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参加幼小衔接心得体会实用五篇

首页 / 心得体会 / |

  家长参加幼小衔接心得体会 1

  起初看到这个讲座预告的时候,想想孩子刚上小班,感到有点早。但听过之后,我感到不但不早,而且非常及时有效。欧阳老师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幼教老师,她所讲述的内容正是我们很多家长现在所面临的问题。老师提到的四个误区,就是我们家长常常容易踩到的雷点,尤其那句“孩子小脚穿大鞋,不仅跑步不快,还可能出现问题”,深入浅出的讲述了幼小衔接中错误行为的危害。通过这次讲座的学*,我对正处在小班的孩子有关幼小衔接方面的感悟如下。

  一、帮助孩子养成好的生活*惯。

  一个好生活*惯,对于孩子的成长很关键,尤其进入小学后,在仅仅几分钟的课间休息时间里,孩子们要完成喝水、小便、放松调节自己等多项内容,容易出现下课了只顾着玩,而不去大小便,久之对学*和生活都会造成不良的影响,而这个*惯与我们家长有很大关系。由于对孩子的溺爱、自己焦急的心态,每当孩子慢腾腾地穿衣、洗脸、吃饭时,都会不由自主地去帮助她完成。现在深刻明白,小班是幼儿跨入集体生活的一个转折点,是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和行为*惯培养的关键期,更是对以后幼小衔接有着很大的辅助作用。因此一定要养成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惯,而我们家长要做的就是保持足够的耐心等待,给孩子时间和机会,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惯,为幼儿做好入学后独立生活的准备。

  二、帮助孩子养成好的阅读*惯。

  小班的孩子还小,不能独立完成阅读,因此坚持亲子阅读尤为重要。从上幼儿园开始,根据老师的要求,每天抽出半个小时,陪孩子一起阅读绘本、故事等书,不仅让孩子沉浸在书的海洋、增长了知识,还增进亲子关系,更是让孩子养成了良好的阅读*惯,为以后上小学养成阅读*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帮助幼儿养成学会倾听的好*惯。

  在日常生活中,由于担心孩子们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不断地提醒孩子们注意这样、注意那样,家长不由自主的就变成了一个爱唠叨的人,一句话说上好几遍。如,洗手时反复强调如何正确洗手,收玩具时不停的教导如何放置玩具等,结果孩子们会产生依赖性。听不清要求没关系,反正一会儿妈妈还会说的。因此进入小学后,孩子容易出现的问题还包括由于听不懂老师提出的要求,孩子不会倾听,不能够抓住老师说话的重点。所以在生活中我们还要学会管住自己的嘴巴,不反复提醒,使督促幼儿形成认真倾听的好*惯。

  家长参加幼小衔接心得体会 2

  时光飞逝,转眼间我家儿子进入小学校园已经1个月了,认真倾听了高老师声情并茂的讲座,了解到上小学的孩子有着或多或少的学*压力与人际交往压力,如果没有合适的疏导,有些孩子甚至难以适应小学的学*节奏和学*方式,出现抗拒心理,出现的“厌学”情绪。因此做好幼小衔接显得尤为重要,那么该如何做好幼小衔接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家长首先心理定位必须准确

  每个孩子的学*能力和接受程度是不一样的,不能把每个孩子学*的指标如同参考工程建设指标一样。每个孩子都有自己出色的地方,要看到孩子的优势,针对孩子的学*接受程度,理性的给孩子定位,与其让孩子被动的承受学*的压力,不如让孩子主动的体会学*的快乐。

  二、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以及生活自理能力

  小学的作息时间更为紧密和严格。从早上起床时间到路上交通时间,再到上课时间、活动时间、作业时间、休息时间、上床睡觉时间等等都环环相扣。所以对于孩子的时间观念的培养就显得由为重要,但是身为家长就要以身作则,因为现在孩子还小明辨是非的能力不强,还处于一个懵懂期,被动的认为家长在做的就不会错,家长需要早起,下班回家不管多累,现在流行的“葛优躺”是最好不要出现,应该是把我们回到家里需要做的事情马上处理,这样孩子就会知道放学回家自己要做的事情是写作业,而不是有样学样的“葛优躺”了;家长有意识地培养孩子什么时间应该做什么事,并一定要坚持做完。写作业时一定要认真写,写完后书包收拾好才能去看电视和玩。给孩子一定的时间自己去支配。孩子需要有自理能力时,没有给予适当的教育和训练,那么他就会丧失做人的一种能力,无法站在已有的经验高度上体会对他人的责任心,适当的让孩子做点家务,在做事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失误。大人不应因此指责孩子,更不能惩罚孩子,而应首先鼓励孩子做得对的地方。对于孩子有失误的地方,要帮助他们分析原因,找到问题所在。孩子年龄小,认识水*不高,考虑问题不周全,力气小,不能帮到很大的忙,甚至可能会帮倒忙,但是没关系,我们需要的是孩子学*的过程,并不需要结果。

  三、培养孩子交际能力

  人是群居动物,有人比喻成豪猪,冬天为了取暖,他们必须离得*一些,但是因为距离太*,它们的刺又会刺痛对方,因此只能保持适当的距离。所以说人际关系的培养还是需要一个比较完善的交际能力去维系。对于孩子交际能力的培养我给与孩子的就是几句话:谦虚、不骄不躁,去发现他人比你优秀的地方,心怀感恩之心。

  四、培养孩子的学*能力

  说到培养孩子的学*能力,不如是说来增强家长的知识面。当今社会电子产品以及电子设备太多,不让孩子接触是做不到的,像大禹治水一样,堵不如疏。让孩子去接触电子设备,引导孩子在网络上去接触有教育意义的动画以及游戏软件。例如:我的孩子在家玩的游戏软件是“悟空识字”,动画类的:“福鼠三十六计、哈利学前班、唐诗三百首”,这些东西需要家长陪伴着孩子去看,家长自己必须知道里面所讲的内容,并能在孩子产生疑问的时候,能够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解答孩子的疑问。对于孩子的阅读能力,我并不赞成让孩子睡前看书,因为看书是一种有意识活动,睡前大脑应该适当放松。孩子接触事物比较少看完书大脑会处于高度的思考状态,不利于睡眠。我一般会在睡前让孩子听听比较舒缓的古琴曲,让孩子早点休息,睡足10个小时。早上起床,我会让孩子朗诵课文或者孩子感兴趣的书,这样既让孩子增强了阅读能力还锻炼了孩子的朗诵能力。总之,老师和家长互相协作,“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孩子缺少自主学*能力,老师给我们一个方向,家长要顺着老师所给的方向,督促孩子更好的接受并吸收所学*到的知识。、共同努力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惯,掌握

  丰富的知识和技能,调整好心态。让孩子愿意上学,喜欢上学,顺利完成由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成为一名优秀的小学生。

  家长参加幼小衔接心得体会 3

  有幸参加了学校的幼小衔接的家长会,每次开家长会,我都收获很多,不仅加深了对学校教育理念的理解和认同,也学到了很多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受益匪浅。幼儿园和小学毕竟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学*环境,孩子们究竟会不会适应未来的生活,是我们家长们行动的时刻了。从心理疏导、*惯培养、知识与物质储备,都应该着手努力了,为的是让孩子能很好地过度好幼小衔接这一段日子。从现在开始,也和家人一起制定种种计划,陪伴儿子,和他一起成长,希望顺利完成过渡。各班老师既向家长汇报了孩子们*阶段的进步和不足,同时也提出了本学期的要求以及需要家长配合的注意事项,在互相信任、尊重、支持的基础上实现家园共育。此次幼小衔接家长会,为家长提供了专业的建议与指导,促使家长在教育理念、引导方式等方面与幼儿园、小学达成一致,携手共进!

  大班的这学期是小朋友们告别幼儿时代迈向小学的最后时期,也是关键的调整时期,本次邀请了常青第一小学的优秀教师李萍,当他在台上深入浅出、专业、真诚的交流下,家长们静静的听,专心的记笔记,会议的时间虽然很短,但是受益匪浅,让我深深的感受到幼儿园不仅是孩子们的学*、成长的乐园,更是家长们学*、收获的家园。

  过李老师的详细讲解,从各个角度、全面地讲解了幼小衔接过程中经常遇到的学*问题,应对的方法,家长们对待孩子学*的心态,孩子们的上小学后的情况等等,李老师通过分享自己的育儿经历,传授了非常的实用、有效的学*方法,让我们感触颇深,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才是最重要的。

  在幼儿阶段家长们更多的是把精力倾注在孩子的生理成长,保证她吃好、睡好,穿暖,健健康康的,把孩子扔给了学校和家里的长辈们,很少有针对性对孩子在学**惯、思维、礼仪等方面的培养,而到了小学阶段,李老师提到“这个是我们生活知识学*的阶段”,在这里不仅需要学*数学、语文、礼仪、天文、地理等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知识,因为有了这些知识才能保证基本的衣、食、住、行的要求,因此家长们对于小学阶段来说家长们应该是家庭教师的角色更多一些,不仅需要对孩子们学**惯、思维*惯、搞挫能力、独立生活能力、社交能力、自我保护能力方面培养,更重要的是要树立孩子们学*的信心,教给他学*的方法,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经过去年家长会后,老师在教学活动中已有针对性地对孩子们进行了幼小衔接的学*、锻炼以及提高,让孩子和家长们充分的得到了学*和调整(桐桐现在做到了每天放学回到家第一件事情就是做作业),接下来的几个月里,我们会努力的培养桐桐的拼音、基本的数学、识字方面,当然首要一点是兴趣,做到不强迫学*,相信在三位老师的带领下大家会顺利的渡过这个难忘而又充实的大班生活,让孩子们可以更快地适应小学的生活、更健康的成长,谢谢!

  家长参加幼小衔接心得体会 4

  女儿今年6周岁了,准备9月份入小学,“是否应该让孩子提前学*小学课程?”这两种想法一直让我犹豫不决左右矛盾,如果提前学*了小学课程我怕孩子在正式进入小学后,因为老师讲的知识都会了,不认真听课,不能养成一个良好的听课*惯。如果不提前学*小学课程又但心孩子上学小后跟不上班级课程的进度,从而影响到孩子对学*信心。《“幼小衔接”特别策划》中提到的现状无论是角度还是观点,正是我们做为家长重点关心的问题。下面谈谈我通过阅读《幼小衔接》所得到的启示及心得体会。

  通过阅读了心理学家格塞尔著名的双胞胎爬楼梯实验结论同时也参考了“三年级效应”我个人认为启发孩子的学*兴趣、引导孩子正确的学*态度、培养孩子良好的学**惯,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与让孩子提早学*过多的小学课程相比要重要的多,另外有好奇心的孩子会主动学*自己感兴趣知识。

  “孩子对成绩、分数是没什么概念的,也不知道分数意味着什么”一句话说的特别好,其实真正在意分数的是我们长家,我们对成绩和分数认识,决定了孩子对成绩和分数的认识和看法。孩子考不好的原因有很多,可是因为粗心大意

  也可能是学*方法不对等原因,因此我们家长首先要保持淡定,然后我们和孩子一起分析成绩不理想的原因,最后同孩子一起找出问题、解决问题。

  通过阅读《“幼小衔接”特别策划》为我做好孩子进入小学的准备指出了正确的方向,同时我也在根据《“幼小衔接”特别策划》指导,查找自己身存在的问题,调整自己与孩子的交流方式,有方法的培养孩子良好生活*惯和行为规范。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各式各样的问题,做为家长让我们以*常心陪伴孩子共同成长吧。

  家长参加幼小衔接心得体会 5

  我是一名幼儿园教师,同时也是一名现在在读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妈妈。回顾女儿从幼儿园大班到升入小学以来的经历,对于女儿在“幼小衔接”的过程中的种种表现,以及自己在那段时间里切身体验,感慨颇多。

  一、关注学**惯远比关注知识*得更重要

  女儿入小学以来,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性方面都比较好,对小学的生活表现的比较适从,不烦躁,每天回来都会叽叽喳喳的告诉我她在学校的学*和生活情况,有做小学生的那份光荣感。之所以她会这么快的适应小学的生活,这要得益于她在幼儿园大班阶段,幼儿园里开展的一系列“我要上小学啦”活动。当时幼儿园组织多次到周边的小学校园去体验生活,看看小学的校园、教室,坐进小学的课堂和小学生共同感受学*的氛围,还和小学生一起开展“课间十分钟”的游戏活动,由此极大地激发了女儿和小伙伴想进入小学生活的积极愿望。此外,我在*时的生活中也会积极的引导她。有一次,她对我说:“妈妈,今天妞妞说小学老师很凶的,犯错误就会惩罚你。”看到她忧心忡忡的样子,我认真地回答她:“不会的,你看小冯阿姨,她就是小学老师,她一点也不凶啊,她还懂得很多的知识,你有很多不懂的问题都是在她那里找到答案哦。”听到这里,她舒心的笑了:“是的呢,我明天就去跟妞妞说,小学老师不凶的!”因此,进入小学以后,女儿一直都保持了良好的情绪,非常崇拜老师,她的理想就是做一名老师,有时是想做一名语文老师、有时是舞蹈老师,有时又想做一名数学老师……

  但是,女儿的小学生活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记得刚升入大班的时候,我和其他家长一样有着“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恐慌,同时也基于跟一些已经上小学的家长的交流所得来的讯息:“我家小孩上小学后,拼音跟不上,字写不好,加法算不对,都怪我没让小孩子上幼小衔接班”、“小学里的汉语拼音会过的非常的快,幼小衔接班一定要上,否则跟不上的”……。我四处打听哪里的幼小衔接机构比较的好,着急于给女儿在认读拼音、练*写字、学*算术等认知上进行准备。于是整个大班的那段时间里,我和女儿的周末都是奔波在学前班的途中,回家之后对于她没有掌握好的还得再给她巩固和加强。在我和女儿的百般“努力”之下,她基本掌握了拼音的认读与书写、20以内的加减运算以及一些汉字的书写。牺牲了孩子可以自由奔跑在大自然的那些快乐时光,但我们却有了更多的收获,于是我似乎对她入小学后能否更快的适应学*少了一份担心、多了一份信心。

  很快的女儿升入小学一年级了,在最初的那几周里,女儿表现得自信满满,回来对于老师布置的作业和课堂上的反馈都非常的好,每次看到班级家长群里有家长因没有没给孩子上过幼小衔接班,孩子掌握较慢、需要花费很长时间练*而着急时,我总为自己最初的决定沾沾自喜。可两周之后,我渐渐发现,她的作业正确率开始下降,错误百出。于是我赶紧跟老师沟通,了解她的在校学*状态,想知道出现这种情况背后存在的问题所在。在老师那里我得到了出乎我意料之外的消息:她在刚开始时每次上课都能很快的掌握所学的内容,可能是之前学过,举手的次数也比较多,受到了老师的表扬,也特别的高兴,学*的劲头还是挺足的。最*一段时间发现也正因为她之前学过,感觉都会了,受到老师表扬的那种成功感已经不那么强烈了,更多的是认为自己已经会了,上课的专注性不够,于是课堂效率也就不高了。此时的我才突然感觉,自己最初的那个决定并非是明智的。自己曾经不断提醒自己班级家长的那段出现在我的脑海:关注学**惯远比关注知识*得更重要。知识其实是无穷无尽的,只有有了良好的学**惯才能够在将来的路上不断的去获取。

  二、家长自身要树立正确的幼小衔接认识

  在我了解事情的原委之后,认识到当前的必要的措施就是必须尽快的帮助她调整自己,于是我和女儿进行了交流,围绕她*期自身出现的学*问题,把上课不专心听讲的坏处,以及专心听讲的好处进行了讨论,女儿逐渐知道了上课专注的重要性。同时,我也和老师保持了紧密的联系,通过家校的共同引导,女儿身上出现的问题苗头得以及时纠正。

  所以,对“幼小衔接”教育,我想作为家长们应该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要认识到“幼小衔接”并不完全等于学学拼音、认认字、算算数,更重要的是在“幼小衔接”阶段,不仅要对孩子在情感上、*惯上、思想上给以正确的引导,同时家长自身更要树立正确的幼小衔接认识:

  1、家长要认识到“幼小衔接”是实现幼儿园与小学两个阶段*稳过渡的必要性辅助教育。幼儿园时期主要是以游戏和能力发展为主的教育方式,大多是以活动、游戏的方式进行,而小学教育主要是以正规课业和静态知识学*为主的教育,两种教育方式截然不同。如果幼小衔接这个环节做好了,孩子就会很快适应小学生活,无论对孩子的生理、心理和自理方面,都会有很大的帮助,孩子也更容易培养自信和喜欢小学生活。

  2、家长要认识到“幼小衔接”更重要的是综合适应能力的培养。在幼儿园里,孩子们过的是一种被照顾的集体生活,吃饭、午睡、游戏等,都需要老师看护。但进入小学后,无论是学*上还是生活上,都需要孩子们本身要具备更强的自理能力。在幼小衔接中,要注重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更要告诉他们,到小学后需要这种能力。比如一些家长,在孩子上小学前,报了幼小衔接班,虽然老师提出不需要家长送到教室,在楼下等着就行。而一些家长却就是担心,非常固执要送进教室,其实这在孩子的幼小衔接教育中,无形中是起到了一个反面的教育。

  3、家长要认识到“幼小衔接”不能只依赖专业培训机构。幼小衔接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幼小衔接的教育也是来自于多方面的,由于家长们对幼小衔接理解的偏差,往往热衷于寻找一些有名的幼小衔接教育机构,而忽略了自身和家庭在幼小衔接中所应该发挥的关键性作用。

  这样就出现了一种怪现象,家长们每到周末,就乐此不疲的把孩子送到教育培训机构,有的甚至要参加好几个幼小衔接。而当孩子回到家里后,这也不让干,那也不让做,整天溺爱有加,吃饭要人来喂,睡觉睡到中午,上厕所要全程跟踪,完全把幼小衔接置于脑后,因为在家长们的眼中,幼小衔接就是学拼音、学写字、学加减,上学后能超人一头。但我们不应该忽视,即使在上小学前不学这些的孩子,在经过一段时间小学学*后,大家都会重新回到同一个起跑线上,而恰恰孩子所需要的一种综合适应能力,却总是被别人落在后面。

  所以,幼小衔接不是哪个培训机构,哪一所幼儿园就能独立完成的,真正的有成效的幼小衔接,是需要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幼小衔接不光是认字上的衔接,更应该是从一个生活环境转变到另一个生活环境适应能力的衔接。


家长参加幼小衔接心得体会实用五篇扩展阅读


家长参加幼小衔接心得体会实用五篇(扩展1)

——幼小衔接家长心得体会6篇

幼小衔接家长心得体会1

各位家长:

