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文言文学*心得体会(五)份

首页 / 心得体会 / |

  学生文言文学*心得体会 1

  从上小学起,我们就开始接触并学*文言文。由于年代久远,对于白居易的所谓“老婆婆都能读懂”的诗文,我们读来都难免有些晦涩难懂。但一路学来,收获和意义还是不自觉地显现了出来。

  从牙牙学语我们就开始背诵,读“人之初,性本善”,听爸爸妈妈讲“犬救”“黄香温*”的故事。读《文徵明*字》,深深为他“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的学*精神而感动。

  进入高中,我们学*了越来越多的文言文名篇。我越来越感受到,作为中华儿女,作为想进步的青年,学*文言文是多么的必要。

  读《增广贤文》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我们清楚地懂得了要孝敬父母。读《后汉书》天下皆知取之为取,而莫知与之为取。我知道了给予别人也是一种收获。读《公孙龙子》见侮而不斗,辱也。它教会了我们当正义遭到侮辱、欺凌却不挺身而出,是一种耻辱的表现。读《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读《庄子》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读《左传》,读《中庸》,读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通过学*文言文,我直接了解了历史以及古人的思想。很多中国人不可不知的知识都来自于文言文。三山五岳,三皇五帝……。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面对古人的思想观念,我们必须实事求是地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理解,但是它带给我们的借鉴作用是绝不可否认的。

  古为今用,继承发展。中医是起源于形成于中国的具有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等特点的医学。它无疑很好地继承了我国传统文化。即使在期间,中医仍作为“古为今用”的医学实例得到党和国家政策上的支持而得以发展。现代,中医在中国仍然是治疗疾病的常用手段之一。文言文一直是中医考试的必考科目。中医产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中医理论已经基本形成。仅对于医学方面,文言文中就包含着怎样丰富的智慧啊!

  中华民族是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五千年的悠久历史都凝结在了文字典籍之中。文言文中有无限丰富的凝结着古人智慧的材料。当然,学*这些经典文章将对我们修养内涵将产生积极的作用和影响。

  身为中华儿女,弘扬祖国的传统文化,是我们不可推卸的义务和责任。身为中学生,在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又可以增加我们谈吐的魅力,开拓视野,丰富知识。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学生文言文学*心得体会 2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学生而言,猜猜谜语、歇后语,听听笑话,能极大的提高他们学*语文的兴趣,会让他们渐渐喜欢上学*语文,还能让他们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水*。

  一、谜语导入,激发兴趣

  猜字谜是一种有趣的游戏,非常吸引孩子。导入新课时,进行一个猜谜语活动,能让学生们迅速集中注意力,迅速调动全班学生的学*积极性,使课堂生机盎然。

  比如,在教授《荷花》一文时,用了这样一个谜语导入课题:池中有个小姑娘,从小生在水中央,粉红笑脸迎风摆,身挨绿船不划浆。学生们眼珠儿滴溜溜地转,在动脑猜的同时,脑海里也要浮现出“水、粉红、随风摆、绿”这些场景画面,那对荷花的形象特点也有了粗略地了解。小学课本里的很多课文都可以用猜谜语的方式进行导入,这对于整篇课文的学*也很有帮助。

  在识字教学中,通过猜字谜活动,既能让学生记得牢字形,又能让学生感受到学语文的趣味和快乐。猜字谜,让孩子去观察和思考,对孩子的语言能力、表达能力,以及想象能力,以及想象能力都是很好的锻炼。

  比如,在教学“其”字的时候,我让学生们猜字谜:横着两根柴,竖着两根柴,二娃子跳进去,八娃子跳出来。这就让学生形象地记住了“其”字的字形,也把枯燥乏味的识字教学变得趣味横生。

  二、笑话“连篇”,活跃气氛

  语文课,讲究课堂生成。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表现很大程度上不是教师事先预设的那样,有时会让课堂在一个环节上“卡壳”,使课堂气氛显得沉闷或尴尬。这时,就要求教师有较强的应变能力,教师要能够因势利导,扭转乾坤,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正确的思维轨道上去。

  新教材二年级下册《沙滩上童话》一文中,有位同学把课文中有句话读成这样:“我的办法得到了大家的赞赏。于是我们趴在沙滩上,从四面八方挖着地(de)道。”《太空生活趣事多》一文中,“为了能*稳地走路,航天员都穿着鞋底带钩的鞋子,好牢牢地钩住带网格的地板。”此句中“地”字的读音,更是让语感差的同学有些摸不着头脑。指名读时,学生一不小心读错这个字的读音,就引起全班同学的哄堂大笑,整个课堂气氛一下子就变得不好掌控。

  在此情况下,我因势利导。顺着这个情况,给同学们讲了个类似的笑话:有一位外国朋友在中国留学的时候,有一天,他进一个小餐馆去吃饭,看见餐馆墙壁上写着“小心地滑”,于是,这位外国朋友就小心翼翼地在地板上滑向餐桌。服务员看见了,就忍不住问他:“你为什么在这样滑向餐桌呀?”外国朋友回答道:“这墙壁上不是写着要“小心地(de)滑”吗?”笑话讲完后,理解了意思的同学哈哈大笑,而没有理解到意思的同学一脸懵圈,一头雾水。这时,我就让理解了笑话意思的同学来讲解那位外国朋友为什么要小心翼翼地在地板上滑向餐桌——外国朋友读成了“小心地(de)滑”,而此处对“小心地滑”应该理解为“小心地(di)滑!”。这样一来,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让所有同学在笑声中加深了对“地”字不同意思有不同读音的理解。

  三、竞猜歇后语,提高理解和写作能力

  歇后语是我国语言的一种特殊形式,生动幽默,表现力很强,所以深受人们喜爱。

  事先让同学们自己去收集有趣的歇后语,然后利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班队活动,进行学生们喜欢的“竞猜歇后语”,这既能让学生提高课外阅读的兴趣,主动积极地增加课外阅读量,又能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推理思维能力。诸如:“和尚打伞——无(发)法无天;鸡蛋炒鸭蛋——混蛋;乌龟打屁——冲壳子;粪池里面开船——(粪涌)奋勇前进;狗粪做的鞭子——(闻)文又(闻)不得,(舞)武又(舞)武不得”,这之类的歇后语,让学生在笑声中思考,在笑声中理解句意,在笑声中明晓哲理,提升智慧。学生如果在说话、写文章的时候,偶尔用上一两句,就会显得生动活泼。这样不仅可以锻炼语言表达能力,更是对提高学生写作水*也有较大帮助。

  总之,在语文课堂内外,如果能恰到好处地用上谜语、歇后语、笑话,就能营造一种活跃而又快乐的教学氛围,以新颖的学*方式帮助学生的成长,让他们感受到丰富的学*内涵。语文教学也能焕发出全新的活力!

  学生文言文学*心得体会 3

  小学的六年时间里,语文、数学和英语都是主科,但是,我觉得语文最有魅力,也许我对它学得并不是很好,但它的确给予我很多,我的生活是离不开语文的。

  学*语文令我有了生存的能力。我们的母语是中文,也就是我们学*的语文。生活在中国,必须学会中文,如果你是一个不认识文字的文盲,在现今社会是难以生活的。假如你买一样东西回来,不会用,可又不认识文字,那就看不懂说明书了;你出外吃饭,不会看菜谱,那就不用吃了;想知道外面的世界发生什么事,打开报纸也看不明白,对外面的事情一无所知;到外面办个事,人家叫你签个名字,你只能说:不好意思,我不会写字——那太没面子了。这些比喻虽然有点夸张,但是,说不通,写不了,那真是不堪设想,所以学*语文十分重要,是我们赖以生存的能力。

  语文使我学会交流。从学*认识一个字,会看一段话,看一篇文章,可以看一本书和一张报纸,我们通过学*语文让我有了阅读能力,它让我了解了世界,欣赏了别人的文学,了解了别人的思想。同时,从会写一个字,写一段话,到现在我能写一编文章,以后长大了甚至可以写一本书。这就是语文赋予我的写作能力,它让我可以向他人表达我的思想、观点,让我好的、新的想法得到更多人赞同。阅读和写作就是交流的过程,它们是相辅相承的,只有多阅读,学*别人的优点,才能写得更好,写得好才能向世界表达自己好的相法,这样,周而复始,世界就进步了。

  语文和我们的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它充满魅力,还教会了我很多很多。

  学生文言文学*心得体会 4

  文言文是研*中国传统文化的钥匙。好比学*美国文学要读英文原著一样,学*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必须从文言文开始。

  初中刚开始学*文言文的时候,总是为它的句式独特而感到新奇,不知不觉在文言文学*上就花了大量的时间。基本上只要是学过的古文都能倒背如流,《岳阳楼记》是我印象最深的一篇文章,当时之所以会把它背得那么熟,完全是因为他读起来比较顺口,至于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和文章写作的社会背景基本上不明白,但因为老师没有强调,也就那么不了了之了。考试是文言文也基本上不失分,但因为考试时候总是对知识性考察较多,所以便把时间都花在了对句式、词语、断句和翻译上,从而忽略了对作者思想内涵的体会,忽略了文章更深一层的含义。

  上了高中之后,学*文言文的方法与初中截然不同。高中的文言文学*,涉猎面更加宽泛了,我也因此有了更大的积极性去学*文言文。每学一篇文章,我都想要有对这篇文章更深入地了解。尤其是学庄子的《逍遥游》时,因为里面的词语生僻难懂,内容虚幻怪诞,学*时可是下了一番功夫。上网,看书,问老师,我用尽了一切可能的方法去学懂它。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守得天日见云开。在学懂了这篇文章后,我深深的为庄子那种“逍遥”的精神所折服,同时也很赞同:“逍遥”的境界不是人人都可以达到的,但却是人人都可以去追求的——这便是我的收获。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许多许多,比如说《廉颇蔺相如传》中,廉颇让我学会了大度做人;每当有了厌学情绪的时候,《劝学》便是我的指路明灯;贾谊的《过秦论》虽然论述的是一个离我们很远的时代,但同时我也懂得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不过无论是诸子论述还是名人传记,每一次对文言文的学*,都让我有了一个与历史名人面对面交谈的机会,每次面对他们,我都会尽量做到“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用心聆听先贤对我的谆谆教诲。每一次文言文学*的结束,都让我的知识更加丰富,让我的思想更加深刻。

  从一开始的对文言文一无所知,到后来的深入了解,经历一步步摸爬滚打,摸索探寻之后,我越来越被文言文那种独特的魅力所吸引,也明白了学*文言文并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应该从中学到知识,有自己的心得和体会。文言文离我们并不遥远,它是曾经也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语言,是我们祖先的语言,是我们华夏文明的起源。要学好文言文,不仅仅只是会翻译那么简单,中国的文字,从来都不只是你所能看见的表面那么简单。一篇文言文的阅读,会有几十种不同的感受:学生时代,学无止境,对文言文懵懂,才稍有接触;青年时代,斗志昂扬,文言文是激励你向目标前进的动力目标;中年时代,阅历丰富,人生积淀,文言文是你不可多得的良师益友;暮年时代,安享天年,文言文像一位老友,陪伴你安度余生。

  文言文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都是重要的,尤其是我们这些对社会一无所知的青少年。学*文言文,可以丰富我们的阅历,让我们更早地了解这个社会,不做浅薄无知的“温室花朵”。所以,不要再害怕那些拗口的“之乎者也”,拿起你身边的文言文学*工具书,即刻开始一段智慧的旅程吧!

  学生文言文学*心得体会 5

  现在高中生学语文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文言文是第一怕,我认为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文言文毕竟是古代的语言,到现在已几乎没有使用价值了。和白话文的相去甚远也使得它难免令人感觉晦涩难懂。对于我们来说,“无用”加“难懂“,哪里还能提起学*的兴趣呢?其次,有的课文太深奥,有的太乏味。比如说《兰亭集序》,《逍遥游》。最后,“考什么学什么”是我们信奉的最高信条。高考试题是不考课内的,我们怎么会“傻”到孜孜不倦地学*课文呢?

  要改变现状,需从课堂开始。我们课前一定要做好预*工作,做到知人论世。如果不知道作者的经历,就无法准确把握文章大意。老师上课时表现出对课文相当精熟,基本能背诵,对一些名人逸事、名篇名句能信手拈来,旁征博引,得心应手。老师这样的表现能让我们直接感受到学好文言文的好处,顿生仰慕之情,这就会极大地激发我们学*文言文的热情,鼓舞我们学*文言文的信心。

  多读些事性强的文章,自主阅读文言作品,如《聊斋志异》,《世说新语》。这样可以使我们的兴致很高,我相信就连很厌恶文言课文的同学读起《聊斋志异》来也是津津有味、兴味盎然、爱不释手的。久之,同学们会蓦然发现:文言文其实并非面目可憎,更不可怕,还是有点可爱的。

  在我看来,每一次阅读文言文都是和古人一次心灵上的交流,一次穿越时空的快乐旅程。《苏武传》让我明白了国家大义,气节,《荆轲刺秦王》让我明白了生与死的意义,《出师表》让我明白了忠与义。要用心去品味文言文,通过《岳阳楼记》我读出了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操,感受到了“微斯人,吾谁与归?”的孤苦无奈。

  通过《出师表》我读出了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诚。通过《赤壁赋》我读出了苏轼“侣鱼虾而友麋鹿”的旷达。通过《陈涉世家》我读出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呐喊,悲愤。通过《廉颇蔺相如列传》我读出了蔺相如“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的以国为重的情操。要用心去感受,去体会,我相信同学们一定会爱上文言文的。


学生文言文学*心得体会(五)份扩展阅读


学生文言文学*心得体会(五)份(扩展1)

——文言文教学心得体会

文言文教学心得体会

  在年少学*的日子里,大家都背过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与骈文相对的,奇句单行,不讲对偶声律的散体文。你还记得哪些经典的文言文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文言文教学心得体会,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文言文教学心得体会1

  通过参与学校古文教学活动让我收获颇多,给予我关于文言文教学的许多启发。各位教师的讲解风格不同,课堂内容丰富多彩,教学形式新颖,有助于调动学生学*文言文的积极性和 主动性,同时也让我从中总结出文言文教学的几点要领。

  1、文言文教学应该注重基础

  针对初中生的水*、接受能力以及学生自身的素质,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应该始终把教学重点放在基础知识的积累上,如重点实词、虚词、通假字、多音多义词、古今异义词、特殊句式等。这些基础知识的学*将会对以后的高中教学有很大帮助,同时也是中学生提高文言文阅读水*的必备条件。教师应该从多个角度进行教学,让学生能够温故知新,对学过的知识进行联想和总结,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让他们即使遇到陌生的课外文言文也不感到棘手,而能够去从容应对。

  2、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在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非常重要,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思考,尤其是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对作者思想感情的赏析等。引导学生从作者的身世、所生活的时代背景以及他的思想等角度出发来理解文章的内容。教师在学*过程中要及时进行点拨、指导,引导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拓展和思考,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同时,学生在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调动学生学*文言文的积极性。在此次活动过程中,老师们都通过课堂学生分组讨论的形式进行教学,这种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不仅能够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中来,而且激发了他们学*文言文的兴趣,同时也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自觉地就掌握了知识,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让我感触很深的一点就是:我们现在的文言文教学应该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形式应该有所创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应该改变过去那种“填鸭式”教学形式,多给予学生学*方法的指导,不仅让学生将重点的基础知识掌握牢固,还要让学生在学*过程中总结文言文学*的规律,例如文言文中文言实词、虚词的总结、通假字的总结以及特殊句式的辨别,多传授给学生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不能只一味地让学生背词语解释、句子翻译和文章中心思想。“授人以渔”我们教师应该把捕渔的具体方法告诉学生,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阅读和分析文言文的能力。

  在以后的文言文教学中我要不断地进行探索和实践,让文言文课堂更加丰富多彩,让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学课堂上大放异彩!

文言文教学心得体会2

  新编中学语文教材中文言文份量明显增加,可见,文言文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文言文怎样教,如何学,仍然困扰着广大中学语文教师及学生,但也促使大家寻求良策,去努力探索。在新教材文言文教学实践中,我从提升学生在课堂上的角色地位出发,开展重视诵读,激发兴趣,合作探究,培养能力的教学探索,取得良好的效果。下面做简要论述:

  一、重视诵读,陶冶学生的知、情、意

  文言文教学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方法灵活多样。其中诵读是学*文言文的重要方法,使学生能“熟读成诵”和“读书破万卷”,就是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纵观新编文言文教材,要求背诵的课文很多,课后的“思考·探究·练*”也大多要求在背诵的基础上用原文回答问题,这正是教改中重视诵读的体现。我在教学中也体会到,诵读有助于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因而,教学文言文,教师应注重对学生的诵读指导,如读正字音、读准句读等,还应让学生诵读,让学生的情感在反复诵读中互动,领略文言文的美,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教学中我采取下列方法,调动学生诵读的积极性:

  1。读准字音。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如果有不认识的字,由学生自己或小组查字典或词典解决,如果有通假字、古代专有名词,教师应适当作指导,校正读音,扫清诵读障碍。

  2。读准节奏。要求在语意层面上通读全文,做到停顿正确,理解文意才不会出错。如《陈涉世家》中“发闾左/戍渔阳/九百人”和“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节奏正确的朗读就有利于正确理解文句的含意,使学生较快地进入赏析文言文的角色。

  3。读出语气和语势。这样有利于体会古诗文的感情和意境,表现出诗文的抑扬顿挫、跌宕起伏。如《观沧海》中“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通过这样的朗读就会品味出诗人宽广的胸襟,联想到诗人立志干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的远大抱负。

  通过诵读指导,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陶冶他们的知、情、意,增强了文言文教学的活力。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创设情景,激发学*兴趣

  多媒体教学是“情景教学”的一种方式,利用多媒体声、形、色具备的特质,模拟各种生活情景,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场景氛围,学生在这种虚拟而又真实的生活空间中得到最深切的情感体验。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能在生动形象的情景中全面正确地把握课文内容,理解和消化重难点,从而很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如我利用多媒体讲授《三峡》一文时,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然后配合优美的旋律在屏幕上展现三峡不同季节的美丽山水画面,引发学*的兴趣。接着指导学生抓住三峡各季节景物特征,进一步理解课文的内容,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达到了课堂教学的目的。该课件成为学校语文组课件实用材料。

  三、选择适当途径,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合作学*是相对于个体学*而言的,强调的是分工、合作。探究学*是创造一种能够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从中得到情感体验,使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得到发展的过程。在教学中,我抓住教材的契机,通过圈点与评注、善思与质疑、积累与归类的途径训练学生,提高学生学*探索的能力。

  1。圈点与评注,是合作探究的前提。圈点与评注是学*语文的一种有效方法。所谓“圈点”,是给字、句划上符号,以引起重视或质疑。“评注”是把对内容的说明或评论意见写在正文旁边或行间,也可以另附小纸条夹在其间。圈点与评注,对学*语文的益处是十分明显的,它可以培养学生边阅读边思考勤动手的好*惯,为合作探究一些疑难问题做好准备。在实际教学中,可通过教师布置预*题训练学生圈点与评注;也可让学生独立阅读,针对疑难问题自行圈点与评注。

  2。善思与质疑,是合作探究的关键。古代许多教育家,都十分注重思考与质疑。孔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学思结合法,《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的为学论,都启迪了我们:教学过程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把学和思结合起来,即善于思考,设疑释疑。如教《醉翁亭记》一文时,一位

  学生提出了疑问:古代许多官员出巡,都要清宫除道,作者既然是滁州太守,上山赏景,为何有那么多人一同上山呢?经过学生分组讨论,并派代表发言,之后我做了适当的点拨,学生终于明白作者游山的乐趣——与民同乐。正是由于学生主动质疑,才为合作探究提供了丰富的话题,从而更好地领悟文章的主旨,也掌握了文章的表现手法。所以说,善思与质疑是合作探究的关键。

  3。积累与归类,是合作探究的深化。学*文言文,要善于引导学生积累名言典故,并对文言文的知识点作相应的归纳。如名句的积累一项,以小组为单位搜集整理某方面内容,定期抄写在黑板上,并利用课前三分钟检查落实。又如古汉语知识点的归类整理为: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多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当然不能机械抽象地归纳出几种用法让学生死记硬背,应立足于课文中鲜活的例子,联系学过的知识,不断归纳积累,再根据积累解决更新的问题。通过归纳比较,学生就会触类旁通,从而提高其独立阅读、准确理解文言文的能力,真正变“学会”为“会学”。

  合作探究,在教学中一般的操作是:以小组的形式开展。但要注意小组成员的调配,力求*衡,也必须让小组中的每一个成员明确自己的职责,成为小组合作学*的主角。同时,教师应该*等对待每一个学生,不能高高在上,要走下讲台,以学*者的身份参与到合作中,并适当作指导。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探讨,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独特的才干才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这样比传统的“一言堂”教学效果自然要好得多。

  四、拓展阅读,培养学生学*文言文的能力

  拓展阅读是教师在授完课内文言文后,精心选择一些与文章立意、写作背景、语言风格等相关的文章,构设一种辐射性的网状阅读系统,让学生在思维中进行比较、剪辑、组合的学*过程。学*文言文,如果仅就文论文,学生很难摆脱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朦胧之感。有了这些文章做参照,学生就更容易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或情感体验,从而进入作品的艺术境界,完成从阅读到欣赏、从感性到理性的审美活动。通过这种方式能让学生将所学过的知识进行比较和系统的整理,学生便会在头脑中形成整体概念。例如在学*了柳宗元的《捕蛇者说》一文后,我让学生阅读了《礼记》的选文: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于焉,今吾子又死于焉。”夫子曰:“何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焉,苛政猛于虎也!”就布置学生运用注释作翻译,并注意“于”“子”“夫”“之”“而”等词的意义和用法。然后做如下的小结:宁与虎为伴,死于虎口,也不愿去接受暴虐者的统治,暴露出当时社会统治的残酷,真是不堪忍受。这与课文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是何等的相似!又如学*了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之后,拓展阅读了“孙叔敖杀两头蛇”“管仲相齐”等人物小故事,让学生通过阅读理解,更多地了解文中所提到的人物,为文章的整体认识充实材料,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

文言文教学心得体会3

  古诗文教学方法初探 如何讲好古诗文,让学生对其感兴趣,从而学好古文是中学语文教师的一个重大课题。就我自己的一些教学经验而言,谈谈我的点滴体会。

  一、引入新颖,激发兴趣。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且文言文的字词句和现代汉语有很大的不同,与学生的知识水*,语言*惯距离也较大,学生较难读懂,普遍认为“文言文枯燥无味,难以学好”。这是学生对文言文不感兴趣的原因之一。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学*兴趣是学*动机的一个重要心理成分,它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和获得能力的一种欲望。要激发学生学*文言文的兴趣,教师引入新课的艺术是非常关键的。

  比如,在《木兰诗》的教学中,花木兰的故事是家喻户晓的,我先让学生讲讲他们知道的花木兰的故事,谈谈对人物形象的看法,学生在把握历史背景及花木兰的人物故事后,对《木兰诗》所表达的思想内容理解也会简单快捷得多,特别在背诵时会感到亲切许多。在老师的启发下,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争先恐后地要求回答问题。这样,教师在课堂中不仅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气氛,而且进一步激发了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反复诵读,培养语感。

  诵读是我国语文传统方法之一,在文言文教学中,要让学生读懂课文,理解文意,必须让学生反复诵读。俗话说:“熟读百遍,其义

  自见。”为此,每教一篇文言文,我都采用教师先范读(或听录音),然后学生再仿读,以及分组背诵竞赛等多种诵读方式结合起来,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还可以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积累语言材料,从而扩大了知识面,提高了阅读能力,说话能力,又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学生通过反复读,不断的揣摩,感情的变化,长期潜移默化,培养了较强的语感。

  三、扩展阅读,课外延伸

  扩展阅读是教师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以课文为中心,根据不同的学*重点,精心选择一些与文章立意、写作背景、语言风格等相似或相反的文章,构设一种辐射性的网状阅读系统,让学生在思维中进行比较、剪辑、组合的学*过程。学*文言文时,如果仅就文论文,学生很难摆脱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朦胧之感。有了这些文章做参照系,学生就容易与作者建立心理沟通,从而进入立体的艺术境界,审美活动也能最终完成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通过这种方式能让学生将所学过的知识进行比较和系统的整理,这样,天长日久,学生便会在头脑中形成整体概念,信息网络,便于记忆,便于提取,也便于创造。如学*《石壕吏》一文后,课外拓展读《礼记》选文孔子过泰山侧

  四、联系生活,学*运用

  古诗词作为祖国文学宝库中最璀璨的明珠,我们不但要教会学生学*如何诵读,如何理解,如何鉴赏,更要让学生懂得如何运用古诗词。比如:当我们带领学生出去旅游,登上了高山之巅,我们可以问学生:此时你最想用杜甫的哪一句诗来表达自己的心情?学生一定能答出:

  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当一学生考试失意时,我问其他同学,我们可以用李白的哪句诗来劝慰他?大家齐答: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当我在教学朱自清的《春》这篇课文中写雨的一段时,讲到“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三个比喻写出了春雨细密、轻盈的特点。我问学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特点?学生用杜甫的诗《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很好地回答了我。是啊!“润物细无声”不正是春雨细密轻盈这一特点的绝好写照吗?

  此外,我经常鼓励学生多留意生活中的古诗词,把这些古诗词运用到他们的日记中、作文中。有些学生不但运用自如,更是对一些古诗词进行大胆地加工改造。例如有位同学在写到自己的校服丢了,他独出心裁,模仿《春晓》一诗写到:“春眠不觉晓,校服吹跑了。若有拾到者,酬谢少不了。”他的聪明才智,他对古诗词的巧妙改写不能不让我们由衷地折服。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只要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和策略,把握学生心理,就一定能够在文言文教学中有所收获。 总之,为了让学生在快乐中学好文言文,我们既要充分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更用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是一个师生的双边活动,只有教师与学生互相配合,才能圆满地完成初中文言文的教学任务。

文言文教学心得体会4

  心得之一:要转变观念。

  文言文教学基本上是文学教学。历来选入教材的文言文,绝大多数是文学作品或者是取其具有文学性而入选的其他作品。《桃花源记》、《醉翁亭记》、《岳阳楼记》等等是不折不扣的文艺散文。《与朱元思书》是所谓‘应用文’的一种书信,然而选入语文教材并不是用它教给学生怎样写信……只是由于吴均的信写得富有很强的感染力,富春江美景跃然纸上。因此,在文言文教学时,我们应侧重于朗读、欣赏、体味文中之情,想象文中之景,感悟文中之道,享受文中之“雅”,进行审美教育。

  心得之二:要走出误区。

  误区一:文言文教学目标单一,即着眼于字、词、句的解释和翻译。虽然对字、词、句的准确理解是文言文教学的基础,也是文言文教学中极为重要的目标之一,但仅此一个目标就大错特错了。因为还得全面学*课文的内容,正确评价作品,即在掌握字面意义的基础上,理解思想内容,学*表现形式,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熏陶,学到语言表达技巧,提高读写能力。此外,还要结合课文内容,恰当地联系学生思想生活实际,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比如教《爱莲说》,教育学生学做“君子”,学*洁身自好、端庄正直、不攀富贵的君子品格。教《岳阳楼记》,启发学生效法“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热爱祖国,报效人民。

  误区二:文言文教学方法单一。一般文言文教学都是教师一讲到底,一灌到底,似乎学生只需记忆就行了。我们对学生的能力估计太低了,文言文教学不是外语教学,仍是母语教学,不是从零开始,因为“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现代汉语的词汇、句法和修辞手段都不可割裂和古代文学语言的血缘关系……学生阅读文言文虽然有一定的语言障碍,但绝不像学*外国语那样毫无根基。”(钱梦龙《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事实上一些浅显的文言文,如果注释充分的话,学生在阅读上不会和对现代文的理解有什么很大的差距。

  心得之三:要讲究方法。

  正确的方法,是成功的一半。为了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与能力,我们必须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促使知识类化。文言文教学要充分运用诵读法、比较法、归纳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尤其是要加强诵读法。

  诵读法是日渐被现代语文教育者注意的传统教学法。大声朗读,口熟而成诵是文言文教学的特殊要求。通过朗读,可以培养学生语感。而文言文比现代文讲究韵律,带有明显的声音美,学生也愿意读。在朗读中,教师要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包括朗读的节奏、语气、语调、语速,能更好地朗读课外作品,从而形成能力。所以诵读法是教读文言文非常有效的方法,学生可以在诵读中解决文字障碍,在诵读中激发阅读兴趣,在诵读中对话文本内容,在诵读中领略文章韵味,在诵读中感悟作者情怀……

  总而言之,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特殊的部分,这个特殊就要求我们要转变观念,走出误区,积极探索,勇于改革,从而教好学生吸收文言文的精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文言文教学心得体会5

  学*古代汉语已有一个多月的时间,对古代汉语也有了新的认识与体会。我们从初中开始学*文言文,初高中六年的文言学*,为我们积累了不少文言知识。但在接触古代汉语这一门课程后,我发现我们对古代汉语的认识只停留在表层,或者说只是“略知皮毛”,并未能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从前以为语文课上学*的文言文就是古代汉语,但在学*了古代汉语这一门课后才发现,文言与古汉语不同。文言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而古代汉语所研究的内容和对象都是非常广泛的。古代汉语是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它是古代汉族的群众语言。广义的古代汉语的书面语有两个系统:一个是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及其后人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文言;另一个是六朝以后在北方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古代白话。可见,文言只是古汉语的一部分,我们从前只学*了古汉语的一个“小分点”,因此我们对古汉语的学*仍需一段漫长的时间。

  古代汉语这本书把古代汉语常识进行系统分类,先从文选开始,让我们对古文有个初步的认识;然后从字到词、从古今词义到语法知识进行分类讲解,使我们更能循序渐进地掌握古代汉语常识的演变与发展。

  学*古代汉语目前最让我觉得有趣的是对汉字的结构和发展的学*。一个汉字的写法并不是随意构造的,是按照一定形体结构进行创造的。在书本上我们学*到,关于汉字的形体结构,传统有六书的说法,六书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但在实际上汉字的形体结构只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因为文字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人民群众集体创造的,绝不是某一个人事先订好了条例再着手造字的。因此这些分类只是古人根据汉字的形体结构和使用情况加以分析归纳出来的字体分类,是从汉字的实际情况进行出发的,绝不是造字的必然规律。

  但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古人拥有超凡的智慧和洞察力,他们能够通过对自然的观察与了解,进而进行既无限又合理的联想,从而创造出属于人类社会的特有财富。

  例如一个简单的“日”字,古人通过对太阳外部轮廓的观察,以一个“”图案表示太阳,既具体形象地表现了“太阳”这一事物,又让人们轻易地记住并使用了这一个字。这就是“象形法”。

  又如“指事法”,一种用记号指出事物特点的造字方法。一个看上去像“二”字的甲骨文——在一划的上面加一短横,其实表示的是“上”的意思。上面一横较短,下面一横较长,短的笔画就像是一个箭头,用以表明指向上方,因此“上”的本义为天。

  会意是由两个以上的形体组成,把它们的意义组合成一个新的意义,让人们看了可以体会出来。如“步”字,甲骨文的写法是用两只穿着草鞋的脚步一前一后拼凑出来,以表示步行。通过对“”外部形体原义的理解,赋予其新的意义,“步”字便由此产生了。

  个人认为,“形声法”是四种基本造字法中最富“时代性”的一种,如今我们还会采用这种方法去认读生字(当然,这是一种不科学的方法)。形声字是由意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的,意符表示意义范畴,声符表示读音类别。如“杞”字,甲骨文的写法是上面一个“”,下面一个“”。“杞”的本义是枸杞,是一种木名。因此取其意符“木”,声符“己”,念做“qi”。

  古汉字的创造还有很多有趣的方法,每一个古体汉字都蕴含着有趣的意义。对于汉字简体化,有人说是因为有利于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汉字的简化,减轻了汉字的学*难度,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都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就另一方面而言,我们却丢失了汉字的本来意义。汉字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的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是承载了中国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它的本身既是文化,也是传播文化的一个途径。因此我觉得,学*和传承古汉字是非常必要的。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更应学好、理解好古代汉语这门课。

文言文教学心得体会6

  今年学校给我们大班布置了古诗特色教学。对于古诗我们大班的幼儿们来说则是已经是非常的熟悉了,为了把古诗教学上好,我自己先给自己上了一课,我记得陶行知先生提出要**幼儿的大脑,就是要开发幼儿的智力,激发幼儿的学*兴趣,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和聪明才智,引导他们积极地思考和主动地探索。于是我借鉴了陶行知先生的**大脑的思想,在教学的过程中给幼儿独自思考和主动探索的机会,从而为幼儿营造了无限开阔和想象的空间,能让一个不认识字的幼儿通过画面就能“读”出古诗大意。古诗是我国灿烂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那么,如何让孩子们领略古诗的美,让孩子们通过古诗的学*,进而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呢?在教学的实际操作中,我们的老师往往陷入两难的境地:讲多了,破坏了古诗的整体意境美;讲少了,我们的幼儿们们又难以逾越理解的障碍。吟诵古诗,需要的则是反复不断、要有感情。古诗的图画形式多样,而孩子们读古诗的热情和不断发现其中的乐趣,会让你见识到什么叫“百读不厌”。回顾这个学期的古诗特色教学工作,可以说是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现将工作如下:每周的1节古诗特色活动课,对幼儿来讲是非常有趣,也是非常重要的1节课,可是对于我这个教者来讲却是比较难上的1节课,因此认真备这1节课,写好教案,成了我最重要的任务。我常常查阅各种资料,能上因特网时还上网寻找好的教学材料,教学课件,把它们和我所从事的工作结合起来,为我所用教学中我既注意有的放矢,同时也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每节课幼儿都有一定的收获。为了提高幼儿的积极性,也为了让更多的幼儿们了解认识。

  例如我在教幼儿们学*古诗《秋夕》时,先让在幼儿们初步的理解诗意,我们老师最要注重让孩子们进行反复不断地、有感情地吟诵。在反复的感情诵读中,孩子们会积极想象,把自己置身于古诗的意境中,探索古诗的意境美。我记得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幼儿的想象力则概括了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而我们教师的古诗课堂提问不仅是教师的行为,应充分地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充分调动幼儿的主动精神,古诗课堂提问才能由教师的单方面的行为真正变为师幼共同的行为,才能真正发挥应有的功效哦!

