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标准心得体会6篇

首页 / 心得体会 / | 2022-09-28 00:00:00 心得体会

义务教育标准心得体会1

  通过这一次的学*,我最深的感受是:文件的学*一定要结合实际,不能生搬硬套,要变通的把它实践好;更不能走形式,要贯彻始终,而且还要注意常翻常看,常看常新!

  营造良好的学*环境和氛围,激发和保护学生的学*兴趣,培养学生的学*自信心,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方法,养成良好的学**惯,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主动探究,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因村施教,培养学生终身学*的能力,尊重学生人格,不讽刺,不挖苦,不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认真学*课程标准,熟练掌握学科教学的基本要求,加强教师教学基本功考核,提升教师普通话水*,增强学科教学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教师五年内不少于360学时的培训要求,定期开展质量分析,研究学生的学*兴趣,动机和个别化学*的需要,采用有针对性的措施,提高教学有效性,采取启发式、讨论式、合作式等多种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参与课堂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合理控制作业量,布置分层作业,创新作业方式,改变评价方式,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标准》中还说道:“规范教学工作管理。严格课堂教学管理,规范备课、上课、作业、考试要求。作业内容精选,难易要适度,情势要多样,数目要适当,小学一、二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其他年级天天书面家庭作业控制在一个小时之内;初中不得超过一个半小时;高中不得超过两个小时。”这一点的落实我想大家都知道在现实生活中存在很多很多的题目,需要从各级管理者到一线老师的共同努力。

  我们的教育要让学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怎么能知道学生是否幸福,看孩子们的眼神:没有被家长和老师娇宠的优等生的优越感;没有学*困难生的自卑;没有富贵家庭背景下的目空一切;没有顽劣的小霸王式的蛮横;没有破罐子破摔式的差生的抵触和仇视。没有受过委屈,没有被伤害过自尊,没有受过冷遇,从这种眼神里,你能感到阳光、美好、自由,更多的是希望。学生没有受过委屈,没有被伤害过自尊,没有受过冷遇,从这种眼神里,你才能感到阳光、美好、自由,更多的是希望。

  我必须转变旧的观念,加强学*,提高业务理论水*,才能与标准吻合,成为一名合格的现代化的'教师。

义务教育标准心得体会2

  最*,我认真拜读了《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试行)》,反复多遍,标准之精华在脑海中充盈、积淀。通过学*,我对义务教育的博大精魂有了浅浅的认识,同时也对未来学校的教育管理有了深深的思考。《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试行)》是从新课程改革到现在通过探索、积累经验、总结归纳出台的,是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提出的具体的要求。《标准》决策者高瞻远瞩,以宽广的教育胸怀和敏锐的教育目光对我国义务教育脉动进行了一次高端的顶层设计,字里行间充分体现了学校和教师的人性化管理,彰显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它将成为我们治理学校的基本依据,将为学校规范办学指明了方向。《标准》洋溢着浓浓的人文精神,闪烁着耀目的智慧华光。文中质朴的教育追求反映了新时代社会对教育的期望与渴盼。掩卷沉思,些许感触浮上心头。

  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仍然破解教育瓶颈的关键所在

  虽然目前大多数教育工作者都意识到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进步与成长是教育的定律,是学生终身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但是在急功*利的思想影响下,很多学校不同程度地存在一种短视行为,认为抓好文化课,提高学生的分数和成绩必须让学生抛却“私心杂念”,一心苦读圣贤书。其他诸如搞艺体活动,做身体锻炼,强艺术行为能力之举均为不务正业。在这种唯文化课论的思想引领下,我们的确能够培养出大量高分群体和所谓的优秀学子,但是追踪他们读高中、上大学、社会就业等后续历程,原先这些所谓校园的佼佼者反而在社会生存和发展中并非人们想象的那样闪亮,反倒显现出几分*庸。

  相反那些注重全面发展的学生,个人成长的道路愈加宽广、畅达和明亮。实践表明,文化课之外的综合素质的培养不仅没有影响到孩子的文化成绩,相反却更加促进他们学*文化课的效率,扩充他们学*知识的效度,让他们能够增强自信,培养更多获取知识的能力,创造更多成才的机会。我相信,拥有教育智慧眼光的人会逐步去教育功利化,把学生终身持续发展看成是教育中高于一切的法则。而这一观念的转变仍然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和艰难的取舍。

  二、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是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衡量教育成功得失的标准是什么?不是升学率的大幅度提高,不是大量尖子生的锻造与培养。教育真正的价值和成功之处在于促进学生健康而又快乐地成长。教育的本质就是帮助孩子更成功地寻求自己的幸福,如此质朴和简单。如何应验?直观体现在在孩子的眼睛里,学生的举手投足间。以我校为例,我们建校以来秉持心育的教育理念,通过采取别样的方式、创设特殊的情境时时处处对学生进行心灵的呵护与养育,通过育心润心、育心养德、育心启智、育心健体、育心怡情,让孩子们感受到人性的善美、生活的快乐和成长的幸福。

  爱心服务岗爱心服务到班级到学生个人,每个同学都受到贴心服务;启动导师制让每位学生都不寂寞失落,得到与同学共同发展进步的机会和力量;“专家门诊”让孩子们学*生活中的困惑与问题得到有效排除与解决;“班家家”让孩子们身在学校从生活到学*都有了实实在在的温暖的依靠;自助作业让孩子懂得了选择和承担责任,学得轻松和洒脱;操舞特色项目的推进让每位孩子都有在舞台演绎展示的机会;时尚社团活动给了孩子们更多提升境界、升华理想的机会。精心的教育设计让学生成长充满了色彩,人生道路布满阳光与鲜花。

  三、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幸福是校长的价值追求

  教师的专业实力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学校的实力。教师本来并非都是专业的、有实力的,教师的内心也并非想象中那样强大,他需要学校管理中强有力的人文精神去感染和支撑。作为校长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与幸福的道路上,首要必须找到通向教师心灵的路径。校长要深刻认知每一位教师的个性与专长,并为他们提供各尽所能的施展舞台;

  校长要敏于观察,懂得“倾听”每一位教师的呼声,有声的无声的、肢体的行举的;校长要有满怀的工作热情,耐心细致面对每一个工作中容易被人忽视却深具教育价值的细节;校长要有灵性和热度,温暖而又艺术地挖掘教师*凡故事背后的伟大;校长要个性化的思维视角,于别人无法视见的角度去发现、处理问题;教师要有宽广的胸怀,坦然而幸福地面对教师在工作中对自己的“发难”和指责;校长要有长兄父母般的大爱,用心去唤醒教师学*、反思与研究的意识,为教师的成长与幸福保驾护航。

  四、对照《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透视学校存在的问题

  1、“作业少一点,成绩好一点”依然未能变成学生期盼的现实

  我校仍然有一部分教师试图通过大量的题海战术换取学生成绩的优秀,此举不仅效果难现,同时也扼杀了孩子活泼健长得天性,降低了对学*的兴趣。

  2、教师的学*氛围不够浓厚,理论学校和实践反思成为制约教师专业成长的屏障。

  我校教师多为中青年,入校时均有一定的教学实践和经验,少数教师以此自居,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时不爱过多学校专业理论,教学实践也缺乏足够的反思,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在专业方面进一步发展和成长。

  3、我校教师专业职称结构比例严重不协调,加上未能及时核编,很多教师职称尚未得到兑现,教师工作积极性收到一定影响,也给学校管理带来难度。

  4、学校规模迅速扩大,教师补充跟不上学生的快速增加,师生比不合理,学生较多与教师数量少产生矛盾,教师工作量普遍较大,任务较重,也是学校管理的一个难点。

  5、学校运动场地过小,*和课间活动受到极大限制。这些不利于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义务教育标准心得体会3

  《新课程指导纲要》提出教学改革要着重从教师教的角度研究变革教的方式转为从学生学的角度研究变革学的方式。也就是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力,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的愿望和能力,让学生享受“快乐教学”。

  21世纪是个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教育要跟上时代的潮流就必须改革。课程改革正顺应了时代的召唤,他为*的教育带来了生机与活力。现在的新课标强调充分利用现实情景和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大量物体进行教学,鼓励学生从现实中发现图形、发现规律。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和主动参与,让他们在观察、操作、想象、交流等大量的活动中,积累经验,发展空间观念,建立科学学*新模式。达到让学生先想象后动手。现在也不限制每节课必须讲完某节内容。只要学生能通过自己的想象操作达到理解知识和应用知识的目的,未完成的可在课余时间继续。在教学上灵活机动,不必教死书,也不必死读书。对学生成绩及教学的评价也不必单一评价,不只限于笔试。

  评价的目的是全面考察学*状况,激励学生的学*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我认为对学生数学学*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的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的语文的学*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评价的形式和手段应多样化,要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我们要善于利用评价所提供的大量信息,适时调整和改善教学过程。同时,对学生中出现的独特的相法或结论给予激励性的评价。因此,本人通过对新课程的学*,就改变学生的学*方式作了如下几方面的探索。

  一、提高学*兴趣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新一轮课程改革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改变学生的学*状态,在教学中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学*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在*时的教学中,我注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特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和各种教学情境,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和练*。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权利,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二、自主合作探究

  变“权威教学”为“共同探讨”新课程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对我们教师的职能和作用提出了强烈的变革要求,即要求传统的居高临下的教师地位在课堂教学中将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教师站在学生中间,与学生*等对话与交流;过去由教师控制的教学活动的那种沉闷和严肃要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真诚和激情。因而,教师的职能不再仅仅是传递、训导、教育,而要更多地去激励、帮助、参谋;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以知识传递为纽带,而是以情感交流为纽带;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满仓库,而是要点燃火炬。学生学*的灵感不是在静如止水的深思中产生,而多是在积极发言中,相互辩论中突然闪现。

  三、创新型教学

  变“单一媒体”为“多种媒体”当今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使我们的教育由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块黑板的课堂教学走向“屏幕教学”,由讲授型教学向创新型教学发展。在教学中,适时恰当地选用现代教育技术来辅助教学,以逼真、生动的画面,动听悦耳的音响来创造教学的文体化情景,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清晰化,使学生的思维活跃,兴趣盎然地参与教学活动,使其重视实践操作,科学地记忆知识,并且有助于学生发挥学*的主动性,积极思考,使教师以教为主变成学生以学为主,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效果。

  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语文学*工具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让学生享受“快乐学*”。

义务教育标准心得体会4

  随着金猴的新年钟声的敲响,我们又将踏上一个新的征途。当我再次捧读《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2011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发生了重要的变化,由原来“双基”的提法变成了现在“四基”提法,《数学课程标准》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始终贯穿着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理念,与过去的课标的理念发生了质的变化,如何适应这一变化,不断提高教学水*呢,通过学*,结合多年教学工作经验,我深深体会到,学生是整个教学活动主体,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真正提高数学的教学水*。

  一、要广泛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数学学科又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应用的广泛性特点,学生在学*过程中总会感到有些枯燥,困难,特别是学生对于抽象性、逻辑性的东西的理解能力是非常有限的,要达到“四基”的要求也是十分困难的。

  所以具体的教学中要充分利用他们天真活泼、敢想敢干的创造性的心理特点,广泛激发他们学*数学、应用数学的兴趣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学*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主动地接受它,集中精力地学*它、应用它。作为数学教师,如果我们在课堂上能精心设计,巧妙安排,时刻注意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兴趣,那么教与学之间才能达到真正的合谐统一,才能不断地提高教学水*。

  二、要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机会

  新数学课程标准从学*者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情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机会,体现了学生是学*数学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数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这就要求我们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进行解释和应用,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才能有益于学生发现,理解,探索和应用数学。要做到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必需从熟悉的生活背景引入,数学的教学内容大多数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这样的引入,贴*学生的生活,沟通了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的确就在身边,现实生活的确离不开数学,从而消除了对数学的陌生感。

  三、要注重个性发展

  不同的学生对数学的认识程度、认识角度会有所不同,具有不同兴趣,爱好,个性的活生生的人,所以要体现差异性培养。

  一是要尊重学生差异,因材施教,个别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在教学活动中要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是特殊的个体,都是具有不同兴趣,爱好,个性的活生生的人,我们要承认这种差异。然后因材施教。

  二是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注重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有权选择他们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从而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活动,提高数学能力。

  在教学中,只要我们做到了激发学生的学*兴趣、结合学生的实际、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就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惯,从而达到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要求。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可侵犯!

