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一江清水浩荡东流》心得体会3篇

首页 / 心得体会 / | 2022-06-09 10:43:20 心得体会

《为了一江清水浩荡东流》心得体会1

  20xx年4月,根据公司统一要求,我认真学*了《为了一江清水浩荡东流——**调研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并主持召开座谈会纪实》相关材料,同时结合自身本职工作展开了深入的思考和总结提炼,以启发工作思路,提升工作效率,促进部门快速发展。

  1.凝聚共识,粮草先行

  材料中结合长江生态环境修复问题,提出“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明确大保护工作属于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同时指出这个粮草就是思想认识。此行就是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同时进行分类指导、综合施策”。由此联想到部门工作的开展,第一要务就是统一部门全体员工的思想,只有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部门才能更好的发展。今年部门业务有重大调整,更需要部门全体员工凝聚共识,按照共同的目标努力奋斗。我们要通过多方面的引导使员工充分认识到,公司的发展、部门的壮大是每位员工工作和生活的保障,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部门年度指标,为部门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风雨兼程,望闻问切

  在谈到世界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三峡坝区时,**提出“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化缘是化不来的。要通过自力更生,倒逼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部门要良性发展离不开创新,传统业务以及原有的工作模式已经不能满足部门快速发展的需要,因此首先从源头上我们要快速高效地形成创新产品,实现部门业务的可持续发展,同时针对传统业务,我们要争取不断提升员工工作效率和整体素质,优化工作方法和手段,确保项目各节点在满足成本预算的同时按时保质完成。

  3.踏石留印,不负未来

  考察期间,**特别关心人才的情况,提出“人才是第一资源”“干事创业靠人,牵挂的也是人”。部门的发展要依靠各级员工的努力,而其中项目经理角色尤其重要,因此,部门要积极贯彻并推行公司的项目经理责任制,一方面能够将部门的经营、发展以及项目生产的压力传导至项目经理和员工,另一方面能够促进项目经理尽快成长,同时能够最大程度地激发项目经理的积极性和责任心,最大程度的保证项目的顺利开展和固有业务的延续。

  通过本次学*,我收获颇丰,在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角度等方面都受到很大启发,在今后工作中,我将勤思考,常总结,多提炼,尽我所能地为部门和公司的.顺利发展贡献力量。

《为了一江清水浩荡东流》心得体会2

  最*研读了“为了一江清水浩荡东流”一文,我感触良多,文章内容发人深省,受益匪浅,对我很有启示。

  文章是按**在湖北、湖南的几天调研,以及在武汉开座谈会,都围绕一件事——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为了讲好这件事,他妙用比喻,深入浅出。比如,用兵法来讲。他说,发展也要讲兵法,兵无常势;还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比如,用中医来讲。他说,治好长江之病还是用老中医的办法,既治已病,也治未病;再比如,用鸟笼子来打比方。“鸟得舍得换。原来的鸟飞了,笼子腾空了却没有新动能进来,不行;眼神不对,换进来的鸟对生态整治有弊无利,也不行。”

  我们都应该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对自己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进行认真的对照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改进,以良好的工作作风和开拓进取、与时俱进的精神风貌为经济的发展添砖加瓦。要始终牢记理想信念,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始终牢记责任使命,始终牢记党员形象,不断加强党性修养;始终牢记*党规。要在政治上负责任,树立高度的政治意识,增强政治责任感;在作风上负责任,形成严谨的工作作风,树立良好的个人形象。

  我作为一位普通党员,一名党务工作人员。要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在日常工作中和生活中,努力将理论学*与实践结合起来,做到学以致用。在工作岗位上,要牢固树立用心工作的意识,坚持把服务好企业,严格执行工作制度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强化执行力,为公司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

《为了一江清水浩荡东流》心得体会3

  今天仔细的阅读了《为了一江清水浩荡东流》这篇文章,看到开篇的时候,一股喜悦涌上心头,因为我的家乡就在湖北,紧靠长江支流的一个小城,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大决策,定然会带动家乡的建设。

  自上大学开始来到天津,已远离家乡十多年,每年数的过来的两三次返乡,对家乡的眷念对亲人的思念愈加浓厚。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生活圈子越来越复杂,工作压力越来越大,没有直接的机会为家乡的建设做贡献,也不能守在亲人身边尽一份心,所以每每看到家乡利好的信息的时候都会有一些的愉悦,家乡好了亲人也会好。

  这些年随着*经济的发展,家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家的生活水*提升了,人民素质提高了,但是揪心的事情却更多了。*些年回家,听到一个很揪心的消息,我的一个“发小”癌症去世,还有两个小时的同学也检查出来了癌症,这些都是经济发展对环境破坏带来的最坏的后果,当他真实的发生在身边的时候那种心痛难以言表。现在老家的人喝水只能买纯净水,养育我们长大的河水已经无法饮用,加热消毒也不行。所以**指出“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时候,真真是长舒了一口气。

  四月初由销售转至业务部门后,一直在转变思想,这一个月也有了些深刻的体会。*提到的“要把科教优势、人才优势转化为推动长江经济带的发展优势”让我想到部门必须强化人才优势、技术优势、项目优势,共同推进部门、公司的经营发展。现阶段部门的几个产品,很多核心技术,关键技术都是借来的,我们需要掌握自己的重器,因此协调、创新、开放、共享是我们迫切要开展执行的工作,借项目养人才,用人才带技术,以技术优产品,以产品拿项目。困难总是解决不完的,我将积极的在合理合规的条件下,以最高效率推动部门的人员引进,项目推进和产品落地,紧跟建设发展潮流,借助集团优势资源做优做强做大部门,做到整体推进,重点突破,总体谋划,久久为功,破旧能育新能,树立部门一盘棋思想。

  一直有个坚定的信念,要带领大家突破现有格局,创造更多的价值,提现更多的自我成就,也坚信我和部门定会成功。


《为了一江清水浩荡东流》心得体会3篇扩展阅读


《为了一江清水浩荡东流》心得体会3篇(扩展1)

——《一江明烛》观后感3篇

《一江明烛》观后感1

  在身处黑暗之地,却又在温暖萦绕之处,余晖的升起,溅起泛红的波澜,染红万鹤之家,染红鹤鸣湖畔那一簇簇蒹葭,染红了黄花花饱经风霜的心灵。

  一簇传说中的“红芦苇”,招致着许多探险者的瞩目,它象征着母亲对孩子最真挚的爱却让黄花花的父亲因为一次寻找“红芦苇”的冒险中悲惨死去,让原来幸福的家庭陷入痛苦的沼泽中。母亲的心灵不能承受如此大的打击,精神和现实的双重打击让她患上重病,时而和蔼可亲,时而歇斯底里。黄花花常常为此以泪洗面,甚至不能去上学,但是这个坚强的女孩在黑暗中寻求光明的脚步毫不停歇。在她最困难的时期,她父亲生前拯救过的叔叔“金柱”在强烈*修筑工厂的村长话中有话的教导下幡然改途,为花花母亲筹钱治病。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花花母亲重回健康,花花含着泪,想起这段日子受过的苦,与母亲紧紧相拥。这部电影《一江明烛》揭示着贫苦人民所处生活的悲哀并赞扬其质朴心灵。