  下午好!非常感谢你们从百忙之中抽空来和我们一起共同探导幼小衔接这个问题。再过两个多月,我们的孩子将由幼儿园往小学过渡,在短短的时间里,他们的生活和学*有着重大的转变,小学与幼儿园对于孩子来说是两个不同的天地。也许有不少的家长担心自己的孩子能不能很快的适应小学生活,能不能赢在新的起跑线上。因此,今天我们有这样的机会来一起谈谈孩子的成长。我相信,在学校与家庭的共同配合下,孩子会走好这一步,逐步喜欢小学生活、适应小学生活的。所谓幼小衔接,既是幼儿园教育的结束,又是小学教育的开始,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幼小衔接的主要目的在于让我们的孩子:学*感兴趣、活动能合群、生活有条理,非常自然、顺利的适应小学的学*生活。在这样一个特殊阶段,我觉得我们的家长们应有一个超前认识,提前认识到从幼儿园到小学,孩子的生活会出现哪些变化?并估计这些变化可能会给孩子带来哪些的影响,然后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使孩子顺利地适应小学生活。一、首先和大家谈谈关于幼儿园和小学的区别:进入小学,儿童所处的客观环境、学*内容、作息时间、自理要求、师生关系等都多方面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许多方面都存在着断节问题,所以做好幼小衔接工作,我们家长首先必须要明确幼儿园与小学的主要差异:第一,生活内容的变化。幼儿园教育的特点总是采用“以游戏为基础活动”来进行。而小学学*则完全不同,因为学*是小学生的主要活动,不论你对所学的课程是否感兴趣,孩子都要根据国家统一规定的教学大纲来学好所规定的课程。学生的主要生活就是上课、完成作业。课间休息和游戏时间很短,孩子面临的是和5、6年级学生一样的每天上午四节课,下午三节课,每节课40分钟的课堂学*。而且最后总是以考试来衡量孩子学*的成败,给孩子造成的压力很大。第二、行为规范的变化

  通常在幼儿园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个人要求,如上厕所、说话、玩东西等。举个例子:刚入学的小朋友经常有这种情况,这边老师的课讲得津津有味,小朋友们听得聚精会神,她突然下位请假小便,老师真是左右为难。批准了好好的教学秩序被她打乱了,再有你离开教室老师总不能把课停下来让其他的小朋友都等你回来再上,说不定后面关键的知识你就失去了学*的机会。不批吧,万一把小便弄在身上怎么办?孩子入小学后,必须学会正确地认识自己,改正一些不良的行为*惯。做到上课抱臂坐正、不东张西望、不随便说话、发言要举手、学*用品放整齐,课本作业本不准撕,上课不准喝水、在指定地方等家长接送等规定都纳入学生一日行为规范中,孩子们以往的感性将渐渐被理性和规则所控制。孩子在幼儿园里许多自选活动的时间和权利将被服从统一要求所替代。第三、家长和老师期望值的变化孩子在幼儿园期间,,家长和老师主要考虑的是孩子的营养、心理的健康、生理的健康,孩子在幼儿园吃好,玩好,与同伴相处好就行了。而一旦孩子入了小学,家长和教师的期望值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在学*方面对孩子给予新的期望,高的要求。孩子与孩子之间的横向比较激烈了。总而言之,为了做好孩子入学前的准备工作,必须遵循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既要重视儿童智力的训练与培养,又要强调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力求儿童入学前心理准备的全面性。下面我就从一个教师的角度,以自己工作体会,与大家交流一下怎样帮助孩子顺利、愉快地完成幼小衔接与过渡,帮助孩子尽快适应学校生活:

幼小衔接家长心得体会2

  一、为什么要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幼小衔接就是指由幼儿园进入到小学低年级在教育中的连接。幼儿园与小学是两个根据儿童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而设立的、具有不同教育任务的教育结构,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决定了不同的教育阶段。而连续性规律又决定了衔接存在的意义。

  1.教育的性质、内容不同。

  幼儿园是一个保教并重非义务教育机构。幼儿以游戏为主,教师的指导方法灵活多样,没有考试制度。而小学教育属义务教育阶段,主导活动是根据国家统一计划、大纲规定的各种学科文化知识的学*,教学形式以课堂教学为主,氛围严肃。有一定的家庭作业和必要的考试制度。

  2.作息制度及生活管理不同

  幼儿园的生活节奏是宽松自由的,一日生活中游戏活动的时间较多,生活管理不带强制性。而小学阶段的生活节奏快速紧张,作息制度非常严格,每天上课时间较长,纪律及行为规范带有强制性。

  3.环境设置不同

  幼儿园环境的设置生动活泼,色彩亮丽,有许多的活动区域,在其中有丰富的活动玩具和材料供幼儿动手操作摆弄。幼儿可以自由选择游戏及同伴进行交往。小学的教室的环境布置相对严肃,成套的课桌椅排列固定。学生自由选择活动的机会相对较少。

  4.师生关系不同

  幼儿园教师与幼儿个别接触的机会多,时间长,涉及面广。师幼关系融洽和谐。幼儿的安全感和被爱的需求都能得到满足。小学师生接触局限在课堂之内,个别接触少,涉及面较小。

  5.社会及**对儿童的要求和期望不同 **对小学生的要求相对严格具体,期望值高,这给儿童造成了心理上的压力。

  6.教学知识结构不同

  幼儿园学*内容是与幼儿生活紧密相关的浅显知识,以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概括、想象、语言表达、逻辑思维的能力等为主。小学的教育内容是系统的学科知识,是以符号为媒介的学科知识,它的抽象水*相对较高,这种学*内容只有当学*者的思维具有一定的抽象、概括能力时才能理解和接受。

  同时,小学生活对幼儿来说是人生的一个转折点,儿童初入学时由于幼小衔接不当经常有生理方面,心理方面,社会适应方面,及情绪方面的不良适应表现如食欲不振,自信心不足,学*兴趣降低,不会和谐交往,厌学等。这些问题都严重影响了初入学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并对其今后的学*和生活产生消极影响。

  因此搞好幼小衔接工作不仅十分必要而且意义重大。它既有利于儿童入学前后的学*和发展,也为以后终身的学*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当前我县幼儿园幼小衔接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幼儿园小学化现象

  严重很多幼儿园,尤其是一些中小幼儿园和乡村幼儿园把入学准备片面的理解为认字,做数学题,并以此作为评价幼儿园教育的指标。像小学生一样写作业、背诵课文。由于教学内容背离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不能或不甚理解。使孩子体会不到学*的乐趣。这不但不利于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而且极大的挫伤了幼儿学*的兴趣。这不仅影响幼儿上小学,甚至影响他们今后对学*的不良情绪。

  2.幼小衔接的片面性

  幼小衔接是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全面性,不应仅偏向某一方面。目前的幼小衔接工作中偏重智力的倾向比较严重。*年来,有些幼儿园对幼儿智力因素极为重视。这些幼儿园教育中有时忽视了儿童倾听、表达等各种能力的提高, 忽视了儿童的学*兴趣、学**惯及学*能力,忽视了孩子独立生活能力、交往能力、挫折的承受能力等。这样使幼儿缺乏美好的情感和良好的行为*惯,对学校的规矩和课堂常规缺乏了解。另外如握笔姿势和坐姿不当等不良的学**惯,一旦形成也将影响日后儿童的有效学*。

  3.幼小衔接的单向性

  不少幼儿园把幼小衔接当作一项重要工作来做,积极开展幼儿入学前的准备工作,无论是在教学要求、内容、方法还是作息时间方面都主动向小学靠拢。但小学却无动于衷,很少考虑初入学儿童的特点,有的小学甚至给幼儿入学设置各种台阶,形成衔接上的一边倒,形成衔接工作的单向性。幼小衔接既不是幼儿园小学化,也不是小学幼儿园化,双向准备才是解决幼小衔接问题的有效途径。

  4.幼小衔接的突击性

  衔接工作是一场持久战。其实,衔接工作在幼儿一入园就开始了,整个幼儿教育时期都要为儿童小学和今后的成长做好最基本的全面的素质准备。而在大班,是要侧重做好儿童入小学的特殊准备,如通过游戏和绘画等活动培养儿童写字所需的基本功,熟悉田字格等。但大多数幼儿园在儿童将要入学的前半年才做衔接工作,在大班对幼儿进行相应的突击训练,这些做法是远远不够的。应该在儿童3、4岁刚入园时就加以逐步的培养其自理能力、交往能力、规则意识等和正确的姿势、良好的*惯等。如果在最后时期才进行强化训练,急于求成,会使儿童在生理、心理各方面压力骤然加大,难以适应,不但教育效果不佳,而且还使儿童对小学和未来的学*产生畏惧情绪。幼小衔接是长期的工作。

  5.入学准备的表面性

  不少幼儿园的幼小衔接工作只停留在表面上。在幼儿园大班,在大班末期按小学教学方式上课,改变一下课桌的摆放形式,延长课时,或带幼儿去参观小学,请小学生回园介绍学*生活等。而儿童的适应能力,有意注意的持久性,学*的主动性、积极性、自制力等常常被忽略了。这些对解决幼小衔接问题来说是远远不够的。

  三、针对问题,明确思路

  1.遵循儿童发展的特点,明确衔接任务 儿童的发展既是阶段性的,又是连续性的,学前儿童和小学生确有不同阶段的特点,但是一个孩子决不可能在跨入小学的那一天,突然失去幼儿的特点。为适应儿童在此时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促进其健康成长,幼儿园要创设适合儿童发展的教育,即不能一味地要求儿童适应小学生活,而要强调让教育适应儿童的发展。用科学的方法启迪和开发儿童的智力,培养儿童健康的体质、良好的生活*惯、不怕困难的进取精神、不依赖他人的独立创新意识、主动积极的求知欲望和活泼开朗的性格等。

  2.依据衔接工作的规律,突出衔接原则

  (1)双向性原则

  双向性是指小学和幼儿园相互衔接,园领导和老师要设法与小学沟通,既要保持幼儿园的独立性、特殊性,又努力使其与小学保持连续性,为儿童一生的发展创造最大的可能性。

  (2)全面性原则

  全面性是指衔接的内容要包括体、智、德、美各个方面。入学准备是全面素质的准备,包括身体、学*和社会性适应等方面。教师和家长最关心的是儿童的学*,最苦恼的是他们的社会适应性能力,而儿童的身体素质和社会适应性能力对学*又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幼小衔接应是全面的衔接。

  (3)渐进性原则

  渐进性是指从幼儿入园之初就开始逐步做衔接工作。儿童某方面的能力和*惯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要将幼儿入学前应具备的各方面素质分解成不同层次、水*的教育目标,划分到不同阶段的`教育中去完成。衔接工作应该儿童一入园就开始,整个幼儿教育时期,都要为儿童入小学和今后的成长做好最基本的全面的素质准备。在学前的最后一年,侧重做好儿童入小学的特殊准备,如通过游戏和绘画等活动培养儿童写字所需要的基本功,熟悉田字格、四线格等。

  3.从实际出发,找准衔接点

  由于儿童所处的区域不同(如县城和农村),所受学前教育时间长短和程度不同(有的只接受了学前一年教育,有的接受了学前三年教育),因此他们入学前所具备的知识、能力和各方面的发展水*不同,因此必须依据上述条件来确定衔接的重点,以点带面,推动衔接工作的全面发展。要把提高儿童的适应能力做为衔接的焦点。应从发展和提高儿童自身的内部适应能力入手,解决衔接问题。在课程设置、教材配置和教学方法、手段的选择上要注意以提高儿童心理素质为目的,要加强对儿童的主动性、学*动机和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减少或缩小儿童不适应的过程,使之较顺利地过渡到小学生活。

  4.考虑外界困素对衔接的影响,重视家长工作

  幼小衔接并不只是幼儿园,家庭和社会各方面因素都对其产生影响。其中家长的作用尤其不能忽视。一方面,儿童的生活行为*惯、自理能力、身体素质、学*态度和能力以及社会适应力等都离不开家长态度的影响。因此,幼儿园应重视做好家长的工作,如召开家长会、举办家长学校和向家长开放幼儿园的活动等方式向家长宣传教育方针和正确的衔接措施,帮助家长学*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使家长和幼教工作者同步对儿童进行衔接教育,保证衔接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根据思路,调整方法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针对当前“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我们学前班进行了“注重心理素质培养为入学打下基础”的尝试,收到了一定的效果,我们的做法是:

  一、帮助幼儿树立初步的责任意识,激发幼儿主动学*

  我们要重视从帮助孩子树立任务意识,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入手,采取一定的方法使其将任务作为自己的一份来完成。首先,要给幼儿立规矩,该做什么,该怎样做。利用榜样的作用,如开展每周一评有“小能手”“我最棒”“我会干”激励幼儿完成自己的职责。在活动中让幼儿意识到应该如何对自己、对别人、对班集体有一定的责任和义务,从而提高幼儿参加活动的自觉性。开展游戏活动,使幼儿认识到自己是集体的一员,自己的一举一动都关系到大家的利益,增强了集体意识,培养了合作精神,促使幼儿主动性的发展,使幼儿心理产生强烈的愉快体验,通过自身活动获得发展。

  二、教幼儿一些基本技能,使幼儿树立自信心

  能力是幼儿入学后能否适应小学生活的主要条件,入小学后,儿童的主要活动是学*,因此,学会听清、理解、记忆和完成任务的能力非常重要。

  (一)让幼儿会听,能听懂老师的话,幼儿只有在听懂的基础上才能理解,在一日的教学活动中,应利用一切。

  (二)让幼儿敢于表达自己的思想,在大家面前表现自己,在活动中采取多种方法和形式让幼儿“说”,可能的机会和环境,让幼儿学*听懂老师的话。

  (三)鼓励幼儿克服困难,独立完成任务。老师要充分利用幼儿一日生活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和独立性,如让幼儿独立完成力所能及的一些事情。

  (四)积极争取家长合作,共同注重对幼儿心理素质的培养,只有“家”“园”密切配合与共同重视,才能更好地培养孩子初步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孩子自己拿主义做决定的能力及克服困难的精神。

  三、发展幼儿的创造性,帮助幼儿提高学*能力

  创造性的认识特征是儿童学*的良好品质,训练幼儿发散思维是培养幼儿创造性的一种主要方式,因此,在活动中,我们积极训练幼儿的这种扩散思维能力。要及时发现和鼓励幼儿的创造性表现,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各类创造性游戏来满足幼儿创造表现的愿望,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总之,在培养幼儿良好心理素质的同时,不是让幼儿被动地消遣地适应,而是促进幼儿身心向前发展,增强个性在生活中的适应能力,是让幼儿主动地积极地适应。也就是说,在教育中促进发展,在发展中求适应。上学对孩子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幼儿园应注重幼儿在一日生活中的心理素质培养,帮助幼儿顺利适应小学生活,是“幼儿衔接”中我们应重视的问题

幼小衔接家长心得体会3

  有幸参加了学校的幼小衔接的家长会,每次开家长会,我都收获很多,不仅加深了对学校教育理念的理解和认同,也学到了很多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受益非浅。幼儿园和小学毕竟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学*环境,孩子们究竟会不会适应未来的生活,是我们家长们行动的时刻了。从心理疏导、*惯培养、知识与物质储备,都应该着手努力了,为的是让孩子能很好地过度好幼小衔接这一段日子。从现在开始,也和家人一起制定种种计划,陪伴儿子,和他一起成长,希望顺利完成过渡。各班老师既向家长汇报了孩子们*阶段的进步和不足,同时也提出了本学期的要求以及需要家长配合的注意事项,在互相信任、尊重、支持的基础上实现家园共育。此次幼小衔接家长会,为家长提供了专业的建议与指导,促使家长在教育理念、引导方式等方面与幼儿园、小学达成一致,携手共进!

  大班的这学期是小朋友们告别幼儿时代迈向小学的最后时期,也是关键的调整时期,本次邀请了常青第一小学的优秀教师李萍,当他在台上深入浅出、专业、真诚的交流下,家长们静静的听,专心的记笔记,会议的时间虽然很短,但是受益匪浅,让我深深的感受到幼儿园不仅是孩子们的学*、成长的乐园,更是家长们学*、收获的家园。

  通过李老师的详细讲解,从各个角度、全面地讲解了幼小衔接过程中经常遇到的学*问题,应对的方法,家长们对待孩子学*的心态,孩子们的上小学后的情况等等,李老师通过分享自己的育儿经历,传授了非常的实用、有效的学*方法,让我们感触颇深,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才是最重要的。

  在幼儿阶段家长们更多的是把精力倾注在孩子的生理成长,保证她吃好、睡好,穿暖,健健康康的,把孩子扔给了学校和家里的长辈们,很少有针对性对孩子在学**惯、思维、礼仪等方面的培养,而到了小学阶段,李老师提到“这个是我们生活知识学*的阶段”,在这里不仅需要学*数学、语文、礼仪、天文、地理等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知识,因为有了这些知识才能保证基本的衣、食、住、行的要求,因此家长们对于小学阶段来说家长们应该是家庭教师的角色更多一些,不仅需要对孩子们学**惯、思维*惯、搞挫能力、独立生活能力、社交能力、自我保护能力方面培养,更重要的是要树立孩子们学*的信心,教给他学*的方法,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幼小衔接家长心得体会4

  今天上午的幼小衔接讲座,园长主要讲了幼儿园阶段与小学阶段的不同以及家长和孩子需要在家里准备的相关工作,听了以后觉得非常接地气,受益匪浅。

  幼儿园与小学阶段完全不同,幼儿园教养并重,主题游戏较多,小伙伴固定,朝夕相处,老师像妈妈一样照顾孩子的起居,且整天陪伴,上学时间弹性,有加餐,有午休,相对较宽松;而小学以学科学*为主,规范学科,限时课堂,格式作业,老师相对较多且不是一直陪伴,没有午睡,没有加餐,相对较严格,所以在幼小衔接阶段,各项*惯和意识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那么应该从哪些方面来培养呢?

  1、首先要给孩子一种期待感,让孩子觉得我马上就要变成一个小学生了,这是一件很光荣的事情,因为长大本身就是一件超级骄傲的事情。

  2、让孩子学会自我管理:包括起居时间,游戏时间,阅读时间,做家务时间,与家人共处时间,作业时间。有句话说想让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你首先先变成那样的人,所以最好是和孩子一起制定作息时间表,父母也早睡早起,这样就以身作则的帮助孩子养成规律的作息*惯。其实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就是自律,良好的作息*惯可以帮助孩子培养自律。

  3、家庭环境:在家里爸爸妈妈要做好环境建设,孩子有自己独立的书桌,父母以身作则,*时也多看书学*,变陪读为共读;在家里家庭成员之间要经常说谢谢,你好等文明语,和睦相处,关爱彼此就是给孩子最大的安全感。

  4、学**惯:八个力的培养: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思维力,阅读能力,说的能力,做的能力。培养观察力,可以多观察身边的细小事物,找不同,摆积木,报些兴趣班如音乐,多做家务,培养孩子的忍耐力坚持力,多读书。

  5、其他能力培养:如独立自主的能力,独立完成作业,面对挫折的能力,时间管理的能力,精神专注能力,能坐的住,锻炼身体,有固定的体能训练,负责任的意识,社会公德意识,辨别是非的能力等等。

  听完真心觉得家长的责任重大,育儿就是一场修行,期待我们都变得更好,再次谢谢幼儿园举办的这场活动!

