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水阅读答案3篇

首页 / 阅读答案 / | 2022-06-18 16:18:57 阅读答案

上善若水阅读答案1

  ①去都江堰,一进入成灌高速公路,“上善若水”的巨型横幅扑面而来。这是指水吗?是褒扬都江堰吗?还是借水喻人,弘扬一种文化精神?岷江从雪山一路蹒跚走来,负荷着黎庶的厚望,伴随着历史的沧桑。人不可能在不同的时间趟过同一条河流,大概就是这种带有哲学意味的思维,令人频生感悟。

  ②上善是最高的善。水滋润万物,使之生长,又从不与万物竞高下、论短长,所以老子认为“上善若水”。这种品格接*于他心中至高至圣的“道”了。

  ③在喷吐着雪浪的离堆前,在散射着彩虹光芒的水雾屏幕上,我仿佛看到了重重叠叠的人影,杜甫、岑参、陆游……他们的诗篇传诵千古,历久弥新。譬如那玉垒山,本非雄峰峻岭,之所以名扬天下,还是仰赖诗圣的两句诗:“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而2200多年前蜀郡守李冰“低作堰、深淘滩”,劈山引水修筑的都江堰,才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史记河渠书》记载,李冰凿离堆,“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灌溉,百姓飨其利”。

  ④李冰靠火烧、靠水浇,切断玉垒山,开凿离堆,修飞沙堰,今天看来实在原始。然而,原始有原始的好处。它绝不污染环境,绝不危及生态;它不会像现代水库几百米的高坝那样既令人惊叹,又令人隐隐不安。都江堰不会切断鱼类洄游的线路,人们用不着把鱼捞起来,送到大坝上头的水库里去产卵,再把孵化的幼鱼捞起来送回下游。人很累,鱼也很累。

  ⑤都江堰是历史的遗存,既能防洪,又能灌溉,是人类利用大自然的神话。与之同时的郑国渠早已成了需要史学家考证的遗迹,而都江堰仍旧生机盎然,滋养着天府之国的子民。

  难怪道教尊李冰为“妙源清君”,这也暗合了老子“上善若水”的精髓吧。在都江堰,流淌着两条河,明的是岷江,暗的是流水孕育的文化。

  ⑥伫立水边,听着震耳欲聋的涛声,望着清幽的水跳跃奔流,我的心与波涛一同律动,我被那至清的水融化了,与晶莹和透明合而为一。

  ⑦一想到黄河将成为泥河、长江将成为黄河、淮河将成为黑水河,众多我们赖以生息的湖泊和*海频频告急,我仿佛是那快要窒息的鱼,无处安身。何处有生命之泉?何处有可供自由呼吸、可供安枕的绿洲?

  ⑧好在都江堰有。

  ⑨原生态的都江堰干净、持久,李冰“分四六、*涝旱”的科学治水方法,使它青春永驻,从容运转,成为几千万人民的生命甘露。李冰的众多后任,总会追踪李冰的足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疏浚、修缮都江堰。诸葛亮、高俭、卢翊、阿尔泰、丁宝桢……这些确保天府之国旱涝保收的官员们,生前也许没有立过德政碑,但后人有情。如今,他们就矗立在伏龙观前堰功道两侧,供人瞻仰。都江堰成就了他们,他们与都江堰同辉。

  ⑩临别的晚上。我们在郡府楼上吃着美味的河鲜,窗外是涛鸣的和弦,真是一种久违的幸福。

  (取材于张笑天的同名散文)

  15、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问题。

  (1)给加点的字注音。精髓

  (2)写出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负荷着黎庶的厚望

  1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开篇连用三个问句,目的是领起全文内容,表明文章由实到虚的思路,激发读者的思考。

  B、作者将都江堰和杜甫、岑参、陆游等人的诗文作对比,目的是为了说明都江堰“才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C、本文和余秋雨的《都江堰》有异曲同工之妙,都用较大篇幅描述了都江堰的特点和建造过程,表明修造都江堰所体现的因势利导的智慧。

  D、本文记叙、议论和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相结合,表达对都江堰及其建造者的思索,是一篇文化散文。

  17、结合原文和下面的材料,概括都江堰的“善”体现在哪些方面?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忧。

  ——老子《道德经》

  18、综观全文,概括本文的丰富主旨。

  答案

  15、精髓:suǐ;黎庶:百姓;民众

  16、C项,“都用较大篇幅描述了都江堰的特点和建造过程”错误,两篇文章都没有大篇幅描述建造过程。

  17、①对自然环境:顺应自然,生态环保②对百姓:造福百姓,功效长久,至今仍在发挥灌溉、防洪的作用。③建造者和继任者勤于政务,不求名利。

  18、①借都江堰表达对李冰等建造者及其继任者勤于政事,淡泊名利的赞扬;②表达对以上善若水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精髓的追怀、思索;③借都江堰表达对现实环境问题的忧思;④借都江堰表达对人生价值的思索。

上善若水阅读答案2

  上善若水 (求知篇)

  张笑天

  去都江堰,一进入成灌高速公路,“上善若水”的巨型横幅扑面而来。这是指水吗?是褒扬都江堰吗?还是借水喻人,弘扬一种文化精神?岷江从雪山一路蹒跚走来,负荷着黎庶的厚望,伴随着历史的沧桑。人不可能在不同的时间趟过同一条河流,大概就是这种带有哲学意味的思维,令人频生感悟。

  上善是最高的善。水滋润万物,使之生长,又从不与万物竞高下、论短长,所以老子认为“上善若水”。这种品格接*于他心中至高至圣的.“道”了。

  在喷吐着雪浪的离堆前,在散射着彩虹光芒的水雾屏幕上,我仿佛看到了重重叠叠的人影,杜甫、岑参、陆游……他们的诗篇传诵千古,历久弥新。譬如那玉垒山,本非雄峰峻岭,之所以名扬天下,还是仰赖诗圣的两句诗:“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而2200多年前蜀郡守李冰“低作堰、深淘滩”,劈山引水修筑的都江堰,才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史记·河渠书》记载,李冰凿离堆,“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灌溉,百姓飨其利”。

  李冰靠火烧、靠水浇,切断玉垒山,开凿离堆,修飞沙堰,今天看来实在原始。然而,原始有原始的好处。它绝不污染环境,绝不危及生态;它不会像现代水库几百米的高坝那样既令人惊叹。又令人隐隐不安。都江堰不会切断鱼类洄游的线路,人们用不着把鱼捞起来,送到大坝上头的水库里去产卵,再把孵化的幼鱼捞起来送回下游。人很累,鱼也很累。

  都江堰是历史的遗存,既能防洪,又能灌溉,是人类利用大自然的神话。与之同时的郑国渠早已成了需要史学家考证的遗迹,而都江堰仍旧生机盎然,滋养着天府之国的子民。难怪道教尊李冰为“妙源清君”,这也暗合了老子“上善若水”的精髓吧。在都江堰,流淌着两条河,明的是岷江,暗的是流水孕育的文化。

  伫立水边,听着震耳欲聋的涛声,望着清幽的水跳跃奔流,我的心与波涛一同律动,我被那至清的水融化了,与晶莹和透明合而为一。

  一想到黄河将成为泥河、长江将成为黄河、淮河将成为黑水河,众多我们赖以生息的湖泊和*海频频告急,我仿佛是那快要窒息的鱼,无处安身。何处有生命之泉?何处有可供自由呼吸、可供安枕的绿洲?

