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 (菁华5篇)

首页 / 心得 / | 2022-10-03 00:00:00 读书心得,教师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1

  苏霍姆林斯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他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 是一本非常好的指导教育理论和实践的书籍。书中作者以“建议”的新颖形式,恳切地与读者谈心,使人听来毫无刻板、说教之感。单是看看目录,“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怎样检查练*本”“兴趣的秘密在哪里”“学生负担过重的奥秘在哪里”等等,就感觉到这本书不是枯燥的理论,而是从我们教师的身边出发,探讨一些常见的现象,普遍的观点,以及经常遇到的棘手问题,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方法。全书皆为经验之谈,读来令人备感亲切、深受启发。读此书,就好像这位教育大师针对教师的困惑和不解,与我面对面的交流,给我指点迷津,让人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能开阔教师的眼界,提高水*。阅读完《给教师的建议》之后,我感触颇深,我觉得这些经验一定对我们教师有着很实用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这本书给我的最好的建议就是——阅读。古人云:“开卷有益”,“书籍是人类的朋友,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只有常读书、常思考,人才能不断进步。结合教学实践我更深刻理解到,阅读不仅是教师自己读,教师还要鼓励学生读。

  一、 教师的时间从读书中来

  我们总在抱怨时间的流逝如水似箭,每天的工作疲于应付,总感觉时间不够用。有时为了一节公开课,花了大量的时间在网上和杂志上搜索着相关的图片和知识;有时为了写一片论文也是绞尽脑汁,趴在电脑前浪费时间。想起来真是可悲!

  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教师的时间从读书中来。只有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就像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一般。就像书中那位成功的历史教师说的:“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读到这里,我突然之间明白了,为什么有的特级教师能在课堂上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游刃有余,让人觉得听课是一种享受,而自己上课时尽管精心准备,教学环节的设计可谓精心,但在课堂上却往往显得捉襟见肘,感到语言贫乏,缺乏感染力。原来,这是因为用一辈子来备课和用课前的几小时来备课,效果肯定不同。大师让我知道了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他教育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要学*教育同行们的优秀经验,取得他们的优秀信念,深入思考优秀教师的经验,将有助于我们看到:在自己的实际工作中,要取得某种结果,都取决于哪些因素。要知道作为教师,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若我们没有“源头活水”,怎可能教出好学生来?

  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师,我更应当主动地学*。抽出时间来逐渐地,一步步的积累精神财富、智力财富和教育的明智。因为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赢得自身的发展,这是作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苏霍姆林斯基也说:“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

  读《给教师的建议》,我想对自己及老师们说一句:读书,能使你的知识变得更丰富,若干年以后,“教科书在你眼里看来就浅易得像识字课本一样了”。

  二、学生的时间从读书中来

  如果教师只考虑怎样迫使学生用更多的时间坐在那里抠教科书,那么负担重的现象是不可避免的。学生每天的生活都被各种学校功课塞得满满,而给他留下的供他思考的时间微乎其微,学生负担过重,疲于奔命,对学*本身也失去了兴趣。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想克服负担过重现象,就得使学生有自由支配的时间。”如何为学生赢得自由自配的时间呢?明智的、善于思考的教师会将他的每一个学生领进书籍的世界。苏霍姆林斯基还指出:“培养起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这些都决定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如果你的学生感到你的思想在不断地丰富着,如果学生深信你今天所讲的不是重复昨天讲过的话,那么阅读就会成为你的学生的精神需要。”

  学生上课时的注意力取决于他事先知道的一系列常识,有了这些常识,他就会把毫无趣味的教材看成很有趣的教材。所以,要想让学生专注于教材中的知识,教师就要推荐他们读一些跟这些知识有关的有趣的书,让他们有一定常识的储备,这样在讲授教材时,就会触动学生的思想,积极地思考,学生的思维火花被点燃了,他学起来也就轻松了,而且这样在课堂上掌握的知识是非常深刻的,也就不用把全部负担转移到课后复*上去,也就减轻了学*负担。所以,“通过阅读而做好准备的注意力,是减轻学生脑力劳动的最主要的条件之一。”这样也就为学生赢得了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去发展自己的创造性思维。所以说,学生的时间来自课堂,而归根结底是来自于阅读。

  教师要让学生阅读——出于爱好、出于求知愿望的阅读,而不是出于背诵和记忆的要求的阅读。阅读应当成为吸引学生爱好的最重要的发源地。“教师要这样来教育学生:造成一种风气,使他们感到不学无术、对书籍冷眼相看是不道德的。”

  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给我们提供了一百条“建议”, 这些建议的背后所展示的或是一个个鲜活的教育案例,或是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教育故事,而且这些建议都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在*时教学中都会接触到的实际问题。书中的每一条建议,都充满人生哲理和教育智慧,通过读此书,收获很多,但是如何让这些收获真正为自己的教育教学所用,我想最主要还是要付出行动去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在实践中不断思考,使自己的教育品质得以有效地提升。而引领我们实践的一盏明灯就是不断读书,只有读书,才能充实我们的头脑,提升我们的思想,才能让我们赢得更多的时间去思考自己的教学。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2

  最*,拜读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受益匪浅。书中所谈的每一个问题,不仅配有生动的实例,而且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这些娓娓道来的教育教学实例,让读过此书的教师们,开阔了眼界,也提高了水*。在这本书当中,苏霍姆林斯基一共谈及了一百条建议。读着此书,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面前,他循循善诱,给我排解烦恼,给我指点迷津,又犹如一位和蔼可亲而又博学的老人,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给我以帮助,让我充满信心……

  苏霍姆林斯基说:年轻人要建立起自己的藏书,让书成为自己的老师,每天去向他们请教;并建议我们,每个月买三本书:

  (1)关于你所教的那门学科方面的科学问题的书;

  (2)关于可以作为青年们的学*榜样的那些人物的生活和斗争事迹的书;

  (3)关于人(特别是儿童、少年、男女青年)的心灵的书(即心理学方面的书)。

  古往今来,“书籍”一直都被誉为人类的朋友,因为它们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其实,在苏霍姆林斯基在许多条建议中都提到,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要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坦率来说,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要想真正提高自己的教育水*,想在教学时游刃有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储备,使自己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只有读书,才能从知识的海洋里汲取营养,才能充实我们的头脑,提升我们的思想,才能让我们摆脱“坐吃山空”、“无物可教”的尴尬境地!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

  其实,苏霍姆林斯基本身,就是一个可以让学*的楷模。他之所以能成功,正源于他广泛地阅读,和广博的知识。他说:“我私人的图书馆里,在几间房子和走廊里,从地板知道天花板都摆上了书架,有成千上万册书,我每天不读上几页,有时不读上几行,我是无法活下去的。”正因为不断地读书,不断地积累,所以才有了他的四十多本理论专著和几百篇论文,才有了这本被誉为“学校生活百科全书”的《给教师的建议》。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3

  读书是一种生活方式。

  “这一切都归功于读书,时间每过去一年,学校教科书这有一滴水在教师的知识海洋里就边得越来……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苏霍姆林斯基语)”

  又一次捧起大师的经典,想起初读的时候,自己还是一个刚出学校的学生,怀着对大师的崇敬拜读了它。教了*十年的书,当读书成为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的时候,才发现自己知道的是那样的少。

  年少时总觉得教育是一件简单的事,教师是一份轻松的活,教书的日子久了,越来越发觉做一名好老师不是那么容易。就简单的读书而言,学生是一个装不满的水桶,自己永远是被他们追赶的送水工。要想在课堂上成竹在胸,纵横驰骋,不断读书是一条不错的捷径。社会的飞速发展,知识更迭的速度,让人时刻感到知识的滞后。教科书的背景越发宽广,学生的生活接触丰富多彩,社会信息交流的通畅。作为课堂教学的行为主体,教师和学生应该有交流的基础,从而也可以从学科知识的背景中取得相应的知识给予学生富有成效的启发。

  西汉的刘向有句名言:“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教师虽然不言愚钝,但读书,可以让你充满内涵;可以让你变得深刻。读书,使你聪慧;读书,使人明理;读书,使你站得高看得远,使你的见解和视野更加开阔。面对学生扪心自问我准备好了吗?感到不足,读书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4

  俗话说“不到长城非好汉”,不读苏霍姆林斯基的这本《给教师的建议》,恐怕也算不上一位真正的教师。

  这本书是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根据自己三十多年的从教经验以及切身感受得出的一系列教育智慧。这是一本对一线教师极具帮助的书,打开书本,与以往的章节式不同,密密麻麻的100条“货真价实”的建议整齐的排列在一起,这些建议可谓是非常全面,不仅有生动形象的事例,也有科学的理论分析。他不仅关注教师、关注课堂,更关注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每一位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他们具有不同的身体和心理发展状况,所以他在书中不止一次的提醒我们要关注差异。

  他在第一章提到:为什么一些一年级就落伍或者不及格的学生到了二三年级会变得越来越可怕。是因为这些学生从一开始就没有被关注到与其他孩子脑力发展的差距,这也是班级授课的一种缺陷。我们照顾到的永远是集体,而总是忽视一些个体。正是这样的一些个体,才是我们教育者最应该去关注的。

  本书有多条建议都关注到了对后进生的教育。何为“后进生”,大众眼里的“差生”,而教育专家们是不容许有“差生”这个概念的。

  就如苏霍姆林斯基在开篇所说,他们不是“差”,只是与他人存在一些差异。教师要在这些差异中寻求解决的方法。导致后进生学*有困难的原因较多。不仅是孩子本身的一些差异,也取决于教师的后天作用。为什么同意是一位学生,在不同老师的课堂中会有不同的表现呢?成绩为什么也会有差别呢?这也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课堂、评价方式、与学生的沟通模式、对作业的反馈等。

  而在苏霍姆林斯基亲身的经历中,他遇到过不少的后进生,也举了一个关于“费同学”真实的例子。后进生比起别人,在学*的时候遇到的障碍更多,那么扫除障碍最有效的方法是什么?是阅读。阅读能教会他们思考,能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学生思考的多了,他对知识的感受性就更敏锐。

  而对于教师来说,想要翻阅在教育生涯中的种种障碍,解决种种难题,阅读也是一种最有效的手段。教师只有提高了自己的教学水*和教学素养,才能够给予学生更多的知识。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5

  认真研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老师的建议》,会使人受益匪浅,要想做一个好老师,不但但是知识上的给予,更是要付出更多的热情,来感化每一个学生,挖掘他们的巨大潜能。

  首先,我要树立一个信念——天下没有笨的学生,学生的心灵都是美好的、善良的。我要毫不犹豫地爱我的学生,不管这个学生是谁,不管这个学生成绩如何,不管这个学生长相如何、性格如何,我都要公*地,全心全意地爱他们。为什么呢?当我自己是一个学生的时候,我深知这种爱的力量对一个学生来说是多么的重要。我总是不愿意自己被老师忽视、遗忘,希望自己在班上、在老师面前表现一下自己,证明给大家看,我是多么的优秀。其实这种需要是每个学生的正常的心理需要,作为老师,是不能忽视这一点的。

  我要毫不犹豫地爱我的工作,爱我的教学,如何去爱,这还是一个很值得我去思索探究学*的一个问题。当我是学生的时候,我常常会有讨厌上课的经历,这往往是因为我讨厌这个老师。为什么会讨厌呢?——上课枯燥呆板,布置大量作业、知识含量低、知识范围窄、知识老化、不懂装懂、架子大、单纯的知识灌输、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学*积极性低等,往往是这一类老师的共同特征。现代的老师,显然不能这样下去,作为受过现代教育的新一代老师,我要有现代的教学。

  我要学会研究教学——怎样让自己在课堂四十分钟内最有效的发挥——我的学生能有最大的收获——不仅仅是知识的接受,还要有学*的热情、有主动学*的渴望、有探究学*的能力以及有提升内心世界的愿望。

  课堂的四十分钟之前,我应该怎样做呢?以下这些问题——“这节课我要教给学生什么?最重要的是什么?最难教的是什么?学生最易接受的是什么?最难接受的是什么?”“我应该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最大限度地激起学生求知的渴望?”

  在课堂上如何有效地渗透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有一个美味的精神享受?”“如果发生突发事件,我有什么应变措施呢?”……我都应该认有效地真对待,作好充分的思考与准备,显然这一步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努力,但是这一步做的如何也直接关系到我的教学质量、教学效果。作好这一步,是至关重要的,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课堂的四十分钟之间,是我开始展示自己才识的时候了。所以我首先要在精神面貌上作好文章。当一个良好的精神面貌展现在学生面前,不仅给自己带来信心,也可以鼓舞士气。当我开始进入角色时,依据教学设计进行讲学,那是必须的,但我不能死抱设计而不知灵活应变。我还要仔细的观察我的学生,从他们的眼神、表情、声音和动作,来判断自己的讲本情况和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快速评价这是否与预期效果吻合。经过大脑的快速运转之后,及时适当地调整我的教学设计。

  学生是否专心上课,精神状态是否良好,直接影响到我的教学效果,所以,当学生士气低迷时,我应怎样鼓励他们;当课堂气氛沉闷时,我又应怎样调动气氛,让大家活跃起来;当学生情绪高涨时,我又应怎样正确引导他们;当学生提出了奇怪的问题,我又难以解答时,我又应该怎样做;当我的教学设计与学生实际不吻合时,我又该如何改进;当个别同学故意捣乱时,我又应该怎样做呢;当学生犯错时,我又能否轻松有效地教育好这一学生;我应该怎样提升我的人格魅力呢?……总之,我的课堂应该有一种协调、融洽、轻松、互动的气氛,在这种氛围下,给我自己、我的学生最大的空间——教学的、学*的、思考的、创造的、自由的——以达到一种共同的进步。

  我要爱我的同事们,我要虚心地向他们学*,我要主动地与他们交流探讨合作,我要始终有团队精神。集体的力量与智慧是伟大的。课堂的四十五分钟之后,我还要适时的从学生那里得到反馈,而且,我自己还要不断地反省思索课堂上遇到的问题。教学当中,遇到的事件很多,但可以分为常发事件和偶发事件,常发事件的解决,更多的是依靠一种经验积累;偶发事件的解决,更多的是取决于我的智慧、机智、应变能力的高低。所以,在不断总结经验之后,还要进行教学的研究。

  教学水*的提高,是在不断的问题解决中提高。围绕问题的解决而进行研究,把普遍的问题、个别的问题进行分类总结,并且把一些值得研究的问题上升为课题,把问题做大、做细、做真,眼光高远、与时俱进地看待问题。在一边教学的同时,一边搞教研,不断的学*,坚持不懈地钻研。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 (菁华5篇)扩展阅读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 (菁华5篇)(扩展1)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 (菁华5篇)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1

  苏霍姆林斯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他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 是一本非常好的指导教育理论和实践的书籍。书中作者以“建议”的新颖形式,恳切地与读者谈心,使人听来毫无刻板、说教之感。单是看看目录,“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怎样检查练*本”“兴趣的秘密在哪里”“学生负担过重的奥秘在哪里”等等,就感觉到这本书不是枯燥的理论,而是从我们教师的身边出发,探讨一些常见的现象,普遍的观点,以及经常遇到的棘手问题,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方法。全书皆为经验之谈,读来令人备感亲切、深受启发。读此书,就好像这位教育大师针对教师的困惑和不解,与我面对面的交流,给我指点迷津,让人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能开阔教师的眼界,提高水*。阅读完《给教师的建议》之后,我感触颇深,我觉得这些经验一定对我们教师有着很实用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这本书给我的最好的建议就是——阅读。古人云:“开卷有益”,“书籍是人类的朋友,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只有常读书、常思考,人才能不断进步。结合教学实践我更深刻理解到,阅读不仅是教师自己读,教师还要鼓励学生读。

  一、 教师的时间从读书中来

  我们总在抱怨时间的流逝如水似箭,每天的工作疲于应付,总感觉时间不够用。有时为了一节公开课,花了大量的时间在网上和杂志上搜索着相关的图片和知识;有时为了写一片论文也是绞尽脑汁,趴在电脑前浪费时间。想起来真是可悲!

  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教师的时间从读书中来。只有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就像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一般。就像书中那位成功的历史教师说的:“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读到这里,我突然之间明白了,为什么有的特级教师能在课堂上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游刃有余,让人觉得听课是一种享受,而自己上课时尽管精心准备,教学环节的设计可谓精心,但在课堂上却往往显得捉襟见肘,感到语言贫乏,缺乏感染力。原来,这是因为用一辈子来备课和用课前的几小时来备课,效果肯定不同。大师让我知道了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他教育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要学*教育同行们的优秀经验,取得他们的优秀信念,深入思考优秀教师的经验,将有助于我们看到:在自己的实际工作中,要取得某种结果,都取决于哪些因素。要知道作为教师,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若我们没有“源头活水”,怎可能教出好学生来?

