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小学英语“核心素养”教学研讨会学*心得范文5份

首页 / 心得 / |

  全国小学英语“核心素养”教学研讨会学*心得 1

  3月1日上午,我在学校领导的安排下,在实验小学参加了《小学英语教学研讨会》,听取了两位英语教师的讲课,受到了很多启发,使我开扩了眼界,有很深的感想。下面谈谈自己的体会:

  1、讲课教师素质高。教师精神饱满,与学生很有亲和力。语音语调优美准确,语速适中,与学生的配合很默契。新课导入新颖,能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看得出老师在这方面下了不少功夫。

  2、教学过程中,教师注意设法创造英语交际活动的场景,利用图片、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来增强学生的学*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教学内容由浅入深,难点解释的清楚,同时突出重点,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对重点内容进行操练及运用,使学生很好的掌握知识。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中密切配合,较圆满的完成了教学任务。

  最后市教研室主任结合目前英语教学状况,强调了实施有效教学的`重要性。针对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出了建议和要求。

  1、要加强自身的学*,熟读课标,通读教材,努力提升自身业务素质。

  2、加强交流,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

  3、加强研究,研究学生,切实解决好小学生英语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

  在今后的英语教学中,我要不断学*,取长补短,争取使自己的英语课堂变得丰富多彩,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英语学*环境。

  全国小学英语“核心素养”教学研讨会学*心得 2

  11月6日xx市教育学院组织全市小学英语教师在柳河县进修学校召开教学研讨会,共有200多名英语教师参加会议。xx市进修学校英语教研员邹老师、部分小学校长和各县区英语教研员参加了本次会议。会上,邹老师做了重要讲话,鼓励小学英语教学越教越好。柳河的薛老师、项老师,xx区的石老师向全体老师展示了优质课,得到了与会教师的好评。

  “任务型”教学是以具体的任务为学*动力或动机,以完成任务的过程为学*的过程,以展示任务成果的方式来体现教学成就的一种教学方式。在这种教学环境下,教师将一个或更多的教学目标融合到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让学*者在完成预先设计好的教学“任务”的过程中,更加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实现教学目标,以获得“即学即用”的'技能。任务型教学能使教学过程任务化,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以任务活动为主要教学途径,让学生积极“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它是*年来在语言教学活动中出现的较具影响的一种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和以人的发展为本的现代教学理论。

  本次研讨会由xx市教研员邹老师主持,共分为三大议程。旨在通过课堂展示、说课评课、专题沙龙等方式推进全市小学英语任务型语言教学范式的推广,全面促进参与该课题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在长青小学薛老师,实验小学项老师、xx实验小学石老师承担的观摩课上,三位老师凭借课堂设计合理高效、任务环节层层相扣、学生参与气氛热烈、语言阐述明确到位,获得了与会老师的一致好评。最后,英语教研员邹老师对“如何开展任务型教学”进行了详尽的专题讲座。

  他强调此教学法的特点是先学后教,在设置的任务链中进行做和用,从而自然*得语言。其主要步骤为教学准备——任务前的热身——布置总任务——报告准备——作报告——展优——反复报告——总结。

  这种既有专家系统理论辅导,又有具体教学展示的研讨模式让与会老师感觉受益匪浅,不虚此行。此次活动进一步了激发教师们在教学中的灵感,深入理解了任务型教学法的理念。

  全国小学英语“核心素养”教学研讨会学*心得 3

  1、 预设有趣语境,让孩子乐在其中

  叶建军老师的课给我们的深刻印象就是整堂课都紧紧围绕养宠物的话题展开。让孩子们身临其境,通过丰富生动的教学活动,层层递进,从易到难,让孩子们在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知识。我感觉这种方式很值得自己学*。在以后的日常教学中,我也要试着运用以下方法:首先,一节课的成功不是一蹴而就,要经过自己反复琢磨,不断修改;再者,要把简单教学内容丰富起来,不能单纯地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来教;还有,设计教学活动时,要把握一个原则,层层递进,由浅入深,让孩子们有一个接受,理解,锻炼最后掌握的过程;另外,要学会运用图片卡与词卡这种直观形象的教具来辅助教学。

  2、 让英语阅读成为一种*惯

  听了主维山老师的课,感觉实用性极强,对于我们北方学生来说正适用这种逐步积累,补充资源的方式。随后的讲座中主老师的教学理念对我的触动也很大,在日后的教学中也要慢慢渗透这些观念:(1)孩子们你们对学*有充分的自**,做那种学生是由你自己决定的,不是老师赋予的;(2)要在日常板书,或班级墙上张贴基础规则,每天学*;(3)养成阅读*惯要靠日常积累,因此*时可以布置简单的绘本任务,最后积少成多,孩子们的.阅读*惯也就此养成了。

  3、 上课那些事儿

  对于田湘军老师除了钦佩还是钦佩,听了整堂课感觉酣畅淋漓,意犹未尽。他活泼风趣的教学风格带动了全体学生,使整节课的氛围积极活跃,同学们的学*兴趣浓厚,完全感受不到学*压力,在玩中学,在学中玩。田老师设计的教学环节看似简单,但是紧紧围绕课程重点展开,让孩子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不知不觉掌握了重点。把歌曲,律动,游戏等教学活动精巧串联,营造愉悦教学氛围的方式,虽然现在自己的教学还不成熟,但我以后也要尝试锻炼直至运用熟练。

  4、 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思考

  刘宝杰老师的这堂课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不太成功,但是从中我也收获到了很多:(1) 备课一定要充分,这样课堂发生特殊状况时,才可以快速应变; (2)老师的课堂英语要尽量放慢语速,注意节奏与重读,这样才好让学生明白;(3)每一环节布置任务时,老师要先给予范例支持,让学生明白任务要求。另外刘老师教学耐心极佳,是很值得我们借鉴的。

  作为一名教育新人能够观摩到各位名师的讲座,真的是感到自己特别幸运,自己以后也要不懈努力,持续钻研,争取让自己的教学水*稳步提升,让孩子们也能在快乐的学*生活中成长!

  全国小学英语“核心素养”教学研讨会学*心得 4

  参加完这次xxxx小学英语教学研讨会暨xxxx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研讨会后,感触颇深,领略了几位老师的精彩授课,他们的英语阅读教学理念先进,教学方法灵活多样,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耳目一新,受益匪浅。

  阅读能力是英语语言能力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英语教学的目的之一,也是一种重要的英语学*手段。无论对于学生将来应试还是未来的生存发展,阅读都是一种非常必要的学*方式,也是学生获取信息的最重要的方式之一。小学是英语学*的起始阶段,在阅读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从几位老师的课上,我们都能从中找到以下一些共通点:

  1、几位老师都特别注意在上课之前及时给学生提供有关课文内容的背景知识材料和预*练*,指导学生预*。背景知识材料有助学生理解课文,也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其视野,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作好心理和知识上的准备。

  2、特别注重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对于不同课文,几位教师采用了不同形式导入新课,其中有提问、讲故事、设置悬念、介绍背景、观看影片、唱歌等。

  3、学生参与阅读实践的机会和时间特别充足。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解式"转向以学生为主体的'"任务式"。以学生为主体的任务式活动,让学生作为阅读实践活动的主角,并使阅读活动作为一种主动的、探索式的认知体验。在"任务式"活动中,教师多层次,多形式设计各种阅读活动,如设置学校拍卖会情境,角色扮演等。

  通过这次活动,使我对小学英语阅读教学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了解,我将把这次学*所得积极应用于我以后的阅读教学课堂中,并不断探索,优化阅读教学。

  全国小学英语“核心素养”教学研讨会学*心得 5

  1、预设有趣语境,让孩子乐在其中

  叶建军老师的课给我们的深刻印象就是整堂课都紧紧围绕养宠物的话题展开。让孩子们身临其境,通过丰富生动的教学活动,层层递进,从易到难,让孩子们在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知识。我感觉这种方式很值得自己学*。在以后的日常教学中,我也要试着运用以下方法:首先,一节课的成功不是一蹴而就,要经过自己反复琢磨,不断修改;再者,要把简单教学内容丰富起来,不能单纯地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来教;还有,设计教学活动时,要把握一个原则,层层递进,由浅入深,让孩子们有一个接受,理解,锻炼最后掌握的过程;另外,要学会运用图片卡与词卡这种直观形象的教具来辅助教学。

  2、让英语阅读成为一种*惯

  听了主维山老师的课,感觉实用性极强,对于我们北方学生来说正适用这种逐步积累,补充资源的方式。随后的讲座中主老师的教学理念对我的触动也很大,在日后的教学中也要慢慢渗透这些观念:

  (1)孩子们你们对学*有充分的自**,做那种学生是由你自己决定的,不是老师赋予的;

  (2)要在日常板书,或班级墙上张贴基础规则,每天学*;

  (3)养成阅读*惯要靠日常积累,因此*时可以布置简单的绘本任务,最后积少成多,孩子们的'阅读*惯也就此养成了。

  3、上课那些事儿

  对于田湘军老师除了钦佩还是钦佩,听了整堂课感觉酣畅淋漓,意犹未尽。他活泼风趣的教学风格带动了全体学生,使整节课的氛围积极活跃,同学们的学*兴趣浓厚,完全感受不到学*压力,在玩中学,在学中玩。田老师设计的教学环节看似简单,但是紧紧围绕课程重点展开,让孩子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不知不觉掌握了重点。把歌曲,律动,游戏等教学活动精巧串联,营造愉悦教学氛围的方式,虽然现在自己的教学还不成熟,但我以后也要尝试锻炼直至运用熟练。

  4、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思考

  刘宝杰老师的这堂课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不太成功,但是从中我也收获到了很多:

  (1)备课一定要充分,这样课堂发生特殊状况时,才可以快速应变;

  (2)老师的课堂英语要尽量放慢语速,注意节奏与重读,这样才好让学生明白;

  (3)每一环节布置任务时,老师要先给予范例支持,让学生明白任务要求。另外刘老师教学耐心极佳,是很值得我们借鉴的。

  作为一名教育新人能够观摩到各位名师的讲座,真的是感到自己特别幸运,自己以后也要不懈努力,持续钻研,争取让自己的教学水*稳步提升,让孩子们也能在快乐的学*生活中成长!


全国小学英语“核心素养”教学研讨会学*心得范文5份扩展阅读


全国小学英语“核心素养”教学研讨会学*心得范文5份(扩展1)

——小学数学教学研讨会学*心得菁选

小学数学教学研讨会学*心得

  当我们受到启发,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时,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可以不断更新自己的想法。那么要如何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数学教学研讨会学*心得,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数学教学研讨会学*心得 篇1

  20xx年4月21~23日我有幸参加了Z市农村小学数学“关注常态,聚焦高效”课堂教学研讨会。收获颇多,感受颇深。

  参加工作7年多来,从事语文教学五年之久,从事数学教学刚刚两年,也算刚刚起步吧!虽工作了两年,但对于数学教学的相关知识掌握的还不够深入。*三天学*了这些老师的课,茅塞顿开。无论是骨干教师的精彩课堂还是各位领导幽默风趣而又饱含哲理的总结,都深深触动了我。

  像读书一样,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人都有自己的观点。都能从不同角度发现每一位老师的闪光点,正如吕主任说的“用欣赏的眼光去看每一堂课,每一堂课都有许多值得思考的东西”。学会了欣赏,学会了思考,我们又何愁上不好每节课呢?在这十几节课中给我印象最深的要数吕老师的课,她的语言始终如一,无论孩子们怎么表现,她总有独到的评价,声音那么甜,那么美,听得让人陶醉;还有尤梅老师的充满着阳刚之气,语言刚劲有力又不乏和蔼亲切的生动课堂,从孩子们的表现中我们能感受到什么是真正的数学课堂,该怎样组织进行数学教育教学;再有王永胜老师的课,极富幽默感。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步步为营,题题渗透,每一个环节都能激起孩子们学*的兴趣,参与的信心。

  这些老师不仅给孩子们上了一堂极具特色的课,也为我们在座的各位老师展现了一节最原生态的生动课堂。但在大会即将结束的一刻,有一位老师的讲话深深触动了我,那就是张伟老师。年轻漂亮而又不乏青春的激情。她流泪的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自己,那是20xx年的4月,我参加了我们县(z县)组织的作文讲评课比赛,我让孩子们写的是《那一次,我···》,在讲评的过程中,我原本的预设只用到了开头,整个过程我顺着学生的思路走了,还好的是老师吹哨时,我顺利的.结束了这一课。但县教研室李老师在评课时,先肯定了我的闪光点,开头极具特色,能结合学生的实际导入作文的讲评。在接下来的评课中,我真的想找个缝钻进去,我当时的心里真的是这样。但我没有流泪,我只是默默地低着头在那里静静地听着······回来的路上我的眼前始终浮现着当时的画面,到了学校,回到宿舍,我哭了,很伤心。不是因为老师的评课流泪,而是在那里自责,为什么没有讲好呢?这件事深深影响着我,那也是我第一次

  走出去,第一次到一个大地方去讲课,至今那次讲课我仍记忆犹新,现在想来失败怕什么,不是有句话说吗,与其晚失败,不如早失败;与其早成功,不如晚成功。但愿我们还有机会走出去,展示自己的精彩。但愿这样的活动能像花儿一样常开,给我们搭建一个同台竞技的舞台。

  最后,愿我们能从今天的活动中收获未来,共创数学教学新时代。

  以上是我本次学*活动的小小体会,不当之处,敬请领导老师们批评指正。

  小学数学教学研讨会学*心得 篇2

  12月3日和4日我有幸聆听了刘松、张冬梅、杨秀清、钱守旺和王彦伟五位数学名师的示范课,一堂堂生动的示范课让我领略到数学深邃的思想。五位名师通过自己的课堂实践,给予了我们这些年轻教师最前沿的引领,最智慧的启迪。两天的学*让我*距离感受着名师们独特的教学魅力,耳闻目睹他们在课堂上的精彩演绎,让我学到了很多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教学理念。下面我就几位老师的课谈一下自己的感受。

  一、幽默教学,活跃课堂

  《乘法分配律》是一节枯燥的数学知识课,可在刘松老师风趣幽默加肢体语言的点拨下,整个课堂充满着欢声笑语。乘法分配律让学生在观察思考尝试中轻松达成,学生们能用不同的符号表示乘法分配律,真是难能可贵。

  整堂课,刘老师关注学生情感、兴趣,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无论课前的谈话还是课堂中的肢体语言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让学生快乐着,探索着。刘老师带领学生回顾已学知识,寻找乘法分配律的“踪影”(二年级的乘法口诀,长方形的面积),学生“温故而知新”,再一次让学生充分体验,经历学*的成功,进一步的加深了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和应用。整堂课学生都在兴奋、积极中与教师紧密配合,学生思维得到充分表现,享受着学*的快乐。

  联想自己的课堂教学,我终于明白:数学课要让学生爱学,乐学。老师首先要一切从学生出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向刘老师那样让课堂变得轻松、愉悦、高效、成功!

  二、把课堂交给学生

  大胆放手,把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中,有效学*,成为真正的学*主体,这是张冬梅老师授课的最大特色,这也恰恰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学生对“米”的认识是比较抽象的,而张冬梅老师通过各种巧妙的活动设计,帮助学生建立了“1米有多长”的表象知识。每一次的活动,学生们都完成的有序且有效。纵观整个课堂,在张老师的引领下,开展了各种各样的小活动,所有的活动都是围绕教学重点展开的,且衔接的十分流畅自然,让学生沉浸在活动中的同时,不知不觉的加深了对“米”的认识。

  张老师的课堂亲切自然,所有的活动都辗转自如,只有像张老师那样把课堂交给学生,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学*兴趣。

  三、激励学生,增强学生自信

  《鸡兔同笼》问题一直是小学阶段学生的弱点,学生难理解,难掌握,难运用。杨秀清老师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教学直观形象,从浅入深,从易到难,从抽象到形象,层层善诱,方法多样,引导学生步步了解,层层解决,深切了解到多种解题方法,从不同方法,不同角度帮助学生剖析解题思路,让学生深切了解了“鸡兔同笼”的理念,学生再面对这样的问题将迎刃而解了。

  杨老师授课最大的特点就是善于表扬和激励学生,这极大的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对学生进行鼓励教育,能使不同差异的学生都能在愉悦和谐的学*状态中,教学环境中茁状成长。

  四、激发学生兴趣

  数学的起点是培养学生以数学的眼光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增强应用意识。在《24时计时法》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钱守旺老师收集了大量的生活中的用24时计时法表示的时间(如:公交站牌上、火车票上、邮局开箱时间等),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整堂课,所有的内容都为孩子们提供了思考、交流得*台,每一个信息的设置都在不经意间引领学生进入了更深层的思考,这样的课堂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课堂中,学生有了学*的兴趣,才会主动学*,把学*当成一种乐趣。

  五、亲切教学

  《图形的旋转》是小学数学中较抽象的一节课,而王彦伟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化抽象为具体,很好的完成的这节课的教学。王老师对多媒体课件的准确运用,使旋转的表象在学生的头脑中形象、生动地建立起来,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练*、训练到位,使学生对知识学以致用,得到了巩固和提高;较复杂图形的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学*和探索的`兴趣。

  王老师给人最大的感觉就是亲切。整堂课,王老师始终面带灿烂的微笑,对于学生漂亮的发言,给予肯定和赞扬,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对于回答不出或回答不完整的学生,王老师耐心地加以启示、引导和点拨,让学生处处时时感受到老师的温暖,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缩短师生心理距离,营造了宽松和谐、自由活跃的课堂氛围。

  虽然只有短短两天的时间,但五位名师的精彩授课让我感受颇深,受益匪浅。现在的数学课堂教学不再是单一的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而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探究,师生合作交流的愉快的课堂活动。学生的自信,学生的学*,离不开教师的引领、呵护和赏识。师生在课堂中不再是原来传统教学中的传授者和接受者,施与者和容纳者;在现在课堂中学生才是学*的主人,教师是学*活动中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会总结经验,找出教育教学方面的差距,向教育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们学*,教坛无边,学海无涯,在以后的教学中,以更加昂扬的斗志,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

  小学数学教学研讨会学*心得 篇3

  我很荣幸能去参加Z市农村小学数学“关注常态、聚焦高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这短短的三天之内,我觉得自己收获很多,下面简单的介绍一下我的感受!

  我是一个刚刚参加工作不到两年的大学生,深处在农村基层!在这以前我从来没参加过数学研讨会,也没到县里听过数学讲课。因此,在*时的教学中,我都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和思路去上课,这次听各位名师的讲课,觉得自己还真像一个处于懵懂的小姑娘,对于教学,对于备课,对于上课,真的是一无所知!

  我觉得让我感受最深的是,要渗透理解教参!教参都是每位老师一本,但是,在我们基层的教师,很少重视教参,甚至就把它当成一个摆设,在讲新课之前从来不去看,或是很少看。我自己也是这样。有时间的时候就把教参拿过来看看,对着课本理解本节课是怎么上的。没时间的时候,直接拿着课本就去上课。听了各位老师的讲课之后,才恍然发现,每位老师的教案设计都离不开教参!因此,把握好教材,渗透好教参,是我以后要认真改正的地方!

  关于怎么处理好“教什么” 与“怎么教”的关系。对于这两个词,每位教师的理解不一样,课的重点及流程就不一样,因此把握好“教什么” 与“怎么教”的关系很重要。通过这几天的学*,我的理解是:“教什么”是让学生知道本节课学什么的,能在下课的时候明确本节课内容;“怎么教”就是教师的课堂设计,这包含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流程的设计,练*题的设计,以及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因材施教及处理课堂上突发事件,一步一步吸引学生认真的听你的课,达到高效的课堂!因此,在这里我重新定义了自己,在以后的每一堂课,要给学生明确传达我这节课教的是什么,以及注重自己的课堂设计!

  “同课异构”真的让我领略到了名师的风范!同是一个课题,效果却不一样。她们的语言有的干练,说话不拖泥带水,课堂严而有序;有的幽默风趣,使学生在欢快的气氛下愉快的学*,课堂生动活泼!不管是什么样的课堂,听她们的课,真的是一种享受,视觉和听觉上的享受!我记得非常清楚的是徐银老师的活动操,我没想到在枯燥无味的数学课上竟然可以做一个简简单单的活动操。这让我很受启发。当然,普通老师上的课也很精彩,尽管不是特别出色,但对于我来说,确是非常精彩的。要是我自己站在讲台上,面对台下将*400位听课的老师,或许我根本没有胆量讲下来,但是她们做到了,这很值得我学*!

  在这三天中,让我最欣赏的我觉得是各位教研员以及于江美科长对于各位老师课的`点评。他们听的很仔细,评价的也很仔细。首先把本课题所处于的基础地位及以后为哪些课做了铺垫都进行了分析。其次,分别点评了本节课的优点和不足之处。我在听完各位老师的讲课之后,就没想到那么多,甚至觉得她们的课上的都很棒,没有什么缺点。但是各位教研员的点评是那么的详细,那么的到位,好像就是他们自己在讲课一样。还有于江美科长,不仅把各位老师的课点评的恰到好处,而且把整个小学阶段关于计算的加减法分析的很独特!从这就可以看出,人的思考至关重要!同是一堂课,同是一个人讲,同是一个时间及地点,为什么人的收获就不一样!

  古人有句话,“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也正如于科长说的那样,不管是驻城的还是联小的,都要有一颗为学生负责的心。我很赞同于科长说的话。作为一个老师,就是要为学生负责,而不是为了教而教。我很喜欢学生,也很喜欢我这份职业。虽然成长环境和工作条件相比县城来说不是很好,但是我会尽职尽责教好每一位学生,为每一位学生负责。

  这三天的学*,让我受益匪浅!感悟也很多!我还年轻,要走的路还很长,在成长的过程中可能会磕磕绊绊,但是我会坚守自己的信念,爱护每一位学生,不管是优秀生还是学困生,我都会一视同仁!“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我愿意为教育事业献上我的一生!

  小学数学教学研讨会学*心得 篇4

  20xx年4月20日至22日,实验学校选派青年教师郑莎莎、孙亚灵在西安空军工程大学体育馆参加了“名师之路”20xx年春小学数学教学“未来课堂与问题化教学”观摩研讨会。

  会议历时三天,俞正强、唐彩斌、牛献礼、刘延革等15名小学数学界专家做了数节精彩纷呈的示范课和报告,他们流畅的课堂教学、愉快的课堂气氛、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无不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俞正强老师执教的五年级《植树问题》,抽丝剥茧,把看似抽象难懂的几个公式归类到“段”和“点”的关系上,把最本质的东西简单、实在的教给学生。在学生不能及时举出例子的情况下,鼓励他们联系生活,让每位同学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使学*不再枯燥乏味。应用环节也能紧靠生活,让学生亲身去体会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又印证了不变的规律:占了几个“点”,少种几棵树。在巧妙的问题设计和恰到好处的引导下,带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解决生活中的“一类”问题。

  牛献礼老师执教的五年级的《打电话》一课,是对“以学定教”的充分体现。把教材中的“15人”改成3人,如何尽快通知到所有人的问题就变得简单易分析,学生能更快地接触到问题的本质。学生经历了独立完成、同桌交流、汇报展示和教师引领的过程,自己得出重点知识“知道消息的人都去通知”,从而进一步验证猜想、发现规律。整节课始终围绕着学生的学*展开教学,教师的每一次追问都是为学生的学*体验做铺垫,最后的计算部分就显得自然而然、水到渠成。充分印证了体验式学*是为学生提供感兴趣且有意义的数学活动。

  秦莹老师的《一分有多长》,亲切自然,美妙的就像一首歌。课前的“经典咏流传”是前奏,引出关于用时的问题;精美的课件展示出的钟表是渐进,带领学生一步步体验秒针的变化规律;孩子们的两个活动是高潮,让学生体会到一分钟是多少秒、以及时间不以人的感受做转移;深情的话语小结是尾声,温柔且坚定的语气,学生在放松的状态下有了更好的收获;几个小练*的设计结束,贴*生活的练*,巩固了所学,同时结束亦是开始,学无止境,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整节课浑然一体,堪称享受。

  罗明亮老师的授课教会了我们一句话“人间至味是清欢,课堂至味是道理”。给六年级的同学解决他们五年级就存疑的.一个问题,让学生敢于去自己提出提问、自己通过探寻去明白道理,继而通过道理去解决问题。教学不应该只知道“是这样的”,而更要知道“为什么是这样的”,要让学生去深入思考知识背后的道理。在不断地追问中让问题引向深入,分享见解,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惯。这样的课堂不正是我们所追寻的吗?

  周卫东老师的《小鸭在哪里》则让我们看到了学生创造力的惊人之处。整节课的风格极具童趣,通过一个个生动的小鸭的例子,给予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其自由生长,继而引导学生一步步探寻深化、收获成功。这样的学*才能让人真正看到孩子学*的模样,体会到他们知识的增长,相机诱导、顺势而为,做到让学*真正发生。

  这些专家名师们的课各具特色,但同样的都做到了紧贴教材和生活。同样关注了学生数学素养的生成,培养了孩子们优良的学*品质。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亲自体验,达到知识的融会贯通,明白所学的本质道理。精彩的专题讲座更是一个个先进教育理念的呈现,给我们的灵魂以不同程度的冲击和洗礼。让人深刻感受到思考和成长。

  会议的一首插曲令人印象深刻,歌名叫做《梦在前方》。“没有什麼能阻挡,风浪再大又怎样;只需要一双手掌,就有征服的力量。”对于年轻教师来说,这些专家前辈们用他们丰富的经验和阅历,为我们的专业成长提供助力;对于学生来说,我们又何尝不是他们背后的推手呢?要想传授给学生知识和能力,作为教师就应努力提升自己,引领学生体会思维成长的快乐,帮助他们完成自己的人生梦想。

  走*名师、聆听名师,这次观摩学*让人深切领略到了大师们别样的人格魅力和课堂风采。教育是一门艺术,艺术则是用心创造、执着追求,坚持不懈。成功无止境,起点总是零。教师易,名师难。我们坚信,风雨之后必能见彩虹!