  好在都江堰有。

  原生态的都江堰干净、持久,李冰“分四六、*涝旱”的科学治水方法,使它青春永驻,从容运转,成为几千万人民的生命甘露。李冰的众多后任,总会追踪李冰的足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疏浚、修缮都江堰。诸葛亮、高俭、卢翊、阿尔泰、丁宝桢……这些确保天府之国旱涝保收的官员们,生前也许没有立过德政碑,但后人有情。如今,他们就矗立在伏龙观前堰功道两侧,供人瞻仰。都江堰成就了他们,他们与都江堰同辉。

  临别的晚上。我们在郡府楼上吃着关味的河鲜,窗外是涛鸣的和弦,真是一种久违的幸福。

  《上善若水》阅读题及答案

  1、开头一节的三个问句,对文章内容的表达有什么作用?

  2、文中说都江堰“才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作者这样评价的理由是什么?

  3、本文写的是都江堰,但不以描写见长,请具体说明它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色。

  4、请探究都江堰蕴含了“上善若水”的哪几层深意。

  答案:

  1、领起全文内容,表明文章由实到虚的思路,激发读者的思考。

  2、因为都江堰的建造①理念正确:顺应自然,符合生态,造福百姓;②方法科学:“低作堰、深淘滩”“分四六、*涝旱”;③功效长久:至今仍在发挥灌溉、防洪的作用;④体现了“上善若水”的哲学思想。

  3、采用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托物言志:借都江堰表达对传统文化精髓的追怀;借古喻今:借都江堰表达对现实环境问题的忧思;虚实结合:借都江堰表达对人生的思考。

  4、以水比喻“上善”,即都江堰是上善之作;修筑和维护都江堰的李冰及其后任可谓上善之人;由此引申出做人要做上善之人,做事要做上善之事。

上善若水阅读答案3

  上善若水

  张笑天

  去都江堰,一进入成灌高速公路,“上善若水”的巨型横幅扑面而来。这是指水吗?是褒扬都江堰吗?还是借水喻人,弘扬一种文化精神? 岷江从雪山一路蹒跚走来,负荷着黎庶的厚望,伴随着历史的沧桑。人不可能在不同的时间趟过同一条河流,大概就是这种带有哲学意味的思维,令人频生感悟。

  上善是最高的善。水滋润万物,使之生长,又从不与万物竞高下、论短长,所以老子认为“上善若水”。这种品格接*于他心中至高至圣的“道”了。

  在喷吐着雪浪的离堆①前,在散射着彩虹光芒的水雾屏幕上,我仿佛看到了重重叠叠的人影,杜甫、岑参、陆游……他们的诗篇传诵千古,历久弥新。譬如那玉垒山,本非雄峰峻岭,之所以名扬天下,还是仰赖诗圣的两句诗:“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而2200多年前蜀郡守李冰“低作堰、深淘滩”,劈山引水修筑的都江堰,才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史记·河渠书》记载,李冰凿离堆,“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灌溉,百姓飨其利”。

  李冰靠火烧、靠水浇,切断玉垒山,开凿离堆,修飞沙堰,今天看来实在原始。然而,原始有原始的好处。它绝不污染环境,绝不危及生态;它不会像现代水库几百米的高坝那样既令人惊叹,又令人隐隐不安。都江堰不会切断鱼类洄游的线路,人们用不着把鱼捞起来,送到大坝上头的水库里去产卵,再把孵化的幼鱼捞起来送回下游。人很累,鱼也很累。

  都江堰是历史的遗存,既能防洪,又能灌溉,是人类利用大自然的神话。与之同时的郑国渠早已成了需要史学家考证的遗迹,而都江堰仍旧生机盎然,滋养着天府之国的子民。难怪道教尊李冰为“妙源清君”,这也暗合了老子“上善若水”的精髓吧。在都江堰,流淌着两条河,明的是岷江,暗的是流水孕育的文化。高考资源网

  伫立水边,听着震耳欲聋的涛声,望着清幽的水跳跃奔流,我的心与波涛一同律动,我被那至清的水融化了,与晶莹和透明合而为一。

  一想到黄河将成为泥河、长江将成为黄河、淮河将成为黑水河,众多我们赖以生息的湖泊和*海频频告急,我仿佛是那快要窒息的鱼,无处安身。何处有生命之泉?何处有可供自由呼吸、可供安枕的绿洲? 好在都江堰有。

  原生态的都江堰干净、持久,李冰“分四六、*涝旱”的科学治水方法,使它青春永驻,从容运转,成为几千万人民的生命甘露。李冰的众多后任,总会追踪李冰的足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疏浚、修缮都江堰。诸葛亮、高俭、卢翊、阿尔泰、丁宝桢……这些确保天府之国旱涝保收的官员们,生前也许没有立过德政碑,但后人有情。如今,他们就矗立在伏龙观前堰功道两侧,供人瞻仰。都江堰成就了他们,他们与都江堰同辉。

  临别的晚上。我们在郡府楼上吃着美味的河鲜,窗外是涛鸣的和弦,真是一种久违的幸福。

  【注释】离堆:专指人工开凿河道而形成的河间孤丘。

  1.开头一节的三个问句,对文章内容的表达有什么作用?(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说都江堰“才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作者这样评价的理由是什么?(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写的是都江堰,但不以描写见长,请具体说明它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色。(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探究都江堰蕴含了“上善若水”的哪几层深意。(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5分)领起全文内容,表明文章由实到虚的思路,激发读者的思考。

  2.(6分)因为都江堰的建造①理念正确:顺应自然,符合生态,造福百姓;②方法科学:“低作堰、深淘滩”“分四六、*涝旱”;③功效长久:至今仍在发挥灌溉、防洪的作用;④体现了“上善若水”的哲学思想。

  3.(6分)采用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托物言志:借都江堰表达对传统文化精髓的追怀;借古喻今:借都江堰表达对现实环境问题的忧思;虚实结合:借都江堰表达对人生的思考。

  4.(6分)以水比喻“上善”,即都江堰是上善之作;修筑和维护都江堰的李冰及其后任可谓上善之人;由此引申出做人要做上善之人,做事要做上善之事。


上善若水阅读答案3篇扩展阅读


上善若水阅读答案3篇(扩展1)

——《夹竹桃》阅读答案3篇

《夹竹桃》阅读答案1

  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却在那里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无不奉陪。这一点軔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

  1、解释词语。

  衰败:

  迎风吐艳:

  无不奉陪:

  2、根据课文内容将选段补充完整。

  3、将最后一句反冋句改成陈述句。

  4、“悄悄”“无不奉陪”分别表现了夹竹桃怎样的品性?

  5、如果将“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改为“一朵花开了,又败了,一嘟噜花长了,又黄了”是否可以?为什么?