  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师,我更应当主动地学*。抽出时间来逐渐地,一步步的积累精神财富、智力财富和教育的明智。因为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赢得自身的发展,这是作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苏霍姆林斯基也说:“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

  读《给教师的建议》,我想对自己及老师们说一句:读书,能使你的知识变得更丰富,若干年以后,“教科书在你眼里看来就浅易得像识字课本一样了”。

  二、学生的时间从读书中来

  如果教师只考虑怎样迫使学生用更多的时间坐在那里抠教科书,那么负担重的现象是不可避免的。学生每天的生活都被各种学校功课塞得满满,而给他留下的供他思考的时间微乎其微,学生负担过重,疲于奔命,对学*本身也失去了兴趣。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想克服负担过重现象,就得使学生有自由支配的时间。”如何为学生赢得自由自配的时间呢?明智的、善于思考的教师会将他的每一个学生领进书籍的世界。苏霍姆林斯基还指出:“培养起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这些都决定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如果你的学生感到你的思想在不断地丰富着,如果学生深信你今天所讲的不是重复昨天讲过的话,那么阅读就会成为你的学生的精神需要。”

  学生上课时的注意力取决于他事先知道的一系列常识,有了这些常识,他就会把毫无趣味的教材看成很有趣的教材。所以,要想让学生专注于教材中的知识,教师就要推荐他们读一些跟这些知识有关的有趣的书,让他们有一定常识的储备,这样在讲授教材时,就会触动学生的思想,积极地思考,学生的思维火花被点燃了,他学起来也就轻松了,而且这样在课堂上掌握的知识是非常深刻的,也就不用把全部负担转移到课后复*上去,也就减轻了学*负担。所以,“通过阅读而做好准备的注意力,是减轻学生脑力劳动的最主要的条件之一。”这样也就为学生赢得了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去发展自己的创造性思维。所以说,学生的时间来自课堂,而归根结底是来自于阅读。

  教师要让学生阅读——出于爱好、出于求知愿望的阅读,而不是出于背诵和记忆的要求的阅读。阅读应当成为吸引学生爱好的最重要的发源地。“教师要这样来教育学生:造成一种风气,使他们感到不学无术、对书籍冷眼相看是不道德的。”

  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给我们提供了一百条“建议”, 这些建议的背后所展示的或是一个个鲜活的教育案例,或是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教育故事,而且这些建议都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在*时教学中都会接触到的实际问题。书中的每一条建议,都充满人生哲理和教育智慧,通过读此书,收获很多,但是如何让这些收获真正为自己的教育教学所用,我想最主要还是要付出行动去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在实践中不断思考,使自己的教育品质得以有效地提升。而引领我们实践的一盏明灯就是不断读书,只有读书,才能充实我们的头脑,提升我们的思想,才能让我们赢得更多的时间去思考自己的教学。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2

  最*,拜读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受益匪浅。书中所谈的每一个问题,不仅配有生动的实例,而且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这些娓娓道来的教育教学实例,让读过此书的教师们,开阔了眼界,也提高了水*。在这本书当中,苏霍姆林斯基一共谈及了一百条建议。读着此书,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面前,他循循善诱,给我排解烦恼,给我指点迷津,又犹如一位和蔼可亲而又博学的老人,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给我以帮助,让我充满信心……

  苏霍姆林斯基说:年轻人要建立起自己的藏书,让书成为自己的老师,每天去向他们请教;并建议我们,每个月买三本书:

  (1)关于你所教的那门学科方面的科学问题的书;

  (2)关于可以作为青年们的学*榜样的那些人物的生活和斗争事迹的书;

  (3)关于人(特别是儿童、少年、男女青年)的心灵的书(即心理学方面的书)。

  古往今来,“书籍”一直都被誉为人类的朋友,因为它们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其实,在苏霍姆林斯基在许多条建议中都提到,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要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坦率来说,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要想真正提高自己的教育水*,想在教学时游刃有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储备,使自己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只有读书,才能从知识的海洋里汲取营养,才能充实我们的头脑,提升我们的思想,才能让我们摆脱“坐吃山空”、“无物可教”的尴尬境地!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

  其实,苏霍姆林斯基本身,就是一个可以让学*的楷模。他之所以能成功,正源于他广泛地阅读,和广博的知识。他说:“我私人的图书馆里,在几间房子和走廊里,从地板知道天花板都摆上了书架,有成千上万册书,我每天不读上几页,有时不读上几行,我是无法活下去的。”正因为不断地读书,不断地积累,所以才有了他的四十多本理论专著和几百篇论文,才有了这本被誉为“学校生活百科全书”的《给教师的建议》。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3

  读书是一种生活方式。

  “这一切都归功于读书,时间每过去一年,学校教科书这有一滴水在教师的知识海洋里就边得越来……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苏霍姆林斯基语)”

  又一次捧起大师的经典,想起初读的时候,自己还是一个刚出学校的学生,怀着对大师的崇敬拜读了它。教了*十年的书,当读书成为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的时候,才发现自己知道的是那样的少。

  年少时总觉得教育是一件简单的事,教师是一份轻松的活,教书的日子久了,越来越发觉做一名好老师不是那么容易。就简单的读书而言,学生是一个装不满的水桶,自己永远是被他们追赶的送水工。要想在课堂上成竹在胸,纵横驰骋,不断读书是一条不错的捷径。社会的飞速发展,知识更迭的速度,让人时刻感到知识的滞后。教科书的背景越发宽广,学生的生活接触丰富多彩,社会信息交流的通畅。作为课堂教学的行为主体,教师和学生应该有交流的基础,从而也可以从学科知识的背景中取得相应的知识给予学生富有成效的启发。

  西汉的刘向有句名言:“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教师虽然不言愚钝,但读书,可以让你充满内涵;可以让你变得深刻。读书,使你聪慧;读书,使人明理;读书,使你站得高看得远,使你的见解和视野更加开阔。面对学生扪心自问我准备好了吗?感到不足,读书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4

  俗话说“不到长城非好汉”,不读苏霍姆林斯基的这本《给教师的建议》,恐怕也算不上一位真正的教师。

  这本书是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根据自己三十多年的从教经验以及切身感受得出的一系列教育智慧。这是一本对一线教师极具帮助的书,打开书本,与以往的章节式不同,密密麻麻的100条“货真价实”的建议整齐的排列在一起,这些建议可谓是非常全面,不仅有生动形象的事例,也有科学的理论分析。他不仅关注教师、关注课堂,更关注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每一位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他们具有不同的身体和心理发展状况,所以他在书中不止一次的提醒我们要关注差异。

  他在第一章提到:为什么一些一年级就落伍或者不及格的学生到了二三年级会变得越来越可怕。是因为这些学生从一开始就没有被关注到与其他孩子脑力发展的差距,这也是班级授课的一种缺陷。我们照顾到的永远是集体,而总是忽视一些个体。正是这样的一些个体,才是我们教育者最应该去关注的。

  本书有多条建议都关注到了对后进生的教育。何为“后进生”,大众眼里的“差生”,而教育专家们是不容许有“差生”这个概念的。

  就如苏霍姆林斯基在开篇所说,他们不是“差”,只是与他人存在一些差异。教师要在这些差异中寻求解决的方法。导致后进生学*有困难的原因较多。不仅是孩子本身的一些差异,也取决于教师的后天作用。为什么同意是一位学生,在不同老师的课堂中会有不同的表现呢?成绩为什么也会有差别呢?这也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课堂、评价方式、与学生的沟通模式、对作业的反馈等。

  而在苏霍姆林斯基亲身的经历中,他遇到过不少的后进生,也举了一个关于“费同学”真实的例子。后进生比起别人,在学*的时候遇到的障碍更多,那么扫除障碍最有效的方法是什么?是阅读。阅读能教会他们思考,能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学生思考的多了,他对知识的感受性就更敏锐。

  而对于教师来说,想要翻阅在教育生涯中的种种障碍,解决种种难题,阅读也是一种最有效的手段。教师只有提高了自己的教学水*和教学素养,才能够给予学生更多的知识。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5

  认真研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老师的建议》,会使人受益匪浅,要想做一个好老师,不但但是知识上的给予,更是要付出更多的热情,来感化每一个学生,挖掘他们的巨大潜能。

  首先,我要树立一个信念——天下没有笨的学生,学生的心灵都是美好的、善良的。我要毫不犹豫地爱我的学生,不管这个学生是谁,不管这个学生成绩如何,不管这个学生长相如何、性格如何,我都要公*地,全心全意地爱他们。为什么呢?当我自己是一个学生的时候,我深知这种爱的力量对一个学生来说是多么的重要。我总是不愿意自己被老师忽视、遗忘,希望自己在班上、在老师面前表现一下自己,证明给大家看,我是多么的优秀。其实这种需要是每个学生的正常的心理需要,作为老师,是不能忽视这一点的。

  我要毫不犹豫地爱我的工作,爱我的教学,如何去爱,这还是一个很值得我去思索探究学*的一个问题。当我是学生的时候,我常常会有讨厌上课的经历,这往往是因为我讨厌这个老师。为什么会讨厌呢?——上课枯燥呆板,布置大量作业、知识含量低、知识范围窄、知识老化、不懂装懂、架子大、单纯的知识灌输、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学*积极性低等,往往是这一类老师的共同特征。现代的老师,显然不能这样下去,作为受过现代教育的新一代老师,我要有现代的教学。

  我要学会研究教学——怎样让自己在课堂四十分钟内最有效的发挥——我的学生能有最大的收获——不仅仅是知识的接受,还要有学*的热情、有主动学*的渴望、有探究学*的能力以及有提升内心世界的愿望。

  课堂的四十分钟之前,我应该怎样做呢?以下这些问题——“这节课我要教给学生什么?最重要的是什么?最难教的是什么?学生最易接受的是什么?最难接受的是什么?”“我应该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最大限度地激起学生求知的渴望?”

  在课堂上如何有效地渗透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有一个美味的精神享受?”“如果发生突发事件,我有什么应变措施呢?”……我都应该认有效地真对待,作好充分的思考与准备,显然这一步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努力,但是这一步做的如何也直接关系到我的教学质量、教学效果。作好这一步,是至关重要的,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课堂的四十分钟之间,是我开始展示自己才识的时候了。所以我首先要在精神面貌上作好文章。当一个良好的精神面貌展现在学生面前,不仅给自己带来信心,也可以鼓舞士气。当我开始进入角色时,依据教学设计进行讲学,那是必须的,但我不能死抱设计而不知灵活应变。我还要仔细的观察我的学生,从他们的眼神、表情、声音和动作,来判断自己的讲本情况和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快速评价这是否与预期效果吻合。经过大脑的快速运转之后,及时适当地调整我的教学设计。

  学生是否专心上课,精神状态是否良好,直接影响到我的教学效果,所以,当学生士气低迷时,我应怎样鼓励他们;当课堂气氛沉闷时,我又应怎样调动气氛,让大家活跃起来;当学生情绪高涨时,我又应怎样正确引导他们;当学生提出了奇怪的问题,我又难以解答时,我又应该怎样做;当我的教学设计与学生实际不吻合时,我又该如何改进;当个别同学故意捣乱时,我又应该怎样做呢;当学生犯错时,我又能否轻松有效地教育好这一学生;我应该怎样提升我的人格魅力呢?……总之,我的课堂应该有一种协调、融洽、轻松、互动的气氛,在这种氛围下,给我自己、我的学生最大的空间——教学的、学*的、思考的、创造的、自由的——以达到一种共同的进步。

  我要爱我的同事们,我要虚心地向他们学*,我要主动地与他们交流探讨合作,我要始终有团队精神。集体的力量与智慧是伟大的。课堂的四十五分钟之后,我还要适时的从学生那里得到反馈,而且,我自己还要不断地反省思索课堂上遇到的问题。教学当中,遇到的事件很多,但可以分为常发事件和偶发事件,常发事件的解决,更多的是依靠一种经验积累;偶发事件的解决,更多的是取决于我的智慧、机智、应变能力的高低。所以,在不断总结经验之后,还要进行教学的研究。

  教学水*的提高,是在不断的问题解决中提高。围绕问题的解决而进行研究,把普遍的问题、个别的问题进行分类总结,并且把一些值得研究的问题上升为课题,把问题做大、做细、做真,眼光高远、与时俱进地看待问题。在一边教学的同时,一边搞教研,不断的学*,坚持不懈地钻研。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 (菁华5篇)(扩展2)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10篇

  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儿童,儿童是经常变化的,永远是新的,因此教师的工作是创造性的。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细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解决了很多之前的困惑。

  一、观察

  观察就是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之母,观察力强的学生,绝不会成绩不良或文字不通。初中的数学学*更是需要学生认真的观察,观察新知识的关键点,观察新旧知识的区别和联系,观察公式的运用,观察知识运用的易错点等等,能认真观察的学生更能全面地理解知识,对知识的理解也会更深刻。观察的能力需要经过长期的训练,从引导学生观察到学生能主动观察,这也是智力发展的必要条件。

  二、复*

  复*是学*之母,这本是学生掌握知识的有力手段,但在实际运用时,这位慈善的母亲却变成了狠毒的.后娘。学生需要在一天或几天之内做完几个星期或几个月所做过的事情,完成已经是个问题更不可能进行正常的脑力活动,本来是很好的学*方法却变成了学生的负担。复*应该符合课程和具体教材的特点。数学的复*可以通过布置*题来进行,学生通过解题,在思想上对多个知识进行复*,使得一个理论性结论跟另一个理论结论有关系、联系和“连接”,在知识的转化上产生飞跃,学生能从这些理论性结论中发现他过去未发现的的东西,从而使对结论的理解更加明确。同时还可以在课堂笔记的旁边留下空白,用红笔记下应当永远记住的内容,这样,学生在翻阅课堂笔记时就可以复*这些内容,从而将这些知识深刻的记忆在头脑中。

  三、阅读

  阅读是“困难”学生智力教育的重要手段。我们有时候会对学*困难的学生说,你只读教科书就行了,不用分散精力去读别的书。这是一种完全错误的见解。学生的学*越困难,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就越多,他就越需要多阅读;就像感光力弱的胶片需要更长的感光时间一样,成绩差的学生的智力也需要更明亮和更长时间的科学知识之光来照耀。阅读可以发展学生的智力。“困难”学生阅读的东西越多,他的思想就越清楚,他的智力就越积极。对此我深有感触,我们也总是让成绩差的学生只看课本,这样或许只能让这些学生的知识面越来越窄,从而造成越来越多的学*上的“困难”。

  四、关于对自己子女的教育问题

  教师只应在学校明智地、小心翼翼地使用“管人”这个工具,切不可把它带回家去,把握好身份,切记自己在家是孩子的父母;教师不可当着孩子的面,毫无顾忌地评论某些学生和教师,避免让孩子产生傲慢心理,从而对老师说话粗暴无礼;尽量不要把孩子编在自己的班里,这样可以让我们作为父母更亲*自己的孩子;每天要抽出一些时间高质量地陪伴自己的孩子,陪他们聊天、读书、散步;培养自己的孩子具有爱劳动、爱读书、爱科学的好思想。

  作为教师,我们任重而道远,在这条路上,我们更要取众家之所长,不断充实自己,完善自己,让自己的教师之路越走越幸福,越走越精彩。

  走进《给教师的建议》,惊喜的发现,它犹如一杯好茶浓香四溢,回味无穷。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提的每一条建议,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所提的教育建议涵盖了教育的方方面面,真是让人豁然开朗,受益无穷。

  苏霍姆林斯基是主张个性和谐发展的'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在他的书中无处不体现出这样一种观点:我们的教育对象的心灵绝不是一块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经生长着美好思想道德萌芽的肥沃的田地,因此,教师的责任首先在于发现并扶正学生心灵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苗,让它不断壮大!

  苏霍姆林斯基相信孩子、尊重孩子,他的教育实践鼓舞着千百万教师。他用无数教育实例告知所有的从教者,应多加关注学生心理,改善教学,一切务必讲究一个“真”字,让最真实的自己走到学生中去,用最真心的话语与学生交流。

  看着他那精力充沛、仿佛永远年轻的身影,人们很难想象这是一个长期受着伤病折磨的人,苏霍姆林斯基曾参加反*战场,两块弹片一直残留在他的胸部。尽管这样,他仍然一刻不停地从事着教育实践与教育科研,因为他实在太爱他的学生了。为了直接与孩子打交道,他放弃教育局长的职位,而甘愿当一名校长和教师——在担任校长的同时,他还一直担任一个班的班主任并负责教学工作。他与学生朝夕相处,在教室中给他们上课,在假日里带领他们去郊游,他甚至还和学生一起去荒无人烟的小岛探险。他称学校的每一个学生为“我的孩子”。正是由于他几乎整天都和孩子泡在一起,所以他对孩子们了如指掌。他甚至长期观察并跟踪记录了3700多位学生的成长历程。

  在生命的最后日子里,他仍然怀念他的孩子们,渴望回到学校去,同孩子们在一起,听孩子们的笑声。他虽然过早地离开了这个世界,但他给后来的教育者留下了40多部专著、600多篇论文、1000多篇小说和童话故事,他的著作被称为“教育百科全书”。

  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势比之苏霍姆林斯基所写书的年代有很大的变化,但他的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它仍像一场“及时雨”,针对着教师们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开启心智,让人有无尽的收获与体验。

  说实话,我一直有看书的*惯,但与教学有关的书,看的较少,然而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却让我爱不释手。书中每条建议谈一个问题,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用*实的语言娓娓道来。此书文字深入浅出,通顺流畅,极便阅读。它并不枯燥,在朴实的语言和真实的故事中渗透着大师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对于在一线任教的老师们来说,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和可操作性。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势比之苏霍姆林斯基所写书的年代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他的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

  我经常有一个疑惑:教师哪有那么多的精力?时间从哪里来?每天必须做的几件事就占用了我们绝大多数的时间:备课、上课、改作业、课外辅导、处理学生之间的种种问题……我真是不知道该怎样才能做好所有的工作。在书中,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教师的时间从读书中来。只有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就像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一般。就像书中那位成功的历史教师说的:“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读到这里,我突然之间明白了,为什么有的特级教师能在课堂上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游刃有余,让人觉得听课是一种享受,而自己上课时尽管精心准备,教学环节的设计可谓精心,但在课堂上却往往显得捉襟见肘,感到语言贫乏,缺乏感染力。真是“书到用时方恨少啊!”原来,这是因为用一辈子来备课和用课前的几小时来备课,效果肯定不同。大师让我知道了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要知道作为教师,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若我们没有“源头活水”,怎可能教出好学生来?

  一直以来,我满足于做好教师的基本工作,对于学校要求的写教学反思,总是处于一种应付、畏难的状况。看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中关于《写教师日记的建议》和《我怎样写教育日记》的两条建议,对我触动很大。

  苏霍姆林斯基一生写作四十多部专著,六百多篇科学论文,而且一生都坚持写教育日记。而我每个月完成两篇教育随笔、一个教学案例有时候都觉得无从下手,没什么好写呀,写什么呢?不就是每天上课、下课、处理些鸡毛蒜皮的事吗?有时候浏览别人的教育博客,看到别人三天两天都有更新,有时上面在我看来毫无意义的小事在她的笔下却变成了趣味盎然的小故事,我很敬佩,也很羡慕。同样是教师,我为什么总觉得无话可写、无事可说呢?