  小学数学教学研讨会学*心得 篇5

  数学教学是一门创造性的艺术

  20xx年12月3日至4日,全国名师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观摩会在德州举行,非常感谢学校给我们提供这么好的学*机会。在这次活动中,我领略了几位名师的教学风采,欣赏了他们高超的教学艺术,同时也感受到了他们对数学教学执着的追求,使我受益匪浅。无论是从他们的课堂上还是报告中,我都能深切地体会到数学教学是一门创造性的艺术。

  在第一天上午的教学观摩活动中,我们就欣赏到了杭州特级教师刘松的课,让我们一饱眼福。刘老师幽默的语言,独特的教学风格不仅深深地吸引了学生,也吸引了在座的各位老师,当课堂结束,孩子们坐着还不想走的时候,我就被感动了,刘教师正是通过自己的“创造”,让他们“感觉”乘法分配律的本质,为学生展现出“活生生”的思维过程。杨秀清老师的鸡兔同笼以巧妙创新的`设计让学生沉浸在探索研究的氛围中,真正达到了其乐融融的课堂效果。张冬梅老师是一个爱数学的老师,是一个爱钻研教材的老师,也正是如此,她可以用创造性的教学设计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可以在互相地配合与协作中,使师生关系变得融洽,创设民主和谐的学*活动气氛。钱守旺老师在数学教学中,大量地运用丰富多彩的多媒体素材辅助教学,还有他的20个课堂教学主张,都让我大开眼界,数学教学不仅仅是科学,更是一门创造性的艺术。在深刻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才是最高境界。数学从表面上看来是枯燥乏味的,然而却具有一种隐蔽的、深邃的美,一种理性的美。数学美是数学科学本质力量的感性与理性的显现,是一种人的本质力量通过宜人的数学思维结构的呈现。是一种真实的美,是反映客观世界并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科学美。最后王彦伟老师的《图形的旋转》将数学的这种美呈现的淋漓尽致,使数学教学过程成为了对数学美的一个反映过程。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学*各位名师的方法、经验,以富有审美价值的独特的方式方法,创造性地组织教学,使教与学双边活动协调进行,使学生能积极、高效地学*,使学生感受数学教学美的教学技能技巧。

  小学数学教学研讨会学*心得 篇6

  十月底,跟随校领导前往北京学*,聆听了俞xx等几位国内名师的精彩展示课,以及吴xx等几位大师的点评和报告,使我受益匪浅。印象比较深的是俞xx老师的《*均数》和强xx老师的《圆的认识》。

  俞xx老师的《*均数》,首先是出示课题“*均数”。让知道*均数的学生在一边,并问他们什么是*均数?说不明白的回去坐着,活跃了课堂气氛。然后出示一个题目:小明60米跑了五次,分别是15s、10s、12s、14s、12s,第六次跑60米是多少s?有的学生说:15s太慢,10s太快,12秒正好。有的学生说14s也行。学生对12s和14s进行了讨论,然后学生说13s正好。学生就问:13在这组数据中没出现过?俞老师老师通过在黑板上竖着摆放吸铁石,竖着5个表示15s,竖着2移动,让它们*均起来,正好是13块,而且一样高。俞老师说,13就是这组数据的*均数。学生问:13s出现过,为什么可以?另一名学生说:*均数不一定是出现的数。前五次没有跑13s,并不代表以后不能跑13s。通过这个题给学生讲解了*均数的算法,后进行了练*。

  课结束后,吴xx老师问学生,老师直接给你算*均数的公式不久完了,为何还要上这节课?学生的回答有:通过举例子和生活的联系,使得自己更加明白*均数的作用。如果直接给公式,就感觉很生硬,不太明白。然后老师给学生说明了一下13是怎么来的,*均数是虚拟的数,反映一组数据的整体情况。

  *均数是虚拟的数,反映一组数据的整体情况。学生虽然以前接触过,但老师通过让知道*均数的学生讲什么是*均数,让他们意识到自己了解*均数不真正意义上的*均数,还需要学*。再次老师通过竖着摆放吸铁石,直观的看出和理解*均数。

  强xx老师在课前先和同学们进行了课前交流。师:老师手里有个东西,生:系着绳子的球。然后老师拿着绳子的另一端,手不动。让小球在空中旋转。小球的轨迹是什么?生:圆。师:怎么画?学生说了各种方法。师:画的时候要注意什么?然后通过微课出示了正确的画法。师:那怎么在操场上画一个大圆?学生经过讨论,一根绳子绕一个点一周。然后师生画圆。学生发现:老师用绳子画的很圆,而学生用松紧带画的不圆。老师问为什么?松紧带长度不定。得出了定长。老师问学生:圆和以前学*的图形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对圆进行了定义,圆心、半径和直径。然后进行了练*,通过练*得出它们的特点和半径与直径的关系,并强调出在同一个圆中。

  自己以前讲过《圆的认识》,通过对比感触很多。原先的课,是直接教学生圆的画法,然后找直径与半径的关系和特点。

  而强老师首先是圆的画法,老师通过演示和互动得出画圆定点、定长、旋转一周。再次圆的特点,半径、直径、边线的.特点讲的很透彻,是学生自出探究得到的,而不是老师告诉的。

  通过学*,受益匪浅:

  一是告诉学生公式和学生自主探究出公式,学生的感受是不一样的。

  二是对于一些知识点,多让学生去说去做,学生在说的过程中,知识点就会闪现出来。

  三是多让学生动手操作,尤其是图形的学*。小学生想象能力比较差,通过操作可以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

  四是对于数与代数这块,学生理解计算方法的算理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

  五是*时教学中注重化曲为直和割补法等方法的渗透,不要等着用时才让学生想。

  小学数学教学研讨会学*心得 篇7

  4月18日我有幸参加了在Z双语实验小学举行的Z市农村小学数学“关注常态、聚集高效”课堂教学研讨。为其3天的听课、评课活动让我感受颇深,承载了满满的收获。

  在这三天里,我听了来自不同县区的12节课,这些课都属于计算课,是我们*时最难作为公开课开课的内容,因为我们很难将算理和算法做到巧妙的结合,很多时候我自己也不是特别清楚,经常把算理讲糊涂了,而学生只是学到了算法,很难做到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在这4节同课异构的课堂上,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受益匪浅,特别是加上3节课后教研员以及于科长的点评后,真是豁然开朗,他们把每一节课进行深刻的剖析,以及详细介绍了这个课题在小学阶段所处的位置,以及前后联系做了清楚的分析,之后还逐一分析了每节课的优点与不足,梳理出了值得我们借鉴与学*的地方,也提出了存在的问题。

  下面我就谈谈关于听五年级下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感受:吕健老师的《同分母分数相加减》一课,在操作前,教师就复*了整数、小数的加法,用了摆小棒等方法让学生明确加法的本质特征是相同单位相加,也有效地把整数、小数、分数加减法联系起来,达到了知识的融会贯通。在操作过程中,老师不停的启发学生去思考。整个过程目标明确,秩序井然,思维活跃,学生参与度高。为了上好一节课,我们可以看出吕老师背后的`努力,她能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这节课进行彻底的挖掘,以及将整数、小数、分数加减法联系起来,这是值得我学*的地方,这样我们的课堂就不止是孤立的一节课了,而且从学生的思维角度来想,数学是相通的,增加他们学数学的乐趣。而王永胜老师执教的这一节课《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有是不一样的精彩。王老师真的是幽默与智慧并存,轻松与严谨同在,让学生学的开心,听课老师不觉得累,这就是好课。这节课的练*环节是我特别欣赏的,王老师设计了大量的学生活动,同学们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他们完全投入其中,课堂气氛异常活跃。练*环节的设计可见王老师是大费苦心呀,但是设计我认为堪称完美,最后还以知识数的形式结束本堂课,也是注重了知识的内在联系。

  这次的学*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位老师就是一小的孙成美老师,年龄将*50,但用他们教研员的话来说还一位资深美女,最重要的是她对课堂的执着,和对教学教法的不懈的研究值得我学*。听了她的课,使我领略到她的教学风采,让我明白课前要精心预设,精心备课,深入研究教材,上课要精讲多练,从学生现阶段的心理特点入手,让学生动脑想,动口说,动手做,通过小组合作学*,共同参与知识形成过程中。在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要多向她学*,以严谨的教学态度,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

  以上是我在听课中的一点体会和心得,我要在学*的基础上更加努力的去钻研教学,做到能与学生联成一片,使自己的教学得到长足的发展。

  小学数学教学研讨会学*心得 篇8

  十月底,我跟随校领导前往北京学*, 观摩了俞XX、刘XX等几位国内名师的精彩展示课,以及吴XX等几位大师的点评和袁XX等几位专家的报告,使我受益匪浅。令我感触较深的是俞XX老师的《*均数》和强XX老师的《圆的认识》。

  第一天先听的是俞XX老师的《*均数》。首先,俞老师先了解了一下学生对于*均数的掌握程度,同时活跃气氛。出示导入题目:

  二年级的学生测60米跑,并且要把测的成绩填表。小明跑了5次,分别是15秒、10秒、14秒、14秒、12秒,小明跑60米需要几秒?老师说出情景:小明一开始填了一个15秒,他考虑了一下,擦掉了。又填了一个10秒,后来又擦掉了。他应该填多少合适呢?

  师:为什么把15秒擦掉?

  生:太慢了。师:为什么把10秒擦掉了?

  生:太快了。

  师:最快最慢都擦掉了,那填多少合适呢?

  生:在10秒~15秒之间。之后学生讨论,最后得出13秒是合适的。

  师:小明没有跑过13秒啊,怎么能是13秒呢?有的学生就说,*均数不见得是跑过的数。老师说说5次都跑过哪些秒,然后问:第六次可能是几秒?第七次呢?……

  师:每次都会离13较*,(小磁铁展示,把五次的成绩*均为13秒的过程)

  师:13秒在最中间,虽然没跑出来过,但是接下来的跑步可能会出现13了,13反映了他的真实水*。

  师:正好反映真实水*的数为*均数。接下来老师又问了几个问题:

  (1)举例说明什么地方用到了*均数。

  (2)为什么要学*均数?这些题目有助于学生拓展关于*均数的用处以及加深归于*均数的理解。最后,老师又出了一个课堂练*,内容是这样的:男生女生投篮,男生有5人,分数分别为:4、7、5、4、5。女生有4人,分数分别为:7、3、5、9?问题是哪一组的水*高?解决这个问题之前,老师又问了三个小问题

  (1)怎么来比?

  (2)如果男生组去掉最后一个,会比较吗?这个问题意在拓展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既可以比较总分,也可以比较*均数。

  (3)两组人数不一样时,可以比总数吗?应该比什么数?怎样比?此时,需要比较的就是*均数了。通过这个题目,培养了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最后,老师总结:*均数是一个什么数?生:真正水*的数,中间数。通过听俞老师的这节课,首先感受到的是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更有利于孩子的思维活跃与学*。然后是教师教学首先要自己对于教材深挖,吃透教材,努力做到每一个字都有它存在的意义。

  听的.第二节课是强老师的《圆的认识》,强老师的课堂气氛幽默风趣,很大的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热情,我个人也比较喜欢这种教学风格。课的开始首先用教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之后导入对画圆的探究。老师是用一个个的问题来引导学生的学*的,主要由以下几个问题:

  1、怎么画圆呢?引导学生大胆想象画圆的方法,开拓思维。之后,请学生在纸上尝试画圆。让学生实际的体验,从实际体验中发现问题。

  2、用圆规画圆要注意什么?请学生大胆的发言,由于学生已经有了实际的体验,基本上学生自己就能总结出来画圆要注意的地方。这时老师再出示正规的画圆视频,看完后学生再一次尝试画圆,加深对画圆应注意的点的理解。

  第三个环节是对圆的各部分的探究。由在操场上画圆引入对画圆工具的探讨,进而引入用绳子画圆。由老师(用普通绳子)和学生(用松紧带)在黑板上进行画圆比赛,引入对画圆时相同点的探究。此时学生很容易总结出来相同点有:定点、定长、旋转一周。又问圆与正方形,长方形,*行四边形的不同?学生说一说。接着顺理成章的引入对圆的各部分的介绍。为了加深对各部分的理解,老师出了两个小问题:

  (1)在画出的圆里找出圆心与半径,并画上。

  (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半径是怎样的线段?然后由半径引入直径的学*,出示图片,请学生判断是否是半径,不是半径而是直径。老师出示判断题请学生判断是否为直径,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直径是怎样的线段,加深对直径的理解。最后就是课堂练*了。

  1、举例说一说生活中能清楚看到圆心和半径的圆。

  2、选辐条安装车轮。安装一个半径为3分米的自行车车轮,选什么样的辐条合适?有2分米、3分米、5分米、6分米的,请学生说一说选3分米的辐条的原因。得出半径长度都相等。由这个问题引入对半径的数量的探究,圆的半径有无数条。请学生说一说选6分米的辐条的原因,进而得出直径=2半径,又问在不同的圆上也可以吗?进而得出结论,在大小一样的圆上,直径=2半径。

  听完这两个老师的讲课,我明白了以下几点:首先,轻松的课堂氛围更有利于学生对于知识的接受,学生的思维能迸射出更多的火花。其次,就是讲课时对于知识传授的梯度一定要把握好,一环扣一环,引导学生水到渠成的理解知识。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对课本,对学生有足够的了解了。

  小学数学教学研讨会学*心得 篇9

  自4月18日,Z市农村小学“关注常态聚焦高效”课堂教学研讨会如期举行。为了让更多的农村教师参与活动,共享成果,于科长将会议分别设在了Z和罗庄,确定了5个课题,分别由农村教师和省市级教学能手同课异构。同课异构是一种很有效的教研形式,像这种骨干引领式的同课异构更是总给人茅塞顿开的感悟,备课和试讲时纠结的问题在课堂上总能悟到突破的方法。

  对于我们来说,本次研讨会上还承担了一节公开课的任务,准备的过程中我们很紧张,毕竟是第一次带着一节课来参加会议,但是过程中老师们呈现出的真实灵动的课堂和于科长思维导图形式的教材剖析,深刻触动了我的思想和灵魂,让我突然体会到成长的境界应该是这样的:保持一颗淡定的心,从容面对,快乐成长。

  在Z老师和Z老师的课堂上更是表现出不一样的成长,但同样的从容。

  一、“家”有一老,如有一宝

  原来在一些活动中也见过Z老师,但没想到孙老师年龄有这么大,如主持人介绍的62年的资深美女。眼前的孙老师怎么也无法与50岁划等号!(按我们农村的*惯,年龄总要比实际的多说出一岁来,名曰:虚岁。)

  在孙老师的课堂上我体会到了什么叫“从容”。她从容的说着“图”,从容的`说着“理”,从容的说着“法”,从容的与二年级的孩子们一起学*着,一起收获着。感动啊。

  在孙老师对笔算乘法的讲解中,我体会到的是积淀,是厚积薄发。我在想,怎样努力,我才能成为“你”?

  我知道,我需要一个方向,一个可以指引着我努力的方向。

  二、文思泉涌的Z老师

  在Z实验学校的研修班培训上,Z老师一番“既生瑜何生亮”的精彩点评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今天张老师呈现的《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更是令我佩服得五体投地。课的开始,张老师分别出示3根小棒、3捆小棒,合在一起怎么列式?加法的意义自然而然就出来了,这种形与数与理的有效结合,与我们的设计相比,真不知是高了多少倍!

  (一)算理、算法有机结合

  几天的计算课教学研究,一直对引导学生将算理探究到什么程度不能释怀,相信通过今天张老师的课和于科长的分析,我们都各有所“悟”。正如张老师借用刘良华教授打的一个比方:如果有人问你会骑自行车吗?很多人会说“会”,如果问“说说是怎么骑的”,相信很多人都说不上来。就是啊,会骑是目的,会骑就可以了,为什么非要讲是怎么骑的呢?这一观点和Z会场上Z老师“明算理、扔了它,抽算法”的看法不谋而合。就好比电脑键盘上的字母,我会盲打,但你如果问手指底下哪个字母在哪儿,完整说出排列的顺序,可真说不完整,不知盲打高手能不能说好。学生在练*时如果只是一味的说算理,没有时间去动手算一算、练一练,恐怕什么算理也就都掌握不了了。不是批评谁,而是共勉,共思考。

  (二)练*充分,形式丰富,基础扎实

  张教师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采取“合作摆小棒————展示摆法————整理、归纳算法”的教学层次,引导学生在一系列摆、想、说、议、听的活动中,学会新知。摆小棒是直观感知,拨计数器是抽象到数位,最后过渡到不用计数器,由具体到抽象逐步深入,使抽象的算理形象化。促进学生对算法的掌握和算理的初步理解。这样的教学,既发展了学生思维,又将学生的自主学*,合作交流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落到了实处。尤其是同桌合作学*,既有合作又有独立的思考,学*效果真好。

  (三)语言经典富有启发性

  张老师的语言越品越有味道,现摘录几句——

  1、学具不是玩具;

  2、看这一次谁能得到最佳合作奖;

  3、聪明的人想出了更简便的工具—计数器;

  三、“让我参与,我会完全理解”

  这一标题起源于一句名言:告诉我,我会忘记……给我看,我能记住……让我参与,我会完全理解。的确,这次活动对于我们来说真的非同寻常,除05年我参加市讲课比赛后,这是我第一次带着一堂课来到这么大的舞台,心里很紧张,也很不自信,多次跟在讲课的杜老师后面唠唠叨叨,嘱咐这嘱咐那的,不知杜老师烦了没有。我们的设计,我们的课堂,都有许多不完美的地方。

  但我们很欣慰研究的过程,一路走来,我们研究这堂课,走进这堂课,又走出来审视这堂课,今天又再一次走进它,磨课过程中的酸甜苦辣,我们的辅导团队中的每一个人都有深刻理解,因为我们参与着,理解着,成长着。基于充分的研究,观王永胜老师的课和吕健老师的课时才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哦,原来这个环节这样上更好”……这是我们在听他们两位名师课时经常发出的感慨。正如刘湘俊主任所点评的:有差距很正常,没有差距就不正常了。事实的确如此,但我个人感觉杜玉安老师综合素质真的不错,磨课的过程中也都有提升。除了讲公开课的经验缺少以外,其他比如对教材的挖掘和思考程度不深等欠缺之处,与我们辅导团队的水*有限不无关系,尤其是我。

  其他各位上课的老师也各有自己的优点,不再一一赘述。

  保持一颗淡定的心,我们勉励自己像于科长那样深入研究教材,既刻苦又努力,早日达到“站在教材上教教材”的境界,才能从容预设和驾驭课堂,淡定,从容,快乐成长。会议结束了,思考仍在继续,研究的脚步不会停止。

  小学数学教学研讨会学*心得 篇10

  银色的十二月,我带着渴望知识,渴望提高,渴望发展的心情,来到了小学数学观摩研讨会。有幸听了刘松执教的《乘法分配律》、张冬梅执教的《米》、杨秀清执教的《鸡兔同笼》、钱守旺执教的《24时计时法》、王彦伟执教的《图形的旋转》,印象非常深刻,收获颇丰,感触良多。下面,就几节深有感触的课谈一下我自己的体会。

  《乘法分配律》是一节枯燥的数学知识课,可在刘老师风趣幽默加肢体语言的点拨下,整个课堂充满着欢声笑语。一节课的只是在延伸,快乐在持续。乘法分配律让学生在观察思考尝试中轻松达成,学生们能用不同的符号表示乘法分配律,真是难能可贵。整堂课,刘老师关注学生情感、兴趣,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无论课前的谈话还是课堂中的肢体语言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让学生快乐着,探索着,并时刻体验着成功的快乐。如当一名学生概括乘法分配律就是把一个算式时,刘老师适时赞赏“你真厉害”,我想当学生听到老师这句话时,他的大脑会高速运转,心里比吃了蜜还甜。我终于明白:数学课要让学生爱学,乐学。老师首先要一切从学生出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向刘老师那样让课堂变得轻松、愉悦、高效、成功!

  应该说,学生对“米”的认识是比较抽象的,张冬梅老师通过各种巧妙的'活动设计,帮助学生建立了“1米有多长”的表象知识。而每一次的活动,学生们都完成的有序且有效。

  大胆放手,把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中,有效学*,成为真正的学*主体,是这堂课最显著的特色,这也恰恰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纵观整个课堂,在老师的引领下,开展了各种各样的小活动,所有的活动都是围绕教学重点展开的,且衔接的十分流畅自然,让学生沉浸在活动中的同时,不知不觉的加深了对“米”的认识。

  钱守旺老师的《24时计时法》,让我们感受到稳中求活,活中求实,实中求新,和谐自然的教学风格,有水*没架子的教育者。他借用陶行知的一段话说:“生活、工作、学*倘使都能自动,则教育之收效定能事半功倍。所以我们特别注意自动力之培养,使它关注于全部的生活工作学*之中,自动是自觉的行动,而不是自发的行动。自觉的行动,要适当的培养而后可以实现”。

  这次学*收获颇丰,给了我们一个新的教学上的起点,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关注每一个学生开始,从尊重每一个学生开始,从满足每一个学生的需求开始,,从善待每一个学生开始,,从开启每一个学生的智慧开始,从改善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开始,从改善倾听能力开始,从改善教学策略开始,从提升自我生命质量开始......

  小学数学教学研讨会学*心得 篇11

  20xx年4月21日——23日,我很荣幸的参加了在Z区举办的,农村小学数学“关注常态、聚焦高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会上13位教师采用“同课异构”的形式为我们展示了身边的计算课的常态课堂。农村联小、村小的教师能走上全市的课堂和省市教学能手同上一节课,*距离的感悟名师的指点,史无前例。与会教师之“多”,实为罕见,整个会场,挤得水泄不通,坐两人的位子都临时安排了3个座位,走道处都挤满了听课的教师。听课教师几乎都提前1个小时到达会场,详细记录,仔细聆听,认真思考,会场秩序之“好”,绝无仅有。在这样激情高涨的会场里,我能欣赏到每一位献课教师的执教艺术,能为课堂中出现的每个问题质疑思考,能领略献课教师们的课前构思及课后反思,更能聆听教研专家高屋建瓴的评课,能够和教研专家们、联小、村小老师们一起关注、反思常态课中的计算课教学,我有以下感悟:

  一、课前要备“教什么?”

  从执教老师的课前思考可以感受到他们是如何利用教参、把握教材的。特别是Z老师、Z老师谈的课前思考,给我印象最深刻。他们既思考了学生已经学会了哪些知识,找准学生的实际的知识起点,又站在学生的位置思考教材是不是适合学生生活实际,如Z老师在执教《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因为教材中“八分之三张饼的说法不符合生活实际,不是生活中的自然状态,加之一块饼与八分之一张饼模糊,难以区分,就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学生需要什么,大胆取舍了教学情境。正所谓:情境是知识的外衣,算理是算法的拐棍。

  二、备课还要备“怎么教?”

  计算课教学本身就乏味,教师不乐意上,学生不喜欢学。Z老师为我们指明了上计算课的方向:“有情、有趣、有法、有效。”用数的组成、直观图形,当拐棍,理解算理;用分层练*、小组竞赛、容易沟通的语言,引发学生的学*兴趣。

  三、计算课要有“总路子”,体现算法多样化的同时优化算法。

  1、复*导入,重视口算;2、尝试解决问题,加强估算,探索交流归纳过程、理解算理;3、巩固应用,分层练*。

  四、数学教学中的问题,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己动口,动手,动脑去解决。

  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尝试,主动去探索问题,教学可采用“讨论式”、“合作式”等教学模式,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思考和发表意见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成为数学学*的主人。

  五、数学教师要锤炼课堂教学语言;要准确、具体、及时的评价学生的点滴进步。

  几位名师的教学语言,简洁有力,富有鼓舞性和亲和力,给我们的课堂指明了方向。

  六、细节决定成败。

  名师的课堂引领我们注重课堂上的每一个细节,细到每个环节的预设、学生回答问题的每一句话,名师们都用敏锐洞察力,机智的教学方法引导着学生去探索、理解、归纳数学知识。

  于科长的每次画龙点睛般的点评,都把会议推向高潮,她一针见血的指出:课堂教学要找准学生的起点,把握本课的切入点,关注知识的重点,抓住课堂生成点,突破知识的难点,落实学生的终点,不可*均用力,教师不要包办,要引导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用自己的方法总结归纳算理,优化算法。

  于科长还语重心长地劝勉老师们:要总结梳理数与代数中的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运算的知识体系在各册的分布情况及规律,这正是指引教师增加深厚的知识储备,在课堂的深度和宽度上下功夫,可谓用心良苦啊!我的心灵又一次被震撼了,王善宏老师的“学校而不叫教校”的富有哲理性的话语,令人深思;吕慎光老师的幽默机智的点评,催我们思考;Z老师说的:“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之后我们就都拥有了两种思想。”我愿意带着专家们给我们的这些思想,踏踏实实走好教学教研之路。

  小学数学教学研讨会学*心得 篇12

  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活动学*心得:课堂因生成而美丽

  12月3日,听了刘松老师的课《乘法的分配律》以及他的报告《有效教学的策略》,以下是我的一点感受与思考。

  刚刚走上讲台、成为教师的那一段时间里,每次都是在上课前都做好精心的准备,上课时也总是不敢放手让学生自由的动手实践,自由的说说对某个问题的看法,唯恐学生的思维跑出之前的预设,唯恐控制不了课堂秩序……。那个时候,总是着急的怕学生说不出预设的.内容而着急把一切正确无误的知识告诉学生,虽然那样的教案设计滴水不漏,虽然各个教学环节进行的顺畅无比,但现在来看,那样的课堂是缺乏生机的课堂,是没有生命力的课堂。

  叶澜教授曾说过:“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要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于是,开始慢慢的学着开放课堂,让课堂成为孩子们思维活动与思维碰撞的场所;于是,开始期待孩子们新奇的想法,多元的思维方式,甚至美丽的错误……

  在执教一年级上册《统计的初步认识》一课时,以下图作为情境图引入。

  图1

  当做好一切铺垫,让孩子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统计后,我选择了几个孩子的作品投影展示,其中一个孩子是这样填写的表格:

  盒子

  一个盒子一个盒子

  娃娃

  一个娃娃一个娃娃

  汽车

  一个汽车

  魔方

  一个魔方一个魔方

  当我在投影仪上投出这个孩子的作品时,孩子们都笑了。于是我和其中的一个孩子有了以下的对话:

  教师:请问你为什么笑呢?