  剧情虽温暖人心,但令人发指的一些片段却披露着“有钱便能拥有天下”的道理。“红芦苇”在金钱至上的今天,就像狮群中肥嫩嫩的一块肉,人类总是以自相残杀的方式去抢夺宝物。花花叔叔金柱在想起“红芦苇”说过这样一句话:“要是当年和老蔫儿找到了红芦苇,说不定早住了豪宅,开了汽车了。”就揭示了这个社会很可悲的一面。花花父亲虽大智若愚,知难而退,但禁不住红芦苇诱惑的金柱却坚持寻找,最终掉入冰窟,这导致花花父亲的去世。金柱仍然不悔改,又在金柱和钱老板的一次交易上以红芦苇为筹码换取给花花母亲治病的五万元钱。在这里,红芦苇倒不像是一件稀世珍宝,却是一件衡量权利的法码,社会就是这样的吗?为利益不顾一切,所谓“抛头颅,洒热血”,就是这样的吗?这种人,不过是行尸走肉罢,但比简单失去爱心的人可恨数千倍。

  在利益面前,信任及友谊即为乌有,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这样一个故事:加略人犹大蒙主被耶稣拣选为门徒,三年与主同在、同行、同桌、同吃;最后竟然以三十块钱,将耶稣卖给仇敌!主耶稣曾经给他许多可以悔改的机会,但他仍硬心到底,不肯悔改。最后的晚餐中,当主耶稣宣布了圣餐的意义以及作出立约的宣告之后,紧接下去,说了一句令当时的众门徒大吃一惊的一句话:“看哪,那卖我之人的手,与我一同在桌子上。”这件事给门徒的印象太深了,以致当他们提起那个夜晚,不说主与门徒守逾越节的那一夜或主设立圣餐的那一夜或主与门徒立新约的那一夜,而是主耶稣被卖的那一夜!另一方面保罗也以此警诫哥林多教会信徒,在守主餐的事上,当加倍的警醒;要记得那卖主的犹大,他的罪是何等的大!我们也要小心,免得跌倒。的确,钱确实是能将一些人的灵魂玷污,但只要我们坚定不移,相信爱心的力量,金钱又能怎样捆束我们呢?正如这一江明烛一般。

  一江与明烛,烛告诉着我:“你我的爱心像蜡烛,只要燃烧起来,就会温暖人心,照亮你我生活。”江告诉着我:“这是我们的湖,它映照着人心的恶,映照着善与所谓的‘梦’。”

《一江明烛》观后感2

  星期二上午第二节课刚上,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餐厅观看《一江明烛》的电影。

  江边的红芦苇又密又高,村民们都用芦苇做苇雕,唯独一个小女孩花花的母亲乔三娘的收益非常好,她做的苇雕卖的价钱都比别人的高,一天黄花花的爸爸和金柱在江上找红芦苇,一不小心金柱跌进了冰窟窿里,黄花花的爸爸为了就金柱,掉进冰窟窿里,把命给丢了。黄花花的妈妈一时接受不了她丈夫掉进了冰窟窿里死了的消息,得上了严重的相思病,也可以叫精神病,因为黄花花的妈妈得了精神病,黄花花要上学又要照顾生病的妈妈,三番五次的迟到,有时候老师还亲自登门给黄花花发试卷,和乔三娘住在一个村子里的人们都很同情他们一家人,乡亲们互相都省吃俭用的凑钱给黄花花的妈妈看病,医生想法设法的给黄花花的妈妈看病,不久黄花花她妈妈的病被医生治好了,黄花花她妈妈又做苇雕来养家糊口。在这个村庄只要一个人有困难,大家都非常愿意共同分担。

  我长大以后一定要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

《一江明烛》观后感3

  因为有爱,所以感动;因为感动,所以懂得了感恩。——题记

  前些日子,学校组织我们观看了电影《一江明烛》。主人公黄花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为人坚强勇敢、乐观上进、懂事孝顺。母亲是民间艺术“苇画”的传人,父亲去世后,母亲不幸患上忧郁症,她用自己年幼的肩膀,坚强地挑起了生活的重担,撑起了贫困的家庭。她细心照顾得了忧郁症的母亲,帮家里喂猪、做饭、打扫卫生,不管多苦多累,她从不向困难低头,顽强地与命运作斗争,使母亲最终得以痊愈。

  含泪看完整部影片,内心最柔软的那一角被深深地震撼了。黄花花一个普通的农村女孩子,一个和我们年龄相仿的花季少年。面对生活无数次的打击,她的坚强勇敢让我感动;面对家庭的突变,顾家之余还要认真读书,她的积极进取让我佩服;特别是面对患病的母亲,她无微不至的照顾,那份懂事孝顺,让我深深的敬仰,也让我自惭形秽

  记得有一次,妈妈的脚崴了,走路一跛一跛的,我和妈妈一起下楼去,妈妈发现自己忘了带手机,就让我上楼帮她拿。我当时因为约了朋友一块出去玩,就很不情愿地回去拿了手机,气呼呼地塞在妈妈手里。现在想想,妈妈当时心里该有多难过啊!妈妈每天辛苦工作,下班了还要给我做饭、洗衣服,干家务,照顾我的生活,关心我的学*,可我呢?连这点小事都不愿意帮妈妈做,跟懂事的黄花花相比,我真是太惭愧了。

  这部影片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身上的缺点,让我明白了自己的不足,努力在生活中弥补

  看完电影不几天,妈妈下班回来,我发现她露出很疲惫的样子,还显得有点不高兴,心想:妈妈工作了一天已经够烦心了,我得表现好一些,要想办法让妈妈开心。于是,我按照妈妈*时的要求,端端正正地坐在桌前写作业,把字写得工工整整。妈妈把饭做好后,我连忙把桌子收拾干净,洗了手去端菜。吃完饭,我又帮妈妈收拾碗筷、擦桌子。看着我懂事的样子,妈妈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能像黄花花一样照顾妈妈、为妈妈排忧解难,我感到很自豪。

  黄花花犹如一面镜子,更如一支明烛,照亮我思想的阴暗,指引我前进的方向,我会以她为榜样,对照自己、剖析自己、反思自己,在学*之余不忘回报父母一缕浓浓的芳馨 乌鸦有反哺之恩,羊羔有跪乳之义,落叶有化泥之情。大自然用无数的现象启示我们:要学会感恩。黄花花一位同龄的小女孩,用她朴实的行动感召我们:不忘感恩。谢谢你们!我们一定会像你一样,懂事孝顺、坚强勇敢,做一个大写的人!


