常规教育,像谁是这一组数据的*均数等,说完整。并认识了*均数的特点:*均数代表一组数据的一般水*,还具有很强的敏感性。

  三、练*设计层次性很强

  像四一班的*均身高是134厘米,xx的身高就一定是134厘米吗?并让学生说一说理由。这样就巩固了*均数的特点,更加深认识了*均数的意义。然后又引入了生活中的*均数,像青年歌手大赛的成绩,如何计算*均分等,都是层次性很强的联系设计。

  总之,xxx老师的这节课上的细腻扎实,设计独特,求实创新,沉着机智,非常值得我们去品、去悟、去反思。

  还有xxx老师的“用数对确定位置”这节课,她的课堂风格是朴实、扎实、精炼、简洁,有坡度,有深度,孩子们从心里佩服喜欢老师。她的这节课一共用了一个小时,孩子们没有感觉时间长,下课时孩子们都不想离开,依依不舍,真感人啊!

  请问一下自己,我们每一个老师的课堂教学如果都能让孩子们喜欢,让孩子们依依不舍,试想一下课堂效果会是怎样的呢?所以我们每个老师都应去精心设计自己的课堂教学,这一点我们是能做到的。

  小学数学教学研讨会学*心得 篇14

  20xx年11月11、12日我参加了在秦皇岛举办的的小学数学名师新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时间虽短,但获益匪浅,几位老师用各自独特的方式向我们呈现了生动有趣的数学课堂。以下是我在学*中的心得,是值得我学*的。

  一、把课堂交给学生,凸显学生价值。

  福建省教研室负责人罗老师尖锐地指出中国学校最缺的一门必修课:讲理。在课堂开始,罗老师提出了研究问题:用一副三角板画角,能画出哪些度数的角?便放手让学生们去自行探究,体现了“以学为主”而不是“以教为主”的课堂思路。学生们根据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发现问题,然后试着解决问题。罗老师在巡视的过程中很快对学生们的水*能力进行分层,他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发言,不断深化问题,层层探究,学生们的方法也是越来越简便高效,让每个学生都获得了自信。课后罗老师做了《小学数学教学要清晰的两件事》的演讲。一是不能单纯地让学生记住一些概念,掌握一些解题的技巧;要让学生理解知识的本质,形成和发展数学核心素养,特别是逻辑推理素养。二是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在本质上,不是靠老师“教”出来的,而是靠学生“悟”出来的:不是依赖记忆与模仿,而是依赖学生参与其中的教学会活动,形成理解和感悟。

  1、深刻理解,准确把握数学内容的本质

  2、创设情境,以挑战性问题将儿童思维引向深入

  3、提供机会,让学生在探索与体验中学*

  4、建立关联,以联系的观念指导教学

  5、变革方式,由“单一化”转向“多样化”

  6、引导反思,促成思维层次的提升

  罗老师最后与大家共勉,教了≠学了、学了≠学会、学会≠会学、高效≠难度大、容量大。这些值得我们大家共同思考。

  二、好的课堂应是“鼓舞人心的”。

  《分数的意义》一课,特级教师徐长青老师通过分实物,分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一些物体,让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从而自己总结出分数意义。通过徐老师的课让我认识到教学不止要教学生学*,使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成为探索者。课后徐老师以《重回起点再看教学》为题作了演讲。他从五个方面阐述了好的课堂应是“鼓舞人心的”的。

  1、清晰的尊严感——不管有没有天赋,学生们都昂首挺胸大胆地发表意见,显得自信,无忧无虑。他们相信自己,也把自己视为有价值的,值得尊重的人。

  2、流淌着轻松的活力——学生们显得生机勃勃,有活力、健康。所有的学生都忙碌着、参与着。

  3、自主性——学生们做出恰当的选择,主导并约束自己,持之以恒地自愿学*,没有被逼迫学*的现象。

  4、集体感——共享合作,相互依赖、亲密无间。学生们彼此支持,也支持老师,没有对抗和拒绝。

  5、觉察力——学生是机灵又富有创见的,他们知道自身和周遭正发生的一切,能驾驭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也能适应周围人群的`思想和情感。

  他的演讲使我更加清晰了好的课堂应具备的基本要素。同时思索我们的课堂教学要从复杂到简单,简单到不拒绝任何一个学生的参与。

  三、创新——数学教学的高远追求

  顾志能老师的《九宫的秘密》一课导入可谓引人入胜,他首先放了一段电视剧的片段,从而引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整堂课通过学生探究,在顾老师的一步步引导下,我的思维亦向听课的学生一样在思考一个个的数学问题,在解答数学问题的快乐体验中,时间就这样不知不觉地过去了。究其原因应该就在于顾老师抓住了数学课堂的内涵,一个有活力,思维活跃的课堂自然不会觉得让人厌烦。反观一些课堂,老师上的累,学生听的累,大致的原因就是老师说的太多,整节课变成了老师将知识灌输给孩子,那么累就是必然的。课后顾老师从提升课堂质量、促进教师的成长、推动教研的深入三的方面阐述了创新——数学教学的高远追求!他讲到要将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给学生充足的探究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深刻经历学*的过程,自主建构知识的意义。知识,若能创新途径让学生自己“悟得”,学生一定是难忘的,课堂一定是精彩的!


小学数学教学研讨会学*心得范文五份(扩展3)

——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学*心得菁选

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学*心得

  心中有不少心得体会时,写心得体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么做可以让我们不断思考不断进步。那么好的心得体会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学*心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学*心得1

  20xx年11月11、12日我参加了在秦皇岛举办的的小学数学名师新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时间虽短,但获益匪浅,几位老师用各自独特的方式向我们呈现了生动有趣的数学课堂。以下是我在学*中的心得,是值得我学*的。

  一、把课堂交给学生,凸显学生价值。

  福建省教研室负责人罗老师尖锐地指出中国学校最缺的一门必修课:讲理。在课堂开始,罗老师提出了研究问题:用一副三角板画角,能画出哪些度数的角?便放手让学生们去自行探究,体现了“以学为主”而不是“以教为主”的课堂思路。学生们根据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发现问题,然后试着解决问题。罗老师在巡视的过程中很快对学生们的水*能力进行分层,他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发言,不断深化问题,层层探究,学生们的方法也是越来越简便高效,让每个学生都获得了自信。课后罗老师做了《小学数学教学要清晰的两件事》的演讲。一是不能单纯地让学生记住一些概念,掌握一些解题的技巧;要让学生理解知识的本质,形成和发展数学核心素养,特别是逻辑推理素养。二是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在本质上,不是靠老师“教”出来的,而是靠学生“悟”出来的:不是依赖记忆与模仿,而是依赖学生参与其中的教学会活动,形成理解和感悟。

  1、深刻理解,准确把握数学内容的本质

  2、创设情境,以挑战性问题将儿童思维引向深入

  3、提供机会,让学生在探索与体验中学*

  4、建立关联,以联系的观念指导教学

  5、变革方式,由“单一化”转向“多样化”

  6、引导反思,促成思维层次的提升

  罗老师最后与大家共勉,教了≠学了、学了≠学会、学会≠会学、高效≠难度大、容量大。这些值得我们大家共同思考。

  二、好的课堂应是“鼓舞人心的”。

  《分数的意义》一课,特级教师徐长青老师通过分实物,分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一些物体,让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从而自己总结出分数意义。通过徐老师的课让我认识到教学不止要教学生学*,使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成为探索者。课后徐老师以《重回起点再看教学》为题作了演讲。他从五个方面阐述了好的课堂应是“鼓舞人心的”的。

  1、清晰的尊严感——不管有没有天赋,学生们都昂首挺胸大胆地发表意见,显得自信,无忧无虑。他们相信自己,也把自己视为有价值的,值得尊重的人。

  2、流淌着轻松的活力——学生们显得生机勃勃,有活力、健康。所有的学生都忙碌着、参与着。

  3、自主性——学生们做出恰当的.选择,主导并约束自己,持之以恒地自愿学*,没有被逼迫学*的现象。

  4、集体感——共享合作,相互依赖、亲密无间。学生们彼此支持,也支持老师,没有对抗和拒绝。

  5、觉察力——学生是机灵又富有创见的,他们知道自身和周遭正发生的一切,能驾驭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也能适应周围人群的思想和情感。

  他的演讲使我更加清晰了好的课堂应具备的基本要素。同时思索我们的课堂教学要从复杂到简单,简单到不拒绝任何一个学生的参与。

  三、创新——数学教学的高远追求

  顾志能老师的《九宫的秘密》一课导入可谓引人入胜,他首先放了一段电视剧的片段,从而引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整堂课通过学生探究,在顾老师的一步步引导下,我的思维亦向听课的学生一样在思考一个个的数学问题,在解答数学问题的快乐体验中,时间就这样不知不觉地过去了。究其原因应该就在于顾老师抓住了数学课堂的内涵,一个有活力,思维活跃的课堂自然不会觉得让人厌烦。反观一些课堂,老师上的累,学生听的累,大致的原因就是老师说的太多,整节课变成了老师将知识灌输给孩子,那么累就是必然的。课后顾老师从提升课堂质量、促进教师的成长、推动教研的深入三的方面阐述了创新——数学教学的高远追求!他讲到要将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给学生充足的探究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深刻经历学*的过程,自主建构知识的意义。知识,若能创新途径让学生自己“悟得”,学生一定是难忘的,课堂一定是精彩的!

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学*心得2

  12月3日和4日我有幸聆听了刘松、张冬梅、杨秀清、钱守旺和王彦伟五位数学名师的示范课,一堂堂生动的示范课让我领略到数学深邃的思想。五位名师通过自己的课堂实践,给予了我们这些年轻教师最前沿的引领,最智慧的启迪。两天的学*让我*距离感受着名师们独特的教学魅力,耳闻目睹他们在课堂上的精彩演绎,让我学到了很多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教学理念。下面我就几位老师的课谈一下自己的感受。

  一、幽默教学,活跃课堂

  《乘法分配律》是一节枯燥的数学知识课,可在刘松老师风趣幽默加肢体语言的点拨下,整个课堂充满着欢声笑语。乘法分配律让学生在观察思考尝试中轻松达成,学生们能用不同的符号表示乘法分配律,真是难能可贵。

  整堂课,刘老师关注学生情感、兴趣,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无论课前的谈话还是课堂中的肢体语言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让学生快乐着,探索着。刘老师带领学生回顾已学知识,寻找乘法分配律的“踪影”(二年级的.乘法口诀,长方形的面积),学生“温故而知新”,再一次让学生充分体验,经历学*的成功,进一步的加深了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和应用。整堂课学生都在兴奋、积极中与教师紧密配合,学生思维得到充分表现,享受着学*的快乐。

  联想自己的课堂教学,我终于明白:数学课要让学生爱学,乐学。老师首先要一切从学生出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向刘老师那样让课堂变得轻松、愉悦、高效、成功!

