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新新教育读书心得体会 (菁华3篇)

首页 / 心得体会 / | 2022-12-02 00:00:00 体会,读书心得,教育

朱永新新教育读书心得体会1

  我们知道,今天的*缺少的不是批评家,不是理论家,而是真正的行动家。而朱永新的新教育实验一开始就自觉地把“行动”二字写在了自己的旗帜上。

  一是营造书香校园。书籍是我们了解历史和认识世界的一个窗口。人类的智慧和文明,只有书籍可以保存。书籍是人类经验教训的结晶,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是采掘不尽的富矿,是走向未来的基石。读书是人类重要的学*方式,是精神的提升和传承必须强化的途径。一个养成了读书*惯的人是一个自由而幸福的人。我们坚信没有书香的校园,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校;没有书香的校园,教育只有一个训练的工具。为扎实推进书香班级建设,各班在教室开设了“图书角”,学生把自己的课外书籍和从学校图书室借来的书籍放在班级供同学交流阅读,并撰写读书心得进行交流,以此养成读书作笔记的好*惯。

  二是师生共写随笔。如果说阅读是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前行的话,那么写作其实是站在自己的肩膀上往上攀登。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为了写的精彩,就必须做得精彩、活得精彩。慢慢养成*惯后,阅读、思考便成为教师和学生的日常生活方式,将会使他们受益终身。为此,我们学校引导学生养成了写日记和摘抄读书笔记的*惯,鼓励学生天天写日记,日记、日记,一日一记;一日不记,不成日记。鼓励教师在每个学案的后面撰写课堂反思,然后时常整合,撰写教学反思。

  三是聆听窗外的声音。现在多数学校实行的是一种关门教育,难以点燃孩子的激情。聆听窗外的声音可以引导师生关心社会,形成多元的价值观,看到一个真实的世界,听到真实的声音,寻找到人生和社会的本真价值和意义。为此,学校组织了多种社团活动,引导学生主动了解国内外大事记,关心时事,热爱时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是培养卓越口才。愿意讲话、敢于讲话、敢于表达思想、能清晰的表达思想,是具有强烈的自信心的表现。自信心对于一个学生来说,是安身立命之本。没有自信心,就难有真正的竞争力。表面上看来是“说”,其实“说”的背后思想,为了说得精彩就必须研究得精彩,否则拿什么去说?而人际间的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恰恰是我们教育里所缺乏的。为此,我们学校启动了小组合作学*的高效学*方式,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各抒己见、思维碰撞;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展示自我,既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树立了学生的自信心。

  五是构筑理想课堂。课堂是学校最重要的教育形式,是学校最重要的舞台,是师生生命展现最重要的一个场所。构筑理想课堂就是指通过创设*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通过在人类文化知识和学生生活体验之间形成有机的联系,实现高效的课堂、追求个性的课堂,从而实现知识、生活和生命的深刻共鸣。比如我校推行的小组合作学*模式,把课堂真正还给了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小主人,变学生要我学为我要学,极大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创设了一个和谐的课堂氛围。

  六是建设数码社区。信息技术革命是新教育的助产婆,是新教育得以实现的桥梁和通道。而建设数码社区就是指通过学校内外网络资源的整合,建设学*型的网络社区,让师生利用网络来进行学*和交流,在实践中培养师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应用能力。为此,学校很多老师利用微信建立了学科群,布置作业,讲解练*,与学生互动成为周末和假期的良好形势,利用双休日和寒暑假课后时间,真正实现“离校不离教”,让教育与爱在空中传递。

  七是推进每月一事。什么是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就是伴随他们的良好的*惯,读书的*惯,思考的*惯,遵守规则的*惯,做事情有计划地*惯,锻炼身体的*惯,感恩的*惯等等。根据心理学*惯养成的规律,新教育通过每月重点培养一个好*惯的方式,在整个中学阶段螺旋式训练,帮助学生养成受益一生的重要*惯。为了让学生练就一手好字,将来受益终身,每天下午小自*,学生会伴随学校提供的精美音乐下,或是临摹字帖,或是一笔一画,周二练*英文,其它时间练*汉字。

  八是缔造完美教室。美国最有影响力的雷夫老师这样说:“一间教室能给孩子们带来什么,取决于教室桌椅之外的空白处流动着什么。相同面积的教室,有的显得很小,让人感到局促和狭隘;有的显得很大,让人觉得有无限伸展的可能。是什么东西在决定教室的尺度——教师。缔造完美教室,要具有完美的班级“价值体系”,以班级文化构建为总体目标,健全班级价值系统。要有富有寓意的班级名称、班级精神、班风、班级愿景、班训、班规、班级活动计划等等;要有有特色新明的文化符号,如“班歌”、“班徽”等,种种班级文化符号要反映班主任老师对学生的期待与祝愿,是有文化的。

  九是研发卓越课程。教室是河道,课程是水流,两者相得益彰,才会涌现教育精彩。课程以人为中心,是师生生命成长的历程。师生共同经历的课程,不是一堆知识的罗列,而是让知识拥有生命的温度,通过一组生命体验的过程,让我们成为具有德行、审美、情感、智慧和能力的人。学校一直倡导:课程即生活。课程的样态决定着学生生活的样态。课程的丰富性决定了生活的丰富性。学*就是生活。课程必须向内扎根,向外开枝散叶,向内向着师生生命的深处,向外迎着周遭的处境。卓越课程应关注现实生活,编织共同生活,实现知识与生活、生命的深刻共鸣,实现“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使命。

  十是家校合作共育。父母不教育孩子,孩子会变坏;父母用错误的方法教育孩子,孩子则可能变得更坏。通常,优秀孩子成为优秀人才的背后,总能找到温馨和谐家庭的影子;同样,一个人形成不健全的人格,也可从其家庭中找到充满冲突和矛盾的因素。家校合作共育是指通过家校互动、亲子共读、新父母学校、家校合作委员会等形式,强化家校共育机制,建立新型的家校合作方式,让父母更多地参与学校生活,引领父母与孩子共同成长,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协同互补、互相促进,最终实现家庭、学校教育的协调发展。

朱永新新教育读书心得体会2

  朱永新教育思想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他指出:教育就是为了人,人文精神的核心是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关注人的发展空间,为了一切的人,我们不仅要关注教师,要关注一切的人,帮助校长,帮助家长,帮助社会上所有的人去发展。无论他是贫困的,还是富贵的,还是愚昧的,还是智睿的,无论他是健全的还是残疾的,都应该为了他们,同时教育为了人的一切,这是我们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人的发展也是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重要组成部分,是值得我们教师去研究,去实践的。

  朱永新新教育的目标:新教育的目标追求就是追求理想,超越自我。只有追求理想,超越自我,才能培养积极的认识态度,才能真正地做到让教师,学生和学校一起成长,我们认为参加我们实验的所有的学校的老师都应该有自己的梦,都应该给自己有一种挑战自我的勇气,有一种超越自我的一种精神。每一个老师,每一个学生都要成功,每个学生都要找到成功的感觉,相当部分的老师和学生都能够成材,最后有大的成就。每个老师都要成长,相当多的人能够成功,有一部分人能够成材,成就。所有实验的人都要感觉到自己在不断地进步,在成长着,成长并快乐着。这是我们追求的一种境界。

  著名教育家朱永新的新教育思想,触发我们去思考,我们在县教育局的极力倡导下,这段时间我认真学*了朱永新老师的《我的教育思想》,体味了朱老师"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建设书香生活环境"等教育内涵。

  一、朱永新新教育思想给我的触动

  1、朱永新老师认为,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发展为起点,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他的新教育思想,引人深思,令人深受启发。

  2、朱老师的新教育认为,理念教育是一种生活方式,学*不应该只是"为将来的工作与生活作准备",教育本该是生活的基本方式,儿童今天在学校里所接受的教育,在为长远的人生与社会理想服务的同时,本身就应该是幸福的生活。新教育强调"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这既是对教育终极意义的思考与追求,也是对当下畸形教育提出疗治的愿望与计划。新教育实验提出"教育幸福",应该是针对现在的一些教育的不良现象和一些"畸形"的教育提出的。

  朱老师新教育理念表明:教育既要满足学生最基本的需要。如安全的需要与被爱的需要等,更要促进学生萌发高层次的需要,如爱他人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社会认可的需要等等。新教育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实现人的"全面和谐的成长",能够让每个受教育者获得成功的智力,整合的智慧,高尚的德性,丰富的情感,在这样的基本理念下,新教育实验提出了让师生与人类的崇高精神对话,相信教师与学生的潜力,重视精神状态、倡导成功体验,教给孩子一生有用的东西,强调个性发展。

  3、朱永新曾说:"我过去是研究教育的。在研究人类教育史的过程中,我发现不管教育怎么变,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活动--阅读都始终没有变过。阅读是教育中最本质的一个活动,那些最伟大的教育思想家毫无例外地都推崇阅读。通过阅读可以获得终生自我学*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拥有了终身学*的兴趣和*惯。

  朱老师认为:阅读是教育最重要的活动,新教育将"营造书香校园"列为首要行动,将阅读细化为若干具体的子项目,有效地解决了不同年级、性格与性别的学生,不同水*与学科的教师分别该读什么和怎么读的问题。通过建设浓郁的阅读氛围、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让阅读成为师生最日常的生活方式,进而推动书香社会的形成。这无疑是对传统教学的一次提升。

  学*朱老师《我的教育思想》,走*他倡导的新教育并作思考判断,愈发增强了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感。

  二、朱永新描述的三重"理想境界"对我的启发

  1、理想课堂第一重境界为:落实有效教育框架,为课堂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朱永新认为:这成为新教育人进行课堂框架研究的起点。"我们希望这个框架,可以成为我们理解课堂的一个工具。"朱永新还认为:这个框架分为教学目标、预*作业、个体学生学*清单和教学板块。"预*"被朱永新称为这个框架的一大特色,"预*是学生独立学*的机会,不应只是为课堂教学做一些准备工作,而应尽可能地针对所有教学目标,是真正的自主学*。"这就重新确立"教为学服务,让学生的学*成为课堂的真正核心"的思想。要让每一分钟都有所计划、富有成效。

  2、理想课堂第二重境界是:发掘知识这一伟大事物内在的魅力。

  朱永新所讲的"知识",不能理解为静态的写在书本上的知识,而要视为一个动词、一个有待重新发现的事物奥秘,以及发现这种奥秘的方法和过程。朱永新认为:优秀的课堂教学,就是要重现这一神奇的发现与创造的过程。核心是智力挑战、思维训练。

  3、理想课堂第三重境界是:知识、社会生活与师生生命的深刻共鸣。

  朱永新认为,理想课堂不会停留于人与知识的对话这一维度,而要展开三重对话:人与知识的对话、人与他者的对话、人与自己的对话。"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说,课堂教学不仅实现了知识的复现,而且也实现了人的复活--师生生命的复活"。

  三、朱永新新教育思想对我的又一启示

  1、新课程改革和教育发展的新要求:今天的教师应该有自己独特教学个性。那就是不人云亦云,有自己独特的教学思路和主张。老师要善于发现自己的个性和业务方面的独到优势,在夯实自己教学能力的基础的同时,培养出自己独特的教育理念和教学个性。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学生个性,要求老师对于自身要有清晰的认识,并善于不断调整自己的定位,在学校环境和个人条件之间寻求*衡。当今教育,教师最缺少的就是独立人格和自由精神,导致培养出的孩子千人一面,缺乏创新能力和独特气质。教学个性本身就意味着创造力。

  2、教师对学生要真正做到一视同仁。一个老师通常要面对几十甚至上百个学生,学生性格有好有坏,成绩有优有劣,能够关注每一个学生,并爱护每个学生,是这一类老师所具备的能力。把学生当学生看,把人当人看,不惟成绩论素质,不惟喜好论好恶,不惟家境论高低。有人说,关注每一个学生,就是要做到关注成绩最差的学生。我想补充一句,关注每一个学生,也要做到关注你最讨厌的学生。

  3、教师应该对学生严而有度。只有这样才能把班级管理得井井有条,有一整套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并善于进行总结和反思。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阶段,难免犯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和错误,所以必须按照学生的言行规范来严格要求他们,又正因为这些缺点错误是难免的,所以对他们的要求应该有度,按照他们的成长规律,给与他们改正缺点错误的时间和机会,不能一味的批评和指责,甚至体罚或变相体罚。老师的管理应该得到学生的尊敬,使学生心服口服,从心底里得到学生的认同。

  总之,通过这段时间的学*,我的教育思想也得到了一次深刻而重大的洗礼。我将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中,以朱永新的新教育理念和思想为我所范,努力学*,进一步学*"我的教育理想",使自己的思想不断进步,工作也有更大的起色

朱永新新教育读书心得体会3

  提到新教育,我对他的了解都是些肤浅的,表面的东西,自己没能真正的走进它,了解它.今年寒假开学有幸拜读了朱永新《新教育》的第一章的一些内容,感觉受益匪浅,这确实是一本可读性很强、很实用的书。文中精彩的思想,磁石一般紧紧地吸引着我,看得我内心激情澎湃,仿佛走进了实验基地,感受到了新教育的魅力。这本书就是一个向导,带着迷茫的我走向了光明。它让我知道了原来自己从事的工作竟然可以如此诗意,如此浪漫。这本书带给我很多的思考。

  一、最欣赏的一句话:只要行动,就有收获。

  朱教授提出新教育四大基本观点,其中有一个基本观点说要重视精神状态倡导成功体验。他引用米卢的一句话说:态度决定一切,并将此改版为“只要行动,就有收获。”

  他说你去做,你就行;你去做,你就能成功。是啊,在人生的旅途中面对太多的理想,一路走过,我们总是实现的少,憧憬的多,人之惰性阻碍着自我的超越。我们不要太多的口号,我们需要的是行动,记住朱教授的话,只要行动,就有收获。我们的人生也会因为我们的行动而变得异常精彩!哪就让我们从此刻行动起来吧!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二、最需要执行的一句话:只有坚持,才有奇迹

  我觉得朱教授的这句话让我对教育有了新的认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本身就是一项需要我们坚持的工作。我们也只有坚持才能看到我们意想不到的奇迹。所以在以后的教育工作中,我希望自己能持之以恒的去做一些事情,不要急也求成,给孩子,也给自己一个腾飞的时间。蹲下是为了更强有力的跳起!

  三、感受最深的是没有教师的幸福,永远不会有学生的快乐

  《新教育》把教师的发展看作是学校发展的起点,一切为了教师,为了一切教师,为了教师的一切!让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同成长,让教师和学生共同享受教育的幸福。学校管理最最灵魂最最核心的东西就是用教师的专业发展带动学校的发展,影响学生的成长。如果没有教师的成长,则永远不会有学生的成长,如果没有教师的快乐,那就永远不会有学生的快乐。我都不快乐,我会让你快乐吗?如果教师他不能充满激情地去拥抱他的教育生活,那么何谈教育幸福?何谈学生的快乐呢?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阅读让我们精神起来!因此,我们教师应该把阅读当成一个*惯,就像每天吃饭喝水一样。每天读,每天都有收获 ,在收获中成长,再收获中快乐。自己快乐了,孩子何尝不快乐呢!

  为师者,不断提升自己,用“心”阅读,用“心”教学,用“心”总结!让我们和学生在教育过程*同成长,共同享受教育的幸福。


朱永新新教育读书心得体会 (菁华3篇)扩展阅读


朱永新新教育读书心得体会 (菁华3篇)(扩展1)

——朱永新新教育读后感 (菁华3篇)

朱永新新教育读后感1

  很久没有乘公交车了,今天,摩托车坏了,我又爬上了久违的5路(中医院——农工商)。由于早上起来的早,睡意还没有散去,于是,一路打起瞌睡起来。

  “奶奶,坐这儿!”一阵稚嫩的声音让我清醒了过来。汽车已经开到了狮山路口。上来了一老一少,小的八九岁,扎一条马尾,虽然瘦瘦的,但两只眼睛亮亮的。老的五十来岁,背着书包,粉红的书包被有点驼的背背着,显得有点扎眼。

  透过车窗的阳光格外的灿烂,小女孩自顾自地玩起了手影游戏,一会儿是展翅高飞的小鸟,一会儿是晃动脑袋的小狗,笑脸和阳光一样灿烂。手臂上别着三条杠,白衬衫格子裙,一看就知道,那是我们海师附小的。奶奶一直背着书包,坐在旁边的凳子上看着孩子乐呵呵的,也是一脸的灿烂。

  汽车到站了,奶奶依旧背着书包,小女孩牵着奶奶的手,蹦蹦跳跳,小辫儿一摇一晃,地上的`那个影子也快乐地一摇一晃。“小姑娘,你几年级了?”看到自己学校的孩子,总有几分亲切感。“二年级。”“哦,奶奶每天送的呀!”“是啊,路远,又不放心一个人走。”奶奶接过话说。奶奶依旧背着书包,一直牵着孩子的手,送到了不能再送的地方。

  路途远,奶奶跟着车送孩子,也许让人无话可说,因为现在的路上,汽车摩托车实在太多,交通安全的确很重要,一个二年级的孩子有个人接送,也许还能说得过去。但是每到星期二导护时,我留心了一下,三年级,四年级,甚至五、六年级的学生,由爷爷、奶奶背书包的大有人在,说实话,我很想跟那些爷爷、奶奶说:让孩子自己背书包吧!

  让孩子从小学会承担,小时候能承担自己书包的重量,长大后,才能肩挑起属于自己的责任。他们不应该是温室里的花朵,而应该是阳光下展翅的小鹰。让孩子在成长中承担自己应该承担的东西,那是一种锻炼,大人又怎能替代这种锻炼?

