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雎不辱使命阅读答案(五)份

首页 / 阅读答案 / |

  唐雎不辱使命阅读答案 1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4分)

  【甲】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乙】

  荆轲奉樊於期①头函,而秦武阳②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③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④假借⑤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⑥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⑦(zhèn)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⑧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⑨柱而走。群臣惊愕,卒⑩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11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选自《荆轲刺秦王》)

  【注释】

  ①[樊於期]秦国将领,因得罪秦王逊到燕国。②[秦武阳]人名,又名秦舞阳,充任荆轲出使秦国的副手。③[陛]殿前的台阶。④[少]通“稍”。⑤[假借]在文中是“原谅”的意思。⑥[发]打开。⑦[揕]用刀剑等刺。⑧[绝]挣断。⑨[还]通“环”,绕。⑩[卒]“猝”,突然。11[郎中]宫廷的侍卫。

  20.根据上文,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4分)

  (1)长跪而谢之( ) (2)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

  (3)寡人谕矣( ) (4)图穷而匕首见( )

  21.用“/”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划出两处。(2分)

  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

  22.翻译下列句子。(6分)

  (1)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使毕使于前。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下列对【甲】【乙】两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合文意的一项是( )(2分)

  A.【甲】文所记叙的是强国和弱国之间的一场外交斗争,最后弱国取得胜利的故事。

  B.【乙】文所记叙的是荆轲刺秦王的经过:他拿着匕首,追赶秦王,而其余臣子则袖手旁观。

  C.【乙】文中记载了秦国的一条法律:带刀的侍卫一般不上殿,上殿的臣子不能带刀。

  D.【甲】【乙】两文在人物刻画上均用了对比的方法,其中【乙】文用秦武阳的“色变振恐”衬托出荆轲的沉着冷静。

  参考答案:

  20. ⑴道歉 ⑵介词,从、由 ⑶明白,懂得 ⑷穷尽,完结

  21. 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

  22.(1)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征兆。

  (2)让他在(大王)面前完成使命。

  23. B

  唐雎不辱使命阅读答案 2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9--11题。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节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安陵君其许寡人

  食之不能尽其材

  B.愿终守之弗敢易

  未果,寻病终

  C.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D.否,非若是也

  安能辨我是雄雌

  10.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安陵君识破秦国野心,拒绝了秦王要求后,希望唐雎能去化解秦王的不悦。

  B.秦王以灭韩亡魏来炫耀自己的军事实力,企图迫使唐雎接受易安陵。

  C.秦王摆出一副施恩加惠的姿态,并指责唐雎竟敢在他面前逆寡人轻寡人。

  D.唐雎申明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的严正立场,断然拒绝易地。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2)岂直五百里哉?

  12.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诗中幽篁长啸是什么意思?请选择其中一个回答。(2分)

  (2)诗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9.C

  10.C

  11.(l)安陵君于是就派唐雎出使秦国。

  (3)更何况五百里呢?

  12.(1)幽篁:幽深的竹林。长啸:长声呼啸

  (2)此诗写诗人在竹林里独自弹琴、长啸、与明月相伴的情景。前二句写诗人独坐弹琴长啸等动作,后二句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构成了全诗优美、高雅的意境,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

  唐雎不辱使命阅读答案 3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佛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 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

  (1)秦王色挠 : 屈服 (2)逆寡人: 违背 (3)故不错意也: 通“措”放置

  (4)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 派遣 (5)以君为长者: 把

  (6)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 广,可以看作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解释为扩充

  (7)否,非若是也 这样 (8)寡人谕矣 “谕”通“喻”,明白

  (9)仓鹰击于殿上 (“仓”通“苍”,青黑色)

  (10)免冠徒跣 徒: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徒,光着 脚

  (11)休祲降于天 吉凶的征兆 (12)天下缟素 名词作动词,穿丧服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翻译:(我)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

  (2)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翻译:*民发怒,也不过就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

  (3)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

  翻译:大王加以恩惠,用大的地盘交换我们小的地盘,这再好不过了

  (4)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翻译:安陵君从先王那里继承了封地,只想守护它,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更何况只是五百里的土地(就能交换)呢?”