《为了一江清水浩荡东流》心得体会3篇(扩展2)

——“安全为了谁”大讨论优秀心得体会3篇

  安全是煤矿的天字号大事,对于矿工,安全意味着生命和健康;对于家庭,安全意味着幸福和美满;对于企业,安全意味着效益和发展。然而,一旦出了事故,这一切都将化为乌有。工作中的松懈和随意不仅会给自己带来危害和损失,还给企业的安全生产带来较大影响。

  观看事故案例造成的惨景,让人痛心疾首。一起事故的发生,对于企业来讲,其损失是惨重的,对于一个家庭来讲,更是一场无法弥补的灾难。父母失去儿子,妻子失去丈夫,子女失去父亲!年事已高的父母谁来赡养?嗷嗷待哺的子女谁来抚养?事故给亲人留下的痛苦,无穷无尽,事故形成的阴影,让人挥之不去。

  事故酿悲剧,严管保*安。严是爱,松是害,松松垮垮出祸害。煤矿安全工作容不得半点马虎,要加大处罚力度,要持续从严,严上加严,一抓到底。

  古时,兵圣孙武训练宫女,靠处决吴王的两名爱妃严明了军纪,说明再好的兵法也要靠严管去执行。现代国际公认的“花园城市”新加坡,随地吐痰要受到鞭刑,新加坡靠严刑峻法换来了文明的社会环境。这一切,都说明了严管的必要性,严管是事业取得成功的法宝。

  高举从严管理大旗,消除“三惯三乎”思想,牢固树立安全首位意识,做好自主保安、结对互保和班组联保。

  “安全责任重于泰山”,干部职工必须深刻吸取事故教训,居安思危,警钟长鸣,以高度的责任感和敬畏意识来保障矿井的安全。

  “安全第一”这四个字不能光喊在口头上,更重要的是铭刻在心里,时刻不忘安全,用“三铁”精神狠反“三违”,突出抓好隐患治理,用“重锤”砸“隐患”,对发现的安全隐患,及时整改闭合,将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

  同时,要处处树立标准意识,每项作业之前要进行“手指口述”安全确认,严格执行各项制度措施,防止各种不安全因素相互重合,确做好岗位安全流程管控。如:斜巷行车时严禁行人;检修电气设备时必须将开关停电闭锁;操作端头支架严禁与回柱放顶*行作业……

  惨痛的教训换来的规章制度,维护制度的权威是每一名干部职工义不容辞的责任。制度立矿、制度管矿,持续坚持“制度面前人人*等”,让事故责任人丢票子、丢位子、丢面子,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干部职工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抓安全工作永远战战兢兢、永远如履薄冰。

  安全永远在路上。

  安全与企业效益、职工利益是相辅相成的。安全是企业最大的效益,是职工最大的幸福。

  有句话说得好:“安全是根绳,牵着千万人;安全是根线,连着亲人念。”安全生产是每个人的共同心愿。安全为了自己,安全为了家人,安全为了企业。大而讲,安全为了社会,小而言,安全为了你我他。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安全呢?作为从事地面安全保卫工作的我来说,首先从规范自身的行为做起,拒绝不安全行为,严格按照岗位标准化要求,认真做好矿山保卫工作,认真排查外来人员及车辆,核实各类物资进出入情况。加强治安和消防隐患的排查,发现隐患及时整改落实,不断加强学*安全操作规程,切实提高安全意识,树立安全生产观。

  在我脑海里最深刻的一件事,就是几年前在监狱矿井上班时亲眼目睹的安全事故,至今仍触目惊心。当时罪犯家人的生离死别场景,不堪回顾,那种撕心裂肺的哭声,才让我真正了解安全的重要性,安全才是幸福最好的诠释。

  “事故出于麻痹,安全在于防范”。首先,加强法律法规及安全操作规程的学*,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其次,工作中严格按章作业,干标准活、上标准岗,处处树立标准意识,处处树立标准意识、安全意识,坚决与各种不安全行为做斗争。

  坚持制度管理,强化责任意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度是一切管理的灵魂。有制度就要去管理就要去落实,只有去“管”了,才会有人“理”。而管理的利器,就是严格考核兑现,否则就有可能出现“管”而不“理”的现象,有了制度不去落实,那就成了水中月、镜中花。只要有了严格规范的管理考核体系,“静待花开”也就不是一句空话了!

  没有安全就没有企业的和谐稳定,没有安全就没有幸福的家庭。“以事故教训为警戒,以规章制度为指导”,在“真+严”的工作方针指引下,正视安全,敬畏生命,拒绝违章,保障安全,以实际行动落实在工作中,为实现“新滕东 新腾飞”大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龙郓煤业“10.20”冲击地压以及*期省内外发生的事故让多少阶级矿工的生命在残酷地瞬间定格,留给亲人无限的伤痛。

  扪心自问,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各项规章制度及操作规程已非常完善,安全工作天天抓、时时讲,为什么还会出安全事故呢?是人的原因还是制度的原因?通过学*讨论,我们一致认为发生事故的原因主要还是人的原因,是“违章、麻痹、不负责任”的具体体现。“违章”就是不按规章制度,不按操作规程来做事,凭自己的个人主观意识来做事,久而久之就变成了*惯性违章。

  2001年5月26日凌晨0:10某矿采煤7区349采煤工作面发生推棚冒顶事故夺去了郭某年仅30岁的生命撇下了28岁青春貌美的妻子、一个11岁的孩子和年*70的父母,郭某的父亲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道:我在井下干了30多年,光干安全就干了18年,对待安全一点不能马虎,你要是马虎一会,生命就是危险的,没有人的生命还有什么将来也,你的父母你的妻儿老小怎么办,**了30多年到退休,把自己的小孩送走了。据分析本次事故原因很简单就是没执行先支后回制度,违反操作规程造成的。

  “麻痹”是不认真履行工作流程和规程,总认为自己这么做没什么大不了,自己是对的,图方便、图省事,从而导致了事故的发生。2015年2月23下612综采安装工作面跟班临*下班还有一个支架需进面支护工正在替棚造条件,这一个支架正摊煤机截割部装架硐室出控顶面积大,还剩一颗单体没回,为了早升井,“憨大胆”们没有先支后回,单体刚刚倒下、人造假顶立马下沉、距离“憨大胆”头顶不足300mm。在场人员都吓出了一身冷汗,可那位师傅跟没事人似的,人都麻痹到这个程度。

  “憨大胆”“不负责任”表现在多方面,管理上的不负责任,监督上的不负责任,具体工作者的不负责任,即管理不到位、监督不到位、执行不到位。如放炮管理,规程规定:三人连锁、严禁短母线放炮、一炮四检、谁连炮谁放炮、放炮地点前后30米范围洒水除尘、放炮器钥匙随身携带、放炮前清点人数等等。现场人员不负责任未认真执行安全操作规程,不按章作业,导致事故不断发生。事实再次证明,“违章、麻痹、不负责任”是三大安全敌人。所以,在工作时,一定要牢记安全,逐步增强安全意识和法制观念,做到自保互保遵章守纪,坚决与“违章、麻痹、不负责任”三大“敌人”作斗争。

  “常怀责任之心,常行责任之事”,做安全生产明白人,遵章守纪,规范操作,凡事要学标、对标、达标、高标准抓落实、抓进度、抓质量,按照聚心创新铸精优的'战略定位、落实“真+严”工作方针,大力开展精优工程、品牌创建,用我们的责任心来换取持续的安全无事故,拿出要干就出精品、要做就做最优的气魄来铸造精优工程,为打造滕东小巨人、实现新滕东新腾飞做出新贡献。