  背起书包,在阳光下快乐奔跑,这才是属于我们孩子的风景。

朱永新新教育读后感2

  《新教育》读后感,由收集,希望有关于《新教育》读后感的这篇文章《新教育》读后感能对您有所帮助!

  冯家沟学校何慧云最初知道“新教育”这个词是在20xx年,在局长和校长带领下,我们去石家庄市新教育实验学校去学*,听了晨诵课、绘本课、还观看了新教育成果展示,很受启发。之后校长又给我们买了朱永新的《新教育》一书,细读了以后对新教育实验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的事业发展为起点,以六大行动为途径,帮助教师和学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其基本思想是:

  一、新教育的核心理念: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

  二、新教育的价值取向:“只要行动,就有收获”,“只有坚持才有奇迹”。

  三、四种精神:1、追求理想的执着精神。2、深入现场的田野精神。3、共同前行的合作精神。4、悲天悯人的公益精神。

  四、五大理念:1、无限相信学生与教师的潜力。2、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3、重视精神状态,倡导成功体验。4、强调个性发展,注重特色教育。5、让师生与人类的崇高精神对话。

  五、四大改变:1、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2、改变学生的生存状态。3、改变学校的发展模式。4、改变教育的科研范式。

  六、六大行动:1、营造书香校园。2、师生共写随笔。3、聆听窗外声音。4、培养卓越口才。5、构筑理想课堂。6、建设数码社区。通过阅读和学校的实验有以**会:朱永新教授认为,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他说,在学校就要读书,读书就意味着教育,学校就是一个师生共同读书的乐园。而学生读书的兴趣与水*又直接受教师的读书兴趣与水*的影响。教师读书不仅是学生读书的前提,而且是整个教育的前提。“晨诵—午读”(包括晨诵、读写绘、整本书阅读)这一儿童生活方式课程是新教育实验在我校开发较早也是迄今为止最为成熟的一个项目,无论是那些开启黎明的美丽诗歌,还是那一本本被反复甄选出来的经典著作,都被孩子们、甚至我们老师深深的喜爱、着迷。让孩子们能在他们的童年和这些美好而永恒的经典相遇,让这些经典为孩子们铺展一个丰厚广阔的智力背景,这正是儿童课程的真正价值所在,也是我学*感受最深的一点。另外,朱永新教授认为,教育与理想是一对孪生兄弟。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人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体,人不同于其他动物的重要特点是人的精神性。教育的理想境界是:成为学生享受成长快乐的理想乐园,成为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的舞台,成为学校提升教育品质的理想*台,成为学生、教师、学校共同反战的理想空间。人的理想层次越高,成就也就越大。我认为,我们每位老师都应该为自己设置一个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才能不断增强责任意识和使命感,才能不断进行自我挑战,与理想坚守,以智慧的行动、坚韧的行动,追求教育理想。就像新教育说的那样,只要行动就有收获,只有坚持才有奇迹。教育永远没有最好,教育只有在永无止境的探索中建构自我,在永不停步的发展中壮大自我,教育永远是一个美丽的梦,是我们每个教育人拥有的梦,我将与新教育这艘航船同行,共同追寻教育之梦,让教师与学生真正能够过上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朱永新新教育读后感3

  《新爱的教育》一书系作者戴晨志先生引述倪美英老师的教学心得,阐述快乐教学的理念,对个人在教育子女和从事教学时有许多启示。

  “快乐教学”一直是个人向往的教学情境。孩子在快乐的时候,他学任何东西都比较容易;但在情绪低落、精神紧张状态下,他的信心会减弱,所以唯一的方法是,先把他们的情绪调到快乐、自信、专注,然后再开始学*。所以教育的目的,应该是让孩子成为一个快乐的人。

  如果,一个孩子面对的是一位严厉的、总是斥责他的老师,即使你真的很关心他,他对你所说的要求的也会厌倦,我们常听到一些抱怨:我爱他,但我又恨他不成器”;我真的受不了,他学什么都这么慢,又不专心”,可能我们花了很多心血在他们身上,但孩子仍然没有改变,为什么呢?

  我认为,孩子若在友好、亲昵和鼓励的气氛中学*,不但可以增加孩子对父母、老师的信任感,而且学*效果会更好。相信大多数人都会有这种经验,在一个班级里,成绩好的同学总会受到老师的宠爱,而这种宠爱又促使他们成绩更好。究竟是成绩好而受到宠爱,还是因为受到宠爱而成绩好?

  爱,我们人人都有,但爱和有目的的教育,则需要一些耐心、技巧。做为一个快乐的教育者,我觉得应时时提醒自己不要在自己情绪很糟时教育孩子,这时,很容易把情绪发泄到孩子身上。而当孩子在情绪低落时,开始或强迫他学*。也常会因根据不好的教育效果,而误认孩子的天赋太差。

  在教育过程中,应该努力去营造快乐、鼓励的气氛,让孩子有实现感和成就感。而且努力做一个乐观、快乐的人。一个快乐的人,多半看到的是孩子的优点;而一个不快乐的'人,多半看到的是孩子的缺点。

  圣经上说:“只要你相信,你所信的一切,对你来说,就是可能的,只要有芥籽那样大的信心,也可以移动一座山”,所以,培养和教育的信念就是:让孩子的潜能得以开发,让他成为一个对别人有益,而自己也快乐富足的人。


朱永新新教育读书心得体会 (菁华3篇)(扩展2)

——朱永新新教育读书心得 (菁华3篇)

朱永新新教育读书心得1

  提到新教育,我对他的了解都是些肤浅的,表面的东西,自己没能真正的走进它,了解它.今年寒假开学有幸拜读了朱永新《新教育》的第一章的一些内容,感觉受益匪浅,这确实是一本可读性很强、很实用的书。文中精彩的思想,磁石一般紧紧地吸引着我,看得我内心激情澎湃,仿佛走进了实验基地,感受到了新教育的魅力。这本书就是一个向导,带着迷茫的我走向了光明。它让我知道了原来自己从事的工作竟然可以如此诗意,如此浪漫。这本书带给我很多的思考。

  一、最欣赏的一句话:只要行动,就有收获。

  朱教授提出新教育四大基本观点,其中有一个基本观点说要重视精神状态倡导成功体验。他引用米卢的一句话说:态度决定一切,并将此改版为“只要行动,就有收获。”

  他说你去做,你就行;你去做,你就能成功。是啊,在人生的旅途中面对太多的理想,一路走过,我们总是实现的少,憧憬的多,人之惰性阻碍着自我的超越。我们不要太多的口号,我们需要的是行动,记住朱教授的话,只要行动,就有收获。我们的人生也会因为我们的行动而变得异常精彩!哪就让我们从此刻行动起来吧!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二、最需要执行的一句话:只有坚持,才有奇迹

  我觉得朱教授的这句话让我对教育有了新的认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本身就是一项需要我们坚持的工作。我们也只有坚持才能看到我们意想不到的奇迹。所以在以后的教育工作中,我希望自己能持之以恒的去做一些事情,不要急也求成,给孩子,也给自己一个腾飞的时间。蹲下是为了更强有力的跳起!

  三、感受最深的是没有教师的幸福,永远不会有学生的快乐

  《新教育》把教师的发展看作是学校发展的起点,一切为了教师,为了一切教师,为了教师的一切!让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同成长,让教师和学生共同享受教育的幸福。学校管理最最灵魂最最核心的东西就是用教师的专业发展带动学校的发展,影响学生的成长。如果没有教师的成长,则永远不会有学生的成长,如果没有教师的快乐,那就永远不会有学生的快乐。我都不快乐,我会让你快乐吗?如果教师他不能充满激情地去拥抱他的教育生活,那么何谈教育幸福?何谈学生的快乐呢?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阅读让我们精神起来!因此,我们教师应该把阅读当成一个*惯,就像每天吃饭喝水一样。每天读,每天都有收获 ,在收获中成长,再收获中快乐。自己快乐了,孩子何尝不快乐呢!

  为师者,不断提升自己,用“心”阅读,用“心”教学,用“心”总结!让我们和学生在教育过程*同成长,共同享受教育的幸福。

朱永新新教育读书心得2

  “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这是一直以来,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提醒我们青年教师在工作之余需要不断进行自我充电学*。只有读书,才能拥有源头活水;只有读书,我们才能生成新的智慧。

  假期里,我潜心研读了朱永新写的《新教育》一书。读后,感觉一种清新的气息扑面而来,带我缓缓上升,我感觉自己站得高了,视野更开阔了。经过反复阅读后,我才初步了解了什么是新教育?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的专业发展为起点,以六大行动为途径,帮助教师和学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新教育首先是一个变革的梦想,一种成长的激情。提倡晨诵、午读、暮省的儿童生活方式。“晨诵、午读、暮省”是新教育实验倡导的一种回归朴素的生活方式,也是新教育实验所倡导的“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完整体现。

  新教育实验有一些基本的核心理念和价值追求,最最显著的特点是帮助教师层,新教育的六大行动,就是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双语口才训练、建设数码社区和构筑理想课堂。这六大行动,意在推动整个的数字教育推进,推动教师的成长。

  朱教授说,新教育实验初始阶段的理念尚未形成,但他相信实践出真知,也出理论。事实上,他一刻也没有放松过新教育实验的理论构建。现在,新教育实验的核心理念已经形成。这些理论不但来自实践又指导实践,而且呈现出思辨性和丰富性的特点。

  “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朱教授认为,教育目的本来就是为了人的发展,人文精神的核心是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关注人的发展空间。要关注学生和教师、校长、家长以及社会上所有人的发展。新教育实验的目标是“追求理想,超越自我”。他认为,参加新教育实验的所有学校的教师都应该有自己的梦,都应该给自己一种挑战自我的勇气,一种超越自我的精神。新教育实验的价值取向是“行动”,只要行动,就有收获。

  “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朱教授说,目前以成败论英雄、以金牌论英雄、以升学多少论英雄的观点是错误的。新教育实验行动方案的关键是,教一些学生一辈子真正有用的东西。朱永新说自己是苏州大学毕业的,但他并不认为自己比北大、清华的学生差。他说,他甚至可以到北大、清华去做教师、做教授。关键是怎么样让学生有一个真正辉煌的明天,而不仅仅是辉煌的今天。

  “重视精神状态,倡导成功体验”。朱永新对精神的作用高度重视,甚至有点儿夸大。他认为,死人与活人的最大区别就是死人的精神不再存在了。他说,有的人虽然活着,但精神不行,生不如死,与死人没有什么两样。这正应了诗人臧克家的一句诗:“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诗人虽然另有寓意,但朱永新却借此说明精神的重要性。重视精神,就要让人们不断地感受成功,从而不断地相信自我,不断地挑战自我,从一个成功走向另一个成功。

  “强调个性发展,注重特色教育”。朱永新说,特色并不意味着圆满,但特色就是卓越。企业如此,学校如此,凡事莫不如此。去年美国的《时代周刊》评选了世界上九大新兴科技城市,苏州是唯一入选的亚洲城市。那么,能说苏州就是亚洲最好的城市吗?当然不能。但苏州有它的特色,它是一个把传统和现代结合得非常完美的城市,它有一体两翼的城市格局,又有2500多年的文化底蕴,是外商投资的聚集地。学校也是这样,没有自己的特色,是谈不上辉煌的。

  “让师生与人类崇高精神对话”。朱永新认为,如果说当今的教育对人的问题已经开始关注的话,那么,真正对于人类的问题,对于人类的命运,对于人类文化的发展延续,对于文明的进程,却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文明有可能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或者说在我们这一代教育者的手里走向衰落。我们经常说文化的发展是人类发展和延续的根基。要想让我们的孩子、教师能够真正地融入社会,真正地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正义感,就要与人类崇高精神对话。他认为,阅读中外名著是对话的最好途径之一。

  真正的教育就应该像新教育,让孩子们快乐地读书,健康地成长,关键是培养孩子的兴趣与*惯,教给孩子一生有用的东西。真正的学*不是在课堂里学到的知识,而是今后的学*的能力与阅读的*惯。

  这本书读完后,面对着新的一轮的教学,我又有了一股子大干一场的劲头。每一天都是新的,每一个孩子都是那么的可爱,每一节课都有收获,每一次与孩子的交流都是那么的开心。当然也有课上得不理想,孩子调皮捣蛋、不认真学*的时候,但那时的自己总有更多的耐心,面对挫折的勇气和跌倒了爬起来的力量。

  教育是一项崇高的事业,其崇高建立于对每一颗稚嫩生命的呵护和关爱,对每一份生命尊严和质量的扶植,对每一颗纯洁心灵的理解和尊重。当教育被世俗的功利污染时,许多学校的课桌有了,精神没了,楼房高了思想矮了,纯粹、人文、博爱、----这些教育的本真被滚滚红尘淹没了,新教育就是教育的本质,是应该被还原的教育梦想。

  在成长的路上,我们和孩子同行,一起去晨诵,一起去读,去写,去绘,一起去融入诗歌,融入童话,融入每一个课堂。在路上,我们收获着喜悦,收获着幸福。

  相信岁月,相信种子,相信孩子,相信老师,相信家长,只要行动,就有收获,只要坚持,就有奇迹!

朱永新新教育读书心得3

  从事教育工作十几年的时间了,不,是*二十年了。一直认为自己是喜欢这项工作的人,而且心中也一直有着自己的教育想法(以前从未想过,这就是我的教育理想):做个好老师。于是充满热情地在这条路上辛苦地但是极其愉快地前行着。感受着教育事业的快乐,享受着教育工作的幸福,而且一直在努力提高自己做好这份工作的能力,不知不觉中给自己一个定位:要做一个优秀的领跑人。(当然是在当地,但这也很了不起吧。)

  读了朱永新的《新教育》,让我更加自信地感受到,原来我是一个有着教育理想的人。

  文摘:教育与理想是一对孪生兄弟。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人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体,人不同于其他动物的重要特点是人的精神性。人的精神性注定人不仅仅是为了当下而活着,支撑人活着的往往是理想,而人的生命价值,也往往与理想有着密切的关系。宋代哲学家张载说过:“志大,则才大,事业大;志久,则气久,德性久。”西方心理学的研究阳性表明,人的成就与理想有着直接的关系。人的理想层次越高,成就也就越大。

  与理想相伴的另一个词汇,就是坚守。我一直用“戴着镣铐跳舞”来形容我对于坚守教育理想的理解。坚守理想,就要耐得住寂寞,就要淡泊宁静,就要相信未来。

  不要以为教师在三尺讲台上没有什么作为,他影响着几十个生命!一个教师,如果能够真正地影响几个学生的生命,真正地走进他们的心灵,真正地成为学生生命中的“贵人”,他的生命就是非常有价值的了。

  当你无法改变社会,无法改变别人的时候,你唯一可以改变的就是自己。而只要你真正地改变自己,其实你就是在改变别人,就是在改变社会。

  时常思考为什么有那么多教师享受不到职业的快乐,为什么自己能够如此衷情于教育工作,每天还心甘情愿地花很多时间读书、学*、克服困难去学校听课,愿意思考教育现象,研究教育问题,原以为就是因为我是喜欢教育工作的,现在看来,原来不止如此啊,我是有教育理想的人,《新教育》让我感觉到自己似乎是崇高的,所以我愿意为此而付出,而且由衷地、快乐地付出着,为此而感觉到生活的充实,思考的幸福。看来,有理想真是一件重要的事。


朱永新新教育读书心得体会 (菁华3篇)(扩展3)

——朱永新新教育读书心得体会优选【十】篇

  朱永新新教育读书心得体会 1

  我们知道,今天的中国缺少的不是批评家,不是理论家,而是真正的行动家。而朱永新的新教育实验一开始就自觉地把“行动”二字写在了自己的旗帜上。

  一是营造书香校园。书籍是我们了解历史和认识世界的一个窗口。人类的智慧和文明,只有书籍可以保存。书籍是人类经验教训的结晶,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是采掘不尽的富矿,是走向未来的基石。读书是人类重要的学*方式,是精神的提升和传承必须强化的途径。一个养成了读书*惯的人是一个自由而幸福的人。我们坚信没有书香的校园,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校;没有书香的校园,教育只有一个训练的工具。为扎实推进书香班级建设,各班在教室开设了“图书角”,学生把自己的课外书籍和从学校图书室借来的书籍放在班级供同学交流阅读,并撰写读书心得进行交流,以此养成读书作笔记的好*惯。

  二是师生共写随笔。如果说阅读是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前行的话,那么写作其实是站在自己的肩膀上往上攀登。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为了写的精彩,就必须做得精彩、活得精彩。慢慢养成*惯后,阅读、思考便成为教师和学生的日常生活方式,将会使他们受益终身。为此,我们学校引导学生养成了写日记和摘抄读书笔记的*惯,鼓励学生天天写日记,日记、日记,一日一记;一日不记,不成日记。鼓励教师在每个学案的后面撰写课堂反思,然后时常整合,撰写教学反思。

  三是聆听窗外的声音。现在多数学校实行的是一种关门教育,难以点燃孩子的激情。聆听窗外的声音可以引导师生关心社会,形成多元的价值观,看到一个真实的世界,听到真实的声音,寻找到人生和社会的本真价值和意义。为此,学校组织了多种社团活动,引导学生主动了解国内外大事记,关心时事,热爱时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是培养卓越口才。愿意讲话、敢于讲话、敢于表达思想、能清晰的表达思想,是具有强烈的自信心的表现。自信心对于一个学生来说,是安身立命之本。没有自信心,就难有真正的竞争力。表面上看来是“说”,其实“说”的背后思想,为了说得精彩就必须研究得精彩,否则拿什么去说?而人际间的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恰恰是我们教育里所缺乏的。为此,我们学校启动了小组合作学*的高效学*方式,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各抒己见、思维碰撞;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展示自我,既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树立了学生的自信心。