  3.阅读问答

  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时.为什么要引出专诸、聂政、要离行刺的故事?

  他们是*民之时士 ,暗示秦王,使其屈服。

  唐雎不辱使命阅读答案 4

  一篇文章,完成文后题目。(16分)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选自课文《唐雎不辱使命》)

  【小题1】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每句标一处。(4分)

  ⑴且 秦 灭 韩 亡 魏

  ⑵长 跪 而 谢 之 曰

  【小题2】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4分)

  (1)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2)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3)轻寡人与 (4)长跪而谢之曰

  【小题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2)徒以有先生也。

  【小题4】请结合上下文仔细揣摩分析“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这句话,写出该句话的“潜台词”。(2分)

  【小题5】唐雎“士之怒”回击秦王“天子之怒”,表现了什么唐雎精神?(2分)

  答案

  【小题1】(4分)⑴且 ︳秦 灭 韩 亡 魏

  ⑵长 跪 ︳而 谢 之 曰

  【小题1】(4分)(1)易:交换(2)尝:曾经(3)轻 轻视 (4)谢 道歉

  【小题1】(4分)(1)安陵君于是就派唐雎出使秦国。(两个“使”1分、翻译通顺1分)(2)只是因为有先生您啊!

  【小题1】(2分)你最好是将你们的土地奉送给我,不然的话我将发怒,那后果将不堪设想。

  【小题1】不畏强权和敢于为国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2分)

  解析【小题1】学生应了解文言的句读知识,学会根据句子的含义划分节奏。

  【小题1】学生对教材中的文言文的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

  【小题1】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注意对句子中关键词的理解和重点句式的调整。

  【小题1】理解内容,根据语境,理解句子的言外之意。

  【小题1】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

  唐雎不辱使命阅读答案 5

  文言文阅读(13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甲】秦王谓唐雎日:“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日:“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日:“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日:“臣未尝闻也。”秦王日:“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日:“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日:“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日:“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乙】荆轲奉樊於期①头函,而秦武阳②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③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日:“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④假借⑤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⑥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⑦(zhèn)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⑧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⑨柱而走。群臣惊愕,卒⑩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11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选自《荆轲刺秦王》)

  【注释】①[樊於期]秦国将领,因得罪秦王逊到燕国。②[秦武阳]人名,又名秦舞阳,充任荆轲出使秦国的副手。③[陛]殿前的台阶。④[少]通“稍”。⑤[假借]在文中是“原谅”的意思。⑥(发]打开。⑦[揕]用刀剑等刺。⑧[绝]挣断。⑨(还]通“环”,绕。⑩[卒]“猝”,突然。(11)[郎中]宫廷的侍卫。

  小题1:根据上文,解释下列加线词语的意思(4分)。

  (1)长跪而谢之( ) (2)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

  (3)寡人谕矣( ) (4)图穷而匕首见( )

  小题2:用“/”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划出两处。(2分)

  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

  小题3:翻译下列句子。(2分)

  ①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使毕使于前。(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甲】、【乙】文均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的写法,【甲】文表现了唐睢_________

  _________的性格,【乙】文表现了荆柯__________________的性格(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⑴道歉 ⑵介词,从、由 ⑶明白,懂得 ⑷穷尽,完结(4分)

  小题2: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2分)

  小题3:(1)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征兆。(2分)(2)让他在(大王)面前完成使命。(2分)

  小题4:B(3分)

  小题1:

  试题分析: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比如本题中的“谢”是古今异义字词。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

  小题2:

  试题分析:文言句子的朗读节奏,可以根据句子有几层意思来划分,层与层之间划分;可以根据句子的结构来划分,一般来说,主谓之间要划分(有“之”取消句子独立性除外),长的短语,修饰限定部分与中心语之间要划分,多个修饰限定语之间不划。可先把句子翻译一下,再划分节奏。

  小题3:

  试题分析:根据文章的语境,了解句子大意,准确理解关键字词,比如本题中的“休祲”,翻译后疏通语句。所学课文,做过翻译练*要加强记忆,可直接写出译句。

  小题4:

  试题分析:梳通文意,再了解作者写作方法,概括文中所描写的人物的言行表现来分析其形象。


唐雎不辱使命阅读答案(五)份扩展阅读


唐雎不辱使命阅读答案(五)份(扩展1)