  现在看完这两条建议后再想想:其实我们身边并不缺乏可写的东西。有时候同学间的一次争吵、一句话语和家长的一次交流,都可以点燃我们灵感的火花,只是我没有及时记录下来,等到再想写时已不留痕迹了。再有我觉得善于观察也是很重要的,有时候,同事们在一起互相讨论的问题:哪篇课文课堂效果如何,哪个学生喜欢插嘴,哪个学生能回答比较有创意的问题。我时常看了别人写了以后才发觉,我也有这样的事呀,为什么自己就不知道写下来呢?原来自己太粗心,不善于观察,教育随笔就无从写起,所以我们要写好教育随笔必须做个有心人,孩子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在自己的眼睛里留下痕迹,随时随地记录下来,这样就会拥有很多的宝贵的财富。

  书中还有许许多多的启示,不是我一言半语所能说得完的。总之一句话:想当一名合格的教师,书是不可缺少的。

  说实话,我一直有看书的*惯,但与教学有关的书,看的较少,然而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却让我爱不释手。书中每条建议谈一个问题,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用*实的语言娓娓道来。此书文字深入浅出,通顺流畅,极便阅读。它并不枯燥,在朴实的语言和真实的故事中渗透着大师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对于在一线任教的老师们来说,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和可操作性。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势比之苏霍姆林斯基所写书的年代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他的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

  我经常有一个疑惑:教师哪有那么多的精力?时间从哪里来?每天必须做的几件事就占用了我们绝大多数的时间:备课、上课、改作业、课外辅导、处理学生之间的种种问题……我真是不知道该怎样才能做好所有的工作。在书中,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教师的时间从读书中来。只有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就像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一般。就像书中那位成功的历史教师说的:“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读到这里,我突然之间明白了,为什么有的特级教师能在课堂上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游刃有余,让人觉得听课是一种享受,而自己上课时尽管精心准备,教学环节的设计可谓精心,但在课堂上却往往显得捉襟见肘,感到语言贫乏,缺乏感染力。真是“书到用时方恨少啊!”原来,这是因为用一辈子来备课和用课前的几小时来备课,效果肯定不同。大师让我知道了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要知道作为教师,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若我们没有“源头活水”,怎可能教出好学生来?

  一直以来,我满足于做好教师的基本工作,对于学校要求的写教学反思,总是处于一种应付、畏难的状况。看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中关于《写教师日记的建议》和《我怎样写教育日记》的两条建议,对我触动很大。

  苏霍姆林斯基一生写作四十多部专著,六百多篇科学论文,而且一生都坚持写教育日记。而我每个月完成两篇教育随笔、一个教学案例有时候都觉得无从下手,没什么好写呀,写什么呢?不就是每天上课、下课、处理些鸡毛蒜皮的事吗?有时候浏览别人的教育博客,看到别人三天两天都有更新,有时上面在我看来毫无意义的小事在她的笔下却变成了趣味盎然的小故事,我很敬佩,也很羡慕。同样是教师,我为什么总觉得无话可写、无事可说呢?

  现在看完这两条建议后再想想:其实我们身边并不缺乏可写的东西。有时候同学间的一次争吵、一句话语和家长的一次交流,都可以点燃我们灵感的火花,只是我没有及时记录下来,等到再想写时已不留痕迹了。再有我觉得善于观察也是很重要的,有时候,同事们在一起互相讨论的问题:哪篇课文课堂效果如何,哪个学生喜欢插嘴,哪个学生能回答比较有创意的问题。我时常看了别人写了以后才发觉,我也有这样的事呀,为什么自己就不知道写下来呢?原来自己太粗心,不善于观察,教育随笔就无从写起,所以我们要写好教育随笔必须做个有心人,孩子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在自己的眼睛里留下痕迹,随时随地记录下来,这样就会拥有很多的宝贵的财富。

  书中还有许许多多的启示,不是我一言半语所能说得完的。总之一句话:想当一名合格的教师,书是不可缺少的。

  阅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书,书中给教师提出了一百条建议,每一条建议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感受颇深,启发非浅。

  教师的语言素养是上好课的关键,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谈话的艺术。”教师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语言表达能力,这就给教师的语言修养提出很高的要求。教师的语言是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符合教育教学需要、遵循语言规律的职业语言。如果教师的语言素养好,那么他上起课来会非常轻松,学生听的也非常明白,课堂效率怎能不高?相反,语言能力差,就会耽误许多时间。

  一、教师语言的纯洁性

  教师的语言要纯洁、文明、健康。语言纯洁,就是要讲普通话。语言文明,就是用语要文雅、优美,语调要和谐、悦耳,语气要亲切、和蔼,使学生听后能产生愉快感,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诲。语言健康,就是在使用语言时,要切忌一切低级、粗俗的污言秽语。语言是一个人文明程度的表露。教师的语言修养是其为人师表的重要因素,会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和审美修养产生极大影响。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对语言美的敏感性,是促使孩子精神世界高尚的一股巨大力量。这种敏感性是人类文明的一个源泉所在。”因此,要启迪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教师就要用醇美的.语言去触动学生心弦,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使其形成纯洁、文明、健康的心灵世界。

  二、教师语言的准确性

  教师的语言要准确、鲜明、简练。所谓准确,就是要观点明确,语意清晰,发音标准,遣词得当,造句符合文法,推理合逻辑,用语具有专业性和学术性。所谓鲜明,是指语言要褒贬分明,饱含真情实感,爱什么,恨什么,赞扬什么,反对什么,泾渭分明。所谓简练,是指语言言简意赅。论述简明扼要,提纲挚领;分析鞭辟入里,丝丝入扣;描绘画龙点晴,入木三分;见解独到深刻,令人耳目一新。这样的语言才会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才能够像春雨一样流入学生的心田,同时把美好的思想和科学的知识一道带进去。

  三、教师语言的启发性

  教师的语言要含蓄、幽默、富于启发性。教师如果言语丰富,措辞优美,含蓄幽默,富有魅力,让学生置身于语言美的环境和氛围之中,学生就会心情愉快,兴味盎然,思维敏捷,从而收到良好的教育和教学效果。语言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教师工作是创造性的劳动,在教师劳动的每一领域,都需伴有取得沟通教育对象心灵最佳效益的语言;教师应有一个语言库,贮有丰富的资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教师还应具有很强的驾驭语言的能力,根据需要,呼之即出,信手拈来,用得妥贴。这就要研究学校教育活动每一领域的语言,要研究使用教育教学语言成功和失败两方面的经验,要研究不同教育对象的语言特点,要研究不同学科教学语言的特点,还要研究其他行业可借鉴的语言。在研究中,勤于采集大量语言材料,善于分析综合语言材料,还应持之以恒对某一语言现象进行跟踪积累、研究,并对教学语言的效益进行评估。

  教师的语言修炼是无止境的,一个成功的教师,重要的标志是超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这个能力除了发音准确表述清楚明白外,就是怎么样表述的更生动形象,幽默睿智,恰到好处.我想,这是一名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自始自终要研究和雕琢!

  再一个问题,那就是热爱学生。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话,我深深地感觉到师爱是阳光雨露,学生是花朵禾苗。对学生的爱既要象阳光一样普照大地,又要对一些缺少爱的同学有所倾斜。教师应把更多的关注、更多的感情投向那些极度缺爱的同学。弱势群体是不幸的,因为他们长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难以拥有健康、快乐、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如果我们能还他们以健康、快乐、自信、向上,那该是多好的教育!“爱”只一个字,但做起来谈何容易,那需要真心地付出。倘若为了某种利益去虚伪地爱学生,一旦目的达到便不管了,这样反而事与愿违,甚至扭曲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我想,爱对一个人的品格、一个人的底蕴,一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今后的成长都有重要的作用。那么爱学生我们又应如何来爱呢?对于学*较差我总是责备他们没有好的生活*惯和学**惯,上进心不强。现在看来,原因是我对他们的关怀远远不够!看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目录,我被第二十二条“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吸引了。我想每个老师,看到学生热爱自己所教的学科总是很欣喜。不禁问自己,你的学生热爱你所教的学科吗?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只有学生喜欢上了某一学科,那么这些学生的天赋素质才会得到发展,他们的爱好、禀赋、才能、志向才能建立起来。我们也可以从图书、报纸的种种事实可以看到,一个人最终的研究或发展方向,都可能与他小时候所喜爱的那门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那么如何点燃起这些学生“兴趣”的火花呢?“接*那种无动于衷的头脑的最可行的途径就是思考。只有靠思考来唤醒思考。”教师都要思考,是什么促使某些学生变成了这个样子。有什么方法才能改变呢?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让我们每一位教师要树立一个观念,那就是,要使一个人终于有一天发现自己是知识的主宰者,使他体验到一种驾驭和规律性的心情。用认识来鼓舞起人的精神——这就是说,要使思想跟人的自尊融合起来,这是给我们提出的第二十三条建议了。通向这样一种精神状态的途径,就是知识要有现实性和积极性,对于我们老师,所知道的内容要比课标上要求的多十倍至二十倍。

  读完这本书后,我心情久久不能*静,它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了自己在教学中的很多不足。也让我知道了一个人只有不停地读书,才能从知识的海洋里汲取更多的营养,才能不断地充实我们的头脑,提升我们的思想。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所以让我们所有的老师都来热爱读书吧!为自己订一个终身学*的计划,为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服务,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让自己成为一个合格并优秀的教师。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实在太多,而我们知道的东西又太少了。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添加,也有用尽的时候。“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所以,读书吧。

  按照我个人制定的读书计划,我读了《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书中每一条建议都充满教育智慧,事例生动、分析精辟,启人深思。从中我明白了许多鲜明的教育观点,在此从微观细节方面扼要谈谈几点读书感悟。

  感悟之一:成功教师应具备较高的综合素养

  何为教师素养呢?苏霍姆林斯基从三个方面阐述教师的教育素养:这首先是指教师对自己所教的学科要有广博的知识。教师的教育素养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要懂得各种研究儿童的方法。教育素养还有一个方面,谈到它不能不使人焦急,这就是教师的语言修养问题。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教育素养的一个重要的特征是教师越是能够运用自如地掌握教材,那么他的讲述就越是情感鲜明,学生听课以后需要花在抠教科书上的时间就越少。教育素养的第一个标志,就是教师在讲课时能直接塑造学生的理智和心灵。教师讲述教材就好比是向交谈的学生发表议论。教师不是宣讲真理,而是在跟学生娓娓谈心。

  如何提高教师素养?众所周知,名师、大师的教育素养都是很高的,能够集文学家、艺术家、书法家等大成于一身,而且具备很好的人格修养。我自知距离名师还很远,应想尽一切办法有效地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还是苏霍姆林斯基的建议好,那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

  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把读书当作发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他告诫我们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读好书能够净化我们的灵魂,开启我们的教育良知,锻造我们的优秀品质,因此静下心来读书是提高教师素养最有效的手段,是教师走向成功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

  感悟之二:成功教师应善于引领学生

  关于学生学*兴趣、学*动机。苏霍姆林斯基这样论述:“学*的愿望是一种精细而淘气的东西。形象地说,它是一枝娇嫩的花朵,有千万朵细小的根须在潮湿的土壤里不知疲倦地工作着,给它提供滋养。我们看不见这些根须,但是我们悉心地保护它们,因为我们知道,没有它们,生命和美就会凋谢。”

  兴趣是学生学*的动力,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没有兴趣的指引和铺垫,学生会觉得学*是枯燥无味的,从而产生厌学心理。

  因此,教师要在培养学生学科兴趣方面要多下功夫,要教给学生学*方法,使他们顺利获取知识,在体验一次次成功之后,能感受到学*的乐趣,这样才能激发学*的动力;教师要钻研教学方法,用科学的教法引领学法,例如,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那样,我们若能把带有游戏性质的作业、科技知识、百科知识、趣味故事、趣味实验等列入教师备课的内容,一定能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关于课堂提问。苏霍姆林斯基提出:“获取知识,这就意味着发现真理、解答疑问。你要尽量使你的学生看到、感觉到、触摸到他们不懂的东西,使他们面前出现疑问。”教师要能“对教材进行深思熟虑:找出因果联系正好在那里挂钩的、初看起来不易觉察的那些交接点,因为正是在这些地方会出现疑问。而疑问则能够激发求知的愿望。”

  课堂提问便是一种引领,课堂中提问的意义是要激发求知欲,提问点应该恰当到位,应该是铺垫学生获取知识的台阶,好的提问就像节奏明快的韵律操,流畅优美。想想自己的课堂上真正有效的问题有多少呢?想来觉得如芒在背!

  关于学生注意力问题。苏霍姆林斯基形象地把学生的注意力比作一根丝线。他在带领孩子们上完一堂有趣的植物课后这样写道:“要让所有的孩子都围拢来看这些植物,我就得用注意力这根很细的丝线把孩子们都拴在我的身边来,这就好比是一根无形的缰绳,只要一个儿童的注意力转到一件有趣的事物上,那根丝线就断了,于是我给他讲的和所指给他要看的东西,他就再也不看,不听了,思想开了小差。”我在教育教学中体会到,学生课堂注意力的集中程度完全在于教师的引领与调控,教师要抓牢注意力这根“丝线”,使用好这根“缰绳”,才能确保高效课堂。

  感悟之三:成功教师应善于思考,勤于反思

  善于思考才能有创新,读《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我们可以看到苏霍姆林大师的教育智慧,似乎能看到他正在凝神思考,郑重地审视着学校教育的每一细节,我觉得善于思考是他精彩人生中最具魅力之处。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 (菁华5篇)(扩展3)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9篇

  *期,我拜读了这本教育专著,作者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高调的阔论,但却说的很真诚实在,可以说是条条经典,用来指导我们实际的教学,具有导向性的作用,对我感触很深,对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受益匪浅。

  第二十一条建议“兴趣的秘密何在”是谈兴趣的,关于兴趣,我们当老师的,有太多的话要说,谁都知道,兴趣是成就一切事业的基础,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动力。而看看我们现在实际的.教学生活,恐怕抱怨最多的就是,学生对学*失去了兴趣,自己教课也提不起兴趣。那么如何解决这个现实的根本问题。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主要从上课的角度向我们提出了几点建议,首先我们要将课上得有趣,何为有趣?就是: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正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这种对课的描述很令人向往,说实话,要想使每一节课上得让学生感兴趣,也是不可能的。

  那么,这样说有什么意义呢,我觉得苏霍姆林斯基在这里还提出了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对知识的兴趣的第一个源泉、第一颗火星,就在于教师对上课时要讲的教材和要分析的事实所抱的态度。学生没有兴趣,我想作为老师我们首先要自问一下,你自己对所讲的知识有兴趣吗,你有没有想过办法去创设情景去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这里面我引用一句我们耳熟能详的话: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所以在这里,我想到这一条建议更多地是促使我们思考,教师如何保持对知识的兴趣,并且有强烈的责任感,只有我们首先做到了,才会去激发学生的兴趣,才会不去做伤害学生心灵的事,才不会对任何事情漠不关心。

  苏霍姆林斯基的这本《给教师的建议》犹如一泓清泉,清爽甘甜,沁人心脾;又仿佛一面镜子,时刻映照着自己;又象慈祥师长,不断地给我们以指引。站得越高,才能看得更远。在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会继续学*这100条建议,用它来指导自己的工作。

  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儿童,儿童是经常变化的,永远是新的,因此教师的工作是创造性的。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细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解决了很多之前的困惑。

  一、观察

  观察就是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之母,观察力强的学生,绝不会成绩不良或文字不通。初中的数学学*更是需要学生认真的观察,观察新知识的关键点,观察新旧知识的区别和联系,观察公式的运用,观察知识运用的易错点等等,能认真观察的学生更能全面地理解知识,对知识的理解也会更深刻。观察的能力需要经过长期的训练,从引导学生观察到学生能主动观察,这也是智力发展的必要条件。

  二、复*

  复*是学*之母,这本是学生掌握知识的有力手段,但在实际运用时,这位慈善的母亲却变成了狠毒的后娘。学生需要在一天或几天之内做完几个星期或几个月所做过的事情,完成已经是个问题更不可能进行正常的`脑力活动,本来是很好的学*方法却变成了学生的负担。复*应该符合课程和具体教材的特点。数学的复*可以通过布置*题来进行,学生通过解题,在思想上对多个知识进行复*,使得一个理论性结论跟另一个理论结论有关系、联系和“连接”,在知识的转化上产生飞跃,学生能从这些理论性结论中发现他过去未发现的的东西,从而使对结论的理解更加明确。同时还可以在课堂笔记的旁边留下空白,用红笔记下应当永远记住的内容,这样,学生在翻阅课堂笔记时就可以复*这些内容,从而将这些知识深刻的记忆在头脑中。

  三、阅读

  阅读是“困难”学生智力教育的重要手段。我们有时候会对学*困难的学生说,你只读教科书就行了,不用分散精力去读别的书。这是一种完全错误的见解。学生的学*越困难,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就越多,他就越需要多阅读;就像感光力弱的胶片需要更长的感光时间一样,成绩差的学生的智力也需要更明亮和更长时间的科学知识之光来照耀。阅读可以发展学生的智力。“困难”学生阅读的东西越多,他的思想就越清楚,他的智力就越积极。对此我深有感触,我们也总是让成绩差的学生只看课本,这样或许只能让这些学生的知识面越来越窄,从而造成越来越多的学*上的“困难”。

  四、关于对自己子女的教育问题

  教师只应在学校明智地、小心翼翼地使用“管人”这个工具,切不可把它带回家去,把握好身份,切记自己在家是孩子的父母;教师不可当着孩子的面,毫无顾忌地评论某些学生和教师,避免让孩子产生傲慢心理,从而对老师说话粗暴无礼;尽量不要把孩子编在自己的班里,这样可以让我们作为父母更亲*自己的孩子;每天要抽出一些时间高质量地陪伴自己的孩子,陪他们聊天、读书、散步;培养自己的孩子具有爱劳动、爱读书、爱科学的好思想。

  作为教师,我们任重而道远,在这条路上,我们更要取众家之所长,不断充实自己,完善自己,让自己的教师之路越走越幸福,越走越精彩。

  读书是一种生活方式。

  “这一切都归功于读书,时间每过去一年,学校教科书这有一滴水在教师的知识海洋里就边得越来……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苏霍姆林斯基语)”

  又一次捧起大师的经典,想起初读的时候,自己还是一个刚出学校的学生,怀着对大师的崇敬拜读了它。教了*十年的书,当读书成为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的时候,才发现自己知道的是那样的少。

  年少时总觉得教育是一件简单的事,教师是一份轻松的活,教书的日子久了,越来越发觉做一名好老师不是那么容易。就简单的读书而言,学生是一个装不满的水桶,自己永远是被他们追赶的送水工。要想在课堂上成竹在胸,纵横驰骋,不断读书是一条不错的捷径。社会的飞速发展,知识更迭的速度,让人时刻感到知识的滞后。教科书的背景越发宽广,学生的生活接触丰富多彩,社会信息交流的通畅。作为课堂教学的行为主体,教师和学生应该有交流的基础,从而也可以从学科知识的背景中取得相应的知识给予学生富有成效的启发。

  西汉的刘向有句名言:“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教师虽然不言愚钝,但读书,可以让你充满内涵;可以让你变得深刻。读书,使你聪慧;读书,使人明理;读书,使你站得高看得远,使你的见解和视野更加开阔。面对学生扪心自问我准备好了吗?感到不足,读书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给教师的建议》是乌克兰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专著,他的这本书,只要是教师,看了都会为之感动,我和这本书今年开始有了深深的缘分。一读这本书是我工作大约5年左右的时候,那时为完成学校交代的读书任务,假期借了回来。但我清楚,那时我的心静不下来,没有看书的需求,智力生活处在停滞的状态,所以草草的看了几个章节,从网上当了一篇读书笔记,完成了学校的布置的读书任务,就算对本书读了一遍。再拾起这本书已经是20年之后,因为对于经典的膜拜,让我一直对于没有好好的读完《给教师的建议》而割舍不下,去年的暑假又借了这本书,但又没读完,心中始终留有遗憾,第二遍的阅读也是未完成;今年的寒假在没借到这本书的情况下,我自己买了一本,现对本书进行了一个检视阅读,这本书谈了什么?框架是什么?怎么说的?有道理吗?这本书和我的关系是什么?写完了《给教师的建议》之检视阅读,算完成了第三遍的阅读;到现在我进行的是第四遍阅读,完成了上篇的50个建议。非常仔细的阅读,在读的过程中,找金句、找关键词、做思维导图、关联每个关键词之间的关系、写感悟,深深的被作者的教育智慧和爱心所折服,同时也为20年前没有好好的阅读这本教师的圣经而深深的遗憾着。如果20年前,我能认真的把这本书好好的读完,吸取作者的精华,感悟自己的做法,那自己的提升和对学生的引领绝对是不一样的风景,写出来我的感受,希望每一位没有细读这本书的老师都能抓紧读完,思考、形成自己的心理表征,对于自己的教师成长之路一定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在读完前50篇后,我的总体感悟是: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个有爱心、博学的教育科学家,更是一位教育艺术家,他所创建的这部美丽的作品值得我们终生学*研究,他更是我们学*的楷模!

