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改培训心得体会(五)份

首页 / 心得体会 / |

  数学课改培训心得体会 1

  我是一名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教师,很高兴参加了这次的课改培训,为即将开始的教学工作做了初步的准备。新课改是一种新理念,新思想,这对我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我必须进行各种尝试,在不断的探索中成长。通过这几天的培训,我对新课程有了初步的了解,下面就此谈几点体会:

  一、整体把握

  新课改要求教师能够做到整体把握课程目标,整体把握数学的素养和能力,整体理解课程内容(如:课程主线和知识结构)等等。作为新教师,对我来说要做到这几点确实有很大的难度,毕竟无论是知识的掌握,还是能力的培养,都需要经过大量的教学实践才能熟练掌握。但经过培训,我或多或少也有一定的收获,有经验的老师的讲解,一线教师的经验的传授,使我心里开朗了许多。

  做到整体把握虽说难度大,但对学生来讲,教师能不能做到整体把握对他们影响深远。因为在整体把握中体现着教师的知识水*和素养能力,只有能做到整体把握的老师,讲起课来才能做到有条有理,思路清晰,学生也才能听得津津有味。因此,我一定会努力进入状态,做到整体把握!

  二、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是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来实行的,教学中教师的激发作用、启迪作用、组织作用和熏陶作用是学生主动学*的重要前提,因此教师的角色转换是关键。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一直在倡导“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常常是“主演加导演”。在教师的主导下,学生只能被动学*。学生要成为学*的主人,教师必须从“主导者”成为“组织者”、“引导者”。数学知识不是独立于学生之外的“外来物”而是在学生熟悉的事物和情境之中,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相关联的内容。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意贴*学生的生活实际,适当引入他们喜欢的活动,如讲故事、做游戏、表演等,使他们产生乐学、好学的动力,从而增强学生探究的欲望,培养起他们学*数学的兴趣。

  三、激发学生的探究性、创新性思维

  新课改后,增加了很多探究性的题型,这一反传统教学中,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问答或对话形式,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而把学*的主动权交还于学生。在探究式教学中,要鼓励学生的集体参与,并非只有好学生才有能力开展探究,应该给每个学生参与探究的机会。尤其是那些在班级或小组中极少发言的学生,应多给予他们特别的关照和积极的鼓励,使他们有机会、有信心参与到探究中来。通过探究,可利用学生集思广益、思维互补、思路开朗、分析透彻、各抒己见的特点,使获得的概念更清楚、结论更准确。

  从学生和教学内容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组织数学智力活动,为学生创设一种动手操作、独立观察、引起思考的实际活动,激起学生自主地钻研和创新,经过群体的交流,完成对信息的加工过程,使知识变成学生自己的精神财富,让学生在真实思考和创新的体验中构建知识,学*方法,增长智慧。

  要做到这一点,教师也必须转变角色,真正从权威的讲授者变为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的好朋友和引导者。要解决这个问题,应彻底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建立起一套新的课堂教学结构。例如,过去上复*课,老师系统整理知识,学生听完后,完成一些相应的*题,总结一下,就算是复*告终了。现在我们则将知识的脉络由学生分小组独立整理,练*题在教师的引导下互相设计,交流练*。而且在交流过程中,还允许同学们提出问题,进行答辩,关键的环节还要能举例说明,再加上巧妙的练*设计,使复*课上出情趣,上出深度。让学生们在学*潜力和学*方法上有出色表现。

  此外,要积极营造自然和谐的学*氛围,让学生敞开思想参与学*活动。学生乐意在游戏和活动中学知识,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我提倡办好三件事:一是保证学生在探讨问题时,有宽松的气氛,必要时,可以下位,可以重组小组,甚至大声争辩;二是理解学生,允许学生用自然的语言表达思想,交流意见;三是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这样就可以大大**了学生,也大大**了老师,课堂上呈现出一种积极的、向上的、自然的、和谐的新景象。

  总之,这次培训让我意识到肩上的担子很重,我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素养和能力,进一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为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打下坚实的基础!

  数学课改培训心得体会 2

  这次参加新一轮高中数学课改培训,听了有关的专家、学者对《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解读和对新教材的详细说明,使得自己对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的认识也逐渐加深,对新的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评价理念、等也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同时也明白岗前培训的重要意义,使我对新课程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让我更加走*了新课程。下面是我参加培训的一些体会:

  1、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的把握和定量的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来源于生活实际的,它在人类社会中,是无处不在的,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并不是孤立于书本之上的,它是与生活有着紧密联系的,是与生活密不可分的,所以数学应该是来源于生活,并且能够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因此,在新教材的编写中更多的采用了生活化与情景化的场景,使学生觉得学有所用并能投入其中。

  2、更注重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教材的设计更注重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的个性。我们知道每一个学生因为生活环境,智力发展,性格特点等多种原因会造成,每个人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有差异,表现出学*的效果不尽相同。这种现象是切实存在的,而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这种差异,对每个学生提出合理的要求,使每个学生都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

  3、形式和内容更加多样化高中数学课程分必修和选修。必修课程由5个模块组成,必修课程是每个学生都必须学*的数学内容。选修课程有4个系列,其中系列1、系列2由若干个模块组成,系列3、系列4由若干专题组成;每个模块2学分(36学时),每个专题1学分(18学时),每个专题可组成1个模块。对于选修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对未来发展的愿望进行选择。

  4、数学教学活动更加丰富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教学的改革已势在必行。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就要求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学*资料,让他们通过讨论、交流等多种形式的学*,使学生自主学*可以自学的内容。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我想这就是评价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惟一标准。

  在培训期间,我们无论是在报告中,还是在茶余饭后,我们都能听到另外一种声音,感受到合弦的美。数学课程改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显然不是只凭热情和勇气就能一蹴而就的冒险之旅。"我们应当清醒的认识改革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从而,在积极参与课程改革的同时,我们也就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作出"热潮中的冷思考"。对中国的传统一定不要轻易否定与抛弃。中国自己的教学方法好在哪里,对此一定要心中清楚。比如说,"双基"教学是中国的特色与传统,继承的同时要理解与吃透它的内涵。*几年来,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出现了一股"向中国学*"的热潮。因此,面对我们自己的数学教育,有什么理由要失去自信,妄自菲薄呢?在充分肯定传统教学长处的同时,我们应正视所存在的问题。

  其中,有的是在过去就已暴露出来而未能很好解决的问题,更多地是不能适应时代发展和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而暴露出来的诸多弊端。其主要表现在:重传承文明甚于重创新教育,教知识而不是教创造;重结果甚于重过程,以冰冷的美丽代替火热的思考;重标准答案甚于重个性发展,缺乏对学生情感和个性品质的关注。因此,总结好的传统,认清存在的问题,是为了更好地面向未来。刘兼同志讲过"我国当前数学教育中优势与问题同样突出。"我们应抱着"扬弃"的观点辨证对待传统教学,不要盲目继承,更不要全盘否定,正视存在的问题,进行批判改正,根据新时代的要求走一条自己的路。

  体会到了课改的艰辛我在学*之余,与各地的教师私下也做了交流,深感课程改革前途光明,但眼下困难与阻力也不容忽视。若要课程改革成功,尚须方方面面的努力。这困难有来自经费方面的——经费严重不足或使用不当;有来自领导层面的——领导对课程改革重视不够或只认为是教育界自己的事;有来自教育内部的——人人关心的终结评价尚未出台,广大教师和家长以及社会各界对最后的评价十分关切;农村教师的素质的提高问题;高中与初中的课程衔接问题,高考的问题;课程标准与教材中的问题;市场上大量充斥的滥编滥印的教辅教材问题;教师的素质水*和对课程改革的认识以及培训的一些问题……几天的学*紧张而有序,研修使我们了解了课程改革的理念,了解了数学教育的方向,了解了教材的设计思路,了解了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施。也体会到了课程改革的艰辛。

  增加了新的思考。

  我觉得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身上的担子都不轻,因为进行新课程仅仅有热情是不够的,必须要有比较充分的理论准备,必须要有教育观念的更新。为了课程改革的成功,为了下一代人的数学教育,我们数学教育工作者都应关注,都应思考,都应行动,都应付出,都应探索。

  为了课程改革的成功,为了数学教育的美好明天,让我们共同努力,在新课程的土地上辛勤耕耘。

  数学课改培训心得体会 3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打造高效课堂是关键,在这里,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和自己的学*与实践,谈谈以下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重视学*环境,让学生参与数学

  高效课堂教学必须强调学生在活动中学*,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以及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废除了学科中心论,确立了数学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体现数学教学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重视数学与学生生活、自然和社会的联系;体现了数学学*活动的过程性特点;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倡导自主性学*和探究性学*。通过创设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学*氛围,激励学生学*潜能的释放,努力提高学生的参与质量。和谐的师生关系便于发挥学生学*的主动性、积极性。现代教育家认为,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求知,必须在民主、*等、友好合作的师生关系基础上,创设愉悦和谐的学*气氛。因此,教师只有以自身的积极进取、朴实大度、学识渊博、讲课生动有趣、态度认真、治学严谨、和蔼可亲、不偏不倚等一系列行为在学生中树立起较高威信,才能有较大的感召力,才会唤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以真诚友爱和关怀的态度与学生*等交往,尊重、理解和信任学生,才能激发他们的上进心,主动地参与学*活动。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见解,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二、转变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兴趣

  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兴趣。在课堂上要积极营造适合学生发展的学*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上想说、能说、会交流、会合作、会展示,让学生在互动的氛围中激活思维、发展能力、培养个性,真正让学生乐学、想学,从而为提高教学提供保障。高效课堂的显性表现,一堂课应该是生动的,活泼的,主动的,动态的。例如,可以让学生提前预*,也就是按“学案导学”所提出的任务先行自学,在课堂上,让学生尽可能地把自己提前完成的答案尽可能多的展示在黑板上(数学讲究的是一题多解),不管答案是对还是错,老师都应给予极大的鼓励。这样学生就会大胆的动脑,大胆的思维,大胆地去展示与交流,进而使学生成为数学课堂的主人,从被动的学变为主动的学。例如,我在讲多边形内角之和这一课时,引导学生从多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连对角线,把n边形分成n-2个三角形求出n边形内角之和为(n-2)·180°,然而却有一个学生突发奇想,他不从顶点出发,而是从任意边上任意一点出发连接其他顶点,分成各三角形,我不但给他投以赞许的目光,和他热情对话,引导并鼓励这位学生说理,找出这样作了(n-1)个三角形后,n边形的内角和多了180度,应去除多余的180度,结果还是(n-2)·180度。我的教学行为不仅使这位学生受到了鼓舞,也激发了其他同学的探究热情。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督促,帮助了他从而更加热爱这门学科,也树立了他学*的自信心。

  三、重动手操作,让学生体验数学

  思维往往是从人的动作开始的,切断了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而动手实践则最易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十分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让学生在一系列的亲身体验中发现新知识、理解新知识和掌握新知识,让学生如同“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一样,“在做数学中学*数学”,发展思维能力。

  例如教学立体图形这一节课时,由于它接*于实际生活。在了解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上,可以让他们自己总结、交流他们对立体图形的感受、自己动手制作熟悉的立体图形,并根据自己的想象利用丰富图形构造生活实景。这样避免了教师一味地讲解,学生一味地记忆。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在轻松的学*氛围中掌握了知识。通过动手操作使数学知识不再那么抽象,理解数学也不再那么空洞。教师这样将数学教学设计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物化活动,让学生对十分抽象的知识获得了相当清晰的认识和理解,而且,这样通过动手操作获得的体验是无比深刻的。

  四、关注个体差异,因人施教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教育要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即要为所有学生打好共同基础,也要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由于各种不同的因素,学生在数学知识、技能、能力方面和志趣上存在差异,教师在教学中要承认这种差异,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兼顾学*有困难和学有余力的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满足他们的学*需求,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

  新教材设计了不少如“思考”、“探索”、“讨论”、“观察”、“试一试”、“做一做”等问题,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在小组成员的安排上优、中、差三种知识水*学生要合理搭配,以优等生的思维方式来启迪差生,以优等生的学*热情来感染差生。例如,我在上空间图形这一节课之前,安排了六个学生用六个不同方向上的正方形展开图组合成一个正方体,其中安排的学生各有两名,告诉他们第二天上课时要展示给其他同学,并比比看谁做得最好,在第二天上课之前,他们都争先恐后的拿来了自己的作品,特别是两个差生,他们不但做了,而且做的很好,在我的鼓励下,他们拿着自己的作品站上了讲台,熟练地操作迎来了其他同学热烈的掌声,让他们自然并踊跃地融入了教学活动中,在教学中,决不能让优等生剥夺差生思考和权力。在让学生独立思考时,教师要要尽量多留一些时间。对于数学成绩较好的学生,我们尽可能另外选择一些较灵活的'问题让他们思考、探究,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数学成绩。

  五、重视生活应用,让学生实践数学。

  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教学中,教师应经常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实践数学的过程中及时掌握所学知识,感悟到数学学*的价值所在,从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周围的事物,想身边的事情,拓展数学学*的领域。如用数学知识去说明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屋顶人字架做成三角形、汽车保护拦成*行四边形、车轮成圆形等等,这其中固有物理属性等原因,另一方面,也有数学原因,诸如用到三角形的稳定性、*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圆的旋转不变性,还有打台球的角度用到对称、聚光镜用到焦点等等问题。让学生在学*数学知识的同时,也加深了各学科之间的联系,更体现了学*数学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总之,高效课堂作为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一种教学实践模式。在今后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将会引起我们更多的思考、更多的关注,我们要踏踏实实地研究“高效课堂教学”,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从学生实际出发,从素质教育的目标出发,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建立在更加有效的基础上。

  数学课改培训心得体会 4

  经过一个学期的新课标的指导学*,再结合自己的传统教学,我有了一定的心得体会,展示如下:

  一、新课标是一种新的学*,讲究学生们自主学*

  以前的教学里面,教学与学*全都以老师为主。而新课表则不一样,属于一种老师和学生们共同探讨,尊重学什么的自主选择性,鼓励他们学会自主选择,积极讨论,共同参与,综合发展。老师在这一个过程里面主要是起一个引导的作用,老师设出问题,让同学们自己讨论、分析和总结找出答案。新课标的学*方式让同学们从被动学*转换为主动学*,提高学什么主动性,从而激发他们的学*积极性。这样的一种学*方法可以增加学生们的思考能力和问题的分析能力。

  传统的与新课标的是各有所长,各有优势。都是需要我们去学*的。

  二、新课标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要去教师与学生共同学*

  新课标下的新要求,老师要学会不停地学*,学无止境。老师要学*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规定,新的教学结构等等。

  新课标要求老师要在掌握扎实教学知识的基础上面,还要关注国际教学前沿,时刻接触学*新的教学方式,通过各种方式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储备,要求教师不能用一成不变的思想观念对待新时代下的教学,不仅学生哟要学*,老师一样要学*,要成为一个“终身学*的教学老师”。

  所以我身为一名数学教师,根据数学新课标的规定,通过网络和购买杂志等方式,学*各个地区各个学校老师的优秀教学方式,并进行归纳总结,转变成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比如在讲授图形的时候,我就从一个其他地区的老师那里,学*到图形重要的是培养学什么们的空间想象能力,所以我在讲这一块的时候找到各种图形的模型,来给大家观看,让同学们通过观察来加深对图型的了解。

  三、新课标的教学方式要从单一的转变为综合性学*

  经过这一学期的新课标教学尝试,我们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在本学期里面,我们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对学生进行分组,要求学生们进行分组学*。

  将班级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小组,在课堂的前而二十分钟教师进行教学工作,讲解课文内容,并提出问题,剩下的时间交个学生们自己讨论、分析得出问题的结果。这是一种小组的合作性学*,同学们可以通过调查采访、资料查询等各种方法得出结果。

  这样的学*,让大家共同探讨,我也与同学们积极互动,增加了课堂的氛围,有效地提高学生们的课堂参与积极性。

  经过这一个学期的新课标教学体会,我对于数学新课标的的认识还是不够,在下一学期我会继续一边学*一边尝试。争取早日达到新课标教学的要求。

  数学课改培训心得体会 5

  小学一年级阶段是儿童形成各种*惯的最佳时期,在这一阶段重视培养良好的学**惯,不仅直接影响学生的学*成绩,在一定程度上还影响其能力、性格的发展。浅谈几点。

  一、注意培养学生专心倾听的*惯

  专心倾听是学生主动参与学*过程,积极思考的基础,也是提高课堂学*效率的前提。为了培养学生上课专心听讲的*惯,首先要求学生听课时,思想不要开小差或做小动作,注意力要集中;其次,要求认真倾听其他同学回答问题,仔细研究他们回答得是否正确,有没有需要补充的,有没有更好的建议;要做到这点,对老师的要求就非常的高,教师除了要能言善辩还得眼观八方。能言善辩:要能用生动有趣语言创设出适合学生学*的环境,激发出学生想去学的兴趣。眼观八方:上课时要时时注意每个学生的一举一动,甚至是一个眼神,并能用最婉转的语言进行批判的同时还能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学*上来。

  二、应注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惯

  数学是思考性极强的学科。在数学教学中,必须使学生积极开动脑筋,乐于思考,勤于思考,善于思考,这样的学*方法才会有助于学生的进步。但事与愿违,现在很多的孩子遇到难题,或呆坐,或急于从同桌那儿得到答案。其实也并非题目真的难道学生做不出的地步,原因在于一些学生没有找到思考的角度,还有些学生则是对自己缺乏自信。针对以上原因,教学中时常采用的方法是:

  1、将题目细化更有利于学生思考。

  2、语言激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3、放宽思考时间,让学生能进行充分的思考。

  4、应注意培养学生敢说、善说的*惯。

  教师范读的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常采用范读,让幼儿学*、模仿。如领读,我读一句,让幼儿读一句,边读边记;第二通读,我大声读,我大声读,幼儿小声读,边学边仿;第三赏读,我借用录好配朗读磁带,一边放录音,一边幼儿反复倾听,在反复倾听中体验、品味。

  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

  在教学中加强说的训练,培养说的*惯,有利于学生学*信息的反馈,能使教师及时掌握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便于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促进了学生思维发展。班级里,总有那么一些胆大敢说的孩子,也不乏胆小怕言的学生,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有敢说的勇气。针对实际,我时时以敢说者带动、激励怕言者。

  教学中,对于那些爱探索、肯带头的学生,我都给予及时的表扬:同学胆子真大,回答问题时声音真响亮;同学真爱动脑筋;你说的棒极了等等。对于那些不善于发言,怕发言的学生给予期待的眼神,鼓励的目光,并加以适当的点拔、适时的引导,增强他们说的勇气和信心,只要他们能开口,我也会以鼓励的口吻对待,让他感到自己也能说,即使说错也没关系。比如,当敢说者发表了自己的想法后,我把复述、模仿的机会让给怕发言者,并给予鼓励:你也说的很好,以此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课中对于那些较简单的问题,我把说话的机会也让给怕发言者,并及时鼓励:你答得非常正确,很有进步。孩子都有从众心理,在实际教学中,我把个人的回答改为同桌互说、四人小组交流;把点名回答改为几位小朋友的一起回答,以此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回答问题的兴趣。


数学课改培训心得体会(五)份扩展阅读


数学课改培训心得体会(五)份(扩展1)

——数学课改心得体会菁选

数学课改心得体会通用15篇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常常可以将它们写成一篇心得体会,这么做可以让我们不断思考不断进步。那么心得体会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数学课改心得体会,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数学课改心得体会1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也随之发生着变化;以培养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个维度为目标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正逐步走向教学前台。我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也出现了许多值得我反思的东西。

  一、课改中的收获

  课改中,我们努力探索,大胆实践,认真思考,把课程实施落到了实处,收到了明显的成效。

  (一)我们的素质得到整体提高

  教师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促进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课改推动和促进了我们的成长。在课改实施中,我常有一种感受,我和我的学生一起成长。新课程的实施促进了教师的成长,为教师个性化教学提供发展的空间,提高了教师的素质,使我们从普通的教书匠成为研究者,设计者。

  (二)课堂教学发生可喜变化

  课改使学生开阔了思维,丰富了语言,课堂上再不是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局面,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情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学得轻松,学得愉快,课堂真正成了孩子们的天地。

  (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课改中的数学教师为课程实施所付出的一切,都是为了让学生能学*有价值的数学,获得必要的数学,在数学上得到尽可能充分的发展。长期的课改表明,孩子们身上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我们的愿望逐步得到实现。

  1、学生乐学、爱学、兴趣浓厚。教学中的精美教具和学具、生动画面、讲故事、猜谜语、集体抢答、小组竞赛让孩子们学得愉快、投入,使得学生在获得积极向上,活泼快乐的情感体验的同时,获得数学的.知识技能和思想方法,并使得他们的多种才能得以展现和培养,他们觉得学*数学是快乐、有趣的。

  2、学生善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课堂上,经常出现有的学生打断教师的话并站起来说:“老师,这道题我还有不同的想法”,“老师,我有问题想问一问??”,答案不唯一,解法最优化,学生思路逐步开阔,解题中不断涌现创新精神,数学课堂经常成为学生的“答辨”现场,学生所表现出来的丰富的想象力,活跃的思维,以及提出的有较高思考价值的问题,灵活的解题方法。

  3、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学*,获得成功体验。课改中,我们遵循着这样一个原则去教学:学生能读懂的,老师一定不讲,学生能通过小组研究解决的问题,一定让学生去讨论,这样使学生对知识的学*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进而逐步学会学*。许多学生在与同伴的交流活动中逐步学会如何有效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认真地倾听他人的意见,概括吸收同伴经验,从而形成团结合作,相互尊重,互帮互助的良好学风。

  二、困惑与思考

  1、新教材注重解题策略的多样性与教学中个别学生知识掌握不扎实的矛盾。新教材信息的呈现形式多样且有可选择性,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性,强调思维的多层次、多角度、全面性,答案不唯一而有开放性。这在很大程度上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学*方法。教师在教学实际中发现,思维能力强的学生,课堂学*中能掌握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但对学困生可能是一种方法也没有掌握。久而久之两级分化的现象出现。

  2、新教材重视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和解题策略多样化,但对于纯计算题的练*相对少,以至产生学生算得慢,容易错,计算能力较薄弱的问题不可忽视。

  5、课堂活动与缺少教、学具的问题。

  在我们农村地区,虽然大部分学校都有拥有计算机,但每个班级都用计算机来上数学课还有一段时间。

  新课标更加重视学生学*的过程性评价,有很多学*内容需要学生动手去实践、操作,也就特别需要相应的教具。尽管有些教具可以让学生自制,但是,也有一些教具自制起来比较困难或自制的教具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学很不方便。

数学课改心得体会2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也不断地改革更新,发生着时代性的变化。在注重学生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关注对数学的情感与态度,关注学生的发展。使数学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新课程改革强调发现学*、研究性学*、探究学*。这些学*方式充分体现了学生学*的自主性。即:规律让学生自主发现、方法让学生自主寻找、思路让学生自主探究、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通过研究性、探究学*,让学生在自主学*中探究、在质疑问难中探究、在观察比较中探究、在矛盾冲突中探究、在问题解决中探究、在实践活动中探究。

  一、教师进行课改要能发挥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有一个创新思维活动的空间,教师在*时备课中不但要吃透教材,而且要尽量地搜集,制作与教材有关的知识,教具;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里,使学生能够与老师发生共鸣。数学学科和生活,生产密切相关。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熟悉的事物,现象出发,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励学生共同参与,发挥想象,积极思维来解决问题的意向。

  二、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应确定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对于教学课而言,不能光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包括知识与技能、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几个方面。教会学生知识,教给学生方法,教给学生独立和生存的能力应成为所有教师的职业追求。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是为学而教,以学定教,互教互学,教学相长的过程。

  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压抑学生创造性的教学环境,通过教学模式的优化,改变教师独占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的信息传递方式,促成师生间、学生间的多向互动和教学关系的形成。教师不是数学知识的传授者、解惑者,而是知识的促进者、引导者;学生不是知识的接受者、复制者,而是知识的发现者、创造者。

  教师的作用主要在于“导”,就是通过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善于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点燃其思维的火花,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数学结论的形成过程,体会科学家走的路,充分体现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人。环顾周围,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存在许多这样的现象:一些学生在生活中早已熟悉的东西,教师还在不厌其烦地从头讲起;一些具有较高综合性和较高思维价值的问题,教师却将知识点分化,忽视了学生自主探究和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一些本该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操作、试验、讨论、归纳、总结的内容却被老师取而代之;一些学生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形成的独特见解和疑问,往往因为老师的“就照我教的来”而扼杀。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的特点具有开放性、创造性、不确定性。在新课程下,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从事活动的机会,构建开展研究的*台,让学生成为学*的主人。

  三、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必须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关注每一位学生。注重加强教学的情感性设计,实现课堂教学民主化,建立*等、宽容、和谐的师生关系。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开放、主体性凸现,个性张扬,创造性得到释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与学生一起分享理解,意味着角色定位的转移,是自己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实现自我的过程。时刻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状态,赏识、期待和鼓励是学生成长的最好动力,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敢于质疑,勇于标新立异,给学生展示自我、探索创新的机会。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学*和充分发展。

数学课改心得体会3

  这一年我们学校仍然积极坚持课堂教学改革活动。通过课改活动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课改课、小组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下面就来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推进和深化,我们广大数学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一样,在课堂改革的浪潮中,一路走来,接受着诸多的冲击与洗礼。在此期间,我们有过成功的体验,也有颇多问题的困惑。几年来,教师的知识观、质量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原来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转到注重学生态度、情感、人格、能力的发展,由过分追求学科的严密性转到注重数学教育的育人性;由注重学生学*的结果转到注重学生实践探索和交流的主动学*。互动、和谐、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逐步形成,学生已基本形成探索性学*方式,养成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学生在学*的过程中,不但学会了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懂得了如何与他人合作、交流,还学会了评价、质疑与反思;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得到了培养,创造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与此同时,新课程改革下的数学课堂也存在一些问题。所有的这些都值得我们去深刻的反思,下面就具体谈谈课改几年来的收获和困惑。

  一、课改中的收获

  (一)教师素质整体提高

  在课改过程中,教师自觉地进行新理念的学*,不仅理论水*有了显著提高,课堂教学中的理性思考逐渐增多,并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真正体现用教科书教学生,而不是教教科书的理念。新课程的实验促进了教师的成长,为教师个性化教学提供发展的空间,提高了教师的素质,使我们从普通的教书匠成为研究者,设计者。

  (二)课堂教学发生可喜变化

  刻师在课堂上放下了教师的尊严,以*等、民主、和蔼的态度引领学生开展学*,教室内从以往的“教”堂变成了“学”堂,教师在教学中以引导者、合作者,促进者的角色出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也普遍喜欢学*数学,善于提出问题,对问题有自己独特的想法,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是课改前的学生远不及的'。课改使学生开阔了思维,丰富了语言,课堂上再不是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局面,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互动、生生互

  动的情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学得轻松,学得愉快,课堂真正成了孩子们的天地。课堂教学凸显。

  (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课改中的数学教师为课程实施所付出的一切,都是为了让学生能学*有价值的数学,获得必要的数学,在数学上得到尽可能充分的发展。几年的课改表明,孩子们身上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我们的愿望逐步得到实现。学生们逐渐形成了乐学、爱学、兴趣浓厚、善于提问题,解决问题的*惯。并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以及学会与他人合作学*,获得成功体验。

  二、问题与思考

  1、课改注重解题策略的多样性与教学中个别学生知识掌握不扎实的矛盾。课改信息的呈现形式多样且有可选择性,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性,强调思维的多层次、多角度、全面性,答案不唯一而有开放性。这在很大程度上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学*方法。教师在教学实际中发现,思维能力强的学生,课堂学*中能掌握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但对学困生可能是一种方法也没有掌握。久而久之两级分化的现象出现。

  2、课改重视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和解题策略多样化,但对于纯计算题的练*相对少,以至产生学生算得慢,容易错,计算能力较薄弱的问题不可忽视。

  3、教材有的内容编排较难,跨度大,超出孩子的认知规律。对于学生是难点,课时又少,难掌握。

  4、教学班规模大,有效的小组合作学*还存在许多商榷的问题。要给学生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但有限的45分钟时间若留给学生足够的合作与讨论的时间又与课时进度发生矛盾,如何把握给予“时间”的度?是我们值得商榷的问题。

数学课改心得体会4

  我是一名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教师,很高兴参加了这次的课改培训,为即将开始的教学工作做了初步的准备。新课改是一种新理念,新思想,这对我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我必须进行各种尝试,在不断的探索中成长。通过这几天的培训,我对新课程有了初步的了解,下面就此谈几点体会:

  一、整体把握

  新课改要求教师能够做到整体把握课程目标,整体把握数学的素养和能力,整体理解课程内容(如:课程主线和知识结构)等等。作为新教师,对我来说要做到这几点确实有很大的难度,毕竟无论是知识的掌握,还是能力的培养,都需要经过大量的教学实践才能熟练掌握。但经过培训,我或多或少也有一定的收获,有经验的老师的讲解,一线教师的经验的传授,使我心里开朗了许多。

  做到整体把握虽说难度大,但对学生来讲,教师能不能做到整体把握对他们影响深远。因为在整体把握中体现着教师的知识水*和素养能力,只有能做到整体把握的老师,讲起课来才能做到有条有理,思路清晰,学生也才能听得津津有味。因此,我一定会努力进入状态,做到整体把握!