  五是构筑理想课堂。课堂是学校最重要的教育形式,是学校最重要的舞台,是师生生命展现最重要的一个场所。构筑理想课堂就是指通过创设*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通过在人类文化知识和学生生活体验之间形成有机的联系,实现高效的课堂、追求个性的课堂,从而实现知识、生活和生命的深刻共鸣。比如我校推行的小组合作学*模式,把课堂真正还给了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小主人,变学生要我学为我要学,极大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创设了一个和谐的课堂氛围。

  六是建设数码社区。信息技术革命是新教育的助产婆,是新教育得以实现的桥梁和通道。而建设数码社区就是指通过学校内外网络资源的整合,建设学*型的网络社区,让师生利用网络来进行学*和交流,在实践中培养师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应用能力。为此,学校很多老师利用微信建立了学科群,布置作业,讲解练*,与学生互动成为周末和假期的良好形势,利用双休日和寒暑假课后时间,真正实现“离校不离教”,让教育与爱在空中传递。

  七是推进每月一事。什么是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就是伴随他们的良好的*惯,读书的*惯,思考的*惯,遵守规则的*惯,做事情有计划地*惯,锻炼身体的*惯,感恩的*惯等等。根据心理学*惯养成的规律,新教育通过每月重点培养一个好*惯的方式,在整个中学阶段螺旋式训练,帮助学生养成受益一生的重要*惯。为了让学生练就一手好字,将来受益终身,每天下午小自*,学生会伴随学校提供的精美音乐下,或是临摹字帖,或是一笔一画,周二练*英文,其它时间练*汉字。

  八是缔造完美教室。美国最有影响力的雷夫老师这样说:“一间教室能给孩子们带来什么,取决于教室桌椅之外的空白处流动着什么。相同面积的教室,有的显得很小,让人感到局促和狭隘;有的显得很大,让人觉得有无限伸展的可能。是什么东西在决定教室的尺度——教师。缔造完美教室,要具有完美的班级“价值体系”,以班级文化构建为总体目标,健全班级价值系统。要有富有寓意的班级名称、班级精神、班风、班级愿景、班训、班规、班级活动计划等等;要有有特色新明的文化符号,如“班歌”、“班徽”等,种种班级文化符号要反映班主任老师对学生的期待与祝愿,是有文化的。

  九是研发卓越课程。教室是河道,课程是水流,两者相得益彰,才会涌现教育精彩。课程以人为中心,是师生生命成长的历程。师生共同经历的课程,不是一堆知识的罗列,而是让知识拥有生命的温度,通过一组生命体验的过程,让我们成为具有德行、审美、情感、智慧和能力的人。学校一直倡导:课程即生活。课程的样态决定着学生生活的样态。课程的丰富性决定了生活的丰富性。学*就是生活。课程必须向内扎根,向外开枝散叶,向内向着师生生命的深处,向外迎着周遭的处境。卓越课程应关注现实生活,编织共同生活,实现知识与生活、生命的深刻共鸣,实现“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使命。

  十是家校合作共育。父母不教育孩子,孩子会变坏;父母用错误的方法教育孩子,孩子则可能变得更坏。通常,优秀孩子成为优秀人才的背后,总能找到温馨和谐家庭的影子;同样,一个人形成不健全的人格,也可从其家庭中找到充满冲突和矛盾的因素。家校合作共育是指通过家校互动、亲子共读、新父母学校、家校合作委员会等形式,强化家校共育机制,建立新型的家校合作方式,让父母更多地参与学校生活,引领父母与孩子共同成长,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协同互补、互相促进,最终实现家庭、学校教育的协调发展。

  朱永新新教育读书心得体会 2

  朱永新的《新教育之梦》,初步了解了他的教育理想。读朱永新的《新教育》,我对新教育的理论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感受颇深。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的事业发展为起点,以六大行动为途径,帮助教师和学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从师范院校走进中小学校园的年轻老师,都满怀教育的理想:按照自己对“教室”的定义,打造和学生一起快乐成长的“完美教室”。和学生共同学*,教学相长,体验成长的汗水与欢笑。

  可是教育的现实很残酷,因此对教育理想的坚守就很悲壮。坚守内心教育理想的老师们,要么为理想英勇地死去,要么为理想卑贱地活着。在现实面前输得一塌糊涂,理想被生活磨得面目全非。

  于是,大多数老师更会选择一种更适应现实的方式:为了生存和生活而背叛心灵,放弃理想。相信每个走进教师职业的人都曾拥有过教育的理想,那个时候我们很年轻,不成熟,在残酷的现实中,那个理想太过遥远,来不及努力就已经成熟了。成熟就意味着放弃,放弃掉有过的美好理想,然后我们就这样没心没肺地活着。

  一直怀揣的梦想,难道就是人生的枷锁?放弃梦想,却又心有不甘。谁能够告诉我们,这种悲壮的坚守,价值何在?教育理想之路,究竟在何方?

  毕淑敏在《蓝色天堂》中说,旅行是一种学*,它给你用一双婴儿的眼睛去看世界,去看不同的社会,让你变得更宽容,让你理解不同的价值观,让你更好地懂得去爱、去珍惜。旅行让你以另外一种身份开始一种新的生活,进行新的尝试,让你重新发现自己。

  其实,学*也是一种旅行,从一个已知世界到未知世界的旅行。学*是一种相遇,是对话,与陌生世界、他人相遇,与自己相遇;与新的世界对话,与新的他人对话,与新的自己对话。康德写过一篇文章《什么是学*》,福柯也写过一篇文章《什么是学*》,他们都认为学*是与客观世界的对话,与他者的相遇和对话,与自己的相遇和对话。按照这些关于学*的理论,我们就会发现,学*也是一种旅行。

  旅行既要费钱,很多时候还很费力,但是人们还是乐此不疲,因为旅行从来都是旅行者心甘情愿的选择。那么,什么时候,学生的学*能够像旅行一样,让学生再苦再累也愿意主动投入呢?我们不断地进行着教育改革,但是对于发挥学生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始终没有找到真正有效的方法。

  现代心理学和无数的教育实践证明,兴趣是推动孩子探索和学*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动力。各种各样的教学模式大都是形式上的改变,并不能从根本上激发和保持学生持续的学*兴趣。那么,学生的学*兴趣应该来自哪里呢?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内容的兴趣。”没有兴趣就没有学*。教师通过挖掘学科知识内容本身的魅力,以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打开学生的视野,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对学科内容的深入探究中获得丰富与充实,这种兴趣与快乐才具有持续的力量。很多成功人士往往能够将这种乐趣保持一生。当一个人能够终身坚持下去的时候,自然就可以达到极致,达到那个领域最顶级的水*。

  爱是因为喜欢,喜欢是因为兴趣。对于学生来说,没有兴趣就没有学*。在语文、历史、经济、政治、哲学这些富有人文精神的学科教学中,背诵,默写,抄写,填空,照本宣科的讲解,标准化的试题答案,我们看到了这些扼杀学生学*兴趣,只是有助于直接提升考试分数的方式成为经验大行其道的时候,就可以明白现在的学生为什么越来越不喜欢课堂,越来越不喜欢学*。即使被迫坐在教室里,做出了学*的姿态,其实并没有真正的学*。也许我们都应该思考一个教育的根本问题:如何让学*真正地发生?

  在哲学课堂上,我给学生讲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特别提到人类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学*不仅仅只是学生时代的事情,而是伴随终身的一种生活方式。即使大学毕业找到工作了,工作也只是新的学*的开始。有学生惊叹说:那这辈子岂不太痛苦了!

  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如果对学*是痛苦的体验,即使学生在考试中获得了分数,这种方式也需要反思和改进。对于教育而言,更可怕的是,在学海无涯苦作舟的观念指导下,我们认定学*本来就是一个吃苦的过程,于是不断强化学生这种痛苦的体验。

  西方成功学曾经有一个理论,是说人的差别在于业余时间,而一个人的命运决定于晚上8点到10点之间。每晚抽出2个小时的时间用来阅读、进修、思考或参加有意的演讲、讨论,你会发现,你的人生正在发生改变,坚持数年之后,成功会向你招手。这种业余时间的学*往往效果特别好,因为是在用中学,而且出于自己心甘情愿,没有任何人强迫。

  在互联网、在线教育、各种社群爆炸的时代,我们最不缺的.就是学*渠道、学*资源了,可以选择的学*方式非常多,而且门槛还很低。这个时候,只要你想学*,机会随时就在你手上。关键是你愿不愿意学*,学*的过程是不是快乐而有真正的收获。

  我们的社会已经进入手机互联网的时代,可是我们的教育确实还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知识的传授,方式的训练,已经越来越失去传统意义上的价值,我们的教育需要进入通过思维和视野培养学生主动学*的*惯,让学生感受学*的充实与快乐,以激活学生学*与成长的内在动力作为教育发展的方向。

  通过阅读《新教育》深刻体会到了朱永新教师的教育理念,我将在今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以朱永新的新教育理念和思想为指引,努力提高课堂教育效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让我们和学生共同成长,共同享受教育的幸福!

  朱永新新教育读书心得体会 3

  朱永新的《新教育之梦》,初步了解了他的教育理想。读朱永新的《新教育》,我对新教育的理论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感受颇深。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的事业发展为起点,以六大行动为途径,帮助教师和学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从师范院校走进中小学校园的年轻老师,都满怀教育的理想:按照自己对“教室”的定义,打造和学生一起快乐成长的“完美教室”。和学生共同学*,教学相长,体验成长的汗水与欢笑。

  可是教育的现实很残酷,因此对教育理想的坚守就很悲壮。坚守内心教育理想的老师们,要么为理想英勇地死去,要么为理想卑贱地活着。在现实面前输得一塌糊涂,理想被生活磨得面目全非。

  于是,大多数老师更会选择一种更适应现实的方式:为了生存和生活而背叛心灵,放弃理想。相信每个走进教师职业的人都曾拥有过教育的理想,那个时候我们很年轻,不成熟,在残酷的现实中,那个理想太过遥远,来不及努力就已经成熟了。成熟就意味着放弃,放弃掉有过的美好理想,然后我们就这样没心没肺地活着。

  一直怀揣的梦想,难道就是人生的枷锁?放弃梦想,却又心有不甘。谁能够告诉我们,这种悲壮的坚守,价值何在?教育理想之路,究竟在何方?

  毕淑敏在《蓝色天堂》中说,旅行是一种学*,它给你用一双婴儿的眼睛去看世界,去看不同的社会,让你变得更宽容,让你理解不同的价值观,让你更好地懂得去爱、去珍惜。旅行让你以另外一种身份开始一种新的生活,进行新的尝试,让你重新发现自己。

  其实,学*也是一种旅行,从一个已知世界到未知世界的旅行。学*是一种相遇,是对话,与陌生世界、他人相遇,与自己相遇;与新的世界对话,与新的他人对话,与新的自己对话。康德写过一篇文章《什么是学*》,福柯也写过一篇文章《什么是学*》,他们都认为学*是与客观世界的对话,与他者的相遇和对话,与自己的相遇和对话。按照这些关于学*的理论,我们就会发现,学*也是一种旅行。

  旅行既要费钱,很多时候还很费力,但是人们还是乐此不疲,因为旅行从来都是旅行者心甘情愿的选择。那么,什么时候,学生的学*能够像旅行一样,让学生再苦再累也愿意主动投入呢?我们不断地进行着教育改革,但是对于发挥学生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始终没有找到真正有效的方法。

  现代心理学和无数的教育实践证明,兴趣是推动孩子探索和学*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动力。各种各样的教学模式大都是形式上的改变,并不能从根本上激发和保持学生持续的学*兴趣。那么,学生的学*兴趣应该来自哪里呢?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内容的.兴趣。”没有兴趣就没有学*。教师通过挖掘学科知识内容本身的魅力,以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打开学生的视野,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对学科内容的深入探究中获得丰富与充实,这种兴趣与快乐才具有持续的力量。很多成功人士往往能够将这种乐趣保持一生。当一个人能够终身坚持下去的时候,自然就可以达到极致,达到那个领域最顶级的水*。

  爱是因为喜欢,喜欢是因为兴趣。对于学生来说,没有兴趣就没有学*。在语文、历史、经济、政治、哲学这些富有人文精神的学科教学中,背诵,默写,抄写,填空,照本宣科的讲解,标准化的试题答案,我们看到了这些扼杀学生学*兴趣,只是有助于直接提升分数的方式成为经验大行其道的时候,就可以明白现在的学生为什么越来越不喜欢课堂,越来越不喜欢学*。即使被迫坐在教室里,做出了学*的姿态,其实并没有真正的学*。也许我们都应该思考一个教育的根本问题:如何让学*真正地发生?

  在哲学课堂上,我给学生讲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特别提到人类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学*不仅仅只是学生时代的事情,而是伴随终身的一种生活方式。即使大学毕业找到工作了,工作也只是新的学*的开始。有学生惊叹说:那这辈子岂不太痛苦了!

  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如果对学*是痛苦的体验,即使学生在考试中获得了分数,这种方式也需要反思和改进。对于教育而言,更可怕的是,在学海无涯苦作舟的观念指导下,我们认定学*本来就是一个吃苦的过程,于是不断强化学生这种痛苦的体验。

  西方成功学曾经有一个理论,是说人的差别在于业余时间,而一个人的命运决定于晚上8点到10点之间。每晚抽出2个小时的时间用来阅读、进修、思考或参加有意的演讲、讨论,你会发现,你的人生正在发生改变,坚持数年之后,成功会向你招手。这种业余时间的学*往往效果特别好,因为是在用中学,而且出于自己心甘情愿,没有任何人强迫。

  在互联网、在线教育、各种社群爆炸的时代,我们最不缺的就是学*渠道、学*资源了,可以选择的学*方式非常多,而且门槛还很低。这个时候,只要你想学*,机会随时就在你手上。关键是你愿不愿意学*,学*的过程是不是快乐而有真正的收获。

  我们的社会已经进入手机互联网的时代,可是我们的教育确实还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知识的传授,方式的训练,已经越来越失去传统意义上的价值,我们的教育需要进入通过思维和视野培养学生主动学*的*惯,让学生感受学*的充实与快乐,以激活学生学*与成长的内在动力作为教育发展的方向。

  通过阅读《新教育》深刻体会到了朱永新教师的教育理念,我将在今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以朱永新的新教育理念和思想为指引,努力提高课堂教育效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让我们和学生共同成长,共同享受教育的幸福!

  朱永新新教育读书心得体会 4

  寒假期间有幸读到朱永新的《新教育》一书,用心读完后掩卷遐思,不禁心潮澎湃,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这位教育大师知识的渊博,对教育至真的感悟与至纯的挚爱。书中提到“新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作为一个普通的教师,一直在思索怎样做一位合格的教师。读完这本书,我领悟到了教师应该具备的以下几方面素质:

  一.激情。读朱永新先生的《新教育》时,无时你不感觉到愉悦与冲动,让你感觉到你不是在读书,而是在聆听一位充满激情富有诗意的大师在演讲,大师用他诗一般的语言和激情感染着每一位读者。作为教师,我们用肢体与语言向学生传递知识和文明,如果我们没有激情,我们就无法感染学生,我们就无法调动学生,生动课堂,课堂教学就很难奏效。

  二、爱心。有人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句话很实在,在我们教育的过程中,教师的爱心是唤醒学生和谐美妙的音乐,是激发学生动听悦耳的语言,是照亮学生黑暗中的明灯。教师富有爱心可以和谐融洽师生关系,教师理解信任学生,学生尊重依恋教师。教师富有爱心,可以给学生创造宽松愉悦的心理感受,便于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

  三、知识。要胜任新课改需要,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和良好的知识结构。扎实的专业技能和良好的知识结构,使我们很容易驾驭课堂,采用多渠道的教育手段和教学技巧来丰富课堂,调动和感染学生;另外,扎实的基础,使我们很容易接受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

  书中有这样一段:“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一些人,他教一年,然后重复五年十年乃至一辈子;有些人,实实在在地教了五年。一个实实在在教五年的人,与一个教了一年却重复了一辈子的,他们的成绩是不一样的。”这段话给了我警示和启迪。我应该好好把握每一天,思考每一天教学中的得与失,做一个实实在在地教书的人。

  朱永新新教育读书心得体会 5

  寒假期间,有幸捧起朱永新老师的《新教育之梦》,细细地读着、品着、感受着、也思索着。说起朱老师,感觉特别亲切,缘自于《新教育之梦》那独特的亲和力。简单而尊重地道一声“朱老师”,仿佛一下子距离*了许多,读他的书也就更容易融入和沉醉。

  我所从教的小学,很多方面已经是循着朱老师的教育之梦在走了。但可能限于探索和尝试的阶段,我们还无法很深地体味着新教育的甜蜜,而传统的教育观念又时时地不断的冲击,外加现行教育评价系统的不配套,要实现新教育的梦想自然是有着诸多困难,于是咀嚼着朱老师的文字,回忆和想象着我们的教育现实,不禁有了许多的感慨和欣喜。

  很多时候读类似理想化的作品,我总有潜在的一种定性思维,我觉得理想就是所谓纸上谈兵,夸夸其谈。洋洋洒洒说了许多美妙的东西,而真正能够在现实中存活或者构成蓝图的却零零星星。如今读《新教育之梦》却不尽然,朱老师*静而又睿智的语言,堆积的已不仅仅是一个梦想,他激起了所有教育人的热情,指引了教育人曾经迷茫的方向,更是提供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操作方法。于是,崇敬、敬佩,更是欣慰。

  作者在书中所说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而“学校教育”按最正统的解释,即“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培养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这就意味着,教育是一种期待: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期待,社会对人发展的期待。而“期待”本身就是对理想的憧憬;或者干脆直接说,教育就是对理想的追求。