——唐雎不辱使命阅读答案6篇

唐雎不辱使命阅读答案1

  【甲】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 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节选自《战国策·唐雎不辱使命》)

  【乙】专诸者,吴堂邑人也。(伍子胥)乃进专诸于公子光。四月丙子,光伏甲士①于窟室②中,而具酒请王僚。王僚使兵陈自宫至光之家,门户阶陛左右,皆王僚之亲戚也。夹立侍,皆持长铍③。酒既酣,公子光详为足疾④,入窟室中,使专诸置匕首鱼炙之腹中而进之。既至王前,专诸擘⑤鱼,因以匕首刺王僚,王僚立死。左右亦杀专诸,王人扰乱。公子光出其伏甲以攻王僚之徒,尽灭之。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注释】①甲士:身穿铠甲的武士。 ②窟室:地下室。 ③长铍:长矛。 ④详为足疾:假装脚有毛病。详通“佯”,假装。 ⑤擘:拆,掰开。

  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4分)

  (1)秦王怫然怒 ( )(2)仓鹰击于殿上( )

  (3)王僚使兵陈自宫至光之家 ( ) (4)酒既酣( )

  7.与甲文“以头抢地耳”中的“以”字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徒以有先生也 B.因以匕首刺王僚

  C.计日以还 D.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8.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译文:

  (2)光伏甲士于窟室中,而具酒请王僚。[来源:]

  译文:

  9.简答题。(6分)

  (1)外交辞令往往藏有 “潜台词”,委婉含蓄。请说出甲文中“与臣而将四矣”的“潜台词”。(2分)

  答:

  (2)孔子曾说:“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论语·子路》)请结合甲乙两文,分别说说唐雎和专诸作为“士”,在“不辱君命”方面的具体表现。(4分)

  答:

  参考答案

  6.(4分)要点与评分:解释正确,每个1分。

  (1)盛怒的样子(非常生气的样子) (2)通“苍”

  (3)派,派遣

  (4)尽兴地喝酒

  7.(2分)B

  8.(4分 )要点与评分:翻译正确,表达通顺,每句2分。

  (1)天下人(都)穿丧服,今天就是这样。(正确译出“缟素”,得1分;正确译出“是”“也”得1分)

  (2)公子光在地下室里埋伏了(身穿铠甲的)武士,然后准备酒*,宴请王僚。(前一句要正确译出倒装句得1分。正确译出“而”“具”得1分)

  9.(1)(2分)要点与评分:能答出“效仿”得1分,能答出“刺杀”或“同归于尽”的得1分。

  参考答案:我也要效仿这三个人(1分),刺杀你(或“同归于尽”)(1分)。

  (2)(4分)要点与评分:结合甲文2分,结合乙文2分。

  参考答案:甲文中唐雎的“不辱君命”表现在他面对强秦,不卑不亢,不畏强权(1分),用机智的语言面对秦王胁迫,最终赢得了国土的保全(1分),不辱君命;乙文中专诸在王僚排兵布阵的情况下,依然毫不畏惧(1分),将刀藏在鱼腹中,刺死王僚(1分),不辱君命

唐雎不辱使命阅读答案2

  ①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日:“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日:“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②秦王谓唐雎日:“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日:“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③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日:“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日:“臣未尝闻也。”秦王日:“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日:“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日:“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日:“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衩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④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日:“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小题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2分)

  ①请广于君②长跪而谢之

  【小题2】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②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小题3】唐雎列举三个“士”的事例,他的言外之意是什么?(2分)

  答案

  【小题1】扩大道歉

  【小题2】⑴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⑵布衣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

  【小题3】唐雎列举这三个事例是说明,若秦王要恃强凌弱、唐雎便会效仿这三个人,与秦王同归于尽,流血五步,天下缟素。

唐雎不辱使命阅读答案3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4分)

  【甲】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乙】

  荆轲奉樊於期①头函,而秦武阳②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③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④假借⑤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⑥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⑦(zhèn)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⑧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⑨柱而走。群臣惊愕,卒⑩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11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选自《荆轲刺秦王》)