幼小衔接家长心得体会5

  我是一名幼儿园教师,同时也是一名现在在读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妈妈。回顾女儿从幼儿园大班到升入小学以来的经历,对于女儿在“幼小衔接”的过程中的种种表现,以及自己在那段时间里切身体验,感慨颇多。

  一、关注学**惯远比关注知识*得更重要

  女儿入小学以来,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性方面都比较好,对小学的生活表现的比较适从,不烦躁,每天回来都会叽叽喳喳的告诉我她在学校的学*和生活情况,有做小学生的那份光荣感。之所以她会这么快的适应小学的生活,这要得益于她在幼儿园大班阶段,幼儿园里开展的一系列“我要上小学啦”活动。当时幼儿园组织多次到周边的小学校园去体验生活,看看小学的校园、教室,坐进小学的课堂和小学生共同感受学*的氛围,还和小学生一起开展“课间十分钟”的游戏活动,由此极大地激发了女儿和小伙伴想进入小学生活的积极愿望。此外,我在*时的生活中也会积极的引导她。有一次,她对我说:“妈妈,今天妞妞说小学老师很凶的,犯错误就会惩罚你。”看到她忧心忡忡的样子,我认真地回答她:“不会的,你看小冯阿姨,她就是小学老师,她一点也不凶啊,她还懂得很多的知识,你有很多不懂的问题都是在她那里找到答案哦。”听到这里,她舒心的笑了:“是的呢,我明天就去跟妞妞说,小学老师不凶的!”因此,进入小学以后,女儿一直都保持了良好的情绪,非常崇拜老师,她的理想就是做一名老师,有时是想做一名语文老师、有时是舞蹈老师,有时又想做一名数学老师……

  但是,女儿的小学生活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记得刚升入大班的时候,我和其他家长一样有着“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恐慌,同时也基于跟一些已经上小学的家长的交流所得来的讯息:“我家小孩上小学后,拼音跟不上,字写不好,加法算不对,都怪我没让小孩子上幼小衔接班”、“小学里的汉语拼音会过的非常的快,幼小衔接班一定要上,否则跟不上的”……。我四处打听哪里的幼小衔接机构比较的好,着急于给女儿在认读拼音、练*写字、学*算术等认知上进行准备。于是整个大班的那段时间里,我和女儿的周末都是奔波在学前班的途中,回家之后对于她没有掌握好的还得再给她巩固和加强。在我和女儿的百般“努力”之下,她基本掌握了拼音的认读与书写、20以内的加减运算以及一些汉字的书写。牺牲了孩子可以自由奔跑在大自然的那些快乐时光,但我们却有了更多的收获,于是我似乎对她入小学后能否更快的适应学*少了一份担心、多了一份信心。

  很快的女儿升入小学一年级了,在最初的那几周里,女儿表现得自信满满,回来对于老师布置的作业和课堂上的反馈都非常的好,每次看到班级家长群里有家长因没有没给孩子上过幼小衔接班,孩子掌握较慢、需要花费很长时间练*而着急时,我总为自己最初的决定沾沾自喜。可两周之后,我渐渐发现,她的作业正确率开始下降,错误百出。于是我赶紧跟老师沟通,了解她的在校学*状态,想知道出现这种情况背后存在的问题所在。在老师那里我得到了出乎我意料之外的消息:她在刚开始时每次上课都能很快的掌握所学的内容,可能是之前学过,举手的次数也比较多,受到了老师的表扬,也特别的高兴,学*的劲头还是挺足的。最*一段时间发现也正因为她之前学过,感觉都会了,受到老师表扬的那种成功感已经不那么强烈了,更多的是认为自己已经会了,上课的专注性不够,于是课堂效率也就不高了。此时的我才突然感觉,自己最初的那个决定并非是明智的。自己曾经不断提醒自己班级家长的`那段出现在我的脑海:关注学**惯远比关注知识*得更重要。知识其实是无穷无尽的,只有有了良好的学**惯才能够在将来的路上不断的去获取。

  二、家长自身要树立正确的幼小衔接认识

  在我了解事情的原委之后,认识到当前的必要的措施就是必须尽快的帮助她调整自己,于是我和女儿进行了交流,围绕她*期自身出现的学*问题,把上课不专心听讲的坏处,以及专心听讲的好处进行了讨论,女儿逐渐知道了上课专注的重要性。同时,我也和老师保持了紧密的联系,通过家校的共同引导,女儿身上出现的问题苗头得以及时纠正。

  所以,对“幼小衔接”教育,我想作为家长们应该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要认识到“幼小衔接”并不完全等于学学拼音、认认字、算算数,更重要的是在“幼小衔接”阶段,不仅要对孩子在情感上、*惯上、思想上给以正确的引导,同时家长自身更要树立正确的幼小衔接认识:

  1、家长要认识到“幼小衔接”是实现幼儿园与小学两个阶段*稳过渡的必要性辅助教育。幼儿园时期主要是以游戏和能力发展为主的教育方式,大多是以活动、游戏的方式进行,而小学教育主要是以正规课业和静态知识学*为主的教育,两种教育方式截然不同。如果幼小衔接这个环节做好了,孩子就会很快适应小学生活,无论对孩子的生理、心理和自理方面,都会有很大的帮助,孩子也更容易培养自信和喜欢小学生活。

  2、家长要认识到“幼小衔接”更重要的是综合适应能力的培养。在幼儿园里,孩子们过的是一种被照顾的集体生活,吃饭、午睡、游戏等,都需要老师看护。但进入小学后,无论是学*上还是生活上,都需要孩子们本身要具备更强的自理能力。在幼小衔接中,要注重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更要告诉他们,到小学后需要这种能力。比如一些家长,在孩子上小学前,报了幼小衔接班,虽然老师提出不需要家长送到教室,在楼下等着就行。而一些家长却就是担心,非常固执要送进教室,其实这在孩子的幼小衔接教育中,无形中是起到了一个反面的教育。

  3、家长要认识到“幼小衔接”不能只依赖专业培训机构。幼小衔接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幼小衔接的教育也是来自于多方面的,由于家长们对幼小衔接理解的偏差,往往热衷于寻找一些有名的幼小衔接教育机构,而忽略了自身和家庭在幼小衔接中所应该发挥的关键性作用。

  这样就出现了一种怪现象,家长们每到周末,就乐此不疲的把孩子送到教育培训机构,有的甚至要参加好几个幼小衔接。而当孩子回到家里后,这也不让干,那也不让做,整天溺爱有加,吃饭要人来喂,睡觉睡到中午,上厕所要全程跟踪,完全把幼小衔接置于脑后,因为在家长们的眼中,幼小衔接就是学拼音、学写字、学加减,上学后能超人一头。但我们不应该忽视,即使在上小学前不学这些的孩子,在经过一段时间小学学*后,大家都会重新回到同一个起跑线上,而恰恰孩子所需要的一种综合适应能力,却总是被别人落在后面。

  所以,幼小衔接不是哪个培训机构,哪一所幼儿园就能独立完成的,真正的有成效的幼小衔接,是需要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幼小衔接不光是认字上的衔接,更应该是从一个生活环境转变到另一个生活环境适应能力的衔接。

幼小衔接家长心得体会6

  一、为什么要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幼小衔接就是指由幼儿园进入到小学低年级在教育中的连接。幼儿园与小学是两个根据儿童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而设立的、具有不同教育任务的教育结构,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决定了不同的教育阶段。而连续性规律又决定了衔接存在的意义。

  1.教育的性质、内容不同。

  幼儿园是一个保教并重非义务教育机构。幼儿以游戏为主,教师的指导方法灵活多样,没有考试制度。而小学教育属义务教育阶段,主导活动是根据国家统一计划、大纲规定的各种学科文化知识的学*,教学形式以课堂教学为主,氛围严肃。有一定的家庭作业和必要的考试制度。

  2.作息制度及生活管理不同

  幼儿园的生活节奏是宽松自由的,一日生活中游戏活动的时间较多,生活管理不带强制性。而小学阶段的生活节奏快速紧张,作息制度非常严格,每天上课时间较长,纪律及行为规范带有强制性。

  3.环境设置不同

  幼儿园环境的设置生动活泼,色彩亮丽,有许多的活动区域,在其中有丰富的活动玩具和材料供幼儿动手操作摆弄。幼儿可以自由选择游戏及同伴进行交往。小学的教室的环境布置相对严肃,成套的课桌椅排列固定。学生自由选择活动的机会相对较少。

  4.师生关系不同

  幼儿园教师与幼儿个别接触的机会多,时间长,涉及面广。师幼关系融洽和谐。幼儿的安全感和被爱的需求都能得到满足。小学师生接触局限在课堂之内,个别接触少,涉及面较小。

  5.社会及**对儿童的要求和期望不同 **对小学生的要求相对严格具体,期望值高,这给儿童造成了心理上的压力。

  6.教学知识结构不同

  幼儿园学*内容是与幼儿生活紧密相关的浅显知识,以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概括、想象、语言表达、逻辑思维的能力等为主。小学的教育内容是系统的学科知识,是以符号为媒介的学科知识,它的抽象水*相对较高,这种学*内容只有当学*者的思维具有一定的抽象、概括能力时才能理解和接受。

  同时,小学生活对幼儿来说是人生的一个转折点,儿童初入学时由于幼小衔接不当经常有生理方面,心理方面,社会适应方面,及情绪方面的不良适应表现如食欲不振,自信心不足,学*兴趣降低,不会和谐交往,厌学等。这些问题都严重影响了初入学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并对其今后的学*和生活产生消极影响。

  因此搞好幼小衔接工作不仅十分必要而且意义重大。它既有利于儿童入学前后的学*和发展,也为以后终身的学*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当前我县幼儿园幼小衔接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幼儿园小学化现象

  严重很多幼儿园,尤其是一些中小幼儿园和乡村幼儿园把入学准备片面的理解为认字,做数学题,并以此作为评价幼儿园教育的指标。像小学生一样写作业、背诵课文。由于教学内容背离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不能或不甚理解。使孩子体会不到学*的乐趣。这不但不利于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而且极大的挫伤了幼儿学*的兴趣。这不仅影响幼儿上小学,甚至影响他们今后对学*的不良情绪。

  2.幼小衔接的片面性

  幼小衔接是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全面性,不应仅偏向某一方面。目前的幼小衔接工作中偏重智力的倾向比较严重。*年来,有些幼儿园对幼儿智力因素极为重视。这些幼儿园教育中有时忽视了儿童倾听、表达等各种能力的提高, 忽视了儿童的学*兴趣、学**惯及学*能力,忽视了孩子独立生活能力、交往能力、挫折的承受能力等。这样使幼儿缺乏美好的情感和良好的行为*惯,对学校的规矩和课堂常规缺乏了解。另外如握笔姿势和坐姿不当等不良的学**惯,一旦形成也将影响日后儿童的有效学*。

  3.幼小衔接的单向性

  不少幼儿园把幼小衔接当作一项重要工作来做,积极开展幼儿入学前的准备工作,无论是在教学要求、内容、方法还是作息时间方面都主动向小学靠拢。但小学却无动于衷,很少考虑初入学儿童的特点,有的小学甚至给幼儿入学设置各种台阶,形成衔接上的一边倒,形成衔接工作的单向性。幼小衔接既不是幼儿园小学化,也不是小学幼儿园化,双向准备才是解决幼小衔接问题的有效途径。

  4.幼小衔接的突击性

  衔接工作是一场持久战。其实,衔接工作在幼儿一入园就开始了,整个幼儿教育时期都要为儿童小学和今后的成长做好最基本的全面的素质准备。而在大班,是要侧重做好儿童入小学的特殊准备,如通过游戏和绘画等活动培养儿童写字所需的基本功,熟悉田字格等。但大多数幼儿园在儿童将要入学的前半年才做衔接工作,在大班对幼儿进行相应的突击训练,这些做法是远远不够的。应该在儿童3、4岁刚入园时就加以逐步的培养其自理能力、交往能力、规则意识等和正确的姿势、良好的*惯等。如果在最后时期才进行强化训练,急于求成,会使儿童在生理、心理各方面压力骤然加大,难以适应,不但教育效果不佳,而且还使儿童对小学和未来的学*产生畏惧情绪。幼小衔接是长期的工作。

  5.入学准备的表面性

  不少幼儿园的幼小衔接工作只停留在表面上。在幼儿园大班,在大班末期按小学教学方式上课,改变一下课桌的摆放形式,延长课时,或带幼儿去参观小学,请小学生回园介绍学*生活等。而儿童的适应能力,有意注意的持久性,学*的主动性、积极性、自制力等常常被忽略了。这些对解决幼小衔接问题来说是远远不够的。

  三、针对问题,明确思路

  1.遵循儿童发展的特点,明确衔接任务 儿童的发展既是阶段性的,又是连续性的,学前儿童和小学生确有不同阶段的特点,但是一个孩子决不可能在跨入小学的那一天,突然失去幼儿的特点。为适应儿童在此时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促进其健康成长,幼儿园要创设适合儿童发展的教育,即不能一味地要求儿童适应小学生活,而要强调让教育适应儿童的发展。用科学的方法启迪和开发儿童的智力,培养儿童健康的体质、良好的生活*惯、不怕困难的进取精神、不依赖他人的独立创新意识、主动积极的求知欲望和活泼开朗的性格等。

  2.依据衔接工作的规律,突出衔接原则

  (1)双向性原则

  双向性是指小学和幼儿园相互衔接,园领导和老师要设法与小学沟通,既要保持幼儿园的独立性、特殊性,又努力使其与小学保持连续性,为儿童一生的发展创造最大的可能性。

  (2)全面性原则

  全面性是指衔接的内容要包括体、智、德、美各个方面。入学准备是全面素质的准备,包括身体、学*和社会性适应等方面。教师和家长最关心的是儿童的学*,最苦恼的是他们的社会适应性能力,而儿童的身体素质和社会适应性能力对学*又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幼小衔接应是全面的衔接。

  (3)渐进性原则

  渐进性是指从幼儿入园之初就开始逐步做衔接工作。儿童某方面的能力和*惯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要将幼儿入学前应具备的各方面素质分解成不同层次、水*的教育目标,划分到不同阶段的教育中去完成。衔接工作应该儿童一入园就开始,整个幼儿教育时期,都要为儿童入小学和今后的成长做好最基本的全面的素质准备。在学前的最后一年,侧重做好儿童入小学的特殊准备,如通过游戏和绘画等活动培养儿童写字所需要的基本功,熟悉田字格、四线格等。

  3.从实际出发,找准衔接点

  由于儿童所处的区域不同(如县城和农村),所受学前教育时间长短和程度不同(有的只接受了学前一年教育,有的接受了学前三年教育),因此他们入学前所具备的知识、能力和各方面的发展水*不同,因此必须依据上述条件来确定衔接的重点,以点带面,推动衔接工作的全面发展。要把提高儿童的适应能力做为衔接的焦点。应从发展和提高儿童自身的内部适应能力入手,解决衔接问题。在课程设置、教材配置和教学方法、手段的选择上要注意以提高儿童心理素质为目的,要加强对儿童的主动性、学*动机和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减少或缩小儿童不适应的过程,使之较顺利地过渡到小学生活。

  4.考虑外界困素对衔接的影响,重视家长工作

  幼小衔接并不只是幼儿园,家庭和社会各方面因素都对其产生影响。其中家长的作用尤其不能忽视。一方面,儿童的生活行为*惯、自理能力、身体素质、学*态度和能力以及社会适应力等都离不开家长态度的影响。因此,幼儿园应重视做好家长的工作,如召开家长会、举办家长学校和向家长开放幼儿园的活动等方式向家长宣传教育方针和正确的衔接措施,帮助家长学*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使家长和幼教工作者同步对儿童进行衔接教育,保证衔接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根据思路,调整方法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针对当前“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我们学前班进行了“注重心理素质培养为入学打下基础”的尝试,收到了一定的效果,我们的做法是:

  一、帮助幼儿树立初步的责任意识,激发幼儿主动学*

  我们要重视从帮助孩子树立任务意识,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入手,采取一定的方法使其将任务作为自己的一份来完成。首先,要给幼儿立规矩,该做什么,该怎样做。利用榜样的作用,如开展每周一评有“小能手”“我最棒”“我会干”激励幼儿完成自己的职责。在活动中让幼儿意识到应该如何对自己、对别人、对班集体有一定的责任和义务,从而提高幼儿参加活动的自觉性。开展游戏活动,使幼儿认识到自己是集体的一员,自己的一举一动都关系到大家的利益,增强了集体意识,培养了合作精神,促使幼儿主动性的发展,使幼儿心理产生强烈的愉快体验,通过自身活动获得发展。

  二、教幼儿一些基本技能,使幼儿树立自信心

  能力是幼儿入学后能否适应小学生活的主要条件,入小学后,儿童的主要活动是学*,因此,学会听清、理解、记忆和完成任务的能力非常重要。

  (一)让幼儿会听,能听懂老师的话,幼儿只有在听懂的基础上才能理解,在一日的教学活动中,应利用一切。

  (二)让幼儿敢于表达自己的思想,在大家面前表现自己,在活动中采取多种方法和形式让幼儿“说”,可能的机会和环境,让幼儿学*听懂老师的话。

  (三)鼓励幼儿克服困难,独立完成任务。老师要充分利用幼儿一日生活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和独立性,如让幼儿独立完成力所能及的一些事情。

  (四)积极争取家长合作,共同注重对幼儿心理素质的培养,只有“家”“园”密切配合与共同重视,才能更好地培养孩子初步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孩子自己拿主义做决定的能力及克服困难的精神。

  三、发展幼儿的创造性,帮助幼儿提高学*能力

  创造性的认识特征是儿童学*的良好品质,训练幼儿发散思维是培养幼儿创造性的一种主要方式,因此,在活动中,我们积极训练幼儿的这种扩散思维能力。要及时发现和鼓励幼儿的创造性表现,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各类创造性游戏来满足幼儿创造表现的愿望,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总之,在培养幼儿良好心理素质的同时,不是让幼儿被动地消遣地适应,而是促进幼儿身心向前发展,增强个性在生活中的适应能力,是让幼儿主动地积极地适应。也就是说,在教育中促进发展,在发展中求适应。上学对孩子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幼儿园应注重幼儿在一日生活中的心理素质培养,帮助幼儿顺利适应小学生活,是“幼儿衔接”中我们应重视的问题


家长参加幼小衔接心得体会实用五篇(扩展2)

——家长幼小衔接心得体会实用5篇

  家长幼小衔接心得体会 1

  进入大班,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生活和学**惯是做好幼小衔接的一项最重要的工作。什么是“良好的生活和学**惯”,其实就是一种相对固定的积极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幼小衔接工作就是帮助幼儿形成一种适应小学生活规律的行为模式。而这项工作要想取得良好的成效,需要的不仅仅是说教、检查,最重要的是教师如何将其细化,具体的融入到幼儿的一日生活中,点滴积累、培养、逐步的形成、完成的。