  朱老师正是怀着一种赤诚的教育理想之心,以诗一般的语言向我们描述着他的“新教育之梦”:理想的德育、理想的智育、理想的体育、理想的美育、理想的校长、理想的教师、理想的家长、理想的学生……我不打算在这里一一复述作者的教育理想,但我要强调说明的是,作者的这些理想绝不是虚无飘渺的“童话”或“神话”,而是根植于教改现实的理性追求。

  以《理想的智育》为例,作者从八个方面谈了他对理想智育的理解。在此列举四个方面。第一,我心中的理想智育,应该是超越知识、走向智慧、激发创造、健全人格,为学生将来拥有终生幸福的精神生活打下坚实的知识能力基础。第二,我心中的理想智育,应该充满民主精神,真正把“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体现于教学的全过程。第三,我心中的理想智育,应该面对没有失败、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让学生快乐地学*,让每个学生体验学*的成功、享受学*的快乐。第四,我心中的理想智育,应该注重协调和谐,融德智体美劳融于一体,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着力于“合格加特长”的个性养成。

  无论是理想的智育、理想的体育、还是理想的美育,朱老师都把它放进了教育的大环境中进行阐述,其综合性和融合性可见一斑。教育界限在每一次的课程理想化中都似乎不着痕迹,理想的智育需要理想的德育,更需要理想美育、理想的劳动教育和理想的体育。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教育就好比是一朵花,而每一门学科就是这朵花上的一个花瓣。我们应综合地来看待这些学科,而非从大排到小,甚至忽略其存在的必要性。当然理想的学科应该客观看待和谨慎进行学科渗透和学科整合。这样理想才能更理想。

  朱老师的教育理想之梦,带给我的灵感和激励将随着我的文字流畅成我的所得,感谢朱老师提供如此美味的精神食粮,感谢朱老师愿意把这些可贵的文字和我们分享,感谢朱老师孜孜不倦和循循善诱的引导和教诲。《新教育之梦》——将时刻警醒我们去做一个新时代的“理想教师”,培育一群新时代的“理想学生”。

  朱永新新教育读书心得体会 6

  *期有幸拜读了朱永新教授的《我的教育理想》这本书,让我如沐春风,受益匪浅,重新认识了如何去成为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

  在教学中,我更愿意去为幼儿去创设一个探索的情景,为幼儿提供适宜的环境和条件,促发幼儿探索的欲望,为幼儿提供足够的材料、时间、场地和充足的经验,我们班小朋友喜欢兔子,那我就把真实的兔子带给他们,在喂养过程中,不喜欢便便,我们就以便便处理为契机,支持幼儿对于兔子便便的探索,进行情感教育,引导幼儿自己去照顾幼儿,寻找如何处理便便的方法,以及后续对便便利用的研究。在课程完成之后与幼儿进行一个分享和交流,提升幼儿的经验,引导幼儿进行深度的学*,建立起自己的知识架构,在这过程中作为老师,我会成为幼儿的合作者、支持者、引导者,成为幼儿的好伙伴。课程有限,但又无限,我们结束了在课堂上对兔子便便与兔子的研究,但是小兔子一直养在我们的植物角,接受着小朋友们的照料。

  “一个没有爱心的老师永远不可能取得教育上的成功,永远也不可能把握教育的真谛。”特别是作为一个幼儿教师,教师首先从热爱幼儿做起,尊重幼儿的权益,以幼儿为主体,充分调动和发挥幼儿的主动性,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保育活动特点,提供适宜的教育,保障幼儿健康快乐成长。在我们日常的教学中少一点冷漠,多一些关心,少一点打击,多一些欣赏,要*等对待幼儿,学会倾听理解,学会宽容,学会欣赏,成为幼儿的合作者、支持者、引导者。

  虽然我距离主教授提出的理想教师的标准还很远,但是在以后的工作当中,我会以此标准来衡量自己,鞭策自己,激励自己,让自己朝着理想教师的目标而奋进。

  朱永新新教育读书心得体会 7

  阅读《朱永新说教育》这本书,祖国未来教育的宏伟蓝图即刻呈现在我的眼前。这本书就像教育路上的一座灯塔,给每一个教育人指明了前进的目标和方向。其中,阅读是新教育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全民阅读进行得如火如荼的时代,作为一位*凡的老师,在教育过程中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培养孩子的阅读*惯,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尤为重要。我们也责无旁贷。因此,从一年级开始,我就与孩子们一起踏上了阅读之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年级时孩子们的识字量有限,让孩子们爱上阅读并非易事。于是,我在图书室里找遍了所有带插图拼音版的图书,每天抽出时间带领孩子们阅读。精美的插图吸引了孩子的眼球,短小精彩的故事让孩子们仿佛身临其境。为了把阅读落实到实际行动中,我又安排布置了与阅读相关的活动任务:第一,每天上课前由一个孩子站在讲台上给大家讲一个故事,老师及时给予评价和奖励。第二,每个孩子每天写一句话。也许是为了得到小小的奖励吧,孩子们的积极性非常大,这都归功于兴趣的功劳。持之以恒,脚踏实地。上了二年级,我想让孩子们的阅读再上一个台阶,同时也为三年级的写作打基础。我给孩子们推荐阅读有关写日记的书籍,并放手让孩子们自己写日记,每人每天写一篇50个字左右的日记。这是上学期的目标;到了下学期,我把字数增加到了100个左右。孩子们都能脚踏实地、认认真真地完成。当然,有布置就得有落实。每篇日记我都亲自批改,并做好批注。每周评选出优秀篇目进行展评奖励。渐渐地,孩子们不仅爱上了阅读,也喜欢上了写作。好*惯终生受益。到了三年级,孩子们已基本养成了自主阅读的好*惯,孩子们读书的愿望更加强烈,兴趣更加浓厚。每天早上七点半,孩子们准时开始早读,由班长组织进行阅读;中午,孩子们进行自主阅读;晚上延时上课之前———每天下午五点半,我与孩子们准时走进教室,开始30分钟的师生共读。不动笔墨不读书。阅读时,孩子们手不离笔,书上圈画优美词句、做标注。阅读之后把这些内容抄写到读书笔记本上,每天一篇,内容包括优美的词语、句子和自己的阅读感想。除此之外,我还定期带领孩子们到学校图书室借书。付出总会有收获。三年的努力换来了阅读速度让同学们惊叹、佩服的徐馨馨;阅读书籍种类多、知识丰富的郎乾坤;被大家称为“小书迷”的吴梦可、胡庆羽、吕昕阳、刘慧昭等等。阅读与写作从来都是不分家的。他们的写作能力也非常强。他们的作文常被列为范文在同学们中间传阅。

  “读经典的书,做有根的人”。在这三年里,孩子们在诵读经典上也收获满满。一年级时,孩子们每周背诵一首古诗并诵读了《三字经》;二年级时,孩子们除了每周背诵一首古诗外,还诵读了《弟子规》;到了三年级,孩子们每周背诵两首国学经典古诗词。另外,我还有一个计划:把《增广贤文》和《论语100》列入高年级学段的诵读行列中。曾有家长说,我的孩子虽然在农村上学,但是可比在城里上学的孩子学到的知识多得多。听到这句话,我的心里有了些许欣慰。

  三年来,我与孩子们通过阅读领略了大自然的优美风光,学*了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会继续带领孩子们在读书之路上手拉手——共读共写共进步

  朱永新新教育读书心得体会 8

  教育是一首诗,诗的名字叫热爱,在每个孩子的瞳孔里,有一颗母亲的心;教育是一首诗,诗的名字叫未来,在传承文明的长河里,有一条破浪的船。——朱永新《教育是一首诗》

  第一次接触朱永新的新教育源于一次和朋友的交流,当时我被朋友嘴中所说的新教育理念深深吸引。新教育,意味着教育又要翻起新的篇章,意味着一种实现价值的理想行为。于是,我利用课余时间拜读了朱永新的《新教育》,从而加深了我对新教育的认识,使我心情澎湃。我从中深深感到,朱永新教授是一个教育的理想主义者,对教育有一种宗教般的虔诚和献身,为中华民族的教育腾飞,返璞归真,发起草根新教育行动,令人敬仰。读后受益匪浅,感受颇多,而且我非常认同朱永新说的:帮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生活,把教师的发展看作是学校发展的起点,一切为了教师,为了一切教师,为了教师的一切!让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同成长,让教师和学生共同享受教育的幸福。

  试想如果教师不能充满激情地去拥抱他的教育生活,如果教师不能每天用心去发现他的教育世界,那么教育始终是一种缺陷。一个学校可以什么都没有,只要有了为学生和教师精神成长而准备的图书,那才是学校。阅读是一个*惯,是一种生活方式,就像每天吃饭喝水一样。人只要有精神的饥饿感,才会阅读,一天不阅读则很难受。

  朱永新认为:我们迫切需要形成新的国家教育价值观,应该把阅读上升为国家的行为,而不是简单的教师、家长或者个别学校行为。我觉得全民阅读非常有必要,而且阅读之所以重要,是因为阅读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少年志,则中国强!随着新教育的推进,营造书香校园,让读书伴随孩子成长,写日记和读书笔记是水到渠成的事。让孩子写自己的学*、生活;写自己看到的和想到的;倾诉自己的感悟;诉说自己的心声。既可以培养孩子独立的个性和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也可以锻炼他的意志,开阔他的视野,净化他的心灵。这样孩子距离成功就不远了。

  另外,说到阅读,“晨诵、午读、暮省”是新教育实验倡导的一种回归朴素的儿童生活方式。

  晨诵,在生命的黎明,你让儿童吟诵什么?前几十年儿童晨间机械地背诵课文的晨读,引发了极大多数人的反对,然后,数学晨读,英语晨读等替代性课程便应运而生。新教育实验认为,晨诵的目的主要不在于记忆未来可能用到的知识,不是为了进行记忆力的强化训练,而在于丰富儿童当下的生命,在于通过晨诵,既养成一种与黎明共舞的生活方式,又能*诵、领略优美的母语,感受诗歌所传达的感恩、优美及音乐感。

  于是我在班里提倡学生早晨背诵经典的古诗文,希望孩子在每天的清晨与经典古诗文共舞,让他们的生命在每天的第一时间得以舒展,灵魂得以灵动,师生共同传达一种愉悦、饱满的精神,并以此开启一天的学*,三年的坚持下来,我班上的孩子们已经能熟练的背诵《弟子规》、《滕王阁序》、《岳阳楼记》、《长恨歌》、《出师表》、《木兰辞》等经典名著和几十首古诗。让他们在古文里洗涤了自己的情操,让他们在每天的诵读中懂得了什么礼义廉耻,什么是忠孝。

  午读,代表的是整个儿童阶段的非学科性质的阅读。其中的核心内容就是阅读属于他们自己的童年书籍。然而,为了孩子更好的成长,他应该读什么书?我们该怎么开始阅读活动?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新教育实验自2006年起,开发了“毛虫与蝴蝶——新教育儿童阶梯阅读研究”项目。毛虫与蝴蝶项目认为,不同年龄的儿童,由于心理发展阶段的限制,他们能够读懂的童书是相对有限的,我们要从大量的童书中寻找出每一年龄段儿童能够阅读的书籍。于是,从一年级起我就开始每个学期挑选几本适合孩子阅读的书籍,那时候一、二年级的孩子能认识的字并不多,而且很难安静地坐下来看很长的书籍,我尽量给他们挑选带有拼音的、有图画的书籍,让他们在阅读图画书,讲故事中提高他们的识字能力和表达能力。如《三只小猪》《灰姑娘》《成语故事》等等,孩子们喜欢这种看了故事,又能绘声绘色讲给别人听的方式,就连班上最顽皮的几个孩子也忍不住加入到我们的阅读队伍当中。现在我班上已经三年级了,经过两年多的历练,孩子的阅读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惯,阅读的能力也加强了不少,这个学期我试着给他们推荐了《少儿版四大名著》《福尔摩斯探案全集》等,而且我还组织学生把零花钱节省下来,放在一起买书读,现在全班至少每人一本书,每天中午看半小时课外书,这些书同学们之间可以互相交换,也可以互相推荐,另外我在班上还每个月搞了一次,读书明星的评选,这样孩子的热情非常高涨,孩子们快乐,我也跟着快乐了。

  暮省,指的是学生随笔、日记,以及师生通过日记、书信等手段,相互编织有意义的生活。用日记记录成长,亲子之间、师生之间用词语相互激励、抚慰,成了新教育实验重要的组成部分,以及日常的生活方式。

  学生写日记是老师要求的,不得不写,并且会带着一种完成任务的心态,特别是中低年级,需要老师和家长的监督。但是老师自己有时也需要多写教育日记,时时鞭策自己,才能在教育中获得成长,而我也会朝着这方面不断努力。

  晨诵、午读、暮省,将教育回归到一个朴素的整体,它既是对学科课程的补充,同时也是对过早精细化的学科课程进行一种矫正。新教育实验认为,素质不是知识与能力的拼板,而是一个人的完整的理解力与创造力。如果我们的孩子都能做到晨诵、午读、暮省,那我们的教育也事半功倍了。我们相信,新教育有望实现素质教育提出的教育理想。

  朱永新新教育读书心得体会 9

  朱永新的《新教育之梦》,初步了解了他的教育理想。读朱永新的《新教育》,我对新教育的理论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感受颇深。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的事业发展为起点,以六大行动为途径,帮助教师和学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从师范院校走进中小学校园的年轻老师,都满怀教育的理想:按照自己对“教室”的定义,打造和学生一起快乐成长的“完美教室”。和学生共同学*,教学相长,体验成长的汗水与欢笑。

  可是教育的现实很残酷,因此对教育理想的坚守就很悲壮。坚守内心教育理想的老师们,要么为理想英勇地死去,要么为理想卑贱地活着。在现实面前输得一塌糊涂,理想被生活磨得面目全非。

  于是,大多数老师更会选择一种更适应现实的方式:为了生存和生活而背叛心灵,放弃理想。相信每个走进教师职业的人都曾拥有过教育的理想,那个时候我们很年轻,不成熟,在残酷的现实中,那个理想太过遥远,来不及努力就已经成熟了。成熟就意味着放弃,放弃掉有过的美好理想,然后我们就这样没心没肺地活着。

  一直怀揣的梦想,难道就是人生的枷锁?放弃梦想,却又心有不甘。谁能够告诉我们,这种悲壮的坚守,价值何在?教育理想之路,究竟在何方?

  毕淑敏在《蓝色天堂》中说,旅行是一种学*,它给你用一双婴儿的眼睛去看世界,去看不同的社会,让你变得更宽容,让你理解不同的价值观,让你更好地懂得去爱、去珍惜。旅行让你以另外一种身份开始一种新的生活,进行新的尝试,让你重新发现自己。

  其实,学*也是一种旅行,从一个已知世界到未知世界的旅行。学*是一种相遇,是对话,与陌生世界、他人相遇,与自己相遇;与新的世界对话,与新的他人对话,与新的自己对话。康德写过一篇文章《什么是学*》,福柯也写过一篇文章《什么是学*》,他们都认为学*是与客观世界的对话,与他者的相遇和对话,与自己的相遇和对话。按照这些关于学*的理论,我们就会发现,学*也是一种旅行。

  旅行既要费钱,很多时候还很费力,但是人们还是乐此不疲,因为旅行从来都是旅行者心甘情愿的选择。那么,什么时候,学生的学*能够像旅行一样,让学生再苦再累也愿意主动投入呢?我们不断地进行着教育改革,但是对于发挥学生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始终没有找到真正有效的方法。

  现代心理学和无数的教育实践证明,兴趣是推动孩子探索和学*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动力。各种各样的教学模式大都是形式上的改变,并不能从根本上激发和保持学生持续的学*兴趣。那么,学生的学*兴趣应该来自哪里呢?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内容的兴趣。”没有兴趣就没有学*。教师通过挖掘学科知识内容本身的魅力,以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打开学生的视野,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对学科内容的深入探究中获得丰富与充实,这种兴趣与快乐才具有持续的力量。很多成功人士往往能够将这种乐趣保持一生。当一个人能够终身坚持下去的时候,自然就可以达到极致,达到那个领域最顶级的水*。

  爱是因为喜欢,喜欢是因为兴趣。对于学生来说,没有兴趣就没有学*。在语文、历史、经济、政治、哲学这些富有人文精神的学科教学中,背诵,默写,抄写,填空,照本宣科的讲解,标准化的试题答案,我们看到了这些扼杀学生学*兴趣,只是有助于直接提升考试分数的方式成为经验大行其道的时候,就可以明白现在的学生为什么越来越不喜欢课堂,越来越不喜欢学*。即使被迫坐在教室里,做出了学*的姿态,其实并没有真正的学*。也许我们都应该思考一个教育的根本问题:如何让学*真正地发生?

  在哲学课堂上,我给学生讲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特别提到人类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学*不仅仅只是学生时代的事情,而是伴随终身的一种生活方式。即使大学毕业找到工作了,工作也只是新的学*的开始。有学生惊叹说:那这辈子岂不太痛苦了!