  二、把课堂交给学生

  大胆放手,把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中,有效学*,成为真正的学*主体,这是张冬梅老师授课的最大特色,这也恰恰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学生对“米”的认识是比较抽象的,而张冬梅老师通过各种巧妙的活动设计,帮助学生建立了“1米有多长”的表象知识。每一次的活动,学生们都完成的有序且有效。纵观整个课堂,在张老师的引领下,开展了各种各样的小活动,所有的活动都是围绕教学重点展开的,且衔接的十分流畅自然,让学生沉浸在活动中的同时,不知不觉的加深了对“米”的认识。

  张老师的课堂亲切自然,所有的活动都辗转自如,只有像张老师那样把课堂交给学生,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学*兴趣。

  三、激励学生,增强学生自信

  《鸡兔同笼》问题一直是小学阶段学生的弱点,学生难理解,难掌握,难运用。杨秀清老师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教学直观形象,从浅入深,从易到难,从抽象到形象,层层善诱,方法多样,引导学生步步了解,层层解决,深切了解到多种解题方法,从不同方法,不同角度帮助学生剖析解题思路,让学生深切了解了“鸡兔同笼”的理念,学生再面对这样的问题将迎刃而解了。

  杨老师授课最大的特点就是善于表扬和激励学生,这极大的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对学生进行鼓励教育,能使不同差异的学生都能在愉悦和谐的学*状态中,教学环境中茁状成长。

  四、激发学生兴趣

  数学的起点是培养学生以数学的眼光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增强应用意识。在《24时计时法》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钱守旺老师收集了大量的生活中的用24时计时法表示的时间(如:公交站牌上、火车票上、邮局开箱时间等),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整堂课,所有的内容都为孩子们提供了思考、交流得*台,每一个信息的设置都在不经意间引领学生进入了更深层的思考,这样的课堂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课堂中,学生有了学*的兴趣,才会主动学*,把学*当成一种乐趣。

  五、亲切教学

  《图形的旋转》是小学数学中较抽象的一节课,而王彦伟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化抽象为具体,很好的完成的这节课的教学。王老师对多媒体课件的准确运用,使旋转的表象在学生的头脑中形象、生动地建立起来,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练*、训练到位,使学生对知识学以致用,得到了巩固和提高;较复杂图形的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学*和探索的兴趣。

  王老师给人最大的感觉就是亲切。整堂课,王老师始终面带灿烂的微笑,对于学生漂亮的发言,给予肯定和赞扬,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对于回答不出或回答不完整的学生,王老师耐心地加以启示、引导和点拨,让学生处处时时感受到老师的温暖,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缩短师生心理距离,营造了宽松和谐、自由活跃的课堂氛围。

  虽然只有短短两天的时间,但五位名师的精彩授课让我感受颇深,受益匪浅。现在的数学课堂教学不再是单一的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而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探究,师生合作交流的愉快的课堂活动。学生的自信,学生的学*,离不开教师的引领、呵护和赏识。师生在课堂中不再是原来传统教学中的传授者和接受者,施与者和容纳者;在现在课堂中学生才是学*的主人,教师是学*活动中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会总结经验,找出教育教学方面的差距,向教育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们学*,教坛无边,学海无涯,在以后的教学中,以更加昂扬的斗志,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

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学*心得3

  银色的十二月,我带着渴望知识,渴望提高,渴望发展的心情,来到了小学数学观摩研讨会。有幸听了刘松执教的《乘法分配律》、张冬梅执教的《米》、杨秀清执教的《鸡兔同笼》、钱守旺执教的《24时计时法》、王彦伟执教的《图形的旋转》,印象非常深刻,收获颇丰,感触良多。下面,就几节深有感触的课谈一下我自己的体会。

  《乘法分配律》是一节枯燥的数学知识课,可在刘老师风趣幽默加肢体语言的点拨下,整个课堂充满着欢声笑语。一节课的只是在延伸,快乐在持续。乘法分配律让学生在观察思考尝试中轻松达成,学生们能用不同的符号表示乘法分配律,真是难能可贵。整堂课,刘老师关注学生情感、兴趣,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无论课前的谈话还是课堂中的肢体语言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让学生快乐着,探索着,并时刻体验着成功的快乐。如当一名学生概括乘法分配律就是把一个算式时,刘老师适时赞赏“你真厉害”,我想当学生听到老师这句话时,他的大脑会高速运转,心里比吃了蜜还甜。我终于明白:数学课要让学生爱学,乐学。老师首先要一切从学生出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向刘老师那样让课堂变得轻松、愉悦、高效、成功!

  应该说,学生对“米”的认识是比较抽象的`,张冬梅老师通过各种巧妙的活动设计,帮助学生建立了“1米有多长”的表象知识。而每一次的活动,学生们都完成的有序且有效。

  大胆放手,把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中,有效学*,成为真正的学*主体,是这堂课最显著的特色,这也恰恰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纵观整个课堂,在老师的引领下,开展了各种各样的小活动,所有的活动都是围绕教学重点展开的,且衔接的十分流畅自然,让学生沉浸在活动中的同时,不知不觉的加深了对“米”的认识。

  钱守旺老师的《24时计时法》,让我们感受到稳中求活,活中求实,实中求新,和谐自然的教学风格,有水*没架子的教育者。他借用陶行知的一段话说:“生活、工作、学*倘使都能自动,则教育之收效定能事半功倍。所以我们特别注意自动力之培养,使它关注于全部的生活工作学*之中,自动是自觉的行动,而不是自发的行动。自觉的行动,要适当的培养而后可以实现”。

  这次学*收获颇丰,给了我们一个新的教学上的起点,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关注每一个学生开始,从尊重每一个学生开始,从满足每一个学生的需求开始,,从善待每一个学生开始,,从开启每一个学生的智慧开始,从改善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开始,从改善倾听能力开始,从改善教学策略开始,从提升自我生命质量开始......

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学*心得4

  20xx年4月20日至22日,实验学校选派青年教师郑莎莎、孙亚灵在西安空军工程大学体育馆参加了“名师之路”20xx年春小学数学教学“未来课堂与问题化教学”观摩研讨会。

  会议历时三天,俞正强、唐彩斌、牛献礼、刘延革等15名小学数学界专家做了数节精彩纷呈的示范课和报告,他们流畅的课堂教学、愉快的课堂气氛、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无不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俞正强老师执教的五年级《植树问题》,抽丝剥茧,把看似抽象难懂的几个公式归类到“段”和“点”的关系上,把最本质的东西简单、实在的教给学生。在学生不能及时举出例子的情况下,鼓励他们联系生活,让每位同学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使学*不再枯燥乏味。应用环节也能紧靠生活,让学生亲身去体会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又印证了不变的规律:占了几个“点”,少种几棵树。在巧妙的问题设计和恰到好处的引导下,带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解决生活中的“一类”问题。

  牛献礼老师执教的五年级的《打电话》一课,是对“以学定教”的充分体现。把教材中的“15人”改成3人,如何尽快通知到所有人的问题就变得简单易分析,学生能更快地接触到问题的本质。学生经历了独立完成、同桌交流、汇报展示和教师引领的过程,自己得出重点知识“知道消息的人都去通知”,从而进一步验证猜想、发现规律。整节课始终围绕着学生的学*展开教学,教师的每一次追问都是为学生的学*体验做铺垫,最后的计算部分就显得自然而然、水到渠成。充分印证了体验式学*是为学生提供感兴趣且有意义的数学活动。

  秦莹老师的《一分有多长》,亲切自然,美妙的就像一首歌。课前的“经典咏流传”是前奏,引出关于用时的问题;精美的课件展示出的钟表是渐进,带领学生一步步体验秒针的变化规律;孩子们的两个活动是高潮,让学生体会到一分钟是多少秒、以及时间不以人的感受做转移;深情的话语小结是尾声,温柔且坚定的语气,学生在放松的状态下有了更好的收获;几个小练*的设计结束,贴*生活的练*,巩固了所学,同时结束亦是开始,学无止境,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整节课浑然一体,堪称享受。

  罗明亮老师的授课教会了我们一句话“人间至味是清欢,课堂至味是道理”。给六年级的同学解决他们五年级就存疑的一个问题,让学生敢于去自己提出提问、自己通过探寻去明白道理,继而通过道理去解决问题。教学不应该只知道“是这样的”,而更要知道“为什么是这样的”,要让学生去深入思考知识背后的道理。在不断地追问中让问题引向深入,分享见解,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惯。这样的课堂不正是我们所追寻的吗?

  周卫东老师的'《小鸭在哪里》则让我们看到了学生创造力的惊人之处。整节课的风格极具童趣,通过一个个生动的小鸭的例子,给予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其自由生长,继而引导学生一步步探寻深化、收获成功。这样的学*才能让人真正看到孩子学*的模样,体会到他们知识的增长,相机诱导、顺势而为,做到让学*真正发生。

  这些专家名师们的课各具特色,但同样的都做到了紧贴教材和生活。同样关注了学生数学素养的生成,培养了孩子们优良的学*品质。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亲自体验,达到知识的融会贯通,明白所学的本质道理。精彩的专题讲座更是一个个先进教育理念的呈现,给我们的灵魂以不同程度的冲击和洗礼。让人深刻感受到思考和成长。

  会议的一首插曲令人印象深刻,歌名叫做《梦在前方》。“没有什麼能阻挡,风浪再大又怎样;只需要一双手掌,就有征服的力量。”对于年轻教师来说,这些专家前辈们用他们丰富的经验和阅历,为我们的专业成长提供助力;对于学生来说,我们又何尝不是他们背后的推手呢?要想传授给学生知识和能力,作为教师就应努力提升自己,引领学生体会思维成长的快乐,帮助他们完成自己的人生梦想。

  走*名师、聆听名师,这次观摩学*让人深切领略到了大师们别样的人格魅力和课堂风采。教育是一门艺术,艺术则是用心创造、执着追求,坚持不懈。成功无止境,起点总是零。教师易,名师难。我们坚信,风雨之后必能见彩虹!

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学*心得5

  数学教学是一门创造性的艺术

  20xx年12月3日至4日,全国名师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观摩会在德州举行,非常感谢学校给我们提供这么好的学*机会。在这次活动中,我领略了几位名师的教学风采,欣赏了他们高超的教学艺术,同时也感受到了他们对数学教学执着的追求,使我受益匪浅。无论是从他们的课堂上还是报告中,我都能深切地体会到数学教学是一门创造性的艺术。

  在第一天上午的教学观摩活动中,我们就欣赏到了杭州特级教师刘松的课,让我们一饱眼福。刘老师幽默的语言,独特的教学风格不仅深深地吸引了学生,也吸引了在座的各位老师,当课堂结束,孩子们坐着还不想走的时候,我就被感动了,刘教师正是通过自己的“创造”,让他们“感觉”乘法分配律的本质,为学生展现出“活生生”的思维过程。杨秀清老师的鸡兔同笼以巧妙创新的设计让学生沉浸在探索研究的氛围中,真正达到了其乐融融的课堂效果。张冬梅老师是一个爱数学的老师,是一个爱钻研教材的老师,也正是如此,她可以用创造性的教学设计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可以在互相地配合与协作中,使师生关系变得融洽,创设民主和谐的学*活动气氛。钱守旺老师在数学教学中,大量地运用丰富多彩的多媒体素材辅助教学,还有他的20个课堂教学主张,都让我大开眼界,数学教学不仅仅是科学,更是一门创造性的艺术。在深刻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才是最高境界。数学从表面上看来是枯燥乏味的,然而却具有一种隐蔽的、深邃的美,一种理性的美。数学美是数学科学本质力量的感性与理性的显现,是一种人的`本质力量通过宜人的数学思维结构的呈现。是一种真实的美,是反映客观世界并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科学美。最后王彦伟老师的《图形的旋转》将数学的这种美呈现的淋漓尽致,使数学教学过程成为了对数学美的一个反映过程。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学*各位名师的方法、经验,以富有审美价值的独特的方式方法,创造性地组织教学,使教与学双边活动协调进行,使学生能积极、高效地学*,使学生感受数学教学美的教学技能技巧。

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学*心得6

  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活动学*心得:课堂因生成而美丽

  12月3日,听了刘松老师的课《乘法的分配律》以及他的报告《有效教学的策略》,以下是我的一点感受与思考。

  刚刚走上讲台、成为教师的那一段时间里,每次都是在上课前都做好精心的准备,上课时也总是不敢放手让学生自由的动手实践,自由的说说对某个问题的看法,唯恐学生的思维跑出之前的预设,唯恐控制不了课堂秩序……。那个时候,总是着急的怕学生说不出预设的内容而着急把一切正确无误的知识告诉学生,虽然那样的教案设计滴水不漏,虽然各个教学环节进行的顺畅无比,但现在来看,那样的课堂是缺乏生机的课堂,是没有生命力的`课堂。

  叶澜教授曾说过:“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要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于是,开始慢慢的学着开放课堂,让课堂成为孩子们思维活动与思维碰撞的场所;于是,开始期待孩子们新奇的想法,多元的思维方式,甚至美丽的错误……

  在执教一年级上册《统计的初步认识》一课时,以下图作为情境图引入。

  图1

  当做好一切铺垫,让孩子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统计后,我选择了几个孩子的作品投影展示,其中一个孩子是这样填写的表格:

  盒子

  一个盒子一个盒子

  娃娃

  一个娃娃一个娃娃

  汽车

  一个汽车

  魔方

  一个魔方一个魔方

  当我在投影仪上投出这个孩子的作品时,孩子们都笑了。于是我和其中的一个孩子有了以下的对话:

  教师:请问你为什么笑呢?