《为了一江清水浩荡东流》心得体会3篇(扩展3)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书心得体会 (菁华5篇)

  早就听说李希贵校长在北京十一中实行教育改革的成功举措。这次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了李希贵校长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觉得着实收获良多。李老师以朴实无华的简洁的文字给我们讲述了一位从乡村中学普通教师一步一步成长为中学校长、县级市的教委主任、地级市教育局局长,最后成为当代教育家的“教育故事”。

  (一)阅读丰富自我

  李老师说:“我真正的学*是从读书开始的,我真正的教育人生也是从读书开始的。读书使我顿悟了教育,教育,使我顿悟了人生。” “教育是与读书连在一起的,书是最重要的教育资源。健全人格、高尚道德情操的养成,民族素质的提高,乃至学*型社会的构建,都离不开书。一个人在他相应的年龄阶段,如果没有读过适合他的书,那将是终生无法弥补的缺憾。”

  李老师之所以能从教师---校长---局长---教育家一路走过来,跟他通过读书进行的大量的阅读积累及对这种阅读积累进行的思考和利用是分不开的。从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怎样培养真正的人》,到松下幸之初的《经营人生的智慧》;从约翰基西克的《理解艺术》,到玛丽凯的《掌握人性的管理》从卡耐基的《人性的弱点》,到拿破仑的《成功的策略》……从教育理论专著到其它各类书籍,李老师从不同种类的书中挖掘出教育的思想,将其用于教学、教育、管理。也正是有了这些思想,李老师从独善其身到兼济天下,有了“每天十分钟”、 “朝阳读书计划”、“百万人家尽读书”、“亲子共成长”等一系列别具一格的读书活动。

  说实在的,我甚至谈不上是一个爱读书的人,但是读了这本书后,我深受鼓舞,决定制定看书计划,丰富自己,丰富教学。

  (二)博爱每一位学生

  作为一名教师,要以宽广的胸怀博爱每一位学生。教师的爱如同阳光普照大地,如同雨露滋润万物,但是,爱并不意味着迁就放松,而是严而有爱,爱而从严。学生最关心的是教师对他的看法如何,最大的愿望是受老师的关心和喜爱。当我们面对学生时,尤其是那些似乎充满缺点的学生时,如果能尽量发现他们的优点,然后真诚地慷慨地去赞赏他们,就会激发他们内心深处的希望和信心,鼓励他们奋发向上。曾记得一位优秀教师说过这样一句话:打着灯笼寻找学生的优点,用显微镜来观查学生的“闪光点”,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学生有展示自我的机会,满腔热忱地欢迎每个学生的微小进步。

  教师一味苛求学生,以猫对老鼠的姿态而自居,到头来只能使自己变成孤家寡人。在教育现实中,经常看到许多活泼好动,虽有些毛病,但浑身上下充满灵气的学生被一些“严师”训教之后,“效果”显著,这些学生变得温顺安静了,由“敢想敢说敢做”变得“叫我说什么就说什么,不让做的事不做”,或者干脆“做了也不让你知道”。有些教师把这种转变效果视为成绩,至于学生们的将来如何,他们则很少考虑。像这样,教师只是把活泼变得安静,把学生个性的东西“压榨”成共性的东西还不那么可怕,可怕的是教师的这种教育抑制了学生的身心发展,阻碍了学生智能的提高,扼制一代创新人才的产生。

  苏霍姆林斯基讲过这样一个例子:一个叫巴甫里克的学生,在刚入学的时候,是一个活泼的、好动的、好奇心强的孩子,而过了不久,他就变得沉默寡言,过分地守纪律,听话和胆小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是他的女老师经常愤怒和过分地严格,并把他定为“思维迟钝的儿童”广为宣传,直到小巴甫里克小学四年级毕业时也没有什么好转。到了中学以后,一位善解人意的植物学老师才把小巴甫里克的才能发挥出来,后来巴甫里克成为一位农艺师。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如果小巴甫里克从一入学就遇到一位善解人意的老师,就受到公正的待遇,潜能得到开发,也许他还有可能成为巴甫洛夫式的大科学家呢。

  (三)原生态教育语言摘录

  读李老师的这本书,使我感到了我们的教育大有可为。他书中的文字能驱走诸多教育天空的阴霾,使我们的教育充满绚丽的阳光。你看这些文字——

  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

  教育无痕,有效的教育是把教育的目的隐藏起来的教育,是不动声色的教育。

  教育不需要“目中无人”的管理。

  老师的心目中不应该有坏学生。不要轻易给学生做出结论,不要轻易挥动处罚的大棒。

  评价的尺子越多,好学生就越多。

  欣赏!欣赏学生,欣赏他们的创造,欣赏他们的成果,这成了我每一天的享受。

  教育必须从细节入手,然后才能塑造出注重细节的学生。

  不占用学生自主的时间是尊重学生的最基本的要求。

  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工业的特征是流水线,是标准化,而农业的特征是生态化、多元化。

  一个人的真正品格可能在重大的时刻或紧要的关头才表现出来,但它确实在无关紧要的时刻、在琐碎的日子里形成的。

  最好的教育应当是着眼于孩子一生发展的教育,应当是关注孩子心灵的教育,应当使师生感受到自由、幸福和快乐的教育。

  学生已经会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够学会的不讲,讲了也学不会的不讲。

  只有活跃气氛而没有屏神思索和思维交锋的课堂不是健康的课堂。

  最大限度的尊重学生的情感需求,尊重学生的'学*差异,尊重学生的自我选择,这是教育的永恒。

  ……

  最后读完这本书,我深深明白:作为教师,我们更需要读书。只有读书,我们才能拥有源头活水,滋润学生求知若渴的心田;只有读书,我们才能生成新的信息,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与传递;只有读书,我们才能引领学生读书;只有读书,我们才能促进学生发展。

  让我们都捧起书来吧!做一个阅读者,远离浮躁与*庸;做一个阅读者,生命将更加精彩;做一个阅读者,为了教育的发展;做一个阅读者,为了民族的崛起!