  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如果对学*是痛苦的体验,即使学生在考试中获得了分数,这种方式也需要反思和改进。对于教育而言,更可怕的是,在学海无涯苦作舟的观念指导下,我们认定学*本来就是一个吃苦的过程,于是不断强化学生这种痛苦的体验。

  西方成功学曾经有一个理论,是说人的差别在于业余时间,而一个人的命运决定于晚上8点到10点之间。每晚抽出2个小时的时间用来阅读、进修、思考或参加有意的演讲、讨论,你会发现,你的人生正在发生改变,坚持数年之后,成功会向你招手。这种业余时间的学*往往效果特别好,因为是在用中学,而且出于自己心甘情愿,没有任何人强迫。

  在互联网、在线教育、各种社群爆炸的时代,我们最不缺的就是学*渠道、学*资源了,可以选择的学*方式非常多,而且门槛还很低。这个时候,只要你想学*,机会随时就在你手上。关键是你愿不愿意学*,学*的过程是不是快乐而有真正的收获。

  我们的社会已经进入手机互联网的时代,可是我们的教育确实还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知识的传授,方式的训练,已经越来越失去传统意义上的价值,我们的教育需要进入通过思维和视野培养学生主动学*的*惯,让学生感受学*的充实与快乐,以激活学生学*与成长的内在动力作为教育发展的方向。

  通过阅读《新教育》深刻体会到了朱永新教师的教育理念,我将在今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以朱永新的新教育理念和思想为指引,努力提高课堂教育效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让我们和学生共同成长,共同享受教育的幸福!

  朱永新新教育读书心得体会 10

  首次翻看这本书,我被朱永新教授新教育理念深深吸引着。其中,他的家庭教育思想让我深刻感悟到:高质量的陪伴才是最好的教育。所谓陪伴,并不是简单的陪着孩子,而是在陪伴的过程中,我们要与孩子一起成长,力求成为孩子的榜样和精神引领者。这本书就是一个向导,带着迷茫的我走向光明,引发我诸多思考,以下是我读“与孩子一起成长”的感悟:

  有教育意义的陪伴

  家庭教育的本质属性是生活教育,教育陪伴必须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一场突如其来的洪涝灾害和当前严峻的疫情,打乱了我们的生活,我们应该变灾难为教育契机,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责任教育、感恩教育,与孩子共同学*各种安全知识,掌握防范各种灾害和伤害的知识与技能,在关键时侯能够进行自救。

  我们要注重引领孩子的精神成长。在这次的洪涝灾害和疫情防控中,一个个逆行的身影,一段段感人的故事,这一个个鲜活的案例是教育孩子最好的素材。我们对孩子进行责任教育和感恩教育,让孩子明白,白衣天使救治病人是责任,小朋友读书、学*是自己的责任,教育孩子常怀感恩之心,勇敢承担责任,有始有终做好每一件事。

  父母是孩子成长的楷模

  书中介绍了韩国“第一妈妈”张炳慧博士教育孩子的案例,正是说明了父母的榜样力量是无穷的,父母对孩子的影响至关重要。许多父母要求孩子读书做作业,自己却在家玩游戏,看电视,搓麻将,因为他们下意识的认为成长只是孩子的事情。面对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家长会感到焦虑、烦躁。其实,家长并没有意识到,问题往往发生在自己身上。

  苏霍姆林斯基说:“对一个家庭来说,父母是根,孩子是花朵,父母常看到孩子的问题,却不知这其实是自己的问题在孩子的身上开花”。如今,手机的普遍使用,也在悄然影响着年幼的孩子,有时我们会把手机当作“哄娃神器”,久而久之,孩子就依赖上了手机。之前我女儿要用手机播放着动画片才肯吃饭、睡觉,每次我想要制止,换来的都是孩子的大哭大闹。有次闹得最凶的时候,孩子说:“为什么你总是看手机,就不让我看”,听到孩子这么说,我才意识到问题还是发生在我身上,不想让孩子玩手机,家长自己就要做个好榜样,正确引领孩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甚至是终身教师,对孩子的影响是无可替代的。

  阅读是高质量的陪伴

  作为一名教育者,我们时常要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思考与反思,当形之于文字时,我遇到了最大的问题就是,表达不够清晰,总感觉词不达意,这时才真真切切的体会到“书到用时方恨少”的窘迫。所以,我们要多读书,为孩子做出表率,与孩子共同成长。

  在家庭教育中,亲子阅读是最高质量的陪伴。亲子阅读给家长和孩子带来愉快的享受和情感交流同时,还可以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记忆力,使孩子爱上阅读,从而爱上学*。所以亲子阅读是家庭教育中非常有益的方式。孩子的成长其实也是一本书,多一点心思,多一点投入,收获的不仅是孩子,还有很多。

  家庭教育不是简单的教育孩子,更是我们父母的自我教育。没有父母的成长,就不可能有孩子的成长。与孩子一起成长,才是家庭教育最美丽的风景,才是父母最美好的人生姿态!


朱永新新教育读书心得体会 (菁华3篇)(扩展4)

——新教育读书心得体会菁选

新教育读书心得体会通用

  当我们积累了新的体会时,往往会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那么心得体会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新教育读书心得体会通用,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在看这本书之前,我是抱着一种完成任务的态度去看的,因为要交一篇读后感。但是在我通读朱永新的这部著作之后,才发现为什么学校建议我们来读这样一本书。对于像我这样刚刚走上讲台的新教师来说,这确实是一本可读性很强的书籍。

  “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一切的人,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人的一切。”作者朱永新以澎湃的激情把他的教育理想书写在《新教育之梦》之中,在他的眼中,教育是一首命名为热爱和未来的诗,教育是一个让人充满期待的梦想。一番翻阅以后,他超凡脱俗的热情和诚恳的文深深地感染了我,他是一位受人尊敬的教育家,在书中,他是这样向我们畅谈着远大的教育理想,他为我们展开了一幅宏伟的教育蓝图。

  朱永新先生的《新教育之梦》“教育理想”系列摒弃了“书斋式”研究,扎根教育的沃土,围绕构成现代教育诸要素的核心词汇——德智体美劳课程、学校、教师、校长、学生、父母等,以对教育的至爱、激情、理性和建设态度,向我们描绘了理想的“教育图景”,阐述了作为教师、教育研究者、教育行政官员的教育主张。这样的教育著作因其避免了过多“博大精深”的理论阐述和学术语汇的堆砌而能直指教育实践本质,引起了一线教师的共鸣,成为广受欢迎的教育学著作。

  所谓理想,就是对未来事物的想像或希望。朱永新先生凭着对教育的至爱和理解,利用自己游学讲学、出访考察的机会,以教师、教育研究者、教育行政官员的多重身份和国际视野、专业眼光,向我们介绍、描绘了一幅幅理想教育图景:比如在《理想的学校》中向我们详细介绍了全世界十所最好的特色学校;在《理想的劳动技术教育》中向我们详细介绍了苏州、上海、南京等地有声有色的学生社会活动、体验教育基地;在《理想的校长》中干脆自己提出创建校园文化氛围的具体建议……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理想之所以不是空想或幻想,就在于它是有根据的(扎根成功的教育实践),它是合理的(符合教育发展要求)。至于在书中俯拾即是的教育故事、教育案例等教育素材更是让人大开眼界。对一切与教育沾边的人而言,《新教育之梦》是一本现代气息浓厚的教育资讯集,一本如何做好教师、好校长、好学生、好家长的“教育指南”。

  有人认为朱永新先生对中国教育“理想”有余,批判不足,这种将理想和批判人为对立的思路殊不可取。我以为,作者之所以有理想,除了“心中有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现实有缺陷。不破不立,朱永新先生对教育问题的批判不可谓不尖锐。比如,在《理想的德育》中,他批判说“学生最不满意在课堂上和办公室里用两种声音说话的教师,最不满意用那些连自己也不相信的东西来征服学生的教师,最不满意那种盛气凌人、以教育者自居的教师”;在《理想的教师》中,他批判说“我们的不少教师,没有爱心,不是担任教书育人的角色,而是担任‘教育警察’的任务,不是肯定成绩,而是发现缺点。在《理想的美育》中,他批判说“我常常看到天真无邪的孩童欣赏昆虫之间的厮杀,欣赏蚯蚓被踩成两截之后的挣扎,欣赏受伤后的蝙蝠无助的颤抖……这样的孩子无论他在学校表现如何品学兼优,我认为其人格构成都是有缺陷的。”他对名校校长们说:“你得意可以,但不要忘形,因为不是你的教学水*特别高,而是你的学生造就了你和你的学校、你的老师。”(《理想的教师》)这些批判因为立足学生、教师、教育研究者、代表社会公*的教育行政官员的角度,所以能直指教育“病灶”,至深至切,刀刀见血!

  朱永新先生是一位清醒的现实主义者,他深知,“我们不能希望所有的教师都能够成为理想的教师,那是永远不可能的,因为人是有差异的,人的价值观也是有差异的。”朱永新先生又是一位满怀激情的理想主义者,他说:“教育需要理想,只有燃起理想的火焰,才能使我们整个民族变得强盛,变得有凝聚力,我们才能在与世界各国的竞争中站住脚。”教育没有理想,既是教育界的悲哀,也是社会的悲哀!

  朱永新对于“理想的教师”提出了八点要求。这些要求为我指明了努力的方向,同时也让我对自己的职业有了更深入的认识。“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这句话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任何一个岗位都充满着竞争,教师间的竞争往往又是多于合作的。目前,教师这个行业的职业特点,工作制度,评价方式都需要竞争。但是作者在书中说,一个不善于合作的教师走不了太远,因为这个社会是需要合作的社会,社会如此,教师职业也是这样。从书中,可以看到作者对教师间合作的渴望和信心。“只有双赢才识真正意义上的竞争”这句话说得多好啊!当今社会除了竞争,合作也是非常重要。在*时的教学中,我们就呼唤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社会需要合作,教师也要学会合作。教师要成为受欢迎的教师,作者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换位,二尊重,三互惠。这三点建议同样也在告知人们怎样学会合作。

  从《我的教育理想》到《新教育之梦》,一股“理想旋风”正在中国教育界兴起。朱永新先生成功实践了这种新的教育理论文体——“教育理想”文体,而且“教育理想”的“专利”也不再属于朱永新,千千万万的教师们正将这种理想具体化、系列化。在教育在线网站上,我就读到了许多教师写就的教育理想:理想的语文课堂、理想的语文教师、理想的班主任、理想的教育科研等等。这种理想是建设的,也是批判的。我们坚信,当整个教育被理想的光泽和批判的锋芒照耀时,那将是多么美丽和纯洁!每一位教师都将从教育理想中寻找到差距和动力,寻找到职业的魅力和尊严!而站在建设与批判的交点上实践并书写自己的教育理想,正是新时代教师的职业选择!

  《新教育之梦》告诉我,智育不能独领风骚,也不只是一串***数,或是一纸文凭,一张入学通知书,它“应该超越知识,走向智慧,激发创造,健全人格,为学生将来拥有终生幸福的精神生活打下坚实的知识能力基础”;德育不再是空中楼阁,它还应让学生“自警、自诫、逢励”在“陶冶情操、磨砺意志的过程中形成‘不教之教’的自律*惯”,让学生在“自然的活动中养成德性,在游戏和丰富多彩的自主活动中体验和感悟道德的境界”;体育不只是追求四肢发达,它应“体现奥林匹克精神,培养学生在人生路途上追求‘更快、更高、更强’,并能完善自我,体现人性之崇高”;美育不只是提供休闲消遣,它“应该引导和教育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享受生命,优化生命,激扬生命”。

  我们怎么办?读了朱永新先生的《新教育之梦》,又一个问题在轻叩我的心扉。

  如果你是教师——那么你“应该是胸怀理想、善于合作、充满爱心、富有创新、勤于学*、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如果你是校长——那么你“应该是一个能够清晰认识到自己的价值与使命,具有奉献精神和人文关怀的人”;如果你是学生——那么你“应该是品行端正、善解人意、热爱生活、富有理想、朝气蓬勃的人”;如果你是父母--那么你“应该是把孩子的人格健全、道德完善放在首位,努力培养孩子追求卓越、独立自主、持之以恒、勤俭节约等个性品质和良好*惯的人”。

  如果说今后我还将有梦,那么我将永远记住那本书——《新教育之梦》,是它让我懂得“我们的教育不能没有梦”,是它告诉像我这样的新教师应该做怎样的梦,也将是它激励我为梦的实现而奋然前行。

  作为一个刚刚走上讲台的新教师,在自己还很迷茫的时候我读了这本可读性很强的书。感谢学校开展的这次读书活动,让我聆听朱永新的新教育思想,让我审视自己所做一切的意义,让我寻找到一条自我突破自我发展的道路。我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不久的将来,新教育理想一定会实现。


朱永新新教育读书心得体会 (菁华3篇)(扩展5)

——朱永新致教师心得体会汇总十篇

  学*朱老师《我的教育思想》,走*他倡导的新教育并作思考判断,愈发增强了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感。

  理想课堂第一重境界为:落实有效教育框架,为课堂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朱永新认为:这成为新教育人进行课堂框架研究的起点。“我们希望这个框架,可以成为我们理解课堂的一个工具。”朱永新还认为:这个框架分为教学目标、预*作业、个体学生学*清单和教学板块。“预*”被朱永新称为这个框架的一大特色,“预*是学生独立学*的机会,不应只是为课堂教学做一些准备工作,而应尽可能地针对所有教学目标,是真正的自主学*。”这就重新确立“教为学服务,让学生的学*成为课堂的真正核心”的思想。要让每一分钟都有所计划、富有成效。

  理想课堂第二重境界是:发掘知识这一伟大事物内在的魅力。朱永新所讲的“知识”,不能理解为静态的'写在书本上的知识,而要视为一个动词、一个有待重新发现的事物奥秘,以及发现这种奥秘的方法和过程。朱永新认为:优秀的课堂教学,就是要重现这一神奇的发现与创造的过程。核心是智力挑战、思维训练。

  理想课堂第三重境界是:知识、社会生活与师生生命的深刻共鸣。朱永新认为,理想课堂不会停留于人与知识的对话这一维度,而要展开三重对话:人与知识的对话、人与他者的对话、人与自己的对话。“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说,课堂教学不仅实现了知识的复现,而且也实现了人的复活——师生生命的复活”。

  学*朱老师《我的教育思想》,走*他倡导的新教育并作思考判断,愈发增强了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感。

  理想课堂第一重境界为:落实有效教育框架,为课堂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朱永新认为:这成为新教育人进行课堂框架研究的起点。“我们希望这个框架,可以成为我们理解课堂的一个工具。”朱永新还认为:这个框架分为教学目标、预*作业、个体学生学*清单和教学板块。“预*”被朱永新称为这个框架的.一大特色,“预*是学生独立学*的机会,不应只是为课堂教学做一些准备工作,而应尽可能地针对所有教学目标,是真正的自主学*。”这就重新确立“教为学服务,让学生的学*成为课堂的真正核心”的思想。要让每一分钟都有所计划、富有成效。

  理想课堂第二重境界是:发掘知识这一伟大事物内在的魅力。朱永新所讲的“知识”,不能理解为静态的写在书本上的知识,而要视为一个动词、一个有待重新发现的事物奥秘,以及发现这种奥秘的方法和过程。朱永新认为:优秀的课堂教学,就是要重现这一神奇的发现与创造的过程。核心是智力挑战、思维训练。

  理想课堂第三重境界是:知识、社会生活与师生生命的深刻共鸣。朱永新认为,理想课堂不会停留于人与知识的对话这一维度,而要展开三重对话:人与知识的对话、人与他者的对话、人与自己的对话。“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说,课堂教学不仅实现了知识的复现,而且也实现了人的复活——师生生命的复活”。

  读了朱永新老师的《致教师》后所引发的一系类感想。关心、关注、关怀每一个学生,是每位教师应该保持的工作作风。但现实生活中不是每一个教师都能做到。应该说每一个孩子都是天使,每一个学生都应该享受到教师公*公正的教育。教师应该一视同仁。由于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们对待学生总有不同的态度和心情,他们总是偏爱学*成绩好的学生而歧视学*成绩差的学生,好学生犯错老师总为其开脱,差学生犯错老师们总认为是学生的不对。

  因为,成绩好的学生能给教师带来成功的喜悦,教育的希望,职业的幸福感,而纪律差成绩差的学生总是让教师花更多的时间而没有得到半点的快乐和安慰,他们总是让教师操心,让教师失去职业的成就感。因此,公*公正对待每一个学生,说来容易做到难。

  只有公正*等地面向全体学生,公正*等地看待每一个学生,我们才会赢得学生的心,我们的教育才会有说服力,有感染力!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应该怎么做到*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呢?

  1、要一视同仁,正视差异。作为教师,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长处和不足,不要轻易地看不起自己的学生,今天学生学*不行并不代表明天他不行,我们的学生几年后发展的差异是非常大的,当他们在学校的.时候就应该给他们公*公正的待遇。

  2、要学会体谅和宽容。学生的身心正处于一个成长的时期,教师需要设身处地从学生角度考虑他们的感受和行为,要体谅学生,同时对学生身上发生的一些不尽如人意的事情,要给予宽容。

  3、要给学生提供多样的发展机会。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个体都具有自己独特的智能结构形式,即都具有自己的智能强项和弱项。这种差异并不表现为好坏、高低、贵贱之间的差异,而是多样化的表现。每一个学生都有其自身独特的价值,在教育教学中应该承认差异、适应差异、追求多样性,尽可能的提供适合学生发展的机会,保证学生有机会获得适合其特点的教育。

  4、要多鼓励少批评,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我们当教师的都想得到领导的表扬,何况我们的学生呢?学生经常性地得到教师的表扬,就会充满激情去争取更大的进步;如果每做一件事都得不到承认和肯定,就会丧失信心,失去前进的动力。

  作为教师不仅要表扬表现好成绩好的学生,更要创造机会表扬*时表现不好成绩不好的学生,他们的进步更难,他们的一点点小进步教师就要敏锐地去发现并加以表扬与肯定,这样长期加以关注学生自然会养成良好*惯,各方面的表现就会不断地好起来。

  读了朱永新老师的《致教师》后所引发的一系类感想。关心、关注、关怀每一个学生,是每位教师应该保持的工作作风。但现实生活中不是每一个教师都能做到。应该说每一个孩子都是天使,每一个学生都应该享受到教师公*公正的教育。教师应该一视同仁。由于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们对待学生总有不同的态度和心情,他们总是偏爱学*成绩好的学生而歧视学*成绩差的学生,好学生犯错老师总为其开脱,差学生犯错老师们总认为是学生的不对。

  因为,成绩好的学生能给教师带来成功的喜悦,教育的希望,职业的幸福感,而纪律差成绩差的学生总是让教师花更多的时间而没有得到半点的快乐和安慰,他们总是让教师操心,让教师失去职业的成就感。因此,公*公正对待每一个学生,说来容易做到难。

  只有公正*等地面向全体学生,公正*等地看待每一个学生,我们才会赢得学生的心,我们的教育才会有说服力,有感染力!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应该怎么做到*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呢?

