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新教育的心得体会 (菁华3篇)

首页 / 心得体会 / | 2022-11-09 00:00:00 心得体会,教育

学*新教育的心得体会1

  学*新教育,我经历了从抽象到直观、从理论到实践的学*过程。第一次接触新教育,是我在网络上拜读了新教育改革发起人朱永新教授《新教育》这本书,朱教授介绍了新教育的五大理念、四个改变和六大行动,当时似懂非懂,只是觉得确实有新思想,但很遥远。第二次学*新教育,是今年12月孙校长对我们骨干教师的培训讲座上的讲话,使我才对新教育的理论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特别对新教育的学理基础、新教育的教师发展、新教育的理想课堂、新教育的每月一事特感兴趣。第三次学*新教育,是在学校观看朱永发老师的报告视频。第四次学*新教育是去实验学校听新教育实验报告。第五次学*新教育是看到学校的通知要写学*体会并且有可能发言,才又把《新教育》读了一遍。虽然每次都是较被动的学*,但确实是一次比一次有收获。朱教授认为,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发展为起点,以营造书香校园等六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他的新教育思想,引人深思,令人深受启发。新教育认为,理念教育是一种生活方式,学*不应该只是“为将来的工作与生活作准备”,教育本该是生活的基本方式,儿童今天在学校里所接受的教育,在为长远的人生与社会理想服务的同时,本身就应该是幸福的生活。

  学*新教育,我本人最大的体会就是从新教育榜样教师的故事中学到了很多。新教育的学理基础中发展论是: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看后很有些感触。迫于应试的压力,我们教给学生的有多少是可以让学生享用一生?在应试的指挥棒下,我们一天天在训练着学生怎样拿高分。学生的视野被残酷的禁锢起来,老师的天空也是一样的遭遇。而朱教授的成功就在于她带领学生一起打破这个禁锢,快乐地读书,幸福地学*。作为他的学生是幸福的,学到了一生受用的东西。他的聪明之处就在于他能不断超越自己,发展自己,找到适合自己、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教学课程。教师要有自己独特的教学思路和教学个性,不要人云亦云。“读、写、绘”正适合中学生学*的特点,而不一定适合高中的语文学*。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也在反思数学课如何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响应咱校的“课堂创新”教育,我觉得数学课也有必要进行改革,例如,学*八年级上册轴对称知识时,能否不单纯地学*课本知识,而是联系生活实际,从提高自己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联系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等这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课。

  作为一名班主任,我从朱永新教授身上学到了她对学生的身心投入。他是一名智慧的老师、不断超越自己的老师,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青春期的好动、敏感、自负、心理的不成熟在孩子们身上暴露无遗,也给班主任工作增加了难度。我结合生物老师生物课上学*青春期形态发育、功能发育、生理发育、心理发育特点,对学生进行青春期教育,努力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学风、团结友爱的班风。特别是上学期我利用体育课在教室开了女生会,开了男生会,对他们进行青春期性教育。教育男生如何做一名谦谦君子,指导女生如何学会自我保护、如何自尊。告诉他们初中生男女之间朦胧的情感不是爱情,也不是早恋,只是青春期性发育阶段正常的一种心理体验,而且是善变的、极不成熟的(有可能看到某同学的发型很好就喜欢上了他,几天后发现他还说脏话,印象骤变)。所以男女生要学会正常、大方地交往。效果很好。虽然目前我班个别孩子学*能力有限,学*成绩还有待提高,但整个班风特正,学*气氛很浓,学生们过得很快乐,没有那么多不必要的烦恼。这也是我所希望看到的。

学*新教育的心得体会2

  之前也听了、看了不少关于新教育的理念,文章和故事。但都朦朦胧胧,这几天,我粗略的读了朱永新的《新教育》,对《新教育》这本书、以及新教育理念都有了更多的了解和认识。

  六大行动之一就是“营造书香校园。”诗人陶渊明说;要珍惜时光,好好读书;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等人。我们的学校正在朝着书香校园努力迈进。俗话说得好:“一日无书,百事荒芜。”“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是我们了解历史和认识世界的一扇窗口。明代诗人于谦说得真好,读书能得到美好的精神享受;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新教育明确指出:“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一个书香充盈的城市才会是一个美丽的城市。”由此可见,新教育提倡变阅读为悦读,让阅读变成孩子一生的*惯,让悦读成为孩子一生的心灵港湾,是多么的重要。我们只有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借鉴新教育提倡的营造书香校园,营造书香班级,营造书香家庭,让孩子们通过晨颂,午读,暮省的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和阅读有关的活动,让孩子们喜欢阅读,让童书战胜电视,让童书战胜电脑,让童书战胜游戏机。书中自有黄金屋,通过读书,大家增长了知识,拓宽了视野,开阔了胸怀,培养了品质。

  上学期,我们就进行了“诗歌比赛”、“讲故事大赛”这样有意义的活动,每周还开展了阅读课,相信经过我们共同的努力,时间会让我们真正成为读书达人。

  在六大行动中,令我感触颇深的还有构建理想课堂。新教育所阐明理想课堂的六个度:参与度、亲和度、自由度、整合度、练*度、延展度,使理想课堂达到三重境界即第一种境界:落实有效教学框架。第二重境界:发掘知识这一伟大事物内在的魅力。第三种境界,体会师生生命的深刻共鸣。使我领悟了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也就是“优质教学”,即,师生共同围绕在“问题——知识”的周围,进行一次艰苦的探索。新教育所提倡的创造自己的理想课堂。让师生把学*视为一个同时展开的三重对话:人与知识的对话、人与他人的对话,人与自己的对话。只有自主的学*,只有给学生尽可能多的自由,他才能认识到学*的价值,才能进行高效率的学*。

  回想一年半的教书过程,我还并没有脱离填鸭式的老教学模式,孩子们每天都很努力,但是成绩并不显著。我每天也很累,有时候甚至感觉很痛苦。现在进一步了解了理想课堂之后,才真正知道自己痛苦的根源。

  这本书我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读完,但我们从中都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理想之门,雾霾之后终会是晴空万里。相信种子,相信岁月,相信我们的孩子在这里会找到自己的梦。

学*新教育的心得体会3

  学*新教育,我经历了从抽象到直观、从理论到实践的学*过程。第一次接触新教育,是我在网络上拜读了新教育改革发起人朱永新教授《新教育》这本书,朱教授介绍了新教育的五大理念、四个改变和六大行动,当时似懂非懂,只是觉得确实有新思想,但很遥远。第二次学*新教育,是今年12月孙校长对我们骨干教师的培训讲座上的讲话,使我才对新教育的理论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特别对新教育的学理基础、新教育的教师发展、新教育的理想课堂、新教育的每月一事特感兴趣。第三次学*新教育,是在学校观看朱永发老师的报告视频。第四次学*新教育是去实验学校听新教育实验报告。第五次学*新教育是看到学校的通知要写学*体会并且有可能发言,才又把《新教育》读了一遍。虽然每次都是较被动的学*,但确实是一次比一次有收获。朱教授认为,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发展为起点,以营造书香校园等六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他的新教育思想,引人深思,令人深受启发。新教育认为,理念教育是一种生活方式,学*不应该只是“为将来的工作与生活作准备”,教育本该是生活的基本方式,儿童今天在学校里所接受的教育,在为长远的人生与社会理想服务的同时,本身就应该是幸福的生活。

  学*新教育,我本人最大的体会就是从新教育榜样教师的故事中学到了很多。新教育的学理基础中发展论是: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看后很有些感触。迫于应试的压力,我们教给学生的有多少是可以让学生享用一生?在应试的指挥棒下,我们一天天在训练着学生怎样拿高分。学生的视野被残酷的禁锢起来,老师的天空也是一样的遭遇。而朱教授的成功就在于她带领学生一起打破这个禁锢,快乐地读书,幸福地学*。作为他的学生是幸福的,学到了一生受用的东西。他的聪明之处就在于他能不断超越自己,发展自己,找到适合自己、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教学课程。教师要有自己独特的教学思路和教学个性,不要人云亦云。“读、写、绘”正适合中学生学*的特点,而不一定适合高中的语文学*。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也在反思数学课如何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响应咱校的“课堂创新”教育,我觉得数学课也有必要进行改革,例如,学*八年级上册轴对称知识时,能否不单纯地学*课本知识,而是联系生活实际,从提高自己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联系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等这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课。

  作为一名班主任,我从朱永新教授身上学到了她对学生的身心投入。他是一名智慧的.老师、不断超越自己的老师,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青春期的好动、敏感、自负、心理的不成熟在孩子们身上暴露无遗,也给班主任工作增加了难度。我结合生物老师生物课上学*青春期形态发育、功能发育、生理发育、心理发育特点,对学生进行青春期教育,努力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学风、团结友爱的班风。特别是上学期我利用体育课在教室开了女生会,开了男生会,对他们进行青春期性教育。教育男生如何做一名谦谦君子,指导女生如何学会自我保护、如何自尊。告诉他们初中生男女之间朦胧的情感不是爱情,也不是早恋,只是青春期性发育阶段正常的一种心理体验,而且是善变的、极不成熟的(有可能看到某同学的发型很好就喜欢上了他,几天后发现他还说脏话,印象骤变)。所以男女生要学会正常、大方地交往。效果很好。虽然目前我班个别孩子学*能力有限,学*成绩还有待提高,但整个班风特正,学*气氛很浓,学生们过得很快乐,没有那么多不必要的烦恼。这也是我所希望看到的。


学*新教育的心得体会 (菁华3篇)扩展阅读


学*新教育的心得体会 (菁华3篇)(扩展1)

——学*新教育心得体会6篇

学*新教育心得体会1

  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我热爱读书,每有感触便记录下来,有两句话我摘抄在读书笔记上,感受至深。一句是“如果孩子是鸟,你就是天空;如果孩子是鱼,你就是大海;如果孩子是花,你就是春天”;一句是“先做读书人,然后谈教育。”读书与我们年轻教师的成长,与我们怎样教书育人是息息相关的。

  教师是一个很普通的职业,是一个不同于其他的工作的工作,她神圣、伟大、高尚,世界一切赞美的词语都可以用在她身上。这段时间,我特别认真的学*了新《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有了一些体会。“新义务教育法最突出的立法理念和指导思想就是以人为本,保障权利,这样的理念和思想贯穿到了立法整体当中。”新义务教育法的诞生,标志着我国义务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它是在对我国依法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经验总结的基础上,形成的法律制度。新义务教育法是维护教育的公*公正、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一项重要指导思想,并重点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保障义务教育投入、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等方面问题作出了规定。新法律为我国义务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证。

  通过学*义务教育法,我不仅更新了自己对法律的认识,更是清楚的了解到自己的法律地位,以前的我认为教师就是为社会,为学生服务的,吃点亏是可以吞下去,那现在我不会再怎么认为了。在工作中,严格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让学生满意,家长放心,社会认可,不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不讽刺,挖苦,不威胁、责难家长。时刻以教师的道德行为规范来要求自己,不穿奇装异服,处处对于后进生,不拔苗助长,不讽刺挖苦,耐心教育。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学生将不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自主知识的*得者。面对知识更新周期日益缩短的时代,我意识到:必须彻底改变过去老师知识的储藏和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比为一桶水一杯水的陈旧观念,而要努力使自己的大脑知识储量成为一条生生不息的河流,筛滤旧有,活化新知,积淀学养。有句话说的好:一个教师,不在于他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书。教书和学*的生活,使我感悟到:教师的人生,还应该有创新精神。年年春草绿,年年草不同。而我们的学生亦是如此,因为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所以教育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的目的是为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积极性、主动性,让每一个学生主动地、活泼地发展。在组织教学中把整体教学、分组教学与个别教学结合起来;在教育过程中,贯彻个别对待的原则,讲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学生们像一朵朵稚嫩的小花苗儿,但每一颗都有与众不同的可人之处。因此便更需要我们用不同的方法用爱心去浇灌、呵护。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来规范和鞭策自己,在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还要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保障学生合法权益,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这样才得以使我们的事业走向辉煌使我们的教育对象健康成长。

  总之我认识到:教师不应因为学生的.家庭背景、人情的亲疏、智力水*的高低等因素而对学生另眼相看,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公正合理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教师只应在乎学生是否学会做人,是否学会求知,在教学中应本着求真、求善、求美,最后才是求知这样一个原则来教书育人,必须把德育放在首位,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作为一名教师,应严格遵守义务教育法,依法执教,爱岗敬业,作到既教书又育人,为培养新一代而作出最大的努力,这样才得以使我们的事业走向辉煌,使我们的教育对象健康成长。

学*新教育心得体会2

  通过新教导的学*,我再次深深地认识到,新教导对教导革新是一次深刻的革新,新教导提倡全人教导,强调课程要匆匆进每个学生身心康健的成长,培养学生优越品质的终身学*的才能,新教导提倡扶植性学*,注重科学探究的学*,关注体验性学*,倡导交流与互助、自主立异学*。课程革新的成败症结在于教师,教师是课程革新的实施者。作为教师的我,学*了新教导之后感觉我们教师应做到:

  一、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全面成长和终身成长奠定根基。

  面向全体学生我们应做到:

  1.创设各类情景,对他们在学*历程中的失误和差错采取宽容的态度;

  2.为学生提供自主学*和直接交流的机会,以及充分表现和自我成长的一个空间;

  3.勉励学生通过体验、实践、互助、探索等方法,成长听、说、读、写的综合才能;

  4.创造条件让学生可以或许探究他们本身的一些问题,并自主办理问题。

  二、关注学生感情,创造民主、协调的教授教化氛围。

  关注学生我们应做到:

  1.尊重每个学生,积极勉励他们在学*中的考试测验,掩护他们的自尊心和积极性;

  2.把教授教化与情态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各类互助学*的运动,匆匆进学生互相学*,互相赞助,体验成绩感,成长互助精神;

  3.关注学*有艰苦的或性格内向的学*,尽可能地为他们创造语言的机会;

  4.树立融洽、民主的师生交流渠道,常常和学生一起反思学*历程和学*后果,互相勉励和赞助,做到教授教化相关。

  三、增强对学生学*策略的指导。

  对学生学*策略进行指导,即让他们在学*和使用的历程中逐步学会如何学*。那么,指导学生学*策略我们应做到:

  1.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介入到阶段性学*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措施;

  2.引导学生结合语境,采纳推测、查阅和和谐的措施进行学*;

  3.引导学生在学*历程中,进行自我评价,并依据必要调剂本身的学*目标和学*策略。

  新教导最常说的一句话便是:相信种子,相信岁月。但我要说我相信我们本身,更相信新教导。只要行动,就有劳绩。任何事情,说得再好,如果没有实际行动一切都只是一场空。他说你去做,你就行;

  你去做,你就能胜利。是啊,在人生的旅途中面对太多的抱负,一路走过,我们总是实现的少,向往的多,人之惰性阻碍着自我的超越。我们不要太多的口号,我们必要的是行动,记着朱教授的话,只要行动,才有劳绩;只要行动,就有奇迹。

