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幼时即嗜学阅读答案范本5份

首页 / 阅读答案 / |

  余幼时即嗜学阅读答案 1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小题1:解释下面划线的字词。(4分)

  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②媵人持汤沃灌

  ③同舍生皆被绮绣

  ④卒获有所闻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小题3:本文中作者从哪三个方面来表现自己求学的勤且艰?(3分)

  小题4:文章给你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作者求学的`经历给了我们怎样的启迪?(3分)

  小题5: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当代中学生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学*态度和从师尊师方式?(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4分)①因此 ②热水 ③通“披”,这里是穿的意思。④最后,终于

  小题1:(2分)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指读书),我并不觉得吃的穿的比不上其他人。

  小题1:(3分) (1)幼年读书的艰难;(2)成年从师的艰难;(3)求学生活条件的艰难。

  小题1:(3分)围绕逆境成才、要有明确的目标、要有正确的苦乐观等来回答即可。

  小题1:(3分)不设标准。

  小题1:学生对教材中的文言文的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

  小题1: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注意对句子中关键词的理解和重点句式的调整。

  小题1:学生能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内容,提高对文本的理解能力。

  小题1:只要观点正确,有理有据,文通句顺,书写认真即可。

  小题1:可从两方面作答:尊敬师长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当代师生之间应该是亲密去间的朋友,应互相信任,互相交流,对学生的学*和成长都是有利的。

  余幼时即嗜学阅读答案 2

  比较阅读下面两个文言语段,完成后面的问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①,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注释】①文不识:人名。

  1.解释下列加着重号的词语。

  (1)无从致书以观致______________

  (2)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叩______________

  (3)色愈恭,礼愈至 至______________

  (4)邻舍有烛而不逮 逮______________

  2.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两项是:()和()

  A.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B.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C.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D.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两文的作者是怎样解决读书的困难的?(每一点各四字)

  [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这两段文字看,主人公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相同原因有哪些?(说出两点即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得到(2)请教(3)周到(4)及,到

  2.C和D

  3.(1)我站在旁边侍候着,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向他请教。

  (2)希望能够读遍主人的藏书。

  4.[甲]抄书求师 [乙]凿壁偷光

  5.刻苦学*博览群书。(得到他人的帮助)

  余幼时即嗜学阅读答案 3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指出下面的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四支僵劲不能动 支________________

  (2)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__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1)心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理解加粗词的意思,并把正确意思的序号填在横线上。

  (1)以是人多以书假__________余(A、虚假B、借C、假期)

  (2)余之勤且艰若__________此(A、像B、你C、如果)

  4、文中是如何写自己对老师的虔诚之态的?请用自己的话归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对比是本文突出的手法,请举例说明这种手法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作者以自己勤苦求学而功成名就的事实,现身说法,勉励后辈专心向学,请列举一、二个古今中外勤学的.事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对文中画线句子,联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或体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通“肢”四肢;(2)通“披”,穿

  2、(1)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指读书),不觉得吃的穿的比不上别人。

  (2)等到了成年,更加仰慕圣贤之道。

  3、(1)B;(2)A

  4、虚心谦恭,认真讨教,尊敬老师。

  5、文中将同舍生的豪华穿戴与自己的粗袍敝衣作对比或叙述自己艰苦的求学经历,与太学生优越的学*条件对比作用:更能体现自己求学的艰难,以鲜明的对照来分辨事理,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和说服力量

  6、孙康映雪,王冕苦读,王羲之临池练书法等。

  7、“略”。

  余幼时即嗜学阅读答案 4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指出下面的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四支僵劲不能动 支________________

  (2)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__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1)心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理解加粗词的意思,并把正确意思的序号填在横线上。

  (1)以是人多以书假__________余(A、虚假B、借C、假期)

  (2)余之勤且艰若__________此(A、像B、你C、如果)

  4、文中是如何写自己对老师的虔诚之态的?请用自己的话归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对比是本文突出的手法,请举例说明这种手法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作者以自己勤苦求学而功成名就的事实,现身说法,勉励后辈专心向学,请列举一、二个古今中外勤学的事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对文中画线句子,联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或体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通“肢”四肢;(2)通“披”,穿

  2、(1)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指读书),不觉得吃的穿的比不上别人。

  (2)等到了成年,更加仰慕圣贤之道。

  3、(1)B;(2)A

  4、虚心谦恭,认真讨教,尊敬老师。

  5、文中将同舍生的豪华穿戴与自己的粗袍敝衣作对比或叙述自己艰苦的求学经历,与太学生优越的学*条件对比作用:更能体现自己求学的艰难,以鲜明的对照来分辨事理,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和说服力量

  6、孙康映雪,王冕苦读,王羲之临池练书法等。

  7、“略”。

  余幼时即嗜学阅读答案 5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解释下面加粗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余幼时即嗜学 嗜____________________

  (2)无从致书以观 致____________________

  (3)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假____________________

  (4)弗之怠 怠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先达德隆/望尊

  B.益慕圣贤/之道

  C.门人弟子/填其室

  D.手指不可/屈伸

  3.作者写舍生服饰华贵的目的是()

  A.突出自己求学的勤奋

  B.侧面写出自己生活条件的艰苦

  C.表达对同舍生的鄙夷

  D.表现同舍生的不学无术

  4.填空。

  (1)最能表现作者抄书之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表明作者尝趋百里外求学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5.全文主要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你认为作者学有所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爱好,喜爱。(2)取得,买到。(3)借。(4)懈怠,放松。

  2.C

  3.B

  4.(1)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曲伸。

  (2)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5.对比。进一步突出太学生学*条件之优越,从而告诫他们要精其业,成其德。

  6.勤奋学*,不怕吃苦。


余幼时即嗜学阅读答案范本5份扩展阅读


余幼时即嗜学阅读答案范本5份(扩展1)

——余幼时即嗜学阅读答案3篇

余幼时即嗜学阅读答案1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小题1:解释下面划线的字词。(4分)

  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②媵人持汤沃灌

  ③同舍生皆被绮绣

  ④卒获有所闻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小题3:本文中作者从哪三个方面来表现自己求学的勤且艰?(3分)

  小题4:文章给你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作者求学的经历给了我们怎样的启迪?(3分)

  小题5: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当代中学生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学*态度和从师尊师方式?(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4分)①因此 ②热水 ③通“披”,这里是穿的意思。④最后,终于

  小题1:(2分)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指读书),我并不觉得吃的穿的比不上其他人。

  小题1:(3分) (1)幼年读书的艰难;(2)成年从师的艰难;(3)求学生活条件的艰难。

  小题1:(3分)围绕逆境成才、要有明确的目标、要有正确的苦乐观等来回答即可。

  小题1:(3分)不设标准。

  小题1:学生对教材中的文言文的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

  小题1: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注意对句子中关键词的理解和重点句式的调整。

  小题1:学生能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内容,提高对文本的理解能力。

  小题1:只要观点正确,有理有据,文通句顺,书写认真即可。

  小题1:可从两方面作答:尊敬师长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当代师生之间应该是亲密去间的朋友,应互相信任,互相交流,对学生的学*和成长都是有利的。

余幼时即嗜学阅读答案2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7-11题。(17分)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先生①是年②乃能言,盖聪明蕴蓄者久矣。就傅③读书,过目成诵,日数千言不肯休。授《大学章句》,至右经一章以下,问塾师:此何以知为④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师应之曰:此朱文公所说。即问:朱文公何时人?曰:宋朝人。孔子、曾子何时人?曰:周朝人。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曰:几二千年矣。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师无以应,曰:此非常⑤儿也。 (选自《戴东原先生年谱》)

  【注释】①先生:即戴震,清朝著名的思想家、语言文字学家。 ②是年:指戴震十岁这年,即1733年。 ③就傅:跟随老师 ④为:是 ⑤非常:不寻常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⑴弗之怠 ⑵俟其欣悦 ⑶日数千言不肯休 ⑷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

  8、下列句中加点字与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中加点的以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无从致书以观 B、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C、师无以应 D、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

  9、根据语意,下列语句停顿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B、未尝稍/降辞色

  C、日数千/言不肯休 D、此/非常儿也

  10、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⑴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⑵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

  11、简答题。(5分)

  ⑴乙文中的老师评价戴震此非常儿也,少年戴震有何非常之举?(2分)

  ⑵联系甲乙两段的内容,谈谈你对学*态度和从师方式的看法。(3分)

  参考答案:

  7、①不 ②等待 ③每天 ④距离

  8、B

  9、D

  10、(4分)

  ⑴抄完后,赶快(把书)送还,不敢稍稍超过期限。

  ⑵既然这样那么朱文公凭什么知道是这样呢。

  11、(5分)

  ⑴善于思考,敢于对传承几千年的文化提出质疑。(2分)

  ⑵(3分)略,依据表达酌情给分。

余幼时即嗜学阅读答案3

  比较阅读下面两个文言语段,完成后面的问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①,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注释】①文不识:人名。

  1.解释下列加着重号的词语。

  (1)无从致书以观致______________

  (2)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叩______________

  (3)色愈恭,礼愈至 至______________

  (4)邻舍有烛而不逮 逮______________

  2.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两项是:()和()

  A.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B.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C.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D.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两文的作者是怎样解决读书的困难的?(每一点各四字)

  [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这两段文字看,主人公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相同原因有哪些?(说出两点即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得到(2)请教(3)周到(4)及,到

  2.C和D

  3.(1)我站在旁边侍候着,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向他请教。

  (2)希望能够读遍主人的藏书。

  4.[甲]抄书求师 [乙]凿壁偷光

  5.刻苦学*博览群书。(得到他人的帮助)


余幼时即嗜学阅读答案范本5份(扩展2)

——幼时记趣阅读答案(精选5篇)

  幼时记趣阅读答案 1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4、解释下面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3分)

  (1)项为之强 (2)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3)捉虾蟆,鞭数十

  15、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6、本文记述了几件趣事?请用自己的话一一概括。(每件不超过5个字)(3分)

  17、作者是如何使得这些小事变成趣事的?这对你有什么启示?(5分)

  参考答案:

  14、(3分)通“僵”,僵硬 被 鞭打

  15、(4分)看到细小的东西,必定要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我时常有观察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

  16、(3分)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

  17、(3+2=5分)这些小事之所以能成为作者幼年时的趣事,是因为作者对这些事物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并对所观察的事物进行大胆而富有童心的联想和想像。这启示我们应当细心观察身边的事物,永葆童心,敢于想像联想,做一个有生活情趣的少年。

  幼时记趣阅读答案 2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这段文字选自课文《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__朝作家,主要作品有《________》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