  偶然在手机晚报看到这样一句话:“学*这事给我留下来的基本上全是耻辱”,我不知道说这话的是什么人,但无论如何走出校门的人这样评价自己的学*生活,确实令老师尴尬。什么是教育?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教育应该给受教育者留下什么?学校教育如何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终生发展奠基?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行为中如何做到以学生为本? 坦率地说,这些问题我们(所有教育相关人士)都思考了几十年,但我们真的没有很好地回答这个问题。教育的不均衡愈演愈烈、老师和学生的负担越来越重、钱学森之问使“教育人”无言以对……

  最*读了《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感觉很舒服。“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朴实的语言诠释了教育。书中那些小故事道出了浅显易懂的道理,能启迪人们更多更深层次的思考。

  本书作者李希贵先生现在是北京十一学校的校长,我就称他李校长。这本书有三条线索:一条是教学线,回顾李校长进行语文教学改革的起因和过程;第二条线是教育线,重点记述了李校长学生观的变化;第三条线是管理线,介绍了做中学校长、县教育局长和地级市教育局长时的思考和实践。作为校长,在读这本书时,格外认真地“研读”了李校长在任高密四中校长时的经历。

  选取这一段还有特别的考虑:这是李希贵初做校长的五年,而我本人到现在也刚刚做了四年多的校长;时代不同了,今天的我“研究”20xx年前的李希贵仍然充满深深地敬意,他的管理理念和实践仍然鲜活。

  1990年,高密四中历史上最灰暗的一年,高考失利使“整个学校沉浸在压抑之中”,不满30岁的李希贵“受命于危难之中”,成为校长。在这所学校工作了20xx年、从语文教师到教务主任直至教学副校长,李校长对这所学校可谓了如指掌,他知道老师在想什么、需要什么、、、上任之后的“头三脚”踢得很准:涉及教师切身利益的“五子登科”、统一干部思想的“三心换一心”、确实发挥教代会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制造一杆公*秤”、“分层聘任、双向选择”的.聘任机制及“安全软着陆”的实施过程、符合学校的实际和所处环境的学校文化经营策略等举措都显示了李校长高超的管理艺术,这些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为校长,经营好自己的班子是一件重中之重的大事。在我校中心组学*时我们曾研读过李校长为领导班子起草的《领导干部日日思》和《高密四中领导干部修养要则》,20xx年前的“小立法”,今天仍觉得受益匪浅。

  通读《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自始至终有这样的感受,李希贵从做老师、校长到局长,很好地诠释了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李校长对“管理”一词的解释既简单有实在:“管理管理,只有管没有理,是不能叫做管理的。每一个被管理者都是活生生的个体,你不把被管理者放在应有的位置上尊重他们,理解他们,甚至热爱他们,你的管理就不会有太大的成效。”

  最初的保障教师生存需求的“五子登科”做起,唤醒人们的爱校爱岗的工作热情;“从热爱水井到热爱学校”、“三朝元老”、“首*接待”和“功勋四中人”这些小故事读来很温馨,李校长“让每一个人都感到自己重要”,从心灵和精神层面培养四中人的责任意识,激励不同岗位上的人为学校做好本职工作。

  学校管理中经销“希望”是李校长的过人之处。把学校发展的“共同愿景”和教职工的“个人愿景”结缘,具体讲就是把学校的教育教学成绩和老师的专业化成长结缘,要求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的同时制定一份个人学年发展目标,教师在帮助学生成才的同时规划自身的成长,这在目前关注干部教师队伍建设的大环境下,已经属于常规工作了,可在20xx年前,这是需要智慧和胆量的举动。回忆一下那个时候校长主任们一味地都是用在带领、督促老师们提高中高考成绩,学校的各项制度特别是评价奖励制度都是“以分数论英雄”,校长、教师在社会舆论的重压之下苦不堪言,“分数”是学生的**子,也是老师的**子,是学校的荣誉,更是校长的政绩。李校长认为“一个教师在成就学生的同时,也应该成就自我”、“不赞成把教师仅仅看做蜡烛、春蚕、铺路石一类的角色”而那时我们总是以“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感到自豪和骄傲的。 教育家的远见得以完美展示,李校长领导的四中人“在塑造学生的同时也在主动积极地塑造自我-师生共同成长”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时教学成绩的提高水到渠成,形成“高密四中一道美丽的人文风景”。

  做高密四中的校长只是李希贵教育生涯的一小部分,也不是教育家的“精彩乐章”,但足以令人肃然起敬了。

  霍姆斯说:一本书最好的并不是它包含的思想,而是它提出的思想,正如音乐的美妙并不寄寓于它的音调,而在于我们心中的回响。

  有幸拜读《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感觉一股清风扑面而来,是那么的清新。这本书是他多年来从事教育、教学和管理中潜心实践的结果,是他理论和实践的结晶,也是他教育智慧和教育理想的体现。他用非常*实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又一个曾经实践过、经历过的小故事。每一个故事都能读出他对教育的独特感悟和思考。字里行间充满着智慧,他用最朴实的语言,用一个个生动的、亲历的教育案例,展现了他的心路历程。揭示了教育教学的本质规律。

  读这本书,使我感到了我们的教育大有可为。他书中的文字能驱走诸多教育天空的阴霾,使我们的教育充满绚丽的阳光。你看这些文字,是春雨无声滋润了物——教育

  无痕,是不动声色的教育。一切教育都应该从激发学生的内在的学*动力入手,呼唤原生态教育。

  在20____年3月26日星期三CCTV第十三届青歌赛团体组复赛第七场的比赛场上,“阿鹏”,一位来自云南的原声态歌手,却用他最质朴最单纯的全身心的演唱风格,完美而透彻的诠释了他用“舒服”的感觉来演唱的他家乡的民谣,而阿鹏接下来说的“唱歌是件很舒服的事”这句话让大家更觉他的朴实和可爱。阿鹏用他最直接最朴实的语言表达了对一名歌者最基本的要求和标准:唱者要唱得舒服,听者才听得舒服。没有经过正规严格的训练,没有经过名家悉心的指导,他凭什么拿走了这么高的分数,他凭什么打动全国这么多听众的心?

  因为他觉得唱歌是件幸福、自由、快乐的事,这就是他的动力,所以他能全身心地唱出心中的感受。

  学生成长道路上的错误,就像学*走路的幼儿跌跟头,绝大多数与道德品质并没有多大关系。

  欣赏!欣赏学生,欣赏他们的创造,欣赏他们的成果,让学生们觉得学*是一种享受。

  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到自己重要。

  不占用学生自主的时间是尊重学生的最基本的要求。

  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工业的.特征是流水线,是标准化,而农业的特征是生态化、多元化。学会用生态的多元的观点来看我们的孩子,我们就会发现大树有大树的风采,小草也有小草的魅力。地球正因为生物的多样性,才显得如此生机勃勃、如此美仑美奂。

  一个人的真正品格可能在重大的时刻或紧要的关头才表现出来,但它确实在无关紧要的时刻、在琐碎的日子里形成的。

  所以最好的教育应当是着眼于孩子一生发展的教育,应当是关注孩子心灵的教育,应当使师生感受到自由、幸福和快乐的教育。


《为了一江清水浩荡东流》心得体会3篇(扩展4)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书心得体会(二十)份

  在终身学*、建设学*型社会的今天,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坚持学*。最*,我读了一本教育专著——《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在这本书里,作者回忆往昔的工作,没有自诩和矫情的夸夸其谈;探索历程的评价,没有文过饰非的不实之辞;体验感悟的归纳,没有哗众取宠的惊人之语。有的只是*实的叙述,客观的评判和真诚的自勉自励,从而使任何一个翻阅此书的人,都会有一种恬淡幽远的儒雅之风扑面而来的感觉;掩卷沉思之后,又都会被书中从*实的字里行间涌动出的一股股挚爱事业的真诚、改革创新的勇气、遇挫弥坚的恒心和憧憬未来的豪情,所深深地打动和激荡,从而生发出只争朝夕、献身事业、开拓创新、奋发有为的冲动和欲望,也许这正是此书真正的魅力和价值吧。