义务教育标准心得体会5

  课程标准共分四部分:前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建议。最重要的变化是由原来的重视双基教育到落实学生的四基教育,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训练数学基本技能,还要学生领悟数学思想、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我认为,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主要是为编排教材内容提供依据,是通过一节课一节课的具体实施来实现的。实施建议则是指导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怎样指导学生学*的过程。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的数学活动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统一。学生获得知识,必须建立在自己的思考之上。在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数学内容设计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采取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等不同的形式,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使学生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思维得到发展、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收获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师做好学生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课下,教师不但要精心备教学内容,还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的学*能力、学生学*兴趣在哪里、学生原来的基础等等),然后决定课堂上采取什么样的学*方式才能使学生学起来轻松、主动。这样,才能体现教师的组织作用:第一、教师应当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数学实质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设计一个好的教学方案;第二,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因势利导、适时调控,努力营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形成有效的学*活动。

  教师的“引导”作用主要体现在:通过恰当的问题,或者准确、清晰、富有启发性的讲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求知求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通过恰当的归纳和示范,时学生理解知识、掌握技能、积累经验、感悟思想;能关注学生的差异,用不同层次的问题或教学手段,引导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学*活动,提高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对于这段话我是这样理解的:教师在提问题时,要把握问题的难易度,太简单的容易使学生浮躁,太难的问题使学生丧失了思考的信心,要设计的问题既能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又难易适度,就需要教师精雕细琢。在课堂上需要演示的地方,教师就要尽量通过实物、课件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呈现出来,以帮助学生的理解。需要教师归纳强调的地方,教师要准确、清晰富有启发性的表述出来,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条理化、系统化、整体化。课堂上,要关注每一位学生,通过多种教学手段,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数学课堂上都有所发展,有所收获。

  课堂上,教师要以和学生*等的身份,为学生积极创设情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和学生一起感受成功和挫折、分享发现和成果,充分发挥教师的合作作用。

义务教育标准心得体会6

  8月24、25日两天时间,在第二中学多媒体教室,我认真学*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通过本次学*,使我进一步认识到数学课程改革从理念、内容到实施,都有较大变化。

  新课标已走进中学数学教学,作为中学数学教师,如何正确理解新课标理念,树立正确中学数学教学观,开展中学数学教学的同时,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成为目前首要思考与解决的问题。针对现实数学教学的实际状况与新课标理念的冲突,明确作为数学教师应该建立起的新的教学理念,展开具体教学实践策略的分析,特别强调了对数学课堂教学应树立正确的评价理念与采取的态度方法。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首先要求教师与学生建立*等的师生关系,以新角色实践教学。所谓“亲其师言其道”,这要求教师破除师道尊严的旧俗,与学生建立人格上的*等关系,走下高高讲台,走进学生身边,与学生进行*等对话与交流;要求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和探索,鼓励他们主动自由地思考、发问、选择,甚至行动,努力当学生的顾问,当他们交换意见时的积极参与者;要求教师与学生建立情感上的朋友关系,使学生感到教师是他们的亲密朋友。

  其次,要求教师与学生建立互动型的师生关系。在课堂教学中建立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实际上是师生双方以自己的固定经验(自我概念)来了解对方的一种相互交流与沟通的方式。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的目标重心在于改变学生、促进学*、形成态度、培养性格和促进技能发展,完成社会化的任务。学生的目标在于通过规定的学*与发展过程尽可能地改变自己,接受社会化。只有缩小这种目标上的差异,才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与实现。这首先要求教师转变三种角色。

  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成为学生学*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由传统的教学支配者、控制者成为学生学*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由传统的静态知识占有者成为动态的研究者。新课改改变了以往的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居高临下地问,学生规规矩矩地听,小心翼翼地学。当学生*等、互尊的情感得到满足时,才会轻松、愉快地投入学*,才会主动探究。

  因此,现代课堂教学应确立师生*等的教学观念,构建*等对话的教学*台,使教学在师生*等的过程中进行,将师生关系理解为愉快的合作,而不是意志间的冲突,对权威、尊严的威胁,让学生在率真、坦诚、互尊的环境里一起学*。使学生处于一种心理放松、精力集中状态,思维活跃,敢想敢问,敢说敢做的氛围中学*。因为教师不是万能之人,作为教师应该放下架子向学生学*;使学生明白,不管是谁都要学*,不管是谁,只要会就能成为别人的老师。

  一旦课堂上师生角色得以转换和新型师生关系得以建立,我们就能清楚地感受到课堂教学正在师生互动中进行和完成。师生间要建立良好的*等互动型关系,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从学生知识状况和生活实际出发,更多地考虑如何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学*来学会有关知识和技能;在课堂上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经验与认知水*,让学生大胆提问、主动探究,发动学生积极地投入对问题的探讨与解决之中;应灵活变换角色,用“童眼”来看问题,怀“童心”来想问题,以“童趣”来解问题,共同参与学生的学*活动,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学*伙伴。

  以上就是我此次学*的一点心得体会,可能某些方面的认识还很肤浅,但我相信,用我对一颗对教育的执着追求的奉献之心,在以后的工作中会不断的提升自己,完善自己,时刻看到自己、认识自己、丰富自己。


义务教育标准心得体会6篇扩展阅读


义务教育标准心得体会6篇(扩展1)

——义务教育标准心得体会 (菁华5篇)

义务教育标准心得体会1

  通过这一次的学*,我最深的感受是:文件的学*一定要结合实际,不能生搬硬套,要变通的把它实践好;更不能走形式,要贯彻始终,而且还要注意常翻常看,常看常新!

  营造良好的学*环境和氛围,激发和保护学生的学*兴趣,培养学生的学*自信心,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方法,养成良好的学**惯,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主动探究,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因村施教,培养学生终身学*的能力,尊重学生人格,不讽刺,不挖苦,不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认真学*课程标准,熟练掌握学科教学的基本要求,加强教师教学基本功考核,提升教师普通话水*,增强学科教学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教师五年内不少于360学时的培训要求,定期开展质量分析,研究学生的学*兴趣,动机和个别化学*的需要,采用有针对性的措施,提高教学有效性,采取启发式、讨论式、合作式等多种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参与课堂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合理控制作业量,布置分层作业,创新作业方式,改变评价方式,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标准》中还说道:“规范教学工作管理。严格课堂教学管理,规范备课、上课、作业、考试要求。作业内容精选,难易要适度,情势要多样,数目要适当,小学一、二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其他年级天天书面家庭作业控制在一个小时之内;初中不得超过一个半小时;高中不得超过两个小时。”这一点的落实我想大家都知道在现实生活中存在很多很多的题目,需要从各级管理者到一线老师的共同努力。

  我们的教育要让学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怎么能知道学生是否幸福,看孩子们的眼神:没有被家长和老师娇宠的优等生的优越感;没有学*困难生的自卑;没有富贵家庭背景下的目空一切;没有顽劣的小霸王式的蛮横;没有破罐子破摔式的差生的抵触和仇视。没有受过委屈,没有被伤害过自尊,没有受过冷遇,从这种眼神里,你能感到阳光、美好、自由,更多的是希望。学生没有受过委屈,没有被伤害过自尊,没有受过冷遇,从这种眼神里,你才能感到阳光、美好、自由,更多的是希望。

  我必须转变旧的观念,加强学*,提高业务理论水*,才能与标准吻合,成为一名合格的现代化的'教师。

义务教育标准心得体会2

  最*,我认真拜读了《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试行)》,反复多遍,标准之精华在脑海中充盈、积淀。通过学*,我对义务教育的博大精魂有了浅浅的认识,同时也对未来学校的教育管理有了深深的思考。《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试行)》是从新课程改革到现在通过探索、积累经验、总结归纳出台的,是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提出的具体的要求。《标准》决策者高瞻远瞩,以宽广的教育胸怀和敏锐的教育目光对我国义务教育脉动进行了一次高端的顶层设计,字里行间充分体现了学校和教师的人性化管理,彰显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它将成为我们治理学校的基本依据,将为学校规范办学指明了方向。《标准》洋溢着浓浓的人文精神,闪烁着耀目的智慧华光。文中质朴的教育追求反映了新时代社会对教育的期望与渴盼。掩卷沉思,些许感触浮上心头。

  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仍然破解教育瓶颈的关键所在

  虽然目前大多数教育工作者都意识到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进步与成长是教育的定律,是学生终身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但是在急功*利的思想影响下,很多学校不同程度地存在一种短视行为,认为抓好文化课,提高学生的分数和成绩必须让学生抛却“私心杂念”,一心苦读圣贤书。其他诸如搞艺体活动,做身体锻炼,强艺术行为能力之举均为不务正业。在这种唯文化课论的思想引领下,我们的确能够培养出大量高分群体和所谓的优秀学子,但是追踪他们读高中、上大学、社会就业等后续历程,原先这些所谓校园的佼佼者反而在社会生存和发展中并非人们想象的那样闪亮,反倒显现出几分*庸。

  相反那些注重全面发展的学生,个人成长的道路愈加宽广、畅达和明亮。实践表明,文化课之外的综合素质的培养不仅没有影响到孩子的文化成绩,相反却更加促进他们学*文化课的效率,扩充他们学*知识的效度,让他们能够增强自信,培养更多获取知识的能力,创造更多成才的机会。我相信,拥有教育智慧眼光的人会逐步去教育功利化,把学生终身持续发展看成是教育中高于一切的法则。而这一观念的转变仍然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和艰难的取舍。

  二、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是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衡量教育成功得失的标准是什么?不是升学率的大幅度提高,不是大量尖子生的锻造与培养。教育真正的价值和成功之处在于促进学生健康而又快乐地成长。教育的本质就是帮助孩子更成功地寻求自己的幸福,如此质朴和简单。如何应验?直观体现在在孩子的眼睛里,学生的举手投足间。以我校为例,我们建校以来秉持心育的教育理念,通过采取别样的方式、创设特殊的情境时时处处对学生进行心灵的呵护与养育,通过育心润心、育心养德、育心启智、育心健体、育心怡情,让孩子们感受到人性的善美、生活的快乐和成长的幸福。

  爱心服务岗爱心服务到班级到学生个人,每个同学都受到贴心服务;启动导师制让每位学生都不寂寞失落,得到与同学共同发展进步的机会和力量;“专家门诊”让孩子们学*生活中的困惑与问题得到有效排除与解决;“班家家”让孩子们身在学校从生活到学*都有了实实在在的温暖的依靠;自助作业让孩子懂得了选择和承担责任,学得轻松和洒脱;操舞特色项目的推进让每位孩子都有在舞台演绎展示的机会;时尚社团活动给了孩子们更多提升境界、升华理想的机会。精心的教育设计让学生成长充满了色彩,人生道路布满阳光与鲜花。

  三、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幸福是校长的价值追求

  教师的专业实力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学校的实力。教师本来并非都是专业的、有实力的,教师的内心也并非想象中那样强大,他需要学校管理中强有力的人文精神去感染和支撑。作为校长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与幸福的道路上,首要必须找到通向教师心灵的路径。校长要深刻认知每一位教师的个性与专长,并为他们提供各尽所能的施展舞台;

  校长要敏于观察,懂得“倾听”每一位教师的呼声,有声的无声的、肢体的行举的;校长要有满怀的工作热情,耐心细致面对每一个工作中容易被人忽视却深具教育价值的细节;校长要有灵性和热度,温暖而又艺术地挖掘教师*凡故事背后的伟大;校长要个性化的思维视角,于别人无法视见的角度去发现、处理问题;教师要有宽广的胸怀,坦然而幸福地面对教师在工作中对自己的“发难”和指责;校长要有长兄父母般的大爱,用心去唤醒教师学*、反思与研究的意识,为教师的成长与幸福保驾护航。

  四、对照《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透视学校存在的问题

  1、“作业少一点,成绩好一点”依然未能变成学生期盼的现实

  我校仍然有一部分教师试图通过大量的题海战术换取学生成绩的优秀,此举不仅效果难现,同时也扼杀了孩子活泼健长得天性,降低了对学*的兴趣。

  2、教师的学*氛围不够浓厚,理论学校和实践反思成为制约教师专业成长的屏障。

  我校教师多为中青年,入校时均有一定的教学实践和经验,少数教师以此自居,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时不爱过多学校专业理论,教学实践也缺乏足够的反思,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在专业方面进一步发展和成长。

  3、我校教师专业职称结构比例严重不协调,加上未能及时核编,很多教师职称尚未得到兑现,教师工作积极性收到一定影响,也给学校管理带来难度。

  4、学校规模迅速扩大,教师补充跟不上学生的快速增加,师生比不合理,学生较多与教师数量少产生矛盾,教师工作量普遍较大,任务较重,也是学校管理的一个难点。

  5、学校运动场地过小,*和课间活动受到极大限制。这些不利于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义务教育标准心得体会3

  20xx年9月11日我校全体数学教师参加了湛江市教育局教研室张金丽老师主讲的霞山区小学数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解读培训。张金丽老师首先向我们解读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xx年版)的主要变化,让我们从中认识到教育理念已从原来的“知识为本”转变成“育人为本”,课程目标从“双基”变为“四基”,内容方法从“结果性”转变成“结果性加过程性”,评价目标和方法从“单一”转变为“多元”。然后她又分别对小学数学中“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学*领域做出详细的分析和解读。

  这次培训虽然只是半天短暂的时间,但收获不少。通过这次培训,我们对新修订的课程标准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从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到实施建议等定位上更加准确,为我们以后的教学教育工作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我们以这次培训为契机,在校内的数学教研活动中展开全面的学*与研讨,我们一致认为:时代变了,学生也变了,教材与教学目标现在也随之改变,更重要的是我们的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我们要继续加强课改学*,不断的探讨,在新课标的学*与实践之中,大胆创新,不断涌现出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

  1、要教书,先育人。

  听了张金丽老师解讲《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后,我们深有感触,我们深刻了解了义务教育数学课标上突出了“德育为先,能力为重”的理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持“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数学教育当中。其实有高智商、高水*的人,如果没有道德做基础,那么智力水*越高,对人类社会的危害也就越大。因此,我们要教书,先育人。我们要坚持以德育为首,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德育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加强对学生的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真正体现出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

  2、“学”是为了能更好地“教”。

  随着时代的发展,知识在不断地更新,获取知识的渠道也很广泛,这使得当前的学生在很多方面有可能已经拥有超过教师的知识。具有先进教育观念、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教师才能培养出知识丰富、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因此教师必须要更新教育观念,明确“学”是为了能更好地“教”,我们要争取每一次培训学*的机会,珍惜每一次学*的成果,要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方式不断学*,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科学知识;同时教师要加强自身职业修养,不断提高自身的意识和个人师德素养;探索更好的教学方法,注重现代教学技术的运用,注重小学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善于在教学中进行改革和创新,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只有全面发展、全面提高才能更好地服务新时代的学生,才能为培养出更新、更好的人才。

  3、“教”向“导”转变。

  通过张金丽老师对新课标解读,我们意识到:必须彻底转变以“教”为中心的旧观念,树立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思想。新课程的改革要求教师的教学重点不再是知识本身,教师在课堂中通过不断的引导,使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地参与课堂活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感知、理解、评价、应用所学的新知识,让学生在学*的过程中体验成功、感受快乐。同时,我们要明确“过程与结果同等重要”。在课堂教学中,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参与到知识来源的整个过程,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研讨,实验操作等方法得出结果或结论,掌握学*方法,培养自学的能力与*惯。

  *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随着时代的进步,新课程标准也给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继续加强学*,不断的探讨,不断积累经验,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更好地为我们的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义务教育标准心得体会4

  课程标准共分四部分:前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建议。最重要的变化是由原来的重视双基教育到落实学生的四基教育,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训练数学基本技能,还要学生领悟数学思想、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我认为,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主要是为编排教材内容提供依据,是通过一节课一节课的具体实施来实现的。实施建议则是指导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怎样指导学生学*的过程。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的数学活动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统一。学生获得知识,必须建立在自己的思考之上。在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数学内容设计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采取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等不同的形式,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使学生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思维得到发展、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收获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师做好学生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课下,教师不但要精心备教学内容,还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的学*能力、学生学*兴趣在哪里、学生原来的基础等等),然后决定课堂上采取什么样的学*方式才能使学生学起来轻松、主动。这样,才能体现教师的组织作用:第一、教师应当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数学实质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设计一个好的教学方案;第二,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因势利导、适时调控,努力营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形成有效的学*活动。