  上篇篇首语苏霍姆林斯基就告诉我们:我们的工作是培养人,这就使我们担负着一种无可比拟的特殊责任。所以我们要培养自己的工作才能:首先要感觉到每个儿童的个性,对他们要抱有信心,要能够理解儿童的弱点,要对他们有同情心、对他们要由衷的关怀,要培养自己和学生谈心的情绪,只要在很长时间内用心灵来认识学生的心思集中在什么上、他想什么、高兴什么、担忧什么,只要牢固的掌握了这一点,就可以成为真正的能手。这是一个细腻的东西,我们现在教师只要不只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注重关注自己的智力生活,把学生引导到书的世界中去。时刻记住:自己不仅是教课的老师,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就一定会给孩子们产生积极的影响。

  我特别佩服苏霍姆林斯基的博学,他可以说是一个教学的高手。他善于在自然中和社会劳动中培养学生,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他在生物学、物理学、数学、美学、体育、语言培养、智育方面都给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他是一个善于总结的人,看他的每一篇建议,我认为这就是他毕生的教学反思的合集,他利用自己的毕生的心血总结了自己的教育智慧,全是他自己实践出来的结果。作为教师,我们也要像他学*,不断的反思、总结、思考,教会学生思考,而不是死记硬背知识,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做教师,是一件很幸福的事啊!

  第26条建议《要赢的学生的思想和心灵》,我的感触特别深,做了一辈子的教师,也没有苏霍姆林斯基认知深度:你在头脑中还要有关于我的学生的另一种概念:应当有10个或更多的学生,会应为自己的教课把自己的心灵献给物理研究。。。就是要有培养自己教的学科的顶尖的人才的远见和思维,这是我不曾考虑过的事情。苏霍姆林斯基斯基对于如何培养这样的学生也给出了详细的方案:利用思维之角、难事之角、向往之角,在教师之间展开赢得学生思想和心灵的竞争让认知使学生精神焕发。

  第50条建议《关于对自己子女的教育问题》也非常的受用,苏霍姆林斯基的分析非常的精准:做老师的就不要在家里营造小型的学校的气氛了,我就经常听到孩子说,我不是你的学生。其实专家早就给了建议,只是自己的无知和懒惰耽误了自己和孩子、学生了,好在现在读到了,就要践行了。不要在孩子面前评论学生和同事,不要把上班的情绪带到家里,要拥有自己的藏书,孩子也会跟着自己一起看书的,我相信就这两点建议看懂了,践行了,这本书就没有白看了,何况书中还有那么多的金句呢!真的`是一本教师的圣经啊!相见恨晚!

  这是一本值得反复看的书籍,看一遍就会有一遍的收获。我因为这个寒假与苏霍姆林斯基*距离的交流,而幸福满满的,而精神愉悦的,而充实了很多,你也来看看吧!

  教学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惑:为什么有些学生对我精心背出来的课无动于衷?为什么有些学生不能专心致志地学*40分钟?为什么有些学生对我的苦口婆心转眼就忘的一干二净?为什么有些学生连起码的认真规范书写都做不到?

  翻看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读来感受书中涉及到的教育学与心理学的许多道理,使我有瞬间解决心结的感觉。如在开篇第一章‘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时,他谈到: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这其实就是提醒我们老师要相信每一位学生,要尽其所能挖掘学生的潜能,并变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是一种快乐的过程。

  我们总喜欢*等的对待每一个孩子,对他们的要求也总是一样,所以每次都会在某些学生犯错误,某些学生学不会知识时,生气郁闷,甚至在耐心再教育之后依然没有进步时忍不住咆哮,抱怨怎么会有这么笨的学生,读过第一篇之后忽然就不再纠结,“学*上的成就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个相对的东西:对于一个学生来说,‘五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于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而作为教师的我们,一定要善于确定“每一个学生在此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才是教育技巧的非常重要的因素。

  再如书中还谈到了思考的重要性:能够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和在思考的同时进行阅读的学生,就不会在学业上落后。同样,在第48条建议‘要思考,不要死记!’中也提级了引导学生思考的重要性。是的,教师的任务是要培养学生学会思考,善于思考,自己主动探究知识的能力啊,这一点是我*日里试图努力尝试的,可操作起来需要花费心思,由于受一定惰性思想的影响,自己在*日里所下的工夫还是不够的,以后会加大这方面思考的力度。

  每天读一点,进步多一点!

  众所周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影响的一致性。

  书中谈到:我们办的家长学校已经活动了15年多。它的任务是不断地提高父母们的教育修养水*。讲清楚儿童是怎样受到家长影响的,这也可以促进家长的自我教育。家长知道了儿童的摹仿能力很强,就会经常检点自己,以批判的态度对待自己的行为。他们不再把儿童的教育看成是采取一连串的“非常措施”的事,而看成是一种不断的、非常细心的劳动,看成是使自身的行为完美起来。

  巴金先生也说过“孩子们变好或变坏和他们受到的教育有关,有句话叫‘先入为主’,所以父母是第一个老师,不能把一切推给学校。帮助孩子健康地成长,所谓培养、所谓教育,不过是这样一句话。我们希望子女成龙,首先就要尽父母的职责。”这也是我们应该做到的。

  许多家长抱怨自己的孩子成绩不好是 教育不一定是在学校里的教室里进行的,社会上处处是学校,生活中到处有老师。但是,对孩子来说,家庭是人生的第一站,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因为父母对孩子的影响,不仅是经常的,而且是十分深刻而又牢固的。从一个人接受教育的过程来看,家庭教育是一个人接受最早、时间最长、影响最深的教育。

  孩子在父母的关怀抚爱中逐渐认识世界,在父母的行为中潜移默化,接受人格和行为的陶冶,孩子对父母是信赖和尊敬的,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子女都有着言传身教和潜移默化的作用。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作为家长都应该牢记这句话。

  我国谚语有:“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父母在日常生活中与孩子接触就是对孩子进行无声的教育。所以,家长要随时检点自己的言行,不该说的话不说,不该做的事不做,言行要一致,不能说是一样,而做是另一样,否则孩子会茫然,不知该如何做。家长要处处以身作则,做孩子的良师益友,为孩子树立良好榜样,使自己真正能够胜任“第一任老师”这一光荣任务。

  只要你和孩子在一起,那你就是一个老师,孩子不断地从你身上吸取知识、吸取营养,父母也需要不断地充实自己。俗话说:教人一滴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对自己的孩子更是如此。

  父母要努力营造一个健康快乐的家庭人文环境,让孩子沐浴在健康、文明、和谐、宽松的家庭气氛中,从而通过言传身教,培养孩子形成活泼、开朗、勇敢、积极的性格,养成良好的独立意识、社会责任感和正确的*惯,树立关爱、合作、宽容、创新、感恩的现代意识。这才是培养孩子良好人文素质的重中之重。只有这样,才不会让家庭教育淹没学校教育的成果。

  在看过《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之后,带给我极大的启发和深深的感触,书中每条谈一个问题,即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是一本非常好的教育名著。

  苏霍姆林斯基在许多条建议中都提到,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是要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确实,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在教学时游刃有余,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的储备,使自己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

  只有读书,才能从知识的海洋里汲取营养,才能充实我们的头脑,提升我们的思想,才能让我们摆脱“坐吃山空”、“无物可教”的尴尬境地!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的确是这样,“书籍是人类的朋友,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下面就书中第二十二条“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谈谈一些感想。

  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只有学生喜欢上了某一学科,那么这些学生的天赋素质才会得到发展,他们的爱好、禀赋、才能、志向才能建立起来。我们也可以从生活中的种种事实看到,一个人最终的研究或发展方向,都可能与他小时候所喜爱的那门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啊,作为老师,最希望的就是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只有这样,学生才有兴趣学,才能学的好!

  拜读了这篇文章,我检讨了自己的教学方法。因为学生完成不了任务而感到揪心,有时候就不喜欢这位学生。读了这本书后让我体会到学*上的成就是一种相对的东西;对一个学生来说,五分就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而我却要求学生一个标准,一个模式,这不但违背了教育教学规律,还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害无益。我的这种做法,就象强迫一群六、七岁的孩子每人提够20桶水,结果可想而知,这是对儿童的催残,对孩子的严重伤害,更挫伤了孩子本身对本门学科的热爱。试想孩子对此学科没有了兴趣,那只能形成恶性循环,差的只能是越来越差。

  看过这本书后,我对我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上课时不同层次的学生分配不同的任务。这样既稳定了课堂纪律又扶植了学生的自信。这个学期的期末考试我也采取分层方法。我出了难度不一的10个题目,根据*时学生的水*分给不同的试题。其效果正在观察中。我想应该是比较可行的。

  如何让学生喜欢你的学科呢?它所需要的条件太多了,教师靠高尚的人品,积极的智慧,高超的教育艺术吸引了学生,学生喜欢你,自然会爱乌及屋,从而喜欢了你教的这门学科。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也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议,他希望你去争取自己学生的思想和心灵,跟你的同事们——其他学科的教师来一番竞赛。在我们的教学中,总能看到这样的情景,上课前或下课后,学生快乐的围绕着老师身边,和老师交谈着自己的所见所闻或讨论着有关课堂上的问题。当然,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有些学生对你这门学科特别感兴趣,以至于他们可能因为喜爱这门学科而会把这门学科当成自己将来从事研究的方向;但也有一些学生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他们对一切都感到漠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生对待知识的态度上,最令人感到苦恼和感到担忧的,就是这种无动无衷的精神状态。

  那么如何点燃起这些学生“兴趣”的火花呢?教师一方面要在教育学生的同时不断学*,提高课堂效率,是学生真正成为“自己的学生”,使课堂成为学*知识的乐园。

  另外苏霍姆林斯基也给了我们建议:“接*那种无动于衷的头脑的最可行的途径就是思考。只有靠思考来唤醒思考。”教师都要思考,是什么促使某些学生变成了这个样子。有什么方法才能改变呢?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让我们每一位教师要树立一个观念,那就是,要使一个人终于有一天发现自己是知识的主宰者,使他体验到一种驾驭和规律性的心情。用认识来鼓舞起人的精神——这就是说,要使思想跟人的自尊融合起来。

  书中第15部分内容就是关于学生作业错误多,教师批改难度大的问题。这也是一线老师最烦恼的。书中有一些方法值得我们研究借鉴以改进我们在留作业,批改作业这方面的问题。

  许多教师和教育工作者都迫切希望最大限度地压缩批改练*本的时间,但是,“毫无结果”。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学生的练*本里有大量的错误。检查练*本的问题是学校的待解决的许多问题之一,这些问题的解决则取决于几百条条件和前提。这里不可能提出某种单一的建议:“如此这般就行了。”但是,如果在整个学校、全体教师的工作中能遵循几条固定的要求,那么毕竟还可以把花在批改练*本上的时间减少2/3左右。

  首先,学校里应当有一种高度的言语素养,有一种对词的高度敏感的气氛:一个说错或者写错的词,不仅教师,而且学生听起来都会感到它不谐调,就好像一个具有高度音乐听觉的人,听到一个错误的音符时感到那么不入耳一样。

  你要把自己的学生从书本和思考引导到活动,再由活动引导到思维和词。活动应当转变为学生自己的思想,而自己的思想则应当通过词表达出来。这在实践上可以归结为如下的做法:尽可能经常地把学生自己的活动变成他思考和判断的对象。

  减轻批改练*本的工作,涉及到教学的一系列根本问题。但是在某几项前提下,还是能有所减轻的。第一,在每一节语法课上,都分出一段时间,让学生把那些容易犯语法错误的词抄录下来,并加以识记。第二,让学生对于完成家庭作业先做好仔细、周密的准备,以预防错误。第三,可以说,凡是有经验的语言、文学、数学、物理教师,都有自己的一套检查练*本的方法。经验证明,最合理的一种方法是定期抽查:教师每隔一段时间收几个学生的练*本进行检查。只有测验作业才需要全部检查。

  有了高度的言语素养那么错误就无处躲藏,以至于早发现问题及时改正。让学生学会思考,并不是机械的做作业,那么灵活的思维就会让学生思考我为什么会错?错在哪里?怎么改正?以后怎么做?我想有了这样的思维做错题也难了。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 (菁华5篇)(扩展4)

——《给教师的建议》的教师读书心得3篇

  今年暑假,我拜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确实受益匪浅。读了这本书,就好象有一股清泉不断冲击着我的头脑,读完之后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多年来深深困惑着我的问题突然间有找到了方向。

  在读到“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段时,确实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共鸣。是啊,一昼夜只有24小时啊!作为老师我们每天都要备课、上课、放学、回家,晚上回到家可能还有些琐碎之事要处理,有时候忙起来真连喘口气的时间都没有。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我茅塞顿开,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间时应该首先考虑清楚的!

  在“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中苏霍姆林斯基讲到,只有学生喜欢上了某一学科,这些学生才会在这门学科上下功夫。作为老师,自然希望学生喜欢上自己所教的学科,只有这样他们才会在课堂上积极思考,踊跃参与,才能主动地思考、学*,从而学好这门课。如何让学生喜欢你的学科呢?它所需要的条件太多了,教师靠高尚的人品,积极的智慧,高超的教育艺术吸引了学生,学生喜欢你,自然会爱乌及屋,从而喜欢你任教的这门学科。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也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议,他希望你去争取自己学生的思想和心灵,跟其他学科的教师来一番竞赛。很多家长都说,看到孩子回家先做哪一门的作业,就说明他们最喜欢哪门功课。我调查了一番,学生们确实是把自己最喜欢科目的作业放在第一位。因此我特别注意激起学生的兴趣,加强课堂教学的互动性和趣味性,改善作业的形式,适当减少了作业量,一段时间下来发现越来越多同学开始把语文作业放在第一个做,语文水*也有了一定的提高。

  《给教师的建议》一书,让我精神为之振奋,其中,有很多例子很值得我们借鉴,效仿。读了这本书,感觉苏霍姆林斯基带给我的收获实在太大,我要在*凡的工作岗位中不断学*,充实和丰富自我,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的工作,呵护与珍爱孩子幸福的童年。

  《给教师的建议》是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为了解决中小学的实际问题,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专为中小学教师编写的教育专著。

  相比以前读过的教育专著来说,这本书读来更让人觉得亲切。因为文章不仅有精辟的理论分析,而且用了很多生动的实际事例,深入浅出地把枯燥的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阐述得生动、明白,读后令人深受启发。书中每一条建议都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它犹如一泓清泉,清爽甘甜,沁人心脾;它仿佛是我的一面镜子,时刻映照着自己;它又好像是我慈祥师长,不断地给初入教师岗位的处于茫然中的我以指引;它更是一部全面培养人的教科书,给人以借鉴。那些关于教育的真知灼见,值得我们一遍又一遍地阅读、品味、反思。

  我最喜欢里面一些关于后进生教育的建议。在书中苏霍姆林斯基有这样的一段话:“在‘后进生’所读的书籍里,在他从周围世界里所遇到的.事物中,应当经常发现某些使他感到惊奇和赞叹的东西。……但是,千百次的观察使我们得出结论:在儿童感到惊奇、赞叹的时刻,好像有某种强有力的刺激在发生作用,唤醒着大脑,迫使它加强工作。”

  我是这样理解的,苏霍姆林斯基所讲的“惊奇、赞叹”就是一种大爱,后进生是更需要爱的,而且是大爱。对后进生不另眼相看的教师,一定是心中有真爱的人。陶行知先生说:“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便没有教育”。确实,没有诚挚的爱,就没有成功的教育。

  那是一个课间,办公室突然风风火火冲进一个同学,气喘吁吁地向我报告:“不得了啦!老师,有人在教室里打架。”我马上奔到教室,一看,又是小Z,只见他手拿扫把,满脸怒气,恶狠狠地盯着对方,嘴里不停地吼叫“打死你”,眼里却噙着泪花,对方是*时也表现不太好的小W。而一帮学生在*旁围观,谁也不敢上去劝阻。