  参考答案:

  1、衰退和败落。迎着风开出花朵。不论什么时间,不论什么地点都奉陪的意思。

  2、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

  4、夹竹桃默默无闻地开放,从不停止开放的脚步,它的韧性就是这样的可贵。

  5、不可以。先写开、长,再写败、黄,不能突出夹竹桃的韧性。先写黄了、败了,再写开、长,才能表现夹竹桃花开一茬又一茬,生机勃勃、生生不息,突出其“韧性”。

《夹竹桃》阅读答案2

  夹竹桃

  季羡林

  ①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是,对我来说,她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

  ②不知道由于什么缘故,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在我故乡的那个城市里,几乎家家都种上几盆夹竹桃,而且都摆在大门内影壁墙下,正对着大门口。客人一走进大门,扑鼻的是一阵幽香,入目的是绿蜡似的叶子和红霞或白雪似的花朵,立刻就感觉到仿佛走进自己的家门口,大有宾至如归之感了。

  ③我们家大门内也有两盆,一盆是红色的,一盆是白色的。我小的时候,天天都要从这下面走出走进。红色的花朵让我想到火,白色的花朵让我想到雪。火与雪是不相容的;但是,这两盆花却融洽地开在一起,宛如火上有雪,或雪上有火。我顾而乐之,小小的心灵里觉得十分奇妙,十分有趣。

  ④只有一墙之隔,转过影壁,就是院子。我们家里一向是喜欢花的;虽然没有什么非常名贵的花,但是常见的花却是应有尽有。每年春天,迎春花首先开出黄色的小花,报告春的消息。以后接着来的是桃花、杏花、海棠、榆叶梅、丁香等等,院子里开得花团锦簇。到了夏天,更是满院葳蕤。凤仙花、石竹花、鸡冠花、五色梅、江西腊等等,五彩缤纷,美不胜收。夜来香的香气熏透了整个的夏夜的庭院,是我什么时候也不会忘记的。一到秋天,玉簪花带来凄清的寒意,菊花报告花事的结束。总之,一年三季,花开花落,没有间歇;情景虽美,变化亦多。

  ⑤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却在那里静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弄姿,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不是形成一个强烈的对照吗?

  ⑥但是夹竹桃的妙处还不止于此。我特别喜欢月光下的夹竹桃。你站在它下面,花朵是一团模糊;但是香气却毫不含糊,浓浓烈烈地从花枝上袭了下来。它把影子投到墙上,叶影参差,花影迷离,可以引起我许多幻想。我幻想它是地图,它居然就是地图了。这一堆影子是亚洲,那一堆影子是非洲,中间空白的地方是大海。碰巧有几只小虫子爬过,这就是远渡重洋的海轮。我幻想它是水中的荇藻,我眼前就真的展现出一个小池塘。夜蛾飞过映在墙上的影子就是游鱼。我幻想它是一幅墨竹,我就真看到一幅画。微风乍起,叶影吹动,这一幅画竟变成活画了。有这样的韧性,能这样引起我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

  ⑦好多好多年,我就在这样的夹竹桃下面走出走进。最初我的个儿矮,必须仰头才能看到花朵。后来,我逐渐长高了,夹竹桃在我眼中也就逐渐矮了起来。等到我眼睛*视就可以看到花的时候,我离开了家。

  ⑧我离开了家,过了许多年,走过许多地方。我曾在不同的地方看到过夹竹桃,但是都没有留下深刻的印象。

  ⑨两年前,我访问了缅甸。在仰光开过几天会以后,缅甸的许多朋友们热情地陪我们到缅甸北部古都蒲甘去游览。这地方以佛塔著名,有“万塔之城”的称号。据说,当年确有万塔。到了今天,数目虽然没有那样多了,但是,纵目四望,嶙嶙峋峋,群塔簇天,一个个从地里涌出,宛如阳朔群山,又像是云南的石林,用“雨后春笋”这一句老话,差堪比拟。虽然花草树木都还是绿的,但是时令究竟是冬天了,一片萧瑟荒寒气象。

  ⑩然而就在这地方,在我们住的大楼前,我却意外地发现了老朋友夹竹桃。一株株都跟一层楼差不多高,以至我最初竟没有认出它们来。花色比国内的要多,除了红色的和白色的以外,记得还有黄色的。叶子比我以前看到的更绿得像绿蜡,花朵开在高高的枝头,更像片片的红霞、团团的白雪、朵朵的黄云。苍郁繁茂,浓翠逼人,同荒寒的古城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⑾我每天就在这样的夹竹桃下走出走进。晚上同缅甸朋友们在楼上凭栏闲眺,畅谈各种各样的问题,谈蒲甘的历史,谈中缅文化的交流,谈中缅两国人民的胞波(兄弟)的友谊。在这时候,远处的古塔渐渐隐入暮霭中,*处的几个古塔上却给电灯照得通明,望之如灵山幻境。我伸手到栏外,就可以抓到夹竹桃的顶枝。花香也一阵一阵地从下面飘上楼来,仿佛把中缅友谊熏得更加芬芳。

  ⑿就这样,在对于夹竹桃的婉美动人的回忆里,又涂上了一层绚烂夺目的中缅人民友谊的色彩。我从此更爱夹竹桃。

  (1962年10月17日)

  1、 从语言表达的角度来看,如果将第2自然段第一句中“一盆是红色的”和“一盆是白色的”的前后位置调换一下有什么不好?

  2、第3自然段写庭院中各种花卉却只字未提夹竹桃,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3、第4自然段中的第一句话里运用的修辞手法主要又哪两种?

  4、找出第4自然段中起承上启下作用的一个句子。

  5、文中作者对夹竹桃的感情变化过程的特点是怎样的?(答案不超过10字)

  6、本文写夹竹桃详略得当,文章详写了哪两个地方的夹竹桃?找出一处属于略写另外一些地方的夹竹桃的句子。这样处理详略的用意是什么?

  7、作者在文章开头写道“但是,对我来说,她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联系全文来看,作者这样说的理由主要有哪些?

  1.作者爱夹竹桃,是因为它有很多“妙处”,结合全文概括这些“妙处”。

  2.具体分析文章第⑤段划线句语言运用的特点。

  3.文章多处使用了衬托的手法,找出一处并简要分析其作用。

  4.古人多从人格品性的角度来写夹竹桃,如沈与求的“摇摇儿女花,挺挺君子操”;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来写夹竹桃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案

  1.①让人有宾至如归的感觉。②有趣。③有韧性。④引起童年的幻想。⑤见证了“我”的成长。⑥见证中缅人民友谊。

  2.句式整齐,使语言具有整饬之美:“嘟噜”一词的使用,具象而传神地写出花的繁盛和生命力,口语的使用;使文章语言风趣多变。

  3.第一处:以院内诸花衬托夹竹桃。院内诸花虽美不胜收,却开开落落,衬托夹竹桃从春到秋,长开不败的韧性。

  第二处:以他乡的夹竹桃衬托家乡的夹竹桃,表达自己对家乡夹竹桃(或“家乡”)的留恋。

  第三处:以蒲甘古城的荒寒衬托夹竹桃旺盛的生命力,赞美中缅人民的友谊。

  4.作者的.角度与古人不同,作者对夹竹桃的书写是从自己的独特生活经验——对夹竹桃的想象、幻想、记忆以及对这生活经验的思考的角度写,这样写,取材“真实的身边琐事”,有真情实感,能打动读者,“真正拨动千千万万*常人的心弦”。

《夹竹桃》阅读答案3

  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却在那里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每天都迎风吐艳) 。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每个都奉陪) 。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

  (1)如果将文中画横线的内容改为括号里的内容,你认为这样改好吗?说说你的理由,再用加点的词语写句子。

  无……不……无不……

  ⑵读读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你从“悄悄地”“一声不响”“又……又……”等词语中读出了什么?