  教师的“引导”作用主要体现在:通过恰当的问题,或者准确、清晰、富有启发性的讲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求知求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通过恰当的归纳和示范,时学生理解知识、掌握技能、积累经验、感悟思想;能关注学生的差异,用不同层次的问题或教学手段,引导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学*活动,提高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对于这段话我是这样理解的:教师在提问题时,要把握问题的难易度,太简单的容易使学生浮躁,太难的问题使学生丧失了思考的信心,要设计的问题既能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又难易适度,就需要教师精雕细琢。在课堂上需要演示的地方,教师就要尽量通过实物、课件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呈现出来,以帮助学生的理解。需要教师归纳强调的地方,教师要准确、清晰富有启发性的表述出来,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条理化、系统化、整体化。课堂上,要关注每一位学生,通过多种教学手段,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数学课堂上都有所发展,有所收获。

  课堂上,教师要以和学生*等的身份,为学生积极创设情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和学生一起感受成功和挫折、分享发现和成果,充分发挥教师的合作作用。

义务教育标准心得体会5

  本学期,我又进一步认真学*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通过本次学*, 我更充分认识到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教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和创造性学*。我们教师必须更新原有的教学观念,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不断钻研教材,学*新理念,新方法,全面了解自己的学生,切实地完成好教学任务,把自己的教育教学水*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本人通过对新课程的学*,对如何让学生学好数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下面谈一下自己的感受:

  一、数学观的改变。

  《新课程标准(修订稿)》,将数学观更改为: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新课标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生动、具有现实的情境中去学*数学。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们首先要改变自己的数学观念,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二、关于数学课程。

  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1、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

  良好的数学教育,就是不仅懂得了知识,还懂得了基本思想,在学*过程中得到磨练。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具有公共基础的地位,要着眼于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

  课程设计要满足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的需要,使学生掌握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要得到发展;要符合数学科学本身的特点、体现数学科学的精神实质;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要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让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得到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要处理好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与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之间的关系;要处理好强调学生主体作用与突出教师组织和引导作用之间的关系;要处理好“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之间的关系。并把“四基”与数学素养的培养进行整合,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训练数学基本技能,领悟数学基本思想,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2、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现代学生观认为,在每一个学生身上都蕴藏着巨大的教育潜能,我们的教育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内在素质,即自然天性,小心加以呵护、开发。要面对每一个有差异的个体,适应每一个学生不同发展的需要,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不同的发展机会与可能。数学课程必须立足于关注学生的一般发展,它应当是“为了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的课程,而不能成为专门用来淘汰的“筛子”。要改变陈旧的学*方式,学生学*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过程。教师要牢记两条,一是除了知识传授之外,还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思考;二是既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也能让学生掌握有效的学*方法。

  课标解读工作自上而下如火如荼的进行着,我们在旬阳中学阶梯教室参加了2011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解读会,感触颇多;特别是师训中心老师对于数学素养的解读,及其风趣的举例,更让我印象深刻。在这个活动中,我的体会颇多。

  1、《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以全新的观点将小学数学内容归纳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学*领域,特别突出地强调了6个学*内容的核心概念: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和推理能力。

  2、通过新课标解读,教学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过程,应当是学生和教师互相作用的过程。学生将不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自主知识的*得者。面对知识更新周期日益缩短的时代,我意识到:必须彻底改变过去那种把老师知识的储藏和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比为“一桶水”与“一杯水”的陈旧观念,而要努力使自己的大脑知识储量成为一条生生不息的河流,筛滤旧有,活化新知,积淀学养。有句话说的好:“一个教师,不在于他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书。”用心教、创新教与重复教的效果有天壤之别。


义务教育标准心得体会6篇(扩展2)

——义务教育标准心得体会 (菁华5篇)

义务教育标准心得体会1

  通过这一次的学*,我最深的感受是:文件的学*一定要结合实际,不能生搬硬套,要变通的把它实践好;更不能走形式,要贯彻始终,而且还要注意常翻常看,常看常新!

  营造良好的学*环境和氛围,激发和保护学生的学*兴趣,培养学生的学*自信心,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方法,养成良好的学**惯,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主动探究,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因村施教,培养学生终身学*的能力,尊重学生人格,不讽刺,不挖苦,不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认真学*课程标准,熟练掌握学科教学的基本要求,加强教师教学基本功考核,提升教师普通话水*,增强学科教学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教师五年内不少于360学时的培训要求,定期开展质量分析,研究学生的学*兴趣,动机和个别化学*的需要,采用有针对性的措施,提高教学有效性,采取启发式、讨论式、合作式等多种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参与课堂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合理控制作业量,布置分层作业,创新作业方式,改变评价方式,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标准》中还说道:“规范教学工作管理。严格课堂教学管理,规范备课、上课、作业、考试要求。作业内容精选,难易要适度,情势要多样,数目要适当,小学一、二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其他年级天天书面家庭作业控制在一个小时之内;初中不得超过一个半小时;高中不得超过两个小时。”这一点的落实我想大家都知道在现实生活中存在很多很多的题目,需要从各级管理者到一线老师的共同努力。

  我们的教育要让学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怎么能知道学生是否幸福,看孩子们的眼神:没有被家长和老师娇宠的优等生的优越感;没有学*困难生的自卑;没有富贵家庭背景下的目空一切;没有顽劣的小霸王式的蛮横;没有破罐子破摔式的差生的抵触和仇视。没有受过委屈,没有被伤害过自尊,没有受过冷遇,从这种眼神里,你能感到阳光、美好、自由,更多的是希望。学生没有受过委屈,没有被伤害过自尊,没有受过冷遇,从这种眼神里,你才能感到阳光、美好、自由,更多的是希望。

  我必须转变旧的观念,加强学*,提高业务理论水*,才能与标准吻合,成为一名合格的现代化的'教师。

义务教育标准心得体会2

  最*,我认真拜读了《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试行)》,反复多遍,标准之精华在脑海中充盈、积淀。通过学*,我对义务教育的博大精魂有了浅浅的认识,同时也对未来学校的教育管理有了深深的思考。《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试行)》是从新课程改革到现在通过探索、积累经验、总结归纳出台的,是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提出的具体的要求。《标准》决策者高瞻远瞩,以宽广的教育胸怀和敏锐的教育目光对我国义务教育脉动进行了一次高端的顶层设计,字里行间充分体现了学校和教师的人性化管理,彰显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它将成为我们治理学校的基本依据,将为学校规范办学指明了方向。《标准》洋溢着浓浓的人文精神,闪烁着耀目的智慧华光。文中质朴的教育追求反映了新时代社会对教育的期望与渴盼。掩卷沉思,些许感触浮上心头。

  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仍然破解教育瓶颈的关键所在

  虽然目前大多数教育工作者都意识到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进步与成长是教育的定律,是学生终身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但是在急功*利的思想影响下,很多学校不同程度地存在一种短视行为,认为抓好文化课,提高学生的分数和成绩必须让学生抛却“私心杂念”,一心苦读圣贤书。其他诸如搞艺体活动,做身体锻炼,强艺术行为能力之举均为不务正业。在这种唯文化课论的思想引领下,我们的确能够培养出大量高分群体和所谓的优秀学子,但是追踪他们读高中、上大学、社会就业等后续历程,原先这些所谓校园的佼佼者反而在社会生存和发展中并非人们想象的那样闪亮,反倒显现出几分*庸。

  相反那些注重全面发展的学生,个人成长的道路愈加宽广、畅达和明亮。实践表明,文化课之外的综合素质的培养不仅没有影响到孩子的文化成绩,相反却更加促进他们学*文化课的效率,扩充他们学*知识的效度,让他们能够增强自信,培养更多获取知识的能力,创造更多成才的机会。我相信,拥有教育智慧眼光的人会逐步去教育功利化,把学生终身持续发展看成是教育中高于一切的法则。而这一观念的转变仍然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和艰难的取舍。

  二、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是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衡量教育成功得失的标准是什么?不是升学率的大幅度提高,不是大量尖子生的锻造与培养。教育真正的价值和成功之处在于促进学生健康而又快乐地成长。教育的本质就是帮助孩子更成功地寻求自己的幸福,如此质朴和简单。如何应验?直观体现在在孩子的眼睛里,学生的举手投足间。以我校为例,我们建校以来秉持心育的教育理念,通过采取别样的方式、创设特殊的情境时时处处对学生进行心灵的呵护与养育,通过育心润心、育心养德、育心启智、育心健体、育心怡情,让孩子们感受到人性的善美、生活的快乐和成长的幸福。

  爱心服务岗爱心服务到班级到学生个人,每个同学都受到贴心服务;启动导师制让每位学生都不寂寞失落,得到与同学共同发展进步的机会和力量;“专家门诊”让孩子们学*生活中的困惑与问题得到有效排除与解决;“班家家”让孩子们身在学校从生活到学*都有了实实在在的温暖的依靠;自助作业让孩子懂得了选择和承担责任,学得轻松和洒脱;操舞特色项目的推进让每位孩子都有在舞台演绎展示的机会;时尚社团活动给了孩子们更多提升境界、升华理想的机会。精心的教育设计让学生成长充满了色彩,人生道路布满阳光与鲜花。

  三、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幸福是校长的价值追求

  教师的专业实力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学校的实力。教师本来并非都是专业的、有实力的,教师的内心也并非想象中那样强大,他需要学校管理中强有力的人文精神去感染和支撑。作为校长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与幸福的道路上,首要必须找到通向教师心灵的路径。校长要深刻认知每一位教师的个性与专长,并为他们提供各尽所能的施展舞台;

  校长要敏于观察,懂得“倾听”每一位教师的呼声,有声的无声的、肢体的行举的;校长要有满怀的工作热情,耐心细致面对每一个工作中容易被人忽视却深具教育价值的细节;校长要有灵性和热度,温暖而又艺术地挖掘教师*凡故事背后的伟大;校长要个性化的思维视角,于别人无法视见的角度去发现、处理问题;教师要有宽广的胸怀,坦然而幸福地面对教师在工作中对自己的“发难”和指责;校长要有长兄父母般的大爱,用心去唤醒教师学*、反思与研究的意识,为教师的成长与幸福保驾护航。

  四、对照《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透视学校存在的问题

  1、“作业少一点,成绩好一点”依然未能变成学生期盼的现实

  我校仍然有一部分教师试图通过大量的题海战术换取学生成绩的优秀,此举不仅效果难现,同时也扼杀了孩子活泼健长得天性,降低了对学*的兴趣。

  2、教师的学*氛围不够浓厚,理论学校和实践反思成为制约教师专业成长的屏障。

  我校教师多为中青年,入校时均有一定的教学实践和经验,少数教师以此自居,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时不爱过多学校专业理论,教学实践也缺乏足够的反思,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在专业方面进一步发展和成长。

  3、我校教师专业职称结构比例严重不协调,加上未能及时核编,很多教师职称尚未得到兑现,教师工作积极性收到一定影响,也给学校管理带来难度。

  4、学校规模迅速扩大,教师补充跟不上学生的快速增加,师生比不合理,学生较多与教师数量少产生矛盾,教师工作量普遍较大,任务较重,也是学校管理的一个难点。

  5、学校运动场地过小,*和课间活动受到极大限制。这些不利于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义务教育标准心得体会3

  20xx年9月11日我校全体数学教师参加了湛江市教育局教研室张金丽老师主讲的霞山区小学数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解读培训。张金丽老师首先向我们解读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xx年版)的主要变化,让我们从中认识到教育理念已从原来的“知识为本”转变成“育人为本”,课程目标从“双基”变为“四基”,内容方法从“结果性”转变成“结果性加过程性”,评价目标和方法从“单一”转变为“多元”。然后她又分别对小学数学中“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学*领域做出详细的分析和解读。

  这次培训虽然只是半天短暂的时间,但收获不少。通过这次培训,我们对新修订的课程标准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从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到实施建议等定位上更加准确,为我们以后的教学教育工作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我们以这次培训为契机,在校内的数学教研活动中展开全面的学*与研讨,我们一致认为:时代变了,学生也变了,教材与教学目标现在也随之改变,更重要的是我们的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我们要继续加强课改学*,不断的探讨,在新课标的学*与实践之中,大胆创新,不断涌现出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

  1、要教书,先育人。

  听了张金丽老师解讲《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后,我们深有感触,我们深刻了解了义务教育数学课标上突出了“德育为先,能力为重”的理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持“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数学教育当中。其实有高智商、高水*的人,如果没有道德做基础,那么智力水*越高,对人类社会的危害也就越大。因此,我们要教书,先育人。我们要坚持以德育为首,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德育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加强对学生的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真正体现出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

  2、“学”是为了能更好地“教”。

  随着时代的发展,知识在不断地更新,获取知识的渠道也很广泛,这使得当前的学生在很多方面有可能已经拥有超过教师的知识。具有先进教育观念、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教师才能培养出知识丰富、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因此教师必须要更新教育观念,明确“学”是为了能更好地“教”,我们要争取每一次培训学*的机会,珍惜每一次学*的成果,要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方式不断学*,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科学知识;同时教师要加强自身职业修养,不断提高自身的意识和个人师德素养;探索更好的教学方法,注重现代教学技术的运用,注重小学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善于在教学中进行改革和创新,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只有全面发展、全面提高才能更好地服务新时代的学生,才能为培养出更新、更好的人才。

  3、“教”向“导”转变。

  通过张金丽老师对新课标解读,我们意识到:必须彻底转变以“教”为中心的旧观念,树立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思想。新课程的改革要求教师的教学重点不再是知识本身,教师在课堂中通过不断的引导,使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地参与课堂活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感知、理解、评价、应用所学的新知识,让学生在学*的过程中体验成功、感受快乐。同时,我们要明确“过程与结果同等重要”。在课堂教学中,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参与到知识来源的整个过程,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研讨,实验操作等方法得出结果或结论,掌握学*方法,培养自学的能力与*惯。

  *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随着时代的进步,新课程标准也给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继续加强学*,不断的探讨,不断积累经验,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更好地为我们的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义务教育标准心得体会4

  课程标准共分四部分:前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建议。最重要的变化是由原来的重视双基教育到落实学生的四基教育,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训练数学基本技能,还要学生领悟数学思想、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我认为,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主要是为编排教材内容提供依据,是通过一节课一节课的具体实施来实现的。实施建议则是指导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怎样指导学生学*的过程。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的数学活动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统一。学生获得知识,必须建立在自己的思考之上。在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数学内容设计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采取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等不同的形式,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使学生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思维得到发展、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收获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师做好学生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课下,教师不但要精心备教学内容,还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的学*能力、学生学*兴趣在哪里、学生原来的基础等等),然后决定课堂上采取什么样的学*方式才能使学生学起来轻松、主动。这样,才能体现教师的组织作用:第一、教师应当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数学实质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设计一个好的教学方案;第二,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因势利导、适时调控,努力营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形成有效的学*活动。

