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跟师心得体会 (菁华5篇)

首页 / 心得体会 / | 2022-10-03 00:00:00 心得体会

中医跟师心得体会1

这学期有幸选到了李恩庆老师的《中医药膳食疗法》课程,一方面更体会到中医深邃的历史文化底蕴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另一方面,发现原来中医无时不刻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中医食疗更是让中医更加通俗、实用、真实、独特地融入了寻常百姓家的膳食当中。由于生长在南方地区,从小就开始接触到中医药膳,对于“药补不如食补”、食药结合等药膳养生有一定的了解。

喜欢中医,因为它深邃的历史文化思想底蕴与健康的治疗之道。在一个学期的学*过程中,除概括了解中医的一些基本理论知识外,我最大的体会是明白了怎样在日常的点滴生活中贯穿中医食疗之道,有时候看上去“貌不惊人”的一些食材竟然对一个人的身体有如此深刻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我的家乡特产大枣,可以健脾益气、和胃生津。但就像李恩庆老师说的,一学期的课远远不够了解到具体全面的知识,我们的课堂就是希望能够与对中医有兴趣的同学有所教导与交流。三十多个课时的课程中,优质、实用的中医膳食疗法令我感受颇深。

通过课堂上李老师的讲解我明白了,中医学的基本特点在于它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两个方面,比如,人体是有机的整体,它是由若干脏器和组织、器官所组成的,它们在生理上相互联系,在病理上相互影响;而且,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其生理、病理无不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证”与“症”的概念不同的,在中医治疗的过程中会“同病异治”或“异病同治”。

在课堂学*上,给我印象最深的,应该是“药膳食疗应用”这一块。因为这些药膳食疗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都能得到体现。记得当初刚刚来到珠海的时候,不是很适应这边的食物和气候,经常容易上火或者湿热。现在通过对《中医药膳食疗法》这门课程的学*,对于日常生活中的`食物和常用的药物都有了一定的了解,能够较好地跟随气候的变化来调节自己的饮食*惯,使得自己的身心都处于健康的状态,也能够为家人日常生活的健康饮食提供一些很有用的建议。中医药膳食保健是中医中的重要部分,在将来也必将为更多的人所了解,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在辅助治疗和调养中发挥出巨大的作用,并且会一代代的发展和流传下去。

中医跟师心得体会2

  众所周知,中医是我国的国宝、国粹,几千年来为我国人民的身体健康及民族繁衍起到了重大作用。针灸学更是我国的文化魁宝,它是一门博大精深、体系完备、内容丰富的学问,数千年来它以其独特的特点在我国医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位臵。针灸疗法具有适应证广、疗效显著、应用方便、经济安全等优点,它不仅受到*人民的喜爱,也受到世界各国人们越来越多的喜爱,很多人希望了解它学*它,但是也许由于它的博大精深,很多人觉得无从学起,不知从哪入手。

  我作为一名护理人员,跟随朱宝医师从事了几年中医中药和针灸的临床诊治工作,耳濡目染中医中药的神奇疗效,正如《黄帝内经》中记载“一针甫下,沉苛立起”,不由地深深迷恋上了这门古老的医术。在几年的实践中,我院三名护理人员通过自己的学*和临床医师的指导,初步掌握了针灸、拔罐、蜡疗、熏蒸、按摩等几项中医适宜技术,并在临床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疗效,现在根据我们的学*经验谈一下几点针灸疗法的体会。

  一、遵从中医整体观念,强化针灸疗效

  中医学非常重视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及其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它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构**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在功能上是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的,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的。同时也认识到人体与自然环境有密切关系,人类在能动地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斗争中,维持着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这种内外环境的统一性,机体自身整体性的思想,称之为整体观念。在临床针灸治疗中,整体观念显得尤为重要,不仅在要考虑患者的生理、心理因素,还要注意季节气候、昼夜晨昏、地区方域对患者的影响。

  *衡针灸创始人——*衡针灸专家王文远教授认为:人体本身就是一个自我*衡系统,具有自身的调节修复功能。因此,在针灸的过程中要使患者去舒适的**,积极与患者沟通,使患者充分了解针灸疗法和疗效,解除患者心理上的顾忌和怕痛的心理,积极配合医生,以期通过人体自身的调节与*衡取得更好的疗效。

  此外,还要注意患者的状态和体质,饥饿患者不宜针刺,若需针刺,应取穴少,轻刺为宜;过饱者不宜针刺,若需针刺,上腹部不宜深刺、直刺;出大汗、大出血及年老体弱者,针刺手法宜轻;剧烈运动后不宜马上扎针。再次,人体在不同的季节影响下,也以不同的生理功能来适应。如春夏阳气升发在外,气血容易浮于体表,故皮肤松驰,腠理开泄,人体就以出汗散热来调节。秋冬阳气收敛内藏,气血闭于内,故皮肤致密,出汗减少,体内必须排出的水液就从小便排出。因此在春夏季节针灸后的患者皮肤松驰,腠理开泄,易至风邪入侵,务必叮嘱患者不要急于洗澡和吹风,以免加重病情。

  二、掌握配穴原则,灵活取穴

  1、先后次序的灵活应用由于人体每一个穴位的主治功用不同,因此取穴时有主穴和配穴之分。在我院朱宝医师的指导下,我们掌握了针灸学的普遍应用的“八要穴歌”: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心胸取内关,小腹三阴谋,坐骨刺环跳,腿痛阳陵透。这八句话,共四十个字。每一句讲了一个穴位,一句五个字,即讲了一穴位,又讲了它治疗的部位。对于初学针灸的我们在配穴方面有很大的启示。

  朱宝医师还特别强调取穴的先后次序,在临床应用时,应根据病人分清主次,灵活掌握取穴的先后顺序。如发作性痛症,易先刺远隔穴位,运用导气手法,通过经络的远隔诱导作用,使疼痛改善后,在刺痛处穴位,就可避免病变部位因疼痛过敏引起的肌肉紧张,造成进针困难,加重疼痛。又如胃痛时常先刺远端足三里穴,再刺中脘;三叉神经痛先泻合谷,再取头面部穴位。可见,取穴的先后顺序的不同直接影响着临床疗效。

  2、循经选穴的原则临症选穴配伍,朱宝医师倡导按照“循经选穴”的原则,以脏腑经络理论为指导,根据病机和症候,在其所属或相关的经脉上选穴配方。在明确辩证的前提下,直接选取与病情相关经脉上的穴位进行治疗,临床上常取经脉循行远隔部位的经穴作为主穴,这些穴位是经络之上下、出入的处所,具有远*联系的功能,对本经头面、躯干、脏器等疾病,有直接的治疗作用。前面所提到的“八要穴歌”正是临床循经取穴法的高度概括。在临床应用中以本经取穴和他经取穴多见。如手厥阴经病变出现的心绞痛、心悸取内关,手太阴经病变的咳嗽取尺泽,咯血取孔最等。此外还有中病旁取,远*取穴法等多种取穴法,临床上根据病情酌情应用。

  3、疼痛选穴以“以痛为愉”的原则在循经选穴的基础上,直接选取患部经脉循行所达的穴位,以局部选穴为主。如眼病取晴明,耳疾取听宫,膝痛刺犊鼻等。

  4、灵活补泻,辨证施治在补泻手法的应用上,朱宝医师重视针刺手法,认为恰如其分的运用补泻手法是针灸疗效的关键,认为进针得气后,应根据个体生理、病理状态的不同和气血盛衰辨证施治,采用不同的用针强度、频率和持续时间,将补针和泻针分为轻、*、大三类,即轻补、大补、*补、轻泻、大泻、*泻、*补*泻等七法。对不同的病人甚至同一病人,都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应根据病情变化辨证施治。如一例胆绞痛患者的治疗,初期采用大泻法针刺阳陵泉止痛后,改用*泻法刺其他穴位,使经气保持畅通,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我们初步掌握了针灸理疗的方法,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但是在如大海般浩瀚渺茫的中医世界里,这些都只是皮毛。

中医跟师心得体会3

  中医临床学*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如何把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临床实践中并很好的掌握,是每个进入临床阶段的学生期盼达到的。但是学生进入临床后发现临床学*与理论学*有很大的差别,一时很难掌握,总有每天看病抄方匆匆忙忙但收获甚微的感觉。跟师学*这么多天,下面结合我的学*经验谈谈在临床中如何跟师。

  一、要注意培养动手能力。

  中医的动手能力,即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的锻炼。中医的四诊绝对不是简单地一照、一查,就可以取代的“高级技术”。必须把过去的知识,与当下的病症结合起来;与患者即时、随机地进行交流才能获得。同时,能够被准确表达,记载于书本上的“明知识”只是一小部分,人类更多的知识,是那些只可意会而难于言传的东西。俗语说:“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通过跟师学*,通过老师的言传身教,才会掌握中医的精髓。在望诊上尤其重视望舌,临床实践证明,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舌的变化迅速而又鲜明,它犹如内脏的一面镜子,凡脏腑的虚实、气血的盛衰、津液的盈亏、病情的浅深、预后的好坏,都能较为客观地从舌象上反映出来,成为医生诊病的重要依据。若见淡白舌,多是气血两虚或者阳虚;若见红舌,多是热证。若见紫舌多是血行不畅。临床需仔细观察,以便获取准确信息。再如“治小儿外感热病,看舌之后必察咽喉”,咽喉为“至阴之地”,对于鉴别寒热虚实有重要意义,如咽喉红肿,为有实火;红而干,为阴虚;不红不肿,为阳虚;咽喉剧痛而不红不肿,为真寒假热,咽喉红肿疼痛却全身表现为寒证,则为真热假寒等等。问诊应讲究技巧,跟师学*就要学会老师问诊的方法和技巧,这是一个长期的训练过程。初上临床时往往按西医询问病史的方法求全求细,可是问过之后头脑中却一片茫然,后来不断地模仿老师问诊才有所体会。中医问诊有主有次,有取有舍,全凭医生的理论水*和临床功底。问诊主要是确诊某病某证或排除某病某证。

  至于脉诊,首先要掌握脉象特征。如浮脉的脉象特征是脉位表浅,轻取即得,重按稍减而不空,如水漂木。反映的是疾病的病位在表。沉脉的脉象特征是脉位较深,轻取不应,重按使得,如石沉水底。反映的是疾病的病位在里。掌握了脉象特征之后再在临床中细细体会,最好在切脉经验比较丰富的老师指导下进行,先从浮、沉、迟、数、弦、细、洪脉等几种常见的、简单的脉象入手。其次要经常体会。学*切脉好比打球,强调“手感”,必须持之以恒,经常有意识地训练,久而久之,必有所悟。我第一次跟着老师上门诊时,老师指着一位高血压的老人要我诊脉,看是什么脉象,书本上的二十几种病理脉象的脉象特征我都能脱口而出,《濒湖脉学》我也熟读过,可是一旦上临床就“心中了了,指下难明”,怯怯地说“脉好硬,像绷紧的绳子一样”,老师笑着说“像绷紧的绳子不就是弦紧脉吗?”我才恍然大悟,弦脉不就是“端直以长,如按琴弦”吗?从此以后对于弦脉就不陌生了,而且体会到见到中老年人弦脉,特别是左关脉弦劲有力,直上寸口,多半是肝阳上亢,甚至肝风欲动的前兆,必须大剂量*肝潜阳、镇肝熄风之品方可防患于未然。

  二、要做好病案记录。

  每天跟师出门诊都做好病案记录,记录的原则是能详则详,包括舌脉,以备以后查阅。一些常见病可以简单记录,对于疑难病、罕见病则要详细记录,包括老师药物用法都要详细记录。

  认真做好病案记录是收集原始资料最好的途径,每当我临床遇到棘手的疾病时,总把以前记录的病案重温几遍,往往茅塞顿开,找到一些好的解决办法。

  三、要勤于思考。

  跟师门诊要用心去问病史,用心切脉,用心记录及思考老师的处方。我在四诊之后考虑这个病是什么证型,该用什么主方,怎样加减。然后看和老师的辨证思路是否一致,选方用药是否相同。如果相同,则知道自己的辨证思维和老师的基本一致,如果不相同则要考虑自己的差距在哪里,甚至请老师指点迷津,我的思路错在哪里,我的哪些药用得欠妥,哪些药用得得当,老师为什么要这样用等等。有时候老师特殊的用方用药,或者特殊剂量则更要仔细揣摩。

  四、要学会与患者相处,

  视患者如亲人,体贴患者,这样患者才会更好的配合你,让你做检查,回答你提出的问题。最后,要“用心读书,用心看病,用心总结,用心做人”。这些读书、临证、做人的经验是我们在课堂以及书本上很难学到的。

中医跟师心得体会4

  中医的理论体系发展至今大多是在前人总结的经验基础上,而如今在学*中最缺乏的就是临床经验,以及上一辈对我们在学*中的指导和答疑,使学*完全理论化,太过于抽象而不能结合实际让理论知识更加扎实。

  在一年的跟师过程中,得到了陈明老师在学*中医方面的谆谆教导。我现在还清晰的记得,在跟师的第一天,陈明老师和蔼地问我在学*中的困难以及更多的想了解哪方面知识。由于陈明老师是中医科班出身,因此推荐我们背诵《医学三字经》,教导我们一定要多背多记,在中医的学*过程中记忆是基础,而且是最重要的,即使还不能完全理解书中所讲的内容精髓,但一定要靠死记硬背,这样在临床实*中才能更充分的体会到书中的旨意。在制定了学*计划后,老师又带着我游览了整个医院,耐心的给我们讲述了关于医院的一些事迹。

  在跟师过程中,能学到很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在和老师的交谈中,能了解到她在读经典学*中有什么好的方法,在自己浅层的理解上能更深层的了解,也能纠正自己理解有偏差的方面。在学*任何一门学科时,最宝贵的就是能得到前人的指导和教诲,在坚定自己学*目标的同时,也能加深自己的理解层面,扩展自己的知识领域。世界上大多数伟人都是站在别人的肩膀上成功的,之所以有了前人失败的经验,才能从更多其他的方面着手研究;也是因为有了前人成功的经验,才能让更多的人有信心坚定自己的目标,继而取得更多更好的成功。就是因为有了前人的经验,才能帮助我们更快更好的取得成功,从而在成功的基础上继续向更高更深的层面研究,正是这样社会才能进步。

  在我的人生轨迹当中,跟师是一项重大的收获,让我对中医学*有了更深的了解,也让我明白了理论与实践的距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性。在学*中医的过程中,往往能感受到理论知识的抽象性,让我们无法真正的理解其含义,而如果没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在实际临床中也无法充分理解其理论的含义。

  因此在跟师的学*过程中,必须要打下坚实的理论功底,必须要记忆更多的理论知识,这一切都是为了更好的结合临床,更好的融入临床,在实*中更能充分运用所学的知识。这个月又可以参加外科医师讨论会了,大家都分成了小组,在每个小组里大家除了可以一起学*外,也可以一起探讨临床中遇到的问题,交流在处理疾病中的不同见解。在大家的交流中能了解更多人的想法,也学会从不同方面去理解同一个问题,也锻炼了我们的表达能力。因此希望这种制度能够延续下去,让我们学到更多的知识。古语云:“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在学*过程中我们要用心去和老师相处,相互尊重,提倡一些传统的好行为,日久自会见真情,老师定会将学问倾囊相授的。

中医跟师心得体会5

  中医临床学*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如何把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临床实践中并很好的掌握,是每个进入临床阶段的学生期盼达到的。但是学生进入临床后发现临床学*与理论学*有很大的差别,一时很难掌握,总有每天看病抄方匆匆忙忙但收获甚微的感觉。跟师学*这么多天,下面结合我的学*经验谈谈在临床中如何跟师。

  一、要注意培养动手能力。

  中医的动手能力,即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的锻炼。中医的四诊绝对不是简单地一照、一查,就可以取代的“高级技术”。必须把过去的知识,与当下的病症结合起来;与患者即时、随机地进行交流才能获得。同时,能够被准确表达,记载于书本上的“明知识”只是一小部分,人类更多的知识,是那些只可意会而难于言传的东西。俗语说:“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通过跟师学*,通过老师的言传身教,才会掌握中医的精髓。在望诊上尤其重视望舌,临床实践证明,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舌的变化迅速而又鲜明,它犹如内脏的一面镜子,凡脏腑的虚实、气血的盛衰、津液的盈亏、病情的浅深、预后的好坏,都能较为客观地从舌象上反映出来,成为医生诊病的重要依据。若见淡白舌,多是气血两虚或者阳虚;若见红舌,多是热证。若见紫舌多是血行不畅。临床需仔细观察,以便获取准确信息。再如“治小儿外感热病,看舌之后必察咽喉”,咽喉为“至阴之地”,对于鉴别寒热虚实有重要意义,如咽喉红肿,为有实火;红而干,为阴虚;不红不肿,为阳虚;咽喉剧痛而不红不肿,为真寒假热,咽喉红肿疼痛却全身表现为寒证,则为真热假寒等等。问诊应讲究技巧,跟师学*就要学会老师问诊的方法和技巧,这是一个长期的训练过程。

  初上临床时往往按西医询问病史的方法求全求细,可是问过之后头脑中却一片茫然,后来不断地模仿老师问诊才有所体会。中医问诊有主有次,有取有舍,全凭医生的理论水*和临床功底。问诊主要是确诊某病某证或排除某病某证。至于脉诊,首先要掌握脉象特征。如浮脉的脉象特征是脉位表浅,轻取即得,重按稍减而不空,如水漂木。反映的是疾病的病位在表。沉脉的脉象特征是脉位较深,轻取不应,重按使得,如石沉水底。反映的是疾病的病位在里。掌握了脉象特征之后再在临床中细细体会,最好在切脉经验比较丰富的老师指导下进行,先从浮、沉、迟、数、弦、细、洪脉等几种常见的、简单的脉象入手。其次要经常体会。学*切脉好比打球,强调“手感”,必须持之以恒,经常有意识地训练,久而久之,必有所悟。我第一次跟着老师上门诊时,老师指着一位高血压的老人要我诊脉,看是什么脉象,书本上的二十几种病理脉象的脉象特征我都能脱口而出,《濒湖脉学》我也熟读过,可是一旦上临床就“心中了了,指下难明”,怯怯地说“脉好硬,像绷紧的绳子一样”,老师笑着说“像绷紧的.绳子不就是弦紧脉吗?”我才恍然大悟,弦脉不就是“端直以长,如按琴弦”吗?从此以后对于弦脉就不陌生了,而且体会到见到中老年人弦脉,特别是左关脉弦劲有力,直上寸口,多半是肝阳上亢,甚至肝风欲动的前兆,必须大剂量*肝潜阳、镇肝熄风之品方可防患于未然。

  二、要做好病案记录。

  每天跟师出门诊都做好病案记录,记录的原则是能详则详,包括舌脉,以备以后查阅。一些常见病可以简单记录,对于疑难病、罕见病则要详细记录,包括老师药物用法都要详细记录。