  《新教导》是一个向导,引领着我们从迷茫走向光明。没有教师的幸福,就永远没有学生的愉快。让我们沿着这条光明大道去寻找我们的幸福,让学生愉快地学*和生活。

学*新教育心得体会3

  新《义务教育法》的颁布实施,对于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促进义务教育的发展,是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新《义务教育法》的诞生标志着我国义务教育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对全民族素质的提高和国家未来的发展,都将产生积极的作用。

  从20年前的18条到今天的63条,新的《义务教育法》体现了我国教育立法水*、立法技术和立法质量质的飞跃。从教育法制建设角度讲,新《义务教育法》的出台,也是*教育法制建设一个新的、重要的标志。新《义务教育法》总结了《义务教育法》实施20年来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对《义务教育法》作了一次全面的、重大的修改。

  通过这次暑假培训,特别是对《新义务教育法》的学*,我的体会很多,懂得要时刻用《新义务教育法》来规范和鞭策自己,在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还要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保障学生合法权益。

  《新义务教育法》对教师提出了以下要求:教师应当热爱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文化、业务水*,爱护学生,忠于职守。《教师法》告诉我们: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和使命。教师应当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明白了自己的职责所在,也深感肩上担子的沉重。虽然我是一名普通的教师,却肩负着为祖国的未来夯实基础的重任。于是在学*之余,仅靠着自己从教以来点点滴滴找出了工作中的不足和以往教学中留下的遗憾,终于明确:身为教师必须要做到全身心去爱自己的学生。因为当你走进学校大门时,你的一切就已经不属于你自己了,而是属于孩子们。喜欢学生、爱护学生,应当是教师的天职,正所谓:师爱是师魂。可是在实际中真正做到这一点,尤其是做到喜欢每一个孩子,却是非常不易的。教师不应因为学生的家庭背景、人情的亲疏、智力水*的高低等因素而对学生另眼相看,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公正合理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教师只应在乎学生是否学会做人,是否学会求知,在教学中应本着求真、求善、求美,最后才是求知这样一个原则来教书育人,必须把德育放在首位,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学校教师势在必行的工作。如何做到真正减负?怎么样做才能减到点子上?每一位教师都在思考探索。为了打破传统教育模式,让学生在更为广阔、宽松的学*和生活空间里,接受全面的培养,获得真正的全面发展,除了针对课堂教学加以改革之外,我对学生的作业布置中也丢掉了以前的简单重复的内容,改为根据学生的水*差异分层次设置不同的作业,切实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我深深懂得:“一个教师,不在于他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书。”用心教、创新教与重复教的效果有天渊之别。因而,教师的人生,还应该有创新精神。年年春草绿,年年草不同。而我们的学生亦是如此,因为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所以教育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的目的是为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积极性、主动性,让每一个学生主动地、活泼地发展。在组织教学中把整体教学、分组教学与个别教学结合起来;在教育过程中,贯彻个别对待的`原则,讲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学生们像一朵朵稚嫩的小花苗儿,但每一颗都有与众不同的可人之处。因此便更需要我们用不同的方法用爱心去浇灌、呵护。

  我们要严格执行贯彻省教育厅沈健厅长在《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工作》推进会上讲话精神,用《教师法》、《义务教育法》和《未成年护法》来规范和鞭策自己,在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还要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保障学生合法权益,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这样才得以使我们的事业走向辉煌使我们的教育对象健康成长。

学*新教育心得体会4

  新《义务教育法》的颁布实施,为学校办学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新《义务教育法》凸显了*构建和谐社会和以人为本的理念,让教育工作者感到振奋和欣慰。

  以人为本,保障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孩子、所有学校、所有老师的基本权利,这是我读新《义务教育法》最深刻的感受之一。新《义务教育法》立法的理念有了较大的突破,其中最基本的一个立法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真正给学生以发展的空间,同时给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充分的发展空间。“新的《义务教育法》更加突出公益性,还有统一性和强制性。这三个基本支点,虽然不是直接的教育行为,但是对于教育工作者转变观念却非常关键。”

  新法明确了对义务教育质量的要求,第一次将素质教育明确写入法律,提出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强调要把德智体美有机地统一在教学的活动中。 在实施新《义务教育法》过程中,我认为:教师应当热爱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文化、业务水*,爱护学生,忠于职守。《教师法》告诉我们: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和使命。教师应当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新义务教育法》的学*让我深深感受到:

  一、德育是我们工作的首位。身为教师必须要做到全身心去爱自己的学生。因为当你走进学校大门时,你的一切就已经不属于你自己了,而是属于孩子们。喜欢学生、爱护学生,应当是教师的天职,正所谓:师爱即师魂。可是在实际中真正做到这一点,尤其是做到喜欢每一个孩子,却是非常不易的。教师不应因为学生的家庭背景、人情的亲疏、智力水*的高低等因素而对学生另眼相看,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公正合理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教师只应在乎学生是否学会做人,是否学会求知,在教学中应本着求真、求善、求美,最后才是求知这样一个原则来教书育人,必须把德育放在首位,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学校教师势在必行的工作。打破传统教育模式,让学生在更为广阔、宽松的学*和生活空间里,接受全面的培养,获得真正的全面发展才是一切为了学生,那么除了针对课堂教学加以改革之外,我对学生的作业布置中也应该丢掉了以前的简单重复的内容,改为根据学生的水*差异分层次设置不同的作业。

  教师要不断更新充实自己的学识。博学多才对一位教师来说当然很重要。我们是直接面对学生的教育者,学生什么问题都会提出来,而且往往“打破沙锅问到底”。没有广博的知识,就不能很好地解学生之“惑”,传为人之“道”。但知识绝不是处于静止的状态,它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每时每刻都在日新月异地发生着量和质的变化,特别是被称作“知识爆炸时代”、“数字时代”、“互联网时代”的今天。因而,我们这些为师者让自己的知识处于不断更新的状态,跟上时代发展趋势,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显得更为重要。否则,不去更新,不去充实,你那点知识就是一桶死水,终会走向腐化。

  通过学*,我深知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对学生要有慈母般的爱心,且不断更新、充实自己的知识,做到与时代同步,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挑好肩上这付教书育人的重担。

  这段时间的学*与实践,让我深刻地认识到: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就必须不断地在思想上、政治上、文化上充实自己。二十一世纪的学校教育需要的是对学生有爱心,对工作敬业,对自身不断充实的高素质、强潜能和综合知识能力完备的教师。希望我能在自己的努力后,早日成为这样一名高素质的、合格的教师。

学*新教育心得体会5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不仅是知识的“呈现者”、对话的“提问者”、学*的“指导者”、学业的“评价者”、纪律的“管理者”,更重要的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呈现信息的“重组者”;没有教师这个“重组者”角色起到的重要作用,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有效的师生互动,学生将有可能变成散沙一团,教学也会失去它的意义。所以,“新基础教育”不是不关注教师作用的发挥,而是要求教师在新的水*上发挥教学过程“重组者”、动态生成“推进者”的重要角色。

  教师是如何成为教学过程“重组者”和动态生成“推进者”,从而实现教师的成长和发展呢?经过两年的探索,我们从教师身上看到如下可喜的变化:

  一、更加全面地关注学生的发展

 从实验教师上课过程的表现看,教师对学生的关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的生活经验是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课程生成和发展的基础。如在数学课中,“数学问题生活化”和“研究性学*”被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上课过程中,教师将学生置于现实生活问题的情景之中,使教学活动步入“创造一种学生容易接受的气氛”的佳境。在这样的课堂中占主要地位的不再是单纯的知识和技能,而是教师组织指导下的学生活动。

  ——关注学生的学*方式。叶澜教授在阐述新教育观念下的学生观时,认为新学生观就是注重学生发展的潜在性、主动性和差异性的学生观。这是教师在教育中努力探索的最大可能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逐渐成为自己发展的主人这一教育行为产生的观念性前提。作为教师要运用学生学*方式的多样性、差异性和选择性:在接受式的学*方式中,学生的学*活动主要是聆听、练*、回答问题和记笔记,整个思路是跟着教师转,活动比较整齐划一且呈现集体化的特征;而在主动发展的学*方式中,学生是在探究中学*,其个性特点表现较为突出,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变得更为复杂和细微了。

  ——关注不同智力类型的学生。在传统的应试教育环境下,学校和教师更为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一般来说是用学业成绩这把尺子去衡量和评价学生;“新基础教育”则更多的是使用发展性评价,关注学生状态的变化。它吸收了美国哈佛大学加德纳教授的多元智能理论,构建了多元的课程智力结构和多元的课程评价体系。*几年,我校大力开展儿童智能开发实验,开设了音乐、体育、艺术、科技、奥林匹克等多类实验小组*42个,学生参加省市区多类比赛取得了上百项荣誉,学生在学校学*过程中体验到多元智能开发给自己发展带来的益处,表现得更加自信了。同时,多元智能实验反过来激发了学生对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学校学生的学业成绩普遍有了较大提高。这是一个非常生动有趣的现象,多元评价的推行,改变了那种“清一色”的学生智力观,一大批不同类型的学生脱颖而出。

  ——关注学生所在班级的状态。“新基础教育”非常重视学生的学*过程和学生在学校生活的质量。教师要使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学*气氛、学*心境和人际关系,就必须努力搞好班级的建设。在班级建设中,学校更多研究的.是如何“把班级还给学生”,具体做法包括:增设班级岗位,使班级的每个同学在班中都有自己的岗,都成为班级的主人;建立班级岗位轮换制,使不同的学生感受不同岗位的不同职责及做好本职工作的重要性,增强同学们的承受变化、挫折能力和自信心,从而锻炼学生在未来社会中生存发展所必备的品质和心理素质;丰富班内评价,把评价的权利还给每个学生,逐步引导学生建立多元评价方法,学会规范评价及动态评价,而且要求学生在评价别人时如何正确地评价自己;建立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由学校心理健康研究室牵头,由各班班主任参与,全面研究班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学生们对班级更加热爱了,他们在班级里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能力也得到了多方面的发展。这正如叶澜教授所说:“群体的个性不是靠教师塑造,而是由他们自己用心和行动创造形成的。”

  二、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新基础教育”认为:教学过程的基本任务是使学生学会实现个人的经验世界与社会共有的“精神文化世界”的沟通和富有个性化和创造性的占有;充分发挥人类创造的文化对学生“主动、健康发展”的教育价值。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内在关系是教学过程创造性之间的交往(对话、合作、沟通)关系,这种关系是在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中得以展开和实现的,“多向互动,动态生成”是教学过程的内在展开逻辑。在新基础教育条件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助,共同发展,注重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教师要的是要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信任学生的学*能力,营造一个轻松、宽容的课堂气氛。

  三、教师逐步向专业化发展

 当教师仅仅是个“知识传授者”时,教师的职业是可以被同等学历的人所代替的;而只有当教师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时,教师的职业才具有了不可替代性。叶澜教授指出,教师的专业教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师应该具有与时代精神相通的教育观念,并以此作为自己专业行为的基本支点。教育观念是指教师在对教育工作本质理解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和理性信念。从“新基础教育”的角度看,主要是在认识基础教育的未来性、生命性和社会性的基础上,形成新的教育观、学生观和教育活动观。其次,教师的专业教养在知识结构上不再局限于“学科知识+教育学知识”的传统模式,而是强调多层复合的结构特征。再次,当今社会赋予教师更多的责任和权利,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期望;教师要具备三种基本的能力,即理解他人及与他人交往的能力、管理能力和教育研究能力。

  具有教育智慧,是未来教师专业教养达到成熟水*的况态。教师的教育智慧集中表现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即具有敏锐感受、准确判断生成和变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的能力;具有根据对象实行和面临的情境,及时作出决策及选择,并调节教育行为的魄力;具有使学生积极投入学校生活,热爱学*和创造,愿意与他人进行心灵对话的魅力。教师的教育智慧使他的工作进入到科学和艺术结合的境界,充分展现出其独特的个性;教育对于他而言,不仅是一种工作,也是一种享受。

  “新基础教育”为教师职业的专业化提供了条件和机会,教师的工作将变得更加丰富,教师自身将变得更加自主、自信、自尊和自豪。

学*新教育心得体会6

  多少年来,我们的课堂教学以教师的语言讲授为主,单一的口耳相授的教学模式,禁锢了教师的思想,限制了学生的空间。国家为我们配备了远程教育接收装置,我们可以通过网络去采集和利用各种教育媒体资料。使我们的教学变得丰富多彩,同时,把我们所学到的知识和掌握的技能充分地应用到教学中去,在不断地运用和总结中,加强对于教学技术的理解,发挥各自的创造性,让远程教育达到最佳效果。

  现代远程教育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学*先进教学方法的*台。通过观看一些教学实录,使我体会到教学也是一种艺术,它需要根据学科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从而使学生最大限度地掌握所学知识。

  在今后的教学中,本人要不断学*,运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学*兴趣。

  一、通过学*,使我重新认识了自己的责任,树立了科学的教育观。现代远程教育不仅仅是教师的工作,还应是教师的事业,实施现代远程教育的教师不仅是照亮别人的“蜡烛”,更是不断充电的“长明灯”。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我们利用现代教育资源,摆正了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形象,教师不再只是课程的执行者,而且还是课程的建设者、开发者、创造者,是课程实施中问题的协商者、解决者,改变了传统的援业、解惑的角色,以适应新时代的挑战。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不能满足于自己的一桶水,更要成为“长流水”,长流常新,永无止境,教师教书育人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追求新知的过程、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师的社会道德品质也在一并的传授给学生,或者由学生间接体会。因此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他还要为培养下一代可塑型人材做出贡献。由此可见,教师的职业特征具有未来性,管仲说:“百年树人。”我国未来能否在世界上占有一*之地,就要靠我们这一代教师培养的祖国的下一代。因此,我们要认清我们肩负的历史使命,树立崇高的职业信念,为祖国的未来打下良好的基石。为此,我们应为祖国培养出全面素质的创新人材。对于我们的学生我们要用*等的眼光去看待,不能用成绩把他们分为三六九等,也不能由于好恶而疏远或亲*谁,我们应给予他们同等的发挥创造的机会,让他们在我们创造的气氛中健康成长、

  二、通过这次学*,使我对自己的教学水*和科研水*有了新的认识。

  通过继续学*,首先使我认识到了自己的教学水*距离名优教师还有很大差别。我虽然教过不同的年级,对所教教材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但体会尚浅。因此在以后执教的过程中着重加强了教材的分析,利用所学理论去备课、备学生,去认真讲课,去研究*题,逐步在课堂教学中取得好的效果,使学生在课堂四十分钟能充分接收新的信息,减少课业负担,多一些时间去体会,多一些时间发展其他方面的素质、

  三、通过远教的培训,使自己重新认识到语文教学重视交流与沟通,主动学*、主动探索的.重要性。

  有句古话说得好:“学而无友,孤陋寡闻”。在学*过程中多方交流,互通有无也是一种很好的学*方式。远程网络教育为学生提供了多种网上交流的方式,除了自学之外,尽可以与同学、教师自由沟通,探讨与学*生活有关的各种问题。在学*过程中遇到一些困难和挫折是在所难免的,当你遇到自己难以解决的困难和问题时,应正确分析它们产生的原因,尽可能获得家人、朋友和教师的关心、支持和鼓励,多与同学交流学*心得和体会,互相鼓舞学*信心,学*他人的成功经验,消除不良心理影响,有助于激发学*动机,增强学*信心。