  二、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是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来实行的,教学中教师的激发作用、启迪作用、组织作用和熏陶作用是学生主动学*的重要前提,因此教师的角色转换是关键。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一直在倡导“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常常是“主演加导演”。在教师的主导下,学生只能被动学*。学生要成为学*的主人,教师必须从“主导者”成为“组织者”、“引导者”。数学知识不是独立于学生之外的“外来物”而是在学生熟悉的事物和情境之中,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相关联的内容。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意贴*学生的生活实际,适当引入他们喜欢的活动,如讲故事、做游戏、表演等,使他们产生乐学、好学的动力,从而增强学生探究的欲望,培养起他们学*数学的兴趣。

  三、激发学生的探究性、创新性思维

  新课改后,增加了很多探究性的题型,这一反传统教学中,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问答或对话形式,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而把学*的主动权交还于学生。在探究式教学中,要鼓励学生的集体参与,并非只有好学生才有能力开展探究,应该给每个学生参与探究的机会。尤其是那些在班级或小组中极少发言的学生,应多给予他们特别的`关照和积极的鼓励,使他们有机会、有信心参与到探究中来。通过探究,可利用学生集思广益、思维互补、思路开朗、分析透彻、各抒己见的特点,使获得的概念更清楚、结论更准确。

  从学生和教学内容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组织数学智力活动,为学生创设一种动手操作、独立观察、引起思考的实际活动,激起学生自主地钻研和创新,经过群体的交流,完成对信息的加工过程,使知识变成学生自己的精神财富,让学生在真实思考和创新的体验中构建知识,学*方法,增长智慧。

  要做到这一点,教师也必须转变角色,真正从权威的讲授者变为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的好朋友和引导者。要解决这个问题,应彻底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建立起一套新的课堂教学结构。例如,过去上复*课,老师系统整理知识,学生听完后,完成一些相应的*题,总结一下,就算是复*告终了。现在我们则将知识的脉络由学生分小组独立整理,练*题在教师的引导下互相设计,交流练*。而且在交流过程中,还允许同学们提出问题,进行答辩,关键的环节还要能举例说明,再加上巧妙的练*设计,使复*课上出情趣,上出深度。让学生们在学*潜力和学*方法上有出色表现。

  此外,要积极营造自然和谐的学*氛围,让学生敞开思想参与学*活动。学生乐意在游戏和活动中学知识,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我提倡办好三件事:一是保证学生在探讨问题时,有宽松的气氛,必要时,可以下位,可以重组小组,甚至大声争辩;二是理解学生,允许学生用自然的语言表达思想,交流意见;三是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这样就可以大大**了学生,也大大**了老师,课堂上呈现出一种积极的、向上的、自然的、和谐的新景象。

  总之,这次培训让我意识到肩上的担子很重,我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素养和能力,进一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为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打下坚实的基础!

数学课改心得体会5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浪潮滚滚而来,对于数学新课程、新教材有了深入的认识,我心中涌动着一股澎湃的课改激情。 一、培训心得 伴随着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的启动,数学作为基础教育的核心课程,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引发了课程目标、、教学行为、学*方式以及教育评价等全方位的变革。通过去新安县学*,听课学*我开始在教学中尝试改革。站在课程改革的前沿阵地,在新课程、新理念的指导下,我尝试在课改这一大环境下启用新方法、探索新思路、构筑新课堂。力求让数学课堂教学焕发出蓬勃的生机。

  1、自主合作探究--课堂教学主体化。

  "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人,教师是学生数学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呢?主要是学生会的,教师不讲,学生自己能学懂的,教师不教,学生自己能提出的.,教师不代劳。教师在课堂中要抓准机会,创设条件,让学生深入学*、合作、探究,让学生在玩、说、练、议中学*数学,提高学生自主学*、合作学*、探究学*的能力。()例如:教学《半圆柱》体积和表面积时,让学生自己观察,自己说算式,再经过交流合作结合一系列玩、说、练等活动,让学生自主学*、合作交流、深入探究,这样不仅学生轻易掌握了所学内容,还启动了其思维。学生学*热情高涨,积极主动投入到学*中,真正实现了学生学*方式的转变,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2、联系生活实际--数学学*生活化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学生的学*应该从生活出发,从学生*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事物出发,在具体形象的感知中,使学生真正认识数学知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为实际生活服务。正因如此,教学中,我努力创设条件让学生把数学学*与实际、实践活动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让学生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既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又能让学生充分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学*,提高学生的学*能力。 循规蹈矩走不出封闭的大门,因步自封编不出优美的童话。在新课改这一广阔天空里,我们应该不怕失败,不断努力,不断创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数学课改心得体会6

  数学教学不仅只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使学生在学*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获得的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应用技能;体会数学与人类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价值,加强对数学的理解,对学*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决心。

  1、创设情境,发挥最佳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试图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这样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数学、理解数学,同时把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使学生亲*数学,感到学*数学的快乐,初步体现与现时生活的联系。

  2、奖励激励,提高学*积极性。

  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如:说得真好!你懂得真不光少!你想象力非常丰富!真聪明等等!调动了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了学生学*的情感,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

  面对新课程,教师应确定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

  对于教学课而言,不能光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包括知识与技能、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几个方面。那种追求“能够教好一节课”或“教出了几个能考高分的学生”为目的的教学已经不符合课改精神了。教会学生知识,教给学生方法,教给学生独立和生存的能力应成为所有教师的职业追求。

  3、学生应成为课堂学*的主人

  环顾周围,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存在许多这样的现象:一些学生在生活中早已熟悉的东西,教师还在不厌其烦地从头讲起;一些具有较高综合性和较高思维价值的问题,教师却将知识点分化,忽视了学生自主探究和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一些本该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操作、试验、讨论、归纳、总结的内容却被老师取而代之;一些学生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形成的'独特见解和疑问,往往因为老师的“就照我教的来”而扼杀。在新课程下,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从事活动的机会,构建开展研究的*台,让学生成为学*的主人。

  4、追求形式和效果统一的课堂

  现在,一些课堂滥用讨论、合作学*的方式,不给学生足够的机会和科学的指导,使课堂流于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组织有效的、科学的活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问题情境必须贴*学生的实际生活,活动内容必须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同步;其次要让学生有一个独立思考的过程,让他们带着自己的观点去充分地讨论研究,发现自己的不足,构建完整全面的知识体系;还有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方法和观点,让学生在交流、探究、比较的过程中将知识优化组合,完成筛选,做出正确判断。

数学课改心得体会7

  我是一名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教师,很高兴参加了这次的课改培训,为即将开始的教学工作做了初步的准备。新课改是一种新理念,新思想,这对我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我必须进行各种尝试,在不断的探索中成长。通过这几天的培训,我对新课程有了初步的了解,下面就此谈几点体会:

  一、.体把握

  新课改要求教师能够做到.体把握课程目标,.体把握数学的素养和能力,.体.课程内容(如:课程主线和知识结构)等等。作为新教师,对我来说要做到这几点确实有很大的难度,毕竟无论是知识的掌握,还是能力的培养,都需要经过大量的教学实践才能熟练掌握。但经过培训,我或多或少也有一定的收获,有经验的老师的讲解,一线教师的经验的传授,使我心里开朗了许多。

  做到.体把握虽说难度大,但对学生来讲,教师能不能做到.体把握对他们影响深远。因为在.体把握中体现着教师的知识水*和素养能力,只有能做到.体把握的老师,讲起课来才能做到有条有.,思路清晰,学生也才能听得津津有味。因此,我一定会努力进入状态,做到.体把握!

  二、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是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来实行的,教学中教师的激发作用、启迪作用、组织作用和熏陶作用是学生主动学*的重要前提,因此教师的角色转换是关键。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一直在倡导“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常常是“主演加导演”。在教师的主导下,学生只能被动学*。学生要成为学*的主人,教师必须从“主导者”成为“组织者”、“引导者”。数学知识不是独立于学生之外的“外来物”而是在学生熟悉的事物和情境之中,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的经验相关联的内容。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意贴*学生的生活的实际,适当引入他们喜欢的活动,如讲故事、做游戏、表演等,使他们产生乐学、好学的动力,从而增强学生探究的欲望,培养起他们学*数学的兴趣。

  三、激发学生的探究性、创新性思维

  新课改后,增加了很多探究性的题型,这一反传统教学中,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问答或对话形式,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而把学*的主动权交还于学生。在探究式教学中,要鼓励学生的.体参与,并非只有好学生才有能力开展探究,应该给每个学生参与探究的机会。尤其是那些在班级或小组中极少发言的学生,应多给予他们特别的关照和积极的鼓励,使他们有机会、有信心参与到探究中来。通过探究,可利用学生理思广益、思维互补、思路开朗、分析透彻、各抒己见的特点,使获得的概念更清楚、结论更准确。

  从学生和教学内容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组织数学智力活动,为学生创设一种动手操作、独立观察、引起思考的实际活动,激起学生自主地钻研和创新,经过群体的交流,完成对信息的加工过程,使知识变成学生自己的精神财富,让学生在真实思考和创新的体验中构建知识,学*方法,增长智慧。

  要做到这一点,教师也必须转变角色,真正从权威的讲授者变为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的好朋友和引导者。要解决这个问题,应彻底改变方案范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建立起一套新的课堂教学结构。例如,过去上复*课,老师系统..知识,学生听完后,完成一些相应的*题,总结一下,就算是复*告终了。现在我们则将知识的脉络由学生分小组独立..,练*题在教师的引导下互相设计,交流练*。而且在交流过程中,还允许同学们提出问题,进行答辩,关键的环节还要能举例说明,再加上巧妙的练*设计,使复*课上出情趣,上出深度。让学生们在学*潜力和学*方法上有出色表现。

  此外,要积极营造自然和谐的学*氛围,让学生敞开思想参与学*活动。学生乐意在游戏和活动中学知识,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我提倡办好三件事:一是保证学生在探讨问题时,有宽松的气氛,必要时,可以下位,可以重组小组,甚至大声争辩;二是.学生,允许学生用自然的语言表达思想,交流意见;三是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这样就可以大大**了学生,也大大**了老师,课堂上呈现出一种积极的、向上的、自然的、和谐的新景象。

  总之,这次培训让我意识到肩上的担子很重,我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素养和能力,进一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为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打下坚实的基础!

数学课改心得体会8

  一、教学中要转换角色,改变已有的教学行为

  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美国课程学家多尔认为,在现代课程中,教师是“*等中的首*”。作为“*等中的首*”,教师要成为学生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

  (1)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的组织者。教师作为学生学*的组织者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这种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是最重要的学*资源。在教学中,个别学*、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组际交流、全班交流等都是新课程中经常采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这些组织形式就是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时间,同时教师还必须给学生的自主学*提供充足的时间。如华师大版初一数学(上)的第一章P13,T·6,让学生以给定图形 、 、、 、” (两个圆、两个三角形、两条*行线段)为构件,构思独特且有意义图形,并写一 两句诙谐的解说词。在教学时,我让学生先个人设计,发挥想象,然后同桌交流、小组交流,最后由教师汇总全班同学中的优秀作品展示评奖。如“ ”战车、“ ”风筝、“ ”夕阳夹山、倒影入溪、“ ”一个人、一座山、一个太阳等等许多意义丰富的图形,其构思之巧妙,想象之丰富,语言之诙谐使人耳目一新。那一刻,同学们体会到了自主交流而取得成功的乐趣。

  (2)教师应成为学生学*活动的引导者。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做人的价值,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学生迷路时教师不是轻易的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辨明方向;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登山畏惧时,教师不是拖着走,而是点起他内在的精神力量,鼓励他不断的向上攀登。如在教学华师大版初一数学(上)线段的长短比较时,我一开始设计询问学生*时如何比较身高,并请两个同学演示。再让学生仿照比身高方法来比较两支笔的长短,由此引导学生找到比较两条线段长短的方法。这样学生很容易理解了这个问题。在学*角的大小比较时,不再需要我的引导,学生从线段的比较中又找到了角的比较方法。

  (3)教师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的参与者。教师参与学生学*活动的行为方式主要是:观察、倾听、交流。教师观察学生的学*状态,可以调控教学,照顾差异,发现“火花”。教师倾听学生的心声,是尊重学生的表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有认知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既可以通过语言进行交流,也可以通过表情、动作来实现交流。如在教学华师大版初一数学(上)4.3立体图形时,我让学生分组动手制作多面体的展开图,在学生制作时我观察各组制作过程,并参与到他们的制作过程中,在和他们的交流中我了解了他们在制作时的所思所想。个别存在的问题给予个别解决。在讲如何判断正方体的展开图时,我先是倾听学生们的方法,然后让几个有代表性、思维方法好的学生进行讲解。这样,我在教学中也学到了许多知识,同时缩短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学生把我当成了他们学*的伙伴,愿意与我进行探讨、互相交流。

  二、教学中要“用活”教材

  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教师要创造性的用教材,要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要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来,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既要有能力把问题简明地阐述清楚,同时也要有能力引导学生去探索、自主学*。

  (1)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大于教材。教学内容的范围是灵活的,是广泛的,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只要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的材料都可作为学*内容。教师“教教科书”是传统的“教书匠”的表现,“用教科书教”才是现代教师应有的姿态。例如华师大版初一数学(下)6.3实践与探索P14 ,T·2这是一个有关形状体积变化的问题。教材中只是作为一个练*题出现并没有类似例题,我针对这类问题设计了一节课。课上我没有急于让学生马上去做,而是找来两只一大一小的两只圆柱形的杯子,一只杯子中盛满水,开始做实验。通过实验引发了学生探索欲望,学生根据实验情况找到了解决此题的几种方法。再比如讲解P15 ,问题2储蓄中的利息和利息税问题。我在教材的基础上设计了几个实际生活中碰到的问题让学生课前到银行去询问和调查,课上同学们展示了自己的调查成果,用实例引发了学生学*欲望,激发了他们的学*兴趣。

  (2)充分利用教材开创自由空间。过去的教和学都以掌握知识为主,教师很难创造性地理解、开发教材,现在则可以自己“改”教材了。教材中编入了一些让学生猜测和想像的内容,以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和各种不同的思维取向。教材中提供了大量供学生自由阅读的栏目以及课题学*。如华师大版初一数学(上)P14 关于幻方的阅读材料以及P122身份证号码与学籍号的课题学*。对于这些知识我把它们改成学生课外学*研究材料,让学生通过询问、调查、阅读有关书籍和上网查阅等多种渠道搜集有关这些知识资料并通过书面形式打印出来供全班同学阅读。这样做既锻炼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极大地丰富了他们的课外知识。

  三、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

  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体现学生学*的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知识的意义。学*的过程是自我生成的过程,这种生成是他人无法取代的,是由内向外的生长,而不是由外向内的灌输,其基础是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有一段经典的'论述“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的惟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就此进行教学。”这段话道出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掌握了这个标准以后,我在教学中始终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了解他们已知的,分析他们未知的,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目的、教学方法。

  例如教学华师大版初一数学(上)4.1立体图形,这一节接*于实际生活。我在了解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上,让他们自己总结、交流他们对立体图形的感受、自己动手制作熟悉的立体图形,并根据自己的想像利用丰富图形构造生活实景。这样避免了我一味地讲解,学生一味地记忆。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在轻松的学*氛围中掌握了知识。

  四、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科学的评价每一个学生

  新课程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更关注学生学*的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身心健康,有知识、有能力、有纪律的创新型人才。

  (1)评价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发展。淡化考试的功能,淡化分数的概念,使“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这句流行了多少年的话成为历史。

  (2)评价学生应该多几把尺子。尺子是什么呢?就是评价的标准,评价的工具。如果用一把尺子来量,肯定会把一部分有个性发展的学生评下去。

  (3)评价中应遵循“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学生在这种只有更好的评价激励下,会不断的追求,不断的探索和攀登。这才是评价的真正目的。

  以上几点是我在这一学期教学实践和学*时的心得。

数学课改心得体会9

  面对课程改革,我一边实践,一边成长,不断地吸取新的教学理念。通过本期的教学,在课程改革的实施进程中,我越来越深切的感受到课程改革推行的必要性,对我们的教师更是一次全新的洗礼,师生同舟共济,共同发展,充分地体现了以生为本的发展理念。

  一 本期课改收获

  1、注重教学方式的转变。新课程教材内容已经改变了知识的呈现形式,这是一大亮点,我在教学中注重让数学走向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这样将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联系起来,使学*真正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根据知识特点的不同,我在课堂教学中注重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通过教学方式的转变,设立了相应的情景教学环境,学生不仅能够在读中学,玩中学,做中学,听中学,在思考中学*,在游戏中学*,在合作中学*,而且获得了学*中的乐趣和自身全面、和谐的发展机会。

  2、注重学*方式的转变。学*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积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改变学生从前单一、被动的学*方式。加强学科之间的有机联系,摒弃过分强调学科本位的思想,更加注重让学生掌握学*的方法,培养终身学*的愿望和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3、注重评价方法的转变。

  教师必须关爱每一个学生,充分发挥激励导向功能,与学生*等相处,以人格感染学生,以学识打动学生,以要求规范学生,以行动引导学生,激发和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关注不同学生的不同发展。①关注学生学*数学的心理、兴趣、情感是否得到培养,课堂气氛的和谐程度等,让学生轻松愉快地进行学*。②关注学生是否从自己实际出发,在不断提高和发展的基础上达到“人尽其才”的.效果。③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是否能从不同角度去灵活解决问题。④在掌握双基的方式时是否省时高效扎实。从以上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合理、客观公正的评价

  从而使不同的学生都在原有基础发展。甚至有些学生的进步是非常明显的。如:王鹏、刘翰阳、瞿思颖、刘一丁、周为、刘黄铸等,正确使用评价会使更多的学生积极主动发展。

  4、注重师生关系的转变。新课程标准认为学生是数学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的发展是数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所以在课堂上,我注重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和创新能力,让他们有充分发表自己看法和真实想法的机会,努力做到:问题—让学生提出;过程—让学生参与;内容—让学生讲解;新知—让学生发现;结论—让学生归纳;学法—让学生总结。倡导教学民主,建立*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同学之间合作学*的良好氛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有利的条件。

  二、今后努力的方向

  课改中,教师都很重视对学生的尊重、信任、赏识和肯定,这很有必要;但也的确看到这方面存在误区。有的不管学生表现如何一律给予夸奖,即使是一个十分简单的回答都表扬为“真了不起!真聪明??”,有的还误认为当前不能批评学生,批评就是否定,就会刺激学生,影响其上进心,对课上的一些不良行为视而不见,名曰“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以上种种,会给学生的全面成长带来不可忽视的消极影响。应该指出,表扬与批评都是对儿童行为的一种强化手段,恰如其分、实事求是的强化,并得到学生的认同,对于学生行为的规范、学*态度的转变和学**惯的养成都是必不可少的。

  在与课改同行的路上,我深知:实施新课程改革任重而道远,但是,课改引发我们深思,课改促使我们蜕变,课改为课堂带来了新的生机,课改也引领了我们走进新的天地。

数学课改心得体会10

  3月24日,中心校在我校组织了课改课观课议课活动,通过这次活动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课改课、小组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下面就来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和深化,我们广大数学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一样,在课程改革的浪潮中,一路走来,接受着诸多的冲击与洗礼。在此期间,我们有过成功的体验,也有颇多问题的困惑。几年来,教师的知识观、质量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原来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转到注重学生态度、情感、人格、能力的发展,由过分追求学科的严密性转到注重数学教育的育人性;由注重学生学*的结果转到注重学生实践探索和交流的主动学*。互动、和谐、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逐步形成,学生已基本形成探索性学*方式,养成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学生在学*的过程中,不但学会了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懂得了如何与他人合作、交流,还学会了评价、质疑与反思;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得到了培养,创造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与此同时,新课程改革下的数学课堂也存在一些问题。所有的这些都值得我们去深刻的反思,下面就具体谈谈课改几年来的收获和困惑。

  一、课改中的收获

  (一)教师素质整体提高

  在课改过程中,教师自觉地进行新理念的学*,不仅理论水*有了显著提高,课堂教学中的理性思考逐渐增多,并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真正体现用教科书教学生,而不是教教科书的理念。新课程的实验促进了教师的成长,为教师个性化教学提供发展的`空间,提高了教师的素质,使我们从普通的教书匠成为研究者,设计者。

  (二)课堂教学发生可喜变化

  教师在课堂上放下了教师的尊严,以*等、民主、和蔼的态度引领学生开展学*,教室内从以往的“教”堂变成了“学”堂,教师在教学中以引导者、合作者,促进者的角色出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也普遍喜欢学*数学,善于提出问题,对问题有自己独特的想法,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是课改前的学生远不及的。课改使学生开阔了思维,丰富了语言,课堂上再不是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局面,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情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学得轻松,学得愉快,课堂真正成了孩子们的天地。课堂教学凸显。

  (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课改中的数学教师为课程实施所付出的一切,都是为了让学生能学*有价值的数学,获得必要的数学,在数学上得到尽可能充分的发展。几年的课改表明,孩子们身上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我们的愿望逐步得到实现。学生们逐渐形成了乐学、爱学、兴趣浓厚、善于提问题,解决问题的*惯。并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以及学会与他人合作学*,获得成功体验。

  二、问题与思考

  1、新教材注重解题策略的多样性与教学中个别学生知识掌握不扎实的矛盾。新教材信息的呈现形式多样且有可选择性,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性,强调思维的多层次、多角度、全面性,答案不唯一而有开放性。这在很大程度上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学*方法。教师在教学实际中发现,思维能力强的学生,课堂学*中能掌握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但对学困生可能是一种方法也没有掌握。久而久之两级分化的现象出现。

  2、新教材重视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和解题策略多样化,但对于纯计算题的练*相对少,以至产生学生算得慢,容易错,计算能力较薄弱的问题不可忽视。

  3、新教材有的内容编排较难,跨度大,超出孩子的认知规律。对于学生是难点,课时又少,难掌握。

  4、教学班规模大,有效的小组合作学*还存在许多商榷的问题。要给学生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但有限的45分钟时间若留给学生足够的合作与讨论的时间又与课时进度发生矛盾,如何把握给予“时间”的度?是我们值得商榷的问题。

  课堂教学作为教学的一种基本形式,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都是学校教学的主阵地,数学教学的目标必须在课堂中完成。新课标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把以往的“鸦雀无声”变成“畅所欲言”,“纹丝不动”变成“自由活动”,“注入式教学”变成了“自主探索”。要求我们不但要教给孩子们知识,更要教给孩子们掌握知识的方法。这一点在我们的课堂上落实的不是很好,这里折射出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打造适合自己的高效课堂,让数学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一、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深入解读教材是基础

  小学数学是一个多层次、多方面的知识体系。课程改革使小学数学教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材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媒介,解读教材成了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基础。解读教材即有效研读教材,把握教材的内涵,以保障教学活动高效的开展。我个人认为,了解教材应首先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知道本学年要交给学生那些知识,并知道各个知识点与前后知识点的联系。同时要领会教材意图。教材是死的,人是活的。新课标要求教师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师不能认为让教材再现就是完成了教学任务,必须经过再加工重新创造,使教材“新鲜出炉”,更大程度上把知识的教学伴随在培养态度、能力的过程之中。

  二、以快节奏的课堂教学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意识

  我相信,一个人在一支慢吞吞的队伍里排队等候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他的心理感受只可能用“焦急、厌倦、沮丧”来形容。在我们的教学中,由于受“希望学生尽快掌握所学知识”的心理影响,教师往往更乐意将知识嚼得碎碎的喂给学生,期望学生都能体会到获得知识的欣喜,所以突破难点时总爱唠叨几句,练*中总愿意等最慢的一个学生也把题目做完,哪怕减缓上课节奏都在所不惜,美其名曰:以学生为本,却不知这正是消磨学生学*积极性的症结所在。美国“启发策略研究所”的研究表明:当老师在整堂课里快节奏地讲解。

数学课改心得体会11

  教学是头等大事,在校教育还是孩子最主要的学*方式,本学期,我积极参加了学校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课改活动。课改的实质是改人,改课只是形式和手段,通过改课来改人才是课改的意义和目的。回顾这段时间的学*和实践,我对课改有一些肤浅的认识。下面我就针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谈一点心得体会。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向学生充分提供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知识与技能、思想与方法,获得了广泛的学*活动经验,学生是学*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学*是学生的主体,教师必须转变角色,充分发挥创造性,依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设计探索性和开发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去理解一个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一个概念是如何形成的,一个结论是怎样探索和猜测的,以及这个结论是如何被应用的。通过这样的形式,使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得到落实。

  一、前置性作业——让学生学会自学

  前置性作业应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水*,内容层次分明(指学生个体层次、知识层次)、结构合理(指题型)、题量适中(指必做题选做题数量)的同步练*。我认为还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按优、中、差三个学生层次来精心设计或选编练*,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用适合自己难度的练*来巩固和发展原有知识,找到自己的位置和信心,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收获,不断提高知识水*。

  教师熟悉并吃透教材,领悟相应的重难点,定准教学目标,是设计好前置性作业设计的保证。在设计上还要体现“合作与交流”的作业内容,教育专家指出:“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并不全是从教师那里学到的,有很多是从其他人,包括同龄人身上获取的,因而要提倡学生之间的小组合作交流学*。”这一内容在课堂上处理前置性作业时,学生之间相互学*帮助,不仅可以提高学*水*,也可以减轻教学负担,使教师站在教学水*更高的层次上去组织教学。通过小组学*,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让同学们体会合作学*的快乐。例如在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的小数乘法中的例8《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一课时,我设计的前置性预*以书中的阅读与理解为主,让学生吃透例题,然后导学点一和导学点二的形式分析并解答问题,最后的“我的总结”就是这节课的知识点,需要学生掌握的重难点。同时我会把画图法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在班级讨论并为同学们讲解。还有一系列的练*,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让学生在前置性中学会知识,学会思考。

  在“少讲多学”的`数学课改课堂中,我们可以看出佳肴要自己吃才有味道,知识要自己感悟才会受用。通过前置性学*任务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知识中那佳肴的美味。