  认真做好病案记录是收集原始资料最好的途径,每当我临床遇到棘手的疾病时,总把以前记录的病案重温几遍,往往茅塞顿开,找到一些好的解决办法。

  三、要勤于思考。

  跟师门诊要用心去问病史,用心切脉,用心记录及思考老师的处方。我在四诊之后考虑这个病是什么证型,该用什么主方,怎样加减。然后看和老师的辨证思路是否一致,选方用药是否相同。如果相同,则知道自己的辨证思维和老师的基本一致,如果不相同则要考虑自己的差距在哪里,甚至请老师指点迷津,我的思路错在哪里,我的哪些药用得欠妥,哪些药用得得当,老师

  为什么要这样用等等。有时候老师特殊的用方用药,或者特殊剂量则更要仔细揣摩。

  四、要学会与患者相处,

  视患者如亲人,体贴患者,这样患者才会更好的配合你,让你做检查,回答你提出的问题。最后,要“用心读书,用心看病,用心总结,用心做人”。这些读书、临证、做人的经验是我们在课堂以及书本上很难学到的。


中医跟师心得体会 (菁华5篇)扩展阅读


中医跟师心得体会 (菁华5篇)(扩展1)

——中医跟师心得体会 (菁华5篇)

中医跟师心得体会1

这学期有幸选到了李恩庆老师的《中医药膳食疗法》课程,一方面更体会到中医深邃的历史文化底蕴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另一方面,发现原来中医无时不刻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中医食疗更是让中医更加通俗、实用、真实、独特地融入了寻常百姓家的膳食当中。由于生长在南方地区,从小就开始接触到中医药膳,对于“药补不如食补”、食药结合等药膳养生有一定的了解。

喜欢中医,因为它深邃的历史文化思想底蕴与健康的治疗之道。在一个学期的学*过程中,除概括了解中医的一些基本理论知识外,我最大的体会是明白了怎样在日常的点滴生活中贯穿中医食疗之道,有时候看上去“貌不惊人”的一些食材竟然对一个人的身体有如此深刻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我的家乡特产大枣,可以健脾益气、和胃生津。但就像李恩庆老师说的,一学期的课远远不够了解到具体全面的知识,我们的课堂就是希望能够与对中医有兴趣的同学有所教导与交流。三十多个课时的课程中,优质、实用的中医膳食疗法令我感受颇深。

通过课堂上李老师的讲解我明白了,中医学的基本特点在于它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两个方面,比如,人体是有机的整体,它是由若干脏器和组织、器官所组成的,它们在生理上相互联系,在病理上相互影响;而且,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其生理、病理无不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证”与“症”的概念不同的,在中医治疗的过程中会“同病异治”或“异病同治”。

在课堂学*上,给我印象最深的,应该是“药膳食疗应用”这一块。因为这些药膳食疗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都能得到体现。记得当初刚刚来到珠海的时候,不是很适应这边的食物和气候,经常容易上火或者湿热。现在通过对《中医药膳食疗法》这门课程的学*,对于日常生活中的`食物和常用的药物都有了一定的了解,能够较好地跟随气候的变化来调节自己的饮食*惯,使得自己的身心都处于健康的状态,也能够为家人日常生活的健康饮食提供一些很有用的建议。中医药膳食保健是中医中的重要部分,在将来也必将为更多的人所了解,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在辅助治疗和调养中发挥出巨大的作用,并且会一代代的发展和流传下去。

中医跟师心得体会2

  众所周知,中医是我国的国宝、国粹,几千年来为我国人民的身体健康及民族繁衍起到了重大作用。针灸学更是我国的文化魁宝,它是一门博大精深、体系完备、内容丰富的学问,数千年来它以其独特的特点在我国医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位臵。针灸疗法具有适应证广、疗效显著、应用方便、经济安全等优点,它不仅受到*人民的喜爱,也受到世界各国人们越来越多的喜爱,很多人希望了解它学*它,但是也许由于它的博大精深,很多人觉得无从学起,不知从哪入手。

  我作为一名护理人员,跟随朱宝医师从事了几年中医中药和针灸的临床诊治工作,耳濡目染中医中药的神奇疗效,正如《黄帝内经》中记载“一针甫下,沉苛立起”,不由地深深迷恋上了这门古老的医术。在几年的实践中,我院三名护理人员通过自己的学*和临床医师的指导,初步掌握了针灸、拔罐、蜡疗、熏蒸、按摩等几项中医适宜技术,并在临床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疗效,现在根据我们的学*经验谈一下几点针灸疗法的体会。

  一、遵从中医整体观念,强化针灸疗效

  中医学非常重视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及其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它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构**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在功能上是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的,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的。同时也认识到人体与自然环境有密切关系,人类在能动地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斗争中,维持着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这种内外环境的统一性,机体自身整体性的思想,称之为整体观念。在临床针灸治疗中,整体观念显得尤为重要,不仅在要考虑患者的生理、心理因素,还要注意季节气候、昼夜晨昏、地区方域对患者的影响。

  *衡针灸创始人——*衡针灸专家王文远教授认为:人体本身就是一个自我*衡系统,具有自身的调节修复功能。因此,在针灸的过程中要使患者去舒适的**,积极与患者沟通,使患者充分了解针灸疗法和疗效,解除患者心理上的顾忌和怕痛的心理,积极配合医生,以期通过人体自身的调节与*衡取得更好的疗效。

  此外,还要注意患者的状态和体质,饥饿患者不宜针刺,若需针刺,应取穴少,轻刺为宜;过饱者不宜针刺,若需针刺,上腹部不宜深刺、直刺;出大汗、大出血及年老体弱者,针刺手法宜轻;剧烈运动后不宜马上扎针。再次,人体在不同的季节影响下,也以不同的生理功能来适应。如春夏阳气升发在外,气血容易浮于体表,故皮肤松驰,腠理开泄,人体就以出汗散热来调节。秋冬阳气收敛内藏,气血闭于内,故皮肤致密,出汗减少,体内必须排出的水液就从小便排出。因此在春夏季节针灸后的患者皮肤松驰,腠理开泄,易至风邪入侵,务必叮嘱患者不要急于洗澡和吹风,以免加重病情。

  二、掌握配穴原则,灵活取穴

  1、先后次序的灵活应用由于人体每一个穴位的主治功用不同,因此取穴时有主穴和配穴之分。在我院朱宝医师的指导下,我们掌握了针灸学的普遍应用的“八要穴歌”: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心胸取内关,小腹三阴谋,坐骨刺环跳,腿痛阳陵透。这八句话,共四十个字。每一句讲了一个穴位,一句五个字,即讲了一穴位,又讲了它治疗的部位。对于初学针灸的我们在配穴方面有很大的启示。

  朱宝医师还特别强调取穴的先后次序,在临床应用时,应根据病人分清主次,灵活掌握取穴的先后顺序。如发作性痛症,易先刺远隔穴位,运用导气手法,通过经络的远隔诱导作用,使疼痛改善后,在刺痛处穴位,就可避免病变部位因疼痛过敏引起的肌肉紧张,造成进针困难,加重疼痛。又如胃痛时常先刺远端足三里穴,再刺中脘;三叉神经痛先泻合谷,再取头面部穴位。可见,取穴的先后顺序的不同直接影响着临床疗效。

  2、循经选穴的原则临症选穴配伍,朱宝医师倡导按照“循经选穴”的原则,以脏腑经络理论为指导,根据病机和症候,在其所属或相关的经脉上选穴配方。在明确辩证的前提下,直接选取与病情相关经脉上的穴位进行治疗,临床上常取经脉循行远隔部位的经穴作为主穴,这些穴位是经络之上下、出入的处所,具有远*联系的功能,对本经头面、躯干、脏器等疾病,有直接的治疗作用。前面所提到的“八要穴歌”正是临床循经取穴法的高度概括。在临床应用中以本经取穴和他经取穴多见。如手厥阴经病变出现的心绞痛、心悸取内关,手太阴经病变的咳嗽取尺泽,咯血取孔最等。此外还有中病旁取,远*取穴法等多种取穴法,临床上根据病情酌情应用。

  3、疼痛选穴以“以痛为愉”的原则在循经选穴的基础上,直接选取患部经脉循行所达的穴位,以局部选穴为主。如眼病取晴明,耳疾取听宫,膝痛刺犊鼻等。

  4、灵活补泻,辨证施治在补泻手法的应用上,朱宝医师重视针刺手法,认为恰如其分的运用补泻手法是针灸疗效的关键,认为进针得气后,应根据个体生理、病理状态的不同和气血盛衰辨证施治,采用不同的用针强度、频率和持续时间,将补针和泻针分为轻、*、大三类,即轻补、大补、*补、轻泻、大泻、*泻、*补*泻等七法。对不同的病人甚至同一病人,都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应根据病情变化辨证施治。如一例胆绞痛患者的治疗,初期采用大泻法针刺阳陵泉止痛后,改用*泻法刺其他穴位,使经气保持畅通,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我们初步掌握了针灸理疗的方法,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但是在如大海般浩瀚渺茫的中医世界里,这些都只是皮毛。

中医跟师心得体会3

  中医临床学*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如何把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临床实践中并很好的掌握,是每个进入临床阶段的学生期盼达到的。但是学生进入临床后发现临床学*与理论学*有很大的差别,一时很难掌握,总有每天看病抄方匆匆忙忙但收获甚微的感觉。跟师学*这么多天,下面结合我的学*经验谈谈在临床中如何跟师。

  一、要注意培养动手能力。

  中医的动手能力,即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的锻炼。中医的四诊绝对不是简单地一照、一查,就可以取代的“高级技术”。必须把过去的知识,与当下的病症结合起来;与患者即时、随机地进行交流才能获得。同时,能够被准确表达,记载于书本上的“明知识”只是一小部分,人类更多的知识,是那些只可意会而难于言传的东西。俗语说:“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通过跟师学*,通过老师的言传身教,才会掌握中医的精髓。在望诊上尤其重视望舌,临床实践证明,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舌的变化迅速而又鲜明,它犹如内脏的一面镜子,凡脏腑的虚实、气血的盛衰、津液的盈亏、病情的浅深、预后的好坏,都能较为客观地从舌象上反映出来,成为医生诊病的重要依据。若见淡白舌,多是气血两虚或者阳虚;若见红舌,多是热证。若见紫舌多是血行不畅。临床需仔细观察,以便获取准确信息。再如“治小儿外感热病,看舌之后必察咽喉”,咽喉为“至阴之地”,对于鉴别寒热虚实有重要意义,如咽喉红肿,为有实火;红而干,为阴虚;不红不肿,为阳虚;咽喉剧痛而不红不肿,为真寒假热,咽喉红肿疼痛却全身表现为寒证,则为真热假寒等等。问诊应讲究技巧,跟师学*就要学会老师问诊的方法和技巧,这是一个长期的训练过程。初上临床时往往按西医询问病史的方法求全求细,可是问过之后头脑中却一片茫然,后来不断地模仿老师问诊才有所体会。中医问诊有主有次,有取有舍,全凭医生的理论水*和临床功底。问诊主要是确诊某病某证或排除某病某证。

  至于脉诊,首先要掌握脉象特征。如浮脉的脉象特征是脉位表浅,轻取即得,重按稍减而不空,如水漂木。反映的是疾病的病位在表。沉脉的脉象特征是脉位较深,轻取不应,重按使得,如石沉水底。反映的是疾病的病位在里。掌握了脉象特征之后再在临床中细细体会,最好在切脉经验比较丰富的老师指导下进行,先从浮、沉、迟、数、弦、细、洪脉等几种常见的、简单的脉象入手。其次要经常体会。学*切脉好比打球,强调“手感”,必须持之以恒,经常有意识地训练,久而久之,必有所悟。我第一次跟着老师上门诊时,老师指着一位高血压的老人要我诊脉,看是什么脉象,书本上的二十几种病理脉象的脉象特征我都能脱口而出,《濒湖脉学》我也熟读过,可是一旦上临床就“心中了了,指下难明”,怯怯地说“脉好硬,像绷紧的绳子一样”,老师笑着说“像绷紧的绳子不就是弦紧脉吗?”我才恍然大悟,弦脉不就是“端直以长,如按琴弦”吗?从此以后对于弦脉就不陌生了,而且体会到见到中老年人弦脉,特别是左关脉弦劲有力,直上寸口,多半是肝阳上亢,甚至肝风欲动的前兆,必须大剂量*肝潜阳、镇肝熄风之品方可防患于未然。

  二、要做好病案记录。

  每天跟师出门诊都做好病案记录,记录的原则是能详则详,包括舌脉,以备以后查阅。一些常见病可以简单记录,对于疑难病、罕见病则要详细记录,包括老师药物用法都要详细记录。

  认真做好病案记录是收集原始资料最好的途径,每当我临床遇到棘手的疾病时,总把以前记录的病案重温几遍,往往茅塞顿开,找到一些好的解决办法。

  三、要勤于思考。

  跟师门诊要用心去问病史,用心切脉,用心记录及思考老师的处方。我在四诊之后考虑这个病是什么证型,该用什么主方,怎样加减。然后看和老师的辨证思路是否一致,选方用药是否相同。如果相同,则知道自己的辨证思维和老师的基本一致,如果不相同则要考虑自己的差距在哪里,甚至请老师指点迷津,我的思路错在哪里,我的哪些药用得欠妥,哪些药用得得当,老师为什么要这样用等等。有时候老师特殊的用方用药,或者特殊剂量则更要仔细揣摩。

  四、要学会与患者相处,

  视患者如亲人,体贴患者,这样患者才会更好的配合你,让你做检查,回答你提出的问题。最后,要“用心读书,用心看病,用心总结,用心做人”。这些读书、临证、做人的经验是我们在课堂以及书本上很难学到的。

中医跟师心得体会4

  中医的理论体系发展至今大多是在前人总结的经验基础上,而如今在学*中最缺乏的就是临床经验,以及上一辈对我们在学*中的指导和答疑,使学*完全理论化,太过于抽象而不能结合实际让理论知识更加扎实。

  在一年的跟师过程中,得到了陈明老师在学*中医方面的谆谆教导。我现在还清晰的记得,在跟师的第一天,陈明老师和蔼地问我在学*中的困难以及更多的想了解哪方面知识。由于陈明老师是中医科班出身,因此推荐我们背诵《医学三字经》,教导我们一定要多背多记,在中医的学*过程中记忆是基础,而且是最重要的,即使还不能完全理解书中所讲的内容精髓,但一定要靠死记硬背,这样在临床实*中才能更充分的体会到书中的旨意。在制定了学*计划后,老师又带着我游览了整个医院,耐心的给我们讲述了关于医院的一些事迹。

  在跟师过程中,能学到很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在和老师的交谈中,能了解到她在读经典学*中有什么好的方法,在自己浅层的理解上能更深层的了解,也能纠正自己理解有偏差的方面。在学*任何一门学科时,最宝贵的就是能得到前人的指导和教诲,在坚定自己学*目标的同时,也能加深自己的理解层面,扩展自己的知识领域。世界上大多数伟人都是站在别人的肩膀上成功的,之所以有了前人失败的经验,才能从更多其他的方面着手研究;也是因为有了前人成功的经验,才能让更多的人有信心坚定自己的目标,继而取得更多更好的成功。就是因为有了前人的经验,才能帮助我们更快更好的取得成功,从而在成功的基础上继续向更高更深的层面研究,正是这样社会才能进步。

  在我的人生轨迹当中,跟师是一项重大的收获,让我对中医学*有了更深的了解,也让我明白了理论与实践的距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性。在学*中医的过程中,往往能感受到理论知识的抽象性,让我们无法真正的理解其含义,而如果没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在实际临床中也无法充分理解其理论的含义。

  因此在跟师的学*过程中,必须要打下坚实的理论功底,必须要记忆更多的理论知识,这一切都是为了更好的结合临床,更好的融入临床,在实*中更能充分运用所学的知识。这个月又可以参加外科医师讨论会了,大家都分成了小组,在每个小组里大家除了可以一起学*外,也可以一起探讨临床中遇到的问题,交流在处理疾病中的不同见解。在大家的交流中能了解更多人的想法,也学会从不同方面去理解同一个问题,也锻炼了我们的表达能力。因此希望这种制度能够延续下去,让我们学到更多的知识。古语云:“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在学*过程中我们要用心去和老师相处,相互尊重,提倡一些传统的好行为,日久自会见真情,老师定会将学问倾囊相授的。

中医跟师心得体会5

  中医临床学*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如何把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临床实践中并很好的掌握,是每个进入临床阶段的学生期盼达到的。但是学生进入临床后发现临床学*与理论学*有很大的差别,一时很难掌握,总有每天看病抄方匆匆忙忙但收获甚微的感觉。跟师学*这么多天,下面结合我的学*经验谈谈在临床中如何跟师。

  一、要注意培养动手能力。

  中医的动手能力,即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的锻炼。中医的四诊绝对不是简单地一照、一查,就可以取代的“高级技术”。必须把过去的知识,与当下的病症结合起来;与患者即时、随机地进行交流才能获得。同时,能够被准确表达,记载于书本上的“明知识”只是一小部分,人类更多的知识,是那些只可意会而难于言传的东西。俗语说:“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通过跟师学*,通过老师的言传身教,才会掌握中医的精髓。在望诊上尤其重视望舌,临床实践证明,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舌的变化迅速而又鲜明,它犹如内脏的一面镜子,凡脏腑的虚实、气血的盛衰、津液的盈亏、病情的浅深、预后的好坏,都能较为客观地从舌象上反映出来,成为医生诊病的重要依据。若见淡白舌,多是气血两虚或者阳虚;若见红舌,多是热证。若见紫舌多是血行不畅。临床需仔细观察,以便获取准确信息。再如“治小儿外感热病,看舌之后必察咽喉”,咽喉为“至阴之地”,对于鉴别寒热虚实有重要意义,如咽喉红肿,为有实火;红而干,为阴虚;不红不肿,为阳虚;咽喉剧痛而不红不肿,为真寒假热,咽喉红肿疼痛却全身表现为寒证,则为真热假寒等等。问诊应讲究技巧,跟师学*就要学会老师问诊的方法和技巧,这是一个长期的训练过程。

  初上临床时往往按西医询问病史的方法求全求细,可是问过之后头脑中却一片茫然,后来不断地模仿老师问诊才有所体会。中医问诊有主有次,有取有舍,全凭医生的理论水*和临床功底。问诊主要是确诊某病某证或排除某病某证。至于脉诊,首先要掌握脉象特征。如浮脉的脉象特征是脉位表浅,轻取即得,重按稍减而不空,如水漂木。反映的是疾病的病位在表。沉脉的脉象特征是脉位较深,轻取不应,重按使得,如石沉水底。反映的是疾病的病位在里。掌握了脉象特征之后再在临床中细细体会,最好在切脉经验比较丰富的老师指导下进行,先从浮、沉、迟、数、弦、细、洪脉等几种常见的、简单的脉象入手。其次要经常体会。学*切脉好比打球,强调“手感”,必须持之以恒,经常有意识地训练,久而久之,必有所悟。我第一次跟着老师上门诊时,老师指着一位高血压的老人要我诊脉,看是什么脉象,书本上的二十几种病理脉象的脉象特征我都能脱口而出,《濒湖脉学》我也熟读过,可是一旦上临床就“心中了了,指下难明”,怯怯地说“脉好硬,像绷紧的绳子一样”,老师笑着说“像绷紧的.绳子不就是弦紧脉吗?”我才恍然大悟,弦脉不就是“端直以长,如按琴弦”吗?从此以后对于弦脉就不陌生了,而且体会到见到中老年人弦脉,特别是左关脉弦劲有力,直上寸口,多半是肝阳上亢,甚至肝风欲动的前兆,必须大剂量*肝潜阳、镇肝熄风之品方可防患于未然。