  (3) “这一点初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夹竹桃的“韧性”指的是什么?从哪两个方面可以看出来?

  参考答案:

  (1)这样改不好。因为“无……不……”的运用,是双重否定,更能起到肯定的作用,可以加强语气。

  (2)读出了夹竹桃的韧性。

  (3)夹竹桃的韧性是指夹竹桃无日不迎风吐艳,四季常开。


上善若水阅读答案3篇(扩展2)

——《师说》阅读答案3篇

《师说》阅读答案1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15—20题。

  (一)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荀子·《劝学》)

  (二)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韩愈·《师说》)

  15、下面文句中加点的实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不足为外人道也

  B.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C.人非生而知之者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16、下面文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朝济而夕设版焉

  B.则群聚而笑之 顺风而呼

  C.句读之不知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D.吾师道也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17、下列各文句中均含有古今异义词的一组是( )

  ①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③古之学者必有师 ④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⑤用心一也 ⑥师不必贤于弟子 ⑦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⑧吾从而师之

  A.①③④⑤⑥⑦ B.①②③⑤⑦⑧

  C.①②③④⑥⑧ D.①②③⑤⑥⑧

  18、下列文句与“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B.不拘于时,学于余

  C.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D.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19、对下列句子当中加点字词类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吾从而师之 ②粪土当年万户侯 ③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④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⑤假舟辑者,非能水也 ⑥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⑦小学而大遗 ⑧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

  A.①②⑧∕③④∕⑤∕⑥⑦ B.①②∕③④∕⑤⑧∕⑥⑦

  C.①∕③④∕②⑤⑧∕⑥⑦ D.①∕③④⑧∕②⑤∕⑥⑦

  20、翻译上述文段中划线的文言语句。(4分)

  (1)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2分)

  (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2分)

  参考答案:

  15、C 16、B 17、D 18、C 19、B

  20、(1)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行千里;借助舟船的人,并不是能游水,却可以横绝长江黄河。(2分)

  (2)所以不论贫富贵贱,不论年长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2分)

《师说》阅读答案2

  阅读下面课内文言文,完成9-11题。(9分)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选自韩愈《师说》)

  9.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吾师道也: 学*

  B. 是故无贵无贱:无论,不论

  C.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许多人

  D. 君子不齿:不屑一提

  10.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

  A.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 则群聚而笑之

  不知东方之既白 到则披草而坐

  C.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D.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其皆出于此乎?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11.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翻译上文中的划线句。(2分)

  (1)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翻译下面其它课内语句。(3分)

  (2)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赤壁赋》)

  参考答案:

  9.C(众人:常人、普通人)

  10.A(A取独;B表修饰/表承接;C那些/恐怕,表推测;D比/从)

  11.(1)现在士大夫们的见识竟然反比不上他们,这真让人奇怪啊!

  (2)何况我和你在江中捕鱼,在沙洲上打柴,和鱼虾做伴,以麋鹿为友。

《师说》阅读答案3

  阅读《送东阳马生序》及《师说》选段,完成小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①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②知其③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注释] ①道:学问,道理。 ②庸:岂,难道。 ③其:大概。

  (节选自韩愈《师说》)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4分)

  (1)无从致书以观 (2)礼愈至 (3)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4)吾从而师之

  小题2: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2分)A.每假借于藏书/之家B.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C.古之学者/必有师D.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小题3:翻译下面两个句子。(4分)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2)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小题4:甲文中作者选择“德隆望尊”的“先达”和“硕师”为师,乙文中韩愈认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关于“择师之道”,两位作者都有独到的见解,请结合文段内容和自己的学*经历简要说说你对“择师之道”的看法。(4分)参考答案:

  小题1:(1)致:得到 (2)至:周到 (3)受:通“授”,传授 (4)师:学*,把…当成老师

  小题1:C

  小题1:(1)因此人家大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于是能够阅读很多书。

  (2)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

  小题1:要点与评分:能结合文段内容及学*经历表述自己的看法,言之有理、有据,表达通顺即可。酌情给分。

  小题1: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更要培养课内向课外迁移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小题1:学生应了解文言的句读知识,学会根据句子的含义划分节奏。C最正确。

  小题1: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注意对句子中关键词的理解和重点句式的调整。

  小题1:只要观点明确,有理有据,文通句顺,书写认真即可。


上善若水阅读答案3篇(扩展3)

——《卢沟桥》阅读答案3篇

  [甲文]永定河上的卢沟桥,修建于公元11*1192年间。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桥宽约8米,路面*坦,几乎与河面*行。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由于各拱相联,这种桥叫着联拱石桥。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从没出过事,足见它的坚固。桥面用石板铺砌,两旁有石栏石柱。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姿万状,惟妙惟肖。早在13世纪,卢沟桥就闻名世界。那时候有个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过*,他的游记里,十分推崇这座桥,说它“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并且特别欣赏桥栏柱上刻的狮子,说它们“共同构成美丽的奇观”。在国内,这座桥也历来为人们所称赞。它地处入都要道,而且建筑优美,“卢沟晓月”很早就成为北京的胜景之一。

  [乙文]我们吸收前人的经验,卧床假寐,静待五更。当表针一指到四点的时候,我们就赶紧起床。走出门外,当真听见了此落彼起的报晓鸡鸣。晨寒凛冽,我们踏着如霜似雪的月光走上了卢沟桥。这时,接*圆满的晓月转到了西天,正悬挂在迎面的卢师山上。抬头望月,看得出这时得月与桥的距离是最*的,晓月的光度比初升和正处中天时,却亮得多。再是这时的晓月是在桥的北侧,永定河的上游,月光顺流而下,视野也显得最为深远。我们在桥上有意地测试了一下晓月的亮度。凭借着月光,不仅看得清碑亭上乾隆书写的“卢沟晓月”四个大字,也依稀地辨认出了在桥西亭上乾隆书写的“察永定河”的一首五言律诗。桥下的永定河,在晓月的映照下,波光粼粼,细流淙淙。这时,看到披着晓月银光的卢沟桥,以至每个玉石栏、柱、栏板,以及485个大小石狮……,我们不仅想起马可.波罗的描述:“这是一座无可比拟的世界上最美的桥。”

  1、下面句子中划线词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 ]

  ①桥宽约8米

  ②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较早

  A、①表示估计 ②表示程度

  B、①表示限制 ②表示程度

  C、①表示程度 ②表示限制

  D、①表示限制 ②表示估计

  2、甲文划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文通过说明性的文字介绍了卢沟桥的_________,又通过描写性的文字向人们展示了卢沟桥形式优美。乙文记叙了夜宿卢沟桥_____________的经过,向人们展示了世界上最美的桥——卢沟桥。