  再次我们在古诗教学时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不要过“细、全”,在教学中首先帮助幼儿们集中精力领会诗文的大体意思,让幼儿们很快进入角色。如果过全过细的介绍作者与时代背景,一是会转移幼儿们的注意力,正确的方法是选择与该古诗有密切关系的且有助于帮助理解诗意的内容,左右重点的介绍,使幼儿们了解诗的作者及生活的年代。

  啊,古诗教学所给予幼儿的不仅是眼睛的享受,更多的是细节的领悟和心灵的体会……幼儿们在与古诗进行心灵对话中,在闪烁着人性光辉、充满大自然和谐和童真童趣的字里行间徜徉时,必定会开阔眼界,丰富内心,升华境界,健全人格。

文言文教学心得体会7

  在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古典诗词可谓浩瀚如烟,熠熠生辉。它博大精深,艳如百花,汇集着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文化永远的根。诗是“最妥当的字句放在最妥当的地方”,我觉得诗是最经济的语言,这一点我们中国的古典诗词尤为突出。我们学古诗不一定要成为诗人,而是要心中充满希望的绿色的“诗意”,感悟诗的穿透力。古诗文的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学生“能够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的品味和审美情趣。”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古代诗词占有一定的比重。而未来的语文教材,相信古代诗词的占有率会越来越大。

  这样来看古诗词的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古诗词的教学一直是我的“盲区”,我觉得用我有限的语言根本无法让我的孩子们充分地感受到诗歌的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

  通过10月29日语文教科之家由导师刘主任组织的这次关于古诗教学的网络教研活动,认真听了两位教师的两节课,这是有一种“柳暗花明”的感觉,突然发现枯燥乏味的古诗也可以上得有声有色、兴趣盎然。特别是东官刘老师的《古诗三首》的教学中,用讲古诗古诗的方法了解诗意,解决了传统古诗教学逐字逐句讲的枯燥乏味,采用“一带”的方法指导学*,抓重点,指导朗读,引导诵读,让孩子们在自然的情境中学以致用。真是让我茅塞顿开,豁然开朗。而我感觉整节课环环相扣,每一个环节都有一定的目的性,让孩子还感觉不到老师故意为之的痕迹,学生非常主动地参与,特别是最后刘老师把学生从始终选出来的字两句诗,真是让人眼前一亮,相信学生们也有同样的感受,他们感受到汉字的魅力,诗词的神奇。通过学*,我也对古诗教学有了一点自己的想法:

  一、“导学”不如“导趣”。对于小学生而言,古诗是有一定难度的,我们作为教师就要顺应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突出强化古诗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的兴趣,使孩子们有渴望学*的冲动。我们在教学中根据不同诗歌的特点可以演、可以画、可以唱等一些有趣的方式,把内容具体化,把诗意形象化,把情感音乐化,打开孩子们智慧的大门,发展思维的同时把知识用于实践。

  二、合理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我们的时代在发展,我们的教学硬件也在不断更新,那么我们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也要跟着变革。运用多媒体课件和一些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可以运用精美的界面设计、古朴典雅的音乐,化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营造出浓郁的中国古代文化氛围,烘托出良好的教学气氛。这样有助于学生较为迅速、深刻地整体感知诗文,体会作者蕴含在诗中的思想感情。通过多媒体的介入,让诗中的形、声、色、情、意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觉器官,更有利于将学生带入诗中所描绘的艺术境界去感受美、领悟美,相信古诗教学的效果会大大提高。

文言文教学心得体会8

  从大一到现在学*古代文学这门课总共有将*一年的时间了吧,这段时间的学*让我对古代文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对中国古代的文学体系有了更系统的了解,也让我从总体上了解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古代文学是祖国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传统文化艺术与人民智慧的结晶,是经过几千年的历史积淀后的给我们后人留下的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

  与其他的像现代汉语、英语之类的课相比,我还是比较喜欢古代汉语。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手捧一本《诗经》或其他古代文学方面的书,找一个安静的地方坐下,抛开心中的一切烦恼,远离现实生活的喧嚣,让自己走进一个遥远的时代去体验古代人的生活百态,寻找一片属于自己的精神乐园,这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

  通过对古代文学这门课的学*,我对古代文人们的思想及其作品有了一定的了解。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中我体验到爱情的纯美;从百家争鸣的诸子之文中我了解了孔子的“仁者爱人”、孟子的“民贵君轻”“人性本善”和荀子的“人性本恶”,知道了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和庄子“鼓盆而歌”的乐观豁达。在整个先秦文学的沉淀里,我开始找到了人之为人的根和“满则溢”的人生道理。读魏晋文学我知道了什么是“建安风骨”,了解了一代枭雄曹操“周公吐辅,天下归心”的雄心壮志。明白了竹林七贤内心的苦闷和狂放不羁;看到了王谢世家的繁荣与衰败。

  任何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文学也是如此。从来就不是孤立的,它与历史及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我们在学*古代文学作品时要把它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其实生活中古代文学的渗透也随处可见。举个最通俗的例子,我们所熟悉的歌手周杰伦,他的中国风歌曲无不充满了古代文学的韵味。“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炊烟袅袅升起,隔江千万里?”宛然烟雨朦胧,微风中仿佛静静流淌石上的山泉溪涧,清泠透亮而又蜿蜒回环。水云萌动之间依稀可见伊人白衣素袂裙带纷飞。恰似那“自顾自美丽”的青瓷极品,洗尽铅华,古朴典雅,清新流畅。这便是古代文学赋予它的隽永的魅力。还有最*兴起的国学热,说来其实也是中国古代文学热。众所周知的百家讲坛,于丹讲论语、易中天品三国、刘心武解红楼?这些讲解不仅是讲解单一的某个文学作品,其实也是讲解我们的古代文学。

  学*古代文学不仅仅要掌握了中国古代著名的作家、作品,更重要的要了解文学体系,了解了中国文学的起源、发展、繁荣的文学史过程、文体演变和文学现象,能够将对中国古代文学思潮学会从宏观的历史的角度对古代文学作品进行分析,能对代表性作家作品进行评价。

  古代文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宝贵的遗产,它展现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与民族智慧,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也必将在世界文学史上熠熠生辉。

文言文教学心得体会9

  文言文是语文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它所蕴含的思想和艺术价值是不言而喻的。但若从学生的角度来看,文言文却成了他们心中的痛。本人曾经做过调查: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学生不喜欢学*文言文,基本上是硬着头皮学,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已,这实在是文言文教学的悲哀。分析学生厌学文言文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一是很多文章太难,内容较枯燥,特别是读不懂时的焦虑使他们对文言文产生了恐惧感;二是老师整天强调“之乎者也”,而文章的内容和思想艺术方面的东西放在了次要的位置,感兴趣的东西不重视,不太感兴趣的东西却整天强调,天长日久,厌学情绪日益严重。我听了学生的阐述,内心深有感触。确实我们不能光埋怨学生,仔细思考一下,我们的教材和教学确实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有些选文确实不太合适,就拿新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第二册(必修)选文《离骚》来说吧,说句实在话,即使是一位大学教授读起来并不一定很轻松,更何况是刚从初中升上来的高一学生呢?他们的年龄阶段还是爱玩的阶段,应该说他们还达不到那种理性的高度,而且文本又非常难理解,生僻字极多,我们这些一线教师如果没有工具书也很难完全读懂,更何况学生?另外我们现在文言文的教学模式基本上是这样的:老师给学生范读课文,老师给学生讲解文学常识,老师给学生强调重点字词,然后再让学生根据老师的讲解去理解课文,整个过程学生都是被动的,这样学生怎么会有兴趣,怎么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呢?所以我们的文言文教学需要改进,针对这些问题本人做了一些思考,想谈点自己的看法。

  一、要改善文言文教学首先要从教材选编做起

  作为教材的编者在选例文的时候首先要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学生的喜好,看学生是否能够接受这篇文章,是否能喜欢。无论这篇文章多有价值,如果学生不喜欢,那它的价值就大打折扣。其实学生并不是天生就讨厌文言文的,像那些故事性较强,文本不是非常晦涩的文章,学生还是非常喜欢的。毕竟他们现在年龄阶段决定了他们还是比较感性的,自然对感性的东西感兴趣。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可以适当增加一些理性的文章,这样由浅入深,由感性逐步上升到理性,是符合学生的心理成长规律的。就如一棵刚出土的嫩苗,它所能接受的是温暖的阳光,和煦的春风;倘若一出土就天天接受狂风暴雨冰雹地震,它不仅不能正常生长,于其反而是一种摧残。所以教材的选编者应多从学生的角度考虑,毕竟我们的教育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学生。

  二文言文的考查模式需要改进

  现在语文教师只要讲文言文肯定会讲"之乎者也’’的用法,如果没有这一环节似乎就不是学文言文,而且有些用法已讲了千遍百遍,学生听得耳朵都起茧了,可老师还是得强调,为什么?因为这是考试考查的重点内容,能不强调吗?所以学生无奈,老师也很无奈。对于这个问题我的看法是:探究词的用法是必要的,但要看是什么样的词,就像“而”“也”之类的,完全没必要考查的这么细。即使我们把这类的词全部从文中删除,我们理解文章内容不会受任何影响。那我们干吗非要在这些“无用”的东西上大做文章呢?我们岂不是作无用功?所以我觉得文言文的考查还是应放在文章的内容和思想上,看学生从文章中获得精神食粮是什么,这样才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

  三改变教学模式,化被动为主动

  被动接受和主动探索两者所取得的效果是绝对不一样的。学生掌握主动探究所获得的知识肯定要比老师死板灌输的要牢固的多,而且通过主动探究,学生还可以从中总结规律,学会融会贯通,既学到了知识,还锻炼了能力,可谓一举两得。那么,如何化被动为主动呢?在这以我讲《鸿门宴》的方式为例,愿能给大家一点有益的启示。在讲《鸿门宴》的时候,我并没有按照传统的方法,先给学生讲文学常识,再讲重点字词句,而是在讲之前,我先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任务:让学生自己先预*课文内容,若有阅读障碍,借助工具书自己解决,了解整个故事情节,第二天上课的时候将让学生以说评书的形式把《鸿门宴》的`故事讲给大家听,要求讲的生动有趣。在布置完任务之后,我发现有的同学已经有点跃跃欲试了,毕竟作为高一的孩子他们还是有较强的表现欲的。第二天一上课,我想检验一下学生做得怎么样,采取自愿原则,一位学生主动走上讲台,黑板擦一拍,便开始演说《鸿门宴》,一开场感觉很像模像样,说得也很生动,有点单田芳的架势。可这位同学毕竟是初次表演说评书,有点紧张,说到某个地方,下面的情节突然遗忘了,这时让我意想不到的是下面的同学齐声给他提示,评书继续,涛声依旧。当时看到这个场面,我的内心非常激动,因为学生通过自己劳动获得了果实,这样的果实是最甜的。同样,之后的文学常识也是让学生自己来讲,有遗漏的地方我再作补充,而且在梳理重点字词句的时候,基本上都是一遍而过,因为学生在准备评书的时候大部分都已解决了。

  随后在讲解文章内容时,感觉非常轻松,因为学生对内容把握得很熟悉。在分析完文章内容后,我又采取了另外一个活动:就是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把它改编成一个舞台情景剧。结果学生也是热情高涨,表演得非常出彩,于是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深的了解和印象,从而也就激发了他们学*文言文的兴趣。当然每篇文言文都有各自的特点,肯定会有很多不同的传授方法,还需要我们去探索。但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我觉得有一条宗旨:那就是让学生成为主体,成为主动者,主动去汲取知识和营养,这样学生的能力才能逐步提高,他们才能长成真正的参天大树。

  以上是我谈的关于文言文教学的一点不成熟的见解,也是有感而发,特别是面对学生的抱怨,面对学生的那种痛苦的表情时,感觉心情非常沉重。当某种东西的存在对于一个人是一种痛苦而不是享受时,那我想这种东西已经没有存在的价值了。文言文是我们华夏民族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精髓,如何让学生在快乐中去继承、发扬,而不是负担、痛苦,不是为了应付考试,我想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去思考的问题。同时,作为语文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去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作不懈的努力!

文言文教学心得体会10

  古诗是我国灿烂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们大都具有如下特点:语言优美精炼、想象丰富新奇、韵律朗朗上口、情感动人心魄、哲理深刻入微,它们或豪迈昂扬,或细腻清丽,或发人深思,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一辈子都难以忘掉。古诗在开发培养孩子们审美意识方面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那么,如何让孩子们领略古诗的美,让孩子们通过古诗的学*,进而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呢?本学期在进行《加强小学生古诗文诵写训练的研究》课题研究之中,我对古诗教学有了新的感受和想法。小学阶段的古诗教学,在教法上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灵活有效的授课。因此根据古诗基本特点,我认为可以对古诗教学进行如下教学:

  一、运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感受意境美

  在教学古诗时,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多条渠道创设情境,引学生入“境”。具体方法有很多:一是介绍作者及背景,介绍作者生活的那个特定时代,特定环境,把握作者作诗时的特殊心情去读诗去想象。二是联系现实生活,把现实生活中学生熟悉的事物引入古诗中,拉*距离,搭起入境桥梁。三是运用直观法。在古诗教学中往往由于条件的限制,不能实景实物进行观赏,可以通过出示幻灯片、图片和录音等辅助手段,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四是丰富想象,教学时指导学生想象诗中的情节、场面。例如《江雪》这首诗,启发学生的思索和联想:“大雪漫天飞舞,北风呼啸,天地间白茫茫一片的场面。”从而更好地理解诗文内容和意境。

  二、指导古诗学法,读懂诗句,让学生品味语言美

  品味语言,首先读懂语句。古诗的语言有它自身的特点,如语句浓缩、意思跳跃、成分省略、词序倒置等,这些都是学生学古诗的障碍。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帮助其疏通理解,教给古诗学法—分词连序法:一是分词解义,逐词逐句理解字面意思及在本诗中的含义;二是按现代汉语规范进行连序翻译。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古诗学法,讲中有导,导中有练,启发学生悟法用法。另外在以后的古诗教学中,教师还要注意点拨指导,学生运用巩固学法。

  三、指导感情朗读,让学生体会音乐美

  感情朗读,能再现诗的意境,加深体会诗的含义与感情。因此在学生理解诗的内容的基础上重视朗读,强调背诵。指导朗读就是要让学生掌握感情朗读的方法和技巧。首先指导确定感情基调,然后指导处理重音与节奏。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首抒情诗。全诗充满了喜悦、激动之情。起句与七、八句节奏要急促,第五、六句要舒缓;“忽传”、“喜欲狂”、“即从”、“便下”读重音。这样朗读抑扬顿挫,学生的感情自然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

  除掌握上述教学要点外,教师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不要过“细、全”

  由于小学生对古诗不如对一般文章熟悉、了解,因而在教学中首先帮助学生集中精力领会诗文的大体意思,让学生很快进入角色。如果过全过细的介绍作者与时代背景,一是会转移学生的注意力,二十遥远的历史知识会增加学生感知的难度,使学生难以自拔。正确的方法是选择与该古诗有密切关系的且有助于帮助理解诗意的内容,左右重点的介绍,使学生了解诗的作者及生活的年代。

  二、古诗翻译时不要过死

  教学中可通过口述的方法将诗意、想象、语言进行有机联系。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又避免了就词诗句、就句诠文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的出现,从而使学生对口能力的提高、分析、运用的能力大大增强,产生较好的效果。每篇古诗都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首诗的大体内容。只要学生翻译的文章不扭曲时的愿意,只要把大体意思说明就可以,且莫在文字、字数、通顺及表达方式上吹毛求疵,要求过严。

  三、体会感情和意境,不要满堂“灌”

  “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是古代诗人写作的一大手法,诗人直抒胸臆或极强的渲染环境表情达意。教学时可通过分析诗句,点拔诱导和展示有关图画,或运用多媒体形象直观、逼真的教学手段,将抽象的文字符号还原成活生生的画面,帮助学生理解诗句,可采取诗中画、画中诗、并便读便想的方式促进学生在快活中学*枯燥抽象的诗文,千万不要急于求成,在学生还没有得到兴趣、灵感及感性认识时硬去思维,接受不喜欢的东西,这样的教学是游离新课程理念的。

  四、分析讲解莫要“深”

  新课标要求,小学古诗教学是让学生在合作探究过程中热爱古代文化,学会朗读、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用学到的知识去丰富。现在我县在小学生开展了人人背诵古诗80首,通过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小组讨论、网上课堂等不同形式效果较好,原因是没有过高要求,更没有过深过细的讲背,而是放开手让学生自己参与增长知识,学生学起来轻松,知识掌握的牢固,何乐不为哪?

  总之,古诗教学应遵循学生的身心特点,灵活科学掌握,把握好节奏、方法让学生在热爱古诗中去欣赏学*它。

文言文教学心得体会11

  都说语文学*有“三怕”,其中“一怕”就是文言文,因为时代久远,大多数学生觉得文言文晦涩难懂、枯燥无味,加之相对于初中,高一文言文的难度大幅度增加,让许多学生产生畏惧心理,久而久之,逐渐对文言文失去兴趣,因此,如何改变文言文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愿学,会学,学好,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关于文言文教学的观点和方法。

  一、更新观念,把文字教学转变为文学教学

  传统文言文教学目标单一,即着眼于字、词、句的解释和翻译,忽略作品的文学之美。教师教得吃力,学生学得疲劳,课堂上是死气沉沉,教学质量难以提高,甚至引起更严重的后果是学生对文言文产生厌倦的情绪,一讲到古文就叹气。虽然对字、词、句的准确理解是文言文教学的基础,也是文言文教学中极为重要的目标之一,但仅此一个目标就大错特错了。因为还得全面学*课文的内容,正确评价作品,即在掌握字面意义的基础上受到教育熏陶,感受到意韵美。在教学时应重视欣赏,体味文中之情,想象文中之景,感悟文中之道,品味文中之雅。因此,在当今新课标下,我们应该改善教学策略,引发学生对学*文言文的兴趣,指导学生全面学*课文内容,把文言文的以往文字教学方式转变为文学教学,正确评价作品,发现它的美,欣赏它的美,享受美感的体验,以此丰厚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巧设问题,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我们常说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然而面对晦涩难懂的文言文,学生避之唯恐不及,我们又如何让学生对它感兴趣?我认为语文教师巧妙设置问题,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不失为一个好方法,可以很好地激发他们自主阅读的兴趣。我在上高中文言文第一课《烛之武退秦师》时,先避开了关于字词的讲解,段落的翻译,而是在开始看课文之前,先用多媒体投影出在春秋时代各国的地理图,然后简单介绍了一下当时秦、晋、郑三国的位置关系和秦晋联军兵临城下时郑国的窘境。我给学生的三个问题是:(1)如果你是郑国的大臣烛之武,你将通过什么样的方法保全郑国;(2)现在假设我是秦伯,你是烛之武.你要怎样才能说服我退兵?(3)如果你要说服别人,是否只要把自己想说的都说出来就行了?我们知道,烛之武是一个即将被吞并的弱国的大臣,而秦伯是当时一个强国的君主,考虑到双方的立场,我们是否能够把烛之武的言辞组织一下、润色一下,让秦伯更容易接受一些?学生认真思考后,纷纷举手发言,列举各种理由,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企图说服“我”退兵。于是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展开了唇枪舌战,最终得出的结论和课文烛之武的说辞惊人地相似。之后,我就要求同学们课后结合课本的注释和字典的解释来理解这些语句,并在第二天的课上让同学们翻译这些语句,共同梳理文中的多义词、词类活用以及状语后置、宾语前置等语法现象。我发现,在激发他们的学*兴趣之后,不仅那天的作业做得特别好,连第二天上课时文言知识的讲授过程也变得容易很多。课后有学生还对我说:老师,我第一次感觉到文言文学*中也充满着乐趣。其实文言文虽然难学,但只要我们巧妙设置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解开问题的过程中,穿插字词的讲解,学生就容易接受多了。

  三、重视诵读,感受文章意韵之美。古语有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无不体现诵读的重要性。自古以来,诵读就是语文教学的有效方法。教学中,师生声情并茂的朗读,必然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对文言文作品中的内容进行想象和再创造,从而感受文章意韵之美。注重诵读,这一点也刚好体现了新课改中强调的“读书在语文学*中的重要性”。读的形式是多样的:教师可以范读、引读、导读,学生可以轻读、默读、齐读、分角色读等。指导学生朗读文言文,要根据句子结构,正确处理词语连读、音节划分等,以防止学生读破句造成歧义。文言文比现代文更讲究韵律,古人常采用“吟唱”的方式来诵读诗文,高中生学*文言文,没有文言语感,文字生疏,也没有停顿断句常识。要学好文言文,最好的方法就是把“读”摆在首位,在教学中要突出朗读教学。如果我们熟读或背诵课文,试题或课外阅读中出现的一些实词解释,只要课文中已出现过,我们就可联系课文相应迁移,这样阅读能力就提高了。

  四、学以致用,巧用文言文写作素材。

  文言文教学同写作一样,历来让教师学生头疼。学生普遍厌倦或害怕文言文,千百年积淀之文学经典作品在他们面前很容易索然无味。而作文教学也是一大难点,学生由于置身于校园封闭的环境,课业负担重,对生活观察甚少,缺少丰厚的生活底蕴,写作素材贫瘠,导致作文材料千篇1律,缺乏新意。若能学以致用,把文言文内容变成作文素材则将一举两得。学生既能得到文言文教学带来的轻松愉悦的享受,又能积累相应的历史素材,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在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名人、大事层出不穷。其中既有孔子、屈原、陶渊明、苏轼等名人,又有秦灭六国、楚汉战争、渑池之会等历史大事,这些都是写作取之不尽的源泉。但是不少同学对此好像熟视无睹,写作时就喜欢泛泛而谈,一个具体的人物事例都没有,而这样的作文往往难以拿高分。通过文言文教学,拉*了学生与古人的距离,巧用这些事例写作,定能让学生写作时有话可说。而巧用文言文中的名言佳句,更会让学生作文增色不少。

  总之,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特殊的部分,这个特殊就首先要求我们教师要转变方法,走出误区,积极探索,勇于革新。在夯实字、词、句知识的基础上、吸收文言文的精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久而久之,我们的文言文教学一定能够走出当前的困境,我们的学生也会慢慢地喜欢上文言文。

文言文教学心得体会12

  古代汉语,顾名思义,就是古代汉族人民的语言,具体说来,就是五四以前汉族人民的语言。任何一种语言都有口语和书面之分,古人的口语是怎样的,我们已无法了解其面貌。今天,我们研究古代汉语,主要是研究有文字记载的书面语言,也就是文言文。从殷周到清末,在这漫长的社会发展中,涌现了大量的语言文学,从屈原的《离骚》到明清的四大名著,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文言文作为古代汉语的书面形式,担负了记录、传承、积累祖国文化遗产的任务。我们要学*并继承这些遗产,就必须学*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阅读古书的能力,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既有感性知识又有理性知识。必须把文选的阅读与文言语法、文字、音韵、训诂等理论知识密切结合起来,然后我们的学*才不是片面的。

  以前学*古文,是有许多迷糊的,许多地方不理解。就算对照翻译读懂了,也是走马观花,模棱两可的感觉。不知道学*古文中的乐趣,读之困难,于是,丢弃一旁。可学*古代汉语之后就不是这样的认为了。上课老师讲的井井有条,生动又有些幽默,让整个课堂的学*氛围提升,老师讲的孜孜不倦,我们听得津津有味,不知疲倦与困意。同时,觉得古代汉语是很有生命力的,并为之感兴趣。原因如下:在文字方面,中国的文字是汉子,是表意文字,根据其字形结构就可以了解一些其字的意义,在老师教的过程中,与我们的理解中,让我们有了一些画面感和联想、想象的空间。例如,“日”字本是,用圆圈中间加一点来表示太阳的,圆圈代表太阳的形状。汉字最初是象形字,后通过指事、会意、形声、假借、转注等方式出现的新字,当然,错别字除外。其任是表意字,这种造字的规律,有利于中国的文化传播,同时利于我们的学*记忆。例如,“暮”本意是日暮,虚词“莫”字借而用之。古人是很具有创造力的,骄傲;同时,根据书体得演变由甲骨文到金文再到篆书最后到隶书楷书,我们要根据其笔画形态、风格、组装结构的变化来学*,其中都是有丰富的多彩的。

  在字与意义方面,也是在逐渐的变化,同字古今不同意的古今字,同音同意替换字的通假字,同音同意的异体字,听着就有种神秘感,很古老。

  在古今词构成方面,古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词为主。并且,古汉语单音词具有多义性和灵活性,例如,“谢”字有谢罪、辞别、告诫、凋谢的意思。所以要多记忆。

  在词义的变化方面,变得复杂了,古今义里,有词义的缩小、扩大、转移、褒贬差异、所以我们要好好学*,多查字典,不然就望文生义闹笑话了。

  在词的本义与引申义方面,本义是词最早的词义,然后加以时间地域的变化,和人的思维思想变化所形成的文化,我们要去记忆,是很有意思的过程。例如:“间,隙也,从门从月”,指月光透过门缝照进来,指“缝隙”,后引申为距离(隔断就有距离)→隔阂(精神距离)→离间(制造隔阂)→隔间→房间(用墙隔断)→一会儿(从空间到时间)→间断(隔断几次);缝隙→参与(插在中间)→中间→窥伺(从中间偷看)→偷偷地(秘密的)。这中间的变化是很有意思的,由具体变得抽象,由个别到一般,有实词到虚词。

  在词类活用方面,有名词用作动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作状语等,更丰富了古文内涵,千变万化地感触。

  在学*句型方面,有判断句、叙述句、被动句等。还学*了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句首句中语气词等,系统的将句子、词分类学*,是很有利于我们学*的。

  作为一个中国人,尤其是学*中国语言的学生,应该对自己的母语—古代汉语有比较充分准确的了解,也就是说,决不能满足于会熟练的说汉语,而应该是掌握古代汉语内部的规律,了解古代汉语发展的趋势。所以联系古代汉语学*,首先应该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不进行有关的专业学*是绝对达不到目的的。其次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运用古代汉语的自觉意识。第三,对其他学科的学*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学好古代汉语对语言学概论等其他语言学课的帮助是不言而喻的;对文学作品的欣赏、文学概论的学*也是非常有用的。第四,增强对各种语言现象的鉴别能力。语言现象五花八门、千变万化的,语言素质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就是能够对语言现象进行准确的分析,鉴别其正误。

  学*古汉语不同于学*外语,古今汉语有许多相同的地方,这是有利条件。但是,古汉语毕竟是过去时代一种比较难懂的书面语,不下苦功是学不好的,一味地指望“诀窍”和“捷径”更不现实。我们应该总结前人的经验,避免走弯路,并充分利用现在研究成果和有利条件,以较短的时间有效地掌握古汉语。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点滴积累,掌握古代汉语常用词语。

  就好像我们学*外语一样,掌握一定的词汇量是基础,没有足够的词汇量,一切都是空中楼阁,纸上谈兵,词汇量越丰富,阅读能力就越强。学*古代汉语也是一样的,我们必须*日里注意积累,掌握一些常用的词语。读古文有时会碰到一些不曾见过的、陌生的字、词,这个大家并不害怕,因为我们可以查字典,问题就可以很容易的解决了;但有时碰到一些看似熟悉的字词却不一定能看懂,因为它的意义变了。在词语学*中,我们要重点学*这一部分词语,因为如果我们按照它的现代意义理解文章就读不通了。比如,“走”,现代汉语是“行走”的意思,古代汉语却是“跑”的意思。“更衣”,现代汉语是“换衣服”的意思,古代汉语却是“上厕所”的意思。

  二、多读多背,培养一定古代汉语语感。

  宋代朱熹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著名文学评论家、小说家李国涛也说:“中国古诗古文是不能不背的。当时不懂或不全懂的,先背下再说。”古时候幼童入学,老师并不教其理论,而是让他们一遍一遍地诵读《三字经》、“四书”、“五经”等,这是有道理的,将这些文章烂熟于心,意义自然也就明白了。多读多诵,熟读熟背,然后就能达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境界了。学*古文,我们必须进行大量的阅读,如果有十几篇、几十篇古文文选都能读起来琅琅上口,烂熟于心,那对古汉语中一些常见的句式,常规的实词、虚词,如“之乎者也”之类,就很容易掌握了。阅读过程中处处留心,注意文章的整体性,多读多背,培养古代汉语的语感。要有足够的感性认识,才能提高理性认识。

  三、总结规律,了解古代汉语语法知识。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语法的差别不是很大,但还是存在一些不同之处的,主要是句子结构上的差异。比如“沛**在?”这句话,“安”字是疑问代词做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倘若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就成病句了。再比如我们现在常说“不知道我”,倘若翻译成古文就是“不我知”,“我”作为宾语提前了。以上两处古文都发生了宾语前置的现象,这并不符合我们现代的语法观念,为什么呢?因为在古代汉语中,在疑问句、否定句的情况下,宾语一般前置。另外,宾语必须是代词,若是普通名词则不能提前。我们学*古代语法,就是为了掌握古文的规律,提升理性认识,让我们的学*事半功倍。

  四、处处留心,知道一些历史和文化常识。

  常言说,文史不分家。每个人都是生活在一个时代里的,这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必定会对他产生影响。所以,我们只有了解了这个人所处的时代,才能了解他的作品的内涵。比如屈原,他力主改革,希望楚国强大,但楚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先疏远屈原,后把他流放汨罗江,使其改革之志不能实现,投江而死。了解了这段历史,我们在理解《离骚》时就容易的多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古代汉语记录的是我国古代的文化,学*古代汉语,我们离不开它所在的历史背景,更离不开它所记载的古代文化。我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并且有许多内容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地演变。如姓名和称谓,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历法和刑法,古籍注释体例等八个方面所涉及的内容,古今有很大的差别。这些内容虽然不需要全部掌握,但*时学*中遇到的也应积累下来作为自己的知识储备,以免“书到用时方恨少”。

  总之,学*古代汉语,我们一定要勤奋,多读多背多积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就是这个道理。在学*过程中稳扎稳打,积累常用字词和相关语法、历史知识,阅读大量文选,并选取一些精华篇背诵,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学好古代汉语!