  (1)于土墙凹凸处________________

  (2)以丛草为林________________

  (3)以土砾凸者为丘________________

  (4)方出神________________

  (5)凹者为壑________________

  (6)鞭数十________________

  3.诵读选文,分别概括两段所记之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文xx有两个成语,请找出并分别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根据第二段划线句子的大意,展开合理的联想与想像,写一段情趣盎然的文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幼时记趣》、沈复、清、《浮生六记》

  2.(1)高低不*;(2)把……当作;(3)同”,土山;(4)刚、正;(5)山沟;(6)用鞭子打

  3.(1)神游山林之趣(2)鞭打蛤蟆之趣

  4.怡然自得:她一个人怡然自得地漫步在雨里,一点也不在乎别人异样的眼光。

  庞然大物:航母真算的上是海上的庞然大物了。(造句不唯一)

  5.(1)经常蹲下自己的.身子,使身子和花台一样高,定睛细看。

  (2)全神贯注地沉浸在想象之中,心情愉悦自觉是一种满足。

  6.一天,我看见两只蟋蟀,在草从中打斗,观看的兴趣正浓厚,忽然一个庞然大物气势汹汹的冲过来,原来是一只癞蛤蟆,它一吐舌头两只蟋蟀都被它吃掉咯。(意对即可)

  幼时记趣阅读答案 3

  阅读《幼时记趣》,完成文后问题。

  ①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②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③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④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 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是( )

  ①于土墙凹凸处( 在 ) ②神游其中 ( 想像 )

  ③项为之强 ( 僵硬 ) ④留蚊于素帐中 (朴素的)

  ⑤盖一癞蛤蟆也(原来是) ⑥鞭数十(鞭子)

  ⑦以土砾凸者为邱(同“丘”,土山) ⑧鹤唳云端(高亢地鸣叫)

  2.解释一词多义:

  ①之。时有物外之趣( ) 昂首观之( )心之所向( ) 项为之强( )

  ②观。昂首观之( ) 作青云白鹤观( )

  ③以。徐喷以烟 ( ) 以丛草为林( )

  ④为。项为之强 ( ) 以虫蚁为兽( )

  ⑤故。故时有物外之趣( ) 温故而知新( )

  ⑥其。常蹲其身 ( ) 神游其中( )

  3.下面的词语大多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中,请解释它们的意思。

  (1) 明察秋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怡然自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庞然大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翻译下列句子

  ①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_________________。

  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选文第二段写的趣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只用4个字)

  6.对选文第三段文字意思的理解,有下面两种不同的概括。你赞成哪一种?简要说明你的理由。 (1)神游丛草 (2)神游山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第一段中统领全文的一个词语是 。

  8.什么是“物外之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

  9.“我”能得到许多闲情之趣的原因是 。

  10、没有想象就没有神游的感受,请用原文写出第三段中作者想象的句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1.说说“项为之强”的表达作用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2.第四段中具体表达“神游其中,怡然自得”的句子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3.第二段中“又”的用法应该是:( )

  A.表示重复或继续

  B.表示几种情况或性质同时存在

  C.表示意思上更进一层

  D.表示转折,有“可是”的意思

  14.第一段与二、三、四段的关系是: 。

  15.文章具体叙述了幼时的几件趣事,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性格和情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鹤”在我国古代有着丰富的文化内容,请你写出两个带有“鹤”字的成语或诗句。

  1、 _________________ 2、_____ __ ________

  答案:

  1.④(白色的)⑥(鞭打)

  2.①的;它,指蚊子;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或助词,无实义);代词,指“昂首观之”。 ②观看;景观。 ③用;把。④因;当作。 ⑤所以; 旧的。 ⑥指自己;它们,指丛草、虫蚁、土砾。

  3.(1)形容眼力可以看清极细小的东西。(连极细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表现视力极佳。)

  (2)心情舒畅,自得其乐。(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

  (3体积极大的东西。(形容极大极大的物体。)

  4.①我心里这样想,那成百上千的蚊子果然都变成鹤了。(私,私下里。)

  ②夏夜蚊子的飞鸣声像雷一样,我私下里把它们比着群鹤在空中飞舞。

  ③舌头一伸,两只虫子就全被吞进肚里。

  5.观蚊如鹤(夏蚊成鹤)。

  6.以神游丛草为好,丛草也值得“神游”,更能体现童趣。选另一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7.物外之趣

  8.即观察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超脱于尘世以外的乐趣)。

  9.细察(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10、 “以丛草为林……凹者为壑.”

  11.写出了“我”的专注,侧面烘托出想象世界的美好。

  12.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

  13.C

  14.总分关系

  15.两件事,表现了作者的童真童趣和富于热情幻想的性格。

  16.鹤立鸡群(比喻人的才能或仪表卓然出众。)

  鹤唳风声(形容极度惊慌疑惧或自相惊扰或形容凄凉的景象。)

  鹤发童颜(白色的头发,红润的面色。形容老年人气色好,有精神。)

  幼时记趣阅读答案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文章依次写了自己童年观察事物的哪些方面的奇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之所以能将有关的“趣事”写得鲜活生动,离不开巧妙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试结合实例谈谈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你用简洁精练的语言向同学们讲一个你童年时代的趣事。(15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先写夏天观察蚊飞的乐趣,再写“我”观察土墙、花台和小虫争斗的乐趣。

  2.线索是“童趣”。

  3.主要运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夸张等。如“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

  4.“略”

  幼时记趣阅读答案 5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这段文字选自课文《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__朝作家,主要作品有《________》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

  (1)于土墙凹凸处________________

  (2)以丛草为林________________

  (3)以土砾凸者为丘________________

  (4)方出神________________

  (5)凹者为壑________________

  (6)鞭数十________________

  3.诵读选文,分别概括两段所记之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文xx有两个成语,请找出并分别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根据第二段划线句子的大意,展开合理的联想与想像,写一段情趣盎然的文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幼时记趣》、沈复、清、《浮生六记》

  2.(1)高低不*;(2)把……当作;(3)同”,土山;(4)刚、正;(5)山沟;(6)用鞭子打

  3.(1)神游山林之趣(2)鞭打蛤蟆之趣

  4.怡然自得:她一个人怡然自得地漫步在雨里,一点也不在乎别人异样的眼光。

  庞然大物:航母真算的上是海上的庞然大物了。(造句不唯一)

  5.(1)经常蹲下自己的身子,使身子和花台一样高,定睛细看。

  (2)全神贯注地沉浸在想象之中,心情愉悦自觉是一种满足。

  6.一天,我看见两只蟋蟀,在草从中打斗,观看的兴趣正浓厚,忽然一个庞然大物气势汹汹的冲过来,原来是一只癞蛤蟆,它一吐舌头两只蟋蟀都被它吃掉咯。(意对即可)


余幼时即嗜学阅读答案范本5份(扩展3)

——《挫折》阅读答案(5)份

  在日常学*和工作中,我们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阅读答案,通过对照阅读答案可以发现自己的知识盲区。还在为找阅读答案而苦恼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挫折》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挫折

  ①挫折,意味着失败、失利,人们对它无不厌恶。然而挫折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不可避免的。因为,每个人都必须经历种种的失败或失利。例如,升学、爱情、事业等等,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或大或小地遭遇到一些挫折。这是因为每个人的追求和愿望都是不可能一帆风顺就可实现的,在实现目标和愿望的过程中每每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挫折,只不过有的人遭遇挫折不自馁、不退缩;有的人遭遇挫折不能自拔,心灰意冷,一蹶不振。

  ②其实,挫折并不.可怕,挫折并不都是坏事。当你摔了一跤时,爬起来冷静地思考一下“为什么摔跤了”、“怎样才能避免摔跤”……你就会从中找到摔跤的原因和避免摔跤的法子,从此亦就会不摔跤或少摔跤。这样的挫折岂不是一件好事,一种意想不到的收获?

  ③挫折,会使你练就坚韧的意志。这是因为挫折犹如风雨,当你经受了风雨的吹打,你的意志便同淬过火的钢丝,会使你从容地面对生活中任何打击和磨难。

  ④挫折,会使你攀上高峰,越过险滩急流。这是因为挫折犹如一条绳索,坚强的人可以借助它攀高涉险,步入新的天地。

  ⑤挫折,会使你走向成熟。这是因为通过挫折,会使你看清天不都是蓝的,云不都是白的;会使你发现患难之时见真情……

  ⑥挫折,_____________。当你经历了一次次的.挫折,你想得到的便会不期而至。因为,任何成功的过程都难免遇到挫折,可以说没有挫折便没有成功。

  ⑦生活中,成功与挫折并在。要心存希望,便不能拒绝挫折。这就像我们既然接受了生,便不能回避生命尽头的死一样。因此,人不能因为迟早要死便丧失生的勇气,也不能因为有挫折而放弃对希望的追求。只有经历了挫折,才能懂得怎样面对挫折,怎样避免或减少挫折;才能勇敢地闯过生活中一个又一个挫折。为了生活,为了更美好的人生,我们应该心*气静地随时容纳挫折。因为,挫折也是一种有益的收获。

  《挫折》阅读题目:

  1.根据文意,将第⑥段需要补全的内容写在下面的空格处,要求与文中画线句子的句式相同,不超过7个字。

  答:

  2.本文论证的观点是

  3.作者说挫折“是一件好事”,请从你的知识积累中,举一个名人的事例,并略作分析,来证明挫折是一件好事。

  答:

  4.文中写道:“……在实现目标和愿望的过程中每每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挫折,只不过有的人遭遇挫折不自馁、不退缩;有的人遭遇挫折不能自拔,心灰意冷,一蹶不振。”请联系你自身的实际,具体说说你遇到挫折后是如何“不自馁、不退缩”的。(60字以内)

  答:

  《挫折》参考答案:

  1.(挫折)会使你走向成功。

  2.挫折也是一种有益的收获。

  3.(略)(点拨:例子要扣住文中的论证中心来举)

  4. (略)(点拨:要说自己,有具体的内容,语言流畅,不可说他人的经历)

  善待挫折原文

  ①漫漫岁月,茫茫人海,生活道路上无不充满坎坎坷坷。如生活困难,高考落榜,转干不成,升职无望,体质不佳,借贷无门,办事受阻,无端受控等等天灾人祸。不管你喜欢不喜欢,不管你愿意不愿意,挫折随时都可能翩翩而来。

  ②应该怎样看待挫折,怎样去面对挫折呢?