  4、甲乙两文都引用了马可.波罗评价卢沟桥的话,但写作目的不同。甲文的目的在于说明卢沟桥____________的特点,而乙文的目的在于表达作者对卢沟桥的___________之情。

  5、甲文中“这些石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这句话运用的修辞方法是[ ]

  A、排比、比喻

  B、排比

  C、排比、比喻、拟人

  D、排比、拟人

  6、根据乙文画横线句子的内容,概括“卢沟晓月”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A

  2、举例子、作比较,说明卢沟桥结构坚固。

  3、结构特点;观赏晓月。

  4、形式优美;赞美。

  5、 D

  6、晓月圆;距离*;光度亮。

  阅读(一)(15分)

  [甲文]永定河上的卢沟桥,修建于公元11*1192年间。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桥宽约8米,路面*坦,几乎与河面*行。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由于各拱相联,这种桥叫着联拱石桥。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从没出过事,

  足见它的坚固。桥面用石板铺砌,两旁有石栏石柱。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姿万状,惟妙惟肖。

  早在13世纪,卢沟桥就闻名世界。那时候有个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过*,他的游记里,十分推崇这座桥,说它“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并且特别欣赏桥栏柱上刻的狮子,说它们“共同构成美丽的奇观”。在国内,这座桥也历来为人们所称赞。它地处入都要道,而且建筑优美,“卢沟晓月”很早就成为北京的胜景之一。

  [乙文]我们吸收前人的经验,卧床假寐,静待五更。当表针一指到四点的时候,我们就赶紧起床。走出门外,当真听见了此落彼起的报晓鸡鸣。晨寒凛冽,我们踏着如霜似雪的月光走上了卢沟桥。这时,接*圆满的晓月转到了西天,正悬挂在迎面的卢师山上。抬头望月,看得出这时得月与桥的距离是最*的,晓月的光度比初升和正处中天时,却亮得多。再是这时的晓月是在桥的北侧,永定河的上游,月光顺流而下,视野也显得最为深远。我们在桥上有意地测试了一下晓月的亮度。凭借着月光,不仅看得清碑亭上乾隆书写的“卢沟晓月”四个大字,也依稀地辨认出了在桥西亭上乾隆书写的“察永定河”的'一首五言律诗。桥下的永定河,在晓月的映照下,波光粼粼,细流淙淙。这时,看到披着晓月银光的卢沟桥,以至每个玉石栏、柱、栏板,以及485个大小石狮……,我们不仅想起马可·波罗的描述:“这是一座无可比拟的世界上最美的桥。”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 )2分

  ①桥宽约8米 ②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较早

  A、①表示估计 ②表示程度 B、①表示限制 ②表示程度

  C、①表示程度 ②表示限制 D、①表示限制 ②表示估计

  2、甲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3分)

  A.列数字、引用、打比方、作比较

  B.分类别、列数字、打比方、引用

  c.列图表、引用、作比较、举例字

  3、甲文通过说明性的文字介绍了卢沟桥的_________,又通过描写性的文字向人们展示了卢沟桥形式优美。乙文记叙了夜宿卢沟桥_____________的经过,向人们展示了世界上最美的桥——卢沟桥。(4分)

  4甲乙两文都引用了马可·波罗评价卢沟桥的话,但写作目的不同。甲文的目的在于说明卢沟桥____________的特点,而乙文的目的在于表达、作者对卢沟桥的___________之情 (4分)

  5.甲文运用的说明顺序:______ (2分)

  参考答案:

  1、A

  2、A

  3、结构特点 观赏晓月

  4、形式优美 赞美

  5.时间/逻辑顺序

  卢沟桥

  卢沟桥跨卢沟水,金明昌初建,我正统九年修之。桥二百步,石栏列柱头,狮母乳①,顾抱负赘②,态色相得③,数之辄不尽。俗曰:鲁公输班神勒④也。桥北而村,数百家,己巳岁虏焚掠略尽。村头墩堡⑤,循河婉婉,望去如堞⑥。

  注:①狮母乳:指母狮和幼狮。②赘,通“缀”,连结。③得:适合。④神勒:神妙的雕刻。⑤墩堡:战争中防御敌人的碉堡。⑥堞:城墙上的矮墙,也称女墙。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石栏列柱头,狮母乳()

  ②顾抱负赘,态色相得()()

  ③数之辄不尽()

  ④俗曰:鲁公输班神勒也()()

  12.本文描述的主要对象是什么?重点是什么?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村头墩堡,循河婉婉,望去如堞。

  14.把本文分两层。每层内容的中心词是什么?试用文中的一个字说明。

  15.你读了本文,最大的感想是什么?

  《卢沟桥》文言文阅读答案:

  11.①初生的②回头看背着③查点④一般人雕刻


上善若水阅读答案3篇(扩展4)

——《垂柳》阅读答案3篇

  在北方广大地区,感受春意最早的乔木是垂柳.你看,在那冰雪初消的时候,不正是暗泛青的柳芽把春意首先带到了人间吗?你再看,大多数树木久睡刚醒,而垂柳已经将粒粒柳芽,抽成万条柳丝,给人民送来春天的气息,所以,诗人写道:“春色先以柳芽归”,“春风杨柳万千条”!

  柳树( )是最早的报春使者,( )是经济价值较高的树木.

  柳树枝干坚韧,耐水湿,不怕风吹雨打,所以,湿十分理想的防浪护岸树种.

  柳树木质轻柔色泽褐红,纹理顺直,湿农具.家具和农家小型建筑的优良木材.

  柳树还有其他用途.它到了化学家手中,能炼出火药;在医学家手中,可作接骨夹板材料.

  柳树枝( )纤细,( )很有韧性,在农村老人,妇女手中,它又会变成柳篮,柳箱,簸箕等日用品,就是柳芽,柳叶的用途也很广泛.如柳絮可作枕芯,也可作鞋垫.

  柳树性喜潮湿,适应力强,在我国南方,( ),塘边河岸,( )丘陵山地,一经(qiān)插,它都能扎根生长.在一般情况下,十年左右,它就能长成高达十几米,胸径二.三米的浓荫大树.所以人们说:“无心插柳柳成荫”.如有意栽培,它生长更快,对人的报答也更多.

  1. 请在原文括号里填入关联词语.

  2. 你的分段依据是什么?在所选答案的括号里打“√”

  A.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分段( ) B.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分段( )C.按照地点方位变换分段( )D.按照事、物的内容或性质分段( )

  3.找出文中的过渡段,用“=”划出,并且用“∣”隔开承上启下的不同部分.

  4.文中倾斜划线句子用的是什么说明方法?在所选的答案后面括号里划“√”

  a.数字说明( ) b.打比方( ) c.举例自( )

  5.文中划“-”的句子是( )句?请先填空,再把这个句子改为陈述句.陈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柳树用途很广,请简要列举它的四个不同方面的用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请你给概括各段主要内容.

  答案:

  1.不仅……也 虽然……但是 无论……还是

  2.在北方广大地区,感受春意最早的乔木是垂柳.你看,在冰雪初消的时候,不正是暗暗泛青的柳芽把春意首先带到人间吗?你再看,大多数树木久睡刚醒,而垂柳已将粒粒柳芽抽成万条柳丝,给人们送来了春天的气息.所以,诗人写道:“春风扬柳万千条.”