  教师的“引导”作用主要体现在:通过恰当的问题,或者准确、清晰、富有启发性的讲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求知求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通过恰当的归纳和示范,时学生理解知识、掌握技能、积累经验、感悟思想;能关注学生的差异,用不同层次的问题或教学手段,引导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学*活动,提高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对于这段话我是这样理解的:教师在提问题时,要把握问题的难易度,太简单的容易使学生浮躁,太难的问题使学生丧失了思考的信心,要设计的问题既能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又难易适度,就需要教师精雕细琢。在课堂上需要演示的地方,教师就要尽量通过实物、课件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呈现出来,以帮助学生的理解。需要教师归纳强调的地方,教师要准确、清晰富有启发性的表述出来,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条理化、系统化、整体化。课堂上,要关注每一位学生,通过多种教学手段,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数学课堂上都有所发展,有所收获。

  课堂上,教师要以和学生*等的身份,为学生积极创设情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和学生一起感受成功和挫折、分享发现和成果,充分发挥教师的合作作用。

义务教育标准心得体会5

  本学期,我又进一步认真学*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通过本次学*, 我更充分认识到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教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和创造性学*。我们教师必须更新原有的教学观念,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不断钻研教材,学*新理念,新方法,全面了解自己的学生,切实地完成好教学任务,把自己的教育教学水*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本人通过对新课程的学*,对如何让学生学好数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下面谈一下自己的感受:

  一、数学观的改变。

  《新课程标准(修订稿)》,将数学观更改为: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新课标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生动、具有现实的情境中去学*数学。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们首先要改变自己的数学观念,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二、关于数学课程。

  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1、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

  良好的数学教育,就是不仅懂得了知识,还懂得了基本思想,在学*过程中得到磨练。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具有公共基础的地位,要着眼于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

  课程设计要满足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的需要,使学生掌握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要得到发展;要符合数学科学本身的特点、体现数学科学的精神实质;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要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让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得到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要处理好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与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之间的关系;要处理好强调学生主体作用与突出教师组织和引导作用之间的关系;要处理好“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之间的关系。并把“四基”与数学素养的培养进行整合,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训练数学基本技能,领悟数学基本思想,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2、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现代学生观认为,在每一个学生身上都蕴藏着巨大的教育潜能,我们的教育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内在素质,即自然天性,小心加以呵护、开发。要面对每一个有差异的个体,适应每一个学生不同发展的需要,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不同的发展机会与可能。数学课程必须立足于关注学生的一般发展,它应当是“为了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的课程,而不能成为专门用来淘汰的“筛子”。要改变陈旧的学*方式,学生学*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过程。教师要牢记两条,一是除了知识传授之外,还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思考;二是既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也能让学生掌握有效的学*方法。

  课标解读工作自上而下如火如荼的进行着,我们在旬阳中学阶梯教室参加了2011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解读会,感触颇多;特别是师训中心老师对于数学素养的解读,及其风趣的举例,更让我印象深刻。在这个活动中,我的体会颇多。

  1、《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以全新的观点将小学数学内容归纳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学*领域,特别突出地强调了6个学*内容的核心概念: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和推理能力。

  2、通过新课标解读,教学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过程,应当是学生和教师互相作用的过程。学生将不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自主知识的*得者。面对知识更新周期日益缩短的时代,我意识到:必须彻底改变过去那种把老师知识的储藏和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比为“一桶水”与“一杯水”的陈旧观念,而要努力使自己的大脑知识储量成为一条生生不息的河流,筛滤旧有,活化新知,积淀学养。有句话说的好:“一个教师,不在于他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书。”用心教、创新教与重复教的效果有天壤之别。


义务教育标准心得体会6篇(扩展3)

——义务教育学*心得体会6篇

  《义务教育法》规定让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是学校、家长和社会的义务。谁违反这个义务,谁就要受到法律的规范。家长不送学生上学,家长要承担责任;学校不接受适龄儿童、少年上学,学校要承担责任;学校不提供相应的条件,也要受到法律的规范。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新法的强制性以及法律责任。同时也认识到作为一名教育一线的教师所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明确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该履行的义务和遵守的行为规范。尤其对其中第二十九条“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得歧视学生,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和变相体罚”感触颇深。教育的核心就在于让儿童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自尊和受人尊重是人生存的一种基本需要。”在教育工作中,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哪怕是一个不十分出色的孩子,只要老师关心他,重视他,为他提供各种机会,他也会成为一个优秀的孩子。为此苏霍姆林斯基曾告诫说:“在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里,不应该挫伤他心灵最敏感的一个角落——人的自尊心。”

  教师应树立真心诚意对待学生,诚心诚意把学生当主人的观念,使他们在信任与被重视的良好的教育氛围中健康成长。而第四章第二十九条“教师在教育学生中应当*等对待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充分发展。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得歧视学生,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不得侵犯学生合法权益。”作为老师,应本着一切为了孩子的宗旨,用真诚和全身心的爱走进学生的心灵,在教育学生时,应讲究方式,注重艺术,三思而后行。面对那后进的、犯错误的学生,老师应该怎么办呢?首先是要放*心态,用发现的目光来看待学生。即使在最难教育的学生面前,也要信心百倍,透过学生气人的一面,看到他可爱的一面,看到他的'热情上进。作为教师,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允许学生在学*上产生错误。

  苏霍姆林斯基说:“老师无意间的一句话,可能造就一个天才,也可能毁灭一个天才。”因此教师一定要用仁爱之心和宽容之心对待每一个学生,尤其是不要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人格。我们在追求一种教育理想,一种发展的理想,这种理想我们并不强求最后百分之百地实现,事实上,在追求的过程中,每个人、每所学校都会得到真正的成长,而每个人、每个学校真正得到发展了,才是实实在在的素质教育目标实现。

  学校是培养桃李芬芳的一片净土,教书育人是教师本能。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的学不单是学,它会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师的指导有直接的关系。教师对学生的影响除了学识人格外,最终的是良好的教学方法。

  随着教学方法的应用,吉林省义务教育出台了当前试行的《吉林省义务教育教学常规》让我们学*,教学中参考。在学*中我觉得责任编辑刘云程很了不起,他给我们在教育教学中指出了教学方向,在学*中结合法律法规与教学大纲的要求,给教学指出了明确的目标,确立了要保证课程目标的全面实施和学生个性的主动、全面和谐发展。目标依据义务教育学科,结合学生的发展水*,学*状态和教学条件等具体教学实际。

  学*《义务教育教学常规》从制定教学计划到备课上课,都给我么制定了教学标准,我们在明确教学目的,实施教学方法与手段上都有了相应的标准。根据学生发展程度和个性特点,确定科学有效的虚*方式方法,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学*《义务教育教学常规》在上课的标准上提出了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和运用的灵活性,合理选择和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在教学中应当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师生之间及学生之间互动的信息交流。合理利用教学实践,按时完成教学任务。

  学*《义务教育教学常规》从教材上要合理确定德育目标,根据学生发展和个性特点确定教学方法,在备课时要开发教学资源,重视信息化教学。

  学*《义务教育教学常规》对完善教案的编写有时效性,学*“教学常规”对学生的作业与辅导都有了时效性的选择,对于活动类作业,教师应当及时给予检查和点评,对缺课的同学要进行个别辅导。

  学*《义务教育教学常规》指导教学目标的道道程度和教学效果,学*是学生的本能,教是教师的责任,是教师的天职。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评价对促进教学都有重要的作业。我们知道学生的学*结果和教学反思是促进教学进步与发展的良好*惯。有人说三年教学反思可以造就一位名师,经常反思应该成为教师的良好*惯之一。

  学*《义务教育教学常规》体会到对今后的教学会有指导性作用,在教学中多用时间来思考。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善于学*,学*再学*,为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这两天,新的《义务教育法》发到了手边。细读那上面的六十三条法律法规:

  不难发现新的《义务教育法》在很多方面都发生了变化。

  九月一日,与全国两亿中小学生有关的新版《义务教育法》已经正式实施。这是我国继1986年版的《义务教育法》颁布实施以来,首次启用修改后的新法。

  对于所有的*孩子们而言,这部新法对他们今后受教育的生活有了新的规定。通过学*新版的《义务教育法》,不难发现这部法律法规在九个方面实现了突破。

  第一,指明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这个根本的方向。上个世纪,由于各地经济、文化水*的差异,使得义务教育阶段形成了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乃至学校之间较大的发展差距。随着经济的发展,这种差距越来越大。新《义务教育法》将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纳入了法制的轨道,将均衡教育思想作为新《义务教育法》的根本指导思想。

  第二,明确了义务教育承担实施素质教育的重大使命。我们过去推进义务教育时,主要是解决孩子有书可读、有学可上的问题,还谈不上素质教育。新《义务教育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把义务教育纳入到实施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把实施素质教育作为义务教育的一项新的历史使命。新《义务教育法》同时把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点,并且提出了一系列实施素质教育的措施。

  第三,新的《义务教育法》回归了义务教育免费的本质。普及教育、强制教育和免费教育是义务教育的本质特征,免费的步骤可以根据国情来分步实施,但必须坚持免费的特点。公益性是整个教育事业的特征,义务教育要更彻底一些,不仅仅是普及的、强制的,还应该是免费的。新《义务教育法》在免费教育上又迈出了一大步,在1986年不收学费的基础上增加了不收杂费的内容。中央财政将从今年开始,用两年时间免除农村地区义务教育阶段的杂费;城市地区还要深入调查研究、制定方案、加快进程。

  第四,进一步完善了义务教育的管理体制,强化了省级的统筹实施。此

  次新《义务教育法》一个很大的突破,就是在“以县为主”管理体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了省级*的统筹和责任,实践着从“人民教育人民办”到“义务教育*办”的转变。原来看到乡镇一级难负其责,就将统筹责任放到县一级;现在县级基本上是吃财政饭,也无力承担,事业的发展必须要加大省级的责任。对教育的均衡发展、加大对农村教育经费保障的力度、加强对贫困地区的支持而言,省级的统筹都非常重要,这也是新《义务教育法》的一大亮点。

  第五,确立了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再一次明确了义务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分担机制,分项目、按比例分担;义务教育经费预算单列;规范义务教育的专项转移支付;设立义务教育的专项资金。通过这样几个渠道,建立起义务教育比较完善的经费保障机制。

  **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在第34条还规定:“教育教学工作应当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面向全体学生,教书育人,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统一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义务教育法》第一次将素质教育明确写入法律,提出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符合教育规律和身心发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强调要“把德智体美有机地统一在教学的活动中”,还明确提出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阅读《义务教育法》后我感到它注重了学生的素质培养、全面发展;注重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如果每一位教师都遵循它,在教育工作中注意让学生更快乐更全面地发展,一定能培养出更出色的学生。

  通过学*,再联系实际,使我感悟到:教师的人生,还应该有创新精神。年年春草绿,年年草不同。而我们的学生亦是如此,因为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所以教育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的目的是为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积极性、主动性,让每一个学生主动地、活泼地发展。在组织教学中把整体教学、分组教学与个别教学结合起来;在教育过程中,贯彻个别对待的原则,讲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学生们像一朵朵稚嫩的小花苗儿,但每一颗都有与众不同的可人之处。因此便更需要我们用不同的方法用爱心去浇灌、呵护。用《教师法》、《义务教育法》和《未成年护法》来规范和鞭策自己,在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还要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保障学生合法权益,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这样才得以使我们的事业走向辉煌使我们的教育对象健康成长。

  总之,我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按照《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严格要求自己,奉公守法,遵守社会公德。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为人师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丰富自身学识,努力提高自身能力、业务水*,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规程,有高度的事业心、责任心、爱岗敬业。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树立正确的人才观,重视对每个学生的全面素质和良好个性的培养,不用学*成绩作为唯一标准来衡量学生,与每一个学生建立*等、和谐、融洽、相互尊重的关系,关心每一个学生。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利用学科特点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激发他们的学*积极性,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本人将站在民族复兴的高度上来认识党的教育事业,忠心于党的教育事业,勤勤恳恳,把毕生的所学贡献给社会主义国家的教育事业中,在*凡的岗位上争创不*凡的业绩。

  工作之余,我又一次学*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这段时间,我对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了反思,对教研活动的开展也有了更多的思考。用新课程的理念,对曾经被视为经验的观点和做法进行了重新审视,这给我在语文教研教学上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这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学*心得如下:

  (1)通过学*我深刻体会到新的课程标准是根据时代的需要,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提出一些新的要求:比如,要求学生会略读和浏览,掌握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将听说能力整合为口语交际能力,特别提出了口头交流和沟通的要求。提出了写作和生活实践紧密结合的要求。提出阅读、书写与写作的速度要求,并有量化指标。更重要的是注重了学*方法和学**惯的养成,并将其作为了学*目标。

  (2)通过学*,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我们应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方法,拓宽学*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和探究式学*,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并将自己的这些认识通过教研活动传递给全镇的语文教师,提升全体语文教师的业务修养。

  (3)教学中,我们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的参与者。教师参与学生学*活动的行为方式主要是:观察、倾听、交流。教师观察学生的学*状态,可以调控教学,照顾差异,发现“火花”。教师倾听学生的心声,是尊重学生的表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有认知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既可以通过语言进行交流,也可以通过表情、动作来实现交流。

  (4)在教学进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语文课程标准》首次对义务教育阶段提出了综合性学*的方式。即要求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强调在综合性学*中具有合作精神,培养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突出自主性,积极主动地参与,特别要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除此之外,对阅读、写作和学*方法三方面也有很明确的表述。提倡独立阅读、自主阅读、探究性阅读、创造性阅读。鼓励自主写作、自由表达,有创意的表达。在学*方法上,鼓励有独到的见解,鼓励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和策略学*。

  真正以人为本,保障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孩子、所有学校、所有老师的基本权利,这是我读新《义务教育法》第一条到最后一条最深刻的感受之一。新《义务教育法》立法的理念有了较大的突破,其中最基本的一个立法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真正给学生以发展的空间,同时给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充分的发展空间。“新的《义务教育法》更加突出公益性,还有统一性和强制性。这三个基本支点,虽然不是直接的教育行为,但是对于教育工作者转变观念却非常关键。”