  前苏联作家高尔基说过:“凡是我所有的好东西,都要归功于书。”我国也自古就有“读书改变命运”的说法,李希贵老师的人生历程或许能作为这些话的应证。

  他在文中写道:“像多数文学爱好者一样,我搜寻着所有可以找到的名著,急切地、贪婪地阅读,我恍若置身另一个世界,时而犹豫,时而彷徨,时而沉思,时而激昂……这种高度痴迷、全身心投入的大容量阅读,为我的精神世界储蓄了一笔丰厚的财富,随着岁月的流逝,年龄的增长,这笔财富不断生息、增值,实实在在地滋养着我的心灵,影响着我的价值取向,为我的生命打上了浓厚的底色。毫无疑问,在此后的人生道路上,我将幸福地享用这笔财富的‘利息’。” 他说:“我真正的学*是从读书开始的,我真正的教育人生也是从读书开始的。读书使我顿悟了教育,教育,使我顿悟了人生。” “教育是与读书连在一起的,书是最重要的`教育资源。健全人格、高尚道德情操的养成,民族素质的提高,乃至学*型社会的构建,都离不开书。一个人在他相应的年龄阶段,如果没有读过适合他的书,那将是终生无法弥补的缺憾。”

  李老师之所以能从教师---校长---局长---教育家一路走过来,跟他通过读书进行的大量的阅读积累及对这种阅读积累进行的思考和利用是分不开的。他走到哪里,就把读书的种子播撒到哪里。他以自身和专家、大师的成长经历,告诉每一个孩子和每一位家长:播种行为,收获*惯;播种*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

  今天倡导教师多读书活动,其实更多的是要求教师要处在真正的“读书状态”。做一个善于读书,知识渊博,视野广阔的读书人,而不是只在原有知识水*上,作低质量的重复。当今这个正在发生巨大的、深刻变化的时代,新学科、新知识迎面而来,只有学*,才能丰富自己,才不会落后,不会被时代淘汰,新的教育环境,刻不容缓的教育改革,逼人的教育形式---我们没有时间再去重复,去等待,去观望。人生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它不会停留在一个地方,也不会停止在某一阶段,它需要不断超越,但不是超越所有的人,而是要超越自己,超越自己的过去。

  在终身学*、建设学*型社会的今天,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坚持学*。最*,我读了一本教育专著——《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在这本书里,作者回忆往昔的工作,没有自诩和矫情的夸夸其谈;探索历程的评价,没有文过饰非的不实之辞;体验感悟的归纳,没有哗众取宠的惊人之语。有的只是*实的叙述,客观的评判和真诚的自勉自励,从而使任何一个翻阅此书的人,都会有一种恬淡幽远的儒雅之风扑面而来的感觉;掩卷沉思之后,又都会被书中从*实的字里行间涌动出的一股股挚爱事业的真诚、改革创新的勇气、遇挫弥坚的恒心和憧憬未来的豪情,所深深地打动和激荡,从而生发出只争朝夕、献身事业、开拓创新、奋发有为的冲动和欲望,也许这正是此书真正的魅力和价值吧。

  前苏联作家高尔基说过:"凡是我所有的好东西,都要归功于书。"我国也自古就有"读书改变命运"的说法,李希贵老师的人生历程或许能作为这些话的应证。

  他在文中写道:"像多数文学爱好者一样,我搜寻着所有可以找到的名著,急切地、贪婪地阅读,我恍若置身另一个世界,时而犹豫,时而彷徨,时而沉思,时而激昂……这种高度痴迷、全身心投入的大容量阅读,为我的精神世界储蓄了一笔丰厚的财富,随着岁月的流逝,年龄的增长,这笔财富不断生息、增值,实实在在地滋养着我的心灵,影响着我的价值取向,为我的生命打上了浓厚的底色。毫无疑问,在此后的人生道路上,我将幸福地享用这笔财富的‘利息’。"他说:"我真正的学*是从读书开始的,我真正的教育人生也是从读书开始的。读书使我顿悟了教育,教育,使我顿悟了人生。" "教育是与读书连在一起的,书是最重要的教育资源。健全人格、高尚道德情操的养成,民族素质的提高,乃至学*型社会的构建,都离不开书。一个人在他相应的年龄阶段,如果没有读过适合他的书,那将是终生无法弥补的缺憾。"

  李老师之所以能从教师---校长---局长---教育家一路走过来,跟他通过读书进行的大量的阅读积累及对这种阅读积累进行的思考和利用是分不开的`。他走到哪里,就把读书的种子播撒到哪里。他以自身和专家、大师的成长经历,告诉每一个孩子和每一位家长:播种行为,收获*惯;播种*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

  今天倡导教师多读书活动,其实更多的是要求教师要处在真正的"读书状态"。做一个善于读书,知识渊博,视野广阔的读书人,而不是只在原有知识水*上,作低质量的重复。当今这个正在发生巨大的、深刻变化的时代,新学科、新知识迎面而来,只有学*,才能丰富自己,才不会落后,不会被时代淘汰,新的教育环境,刻不容缓的教育改革,逼人的教育形式---我们没有时间再去重复,去等待,去观望。人生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它不会停留在一个地方,也不会停止在某一阶段,它需要不断超越,但不是超越所有的人,而是要超越自己,超越自己的过去。

  在终身学*、建设学*型社会的今天,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坚持学*。

  最*,我读了一本教育专着《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在这本书里,作者回忆往昔的工作,没有自诩和矫情的夸夸其谈;探索历程的评价,没有文过饰非的不实之辞;体验感悟的归纳,没有哗众取宠的惊人之语。有的只是*实的叙述,客观的评判和真诚的自勉自励,从而使任何一个翻阅此书的人,都会有一种恬淡幽远的儒雅之风扑面而来的感觉;掩卷沉思之后,又都会被书中从*实的字里行间涌动出的一股股挚爱事业的真诚、改革创新的勇气、遇挫弥坚的恒心和憧憬未来的豪情,所深深地打动和激荡,从而生发出只争朝夕、献身事业、开拓创新、奋发有为的冲动和欲望,也许这正是此书真正的魅力和价值吧。

  前苏联作家高尔基说过:凡是我所有的好东西,都要归功于书。我国也自古就有读书改变命运的说法,李希贵老师的人生历程或许能作为这些话的应证。

  他在文中写道:像多数文学爱好者一样,我搜寻着所有可以找到的名专注下一代成长,为了孩子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着,急切地、贪婪地阅读,我恍若置身另一个世界,时而犹豫,时而彷徨,时而沉思,时而激昂这种高度痴迷、全身心投入的大容量阅读,为我的精神世界储蓄了一笔丰厚的财富,随着岁月的流逝,年龄的增长,这笔财富不断生息、增值,实实在在地滋养着我的心灵,影响着我的价值取向,为我的生命打上了浓厚的底色。毫无疑问,在此后的人生道路上,我将幸福地享用这笔财富的利息。他说:我真正的学*是从读书开始的,我真正的教育人生也是从读书开始的。读书使我顿悟了教育,教育,使我顿悟了人生。