  学*古代汉语,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国古典的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有助于我们知道一些成语的出处、了解它们的内涵,很多历史故事还可以让我们“以史为镜”,指导我们的为人处世。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

文言文教学心得体会13

  文言文是初中语文课程中的一个重难点,每册书都有一个单元的文言文课文,语文教师每学期都会花大量的时间去上文言文。教师教一篇课文很容易,但对学生而言真是想说爱你不容易。面的文言文,学生普遍存在一种害怕的心理,因为要考又不得不学,那么怎么样教才能让学生爱学文言文呢?从事了多年初一语文课教学,在这里我谈一谈对学生初学文言文的一点教学心得。

  教师要想让学生从心理上接受文言文,必须先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学*它?我想学生嘴上没问,心里肯定会想这么生涩难懂的文章,现实生活中又不写这样的文章,我们学它做什么?那么上课之前就应先对学生讲一讲文言文是怎么回事。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古人和今人语言的运用是有差别的,文言文是古人的书面语言。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岁月里古人用这些我们今人难懂的文字记录了历史,我们要继承这些文化遗产,从中了解我们的祖先是如何生活的,就必须懂得他们留下的文字。我们学*的这些文言文反映了古人的生活和他们的智慧,我们要把这些不朽的篇章传承下去,就要弄懂它们的意思,学好文言文。

  怎样让学生学好文言文?我认为应从读、诵、理、练四个字入手。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一篇文言文要先让学生多次地朗读,要指导学生正确断句,在朗读训练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学生读熟了自然不再怕了,因为在读的过程中文言文这位陌生人已变成了老朋友了。每上一篇课文,我都会先让学生预*,弄清生字读音,再让学生试读,及时纠正断句错误的地方,最后让学生按正确的朗读方法读熟。

  在七年级开始学生就必须积累常见文言文词的意义和用法。在开始几节课以老师串讲为主,有了一定积累后就采用先疑后讲的教学方法。要积累文言文词义和用法“诵”是关键。每篇文言文学生弄懂意思之后都应要求学生背诵,背诵课文及句子翻译。教师要充分利用语文早自*时间督促学生背诵记忆。可采用小组比赛,男女生PK等手段促进学生的背诵热情。虽说文言文课文并没有全部要求背诵,但我每每让学生去背,短篇一次性背,长篇分段背,背完课文再背意思。要意思不能像背课文那样整段整篇地背,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我每次都是一句一句地检查学生,每句中字的意思,词的意思,再就是句子的意思必须对上号,往往整段背诵译文的学生在翻译句子时经常出现乱入座的情况,所以在背诵积累时一定要让学生逐句逐句背。当然并不是所以学生都能完成背诵任务,但是大部分能做到,少数基础不好的可少背或缓背。

  学生积累了一定的文言词义之后一定要帮学生理一理。在一段时间的学*之后就会出现许多一词多义的情况,如:“为”字,

  (1)《两小儿辩日》中“孰为汝多智乎?”是通假字,通“谓”,以为,认为。

  (2)《晏子使楚》中“缚者何为者也”是“干、做”的意思。

  (3)《河中石兽》中“岂能为暴涨携之去”是“被”的意思。

  (4)《黄生借书说》中“为一说”是“写作”。一册书中出现这样一词多义的词有很多,教师及时地帮学生理一理,可以避免出现学了这个意思忘了那个的现象,让学生明白一个词有不同的意义,我们在*时应根据不同的语言环境选择不同的意思去理解。除一词多义还应注意古今异义,如:《黄生借书说》中“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祖父”和“子孙”是“祖父和父亲”,“儿子和孙子”的意思,其他像词类活用等现象也应注意。

  教师除上好课本中文言文外,还应在课外让学生练一练。练*应有所选择,对初一的学生而言他们理解文言文的能力不是很强,课外练*难度不宜过大。在练*时应选择篇幅短小而且故事性强的文章,在*题设计时应有课文中熟悉的学*过的知识考查,这样能让学生做起来有信心,以后根据学生掌握情况逐渐加大练*难度。

  教师要培养学生学*文言文的兴趣,增强他们学好文言文的信心,在*时练*中多指导他们学文言文的方法。

  (1)借助工具书,在翻译句子时学生常常不是整个句子都不懂,只是有一两个字难住了,可以借助《古汉语词典》等工具书查出这个字的意思选项,再联系句子选择合适的义项。

  (2)调整语序法,文言文里有些句子状语后置、宾语前置等与现代语法不合的现象,我们需要去调整语序。如:《穿井得人》中“非得一人于井中”,“于井中”状语后置,在翻译时应调整为“非于井中得一人”,还有“时不我待”应为“时不待我”等宾语前置。

  (3)变单音节词为双音节词,如:《论语》中“学而时*之”,“学”是“学*”,“时”是“按时”,“*”是“复*”,“学”的内容是知识,所以译为“学*了知识然后按时去复*它”。

  (4)还可以利用形声字的表意特点,再结合句子理解。方法有很多,教师应多教会学生几种方法让他们灵活运用,学生会做了自然会提高对文言文的学*兴趣。

  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真心希望每位学生都能学好文言文,让古文化在现代文明中绽放光彩,让文言文焕发出新的活力。


学生文言文学*心得体会(五)份(扩展2)

——文言文教学心得体会

文言文教学心得体会

  在我们上学期间,大家都经常接触到文言文吧?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为了让更多人学*到文言文的精华,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文言文教学心得体会,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文言文教学心得体会1

  通过参与学校古文教学活动让我收获颇多,给予我关于文言文教学的许多启发。各位教师的讲解风格不同,课堂内容丰富多彩,教学形式新颖,有助于调动学生学*文言文的积极性和 主动性,同时也让我从中总结出文言文教学的几点要领。

  1、文言文教学应该注重基础

  针对初中生的水*、接受能力以及学生自身的素质,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应该始终把教学重点放在基础知识的积累上,如重点实词、虚词、通假字、多音多义词、古今异义词、特殊句式等。这些基础知识的学*将会对以后的高中教学有很大帮助,同时也是中学生提高文言文阅读水*的必备条件。教师应该从多个角度进行教学,让学生能够温故知新,对学过的知识进行联想和总结,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让他们即使遇到陌生的课外文言文也不感到棘手,而能够去从容应对。

  2、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在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非常重要,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思考,尤其是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对作者思想感情的赏析等。引导学生从作者的身世、所生活的时代背景以及他的思想等角度出发来理解文章的内容。教师在学*过程中要及时进行点拨、指导,引导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拓展和思考,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同时,学生在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调动学生学*文言文的积极性。在此次活动过程中,老师们都通过课堂学生分组讨论的形式进行教学,这种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不仅能够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中来,而且激发了他们学*文言文的兴趣,同时也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自觉地就掌握了知识,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让我感触很深的一点就是:我们现在的文言文教学应该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形式应该有所创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应该改变过去那种“填鸭式”教学形式,多给予学生学*方法的指导,不仅让学生将重点的基础知识掌握牢固,还要让学生在学*过程中总结文言文学*的规律,例如文言文中文言实词、虚词的总结、通假字的总结以及特殊句式的辨别,多传授给学生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不能只一味地让学生背词语解释、句子翻译和文章中心思想。“授人以渔”我们教师应该把捕渔的具体方法告诉学生,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阅读和分析文言文的能力。

  在以后的文言文教学中我要不断地进行探索和实践,让文言文课堂更加丰富多彩,让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学课堂上大放异彩!

文言文教学心得体会2

  在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古典诗词可谓浩瀚如烟,熠熠生辉。它博大精深,艳如百花,汇集着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文化永远的根。诗是“最妥当的字句放在最妥当的地方”,我觉得诗是最经济的语言,这一点我们中国的古典诗词尤为突出。我们学古诗不一定要成为诗人,而是要心中充满希望的绿色的“诗意”,感悟诗的穿透力。古诗文的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学生“能够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的品味和审美情趣。”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古代诗词占有一定的比重。而未来的语文教材,相信古代诗词的占有率会越来越大。

  这样来看古诗词的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古诗词的教学一直是我的“盲区”,我觉得用我有限的语言根本无法让我的孩子们充分地感受到诗歌的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

  通过10月29日语文教科之家由导师刘主任组织的这次关于古诗教学的网络教研活动,认真听了两位教师的两节课,这是有一种“柳暗花明”的感觉,突然发现枯燥乏味的古诗也可以上得有声有色、兴趣盎然。特别是东官刘老师的《古诗三首》的教学中,用讲古诗古诗的方法了解诗意,解决了传统古诗教学逐字逐句讲的枯燥乏味,采用“一带”的方法指导学*,抓重点,指导朗读,引导诵读,让孩子们在自然的情境中学以致用。真是让我茅塞顿开,豁然开朗。而我感觉整节课环环相扣,每一个环节都有一定的目的性,让孩子还感觉不到老师故意为之的痕迹,学生非常主动地参与,特别是最后刘老师把学生从始终选出来的字两句诗,真是让人眼前一亮,相信学生们也有同样的感受,他们感受到汉字的魅力,诗词的神奇。通过学*,我也对古诗教学有了一点自己的想法:

  一、“导学”不如“导趣”。对于小学生而言,古诗是有一定难度的,我们作为教师就要顺应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突出强化古诗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的兴趣,使孩子们有渴望学*的冲动。我们在教学中根据不同诗歌的特点可以演、可以画、可以唱等一些有趣的方式,把内容具体化,把诗意形象化,把情感音乐化,打开孩子们智慧的大门,发展思维的同时把知识用于实践。

  二、合理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我们的时代在发展,我们的教学硬件也在不断更新,那么我们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也要跟着变革。运用多媒体课件和一些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可以运用精美的界面设计、古朴典雅的音乐,化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营造出浓郁的中国古代文化氛围,烘托出良好的教学气氛。这样有助于学生较为迅速、深刻地整体感知诗文,体会作者蕴含在诗中的思想感情。通过多媒体的介入,让诗中的形、声、色、情、意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觉器官,更有利于将学生带入诗中所描绘的艺术境界去感受美、领悟美,相信古诗教学的效果会大大提高。

文言文教学心得体会3

  古代汉语,顾名思义,就是古代汉族人民的语言,具体说来,就是五四以前汉族人民的语言。任何一种语言都有口语和书面之分,古人的口语是怎样的,我们已无法了解其面貌。今天,我们研究古代汉语,主要是研究有文字记载的书面语言,也就是文言文。从殷周到清末,在这漫长的社会发展中,涌现了大量的语言文学,从屈原的《离骚》到明清的四大名著,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文言文作为古代汉语的书面形式,担负了记录、传承、积累祖国文化遗产的任务。我们要学*并继承这些遗产,就必须学*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阅读古书的能力,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既有感性知识又有理性知识。必须把文选的阅读与文言语法、文字、音韵、训诂等理论知识密切结合起来,然后我们的学*才不是片面的。

  以前学*古文,是有许多迷糊的,许多地方不理解。就算对照翻译读懂了,也是走马观花,模棱两可的感觉。不知道学*古文中的乐趣,读之困难,于是,丢弃一旁。可学*古代汉语之后就不是这样的认为了。上课老师讲的井井有条,生动又有些幽默,让整个课堂的学*氛围提升,老师讲的孜孜不倦,我们听得津津有味,不知疲倦与困意。同时,觉得古代汉语是很有生命力的,并为之感兴趣。原因如下:在文字方面,中国的文字是汉子,是表意文字,根据其字形结构就可以了解一些其字的意义,在老师教的过程中,与我们的理解中,让我们有了一些画面感和联想、想象的空间。例如,“日”字本是,用圆圈中间加一点来表示太阳的,圆圈代表太阳的形状。汉字最初是象形字,后通过指事、会意、形声、假借、转注等方式出现的新字,当然,错别字除外。其任是表意字,这种造字的规律,有利于中国的文化传播,同时利于我们的学*记忆。例如,“暮”本意是日暮,虚词“莫”字借而用之。古人是很具有创造力的,骄傲;同时,根据书体得演变由甲骨文到金文再到篆书最后到隶书楷书,我们要根据其笔画形态、风格、组装结构的变化来学*,其中都是有丰富的多彩的。

  在字与意义方面,也是在逐渐的变化,同字古今不同意的古今字,同音同意替换字的通假字,同音同意的异体字,听着就有种神秘感,很古老。

  在古今词构成方面,古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词为主。并且,古汉语单音词具有多义性和灵活性,例如,“谢”字有谢罪、辞别、告诫、凋谢的意思。所以要多记忆。

  在词义的变化方面,变得复杂了,古今义里,有词义的缩小、扩大、转移、褒贬差异、所以我们要好好学*,多查字典,不然就望文生义闹笑话了。

  在词的本义与引申义方面,本义是词最早的词义,然后加以时间地域的变化,和人的思维思想变化所形成的文化,我们要去记忆,是很有意思的过程。例如:“间,隙也,从门从月”,指月光透过门缝照进来,指“缝隙”,后引申为距离(隔断就有距离)→隔阂(精神距离)→离间(制造隔阂)→隔间→房间(用墙隔断)→一会儿(从空间到时间)→间断(隔断几次);缝隙→参与(插在中间)→中间→窥伺(从中间偷看)→偷偷地(秘密的)。这中间的变化是很有意思的,由具体变得抽象,由个别到一般,有实词到虚词。

  在词类活用方面,有名词用作动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作状语等,更丰富了古文内涵,千变万化地感触。

  在学*句型方面,有判断句、叙述句、被动句等。还学*了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句首句中语气词等,系统的将句子、词分类学*,是很有利于我们学*的。

  作为一个中国人,尤其是学*中国语言的学生,应该对自己的母语—古代汉语有比较充分准确的了解,也就是说,决不能满足于会熟练的说汉语,而应该是掌握古代汉语内部的规律,了解古代汉语发展的趋势。所以联系古代汉语学*,首先应该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不进行有关的专业学*是绝对达不到目的的。其次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运用古代汉语的自觉意识。第三,对其他学科的学*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学好古代汉语对语言学概论等其他语言学课的帮助是不言而喻的;对文学作品的欣赏、文学概论的学*也是非常有用的。第四,增强对各种语言现象的鉴别能力。语言现象五花八门、千变万化的,语言素质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就是能够对语言现象进行准确的分析,鉴别其正误。

  学*古汉语不同于学*外语,古今汉语有许多相同的地方,这是有利条件。但是,古汉语毕竟是过去时代一种比较难懂的书面语,不下苦功是学不好的,一味地指望“诀窍”和“捷径”更不现实。我们应该总结前人的经验,避免走弯路,并充分利用现在研究成果和有利条件,以较短的时间有效地掌握古汉语。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点滴积累,掌握古代汉语常用词语。

  就好像我们学*外语一样,掌握一定的词汇量是基础,没有足够的词汇量,一切都是空中楼阁,纸上谈兵,词汇量越丰富,阅读能力就越强。学*古代汉语也是一样的,我们必须*日里注意积累,掌握一些常用的词语。读古文有时会碰到一些不曾见过的、陌生的字、词,这个大家并不害怕,因为我们可以查字典,问题就可以很容易的解决了;但有时碰到一些看似熟悉的字词却不一定能看懂,因为它的意义变了。在词语学*中,我们要重点学*这一部分词语,因为如果我们按照它的现代意义理解文章就读不通了。比如,“走”,现代汉语是“行走”的意思,古代汉语却是“跑”的意思。“更衣”,现代汉语是“换衣服”的意思,古代汉语却是“上厕所”的意思。

  二、多读多背,培养一定古代汉语语感。

  宋代朱熹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著名文学评论家、小说家李国涛也说:“中国古诗古文是不能不背的。当时不懂或不全懂的,先背下再说。”古时候幼童入学,老师并不教其理论,而是让他们一遍一遍地诵读《三字经》、“四书”、“五经”等,这是有道理的,将这些文章烂熟于心,意义自然也就明白了。多读多诵,熟读熟背,然后就能达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境界了。学*古文,我们必须进行大量的阅读,如果有十几篇、几十篇古文文选都能读起来琅琅上口,烂熟于心,那对古汉语中一些常见的句式,常规的实词、虚词,如“之乎者也”之类,就很容易掌握了。阅读过程中处处留心,注意文章的整体性,多读多背,培养古代汉语的语感。要有足够的感性认识,才能提高理性认识。

  三、总结规律,了解古代汉语语法知识。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语法的差别不是很大,但还是存在一些不同之处的,主要是句子结构上的差异。比如“沛**在?”这句话,“安”字是疑问代词做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倘若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就成病句了。再比如我们现在常说“不知道我”,倘若翻译成古文就是“不我知”,“我”作为宾语提前了。以上两处古文都发生了宾语前置的现象,这并不符合我们现代的语法观念,为什么呢?因为在古代汉语中,在疑问句、否定句的情况下,宾语一般前置。另外,宾语必须是代词,若是普通名词则不能提前。我们学*古代语法,就是为了掌握古文的规律,提升理性认识,让我们的学*事半功倍。

  四、处处留心,知道一些历史和文化常识。

  常言说,文史不分家。每个人都是生活在一个时代里的,这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必定会对他产生影响。所以,我们只有了解了这个人所处的时代,才能了解他的作品的内涵。比如屈原,他力主改革,希望楚国强大,但楚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先疏远屈原,后把他流放汨罗江,使其改革之志不能实现,投江而死。了解了这段历史,我们在理解《离骚》时就容易的多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古代汉语记录的是我国古代的文化,学*古代汉语,我们离不开它所在的历史背景,更离不开它所记载的古代文化。我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并且有许多内容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地演变。如姓名和称谓,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历法和刑法,古籍注释体例等八个方面所涉及的内容,古今有很大的差别。这些内容虽然不需要全部掌握,但*时学*中遇到的也应积累下来作为自己的知识储备,以免“书到用时方恨少”。

  总之,学*古代汉语,我们一定要勤奋,多读多背多积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就是这个道理。在学*过程中稳扎稳打,积累常用字词和相关语法、历史知识,阅读大量文选,并选取一些精华篇背诵,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学好古代汉语!

  学*古代汉语,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国古典的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有助于我们知道一些成语的出处、了解它们的内涵,很多历史故事还可以让我们“以史为镜”,指导我们的为人处世。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

文言文教学心得体会4

  新编中学语文教材中文言文份量明显增加,可见,文言文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文言文怎样教,如何学,仍然困扰着广大中学语文教师及学生,但也促使大家寻求良策,去努力探索。在新教材文言文教学实践中,我从提升学生在课堂上的角色地位出发,开展重视诵读,激发兴趣,合作探究,培养能力的教学探索,取得良好的效果。下面做简要论述:

  一、重视诵读,陶冶学生的知、情、意

  文言文教学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方法灵活多样。其中诵读是学*文言文的重要方法,使学生能“熟读成诵”和“读书破万卷”,就是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纵观新编文言文教材,要求背诵的课文很多,课后的“思考·探究·练*”也大多要求在背诵的基础上用原文回答问题,这正是教改中重视诵读的体现。我在教学中也体会到,诵读有助于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因而,教学文言文,教师应注重对学生的诵读指导,如读正字音、读准句读等,还应让学生诵读,让学生的情感在反复诵读中互动,领略文言文的美,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教学中我采取下列方法,调动学生诵读的积极性:

  1。读准字音。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如果有不认识的字,由学生自己或小组查字典或词典解决,如果有通假字、古代专有名词,教师应适当作指导,校正读音,扫清诵读障碍。

  2。读准节奏。要求在语意层面上通读全文,做到停顿正确,理解文意才不会出错。如《陈涉世家》中“发闾左/戍渔阳/九百人”和“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节奏正确的朗读就有利于正确理解文句的含意,使学生较快地进入赏析文言文的角色。

  3。读出语气和语势。这样有利于体会古诗文的感情和意境,表现出诗文的抑扬顿挫、跌宕起伏。如《观沧海》中“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通过这样的朗读就会品味出诗人宽广的胸襟,联想到诗人立志干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的远大抱负。

  通过诵读指导,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陶冶他们的知、情、意,增强了文言文教学的活力。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创设情景,激发学*兴趣

  多媒体教学是“情景教学”的一种方式,利用多媒体声、形、色具备的特质,模拟各种生活情景,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场景氛围,学生在这种虚拟而又真实的生活空间中得到最深切的情感体验。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能在生动形象的情景中全面正确地把握课文内容,理解和消化重难点,从而很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如我利用多媒体讲授《三峡》一文时,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然后配合优美的旋律在屏幕上展现三峡不同季节的美丽山水画面,引发学*的兴趣。接着指导学生抓住三峡各季节景物特征,进一步理解课文的内容,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达到了课堂教学的目的。该课件成为学校语文组课件实用材料。

  三、选择适当途径,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合作学*是相对于个体学*而言的,强调的是分工、合作。探究学*是创造一种能够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从中得到情感体验,使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得到发展的过程。在教学中,我抓住教材的契机,通过圈点与评注、善思与质疑、积累与归类的途径训练学生,提高学生学*探索的能力。

  1。圈点与评注,是合作探究的前提。圈点与评注是学*语文的一种有效方法。所谓“圈点”,是给字、句划上符号,以引起重视或质疑。“评注”是把对内容的说明或评论意见写在正文旁边或行间,也可以另附小纸条夹在其间。圈点与评注,对学*语文的益处是十分明显的,它可以培养学生边阅读边思考勤动手的好*惯,为合作探究一些疑难问题做好准备。在实际教学中,可通过教师布置预*题训练学生圈点与评注;也可让学生独立阅读,针对疑难问题自行圈点与评注。

  2。善思与质疑,是合作探究的关键。古代许多教育家,都十分注重思考与质疑。孔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学思结合法,《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的为学论,都启迪了我们:教学过程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把学和思结合起来,即善于思考,设疑释疑。如教《醉翁亭记》一文时,一位

  学生提出了疑问:古代许多官员出巡,都要清宫除道,作者既然是滁州太守,上山赏景,为何有那么多人一同上山呢?经过学生分组讨论,并派代表发言,之后我做了适当的点拨,学生终于明白作者游山的乐趣——与民同乐。正是由于学生主动质疑,才为合作探究提供了丰富的话题,从而更好地领悟文章的主旨,也掌握了文章的表现手法。所以说,善思与质疑是合作探究的关键。

  3。积累与归类,是合作探究的深化。学*文言文,要善于引导学生积累名言典故,并对文言文的知识点作相应的归纳。如名句的积累一项,以小组为单位搜集整理某方面内容,定期抄写在黑板上,并利用课前三分钟检查落实。又如古汉语知识点的归类整理为: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多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当然不能机械抽象地归纳出几种用法让学生死记硬背,应立足于课文中鲜活的例子,联系学过的知识,不断归纳积累,再根据积累解决更新的问题。通过归纳比较,学生就会触类旁通,从而提高其独立阅读、准确理解文言文的能力,真正变“学会”为“会学”。

  合作探究,在教学中一般的操作是:以小组的形式开展。但要注意小组成员的调配,力求*衡,也必须让小组中的每一个成员明确自己的职责,成为小组合作学*的主角。同时,教师应该*等对待每一个学生,不能高高在上,要走下讲台,以学*者的身份参与到合作中,并适当作指导。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探讨,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独特的才干才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这样比传统的“一言堂”教学效果自然要好得多。

  四、拓展阅读,培养学生学*文言文的能力

  拓展阅读是教师在授完课内文言文后,精心选择一些与文章立意、写作背景、语言风格等相关的文章,构设一种辐射性的网状阅读系统,让学生在思维中进行比较、剪辑、组合的学*过程。学*文言文,如果仅就文论文,学生很难摆脱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朦胧之感。有了这些文章做参照,学生就更容易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或情感体验,从而进入作品的艺术境界,完成从阅读到欣赏、从感性到理性的审美活动。通过这种方式能让学生将所学过的知识进行比较和系统的整理,学生便会在头脑中形成整体概念。例如在学*了柳宗元的《捕蛇者说》一文后,我让学生阅读了《礼记》的选文: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于焉,今吾子又死于焉。”夫子曰:“何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焉,苛政猛于虎也!”就布置学生运用注释作翻译,并注意“于”“子”“夫”“之”“而”等词的意义和用法。然后做如下的小结:宁与虎为伴,死于虎口,也不愿去接受暴虐者的统治,暴露出当时社会统治的残酷,真是不堪忍受。这与课文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是何等的相似!又如学*了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之后,拓展阅读了“孙叔敖杀两头蛇”“管仲相齐”等人物小故事,让学生通过阅读理解,更多地了解文中所提到的人物,为文章的整体认识充实材料,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

文言文教学心得体会5

  古诗文教学方法初探 如何讲好古诗文,让学生对其感兴趣,从而学好古文是中学语文教师的一个重大课题。就我自己的一些教学经验而言,谈谈我的点滴体会。

  一、引入新颖,激发兴趣。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且文言文的字词句和现代汉语有很大的不同,与学生的知识水*,语言*惯距离也较大,学生较难读懂,普遍认为“文言文枯燥无味,难以学好”。这是学生对文言文不感兴趣的原因之一。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学*兴趣是学*动机的一个重要心理成分,它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和获得能力的一种欲望。要激发学生学*文言文的兴趣,教师引入新课的艺术是非常关键的。

  比如,在《木兰诗》的教学中,花木兰的故事是家喻户晓的,我先让学生讲讲他们知道的花木兰的故事,谈谈对人物形象的看法,学生在把握历史背景及花木兰的人物故事后,对《木兰诗》所表达的思想内容理解也会简单快捷得多,特别在背诵时会感到亲切许多。在老师的启发下,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争先恐后地要求回答问题。这样,教师在课堂中不仅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气氛,而且进一步激发了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反复诵读,培养语感。

  诵读是我国语文传统方法之一,在文言文教学中,要让学生读懂课文,理解文意,必须让学生反复诵读。俗话说:“熟读百遍,其义

  自见。”为此,每教一篇文言文,我都采用教师先范读(或听录音),然后学生再仿读,以及分组背诵竞赛等多种诵读方式结合起来,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还可以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积累语言材料,从而扩大了知识面,提高了阅读能力,说话能力,又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学生通过反复读,不断的揣摩,感情的变化,长期潜移默化,培养了较强的语感。

  三、扩展阅读,课外延伸

  扩展阅读是教师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以课文为中心,根据不同的学*重点,精心选择一些与文章立意、写作背景、语言风格等相似或相反的文章,构设一种辐射性的网状阅读系统,让学生在思维中进行比较、剪辑、组合的学*过程。学*文言文时,如果仅就文论文,学生很难摆脱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朦胧之感。有了这些文章做参照系,学生就容易与作者建立心理沟通,从而进入立体的艺术境界,审美活动也能最终完成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通过这种方式能让学生将所学过的知识进行比较和系统的整理,这样,天长日久,学生便会在头脑中形成整体概念,信息网络,便于记忆,便于提取,也便于创造。如学*《石壕吏》一文后,课外拓展读《礼记》选文孔子过泰山侧

  四、联系生活,学*运用

  古诗词作为祖国文学宝库中最璀璨的明珠,我们不但要教会学生学*如何诵读,如何理解,如何鉴赏,更要让学生懂得如何运用古诗词。比如:当我们带领学生出去旅游,登上了高山之巅,我们可以问学生:此时你最想用杜甫的哪一句诗来表达自己的心情?学生一定能答出:

  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当一学生考试失意时,我问其他同学,我们可以用李白的哪句诗来劝慰他?大家齐答: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当我在教学朱自清的《春》这篇课文中写雨的一段时,讲到“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三个比喻写出了春雨细密、轻盈的特点。我问学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特点?学生用杜甫的诗《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很好地回答了我。是啊!“润物细无声”不正是春雨细密轻盈这一特点的绝好写照吗?

  此外,我经常鼓励学生多留意生活中的古诗词,把这些古诗词运用到他们的日记中、作文中。有些学生不但运用自如,更是对一些古诗词进行大胆地加工改造。例如有位同学在写到自己的校服丢了,他独出心裁,模仿《春晓》一诗写到:“春眠不觉晓,校服吹跑了。若有拾到者,酬谢少不了。”他的聪明才智,他对古诗词的巧妙改写不能不让我们由衷地折服。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只要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和策略,把握学生心理,就一定能够在文言文教学中有所收获。 总之,为了让学生在快乐中学好文言文,我们既要充分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更用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是一个师生的双边活动,只有教师与学生互相配合,才能圆满地完成初中文言文的教学任务。

文言文教学心得体会6

  都说语文学*有“三怕”,其中“一怕”就是文言文,因为时代久远,大多数学生觉得文言文晦涩难懂、枯燥无味,加之相对于初中,高一文言文的难度大幅度增加,让许多学生产生畏惧心理,久而久之,逐渐对文言文失去兴趣,因此,如何改变文言文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愿学,会学,学好,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关于文言文教学的观点和方法。

  一、更新观念,把文字教学转变为文学教学

  传统文言文教学目标单一,即着眼于字、词、句的解释和翻译,忽略作品的文学之美。教师教得吃力,学生学得疲劳,课堂上是死气沉沉,教学质量难以提高,甚至引起更严重的后果是学生对文言文产生厌倦的情绪,一讲到古文就叹气。虽然对字、词、句的准确理解是文言文教学的基础,也是文言文教学中极为重要的目标之一,但仅此一个目标就大错特错了。因为还得全面学*课文的内容,正确评价作品,即在掌握字面意义的基础上受到教育熏陶,感受到意韵美。在教学时应重视欣赏,体味文中之情,想象文中之景,感悟文中之道,品味文中之雅。因此,在当今新课标下,我们应该改善教学策略,引发学生对学*文言文的兴趣,指导学生全面学*课文内容,把文言文的以往文字教学方式转变为文学教学,正确评价作品,发现它的美,欣赏它的美,享受美感的体验,以此丰厚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巧设问题,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我们常说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然而面对晦涩难懂的文言文,学生避之唯恐不及,我们又如何让学生对它感兴趣?我认为语文教师巧妙设置问题,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不失为一个好方法,可以很好地激发他们自主阅读的兴趣。我在上高中文言文第一课《烛之武退秦师》时,先避开了关于字词的讲解,段落的翻译,而是在开始看课文之前,先用多媒体投影出在春秋时代各国的地理图,然后简单介绍了一下当时秦、晋、郑三国的位置关系和秦晋联军兵临城下时郑国的窘境。我给学生的三个问题是:(1)如果你是郑国的大臣烛之武,你将通过什么样的方法保全郑国;(2)现在假设我是秦伯,你是烛之武.你要怎样才能说服我退兵?(3)如果你要说服别人,是否只要把自己想说的都说出来就行了?我们知道,烛之武是一个即将被吞并的弱国的大臣,而秦伯是当时一个强国的君主,考虑到双方的立场,我们是否能够把烛之武的言辞组织一下、润色一下,让秦伯更容易接受一些?学生认真思考后,纷纷举手发言,列举各种理由,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企图说服“我”退兵。于是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展开了唇枪舌战,最终得出的结论和课文烛之武的说辞惊人地相似。之后,我就要求同学们课后结合课本的注释和字典的解释来理解这些语句,并在第二天的课上让同学们翻译这些语句,共同梳理文中的多义词、词类活用以及状语后置、宾语前置等语法现象。我发现,在激发他们的学*兴趣之后,不仅那天的作业做得特别好,连第二天上课时文言知识的讲授过程也变得容易很多。课后有学生还对我说:老师,我第一次感觉到文言文学*中也充满着乐趣。其实文言文虽然难学,但只要我们巧妙设置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解开问题的过程中,穿插字词的讲解,学生就容易接受多了。

  三、重视诵读,感受文章意韵之美。古语有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无不体现诵读的重要性。自古以来,诵读就是语文教学的有效方法。教学中,师生声情并茂的朗读,必然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对文言文作品中的内容进行想象和再创造,从而感受文章意韵之美。注重诵读,这一点也刚好体现了新课改中强调的“读书在语文学*中的重要性”。读的形式是多样的:教师可以范读、引读、导读,学生可以轻读、默读、齐读、分角色读等。指导学生朗读文言文,要根据句子结构,正确处理词语连读、音节划分等,以防止学生读破句造成歧义。文言文比现代文更讲究韵律,古人常采用“吟唱”的方式来诵读诗文,高中生学*文言文,没有文言语感,文字生疏,也没有停顿断句常识。要学好文言文,最好的方法就是把“读”摆在首位,在教学中要突出朗读教学。如果我们熟读或背诵课文,试题或课外阅读中出现的一些实词解释,只要课文中已出现过,我们就可联系课文相应迁移,这样阅读能力就提高了。

  四、学以致用,巧用文言文写作素材。

  文言文教学同写作一样,历来让教师学生头疼。学生普遍厌倦或害怕文言文,千百年积淀之文学经典作品在他们面前很容易索然无味。而作文教学也是一大难点,学生由于置身于校园封闭的环境,课业负担重,对生活观察甚少,缺少丰厚的生活底蕴,写作素材贫瘠,导致作文材料千篇1律,缺乏新意。若能学以致用,把文言文内容变成作文素材则将一举两得。学生既能得到文言文教学带来的轻松愉悦的享受,又能积累相应的历史素材,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在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名人、大事层出不穷。其中既有孔子、屈原、陶渊明、苏轼等名人,又有秦灭六国、楚汉战争、渑池之会等历史大事,这些都是写作取之不尽的源泉。但是不少同学对此好像熟视无睹,写作时就喜欢泛泛而谈,一个具体的人物事例都没有,而这样的作文往往难以拿高分。通过文言文教学,拉*了学生与古人的距离,巧用这些事例写作,定能让学生写作时有话可说。而巧用文言文中的名言佳句,更会让学生作文增色不少。