  新法明确了对义务教育质量的要求,第一次将素质教育明确写入法律,提出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强调要把德智体美有机地统一在教学的活动中。这些内容必然影响到校长的办学思想和教师的教书育人行为。同时,各级*和教育行政部门也必须肩负起提高义务教育阶段质量的责任。在实施新《义务教育法》过程中,我有这样的思考。

  提高师德修养,是时代向我们提出的要求,也是《新义务教育法》赋予我们的义务,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作为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树立教育新风。通过学*《新义务教育法》,有了深刻的体会。

  教育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教育必须有明确的指向性和目的性,主要解决人的发展问题,唤起学生精神世界能动、自主的能力,培养学生成为社会所需的人才。《新义务教育法》要求我们教师应当热爱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文化、业务水*,爱护学生,忠于职守。教师必须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明白了自己的职责所在,也深感肩上担子的沉重。身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必须要做到全身心去爱自己的学生。喜欢学生,爱护学生,服务于学生,同时也是一名教育工作者的天职。师魂即师爱。但在实际工作中做到这一点,却是不易。不管如何,教师要对每位学生的发展负责,尊重他们的人格,在求知的过程中,帮助他们学会做人,学会学*,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这样才可称得上不辱使命。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作为我们身为教育工作者,不能抱住过去的应试教育一套而不放,应该让学生走进更广阔领域学*,力求全面发展。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师德风范,那就得不断地更新自己的学识,身为传人之“道”,解学生之“惑”,教师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知识时代,教师必须随时代的发展,更新知识。

  这段时间通过学*,深刻地认识到: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就必须不断地在思想上,政治上,文化上充实自己,为形成良好的师德风尚而出力;更好地做好后勤保障工作,更好地为学生服务,爱岗敬业,使自己成为一名高素质、合格的教育工作者。在学*的过程中,我不仅更新了自己对法律的认识,更是清楚的了解到自己的法律地位。

  另外,教师在享有权利的同时,也应履行一定的义务。在学*了《义务教育法》,让我更明确了,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该履行的义务和遵守的行为规范。在工作中,严格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让学生满意,家长放心,社会认可,不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不讽刺,挖苦,不威胁、责难家长。时刻以教师的道德行为规范来要求自己,不穿奇装异服,处处“身正为范”。对于后进生,不拔苗助长,不讽刺挖苦,要耐心教育。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

  教学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移植的过程,应当是学*主体(学生)和教育主体(教师,包括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学生将不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自主知识的*得者。面对知识更新周期日益缩短的时代,我意识到:必须彻底改变过去那种把老师知识的储藏和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比为“一桶水”与“一杯水”的陈旧观念,而要努力使自己的'大脑知识储量成为一条生生不息的河流,筛滤旧有,活化新知,积淀学养。有句话说的好:“一个教师,不在于他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书。”用心教、创新教与重复教的效果有天渊之别。

  教书和学*的生活,使我感悟到:教师的人生,还应该有创新精神。年年春草绿,年年草不同。而我们的学生亦是如此,因为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所以教育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的目的是为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积极性、主动性,让每一个学生主动地、活泼地发展。在组织教学中把整体教学、分组教学与个别教学结合起来;在教育过程中,贯彻个别对待的原则,讲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学生们像一朵朵稚嫩的小花苗儿,但每一颗都有与众不同的可人之处。因此便更需要我们用不同的方法用爱心去浇灌、呵护。在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还要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保障学生合法权益,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这样才得以使我们的事业走向辉煌使我们的教育对象健康成长。

  通过学*,我深知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对学生要有慈母般的爱心,且不断更新、充实自己的知识,做到与时代同步,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挑好肩上这付教书育人的重担。

  这段时间的学*与实践,让我深刻地认识到: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就必须不断地在思想上、政治上、文化上充实自己。二十一世纪的学校教育需要的是对学生有爱心,对工作敬业,对自身不断充实的高素质、强潜能和综合知识能力完备的教师。希望我能在自己的努力后,早日成为这样一名高素质的、合格的教师。


义务教育标准心得体会6篇(扩展4)

——义务教育标准心得体会 (菁华5篇)

  通过这一次的学*,我最深的感受是:文件的学*一定要结合实际,不能生搬硬套,要变通的把它实践好;更不能走形式,要贯彻始终,而且还要注意常翻常看,常看常新!

  营造良好的学*环境和氛围,激发和保护学生的学*兴趣,培养学生的学*自信心,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方法,养成良好的学**惯,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主动探究,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因村施教,培养学生终身学*的能力,尊重学生人格,不讽刺,不挖苦,不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认真学*课程标准,熟练掌握学科教学的基本要求,加强教师教学基本功考核,提升教师普通话水*,增强学科教学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教师五年内不少于360学时的培训要求,定期开展质量分析,研究学生的学*兴趣,动机和个别化学*的需要,采用有针对性的措施,提高教学有效性,采取启发式、讨论式、合作式等多种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参与课堂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合理控制作业量,布置分层作业,创新作业方式,改变评价方式,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标准》中还说道:“规范教学工作管理。严格课堂教学管理,规范备课、上课、作业、考试要求。作业内容精选,难易要适度,情势要多样,数目要适当,小学一、二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其他年级天天书面家庭作业控制在一个小时之内;初中不得超过一个半小时;高中不得超过两个小时。”这一点的落实我想大家都知道在现实生活中存在很多很多的题目,需要从各级管理者到一线老师的共同努力。

  我们的教育要让学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怎么能知道学生是否幸福,看孩子们的眼神:没有被家长和老师娇宠的优等生的优越感;没有学*困难生的自卑;没有富贵家庭背景下的目空一切;没有顽劣的小霸王式的蛮横;没有破罐子破摔式的差生的抵触和仇视。没有受过委屈,没有被伤害过自尊,没有受过冷遇,从这种眼神里,你能感到阳光、美好、自由,更多的是希望。学生没有受过委屈,没有被伤害过自尊,没有受过冷遇,从这种眼神里,你才能感到阳光、美好、自由,更多的是希望。

  我必须转变旧的观念,加强学*,提高业务理论水*,才能与标准吻合,成为一名合格的现代化的'教师。

  最*,我认真拜读了《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试行)》,反复多遍,标准之精华在脑海中充盈、积淀。通过学*,我对义务教育的博大精魂有了浅浅的认识,同时也对未来学校的教育管理有了深深的思考。《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试行)》是从新课程改革到现在通过探索、积累经验、总结归纳出台的,是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提出的具体的要求。《标准》决策者高瞻远瞩,以宽广的教育胸怀和敏锐的教育目光对我国义务教育脉动进行了一次高端的顶层设计,字里行间充分体现了学校和教师的人性化管理,彰显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它将成为我们治理学校的基本依据,将为学校规范办学指明了方向。《标准》洋溢着浓浓的人文精神,闪烁着耀目的智慧华光。文中质朴的教育追求反映了新时代社会对教育的期望与渴盼。掩卷沉思,些许感触浮上心头。

  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仍然破解教育瓶颈的关键所在

  虽然目前大多数教育工作者都意识到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进步与成长是教育的定律,是学生终身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但是在急功*利的思想影响下,很多学校不同程度地存在一种短视行为,认为抓好文化课,提高学生的分数和成绩必须让学生抛却“私心杂念”,一心苦读圣贤书。其他诸如搞艺体活动,做身体锻炼,强艺术行为能力之举均为不务正业。在这种唯文化课论的思想引领下,我们的确能够培养出大量高分群体和所谓的优秀学子,但是追踪他们读高中、上大学、社会就业等后续历程,原先这些所谓校园的佼佼者反而在社会生存和发展中并非人们想象的那样闪亮,反倒显现出几分*庸。

  相反那些注重全面发展的学生,个人成长的道路愈加宽广、畅达和明亮。实践表明,文化课之外的综合素质的培养不仅没有影响到孩子的文化成绩,相反却更加促进他们学*文化课的效率,扩充他们学*知识的效度,让他们能够增强自信,培养更多获取知识的能力,创造更多成才的机会。我相信,拥有教育智慧眼光的人会逐步去教育功利化,把学生终身持续发展看成是教育中高于一切的法则。而这一观念的转变仍然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和艰难的取舍。

  二、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是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衡量教育成功得失的标准是什么?不是升学率的大幅度提高,不是大量尖子生的锻造与培养。教育真正的价值和成功之处在于促进学生健康而又快乐地成长。教育的本质就是帮助孩子更成功地寻求自己的幸福,如此质朴和简单。如何应验?直观体现在在孩子的眼睛里,学生的举手投足间。以我校为例,我们建校以来秉持心育的教育理念,通过采取别样的方式、创设特殊的情境时时处处对学生进行心灵的呵护与养育,通过育心润心、育心养德、育心启智、育心健体、育心怡情,让孩子们感受到人性的善美、生活的快乐和成长的幸福。

  爱心服务岗爱心服务到班级到学生个人,每个同学都受到贴心服务;启动导师制让每位学生都不寂寞失落,得到与同学共同发展进步的机会和力量;“专家门诊”让孩子们学*生活中的困惑与问题得到有效排除与解决;“班家家”让孩子们身在学校从生活到学*都有了实实在在的温暖的依靠;自助作业让孩子懂得了选择和承担责任,学得轻松和洒脱;操舞特色项目的推进让每位孩子都有在舞台演绎展示的机会;时尚社团活动给了孩子们更多提升境界、升华理想的机会。精心的教育设计让学生成长充满了色彩,人生道路布满阳光与鲜花。

  三、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幸福是校长的价值追求

  教师的专业实力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学校的实力。教师本来并非都是专业的、有实力的,教师的内心也并非想象中那样强大,他需要学校管理中强有力的人文精神去感染和支撑。作为校长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与幸福的道路上,首要必须找到通向教师心灵的路径。校长要深刻认知每一位教师的个性与专长,并为他们提供各尽所能的施展舞台;

  校长要敏于观察,懂得“倾听”每一位教师的呼声,有声的无声的、肢体的行举的;校长要有满怀的工作热情,耐心细致面对每一个工作中容易被人忽视却深具教育价值的细节;校长要有灵性和热度,温暖而又艺术地挖掘教师*凡故事背后的伟大;校长要个性化的思维视角,于别人无法视见的角度去发现、处理问题;教师要有宽广的胸怀,坦然而幸福地面对教师在工作中对自己的“发难”和指责;校长要有长兄父母般的大爱,用心去唤醒教师学*、反思与研究的意识,为教师的成长与幸福保驾护航。

  四、对照《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透视学校存在的问题

  1、“作业少一点,成绩好一点”依然未能变成学生期盼的现实

  我校仍然有一部分教师试图通过大量的题海战术换取学生成绩的优秀,此举不仅效果难现,同时也扼杀了孩子活泼健长得天性,降低了对学*的兴趣。

  2、教师的学*氛围不够浓厚,理论学校和实践反思成为制约教师专业成长的屏障。

  我校教师多为中青年,入校时均有一定的教学实践和经验,少数教师以此自居,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时不爱过多学校专业理论,教学实践也缺乏足够的反思,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在专业方面进一步发展和成长。

  3、我校教师专业职称结构比例严重不协调,加上未能及时核编,很多教师职称尚未得到兑现,教师工作积极性收到一定影响,也给学校管理带来难度。

  4、学校规模迅速扩大,教师补充跟不上学生的快速增加,师生比不合理,学生较多与教师数量少产生矛盾,教师工作量普遍较大,任务较重,也是学校管理的一个难点。

  5、学校运动场地过小,*和课间活动受到极大限制。这些不利于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20xx年9月11日我校全体数学教师参加了湛江市教育局教研室张金丽老师主讲的霞山区小学数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解读培训。张金丽老师首先向我们解读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xx年版)的主要变化,让我们从中认识到教育理念已从原来的“知识为本”转变成“育人为本”,课程目标从“双基”变为“四基”,内容方法从“结果性”转变成“结果性加过程性”,评价目标和方法从“单一”转变为“多元”。然后她又分别对小学数学中“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学*领域做出详细的分析和解读。

  这次培训虽然只是半天短暂的时间,但收获不少。通过这次培训,我们对新修订的课程标准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从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到实施建议等定位上更加准确,为我们以后的教学教育工作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我们以这次培训为契机,在校内的数学教研活动中展开全面的学*与研讨,我们一致认为:时代变了,学生也变了,教材与教学目标现在也随之改变,更重要的是我们的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我们要继续加强课改学*,不断的探讨,在新课标的学*与实践之中,大胆创新,不断涌现出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

  1、要教书,先育人。

  听了张金丽老师解讲《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后,我们深有感触,我们深刻了解了义务教育数学课标上突出了“德育为先,能力为重”的理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持“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数学教育当中。其实有高智商、高水*的人,如果没有道德做基础,那么智力水*越高,对人类社会的危害也就越大。因此,我们要教书,先育人。我们要坚持以德育为首,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德育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加强对学生的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真正体现出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

  2、“学”是为了能更好地“教”。

  随着时代的发展,知识在不断地更新,获取知识的渠道也很广泛,这使得当前的学生在很多方面有可能已经拥有超过教师的知识。具有先进教育观念、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教师才能培养出知识丰富、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因此教师必须要更新教育观念,明确“学”是为了能更好地“教”,我们要争取每一次培训学*的机会,珍惜每一次学*的成果,要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方式不断学*,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科学知识;同时教师要加强自身职业修养,不断提高自身的意识和个人师德素养;探索更好的教学方法,注重现代教学技术的运用,注重小学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善于在教学中进行改革和创新,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只有全面发展、全面提高才能更好地服务新时代的学生,才能为培养出更新、更好的人才。

  3、“教”向“导”转变。

  通过张金丽老师对新课标解读,我们意识到:必须彻底转变以“教”为中心的旧观念,树立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思想。新课程的改革要求教师的教学重点不再是知识本身,教师在课堂中通过不断的引导,使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地参与课堂活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感知、理解、评价、应用所学的新知识,让学生在学*的过程中体验成功、感受快乐。同时,我们要明确“过程与结果同等重要”。在课堂教学中,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参与到知识来源的整个过程,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研讨,实验操作等方法得出结果或结论,掌握学*方法,培养自学的能力与*惯。