  学生:他没统计完。

  教师:哦,还真是,不错!那你统计完了吗?你用的什么方法呢?

  学生:我统计完了,我用的画圆圈的方法来统计的。一个圆圈就代表上面的一个玩具。

  教师:真棒!那你能说说这个同学的问题在哪吗?是时间不够吗?

  学生:是他这种方法太麻烦了,用圆圈表示比较简单。

  如果针对这种情况仅仅到此为止,就有点浅尝辄止。这两个学生的方法恰恰反映了数学的语文这两门学科的不同以及数学这门学科中符号语言的优越性与应用的广泛性。对于刚刚上小学一年级的孩子来讲,这不是培养与强化孩子的符号意识的大好时机吗?

  曾经有位老师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让学生折出一张长方形纸片的二分之一,可有两个学生折出了四分之一,这时老师就问学生:“对这件事你们怎么看?”大多同学都持反对意见,可这位老师却评价说:“你们真有创造力。”简单的一句点评,体现了老师对学生的宽容,也体现了老师对学生充分的尊重。接着,这位老师以此为契机,让学生折出自己想到并喜欢的几分之一。到了课的最后,老师又说:“老师教出了一个二分之一,你们却创造出这么多的分数,首先该感谢谁呀?”自然而然,两个看似“不听话”的孩子就成了这节课上的英雄,这个教学环节就成了亮点。

  生成的课堂是美丽的。新课程倡导建立“开放”、“有活力”的课堂教学结构,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促进学生思维的多向发展和多元感受。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依照课改精神,还要具有教育机智和学科智慧,能极时地根据教学情况和学生反馈,敏锐地捕捉到这一课堂生成性教学资源,并有效地加以利用、引导,来借“机”施教,使朴实的数学课堂因有价值的动态生成而彰显无穷的教学魅力。


小学数学教学研讨会学*心得范文五份(扩展4)

——教学研讨学*心得

教学研讨学*心得

  有了一些收获以后,可以将其记录在心得体会中,这样能够让人头脑更加清醒,目标更加明确。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教学研讨学*心得,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7月21号至28号,我参加了高中生物教学研讨会。本次会议的主要内容是全省生物优质课大赛,共有来自湖北省各县市的33名选手参赛。选手们新颖的教学设计,清晰的教学思路,精致的PPT课件,巧妙的实验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以及充满活力的课堂气氛都让我记忆深刻。下面谈谈我在本次学*中的一点收获与体会。

  在所有的优质课当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应城二中易辉老师的《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这一课。易老师很注重提高学生的学*兴趣,他采用中学生普遍爱看的电影《蜘蛛侠》片段做导入,紧接着又给同学们展示了生物学热门话题黑寡妇蜘蛛以及发光水母,极大的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由此引出本节课内容蛋白质。由此我想到,生物是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只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激起他们学*的欲望,一定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也是我一直努力的方向怎样把课本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以提高学生的学*兴趣,让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在讲到蛋白质的组成单位---氨基酸的结构简式时,易老师以甲烷的结构简式做类比,用诙谐幽默的语言由甲烷类推到氨基酸,并把自己比作一个氨基酸,左手代表氨基,右手代表羧基,头代表R基,下肢代表H原子。这样既生动形象,又便于学生掌握氨基酸的结构通式。在讲到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蛋白质时,易老师更是充分调动学生,让几个学生代表不同的氨基酸,手拉手就构成了肽链,手与手连接的部位就形成了肽键,并让学生自己随机组合连接在一起,从而体会蛋白质多样性的原因。易老师把复杂、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具体化,让课堂充满激情,活泼自如。这不是填鸭式的课堂,而是一节寓学于乐的课,是值得我们所有生物老师学*的一堂课。

  此外,参加这次优质课比赛的老师们都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注重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验探究来构建知识,这些也正是我们学校所提倡的。通过观摩学*,我意识到,要想真正让学生自己构建知识体系,把知识理解透、掌握牢,单靠导学案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在课堂上还应该经常创设一些情景、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一些小实验、开展一些趣味活动、适当运用多媒体动画展示一些抽象的知识等等,要做到把生物学科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来,真正实现知识的自我构建和问题的自我发现与解决。

  总之,上一节课,不难;上好一节课,却非易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需要不断反思,不断学*,不断提高,将自己的所学所悟运用到四环节生本高效课堂中来,不断优化自己的教学。做一个用心探究课堂的老师,让知识在课堂中轻舞飞扬,让自己在课堂中释放魅力,让学生在课堂中绽放光彩!

  20xx年4月21日——23日,我很荣幸的参加了在Z区举办的,农村小学数学“关注常态、聚焦高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会上13位教师采用“同课异构”的形式为我们展示了身边的计算课的常态课堂。农村联小、村小的教师能走上全市的课堂和省市教学能手同上一节课,*距离的感悟名师的指点,史无前例。与会教师之“多”,实为罕见,整个会场,挤得水泄不通,坐两人的位子都临时安排了3个座位,走道处都挤满了听课的教师。听课教师几乎都提前1个小时到达会场,详细记录,仔细聆听,认真思考,会场秩序之“好”,绝无仅有。在这样激情高涨的会场里,我能欣赏到每一位献课教师的执教艺术,能为课堂中出现的每个问题质疑思考,能领略献课教师们的课前构思及课后反思,更能聆听教研专家高屋建瓴的评课,能够和教研专家们、联小、村小老师们一起关注、反思常态课中的计算课教学,我有以下感悟:

  一、课前要备“教什么?”

  从执教老师的课前思考可以感受到他们是如何利用教参、把握教材的。特别是Z老师、Z老师谈的课前思考,给我印象最深刻。他们既思考了学生已经学会了哪些知识,找准学生的实际的知识起点,又站在学生的位置思考教材是不是适合学生生活实际,如Z老师在执教《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因为教材中“八分之三张饼的说法不符合生活实际,不是生活中的自然状态,加之一块饼与八分之一张饼模糊,难以区分,就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学生需要什么,大胆取舍了教学情境。正所谓:情境是知识的外衣,算理是算法的拐棍。

  二、备课还要备“怎么教?”

  计算课教学本身就乏味,教师不乐意上,学生不喜欢学。Z老师为我们指明了上计算课的方向:“有情、有趣、有法、有效。”用数的组成、直观图形,当拐棍,理解算理;用分层练*、小组竞赛、容易沟通的语言,引发学生的学*兴趣。

  三、计算课要有“总路子”,体现算法多样化的同时优化算法。

  1、复*导入,重视口算;2、尝试解决问题,加强估算,探索交流归纳过程、理解算理;3、巩固应用,分层练*。

  四、数学教学中的问题,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己动口,动手,动脑去解决。

  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尝试,主动去探索问题,教学可采用“讨论式”、“合作式”等教学模式,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思考和发表意见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成为数学学*的主人。

  五、数学教师要锤炼课堂教学语言;要准确、具体、及时的评价学生的点滴进步。

  几位名师的教学语言,简洁有力,富有鼓舞性和亲和力,给我们的课堂指明了方向。

  六、细节决定成败。

  名师的课堂引领我们注重课堂上的每一个细节,细到每个环节的预设、学生回答问题的每一句话,名师们都用敏锐洞察力,机智的教学方法引导着学生去探索、理解、归纳数学知识。

  于科长的每次画龙点睛般的点评,都把会议推向高潮,她一针见血的指出:课堂教学要找准学生的起点,把握本课的切入点,关注知识的重点,抓住课堂生成点,突破知识的难点,落实学生的终点,不可*均用力,教师不要包办,要引导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用自己的方法总结归纳算理,优化算法。

  于科长还语重心长地劝勉老师们:要总结梳理数与代数中的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运算的知识体系在各册的分布情况及规律,这正是指引教师增加深厚的知识储备,在课堂的深度和宽度上下功夫,可谓用心良苦啊!我的心灵又一次被震撼了,王善宏老师的“学校而不叫教校”的富有哲理性的话语,令人深思;吕慎光老师的幽默机智的点评,催我们思考;Z老师说的:“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之后我们就都拥有了两种思想。”我愿意带着专家们给我们的这些思想,踏踏实实走好教学教研之路。

  4月18日我有幸参加了在Z双语实验小学举行的Z市农村小学数学“关注常态、聚集高效”课堂教学研讨。为其3天的听课、评课活动让我感受颇深,承载了满满的收获。

  在这三天里,我听了来自不同县区的12节课,这些课都属于计算课,是我们*时最难作为公开课开课的内容,因为我们很难将算理和算法做到巧妙的结合,很多时候我自己也不是特别清楚,经常把算理讲糊涂了,而学生只是学到了算法,很难做到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在这4节同课异构的课堂上,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受益匪浅,特别是加上3节课后教研员以及于科长的点评后,真是豁然开朗,他们把每一节课进行深刻的剖析,以及详细介绍了这个课题在小学阶段所处的位置,以及前后联系做了清楚的分析,之后还逐一分析了每节课的优点与不足,梳理出了值得我们借鉴与学*的地方,也提出了存在的问题。

  下面我就谈谈关于听五年级下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感受:吕健老师的《同分母分数相加减》一课,在操作前,教师就复*了整数、小数的加法,用了摆小棒等方法让学生明确加法的本质特征是相同单位相加,也有效地把整数、小数、分数加减法联系起来,达到了知识的融会贯通。在操作过程中,老师不停的启发学生去思考。整个过程目标明确,秩序井然,思维活跃,学生参与度高。为了上好一节课,我们可以看出吕老师背后的努力,她能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这节课进行彻底的挖掘,以及将整数、小数、分数加减法联系起来,这是值得我学*的地方,这样我们的课堂就不止是孤立的一节课了,而且从学生的思维角度来想,数学是相通的,增加他们学数学的乐趣。而王永胜老师执教的这一节课《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有是不一样的精彩。王老师真的是幽默与智慧并存,轻松与严谨同在,让学生学的开心,听课老师不觉得累,这就是好课。这节课的练*环节是我特别欣赏的,王老师设计了大量的学生活动,同学们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他们完全投入其中,课堂气氛异常活跃。练*环节的设计可见王老师是大费苦心呀,但是设计我认为堪称完美,最后还以知识数的形式结束本堂课,也是注重了知识的内在联系。

  这次的学*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位老师就是一小的孙成美老师,年龄将*50,但用他们教研员的话来说还一位资深美女,最重要的是她对课堂的执着,和对教学教法的不懈的研究值得我学*。听了她的课,使我领略到她的教学风采,让我明白课前要精心预设,精心备课,深入研究教材,上课要精讲多练,从学生现阶段的心理特点入手,让学生动脑想,动口说,动手做,通过小组合作学*,共同参与知识形成过程中。在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要多向她学*,以严谨的教学态度,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