  柳树不仅是最早的报春者,还是经济价值较高的树木. 柳树枝干坚韧,耐水湿,不怕风吹浪打,所以是一种十分理想的防浪护岸树种. 柳树木质轻柔,色泽浅褐,纹理顺直,是农具,家具和农家小型建筑的优良木材. 柳树还有其它用途.它到了化学家手中,能炼出火药,可作接骨夹板材料. 柳树枝虽然纤细,但很有韧性,在农村老人、妇女手中,它冬会变成柳篮、柳箱等日用品.就是柳芽、柳絮、柳叶的用途,也很广泛.如柳絮可作枕芯、鞋垫.

  柳树性喜潮湿,适应力强.我国南方,无论塘边河岸,还是丘陵山地,一经扦插,它都能扎根生长,在一般情况下,十年左右,它就能长成高达十几米.所以人们说“无心插柳柳成荫.”如有意载培,那它生长更快,对人的报答就更多.

  3.D.按照事、物的内容或性质分段.

  4.柳树不仅是最早的报春使者,‖也是经济价值较高的树木.

  5.a.数字说明.

  6.反问句. 你看,在那冰雪初消的时候,正是暗泛青的柳芽把春意首先带到了人间.

  7.①是最早的报春使者

  ② 经济价值较高的树木

  ③枝干坚韧,耐水湿

  ④能制出火药,接骨夹板材料

  《垂柳》晚唐

  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

  楚王江畔无端种,饿损纤腰学不成。

  《垂柳》*题

  ①赏析首句中“绊惹”一词的妙处。(3分)

  ②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评论本诗说“用事隐僻,讽喻悠远”,请细读三四句,说说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

  《垂柳》参考答案:

  ①答案:“绊惹”,撩逗的意思。(1分)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垂柳的风姿,将柳人格化,有情有态。垂柳枝的摇曳,本是春风轻拂的结果,可诗人偏说是垂柳有意在撩逗着春风,从而生动地描摹出柳的婀娜多姿,别具柔情。(2分,手法1分,分析1分)

  ②答案:此二句是说,婆娑于江畔的垂柳,本是无心所插,却害得楚王宫中的.嫔妃们为使腰肢也像垂柳般纤细轻盈,连饭也不敢吃,而白白饿死。(1分)本诗表面咏柳而实质上是托物兴怀(借物抒怀),同时化用楚王爱细腰、宫女多饿死的典故,以 “饿损纤腰”以向楚王邀宠献媚的宫女来隐喻那些阿谀逢迎、极尽谄媚之能事的佞臣小人之徒,表达了诗人对晚唐朝政 腐 败的愤懑之情。(4分,手法2分,效果2分。)

  《垂柳》赏析:

  这首诗咏垂柳,既没有精工细刻柳的枝叶外貌,也没有点染柳的色泽光彩,但体态轻盈、翩翩起舞、风姿秀出的垂柳,却栩栩如生,现于毫端。它不仅维妙维肖地写活了客观外物之柳,又含蓄蕴藉地寄托了诗人愤世嫉俗之情,是一首韵味很浓的咏物诗。

  《垂柳》附:柳在古诗中的象征义:伤离别;借咏柳自伤迟暮,自叹身世。例如,李商隐的《柳》(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借咏柳抒发政治腐 败、人才埋没的感慨。例如,白居易《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嫩如金色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借咏柳表达愤世嫉俗的情感。例如,晚唐诗人唐彦谦《垂柳》(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楚王江畔无端种,饿损纤腰学不成)

  在北方广大地区,感受春意最早的乔木是垂柳。你看,在那冰雪初消的时候,不正是暗泛青的柳芽把春意首先带到了人间吗?你再看,大多数树木久..

  在北方广大地区,感受春意最早的乔木是垂柳。你看,在那冰雪初消的时候,不正是暗泛青的柳芽把春意首先带到了人间吗?你再看,大多数树木久睡刚醒,而垂柳已经将粒粒柳芽,抽成万条柳丝,给人们送来春天的气息,所以,诗人写道:“春色先以柳芽归”,“春风杨柳万千条” 。

  柳树( )是最早的报春使者,( )是经济价值较高的树木。

  柳树枝干坚韧,耐水湿,不怕风吹雨打,所以,是十分理想的防浪护岸树种。

  柳树木质轻柔色泽褐红,纹理顺直,湿农具.家具和农家小型建筑的优良木材。

  柳树还有其他用途。它到了化学家手中,能炼出火药;在医学家手中,可作接骨夹板材料。

  柳树枝( )纤细,( )很有韧性。在农村老人,妇女手中,它又会变成柳篮,柳箱,簸箕等日用品,就是柳芽,柳叶的用途也很广泛。如柳絮可作枕芯,也可作鞋垫。

  柳树性喜潮湿,适应力强。在我国南方,( )是塘边河岸,( )是丘陵山地,一经扦(qiān)插,它都能扎根生长。在一般情况下,十年左右,它就能长成高达十几米,胸径二、三米的浓荫大树。所以人们说:“无心插柳柳成荫”。如有意栽培,它生长更快,对人的报答也更多。

  1、说说下列三个关联词语,分别应填入原文中的哪个括号里。

  虽然……但是…… 无论……还…… 不但……而且……

  2、你能给文中划线的句子换种说法吗?意思不能变。

  3、柳树用途很广,请简要列举出它的四个不同方面的用途。

  (1) (2)

  (3) (4)

  4、“无心插柳柳成荫”含着的意思是 它的前半句谚语是: 。

  5、短文从哪几个方面来写柳树的?你认为最值得你学*的是什么?用一句话说明原因。

  《垂柳》答案

  1. 虽然……但是…… 无论……还…… 不但……而且……

  2. 你看,在那冰雪初消的时候,正是那暗泛青的柳芽把春意带到人间。


上善若水阅读答案3篇(扩展5)

——《白鹭》阅读答案3篇

  最花芦叶老风烟,驶上秋城思渺然。

  白鹭不如如许事,赤乌②又隔几何年。

  六朝往事秦淮水,一笛晓风江浦船。

  我辈人今竞谁是,只堪渔艇夕阳边。

  [注]①方岳出身干一个世代耕读之家,七岁能赋诗,时人称之为神童,南宋绍定五年中进士。因他刚直不阿,不畏权贵,敢于斗争,多次遭到权奸贪吏的诬陷和打击,仕途坎坷。②赤乌:传说中的瑞鸟。

  1.首句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在全诗中有何作用?(5分)

  2.联系下文,具体分析诗中抒发了作者哪些“渺然”之思?(6分)

  白鹭亭阅读答案方岳

  1.描绘了一幅荻花飘飞、芦叶衰残、风烟迷茫的秋色图。(2分)作用:交代了登亭的季节,渲染出一种萧瑟凄清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孤独悲凉的感情基调。(3分)(意思对即可。)

  2.白鹭无知,赤乌难见,暗含时事多艰、国势衰微之叹;(2分)六朝往事随水流逝,空余晚风长笛江浦归船,饱含历史兴亡之感;(2分)我辈无奈,只堪与渔艇夕阳为伴,抒发壮志难酬之悲。(2分)(意思对即可。)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白鹭

  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

  白鹭太大而嫌生硬,可不用说,即如粉红的朱鹭或灰色的苍鹭,也觉得大了一些,而且太不寻常了。

  然而白鹭却因为它的常见,而被人忘却它的美。

  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

  在清水田里时有一只两只站着钓鱼,整个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琉璃框里的画面。田的大小好像有心人为白鹭设计出的境匣。

  晴天的清晨每每看见它孤独地站在小树的'绝顶,看来好像是不安稳,而它却很悠然。这是别的鸟很难表现的一种嗜好。人们说它是在望哨,可它真是在望哨吗?