  学生:他没统计完。

  教师:哦,还真是,不错!那你统计完了吗?你用的什么方法呢?

  学生:我统计完了,我用的画圆圈的方法来统计的。一个圆圈就代表上面的一个玩具。

  教师:真棒!那你能说说这个同学的问题在哪吗?是时间不够吗?

  学生:是他这种方法太麻烦了,用圆圈表示比较简单。

  如果针对这种情况仅仅到此为止,就有点浅尝辄止。这两个学生的方法恰恰反映了数学的语文这两门学科的不同以及数学这门学科中符号语言的优越性与应用的广泛性。对于刚刚上小学一年级的孩子来讲,这不是培养与强化孩子的符号意识的大好时机吗?

  曾经有位老师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让学生折出一张长方形纸片的二分之一,可有两个学生折出了四分之一,这时老师就问学生:“对这件事你们怎么看?”大多同学都持反对意见,可这位老师却评价说:“你们真有创造力。”简单的一句点评,体现了老师对学生的宽容,也体现了老师对学生充分的尊重。接着,这位老师以此为契机,让学生折出自己想到并喜欢的几分之一。到了课的最后,老师又说:“老师教出了一个二分之一,你们却创造出这么多的分数,首先该感谢谁呀?”自然而然,两个看似“不听话”的孩子就成了这节课上的英雄,这个教学环节就成了亮点。

  生成的课堂是美丽的。新课程倡导建立“开放”、“有活力”的课堂教学结构,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促进学生思维的多向发展和多元感受。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依照课改精神,还要具有教育机智和学科智慧,能极时地根据教学情况和学生反馈,敏锐地捕捉到这一课堂生成性教学资源,并有效地加以利用、引导,来借“机”施教,使朴实的数学课堂因有价值的动态生成而彰显无穷的教学魅力。

  小学数学教学研讨会学*心得 篇13

  非常有幸能去双语学校观摩名师的课堂教学,亲身领略名师的风采,感受颇深。下面就xx第九小学xxx老师的“*均数”的课堂教学谈一下我的感受。

  一、名师的课前交流非常值得我们欣赏

  在课前交流时她那么的亲切,语言那么的'感人,像聊一聊呀,说一说呀,快夸夸呀等,这样学生都喜欢和老师交流,愿意把心里的话和老师说,这样拉*了师生间的距离,学生的兴趣很高。

  二、针对知识点逐层分析

  王老师由课间喜欢做什么活动引出套圈活动,接着出示四人的套圈比赛成绩统计表,从这四人中再选拔一人代表本班参加学校的比赛,然后放手给学生,让学生选拔,引出*均数产生的重要性。然后逐人分析,先用“移多补少”的数学思想分析徐杨的成绩,再让学生发现还有别的办法吗?进而转化为求和*分,从而渗透转化思想,在使学生认识*均数意义的同时,并对学生进行常规教育,像谁是这一组数据的*均数等,说完整。并认识了*均数的特点:*均数代表一组数据的一般水*,还具有很强的敏感性。

  三、练*设计层次性很强

  像四一班的*均身高是134厘米,xx的身高就一定是134厘米吗?并让学生说一说理由。这样就巩固了*均数的特点,更加深认识了*均数的意义。然后又引入了生活中的*均数,像青年歌手大赛的成绩,如何计算*均分等,都是层次性很强的联系设计。

  总之,xxx老师的这节课上的细腻扎实,设计独特,求实创新,沉着机智,非常值得我们去品、去悟、去反思。

  还有xxx老师的“用数对确定位置”这节课,她的课堂风格是朴实、扎实、精炼、简洁,有坡度,有深度,孩子们从心里佩服喜欢老师。她的这节课一共用了一个小时,孩子们没有感觉时间长,下课时孩子们都不想离开,依依不舍,真感人啊!

  请问一下自己,我们每一个老师的课堂教学如果都能让孩子们喜欢,让孩子们依依不舍,试想一下课堂效果会是怎样的呢?所以我们每个老师都应去精心设计自己的课堂教学,这一点我们是能做到的。

  小学数学教学研讨会学*心得 篇14

  20xx年11月11、12日我参加了在秦皇岛举办的的小学数学名师新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时间虽短,但获益匪浅,几位老师用各自独特的方式向我们呈现了生动有趣的数学课堂。以下是我在学*中的心得,是值得我学*的。

  一、把课堂交给学生,凸显学生价值。

  福建省教研室负责人罗老师尖锐地指出中国学校最缺的一门必修课:讲理。在课堂开始,罗老师提出了研究问题:用一副三角板画角,能画出哪些度数的角?便放手让学生们去自行探究,体现了“以学为主”而不是“以教为主”的课堂思路。学生们根据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发现问题,然后试着解决问题。罗老师在巡视的过程中很快对学生们的水*能力进行分层,他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发言,不断深化问题,层层探究,学生们的方法也是越来越简便高效,让每个学生都获得了自信。课后罗老师做了《小学数学教学要清晰的两件事》的演讲。一是不能单纯地让学生记住一些概念,掌握一些解题的技巧;要让学生理解知识的本质,形成和发展数学核心素养,特别是逻辑推理素养。二是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在本质上,不是靠老师“教”出来的,而是靠学生“悟”出来的:不是依赖记忆与模仿,而是依赖学生参与其中的教学会活动,形成理解和感悟。

  1、深刻理解,准确把握数学内容的本质

  2、创设情境,以挑战性问题将儿童思维引向深入

  3、提供机会,让学生在探索与体验中学*

  4、建立关联,以联系的观念指导教学

  5、变革方式,由“单一化”转向“多样化”

  6、引导反思,促成思维层次的提升

  罗老师最后与大家共勉,教了≠学了、学了≠学会、学会≠会学、高效≠难度大、容量大。这些值得我们大家共同思考。

  二、好的课堂应是“鼓舞人心的”。

  《分数的意义》一课,特级教师徐长青老师通过分实物,分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一些物体,让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从而自己总结出分数意义。通过徐老师的课让我认识到教学不止要教学生学*,使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成为探索者。课后徐老师以《重回起点再看教学》为题作了演讲。他从五个方面阐述了好的课堂应是“鼓舞人心的”的。

  1、清晰的尊严感——不管有没有天赋,学生们都昂首挺胸大胆地发表意见,显得自信,无忧无虑。他们相信自己,也把自己视为有价值的,值得尊重的人。

  2、流淌着轻松的活力——学生们显得生机勃勃,有活力、健康。所有的学生都忙碌着、参与着。

  3、自主性——学生们做出恰当的选择,主导并约束自己,持之以恒地自愿学*,没有被逼迫学*的现象。

  4、集体感——共享合作,相互依赖、亲密无间。学生们彼此支持,也支持老师,没有对抗和拒绝。

  5、觉察力——学生是机灵又富有创见的,他们知道自身和周遭正发生的一切,能驾驭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也能适应周围人群的`思想和情感。

  他的演讲使我更加清晰了好的课堂应具备的基本要素。同时思索我们的课堂教学要从复杂到简单,简单到不拒绝任何一个学生的参与。

  三、创新——数学教学的高远追求

  顾志能老师的《九宫的秘密》一课导入可谓引人入胜,他首先放了一段电视剧的片段,从而引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整堂课通过学生探究,在顾老师的一步步引导下,我的思维亦向听课的学生一样在思考一个个的数学问题,在解答数学问题的快乐体验中,时间就这样不知不觉地过去了。究其原因应该就在于顾老师抓住了数学课堂的内涵,一个有活力,思维活跃的课堂自然不会觉得让人厌烦。反观一些课堂,老师上的累,学生听的累,大致的原因就是老师说的太多,整节课变成了老师将知识灌输给孩子,那么累就是必然的。课后顾老师从提升课堂质量、促进教师的成长、推动教研的深入三的方面阐述了创新——数学教学的高远追求!他讲到要将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给学生充足的探究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深刻经历学*的过程,自主建构知识的意义。知识,若能创新途径让学生自己“悟得”,学生一定是难忘的,课堂一定是精彩的!


全国小学英语“核心素养”教学研讨会学*心得范文5份(扩展2)

——小学数学教学研讨会学*心得范文五份

  小学数学教学研讨会学*心得 1

  我很荣幸能去参加Z市农村小学数学“关注常态、聚焦高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这短短的三天之内,我觉得自己收获很多,下面简单的介绍一下我的感受!

  我是一个刚刚参加工作不到两年的大学生,深处在农村基层!在这以前我从来没参加过数学研讨会,也没到县里听过数学讲课。因此,在*时的教学中,我都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和思路去上课,这次听各位名师的讲课,觉得自己还真像一个处于懵懂的小姑娘,对于教学,对于备课,对于上课,真的是一无所知!

  我觉得让我感受最深的是,要渗透理解教参!教参都是每位老师一本,但是,在我们基层的教师,很少重视教参,甚至就把它当成一个摆设,在讲新课之前从来不去看,或是很少看。我自己也是这样。有时间的时候就把教参拿过来看看,对着课本理解本节课是怎么上的。没时间的时候,直接拿着课本就去上课。听了各位老师的讲课之后,才恍然发现,每位老师的教案设计都离不开教参!因此,把握好教材,渗透好教参,是我以后要认真改正的地方!

  关于怎么处理好“教什么” 与“怎么教”的关系。对于这两个词,每位教师的理解不一样,课的重点及流程就不一样,因此把握好“教什么” 与“怎么教”的关系很重要。通过这几天的学*,我的理解是:“教什么”是让学生知道本节课学什么的,能在下课的时候明确本节课内容;“怎么教”就是教师的课堂设计,这包含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流程的设计,练*题的设计,以及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因材施教及处理课堂上突发事件,一步一步吸引学生认真的听你的课,达到高效的课堂!因此,在这里我重新定义了自己,在以后的.每一堂课,要给学生明确传达我这节课教的是什么,以及注重自己的课堂设计!

  “同课异构”真的让我领略到了名师的风范!同是一个课题,效果却不一样。她们的语言有的干练,说话不拖泥带水,课堂严而有序;有的幽默风趣,使学生在欢快的气氛下愉快的学*,课堂生动活泼!不管是什么样的课堂,听她们的课,真的是一种享受,视觉和听觉上的享受!我记得非常清楚的是徐银老师的活动操,我没想到在枯燥无味的数学课上竟然可以做一个简简单单的活动操。这让我很受启发。当然,普通老师上的课也很精彩,尽管不是特别出色,但对于我来说,确是非常精彩的。要是我自己站在讲台上,面对台下将*400位听课的老师,或许我根本没有胆量讲下来,但是她们做到了,这很值得我学*!

  在这三天中,让我最欣赏的我觉得是各位教研员以及于江美科长对于各位老师课的点评。他们听的很仔细,评价的也很仔细。首先把本课题所处于的基础地位及以后为哪些课做了铺垫都进行了分析。其次,分别点评了本节课的优点和不足之处。我在听完各位老师的讲课之后,就没想到那么多,甚至觉得她们的课上的都很棒,没有什么缺点。但是各位教研员的点评是那么的详细,那么的到位,好像就是他们自己在讲课一样。还有于江美科长,不仅把各位老师的课点评的恰到好处,而且把整个小学阶段关于计算的加减法分析的很独特!从这就可以看出,人的思考至关重要!同是一堂课,同是一个人讲,同是一个时间及地点,为什么人的收获就不一样!

  古人有句话,“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也正如于科长说的那样,不管是驻城的还是联小的,都要有一颗为学生负责的心。我很赞同于科长说的话。作为一个老师,就是要为学生负责,而不是为了教而教。我很喜欢学生,也很喜欢我这份职业。虽然成长环境和工作条件相比县城来说不是很好,但是我会尽职尽责教好每一位学生,为每一位学生负责。

  这三天的学*,让我受益匪浅!感悟也很多!我还年轻,要走的路还很长,在成长的过程中可能会磕磕绊绊,但是我会坚守自己的信念,爱护每一位学生,不管是优秀生还是学困生,我都会一视同仁!“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我愿意为教育事业献上我的一生!

  小学数学教学研讨会学*心得 2

  20xx年4月21~23日我有幸参加了Z市农村小学数学“关注常态,聚焦高效”课堂教学研讨会。收获颇多,感受颇深。

  参加工作7年多来,从事语文教学五年之久,从事数学教学刚刚两年,也算刚刚起步吧!虽工作了两年,但对于数学教学的相关知识掌握的还不够深入。*三天学*了这些老师的课,茅塞顿开。无论是骨干教师的精彩课堂还是各位领导幽默风趣而又饱含哲理的总结,都深深触动了我。

  像读书一样,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人都有自己的观点。都能从不同角度发现每一位老师的闪光点,正如吕主任说的“用欣赏的眼光去看每一堂课,每一堂课都有许多值得思考的东西”。学会了欣赏,学会了思考,我们又何愁上不好每节课呢?在这十几节课中给我印象最深的要数吕老师的课,她的语言始终如一,无论孩子们怎么表现,她总有独到的评价,声音那么甜,那么美,听得让人陶醉;还有尤梅老师的充满着阳刚之气,语言刚劲有力又不乏和蔼亲切的生动课堂,从孩子们的表现中我们能感受到什么是真正的数学课堂,该怎样组织进行数学教育教学;再有王永胜老师的课,极富幽默感。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步步为营,题题渗透,每一个环节都能激起孩子们学*的兴趣,参与的信心。

  这些老师不仅给孩子们上了一堂极具特色的课,也为我们在座的各位老师展现了一节最原生态的.生动课堂。但在大会即将结束的一刻,有一位老师的讲话深深触动了我,那就是张伟老师。年轻漂亮而又不乏青春的激情。她流泪的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自己,那是20xx年的4月,我参加了我们县(z县)组织的作文讲评课比赛,我让孩子们写的是《那一次,我···》,在讲评的过程中,我原本的预设只用到了开头,整个过程我顺着学生的思路走了,还好的是老师吹哨时,我顺利的结束了这一课。但县教研室李老师在评课时,先肯定了我的闪光点,开头极具特色,能结合学生的实际导入作文的讲评。在接下来的评课中,我真的想找个缝钻进去,我当时的心里真的是这样。但我没有流泪,我只是默默地低着头在那里静静地听着······回来的路上我的眼前始终浮现着当时的画面,到了学校,回到宿舍,我哭了,很伤心。不是因为老师的评课流泪,而是在那里自责,为什么没有讲好呢?这件事深深影响着我,那也是我第一次

  走出去,第一次到一个大地方去讲课,至今那次讲课我仍记忆犹新,现在想来失败怕什么,不是有句话说吗,与其晚失败,不如早失败;与其早成功,不如晚成功。但愿我们还有机会走出去,展示自己的精彩。但愿这样的活动能像花儿一样常开,给我们搭建一个同台竞技的舞台。

  最后,愿我们能从今天的活动中收获未来,共创数学教学新时代。

  以上是我本次学*活动的小小体会,不当之处,敬请领导老师们批评指正。

  小学数学教学研讨会学*心得 3

  20xx年4月21~23日我有幸参加了Z市农村小学数学“关注常态,聚焦高效”课堂教学研讨会。收获颇多,感受颇深。

  参加工作7年多来,从事语文教学五年之久,从事数学教学刚刚两年,也算刚刚起步吧!虽工作了两年,但对于数学教学的相关知识掌握的还不够深入。*三天学*了这些老师的课,茅塞顿开。无论是骨干教师的精彩课堂还是各位领导幽默风趣而又饱含哲理的总结,都深深触动了我。

  像读书一样,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人都有自己的观点。都能从不同角度发现每一位老师的闪光点,正如吕主任说的“用欣赏的眼光去看每一堂课,每一堂课都有许多值得思考的东西”。学会了欣赏,学会了思考,我们又何愁上不好每节课呢?在这十几节课中给我印象最深的要数吕老师的课,她的语言始终如一,无论孩子们怎么表现,她总有独到的评价,声音那么甜,那么美,听得让人陶醉;还有尤梅老师的充满着阳刚之气,语言刚劲有力又不乏和蔼亲切的生动课堂,从孩子们的表现中我们能感受到什么是真正的数学课堂,该怎样组织进行数学教育教学;再有王永胜老师的课,极富幽默感。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步步为营,题题渗透,每一个环节都能激起孩子们学*的兴趣,参与的信心。

  这些老师不仅给孩子们上了一堂极具特色的课,也为我们在座的各位老师展现了一节最原生态的生动课堂。但在大会即将结束的一刻,有一位老师的讲话深深触动了我,那就是张伟老师。年轻漂亮而又不乏青春的激情。她流泪的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自己,那是20xx年的4月,我参加了我们县(z县)组织的作文讲评课比赛,我让孩子们写的是《那一次,我・・・》,在讲评的过程中,我原本的预设只用到了开头,整个过程我顺着学生的思路走了,还好的是老师吹哨时,我顺利的.结束了这一课。但县教研室李老师在评课时,先肯定了我的闪光点,开头极具特色,能结合学生的实际导入作文的讲评。在接下来的评课中,我真的想找个缝钻进去,我当时的心里真的是这样。但我没有流泪,我只是默默地低着头在那里静静地听着・・・・・・回来的路上我的眼前始终浮现着当时的画面,到了学校,回到宿舍,我哭了,很伤心。不是因为老师的评课流泪,而是在那里自责,为什么没有讲好呢?这件事深深影响着我,那也是我第一次

  走出去,第一次到一个大地方去讲课,至今那次讲课我仍记忆犹新,现在想来失败怕什么,不是有句话说吗,与其晚失败,不如早失败;与其早成功,不如晚成功。但愿我们还有机会走出去,展示自己的精彩。但愿这样的活动能像花儿一样常开,给我们搭建一个同台竞技的舞台。

  最后,愿我们能从今天的活动中收获未来,共创数学教学新时代。

  以上是我本次学*活动的小小体会,不当之处,敬请领导老师们批评指正。

  小学数学教学研讨会学*心得 4

  银色的十二月,我带着渴望知识,渴望提高,渴望发展的心情,来到了小学数学观摩研讨会。有幸听了刘松执教的《乘法分配律》、张冬梅执教的《米》、杨秀清执教的《鸡兔同笼》、钱守旺执教的《24时计时法》、王彦伟执教的《图形的旋转》,印象非常深刻,收获颇丰,感触良多。下面,就几节深有感触的课谈一下我自己的体会。

  《乘法分配律》是一节枯燥的数学知识课,可在刘老师风趣幽默加肢体语言的点拨下,整个课堂充满着欢声笑语。一节课的只是在延伸,快乐在持续。乘法分配律让学生在观察思考尝试中轻松达成,学生们能用不同的符号表示乘法分配律,真是难能可贵。整堂课,刘老师关注学生情感、兴趣,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无论课前的谈话还是课堂中的肢体语言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让学生快乐着,探索着,并时刻体验着成功的快乐。如当一名学生概括乘法分配律就是把一个算式时,刘老师适时赞赏“你真厉害”,我想当学生听到老师这句话时,他的大脑会高速运转,心里比吃了蜜还甜。我终于明白:数学课要让学生爱学,乐学。老师首先要一切从学生出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向刘老师那样让课堂变得轻松、愉悦、高效、成功!

  应该说,学生对“米”的认识是比较抽象的,张冬梅老师通过各种巧妙的活动设计,帮助学生建立了“1米有多长”的表象知识。而每一次的活动,学生们都完成的有序且有效。

  大胆放手,把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中,有效学*,成为真正的学*主体,是这堂课最显著的.特色,这也恰恰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纵观整个课堂,在老师的引领下,开展了各种各样的小活动,所有的活动都是围绕教学重点展开的,且衔接的十分流畅自然,让学生沉浸在活动中的同时,不知不觉的加深了对“米”的认识。

  钱守旺老师的《24时计时法》,让我们感受到稳中求活,活中求实,实中求新,和谐自然的教学风格,有水*没架子的教育者。他借用陶行知的一段话说:“生活、工作、学*倘使都能自动,则教育之收效定能事半功倍。所以我们特别注意自动力之培养,使它关注于全部的生活工作学*之中,自动是自觉的行动,而不是自发的行动。自觉的行动,要适当的培养而后可以实现”。

  这次学*收获颇丰,给了我们一个新的教学上的起点,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关注每一个学生开始,从尊重每一个学生开始,从满足每一个学生的需求开始,,从善待每一个学生开始,,从开启每一个学生的智慧开始,从改善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开始,从改善倾听能力开始,从改善教学策略开始,从提升自我生命质量开始......

  小学数学教学研讨会学*心得 5

  十月底,跟随校领导前往北京学*,聆听了俞xx等几位国内名师的精彩展示课,以及吴xx等几位大师的点评和报告,使我受益匪浅。印象比较深的是俞xx老师的《*均数》和强xx老师的《圆的认识》。

  俞xx老师的《*均数》,首先是出示课题“*均数”。让知道*均数的学生在一边,并问他们什么是*均数?说不明白的回去坐着,活跃了课堂气氛。然后出示一个题目:小明60米跑了五次,分别是15s、10s、12s、14s、12s,第六次跑60米是多少s?有的学生说:15s太慢,10s太快,12秒正好。有的学生说14s也行。学生对12s和14s进行了讨论,然后学生说13s正好。学生就问:13在这组数据中没出现过?俞老师老师通过在黑板上竖着摆放吸铁石,竖着5个表示15s,竖着2移动,让它们*均起来,正好是13块,而且一样高。俞老师说,13就是这组数据的*均数。学生问:13s出现过,为什么可以?另一名学生说:*均数不一定是出现的数。前五次没有跑13s,并不代表以后不能跑13s。通过这个题给学生讲解了*均数的算法,后进行了练*。

  课结束后,吴xx老师问学生,老师直接给你算*均数的公式不久完了,为何还要上这节课?学生的回答有:通过举例子和生活的联系,使得自己更加明白*均数的作用。如果直接给公式,就感觉很生硬,不太明白。然后老师给学生说明了一下13是怎么来的,*均数是虚拟的数,反映一组数据的整体情况。

  *均数是虚拟的数,反映一组数据的整体情况。学生虽然以前接触过,但老师通过让知道*均数的学生讲什么是*均数,让他们意识到自己了解*均数不真正意义上的*均数,还需要学*。再次老师通过竖着摆放吸铁石,直观的看出和理解*均数。

  强xx老师在课前先和同学们进行了课前交流。师:老师手里有个东西,生:系着绳子的球。然后老师拿着绳子的另一端,手不动。让小球在空中旋转。小球的轨迹是什么?生:圆。师:怎么画?学生说了各种方法。师:画的时候要注意什么?然后通过微课出示了正确的画法。师:那怎么在操场上画一个大圆?学生经过讨论,一根绳子绕一个点一周。然后师生画圆。学生发现:老师用绳子画的很圆,而学生用松紧带画的不圆。老师问为什么?松紧带长度不定。得出了定长。老师问学生:圆和以前学*的图形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对圆进行了定义,圆心、半径和直径。然后进行了练*,通过练*得出它们的特点和半径与直径的关系,并强调出在同一个圆中。

  自己以前讲过《圆的认识》,通过对比感触很多。原先的课,是直接教学生圆的画法,然后找直径与半径的关系和特点。

  而强老师首先是圆的画法,老师通过演示和互动得出画圆定点、定长、旋转一周。再次圆的特点,半径、直径、边线的.特点讲的很透彻,是学生自出探究得到的,而不是老师告诉的。

  通过学*,受益匪浅:

  一是告诉学生公式和学生自主探究出公式,学生的感受是不一样的。

  二是对于一些知识点,多让学生去说去做,学生在说的过程中,知识点就会闪现出来。

  三是多让学生动手操作,尤其是图形的学*。小学生想象能力比较差,通过操作可以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

  四是对于数与代数这块,学生理解计算方法的算理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

  五是*时教学中注重化曲为直和割补法等方法的渗透,不要等着用时才让学生想。


全国小学英语“核心素养”教学研讨会学*心得范文5份(扩展3)

——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活动学*心得优选【5】篇

  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活动学*心得 1

  刘松老师的课堂轻松风趣,看似搞笑,其实风趣中蕴含智慧,*实中体现深刻。课堂中妙语连珠,幽默诙谐,笑声连连气氛轻松,不经意间就将数学知识和方法沁入学生心间。

  《乘法分配律》是一节枯燥的数学知识课,可在刘老师风趣幽默加肢体语言的点拨下,整个课堂充满着欢声笑语。一节课的只是在延伸,快乐在持续。乘法分配律让学生在观察思考尝试中轻松达成,学生们能用不同的符号表示乘法分配律,真是难能可贵。

  1、整堂课,刘老师关注学生情感、兴趣,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

  无论课前的谈话还是课堂中的肢体语言都最大限度的调动了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让学生快乐着、探索者,并时刻体验着成功的快乐。数学单纯的数字与字母是苍白的、乏味的。可刘老师的“小李老师”、“您要坚持住”、“您好厉害吆”这些愉悦的话语常常让学生会心的微笑,所以融合了快乐和兴趣的数字与字母也就变苍白为鲜活。难怪下课后,学生还依依不舍,不愿离去。

  2、朴实中充满智慧,*和中蕴含睿智

  张冬梅老师的一堂《米的认识》紧紧抓住了我,让我听得身临其境,不忍错过一个细节。

  应该说,学生对“米”的认识是比较抽象的,张冬梅老师通过各种巧妙的活动设计,帮助学生建立了“1米有多长”的表象知识。而每一次的活动,学生们都完成的有序且有效。

  大胆放手,把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中,有效学*,成为真正的学*主体,是这堂课最显著的特色,这也恰恰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纵观整个课堂,在老师的引领下,开展了各种各样的小活动,所有的活动都是围绕教学重点展开的,且衔接的十分流畅自然,让学生沉浸在活动中的同时,不知不觉的加深了对“米”的认识。

  她的课没有感人的情境,没有华丽的语言,没有热闹的课堂,有的只是朴实的语言,朴实的'素材,朴实的课堂,但却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是那么贴*,真是润物细无声!