  远程教育系统创造了个性化学*的环境,这需要高度的学*自觉性、持续的学*动力和有效的学*方法。但不能把学*封闭化,应提倡寻求合作、协同学*,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组成学*小组,在各自主动学*、主动探索、获取教学信息之后,相互交换心得、体会,互相提问、评价,交流知识,并与所学的东西相联系,便能取得更好的学*效果。

  远程教育为我们提供了各类丰富的专题讲座等,使本来枯燥的学*、抽象的内容变得生动、易懂,提高了学*的效率,拓展了自主学*的空间。而实时视频教学更是使远在千里的同学都能感受到课堂上课的氛围。通过网络,无论在何时何地我们都可轻松地学*,参与网络评论给我们增添了许多乐趣,上面不但可以学到很多知识,同学和同学之间、同学和老师之间还可以互相交流、互相讨论。

  通过这段时间的培训学*,虽然很紧张,但我们觉得很充实,我要把我所学到的带到我的课堂,尤其对课堂导人这一方面加强努力,把学到的传给我们的老师们和学生们,也要使我的课堂更加有效、有质量。让师生在同一片蓝天共享优质资源,为素质教育的提高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远程教育课程的学*,使我对自己的工作有了更深的理解,并通过学*其他专家的成功经验,也对自己的工作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可以说是受益菲浅,体会到教师的工作不但要有诚心、耐心更要一颗诲人不倦的爱心,为学生提供健康快乐的成长环境,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总之,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远程开放教育,为我们营造了一个崭新的学*环境,使人们的学*可以在校内,也可以在校外,在社会的任何一个场所主动的进行学*。它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更是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原先的传统学*模式,给我们带来了新的学*观念和新的学*方式。远程教育资源的运用,使学生的视野开阔了、信息灵通了,变得"耳聪目明",更具发展潜力;我相信学生会拥有更加灿烂、辉煌的明天。


学*新教育的心得体会 (菁华3篇)(扩展2)

——学*新教育心得体会 (菁华5篇)

学*新教育心得体会1

  新《义务教育法》的颁布实施,对于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促进义务教育的发展,是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新《义务教育法》的诞生标志着我国义务教育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对全民族素质的提高和国家未来的发展,都将产生积极的作用。

  从20年前的18条到今天的63条,新的《义务教育法》体现了我国教育立法水*、立法技术和立法质量质的飞跃。从教育法制建设角度讲,新《义务教育法》的出台,也是*教育法制建设一个新的、重要的标志。新《义务教育法》总结了《义务教育法》实施20年来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对《义务教育法》作了一次全面的、重大的修改。

  通过这次暑假培训,特别是对《新义务教育法》的学*,我的体会很多,懂得要时刻用《新义务教育法》来规范和鞭策自己,在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还要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保障学生合法权益。

  《新义务教育法》对教师提出了以下要求:教师应当热爱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文化、业务水*,爱护学生,忠于职守。《教师法》告诉我们: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和使命。教师应当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明白了自己的职责所在,也深感肩上担子的沉重。虽然我是一名普通的教师,却肩负着为祖国的未来夯实基础的重任。于是在学*之余,仅靠着自己从教以来点点滴滴找出了工作中的不足和以往教学中留下的遗憾,终于明确:身为教师必须要做到全身心去爱自己的学生。因为当你走进学校大门时,你的一切就已经不属于你自己了,而是属于孩子们。喜欢学生、爱护学生,应当是教师的天职,正所谓:师爱是师魂。可是在实际中真正做到这一点,尤其是做到喜欢每一个孩子,却是非常不易的。教师不应因为学生的家庭背景、人情的亲疏、智力水*的高低等因素而对学生另眼相看,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公正合理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教师只应在乎学生是否学会做人,是否学会求知,在教学中应本着求真、求善、求美,最后才是求知这样一个原则来教书育人,必须把德育放在首位,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学校教师势在必行的工作。如何做到真正减负?怎么样做才能减到点子上?每一位教师都在思考探索。为了打破传统教育模式,让学生在更为广阔、宽松的学*和生活空间里,接受全面的培养,获得真正的全面发展,除了针对课堂教学加以改革之外,我对学生的作业布置中也丢掉了以前的简单重复的内容,改为根据学生的水*差异分层次设置不同的作业,切实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我深深懂得:“一个教师,不在于他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书。”用心教、创新教与重复教的效果有天渊之别。因而,教师的人生,还应该有创新精神。年年春草绿,年年草不同。而我们的学生亦是如此,因为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所以教育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的目的是为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积极性、主动性,让每一个学生主动地、活泼地发展。在组织教学中把整体教学、分组教学与个别教学结合起来;在教育过程中,贯彻个别对待的`原则,讲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学生们像一朵朵稚嫩的小花苗儿,但每一颗都有与众不同的可人之处。因此便更需要我们用不同的方法用爱心去浇灌、呵护。

  我们要严格执行贯彻省教育厅沈健厅长在《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工作》推进会上讲话精神,用《教师法》、《义务教育法》和《未成年护法》来规范和鞭策自己,在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还要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保障学生合法权益,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这样才得以使我们的事业走向辉煌使我们的教育对象健康成长。

学*新教育心得体会2

  我按照中心的安排,认真学*了”服务新跨越”教育活动中的各项学*安排,进一步端正了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做到了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全心投入工作,不计个人得失。能自觉根据工作需要,学*相关的业务理论和法律知识,工作中充分树立“联系基层、执法为民”的意识,进一步转变作风,理论联系实际,坚持以实践指导日常工作,积极开拓进取,同时讲究方法,注重实际,加强自己工作能力和修养,把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时,能密切联系周围群众,虚心接受批评、认真改正缺点。尊重同志,发挥团队精神,与同事合作融洽。自觉遵守*党纪,坚决执行组织决议,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和*纪律。在工作中,我坚持做到领导和群众一样、工部职工和居民一样,城市和农村一样,耐心前来办事的群众,始终坚持“四个一”和“三个声”,即对待办事群众,始终做到“一张笑脸、一把椅子、一声问候,一样对待”,始终做到“来有迎声、问有答声、走有送声”,对待办事的群众,凡是手续齐全的,一次办到位,凡是手续不全的,一次告知到位,决不让群众跑冤枉路 。切切实实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融于实际工作中。

  我将进一步增强纪律观念,增强纪律意识,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地加强党性煅炼,遵纪守法,廉洁奉公,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以高度的责任感、事业心,以勤勤恳恳、扎扎实实的作风切实提高行政执法效率,真正成为一名便民、利民,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合格警察。

学*新教育心得体会3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不仅是知识的“呈现者”、对话的“提问者”、学*的“指导者”、学业的“评价者”、纪律的“管理者”,更重要的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呈现信息的“重组者”;没有教师这个“重组者”角色起到的重要作用,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有效的师生互动,学生将有可能变成散沙一团,教学也会失去它的意义。所以,“新基础教育”不是不关注教师作用的发挥,而是要求教师在新的水*上发挥教学过程“重组者”、动态生成“推进者”的重要角色。

  教师是如何成为教学过程“重组者”和动态生成“推进者”,从而实现教师的成长和发展呢?经过两年的探索,我们从教师身上看到如下可喜的变化:

  一、更加全面地关注学生的发展

  从实验教师上课过程的表现看,教师对学生的关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的生活经验是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课程生成和发展的基础。如在数学课中,“数学问题生活化”和“研究性学*”被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上课过程中,教师将学生置于现实生活问题的情景之中,使教学活动步入“创造一种学生容易接受的气氛”的佳境。在这样的课堂中占主要地位的不再是单纯的知识和技能,而是教师组织指导下的学生活动。

  ——关注学生的学*方式。叶澜教授在阐述新教育观念下的学生观时,认为新学生观就是注重学生发展的潜在性、主动性和差异性的学生观。这是教师在教育中努力探索的最大可能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逐渐成为自己发展的主人这一教育行为产生的观念性前提。作为教师要运用学生学*方式的多样性、差异性和选择性:在接受式的学*方式中,学生的学*活动主要是聆听、练*、回答问题和记笔记,整个思路是跟着教师转,活动比较整齐划一且呈现集体化的特征;而在主动发展的学*方式中,学生是在探究中学*,其个性特点表现较为突出,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变得更为复杂和细微了。

  ——关注不同智力类型的学生。在传统的应试教育环境下,学校和教师更为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一般来说是用学业成绩这把尺子去衡量和评价学生;“新基础教育”则更多的是使用发展性评价,关注学生状态的变化。它吸收了美国哈佛大学加德纳教授的多元智能理论,构建了多元的课程智力结构和多元的课程评价体系。*几年,我校大力开展儿童智能开发实验,开设了音乐、体育、艺术、科技、奥林匹克等多类实验小组*42个,学生参加省市区多类比赛取得了上百项荣誉,学生在学校学*过程中体验到多元智能开发给自己发展带来的益处,表现得更加自信了。同时,多元智能实验反过来激发了学生对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学校学生的学业成绩普遍有了较大提高。这是一个非常生动有趣的现象,多元评价的推行,改变了那种“清一色”的学生智力观,一大批不同类型的学生脱颖而出。

  ——关注学生所在班级的状态。“新基础教育”非常重视学生的学*过程和学生在学校生活的质量。教师要使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学*气氛、学*心境和人际关系,就必须努力搞好班级的建设。在班级建设中,学校更多研究的是如何“把班级还给学生”,具体做法包括:增设班级岗位,使班级的每个同学在班中都有自己的岗,都成为班级的主人;建立班级岗位轮换制,使不同的学生感受不同岗位的不同职责及做好本职工作的重要性,增强同学们的承受变化、挫折能力和自信心,从而锻炼学生在未来社会中生存发展所必备的品质和心理素质;丰富班内评价,把评价的权利还给每个学生,逐步引导学生建立多元评价方法,学会规范评价及动态评价,而且要求学生在评价别人时如何正确地评价自己;建立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由学校心理健康研究室牵头,由各班班主任参与,全面研究班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学生们对班级更加热爱了,他们在班级里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能力也得到了多方面的发展。这正如叶澜教授所说:“群体的个性不是靠教师塑造,而是由他们自己用心和行动创造形成的。”

  二、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新基础教育”认为:教学过程的基本任务是使学生学会实现个人的经验世界与社会共有的“精神文化世界”的沟通和富有个性化和创造性的占有;充分发挥人类创造的文化对学生“主动、健康发展”的教育价值。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内在关系是教学过程创造性之间的交往(对话、合作、沟通)关系,这种关系是在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中得以展开和实现的,“多向互动,动态生成”是教学过程的内在展开逻辑。在新基础教育条件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助,共同发展,注重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教师要的是要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信任学生的学*能力,营造一个轻松、宽容的课堂气氛。

  三、教师逐步向专业化发展

  当教师仅仅是个“知识传授者”时,教师的职业是可以被同等学历的人所代替的;而只有当教师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时,教师的职业才具有了不可替代性。叶澜教授指出,教师的专业教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师应该具有与时代精神相通的教育观念,并以此作为自己专业行为的基本支点。教育观念是指教师在对教育工作本质理解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和理性信念。从“新基础教育”的角度看,主要是在认识基础教育的未来性、生命性和社会性的基础上,形成新的教育观、学生观和教育活动观。其次,教师的专业教养在知识结构上不再局限于“学科知识+教育学知识”的传统模式,而是强调多层复合的结构特征。再次,当今社会赋予教师更多的责任和权利,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期望;教师要具备三种基本的能力,即理解他人及与他人交往的能力、管理能力和教育研究能力。

  具有教育智慧,是未来教师专业教养达到成熟水*的况态。教师的教育智慧集中表现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即具有敏锐感受、准确判断生成和变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的能力;具有根据对象实行和面临的情境,及时作出决策及选择,并调节教育行为的魄力;具有使学生积极投入学校生活,热爱学*和创造,愿意与他人进行心灵对话的魅力。教师的教育智慧使他的工作进入到科学和艺术结合的境界,充分展现出其独特的个性;教育对于他而言,不仅是一种工作,也是一种享受。

  “新基础教育”为教师职业的专业化提供了条件和机会,教师的工作将变得更加丰富,教师自身将变得更加自主、自信、自尊和自豪。

学*新教育心得体会4

  假期里,读了朱永新的《新教育》,让我对新教育又有了一个系统的、全新的了解。这次阅读,让我知道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的事业发展为起点,以六大行动为途径,帮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其核心理念是: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价值取向是:“只要行动,就有收获”,“只有坚持才有奇迹”。了解了它的精神,知道了它的“学理基础”,学*了它的“四大改变”“六大行动”“九大定律”等,“新教育”的确是一种富有辩证法精神的教育,是一种动态的、面向未来的教育。阅读是新教育实验最重要的基础活动,我感受最深的就是新教育对阅读的重视。

  朱永新老师认为: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阅读的水*,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知识的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竞争的时代,而一切知识的来源都自阅读开始。纵观世界各国的发展,都是从阅读开始的,崇尚阅读的民族,才是顽强的生命力的民族。国家是否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靠的不昌人口数量,而是人口素质,只有倡导全民阅读,才能真正让中华民族的复兴获得不竭动力。

  朱老师提到的六大行动之一是“营造书香校园”,倡导阅读生活。现在的教育挤占了学生读书的空间,学校无书可读、学生无暇读书、不爱读书的情形屡见不鲜。除了干巴巴的几本教科书,学生几乎再没有其他的书可读可看。电视文化、电脑游戏、不良读物等不断的的侵害着广大的少年儿童纯洁的心灵。就在这时,新教育倡导的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正在培养他们健全的心智,通过师生共读、亲子阅读等互动阅读发掘孩子的潜力、发展孩子的个性。朱老师说,在学校就要读书,读书就意味着教育,学校就是一个师生共同读书的乐园。而学生读书的兴趣与水*又直接受教师的读书兴趣与水*的影响。教师读书不仅是学生读书的前提,也是整个教育的前提。“晨诵—午读—暮省”,这一儿童生活方式课程是新教育的重要成果之一,让孩子能在他的童年与美好而永恒的经典相遇、相知,伴随他成长,成为他的*惯,为他们的发展铺垫一个丰厚广阔的智力背景,开启未来自己美好的人生。

  让我们,和孩子们一起阅读起来,与孩子共享阅读的欢乐,收获阅读的成果,伴随孩子成长,和他们共同享受阅读的幸福、教育的幸福!教育是一个永远美丽的梦,是每个教育人共同的梦,我们将共同努力为“新教育号”航母的远航提供更加强劲的动力,让这艘航母上的每个希望都过一种真正的幸福的教育生活。

学*新教育心得体会5

  在县教育局的正确指导下,从本学年开始,我校确定了“落实新八德,培养有为少年”的德育工作重点。我们以德育月主题活动为抓手,以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为依托,以丰富多彩的班队活动为载体,全面贯彻和落实“新八德”,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惯,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全体教师认真学*“新八德”系列读本,教师先行,思想先行