  *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随着时代的进步,新课程标准也给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继续加强学*,不断的探讨,不断积累经验,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更好地为我们的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课程标准共分四部分:前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建议。最重要的变化是由原来的重视双基教育到落实学生的四基教育,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训练数学基本技能,还要学生领悟数学思想、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我认为,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主要是为编排教材内容提供依据,是通过一节课一节课的具体实施来实现的。实施建议则是指导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怎样指导学生学*的过程。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的数学活动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统一。学生获得知识,必须建立在自己的思考之上。在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数学内容设计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采取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等不同的形式,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使学生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思维得到发展、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收获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师做好学生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课下,教师不但要精心备教学内容,还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的学*能力、学生学*兴趣在哪里、学生原来的基础等等),然后决定课堂上采取什么样的学*方式才能使学生学起来轻松、主动。这样,才能体现教师的组织作用:第一、教师应当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数学实质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设计一个好的教学方案;第二,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因势利导、适时调控,努力营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形成有效的学*活动。

  教师的“引导”作用主要体现在:通过恰当的问题,或者准确、清晰、富有启发性的讲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求知求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通过恰当的归纳和示范,时学生理解知识、掌握技能、积累经验、感悟思想;能关注学生的差异,用不同层次的问题或教学手段,引导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学*活动,提高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对于这段话我是这样理解的:教师在提问题时,要把握问题的难易度,太简单的容易使学生浮躁,太难的问题使学生丧失了思考的信心,要设计的问题既能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又难易适度,就需要教师精雕细琢。在课堂上需要演示的地方,教师就要尽量通过实物、课件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呈现出来,以帮助学生的理解。需要教师归纳强调的地方,教师要准确、清晰富有启发性的表述出来,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条理化、系统化、整体化。课堂上,要关注每一位学生,通过多种教学手段,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数学课堂上都有所发展,有所收获。

  课堂上,教师要以和学生*等的身份,为学生积极创设情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和学生一起感受成功和挫折、分享发现和成果,充分发挥教师的合作作用。

  本学期,我又进一步认真学*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通过本次学*, 我更充分认识到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教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和创造性学*。我们教师必须更新原有的教学观念,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不断钻研教材,学*新理念,新方法,全面了解自己的学生,切实地完成好教学任务,把自己的教育教学水*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本人通过对新课程的学*,对如何让学生学好数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下面谈一下自己的感受:

  一、数学观的改变。

  《新课程标准(修订稿)》,将数学观更改为: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新课标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生动、具有现实的情境中去学*数学。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们首先要改变自己的数学观念,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二、关于数学课程。

  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1、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

  良好的数学教育,就是不仅懂得了知识,还懂得了基本思想,在学*过程中得到磨练。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具有公共基础的地位,要着眼于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

  课程设计要满足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的需要,使学生掌握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要得到发展;要符合数学科学本身的特点、体现数学科学的精神实质;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要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让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得到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要处理好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与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之间的关系;要处理好强调学生主体作用与突出教师组织和引导作用之间的关系;要处理好“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之间的关系。并把“四基”与数学素养的培养进行整合,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训练数学基本技能,领悟数学基本思想,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2、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现代学生观认为,在每一个学生身上都蕴藏着巨大的教育潜能,我们的教育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内在素质,即自然天性,小心加以呵护、开发。要面对每一个有差异的个体,适应每一个学生不同发展的需要,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不同的发展机会与可能。数学课程必须立足于关注学生的一般发展,它应当是“为了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的课程,而不能成为专门用来淘汰的“筛子”。要改变陈旧的学*方式,学生学*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过程。教师要牢记两条,一是除了知识传授之外,还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思考;二是既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也能让学生掌握有效的学*方法。

  课标解读工作自上而下如火如荼的进行着,我们在旬阳中学阶梯教室参加了2011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解读会,感触颇多;特别是师训中心老师对于数学素养的解读,及其风趣的举例,更让我印象深刻。在这个活动中,我的体会颇多。

  1、《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以全新的观点将小学数学内容归纳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学*领域,特别突出地强调了6个学*内容的核心概念: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和推理能力。

  2、通过新课标解读,教学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过程,应当是学生和教师互相作用的过程。学生将不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自主知识的*得者。面对知识更新周期日益缩短的时代,我意识到:必须彻底改变过去那种把老师知识的储藏和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比为“一桶水”与“一杯水”的陈旧观念,而要努力使自己的大脑知识储量成为一条生生不息的河流,筛滤旧有,活化新知,积淀学养。有句话说的好:“一个教师,不在于他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书。”用心教、创新教与重复教的效果有天壤之别。


义务教育标准心得体会6篇(扩展5)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10)份

  通过学*《数学课程标准》,我了解到《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上的变革,使我对新课标的要求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

  一、创设生活情景,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在教学中创造生动有趣的情境,将数学活动与他们的生活、学*实际相连,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思考,去发现、去探索与之相关的数学问题,这不仅能够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和求知欲望,而且能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自觉地用数学的思维方式来观察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倡导学生合作探究,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创新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将学生教会,而且还要教学生会学。因此,课堂上,教师既要注重培养学生动脑、动手、自主探究与合作的*惯,在课堂上还要留一定的空间和时间给学生思考、合作与交流,让学生有表现自已才干的机会。

  这样,通过数学问题的探索、学生大胆的尝试,归纳得出多种不同的方法表示,效果很好,从这一点说明,学生的潜力是可以挖掘的,关键的问题是看我们教师愿不愿去开发。

  三、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尊重个体差异、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新课程标准努力倡导的目标。数学教育要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要为所有学生打好共同基础,也要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由于各种不同的因素,学生在数学知识、技能、能力方面和志趣上存在差异,教师在教学中要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兼顾学*有困难和学有余力的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满足他们的学*需求,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同时,新教材设计了不少如“思考”、“探索”、“试一试”、“想一想”、“议一议”等问题,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选用。对于数学成绩较好的学生,教师也可另外选择一些较灵活的问题让他们思考、探究,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数学成绩。

  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通过学*,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会严格按照新课标的要求,上好每一节课,努力使自己成为新时代合格的人民教师。

  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xx年版)》深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学科融合的教育要求融入传统文化和跨学科内容,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发展了核心素养。

  史宁中教授和王永春教授对于新课标的解读,为我们带来了数学教育的思想指导与方法建议,受益匪浅。

  史宁中教授从背景要点、理解与表达、内容与变化三个方面为我们进行了解读。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令我深思的:会用数学眼光观察现实世界,这就要求学生形成对数学的好奇心与想象力,主动参与数学探究活动,发展创新意识,用数学发现世界;会用数学思维思考现实世界,要求学生带着批判性思维理解现实世界并且解释现实世界中的问题,用数学想象世界;会用数学语言表达现实世界,需要学生增强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主动应用于实践,用数学描述世界。要做到这些需要整体设计,分步实施,从集体备课出发成为学年数学教师,逐渐成为学校数学教师,甚至学段数学教师。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一点一滴的积累,一步一步的落实。

  王永春教授从“新课标与新教材”的角度对课标进行了解读:运算本质上是推理,理解算法的算理就是推理;图形与几何方面加强尺规作图,帮助学生灵活利用作图工具;新课标把方程移回初中,在小学阶段加强了用字母表示数和数量关系,从另一方面加强了对代数思维的感悟;问题解决改革由三步改为四步,突出分析数量关系,加强发现问题,联系真生活、真情境,分析数量关系与建模。这些落地生根的建议,对我们把握课标与教材的关系带来了新的思考,有利于我们在教学时合理利用教材,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史宁中教授提到“数学化”是一条漫长的道路,数学化的实现不应只是埋头苦教。我们要遵循新课程观念,认真钻研教法,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生一起创造“数学化”世界。

  课标解读工作自上而下如火如荼的进行着,我们在市实验二小参加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解读会,感触颇多;特别是秦院长对于数学素养的解读,及其风趣的举例,更让我印象深刻。在这个活动中,我的体会颇多。

  1.《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以全新的观点将小学数学内容归纳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学*领域,特别突出地强调了6个学*内容的核心概念: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和推理能力。

  2、通过新课标解读,教学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过程,应当是学生和教师互相作用的过程。学生将不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自主知识的*得者。面对知识更新周期日益缩短的时代,我意识到:必须彻底改变过去那种把老师知识的储藏和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比为“一桶水”与“一杯水”的陈旧观念,而要努力使自己的.大脑知识储量成为一条生生不息的河流,筛滤旧有,活化新知,积淀学养。有句话说的好:“一个教师,不在于他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书。”用心教、创新教与重复教的效果有天渊之别。

  3、通过新课标的解读,使我感受到教师的人生,应该有创新精神。年年春草绿,年年草不同。而我们的学生亦是如此,因为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所以教育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我们应因材施教,目的是为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积极性、主动性,让每一个学生主动地、活泼地发展。在组织教学中把整体教学、分组教学与个别教学结合起来;在教育过程中,贯彻个别对待的原则,讲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学生们像一朵朵稚嫩的小花苗儿,但每一颗都有与众不同的可人之处。因此便更需要我们用不同的方法去浇灌、呵护,才得以使他们健康成长。

  4、通过新课标的解读,能使我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作出严格的反省和内省,既要不惮于正视自己之短,努力探究补救途径,更要擅于总结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精华,为理论的突破夯实根基。把课标和教科书结合起来,创新教、创新读、创新用,在用中创新。当然解读课标需要认真的态度,更需要常常进行研读时时体会。有一位教育家说过,教师的定律,一言以蔽之,就是你一旦今日停止成长,明日你就将停止教学。身为教师,必须成为学*者。我深深地知道,只有乐学的教师,才能成为乐教的教师;只有教者乐学,才能变成为教者乐教,学者乐学,才能会让学生在欢乐中生活,在愉快中学*,这就是我最大的追求。因此,我首先得让自己再度成为学生,才能更有深度的去体会我们的学生的所思所想、所求所好。我愿把追求完美的教学艺术作为一种人生目标,把自己生命的浪花融入的教育教学改革的大潮之中。

  暑假期间,我学*了20xx版《数学课程标准》,感悟颇深,受益匪浅。通过学*,使我认识到教师必须不断钻研教材,学*新理念、新方法,同时课堂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数学学*结果,也要关注他们的学*过程。

  一、20xx版《数学课程标准》主要变化

  1、新增核心素养,分为三个方面:

  (1)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

  (2)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

  (3)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其中,初中阶段核心素养主要表现为:抽象能力、运算能力、几何直观、空间观念、推理能力、数据观念、模型观念、应用意识、创新意识。

  2、初中部分课程内容有所调整,其中新增内容18条,2条选学内容前的星号(*)删除,删除内容4条,综合与实践在具体内容中体现了跨学科项目学*。

  新增内容:

  (1)理解负数的意义。

  (2)知道实数由有理数和无理数组成。

  (3)能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实数,能比较实数的大小。

  (4)能借助数轴理解相反数和绝对值的意义。

  (5)能利用乘法公式进行简单的推理。

  (6)了解代数推理。

  (7)理解函数值的意义。

  (8)知道二次函数系数与图象形状和对称轴的关系。

  (9)会求二次函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并能确定相应自变量的值,能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10)知道二次函数和一元二次方程之间的关系。

  (11)能用尺规作图:过直线外一点作这条直线的*行线。

  (12)理解角*分线的概念。

  (13)能用尺规作图:过圆外一点作圆的切线。

  (14)知道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

  (15)理解中位数、众数的意义。

  (16)会计算一组数据的离差*方和。

  (17)经历数据分类的活动,知道按照组内离差*方和最小的原则对数据进行分类的方法。会计算四分位数,了解四分位数与箱线图的关系,感悟百分位数的意义。

  选学内容前的星号(*)删除:

  (1)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

  (2)探索并证明垂径定理:垂直于弦的直径*分弦以及弦所对的两条弧。

  删除内容:

  (1)知道a的含义(这里a表示有理数)。

  (2)知道给定不共线三点的坐标可以确定一个二次函数。

  (3)探索切线与过切点的半径的关系,会用三角尺过圆上一点画圆的切线。

  (4)结合实例进一步体会用有序数对可以表示物体的位置。

  二、活用教材和教学资源

  要灵活运用教材,理解教材编写的意图、渗透的理念,充分利用教材的已有资源进行教学。根据学生的实际,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加工、补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材并非唯一的数学课程资源,我们应该善于开发其他的教学资源,它包括教学中可以利用的各种教学资料,如实践活动材料、多媒体、几何画板、希沃白板、计算机软件及网络等。

  三、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

  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启发式、探究式、互动式等,探索大单元教学,积极开展跨学科的主题式学*和项目式学*等综合性教学活动。根据不同的学*任务和学*对象,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或多种方式相结合,组织开展教学。通过丰富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实践、探究、体验、反思、合作、交流等学*过程中感悟基本思想、积累基本活动经验,发挥每一种教学方式的育人价值,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

  重视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改变过于注重以课时为单位的教学设计,推进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体现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以及学*内容与核心素养表现的关联。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要整体分析数学内容本质和学生认知规律,合理整合教学内容,分析单元及课时的数学知识和核心素养主要表现,确定单元教学目标,并落实到教学活动各个环节,整体设计,分步实施,促进学生对数学教学内容的整体理解与把握,逐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注重创设真实情境。真实情境创设可从社会生活、科学和学生已有数学经验等方面入手,围绕教学任务,选择贴*学生生活经验、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加工特点的素材。注重情境素材的育人功能,如体现中国数学家贡献的素材,帮助学生了解和领悟中华民族独特的数学智慧,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注重情境的多样化,让学生感受数学在现实世界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四、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教育要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既要为所有学生打好共同基础,也要注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既要为所有学生打好共同基础,也要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由于各种不同的因素,学生在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上存在差异,教师在教学中要承认这种差异,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兼顾学*困难和学有余力的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满足他们的学*需求,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

  五、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初中数学课程应建立合理的科学的评价体系。包括评价理念,评价内容,评价形式,评价体制等方面。既要关注学生的数学学*的结果,也要关注他们学*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的水*,也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的变化,在数学教育中,评价应建立多元化的目标,关注学生个性与潜能的发展。

  面对新课标的挑战,我们必须正确深入理解新课标的思想,转变教育教学观念,认真钻研教材,选择灵活多样、切合学生实际的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研读20xx年的新课标和聆听新课标解读的讲座,使我对新课标的要求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新课程标准体现着素质教育的理念,体现了落实“双减”政策。它不仅要求我们对学生的基础性和发展性学*抓好加强外,还要让学生享受学*,自主性终身学*。

  新的课程标准中双基变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体验),两能变四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因此课改不仅是学生学*方式的改变,也是对老师教学方法的改革。老师们必须更新原有的教学理念,钻研教材,学*新方法新理念,全面了解学生,切实完成教学任务,才能更好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适应时代的需要。