  ③“自古英雄多磨难”。历史上许多仁人志士在与挫折斗争中作出了不*凡的业绩。司马迁在遭受宫刑之后,发愤著书,写出了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名著《史记》。音乐家贝多芬,一生遭遇的挫折是难以形容的。他十七岁失去母亲,三十二岁耳聋,接着又陷入了失恋的痛苦之中。对一个音乐家来说,这打击是多么的大啊!可贝多芬不消沉、不气馁,他在一封信中写道:“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妄想使我屈服,这绝对办不到。”他始终顽强地生活,艰难地创作,成为世界不朽的音乐家。

  ④挫折虽给人带来痛苦,但它往往可以磨炼人的意志,激发人的斗志;可以使人学会思考,调整行为,以更佳的方式去实现自己的目的,成就辉煌的事业。科学家贝佛里奇说:“人们最出色的工作往往是在处于逆境的情况下做出的。”因此可以说,挫折是造就人才的一种特殊环境。

  ⑤当然,挫折并不能自发地造就人才,也不是所有经历挫折的人都能有所作为。法国作家巴尔扎克说:“挫折就像一块石头,对于弱者来说是绊脚石,让你怯步不前;而对于强者来说却是垫脚石,使你站得更高。”只有抱着崇高的生活目的,树立崇高人生理想,并自觉地在挫折中磨炼,在挫折中奋起,在挫折中追求的人,才有希望成为生活的强者。

  问题一:

  1、第③自然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采用这种论证方法有什么好处?

  2、第④段“人们最出色的工作往往是处于逆境的情况下做出的”一句中“往往”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3、文章第⑤段加点的“绊脚石”和“垫脚石”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4、本文所论述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针对这一论点补充一个事实论据并作简要分析。

  答案:

  1、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为重主要运用了司马迁和贝多芬的事例有力的论证了历史上许许多多仁人志士在与挫折斗争中做出了不*凡的业绩

  2、不能,往往前掉人们最出色的工作常常处于逆境的情况下做出的,遇过去掉就显得过于绝对

  3、绊脚石:指人生道路上的障碍

  垫脚石:指人生道路上不断进步的凭借

  4、要学会在挫折中磨练,在挫折中奋起,在挫折中追求,成为生活的强者。

  问题二:

  10、下列对文章结构层次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3分)()

  A、1∕23∕4∕5B、1∕23∕45

  C、1∕234∕5D、12∕34∕5

  11、第③自然段运用两个事例进行论证,删去一个事例好不好?为什么?(4分)

  12、第4段引用科学家贝佛里奇的名言论述了什么观点?(3分)

  13、⑤段加点的“绊脚石”和“垫脚石”的含义分别是什么?(6分)

  14、概括文章的主要观点。(4分)

  参考答案:

  善待挫折(20分)

  10、(3分)B、

  11、(4分)去掉一个不好、因为司马迁遭受宫刑后写《史记》的事例,是从中国古代仁人志士的角度来证明的;贝多芬遭受挫折成为世界音乐大师的事例,是从外国*代仁人志士的角度来证明的,如果去掉一个,证明角度少了,就不全面了、

  12、(3分)挫折是造就人才的一种特殊环境。

  13、(6分)绊脚石:指人生道路上的障碍垫脚石:指人生道路上不断进步的凭借

  14、(4分)要善待挫折”或:要在挫折中磨练,在挫折中奋起,在挫折中追求,成为生活的强者

  善待挫折 原文:

  1应该怎样看待挫折,怎样去面对挫折呢?

  2漫漫人生,茫茫人海,生活道路上无不充满坎坷。如生活困难,高考落榜,升职无望,体质不佳,办事受阻,无端受控等等。不管你喜欢不喜欢,不管你愿意不愿意, 挫折随时都可能降临。

  3司马迁在遭受宫刑之后,发愤著书,写出了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名著《史记》。音乐家贝多芬,一生遭遇的挫折是难以形容的。他17岁失去母亲,26岁耳聋,接着又陷入了失恋的痛苦之中。对一个音乐家来说,这打击是多么的大啊! 可贝多芬不消沉, 不气馁,他在一封信中写道:“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妄想使我屈服,这绝对办不到。”

  4挫折可以使人学会思考,调整行动,以更佳的方式去实现自己的目的,成就辉煌的事业。科学家贝佛里奇说:“人们最出色的工作往往是处于逆境的情况下做出的。”可以说,挫折是造就人才的一种特殊环境。

  5法国作家巴尔扎克说:“挫折就像一块石头,对于弱者来说是绊脚石,让你却步不前;而对于强者来说却是垫脚石,使你站得更高。” 只有抱着崇高的生活目的,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并自觉地在挫折中磨练,在挫折中奋起,在挫折中追求的人,才有希望成为生活的强者。 ( 本文略有修改 )

  :

  一 第3自然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答案:1主要运用了事实论证方法。文中运用司马迁和贝多芬的事例,更有力地论证了“历史上许许多多仁人志士在与挫折斗争中做出了不*凡的业绩”这一观点,进一步增强了说服力。

  二 第4段“人们最出色的工作往往是处于逆境的情况下做出的” 一句中“往往” 一词能否删去?

  答案:不能删。 )因为“往往”一词强调了人们最出色的工作常常是处于逆境的情况下做出,如果去掉,就显得过于绝对。

  三 文章第段加点的“绊脚石” 和“垫脚石” 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绊脚石:人生路上的障碍。垫脚石:人生路上不断前进的凭借

  4、本文所论述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请针对这一论点补充一个事实论据并作简要分析。 (4 分 )

  4分)本文论述的中心论点是“要善待挫折”(或:要在挫折中磨练,在挫折中奋起,在挫折中追求,成为生活的强者)(2分;意思相*即可);举例1分(只要与观点相吻合即可);结合事例分析计1分(不够准确酌情扣分)。

  挫折是人生的财富

  (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0-14题。(14分)

  隐形的翅膀

  感动

  ①她出生时就没有双臂。懂事后,她问母亲:“为什么别的小朋友都有胳膊和双手,可以拿饼干吃,拿玩具玩,而我却没有呢?”

  ②母亲强作笑脸,告诉她说:“因为你是上帝派到凡间的天使,但是你来时把翅膀落在天堂了。”她很高兴:“有一天我要把翅膀拿回来,那样我不但能拿饼干和玩具,还会飞了。”

  ③7岁上学前,母亲请医生为她安装了一对精致的假肢。那天,母亲对她说:“我的小天使,你的这双翅膀真是太完美了。”但她却感觉到,这双冷冰冰的东西并不是自己的那双翅膀。在学校里,缺少双臂的她,成了同伴们取笑的对象。

  ④课余时间,同学们最大的乐趣是荡秋千,而她只能站在远处痴痴地看着。只有在他们离开后,她才偷偷地走到秋千旁,用那冰冷的假肢勾住绳子,努力地踮起小脚尖,坐上秋千板。她坐稳后,那瘦小的身子前后使劲地晃动着,慢慢地,秋千荡了起来。这时,她闭上眼睛,听耳边掠过的风声,想像自己找回了失去的双臂,像天使一样在操场上空飞翔。

  ⑤14岁那年的夏天,父母带她乘船到夏威夷度假。

  ⑥每天,她都站在甲板上,任两截空飘飘的衣袖随风飞舞,每当看到海鸥在风浪中自由飞翔,她都情不自禁地叹息:“如果我有一双翅膀多好,哪怕只飞一秒钟!”

  ⑦“孩子,其实你也有一双翅膀的!”一个苍老的声音在她耳边响起,她循声望去,吃了一惊!一位黑皮肤的老人,没有双腿,整个身体就固定在一个带着轮子的木板车上。此刻,老人用双手熟练地驱动着木板车,在甲板上自由来去,她看呆了。她了解到,老人是十年前从非洲大陆出发的,如今已经游遍了世界五大洲的70多个国家,而支撑他“走”遍世界的,就是一双手。“孩子记住,那双翅膀,就隐藏在你的心里!”船靠岸那天,老人的临别赠言让她整颗心一下子飘荡起来。

  ⑧她开始练*用双脚做事。为了让双脚保持柔韧有力,她每天通过走路和游泳的方式来锻炼。不懈地努力让她的双脚越来越敏捷,她的脚趾开始能像手指一样自由弯曲,她不但学会了写字、梳头、打电脑、弹钢琴,还获得跆拳道“黑带二段”的称号和亚利桑那大学心理学学士学位。她练*用双脚来开汽车,事实上,她比普通人更快拿到了驾照。

  ⑨一路走来,她的成就已足够令自己和父母骄傲了。但童年时那个飞起来的梦想却总让她挥之不去,她要像天使一样自由飞翔。

  ⑩一次培训残疾飞行员的机会让她欣喜若狂。她认定这是属于自己的机会。获得轻型飞机的驾照,需要学*6个月,她却用了整整3年时间。经过艰苦训练,她可以用双脚熟练驾驶轻型运动飞机,并成功通过私人飞行员驾照考试,这让教练都惊叹不已。

  11.她叫杰西卡,今年23岁,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只用双脚驾驶飞机的合法飞行员。

  12.心灵与梦想,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隐形翅膀,只有勇于展开它们的人,才会飞起来,超越一切,抵达幸福的人生彼岸。

  (选自《青年文摘》有删改)

  10.“隐形的翅膀”具体指的是什么?请用原文语句回答。(2分)

  11.结合语境,品读下面两个句子,说说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4分)

  (1)母亲强作笑脸,告诉她说……

  (2)她都情不自禁地叹息……

  12.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对文章第④段中划波浪线的句子进行赏析。(3分)

  13.文章第⑦段写到“老人的临别赠言让她整颗心一下子飘荡起来。”“她”的心为什么会“飘荡起来”?请联系上下文,谈谈你的理解。(2分)


余幼时即嗜学阅读答案范本5份(扩展4)

——《水仙》阅读答案(5)份

  水仙子·夜雨

  徐再思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

  落灯花棋未收,叹新丰逆旅淹留。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

  (1)题目为“夜雨”,但全曲却无一个“雨”字,作者是如何写“雨”的?请简要分析。

  答:

  (2)简析这首曲子抒发了作者怎样的 思想感情。

  答:

   【 参考答案 】

  示例:(1)作者用间接描写的手法,通过写“夜雨”落在梧桐叶、芭蕉叶上的声音,使人自然联想到滴滴答答的夜雨。

  (2)曲子开头两句写雨打梧桐、芭蕉,营造了孤寂惆怅的氛围;其后三句写三更梦醒时分灯已燃尽、棋未收等场景,抒写了作者的孤独寂寞、愁肠百转的心理状态,表达了漂泊的孤苦与对家乡的思念;最后三句写二老为游子担忧,实则是写游子对双亲的思念。