  二、要做好病案记录。

  每天跟师出门诊都做好病案记录,记录的原则是能详则详,包括舌脉,以备以后查阅。一些常见病可以简单记录,对于疑难病、罕见病则要详细记录,包括老师药物用法都要详细记录。

  认真做好病案记录是收集原始资料最好的途径,每当我临床遇到棘手的疾病时,总把以前记录的病案重温几遍,往往茅塞顿开,找到一些好的解决办法。

  三、要勤于思考。

  跟师门诊要用心去问病史,用心切脉,用心记录及思考老师的处方。我在四诊之后考虑这个病是什么证型,该用什么主方,怎样加减。然后看和老师的辨证思路是否一致,选方用药是否相同。如果相同,则知道自己的辨证思维和老师的基本一致,如果不相同则要考虑自己的差距在哪里,甚至请老师指点迷津,我的思路错在哪里,我的哪些药用得欠妥,哪些药用得得当,老师

  为什么要这样用等等。有时候老师特殊的用方用药,或者特殊剂量则更要仔细揣摩。

  四、要学会与患者相处,

  视患者如亲人,体贴患者,这样患者才会更好的配合你,让你做检查,回答你提出的问题。最后,要“用心读书,用心看病,用心总结,用心做人”。这些读书、临证、做人的经验是我们在课堂以及书本上很难学到的。


中医跟师心得体会 (菁华5篇)(扩展2)

——中医学生跟岗实*心得体会3篇

  寒假,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中医实*,这次的中医实*,我主要在针灸理疗科实*一个月,包括按摩室一星期,到明天为止就圆满结束,我在这个科室学到了很多东西,主要是因为动手机会很多,尤其是在主任开会老师不在的情况下,也认识了很多病患和很多性格很好的家属。

  寒假的中医实*,我在按摩室学会了颈椎病,腰椎病的推拿按摩治疗手法,而且病人都很喜欢我的治疗,出科后还有病人说我的手法好,这点我不自夸,今天指导医师还说我在的时候人气很旺,好多病患都来治疗,不过我出科后好像病患就少了很多,这是实情,也是我的骄傲。

  中医实*期间,我学会了拔针,这是来针灸科之后第一学的,而穴位注射,这个其实还有一个小插曲,从按摩室来到针灸这边的第一天,我看到他们给病人穴位注射觉得好神奇,指导医师叫我动手,我怕,好不容易鼓起勇气说我来病人却说不要我来打,指导医师二话不说一步一步教我,很完美,第二针就是我自己完全给病人注射了,一直到现在。扎针还是有难度,因为不好找穴位,偏瘫患者根据病人病情需要调整穴位,从头至脚:百会,印堂,水沟,地仓,承浆,廉泉,角孙,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中渚,血海,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太溪,解溪,行间,一路往下。期间还有三伏贴,这是一种防病的方法,在三伏天给病人或者一些无大碍的人的特殊穴位上贴上贴伏,很管用。

  在还没参加中药实*的时候,我就学过拔罐,现在只是复*外加熟悉,就在病人需要的时候给病人拔罐,有时候也走罐,闪罐,刮痧,还学*了放血治疗,这个是刚学的,指导医师不在自己给病人放血,现在想起来应该早点上手。因为病人的一句:我相信你,我就二话不说给病人治疗了,还有什么话语比起这个更振奋人心的呢?这是病人对自己的肯定,所以坚决不能让病人失望,也要对得起自己的这次中医实*。

  寒假的中医实*,我学会了很多知识,都是在课堂书本上所学不到的,对一些病情的临床反应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积累了一定的社会经验。总而言之,是一次难忘的.实*经历。

  不知不觉已经在附一实*结束,这也是我在大学四年来,第一次真正的上临床,对于我来说,一切都是那么新鲜,离开了枯糙的书本,面对着的是活生生的病人,而我也充当了一回冒牌的实*医生。在我们下科之前经过简单的培训,可是这些培训对于我们从来都没有接触过临床工作的我们,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需要适应和学*很多东西。我把在中医内科学*的心得总结如下:

  1、继承创新文明务实校训短短的八个字,就是出入校门前永远的记忆,所需继承的太多太多,前辈们的精神,乃重中之重,而后才是思维方式,最后才是药房等等,创新,思维方式与药剂的创新,文明,谦而有理,务实,踏踏实实,无论做哪一行,哪一业,做好脚下,我觉得这八个字不光是运用在学*医学,在各行各业中,都应该有这种精神,前辈们一步步辛勤的走下的路,我们应该走的更加辉煌。如此一来,这大学,也算得上并未白上了。

  2、医人医心现如今太多病从心起,我们只能医人的躯壳,医人心,却是另一项浩瀚渺茫的工程,在这段时间的学*中,我不断的在思考这一问题,如何医人心?以佛心观人,人人为佛,以魔心观人,人人为魔,花开生两面,佛魔一念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最终的答案,是以自性悟本真。自己要做一个榜样,不是时代,历史的榜样,而是自己的榜样,做好自己,自然会有人来拜访你,你由着他拜访,给他提点,解惑,自然能够医人心结,路还很长,无论是否从医,应有一颗医者之心。

  3、目标在医院实*的同学很多,有很多同学都有考研的打算,这就意味着我们要好好的安排好自己的时间,对于我来说,是把实*放在首位的,毕竟只有那么一次,时间是那么的珍贵,岂能浪费,正因为这样我下定决心一定在实*期间好好锻炼自己,无论自己今后是否从医,都要在学*的道路上打下坚实的基础,以应对日后生活中出现的各种困难。在实*期间订个目标很重要,没有目标,我们就没有进取的方向,而我的目标是:在实*过程中培养自己临床思维、掌握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掌握各项临床操作技术、掌握各项急诊的处理,能中西医结合治疗一些杂病。定下目标之后,就向着目标努力,有目标的做事情比毫无目的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4、适应医院的学*和课堂学*不同,刚刚实*的同学可能很深有体会,没有课室,没有教材,没有作业,没有考试。我刚开始也晕了,感觉自己太多东西不会了,又有太多的活儿等着我们去做了。

  我认为:边干边学,干就是学。既然在临床学*就是应该是“实践第一”,它意味着你要去干有关诊断、抢救、观察、治疗一切大大小小的事情,在科里绝大多数时间是在干活,而不是在看书,这就需要我们去适应在临床上的学*方式,并不是像有些同学说的一样,在病房工作又忙又累,啥都学不到,其实这是方法不得当。我的适应方法是,看书结合临床,上班看病,下班看书;比如来了一个类风湿关节炎的患者,我会先把类风湿关节炎这章看一遍,掌握其诊疗规范标准,然后再观察类风湿关节炎病人的情况,对照书本,书本—实践—书本—再实践。事先看书可以指导你的临床实践,事后看书可以对你的临床实践予以校正、补充和深化。对于我们这些初出校门的实*生,在学校里看书是为了学*,而在临床工作中看书则是为了实践。

  5、注重细节在病房里工作,不但要记住病人的主要症状、体征和辅助检查,而且要记住治疗的具体方法和全部细节:药名、剂型、剂量、给药途径和给药方法等等,这就需要我们注重细节。我们得经常去查房,和患者交流,了解患者病情变化情况,了解患者的既往史、药物过敏史等等。给血压高的患者量血压,给糖尿病患者制定膳食方案,给有损伤的患者包扎换药等等。

  6、培养思维在临床工作,我觉得要培养严谨的临床思维,这点也是我有所欠缺的,临床思维是临床医生接触病人后形成初步临床诊断和制定合理治疗方案的基本思维形式,是临床医生的基本功。要培养严谨的临床思维,就要求实*医生详细正确的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尽量掌握病人所有疾病的相关信息是进行正确临床思维的关键,尽管现在先进检查设备很多,但是辅助检查只能取到辅助诊断,印证结果的作用,只有详细的病史和可靠的体征才是对疾病推理性分析的客观依据。此外,还要建立严密的逻辑思考,在实*的过程中,我们实*生要善于思考,勤于思辨,但切忌不科学,不严谨的“联想”,应对病人信息进行选择性编码,结合病人主要表现及其相关的背景因素,将各个方面的“症状”整合起来思考,抓住问题的实质,有限度地寻找相关理论来解释,而最终获得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7、悟其实个人觉得,这一点在于生活中也是不可或缺的,悟,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悟。其实在中医科实*的体会远远不止上述几点,心之所向,即为天堂,我们心中充满世界,充满爱,自然你便能给你的身边带来爱,你的身边都满满的是爱,那你的世界,不就是一个爱的世界吗?

  世人多疾苦,在医院实*的时间,自己看到了许多病人背后的事,家境,付出,责任,承担,辛勤,汗水,泪水,荣耀,使命。哎,以善人心观世人,世人皆善!以魔人心观世人,世人皆疯!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心之所向,即为天堂。

  本学期前,我曾上过武当山·太子洞拜访过洞中唯一的道人,贾爷爷,那双澄澈的眼神,放佛洞穿了我的灵魂,发自肺腑的言论,讲述着我们身上的责任,我心之所向,我心之所念,是为世界,人类,动物,植物,大的阴阳。历史留下精华,遗毒,责任,都将一代代传下,由我们承担!

  壮哉我大中医!以蓬勃的文化,思维,带这个世界走向光明。

  在学*了两年中医课程之后,我渐渐意识到中医基础理论是讲述中医如何思考的,中医诊断学是讲述中医如何看病的,中药学和方剂学是讲述中医如何治病的,这四门课程理法方药环环相扣,构成一个中医学生对中医的完整认知,也构成一个中医医生看病的的全过程。思考可以是多角度、多层次的、多广度的,诊断可以是多方面的,中西结合似乎是现代临床。的趋势,而治疗更可以是多种的。针灸推拿作为一种在国际上更为被认可和广泛通行,更有甚者认为扎针就是*。除了在学校学*之外,我更希望可以实际操作一下,通过实践加深理解,以丰富我的中医素养。于是,我到我们当地中医院针灸科见*三周。

  到针灸科的第一天,这与我在学校所见到的针法有所不同。我在学校所看到的只有下针,过20分钟之后起针。而在这里,我了解到医生会根据病情的不同,选穴组方,如同我所熟悉的组药成方一般,再一一施针,同时要配合上电疗机以代替医生间断行针来给病人持续有效刺激,再加上烤灯给针扎处强有力的渗透治疗。此外还会根据病情的不同,加以或推拿按摩、或艾灸、或拔罐等来辅助治疗,以使病人尽快缓解病痛,达到康复的目的。

  在实际操作中,我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会了电疗机的.连接。根据不同病情给予不同波形,如一般情况下是连续波,而对于初期面瘫、腹部因肚凉二扎针者就不需要用电疗机,中后期的面瘫患者则需要给予疏密波;根据施针部位不同给予不同的连接方式,如上肢、脖子、背部、腰部一般同侧连接,不可跨越心脏,而下肢可以在同一条腿上横向连接,是膝关节疼痛处更应如此连接;根据病人对针跳动的耐受程度给予不同大小的电流刺激,如年老体弱者、女性、小儿一般用较小的电流,而体格强壮之人或疼痛部位日久麻木者就要给予较强的刺激,电流大小要以病人可以耐受为好,不可太大以使扎针处感到疼痛而不可忍受,也不可太小已起不到治疗效果。

  此外,还应间隔一段时间询问一下病人感受来调整电流大小。同样,烤灯的摆放也需要根据施针部位、病人耐受程度来灵活调整。看到老师们的治疗过程,我也深切感受到要一病人为中心,以病人为学*对象,不断调整自己的治疗方式手段。

  除此之外,我也学会了一些推拿手法,经过练*,在爸妈身上得到较好的效果,使其疼痛减轻,身体轻松。拔火罐、熏艾条等这些我早已熟识的方法也有机会大展身手。大椎放血、梅花针放血,耳穴压豆等只听过没见过的治疗手法也得以见识,可以说在针灸科的见*让我对中医有了更加立体丰富的感知。

  暑假见*期间正值三伏天,是冬病夏治的好时间,我也有幸参与到三伏天的贴敷工作中。早上不到六点钟,科室还没有开门,已有不少病人来准备贴敷。我们立即展开工作,把一卷卷医用胶布撕成分别适合大人小孩两种大小的正方形,准备待用,根据每一次贴敷位置的不同,依次选穴,扎梅花针,拔罐放血,再放上小药丸,贴上胶布,就可以了。如有鼻炎,还要带上两个药丸,每晚各贴印堂一次,连贴两天。小孩一般不用扎梅花针,身体强壮的、年龄较大的可以拔罐,年龄较小的可以直接放药丸贴胶布。

  有些病人对医用胶布过敏,可以用麝香壮骨膏等膏药代替,贴敷24~48小时就可以撕下来,期间尽量少出汗,以防止胶布不粘而掉下来。三伏贴用于治疗鼻炎、哮喘、气管炎、支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疾病,以及小儿体质弱易感冒,一般三年为一个疗程。有些病人三年就好了,好了之后也可以再贴以加以巩固效果,而有的病人甚至贴了一年就病愈,不再复发,不少小朋友贴了之后冬季感冒次数也大大减少,这些都证明三伏贴是有确确实实的疗效的。

  在见*期间,通过阅读一些与医学相关的书籍,我了解到*最顶尖的医学院*协和医科大学就一直坚持医教研三位一体模式,医学生进入协和后要经过八年学*,十余年住院医师的培养才可能成为独当一面的合格医生。而现在,我正处于医这一阶段,应该不断加强学*,向书本学*,向老师学*,向临床学*,向病人学*,已得到知识、能力,形成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双方面的素养,努力进步争取早日成为一名合格的临床中医生。

  中医是有用的,它带给人们以健康,帮助人们减少病痛,并且在在现代社会中做出了适应性的改变,我相信这样的科学不会消失,因为有一代代的学子在学*、教授、研究它,有越来越多的病人在选择相信中医,这也激励着我们更好的传承它,发扬它。


中医跟师心得体会 (菁华5篇)(扩展3)

——中医跟师学*结3篇

  学*中医四大经典是每一个中医人提高自己临床能力的有效途径,认真研读古人的医术对于现代医学的发展有深远的促进作用,在本次学经典活动中,我认真的温*了中医四部经典著作,在运用临床方面有了新的领悟与提高。

  首先我学*了四大经典的内容概括如下:

  中医四大经典指的是中医发展史上起到重要作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四部经典巨著,对古代乃至现代中医都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与研究价值。关于四大经典的具体组成存在争议,目前国内的中医高等教育教材将《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作为四大名著。还有学者认为《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是四大名著。

  《黄帝内经》是*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黄帝内经》的内经,是讲内在人体规律的,有的人认为是讲内科的,《黄帝内经》是一部讲“内求”的书,要使生命健康长寿,不要外求,要往里求、往内求,所以叫“内经”。内经可以用三个“第一”给它作一概括。第一,《黄帝内经》是第一部中医理论经典。中医学作为一个学术体系的形成,是从《黄帝内经》开始的,所以《黄帝内经》被公认为中医学的奠基之作。这部著作第一次系统讲述了人的生理、病理、疾病、治疗的原则和方法,为人类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第二,《黄帝内经》是第一部养生宝典。《黄帝内经》中讲到了怎样治病,但更重要的讲的是怎样不得病,怎样使我们在不吃药的情况下就能够健康、能够长寿、能够活到一百岁。内经中非常重要的思想——“治未病”。《黄帝内经》中说:“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第三,《黄帝内经》是第一部关于生命的百科全书。《黄帝内经》以生命为中心,里面讲了医学、天文学、地理学、心理学、社会学,还有哲学、历史等,是一部围绕生命问题而展开的百科全书。《黄帝内经》作为祖国传统医学的理论思想基础及精髓,在中华民族*二千年繁衍生息的漫漫历史长河中,它的医学主导作用及贡献功不可没。试想,大略700年前,欧洲鼠疫暴发,有四分之一的欧洲人失去了宝贵的生命,而**两千年的历史中虽也有瘟疫流行,但从未有过象欧洲一样惨痛的记录,中医药及《内经》的作用由此可以充分展示。

  《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外感及其杂病治疗规律的专著。东汉末年张仲景撰于公元200-205年。全书共12卷,22篇,397法。除去重复之外共有药方112个。重点论述人体感受风寒之邪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及如何进行辩证施治的方法。该书集汉代以前医学之大成,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系统地阐述了多种外感疾病及杂病的辨证论治,理法方药俱全,在中医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和承先启时的作用,对祖国医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张仲景运用《素问热论》的理论,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对外感病的发生、发展、预后、治疗等进行了精辟的阐发,将外感疾病具有规律性的各种表现,归纳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病证,每经结合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进行辨证论治,既有“同病异治”,亦有“异病同治”,确立了严谨的治疗规范,创立了六经辨证体系,奠定了祖国医学辨证论治的原则。本书是我国第一部理论联系实践、理法方药齐备的临床医学,书中按伤寒传变规律,以条文的形式逐一辨治,言简间赅,辨证严谨,治法灵活多变,制方药少而精,对后世临床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实践证明,该书辨证论治的原则不仅适用于伤寒病的治疗,而且是指导其他临床各科治疗的准则;其所运用的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基本治法,被后世广泛应用;其所创制的113个基本方剂,如麻黄汤、桂枝汤、承气汤、白虎汤、小柴胡汤、理中汤、四逆汤、五苓散、泻心汤、乌梅丸等,成为临床广为应用的有效方剂。可见。《伤寒论》对祖国医学做出了重大贡献。

  东汉张仲景著述的《金匮要略》是中医经典古籍之一,全书共25篇,方剂262首,列举病症六十余种.所述病证以内科杂病为主,兼有部分外科妇产科等病证.《金匮要略》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著,是仲景创造辨证理论的代表作。古今医家对此书推崇备至,称之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治疗杂病的典范。书名“金匮”,言其重要和珍贵之意,“要略”,言其简明扼要之意,表明本书内容精要,价值珍贵,应当慎重保藏和应用。《金匮要略》被古今医家赞誉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治疗杂病的典范。