  1、要一视同仁,正视差异。作为教师,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长处和不足,不要轻易地看不起自己的学生,今天学生学*不行并不代表明天他不行,我们的学生几年后发展的差异是非常大的,当他们在学校的时候就应该给他们公*公正的待遇。

  2、要学会体谅和宽容。学生的身心正处于一个成长的时期,教师需要设身处地从学生角度考虑他们的感受和行为,要体谅学生,同时对学生身上发生的一些不尽如人意的事情,要给予宽容。

  3、要给学生提供多样的发展机会。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个体都具有自己独特的智能结构形式,即都具有自己的智能强项和弱项。这种差异并不表现为好坏、高低、贵贱之间的差异,而是多样化的表现。每一个学生都有其自身独特的价值,在教育教学中应该承认差异、适应差异、追求多样性,尽可能的提供适合学生发展的机会,保证学生有机会获得适合其特点的教育。

  4、要多鼓励少批评,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我们当教师的都想得到领导的表扬,何况我们的学生呢?学生经常性地得到教师的表扬,就会充满激情去争取更大的进步;如果每做一件事都得不到承认和肯定,就会丧失信心,失去前进的动力。

  作为教师不仅要表扬表现好成绩好的学生,更要创造机会表扬*时表现不好成绩不好的学生,他们的进步更难,他们的一点点小进步教师就要敏锐地去发现并加以表扬与肯定,这样长期加以关注学生自然会养成良好*惯,各方面的表现就会不断地好起来。

  读了朱永新老师的《致教师》后所引发的一系类感想。关心、关注、关怀每一个学生,是每位教师应该保持的工作作风。但现实生活中不是每一个教师都能做到。应该说每一个孩子都是天使,每一个学生都应该享受到教师公*公正的教育。教师应该一视同仁。由于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们对待学生总有不同的态度和心情,他们总是偏爱学*成绩好的学生而歧视学*成绩差的学生,好学生犯错老师总为其开脱,差学生犯错老师们总认为是学生的不对。

  因为,成绩好的学生能给教师带来成功的喜悦,教育的希望,职业的幸福感,而纪律差成绩差的学生总是让教师花更多的时间而没有得到半点的快乐和安慰,他们总是让教师操心,让教师失去职业的成就感。因此,公*公正对待每一个学生,说来容易做到难。

  只有公正*等地面向全体学生,公正*等地看待每一个学生,我们才会赢得学生的心,我们的教育才会有说服力,有感染力!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应该怎么做到*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呢?

  1、要一视同仁,正视差异。作为教师,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长处和不足,不要轻易地看不起自己的学生,今天学生学*不行并不代表明天他不行,我们的'学生几年后发展的差异是非常大的,当他们在学校的时候就应该给他们公*公正的待遇。

  2、要学会体谅和宽容。学生的身心正处于一个成长的时期,教师需要设身处地从学生角度考虑他们的感受和行为,要体谅学生,同时对学生身上发生的一些不尽如人意的事情,要给予宽容。

  3、要给学生提供多样的发展机会。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个体都具有自己独特的智能结构形式,即都具有自己的智能强项和弱项。这种差异并不表现为好坏、高低、贵贱之间的差异,而是多样化的表现。每一个学生都有其自身独特的价值,在教育教学中应该承认差异、适应差异、追求多样性,尽可能的提供适合学生发展的机会,保证学生有机会获得适合其特点的教育。

  4、要多鼓励少批评,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我们当教师的都想得到领导的表扬,何况我们的学生呢?学生经常性地得到教师的表扬,就会充满激情去争取更大的进步;如果每做一件事都得不到承认和肯定,就会丧失信心,失去前进的动力。

  作为教师不仅要表扬表现好成绩好的学生,更要创造机会表扬*时表现不好成绩不好的学生,他们的进步更难,他们的一点点小进步教师就要敏锐地去发现并加以表扬与肯定,这样长期加以关注学生自然会养成良好*惯,各方面的表现就会不断地好起来。

  谈到教师,人们经常会说教师这个工作好,轻松、待遇也高;朋友们说,教师是个光辉的职业,你可别误人子弟;家人们说做老师脾气要好,你这脾气要改改了;俗话说:“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读了朱永新先生的《致教师》后,我看到在他眼里,教师不是春蚕,不是蜡烛;不是一个隐喻与一个标本,更不是灵魂工程师,教师就是教师,每天都在*凡与神圣中穿行,他生命的价值在于“以现在求证未来,让生命幸福完整”。“幸福”在哪里呢?朱先生说,它在创造中,在服务中,在研究中,在分享中。因为创造、服务、研究与分享的教育“幸福”,每一个普通的时刻,都会焕发不一样的光彩,每一个*凡的日子,我们都能与幸福相伴。他这样说“职业”:教师是一个能够把人的创造力、想象力等全部能量与智慧发挥到极限的、永远没有止境的职业。教师面对的是最深的世界——人的心灵。他们存在着无限的可能性。

  他这样说“信仰”:信仰造就的乐观,是生命中的太阳,任何境况下的人生都会因此温暖明亮,并指引着生命中的明亮那方。他这样说“理想”:当理想遭遇现实,总会有碰撞,总会有较量,否则,理想如何能够称之为理想?教育与理想是一对孪生兄弟。教育,是必要的乌托邦。他说“教师的专业成长”,将以阅读为基础的“专业引领模式”,以写作为基础的“研究反思模式”与“以同伴互动为基础的教育生态模式”喻之为教师成长之“吉祥三宝”。他说,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个生命的叙事,在时光中创造那个更好的自己。时间抓起来是黄金,抓不起就是流水。

  还记得自己刚站走上教育岗位时的手忙脚乱和经历的挫折,一度曾使我快失去信心。这一切我都经历了,坚持了下来。迄今为止,我在教育这个岗位上风斗了8年了,但如今的我仍然保有当初教学的热情。很多孩子也坦言,很喜欢我的课,因为课堂上的我比较幽默,亲切。仍然充满朱永新先生在书中谈到的教师的幸福从哪里来,他提到人的幸福大概有三个重要的来源:一是人与外部物质世界的关系;二是人与人的关系;三是与自己的关系。我的幸福感大多是来自教育,来源于特殊的学生。而我们之所以会对孩子有不同的态度,往往是因为我们给孩子贴上了不同的标签。外貌美丽、乖巧听话、聪明能干、沉默寡言、顽皮淘气等等词语,都是一个又一个的标签。一旦贴上了就像“牛皮癣”一样难以卸下。

  这种先入为主的有色看法直接影响教师的态度。但是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天使,作为教师,要给孩子自由,给他时间,给他空间。同时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特别之处,及时鼓励表扬,也许他们会爆发出我们难以想象的能量。所以当一个特别调皮不听话的孩子,在你的课堂上认认真真,积极参与可课堂活动时,内心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

  这次拜读了朱永新老师所著的《致教师》,这是一本到目前为止对我作为一个教师来说收效最快、影响最大的精神食粮。书中,朱老师回答了*50个教师提出的比较普遍的问题,在精神层面、理论层面、实操层面,引领教师们过一种完整而幸福的教育生活。

  在书中,朱老师通过一个个典型的案例,以回信的方式,用其高深的专业知识引领我们了解了如何对待教师职业生涯中的困惑。

  书中对于“我们还需要教育理想吗?”,朱老师这样说到:“理想在我心中从来都是神圣的,当理想遇到现实,总会有碰撞,总会有较量,否则,理想如何能够称之为理想?”我仍然认为,理想,值得坚守!也必须坚守!著名作家雨果曾经说过:“世界上有一种东西比所有的军队更强大,那就是恰逢其时的一种理想!”真正拥有理想,就必然会激发起全部力量,挖掘出更多潜力,开创未来。

  同时,与真正的理想相伴的,应该是行动——智慧的行动,坚韧的行动。追寻理想的路途中,只要行动就会有收获,只有坚持才会有奇迹!

  在读书的过程中,也不自觉地想起自己,我是不是有教育理想的老师?这个,很庆幸,我还是有教育理想的老师,我还是个要求进步的老师。只是,同许多人一样,我也没有坚持下去。有一段时间,我坚持写字,最久的坚持了有半学期之久,那段时间,字也进步了许多,当时也很开心的拍照留念,可惜,由于缺乏坚持,由于各种借口,工作忙,家庭琐事,让我中断了那件事情。如今,写字水*又退回到了曾经的水*。

  读了朱老师的《致教师》后,我又重新拾起了我的理想,又开始重新规划我的教育生活,从坚持看书做起,一点一点让自己成为理想的好教师!我也相信,只要我坚持,一定会成功,一定会看到理想的收获!

  一本好书就如同一位挚友,和书交流就是同大师对话。《致教师》一书,让我受益很多,感触颇深。“精读一本好书,点亮一盏心灯。”书中*实淡雅的文字,真实的案例,非常贴*我们现在的工作和生活,读后让我对自己的职业,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边读边反思自己的教师心态、教育行为,真是受益匪浅!书中吴非老师通过一个个典型的案例,引领我感悟如何才能成为一名合格人民教师。

  读吴非老师的《致教师》,才真正懂得:教龄、资历、经验,未必就意味着是个成熟、理性的教师!读吴非老师的文章,给予我前所未有的震撼。《致教师》全书共分六辑“做个有胸襟的教师”、“不要急”、“心里装着学生的心”、“尊重常识”、“不放弃理想”、“播下一粒善良的种子”……共计85篇文章。书中有这样一段话: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中,他就学会了自爱。教师的教育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对学*、对生活、甚至对人生的态度。因此,作为一名教师,首先应该做到爱学生,以赞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

  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当好学生们的领路人,还要拥有一个博大的胸怀。良师之心境,如海洋一般辽阔,如长空一般高远。教师心胸博大,他的学生才能面朝大海,才能仰望星空;他所教的学科,就有可能成为乐园;他的学生,才会开垦自己心灵。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势必会影响学生的一生。

  在教学中,我很容易“急”,有着恨铁不成钢的心态,每上完一节课,都很希望所有的学生能接受我的观念,都能独立,正确的完成的作业,但往往是事与愿违。于是我就会觉得是他们脑子不开窍。现在想想,我真的是一厢情愿。就连我自己对任何事情也会有自己的思甚至需要一个更漫长的过程,更何况是学生呢?因此,好的.教育除了智慧,还在于有耐心。作为教育者,要有种树人的耐心,在*静中等待。同时,在坚持一碗水端*教育原则下,我们还应个别对待。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亮点,不要以某一标准去评价,断定一个人的成败,这样很容易挫伤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我们要以同样的眼光对待每个学生。

  对于青年教师,还有很多东西要去学*,去思考,去理解,去实践。要传道授业解惑,更要努力超越,以至拥有精湛的传授技巧和高超的教育艺术。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应该负责,无论是对学生的教育,还是自己的专业发展。吴非老师的文章,让我在*实的语调中感受到教育的美好和希望。读了这本书,我知道要做的还有很多,我也只有努力去做到更好!

  学*朱老师《我的教育思想》,走*他倡导的新教育并作思考判断,愈发增强了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感。

  理想课堂第一重境界为:落实有效教育框架,为课堂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朱永新认为:这成为新教育人进行课堂框架研究的起点。“我们希望这个框架,可以成为我们理解课堂的一个工具。”朱永新还认为:这个框架分为教学目标、预*作业、个体学生学*清单和教学板块。“预*”被朱永新称为这个框架的一大特色,“预*是学生独立学*的机会,不应只是为课堂教学做一些准备工作,而应尽可能地针对所有教学目标,是真正的自主学*。”这就重新确立“教为学服务,让学生的'学*成为课堂的真正核心”的思想。要让每一分钟都有所计划、富有成效。

  理想课堂第二重境界是:发掘知识这一伟大事物内在的魅力。朱永新所讲的“知识”,不能理解为静态的写在书本上的知识,而要视为一个动词、一个有待重新发现的事物奥秘,以及发现这种奥秘的方法和过程。朱永新认为:优秀的课堂教学,就是要重现这一神奇的发现与创造的过程。核心是智力挑战、思维训练。


朱永新新教育读书心得体会 (菁华3篇)(扩展6)

——最新教育专著读书心得体会(精选五篇)

  对于我们基础教育工作者来说,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是值得我们学*的,致力于教育事业服务是我们的宗旨。今天,有幸阅读了陶行知《教育名著》这本书,受益匪浅。

  “生命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好处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内含教育的好处。”所谓“生活怎么样就受到什么样的教育;好的生活受到好的教育,坏的生活受到坏的教育。

  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人同生,同进棺材才算毕业。”生活教育强调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不是以书本为中心的传统教育,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脱离传统教育的基础上产生的。“生活教育”可以找到现实需要的根基,“生活教育”也是学生所需要的教育。

  在对学生教学情况的年度调查中,发现学生喜欢与现实生活和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学生喜欢能够用生活事件解释科学知识。

  陶行知先生将生活教育提升到了一个高度,让我感震撼,震撼他的精辟和深刻。与此同时,感叹他对教育事业的远见卓识。这不是我们现在所提倡的素质教育吗?老师传授知识来解决学生的疑惑,让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工作,学会学*,这是陶行知的著名教育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就是教育的目的。

  按照他的思想,“生活即教育”,这一思想最初就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教育来源于人的生活,随着人的生活而变化。其次,“生活即教育”是与人类社会现实生活的种种相对应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接受教育,教育是在各种生活中进行的。“生活即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是与生活相一致的。只有在生活中,我们的教育才具有鲜明性,脱离了实际的生活,教育就只是空洞的说教。

  教师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教育,打开学生对生活、学*和探索的兴趣。教师是活的教科书,孩子可以从“活的”书中感受生活,感受生活。教师不仅要教给孩子知识,还要让他们学会生活,学会计算,学会学*。

  教师就应像一个有能源支持的火炬,一边燃烧一边重获新生。在学*过程中,不断的丰富自我,才能拥有更高的燃烧值和照亮度,这样才有可能在有限的从教生涯中,为祖国、为民族的教育事业,为千百万人的成长做出一份贡献。陶行知的教育名言是我教育之路的一盏明灯,指引我继续前进、感悟和探索……

  暑假时就得到了包校的《教育如此美好》一书,如获至宝。

  细细品味,受益匪浅。包校以丰富的人生阅历,多年来的教育实践探索,为我们这些初出茅庐的教育工作者指明了发展方向。

  从xx年一毕业我就进入了小学担任班主任和语文教师的工作。这几年来的工作经验为我进入艾瑞德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一路走来的摸爬滚打,处处碰壁,也是成果。在包校的书中我找到了曾一度困扰我,难以解决问题的答案。

  曾经总希望孩子是一样的,作业整齐,速度一致,这样就会少去许多的麻烦。看完包校的语录,我大彻大悟,孩子生来不是一张白纸,遗传和环境决定了他们的个体差异。当然就不可能整齐划一。要想,达到最优化的教育,要了解他们周围的环境、成长的社会背景、父母的情况以及他们的喜怒哀乐。在此基础上,爱他们,才能最终拉*距离。

  做了4年的班主任,有几次一度不愿意在做。每天的工作千头万绪,需要事无巨细的去做。

  在前年带毕业班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令我一生难忘的事情。

  那是一个夏日的中午,学生都安顿好了,我也躺下休息。几声轻轻的敲门声,显得那么的刺耳。只听两个女生在门外细语,“进去吧!”“老师都休息了,还是不去吧!”我虽睡意正浓,但也起身去开门。看到他们的表情十分的为难,我关怀备至的问:“发生什么事情!”文文急切的说:“刘春阳和尧怡欣本是闹着玩,突然打恼了,刘春阳的眼镜片碎了把脸划破了,已经跑出去了。”我意识到事情的严重马上跟去,这才发现孩子已经自己往医院的方向跑去。顾不上思索,马上赶去,经过治疗孩子的脸缝了数十针。*生第一次遇到这样的事情,不知所措,像领导汇报,通知家长,总之该做了都做了。但心情一直不能*复。事后划分责任,我不承担任何责任,因为,事情发生在午托部的监管时间。但尽管如此,作为班主任我也不能置身事外。

  经历了这样的事情,我很难过,一时冲动想辞掉班主任。很庆幸没有那么做,事后,接到了春阳家长安慰的电话。心里总算安心些,但留在孩子脸上的伤疤是我一辈子的伤痛。

  我们向着优秀教育工作者前进的过程中,《教育如此美好》这本书是我们的“葵花宝典”。只要认真学*一定能有非凡的进步。

  闲暇之余,我终于读完了这本教育专著——《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由此我认识了李希贵老师,了解了一名农村中学教师,成长为全国知名教育家的传奇人生。前苏联作家高尔基说过:凡是我所有的好东西,都要归功于书。我国也自古就有“读书改变命运”的说法,李希贵老师的人生历程或许能作为这些话的映证。他在文中写道:像多数文学爱好者一样,我搜寻着所有可以找到的名著,急切地、贪婪地阅读,我恍若置身另一个世界,时而犹豫,时而彷徨,时而沉思,时而激昂......这种高度痴迷、全身心投入的大容量阅读,为我的精神世界储蓄了一笔丰厚的财富,随着岁月的流逝,年龄的增长,这笔财富不断生息、增值,实实在在地滋养着我的心灵,影响着我的价值取向,为我的生命打上了浓厚的底色。毫无疑问,在此后的人生道路上,我将幸福地享用这笔财富的利息。