  要想全面贯彻落实“新八德”,教师首先要对“新八德”的内容、内涵及意义有深刻的认识,做到思想先行。所以,我校组织全体教师学*了《成才之道必由之路》和《道德与法制教育“183”创新模式指导教程》等书目,并有计划的组织教师观看《弟子规》光盘、新八德课堂教学实录,听取王宝寨局长的专题讲座,组织开展“新八德”教育论坛等活动,为教师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实施“新八德”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环境布设凸显“新八德”,营造教育氛围。

  学期初,德育处精心制作了《践行新八德,做有为少年》的宣传展板,张贴在学校的橱窗里。展板将新八德的内容做了详细的介绍,让师生们清晰地了解了新八德的内容。另外,每月各班级都要根据学校的德育月主题的安排,将室内外板报更换一新,进一步理解新八德的内涵和教育意义。在学校的宣传栏中,每周寄语、温馨提示也为全体师生指明了行动的方向,带给大家思考和启迪。在每周的升旗仪式上,我们全体学生一起诵读《感恩词》,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

  三、扎实开展以“新八德”内容为主题的德育月主题活动。

  在本学期开学初,学校便制定了本学年的德育月主题活动计划。“新八德”养成教育依靠纵横两条线来进行,纵线是以主题活动为主,7个主题教育在一学年内分月份进行:三月是孝亲篇,四月是友学篇、五月是长善篇,九月是尊师篇。

  十月十立志篇,十一月是救失篇,十二月是守法篇。为了使每月的德育主题不孤立,我们要求在进行下一个月的主题活动时,要保持上个月的德育成果。横线是以一日活动来贯穿“新八德”,一日活动离不开“新八德”,离不开《弟子规》,全员全方位的落实,每天坚持做到早诵读、日力行、晚反思,用《弟子规》来规范师生的行为。在九月初,学校便通过红领巾广播站向全体师生宣读,解读了此项活动计划,并通过班主任专题会议向班主任教师进行了解释说明,这样,每一个班级都有目的的制定了班级工作计划及活动计划,班级活动与学校德育活动保持高度一致,提高了教育效果。

  每个月的德育月主题活动,德育处都要向全体师生宣读活动方案,并对全体师生进行情理相融的动员稿,设计、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月末时再进行总结和表彰,月主题活动扎实有序,有始有终。以十月份的德育月主题为例,学校分年级开展了如下的活动:一、二年级开展了“我的目标我制定”活动,他们在老师和家长的共同指导下,制定出了本学期的三个目标,分别是学*、生活和体育锻炼方面的,写在A4纸上,并以小组为单位装订成册,悬挂于教室的展板上,定期进行目标达成的检测,激励孩子向着自己制定的目标而努力;三、四年级开展了“我立志,我成长”手抄报比赛,学生在制作手抄报的过程了铭记了立志名言,明确了奋斗方向;五、六年级开展了“我立志,我成长”演讲比赛,在这次演讲比赛中,同学们将名人成才的故事和大家分享,张海迪的奋斗精神,贝多芬的不懈追求深深感染了每一位学生,他们意气风发、豪情满怀,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四、学校德育活动、课堂教学、班级管理三条主线融会贯通,协调统一,实现“工”字型教育模式。

  学校的德育活动计划于学期初向全体教师进行解读,每月的主题活动方案每位教师都做到心中有数,保证了每一位师生对学校的德育活动都有了清晰明确的认识,无论师课堂教教学、还是班级管理,都围绕着“新八德”这条主线来进行,有效地促进了新八德素质教育的落实。

  五、坚持诵读《弟子规》。

  自20xx年开始,我校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的早诵读、日力行、晚反思的做法一直在不懈地坚持着。在每天早自*的前5分钟,先要按要求诵读《弟子规》的部分章节;在星期五放学前,完整诵读《弟子规》;每周用“心灵日记”的形式记录自己学*《弟子规》的体会,并在班级内进行交流。在本学期,我校还推出一个诵读《弟子规》的实验班,这个班在每天的早自*时间都要端坐着课桌前,静下心来,怀着一颗恭敬的心完整地诵读一遍《弟子规》,并交流自己学*的体会、感悟,用《弟子规》中的语句来对照自己、反思自己,收到了较好的教育效果,一些学生的行为有了明显的变化:学*用品的摆放比以前整齐了,课间在走廊里游戏、打闹的少了,上课时的精神状态有了很大的改观。

  六、出台了《新八德教育手册》,逐步实施“八星级道德学生评价”,让评价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根据教育局的《八星级道德学生评比的通知》精神,我校组织班主任教师进行研究、讨论,出台了《新八德教育手册》,计划于下学期开始实施“八星级道德学生评价”,更好地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新八德素质教育刚刚进行了一个学期,学校有了一些好的做法,但还有一些不足和困惑,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学*、去改进、去完善。相信在上级领导的正确指导下,通过我们不断的努力,我们一定会取得更大的进步。


学*新教育的心得体会 (菁华3篇)(扩展3)

——学*新课改心得体会9篇

  20xx年开始踏上职院的讲台,身为人师。今年10月我路过05级我带的班上的学生*同学开的小店,进去坐了坐,聊了聊天,看着她忙碌的身影,也让我感慨万千,看着学生一个个成才,做老师的真的很高兴。我还清晰的记得她刚到校的样子,一晃6年了。

  培养出优秀的学生需要从加强自身师德师风开始。师德是一种职业道德,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教师的道德素质比教师的文化素质更为重要,教师的道德是教师的灵魂,师德是教师人格特征的直接体现。我们自己的努力才能提升我们的价值。我认为要提高自身的师德师风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下手,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1、爱岗敬业。首先,要热爱教育事业,要对教育事业尽心尽力。我们选择了教育事业,就要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不计名利,积极进取,努力创新。尽心尽责地完成每一项教学任务,不求最好,但求更好。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受到老师的影响而努力学*,不断进取。作为新时期的教师,我们必须知道爱生是立业之本,读书是立生之本,每一位教师都要爱读书、读好书,我们的学*是为了更好的肩负起我们的责任,学*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生活。教育要让学生终身受益,而不是丧失学*兴趣。我们只有从内心爱上这份职业,才不会叫苦叫累,学*让我明白了,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甘为人梯、乐于奉献、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

  2、以身作则。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和品质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一言一行,学生均喜欢模仿,这将给学生成长带来一生的影响。因此,教师一定要时时刻刻为学生做出好的榜样,凡要求学生要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坚持严于律己。教师要知道教育是一朵云吹动另一朵云,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个心灵感动另一个心灵。我们要学会喜欢学生,喜欢和他们在一起,这样才可以发现他们的优点,我觉得“身临其境”才是最好的教育。

  3、尊重、关爱每一位学生学生。每一位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理解和尊重。我们要与学生*等相待,不能把学生当下级随便呵斥。只有我们把学生看重了,学生得到老师的尊重了,他们才会尊重老师,愿意学*这个老师所传授的各种知识。用师爱铸就崇高的师魂,在教育中要做到严中有爱、爱中有严。作为传道授业的老师,只有不断的更新自己的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的完善自己,才能教好学生。如果自身散漫,怎能要求学生认真。要提高我们的自身素质,这就要求我们年轻教师多听取学生和老教师的各种意见。并且自身不断的学*,积极学*,不断开辟新教法。努力使课堂教学实现朴实、高效、生动、独特。在教学中我们要做到有效地备课,体现教师教学的智慧,常规教学做到扎实有效。

  4、加强学*、提升教师魅力。在培养人的道德素质中,最核心的一点就是要有一种奉献的精神,一个人之所以能够受到他人的称赞和社会的褒奖,就是他具有能够牺牲自己的利益,为他人和社会作出贡献的品质。报告中的有些老师是我们学*的榜样,他们受人景仰。我们从他们身上学到:对工作埋头苦干、精益求精的态度;对生活艰苦奋斗、乐观向上的作风;对教育事业作出巨大的贡献;对待教书育人工作的神圣态度,真心实意,踏踏实实,自觉刻苦自我完善,打下良好的知识基础,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模范老师们的.成功告诉我们:作为一名教师,必须要修品练功,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教师是学生瞩目的焦点和榜样,必须努力学*,提高自我修养,成为学生心中的偶像和楷模。教师要重视修品练功,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学术魅力和工作魅力感召和吸引学生,起良好的示范作用。教师要进德修业,为人师表,获得学生的爱戴敬重,从而亲其师,信其道。我们要更新观念,变教育者、传授者为指导者、促进者、设计者、沟通者,以生为本,以情为主,尊重学生爱学*、爱自由、爱快乐的天性,相信每个学生都想学好,能学好。善于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先学后教、教少学多,追求不教而教、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教学目标。教师只有做到以身立教,才能以自己人格的魅力感染学生学会做人,以自己渊博的学识去引导学生学会发展,才会有学校教育的高质量。

  5、刻苦钻研业务。精通教学业务是教师之所以成为教师的关键。只有精通业务,才能将科学文化知识准确地传授给学生,而不至于误人子弟。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总是不能准确地解答,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威信就会逐步丧失,学生对教师也没有信心可言,对教师任教的学科也不可能有学*兴趣,当然也不可能学好这门课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也将成为一句空话,教师要提高教学业务水*,就必须自觉坚持学*和参加业务培训,并在教学实践中锻炼和提高。我们一定要与时俱进,孜孜不倦的学*,积极进取,开辟新教法,并且要做到严谨治学,诲人不倦、精益求精。

  以上是我对师德师风的一些体会。我将坚持不断的学*,使自己能在不断更新的知识中汲取营养,能够把自己所学奉献给学生。

  人生是一个大舞台,每个人无时无刻不在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无论贫穷与富有,高雅与庸俗,每个人都在尽情表演着。不断地上场,下场,再上场,爱与恨,美与丑,善与恶,成为人们无法摆脱的表演内容,直至生命的终结。

  通过听课和学*《英语课程标准》,我能体会到在新课改中首先转变的就是观念,教学目的上要转变观念,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把系统的传授知识作为重点,目的在于让学生系统地掌握大量的知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条理性。教师在教学中把知识范畴、重点、难点反复掂量估计,围绕它来展开自己的教学过程,通常会忽略掉学生能力的培养,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念的培养,如今社会的知识更新很快,教学的主要目的不是让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而且使学生具备终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因此在设计教学过程中,首先要考虑如何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达到这一目的。

  其次在教学策略和方法上要转变自己的观念,把“金子”变成“点金术”。新的教材理念要求学生的英语科学素养是不可能单纯地依靠知识的传承、讲授、灌输来形成的,必须改变教学策略和改进教学方法,改变学生的学*方式,把学什么变成怎么学,把被动地学转为主动地去学。新教材将探究性学*贯穿于全书的各个栏目中,因此,在教学过程的组织和实施中不忘探究,在教学策略上要确保探究性学*活动的数量和质量,改变过去重结果轻过程的做法,重视探究过程,不拘泥于某一种形式,从而达到预期目的。然而在现实生活中高考这个指挥棒依然牵挂着每个人的心,所以老师们都认为探究并不是每节课都要去做的,一是受到课堂时间的影响,二是受到一些设备的影响,所以只能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场地进行,在讲课时一些注意点还是要好好把握的,把知识点贯穿到自己的课堂中去,教给学生的知识让他们学会用自己的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所以上课时要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让他们愿意去学、感兴趣去学。

  第三在教学内容上要转变观念,打破学科之间的局限,要重视知识之间的迁移。英语科学教学是整体教学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教学目的常常是跨学科的,各科教学目的都在于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人才。因此,在教学中首先要打破学科局限,立足于英语学科,通过生物学科的教学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人。所以不光是教书而且要育人,要成要成才更要**。

  首先感谢学校^领`导给我们这次去外地学*、交流的机会。这次的全国民族教育新课程改革经验交流会于11月12日在广西来宾市柳州地区民族中学召开。会上由民族协会理事长于洪武致开幕词,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处长刘月霞,教育部民族教育司副处长马少云分别就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与挑战讲了话,会议期间参观了金秀民族中学校本教研汇报演出,并在南宁沛鸿民族中学观看了研究性学*课题的展示,全会历时5天,于11月16日在南宁结束,下面就参加这次会议的四点感受向各位^领`导和同志们作以汇报:

  一、用科学的思想方法推进新课程改革

  当前的课程改革是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的变革,这一变革必将把长期沉积在我们头脑里的旧的观念彻底清除,注入鲜活的教育思想,树立全新的教育观念。这就意味着教师应不断校正课程改革的趋向,努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动手意识,我们知道教与学是课堂改革的核心,所以教师的教学方式应服务于学生的学*方式,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应不断地更新和转变。树立以每个学生终身发展为本,以学生创新个性发展为本,以学生情感体验发展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树立了新的教师观、学生观和教学观。

  二、构建模式,推动课改稳步实施

  面对课程改革的挑战,“以校为本”的理念已深入人心,校本教研也已成为建设学校学*化组织,提升教师专业水*、促进教师成长和学校发展的必然要求。在课程改革实验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发挥年轻教师和骨干教师的积极作用,构建一种“创境——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的教学模式。采取以教研促教改的活动方式,扎扎实实地开展教学研究活动。这样人人听我,我听人人,互相学*,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和提高。一方面教师得到了锻炼,另一方面培养了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提高了教师的课堂教学水*

  三、开展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鼓励学生参加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比如以校本课为载体,开展科技制作活动,象剪纸、武术、书法绘画展等。培养学生的个人爱好,追求学生的心态开放,尤其重视对体、音、美学科的教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开展实践活动,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得到了锻炼与发展,在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都能够得到提高和发展。

  四、师生和谐发展,教学成绩稳步提升

  课改的顺利实施,师生得以和谐发展。通过开展各种活动,我们增强了“课改意识”,对教师角色的定位有了全新的认识,促进了对教学行为的反思,促进了我们的自觉学*与专业成长活动,加强同事之间的合作交流,促进了我们的团结协作精神,并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形成有创新精神,有凝聚力,有战斗力的教师集体。为回中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努力工作。

  初中美术新课程教学的实施的执行,是我们每一名美术教师的责任。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是最活跃、最基本的因素。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成了学生成长的引领者,学生潜能的唤醒者,教学内容的研发者,教育艺术的探索者,学生知识构建的促进者。我们教师不仅要有驾驭知识的能力,还要有驾驭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思考、调动学生情感的能力。要想调动学生的情感,我们就要学会分析学生的情感心理,指导学生情感实践,因为,情感教育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它是知识产生力量的桥梁的纽带。

  首先,教师自身要具备丰富的情感

  情感教育是建立在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之上。因为情感人的最重要的素质。从现实来看,情感在人的事业及发展中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良好稳定的情感是认识活动的动力和调节器。教师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要分析学生的心理特征,指导学生情感实践,自己必需要有丰富的情感。在实际教学中,许多美术教师的课堂教学仍只注重知识与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情感教育,原因就是许多美术教师并未理解什么是真正的情感教育,也就是所谓的真教育。陶行之曾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才能打到心的深处。”教师在教学时要分析具体的教学内容、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爱好和才能、了解学生的精神世界、了解他们的欢乐和忧愁,再根据这些情况制定相应的情感目标,使学生在学*美术知识和技能时接受情感教育。由此可见,美术教师要想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你自己首先要具备真实、强烈、深刻、稳定的情感,要有利用美术教学传递情感的能力。因此,提高个人的情感素质,丰富个人的情感是实施情感教育的必要条件。那么我们怎样丰富自己的情感?这就要求美术教师要加强理论方面学*,加强智力、道德与情感的整合,树立当代教育观,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融洽师生之间的关系,要保持良好的心理气氛,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这样在教学时,我们才能利用自己丰富的情感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情感体会。