  3、领学生步入数学殿堂,用数学的眼光审视世界

  钱守旺老师上的《24时计时法》,在节目播报中学24时计时法,一天的时间里,你都在干什么?让学生做动作,发表看法,这样很好的诠释了数学与生活的完美结合,不得不让学生们把时间和生活结合起来,把数学和生活结合起来,数学眼光从中猛然而生。是啊,数学本性数。从长远的利益看,它作为一门工具学科,学生要用数学的知识和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作为一种语言,学生在利用它的符号语言时会感觉它是如此简约、精确、美妙。所以让学生以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一切,是我们数学教师教学的使命,而要帮助学生建立这样的观念是长此久往要做的事!

  4、独辟蹊径,水到渠成

  王老师的课朴实无华,就像一杯西湖龙井茶朴实淡雅,细细品味清香甘甜,又别具一格让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教学设计从小处入手,细微至致,教学方法独特,课堂*实、精辟、易懂,将知识难点细化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一一突破,一节课让听课老师和学生体会到水到渠成的感觉。

  课还是老课,可是每堂承载的内涵却是不同的,名师的课百听不厌,那是因为你感受到的不是它的内容,不是它的流程,也不是它的结果,而是它的立意,它的导向,它带给学生的影响。

  短短两天的学*虽然结束了,但是带给我理念上的冲击却一直在持续……正如专家所言:“教师应该静静地思考,如何真正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从最根本上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教师讲什么并不重要,学生想什么比这重要一千倍”。是的,教育需要等待,让我们怀着一颗真诚的心去静待花开,倾听花开的声音……

  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活动学*心得 2

  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活动学*心得:课堂因生成而美丽

  12月3日,听了刘松老师的课《乘法的分配律》以及他的报告《有效教学的策略》,以下是我的一点感受与思考。

  刚刚走上讲台、成为教师的那一段时间里,每次都是在上课前都做好精心的准备,上课时也总是不敢放手让学生自由的动手实践,自由的说说对某个问题的看法,唯恐学生的思维跑出之前的预设,唯恐控制不了课堂秩序……。那个时候,总是着急的怕学生说不出预设的内容而着急把一切正确无误的知识告诉学生,虽然那样的教案设计滴水不漏,虽然各个教学环节进行的顺畅无比,但现在来看,那样的课堂是缺乏生机的课堂,是没有生命力的课堂。

  叶澜教授曾说过:“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要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于是,开始慢慢的学着开放课堂,让课堂成为孩子们思维活动与思维碰撞的场所;于是,开始期待孩子们新奇的想法,多元的思维方式,甚至美丽的错误……

  在执教一年级上册《统计的初步认识》一课时,以下图作为情境图引入。

  图1

  当做好一切铺垫,让孩子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统计后,我选择了几个孩子的作品投影展示,其中一个孩子是这样填写的表格:

  盒子

  一个盒子一个盒子

  娃娃

  一个娃娃一个娃娃

  汽车

  一个汽车

  魔方

  一个魔方一个魔方

  当我在投影仪上投出这个孩子的作品时,孩子们都笑了。于是我和其中的一个孩子有了以下的对话:

  教师:请问你为什么笑呢?

  学生:他没统计完。

  教师:哦,还真是,不错!那你统计完了吗?你用的什么方法呢?

  学生:我统计完了,我用的画圆圈的方法来统计的。一个圆圈就代表上面的一个玩具。

  教师:真棒!那你能说说这个同学的问题在哪吗?是时间不够吗?

  学生:是他这种方法太麻烦了,用圆圈表示比较简单。

  如果针对这种情况仅仅到此为止,就有点浅尝辄止。这两个学生的方法恰恰反映了数学的语文这两门学科的不同以及数学这门学科中符号语言的优越性与应用的广泛性。对于刚刚上小学一年级的孩子来讲,这不是培养与强化孩子的`符号意识的大好时机吗?

  曾经有位老师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让学生折出一张长方形纸片的二分之一,可有两个学生折出了四分之一,这时老师就问学生:“对这件事你们怎么看?”大多同学都持反对意见,可这位老师却评价说:“你们真有创造力。”简单的一句点评,体现了老师对学生的宽容,也体现了老师对学生充分的尊重。接着,这位老师以此为契机,让学生折出自己想到并喜欢的几分之一。到了课的最后,老师又说:“老师教出了一个二分之一,你们却创造出这么多的分数,首先该感谢谁呀?”自然而然,两个看似“不听话”的孩子就成了这节课上的英雄,这个教学环节就成了亮点。

  生成的课堂是美丽的。新课程倡导建立“开放”、“有活力”的课堂教学结构,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促进学生思维的多向发展和多元感受。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依照课改精神,还要具有教育机智和学科智慧,能极时地根据教学情况和学生反馈,敏锐地捕捉到这一课堂生成性教学资源,并有效地加以利用、引导,来借“机”施教,使朴实的数学课堂因有价值的动态生成而彰显无穷的教学魅力。

  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活动学*心得 3

  20xx年12月3日至4日,全国名师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观摩会在德州举行,非常感谢学校给我们提供这么好的学*机会。在这次活动中,我领略了几位名师的教学风采,欣赏了他们高超的教学艺术,同时也感受到了他们对数学教学执着的追求,使我受益匪浅。无论是从他们的课堂上还是报告中,我都能深切地体会到数学教学是一门创造性的艺术。

  在第一天上午的教学观摩活动中,我们就欣赏到了杭州特级教师刘松的课,让我们一饱眼福。刘老师幽默的语言,独特的教学风格不仅深深地吸引了学生,也吸引了在座的各位老师,当课堂结束,孩子们坐着还不想走的时候,我就被感动了,刘教师正是通过自己的“创造”,让他们“感觉”乘法分配律的本质,为学生展现出“活生生”的思维过程。杨秀清老师的鸡兔同笼以巧妙创新的设计让学生沉浸在探索研究的氛围中,真正达到了其乐融融的课堂效果。张冬梅老师是一个爱数学的老师,是一个爱钻研教材的老师,也正是如此,她可以用创造性的教学设计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可以在互相地配合与协作中,使师生关系变得融洽,创设民主和谐的学*活动气氛。钱守旺老师在数学教学中,大量地运用丰富多彩的多媒体素材辅助教学,还有他的'20个课堂教学主张,都让我大开眼界,数学教学不仅仅是科学,更是一门创造性的艺术。在深刻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才是最高境界。数学从表面上看来是枯燥乏味的,然而却具有一种隐蔽的、深邃的美,一种理性的美。数学美是数学科学本质力量的感性与理性的显现,是一种人的本质力量通过宜人的数学思维结构的呈现。是一种真实的美,是反映客观世界并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科学美。最后王彦伟老师的《图形的旋转》将数学的这种美呈现的淋漓尽致,使数学教学过程成为了对数学美的一个反映过程。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学*各位名师的方法、经验,以富有审美价值的独特的方式方法,创造性地组织教学,使教与学双边活动协调进行,使学生能积极、高效地学*,使学生感受数学教学美的教学技能技巧。

  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活动学*心得 4

  一、幽默教学,活跃课堂

  《乘法分配律》是一节枯燥的数学知识课,可在刘松老师风趣幽默加肢体语言的点拨下,整个课堂充满着欢声笑语。乘法分配律让学生在观察思考尝试中轻松达成,学生们能用不同的符号表示乘法分配律,真是难能可贵。

  整堂课,刘老师关注学生情感、兴趣,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无论课前的谈话还是课堂中的肢体语言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让学生快乐着,探索着。刘老师带领学生回顾已学知识,寻找乘法分配律的“踪影”(二年级的乘法口诀,长方形的面积),学生“温故而知新”,再一次让学生充分体验,经历学*的成功,进一步的加深了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和应用。整堂课学生都在兴奋、积极中与教师紧密配合,学生思维得到充分表现,享受着学*的快乐。

  联想自己的课堂教学,我终于明白:数学课要让学生爱学,乐学。老师首先要一切从学生出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向刘老师那样让课堂变得轻松、愉悦、高效、成功!

  二、把课堂交给学生

  大胆放手,把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中,有效学*,成为真正的学*主体,这是张冬梅老师授课的最大特色,这也恰恰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学生对“米”的认识是比较抽象的,而张冬梅老师通过各种巧妙的活动设计,帮助学生建立了“1米有多长”的表象知识。每一次的活动,学生们都完成的有序且有效。纵观整个课堂,在张老师的引领下,开展了各种各样的小活动,所有的活动都是围绕教学重点展开的,且衔接的十分流畅自然,让学生沉浸在活动中的.同时,不知不觉的加深了对“米”的认识。

  张老师的课堂亲切自然,所有的活动都辗转自如,只有像张老师那样把课堂交给学生,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学*兴趣。

  三、激励学生,增强学生自信

  《鸡兔同笼》问题一直是小学阶段学生的弱点,学生难理解,难掌握,难运用。杨秀清老师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教学直观形象,从浅入深,从易到难,从抽象到形象,层层善诱,方法多样,引导学生步步了解,层层解决,深切了解到多种解题方法,从不同方法,不同角度帮助学生剖析解题思路,让学生深切了解了“鸡兔同笼”的理念,学生再面对这样的问题将迎刃而解了。

  杨老师授课最大的特点就是善于表扬和激励学生,这极大的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对学生进行鼓励教育,能使不同差异的学生都能在愉悦和谐的学*状态中,教学环境中茁状成长。

  四、激发学生兴趣

  数学的起点是培养学生以数学的眼光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增强应用意识。在《24时计时法》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钱守旺老师收集了大量的生活中的用24时计时法表示的时间(如:公交站牌上、火车票上、邮局开箱时间等),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整堂课,所有的内容都为孩子们提供了思考、交流得*台,每一个信息的设置都在不经意间引领学生进入了更深层的思考,这样的课堂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课堂中,学生有了学*的兴趣,才会主动学*,把学*当成一种乐趣。

  五、亲切教学

  《图形的旋转》是小学数学中较抽象的一节课,而王彦伟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化抽象为具体,很好的完成的这节课的教学。王老师对多媒体课件的准确运用,使旋转的表象在学生的头脑中形象、生动地建立起来,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练*、训练到位,使学生对知识学以致用,得到了巩固和提高;较复杂图形的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学*和探索的兴趣。

  王老师给人最大的感觉就是亲切。整堂课,王老师始终面带灿烂的微笑,对于学生漂亮的发言,给予肯定和赞扬,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对于回答不出或回答不完整的学生,王老师耐心地加以启示、引导和点拨,让学生处处时时感受到老师的温暖,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缩短师生心理距离,营造了宽松和谐、自由活跃的课堂氛围。

  虽然只有短短两天的时间,但五位名师的精彩授课让我感受颇深,受益匪浅。现在的数学课堂教学不再是单一的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而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探究,师生合作交流的愉快的课堂活动。学生的自信,学生的学*,离不开教师的引领、呵护和赏识。师生在课堂中不再是原来传统教学中的传授者和接受者,施与者和容纳者;在现在课堂中学生才是学*的主人,教师是学*活动中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会总结经验,找出教育教学方面的差距,向教育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们学*,教坛无边,学海无涯,在以后的教学中,以更加昂扬的斗志,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

  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活动学*心得 5

  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活动学*心得:课堂因生成而美丽

  12月3日,听了刘松老师的课《乘法的分配律》以及他的报告《有效教学的策略》,以下是我的一点感受与思考。

  刚刚走上讲台、成为教师的那一段时间里,每次都是在上课前都做好精心的准备,上课时也总是不敢放手让学生自由的动手实践,自由的说说对某个问题的看法,唯恐学生的思维跑出之前的预设,唯恐控制不了课堂秩序……。那个时候,总是着急的怕学生说不出预设的内容而着急把一切正确无误的知识告诉学生,虽然那样的教案设计滴水不漏,虽然各个教学环节进行的顺畅无比,但现在来看,那样的课堂是缺乏生机的课堂,是没有生命力的课堂。

  叶澜教授曾说过:“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要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于是,开始慢慢的学着开放课堂,让课堂成为孩子们思维活动与思维碰撞的场所;于是,开始期待孩子们新奇的想法,多元的思维方式,甚至美丽的错误……

  在执教一年级上册《统计的初步认识》一课时,以下图作为情境图引入。

  图1

  当做好一切铺垫,让孩子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统计后,我选择了几个孩子的作品投影展示,其中一个孩子是这样填写的表格:

  盒子

  一个盒子一个盒子

  娃娃

  一个娃娃一个娃娃

  汽车

  一个汽车

  魔方

  一个魔方一个魔方

  当我在投影仪上投出这个孩子的作品时,孩子们都笑了。于是我和其中的一个孩子有了以下的对话:

  教师:请问你为什么笑呢?

  学生:他没统计完。

  教师:哦,还真是,不错!那你统计完了吗?你用的什么方法呢?

  学生:我统计完了,我用的画圆圈的方法来统计的。一个圆圈就代表上面的一个玩具。

  教师:真棒!那你能说说这个同学的问题在哪吗?是时间不够吗?

  学生:是他这种方法太麻烦了,用圆圈表示比较简单。

  如果针对这种情况仅仅到此为止,就有点浅尝辄止。这两个学生的方法恰恰反映了数学的'语文这两门学科的不同以及数学这门学科中符号语言的优越性与应用的广泛性。对于刚刚上小学一年级的孩子来讲,这不是培养与强化孩子的符号意识的大好时机吗?

  曾经有位老师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让学生折出一张长方形纸片的二分之一,可有两个学生折出了四分之一,这时老师就问学生:“对这件事你们怎么看?”大多同学都持反对意见,可这位老师却评价说:“你们真有创造力。”简单的一句点评,体现了老师对学生的宽容,也体现了老师对学生充分的尊重。接着,这位老师以此为契机,让学生折出自己想到并喜欢的几分之一。到了课的最后,老师又说:“老师教出了一个二分之一,你们却创造出这么多的分数,首先该感谢谁呀?”自然而然,两个看似“不听话”的孩子就成了这节课上的英雄,这个教学环节就成了亮点。

  生成的课堂是美丽的。新课程倡导建立“开放”、“有活力”的课堂教学结构,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促进学生思维的多向发展和多元感受。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依照课改精神,还要具有教育机智和学科智慧,能极时地根据教学情况和学生反馈,敏锐地捕捉到这一课堂生成性教学资源,并有效地加以利用、引导,来借“机”施教,使朴实的数学课堂因有价值的动态生成而彰显无穷的教学魅力。


全国小学英语“核心素养”教学研讨会学*心得范文5份(扩展4)

——小学数学聚焦高效课堂教学研讨会学*心得 (菁华5篇)

  我很荣幸能去参加Z市农村小学数学“关注常态、聚焦高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这短短的三天之内,我觉得自己收获很多,下面简单的介绍一下我的感受!

  我是一个刚刚参加工作不到两年的大学生,深处在农村基层!在这以前我从来没参加过数学研讨会,也没到县里听过数学讲课。因此,在*时的教学中,我都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和思路去上课,这次听各位名师的讲课,觉得自己还真像一个处于懵懂的小姑娘,对于教学,对于备课,对于上课,真的是一无所知!

  我觉得让我感受最深的是,要渗透理解教参!教参都是每位老师一本,但是,在我们基层的教师,很少重视教参,甚至就把它当成一个摆设,在讲新课之前从来不去看,或是很少看。我自己也是这样。有时间的时候就把教参拿过来看看,对着课本理解本节课是怎么上的。没时间的时候,直接拿着课本就去上课。听了各位老师的讲课之后,才恍然发现,每位老师的教案设计都离不开教参!因此,把握好教材,渗透好教参,是我以后要认真改正的地方!

  关于怎么处理好“教什么” 与“怎么教”的关系。对于这两个词,每位教师的理解不一样,课的重点及流程就不一样,因此把握好“教什么” 与“怎么教”的关系很重要。通过这几天的学*,我的理解是:“教什么”是让学生知道本节课学什么的,能在下课的时候明确本节课内容;“怎么教”就是教师的课堂设计,这包含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流程的设计,练*题的设计,以及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因材施教及处理课堂上突发事件,一步一步吸引学生认真的听你的课,达到高效的课堂!因此,在这里我重新定义了自己,在以后的每一堂课,要给学生明确传达我这节课教的是什么,以及注重自己的课堂设计!

  “同课异构”真的让我领略到了名师的风范!同是一个课题,效果却不一样。她们的语言有的干练,说话不拖泥带水,课堂严而有序;有的幽默风趣,使学生在欢快的气氛下愉快的学*,课堂生动活泼!不管是什么样的课堂,听她们的课,真的是一种享受,视觉和听觉上的享受!我记得非常清楚的是徐银老师的活动操,我没想到在枯燥无味的数学课上竟然可以做一个简简单单的活动操。这让我很受启发。当然,普通老师上的课也很精彩,尽管不是特别出色,但对于我来说,确是非常精彩的。要是我自己站在讲台上,面对台下将*400位听课的老师,或许我根本没有胆量讲下来,但是她们做到了,这很值得我学*!

  在这三天中,让我最欣赏的我觉得是各位教研员以及于江美科长对于各位老师课的点评。他们听的很仔细,评价的也很仔细。首先把本课题所处于的基础地位及以后为哪些课做了铺垫都进行了分析。其次,分别点评了本节课的优点和不足之处。我在听完各位老师的讲课之后,就没想到那么多,甚至觉得她们的课上的都很棒,没有什么缺点。但是各位教研员的点评是那么的详细,那么的到位,好像就是他们自己在讲课一样。还有于江美科长,不仅把各位老师的课点评的恰到好处,而且把整个小学阶段关于计算的加减法分析的很独特!从这就可以看出,人的思考至关重要!同是一堂课,同是一个人讲,同是一个时间及地点,为什么人的'收获就不一样!

  古人有句话,“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也正如于科长说的那样,不管是驻城的还是联小的,都要有一颗为学生负责的心。我很赞同于科长说的话。作为一个老师,就是要为学生负责,而不是为了教而教。我很喜欢学生,也很喜欢我这份职业。虽然成长环境和工作条件相比县城来说不是很好,但是我会尽职尽责教好每一位学生,为每一位学生负责。

  这三天的学*,让我受益匪浅!感悟也很多!我还年轻,要走的路还很长,在成长的过程中可能会磕磕绊绊,但是我会坚守自己的信念,爱护每一位学生,不管是优秀生还是学困生,我都会一视同仁!“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我愿意为教育事业献上我的一生!

  4月18日我有幸参加了在Z双语实验小学举行的Z市农村小学数学“关注常态、聚集高效”课堂教学研讨。为其3天的听课、评课活动让我感受颇深,承载了满满的收获。

  在这三天里,我听了来自不同县区的12节课,这些课都属于计算课,是我们*时最难作为公开课开课的内容,因为我们很难将算理和算法做到巧妙的结合,很多时候我自己也不是特别清楚,经常把算理讲糊涂了,而学生只是学到了算法,很难做到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在这4节同课异构的课堂上,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受益匪浅,特别是加上3节课后教研员以及于科长的点评后,真是豁然开朗,他们把每一节课进行深刻的剖析,以及详细介绍了这个课题在小学阶段所处的位置,以及前后联系做了清楚的分析,之后还逐一分析了每节课的优点与不足,梳理出了值得我们借鉴与学*的地方,也提出了存在的问题。

  下面我就谈谈关于听五年级下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感受:吕健老师的《同分母分数相加减》一课,在操作前,教师就复*了整数、小数的加法,用了摆小棒等方法让学生明确加法的本质特征是相同单位相加,也有效地把整数、小数、分数加减法联系起来,达到了知识的融会贯通。在操作过程中,老师不停的启发学生去思考。整个过程目标明确,秩序井然,思维活跃,学生参与度高。为了上好一节课,我们可以看出吕老师背后的努力,她能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这节课进行彻底的挖掘,以及将整数、小数、分数加减法联系起来,这是值得我学*的地方,这样我们的课堂就不止是孤立的一节课了,而且从学生的思维角度来想,数学是相通的,增加他们学数学的乐趣。而王永胜老师执教的这一节课《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有是不一样的精彩。王老师真的.是幽默与智慧并存,轻松与严谨同在,让学生学的开心,听课老师不觉得累,这就是好课。这节课的练*环节是我特别欣赏的,王老师设计了大量的学生活动,同学们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他们完全投入其中,课堂气氛异常活跃。练*环节的设计可见王老师是大费苦心呀,但是设计我认为堪称完美,最后还以知识数的形式结束本堂课,也是注重了知识的内在联系。

  这次的学*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位老师就是一小的孙成美老师,年龄将*50,但用他们教研员的话来说还一位资深美女,最重要的是她对课堂的执着,和对教学教法的不懈的研究值得我学*。听了她的课,使我领略到她的教学风采,让我明白课前要精心预设,精心备课,深入研究教材,上课要精讲多练,从学生现阶段的心理特点入手,让学生动脑想,动口说,动手做,通过小组合作学*,共同参与知识形成过程中。在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要多向她学*,以严谨的教学态度,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

  以上是我在听课中的一点体会和心得,我要在学*的基础上更加努力的去钻研教学,做到能与学生联成一片,使自己的教学得到长足的发展。

  20xx年4月21~23日我有幸参加了Z市农村小学数学“关注常态,聚焦高效”课堂教学研讨会。收获颇多,感受颇深。

  参加工作7年多来,从事语文教学五年之久,从事数学教学刚刚两年,也算刚刚起步吧!虽工作了两年,但对于数学教学的相关知识掌握的还不够深入。*三天学*了这些老师的课,茅塞顿开。无论是骨干教师的精彩课堂还是各位领导幽默风趣而又饱含哲理的总结,都深深触动了我。

  像读书一样,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人都有自己的观点。都能从不同角度发现每一位老师的闪光点,正如吕主任说的“用欣赏的眼光去看每一堂课,每一堂课都有许多值得思考的东西”。学会了欣赏,学会了思考,我们又何愁上不好每节课呢?在这十几节课中给我印象最深的要数吕老师的课,她的语言始终如一,无论孩子们怎么表现,她总有独到的评价,声音那么甜,那么美,听得让人陶醉;还有尤梅老师的充满着阳刚之气,语言刚劲有力又不乏和蔼亲切的生动课堂,从孩子们的表现中我们能感受到什么是真正的数学课堂,该怎样组织进行数学教育教学;再有王永胜老师的课,极富幽默感。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步步为营,题题渗透,每一个环节都能激起孩子们学*的兴趣,参与的信心。

  这些老师不仅给孩子们上了一堂极具特色的课,也为我们在座的各位老师展现了一节最原生态的生动课堂。但在大会即将结束的一刻,有一位老师的讲话深深触动了我,那就是张伟老师。年轻漂亮而又不乏青春的激情。她流泪的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自己,那是20xx年的4月,我参加了我们县(z县)组织的作文讲评课比赛,我让孩子们写的是《那一次,我···》,在讲评的过程中,我原本的预设只用到了开头,整个过程我顺着学生的思路走了,还好的是老师吹哨时,我顺利的结束了这一课。但县教研室李老师在评课时,先肯定了我的闪光点,开头极具特色,能结合学生的实际导入作文的讲评。在接下来的评课中,我真的想找个缝钻进去,我当时的心里真的是这样。但我没有流泪,我只是默默地低着头在那里静静地听着······回来的路上我的眼前始终浮现着当时的画面,到了学校,回到宿舍,我哭了,很伤心。不是因为老师的评课流泪,而是在那里自责,为什么没有讲好呢?这件事深深影响着我,那也是我第一次

  走出去,第一次到一个大地方去讲课,至今那次讲课我仍记忆犹新,现在想来失败怕什么,不是有句话说吗,与其晚失败,不如早失败;与其早成功,不如晚成功。但愿我们还有机会走出去,展示自己的精彩。但愿这样的活动能像花儿一样常开,给我们搭建一个同台竞技的舞台。

  最后,愿我们能从今天的活动中收获未来,共创数学教学新时代。

  以上是我本次学*活动的小小体会,不当之处,敬请领导老师们批评指正。

  4月18日我有幸参加了在Z双语实验小学举行的Z市农村小学数学“关注常态、聚集高效”课堂教学研讨。为其3天的听课、评课活动让我感受颇深,承载了满满的收获。

  在这三天里,我听了来自不同县区的12节课,这些课都属于计算课,是我们*时最难作为公开课开课的内容,因为我们很难将算理和算法做到巧妙的结合,很多时候我自己也不是特别清楚,经常把算理讲糊涂了,而学生只是学到了算法,很难做到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在这4节同课异构的课堂上,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受益匪浅,特别是加上3节课后教研员以及于科长的点评后,真是豁然开朗,他们把每一节课进行深刻的剖析,以及详细介绍了这个课题在小学阶段所处的位置,以及前后联系做了清楚的分析,之后还逐一分析了每节课的优点与不足,梳理出了值得我们借鉴与学*的地方,也提出了存在的问题。

  下面我就谈谈关于听五年级下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感受:吕健老师的《同分母分数相加减》一课,在操作前,教师就复*了整数、小数的加法,用了摆小棒等方法让学生明确加法的本质特征是相同单位相加,也有效地把整数、小数、分数加减法联系起来,达到了知识的融会贯通。在操作过程中,老师不停的启发学生去思考。整个过程目标明确,秩序井然,思维活跃,学生参与度高。为了上好一节课,我们可以看出吕老师背后的努力,她能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这节课进行彻底的挖掘,以及将整数、小数、分数加减法联系起来,这是值得我学*的地方,这样我们的课堂就不止是孤立的一节课了,而且从学生的思维角度来想,数学是相通的,增加他们学数学的乐趣。而王永胜老师执教的这一节课《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有是不一样的精彩。王老师真的是幽默与智慧并存,轻松与严谨同在,让学生学的开心,听课老师不觉得累,这就是好课。这节课的练*环节是我特别欣赏的,王老师设计了大量的`学生活动,同学们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他们完全投入其中,课堂气氛异常活跃。练*环节的设计可见王老师是大费苦心呀,但是设计我认为堪称完美,最后还以知识数的形式结束本堂课,也是注重了知识的内在联系。

  这次的学*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位老师就是一小的孙成美老师,年龄将*50,但用他们教研员的话来说还一位资深美女,最重要的是她对课堂的执着,和对教学教法的不懈的研究值得我学*。听了她的课,使我领略到她的教学风采,让我明白课前要精心预设,精心备课,深入研究教材,上课要精讲多练,从学生现阶段的心理特点入手,让学生动脑想,动口说,动手做,通过小组合作学*,共同参与知识形成过程中。在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要多向她学*,以严谨的教学态度,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

  以上是我在听课中的一点体会和心得,我要在学*的基础上更加努力的去钻研教学,做到能与学生联成一片,使自己的教学得到长足的发展。

  自4月18日,Z市农村小学“关注常态聚焦高效”课堂教学研讨会如期举行。为了让更多的农村教师参与活动,共享成果,于科长将会议分别设在了Z和罗庄,确定了5个课题,分别由农村教师和省市级教学能手同课异构。同课异构是一种很有效的教研形式,像这种骨干引领式的同课异构更是总给人茅塞顿开的感悟,备课和试讲时纠结的问题在课堂上总能悟到突破的方法。

  对于我们来说,本次研讨会上还承担了一节公开课的任务,准备的过程中我们很紧张,毕竟是第一次带着一节课来参加会议,但是过程中老师们呈现出的真实灵动的课堂和于科长思维导图形式的教材剖析,深刻触动了我的思想和灵魂,让我突然体会到成长的境界应该是这样的:保持一颗淡定的心,从容面对,快乐成长。

  在Z老师和Z老师的课堂上更是表现出不一样的成长,但同样的从容。

  一、“家”有一老,如有一宝

  原来在一些活动中也见过Z老师,但没想到孙老师年龄有这么大,如主持人介绍的62年的资深美女。眼前的孙老师怎么也无法与50岁划等号!(按我们农村的*惯,年龄总要比实际的多说出一岁来,名曰:虚岁。)

  在孙老师的课堂上我体会到了什么叫“从容”。她从容的说着“图”,从容的说着“理”,从容的说着“法”,从容的与二年级的孩子们一起学*着,一起收获着。感动啊。

  在孙老师对笔算乘法的讲解中,我体会到的是积淀,是厚积薄发。我在想,怎样努力,我才能成为“你”?