  新的课程标准中数学核心素养指向了三个维度: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也被描述为“三会”(1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2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3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因为,学*数学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维去思考问题,在实际操作中去体会数学,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为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在*时的教学中,老师们应该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围绕问题进行思考,教师适时进行补充,制造冲突点,引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表达,加深对知识本质的探索与感悟。

  新的课程标准进一步加大了对作业设计方面的系列要求。在评价建议部分,专门增加了作业评价建议,对作业类型、作业层次、作业立意、作业量都提出了明确要求。同时,在教学提示、教材编写建议部分,也明确提出了作业*题设计要求,要减少死记硬背、机械重复作业,丰富作业类型,增强作业针对性,增强实践性作业,要控制作业量和作业难度评价时要建立科学的机制,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促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了解自己的不足,激励改进,获得良好的数学学*体验。

  史宁中教授对课标的解读中说到,数学教学要注重整体性和一致性,基于单元,着眼整体。因此在*时的备课中,老师们不仅要考虑课时设计还要考虑单元设计,对知识进行融会整合。教学中要抓住单元知识的前后联系,抓住单元知识中的核心问题开展学*,努力打通知识之间的桥梁,促使学生从单点结构认知走向关联结构认知。教学后,要及时关注评价,循序渐进。通过逆向设计,思考学生去哪里明确目标,学生到达那了吗?怎样使学生去那进行教学设计。关于教学改进的秘诀,史宁中教授给出了吃透教材,吃透学生。学科知识和学生知识都要了解,也要学会解读文本和学生的智慧。

  总之,新课程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精心设计,才能让学生在教学中真正有所收获,才能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课标解读工作自上而下如火如荼的进行着,我们在市实验二小参加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解读会,感触颇多;特别是秦院长对于数学素养的解读,及其风趣的举例,更让我印象深刻。在这个活动中,我的体会颇多。

  1.《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以全新的观点将小学数学内容归纳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学*领域,特别突出地强调了6个学*内容的核心概念: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和推理能力。

  2、通过新课标解读,教学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过程,应当是学生和教师互相作用的过程。学生将不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自主知识的*得者。面对知识更新周期日益缩短的时代,我意识到:必须彻底改变过去那种把老师知识的储藏和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比为“一桶水”与“一杯水”的陈旧观念,而要努力使自己的大脑知识储量成为一条生生不息的河流,筛滤旧有,活化新知,积淀学养。有句话说的好:“一个教师,不在于他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书。”用心教、创新教与重复教的效果有天渊之别。

  3、通过新课标的解读,使我感受到教师的人生,应该有创新精神。年年春草绿,年年草不同。而我们的学生亦是如此,因为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所以教育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我们应因材施教,目的是为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积极性、主动性,让每一个学生主动地、活泼地发展。在组织教学中把整体教学、分组教学与个别教学结合起来;在教育过程中,贯彻个别对待的原则,讲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学生们像一朵朵稚嫩的小花苗儿,但每一颗都有与众不同的可人之处。因此便更需要我们用不同的方法去浇灌、呵护,才得以使他们健康成长。

  4、通过新课标的解读,能使我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作出严格的反省和内省,既要不惮于正视自己之短,努力探究补救途径,更要擅于总结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精华,为理论的突破夯实根基。把课标和教科书结合起来,创新教、创新读、创新用,在用中创新。当然解读课标需要认真的态度,更需要常常进行研读时时体会。有一位教育家说过,教师的定律,一言以蔽之,就是你一旦今日停止成长,明日你就将停止教学。身为教师,必须成为学*者。我深深地知道,只有乐学的教师,才能成为乐教的教师;只有教者乐学,才能变成为教者乐教,学者乐学,才能会让学生在欢乐中生活,在愉快中学*,这就是我最大的追求。因此,我首先得让自己再度成为学生,才能更有深度的去体会我们的学生的所思所想、所求所好。我愿把追求完美的教学艺术作为一种人生目标,把自己生命的浪花融入的教育教学改革的大潮之中。

  按照xx市与xx区教研室暑期学*安排,参与了7月11日到7月18日的xx市课程标准解读,以及7月19日xx区课程标准培训。为期8天的培训结束了,本次活动是从义务教育课程方案的介绍到20xx版数学新课标的解读;从修订的基本原则到主要的变化的阐述;从理论分析到案例分析;从四个领域到学段内容结构化分析及教学指导等,都一一做了详细的解读与指导。

  从本次培训不仅使我了解了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的整个过程,还明白了为什么要有这样的变化,听完后让我深深体会到,这种变化不仅促使幼小衔接与小初衔接工作,更是站在学生的角度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站在社会的角度体现数学的社会价值,站在知识的角度遵循知识的形成为基础。现总结如下:

  一、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

  义务教育的性质和目标指出,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就是全面落实关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要求,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三个方面。体现了课程的育人功能。

  不仅课程的设置有了变化,同理课程的内容也做了调整,有了相应的增加与删减,这些课程内容的增加和删减完全是站在不同学段的学生的经验需求和社会需求以及与之相对应的能力上进行的。比如在说到方程这一个内容,的确从教11年来,如果没有特定的要求,很多学生不会直接使用方法解答的。每次用方程解决问题,我都得先找到方程的优势,思维不用逆过来,反之学生会说逆向思维发展逻辑思维能力,这种说法正确,我又得从解决问题的目的上,举一些稍微复杂一些的问题说明它的优势。适当的举一些再稍微复杂一些的例子让学生体会方程的数学应用价值。但是无我怎么解释,要想让基本全部的学生认同,在小学阶段真的是很难的。在视频*台也搜到过类似的家长质疑的例子。还有增加了尺规作图删减负数概念的学*等,本次新课标进行了修改,体现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课程内容结构化,提出主题教育,大单元,核心概念,跨学科等。学生思维的发展是结构化的,那么内容就应该结构化,学生的发展不是单一的,一条一条的,是以一个核心为根本,其他知识点串起来织成的一张网,这些用来知网的知识点,不仅是本单元的知识点,更是本领域,其他领域,乃至其他学科的知识点,甚至包含了文化教育的内容。这样的教育才是一个人完整的教育,所以课程内容的结构化也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的。

  发展学生就是要聚焦学生的核心素养(三会)的形成,从而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将核心素养学科化、学段化、甚至具体化到数学学*的每一个过程当中,其中小学阶段有11个具体的核心素养,课标提出要设计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活动,也是要求我们在备课的时候,站在大单元的台阶上,就需要提炼和牢牢抓住核心基本知识,从促进学生的发展来设计教学活动,从而很好的发展学生。

  二、以体现社会的价值为准则

  学生的学*的目的最重要的是适应并逐步发展社会。所以学生学*的知识点必须是体现社会的应用价值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注重对实际问题的有效回应。即要求老师们在真实的情境中,提出真实的问题。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我学*数学知识的必要性。我是为了解决社会中真实问题而学*,并不是为了学*而学*的。

  课程内容百分数领域的变化也体现了社会的应用价值。我们都知道已经学*了分数了,为什么还要学*百分数呢?其实根本的目的不是只是停留在将数据都画成百分数利于比较,更重要的是分析后做出判断或预测等,它是有社会意义的,所以不再把百分数当做数来研究了,而是丰富了它的统计意义,不正是充分考虑了百分数在现实的社会价值。

  三、以知识的形成为基础

  20xx版课标每个领域的模块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几个模块变成了各领域的主题。其中数与代数领域中变成了两个主题,数与运算以及数量关系。为什么数与运算成为一个主题,在解读中讲到,一个数的产生与发展是离不开运算的,比如1变成2,再变成3,不就是一个一个的计数单位的累加吗?所以数的产生发展离不开运算。这种变化不正是遵循了知识的发展吗?

  新课标中特别谈到了“一致性”。数的概念本质的一致性与数的运算的一致性。其核心就是计数单位。数学中数的学*过程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就是从少到多,又到少的一个过程。又到少最关键的就是感受到“一致性”,数在概念本质和运算上感悟到了一致性,不就将学*到的这些数,找到他们共同核心点,这样数的认识不再是杂乱的,而是具有共同的特点,而是系统性的了。这样的修订,就是以知识的发展为基础的。

  本次课标还有一个给我带来了大的好处的变化就是增加了学业质量,让老师们明白了从教什么到怎么教,教到哪种程度,相比较20xx版课标有了更明确的要求。

  人在发展,社会在进步。课程标准的修改就是依照社会的发展的需求,以知识的形成为基础,人的发展为根本修订而成的。作为课程标准的实施者,我应该怎么做?课程标准的要求就是我的方向。对比自己过往教学,寻找不足或欠缺的地方进行完善自我的能力。比如育人体现不足,就要多思考人文教育的事;比如单元整体不够整体,只有知识的.整体,欠缺领域学科的整体,就要多联系;比如结构化有待提高,就要多听多看多思考,核心抓准;再比如增强创新能力与应用意识的渗透等等。我的未来就是一个省略号。

  在省级优秀教学能手周林茜老师工作站的引领下,我认真的学*了《20xx年版数学课程标准》。通过学*,我深刻领悟到,教学中既要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学*,又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在学*中学会合作交流,在探究中享受学*数学的乐趣。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要尽量做好以下几点:

  更新教育理念,夯实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

  新课标把全面发展放在首位,强调学生学*要从以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到首先关注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持续发展的教育环境。在教学中,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的水*,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

  做好教学引导,重视学生的自我探究意识

  新课标理念下的数学教学,要设法营造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学*氛围,让学生在观察、思考、动手实践中发现规律,与同伴交流,达到学*经验共享,并培养他们合作的意识和交流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理解接受能力。

  面向全体学生,课堂教学要尊重个体差异


义务教育标准心得体会6篇(扩展6)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心得体会实用五篇

  在刚成为一名师范生的时候,我的心里很惶恐,我以成为一名优秀教师为目标,但我对教师这一职业的了解其实还只停留在表面。经过了两年的学*,我渐渐的不那么怕了,并且找到了一些方法,学*到了一些经验,也更加清楚一名优秀的教师应该是什么样子。

  首先,教师无小节,处处为楷模。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我心目中的理想良师应该仪表端庄、态度温和、言谈文雅、言行一致,做到“慧于心而秀于行”的境界,从而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要做到这一点,非常难,需要时时刻刻注意自己的仪容仪表,不断培养自己的气质,丰富肚中的书墨,这也是一切后话的基底。

  其次,作为优秀教师要拥有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学生的求知欲望强,可塑性强,正是受到外来影响最为突出的时候。在这个期间里,教师需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为学生树立一个标杆、榜样,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使学生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之材。作为教师更要树立高尚的人格、良好的形象,这样才能使教师自身具有较强的亲和力,使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中成为每个学生的知心朋友,受到学生的尊敬和爱戴。

  再次,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教育的本质要回归到“立人”上,教师的关注点要转变到促进人的发展上,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那么在课堂上,当学生在观察讨论时,教师并不应该清闲地看着,而是积极地看,积极地听,真实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思考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念是否积极正确,应该给予怎样的引导与鼓励。

  然后,还有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渊博的学识和较高的专业素养。教师之所以能够“传道授业解惑也”,主要的原因在于教师继承着前人的文化成果并拥有开拓创新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师专业素养过硬,这是一名合格教师应具备的最基本条件。只有知识渊博,术有精专的教师才可能受到学生的尊重。常听人说,作为老师,想要教给学生一瓢水,自己得先有一桶水,就是陶行知先生说的:“要想学生好学,先得先生好学。”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育理念的转变,教师教学不能再是一股脑的“倾倒式、独白式”,不能只停留在对于课本知识的学*。知识是一个四通八达的大网络,由一点可以外延到很多相关的点,教师在课本知识足够扎实的基础上,要做一位终身学*者,去了解更多知识,增加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在共同探讨中传道授业,这就要求教师拥有深厚的知识储备和强大的外延能力,来随时应对学生的发问,使课程活泛,内容丰富,效果显著,使学生信服。

  最后,爱岗敬业、尽职尽责。作为教师要热爱教育、热爱学校、热爱学生。教书育人,要学*陶行知先生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教育思想,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努力做到爱岗敬业,对知识问题小心求证,不误人子弟。

  这就是我心中理想的教师形象,内外兼修,既有外在形象美、气质美,又有正确,丰富的知识储备和较高的素质能力。希望我们都能成为心所思,行所为,内外在美都和谐统一的优秀教师。

  研读20xx年的新课标和聆听新课标解读的讲座,使我对新课标的要求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新课程标准体现着素质教育的理念,体现了落实“双减”政策。它不仅要求我们对学生的基础性和发展性学*抓好加强外,还要让学生享受学*,自主性终身学*。

  新的课程标准中双基变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体验),两能变四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因此课改不仅是学生学*方式的改变,也是对老师教学方法的改革。老师们必须更新原有的教学理念,钻研教材,学*新方法新理念,全面了解学生,切实完成教学任务,才能更好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适应时代的需要。

  新的课程标准中数学核心素养指向了三个维度: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也被描述为“三会”(1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2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3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因为,学*数学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维去思考问题,在实际操作中去体会数学,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为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在*时的教学中,老师们应该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围绕问题进行思考,教师适时进行补充,制造冲突点,引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表达,加深对知识本质的探索与感悟。

  新的课程标准进一步加大了对作业设计方面的系列要求。在评价建议部分,专门增加了作业评价建议,对作业类型、作业层次、作业立意、作业量都提出了明确要求。同时,在教学提示、教材编写建议部分,也明确提出了作业*题设计要求,要减少死记硬背、机械重复作业,丰富作业类型,增强作业针对性,增强实践性作业,要控制作业量和作业难度评价时要建立科学的机制,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促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了解自己的不足,激励改进,获得良好的数学学*体验。

  史宁中教授对课标的解读中说到,数学教学要注重整体性和一致性,基于单元,着眼整体。因此在*时的备课中,老师们不仅要考虑课时设计还要考虑单元设计,对知识进行融会整合。教学中要抓住单元知识的前后联系,抓住单元知识中的核心问题开展学*,努力打通知识之间的桥梁,促使学生从单点结构认知走向关联结构认知。教学后,要及时关注评价,循序渐进。通过逆向设计,思考学生去哪里明确目标,学生到达那了吗?怎样使学生去那进行教学设计。关于教学改进的秘诀,史宁中教授给出了吃透教材,吃透学生。学科知识和学生知识都要了解,也要学会解读文本和学生的智慧。