  以上是我在听课中的一点体会和心得,我要在学*的基础上更加努力的去钻研教学,做到能与学生联成一片,使自己的教学得到长足的发展。

  20xx年11月11、12日我参加了在秦皇岛举办的的小学数学名师新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时间虽短,但获益匪浅,几位老师用各自独特的方式向我们呈现了生动有趣的数学课堂。以下是我在学*中的心得,是值得我学*的。

  一、把课堂交给学生,凸显学生价值。

  福建省教研室负责人罗老师尖锐地指出中国学校最缺的一门必修课:讲理。在课堂开始,罗老师提出了研究问题:用一副三角板画角,能画出哪些度数的角?便放手让学生们去自行探究,体现了“以学为主”而不是“以教为主”的课堂思路。学生们根据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发现问题,然后试着解决问题。罗老师在巡视的过程中很快对学生们的水*能力进行分层,他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发言,不断深化问题,层层探究,学生们的方法也是越来越简便高效,让每个学生都获得了自信。课后罗老师做了《小学数学教学要清晰的两件事》的演讲。一是不能单纯地让学生记住一些概念,掌握一些解题的技巧;要让学生理解知识的本质,形成和发展数学核心素养,特别是逻辑推理素养。二是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在本质上,不是靠老师“教”出来的,而是靠学生“悟”出来的:不是依赖记忆与模仿,而是依赖学生参与其中的教学会活动,形成理解和感悟。

  1、深刻理解,准确把握数学内容的本质

  2、创设情境,以挑战性问题将儿童思维引向深入

  3、提供机会,让学生在探索与体验中学*

  4、建立关联,以联系的观念指导教学

  5、变革方式,由“单一化”转向“多样化”

  6、引导反思,促成思维层次的提升

  罗老师最后与大家共勉,教了≠学了、学了≠学会、学会≠会学、高效≠难度大、容量大。这些值得我们大家共同思考。

  二、好的课堂应是“鼓舞人心的”。

  《分数的意义》一课,特级教师徐长青老师通过分实物,分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一些物体,让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从而自己总结出分数意义。通过徐老师的课让我认识到教学不止要教学生学*,使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成为探索者。课后徐老师以《重回起点再看教学》为题作了演讲。他从五个方面阐述了好的课堂应是“鼓舞人心的”的。

  1、清晰的尊严感——不管有没有天赋,学生们都昂首挺胸大胆地发表意见,显得自信,无忧无虑。他们相信自己,也把自己视为有价值的,值得尊重的人。

  2、流淌着轻松的活力——学生们显得生机勃勃,有活力、健康。所有的学生都忙碌着、参与着。

  3、自主性——学生们做出恰当的选择,主导并约束自己,持之以恒地自愿学*,没有被逼迫学*的现象。

  4、集体感——共享合作,相互依赖、亲密无间。学生们彼此支持,也支持老师,没有对抗和拒绝。

  5、觉察力——学生是机灵又富有创见的,他们知道自身和周遭正发生的一切,能驾驭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也能适应周围人群的思想和情感。

  他的演讲使我更加清晰了好的课堂应具备的基本要素。同时思索我们的课堂教学要从复杂到简单,简单到不拒绝任何一个学生的参与。

  三、创新——数学教学的高远追求

  顾志能老师的《九宫的秘密》一课导入可谓引人入胜,他首先放了一段电视剧的片段,从而引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整堂课通过学生探究,在顾老师的一步步引导下,我的思维亦向听课的学生一样在思考一个个的数学问题,在解答数学问题的快乐体验中,时间就这样不知不觉地过去了。究其原因应该就在于顾老师抓住了数学课堂的内涵,一个有活力,思维活跃的课堂自然不会觉得让人厌烦。反观一些课堂,老师上的累,学生听的累,大致的原因就是老师说的太多,整节课变成了老师将知识灌输给孩子,那么累就是必然的。课后顾老师从提升课堂质量、促进教师的成长、推动教研的深入三的方面阐述了创新——数学教学的高远追求!他讲到要将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给学生充足的探究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深刻经历学*的过程,自主建构知识的意义。知识,若能创新途径让学生自己“悟得”,学生一定是难忘的,课堂一定是精彩的!

  识字与阅读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两大任务,在阅读中识字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方式,一堂课的时间里,我们既要考虑识字,还要考虑学文, “随文识字”教学就是边学文,边识字,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将识字任务贯穿于课文的学*中,从始至终融合在课时的教学中,不断提高汉字在学生头脑中出现的频率。通过校本研修活动,积极开展 “随文识字”的教学模式,我们教师在集体备课,做课、说课、评课活动中掌握这种简便易行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很好的将字的音、形、义紧密结合,读说写紧密结合,有效地提高识字的数量和质量,有效地促进儿童语言的发展。

  将信息技术与自已的教学整合起来,利用多媒体将声音、文字、图画、视频融为一体,以及超级链接的有效应用,在识字教学中,我们大力倡导见字识字、随文识字、以写促记、认读同步等识字方法,拓展学生的识字渠道,力求集中识字与分散识字相结合。更应注重读书、写字*惯养成。学生语境、语感训练,时时刻刻提醒他们读书要口到、眼到、心到;写字时做到身正、肩*、足安。

  积极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关注知识的拓展。在教学中,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让学生反复的诵读,在读中识字、读中感悟情感、文意与文美。同时也要适时声情并茂地大声朗读,入情入境地朗读。发挥其感染力,关注每个学生。在此指导的过程中,既要有严格要求,又要有温馨提醒。这样,学生既能理解文长得情感,又能感悟出课文的价值所在。

  我于二月二十八号赴宁阳实小参加了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活动设计”研讨会。首先上午听了来自不同乡镇五位教师的观摩课。下午进行了研讨,研讨之后,各乡镇教师代表就五节课进行了评价,充分肯定了成功之处,同时也提出了不足。最后颜主任就这次研讨会作了总结发言,并提出了上好常态课的要求。通过参加这次研讨会,我受益匪浅,学到了不少东西。

  五位老师的课各具有特色,体现了英语三环节教学。他们的教态自然大方,有亲和力。口语流利,语音纯正。教学思路清晰,活动设计灵活多样,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充分利用视频、课件、卡通片、及词卡、图卡等教学资源进行辅助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他们在课堂上反复操练语言,设计各种游戏活动,巩固知识,当堂达标率较高。他们创设情境,练*对话,以活动为中心提高学生的能力。他们运用评价机制,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及主动性。他们中有的老师还渗透了思想教育,他们运用体态语言,利于学生理解语言。

  总之以上所提到的是五位老师的成功之处。当然他们的成功之处还有很多,不再一一提了。当然也有不足之处,比如设计的活动中有的不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使得学生答不出老师所提出的问题。总之,本学期借这次教学研讨活动之风,我校英语教研组努力扎实有效地开展教研工作,把学到的东西运用到英语三环节教学之中去。具体做法如下:

  1、认真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学*情况,备好课,上好课,批改好学生作业。


小学数学教学研讨会学*心得范文五份(扩展5)

——小学数学教学研讨会心得体会 (菁华3篇)

  有幸参加了在举办的“全国名师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观摩会”,又一次感受到了大师的风采。

  在没参加工作之前,一直幼稚的以为,教小学数学是很简单很轻松的事,现在想想真的错了。因为太没有工作的经验,参加工作的三个多月以来,磕磕绊绊,诸多困难。特别是参加这次的观摩会,更让我受益良多:

  1、数学来源于生活。教学改革,十分注重情境的创设,学情境中的数学,学生活中的数学。教学时,我们往往是从情境中提炼数学信息,从而构建数学模型,最后还要在实际中应用。特别是第一堂课中,老师在与学生交谈的轻松氛围中,借助于学生交朋友的情景,由一句话变两句话,两句话变一句话引出数学中类似有趣的一个定律——乘法分配率。这让我印象深刻也让我为之感动和敬佩。

  2、以生为本。如今信息社会中不断创新才能让一个企业一个民族得以生存和发展。作为育人工作者,要以发展的眼光,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学*基础知识的小学生而言,我们的教学不能生搬硬套,必须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为起点。作为一名新教师,总认为因为知识“过于”简单,所以认为这对于学生而言也很简单,但是我的认为还是错的。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点并不成熟,接受新事物复杂程度的能力是有限的,那些我们自认为简单的事情,其实对他们来说并不是简单的事。以我“新手上路”时讲的公开课“倍的认识”为例,很有幸的是,观摩课上,老师也提到了她讲过的三版“倍的认识”,听着她的思考和一步步的改进,我惭愧了。她在思考的是怎样能让学生理解到倍的本质,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步骤,都经过了深思熟虑的严谨的思考,所出来的结果也是有创造性有感情的,那一刻,我觉得自己被震撼了,觉得自己要学*的东西还有太多太多。

  3、学*方法的渗透。学*方法的引导,常常体现在新知的授课部分。让学生明确学*内容,慢慢的学会预*和复*,从导学到自学,这是很重的学*方法引导的开端,这具有深远的意义。

  4、作为一名新教师,要多看书,多听课,多学*,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和能力,让自己的教育之路越走越宽。

  通过这次观摩课,我学到了很多。他们在课堂上精彩绝伦的“表演”,他们娴熟的驾驭课堂的能力,以及对新理念纯熟运用的能力,都将成为我今后奋斗的目标。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努力实践,不断探索,让自己尽快成长起来。

  3月17日到3月19日,在安庆市石化三小举行了为期三天的全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观摩研究活动。来自全省各地的有18位参赛选手上了观摩课。这些参赛选手都是来自全省各地的教学精英,有着扎实的基本功,先进的教学理念和丰富的教学手段。在这次活动中,受益匪浅,老师的课精彩纷呈,高潮迭起,在教材处理上亦是惊奇不断。从中让我体会到:一节课的成败与否,不在于画面有多么的花哨,讲解有多么的委婉,活动有多么的热闹,设计有多么的丰富……关键在于只要学生掌握了知识,该发展的能力发展了,让学生喜欢上数学课,让学生的求知欲望不断增强,就是一节好课。

  总体印象:

  1、参赛教师穿着得体,落落大方,举手投足间透出精干、干练。

  2、参赛教师精心设计了教学课件,使教学变得形象直观,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

  3、参赛教师都使用视频展示台对学生作业和作品进行展示,方便、快捷且清晰。

  4、参赛教师的课前提问、课前小游戏拉*了师生间距离,激发了学生的学*热情。

  5、参赛教师在教学中都采用了小组合作的学*方式,让学生通过明确分工,协调配合,对学*内容进行充分的实践和探究,让学生自己找出答案或规律,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6、参赛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具,通过让学生摆、折、画,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7、参赛教师的教学语言精炼、丰富、富有感染力,课堂评价及时,关注了学生的情感。

  8、参赛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也是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的一种方式。

  细节印象:

  一、对当地学生的印象

  本次观摩,让我感触最深的是上课的学生,他们非常优秀:能回答出老师提出的各种问题,能提出老师想要的一切问题,能碰撞出老师你想要的精彩,能和老师达成想要的天然默契,而且还非常的有礼貌、守纪律。记得那些学生走上舞台时安静、有秩序,生怕影响了别人似的。下课时是那样有秩序地向老师告别,还要整齐地转过来向听课的老师敬礼,问声“老师,您辛苦了!”“老师,再见!”再有秩序地离开会场!学生课堂上活跃的思维更是让我们惊叹。如第一个给我们做课的刘志强老师在《旅游中的数学》这节课始,刘老师提到自己承诺了要在“五一”期间带领原班学生到黄山去旅游,现要请大家帮帮忙,谈一谈旅游前要做哪些准备,旅游过程中要解决哪些问题时,结果学生回答出了刘老师预设的各种不同的问题,诸如租车,用餐,门票,时间,安全等等。程媛媛老师教学《包装的学问》一课进行到探究将四个长、宽、高分别是15厘米、10厘米、6厘米的茶叶盒进行包装,怎样包装最节省包装纸的原因时,有一个学生不是去计算,而是想象和比较,他走上展台,很从容地将一个盒子的大面与两个中面的大小进行直观比较,让人一目了然地看出将两个中面重叠起来最节省包装纸。吴晓秋老师在教学《*均数》一课进行到巩固练*时,出了一道题,“小熊冷饮店又该进冰糕了,小熊翻开了商店各月前三周卖出的冰糕情况统计图,发现第前三周依次为8箱、7箱、9箱,问本周该进多少箱呢?”学生的回答各不相同,*均数“8箱”、最多的箱数“9箱”、“比卖出最多的周还要多一些的箱数,防止还会更多”。这些学生太有才了!