  总之,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特殊的部分,这个特殊就首先要求我们教师要转变方法,走出误区,积极探索,勇于革新。在夯实字、词、句知识的基础上、吸收文言文的精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久而久之,我们的文言文教学一定能够走出当前的困境,我们的学生也会慢慢地喜欢上文言文。

文言文教学心得体会7

  心得之一:要转变观念。

  文言文教学基本上是文学教学。历来选入教材的文言文,绝大多数是文学作品或者是取其具有文学性而入选的其他作品。《桃花源记》、《醉翁亭记》、《岳阳楼记》等等是不折不扣的文艺散文。《与朱元思书》是所谓‘应用文’的一种书信,然而选入语文教材并不是用它教给学生怎样写信……只是由于吴均的信写得富有很强的感染力,富春江美景跃然纸上。因此,在文言文教学时,我们应侧重于朗读、欣赏、体味文中之情,想象文中之景,感悟文中之道,享受文中之“雅”,进行审美教育。

  心得之二:要走出误区。

  误区一:文言文教学目标单一,即着眼于字、词、句的解释和翻译。虽然对字、词、句的准确理解是文言文教学的基础,也是文言文教学中极为重要的目标之一,但仅此一个目标就大错特错了。因为还得全面学*课文的内容,正确评价作品,即在掌握字面意义的基础上,理解思想内容,学*表现形式,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熏陶,学到语言表达技巧,提高读写能力。此外,还要结合课文内容,恰当地联系学生思想生活实际,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比如教《爱莲说》,教育学生学做“君子”,学*洁身自好、端庄正直、不攀富贵的君子品格。教《岳阳楼记》,启发学生效法“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热爱祖国,报效人民。

  误区二:文言文教学方法单一。一般文言文教学都是教师一讲到底,一灌到底,似乎学生只需记忆就行了。我们对学生的能力估计太低了,文言文教学不是外语教学,仍是母语教学,不是从零开始,因为“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现代汉语的词汇、句法和修辞手段都不可割裂和古代文学语言的血缘关系……学生阅读文言文虽然有一定的语言障碍,但绝不像学*外国语那样毫无根基。”(钱梦龙《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事实上一些浅显的文言文,如果注释充分的话,学生在阅读上不会和对现代文的理解有什么很大的差距。

  心得之三:要讲究方法。

  正确的方法,是成功的一半。为了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与能力,我们必须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促使知识类化。文言文教学要充分运用诵读法、比较法、归纳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尤其是要加强诵读法。

  诵读法是日渐被现代语文教育者注意的传统教学法。大声朗读,口熟而成诵是文言文教学的特殊要求。通过朗读,可以培养学生语感。而文言文比现代文讲究韵律,带有明显的声音美,学生也愿意读。在朗读中,教师要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包括朗读的节奏、语气、语调、语速,能更好地朗读课外作品,从而形成能力。所以诵读法是教读文言文非常有效的方法,学生可以在诵读中解决文字障碍,在诵读中激发阅读兴趣,在诵读中对话文本内容,在诵读中领略文章韵味,在诵读中感悟作者情怀……

  总而言之,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特殊的部分,这个特殊就要求我们要转变观念,走出误区,积极探索,勇于改革,从而教好学生吸收文言文的精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文言文教学心得体会8

  文言文是语文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它所蕴含的思想和艺术价值是不言而喻的。但若从学生的角度来看,文言文却成了他们心中的痛。本人曾经做过调查: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学生不喜欢学*文言文,基本上是硬着头皮学,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已,这实在是文言文教学的悲哀。分析学生厌学文言文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一是很多文章太难,内容较枯燥,特别是读不懂时的焦虑使他们对文言文产生了恐惧感;二是老师整天强调“之乎者也”,而文章的内容和思想艺术方面的东西放在了次要的位置,感兴趣的东西不重视,不太感兴趣的东西却整天强调,天长日久,厌学情绪日益严重。我听了学生的阐述,内心深有感触。确实我们不能光埋怨学生,仔细思考一下,我们的教材和教学确实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有些选文确实不太合适,就拿新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第二册(必修)选文《离骚》来说吧,说句实在话,即使是一位大学教授读起来并不一定很轻松,更何况是刚从初中升上来的高一学生呢?他们的年龄阶段还是爱玩的阶段,应该说他们还达不到那种理性的高度,而且文本又非常难理解,生僻字极多,我们这些一线教师如果没有工具书也很难完全读懂,更何况学生?另外我们现在文言文的教学模式基本上是这样的:老师给学生范读课文,老师给学生讲解文学常识,老师给学生强调重点字词,然后再让学生根据老师的讲解去理解课文,整个过程学生都是被动的,这样学生怎么会有兴趣,怎么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呢?所以我们的文言文教学需要改进,针对这些问题本人做了一些思考,想谈点自己的看法。

  一、要改善文言文教学首先要从教材选编做起

  作为教材的编者在选例文的时候首先要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学生的喜好,看学生是否能够接受这篇文章,是否能喜欢。无论这篇文章多有价值,如果学生不喜欢,那它的价值就大打折扣。其实学生并不是天生就讨厌文言文的,像那些故事性较强,文本不是非常晦涩的文章,学生还是非常喜欢的。毕竟他们现在年龄阶段决定了他们还是比较感性的,自然对感性的东西感兴趣。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可以适当增加一些理性的文章,这样由浅入深,由感性逐步上升到理性,是符合学生的心理成长规律的。就如一棵刚出土的嫩苗,它所能接受的是温暖的阳光,和煦的春风;倘若一出土就天天接受狂风暴雨冰雹地震,它不仅不能正常生长,于其反而是一种摧残。所以教材的选编者应多从学生的角度考虑,毕竟我们的教育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学生。

  二文言文的考查模式需要改进

  现在语文教师只要讲文言文肯定会讲"之乎者也’’的用法,如果没有这一环节似乎就不是学文言文,而且有些用法已讲了千遍百遍,学生听得耳朵都起茧了,可老师还是得强调,为什么?因为这是考试考查的重点内容,能不强调吗?所以学生无奈,老师也很无奈。对于这个问题我的看法是:探究词的用法是必要的,但要看是什么样的词,就像“而”“也”之类的,完全没必要考查的这么细。即使我们把这类的词全部从文中删除,我们理解文章内容不会受任何影响。那我们干吗非要在这些“无用”的东西上大做文章呢?我们岂不是作无用功?所以我觉得文言文的考查还是应放在文章的内容和思想上,看学生从文章中获得精神食粮是什么,这样才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

  三改变教学模式,化被动为主动

  被动接受和主动探索两者所取得的效果是绝对不一样的。学生掌握主动探究所获得的知识肯定要比老师死板灌输的要牢固的多,而且通过主动探究,学生还可以从中总结规律,学会融会贯通,既学到了知识,还锻炼了能力,可谓一举两得。那么,如何化被动为主动呢?在这以我讲《鸿门宴》的方式为例,愿能给大家一点有益的启示。在讲《鸿门宴》的时候,我并没有按照传统的方法,先给学生讲文学常识,再讲重点字词句,而是在讲之前,我先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任务:让学生自己先预*课文内容,若有阅读障碍,借助工具书自己解决,了解整个故事情节,第二天上课的时候将让学生以说评书的形式把《鸿门宴》的故事讲给大家听,要求讲的生动有趣。在布置完任务之后,我发现有的同学已经有点跃跃欲试了,毕竟作为高一的孩子他们还是有较强的表现欲的。第二天一上课,我想检验一下学生做得怎么样,采取自愿原则,一位学生主动走上讲台,黑板擦一拍,便开始演说《鸿门宴》,一开场感觉很像模像样,说得也很生动,有点单田芳的架势。可这位同学毕竟是初次表演说评书,有点紧张,说到某个地方,下面的情节突然遗忘了,这时让我意想不到的是下面的同学齐声给他提示,评书继续,涛声依旧。当时看到这个场面,我的内心非常激动,因为学生通过自己劳动获得了果实,这样的果实是最甜的。同样,之后的文学常识也是让学生自己来讲,有遗漏的地方我再作补充,而且在梳理重点字词句的时候,基本上都是一遍而过,因为学生在准备评书的时候大部分都已解决了。

  随后在讲解文章内容时,感觉非常轻松,因为学生对内容把握得很熟悉。在分析完文章内容后,我又采取了另外一个活动:就是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把它改编成一个舞台情景剧。结果学生也是热情高涨,表演得非常出彩,于是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深的了解和印象,从而也就激发了他们学*文言文的兴趣。当然每篇文言文都有各自的特点,肯定会有很多不同的传授方法,还需要我们去探索。但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我觉得有一条宗旨:那就是让学生成为主体,成为主动者,主动去汲取知识和营养,这样学生的能力才能逐步提高,他们才能长成真正的参天大树。

  以上是我谈的关于文言文教学的一点不成熟的见解,也是有感而发,特别是面对学生的抱怨,面对学生的那种痛苦的表情时,感觉心情非常沉重。当某种东西的存在对于一个人是一种痛苦而不是享受时,那我想这种东西已经没有存在的价值了。文言文是我们华夏民族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精髓,如何让学生在快乐中去继承、发扬,而不是负担、痛苦,不是为了应付考试,我想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去思考的问题。同时,作为语文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去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作不懈的努力!

文言文教学心得体会9

  文言文是初中语文课程中的一个重难点,每册书都有一个单元的文言文课文,语文教师每学期都会花大量的时间去上文言文。教师教一篇课文很容易,但对学生而言真是想说爱你不容易。面的文言文,学生普遍存在一种害怕的心理,因为要考又不得不学,那么怎么样教才能让学生爱学文言文呢?从事了多年初一语文课教学,在这里我谈一谈对学生初学文言文的一点教学心得。

  教师要想让学生从心理上接受文言文,必须先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学*它?我想学生嘴上没问,心里肯定会想这么生涩难懂的文章,现实生活中又不写这样的文章,我们学它做什么?那么上课之前就应先对学生讲一讲文言文是怎么回事。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古人和今人语言的运用是有差别的,文言文是古人的书面语言。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岁月里古人用这些我们今人难懂的文字记录了历史,我们要继承这些文化遗产,从中了解我们的祖先是如何生活的,就必须懂得他们留下的文字。我们学*的这些文言文反映了古人的生活和他们的智慧,我们要把这些不朽的篇章传承下去,就要弄懂它们的意思,学好文言文。

  怎样让学生学好文言文?我认为应从读、诵、理、练四个字入手。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一篇文言文要先让学生多次地朗读,要指导学生正确断句,在朗读训练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学生读熟了自然不再怕了,因为在读的过程中文言文这位陌生人已变成了老朋友了。每上一篇课文,我都会先让学生预*,弄清生字读音,再让学生试读,及时纠正断句错误的地方,最后让学生按正确的朗读方法读熟。

  在七年级开始学生就必须积累常见文言文词的意义和用法。在开始几节课以老师串讲为主,有了一定积累后就采用先疑后讲的教学方法。要积累文言文词义和用法“诵”是关键。每篇文言文学生弄懂意思之后都应要求学生背诵,背诵课文及句子翻译。教师要充分利用语文早自*时间督促学生背诵记忆。可采用小组比赛,男女生PK等手段促进学生的背诵热情。虽说文言文课文并没有全部要求背诵,但我每每让学生去背,短篇一次性背,长篇分段背,背完课文再背意思。要意思不能像背课文那样整段整篇地背,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我每次都是一句一句地检查学生,每句中字的意思,词的意思,再就是句子的意思必须对上号,往往整段背诵译文的学生在翻译句子时经常出现乱入座的情况,所以在背诵积累时一定要让学生逐句逐句背。当然并不是所以学生都能完成背诵任务,但是大部分能做到,少数基础不好的可少背或缓背。

  学生积累了一定的文言词义之后一定要帮学生理一理。在一段时间的学*之后就会出现许多一词多义的情况,如:“为”字,

  (1)《两小儿辩日》中“孰为汝多智乎?”是通假字,通“谓”,以为,认为。

  (2)《晏子使楚》中“缚者何为者也”是“干、做”的意思。

  (3)《河中石兽》中“岂能为暴涨携之去”是“被”的意思。

  (4)《黄生借书说》中“为一说”是“写作”。一册书中出现这样一词多义的词有很多,教师及时地帮学生理一理,可以避免出现学了这个意思忘了那个的现象,让学生明白一个词有不同的意义,我们在*时应根据不同的语言环境选择不同的意思去理解。除一词多义还应注意古今异义,如:《黄生借书说》中“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祖父”和“子孙”是“祖父和父亲”,“儿子和孙子”的意思,其他像词类活用等现象也应注意。

  教师除上好课本中文言文外,还应在课外让学生练一练。练*应有所选择,对初一的学生而言他们理解文言文的能力不是很强,课外练*难度不宜过大。在练*时应选择篇幅短小而且故事性强的文章,在*题设计时应有课文中熟悉的学*过的知识考查,这样能让学生做起来有信心,以后根据学生掌握情况逐渐加大练*难度。

  教师要培养学生学*文言文的兴趣,增强他们学好文言文的信心,在*时练*中多指导他们学文言文的方法。

  (1)借助工具书,在翻译句子时学生常常不是整个句子都不懂,只是有一两个字难住了,可以借助《古汉语词典》等工具书查出这个字的意思选项,再联系句子选择合适的义项。

  (2)调整语序法,文言文里有些句子状语后置、宾语前置等与现代语法不合的现象,我们需要去调整语序。如:《穿井得人》中“非得一人于井中”,“于井中”状语后置,在翻译时应调整为“非于井中得一人”,还有“时不我待”应为“时不待我”等宾语前置。

  (3)变单音节词为双音节词,如:《论语》中“学而时*之”,“学”是“学*”,“时”是“按时”,“*”是“复*”,“学”的内容是知识,所以译为“学*了知识然后按时去复*它”。

  (4)还可以利用形声字的表意特点,再结合句子理解。方法有很多,教师应多教会学生几种方法让他们灵活运用,学生会做了自然会提高对文言文的学*兴趣。

  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真心希望每位学生都能学好文言文,让古文化在现代文明中绽放光彩,让文言文焕发出新的活力。

文言文教学心得体会10

  从大一到现在学*古代文学这门课总共有将*一年的时间了吧,这段时间的学*让我对古代文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对中国古代的文学体系有了更系统的了解,也让我从总体上了解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古代文学是祖国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传统文化艺术与人民智慧的结晶,是经过几千年的历史积淀后的给我们后人留下的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

  与其他的像现代汉语、英语之类的课相比,我还是比较喜欢古代汉语。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手捧一本《诗经》或其他古代文学方面的书,找一个安静的地方坐下,抛开心中的一切烦恼,远离现实生活的喧嚣,让自己走进一个遥远的时代去体验古代人的生活百态,寻找一片属于自己的精神乐园,这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

  通过对古代文学这门课的学*,我对古代文人们的思想及其作品有了一定的了解。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中我体验到爱情的纯美;从百家争鸣的诸子之文中我了解了孔子的“仁者爱人”、孟子的“民贵君轻”“人性本善”和荀子的“人性本恶”,知道了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和庄子“鼓盆而歌”的乐观豁达。在整个先秦文学的沉淀里,我开始找到了人之为人的根和“满则溢”的人生道理。读魏晋文学我知道了什么是“建安风骨”,了解了一代枭雄曹操“周公吐辅,天下归心”的雄心壮志。明白了竹林七贤内心的苦闷和狂放不羁;看到了王谢世家的繁荣与衰败。

  任何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文学也是如此。从来就不是孤立的,它与历史及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我们在学*古代文学作品时要把它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其实生活中古代文学的渗透也随处可见。举个最通俗的例子,我们所熟悉的歌手周杰伦,他的中国风歌曲无不充满了古代文学的韵味。“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炊烟袅袅升起,隔江千万里?”宛然烟雨朦胧,微风中仿佛静静流淌石上的山泉溪涧,清泠透亮而又蜿蜒回环。水云萌动之间依稀可见伊人白衣素袂裙带纷飞。恰似那“自顾自美丽”的青瓷极品,洗尽铅华,古朴典雅,清新流畅。这便是古代文学赋予它的隽永的魅力。还有最*兴起的国学热,说来其实也是中国古代文学热。众所周知的百家讲坛,于丹讲论语、易中天品三国、刘心武解红楼?这些讲解不仅是讲解单一的某个文学作品,其实也是讲解我们的古代文学。

  学*古代文学不仅仅要掌握了中国古代著名的作家、作品,更重要的要了解文学体系,了解了中国文学的起源、发展、繁荣的文学史过程、文体演变和文学现象,能够将对中国古代文学思潮学会从宏观的历史的角度对古代文学作品进行分析,能对代表性作家作品进行评价。

  古代文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宝贵的遗产,它展现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与民族智慧,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也必将在世界文学史上熠熠生辉。

文言文教学心得体会11

  今年学校给我们大班布置了古诗特色教学。对于古诗我们大班的幼儿们来说则是已经是非常的熟悉了,为了把古诗教学上好,我自己先给自己上了一课,我记得陶行知先生提出要**幼儿的大脑,就是要开发幼儿的智力,激发幼儿的学*兴趣,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和聪明才智,引导他们积极地思考和主动地探索。于是我借鉴了陶行知先生的**大脑的思想,在教学的过程中给幼儿独自思考和主动探索的机会,从而为幼儿营造了无限开阔和想象的空间,能让一个不认识字的幼儿通过画面就能“读”出古诗大意。古诗是我国灿烂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那么,如何让孩子们领略古诗的美,让孩子们通过古诗的学*,进而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呢?在教学的实际操作中,我们的老师往往陷入两难的境地:讲多了,破坏了古诗的整体意境美;讲少了,我们的幼儿们们又难以逾越理解的障碍。吟诵古诗,需要的则是反复不断、要有感情。古诗的图画形式多样,而孩子们读古诗的热情和不断发现其中的乐趣,会让你见识到什么叫“百读不厌”。回顾这个学期的古诗特色教学工作,可以说是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现将工作如下:每周的1节古诗特色活动课,对幼儿来讲是非常有趣,也是非常重要的1节课,可是对于我这个教者来讲却是比较难上的1节课,因此认真备这1节课,写好教案,成了我最重要的任务。我常常查阅各种资料,能上因特网时还上网寻找好的教学材料,教学课件,把它们和我所从事的工作结合起来,为我所用教学中我既注意有的放矢,同时也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每节课幼儿都有一定的收获。为了提高幼儿的积极性,也为了让更多的幼儿们了解认识。

  例如我在教幼儿们学*古诗《秋夕》时,先让在幼儿们初步的理解诗意,我们老师最要注重让孩子们进行反复不断地、有感情地吟诵。在反复的感情诵读中,孩子们会积极想象,把自己置身于古诗的意境中,探索古诗的意境美。我记得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幼儿的想象力则概括了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而我们教师的古诗课堂提问不仅是教师的行为,应充分地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充分调动幼儿的主动精神,古诗课堂提问才能由教师的单方面的行为真正变为师幼共同的行为,才能真正发挥应有的功效哦!

  再次我们在古诗教学时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不要过“细、全”,在教学中首先帮助幼儿们集中精力领会诗文的大体意思,让幼儿们很快进入角色。如果过全过细的介绍作者与时代背景,一是会转移幼儿们的注意力,正确的方法是选择与该古诗有密切关系的且有助于帮助理解诗意的内容,左右重点的介绍,使幼儿们了解诗的作者及生活的年代。

  啊,古诗教学所给予幼儿的不仅是眼睛的享受,更多的是细节的领悟和心灵的体会……幼儿们在与古诗进行心灵对话中,在闪烁着人性光辉、充满大自然和谐和童真童趣的字里行间徜徉时,必定会开阔眼界,丰富内心,升华境界,健全人格。

文言文教学心得体会12

  学*古代汉语已有一个多月的时间,对古代汉语也有了新的认识与体会。我们从初中开始学*文言文,初高中六年的文言学*,为我们积累了不少文言知识。但在接触古代汉语这一门课程后,我发现我们对古代汉语的认识只停留在表层,或者说只是“略知皮毛”,并未能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从前以为语文课上学*的文言文就是古代汉语,但在学*了古代汉语这一门课后才发现,文言与古汉语不同。文言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而古代汉语所研究的内容和对象都是非常广泛的。古代汉语是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它是古代汉族的群众语言。广义的古代汉语的书面语有两个系统:一个是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及其后人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文言;另一个是六朝以后在北方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古代白话。可见,文言只是古汉语的一部分,我们从前只学*了古汉语的一个“小分点”,因此我们对古汉语的学*仍需一段漫长的时间。

  古代汉语这本书把古代汉语常识进行系统分类,先从文选开始,让我们对古文有个初步的认识;然后从字到词、从古今词义到语法知识进行分类讲解,使我们更能循序渐进地掌握古代汉语常识的演变与发展。

  学*古代汉语目前最让我觉得有趣的是对汉字的结构和发展的学*。一个汉字的写法并不是随意构造的,是按照一定形体结构进行创造的。在书本上我们学*到,关于汉字的形体结构,传统有六书的说法,六书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但在实际上汉字的形体结构只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因为文字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人民群众集体创造的,绝不是某一个人事先订好了条例再着手造字的。因此这些分类只是古人根据汉字的形体结构和使用情况加以分析归纳出来的字体分类,是从汉字的实际情况进行出发的,绝不是造字的必然规律。

  但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古人拥有超凡的智慧和洞察力,他们能够通过对自然的观察与了解,进而进行既无限又合理的联想,从而创造出属于人类社会的特有财富。

  例如一个简单的“日”字,古人通过对太阳外部轮廓的观察,以一个“”图案表示太阳,既具体形象地表现了“太阳”这一事物,又让人们轻易地记住并使用了这一个字。这就是“象形法”。

  又如“指事法”,一种用记号指出事物特点的造字方法。一个看上去像“二”字的甲骨文——在一划的上面加一短横,其实表示的是“上”的意思。上面一横较短,下面一横较长,短的笔画就像是一个箭头,用以表明指向上方,因此“上”的本义为天。

  会意是由两个以上的形体组成,把它们的意义组合成一个新的意义,让人们看了可以体会出来。如“步”字,甲骨文的写法是用两只穿着草鞋的脚步一前一后拼凑出来,以表示步行。通过对“”外部形体原义的理解,赋予其新的意义,“步”字便由此产生了。

  个人认为,“形声法”是四种基本造字法中最富“时代性”的一种,如今我们还会采用这种方法去认读生字(当然,这是一种不科学的方法)。形声字是由意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的,意符表示意义范畴,声符表示读音类别。如“杞”字,甲骨文的写法是上面一个“”,下面一个“”。“杞”的本义是枸杞,是一种木名。因此取其意符“木”,声符“己”,念做“qi”。

  古汉字的创造还有很多有趣的方法,每一个古体汉字都蕴含着有趣的意义。对于汉字简体化,有人说是因为有利于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汉字的简化,减轻了汉字的学*难度,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都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就另一方面而言,我们却丢失了汉字的本来意义。汉字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的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是承载了中国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它的本身既是文化,也是传播文化的一个途径。因此我觉得,学*和传承古汉字是非常必要的。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更应学好、理解好古代汉语这门课。

文言文教学心得体会13

  古诗是我国灿烂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们大都具有如下特点:语言优美精炼、想象丰富新奇、韵律朗朗上口、情感动人心魄、哲理深刻入微,它们或豪迈昂扬,或细腻清丽,或发人深思,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一辈子都难以忘掉。古诗在开发培养孩子们审美意识方面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那么,如何让孩子们领略古诗的美,让孩子们通过古诗的学*,进而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呢?本学期在进行《加强小学生古诗文诵写训练的研究》课题研究之中,我对古诗教学有了新的感受和想法。小学阶段的古诗教学,在教法上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灵活有效的授课。因此根据古诗基本特点,我认为可以对古诗教学进行如下教学:

  一、运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感受意境美

  在教学古诗时,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多条渠道创设情境,引学生入“境”。具体方法有很多:一是介绍作者及背景,介绍作者生活的那个特定时代,特定环境,把握作者作诗时的特殊心情去读诗去想象。二是联系现实生活,把现实生活中学生熟悉的事物引入古诗中,拉*距离,搭起入境桥梁。三是运用直观法。在古诗教学中往往由于条件的限制,不能实景实物进行观赏,可以通过出示幻灯片、图片和录音等辅助手段,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四是丰富想象,教学时指导学生想象诗中的情节、场面。例如《江雪》这首诗,启发学生的思索和联想:“大雪漫天飞舞,北风呼啸,天地间白茫茫一片的场面。”从而更好地理解诗文内容和意境。

  二、指导古诗学法,读懂诗句,让学生品味语言美

  品味语言,首先读懂语句。古诗的语言有它自身的特点,如语句浓缩、意思跳跃、成分省略、词序倒置等,这些都是学生学古诗的障碍。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帮助其疏通理解,教给古诗学法—分词连序法:一是分词解义,逐词逐句理解字面意思及在本诗中的含义;二是按现代汉语规范进行连序翻译。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古诗学法,讲中有导,导中有练,启发学生悟法用法。另外在以后的古诗教学中,教师还要注意点拨指导,学生运用巩固学法。

  三、指导感情朗读,让学生体会音乐美

  感情朗读,能再现诗的意境,加深体会诗的含义与感情。因此在学生理解诗的内容的基础上重视朗读,强调背诵。指导朗读就是要让学生掌握感情朗读的方法和技巧。首先指导确定感情基调,然后指导处理重音与节奏。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首抒情诗。全诗充满了喜悦、激动之情。起句与七、八句节奏要急促,第五、六句要舒缓;“忽传”、“喜欲狂”、“即从”、“便下”读重音。这样朗读抑扬顿挫,学生的感情自然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

  除掌握上述教学要点外,教师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不要过“细、全”

  由于小学生对古诗不如对一般文章熟悉、了解,因而在教学中首先帮助学生集中精力领会诗文的大体意思,让学生很快进入角色。如果过全过细的介绍作者与时代背景,一是会转移学生的注意力,二十遥远的历史知识会增加学生感知的难度,使学生难以自拔。正确的方法是选择与该古诗有密切关系的且有助于帮助理解诗意的内容,左右重点的介绍,使学生了解诗的作者及生活的年代。

  二、古诗翻译时不要过死

  教学中可通过口述的方法将诗意、想象、语言进行有机联系。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又避免了就词诗句、就句诠文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的出现,从而使学生对口能力的提高、分析、运用的能力大大增强,产生较好的效果。每篇古诗都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首诗的大体内容。只要学生翻译的文章不扭曲时的愿意,只要把大体意思说明就可以,且莫在文字、字数、通顺及表达方式上吹毛求疵,要求过严。

  三、体会感情和意境,不要满堂“灌”

  “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是古代诗人写作的一大手法,诗人直抒胸臆或极强的渲染环境表情达意。教学时可通过分析诗句,点拔诱导和展示有关图画,或运用多媒体形象直观、逼真的教学手段,将抽象的文字符号还原成活生生的画面,帮助学生理解诗句,可采取诗中画、画中诗、并便读便想的方式促进学生在快活中学*枯燥抽象的诗文,千万不要急于求成,在学生还没有得到兴趣、灵感及感性认识时硬去思维,接受不喜欢的东西,这样的教学是游离新课程理念的。

  四、分析讲解莫要“深”

  新课标要求,小学古诗教学是让学生在合作探究过程中热爱古代文化,学会朗读、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用学到的知识去丰富。现在我县在小学生开展了人人背诵古诗80首,通过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小组讨论、网上课堂等不同形式效果较好,原因是没有过高要求,更没有过深过细的讲背,而是放开手让学生自己参与增长知识,学生学起来轻松,知识掌握的牢固,何乐不为哪?

  总之,古诗教学应遵循学生的身心特点,灵活科学掌握,把握好节奏、方法让学生在热爱古诗中去欣赏学*它。


学生文言文学*心得体会(五)份(扩展3)

——学生文言文学*心得体会 (菁华3篇)

学生文言文学*心得体会1

  从上小学起,我们就开始接触并学*文言文。由于年代久远,对于白居易的所谓“老婆婆都能读懂”的诗文,我们读来都难免有些晦涩难懂。但一路学来,收获和意义还是不自觉地显现了出来。

  从牙牙学语我们就开始背诵<三字经>,读“人之初,性本善”,听爸爸妈妈讲“犬救幼女”“黄香温*”的故事。读《文徵明*字》,深深为他“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的学*精神而感动。

  进入高中,我们学*了越来越多的文言文名篇。我越来越感受到,作为中华儿女,作为想进步的青年,学*文言文是多么的必要。

  读《增广贤文》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我们清楚地懂得了要孝敬父母。读《后汉书》天下皆知取之为取,而莫知与之为取。我知道了给予别人也是一种收获。读《公孙龙子》见侮而不斗,辱也。它教会了我们当正义遭到侮辱、欺凌却不挺身而出,是一种耻辱的表现。读《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读《庄子》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读《左传》,读《中庸》,读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通过学*文言文,我直接了解了历史以及古人的`思想。很多*人不可不知的知识都来自于文言文。三山五岳,三皇五帝……。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面对古人的思想观念,我们必须实事求是地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理解,但是它带给我们的借鉴作用是绝不可否认的。

  古为今用,继承发展。中医是起源于形成于*的具有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等特点的医学。它无疑很好地继承了我国传统文化。即使在*期间,中医仍作为“古为今用”的医学实例得到党和国家政策上的支持而得以发展。现代,中医在*仍然是治疗疾病的常用手段之一。文言文一直是中医考试的必考科目。中医产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中医理论已经基本形成。仅对于医学方面,文言文中就包含着怎样丰富的智慧啊!

  中华民族是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五千年的悠久历史都凝结在了文字典籍之中。文言文中有无限丰富的凝结着古人智慧的材料。当然,学*这些经典文章将对我们修养内涵将产生积极的作用和影响。

  身为中华儿女,弘扬祖国的传统文化,是我们不可推卸的义务和责任。身为中学生,在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又可以增加我们谈吐的魅力,开拓视野,丰富知识。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学生文言文学*心得体会2

  文言文是*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为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事情,就需将不重要的字删掉。后来当“纸”大规模使用时,统治阶级的来往“公文”使用*惯已经定型,会用“文言文”已经演变成读书识字的象征。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且不使用标点,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

  作为一名*人,学*并传承祖先留下来的优秀文化是每个人义不容辞的任务。它有利于我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对古代人物,生活*俗,风景名胜的了解,通过文言文的学*,可以指引我们生活前进的方向,当我们处于人生低谷时,我们会想到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当我们对自己感到不自信时,我们也会自然联想到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这句名篇。因此我们学*文言文,并最终掌握和熟悉应用文言文是十分重要的。

  学*文言文有下面几种方法:

  第一,从字的层面上看,应该做到读得准、写得出,即能准确把握字音和字形,特别要注意对通假字的学*。

  第二,从词的层面上看,应该从常用实词、常用虚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几个方面进行学*。具体点讲,就是从常用实词的一词多义,常用虚词的多种用法,词类活用中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为动用法以及名词、动词、形容词之间的转化活用现象,古今相同字形的词语在意义上的差别等几个方面进行学*。

  三,从句子的层面上看,应该把握几种特殊的文言句式,包括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和判断句等。具体点讲,就是把握省略句中的主语、谓语、宾语以及介词的省略,倒装句中的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和状语的后置,被动句中的“于”字表被动、“见”字表被动、“为”字表被动、“被”字表被动以及没有被动标志的被动现象,判断句的几种常见格式(如…者,…也。又如用“为、乃、即”等表示的判断句)。

  第四,从文学文化常识层面上看,应留心作家、作品和作者所处时代等文学常识,注意积累古代科举、历法、计时、节日、姓氏称谓和官职升迁等方面的文化常识,结合历史知识,如说官员“左迁”表名官员被贬职。因此,我们在*时学*中一定要注意历史文化的积累。

  第五,我们在学*之余,可以多读一些古典书籍,如司马迁的“史记” ,大家可以买有古今对照的,这样可以边看边对照,有利于提高赏析水*。

  在此我可以给大家介绍一些我自己学*文言文的启示,第一多读书,这样可以增加自己的阅历。我们可以提前了解一些故事,当我们再次遇到这些题材,即使是古文,我们也可以很轻松地了解大意。第二,*时加强积累,遇到不懂的可以摘抄出来,加以记忆。第三,多翻字典,了解一些字词词义的演变。第四,*时多练*,多读一些文言文,这样自己的文言文阅读水*才会提高。

学生文言文学*心得体会3

  现在高中生学语文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文言文是第一怕,我认为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文言文毕竟是古代的语言,到现在已几乎没有使用价值了。和白话文的相去甚远也使得它难免令人感觉晦涩难懂。对于我们来说,“无用”加“难懂“,哪里还能提起学*的兴趣呢?其次,有的课文太深奥,有的太乏味。比如说《兰亭集序》,《逍遥游》。最后,“考什么学什么”是我们信奉的最高信条。高考试题是不考课内的,我们怎么会“傻”到孜孜不倦地学*课文呢?