  这样的情况已经不是第一次发生了。小Z是我们班一位名气在外的学生。说他有名,那是由于他的脾气和为人。该生脾气暴躁,气量很小,稍有不顺心,马上就会找人发泄,无心向学,很多老师对他只有批评,没有表扬。他也知道老师看不起他,自己得不到大家的理解和应有的尊重,所以自暴自弃,常常故意夸大事情惹人注意,甚至以欺负同学为一种乐趣。

  面对着怒气冲天的小Z,这时如果命令他放下扫把,停止这种无理的举动,估计他会服从,可是能使他心服吗?对待学生产生的激情与冲动,我想做老师的更要注意态度,头脑一定要冷静,切不可感情用事,否则会火上加油,甚至造成师生“顶牛”的局面。因为这种情况下的孩子,对周围事物的理解能力与控制自己的能力显著降低,有时明知自己不对,也不肯当场认错,在这种情况下进行教育是无效的,唯一的办法只能是进行“冷处理”。

  于是,我走到他身边,态度温和地对他说:“你有什么委屈,老师帮助你解决,相信我吗?”小Z停了半晌,终于点点头说:“相信。”刚才十几个同学都牵不动的“野马”,被我带走了,到了办公室,我等他情绪安定下来,然后慢慢了解。原来,小Z要回自己的坐位,见位置太窄了,坐不进去,却见到小W的位置宽,就认为故意整他,走过去一把手就推开桌子,碰痛了小W,小W无缘无故挨了痛,不服气打了小Z,就这样互不相让打了起来,看来的确是一场误会。

  下课后,我又找了他们俩谈话:本来,班上人多,桌椅宽了些,占满了整个教室,下课时,大家出去活动,离开位置时,免不了要移动一下桌子,有时无意中谁的位置变宽些窄些有所难免,大家胸怀宽广,同学之间互敬互让就好了,不应该为这桌子伤和气,大动干戈。经过一番细心的开导,两人向我认了错也主动向对方道了歉。

  这次事情是解决了,但是对于像他这样的一个特殊的学生来说,每天都会有这样那样的事情发生,我该如何转化这样的学生呢?我想到了苏霍姆林斯基“用惊奇、赞叹可以治疗大脑两半球神经细胞的萎缩”这就是:多一点宽容,多一点耐心,多给一点表现的机会,。

  1、多一点宽容。

  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总有犯错误的时候,尤其是像他这样情绪特别容易激动的后进生,犯错的机会更大。他的理智对情绪的约束力比较差,感情一冲动就不顾一切,忘却已经形成的正确认识,从而产生一些错误的行为。因此我就考虑到他这样的特点,凡事都降低点要求,对于他犯的一些小错误,并不是批评指责,有时甚至只是简单地替他指出即可,给他创造一个宽松的心灵环境。

  2、多一点耐心。

  后进生的心理活动是十分复杂而又充满矛盾的,所以,转化工作并非一次就可以完成,转化的过程是有反复的,这就要求我们抓住反复点,促使其飞跃。虽然小Z在一开学的时候表现还不错,但是,过了一段时间,他又恢复故态。我抓住他的这一次反复,多次跟他谈心,鼓励他多参加有益的课外活动,以使他的精神集中到有益的活动上来,减少他调皮捣蛋的机会。所以,无论何时何地,教师看学生的目光一定要变,方法要变,要求要变,否则,即使我们的眼皮底下有了爱因斯坦,我们也只能看到那只难看无比的烂板凳。如果你真的遇到了后进生,那么请不要大惊小怪,更不要因此埋怨孩子,相信孩子,尽可能地关心孩子,多给他一点耐心。

  3、多给一点表现的机会。

  每个后进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我们只有抓住其闪光点,有计划地为他们提供表现自己的机会,才能消除他们的自卑感,取得同学们的信任。这学期开学不久,我就发现小Z有一个优点,就是有时上课较认真,积极举手发言,而且有时的回答甚至非常精彩。根据我的观察和分析,他有一定上进心,也很聪明,只是自小没有养成好*惯。在一次班会上,我特别表扬了他上课认真,积极举手发言这一优点,要求全班同学学*他的优点。这一次的表扬令他兴奋不已。同时,我又不失时机地指出他*时调皮捣蛋、欺负弱小同学的坏行为要不得,以后要努力改正,事实证明他很乐于接受老师的善意指正,而且变得越来越好。

  我很认同这样的话:“阅读是教师成长最有效的方式,有时候读一本书比组织几次培训活动都来得有效。”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对我触动动很大,教育工作是任重而道远的,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要把这些理论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克服自己以前思想上的不合理观念,坚持在上课时积极运用这些知识,充实和丰富自我,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的工作,呵护与珍爱每个孩子幸福的童年。

  《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共有一百条建议,每条建议谈一个问题,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这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为了解决中小学的实际问题,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以自身三十多年的教育实践经验为指导所写的一本教育专著。

  今天我所看的是第二个问题——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

  书中提到了这样一个例子:一位有30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课题是《苏联青年的道德理想》。课上得非常出色,听课的老师们和视导员本来打算在课堂进行中间写点记录,以便课后提些意见,可是他们听得入了迷,竟连做记录也忘记了。他们坐在那里,屏息静气地听,完全被讲课吸引住了,就跟自己也变成了学生一样。

  课后,邻校的一位教师对这位历史教师说:“是的,您把自己的全部心血都倾注给自己的学生了。您底每一句话都具有极大的感染力。不过,我想请教您,您花了多少时间来备这节课?不止一个小时吧?”

  “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

  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一节课,这是怎样的一种境界啊?我们每天都在忙碌的工作着,我们也经常抱怨没有时间,确实,我们每天都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上课,批改作业……可以说,用来备课的时间少之又少,我们在抱怨的同时,也在不断的思考,怎么才能处理好时间,怎么才能进行终生备课的准备呢?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的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

  当然,读书也并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应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的海洋。

  如果我们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就要读学术著作。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知识,应当是我们知识海洋里一滴水!

  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保活力,就要在以后的阅读中来寻找答案了!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 (菁华5篇)(扩展5)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6篇

  教师,一种很特殊的职业。说它特殊,因为他的工作对象是人。怎样做呢?苏霍姆林斯基的《给老师的建议》,给了我们答案。其中,书中对于课堂45分钟的表述堪称经典。

  书中提到“怎样让自己在课堂四十五分钟内最有效的发挥——我的学生能有最大的收获——不仅仅是知识的接受,还要有学*的热情、有主动学*的渴望、有探究学*的能力以及有提升内心世界的愿望。

  (1)课堂的四十五分钟之前,我应该怎样做呢?以下这些问题——“这节课我要教给学生什么?最重要的是什么?最难教的是什么?学生最易接受的是什么?最难接受的是什么?”“我应该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最大限度地激起学生求知的渴望?”

  “我的数学设计是否合理、完善,还有没有更好的设计方案呢?其他老师又是怎样设计的呢?哪一点是值得借鉴的呢?别人的为什么好呢?好在哪里?”“在课堂上如何有效地渗透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有一个美味的精神享受?”“如果发生突发事件,我有什么应变措施呢?”……我都应该认有效地真对待,作好充分的思考与准备,显然这一步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努力,但是这一步做的如何也直接关系到我的教学质量、教学效果。作好这一步,是至关重要的,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2)课堂的四十五分钟之间,是我开始展示自己才识的'时候了。所以我首先要在精神面貌上作好文章。当一个良好的精神面貌展现在学生面前,不仅给自己带来信心,也可以鼓舞士气。当我开始进入角色时,依据教学设计进行讲学,那是必须的,但我不能死抱设计而不知灵活应变。我还要仔细的观察我的学生,从他们的眼神、表情、声音和动作,来判断自己的讲本课情况和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快速评价这是否与预期效果吻合。经过大脑的快速运转之后,及时适当地调整我的教学设计。学生是否专心上课,精神状态是否良好,直接影响到我的教学效果,所以,当学生士气低迷时,我应怎样鼓励他们;当课堂气氛沉闷时,我又应怎样调动气氛,让大家活跃起来;当学生情绪高涨时,我又应怎样正确引导他们;当学生提出了奇怪的问题,我又难以解答时,我又应该怎样做;当我的教学设计与学生实际不吻合时,我又该如何改进;当个别同学故意捣乱时,我又应该怎样做呢;当学生犯错时,我又能否轻松有效地教育好这一学生;我应该怎样提升我的人格魅力呢?……总之,我的课堂应该有一种协调、融洽、轻松、互动的气氛,在这种氛围下,给我自己、我的学生最大的空间——教学的、学*的、思考的、创造的、自由的——以达到一种共同的进步。”

  作为教师,充分利用好课堂的45分钟,达到教学的最大化,实现高效课堂不过如此。一堂课,关键是确定好本节课的课堂目标,学生通过预*课文,完成问题生成单;课堂上,学生小组合作,轮换代表发言,完成问题;接着集中师生智慧,进行问题拓展提升。他们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到拓展延伸,符合人们对新生事物的认知规律。

  在高效课堂的进行中,我发现一些问题,觉得“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要得以顺利地进行,班级人数不易过多,否则易流于形式,造成分组讨论乱哄哄的局面;学生学*水*差异不宜过大,否则差生愈差,听不懂课程讲解,优生愈强,只是学科带头人在唱独角戏,造成两极分化;这种课型也适合年龄大些的学生,有一定的学*能力,组织能力。教育环节上更注重家庭教育的配合。

  教育是一门艺术,不拘泥于某一单一的模式,传统讲解,快乐教学,高效课堂,相互交叉借鉴,取长补短,摸索出一条切合自身实际的教学道路。

  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对于我们教师有很好的指导意义,书中作者把理论分析与实际事例相结合,用通顺流畅的文字告诉我们如何做,如何做好教师。我来谈谈读本书第六章“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的一点感想。

  每个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都会遇到“后进生”,这是我们无法忽视的问题。一个班级的学生们,他们的知识基础,学*的能力,家庭环境各不相同,使得班里都会存在少数的后进生,所以如何对待“后进生”的工作作者在书中给了很好的诠释。在这里我结合作者的做法和自己的一些想法做几点总结 :

  一、对“后进生”付出更多的感情

  作为一名教师,尤其是班主任,不能因为他们的学*成绩差,就对他们不理不管,使得这些孩子不知不觉的成为班里的特殊人,从而,要让他们在充满爱心和信任的环境下成长,对这些孩子要更多的付出一份感情,给他们更多的温暖,让他们感到老师对他们发自内心的爱,要让他们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怀。从而提高他们的上进心,在人生的轨道上正确的发展行驶。

  二、激发“后进生”的学*兴趣

  对于他们,我们要建立他们的自信心,激发刺激他们学*的兴趣,在这里我们可以专门给他们设计一些针对性的练*,要用良好的教学设计来激发后进生的学*兴趣。同时我们也要做好思想准备,这个过程会很漫长很艰辛,不要想着能一下让文中“费加”这样的孩子能背诵一篇文章,解决一道难题,我们要下功夫去帮助他们,在他们取得成绩的时候要给予及时的'肯定,要对后进生以赞许为主,抓住他们的闪光点,他们有了信心,自然也就有了学*的兴趣。

  三、让“后进生”多读书多思考

  作者在文章中专门指出,“对后进生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我们在实际的教学生活中要学会有针对性的指导孩子读书,帮助他们寻找适合他们的阅读书目,让他们多读书,让他们多遇到一些不懂的问题,激发他们的大脑去思考,去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

  教育转化”后进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我们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以更饱暖的感情去对待他们;更要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学*环境,积极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让他们树立自信心,激发学*的兴趣;同时还让他们多阅读,多思考,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从而让”后进生”不再后进,给他们一个美好的明天。

  人无完人,在工作中任何人都不可能做得完美,那么关于教师呢。

  本学期,利用空闲时间我读了《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收获不小。

  《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中提到了学会赞美,赏识。这不禁使我想到:赞美和赏识他人体现了一种智慧——你在欣赏他人的时候也在不断地提升和完善着自己的人格;赞美他人体现了一种美德。

  教育中,总有这样一些画面,学生的顽皮淘气,教师宽容笑对,节之有法;总有这样一些画面,学生贪玩懒散,教师坚持笑对,培养*惯;总有这样一些画面,学生心灵受伤,教师真诚笑对,*等交流,抚*创伤,点燃信心,托起希望……总有这样一些画面让我们感动,让我们发自内心地为之赞美!

  我们的学生年龄虽小,内心却也是丰富、敏感的,他们更需要教师的赞美,需要教师发自肺腑的真诚赞美赏识,愿学生在教师们的赞美和赏识中长大,愿老师们在赞美之中成熟、优秀。

  教师要有静气,就是要静下心来备每一堂课,静下心来批每一本作业,静下心来与每个孩子对话,静下心来研究学问,静下心来读几本书,静下心来总结规律,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言行和方式,静下心来细细的品位与学生在一起的分分秒秒……

  读着郑杰的这一百条新建议,我对自己的这一职业有了更新的认识,“完整的人”、“称职的员工”、“理性的教育者”、“自由职业”教师职业的这四重境界也将会是我求索路上不停的追求。

  看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老师的100条建议》,我从中受益匪浅,要想做一个好老师,不只是知识上的给予,更多的`是要付出热情,来感化每一个学生,挖掘他们的巨大潜能。

  这里的每一篇文章都震撼着我,看了后,我由衷地说:“苏霍姆林斯基真伟大,不愧是世界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他如道家常般的每一句话是那么实在又那么在理,列举的每个事例是那么熟悉,就好像是自己曾经碰到过的许许多多的问题。

  最先吸引我的是《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关于写教师日记的建议》,因为这是我迫切希望解决的几个问题,看了后真的对我帮助很大,主要是在思想上、观念上有了转变。

  曾经有位教育家说过:“只读两本书(教材、教参)的教师无论如何是不能成为优秀教师的”。这是做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蕴”。“有人说‘没时间读书’,关键还是他不想读书”我完全赞成这句话,并深有同感,因为我就属于这种类型。因为我老是想:“老师也是人,老师的压力也是相当大的,应付学校各种各样的检查,做课题,搞教研、进修、培训、评职称、提高教学质量、白天上课备课,晚上还有晚自*,哪有精力读书?”从书中发现,尽管现在的教育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但苏霍姆林斯基那闪光的教育思想,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

  他在《谈谈教师的教育素养》中提到了,教师获得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读书应该成为教师的精神需要。教师只有懂得一些课堂上并不学*的东西,才能使自己的视野变得宽广,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能手。而不是光全情于自己所备课的教材内容上,因为那样会使课堂变得缺乏情感,学生的兴趣也会荡然无存。

  教师与其他职业的区别在于:教师工作的对象是人,教师将自己的精神世界作为职业资源,不以实际的可被清点的收益取胜。这就决定了教师这一职业的特殊性和复杂性。特别是在科学技术迅捷发展的今天,教师为适应社会的变化,面临着许多挑战,知识结构的变化、观念的更新、教学技术的改进、新型教学手段的尝试等等,都是摆在教师面前的难题。

  读了这本书后,我获得了不少收益:感受到了拥有自己的精神空间对教师来说是多么重要;认识到了赞美的神奇作用;体会到了思索的快乐;知道了宽容也是一种精神。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书曾经深刻而积极地影响过许许多多的教育教学工作者,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我们可以断言,今后,它还必将积极而深刻地影响更多教育事业的后来者。它的价值将穿越时空持续存在!

  苏霍姆林斯基的著述非常丰富,我没能够一一拜读,即使是他的《给老师的一百条建议》我也只是初识皮毛。不过即便只是如此,该书对我的影响也是震撼性的:原来,教师是可以这样当的,书,是可以这样教的!做为教育战线上的的教师,在*时的学生工作中的疑问、困惑是很多的。通过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本书让我深受震撼。

  这本书是在一个个真实的实例中,孕育出来的教育实践经验。这些实例,不正是我在*时的工作中遇到过,困惑过的吗?就说第一节吧,苏氏在开头就提出了一个至今令许多老师头疼的问题:就是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候还会遇到落伍得无可救药的,因而教师干脆对他放弃不管的学生呢?这个问题不光是在苏氏所处的那个年代存在,就是在当今,丝毫未见减少。那么造成这其中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苏氏在提出问题后,直接了当地做了解释:这是因为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的缘故。这句话说白了,就是我国的教育家子孔子所提出的“因材施教”。应该说,这条教育原则,对每一个从事教育的人来说都是耳熟能详。我们在制定计划时也经常说,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

  我们自己的国情和历史决定了我们这样的教育方式。现实,是无法改变的。但是,我们可以改变我们自己,使自己更加的适应我们的教育。使我们的学生,更加快乐的成长。我想这不仅使所有学生的愿望,也是所有家长和老师的愿望。我们教师每天面对的是来自不同家庭,具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智力水*、不同的身体状况、不同的兴趣爱好的学生。这就要求我们对他们的性格脾气、家庭背景、学*方式、思维特点等等一一熟知,这样在课堂上能“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可反思一下我们以往的教育、教学工作,是否真正全面考虑到这些因素了?仔细想来,在很多时候,我们都是按照教师用书上的学*目标,对学生提出同一个学*要求、要求他们完成同样的作业、自然也会用同一个标准去衡量他们。在这种情况下,就出现了文章里所说的情况,有些基础差、智力水*又一般的学生来说,他们很难体会到学*的乐趣,久而久之,他们对学*也就失去了兴趣。这里学生没有错,这是教师没能注意到他们之间的个体差异,没能做到因材施教。

  我们都明白孩子的压力,而我们在此基础上,却不能为孩子缓解压力,这就出现了学生逃学、上网聊天、沉迷游戏等状况的出现。看来,新学期的开始,也是我们教育反思的开始,在新学期的教育工作中,我会多鼓励家长与孩子真正*等的交谈,毕竟网络的虚拟世界是复杂的,我们的孩子能够大胆的与家长交谈,会比与网上的陌生人交谈安全的多。让不与家长交谈的孩子开始与家长交谈,让与家长交谈的孩子,更多的与家长交谈。以此,缓解学生的压力,缓解我们都不想出现的厌学情绪。让孩子,自己主动的来学*。学生们是可以唱着歌向那些未知的秘密出发的,到时候那些基本知识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你所需要的,会缠住你,让你印象深刻。