  简析

  这是一首悲秋感怀之作,不但写伤秋的情怀,也包含了羁旅的哀怨,更有对父母的挂念。作者先写秋叶和秋雨勾起了心里的烦愁。梧桐落叶声声似乎提醒人秋天来了,雨点打在芭蕉叶上也仿佛都在人心上不停地增添愁怨。三更才勉强入眠,不过三更就又醒了来,连一个好梦都没法做成。摆起棋盘,独自下棋消遣,灯花落尽,棋局仍未撤去。深叹客旅他乡,十年一觉黄粱梦,功名未成;而父母留在家中,又未得回去服侍尽孝。这种种的烦忧一齐涌上心头,让人愁思百结,感慨不已。

  水仙子 乐 闲 张可久

  铁衣披雪紫金关,彩笔题花白玉栏,渔舟掉月黄芦岸。

  几般儿君试拣,立功名只不如闲。

  李翰林身何在,许将军血未干,播高风千古严滩。

  注释:①彩笔题花:暗用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写《清*调词三首》的典故。李诗以咏杜丹花为题,中有云想衣裳花想容(喻杨贵妃)、沉香亭北倚栏干(指唐玄宗)的句子。这里指过一种被供养的宫廷文人生活。②严滩:又名七里滩、七里濑、子陵滩。在浙江桐庐严陵山西。相传为东汉严光(字子陵,曾与光武帝同学)拒绝朝廷征召,隐居垂钓处。 (1)水仙子是 ,乐闲 。 (2)作者在开头就向我们展示了三种截然不同的生活状态,请你说说是哪三种不同的生活状态?这三种生活状态与题目什么关系?

  参考答案:

  (1)曲牌名 题目 (2)答案:(2)这三种状态是:一种是将士驻扎在边地铁马戈衣的生活,一种是以笔生花的生活,另一种则是自由自在泛舟湖波的生活。中间两句表明作者的态度和价值取向,后三句写了三个历史人物的遭遇和经历。如此,作者的题旨已很明确,点题乐闲,表示要以悠闲安适宁静的生活为追求目标。

  [译文]

  铁甲披满雪花守卫紫荆关,挥洒彩笔以咏牡丹歌咏贵妃在白玉栏干,一叶渔觥月下横陈黄芦岸,这几般情事儿由你去挑拣,追求功名还不如休闲。你且看,翰林李白如今在哪里?当年的许将军沉冤流血还未干。只有那严光高风亮节千古流名在严滩。

  赏析:

  曲中的比照法比较独特,分作两个层次。第一层是以互成鼎足对的三句并列,分别出示武将、文臣、渔父的日常生活景象。将军镇守雄关劲隘,雪花纷纷落满铁衣,气象凛肃,这一句代表了建功;文臣在宫中的白玉陛栏旁,应制赋诗,花团锦簇,气象富贵,这一句代表了扬名;渔父一叶扁舟,徜徉于月夜的黄芦江岸边,气象超逸,这一句显然是代表清闲。三句在表面上不分轩轾,提供让君试拣,但作者随即便亮出论点:立功名只不如闲。也就是点出了乐闲的题面。而第二层则运用李白、许远及严光的三则典故,分别作为第一层三句的诠释和补充。由于两层间本身存在着从现象到本质的跃进,令人憬然惕然,于是名、利与闲的孰优孰劣,顿时高下立判。而作品的警拔峭严,也就活脱脱地表现出来了。

  (元)乔吉

  天机织罢月梭闲,石壁高垂雪练寒。冰丝带雨悬霄汉,几千年晒未干。

  露华凉人怯衣单。似白虹饮涧,玉龙下山,晴雪飞滩。

  (1)下列对这首元曲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作者说,远远看过去,瀑布就像是由天机织就的一幅白练,垂挂在高高的石壁上。

  B. 作者靠*瀑布时,飞沫就飘落到身上,让人感到有凉气袭来,觉得衣服太单薄了。

  C. 作者写瀑布,由远观转而写*景,声音与色彩兼备,写出了瀑布飞流直下的壮观。

  D. 全曲想象奇特,虽不见“瀑布”二字,但瀑布的奇特韵致却通过词句表现了出来。

  (2)这首元曲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写瀑布?请举出两处并作简要赏析。(4分)

  (3)对于乔吉,有人认为其堪称元曲作家中的李白,你如何看?试以上面一首元曲为例,结合你对李白诗歌风格的理解,就你的认识作简要分析。不少于200字。(10分)

  参考答案:

  (1)C(曲中并没有写瀑布的声音)

  (2)比喻。作者把天比作织机,把月比作梭子,把瀑布比作一幅白练从陡峭的石壁垂下,十分形象地描绘了瀑布垂挂于悬崖的景观。

  ①作者将瀑布自石壁下注比喻成白虹深入水面,似要吞饮涧水,生动地写出了瀑布高悬而又急下的态势。

  ②作者将瀑布自山顶奔流而下比喻成玉龙下山,形象地表现出瀑布倾泻时生龙活虎而又曲折翻腾的姿态。

  ③作者将瀑布的水花飞溅于山石之上比喻成片片飞舞的雪花落在沙滩,形象生动地描绘出水花的形与色。

  手法的运用一问,若涉及其它,视合理程度及分析情况酌情给分。

  (3)明确提出见解,2分;能从李白、乔吉的诗中合理引用并作分析,2分;分析层次清晰,结构完整,4分;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2分)

  认同,可从这首元曲想象奇特、比喻新颖、气势恢宏等具有浪漫主义特征的手法角度分析两人诗风的相似。

  不认同,可从李白诗歌才调高迈、涵容天地、气势超凡脱俗,非乔吉所能追比等角度分析两人诗风的差异。

  (清)李渔

  水仙一花,予之命也。予有四命,各司一时:春以水仙兰花为命;夏以莲为命;秋以秋海棠为命;冬以腊梅为命。无此四花,是无命也。一季夺予一花,是夺予一季之命也。

  水仙以秣陵①为最,予之家于秣陵,非家秣陵,家于水仙之乡也。记丙午之春,先以度岁无资,衣囊质②尽,迨③水仙开时,索一钱不得矣。欲购无资,家人曰:“请已之,一年不看此花,亦非怪事。”予曰:“汝欲夺吾命乎?宁短一岁之寿,勿减一岁之花。且予自他乡冒雪而归,就水仙也。不看水仙,是何异于不反金陵,仍在他乡卒岁乎?”家人不能止,听予质簪珥④购之。(节选自《闲情偶寄》)

  [注释]①秣陵:指南京。②质:抵押。③迨:等到。④珥:用玉做的耳饰。

  1.解释下列加粗词语。

  (1)各司一时( )

  (2)欲购无资( )

  (3)请已之( )

  (4)是何异于不反金陵( )

  2.下列句中加粗的“而”与“且予自他乡冒雪而归”中的“而”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学而时*之,不亦说乎

  B.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C.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D.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一季夺予一花,是夺予一季之命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家人不能止,听予质簪珥购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文章内容,回答问题。

  对于水仙,作者可谓“爱花如命”,文中哪些事充分表现了这一点?文章两次写到“家人”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季节(2)想要(3)停止(4)通“返”,返回(意对即可)

  2.B

  3.(1)一个季节剥夺我(喜欢的)一种花,这是剥夺我一个季节的生命啊。

  (2)家人不能阻止我,(只好)听任我抵押首饰购买水仙花。


余幼时即嗜学阅读答案范本5份(扩展5)

——《师说》阅读答案范本5份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岂特弟子之过哉,亦为师者有以致之耳。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矣。本无可师,强聚道路交臂之人,曰师曰弟子云者,曾不如童子之师,*其句读,巫医、乐师、百工之人,授以艺术者之有其实也。传道受业解惑,既无所籍于师,则生不为之怜,死不为之丧,亦非过也。遂以为古之师弟子皆然,而使师之为道,出于童子、巫医、乐师、百工之下,则是为师者之罪也。

  今世以无忌惮相高。代笔门客,张口辄骂欧曾;兔园蒙师,摇笔即毁朱陆。古人姓氏,道听未审,议论其学术文章,已累幅见于坊书矣。乳儿粉子,轻儇浅躁,动欲越过前人,抗然自命;世无孔子,不当在弟子之列,盖不特耻为弟子,相率而耻不为师。吁!其可怪也。若是,则师之为道,人心之蟊贼也,吾惟恐其传也矣。

  昔者孙明复之为师也,以石守道为之弟子,执杖屦,待左右,明复坐则立,升降拜则扶之,师弟子之礼,若是其重也。故何北山之于来学,未尝受其北面。北山之意,以为苟无其德,宁虚其位,以待后之学者,不可使师道自我而坏也。北山可以为师,避师名而不为,其慎重如此!羲老而失学,欲求为弟子者也,诸君子徒以其久待刘夫子而过情推奖,羲其敢冒今世之无耻哉?反昌黎之意,作《续师说》以谢之。

  【补充注释】

  ①黄宗羲: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②欧曾:指文学家欧阳修和曾巩。③兔园蒙师:指知识浅陋的读书人。④朱陆:指宋代理学家朱熹和陆九渊。⑤乳儿粉子:指年轻识浅的人。⑥何北山:何基(1188―1268),字子恭,人称北山先生,以读书讲学为*生志向,教授门生,不遗余力。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授以艺术者之有其实也。艺术,技艺、技术

  B.古人姓氏,道听未审审,考察清楚

  C.升降拜则扶之,升降,出入,进出

  D.反昌黎之意反,违背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用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道之未闻,业之未精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B.则是为师者之罪也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羲其敢冒今世之无耻哉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D.作《续师说》以谢之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3.根据原文意思,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3分)

  A.“代笔门客,张口辄骂欧曾;兔园蒙师,摇笔即毁朱陆”一句,批判当时追名逐利、华而不实的学风。

  B.黄宗羲说“吾惟恐其传也矣”,主要担心的是无才德者为师之风蔓延,在社会上形成不良的学风。

  C.黄宗羲和韩愈都分析了“师道之不传”的原因,韩愈认为是弟子之过,黄宗羲更强调为师者之过。

  D.作者用孙明复、何北山两人的事例,意在说明执师弟子之礼,乃庄重之事;为人之师,应慎重对待。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既无所籍于师,则生不为之怜,死不为之丧,亦非过也。(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为苟无其德,宁虚其位,以待后之学者,不可使师道自我而坏也。(4分)