  1、关注生活细节促进培养幼儿的独立、自立能力的培养。

  幼儿园的教育是保教结合的,老师会对孩子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都给予细心的照顾。而升入小学后,在仅仅10分钟的课间休息时间里,孩子们要完成喝水、小便、放松调节自己等多项内容,容易出现下课了先去玩,等到上课铃声响起的时候才会急急忙忙去厕所或是来不及喝水和上厕所就上下一节课的现象,久之对学*和生活都会造成不良的影响。所以,在做好幼小衔接工作的时候,这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虽然大班的孩子们已基本形成了良好的常规*惯,但幼儿园里教师不间断的提醒造成了孩子的依赖性,许多孩子如果没有教师提醒的话,自己是想不起来该喝水还是入厕的,所以从本学期开始,我们的.工作重点就不仅包括进一步提高孩子们的自我服务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师指导行为中细节的转变来促进培养孩子自理、自立的意识。如:

  (1)从最初的每次活动后都要求孩子们去小便、喝水改变为每次活动前询问刚才是不是都去喝水和小便了,同时由生活班的老师负责监督饮水量、幼儿记录喝水次数等来使孩子养成在活动间歇时间里首先做这些事情的*惯。

  (2)在天气预报的环节中,加入与昨天气温相比较的过程,让孩子们感受温度的升高与下降,讨论应该增还是减衣服。同时,在户外活动前,孩子们穿脱外衣的环节中逐步减少教师的帮助成分,教会孩子自己想办法解决困难,如学*自己拉衣服拉链;对着镜子系围巾、戴帽子;当羽绒服太长、太厚系不好拉链的时候,两个人一组互相帮助等,让幼儿学会照顾自己,解决一些经常会遇到的小问题。

  (3)提供自我服务工具,培养保持着装整理的*惯。在生活区提供镜子、梳子、发夹等,男孩子和短头发的女孩子午睡后自己梳头、进餐后看自己的脸是否清洁、外出前戴帽子围巾等。而对于冬季里幼儿露肚皮的现象,我们由原来的多次提醒和帮忙改为要求幼儿随时掖好衣裤,并请小朋友互相检查督促,使孩子懂得注意自己的仪表和着装,既是尊重别人,也对自己的身体健康有益。

  2、调节说话方式提高幼儿的听觉理解能力。

  进入小学后,孩子容易出现的问题还包括由于听不懂老师提出的要求,造成完成任务的自觉性差。分析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小学教师与幼儿园教师的讲话方式不同;二是孩子不会倾听,不能够抓住老师说话的重点。而要解决这个问题,教师调节讲话方式是关键。

  (1)讲话突出重点,忌罗嗦。

  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们幼儿园的教师在组织幼儿的活动时,都比较有耐心,会很细致的说明要求,有的时候还会形象化、具体化的加以说明,这对于幼儿园的孩子来说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对于大班教师来说,要控制自己的就是要避免罗嗦,不要怕孩子听不明白而反复强调要求,如:在集体活动前,我们就会提出好多相关的要求,像玩具收好,手放好,别讲话,眼睛看老师等,其实一句“请小朋友坐好”就可以表达所有的要求了。久之,形成了孩子们听话时只听老师不让做什么而不明白老师到底让做什么,行为的自觉性必然会降低。所以说:教师提出要求前一定要先理清思路,明确自己想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的,然后用最直接简洁的语言提出要求,使孩子能明白老师让自己做什么、怎么做就可以了。也许一开始的时候幼儿会出现一些抓不住重点,无所适从的现象,但是,教师说话方式的改变一定会促进幼儿倾听方式的改变,所以改变中的不适应和出现问题是很正常的,这是一个必要的过程,而我们要做的工作就包括把这个适应过程提前到幼儿园而不是推到幼儿升入小学以后。

  (2)要求只讲一遍,忌反复提醒。

  留意到自己的说话方式,我又发现了一个工作中常会出现的问题,就是虽然在活动前强调了要求只说一遍,但是在活动的过程中却由于担心孩子们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而不断的提醒孩子们注意这样、注意那样,结果孩子们会产生依赖性:我听不清要求没关系,反正老师一会儿还会说的。所以,在活动中我们还要学会管住自己的嘴巴,不反复提醒,使幼儿懂得老师提出要求的时候不认真听所造成的后果是不容易弥补的,从而督促幼儿形成认真倾听的好*惯。

  (3)教师要及时采取与要求相对应的措施,忌虎头蛇尾。

  也许是由于幼儿园里工作的琐碎,我们在日常工作中很喜欢随口就提出一些要求来,也容易出现执行起来虎头蛇尾的现象,这就造成部分孩子对老师提出的要求不以为然,得过且过的不良*惯。发现这个问题后,我就尽量少说一些不必要的要求,而对必要的要求提出后则一定坚持严格的执行,并针对幼儿的表现及时总结,采取相应的奖惩措施,一个要求就有一个结果,让孩子知道老师提出的每一个要求都是非常重要并应该自觉、认真地去完成它。

  3、 循序渐进的引导、培养幼儿的自律能力。

  大班强调学前准备工作的重要性并不等于这项工作只局限于大班阶段,其实,整个幼儿园的教育都是在为幼儿进入小学乃至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和自我意识的不断完善,教师的指导重点也应该更多的倾向于帮助幼儿完成由他律到自律的过程。所以,我们的教育目标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的引导也是循序渐进的,每当一个要求转化为幼儿自觉的行为*惯后,教师就可以在这个基础上提出新的要求,一切好的*惯都是这样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如:从中班时期开始就有的值日生工作,原来是由教师每天插卡,在值日板上显示出来并由教师每天提醒,后来变成值日生插卡家长督促提醒,现在是不需要提示,每个幼儿都记得自己哪天值日,该做些什么工作;而值日生的天气预报也由原来的有人记就可以,到约定谁记录再到现在全体值日生参与预报;幼儿记录天气预报的方式也由最初的绘画记录到符号记录或是文字记录再到现在一些幼儿不用记录而直接凭记忆预报,关注天气变化已成为幼儿生活当中的一部分。看起来每天都在重复的值日生工作,却在这循环的重复之中悄悄的发生着变化:孩子们行为的动力由最初的教师推动逐渐进入到了幼儿自觉在集体中承担一定义务和责任的阶段。要促进这一转变,教师必须善于从幼儿的现状中发现问题,找到帮助孩子实现行为自律的突破点。

  以做智力训练为例:我们发现做题时有的孩子很认真,但是不得法,做起来很吃力,还有的孩子很聪明,但是不认真,常常由于马虎出现问题。这里就包含了学*态度、思维方式和良好学**惯的教育契机。于是,我们从最小的环节抓起:拿到智力训练题第一件事——在第一页的上方写名字;接下来观察每一道题,根据提示中的符号猜测题意;然后听教师讲解每题的要求,操作,最后自己检查一遍,交上来。这是一个流程,在经历了由教师提示到慢慢自觉完成的过程里,大部分的孩子都形成一个良好的答题*惯。但*惯不等于定式,实现自律还必须学会解决一些问题,如:我们发现在做题的过程中有的孩子遇到难题后会停滞不前,就教他们在遇到不会的问题时先放下,做后面会的题目,最后想这个问题,以免耽误答题;有的孩子在检查中发现问题后为了改正错误把卷面画的乱七八糟很沮丧,我们就告诉孩子尽量想好再做,一旦发现错误后可在上面打个叉,在旁边写上新的答案等等。这些看似琐碎的小事,却对幼儿形成良好的学*态度、*惯和意志品质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4、 注重个体差异的不同教育方式、方法的训练培养

  有句话叫“细节决定成败”,我们的教育目标要着眼于幼儿一生的发展,但在具体工作上则一定要落实在每一个细节中。学前教育准备工作所涵盖的内容是非常广泛的,而我们希望能够通过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的这些具体细节的训练、培养和引导,来帮助孩子们积累起更多的生活、学*经验,让他们有足够的能力和自信心去迎接展现在他们面前的越来越广阔的世界!

  家长幼小衔接心得体会 2

各位家长:

  再过几个月,您的孩子就将进入小学开始人生路上有一段崭新的生活,当您的孩子告别幼儿园轻松温馨的生活环境,来到一个新的学*环境中,周围的老师、同学都是陌生的,生活作息是不同的,学*的课程是如此丰富多彩的,那么您一定希望您的孩子能尽早适应这一切,为他的漫长的学业生涯带来一个良好的开始。今天,我们就将围绕幼小衔接的问题和各位家长进行一些探讨,我们希望在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中能构建一个“幼儿园、教师、家长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让幼儿成为家园协同成果的真正受益者。

  首先,在意识上我们要明白,幼儿园教育和小学的教育是不同的,幼儿的入学准备不仅仅是知识上的准备,而且更应该是包括身体、心理上的准备,促进幼儿的共同发展。小学和幼儿园的变化首先表现在环境的变化。环境的变化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物质环境的变化,幼儿园的活动室在小学里演化成了教室,除了一张张椅子以外还有一排排的书桌;操场上的玩具类运动器械被运动性器械所大量替代;教学楼里再也找不到幼儿园里随处可见的各种积木、娃娃;小学的场地比幼儿园更加宽敞。其二是时空环境的变化,幼儿园里的生活活动、运动、游戏和学*活动被小学的课程演化为非常正规和系统的课程,作息表改成了课程表,在幼儿园里的许多活动在时间上是有弹性的,因为教师更多的不是考虑幼儿能掌握多少,而是幼儿的兴趣程度和投入程度,但是在小学所有的活动都在规定的时间里执行和在规定的时间里结束,在幼儿园里所有的学*活动都将在30分钟里结束,但是在小学所有的学科的授课时间保证在40分钟或者更长。其三是师生互动形式的变化,在幼儿园里教师更多的主动观察幼儿,引导幼儿,通过谈话、游戏、个别交流带动幼儿走入集体生活,而在小学里,教师通过书面的作业、小组探讨、集体的授课等形式和学生进行互动。

  评价目标的变化,在幼儿园里教师对幼儿的发展评价是比较模糊的,因为我们知道年龄越小,个体间的差异就会越大,就好比一个一岁的婴儿和一个两个月的新生儿之间的差异那是多么大,其实他们的年龄只有11个月的差距,那么一个25岁的人和一个19岁的人,相差6岁就是72个月,他们之间的差异还会很大吗?因此幼儿园的老师的评价方法是让所有的孩子站在同一个发展起点,然后到达不同程度的发展目标,老师关注的是孩子的个性、健康、认知、品行、社会性多方面的同步协调,所以评价的方式更多是以文字描述性的,不会以数字化的形式来表现,但是在学校里,我们都知道,评价的方式很大一部分依赖于考试的分数。对幼儿的评价是量化的。

  家长幼小衔接心得体会 3

  时光荏苒,我们的宝宝结束了幼儿园生活,升入小学,成为一名小学生。能否很快完成由幼儿到小学生的转变,能否很快适应小学生活,幼小衔接则是关键所在。如何做好幼小衔接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加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从幼儿园到小学,是一个全新的环境。老师不同,小朋友不同,学*方式方法不同,课堂要求不同,行为规范也不同……。这许许多多的不同,往往会使幼儿难以适应,容易导致幼儿学*兴趣低落,影响学*成绩,打击幼儿的自信心,对幼儿的健康成长不利。家长可在入学前几个月,有意识地多向孩子介绍一些小学里的学*、生活情况。包括学*哪些课程,每天上几节课,作息制度,上下课应该注意些什么,老师和同学们的相互关系等。使他对学*生活有一定的了解,并盼望自己做个小学生,从思想上作好入学的准备。同时,为了使孩子逐步*惯学*生活,在家可以适当减少孩子活动、游戏的时间。这样,从思想、时间、学**惯和认识技能上逐步过渡,那么孩子进入小学后,不会有学*负担地重的反应,每项学*任务都能轻、愉快地完成。孩子入学后,也就比较容易适应学校环境了。

  二、培养幼儿与他人的交往能力。

  孩子入学后,进入新的大家庭需要重新建立新的人际关系,接受新老师,结交新朋友。而能否很快融入新集体与老师同学和睦相处,则有赖于一定的与人交往的能力。交往能力强的幼儿能很快适应新的环境,融入集体中,与小伙伴互相学*、互相促进。反之,交往能力差的,就容易与同伴之间发生矛盾和冲突,若处理不当,最终也会影响孩子的学*和生活。因而老师和家长应特别注重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应从小事做起。例如:叫孩子学会谦虚、有礼貌,不大声喧哗,不与小伙伴抢玩具等等。这些事情看起来很小,但却有利于创造出友好合作的氛围,有利于增强孩子们的交往能力。

  三、培养幼儿的听读写能力。

  逐渐培养幼儿讲述故事、复述故事的能力,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可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选择幼儿感兴趣的读物,***朗读,并进行耐心指导,提高幼儿的阅读能力。家长应每天坚持指导孩子阅读,不久孩子就会自行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兴趣。再就是让孩子多玩些安静的桌面游戏,如搭难度较大的装拆积木、看连环画、下跳棋、折纸、画画等。适当减少游戏时间。例如,让孩子每天练*写自己的名字,学写***数学、中文数学以及简单的词汇,每天做几道算术题和简单应用题。

  四、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许多事情全由父母包办,生活自理能力差。入小学后,许多事情不能由父母代办,而且要独立完成老师布置的力所能及的学*、劳动等任务。而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不能适应小学的需要。例如:让他们自己叠衣服,自己吃饭、穿衣,自己整理东西、收拾自己的教具、学具,整理书包等等。自理能力有所增强,孩子在入小学后也就能很快适应小学的集体生活。此外,要使幼儿在心理上做好当小学生的积极准备。大多数幼儿都比较向往小学生的生活,他们很愿意成为一名小学生。他们以为上学很好玩,背上书包很神奇,缺乏对可能出现的问题的随机应变能力。家长应帮助幼儿调整情绪,做好当小学生的心理准备。

  总之,老师和家长要积极配合,共同努力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惯,掌握丰富的知识和技能,调整好心态。让幼儿即愿意上学,又喜欢上学,又具有一定的克服困难的能力,顺利完成由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成为一名优秀的小学生。

  家长幼小衔接心得体会 4

  我是一名幼儿园教师,同时也是一名现在在读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妈妈。回顾女儿从幼儿园大班到升入小学以来的经历,对于女儿在“幼小衔接”的过程中的种种表现,以及自己在那段时间里切身体验,感慨颇多。

  一、关注学**惯远比关注知识*得更重要

  女儿入小学以来,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性方面都比较好,对小学的生活表现的比较适从,不烦躁,每天回来都会叽叽喳喳的告诉我她在学校的学*和生活情况,有做小学生的那份光荣感。之所以她会这么快的适应小学的生活,这要得益于她在幼儿园大班阶段,幼儿园里开展的一系列“我要上小学啦”活动。当时幼儿园组织多次到周边的小学校园去体验生活,看看小学的校园、教室,坐进小学的课堂和小学生共同感受学*的氛围,还和小学生一起开展“课间十分钟”的游戏活动,由此极大地激发了女儿和小伙伴想进入小学生活的积极愿望。此外,我在*时的生活中也会积极的引导她。有一次,她对我说:“妈妈,今天妞妞说小学老师很凶的,犯错误就会惩罚你。”看到她忧心忡忡的样子,我认真地回答她:“不会的,你看小冯阿姨,她就是小学老师,她一点也不凶啊,她还懂得很多的知识,你有很多不懂的问题都是在她那里找到答案哦。”听到这里,她舒心的笑了:“是的呢,我明天就去跟妞妞说,小学老师不凶的!”因此,进入小学以后,女儿一直都保持了良好的情绪,非常崇拜老师,她的理想就是做一名老师,有时是想做一名语文老师、有时是舞蹈老师,有时又想做一名数学老师……

  但是,女儿的小学生活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记得刚升入大班的时候,我和其他家长一样有着“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恐慌,同时也基于跟一些已经上小学的家长的交流所得来的讯息:“我家小孩上小学后,拼音跟不上,字写不好,加法算不对,都怪我没让小孩子上幼小衔接班”、“小学里的汉语拼音会过的非常的快,幼小衔接班一定要上,否则跟不上的”……。我四处打听哪里的幼小衔接机构比较的好,着急于给女儿在认读拼音、练*写字、学*算术等认知上进行准备。于是整个大班的那段时间里,我和女儿的周末都是奔波在学前班的途中,回家之后对于她没有掌握好的还得再给她巩固和加强。在我和女儿的百般“努力”之下,她基本掌握了拼音的认读与书写、20以内的加减运算以及一些汉字的书写。牺牲了孩子可以自由奔跑在大自然的那些快乐时光,但我们却有了更多的收获,于是我似乎对她入小学后能否更快的适应学*少了一份担心、多了一份信心。

  很快的女儿升入小学一年级了,在最初的那几周里,女儿表现得自信满满,回来对于老师布置的作业和课堂上的反馈都非常的好,每次看到班级家长群里有家长因没有没给孩子上过幼小衔接班,孩子掌握较慢、需要花费很长时间练*而着急时,我总为自己最初的决定沾沾自喜。可两周之后,我渐渐发现,她的作业正确率开始下降,错误百出。于是我赶紧跟老师沟通,了解她的在校学*状态,想知道出现这种情况背后存在的问题所在。在老师那里我得到了出乎我意料之外的消息:她在刚开始时每次上课都能很快的掌握所学的内容,可能是之前学过,举手的次数也比较多,受到了老师的表扬,也特别的高兴,学*的劲头还是挺足的。最*一段时间发现也正因为她之前学过,感觉都会了,受到老师表扬的那种成功感已经不那么强烈了,更多的是认为自己已经会了,上课的专注性不够,于是课堂效率也就不高了。此时的我才突然感觉,自己最初的那个决定并非是明智的。自己曾经不断提醒自己班级家长的那段出现在我的脑海:关注学**惯远比关注知识*得更重要。知识其实是无穷无尽的,只有有了良好的学**惯才能够在将来的路上不断的去获取。

  二、家长自身要树立正确的幼小衔接认识

  在我了解事情的原委之后,认识到当前的必要的措施就是必须尽快的帮助她调整自己,于是我和女儿进行了交流,围绕她*期自身出现的学*问题,把上课不专心听讲的坏处,以及专心听讲的好处进行了讨论,女儿逐渐知道了上课专注的重要性。同时,我也和老师保持了紧密的联系,通过家校的共同引导,女儿身上出现的问题苗头得以及时纠正。

  所以,对“幼小衔接”教育,我想作为家长们应该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要认识到“幼小衔接”并不完全等于学学拼音、认认字、算算数,更重要的是在“幼小衔接”阶段,不仅要对孩子在情感上、*惯上、思想上给以正确的引导,同时家长自身更要树立正确的幼小衔接认识:

  1、家长要认识到“幼小衔接”是实现幼儿园与小学两个阶段*稳过渡的必要性辅助教育。幼儿园时期主要是以游戏和能力发展为主的教育方式,大多是以活动、游戏的方式进行,而小学教育主要是以正规课业和静态知识学*为主的教育,两种教育方式截然不同。如果幼小衔接这个环节做好了,孩子就会很快适应小学生活,无论对孩子的生理、心理和自理方面,都会有很大的帮助,孩子也更容易培养自信和喜欢小学生活。