  要改变现状,需从课堂开始。我们课前一定要做好预*工作,做到知人论世。如果不知道作者的经历,就无法准确把握文章大意。老师上课时表现出对课文相当精熟,基本能背诵,对一些名人逸事、名篇名句能信手拈来,旁征博引,得心应手。老师这样的表现能让我们直接感受到学好文言文的好处,顿生仰慕之情,这就会极大地激发我们学*文言文的热情,鼓舞我们学*文言文的信心。

  多读些事性强的文章,自主阅读文言作品,如《聊斋志异》,《世说新语》。这样可以使我们的兴致很高,我相信就连很厌恶文言课文的同学读起《聊斋志异》来也是津津有味、兴味盎然、爱不释手的。久之,同学们会蓦然发现:文言文其实并非面目可憎,更不可怕,还是有点可爱的。

  在我看来,每一次阅读文言文都是和古人一次心灵上的交流,一次穿越时空的快乐旅程。《苏武传》让我明白了国家大义,气节,《荆轲刺秦王》让我明白了生与死的意义,《出师表》让我明白了忠与义。要用心去品味文言文,通过《岳阳楼记》我读出了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操,感受到了“微斯人,吾谁与归?”的孤苦无奈。

  通过《出师表》我读出了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诚。通过《赤壁赋》我读出了苏轼“侣鱼虾而友麋鹿”的旷达。通过《陈涉世家》我读出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呐喊,悲愤。通过《廉颇蔺相如列传》我读出了蔺相如“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的以国为重的情操。要用心去感受,去体会,我相信同学们一定会爱上文言文的。


学生文言文学*心得体会(五)份(扩展4)

——学生学*心得体会9篇

  三天的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将*结束,在这三天天的党课学*里,我认真听取了党校老师的讲课,深入学**,对国内外形势和**有了一个比较深刻的认识。

  **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在学*中,我深刻认识到,**是以工人阶级为基础的,由工人阶级的先进分子组成。**同时是*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在增强先进性的同时,必须不断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党员一章的第一条规定凡年满十八岁的*工人、农民、军人、知识分子和其他社会阶层的先进份子,承认党的纲领和章程,愿意参加党的一个组织并在其中积极工作、执行党的决议和按期缴纳党费的,可以申请加入**。**的这一修改,有利于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其中,把其他社会阶层的先进份子纳入申请入党的对象,是一次重大的突破,具有重要意义。把其他社会阶层中具备党员条件的先进分子吸收入党,符合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有利于调动这些先进分子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把全社会各个方面忠诚于祖国和社会主义的优秀分子团结和吸引在党的周围,提高我党在全社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充分说明了**在增强自身先进性和不断扩大群众方面不仅予以重视,而且还大胆突破,体现了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

  十跨入新世纪,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领导人民继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在建设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实行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是**在新世纪的任务之一。坚持*作为**的指导思想,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和提供了可靠的政治保证。有了*,**就会始终充满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团结和带领全国人民满怀信心的完成历史和时代赋予的庄严使命。

  这次党校培训对我个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他全面改善了我对党的认识,端正了我的入党动机,为我的入党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希望党组织加强对我的培养,教育和考察。我要在党的熔炉中锻炼自己,争取早日加入**。

  在县统计局学*锻炼的这三个月使我受益匪浅,真正体会到了组织部门安排这次挂职学*活动的良苦用心,也深深感谢县统计局领导及同事们对我的关心、支持和帮助。我将带着在这里收获的一切,满怀信心地回到乡镇,用行动回报组织对我的信任和培养。下面我谈谈我三个月来的挂职锻炼体会。

  1、强化大局意识,拓展工作思路。来到统计局我才了解到统计局工作具有承上启下、涵盖经济社会文化等方方面面工作的特点,指导全局作用极为明显,尤其是省市县目标责任考核工作开展以来,更体现了统计部门的重要作用,其突出位置也受到县委、县*越来越多的关注。统计部门主要工作职能是按照国家规定的统计方法制度对国民经济运行现状进行统计调查、分析、预警,在做好数据统计的同时,做好省市县统计工作和部门、乡镇统计工作的衔接。通过在这里的锻炼学*,使我对统计工作的重要意义和作用有了重新的定义和全面深刻的了解。

  2、强化了学*意识,以前在村委会工作,接触的.日常事务种类繁杂,业务技能掌握的很少。来到统计局以后,办公室主任为我找来了一系列的统计工作的专业基础知识书籍供我学*了解,我也利用整理局档案室的机会,翻阅了*年来的统计年鉴、人口普查数据、经济普查等相关资料信息,对各部门的业务工作有了相关的了解,为我迅速融入统计局工作起了促进作用。

  3、增强了适应能力。对于来自乡镇的学*锻炼干部而言,最大的难度不是快节奏的工作,而是思维方式和生活*惯的不同。要想在学*锻炼期间有所收获,就必须尽快改变原有局部工作思维和无固定上下班时间的生活*惯,彻底摆脱自己以前那种小集团意识和晚睡晚起的作息*惯,树立全局观念,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实现角色的转变,尽快适应机关工作的规范化和全局性。通过多听、多看、多问、多思考、多学*,首先从自己的角度努力去理解、适应,在与大家的交流过程中主动介绍自己在乡镇工作的情况,让对方更多地了解我,以达到增进彼此的理解与适应。同时,我坚持“谦虚谨慎”的作风,认真做好办公室的细小事务,争取得到领导、同事的理解和认可。

  4、参与第三次经济普查动员会的审核与数据汇总工作。与统计局经济普查办公室的同事一起审核各乡镇上报的相关数据资料,协助录入20xx年简明统计手册,并将数据整理成册。协助完成20xx年国民经济社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并配合局党组开展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完善各种活动计划、学*心得体会等。

  5、积极参与局组织的各项活动。每周定时去我局包联路段进行卫生打扫工作,并与沿街商户宣传爱护环境,人人参与,营造良好人居环境的三创宣传工作;认真参加局党组学*群众路线教育、干部作风整顿教育等活动,通过参与这些活动,很好的提高了自己的思想觉悟、职业素养。

  6、理论学*多,但实践经验相对却较少。由于统计局的各股室的分管专业的业务工作都不同,项目类别多,专业性强,我虽然掌握了一些理论知识,但在实际工作中还是很难发挥作用,不能很好的像别的同事那样通过某一季度的数据反馈情况撰写经济运行分析说明。

  7、执行工作多,主动创新少。锻炼学*这一阶段,对于领导交办的工作基本都能圆满完成,但是工作中还是缺乏独立性、开拓性,等靠思想还是存在。需要更进一步发挥主观能动性,开拓创新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争取进一步发展。

  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并不是说学生就可以在家闭门造车,而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的发展以及历史学*的规律,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我结合*时的教学实践,从以下几方面来探讨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

  (一)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想学”的动机。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自主学*的课堂氛围。

  “亲其师,信其道”,一般说来,学生对某位老师产生恐惧,那么,对其所教的课也不会产生兴趣,反之,学生喜欢的老师一走进教室,课堂的气氛就会显得活跃,学生的学*的兴趣就会油然而生,学生学*的积极性就容易调动。因此,教师摒弃传统的师道尊严,注重沟通师生情感,及时进行角色转换,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人文环境。

  2、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培养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兴趣是一种学*动力,学*历史的兴趣越浓,学*的积极性越高,学*的效果越好。但如能把学*历史的兴趣培养成一种学*的需要,就能使学生由原来的“要我学”转为“我要学”,逐渐养成自主学*历史的*惯。学生在初学历史时都会感到新奇,因而对历史学*有一定的兴趣,但学生缺乏意志和毅力,兴趣容易因困难和乏味而转移和中断,只有不断地激发学生学*历史的兴趣,才能维持他们学*的动机。所以,教师要根据教学的目的要求,结合学生的特点,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形式,不断的调动学生的兴趣。

  (二)传授科学的学*方法,指导学生学会学*

  未来学家指出:未来社会的“文盲”,并不是指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指那些不善于掌握学*方法,不会自主学*的人,所以,教师应有意识地贯穿学法指导。俗话说:“授之以鱼,不若授之以渔”。教师告诉学生“是什么”,学生照单全收,但不知其“为什么”,告诉学生“为什么”,学生可以有所领悟,但最重要的从“是什么”到“为什么”的思维过程却给忽略了。坚持让学生自主学*,哪怕学生的自得自悟的能力还不够全面、深刻,但对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

  1、预*。自主学*的预*,是学生独立获取基本知识的重要一环。指导预*按“扶—放”原则,起先可设置“导学提纲”,以设计一系列问题的形式,在“学什么”“怎样学”两方面加以引导。当学生对如何预*有一定的实践后,提纲逐步精简,最终让学生丢掉“导学提纲”的拐杖,走上自学的道路。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吕叔湘先生曾说过:“上课的时候就应该以学生的活动为主,教师的活动应该压缩到最低的限度。”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让他们发表自己的意见,敢于和老师、同学展开讨论;为学生提供参与机会,让一切教学活动都围绕学生如何去学。

  A、小组讨论

  课堂上,经常设计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的环节,让学生做学*的主人,促进学生不断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同时对其他同学的思路进行分析思考作出自己的判断,这种合作学*给每个学生提供了表现自己的机会,不仅使自己对知识理解更丰富、全面,而且也培养了学生之间合作的精神。比如,以前评讲材料解析题时,都是老师详细地分析,学生不管懂还是不懂,都得听,很被动,也很容易走神。讲完3个大题要花20分钟左右,老师和学生都觉得辛苦。后来,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老师先给答案,学生核对答案,然后小组讨论,交换自己的意见。这样,大部分题学生可以自己解决,老师只是解释难点。这样,既抓住了难点,学生又学得深刻,可谓一举两得。

  B、担任小老师。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担任小老师,让他们来解释。让他们从自己的角度和思路出发,有些同学做得非常好,不仅说出他们的理由,还说出他们的困惑,听者收益非浅,老师可以从中了解学生,抓好重点,调整教学的方向,也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的能力。

  (三)强化学生的意志力和自信心,确保学生坚持不懈地学*

  具备良好意志品质的学生,在历史学*的过程中,能自觉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不畏艰难,坚持不懈地努力去实现自己的目标;而意志品质欠佳的学生,一旦遇到困难或考试不理想,则丧失信心,半途而废。因此,我们在教学活动中,要不断有意识地强化学生的意志力与自信心。一方面,要让他们明白,任何学*过程都不可能是一而就或一帆风顺,学*也不例外。另一方面,要让他们明白,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教师还应充分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尽可能地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学*需求。对学*上一时存在困难的学生,给予格外关怀和呵护,真正确立起“偏爱差生”的教育观念,尽最大的努力去扶助与感化他们,使其逐步踏上自主学*的阶梯,与其他同学一道分享求知的乐趣与成功的喜悦。 总之,要把培养学生自主学*能力贯穿整个教学活动中,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大胆创新,最终实现“教学是为了不教”的教学目标。

  一、营造自主学*的环境,让学生愿学

  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必须为学生创设自主学*的最佳氛围。因此,课堂上教师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关注每一位学生,鼓励学生对教师的讲解、学生的发言大胆发表不同见解,努力开创课堂教学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新局面。一堂成功的历史课,应从导入新课起,就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引起学生的内在求知欲望。另外,准确适当的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思维共鸣,从而激活学生探究新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指导自主学*的方法,让学生会学。

  对于学*的主观意识比较强,属于班级中的优秀群体。我们主要关心他们学*热情的持久性,着重培养他们的学*能力、学*方法和学*策略。

  对于学*态度比较被动,学*热情不高的学生。我更多地关注他们的的内心喜好,经常走*他们,要在培养他们的积极心态和学*兴趣上花功夫,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树立学*信心,化被动为主动。*时除了指导他们怎样预*、复*。课上还要鼓励他们勤思考、勤动手、勤发言。课后,教师要融入这些学生中,既辅导知识又辅导学法,解决学生个性化的问题,帮助每一个学生自主地去学*,真正地会学*。

  三、留足自主学*的空间,让学生乐学

  课堂的开放,是在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下的开放。在*时的教学活动中,应特别注意为学生创设表现自我的情境,凡是能通过动手操作的内容,一定要让学生动起来,即使学生的动手能力不尽人意,但只要他参与了,就是表现自己了,他就会多一份兴趣,多一点自信。当学生们因为某个问题发生争论时,教师可以先不急于表态,而是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样不但给学生提供了倾听别人发言的机会,进行了深层次的思考,而且使学生在争论、互评、自由发表观点中展示了自我,这样就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中的主体地位。只有这样,才能把枯燥死板的历史学*过程变成生动、活泼、主动学*和有个性的创造过程。

  总之,历史学*既要面向全体,又要尊重差异:既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又要让学生体验成功。培养学生主动学*的能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数学学*过程中,学生只有做到了愿学、会学、乐学,才能真正实现主动学*。

  课程标准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随着新课程不断地深入,许多教育者都意识到了小组合作学*的重要性,并在不断地实践与尝试。小组合作时,同学们各抒己见,取长补短;观点不一,脸红耳赤,真是集思广益,好处多多。但自己实践时,确实也经常看见,活动时,有人滔滔不绝,而有人却呆若木鸡。或是你读你的,我想我的。为何同时合作学*,却有如此不同的景观呢?结合我一年中在这方面的教学实践及其反思,我经常会问自己以下几个问题。

  一、我的观念是否真正更新?

  每一节课中我真正地融入小组学*中了吗?和同学们一起体验到了小组学*的快乐吗?当你真的能与他们一起开心一起悲伤的时候,小组合作学*才有了自己的活力。就象对新生儿,没有真诚的关爱和小心的呵护,小宝宝会健康成长吗?对待小组学*,教师观就应象对待新生儿一样。教师是教学的设计者和引导者。试想如果连教师自己都认为小组合作只是一种形式或只认为它是学*的一种便利,缺少应有的期望和热情,那学生的新奇和热情还能持续多久呢?因此,小组合作能否有效、持续地发挥其作用,教师观念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可以说是一个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因素。

  二、小组搭配是否合理?

  小组搭配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小组作用是否良性地发挥。结合书本上的经验介绍,采用异质小组搭配,但需要时刻关注小组成员发展。实验一段时间后,小组搭配的许多问题就会逐渐暴露出来,"老师,他都不说","老师,他一直在玩","老师,他们借讨论问题时说闲话"……等等。这时老师不应简单处理,最好是耐

  心询问产生问题的学生,可以单独谈心,可以温和劝说,结合原因进行小组重组,让优弱势趋向合理。小组重组中更重要的是要激发问题学生的自信心,给予更多的关爱和鼓励,多创造机会让他表现,让弱势也转化为优势,参与到小组学*中来。如果老师不断地发现弱势,不断地转化弱势,那么最后的局面必定是一派生机勃勃。当然这需要我们付出辛勤的努力。

  三、 小组团体意识有多强?

  组合成有生气的小组后,要考虑的一个问题是如何激发小组的团体意识。一个有凝聚力的小组,它的意义是更大的。其中培养的不仅有合作精神,更有责任感和荣誉感。有了团体意识,反过来可以团结小组成员,小组每个成员能自觉充分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小组的团体意识是需要老师激发的。可以引入适当竞争。如数学课上,教师可以让学生合作学*中进行学*,然后分别参加独立测验,最后以达到预定优秀标准的小组成员的多少来奖励。当然奖励应是公*、民主的,不是泛滥的,应是大家都心悦诚服的肯定。使孩子们体会到奖励的珍贵,激励他们积极去争取。

  四、 是随处小组合作,还是有机结合?

  就象任何一个生命体,光有期待和愿望是不行的,它还需要供其生长发育必要的养分。小组合作学*也是一样。如果没有适合合作学*的环境、机会,它一样名存实亡。

  在教学中应积极创设选择适宜的合作情境。新教材里就有许多可以发掘的情境。如教学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时,

  但是我们也不能处处,什么问题都用小组合作解决,否则学生就会觉得索然无味。适当地与独立思考、动手解决、老师或其他学生点拨等方式相结合,使学生时时有新鲜感,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再说事实上也不是什么问题都适合合作小组解决。比如:在教学一元一次方程时,完全可以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让他们说说解题过程中会出现的问题,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对知识独立运用的能力。

  我,一个读小学4年级的学生,一个爱学*的好孩子,在这六年的学*中,我总结了自己的学*心得。其实我觉得,学*第一点兴趣很重要。

  一个人,他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有自己的原则,也都是靠自己的兴趣来去完成自己的梦想。你想,如果一个人根本就不想学*,那逼着他又有何意义呢?然而,我觉得,一个人学*的心情也很重要。以我的`态度来讲,我觉得最好的心情就是把学*这件事情当成是自己的娱乐,而不要把学*当成是自己的压力或是自己的困难,反正就是把自己身边的每一件事情都当成是美好的,就行了。其实,在学*方面,最重要的还是自己的专心。

  一般来讲,上课的内容是我们最主要的阶段,也是我们要最认真的时刻。你掌握了书上的内容,那么你作业或其它方面也就容易多了。另外,在做作业时,也要认真对待,毕竟,这也是回故课堂的内容。

  当然,光顾着书本,课外知识也要很全面。书本念来念去,它还是书本,可是,知识却是永远也读不完,看不尽。而且多读课外书又还能丰富知识,那为何又不去看呢?这就是我的学*心得,希望大家满意!

  “学问是苦根上长出来的甜果。”李嘉图的一句话,使我懂得了学*成绩和学*态度是密切相关的,用数学公式表示:50%勤奋+49%自觉+1%天分=学*成绩。要提高学*成绩。

  第一大方法:学*态度端正,自觉性强。

  其实,学*成绩总是不能提高,原因只有一个:懒。只要改掉这个坏毛病,做到每天独立完成作业,课前预*,课后复*,保证你的成绩一定有所提高。

  第二大方法:不耻下问,多做练*题。

  在*常的学*中,遇到困难,首先要自己动脑筋,不要想都不用想就放弃,到了确实想不出来的地步,就可以找同学、老师讨论一下,千万不要不懂装懂,也不用害羞。在作业完成之后,可以拿一些辅导资料来看一看、写一写,这对学*一定有帮助。

  第三大方法:相信自己,笑对考试。不紧张、不害怕。

  当考试来临时,不要总是消极悲观地认为自己不行,相信自己是最棒的,千万不用紧张。一紧张,脑子就一片空白了。只要在考试前夕做好准备,你就可以创造辉煌。而考试前准备就是抓基储抓弱科。

  以上的三大方法,是怎样提高学*成绩的方法,只要做到这三点,相信你的成绩一定会提高。

  大家下午好!

  首先,我代表高一(2)班对同学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并预祝大家在新的班级、新的学期里取得新的辉煌!

  怎样度过下面这两年紧张而又丰富多彩的高中生活呢?下面我来谈谈几点看法:

  第一、同学们应该做好以下几点准备工作:

  1.作好吃苦的准备

  选择理科,同学们将要面对更概括、更抽象、更难于理解的课程,要面对更激烈、更紧张的竞争环境,要面对更长的在校时间,这都要求同学们要树立起一种意识、高考意识,要做好承受压力、经受挫折、忍耐寂寞的心理准备。

  2.尽快适应新环境

  高中阶段不仅所学知识深度、难度加大,而且新的学校、新的老师、新的同学会使人际环境较以前更复杂。所以大家要尽快适应新环境。

  3.学会自主学*

  较之初中阶段,高中阶段学*难度、强度、容量加大,学*负担及压力明显加重,不能再依赖初中时期老师“填鸭式”的授课,“看管式”的自*,“命令式”的作业,要逐步培养自己主动获取知识、巩固知识的能力,制定学*计划,养成自主学*的好*惯。

  4.重新自我定位

  进入高中后,很多新生有这样的心理落差,比自己成绩优秀的大有人在,很少有人注意到自己的存在,心理因此失衡,这是正常心理,但是应尽快进入学*状态。记住,进入高中,大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有3年的时间足以不断提高成绩。因此,我们要明白强中自有强中手的道理,要客观分析自己的长处和短处,给予自己正确评价,并激励自己不断向目标努力。

  第二、同学们要养成九种好的*惯

  1、坚持锻炼身体的*惯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没有健康的身体,就谈不上愉快地生活,也不可能安心地学*,因此建议同学们从现在开始坚持锻炼身体。

  2、管理*惯

  要学会管理自己,也要学会管理他人,可通过毛遂自荐的方法,进入班委会或学校学生会、团委会以及学校的其他学生社团。充分培养自己的管理能力。

  3、要养成全神贯注的*惯

  同学们听说过会移动的黑板的故事吗?大科学家安培经常边走路边思考问题,有一次,他走在大街上,正在思考一个问题的时候,忽然看到前面有一块黑板,于是他便从口袋里掏出粉笔,在黑板上认真地演算起来,算着算着黑板开始移动,于是他也跟着移动起来,后来黑板移动得越来越快,他实在跟不上了,望着渐渐远去的马车,遗憾地说:“可惜我还没有算完”,其实我们的学*要的不就是这种全神贯注的*惯吗?

  4、要养成持之以恒的*惯

  *当年求学的自勉联:“贵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睡,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就是他在学*上持之以恒的写照。

  5、思维*惯

  高中的学*离不开思维的训练和培养,养成良好的思维*惯是我们取得优异成绩的重要保证。

  6、阅读*惯

  “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们要不断的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开阔视野,就要加大阅读量,并作好读书笔记。

  7、质疑、求教*惯

  高中的知识比初中知识难度加深,不易理解,学*上会遇到许多困难,因此同学们要大胆质疑,虚心向老师或同学请教。

  8、总结归纳的*惯

  对每一阶段的知识和学*,我们要及时进行归纳,总结出适合自己的方法,才能不断提高。

  9、合理安排时间的*惯

  高中的学*,课程多、时间紧,要求同学们学*要有计划性,要定出各个学科,各个时段的学*计划,争取最大限度的利用时间,这就等于赢得了大量的学*时间。

  学*了专题内容《点燃学生的学*动机》后,深深懂得在我们的教学工作中,面对学*中感到无助的学生,我们更需要认真分析产生动力不足的原因,帮助他们重新燃起学*的热情,而不是指责、埋怨或者放弃。

  在孩子们的学*生活中,应该让学生乐于学*,化被动为主动,作为我们老师应该要点燃起学生学*的动机,培养学生的学*兴趣是一个重要的途径,枯燥乏味的学*只能抹杀他们的学*的动力,他们只会关注有兴趣的东西,而且孩子有很大的好奇心,所以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创设各种让学生感兴趣的活动,让孩子乐学,好学,会学。我们要刻苦钻研教材,根据学生的特点,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动机,培养学生的学*兴趣。

  在鼓励学生质疑问难,积极探索的同时,激发学生大胆求异,积极进行思维发散,对学生即便不恰当的驳问,师生也不能嘲讽,对其胆量意识和精神要给予充分的肯定,热情的鼓励。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这样也能使孩子们体会到学*的乐趣,品味成功的价值,从而产生学*的动力。

  我们在教学工作中点燃学生学*的热情,激发学生的学*动机,让学生愿意学*、学会学*,并成为自主的学*者,是新课程追求的教育目标。也是使学生积极向上的最关键的一步,所以我们作为老师在实际工作中一定要边实践边思考,力争使每一位学生都成为一个学*的主动者。

  大学第一堂课军训即将结束

  回想起这些日子,我感慨慨很多。“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出苦寒来”是军训的体会。“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是军训的结果。军训的感悟是需要用心去体会的,它教会了我们对别人的关爱,它加深了我们理解保卫祖国的责任,它告诉了我们面对困难应有的态度。我们至少是我不再是娇滴滴的孩子,不再是好哭的小姑娘,我知道面对高峰,我们须自己去搭造阶梯;遇到山崖,我们要自己去连结绳索。我们的命运在自己的手中,只是看是否去把握!

  “水滴石穿,绳锯木断”微小的力量一旦积攒起来,产生的威力可是无比的呀!当别人享受锲而不舍的喜悦时,你千万不要成为功亏一篑的典型。谁笑到最后,谁是最终的胜利者;谁坚持到最后,谁才是真正的英雄,谁才是战胜了自我的强者。

  15天军训生活,增强了我们的组织纪律观念,让我们真正的放下了任性和自私,学会了谦让和宽容,最主要的是让我们明白了团结合作的力量是多么的强大。

  站军姿、稍息、立正、向左转、向右、齐步、正步……*日看来最简单的动作竟然都有了那么多的规则。漫长的军姿、踢不完的正步、挨不完的训斥……使我们慢慢变的坚强起来。军训虽然短暂,但足以让我们体会到人生的路途中并非总是一帆风顺,时常会有荆棘存在,与坎坷同行。

  教官对我们很严格,但也很关心我们。立正稍息我们练了很长时间,但也在无形中改掉了我喜欢驼背的毛病。所以当我觉得很苦很累时,当教官对我严格要求时,我振作起来,因为我知道教官也是这么苦出来的,他们付出同样甚至更多的汗水,我们这些小小的苦又算得了什么呢?我觉得自己应该做得更好,虽然我常会因为没有做好被批评,但只要是我努力做了,无论被批评还是被表扬都是值得的。

  由于军训汇报表演要出一个军体拳方队,所以要挑选打拳打得比较好的出来组成军体拳方队。我有幸被选中到军体拳方队主练军体拳了。太阳很猛烈,练军体拳也很累,但是我没有退缩,每个动作我都很认真的去学*,有些打得不够好的动作自己就多加训练,因为我们是经过教官挑选出来的,我们就必须做得更好。选人的时候,教官表明不想训练的可以马上提出离开,但是我没有提出,我认为我可以坚持,一定要做出一些成绩。

  经过四天的刻苦训练,我们军体拳方队每个人都做得很好,打拳的时候基本能表齐排面。最终在28号上午的军训汇报表演上我们军体拳方队表演得很成功,最终获得了第三名。能获得这个荣誉与大家的努力是分不开的,更重要的是我们军体拳的教官林sir对我们严格要求,要不是他的严厉,我们也就拿不到这个荣誉了,在这里想说一声:教官,辛苦了!

  军训不但培养人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而且能磨练人的坚强意志。苏轼有句话:“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这句话意思是成功的大门从来都是向意志运坚强的人敞开的,甚至可以说是只向意志坚强的人敞开。


学生文言文学*心得体会(五)份(扩展5)

——大学语文学*心得体会6篇

  本学期我通过对大学语文的学*和网络教学对13 个专题的学*。让我对于人文,历史和科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一定的认识,对于*传统文化有了进一步完整的了解和感悟。

  大学语文与我们以往在基础学*的有所不同,它更多的是强调能从欣赏语文的角度上出发,语文没有像以往学*时枯燥乏味的练*,它不再要求我们为了考试而循规蹈矩地学*。相反,它是让我们在愉悦的氛围中通过对它的接触和了解逐渐去感受语文的独特文化魅力。在学*当中,我们分别学*了*的诗歌、散文、戏曲和小说。一方面,对语文的学*使我的国学文化积累有了一定的帮助,另一方面,它通过文化的手法像我们展示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璀璨文明。

  通过本学期我们网络教学对一些古代文学,当代文学和写作部分的学*。首先,对《红楼梦》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和清代时期的文化进行了了解。其次是秦汉文化和司马迁传纪的学*。对秦汉文化诸子百家有了一些认识。

  烂漫主义诗人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他开始了诗人从集体歌唱到个人独立创作的新时代。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作家,他的诗歌创作标志着我国文学史上从集体歌唱到个人专著的新纪元。屈原“楚辞”的特点是一种骚体形式,这一形式是从民间歌曲,特别是楚声歌曲学*来的。它打破了《诗经》的四言形式,而代之以从三言到七八言的参差不齐的形式,而想象丰富、词采瑰丽的艺术风格又是我国文学浪漫主义的远祖下面是唐代,唐代文学的最高成就是诗歌,有一代文学之称誉。诗歌的创作不仅古体、*体等各种形式及艺术技巧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而且作家和作品众多。《全唐诗》所收诗歌*5万首,作者2800余人,而且杰出诗人和优秀作品的数量和质量都是其它时代无法比拟的。唐代诗歌一般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时期,这也是整个唐代文学的一般划分。

  在唐代,*诗歌出现了四句的绝句和八句的律诗,而诗歌的发展也达到了顶峰,“初唐四杰”为唐诗的发展起了积极进步的作用,他们一改前朝诗歌绮丽余*、浮夸之风,把诗歌从狭隘的宫廷转到了广大的市井,从狭窄的台阁移向了广阔的江山和边塞,开拓了诗歌的题材,丰富了诗歌的内容,赋予了诗歌新的生命力,提高了当时诗歌的思想意义,展现了带有新气息诗风,推动初唐诗歌向着健康的道路发展,为唐诗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随着唐朝经济的发展,唐朝出现了所谓的“开元盛世”,社会文化也发展到了鼎盛,在这个时期,诗歌创作领域也出现大批优秀诗人,写下内容异常丰富的诗歌。唐朝最具代表的两位诗人李白、杜甫也出现在这时。

  在宋代,词逐渐被人们接受,并代替了诗歌成为当时的主流文化,宋词也逐渐形成两大派,一个是豪放派,豪放派特点大体是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其中以苏轼和辛弃疾最为突出。另一个这是与之相对的婉约派,其代表人物有李清照、柳永等,婉约意为婉转含蓄,因此婉约词派的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慎密,重视音律谐婉,语言圆润,清新绮丽,具有一种柔婉之美。

  而元代出现了曲,元代的词,比较宋词,颇为逊色。元词可以约分为两个时期。第一时期的词人大体上包括由金入元、由南宋入元的词人和在蒙古王朝统治下的北方词人三个部分。这时候的词作中写得比较动人的是表现故国之思的作品。其中还有表达爱情的《西厢记》等一些著作。

  外国文学主要是欧洲文学从古希腊、罗马到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世界文学中很丰富的一部分。

  古希腊、罗马文学是欧洲文学的开端。古希腊文学中的神话和史诗则反映了从氏族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时的希腊生活和斗争。希腊神话是古希腊人最早的意识形态,是古代希腊人民留给后世的一份珍贵的口头文学遗产。希腊神话包括神的故事和英雄传说,突出征服自然的战斗精神和乐观主义情感。《伊利亚特》[《伊利昂纪》和《奥德赛》(《奥德修纪》)]是欧洲文学史中最早的重要作品,相传是公元前九至八世纪由一个名叫荷马的盲诗人根据在小亚细亚口头流传的史诗短歌综合编成的,因而被称为“荷马史诗”。

  学**文化,这极大的培养了我们当代大学生对于祖国文化的热爱,也增强了我们的爱国情操和文化责任感,而且,大学语文让我从哲学的角度去审视我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大学语文所提倡的“以人为本”和“人文精神”,帮助我认识了“我自己”,即倾听自我心灵深处的呼声和需求,学会去爱人,去关心人,达到对个人和社会的终极关怀。我个人觉得,在弘扬文化的今天,我觉得大学语文让我们体验了*传统文化和人文语文的魅力和智慧,实现了科学和人文的回归,让我们不断的完善自我。其次,在当代文学的学*中,我们认识到,这个时期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社会上不断涌现出文人雅士。他们也为我们创造了许多文学作品,让我们通过对这些文学作品的不断学*,了解和认识到了各个时代显著特点,并让我们不断的反思当下,进而促进我们历史的不断前进。

  当然,语文也让我体会到了不同朝代,不同年代的文化元素、文化品位、历史事件,了解了某些诗人的气节与处世之态。

  语文就像是一幅美丽的锦绣山河图画,它有优美的线条和斑斓的色彩,既道出了语文的复杂性,也说明了语文的重要性。 语文天生重要。学*大学语文使我更加向往文学的世界,[为您编辑]想用最简洁的文字表达复杂的情感,想用最*淡的语言创造一个不*凡的意境,想用粗糙的文笔记录被挥霍的幸福。它让我深深地感到文学的魅力,让我想不断的探索,不断的求知,进而不断的完善自我,让自己的人生更加丰富多彩。