  长久以来,家长说“学生不愿意与家长沟通”,“一提学*,就发火”,“家长天天晚上,陪着孩子学*到很晚,电视不敢看,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孩子身上,为什么不见学*成绩提高?”……以前,我们老师,总是和家长讨论如何鼓励、;鞭策学生学*的问题。现在看来,我们也有必要换一个方式,换一个角度了。我曾经在与学生聊天的时候,也听学生说过,学生和家长、老师之间,没有真正的*等。所谓的*等,只不过是空谈,当学生真把心里话说出来的时候,家长或老师就开始批评说教了。这就是一个陷阱,一个不*等条约。

  另外,苏霍姆林斯基在许多条建议中都提到,教师要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我想,今后,读书将成为我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来读了伟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书,觉得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势比之苏霍姆林斯基所写书的年代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他的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它仍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一颗颗干渴的灵魂。它像与教师面对面一样,针对着教师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常读常新,每次读都有新的收获与体验。

  有这样一句话:教师的职业是*凡的,责任是重大的,使命是光荣的,教师有教师的压力,教师的痛苦,但也有教师的乐趣、教师的意义。要做一个好教师就要有一颗宽容的心、善良的心、美丽的心,要有丰富的科学知识,敏锐的教育眼光,全面的教育技能,崇高的教育理想,阳光的教育行动。让我们以此为目标做为对自己的鞭策。

  当你是为了解惑求知而去读书,经常能体验到一种与智者谈话的乐趣;当一种新的观点或理论出现时,会使人感觉到眼前突然一亮;当长久的困惑一旦得到解决,便像走出了漫长的黑暗的隧道,一切都豁然开朗了。在上学的时候就看过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却没有多大的见解。而工作以后,再次翻阅,能从中产生些共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说复*是学*之母,那么观察就是思考和识记知识之母。曾经翻过一位学生的英语书,写满了规律和语法,问他,都会吗?孩子摇摇头。其实,对于新授的东西,应该先让学生自己去探寻和发现,如果强塞给学生,那么他将永远都记不住。比如在教学生学*序数词时,对于基数词如何变成序数词,我怕学生会弄不清楚,原来打算,直接告诉他们变化规则,当上课临讲到这个的时候,我突然改变了主意,除了特殊的第一,第二,第三,其余的变化类型我各举了个例子,孩子们很快的发现了规律,将剩下的基数词换成了序数词。在稍微掌握了变化规则时,趁热打铁,让他们自己总结规律。如此让学生自己观察发现的东西,往往会记得更深刻。因为,这些东西是他们自己通过寻找后而掌握的。用同样的方法,讲了动词过去式加-ed的读音,学生掌握的也很好。

  作为教师,积累和反思更能提高教师的创造力。比如,根据单词的音节教学生拼读单词,效果的确很好,而在学生用音节拼读法学*完单词后,当堂课就让学生根据老师的发音,默写出单词,既让学生反馈了刚学的内容,同时也减轻了学生背单词的痛苦,更能让那些不

  爱背单词的学生没偷懒的机会。又或者,以猜单词的方式,告诉学生该单词由几个字母组成,含有什么字母,既反馈了学生的单词读音,同时又奠定了学生记单词的基础,如此一来,学生背单词就轻松容易多了。

  读书让人变得聪慧,变得坚韧,变得成熟。读书,给我带来思考,更多的是收获。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 (菁华5篇)(扩展6)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 (菁华6篇)

  这是一本具有教育意义的书,作者苏霍姆林斯基用了很多事例和体会,把枯燥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观点阐述的非常生动、有趣、明白。特别是那些教育的真知灼见和独特见解,值得我们反复阅读、品味、反思。此书令我受益匪浅,原来要做一名好老师,不容易;

  做一名学生喜欢的好老师,更不容易。因为我们要用心去教育我们的学生,不仅在学*上关心他们,在生活中也是如此。

  作为一名教师,更应当主动地学*,终生学*。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的第18条:教师应当有一批书籍,用来扩充学生在大纲教材方面的知识。因为老师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赢得自身的发展。只有不断地学*、更新观念和知识;

  不断地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吸取他人之长来补自己之短;

  不断培养自己读书的兴趣,要博览群书,善于对书本中的内容深入地思考。才能使自己更加有竞争力和教育教学的能力。

  兴趣会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亲自去发现学*的乐趣。在一过程中,会让学生感受到学*所带来的乐趣和感受到知识的力量,从而让学生主动去学*。《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的第21条: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

  学生在学*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兴趣的源泉还在于把知识加以运用,使学生体验到一种理智高于事实和现象的“权力感“。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所以老师如何引导学生对学*感兴趣,这一环节很重要,如果引导不慎,会让学生丧失对学*的兴趣。《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的第62条:当教师给学生带来思考,在思考中表现自己,用思考来指挥学生,用思考来使学生折服和钦佩的时候,他才能成为年轻的心灵的征服者、教育者和指导者。那种热爱自己的事业而又善于思考的教师,才有力量使教室里保持肃静,使儿童特别是少年和青年用心地倾听他的每一句话,才有力量激发学生的良心和羞耻心,这种力量才是一种无可争议的威信。而那些没有什么东西好讲,学生也感觉出他没有什么丰富的思想宝藏的教师,确实是很可怜的。我们依靠思考,也只有依靠思考,才能驾驭年轻的心灵。我们的思考能点燃学生的学*愿望。我们的思考能激发学生对书籍的不可遏止的向往。“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需要教师点燃起来的勤学好问、渴求知识的火焰。学生经过思考和探索,去弄明白问题,会让学生收获成就感,感受到思考是一件多么令人高兴的事。

  “一个好的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经是个孩子。”每个学生的学*能力不同,吸取知识能力也不同。作为一名教师,要关爱、关心每一个孩子,特别是后进生。因为大多数人的智商差不多,成绩并不能衡量孩子的智商。记得有一个同学跟我说过:他初二时候的成绩还不错,可是到了初三,因为班主任因为他犯了一点错,就在全班面前批评他,这让他觉得很没面子。此后每次上那个老师的课总是睡觉,不然就逃课。那个老师也不管他,慢慢地他开始厌恶学*,学*成绩开始下降,最后辍学了。听完之后,我觉悟到老师对学生的影响真的很大。因此作为教师,对后进生不要轻易放弃他们,要竭尽全力去帮助他们,给予他们特别的关心和耐心。例如,哪怕他们学*只进步了一点点,也要鼓励他们;

  要经常找他们谈话,鼓励他们;或者专门为他们挑选作业,鼓励他们去思考和解决问题,让他们自己去解答问题,体验学*所带来的成就感,体会到学*的乐趣。教师都应当对具体的学生实施个别的影响,用某一件事引起他的兴趣和爱好,鼓励他,激发他的独一无二的个性得到表现。我们每一位教师都不是教育思想的抽象的体现者,而是活生生的个性,他不仅帮助学生认识世界,而且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本身。

  其实这本书还有很多值得学*的地方,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学*--这并不是机械地把知识从教师的头脑里灌输到学生的头脑里。这是一种极其复杂的道德关系,在这种关系里起主导的、决定性作用的特征,就是培养儿童的荣誉感和自尊感,并在此基础上培养他要成为一个好人的愿望。教师的任务就在于,要敏锐而巧妙地、坚持不懈而严格要求地培植儿童的智力和道德力量,帮助儿童把学*看成是一种要求作出很大努力的劳动,这种劳动只有在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克服困难而取得成果的时候才是一种愉快的劳动。这里有三个阶梯:做出自己的努力,靠劳动取得成果,享受到脑力劳动的欢乐。儿童沿着这三个阶梯走上去,就会掌握牢固的、理解透彻的知识。教师对学生来说,是打开事物和现象的世界的人,而在少年时期,教师就是打开思想的世界的人。综上所述,教师应当记住:每一个儿童都是带着想好好学*的愿望来上学的。这种愿望像一颗耀眼的火星,照亮着儿童所关切和操心的情感的世界。他以无比信任的心情把这颗火星交给我们,做教师的人。这颗火星很容易被尖刻的、粗暴的、冷淡的、不信任的态度所熄灭。要是我们,做教师的人,在心里也像儿童对待我们那样,把无限的信任同样地给予他们就好了!

  读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专著《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收获颇多。作为著名的教育专家,苏霍姆林斯基对孩子的热爱,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工作的认真和执着,无一不再感动着我、召唤着我,让我思考我应该如何做好一名教师,如何教好每一名孩子……

  其中读到“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时,书中写到:一位有30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课题是《苏联青年的道德理想》。区培训班的学员、区教育局视导员都来听课。课上得非常出色。听课的教师们和视导员本来打算在课堂进行中间写点记录,以便课后提些意见的,可是他们听得入了迷,竟连做记录也忘记了。他们坐在那里,屏息静气地听,完全被讲课吸引住了,就跟自己也变成了学生一样。

  课后,邻校的一位教师对这位历史教师说:“是的,您把自己的全部心血都倾注给自己的学生了。您的每一句话都具有极大的感染力。不过,我想请教您:您花了多少时间来备这节课?不止一个小时吧?”

  那位历史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

  这段答话启开了一个窗口,使人窥见了教育技巧的一些奥秘。像这位历史教师这样的人,我在自己的区里只知道有30人左右。他们从来不抱怨没有空闲时间。他们中间的每一个人,谈到自己的每一节课,都会说是终生都在备这节课的。

  怎样进行这种准备呢?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应当在你所教的那门科学领域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对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你的科学知识的大海里,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

  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如果一个教师在他刚参加教育工作的头几年里所具备的知识,与他要教给儿童的最低限度知识的比例为10:1,那么到他有了15年至20年教龄的时候,这个比例就变为20:1,30:1,50:1。这一切都归功于读书。时间每过去一年,学校教科书这一滴水,在教师的知识海洋里就变得越来越小。这里的问题还不仅在于教师的理论知识在数量上的增长。数量可以转化为质量:衬托着学校教科书的背景越宽广,犹如强大的光流照射下的一点小光束,那么为教育技巧打下基础的职业质量的提高就越明显,教师在课堂上讲解教材(叙述、演讲)时就能更加自如地分配自己的注意。例如,教师在讲三角函数,但是他的思路主要不是放在函数上,而是放在学生身上:他在观察每一个学生怎样工作,某些学生在感知、思维、识记方面遇到哪些障碍。他不仅在教书,而且在教书过程中给学生以智力上的训练。

  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书中,苏霍姆林斯基反复强调读书的重要,教师通过读书丰富自己的各方面知识,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优化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优秀的教师;学生通过读书扩充相关的知识,产生对学科学*的兴趣,树立学科的发展志向……

  读书,应该成为教师的工作需要、能力需要、生活需要、兴趣需要和发展需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相关知识,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的大海。让我们所具备的知识,与要教给儿童的知识的比例为10:1,20:1,30:1,50:1,100:1……在教学中就能更加自如地分配自己的注意,把重点主要不是放在知识的教育上,而是放在孩子身上,去观察每一个孩子怎样学*,观察孩子在哪些方面遇到哪些障碍,如何引导孩子探索解决遇到的问题。不仅关注教书,更关注在教书过程中给孩子以能力上的锻炼,促进孩子综合能力的提升。

  读书,作为教师备课的关键能力,能够给我们带来一片知识的海洋,让我们随处可以取水丰富我们的教育,滋养孩子的成长。

  用一生备好每一节课,让读书成为自身的需要。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是苏霍姆林斯基专为中小学教师而写的,全书四个部分:“教师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慧语连连,充分体现此书的精神底色,它像一声断喝,唤醒了教师对自身精神性方面的关注与追求。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读后我受益匪浅,思绪万千,久久不能*静,每读一部分,我都在反思自己,对照自己教学中点滴,惭愧而激动,下面我就谈谈我的几点体会

  一:两套教学大纲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5)——“两套教学大纲”,发展学生思维。

  书中的意思是这样:第一套大纲是指学生必须熟记和保持在记忆里的材料;第二套大纲是指课外阅读和其他的资料来源。尽力为你们的学生识记、记熟和在记忆里保持教学大纲规定的教材而创造一个智力背景吧。只有当学生进行思考的时候,他才能掌握教材。把现在学*和即将学*的东西,变成学生乐于思考、分折和观察的对象。

  语文学科是一门繁琐而复杂的学科,最重要的是知识的累积积累的过程。往往很多学生觉得简单,课堂上她们总在问着这样那样好奇的问题,可是考试的时候却成绩**。孩子的天性就是好奇好问,他们有许多不懂的东西。他们对周围世界中不懂的东西越多,他们求知的愿望就表现得越鲜明,他们对知识感受性就越敏锐。

  教学大纲里有一些“关键”的知识,学生思维和智力的发展,运用知识的能力,就取决于这些“关键”知识是否牢固必须识记的材料越复杂,必须保持在记忆里的概括、结论、规则越多,学*过程的“智力背景”就应当越广阔。换句话说,学生要能牢固地识记公式、规则、结论及其他概括,他就必须阅读和思考过许多并不需要识记的材料。阅读应当跟学*紧密地联系起来。如果通过阅读能深入思考各种事实、现象和事物,它们又是应当保持在记忆里的那些概括的基础,那么这种阅读就有助于识记。这让我有了很深的反思:觉得孩子们*惯从教师口中获得知识并不好……我发现了这个问题,却没有想到自己要怎么去改变这个现实。现在,我从书中找到了答案!

  作者说自己在教学中始终运用的两套教学大纲,第一套大纲是指学生必须熟记和保持在记忆里的材料;第二套大纲是指课外阅读和其他的资料来源。这个“第二套教学大纲”里,就包括阅读这一类小册子、书籍和文章,读了这些材料,激发起学生对一系列科学上的复杂问题以及对新的书籍的极大兴趣。这给了我极大的启示,*时每周的语文课上我都会拿出一节给学生当阅读课,静静的读一些自己喜欢看的书籍,不过我总觉得这么一点点的时间不足以给学生足够的滋养,所以应该多引导学生阅读、积累,*时养成做积累笔记的*惯,养成多读书的*惯,最好争取班级中有图书一角,常换常新以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求。这样就能促进教学工作的展开。联系前文,就是要教会孩子们有理解地阅读、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这一点,说起来容易,却往往被教师所忽视,更被学生和家长所忽视。而这一点对于语文教学尤为重要。

  二:爱学生

  霍姆林斯基针说:教师的职业就是要研究人,长期不断地深入人的精神世界。世界上没有不可救药的儿童、少年。我们教师就是要做到使这个幼小的人的身上所具有的美好的、善良的人性的东西不受到压抑、伤害和扼杀。因此,每一个决心献身于教育的人,应当容忍儿童的弱点,缺点,甚至不良的嗜好。如果对这些弱点仔细地观察和思索,不仅用脑子,而且心灵去认识它们,那就会发现这些弱点是无关紧要的,是每个孩子年龄阶段所表现出应有的特征时,你会为自己生气、愤怒和加以惩罚的行为感到可笑。我们要理解儿童的行为,懂得儿童是一个经常在变化着的人。教师的心胸要宽广,做到把自己的心分给每一学生,在自己的心中应当有每个学生的欢乐和苦恼。参与学生的活动,让学生感觉老师是他们学*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分子。懂得这些对我有很大的启发,我带着这种对孩子的热忱投入到工作中去,前途不再迷茫,师生关系会比以前更融洽。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本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我知道自己需要学*的东西还有很多,所以我要更加努力的阅读这部经典之作,走*大师,成就自己的教育人生。

  认真研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老师的建议》,会使人受益匪浅,要想做一个好老师,不但但是知识上的给予,更是要付出更多的热情,来感化每一个学生,挖掘他们的巨大潜能。

  首先,我要树立一个信念——天下没有笨的学生,学生的心灵都是美好的、善良的。我要毫不犹豫地爱我的学生,不管这个学生是谁,不管这个学生成绩如何,不管这个学生长相如何、性格如何,我都要公*地,全心全意地爱他们。为什么呢?当我自己是一个学生的时候,我深知这种爱的力量对一个学生来说是多么的重要。我总是不愿意自己被老师忽视、遗忘,希望自己在班上、在老师面前表现一下自己,证明给大家看,我是多么的优秀。其实这种需要是每个学生的正常的心理需要,作为老师,是不能忽视这一点的。

  我要毫不犹豫地爱我的工作,爱我的教学,如何去爱,这还是一个很值得我去思索探究学*的一个问题。当我是学生的时候,我常常会有讨厌上课的经历,这往往是因为我讨厌这个老师。为什么会讨厌呢?——上课枯燥呆板,布置大量作业、知识含量低、知识范围窄、知识老化、不懂装懂、架子大、单纯的知识灌输、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学*积极性低等,往往是这一类老师的共同特征。现代的老师,显然不能这样下去,作为受过现代教育的新一代老师,我要有现代的教学。

  我要学会研究教学——怎样让自己在课堂四十分钟内最有效的发挥——我的学生能有最大的收获——不仅仅是知识的接受,还要有学*的热情、有主动学*的渴望、有探究学*的能力以及有提升内心世界的愿望。

  课堂的四十分钟之前,我应该怎样做呢?以下这些问题——“这节课我要教给学生什么?最重要的是什么?最难教的是什么?学生最易接受的`是什么?最难接受的是什么?”“我应该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最大限度地激起学生求知的渴望?”