  黄昏的空中偶见白鹭的低飞,更是乡居生活中的一种恩惠。那是清澄的形象化,而且具有了生命了。

  或许有人会感到美中的不足,白鹭不会唱歌。但是白鹭的本身不就是一首很优美的歌吗?——不,歌未免太铿锵了。

  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1.作者是怎样写出在“清水田”里,在“晴天的清晨”的树巅上,在“黄昏的空中”,白鹭的不同神态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曾像法布尔、郭沫若他们那样仔细观察过一种小动物吗?回忆一下,请用生动传神的语言描写一种心爱的小动物的*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在清水田里,时有一两只白鹭站着钓鱼;晴天的清晨,常见白鹭孤独地站在小树的绝顶,看来像是不安稳,而它却很悠然;黄昏的空中偶见白鹭低飞。

  2.“略”。

  白鹭亭

  方岳①

  最花芦叶老风烟,驶上秋城思渺然。

  白鹭不如如许事,赤乌②又隔几何年。

  六朝往事秦淮水,一笛晓风江浦船。

  我辈人今竞谁是,只堪渔艇夕阳边。

  [注]①方岳出身干一个世代耕读之家,七岁能赋诗,时人称之为神童,南宋绍定五年中进士。因他刚直不阿,不畏权贵,敢于斗争,多次遭到权奸贪吏的诬陷和打击,仕途坎坷。②赤乌:传说中的瑞鸟。

  8.首句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在全诗中有何作用?(5分)

  9.联系下文,具体分析诗中抒发了作者哪些“渺然”之思?(6分)

  阅读答案

  8.描绘了一幅荻花飘飞、芦叶衰残、风烟迷茫的秋色图。(2分)作用:交代了登亭的季节,渲染出一种萧瑟凄清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孤独悲凉的感情基调。(3分)(意思对即可。)

  9.白鹭无知,赤乌难见,暗含时事多艰、国势衰微之叹;(2分)六朝往事随水流逝,空余晚风长笛江浦归船,饱含历史兴亡之感;(2分)我辈无奈,只堪与渔艇夕阳为伴,抒发壮志难酬之悲。(2分)(意思对即可。)


上善若水阅读答案3篇(扩展6)

——《草原》阅读答案3篇

  天山草原四季美的阅读材料1

  天山巍峨雄壮,草原一碧千里。天山草原是家乡的骄傲,人民的自豪。我,一个普通的小学生,用自己的真挚情感去描绘它四季的美景。

  春天,南方百花盛开、妩媚多姿。可这时的大草原却别有特色。积雪覆盖着快要苏醒的小草,高出的小丘冰雪初融,嫩黄的小草探出了头,真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天山上,白雪和绿树搭配得那样和谐,那样妙不可言。山脚下,雪水汇成一条小河,哗哗地流淌着。和煦的阳光照在未融的积雪上,闪出七色光华!是大自然这位杰出的艺术家创造出优美的图景。

  夏天到了,草原上的草长高了,随风摇摆,连绵不断,似大海波浪起伏。更美的是到处开满了各色小野花,远望去,像碧绿的大地毯上镶着五彩花朵。大草原到处翠流,好一派迷人的夏景图。天山上更是别具一格,登上山顶,放眼望去,山脚下有一潭蔚蓝的池水,传说那是王母娘娘的洗脸盆,远处就是古老的巴里坤城,真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顺着盘旋的山路向下走去,一棵棵直插云霄的松树,枝繁叶茂,透过松叶,阳光星星点点地洒在草地上。地上纤细翠绿的小草和小野花时隐时现,像顽皮的小姑娘在眨着眼睛。松树发出动人的涛声。令人陶醉!

  秋季,天高气爽,凉风**。草原上没膝高的草儿被人们割下来,光秃秃一片。但清澈的河水还在哗哗地流着,待翌年的春天,小草顽强地探出头,还草原一片生机。这时松树苍翠一片,给天山穿上秋日盛装,使天山越发雄壮了,长得像巨龙,高得如巨人。

  冬天,雪花像晶莹透明的小精灵,调皮地翻着跟斗飘落在山腰上,落在大地上。草原上白雪皑皑,是一个粉妆玉砌的世界。棵棵苍松仍油绿一片,只是上面挂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儿,风儿拂过,美丽的雪球簌簌地落下来,雪末儿映着阳光,像五光十色的玉屑。天山在白雪笼罩中呈现出一幅壮丽的图景。

  天山和草原四季都是那么具有诱人的魅力。我要尽情讴歌:美啊!家乡的天山和草原。

  天山草原四季美的阅读题目2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骄傲( ) 普通( ) 和谐( )

  2.摘录文中写得好的词语。(八个以上)

  3.“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是唐代大诗人________《________》诗中的句子。

  4.文章写了________________

  春天:________________

  夏天:________________

  秋天:________________

  冬天:________________

  5.文章第一自然段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最后一个自然段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

  天山草原四季美的阅读答案3

  1.自豪;一般;适当

  3.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4.天山四季的美景

  5.总起,总结

  草原不都是绿色的

  刘夙

  ⑴曾经有朋友去河北北部坝上草原旅游,回来之后气愤地说,当地环境破坏十分严重,草原根本不是绿色的,而是枯黄的一片。这也难怪,很多人印象中的草原,就是漫无边际的一大片绿色,牛羊像珍珠一样点缀其间。显然他们不知道一件事:一年中充其量只有不到四个月的时间,草原才会呈现出这样的景色;在其余更漫长的时间里,草原并不是绿色的。

  ⑵以坝上草原为例,一般来说,一年的前四个月几乎都是白茫茫一片,要到四月下旬积雪才渐渐融化。雪化后,草才开始返青、生长;五月中下旬第一批野花开放,标志着草原恢复了生机,这时,绿色才如人所愿地铺满大地。六月至八月是坝上最美的季节,但进入九月后,大部分的植物已经完成了当年的生命周期,又渐渐枯黄了。这种枯黄的面貌一直持续到十月下旬,直至冬雪再度降临,草原再次被厚厚的积雪覆盖成白茫茫的一片。因此,单论时间长短的话,白色才是草原的主色。

  ⑶在枯黄和被大雪覆盖的季节,草并没有死。它们只是放弃了地上的部分,但地下部分还顽强地活着,通过休眠挨过漫长的冬日。这些借以越冬的草的地下部分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如针茅、冰草等丛生禾草以缩短肥厚的茎基越冬,羊草等根茎禾草以细长的根状茎越冬,葱类、山丹以球状的鳞茎越冬,等等。当然也有一小部分植物完全死亡,靠种子越冬,不过它们在荒漠性不强的草原上通常不占主要地位。