  学生有这样活跃的思维,这样良好的学**惯,我想他们的任课老师*时肯定付出了很多的艰辛。

  二、感受大师的风采。

  1、感受他们的“数学专业素养”。

  赵劲松老师执教三年级的《*移和旋转》,由于这两个概念教材没有下定义,也没有用语言描述,只要求学生有初步的认识。对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他在感知*移和旋转时设计了三个层次的动作表演,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移和旋转这两种运动的方式:第一层次是模仿,观察动画中的物体运动情况,并用动作表演出来,在分类的基础上,揭示两种运动形式及课题;第二个层次是用全体学生在课堂上的运动让学生感受不同的运动形式(向左*移两步、向右*移两步、原地旋转两圈)感受两种运动的不同感觉,同时暗示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第三个层次是再现,根据静止的画面,想像它的运动方式,并用手势将其表示出来。三次动作表演,既满足了孩子们好动的天性,同时在举手投足之间加深了对*移和旋转的认识,可谓“一切尽在不言中”!为接下来深入研究图形的*移作好了充分的准备,接下的一个环节则更加精彩了,由于*移有两个要素——方向和距离,赵老师设计了一个遮眼活动,让一个学生到电脑前遮住眼睛只看键盘上的方向键,听下面学生的指令操作,让全体学生用方向语言提示,眼睛看距离,大脑思考*移的两个要素,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这样的课怎会不精彩呢?如果说让学生说出*移情况是一种考验,那么再接下来的动手画则更具有挑战性。也是本节课的难点所在,为了突破这一难点,赵老师设计了“尝试——演示——判断——比较——再画”五次活动,在尝试中充分暴露学生思维的“结”再通过判断和展示打开这个“结”,接着在比较中优化方法,最后通过再画,使学生初步掌握画*移图形的方法,而两次画图所组成的小帆船,既体现了数学的美,又蕴含着教师美好的祝福,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学*的快乐和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2、感受他们的“激情”。

  在本次活动中,丁雪洁老师应是最有激情的老师。她教学的是《体积与容积》,是本次研讨活动的最后一节课,从一开始的课前谈话起,就很明显的看出这个班的学生情绪低落,丁老师以饱满的激情贯穿课堂始终,用她特有的方式提出各种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在活动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始终在激励学生的求知欲望。

  3、他们都是“有心”的老师。

  吴晓秋老师是这次做课老师中最“有心”的一位老师,课前交流时,她能记住班里“在大路上看到老师就向老师问好”的学生的名字;“比猴还要聪明的同学”的模样,并叫出她的名字……这位老师一下能在班上找出六、七个有一定特征的学生名字,一下就拉*了师生的距离,这是我学不到的本领。

  4、他们都是“勇于创新”的教师。

  我们通常在说谁大谁小的时候,一定用到谁比较大谁比较小的完整名词,可是程媛媛老师在教学《包装的学问》一课的伊始,她引导学生给一个长方体的三个面取名字,分别叫做“大面”、“中面”、“小面”,这样取名为后面说明哪两个面重叠起来能节省包装纸给予了很大的帮助,不仅形象易记,更顺口。

  三、谈谈这次活动对我的启发,与各位交流。

  1、不“板着面孔”上课。

  在一群各行各业都有的人群中,我们能很快地看出谁是教师,因为大多数教师的脸上都写着:“单纯、苦大仇深”这几个字。我们学校女教师比较多,大家自己比较一下,语数教师同其他学科老师的区别,语数教师明显更具备沧桑感。这一方面跟劳动量大小和压力有关,我想同心态及教学观念也有很大的关系。我们要做到“争效率、少怄气”,在课堂上努力组织好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争取让绝大多数的学生能认真听课;不要因为个别学生的表现影响到自己的教学情绪,因为我们的情绪是直接决定学生的上课情绪,教师情绪好、心情好,学生也会受到感染,上一节好课的可能性就比较大,因为有了宽松和谐的学*气氛。教师生动的语言,和蔼的态度,富有启发性和创造性的问题,有探索性的活动等都可以为学生创造和谐的环境。反之,教师心情不好、发脾气,学生的学*兴趣也没有,课堂效率自然低下。课标上说:人人学所需的数学,也就是说数学并不是人人都能学好的,有些学生学到他需要的就可以了,我们不要同这样的学生较劲,你再怎么逼他也没用,大不了从60分逼到70分,没任何意义。

  2、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生动的情境,让学生从直观形象的情境中去发现新的数学知识与方法,不知不觉地进入数学学*世界。

  淮北市实验小学丁雪洁老师的《体积与容积》,“骆驼与*人的故事”,P18;

  马鞍山师范附小雷雁老师《对策问题》,“5、7、9和6、8、10两组扑克牌比大小”,P19。

  3、学*内容生活化。

  这点是老生常谈,我的感触是要尽量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于他们实际生活的素材。比如黄山市黄山区甘棠小学方敏老师的《*均数》的新课素材就是本班学生体育课上的跳绳比赛,围绕“如何比较两组同学跳绳水*”进行教学。

  4、提问技巧。方敏老师的《*均数》,师:如何比较哪组同学的跳绳水*高?学生计算出男生*均每人跳7下,女生每人跳8下;师问跳得最多的那个男生:你跳了10下,怎么*均每人7下呢?你还有的3下呢?通过学生的思考渗透“移多补少”的思想,轻松掌握“*均数”真实含义。另一位老师也上了这一课,我感觉到他的学生掌握了求*均数的方法,但没有真正理解它的含义。

  5、学*方式活动化,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活动是学生所喜欢的学*形式。创设学生喜欢的活动,使其在自由、宽松、活跃的学*氛围中积极主动地感知、探索、发现数学问题、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新教材在学生探究知识的过程中重视了以下活动:

  (1)重视操作活动。动是儿童的天性,将学生置于"学玩"结合的活动中,既能满足动的需求,又能达到启智明理的效果,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如六安市裕安区徐集镇中心学校许海峰老师的《认识分数》中也安排大量的动手操作的时间,让学生在分一分、折一折、涂一涂、画一画中认识分数,体验到分数的产生及意义。在学生的操作过程中还播放音乐。

  (2)重视游戏活动。爱做游戏是儿童的天性。特别是小学生通过游戏能激发学*兴趣,如果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变苦学为乐学,就会产生强烈的欲望,积极主动地学*。

  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选择学生具有一定数学价值的,生动有趣的,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事例,创设鲜明的问题情境作为学*素材,激发学生学*数学的策略与机智,吸引他们展开学*活动,并从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意义。教学中,遇到一些简单的问题,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己动口,动手,动脑去解决。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尝试,主动去探索问题,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思考和发表意见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成为数学学*的主人。

  20xx年4月21至23日非常荣幸参加了此次会议。刚开始我一听要出去听课,以为又和我以前参加的其它小学数学会议是一样的,是优质课评选类得选拨式会议。但当我走进会场,看到“z市农村小学数学‘关注常态、聚集高效’课堂教学研讨会”这一题目时,有几分诧异,带着这种诧异我听完了这13节课,感觉像是打破的瓶子五味俱全。

  (一)小学生和小学生如此不同

  “上帝对每个人都是公*的”我一直相信这句话。虽然人又贫富之分,但贫穷的人有有用钱也买不到的幸福,而富有的人也有难于体会的痛苦;有时觉得一个人很聪明,但他天生缺少了勤奋,注定**淡淡,而一个人天生呆头呆脑,老天却给了他勤奋的个性,他也可以拥有辉煌的人生。但当我听到于老师在会议总结时一组组触目惊心的数据时,我震惊了,我怀疑了。农村小学生比城市小学生差什么?一样的四十分钟,他们在课堂上收获的到底是什么?

  在参加会议的这两天时间里,我无意间听到的一句话让我记忆犹新。在最后散场离开时,我听到一位老师这样说:“这样的课堂教学设计只适合城市里的孩子,根本不适合农村孩子。”听后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大学刚毕业,没有太多的教学经验,而且一入行就进入了市直小学的大门,对农村小学教育没有太多的了解,但也从来不知道我们之间有如此大的不同。我们的孩子有如此大的不同,我们的孩子和他们的孩子难道智力上有差距吗?难道农村老师比我们差吗?答案肯定不是的,相反的我觉得他们付出的比我们更多。

  这样的疑问解答了我参加会议时的疑问,我想引起诧异的原因有很多,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改变的,但不行动就永远也不可能改变。于老师的这次会议倡导不只是给村小老师一个展示的机会,对村小老师师一种激励,也让我觉得羞愧。作为一名市直小学的老师,拥有一流的教学设备,一流的学校管理,最好的学*机会,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优秀?真想对那几位村小来上课的老师说:“无论本节课你上的成功与否,都值得我们这些老师学*,走到这里你们付出了太多的努力,真的辛苦了,你们很棒了!”同时对每一位村小老师都应该说声:“你们辛苦了!”

  (二)教什么不等于怎么教

  本次听课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是以常态课的形式出现的,没有以往优质课中的精心修饰。但老师们的表现让我看到了自己的差距。虽然代课仅仅半个学期,但计算课的讲授让我觉得头疼。学生对于有的题目早已经会做,所以我在思考到底要教什么?13节计算课下来给了我答案。教给学生什么是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为基础,找到知识的重点及难点,面向的是学生的起点,而怎么教的重点是为什么教?直面的是学生的终点。不能单单满足于学生会做你出的计算题目,更重要的是使他们真正理解原因。

  虽然我也已经是一位老师,但和他们这些老师比起来差距不只一点点。一次次精彩的点评中我听进了心里,无论教授的是什么,都要从学生的起点入手。时刻都应该以学生的思考来引导我们的课堂,数学教学研究之本就是学生。我们无法主导学生的思维,但我们应该试着追随他们的思维,这样才能知道我们应该做点什么。

  除了对学生的理解,对教材的理解也是不容无视的。我反思自己对教材理解的不够深入透彻。很多时候我只是将教学用书粗粗的读一遍,大体了解到本节课要教授的知识是什么?然后就以自己的想法进行授课。现在看来自己的.粗心大意,教学用书中蕴含着巨大的资源。仔细品读能让我们发现学生的基础在哪里,本节课牵扯的的知识点有哪些,学生思维上的难点在哪里。我毕竟已经过了孩子的年龄,已经不能把思维射回过去,但现在的我们却要让自己的课堂射向孩子的思维,也射回我们的过去,用孩子的思维重新学*。你学会了,孩子就学会了。

  每次听课都有很多体会,都给我教学上敲醒警钟。我要让我的课堂真正变成学生的,学生们学会了,我才是学会了。我们常说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知道自己的这个想法很难,但难不代表不能,我也知道不行动就不可能实现,所以我会慢慢试着去努力,去研究,多向各位老师们学*,有这么多优秀前辈们指引着我们,相信未来的孩子们一定都是最幸福的学*者。村小的孩子们也一样!差距会变得相同!