  其次,教师在教学时要有情感,真诚的对待学生

  美术教学是师生双边互动的教学,教学中要多”想一想、谈一谈、看一看“等语言,与学生互动。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如教师在教学时为了调动学生情趣,自己要感情投入,教学时精力充沛,用幽默风趣的.语言、生动形象的类比、深入浅出的解释来引导学生学*和探索,激发学生学*美术的兴趣。教师只有付出真实的情感,才能收获真挚的感情,才能在师生之间架起情感的桥梁,以利于情感的沟通。但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由于美术学科不是考试科目,许多美术教师常对学科歧视有情绪,上课时不够投入;又加上教师在社会上的角色也日益丰富和多元化,压力也越来越大,如何调节自己的情感,把美术课上好,这也是我们美术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有许多美术教师做得很好,他们在上课时能忘却自己的烦恼,关注自己的课堂,关注自己的学生;能以饱满的激情面对那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使学生在教师的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产生情感激励。要让学生自己通过体验、思考、鉴别、判断来努力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能放得开,给学生自由学*的空间,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让学生学会学*。学生在参与活动时发挥了“自我”,又通过比较、分析、思考、判断等方式加深了对作品的认识,不但学到了知识,同时也提高了美术素养,丰富了情感。作为一名美术教师,不仅要具备很高的美术素养,还要有一定教学机智。在教学时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教学氛围及学生学*情绪等因素,进行灵活多变教学:如巧设情境,激**感;以知育情、深化情感;加强情感与品德、意志等其他因素结合,拓展情感阈限等。如在欣赏蒋兆和的《流民图》时,我利用现代媒体技术,放映一些抗日画面,巧设情境,让学生体会当时国破家死亡感受,激发学生的护国情、爱国心,心灵受到震撼,深化了情感,得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第三、真诚地对待全体学生

  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的年龄一般在12---15岁,处于潜能完善阶段,学*目的、方法、性质、内容和途径与小学相比有了很大变化,学*动机更加复杂,学*方法上灵活性增大,学*兴趣更为强烈和广泛。现代的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在新课程改革的内容中增加了“人文性”,强调了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是学*的主体,如何在教学中应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新课标要求学生在美术学*活动中,要改变过去的被动接受的学*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要让他们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学*方式去主动学*,并要求学生在学*过程中投入情感,在学*中体验成功的愉悦,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从而增强自信心。而自信心的树立是培养学生美术学*情感的一个重要的途径,它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对那些对美术不感兴趣,或在美术堂上常违纪的学生,教师要时时关心他们,要让他们了解自己的长处,看到自己的不足,多表扬、鼓励,增加其信心。由此可见:情感投入的核心就是关心人、体贴人,对学生满腔热忱是情感投入的前提。有首歌唱的好:“宽容让眼睛笑了,关心让心房暖了。”因此,我们在教学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制定合理的情感目标,让学生能积极参与到美术教学活动中,让他们用审美的眼光去观察自然、观察生活、观察社会,并把感情融入到丰富多彩的美术教学中,让他们在学*美术知识的过程中提高审美能力,接受情感教育。

  一个民族的振兴,希望在教育,一个国家的振兴,希望在教师。*说:“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美术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实施主要还是集中在课堂上,当我们面对每一个有个性的孩子时,这时教师就应该发挥自己角色的作用,根据学生情感发展的需要,选择恰当的方式,做到寓情于理、情理交融、以情动人。总之,初中美术教学不仅是美术知识学*和技能训练的活动,也是情感交流的重要活动,特别是在新课程改革的大美术教育背景下,我们更要重视情感教育。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达到美术教育的目的。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的方式,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在这两个转变中,教的方式转变是主要矛盾,教的方式一转变,学的方式也随之转变。学的方式转变可以理性地在课堂中呈现,证明教的方式转变,证明教师新理念的真正树立。课改实践告诉我们,没有坚定的新课程理念,真正意义上的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是不可能的。在教学实践中,我将采取了以下几点作法:

  1、认真学*新课标,深入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方法,拓宽学*和运用的领域。

  2、讲授新课程时应从整体上把握教科书,弄清其编写意图、体系特点,弄清教科书与《课程标准》、教科书各教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教科书各种编辑设计的意图和着力点,比较新课程与旧教材的区别和联系,有哪些改进,教法上有那些变化,有那些独到的进步和收获,以在备课和教学活动中准确设定教学的重点,找准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的落脚点,有效地实施语文教学。

  3、在准确把握教科书编辑思想的基础上,从本班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教学内容,创造性地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科书的各种设计,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读写听说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方法,提高基本技能,养成良好的学**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鼓励学生采用各种手段扩大阅读面,增强学生在一切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积极参加各种课改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通过学*《新课标》我再一次更清晰的认识到小学语文,首先姓“语”,其性质的核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其次,小学语文姓“小”,是儿童的语文教育,是儿童学*母语、运用母语为主的教育。我们的语文课应上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体现“语文味”

  所谓的语文味即是语文的文学藴味,包括语文、文学、形象、构思、意境、哲学、情趣等藴味,也即是语文美。所以,语文课就要应有浓厚的语文味。而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去体验、去发现、去感悟语言文字之美,作者情感之美、文章意境之美。首先,语文教学必须从语言文字入手,引领学生对语文作品反复涵咏体味。给学生创造充分阅读的时间,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作者的心灵直接对话,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会作者伟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教师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大量阅读、细细品读、深情诵读中反复涵咏体味,让学生领会语言文字之美,从而领会作者的言外之意,意外之境。其次,要围绕“语文本体”引导学生在充分的思维空间中,多角度、多层面,甚至是有创意地去理解、欣赏作品,产生对文本的情感美、语言美、形象美、构思美、意境美、哲理美和情趣美的认同与赞赏,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创作欲,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二、体现儿童味小学的语文是儿童的语文

  语文教师的任务,主要不是教导学生和控制学生,而是通过文本向学生提供一个更活跃、更开阔的语文实践*台。在“还”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应该自起至终、自觉自愿地成为学生实践的组织者、服务者和帮助者。激发学生的阅读愿望和激情;洞察学生在语文实践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障碍;诱发学生作为一名读者的发展和创见;带领学生经由语文课走向一片新的语文天地。要在语文课体现“儿童味”,更重要的是凸现儿童的主体地位,把儿童的精神融入语文课,让童声、童心、童趣在老师的唤醒、激励和鼓舞中真实体现。在教学中儿童自有儿童的感动,儿童自有儿童的诠释,儿童自有儿童的情怀,儿童自有儿童的梦想。语文的主人是儿童,我们要尊重儿童的原始表达,要体会语言的真意,要让儿童真情流露,语文课就要尊重儿童的语文世界,上出儿童味来。

  三、体现个人味语文课的语文味

  一般是说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理教材、组织教学活动、选择教学手段、运用教学语言以及教师的仪表风度等诸种因素,凝聚之后显示出来的审美风貌,审美风貌表现为真(真实可信)、诚(诚挚深沉)、新(新颖独特)。这种审美风貌体现于教学的全过程,并为学生所品评体验,或深或浅或长或短地吸引着学生。古人云:文如其人。今人说:上课如作文。可见“课如其人”的说法也合乎逻辑,正如大自然里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世界上也没有两个个性绝对相同的教师,因为即使他们的年龄、学历相同,但每个人的性格、气质、感情、特长等总是千差万别的。那如何使语文课富有个人味呢?

  第一、教学时做到“胸中有书,目中有人”,也就是教材要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在研究教材时也要研究学生,熟悉学生。

  第二、突现优势,形成个性化教学风格。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扬长避短,即突出“人无我有”,在语文课上显出与众不同的个性。

  在新课程改革的进程里,“有滋有味”的语文课,应能让听者如沐春风,“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进步,社会对创造性人才的要求越来越强烈。国家也为适应这样的要求,实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目标之一,就是顺应时代的发展,使学生改变接受性学*方式,学会探究式学*。探究式学*是学生在自主学*基础上进行的一种较高层次的学*方式,其作用在于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增强探究意识,学会探究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学*,我谈谈个人粗浅的体会。

  一、*等对话,浓化探究氛围

  马斯洛健康心理学告诉我们,任何一个健康人心理都有一些需要,当满足了基本需要,一个更高的需要才得以出现。在教学中,当学生*等、互尊的情感得到满足时,才会轻松、愉快地投入学*,才会主动探究,因此,现代课堂教学应确立师生*等的教学观念,构建*等对话的教学*台,使教学"在师生*等的过程中进行"将师生关系"理解为愉快的合作,而不是意志间的冲突,对权威、尊严的威胁",应"以自然的坦率代替做作的尊严",应"保持像木匠、管道工一样普通的本色",让学生在率真、坦诚、互尊的环境里一起学*。这个过程不再是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居高临下地问,学生规规矩矩地听,小心翼翼地学,应该使学生处于一种心理放松、精力集中状态,思维活跃,敢想敢问,敢说敢做。教师以学*者的身份参与学生的质疑、讨论和辩论,把阅读的自由还给学生,把想象的空间留给学生,把表达的机会让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地阅读、提问、思考、讨论,成为问题的发现者、分析者,为成疑难的思考者、研究讨论者,使学生在做学*主人的意识支配下,自主探究,集思广益,从而以极大的学*热情去遨游知识的迷宫,以"敢探未探明的真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的胆识,去探究未知的世界,去寻找适合的答案。基于以上理解,教师在课堂上常用语应是:"想读吗?""想怎样读?""想说什么?""想表演吗?""想知道吗?自己试试看。""老师有个问题不明白,谁来帮帮我?谢谢!"等等,甚至有时候,教师还要给他们创造条件,满足他们想当"老师"的愿望。首先,以合作学*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讨论,相互帮助自学,解决自学过程中碰到的个别疑难。其次,教师解疑,教师向其他小组的同学"请教",由愿作"导师"的学生解疑答难,老师则当"旁听生",在他们讲疑答难的时候,会惊喜地发现他们所具有的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极大地出乎教师的想象,同时,也只有给学生足够自由的空间和活动的机会,把课堂变为"师生共同交流信息和切磋学问的论坛",探究才能成为现实。

  二、创设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探究性学*的起始点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不再像一般教师活动那样,把没有争议的定论教给学生,而是本着"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的精神,抓住契机,用心制造"问题场",设置一些问题的情境,利用一定的"诱因"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点燃学生探究问题的灵感和热情。

  三、质疑问难,搭建探究*台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可见,在学*过程中,有怀疑才会去思索,有思索才会进一步探究,然后才会有所得。另一方面,"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教师可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需求,"在任何时候都要鼓励学生提问。"开始的时候,学生们提出的问题可能会带有任务观点,比较肤浅,不着边际,甚至在课堂上招致学生的唏嘘声,这时教师一定要加以鼓励,要善于把握学生们思维火花闪现的瞬间,使它燃起智慧之火炬,久而久之,学生们便具有善于疑的能力,能提出较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四、表达交流,展示探究成果

  评价探究结果,具有共享学*成果,激励后继学*的意义。由于学生在探究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小组成员之间对探究的成果也进行了小范围交流讨论,对探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质疑,对来自各方的观点进行了归纳总结,对探究的问题有了较全面、深刻、独特的见解,他们内心有着想展示思维成果的渴望与冲动,他们想在展示成果中展现自我。因此,教师要设置丰富多彩的展示*台,鼓励学生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和策略来汇报探究成果,以便使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潜能,都能从探究中获得收益。在展示探究成果中,学生获得的不仅是知识,还有智慧和能力。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都得到培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的"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就能落到实处。

  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可以撬起地球。"那么,就让我们给学生一个探究的天空,让他们用"探究"这一支点去"撬起"整个知识王国吧!

  通过学*对教师如何适应新课改下的教学,如何转变教学观念,有了一定的认识,这里谈谈自己的一点心得体会。

  一、课改要能发挥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有一个创新思维活动的空间,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如何引导,启发,点拔?能否真正地把学生引到这一领域?教师在*时备课中不但要吃透教材,而且要尽是地搜集,制作与教材有关的知识,教具;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里,使学生能够与老师发生共鸣。数学学科和生活,生产密切相关。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熟悉的事物,现象出发,根据学生掌握情况,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励学生共同参与,发挥想象,积极思维来解决问题的意向。

  二、面对新课程,教师应确定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对于教学课而言,不能光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包括知识与技能、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几个方面。那种追求“能够教好一切课”或“教出了几个能考高分的学生”为目的的教学已经不符合课改精神了。教会学生科研部,教给学生方法,教给学生和生成的能力应成为所有教师的职业追求。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是为学而教,以学定都,互教互学,教学相长的过程。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压抑学生创造性的教学环境,通过教学模式的优化,改变教师独占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的信息传递方式,促成师生间、学生间的多向互动和教学关系的形成。教师不是数学知识的传授者、解惑者、而是知识的促进者、引导者;学生不是知识的接受者、复制者,而是知识的发现者、创造者。教师贩作用主要在于“导”,就是通过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善于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点燃其思维的火花,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数学结论的形成过程,体会科学家走的路,充分体现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人。环顾周围,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存在许多这样的现象:一些学生在生活中早已熟悉的东西,教师还在不厌期烦地从头讲起;一些具有较高综合性和较高思维价值的问题,教师却知识点分化,忽视了学生自主探究和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一些本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操作、试验、讨论、归纳、总结的内容却被老师取而代之;一些学生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的独特见解和疑问,往往因为老师的“就照我教的来”而扼杀。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的特点具有开放性、创造性、不确定性。在新课程下,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从事活动的机会,构建开展研究的*台,让学生成为学*的主人。

  三、教师必须注重加强教学的情感性设计,实现课堂教学民主化,建立*等、宽窄、和谐的师生关系。对教学而言,交往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开放、主体性凸现,个性张扬,创造性得到释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与学生一起分享理解,意味着角色定位的转移,是自己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实现自我的过程。时刻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状态,赏识、期待和鼓励是学生成长的最好动力,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敢于质疑,勇于标新立异,给学生展示自我、探索创新的机会。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学*和充分发,但要追求形式和效果统一的课堂。以上是我在新课改的教学中的一点体会和心得,还不太成熟。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会严格按照的要求,上好每节课,掩卷沉思,彻底贯彻新课程的理念思想。

  四、当今世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也不断地改革更新,数学教学目标,也正发生着时代性的变化。在注重学生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关注对数学的情感与,关注学生的发展。使数学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就此,在新课程实验中谈点体会。