  二、精心导入——激发学生学*兴趣

  课前导入就像一把钥匙一样,是至关重要的,成功的导入,能创设情景,营造气氛,激发兴趣,引发学生思考。当然,导入的方法有很多种,例如:情境导入、故事导入、游戏导入、操作导入、借助媒体导入等等……

  在教学比的认识一课时,我创设情境,出示了中国的**,并说,20xx年10月15日,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顺利升空。在太空中,飞行员杨利伟向全世界人展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杨利伟展示的这面**的长是15cm,宽是10cm,怎样用算式表示长和宽之间的关系呢?就这样创设情境导入了新课,不但使学生学会了数学,还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三、小组合作——高效课堂的金钥匙

  我认为课堂上适度放手,做一名“闲”“懒”的教师是有必要的。理想中的小学数学课堂,应该是学生自主学*的课堂。教师给学生留下自主学*的时间和空间。课堂上教师应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或“陷阱”,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维空间,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尝试、探究、猜想、思考。探索有时也会走弯路,但毕竟是学生亲自经历和体验了学*过程,这就是他们用自己的理解方式实现数学的“再创造”。学生自主学*小组合组的时间,就是教师的闲暇之时,此时,走进每一位学生,了解并掌握学生的学*进度,目标的达成,以及知识的掌握程度。在学生反馈汇报的过程中,针对学生的掌握程度,适当进行调整,让学生思维外显,交流互动,解决问题,教师适当讲解。“懒”教师,会培养出一批会思考的学生,让学生对数学形成乐学、好学、喜欢和好奇的源泉。

  四、拓展延伸——发散学生的思维

  适度的拓展和延伸能够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添上重重的一笔,激起学生的思维涟漪,让学生产生一种“欲罢不能”的持续探索的态势,让数学课堂在拓展延伸中变得厚重、开阔、深邃和美丽。

  例如在教学《园的周长》一课时,在教学讲解圆的周长后,我拓展了中国古代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祖冲之的故事,让学生在理解“周三径一”的说法的同时,对古代的历史有了更深的理解。延伸到两个相同的圆并列,四个并列的圆及九个并列的圆的外周长的求法。适度的拓展和延伸,使得课堂既有了广度又有了深度。

  教师要把握好教学过程中的少讲与多学的关系,要紧紧围绕课堂教学的目标,进行教学活动,不能一味的从任务的完成情况看成败,要着眼未来,要在培养学生自主学*能力上下功夫。课堂教学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课改中需要各方面的努力,才能真正使学生从中受益。

数学课改心得体会12

  学生进入高中阶段,第一个跟头就栽在数学上,一败再败后对数学学*失去信心,一蹶不振。这种现象在现行高中数学教学中较为普遍,在进入新课程改革后尤其严重,家长、学生相当苦恼。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初、高中教材间梯度过大

  考虑到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层面,初中教材偏重于实数集内的运算,缺少对概念的严格定义或对概念的定义不全,如函数的定义、三角函数的定义;初中教材对不少数学定理没有严格论证,或用公理形式给出而回避了证明,不等式的许多性质就是这样处理的;初中教材坡度较缓,直观性强,对每一个概念都配备了足够的例题和*题。而高中教材一开始就是集合、映射等*现代数学知识,紧接着就是函数,而且很多是抽象函数,注重逻辑思维和分析理解,学生学起来相当困难,立体几何对空间想象能力的要求又较高。教材概念多、符号多,定义严格,论证要求高。此外,内容也多,特别是新教材,跟以往相比增大了容量,还压缩了课时,每节课容量远大于初中。这些都是高一学生数学成绩下降的客观原因。

  二、学生缺乏良好的学**惯和学*方法

  尽管课程改革在初中阶段已进行了两年,但是受中考升学指标的影响,相当一部分初中的数学仍主要是以教师为主体,学*时间(包括晚自*)都由教师全程包办,学生有很强的依据心理咨询,跟随教师惯性运转,没有掌握学*主动权,表现为没有合理的学*计划,坐等上课,课前不预*,对将要学*的内容不了解,课上忙于记笔记,没有真正理解所学内容,课后忙于应付作业,甚至是通过背诵解题步骤或常见题目的解题结果来获取考试的好分数,而是不首先消化所学内容。一句话,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惯,学得较被动。而高中则不然,特别是新课程改革提出了“自主学*”和“合作探究”,强调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高中数学布置的课堂作业并不多,课后大量时间主要是留给学生消化吸引当天功课,完成相关练*,并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做针对性的调整补充,而许多学生在这方面能力较差,还像初中那样,以为课堂作业完成上交就万事大吉,这当然与高中数学学*要求出入较大,效果也可想而知。

  三、学生不能适应课程整合的要求

  新课改的重要特点就是强调了课程整合,数学加强了与计算机、物理、化学等诸多学科的横向联系,特别是大量增加了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型题目,涉及日常生活、天文体育等诸多领域,如潮汐问题、垒球问题等,对学生的知识面要求较高,不少学生搞不懂题意,无从入手。学生知识面窄、综合素质不强也是新课标推进的瓶颈之一。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结合*时教学调研,认为课采取一些切实可行做法。

  1、注重搞好初、高中之间的教学衔接。

  高中数学教师要多研究初中教学,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要把握好难易度,做好由具体到抽象的过渡转换,注意循序渐进,切不可在学生刚进入高中就来下马威,一棍子打懵,让学生丧失信心。特别是新教材已注意到这个问题,降低了难度,拓宽了知识面,不能再按照以往的方法组织教学,加大学生的负担。笔者在教学中根据新课程特点,结合了多媒体教学,指导学生从初中知识开始来研究函数,注重分析,逐步过渡,从学生接受情况看,效果还不错。

  2、加强学法指导,培养良好学**惯。

  根据高中数学教学特点和新课示关于自主学*的要求,笔者在学生进入高中就着力加强了对学生学法指导的力度。笔者对学生提出了“课前自学、专心上课、及时巩固、解决疑难、归纳整理、反复学*和总结提高”的学*要求,将学生的课后时间作了分解,每天下课前布置好下一节课的学*任务,让学生花不少于15分钟的时间进行课前自学,上课着重听教师讲课的思路,解决自学时的疑难问题,这样能把握重点,突破难点,详略得当,确保较好的课堂效率。课后做好针对性的巩固强化,对疑难问题、易错题型、解题技巧以及一些经典题目要求学生用专门的记录本进行归纳整理,以便日后经常拿出来看看,加深理解记忆,通过分析、综合、类比、概括,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以达到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的目的,长期坚持使所学知识由“熟”到“活”,由“活”到“悟”,真正内化到学生内心深处并能应用到实际解题中。

  3、拓宽知识面,加强应用数学教学。

  高中数学新课程一改以往纯数学理论和*题的布局,增加了大量的实践型题目,这就要求在运用数学知识解题之前首先要读懂题目要求,有的甚至还要建立数学模型,而众多的应用题还是学生所没有涉及过的,这就对学生的知识面提出考验,当然这也是素质教育所希望达到的结果。在这方面,教师和学生都得充电,都得加强一些课外学*,如可通过与其他学科相互沟通、指导读书、讲座座谈等形式相互取长补短,这也符合新课程合作探究的要求。

数学课改心得体会13

  “ 学生是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教 学活动的组织者的发展、引导者和合作者 ” “ 学生是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教 学活动的组织者的发展、引导者和合作者 ” 教师角色的转变,使学 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人,体现了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下面结合 自身*年来参与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教学实践,浅谈几点感受。 一 、数学课程在目标定位上,提出“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 的发展”为总目标。 新基础教育强调从培养 21 世纪现代人才和实施素质教育的启度来 确立教学思想,诚心诚意把学生看作学*的主人。把学生放在主体的 地位,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十分明确。因此,数学课程的目标 不只是让学生获得必要的数学知识、 技能, 它还应当包括在启迪思维、 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发展。强调学生“经历了什么”、“体 会了什么”、“感受了什么”。旨在让学生愿意亲*数学、了解数学、 用数学、 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认识自己所生活的环境与社会, 学会“做 数学”和“数学地思考”,发展学生的理性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力,建立自信心等等。 二 、数学课程在教材编写上,试图建立旨在促进学生发展、反映 未来社会需要、体现素质精神的数学课程新体系。 新教材在编写上努力确立学生在数学学*中的主体地位;致力于 改变学生的学*方式,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的数学学 *方式;强调体现教材的人文精神。在此思想指导下,新教材不是以 例题、 *题形式, 而是以数学活动的形式安排的。 提供了大量的观察、 操作、实验等实践活动,如:“实践活动”、“数学小调查”、“做一做” 等栏目。 加强了学生生活、 社会生活的联系, 在题材上引入了“奥运”、 “环保”等内容,着眼于学生的情感体验,教材还设计了“数学故 事”?? 三 、数学课程在教学方式上,强**师要通过情境等手段引导学 生进行数学活动。 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想法,有针对性地进行提导,并组织学生进行 合作与交流,得出有关结论。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学 *数学的愿望,培养良好的学**惯,创设生动有趣的学*情境,结 合学生实际进行教学,鼓励算法多样化,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关注 学生的学*过程,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以此实现学生学*方式上的转 变,提高学生终身学*的能力。 四 、 数学课程在评价体系上, 由注重甄别和选拔转变为注重激励, 关注过程。 《标准》在评价建议中贯穿着评价观念的转变。强调评价的最终 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历程, 激励学生的学*和改进 教师的教学。”因此,课程评价应由注重甄别和选拔转变为注重激励 和过程。这样的`评价体系应做到评价目标多维性,评价主体多元性, 评价方法多样性,评价结果激励性。 五 、站在课程改革的前沿阵地,在新课程、新理念的指导下,我 尝试在课改这一大环境下启用新方法、探索新思路、构筑新课堂。力 求让数学课堂教学焕发出蓬勃的生机。 1、自主合作探究--课堂教学主体化。 “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人,教师是学生数学学*的组织者、引导者 与合作者” 。 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呢?主要是学 生会的,教师不讲,学生自己能学懂的,教师不教,学生自己能提出 的,教师不代劳。教师在课堂中要抓准机会,创设条件,让学生深入 学*、合作、探究,让学生在玩、说、练、议中学*数学,提高学生 自主学*、合作学*、探究学*的能力。例如:教学《有几辆车》时, 让学生自己观察,自己说算式,再经过交流合作结合一系列玩、说、 练等活动,让学生自主学*、合作交流、深入探究,这样不仅学生轻 易掌握了所学内容,还启动了其思维。学生学*热情高涨,积极主动 投入到学*中,真正实现了学生学*方式的转变,使课堂焕发出生命 的活力。 2、联系生活实际--数学学*生活化。 根据一年级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学生的学*应该从生 活出发,从学生*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事物出发,在具体形象的 感知中,使学生真正认识数学知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为实际生活 服务。 正因如此, 教学中, 我努力创设条件让学生把数学学*与实际、 实践活动联系起来, 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提高提出问题, 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数文具;联系实际说说 6、7、8、9、 10 可以表示什么?这样让学生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既激发学生 的学*兴趣,又能让学生充分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学*,提高学 生的学*能力。 循规蹈矩走不出封闭的大门,因步自封编不出优美的童话。在新课改 这一广阔天空里,我们应该不怕失败,不断努力,不断创新,路漫漫 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一、转变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

  首先,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在“数学教学活动必须适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基础上,创设“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活动之中。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参与合作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促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使人人体验成功的喜悦,感悟学*数学的乐趣。

  其次,转变学生的学*方式。传统的“讲数学”、“听数学”、“练数学”的学*方式,使学生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鼓励学生用眼观察、动手实践、动脑思考、发现和掌握数学知识。

  最后,转变教学评价标准。传统的教学评价重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评价“注重学生数学学*过程,多用激励性评价”,“评价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保护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不同学生不同的需要应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

  二、正确处理三维目标的关系

  为转变过去只重知识传授的教学,新课程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体现了数学教学不仅只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使学生在学*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获得的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应用技能;体会数学与人类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价值,加强对数学的理解,对学*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决心。如某教师在教学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10的认识”时,通过课件演示教材P64主题图,老师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数出10人、10 只鸽子,通过比一比、填一填等数学实践活动,学生经历抽象10的过程,感受10的组成,培养10的数感,形成和建立数10的概念,让学生在充分的感性

  认识的基础上完成数学抽象,让不同水*的学生都有所发现,有所认识与提高,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兴趣,体会数学语言的简洁美、数的抽象美。

  三、把握特点,活用教材

  与传统小学数学教材相比,新课程对小学数学教材做了重大变革,其突出了:注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创造良好的课程环境;倡导多样化的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创造宽松和谐的学*氛围,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所学的数学知识都必须是我们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所以每一小节数学知识的出现,教材都提供了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数学知识。为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材提供了大量的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素材,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通过数学活动获得数学知识。倡导自主的、多样化的学*。如教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科书数学第一册P96—97“9加几”时,“有几瓶牛奶”(9加几),教材给出两筐牛奶实物图(一筐9瓶,一筐4瓶),通过学生提问题,得出算式9+4。在计算9+4时得多少时,学生可以通过直接数瓶子得出:9+4=13;或者把牛奶用小棒代替,数小棒得出9+4=13;或者将4分成1和3,先算数9+1得10,再算10加3得13,即9+4=13;或者把9分成6和3,先算6加4得10,再算10加3得到13,即9+4=13,或者直接用10加4得14,再用14减去1得13,即:9+4=13??总之,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探讨出”9加几”的计算方法,在鼓励计算方法多样化时,实现计算方法最优化.练*题型设计上也充分考虑了一些开放题型,为了使学生喜欢数学,体验学*数学的乐趣,教材引入了小学生特别喜欢的卡通人,“智慧老爷爷”、“笑笑”、“淘气”,教材中很多问题的设计都富有弹性,使不同学生都在不同程度上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产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数学课改心得体会14

  新课程标准下要求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充分理解和信任学生。理解是教育的前提。在教学中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体会他们的切身感受,理解他们的处境。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热爱学生,只要你对学生充满爱心,相信学生会向着健康、上进的方向发展的。因为“教育是植根于爱的”。

  “聪明的教师总是跟在学生后面;愚昧的教师总是堵在学生的前面。”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关系,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文化价值,提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理性思维,发展智力和创新意识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它是学*高中物理,化学,技术等课程和进一步学*的基础。同时,它也是学生的终身发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奠定基础,对提高全民族素质具有意义。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走进课堂前,每个学生的头脑中都充满着各自不同的先前经验和积累,他们有对问题的看法和理解,也想表达、诉说。契诃夫曾说过:“儿童有一种交往的需要,他们很想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跟老师交谈。”这就要求教师新课程标准下要转变观念,积极创设能激起学生回答欲望、贴*学生生活、让他们有可说的问题,让他们有充分发表自己看法和真实想法的机会,变“一言堂”为“群言堂”。当然,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也不能“放羊”,在学生说得不全、理解不够的地方,也要进行必要的引导。

  总体目标中提出的数学知识本人认为可以简单的这样表述:数学知识是"数与形以及演绎"的知识。所谓数学事实指的是能运用数学及其方法去解决的现实世界的实际问题,数学活动经验则是通过数学活动逐步积累起来的。

  本人在高中数学新课程培训中认真听取专家讲课,对于新课标有一定的心得体会汇报如下。

  1、基本的数学思想

  基本数学思想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即"符号与变换的思想","集全与对应的思想"和"公理化与结构的思想",这三者构成了数学思想的最高层次。对中小学而言,大致可分为十个方面:即符号思想,映射思想,化归思想,分解思想,转换思想,参数思想,归纳思想,类比思想,演绎思想和模型思想。圣于这些基本思想,在具体的教学中要注意渗透,从低年级开始渗透,但不必要进行理论概括。而所谓数学方法则与数学思想互为表里,密切相关,两者都以一定的知识为基础,反过来又促进知识的深化及形成能力。方法,是实施思想的技术手段;而思想,则是对应方法的精神实质和理论根据。就中小学数学而言,大致有以下十种:变换与转化,分解与组合,映射与反映,模型与构造,概括与抽象,观察与实验,比较与分类,类比与猜想,演绎与归纳,假说与等。

  2、重视数学思维方法

  高中数学应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着是数学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数学思维的特性:概括性,问题性,相似性。数学思维的结构和形式:结构是一个多因素的动态关联系统,可分成四个方面:数学思维的内容(材料与结果),基本形式,操作手段(即思维方法)以及个性品质;其基本形式可分为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三种类型。数学思维的一般方法;观察与实验,比较,分类与系统化,归纳演绎与教学归纳法,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一般化与特殊化,模型化与具体化,类比与映射,联想与猜想等。思维品质是和衡量学生思维优劣的重要标志,主要表现为: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和批判性,独创性。

  3、应用数学的意识

  这个提法是以前大纲所没有的,这几年颇为流行,未见专门的`说明。结合当前课改的实际情况,可以理解为"理论联系实际"在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或者理解为新大纲理念的"在解决问题中学*"的深化。新旧教材中,都配备有所谓的应用题,有许多内容已经很陈旧,与现实生活相差甚远。结合实际重新编写应用题只是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的一部分,而绝非全部;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主要是指在教与学观念转变的前提下,突出主动学*,主动探究。教师有责任拓宽学生主动学*的时空,指导学生撷取现实生活中有助于数学学*的花朵,启迪学生的应用意识,而学生则能自己主动探索,自己提问题,自己想,自己做,从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以及数学的思想方法去解决问题。

  4、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

  高中数学课程应提倡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整合的基本原则是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的本质。在保证笔算训练的全体细致,尽可能的使用科学型计算器,各种数学教育技术*台,加强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鼓励学生运用计算机,计算器等进行探索和发现。

  5、建立合理的科学的评价体系

  高中数学课程应建立合理的科学的评价体系,包括评价理念,评价内容,评价形式评价体制等方面。既要关注学生的数学学*的结果,也要关注他们学*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的水*,也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的变化,在数学教育中,评价应建立多元化的目标,关注学生个性与潜能的发展。

  总之,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学过程对学校管理,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新课程,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理解新课程的要求,要树立新形象,把握新方法,适应新课程,把握新课程,掌握新的专业要求和技能----学会关爱、学会理解、学会宽容、学会给予、学会等待、学会分享、学会选择、学会激励、学会合作、学会"IT"、学会创新,这只有这样,才能与新课程同行,才能让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学过程更加流畅。

数学课改心得体会15

  我有幸成为了县小学数学课改中心组低年段成员。刚开始以为只是挂个名,而后参加了中心组的第一次活动才知道,担任这份工作,我要从零开始。中心组的活动方式主要是以网络教研为*台,通过网上集体备课,参与式评课,写教学反思和听课后记等方式进行。这些在课改中出现的新词语,虽然以前在教材培训时也听过,但在我们村小,老师们都没有重视写教学反思和听课后记,更何况现在还要在网上交流,对我而言是一个新学*的开始。

  我在申请博客加入圈子时得到了组员杨宓的热心帮助,虽说当时由于网络原因没有申请成功,但还是非常感谢她。学校里没有互联网,网上的“读书沙龙”和“精品课堂”学*活动没能参与,有些遗憾,但有幸在课堂观察中分享了黄其凤老师《比的应用》的教学风格。从她的教学中我知道教学要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努力实现数学教学生活化。开放解题的策略,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在主题研讨活动中,陈盛志和韦玉华老师展示了二年级数学广角的精彩课堂,他们的教学都能做到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给学生创造动手、动口、动脑的机会,引导学生学会有发现问题的愿望,注重联系学生身边发生的事情,熟悉的事物和活动来帮助有效教学,课堂体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反过来为生活服务。

  参加柳州市第十八届小学数学委员会年会的收获可不小,我想要挑战自我,不断地完善,就要像“鹰的重生”故事里的鹰一样做好蜕变重生的艰难准备,让自己的教学技能得到不断提升。在今日话题: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的学术报告中,我对教材、学生、课堂有了更深的认识,上好一节课要做的课前准备工作可不少,教师不但要引导学生获取知识,还要以教育学、心理学的角度去研究学生,要读懂的方面可真广,林慧慧老师以“鹰的重生”为序曲作为这个学术报告的开场真的很贴切。六县四城区的参赛选手展示的同课异构精品课堂让我大开眼界,她们熟练驾驭课堂、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收放自如,如行云流水的行课都是我望尘莫及的。课后观众*的专家和老师们对选手的授课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也是我学*的活材料,印像最深的是获得第一名的郭冬玉,她是这次大赛最后一个上课的选手,丝毫没有浮躁的心理,上课的过程也表现出极好的教学状态,她的课后答辩也是我欣赏的,面对提出极端问题的老师时依然很*静地表达自己的教学设计意图,末了还礼貌*和地说“不知我的回答您满意吗”,她的这种良好的心理素质也是值得我学*的。

  最后希望中心组的活动开展得越来越好,大家得到学*提升的机会越来越多。


数学课改培训心得体会(五)份(扩展2)

——数学课改心得体会菁选

数学课改心得体会合集15篇

  有了一些收获以后,将其记录在心得体会里,让自己铭记于心,这样可以记录我们的思想活动。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能感染读者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数学课改心得体会,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数学课改心得体会1

  通过四个学年的尝试,我对新课程标准和教材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新教材无论教学内容安排还是呈现形式,处处都是以学生为中心,以重视和培养学生的能力为目的。我在理解教材、把握教材、使用教材时,始终把它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新教材的优势,以课堂为主阵地,努力培养学生学*的主体性和学*能力。下面是我在教学实验中的几点体会。

  一、课改特色,新教材优点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学生需要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再创造“,在实践操作中体验”做数学“,在合作交流中体验”说数学“,在联系生活中体验”用数学“。学生体验学*,是用心去感悟的过程,在体验中思考、创造,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学*者不实行”再创造“,他对学*的内容就难以真正理解,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学完了”圆的面积“,出示:一个圆,从圆心沿半径切割后,拼成了*似长方形,已知长方形的周长比圆的周长大6厘米,求圆的面积(下图)。乍一看,似乎无从下手,但学生经过自主探究,便能想到:长方形的'周长不就比圆周长多出两条宽,也就是两条半径,一条半径的长度是3厘米,问题迎刃而解。教师作为教学内容的加工者,应站在发展学生思维的高度,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对于难度不大的例题,大胆舍弃过多、过细的铺垫,尽量对学生少一些暗示、干预,正如”教学不需要精雕细刻,学生不需要精心打造“,要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去自己研究、发现,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主动建构知识。

  在操作中体验数学。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兴趣,激发求知欲。再如”将正方体钢胚锻造成长方体“,为了让学生理解变与不变的关系,让他们每人捏一个正方体橡皮泥,再捏成长方体,体会其体积保持不变的道理。在学*圆柱与圆锥后,学生即使理解了其关系,但遇到圆柱、圆锥体积相等,圆柱高5厘米,圆锥高几厘米之类的*题仍有难度,如果让学生用橡皮泥玩一玩,或许学生就不会再混淆,而能清晰地把握,学会逻辑地思考。

  对于动作思维占优势的小学生来说,听过了,可能就忘记;看过了,可能会明白;只有做过了,才会真正理解。教师要善于用实践的眼光处理教材,力求把教学内容设计成物质化活动,让学生体验”做数学“的快乐。

  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能够构建*等自由的对话*台,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能出现始料未及的体验和思维火花的碰撞,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因为”个人创造的数学必须取决于数学共同体的‘裁决’,只有为数学共同体所一致接受的数学概念、方法、问题等,才能真正成为数学的成分。“因此,个体的经验需要与同伴和教师交流,才能顺利地共同建构。

  二、新教材的困惑

  1利用教材插图,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忽视了法则的重要。在教材中,充分利用每一幅插图启发学生说,首先我鼓励每一位学生试说,并且不作统一要求,让每个学生把自己所观察到的说出来,接着再同桌互相说,这样学生对内容的理解也进了一步。但是实际的教学中让学生表达只锻炼了部分学生,部分学*好的学生。而那些学*较差的学生不会表达,即使课堂上会了但过后就忘,对这些学生还是应把法则交给他们。

  2、发挥小组作用,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可见,合作学*是新课标倡导的一种重要的学*方式和教学组织形式,它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合作很重要,学生互相学*,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小组学*中往往学*好的同学滔滔不绝,而学*差的学生只能作为一个听客对这些学生来说小组学*的效果极差。

  3、新教材教学的内容需要大量的准备工作,这对教师和学生要求很高。

  4、新教材的知识内容不连贯,不知是不是编者有意的还是无意的?由于不连贯造成学生学后忘前,需要前面知识铺垫的都不会。

数学课改心得体会2

  数学教学不仅只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使学生在学*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获得的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应用技能;体会数学与人类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价值,加强对数学的理解,对学*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决心。

  1、创设情境,发挥最佳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试图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这样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数学、理解数学,同时把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使学生亲*数学,感到学*数学的快乐,初步体现与现时生活的联系。

  2、奖励激励,提高学*积极性。

  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如:说得真好!你懂得真不光少!你想象力非常丰富!真聪明等等!调动了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了学生学*的情感,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

  面对新课程,教师应确定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

  对于教学课而言,不能光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包括知识与技能、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几个方面。那种追求“能够教好一节课”或“教出了几个能考高分的学生”为目的的教学已经不符合课改精神了。教会学生知识,教给学生方法,教给学生独立和生存的能力应成为所有教师的职业追求。

  3、学生应成为课堂学*的主人

  环顾周围,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存在许多这样的现象:一些学生在生活中早已熟悉的东西,教师还在不厌其烦地从头讲起;一些具有较高综合性和较高思维价值的问题,教师却将知识点分化,忽视了学生自主探究和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一些本该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操作、试验、讨论、归纳、总结的内容却被老师取而代之;一些学生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形成的独特见解和疑问,往往因为老师的“就照我教的来”而扼杀。在新课程下,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从事活动的机会,构建开展研究的*台,让学生成为学*的主人。

  4、追求形式和效果统一的课堂

  现在,一些课堂滥用讨论、合作学*的方式,不给学生足够的机会和科学的指导,使课堂流于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组织有效的、科学的活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问题情境必须贴*学生的实际生活,活动内容必须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同步;其次要让学生有一个独立思考的过程,让他们带着自己的观点去充分地讨论研究,发现自己的不足,构建完整全面的知识体系;还有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方法和观点,让学生在交流、探究、比较的过程中将知识优化组合,完成筛选,做出正确判断。

数学课改心得体会3

  对小学生来说,最重要的是学*过程,学生能从学*内容入手、在教学中坚持两个原则、即学生能自己说出来的,教师不引导,学生能自己学会的,教师不教、课堂上教师将方法交给学生,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学,如三年级的乘、除法计算中,都是先出现学生熟悉的,有意义的实际问题的场景,提出数学问题。接着组织学生用自己的方式,经验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并组织相互间的交流发现、总结算法,然后出现类似的数学问题或通过情境变式,让学生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去解决。谈出自己的观点后,并作出自己的`解释。教师再进行点拨。这样,教师从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转变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学生是学*的主人。这种学*过程,学生充满成就感,有了信心,这一切又激发他们投入到新的学*生活中。

  合作学*是指学生在小组为了完成共同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相学*.合作学*如何在课堂上落实呢?让每个学生承担着不同的学*任务,每个人承担的角色随时改变,这样,每人都需要与他人交流、合作。课堂上需要教师完成的工作,现在可以有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体现,产生了求知和探究的欲望,教师也真正成为学生学*过程的促进者。通过合作学*的形式,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提出自己解题的方法,同时有分享别人的解题方法,共同讨论不同方法的优缺点。这对于发展学生的解题思路、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创造性思维十分有利。

  总之,数学教学要变学生被动学*为主动学*,让他们积极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全过程,让他们认识到数学价值,生活中离不开数学,使他们喜欢数学,乐于数学。