  在课堂上如何有效地渗透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有一个美味的精神享受?”“如果发生突发事件,我有什么应变措施呢?”……我都应该认有效地真对待,作好充分的思考与准备,显然这一步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努力,但是这一步做的如何也直接关系到我的教学质量、教学效果。作好这一步,是至关重要的,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课堂的四十分钟之间,是我开始展示自己才识的时候了。所以我首先要在精神面貌上作好文章。当一个良好的精神面貌展现在学生面前,不仅给自己带来信心,也可以鼓舞士气。当我开始进入角色时,依据教学设计进行讲学,那是必须的,但我不能死抱设计而不知灵活应变。我还要仔细的观察我的学生,从他们的眼神、表情、声音和动作,来判断自己的讲本情况和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快速评价这是否与预期效果吻合。经过大脑的快速运转之后,及时适当地调整我的教学设计。

  学生是否专心上课,精神状态是否良好,直接影响到我的教学效果,所以,当学生士气低迷时,我应怎样鼓励他们;当课堂气氛沉闷时,我又应怎样调动气氛,让大家活跃起来;当学生情绪高涨时,我又应怎样正确引导他们;当学生提出了奇怪的问题,我又难以解答时,我又应该怎样做;当我的教学设计与学生实际不吻合时,我又该如何改进;当个别同学故意捣乱时,我又应该怎样做呢;当学生犯错时,我又能否轻松有效地教育好这一学生;我应该怎样提升我的人格魅力呢?……总之,我的课堂应该有一种协调、融洽、轻松、互动的气氛,在这种氛围下,给我自己、我的学生最大的空间——教学的、学*的、思考的、创造的、自由的——以达到一种共同的进步。

  我要爱我的同事们,我要虚心地向他们学*,我要主动地与他们交流探讨合作,我要始终有团队精神。集体的力量与智慧是伟大的。课堂的四十五分钟之后,我还要适时的从学生那里得到反馈,而且,我自己还要不断地反省思索课堂上遇到的问题。教学当中,遇到的事件很多,但可以分为常发事件和偶发事件,常发事件的解决,更多的是依靠一种经验积累;偶发事件的解决,更多的是取决于我的智慧、机智、应变能力的高低。所以,在不断总结经验之后,还要进行教学的研究。

  教学水*的提高,是在不断的问题解决中提高。围绕问题的解决而进行研究,把普遍的问题、个别的问题进行分类总结,并且把一些值得研究的问题上升为课题,把问题做大、做细、做真,眼光高远、与时俱进地看待问题。在一边教学的同时,一边搞教研,不断的学*,坚持不懈地钻研。

  今天,我读了《给教师的建议》第2条“教师的时间从哪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作为教师的我们经常觉得上班时间很紧,几乎从早忙到晚,回家后还要处理一些工作。

  而书中有的一个故事让我深受感动:一位有三十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来听课的人很多,他们本来都打算在课堂进行中间写点记录,以便照常规课后提些意见的,可是他们听的入了迷,竟连记录都忘记了。他们坐在那里,屏息静气地听,完全被讲课吸引住了,就跟自己也变成学生一样。课后一位邻校的教师请教他:“您花了多少时间来背这节课?”他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十五分钟。”

  这段话使我从中获益匪浅,教师的时间问题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关的。他书中那个用终身的时间在扩大自己的知识海洋,真正是做到了活到老,学到老。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我们首先应该安排好自己的时间,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不让每时每刻浪费。

  今年寒假,拜读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受益匪浅。书中所谈的每一个问题,不仅配有生动的实例,而且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这些娓娓道来的教育教学实例,让读过此书的教师们,开阔了眼界,也提高了水*。在这本书当中,苏霍姆林斯基一共谈及了一百条建议。读着此书,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面前,他循循善诱,给我排解烦恼,给我指点迷津,又犹如一位和蔼可亲而又博学的老人,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给我以帮助,让我充满信心……

  苏霍姆林斯基说:年轻人要建立起自己的藏书,让书成为自己的老师,每天去向他们请教。并建议我们,每个月买三本书:

  (1)关于你所教的那门学科方面的科学问题的书。

  (2)关于可以作为青年们的学*榜样的那些人物的生活和斗争事迹的书。

  (3)关于人(特别是儿童、少年、男女青年)的心灵的书(即心理学方面的书)。

  古往今来,“书籍”一直都被誉为人类的朋友,因为它们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其实,在苏霍姆林斯基在许多条建议中都提到,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要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坦率来说,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要想真正提高自己的教育水*,想在教学时游刃有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储备,使自己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只有读书,才能从知识的海洋里汲取营养,才能充实我们的头脑,提升我们的思想,才能让我们摆脱“坐吃山空”、“无物可教”的尴尬境地!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

  其实,苏霍姆林斯基本身,就是一个可以让学*的楷模。他之所以能成功,正源于他广泛地阅读,和广博的知识。他说:“我私人的图书馆里,在几间房子和走廊里,从地板知道天花板都摆上了书架,有成千上万册书,我每天不读上几页,有时不读上几行,我是无法活下去的。”正因为不断地读书,不断地积累,所以才有了他的四十多本理论专著和几百篇论文,才有了这本被誉为“学校生活百科全书”的《给教师的建议》。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 (菁华5篇)(扩展7)

——《给教师建议》读书心得 (菁华5篇)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实在太多,而我们知道的东西又太少了。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添加,也有用尽的时候。“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所以,读书吧,

  老师们!

  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他写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谈了一百条建议,读着此书,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他循循善诱,给我排解烦恼,给我指点迷津,又犹如一位和蔼可亲而又博学的老人,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给我以帮助,让我充满信心……

  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书中众多理论对我影响深远,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条“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一看着题目我就被深深吸引了。是啊,我们经常听到老师们这样谈论“我忙,没有时间啊。”*时我也经常这样地抱怨。一昼夜只有24小时,每天在单位工作的时间只有8小时,而且这8小时是排得满满的:备课、上课、批改学生的作业、辅导学*能力比较差的学生、还要时常接待家长、处理学生之间发生的摩擦,另外搞好班级的环境布置,完成大队部的工作等等,已经是有点应接不暇,更何况现在还要抽出时间来搞科研;晚上回到家还要忙着家中琐碎的事情。那么教师的时间到底从那里来呢?带着这个问题与烦恼我仔细阅读了这一章节。书中写到: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

  对啊!这段话发人深省,让我从本质领悟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奥秘。我不应该总是抱怨没有时间,抱怨事情太多,我应当在自己所教学的语文这门学科中,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成为入门的常识。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一粟。明白了这些道理,一切抱怨都抛到了一边。书中所举的那个历史教师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他的成功之处就是用他的终身的时间在扩大自己的知识海洋,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间时应该首先考虑清楚的!

  古人云:“开卷有益”。常读书和常思考,会使我们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作出严格的反省和内省,既不惮于正视自己之短,又要努力探究补救途径,更要擅于总结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精华,为理论的突破夯实根基。读《给教师的建议》,我想对自己及老师们说一句:读书,能使你的知识变得更丰富,若干年以后,“教科书在你眼里看来就浅易得像识字课本一样了”。

  说实话,我一直有看书的*惯,但与教学有关的书,看的较少,然而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却让我爱不释手。书中每条建议谈一个问题,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用*实的语言娓娓道来。此书文字深入浅出,通顺流畅,极便阅读。它并不枯燥,在朴实的语言和真实的故事中渗透着大师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对于在一线任教的老师们来说,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和可操作性。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势比之苏霍姆林斯基所写书的年代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他的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

  我经常有一个疑惑:教师哪有那么多的精力?时间从哪里来?每天必须做的几件事就占用了我们绝大多数的时间:备课、上课、改作业、课外辅导、处理学生之间的种种问题……我真是不知道该怎样才能做好所有的工作。在书中,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教师的时间从读书中来。只有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就像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一般。就像书中那位成功的历史教师说的:“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读到这里,我突然之间明白了,为什么有的特级教师能在课堂上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游刃有余,让人觉得听课是一种享受,而自己上课时尽管精心准备,教学环节的设计可谓精心,但在课堂上却往往显得捉襟见肘,感到语言贫乏,缺乏感染力。真是“书到用时方恨少啊!”原来,这是因为用一辈子来备课和用课前的几小时来备课,效果肯定不同。大师让我知道了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要知道作为教师,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若我们没有“源头活水”,怎可能教出好学生来?

  一直以来,我满足于做好教师的基本工作,对于学校要求的写教学反思,总是处于一种应付、畏难的状况。看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中关于《写教师日记的建议》和《我怎样写教育日记》的两条建议,对我触动很大。

  苏霍姆林斯基一生写作四十多部专著,六百多篇科学论文,而且一生都坚持写教育日记。而我每个月完成两篇教育随笔、一个教学案例有时候都觉得无从下手,没什么好写呀,写什么呢?不就是每天上课、下课、处理些鸡毛蒜皮的事吗?有时候浏览别人的教育博客,看到别人三天两天都有更新,有时上面在我看来毫无意义的小事在她的笔下却变成了趣味盎然的小故事,我很敬佩,也很羡慕。同样是教师,我为什么总觉得无话可写、无事可说呢?

  现在看完这两条建议后再想想:其实我们身边并不缺乏可写的东西。有时候同学间的一次争吵、一句话语和家长的一次交流,都可以点燃我们灵感的火花,只是我没有及时记录下来,等到再想写时已不留痕迹了。再有我觉得善于观察也是很重要的,有时候,同事们在一起互相讨论的问题:哪篇课文课堂效果如何,哪个学生喜欢插嘴,哪个学生能回答比较有创意的问题。我时常看了别人写了以后才发觉,我也有这样的事呀,为什么自己就不知道写下来呢?原来自己太粗心,不善于观察,教育随笔就无从写起,所以我们要写好教育随笔必须做个有心人,孩子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在自己的眼睛里留下痕迹,随时随地记录下来,这样就会拥有很多的宝贵的财富。

  书中还有许许多多的启示,不是我一言半语所能说得完的。总之一句话:想当一名合格的教师,书是不可缺少的。

  说实话,我一直有看书的*惯,但与教学有关的书,看的较少,然而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却让我爱不释手。书中每条建议谈一个问题,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用*实的语言娓娓道来。此书文字深入浅出,通顺流畅,极便阅读。它并不枯燥,在朴实的语言和真实的故事中渗透着大师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对于在一线任教的老师们来说,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和可操作性。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势比之苏霍姆林斯基所写书的年代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他的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

  我经常有一个疑惑:教师哪有那么多的精力?时间从哪里来?每天必须做的几件事就占用了我们绝大多数的时间:备课、上课、改作业、课外辅导、处理学生之间的种种问题……我真是不知道该怎样才能做好所有的工作。在书中,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教师的时间从读书中来。只有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就像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一般。就像书中那位成功的历史教师说的:“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读到这里,我突然之间明白了,为什么有的特级教师能在课堂上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游刃有余,让人觉得听课是一种享受,而自己上课时尽管精心准备,教学环节的设计可谓精心,但在课堂上却往往显得捉襟见肘,感到语言贫乏,缺乏感染力。真是“书到用时方恨少啊!”原来,这是因为用一辈子来备课和用课前的几小时来备课,效果肯定不同。大师让我知道了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要知道作为教师,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若我们没有“源头活水”,怎可能教出好学生来?

  一直以来,我满足于做好教师的基本工作,对于学校要求的写教学反思,总是处于一种应付、畏难的状况。看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中关于《写教师日记的建议》和《我怎样写教育日记》的两条建议,对我触动很大。

  苏霍姆林斯基一生写作四十多部专著,六百多篇科学论文,而且一生都坚持写教育日记。而我每个月完成两篇教育随笔、一个教学案例有时候都觉得无从下手,没什么好写呀,写什么呢?不就是每天上课、下课、处理些鸡毛蒜皮的事吗?有时候浏览别人的教育博客,看到别人三天两天都有更新,有时上面在我看来毫无意义的小事在她的笔下却变成了趣味盎然的小故事,我很敬佩,也很羡慕。同样是教师,我为什么总觉得无话可写、无事可说呢?

  现在看完这两条建议后再想想:其实我们身边并不缺乏可写的东西。有时候同学间的一次争吵、一句话语和家长的一次交流,都可以点燃我们灵感的火花,只是我没有及时记录下来,等到再想写时已不留痕迹了。再有我觉得善于观察也是很重要的,有时候,同事们在一起互相讨论的问题:哪篇课文课堂效果如何,哪个学生喜欢插嘴,哪个学生能回答比较有创意的问题。我时常看了别人写了以后才发觉,我也有这样的事呀,为什么自己就不知道写下来呢?原来自己太粗心,不善于观察,教育随笔就无从写起,所以我们要写好教育随笔必须做个有心人,孩子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在自己的眼睛里留下痕迹,随时随地记录下来,这样就会拥有很多的宝贵的财富。

  书中还有许许多多的启示,不是我一言半语所能说得完的。总之一句话:想当一名合格的教师,书是不可缺少的。

  阅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书,书中给教师提出了一百条建议,每一条建议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感受颇深,启发非浅。

  教师的语言素养是上好课的关键,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谈话的艺术。”教师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语言表达能力,这就给教师的语言修养提出很高的要求。教师的语言是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符合教育教学需要、遵循语言规律的职业语言。如果教师的语言素养好,那么他上起课来会非常轻松,学生听的也非常明白,课堂效率怎能不高?相反,语言能力差,就会耽误许多时间。

  一、教师语言的纯洁性

  教师的语言要纯洁、文明、健康。语言纯洁,就是要讲普通话。语言文明,就是用语要文雅、优美,语调要和谐、悦耳,语气要亲切、和蔼,使学生听后能产生愉快感,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诲。语言健康,就是在使用语言时,要切忌一切低级、粗俗的污言秽语。语言是一个人文明程度的表露。教师的语言修养是其为人师表的重要因素,会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和审美修养产生极大影响。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对语言美的敏感性,是促使孩子精神世界高尚的一股巨大力量。这种敏感性是人类文明的一个源泉所在。”因此,要启迪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教师就要用醇美的语言去触动学生心弦,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使其形成纯洁、文明、健康的心灵世界。

  二、教师语言的准确性

  教师的语言要准确、鲜明、简练。所谓准确,就是要观点明确,语意清晰,发音标准,遣词得当,造句符合文法,推理合逻辑,用语具有专业性和学术性。所谓鲜明,是指语言要褒贬分明,饱含真情实感,爱什么,恨什么,赞扬什么,反对什么,泾渭分明。所谓简练,是指语言言简意赅。论述简明扼要,提纲挚领;分析鞭辟入里,丝丝入扣;描绘画龙点晴,入木三分;见解独到深刻,令人耳目一新。这样的语言才会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才能够像春雨一样流入学生的心田,同时把美好的思想和科学的知识一道带进去。

  三、教师语言的启发性

  教师的语言要含蓄、幽默、富于启发性。教师如果言语丰富,措辞优美,含蓄幽默,富有魅力,让学生置身于语言美的环境和氛围之中,学生就会心情愉快,兴味盎然,思维敏捷,从而收到良好的教育和教学效果。语言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教师工作是创造性的劳动,在教师劳动的每一领域,都需伴有取得沟通教育对象心灵最佳效益的语言;教师应有一个语言库,贮有丰富的资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教师还应具有很强的驾驭语言的能力,根据需要,呼之即出,信手拈来,用得妥贴。这就要研究学校教育活动每一领域的语言,要研究使用教育教学语言成功和失败两方面的经验,要研究不同教育对象的语言特点,要研究不同学科教学语言的特点,还要研究其他行业可借鉴的语言。在研究中,勤于采集大量语言材料,善于分析综合语言材料,还应持之以恒对某一语言现象进行跟踪积累、研究,并对教学语言的效益进行评估。

  教师的语言修炼是无止境的,一个成功的教师,重要的标志是超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这个能力除了发音准确表述清楚明白外,就是怎么样表述的更生动形象,幽默睿智,恰到好处.我想,这是一名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自始自终要研究和雕琢!

  再一个问题,那就是热爱学生。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话,我深深地感觉到师爱是阳光雨露,学生是花朵禾苗。对学生的爱既要象阳光一样普照大地,又要对一些缺少爱的同学有所倾斜。教师应把更多的关注、更多的感情投向那些极度缺爱的同学。弱势群体是不幸的,因为他们长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难以拥有健康、快乐、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如果我们能还他们以健康、快乐、自信、向上,那该是多好的教育!“爱”只一个字,但做起来谈何容易,那需要真心地付出。倘若为了某种利益去虚伪地爱学生,一旦目的达到便不管了,这样反而事与愿违,甚至扭曲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我想,爱对一个人的品格、一个人的底蕴,一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今后的成长都有重要的作用。那么爱学生我们又应如何来爱呢?对于学*较差我总是责备他们没有好的生活*惯和学**惯,上进心不强。现在看来,原因是我对他们的关怀远远不够!看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目录,我被第二十二条“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吸引了。我想每个老师,看到学生热爱自己所教的学科总是很欣喜。不禁问自己,你的学生热爱你所教的学科吗?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只有学生喜欢上了某一学科,那么这些学生的天赋素质才会得到发展,他们的爱好、禀赋、才能、志向才能建立起来。我们也可以从图书、报纸的种种事实可以看到,一个人最终的研究或发展方向,都可能与他小时候所喜爱的那门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那么如何点燃起这些学生“兴趣”的火花呢?“接*那种无动于衷的头脑的最可行的途径就是思考。只有靠思考来唤醒思考。”教师都要思考,是什么促使某些学生变成了这个样子。有什么方法才能改变呢?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让我们每一位教师要树立一个观念,那就是,要使一个人终于有一天发现自己是知识的主宰者,使他体验到一种驾驭和规律性的心情。用认识来鼓舞起人的精神——这就是说,要使思想跟人的自尊融合起来,这是给我们提出的第二十三条建议了。通向这样一种精神状态的途径,就是知识要有现实性和积极性,对于我们老师,所知道的内容要比课标上要求的多十倍至二十倍。

  读完这本书后,我心情久久不能*静,它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了自己在教学中的很多不足。也让我知道了一个人只有不停地读书,才能从知识的海洋里汲取更多的营养,才能不断地充实我们的头脑,提升我们的思想。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所以让我们所有的老师都来热爱读书吧!为自己订一个终身学*的计划,为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服务,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让自己成为一个合格并优秀的教师。

  通过读书,使我深刻体会到,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要做好本职工作、提高教学质量必须从“我”做起,从“心”做起!