  总之,新课程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精心设计,才能让学生在教学中真正有所收获,才能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核心素养、学*任务群、学业质量等词汇。20xx版新课标出台前提的核心素养沿用的是高中阶段的标准:语文的建构和运用、思维的开展和提升、审美的鉴赏和制造、文化的理解和传承。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素养包含四方面:文化自信、言语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制造。具有衔接性,上下一脉相承。她们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通过言语文字的学*综合表达。

  学*任务群是个新概念。新课标分三个层面设置了学*任务群。第—层设“言语文字累积与梳理〞1个根底型学*任务群。第二层设“有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3个开展学*任务群。第三层设“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2个拓展型学*任务群。每个任务群对应不同的学段提出了细致要求。

  学业质量是学生学业成绩的'表达,反映核心素养要求。也分学段提出相应标准。学生到底要学到什么?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什么?这样有了明确答案。

  以上只是我的粗浅认识,新课标的内容、精神还要继续捧读学*,各级各类的专家汇报讲座也要学*聆听。教学实践中也要尝试运用。

  新课程标准以深化教学改革为突破,强化学科实践,推进育人方式变革。我们要通过有意思、有意义、有可能的学*任务,让学生面对真实问题的挑战,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强化实践性要求,帮助学生学会学*。新课标的落地,需要教师做出改变。教师要从“教”向“育”转变,从教“知识”到探索“实践活动”模块,为学生搭建新的学*场域。因为教师改变,教育才会改变;教育改变,学生才会改变;学生改变,未来才能改变。——教学主任王永利

  十年一版的新课标,在教师、学生及其家长的期盼中,应运而生。通过学*,我深深认识到要转变教的方式,更要引导学生改变学的方式。新课程标准要求的`创新,合作和社会实践等给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时时精进钻研,牢牢树立终身学*的价值观,才能给学生创设一个可接纳、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新课程标准》在教学中给了老师方向,我们要潜心研读,领悟精神,努力践行。

  *期,教育部颁发了新的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对于所有学科的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做了修订,其中科学课程的修订将原来的小学课程标准和初中课程标准进行了整合,变成了统一的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经过学*后,我发现主要变化体现在了以下几个方面:

  对于课程本质上,新课程标准的描述是这样的: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是一门体现科学本质的综合性基础课程,具有实践性。有助于学生保持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相比较之前它突出了体现科学本质的核心描述,以及对于学生好奇心的重点描述。

  而在课程理念的描述上是:面向全体学生、立足素养发展、聚焦核心概念、精选课程内容、科学安排进阶、形成有序结构、激发学*动机、加强探究实践、重视综合评价、促进学生发展。课程总目标的描述上是:1、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形成初步的科学观念。2、掌握基本的思维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思维能力。3、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具有初步的探究实践能力。4、树立基本的科学态度,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大篇幅地降低了关于科学知识方面的描述和要求,转而对学*方法,探究态度等方面的要求增多,显然更加关注探究过程以及思维培养。

  在学科知识图上,改变了以往的知识树结构,更加注重学科核心概念,寻求跨学科概念则是非常新的一个理念,整体学*的要求更高。


义务教育标准心得体会6篇(扩展7)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培训心得体会范本五份

  经过整整一周的劳动,让我体会到了劳动的伟大和必须。也深刻体会到劳动的光荣和好逸恶劳的可耻,当然还有劳动的不容易。也让我变得拘束自己的行为,以保持卫生为荣,以乱扔垃圾等破坏卫生的行为为耻。

  这次劳动的实践,通过以小组为单位,每天在班长和组长的带领下,将任务分配后,大家一起协力完成的。在这一周劳动期间,我们每天从事的是将所划分区域打扫干净,比如扫垃圾,清理树下的枯叶子和干树枝等。不凑巧的是这周降温了,大风忽忽的刮,但是我们组还是积极的认真打扫着,因为大家心里都奔着一个目标就是赶紧打扫干净,完成所分配的任务。

  为期一周的大学公益劳动结束了,然而在我的心里它却已经成为我大学四年期间十分珍贵的一段快乐时光。这不仅仅是一次劳动,而是同学们对我们的大学的一份发自内心的反省与感恩。四年的学*生活,四年的做人做事,我们的大学给予了我们太多太多。我们这一周的劳动更多的是在回馈我们的校园,回报一直以来为我们服务的老师和后勤保洁人员。

  可能很多同学不屑于做这样的小事,总想做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其实做什么事都需要脚踏实地,需要把每个细节做好。没有在每件事情上的认真负责精神,任何事情都不会办好。古话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吗?我们要培养的就是这种做事情干工作的良好品质。这对我们以后的工作是大有裨益的,也正是学校安排公益劳动的目的之一。

  这次的集体义务劳动,还使我体会到了集体的力量、集体的温暖,也让我亲身体会到了劳动的光荣感。老师有意识地组织了我们去参加力所能及的义务劳动,让我们对劳动有一个更深入的认识,让我们亲身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和劳动的光荣,让我们重视劳动,重视自己的劳动成果。义务劳动也同样加强了我们的劳动观念,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避免了我们形成好逸恶劳的坏*惯。

  作为即将踏入社会还未毕业的我们,这一星期的劳动也让我们更加明白了学会独立的重要性,增强了我们对社会的认识。不管怎么样,学校组织这样的公益劳动我相信这对我们以后在社会上的发展也是有好处的。

  此刻的大学生大多数过惯了锦衣玉食的生活,总觉得下地劳动是一种粗活;这种粗活不是我们这些大学生干的。很多大学生“吃喝享乐”的钱也都是父母经过干这些“粗活”挣来的。为了让同学们明白钱的来之不易,为了让学校更加洁净美丽,也为了更好的迎接评估,在宿舍管理科的组织带领下,我们学生干部对学校生活区的每一个角落进行了清理。

  虽然劳动很苦很累,也很脏。但这种活动能更好地培养同学们吃苦耐劳的本事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天将降大任,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此刻多吃点苦,多参加劳动,也能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培养吃苦耐劳,踏实肯干打下良好基矗

  学校以培养德才兼备的人为目标,学生毕业后,自我意识中也把自我当成一个走向生活的人;“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碰到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无论是扫地,还是编软件,离开吃苦耐劳都是不行的。

  在家里总是衣食无忧,都受到“王子”、“公主”的待遇,很少有机会锻炼自我,也就自然而然对劳动有了一种厌恶感,对劳动者也就有了一种轻视。他们不明白,因为大学的普及,也就是大学*民化的过程,如果大学生连“普通劳动者”这样的身份都无法理解,那也就不要指望找工作了。

  所以我觉得在大学里,我们应当多参加这些劳动,学校也应多组织一些这样的劳动,让我们有更多的机会得到锻炼,这样既能够让学校更整洁又能够让我们得到锻炼,何乐而不为呢。

  在这一次长达十几天的劳动中,我们学会了很多事,也懂得了很多道理,也让我对部里的那些同胞们有了一种新的了解和认识。

  从前两周,我们就开始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大扫除。起初我认为只是一项小的活动,偶尔打扫一次而已,可随着时间的推移,证明我的想法是错误的。我们一打扫就打扫了十几天,然而我们部里的男生和女生们,并没有因为时间的长、任务重,而缺*,有畏难情绪,而是出勤率很高,进取完成宿舍管理科,分配的任务。

  在这次的活动中,我们人力资源部不仅仅有一个好的部长,并且有一个好的团队。每次理解任务之后,都会尽心尽力、任劳任怨去完成每一项任务。每当我们在清理石子,清除杂草的时候,就觉得异常的欢乐,因为学校有了我们的打扫就变的更加的美丽,同学们也会感觉更加的温馨。学校里每一处需要打扫的地方都留下了我们的足迹,每一寸干净的地方都鉴定了我们的劳动成果,此刻我们的学校里那么的生计勃勃啊!

  古人云“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经过我们精心的打扫,我们的学校变得更加的优雅、美丽。我们不仅仅此刻是明达的志愿者,并且永远是明达的志愿者。

  有句话说得好:“社区是我家,美丽靠大家”。要把我们社区环境变得更加美丽,单单靠我们这些人是远远不够的。期望我们学校的学姐、学妹、学哥、学弟都能参加到这支队伍里。

  自2018年8月来到红小这个大家庭,转眼已经三年多的时光了。在红小的每一天,老师和学生们每时每刻都在践行劳动教育,渐渐地,我们的劳动教育引起了区上,市里,甚至是全国各地学校的关注。然而,若你问我,红小的劳动教育到底是什么?我一时还真有点答不上来。

  因此,我很感谢学校安排的这次培训,这次培训让我对我校的劳动教育有了一个系统全面的认识。通过这次培训,我深入了解了我校的五农课程,了解了五农课程的背景、目标、内容、路径、成果以及评价方式。之后,又通过金老师、钟老师等几位老师的案例分享,强化了我对劳动教育内涵及意义的理解。

  在我看来,真正的劳动教育,一定不是教师讲授,而是让孩子去做,亲身体验劳动带来的快乐。例如:在班级学会扫地,擦窗台,擦黑板等班务劳动后,在家里同样也能找到力所能及的家务活,例如整理自己的衣服,整理自己的书包、会洗衣服、倒垃圾等。

  劳动教育与其他学科一样,都担负着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和发展能力的任务。但它有独特的要求,就是学生必须学*有关的生活和生产劳动的知识,教师应尽力满足学生的成就需要,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依靠自身的努力达到成功和从知识的获益中得到满足,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在劳动教学过程中总是能保持浓厚的学*兴趣,激发学生内在的学*需求,促使每一个学生学会学*,达到愿学、乐学、会学、善学。

  人们常说,劳动是伟大的,是光荣的,没有劳动就没有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也就是说,只要是劳动,不论是什么劳动,都是光荣伟大的。11月22号在年级办老师的组织下,我们党校学员义务给机关楼的人事处的三个办公室进行了清扫。风忽忽的刮,学员们还是热情饱满的认真工作着,顶着寒冷的天气,不怕冷不怕辛苦,将办公室的地面,桌椅和窗户都擦的干干净净。

  这次义务劳动的实践,通过小组为单位的劳动,启发了我们在义务劳动中寻找能使我们受到教育,有所感悟的亮点,引导我们去了解劳动的价值。我们小组的同学毫不嫌脏,仔细地打扫着办公室,看着桌上,地面,窗台的明净,看着自己辛勤劳动的成果我们都会心的笑了,都不因天气寒冷而退缩,是这些成果完全让我们忘记了劳累。

  义务劳动是忘我的劳动,也是培养我们关心公共事业热情的。参加义务劳动的光荣感,塑造自己美好的心灵。处于这个时代的我们,大多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对我们的宠爱,使我们对劳动的概念了解肤浅。这次的集体义务劳动,使我们体会到了集体的力量、集体的温暖,也让我亲身体会到了劳动的光荣感。老师有意识地组织了我们去参加力所能及的义务劳动,让我们对劳动有一个更深入的认识,让我们亲身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和劳动的光荣,让我们重视劳动,重视自己的劳动成果。义务劳动也同样加强了我们的劳动观念,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校这次组织的义务劳动让我们了解劳动的光荣和价值。

  这次的义务劳动让我们明白了学会劳动的重要意义。在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对于我们这些在校的大学生们,独立的培养和社会的洗礼是多么的重要。在这个更新速度超快的今天,如何适应社会也是我们即将面临的问题。对于现在的我们,越早接触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就意味着我们越能适应它。我们应该做我们力所能及的事情,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不辜负党组织对我们的要求。

  最*一段时间,一些城市推行了一项义务劳动的政策,即享受“低保”的居民,凡有劳动能力者在领取“低保”前必须参加社区的义务劳动。对待此项政策舆论界众说不一,赞成者有之,反对者有之,双方各有道理。就义务二字的涵义而言,它包括了三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公民或法人按法律规定应尽的责任;二是道德上应尽的责任;三是不要报酬的行为。上面所说的义务劳动应该是第三种意思,也就是不给报酬的劳动,而且带有一定的强制性色彩。笔者认为,对享受“低保”的居民是不是应该参加义务劳动的争论意义不大,我们应该考虑的是:每一个公民是不是都有参加义务劳动的义务?谁更应该承担参加义务劳动的义务?

  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劳动也是人类社会和人本身进步的根本要求,热爱劳动不仅是社会主义思想所倡导的一种美德,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理所当然地应该在全社会大张旗鼓地倡导热爱劳动、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的社会风气,劳动、包括义务劳动应该成为每一个公民的义务。

  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随着劳动者社会地位的提高以及党和**的宣传、鼓励、号召,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人民劳动的热情,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和义务劳动蔚然成风,促进和加快了我们国家建设的步伐。然而,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剥削阶级的思想也在不断地侵蚀着人们的灵魂,热爱劳动的美德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甚至连一些基本的劳动义务也必须靠经济、行政等手段来诱导和强制。笔者绝不否认劳动的商品属性,但当一切劳动都标上价格用金钱来交换时时,这个社会就必须是走向堕落。实现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振兴,我们还应该在全社会大力提倡热爱劳动的美德!

  ***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代表。在全社会倡导热爱劳动的美德,党员干部应该成为表率。因此,每一个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应该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积极参加义务劳动并形成制度。这不仅是我们党的光荣传统,也是新时期、新形势对党和党员干部提出的新要求。只有从党员干部做起率先参加义务劳动,才能在全社会逐步形成热爱劳动的良好风气。

  要使党员干部率先参加义务劳动并成为制度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提高认识。应该看到,党员干部率先参加义务劳动绝不是权宜之计,它既可以在群众中树立党员干部的良好形象,提高党的威信,也可以对群众起到示范和带头作用,同时还可以通过义务劳动教育和锻炼党员,从这个意义上讲,这将是一个民心工程、民德工程和党建工程。

  二是解决实际。各地和各部门的党组织都应该从本地区和本部门的实际出发,把党员义务劳动的着眼点放在解决群众实际问题上,通过党员干部的义务劳动切实解决了群众的实际问题和实际困难,这样才能收到好的效果。三是形成制度。各级党组织都要制定计划,定期组织党员参加义务劳动,每个党员每年都要有一定量的义务日,并作为对每个党员干部的考核内容之一。四是不走形式。要把党员干部义务劳动落到实处,切不可摆样子、走形式,特别是要防止借义务劳动之名搞变相补贴、聚餐、游玩等不正之风。制度五是坚持持久。不能搞一阵风,坚持不断就会形成*惯,也自然会影响和带动全社会。

  党员干部义务劳动一旦形成制度、坚持下去,那么,热爱劳动的社会风气就会形成,党的威信也会提高。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