  2、家长要认识到“幼小衔接”更重要的是综合适应能力的培养。在幼儿园里,孩子们过的是一种被照顾的集体生活,吃饭、午睡、游戏等,都需要老师看护。但进入小学后,无论是学*上还是生活上,都需要孩子们本身要具备更强的自理能力。在幼小衔接中,要注重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更要告诉他们,到小学后需要这种能力。比如一些家长,在孩子上小学前,报了幼小衔接班,虽然老师提出不需要家长送到教室,在楼下等着就行。而一些家长却就是担心,非常固执要送进教室,其实这在孩子的幼小衔接教育中,无形中是起到了一个反面的教育。

  3、家长要认识到“幼小衔接”不能只依赖专业培训机构。幼小衔接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幼小衔接的教育也是来自于多方面的,由于家长们对幼小衔接理解的偏差,往往热衷于寻找一些有名的幼小衔接教育机构,而忽略了自身和家庭在幼小衔接中所应该发挥的关键性作用。

  这样就出现了一种怪现象,家长们每到周末,就乐此不疲的把孩子送到教育培训机构,有的甚至要参加好几个幼小衔接。而当孩子回到家里后,这也不让干,那也不让做,整天溺爱有加,吃饭要人来喂,睡觉睡到中午,上厕所要全程跟踪,完全把幼小衔接置于脑后,因为在家长们的眼中,幼小衔接就是学拼音、学写字、学加减,上学后能超人一头。但我们不应该忽视,即使在上小学前不学这些的孩子,在经过一段时间小学学*后,大家都会重新回到同一个起跑线上,而恰恰孩子所需要的一种综合适应能力,却总是被别人落在后面。

  所以,幼小衔接不是哪个培训机构,哪一所幼儿园就能独立完成的,真正的有成效的幼小衔接,是需要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幼小衔接不光是认字上的衔接,更应该是从一个生活环境转变到另一个生活环境适应能力的衔接。

  家长幼小衔接心得体会 5

  女儿今年6周岁了,准备9月份入小学,“是否应该让孩子提前学*小学课程?”这两种想法一直让我犹豫不决左右矛盾,如果提前学*了小学课程我怕孩子在正式进入小学后,因为老师讲的知识都会了,不认真听课,不能养成一个良好的听课*惯。如果不提前学*小学课程又但心孩子上学小后跟不上班级课程的进度,从而影响到孩子对学*信心。《“幼小衔接”特别策划》中提到的现状无论是角度还是观点,正是我们做为家长重点关心的问题。下面谈谈我通过阅读《幼小衔接》所得到的启示及心得体会。

  通过阅读了心理学家格塞尔著名的双胞胎爬楼梯实验结论同时也参考了“三年级效应”我个人认为启发孩子的学*兴趣、引导孩子正确的学*态度、培养孩子良好的学**惯,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与让孩子提早学*过多的小学课程相比要重要的多,另外有好奇心的孩子会主动学*自己感兴趣知识。

  “孩子对成绩、分数是没什么概念的,也不知道分数意味着什么”一句话说的特别好,其实真正在意分数的是我们长家,我们对成绩和分数认识,决定了孩子对成绩和分数的认识和看法。孩子考不好的原因有很多,可是因为粗心大意

  也可能是学*方法不对等原因,因此我们家长首先要保持淡定,然后我们和孩子一起分析成绩不理想的原因,最后同孩子一起找出问题、解决问题。

  通过阅读《“幼小衔接”特别策划》为我做好孩子进入小学的准备指出了正确的方向,同时我也在根据《“幼小衔接”特别策划》指导,查找自己身存在的问题,调整自己与孩子的交流方式,有方法的培养孩子良好生活*惯和行为规范。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各式各样的问题,做为家长让我们以*常心陪伴孩子共同成长吧。


家长参加幼小衔接心得体会实用五篇(扩展3)

——幼小衔接心得体会9篇

  有幸参加了学校的幼小衔接的家长会,每次开家长会,我都收获很多,不仅加深了对学校教育理念的理解和认同,也学到了很多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受益非浅。幼儿园和小学毕竟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学*环境,孩子们究竟会不会适应未来的生活,是我们家长们行动的时刻了。从心理疏导、*惯培养、知识与物质储备,都应该着手努力了,为的是让孩子能很好地过度好幼小衔接这一段日子。从现在开始,也和家人一起制定种种计划,陪伴儿子,和他一起成长,希望顺利完成过渡。各班老师既向家长汇报了孩子们*阶段的进步和不足,同时也提出了本学期的要求以及需要家长配合的注意事项,在互相信任、尊重、支持的基础上实现家园共育。此次幼小衔接家长会,为家长提供了专业的建议与指导,促使家长在教育理念、引导方式等方面与幼儿园、小学达成一致,携手共进!

  大班的这学期是小朋友们告别幼儿时代迈向小学的最后时期,也是关键的调整时期,本次邀请了常青第一小学的优秀教师李萍,当他在台上深入浅出、专业、真诚的交流下,家长们静静的听,专心的记笔记,会议的时间虽然很短,但是受益匪浅,让我深深的感受到幼儿园不仅是孩子们的学*、成长的乐园,更是家长们学*、收获的家园。

  过李老师的详细讲解,从各个角度、全面地讲解了幼小衔接过程中经常遇到的学*问题,应对的方法,家长们对待孩子学*的心态,孩子们的上小学后的情况等等,李老师通过分享自己的育儿经历,传授了非常的实用、有效的学*方法,让我们感触颇深,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才是最重要的。

  在幼儿阶段家长们更多的是把精力倾注在孩子的生理成长,保证她吃好、睡好,穿暖,健健康康的,把孩子扔给了学校和家里的长辈们,很少有针对性对孩子在学**惯、思维、礼仪等方面的培养,而到了小学阶段,李老师提到“这个是我们生活知识学*的阶段”,在这里不仅需要学*数学、语文、礼仪、天文、地理等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知识,因为有了这些知识才能保证基本的衣、食、住、行的要求,因此家长们对于小学阶段来说家长们应该是家庭教师的角色更多一些,不仅需要对孩子们学**惯、思维*惯、搞挫能力、独立生活能力、社交能力、自我保护能力方面培养,更重要的是要树立孩子们学*的信心,教给他学*的方法,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经过去年家长会后,老师在教学活动中已有针对性地对孩子们进行了幼小衔接的学*、锻炼以及提高,让孩子和家长们充分的得到了学*和调整(桐桐现在做到了每天放学回到家第一件事情就是做作业),接下来的几个月里,我们会努力的培养桐桐的拼音、基本的数学、识字方面,当然首要一点是兴趣,做到不强迫学*,相信在三位老师的带领下大家会顺利的渡过这个难忘而又充实的大班生活,让孩子们可以更快地适应小学的生活、更健康的成长,谢谢!

  我是一名幼儿园教师,同时也是一名现在在读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妈妈。回顾女儿从幼儿园大班到升入小学以来的经历,对于女儿在“幼小衔接”的过程中的种种表现,以及自己在那段时间里切身体验,感慨颇多。

  一、关注学**惯远比关注知识*得更重要

  女儿入小学以来,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性方面都比较好,对小学的生活表现的比较适从,不烦躁,每天回来都会叽叽喳喳的告诉我她在学校的学*和生活情况,有做小学生的那份光荣感。之所以她会这么快的适应小学的生活,这要得益于她在幼儿园大班阶段,幼儿园里开展的一系列“我要上小学啦”活动。当时幼儿园组织多次到周边的小学校园去体验生活,看看小学的校园、教室,坐进小学的课堂和小学生共同感受学*的氛围,还和小学生一起开展“课间十分钟”的游戏活动,由此极大地激发了女儿和小伙伴想进入小学生活的积极愿望。此外,我在*时的生活中也会积极的引导她。有一次,她对我说:“妈妈,今天妞妞说小学老师很凶的,犯错误就会惩罚你。”看到她忧心忡忡的样子,我认真地回答她:“不会的,你看小冯阿姨,她就是小学老师,她一点也不凶啊,她还懂得很多的知识,你有很多不懂的问题都是在她那里找到答案哦。”听到这里,她舒心的笑了:“是的呢,我明天就去跟妞妞说,小学老师不凶的!”因此,进入小学以后,女儿一直都保持了良好的情绪,非常崇拜老师,她的理想就是做一名老师,有时是想做一名语文老师、有时是舞蹈老师,有时又想做一名数学老师……

  但是,女儿的小学生活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记得刚升入大班的时候,我和其他家长一样有着“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恐慌,同时也基于跟一些已经上小学的家长的交流所得来的讯息:“我家小孩上小学后,拼音跟不上,字写不好,加法算不对,都怪我没让小孩子上幼小衔接班”、“小学里的汉语拼音会过的非常的快,幼小衔接班一定要上,否则跟不上的”……。我四处打听哪里的幼小衔接机构比较的好,着急于给女儿在认读拼音、练*写字、学*算术等认知上进行准备。于是整个大班的那段时间里,我和女儿的周末都是奔波在学前班的途中,回家之后对于她没有掌握好的还得再给她巩固和加强。在我和女儿的百般“努力”之下,她基本掌握了拼音的认读与书写、20以内的加减运算以及一些汉字的书写。牺牲了孩子可以自由奔跑在大自然的那些快乐时光,但我们却有了更多的收获,于是我似乎对她入小学后能否更快的适应学*少了一份担心、多了一份信心。

  很快的女儿升入小学一年级了,在最初的那几周里,女儿表现得自信满满,回来对于老师布置的作业和课堂上的反馈都非常的好,每次看到班级家长群里有家长因没有没给孩子上过幼小衔接班,孩子掌握较慢、需要花费很长时间练*而着急时,我总为自己最初的决定沾沾自喜。可两周之后,我渐渐发现,她的作业正确率开始下降,错误百出。于是我赶紧跟老师沟通,了解她的在校学*状态,想知道出现这种情况背后存在的问题所在。在老师那里我得到了出乎我意料之外的消息:她在刚开始时每次上课都能很快的掌握所学的`内容,可能是之前学过,举手的次数也比较多,受到了老师的表扬,也特别的高兴,学*的劲头还是挺足的。最*一段时间发现也正因为她之前学过,感觉都会了,受到老师表扬的那种成功感已经不那么强烈了,更多的是认为自己已经会了,上课的专注性不够,于是课堂效率也就不高了。此时的我才突然感觉,自己最初的那个决定并非是明智的。自己曾经不断提醒自己班级家长的那段出现在我的脑海:关注学**惯远比关注知识*得更重要。知识其实是无穷无尽的,只有有了良好的学**惯才能够在将来的路上不断的去获取。

  二、家长自身要树立正确的幼小衔接认识

  在我了解事情的原委之后,认识到当前的必要的措施就是必须尽快的帮助她调整自己,于是我和女儿进行了交流,围绕她*期自身出现的学*问题,把上课不专心听讲的坏处,以及专心听讲的好处进行了讨论,女儿逐渐知道了上课专注的重要性。同时,我也和老师保持了紧密的联系,通过家校的共同引导,女儿身上出现的问题苗头得以及时纠正。

  所以,对“幼小衔接”教育,我想作为家长们应该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要认识到“幼小衔接”并不完全等于学学拼音、认认字、算算数,更重要的是在“幼小衔接”阶段,不仅要对孩子在情感上、*惯上、思想上给以正确的引导,同时家长自身更要树立正确的幼小衔接认识:

  1、家长要认识到“幼小衔接”是实现幼儿园与小学两个阶段*稳过渡的必要性辅助教育。幼儿园时期主要是以游戏和能力发展为主的教育方式,大多是以活动、游戏的方式进行,而小学教育主要是以正规课业和静态知识学*为主的教育,两种教育方式截然不同。如果幼小衔接这个环节做好了,孩子就会很快适应小学生活,无论对孩子的生理、心理和自理方面,都会有很大的帮助,孩子也更容易培养自信和喜欢小学生活。

  2、家长要认识到“幼小衔接”更重要的是综合适应能力的培养。在幼儿园里,孩子们过的是一种被照顾的集体生活,吃饭、午睡、游戏等,都需要老师看护。但进入小学后,无论是学*上还是生活上,都需要孩子们本身要具备更强的自理能力。在幼小衔接中,要注重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更要告诉他们,到小学后需要这种能力。比如一些家长,在孩子上小学前,报了幼小衔接班,虽然老师提出不需要家长送到教室,在楼下等着就行。而一些家长却就是担心,非常固执要送进教室,其实这在孩子的幼小衔接教育中,无形中是起到了一个反面的教育。

  3、家长要认识到“幼小衔接”不能只依赖专业培训机构。幼小衔接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幼小衔接的教育也是来自于多方面的,由于家长们对幼小衔接理解的偏差,往往热衷于寻找一些有名的幼小衔接教育机构,而忽略了自身和家庭在幼小衔接中所应该发挥的关键性作用。

  这样就出现了一种怪现象,家长们每到周末,就乐此不疲的把孩子送到教育培训机构,有的甚至要参加好几个幼小衔接。而当孩子回到家里后,这也不让干,那也不让做,整天溺爱有加,吃饭要人来喂,睡觉睡到中午,上厕所要全程跟踪,完全把幼小衔接置于脑后,因为在家长们的眼中,幼小衔接就是学拼音、学写字、学加减,上学后能超人一头。但我们不应该忽视,即使在上小学前不学这些的孩子,在经过一段时间小学学*后,大家都会重新回到同一个起跑线上,而恰恰孩子所需要的一种综合适应能力,却总是被别人落在后面。

  所以,幼小衔接不是哪个培训机构,哪一所幼儿园就能独立完成的,真正的有成效的幼小衔接,是需要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幼小衔接不光是认字上的衔接,更应该是从一个生活环境转变到另一个生活环境适应能力的衔接。

  进入大班,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生活和学**惯是做好幼小衔接的一项最重要的工作。什么是“良好的生活和学**惯”,其实就是一种相对固定的积极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幼小衔接工作就是帮助幼儿形成一种适应小学生活规律的行为模式。而这项工作要想取得良好的成效,需要的不仅仅是说教、检查,最重要的是教师如何将其细化,具体的融入到幼儿的一日生活中,点滴积累、培养、逐步的形成、完成的。

  1、关注生活细节促进培养幼儿的独立、自立能力的培养。

  幼儿园的教育是保教结合的,老师会对孩子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都给予细心的照顾。而升入小学后,在仅仅10分钟的课间休息时间里,孩子们要完成喝水、小便、放松调节自己等多项内容,容易出现下课了先去玩,等到上课铃声响起的时候才会急急忙忙去厕所或是来不及喝水和上厕所就上下一节课的现象,久之对学*和生活都会造成不良的影响。所以,在做好幼小衔接工作的时候,这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虽然大班的孩子们已基本形成了良好的常规*惯,但幼儿园里教师不间断的提醒造成了孩子的依赖性,许多孩子如果没有教师提醒的话,自己是想不起来该喝水还是入厕的,所以从本学期开始,我们的.工作重点就不仅包括进一步提高孩子们的自我服务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师指导行为中细节的转变来促进培养孩子自理、自立的意识。如:

  (1)从最初的每次活动后都要求孩子们去小便、喝水改变为每次活动前询问刚才是不是都去喝水和小便了,同时由生活班的老师负责监督饮水量、幼儿记录喝水次数等来使孩子养成在活动间歇时间里首先做这些事情的*惯。

  (2)在天气预报的环节中,加入与昨天气温相比较的过程,让孩子们感受温度的升高与下降,讨论应该增还是减衣服。同时,在户外活动前,孩子们穿脱外衣的环节中逐步减少教师的帮助成分,教会孩子自己想办法解决困难,如学*自己拉衣服拉链;对着镜子系围巾、戴帽子;当羽绒服太长、太厚系不好拉链的时候,两个人一组互相帮助等,让幼儿学会照顾自己,解决一些经常会遇到的小问题。

  (3)提供自我服务工具,培养保持着装整理的*惯。在生活区提供镜子、梳子、发夹等,男孩子和短头发的女孩子午睡后自己梳头、进餐后看自己的脸是否清洁、外出前戴帽子围巾等。而对于冬季里幼儿露肚皮的现象,我们由原来的多次提醒和帮忙改为要求幼儿随时掖好衣裤,并请小朋友互相检查督促,使孩子懂得注意自己的仪表和着装,既是尊重别人,也对自己的身体健康有益。

  2、调节说话方式提高幼儿的听觉理解能力。

  进入小学后,孩子容易出现的问题还包括由于听不懂老师提出的要求,造成完成任务的自觉性差。分析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小学教师与幼儿园教师的讲话方式不同;二是孩子不会倾听,不能够抓住老师说话的重点。而要解决这个问题,教师调节讲话方式是关键。

  (1)讲话突出重点,忌罗嗦。

  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们幼儿园的教师在组织幼儿的活动时,都比较有耐心,会很细致的说明要求,有的时候还会形象化、具体化的加以说明,这对于幼儿园的孩子来说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对于大班教师来说,要控制自己的就是要避免罗嗦,不要怕孩子听不明白而反复强调要求,如:在集体活动前,我们就会提出好多相关的要求,像玩具收好,手放好,别讲话,眼睛看老师等,其实一句“请小朋友坐好”就可以表达所有的要求了。久之,形成了孩子们听话时只听老师不让做什么而不明白老师到底让做什么,行为的自觉性必然会降低。所以说:教师提出要求前一定要先理清思路,明确自己想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的,然后用最直接简洁的语言提出要求,使孩子能明白老师让自己做什么、怎么做就可以了。也许一开始的时候幼儿会出现一些抓不住重点,无所适从的现象,但是,教师说话方式的改变一定会促进幼儿倾听方式的改变,所以改变中的不适应和出现问题是很正常的,这是一个必要的过程,而我们要做的工作就包括把这个适应过程提前到幼儿园而不是推到幼儿升入小学以后。

  (2)要求只讲一遍,忌反复提醒。

  留意到自己的说话方式,我又发现了一个工作中常会出现的问题,就是虽然在活动前强调了要求只说一遍,但是在活动的过程中却由于担心孩子们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而不断的提醒孩子们注意这样、注意那样,结果孩子们会产生依赖性:我听不清要求没关系,反正老师一会儿还会说的。所以,在活动中我们还要学会管住自己的嘴巴,不反复提醒,使幼儿懂得老师提出要求的时候不认真听所造成的后果是不容易弥补的,从而督促幼儿形成认真倾听的好*惯。

  (3)教师要及时采取与要求相对应的措施,忌虎头蛇尾。

  也许是由于幼儿园里工作的琐碎,我们在日常工作中很喜欢随口就提出一些要求来,也容易出现执行起来虎头蛇尾的现象,这就造成部分孩子对老师提出的要求不以为然,得过且过的不良*惯。发现这个问题后,我就尽量少说一些不必要的要求,而对必要的要求提出后则一定坚持严格的执行,并针对幼儿的表现及时总结,采取相应的奖惩措施,一个要求就有一个结果,让孩子知道老师提出的每一个要求都是非常重要并应该自觉、认真地去完成它。