小学数学教学研讨会学*心得范文五份(扩展6)

——小学数学教学研讨会心得体会(精选十篇)

  10月18号,我有幸参加了保山市教育局组织的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研讨会,一天的时间先后聆听了2位优秀教师的优质课和精彩的讲座,让我颇多感悟,受益匪浅,每节课都有着自己的独特之处,尤其是下午罗明亮老师执教的《*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罗老师让我看到了这是一节非常有深度的课;还有早上的潘小明老师,在课堂中表现出来的沉着,机智,对学生的鼓励性语言,我想给听课的每位教师留下的不仅是佩服,我想更多得还是反思,下面,我就谈几点自己的体会:

  一、重视课前交流。

  两位教师都非常重视与学生进行课前交流,通过课前交流拉*师生关系,在课前的谈话中就让学生被老师吸引,对老师非常感兴趣,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

  二、打破课堂常规。

  两位教师都勇于创新,将学生完全放开,去允许学生出错误,不怕学生出错误,并能在学生出错误时及时引导,重视了课堂中生成的资源,我想这点需要我们每位教师反思,如潘小明老师在执教的过程中学生出现了一个(X,X),这足以说明课堂中重视了生成的资源。

  三、教师巧用教育机智。

  在每节的课堂教学中,发现每位教师都能够及时的捕捉课堂中生成的资源,灵活,机智的处理课堂中的突发事件。通过一步一步的引导,耐心的等待和倾听学生的发言,最后达到师生情感的共鸣。

  四、数学教学生活化。

  数学课教学必须紧贴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明确数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最终为生活服务。因此,在教学中无论是对新知识的引入或巩固都要注意紧贴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到,学*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以此来调动学生学*数学的兴趣。教学中上课教师们都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教学情境。

  五、探究活动充分。

  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种自主探究的学*氛围,让学生在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经验、数学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在探究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例如,潘小明老师在让学生描述自己的位置时,让每个学生尽情用自己的方法描述所在位置,使学生深刻感受到每个人描述的方法和顺序不一样,所以不能使人明确同一事物的准确位置,在此基础上明确什么是列,什么是行,再从具体的列和行中确定描述位置。

  六、合作学*扎实有效。

  合作学*为探求新知提供了一条捷径,让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再造过程,从而获得了成功感,获得了学*数学的乐趣。每一节课都非常重视学生间的合作学*,教师们把合作学*都放在知识的难点和疑点上,在学生解决有困难时采取,老师在有难度的问题处理中在学生独立思考之后再通过合作互相交流意见,避免了因匆忙而只能表达一些不成熟的见解;其次是合作中分工要明确,以个人优势的发挥来促成整体的完美。另外在合作学*中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也是老师的突出特点,让学生充分发挥个性观点;老师有充足的耐心,选择适当的时机进行引导。

  总之,这次学*让我受益匪浅,对于课堂教学有了更强的危机感和紧迫感。今后应对比优质课,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抓住机会,不断地学*新知,不满足于墨守成规,提高自身的素质,优化课堂教学。

  12月3—4日,学院西校区。我有幸参加了“全国名师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观摩会”,通过听专家讲课和学术报告,我受益良多,深刻感受到名师课堂的风采和教学艺术。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老师的《乘法分配律》一课和报告《运算律教学的若干思考》。

  老师现任杭州市教育集团副校长,身为一个南方人,我明显感觉到他的课和北方老师的课不同之处。他语言幽默风趣,行为举止有些滑稽可笑,和学生零距离的沟通交流,像流水、像微风一样的课,细微之处尽显名师驾驭课堂的功力和教育智慧。由于课前和学生互动费时较多,加之会场状况不佳,老师这节课有些超时(用时大约1小时),但是在下课后学生仍然舍不得离开,这就表明了学生乐学、愿意学,而且不感到学*是种负累。刘老师营造的课堂氛围轻松自由,学生在不紧张的状态下不知不觉地参与到探究乘法分配律的教学中来。老师在这节课中是一个引领者而不是传教者,其教学环节设计合理、环环相扣、水到渠成,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人,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眼、手、口、脑、身体并用,课堂参与度很高(几乎每个学生都有发言),老师对出错的学生也只是善意的“幽他一默”,学生并不感到尴尬甚至害怕。刘老师能很好地利用教学中的生成,他的课和教学预案并不完全一致,正应了那句话“所有的好课都是生成的课”。

  听老师做报告也是一种享受,他话语幽默风趣,举止形象生动,在一个个鲜活的事例中向老师们呈现出“教什么”与“怎么教”的重要性。作为一个年轻教师,我深刻体会到要抓准“教什么”有多困难。我任教的是一年级数学,由于大部分学生在入学前都经历了一定的学前教育,对于一年级的知识或多或少都掌握了一些,这就给教师出了不少难题:对于这些知识,有哪些同学已经完全理解并掌握了?有哪些同学还一知半解?而一知半解的同学,又是哪里知、哪里不解?知多少、不解多少?如何组织课堂教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何在一堂课中让未会的学生掌握理解,让已会的学生有所提高?……正确处理这些问题,是使课堂有效、优效的前提,也是我今后教学中需要努力的方向。

  在这短短的两天时间里,我*距离地接触了名师,聆听名师的示范课,从中我领略到每个名师的教学风格,深厚的教学功底及精湛的教学艺术,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努力学*,期待自己有长足的进步。

  11月2-3日,我们在沂南双语实验学校有幸聆听了参加省级讲课比赛的六节课,感觉收获颇多。上课的六位老师不愧是临沂市乃至山东省的名师,他们扎实的基本功,精练的教学语言,成熟睿智的教学风格,让我深感佩服。他们的每一节课,不但注重学生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加注重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感悟数学思想和方法。尤其是临沭附小吕键老师执教的《用数对确定位置》一课,自然、流畅,让人感觉回味无穷。

  1、课前谈话巧妙,不但拉*了师生之间的距离,而且给了学生很好的启示:“说话不光要简洁,还要讲究准确,生活中很多事情是这样,我们数学也是这样。”

  2、选用素材好,情境设计有创意,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

  吕老师巧妙创设照片的情景,以此引出数学问题“班长的位置在哪里?用学过的几行几列说说”,以旧引新,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将学生推上了主体地位,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热情。

  3、活动安排科学合理,引出自然,有效促进了学生的思考。由用列和行介绍班长的位置,到创造数对,再到应用数对以及利用数对确定方格图上的位置,每一个活动的引出都是那么自然流畅,恰到好处。

  4、教师语言严密,启发引导及时到位。“怎样既准确又简明的表示班长的位置呢?”“既然每个小组都不约而同地保留了这两个数,说明-这两个数很重要。”像这样具有启发性的语言,在吕老师的课中举不胜举,这足以看出吕老师扎实、精炼、简洁的教学风格。

  5、自然渗透了数学的思想方法。课上吕老师引导学生“回过头来看一看,从刚开始用的方法,到第几行第几列,再到用数对表示班长的位置,咱们经历了一个什么样的过程?”引导学生体会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

  6、体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吕老师让学生应用数对生活中的例子“电影院、瓷砖图、地球仪”,体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紧张而又短暂的一天半过去了,给人带来疲劳的同时更让人感觉无比的充实,同时也让我看到了自己与他们的差距。非常感谢学校领导给我这次外出学*的机会,我会努力将我所学应用于教学实践,提搞自己的教学水*。

  12月3—4日,z学院西校区。我有幸参加了“全国名师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观摩会”,通过听专家讲课和学术报告,我受益良多,深刻感受到名师课堂的风采和教学艺术。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z老师的《乘法分配律》一课和报告《运算律教学的若干思考》。

  z老师现任杭州市z教育集团副校长,身为一个南方人,我明显感觉到他的课和北方老师的课不同之处。他语言幽默风趣,行为举止有些滑稽可笑,和学生零距离的沟通交流,像流水、像微风一样的课,细微之处尽显名师驾驭课堂的功力和教育智慧。由于课前和学生互动费时较多,加之会场状况不佳,z老师这节课有些超时(用时大约1小时),但是在下课后学生仍然舍不得离开,这就表明了学生乐学、愿意学,而且不感到学*是种负累。刘老师营造的课堂氛围轻松自由,学生在不紧张的状态下不知不觉地参与到探究乘法分配律的教学中来。老师在这节课中是一个引领者而不是传教者,其教学环节设计合理、环环相扣、水到渠成,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人,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眼、手、口、脑、身体并用,课堂参与度很高(几乎每个学生都有发言),老师对出错的学生也只是善意的“幽他一默”,学生并不感到尴尬甚至害怕。刘老师能很好地利用教学中的生成,他的课和教学预案并不完全一致,正应了那句话“所有的好课都是生成的课”。

  听z老师做报告也是一种享受,他话语幽默风趣,举止形象生动,在一个个鲜活的事例中向老师们呈现出“教什么”与“怎么教”的重要性。作为一个年轻教师,我深刻体会到要抓准“教什么”有多困难。我任教的是一年级数学,由于大部分学生在入学前都经历了一定的学前教育,对于一年级的知识或多或少都掌握了一些,这就给教师出了不少难题:对于这些知识,有哪些同学已经完全理解并掌握了?有哪些同学还一知半解?而一知半解的同学,又是哪里知、哪里不解?知多少、不解多少?如何组织课堂教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何在一堂课中让未会的学生掌握理解,让已会的学生有所提高?……正确处理这些问题,是使课堂有效、优效的前提,也是我今后教学中需要努力的方向。

  在这短短的两天时间里,我*距离地接触了名师,聆听名师的示范课,从中我领略到每个名师的教学风格,深厚的教学功底及精湛的教学艺术,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努力学*,期待自己有长足的进步。

  9月12日,我县组织到潢川参加海峡**小学数学名师好课堂系列教学研讨观摩会研讨会。研讨会的主题为“名师好课堂课堂的研讨”。会前潢川高中老师介绍本次研讨会的目的和宏观要求。上午观摩了来自首都的吴正宪老师的三年级下学期《面积的认识》的公开课,下午观摩了来自江苏省启东市蔡宏圣老师的四年级下学期《乘法分配律》的公开课;次日上午我们听取了江苏省启东市实验小学副校长季国栋的《用数对确定位置》五年级的示范课,他主张‘疑趣课堂,让学生在疑趣中享受生活’。通过同课异构的形式提高教研活动的时效性、针对性。观摩后听了专家的学术报告,使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生活化、艺术化,从中受益匪浅。

  《面积的认识》这节课,吴正宪老师很努力、真实地呈现学生的.思维状况,并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猜想—验证—得出结论这一思维过程,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得到新知。

  《乘法分配律》是中年级课程,两位老师都选择了有趣的素材,来激起学生的兴趣点,尊重学生的认知基础,并注重低年级学生学**惯的引领。

  《用数对确定位置》这节课季国栋老师循序渐进,从简单的生活现象导入问题,一步步的把学生引入问题、探索问题,使学生在愉快中获取知识。

  通过听课,让我学到了很多很多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教学理念。在这些观摩课当中,我看到的是老师与学生真实的交流,不再是单纯的教师教、学生学,而是一个统一体。每一位老师都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教学中,遇到一些简单的问题,就让学生自己通过动口、动手、动脑去解决,为学生提供了自由发挥,处理问题的空间,并且老师不断鼓励学生积极尝试,主动去探索问题,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思考和发表意见的机会,让每位学生都成为数学学*的主人。对于学生一时想不出来的问题,每一位教师都很有耐性的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充分体现"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学理念。

  通过这次研讨会更使我明白了:教育是我们一生的事业,三尺讲台是我们的舞台,学*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教师要想真正拥有自己的今天,把握住明天,就必须勤奋而又智慧性的吮吸知识的甘露,走出属于自己的路。

  20xx年4月21日――23日,我很荣幸的参加了在Z区举办的,农村小学数学“关注常态、聚焦高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会上13位教师采用“同课异构”的形式为我们展示了身边的计算课的常态课堂。农村联小、村小的教师能走上全市的课堂和省市教学能手同上一节课,*距离的感悟名师的指点,史无前例。与会教师之“多”,实为罕见,整个会场,挤得水泄不通,坐两人的位子都临时安排了3个座位,走道处都挤满了听课的教师。听课教师几乎都提前1个小时到达会场,详细记录,仔细聆听,认真思考,会场秩序之“好”,绝无仅有。在这样激情高涨的会场里,我能欣赏到每一位献课教师的执教艺术,能为课堂中出现的每个问题质疑思考,能领略献课教师们的课前构思及课后反思,更能聆听教研专家高屋建瓴的评课,能够和教研专家们、联小、村小老师们一起关注、反思常态课中的计算课教学,我有以下感悟:

  一、课前要备“教什么?”