  数学课程是义务教育和普通高级中学的一门主要课程,它从国际意识、时代需求、国民素质、个性发展的高度出发,是对于数学与自然界、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关系,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文化价值地、提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理性思维,发展智力和创新意识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它是学*高中物理、化学、技术等课程和进一步学*的基础。同时,它也是学生的终身发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奠定基础,对提高全民族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初中新课程改革是我国推行素质教育的一个尝试。地理科目的新课程改革从教材、课程标准、教学评价机制、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改变。经过了为期两天的培训,对于初中地理新课改感受颇深。现将几点感受说出来,以与大家共同学*、共同进步。

  首先,新课改要求教师和学生要注意各自角色所发生的变化。原来,旧的课堂教学都是教师收集有关教学方面的图片、地图、一些常识性的知识,但是,现在这些内容都要有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收集这些材料,由被动学*变为主动学*,两者的地位悄悄的发生了变化,但是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还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在学*过程中,利用学生的视觉感知,让学生去看、去描、去画。人在认识事物时,第一印象最重要,要让学生发自内心的爱学地理,千方百计吸引他们的兴趣。比如,在学*亚洲地形时,先让学生听听歌曲“我们亚洲,山是高昂的头;我们亚洲,河像热血流”学生们听完歌曲后心潮澎湃,为生活在亚洲而感到自豪,同学们在这样一种情绪中去学*,效果显然要比老师呆板的讲解好的多。教师不仅要让学生从衣、食、住、行感知地理知识无处不在,而且要用优美、壮观的图片打动他们。

  2、学*过程中,调动学生的常识积累,让他们在生活中学*。只有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教学才能引人注目,教师才能受人钦佩。如热带沙漠地区,*人传统服装,是宽大的白色长袍,头戴长纱,主要是适应本地炎热干旱的气候。我国*的长袍腰间,主要总是喜欢把一只袖子挂在腰间,是为了适应温差大的气候条件。使学生掌握旅游出行要了解本地的自然环境尤其是气候条件,准备好恰当的衣服了解本地的风土人情,特产与交通条件需要丰富的地理知识。

  3、在学*过程中,营造开放的思想空间,让学生去玩、去动、去演。新课改下的地理教学活动内容为求活提供了有效的空间。所谓地理教学活动,就是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具有活动性的地理问题的解决,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探索、思考、实践,使学生的学*能力得到全面发展的教学形式。如亚洲的地形特征不是老师一句话点出而已,而是让学生们谈《亚洲的地形图》《亚洲地形剖面图》《亚洲地形模型》分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总结、归纳出亚洲的地形特征,这样全体同学参与得出的结论,学生理解记忆较牢固,而且增强了同学们之间的友谊。该教学模式倡导探索、思考、实践的学*方式,与新课改理念所倡导的自主、研究、合作的学*方式是一致的。

  4、在学校过程中,让学生感受现代化教学手段的魅力。在教学中,要注意运用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以温度带教学为例,应准备许多种教学软件,包括反射投影仪、幻灯片、教学地图。幻灯片制作选材要典型,能形象升动地提供给学生直观的概念。

  5、勇于实践,实现学*方式多元化。我们不能只抓课堂而放弃课外,老师要鼓励学生通过体检、实践、讨论、合作和探究等方式,要把所学的用到生活当中去,学生可以通过探险、实验、野外实*等来获得更广泛的地理知识。这样让学生走出去,既开阔了他们的视野,又培养了他们用地理的眼光观察周围世界的能力,运用所学地理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总而言之,新课改是一项长期的、艰难而又复杂的工作,需要我们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新课程也在不断推进,作为一名地理教师,应当根据新理念对过去的常规教学观念和方法进行重新的审视和思考。新课程的变革体现出来的绝对不仅仅是教材的变革,更多的是需要教育工作者对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一种转变和改革。我们应该尽快成长起来,不要怕摔跤,不要怕挫折和困难,要不断学*和反思,不断充实自己,积累经验,在实践中去感悟新课程理念,让实践之树常青。

  通过学*对教师如何适应新课改下的教学,如何转变教学观念,有了一定的认识,这里谈谈自己的一点心得体会。

  一、课改要能发挥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

  有一个创新思维活动的空间, 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如何引导,启发,点拔?能否真正地把学生引到这一领域?教师在*时备课中不但要吃透教材,而且要尽是地搜集,制作与教材有关的知识,教具;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里,使学生能够与老师发生共鸣。数学 学科和生活,生产密切相关。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熟悉的事物,现象出发,根据学生掌握情况,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励学生共同参与,发挥想象,积极思维来解决问题的意向。

  二、面对新课程,教师应确定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

  对于教学课而言,不能光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包括知识与技能、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几个方面。 那种追求“能够教好一切课”或“教出了几个能考高分的学生”为目的的教学已经不符合课改精神了。教会学生科研部,教给学生方法,教给学生和生成的能力应成为所有教师的职业追求。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是为学而教,以学定都,互教互学,教学相长的过程。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压抑学生创造性的教学环境,通过教学模式的优化,改变教师独占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的信息传递方式,促成师生间、学生间的多向互动和教学关系的形成。教师不是数学知识的传授者、解惑者、而是知识的促进者、引导者;学生不是知识的接受者、复制者,而是知识的发现者、创造者。教师贩作用主要在于“导”,就是通过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善于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点燃其思维的火花,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数学 结论的形成过程,体会科学家走的路,充分体现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人。环顾周围,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存在许多这样的现象:一些学生在生活中早已熟悉的东西,教师还在不厌期烦地从头讲起; 一些具有较高综合性和较高思维价值的问题,教师却知识点分化,忽视了学生自主探究和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一些本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操作、试验、讨论、归纳、总结的内容却被老师取而代之;一些学生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的独特见解和疑问,往往因为老师的“就照我教的来”而扼杀。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的特点具有开放性、创造性、不确定性。在新课程下,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从事活动的机会,构建开展研究的*台,让学生成为学*的主人。

  三、教师必须注重加强教学的情感性设计,实现课堂教学民主化。

  建立*等、宽窄、和谐的师生关系。对教学而言,交往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开放、主体性凸现,个性张扬,创造性得到释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与学生一起分享理解,意味着角色定位的转移,是自己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实现自我的过程。时刻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状态,赏识、期待和鼓励是学生成长的最好动力,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敢于质疑,勇于标新立异,给学生展示自我、探索创新的机会。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学*和充分发,但要追求形式和效果统一的课堂。以上是我在新课改的教学中的一点体会和心得,还不太成熟。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会严格按照的要求,上好每节课,掩卷沉思,彻底贯彻新课程的理念思想。

  四、当今世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也不断地改革更新。

  数学教学目标,也正发生着时代性的变化。在注重学生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关注对数学的情感与,关注学生的发展。使数学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就此,在新课程实验中谈点体会。

  数学课程是义务教育和普通高级中学的一门主要课程,它从国际意识、时代需求、国民素质、个性发展的高度出发,是对于数学与自然界、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关系,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文化价值地、提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理性思维,发展智力和创新意识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它是学*高中物理、化学、技术等课程和进一步学*的基础。同时,它也是学生的终身发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奠定基础,对提高全民族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知识还是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这取决于我们拥有什么样的教育思想。

  以应试为目的的学校,当然关注的是知识,因为他们把升学率的高低作为衡量学校成败的尺子。他们以为多教孩子点知识,让孩子考上好的学校,就完成了教育的使命,就是教师的功德,而不去追究有多少知识变成了学生精神发育中的养分。

  这样的学校,这样的教师不遗余力向学生灌输知识,依靠超长的学*时间、大量重复的练*和反复的考试,不断强化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倡导的是“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的苦学精神,致使一些孩子考上了大学,却输掉了一生。这样的学校只有知识,没有生命,只有分数,没有情感,只有冷酷,没有温度,学生被训练成了考试的机器,缺少对生命价值的认识与体验,缺少对生活的关注和理解,培养了一批功利化、世俗化的高分低能的碌碌无为之辈。

  我们没有人思考,在孩子的一生中,我们带给他们的最大影响是什么?哪些才是他们终生受用的东西?是我们教给他的那些知识么?显然不是,我们带给孩子最大影响的,不是我们教了什么,而是我们是怎样一个人,我们是怎样对待他们的,是教师的品德、思想、作风、人格。

  所以,一所好学校,一个好的教师不仅要关注知识,更要关注学生,不仅要让学生考上大学,还要让他们有机会拥有成功的人生。

  孩子到学校来学*,不仅仅是学*书本文化,更重要的是学会做人,学*人的生活方式,包含对人生价值的追求。教师每天走向教室,首先面对的是学生而不是学科,是生命而不是知识。你不是在教学科,你是在教孩子。你知道孩子的名字中包含了多少家长的期待么?你知道孩子的喜好么?你知道孩子的未来发展方向么?你知道孩子的情感世界么?一些教师把更多的精力用于研究教材、研究教法、研究考纲、研究高考,却忽略了最该研究的学生。


学*新教育的心得体会 (菁华3篇)(扩展4)

——学*新课改的心得体会6篇

  经过一年的培训学*及教学实践,听取了学景专家们的指导和介绍,在课改的道路上我又成长了一步。学景专家们异彩纷呈、深入扎实的专题讲座,丰富多彩的课堂实讲让我受益匪浅。通过学*先进地区的教育经验和课改新理念、新举措、新方法,总结了三点心得体会:

  第一,必须转变教育观念,适应课程改革;第二,必须转变课堂教学模式,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第三,必须转变教师角色,做课堂的引领者而不是包办者。

  课堂教学改革不仅仅是教师教学方法的改变,而是要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方式。什么是学*方式?学*方式不是指具体的策略与方法,而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任务过程时,基本的行为和认知取向;不是指学*的具体小策略,而是指学*的大趋向。因此,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是改变学生的学*方式。改变学生的学*方式,就是要转变目前学生总是被动、单一的学*方式。提倡多样化的学*方式,提倡自主、实践、探索、合作的学*方式。可以按以下方式进行操作:

  1、创造性地运用教材,为学生自主创新创设条件。在教学前,教师深入地钻研教材,在把握住教材实质的基础上,能创造性的设计教学,弥补教材的某些不足,改变传统教育的弊端,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通过精心备课,设计出适合学生学*方式的教案。

  2、营造自主创新的氛围,鼓励学生尝试。创造力是没法教的,所谓的创造力教学,指的是学生要真正有被鼓励展开并发表他们想法的机会,如此才能发展他们富于创造力的才能。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设计情景创造机会,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尝试。

  3、以"合作学*"为核心组织教学。引导学生在"合作学*"**同创新,把"合作学*"延伸到课外。

  4、让学生在生动的实践活动中探索创新。活动是学生学*乃至培养创新意识的最根本途径,我们大胆放手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依据"思维从动作开始"的规律,为学生创设一个活动、探究、思考的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面对同一难题,有的学生采取独立探索的方式,有的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最终都很好的解决了问题,可见学生依据自己的能力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方式,完全可以达到很好效果。

  其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现在的教学由于教学进度的要求,基本上以教师、课堂和书本为中心,过度练*,学生很少有机会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获得知识与发展,学生追求惟一的正确答案。教学内容偏难、偏多,学生对书本知识关注比较多,而对情感、态度关注比较少。

  2、课堂提问在教学中经常要用到,教师不自觉地把每一个要教学的内容,分得很细很细。这样不利于学生思考,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可以采用"大步骤"提问方法,多留点空间和时间给学生思考,让学生探索其中的奥秘,让学生体验探索的乐趣。

  3、有时课堂内的讨论与交流,流于形式。由于教学进度的要求有些讨论时间时间过少,学生在叽叽喳喳地说,谁也听不清楚。课堂讨论效果有限。

  4、展示积极,但是广度和深度不够,没有达到所有人都参与的效果,并且学生们还没有深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时代在改变,社会在进步,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势在必行,每个教师都不希望自己的课堂规规矩矩、死气沉沉,而是希望还课堂一派生机与活力。努力改变我们教师自己,积极探索适合我们学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喜欢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有效学*的学*方式,是所有教师应当努力去做的!

  通过这次的培训学*我收益非浅,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我想这就是评价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惟一标准。通过学*与教学实验,慢慢理出一点头绪,下面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今日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普通高中教育的任务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并使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实现有个性的发展。生物课程是高中阶段重要的科学课程。在当代科学技术领域中,生物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尤为迅速,成果显著,影响广泛而深远。它不仅影响人类的生活,社会文明和经济活动,还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高中生物课程应当与时俱进,以适应时代的需要。

  课改让我感受到了它所带来的勃勃生机。在这样一种契机下,在不断地摸索探求之中,使我无论是在教学行为上还是在教学意识上都有了一定的提高,课程改革以来,我参加了几次培训,通过学*,使我对新课程标准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对新教材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获得了一些宝贵经验。

  教师在新课程中的角色应是:课程价值的思考者、学科专业的播种者、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合作探究的协作者、资源保障的服务者、终身发展的示范者。

  本次培训我最深刻的感受是要转变自己教育教学的方式。要注重学生实际,从学生的学*、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学*爱好、生活乐趣着手,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气氛,寓乐于教。要不断反思和修正自己的教学行为并采取开放的教学姿态,教师之间、师生之间都应加强沟通和交流,共同探讨进步教学质量的途径。必须进步自身专业素质。新课程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目标。教师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了学生相关的能力的进步和新课程目标的实现。必须不断进步自身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学*新的知识,发展新的教学策略,研究如何帮助学生形成有效的学*策略和文化知识,通过英语课程促进学生积极的情感和价值观的形成。要树立新的学生观和教学观。新课程要求教师转变角色,重新熟悉师生关系,重视学生的发展,尊重学生的情感,鼓励学生的个性,以责任和爱心为学生的长大服务,以科学的教育方法赋予青年一代在未来社会的生存能力。

  带者新课程改革浓浓的春意,沐浴创新教育缕缕阳光,花季的雨露和园丁的微笑一齐映进我的视野。他告诉我人生的意义蕴含在丰富的过程之中,特别是精神的价值。越是崇高的境界,越是纯净的层次,越是深躲于迂回曲折的过程里。新课程改革让我体会到了教学的生命过程。

  高中新课改学*让我大开眼界,收益非浅,首先,我深深感到作为教学改革的参与者,要对教学改革充满期待,倾注热情,努力去研究新课标,从理念上准确把握理解新课标的精神。研究深思课堂教学模式,要积极地大胆地去实践,只有实践才能把新课标理念变为课改的实际行动,也只有实践才能把课堂教学模式转化为活生生的教学成果。具体地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收获:

  一、认识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育观念滞后;课程内容存在着“繁、难、偏、旧”的状况;课程结构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难以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新内容,脱离学生经验和社会实际;学生死记硬背、题海战术的现象普遍存在;课程评价过于强调学业成绩和甄别、选拔的功能;课程管理强调统一,致使课程难以适应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对于学校里的学生而言,他们的任务乃是接受、存储前人已经“发现”了的知识。

  通过学*我认识到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探究的过程、选择的过程、创造的过程,也是学生科学精神、创新精神,乃至正确世界观逐步形成的过程。为此,一定要进行新课程改革。

  二、知道了应该如何改变传统的教学。

  1、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影响,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3、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4、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三、知道了新课改下的老师应有的教学方式。