数学课改心得体会4

  做为一名数学教师,我有幸参加了新课程的教学。新课改是一种新理念,新思想。这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种挑战,都是一个新的开始,因此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必须进行各种尝试,不要瞻前顾后,要在不断的探索中成长。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位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我想这就是评价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惟一标准。下面就课改教学实践情况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一、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中,我尽可能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活力。引导学生变单调的被动学*为活泼的主动学*。在课堂上,我鼓励学生大胆地走上讲台,让他们讲,让他们讨论,使讲台成为每个学生表现自己的舞台,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二、充分考虑学生的思维结构

  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进行数学教学时自然应考虑学生现有的思维活动水*。思维能力及智力品质都随着青少年年龄的递增而发展,学生的'思维水*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上是不相同的因此,要使数学教学成为数学活动的教学必须了解学生的思维水*。

  三、充分考虑教材的逻辑结构

  课改后的新教材是属于“螺旋式上升”的知识构架,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创新能力。我们觉得新教材中知识的“螺旋式上升”的方法非常适合学生。使学生对新知识不用一下接受,在学*的过程中,有一个循序渐进的理解融会贯通的过程,学生学起来也越有兴趣。

  四、考虑积极的教学方法

  目前关于教学方法的研究呈现出一派兴旺的局面,种类之多、提法之广。我们主张,采用积极的教学法,因课、因人、因时、因地而异。比方说,对于教材内容多数是逻辑上分散的数学定义和公理等采用自学辅导法较为适宜;对于教材中的一般公式、定理等采用问题探索法较好;对于教材中理论性较强的难点,一般采用讲解法较好。教师要灵活掌握。

  从学*方法上看,随着学科多样化和深刻化,中学生的学*方法比小学生更自觉,更具有独立性和主动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就要注意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五、不断向学生提出新的教学问题

  问题是教学的心脏,是教学思维的动力,且是思维的方向;数学思维的过程也就是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在数学课堂学*中,教师要不断地向学生提出新的数学问题,为更深入的数学思维活动提供动力和方向,使数学思维活动持续不断的向前发展。合适的数学问题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①问题要有方向性。这是指问题要有明确的目的,要使学生的思维趋向于教学目标。

  ②问题的难度要适中。这是指问题不宜太难和太易,难易之间要有一定的坡度。

  ③问题要有启发性。有的教师往往把启发式误认为提问式,认为问题提得越多越好,其实,问题并不在多少,而在于是否具有启发性,是否是关键性的问题,是否能够触及问题的本质,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六、对学生教学评价的转变

  学生学*过程中充满老师的赞扬和激励,过去的数学教学评价,为了追求升学率,一味注重其甄别和选拔功能,教师主要关注学生的学*结果,学生始终处在一种紧张的单调的成绩竞赛中,以成绩论英雄;而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从关注人的发展着想,重视课程评价的教育功能,从而促进教师由成绩结果的单一评价转向课程学*过程的管理与激励。

数学课改心得体会5

  通过初中数学新课改教学,我有以下几点粗浅体会,在教学中一定要: 一、激发学生潜能,鼓励探索创新 建构主义学*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而得到的,而是学*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家长、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资源,主动地采用适合自身的学*方法,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这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热情,挖掘学生的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要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获得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使他们觉得每项知识都是他们实践创造出来的,而不是教师强加给他们的。

  例如“多边形的内角和”一节的教学,我先复*了三角形的内角和知识,然后提问:我们如何利用已有的三角形知识来解决多边形的内角和问题?学生经过讨论不难得出:(1)想办法把多边形转化为三角形;(2)具体转化方法采用添线来分割多边形,使之成为若干个三角形。在此基础上,我继续提问:(1)你们有哪些具体的分割方法(从一个顶点出发连对角线、从一边上任一点出发连不相邻的顶点、从多边形内任一点出发连各顶点等)呢?(2)从一个顶点出发连对角线可以有多少条?那么一个多边形一共应有多少条对角线?(3)根据对角线的条数你能确定是几边形吗?(4)你还能得出其他结论吗?通过学生思考探索,他们总结出许多解决多边形的内角和的方法,还因势利导探索多边形对角线的有关知识,活跃了学生的思维,锻炼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二、转变教育观念,发扬教学民主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转变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教师要走出演讲者的角色,成为全体学生学*的组织者、激励者、引导者、协调者和合作者。学生能自己做的事教师不能代劳。教师的主要任务应是在学生的学*过程中,在恰当的时候给予恰当的引导与帮助。要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来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即教师扮演好导演角色,学生扮演好小演员角色。 例如在学*同类项概念时,我针对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组织“找同类项朋友”的游戏。具体做法是这样的:把事先准备好的`配组同类项卡片发给每个学生,一个同学找到自己的同类项朋友后,被“挤”出座位的另一个学生再去找自己的同类项朋友,比一比谁找得既快又准。这种生动的形式和有趣的方法能使学生充分活动,学*兴趣大增,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掌握了确定同类项的方法和合并同类项的法则。 三、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兴趣 某些学生不想学*或讨厌学*,是因为他们觉得学*枯燥无味,认为学*数学就是把那些公式、定理、法则和解题规律记熟,然后反反复复地做题。新教材的内容编排切实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思想,通过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或我们身边的数学事例来阐明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好教材列举的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数学素材和形象的图表来培养学生的学*兴趣。教师要尊重学生,热爱学生,关心学生,经常给予学生鼓励和帮助。学*上要及时总结表彰,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学*是一件愉快的事情。要通过自己的教学,使学生乐学、愿学、想学,感受到学*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值得为学*而勤奋,不会有一点苦的感觉。

  例如在学*“实践与探索”中的储蓄问题时,我提前一周布置学生到本县的几家银行去调查有关不同种类储蓄的利率问题。教学中,让每个学生先展示自己所到银行收集到的各种

  初中各年级课件教案*题汇总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

  2

  各样有关储蓄的信息,然后再按每四人一组根据收集到的信息编写有关储蓄的应用题,教师可以有选择地展示学生的学*成果,让全班学生相互讨论、合作攻关,最后选派一些小组的代表作总结发言,老师点评,对做得较好的同学进行表扬。通过这样教学,学生在愉快中学到了知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新教材中编排的有关内容,如“地砖的铺设”、“图标的收集”、“打折销售”等等,教师都可以充分利用,让学生走出课堂去学*,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学*兴趣。

  四、关注个体差异,促使人人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教育要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即要为所有学生打好共同基础,也要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由于各种不同的因素,学生在数学知识、技能、能力方面和志趣上存在差异,教师在教学中要承认这种差异,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兼顾学*有困难和学有余力的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满足他们的学*需求,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 新教材设计了不少如“思考”、“探索”、“讨论”、“观察”、“试一试”、“做一做”等问题,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在小组成员的安排上优、中、差各级知识水*学生要合理搭配,以优等生的思维方式来启迪差生,以优等生的学*热情来感染差生。在让学生独立思考时,要尽量多留一些时间,不能让优等生的回答剥夺差生的思考。对于数学成绩较好的学生,教师也可另外选择一些较灵活的问题让他们思考、探究,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数学成绩。

  五、媒体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益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恰当地运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提供更为丰富的数学学*资源。 总之,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能坚持利用新课程的理念来指导课堂教学,善于运用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方式和教学手段,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动口、动脑、动手的机会,让他们更多地参与教学,学生学*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会得到不断加强,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创新能力就一定会得到全面的提高与发展。

数学课改心得体会6

  新学期伊始,我从中学调到小学任教,接任了三年级的数学教学。这可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压力:课改已轰轰烈烈的进行了四年,毫无小学教学实践经验的我,如何来挑起这副“重担”?如何适应这个新环境,没有多少“喘息”的时间,只是带着满满一脑子的“新思想、新理念”,我匆匆地走进了小学数学教学中。

  通过一学期的小学数学教学,我融入到浓浓的新课改氛围中,*时,我向同年级的几位数学老师请教,跟他们议论学生、教材、教法,这让我获益匪浅。通过一节节公开课,听课、评课、反思、心得,让我耳目一新,同时也增强了搞好小学数学教学的信心。这都成为我和新课改共同成长的点滴见证。我对课改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还请在课改大潮中摸爬滚打的各位有经验的老师给予指导和支持。

  一、更新观念,做有个性的教师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可见,教师的作用是相当大的。当一名称职的教师,我认为要在充分认识自己的前提下,用心去思考,演绎出自己的独特,才能在课改的浪潮中游刃有余。

  1、认识你自己

  著名作家詹姆斯·米彻纳曾写道:“人,一辈子中所进行的最漫长的旅程就是不断地找到自我。如果在这一点上失败了,那么无论你找到了别的什么,都没什么意义了。”这话确实值得我们为师者品味。我们教师应有意的掂量掂量自己,看看我们在哪些方面会脱颖而出。成功永远取决于你做不做,而不是能不能。我们,更应寻找寻找自己的最长处,在教学中,在新课程实施中,作点什么。应该认识自己,辨清自己,了解自己的优点,想想在哪些方面打造自己,完善自我,适合哪种风格的教学。只要排除了你教学中的盲区,知道自己该把脚踏向何方,才可能会跨上成功的跳板。在新课改中开拓自己的一片天地,认清你自己,要坚信自己一定能行。

  2、用心去思考

  要让自己要做一个有心人,要随时思考教学的得与失。我们成天泡在教学里的教师,遇到的精彩的东西,肯定是不会少的,我们要处处留心,做一个有心人,善于去捕捉教学中的细节。一堂课成功了,是怎么做的,有什么体会,有什么感受;遇到了一点麻烦,是怎么解决的。我们应该处处留心,可以说世上什么都能做学问,世上什么也能做成学问,何况教学这么大的事业。

  我们从积累教学现象、积累自己的感受、积累自己的思考开始,将自己有价值的一串串的“珍珠”串起来,说不定是一根非常美丽的项链。我们要真正用“心”去收集收集这些“珍珠”,去串一串这条项链。我们还要实实在在地捧起一些教育教学专著,享受享受前人积淀了一生的宝贵财富。在品尝前人的睿智中,体验体验豁然开朗的那种喜悦;用心去思考,提起笔来,尝试着在洁白的纸页上留下点自己的什么,让自己的心也舒坦舒坦。

  3、演绎自己的独特

  现在提倡教师有独立的见解,要有独特的教学思想,在教学中别具一格、独树一帜。我们教师要靠自己的学识站立,还要具有怀疑“正确”与批判“真理”的胆略,靠自己的独特的思想而闪光。

  没有个性的教学怎能在教学中创新?教学这种东西,最珍贵的就是“独特”和“灵性”。自己的比“正确”的更有价值。如若课堂也成为模子的话,自然是千人一面,万人一腔,怎能唤起学生的灵性?新世纪实际上是张扬个性的世纪,我们面临的新课改,正急需个性化的教学,个性化的教学期待有个性的教师在新课改实验中,尝试打破教学旧的格式,不囿于教参的束缚,敢于用自己的独特去演绎精彩,教师对所教学科知识要娴熟把握,有独到的见解,从而做到“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达到“扬弃”教材、“超越”教材的'境界。创设出让学生有一种耳目一新的特别感觉,创设出让学生对你所上的课有一种欲罢不能的感觉。在教学中,在课堂上,才能够灵活自如、出神入化,使师生心心相印,肝胆相照,步入一个相容而微妙的世界。

  二.尝试新的教学方式,活跃课堂气氛

  我下决心要彻底抛弃那些束缚学生头脑和手脚的教育思想,尝试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培养好的*惯,注重学生发展,让课堂活跃起来。

  1、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惯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一遇到难一些的题总是让学生们进行讨论,说是讨论但讨论的目的性不强,有时还感觉是在走过场。慢慢地学生反而形成了依赖,他们的信心和努力向上的动力逐渐的就削弱了。而现在我先给他们独立思考的时间,让他们先形成自己的想法,然后再把自己的想法和同伴的想法进行交流,这样每人的一个想法就变成了两个或者更多的想法。这样就增强了他们学*的信心,同时也学会了小组合作,岂不是一举多得的事

  2、注重赏识教育

  课堂上,我经常说的一句话是:“胆子能不能再大一点?谁能再来试一试?”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要相信孩子》一书中说:“教育工作者应该成为一个精心的播种者和耕耘者,应该去扶正在成长中的幼苗的脆弱的细根,去爱护每一片急需阳光的绿叶。如果我们能让儿童

数学课改心得体会7

  3月24日,中心校在我校组织了课改课观课议课活动,通过这次活动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课改课、小组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下面就来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和深化,我们广大数学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一样,在课程改革的浪潮中,一路走来,接受着诸多的冲击与洗礼。在此期间,我们有过成功的体验,也有颇多问题的困惑。几年来,教师的知识观、质量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原来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转到注重学生态度、情感、人格、能力的发展,由过分追求学科的严密性转到注重数学教育的育人性;由注重学生学*的结果转到注重学生实践探索和交流的主动学*。互动、和谐、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逐步形成,学生已基本形成探索性学*方式,养成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学生在学*的过程中,不但学会了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懂得了如何与他人合作、交流,还学会了评价、质疑与反思;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得到了培养,创造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与此同时,新课程改革下的数学课堂也存在一些问题。所有的这些都值得我们去深刻的反思,下面就具体谈谈课改几年来的收获和困惑。

  一、课改中的收获

  (一)教师素质整体提高

  在课改过程中,教师自觉地进行新理念的学*,不仅理论水*有了显著提高,课堂教学中的理性思考逐渐增多,并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真正体现用教科书教学生,而不是教教科书的理念。新课程的实验促进了教师的成长,为教师个性化教学提供发展的空间,提高了教师的素质,使我们从普通的教书匠成为研究者,设计者。

  (二)课堂教学发生可喜变化

  教师在课堂上放下了教师的尊严,以*等、民主、和蔼的态度引领学生开展学*,教室内从以往的“教”堂变成了“学”堂,教师在教学中以引导者、合作者,促进者的角色出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也普遍喜欢学*数学,善于提出问题,对问题有自己独特的想法,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是课改前的学生远不及的。课改使学生开阔了思维,丰富了语言,课堂上再不是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局面,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情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学得轻松,学得愉快,课堂真正成了孩子们的天地。课堂教学凸显。

  (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课改中的数学教师为课程实施所付出的一切,都是为了让学生能学*有价值的数学,获得必要的数学,在数学上得到尽可能充分的发展。几年的课改表明,孩子们身上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我们的愿望逐步得到实现。学生们逐渐形成了乐学、爱学、兴趣浓厚、善于提问题,解决问题的*惯。并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以及学会与他人合作学*,获得成功体验。

  二、问题与思考

  1、新教材注重解题策略的多样性与教学中个别学生知识掌握不扎实的矛盾。新教材信息的呈现形式多样且有可选择性,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性,强调思维的多层次、多角度、全面性,答案不唯一而有开放性。这在很大程度上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学*方法。教师在教学实际中发现,思维能力强的学生,课堂学*中能掌握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但对学困生可能是一种方法也没有掌握。久而久之两级分化的现象出现。

  2、新教材重视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和解题策略多样化,但对于纯计算题的练*相对少,以至产生学生算得慢,容易错,计算能力较薄弱的问题不可忽视。

  3、新教材有的内容编排较难,跨度大,超出孩子的认知规律。对于学生是难点,课时又少,难掌握。

  4、教学班规模大,有效的小组合作学*还存在许多商榷的问题。要给学生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但有限的45分钟时间若留给学生足够的合作与讨论的时间又与课时进度发生矛盾,如何把握给予“时间”的度?是我们值得商榷的问题。

  课堂教学作为教学的一种基本形式,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都是学校教学的主阵地,数学教学的目标必须在课堂中完成。新课标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把以往的“鸦雀无声”变成“畅所欲言”,“纹丝不动”变成“自由活动”,“注入式教学”变成了“自主探索”。要求我们不但要教给孩子们知识,更要教给孩子们掌握知识的方法。这一点在我们的课堂上落实的不是很好,这里折射出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打造适合自己的高效课堂,让数学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一、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深入解读教材是基础

  小学数学是一个多层次、多方面的知识体系。课程改革使小学数学教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材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媒介,解读教材成了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基础。解读教材即有效研读教材,把握教材的内涵,以保障教学活动高效的开展。我个人认为,了解教材应首先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知道本学年要交给学生那些知识,并知道各个知识点与前后知识点的联系。同时要领会教材意图。教材是死的,人是活的。新课标要求教师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师不能认为让教材再现就是完成了教学任务,必须经过再加工重新创造,使教材“新鲜出炉”,更大程度上把知识的教学伴随在培养态度、能力的过程之中。

  二、以快节奏的课堂教学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意识

  我相信,一个人在一支慢吞吞的队伍里排队等候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他的心理感受只可能用“焦急、厌倦、沮丧”来形容。在我们的教学中,由于受“希望学生尽快掌握所学知识”的心理影响,教师往往更乐意将知识嚼得碎碎的喂给学生,期望学生都能体会到获得知识的欣喜,所以突破难点时总爱唠叨几句,练*中总愿意等最慢的一个学生也把题目做完,哪怕减缓上课节奏都在所不惜,美其名曰:以学生为本,却不知这正是消磨学生学*积极性的症结所在。美国“启发策略研究所”的研究表明:当老师在整堂课里快节奏地讲解。

数学课改心得体会8

  3月23日至4月2日,我校组织高一、高二年级六名教师去南京大学附属中学参加课改、课观、课议课学*活动,我有幸参加此次学*活动。通过学*活动使我更清楚地认识到课改课、小组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下面就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和体会: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和深化,我们广大数学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一样,在改革的浪潮中,课改刚刚起步。由于生活在欠发达的西部边远地区,课改相对落后于其他沿海南方省份。在此期间,我们有过成功的体验,也有颇多问题的困惑。几年来,教师的知识观、质量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原来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转到注重学生态度、情感、人格、能力的发展,由过分追求学科的严密性转到注重数学教育的育人性;由注重学生学*的结果转到注重学生实践探索和交流的主动学*。互动、和谐、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逐步形成,学生已基本形成探索性学*方式,养成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学生在学*的过程中,不但学会了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懂得了如何与他人合作、交流,还学会了评价、质疑与反思;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得到了培养,创造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与此同时,新课程改革下的数学课堂也存在一些问题。所有的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去深思,下面就具体谈谈几年来课改的收获和困惑。

  一、课改中的收获

  (一)教师素质整体提高

  在课改过程中,教师自觉地进行新理念的学*,不仅理论水*有了显著提高,课堂教学中的理性思考逐渐增多,并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真正体现用教科书教学生,而不是教教科书的理念。新课程的实验促进了教师的成长,为教师个性化教学提供发展的空间,提高了教师的素质,使我们从普通的教书匠成为研究者,设计者。

  (二)课堂教学发生可喜变化

  教师在课堂上放下了教师的`尊严,以*等、民主、和蔼的态度引领学生开展学*,教室内从以往的“教”堂变成了“学”堂,教师在教学中以引导者、合作者,促进者的角色出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也普遍喜欢学*数学,善于提出问题,对问题有自己独特的想法,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是课改前的学生远不及的。课改使学生开阔了思维,丰富了语言,课堂上不再是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局面,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情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学得轻松,学得愉快,课堂真正成了孩子们的天地。课堂教学效果凸显。

  (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课改中的数学教师为课程实施所付出的一切,都是为了让学生能学*有价值的数学,获得必要的数学知识,在数学上得到尽可能充分的发展。几年的课改表明,孩子们身上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我们的愿望逐步得到实现。学生们逐渐形成了乐学、爱学、兴趣浓厚、善于提问题,解决问题的好*惯。并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以及学会与他人合作学*,获得成功体验。

  二、问题与思考

  1、新教材注重解题策略的多样性与教学中个别学生知识掌握不扎实的矛盾。新教材信息的呈现形式多样且有可选择性,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性,强调思维的多层次、多角度、全面性,答案不唯一而有开放性。这在很大程度上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学*方法。教师在教学实际中发现,思维能力强的学生,课堂学*中能掌握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但对学困生可能是一种方法也没有掌握。久而久之两级分化的现象出现。

  2、新教材重视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和解题策略多样化,但对于纯计算题的练*相对少,以至产生学生算得慢,容易错,计算能力较薄弱的问题不可忽视。

  3、新教材有的内容编排较难,跨度大,超出孩子的认知规律。对于学生是难点,课时又少,

  难掌握。

  4、教学班规模大,有效的小组合作学*还存在许多商榷的问题。要给学生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但有限的45分钟时间若留给学生足够的合作与讨论的时间又与课时进度发生矛盾,如何把握给予“时间”的度?是我们值得商榷的问题。

  一、关于数学教育教学的思考与困惑

  1、为什么不是数学教学呢?我们很多时候忽视了教育。新课改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数学老师不只是教数学,他也是老师也要育人!为什么我们老师抓学生越来越*、成绩越来越高,可是师生感情越来越淡呢?这一点我并没有好的想法与做法,但是我们要高度重视此事!

  2、我们如何将数学的本质教给学生?我们敢不敢完全按照新课程标准授课?(如选修课敢不敢开齐?数学建模等能不能开展?等等)

  二、关于课堂教学的思考与建议

  1、“问题”。“问题”成为本次学*给我最深印象的词。如何创设有效数学的问题情景?(即数学背景。体现数学价值,抓住学生的心。)如何提出有效的问题引发学生自主学*?如何提出有效的问题引发学生合作学*?“问题情景---自主学*---合作学*---展示交流”已经成为新课改的课堂教学的“骨架”,他们都需要有效地“问题”。但是我们的老师目前基本没有主动制造有效“问题”的意识与能力!我觉得这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2、“教师与问题”。我们没有形成有突出特色及成绩的数学教学模式,可是我们不乏优秀的老师。如何整合我们的教师资源?如何使得教师个体与数学组整体相辅相成的共同提高?我个人觉得:我们不妨就是以学案为载体,以集体备课为*台,充分发挥所有老师的智慧在教学上重点先进行“问题”意识上突破。我觉得我们老师“问题”意识的提高后,制造“问题”的能力自然就有了!为什么我们的学生提不出问题?因为我们老师就提不出问题!我们一节课*铺直叙的听课让数学老师都想睡!

  3、“课堂观察”。这一点我内心是不赞同的,因为我本人教学就很随意,我不喜欢没有创造力和个性的课堂。

  4、如何找到我们的特色?如果教学活动经验数学组有语文组没有、我们学校有其他学校没有才能称之为特色。有个“教学活动经验”目前在国际上也是刚刚开始探索阶段。

  因此我今后还要不断的学*体会。很感谢学校给我这次宝贵的学*机会,收获很大、感受颇深,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更加努力。

数学课改心得体会9

  课堂教学改革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通过这几年的探讨学*,使我领悟到了教学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和创造性学*,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的愿望和能力,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

  一、变“备教材”为“备学生”

  老师的备课要探讨学生如何学,要根据不同的内容确定不同的学*目标;要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指导如何进行预*、听课、做复*、做作业等;要考虑到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及总结归纳能力的培养。一位老师教学水*的`高低,不仅仅表现他对知识的传授,更主要表现在他对学生学*能力的培养。三、变“权威教学”为“共同探讨”

  二、变“权威教”’为“共同探讨”

  新课程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对我们教师的职能和作用提出了强烈的变革要求,因而,教师的职能不再仅仅是传递、训导、教育,而要更多地去激励、帮助、参谋;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以知识传递为纽带,而是以情感交流为纽带;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满仓库,而是要点燃火炬。

  三、变“教师说”为“学生多说”

  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理解数学概念或通过数量关系,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从而掌握最基础的知识,这个思维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样有利于及时纠正学生思维过程的缺陷,对全班学生也有指导意义。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组织学生讲。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说的结果,也要重视学生说的质量,这样坚持下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

数学课改心得体会10

  通过学*对教师如何适应新课改下的教学,如何转变教学观念,有了一定的认识,这里谈谈自己的一点心得体会。

  一、课改要能发挥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有一个创新思维活动的空间,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如何引导,启发,点拔?能否真正地把学生引到这一领域?教师在*时备课中不但要吃透教材,而且要尽量地搜集,制作与教材有关的知识,教具;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里,使学生能够与老师发生共鸣。数学学科和生活,生产密切相关。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熟悉的事物,现象出发,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励学生共同参与,发挥想象,积极思维来解决问题的意向。

  二、面对新课程,教师应确定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对于教学课而言,不能光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包括知识与技能、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几个方面。那种追求“能够教好一节课”或“教出了几个能考高分的学生”为目的的教学已经不符合课改精神了。教会学生知识,教给学生方法,教给学生独立和生存的能力应成为所有教师的职业追求。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是为学而教,以学定教,互教互学,教学相长的过程。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压抑学生创造性的教学环境,通过教学模式的优化,改变教师独占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的信息传递方式,促成师生间、学生间的多向互动和教学关系的形成。教师不是数学知识的传授者、解惑者,而是知识的促进者、引导者;学生不是知识的接受者、复制者,而是知识的发现者、创造者。教师的作用主要在于“导”,就是通过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善于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点燃其思维的火花,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数学结论的形成过程,体会科学家走的路,充分体现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人。环顾周围,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存在许多这样的现象:一些学生在生活中早已熟悉的东西,教师还在不厌其烦地从头讲起;一些具有较高综合性和较高思维价值的问题,教师却将知识点分化,忽视了学生自主探究和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一些本该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操作、试验、讨论、归纳、总结的内容却被老师取而代之;一些学生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形成的独特见解和疑问,往往因为老师的“就照我教的来”而扼杀。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的特点具有开放性、创造性、不确定性。在新课程下,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从事活动的机会,构建开展研究的*台,让学生成为学*的主人。

  三、教师必须注重加强教学的情感性设计,实现课堂教学民主化,建立*等、宽容、和谐的师生关系。对教学而言,交往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开放、主体性凸现,个性张扬,创造性得到释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与学生一起分享理解,意味着角色定位的转移,是自己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实现自我的过程。时刻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状态,赏识、期待和鼓励是学生成长的最好动力,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敢于质疑,勇于标新立异,给学生展示自我、探索创新的机会。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学*和充分发展,但要追求形式和效果统一的课堂。以上是我在新课该的教学中的一点体会和心得,还不成太熟。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会严格按照新课标的要求,上好每节课,掩卷沉思,彻底贯彻新课程的理念思想!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新课程改革也将全面展开,为了新课改的需求,也为了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完善自身的业务素质,我积极参加了这次远程培训。悉心听取了各位老师的精彩的视频讲解,感触颇多,也使我对新课改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下面简单谈一下我对此次远程培训的几点认识和体会。

  1、"课程标准"取代了"教学大纲"。用"标准"代替"大纲",这决不是一个名称上的变化,它更反应了课程理念的转变。"大纲"的重点是对教学内容的规定,规定针对的教师。而"课标"是一种基本的、共同的标准,对具体的教学内容不再作规定,主要是对学生在经过某一学段、某门课程学*之后的学*结果的行为描述,制定的只是某一学段的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

  2、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的改变。教师由原来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的辅导者、帮助者,要求教师只起画龙点睛、引导启发者的作用。

  3、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传统的课堂中,没有问题就是最好的教学。而今天,新课改强调的是要给学生留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开动脑筋、敢于质疑、亲自动手、大胆探究,充分地进行创造性思维。

  4、教学观念有所改变,教学思想有所更新。新课程标准对数学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着力体现四个课程理念:提高数学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和要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观念要进行相应的改变。我觉得有以下一些方面值得注意:

  (1)、以问题为主线,积极开展探究性学*。探究性学*是一种在好奇心驱使下的、以问题为导向的、学生在高度智力投入且内容和形式都十分丰富的学*活动。因此,教师应启发学生善于质疑,并且引导学生以问题为中心展开探究性学*。

  (2)、设计情景式数学教学。情景式数学教学以培养学生兴趣为前提,以情景共鸣为基础,有利于激发学生学*的主动性,减轻学*负担;有利于增强学生学*的感受性,让学生体验学*的愉悦,享受学*的快乐。