  参考答案

  1.D反,反推。

  2.A(A项之:都是结构助词,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或宾语前置的标志。B项则:表顺承,译为“于是,就”/表转折,译为“却,但是”;C项其:语气词,表反问,译为“哪里,难道”/助词,无实义。D项以:用来/因为;)

  3.A(批判的是当时学风轻浮浅薄,动辄就想超过以前的人,自认为与前人相当。)

  4.(1)既然没有什么要依靠老师的,那么老师活着时不关心他,老师死了不为他办丧事,也就不是过错了。(“籍”、“过”各1分,句意2分)

  (2)认为如果没有品德,宁肯空着老师的位子,来等待后来的有学识之人,不能够让为师之道从自己开始败坏。(学者、师道各1分,句意2分)

  译文:

  哎!师道没有流传,难道仅仅是学生的过错吗,同样也是老师导致的。老师,是传道授业解惑之人;不懂得道理,不精通学业,有疑惑却不能解答,那么就没有资格称之为老师。本来没有什么可学*,强行聚集道路上擦肩而过之人,称“老师”称“弟子”等等,还不如童子之师,教给他们句读,或是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传授学生实际的技艺技术。传道授业解惑,既然没有什么要依靠老师的,那么老师活着时不关心他,老师死了不为他办丧事,也不是过错了。于是认为古代的老师学生都是这样,如果让老师传授道理,比不上童子、巫医、乐师、百工之师,那么这就是当老师的过错了。

  当世都把无所忌惮当作高明。代笔门客,张口就骂欧阳修曾巩等人;兔园蒙师,动笔就诋毁朱熹陆九渊等人;连古人的姓名都只是道听途说,没有考察清楚,就议论人家的学术、文章,(这样的文字)已连篇累牍地出现在坊间书籍上了。年轻识浅的人,轻浮浅薄,动辄就想超过以前的人,自认为与前人相当。大概不只是以做学生为耻,甚至相互都认为不做老师也是可耻的。哎!真是太奇怪了。

  过去孙明复做老师,收石守道做他的弟子。(石守道)拿着手杖鞋子,侍奉左右。明复坐着的时候,石守道一定站着,进出都扶着老师,老师和弟子之间的礼节,像这样一般看重。以前何北山对于来求学的人,不肯接受他们的拜师之礼。北山的意思

  ,认为如果没有品德,宁肯空着老师的位子,来等待后来的有学识之人,不能够让为师之道从自己开始败坏。北山可以做老师,避开老师的名声而不去做,他慎重得像这样啊!我年纪大了,很少时间去学*,你们想要寻求作我的弟子,因为那刘先生过分的盛情推荐夸奖,让你们白白地久等,我哪里敢冒当世之不韪,做出这样的无耻之事呢?反推韩愈的意思,写下《续师说》用来推辞这件事。

  ①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②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小题1】下列语句中划线词的意思一致的是( )(2分)

  A.古之学者必有师十年春,齐师伐我。

  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先帝创业未办而中道崩殂

  C.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不求闻达于诸侯

  D.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苟富贵,勿相忘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翻译:

  (2)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谀。 翻译:

  【小题3】第②段文字运用了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试就文段中对比的具体内容加以简要概括说明。(3分)

  答案

  【小题1】D; (评分:2分)

  【小题2】译文: ①我要学*的是道理,哪管他们的年纪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 ②向比自己地位低的人学*就感到羞耻,向比自己地位高的人学*又怕人说是阿谀奉承。 (评分:共4分,每句2分)

  【小题3】以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能否从师学*对比,以子与己的择师与耻师对比,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不耻相师与士大夫之族自认为无人可以为师对比。 (评分:3分,每点1分)

  解析【小题1】

  试题分析:A项师一为老师一为军队;B项中业一为学业一为夺取天下之事业;C项中闻一为领悟一为出名。D项中贵皆为尊贵。

  考点:文言字词解释

  点评:本题不难,字词所在的句子皆出自所学古文,学生比较熟悉。古文一词多义是最常见的,学*要要注意学一知三,将所学的字词归纳记忆,积累得多,记忆就很牢固。

  【小题2】

  试题分析:师:学;道:道理;夫:发语词不译;庸:不用;年:年纪;生:出生(后一句要意译)。地位:卑:低下;足:足以;盛:高;*:*似:谀:讨好。

  考点:文言句子翻译

  点评:两句虽短小,但翻译还是有难度的,词义与句式与现代语言有很大的差异。翻译此类难译文言句子,可以借助文章的语境,先推断大概意思,再了解句中字语的意思,最后疏通句子。

  【小题3】

  试题分析:找到文段中所提到的几种人和几种从学*的态度,理解它们哪是正面说理,哪是反面说理。

  考点:正反论证。

  点评:本题有度度,本文是论说文,是古文中比较难懂的一种文体。正面,即指所说道理有所举的事例是直接证明论点的,反面,即指从论点相违背的角度举例说理指同相反的结果从而证明论点。

  师说

  韩愈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②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③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④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1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或师焉,或不焉。(_________________)

  (2)君子不齿(_________________)

  19.对第①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个人要成为学者就一定要拜师学*。

  B.作者认为老师的作用是传道受业解惑。

  C.在我之后出生的人懂得道理也比我早。

  D.这世界上的人是没有贵贱长少之分的。

  20.第②段运用了三组对比,下面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之圣人出人远而从师——今之众人下圣人远却耻师

  B.为不知句读的儿子择师——自己有惑不解却耻于从师

  C.士大夫之族看不起百工之人——自己见识却不如他们

  D.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笑人从师

  21.分析第②段三个划线句子的不同语气及作用。

  22.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的句子。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23.结合全文分析韩愈写《师说》的目的。

  答

  18. 通“否”,不。 并列、排列。

  19.B

  20.C

  21.(1)推测性感叹语气,强调了从师学*的必要性。

  (2)肯定语气,加强了对为子择师而自己不从师的人的否定。

  (3)感叹语气,强化了对耻于从师的君子的讽刺。

  22.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23.强调从师学*的重要性和从师应持的态度,提倡能者为师,不耻下问,尊重教师,奖掖后学。

  【分析】

  18.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1)“不”通“否”,指不从师学*。句意:有的向老师学*,有的却不向老师求教。

  (2)“齿”,并列、排列。句意:君子不屑与之同列。

  19.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成为学者”错,文中的“学者”指的是求学的人。

  C.“比我早”错,原文的意思是在我之后出生的人懂得道理也可能比我早。

  D.“没有贵贱长少之分”错,原文“无贵无贱,无长无少”中的“无”是“无论、不分”之意,不是“没有”。

  故选B。

  20.


余幼时即嗜学阅读答案范本5份(扩展6)

——《孔子游春》阅读答案范本5份

  水奔流不息,是哺育一切生灵的乳汁,它好像有德行。水没有一定的形状,或方或长,流必向下,和顺温柔,它好像有情义。水穿山岩,凿石壁,从无惧色,它好像有志向。万物入水,必能荡涤污垢,它好像善施教化……由此看来,水是真君子啊!

  小题1:这段话中的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1分)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你能仿照文中的写法再补充一点水的特点吗?(2分)

  小题3:联系上下文,“奔流不息”的“息” 可以解释为____________;“或方或长”的“或”可以解释为____________。 2分

  小题4:孔子说“水是真君子”的理由有四点,分别是因为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

  小题5:这段从孔子对水的论述中,可以看出孔子是一位_________________的老师(从文中找一个词填在横线上)。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表示水还有真君子的其他特点

  小题1:水纯净透明,它好像很正直,很坦荡

  小题1:停、止,有的`

  小题1:有德行、有情义、有志向、善施教化

  小题1:善施教化

  小题1:本题考查省略号的作用。省略号的作用有:①表引文或引述的话有所省略;②表重复词语的省略;③表列举同类事物和序数词语的省略;④表静默或思考;⑤表说话断断续续;⑥表语言的中断;⑦表话未说完,语意未尽。

  小题1:本题考查睡得特点。要求学生*时做个细心观察、勤于思考的人。

  小题1: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能力。只要结合具体语境即可。

  小题1:本题考查筛选文章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扣住水的特点即可。

  小题1:本题考查文章的写法。要求学生掌握以物喻人这种写作手法。

  阅读与理解。

  孔子凝望着泗水的绿波,意味深长地说:“水奔流不息,是哺育一切生灵的乳汁,它好像有德行。水没有一定的形状,或方或长,流必向下,和顺温柔,它好像有情义。水穿山 岩,凿石壁,从无惧色,它好像有志向。万物入水,必能荡涤污垢,它好像善施教化……由此看来,谁是真君子啊!”

  弟子们听了老师的一番宏论,无不惊讶。谁能料想,从司空见惯的流水中,老师竟能看出如此深奥的道理!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意味深长:

  2.读句子,用画线的词语写一句话。

  弟子们听了老师的一番宏论,无不惊讶。

  3.孔子认为水是真君子,是因为水有德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孔子通过自己对水的领悟来启发弟子

  4.文中的省略号省略了___________。请你补充水的另外一个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孔子的“子”读___________是古代对男人的尊称。请你写出一句你最喜欢的孔子的名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从孔子巧借河水教育弟子这件事中,可以看出孔子是一位___________的老师。

  参考答案:

  1.含义深刻,耐人寻味。(意思对即可)

  2.同学们看到她的表现,再想想自己,无不惭愧。(不唯一)

  3.有情义 有志向 善施教化如何做人

  4.水的其他特点 心地善良、胸怀宽广、博学多才、孝亲敬长等等(不唯一) 名言“略”

  6.充满智慧、和蔼可亲、对弟子循循善诱(意思对即可)

  ①春天到了,孔子听说泗水正涨春潮,便带着弟子们到泗水河边游玩。

  ②阳光普照着大地。泗水河边桃红柳绿,草色青青,**的春风像优美的琴声,在给翩翩到来的春天_a_。大自然多像一位伟大的母亲!广袤的大地是她宽广的_b_,茂密的森林是她飘逸的_c_,温暖的阳光是她明亮的眸子,和煦的轻风是她甜蜜的_d_……

  ③孔子的心情很不*静,就像他眼前的泗水波澜起伏。活泼欢快的泗水从大山中滚滚而来,又不知疲倦地奔腾而去。孔子动情地望着泗水河,陷入了沉思。弟子们不知道老师在看什么,都围拢过来。

  ④子路问道:“老师在看什么呢?”