  他说:我真正的学*是从读书开始的,我真正的教育人生也是从读书开始的。读书使我顿悟了教育,教育,使我顿悟了人生。教育是与读书连在一起的,书是最重要的教育资源。健全人格、高尚道德情操的养成,民族素质的提高,乃至学*型社会的构建,都离不开书。一个人在他相应的年龄阶段,如果没有读过适合他的书,那将是终生无法弥补的缺憾。李老师之所以能从教师---校长---局长---教育家一路走过来,跟他通过读书进行的大量的阅读积累及对这种阅读积累进行的.思考和利用是分不开的。他走到哪里,就把读书的种子播撒到哪里。

  他以自身和专家、大师的成长经历,告诉每一个孩子和每一位家长:播种行为,收获*惯;播种*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在终身学*、建设学*型社会的今天,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坚持学*。今天倡导教师多读书活动,其实更多的是要求教师要处在真正的读书状态。做一个善于读书,知识渊博,视野广阔的读书人,而不是只在原有知识水*上,作低质量的重复。当今这个正在发生巨大的、深刻变化的时代,新学科、新知识迎面而来,只有学*,才能丰富自己,才不会落后,不会被时代淘汰,新的教育环境,刻不容缓的教育改革,逼人的教育形式---我们没有时间再去重复,去等待,去观望。人生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它不会停留在一个地方,也不会停止在某一阶段,它需要不断超越,但不是超越所有的人,而是要超越自己,超越自己的过去。

  今天,我终于在《新教育之梦》一书中找到了追寻已久的答案。朱永新教授告诉我们:“要挖掘你生活中、职业中的内在魅力。”教师,作为幼儿教师这一职业可能永远达不到职业排名榜的`最前列,但是我相信,一个优秀的、理想的教师,一定会在自己的内心把它排在最前列!是啊!细想一下,不当幼儿教师我们照样会老,正因为作幼儿教师我们的外表都比实际年龄要年轻亮丽很多,我们的心态一般都比同龄人要有活力很多,这是我们的职业,我们的孩子给予我们的美丽,是孩子们影响着我们,带动着我们,年轻着我们,使我们的青春延续再延续……

  拜读了《新教育之梦》一书之后,我不再怕自己老了怎么办?不再问自己还要教多少年书?还可以跳、唱多久?因为我知道了“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朱教授说:“一些人,他教了一年,然后重复了五年,十年,及至一辈子;有些人,实实在在地教了五年。一个实实在在教五年的人,与一个教了一年却重复了一辈子的人,他们的成就是不一样的。”因此,我追求作一个实实在在的教师: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老师;一个自信、自强、勤于学*,不断充实自我,不断挑战自我的老师;一个善于合作,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具有人格魅力的老师;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老师;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老师,我相信那必将是一个永远年轻老师。

  花儿不会因为畏惧凋谢而后悔绽放,小溪不会因为畏惧干涸而放弃流淌,自然界中的万事万物都有它生命中最精彩的“一阵子”,它们都知道抓住每个最精彩的“一阵子”去赢取一辈子的生存价值。作为幼儿教师,或许我们的绚丽也只有一阵子,但只要认真把握好这“一阵子”,使它发挥生命真正的价值,那便是最自然,最从容的生存蕴意。我愿自己生命中最美丽的一阵子时光留给苹果树下的孩子们,和他们快乐的学*、游戏。愿每一位幼教工作者都怀着“新教育之梦”谱写自己辉煌的“一辈子”!

  愉快的暑假生活开始了,学校开展假期读书活动,我在朋友家借了一本教育类书籍:朱永新所著的《新教育之梦》读了起来。朱永新教授是我国著名教育学者,他在书中给我们展现了一幅教育的美好画面,读后使人振奋。《新教育之梦》提出一系列教育的理想,给我们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个观察和认识教育的新视野、新视角。在我们现在的教育背景理念下,我觉得,朱教授的《新教育之梦》,让我们教师寻找到了一条突破自我发展的道路,也为今后的教育指明了方向。

  全书共分十章,分别是理想的德育、理想的智育、理想的体育、理想的美育、理想的劳动技术教育、理想的学校、理想的教师、理想的校长、理想的学生和理想的父母。

  在该书的序言中,朱永新讲述了一个令人震撼的真实故事。英国有一个退休老师,在布满尘埃的阁楼上整理旧物时,发现了一叠发黄的旧练*册。那是他以前31位孩子的*作,作文的题目是《未来我是——》。31个孩子有31个梦想,有想当总统的,有想当驯狗师的,有想当领航员的,有想当王妃的……那位老师突发奇想:把这些本子重新发到同学们手中,让他们看看现在的自己是否实现了50年前的梦想。他在报纸上刊登了一则启事,不久,一封封回信送到了布罗迪的手中,他们中有功成名就的学者、企业家、官员,更多的是**凡凡的普通人。一年过去了,布罗迪手中只剩下盲童戴维的作文本。他写在作文本上的梦想是当一名内阁大臣,他认为,在英国历史上还没有盲人进入内阁的先例,他要创造历史。正当布罗迪猜测着各种可能,满怀遗憾地准备把作文本送进一家私人博物馆时,他意外收到英国教育大臣的来信,信中的内容让他大吃一惊,同时也感动万分。信中说,那个叫戴维的就是我,感谢您还为我保存着儿时的梦想。不过,我已不需要那个本子,因为从那时起,我的梦想一直就存在我的脑子里,没有一天放弃过。50年过去了,可以说,我已实现了当初的梦想。今天,我还想通过这封信告诉我其他的30位同学,只要不让年轻时美丽的梦想随岁月飘逝,成功总有一天会出现在你的面前。戴维的行动使朱永新获得启迪:谁在保持梦想,谁就能梦想成真;谁能不懈地追寻理想,谁就能不断地实现理想。

  朱永新在《新教育之梦》中说:“读书,是孩子们净化灵魂、升华人格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因此,实施有效的道德教育,一定要建立起‘书香社会’,建立起‘书香校园’。”“理想的德育,应该重视让学生与书本为友,与大师对话,在人类优秀文化遗产中净化自己的灵魂,升华自己的人格……”因此,我们作为小学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大量地进行课外阅读,大力倡导学生诵背古诗词,《三字经》《弟子规》《论语》等。读书不仅能提高孩子们的写作能力,提高语文水*,增长他们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陶冶情操,净化灵魂,升华人格,而这不就是我们做教师的最重要的任务吗?鼓励孩子们读书,也许会使学生的负担加重一些,玩的时间少了一些,但是当孩子们从书中得到快乐时,当孩子们从书中学会了做人的道理时,当孩子们的心灵受到了陶冶时,那么这种所谓的负担能使他们受益终身,这样的好事为什么不坚持呢?我想,今后我们不仅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坚持鼓励孩子多读书读好书,还要在这方面加强指导。

  通过阅读《新教育之梦》.我深深地体会到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应该具备的以下几方面素质:

  一、要有“激情”。

  读朱永新先生的《新教育之梦》时,、让你感觉到你不是在读书,而是在聆听一位充满激情富有诗意的大师在演讲,特别有激情,我们用这种激情去感染学生,调动学生,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主客体的角色就会得到很好的转换,课堂教学也就会很成功。

  二、要有“爱心”。

  有人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句话很实在,一个合格的教师应当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重的老师。清晰地记得作者说过“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怎样来“用心”对待我们教育,“用心”关注我们的每一位学生。教师富有爱心,可以给学生创造宽松愉悦的心理感受,便于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

  三、要有“责任心”。

  有人赞美教师,把教师比作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也有人把教师比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管教师是蜡烛也好,还是人类灵魂工程师也好,都说明了教师职业的特殊与责任。三十年的教师生涯告诉我,作为一个教师他除了具备足以胜任教学的专业知识外,教师的责任心是很重要的,因为教师面对学生不仅是传授知识与技能,而且要关注到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的健康与发展,培养学生以积极的人生态度对待生活对待社会。

  四、要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和良好的知识结构”。

  要胜任新课改需要,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和良好的知识结构。扎实的专业技能和良好的知识结构,使我们很容易驾驭课堂,采用多渠道的教育手段和教学技巧来丰富课堂,调动和感染学生;另外,扎实的基础,使我们很容易接受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

  五、要有“健康的个性”。

  古语说得好: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这句话里说明了,教师不仅要学识高,还要身正,所谓“身正”,就是指教师要有健康的个性。教师要大度宽容,教师要充满自信,教师要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教师要谦虚好学,教师要与人相处合作融洽。教师在教育学生同时,有无时不刻的用自己的言行举止去影响学生,去感染学生。

  我们都知道《夸父追日》的故事.而无数的教育工作者不正像当年的夸父一样因为对教育的梦想而无畏的前进吗。朱永新老师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美丽的画卷,作为一名教育者,我则希望用自己的实践行动追逐这个梦想。做一名好教师,让孩子们尊敬,喜欢的教师,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孩子,让他们感受到来自于我们教育者的爱。让我们用梦想的翅膀呵护每一个孩子幼小纯真的童真,让他们快乐地成长


朱永新新教育读书心得体会 (菁华3篇)(扩展7)

——朱永新致教师读书心得优选【5】份

  如果你能够真正地把爱给所有的孩子,真正地用心看待自己的每一次讲课、每一次与学生的沟通,你一定会感受到老师的乐趣、体验到做教育的幸福。——朱永新《致教师》

  夏丐尊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可很少有人能真正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对大多的教师而言,认为能教出好成绩就是好老师;而我们各级优秀教师评选条件中也很少出现“爱学生”这样的字眼。当然,要将“爱学生”作为一条评价标准,确实操作起来不太容易,但事实是这一标准基本是被忽视的。这样一来,大多的教师在爱学生方面明显就有了缺失。

  李镇西老师教育的爱心教育想必大家一定耳熟能详,也正是爱心,谱写了李老师的教育传奇。每每读到李老师的教育故事,总感到热血沸腾。是啊!我们的教育中因为缺少了这份爱心,使得很多“问题学生”失去了矫正的机会;青春路上“失足”的学生,没能得到心理辅导而越走越远;学困生丧失了进步提高的机会;尖子生仅仅成绩优秀,人格、道德沦丧……所有这些,都是我们的爱心不够造成的。

  有人说:“没有爱,教育就是一场苦役”。可现实中的教育,爱是匮乏的。站在讲台上的老师,整天板着面孔,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对于学困生,甭说爱心,就是耐心,也不够;对于问题学生,动辄批评,很少与学生沟通交流,更不会走进学生心灵,又怎能用心灵赢得心灵?

  谈起教师这个职业,很多人会嗤之以鼻,就连我们自己,也很少正视,其实这是很不应该的。我们应该在教育历程中,“以爱心唤醒童心”,爱教师这个职业,爱每一个学生,用心看待每一个学生,用情上好每一节课,在我们的职业旅程中用心发现和挖掘教师这个职业的魅力,感悟幸福,收获幸福。正如朱老师所言,教师应该努力挖掘教师职业的内在美,从而坚信自己所从事的是一个影响人的一生的、值得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

  这样,你会更加热爱教师这个职业,而且不仅作为职业,视为事业。

  最*,有幸拜读了吴非老师的《致青年教师》一书。以往,总是觉得这种教育理论方面的书籍太深奥,看得很累但收获甚少。可是,翻开《致青年教师》一书,会发现它的目录很新颖,都是一些拉家常的话,不禁让我有兴趣继续深入阅读。于是,一个个真实的案例浮现在眼前,这些案例都是曾经或者现在正发生在我身边的。捧着这本书,就好似在与一位资深的老教师促膝而谈,让我一下子就把整本书看完了。

  吴非老师主要通过"做个有胸襟的教师"、"不要急"、"心里装着学生的心"、"尊重常识"、"不放弃理想"、"播下一粒善良的种子"这六个方面,结合自己的切身经历,阐述了青年教师应该具备的理想和素养。作为一名踏上工作岗位不久的新教师,我边读边对照自己的教育过程,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发现和吴老师还是有很大的距离。吴老师提出的观点,展示的事例,让我牢牢记住在心间。

  读了《就让你的眼泪流出来》这篇文章,我不禁想起了高一时候的语文老师。他是一名大学刚刚毕业、长相阳光、性格温柔的男老师,他从不向同学们发脾气,即便大家认为他"好欺负",在他课上行为放肆:有人吃东西,有人睡觉,有人换座位,有人坐地上听课老师也从来不发脾气,只是默默叹气。直到有一天,老师终于爆发了,他居然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流泪了,我们都震惊了,一位男老师居然会对着学生流泪。老师说,他把对我们的放纵当成了放松,对我们很无奈。那天老师倒出了他的所想所思,后来我们的语文课堂焕然一新,再也不是从前的杂乱无章。这件事至今让我记忆犹新,这不正是吴老师所说的:不要在学生面前掩饰自己的情感,不要担心在学生面前流泪,如果这一切有利于他们人性的苏醒。倘若你竭力掩饰,有可能会被学生误认作是冷漠,也有可能会让敏感的学生也去学*克制和忍耐。把你的爱,你的悲伤和失望,甚至你的恨,都真实地袒露在学生面前吧!

  作为老师,我们还应该珍视自己的专业。在我的身边,很多老师都很珍视自己的专业,他们从自己的学科中获得教学的乐趣,也获得生活的乐趣。因为教师这份职业可以让你的成就感得到充分的满足。一个连自己的专业都不爱的教师是不可能成为优秀的教师。优秀的教师是一盏不灭的灯,而那"开关"就在他自己的手里。他的"亮度"在于他个人的修炼;如果他有"电源",或是不断充电,他就能一直发光,一直照耀学生前面的道路。我们想要当这盏不灭的灯,就要不断学*,不断充电。过去,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我们教师就要有一桶水。如果这是一桶几十年不变的水,那必将是一桶死水。要让学生得到一杯水,那必须是一桶常流常新的水。

朱永新致教师读书心得

读书,充实了我们的生活,使我活得更精彩,使我们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读书对老师具有巨大的帮助,作为一名老师,你有什么教师读书心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有关于朱永新致教师读书心得,希望你喜欢。

朱永新致教师读书心得(精选篇1)

最*,有幸拜读了吴非老师的《致青年教师》一书。以往,总是觉得这种教育理论方面的书籍太深奥,看得很累但收获甚少。可是,翻开《致青年教师》一书,会发现它的目录很新颖,都是一些拉家常的话,不禁让我有兴趣继续深入阅读。于是,一个个真实的案例浮现在眼前,这些案例都是曾经或者现在正发生在我身边的。捧着这本书,就好似在与一位资深的老教师促膝而谈,让我一下子就把整本书看完了。

吴非老师主要通过"做个有胸襟的教师"、"不要急"、"心里装着学生的心"、"尊重常识"、"不放弃理想"、"播下一粒善良的种子"这六个方面,结合自己的切身经历,阐述了青年教师应该具备的理想和素养。作为一名踏上工作岗位不久的新教师,我边读边对照自己的教育过程,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发现和吴老师还是有很大的距离。吴老师提出的观点,展示的事例,让我牢牢记住在心间。

读了《就让你的眼泪流出来》这篇文章,我不禁想起了高一时候的语文老师。他是一名大学刚刚毕业、长相阳光、性格温柔的男老师,他从不向同学们发脾气,即便大家认为他"好欺负",在他课上行为放肆:有人吃东西,有人睡觉,有人换座位,有人坐地上听课老师也从来不发脾气,只是默默叹气。直到有一天,老师终于爆发了,他居然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流泪了,我们都震惊了,一位男老师居然会对着学生流泪。老师说,他把对我们的放纵当成了放松,对我们很无奈。那天老师倒出了他的所想所思,后来我们的语文课堂焕然一新,再也不是从前的杂乱无章。这件事至今让我记忆犹新,这不正是吴老师所说的:不要在学生面前掩饰自己的情感,不要担心在学生面前流泪,如果这一切有利于他们人性的苏醒。倘若你竭力掩饰,有可能会被学生误认作是冷漠,也有可能会让敏感的学生也去学*克制和忍耐。把你的爱,你的悲伤和失望,甚至你的恨,都真实地袒露在学生面前吧!