  (3)、积极设计开放式数学课堂教学。它是指把数学教学活动置于一个开放的体系中来进行设计,突破教材的文本限制,融入学生的直接经验、现实问题。开放的内容、开放的方法、开放的空间,打破了数学课堂教学对学生的限制,因而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总之,通过此次培训,获益很多。作为新课改形式下的教师,我要不断砖研业务,强化理论学*,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素质,以新理念新观念,来适应社会的发展,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提高自身素养,力争在新课改中快速成长。

  高中数学课程是义务教育或普通高级中学的一门主要课程,它从国际意识、时代需求、国民素质、个性发展的高度出发,对于数学与自然界、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关系,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文化价值,提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理性思维,发展智力和创新意识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它是学*高中物理、化学、技术等课程和进一步学*的基础。同时,它也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奠定基础,对提高全民族素质具有意义。高中数学课程力求将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与课程的框架设计、内容确定以及课程实施有机结合起来。

  1、激发学生潜能,鼓励探索创新

  建构主义学*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而得到的,而是学*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家长、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资源,主动地采用适合自身的学*方法,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这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热情,挖掘学生的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要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获得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使他们觉得每项知识都是他们实践创造出来的,而不是教师强加给他们的。

  例如“多边形的内角和”一节的教学,我先复*了三角形的内角和知识,然后提问:我们如何利用已有的三角形知识来解决多边形的内角和问题?学生经过讨论不难得出:淤想办法把多边形转化为三角形;于具体转化方法采用添线来分割多边形,使之成为若干个三角形。在此基础上,我继续提问:淤你们有哪些具体的分割方法(从一个顶点出发连对角线、从一边上任一点出发连不相邻的顶点、从多边形内任一点出发连各顶点等)呢?于从一个顶点出发连对角线可以有多少条?那么一个多边形一共应有多少条对角线?盂根据对角线的条数你能确定是几边形吗?榆你还能得出其他结论吗?通过学生思考探索,他们总结出许多解决多边形的内角和的方法,还因势利导探索多边形对角线的有关知识,活跃了学生的思维,锻炼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2、面对新课程,教师应确定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

  对于教学课而言,不能光是知识的传授,而且包括知识与技能、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几个方面。那种追求“能够教好一节课”或“教出了几个能考高分的学生”为目的的教学已经不符合课改精神了。教会学生知识,教给学生方法,教给学生独立和生存的能力应成为所有教师的职业追求。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是为学而教,以学定教,互教互学,教学相长的过程。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压抑学生创造性的教学环境,通过教学模式的优化,改变教师独占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的信息传递方式,促成师生间、学生间的多向互动和教学关系的形成。

  教师不是数学知识的传授者、解惑者,而是知识的促进者、引导者;学生不是知识的接受者、复制者,而是知识的发现者、创造者。教师的作用主要在于“导”,就是通过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善于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点燃其思维的火花,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数学结论的形成过程,体会科学家走的路,充分体现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人。环顾周围,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存在许多这样的现象:一些学生在生活中早已熟悉的东西,教师还在不厌其烦地从头讲起;一些具有较高综合性和较高思维价值的问题,教师却将知识点分化,忽视了学生自主探究和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一些本该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操作、试验、讨论、归纳、总结的内容却被老师取而代之;一些学生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形成的独特见解和疑问,往往因为老师的“就照我教的来”而扼杀。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的特点具有开放性、创造性、不确定性。在新课程下,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从事活动的机会,构建开展研究的*台,让学生成为学*的主人。

  3、转变师生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是为学而教,以学定教,互教互学,教学相长的过程。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压抑学生创造性的教学环境,通过教学模式的优化,改变教师独占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的信息传递方式,促成师生间、学生间的多向互动和教学关系的形成。

  3、1教师不仅是数学知识的传授者、解惑者,更是知识的促进者、引导者;学生不仅是知识的接受者、复制者,更是知识的发现者、创造者。教师的作用主要在于“导”,就是通过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善于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点燃其思维的火花,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数学结论的形成过程,体会科学家走的路,充分体现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人。

  3、2教师和学生之间不是传统课堂教学中的对象性的主客体关系,而是一种主体间性的意义关系。师生之间的交往是作为主体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具有民主、*等的特性,通过相互作用、相互协商,建构学生多样化的主体活动,完成认知和发展的任务,从而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发展。

  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自主学*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丰富的学*资源,有利于提高学*的主动性、创造性和有效性,促进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的统一,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和谐的发展。当然,我们光转变这些还不够,更准确的应该是我们在对新课改的理解基础之上所做的所有转变,显然这对我们教师自身提高了要求,可能增加了教师的压力;但我相信主要的压力不仅来源于我们传统的教育与新课改后教育之间的跨越,还来源于各个地方文化背景、经济、家长观念等。面对压力,我们一定要充分理解新课程精神,才能因地制宜的搞好新课改。

  总之,新的教学方法,新的教学思想都应该建立在学生爱学,想学,乐学的基础上,教师培养学生的学*兴趣,教会学生怎样去学*。我们要始终树立:培养学生要从学生的长远角度出发,从学生的长远发展出发,让他们学到的不仅仅是使书本上的知识,更是学*的能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样才能为他们将来更好地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中数学课程是普通高级中学的一门主要课程,高中数学课程力求将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与课程的框架设计、内容确定以及课程实施有机结合起来。它从国际意识、时代需求、国民素质、个性发展的高度出发,是对于数学与自然界、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关系,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文化价值,提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理性思维,发展智力和创新意识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它是学*高中物理、化学、技术等课程和进一步学*的基础。同时,它也是学生的终身发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奠定基础,对提高全民族素质具有意义。

数学课改心得体会11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浪潮滚滚而来,对于数学新课程、新教材有了深入的认识,我心中涌动着一股澎湃的课改激情。 一、培训心得 伴随着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的启动,数学作为基础教育的核心课程,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引发了课程目标、、教学行为、学*方式以及教育评价等全方位的变革。通过去新安县学*,听课学*我开始在教学中尝试改革。站在课程改革的前沿阵地,在新课程、新理念的指导下,我尝试在课改这一大环境下启用新方法、探索新思路、构筑新课堂。力求让数学课堂教学焕发出蓬勃的生机。

  1、自主合作探究--课堂教学主体化。

  "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人,教师是学生数学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呢?主要是学生会的,教师不讲,学生自己能学懂的',教师不教,学生自己能提出的,教师不代劳。教师在课堂中要抓准机会,创设条件,让学生深入学*、合作、探究,让学生在玩、说、练、议中学*数学,提高学生自主学*、合作学*、探究学*的能力。()例如:教学《半圆柱》体积和表面积时,让学生自己观察,自己说算式,再经过交流合作结合一系列玩、说、练等活动,让学生自主学*、合作交流、深入探究,这样不仅学生轻易掌握了所学内容,还启动了其思维。学生学*热情高涨,积极主动投入到学*中,真正实现了学生学*方式的转变,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2、联系生活实际--数学学*生活化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学生的学*应该从生活出发,从学生*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事物出发,在具体形象的感知中,使学生真正认识数学知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为实际生活服务。正因如此,教学中,我努力创设条件让学生把数学学*与实际、实践活动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让学生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既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又能让学生充分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学*,提高学生的学*能力。 循规蹈矩走不出封闭的大门,因步自封编不出优美的童话。在新课改这一广阔天空里,我们应该不怕失败,不断努力,不断创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数学课改心得体会12

  我有幸成为了县小学数学课改中心组低年段成员。刚开始以为只是挂个名,而后参加了中心组的第一次活动才知道,担任这份工作,我要从零开始。中心组的活动方式主要是以网络教研为*台,通过网上集体备课,参与式评课,写教学反思和听课后记等方式进行。这些在课改中出现的新词语,虽然以前在教材培训时也听过,但在我们村小,老师们都没有重视写教学反思和听课后记,更何况现在还要在网上交流,对我而言是一个新学*的开始。

  我在申请博客加入圈子时得到了组员杨宓的热心帮助,虽说当时由于网络原因没有申请成功,但还是非常感谢她。学校里没有互联网,网上的“读书沙龙”和“精品课堂”学*活动没能参与,有些遗憾,但有幸在课堂观察中分享了黄其凤老师《比的应用》的教学风格。从她的教学中我知道教学要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努力实现数学教学生活化。开放解题的策略,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在主题研讨活动中,陈盛志和韦玉华老师展示了二年级数学广角的精彩课堂,他们的教学都能做到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给学生创造动手、动口、动脑的机会,引导学生学会有发现问题的愿望,注重联系学生身边发生的事情,熟悉的事物和活动来帮助有效教学,课堂体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反过来为生活服务。

  参加柳州市第十八届小学数学委员会年会的收获可不小,我想要挑战自我,不断地完善,就要像“鹰的重生”故事里的鹰一样做好蜕变重生的艰难准备,让自己的教学技能得到不断提升。在今日话题: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的学术报告中,我对教材、学生、课堂有了更深的认识,上好一节课要做的课前准备工作可不少,教师不但要引导学生获取知识,还要以教育学、心理学的角度去研究学生,要读懂的方面可真广,林慧慧老师以“鹰的重生”为序曲作为这个学术报告的开场真的很贴切。六县四城区的参赛选手展示的同课异构精品课堂让我大开眼界,她们熟练驾驭课堂、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收放自如,如行云流水的行课都是我望尘莫及的。课后观众*的专家和老师们对选手的授课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也是我学*的活材料,印像最深的是获得第一名的`郭冬玉,她是这次大赛最后一个上课的选手,丝毫没有浮躁的心理,上课的过程也表现出极好的教学状态,她的课后答辩也是我欣赏的,面对提出极端问题的老师时依然很*静地表达自己的教学设计意图,末了还礼貌*和地说“不知我的回答您满意吗”,她的这种良好的心理素质也是值得我学*的。

  最后希望中心组的活动开展得越来越好,大家得到学*提升的机会越来越多。

数学课改心得体会13

  学生进入高中阶段,第一个跟头就栽在数学上,一败再败后对数学学*失去信心,一蹶不振。这种现象在现行高中数学教学中较为普遍,在进入新课程改革后尤其严重,家长、学生相当苦恼。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初、高中教材间梯度过大

  考虑到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层面,初中教材偏重于实数集内的运算,缺少对概念的严格定义或对概念的定义不全,如函数的定义、三角函数的定义;初中教材对不少数学定理没有严格论证,或用公理形式给出而回避了证明,不等式的许多性质就是这样处理的;初中教材坡度较缓,直观性强,对每一个概念都配备了足够的例题和*题。而高中教材一开始就是集合、映射等*现代数学知识,紧接着就是函数,而且很多是抽象函数,注重逻辑思维和分析理解,学生学起来相当困难,立体几何对空间想象能力的要求又较高。教材概念多、符号多,定义严格,论证要求高。此外,内容也多,特别是新教材,跟以往相比增大了容量,还压缩了课时,每节课容量远大于初中。这些都是高一学生数学成绩下降的客观原因。

  二、学生缺乏良好的学**惯和学*方法

  尽管课程改革在初中阶段已进行了两年,但是受中考升学指标的影响,相当一部分初中的数学仍主要是以教师为主体,学*时间(包括晚自*)都由教师全程包办,学生有很强的依据心理咨询,跟随教师惯性运转,没有掌握学*主动权,表现为没有合理的学*计划,坐等上课,课前不预*,对将要学*的内容不了解,课上忙于记笔记,没有真正理解所学内容,课后忙于应付作业,甚至是通过背诵解题步骤或常见题目的解题结果来获取考试的好分数,而是不首先消化所学内容。一句话,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惯,学得较被动。而高中则不然,特别是新课程改革提出了“自主学*”和“合作探究”,强调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高中数学布置的课堂作业并不多,课后大量时间主要是留给学生消化吸引当天功课,完成相关练*,并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做针对性的调整补充,而许多学生在这方面能力较差,还像初中那样,以为课堂作业完成上交就万事大吉,这当然与高中数学学*要求出入较大,效果也可想而知。

  三、学生不能适应课程整合的要求

  新课改的重要特点就是强调了课程整合,数学加强了与计算机、物理、化学等诸多学科的横向联系,特别是大量增加了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型题目,涉及日常生活、天文体育等诸多领域,如潮汐问题、垒球问题等,对学生的知识面要求较高,不少学生搞不懂题意,无从入手。学生知识面窄、综合素质不强也是新课标推进的瓶颈之一。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结合*时教学调研,认为课采取一些切实可行做法。

  1、注重搞好初、高中之间的教学衔接。

  高中数学教师要多研究初中教学,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要把握好难易度,做好由具体到抽象的过渡转换,注意循序渐进,切不可在学生刚进入高中就来下马威,一棍子打懵,让学生丧失信心。特别是新教材已注意到这个问题,降低了难度,拓宽了知识面,不能再按照以往的方法组织教学,加大学生的负担。笔者在教学中根据新课程特点,结合了多媒体教学,指导学生从初中知识开始来研究函数,注重分析,逐步过渡,从学生接受情况看,效果还不错。

  2、加强学法指导,培养良好学**惯。

  根据高中数学教学特点和新课示关于自主学*的要求,笔者在学生进入高中就着力加强了对学生学法指导的力度。笔者对学生提出了“课前自学、专心上课、及时巩固、解决疑难、归纳整理、反复学*和总结提高”的学*要求,将学生的'课后时间作了分解,每天下课前布置好下一节课的学*任务,让学生花不少于15分钟的时间进行课前自学,上课着重听教师讲课的思路,解决自学时的疑难问题,这样能把握重点,突破难点,详略得当,确保较好的课堂效率。课后做好针对性的巩固强化,对疑难问题、易错题型、解题技巧以及一些经典题目要求学生用专门的记录本进行归纳整理,以便日后经常拿出来看看,加深理解记忆,通过分析、综合、类比、概括,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以达到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的目的,长期坚持使所学知识由“熟”到“活”,由“活”到“悟”,真正内化到学生内心深处并能应用到实际解题中。

  3、拓宽知识面,加强应用数学教学。

  高中数学新课程一改以往纯数学理论和*题的布局,增加了大量的实践型题目,这就要求在运用数学知识解题之前首先要读懂题目要求,有的甚至还要建立数学模型,而众多的应用题还是学生所没有涉及过的,这就对学生的知识面提出考验,当然这也是素质教育所希望达到的结果。在这方面,教师和学生都得充电,都得加强一些课外学*,如可通过与其他学科相互沟通、指导读书、讲座座谈等形式相互取长补短,这也符合新课程合作探究的要求。

数学课改心得体会14

  新一轮课改为学生创造了有价值的学*方式,强调全面评价学生,关注学生的发展,它渗透着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增强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这些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健康成长是至关重要的。作为一直跟随课改脚步的教师,我深刻体会到自己肩上的重任。在充分使用“体验式四环节”学*模式,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前提下,我的体会是精心进行合理、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使教师所编写的学案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此,结合当前初中数学学科的课改精神和自身的教学实际,从新课程理念的角度谈谈自己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对新教材的挖掘,以及在此基础上展开的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一、明确新课标要求,把握好教学尺度

  在教学中,要求学生“了解”的数学思想有:数形结合、分类讨论、化归转化、类比、函数、方程等。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有些数学思想在新课标中并没有明确提出来,比如:化归转化思想是渗透在学*新知识和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的,方程(组)的解法中,就贯穿了由“一般化”向“特殊化”转化的思想方法。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仅应该使学生能够领悟到这些数学思想的应用,而且要激发学生学*数学思想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不断追求新知,发现、提出、分析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新课标中要求“了解”的方法有:分类法、反证法等。要求“理解”的或“应用”的方法有:待定系数法、消元法、降次法、配方法、换元法、图象法等。在教学中,要认真把握好“了解”“理解”“会应用”这几个层次,不能随意将“了解”的层次提高到“理解”的层次,把“理解”的层次提高到“应用”的'层次,不然的话,学生初次接触就会感到数学思想、方法抽象难懂,高深莫测,从而导致他们动摇了学数学信心。

  二、采用多方位的课堂学*评价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师要通过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与思考,采用多方位的数学学*评价新模式。多尝试采用操作题、口试题、创意设计等灵活多样、开放的评价手段与方法,来关注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状况,具体直观地描述学生发展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减轻学生的压力,突显评价的激励作用,加强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评价,力争全面描述学生的发展状况。新课程要求作业既要有巩固和检查功能,也要有深化和提高功能,还要有体验和发展功能。所以我们布置作业时,内容上宜注意突出开放性和探索性,形式上要体现新颖性和多样性,容量上要考虑量力性和差异性。作业形式可以有解答题、探索题、想一想、动手做一做等。开展同学间作业相互纠错。注意作业评判的过程性和激励性,作业批改要重视学生在解题时的思维过程。同时要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尽量使用一些鼓励性的评语,既指出不足,又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进一步学*的积极性。

  三、创建师生*等的课堂学*环境

  刻学活动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师生关系是一种*等、理解、双向的人与人的关系。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个性的彰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且是一种分享理解。交往还意味着教师角色的转换。如创设情境紧密联系生活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把问题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亲自体验问题情境中的问题,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的数学是无处不在的;再比如安排好教学的层次、精心挑选训练题进行小酷、注意气氛反馈、重视教具的使用等。但在学的过程中,教师是个体,而学生是主体,教学中要敢于放,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积极地学。如课本让学生看,概念让学生抽象得出,思路让学生讲,疑难让学生议,规律让学生找,结论让学生得,错误让学生析,小酷让学生做。要让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敢于提出质疑。决定学的结果如何,学生的作用是内因,教师的作用是外因,只有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进行科学的思维和积极的创新,才能使知识内化和升华为个人特质。再者,尊重每一位学生,努力挖掘他们的闪光点。尤其不能歧视那些学*上有困难的学生。须知,由于每个人的先天和后天的成长条件不尽相同,自然会造成能力上的差异,但这并不是他们将来能否成功的唯一决定因素。况且人的智力和能力发展有先后快慢之分。我们不经意的偏见和冷眼也许会让世界少了一个爱迪生。教师的鼓励支持是学生找回自信、勇于努力进取的最佳方法。

数学课改心得体会15

  这一年我们学校仍然积极坚持课堂教学改革活动。通过课改活动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课改课、小组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下面就来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推进和深化,我们广大数学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一样,在课堂改革的浪潮中,一路走来,接受着诸多的冲击与洗礼。在此期间,我们有过成功的体验,也有颇多问题的困惑。几年来,教师的知识观、质量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原来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转到注重学生态度、情感、人格、能力的发展,由过分追求学科的严密性转到注重数学教育的育人性;由注重学生学*的结果转到注重学生实践探索和交流的主动学*。互动、和谐、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逐步形成,学生已基本形成探索性学*方式,养成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学生在学*的过程中,不但学会了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懂得了如何与他人合作、交流,还学会了评价、质疑与反思;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得到了培养,创造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与此同时,新课程改革下的数学课堂也存在一些问题。所有的这些都值得我们去深刻的反思,下面就具体谈谈课改几年来的收获和困惑。

  一、课改中的收获

  (一)教师素质整体提高

  在课改过程中,教师自觉地进行新理念的学*,不仅理论水*有了显著提高,课堂教学中的理性思考逐渐增多,并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真正体现用教科书教学生,而不是教教科书的理念。新课程的实验促进了教师的成长,为教师个性化教学提供发展的空间,提高了教师的素质,使我们从普通的教书匠成为研究者,设计者。

  (二)课堂教学发生可喜变化

  刻师在课堂上放下了教师的尊严,以*等、民主、和蔼的态度引领学生开展学*,教室内从以往的“教”堂变成了“学”堂,教师在教学中以引导者、合作者,促进者的角色出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也普遍喜欢学*数学,善于提出问题,对问题有自己独特的想法,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是课改前的学生远不及的。课改使学生开阔了思维,丰富了语言,课堂上再不是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局面,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互动、生生互

  动的情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学得轻松,学得愉快,课堂真正成了孩子们的天地。课堂教学凸显。

  (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课改中的数学教师为课程实施所付出的一切,都是为了让学生能学*有价值的数学,获得必要的数学,在数学上得到尽可能充分的发展。几年的课改表明,孩子们身上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我们的愿望逐步得到实现。学生们逐渐形成了乐学、爱学、兴趣浓厚、善于提问题,解决问题的*惯。并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以及学会与他人合作学*,获得成功体验。

  二、问题与思考

  1、课改注重解题策略的多样性与教学中个别学生知识掌握不扎实的矛盾。课改信息的呈现形式多样且有可选择性,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性,强调思维的多层次、多角度、全面性,答案不唯一而有开放性。这在很大程度上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学*方法。教师在教学实际中发现,思维能力强的学生,课堂学*中能掌握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但对学困生可能是一种方法也没有掌握。久而久之两级分化的现象出现。

  2、课改重视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和解题策略多样化,但对于纯计算题的练*相对少,以至产生学生算得慢,容易错,计算能力较薄弱的问题不可忽视。

  3、教材有的内容编排较难,跨度大,超出孩子的认知规律。对于学生是难点,课时又少,难掌握。

  4、教学班规模大,有效的小组合作学*还存在许多商榷的问题。要给学生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但有限的45分钟时间若留给学生足够的合作与讨论的时间又与课时进度发生矛盾,如何把握给予“时间”的度?是我们值得商榷的问题。


数学课改培训心得体会(五)份(扩展3)

——高中数学课改培训心得体会(5)份

  高中数学课改培训心得体会 1

  随着社会经济时代的迅速发展,普通高中新课改主动适应了时代的需要,最终反映在高中生的素质发展上,因而,“以人为本”是高中新课改的根本理念,通过这两个月在工作实践中的学*,深深地感知,高中新课程要求尊重高中生的人生历程的发展需要,尊重他们作为人的人格和尊严,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的需要,从课程设计到课程实施都应体现选择性和多样性。

  高中生面对的最根本的问题是人生道路的选择问题,那么高中课程的设计与实施突出引导学生思考并规划人生,形成合理的人生观,具有基本的职业意识和创新意识。比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更关注学生深层次的生活需要。

  首先,谋求课程的基础性、多样化和选择性的统一。其次,将学术性课程与学生的经验和职业发展有机结合。第三,适应时代要求,增设新的课程。除了在传统的学科课程中引进与课程目标相匹配的、鲜活的、有时代感的课程内容外,适时增加新的课程领域或门类。第四,倡导学生自定学*计划。那么每一学生在入学的时候,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点以及学校所提供的课程信息,制定个人的学*计划。随着学*进程的深入,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内部和外部的情景变化,不断调整所形成的计划,以尽可能适应自己的需要和特点。第五,实行学生选课指导制度,为了帮助学生形成合理的学*计划。最后,实行学分制管理。总之,都强调对高中学生公民的责任感,个性发展与适应时代要求的基本能力、创造力与批判性的思维、交流、合作与团队精神和信息素养的培养,并要求学生具有国际视野。教材的设计更注重学生学会学*、学会合作、学会研究,充分发挥自己的独特潜能与创造性。我们知道每一个学生因为生活环境,智力发展,性格特点等多种原因会造成,每个人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有差异,表现出学*的效果不尽相同。这种现象是切实存在的,而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这种差异,对每个学生提出合理的要求,使每个学生都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新课程通过问题的解决进行学*是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途径之一,可以激发学生的学*动机,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以及自我反思与监控能力,其次贴*学生的日常的学*和生活实际。还要引导学生通过交流,评价和反思问题解决问题的各个环节以及效果,在“做中学”、“学中做”的过程中提升他们的信息素养。

  课程改革前途光明,但眼下困难与阻力也不容忽视。高中与初中的数学衔接问题,高考的问题;课程标准与教材中的问题;市场上大量充斥的滥编滥印的教辅教材问题;教师的素质水*和对课程改革的认识以及培训的一些问题……特别是课改后课堂上又要求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知和研究获取知识,老师不能直接告知,要重视学生探求的过程。这就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虽然这对提高学生的能力大有好处,但是课改后数学实际任务加重但课时又明显减少,要如何协调两者之间的矛盾,目前是我们很多老师都很困惑的一个问题。同时高考将会如何考,传统的重点,新增的内容,在高考中将如何体现,如何协调的存在,如何既要考到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又要考到学生的能力,改革要如何推行并坚持下去,始终还是要围绕着高考这个指挥棒进行。

  新课程想要达到理想的状态,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自身的修养:

  1、加强业务学*,提高业务能力,坚持自学不懈的精神,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不断提高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继续学*的能力和水*,掌握信息技术应用的基础和操作技能,学会上网学*,学会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

  2、认真学*、研究教学大纲和新教材,领会大纲,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教材内容、编写特点,要求及教学方向,有效、合理、创造性的指导新教材的教学,我们每一个人都要积极的从新课程中寻找“自我”寻找新课程对“自我”的意义,并主动地把“自我”融入到新课程中,敢于承担责任,善于解决问题。

  3、教学中,努力实现三个转变:

  (1)教师“学生观”的转变。做到用学生的心看待一切,不歧视学生,多赏识学生,达到班上“没有差生,只有差异”。

  (2)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学过程中,老师是学生的朋友,是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着,而不是统治者、长官。教学过程是师生*等对话的过程,是师生双方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3)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师课堂上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过程,学生学*过程不仅要用脑子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教师要积极参与学生的学*过程。学生才能无拘无束的置身于其中,尝试学*,享受学*的乐趣。课堂才能焕发无限的生命力,学生思维活跃,热情高涨,真正成为了学*的主人、课堂的主角。

  (4)在教学过程中做到:给学生一些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学生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体验。给学生一点困难,让他们自己去解决。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给学生一片空间,让他们自己向前走。

  总之,新课程改革势在必行,作为一名高中数学教师,一定要把握好尺度,与时俱进, 必须要更新教育观念。为了课程改革的成功,我们每一个数学教师都要行动起来,都应关注,都应思考,都应探索,都应付出。为了课程改革的成功,让我们共同努力,在新课程的土地上辛勤耕耘。让我们共同努力迎接新课程,实践新课程,直面新课程,为数学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高中数学课改培训心得体会 2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也随之发生着变化;以培养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个维度为目标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xi方式正逐步走向教学前台。我跟随新课改步伐实行了“六步”教学法,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也出现了许多值得我们反思的东西。

  一、课改中的收获

  课改中,我努力探索,大胆实践,认真思考,把课程实施落到了实处,收到了明显的成效。

  (一)教师的素质得到整体提高

  教师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促进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课改推动和促进了我们的成长。在课改实施中,我常有一种感受,我和我的学生一起成长。传统意义上的教师只是一个技术人员,或者说是一个工匠,仅是用他人设计好的方案去达到他人设计好的目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更多地是一个被动的执行者,而很少成为主动的设计者和实践者,更难成为自觉的教学问题的研究者。在课程改革中,在新旧理念的不断碰撞中,我们数学教师走上了一条“问题-设计-行动-反思”的旅程。一个个的问题和需求,激发教师“我要学,我要改,我要做”的参与意识。新课程的实施促进了教师的成长,为教师个性化教学提供发展的空间,提高了教师的素质,使我从普通的教书匠成为研究者,设计者。

  (二)课堂教学发生可喜变化

  课改使学生开阔了思维,丰富了语言,课堂上再不是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局面,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情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学得轻松,学得愉快,课堂真正成了孩子们的天地。课堂教学凸显:

  (1)创设良好教学氛围。良好的教学氛围对促进学生学xi乃至知、情、意、行的全面协调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在教学中注意创设*等和谐、合作交流,求知进取三种良好的教学氛围。

  (2)创设问题情境。我从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和客观事实出发,以图画情景展现,使学生亲自体验数学就在生活当中,给学生提供充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主动研究充满数学的实践问题。

  (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学生乐学、爱学、兴趣浓厚。重视创设生动活泼的学xi情境和学生主动喜闻乐见的数学活动,激发学生学xi数学的兴趣,唤起其心灵的共鸣。

  2、学生善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教材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促进学生更主动地学xi数学。有趣、来源于现实,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课堂上,经常出现有的学生打断教师的话并站起来说:“老师,这道题我还有不同的想法”,“老师,我有问题想问一问”,“老师,我还可以再补充2点??”,答案不唯一,解法最优化,学生思路逐步开阔,解题中不断涌现创新精神,数学课堂经常成为学生的“答辨”现场,学生所表现出来的丰富的想象力,活跃的思维,以及提出的有较高思考价值的问题,灵活的解题方法,结合实际问题作出的合理解答,无不让我们为今天孩子的能力和潜质所折服。

  3、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新教材中编入了许多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数学素材。在“数与代数”、“空间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的各个领域里所设计的情景,都是经常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情。我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让学生在自己身上、教室里、家里、校园里、大街上寻找所学的数学。如 “说说你身边的图形是什么形状”等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举目望去,信手拈来,到处是数、形、大小、位置、统计、加减乘除关系等数学信息,我们就生活在充满数学信息的现实世界中。

  4、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学xi,获得成功体验。课改中,我遵循着这样一个原则去教学:学生能读懂的,老师一定不讲,学生能通过小组研究解决的问题,一定让学生去讨论,这样使学生对知识的学xi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进而逐步学会学xi。教学设计中着眼于人的发展,着眼于儿童获取信息的多向交流,挖掘教材中的良好素材,给合合作学xi提供最大限度的时间和空间,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群体协力。许多学生在与同伴的.交流活动中逐步学会如何有效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认真地倾听他人的意见,概括吸收同伴经验,从而形成团结合作,相互尊重,互帮互助的良好学风。在合作学xi中又适当引进竞争机制,采取小组竞赛的形式,鼓励小组内成员的合作配合。强调集体荣誉,把合作与竞争统一起来,并尽可能给予激励性评价,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二、困惑与思考

  1、新教材注重解题策略的多样性与教学中个别学生知识掌握不扎实的矛盾。新教材信息的呈现形式多样且有可选择性,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性,强调思维的多层次、多角度、全面性,答案不唯一而有开放性。这在很大程度上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学xi方法。教师在教学实际中发现,思维能力强的学生,课堂学xi中能掌握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但对学困生可能是一种方法也没有掌握。久而久之两级分化的现象出现。

  2、新教材重视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和解题策略多样化,但对于纯计算题的练*相对少,以至产生学生算得慢,容易错,计算能力较薄弱的问题不可忽视。

  3、教学班规模大,有效的小组合作学xi还存在许多商榷的问题。要给学生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但有限的40分钟时间若留给学生足够的合作与讨论的时间又与课时进度发生矛盾,如何把握给予“时间”的度?