  《温病条辨》为吴瑭多年温病学术研究和临床总结的力作。全书以三焦辨证为主干,前后贯穿,释解温病全过程辨治,同时参以仲景六经辨证、刘河间温热病机、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及吴又可《温疫论》等诸说,析理至微,病机甚明,而治之有方。例如书中归纳温病清络、清营、育阴等治法,实是叶天士散存于医案中之清热养阴诸法的总结提高。而分银翘散作辛凉*剂、桑菊钦作辛凉轻剂、白虎汤为辛凉重剂,使气分病变遣方用药层次清晰、条理井然。叶天士之验方,在吴瑭手中一经化裁,便成桑菊饮、清宫汤、连梅汤等诸名方。足知吴瑭此书,不是仅仅为纂集而撰,实是经心用意,为学术理论升华之作。

  其次,我在学*的过程中注意把握理论联系实际,有目的的学*:

  在发展中医学事业中,把握中医经典著作是学好中医的关键,因为经典著作是中医学的源头,医家的阐述发明均离不开经典著作。要精研《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难经》、《神农本草经》等经典著作,从研究文言文开始,再参阅各家注解,通过对经典著作的熟读与深入研究,并在实践中反复体验,甚至精研一生,最终达到得其精要,为临床工作奠定了厚实的中医理论基础。诚如周凤梧教授指出:“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使学者有阶可升,至出乎规矩之外,而仍不离规矩之中。”,“规矩”就是经典著作中基础理论,从而明确指出,只有掌握好经典著作才能“从心所欲不逾矩”。

  中医学是一门应用科学,离开实践就失去了活力。中医理论的发展正是医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的结果,而中医理论的掌握亦在于临床实践中的总结和提高。著名医家无不是在临证中成长,并在临证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结累经验,更好地提高了疗效。通过临证来验证理论,并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中医理论,也得到了患者和社会的支持,经得住时间的考验。

  中医学的发展正是在临床实践基础上实现继承与创新的过程。随着时代的不一,疾病谱的更换,中医临床水*的提升,需要不断的继承与创新。医家在临床中多能融会古今,学贯中西等等。岳美中根据《类聚方广义》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疗疥癣内陷的一身搔痒、发热、咳喘、肿满的记载,运用该方治疗肾炎合并皮肤湿疹的患者,并将此方合甘麦大枣汤加生地、紫草等治疗过敏紫癜性肾炎,都取得了较好的疗效。这些都体现了著名医家在临床中善于融会古今,不断创新的特点。

  中医学既是一门自然科学,又是一门有关社会人文的科学,其内容博大精深,富涵文、史、哲、天文、地理、四时、物候等人文知识,仅本专业现存书目就有19000余卷宝籍,欲成为大医,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内经》中就要求*医者“上穷天纪,下及地理”。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更明确指出学医者当“博极医源,精勤不倦”。所有医家大都有渊博的学识,而知识的积累绝非朝夕之功,往往倾注了一生的精力。

  8月开始,万寿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先后有7名同志分别参加了北京市第四批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以及海淀区首批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的学*,跟师至今,已*一年时间。通过这一年的学*,中医科的医生无论是在基础理论、临床技能还是医德、医风上,都深深受到了带教老师一言一行的影响,颇有感触与体会。

  我的老师吕培文主任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原外科主任,她1969年毕业于首都医科大学医疗系,于70年代分配到北京中医医院外科从事临床及教学工作。中医启蒙于外科名老中医赵炳南、房芝萱等老中医,在中医外科治疗各类疮疡、乳房疾病及周围血管病,如脉管炎、动脉硬化闭塞症、大动脉炎等疾病中,受到各名家老师的教诲,医术上要严谨、认真、一丝不苟,要学无止境。1991年国家为了抢救祖国医学遗产,使传统医学后继有人,吕培文主任成为王玉章老教授的学术继承人,继承了王老行医50年的绝技,如对乳房疾病的辨证论治、对慢性溃疡的阴阳辨证及一些传统外用药的制作与用法等。

  吕老师已从医40年,临床经验非常丰富,而我有幸成为了她的学生,跟随她学*中医外科学的知识。作为一名社区中医全科医师的我,刚刚参加临床工作*3年,临床经验的绝对不足,既往中医外科知识的零接触,那么这三年的学*将对我本人来说是一次非常宝贵的经历和过程。

  学*中医外科以来,我的临床思维更为开阔了。中医内科和中医外科虽同属于祖国传统医学的一部分,但是有很多理念又有所不同。从中医内科来说,常用的辨证思维侧重于脏腑辨证,在于病人的整体,往往忽视了病人的局部;而吕老认为作为一名中医外科大夫,临床辨证除了整体辨证之外,局部辨证也显得非常重要,整体辨证与局部辨证要相结合。因为外科疾患最显著的特征就在于局部病灶的存在,一般都有比较明显的外在表现。主要包括红肿、发热、疼痛、成脓、麻木、溃疡、结节、肿块、瘙痒、功能障碍以及皮肤部位的各种损害等。由于局部病灶存在的直观性,能够有效地提供了临床辨证的客观依据。

  也有某些全身疾病,其病灶反映却在局部。但由于疾病的病因不同,程度各异,因而转归顺逆相差甚远。因此,外科辨证虽多从局部病变着手,以局部症状为重点,但也绝不能孤立地以局部症状为依据,只有从整体观念出发,局部与全身辨证相结合,外在表现与五脏六腑病变相结合,辨证求因,全面分析疾病的性质,综合起来进行辨证,抓住证候的主要致病因素,才能为施治提供可靠的依据。

  另外,吕老始终坚持中西医结合,辨病与辩证相结合,临床要注重临床体格检查,在辨证施药的同时也要巩固西医基础知识。吕老在临床上除了中医四诊“望、闻、问、切”,还很注重临床的体格检查,并有着深厚的西医临床功底。凡是有需要的病人,不管是初诊还是复诊,她都一个一个地耐心检查,仔细询问及触诊。外科病患比较特殊,像糖尿病足、乳痈等有创伤的疾病,局部创面的流脓、恶臭,有的病人自己都受不了,但吕老师不怕脏和累,亲力亲为,认真细致的检查,对于病患的西医检查报告也是仔细的查看,就病情及相关注意事项进行讲解,使病患对自己疾病有较为深入的了解,深得病人的感谢与感激。吕老师这种敬业和专业的精神,与病人之间良好的医患关系,提醒我们年轻一辈的医生,应该好好学*西医基础知识,注重临床最为基本的体格检查,不要老是依赖各种辅助检查,同时要与病患进行良好的沟通,为病人增强治疗疾病的信心。

  一年的跟师学*转瞬即逝,虽然通过这段时间的学*,我对于外科疾患如乳腺增生、周围血管疾病、湿疹等疾病的西医诊断及中医药治疗有了初步的认知和体会,但仅仅这些是不够的,自己离老师预想的阶段、与上级部门提出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我将继续努力,珍惜余下2年的跟师学*,在中医药继承和发展的道路上继续前行,完善自我,不断提升自身技术水*,不辜负院领导、同事们以及老师的期望,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社区中医师,做好社区居民健康的守护者。

  Xx从事中医妇科专业30余年,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对妇科的常见病及多发病,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临床疗效显著。主张治病务求其本,以调脏腑之气为重,而调肝由为首要。认为妇科病多隐微,必须详问细察、诊断确切,则用药无不中的。

  从跟师的第一天起,老师就教导我:跟师不能仅仅抄抄方,不能只学会看跟师时见过的病,最重要的是学会临证思维,一定要“学我,像我,超过我”。在中医学界,业师有“活字典”之称,他认为只有融古贯今、溯本求源才能发展中医;反复强调中医学不是古董,而是实用的科学,只有切实解决病人的疾苦,才是中医学发展的根本。如何才能解决病人的疾苦?必须学会勤读、泛读、精读古今医书,博采众家之长,才能触类旁通,拓宽临证思路,提高临床疗效。并认为经典是中医这门学问的基础。

  中医四诊是医者调查、分析、研究疾病所出现的各种信息升华成的四种大法,搜集的信息在综合归纳时应四诊合参。对妇科病及其他病证舌诊脉诊非常重要,必要时亦有舍脉从证和舍证从脉之法。跟师后体会到要认识症候准确,才能提高疗效,在黄院长指点下对舌诊、脉诊有了更精确的`认识。

  老师常说,高超的医术来自人的聪颖和勤奋,但更重要的是来自高尚的品德和情操。要提高医术主要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掌握扎实的医学基础知识;第二、对人体和疾病要有全盘的把握度,诊断要明确,问诊要详尽;第三、熟练运用中医妇科专业技术;第五、学*知识,运用技术,提高水*,升华境界,不断进步。


中医跟师心得体会 (菁华5篇)(扩展4)

——跟岗心得体会 (菁华6篇)

  一、 提高个人素质,以身示范

  “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仅只是要求他人该如何如何,更重要的是提高自己的个人素质,用自身的魅力去感染他人。”这一点我在杨老师身上深刻地感受到了。初到外校的我什么都不熟悉,我的指导老师杨老师和其他老师热情地给了我真诚的关怀。这份关怀让我有点忐忑的心感到了温暖。不仅仅是杨老师人格上的魅力打动了我,还有她在教学上的认真态度也感染了我。每一份作业,杨老师都认真批改;每一次上课,都认真准备,在听完我所上的课后,杨老师也是认真地评课,为我提出了宝贵的建议。言传重要,身教更是重要。我想,做这老师的学生,也一定会认真对待事情,关爱他人,热爱生活。

  二、 爱岗敬业,干一行爱一行。

  记得曾经看到过这样一句话:“把这当做唯一的路,也许你就在这条路上成功了。”是的,我们总是容易干一行恨一行,总是吃着这碗饭望着那子的未来与我们有关。我不能说外校的老师都爱教师这个职业,但他们的爱岗敬业精神是显而易见的。老师们每天都早早地来到自己的办公室,备课、批改作业。每天的课间随处可见教师在办公室辅导学生、答疑,班主任老师基本都是全天在班级督促、管理学生。这些是他们爱岗敬业的具体表现。

  三、 教学设计认真且高效

  几天的听课中,我观察到老师们备课认真,教材上做满了批注,练*册都是自己做好后才给学生进行讲解。不仅如此,教学设计也是新颖且高效。课上的每一句话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总能突破教材的束缚,列举贴*生活的实例有助于理解。这些都是我以后要学*提高的。

  四、 养成常常反思的*惯

  叶澜教授有一句著名的话: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可能成为名师。教师应在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螺旋式上升中,实现专业成长。

  我们常常记得嘱咐学生要学会回顾和小结,可我们自己却常常只教不研,只管天天备新课,不懂回头看看反思反思。这次跟岗学*我上了一节公开课,在公开课后我进行了自评,杨老师进行了点评,我发现了自己没有意识到或不曾留意到的问题,老师的建议更是给了我莫大的启发,使我在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上有了前进的动力和方法。所以只有边教边总结,边教边反思,才能“百尽竿头更进一步”。凡是在教学中发现的一切问题,事无巨细,都可成为我们改进完善的目标。当然,最重要的是,教学反思要落实在行动上,落实在真真正正的教学行为教学水*的改进与提高上,才会有它现实的意义。 5天时间对于长长的教师生涯来说,是十分短暂的,但是如果能将这些意识带回自己的工作岗位,并不断地学*,持之以恒地实施,我想意义又是十分深远的。

  对我来说,也许不能成为像导师所说的那样优秀的教师,但我觉得只要不断充实自己,做一个教育事业上的有心人,每天前进一小步,就能成就自己人生的一大步。

  为期20天的骨干教师跟岗培训即将落下帷幕。在揭东的这20天,无论在生活上、工作上、学*上都得到了导师和同学的周密的照顾,每一天都过得很愉快充实,颇有收获。

  这次培训,通过上课、听课、评课,读书、讨论、做博客,反思、听讲座、做课题等等活动,开阔了眼界,认识了不足,促进了思考,激发了研究。

  通过这次培训,通过和其他地区其他学校的教育教学条件和教育教学理念的比较,我深深体会到自己离一名合格的骨干教师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还有很多需要学*需要努力需要改进的,尤其是以下几个方面:

  一、 要与时俱进更新教学理念

  新课程实施已经有七年了,“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更是教育者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口号。然而在这次培训中看到,80%的教师仍然固守教师本位的观念,教学的内容、方法等都是由教师预设好的,甚至有些教师包括本人还偏爱“满堂灌”的方式。因为这种课堂容量大,操作容易,尤其适合高三的应试教学。有些教师认为,只要高考不变,教学理念就难以发生根本改变,因为老方法老方式似乎对高考更管用。

  事实上,心理学和学*科学的研究表明,教育的过程应该是认知的过程、学*的过程,学生的知识是学会的不是教会的。教师如果只立足于自己的教的过程,关注的就是自己的讲授,不管或少管学生的学情。我们深知不是每个教师都能把每个问题都讲得明白、清楚,不是每个教师都能把同一个问题讲得清楚、明白。即使教师讲明白了,学生也不一定就能接受,接受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有效率流失。久而久之,学生厌倦产生,课堂上的精力流失,从而学生讨厌单一的教法,导致情感流失。2004年兖州一中杜金山校长做过对传统课堂教学的“两率”调查,结果是课堂精力流失率高达38%,高效学*率不到50%。杜校长说:“校园飞来一只鸟,几乎全校教学都知道,稍有风吹草动,学生的目光唰一下就飘走了,精力流失大高了。”患了感冒的老师课堂效果是最好的,因为老师嗓子不舒服就会少讲,很多学生最怕老师遇到高兴的事,因为这时老师会滔滔不绝。问题已经很明白,教师少讲才能提高学*效率,教师少干预学生才会学得更好。学生不是等待填塞的机器,他们需要什么,想学什么,应该由他们说了算。所以自己亟待改变的就是观念,要大胆放心地把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把学*的时间还给他们,树立“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生本理念。

  二、 要注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这次跟岗学*听了几个课例,表面上内容很充实,但无论对于学生能力的发展还是应试的能力,帮助似乎并不很大,甚至有些课连教学的方向和目的都不很明确,课文内容的重点没有得到落实,学生想学或未解的问题没有得到答案。究其原因,就是在备课时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时有悖于课文的重点或学生学*的心理,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教学变得低效甚至无效。虽然我们总说语文课是“遗憾的艺术”,但也不应该让它因为教师的武断和失误而造成不必要的遗憾。

  教学是否有效,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完成教学内容或教学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的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的教学。可以说,一位教师的课讲授的很出色,如果没有有效的组织教学,那么这一节课一定是一节失败的课。所以我们要按照新课程理念要求,从关注学生终身发展的高度,学会课堂教学的各种组织方法和策略,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改变学生的学*方式。积极地营造民主、*等、和谐的教学氛围,**课堂、**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自发地参与、投入学*,淡化教师课堂的主导地位,把更多的主导权给学生,把课堂交还给学生,使教师有效的教学,学生有效的学*。我总是觉得,现在的学生要比以往更聪明,更有创造力和想象力,因此作为教师,更要以学生为本,为学生创设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采取一切方法与手段,发展学生的思维,调控学生的情绪,让学生的创新火花、灵光一现的思维碰撞都能完美的表现出来。

  三、 要养成常常反思的*惯

  叶澜教授有一句著名的话: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可能成为名师。教师应在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螺旋式上升中,实现专业成长。

  我们常常记得嘱咐学生要学会回顾和小结,可我们自己却常常只教不研,只管天天备新课,不懂回头看看反思反思。这次跟岗学*安排了两节公开课和三次教学反思的作业,在公开课后通过自评和聆听导师、同学的评课,我发现了自己没有意识到或不曾留意到的问题,他们的建议更是给了我莫大的启发,使我在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上有了前进的动力和方法。所以只有边教边总结,边教边反思,才能“百尽竿头更进一步”。我的教学反思基本从以下两个大的方面入手:

  一、知“所得”。一节课(一单元、一本书)教完,无论是预设好的,还是在课堂中生成的,总有或多或少的成功之处,总有所得,至少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小结反思:

  1、横向比对,和别人相比我有没有自己的独特领悟和我自己的课堂教学特色。

  2、纵向比对,我的教学过程中,哪些地方哪些环节是精彩的,师生都认可并感到愉悦。

  3、偶然小发现,比如对课堂意外事件的处理,有了新对策;对教材的某些不足不明之处,有了新认识;甚至是对付哪类学生,有了新主意,等等等等不一而足,这些灵光一现的东西,往往是数不胜数的,教学的机智就在其中得到积累。

  二、知“不足”。有得既有失,上完一节课后,自己总会感慨课堂上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那么不足在何处,要有清醒的认识。

  1、教学内容没有落实好,重难点处理的不恰当,这个要反思要改进;

  2、教学环节安排不合理,设计不科学,这个要反思要改进;

  3、与学生的互动存在问题,也要反思要解决,等等。凡是在教学中发现的一切问题,事无巨细,都可成为我们改进完善的目标。

  当然,最重要的是,教学反思要落实在行动上,落实在真真正正的教学行为教学水*的改进与提高上,才会有它现实的意义。20天时间对于长长的教师生涯来说,是十分短暂的,但是如果能将这些意识带回自己的工作岗位,并不断地学*,持之以恒地实施,我想意义又是十分深远的。今天导师在跟岗学*活动小结时结合他自己的成功经验提到我们骨干教师的专业发展之路,并向我们提出殷切的期望,希望我们做一个“会教书”“会写文章”“会做课题”的教师。对我来说,也许不能成为像导师所说的那样优秀的教师,但我觉得只要不断充实自己,做一个教育事业上的有心人,每天前进一小步,就能成就自己人生的一大步。

  从9月21日至今,我作为20xx年国培英语学员进入到了学*的一个新阶段:到成都七中育才学道分校跟岗实*。虽然只有短短的十几天,但我感到特别荣幸,能够有机会向如此多的优秀的老师学*。首先要感谢七中领导的热情接待和安排,另外也要感谢我们的导师们给我的关心和帮助,正是有了大家的支持才让我能顺利获得如此之多教学和管理方面的知识。下面,就将我在这段时间中的点滴体会,些许收获和大家共同分享。

  一、工作环境优美,校园文化氛围浓厚:

  七中校园面积不大,但是环境干净整洁,学校教学楼间的广场地面上设计了一个以“学道”二字为主体的图案,为学校增添了一种别样风采。大厅中的钢琴每个学生在课间都可以去弹一弹,音乐响起整个校园显得更加美好。楼梯间也装有放满课外书籍和报刊的书架,学生们可以自由的翻看,感受不同知识的洗礼。每一层楼的走廊墙上贴有大量的具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和名人名言,甚至不起眼的消防栓门上也有,七中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相信学生的素质在这些文化渗透的过程中将会越来越高。我拍下了很多照片,希望回到学校也能有时间和机会分享给我们学校的老师和学生。七中学生课间活动丰富多彩,学生们在安全有序的规则要求下快乐地开展课外活动,他们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随时都感染着我们。