  语文是语言文字的简约式统称。语文是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文字的能力和语言知识及文化知识的统称。语文能力是学*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语文知识几乎包罗万象。语文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哲学认为语文是进行表述、记录、传递口头或书面信息的文字言词的物质存在形式;语文是描述事实、引证思维、陈述思想、表达意志、抒**怀以及改造事物和思想的信息定位的一种意识存在内容。而大学语文带给我的确是无尽的享受和人生的思考。在我看来大学语文,已经不是简单的一门大学学科,她丰富了我们的思想,洗涤我们的灵魂。

  通过这一个学期以来对语文的学*,让我发现在大学学*语文与中学是非常不同的。在大学,学*语文更多的是强调能从欣赏语文的角度上出发,语文没有像以往学*时枯燥乏味的练*,没有以往的那种生搬硬套,她不再要求我们为了考试而循规蹈矩地学*。相反,她是让我们在愉悦的氛围中通过对她的接触和了解逐渐去感受语文的独特文化魅力,以自己的真实来承接她所表达的真实情感。在这种轻松自主的环境之下,我自己认为更能发挥自己的长处,去学*和吸收并掌握知识。这样的学*方法犹如我们的人生,刚开始我们必须为了生存学*文化知识,学*生存方法,但是当我们能独立自主时,我们的生活也便不再是一般的生存下来,活下去。我们的生活是去享受世界的美好,去聆听大自然。去升华我们的人生。现在,大学语文的学*已经告一段落,但是她给我人生的思考却永远不会停息。她不仅给了我更为丰富的语言知识,还如那最温暖的晨光温暖着我,让我在累的时候停下来,为了明天的升华,整装待发。

  汉语——我们的母语。尽管买我们从一出生就开始学*,但汉语言文学博大深奥,未必我们各个精通。然而,学*大学语文,我们对基本的语言知识技能有了掌握和运用,系统的学*了语法规则。尤其是在这历史悠久的云南农大,我尽情的在书海中沉醉,体验到的不仅是学到博大精深文学的成就感,更是一份对母语的强烈热爱。从《诗经》到汉乐府,从唐诗宋词到明清小说,从*古典到外国经典,语文承载的不仅仅是人类智慧和劳动的结晶,更传承着中华厚重的文化和经久不衰的思想之光。我惊叹于先哲们睿智的头脑,被无数文人墨客恨意的才气说震撼,更沉醉于流传万世而不灭的经典之中。我赞叹,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我钦佩,华夏儿女才智惊人;我迷醉,千古美文精妙绝伦。“啊,我亲爱的祖国!”每当徜徉在经典中的时候,我就想这么高声吟咏一句,尤其是在今天,当你看到无数的白皮肤·黑皮肤·蓝眼睛的人们捧着汉语书时,但你微笑着用英语和他们交流中华名著时,但你听到他们用结结巴巴的汉语和你交谈时,一种来自内心深处的自豪,一种深埋了几百年的扬眉吐气的自豪,像彩虹一样的缤纷色彩的绚丽光环将你包围,享受这世界最瞩目的光辉。大学语文你给我的还有民族自豪感。

  在金钱腐蚀权力,物欲吞没崇高的今天,我们需要一片宁静的天空,让我们放飞思想,放飞灵魂。当我们看到某某高管腐败落马时,我们需要大学语文给我们一个灵魂升华的天堂,让我们坚信泱泱大国,出淤泥而不染的清廉之风必定会打败那些歪风*气。当我们为某一次的困难止步不前的时候,我们需要大学语文给我们一个充满力量的拥抱,让我们期待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当我们在大学生活中迷茫时,我们需要大学语文给我们敲响警钟指明道路,让我们憧憬雨过天晴后的美丽与温暖。大学语文,你必将陪伴我终生,我也必将受益终生。

  转眼睛间,这个学期短暂的大学语文生活随着紧张的复*阶段到来而结束了。

  回想这段时间以来,在语文课堂上,老师每一次生动精彩地讲解,都能让我聚精会神地听着并认真做好笔记,在老师的言语中仿佛自己已从枯燥的书本文字里走进了另一个世界,了解文章中的更多相关知识,促使我对文中的内容起了更浓厚的`阅读兴趣。虽然自己白天的工作比较烦琐,但是也利用空闲的时间阅读课本,感觉课本中的每篇文章都是难得欣赏的好作品,所以更会细细的品位作者文中所用的词句,和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在这些课文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有这样一段话,“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是出自《老子死章》这篇课文,它形象地证明了大的事物是从细小的事物发展而来的,同时也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靠*时一点一滴的积累,我相信学*也是这样的一个过程。

  我知道要学*好语文这门课程,并不能只局限于课本,虽然书本中的内容涉及的知识面也很广,从古代的诗、词、歌、赋到*代的散文、小说,以及外国的文学作品等等的选取,都是教育家们精心编制的,但是我们更应该注重多方面的知识积累,只有这样才能收获更多的人生哲理,领悟人性中的*,启发心智,开拓视野。

  语文是我最喜欢的课程之一,回忆起那大学生活前的学*,语文这门课程就一直伴随着我们成长,从最基本的“听、说、读、写”开始,到归纳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由浅入深的走了过来,可是当时却有着为“考试而学*”的被动心理,并没有把知识牢固的掌握。如今自己经参加了工作,接触的人和事物相对更多,越发自己的知识面狭窄,选择继续学*,目的就是为了进一步提高个人素质和心理素质,并且总结出语文学*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学以致用,活学活用,取其精华,剔除糟粕。

  大学的学*是一个自发性的完善自我、塑造自我的阶段,学*心态要转为“为自己的发展而学*”,同时也把自己的人生联系在一起。语文课程的学*就是一种必要的补充,不论学*什么专业,或是从事任何一种工作,乃至将来从事复杂的管理工作等,都需要与他人交流、沟通,说话的语言色彩以及感染力、说服力的培养等也都离不开语文。

  只要掌握语文的学*方法,即使离开了课堂上的学*,我们还依然能把它运用到其他的知识积累上,这对今后的工作、学*、生活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是的,语文让我们学会了追问人生的真谛,让我们不知不觉地树立了人文关怀的意识,让我们知道作为一个时代青年所肩负的责任。我也开始学着用独立的思维和充满想象的创造力来完善自己,确信学好语文便可以受益终身。

  大学语文的教学在相对自由的前提之下,应该具有一种以不变应万变的学*方法。语文老师教以我们一种叫做四层分析的学*方法让我们在广阔的语文课文之中能应变自如。所谓四层分析法,从其表面意义可知,即将分析分成四个步骤:第一,声音层,从音韵、节奏、语言这三个方面来分析文学作品的表层含义;第二,语义层,从词义、语义、主要内容对文章进一步的了解和分析;第三,隐喻层,通过对文章的反复阅读以及分析,将文章中反映时代、社会的普遍现象雕琢出来;第四,象征层,在得以作者所要表达的真实情感之后,将文章的主题在此升华总结,反映人类或世界所带来的哲理。四层分析法的运用可以使我对文学作品的理解由表及里,由此及彼,从表面的简单基本的语句表达,到文章真正蕴含的寓意大致的把握。现在我就自己所学过的课文中找出,我认为最能反映各个层次分析的代表的文章出来,对四层分析法进行我的心得收获。声音层,戴望舒的《雨巷》堪称代表。《雨巷》在语音层面的一个显著特色就是它所具有的强烈的音乐美。这种音乐美,主要是由词句的重叠和韵脚的有规律反复等手法的运用所造成的。

  如:该诗的`最后一节除了将第一节中的"逢着"改为"飘过"外,其它词句完全一样;这种重复的写法不仅使全诗在内容上首尾呼应,而且使基本相同的一段语音流在诗中重复出现,从而增强了全诗的音乐感。此外,该诗的每一节都有词句的重叠;如:首尾两节的"悠长、悠长";第二节中的"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以及"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第三节中的"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第四节中的"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第五节中的"远了,远了";第六节中的"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及"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这种词句的重叠在诗中的反复运用以及某些复沓形式在诗中的前后呼应,使这首诗具有相当强烈的音乐性。语意层,我认为在古诗的应用上会比较有意义。在我的理解而言,语意层就是对文章的词义进行解释,翻译为白话文,是人清楚明白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

  以《蒹葭》为例,该诗的大概含义为:芦苇密密又苍苍,晶莹露水结成霜。我心中的佳人,伫立在那河水旁。逆流而上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顺流而下寻她,仿佛就在水中央。 芦苇茂盛密又繁,晶莹露水还未干。我心中的佳人,伫立在那河水边。逆流而上去找她,道路崎岖难登攀。顺流而下去寻她,仿佛就在水中滩,芦苇片片根连根,晶莹露珠如泪痕。我心中的佳人,伫立在那河水边。逆流而上去找她,路途艰险如弯绳。顺流而下去寻她,仿佛就在水中洲。古诗的语义得以分析之后,对文章的分析和进一步理解具有决定性的作用。隐喻层,常用在一些抨击时政的诗中,诗人不是想用喻体去说明喻旨,而是思考当两者被放在一起,并相互对照时所产生什么意义,产生另外一种什么意义。因此,隐喻不再是一种说明或解释,而是对社会现象的另一种衍生 。

  杜甫的诗有“史诗”之称,以其《兵车行》为例它揭露了唐玄宗长期以来的穷兵黩武,连年征战,给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不仅表达了戍卒们沉痛哀怨的心情,也表现出那种倾吐苦衷的急切情态。这样通过当事人的口述,又从抓兵、逼租两个方面,揭露了统治者的穷兵黩武加给人民的双重灾难。本诗通过爷娘妻儿送别从征士兵的凄惨场面的描绘及对征人生活的描述,揭露了唐玄宗天宝年间推行开边拓土的穷兵黩武政策所带来的灾难,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悲愤和对人民疾苦的关怀。象征层,是用具体的事物来表现某种特殊意义。以李煜的《乌夜啼 林花谢了春红》为例,此词将人生失意的无限怅恨寄寓在对暮春残景的描绘中。李煜是南唐最后一位君主,在被宋俘虏之前,其次多描写宫廷享乐生活;入宋之后,其词转为抒发亡国之痛和故国之思,该词是李煜被俘之后的一首抒发亡国哀情的诗歌,借风雨催花之景抒发亡国之痛,其深刻隐喻义,还告诫人们,活在当下,珍惜眼前所拥有的事物。以上就是我对四层分析法的各个层次的具体分析,也是我的大学语文学*的重要的心得之一。综上所述,四层分析法确实为文学作品的鉴赏提供行之有效的方法,达到以不变应万变的效果。

  一个学期一眨眼又过去了,语文课也结课了,突然感叹时间流逝的很快,在大学语文这门课上,我感到了新颖,她的魅力让我讲它的划分从公必课上提升到了兴趣参加的组织活动力。因为喜欢吴老师的课,喜欢吴老师在课堂上激情的讲课,用一种特别的教学手法为我们传授知识。在这一学期的语文课上,让我学到了很多,吴老师不仅给我们讲课本上的只是,还跟我们讲了许多课外的知识,她讲到她的亲身经历的时候有时候会潸然泪下,有时谈到她女儿的时候又会很骄傲,我们的心情也随着吴老师的心情而起伏。吴老师的教学方式与其他课堂上的大不同,她是以一种随堂练的形式来考察我们的,不仅让我们锻炼了我们的胆识,也让我们知道了如何地更好的与别人沟通。

  其实,对于语文这门课,我们从小就开始接触了。最简单的语文,我们是从父母那里获得的,之后上了小学,初中,高中,甚至是大学,我们仍然要学*语文,因为它与我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其实,大学期间,我觉得学*语文是一种很枯燥的事情,每天面对着字音、字形、文言文、背诵等等细节方面让我备受煎熬。

  但上了大学语文这门课之后,让我拥有了一种不一样的感受,我突然觉得语文其实并没有像以往的那种生搬硬套了,她不再要求我们为了考试而去循规蹈矩的学*了。反倒让我可以在愉悦的氛围中通过对她的接触和了解逐渐去感受语文的独特的文化魅力。在这个语文的课堂上,我完全是抱着一种享受的态度来学*的,因为在这里,我们可以用自己的思维去思考问题,不会有人评论你说的对错与否,你可以自由的发言,自由的与老师、同学交谈。

  在大学语文的课堂上我学到了很多东西,比如如何用心的看待欣赏一篇文章,如何接受自己之前没有接触和了解的事物,如何乐观的生活。在这课堂上我感受到了古代文学的美,她优雅、含蓄、美好不失真实。人的成长,阅历的积累对于人生的思考理解也是对更多东西认识、理解、认同的基础。很多感受的共鸣,不同思想的碰撞才是作品的成功。

  但在这个课堂我体悟最深得还是一定要多读书,多积累知识,扩展自己的思维,有了一定的文化积淀,厚积薄发才有机可谈啊,并且与别人交流起来才会很自如。丘吉尔生命中的最后一次演讲是演讲史上的经典之作,在整整二十分钟里,他只讲了两句话:“坚持到底!永不放弃!”丘吉尔用他穷极一生的学*经验告诉人们,学*的路上应该坚持到底永远不要放弃。学*语文,也是这样的,我们应该多读好书,名著等等书籍,虽然会有一定的枯燥,但是我们如果深深的读进去了,就会体会到她里面的内涵,我们一定不要放弃语文的学*,因为她带给我们更多的是生活道理,带给我们更多的是如何与其他人更好的交流。

  大学语文的学*,是知识积累的*台,是经验收集的去处,是提高精神境界的良好地方,它带我们走进了真正的文学的天地,去与人类最优秀的心灵进行交流。

  首先,我想从教育的本质和大学教育的宗旨来了解大学语文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我一直认为教育的本质是完善一个人,即“取长补短”,而非“扬长避短”,去充分发掘人的潜力,认识自我的价值,即“天生我才必有用”,“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所以,大学语文的学*是通识教育,并非专业教育,是为了发展学生的个性,而不像高中时的培养学生的共性。这正是大学语文存在的大背景,大前提和大环境。通过我的学*感受,在课文中所体现的人生价值均为及其难得的思想资源。以民为本,孔孟思想的核心“仁爱”,仁者爱人:心怀天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居安必须思危,高枕不能无忧;

  和而不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异中求同,同中求进;人情世态,“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复杂多变,丰富多彩;论学品艺,以苦为乐,知难而进,执着人生的又一种境界……这些都是大学语文教以我们的做人的道理和我们所要具备的人生价值。此外,所涉及的相关的经典名著如《周易》,《离骚》,《中庸》,《大学》,《老子》,这极大的培养了我们当代大学生对于祖国文化的热爱,也增强了我们的爱国情操和文化责任感,而且,人文语文让我从哲学的角度去审视我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我以为,世界观是大我的存在,人生观是小我的存在,而价值观就是人的大我与小我之间的抉择。而人文语文所提倡的“以人为本”和“人文主义”,就帮助我认识了“我自己,即倾听自我心灵深处的呼声和需求,学会去爱人,去关心人,达到对个人和社会的终极关怀。综上所述,大学语文的学*为我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定位提供了更高的*台。


学生文言文学*心得体会(五)份(扩展6)

——文言文学*方法6篇

  积累运用考“准确”?

  对于初三学生来说,一年一度的中考,是走上人生之路的第一个转折点。如何在中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必须有一套行之有效的“作战策略”。制定策略,要在“巧”在上下功夫。其实语文中考并非是高深莫测,而是有规律可循的。抓住规律,就好像纲举目张,就能“以巧破千斤”,不愁中考拿不到高分。从*几年的中考试卷来看,我以为中考语文的四个部分可以这样归纳。积累运用考“准确”,文章阅读考“原文”,文言阅读考“课本”,作文写作靠“立意”。

  一、积累运用考“准确”。

  积累运用是语文学*中最为基础的部分,这部分的试题大多为容易题,要尽量保证答题的准确率。要想准确,光靠死记、死背、下死功夫是不行的,要讲究方法,善于总结归纳,使知识系统化。语文的知识点多,面广。我们要自觉地对这些知识进行整理,使之系统化,条理化,构成相对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知识体系。比如古诗文默写的考查,这部分复*的重点和难点是熟练地背诵、灵活地运用和准确地默写。背诵贵在坚持,不断反复以加深记忆。名句背诵要联系原篇,对背诵的原句要加深理解,理解后,还要善于创设情境加以运用,还可以对古诗文经典名句所表现的物象、意境和旨趣进行整合归类,按类记忆。比如把古诗名句分为:描写春、夏、秋、冬四季的,有关“爱国、壮志、惜时,思乡”等等。每类记忆的诗句不要求多,只求典型。光会背诵还不行,还必须落实到笔头上,默写要正确。要注意易错易混的字词,在不断检测、反馈中加以矫正、记忆,从而达到准确无误。

  二、文章阅读考“原文”

  现代文阅读是中考的一个重点,更是一个难点。许多同学认为基础知识多下功夫可以保证准确,而阅读千变万化,实在难以应付。尤其是到了临*中考的今天,靠多读书,多做练*是不现实的。如何能使现代文阅读由“没把握”转变到“有把握”上来,建议同学们在*时进行阅读练*时,坚持一篇阅读材料读三遍的方法。表面看读三遍费时间,其实磨刀不误砍柴工。第一遍——整体把握全文——确定答题的大方向。如果大方向都错了,那么答题只能是背道而驰的。因此我们首先要巧用信息整体把握全文。试题的阅读材料给我们提供了不可忽略的有用信息。做题时可先看看文章的作者、写作时间和文后注释等内容,揣度出文章大概主旨是什么。明确作者的主要写作意图后再整体把握全文,对解题也就心中有数了。第二编——找准语句领会主题——检验大方向是否正确。一篇文章的主旨总会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显露出来,我们要善于从文中把它挖掘出来(比如:记叙文不要放过议论抒情的语句等),以便用文中的语句来检验答题的大方向是否正确。第三遍——确定区域圈点勾画——找到答案所在地。这遍阅读前,可以先看题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和哪些语句有关。确定某一答题区域后,再仔细弄懂这一段每一句的意思,进而理清段落之间的关系,了解行文思路。阅读时反复琢磨题干,圈画与之相关的内容,答题时就不需要再从头至尾搜寻,可节省不少宝贵时间。其实现代文阅读的答案就在原文中,不要凭空去想。离开了原材料恐怕谁也答不准,答不全。因此,准确解答阅读题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在原文中找答案。要坚信,大多数题目在文里是能够“抠”出答案的。当然,找出的语句不一定能够直接使用,还必须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加工,或摘取词语或压缩主干或抽取要点或重新组织。需要强调的是,答阅读题实际上和作文一样,十分强调语言表达的基本功,因此还要提高答题的质量,提高答题质量的唯一有效办法是先拟草稿再反复修改。

  至于文言阅读考“课本”是指中考文言文的阅读考的是课内学过的文言文,因此我们只要掌握一个原则,那就是变文言文为白话文,然后再进行阅读理解,就能巧妙的应对所有试题了。

  总之相信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经过努力,你们的知识会更扎实,能力会有更大提高,中考一定会获得理想的成绩。祝同学们成功!

  一、基础知识积累期(一个月)

  在这一时期,我复*语文的主要方向就是基础知识。或许大家会问:语文有什么基础知识啊,不就是几个字的读音,几篇文言文背诵,还有一些诗句的默写吗?难道这也需要花时间去复*吗?在我看来,恰恰是这些最不起眼的基础知识,才是我们成功的关键所在。

  所以,考试大纲要求背诵的文言文篇章,一定要集中起来复*,而且不要对自己过于自信,背诵过后要默写,默写完之后一定要记得对照课本检查。千万别嫌麻烦,有时候,就是我们不怎么注重的东西到头来成为我们成功的推动力的,所以,在这个阶段,我希望大家沉下心来,认真去做。

  二、专项突破期(三个月)

  这一时期,我开始主攻考试的各个专题,比如语音、成语、病句、文言文阅读、古诗词鉴赏,现代文阅读,作文。这一时期可以说是整个备考过程中复*压力比较大的一个时期。我的做法是选择了一本比较适合自己的复*资料(按专题分类的)开始了针对性的训练。每个专题的用时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安排。自己哪些地方薄弱,就应该在那些地方多花时间,多下功夫。

  三、冲刺补充期(三个月)

  这一时期,我们就到了冲刺阶段,在经历了基础知识积累和专项训练之后,我们便可以开始高考真题的训练了,我是坚持每两天做一套高考真题(包括作文)。这里我要强调一下参考答案的重要性。在做完一份高考试卷后,我们要养成一个对答案的*惯,而且着重关注自己出错的题目和一些在答题过程中表述不当的地方。想想自己在做题的时候是怎么想的,是自己思维的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四、总结反思期(一个月)

  这一时期,我的做法是每三天做一套高考真题,这个阶段的真题练*需要限时。并且我建议大家在这一阶段再一次回归基础知识,结合自己在专项突破期和冲刺补充期的总结,对自己的应试能力和状态做一个较为准确的评估。这个时期很特殊,因为是高考前的最后一段集中的复*时间了,很多同学会产生焦虑、烦躁、闷闷不乐等情绪,建议大家不要给自己太大压力,按照之前的复*节奏和作息就好,不过一定要坚持到最后,不要在最后阶段泄了气。

  曾有学生戏言:一怕写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作人。那为什么文言文的学*会成为大多数同学语文学*的一道坎呢?老师这里先给大家解释一下什么是文言文。“文言文”中的第一个“文”,是书面文章的意思,“言”是写、表达,最后一个“文”是作品、文章的意思。连起来就是“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在我国古代,古人说话和写文章的表述是不一样的。如想问某人是否吃饭了,口头表达就是“吃饭了吗?”而书面表达就变成了两个字“饭否?”大家会发现,书面表述要简省的多,这无形当中给我们的理解增加了难度,另外文言文中还存在着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现象,同时文言文在句式表达上也和白话文有很大的不同,这样就给我们的文言文学*带来了很大的障碍。那么,怎样才能让我们迈过这道坎呢?下面,老师就根据自己学古文及教学中得出的一些方法与大家分享,希望能够对同学们的文言文学*有所帮助。

  首先,要大声诵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人把朗读视为语文学*的最妙之法。在许多影视作品中,我们常能看到古代私塾的学生摇头晃脑地大声朗读的情景。对于文言文的学*,不仅要读,而且要高声诵读或者吟诵。我国*代政治家、文学家曾国藩甚至把高声诵读作为人生一大乐趣。他说:“读书声出金石,飘飘意远。”意思是:读书要高声读出来,读书的声音就像钟、磬这两种乐器发出来的声音一样,非常美妙、动听,让人进入一种飘飘然的境界。而我们同学们越来越不重视朗读,甚至在早读课上,我们也很少听到那琅琅的书声,有的同学宁可在那儿默读,也不愿意读出声来,还有同学觉得读出声来很难为情。殊不知,我们对文言文的语感就是在一遍又一遍的大声诵读中培养出来的。所以,老师建议大家拿到一篇文言文,要能够做到大声诵读,甚至可以摇头晃脑地读,做到读准字音,把握停顿,读出感情,进而能够熟读成诵。

  其次,要掌握方法。文言文学*中,有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疏通文意,即我们常说的翻译。有的同学,提到翻译也是直挠头啊,其实只要我们能够掌握一定方法,翻译起来也是很容易的。这里老师就教大家几招:

  1单音节词变双音节词。同学们学*古文会发现,古文中有很多的单音节词,这时候我们要学会把这些单音节的词变成双音节。比如,七年级同学学的《郑人买履》里“宁信度,无自信也”,“宁”这个单音节词,我们在翻译的时候,就要把它变成“宁可”,“信”变成“相信”;再如,八年级才学的《晏子使楚》中“晏子将使楚”,将,变成“将要”使,变成“出使”楚,变成“楚国”,连起来就是“晏子将要出使出国”。

  2联系旧知识,学会知识的迁移。在我教文言文的时候,就发现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同学们把每篇古文都当作第一篇古文来学。即使是以前学过的文言实词或虚词,在我们眼里都当成是新的,它认识你,你却不认识。因此,我们在学*过程中,要善于联系旧知识,进行知识的迁移。七年级同学才接触文言文,可能积累的文言词汇比较少,但八、九年级的同学已经有了一定的文言基础,完全可以学以致用了。我在教同学们学*翻译古文的时候,我就会问同学们,这个词你在以前的古文中学过没有,在那篇课文中是什么意思,用在我们这儿行不行?比如,《人琴俱亡》中“弦既不调”的“既”,“掷地云”的“掷”“月余亦卒”的“卒”,这些词,同学们会发现,在七年级的《赵普》这篇课文中都学过,“既薨“的”既“,“已经”;“碎裂奏牍掷地”的“掷”,“扔” ,用在《人琴俱亡》都是可以的。而“卒用其人”的“卒”是“终于”的意思,用在“月余亦卒”上虽然行不通,但是我们在比较中,无形中又增加了积累,知道“卒”,除了做“终于”来解释,还可以解释为“死”。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既巩固了旧知识,获取了新知识,有培养了能力,真所谓“温故而知新”。今年的初三中考语文已经进行了改革,不考课内文言文,但是它所考察的文言实词却全是来自课内的,如果同学们能够做到联系旧知识,学会迁移,就算是考课外的,又有何难呢?

  《寓言四则》

  1、寓言是以劝喻或讽刺性的故事为内容的文学样式。篇幅大多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拟人化的生物或非生物。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寓言在创作上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2、寓言最突出的特点是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17世纪法国寓言诗人拉·封丹说过:“一个寓言可分为身体和灵魂两部分:所述的故事好比是身体,所给予人们的教训好比是灵魂。”

  3、寓言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盛行。诸子百家著作中就有不少寓言故事流传下来。外国寓言作品,著名的有古代希腊的《伊索寓言》,法国的《拉·封丹寓言》和俄国的《克雷洛夫寓言》。

  4、伊索和《伊索寓言》

  相传伊索是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人,善于讲动物故事。公元前5世纪末,希腊寓言开始归于他的名下。

  《伊索寓言》是古希腊寓言的汇编。其中大多是动物故事,反映了*民或奴隶的思想感情。耶稣会传教士在明代把伊索寓言传入*。《伊索寓言》中的故事,如青蛙的肚皮、驴与愚蠢的狼、怯懦的蝙蝠、狼和小羊、贪婪的狗、愚蠢的乌鸦等.

  《赫尔墨斯和雕像者》寓意:爱慕虚荣、盲目自大的人反而不被别人重视。

  《蚊子和狮子》寓意:骄兵必败,不要取得一点成绩就骄傲自满,要谦虚谨慎。

  《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全书共分十二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吕氏春秋》作为十二纪、八览、六论,注重博采众家学说,以道家黄老思想为主,兼收儒、墨、法、兵、农、纵横和阴阳各先秦诸子百家言论,所以《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吕不韦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称之为《吕氏春秋》。

  《穿井得一人》寓意:不要道听途说,要通过调查研究,自己判断事情的真伪,不要人云亦云,更不能以讹传讹。

  《列子》,相传战国郑国人列御寇著。《汉书·艺文志》著录《列子》八篇。《列子》的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内有很多脍炙人口而又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如《儿童辩日》、《歧路亡羊》、《杞人忧天》、《愚公移山》等,都是很有价值的文学遗产。

  《杞人忧天》寓意是庸人自扰,毫无根据的瞎担心。比喻没有根据或不必要的忧虑。

  《杞人忧天》翻译

  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

  另外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忧愁而忧愁,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为什么还担心天回塌下来呢?”

  那个人说:“天果真是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吗?”

  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

  那个人说:“如果地陷下去怎么办?”

  开导他的人说:“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处,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你站立行走,整天都在地上活动,为什么担心会陷下去呢?”

  (经过这个人一解释)那个杞国人消除了疑虑,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消除了疑虑,很高兴。

  对于初三学生来说,一年一度的中考,是走上人生之路的第一个转折点。如何在中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必须有一套行之有效的“作战策略”。制定策略,要在“巧”在上下功夫。其实语文中考并非是高深莫测,而是有规律可循的。抓住规律,就好像纲举目张,就能“以巧破千斤”,不愁中考拿不到高分。从*几年的中考试卷来看,我以为中考语文的四个部分可以这样归纳。积累运用考“准确”,文章阅读考“原文”,文言阅读考“课本”,作文写作靠“立意”。

  一、积累运用考“准确”。

  积累运用是语文学*中最为基础的部分,这部分的试题大多为容易题,要尽量保证答题的准确率。要想准确,光靠死记、死背、下死功夫是不行的,要讲究方法,善于总结归纳,使知识系统化。语文的知识点多,面广。我们要自觉地对这些知识进行整理,使之系统化,条理化,构成相对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知识体系。比如古诗文默写的考查,这部分复*的重点和难点是熟练地背诵、灵活地运用和准确地默写。背诵贵在坚持,不断反复以加深记忆。名句背诵要联系原篇,对背诵的原句要加深理解,理解后,还要善于创设情境加以运用,还可以对古诗文经典名句所表现的物象、意境和旨趣进行整合归类,按类记忆。比如把古诗名句分为:描写春、夏、秋、冬四季的,有关“爱国、壮志、惜时,思乡”等等。每类记忆的诗句不要求多,只求典型。光会背诵还不行,还必须落实到笔头上,默写要正确。要注意易错易混的字词,在不断检测、反馈中加以矫正、记忆,从而达到准确无误。

  二、文章阅读考“原文”

  现代文阅读是中考的一个重点,更是一个难点。许多同学认为基础知识多下功夫可以保证准确,而阅读千变万化,实在难以应付。尤其是到了临*中考的今天,靠多读书,多做练*是不现实的。如何能使现代文阅读由“没把握”转变到“有把握”上来,建议同学们在*时进行阅读练*时,坚持一篇阅读材料读三遍的方法。表面看读三遍费时间,其实磨刀不误砍柴工。第一遍——整体把握全文——确定答题的大方向。如果大方向都错了,那么答题只能是背道而驰的。因此我们首先要巧用信息整体把握全文。试题的阅读材料给我们提供了不可忽略的有用信息。做题时可先看看文章的作者、写作时间和文后注释等内容,揣度出文章大概主旨是什么。明确作者的主要写作意图后再整体把握全文,对解题也就心中有数了。第二编——找准语句领会主题——检验大方向是否正确。一篇文章的主旨总会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显露出来,我们要善于从文中把它挖掘出来(比如:记叙文不要放过议论抒情的语句等),以便用文中的语句来检验答题的大方向是否正确。第三遍——确定区域圈点勾画——找到答案所在地。这遍阅读前,可以先看题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和哪些语句有关。确定某一答题区域后,再仔细弄懂这一段每一句的意思,进而理清段落之间的关系,了解行文思路。阅读时反复琢磨题干,圈画与之相关的内容,答题时就不需要再从头至尾搜寻,可节省不少宝贵时间。其实现代文阅读的答案就在原文中,不要凭空去想。离开了原材料恐怕谁也答不准,答不全。因此,准确解答阅读题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在原文中找答案。要坚信,大多数题目在文里是能够“抠”出答案的。当然,找出的语句不一定能够直接使用,还必须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加工,或摘取词语或压缩主干或抽取要点或重新组织。需要强调的是,答阅读题实际上和作文一样,十分强调语言表达的基本功,因此还要提高答题的质量,提高答题质量的唯一有效办法是先拟草稿再反复修改。

  至于文言阅读考“课本”是指中考文言文的阅读考的是课内学过的文言文,因此我们只要掌握一个原则,那就是变文言文为白话文,然后再进行阅读理解,就能巧妙的应对所有试题了。

  总之相信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经过努力,你们的知识会更扎实,能力会有更大提高,中考一定会获得理想的成绩。祝同学们成功!