  ⑷如果说冬季的严寒造就了草的越冬本领,那么气候的干旱则使草能在草原上占据优势。一些针叶树也可以耐受严寒,如云杉、冷杉、落叶松等,它们构成了西伯利亚广阔的森林。但是庞大的身躯使得它们再怎么想办法节约用水,也还是不可避免要消耗大量的水分。因此,在草原这样的半干旱、干旱地区,乔木难以生存,灌木通常也很少(荒漠草原例外);在森林中屈居第三位的草于是取而代之,成为霸主。

  ⑸不过,今天广阔的欧亚草原实际上只有几百万年的历史,可谓是相当年轻的植被。两千多万年前的早第三纪末,气温普遍比今天高,气候也普遍比今天湿润,欧亚大陆中部在当时还是森林,许多在今天只能见于长江以南的亚热带树种,当时都能在那里茂盛地生长。但是在早第三纪结束,晚第三纪开始时,地球“变脸”了,这片地区的气候逐渐由暖湿向冷干发展,森林也就不得不节节败退,最终撤离。青藏高原的隆起,更是加剧了这个过程。到五百万年前的晚第三纪,欧亚草原和其他地区的草原均已大为扩展,由此使哺乳动物中的偶蹄类也广为扩散、分化,一举成为最成功的哺乳动物类型之一。进入第四纪,全球气候更趋干冷,于是在草原的中部又出现了荒漠,最终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欧亚草原带东部随经度从草甸草原经干草原、荒漠草原逐渐变化到荒漠的地带性景观。

  ⑹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正是冬季的茫茫大雪和刺骨寒风,以及总是干燥得令人郁闷的空气,造就了夏季草原绚烂而短暂的美景。草原,就是这样的一个残酷和美丽完美结合的世界。

  (选自《青年文摘》)

  9。 本文说明对象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10。第二自然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11。第二段中“一般来说,一年的前四个月几乎都是白茫茫一片,要到四月下旬积雪才渐渐融化。”中的“一般来说”“几乎”具有怎样的说明效果?

  12。 结合本文分析,草原上一年大部分时间都不是绿色的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

  9。 本文说明对象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草原上一年大部分时间是白色的,六月到八月才是最美的季节。

  10。第二自然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举例子的说明方法。通过举坝上草原的例子,说明草原上一年大部分时间都是白色的,白色才是草原的主色。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11。第二段中“一般来说,一年的前四个月几乎都是白茫茫一片,要到四月下旬积雪才渐渐融化。”中的“一般来说”“几乎”具有怎样的说明效果?

  “一般来说”“几乎”这两个限制性词语表明了在草原上多数的时候是这样,也不排除有特殊情况的时候。如果删去,表达就不准确了。

  12。 结合本文分析,草原上一年大部分时间都不是绿色的原因是什么?

  在草原上,冬季时间较长,而且有茫茫大雪和刺骨寒风,以及总是干燥得令人郁闷的空气,这些原因使草原上的草通过休眠挨过漫长的`冬日,所以草原上一年大部分时间都不是绿色的。

  从来没有比走在无边无际的夏日草原上更令人难忘的欢畅快意了!

  首先是视觉上的舒展。

  我们的眼睛可以望到无穷远。然而,蒙古的草原又不是*坦开阔到无趣的地步,相反的,她总是有着和缓而优美的起伏,像是放大了的微微动荡的海浪,又像是转侧的女体,这里那里总有一些圆润的隆起;总会引诱你想稍微快走几步,好登上眼前这座基地广大的丘陵,眺望前方又有些什么新的动向和美丽的线条。

  即使有时在更远处真的有比较高大的山脉,那和草原连接起来的山坡坡度也不大,无论是步行或是骑马,都可以从山下从从容容地走到山腰,一路铺着有如地毯一般的绿草。

  草原是广大的圆周,苍天真如一座高不可测的穹顶,以无限宽广的弧度覆盖着大地,而我自己这小小的身体,就是这片天地的圆心。如果我把身体做三百六十度的旋转,那极远处微微起伏的地*线也绕着我转一圈而无始无终;也就是说,无论我往前走了多少步,依旧是这个广大圆周的唯一的中心点。

  然后就是那云影与天光。

  草原上的云朵,有时候又多又大又*整,在蓝天上列队而行,天高云低,风起的时候,一朵一朵依序飞过,那草原就忽明忽暗,人好像走在梦里。一下子所有的青草都闪着金光,逆光处背后的丘陵像镶上了发亮的边线,身体被阳光照得暖烘烘的;然后忽然间所有的颜色都沉静了下来,在云影掠过之处,草色在泛白的灰绿和透明的青绿之间挪移,风也凉多了,像擦了薄荷油一样。

  然后,还有那难以形容的芳香!

  那不只是青草的清香而已,而是混合着好几种香草的草叶被压折碰触后所发出的香气。在刚刚站定时还不太显著,不过,只要一开始往前走,每过一步就会马上有一股翻腾而起的独特的芳香,弥漫在四周。

  野生的香草,在夏日遍布草原,好几种香味混合之后,那强烈的芳香如药酒又如甘泉那样的提神醒脑,沁人心脾,进入每一种感觉细胞的最深处,让生命苏醒,让我忘记了所有的疲劳困顿,只想就这样一步一步地走下去。

  我当然明白我的祖先在游牧生活里有许多艰难之处,可是,七、八月间,时当草原的盛夏,阳光静好,青草繁茂,鹰雕从云层下低飞掠过,草丛间被我们的脚步惊扰起来的蚱蜢和草虫,在身前身后弹跳得好远,还不断发出“嘎”声的鸣叫,旷野无人,只有轻柔的风声,这里,应该就是天堂了罢?

  草原深处,有时会遇见一泓弯泉极尽曲折的流过。小河的流水清澈,河中长长的水草顺着水流的流势忽左忽右轻轻摆荡,连几颗小石子的滚动也看得清清楚楚;薄暮时分,从山腰往下眺望,那样一条狭窄弯曲的河流映着天空的霞光,像条灰紫色的发亮的缎带,在暗绿的旷野上蜿蜒伸展,不知道从何处起始?到何处终结?然而,我深信,几千年来我的祖先们所追求的“水草丰美”,应该就是这样了罢?

  《向导·新品读 》20xx年7期

  【小题1】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写夏日草原给人带来的欢畅快意的感受,作者还把这种感受说成是“”(填一个词)。(4分)

  【小题2】本文描写草原景色,调动了人的各种感官,请分别找出一处例句。(4分)

  (1)视觉:

  (2)触觉:

  (3)嗅觉:

  (4)听觉:

  【小题3】“苍天真如一座高不可测的穹顶,以无限宽广的弧度覆盖着大地”,这与《敕勒歌》中“,”一句所描绘的景象相同。(1分)

  【小题4】“无论我往前走了多少步,依旧是这个广大圆周的唯一的中心点。”作者为什么会产生这一错觉?(2分)

  【小题5】从文中哪些地方能看出作者描写的是夏日的草原?请把这样的句子找出来。(2分)

  【小题6】本文在描绘景物时,多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请任找一句并分析它的表达效果。(3分)

  例句:

  表达效果: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