  二、英语课堂内容丰富,教学效率让人惊叹

  七中学生的学*能力和知识面确实比我们农村中学的孩子们更高一些,针对这一点老师为学生提供了一套英文原版阅读书籍——《典范英语》,这些书籍自成一个系列,还配有纯正英语朗读。可以满足不同年级的学生兴趣和知识诉求。老师们要求学生在课外读完并把生词的意思等标注到书上,之后还会安排一节课来讲讲。这节课不讲文中知识点,主要是安排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运用阅读材料进行角色扮演或朗读比赛,甚至还有高一层次的辩论活动。根据学生表现给小组加分,最后进行评比和自由挑选座位的权利。孩子们在这样丰富的活动中积极思考,气氛热烈,下课铃响了都不愿意结束。另外,在学*课本中的文章时,学生们轻易就拿下了。我认为*时英语原文阅读训练提高了他们的理解能力。我打算也购买一套看看,选取适合我的学生的文章,提高他们的英语学*能力。

  三、教师队伍整体素质高,工作态度严谨

  这次跟岗实*我除了跟着导师听课以外还有幸参加了七中七八年级的英语教研活动。看到了许多优秀的老师们的工作状态。特别是我的导师白承霞,她不仅把自己的课上得有声有色,还组织八年级的教师开展教研活动。工作强度虽高,但她依然态度严谨,要求参加教研会的老师注重课堂的逻辑性和学生能力的提升,集思广益,对主要设计老师的课堂方案提意见。我看到了自己的差距与不足,增强了危机感和急迫感,增强了主动学*的自觉性。因为在我看来,我的学生大多刚接触英语,他们要学的太多,根本无法忽视任何一个小知识。我甚至认为搞“地毯式”讲解最为安全。然而,有的时候学期时间较短,我又必须删减部分教材内容。这时我会陷入取与舍的问题旋涡中。最后还是只能紧张地过完余下的学期。在这次的学*中,白老师告诉我要相信学生的能力,你给了他们你的期望,放手放他们去表现,一定有惊喜收获。从老师们的教学活动和经验之谈当中,我学到了许多有用的观点和理念,我觉得非常具有可行性。

  跟岗学*活动是短暂的,但影响是深远的。在当前鼓舞人心的教育改革背景下,我们都面临着不断变化的学生数量和需要所带来的巨大挑战。虽然形势严峻,但我们仍乐观自信。总而言之,作为一名教师,只有不断地学*、充电,才不会落伍。走出去,就能开阔视野,学有所得,为我所用。我迫不及待地想获得更多更好的提高自己教学水*的方法,为我的学生提供更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帮助他们真正领略知识的魅力。

  20xx年12月21-27日,我有幸参加xx省高中骨干校长赴xx市xx中学跟岗学*,在为期一周的学*活动中,从观、听、议、思、写中,获得深刻而生动的感受体会。

  感受之一:

  一所办学特色凸显鲜明的学校,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获得办学效益最大化。厦门大学附属科技中学虽年轻,只有20年,但发展势头迅猛,借助厦大力量,用好用足各种资源,xx年就成为省一级达标学校,教学成绩斐然,特点是科技教育、环保教育是教学最大特色。海洋教育学校是全国中学第二所海洋基地,站在这样一所学校面前,我们着实应认真思考更多关于如何规划科学设计,科学办学,可行性特色的问题。

  感受之二:

  一个洒脱型、管理型、专家型、智慧型的谭蔚校长,带领他的团队行进在教育改革的前沿,作为一校之长,要更新管理理念,学会放权,打破思维,不受学科限制,重视老师们的奇思怪想,提供*台,给老师们空间,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学校应加强创新意识培养,借鉴科技中学“三创三微”模式,即创知:国家课程校本化;创意:意志品质与人格;创行:实践类项目进行课程整合;“三微”模式:即微型课程,微型课题,微型研究。要利用现代化设施,注重教学常规管理。办学要为促进学生成长而特色。学生管理要精细化,要学会应对危机,寻求变革,整合资源,打造品牌特色。

  感受之三:

  心动不如行动,用心办好教育,注重细节,立足当下,*心静气,回归教育本真,最求真、善、美。学校要发扬“蜜蜂”精神,实行班主任职级制,重视集备,实行教师捆绑评价制,学生综合学分管理,强化学生自律意识,“3﹒6﹒1”行动值得借鉴:即每天阅读三十分钟,每天至少锻炼身体60分钟,每天至少做一件小善事。为自己成长而努力,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做最好的自己。……还有很多感受,无以言表,路漫漫吾将上下求索。

  为期20天的骨干教师跟岗培训即将落下帷幕。在揭东的这20天,无论在生活上、工作上、学*上都得到了导师和同学的周密的照顾,每一天都过得很愉快充实,颇有收获。

  这次培训,通过上课、听课、评课,读书、讨论、做博客,反思、听讲座、做课题等等活动,开阔了眼界,认识了不足,促进了思考,激发了研究。

  通过这次培训,通过和其他地区其他学校的教育教学条件和教育教学理念的比较,我深深体会到自己离一名合格的骨干教师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还有很多需要学*需要努力需要改进的,尤其是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与时俱进更新教学理念

  新课程实施已经有七年了,“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更是教育者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口号。然而在这次培训中看到,80%的教师仍然固守教师本位的观念,教学的内容、方法等都是由教师预设好的,甚至有些教师包括本人还偏爱“满堂灌”的方式。因为这种课堂容量大,操作容易,尤其适合高三的应试教学。有些教师认为,只要高考不变,教学理念就难以发生根本改变,因为老方法老方式似乎对高考更管用。

  事实上,心理学和学*科学的研究表明,教育的过程应该是认知的过程、学*的过程,学生的知识是学会的不是教会的。教师如果只立足于自己的教的过程,关注的就是自己的讲授,不管或少管学生的学情。我们深知不是每个教师都能把每个问题都讲得明白、清楚,不是每个教师都能把同一个问题讲得清楚、明白。即使教师讲明白了,学生也不一定就能接受,接受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有效率流失。久而久之,学生厌倦产生,课堂上的精力流失,从而学生讨厌单一的教法,导致情感流失。2004年兖州一中杜金山校长做过对传统课堂教学的“两率”调查,结果是课堂精力流失率高达38%,高效学*率不到50%。杜校长说:“校园飞来一只鸟,几乎全校教学都知道,稍有风吹草动,学生的目光唰一下就飘走了,精力流失大高了。”患了感冒的老师课堂效果是最好的,因为老师嗓子不舒服就会少讲,很多学生最怕老师遇到高兴的事,因为这时老师会滔滔不绝。问题已经很明白,教师少讲才能提高学*效率,教师少干预学生才会学得更好。学生不是等待填塞的机器,他们需要什么,想学什么,应该由他们说了算。所以自己亟待改变的就是观念,要大胆放心地把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把学*的时间还给他们,树立“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生本理念。

  二、要注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这次跟岗学*听了几个课例,表面上内容很充实,但无论对于学生能力的发展还是应试的能力,帮助似乎并不很大,甚至有些课连教学的方向和目的都不很明确,课文内容的重点没有得到落实,学生想学或未解的问题没有得到答案。究其原因,就是在备课时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时有悖于课文的重点或学生学*的心理,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教学变得低效甚至无效。虽然我们总说语文课是“遗憾的艺术”,但也不应该让它因为教师的武断和失误而造成不必要的遗憾。

  教学是否有效,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完成教学内容或教学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的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的教学。可以说,一位教师的课讲授的很出色,如果没有有效的组织教学,那么这一节课一定是一节失败的课。所以我们要按照新课程理念要求,从关注学生终身发展的高度,学会课堂教学的各种组织方法和策略,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改变学生的学*方式。积极地营造民主、*等、和谐的教学氛围,**课堂、**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自发地参与、投入学*,淡化教师课堂的主导地位,把更多的主导权给学生,把课堂交还给学生,使教师有效的教学,学生有效的学*。我总是觉得,现在的学生要比以往更聪明,更有创造力和想象力,因此作为教师,更要以学生为本,为学生创设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采取一切方法与手段,发展学生的思维,调控学生的情绪,让学生的创新火花、灵光一现的思维碰撞都能完美的表现出来。

  三、要养成常常反思的*惯

  叶澜教授有一句著名的话: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可能成为名师。教师应在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螺旋式上升中,实现专业成长。

  我们常常记得嘱咐学生要学会回顾和小结,可我们自己却常常只教不研,只管天天备新课,不懂回头看看反思反思。这次跟岗学*安排了两节公开课和三次教学反思的作业,在公开课后通过自评和聆听导师、同学的评课,我发现了自己没有意识到或不曾留意到的问题,他们的建议更是给了我莫大的启发,使我在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上有了前进的动力和方法。所以只有边教边总结,边教边反思,才能“百尽竿头更进一步”。我的教学反思基本从以下两个大的方面入手:

  一、知“所得”。一节课(一单元、一本书)教完,无论是预设好的,还是在课堂中生成的,总有或多或少的成功之处,总有所得,至少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小结反思:

  1、横向比对,和别人相比我有没有自己的独特领悟和我自己的课堂教学特色。

  2、纵向比对,我的教学过程中,哪些地方哪些环节是精彩的,师生都认可并感到愉悦。

  3、偶然小发现,比如对课堂意外事件的处理,有了新对策;对教材的某些不足不明之处,有了新认识;甚至是对付哪类学生,有了新主意,等等等等不一而足,这些灵光一现的东西,往往是数不胜数的,教学的机智就在其中得到积累。

  二、知“不足”。有得既有失,上完一节课后,自己总会感慨课堂上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那么不足在何处,要有清醒的认识。

  1、教学内容没有落实好,重难点处理的不恰当,这个要反思要改进;

  2、教学环节安排不合理,设计不科学,这个要反思要改进;

  3、与学生的互动存在问题,也要反思要解决,等等。凡是在教学中发现的一切问题,事无巨细,都可成为我们改进完善的目标。

  当然,最重要的是,教学反思要落实在行动上,落实在真真正正的教学行为教学水*的改进与提高上,才会有它现实的意义。20天时间对于长长的教师生涯来说,是十分短暂的,但是如果能将这些意识带回自己的工作岗位,并不断地学*,持之以恒地实施,我想意义又是十分深远的。今天导师在跟岗学*活动小结时结合他自己的成功经验提到我们骨干教师的专业发展之路,并向我们提出殷切的期望,希望我们做一个“会教书”“会写文章”“会做课题”的教师。对我来说,也许不能成为像导师所说的那样优秀的教师,但我觉得只要不断充实自己,做一个教育事业上的有心人,每天前进一小步,就能成就自己人生的一大步。

  20xx年5月,我有幸参加了恩城第一小学校长跟岗学*培训班。几周来,内心充满了感谢,感谢市教育局给我提供了学*的机会,感谢恩城第一小学为我们了搭建一个学**台,更感谢岑校长在工作繁忙的情况下,把我们的跟岗学*安排得井井有条,让我们了解到他们学校各方面的工作是如何层层落实,又是如何开展的;也非常感谢学校的行政班子成员,他们把自己宝贵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我,让我在短短的三周时间里,学*了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管理理念,让我受益匪浅。下面就我的学*和认识谈几点心得体会。


中医跟师心得体会 (菁华5篇)(扩展5)

——中医实*心得体会 (菁华5篇)

  五个月实*生活中,有疲累也有无奈,有时脚磨得起泡,有时忘记吃饭,有时为病患间的不适而烦恼,但渐渐地随着实*生活的深入,我们开始懂得这一份责任在我们肩头的重量,间或会出现有些病患的不理解,我们的操作会让他们疑虑和担心,但生活的很充实却也独立孤寂,没有电脑,没有电视,好朋友们也已“四分五散”;生活的现实与梦想就像一个个被充实盈彩的泡沫,有着一份期待,也有着一份破碎的沉重。短短的十个月,让我懂得生活或许就是这样,有苦才能体会到甜的味道,才会懂的珍惜!

  在神经内科实*的时候,高竹霞老师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170的个子,挺着怀有8个月多的小BABY还坚持着上班。她干活麻利,动作漂亮,操作规范,有时操累到双脚都水肿了,但依旧每天笑呵呵的,并没有那些孕妇的矫情。这就是护士的一种精神,不管怎么样都坚持在岗位,把病患放在第一位,有时我也感觉很大的压力,护士确实很辛苦,即使挺着大肚子还是要照常上班,坚持着一份责任与执着,有时会遇到病患及其家属的不理解,但是我们依旧微笑着生活,因为我们是坚强的打不倒的护士!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每当遇到不开心的事情,想起高竹霞老师挺着大肚子忙碌的身影和那美丽的笑容,我就会甩甩头,调整心情继续工作。

  第一个月中虽然缺乏操作的机会,但是看到了很多,学到了很多,了解了很多。紧接着进入了普外科,这个科室里真的很和谐很温馨,学生和老师就像朋友一样的工作,也正是由于在这个科室和老师们温馨的相处,我学会了更多基本操作的方式和技巧,没有压力和负担,工作麻利,很少出错,得到了老师们的鼓励和和好评,在治疗室的一星期中,许多老师都说我是柏芝华老师的得力助手,就如小宰相一样,说柏老师都可以把治疗室放心的交给我!我听了之后,心里不知有多高兴,这份鼓励和认可,使我工作的更加仔细,认真与负责,说起柏老师,她是一位温柔而宽容的女性,记得交我们配三升袋时,其他学生也在旁听,由于我粗心将一个液体加错,导致了其他液体的浪费,然而她没有在学生面前指责我,而是叫我再次仔细的观察与实践,当时我很是责备,感觉辜负了老师对我的信任,同时也很感激老师保留了我在同学面前的自尊,之后,我对老师发自内心的说对不起,老师说没事,下次注意仔细点。经过了这次失误,老师并未对我失去信任,依旧把治疗室交给我,这份鼓励与信任使我更加努力,将治疗室整理的有条不紊,我学会了要尊重别人,做错了,也要给予改正的机会。

  姚丽娟老师,是一位好老师,同时也是一个好朋友!是一个对工作认真负责同时严格要求自己的直爽而又乐观的女性。和她在一起学*,使我也开始严格有律的要求自己,并体会到无论是做人做事都要努力尽善尽美,要做到不断地充实自己,不浪费时间和精力,每一天充实而开心的度过。

  在省中医实*的第二周,感觉是一样的无聊。血透室的工作除了每个病人开始跟结束时比较忙碌之外,真的很清闲,每天就冲锋2—3次就长时间*静下来了,而且冲锋的时候也是些常规的工作,不会有太紧急的情况出现(可能我们没机会遇到而已)。三天里,我就看了和摸了一些不同的血管通路:动静脉瘘、人工血管、长期/临时的中心静脉导管,及熟悉它们的穿刺维护。那些动静脉瘘的血管看上去都很粗,感觉跟*常打针的血管会很不一样,自己也很想扎一**会体会,估计不会扎不中吧,遗憾的是老师没有让我们动手。

  因为无聊,所以周四起要求去输液室看看,结果是比无聊更加的无聊。可能因为是中医院的缘故,门诊输液量少,输液室的规模和运作都不及我们这样一个区级的医院。真是大失所望,没有什么亮点可以参考学*,连想照张相片看看都觉得没什么好照的。唯一和我们不同的是,抽血的人数很多,开了一排的窗口,像银行排队的叫号机就是为抽血服务的。

  这周学*没什么大收获,但也趁机静下来有时间修修心也是好事。特别每天两趟在等公车时和在不太拥挤的公车上,可以在烦嚣中安静的思考一下问题,公车也带给了我很多的领悟。这周我尝试了一条新的公交线路去省中医,因为站错站台以至于眼看着209从眼前溜走,马上察看了一下还有另两路车去西门口的,大概多走5—10分钟的路,跑步也勉强赶得及7:45上班。此外,从前就一直不喜欢广州,因为她的拥挤繁闹、人情冷暖,但这一次真的切身体会到了她的温暖。那天寒流骤至,恰逢身体非常不适,站了一天的班,在公车上又遇上堵车,摇摇晃晃中真是受不了了,上车不久感觉越来越晕、眼前发黑,在我意识几乎要丧失之前,我向旁边的一个大哥求助,他马上让出了座位给我,坐下来休息了一会,虽然身体也还是一样的难受,但起码清醒过来熬到了下站。让座只是一个小小的举动,甚至没有任何片言只语的问候,但已经是雪中送炭,让在寒冷的天气中,陌生的城市里,孤单的我觉得温暖异常。所以,人要时时心存善念,在有能力帮助别人的时候一定要毫不犹豫地施与援手,因为自己也一定有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而且,我想,大家不要抱怨自己周遭的都是坏人、小人,如果真是那样,首先得检讨一下自己待人处事的方法和态度,如果你一直善心、正直待人接物,相信这样的气场只会聚集美好的东西。我也知道这世界有黑暗的一面,但是我更愿意接触和看见光明的一面,不愿意见的就敬而远之好了。

  本人于20xx年8月开始在x市中医院实*。本抱着潜心学*中医的决心来到大连,但实际情况与我所想竟全然不同。

  第一次是在内科门诊与中医老教授抄方学*,让我受益非浅。我经常与肾病的中医专家王荣欣老师谈论中医的各种学术问题。我们畅所欲言,我的很多问题也得到了解决。最后我们既是师生,又是好友。她常借我买的一些书看,我也经常到她的门诊去听她看完书后的体会,我就能比较和我看完书后的体会有何不同。那三周和后来的几次拜访是我学到东西最多的时间。

  后来就是连续的病房实*。那时我深刻体会到这些医生对中医知识的缺乏。我有时问自己:“这是中医院吗?”因为他们看病治疗几乎都是以西药为主。中药只是补一补正气,提高一下免疫力之类的,根本不是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他们还含笑而说:“周四是开大方的日子。”而开一些很大的方,很多味药,价格也很高。不仅如此,他们还让学生开这些方,“看着差不多就行”就下医嘱了。偶尔有时候会改方,但原因竟然是学生开的某几味药太便宜,换几个差不多功效的而价格高一些的药。难道这就是我将来要工作的我们*的中医院的情况吗?