  总之,不管课改之路有多少困难,我都会坚定不移的走下去。我相信,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在所有老师的共同努力下,砂河二小的课改一定会取得成功。

  高中数学课改培训心得体会 3

  20xx年xx月xx日——xx月xx日,我有幸参加了大连市高中数学教师为期两天的全员培训。本次培训主要采用专题报告、讲座等形式进行理论学*。让我们得以与众多教授、名师面对面地交流,倾听他们对数学教学的理解,感悟他们的教育教学思想方法。

  本次培训的主题是如何构建高效课堂,景敏老师的一*话引发了我的深入思考。构建高效课堂,怎么去做?就是关注过程与方法。过程指的就是教育教学的活动过程,方法就是在活动过程中具体所采取的形式。不同的方式、方法就构成了不同的教育过程。高效课堂实际上就是对教学过程、方法的改革问题。

  景敏老师倡导我们要对传统课堂中的一些过程加以完善和调整。

  1、复*准备

  如果我们的课堂大多是以复*提问开始的,复*提问这个课堂教学环节上做的不到位,就是低效率的。如果复*提问时谁举手就叫谁是不行的。我们要的是面向全体,不让每一个孩子掉队,所以复*提问可以进行分层抽样,从高到低或从低到高,把所有层次的学生都要问到,才能心中有数。

  2、创设情境

  创设情境的重要价值在于培养孩子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是让孩子在真实的场景下,经历知识的生成发展过程,进而帮助学生去提取这一情景下生成的知识。当创设的情境非常贴*孩子日常生活时,在这个情景下,把它搬到了教室里面来了,他会觉得这件事和我学*有关系,他会感兴趣的、好奇的。更重要的方面是这个情景给出以后,要在这个情景里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来,完成他的认知过程,而这个问题的提出恰恰是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这种能力培养的过程。而创新又是从哪里来的呢?一定是从质疑中来的,是从提出问题开始的,这才能创新,他是创新的根源,所以有一位非常著名的科学家说"提出一个问题,要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3、解决问题,生成新知

  传统的课堂教学多半是老师来解决问题,尽管在学术界和在教育中反反复复的强调呼吁,老师要把这个解决问题的过程留给孩子们,让孩子们去做,但是有很多老师是不放心的。有的时候需要老师做示范,有的时候需要学生去独立的思考,因为这部分是对新知识的深化理解过程。我们期待老师拿出一定的时间,不要匆匆忙忙,匆匆忙忙是做不好这件事情的。通过这种活动过程让孩子们在短时间内重走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因为他在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生成新知,这要占用十分钟到十五分钟甚至更长时间。

  4、小结反思

  这时候需要引领学生再一次看知识生成的过程,一是要看知识是哪里来的,二是知识怎样形成来的,运用什么样的思想和方法,要提到这一高度来小结,这样学生才能够从总体上去把握这个知识形成的过程。但是我们现在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是对小结的层面上,老师常常是说同学们你们有什么收获了?非常宽泛的提问——有什么收获,没有训练的话,孩子经常看到黑板上写什么他就说什么,解决问题中的那些方式和方法常常是被忽视的,如果真想让孩子们自己去经历这个过程,那么我们老师一定是要以问题引领的,从知识上说,我们学*了哪些知识,这些知识要想运用需要什么样的条件,接下来知识的深化和发展中,我们运用什么样的思想和方法,什么样的招法、策略,提出问题的时候我们要这样的去研究,去思考。

  两天的培训学*,让我充分领略到名师那份独特的魅力——广博的知识积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也切实感受到学*是永无止境的,唯有不断的充实自我,才能跟紧时代的脚步。

  高中数学课改培训心得体会 4

  在假期集中学*的基础上,继续学*了《课程标准》,并努力把《数学课程标准》的新思想、新理念与数学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设想结合起来,转变思想、相互协作、积极探索,大胆改革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一、认真学*《课程标准》,切实转变教学理念

  在课程改革情景下,如何有效进行数学教学?《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估、教育价值观等方面都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在备课组活动或者教研组活动中进行交流。通过自学与交流,我们对新课程教学中如何处理“强化基础”与“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相结合,如何向学生展现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如何在教学中渗透“人人学有用的数学,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二、大力抓好课堂教学,全面推进课程改革

  课堂教学作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数学学*环境,把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够充分发展作为教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倡导“学生自主学*与教师适时指导”的新课程教育理念,推行“情景——探究——实践”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新模式,把数学教学看成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积极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研究,既注重学*结果、更注重学*过程以及学生在学*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与参与者”。本学期中,提倡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这是针对高一教学知识背景不完备,知识体系不健全,课时数不足的现象提出来的。应当说这样的要求符合新课改精神,对改进教学方法,转变学生的学*方式,提高课堂效率是大有帮助的。

  三、继续开展集体备课活动,促进教师共同发展

  通过个人与集体相结合的备课方式,既照顾到各班实际情况,又有利于教师之间的优势互补,从而整体提高教师们的备课水*。本学期中,我们数学教研组每周进行一次集体备课活动。先让每一位任教老师独立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案,然后备课组再组织全体数学教师开展研讨活动,从板书、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语态、课堂的“应急预案”等全方位的进行研讨,努力提高了每位教师个人的综合授课能力。

  四、不断创新评价机制,激励学生全面发展

  由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对学生的评价已从单一的终结性考试发展为考试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为适应这一转变,本学期,我校数学组在继续大力推进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改革的同时,把新的教学评价观(关注并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三维度的有机结合、开拓学生学*的时间和空间、立足于人而不是物化的知识等)贯穿于*时的课堂教学评价中。我们分年级制定了数学学科分类评价标准,从数学思维品质,数学概念与原理的理解、表达和应用,数**算能力,数学活动与课外学*,数学与日常生活、其他学科等五个方面对学生的数学学。我们采用了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点评相结合的评价方法,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式,灵活地对学生的学*进行评价。我们把评价作为全面考察学生的学*状况,激励学生的学*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手段,更多地关注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获得了那些进步,具备了什么能力,使评价结果更有利于树立学生学*数学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五、对新课程教学内容的处理,我认为大体按以下三点来把握:

  (1)对已删内容,如所有版本教材都未出现,一般不要再捡回,如指数方程和对数方程的解法、指数不等式和对数不等式的解法、线段的定比分点、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三角方程和反三角函数,极限等。

  (2)对有不同处理方式的内容,一般应按所教版本教学。如有不同处理方式在另外版本出现,对解题可能产生影响,则应适当告诉学生。如函数概念的引入,可先讲函数,后讲映射;也可先讲映射,后讲函数。

  (3)对新增内容,教材不同版本的表达方式和选用例、*题有差异。备课时,如能多参考一些版本,必能帮助加深理解,提高水*和效率。

  目前,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必修课教学阶段,选修系列1、2教学阶段,总复*阶段。前阶段是后阶段的基础,前阶段知识会在后阶段中得到巩固、应用、延拓和加深。不同生源层次的学校在同一知识内容的教学要求上是应该有区别的。即使是同一学校,对具有不同数学水*的学生,要求也应有所不同。例如,教材中的练*题、*题和复*题中的A组题应要求所有学生完成,但B组题较难,一般只要求数学基础较好的学生选做即可。

  总之,高中数学新课程的改革,任重而道远。推进此改革,是目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需要不断探索,不断反思,不断总结,不断解决问。“学无止境、教无止境、研无止境”是我的工作内容和工作动力,我们在今后的数学教学工作中,将不断总结已有的成功经验,并努力吸收、借鉴其他老师的成功做法,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团结协作,为全面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努力。

  高中数学课改培训心得体会 5

  通过学*我深深体会到高中数学课程是普通高级中学的一门主要课程,高中数学课程力求将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与课程的框架设计、内容确定以及课程实施有机结合起来。是对于数学与自然界、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关系,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文化价值,提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理性思维,发展和创新意识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它是学*高中、、技术等课程和进一步学*的基础。同时,它也是学生的终身发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奠定基础,对提高全民族素质具有重要意义。下面是我对这次学*的一点。

  高中数学应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这是数学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数学思维的特性:概括性、问题性、相似性;其基本形式可分为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三种类型。

  现在的数学注重实际应用。结合当前课改的实际情况,可以理解为“理论联系实际”在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或者理解为新大纲理念的“在解决问题中学*”的深化。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主要是指在教与学观念转变的前提下,突出主动学*、主动探究。教师有责任拓宽学生主动学*的时空,指导学生撷取现实生活中有助于数学学*的花朵、启迪学生的应用意识,而学生则能自己主动探索,自己提问题、自己想、自己做,从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以及数学的思想方法去解决问题。

  高中数学课程应提倡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整合的基本原则是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的本质。在保证笔算训练的全体细致,尽可能的使用科学型计算器、各种数学教育技术*台,加强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鼓励学生运用计算机、计算器等进行探索和发现。

  要上好一节课,首先要备好课,有人说“七分备课,三分讲”,就是这个道理。在上完一节课后,也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它不但可以总结出本节课的得失,而且对自己的教学水*的提高也有很大的帮助。

  通过对新课标的学*,我更深层地体会到新课标的指导思想,深切体会到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以学生发展为本,指导学生合理选择课程、制定;帮助学生打好基础,提高对数学的整体认识,发展学生的能力和应用意识,注重数学知识与实际的联系,注重数学的文化价值,促进学生的科学观的形成。在日常教学中,更要贯彻新课标的指导思想,更新理念,改进教学方法,争取早日成为合格的、成熟的高中数学教师。


数学课改培训心得体会(五)份(扩展4)

——初中数学课标培训心得体会3篇

  我有幸在4月6日至8日参加了国培送课下乡的活动——初中数学培训,三天中每一天的模式都一样,上午由县里的老师和请来的专家进行同课异构,然后评课,下午专家名师讲座。由于特殊原因第一天下午才到培训教室,聆听了安阳市五中的赵老师的关于复*备考的几点建议的讲座。将数学几何折叠问题进行归纳总结,按照不同的折叠方式会产生丰富多彩的几何问题,这些问题中往往融入丰富的对称思想、综合了三角形、四边形、相似性、圆、勾股定理等诸多知识,千变万化,具有趣味性。赵老师善于总结数学问题,把数学知识简单化,不仅加快了做题的速度,也更加深刻地记忆数学知识。他说过这样一句话,数学老师的追求就是设计一个惊喜,让学生情不自禁,难以想象在数学老师的课堂上能有这样的风景。设计创新,永无止境,是我们每一位数学老师应该做的。

  第二天进行同课异构的是实验中学的张光艳老师和白壁一中的张丽英老师,做的课题为七年级下册用地理坐标表示地理位置,两位老师都很好的展现了一节精彩的课堂,设计的情景比较吸引学生,分组激励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探究延伸问题,做的都比较好。下午是安阳第六十五中学的刘瑞锋老师做的讲座,课题为新课标下的几何教学理论与实践之谈几何画板的应用。在微机室里下载了最新的几何画板中文版,刘老师讲的激情飞扬,我们懂得了任何数学几何图形都可以用几何画板做出来,并且做动图效果很好,我们以后的数学课堂要适应几何画板,并让学生学会使用。

  第三天同课异构是八年级数学矩形的判定方法,例题的设置难度要适中,要让大多数学生都能弄明白,也可以设置一道难度系数高的题目,可以培养优秀学生。下午安阳师院数学与统计学院李光海老师做的讲座,关于高效课堂的一些认识,讲了一些实际教学问题还有人生的一些经历,老师除了做好本职工作外也可以多读书,尝试写书,这也是老师第二职业吧。

  三天的培训,紧张而充实,专家老师讲课都有一个共同特点,把课堂还给学生,引导学生学*,归结规律,这是我们以后课堂要学*的地方,不能一味地知识灌输,应该让学生自己主动参与到课堂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知识经验,转化为能力。

  本次数学班培训,内容安排丰富多彩。既有专家讲座,又有互动交流。通过理论与实践的培训,对我来说,受益颇多。从专家的讲座报告中,我领略了数学最前沿的理论,怎样才能成为研究型的教师。通过本次学*活动给我很大的启示。

  一数学教师应有的教学方式:

  新课程强**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在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能力的同时,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积极性,课堂教学形式多样,经常开展讲座交流和合作学*,让大家共同提高。

  二学生应有的学*方式:

  在基础教育改革下,学生学*方式开始逐步多样化,学生在学*中能乐于探究、主动参与,勤于动手。活动性作业比书面作业有增多,让学生学*更轻松、更喜欢上学,对学*更有兴趣和积极性。

  三新课改下的评价方式:

  评价方式更多地采取诸如观察、面谈、调查、作品展示、项目活动报告等开放的及多样化的方式,而不仅仅依靠笔试的结果;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现状、潜力和发展趋势。通过本次的学*,我知道了如何更好地反思教学,如何进行同伴互助,怎样从一个单纯的教书匠转变成一个“经验型”的教师等等。这些理论对我来说很是及时,有了这些先进的理论,才能得出有效的实践。正如专家所说:高标准要求自己,高水*引领学生,高境界体现价值,真正落实“根”的教育。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做的是:

  第一,自我反思。从以往的实践中总结经验得失。

  第二,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是提高自我素养的良好基奠,知识是财富,人生旅程是财富,教学经验、过程与感悟更是财富。

  第三,交流。他人直言不讳的意见与建议可能是发现不足、认识“庐山真面目”的有效途径。要听真言,要想听真言,更要会听真言,久而久之对我大有裨益。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通过本次培训使我深有感触: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应是通过师生互动、学生之间的互动,共同发展的课堂。它既注重了知识的生成过程,又注重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能力的培养。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用自己学来的知识丰富自己的数学课堂教学,优化自己的课堂教学,创出自己的教学特点。我们在教学中对教材的处理、教学过程的设计以及评价的方式都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以提高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这才是我的最终目标。

  20xx年xx月xx日,我参加了靖边县教育局组织的中学数学教师新课程改革培训的学*活动,来自山西省太谷县五中的廉晓红老师给我们用新的教学方法上了生动的一堂课。这次的培训使我更加领悟到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理念,也使我认识到了作为新教材的一名数学老师身上责任的重要性。不仅使我对新课标下的新理念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更重要的是主讲人的讲解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使我感受到新课程充斥着时代的气息,体现着素质教育的理念,使我感受到这次课改绝对不仅仅是改变一下教材,而是学生学*方式的彻底改革,更是我们教师教学方法上的重大改革。通过参加这次中学数学新课程改革的培训,我对教材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对我日后的教学有很大的作用。下面我就谈一下我的感受:

  一、变“双基”为“四基”

  《20xx版数学课程标准》在原有“双基”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的要求,即“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这里的基本思想是指支撑数学科学发展的思想,核心在于数学推理、数学建模。如何让学生获得数学思想,关键要让学生经历概念的抽象过程。这里的基本活动经验,对学生而言,所谓数学的基本活动经验是指围绕特定的数学课程教学目标,学生经历了与数学课程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数学活动之后,所留下的,有关数学活动的直接感受、体验和个人感悟。经验的特征:具有数学目标的一种结果,是人们最贴*数学现实的部分。基本的数学操作的经验,基本的数学归纳的经验,类比的经验,思考的经验,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经验等等。学生操作未必就能获得经验,必须帮助学生归纳。基本活动经验在每个领域中表现不一样,就是让学生学会数学化的过程中积淀下来的数学直观。

  二、改变教学目标

  我们以往的数学教学中把“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放在教学目的的首位。而新制定的课程标准要求把“激发和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惯和形成有效的学*数学策略,发展自主学*的能力和合作精神”放在首位。带着思考,带着收获,并努力付诸于实践。多关注自主学*能力与*惯的培养;多倾听、鼓励、宽容,超越单纯的知识与技能的学*;多重视自主学*与价值引导相结合,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多着力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学*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三、改变数学教学方法

  1、新课标要求“教师是数学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即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学*资源,组织学生营造和保持教室中和学*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引导学生激活进一步探究所需的先前经验,引导学生实现课程资源价值的超水*发挥。但不能替代学生探索、思考。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够自主获取知识。这样的课堂教学才能体现教师的引导,学生的主导作用。

  2、在教学中应把时间和空间多留给学生。合作学*前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提出一个探究性的问题,给学生思维空间。给学生自主学*的时间和空间。在课堂教学中,时间是最重要的学*资源。一个教师对时间如何分配,直接反映这个教师的教学观。探究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决定了探究学*必须有充分的自主学*时间。

  3、优化教学设计、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激发学生学*的主动性。学生学*的主动性主要在于老师的调动。在学生消除心理障碍后,就需要老师精心设计教学的各个教学环节,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激起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教学活动中。

  4、合理使用教材。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教材只是书面的东西,而且所载的信息是有限的。传统的教学与新课程教学有很大的区别,以往的教学只是要求讲解知识点,而现在的新课程强调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如何学*的能力。教师与学生的位置也发生了变化,从教师中心转向学生中心;学生的学*方式发生了变化,从独立学*转向了合作学*;学生的学*态度发生了变化,从接受学*转向探究式学*。

  5、要让课堂“活”起来,学生“动”起来。怎样能使学生动起来?

  (1)激发学生在课前准备阶段动起来,导学案的利用。

  (2)引导学生在导入新课阶段动起来。吸引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从而引起学生对知识的探究。

  (3)鼓励学生在练*中动起来。在数学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参与,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有一定帮助。在练*中我们不但要学生动口,而且还应让学生动脑、动手、动表情、甚至可以把教室当作舞台让学生去表演。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直观的情景下轻松、愉快地掌握所学的知识。

  四、新课改下的数学课堂

  数学课堂上应该给学生更多的展示自己的机会,课堂上的讨论、交流、合作首先有利于学生培养自主,自信和学*的主动性;其次,有利于创造自由、轻松、愉悦的学*环境,促进学生思维的伸展,这也是愉快学*的一种形式;最后有利于学生培养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这正是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每个人生存的必备条件,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五、建立合理的科学的评价体系

  初中数学课程应建立合理的科学的评价体系,包括评价理念,评价内容,评价形式评价体制等方面。既要关注学生的数学学*的结果,也要关注他们学*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的水*,也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的变化,在数学教育中,评价应建立多元化的目标,关注学生个性与潜能的发展。

  总之,通过这次的培训、学*、交流,我受益匪浅,在教学工作中遇到的难题,有了解决的方向,对自己的教学工作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还有对自己需要改善的地方也有了明确的目标,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还需要进行不断的反思和改进,让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日趋成熟。


数学课改培训心得体会(五)份(扩展5)

——数学课改心得体会菁选

数学课改心得体会【热门】

  当我们有一些感想时,可用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这样能够给人努力向前的动力。怎样写好心得体会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数学课改心得体会,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通过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积累的点滴经验,结合其他老师的交流,结合新课改的要求,我总结出关于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的一些心得与体会:

  一、坚持不懈地抓好口算。

  (1)口算训练的目的不仅是提高学生口算的能力,有针对性的训练又为本册第四、第六单元的学*做好铺垫。

  (2)由于第四单元是学*两位数乘一位数笔算乘法,因此在口算训练时可适当增加一些20以内进位加、特殊的口算题,如:25×2、25×4、15×2、15×3、15×4、15×6、14×5、12×5、16×5、125×8、125×4、17×3、45×2、24×5

  根据教学进度及学生掌握情况,定期进行口算的检测或期末达标检测,既让学生找到学*的动力、发现差距,又能让家长了解孩子计算的能力,同时任教老师也能从中分析,找准突破口,使训练的效果更好。

  二、在操作活动中让学生理解笔算除法的算理和算法。

  笔算除法的教学应在学*时多让学生通过用实物分一分,从中了解笔算除法的算理及计算方法。如:24÷2=,让学生把准备好的吸管分一分,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也就是先算哪一位上的数?通过一道题的实践是不够的,还要再次多摆1--2道并说出计算方法。由于书上没有任何的计算法则,但在教学时教师还是应把方法板书。

  不管是笔算乘法或笔算除法,教学时还应注重培养学生估算的能力。估算是验证计算结果的较好手段之一,但经常在教学时会被遗忘或略略带过,没有成为学生计算的“好帮手”。

  如:21×4 28×6 ( )×6<58

  125÷5 96÷8 63÷3 360÷3

  三、加强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对于与生活有密切联系的知识:《千克、克、吨》、《周长》、《年、月、日》,教学时可让学生寻找身边与知识有关的事物,通过观察、比较、分析,不断加深理解,从而达到概念的强化。

  如:《千克、克、吨》通过实物让学生掂一掂理解1克、1千克有多重,再估一估1吨有多重,经过观察---掂---估后,从而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课外可布置学生寻找身边的一些生活物品判断用哪种重量单位较合适,填写后进行交流判断。

  《周长》这单元既让学生感到新奇,但又是本册书的难点之一。教师在备课时感到很简单,不就是求封闭的*面图形所有边长的总和嘛。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只要记住计算方法就会算了。真正教时就发现并没有像老师想象的'那样学生能较快理解并正确解决实际问题。主要原因有:

  1、对“周长”这概念接触较少,学生没有充分理解。

  2、当概念没有得到理解时,又学*有关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后,不明白方法由来只记住公式,因此当遇到较灵活的题目时,无从下笔。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造各种适合教学需要的情境可以激发起学生学*的欲望,可以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提高学生的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真正成为数学学*的主人。

  一、教学中要转换角色,改变已有的教学行为

  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美国课程学家多尔认为,在现代课程中,教师是“*等中的首*”。作为“*等中的首*”,教师要成为学生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

  (1)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的组织者。教师作为学生学*的组织者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这种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是最重要的学*资源。在教学中,个别学*、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组际交流、全班交流等都是新课程中经常采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这些组织形式就是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时间,同时教师还必须给学生的自主学*提供充足的时间。如华师大版初一数学(上)的第一章P13,T·6,让学生以给定图形 、 、、 、” (两个圆、两个三角形、两条*行线段)为构件,构思独特且有意义图形,并写一 两句诙谐的解说词。在教学时,我让学生先个人设计,发挥想象,然后同桌交流、小组交流,最后由教师汇总全班同学中的优秀作品展示评奖。如“ ”战车、“ ”风筝、“ ”夕阳夹山、倒影入溪、“ ”一个人、一座山、一个太阳等等许多意义丰富的图形,其构思之巧妙,想象之丰富,语言之诙谐使人耳目一新。那一刻,同学们体会到了自主交流而取得成功的乐趣。

  (2)教师应成为学生学*活动的引导者。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做人的价值,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学生迷路时教师不是轻易的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辨明方向;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登山畏惧时,教师不是拖着走,而是点起他内在的精神力量,鼓励他不断的向上攀登。如在教学华师大版初一数学(上)线段的长短比较时,我一开始设计询问学生*时如何比较身高,并请两个同学演示。再让学生仿照比身高方法来比较两支笔的长短,由此引导学生找到比较两条线段长短的方法。这样学生很容易理解了这个问题。在学*角的大小比较时,不再需要我的引导,学生从线段的比较中又找到了角的比较方法。

  (3)教师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的参与者。教师参与学生学*活动的行为方式主要是:观察、倾听、交流。教师观察学生的学*状态,可以调控教学,照顾差异,发现“火花”。教师倾听学生的心声,是尊重学生的表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有认知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既可以通过语言进行交流,也可以通过表情、动作来实现交流。如在教学华师大版初一数学(上)4.3立体图形时,我让学生分组动手制作多面体的展开图,在学生制作时我观察各组制作过程,并参与到他们的制作过程中,在和他们的交流中我了解了他们在制作时的所思所想。个别存在的问题给予个别解决。在讲如何判断正方体的展开图时,我先是倾听学生们的方法,然后让几个有代表性、思维方法好的学生进行讲解。这样,我在教学中也学到了许多知识,同时缩短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学生把我当成了他们学*的伙伴,愿意与我进行探讨、互相交流。

  二、教学中要“用活”教材

  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教师要创造性的用教材,要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要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来,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既要有能力把问题简明地阐述清楚,同时也要有能力引导学生去探索、自主学*。

  (1)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大于教材。教学内容的范围是灵活的,是广泛的,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只要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的材料都可作为学*内容。教师“教教科书”是传统的“教书匠”的表现,“用教科书教”才是现代教师应有的姿态。例如华师大版初一数学(下)6.3实践与探索P14 ,T·2这是一个有关形状体积变化的问题。教材中只是作为一个练*题出现并没有类似例题,我针对这类问题设计了一节课。课上我没有急于让学生马上去做,而是找来两只一大一小的两只圆柱形的杯子,一只杯子中盛满水,开始做实验。通过实验引发了学生探索欲望,学生根据实验情况找到了解决此题的几种方法。再比如讲解P15 ,问题2储蓄中的利息和利息税问题。我在教材的基础上设计了几个实际生活中碰到的问题让学生课前到银行去询问和调查,课上同学们展示了自己的调查成果,用实例引发了学生学*欲望,激发了他们的.学*兴趣。

  (2)充分利用教材开创自由空间。过去的教和学都以掌握知识为主,教师很难创造性地理解、开发教材,现在则可以自己“改”教材了。教材中编入了一些让学生猜测和想像的内容,以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和各种不同的思维取向。教材中提供了大量供学生自由阅读的栏目以及课题学*。如华师大版初一数学(上)P14 关于幻方的阅读材料以及P122身份证号码与学籍号的课题学*。对于这些知识我把它们改成学生课外学*研究材料,让学生通过询问、调查、阅读有关书籍和上网查阅等多种渠道搜集有关这些知识资料并通过书面形式打印出来供全班同学阅读。这样做既锻炼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极大地丰富了他们的课外知识。