  一、一切始于责任

  责任心比知识能力更重要。树立责任心是做人的基本要求,更是我们作为教师的基本要求。教师是培养人的工作,小学教育是启蒙阶段,小学生善于模仿,而不善于辨别是非,他们心灵纯洁,可塑性很大,对于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他们都会去效仿,如果他们遇到的是一位负责任的好老师,无疑是打下了良好的奠基石;而相反呢?我们姑且保守地计算,一个不负责任的教师三年教出一批(五十名)学生,那么工作三十年就会有五百名学生受到大小程度不同的影响。有人说:责任,人人具备了它,一个民族将振兴;一个民族具备了它,一个国家将走向繁荣。而作为教师,有了责任心,你将影响的也许会是一个人的一辈子!一旦我们有了较强的责任心,那我们就拥有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它就会如花朵绽放,清香四溢,它就能使我们的教学过程中的不利因素化为有利因素,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一种积极向上、敞开心扉的教育氛围,促进学生孜孜以求,刻苦钻研。

  我认为,我们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那我们就应该把它看做一份光荣的事业,必须树立起应有的责任心,担负起这份责任,为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不计报酬地工作着,享受着这份责任所赋予的快乐。

  二、严于律已,为人师表

  如今的我,走进教师行列已十几年,也当了十几年的`班主任,每一次的家访中,我深深地体会到每一位家长对子女殷殷期望,也越来越感到自己身上的责任的重大。我努力加强师德修养,争取成为学生学*的楷模。因此,我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我要学生每天早读午写不能迟到,自己就坚持每天提前十分钟到教室门口,不管风吹雨打或身体不适都从没更改过。开始还有个同学迟到,但当他们来到教室,看到老师已在教室等他,心里很不是滋味,慢慢地也就能准时到校了。我要求学生书写工整,消灭错别字,我就利用课余时间练写粉笔字,做到板书秀丽简洁,作业认真批改,及时圈出错别字,并示范一个正确的字让学生对照改正;在写《学生手册》中的评语时,我先打草稿,反复修改,注意用词准确,书写端正。我要求学生礼貌待人,五讲四美,我自己就先以和蔼可亲的姿态出现在家长、学生面前,主动和家长交流教育学生的经验,及时了解情况,从不摆架子。批评学生注意方法方式,以理服人,使用文明用语。这样,学生就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形成良好的行为*惯。记得那时当一年级学生的班主任,学生特别爱模仿,许多家长都对我说:“老师,您真是教育有方,我的孩子回到家,总是模仿您的样子当小老师,连说话的语气、走路的样子也在学呢!”听到这些话,我的心情无比舒畅,也真正体会到:“严于律已,为人师表”的重要性。

  三、坚持学*是切实提高质量的保证

  都说教学相长,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也必须学*,才能跟得上世界前进的脚步。我们要引导我们的学生面向未来,走向世界,我们自己就要先一步地探好路子,才有可能扮好领路人的角色。把握每个时机给自己充电加油,做到每时每刻都是最佳状态,才能迎接挑战,上好每一节课,完成每一个教学任务。若是连我们自己都无法走出这一步,我们的学生又怎能跟得上世界前进的步伐?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民族的未来与希望,教育好下一代的责任落在我们的肩上,任重而道远,我们更应该责无旁贷地读书,教学相长,充实自己。

  自古以来,人们把教师称为“园丁”、“蜡烛”、“人梯”……把教师说成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这一个个光荣的称号不正是人们对我们满怀的期望吗?我们只有把“提高质量”始终放在心上,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才能不辜负人们托付于我们的重任啊!

  最*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受益匪浅,从中选出这几个“建议”谈谈我的想法。

  一、教师,珍惜儿童对你的信任

  “教师面对的是儿童极易受到伤害的,极其脆弱的心灵,学校里的学*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其实,师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等的,融洽的,教师应该学会蹲下来看学生,使他们感觉到你对他是公*的,信任的。每个孩子都有他的可贵之处,在教师的眼里学生没有好坏之分。在学生做好的大时候,我们应该给他们更多的鼓励;在学生做的不好的时候,我们更要关心和指导他们向正确的方向前进,使他们在认识的道路上更进一步。不要加以指责,在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很脆弱的地方,孩子也是一样。其实他们也很痛苦,作为教师就是要时刻给他们启发和鼓舞,使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使他们有自豪感和尊严感。

  二、教学相长,取长补短

  “如果你发现绝大多数儿童练*本的字迹端正秀丽,错别字很少,那么这就是个明显的征兆:在这个班级里学生可以学到许多东西”想一想,我这几个月的教学其实真是这样的,“练*本”就是学生*惯养成的一面镜子,也反映着一名教师的教学效果。对于新教师而言,学生*惯的养成是今后有良好教学效果的基础,我所缺乏的也就是这一点,要时刻培养他们良好的学**惯,真正得到适合自己的学*方法,使得他们在今后的学*中能更省力更有效。要对同事们的经验加以研究和观察,并进行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我进修和自我教育。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学*优秀经验,并不是把个别的方法和方式机械的搬用到自己的工作中去,而是要移植其中的思想。向优秀教师学*应当取得某种信念。”

  三、教师的教育素养

  “关于学校教学大纲的知识对于教师来说,应当只是他的知识的事业中的起码常识。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的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可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能手、艺术家和诗人。”其实,要想达到这样的境界,我想,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断地充实自己,完善自己。“读书,读书,再读书。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深切感受到如今教师与学生应该建立一种和谐、民主、*等的师生关系,使自己在教师职业道德、教师教学行为、教师教育教学等方面都要有全新的认识,提高了自己的业务水*。最*阅读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受益匪浅,就其中印象深刻的几点建议谈谈自己的体会。

  在他的第二十八条建议里,他强调了“劳动”的重要性,这种劳动主要是指动手操作,而且也不是随便什么样的劳动,而是指复杂的,创造性的劳动,这种劳动一定要有思想,能促使孩子思考,能让他将各种事实联系起来去考虑。他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话: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就出自这一条建议。在这条建议中,他不仅强调阅读,而且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看得很重要,他说,我看到,那些双手灵巧的儿童,热爱劳动的儿童,能够形成聪敏的、好钻研的智慧。确实包含思想的手工劳动对于锻炼学生的智慧,促进他思维的发展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这条建议里苏霍姆林斯基还列举了四种应当使学生选择的劳动方式,在我看来,在四五十年前苏联能够进行的这些劳动,在我们*恐怕是找不到了。不是条件达不到,而是我们根本就没有考虑这样去做。像他说的那些设计制作各种装置、机械、仪器的活动室,那些家业实验活动基地,有几所学校愿意去做呢?特别是农业劳动,他说,我深信,农业劳动——这是最能启迪智慧的劳动活动的种类之一。可是,在我们的城市学校,几乎已经绝迹了。

  这不知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即使是实验室,有多少学校能真正重视它的建设呢?

  建议第三十五条和第三十六条都是说培养学生记忆力的。

  记忆力,不管对于学生的学*或者是**的工作都是至关重要的。大凡在学*上取得优秀成绩的学生,无一不是具有比较强的记忆力,那是如何培养学生的记忆力呢?靠死记硬背能锻炼出好的记忆力吗?苏氏在这两条建议中做出也比较详细的说明。在他的文章里,他特别反对“死记硬背”,他会这种记忆方法“甚至会造成幼稚病,简直会把人变成傻瓜”。

  那么他强调的是怎样的一种记忆方法呢?他说,依靠自身的努力和顽强的意志而获取的知识越多,逻辑的认识对学生的情绪领域触动得越深,那么记忆就越牢固,新的知识在意识中的安置就越有秩序和严整。在这里,他特别强调了有理解的记忆。也就是说,在记忆的过程中,不随意记忆占得成分越大,他可能记忆的东西就越牢固。

  怎样才算是有理解的记忆,如何将记忆长久的保持下来呢?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向老师们提出了一个建议,也就是要确定随意识记和不随意识记之间的合理比例。他说,假如我们把六年级学生需要记住的教材量用x表示,那么学生就应当同时思考和理解多出好几倍的教材:3x。同时,这些不随意识记的东西要和随意识记的东西之间有一定的联系,虽然不一定是最为直接的联系,但也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由不随意识记随时能勾起随意识记的内容。这样做的好处,就是不随意识记(比如阅读的书籍)有助于使人的思想活跃起来。人的思想活动越积极,他的随意记忆就越发达,他保持和再现大量材料的能力就越强。如果一个人思考过的材料比教科书要记熟的材料多好几倍,那么再照教科书去识记(熟记)就会是死记硬背。

  在这里,苏氏提出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一个学生知道得越多,他不理解的地方也就越多,而不理解的地方越多,他学*教科书的正课也就越容易。这种现象,想想也不难理解,一个学生学会了各个知识间的联系,他就会举一反三,从而在他自己的头脑中建立起一棵自己的“知识树”,里面即使有一部分知识有了遗忘,他也会很快地从某一根枝条出发,循着枝枝蔓蔓找到那一个所需要的部分知识。

  所以我们在*时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帮助学生在自己的头脑中建立起知识的整体概念,让他所掌握的知识如中药铺中那一个个排放整齐而有序的药匣子,如何需要哪种“药材”,就会很快地抽取出来。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对每一种知识所伸展的触角都要有所了解,只有他的.触角伸得越长,他才会很快地找到。“学前期和小学学*期,是为牢固的记忆力打下基础的最佳时期。应当注意的是,那些关于周围世界的现象和规律的重要原理,不要让儿童通过专门的背诵去掌握,而应当让他们在直接观察的过程中去掌握。”

  品读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著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时,我深深地感到:面对知识更新周期日益缩短的时代,必须彻底改变过去那种把老师知识的储藏和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比为“一桶水”与“一杯水”的陈旧观念,而要努力使自己的大脑知识储量成为一条生生不息的河流,筛滤旧有,活化新知,积淀素养。有句话说得好:“一个教师,不在于他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书。”用心教、创新教与重复教的效果有天渊之别。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 (菁华5篇)(扩展8)

——书籍《给教师的建议》教师读书心得优选【5】篇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第51条:要使知识“活起来”。文中说到:儿童在学*中遇到困难的原因之一,就是知识往往变成了不能移动的重物,知识被积累起来似乎是“为了储备”,它们不能进入周转。在日常生活中得不到运用。当知识脱离学生的精神生活,脱离他们的智力兴趣,掌握知识就变成了毫无乐趣可言的事,变成了为知识而知识,学*成了一件乏味的事情。

  在音乐课教学中,我也常常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学生们对于学歌很感兴趣,但是如果乐理知识占据时间多了,孩子们就有点心不在焉了,一下子兴致低了下去。为什么会这样的呢?学歌那么的吸引孩子而一到乐理知识就无兴趣了呢?在课堂上我们没有抓住乐理知识的“交集点”,去引领孩子们,而是把知识变成了教授的“死东西”。因此他们就失去了兴趣。

  那么在音乐课上,我们要怎么让学生学*乐理知识也“活起来”呢?我想,教学活动的设计要活而有序,要具有可操作性。也就是一堂课既要考虑其多样性和灵活性,更要考虑其有序性,所以课堂活动要做到富于变化,在音乐的轻松环境中让孩子们轻松的掌握乐理知识。可以插入一些有关乐理知识的活动,让他们在参加活动、学歌的同时自己体会到一种无形却又必须存在的东西——乐理知识。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同时达到教学的目的。

  总之,我们教师要依据所学知识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实际水*,多学*,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做到适时适度,切实可行,让学生的激情飞扬,让知识“活起来”,让快乐的课堂中加入“死知识”后同样是学生学*的乐园,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第二十七条《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最喜欢做的事》中说:“无论哪一种爱好,如果它不能触动学生的思想和打动他的心,那就不会带来益处。我想强调指出,学生的第一件爱好就应当是喜爱读书。这种爱好应当终生保持下去。不管你教的是哪一门学科,你都应当使书籍成为学生的第一爱好。

  反思自己,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是否明白阅读能充实灵魂,滋养心灵,润泽生命。可是,为什么有的小孩爱读书而有的小孩不爱呢?为什么有的班级爱读书,而有的班级不爱呢?为什么有的学校爱读书,而有的学校不爱呢?作为老师我们有没有认真思考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爱读书的好*惯呢?怎样让学生体会读书的乐趣,真正地让“书籍成为学生的第一爱好”。既然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那么作为传播文化的使者,我们更应该明白读书的重要,我们再也不能马马虎虎的教书了,我们不能只当一个教书匠,我们要努力使自己成为教育上的有心人,为成为教育家而奋斗。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而这本《给教师的建议》就是一本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终生学*和探究的一本好书。

  读了《给教师的建议》后,我深受启发。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三十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我觉得找到学生和老师发生的现象的根源,有益于我们开阔眼界。

  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后进生的几条建议。在我们的创造性的教育工作中,对“后进生”的工作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这样说恐怕没有哪一位教师是不肯赞同的。有那么一些学生,他们理解和记住教材所花的时间,比大多数的普通学生多2、3倍;头一天学过的东西,第二天就忘;为了防止遗忘,需要在教过教材后3、4个星期(而一般是3、4个月)就进行巩固性的练*。

  对这些儿童来说,我们首先是要改变我们的看法了,对“后进生”的教育工作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简单地认为转变"后进生"就是为其补课,提高成绩。把学*仅仅局限于背诵必修的教材是特别有害的,——这种做法会使他们养成死记硬背的*惯,变得更加迟钝。我们应该知道,每位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他们的接受能力是不同的,我们不要向儿童要求他不可能做到的事,否则只会适得其反。那么该如何做呢?

  对于学生我们应更多的是要发现他们的的优点,哪怕是肯定*常学*生活中一个小小的闪光点也能极大地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得到教师的肯定是对他们一种莫大的鼓舞。小学生年龄小,易受暗示,喜欢被肯定。例如,在一次的数学课堂中,我发现一个*时成绩不太理想的孩子勇敢地举起了手,并在大家的鼓励下正确地回答了问题。当场我就让全班同学表扬了他,课后,我又单独以进步奖奖励了他。从此,他上课的积极性高涨了,学*数学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厚。

  其次,精心地为所谓的“后进生”设计一些针对性的练*,耐心地因材施教。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对症下药,各个击破。每个人都有个体差异,所以他们的弱势也是不同的。对于这些后进生们,应当经常注意*时作业错误的地方,总结归纳弱势所在。然后进行有针对的练*,加强巩固。

  再次,借助集体的力感染后进生,这看起来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但操作起来也是有很多难度的。首先要把学生按照成绩分成小组,要以好带差;让学生养成互助互学的良好风气,让好学生理解“教学相长”的内涵。自然他们就愿意交了。要让学生们意识到自己是在一个大家庭中,互帮互助,共同进步。这样整个班级的学期氛围也会越来越高涨,后进生也能得到充分的帮助。

  当然,最重要的还要做好长期"战斗"的准备,不要妄想速成,短时间见成效,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持久的耐心,*和的心态面对他们,教育他们,只有这样,转变后进生的工作才能行之有效。

  一直以来总觉得在学校大部分时间忙于备课,上课,批改学生的作业,辅导学生。回到家里,要忙家务,还要教育孩子,这些繁杂琐碎的事往往令人感到身心疲惫,哪还有精力和时间去读书呢?

  我在阅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中的《2、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这一章节。若有所悟:

  书中写到: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

  这段话发人深省,让我从本质领悟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奥秘。我不应该总是抱怨没有时间,抱怨事情太多。

  作为一名教师,是否热爱读书,精神生活是否充实,带给学生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知识渊博,谈吐不凡,会让学生对教师充满敬佩之情,对知识充满渴望。一个知识丰富而渊博的教师会受到学生的欢迎和推崇,这样的教师上的课,乃至说的话都能自觉的引领着学生,促使他们健康的成长。那些没有积累的,光靠书本知识灌输的教师,方法单一,底蕴不足,他们不会受到学生的欢迎,甚至引起学生的反感。所以,要想成为一位好教师,自己首先要热爱读书,和学生一起走进书籍的世界,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因此,还是应该每天挤出点时间,阅读一些和教育教学相关的刊物或书籍,了解教育新动态,学*先进的经验,以便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

  另外,对于我们个人来说,读书也是提高自己生活质量的一种重要手段。书中的种种阅历、见识、思想,时时刻刻给予我们引领,提高我们对人生、对生活的看法,从而使我们掌握正确而高尚的人生态度,不断从课外阅读中获得营养,滋润自己。

  利用空余时间,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我受到了深深感触。的确,这些建议就象一盏指路明灯一样使作为教师的我们有了更明确的方向,给了我们极大的帮助。

  苏霍姆林斯基,一个伟大的教育家,生前留下了40多部成果著作,600多篇论文,1200多篇儿童小故事。他的教育思想历经千锤百炼,浮现如玉瑰宝,已经深深根植于我们的内心世界,他的名字在人们心中无疑是一座不朽的丰碑,他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从教师职业中走向成功的典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人格的典范,一个普通教师开发自己资源的典范,一种站立在教师的立场上思考问题研究问题的典范。当我们乘着新课程的航班,再一次拂去岁月的风尘,轻轻地靠*他时,我们惊喜地发现历史的重现,对于今天的时髦话题均有了简单明了的答案。

  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势比之苏霍姆林斯基所写书的年代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他的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它仍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一颗颗干渴的灵魂。它像与教师面对面一样,针对着教师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在读到“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段时,确实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共鸣。作为一名年轻教师,的确发现时间总是不够用,每天总是备课、制作教具、上课、写反思、批改学生的作业等,仰望时钟,一天时间却又过去,可收获却不大。

  《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他还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师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开课,她的风采吸引了在场的所有老师。当别人问她:“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时,这位老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感动之余,我也豁然开朗。我们总在抱怨着时间的流逝如水似箭,可老天却是最公*的,它给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天24小时,问题还是出在疲于应付上,整天是事情在后面追着自己,而没有主动去做事情。只有真正把自己作为工作的主人,学*的主人,时时想到肩上的责任,制订出周密的工作学*计划,有条不紊地开展,向着既定的目标努力,主动地做好一切积累,包括在什么时间读哪些书都要规定在计划之中,这样才会觉得时间没有白白浪费。

  想想自己更是如此,做事急于“抱佛脚”。有时为了一节公开课,花了大量的时间在网上和杂志上搜索着相关的图片和知识;有时为了写一片论文也是绞尽脑汁,趴在电脑前浪费时间。想起来真是可悲!我想这就是*时不学*,急来“抱佛脚”的后果。书中提到:“读书是节约老师时间有效的方法之一。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试问,从古到今,哪位成功者不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呢?俗话说:“活到了,学到老”,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师,我更应当主动地学*。因为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赢得自身的发展,这是作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苏霍姆林斯基也说:“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

  我再反省自己:我又看了多少书呢?

  苏霍姆林斯基用他30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向我们阐述了许多伟大的真理,虽然他来自于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国度,但他闪光的思想对我们这一代来说,仍显宝贵。我想教育的问题是共性的,它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改变或消失。今天,我浅谈了读《给教师的建议》后的一些感想,其实它里面的很多经验都值得我去一一聆听和反思!这些都将成为我一生享用不尽的财富!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