  我知道,我需要一个方向,一个可以指引着我努力的方向。

  二、文思泉涌的Z老师

  在Z实验学校的研修班培训上,Z老师一番“既生瑜何生亮”的精彩点评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今天张老师呈现的《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更是令我佩服得五体投地。课的开始,张老师分别出示3根小棒、3捆小棒,合在一起怎么列式?加法的意义自然而然就出来了,这种形与数与理的有效结合,与我们的设计相比,真不知是高了多少倍!

  (一)算理、算法有机结合

  几天的计算课教学研究,一直对引导学生将算理探究到什么程度不能释怀,相信通过今天张老师的课和于科长的分析,我们都各有所“悟”。正如张老师借用刘良华教授打的一个比方:如果有人问你会骑自行车吗?很多人会说“会”,如果问“说说是怎么骑的”,相信很多人都说不上来。就是啊,会骑是目的,会骑就可以了,为什么非要讲是怎么骑的呢?这一观点和Z会场上Z老师“明算理、扔了它,抽算法”的看法不谋而合。就好比电脑键盘上的字母,我会盲打,但你如果问手指底下哪个字母在哪儿,完整说出排列的顺序,可真说不完整,不知盲打高手能不能说好。学生在练*时如果只是一味的说算理,没有时间去动手算一算、练一练,恐怕什么算理也就都掌握不了了。不是批评谁,而是共勉,共思考。

  (二)练*充分,形式丰富,基础扎实

  张教师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采取“合作摆小棒————展示摆法————整理、归纳算法”的教学层次,引导学生在一系列摆、想、说、议、听的活动中,学会新知。摆小棒是直观感知,拨计数器是抽象到数位,最后过渡到不用计数器,由具体到抽象逐步深入,使抽象的算理形象化。促进学生对算法的掌握和算理的初步理解。这样的教学,既发展了学生思维,又将学生的自主学*,合作交流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落到了实处。尤其是同桌合作学*,既有合作又有独立的思考,学*效果真好。

  (三)语言经典富有启发性

  张老师的语言越品越有味道,现摘录几句——

  1、学具不是玩具;

  2、看这一次谁能得到最佳合作奖;

  3、聪明的人想出了更简便的工具—计数器;

  三、“让我参与,我会完全理解”

  这一标题起源于一句名言:告诉我,我会忘记……给我看,我能记住……让我参与,我会完全理解。的确,这次活动对于我们来说真的非同寻常,除05年我参加市讲课比赛后,这是我第一次带着一堂课来到这么大的舞台,心里很紧张,也很不自信,多次跟在讲课的杜老师后面唠唠叨叨,嘱咐这嘱咐那的,不知杜老师烦了没有。我们的设计,我们的课堂,都有许多不完美的地方。

  但我们很欣慰研究的过程,一路走来,我们研究这堂课,走进这堂课,又走出来审视这堂课,今天又再一次走进它,磨课过程中的酸甜苦辣,我们的辅导团队中的每一个人都有深刻理解,因为我们参与着,理解着,成长着。基于充分的研究,观王永胜老师的课和吕健老师的课时才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哦,原来这个环节这样上更好”……这是我们在听他们两位名师课时经常发出的感慨。正如刘湘俊主任所点评的:有差距很正常,没有差距就不正常了。事实的确如此,但我个人感觉杜玉安老师综合素质真的不错,磨课的过程中也都有提升。除了讲公开课的经验缺少以外,其他比如对教材的挖掘和思考程度不深等欠缺之处,与我们辅导团队的水*有限不无关系,尤其是我。

  其他各位上课的老师也各有自己的优点,不再一一赘述。

  保持一颗淡定的心,我们勉励自己像于科长那样深入研究教材,既刻苦又努力,早日达到“站在教材上教教材”的境界,才能从容预设和驾驭课堂,淡定,从容,快乐成长。会议结束了,思考仍在继续,研究的脚步不会停止。


全国小学英语“核心素养”教学研讨会学*心得范文5份(扩展5)

——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活动学*心得 (菁华3篇)

  12月3日和4日我有幸聆听了刘松、张冬梅、杨秀清、钱守旺和王彦伟五位数学名师的示范课,一堂堂生动的示范课让我领略到数学深邃的思想。五位名师通过自己的课堂实践,给予了我们这些年轻教师最前沿的引领,最智慧的启迪。两天的学*让我*距离感受着名师们独特的教学魅力,耳闻目睹他们在课堂上的精彩演绎,让我学到了很多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教学理念。下面我就几位老师的课谈一下自己的感受。

  一、幽默教学,活跃课堂

  《乘法分配律》是一节枯燥的数学知识课,可在刘松老师风趣幽默加肢体语言的点拨下,整个课堂充满着欢声笑语。乘法分配律让学生在观察思考尝试中轻松达成,学生们能用不同的符号表示乘法分配律,真是难能可贵。

  整堂课,刘老师关注学生情感、兴趣,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无论课前的谈话还是课堂中的肢体语言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让学生快乐着,探索着。刘老师带领学生回顾已学知识,寻找乘法分配律的“踪影”(二年级的乘法口诀,长方形的面积),学生“温故而知新”,再一次让学生充分体验,经历学*的成功,进一步的加深了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和应用。整堂课学生都在兴奋、积极中与教师紧密配合,学生思维得到充分表现,享受着学*的快乐。

  联想自己的课堂教学,我终于明白:数学课要让学生爱学,乐学。老师首先要一切从学生出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向刘老师那样让课堂变得轻松、愉悦、高效、成功!

  二、把课堂交给学生

  大胆放手,把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中,有效学*,成为真正的学*主体,这是张冬梅老师授课的最大特色,这也恰恰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学生对“米”的认识是比较抽象的,而张冬梅老师通过各种巧妙的活动设计,帮助学生建立了“1米有多长”的表象知识。每一次的活动,学生们都完成的有序且有效。纵观整个课堂,在张老师的引领下,开展了各种各样的小活动,所有的活动都是围绕教学重点展开的,且衔接的十分流畅自然,让学生沉浸在活动中的同时,不知不觉的加深了对“米”的认识。

  张老师的课堂亲切自然,所有的活动都辗转自如,只有像张老师那样把课堂交给学生,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学*兴趣。

  三、激励学生,增强学生自信

  《鸡兔同笼》问题一直是小学阶段学生的弱点,学生难理解,难掌握,难运用。杨秀清老师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教学直观形象,从浅入深,从易到难,从抽象到形象,层层善诱,方法多样,引导学生步步了解,层层解决,深切了解到多种解题方法,从不同方法,不同角度帮助学生剖析解题思路,让学生深切了解了“鸡兔同笼”的理念,学生再面对这样的问题将迎刃而解了。

  杨老师授课最大的特点就是善于表扬和激励学生,这极大的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对学生进行鼓励教育,能使不同差异的学生都能在愉悦和谐的学*状态中,教学环境中茁状成长。

  四、激发学生兴趣

  数学的起点是培养学生以数学的眼光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增强应用意识。在《24时计时法》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钱守旺老师收集了大量的生活中的用24时计时法表示的时间(如:公交站牌上、火车票上、邮局开箱时间等),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整堂课,所有的内容都为孩子们提供了思考、交流得*台,每一个信息的设置都在不经意间引领学生进入了更深层的思考,这样的课堂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课堂中,学生有了学*的兴趣,才会主动学*,把学*当成一种乐趣。

  五、亲切教学

  《图形的旋转》是小学数学中较抽象的一节课,而王彦伟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化抽象为具体,很好的完成的这节课的教学。王老师对多媒体课件的准确运用,使旋转的表象在学生的头脑中形象、生动地建立起来,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练*、训练到位,使学生对知识学以致用,得到了巩固和提高;较复杂图形的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学*和探索的兴趣。

  王老师给人最大的感觉就是亲切。整堂课,王老师始终面带灿烂的微笑,对于学生漂亮的发言,给予肯定和赞扬,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对于回答不出或回答不完整的学生,王老师耐心地加以启示、引导和点拨,让学生处处时时感受到老师的温暖,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缩短师生心理距离,营造了宽松和谐、自由活跃的课堂氛围。

  虽然只有短短两天的时间,但五位名师的精彩授课让我感受颇深,受益匪浅。现在的数学课堂教学不再是单一的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而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探究,师生合作交流的愉快的课堂活动。学生的自信,学生的学*,离不开教师的引领、呵护和赏识。师生在课堂中不再是原来传统教学中的传授者和接受者,施与者和容纳者;在现在课堂中学生才是学*的主人,教师是学*活动中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会总结经验,找出教育教学方面的差距,向教育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们学*,教坛无边,学海无涯,在以后的教学中,以更加昂扬的斗志,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

  12月3日和4日我有幸聆听了刘松、张冬梅、杨秀清、钱守旺和王彦伟五位数学名师的示范课,一堂堂生动的示范课让我领略到数学深邃的思想。五位名师通过自己的课堂实践,给予了我们这些年轻教师最前沿的引领,最智慧的启迪。两天的学*让我*距离感受着名师们独特的教学魅力,耳闻目睹他们在课堂上的精彩演绎,让我学到了很多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教学理念。下面我就几位老师的课谈一下自己的感受。

  一、幽默教学,活跃课堂

  《乘法分配律》是一节枯燥的数学知识课,可在刘松老师风趣幽默加肢体语言的点拨下,整个课堂充满着欢声笑语。乘法分配律让学生在观察思考尝试中轻松达成,学生们能用不同的符号表示乘法分配律,真是难能可贵。

  整堂课,刘老师关注学生情感、兴趣,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无论课前的谈话还是课堂中的肢体语言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让学生快乐着,探索着。刘老师带领学生回顾已学知识,寻找乘法分配律的“踪影”(二年级的乘法口诀,长方形的面积),学生“温故而知新”,再一次让学生充分体验,经历学*的成功,进一步的加深了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和应用。整堂课学生都在兴奋、积极中与教师紧密配合,学生思维得到充分表现,享受着学*的快乐。

  联想自己的课堂教学,我终于明白:数学课要让学生爱学,乐学。老师首先要一切从学生出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向刘老师那样让课堂变得轻松、愉悦、高效、成功!

  二、把课堂交给学生

  大胆放手,把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中,有效学*,成为真正的学*主体,这是张冬梅老师授课的最大特色,这也恰恰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学生对“米”的认识是比较抽象的,而张冬梅老师通过各种巧妙的活动设计,帮助学生建立了“1米有多长”的表象知识。每一次的活动,学生们都完成的有序且有效。纵观整个课堂,在张老师的引领下,开展了各种各样的小活动,所有的活动都是围绕教学重点展开的,且衔接的十分流畅自然,让学生沉浸在活动中的同时,不知不觉的加深了对“米”的认识。

  张老师的课堂亲切自然,所有的活动都辗转自如,只有像张老师那样把课堂交给学生,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学*兴趣。

  三、激励学生,增强学生自信

  《鸡兔同笼》问题一直是小学阶段学生的弱点,学生难理解,难掌握,难运用。杨秀清老师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教学直观形象,从浅入深,从易到难,从抽象到形象,层层善诱,方法多样,引导学生步步了解,层层解决,深切了解到多种解题方法,从不同方法,不同角度帮助学生剖析解题思路,让学生深切了解了“鸡兔同笼”的理念,学生再面对这样的问题将迎刃而解了。

  杨老师授课最大的特点就是善于表扬和激励学生,这极大的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对学生进行鼓励教育,能使不同差异的学生都能在愉悦和谐的学*状态中,教学环境中茁状成长。

  四、激发学生兴趣

  数学的起点是培养学生以数学的眼光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增强应用意识。在《24时计时法》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钱守旺老师收集了大量的生活中的用24时计时法表示的时间(如:公交站牌上、火车票上、邮局开箱时间等),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整堂课,所有的内容都为孩子们提供了思考、交流得*台,每一个信息的设置都在不经意间引领学生进入了更深层的思考,这样的课堂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课堂中,学生有了学*的'兴趣,才会主动学*,把学*当成一种乐趣。

  五、亲切教学

  《图形的旋转》是小学数学中较抽象的一节课,而王彦伟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化抽象为具体,很好的完成的这节课的教学。王老师对多媒体课件的准确运用,使旋转的表象在学生的头脑中形象、生动地建立起来,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练*、训练到位,使学生对知识学以致用,得到了巩固和提高;较复杂图形的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学*和探索的兴趣。

  王老师给人最大的感觉就是亲切。整堂课,王老师始终面带灿烂的微笑,对于学生漂亮的发言,给予肯定和赞扬,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对于回答不出或回答不完整的学生,王老师耐心地加以启示、引导和点拨,让学生处处时时感受到老师的温暖,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缩短师生心理距离,营造了宽松和谐、自由活跃的课堂氛围。

  虽然只有短短两天的时间,但五位名师的精彩授课让我感受颇深,受益匪浅。现在的数学课堂教学不再是单一的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而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探究,师生合作交流的愉快的课堂活动。学生的自信,学生的学*,离不开教师的引领、呵护和赏识。师生在课堂中不再是原来传统教学中的传授者和接受者,施与者和容纳者;在现在课堂中学生才是学*的主人,教师是学*活动中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会总结经验,找出教育教学方面的差距,向教育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们学*,教坛无边,学海无涯,在以后的教学中,以更加昂扬的斗志,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

  1、风趣中蕴含智慧,*实中体现深刻。

  刘松老师的课堂轻松风趣,看似搞笑,其实风趣中蕴含智慧,*实中体现深刻。课堂中妙语连珠,幽默诙谐,笑声连连气氛轻松,不经意间就将数学知识和方法沁入学生心间。

  《乘法分配律》是一节枯燥的数学知识课,可在刘老师风趣幽默加肢体语言的点拨下,整个课堂充满着欢声笑语。一节课的只是在延伸,快乐在持续。乘法分配律让学生在观察思考尝试中轻松达成,学生们能用不同的符号表示乘法分配律,真是难能可贵。

  整堂课,刘老师关注学生情感、兴趣,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无论课前的谈话还是课堂中的肢体语言都最大限度的调动了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让学生快乐着、探索者,并时刻体验着成功的快乐。数学单纯的数字与字母是苍白的、乏味的。可刘老师的“小李老师”、“您要坚持住”、“您好厉害吆”这些愉悦的话语常常让学生会心的微笑,所以融合了快乐和兴趣的数字与字母也就变苍白为鲜活。难怪下课后,学生还依依不舍,不愿离去。

  2、朴实中充满智慧,*和中蕴含睿智

  张冬梅老师的一堂《米的认识》紧紧抓住了我,让我听得身临其境,不忍错过一个细节。

  应该说,学生对“米”的认识是比较抽象的,张冬梅老师通过各种巧妙的活动设计,帮助学生建立了“1米有多长”的表象知识。而每一次的活动,学生们都完成的有序且有效。

  大胆放手,把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中,有效学*,成为真正的学*主体,是这堂课最显著的特色,这也恰恰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纵观整个课堂,在老师的引领下,开展了各种各样的小活动,所有的活动都是围绕教学重点展开的,且衔接的十分流畅自然,让学生沉浸在活动中的同时,不知不觉的加深了对“米”的认识。

  她的课没有感人的情境,没有华丽的语言,没有热闹的课堂,有的只是朴实的语言,朴实的素材,朴实的课堂,但却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是那么贴*,真是润物细无声!

  3、领学生步入数学殿堂,用数学的眼光审视世界

  钱守旺老师上的《24时计时法》,在节目播报中学24时计时法,一天的时间里,你都在干什么?让学生做动作,发表看法,这样很好的诠释了数学与生活的完美结合,不得不让学生们把时间和生活结合起来,把数学和生活结合起来,数学眼光从中猛然而生。是啊,数学本性数。从长远的利益看,它作为一门工具学科,学生要用数学的知识和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作为一种语言,学生在利用它的符号语言时会感觉它是如此简约、精确、美妙。所以让学生以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一切,是我们数学教师教学的使命,而要帮助学生建立这样的观念是长此久往要做的事!

  4、独辟蹊径,水到渠成

  王老师的课朴实无华,就像一杯西湖龙井茶朴实淡雅,细细品味清香甘甜,又别具一格让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教学设计从小处入手,细微至致,教学方法独特,课堂*实、精辟、易懂,将知识难点细化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一一突破,一节课让听课老师和学生体会到水到渠成的感觉。

  课还是老课,可是每堂承载的内涵却是不同的,名师的课百听不厌,那是因为你感受到的不是它的内容,不是它的流程,也不是它的结果,而是它的立意,它的导向,它带给学生的影响。

  短短两天的学*虽然结束了,但是带给我理念上的冲击却一直在持续……正如专家所言:“教师应该静静地思考,如何真正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从最根本上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教师讲什么并不重要,学生想什么比这重要一千倍”。是的,教育需要等待,让我们怀着一颗真诚的心去静待花开,倾听花开的声音……


全国小学英语“核心素养”教学研讨会学*心得范文5份(扩展6)

——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学*心得菁选

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学*心得

  心中有不少心得体会时,写心得体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么做可以让我们不断思考不断进步。那么好的心得体会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学*心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20xx年11月11、12日我参加了在秦皇岛举办的的小学数学名师新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时间虽短,但获益匪浅,几位老师用各自独特的方式向我们呈现了生动有趣的数学课堂。以下是我在学*中的心得,是值得我学*的。

  一、把课堂交给学生,凸显学生价值。

  福建省教研室负责人罗老师尖锐地指出中国学校最缺的一门必修课:讲理。在课堂开始,罗老师提出了研究问题:用一副三角板画角,能画出哪些度数的角?便放手让学生们去自行探究,体现了“以学为主”而不是“以教为主”的课堂思路。学生们根据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发现问题,然后试着解决问题。罗老师在巡视的过程中很快对学生们的水*能力进行分层,他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发言,不断深化问题,层层探究,学生们的方法也是越来越简便高效,让每个学生都获得了自信。课后罗老师做了《小学数学教学要清晰的两件事》的演讲。一是不能单纯地让学生记住一些概念,掌握一些解题的技巧;要让学生理解知识的本质,形成和发展数学核心素养,特别是逻辑推理素养。二是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在本质上,不是靠老师“教”出来的,而是靠学生“悟”出来的:不是依赖记忆与模仿,而是依赖学生参与其中的教学会活动,形成理解和感悟。

  1、深刻理解,准确把握数学内容的本质

  2、创设情境,以挑战性问题将儿童思维引向深入

  3、提供机会,让学生在探索与体验中学*

  4、建立关联,以联系的观念指导教学

  5、变革方式,由“单一化”转向“多样化”

  6、引导反思,促成思维层次的提升

  罗老师最后与大家共勉,教了≠学了、学了≠学会、学会≠会学、高效≠难度大、容量大。这些值得我们大家共同思考。

  二、好的课堂应是“鼓舞人心的”。

  《分数的意义》一课,特级教师徐长青老师通过分实物,分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一些物体,让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从而自己总结出分数意义。通过徐老师的课让我认识到教学不止要教学生学*,使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成为探索者。课后徐老师以《重回起点再看教学》为题作了演讲。他从五个方面阐述了好的课堂应是“鼓舞人心的”的。

  1、清晰的尊严感——不管有没有天赋,学生们都昂首挺胸大胆地发表意见,显得自信,无忧无虑。他们相信自己,也把自己视为有价值的,值得尊重的人。

  2、流淌着轻松的活力——学生们显得生机勃勃,有活力、健康。所有的学生都忙碌着、参与着。

  3、自主性——学生们做出恰当的.选择,主导并约束自己,持之以恒地自愿学*,没有被逼迫学*的现象。

  4、集体感——共享合作,相互依赖、亲密无间。学生们彼此支持,也支持老师,没有对抗和拒绝。

  5、觉察力——学生是机灵又富有创见的,他们知道自身和周遭正发生的一切,能驾驭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也能适应周围人群的思想和情感。

  他的演讲使我更加清晰了好的课堂应具备的基本要素。同时思索我们的课堂教学要从复杂到简单,简单到不拒绝任何一个学生的参与。

  三、创新——数学教学的高远追求

  顾志能老师的《九宫的秘密》一课导入可谓引人入胜,他首先放了一段电视剧的片段,从而引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整堂课通过学生探究,在顾老师的一步步引导下,我的思维亦向听课的学生一样在思考一个个的数学问题,在解答数学问题的快乐体验中,时间就这样不知不觉地过去了。究其原因应该就在于顾老师抓住了数学课堂的内涵,一个有活力,思维活跃的课堂自然不会觉得让人厌烦。反观一些课堂,老师上的累,学生听的累,大致的原因就是老师说的太多,整节课变成了老师将知识灌输给孩子,那么累就是必然的。课后顾老师从提升课堂质量、促进教师的成长、推动教研的深入三的方面阐述了创新——数学教学的高远追求!他讲到要将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给学生充足的探究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深刻经历学*的过程,自主建构知识的意义。知识,若能创新途径让学生自己“悟得”,学生一定是难忘的,课堂一定是精彩的!

  12月3日和4日我有幸聆听了刘松、张冬梅、杨秀清、钱守旺和王彦伟五位数学名师的示范课,一堂堂生动的示范课让我领略到数学深邃的思想。五位名师通过自己的课堂实践,给予了我们这些年轻教师最前沿的引领,最智慧的启迪。两天的学*让我*距离感受着名师们独特的教学魅力,耳闻目睹他们在课堂上的精彩演绎,让我学到了很多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教学理念。下面我就几位老师的课谈一下自己的感受。

  一、幽默教学,活跃课堂

  《乘法分配律》是一节枯燥的数学知识课,可在刘松老师风趣幽默加肢体语言的点拨下,整个课堂充满着欢声笑语。乘法分配律让学生在观察思考尝试中轻松达成,学生们能用不同的符号表示乘法分配律,真是难能可贵。

  整堂课,刘老师关注学生情感、兴趣,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无论课前的谈话还是课堂中的肢体语言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让学生快乐着,探索着。刘老师带领学生回顾已学知识,寻找乘法分配律的“踪影”(二年级的.乘法口诀,长方形的面积),学生“温故而知新”,再一次让学生充分体验,经历学*的成功,进一步的加深了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和应用。整堂课学生都在兴奋、积极中与教师紧密配合,学生思维得到充分表现,享受着学*的快乐。

  联想自己的课堂教学,我终于明白:数学课要让学生爱学,乐学。老师首先要一切从学生出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向刘老师那样让课堂变得轻松、愉悦、高效、成功!