  教育是与读书连在一起的,书是最重要的教育资源。

  健全人格、高尚道德情操的养成,民族素质的提高,乃至学*型社会的构建,都离不开书。一个人在他相应的年龄阶段,如果没有读过适合他的书,那将是终生无法弥补的缺憾。李老师之所以能从教师———校长———局长———教育家一路走过来,跟他通过读书进行的大量的阅读积累及对这种阅读积累进行的思考和利用是分不开的。他走到哪里,就把读书的种子播撒到哪里。他以自身和专家、大师的成长经历,告诉每一个孩子和每一位家长:播种行为,收获*惯;播种*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今天倡导教师多读书活动,其实更多的是要求教师要处在真正的读书状态。做一个善于读书,知识渊博,视野广阔的读书人,而不是只在原有知识水*上,作低质量的重复。当今这个正在发生巨大的、深刻变化的时代,新学科、新知识迎面而来,只有学*,才能丰富自己,才不会落后,不会被时代淘汰,新的教育环境,刻不容缓的教育改革,逼人的教育形式———我们没有时间再去重复,去等待,去观望。人生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它不会停留在一个地方,也不会停止在某一阶段,它需要不断超越,但不是超越所有的人,而是要超越自己,超越自己的过去。

  最*阅读了《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听名字就让人感觉到了畅快,教育确实需要点“自由”了。细细地品读了李希贵老师《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就被它深深的吸引了。当老师这么多年,经常会思考一些关于教育的问题,韩愈说的“传道、授业、解惑也”,常常在耳旁响起,可时代发展到今日,教师不能只是“教书匠”,更应是心灵的“引路人”,“授人以鱼,更应授人以渔”,诸如此类至理名言,更是随处可见,可是,现在的学生到底要的是怎样的教育呢?我也一直在思索着。

  李希贵老师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用非常*实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一个他曾经实践过、经历过的小故事。每一个故事都能读出他对教育的独特感悟和思考。

  书中,李希贵老师一再强调,“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教育本来挺简单,只是我们人为地把它搞复杂了。把孩子们当作活生生的.人来看待,让校园里充满民主、*等,让老师、学生在校园里自由呼吸”,从而“到达心灵之花自由开放的生命田园”。“表扬学生要铺张,批评学生要吝啬。”多么朴实的语言,将教育这个让人觉得漫无边际的概念,用寥寥数言解释的淋漓尽致,我不由的为李老师的观点鼓掌。是啊,教育确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

  《爱心与教育》深入浅出、亲切感人的教育,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我们对学生的爱,不应是居高临下的*易*人,而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这是李镇西老师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书中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有的都是李镇西老师对学生的那种潜移默化的爱,这种爱充盈着整本书,也冲击着我的个心灵世界。

  李老师在书中提到:爱是打开学生心灵之门的金钥匙。因此我们应该给学生以爱,这种爱不是高高在上的*易*人,而是拿他们当朋友的朋友之爱。当看到李老师与后进生万同的故事时,我是如此感动。作为一个老师,能够对一个学生费如此大的心思,那么什么样的学生不会被感化呢?反思我的工作,我要学**老师善于锻造优秀学生的卓越人格;实施民主科学与个性化教学,把更多的关注投向后进生。像李老师那样,怀着强烈的人道主义情怀,给后进生们以心灵的呵护,帮助他们树立起人的尊严,设法唤起他们向上的信心。我把李老师书上提到的马特洛索夫的一句格言铭记于心,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既要让自己感觉到自己的存在是如此的伟大,对祖国、对社会、对学生是如此的重要。也要让学生有这种感觉,帮助他们认识生命的伟大,找到生存的意义。指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在生命的舞台中演绎好自己的角色!让不同的人在不同的角落发射出不同颜色的光芒!

  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学生不仅要学会学*,还要在实践中学会发现、创造。这就要求教师关注每个学生:不偏爱分析能力强的优等生,不歧视具有实践创造能力的中等生和后进生。老师们,不同爱好的学生不可能都成为具有成功智力的人,但是,如果老师能针对学生的差异进行教学,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就能充分体现,成功智力的学生也会大大增加,个性+特长的学生也会不断涌现,社会所需要的成功智力的人才才会层出不穷。

  爱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没有爱的教育是苍白的。但只要我们用心感受,爱就在我们身边。作为一名教师,要用爱心滋润童心,我们的爱则爱在*凡中,爱在点滴之处读了《爱心与教育》,我深刻认识到,教育学生,需要的是罗森塔尔的期待效应;需要的是李镇西老师的那份坚持。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为学生打造一个精神家园式的班级,关注每一个学生,带给学生希望、力量、光明、自信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去创造自己灿烂美好的明天!

  印象最深的是叶圣陶老先生的一句话:“无论聪明的,愚蠢的,干净的,肮脏的,我都要称他们为‘小朋友’”。叶圣陶先生一贯以*等的态度尊重学生,呵护学生。他的这种教育思想对我们的教育教学起着深刻的影响,对此我深有体会。

  要爱学生,这是教师首先要具备的价值观。还记得在我第一次面试教师演讲中,我说:“从不同角度来讲,人人都是第一!”一名合格的教师首先要公*的`对待自己的每一个学生,做到“一碗水端*”。不管这个学生是谁,全心全意地爱他们,帮助他们,教育没有爱,犹如池塘之没有水。冰心说过:“情在左,爱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每个学生都是一座宝藏,而教师就是发掘宝藏的人。这种爱的力量是每个学生所需要的。用爱来书写自己的教育人生,我想这是需要我用一生的时间去探索和思考的问题。只有爱才能赢得爱,你爱教育事业,教育事业也会爱你,你才能获得事业上的乐趣。你爱学生,学生也才会爱你。

  由喜欢孩子这种价值观的引领,让我也爱上了教育。课堂是老师和学生相处交流的主阵地,如何用心地去经营是一个很值得我去思考和探究的问题。怎样让学生在课堂短短的40分钟内有最大的收获,不仅仅是知识的接受,我希望通过我的帮助和引导,最终能让学生发掘自己的潜能,养成优秀的品质,真正的让学生在快乐中学*。在一篇教育随想中我这样写到:“世界上最怕的就是认真二字。”只要你是真正的爱做教师,有了兴趣你就会自觉去做,你就会想方设法去做的更好,你就会想怎样做的更加于众不同。对待教师这份职业,要拥有12分的兴趣。教师是一个能够把人的创造力、想象力和全部能量、智慧发挥到极限的,永远没有止境的事业。这还不值得去爱吗?关于素质教育,可以下上几十种定义,但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素质教育就是学做人的教育。而“无为”教育艺术则具有或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或晴天霹雳开悟撼心灵的魅力和威力。青少年的成长是从他律逐步进入自律的过程。“无为”教育艺术展现的是教育者导演的以学生为主体的自我教育。在无形无象,但有声有色的无为教育中:学生的自主意识会大大增强,身心健康水*、智慧和悟性都会有新的提高。