  ⑤孔子说:“我在看水呀。”

  ⑥“看水?”弟子们用疑惑的眼光看着老师。

  ⑦颜回说:“老师遇水必观,其中一定有道理。”

  ⑧孔子凝望着泗水的绿波,[A]地说:“水奔流不息,是哺育一切生灵的乳汁,它好像有德行。水没有一定的形状,或方或长,流必向下,和顺温柔,它好像有情义。水穿山岩,凿石壁,从无惧色,它好像有志向。万物入水,必能荡涤污垢,它好像善施教化……由此看来,水是真君子啊”

  ⑨弟子听了老师的一翻宏论,无不惊讶。谁能料想,从[B]的流水中,老师竟能看出如此深奥的道理!

  ⑩绿草如茵的河畔,弟子们围在老师身边,有的蹲着,有的坐着。老师拨动琴弦,弟子们跟着唱起歌来。歌声融进温暖的春天里。泗水河畔,洋溢着浓浓的师生情谊。

  (11)过了一会儿,弟子们陆续散开了,有的采花,有的捕蝶,有的垂钓,有的戏水,只有颜回和子路在陪伴着老师。孔子说:“可以说说你们的志向吗?”

  (12)子路是个急性子,老师的话音未落就开了腔:“我愿把车马、衣服拿出来跟朋友们一块儿享用,就是用坏了、穿破了我也不会在意。朋友之间就应该有福同享嘛。”

  (13)[C]的颜回经过[D],从容不迫地说:“我希望成为一个不为自己表功的人。”

  (14)孔子用赞许的眼光看着他们,微微地点了点头。

  (15)“颜回呀,听说你把自己的志向写进了一首歌里,何不唱给老师听听?”

  (16)孔子说着,将琴推到颜回面前。颜回并不推辞,他调好琴弦,一边弹一边唱。孔子先是[E],过了一会儿,竟情不自禁地[F]起来。

  (17)泗水河畔的春意更浓了。

  1、阅读第②段,联系上下文,发挥你的想象,在下列空白处填上合适的词语。

  a_____ b_____ c_____ d______

  2、阅读第③——○17自然段,联系上下文选择适当的成语依次填在下面的横线上。(只要填序号)

  ①手舞足蹈 ②司空见惯 ③深思熟虑 ④洗耳恭听 ⑤温文尔雅 ⑥意味深长

  [A]___ [B]___ [C]___[D]___ [E]___ [F]___

  3、阅读第⑧自然段,简要概括水有哪些品质?

  4、读了这篇文章,你认为孔子是一位怎样的老师?(联系文章内容回答)

  《孔子游春》答案:

  1、a、伴奏 b、胸怀 c、长发 d、面庞

  2、[A]⑥

  [B]②

  [C]⑤

  [D]③

  [E]④

  [F]①

  3、有德行、有情义、有志向、善施教化。


余幼时即嗜学阅读答案范本5份(扩展7)

——《我能行》阅读答案范本五份

  1.请为本文拟定一个恰当的标题:( 2 分)

  答:

  2.第③ 段作者运用 的材料作论据,论证了什么的观点。 (2 分)

  3.填入第④ 段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 2 分)

  A.每个人都拥有极大的潜力。

  B、每个人都可以自豪地说“我能行”。

  C.每个人的大脑都只开发了很小的一部分。

  D.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西红柿”。

  4.第⑤ 段画线的“我不行,我不行”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他们什么样的心态?( 2 分)

  答:

  5.请举一例,证明“每个人都拥有极大的潜力”。(2 分)

  答:

  参考答案:

  6.参考示例:我能行

  7.心理学研究的结论 “我能行”,并不是一种狂妄

  8.B

  9.反复 表现了他们遇事畏缩,缺乏自信的心态。

  10.参考示例:海伦· 凯勒身残志坚,却能不断超越自己,成为美国著名的作家、教育家,创造出生命的奇迹。

  在语文考试中,阅读理解题占有很大的比例,为了提高同学们的阅读理解能力,下面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了《我能行》阅读答案,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1)一个人的成功,一定要有“我能行”的成功意识和自信心。

  (2)科学家对创造型人才的调查和研究表明,创造型人才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不怕失败,不迷信别人,不迷信权威,他们有一种强烈的自信心。美国的心理学家曾进行过一项历时几十年的研究,他们对具有较高智力的学生进行长期的跟踪调查,发现智力、成绩相似的学生,几十年后的成就相差很大,究其原因,不是因为智力的差异,而是人格特征方面的不同。

  (3)“我能行”,并不是一种狂妄。心理学研究表明,绝大多数人都能行。人们的智力相差是不大的。据心理学家测试,智力超常者和智力低下者都占很少的一部分,约占95%的.人是中等智力。因此,大多数人的确有理由说“我能行”。

  (4)“我能行”,还因为每个人都拥有极大的潜力。脑科学研究表明,一般人的大脑,只开发了很小的一部分。正如一棵*常的西红柿只能结20来个果实,但是日本的筑波博览会上的一棵西红柿却结了13000个果实。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棵这样的潜在的西红柿。尽管我们*常都只结出了20来个果实,但是,从潜在的能力上,我们每个人是能结出13000个甚至更多的“西红柿”的。因此,每个都可以自豪地说“我能行”。

  (5)但是,____________。让他们学*一种新知识,负责某一方面的工作,他们总是说:“我不行,我不行。”在这种心态下,就不可能主动地学*,就不会勇敢地往自己的肩上增添压力。遇到一点困难和失败就会心灰意懒,这种失败意识阻碍着自己的努力,减少了成功的可能性。因此,“我不行” 是一种有害的意识。

  (6)我们历来称颂谦谦君子,认为说”我能行”的人是狂妄之徒,这是不利于充分发挥人的潜力的,这种偏见扼杀了人们的创新精神。因此,我们应创造一个良好的、有利于人的潜能充分发挥的社会氛围。

  (7)只有坚信”我能行”才能走向成功。

  阅读题: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2. 对第(5)段划线句”我不行,我不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方法,表现了他们遇事畏缩,缺乏自信的心态。

  B. 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表现了他们小看自己,没有创新精神。

  C. 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形象地突出了他们遇事自卑怯懦的心态。

  D. 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方法,形象地突出了他们谦虚谨慎不争名利的美德。

  3. 第(4)段作者运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

  的材料作论据,证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第(4)段中划线的词语”这样的潜在的西红柿”是指:_________________; 用来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把第(5)段横线处空缺的一句话补写在下面:

  6. 对(3)、(4)、(5)段间的结构关系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⑶∥ ⑷ / ⑸ B ⑶ / ⑷ ∥ ⑸

  并列 并列 总分 并列

  C ⑶ ∥ ⑷ / ⑸ D ⑶ / ⑷ / ⑸

  并列 分总 并列 并列

  参考答案:

  1. "一般认为"表示通常的看法,还未取得共识

  2. 一个人的成功,一定要有"我能行"的成功意识和自信心

  3. A

  4. 脑科学研究的结论 日本的西红柿试验 每个人都拥有极大的潜力。

  5. *常结20个果实,经过开发能结13000个果实的西红柿

  现在只开发了很小一部分的人脑

  6. 有些人却不是这样的

  7. A

  阅读题: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2. 对第(5)段划线句我不行,我不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方法,表现了他们遇事畏缩,缺乏自信的心态。

  B. 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表现了他们小看自己,没有创新精神。

  C. 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形象地突出了他们遇事自卑怯懦的心态。

  D. 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方法,形象地突出了他们谦虚谨慎不争名利的美德。

  3. 第(4)段作者运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的材料作论据,证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第(4)段中划线的词语这样的潜在的西红柿是指:_________________; 用来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把第(5)段横线处空缺的一句话补写在下面:

  6. 对(3)、(4)、(5)段间的结构关系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⑶∥ ⑷ / ⑸ B ⑶ / ⑷ ∥ ⑸

  并列 并列 总分 并列

  C ⑶ ∥ ⑷ / ⑸ D ⑶ / ⑷ / ⑸

  并列 分总 并列 并列

  参考答案:

  1. 一般认为表示通常的看法,还未取得共识

  2. 一个人的成功,一定要有我能行的成功意识和自信心

  3. A

  4. 脑科学研究的结论 日本的西红柿试验 每个人都拥有极大的潜力。

  5. *常结20个果实,经过开发能结13000个果实的西红柿现在只开发了很小一部分的人脑

  6. 有些人却不是这样的

  7. A

  我能行

  (1)一个人的成功,一定要有我能行的成功意识和自信心。

  (2)科学家对创造型人才的调查和研究表明,创造型人才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不怕失败,不迷信别人,不迷信权威,他们有一种强烈的自信心。美国的心理学家曾进行过一项历时几十年的研究,他们对具有较高智力的学生进行长期的跟踪调查,发现智力、成绩相似的学生,几十年后的成就相差很大,究其原因,不是因为智力的差异,而是人格特征方面的不同。

  (3)我能行,并不是一种狂妄。心理学研究表明,绝大多数人都能行。人们的智力相差是不大的。据心理学家测试,智力超常者和智力低下者都占很少的一部分,约占95%的人是中等智力。因此,大多数人的确有理由说我能行。

  (4)我能行,还因为每个人都拥有极大的潜力。脑科学研究表明,一般人的大脑,只开发了很小的一部分。正如一棵*常的西红柿只能结20来个果实,但是日本的筑波博览会上的一棵西红柿却结了13000个果实。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棵这样的潜在的西红柿。尽管我们*常都只结出了20来个果实,但是,从潜在的能力上,我们每个人是能结出13000个甚至更多的西红柿的。因此,每个都可以自豪地说我能行。

  (5)但是,____________。让他们学*一种新知识,负责某一方面的工作,他们总是说:我不行,我不行。在这种心态下,就不可能主动地学*,就不会勇敢地往自己的肩上增添压力。遇到一点困难和失败就会心灰意懒,这种失败意识阻碍着自己的努力,减少了成功的可能性。因此,我不行是一种有害的意识。

  (6)我们历来称颂谦谦君子,认为说我能行的人是狂妄之徒,这是不利于充分发挥人的潜力的,这种偏见扼杀了人们的创新精神。因此,我们应创造一个良好的、有利于人的潜能充分发挥的社会氛围。

  (7)只有坚信我能行才能走向成功。

  阅读题:


余幼时即嗜学阅读答案范本5份(扩展8)

——《看戏》的阅读答案范本五份

  看戏

  张有为

  家乡地处中原,中原素称“戏曲之乡”。所以,从小我就爱看戏。

  “天河吊角,南瓜豆角;天河南北,西瓜凉水”,正是乡下唱大戏的好时节。天刚擦黑,我们这些孩子便怀揣馒头,路过菜园薅几棵大葱吃着走着到外村去看戏。

  乡村的戏台很简陋。村外空旷的树林里趁个高土凸子,栽几根桐杆,扯一挂布挡,搭一副帆棚,七拼八凑成了“金銮殿”。再到附*学校里借盏汽灯、村里电工家借台扩音器,算是有了点城市剧院的风景。