  三、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

  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体现学生学*的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知识的意义。学*的过程是自我生成的过程,这种生成是他人无法取代的,是由内向外的生长,而不是由外向内的灌输,其基础是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有一段经典的论述“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的惟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就此进行教学。”这段话道出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掌握了这个标准以后,我在教学中始终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了解他们已知的,分析他们未知的,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目的、教学方法。

  例如教学华师大版初一数学(上)4.1立体图形,这一节接*于实际生活。我在了解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上,让他们自己总结、交流他们对立体图形的感受、自己动手制作熟悉的立体图形,并根据自己的想像利用丰富图形构造生活实景。这样避免了我一味地讲解,学生一味地记忆。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在轻松的学*氛围中掌握了知识。

  四、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科学的评价每一个学生

  新课程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更关注学生学*的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身心健康,有知识、有能力、有纪律的创新型人才。

  (1)评价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发展。淡化考试的功能,淡化分数的概念,使“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这句流行了多少年的话成为历史。

  (2)评价学生应该多几把尺子。尺子是什么呢?就是评价的标准,评价的工具。如果用一把尺子来量,肯定会把一部分有个性发展的学生评下去。

  (3)评价中应遵循“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学生在这种只有更好的评价激励下,会不断的追求,不断的探索和攀登。这才是评价的真正目的。

  以上几点是我在这一学期教学实践和学*时的心得。

  新一轮课改为学生创造了有价值的学*方式,强调全面评价学生,关注学生的发展,它渗透着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增强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这些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健康成长是至关重要的。作为一直跟随课改脚步的教师,我深刻体会到自己肩上的重任。在充分使用“体验式四环节”学*模式,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前提下,我的体会是精心进行合理、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使教师所编写的学案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此,结合当前初中数学学科的课改精神和自身的教学实际,从新课程理念的角度谈谈自己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对新教材的挖掘,以及在此基础上展开的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一、明确新课标要求,把握好教学尺度

  在教学中,要求学生“了解”的数学思想有:数形结合、分类讨论、化归转化、类比、函数、方程等。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有些数学思想在新课标中并没有明确提出来,比如:化归转化思想是渗透在学*新知识和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的,方程(组)的解法中,就贯穿了由“一般化”向“特殊化”转化的思想方法。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仅应该使学生能够领悟到这些数学思想的应用,而且要激发学生学*数学思想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不断追求新知,发现、提出、分析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新课标中要求“了解”的方法有:分类法、反证法等。要求“理解”的或“应用”的方法有:待定系数法、消元法、降次法、配方法、换元法、图象法等。在教学中,要认真把握好“了解”“理解”“会应用”这几个层次,不能随意将“了解”的层次提高到“理解”的层次,把“理解”的层次提高到“应用”的层次,不然的话,学生初次接触就会感到数学思想、方法抽象难懂,高深莫测,从而导致他们动摇了学数学信心。

  二、采用多方位的课堂学*评价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师要通过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与思考,采用多方位的数学学*评价新模式。多尝试采用操作题、口试题、创意设计等灵活多样、开放的评价手段与方法,来关注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状况,具体直观地描述学生发展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减轻学生的压力,突显评价的激励作用,加强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评价,力争全面描述学生的发展状况。新课程要求作业既要有巩固和检查功能,也要有深化和提高功能,还要有体验和发展功能。所以我们布置作业时,内容上宜注意突出开放性和探索性,形式上要体现新颖性和多样性,容量上要考虑量力性和差异性。作业形式可以有解答题、探索题、想一想、动手做一做等。开展同学间作业相互纠错。注意作业评判的过程性和激励性,作业批改要重视学生在解题时的思维过程。同时要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尽量使用一些鼓励性的评语,既指出不足,又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进一步学*的积极性。

  三、创建师生*等的课堂学*环境

  刻学活动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师生关系是一种*等、理解、双向的人与人的关系。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个性的彰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且是一种分享理解。交往还意味着教师角色的转换。如创设情境紧密联系生活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把问题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亲自体验问题情境中的问题,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的数学是无处不在的;再比如安排好教学的层次、精心挑选训练题进行小酷、注意气氛反馈、重视教具的使用等。但在学的`过程中,教师是个体,而学生是主体,教学中要敢于放,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积极地学。如课本让学生看,概念让学生抽象得出,思路让学生讲,疑难让学生议,规律让学生找,结论让学生得,错误让学生析,小酷让学生做。要让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敢于提出质疑。决定学的结果如何,学生的作用是内因,教师的作用是外因,只有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进行科学的思维和积极的创新,才能使知识内化和升华为个人特质。再者,尊重每一位学生,努力挖掘他们的闪光点。尤其不能歧视那些学*上有困难的学生。须知,由于每个人的先天和后天的成长条件不尽相同,自然会造成能力上的差异,但这并不是他们将来能否成功的唯一决定因素。况且人的智力和能力发展有先后快慢之分。我们不经意的偏见和冷眼也许会让世界少了一个爱迪生。教师的鼓励支持是学生找回自信、勇于努力进取的最佳方法。

  这一年我们学校仍然积极坚持课堂教学改革活动。通过课改活动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课改课、小组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下面就来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推进和深化,我们广大数学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一样,在课堂改革的浪潮中,一路走来,接受着诸多的冲击与洗礼。在此期间,我们有过成功的体验,也有颇多问题的困惑。几年来,教师的知识观、质量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原来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转到注重学生态度、情感、人格、能力的发展,由过分追求学科的严密性转到注重数学教育的育人性;由注重学生学*的结果转到注重学生实践探索和交流的主动学*。互动、和谐、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逐步形成,学生已基本形成探索性学*方式,养成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学生在学*的过程中,不但学会了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懂得了如何与他人合作、交流,还学会了评价、质疑与反思;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得到了培养,创造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与此同时,新课程改革下的数学课堂也存在一些问题。所有的这些都值得我们去深刻的反思,下面就具体谈谈课改几年来的收获和困惑。

  一、课改中的收获

  (一)教师素质整体提高

  在课改过程中,教师自觉地进行新理念的学*,不仅理论水*有了显著提高,课堂教学中的理性思考逐渐增多,并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真正体现用教科书教学生,而不是教教科书的理念。新课程的实验促进了教师的成长,为教师个性化教学提供发展的空间,提高了教师的素质,使我们从普通的教书匠成为研究者,设计者。

  (二)课堂教学发生可喜变化

  刻师在课堂上放下了教师的尊严,以*等、民主、和蔼的态度引领学生开展学*,教室内从以往的“教”堂变成了“学”堂,教师在教学中以引导者、合作者,促进者的角色出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也普遍喜欢学*数学,善于提出问题,对问题有自己独特的想法,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是课改前的学生远不及的。课改使学生开阔了思维,丰富了语言,课堂上再不是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局面,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互动、生生互

  动的情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学得轻松,学得愉快,课堂真正成了孩子们的天地。课堂教学凸显。

  (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课改中的数学教师为课程实施所付出的一切,都是为了让学生能学*有价值的数学,获得必要的数学,在数学上得到尽可能充分的发展。几年的课改表明,孩子们身上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我们的愿望逐步得到实现。学生们逐渐形成了乐学、爱学、兴趣浓厚、善于提问题,解决问题的*惯。并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以及学会与他人合作学*,获得成功体验。

  二、问题与思考

  1、课改注重解题策略的多样性与教学中个别学生知识掌握不扎实的矛盾。课改信息的呈现形式多样且有可选择性,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性,强调思维的多层次、多角度、全面性,答案不唯一而有开放性。这在很大程度上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学*方法。教师在教学实际中发现,思维能力强的学生,课堂学*中能掌握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但对学困生可能是一种方法也没有掌握。久而久之两级分化的现象出现。

  2、课改重视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和解题策略多样化,但对于纯计算题的练*相对少,以至产生学生算得慢,容易错,计算能力较薄弱的问题不可忽视。

  3、教材有的内容编排较难,跨度大,超出孩子的认知规律。对于学生是难点,课时又少,难掌握。

  4、教学班规模大,有效的小组合作学*还存在许多商榷的问题。要给学生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但有限的45分钟时间若留给学生足够的合作与讨论的时间又与课时进度发生矛盾,如何把握给予“时间”的度?是我们值得商榷的问题。

  我是一名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教师,很高兴参加了这次的课改培训,为即将开始的教学工作做了初步的准备。新课改是一种新理念,新思想,这对我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我必须进行各种尝试,在不断的探索中成长。通过这几天的培训,我对新课程有了初步的了解,下面就此谈几点体会:

  一、整体把握

  新课改要求教师能够做到整体把握课程目标,整体把握数学的素养和能力,整体理解课程内容(如:课程主线和知识结构)等等。作为新教师,对我来说要做到这几点确实有很大的难度,毕竟无论是知识的掌握,还是能力的培养,都需要经过大量的教学实践才能熟练掌握。但经过培训,我或多或少也有一定的收获,有经验的老师的讲解,一线教师的经验的传授,使我心里开朗了许多。

  做到整体把握虽说难度大,但对学生来讲,教师能不能做到整体把握对他们影响深远。因为在整体把握中体现着教师的知识水*和素养能力,只有能做到整体把握的老师,讲起课来才能做到有条有理,思路清晰,学生也才能听得津津有味。因此,我一定会努力进入状态,做到整体把握!

  二、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是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来实行的,教学中教师的激发作用、启迪作用、组织作用和熏陶作用是学生主动学*的重要前提,因此教师的角色转换是关键。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一直在倡导“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常常是“主演加导演”。在教师的主导下,学生只能被动学*。学生要成为学*的主人,教师必须从“主导者”成为“组织者”、“引导者”。数学知识不是独立于学生之外的“外来物”而是在学生熟悉的事物和情境之中,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相关联的内容。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意贴*学生的生活实际,适当引入他们喜欢的活动,如讲故事、做游戏、表演等,使他们产生乐学、好学的动力,从而增强学生探究的欲望,培养起他们学*数学的兴趣。

  三、激发学生的探究性、创新性思维

  新课改后,增加了很多探究性的题型,这一反传统教学中,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问答或对话形式,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而把学*的主动权交还于学生。在探究式教学中,要鼓励学生的集体参与,并非只有好学生才有能力开展探究,应该给每个学生参与探究的机会。尤其是那些在班级或小组中极少发言的学生,应多给予他们特别的关照和积极的鼓励,使他们有机会、有信心参与到探究中来。通过探究,可利用学生集思广益、思维互补、思路开朗、分析透彻、各抒己见的特点,使获得的概念更清楚、结论更准确。

  从学生和教学内容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组织数学智力活动,为学生创设一种动手操作、独立观察、引起思考的实际活动,激起学生自主地钻研和创新,经过群体的交流,完成对信息的`加工过程,使知识变成学生自己的精神财富,让学生在真实思考和创新的体验中构建知识,学*方法,增长智慧。

  要做到这一点,教师也必须转变角色,真正从权威的讲授者变为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的好朋友和引导者。要解决这个问题,应彻底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建立起一套新的课堂教学结构。例如,过去上复*课,老师系统整理知识,学生听完后,完成一些相应的*题,总结一下,就算是复*告终了。现在我们则将知识的脉络由学生分小组独立整理,练*题在教师的引导下互相设计,交流练*。而且在交流过程中,还允许同学们提出问题,进行答辩,关键的环节还要能举例说明,再加上巧妙的练*设计,使复*课上出情趣,上出深度。让学生们在学*潜力和学*方法上有出色表现。

  此外,要积极营造自然和谐的学*氛围,让学生敞开思想参与学*活动。学生乐意在游戏和活动中学知识,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我提倡办好三件事:一是保证学生在探讨问题时,有宽松的气氛,必要时,可以下位,可以重组小组,甚至大声争辩;二是理解学生,允许学生用自然的语言表达思想,交流意见;三是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这样就可以大大**了学生,也大大**了老师,课堂上呈现出一种积极的、向上的、自然的、和谐的新景象。

  总之,这次培训让我意识到肩上的担子很重,我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素养和能力,进一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为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打下坚实的基础!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也随之发生着变化;以培养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个维度为目标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正逐步走向教学前台。我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也出现了许多值得我反思的东西。

  一、课改中的收获

  课改中,我们努力探索,大胆实践,认真思考,把课程实施落到了实处,收到了明显的成效。

  (一)我们的素质得到整体提高

  教师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促进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课改推动和促进了我们的成长。在课改实施中,我常有一种感受,我和我的学生一起成长。新课程的实施促进了教师的成长,为教师个性化教学提供发展的空间,提高了教师的素质,使我们从普通的教书匠成为研究者,设计者。

  (二)课堂教学发生可喜变化

  课改使学生开阔了思维,丰富了语言,课堂上再不是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局面,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情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学得轻松,学得愉快,课堂真正成了孩子们的天地。

  (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课改中的数学教师为课程实施所付出的一切,都是为了让学生能学*有价值的数学,获得必要的数学,在数学上得到尽可能充分的发展。长期的课改表明,孩子们身上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我们的愿望逐步得到实现。

  1、学生乐学、爱学、兴趣浓厚。教学中的精美教具和学具、生动画面、讲故事、猜谜语、集体抢答、小组竞赛让孩子们学得愉快、投入,使得学生在获得积极向上,活泼快乐的情感体验的同时,获得数学的知识技能和思想方法,并使得他们的多种才能得以展现和培养,他们觉得学*数学是快乐、有趣的。

  2、学生善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课堂上,经常出现有的学生打断教师的话并站起来说:“老师,这道题我还有不同的想法”,“老师,我有问题想问一问??”,答案不唯一,解法最优化,学生思路逐步开阔,解题中不断涌现创新精神,数学课堂经常成为学生的“答辨”现场,学生所表现出来的丰富的想象力,活跃的思维,以及提出的有较高思考价值的问题,灵活的解题方法。

  3、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学*,获得成功体验。课改中,我们遵循着这样一个原则去教学:学生能读懂的,老师一定不讲,学生能通过小组研究解决的问题,一定让学生去讨论,这样使学生对知识的学*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进而逐步学会学*。许多学生在与同伴的交流活动中逐步学会如何有效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认真地倾听他人的意见,概括吸收同伴经验,从而形成团结合作,相互尊重,互帮互助的良好学风。

  二、困惑与思考

  1、新教材注重解题策略的.多样性与教学中个别学生知识掌握不扎实的矛盾。新教材信息的呈现形式多样且有可选择性,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性,强调思维的多层次、多角度、全面性,答案不唯一而有开放性。这在很大程度上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学*方法。教师在教学实际中发现,思维能力强的学生,课堂学*中能掌握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但对学困生可能是一种方法也没有掌握。久而久之两级分化的现象出现。

  2、新教材重视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和解题策略多样化,但对于纯计算题的练*相对少,以至产生学生算得慢,容易错,计算能力较薄弱的问题不可忽视。

  5、课堂活动与缺少教、学具的问题。

  在我们农村地区,虽然大部分学校都有拥有计算机,但每个班级都用计算机来上数学课还有一段时间。

  新课标更加重视学生学*的过程性评价,有很多学*内容需要学生动手去实践、操作,也就特别需要相应的教具。尽管有些教具可以让学生自制,但是,也有一些教具自制起来比较困难或自制的教具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学很不方便。

  我是一名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教师,很高兴参加了这次的课改培训,为即将开始的教学工作做了初步的准备。新课改是一种新理念,新思想,这对我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我必须进行各种尝试,在不断的探索中成长。通过这几天的培训,我对新课程有了初步的了解,下面就此谈几点体会:

  一、.体把握

  新课改要求教师能够做到.体把握课程目标,.体把握数学的素养和能力,.体.课程内容(如:课程主线和知识结构)等等。作为新教师,对我来说要做到这几点确实有很大的难度,毕竟无论是知识的掌握,还是能力的培养,都需要经过大量的教学实践才能熟练掌握。但经过培训,我或多或少也有一定的收获,有经验的老师的讲解,一线教师的经验的'传授,使我心里开朗了许多。

  做到.体把握虽说难度大,但对学生来讲,教师能不能做到.体把握对他们影响深远。因为在.体把握中体现着教师的知识水*和素养能力,只有能做到.体把握的老师,讲起课来才能做到有条有.,思路清晰,学生也才能听得津津有味。因此,我一定会努力进入状态,做到.体把握!

  二、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是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来实行的,教学中教师的激发作用、启迪作用、组织作用和熏陶作用是学生主动学*的重要前提,因此教师的角色转换是关键。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一直在倡导“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常常是“主演加导演”。在教师的主导下,学生只能被动学*。学生要成为学*的主人,教师必须从“主导者”成为“组织者”、“引导者”。数学知识不是独立于学生之外的“外来物”而是在学生熟悉的事物和情境之中,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的经验相关联的内容。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意贴*学生的生活的实际,适当引入他们喜欢的活动,如讲故事、做游戏、表演等,使他们产生乐学、好学的动力,从而增强学生探究的欲望,培养起他们学*数学的兴趣。

  三、激发学生的探究性、创新性思维

  新课改后,增加了很多探究性的题型,这一反传统教学中,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问答或对话形式,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而把学*的主动权交还于学生。在探究式教学中,要鼓励学生的.体参与,并非只有好学生才有能力开展探究,应该给每个学生参与探究的机会。尤其是那些在班级或小组中极少发言的学生,应多给予他们特别的关照和积极的鼓励,使他们有机会、有信心参与到探究中来。通过探究,可利用学生理思广益、思维互补、思路开朗、分析透彻、各抒己见的特点,使获得的概念更清楚、结论更准确。

  从学生和教学内容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组织数学智力活动,为学生创设一种动手操作、独立观察、引起思考的实际活动,激起学生自主地钻研和创新,经过群体的交流,完成对信息的加工过程,使知识变成学生自己的精神财富,让学生在真实思考和创新的体验中构建知识,学*方法,增长智慧。

  要做到这一点,教师也必须转变角色,真正从权威的讲授者变为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的好朋友和引导者。要解决这个问题,应彻底改变方案范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建立起一套新的课堂教学结构。例如,过去上复*课,老师系统..知识,学生听完后,完成一些相应的*题,总结一下,就算是复*告终了。现在我们则将知识的脉络由学生分小组独立..,练*题在教师的引导下互相设计,交流练*。而且在交流过程中,还允许同学们提出问题,进行答辩,关键的环节还要能举例说明,再加上巧妙的练*设计,使复*课上出情趣,上出深度。让学生们在学*潜力和学*方法上有出色表现。

  此外,要积极营造自然和谐的学*氛围,让学生敞开思想参与学*活动。学生乐意在游戏和活动中学知识,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我提倡办好三件事:一是保证学生在探讨问题时,有宽松的气氛,必要时,可以下位,可以重组小组,甚至大声争辩;二是.学生,允许学生用自然的语言表达思想,交流意见;三是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这样就可以大大**了学生,也大大**了老师,课堂上呈现出一种积极的、向上的、自然的、和谐的新景象。

  总之,这次培训让我意识到肩上的担子很重,我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素养和能力,进一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为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打下坚实的基础!

  3月24日,中心校在我校组织了课改课观课议课活动,通过这次活动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课改课、小组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下面就来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和深化,我们广大数学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一样,在课程改革的浪潮中,一路走来,接受着诸多的冲击与洗礼。在此期间,我们有过成功的体验,也有颇多问题的困惑。几年来,教师的知识观、质量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原来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转到注重学生态度、情感、人格、能力的发展,由过分追求学科的严密性转到注重数学教育的育人性;由注重学生学*的结果转到注重学生实践探索和交流的主动学*。互动、和谐、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逐步形成,学生已基本形成探索性学*方式,养成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学生在学*的过程中,不但学会了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懂得了如何与他人合作、交流,还学会了评价、质疑与反思;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得到了培养,创造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与此同时,新课程改革下的数学课堂也存在一些问题。所有的这些都值得我们去深刻的反思,下面就具体谈谈课改几年来的收获和困惑。

  一、课改中的收获

  (一)教师素质整体提高

  在课改过程中,教师自觉地进行新理念的学*,不仅理论水*有了显著提高,课堂教学中的理性思考逐渐增多,并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真正体现用教科书教学生,而不是教教科书的理念。新课程的实验促进了教师的成长,为教师个性化教学提供发展的空间,提高了教师的素质,使我们从普通的教书匠成为研究者,设计者。

  (二)课堂教学发生可喜变化

  教师在课堂上放下了教师的尊严,以*等、民主、和蔼的态度引领学生开展学*,教室内从以往的“教”堂变成了“学”堂,教师在教学中以引导者、合作者,促进者的角色出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也普遍喜欢学*数学,善于提出问题,对问题有自己独特的想法,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是课改前的学生远不及的。课改使学生开阔了思维,丰富了语言,课堂上再不是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局面,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情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学得轻松,学得愉快,课堂真正成了孩子们的天地。课堂教学凸显。

  (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课改中的数学教师为课程实施所付出的一切,都是为了让学生能学*有价值的数学,获得必要的数学,在数学上得到尽可能充分的发展。几年的课改表明,孩子们身上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我们的`愿望逐步得到实现。学生们逐渐形成了乐学、爱学、兴趣浓厚、善于提问题,解决问题的*惯。并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以及学会与他人合作学*,获得成功体验。

  二、问题与思考

  1、新教材注重解题策略的多样性与教学中个别学生知识掌握不扎实的矛盾。新教材信息的呈现形式多样且有可选择性,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性,强调思维的多层次、多角度、全面性,答案不唯一而有开放性。这在很大程度上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学*方法。教师在教学实际中发现,思维能力强的学生,课堂学*中能掌握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但对学困生可能是一种方法也没有掌握。久而久之两级分化的现象出现。

  2、新教材重视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和解题策略多样化,但对于纯计算题的练*相对少,以至产生学生算得慢,容易错,计算能力较薄弱的问题不可忽视。

  3、新教材有的内容编排较难,跨度大,超出孩子的认知规律。对于学生是难点,课时又少,难掌握。

  4、教学班规模大,有效的小组合作学*还存在许多商榷的问题。要给学生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但有限的45分钟时间若留给学生足够的合作与讨论的时间又与课时进度发生矛盾,如何把握给予“时间”的度?是我们值得商榷的问题。

  课堂教学作为教学的一种基本形式,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都是学校教学的主阵地,数学教学的目标必须在课堂中完成。新课标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把以往的“鸦雀无声”变成“畅所欲言”,“纹丝不动”变成“自由活动”,“注入式教学”变成了“自主探索”。要求我们不但要教给孩子们知识,更要教给孩子们掌握知识的方法。这一点在我们的课堂上落实的不是很好,这里折射出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打造适合自己的高效课堂,让数学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一、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深入解读教材是基础

  小学数学是一个多层次、多方面的知识体系。课程改革使小学数学教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材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媒介,解读教材成了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基础。解读教材即有效研读教材,把握教材的内涵,以保障教学活动高效的开展。我个人认为,了解教材应首先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知道本学年要交给学生那些知识,并知道各个知识点与前后知识点的联系。同时要领会教材意图。教材是死的,人是活的。新课标要求教师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师不能认为让教材再现就是完成了教学任务,必须经过再加工重新创造,使教材“新鲜出炉”,更大程度上把知识的教学伴随在培养态度、能力的过程之中。

  二、以快节奏的课堂教学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意识

  我相信,一个人在一支慢吞吞的队伍里排队等候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他的心理感受只可能用“焦急、厌倦、沮丧”来形容。在我们的教学中,由于受“希望学生尽快掌握所学知识”的心理影响,教师往往更乐意将知识嚼得碎碎的喂给学生,期望学生都能体会到获得知识的欣喜,所以突破难点时总爱唠叨几句,练*中总愿意等最慢的一个学生也把题目做完,哪怕减缓上课节奏都在所不惜,美其名曰:以学生为本,却不知这正是消磨学生学*积极性的症结所在。美国“启发策略研究所”的研究表明:当老师在整堂课里快节奏地讲解。

  面对课程改革,我一边实践,一边成长,不断地吸取新的教学理念。通过本期的教学,在课程改革的实施进程中,我越来越深切的感受到课程改革推行的必要性,对我们的教师更是一次全新的洗礼,师生同舟共济,共同发展,充分地体现了以生为本的发展理念。

  一 本期课改收获

  1、注重教学方式的转变。新课程教材内容已经改变了知识的呈现形式,这是一大亮点,我在教学中注重让数学走向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这样将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联系起来,使学*真正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根据知识特点的不同,我在课堂教学中注重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通过教学方式的转变,设立了相应的情景教学环境,学生不仅能够在读中学,玩中学,做中学,听中学,在思考中学*,在游戏中学*,在合作中学*,而且获得了学*中的乐趣和自身全面、和谐的发展机会。

  2、注重学*方式的转变。学*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积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改变学生从前单一、被动的学*方式。加强学科之间的有机联系,摒弃过分强调学科本位的思想,更加注重让学生掌握学*的方法,培养终身学*的愿望和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3、注重评价方法的转变。

  教师必须关爱每一个学生,充分发挥激励导向功能,与学生*等相处,以人格感染学生,以学识打动学生,以要求规范学生,以行动引导学生,激发和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关注不同学生的不同发展。①关注学生学*数学的心理、兴趣、情感是否得到培养,课堂气氛的和谐程度等,让学生轻松愉快地进行学*。②关注学生是否从自己实际出发,在不断提高和发展的基础上达到“人尽其才”的效果。③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是否能从不同角度去灵活解决问题。④在掌握双基的方式时是否省时高效扎实。从以上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合理、客观公正的评价

  从而使不同的学生都在原有基础发展。甚至有些学生的进步是非常明显的。如:王鹏、刘翰阳、瞿思颖、刘一丁、周为、刘黄铸等,正确使用评价会使更多的学生积极主动发展。

  4、注重师生关系的转变。新课程标准认为学生是数学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的发展是数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所以在课堂上,我注重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和创新能力,让他们有充分发表自己看法和真实想法的机会,努力做到:问题—让学生提出;过程—让学生参与;内容—让学生讲解;新知—让学生发现;结论—让学生归纳;学法—让学生总结。倡导教学民主,建立*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同学之间合作学*的良好氛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有利的条件。

  二、今后努力的方向

  课改中,教师都很重视对学生的尊重、信任、赏识和肯定,这很有必要;但也的'确看到这方面存在误区。有的不管学生表现如何一律给予夸奖,即使是一个十分简单的回答都表扬为“真了不起!真聪明??”,有的还误认为当前不能批评学生,批评就是否定,就会刺激学生,影响其上进心,对课上的一些不良行为视而不见,名曰“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以上种种,会给学生的全面成长带来不可忽视的消极影响。应该指出,表扬与批评都是对儿童行为的一种强化手段,恰如其分、实事求是的强化,并得到学生的认同,对于学生行为的规范、学*态度的转变和学**惯的养成都是必不可少的。

  在与课改同行的路上,我深知:实施新课程改革任重而道远,但是,课改引发我们深思,课改促使我们蜕变,课改为课堂带来了新的生机,课改也引领了我们走进新的天地。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试行)》从课程改革的目标、课程结构、课程标准、教学过程、教材开发与管理、课程评价、课程管理、教师的培养和培训、课程改革的组织与实施九个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就教师而言,要适应新课程教学,就必须对新课改加强认识,热情投入,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提高教师素质是深化新课程改革的前提条件。

  首先,加强学*现代教育理论,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和观念。这是一个认识问题,任何一位教育工作者的思想认识如果落后于新课程改革思想理念,那么如何深化新课程改革一切都是空谈。什么是新课程改革?对于这个问题,许多人都是满头雾水,到底什么是新课改谁也说不出一个头道来,综合各种对新课改的释义也只能归纳出一个模糊的概念即:通过新课程改革促使教师的教育方式和学生的学*方式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使教育教学真正进入素质教育的轨道。它讲究的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位一体的教育功能。为什么要进行课程改革?