  对学生光有爱还不够,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使教育过程生动活泼、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得以充分发挥的保证。让我们像叶圣陶一样用审美的眼光去看,用宽容的心去引导,对待学生“不要教训,要劝说;不要灌输,要启发;不要以教育者自居”,使沉闷的课堂活起来了,使每朵思维的火花燃起来了,营造一种*等、民主、安全、愉悦的课堂。

  最*阅读了《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听名字就让人感觉到了畅快,教育确实需要点“自由”了。细细地品读了李希贵老师《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就被它深深的吸引了。当老师这么多年,经常会思考一些关于教育的问题,韩愈说的“传道、授业、解惑也”,常常在耳旁响起,可时代发展到今日,教师不能只是“教书匠”,更应是心灵的“引路人”,“授人以鱼,更应授人以渔”,诸如此类至理名言,更是随处可见,可是,现在的学生到底要的是怎样的教育呢?我也一直在思索着。

  李希贵老师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用非常*实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一个他曾经实践过、经历过的小故事。每一个故事都能读出他对教育的独特感悟和思考。

  书中,李希贵老师一再强调,“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教育本来挺简单,只是我们人为地把它搞复杂了。把孩子们当作活生生的人来看待,让校园里充满民主、*等,让老师、学生在校园里自由呼吸”,从而“到达心灵之花自由开放的生命田园”。“表扬学生要铺张,批评学生要吝啬。”多么朴实的语言,将教育这个让人觉得漫无边际的概念,用寥寥数言解释的淋漓尽致,我不由的为李老师的观点鼓掌。是啊,教育确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

  早就听说李希贵校长在北京十一中实行教育改革的成功举措。这次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了李希贵校长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觉得着实收获良多。李老师以朴实无华的简洁的文字给我们讲述了一位从乡村中学普通教师一步一步成长为中学校长、县级市的教委主任、地级市教育局局长,最后成为当代教育家的“教育故事”。

  (一)阅读丰富自我

  李老师说:“我真正的学*是从读书开始的,我真正的教育人生也是从读书开始的。读书使我顿悟了教育,教育,使我顿悟了人生。” “教育是与读书连在一起的,书是最重要的教育资源。健全人格、高尚道德情操的养成,民族素质的提高,乃至学*型社会的构建,都离不开书。一个人在他相应的年龄阶段,如果没有读过适合他的书,那将是终生无法弥补的缺憾。”

  李老师之所以能从教师---校长---局长---教育家一路走过来,跟他通过读书进行的大量的阅读积累及对这种阅读积累进行的思考和利用是分不开的。从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怎样培养真正的人》,到松下幸之初的《经营人生的智慧》;从约翰基西克的《理解艺术》,到玛丽凯的《掌握人性的管理》从卡耐基的《人性的弱点》,到拿破仑的《成功的策略》……从教育理论专著到其它各类书籍,李老师从不同种类的书中挖掘出教育的思想,将其用于教学、教育、管理。也正是有了这些思想,李老师从独善其身到兼济天下,有了“每天十分钟”、 “朝阳读书计划”、“百万人家尽读书”、“亲子共成长”等一系列别具一格的读书活动。

  说实在的,我甚至谈不上是一个爱读书的人,但是读了这本书后,我深受鼓舞,决定制定看书计划,丰富自己,丰富教学。

  (二)博爱每一位学生

  作为一名教师,要以宽广的胸怀博爱每一位学生。教师的爱如同阳光普照大地,如同雨露滋润万物,但是,爱并不意味着迁就放松,而是严而有爱,爱而从严。学生最关心的是教师对他的看法如何,最大的愿望是受老师的关心和喜爱。当我们面对学生时,尤其是那些似乎充满缺点的学生时,如果能尽量发现他们的优点,然后真诚地慷慨地去赞赏他们,就会激发他们内心深处的希望和信心,鼓励他们奋发向上。曾记得一位优秀教师说过这样一句话:打着灯笼寻找学生的优点,用显微镜来观查学生的“闪光点”,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学生有展示自我的机会,满腔热忱地欢迎每个学生的微小进步。

  教师一味苛求学生,以猫对老鼠的姿态而自居,到头来只能使自己变成孤家寡人。在教育现实中,经常看到许多活泼好动,虽有些毛病,但浑身上下充满灵气的学生被一些“严师”训教之后,“效果”显著,这些学生变得温顺安静了,由“敢想敢说敢做”变得“叫我说什么就说什么,不让做的事不做”,或者干脆“做了也不让你知道”。有些教师把这种转变效果视为成绩,至于学生们的将来如何,他们则很少考虑。像这样,教师只是把活泼变得安静,把学生个性的东西“压榨”成共性的东西还不那么可怕,可怕的是教师的这种教育抑制了学生的身心发展,阻碍了学生智能的提高,扼制一代创新人才的产生。

  苏霍姆林斯基讲过这样一个例子:一个叫巴甫里克的学生,在刚入学的时候,是一个活泼的、好动的、好奇心强的孩子,而过了不久,他就变得沉默寡言,过分地守纪律,听话和胆小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是他的女老师经常愤怒和过分地严格,并把他定为“思维迟钝的儿童”广为宣传,直到小巴甫里克小学四年级毕业时也没有什么好转。到了中学以后,一位善解人意的植物学老师才把小巴甫里克的才能发挥出来,后来巴甫里克成为一位农艺师。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如果小巴甫里克从一入学就遇到一位善解人意的老师,就受到公正的待遇,潜能得到开发,也许他还有可能成为巴甫洛夫式的大科学家呢。

  (三)原生态教育语言摘录

  读李老师的这本书,使我感到了我们的教育大有可为。他书中的文字能驱走诸多教育天空的阴霾,使我们的教育充满绚丽的阳光。你看这些文字——

  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

  教育无痕,有效的教育是把教育的目的隐藏起来的教育,是不动声色的教育。

  教育不需要“目中无人”的管理。

  老师的心目中不应该有坏学生。不要轻易给学生做出结论,不要轻易挥动处罚的大棒。

  评价的尺子越多,好学生就越多。

  欣赏!欣赏学生,欣赏他们的创造,欣赏他们的成果,这成了我每一天的享受。

  教育必须从细节入手,然后才能塑造出注重细节的学生。

  不占用学生自主的时间是尊重学生的最基本的要求。

  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工业的特征是流水线,是标准化,而农业的特征是生态化、多元化。

  一个人的真正品格可能在重大的时刻或紧要的关头才表现出来,但它确实在无关紧要的时刻、在琐碎的日子里形成的。

  最好的教育应当是着眼于孩子一生发展的教育,应当是关注孩子心灵的教育,应当使师生感受到自由、幸福和快乐的教育。

  学生已经会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够学会的不讲,讲了也学不会的不讲。

  只有活跃气氛而没有屏神思索和思维交锋的课堂不是健康的课堂。

  最大限度的尊重学生的情感需求,尊重学生的'学*差异,尊重学生的自我选择,这是教育的永恒。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