  新课程强**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使学*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为每一个学生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不再是权威,只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课堂上会较多地出现师生互动、*等参与的生动局面,教师尽可能地组织学生运用合作、小组学*等方式,在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能力的同时,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积极性,课堂教学形式多样,经常开展讲座交流和合作学*,让大家共同提高,老师们多用鼓励性的话语,对待学生和蔼可亲,尽量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四、 新课改下的学生应有的学*方式。

  在基础教育改革的情况下,学生学*方式开始逐步多样化,学生在学*中能乐于探究、主动参与,勤于动手,学生的学*,不再是整天处于被动地应付、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简单重复之中,不再是对于所学内容总是生吞活剥、一知半解、似懂非懂,学*内容比以前宽泛多了,经常能够联系实际,接触社会实际,从生活中来学*、思考,作业形式也丰富多了,有手工制作、写小论文、社会调查、查找资料等等。活动性作业比书面作业增多,让学生学*更轻松、更喜欢上学,对学*更有兴趣和积极性。

  五、新课改下的评价方式。

  新课程的评价强调:评价功能从注重甄别与选拔转向激励、反馈与调整;评价内容从过分注重学业成绩转向注重多方面发展的潜能;评价技术从过分强调量化转向更加重视质的分析;评价主体从单一转向多元;评价的角度从终结性转向过程性、发展性,更加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评价方式更多地采取诸如观察、

  面谈、调查、作品展示、项目活动报告等开放的及多样化的方式,而不仅仅依靠笔试的结果;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现状、潜力和发展趋势。

  为了使课改推向新的阶段,实现高效课堂的目标,我校组织我们赴课改之前沿阵地的太谷观摩学*,取经解惑。而今实地感受,确是印象深刻,触动颇深。那里的课堂改革搞得真是热火朝天,如火如荼。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影响,下面就谈谈我的收获和体会。

  一、促进了我的认识

  1、新教学观念。通过学*和新课改的不断实施,我逐渐认识到教学的本质不再是传统教学中教师单向的灌输和讲解,而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教学是交流的过程,是探究的过程,是师生合作,互动的过程。课堂教学关注的是以学生形成积极进取乐观的人生态度为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不仅要使学生具有适应社会的能力,更要强调学生获取知识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新课程观念。通过学*和听课,我逐渐认识到课程是体验和感受,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的整合。教材不是教学内容的唯一载体,课堂也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场所,教师更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教师要懂得只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3、新学生观念。通过学*,我领悟到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要尊重学生,承认不同学生具有独特性,并为其创造成功的机会,教师要树立学生学*的主体意识,相信学生,热爱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新的感受

  1、挖掘教材,精心编写导学案。

  大家都知道,在新课改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是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才是学*的主人。教师的主体作用首先体现在导学案的编写上。课改以来,他们认真钻研,灵活挖掘教材,重组教材中的知识点,形成知识链,构成知识网。通过多种形式的问题设计,把散乱的知识,语言,语法变为简单有序的知识系统,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导学案,在设计导学案时,集体备课,集体研课,并装订成册,为上好不同类型的课打好基础,作好铺垫。所以,从这一点来看,很值得我们学*。

  2、充分展示,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新课改告诉我们,学生是学*的主体,课堂则是每个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一个*台。一直以来,他们坚持使用学案课堂模式来进行英语教学,尽可能的将课堂交给每一位学生。主要方法如下:

  第一,大胆放手,耐心指导。在课程改革的教学中肯定会失败。面对失败,不要气馁,而是用*和的心态和学生一起分析失败的原因,然后鼓励他们继续大胆的向前迈进。在展示环节中,要一改过去每节课都是优等生在发言的状况,规定每个学*小组的每个成员必须轮流上台展示,主讲或当小老师。放手让他们用各自喜爱的方式来尝试,来体会,然后耐心地指导他们用更全面的方法来改进,来创造。在展示过程中,有表现得非常到位的,也有表现得特别欠缺的。但即使再展示不好的学生,也要静静地等待他们展示完,绝不要中途打断他们。因为一旦被完全否决,他们的信心将倍受打击,其他的后进生也会因此产生恐惧的心理,教学又会回到由优生主宰课堂的原路上。“不经历风雨,哪能见彩虹。”只要耐心的指导,放手让学生一次又一次地去尝试,去探索,去总结,不用着急教学内容是否能及时完成,不必担心教学质量暂时是否受到影响,只要让所有的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成功便指日可待。

  第二,多点奖励,少点批评。在教学中,应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的态度,尽可能较多的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如:说的真好!你懂得真不少!语音语调相当漂亮!真有创意!等等。并在教学当中采用激励性评价,如加分或发卡等多种形式,来调动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学生学*的情感,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

  3、反馈检测,落实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

  课改过程中,反馈检测也是相当重要的。这是检测学生对知识的落实情况和学生通过学*体验成功,享受快乐的有效环节。内容主要以口语检测和笔试相结合,形式可以多样。时间充足的话,可对学生进行当堂检测;也可利用早自*或晚自*对部分学生进行综合抽测;还可在课余时间,让每组的小组长对本组的学生进行简单的测试;每天的导学案检查也是一种方式。及时发现学生在知识掌握或口语表达方面的不足,并及时进行补充讲解,不让一个学生因此而掉队。

  三、我的收获

  在经历了这两天的思想洗礼之后,增强了我们课改的动力。促使我们努力在教学中尝试,学生的学*兴趣提高了,课堂上充满了笑语,气氛非常活跃,学生争着回答问题,小组合作的非常好,真正做到了在快乐中学*,在学*中感受快乐;尽量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从单词到句子,再从句子到短文,从对话表演到知识点讲解,尽量让学生说,讲;尽量培养学生的集体协作能力,让大家都懂得如何分工协作,如何团结友爱;真正让学生体会到课堂是他们获取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

  四、我的反思

  在观摩回来的路上,我的心久久不能*静,回忆我们走在课改的旅程上,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中存在着许多美中不足的地方。如课堂秩序较难维持,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教学内容难以完成,教学进度缓慢;课堂用语母语使用过多,语音语调不够准确;部分学生的学*热情不能持久,积极性出现差异等等。面对以上问题,我们每一位教师要把课改工作做得细之又细,每一个环节都要稳扎稳打,落到实处,要把课改作为一项持久的工作,不厌其烦地去做,同时还要求我们善于总结得失,及时修正,及时完善,让我们的课改工作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随着时代的进步,基础教育也由传统的“应试教育”转向全面的素质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在各实验区辅开。新课程的实验对教育管理者和一线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这一全新的教学理念给学校带来了新观点、新气象、新变化,给学校的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另一方面在教学实施中也产生了新的困难和问题 。

  一、未雨绸缪,培训先行

  制约新课改能否顺利实施的最关键因素就是师资水*,而课改的最大成果之一就是体现新课改精神的教师的教育教学水*的提高。教师的成长,观念更新是前提,专业化成长是基础。新课程的制定是基于许多新的观念基础上的,因此,能否理解、认同、内化这些新的观念,是关系到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的最基本的条件。新课程倡导了许多新的教育理念,其中,“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要真正将这一核心理念转化成教师的行动,在开学之前我们就组织老师进行了培训,让老师们清楚了改革的背景、目标,明确了新课改的任务要求及实施做法,逐步建立了民主、*等的师生观、现代课程观。

  二、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创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

  高中化学新教材全面渗透了化学课程标准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纬度的'三维教育。为此,我们高中化学教师必须要转变观念,改进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创建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创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1、 转变角色,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教师与学生角色的转变:以前,教师是课堂的主角,学生是配角;教师是主动的,学生是被动的。这种角色,导致老师上课一言堂,学生因角色的被动而导致学*缺少主动探究的兴趣,课堂沉闷。教师要变主角为配角,做学生的朋友;变教学为导学,变演讲为参与。学生要变配角为主角,积极发言,大胆质疑,参与讨论,主动探究。师生角色转变后,课堂教学发生了明显变化:师生互动的机会多了,学生思考的空间大了,学生实验的课时多了,学生探究的能力强了,课堂学*气氛活跃了,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密切了。新教材把老教材的“演示实验”内容都改成以“观察·思考”、“活动·探究”、“动手实践”等具有发现学*特征的形式呈现,倡导的是一种全新的教与学的思想,强调的是在获取知识过程中发现、探究、互动与合作。我们的教学活动一定要遵循教材的指导思想,多采用预测性质、实验探索、验证预测、得出结论的教学形式,加强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学生间的交流、师生间的交流,让学生自己去设计试验,亲自动手去做、去探究、去思考,在探究中学*,同时培养了合作意识,提高了实验能力。

  2、不为教材为教材,整合课程资源

  新课标下,教材只是课标的一种呈现形式,因此不要把教材看死,要敢于打破其结构,穿插学*,例如:学*《必修二》有机化学知识完全可和选修《有机化学基础》一块学*。再者,不同版本的教材对相同知识有不同的呈现方式,因此要结合不同版本教材,选自学生最容易接受的版本。

  3、发挥化学学科的特点,充分挖掘以教材为主线的课程资源,进行人文精神教育

  新的高中化学课程在人文精神的培养方面显示了相对其他自然学科独具的优势。挖掘教材中隐性的人文素材,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就化学学科知识本身也寓含着许多人文知识,只要我们教师善于挖掘其中的人文内涵,就会在人文精神教育方面起到潜移默化、画龙点睛的效果。发挥“资料在线”、“历史回眸”“化学前沿”、“身边的化学”等栏目德育功能,塑造学生高尚的品德修养以及对化学之于人类环境、社会进步的正确认识。新教材令人耳目一新,图文并茂,生动形象,以图代文,可读性强。“资料在线”、“历史回眸”“化学前沿”、“身边的化学”栏目常有关于科学家、科研成果、化学发展史、化学与科技、化学与生活等资料介绍,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教育材料。

  三、 课程改革带来的问题

  1、理念的问题:新课程的理念有一个长期的接受过程,一部分老教师接受起来难度较大,要改变二十几年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而年轻教师却又缺乏理性的指导,尝试的过程也阻碍正常教学的开展。

  2、教材的问题:教材容量较以前增多,如果处理不当,很容易给学生带来更大的负担。另外,多种教材的存在,使部分教师感到无所适从。教材安排不尽合理。新课程教材编排存在着先天不足,首先教材编排与学校课时安排存在矛盾,上课只能是四十五分钟一节课,而有不少内容教学中不知如何安排课时才好,讲少了造成教材很难顺利完成,讲多了很难给学生思考探究的余地,再者知识体系不合理,一些只是必修已讲过,选修还要进行重复。

  3。高考的问题:化学2个必修,6个选修,高考中化学占的分值如何,选修模块如何去选择。选修的难度能否保持一致等。

  总之,新的课改让人精神一振,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新的突破,给学生的学*提供了无数的创造空间,确实强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我们要不断的学*,大胆的实践,大胆的创新。在改革中出现问题是难免的,我坚信有全社会的广泛支持,新一轮的改革一定会不断进步,走向成功。

  前一段时间,我校组织了新课改和新理念的学*,自己感触很深,下面我就谈谈学*新课改后的生物课堂变化。

  1、生物课堂提问应“主动化”,学生学*方式探究化。

  本次课改的一个主要突破口是改变学生的学*方式,由过去被动、机械、僵化的学*方式变为主动、合作、探究式的学*方式。如何实现这一转变,关键是课堂是否能真正交给学生,老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统治者,而是学生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

  例如《影响种子萌发的外界因素》一节进行到种子萌发需要哪些外界因素时,一名学生问到:“老师,我认为种子的萌发不需要阳光,因为我见过农民种小麦、玉米、黄豆等种子时,都是把种子埋入土壤里,种子见不到阳光,都能萌发出来我认为种子萌发需要阳光,因为我们家种胡萝卜种子时,是把种子撒在土壤的表面,用脚一步挨一步地踩即可,并没有埋入土壤内,种子照样萌发。”

  另一名学生紧接着反驳道。需要探究的问题在学生的疑问中产生了。当进行到植物的茎是由胚的哪一部分发育来时,学生说道:“我认为植物的茎是由胚轴发育来的。”

  “不对,植物的茎和叶是由胚芽发育来的。”另一名学生紧追不舍。经过学生的讨论分析,最后老师拿出了正在萌芽的花生种子解决了有争议的问题。

  课改后,在课堂上象上述这种针锋相对的提问情况经常出现,随着问题的提出,学生们的注意力一下子就被吸引到焦点上来了,老师趁机发动全体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探究式的学*方式就这样开始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在激烈的争论分析中,既解决了问题,又学到了知识,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搜集实验材料应"群体化",学生实验活动落实处。

  传统的生物教学中,一个学期下来只安排了少数几个实验,而且也不能全部都做,因为老师没有时间和精力准备实验。实行课改后,实验要求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的能力,不光重视实验的结果,更要重视实验的过程,这样,老师的手脚一下子就放开了,实验材料、用具等发动学生自己准备,学生准备的过程就是学*思考的过程,分析辨别的过程。

  如“植物的开花”一节,学生从田野、路边、山上采集的'各种花朵,汇集在课堂上,极大的丰富了课程资源,各小组之间分工合作,互相观察、解剖,做到资源共享。各种花的形态结构、颜色、气味等学生直观形象生动的掌握了,比老师用语言描述学生*听讲效果要好的多,类似这样的例子还很多,如:学生搜集鼠妇、蚯蚓等,不再一一列举。这种实验方式,注重了实验的全过程,让学生在整个实验活动过程中学会了分工合作,主动参与,学会了观察分析,老师的负担减轻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增强了。

  3、课堂教学应"实际化",解决问题应现实化。

  传统教学往往只重视知识的获得,而对于知识的获得过程和获得知识后的应用重视不够,因此造成死记硬背、机械记忆的学*状况,学到的知识是死知识,不能付诸于实践。这也是本次课改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现在的课堂无论是学生提出问题,还是老师和学生合作学*,都离不开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从身边的生活实际中体会到生物知识的重要性。如:在播种种子之前为什么要浇地、翻地?为什么每个品种都有它固定的播种季节?为什么在小麦的"扬花期"遇到阴雨天会减产?为什么在小麦即将成熟时下一场雨也会造成减产?贮藏粮食时,为什么要晒干?为什么新疆的哈蜜瓜格外甜等等问题,学生*时经常遇到的困惑问题,在课堂上经过讨论、争论、老师帮助解决了,学生的那种成就感、甜蜜感溢于言表。


学*新教育的心得体会 (菁华3篇)(扩展5)

——学*新课改的心得体会 (菁华5篇)

  随着时代的进步,基础教育也由传统的“应试教育”转向全面的素质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在各实验区辅开。新课程的实验对教育管理者和一线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这一全新的教学理念给学校带来了新观点、新气象、新变化,给学校的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另一方面在教学实施中也产生了新的困难和问题 。

  一、未雨绸缪,培训先行

  制约新课改能否顺利实施的最关键因素就是师资水*,而课改的最大成果之一就是体现新课改精神的教师的教育教学水*的提高。教师的成长,观念更新是前提,专业化成长是基础。新课程的制定是基于许多新的观念基础上的,因此,能否理解、认同、内化这些新的观念,是关系到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的最基本的条件。新课程倡导了许多新的教育理念,其中,“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要真正将这一核心理念转化成教师的行动,在开学之前我们就组织老师进行了培训,让老师们清楚了改革的背景、目标,明确了新课改的任务要求及实施做法,逐步建立了民主、*等的师生观、现代课程观。