  从执教老师的课前思考可以感受到他们是如何利用教参、把握教材的。特别是Z老师、Z老师谈的课前思考,给我印象最深刻。他们既思考了学生已经学会了哪些知识,找准学生的实际的知识起点,又站在学生的位置思考教材是不是适合学生生活实际,如Z老师在执教《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因为教材中“八分之三张饼的说法不符合生活实际,不是生活中的自然状态,加之一块饼与八分之一张饼模糊,难以区分,就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学生需要什么,大胆取舍了教学情境。正所谓:情境是知识的外衣,算理是算法的拐棍。

  二、备课还要备“怎么教?”

  计算课教学本身就乏味,教师不乐意上,学生不喜欢学。Z老师为我们指明了上计算课的方向:“有情、有趣、有法、有效。”用数的组成、直观图形,当拐棍,理解算理;用分层练*、小组竞赛、容易沟通的语言,引发学生的学*兴趣。

  三、计算课要有“总路子”,体现算法多样化的同时优化算法。

  1、复*导入,重视口算;2、尝试解决问题,加强估算,探索交流归纳过程、理解算理;3、巩固应用,分层练*。

  四、数学教学中的问题,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己动口,动手,动脑去解决。

  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尝试,主动去探索问题,教学可采用“讨论式”、“合作式”等教学模式,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思考和发表意见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成为数学学*的主人。

  五、数学教师要锤炼课堂教学语言;要准确、具体、及时的评价学生的点滴进步。

  几位名师的教学语言,简洁有力,富有鼓舞性和亲和力,给我们的课堂指明了方向。

  六、细节决定成败。

  名师的课堂引领我们注重课堂上的每一个细节,细到每个环节的预设、学生回答问题的每一句话,名师们都用敏锐洞察力,机智的教学方法引导着学生去探索、理解、归纳数学知识。

  于科长的每次画龙点睛般的点评,都把会议推向高潮,她一针见血的指出:课堂教学要找准学生的起点,把握本课的切入点,关注知识的重点,抓住课堂生成点,突破知识的难点,落实学生的终点,不可*均用力,教师不要包办,要引导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用自己的方法总结归纳算理,优化算法。

  于科长还语重心长地劝勉老师们:要总结梳理数与代数中的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运算的知识体系在各册的分布情况及规律,这正是指引教师增加深厚的知识储备,在课堂的深度和宽度上下功夫,可谓用心良苦啊!我的心灵又一次被震撼了,王善宏老师的“学校而不叫教校”的富有哲理性的话语,令人深思;吕慎光老师的幽默机智的点评,催我们思考;Z老师说的:“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之后我们就都拥有了两种思想。”我愿意带着专家们给我们的这些思想,踏踏实实走好教学教研之路。

  11月2日、3日我有幸参加了县局组织的省优质课学*活动,在一天半的学*中,我们共观摩了八节省级优质数学课。在这里我领略了名师的风采,感受到了高水*的课堂教学艺术,其中以下几条使我印象很深:

  一:善于营造和谐、浓厚的学*氛围。在每节课的上课前,教师都与学生进行课前交流。有的先介绍老师自己,再让学生介绍自己,以此来拉*师生关系;还有的给学生拍照,激发兴趣,消除紧张感,这样进行新课就很轻松,同时又为教学创设了很好的教学情境;有的夸沂南是个名人的故乡,让学生产生自豪感。还有的夸学校,学生自然很高兴,学*情绪非常高涨。

  二: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使数学教学生活化。这次的讲课教师都是外县的,但是有很多素材用的是本县、本校的,或者就以上课的学生自己为例子。如在吕建老师的课中,上课开始就用数码相机当场给学生拍照,把学生的照片用投影机放到屏幕上,全体同学看着自己的相片找自己的位置,学生学*既清楚又明白;还有梁老师的实践课《点击双休日》就是当场调查县城学生在星期六、星期天的活动,把调查结果当做例题学*的,并通过合作学*让学生懂得要合理安排双休日活动。


小学数学教学研讨会学*心得范文五份(扩展7)

——小学数学教学研讨会发言稿范文5份

各位老师:

  下午好!非常感谢教研室给我们提供了这个互相交流和学*机会,也非常感谢学校对我们高三教学工作的肯定。同时,我也非常感谢我们高三数学组的全体老师,正是大家辛勤的劳动和团结一心,让我们在今年的高考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在我代表我们备课组谈谈我们的一些做法,不当之处,欢迎指正。

  一、仔细研究新课标,了解高考新动向

  大家都知道新课标对高三备考的参考价值,它是高考的导航灯和牵引线,给我们明确了考试的范畴和重心。因此当我们在拿到《20xx年考试大纲》后,备课组进行集体研读,让每名成员对大纲内容至少有整体的把握,然后,将其与20xx年的宁夏的考试大纲进行比对,找出其中的差异与变化,同时也借鉴宁夏、海南四年高考题。实践证明,我们的工作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或许这也算是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吧。

  二、认真参加各级各类教研活动,把握复*备考方向

  一年来,我们备课组都认真积极的参加阳泉市组织的教研活动。能虚心聆听各位主讲老师的真知灼见和宝贵经验,从中获益匪浅!让我们整个备课组在备考能力方面有一定提升。同时,在校内的科组教研和集体备课中,我们也能积极的进行研讨,发表自己的见解。内容主要是进行试题研究,尤其是在“山西省第一次适应性考试”后,主要针对各地“新鲜出炉”的模拟题进行解读,希望能从中找出些对研判高考重难点方向有所帮助的“支撑点”,从中筛选、改编试题,给学生进行训练。通过以上工作,我们不断改进和完善备考工作。

  三、认真做好三轮复*的合理规划

  在高三的复*中,我们主要进行了三轮的复*。第一轮复*主要是夯实基础,重视基础知识的整合,将高中阶段所学的数学基础知识进行了系统地整理,有机的串联,构建成知识网络。第二轮复*,我们针对高考“在知识交汇处命题”的特点,对重点的能得分的章节进行适当的小专题综合,建立知识的跨章节联系,同时也是对第一轮复*的巩固提高!限于学生的实际水*,专题的综合度较小、难度也不大,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轮复*,主要回归课本,巩固基础知识,查漏补缺,进一步加强对重点知识和重要概念的理解。

  四、重点知识重点复*,抓常规,抓落实

  我校学生基础,数学水*,学*能力养参差不齐,对数学知识的领悟与掌握的能力差距很大。针对我校的生源状况,我们备课组认为,哪类题目学生可以拿到分,我们就重点复*哪一块。在第一轮的复*中,我们备课组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就是没有按照所定的资料编排的顺序复*,而是将课本的内容加以适当的调整,按照高考要考的6道解答题的一般顺序进行重点复*。主要分6个模块进行复*,分别为①三角函数,②概率统计,随机变量的`分布,③立体几何,④解析几何,⑤导数及其应用,⑥数列不等式,前三个模块我们复*得很细,力求把这部分的分数拿到手,而对后三个模块的要求适当降低,主要是掌握这些内容的基础知识的应用和常规的解题方法和技巧。总而言之,复*抓住常规要求,尽量让每个学生能落实常规要求。

  在例题和*题的选取上也是以常规题为主,以中低档题为主,坚决杜绝难题、偏题和怪题。在第一轮复*时,函数部分没有花费过多时间,集合与简易逻辑,向量、复数,推理与证明,算法、统计这些部分都不作为重点,没有做过多的题目,主要以小题训练为主。在第一轮复*后,我们给出一段时间让学生自己看书、做课本练*,进一步让学生理解各知识点的来龙去脉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加深对数学的领悟,这个阶段大概是十天左右。经过这段时间的自主学*,发现学生在做小题的速度和准确率方面都有了一定的提高。

  五、重点模块循环重现,单项训练与综合训练相互交替

  高考数学复*的知识既有系统性特点,又有独立性特点,在第一轮复*各知识点得到巩固后,数学知识网络基本上建立起来了,但第一轮复*前后横跨的时间很长,就会出现学*后面忘记前面的情况,而模块知识循环重现则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每周周四下午都进行一次综合训练,以掌握学生的学*情况。这些考试题和练*题都是我们备课组历年的高考题、模拟题中精心挑选和改编的。在整个的第一轮中,我们都是这样操做,发现效果较好。

  六、重视小题的限时训练,加强解答题的得分能力

  对于我们这种层次的学生来说,要让成绩上去就一定让小题分上去,所以我们在小题的限时训练方面从高三开始就抓起,基本上第一轮复*时是每周一次,第二轮是每周两次,第三轮是隔天一次,每次训练的题目都按照高考的要求,训练的时间是40分钟,每次练完以后我们都会及时而详细的讲评。在第三轮复*中,我们还特别向学生强调解答题的答题要求,就是常说的容易题争取不丢分(规范表达少跳步);中等题争取少丢分(得分点不能省);难题争取多拿分(知道一点写一点,不知道也要写一点);克服“会而不对,对而不全”的问题。对于学生做的每一个解答题都按照考试评分标准给分,让学生了解解答题怎样去得分。

  七、全面了解学生的学*动态,实施分层教学

  由于我们学生的学*特点,我们备课组统一思想就是:不放弃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在数学上都有所得。我们的做法是:分层教学。分层主要是课堂上练*的分层与学生课外辅导的分层。在*时的教学中我们精心设计每一节课的教学方案,课堂教学的难度主要面向中等偏上的学生。目的是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加强对易错、易混知识的梳理;多角度、多方位地去理解问题的实质;形成准确的知识体系。

  八、加强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提高学*效果

  高三的备考过程是漫长而枯燥的,尤其是对数学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而言,这个过程特别辛苦!每次考试成绩的公布都是对学生自信心的打击。因此,我们特别重视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我们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即使知道他根本学不会,也常常鼓励他,给他一个微笑,帮助他树立学*的信心。同时,选题注意梯度,尽量让每个学生都能动动笔,拿到得分点,哪怕只是拿到公式背诵分数!同时我们加强学*方法、复*方法的指导,并充分利用每一次测试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应试技巧,总结考前和考场上心理调节的做法与经验,力争找到适合自己的心理调节方式和临场审题、答题的具体方法,逐步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

  教学活动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同时也是完善学生人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当今我们处在一个高速发展的经济社会,竞争日益激烈,这就需要我们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高效率人才。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引导学生掌握知识,还要培养、发展学生高效率意识和能力,做为一名教师更应该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

  一、首先要提高教师认识,这是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思想基础。

  新课改要求我们: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就是让我们认识到,不但要注重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还应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学效果要求学生会,教学效率要求学生会的快。