  一、学*文言文,最应该下功夫的是文言字词、句式等方面的知识,只有积累了一定的文言知识,才可能顺利地阅读文言文。

  1.重视预*,学会自学

  课前一定要借助注释自己逐字逐句去翻译,不要坐等老师来讲解。预*时注意找出疑难字句提交课堂讨论,向老师、同学请教。对重点字词要进行归类认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相当多的文言实词是一词多义、一词多用的,我们要善于记忆、比较、归纳、整理,把“字词”学“活”。

  2.遵循“字不离句”的原则去理解、体会

  不管是实词还是虚词,其意义、用法总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显示出来的,积累文言字词不要死记硬背,而应结合“语境”去揣摩。

  3.要牢牢记住主要文言句式

  主要文言句式有五种:判断句、疑问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每种又有几种不同形式,记住形式,便于识记和理解。

  二、语文教材强调文言文的朗读、背诵,其意图是让学生通过多读多背来掌握文言知识,理解文意,培养语言感悟能力。诵读可分四步进行:

  1.借助注释,粗读课文

  预*时完成粗读任务。粗读的首要任务是疏通文字,然后在此基础上感知课文,从整体上初步地把握课文结构。结合注释,根据上下文读两三遍,再连猜带蒙,对课文内容应该能了解六七成了。粗读中要画出疑难词句,以备在课堂上提交讨论。


学生文言文学*心得体会(五)份(扩展7)

——文言文教学心得体会

文言文教学心得体会

  在现实学*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文言文了吧?其实,文言文是相对现今新文化运动之后白话文而讲的,古代并无文言文这一说法。那么问题来了,你还记得曾经背过的文言文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文言文教学心得体会,欢迎阅读与收藏。

  古诗文教学方法初探 如何讲好古诗文,让学生对其感兴趣,从而学好古文是中学语文教师的一个重大课题。就我自己的一些教学经验而言,谈谈我的点滴体会。

  一、引入新颖,激发兴趣。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且文言文的字词句和现代汉语有很大的不同,与学生的知识水*,语言*惯距离也较大,学生较难读懂,普遍认为“文言文枯燥无味,难以学好”。这是学生对文言文不感兴趣的原因之一。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学*兴趣是学*动机的一个重要心理成分,它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和获得能力的一种欲望。要激发学生学*文言文的兴趣,教师引入新课的艺术是非常关键的。

  比如,在《木兰诗》的教学中,花木兰的故事是家喻户晓的,我先让学生讲讲他们知道的花木兰的故事,谈谈对人物形象的看法,学生在把握历史背景及花木兰的人物故事后,对《木兰诗》所表达的思想内容理解也会简单快捷得多,特别在背诵时会感到亲切许多。在老师的启发下,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争先恐后地要求回答问题。这样,教师在课堂中不仅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气氛,而且进一步激发了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反复诵读,培养语感。

  诵读是我国语文传统方法之一,在文言文教学中,要让学生读懂课文,理解文意,必须让学生反复诵读。俗话说:“熟读百遍,其义

  自见。”为此,每教一篇文言文,我都采用教师先范读(或听录音),然后学生再仿读,以及分组背诵竞赛等多种诵读方式结合起来,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还可以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积累语言材料,从而扩大了知识面,提高了阅读能力,说话能力,又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学生通过反复读,不断的揣摩,感情的变化,长期潜移默化,培养了较强的语感。

  三、扩展阅读,课外延伸

  扩展阅读是教师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以课文为中心,根据不同的学*重点,精心选择一些与文章立意、写作背景、语言风格等相似或相反的文章,构设一种辐射性的网状阅读系统,让学生在思维中进行比较、剪辑、组合的学*过程。学*文言文时,如果仅就文论文,学生很难摆脱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朦胧之感。有了这些文章做参照系,学生就容易与作者建立心理沟通,从而进入立体的艺术境界,审美活动也能最终完成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通过这种方式能让学生将所学过的知识进行比较和系统的整理,这样,天长日久,学生便会在头脑中形成整体概念,信息网络,便于记忆,便于提取,也便于创造。如学*《石壕吏》一文后,课外拓展读《礼记》选文孔子过泰山侧

  四、联系生活,学*运用

  古诗词作为祖国文学宝库中最璀璨的明珠,我们不但要教会学生学*如何诵读,如何理解,如何鉴赏,更要让学生懂得如何运用古诗词。比如:当我们带领学生出去旅游,登上了高山之巅,我们可以问学生:此时你最想用杜甫的哪一句诗来表达自己的心情?学生一定能答出:

  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当一学生考试失意时,我问其他同学,我们可以用李白的哪句诗来劝慰他?大家齐答: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当我在教学朱自清的《春》这篇课文中写雨的一段时,讲到“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三个比喻写出了春雨细密、轻盈的特点。我问学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特点?学生用杜甫的诗《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很好地回答了我。是啊!“润物细无声”不正是春雨细密轻盈这一特点的绝好写照吗?

  此外,我经常鼓励学生多留意生活中的古诗词,把这些古诗词运用到他们的日记中、作文中。有些学生不但运用自如,更是对一些古诗词进行大胆地加工改造。例如有位同学在写到自己的校服丢了,他独出心裁,模仿《春晓》一诗写到:“春眠不觉晓,校服吹跑了。若有拾到者,酬谢少不了。”他的聪明才智,他对古诗词的巧妙改写不能不让我们由衷地折服。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只要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和策略,把握学生心理,就一定能够在文言文教学中有所收获。 总之,为了让学生在快乐中学好文言文,我们既要充分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更用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是一个师生的双边活动,只有教师与学生互相配合,才能圆满地完成初中文言文的教学任务。

  通过参与学校古文教学活动让我收获颇多,给予我关于文言文教学的许多启发。各位教师的讲解风格不同,课堂内容丰富多彩,教学形式新颖,有助于调动学生学*文言文的积极性和 主动性,同时也让我从中总结出文言文教学的几点要领。

  1、文言文教学应该注重基础

  针对初中生的水*、接受能力以及学生自身的素质,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应该始终把教学重点放在基础知识的积累上,如重点实词、虚词、通假字、多音多义词、古今异义词、特殊句式等。这些基础知识的学*将会对以后的高中教学有很大帮助,同时也是中学生提高文言文阅读水*的必备条件。教师应该从多个角度进行教学,让学生能够温故知新,对学过的知识进行联想和总结,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让他们即使遇到陌生的课外文言文也不感到棘手,而能够去从容应对。

  2、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在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非常重要,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思考,尤其是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对作者思想感情的赏析等。引导学生从作者的身世、所生活的时代背景以及他的思想等角度出发来理解文章的内容。教师在学*过程中要及时进行点拨、指导,引导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拓展和思考,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同时,学生在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调动学生学*文言文的积极性。在此次活动过程中,老师们都通过课堂学生分组讨论的形式进行教学,这种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不仅能够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中来,而且激发了他们学*文言文的兴趣,同时也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自觉地就掌握了知识,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让我感触很深的一点就是:我们现在的文言文教学应该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形式应该有所创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应该改变过去那种“填鸭式”教学形式,多给予学生学*方法的指导,不仅让学生将重点的基础知识掌握牢固,还要让学生在学*过程中总结文言文学*的规律,例如文言文中文言实词、虚词的总结、通假字的总结以及特殊句式的辨别,多传授给学生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不能只一味地让学生背词语解释、句子翻译和文章中心思想。“授人以渔”我们教师应该把捕渔的具体方法告诉学生,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阅读和分析文言文的能力。

  在以后的文言文教学中我要不断地进行探索和实践,让文言文课堂更加丰富多彩,让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学课堂上大放异彩!

  心得之一:要转变观念。

  文言文教学基本上是文学教学。历来选入教材的文言文,绝大多数是文学作品或者是取其具有文学性而入选的其他作品。《桃花源记》、《醉翁亭记》、《岳阳楼记》等等是不折不扣的文艺散文。《与朱元思书》是所谓‘应用文’的一种书信,然而选入语文教材并不是用它教给学生怎样写信……只是由于吴均的信写得富有很强的感染力,富春江美景跃然纸上。因此,在文言文教学时,我们应侧重于朗读、欣赏、体味文中之情,想象文中之景,感悟文中之道,享受文中之“雅”,进行审美教育。

  心得之二:要走出误区。

  误区一:文言文教学目标单一,即着眼于字、词、句的解释和翻译。虽然对字、词、句的准确理解是文言文教学的基础,也是文言文教学中极为重要的目标之一,但仅此一个目标就大错特错了。因为还得全面学*课文的内容,正确评价作品,即在掌握字面意义的基础上,理解思想内容,学*表现形式,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熏陶,学到语言表达技巧,提高读写能力。此外,还要结合课文内容,恰当地联系学生思想生活实际,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比如教《爱莲说》,教育学生学做“君子”,学*洁身自好、端庄正直、不攀富贵的君子品格。教《岳阳楼记》,启发学生效法“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热爱祖国,报效人民。

  误区二:文言文教学方法单一。一般文言文教学都是教师一讲到底,一灌到底,似乎学生只需记忆就行了。我们对学生的能力估计太低了,文言文教学不是外语教学,仍是母语教学,不是从零开始,因为“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现代汉语的词汇、句法和修辞手段都不可割裂和古代文学语言的血缘关系……学生阅读文言文虽然有一定的语言障碍,但绝不像学*外国语那样毫无根基。”(钱梦龙《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事实上一些浅显的文言文,如果注释充分的话,学生在阅读上不会和对现代文的理解有什么很大的差距。

  心得之三:要讲究方法。

  正确的方法,是成功的一半。为了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与能力,我们必须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促使知识类化。文言文教学要充分运用诵读法、比较法、归纳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尤其是要加强诵读法。

  诵读法是日渐被现代语文教育者注意的传统教学法。大声朗读,口熟而成诵是文言文教学的特殊要求。通过朗读,可以培养学生语感。而文言文比现代文讲究韵律,带有明显的声音美,学生也愿意读。在朗读中,教师要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包括朗读的节奏、语气、语调、语速,能更好地朗读课外作品,从而形成能力。所以诵读法是教读文言文非常有效的方法,学生可以在诵读中解决文字障碍,在诵读中激发阅读兴趣,在诵读中对话文本内容,在诵读中领略文章韵味,在诵读中感悟作者情怀……

  总而言之,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特殊的部分,这个特殊就要求我们要转变观念,走出误区,积极探索,勇于改革,从而教好学生吸收文言文的精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从大一到现在学*古代文学这门课总共有将*一年的时间了吧,这段时间的学*让我对古代文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对中国古代的文学体系有了更系统的了解,也让我从总体上了解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古代文学是祖国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传统文化艺术与人民智慧的结晶,是经过几千年的历史积淀后的给我们后人留下的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

  与其他的像现代汉语、英语之类的课相比,我还是比较喜欢古代汉语。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手捧一本《诗经》或其他古代文学方面的书,找一个安静的地方坐下,抛开心中的一切烦恼,远离现实生活的喧嚣,让自己走进一个遥远的时代去体验古代人的生活百态,寻找一片属于自己的精神乐园,这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

  通过对古代文学这门课的学*,我对古代文人们的思想及其作品有了一定的了解。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中我体验到爱情的纯美;从百家争鸣的诸子之文中我了解了孔子的“仁者爱人”、孟子的“民贵君轻”“人性本善”和荀子的“人性本恶”,知道了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和庄子“鼓盆而歌”的乐观豁达。在整个先秦文学的沉淀里,我开始找到了人之为人的根和“满则溢”的人生道理。读魏晋文学我知道了什么是“建安风骨”,了解了一代枭雄曹操“周公吐辅,天下归心”的雄心壮志。明白了竹林七贤内心的苦闷和狂放不羁;看到了王谢世家的繁荣与衰败。

  任何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文学也是如此。从来就不是孤立的,它与历史及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我们在学*古代文学作品时要把它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其实生活中古代文学的渗透也随处可见。举个最通俗的例子,我们所熟悉的歌手周杰伦,他的中国风歌曲无不充满了古代文学的韵味。“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炊烟袅袅升起,隔江千万里?”宛然烟雨朦胧,微风中仿佛静静流淌石上的山泉溪涧,清泠透亮而又蜿蜒回环。水云萌动之间依稀可见伊人白衣素袂裙带纷飞。恰似那“自顾自美丽”的青瓷极品,洗尽铅华,古朴典雅,清新流畅。这便是古代文学赋予它的隽永的魅力。还有最*兴起的国学热,说来其实也是中国古代文学热。众所周知的百家讲坛,于丹讲论语、易中天品三国、刘心武解红楼?这些讲解不仅是讲解单一的某个文学作品,其实也是讲解我们的古代文学。

  学*古代文学不仅仅要掌握了中国古代著名的作家、作品,更重要的要了解文学体系,了解了中国文学的起源、发展、繁荣的文学史过程、文体演变和文学现象,能够将对中国古代文学思潮学会从宏观的历史的角度对古代文学作品进行分析,能对代表性作家作品进行评价。

  古代文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宝贵的遗产,它展现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与民族智慧,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也必将在世界文学史上熠熠生辉。

  古代汉语,顾名思义,就是古代汉族人民的语言,具体说来,就是五四以前汉族人民的语言。任何一种语言都有口语和书面之分,古人的口语是怎样的,我们已无法了解其面貌。今天,我们研究古代汉语,主要是研究有文字记载的书面语言,也就是文言文。从殷周到清末,在这漫长的社会发展中,涌现了大量的语言文学,从屈原的《离骚》到明清的四大名著,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文言文作为古代汉语的书面形式,担负了记录、传承、积累祖国文化遗产的任务。我们要学*并继承这些遗产,就必须学*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阅读古书的能力,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既有感性知识又有理性知识。必须把文选的阅读与文言语法、文字、音韵、训诂等理论知识密切结合起来,然后我们的学*才不是片面的。

  以前学*古文,是有许多迷糊的,许多地方不理解。就算对照翻译读懂了,也是走马观花,模棱两可的感觉。不知道学*古文中的乐趣,读之困难,于是,丢弃一旁。可学*古代汉语之后就不是这样的认为了。上课老师讲的井井有条,生动又有些幽默,让整个课堂的学*氛围提升,老师讲的孜孜不倦,我们听得津津有味,不知疲倦与困意。同时,觉得古代汉语是很有生命力的,并为之感兴趣。原因如下:在文字方面,中国的文字是汉子,是表意文字,根据其字形结构就可以了解一些其字的意义,在老师教的过程中,与我们的理解中,让我们有了一些画面感和联想、想象的空间。例如,“日”字本是,用圆圈中间加一点来表示太阳的,圆圈代表太阳的形状。汉字最初是象形字,后通过指事、会意、形声、假借、转注等方式出现的新字,当然,错别字除外。其任是表意字,这种造字的规律,有利于中国的文化传播,同时利于我们的学*记忆。例如,“暮”本意是日暮,虚词“莫”字借而用之。古人是很具有创造力的,骄傲;同时,根据书体得演变由甲骨文到金文再到篆书最后到隶书楷书,我们要根据其笔画形态、风格、组装结构的变化来学*,其中都是有丰富的多彩的。

  在字与意义方面,也是在逐渐的变化,同字古今不同意的古今字,同音同意替换字的通假字,同音同意的异体字,听着就有种神秘感,很古老。

  在古今词构成方面,古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词为主。并且,古汉语单音词具有多义性和灵活性,例如,“谢”字有谢罪、辞别、告诫、凋谢的意思。所以要多记忆。

  在词义的变化方面,变得复杂了,古今义里,有词义的缩小、扩大、转移、褒贬差异、所以我们要好好学*,多查字典,不然就望文生义闹笑话了。

  在词的本义与引申义方面,本义是词最早的词义,然后加以时间地域的变化,和人的思维思想变化所形成的文化,我们要去记忆,是很有意思的过程。例如:“间,隙也,从门从月”,指月光透过门缝照进来,指“缝隙”,后引申为距离(隔断就有距离)→隔阂(精神距离)→离间(制造隔阂)→隔间→房间(用墙隔断)→一会儿(从空间到时间)→间断(隔断几次);缝隙→参与(插在中间)→中间→窥伺(从中间偷看)→偷偷地(秘密的)。这中间的变化是很有意思的,由具体变得抽象,由个别到一般,有实词到虚词。

  在词类活用方面,有名词用作动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作状语等,更丰富了古文内涵,千变万化地感触。

  在学*句型方面,有判断句、叙述句、被动句等。还学*了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句首句中语气词等,系统的将句子、词分类学*,是很有利于我们学*的。

  作为一个中国人,尤其是学*中国语言的学生,应该对自己的母语—古代汉语有比较充分准确的了解,也就是说,决不能满足于会熟练的说汉语,而应该是掌握古代汉语内部的规律,了解古代汉语发展的趋势。所以联系古代汉语学*,首先应该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不进行有关的专业学*是绝对达不到目的的。其次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运用古代汉语的自觉意识。第三,对其他学科的学*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学好古代汉语对语言学概论等其他语言学课的帮助是不言而喻的;对文学作品的欣赏、文学概论的学*也是非常有用的。第四,增强对各种语言现象的鉴别能力。语言现象五花八门、千变万化的,语言素质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就是能够对语言现象进行准确的分析,鉴别其正误。

  学*古汉语不同于学*外语,古今汉语有许多相同的地方,这是有利条件。但是,古汉语毕竟是过去时代一种比较难懂的书面语,不下苦功是学不好的,一味地指望“诀窍”和“捷径”更不现实。我们应该总结前人的经验,避免走弯路,并充分利用现在研究成果和有利条件,以较短的时间有效地掌握古汉语。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点滴积累,掌握古代汉语常用词语。

  就好像我们学*外语一样,掌握一定的词汇量是基础,没有足够的词汇量,一切都是空中楼阁,纸上谈兵,词汇量越丰富,阅读能力就越强。学*古代汉语也是一样的,我们必须*日里注意积累,掌握一些常用的词语。读古文有时会碰到一些不曾见过的、陌生的字、词,这个大家并不害怕,因为我们可以查字典,问题就可以很容易的解决了;但有时碰到一些看似熟悉的字词却不一定能看懂,因为它的意义变了。在词语学*中,我们要重点学*这一部分词语,因为如果我们按照它的现代意义理解文章就读不通了。比如,“走”,现代汉语是“行走”的意思,古代汉语却是“跑”的意思。“更衣”,现代汉语是“换衣服”的意思,古代汉语却是“上厕所”的意思。

  二、多读多背,培养一定古代汉语语感。

  宋代朱熹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著名文学评论家、小说家李国涛也说:“中国古诗古文是不能不背的。当时不懂或不全懂的,先背下再说。”古时候幼童入学,老师并不教其理论,而是让他们一遍一遍地诵读《三字经》、“四书”、“五经”等,这是有道理的,将这些文章烂熟于心,意义自然也就明白了。多读多诵,熟读熟背,然后就能达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境界了。学*古文,我们必须进行大量的阅读,如果有十几篇、几十篇古文文选都能读起来琅琅上口,烂熟于心,那对古汉语中一些常见的句式,常规的实词、虚词,如“之乎者也”之类,就很容易掌握了。阅读过程中处处留心,注意文章的整体性,多读多背,培养古代汉语的语感。要有足够的感性认识,才能提高理性认识。

  三、总结规律,了解古代汉语语法知识。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语法的差别不是很大,但还是存在一些不同之处的,主要是句子结构上的差异。比如“沛**在?”这句话,“安”字是疑问代词做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倘若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就成病句了。再比如我们现在常说“不知道我”,倘若翻译成古文就是“不我知”,“我”作为宾语提前了。以上两处古文都发生了宾语前置的现象,这并不符合我们现代的语法观念,为什么呢?因为在古代汉语中,在疑问句、否定句的情况下,宾语一般前置。另外,宾语必须是代词,若是普通名词则不能提前。我们学*古代语法,就是为了掌握古文的规律,提升理性认识,让我们的学*事半功倍。

  四、处处留心,知道一些历史和文化常识。

  常言说,文史不分家。每个人都是生活在一个时代里的,这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必定会对他产生影响。所以,我们只有了解了这个人所处的时代,才能了解他的作品的内涵。比如屈原,他力主改革,希望楚国强大,但楚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先疏远屈原,后把他流放汨罗江,使其改革之志不能实现,投江而死。了解了这段历史,我们在理解《离骚》时就容易的.多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古代汉语记录的是我国古代的文化,学*古代汉语,我们离不开它所在的历史背景,更离不开它所记载的古代文化。我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并且有许多内容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地演变。如姓名和称谓,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历法和刑法,古籍注释体例等八个方面所涉及的内容,古今有很大的差别。这些内容虽然不需要全部掌握,但*时学*中遇到的也应积累下来作为自己的知识储备,以免“书到用时方恨少”。

  总之,学*古代汉语,我们一定要勤奋,多读多背多积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就是这个道理。在学*过程中稳扎稳打,积累常用字词和相关语法、历史知识,阅读大量文选,并选取一些精华篇背诵,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学好古代汉语!

  学*古代汉语,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国古典的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有助于我们知道一些成语的出处、了解它们的内涵,很多历史故事还可以让我们“以史为镜”,指导我们的为人处世。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

  文言文是语文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它所蕴含的思想和艺术价值是不言而喻的。但若从学生的角度来看,文言文却成了他们心中的痛。本人曾经做过调查: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学生不喜欢学*文言文,基本上是硬着头皮学,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已,这实在是文言文教学的悲哀。分析学生厌学文言文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一是很多文章太难,内容较枯燥,特别是读不懂时的焦虑使他们对文言文产生了恐惧感;二是老师整天强调“之乎者也”,而文章的内容和思想艺术方面的东西放在了次要的位置,感兴趣的东西不重视,不太感兴趣的东西却整天强调,天长日久,厌学情绪日益严重。我听了学生的阐述,内心深有感触。确实我们不能光埋怨学生,仔细思考一下,我们的教材和教学确实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有些选文确实不太合适,就拿新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第二册(必修)选文《离骚》来说吧,说句实在话,即使是一位大学教授读起来并不一定很轻松,更何况是刚从初中升上来的高一学生呢?他们的年龄阶段还是爱玩的阶段,应该说他们还达不到那种理性的高度,而且文本又非常难理解,生僻字极多,我们这些一线教师如果没有工具书也很难完全读懂,更何况学生?另外我们现在文言文的教学模式基本上是这样的:老师给学生范读课文,老师给学生讲解文学常识,老师给学生强调重点字词,然后再让学生根据老师的讲解去理解课文,整个过程学生都是被动的,这样学生怎么会有兴趣,怎么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呢?所以我们的文言文教学需要改进,针对这些问题本人做了一些思考,想谈点自己的看法。

  一、要改善文言文教学首先要从教材选编做起

  作为教材的编者在选例文的时候首先要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学生的喜好,看学生是否能够接受这篇文章,是否能喜欢。无论这篇文章多有价值,如果学生不喜欢,那它的价值就大打折扣。其实学生并不是天生就讨厌文言文的,像那些故事性较强,文本不是非常晦涩的文章,学生还是非常喜欢的。毕竟他们现在年龄阶段决定了他们还是比较感性的,自然对感性的东西感兴趣。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可以适当增加一些理性的文章,这样由浅入深,由感性逐步上升到理性,是符合学生的心理成长规律的。就如一棵刚出土的嫩苗,它所能接受的是温暖的阳光,和煦的春风;倘若一出土就天天接受狂风暴雨冰雹地震,它不仅不能正常生长,于其反而是一种摧残。所以教材的选编者应多从学生的角度考虑,毕竟我们的教育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学生。

  二文言文的考查模式需要改进

  现在语文教师只要讲文言文肯定会讲"之乎者也’’的用法,如果没有这一环节似乎就不是学文言文,而且有些用法已讲了千遍百遍,学生听得耳朵都起茧了,可老师还是得强调,为什么?因为这是考试考查的重点内容,能不强调吗?所以学生无奈,老师也很无奈。对于这个问题我的看法是:探究词的用法是必要的,但要看是什么样的词,就像“而”“也”之类的,完全没必要考查的这么细。即使我们把这类的词全部从文中删除,我们理解文章内容不会受任何影响。那我们干吗非要在这些“无用”的东西上大做文章呢?我们岂不是作无用功?所以我觉得文言文的考查还是应放在文章的内容和思想上,看学生从文章中获得精神食粮是什么,这样才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

  三改变教学模式,化被动为主动

  被动接受和主动探索两者所取得的效果是绝对不一样的。学生掌握主动探究所获得的知识肯定要比老师死板灌输的要牢固的多,而且通过主动探究,学生还可以从中总结规律,学会融会贯通,既学到了知识,还锻炼了能力,可谓一举两得。那么,如何化被动为主动呢?在这以我讲《鸿门宴》的方式为例,愿能给大家一点有益的启示。在讲《鸿门宴》的时候,我并没有按照传统的方法,先给学生讲文学常识,再讲重点字词句,而是在讲之前,我先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任务:让学生自己先预*课文内容,若有阅读障碍,借助工具书自己解决,了解整个故事情节,第二天上课的时候将让学生以说评书的形式把《鸿门宴》的故事讲给大家听,要求讲的生动有趣。在布置完任务之后,我发现有的同学已经有点跃跃欲试了,毕竟作为高一的孩子他们还是有较强的表现欲的。第二天一上课,我想检验一下学生做得怎么样,采取自愿原则,一位学生主动走上讲台,黑板擦一拍,便开始演说《鸿门宴》,一开场感觉很像模像样,说得也很生动,有点单田芳的架势。可这位同学毕竟是初次表演说评书,有点紧张,说到某个地方,下面的情节突然遗忘了,这时让我意想不到的是下面的同学齐声给他提示,评书继续,涛声依旧。当时看到这个场面,我的内心非常激动,因为学生通过自己劳动获得了果实,这样的果实是最甜的。同样,之后的文学常识也是让学生自己来讲,有遗漏的地方我再作补充,而且在梳理重点字词句的时候,基本上都是一遍而过,因为学生在准备评书的时候大部分都已解决了。

  随后在讲解文章内容时,感觉非常轻松,因为学生对内容把握得很熟悉。在分析完文章内容后,我又采取了另外一个活动:就是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把它改编成一个舞台情景剧。结果学生也是热情高涨,表演得非常出彩,于是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深的了解和印象,从而也就激发了他们学*文言文的兴趣。当然每篇文言文都有各自的特点,肯定会有很多不同的传授方法,还需要我们去探索。但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我觉得有一条宗旨:那就是让学生成为主体,成为主动者,主动去汲取知识和营养,这样学生的能力才能逐步提高,他们才能长成真正的参天大树。

  以上是我谈的关于文言文教学的一点不成熟的见解,也是有感而发,特别是面对学生的抱怨,面对学生的那种痛苦的表情时,感觉心情非常沉重。当某种东西的存在对于一个人是一种痛苦而不是享受时,那我想这种东西已经没有存在的价值了。文言文是我们华夏民族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精髓,如何让学生在快乐中去继承、发扬,而不是负担、痛苦,不是为了应付考试,我想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去思考的问题。同时,作为语文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去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作不懈的努力!

  要转变观念。

  文言文教学基本上是文学教学。历来选入教材的文言文,绝大多数是文学作品或者是取其具有文学性而入选的其他作品。《桃花源记》、《醉翁亭记》、《岳阳楼记》等等是不折不扣的文艺散文。《与朱元思书》是所谓‘应用文’的一种书信,然而选入语文教材并不是用它教给学生怎样写信……只是由于吴均的信写得富有很强的感染力,富春江美景跃然纸上。因此,在文言文教学时,我们应侧重于朗读、欣赏、体味文中之情,想象文中之景,感悟文中之道,享受文中之“雅”,进行审美教育。

  要走出误区。

  误区之一:文言文教学目标单一,即着眼于字、词、句的解释和翻译。虽然对字、词、句的准确理解是文言文教学的基础,也是文言文教学中极为重要的目标之一,但仅此一个目标就大错特错了。因为还得全面学*课文的内容,正确评价作品,即在掌握字面意义的基础上,理解思想内容,学*表现形式,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熏陶,学到语言表达技巧,提高读写能力。此外,还要结合课文内容,恰当地联系学生思想生活实际,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比如教《爱莲说》,教育学生学做“君子”,学*洁身自好、端庄正直、不攀富贵的君子品格。教《岳阳楼记》,启发学生效法“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热爱祖国,报效人民。

  误区之二:文言文教学方法单一。一般文言文教学都是教师一讲到底,一灌到底,似乎学生只需记忆就行了。我们对学生的能力估计太低了,文言文教学不是外语教学,仍是母语教学,不是从零开始,因为“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现代汉语的词汇、句法和修辞手段都不可割裂和古代文学语言的血缘关系……学生阅读文言文虽然有一定的语言障碍,但绝不像学*外国语那样毫无根基。”事实上一些浅显的文言文,如果注释充分的话,学生在阅读上不会和对现代文的理解有什么很大的差距。

  要讲究方法。

  正确的方法,是成功的一半。为了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与能力,我们必须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促使知识类化。文言文教学要充分运用诵读法、比较法、归纳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尤其是要加强诵读法。诵读法是日渐被现代语文教育者注意的传统教学法。大声朗读,口熟而成诵是文言文教学的特殊要求。通过朗读,可以培养学生语感。而文言文比现代文讲究韵律,带有明显的声音美,学生也愿意读。在朗读中,教师要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包括朗读的节奏、语气、语调、语速,能更好地朗读课外作品,从而形成能力。所以诵读法是教读文言文非常有效的方法,学生可以在诵读中解决文字障碍,在诵读中激发阅读兴趣,在诵读中对话文本内容,在诵读中领略文章韵味,在诵读中感悟作者情怀……总而言之,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特殊的部分,这个特殊就要求我们要转变观念,走出误区,积极探索,勇于改革,从而教好学生吸收文言文的精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文言文是初中语文课程中的一个重难点,每册书都有一个单元的文言文课文,语文教师每学期都会花大量的时间去上文言文。教师教一篇课文很容易,但对学生而言真是想说爱你不容易。面的文言文,学生普遍存在一种害怕的心理,因为要考又不得不学,那么怎么样教才能让学生爱学文言文呢?从事了多年初一语文课教学,在这里我谈一谈对学生初学文言文的一点教学心得。

  教师要想让学生从心理上接受文言文,必须先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学*它?我想学生嘴上没问,心里肯定会想这么生涩难懂的文章,现实生活中又不写这样的文章,我们学它做什么?那么上课之前就应先对学生讲一讲文言文是怎么回事。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古人和今人语言的运用是有差别的,文言文是古人的书面语言。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岁月里古人用这些我们今人难懂的文字记录了历史,我们要继承这些文化遗产,从中了解我们的祖先是如何生活的,就必须懂得他们留下的文字。我们学*的这些文言文反映了古人的生活和他们的智慧,我们要把这些不朽的篇章传承下去,就要弄懂它们的意思,学好文言文。

  怎样让学生学好文言文?我认为应从读、诵、理、练四个字入手。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一篇文言文要先让学生多次地朗读,要指导学生正确断句,在朗读训练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学生读熟了自然不再怕了,因为在读的过程中文言文这位陌生人已变成了老朋友了。每上一篇课文,我都会先让学生预*,弄清生字读音,再让学生试读,及时纠正断句错误的地方,最后让学生按正确的朗读方法读熟。

  在七年级开始学生就必须积累常见文言文词的意义和用法。在开始几节课以老师串讲为主,有了一定积累后就采用先疑后讲的教学方法。要积累文言文词义和用法“诵”是关键。每篇文言文学生弄懂意思之后都应要求学生背诵,背诵课文及句子翻译。教师要充分利用语文早自*时间督促学生背诵记忆。可采用小组比赛,男女生PK等手段促进学生的背诵热情。虽说文言文课文并没有全部要求背诵,但我每每让学生去背,短篇一次性背,长篇分段背,背完课文再背意思。要意思不能像背课文那样整段整篇地背,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我每次都是一句一句地检查学生,每句中字的意思,词的意思,再就是句子的意思必须对上号,往往整段背诵译文的学生在翻译句子时经常出现乱入座的情况,所以在背诵积累时一定要让学生逐句逐句背。当然并不是所以学生都能完成背诵任务,但是大部分能做到,少数基础不好的可少背或缓背。

  学生积累了一定的文言词义之后一定要帮学生理一理。在一段时间的学*之后就会出现许多一词多义的情况,如:“为”字,

  (1)《两小儿辩日》中“孰为汝多智乎?”是通假字,通“谓”,以为,认为。

  (2)《晏子使楚》中“缚者何为者也”是“干、做”的意思。

  (3)《河中石兽》中“岂能为暴涨携之去”是“被”的意思。

  (4)《黄生借书说》中“为一说”是“写作”。一册书中出现这样一词多义的词有很多,教师及时地帮学生理一理,可以避免出现学了这个意思忘了那个的现象,让学生明白一个词有不同的意义,我们在*时应根据不同的语言环境选择不同的意思去理解。除一词多义还应注意古今异义,如:《黄生借书说》中“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祖父”和“子孙”是“祖父和父亲”,“儿子和孙子”的意思,其他像词类活用等现象也应注意。

  教师除上好课本中文言文外,还应在课外让学生练一练。练*应有所选择,对初一的学生而言他们理解文言文的能力不是很强,课外练*难度不宜过大。在练*时应选择篇幅短小而且故事性强的文章,在*题设计时应有课文中熟悉的学*过的知识考查,这样能让学生做起来有信心,以后根据学生掌握情况逐渐加大练*难度。