  二、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创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

  高中化学新教材全面渗透了化学课程标准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纬度的三维教育。为此,我们高中化学教师必须要转变观念,改进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创建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创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1、 转变角色,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教师与学生角色的转变:以前,教师是课堂的主角,学生是配角;教师是主动的,学生是被动的。这种角色,导致老师上课一言堂,学生因角色的被动而导致学*缺少主动探究的兴趣,课堂沉闷。教师要变主角为配角,做学生的朋友;变教学为导学,变演讲为参与。学生要变配角为主角,积极发言,大胆质疑,参与讨论,主动探究。师生角色转变后,课堂教学发生了明显变化:师生互动的机会多了,学生思考的空间大了,学生实验的课时多了,学生探究的能力强了,课堂学*气氛活跃了,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密切了。新教材把老教材的“演示实验”内容都改成以“观察·思考”、“活动·探究”、“动手实践”等具有发现学*特征的形式呈现,倡导的是一种全新的教与学的思想,强调的是在获取知识过程中发现、探究、互动与合作。我们的教学活动一定要遵循教材的指导思想,多采用预测性质、实验探索、验证预测、得出结论的教学形式,加强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学生间的交流、师生间的交流,让学生自己去设计试验,亲自动手去做、去探究、去思考,在探究中学*,同时培养了合作意识,提高了实验能力。

  2。不为教材为教材,整合课程资源

  新课标下,教材只是课标的一种呈现形式,因此不要把教材看死,要敢于打破其结构,穿插学*,例如:学*《必修二》有机化学知识完全可和选修《有机化学基础》一块学*。再者,不同版本的教材对相同知识有不同的呈现方式,因此要结合不同版本教材,选自学生最容易接受的版本。

  3。发挥化学学科的特点,充分挖掘以教材为主线的课程资源,进行人文精神教育

  新的高中化学课程在人文精神的培养方面显示了相对其他自然学科独具的优势。挖掘教材中隐性的人文素材,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就化学学科知识本身也寓含着许多人文知识,只要我们教师善于挖掘其中的人文内涵,就会在人文精神教育方面起到潜移默化、画龙点睛的效果。发挥“资料在线”、“历史回眸”“化学前沿”、“身边的化学”等栏目德育功能,塑造学生高尚的品德修养以及对化学之于人类环境、社会进步的正确认识。新教材令人耳目一新,图文并茂,生动形象,以图代文,可读性强。“资料在线”、“历史回眸”“化学前沿”、“身边的化学”栏目常有关于科学家、科研成果、化学发展史、化学与科技、化学与生活等资料介绍,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教育材料。

  三、 课程改革带来的问题

  1、理念的问题:新课程的理念有一个长期的接受过程,一部分老教师接受起来难度较大,要改变二十几年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而年轻教师却又缺乏理性的指导,尝试的过程也阻碍正常教学的开展。

  2、教材的问题:教材容量较以前增多,如果处理不当,很容易给学生带来更大的负担。另外,多种教材的存在,使部分教师感到无所适从。教材安排不尽合理。新课程教材编排存在着先天不足,首先教材编排与学校课时安排存在矛盾,上课只能是四十五分钟一节课,而有不少内容教学中不知如何安排课时才好,讲少了造成教材很难顺利完成,讲多了很难给学生思考探究的余地,再者知识体系不合理,一些只是必修已讲过,选修还要进行重复。

  3。高考的问题:化学2个必修,6个选修,高考中化学占的分值如何,选修模块如何去选择。选修的难度能否保持一致等。

  总之,新的课改让人精神一振,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新的突破,给学生的学*提供了无数的创造空间,确实强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我们要不断的学*,大胆的实践,大胆的创新。在改革中出现问题是难免的,我坚信有全社会的广泛支持,新一轮的改革一定会不断进步,走向成功。

  对于新课改的教学模式,经过一个月以来的实践,老师们已经都耳濡目染,教法也各有千秋。

  课改将*两个月了,各班的课堂展示已逐渐成型,,在课堂教学改革中我摸着石头过河,一路这样走来。下面我就简要谈谈自开学以来我对这个模式的所感、所为、所获、所思与所虑,希望大家能给予我批评与指正。

  一、课堂教学改革的初始阶段。

  初期,学生对于“杜郞口”教学模式很陌生,这时,老师就是学生的拐杖,领着他们强行进入角色。首先从观念上突破,教师要改变观念,学生同样也要改变观念,在军训期间,向学生介绍“杜郎口”教学模式,观看杜郎口教学光盘,实地课堂观摩,让学生充分感受杜郎口的课堂和我们以往课堂的区别,初步认识它的课堂模式;接着从形式上突破,按成绩相当的原则划分小组,以互帮互组的要求编排各小组成员的座位,均衡成绩和组织表达能力选拔小组长。小组建设初步完成,在展示中我让小组内每个成员融入这个小团体中,让组长明白自己是本组的核心人物;要清楚认识到组员的光荣,实际上是他本人的光荣。一个组的成败,关键在组长,帮助组长提高地位和威信。此阶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示范者。初期,我手把手教学生如何预*,怎样做导学案,如何板书,如何讲题,怎样处理小组中的日常事务。在展示时,我面对全班学生,纠正不足之处,以免以后再犯,让学生对课堂展示有一个比较规范全面的认识,为第二阶段的工作做好准备。

  二、课堂教学改革的实战阶段

  因为学生对课堂展示有了比较欧全面的认识,有些展示的比较好的学生给他们树立了的榜样,学生基本能进入角色。我在教学组织上尽量放开,让学生自己单飞,课堂上显得“轻松”不少。分配好各组的展示任务,观看各组的表现,随时关注展示进程。如果遇到展示时的瓶颈-----课文的重难点或比较难以理解的题目时,及时引导,及时补救,给学生鼓劲,让他们有信心完成自己的展示任务。每节课,对展示得好的学生进行表扬,让其他同学来说出他展示的优缺点。既让学生自我对照查找原因,又可以激励展示得好的学生。进过一个月的训练,到现在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大胆展示,还有个别学生展示时不够自信,音量太小,姿态不够规范。

  三 、课堂展示的提高阶段

  经过以上两个阶段的训练,学生在展示面和展示度上都初具规模,但在展示效果上还有很大欠缺。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小组间的合作探究能力欠缺,成绩好的同学对成绩差得同学不能很好的帮扶,导致展示时学生的表现参差不齐,部分学生缺乏自信,不能很好地完成展示任务。其次,就是学生学*的自主性不够,展示时不够积极,走过场,课堂气氛有点沉闷,展示效果不好,效率不高。此阶段要针对这些问题重点解决。

  首先,进一步规范展示。让每个学生明确展示要求,特别是帮助展示较差的学生,及时纠正他们在展示中出现的问题,帮他们分析原因,找感觉,尽快让他们体验到积极展示带来的胜利感,提高他们学*的积极性。

  其次,加大小组合作力度。小组合作是展示课成功的必要条件,只有各组员之间在预*时相互监督,在展示前合力解决疑难问题,展示时合理分配任务,团结一致,同心合力完成本组的展示任务,那么这堂展示课必定能成功。

  最后,重视评价。做到节节评,课堂上的随机评价给学生增强信心,会掀起生与生、组与组之间的竞争意识,激活学生的思维,让他们感觉学*是一件快乐的事。日日评,这是学生的自我评价,让他们明白今天的收获是多少,不足的有那些。周周评,对各个小组进行评价,评出一周之星,进步之星等,给全班同学树立榜样。月月评,这是集体评价,主要是评出小组的优秀组,各小组针对实际情况进行评价。评价的同时还要设置相应的奖励措施。

  以上就是我自开学以来对实践杜郎口教学模式的反思与总结。路,要一步一步地走。对于做得不是很好的地方我会努力地去改进完善。同时,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集思广益是上上策。希望老师们共同探讨实践,把杜郎口教学模式很好地演绎出来。既有形的精彩,也有质的保证!

  新课程改革已经好几个年头了,在这之中,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不断冲击着站在课改浪尖上的教师们。我们曾经困惑,不知所措,但通过学*,我又以新的姿态站在教育前沿。最*,我又认真的学*了一遍《数学课程标准》,通过学*使我认识到我们教师必须更新原有的教学观念,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不断钻研教材,学*新理念、新方法,全面了解自己的学生,切实地完成好教学任务,把自己的教育教学水*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

  一、教师必须要对教材重新认识,改变原有的教学观念

  生活即数学。《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强调了大众数学学*的内容的应用价值——能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需要。因此,我们的数学教学除了系统的数学知识的教学外,还应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调整相应的数学内容,做到生活需要什么样的数学内容,就教学什么样的数学知识,让生活中人们所必须的知识与技能成为数学教学的目标与追求。如:过去我们数学内容中计算有些难,而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计算器、计算机的全面普及,计算难度有所降低,更注重计算的必要性和算理。改变了课程过去“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了课程内容与数学学*生活以及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二、教师必须改变过去的教学模式

  以往的教学,教师往往照本宣科。课堂往往成为教师唱独角戏的舞台,不管学生有无兴趣,仍按陈旧的教学手段、思想强求学生被动接受学*,教师往往是课堂的核心、组织者,学生必须跟着教师的脚步走。而新课程明确指出,教师在课堂中的角色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从指导者转变为组织者、参与者和合作伙伴。教学结构也发生相应变化。应创设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由被动学变为我要学、我想学;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让学生充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自己发现问题,归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规律。总之,要在一堂课中让学生体验整个数学过程,实现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

  三、教师必须改变旧的评价体系

  以往的应试教育注重的是学生学业成绩的好坏,以考试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手段,新的评价体系不仅包括对学生的评价,而且还提出了对教师和学校的评价,不以学期和学年的一次性考试来评定学生,强调对学生在学*过程中进展情况的评价,强调对学生能力与自信心的建立,参与活动的意识和合作学*的精神进行评价。

  总之,对新课标的学*和实施,确实给我的日常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在一次次的动手实践中、在一次次的探索与交流中,学生越发的活泼与可爱,同时也使我和我的学生们在浑然不觉之中感受着知识的滋养。

  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通过这次对《数学课程标准》进一步的深入学*,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不会迷惑、彷徨,我相信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会严格按照新课标的要求,上好每节课。

  前一段时间,我校组织了新课改和新理念的学*,自己感触很深,下面我就谈谈学*新课改后的生物课堂变化。

  1、生物课堂提问应“主动化”,学生学*方式探究化。

  本次课改的一个主要突破口是改变学生的学*方式,由过去被动、机械、僵化的学*方式变为主动、合作、探究式的学*方式。如何实现这一转变,关键是课堂是否能真正交给学生,老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统治者,而是学生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

  例如《影响种子萌发的外界因素》一节进行到种子萌发需要哪些外界因素时,一名学生问到:“老师,我认为种子的萌发不需要阳光,因为我见过农民种小麦、玉米、黄豆等种子时,都是把种子埋入土壤里,种子见不到阳光,都能萌发出来我认为种子萌发需要阳光,因为我们家种胡萝卜种子时,是把种子撒在土壤的表面,用脚一步挨一步地踩即可,并没有埋入土壤内,种子照样萌发。”

  另一名学生紧接着反驳道。需要探究的问题在学生的疑问中产生了。当进行到植物的茎是由胚的哪一部分发育来时,学生说道:“我认为植物的茎是由胚轴发育来的。”

  “不对,植物的茎和叶是由胚芽发育来的。”另一名学生紧追不舍。经过学生的讨论分析,最后老师拿出了正在萌芽的花生种子解决了有争议的问题。

  课改后,在课堂上象上述这种针锋相对的提问情况经常出现,随着问题的提出,学生们的注意力一下子就被吸引到焦点上来了,老师趁机发动全体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探究式的学*方式就这样开始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在激烈的争论分析中,既解决了问题,又学到了知识,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搜集实验材料应"群体化",学生实验活动落实处。

  传统的生物教学中,一个学期下来只安排了少数几个实验,而且也不能全部都做,因为老师没有时间和精力准备实验。实行课改后,实验要求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的能力,不光重视实验的结果,更要重视实验的过程,这样,老师的手脚一下子就放开了,实验材料、用具等发动学生自己准备,学生准备的过程就是学*思考的过程,分析辨别的过程。

  如“植物的开花”一节,学生从田野、路边、山上采集的'各种花朵,汇集在课堂上,极大的丰富了课程资源,各小组之间分工合作,互相观察、解剖,做到资源共享。各种花的形态结构、颜色、气味等学生直观形象生动的掌握了,比老师用语言描述学生*听讲效果要好的多,类似这样的例子还很多,如:学生搜集鼠妇、蚯蚓等,不再一一列举。这种实验方式,注重了实验的全过程,让学生在整个实验活动过程中学会了分工合作,主动参与,学会了观察分析,老师的负担减轻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增强了。

  3、课堂教学应"实际化",解决问题应现实化。

  传统教学往往只重视知识的获得,而对于知识的获得过程和获得知识后的应用重视不够,因此造成死记硬背、机械记忆的学*状况,学到的知识是死知识,不能付诸于实践。这也是本次课改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现在的课堂无论是学生提出问题,还是老师和学生合作学*,都离不开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从身边的生活实际中体会到生物知识的重要性。如:在播种种子之前为什么要浇地、翻地?为什么每个品种都有它固定的播种季节?为什么在小麦的"扬花期"遇到阴雨天会减产?为什么在小麦即将成熟时下一场雨也会造成减产?贮藏粮食时,为什么要晒干?为什么新疆的哈蜜瓜格外甜等等问题,学生*时经常遇到的困惑问题,在课堂上经过讨论、争论、老师帮助解决了,学生的那种成就感、甜蜜感溢于言表。

  4、课堂教学应"情感化",情景交融易升华。

  硬性的说教批评教育往往引起逆反心理,效果事倍功半。课改要求寓教于乐,寓教于情,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例如:在讲保护环境的内容时,从我们身边的环境说起,每个人生活都离不开环境,每种生物生活都离不开环境,整个宇宙只有我们地球有生命存在,在有限的资源里,为了我们人类自己,难道我们还不该保护地球、保护环境吗?

  看看我们身边污染的河流,湖泊中死去的鱼类,看看我们人类由于重金属污染出生的畸形儿,看看我们乱砍乱伐树木造成的恶果;许多珍稀动植物品种濒临灭绝;山洪暴发,洪水泛滥;厄尔尼诺现象频频出现,臭氧层出现空洞,冰川融化等等,这都是由于我们人类无知造成的,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吧:实验用过的小动物要及时放回大自然,路边的一草一木不要随意践踏,要注意保护我们身边的庄稼和树木,它们都凝聚着农民伯伯、林业工人的辛勤汗水等等。这些学生都能够亲眼看到,体会到的东西都包含着很深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在做中体会到整个自然界中人与人,人与动物、植物,动物与植物之间的情感,从而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