  3、 循序渐进的引导、培养幼儿的自律能力。

  大班强调学前准备工作的重要性并不等于这项工作只局限于大班阶段,其实,整个幼儿园的教育都是在为幼儿进入小学乃至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和自我意识的不断完善,教师的指导重点也应该更多的倾向于帮助幼儿完成由他律到自律的过程。所以,我们的教育目标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的引导也是循序渐进的,每当一个要求转化为幼儿自觉的行为*惯后,教师就可以在这个基础上提出新的要求,一切好的*惯都是这样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如:从中班时期开始就有的值日生工作,原来是由教师每天插卡,在值日板上显示出来并由教师每天提醒,后来变成值日生插卡家长督促提醒,现在是不需要提示,每个幼儿都记得自己哪天值日,该做些什么工作;而值日生的天气预报也由原来的有人记就可以,到约定谁记录再到现在全体值日生参与预报;幼儿记录天气预报的方式也由最初的绘画记录到符号记录或是文字记录再到现在一些幼儿不用记录而直接凭记忆预报,关注天气变化已成为幼儿生活当中的一部分。看起来每天都在重复的值日生工作,却在这循环的重复之中悄悄的发生着变化:孩子们行为的动力由最初的教师推动逐渐进入到了幼儿自觉在集体中承担一定义务和责任的阶段。要促进这一转变,教师必须善于从幼儿的现状中发现问题,找到帮助孩子实现行为自律的突破点。

  以做智力训练为例:我们发现做题时有的孩子很认真,但是不得法,做起来很吃力,还有的孩子很聪明,但是不认真,常常由于马虎出现问题。这里就包含了学*态度、思维方式和良好学**惯的教育契机。于是,我们从最小的环节抓起:拿到智力训练题第一件事——在第一页的上方写名字;接下来观察每一道题,根据提示中的符号猜测题意;然后听教师讲解每题的要求,操作,最后自己检查一遍,交上来。这是一个流程,在经历了由教师提示到慢慢自觉完成的过程里,大部分的孩子都形成一个良好的答题*惯。但*惯不等于定式,实现自律还必须学会解决一些问题,如:我们发现在做题的过程中有的孩子遇到难题后会停滞不前,就教他们在遇到不会的问题时先放下,做后面会的题目,最后想这个问题,以免耽误答题;有的孩子在检查中发现问题后为了改正错误把卷面画的乱七八糟很沮丧,我们就告诉孩子尽量想好再做,一旦发现错误后可在上面打个叉,在旁边写上新的答案等等。这些看似琐碎的小事,却对幼儿形成良好的学*态度、*惯和意志品质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4、 注重个体差异的不同教育方式、方法的训练培养

  有句话叫“细节决定成败”,我们的教育目标要着眼于幼儿一生的发展,但在具体工作上则一定要落实在每一个细节中。学前教育准备工作所涵盖的内容是非常广泛的,而我们希望能够通过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的这些具体细节的训练、培养和引导,来帮助孩子们积累起更多的生活、学*经验,让他们有足够的能力和自信心去迎接展现在他们面前的越来越广阔的世界!

  时光飞逝,我们的孩子即将告别幼儿园,走进小学校园,成为一名小学生。我们心里都充满了兴奋、期待和憧憬,但也有担忧和困惑,孩子能顺利适应小学生活吗?我们该如何做好幼小衔接呢?一直以来对于这个为题我都很迷茫,且较为着急,在家经常想让孩子学学拼音、算数、写字等内容,自从观看了沙塘中心幼儿园的微信公众*台发送的幼小衔接相关内容后,我有了不同的想法,并更加清楚的知道在接下来的这段时间应该怎么做。

  一、心理准备。让孩子正确认识幼儿园与小学校园生活、学*上的变化。我们可以利用休息时间带着孩子到小学校园逛逛、看看,熟悉熟悉新环境。让孩子在心理上逐渐为今后独立进小学做好过渡。

  二、*惯的养成。刚入小学,首先关键在于好*惯的养成。要培养孩子自觉遵守作息时间的*惯;培养孩子认真倾听、专注阅读的*惯;培养孩子端正的姿势、课上专心听讲、及时完成作业,并能按照课程表自己独立整理学*用品的*惯;培养孩子文明礼貌的行为*惯等。

  三、能力的培养。培养孩子大胆与人的交往的能力,让孩子成为一个乐于交往和善于交往的人;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孩子学会准确表达自己的意见,能够妥善解决同伴之间的矛盾;培养孩子自我保护的能力,进入小学,孩子面对的环境也会产生变化,要加强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等。

  四、知识的衔接。这个阶段的孩子是语言积累的高峰期,因此应该丰富孩子的语言,我们可以通过和孩子相互讲故事、提问题来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鼓励孩子积极动脑,培养孩子学*的兴趣爱好。同时,教孩子认读拼音和一些简单的汉字,可以通过和阅读相结合的模式让孩子轻松快乐的学*。另外也可以进行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时有空可以让孩子练*学写数字,也可以做些简单的算数运用题等。

  总之,幼小衔接教育不能急于求成,对孩子的培养要循序渐进。老师和我们家长也要积极配合,共同努力做好幼小衔接准备工作。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惯,掌握丰富的知识和技能,调整好心态。让孩子顺利完成由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成为一名优秀的小学生。

  时光飞逝,转眼间我家儿子进入小学校园已经1个月了,认真倾听了高老师声情并茂的讲座,了解到上小学的孩子有着或多或少的学*压力与人际交往压力,如果没有合适的疏导,有些孩子甚至难以适应小学的学*节奏和学*方式,出现抗拒心理,出现的“厌学”情绪。因此做好幼小衔接显得尤为重要,那么该如何做好幼小衔接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家长首先心理定位必须准确。

  每个孩子的学*能力和接受程度是不一样的,不能把每个孩子学*的指标如同参考工程建设指标一样。每个孩子都有自己出色的地方,要看到孩子的优势,针对孩子的学*接受程度,理性的给孩子定位,与其让孩子被动的承受学*的压力,不如让孩子主动的体会学*的快乐。

  二、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以及生活自理能力

  小学的作息时间更为紧密和严格。从早上起床时间到路上交通时间,再到上课时间、活动时间、作业时间、休息时间、上床睡觉时间等等都环环相扣。所以对于孩子的时间观念的培养就显得由为重要,但是身为家长就要以身作则,因为现在孩子还小明辨是非的能力不强,还处于一个懵懂期,被动的认为家长在做的就不会错,家长需要早起,下班回家不管多累,现在流行的“葛优躺”是最好不要出现,应该是把我们回到家里需要做的事情马上处理,这样孩子就会知道放学回家自己要做的事情是写作业,而不是有样学样的“葛优躺”了; 家长有意识地培养孩子什么时间应该做什么事,并一定要坚持做完。写作业时一定要认真写,写完后书包收拾好才能去看电视和玩。给孩子一定的时间自己去支配。孩子需要有自理能力时,没有给予适当的教育和训练,那么他就会丧失做人的一种能力,无法站在已有的经验高度上体会对他人的责任心,适当的让孩子做点家务, 在做事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失误。大人不应因此指责孩子,更不能惩罚孩子,而应首先鼓励孩子做得对的地方。对于孩子有失误的地方,要帮助他们分析原因,找到问题所在。孩子年龄小,认识水*不高,考虑问题不周全,力气小,不能帮到很大的忙,甚至可能会帮倒忙,但是没关系,我们需要的是孩子学*的过程,并不需要结果。

  三、培养孩子交际能力。

  人是群居动物,有人比喻成豪猪,冬天为了取暖,他们必须离得*一些,但是因为距离太*,它们的刺又会刺痛对方,因此只能保持适当的距离。所以说人际关系的培养还是需要一个比较完善的交际能力去维系。对于孩子交际能力的培养我给与孩子的就是几句话:谦虚、不骄不躁,去发现他人比你优秀的地方,心怀感恩之心。

  四、培养孩子的学*能力。

  说到培养孩子的学*能力,不如是说来增强家长的知识面。当今社会电子产品以及电子设备太多,不让孩子接触是做不到的,像大禹治水一样,堵不如疏。让孩子去接触电子设备,引导孩子在络上去接触有教育意义的动画以及游戏软件。例如:我的孩子在家玩的游戏软件是“悟空识字”,动画类的:“福鼠三十六计、哈利学前班、唐诗三百首”,这些东西需要家长陪伴着孩子去看,家长自己必须知道里面所讲的内容,并能在孩子产生疑问的时候,能够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解答孩子的疑问。对于孩子的阅读能力,我并不赞成让孩子睡前看书,因为看书是一种有意识活动,睡前大脑应该适当放松。孩子接触事物比较少看完书大脑会处于高度的思考状态,不利于睡眠。我一般会在睡前让孩子听听比较舒缓的古琴曲,让孩子早点休息,睡足10个小时。早上起床,我会让孩子朗诵课文或者孩子感兴趣的书,这样既让孩子增强了阅读能力还锻炼了孩子的朗诵能力。  总之,老师和家长互相协作,“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孩子缺少自主学*能力,老师给我们一个方向,家长要顺着老师所给的方向,督促孩子更好的接受并吸收所学*到的知识。、共同努力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惯,掌握丰富的知识和技能,调整好心态。让孩子愿意上学,喜欢上学,顺利完成由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成为一名优秀的小学生。

  天上午的幼小衔接讲座,园长主要讲了幼儿园阶段与小学阶段的不同以及家长和孩子需要在家里准备的相关工作,听了以后觉得非常接地气,受益匪浅。

  幼儿园与小学阶段完全不同,幼儿园教养并重,主题游戏较多,小伙伴固定,朝夕相处,老师像妈妈一样照顾孩子的起居,且整天陪伴,上学时间弹性,有加餐,有午休,相对较宽松;而小学以学科学*为主,规范学科,限时课堂,格式作业,老师相对较多且不是一直陪伴,没有午睡,没有加餐,相对较严格,所以在幼小衔接阶段,各项*惯和意识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那么应该从哪些方面来培养呢?

  1、首先要给孩子一种期待感,让孩子觉得我马上就要变成一个小学生了,这是一件很光荣的事情,因为长大本身就是一件超级骄傲的事情。

  2、让孩子学会自我管理:包括起居时间,游戏时间,阅读时间,做家务时间,与家人共处时间,作业时间。有句话说想让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你首先先变成那样的人,所以最好是和孩子一起制定作息时间表,父母也早睡早起,这样就以身作则的帮助孩子养成规律的作息*惯。其实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就是自律,良好的作息*惯可以帮助孩子培养自律。

  3、家庭环境:在家里爸爸妈妈要做好环境建设,孩子有自己独立的书桌,父母以身作则,*时也多看书学*,变陪读为共读;在家里家庭成员之间要经常说谢谢,你好等文明语,和睦相处,关爱彼此就是给孩子最大的安全感。

  4、学**惯:八个力的培养: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思维力,阅读能力,说的能力,做的能力。培养观察力,可以多观察身边的细小事物,找不同,摆积木,报些兴趣班如音乐,多做家务,培养孩子的忍耐力坚持力,多读书。

  5、其他能力培养:如独立自主的能力,独立完成作业,面对挫折的能力,时间管理的能力,精神专注能力,能坐的住,锻炼身体,有固定的体能训练,负责任的意识,社会公德意识,辨别是非的能力等等。

  听完真心觉得家长的责任重大,育儿就是一场修行,期待我们都变得更好,再次谢谢幼儿园举办的这场活动。

  上周五的“幼小衔接”讲座顺利地结束了,活动的顺利结束不仅给我带来轻松,也带来许多感想,有感于“幼小衔接”讲座。

  讲座很精彩,家长们听得很专心,很多家长还认真地做着笔记,我不禁佩服主讲者的口才魅力,能吸引这么多的家长专心致志地听讲。家长们的专心,我想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的因素,那应该是讲述的内容很实际,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是家长在实际的“幼小衔接”工作中能用得到的。所以家长们喜欢听,还认真听。

  这让我联想到我们的日常教学,为什么在上课时,会有很多孩子游离于老师的视线,我想除了孩子本身学**惯不良的因素以外,我想关键因素在教师自身。教师缺乏教学魅力,教学内容没有意义或孩子不感兴趣等原因,这都是教师值得深思的问题。

  听了讲座,还让我想到,这样的讲座对家长固有的比较陈旧的教育观念有一个很大的冲击,也就是说,在听了这样的讲座后,能有效地更新家长的教育观念,这也是举行“幼小衔接”讲座的作用。

  我对讲座中的许多观点持相同意见,这或许是教育工作者共同的教育理念吧。比如对于家长对孩子的拼音教学问题等等,主讲者都做了精彩的讲解,我也深有同感。

  1、关于拼音这个热点问题。

  很多家长怕自己的孩子跟不上,纷纷提前学*,甚至要求幼儿园就开始教学。其实,这是一个恶性循环。从小学老师的角度来说,他的教学进度一般会在学校整体安排的前提下,根据大多数孩子的学*情况来适当调整。如果每个孩子都是从零开始,那么教学也就会从零开始,完整安排,但是如果大多数孩子都已经学会的情况下,老师很可能也会加快进度,幼教之友《有感于“幼小衔接”讲座》。这就导致了一部分有潜力但是没有学过拼音的孩子的压力加重。可是这些不良后果很多家长都没有意识到,甚至有很多家长还大声呐喊:一定要提前去学拼音啊!于是恶性循环始终循环。所以呼吁大家,小学就是小学,小学的东西就一定让孩子到了小学的年龄去学。不然适得其反。

  2、关于坐姿。

  一直在想假如始终必恭必敬地坐着一定会很累,所以当看到孩子坐在椅子上东倒西歪的时候,有时候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算了,但是在当听了讲座后,其实在幼小衔接阶段,有时候也是要狠狠心,至少在集体活动中的15到20分钟里一定要要求孩子好好坐,认真听。,尤其是即将要入小学的孩子。

  3、举手。

  幼儿园老师也在强调回答问题要举手,但是很多时候,很多孩子回答问题会“脱口而出”,甚至有时候他们的无意识插话,老师也能容忍,于是,很多孩子就形成了随便插话的*惯。于是到了小学,老师遇到这样的情况就狠狠批评。现在看来,我们幼儿园老师一定要对“回答问题要举手”,一定要常抓不懈。

  4、生活问题。

  上厕所,吃饭,吃药等。幼儿园的课时较短,对于上课去厕所也能容忍,吃饭,有老师督促,吃药有医生来喂。但是小学里一切都要自己打理了。课间要准备学*用品,要喝水,要上厕所,该在课间解决的问题都要在课间解决。吃药,虽然老师也会提醒,但是要自己记住药量和吃法。总之一句话:一切都需要自己来做主了。

  5、学*用品。

  前一天晚上都要准备好了,比如5支铅笔,1块橡皮:铅笔都要削好,学*用品不能太花俏的。因为太花俏反而会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将那些华侨的学*用具成为玩具。

  6、做事速度。

  尽量改变拖拉*惯。小学以后,每节课中的内容比较多,而且一定要弄懂掌握,因为第二天马上又有新的教学内容,如果昨天的内容不掌握,不懂的东西就会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这一点和幼儿园有非常大的区别,在幼儿园,即使有个别孩子没有掌握的,也能浑水摸鱼,毕竟幼儿园没有系统地考试。所以,该学*的时候认真学*,学*完了再放松地玩,这个学**惯的养成是非常重要的。

  天上午的幼小衔接讲座,园长主要讲了幼儿园阶段与小学阶段的不同以及家长和孩子需要在家里准备的相关工作,听了以后觉得非常接地气,受益匪浅。

  幼儿园与小学阶段完全不同,幼儿园教养并重,主题游戏较多,小伙伴固定,朝夕相处,老师像妈妈一样照顾孩子的起居,且整天陪伴,上学时间弹性,有加餐,有午休,相对较宽松;而小学以学科学*为主,规范学科,限时课堂,格式作业,老师相对较多且不是一直陪伴,没有午睡,没有加餐,相对较严格,所以在幼小衔接阶段,各项*惯和意识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那么应该从哪些方面来培养呢?

  1、首先要给孩子一种期待感,让孩子觉得我马上就要变成一个小学生了,这是一件很光荣的事情,因为长大本身就是一件超级骄傲的事情。

  2、让孩子学会自我管理:包括起居时间,游戏时间,阅读时间,做家务时间,与家人共处时间,作业时间。有句话说想让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你首先先变成那样的人,所以最好是和孩子一起制定作息时间表,父母也早睡早起,这样就以身作则的帮助孩子养成规律的作息*惯。其实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就是自律,良好的作息*惯可以帮助孩子培养自律。

  3、家庭环境:在家里爸爸妈妈要做好环境建设,孩子有自己独立的书桌,父母以身作则,*时也多看书学*,变陪读为共读;在家里家庭成员之间要经常说谢谢,你好等文明语,和睦相处,关爱彼此就是给孩子最大的安全感。

  4、学**惯:八个力的培养: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思维力,阅读能力,说的能力,做的能力。培养观察力,可以多观察身边的细小事物,找不同,摆积木,报些兴趣班如音乐,多做家务,培养孩子的忍耐力坚持力,多读书。

  5、其他能力培养:如独立自主的能力,独立完成作业,面对挫折的能力,时间管理的能力,精神专注能力,能坐的住,锻炼身体,有固定的体能训练,负责任的意识,社会公德意识,辨别是非的能力等等。

  听完真心觉得家长的责任重大,育儿就是一场修行,期待我们都变得更好,再次谢谢幼儿园举办的这场活动

  大班幼儿即将“毕业”,升学成为一名小学生。幼儿能能否很快地适应小学生活,完成阶段性转变,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尤为关键。

  幼小衔接,是幼儿园教育向小学教育模式转变的过渡性阶段,是小学教育的开始阶段,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幼小衔接主要目的在于:一是让幼儿非常自然、顺利地适应小学学*生活;二是通过学*,培养幼儿的自主意识、自理能力、和生活能力。本学期,我们幼儿园大班成立了"幼小衔接"小组,并积极开展研讨会,制定幼小衔接具体计划,在家园共育的基础上幼小联手,实现幼儿向小学生顺利过渡。

  如何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呢?我们主要采取以下几个措施:

  1、我园建立了合理的幼小衔接制度

  我园积极鼓励家长配合做好“幼小衔接”的准备工作,在家园共育的基础上,采用多种形式让家长了解幼小衔接进展情况,加强幼儿园与家长、家长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交流,为家长提供各种有价值的资料。

  2、时间上与小学作息时间互相靠拢

  按规定幼儿园大班集体活动时间是三十分钟左右,以游戏的方式开展,注重动静交替,注重幼儿活动参与;而小学上课时间规定是四十分钟,与幼儿园相比,静多动少,并且要求学生严格遵守课堂纪律。因此,对很多一年级小学生来讲,这无疑是一场严峻的考验,这时孩子对小学生活的美好向往可能会破灭,心里开始失望。为了缓解这种情况,幼儿园适当延长了集体活动时间,大班下学期集体活动时间安排在四十分钟左右,课后并安排孩子10分钟的自由活动时间,逐步使幼儿在心理、时间概念上做好准备。