  戏前,首先由乐队擂鼓敲锣打垫场。垫场过后,我们身后已成了人山人海,连远处树杈上也骑满了观众……不等我们收回目光,戏台上已经丝弦鸣,梆子响,唢呐齐奏,演员登场了。

  “天地大舞台,舞台小天地。”戏台总是“三五步走遍天下,七八人百万雄兵。”那时,我们认为唱戏道白没味儿,心想着看武打戏。特别是《断桥》里小青大战妖兵的那一折。

  扮演小青的演员身材矮小,一双大眼睛炯炯有神,声音清亮脆润,短衫裹青甲,英盔系红中。她没有长长的水袖,只在颈上系副青色的绸丝披风衣。武打起来,她踏着鼓点抡双刀同一个个翻着倒栽跟头的妖兵拧“麻花”。闪、跳、腾、挪麻利迅速,叫号亮相恰到好处。当“斩”尽最后一个妖兵时,她在台角金鸡独立。少顷,鞭鼓又响,梆子不分点地敲,又是一群“鱼兵虾将”蜂涌而来。顿时,枪刀剑戟绞成一团。不时,小青便被团团包围,成了旋转陀螺中间的小青点儿。猛的一声锣响,又见众人散开改换红缨短枪,对目思策。此时,我们趴在台边一动不动,鼻涕流垂多长也顾不上抹一把。却听梆子再响,小青左右各有一枝短樱枪飞来,只见她拧身旋动,双脚各分一技。接着又有四枝一起飞击,还不等人们眨眼那枪早被踏尖踢落。尔后,便有六枝、八枝……三番五次,如同下枪雨。小青如一条青色鲤鱼在水波中跳跃,红雨不能沾身一滴儿。台下的观众早已汗珠渗额了,汉子们叼的香烟也早已断了气息。

  乡间的剧团大都不演现代戏,多演传统连台戏。如《回龙传》《蝴蝶杯》《包公案》等,武打的戏很少。没有武打,我们就看演员的`妆束,渐渐地竟看出了一些门道:冠插长长雉羽翎的是元帅,鼻洼里有“豆腐块”的是泼皮,脸膛红的是清官,脸膛白的是好官,穿蟒袍的是大臣,穿龙袍的是皇帝……除此以外,我们还喜欢黑头包公的唱腔,洪亮激昂,虎啸龙吟。既不同于小生小旦缠绵的大段唱,又不同于老生老旦慢悠悠地念白。包公是清官,说的百姓话,唱的俚俗乡语,听来好亲切。《秦香莲》中“劝驸马”那一段,我们个个都会仿着吼:“陈驸马你休要性情急,听包拯我与你说端提:要吃还是家常饭,要穿还是粗布衣。知冷知热结发妻……”

  月明星稀,睡眼朦胧,看着看着便觉没味了。于是我们便“滋溜”一声钻到后台看化妆。

  “当”的一声锣响,正剧结束。接下来便是听饶戏。饶戏又叫热闹戏,人人爱听。饶戏大多是智语谐事,泥土气息最浓。我们超过对包公戏的喜爱。每当饶戏开始,我们便跑出后台钻进人群,挤在中间看热闹。丑角唱的《十八扯》很有味道:“十冬腊月好热哩天,苏三寻夫闹金山。杨延景差人去求救,半路杀出贼杨藩。唐伯虎三点红娘中,七仙女配夫是李渊。上轿的本是孟姜女,下轿的却是潘金莲。陈世美一见心头怒,大骂道:快还我的妹妹武则天……”

  一句唱词,一阵哄动,难怪台下的小伙呲牙咧嘴嘎嘎嘎乐,姑娘们抖肩扭腰笑声脆。上了中学,*些年我再也没看过家乡戏。每当想起当年看戏,便令我想起遥远的乡村。那里有我的乡情、乡事、乡音……

  题目:

  读完这篇文章,相信你一定有许多理解和感悟,请结合文章内容,写下你的阅读心得。(10分)

  思考角度:①文章的写法有何巧妙之处?②文章语言有何特色?③就文章内容,你有何感受?

  写作提示:①可以选其中一个方向来写,也可结合起来写,如果另有其他独到的理解也可以写;②书写规范,卷面整洁;③不少于150字。

  答案:

  14、参考示例:遥远的乡村中有作者童年时天真浪漫的回忆:他们曾怀揣馒头,薅下的大葱,边走边吃去看戏这里面包含着孩童的天真率性;他们曾在麦场铺着麦秸,枕着砖头,自由快乐地享受着,期待着乡戏的开场,这里有乡间孩童的“任性”与乐趣;他们曾到后台看演员化妆,指指点点哈哈嬉笑中收获无穷乐趣,这里有孩童时代的新奇与痴迷。

  ①内容方面:这是一篇记叙文,因作者家乡地处中原,中原素称“戏曲之乡”。所以,从小我就爱看戏。在所以文章也讲了作者一次看戏的过程,其中具体写了所看之戏:武打扣人心弦的《断桥》;听起来唱腔亲切的《秦香莲》;泥土气息浓厚、幽默诙谐的《十八扯》。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以及对童年时期生活的怀念之情。作者说“每当想起当年看戏,便令我想起遥远的乡村,那里有我的乡情、乡事、乡音……”,记忆里有童年的天真浪漫,有家乡人的善良淳朴,有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热爱……可就感受最深的一点,围绕着“孩童的天真率性”“孩童的任性与乐趣”以及“孩童的新奇与痴迷”等内容,分析体会。

  ②语言方面:活泼、生动、形象。如“于是,我们便‘滋溜’一声钻到后台看化妆”一句中,“滋溜”这个拟声词,生动逼真地再现了“钻”后台时急促的声音。“钻”可见“我们“不顾一切进人后台的迫切心情。这两个词既写出了“化妆”对“我们”的诱感力之大,从中可以感受到“我们”的童真童心。再如“小青如一条青色鲤鱼在水波中跳跃,红雨不能沾身一滴儿”一句“小青”像“水波中跳跃的青色鲤鱼“一样,能轻巧自如地应对像雨一样密集、令人眼花谅乱的“红缨短枪”,而且“不沾身一滴儿”,可见其扎实、高超的“武打功夫”。作者略带夸张的描写中融入了对演员精彩表演的赞叹之意。

  ③写作手法:本文重点是写“看”,全文是围绕“看戏”这一中心来展开的,大多数笔墨用于写看戏的场面。是写实记叙文。根据题目中提示写出阅读心得即可。注意字数的限制。

  看戏

  舞台上的幕布分开了,音乐奏起来了,演员们踩着音乐的拍子,以庄重而有节奏的步法走到脚灯前面来了。灯光射在他们五颜六色的丝绣和头饰上,激起一片金碧辉煌的彩霞。这个迷蒙的海上顿时出现了一座蜃楼。那里面有歌,也有舞;有悲欢,也有离合;有忠诚,也有奸谗;有决心,也有疑惧;有大公的牺牲精神,也有自私的个人打算。但主导这一切的却是一片忠心耿耿、为国为民的热情。这种热情集中地、具体地在穆桂英身上表现了出来。

  当这个女主角以轻盈而矫健的步子走出场来的时候,这个*静的海面陡然膨胀起来了,它上面卷起了一阵暴风雨,观众像触了电似的对这位女英雄报以雷鸣般的掌声。她开始唱了。她圆润的歌喉在夜空中颤动,听起来似乎辽远而又逼*,似乎柔和而又铿锵。歌词像珠子似的从她的一笑一颦中,从她的优雅的“水袖” 中,从她的婀娜的身段中,一粒一粒地滚下来,滴在地上,溅到空中,落进每一个人的心里,引起一片深远的回音。这回音听不见,但是它却淹没了刚才涌起的那一股狂暴的掌声。

  观众像着了魔一样,忽然变得鸦雀无声。

  他们看得入了神。他们的思想感情和舞台上女主角的思想感情交融在一起。随着剧情的发展,女主角的歌舞渐渐进入高潮。观众的情感也渐渐进入高潮。潮在涨。没有谁能控制住它。这个一度*静下来的人海又忽然膨胀起来。戏就在这时候要到达顶点。我们的女主角也就在这时候像一朵盛开的鲜花,观众想要把这朵鲜花捧在手里,不让它消逝。他们都不约而同地从座位上起来,真像潮水一样,涌到我们这位艺术家的面前。观众和他打成一片。舞台已经失去了界限,整个的剧场就是一个庞大的舞台。

  我们的这位艺术家是谁呢?他就是梅兰芳同志。

  1、她圆润的歌喉在夜空中颤动,听起来似乎辽远而又逼*,似乎柔和而又铿锵。歌词像珠子似的从她的一笑一颦中,从她的优雅的“水袖”中,从她的婀娜的身段中,一粒一粒地滚下来,滴在地上,溅到空中,落进每一个人的心里,引起一片深远的回音。(在这个句子中,从哪几方面具体表现女主角的表演才华)?

  2、第二段中听不见的'回音'指什么?既然听不见怎么能'淹没'掌声?

  3、这几段文字一再写'人海'的动与静,涨与落,这样写的有什么作用?

  4、舞台已经失去了界限,整个的剧场就是一个庞大的舞台。(有什么具体含义)?