  教师要培养学生学*文言文的兴趣,增强他们学好文言文的信心,在*时练*中多指导他们学文言文的方法。

  (1)借助工具书,在翻译句子时学生常常不是整个句子都不懂,只是有一两个字难住了,可以借助《古汉语词典》等工具书查出这个字的意思选项,再联系句子选择合适的义项。

  (2)调整语序法,文言文里有些句子状语后置、宾语前置等与现代语法不合的现象,我们需要去调整语序。如:《穿井得人》中“非得一人于井中”,“于井中”状语后置,在翻译时应调整为“非于井中得一人”,还有“时不我待”应为“时不待我”等宾语前置。

  (3)变单音节词为双音节词,如:《论语》中“学而时*之”,“学”是“学*”,“时”是“按时”,“*”是“复*”,“学”的内容是知识,所以译为“学*了知识然后按时去复*它”。

  (4)还可以利用形声字的表意特点,再结合句子理解。方法有很多,教师应多教会学生几种方法让他们灵活运用,学生会做了自然会提高对文言文的学*兴趣。

  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真心希望每位学生都能学好文言文,让古文化在现代文明中绽放光彩,让文言文焕发出新的活力。

  学*古代汉语已有一个多月的时间,对古代汉语也有了新的认识与体会。我们从初中开始学*文言文,初高中六年的文言学*,为我们积累了不少文言知识。但在接触古代汉语这一门课程后,我发现我们对古代汉语的认识只停留在表层,或者说只是“略知皮毛”,并未能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从前以为语文课上学*的文言文就是古代汉语,但在学*了古代汉语这一门课后才发现,文言与古汉语不同。文言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而古代汉语所研究的内容和对象都是非常广泛的。古代汉语是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它是古代汉族的群众语言。广义的古代汉语的书面语有两个系统:一个是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及其后人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文言;另一个是六朝以后在北方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古代白话。可见,文言只是古汉语的一部分,我们从前只学*了古汉语的一个“小分点”,因此我们对古汉语的学*仍需一段漫长的时间。

  古代汉语这本书把古代汉语常识进行系统分类,先从文选开始,让我们对古文有个初步的认识;然后从字到词、从古今词义到语法知识进行分类讲解,使我们更能循序渐进地掌握古代汉语常识的演变与发展。

  学*古代汉语目前最让我觉得有趣的是对汉字的结构和发展的学*。一个汉字的写法并不是随意构造的,是按照一定形体结构进行创造的。在书本上我们学*到,关于汉字的形体结构,传统有六书的说法,六书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但在实际上汉字的形体结构只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因为文字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人民群众集体创造的,绝不是某一个人事先订好了条例再着手造字的。因此这些分类只是古人根据汉字的形体结构和使用情况加以分析归纳出来的字体分类,是从汉字的实际情况进行出发的,绝不是造字的必然规律。

  但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古人拥有超凡的智慧和洞察力,他们能够通过对自然的观察与了解,进而进行既无限又合理的联想,从而创造出属于人类社会的特有财富。

  例如一个简单的“日”字,古人通过对太阳外部轮廓的观察,以一个“”图案表示太阳,既具体形象地表现了“太阳”这一事物,又让人们轻易地记住并使用了这一个字。这就是“象形法”。

  又如“指事法”,一种用记号指出事物特点的造字方法。一个看上去像“二”字的甲骨文——在一划的上面加一短横,其实表示的是“上”的意思。上面一横较短,下面一横较长,短的笔画就像是一个箭头,用以表明指向上方,因此“上”的本义为天。

  会意是由两个以上的形体组成,把它们的意义组合成一个新的意义,让人们看了可以体会出来。如“步”字,甲骨文的写法是用两只穿着草鞋的脚步一前一后拼凑出来,以表示步行。通过对“”外部形体原义的理解,赋予其新的意义,“步”字便由此产生了。

  个人认为,“形声法”是四种基本造字法中最富“时代性”的一种,如今我们还会采用这种方法去认读生字(当然,这是一种不科学的方法)。形声字是由意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的,意符表示意义范畴,声符表示读音类别。如“杞”字,甲骨文的写法是上面一个“”,下面一个“”。“杞”的本义是枸杞,是一种木名。因此取其意符“木”,声符“己”,念做“qi”。

  古汉字的创造还有很多有趣的方法,每一个古体汉字都蕴含着有趣的意义。对于汉字简体化,有人说是因为有利于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汉字的简化,减轻了汉字的学*难度,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都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就另一方面而言,我们却丢失了汉字的本来意义。汉字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的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是承载了中国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它的本身既是文化,也是传播文化的一个途径。因此我觉得,学*和传承古汉字是非常必要的。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更应学好、理解好古代汉语这门课。

  新编中学语文教材中文言文份量明显增加,可见,文言文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文言文怎样教,如何学,仍然困扰着广大中学语文教师及学生,但也促使大家寻求良策,去努力探索。在新教材文言文教学实践中,我从提升学生在课堂上的角色地位出发,开展重视诵读,激发兴趣,合作探究,培养能力的教学探索,取得良好的效果。下面做简要论述:

  一、重视诵读,陶冶学生的知、情、意

  文言文教学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方法灵活多样。其中诵读是学*文言文的重要方法,使学生能“熟读成诵”和“读书破万卷”,就是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纵观新编文言文教材,要求背诵的课文很多,课后的“思考·探究·练*”也大多要求在背诵的基础上用原文回答问题,这正是教改中重视诵读的体现。我在教学中也体会到,诵读有助于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因而,教学文言文,教师应注重对学生的诵读指导,如读正字音、读准句读等,还应让学生诵读,让学生的情感在反复诵读中互动,领略文言文的美,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教学中我采取下列方法,调动学生诵读的积极性:

  1。读准字音。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如果有不认识的字,由学生自己或小组查字典或词典解决,如果有通假字、古代专有名词,教师应适当作指导,校正读音,扫清诵读障碍。

  2。读准节奏。要求在语意层面上通读全文,做到停顿正确,理解文意才不会出错。如《陈涉世家》中“发闾左/戍渔阳/九百人”和“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节奏正确的朗读就有利于正确理解文句的含意,使学生较快地进入赏析文言文的角色。

  3。读出语气和语势。这样有利于体会古诗文的感情和意境,表现出诗文的抑扬顿挫、跌宕起伏。如《观沧海》中“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通过这样的朗读就会品味出诗人宽广的胸襟,联想到诗人立志干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的远大抱负。

  通过诵读指导,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陶冶他们的知、情、意,增强了文言文教学的活力。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创设情景,激发学*兴趣

  多媒体教学是“情景教学”的一种方式,利用多媒体声、形、色具备的特质,模拟各种生活情景,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场景氛围,学生在这种虚拟而又真实的生活空间中得到最深切的情感体验。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能在生动形象的情景中全面正确地把握课文内容,理解和消化重难点,从而很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如我利用多媒体讲授《三峡》一文时,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然后配合优美的旋律在屏幕上展现三峡不同季节的美丽山水画面,引发学*的兴趣。接着指导学生抓住三峡各季节景物特征,进一步理解课文的内容,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达到了课堂教学的目的。该课件成为学校语文组课件实用材料。

  三、选择适当途径,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合作学*是相对于个体学*而言的,强调的是分工、合作。探究学*是创造一种能够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从中得到情感体验,使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得到发展的过程。在教学中,我抓住教材的契机,通过圈点与评注、善思与质疑、积累与归类的途径训练学生,提高学生学*探索的能力。

  1。圈点与评注,是合作探究的前提。圈点与评注是学*语文的一种有效方法。所谓“圈点”,是给字、句划上符号,以引起重视或质疑。“评注”是把对内容的说明或评论意见写在正文旁边或行间,也可以另附小纸条夹在其间。圈点与评注,对学*语文的益处是十分明显的,它可以培养学生边阅读边思考勤动手的好*惯,为合作探究一些疑难问题做好准备。在实际教学中,可通过教师布置预*题训练学生圈点与评注;也可让学生独立阅读,针对疑难问题自行圈点与评注。

  2。善思与质疑,是合作探究的关键。古代许多教育家,都十分注重思考与质疑。孔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学思结合法,《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的为学论,都启迪了我们:教学过程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把学和思结合起来,即善于思考,设疑释疑。如教《醉翁亭记》一文时,一位

  学生提出了疑问:古代许多官员出巡,都要清宫除道,作者既然是滁州太守,上山赏景,为何有那么多人一同上山呢?经过学生分组讨论,并派代表发言,之后我做了适当的点拨,学生终于明白作者游山的乐趣——与民同乐。正是由于学生主动质疑,才为合作探究提供了丰富的话题,从而更好地领悟文章的主旨,也掌握了文章的表现手法。所以说,善思与质疑是合作探究的关键。

  3。积累与归类,是合作探究的深化。学*文言文,要善于引导学生积累名言典故,并对文言文的知识点作相应的归纳。如名句的积累一项,以小组为单位搜集整理某方面内容,定期抄写在黑板上,并利用课前三分钟检查落实。又如古汉语知识点的归类整理为: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多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当然不能机械抽象地归纳出几种用法让学生死记硬背,应立足于课文中鲜活的例子,联系学过的知识,不断归纳积累,再根据积累解决更新的问题。通过归纳比较,学生就会触类旁通,从而提高其独立阅读、准确理解文言文的能力,真正变“学会”为“会学”。

  合作探究,在教学中一般的操作是:以小组的形式开展。但要注意小组成员的调配,力求*衡,也必须让小组中的每一个成员明确自己的职责,成为小组合作学*的主角。同时,教师应该*等对待每一个学生,不能高高在上,要走下讲台,以学*者的身份参与到合作中,并适当作指导。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探讨,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独特的才干才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这样比传统的“一言堂”教学效果自然要好得多。

  四、拓展阅读,培养学生学*文言文的能力

  拓展阅读是教师在授完课内文言文后,精心选择一些与文章立意、写作背景、语言风格等相关的文章,构设一种辐射性的网状阅读系统,让学生在思维中进行比较、剪辑、组合的学*过程。学*文言文,如果仅就文论文,学生很难摆脱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朦胧之感。有了这些文章做参照,学生就更容易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或情感体验,从而进入作品的艺术境界,完成从阅读到欣赏、从感性到理性的审美活动。通过这种方式能让学生将所学过的知识进行比较和系统的整理,学生便会在头脑中形成整体概念。例如在学*了柳宗元的《捕蛇者说》一文后,我让学生阅读了《礼记》的选文: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于焉,今吾子又死于焉。”夫子曰:“何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焉,苛政猛于虎也!”就布置学生运用注释作翻译,并注意“于”“子”“夫”“之”“而”等词的意义和用法。然后做如下的小结:宁与虎为伴,死于虎口,也不愿去接受暴虐者的统治,暴露出当时社会统治的残酷,真是不堪忍受。这与课文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是何等的相似!又如学*了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之后,拓展阅读了“孙叔敖杀两头蛇”“管仲相齐”等人物小故事,让学生通过阅读理解,更多地了解文中所提到的人物,为文章的整体认识充实材料,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

  都说语文学*有“三怕”,其中“一怕”就是文言文,因为时代久远,大多数学生觉得文言文晦涩难懂、枯燥无味,加之相对于初中,高一文言文的难度大幅度增加,让许多学生产生畏惧心理,久而久之,逐渐对文言文失去兴趣,因此,如何改变文言文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愿学,会学,学好,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关于文言文教学的观点和方法。

  一、更新观念,把文字教学转变为文学教学

  传统文言文教学目标单一,即着眼于字、词、句的解释和翻译,忽略作品的文学之美。教师教得吃力,学生学得疲劳,课堂上是死气沉沉,教学质量难以提高,甚至引起更严重的后果是学生对文言文产生厌倦的情绪,一讲到古文就叹气。虽然对字、词、句的准确理解是文言文教学的基础,也是文言文教学中极为重要的目标之一,但仅此一个目标就大错特错了。因为还得全面学*课文的内容,正确评价作品,即在掌握字面意义的基础上受到教育熏陶,感受到意韵美。在教学时应重视欣赏,体味文中之情,想象文中之景,感悟文中之道,品味文中之雅。因此,在当今新课标下,我们应该改善教学策略,引发学生对学*文言文的兴趣,指导学生全面学*课文内容,把文言文的以往文字教学方式转变为文学教学,正确评价作品,发现它的美,欣赏它的美,享受美感的体验,以此丰厚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巧设问题,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我们常说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然而面对晦涩难懂的文言文,学生避之唯恐不及,我们又如何让学生对它感兴趣?我认为语文教师巧妙设置问题,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不失为一个好方法,可以很好地激发他们自主阅读的兴趣。我在上高中文言文第一课《烛之武退秦师》时,先避开了关于字词的讲解,段落的翻译,而是在开始看课文之前,先用多媒体投影出在春秋时代各国的地理图,然后简单介绍了一下当时秦、晋、郑三国的位置关系和秦晋联军兵临城下时郑国的窘境。我给学生的三个问题是:(1)如果你是郑国的大臣烛之武,你将通过什么样的方法保全郑国;(2)现在假设我是秦伯,你是烛之武.你要怎样才能说服我退兵?(3)如果你要说服别人,是否只要把自己想说的都说出来就行了?我们知道,烛之武是一个即将被吞并的弱国的大臣,而秦伯是当时一个强国的君主,考虑到双方的立场,我们是否能够把烛之武的言辞组织一下、润色一下,让秦伯更容易接受一些?学生认真思考后,纷纷举手发言,列举各种理由,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企图说服“我”退兵。于是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展开了唇枪舌战,最终得出的结论和课文烛之武的说辞惊人地相似。之后,我就要求同学们课后结合课本的注释和字典的解释来理解这些语句,并在第二天的课上让同学们翻译这些语句,共同梳理文中的多义词、词类活用以及状语后置、宾语前置等语法现象。我发现,在激发他们的学*兴趣之后,不仅那天的作业做得特别好,连第二天上课时文言知识的讲授过程也变得容易很多。课后有学生还对我说:老师,我第一次感觉到文言文学*中也充满着乐趣。其实文言文虽然难学,但只要我们巧妙设置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解开问题的过程中,穿插字词的讲解,学生就容易接受多了。

  三、重视诵读,感受文章意韵之美。古语有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无不体现诵读的重要性。自古以来,诵读就是语文教学的有效方法。教学中,师生声情并茂的朗读,必然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对文言文作品中的内容进行想象和再创造,从而感受文章意韵之美。注重诵读,这一点也刚好体现了新课改中强调的“读书在语文学*中的重要性”。读的形式是多样的:教师可以范读、引读、导读,学生可以轻读、默读、齐读、分角色读等。指导学生朗读文言文,要根据句子结构,正确处理词语连读、音节划分等,以防止学生读破句造成歧义。文言文比现代文更讲究韵律,古人常采用“吟唱”的方式来诵读诗文,高中生学*文言文,没有文言语感,文字生疏,也没有停顿断句常识。要学好文言文,最好的方法就是把“读”摆在首位,在教学中要突出朗读教学。如果我们熟读或背诵课文,试题或课外阅读中出现的一些实词解释,只要课文中已出现过,我们就可联系课文相应迁移,这样阅读能力就提高了。

  四、学以致用,巧用文言文写作素材。

  文言文教学同写作一样,历来让教师学生头疼。学生普遍厌倦或害怕文言文,千百年积淀之文学经典作品在他们面前很容易索然无味。而作文教学也是一大难点,学生由于置身于校园封闭的环境,课业负担重,对生活观察甚少,缺少丰厚的生活底蕴,写作素材贫瘠,导致作文材料千篇1律,缺乏新意。若能学以致用,把文言文内容变成作文素材则将一举两得。学生既能得到文言文教学带来的轻松愉悦的享受,又能积累相应的历史素材,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在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名人、大事层出不穷。其中既有孔子、屈原、陶渊明、苏轼等名人,又有秦灭六国、楚汉战争、渑池之会等历史大事,这些都是写作取之不尽的源泉。但是不少同学对此好像熟视无睹,写作时就喜欢泛泛而谈,一个具体的人物事例都没有,而这样的作文往往难以拿高分。通过文言文教学,拉*了学生与古人的距离,巧用这些事例写作,定能让学生写作时有话可说。而巧用文言文中的名言佳句,更会让学生作文增色不少。


学生文言文学*心得体会(五)份(扩展8)

——学生音乐学*心得体会(5)份

  音乐欣赏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音乐兴趣,扩大音乐视野,提高音乐感受、理解、鉴赏能力以及发展想象力,丰富感情、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与手段。音乐欣赏的能力不仅是一个人的审美修养重要标志之一,也是文化素质水*的标志之一。音乐欣赏对学生的教育作用是其它任何教学手段所不能替代的。下面就针对新教材谈几点心得。

  一、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教学

  音乐欣赏教学程度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经过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我们的音乐前辈黄自先生认为音乐欣赏时,欣赏者要经过这么一个心理反应过程:感知外部音响→开展想象联想→得到情感共鸣→理解认识。所以欣赏教学时必须遵循这一心理反映过程,引导学生逐渐由低层次的直觉欣赏向高层次的情感欣赏,理智欣赏方面发展。这样既符合心理反映过程,也有利于欣赏教学。

  二、欣赏教学时精讲多听

  首先欣赏是通过听觉来感受的。要使学生理解音乐作品,首先对音乐表现手段要有灵敏的感知能力,达到这一要求必须要通过大量的音乐欣赏才能完成。语言是不可能代替音乐,表现作品的,因为音乐作品都可以从不同高度、角度和深度去领悟。我们知道,即使是同一首作品,同一观众(听众)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心境之下对作品的感受都回有所不同。所以在教学中,不能离开音乐的艺术形象而作繁琐冗长的讲述,因为如果讲述过多,必然把学生的注意力分散,同时也阻碍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必要的作品分析和知识介绍应该主动、精练、富有启发性,目的在于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音乐上来,通过师生间的讨论,听赏等共同活动,使学生深入体会作品的思想内容。

  三、音乐欣赏教学时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联想等能力

  想象和联想是音乐欣赏者必然产生的心理现象,是欣赏教学中带有创造性的心理活动。在欣赏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启发他们对音乐的丰富想象力,引导他们准确地体验音乐情感。

  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把自己体验到的音乐情感、想象到的音乐形象或意境,用写诗、写散文、写听后感、画图画等方式表现出来。这种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及艺术表现能力。采用这种方法,一定要精心引导,而且还要有较充裕的时间。在教学中,既要注意启发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又应注意教师的指导作用。由于学生的年龄、知识水*、审美经验等的限制,他们的联想和想象往往会与音乐的基本情绪和内容有一定的差异,这就需要教师的精心指导。

  本学期,我认真学*了《音乐教学评价》一书,使我对小学音乐教学评价有了深一步的认识,音乐教育作为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不是选拔适合教育的孩子,而是面向全体学生,更多关注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情感体验等方面,让学生在音乐实践活动中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让学生了解自己的进步,发现自身的音乐潜能,建立自信,形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增强社会交往能力、合作能力,促进自身发展。

  学生由于遗传和先天素质的影响,个体差异较大,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及时给予鼓励,让每位学生享受成功。

  一、更新教育观念鼓励个性体验

  音乐教学已从以往培养学生能唱会跳、认识简单的乐谱,转变为丰富学生的音乐体验。音乐教学中所谓的体验,是指学生在音乐活动中唱、听、动、看时所产生的感觉。学生由于个性特点、生活环境不同,对同一教学内容也会有着独立的思考、独特的见解和独特的感受。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应允许学生个性化的提问,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回答,鼓励学生个性化的表演,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实践。鼓励他们进行个性化的艺术活动,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独特性和价值,从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树立学*音乐的信心,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如听课中感受到:教师引领学生学*歌曲《小青蛙找家》后,让学生针对“跳跳,呱呱!跳跳,呱呱!跳跳跳,呱呱呱!跳跳跳,呱呱呱!”展开想像,表现出小青蛙找家时的情形。有的学生急促地跳来跳去,脚步越来越快,叫声越来越急,小脸都急红了。其理由是:“小青蛙迷路了,心里很着急。找啊找,还找不到家,就更着急了,脚步更快了,叫声更急了。”同一种表现有的学生有着不同的理由:“小青蛙找不到家,很着急,经过打听,知道家在哪儿,心里就更着急了。它想快点回到家,早点见到妈妈。所以脚步越来越快,叫声越来越急。”还有的小朋友与众不同,有着独特的见解:“小青蛙找不到家很着急,脚步很快,可家在前面出现了,心里一块石头落了地,就不着急了,心情舒畅了,脚步就放慢了,叫声起来越美了。”不同的表现、不同的话语道出了学生自身的真实感受。教师切不可因循守旧,寻规蹈矩,盲目统一答案。要给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奇思妙想,尊重学生的个性创造,鼓励学生的个性体验。

  二、尊重个体差异 让评价更具人性魅力

  众所周知,十个手指不会一般齐,更何况是学生呢?由于先天遗传和后天教育环境的差异,学生的音乐兴趣、音乐潜能也有一些甚至很大的差异。因此不同的学生在掌握知识和技能上是不一样的,对音乐的感受、理解与表现也各不相同。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老师不能以同一标准去衡量所有学生,而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中建立多元交互的评价标准,以学生的个性特点为基础,把全体学生参与和发展不同个性的因材施教有机结合起来,让每个学生都有权利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学*音乐,参与音乐活动,表达个人的情感,享受音乐的兴趣,促进学生音乐素养的形成与个性的不断发展,让评价更具人性魅力。

  对于教龄已有20多年时间的我来说,这次培训学*犹如为我打开了一扇窗,拨云见日,使我在一次次的感悟中豁然开朗。第一次参加如此高规格的培训,这辈子也许也是最后一次,所以我非常珍惜这次来之不易的培训机会,更希望通过参加此次培训,能在教学能力、理论水*和专业素养上有较大提升。

  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在培训期间,每天的感觉是紧张而又充实,忙碌而又愉快,感触甚深。因为每一天都要面对不同风格的名师,每一天都能听到不同类型的讲座,每一天都能感受到思想火花的冲击。我得到的不仅仅是更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一种教育理念的提升,一种带着教育改革投身于教育事业的执着信念。国培计划带给了我太多的思考、太多的感动、太多的成长经历。

  在这12周的培训中,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理论学*阶段,以专家授课为主,第二阶段为专业知识和技能实践为主,第三阶段以企业实践和结业为主。

  第一个给我们授课的是吴灵芬老师。她被人们称为合唱妈妈,听了她的讲座,才真正懂得和指挥的真谛。 “合唱中没有我,只有我们。”——这是吴灵芬老师给我们一个重要的合唱理念。吴老师说:指挥是逻辑指挥,不是打拍子。肢体语言要准确,核心字要准确,她强调动感教学。吴老师的讲座,不仅让我充实了更多的合唱与指挥的理论知识,更让我领略了我国著名指挥家的风采,开阔了全新的视野。

  另一位给我印象深刻的是陈家海老师。陈家海老师有着丰富的从事合唱指挥教学的实践经验,及合唱指挥经验。他的幽默风趣感染着每一位参加培训的老师,大家激情高涨,仿佛又回到了学生时代。

  漂亮的文琪老师对合唱排练的独到见解和逐字逐句、深入细致的合唱排练工作,让我更加了解了一个优秀的合唱作品背后要付出多少艰辛的努力。文老师有情感的指挥和歌唱,使大家明白评判一个合唱团是否成功,除了自然和谐的声音之外,还有歌唱状态、歌曲情绪、作品风格等等方面。

  我最敬爱是我们的班主任刘恋老师,她和蔼可亲、温文尔雅、不急不躁,像一位母亲。每天上课都比我们到的早,除了安排我们的学*日程,还得精心处理班级后勤上的大小事务,培训老师提出的种种建议和意见,刘老师总也是尽量及时解决学员的困难,并满足学员的要求,体现了一个优秀的班级管理者应具备的能力素质,值得我们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认真学*和借鉴。

  生活班主任奚尧*老师,是大家公认的重庆“暖男型”老师,为我们创造了安心学*、刻苦钻研的良好生活环境,解决我们一切的后顾之忧。每次外出观摩学**是在最前排为大家保驾护航,让学员们充分感受到了国培大家庭的温暖有爱和谐。我爱重庆、更爱重师,就像刘老师的名字一样,对美丽的重庆有了更多的“留恋”和依依不舍之情。

  一路走来,专家、名师的讲座虽然我不能做到完全吸收他们的课程精华,但他们先进的教育理念、独到的教学思想、对我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无不起着引领和导向作用。这次培训,更增添了我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音乐骨干型教师的信心。

  音乐课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

  音乐课程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审美体验价值

  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使音乐艺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情智互补的作用和功能得到有效的发挥,以利于学生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为其终身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2.创造性发展价值

  创造是艺术乃至整个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艺术教育功能和价值的重要体现。音乐创造因其强烈而清晰的个性特征而充满魅力。在音乐课中,生动活泼的音乐欣赏、表现和创造活动,能够激活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造冲动,在主动参与中展现他们的个性和创造才能,使他们的想像力和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发挥。

  3.表现与社会交往价值

  音乐在许多情况下是群体性的活动,如齐唱、齐奏、合唱、合奏、重唱、重奏以及歌舞表演等,这种相互配合的群体音乐活动,同时也是一种以音乐为纽带进行的人际交流,它有助于养成学生共同参与的群体意识和相互尊重的合作精神。成功的音乐教育不仅在学校的课堂上,而且也应在社会的大环境中进行,对社会音乐生活的关心,对班级、学校和社会音乐活动的积极参与,将使学生的群体意识、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等得到锻炼和发展。

  依据音乐教育的性质和价值,音乐教育所承担的任务可概括为:通过提供给学生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机会,使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实践活动中,并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学*最基本的音乐文化知识技能技巧,以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和爱好;使学生获得音乐审美的体验和享受成功的欢愉;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表现能力;奠定其终身学*、享受音乐,发展音乐的坚实基础。与此同时,通过音乐教育,着力培养学生个性,创造精神以及合作意识,陶冶高尚情操,发展创造力,并为其他方面的学*创造有利的条件,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培养对人和生活乐观的态度。播所产生的强大凝聚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学生通过学*世界上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将会拓宽他们的审美视野,认识世界各民族音乐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增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尊重和热爱。

  因为音乐教育承担着上述任务,因此其教育观念知道思想及其具体的行为方式沙锅必须承担以下几个特征。

  (1)基础性。传统意义上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将不在是中小学音乐教育基础性的全部或主要内涵,使学生热爱音乐,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奠定学生在音乐方面的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这是音乐教育基础性的要义所在。这就要求中小学教学内容必须以是否有利于学生学*音乐、享受音乐、参与音乐实践活动,获得审美愉悦体验为主要取舍标准。

  (2)民主性。音乐教育要真正面向全体学生,包括弱智、残疾儿童在内的所有学生都有接受一虐教育的权利,承认和维护学生在音乐方面的个性差异,为学生在音乐方面的学*和自由发展,创造宽松的时空环境。音乐教育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维护学生在音乐学*方面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欣赏学生在音乐鉴赏和表现方面的才能,真正把学*音乐的幸福和成功的欢愉带给每一个学生,音乐教育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教育主体地位,教学内容、方法、评价等都必须以学生主体为主要依据,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以学*为本。

  (3)开放性。学校音乐教育要把社会音乐教育环境和家庭音乐教育主动纳入自己的视野,使三者形成合力,把音乐教育与学生的日常音乐生活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在内容的选择、要求的确立、教材的编排等方面不过分追求系统、全面和整齐划一,为教学留有足够的接口和创造余地。要加强音乐课程与学校其他学科课程、特别是其他艺术课程之间的横向联系,使之密切配合,互相渗透,共同发展。

  (4)科学性。中小学音乐课程必须建立科学地反映出中小学音乐课程为普及的、普通的、音乐基本素质特点的独立、完整的国民音乐教育的科学体系。要科学地把握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使之切合中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与心理需求,并能更好的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

  (5)实践性。音乐课程在小学教育中是活劳动、实践性最强的课程之一,因此,小学音乐教育不应该理性化、学术化,而应该在一定程度上音乐生活化,让学生在参与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中,有趣地、令人开心地掌握基本的文化知识技能,获得审美愉悦体验,增强进一步学*音乐的兴趣和自信,即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从做中学”、“从乐中学”让音乐充满人生,让快乐伴随终身。正因为有以上的一些特征,因此音乐教育要体现以下教学理念:

  1.以音乐审美为核心

  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应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音乐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在教学中,要强调音乐的情感体验,根据音乐艺术的审美表现特征,引导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的整体把握,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2.以兴趣爱好为动力

  兴趣是学*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音乐课应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兴趣。教学内容应重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加强音乐课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戏剧、影视、美术等姊妹艺术的综合;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综合。在实施中,综合应以音乐为教学主线,通过具体的音乐材料构建起与其他艺术门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

  3.面向全体学生

  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的任务,不是为了培养音乐的专门人才,而应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

  4.注重个性发展

  每一个学生都有权利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学*音乐,享受音乐的乐趣,参与各种音乐活动,表达个人的情智。要把全体学生的普遍参与与发展不同个性的因材施教有机结合起来,创造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可能和空间。

  5.重视音乐实践

  音乐课的教学过程就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因此,所有的音乐教学领域都应重视学生的艺术实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将其作为学生走进音乐,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基本途径。通过音乐艺术实践,增强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6.鼓励音乐创造

  中小学音乐课程中的音乐创造,目的在于通过音乐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在教学过程中,应设定生动有趣的创造性活动的内容、形式和情景,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对音乐创造活动的评价应主要着眼于创造性活动的过程。7.提倡学科综合音乐教学的综合包括音乐教学不同领域之间的综合;音乐与舞蹈

  8.弘扬民族音乐

  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课重要的教学内容,通过学*民族音乐,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反映*现代和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的优秀民族音乐作品,同样应纳入音乐课的教学中。

  9.理解多元文化

  世界的和*与发展有赖于对不同民族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在强调弘扬民族音乐的同时,还应以开阔的视野,学*、理解和尊重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通过音乐教学使学生树立*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以利于我们共享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

  10.完善评价机制

  应在体现素质教育目标的前提下,以音乐课程价值和基本目标的实现为评价的出发点,建立综合评价机制。评价应包括学生、教师和课程管理三个层次,可采用自评、互评和他评等多种形式。评价指标不仅要涵盖音乐的不同教学领域,更应关注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情感反应、参与态度和程度,以及教师引导学生进入音乐的过程与方法的有效性等诸多方面。应善于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利用评价起到促进学生发展、提高教师教学水*和完善教学管理的作用。

  今年初一音乐教材改版了,作为一名初中的音乐教师,在面临新课程改革时,除了要认真解读、领悟新知识,要适应新课程的需要,就必须转变角色,学*掌握新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不断地自我的更新与发展。研究了一番,以下是通过学*获得的感想与心得体会。

  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课程评价应充分体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精神,贯彻《标准》的基本理念,着眼于评价的教育、激励与改善的功能,以音乐课程价值和基本目标的实现为评价的出发点,评价指标不仅要涵盖音乐的不同教学领域,更应关注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情感反应、参与态度和程度。

  新编教材给我们提供的音乐作品在思想、音乐形象方面都是接*学生的生活,富有较强的参与、表现潜力,这些为我们音乐教师在教学方法上提供的较大的发挥空间,我们可以从学生身边发生的事情入手与学生产共鸣,来提高学生的兴趣。专心倾听是学生主动参与学*过程,积极思考的基础,也是提高课堂学*效率的前提。因此,要培养学生上课专心倾听的*惯;培养他们合作交流的*惯,在教学中,必须使学生积极开动脑筋,乐于思考,勤于思考,善于思考,逐步养成与同伴交流的*惯;培养他们从生活中发现音乐、应用音乐的*惯。音乐来源实际生活,教师要培养学生从从*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事物开始,在具体、形象中感知音乐、学*音乐、享受音乐。

  音乐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提高鉴赏好审美能力。要达到这一目标,必须用音乐作品加强学生对真、善、美、假、恶、丑得认识和理解。以审美为核心,充分调动学生听觉、视觉、动觉等感官的参与,引导学生欣赏美、表现美、感悟美、创造美,还要加强不同学科间的联系,在教学中渗透不同的文化知识,塑造健全的人格。同时,鼓励学生尝试音乐的创作,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创作新人,提高学生的艺术综合能力和个人品德的修养。

  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音乐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要真正把新课标落实到每一节音乐课上,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认真钻研教材,抓住音乐形象,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多一些理性的去思考,让学生能静心体验音乐的美,用心去表现音乐的美,使音乐课真正成为学生美育的途径,学生的人格的得到更好的发展。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