  在神经二病房的时候,我的同学因没在带教老师陪同下去与患者交流而被主任痛骂。他只是想去补充收集一下老师没有收集完整的中医四诊资料而已。

  学校要求我们要写16篇临床病历。我虽然觉得抄这些病历几乎提高不了自身的什么修为,但还是决定硬着头皮抄两篇交差。还没等下笔就被主任痛骂,说些什么这是患者的隐私,不能让你抄之类的。看来她对我印象不怎么样。骂得好!我本就觉得这是浪费我时间,不抄了。

  当我要转到普外实*的时候,我终于忍不住了。我断然拒绝了医院的安排,自己去找了内科门诊的主任---大连治脾胃病最有名的中医—李吉彦教授。他*时是不带学生的。但看到我的诚意,又经我跟科教那边多方协谈,他终于同意了。我终于感觉到我开始学中医了。他先看一个患者,写方,递给我,我抄,我再重新看一遍那个患者(这时他看另一个患者),望,闻,问,切,自己来一遍,再自己开个方,跟老师的比一下。幸亏老师看得很慢,我有足够时间做这些。当抄了差不多一个月的方,我渐渐明白了这位老师的思路和用方*惯,我也向他提出了一些见解,有些也被他采纳了。我感觉我突然进步了很多,心里有股说不出的喜悦。

  转眼之间,两个月的实*期即将结束,回顾这两个月的实*工作,感触很深,收获颇丰。这两个月,在领导和同事们的悉心关怀和指导下,通过我自身的不懈努力,我学到了人生难得的工作经验和社会见识。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总结中医学岗位工作实*这段时间自己体会和心得:

  一、努力学*,理论结合实践,不断提高自身工作能力。

  在中医学岗位工作的实*过程中,我始终把学*作为获得新知识、掌握方法、提高能力、解决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和方法,切实做到用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思想上积极进取,积极的把自己现有的知识用于社会实践中,在实践中也才能检验知识的有用性。在这两个月的实*工作中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我们在学校学到了很多的理论知识,但很少用于社会实践中,这样理论和实践就大大的脱节了,以至于在以后的学*和生活中找不到方向,无法学以致用。同时,在工作中不断的学*也是弥补自己的不足的有效方式。信息时代,瞬息万变,社会在变化,人也在变化,所以你一天不学*,你就会落伍。通过这两个月的实*,并结合中医学岗位工作的实际情况,认真学*的中医学岗位工作各项政策制度、管理制度和工作条例,使工作中的困难有了最有力地解决武器。通过这些工作条例的学*使我进一步加深了对各项工作的理解,可以求真务实的开展各项工作。

  二、围绕工作,突出重点,尽心尽力履行职责。

  在中医学岗位工作中我都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去对待每项工作。虽然开始由于经验不足和认识不够,觉得在中医学岗位工作中找不到事情做,不能得到锻炼的目的,但我迅速从自身出发寻找原因,和同事交流,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以至于迅速的转变自己的角色和工作定位。为使自己尽快熟悉工作,进入角色,我一方面抓紧时间查看相关资料,熟悉自己的工作职责,另一方面我虚心向领导、同事请教使自己对中医学岗位工作的情况有了一个比较系统、全面的认知和了解。根据中医学岗位工作的实际情况,结合自身的优势,把握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尽心尽力完成中医学岗位工作的任务。两个月的实*工作,我经常得到了同事的好评和领导的赞许。

  三、转变角色,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

  从大学校门跨入到中医学岗位工作岗位,一开始我难以适应角色的转变,不能发现问题,从而解决问题,认为没有多少事情可以做,我就有一点失望,开始的热情有点消退,完全找不到方向。但我还是尽量保持当初的那份热情,想干有用的事的态度,不断的做好一些杂事,同时也勇于协助同事做好各项工作,慢慢的就找到了自己的角色,明白自己该干什么,这就是一个热情的问题,只要我保持极大的热情,相信自己一定会得到认可,没有不会做,没有做不好,只有你愿不愿意做。转变自己的角色,从一位学生到一位工作人员的转变,不仅仅是角色的变化,更是思想观念的转变。

  四、发扬团队精神,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协同其他同事。

  在工作间能得到领导的充分信任,并在按时完成上级分配给我的各项工作的同时,还能积极主动地协助其他同事处理一些内务工作。个人的能力只有融入团队,才能实现最大的价值。实*期的工作,让我充分认识到团队精神的重要性。

  团队的精髓是共同进步。没有共同进步,相互合作,团队如同一盘散沙。相互合作,团队就会齐心协力,成为一个强有力的集体。很多人经常把团队和工作团体混为一谈,其实两者之间存在本质上的区别。优秀的工作团体与团队一样,具有能够一起分享信息、观点和创意,共同决策以帮助每个成员能够更好地工作,同时强化个人工作标准的特点。但工作团体主要是把工作目标分解到个人,其本质上是注重个人目标和责任,工作团体目标只是个人目标的简单总和,工作团体的成员不会为超出自己义务范围的结果负责,也不会尝试那种因为多名成员共同工作而带来的增值效应。

  五、存在的问题。

  几个月来,我虽然努力做了一些工作,但距离领导的要求还有不小差距,如理论水*、工作能力上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对中医学岗位工作岗位还不够熟悉等等,这些问题,我决心实*报告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中努力加以改进和解决,使自己更好地做好本职工作。

  6个月得实*期即将要结束了,时间过得真快,实*是我将理论转为能力,迈向临床的第一步,在实*期间我受益匪浅,并将我终生受用。

  x年7月份我到湖南福康中西医结合医院实*,按医院和学校的要求,我分别到了外科、针灸科、五官科、中医科、西医内科、急诊科、等科室学*,在实*期间,我严格遵守医院及医院各科室的各向规章制度,遵纪守法,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严格要求自己做到了不迟到,不早退,不旷工等,对病人细心照顾,和蔼可亲,努力将理论知识结合实践经验。

  在临床实*期间,我积极向临床医生学*,经过将*一年的实*实践,我熟练掌握了病程记录,出院记录,化验单等所有医疗文件的书写,还掌握了清创缝合,无菌术等操作方法,我对内科,外科。中西医结合科。儿科等专业课的学*更加努力,重点掌握了疾病的诊治和治疗,对一些常见病。多发病的特点,诊断。鉴别及治疗原则等更为重视,为以后的临床实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实*过程中我还不断总结学*方法和临床经验,努力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独立工作的能力,实*生活也培养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思想和医务工作者必须具备的职业道德。但从中也知道了还有许多疾病我们人类上无法克服的,对他还不了解,所以我更加知道自己肩责任,还要在以后的工作中刻苦努力,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为祖国的医学事业做出突出的贡献。

  医学4年,塑造了一个健康,充满自信的我,自信来自实力,但同时也要认识到眼下社会变革迅速,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社会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自己还有很多的缺点和不足,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得不断提高思想认识,完善自己,改正缺点。作为一名医学专业的学生,所受的社会压力将比其他行业更加沉重,要学会学*,学会创新,学会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有广泛爱好的我特别擅长于文学写作,并于20xx年加入校“燃汐”文学社,。凭着对工作热情、任劳任怨,和社内成员团结一致,一年间我升为社长。在任社长期间注重配合学校、学生会其它部门,出色的完成各项文学宣传工作,促使学校的各种运作更顺利进行及活跃了学校的文化氛围。

  身为学生的我在修好学业的同时也注重于对社会的实践。本着学以致用,实践结合理论发挥,抓住每一个机会,锻炼自己。大学五年,我深深地感受到,与优秀学生共事,使我在竞争中获益;向实际困难挑战,让我在挫折中成长。祖辈们教我勤奋、尽责、善良、正直;广东医学院培养了我实事求是、开拓进取的作风。

  我热爱医学事业,并立志献身于医学事业!我牢记着医学生的誓词:我自愿献身医学,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恪守医德,尊师守纪,刻苦钻研,孜孜不倦,精益求精,全面发展。我决心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救死扶伤,不辞艰辛,执着追求,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


中医跟师心得体会 (菁华5篇)(扩展6)

——中医科实*心得体会 (菁华5篇)

  作为一名医科大学生,通过实*实践锻炼提高自己的个人医术和能力,是最重要的。在实*中将自己的医学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这才是我想要的。在暑假期间我通过关系,终于找到了一份在中医院实*的机会。这是一次极为难得的实*机会,名额只有几人,所以在我听到自己可以去实*的时候,我极度高兴!

  我怀着无比兴奋的心情来到犍为县中医院,带着彷徨与紧张的心情,开始了为期一个月的临床护理实践生涯!当我拿着实*报告踏进中医院的门槛时,心理感到特别激动,因为从今天开始,我将会以一名白衣天使的身份在医院里见*。时至今天,实践结束了,原本迷茫与无知,现如今满载而归。

  临床的实践是对理论学*阶段的巩固与加强,也是对护理技能操作的培养和锻炼,同时也是我们就业岗前的最佳训练。尽管这段时间很短,但对我们每个人都很重要。我们倍感珍惜这段时间,珍惜每一天的锻炼和自我提高的机会,珍惜与老师们这段难得的师徒之情。

  实践之前,是科教科老师按照我们的需要和上岗要求安排统一培训,包括:

  一、了解医院概况简介。

  二、了解学生管理的有关规定。

  三、知道治安管理的一般常识。

  四、懂得医德医风教育。

  五、明白医疗文书的书写。

  六、掌握有关护理知识。

  七、理解院内感染。

  八、了解手术室的有关知识。其间科教科的老师还穿插地组织我们到各病房看病历、观看关于医疗纠纷的专家讲座及急救处理方面的录像,让我们对实际的临床工作有了初步了解,为正式上岗工作打下了基础。

  刚进入病房,总有一种茫然的感觉,对于护理的工作处于比较陌生的状态,也对于自己在这样的新环境中能够做的事还是没有一种成型的概念。庆幸的是,我们有老师为我们介绍病房结构,介绍工作,带教老师们的丰富经验,让我们可以较快地适应医院的护理工作。能够尽快地适应医院环境,为在医院实践和工作打定了良好的基础,这应该算的上是实*阶段的第一个收获:学会适应,学会在新的环境中成长和生存。

  护士的工作是非常繁重与杂乱的,尽管在以前前也有所感悟,但是真正进入病房后,感触又更深了。的确,护士的活很零碎,很杂乱,还可以说是很低微,可是透过多数人的不理解,我们发现,护士有着其独特的魅力。医院不可能没有护士,这就说明了护士的重要性。医生离不开护士,病人离不开护士,整个环境都离不开护士。这琐碎的工作,有着完整的体系,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也正因如此,才能发挥其独到的作用,产生不可或缺的作用。因为有了临床的实践,我们才更全面而深刻的了解护理工作,更具体而详尽的了解这个行业。进入临床的第二个收获:正确认识护理,树立了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养成了良好的工作态度。

  实践的第一天早上,我早早的来到医院,那时8点交接班还没开始,我跟着护士帮病人换被单,帮他们量体温等等。到了8点钟,医生和护士门准时交接班,值夜的医生和护士将昨夜病人的情况进行报告,然后各个管床医生分别开始查房,我也跟着他们,认真的听他们如何检查病人和如何询问他们。看着他们那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我的心里不禁充满着崇敬之情。

  首先,医生们对病人进行询问,问他们的病症,比如:有无发热,有无疼痛,饮食如何,排泄是否正常,有无多尿少尿等等。然后,医生仔细观察病人的体征,有时还做下叩诊,最后开出医嘱。这时,护士们开始了紧张的比对医嘱,并且按照医嘱进行取药和进行治疗,护士每隔4小时查一次体温,并且绘成温度曲线,供医生参考,另外,每隔半小时进行一次巡房,检查是否有异常情况出现。

  下午,医生们为14床的病人开了一个讨论会,我也静静的来到那里,认真的听他们的讨论,并把要点都记了下来。不知不觉就已经到了下班的时间了。回到宿舍,我总结了今天的收获和疑问,觉得今天真是过到好充实啊!

  我认为到病房实践,接触最多的是病人,了解甚深的是各种疾病,掌握透彻的是各项基础护理操作。实践的最大及最终目的是提前培养良好的各项操作技能及提高各种护理工作能力。所以在带教老师“放手不放眼,放眼不放心”的带教原则下,我们积极努力的争取每一次的锻炼机会,如导尿术、床上洗头、床上檫浴、自动洗胃法、静脉输液法等各种基础护理操作。同时还不断丰富临床理论知识,积极主动地思考各类问题,对于不懂的问题虚心的向带教老师或其它老师请教,做好知识笔记。遇到老师没空解答时,我们会在工作之余查找书籍,以更好的加强理论知识与临床的结合。

  犍为县中医院实践科室多数是整体病房,我们所跟的多是主管护士,跟随老师分管病人的同时,我们会加强病情观察,增进对病人疾病的了解,同时对病人进行各项健康知识宣教,这样能锻炼我们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按照医院的要求我们积极主动地完成了病历的书写,教学查房,讲小课等,这些培养了我们书写、组织、表达等方面的能力。整体上说,实*期间的第三个收获,也是最庞大的收获:护理操作技能提高了,疾病认识水*上升,各项护理工作逐渐熟练,在培养优秀的职业技能水*同时也培养了一种良好的学**惯,通过思考,举一反三。

  在医院实践期间,我们所做的一切都以病人的身体健康,疾病转归为目的,我们严格遵守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所有操作都严格遵循无菌原则,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在科室里,我们都是认真细心的做好各项工作,遵守无菌原则,执行查对制度,培养着良好的工作方式,这应该算的上是第四个收获吧,虽不能说很大,却也是非常重要,不可或缺的收获。

  作为一名医科大学生,通过实*实践锻炼提高自己的个人医术和能力,是最重要的。在实*中将自己的医学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这才是我想要的。在暑假期间我通过关系,终于找到了一份在中医院实*的机会。这是一次极为难得的实*机会,名额只有几人,所以在我听到自己可以去实*的时候,我极度高兴!

  我怀着无比兴奋的心情来到犍为县中医院,带着彷徨与紧张的心情,开始了为期一个月的临床护理实践生涯!当我拿着实*报告踏进中医院的门槛时,心理感到特别激动,因为从今天开始,我将会以一名白衣天使的身份在医院里见*。时至今天,实践结束了,原本迷茫与无知,现如今满载而归。

  临床的实践是对理论学*阶段的巩固与加强,也是对护理技能操作的培养和锻炼,同时也是我们就业岗前的最佳训练。尽管这段时间很短,但对我们每个人都很重要。我们倍感珍惜这段时间,珍惜每一天的锻炼和自我提高的机会,珍惜与老师们这段难得的师徒之情。

  实践之前,是科教科老师按照我们的需要和上岗要求安排统一培训,包括:一、了解医院概况简介。二、了解学生管理的有关规定。三、知道治安管理的一般常识。四、懂得医德医风教育。五、明白医疗文书的书写。六、掌握有关护理知识。七、理解院内感染。八、了解手术室的有关知识。其间科教科的老师还穿插地组织我们到各病房看病历、观看关于医疗纠纷的专家讲座及急救处理方面的录像,让我们对实际的临床工作有了初步了解,为正式上岗工作打下了基础。

  刚进入病房,总有一种茫然的感觉,对于护理的工作处于比较陌生的状态,也对于自己在这样的新环境中能够做的事还是没有一种成型的概念。庆幸的是,我们有老师为我们介绍病房结构,介绍工作,带教老师们的丰富经验,让我们可以较快地适应医院的护理工作。能够尽快地适应医院环境,为在医院实践和工作打定了良好的基础,这应该算的上是实*阶段的第一个收获:学会适应,学会在新的环境中成长和生存。

  护士的工作是非常繁重与杂乱的,尽管在以前前也有所感悟,但是真正进入病房后,感触又更深了。的确,护士的活很零碎,很杂乱,还可以说是很低微,可是透过多数人的不理解,我们发现,护士有着其独特的魅力。医院不可能没有护士,这就说明了护士的重要性。医生离不开护士,病人离不开护士,整个环境都离不开护士。这琐碎的工作,有着完整的体系,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也正因如此,才能发挥其独到的作用,产生不可或缺的作用。因为有了临床的实践,我们才更全面而深刻的了解护理工作,更具体而详尽的了解这个行业。进入临床的第二个收获:正确认识护理,树立了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养成了良好的工作态度。

  实践的第一天早上,我早早的来到医院,那时8点交接班还没开始,我跟着护士帮病人换被单,帮他们量体温等等。到了8点钟,医生和护士门准时交接班,值夜的医生和护士将昨夜病人的情况进行报告,然后各个管床医生分别开始查房,我也跟着他们,认真的听他们如何检查病人和如何询问他们。看着他们那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我的心里不禁充满着崇敬之情。

  首先,医生们对病人进行询问,问他们的病症,比如:有无发热,有无疼痛,饮食如何,排泄是否正常,有无多尿少尿等等。然后,医生仔细观察病人的体征,有时还做下叩诊,最后开出医嘱。这时,护士们开始了紧张的比对医嘱,并且按照医嘱进行取药和进行治疗,护士每隔4小时查一次体温,并且绘成温度曲线,供医生参考,另外,每隔半小时进行一次巡房,检查是否有异常情况出现。

  下午,医生们为14床的病人开了一个讨论会,我也静静的来到那里,认真的听他们的讨论,并把要点都记了下来。不知不觉就已经到了下班的时间了。回到宿舍,我总结了今天的收获和疑问,觉得今天真是过到好充实啊!