  答案:

  1、唱腔、表情、动作

  2、指观众内心的共鸣。掌声是外在的,而内心的共鸣是心灵的震撼,是内在的。回音淹没掌声,表明观众对梅兰芳艺术的赞赏完全出自内心,发自心底

  3、生动地写出了观众的激情,烘托了艺术家的精彩表演

  4、表明观众和演员已经融合在一起

  看戏阅读答案

  看戏

  ①晚上,暑气并没有收敛,没有风。公园里那些屹立着的古树是静静的,露天的剧场也是静静的。

  ②剧场里并不是没有人,相反地,每个角落里都是人,连走路的石阶上都坐着人,从前面一排向后面一望,简直是一个人海。

  ③大幕开了,音乐奏起来了,演员们陆续登上了舞台。这个迷蒙的海上顿时出现了一座蜃楼。那里面有歌,也有舞;有悲欢,也有离合;有忠诚,也有奸谗。

  ④当女主角穆桂英以轻盈而矫健的步子走出场来的时候,这个*静的海面,陡然卷起了一阵暴风雨,观众像触了电似的,对这位女英雄报以雷鸣般的掌声。开始唱了,那圆润的歌喉在夜空中颤动,听起来似乎辽远而又逼*,柔和而又铿锵。唱词像珠子似的从一笑一颦中,从优雅的“水袖”中,从婀娜的身段中,一粒一粒地____下来,____在地上,____到空中,____进每一个人的心里,引起一片深远的回音。

  ⑤观众像着了魔一样,忽然变得鸦雀无声。他们的情感和舞台上女主角的情感交融在一起。随着剧情的发展,女主角的歌舞渐渐进入高潮,观众的情绪也渐渐进入高潮。我们的女主角像一朵盛开的鲜花,观众想要把这朵鲜花捧在手里。他们不约而同地从座位上站立起来,像潮水一样,涌到这位艺人的面前。舞台已经失去了界限,整个剧场就是一个庞大的舞台。

  ⑥我们的这位艺术家是谁呢?他就是梅兰芳先生。

  1.将下列词语恰当地填到文中的横线上。

  滴 溅 滚 落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陡然——( )轻盈——( ) 矫健——( )优雅——( )

  3.结合短文内容判断下面的说法,对的打“√”,错的打“×”。

  (1)剧场“简直是一个人海”,说明了广大群众衷心喜爱梅兰芳的舞台艺术。( )

  (2)“这个迷蒙的海上顿时出现了一座蜃楼”这个比喻是说京剧舞台像海市蜃楼般可望而不可及。( )

  (3)“辽远”与“逼*”、“柔和”与“铿锵”是两对反义词,用在一起使句子前后矛盾,显得不合适。( )

  (4)短文着力渲染了观众的表现,这样写既表现了观众的热情,又烘托了梅兰芳无与伦比的艺术造诣,突出了文章中心。 ( )

  4.用“____”画出描写梅兰芳先生歌声的句子,并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用两个成语来赞美梅兰芳先生的舞台艺术。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滚 滴 溅 落

  2.突然 轻巧 强健 高雅

  3.(1)√ (2)× (3)× (4)√

  4.体会到梅兰芳杰出 的表演才能,精湛的演唱技艺。(不唯一)

  5.余音绕梁 不同凡响(不唯一)

  看戏

  叶君健

  ①时间是晚上八点。太阳虽然早已落下,但暑气并没有收敛。没有风,公园里那些屹立着的古树是静静的。露天的劳动剧场也是静静的。

  ②但剧场里并不是没有人。相反地,人挤得非常满。每个角落里都是人,连过道的石阶上都坐着人:工人、店员、手艺人、干部、学生,甚至还有*郊来的农民——一句话,我们首都的劳动人民。从前面一排向后面一望,这简直像一个人海。他们所散发出来的热力和空中的暑气凝结在一起,罩在这个人海上面像一层烟雾。烟雾不散,海在屏住呼吸。

  ③舞台上的幕布分开了,音乐奏起来了,演员们踩着音乐的拍子,以庄重而有节奏的步伐走到脚灯前面来了。灯光射在他们五颜六色的丝缕和头饰上,激起一片金碧辉煌的彩霞。这个迷蒙的海上顿时出现了海市蜃楼。那里面有歌,也有舞;有悲欢,也有离合;有忠诚,也有奸谗;有决心,也有疑惧;有大众的牺牲精神,也有自私的个人打算。但主导这一切的却是一片忠心耿耿、为国为民的热情。这种热情集中地、具体地在穆桂英身上表现出来。

  ④当这个女主角以轻盈而矫健的步子走出场来的时候,这个*静的海面陡然膨胀起来了,它上面卷起了一阵暴风雨,观众像触了电似的对这位女英雄报以雷鸣般的掌声。她开始唱了。她圆润的歌喉在夜空中颤动,听起来似乎辽远而又逼*,似乎柔和而又铿锵。歌词像珠子似的从她的一笑一颦中,从她的优雅的“水袖”中,从她的婀娜的身段中,一粒一粒地滚下来,滴在地上,溅到空中,落进每一个人的心里,引起一片深远的回音。这回音听不见,但是它却淹没了刚才涌起的那一股狂暴的掌声。

  ⑤观众像着了魔一样,忽然变得鸦雀无声。

  ⑥他们看得入了神,他们的思想情感和舞台上女主角的思想情感交融在一起。随着剧情的发展,女主角的歌舞渐渐进入高潮。观众的情感也渐渐进入高潮。潮在涨,没有谁能控制住它。这个一度*静下来的人海又忽然膨胀起来。戏就是在这时候要到达顶点。我们的女主角也就在这时候像一朵盛开的鲜花,观众想要把这朵鲜花捧在手里,不让它消逝。他们不约而同地从座位上起来,真像潮水一样,涌到我们这位艺术家面前,观众和他打成一片。舞台已经失去了界限,整个剧场就是一个庞大的舞台。

  ⑦我们的这位艺术家是谁呢?他就是梅兰芳同志。过了半个世纪的舞台生活以后,现在以66岁的高龄,他仍然能创造出这样富有朝气的美丽形象,仍然能表现出这样充沛的青春活力,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这种奇迹只有在我们的国家才能产生——因为我们拥有这样热情的观众和这样热情的艺术家。

  1.注音:膨胀___潮在涨___

  2.释词

  婀娜: 铿锵:

  3.分别说说下列两个比喻句的作用是什么?

  ①这个*静的海面陡然膨胀起来了。

  作用:

  ②观众像着了魔一样,忽然变得鸦雀无声。

  作用:

  4.从第④段中找出6个量词

  5.精读第④段,回答下列问题

  ①歌声是无形的,怎么能“像珠子似的”“一粒一粒地滚下来”?

  ②“回音”既然“听不见”,又怎么能“淹没”“狂暴的歌声”?

  6.说说第①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7.课文为什么写观众的表现具体详尽,写剧情却十分概括?

  8.你如何理解最后一句话

  参考答案:

  1.略。 2.姿态柔美 形容有节奏而响亮的声音。 3.①表现人们对久享盛誉的艺术家的出场情不自禁爆发的热情。②写出了观众情绪的变化,动静的变化,还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4.阵、粒、个、片、股、位。 5.①歌声字正腔圆,与珠子似的,故能将无形的歌声比喻为有形的珠子。②梅兰芳的歌声令观众如醉如痴,好像在每一个人的心里引起一片深远的回音。这回音虽然听不见,但很有冲击力,能淹没那股狂暴的掌声,使周围鸦雀无声,让人们沉醉。 6.是为了烘托心情,渲染气氛,表明梅兰芳的舞台艺术赢得了观众深深的喜爱。 7.写观众既能体现人们对艺术的热情,又能表明梅戏的艺术水*,而剧情与文章中心关系不大,所以才如此处理。 8.“我们的国家”洋溢着民族自豪感。我们的国家是属于人民的,我们的艺术家也是人民的艺术家,所以,观众热爱艺术家,艺术家也热爱观众。

  时间是晚上8点。太阳虽然早已下落,但暑气并没有收敛。没有风,公园里那些屹立着的古树是静静的,树叶子也是静静的,露天的劳动剧场也是静静的。


余幼时即嗜学阅读答案范本5份(扩展9)

——生序阅读附答案范本5份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砚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煜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本文的作者_________,_________初文学家。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走送之( ) 硕师( )

  援疑质理( ) 卒获有所闻( )

  3.选文第一自然段着重叙述了自己的求学经历,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写自己创造条件读书的?

  4.据你看,作者虽愚,“卒获有所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5.作者“缊袍敝衣”处在“被锦绣……烨然若神人”的同学中间,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对此你有何评价。

  6.读此段文字,对你有何启示,请写在下面。

  【参考答案】

  1.宋濂 明

  2.走:跑 硕:大 援:引 率:终于

  3.①借书不失信于人;②抄书不畏艰苦;③远行百里向先达请教。

  4.勤奋好学、谦虚诚恳。

  5.作者以学得知识为最大乐事,这种高洁志趣,让人敬佩,值得效仿。

  6.略(围绕只要勤奋好学,就能学有所成来谈即可)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1013题。(16分)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授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或有所闻。

  【乙】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王冕僧寺夜读《宋学士文集》)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余幼时即嗜学( ) (2)既加冠( )

  (3)听已 ( ) (4)琅琅达旦( )

  11.与依僧寺以居中的以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B.必以分人

  C.计日以还 D.以刀劈狼首

  12.翻译下列各句。(6分)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2)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

  (3)执策映长明灯读之。

  13.读了【甲】【乙】两文,宋濂和王冕你更欣赏哪一个?试结合选文简要说说自己的理由。(3分)

  参考答案:

  10.(4分)(1)喜爱、爱好 (2)已经 (3)结束 (4)早上、清晨、天明

  11.C

  12.(6分)

  (1)因此别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

  (2)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

  (3)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

  13.(3分)王冕幼时读书志向坚定,专心致志,好学不倦,并且达到入迷的程度。

  宋濂学*勤奋刻苦,尊师,求学诚心。(意思对即可。)

  生序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小题1】解释加线的字。(4分)

  (1)余幼时即嗜学( ) (2)不敢稍逾约( )

  (3)右备容臭( ) (4) 略无慕艳意( )

  【小题2】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4分,每小题2分)

  (1)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2)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小题3】第一自然段着重叙述了自己的求学经历,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写自己创造条件读书的?(3分)

  【小题4】与作者当年的学*条件相比,今天的你有哪些优越的地方?说说现代中学生有怎样的苦乐观?(字数在50个以内)(4分)

  答案

  【小题1】嗜(爱好,喜爱) 逾约( 超过期限 )容臭(香袋) 慕艳(羡慕;欣赏)

  【小题2】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4分,每小题2分)

  (1)我常向藏书的人家借书,亲手抄录,约定日期送还。

  (2)因为我心中有足以感到快乐的事情,不感到吃穿的享受不如别人。

  【小题3】(3分)①借书不失信于人;②抄书不畏艰苦;③远行百里向先达请教。

  【小题4】例:吃穿无忧,国家、学校、家长、老师的全力支持,设备先进,资源广泛,信息灵通等(2分)。 珍惜时间,虚心善学,苦中作乐,以苦为乐(2分)。

  阅读文言文语段,完成问题。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观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了,不敢销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1.语段选自课文《__________》。

  2.给加粗的字注音并解释。

  余幼时即嗜学( )___________。

  3.下列加粗字与走送之中的走用法不同的是( )。

  A.小大之狱

  B.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C.乡为身死而不受

  D.先帝不以臣卑鄙

  4.任选下面一句翻译。

  A.不敢稍逾约

  B.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我选A句,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选B句,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语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求学精神和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