  二、把课堂交给学生

  大胆放手,把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中,有效学*,成为真正的学*主体,这是张冬梅老师授课的最大特色,这也恰恰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学生对“米”的认识是比较抽象的,而张冬梅老师通过各种巧妙的活动设计,帮助学生建立了“1米有多长”的表象知识。每一次的活动,学生们都完成的有序且有效。纵观整个课堂,在张老师的引领下,开展了各种各样的小活动,所有的活动都是围绕教学重点展开的,且衔接的十分流畅自然,让学生沉浸在活动中的同时,不知不觉的加深了对“米”的认识。

  张老师的课堂亲切自然,所有的活动都辗转自如,只有像张老师那样把课堂交给学生,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学*兴趣。

  三、激励学生,增强学生自信

  《鸡兔同笼》问题一直是小学阶段学生的弱点,学生难理解,难掌握,难运用。杨秀清老师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教学直观形象,从浅入深,从易到难,从抽象到形象,层层善诱,方法多样,引导学生步步了解,层层解决,深切了解到多种解题方法,从不同方法,不同角度帮助学生剖析解题思路,让学生深切了解了“鸡兔同笼”的理念,学生再面对这样的问题将迎刃而解了。

  杨老师授课最大的特点就是善于表扬和激励学生,这极大的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对学生进行鼓励教育,能使不同差异的学生都能在愉悦和谐的学*状态中,教学环境中茁状成长。

  四、激发学生兴趣

  数学的起点是培养学生以数学的眼光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增强应用意识。在《24时计时法》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钱守旺老师收集了大量的生活中的用24时计时法表示的时间(如:公交站牌上、火车票上、邮局开箱时间等),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整堂课,所有的内容都为孩子们提供了思考、交流得*台,每一个信息的设置都在不经意间引领学生进入了更深层的思考,这样的课堂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课堂中,学生有了学*的兴趣,才会主动学*,把学*当成一种乐趣。

  五、亲切教学

  《图形的旋转》是小学数学中较抽象的一节课,而王彦伟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化抽象为具体,很好的完成的这节课的教学。王老师对多媒体课件的准确运用,使旋转的表象在学生的头脑中形象、生动地建立起来,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练*、训练到位,使学生对知识学以致用,得到了巩固和提高;较复杂图形的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学*和探索的兴趣。

  王老师给人最大的感觉就是亲切。整堂课,王老师始终面带灿烂的微笑,对于学生漂亮的发言,给予肯定和赞扬,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对于回答不出或回答不完整的学生,王老师耐心地加以启示、引导和点拨,让学生处处时时感受到老师的温暖,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缩短师生心理距离,营造了宽松和谐、自由活跃的课堂氛围。

  虽然只有短短两天的时间,但五位名师的精彩授课让我感受颇深,受益匪浅。现在的数学课堂教学不再是单一的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而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探究,师生合作交流的愉快的课堂活动。学生的自信,学生的学*,离不开教师的引领、呵护和赏识。师生在课堂中不再是原来传统教学中的传授者和接受者,施与者和容纳者;在现在课堂中学生才是学*的主人,教师是学*活动中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会总结经验,找出教育教学方面的差距,向教育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们学*,教坛无边,学海无涯,在以后的教学中,以更加昂扬的斗志,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

  银色的十二月,我带着渴望知识,渴望提高,渴望发展的心情,来到了小学数学观摩研讨会。有幸听了刘松执教的《乘法分配律》、张冬梅执教的《米》、杨秀清执教的《鸡兔同笼》、钱守旺执教的《24时计时法》、王彦伟执教的《图形的旋转》,印象非常深刻,收获颇丰,感触良多。下面,就几节深有感触的课谈一下我自己的体会。

  《乘法分配律》是一节枯燥的数学知识课,可在刘老师风趣幽默加肢体语言的点拨下,整个课堂充满着欢声笑语。一节课的只是在延伸,快乐在持续。乘法分配律让学生在观察思考尝试中轻松达成,学生们能用不同的符号表示乘法分配律,真是难能可贵。整堂课,刘老师关注学生情感、兴趣,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无论课前的谈话还是课堂中的肢体语言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让学生快乐着,探索着,并时刻体验着成功的快乐。如当一名学生概括乘法分配律就是把一个算式时,刘老师适时赞赏“你真厉害”,我想当学生听到老师这句话时,他的大脑会高速运转,心里比吃了蜜还甜。我终于明白:数学课要让学生爱学,乐学。老师首先要一切从学生出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向刘老师那样让课堂变得轻松、愉悦、高效、成功!

  应该说,学生对“米”的认识是比较抽象的`,张冬梅老师通过各种巧妙的活动设计,帮助学生建立了“1米有多长”的表象知识。而每一次的活动,学生们都完成的有序且有效。

  大胆放手,把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中,有效学*,成为真正的学*主体,是这堂课最显著的特色,这也恰恰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纵观整个课堂,在老师的引领下,开展了各种各样的小活动,所有的活动都是围绕教学重点展开的,且衔接的十分流畅自然,让学生沉浸在活动中的同时,不知不觉的加深了对“米”的认识。

  钱守旺老师的《24时计时法》,让我们感受到稳中求活,活中求实,实中求新,和谐自然的教学风格,有水*没架子的教育者。他借用陶行知的一段话说:“生活、工作、学*倘使都能自动,则教育之收效定能事半功倍。所以我们特别注意自动力之培养,使它关注于全部的生活工作学*之中,自动是自觉的行动,而不是自发的行动。自觉的行动,要适当的培养而后可以实现”。

  这次学*收获颇丰,给了我们一个新的教学上的起点,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关注每一个学生开始,从尊重每一个学生开始,从满足每一个学生的需求开始,,从善待每一个学生开始,,从开启每一个学生的智慧开始,从改善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开始,从改善倾听能力开始,从改善教学策略开始,从提升自我生命质量开始......

  20xx年4月20日至22日,实验学校选派青年教师郑莎莎、孙亚灵在西安空军工程大学体育馆参加了“名师之路”20xx年春小学数学教学“未来课堂与问题化教学”观摩研讨会。

  会议历时三天,俞正强、唐彩斌、牛献礼、刘延革等15名小学数学界专家做了数节精彩纷呈的示范课和报告,他们流畅的课堂教学、愉快的课堂气氛、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无不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俞正强老师执教的五年级《植树问题》,抽丝剥茧,把看似抽象难懂的几个公式归类到“段”和“点”的关系上,把最本质的东西简单、实在的教给学生。在学生不能及时举出例子的情况下,鼓励他们联系生活,让每位同学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使学*不再枯燥乏味。应用环节也能紧靠生活,让学生亲身去体会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又印证了不变的规律:占了几个“点”,少种几棵树。在巧妙的问题设计和恰到好处的引导下,带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解决生活中的“一类”问题。

  牛献礼老师执教的五年级的《打电话》一课,是对“以学定教”的充分体现。把教材中的“15人”改成3人,如何尽快通知到所有人的问题就变得简单易分析,学生能更快地接触到问题的本质。学生经历了独立完成、同桌交流、汇报展示和教师引领的过程,自己得出重点知识“知道消息的人都去通知”,从而进一步验证猜想、发现规律。整节课始终围绕着学生的学*展开教学,教师的每一次追问都是为学生的学*体验做铺垫,最后的计算部分就显得自然而然、水到渠成。充分印证了体验式学*是为学生提供感兴趣且有意义的数学活动。

  秦莹老师的《一分有多长》,亲切自然,美妙的就像一首歌。课前的“经典咏流传”是前奏,引出关于用时的问题;精美的课件展示出的钟表是渐进,带领学生一步步体验秒针的变化规律;孩子们的两个活动是高潮,让学生体会到一分钟是多少秒、以及时间不以人的感受做转移;深情的话语小结是尾声,温柔且坚定的语气,学生在放松的状态下有了更好的收获;几个小练*的设计结束,贴*生活的练*,巩固了所学,同时结束亦是开始,学无止境,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整节课浑然一体,堪称享受。

  罗明亮老师的授课教会了我们一句话“人间至味是清欢,课堂至味是道理”。给六年级的同学解决他们五年级就存疑的一个问题,让学生敢于去自己提出提问、自己通过探寻去明白道理,继而通过道理去解决问题。教学不应该只知道“是这样的”,而更要知道“为什么是这样的”,要让学生去深入思考知识背后的道理。在不断地追问中让问题引向深入,分享见解,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惯。这样的课堂不正是我们所追寻的吗?

  周卫东老师的'《小鸭在哪里》则让我们看到了学生创造力的惊人之处。整节课的风格极具童趣,通过一个个生动的小鸭的例子,给予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其自由生长,继而引导学生一步步探寻深化、收获成功。这样的学*才能让人真正看到孩子学*的模样,体会到他们知识的增长,相机诱导、顺势而为,做到让学*真正发生。

  这些专家名师们的课各具特色,但同样的都做到了紧贴教材和生活。同样关注了学生数学素养的生成,培养了孩子们优良的学*品质。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亲自体验,达到知识的融会贯通,明白所学的本质道理。精彩的专题讲座更是一个个先进教育理念的呈现,给我们的灵魂以不同程度的冲击和洗礼。让人深刻感受到思考和成长。

  会议的一首插曲令人印象深刻,歌名叫做《梦在前方》。“没有什麼能阻挡,风浪再大又怎样;只需要一双手掌,就有征服的力量。”对于年轻教师来说,这些专家前辈们用他们丰富的经验和阅历,为我们的专业成长提供助力;对于学生来说,我们又何尝不是他们背后的推手呢?要想传授给学生知识和能力,作为教师就应努力提升自己,引领学生体会思维成长的快乐,帮助他们完成自己的人生梦想。

  走*名师、聆听名师,这次观摩学*让人深切领略到了大师们别样的人格魅力和课堂风采。教育是一门艺术,艺术则是用心创造、执着追求,坚持不懈。成功无止境,起点总是零。教师易,名师难。我们坚信,风雨之后必能见彩虹!

  数学教学是一门创造性的艺术

  20xx年12月3日至4日,全国名师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观摩会在德州举行,非常感谢学校给我们提供这么好的学*机会。在这次活动中,我领略了几位名师的教学风采,欣赏了他们高超的教学艺术,同时也感受到了他们对数学教学执着的追求,使我受益匪浅。无论是从他们的课堂上还是报告中,我都能深切地体会到数学教学是一门创造性的艺术。

  在第一天上午的教学观摩活动中,我们就欣赏到了杭州特级教师刘松的课,让我们一饱眼福。刘老师幽默的语言,独特的教学风格不仅深深地吸引了学生,也吸引了在座的各位老师,当课堂结束,孩子们坐着还不想走的时候,我就被感动了,刘教师正是通过自己的“创造”,让他们“感觉”乘法分配律的本质,为学生展现出“活生生”的思维过程。杨秀清老师的鸡兔同笼以巧妙创新的设计让学生沉浸在探索研究的氛围中,真正达到了其乐融融的课堂效果。张冬梅老师是一个爱数学的老师,是一个爱钻研教材的老师,也正是如此,她可以用创造性的教学设计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可以在互相地配合与协作中,使师生关系变得融洽,创设民主和谐的学*活动气氛。钱守旺老师在数学教学中,大量地运用丰富多彩的多媒体素材辅助教学,还有他的20个课堂教学主张,都让我大开眼界,数学教学不仅仅是科学,更是一门创造性的艺术。在深刻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才是最高境界。数学从表面上看来是枯燥乏味的,然而却具有一种隐蔽的、深邃的美,一种理性的美。数学美是数学科学本质力量的感性与理性的显现,是一种人的`本质力量通过宜人的数学思维结构的呈现。是一种真实的美,是反映客观世界并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科学美。最后王彦伟老师的《图形的旋转》将数学的这种美呈现的淋漓尽致,使数学教学过程成为了对数学美的一个反映过程。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学*各位名师的方法、经验,以富有审美价值的独特的方式方法,创造性地组织教学,使教与学双边活动协调进行,使学生能积极、高效地学*,使学生感受数学教学美的教学技能技巧。

  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活动学*心得:课堂因生成而美丽

  12月3日,听了刘松老师的课《乘法的分配律》以及他的报告《有效教学的策略》,以下是我的一点感受与思考。

  刚刚走上讲台、成为教师的那一段时间里,每次都是在上课前都做好精心的准备,上课时也总是不敢放手让学生自由的动手实践,自由的说说对某个问题的看法,唯恐学生的思维跑出之前的预设,唯恐控制不了课堂秩序……。那个时候,总是着急的怕学生说不出预设的内容而着急把一切正确无误的知识告诉学生,虽然那样的教案设计滴水不漏,虽然各个教学环节进行的顺畅无比,但现在来看,那样的课堂是缺乏生机的课堂,是没有生命力的`课堂。

  叶澜教授曾说过:“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要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于是,开始慢慢的学着开放课堂,让课堂成为孩子们思维活动与思维碰撞的场所;于是,开始期待孩子们新奇的想法,多元的思维方式,甚至美丽的错误……

  在执教一年级上册《统计的初步认识》一课时,以下图作为情境图引入。

  图1

  当做好一切铺垫,让孩子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统计后,我选择了几个孩子的作品投影展示,其中一个孩子是这样填写的表格:

  盒子

  一个盒子一个盒子

  娃娃

  一个娃娃一个娃娃

  汽车

  一个汽车

  魔方

  一个魔方一个魔方

  当我在投影仪上投出这个孩子的作品时,孩子们都笑了。于是我和其中的一个孩子有了以下的对话:

  教师:请问你为什么笑呢?

  学生:他没统计完。

  教师:哦,还真是,不错!那你统计完了吗?你用的什么方法呢?

  学生:我统计完了,我用的画圆圈的方法来统计的。一个圆圈就代表上面的一个玩具。


全国小学英语“核心素养”教学研讨会学*心得范文5份(扩展7)

——研讨会学*心得体会通用十篇

  初登教育舞台的我,非常荣幸能有机会到郯城参加这次学*活动。这次郯城学*之旅,带给我更多的是震撼,是信心,是醍醐灌顶,是心与心的碰撞与交流。

  首先说震撼,临沭教研室的吕老师带给我很大的震撼,在我个人看来,那是本就已经很紧张的工作生活,每天不仅要坚持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还要做饭加照顾家人等等,可就是在这么紧张而忙碌的生活条件下,她依然能坚持每天读书,读数学专业的书,读文学方面的书,读哲学方面的书,也读儿童文学,可以说是涉猎很广。我也读书,读儿童书,读童话故事,读哲理书,也读教育学方面的书。不过,遗憾的是,那是大学的我。自从大学之后,我就很少再读书了。你如果问我为什么,我可能会模糊地回答太忙了吧。那我一定是欺骗你,但我更多的给自己找借口,为自己的懒惰。因为我很清楚,恐怕不是忙不忙的问题,而只单纯的是不愿静下心来。就像吕老师说的那样,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挤一挤还是有的。通过每天坚持读书,不仅改变了她的性情,也改变了为人处事的方式,让她从此敞开心扉,“对外开放”,打开自己,以一种积极的心态进行交往。

  纵观吕老师走过的每一步,再想想我自己,为什么我不能向吕老师那样呢?我是性格内向了一点,可有谁敢保证内向的人就不能教好课呢?我是年轻,没有经验,可试问,有哪位老师是天生就有经验的呢?他们哪一个不是一步一步地走过来,一点一滴积累的呢?要始终相信,无论黑夜多么漫长,朝阳总会冉冉升起;无论风雪怎样肆虐,春风总会缓缓吹拂。要始终记得,俗话说得好,“Anything is possible.”,一切皆有可能,只要我付出努力和汗水,坚持不懈,总有一天是会成功的。

  接着说信心,这次学*,通过聆听诸位教师不辞辛苦坚持从教的优秀事迹,不仅让我对教育事业充满信心,让我对孩子充满信心,更让我对未来充满信心。对教育事业充满信心,让我更加坚信,我所选择的道路是正确的,从今往后,我将继续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政策,将我的毕生投入到教育事业之中。对孩子充满信心,让我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是世界上唯一的珍宝,都有自己的闪闪发光的地方。作为老师,我们要有伯乐般的眼光,善于发现千里马。也要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匹千里马,都有值得我们肯定的地方。对未来充满信心,让我更加深信了《孟子》里的那段话,“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每个成功的人都注定命途多舛,在获得成功之前,必定得承受一番磨难,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只要我坚持往前走,就一定能遇上盛大的——属于我自己的盛典。

  再说醍醐灌顶,我是今年的毕业生,自此之前,对英语教学几乎是一无所知,只是曾在暑假期间从事过数学教学的工作。初等教育舞台,我对英语一片茫然,只是凭着自己大学时所上英语课的经历,凭着记忆与感觉去教,虽然这听着这似乎有点不负责任。但是一切都刚刚开始,我只能自己去摸索,去体验,去探究,去发现。通过这几天的学*,我如梦初醒,原来英语教学是这样子的,不再是传统的“三中心”即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和以教材为中心,我还可以这样教,学生也可以这样学,教师不再是完全的主宰者、控制者,而只是他们的指导者和引导者,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不再是完全的被动,而更多的是以参与者主人公的身份存在于整个课堂的。我也可以向他们一样,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悦的英语国度,在这个国度里面,学生是乐在其中的,他们更多地会把学*当作是一种游戏,一种趣事,而不是为了学*而学*。他们几乎每个人都对于英语学*有着强烈的兴趣,不需要教师太多的目的性言语,他们自然而然的就融入到了英语的氛围之中。而我将来所要做的也就是那些优秀教师已经做到的,认真备课上课,经常进行日常英语的渗透,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英语环境。

  总之,在这次郯城学*之旅中,我收获了很多。不仅对自己有了新的定位,对于英语有了新的理解,对于教育事业也有了新的阐释。最后,我想说的是,我始终相信,只要我坚持往前走,就一定能拥有—属于我自己的盛典。

  淡然点评:吕老师不仅带给了你震憾,也带给了我震憾,带给了当时在场的所有人震憾!我想知道的是:回来之后的你,开始行动了吗?震憾之后的你,有所改变了吗?

  初登讲坛,当然会有许多困惑,会有许多困难!不过,你们还是幸运的,你们有那么多学*的机会,也有那么多学*的渠道,在信息高速发达的今天,你们得到的帮助比以往任何一届都多,因而也更希望你们这一届取得更好的成就!

  同时,我也希望你能够从这次教学研讨会中学*到更多具体的教学方面的知识与技能!

  让我们相约,共同读书吧!

  祝你天天进步!

  今天我们教研组去试验小学参加了小学英语研讨会,会议分位三部分,开始观看了实验小学英语教研组针对这次远程研修的的磨课流程,再就是各个学校交流了是如何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在就是林老师做了最后总结,并对今后的共提出了具体的部署和要求。

  通过这次实验小学研修的学*,看到了同行们隽秀的文笔和独到的教学见解,让我看到了自己的差距和不足,自己在当老师的各个方面都还有所欠缺。此次远程研修的确让我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也让我对远程教育培训之后的进一步学*提高与个人专业的进一步发展有了自己的想法和打算。

  一、着重把握课堂常规,注重实效。

  我们都追求一个目标——让学生真正学到知识并运用知识,感受学*英语的乐趣,不能只搞花样活动,而没有实效。现在的英语课,老师们增大了语言的输入量,教学资源更加丰富了,给学生创造了许多的机会说英语。几年的英语教学的课改的实施,我们很多的英语教师也会用新颖的,独创的小学英语教学方法来教学新知识,但在英语教学的课堂上还是出现低效的现象,教研组长从备课,上课,反思,作业,考查几方面着手作了如何加强课堂教学的常规给我们指明了小学英语教师的教学要求以及如何更准确把握课堂,在报告中明显提出备课中要非常的明确每节课的技能目标,课堂中要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课后要进行积极的反思,作业要落实到位,要少而精,真正提高40分钟的效率,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的运用能力。从教研组长的讲座中让我感受到作为一节实效课,课堂的结尾部分学生的输出信息(学生会做什么,会说什么,会演什么)的多少完全在于课堂中每个环节是否落实到位。

  二、重视基本功的训练,提高效率

  作为一名小学英语教师,教师基本功的训练不仅要教给学生的语言知识,教师自身的行为,有效的教具的创作绝对是吸引学生的有效手段之一。作为优秀的英语教师冯爱华老师以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手法让在座的小学英语教师受益匪浅,她在教具讲解过程中边示范边讲解,每件作品都是冯老师智慧的结晶,如作品中教学各种图形,正好是冀教版Book 7中的教学内容,这一魔幻般的教学方式,不仅节约了教师用语言解释的时间,也为学生感知、理解和记忆知识创造了条件,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又增大知识密度,突破难点,突出重点,减轻学生记忆理解负担,提高学生的学*兴趣。此外关于教具的制作我们还学到了不少的经验。如:教具的展示,在时间上要恰到好处,过早地暴露教具,容易使学生分散注意力,所以教具一般体积不要太大。教具的选择与运用要注意保持新颖性,因为新颖性能使学生学*的兴趣得以稳定和持续。还有教具要有趣味性,实用性,功能多样,一物多用。

  三、投入丰富的情感,激发兴趣

  在英语教学研讨中,至今认为英语教学费时费力、效果差的观点仍然普遍。很多的小学英语教师都有一个疑惑?我专心的投入为何我的课堂收益不大,武晓霞老师从学生的情感出发,告诉我们教学作为语言教学的一个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情感交流的过程。接着武老师从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起,以自身情感投入,赏识关爱学生,如何正确把握情感教育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以“三个带进”来优化教学氛围。1、把激情带进课堂。总是以饱满、高昂的激情和良好的心境上好每一堂课,寓教于乐。不管个人、家里有多大难以处理的事,都不把个人的情绪带到课堂。2.把微笑带进课堂。在课堂上,我常常以自己的眼神、语调来表达对学生的爱,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社会氛围。3.把欢乐带进课堂。常常用幽默风趣的话语来拨动学生的心弦,使学生在乐学中渐渐做到会学、善学。总之武老师是用*等的师生关系沟通情感教育,用细微的身教体现情感教育,用无私的爱心表露情感教学,在教学之外扩展情感教育来收获自己的教学成果的。

  从上述的讲座中我们不难看出,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小学英语教师,以下几点是必备的:1、教师大方得体,要有感染力。2、教师语言基本功要扎实,语音语调要纯正,口语要恰当流利。3、教学设计上,要围绕如何激发学生学*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能力,如何让学生动脑子学英语等方面,设计出灵活,得当,有效的教学步骤。这证明我校小学英语教学走的路子是正确的,这次活动我想这样的收获一定会让我们一线教师信心倍增!

  希望自己能多参加这样的活动,学*别人的长处,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

  20xx年11月1日至3日,很荣幸我与冉校长一起参加在xx小村举办的全国“早期干预研讨会”。本次会议由台塑企业暨王xx社会福利慈善基金会、勤劳社会福利慈善事业基金会、xx大学早期疗育研究所主办,xx小村合办,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公益支持。

  在“早期干预研讨会”上,台塑企业管理中心常务委员xxx、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xxx理事长等出*了开幕式并讲话。本次会议有来自124个机构的200多人参加。

  本次会议有来自台中教育大学的xxx教授、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特教系的xx教授、来自xx师范大学特教系的xxx副教授等8名老师为我们讲授了关于康度机构课程训练设计与幼儿园接轨、家长参与儿童康复训练、居家疗育、发展迟缓儿童初筛工具等8大方面。在收获了满满的知识,老师们还利用他们晚上的休息时间给我们分两个区城进行了“康复机构”和“居家疗育”的议题座谈。

  通过本次研讨会,我学到了很多。首先了解了中国融合教育的现状与发展以及在我们的康复机构里应该怎样设计与幼儿园接轨的训练课程;其次,我们还了解了家长参与孩子康复训练的重要性及如何帮助家长参与孩子的康复训练;接着我们学*到了如何将康复机构的训练课程延伸到居家疗育及相关策略;最后我们还学*到了发展迟缓儿童的初筛工具及活动延伸策略以及慢飞天使健康体适能教师手册及教学DVD应用。

  通过参加此次研讨会,我感受颇多,首先在专业知识面前,我们学校的部分专业已经跟上了前沿的步伐在开始实施,我们的融合教育及早期干预也已经在顺利实施,作为学校的一份子,我为我们现在所实施的一些训练方法和分配策略而感到骄傲。但同时我也认识到了目前工作中的一些不足之处,在以后的工作中要更加细致地来设计我们的教学课程,根据孩子的发展情况找到更加准确的适合孩子的教育教学目标,把学校的康复训练与家庭疗育相合,使孩子的潜能最大化发挥出来。在融合教育方面,我们需要加强对现在的幼儿园和小学的一些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了解,多与幼儿园和小学加强联系或者做一些与他们一起的联谊活动,促进了解的同时增加孩子们融合的机会;在居家疗育方面,我们要多与家长沟通,首先要让家长意识到他们在家庭疗育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同时帮助家长学*在家庭生活中应该怎样有效的陪伴孩子,让孩子在机构里学到的内容在家庭生活中得以充分而自然的运用;在面对发展迟缓的孩子我们首先要呼吁大家注意观察自己的孩子,发现问题要有积极的心态去面对,进入机构对孩子进行评估后才能有针对性的训练。

  最后我想说:天下没有容易做的事,也没有不可能的事,虽然我们的康复之路走的很艰难,但我们要一起加油,相信自己一定可以。让我们一起积极参与到孩子的活动中,合理期待,一起陪伴孩子愉快的走过这段学*旅程。

  20xx年物理复*研讨会于3月7号在里庄中学召开,九年级全体物理教师到会参加研讨。

  会议安排三项主要议程:

  1、观摩里庄中学王勇老师的复*课《力》。

  2、教师分组进行研讨,交流九年级物理复*计划与方法。

  3、袁老师组织主持交流各组研讨结果,并对20xx年物理中考试题变化进行分析。

  研讨会上,与会教师认真观摩了该校王勇老师执教的《力》,该堂课颠覆了传统的复*课模式,大胆地进行了创新,让学生进行小组领学积极参与,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课堂上学生学得积极、主动。教师们通过观摩拓展了复*课中调动学生学*兴趣的思路,进一步明确了通过复*使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较大提升的途径。课后,参加活动的老师对两堂课的课堂教学进行了精彩的点评。

  最后,县教研室袁老师具体阐述了20xx年中考复*热点,高度概括,凝练实效,提出了不少有建设性的意见,供与会老师借鉴,要求老师们以生为本,以考纲为本,重视实验,关注前沿,注重复*效率。

  通过这次教研活动,对于今后物理中考复*阶段的教学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让老师们理清了复*思路,从而提高课堂复*教学的效率,参会教师一致认为不虚此行,收获很多。

  3月12号我县九年级历史研讨会在卧龙北校召开,全县各学校九年级历史教师全部参加,会上有两位教师举行了公开课,有九名教师做了典型发言,最后,高明主任针对今年中考考点做了总结,通过这次会议,我学*了很多内容,现总结如下:

  一、卧龙学校来陆老师讲的是一堂复*课,(新民主主义的兴起)这一单元知识多,涉及的面广,学生掌握的知识多虽然,这节课也有不妥的地方,,但陆老师通过多媒体,利用小组合作手段,从不同的侧面把这节课上的那么精彩,值得我学*,同时,陆老师注重中考考试的热点,重点以及新闻等内容,利用小组讨论、小组合作让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接*中考,提前接*中考题,使学生对中考不会产生紧张。

  二、郭老师讲述的是一堂新授课(蒙古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从开始到结束就是一堂享受的课,从老师的语言、肢体的使用都是那么的完美,特别是郭老师的过渡词,真的是无可挑剔,从课件的使用到学生对知识的学*,从讲解知识到学生的巩固,郭老师那是下了一番功夫的,美中不足的就是,可能有点紧张,有些词语说的还是不够熟练,视屏有点多,学生自主交流的时间不够,没有练*板块,但这些都不能影响郭老师的这堂课的精彩。

  三、张安宝老师做了典型发言,他从几个方面介绍了九年级历史的复*方法。

  1、做足功课,认真备课,就是教师在课下从考点、共建知识框架、热点、周年做好备课。

  2、删除81个不考的知识点。

  3、分层教学,就是抓差生。

  4、自信,通过不同的手段让学生相信老师,老师说的内容就是重点。

  5、答题方法,针对选择题和材料题给入学生不同的答题技巧。让学生做答题时少走弯路。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历史。

  四、高明主任针对20xx年中考情况,结合以前出现的问题,从考试的内容到教师的思想变化进行了总结,分析了现在的形式以及热点,从思想上加强了教室的改变。

  总之,通过这次县历史研讨会,我学到很多知识,如何通过复*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握知识,如何锻炼学生的解题能力,如何关注热点、重点等等,受益匪浅。今后,我一定改变我以前的做法,加强对学生的监督,课下认真备课,课上认真解答学生的问题,争取使自己的历史成绩有所提高。

  十月底,我跟随校领导前往北京学*, 观摩了俞XX、刘XX等几位国内名师的精彩展示课,以及吴XX等几位大师的点评和袁XX等几位专家的报告,使我受益匪浅。令我感触较深的是俞XX老师的《*均数》和强XX老师的《圆的认识》。

  第一天先听的是俞XX老师的《*均数》。首先,俞老师先了解了一下学生对于*均数的掌握程度,同时活跃气氛。出示导入题目:

  二年级的学生测60米跑,并且要把测的成绩填表。小明跑了5次,分别是15秒、10秒、14秒、14秒、12秒,小明跑60米需要几秒?老师说出情景:小明一开始填了一个15秒,他考虑了一下,擦掉了。又填了一个10秒,后来又擦掉了。他应该填多少合适呢?