  二、深入钻研教材,是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理论基础。

  深入钻研教材主要应把握新知的生长点;把握教材的重、难点;把握教材的深、广度和把握教材的关键处。只有钻研教材,才能具备驾驭教材的能力,对于课堂教学才能驾轻就熟,精讲精练,真正做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优化教学过程,是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数学课堂教学就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已有经验和知识出发,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想、推理、交流、反思等活动。以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的兴趣。教师是学生数学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对教材进行再加工,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素材,创造性的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把学生学*的兴趣充分地激发出来,课堂教学效率一定会明显提高。

  1、为学生建立民主的、*等的教学,沟通的、合作的教学,互动的、交往的教学,创造的、生成的教学,总之要建立以人为本的教学。教师要尊重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之间的认识、分歧,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可以进行动态的生成的对话,,不仅在知识信息方面,还包括情感、态度、行为规范和价值观等各方面,使得每个学生,尤其是学*暂时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在这种宽松宜人的环境中敞开心扉,敢于表达见解,使学生建立学好数学的愿望和信心,是提高数学教学效率的关键所在。

  2、为学生创设真实具体、生动有趣的学*情景。生活是知识的源泉,因此,教师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活动,如讲故事、做游戏、模拟表演等,或创设虚拟与学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学*情景,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想、验证、交流、反思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例如,在学**行四边形面积时,我是这样设计的:把小白兔和小灰兔的故事做了延续,小灰兔见小白兔给老山羊送白菜感到很惭愧,下定决心向小白兔学*,也要自己动手,开辟菜园种地,它们俩一起翻地、下种、浇水、捉虫,小灰兔想能和小白兔有一样的好收成吗?学生很快提出“它们的菜园一样大吗?”这个建设性的问题,接着出示面积相等的一个长方形和*行四边形纸片,引导学生把*行四边形的纸片剪拼成长方形,从而帮助小灰兔解决问题。创造性使用教材和挖掘教学资源是新课程赋予教师创造性工作的权利和义务,也是激发学生学*欲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教学手段。

  3、让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人。我们必须摒弃以往课堂教学“教师发号施令,学生唯命是从”,必须进行学生学*方式的根本转变,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也是学生学*的动力所在、兴趣所在,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根本。

  四、鼓励性语言的评价。

  评价的重要目的,那就是激励学生的学*热情,增强学生的成功体验,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对学生数学知识与技能方面所取得进步,教师要善于进行鼓励性表白;对数学学*方法和过程方面独特的个性,教师要善于由衷的赞叹;对敢于质疑的学生,要善于表示真切的钦佩……教师毫不吝啬赞美的语言,让激励始终伴随着学生的学*成长,让学生始终保持积极的学*态度和高涨的学*热情,不断加强学生学*数学的劲头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长期有效机制。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只是我个人从这几个侧面谈了几点不成熟的看法,敬请各位老师批评、赐教!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小学毕业班数学复*的目的是对整个小学数学各册教材中的知识做系统的、综合的、全面的梳理,沟通知识之间的横向、纵向联系,形成较完整的知识网络结构。所以,巩固知识、整理知识、查漏补缺和发展提高是小学数学毕业复*的主要目的。当然,对于我们来说,毕业班的数学复*最终的目的是通过复*迎接毕业考试。那么,如何在后半学期做好毕业班的数学复*教学工作呢?在此,谈谈我们学校六年级备课组三位数学老师的打算。

  一、认真钻研教材,明确知识要点

  现在我们所用的人教版六年级数学教材第四单元整理和复*中,把整个小学的知识分六大部分归类整理,方便我们进行总复*。其实我们不按这种方法来归类也可以,如按新课标要求把数学知识内容分为“四大领域”——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活动,当然实践与活动这部分内容在*时考试中一般不出现。每个领域有较多的知识模块(“数与代数”领域包括“数的认识、数的运算、式与方程”等知识模块),每个知识模块也包括许多知识要点(“式与方程”模块包括“用字母表示数、简易方程、比和比例”等知识要点),每个知识要点又包括许多知识点(“比例”知识要点包括“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正、反比例的意义、比例尺、比例的应用”等知识点)。所以在上复*课时,备课过程中一定要认真钻研教材,老师明确每一节复*课要梳理的所有知识点。有人把我们*时的新授课教学比作“栽活一棵树”,而毕业班复*课教学则比作“育好一片林”。栽活一棵树容易,育好一片林要花大力气,对学生来说,复*课既不像新授课那样有“新鲜感”,也不像练*课那样有成功感,对教师而言,复*课要教会学生获取新的信息,旧知识以新形式呈现,引导学生从新的角度去探索学*,去分析思考解决问题。教师要明确,理顺每一模块的知识要点,为学生建构知识网络铺路架桥。

  二、灵活设计教学思路,整理知识

  整理知识是复*课的重要一环,常见在复*时师生通过一问一答由教师将知识整理出来。我们认为知识最好以学生为主,依据复*内容的特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自己的教学风格,灵活地设计教学思路。如以复*“分数的意义”知识要点为例,首先让学生回忆,整理有关知识点(分数的意义、分数单位、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等)。

  在教师引导下,以学生自己为主,并通过同学之间的交流来整理知识,学生容易理清知识,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学生归纳不完整时,教师可以适时播放课前准备好的课件让学生对比学*。(为了提高复*课的效率,课前尽可能多做课件。备课组几位老师可以合作制做课件,减轻工作量。)

  三、抓住复*重点,精心设计练*

  组织有效的练*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能的重要手段;也是复*的重要一环。在复*中,教师要抓住复*重点,有计划、有针对性地选择或设计一些练*让学生精练,确保全体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备课时一定要备题)

  在设计练*时,要注意做到以下几点:1.重视基础性,复*中要抓住重点和关键,进行基本练*;2.突出针对性,复*中对学生掌握知识的薄弱环节,对一些易混、易错的知识应设计对比性练*,让学生从比较中区分掌握知识;3.强调综合性,复*中使学生提高综合运用知识和方法灵活解题的能力,是复*的最终目的。因此,既要有一定数量的基本练*题和稍作变化的*题,又要有一些综合性练*题和富有思考性的*题,做到有层次,有坡度,具有一定的弹性,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发展的需要。

  四、查漏补缺,巩固和强化薄弱环节

  查漏补缺是复*的重要内容。所以在复*前摸清学生中“漏”和“缺”非常重要,在复*课中应十分重视补缺漏和纠错误。摸清“缺漏”和常见的错误,*时摘记学生作业中的问题不失为一个好的方法,在复*课之前先根据相关内容和教学要求作摸底调查也非常必要。需要注意的是调查题应以母题考察为主,不出偏题怪题,题量也应适中。然后根据学生存在的问题,对易错、常错以及容易混淆的问题多变题型,让学生反复练*,以强化对薄弱环节的掌握和巩固。总之,要根据班上学生的实际水*进行变式练*和深化练*,找到学生知识的生长点。

  五、分层教学,做好课后辅导工作

  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的辅导,想提高后进生的成绩,就要通过各种途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让他们自觉地把身心投放到学*中去。在此基础上,再教给他们学*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技能,并认真细致地做好查漏补缺工作。后进生通常存在很多知识断层,这些都是后进生转化过程中的拌脚石,在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时,要特别注意给他们补课,把他们以前学*的知识断层补充完整,这样,他们就会学得轻松,进步也快,兴趣和求知欲也会随之增加。

  总之,复*课教学,教师要根据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性,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以及不同的学*方式,更好地让学生理解和记忆所学知识,弥补以往学*知识的不足。还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和讨论等方法,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学生提供一个得以发挥的自由空间,进而达到提升知识、发展学生技能,并在最后的升中学考试中取得佳绩的目的。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是来自楚才学校六年级数学教师,今天很荣幸地能在这里学*各位老师教学经验,我教学经验谈不上,只说一说在工作中的一点感受,也就是数学总复*的策略,希望能与大家共勉。

  小学六年级数学总复*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总复*不同于单元复*,对学生来说,知识容量多,跨度大,时间长,所学的知识遗忘率高,对老师来说则感到时间紧,内容多知识综合性强,难以在短时间内取得明显的复*效果,因此这个过程的优化对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在这个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与总结,弥补学*过程中的缺漏,使数学知识条理化,系统化,从而掌握各部分知识的重点和关健,使学生学以致用,根据自己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复*的质量和郊果。

  1、充分了解学生、培养学生的兴趣

  六年级学生到了总复*时,很多学生会发现思想混乱,厌学情绪,出现这种情况原因很多,如学生心理和生理的变化,使得他们思想上有了变化,集中不了精力学*,还有的认为总复*的内容都是以前学过的知识,不必再听,也有学生认为自己学*基础差,怎么学也赶不上别人,所以得过且过,无心学*针对这些情况,我们老师必须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明确学*目的,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宽松、愉快的学*环境中乐意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讨论,动手操作,实验,大胆尝试等活动,无论学生做得是否正确,都予以肯定,表彰他们学*的主动性,从而让学生自然地达到主动学*的目的。

  2、注重指导学生复*方法,提高复*效率

  复*前,教师认真钻研教学复*指导说明,让学生明确毕业考试的方向,内容和题型,明确复*内容,指导学生合理分配复*时间,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复*进度,让学生心中有谱,克服盲目性,我教学时,首先用一半以上的时间指导学生复*课本的内容,重在复*教材中的重点难点,考点和疑点,方法是教师指导与学生自主复*相结合,学生在复*中查漏补缺,教师注重解疑和检查,然后再用四分之一的时间进行阶段复*,比如数的复*,几何知识的复*等,结合不同的复*内容,确定不同的重点难点,分类整理梳理,强化复*的系统性,选择有利于知识的系统化和其内在联系的把握,做到梳理、训练拓展有序发展,提高复*效果,最后用四分之一时间进行综合复*各种题型等等全面开展训练。

  3、注重教法,让复*省时、高效

  老师要准备好每一堂课,不管是复*基础知识还是复*重点、难点及要点,也不管是专题训练还是试卷讲评,老师对所授内容认其分析,精心准备,把握教材内容,提炼归纳教材的知识要点和训练重点,把握知识的广度和深度,重视对教材的使用,一般的复*课我采用以下一些教学课型:

  (1)回忆式复*

  课前,布置给学生具体的复*要求,一是复*回忆基础知识进行归纳整理。二是记录与此相关的问题和提问,如在复*《倍数与周数》时,教材只呈现“关于倍数和周数,我们学*了哪些内容,请你整理一下?”由于课前已布置学生回忆《倍数与周数》相关的基础知识,学生结合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归类整理,教学过程中,教师抽查部分学生对知识的整理情况,同时让学生口述重点、难点,教师予以指导补充。接下来就要要求学生对这部分知识在小学阶段是怎样运用的,以前在学*的过程中遇到什么问题?如分数的约分通分等都需运用《倍数与周数》的知识。

  (2)“帮扶式”复*课

  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则起到引导的作用,是学生学*的引导者、合作者,在老师的引导下梳理知识和巩固练*,即以归纳整理带练*,即先整理再练*。我边整理知识边练*,也可练*为主,整理为辅,就是先练*,在练*册中整理知识。

  (3)“融通式”复*课

  这一类复*课学*素材都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学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围绕一个主题,以问题解决为中心。贯穿全课,模式是创设问题情景—探索解决问题方法—再现和整理所学知识—提高发展。创新如在复*圆柱体的相关知识时,可以先出示,要挖一个直径为10米深5米的蓄水池,然后让学生自己根据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提取一些有关系的问题加以分析、解决,如(1)这个水池占地多少*方米?(圆面积知识)(2)要挖这样一个水池,需要挖多少立方米的土?(我往这个水池注满水,水的体积是多少方)(圆柱的体积与容积知识)(3)如果要在这个水池的四周及池底抺水泥,抺水泥的面积是多少*方米?(圆柱表面积知识)等,这样的情况,既可以起到梳理知识,又可以把所学的知识与解决实际问题联系起来。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