家长参加幼小衔接心得体会实用五篇(扩展4)

——幼小衔接心得体会6篇

  时光荏苒,我们的宝宝结束了幼儿园生活,升入小学,成为一名小学生。能否很快完成由幼儿到小学生的转变,能否很快适应小学生活,幼小衔接则是关键所在。如何做好幼小衔接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加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从幼儿园到小学,是一个全新的环境。老师不同,小朋友不同,学*方式方法不同,课堂要求不同,行为规范也不同……。这许许多多的不同,往往会使幼儿难以适应,容易导致幼儿学*兴趣低落,影响学*成绩,打击幼儿的自信心,对幼儿的健康成长不利。家长可在入学前几个月,有意识地多向孩子介绍一些小学里的学*、生活情况。包括学*哪些课程,每天上几节课,作息制度,上下课应该注意些什么,老师和同学们的相互关系等。使他对学*生活有一定的了解,并盼望自己做个小学生,从思想上作好入学的准备。同时,为了使孩子逐步*惯学*生活,在家可以适当减少孩子活动、游戏的时间。这样,从思想、时间、学**惯和认识技能上逐步过渡,那么孩子进入小学后,不会有学*负担地重的反应,每项学*任务都能轻、愉快地完成。孩子入学后,也就比较容易适应学校环境了。

  二、培养幼儿与他人的交往能力。

  孩子入学后,进入新的"大家庭",需要重新建立新的人际关系,接受新老师,结交新朋友。而能否很快融入新集体与老师同学和睦相处,则有赖于一定的与人交往的能力。交往能力强的幼儿能很快适应

  新的环境,融入集体中,与小伙伴互相学*、互相促进。反之,交往能力差的,就容易与同伴之间发生矛盾和冲突,若处理不当,最终也会影响孩子的学*和生活。因而老师和家长应特别注重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应从小事做起。例如:叫孩子学会谦虚、有礼貌,不大声喧哗,不与小伙伴抢玩具等等。这些事情看起来很小,但却有利于创造出友好合作的氛围,有利于增强孩子们的交往能力。

  三、培养幼儿的听读写能力。

  逐渐培养幼儿讲述故事、复述故事的能力,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可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选择幼儿感兴趣的读物,*朗读,并进行耐心指导,提高幼儿的阅读能力。家长应每天坚持指导孩子阅读,不久孩子就会自行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兴趣。再就是让孩子多玩些安静的桌面游戏,如搭难度较大的装拆积木、看连环画、下跳棋、折纸、画画等。适当减少游戏时间。例如,让孩子每天练*写自己的名字,学写***数学、中文数学以及简单的词汇,每天做几道算术题和简单应用题。

  转眼间孩子们进入小学生活已快一学期了,从刚入学时找不到教室,对铃声不知所做到现在的听到铃声,进入教室做好课前准备。学生们的变化很大,也说明他们已经变成一名合格的小学生了。

  记得开学第一天家长们把孩子送进教室,依依不舍的离开。而孩子们呆呆的坐在座位上,面对着陌生的环境,严肃的老师,心里更多的是委屈,害怕。

  从事低段教学已有8年,我觉得对于一年级孩子来说环境的适应和学**惯的养成已经超越了知识的学*。于是这半学期来,我重点从这两方面做起:

  首先是环境的适应,环境分为学校环境和学*环境。在孩子入学的第一天,带着学生在学校各处转转,找到教室的位置,厕所在哪,餐厅在哪,上体育课时的操场在哪,需要老师帮助时老师的办公室在哪,这些是学生必须要知道的,除此之外还有音乐教师,图书室等等。学*环境先要从认识老师开始,知道班主任是谁,认识给自己带课的老师。接下来是熟悉学校的作息时间表,知道每一次铃声响起时该干什么。

  其次便是学**惯了,好的*惯伴随孩子的一生,也能让孩子轻松愉悦的学*。刚从幼儿园升入一年级,他们非常不适应。先从下课上厕所做起,幼儿园里厕所都在教室旁边,学生随时可以去,但小学不行。一节课40分钟,学生要认真参与学*活动。而且部分学生太

  贪玩,经常忘记上厕所。在每节下课时就提醒学生先该做什么,慢慢的养成*惯。

  接下来是课前准备,上课铃声响起以后,立即停止游戏进入教室,拿出相应课程书本和学*用品摆放在课桌上,同时在班长的带领下唱一首歌。这些在孩子刚入学时,老师课前早到一会儿,帮助学生,提醒学生,一个月以后他们就能做的很好。

  最重要的就是课堂了,先教会孩子课前起立与老师问好,课后和老师再见,懂得尊敬老师、爱护老师。再就是要求他们课堂听讲,回答问题举手等等一些细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相应作出要求和引导。

  作业的完成也是非常重要的,这就需要家长的配合。家长给学生制定学*时间,老师也作出要求,学生应独立思考并且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可以在每天家长接送孩子的时候,彼此交流,共同帮助学生。

  时光荏苒,我们的宝宝结束了幼儿园生活,升入小学,成为一名小学生。能否很快完成由幼儿到小学生的转变,能否很快适应小学生活,幼小衔接则是关键所在。如何做好幼小衔接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加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从幼儿园到小学,是一个全新的环境。老师不同,小朋友不同,学*方式方法不同,课堂要求不同,行为规范也不同……。这许许多多的不同,往往会使幼儿难以适应,容易导致幼儿学*兴趣低落,影响学*成绩,打击幼儿的自信心,对幼儿的健康成长不利。家长可在入学前几个月,有意识地多向孩子介绍一些小学里的学*、生活情况。包括学*哪些课程,每天上几节课,作息制度,上下课应该注意些什么,老师和同学们的相互关系等。使他对学*生活有一定的了解,并盼望自己做个小学生,从思想上作好入学的准备。同时,为了使孩子逐步*惯学*生活,在家可以适当减少孩子活动、游戏的时间。这样,从思想、时间、学**惯和认识技能上逐步过渡,那么孩子进入小学后,不会有学*负担地重的反应,每项学*任务都能轻、愉快地完成。孩子入学后,也就比较容易适应学校环境了。

  二、培养幼儿与他人的交往能力。

  孩子入学后,进入新的大家庭,需要重新建立新的人际关系,接受新老师,结交新朋友。而能否很快融入新集体与老师同学和睦相处,则有赖于一定的与人交往的能力。交往能力强的幼儿能很快适应

  新的环境,融入集体中,与小伙伴互相学*、互相促进。反之,交往能力差的,就容易与同伴之间发生矛盾和冲突,若处理不当,最终也会影响孩子的学*和生活。因而老师和家长应特别注重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应从小事做起。例如:叫孩子学会谦虚、有礼貌,不大声喧哗,不与小伙伴抢玩具等等。这些事情看起来很小,但却有利于创造出友好合作的氛围,有利于增强孩子们的交往能力。

  三、培养幼儿的听读写能力。

  逐渐培养幼儿讲述故事、复述故事的能力,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可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选择幼儿感兴趣的读物,*朗读,并进行耐心指导,提高幼儿的阅读能力。家长应每天坚持指导孩子阅读,不久孩子就会自行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兴趣。再就是让孩子多玩些安静的桌面游戏,如搭难度较大的装拆积木、看连环画、下跳棋、折纸、画画等。适当减少游戏时间。例如,让孩子每天练*写自己的名字,学写***数学、中文数学以及简单的词汇,每天做几道算术题和简单应用题。

  四、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许多事情全由父母包办,生活自理能力差。入小学后,许多事情不能由父母代办,而且要独立完成老师布置的力所能及的学*、劳动等任务。而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不能适应小学的需要。例如:让他们自己叠衣服,自己吃饭、穿衣,自己整理东西、收拾自己的教具、学具,整理书包等等。自理能力有所增强,孩子在入小学后也就能很快适应小学的集体生活。

  此外,要使幼儿在心理上做好当小学生的积极准备。大多数幼儿都比较向往小学生的生活,他们很愿意成为一名小学生。他们以为上学很好玩,背上书包很神奇,缺乏对可能出现的问题的随机应变能力。家长应帮助幼儿调整情绪,做好当小学生的心理准备。

  总之,老师和家长要积极配合,共同努力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惯,掌握丰富的知识和技能,调整好心态。让幼儿即愿意上学,又喜欢上学,又具有一定的克服困难的能力,顺利完成由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成为一名优秀的小学生。

  时光匆匆,我们的宝宝就要结束了幼儿园生活,升入小学,成为一名小学生。有否很快完成由幼儿到小学生的转变,能否很快适应小学生活,是我们每个家长担心焦虑的事情。如何做好幼小衔接呢?听了xxx王小组的课,也经过自己的经验和资料查询,我们可以试试重以下几个方明进行:

  1.加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从幼儿园到小学,是一个全新的环境。老师不同,小朋友不同,学*方式方法不同,课堂要求不同,行为规范也不同。这许许多多的不同,往往会使幼儿难以适应,容易导致幼儿学*兴趣低落,影响学*成绩,打击幼儿的自信心,对幼儿的健康成长不利。我们可以在入学前几个月,有意识地多向孩子介绍一些小学里的学*、生活情况。包括学*哪些课程,每天上几节课,作息制度,上下课应该注意些什么,老师和同学们的相互关系等。让他对学*生活有一定的了解,并盼望自己做个小学生,从思想上作好入学的准备。同时,为了使孩子逐步*惯学*生活,在家可以适当减少孩子活动、游戏的时间。这样,从思想、时间、学**惯和认识技能上逐步过渡,这样让孩子比较容易适应学校环境。

  2.培养孩子与他人的交往能力

  孩子入学后,进入新的“大家庭“,需要重新建立新的“人际关系”,接受新老师,结交新朋友。而能否很快融入新集体与老师同学和睦相处,则有赖于一定的与人交往能力。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应从小事做起。例如:叫孩子学会谦虚、有礼貌,不大声喧哗,不与小伙伴抢玩具等等。这些事情看起来很小,但却有利于创造出友好合作的气氛,有利于增强孩子们的交往能力。

  3.培养孩子的听读写能力

  逐渐培养孩子讲述故事,复述故事的能力,发展未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选择喜欢的读本陪读。再让孩子多玩些安静的游戏,比如下棋,画画,折纸,适当减少游戏时间。可以让他每天练*写自己的名字,学写数字,做一些简单的加减法。

  4.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现在的娃娃很多事情都是有长辈包办,生活自理能力差。让他们自己拿个饭,整理个书包都是无从下手,*时我们就有意识加强他的次序感,条例性。让他们自己吃饭,穿衣,自己整理东西等等。自理能力有增强,孩子在入学后也比较适应小学的集体生活。

  以上几点总结,希望对我们的孩子有所帮助,愿我们的孩子形成良好的*惯,愿意上学,又喜欢上学,有就具有一定的克服困难的能力,顺利完成由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成为一名优秀的小学生。

  时光飞逝,转眼间我家儿子进入小学校园已经1个月了,认真倾听了高老师声情并茂的讲座,了解到上小学的孩子有着或多或少的学*压力与人际交往压力,如果没有合适的.疏导,有些孩子甚至难以适应小学的学*节奏和学*方式,出现抗拒心理,出现的“厌学”情绪。因此做好幼小衔接显得尤为重要,那么该如何做好幼小衔接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家长首先心理定位必须准确

  每个孩子的学*能力和接受程度是不一样的,不能把每个孩子学*的指标如同参考工程建设指标一样。每个孩子都有自己出色的地方,要看到孩子的优势,针对孩子的学*接受程度,理性的给孩子定位,与其让孩子被动的承受学*的压力,不如让孩子主动的体会学*的快乐。

  二、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以及生活自理能力

  小学的作息时间更为紧密和严格。从早上起床时间到路上交通时间,再到上课时间、活动时间、作业时间、休息时间、上床睡觉时间等等都环环相扣。所以对于孩子的时间观念的培养就显得由为重要,但是身为家长就要以身作则,因为现在孩子还小明辨是非的能力不强,还处于一个懵懂期,被动的认为家长在做的就不会错,家长需要早起,下班回家不管多累,现在流行的“葛优躺”是最好不要出现,应该是把我们回到家里需要做的事情马上处理,这样孩子就会知道放学回家自己要做的事情是写作业,而不是有样学样的“葛优躺”了;家长有意识地培养孩子什么时间应该做什么事,并一定要坚持做完。写作业时一定要认真写,写完后书包收拾好才能去看电视和玩。给孩子一定的时间自己去支配。孩子需要有自理能力时,没有给予适当的教育和训练,那么他就会丧失做人的一种能力,无法站在已有的经验高度上体会对他人的责任心,适当的让孩子做点家务,在做事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失误。大人不应因此指责孩子,更不能惩罚孩子,而应首先鼓励孩子做得对的地方。对于孩子有失误的地方,要帮助他们分析原因,找到问题所在。孩子年龄小,认识水*不高,考虑问题不周全,力气小,不能帮到很大的忙,甚至可能会帮倒忙,但是没关系,我们需要的是孩子学*的过程,并不需要结果。

  三、培养孩子交际能力

  人是群居动物,有人比喻成豪猪,冬天为了取暖,他们必须离得*一些,但是因为距离太*,它们的刺又会刺痛对方,因此只能保持适当的距离。所以说人际关系的培养还是需要一个比较完善的交际能力去维系。对于孩子交际能力的培养我给与孩子的就是几句话:谦虚、不骄不躁,去发现他人比你优秀的地方,心怀感恩之心。

  四、培养孩子的学*能力

  说到培养孩子的学*能力,不如是说来增强家长的知识面。当今社会电子产品以及电子设备太多,不让孩子接触是做不到的,像大禹治水一样,堵不如疏。让孩子去接触电子设备,引导孩子在网络上去接触有教育意义的动画以及游戏软件。例如:我的孩子在家玩的游戏软件是“悟空识字”,动画类的:“福鼠三十六计、哈利学前班、唐诗三百首”,这些东西需要家长陪伴着孩子去看,家长自己必须知道里面所讲的内容,并能在孩子产生疑问的时候,能够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解答孩子的疑问。对于孩子的阅读能力,我并不赞成让孩子睡前看书,因为看书是一种有意识活动,睡前大脑应该适当放松。孩子接触事物比较少看完书大脑会处于高度的思考状态,不利于睡眠。我一般会在睡前让孩子听听比较舒缓的古琴曲,让孩子早点休息,睡足10个小时。早上起床,我会让孩子朗诵课文或者孩子感兴趣的书,这样既让孩子增强了阅读能力还锻炼了孩子的朗诵能力。总之,老师和家长互相协作,“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孩子缺少自主学*能力,老师给我们一个方向,家长要顺着老师所给的方向,督促孩子更好的接受并吸收所学*到的知识。、共同努力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惯,掌握丰富的知识和技能,调整好心态。让孩子愿意上学,喜欢上学,顺利完成由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成为一名优秀的小学生。

  上周五的“幼小衔接”讲座顺利地结束了,活动的顺利结束不仅给我带来轻松,也带来许多感想,有感于“幼小衔接”讲座。

  讲座很精彩,家长们听得很专心,很多家长还认真地做着笔记,我不禁佩服主讲者的口才魅力,能吸引这么多的家长专心致志地听讲。家长们的专心,我想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的因素,那应该是讲述的内容很实际,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是家长在实际的“幼小衔接”工作中能用得到的。所以家长们喜欢听,还认真听。

  这让我联想到我们的日常教学,为什么在上课时,会有很多孩子游离于老师的视线,我想除了孩子本身学**惯不良的因素以外,我想关键因素在教师自身。教师缺乏教学魅力,教学内容没有意义或孩子不感兴趣等原因,这都是教师值得深思的问题。

  听了讲座,还让我想到,这样的讲座对家长固有的比较陈旧的教育观念有一个很大的冲击,也就是说,在听了这样的讲座后,能有效地更新家长的教育观念,这也是举行“幼小衔接”讲座的作用。

  我对讲座中的许多观点持相同意见,这或许是教育工作者共同的教育理念吧。比如对于家长对孩子的拼音教学问题等等,主讲者都做了精彩的讲解,我也深有同感。

  1、关于拼音这个热点问题。

  很多家长怕自己的孩子跟不上,纷纷提前学*,甚至要求幼儿园就开始教学。其实,这是一个恶性循环。从小学老师的角度来说,他的教学进度一般会在学校整体安排的前提下,根据大多数孩子的学*情况来适当调整。如果每个孩子都是从零开始,那么教学也就会从零开始,完整安排,但是如果大多数孩子都已经学会的情况下,老师很可能也会加快进度,幼教之友《有感于“幼小衔接”讲座》。这就导致了一部分有潜力但是没有学过拼音的孩子的压力加重。可是这些不良后果很多家长都没有意识到,甚至有很多家长还大声呐喊:一定要提前去学拼音啊!于是恶性循环始终循环。所以呼吁大家,小学就是小学,小学的东西就一定让孩子到了小学的年龄去学。不然适得其反。

  2、关于坐姿。

  一直在想假如始终必恭必敬地坐着一定会很累,所以当看到孩子坐在椅子上东倒西歪的时候,有时候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算了,但是在当听了讲座后,其实在幼小衔接阶段,有时候也是要狠狠心,至少在集体活动中的15到20分钟里一定要要求孩子好好坐,认真听。,尤其是即将要入小学的孩子。

  3、举手。

  幼儿园老师也在强调回答问题要举手,但是很多时候,很多孩子回答问题会“脱口而出”,甚至有时候他们的无意识插话,老师也能容忍,于是,很多孩子就形成了随便插话的*惯。于是到了小学,老师遇到这样的情况就狠狠批评。现在看来,我们幼儿园老师一定要对“回答问题要举手”,一定要常抓不懈。

  4、生活问题。

  上厕所,吃饭,吃药等。幼儿园的课时较短,对于上课去厕所也能容忍,吃饭,有老师督促,吃药有医生来喂。但是小学里一切都要自己打理了。课间要准备学*用品,要喝水,要上厕所,该在课间解决的问题都要在课间解决。吃药,虽然老师也会提醒,但是要自己记住药量和吃法。总之一句话:一切都需要自己来做主了。

  5、学*用品。

  前一天晚上都要准备好了,比如5支铅笔,1块橡皮:铅笔都要削好,学*用品不能太花俏的。因为太花俏反而会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将那些华侨的学*用具成为玩具。

  6、做事速度。

  尽量改变拖拉*惯。小学以后,每节课中的内容比较多,而且一定要弄懂掌握,因为第二天马上又有新的教学内容,如果昨天的内容不掌握,不懂的东西就会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这一点和幼儿园有非常大的区别,在幼儿园,即使有个别孩子没有掌握的,也能浑水摸鱼,毕竟幼儿园没有系统地考试。所以,该学*的时候认真学*,学*完了再放松地玩,这个学**惯的养成是非常重要的。

  大班幼儿即将“毕业”,升学成为一名小学生。幼儿能能否很快地适应小学生活,完成阶段性转变,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尤为关键。