  众所周知某种教育方式的确立是受社会经济发展的因素制约的,传统的教学方式也许适合当时的经济发展,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体制的变化,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的更新越来越短,面对这些新情况,传统的教学方式必然有其不适应的地方。过去的教学是有许多弊病的。如强调共性,忽视个性,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结果,忽视学*过程。我们现在强调的是学生在学*中的主体地位,要求学生实质性地参与教学过程,自主地进行反思与总结,而不是被动的应试,要把育人放在第一位,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教育是培养人的,是要培养社会需要的人的。因此,新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其次,调整自己的.角色,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印度哲学家奥修有一句名言:“当鞋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如同给脚提供合适的鞋,我们必须给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脚之所以能忘记,恰恰说明鞋之合脚;如果鞋不合脚,脚就会被时时记住。同样,当学生在一种适合自己的教育环境中生长时,我们就会欣喜地发现他们似乎忘记了自己在学*,忘记了自己在课堂上。这时,学生的学*热情和效率就会意想不到地被激活。这样的情形在我们的实际教育教学中并不鲜见。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就要充当提供适合学生教育环境的角色。因此,我们必须用心记住:我们要创造的是适合学生的教育,而不是要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我们要转变角色,走进新角色。我们教师就要由传统意义上的知识的传授者和学生的管理者变为学生自我发展的促进者和领路人,由教学活动中的主角变为学生自主性学*的指导者和拓荒人。在教学方式上,要体现出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人而不被知识牵着鼻子走。在课堂教学中,设计恰当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不断反思自我,营造维持他们学*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

  第三,努力提高教师的素质是关键。教师的水*,直接影响甚至制约课改的进行,今天的学生不再是几年前的学生了,他们思维活跃,兴趣广泛。获取信息的渠道多,对新事物的追求与敏感往往超越了我们成年人。这就要求我们广大教师要勤于学*,不断提高自身的基本素养,以满足新课标的课堂教学要求,课程改革的教学模式突出的是“探究”,要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学*当中,要让学生去想、去做,从而在这个过程中去感悟知识。因此,这不仅要求教师要善于捕捉和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和学*的灵感,发现和挖掘学生发展的潜能,维系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还要有灵活的课堂应变能力,以保证双方的协调发展。

  新课程标准下要求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充分理解和信任学生。理解是教育的前提。在教学中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体会他们的切身感受,理解他们的处境。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热爱学生,只要你对学生充满爱心,相信学生会向着健康、上进的方向发展的。因为“教育是植根于爱的”。

  “聪明的教师总是跟在学生后面;愚昧的教师总是堵在学生的前面。”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关系,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文化价值,提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理性思维,发展智力和创新意识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它是学*高中物理,化学,技术等课程和进一步学*的基础。同时,它也是学生的终身发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奠定基础,对提高全民族素质具有意义。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走进课堂前,每个学生的头脑中都充满着各自不同的先前经验和积累,他们有对问题的看法和理解,也想表达、诉说。契诃夫曾说过:“儿童有一种交往的需要,他们很想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跟老师交谈。”这就要求教师新课程标准下要转变观念,积极创设能激起学生回答欲望、贴*学生生活、让他们有可说的问题,让他们有充分发表自己看法和真实想法的机会,变“一言堂”为“群言堂”。当然,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也不能“放羊”,在学生说得不全、理解不够的地方,也要进行必要的引导。

  总体目标中提出的数学知识本人认为可以简单的这样表述:数学知识是"数与形以及演绎"的知识。所谓数学事实指的是能运用数学及其方法去解决的现实世界的实际问题,数学活动经验则是通过数学活动逐步积累起来的。

  本人在高中数学新课程培训中认真听取专家讲课,对于新课标有一定的心得体会汇报如下。

  1、基本的数学思想

  基本数学思想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即"符号与变换的思想","集全与对应的思想"和"公理化与结构的思想",这三者构成了数学思想的最高层次。对中小学而言,大致可分为十个方面:即符号思想,映射思想,化归思想,分解思想,转换思想,参数思想,归纳思想,类比思想,演绎思想和模型思想。圣于这些基本思想,在具体的教学中要注意渗透,从低年级开始渗透,但不必要进行理论概括。而所谓数学方法则与数学思想互为表里,密切相关,两者都以一定的知识为基础,反过来又促进知识的深化及形成能力。方法,是实施思想的技术手段;而思想,则是对应方法的精神实质和理论根据。就中小学数学而言,大致有以下十种:变换与转化,分解与组合,映射与反映,模型与构造,概括与抽象,观察与实验,比较与分类,类比与猜想,演绎与归纳,假说与等。

  2、重视数学思维方法

  高中数学应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着是数学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数学思维的特性:概括性,问题性,相似性。数学思维的结构和形式:结构是一个多因素的动态关联系统,可分成四个方面:数学思维的内容(材料与结果),基本形式,操作手段(即思维方法)以及个性品质;其基本形式可分为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三种类型。数学思维的一般方法;观察与实验,比较,分类与系统化,归纳演绎与教学归纳法,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一般化与特殊化,模型化与具体化,类比与映射,联想与猜想等。思维品质是和衡量学生思维优劣的重要标志,主要表现为: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和批判性,独创性。

  3、应用数学的意识

  这个提法是以前大纲所没有的,这几年颇为流行,未见专门的说明。结合当前课改的实际情况,可以理解为"理论联系实际"在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或者理解为新大纲理念的"在解决问题中学*"的深化。新旧教材中,都配备有所谓的应用题,有许多内容已经很陈旧,与现实生活相差甚远。结合实际重新编写应用题只是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的一部分,而绝非全部;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主要是指在教与学观念转变的前提下,突出主动学*,主动探究。教师有责任拓宽学生主动学*的时空,指导学生撷取现实生活中有助于数学学*的花朵,启迪学生的应用意识,而学生则能自己主动探索,自己提问题,自己想,自己做,从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以及数学的思想方法去解决问题。

  4、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

  高中数学课程应提倡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整合的基本原则是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的本质。在保证笔算训练的全体细致,尽可能的使用科学型计算器,各种数学教育技术*台,加强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鼓励学生运用计算机,计算器等进行探索和发现。

  5、建立合理的科学的评价体系

  高中数学课程应建立合理的科学的评价体系,包括评价理念,评价内容,评价形式评价体制等方面。既要关注学生的数学学*的结果,也要关注他们学*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的水*,也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的变化,在数学教育中,评价应建立多元化的目标,关注学生个性与潜能的发展。

  总之,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学过程对学校管理,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新课程,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理解新课程的要求,要树立新形象,把握新方法,适应新课程,把握新课程,掌握新的专业要求和技能----学会关爱、学会理解、学会宽容、学会给予、学会等待、学会分享、学会选择、学会激励、学会合作、学会"IT"、学会创新,这只有这样,才能与新课程同行,才能让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学过程更加流畅。

  数学教学不仅只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使学生在学*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获得的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应用技能;体会数学与人类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价值,加强对数学的理解,对学*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决心。

  1、创设情境,发挥最佳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试图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这样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数学、理解数学,同时把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使学生亲*数学,感到学*数学的快乐,初步体现与现时生活的联系。

  2、奖励激励,提高学*积极性。

  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如:说得真好!你懂得真不光少!你想象力非常丰富!真聪明等等!调动了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了学生学*的情感,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

  面对新课程,教师应确定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

  对于教学课而言,不能光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包括知识与技能、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几个方面。那种追求“能够教好一节课”或“教出了几个能考高分的学生”为目的的教学已经不符合课改精神了。教会学生知识,教给学生方法,教给学生独立和生存的能力应成为所有教师的职业追求。

  3、学生应成为课堂学*的主人

  环顾周围,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存在许多这样的现象:一些学生在生活中早已熟悉的东西,教师还在不厌其烦地从头讲起;一些具有较高综合性和较高思维价值的问题,教师却将知识点分化,忽视了学生自主探究和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一些本该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操作、试验、讨论、归纳、总结的内容却被老师取而代之;一些学生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形成的独特见解和疑问,往往因为老师的“就照我教的来”而扼杀。在新课程下,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从事活动的机会,构建开展研究的*台,让学生成为学*的主人。

  4、追求形式和效果统一的课堂

  现在,一些课堂滥用讨论、合作学*的方式,不给学生足够的机会和科学的指导,使课堂流于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组织有效的、科学的活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问题情境必须贴*学生的实际生活,活动内容必须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同步;其次要让学生有一个独立思考的过程,让他们带着自己的观点去充分地讨论研究,发现自己的不足,构建完整全面的知识体系;还有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方法和观点,让学生在交流、探究、比较的过程中将知识优化组合,完成筛选,做出正确判断。

  新学期伊始,我从中学调到小学任教,接任了三年级的数学教学。这可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压力:课改已轰轰烈烈的进行了四年,毫无小学教学实践经验的我,如何来挑起这副“重担”?如何适应这个新环境,没有多少“喘息”的时间,只是带着满满一脑子的“新思想、新理念”,我匆匆地走进了小学数学教学中。

  通过一学期的小学数学教学,我融入到浓浓的新课改氛围中,*时,我向同年级的几位数学老师请教,跟他们议论学生、教材、教法,这让我获益匪浅。通过一节节公开课,听课、评课、反思、心得,让我耳目一新,同时也增强了搞好小学数学教学的信心。这都成为我和新课改共同成长的点滴见证。我对课改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还请在课改大潮中摸爬滚打的各位有经验的老师给予指导和支持。

  一、更新观念,做有个性的教师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可见,教师的作用是相当大的。当一名称职的教师,我认为要在充分认识自己的前提下,用心去思考,演绎出自己的独特,才能在课改的浪潮中游刃有余。

  1、认识你自己

  著名作家詹姆斯·米彻纳曾写道:“人,一辈子中所进行的最漫长的旅程就是不断地找到自我。如果在这一点上失败了,那么无论你找到了别的什么,都没什么意义了。”这话确实值得我们为师者品味。我们教师应有意的掂量掂量自己,看看我们在哪些方面会脱颖而出。成功永远取决于你做不做,而不是能不能。我们,更应寻找寻找自己的最长处,在教学中,在新课程实施中,作点什么。应该认识自己,辨清自己,了解自己的优点,想想在哪些方面打造自己,完善自我,适合哪种风格的教学。只要排除了你教学中的盲区,知道自己该把脚踏向何方,才可能会跨上成功的跳板。在新课改中开拓自己的一片天地,认清你自己,要坚信自己一定能行。

  2、用心去思考

  要让自己要做一个有心人,要随时思考教学的得与失。我们成天泡在教学里的教师,遇到的精彩的东西,肯定是不会少的,我们要处处留心,做一个有心人,善于去捕捉教学中的细节。一堂课成功了,是怎么做的,有什么体会,有什么感受;遇到了一点麻烦,是怎么解决的。我们应该处处留心,可以说世上什么都能做学问,世上什么也能做成学问,何况教学这么大的事业。

  我们从积累教学现象、积累自己的感受、积累自己的思考开始,将自己有价值的一串串的“珍珠”串起来,说不定是一根非常美丽的项链。我们要真正用“心”去收集收集这些“珍珠”,去串一串这条项链。我们还要实实在在地捧起一些教育教学专著,享受享受前人积淀了一生的宝贵财富。在品尝前人的睿智中,体验体验豁然开朗的那种喜悦;用心去思考,提起笔来,尝试着在洁白的纸页上留下点自己的什么,让自己的心也舒坦舒坦。

  3、演绎自己的独特

  现在提倡教师有独立的见解,要有独特的教学思想,在教学中别具一格、独树一帜。我们教师要靠自己的学识站立,还要具有怀疑“正确”与批判“真理”的胆略,靠自己的独特的思想而闪光。

  没有个性的教学怎能在教学中创新?教学这种东西,最珍贵的`就是“独特”和“灵性”。自己的比“正确”的更有价值。如若课堂也成为模子的话,自然是千人一面,万人一腔,怎能唤起学生的灵性?新世纪实际上是张扬个性的世纪,我们面临的新课改,正急需个性化的教学,个性化的教学期待有个性的教师在新课改实验中,尝试打破教学旧的格式,不囿于教参的束缚,敢于用自己的独特去演绎精彩,教师对所教学科知识要娴熟把握,有独到的见解,从而做到“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达到“扬弃”教材、“超越”教材的境界。创设出让学生有一种耳目一新的特别感觉,创设出让学生对你所上的课有一种欲罢不能的感觉。在教学中,在课堂上,才能够灵活自如、出神入化,使师生心心相印,肝胆相照,步入一个相容而微妙的世界。

  二.尝试新的教学方式,活跃课堂气氛

  我下决心要彻底抛弃那些束缚学生头脑和手脚的教育思想,尝试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培养好的*惯,注重学生发展,让课堂活跃起来。

  1、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惯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一遇到难一些的题总是让学生们进行讨论,说是讨论但讨论的目的性不强,有时还感觉是在走过场。慢慢地学生反而形成了依赖,他们的信心和努力向上的动力逐渐的就削弱了。而现在我先给他们独立思考的时间,让他们先形成自己的想法,然后再把自己的想法和同伴的想法进行交流,这样每人的一个想法就变成了两个或者更多的想法。这样就增强了他们学*的信心,同时也学会了小组合作,岂不是一举多得的事

  2、注重赏识教育

  课堂上,我经常说的一句话是:“胆子能不能再大一点?谁能再来试一试?”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要相信孩子》一书中说:“教育工作者应该成为一个精心的播种者和耕耘者,应该去扶正在成长中的幼苗的脆弱的细根,去爱护每一片急需阳光的绿叶。如果我们能让儿童

  通过初中数学新课改教学,我有以下几点粗浅体会,在教学中一定要: 一、激发学生潜能,鼓励探索创新 建构主义学*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而得到的,而是学*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家长、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资源,主动地采用适合自身的学*方法,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这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热情,挖掘学生的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要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获得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使他们觉得每项知识都是他们实践创造出来的,而不是教师强加给他们的。

  例如“多边形的内角和”一节的教学,我先复*了三角形的内角和知识,然后提问:我们如何利用已有的三角形知识来解决多边形的内角和问题?学生经过讨论不难得出:(1)想办法把多边形转化为三角形;(2)具体转化方法采用添线来分割多边形,使之成为若干个三角形。在此基础上,我继续提问:(1)你们有哪些具体的分割方法(从一个顶点出发连对角线、从一边上任一点出发连不相邻的顶点、从多边形内任一点出发连各顶点等)呢?(2)从一个顶点出发连对角线可以有多少条?那么一个多边形一共应有多少条对角线?(3)根据对角线的条数你能确定是几边形吗?(4)你还能得出其他结论吗?通过学生思考探索,他们总结出许多解决多边形的内角和的方法,还因势利导探索多边形对角线的有关知识,活跃了学生的思维,锻炼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二、转变教育观念,发扬教学民主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转变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教师要走出演讲者的角色,成为全体学生学*的组织者、激励者、引导者、协调者和合作者。学生能自己做的事教师不能代劳。教师的主要任务应是在学生的学*过程中,在恰当的时候给予恰当的引导与帮助。要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来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即教师扮演好导演角色,学生扮演好小演员角色。 例如在学*同类项概念时,我针对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组织“找同类项朋友”的游戏。具体做法是这样的:把事先准备好的配组同类项卡片发给每个学生,一个同学找到自己的同类项朋友后,被“挤”出座位的另一个学生再去找自己的同类项朋友,比一比谁找得既快又准。这种生动的形式和有趣的方法能使学生充分活动,学*兴趣大增,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掌握了确定同类项的方法和合并同类项的法则。 三、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兴趣 某些学生不想学*或讨厌学*,是因为他们觉得学*枯燥无味,认为学*数学就是把那些公式、定理、法则和解题规律记熟,然后反反复复地做题。新教材的内容编排切实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思想,通过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或我们身边的数学事例来阐明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好教材列举的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数学素材和形象的图表来培养学生的学*兴趣。教师要尊重学生,热爱学生,关心学生,经常给予学生鼓励和帮助。学*上要及时总结表彰,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学*是一件愉快的事情。要通过自己的教学,使学生乐学、愿学、想学,感受到学*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值得为学*而勤奋,不会有一点苦的感觉。

  例如在学*“实践与探索”中的储蓄问题时,我提前一周布置学生到本县的几家银行去调查有关不同种类储蓄的利率问题。教学中,让每个学生先展示自己所到银行收集到的各种

  初中各年级课件教案*题汇总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

  2

  各样有关储蓄的信息,然后再按每四人一组根据收集到的信息编写有关储蓄的应用题,教师可以有选择地展示学生的学*成果,让全班学生相互讨论、合作攻关,最后选派一些小组的代表作总结发言,老师点评,对做得较好的同学进行表扬。通过这样教学,学生在愉快中学到了知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新教材中编排的有关内容,如“地砖的铺设”、“图标的收集”、“打折销售”等等,教师都可以充分利用,让学生走出课堂去学*,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学*兴趣。

  四、关注个体差异,促使人人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教育要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即要为所有学生打好共同基础,也要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由于各种不同的因素,学生在数学知识、技能、能力方面和志趣上存在差异,教师在教学中要承认这种差异,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兼顾学*有困难和学有余力的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满足他们的学*需求,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 新教材设计了不少如“思考”、“探索”、“讨论”、“观察”、“试一试”、“做一做”等问题,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在小组成员的安排上优、中、差各级知识水*学生要合理搭配,以优等生的思维方式来启迪差生,以优等生的学*热情来感染差生。在让学生独立思考时,要尽量多留一些时间,不能让优等生的回答剥夺差生的思考。对于数学成绩较好的学生,教师也可另外选择一些较灵活的问题让他们思考、探究,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数学成绩。

  五、媒体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益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恰当地运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提供更为丰富的数学学*资源。 总之,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能坚持利用新课程的理念来指导课堂教学,善于运用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方式和教学手段,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动口、动脑、动手的机会,让他们更多地参与教学,学生学*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会得到不断加强,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创新能力就一定会得到全面的提高与发展。

  3月23日至4月2日,我校组织高一、高二年级六名教师去南京大学附属中学参加课改、课观、课议课学*活动,我有幸参加此次学*活动。通过学*活动使我更清楚地认识到课改课、小组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下面就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和体会: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和深化,我们广大数学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一样,在改革的浪潮中,课改刚刚起步。由于生活在欠发达的西部边远地区,课改相对落后于其他沿海南方省份。在此期间,我们有过成功的体验,也有颇多问题的困惑。几年来,教师的知识观、质量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原来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转到注重学生态度、情感、人格、能力的发展,由过分追求学科的严密性转到注重数学教育的育人性;由注重学生学*的结果转到注重学生实践探索和交流的主动学*。互动、和谐、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逐步形成,学生已基本形成探索性学*方式,养成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学生在学*的过程中,不但学会了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懂得了如何与他人合作、交流,还学会了评价、质疑与反思;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得到了培养,创造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与此同时,新课程改革下的数学课堂也存在一些问题。所有的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去深思,下面就具体谈谈几年来课改的收获和困惑。

  一、课改中的收获

  (一)教师素质整体提高


数学课改培训心得体会(五)份(扩展6)

——数学课标培训的心得体会范文五份

  “提出问题是智慧,解决问题是能力。”“发明千千万,起点是疑问。”这些名言都充分说明了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性。因此在*时的教学中我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下面结合具体案例说一说在实际教学中的具体做法。

  在教学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100以内数的加减法第一个信息窗时,我是这样做的:

  一、让学生仔细看图,图中告诉你了那些信息?

  学生说出了很多信息,其中也有无价值的信息,然后引导学生整理信息,把有价值的信息摘录到黑板上,

  (1)已经挂了26个牌子,还剩3个;

  (2)给小树挂牌的有15人;

  (3)浇花的有15人;

  (4)已经浇了23棵,还剩20棵。这就是第一步让学生整理信息。

  二、引导学生根据信息提出问题。

  学生提出了下列问题:一共挂了多少个牌子?一共有多少棵花?挂牌的和浇花的一共有多少人?挂牌的比浇花的多多少人?学生能顺利提出这些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关键是对图中的信息进行了梳理,去掉了没有价值的信息,根据有价值的数学信息因而提出了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因此,在低年级的教学中,要想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除了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外,同时还应引导学生对图中的信息进行整理,根据有价值的数学信息才能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问题意识才能得到培养。

  通过这次培训,让我深深体会到只有不断的学*,才能有不断的提升,对如何做好一名出色的数学教师有了更多的努力目标。我将反思着自己的差距与不足,寻找着自己应该努力的方向,相信本次培训活动对我今后的教学一定会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开学以来,我们泗泊河小学在教师中大力开展学*新课标,作为数学老师,我受益匪浅。我发现《数学xx版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上的变革。使我对新课标的要求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其中“让学生在学*活动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是《数学新课程标准》给我最深的感悟。因此,本人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再学*,有以下的认识:

  一、在教学情境中体验数学的趣味

  兴趣是学生学*中最活跃的因素,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学*数学知识。一个好的教学情境可以沟通教师与学生的心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使之主动参与到学*活动中。使学生把学*作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一种渴望,积极参与数学活动。

  二、在生活实践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在数学教学中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引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到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数学课程标准》还指出:“提倡让学生在做中学”。因此在*时的教学中,我力求领悟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教材的知识要求,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多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培养技能、技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数学源于生活。因此我教学时必须紧密联系实际,注重对数学事实的体验,让学生在生活中,实践中学*数学,从而体验学*数学的价值。

  三、在自主合作中体验数学的探索

  小组合作互动学*是一种有效的学*形式,通过合作学*不仅可以学到课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参与意识,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的方法,进而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充分体验合作探索成功的喜悦。学生在合作、交流、碰撞中掌握了探究的.方法。不但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还培养了他们自主学*的能力,满足了他们的成功欲,从而让学生享受学*数学的快乐。

  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用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数学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

  通过这次暑期培训,我的心再一次受到了洗礼,并且在与各同仁的交流中,教育思想产生了共鸣,我的思路再一次为她们的理论而引领。

  1、能力是练出来的,而不是听出来的。

  孩子是有思想、有灵魂的个体,我们不能因为他的年龄小,就显得畏手畏脚,什么东西也不敢给予孩子,但从我这几年的教学历程中看,孩子们并不是弱小的个体,而是有思想、鲜活的个体,我们要敢于大胆地给孩子们能力范围甚至是孩子们跳一跳就能够的着的东西,这其中就是靠反复的、多层次的练*,以达到他们这一年龄段的能力,而这并不仅仅是听能得来得。

  2、学会------会学------乐学。

  兴趣是学*知识的法宝,孩子愿意学,有兴趣学,自然会很轻松的学到新知,甚至还会探索到更加让我们意想不到的东西。同时,当孩子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并能灵活的运用知识,这时,孩子在有驾驭知识的能力时,自然也会产生浓厚的兴趣。

  3、争做一名有思想的教师。作为一个老师,要不断地充实自己,从教育大局出发,从孩子的整体发展着手,让自己跟着时代的步伐走。

  4、孩子们的常规要做到长期抓、时时抓、细致抓,直到养成*惯为止。良好的*惯是孩子一生受益的财富,作为老师要不厌其烦的帮助孩子,要与家长达成统一的教育思路,让每个孩子都更好的发展。

  4月20日,由县研训室组织的六年级数学教师学科培训活动在临高县第二思源学校举行,我有幸参加了培训。上午是理论的学*,下午是理论在课堂上的具体实施。通过学*,受益颇深,让我学到了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教学理念。同时深知自己在教学上的不足,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还存在大的问题,但是经过专业知识的学*,自己的业务素质有所提高。现就本次培训谈谈一些体会:

  一、教师要做好本职工作,必须通过学*提高自身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在报告中,陈风云老师用了她渊博的知识,亲切的语气,结合《小鸭子上台阶》的视频:鸭妈妈先上了台阶,先做给小鸭子看要怎样做,然后小鸭们努力跟着上台阶。阐述了教育中引导的重要作用,教育应是引导,而不是包办。学生在学*上遇到问题的时候,我们要做的是引导学生去发现去努力实现,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琢磨,当学生真的是没有想到的时候才做必要的提醒,这让我深受启发。

  二、只有坚定的信念,才能走向成功。在观摩课上,陈老师让学生通过仔细观看借图找规律填数的相关视频,使学生更深刻认识到:只要有深刻的思考,就会有新的发现。陈老师巧妙借助问题的解决过程,寻找其规律,得到其结论,揭示其道理,让学生既学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又得到有效的思想教育,这是值得我学*的地方。

  总之,通过本次培训,我又有新的收获,同时深刻地认识到学*的重要性,只有不断的学*,才有不断地提升,才能把本职工作做得更好。

  我有幸参加了这次小学数学教师的培训,经过学*,使我受益匪浅。我既有观念上的洗礼,也有理论上的提高,既有知识上的积淀,也有教学技艺的增长。我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等都得到了更新,而且我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法、教育教学策略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这次培训的内容相当丰富,讲了许多专家教授的现场讲座,能拥有此次学*机会,实在值得珍惜!给我们创设了共同交流学*的*台。

  一、加强学*,提高专业水*

  教师要想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就必须具备一桶水。但要想学生永远取之不尽,用之不尽,教师就得时时给予补足,专家的话就充分印证了这句话。他们用渊博的科学文化知识旁征博引给我们阐述深奥的理论知识,讲得通俗易懂,让我们深受启发。比如在讲解《超级大洞》,利用一张纸剪出更大的洞,刚开始所有学生剪的大洞都被纸张局限,而许卫东老师利用一个追问你能利用这张纸剪出一个能穿过一条牛的大洞吗?让学生产生质疑,再将方法告诉学生,并通过对比作品展示讨论谁的更大,让学生自己总结出为什么剪的更大?又怎么样才能剪的更大。让学生明白原来数学是那么的有趣,它隐藏在*时生活中一件不起眼的小事物中,只是我们没有用数学的眼光发掘出来。

  二、积极参加**活动和听专家的示范课

  培训时,专家们的讲述,环节严谨,重点突出,过渡自然,使我深受启发,争取在教学时精心设计*题,用行动激发学生的学*热情,让学生懂得数学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人人学有用的数学”。贴*学生的学*生活,学生更乐意接受。其中仲广群老师的五年级《解决问题策略》和吴正宪老师二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两节课风格不同,所面对的学生年龄不同,教师讲解的方法不同,但他们对课堂的组织,对学生的关注,都是相同的,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去动手,去发现,去总结,去创新,会说,敢说,会动,敢错,会问,敢问。

  三、教学行为需要转变

  对于每位教师都要面临的备课和上课任务,在这次培训中我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日常工作中面对庞大的班级学生数,面对堆积如山的要批改的作业,再加上那么些个后进生,教师已经忙得不可开交,谈何每天细心备课,认真钻研教材,日常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内心来说实在让人堪忧。专家吴正宪老师的讲解为我们在这些方面的思考提供了一些可借鉴的方法。空谈理论不切实际,屏弃理论也不合逻辑。我们应理论结合实际,在日常工作中根据自身工作量在学期初为自己制定好工作目标,如细致备多少节课,进行多少节课堂教学研究等。简而言之,就是有选择性地进行教学研究,保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中做到充分利用。可谓:量不在多,贵在精。我想这样一种教学行为的转变,才能真正意义上运用到我们的实际工作中,才能让学生获得更为有效的教学。

  培训已拉下帷幕,而我觉得只是一个开端,不过这次培训也使我补足了元气,添了灵气,焕发出无限生机。真正感到教育是充满智慧的事业,深刻意识到教师职业的责任与神圣。写在纸上的是思想的足迹,化作动力的是思想的延伸,愿“一片金色的回忆,一份永久的纪念”化为我重新跋涉的新起点。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