作为老师,我们还应该珍视自己的专业。在我的身边,很多老师都很珍视自己的专业,他们从自己的学科中获得教学的乐趣,也获得生活的乐趣。因为教师这份职业可以让你的成就感得到充分的满足。一个连自己的专业都不爱的教师是不可能成为优秀的教师。优秀的教师是一盏不灭的灯,而那"开关"就在他自己的手里。他的"亮度"在于他个人的修炼;如果他有"电源",或是不断充电,他就能一直发光,一直照耀学生前面的道路。我们想要当这盏不灭的灯,就要不断学*,不断充电。过去,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我们教师就要有一桶水。如果这是一桶几十年不变的水,那必将是一桶死水.要让学生得到一杯水,那必须是一桶常流常新的水。

朱永新致教师读书心得(精选篇2)

教育是事业,而教师是职业。我们从事的是教师这一职业,担负的却是教育的责任。师与生之间,维系在一起的是爱,因而爱也就成为了教育永恒的主题。“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不留痕迹的爱,我希望自己能够达到这个境界。”多么朴实的一句话。正是这样朴实的一句话,道出了张思明对教育的理解,表明了他对教育工作的态度——用心去做。

用心做教育,就要拥有一份童心。

教师与学生构成了教育的主体,教师是施教者,学生是受教者,而两者并不是对立的,教师与学生间的和谐成为了教育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保障。在教育活动中,由于学生的年龄因素决定了学生的思想,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作为与学生有一定年龄差距的老师,则必须要拥有一颗学生一样的童心才能与学生走得更*,才能走进学生内心深处,使教育活动以最小成本取得最大效益。

用心做教育,就要奉献一片爱心。

“爱孩子是连动物都会做的事”。学生在老师的眼中就是孩子。既然是孩子,我们就得用我们的爱来教育他们。我们每天最主要的工作是什么,上课、批改作业?不是,那只是我们工作中很小的一部分,我们主要的工作是把我们的全部爱给学生,并且,要把我们的爱给每一个学生,不要有所遗漏,因为,每个孩子都是那么可爱。

用心做教育,就要竖立一颗恒心。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不是朝夕之功,而是一个时间长的工作,也许作为我们来说,体会到的只是重复:上课、作业、辅导……,然而,正是在这单调的重复中,学生却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变化:年龄在渐渐长大,知识在逐步增多,思想越来越成熟,与人交往的能力越来越强……当然,这些不会展现在我们面前,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学生的一言一行体会得到。这是我们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教育的结果。

我们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从事着教育这一事业,我们应该用童心、爱心、恒心去撑起这一工作,我们应该用心地去做好我们的工作。

朱永新致教师读书心得(精选篇3)

这个月读了《做最棒的老师》一书,上面举了很多教育故事,对我的启发很大。这本书全方位地阐述了作为老师应有的教育观、学生观、班级管理、思想工作、心理教育以及课堂教学的理念与实践。把教育思想、教育机智、教育技巧与教育情感融为一体。

作为教师要注意教育的方法,当学生出现失误或对教师不尊重时,切忌简单,粗暴,冲动的“热处理”,而应控制自己的言行,用爱心去感化他们,使他们主动克服错误。这就需要向慈母一样将爱播进学生的心田。心理学还告诉我们:人际交往融洽、和谐是以真诚为前提的。“以心换心”以理解为桥梁。人与人之间便能得到思想感情的沟通。我们除了做好“严师”,“慈母”之外,还要利用课余时间和学生多接触,推心置腹的和学生交谈,成为学生的“挚友”。

总之,作为一名好教师必须以多种角色出现在学生面前。做一名好老师,就应该做一个勤于思考的思想者、勇于创新的探索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教育理想的追求者。作一名好老师,一定要“做有心人、做有益事、以宁静的心态脚踏实地的做事”;要有理想、有思想、有激情、很认真、多读书、会反思、有韧劲。我们应该不断实现专业自主,在实践中不断增长才干,使自己尽快成为高素质的教师,不仅是有学问的人,而且是有专业追求的人;不仅是高起点的人,而且是终身学*,不断自我更新的人,工作有情趣,生活有品味,做人上境界。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曾提出一个老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也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的成长公式。作为一名老师,想要自我完善、不断提升,就需要不断反思。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理性思考,只有在反思中总结出规律和经验,才能不断的改进、不断的发展;只有在反思中提炼出精华和真理,才能不断地修炼自己、成为学生喜欢的好老师。

教学反思是老师做的最多的也是最切实有效的反思活动。翻开杂志,打开网页,可以说每一个优秀的教师,成名的教师都有一个写教学反思的好*惯。可以说教学反思是一个优秀教师在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步骤。它一方面让我们在教学中的正确的行为予以肯定,不断的积累经验;另一方面又使我们自己找出在教学实践中与教学新理念不相吻合的甚至相违背的做法,进行自我批评、自我改正、自我完善。教学反思使我们拒绝*庸,使我们的教学经验得以升华,使我们吐故纳新,每一天都是新的。

在实际过程中,我们写反思都是在查找教学的不足之处,总结经验教训,而在发现自己的优势,肯定一节课的亮点上花的功夫相对少了一点。同时,我们在反思时,往往写的都是教学反思,而忽略了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的反思。所以,对于*日里与学生接触时的一言一行,我们都要认真地、耐心地反思,从中找到某种教育规律。再者,我们进行教学反思往往仅仅满足于获得教学经验,而没有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所以,虽然做了好多年教师,偶尔也进行过教学反思,但创新方面是少之又少。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建议每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教育日记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写教育日记让老师终身受益。”教育随笔,不是为了晋升职称而炮制的论文,也不是为了课题交差而拼凑的“成果”。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教学全纪录,没有居高临下的霸气,没有正襟危坐的俨然,没有煞有介事的虚假,没有耳提面命的烦闷。只需我们抓住一天中的一个火花,可以是上课,也可以是听课,也可以是网上,杂志上看到后的灵感。

总之,浮躁的心、生硬的态度,永远也不可能换来心与心真诚的沟通,我会试着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用“学生的眼光”看待,用“学生的情感”体验,用真心、爱心、诚心、耐心,赢得学生们的尊敬和爱戴。

教育是事业,而教师是职业。我们从事的是教师这一职业,担负的却是教育的责任。师与生之间,维系在一起的是爱,因而爱也就成为了教育永恒的主题。“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不留痕迹的爱,我希望自己能够达到这个境界。”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们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从事着教育这一事业,我们应该用童心、爱心、恒心去撑起这一工作,就要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朱永新致教师读书心得(精选篇4)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使人除鄙见,开茅塞,获新知,变聪慧。因为书中有着广阔的世界,书中有着不朽的精神。所以书籍永远是新的。

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太多了。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但一桶水如不再添,也有用尽的时候。因此,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而且要有“一潭水”。书本是的老师,读书是的乐趣。读书还要讲究方法,有方法才有成功的路径。教师今天的学*主要不是记忆大量的知识,而是掌握学*的方法,为何学*?从哪里学*?怎样学*?老师没有掌握学*方法,即使他教的门门功课都很优异,他仍然是一个失败的学*者。学*型社会提供了充裕的学*资源。学*化社会中的个体学*,可以针对自身的切实需求,选择和决定学*什么、怎样学*等等。

在知识经济大潮中,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应该找准自己的人生坐标,找准自己的价值空间。教书的生活虽然清贫,但一本好书使我爱不释手,一首好诗让我如痴如醉,一篇美文使我百读不厌。只有乐学的教师,才能成为乐教的教师;只有教者乐学,才能变成为教者乐教,教师乐学,才能会让学生在快乐中生活,在愉快中学*。一天喜读书不难,一辈子爱读书不易。任何人实现梦想,但首先必须拥有能够实现这一梦想的信念。有信念自有毅力,有毅力才能成功。身为教师,必须成为学*者。教师只有成为学生,才能与时俱进,不断以全新的眼光来指导教育过程。牢固树立终身学*的理念,创造性地开展教书育人工作。

教学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的过程,应当是学*学生主体和教师主体的关系。学生将不再是知识的接收器,而是自主知识的收获者。面对知识更新周期日益缩短的时代,教师必须彻底改变过去那种把教师知识的储藏和传授给学生的知识的陈旧观念,而要努力使自己的大脑知识储量成为一条生生不息的河流,不断更新,积淀学养。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书。用心教书,用心育人。

师要做“代表先进文化方向”的创新型先行者,爱岗敬业是创新型教师应具备的首要条件。不但具有无私奉献的师魂,诚实正直的师德,全面发展的师观,教书育人的师能,严谨求实的师风,而且还应具有开拓进取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甘愿奉献,自强不息的骨气。教师要以振兴中华为己任,以春蚕的精神、红烛的风格、蜜蜂的作风、绿叶的品格和孺子牛的志向,奋力拼搏,无私奉献。

读书的生活是精彩的、幸福的,教师更要把读书当成生活的一部分并学以致用,时时用全新的教学理念来支撑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还需不断地学*,不断充实、不断进步。

朱永新致教师读书心得(精选篇5)

有人说读书是一种浸润:洗去一身疲惫,留下满腔书香; 也有人说读书是一种享受:享受阳光明媚,享受空气清新,享受历练深邃。而我还要说,读书更是一种情怀,一种幸福。在炎炎夏日,它能为你送去清凉;在寒冬腊月,它能带给你无限温暖;快乐时,它与你一起欢舞;悲伤时,它抚*你心中的伤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教师必须是阅读爱好者。”他用一身的经历和体验告诉我们:“要天天看书,终生以书籍为友,这是一天也不断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实着思想的江河。”爱好读书应该是教师的职业素养和*惯。

我爱读书,读书是我生命的泉水,使我单调孤寂的生活变得丰富生动,如我忠实有趣的朋友伴我成长。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读书的兴趣越来越大,工作之余,开始有意识的读一些世界名著和教育书籍,每读到一本好书时,就像有一股股温暖而滋润心扉的气流,在不知不觉中慢慢沐浴着我,牵动了我的心,让我在不知不觉中陶醉,在悄然无声中领略教育真谛。

美国诗人狄金森说过:“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也没有一匹骏马能像一页跳跃的诗行那样,把人带往远方”。读书使我的生活斑斓,丰富多采;读书使我感到世界上一切美好的情感,读书使我明智,领悟到更深刻的道理。当我踏上讲台,面对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内心充满抱怨时,是《优秀教师的成长案例》深深地触动了我,让我明白对现实的抱怨是弱者的象征,真正的强者是不抱怨的。命运把它扔到天空,他就做鹰;把他扔到草原,他就做狼;把他扔到山林,他就做虎;人生就是这样,必须不断地要把自己打回原形,打回起点,然后重新开始,还让我明白了当今为师之道,知晓了由合格到优秀,由优秀到卓越的教师成长途径,深刻感触到读书对我们教师成长的重要作用,于是,我开始以自己实际教学为基点,读各种各样的书,在书中让我找到了工作的自信,教学的底气,更让我走出了工作初的失落与迷茫。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让我明白了学生的成长过程,各个年龄阶段学生在思维、情感、认知等方面的发展水*,在*时的教学中,可据此来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活动,运用能激发儿童兴趣的教学语言等;《教学现场与教学细节》中的课堂实录和理论剖析,让我领会到优秀教师的风采,深感教学的艺术性,从而明确了自己教学之路的方向,尝试着为孩子营造艺术和学术相结合的课堂教学;《给教师的建议》为我解开了许多教学中的困惑,教会了我如何和孩子相处,在课堂上如何调控,如何为孩子创造自由健康成长的空间;读《如何走进新课堂》使我懂得课堂是生命成长的沃土。教与学的经历对教师而言,将不再是教师在用生命点亮学生明天的同时,步入“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悲壮结局;教与学的过程对学生而言,也不再是简单的靠学海无涯苦作舟”。而应反映出教师为探索永无止境的课堂教学优化中,学*新知,发现规律,充实自身的轨迹;学生在知识储备增长的喜悦与彼此发现与欣赏中。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由黄金屋”,那些大文学家、大教育家、大艺术家充满生命激情和智慧的言语,大哲学家、大思想家、大宗教家们超脱的情怀,甚至*民百姓、推车卖浆之流的可贵的品质和真诚的爱心,都会我们的生命变得特别开阔、灵动、开放、乐观、旷达、鲜亮;使我们的感情特别丰富和细腻,特别饱满和高贵;使我们永远不满现状、不断进取、大胆创造、革新自我,永远追求那种令学生激情满怀的生命境界;使我们的教学产生那种令人荡气回肠的艺术魅力。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读书,是教师专业底蕴得以厚实的路径。吾生有涯,而知无涯。如果没有书香滋润,我们的生命将是何等乏味与孱弱,我们的教学将是何等的死板与无趣。人的灵魂,也许只有经过书香沐浴熏陶后,才能充实丰盈我们健康的生命和一颗恒抱希望的心,我感谢这么多年书籍对我的滋养与磨炼,它是我人生道路上一个不可多得的知己。在宁静中,让我从那字里行间读出一种无言的神圣与庄严,让我有一种摆脱了世俗的喧闹的踏实与坦然。给人生铺砌了一条五彩斑谰的路途。那飘逸的梦想,时时温暖着我的人生。

  静心品读朱永新老师的《致教师》,聆听专家的教导。《致教师》围绕一线教师普遍关心的重要问题和成长的关键问题,通过朱老师的深入全面地思考,给询问者,也是给所有走进这本书的读者高屋建瓴地坦诚解答。没有抽象深奥的名词术语,没有枯燥乏味的空洞说教理论。读这本书就像在听故事,就像在同朱教授面对面相互聊天谈心,细细咀嚼品味,又总能获得许多思想的哲学的和诗意的享受。教师最重要的任务是学*。任何一个教育家都不可能离开前代人的教育财富。事实上,很多的教育家,只不过是把别人的财富应用到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提出很多理论上的共鸣而已。

  你要自己去摸索,找到理论上的支柱和共鸣,现在不少教师找不到感觉,找不着“北”。作为一个教师,你跟其他专家不一样,需要各方面的知识,一个知识面不广的教师,很难真正给学生以人格上的感召力。孩子年龄越小,他对教师的期望就越高,他就越是把教师当作百科全书。在他们眼里,教师是无所不知的,如果教师是一问三不知,他就非常失望。所以教师应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作为一名教师,有一项重要的修炼就是做读书人。对一个教师而言,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就是一种真正的备课。如同军人喜爱武器,孩子喜欢小玩具一样,教师的挚爱应该是书籍,只读教材和教参两类书的教师无论如何不能称之为优秀教师。如朱教授所说:“你的阅读生活,绝不仅仅是帮助你获得知识,获得教育的智慧,更重要的是帮助你拥有宁静的心态,儒雅的姿态,积极的`状态。”难道不是吗?一个真正的人应该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好书。在阅读中获得教养,获得心灵和精神地完善,勤者因书而富,富者因书而贵。实际生活中,人和人的区别主要看两点,一是他交怎样的朋友?二是他的业余时间怎样安排怎样度过?所以,朱教授说:“人是由他读的书造就的。读什么样的书,你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读最好的书,做有根的人。与最好的书对话,就是与最好的人为伍。”作为一名教师,要经得起繁华,更要耐得住寂寞,在读书中,把自己修炼成如一座图书馆的人。读书就意味着坐冷板凳,只身一人孤灯一盏,寒窗苦读,这是一种寂寞的力量,这是一个读书人的力量,这更是教师职业品质和人格精神的力量。深谙此理的朱教授指出:“读书,让我们有一个宁静的心态、从容的心情、理智的头脑、开放的胸怀。”

  读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现实生活中,有些老师以工作繁忙为借口懒于读书。为此,朱教授直言不讳地指出:“就人的生物性而言,是很容易懈怠、很容易满足、很容易停滞的。”同时,又不无风趣幽默地为教师们支招:“自来水是压出来的,时间是挤出来的。时间抓起来就是黄金,抓不起来就是流水。”是啊!当我们把读书当作是自己生命的一部分,看作像呼吸一样自然时,还会挤不出时间读书吗?在这种须臾不可或缺的阅读状态中,我们就获得了幸福。要是读不完一本书,至少可以开始读第一页,慢慢地,让读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行走姿态。

  读了朱永新先生的《致教师》后,前言就颠覆了以前对教师的形象比喻,更具人性。在他眼里,教师不是春蚕,不是蜡烛;不是一个隐喻与一个标本,更不是灵魂工程师,教师就是教师,每天都在*凡与神圣中穿行,他生命的价值在于“以现在求证未来,让生命幸福完整”。“幸福”在哪里呢?朱先生说,它在创造中,在服务中,在研究中,在分享中。因为创造、服务、研究与分享的教育“幸福”,每一个普通的时刻,都会焕发不一样的光彩,每一个*凡的日子,我们都能与幸福相伴。他这样说“职业”:教师是一个能够把人的创造力、想象力等全部能量与智慧发挥到极限的、永远没有止境的职业。教师面对的是最深的世界──人的心灵。他们存在着无限的可能性。他这样说“信仰”:信仰造就的乐观,是生命中的太阳,任何境况下的人生都会因此温暖明亮,并指引着生命中的明亮那方。他这样说“理想”:当理想遭遇现实,总会有碰撞,总会有较量,否则,理想如何能够称之为理想?教育与理想是一对孪生兄弟教育,是必要的乌托邦。他说“教师的专业成长”,将以阅读为基础的“专业引领模式”,以写作为基础的“研究反思模式”与“以同伴互动为基础的教育生态模式”喻之为教师成长之“吉祥三宝”。他说,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个生命的叙事,在时光中创造那个更好的自己。时间抓起来是黄金,抓不起就是流水。

  余映潮老师《致语文教师》一书的序言开头是一句希望之语,即“我希望每一位语文教师在生活中、工作中都充满智慧”。

  最*的空余时间,都是在读朱永新的《致教师》这本书,书名很吸引人,内容都是围绕一线教师普遍关心的重要问题和成长的关键问题来呈现,通过朱教授深入全面地思考,解决了我们一线教师的这些困惑。没有抽象深奥的名词术语,没有枯燥乏味的空洞说教理论,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案例针对性的加以剖析、深究。读这本书就像在听故事,就像在同朱教授面对面相互聊天谈心,一位慈祥的长者正施慧于民。读了之后,收获很大。

  很喜欢书中的一个章节“每个孩子都是天使——如何对学生一视同仁”。朱永新教授指出,我们之所以对孩子有不同的态度,往往是由于我们给孩子贴上了不同的标签。但作为一位老师,我们更应该记住:孩子的不同,不能够成为我们厚此薄彼的理由。所以,作为教师,就一定要相信每一个生命都有着与生俱来的力量,只是有待于教育来发掘和唤醒。

  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应该如何做到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呢?

  第一,要一视同仁,正视差异。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