  我认为到病房实践,接触最多的是病人,了解甚深的是各种疾病,掌握透彻的是各项基础护理操作。实践的最大及最终目的是提前培养良好的各项操作技能及提高各种护理工作能力。所以在带教老师“放手不放眼,放眼不放心”的带教原则下,我们积极努力的争取每一次的锻炼机会,如导尿术、床上洗头、床上檫浴、自动洗胃法、静脉输液法等各种基础护理操作。同时还不断丰富临床理论知识,积极主动地思考各类问题,对于不懂的问题虚心的向带教老师或其它老师请教,做好知识笔记。遇到老师没空解答时,我们会在工作之余查找书籍,以更好的加强理论知识与临床的结合。

  犍为县中医院实践科室多数是整体病房,我们所跟的多是主管护士,跟随老师分管病人的同时,我们会加强病情观察,增进对病人疾病的了解,同时对病人进行各项健康知识宣教,这样能锻炼我们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按照医院的要求我们积极主动地完成了病历的书写,教学查房,讲小课等,这些培养了我们书写、组织、表达等方面的能力。整体上说,实*期间的第三个收获,也是最庞大的收获:护理操作技能提高了,疾病认识水*上升,各项护理工作逐渐熟练,在培养优秀的职业技能水*同时也培养了一种良好的学**惯,通过思考,举一反三。

  在医院实践期间,我们所做的一切都以病人的身体健康,疾病转归为目的,我们严格遵守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所有操作都严格遵循无菌原则,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在科室里,我们都是认真细心的做好各项工作,遵守无菌原则,执行查对制度,培养着良好的工作方式,这应该算的上是第四个收获吧,虽不能说很大,却也是非常重要,不可或缺的收获。

  在中医科的实*即将结束,在这一个多月的实*期间,我遵纪守法,遵守医院及医院各科室的各项规章制度,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做到不迟到、不早退、不无故旷工及擅自离开工作岗位。对待病人和蔼可亲,态度良好,努力将所学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应用于实践。在此过程中我不断总结学*方法和临床经验,尽力提高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独立工作的能力,不断培养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思想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我在本科室实*期间,遵守劳动纪律,工作认真,勤学好问,能将自己在书本中所学知识用于实际。在老师的指导下,我基本掌握了中医科一些常见病的护理以及一些基本操作,是我从一个实*生逐步向护士过度,从而让我认识到临床工作的特殊性与必要性。

  以前在学校所学都是理论上的,现在接触临床才发现实际工作所见并非想象那么简单,并非如书上说写那么典型,好多时候都是要靠自己*时在工作中的经验积累,所以只有扎实投入实*,好好体会才能慢慢积累经验。

  通过广泛的宣传学*活动,使民族地区的干部群众和面临就业的大学生,接收一次深刻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和民族团结的教育,把王万青同志的精神转化为广大干部群众的工作动力和思想保证。

  我被王万青克服种种困难,献身基层卫生事业,全心权益为藏区群众百姓送医送药的奉献精神所感动。在王万青身上,我感到了坚守的强大力量,甘于奉献优秀的品格,感受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他身上的生动体现,我要以王万青为榜样,在工作中践行爱岗敬业、艰苦奋斗、执着追求的精神,在为患者服务中实现自身的价值。

  通过学*万青同志的先进事迹和总结心的体会,培养我大公二无私的奉献精神,学*万青的可贵品质和崇高精神。

  看了王万青的报道,深受感动,一个上海重点医科大学毕业的高材生,能够42年扎根草原,为当地群众看病送药,这样精神令人敬佩。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他始终对妻子不离不弃,几十年来,从容、乐观地面对生活中的诱惑和变化,他的一生*淡而不*凡。作为年轻的医务工作者,应该以王万青为榜样,珍惜眼下良好的工作环境,在工作中践行王万青那种爱岗精神,进一步做好本职工作,为广大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西部民族地区条件艰苦、经济落后,王万青始终坚守自己青春时代的理想和追求,以实际行动完成了从一个外乡客到草原人的转变,他以草原为家,用高尚的医德和精湛的医术赢得了藏区人民的认可和尊重。王万青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带给我们深刻的启示,我们人生坐标的设定必须与祖国的需要、社会的需要以及人民的需要紧密结合,只有在基层实践中获取新鲜的工作经验,汲取成长的精神动力,才能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

  王万青是我们身边的典型,他的精神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艰苦的地区创造条件、艰苦学*不断提高医疗技术水*,在位藏区人民服务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价值;二是在医疗服务过程中,视藏族同胞为亲人,全心权益为他们服务,得到了当地的群众的尊重和认同,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实现了当初的誓言。王万青的实际证明,我们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没有变,那就是“祖国的需要就是个人的志愿,在人民群众的过程中实现自身价值”。王万青做的看似都是些*凡的事,可是这些*凡的是能坚持做42年,的确很不容易。我们身处甘肃这样一个经济欠发达、科研条件相对落后的身份。年轻知识分子有时候会对环境和条件有不满的情绪,可是王万青却为我们树立了榜样,中青年工作者要能够甘于清贫、耐得起寂寞,要热爱自己的事业,甘于为之奉献。多年来王万青无时无刻不在想念着家乡,一边是对故土亲人的深切思念,一边是缺医少药深受病痛折磨的藏族同胞,王万青在一次次的回城潮中辗转反侧,但最终,他还是选择了留下。

  向王万青同志学*,就要学*他追求理想、淡泊名利的优秀品格,学*他心系群众、民族团结的高尚情怀,学*他扎根基层、无私奉献的.尊尚品质,学*他艰苦创业,奋发有为的敬业精神。王万青同志是一位爱党、爱国、爱人民、献身藏区医疗卫生事业,维护民族团结进步的杰出典范,是优秀*员的突出代表,他的事迹在*凡中折射伟大,细微处体现崇高,是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干部和在校大学生学*的榜样。

  作为一名医科大学生,通过实*实践锻炼提高自己的个人医术和能力,是最重要的。在实*中将自己的医学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这才是我想要的。在暑假期间我通过关系,终于找到了一份在中医院实*的机会。这是一次极为难得的实*机会,名额只有几人,所以在我听到自己可以去实*的时候,我极度高兴!

  我怀着无比兴奋的心情来到犍为县中医院,带着彷徨与紧张的心情,开始了为期一个月的临床护理实践生涯!当我拿着实*报告踏进中医院的门槛时,心理感到特别激动,因为从今天开始,我将会以一名白衣天使的身份在医院里见*。时至今天,实践结束了,原本迷茫与无知,现如今满载而归。

  临床的实践是对理论学*阶段的巩固与加强,也是对护理技能操作的培养和锻炼,同时也是我们就业岗前的最佳训练。尽管这段时间很短,但对我们每个人都很重要。我们倍感珍惜这段时间,珍惜每一天的锻炼和自我提高的机会,珍惜与老师们这段难得的师徒之情。

  实践之前,是科教科老师按照我们的需要和上岗要求安排统一培训,包括:

  一、了解医院概况简介。

  二、了解学生管理的有关规定。

  三、知道治安管理的一般常识。

  四、懂得医德医风教育。

  五、明白医疗文书的书写。


中医跟师心得体会 (菁华5篇)(扩展7)

——中医护理心得体会 (菁华5篇)

  我于20xx年3月9日至13日参加了中医护理培训学*,学*期间,我们从中医相关基础理论到操作实践进行了强化学*。这期学*班起点高、模式新颖、效果良好。整个课程体系设计科学合理,既关注了当前中医理论历史,又关注了实践的工作实际,既有前瞻的视野,又有丰富的案例分析,更让我学*到了新的操作技能。虽然本期学*班只有短短的5天时间,但我觉得感触很多,收获也很大。

  一、拓宽了视野,开阔了眼界

  这次学*,我完成了40学时的课程计划,浙江省中医院及知名专家教授的授课,领略了名师的智慧和风采,老师们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知识渊博、理念精深,在各自的研究领域都有独到的分析和精辟的'见解,他们精彩的讲解不时闪烁出智慧的火花,使我的思维理念不断地受到新的冲击,从而进一步理清了思想认识上的误区,解开了许多工作、学*、生活中的迷茫和疑惑,大大地拓宽了视野,开阔了眼界。正所谓:聆听的是智者的声音,感悟的是中医知识的力量;学到的是管理的精华。

  二、增长了知识,提升了能力

  一是学*了很多中医理论基础疼痛方面相关知识,中医经典在护理中的应用、手法通乳、中药热盐包、腕踝针、药罐等中医特色护理技术临床应用推广等,科学的护理管理及病人管理方法。可以说,通过这次学*,切实地增长了管理知识,增强了工作自信,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管理能力。管理的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二是学*了很多新颖的思维方法。如浙江省中医院的蔡亚红老师的中医癌痛病房规范化管理,俞国红老师的护理管理介绍,汪永坚老师分享的乳腺中医护理临床路径实践及效果评价,这些新的思维方法,是在既符合政策法规和规律,又充分结合自身实际的基础上,直面现实困难,突破常规思路,创新解决问题的办法,达到问题迎刃而解,效率不断提高,成效事半功倍的效果。

  实际上,这些思维方式所闪现出的智慧,就是解决问题能力的具体体现。因此,我觉得这些新思路、新方法对实际工作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它使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心态更加自信,思路更加开阔,方法更加灵活。三是学*了很多有效的沟通方法。医患沟通在护理管理中的重要性,简言之,沟通,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了解,相互理解,就是消除误会,化解矛盾,摒弃隔阂,就是密切关系,求得谅解,增进感情,达成共识。

  但凡成功的管理者,无一不是善于沟通的好手。作为一名责任组长,一方面加强团队内部管理,需要与护理成员沟通,良好的沟通,能够使团队成员理解管理者的管理意图,能够激大家的参与感和热情,能够引导团队成员朝着共同的目标团结一致,发奋努力。另一方面创设团队发展的良好环境,要与病人及家属沟通。无论是要争取领导的政策支持,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还是要赢得临床科室的大力帮助,这都需要重视沟通,一方面要保持自信、充满诚意,另一方面要善于寻找双方的关注点、兴奋点和共同点,促进工作的有效推进。坐诊,给病人予以全面的中医调护,使中医护理操作走出病房,走向门诊,扩大的潜在的病人群体,为医院、给自身带来新的发展空间。

  三、提高了认识,完善了自身

  在学*中提高,在实践中成长,这是我参加本次中医护理骨干人才培训班的重要心得体会之一。通过学*,不仅逐步地提高和完善了自己,而且,通过学*,还促进了反思。要注重提高理论修养。通过这次学*,各位老师引用古代文献中的相关经典,深入潜出得将那些刻板的文立文讲解得生动有趣,我深刻地感觉到得自己的中医理论水*和管理理论水*离工作实践对自身提出的要求差距大。这不仅体现在自己学*的*惯上,没有养成有计划、有规律地学*理论知识的*惯,而且体现在自己的学*成效上,既没有对各种理论做到大量涉猎,扩充知识面,又没有精读某种理论,融会贯通,更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观点。

  因此,以后要在学*上更进一步加强,不断提高自身理论水*,在学*中提高、在学*中成长。要注重积累实践经验。理论是在实践的基础上,通过概括提炼而成。专家们的工作经验和理论成果,都是因为他们不仅勇于实践、不断探索,而且是因为他们善于总结,注重积累。因此,我们在*时的工作中,要注意收集、总结、提炼成功的经验,使之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方法,并逐步成为自身工作特色,不断提高工作水*。要注重提高业务水*。通过这次学*,我深刻地认识到,要做好工作,还需要进一步提高自身业务水*,以适应现代社会医疗水*日新月异的发展,使医院发展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能够勇立潮头,立于不败之地。

  中医护理工作,是中医医院工作的重要内容,是体现中医特色优势的重要方面,为更好的推动医院中医护理工作的扎实开展,让简、便、廉、验的中医护理技术操作服务于广大群众,结合我科实际现将20XX年护理人员中医培训总结如下:

  一、中医基础知识学*方面

  1、认真学*了《二级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检查评估细则》和《中医医院中医护理工作指南》。

  2、组织学*了《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常规和规范》,重点学*单病种护理常规。

  3、每位护士都积极参加医院及科室组织的各种形式的中医护理理论知识培训,及完成了护理人员西学中的100学时。

  4、每月一次中医护理常规知识的学*和每月一次的中医理论知识考核,人人过关,人人掌握。

  5、每月的'护理查房运用中医辨证施护的方法进行,提高了护理人员辨证施护的能力。

  二、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培训方面

  1、护理人员熟练掌握了科室开展的中医适宜护理操作技能及相关知识,如:热奄包、耳穴埋豆、穴位贴敷、艾条灸等的功效、适应症、禁忌症,并运用于临床。

  2、隔月一次的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考核,人人过关。

  3、中医护理技术操作抓落实,每月的中医适宜技术操作广泛开展。每天开展的中医操作占总人数的75%以上,患者满意度调查显示:良好。

  三、专科专病中医特色培训方面

  1、强化学*了本科室常见病的中医护理常规及骨科专病护理常规,护理人员熟练的掌握相关知识。

  2、护理人员能运用中医护理方法及中医专病常规的知识为患者提供中医药特色的康复知识和健康指导。

  3、每月按时完成本科室单病种病历份,病历的书写要求体现中医特色优势。

  四、存在的不足

  1、护士长、专业组长、主管护士三级质控体系监查力度不低年资护士对中医特色的整体护理落实不到位,辩证施护的能力有待提高。

  护理文书中中医特色体现不够明显,中医专业术语的运用不够。

  20XX年6月11日至6月12日,我有幸参加了四川省护理学会在成都举办的护理管理暨中医护理技术培训班。十分感谢领导给我这个机会,让我在护理管理和中医护理技术方面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

  这次培训,由四川华西医院护理部主任成翼娟老师、四川省人民医院护理部主任温贤秀老师等8位护理专家亲自授课,学*了包括20XX年优质护理标准解读、质量控制新标准解读、持续改进护理质量实现患者和护士体验双赢、静脉输液质量管理、护理安全用药管理、中西医结合护理在疼痛管理中的应用、多种中医护理技术在糖尿病足防治中的应用等多方面的知识,通过此次培训,我对护理管理的内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能够掌握护管的工作思路、基本方法和管理手段,能合理有效的运用一切资源;此次培训还使我对护理技术的要求更加规范明确,能够以病人需求为导向,按照护理程序的方法,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维护和促进病人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不断提高护理服务水*和服务技术,让护理质量持续改进。

  两天的培训,使我感受到了护理前辈们对护理事业的专注、执着及无私奉献,学*到了前辈们的专业品质、敬业精神、人文素养,同时也深深感受到了省护理学会、各位护理专家对我们的殷切期望以及我们所肩负的责任和使命。作为绵阳市中心医院的一名护理工作者,必须要不断学*、不断思考、不断前进,为进一步提升我院的护理质量作出应有的贡献。

  中医护理工作,是中医医院工作的重要内容,是体现中医特色优势的重要方面,为更好的推动医院中医护理工作的扎实开展,让简、便、廉、验的中医护理技术操作服务于广大群众,结合我科实际现将20XX年护理人员中医培训总结如下:

  一、中医基础知识学*方面

  1、认真学*了《二级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检查评估细则》和《中医医院中医护理工作指南》。

  2、组织学*了《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常规和规范》,重点学*单病种护理常规。

  3、每位护士都积极参加医院及科室组织的各种形式的中医护理理论知识培训,及完成了护理人员西学中的100学时。

  4、每月一次中医护理常规知识的学*和每月一次的中医理论知识考核,人人过关,人人掌握。

  5、每月的护理查房运用中医辨证施护的方法进行,提高了护理人员辨证施护的能力。

  二、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培训方面

  1、护理人员熟练掌握了科室开展的中医适宜护理操作技能及相关知识,如:热奄包、耳穴埋豆、穴位贴敷、艾条灸等的功效、适应症、禁忌症,并运用于临床。

  2、隔月一次的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考核,人人过关。

  3、中医护理技术操作抓落实,每月的中医适宜技术操作广泛开展。每天开展的中医操作占总人数的75%以上,患者满意度调查显示:良好。

  三、专科专病中医特色培训方面

  1、强化学*了本科室常见病的中医护理常规及骨科专病护理常规,护理人员熟练的掌握相关知识。

  2、护理人员能运用中医护理方法及中医专病常规的知识为患者提供中医药特色的康复知识和健康指导。

  3、每月按时完成本科室单病种病历份,病历的书写要求体现中医特色优势。

  四、存在的不足

  护士长、专业组长、主管护士三级质控体系监查力度不低年资护士对中医特色的整体护理落实不到位,辩证施护的能力有待提高。

  我于20xx年3月9日至13日参加了中医护理培训学*,学*期间,我们从中医相关基础理论到操作实践进行了强化学*。这期学*班起点高、模式新颖、效果良好。整个课程体系设计科学合理,既关注了当前中医理论历史,又关注了实践的工作实际,既有前瞻的视野,又有丰富的案例分析,更让我学*到了新的操作技能。虽然本期学*班只有短短的5天时间,但我觉得感触很多,收获也很大。

  一、拓宽了视野,开阔了眼界

  这次学*,我完成了40学时的.课程计划,浙江省中医院及知名专家教授的授课,领略了名师的智慧和风采,老师们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知识渊博、理念精深,在各自的研究领域都有独到的分析和精辟的见解,他们精彩的讲解不时闪烁出智慧的火花,使我的思维理念不断地受到新的冲击,从而进一步理清了思想认识上的误区,解开了许多工作、学*、生活中的迷茫和疑惑,大大地拓宽了视野,开阔了眼界。正所谓:聆听的是智者的声音,感悟的是中医知识的力量;学到的是管理的精华。

  二、增长了知识,提升了能力


中医跟师心得体会 (菁华5篇)(扩展8)

——中医跟师学**结实用5篇

  中医临床学*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如何把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临床实践中并很好的掌握,是每个进入临床阶段的学生期盼达到的。但是学生进入临床后发现临床学*与理论学*有很大的差别,一时很难掌握,总有每天看病抄方匆匆忙忙但收获甚微的感觉。跟师学*这么多天,下面结合我的学*经验谈谈在临床中如何跟师。

  一、要注意培养动手能力。

  中医的动手能力,即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的锻炼。中医的四诊绝对不是简单地一照、一查,就可以取代的“高级技术”。必须把过去的知识,与当下的病症结合起来;与患者即时、随机地进行交流才能获得。同时,能够被准确表达,记载于书本上的“明知识”只是一小部分,人类更多的知识,是那些只可意会而难于言传的东西。俗语说:“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通过跟师学*,通过老师的言传身教,才会掌握中医的精髓。在望诊上尤其重视望舌,临床实践证明,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舌的变化迅速而又鲜明,它犹如内脏的一面镜子,凡脏腑的虚实、气血的盛衰、津液的盈亏、病情的浅深、预后的好坏,都能较为客观地从舌象上反映出来,成为医生诊病的重要依据。若见淡白舌,多是气血两虚或者阳虚;若见红舌,多是热证。若见紫舌多是血行不畅。临床需仔细观察,以便获取准确信息。再如“治小儿外感热病,看舌之后必察咽喉”,咽喉为“至阴之地”,对于鉴别寒热虚实有重要意义,如咽喉红肿,为有实火;红而干,为阴虚;不红不肿,为阳虚;咽喉剧痛而不红不肿,为真寒假热,咽喉红肿疼痛却全身表现为寒证,则为真热假寒等等。问诊应讲究技巧,跟师学*就要学会老师问诊的方法和技巧,这是一个长期的训练过程。初上临床时往往按西医询问病史的方法求全求细,可是问过之后头脑中却一片茫然,后来不断地模仿老师问诊才有所体会。中医问诊有主有次,有取有舍,全凭医生的理论水*和临床功底。问诊主要是确诊某病某证或排除某病某证。

  至于脉诊,首先要掌握脉象特征。如浮脉的脉象特征是脉位表浅,轻取即得,重按稍减而不空,如水漂木。反映的是疾病的病位在表。沉脉的脉象特征是脉位较深,轻取不应,重按使得,如石沉水底。反映的是疾病的病位在里。掌握了脉象特征之后再在临床中细细体会,最好在切脉经验比较丰富的老师指导下进行,先从浮、沉、迟、数、弦、细、洪脉等几种常见的、简单的脉象入手。其次要经常体会。学*切脉好比打球,强调“手感”,必须持之以恒,经常有意识地训练,久而久之,必有所悟。我第一次跟着老师上门诊时,老师指着一位高血压的老人要我诊脉,看是什么脉象,书本上的二十几种病理脉象的脉象特征我都能脱口而出,《濒湖脉学》我也熟读过,可是一旦上临床就“心中了了,指下难明”,怯怯地说“脉好硬,像绷紧的绳子一样”,老师笑着说“像绷紧的绳子不就是弦紧脉吗?”我才恍然大悟,弦脉不就是“端直以长,如按琴弦”吗?从此以后对于弦脉就不陌生了,而且体会到见到中老年人弦脉,特别是左关脉弦劲有力,直上寸口,多半是肝阳上亢,甚至肝风欲动的前兆,必须大剂量*肝潜阳、镇肝熄风之品方可防患于未然。

  二、要做好病案记录。

  每天跟师出门诊都做好病案记录,记录的原则是能详则详,包括舌脉,以备以后查阅。一些常见病可以简单记录,对于疑难病、罕见病则要详细记录,包括老师药物用法都要详细记录。