  幼小衔接,是幼儿园教育向小学教育模式转变的过渡性阶段,是小学教育的开始阶段,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幼小衔接主要目的在于:一是让幼儿非常自然、顺利地适应小学学*生活;二是通过学*,培养幼儿的自主意识、自理能力、和生活能力。本学期,我们幼儿园大班成立了"幼小衔接"小组,并积极开展研讨会,制定幼小衔接具体计划,在家园共育的基础上幼小联手,实现幼儿向小学生顺利过渡。

  如何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呢?我们主要采取以下几个措施:

  1、我园建立了合理的幼小衔接制度

  我园积极鼓励家长配合做好“幼小衔接”的准备工作,在家园共育的基础上,采用多种形式让家长了解幼小衔接进展情况,加强幼儿园与家长、家长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交流,为家长提供各种有价值的资料。

  2、时间上与小学作息时间互相靠拢

  按规定幼儿园大班集体活动时间是三十分钟左右,以游戏的方式开展,注重动静交替,注重幼儿活动参与;而小学上课时间规定是四十分钟,与幼儿园相比,静多动少,并且要求学生严格遵守课堂纪律。因此,对很多一年级小学生来讲,这无疑是一场严峻的考验,这时孩子对小学生活的美好向往可能会破灭,心里开始失望。为了缓解这种情况,幼儿园适当延长了集体活动时间,大班下学期集体活动时间安排在四十分钟左右,课后并安排孩子10分钟的自由活动时间,逐步使幼儿在心理、时间概念上做好准备。

  3、培养幼儿的综合素质

  大班教师注重幼儿综合素质的培养,如加强幼儿生活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语言和阅读能力的培养、注意力的培养、心理素质和人格的培养以及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等。

  其次在大班后期还可以对幼儿进行专门的语言、数字训练和指导,还可以组织大班年级的"坐姿、写姿、握笔姿势"的比赛,组织幼儿观看有关录像等。

  4、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和责任感

  为了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和责任感,孩子升入大班后,教师制订了“今天我值日”计划,给每位孩子安排了值日。现在,大班自然角每天由值日生负责浇水,有些孩子会粗心大意,忘记照料自然角,对此,教师采用“小红花”的激励形式,鼓励幼儿自己完成自己的任务。对于整理玩具、图书角、学*用品等事情,我们也很重视,鼓励孩子认真仔细地完成,最后对认真完成任务的幼儿进行表扬、鼓励。现在,大班幼儿的责任感明显增强,完成任务由老师提醒变成幼儿间相互提醒或自己自觉完成。

  总之,老师和家长要积极配合,增进交流,共同努力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共同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惯,掌握丰富的知识和技能,使幼儿愿意上学,喜欢上学,同时又具有一定的克服困难的能力,顺利成为一名优秀的小学生。


家长参加幼小衔接心得体会实用五篇(扩展5)

——科学做好幼小衔接心得体会(精选五篇)

  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对幼儿和小学生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幼小不衔接造成了幼儿入学后各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如不能很好解决,不仅会严重影响初入学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而且还会对其今后的学*和生活产生消极影响。

  通过学*这次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这次讲座公益讲座,聆听各位园长的分享,结合我们幼儿园的现状,结合幼儿身心发展现状和家长重视程度、配合程度,我园对原有的计划进行了一些调整。希望我们的衔接工作既有利于儿童入学前后的学*和发展,也为小学生在中高年级以及以后的学*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更为顺利实施九年义务教育、解决学生中出现的厌学、辍学等问题,进步提高教育质量提供保障因此。

  实施幼小街接工作的指导思想:

  (一)长期性而非突击性

  我们不应当把幼小衔接工作仅仅视为两个教育阶段的过渡问题,而应把它置身于终身教育的大背景下去考虑。应当看到,让幼儿顺利地进入小学只是幼儿园教育的*期目标而已,它是实现幼儿园教育长远目标的一个组成部分。要以儿童的长远发展为目标,对儿童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在时间上,要把幼小衔接工作贯穿于幼儿园教育的各个阶段而不仅仅是大班后期;在内容上,要涉及幼儿发展的各个方面而不仅仅是如识准备;在人员上,要包括幼儿园全体人员、家长及有关**而不仅仅是大班老师。对小学来讲,也不能仅仅把衔接工作看成是幼儿园的事情,而应当遵循紧质教育的精神,改革不适合儿童发展的教育形式、方法等。总之,双方都应该立足于儿童的终身发吸势动小街接工作,为儿童适应终身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整体性而非单项性

  幼小衔接工作应该是体、智、德、美全方位的素质教育使幼儿在全面发展中顺利过渡、面决不能搞单项突破上或后面发展。

  (三)培养入学的适应性而非小学化

  我们要引导幼儿适应小学的学*方法和一日流程,而不是一味地灌输小学知识。提前组织幼儿学*小学的教材和用小学的组织形式与方法对待幼儿严重违背了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是造成幼儿厌学、养成不良学**惯的重要原因。

  主要内容与方法:

  幼小衔接是根据幼儿过渡期身心的特点,从体、智、德、美诸方面,为幼儿入学、也为其长远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在幼儿园教育阶段,应该从以下方面培养幼儿。

  (一)培养幼儿对小学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幼儿对小学生活的态度、看法、情绪状态等,对入学后的适应关系很大。因此,幼儿园阶段应注意培养幼儿愿意上学、对小学的生活怀着兴趣和向往,为做一个小学生感到自豪的积极态度,并让幼儿有机会获得对小学生活的积极情感体验。所以,大官厅幼儿园会通过多种教育活动,特别是加强与家长、小学的合作,来让幼儿逐步了解小学、喜欢小学、渴望上小学,最后愉快、自信地跨进小学。

  (二)培养幼儿对小学生活的适应性

  幼儿入学后,是否适应小学的新环境,适应新的人际关系,对其身心健康影响很大。培养幼儿的社会适应性,特别是主动性、独立性、人际交往能力等,不仅关系着幼儿入学后的生活质量,也关系着他们在小学的学*质量,是幼小衔接的重要内容。

  1.培养幼儿的主动性

  培养主动性就是要在幼儿园教育中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对周围的人和事物的积极态度,激发幼儿对活动的参与欲望和兴趣,我园会为幼儿提供自己选择、自己计划、自己决定的机会和条件,鼓励他们去探索、去尝试,并使他们尽量获得成功的体验。

  2.培养独立性

  幼儿的独立性、生活自理能力对入学后的适应关系很大,很多幼儿因为不能自己管理好自己的学*用具、生活用品,不能自己按情况穿脱衣服,不能记住喝水或害怕独自上厕所等等,而影响身体和学*,在小学生活感到困难。

  独立性和生活能力必须通过家庭和幼儿园的合作才能实现。我园会向家长传递正确的衔接方法,引导家长要求幼儿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帮助幼儿字会必要的技能,如自己整理书包,自己收拾玩具、自己穿脱衣服等等。同时,做老师和家长的小帮手,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

  3.发展人际交往能力

  幼儿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性表现在入学后对新的人际环境的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差的幼儿胆小,不能主动地与同伴交往,或者不能与同伴友好的相处,遇到问题也不敢去找老师反映或寻求帮助,就造成了没有新朋友,他们会感到孤独、沮丧,学*的兴趣大大降低,学校的吸引力也随之消失。

  因此,我们幼儿园着重培养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这一能力与主动性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基本的方法是全园创设宽松、自由的交往环境,改善师生关系,鼓励幼儿之间的交往,让幼儿真正感到与教师同伴在一起的欢快,从而愿意投入到交往活动中,增长自己的人际关系知识、技能和能力。

  4.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和任务意识。

  要引导幼儿学*一些规则。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可以通过开展规则游戏,让幼儿逐步懂得生活学*游戏等都是有规则的,并让他们有机会体验到,如果不遵守规则会造成怎样的后果,有意识的发展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

  大班幼儿在生活制度、作业课纪律等方面有一些改变,比如缩短午睡的时间、适当延长作业课、要求举手发言等,让幼儿逐步养成遵守规则的*惯,有助于缩短入学后适应小学规则的时间,还可以请家长进行配合,为幼儿创造更多的发展任务意识的机会。

  (三)帮助幼儿做好入学前的学*准备

  学*准备是着眼幼儿终身学*的需要,发展他们基本的学*品质,大致要从以下三方面进行:

  1.用游戏的方式培养幼儿

  游戏是幼儿园的主要活动,不管幼儿在哪个年龄阶段,我们培养幼儿都要从游戏的方法上来进行创作,更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更利于幼儿理解与接受,这是所有衔接活动的基础。

  2.培养良好的学**惯。

  幼儿期间,家长和教师应当从日常生活中的每件事严格一致一贯的要求,才能够养成良好*惯。

  3.培养良好的非智力品质。

  非智力品质是指影响智力活动的各项个性品质,主要是认识兴趣、学*积极性、意志、自信心等。教师和家长应当重视培养幼儿的好奇心、对外部世界的兴趣和探索积极性,培养幼儿做事坚持到底、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让幼儿从被动的“要我学”变成主动的“我要学”。只有这样,幼儿才能形成自信、主动的学*态度,才能产生学*愉快这一积极的情感体验。

  4.发展思维能力和基础能力。

  中大班教师应当从根本上发展幼儿的智力,特别是智力的核心思维能力,让幼儿从机械训练中**出来,发展思维能力、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的学*打下良好基础。

  感谢这次“幼小衔接,我们在行动”的培训,不仅给我们很多启示,更为我们提供了很多方法,把这些方法结合本园现状进行调整,帮助幼儿更好的过渡,成为一名优秀的小学生。

  女儿今年6周岁了,准备9月份入小学,“是否应该让孩子提前学*小学课程?”这两种想法一直让我犹豫不决左右矛盾,如果提前学*了小学课程我怕孩子在正式进入小学后,因为老师讲的知识都会了,不认真听课,不能养成一个良好的听课*惯。如果不提前学*小学课程又但心孩子上学小后跟不上班级课程的进度,从而影响到孩子对学*信心。《“幼小衔接”特别策划》中提到的现状无论是角度还是观点,正是我们做为家长重点关心的问题。下面谈谈我通过阅读《幼小衔接》所得到的启示及心得体会。

  通过阅读了心理学家格塞尔著名的双胞胎爬楼梯实验结论同时也参考了“三年级效应”我个人认为启发孩子的学*兴趣、引导孩子正确的学*态度、培养孩子良好的学**惯,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与让孩子提早学*过多的小学课程相比要重要的多,另外有好奇心的孩子会主动学*自己感兴趣知识。

  “孩子对成绩、分数是没什么概念的,也不知道分数意味着什么”一句话说的特别好,其实真正在意分数的是我们长家,我们对成绩和分数认识,决定了孩子对成绩和分数的认识和看法。孩子考不好的原因有很多,可是因为粗心大意。

  也可能是学*方法不对等原因,因此我们家长首先要保持淡定,然后我们和孩子一起分析成绩不理想的原因,最后同孩子一起找出问题、解决问题。

  通过阅读《“幼小衔接”特别策划》为我做好孩子进入小学的准备指出了正确的方向,同时我也在根据《“幼小衔接”特别策划》指导,查找自己身存在的问题,调整自己与孩子的交流方式,有方法的培养孩子良好生活*惯和行为规范。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各式各样的问题,做为家长让我们以*常心陪伴孩子共同成长吧。

  时光荏苒,我们的宝宝结束了幼儿园生活,升入小学,成为一名小学生。能否很快完成由幼儿到小学生的转变,能否很快适应小学生活,幼小衔接则是关键所在。如何做好幼小衔接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加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从幼儿园到小学,是一个全新的环境。老师不同,小朋友不同,学*方式方法不同,课堂要求不同,行为规范也不同……。这许许多多的不同,往往会使幼儿难以适应,容易导致幼儿学*兴趣低落,影响学*成绩,打击幼儿的自信心,对幼儿的健康成长不利。家长可在入学前几个月,有意识地多向孩子介绍一些小学里的学*、生活情况。包括学*哪些课程,每天上几节课,作息制度,上下课应该注意些什么,老师和同学们的相互关系等。使他对学*生活有一定的了解,并盼望自己做个小学生,从思想上作好入学的准备。同时,为了使孩子逐步*惯学*生活,在家可以适当减少孩子活动、游戏的时间。这样,从思想、时间、学**惯和认识技能上逐步过渡,那么孩子进入小学后,不会有学*负担地重的反应,每项学*任务都能轻、愉快地完成。孩子入学后,也就比较容易适应学校环境了。

  二、培养幼儿与他人的交往能力。

  孩子入学后,进入新的"大家庭",需要重新建立新的人际关系,接受新老师,结交新朋友。而能否很快融入新集体与老师同学和睦相处,则有赖于一定的与人交往的能力。交往能力强的幼儿能很快适应新的环境,融入集体中,与小伙伴互相学*、互相促进。反之,交往能力差的,就容易与同伴之间发生矛盾和冲突,若处理不当,最终也会影响孩子的学*和生活。因而老师和家长应特别注重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应从小事做起。例如:叫孩子学会谦虚、有礼貌,不大声喧哗,不与小伙伴抢玩具等等。这些事情看起来很小,但却有利于创造出友好合作的氛围,有利于增强孩子们的交往能力。

  三、培养幼儿的听读写能力。

  逐渐培养幼儿讲述故事、复述故事的能力,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可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选择幼儿感兴趣的读物,***朗读,并进行耐心指导,提高幼儿的阅读能力。家长应每天坚持指导孩子阅读,不久孩子就会自行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兴趣。再就是让孩子多玩些安静的桌面游戏,如搭难度较大的装拆积木、看连环画、下跳棋、折纸、画画等。适当减少游戏时间。例如,让孩子每天练*写自己的名字,学写***数学、中文数学以及简单的词汇,每天做几道算术题和简单应用题。

  转眼间孩子们进入小学生活已快一学期了,从刚入学时找不到教室,对铃声不知所做到现在的听到铃声,进入教室做好课前准备。学生们的变化很大,也说明他们已经变成一名合格的小学生了。

  记得开学第一天家长们把孩子送进教室,依依不舍的离开。而孩子们呆呆的坐在座位上,面对着陌生的环境,严肃的老师,心里更多的是委屈,害怕。

  从事低段教学已有8年,我觉得对于一年级孩子来说环境的适应和学**惯的养成已经超越了知识的学*。于是这半学期来,我重点从这两方面做起:

  首先是环境的适应,环境分为学校环境和学*环境。在孩子入学的第一天,带着学生在学校各处转转,找到教室的位置,厕所在哪,餐厅在哪,上体育课时的操场在哪,需要老师帮助时老师的办公室在哪,这些是学生必须要知道的,除此之外还有音乐教师,图书室等等。学*环境先要从认识老师开始,知道班主任是谁,认识给自己带课的老师。接下来是熟悉学校的作息时间表,知道每一次铃声响起时该干什么。

  其次便是学**惯了,好的*惯伴随孩子的一生,也能让孩子轻松愉悦的学*。刚从幼儿园升入一年级,他们非常不适应。先从下课上厕所做起,幼儿园里厕所都在教室旁边,学生随时可以去,但小学不行。一节课40分钟,学生要认真参与学*活动。而且部分学生太贪玩,经常忘记上厕所。在每节下课时就提醒学生先该做什么,慢慢的养成*惯。

  接下来是课前准备,上课铃声响起以后,立即停止游戏进入教室,拿出相应课程书本和学*用品摆放在课桌上,同时在班长的带领下唱一首歌。这些在孩子刚入学时,老师课前早到一会儿,帮助学生,提醒学生,一个月以后他们就能做的很好。

  最重要的就是课堂了,先教会孩子课前起立与老师问好,课后和老师再见,懂得尊敬老师、爱护老师。再就是要求他们课堂听讲,回答问题举手等等一些细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相应作出要求和引导。

  作业的完成也是非常重要的,这就需要家长的配合。家长给学生制定学*时间,老师也作出要求,学生应独立思考并且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可以在每天家长接送孩子的时候,彼此交流,共同帮助学生。

  上周五的“幼小衔接”讲座顺利地结束了,活动的顺利结束不仅给我带来轻松,也带来许多感想,有感于“幼小衔接”讲座。

  讲座很精彩,家长们听得很专心,很多家长还认真地做着笔记,我不禁佩服主讲者的口才魅力,能吸引这么多的家长专心致志地听讲。家长们的专心,我想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的因素,那应该是讲述的内容很实际,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是家长在实际的“幼小衔接”工作中能用得到的。所以家长们喜欢听,还认真听。

  这让我联想到我们的日常教学,为什么在上课时,会有很多孩子游离于老师的视线,我想除了孩子本身学**惯不良的`因素以外,我想关键因素在教师自身。教师缺乏教学魅力,教学内容没有意义或孩子不感兴趣等原因,这都是教师值得深思的问题。

  听了讲座,还让我想到,这样的讲座对家长固有的比较陈旧的教育观念有一个很大的冲击,也就是说,在听了这样的讲座后,能有效地更新家长的教育观念,这也是举行“幼小衔接”讲座的作用。

  我对讲座中的许多观点持相同意见,这或许是教育工作者共同的教育理念吧。比如对于家长对孩子的拼音教学问题等等,主讲者都做了精彩的讲解,我也深有同感。

  1、关于拼音这个热点问题。很多家长怕自己的孩子跟不上,纷纷提前学*,甚至要求幼儿园就开始教学。其实,这是一个恶性循环。从小学老师的角度来说,他的教学进度一般会在学校整体安排的前提下,根据大多数孩子的学*情况来适当调整。如果每个孩子都是从零开始,那么教学也就会从零开始,完整安排,但是如果大多数孩子都已经学会的情况下,老师很可能也会加快进度,幼教之友《有感于“幼小衔接”讲座》。这就导致了一部分有潜力但是没有学过拼音的孩子的压力加重。可是这些不良后果很多家长都没有意识到,甚至有很多家长还大声呐喊:一定要提前去学拼音啊!于是恶性循环始终循环。所以呼吁大家,小学就是小学,小学的东西就一定让孩子到了小学的年龄去学。不然适得其反。

  2、关于坐姿。一直在想假如始终必恭必敬地坐着一定会很累,所以当看到孩子坐在椅子上东倒西歪的时候,有时候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算了,但是在当听了讲座后,其实在幼小衔接阶段,有时候也是要狠狠心,至少在集体活动中的15到20分钟里一定要要求孩子好好坐,认真听。,尤其是即将要入小学的孩子。

  3、举手。幼儿园老师也在强调回答问题要举手,但是很多时候,很多孩子回答问题会“脱口而出”,甚至有时候他们的无意识插话,老师也能容忍,于是,很多孩子就形成了随便插话的*惯。于是到了小学,老师遇到这样的情况就狠狠批评。现在看来,我们幼儿园老师一定要对“回答问题要举手”,一定要常抓不懈。

  4、生活问题。上厕所,吃饭,吃药等。幼儿园的课时较短,对于上课去厕所也能容忍,吃饭,有老师督促,吃药有医生来喂。但是小学里一切都要自己打理了。课间要准备学*用品,要喝水,要上厕所,该在课间解决的问题都要在课间解决。吃药,虽然老师也会提醒,但是要自己记住药量和吃法。总之一句话:一切都需要自己来做主了。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