  师:为什么把15秒擦掉?

  生:太慢了。师:为什么把10秒擦掉了?

  生:太快了。

  师:最快最慢都擦掉了,那填多少合适呢?

  生:在10秒~15秒之间。之后学生讨论,最后得出13秒是合适的。

  师:小明没有跑过13秒啊,怎么能是13秒呢?有的学生就说,*均数不见得是跑过的数。老师说说5次都跑过哪些秒,然后问:第六次可能是几秒?第七次呢?……

  师:每次都会离13较*,(小磁铁展示,把五次的成绩*均为13秒的过程)

  师:13秒在最中间,虽然没跑出来过,但是接下来的跑步可能会出现13了,13反映了他的真实水*。

  师:正好反映真实水*的数为*均数。接下来老师又问了几个问题:

  (1)举例说明什么地方用到了*均数。

  (2)为什么要学*均数?这些题目有助于学生拓展关于*均数的用处以及加深归于*均数的理解。最后,老师又出了一个课堂练*,内容是这样的:男生女生投篮,男生有5人,分数分别为:4、7、5、4、5。女生有4人,分数分别为:7、3、5、9?问题是哪一组的水*高?解决这个问题之前,老师又问了三个小问题

  (1)怎么来比?

  (2)如果男生组去掉最后一个,会比较吗?这个问题意在拓展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既可以比较总分,也可以比较*均数。

  (3)两组人数不一样时,可以比总数吗?应该比什么数?怎样比?此时,需要比较的就是*均数了。通过这个题目,培养了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最后,老师总结:*均数是一个什么数?生:真正水*的数,中间数。通过听俞老师的这节课,首先感受到的是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更有利于孩子的思维活跃与学*。然后是教师教学首先要自己对于教材深挖,吃透教材,努力做到每一个字都有它存在的意义。

  听的第二节课是强老师的《圆的认识》,强老师的课堂气氛幽默风趣,很大的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热情,我个人也比较喜欢这种教学风格。课的开始首先用教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之后导入对画圆的探究。老师是用一个个的问题来引导学生的学*的,主要由以下几个问题:

  1、怎么画圆呢?引导学生大胆想象画圆的方法,开拓思维。之后,请学生在纸上尝试画圆。让学生实际的体验,从实际体验中发现问题。

  2、用圆规画圆要注意什么?请学生大胆的发言,由于学生已经有了实际的体验,基本上学生自己就能总结出来画圆要注意的地方。这时老师再出示正规的画圆视频,看完后学生再一次尝试画圆,加深对画圆应注意的点的理解。

  第三个环节是对圆的各部分的探究。由在操场上画圆引入对画圆工具的探讨,进而引入用绳子画圆。由老师(用普通绳子)和学生(用松紧带)在黑板上进行画圆比赛,引入对画圆时相同点的探究。此时学生很容易总结出来相同点有:定点、定长、旋转一周。又问圆与正方形,长方形,*行四边形的不同?学生说一说。接着顺理成章的引入对圆的各部分的介绍。为了加深对各部分的理解,老师出了两个小问题:

  (1)在画出的圆里找出圆心与半径,并画上。

  (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半径是怎样的线段?然后由半径引入直径的学*,出示图片,请学生判断是否是半径,不是半径而是直径。老师出示判断题请学生判断是否为直径,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直径是怎样的线段,加深对直径的理解。最后就是课堂练*了。

  1、举例说一说生活中能清楚看到圆心和半径的圆。

  2、选辐条安装车轮。安装一个半径为3分米的自行车车轮,选什么样的辐条合适?有2分米、3分米、5分米、6分米的,请学生说一说选3分米的辐条的原因。得出半径长度都相等。由这个问题引入对半径的数量的探究,圆的半径有无数条。请学生说一说选6分米的辐条的原因,进而得出直径=2半径,又问在不同的圆上也可以吗?进而得出结论,在大小一样的圆上,直径=2半径。

  听完这两个老师的讲课,我明白了以下几点:首先,轻松的课堂氛围更有利于学生对于知识的接受,学生的思维能迸射出更多的火花。其次,就是讲课时对于知识传授的梯度一定要把握好,一环扣一环,引导学生水到渠成的理解知识。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对课本,对学生有足够的了解了。

  xx月xx日到xx日我有幸在郯城县美澳学校参加了为期三天的全市小学英语教学研讨会。这次研讨会的主题是常态与高效。针对新版的小学英语教材let talk,let learn以及read and write模块的教学展开,每个模块分别有两位优秀的教师在台上展示,然后是对各个模块的讨论。在这三天丰富精彩的的学*研讨过程中,我感悟良多。

  首先我对小学英语教师这个职业有更深入的了解,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必须遵循语言学*的规律,要在语境中学*句子,在句子中学*单词,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文。要多听多讲,注重在在上课中制作英语学*的氛围。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最基本的工作的是在课堂上用高效的方法使学生学会知识,应用知识。同时还需要在教学之余,注重教师的个人休养,俗话说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首先自己要有一桶水,要不断学*,不断地钻研,多读关于教育的书籍,关于英语的书籍,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进步,与时俱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

  其次我需要对小学英语新版的教材有更深入的了解。不仅要了解三年级上册的教材内容,对三年级教材有一个横向的了解,还需要对整个小学阶段的英语教材有一个纵向的理解。要了解小学阶段的英语学*任务,合理安排英语教学的计划,在不同的学*阶段,合理渗透英语基础知识,注重英语语音的学*,注意研究教案,更好的教学,为学生以后的英语学*打好基础。

  再次我对英语教学的方法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六位优秀的教师对新版教材各个模块的展示,使我充分了解了各个板块的特点,第一是let talk板块,课本中有十分生动的情景展示,教师要充分利用课本的情景,使学生在情境中理解句子,学*句子,完成从情景的引入,到情景解构再到情景重构的过程,完成从输入到输出的转变,在情景学*过程中要注意设置合理的题目,使学生带着问题学*,有目的的学*。第二是let learn 模块,let learn模块主要是英语单词的学*,要使学生在实物展示,或相应的情境中联系词义,理解词义,并使学生学会应用单词。还有read and write 模块,虽然三年级并没有涉及这一模块,但是,英语单词和句子的书写始终是贯穿整个小学英语的学*,要从开始就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惯,规范英语单词和句子的书写。还要注意相关知识点的总结和归纳,完成信息的输出。对于read模块,需要使学生学会相应的阅读技巧,使学生学会提取有用的信息,归纳有用的信息。这些技巧和方法还需要在实践中继续应用和磨练,毕竟任何理论和方法都要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最后作为一名新入职的小学英语教师,以后的教学之路还很漫长和艰辛,在这漫漫的教学之路中,我还需要学*很多,不仅要多读书,学*相应的教育理论,还需要向身边的经验丰富的教师学*,在教学过程中,多反思,总结经验,提升自己,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点评:

  首先感谢你认真的完成了作业!我只能说,这是一篇看似很优秀的学*体会,因为它很“正式”、很“专业”!但它却也引起了我的许多思考:我想,我们不需要什么大道理,我们最需要的是心灵深处的碰触!我宁愿你将学*的点放得小一点,再小一点,说得浅显一点,再浅显一点,直白一点,再直白一点!但一定要从内心深处去体会,去反思,从一个小处着手,深入思考“我应该怎么做?”“如果是我,我能做到做么程度?”

  也许,说得有点重!但是真心话!愿你天天进步!天天开心!


全国小学英语“核心素养”教学研讨会学*心得范文5份(扩展8)

——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心得体会范文5份

  20xx年4月20日至22日,实验学校选派青年教师郑莎莎、孙亚灵在西安空军工程大学体育馆参加了“名师之路”20xx年春小学数学教学“未来课堂与问题化教学”观摩研讨会。

  会议历时三天,俞正强、唐彩斌、牛献礼、刘延革等15名小学数学界专家做了数节精彩纷呈的示范课和报告,他们流畅的课堂教学、愉快的课堂气氛、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无不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俞正强老师执教的五年级《植树问题》,抽丝剥茧,把看似抽象难懂的几个公式归类到“段”和“点”的关系上,把最本质的东西简单、实在的教给学生。在学生不能及时举出例子的情况下,鼓励他们联系生活,让每位同学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使学*不再枯燥乏味。应用环节也能紧靠生活,让学生亲身去体会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又印证了不变的规律:占了几个“点”,少种几棵树。在巧妙的问题设计和恰到好处的引导下,带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解决生活中的“一类”问题。

  牛献礼老师执教的五年级的《打电话》一课,是对“以学定教”的充分体现。把教材中的“15人”改成3人,如何尽快通知到所有人的问题就变得简单易分析,学生能更快地接触到问题的本质。学生经历了独立完成、同桌交流、汇报展示和教师引领的过程,自己得出重点知识“知道消息的人都去通知”,从而进一步验证猜想、发现规律。整节课始终围绕着学生的学*展开教学,教师的每一次追问都是为学生的学*体验做铺垫,最后的计算部分就显得自然而然、水到渠成。充分印证了体验式学*是为学生提供感兴趣且有意义的数学活动。

  秦莹老师的《一分有多长》,亲切自然,美妙的就像一首歌。课前的“经典咏流传”是前奏,引出关于用时的问题;精美的课件展示出的钟表是渐进,带领学生一步步体验秒针的变化规律;孩子们的两个活动是高潮,让学生体会到一分钟是多少秒、以及时间不以人的感受做转移;深情的话语小结是尾声,温柔且坚定的语气,学生在放松的状态下有了更好的收获;几个小练*的设计结束,贴*生活的练*,巩固了所学,同时结束亦是开始,学无止境,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整节课浑然一体,堪称享受。

  罗明亮老师的授课教会了我们一句话“人间至味是清欢,课堂至味是道理”。给六年级的同学解决他们五年级就存疑的一个问题,让学生敢于去自己提出提问、自己通过探寻去明白道理,继而通过道理去解决问题。教学不应该只知道“是这样的”,而更要知道“为什么是这样的”,要让学生去深入思考知识背后的道理。在不断地追问中让问题引向深入,分享见解,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惯。这样的课堂不正是我们所追寻的吗?

  周卫东老师的《小鸭在哪里》则让我们看到了学生创造力的惊人之处。整节课的风格极具童趣,通过一个个生动的小鸭的例子,给予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其自由生长,继而引导学生一步步探寻深化、收获成功。这样的学*才能让人真正看到孩子学*的模样,体会到他们知识的增长,相机诱导、顺势而为,做到让学*真正发生。

  这些专家名师们的课各具特色,但同样的都做到了紧贴教材和生活。同样关注了学生数学素养的生成,培养了孩子们优良的学*品质。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亲自体验,达到知识的融会贯通,明白所学的本质道理。精彩的专题讲座更是一个个先进教育理念的呈现,给我们的灵魂以不同程度的冲击和洗礼。让人深刻感受到思考和成长。

  会议的一首插曲令人印象深刻,歌名叫做《梦在前方》。“没有什�N能阻挡,风浪再大又怎样;只需要一双手掌,就有征服的力量。”对于年轻教师来说,这些专家前辈们用他们丰富的经验和阅历,为我们的专业成长提供助力;对于学生来说,我们又何尝不是他们背后的推手呢?要想传授给学生知识和能力,作为教师就应努力提升自己,引领学生体会思维成长的快乐,帮助他们完成自己的人生梦想。

  走*名师、聆听名师,这次观摩学*让人深切领略到了大师们别样的人格魅力和课堂风采。教育是一门艺术,艺术则是用心创造、执着追求,坚持不懈。成功无止境,起点总是零。教师易,名师难。我们坚信,风雨之后必能见彩虹!

  3月17日到3月19日,在安庆市石化三小举行了为期三天的全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观摩研究活动。来自全省各地的有18位参赛选手上了观摩课。这些参赛选手都是来自全省各地的教学精英,有着扎实的基本功, 先进的教学理念和丰富的教学手段。在这次活动中,受益匪浅,老师的课精彩纷呈,高潮迭起,在教材处理上亦是惊奇不断。从中让我体会到:一节课的成败与否,不在于画面有多么的花哨,讲解有多么的委婉,活动有多么的热闹,设计有多么的丰富……关键在于只要学生掌握了知识,该发展的能力发展了,让学生喜欢上数学课,让学生的求知欲望不断增强,就是一节好课。

  总体印象:

  1、参赛教师穿着得体,落落大方,举手投足间透出精干、干练。

  2、参赛教师精心设计了教学课件,使教学变得形象直观,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

  3、参赛教师都使用视频展示台对学生作业和作品进行展示,方便、快捷且清晰。

  4、参赛教师的课前提问、课前小游戏拉*了师生间距离,激发了学生的学*热情。

  5、参赛教师在教学中都采用了小组合作的学*方式,让学生通过明确分工,协调配合,对学*内容进行充分的实践和探究,让学生自己找出答案或规律,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6、参赛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具,通过让学生摆、折、画,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7、参赛教师的教学语言精炼、丰富、富有感染力,课堂评价及时,关注了学生的情感。

  8、参赛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也是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的一种方式。

  细节印象:

  一、对当地学生的印象

  本次观摩,让我感触最深的是上课的学生,他们非常优秀:能回答出老师提出的各种问题,能提出老师想要的一切问题,能碰撞出老师你想要的精彩,能和老师达成想要的天然默契,而且还非常的有礼貌、守纪律。记得那些学生走上舞台时安静、有秩序,生怕影响了别人似的。下课时是那样有秩序地向老师告别,还要整齐地转过来向听课的老师敬礼,问声“老师,您辛苦了!”“老师,再见!”再有秩序地离开会场!学生课堂上活跃的思维更是让我们惊叹。如第一个给我们做课的刘志强老师在《旅游中的数学》这节课始,刘老师提到自己承诺了要在“五一”期间带领原班学生到黄山去旅游,现要请大家帮帮忙,谈一谈旅游前要做哪些准备,旅游过程中要解决哪些问题时,结果学生回答出了刘老师预设的各种不同的问题,诸如租车,用餐,门票,时间,安全等等。程媛媛老师教学《包装的学问》一课进行到探究将四个长、宽、高分别是15厘米、10厘米、6厘米的茶叶盒进行包装,怎样包装最节省包装纸的原因时,有一个学生不是去计算,而是想象和比较,他走上展台,很从容地将一个盒子的大面与两个中面的大小进行直观比较,让人一目了然地看出将两个中面重叠起来最节省包装纸。吴晓秋老师在教学《*均数》一课进行到巩固练*时,出了一道题,“小熊冷饮店又该进冰糕了,小熊翻开了商店各月前三周卖出的冰糕情况统计图,发现第前三周依次为8箱、7箱、9箱,问本周该进多少箱呢?”学生的回答各不相同,*均数“8箱”、最多的箱数“9箱”、“比卖出最多的周还要多一些的箱数,防止还会更多”。这些学生太有才了!

  学生有这样活跃的思维,这样良好的学**惯,我想他们的任课老师*时肯定付出了很多的艰辛。

  二、感受大师的风采。

  1、感受他们的“数学专业素养”。

  赵劲松老师执教三年级的《*移和旋转》,由于这两个概念教材没有下定义,也没有用语言描述,只要求学生有初步的认识。对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他在感知*移和旋转时设计了三个层次的动作表演,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移和旋转这两种运动的方式:第一层次是模仿,观察动画中的物体运动情况,并用动作表演出来,在分类的基础上,揭示两种运动形式及课题;第二个层次是用全体学生在课堂上的运动让学生感受不同的运动形式(向左*移两步、向右*移两步、原地旋转两圈)感受两种运动的不同感觉,同时暗示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第三个层次是再现,根据静止的画面,想像它的运动方式,并用手势将其表示出来。三次动作表演,既满足了孩子们好动的天性,同时在举手投足之间加深了对*移和旋转的认识,可谓“一切尽在不言中”!为接下来深入研究图形的*移作好了充分的准备,接下的一个环节则更加精彩了,由于*移有两个要素——方向和距离,赵老师设计了一个遮眼活动,让一个学生到电脑前遮住眼睛只看键盘上的方向键,听下面学生的指令操作,让全体学生用方向语言提示,眼睛看距离,大脑思考*移的两个要素,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这样的课怎会不精彩呢?如果说让学生说出*移情况是一种考验,那么再接下来的动手画则更具有挑战性。也是本节课的难点所在,为了突破这一难点,赵老师设计了“尝试——演示——判断——比较——再画”五次活动,在尝试中充分暴露学生思维的“结”再通过判断和展示打开这个“结”,接着在比较中优化方法,最后通过再画,使学生初步掌握画*移图形的方法,而两次画图所组成的小帆船,既体现了数学的美,又蕴含着教师美好的祝福,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学*的快乐和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2、感受他们的“激情”。

  在本次活动中,丁雪洁老师应是最有激情的老师。她教学的是《体积与容积》,是本次研讨活动的最后一节课,从一开始的课前谈话起,就很明显的看出这个班的学生情绪低落,丁老师以饱满的激情贯穿课堂始终,用她特有的方式提出各种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在活动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始终在激励学生的求知欲望。

  3、他们都是“有心”的老师。

  吴晓秋老师是这次做课老师中最“有心”的一位老师,课前交流时,她能记住班里“在大路上看到老师就向老师问好”的学生的名字;“比猴还要聪明的同学”的模样,并叫出她的名字……这位老师一下能在班上找出六、七个有一定特征的学生名字,一下就拉*了师生的距离,这是我学不到的本领。

  4、他们都是“勇于创新”的教师。

  我们通常在说谁大谁小的时候,一定用到谁比较大谁比较小的完整名词,可是程媛媛老师在教学《包装的学问》一课的伊始,她引导学生给一个长方体的三个面取名字,分别叫做“大面”、“中面”、“小面”,这样取名为后面说明哪两个面重叠起来能节省包装纸给予了很大的帮助,不仅形象易记,更顺口。

  三、谈谈这次活动对我的启发,与各位交流。

  1、不“板着面孔”上课。

  在一群各行各业都有的人群中,我们能很快地看出谁是教师,因为大多数教师的脸上都写着:“单纯、苦大仇深”这几个字。我们学校女教师比较多,大家自己比较一下,语数教师同其他学科老师的`区别,语数教师明显更具备沧桑感。这一方面跟劳动量大小和压力有关,我想同心态及教学观念也有很大的关系。我们要做到“争效率、少怄气”,在课堂上努力组织好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争取让绝大多数的学生能认真听课;不要因为个别学生的表现影响到自己的教学情绪,因为我们的情绪是直接决定学生的上课情绪,教师情绪好、心情好,学生也会受到感染,上一节好课的可能性就比较大,因为有了宽松和谐的学*气氛。教师生动的语言,和蔼的态度,富有启发性和创造性的问题,有探索性的活动等都可以为学生创造和谐的环境。反之,教师心情不好、发脾气,学生的学*兴趣也没有,课堂效率自然低下。课标上说:人人学所需的数学,也就是说数学并不是人人都能学好的,有些学生学到他需要的就可以了,我们不要同这样的学生较劲,你再怎么逼他也没用,大不了从60分逼到70分,没任何意义。

  2、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生动的情境,让学生从直观形象的情境中去发现新的数学知识与方法,不知不觉地进入数学学*世界。

  淮北市实验小学丁雪洁老师的《体积与容积》,“骆驼与***人的故事”,P18;

  马鞍山师范附小雷雁老师《对策问题》,“5、7、9和6、8、10两组扑克牌比大小”,P19。

  3、学*内容生活化。

  这点是老生常谈,我的感触是要尽量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于他们实际生活的素材。 比如黄山市黄山区甘棠小学方敏老师的《*均数》的新课素材就是本班学生体育课上的跳绳比赛,围绕“如何比较两组同学跳绳水*”进行教学。

  4、提问技巧。方敏老师的《*均数》,师:如何比较哪组同学的跳绳水*高?学生计算出男生*均每人跳7下,女生每人跳8下;师问跳得最多的那个男生:你跳了10下,怎么*均每人7下呢?你还有的3下呢?通过学生的思考渗透“移多补少”的思想,轻松掌握“*均数”真实含义。另一位老师也上了这一课,我感觉到他的学生掌握了求*均数的方法,但没有真正理解它的含义。

  5、学*方式活动化,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活动是学生所喜欢的学*形式。创设学生喜欢的活动,使其在自由、宽松、活跃的学*氛围中积极主动地感知、探索、发现数学问题、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新教材在学生探究知识的过程中重视了以下活动:

  (1)重视操作活动。动是儿童的天性,将学生置于"学玩"结合的活动中,既能满足动的需求,又能达到启智明理的效果,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如六安市裕安区徐集镇中心学校许海峰老师的《认识分数》中也安排大量的动手操作的时间,让学生在分一分、折一折、涂一涂、画一画中认识分数,体验到分数的产生及意义。在学生的操作过程中还播放音乐。

  (2)重视游戏活动。爱做游戏是儿童的天性。特别是小学生通过游戏能激发学*兴趣,如果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变苦学为乐学,就会产生强烈的欲望,积极主动地学*。

  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选择学生具有一定数学价值的,生动有趣的,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事例,创设鲜明的问题情境作为学*素材,激发学生学*数学的策略与机智,吸引他们展开学*活动,并从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意义。教学中,遇到一些简单的问题,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己动口,动手,动脑去解决.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尝试,主动去探索问题,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思考和发表意见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成为数学学*的主人 。

  20xx年4月20日至22日,实验学校选派青年教师郑莎莎、孙亚灵在西安空军工程大学体育馆参加了“名师之路”20xx年春小学数学教学“未来课堂与问题化教学”观摩研讨会。

  会议历时三天,俞正强、唐彩斌、牛献礼、刘延革等15名小学数学界专家做了数节精彩纷呈的示范课和报告,他们流畅的课堂教学、愉快的课堂气氛、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无不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俞正强老师执教的五年级《植树问题》,抽丝剥茧,把看似抽象难懂的几个公式归类到“段”和“点”的关系上,把最本质的东西简单、实在的教给学生。在学生不能及时举出例子的情况下,鼓励他们联系生活,让每位同学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使学*不再枯燥乏味。应用环节也能紧靠生活,让学生亲身去体会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又印证了不变的规律:占了几个“点”,少种几棵树。在巧妙的问题设计和恰到好处的引导下,带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解决生活中的“一类”问题。

  牛献礼老师执教的五年级的《打电话》一课,是对“以学定教”的充分体现。把教材中的“15人”改成3人,如何尽快通知到所有人的问题就变得简单易分析,学生能更快地接触到问题的本质。学生经历了独立完成、同桌交流、汇报展示和教师引领的过程,自己得出重点知识“知道消息的人都去通知”,从而进一步验证猜想、发现规律。整节课始终围绕着学生的学*展开教学,教师的每一次追问都是为学生的学*体验做铺垫,最后的计算部分就显得自然而然、水到渠成。充分印证了体验式学*是为学生提供感兴趣且有意义的数学活动。

  秦莹老师的《一分有多长》,亲切自然,美妙的就像一首歌。课前的“经典咏流传”是前奏,引出关于用时的问题;精美的课件展示出的钟表是渐进,带领学生一步步体验秒针的变化规律;孩子们的两个活动是高潮,让学生体会到一分钟是多少秒、以及时间不以人的感受做转移;深情的话语小结是尾声,温柔且坚定的语气,学生在放松的`状态下有了更好的收获;几个小练*的设计结束,贴*生活的练*,巩固了所学,同时结束亦是开始,学无止境,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整节课浑然一体,堪称享受。

  罗明亮老师的授课教会了我们一句话“人间至味是清欢,课堂至味是道理”。给六年级的同学解决他们五年级就存疑的一个问题,让学生敢于去自己提出提问、自己通过探寻去明白道理,继而通过道理去解决问题。教学不应该只知道“是这样的”,而更要知道“为什么是这样的”,要让学生去深入思考知识背后的道理。在不断地追问中让问题引向深入,分享见解,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惯。这样的课堂不正是我们所追寻的吗?