  认真做好病案记录是收集原始资料最好的途径,每当我临床遇到棘手的疾病时,总把以前记录的病案重温几遍,往往茅塞顿开,找到一些好的解决办法。

  三、要勤于思考。

  跟师门诊要用心去问病史,用心切脉,用心记录及思考老师的处方。我在四诊之后考虑这个病是什么证型,该用什么主方,怎样加减。然后看和老师的辨证思路是否一致,选方用药是否相同。如果相同,则知道自己的辨证思维和老师的基本一致,如果不相同则要考虑自己的差距在哪里,甚至请老师指点迷津,我的思路错在哪里,我的哪些药用得欠妥,哪些药用得得当,老师为什么要这样用等等。有时候老师特殊的用方用药,或者特殊剂量则更要仔细揣摩。

  四、要学会与患者相处,

  视患者如亲人,体贴患者,这样患者才会更好的配合你,让你做检查,回答你提出的问题。最后,要“用心读书,用心看病,用心总结,用心做人”。这些读书、临证、做人的经验是我们在课堂以及书本上很难学到的。

  学*中医四大经典是每一个中医人提高自己临床能力的有效途径,认真研读古人的医术对于现代医学的发展有深远的促进作用,在本次学经典活动中,我认真的温*了中医四部经典著作,在运用临床方面有了新的领悟与提高。

  首先我学*了四大经典的内容概括如下:

  中医四大经典指的是中医发展史上起到重要作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四部经典巨著,对古代乃至现代中医都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与研究价值。关于四大经典的具体组成存在争议,目前国内的中医高等教育教材将《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作为四大名著。还有学者认为《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是四大名著。

  《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黄帝内经》的内经,是讲内在人体规律的,有的人认为是讲内科的,《黄帝内经》是一部讲“内求”的书,要使生命健康长寿,不要外求,要往里求、往内求,所以叫“内经”。内经可以用三个“第一”给它作一概括。第一,《黄帝内经》是第一部中医理论经典。中医学作为一个学术体系的形成,是从《黄帝内经》开始的,所以《黄帝内经》被公认为中医学的奠基之作。这部著作第一次系统讲述了人的生理、病理、疾病、治疗的原则和方法,为人类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第二,《黄帝内经》是第一部养生宝典。《黄帝内经》中讲到了怎样治病,但更重要的讲的是怎样不得病,怎样使我们在不吃药的情况下就能够健康、能够长寿、能够活到一百岁。内经中非常重要的思想——“治未病”。《黄帝内经》中说:“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第三,《黄帝内经》是第一部关于生命的百科全书。《黄帝内经》以生命为中心,里面讲了医学、天文学、地理学、心理学、社会学,还有哲学、历史等,是一部围绕生命问题而展开的百科全书。《黄帝内经》作为祖国传统医学的理论思想基础及精髓,在中华民族*二千年繁衍生息的漫漫历史长河中,它的医学主导作用及贡献功不可没。试想,大略700年前,欧洲鼠疫暴发,有四分之一的欧洲人失去了宝贵的生命,而中国*两千年的历史中虽也有瘟疫流行,但从未有过象欧洲一样惨痛的记录,中医药及《内经》的作用由此可以充分展示。

  《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外感及其杂病治疗规律的专著。东汉末年张仲景撰于公元200-205年。全书共12卷,22篇,397法。除去重复之外共有药方112个。重点论述人体感受风寒之邪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及如何进行辩证施治的方法。该书集汉代以前医学之大成,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系统地阐述了多种外感疾病及杂病的辨证论治,理法方药俱全,在中医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和承先启时的作用,对祖国医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张仲景运用《素问热论》的理论,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对外感病的发生、发展、预后、治疗等进行了精辟的阐发,将外感疾病具有规律性的各种表现,归纳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病证,每经结合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进行辨证论治,既有“同病异治”,亦有“异病同治”,确立了严谨的治疗规范,创立了六经辨证体系,奠定了祖国医学辨证论治的原则。本书是我国第一部理论联系实践、理法方药齐备的临床医学,书中按伤寒传变规律,以条文的形式逐一辨治,言简间赅,辨证严谨,治法灵活多变,制方药少而精,对后世临床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实践证明,该书辨证论治的原则不仅适用于伤寒病的治疗,而且是指导其他临床各科治疗的准则;其所运用的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基本治法,被后世广泛应用;其所创制的113个基本方剂,如麻黄汤、桂枝汤、承气汤、白虎汤、小柴胡汤、理中汤、四逆汤、五苓散、泻心汤、乌梅丸等,成为临床广为应用的有效方剂。可见。《伤寒论》对祖国医学做出了重大贡献。

  东汉张仲景著述的《金匮要略》是中医经典古籍之一,全书共25篇,方剂262首,列举病症六十余种.所述病证以内科杂病为主,兼有部分外科妇产科等病证.《金匮要略》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著,是仲景创造辨证理论的代表作。古今医家对此书推崇备至,称之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治疗杂病的典范。书名“金匮”,言其重要和珍贵之意,“要略”,言其简明扼要之意,表明本书内容精要,价值珍贵,应当慎重保藏和应用。《金匮要略》被古今医家赞誉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治疗杂病的典范。

  《温病条辨》为吴瑭多年温病学术研究和临床总结的力作。全书以三焦辨证为主干,前后贯穿,释解温病全过程辨治,同时参以仲景六经辨证、刘河间温热病机、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及吴又可《温疫论》等诸说,析理至微,病机甚明,而治之有方。例如书中归纳温病清络、清营、育阴等治法,实是叶天士散存于医案中之清热养阴诸法的总结提高。而分银翘散作辛凉*剂、桑菊钦作辛凉轻剂、白虎汤为辛凉重剂,使气分病变遣方用药层次清晰、条理井然。叶天士之验方,在吴瑭手中一经化裁,便成桑菊饮、清宫汤、连梅汤等诸名方。足知吴瑭此书,不是仅仅为纂集而撰,实是经心用意,为学术理论升华之作。

  其次,我在学*的过程中注意把握理论联系实际,有目的的学*:

  在发展中医学事业中,把握中医经典著作是学好中医的关键,因为经典著作是中医学的源头,医家的阐述发明均离不开经典著作。要精研《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难经》、《神农本草经》等经典著作,从研究文言文开始,再参阅各家注解,通过对经典著作的熟读与深入研究,并在实践中反复体验,甚至精研一生,最终达到得其精要,为临床工作奠定了厚实的中医理论基础。诚如周凤梧教授指出:“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使学者有阶可升,至出乎规矩之外,而仍不离规矩之中。”,“规矩”就是经典著作中基础理论,从而明确指出,只有掌握好经典著作才能“从心所欲不逾矩”。

  中医学是一门应用科学,离开实践就失去了活力。中医理论的发展正是医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的结果,而中医理论的掌握亦在于临床实践中的总结和提高。著名医家无不是在临证中成长,并在临证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结累经验,更好地提高了疗效。通过临证来验证理论,并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中医理论,也得到了患者和社会的支持,经得住时间的考验。

  中医学的发展正是在临床实践基础上实现继承与创新的过程。随着时代的不一,疾病谱的更换,中医临床水*的提升,需要不断的继承与创新。医家在临床中多能融会古今,学贯中西等等。岳美中根据《类聚方广义》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疗疥癣内陷的一身搔痒、发热、咳喘、肿满的记载,运用该方治疗肾炎合并皮肤湿疹的患者,并将此方合甘麦大枣汤加生地、紫草等治疗过敏紫癜性肾炎,都取得了较好的疗效。这些都体现了著名医家在临床中善于融会古今,不断创新的特点。

  中医学既是一门自然科学,又是一门有关社会人文的科学,其内容博大精深,富涵文、史、哲、天文、地理、四时、物候等人文知识,仅本专业现存书目就有19000余卷宝籍,欲成为大医,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内经》中就要求*医者“上穷天纪,下及地理”。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更明确指出学医者当“博极医源,精勤不倦”。所有医家大都有渊博的学识,而知识的积累绝非朝夕之功,往往倾注了一生的精力。

  按照20XX年度中医药人员培训计划,在上级领导的指导下,经过我院全体中医药工作者的努力,圆满完成了20XX年度我院中医药人员培训任务,现总结如下:

  一、取得的成绩。

  20XX年度,我院医药人员共有40名,其中中医药人员9个名,村卫生站人员30名,其中中医药人员5名,按计划应培训70人,实际培训68人,培训率为97.1%,全年参加培训学*840人天,*均每人12.4天/年;我镇共有中医药人员14名,全年参加培训学*168人天,*均每人12天/年,经过一年努力,达到了计划要求。

  二、具体做法和体会。

  (一)建立我院中医药人员培训工作组织领导体系,保证工作顺利开展。20XX年,我院成立了以分管业务副院长为组长的中医工作领导小组,对我院的中医药培训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检查,并成立了中医管理科,具体负责培训工作,从组织上保证了中医药人员培训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我院中医工作领导小组通过各种会议反复强调中医药人员培训工作的重要性,使大家充分认识到提高中医药人员的业务素质,振兴中医、发展中医,争创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镇,是为了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是我院20XX年卫生工作的重点,也是以后卫生工作的重点,这样引起了中医工作领导小组人员的重视,从而在思想和认识上保证了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采取多形式、多渠道的培训学*方式进行业务培训,提高了中医药人员综合素质。

  1、加强对村卫生站中医药指导。20XX年我院组织了中医技术骨干24人次,到村卫生站对中医药人员进行业务指导、质量检查等指导临床实践和技术操作,全年指导村卫生站中医药人员120余人次。

  2、举办培训班和学术讲座。本年度我院举办了12次中医药人员集中培训和2次中医药学术讲座,通过学*使大家了解了现代中医理论及技术的发展,掌握了用西医诊疗手段配合中医辩证施治进行诊疗活动,使我镇中医药人员的理论知识和业务水*得到了提高。

  (四)落实各种措施,保障中医药培训工作得到落实。

  1、为促进我院中医药人员自觉学*、钻研业务,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对卫中医药人员进行了分期的培训和考试,把考核成绩与上岗资格挂钩,进一步促进了相关人员将压力变为动力,拾书补遗,取得了理论水*和实践技能都有所提高的实效。并制定中医药人员职责、制度、中医药医疗技术操作规程。

  2.20XX年我院加强了对中医从业人员职业资格的管理,要求各医疗机构中未取得中专学历认证的医务人员、乡村医生,继续参加中专学历培训,并取得中专学历。为乡村医生办理《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和执业的重要依据。已办理《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乡村医生在规定期限内未取得中专学历认证,将依法取缔其执业资格。

  三、存在的问题和努力方向

  20XX年我院中医药人员培训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1、工作时间与学*培训时间冲突的矛盾。通过一年的中医药人员培训工作,我们发现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工学矛盾,常出现因单位排班上的问题没有参加学*培训。

  2、部分村卫生站对培训工作重视不够。参加培训学*不认真,学*流于形式,并有缺*现象;有些人员不愿意学*,不愿了解当前医学科学和中医药学术发展的趋势和中医的发展方向,对现代中医药新知识疏于学*,这些问题都有待解决。

  3、20XX年是我镇进行创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镇的关键年,我们要在20XX年中医药人员培训工作的基础上继续发扬成绩,总结成功经验,并针对存在问题,进一步加强广大中医药人员对培训工作的重视,合理安排好工作时间和学*培训时间,积极参加培训学*,并积极培养青年中医药技术骨干和中级职称以上中医药人员,使我院中医药人员培训工作顺利开展,从而提高全镇中医药人员业务素质和综合素质,推动我市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学*中医学已有半载,总觉得这门学科有种朦胧美,博大精深。

  在学*过程中发现,结合生活实际融深奥医理于浅显地生活常识当中。中医基础理论重于思辨、抽象、实践性强,但弱于直观、具体、可操作性差。因此,在学*中,注意结合自己既往的文化知识及生活常识进行理解,常常受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联系夏天长期在河水中浸泡的石头或其他物体的表面所生苔藓形状为例,来理解滑腻之性状,说明舌苔滑腻与水湿的关系,并由此理解湿性粘腻的致病特点。结合既往临床实践,融抽象理论于常见病证之中。如人体皮肤受凉之后,可见恶寒、无汗,鼻塞流涕,胸闷咳嗽等感冒症状,中医给以宣肺解表药物治疗后,感冒痊愈。以此说明肺主宣发、开窍于鼻、在体合皮的医学道理。

  也发现这门学科跟中国古代哲学和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密切相关。在其发展过程当中也不断吸收外国文化,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记载的一些中草药,大都原产地都不是中国,足以证明这一点。然而,提高中医素质,中医从业人员必须有过硬的基本功。要打好基本功应具备以下三个步骤:

  中医的临床工作分为识病、辨病、立法、处方、用药五大环节,最终必须落实在方药上。如果没有精确的处方,绝对不会有好的疗效。故中医历来视汤头、脉诀、药性赋为启蒙“三件宝”。“汤头”即“方歌”。中医素以清代汪昂的《汤头歌诀》为蓝本,并以《医方集解》辅行。要求“汤头”必须熟背至信手拈来的地步,临床方可应用自如。“脉诀”是指脉学方面的歌诀。现以李时珍《濒湖脉学》流行最广,然李中梓《诊家正眼》似乎更切实用,故云脉必“二李”。当然有精力多读几部更好。诸如:《四诊抉微》、《脉诀汇辨》、《脉理求真》等。《药性赋》是民间流传多年且影响极大的入门读物,浅显易懂,朗朗上口,确实对初学用药可具初步轮廓。尽管有些内容已不合时代的要求,但仍为广大中医所喜爱。除上述“三件宝”外,不可忽略的就是“针灸歌赋”。众所周知,针灸是国粹,是中医走向世界的“利器”。要想学好针灸,熟诵歌赋是必备的基本功。诸如:十四经循行、主病、穴位分寸歌、标幽赋、金针赋、通会指要赋、流注指微赋、胜玉歌、玉龙歌以及十二经子母补泻、流注八法等方面的歌诀均应熟背如流。俗话说:“曲不离口,拳不离手”。以上第一步功夫,属中医的“背诵功”。

  基础功:学好古文、医史及文献

  背诵功之后的第二步功,就是加强古文和医史的学*。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中华民族经过漫长的历史,给后人留下了辉煌灿烂的中医文化,不愧是伟大的宝库,等待后人去努力发掘。而这些文献均是用古文写成。若不在古文上下工夫,势必很难理解。如文字的构成、词汇的衍变、语法的差异及古代文学常识、古天文学知识等等均需有一定的了解,否则学*医古文非常困难。

  文言文学得好,犹如与古人相与对坐应答,能进行跨时代的交流,也乃人生一大快事,而且学好古文是打开中医药宝库大门的钥匙。故第二步功夫首先必须“学好古文”。

  任何事情,任何学问都有一个发展过程。所以不管学什么都必须了解本门的发展史。搞政治要学政史,搞文学要学文学史。当然中医也不例外,也应学好医学史。只有学好医学史,才能了解各朝各代的名医、名著及其学术观点,也就是说要了解这些名医名著是在何等历史背景和客观条件下形成的。同时也应了解前世名医的奇闻逸事。譬如:朱丹溪三十岁学医,三十五岁就能临证而成大家。叶天士十四岁学医,先后师从十七人等。这对一个中医的学*和成长均有一定的启发。然而今人视学史为多余,似乎与临证无关,实属大谬。

  学古文具备了读古书的能力,学医史明确了读古书的取舍,在选书读书过程中,自然不会陷入歧途。同时还要博览历代医家的医论、医著、医案,对历代医家的成果有一个框架性得了解,对学术理论的构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故第二步功夫为“基础功”。

  构架功:精读古典医籍

  要想学好中医,则必须精读一些古典医籍,如《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温热经纬》、《神农本草经》、《医学心悟》等。

  《内经》、《难经》是中医基础的奠基。阴阳五行、脏象经络、诊法治则、五运六气均需从《内经》、《难经》二经中探求。然《内经》中《灵枢》、《素问》各八十一篇,《难经》八十一难,共二百四十余篇,要想快速通读,谈何容易?故初学者可选用明代李中梓的《内经知要》或*贤秦伯未的《内经知要浅解》为读本,部分章句必须熟背。

  《伤寒论》是六经辨证的典范;《金匮要略》辨脏腑经络,是辨治杂病的基础。《温病条辨》系统论述三焦辨证,与《伤寒论》相对而言,使“万病诊法实不出此一纵一横之外”。(《温病条辨·凡例》)。《温热经纬》以《内经》、仲景为经,以叶、薛、陈、余诸家为纬。其中“叶香岩外感温热篇”主要论述卫气营血辨证系统,也应熟背。《神农本草经》是方药学之祖,自然也是必读之书。清代陈修园《神农本草经读》可视为初学者较好的读本。《医学心悟》一般视为入门的启蒙书,它是系统论述“八纲八法”之作,且书中载有很多疗效高、实用性广的方剂,如启膈散、开噤散、半夏白术天麻汤之类,皆临床*用之方。这些医籍的精读,可使中医理论的框架构架起来。故第三步功夫为“构架功”。

  如上所述,背诵功、基础功、构架功为“真中医”必须具备的三步功夫。在这三步功的基础上,进而博览群书,淹通众家之长,并广泛吸取今人经验,积极引进现代科学技术。古人云:“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早临床、多临床,从而培养和造就新一代的铁杆“真中医”。

  漫漫岐黄路,吾将上下而求索。

  众所周知,中医是我国的国宝、国粹,几千年来为我国人民的身体健康及民族繁衍起到了重大作用。针灸学更是我国的文化魁宝,它是一门博大精深、体系完备、内容丰富的学问,数千年来它以其独特的特点在我国医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位臵。针灸疗法具有适应证广、疗效显著、应用方便、经济安全等优点,它不仅受到中国人民的喜爱,也受到世界各国人们越来越多的喜爱,很多人希望了解它学*它,但是也许由于它的博大精深,很多人觉得无从学起,不知从哪入手。

  我作为一名护理人员,跟随朱宝医师从事了几年中医中药和针灸的临床诊治工作,耳濡目染中医中药的神奇疗效,正如《黄帝内经》中记载“一针甫下,沉苛立起”,不由地深深迷恋上了这门古老的医术。在几年的实践中,我院三名护理人员通过自己的学*和临床医师的指导,初步掌握了针灸、拔罐、蜡疗、熏蒸、按摩等几项中医适宜技术,并在临床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疗效,现在根据我们的学*经验谈一下几点针灸疗法的体会。

  一、遵从中医整体观念,强化针灸疗效

  中医学非常重视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及其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它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构**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在功能上是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的,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的。同时也认识到人体与自然环境有密切关系,人类在能动地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斗争中,维持着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这种内外环境的统一性,机体自身整体性的思想,称之为整体观念。在临床针灸治疗中,整体观念显得尤为重要,不仅在要考虑患者的生理、心理因素,还要注意季节气候、昼夜晨昏、地区方域对患者的影响。

  *衡针灸创始人——*衡针灸专家王文远教授认为:人体本身就是一个自我*衡系统,具有自身的调节修复功能。因此,在针灸的过程中要使患者去舒适的**,积极与患者沟通,使患者充分了解针灸疗法和疗效,解除患者心理上的顾忌和怕痛的心理,积极配合医生,以期通过人体自身的调节与*衡取得更好的疗效。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