  周卫东老师的《小鸭在哪里》则让我们看到了学生创造力的惊人之处。整节课的风格极具童趣,通过一个个生动的小鸭的例子,给予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其自由生长,继而引导学生一步步探寻深化、收获成功。这样的学*才能让人真正看到孩子学*的模样,体会到他们知识的增长,相机诱导、顺势而为,做到让学*真正发生。

  这些专家名师们的课各具特色,但同样的都做到了紧贴教材和生活。同样关注了学生数学素养的生成,培养了孩子们优良的学*品质。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亲自体验,达到知识的融会贯通,明白所学的本质道理。精彩的专题讲座更是一个个先进教育理念的呈现,给我们的灵魂以不同程度的冲击和洗礼。让人深刻感受到思考和成长。

  会议的一首插曲令人印象深刻,歌名叫做《梦在前方》。“没有什麼能阻挡,风浪再大又怎样;只需要一双手掌,就有征服的力量。”对于年轻教师来说,这些专家前辈们用他们丰富的经验和阅历,为我们的专业成长提供助力;对于学生来说,我们又何尝不是他们背后的推手呢?要想传授给学生知识和能力,作为教师就应努力提升自己,引领学生体会思维成长的快乐,帮助他们完成自己的人生梦想。

  走*名师、聆听名师,这次观摩学*让人深切领略到了大师们别样的人格魅力和课堂风采。教育是一门艺术,艺术则是用心创造、执着追求,坚持不懈。成功无止境,起点总是零。教师易,名师难。我们坚信,风雨之后必能见彩虹!

  有幸参加了在z举办的“全国名师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观摩会”,又一次感受到了大师的风采。

  在没参加工作之前,一直幼稚的以为,教小学数学是很简单很轻松的事,现在想想真的错了。因为太没有工作的经验,参加工作的三个多月以来,磕磕绊绊,诸多困难。特别是参加这次的观摩会,更让我受益良多:

  1、数学来源于生活。教学改革,十分注重情境的创设,学情境中的数学,学生活中的数学。教学时,我们往往是从情境中提炼数学信息,从而构建数学模型,最后还要在实际中应用。特别是第一堂课中,z老师在与学生交谈的轻松氛围中,借助于学生交朋友的情景,由一句话变两句话,两句话变一句话引出数学中类似有趣的一个定律--乘法分配率。这让我印象深刻也让我为之感动和敬佩。

  2、以生为本。如今信息社会中不断创新才能让一个企业一个民族得以生存和发展。作为育人工作者,要以发展的眼光,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学*基础知识的小学生而言,我们的.教学不能生搬硬套,必须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为起点。作为一名新教师,总认为因为知识“过于”简单,所以认为这对于学生而言也很简单,但是我的认为还是错的。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点并不成熟,接受新事物复杂程度的能力是有限的,那些我们自认为简单的事情,其实对他们来说并不是简单的事。以我“新手上路”时讲的公开课“倍的认识”为例,很有幸的是,观摩课上,z老师也提到了她讲过的三版“倍的认识”,听着她的思考和一步步的改进,我惭愧了。她在思考的是怎样能让学生理解到倍的本质,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步骤,都经过了深思熟虑的严谨的思考,所出来的结果也是有创造性有感情的,那一刻,我觉得自己被震撼了,觉得自己要学*的东西还有太多太多。

  3、学*方法的渗透。学*方法的引导,常常体现在新知的授课部分。让学生明确学*内容,慢慢的学会预*和复*,从导学到自学,这是很重的学*方法引导的开端,这具有深远的意义。


全国小学英语“核心素养”教学研讨会学*心得范文5份(扩展9)

——教学研讨会心得优选【5】份

  20xx年10月19日—20日,我有幸参加了首都师范大学举办的“20xx年中学生物教学研讨会”。本次研讨会的主题是——新时代生物学基础教育特征——聚焦“核心素养”。一天半的会议,日程安排紧凑,内容丰富多彩,*距离聆听了生物学新课标、新教材修订的专家进行新课标的解读、新教材的修订说明,学*了中学教学名师的优秀教学案例交流,在本次会议中收获颇丰。

  一、理论培训深入理解新课标

  北师大xxx教授在本次会议中对《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进行了深度解读,将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通过内涵释义、事例列举,使我们对学科核心素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本次课改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内容聚焦大概念,概念层次由大到小为大概念——重要概念——次要概念,不同概念层次的“保质期”不同,刘教授举例大概念“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是进化的结果”(几十年)及之下的重要概念(几年)、次要概念(几个月),次要概念、重要概念的*得是形成大概念的支撑,强调概念之间形成合理的框架。我们的课堂教学要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使学生理解次要概念,进而形成重要概念,最终上升到大概念,使之长久保留在学生的记忆中。每节课上完后教师要反思一下,本节课学生学到了什么,新课标要求的相关概念学生掌握了吗?如果没有,教学设计如何改进?

  在谈“高中生物学新课标的实施要点”时,刘教授谈到要准备从“三维目标”到“学科核心素养”的转变。生物学素养和生物学核心素养可类比为金字塔的全部和塔的上部,在教学中,生物学素养的全部内容并没有删减。学科核心素养是全新定义的课程标准,它的每一维度都包含了三维目标;追求持久的学*成果和运用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认真钻研、理解新课标,在具体章节的教学时,参照新课标的内容要求,通过具体的教学设计,落实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期待学生:吃的透、记得住、用的上”,刘教师用简单通俗的语言概括了新课标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

  对于新教材,我们充满期待。人教社赵占良研究员主要从三个方面介绍了高中生物学教材修订的基本思路:研修教材修订的新要求;分析原教材的及与不及,在保持及的基础上,在“不及”上下功夫。修订新要求主要聚焦学科核心素养,同时符合时代要求“科技新进展,创新驱动战略”,符合教学需求,教材的修订在广泛深入调研教材的适切性的基础上。生物学核心素养是原课标的升级版,更加明确也更加聚焦于学科的育人价值。赵教授通过例举部分章节教材内容的变动,包括问题探讨、教材图片,内容删减等,讲述变动的意图,指导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进行调整优化。

  二、教学案例全面落实新课标

  本次会议有四位名师带来的公开课交流,对于如何通过课堂教学落实新课标给我们带来了启迪。北京四中的陈月艳老师带来的课题是高一《细胞学说》。刚看到会议日程安排时,我心里就嘀咕:这个课题我们*时就是让学生自主阅读,然后通过问题讨论交流,教师进行补充总结,能上出什么新意呢?然而,陈老师的课,让我用“惊叹”来形容,原来“细胞学说”的内容还可以这么上。上课伊始,陈老师用餐桌上的海参“真假辨认”导入,自然地引入细胞发现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技术——显微观察,也渗透了新核心素养中的生命观念——结构与功能观。

  这一生活化的导入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接下来陈老师从解剖学开始,像讲故事般将细胞学说的发现过程娓娓道来。整个故事中,有人物、有情节、有背景、有“道具”,我想在场的人都沉浸在这个故事中,这是一种享受。这当然来源于陈老师对研究资料的广泛收集,对情节的有效串联。陈老师讲到她在20xx年参观大英博物馆时,见到1665年罗伯特·胡克看到植物细胞所用的复式显微镜,就用相机拍下来作为教学资料,这启示我们时时处处做“有心人”。

  复旦附中xx老师带来的是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实验教学探究——《叶绿体色素提取与分离(实验)》。赵老师将我们*时的体验式教学上成了探究式教学,通过带领学生观察校园植物,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这可以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本节课很好落实了核心素养中的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人大附中戴亚老师的课《其他植物激素》,也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现象,发现问题,进一步设计实验解决问题,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提高了科学探究能力。

  如何有效落实新课程标准,在课堂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这是我们每一位一线教师应认真思考的问题。希望通过我们的教学,使学生“吃的透、记得住、用的上”。

  3月6日我校举行了课堂“有效教学”研讨会。 观摩了5节课,我听了两节数学课,并进行了研讨,研讨会带给我深深的思考。

  一、受益匪浅

  听完课后,又听取了教师代表的经验介绍,王兆利老师的发言受益匪浅。这次研讨会不仅是对自己知识的扩充、教学理念的提高,更是一次心灵的洗涤,对我今后的课堂教学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课堂上,讲课老师展示了他们高超的教学基本功,演绎了一堂又一堂精彩纷呈的名副其实的好课。教者课前进行了充分的准备,课上给学生充分提供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

  二、感触颇深

  本次活动反映出了实施课堂有效教学以来,课堂教学更注重挖掘蕴涵的思想,注重学生的认知变化。在教学活动中,师生互动,启发引导,注重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体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上课老师都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大大增强学生动手、动口能力,将课堂教学引入全新的境界。在应用现代化教学工具的同时,能很好的与传统的数学教学手段相结合,严谨、生动,提高了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体现新课程教学理念,重视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学*能力

  在这几节课中,老师们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清晰,教学方法灵活,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理念。每节课气氛都很活跃,学生参与互动性强,我们看到的是老师和学生的互动、交流,老师在引导中让学生慢慢发现问题,体验数学的本质。激发了学生学*知识的兴趣,点燃探索的欲望,学生很乐意、自觉地参与整个学*过程,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参加这次活动感触颇深,收获多、收获的质量高、学*的感悟深,更使我深深感受到了更强的危机感和紧迫感。在今后的工作中,要不断学*新教学理念,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水*,认真反思自己的工作,特别要在如何通过现有的教学设施优化课堂教学,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等方面多作探索,不断提升自己,完善自己,让自己能拥有足够的知识和能力去胜任小学数学教学。

  20xx年4月15日,我参加了在泗县一中举办的高三数学研讨会。

  会议的主要内容是:

  1、观摩试卷讲评课、专题复*课;

  2、解读20xx届新课程高考数学考试大纲及考试说明;

  3、20xx届皖北协作区联考数学科试卷分析;

  4、结合考试说明,解析20xx届全市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文、理科数学试题命题思路;

  5、提高高三数学教学效率及备考质量的经验介绍;通过此次研讨我有这么几点收获。

  一、解读考纲,及考试说明为我们今年的高考指明方向。

  高中新课标数学情况分析:高考考试大纲,出现一些变化,主要表现在:

  1. 体现新课标的理念,重视考查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文化价值,考查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对应用意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考查力度。

  2. 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教学活动经验、基本数学思想的考查,重视对数学本质的考查;在重视对演绎推理能力考查的同时,也开始关注对归纳推理能力的考查;注重把握数学知识和能力的结合、常规题与创新题的比例等方面做出很好的'探索。

  3. 高考大纲的要求,必修五个模块与选修Ⅰ(文科),选修Ⅱ(理科)为考查主体,函数、几何、运算、算法、应用、统计和概率等主要脉络,注重通性通法的考查,淡化特殊技巧,关注考生对中学数学知识中所蕴含的数学的思想和方法的掌握程度,注意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的考查;强调试题背景,阅读量加大,加强对阅读理解能力的考查;对如算法、概率统计等新增内容,自始至终坚持重点考查,考查范围和难度逐渐递升。

  4、试卷的特点:总体上,立足基础,努力创新,拓展能力,追求发展; 重视基础知识的考查; 重视数学通性通法的考查; 重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的考查;“把关题”也淡化技巧。

  二、泗县一中的老师为我们指出二轮复*需要注意的问题

  ( 一)明确“主体”,突出重点

  第二轮复*,教师必须明确重点,对高考“考什么”,“怎样考”,应了若指掌.只有这样,才能讲课讲透,讲练到位,以下列举各章节的重点,供我们参考的。

  1.函数与不等式(主体).代数以函数为主干,不等式与函数的结合是“热点’”。

  (1)关于函数性质.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常以三角函数为载体)、对称性及反函数等处处可考.常以具体函数,结合图象的几何直观展开,有时作适当抽象。

  (2)关于一元二次函数,是重中之重,有关性质及应用的训练要深入、广泛.函数值域(最值),以二次函数或转化为二次函数的值域,待别是含参变量的二次函数值域研究为重点;方法以突出配方、换元和基本不等式法为重点。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分布与讨论,一元二次不等式解的讨论二次曲线交点问题,都与一元二次函数,息息相关,在训练中应占较大比重。

  (3)关于不等式证明.与函数联系的不等式证明”,与数列联系结合数学归纳法是重点。方法要突出比较法和利用基本不等式的公式法.对于放缩法虽不是高考重点,区历年考题中都或多或少用到放缩法,放掌握几种简单地放缩技巧是必要的。

  (4) 关于解不等式。以熟练掌握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可化为一元二次不等式的综合题型为目标,突出灵活转化,突出分类讨论。

  2.数列(主体).以等差、等比两种基本数列为载体考查数列的通项、求和、汲限等为重点.关于抽象数列(用违推关系给出的),并练界限要分明,只限定在“归纳一证明”之类.

  3.三角(非主体).“调整意见”“对和差化积、积化和差的8个公式,不要求记忆”.1998和1999两年高考试题采取了绘出公式的解题模式,考题难度不降.训练中要抓基本公式的熟练运用,突出正用、逆用和变式用一

  4.复数(非主体).高考必考题,题型、方法、难度等达到教材水准即可。

  5.立体几何(主体).

  突出“空间”、“立体”.即把线段、线面、面面的位置 关系考查置于某几何体的情景中。几何体以棱柱、棱锥为重点.棱柱中又以三棱柱、正方体为重点;棱锥以一条侧棱或一个侧面垂直于展面为重点,棱柱和棱锥的结合体也要重视.位置关系以判断或证明垂直为重点,突出三垂线定理及逆定理的灵活运用。空间角以二面角为重点,强化三垂线定理定角法。空间距以点面距、线面距为重点,二者结合尤为重要.等积转化、等距转化是最常用方法。

  面积、体积计算,解答题涉及棱锥(特别是三棱锥)居多.因为三棱锥体积求法灵活,思路宽广。

  6.解析几何(主体).

  以基本性质、基本运算为目标.客观题照顾面,解答题应综合,突出直线和圆锥曲线的交点、弦长、轨迹等,突出与函数的联系.

  (二)教师要研究高考,科学安排

  *几年,高考数学试题稳中有变,变中求新.其特点是:稳以基础为主体,变以选拔为导向,能力离“灵活”之中.鉴于此,复*安排要做到:


全国小学英语“核心素养”教学研讨会学*心得范文5份(扩展10)

——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心得(五)份

  *日,我有幸参加了本学期初培训,蒲主任对核心素养导向下语文课堂的转型与实践做了细致而生动地讲解。通过学*,让我对核心素养下的语文课堂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当今时代,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迅猛发展,全球化、信息化步伐明显加快,这些变化对人的素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核心素养的提出,明确了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有力地回应了新时代的呼唤,也为深化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提供了方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

  如果教师没有能够完全理解核心素养,知识只能停留在认知领域,而素养却能键入到人的血液神经系统中去,是人的一种天性流露。当一个教师开始重视培养学生的素养时,就是找到了教育的家,才会让教学有根。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需要什么文化底蕴呢?我觉得需要博览群书,有经典诗词的底蕴。中国是诗的国度,是诗歌养育了中华民族。孔子曰:“不读诗,无以言。”“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文学名著是民族文化的集大成,更是民族精神和灵魂代言人,我们的教材中就有大量的文学名著,也要求学生课外阅读大量的文学名著,文学名著就是为学生的文化奠基,为学生的精神添上亮丽的底色。语文老师需要人文关怀。爱生是基础,给学生思考的机会。我想语文教师还应学*哲学知识。哲学是万学之学,指导一切科学,充满着好奇、疑问、探究与智慧。哲学就是追求智慧、热爱智慧的学问。历史充满智慧,读史使人明智;文学充满智慧,文学给人灵感,给人想象,给人***的启迪。当文哲史融为一体时,就让我们的心灵充盈智慧的光芒。语文教育不可忽视的一个重点,就是语文素养的培养和核心素养,提高。语文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情与理同步发展。

  总之,课堂教学变革是核心素养落地的切入点,突破点和成长点,只有聚焦课堂,才能真正让核心素养落地,促进学生智慧地成长。我会以学生为出发点,立足课堂,结合语文教学实践,将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和提升贯穿于语文教学活动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也培养学生的学*能力和综合素养。

  从上学期开始,我初次接触并阅读《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这本书,核心素养开始进入我的视野。今天我们交流的是这本书中的第三篇“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基本策略”,它当中最具有价值的六项基本策略一一整体化策略、情境化策略、深度化策略、活动化策略、自主化策略、意义化策略。策略是从观念走向行动、从理论走向实际的路径和方法。有了正确的教学观念,还得进一步把观念转化成操作的策略。以上策略不是简单的对应关系,而是复杂的多向关系。可以说,任何一项好的策略都同时体现了若干理念,而任何一条好的理念也同时需要多项策略去落实。

  整体化的具体策略当中,指出了改变从单个知识点的识记到理解再到应用的认知路径,转变知识导向的传统教学模式,姚嗣芳的单元整合教学法对我很有启发,当中她改变传统的逐课设计模式,变为按单元进行整体预设,把整个单元由几个模块组成,围绕单元核心目标,去掉一些大量无味的朗读知识,枯燥无味的作业,围绕核心目标集中力量,精准出击。真正做到了“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很值得大家去借鉴学*。

  情境化策略,通过联系生活、实物、图像、动作、语言新旧知识的关系、背景知识或场景、问题创设情境。不论我们采用哪一种教学情境,都要抓住教学情境的实质和功能,才能促使学生有意义的学*。比如在我*常的科学课上,也时常为学生准备一些实验道具,举一些生活事例,结合多媒体图像教学,学生表现的学*积极性还是很高的。活动化策略中,我重点阅读了有关于科学方面的,了解到了科学活动的核心环节即:提出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与求证,只有学生参与了这两项环节,才能真正的感受到科学探究的产生,也让我在科学教学中有了更一步的认识。

  自主化教学改革案例:徐州市的学进去、讲出来计划;张学新的对分课堂:一半教师讲,一半学生讨论,学生真正的享有了应有的权利,承当了应尽的责任,体现了对学生最大的尊重,因此也使课堂变得存满乐趣娥、生机勃勃。

  这些策略对我都有很大的启发与思考,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慢慢的将它融入到课堂当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一项长期的过程,而且还有待于我们去实践和研究。借助互联网资源等在内的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的学*,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素养。我将不断学*新理念,并付诸于教育教学实践中,在学*中进步,在进步中学*。

  “不破不立,破而后立”,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广大一线教师唯有打破惯性思维,突破固有“套路”,才能真正适应新课标、新高考的需要,全面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推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地见效。

  如何在变革中求生存、得发展,福建师范大学余文森教授所著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给了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是在教学观念上,要从课堂意识转向课程意识,从基于教师教学的学*转向基于学生学*的教学。

  对于学科教学,不能仅仅理解为课堂教学,拘泥于狭隘的课堂,而要对课程具有宏观的、整体的理解、看法、观点和态度,“要有课程的高度、课程的视野,即课程意识”,这样才能从“学科表层”进入“学科深层”。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可持续发展”,要“强调课程资源利用与开发”,要关注“生成性的活动”。

  在过去的“输入型”教学中,多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事实上,要提高学生的学*效率和学*效果,需要变革和重建教学关系,从过去的以教为重心转变为以学位重心,让教学能够“围绕学来组织、设计、展开”。这需要教师“把学*的权力和责任还给学生”,“建立让学生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挥出来的教学文化和教学方式”,“构建以学为主线、以学为本的课堂教学体系和结构”。

  二是在教学策略上,要从学科知识导向转向学科素养导向,从传统式教学转向议题式教学。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是一门“综合性、活动型学科课程”,所以,需要教师从关注学科知识转变为关注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在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改进教学方式,“采取思维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通过一系列活动及其结构化设计”,“让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的历练中、在自主辨析的思考中感悟真理的力量,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书中,余教授重点介绍了核心素养导向的六种教学策略,即整体化策略、情境化策略、深度化策略、活动化策略、自主化策略、意义化策略。每一种策略,既有深刻的理论剖析,也有生动的案例呈现,突出了活动的内容与形式的结合,突出了学生在活动中的参与性和体验性,符合新课标的具体教学与评价建议,即“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教学设计,辨析式学*过程的价值引领,综合性教学形式的有效倡导,系列化社会实践活动的广泛开展”,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这本书讲述了各个学科的核心素养要求,具体的教学方法,教学案例的分析以及对教师的启发。这本书共五个章节,分别讲述了语文,数学,英语,自然,艺体这些学科的核心素养、概念界定和教学模式。我重点看了本书对英语学科的讲解,本书始终将教学置于核心素养培育的背景下加以考察,以小见大,由具体的学科课堂的教学充分透视出背后的价值取向与教学理念,以体现课程改革新的发展趋势,帮助教师立足具体课堂教学又高于具体操作,从整体的系统层面思考课堂,思考教学,结合自身实际进行迁移与创新。具体感悟如下:

  1、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英语学科学*与体验中获得的能够适应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能力和品格。

  2022版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颁布,反映了基于课程标准、学科育人的教学探索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因此指向核心素养的深度学*就变得越来越重要。对于英语而言,阅读在教育活动中更具复杂性和,多样性,不同的阅读文本带来的思考不同,每个人对文本解读的视角和结果是不一样的。阅读对与深度学*起的作用不言而喻。

  2、深度阅读要讲究方法和策略。

  英语核心素养主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学*能力,文化品格和思维品格,要实现这几个目标,阅读就是比较好的方法。我们从呱呱落地到现在自如交流,受益最多的就是听读说,先听,后读,然后才有输出。本书中提到了“体裁教学法”,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围绕语篇的图示结构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不同体裁的语篇有不同的阅读教学模式,教师在解读语篇文本时,要依据不同语篇的体裁特征确定不同的教学实施步骤。对于记叙文的教授应该遵循以下步骤:

  3、深度阅读不应该只发生在课堂。

  我们一直强调阅读教学,所以在大家的潜意识里,教学就应该发生在学校,在课堂。所以阅读也变成老师,学校的事情。据数据表明,2017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书籍阅读量为4.66本,与世界阅读大国的数量相差甚远。在儿童阅读方面,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阅读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美国儿童的阅读量是中国儿童的六倍,差距之大令人咋舌。所以,阅读不应该只是教学,应该是教育。这个寒假,我带我的孩子们一起进行了英文原版的老人与海的阅读,方法不太成熟,有许多待改进的地方,但是希望孩子们多多少少都有收获。

  寒假期间,我已经把余文森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过一遍,这几日又重读了其中第一篇第一章的内容《素养与核心素养》。

  这一章作为全书的开篇,高屋建瓴,分为四节向我们阐述了素养、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核心素养与三维目标的关系。其中,前三者是层层递进,渐渐细化的关系。第四节则是论述了核心素养与三维目标的关系:核心素养之于三维目标既有传承更有超越。

  作为一名美术老师,我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读学科核心素养。

  首先,我们要进一步明确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文化理解。这五个方面在我的另外一篇随笔《从核心素养到教学内容:我们的美术课堂应当传递给学生什么》中已经谈到过,在这里不再赘述。

  在2022年4月21日发布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美术、音乐、舞蹈、戏剧、影视等统称为艺术学科,并制定了《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版)》。其中对艺术学科核心素养的界定是: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这里将图像识读与审美判断统称为审美感知,将美术表现改为艺术表现,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则没有改变。

  其次,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我们对教育的探索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断实践,反复思考,逐步改进,但我们的目的是不变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推动社会的持续进步。正如书中所言:“其中的变迁基本上体现了从学科本位到人本位的转变”。在当今社会,学会知识不再是学*的目的,我们应当追求的是培养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形成满足个人和社会发展的能力和品格。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核心素养应运而生。

  再次,学科核心素养必须体现鲜明的学科性。以美术学科为例,艺术表现和审美判断是最具有美术学科特色的,是其它学科所没有的。怎样把美术课上得更像美术课?就是要将美术的学科特点、美术的核心素养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当然无需也做不到每节美术课都将所有的方面体现出来,根据每节课的课型适当选用即可。

  最后,学科核心素养是为人生奠基、为社会服务的。我经常跟学生说的一句话是:当你毕业以后,站在美术馆或博物馆欣赏一件美术作品时,我希望你能够从材质、造型、色彩、肌理等方面进行评述,而不是只会用单调的语言来形容——这真是一幅不错的画作。从社会角度讲,只有每个人都学会发现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国家的整体的审美水*和审美能力才能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费孝通先生有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句16字箴言放在这里,与美术学科核心素养放在一起,愈加彰显了美术学科的育人价值。愿我们美术教师能一道努力,以艺术学科核心素养为依托,致力于培养具有“大美术观”的学生,为实现“美美与共”而不懈奋斗。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