  【注释】

  ①[樊於期]秦国将领,因得罪秦王逊到燕国。②[秦武阳]人名,又名秦舞阳,充任荆轲出使秦国的副手。③[陛]殿前的台阶。④[少]通“稍”。⑤[假借]在文中是“原谅”的意思。⑥[发]打开。⑦[揕]用刀剑等刺。⑧[绝]挣断。⑨[还]通“环”,绕。⑩[卒]“猝”,突然。11[郎中]宫廷的侍卫。

  20.根据上文,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4分)

  (1)长跪而谢之( ) (2)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

  (3)寡人谕矣( ) (4)图穷而匕首见( )

  21.用“/”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划出两处。(2分)

  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

  22.翻译下列句子。(6分)

  (1)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使毕使于前。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下列对【甲】【乙】两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合文意的一项是( )(2分)

  A.【甲】文所记叙的是强国和弱国之间的一场外交斗争,最后弱国取得胜利的故事。

  B.【乙】文所记叙的是荆轲刺秦王的经过:他拿着匕首,追赶秦王,而其余臣子则袖手旁观。

  C.【乙】文中记载了秦国的一条法律:带刀的侍卫一般不上殿,上殿的臣子不能带刀。

  D.【甲】【乙】两文在人物刻画上均用了对比的方法,其中【乙】文用秦武阳的“色变振恐”衬托出荆轲的沉着冷静。

  参考答案:

  20. ⑴道歉 ⑵介词,从、由 ⑶明白,懂得 ⑷穷尽,完结

  21. 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

  22.(1)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征兆。

  (2)让他在(大王)面前完成使命。

  23. B

唐雎不辱使命阅读答案4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唐雎不辱使命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着,徒以有先生也。”

  1.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加粗词。

  安陵君其许寡人其:_________

  以五百里之地易早安陵 易:_________

  岂直五百里哉 直:_________

  长跪而谢之谢:_________

  2.请在文章里找出表现秦王玩弄诈骗伎俩,装出一副施恩加惠面孔的句子和他骄横无理、盛气凌人的句子,并将其抄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简析划线句子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结合上下文仔细揣摩分析“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这句话,写出该句话的“潜台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加重语气的助词(可译为恐怕、大概、一定要) 交换 只(仅仅) 道歉

  2.“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或“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安陵君不听寡人言,何也,轻寡人与?”

  3.(1)安陵君于是就派唐雎出使秦国。

  (2)胸怀愤怒尚未发作的时候,天上就降下了预示吉凶的征兆。

  4.用反问激怒秦王,揭穿秦王的骗局,维护本国国土的尊严。

  5.你最好是将你们的土地奉送给我,不然的话我将发怒,那后果将不堪设想。

唐雎不辱使命阅读答案5

  【甲】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 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节选自《战国策·唐雎不辱使命》)

  【乙】专诸者,吴堂邑人也。(伍子胥)乃进专诸于公子光。四月丙子,光伏甲士①于窟室②中,而具酒请王僚。王僚使兵陈自宫至光之家,门户阶陛左右,皆王僚之亲戚也。夹立侍,皆持长铍③。酒既酣,公子光详为足疾④,入窟室中,使专诸置匕首鱼炙之腹中而进之。既至王前,专诸擘⑤鱼,因以匕首刺王僚,王僚立死。左右亦杀专诸,王人扰乱。公子光出其伏甲以攻王僚之徒,尽灭之。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注释】①甲士:身穿铠甲的武士。 ②窟室:地下室。 ③长铍:长矛。 ④详为足疾:假装脚有毛病。详通“佯”,假装。 ⑤擘:拆,掰开。

  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4分)

  (1)秦王怫然怒 ( )(2)仓鹰击于殿上( )

  (3)王僚使兵陈自宫至光之家 ( ) (4)酒既酣( )

  7.与甲文“以头抢地耳”中的“以”字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徒以有先生也 B.因以匕首刺王僚

  C.计日以还 D.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8.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译文:

  (2)光伏甲士于窟室中,而具酒请王僚。[来源:]

  译文:

  9.简答题。(6分)

  (1)外交辞令往往藏有 “潜台词”,委婉含蓄。请说出甲文中“与臣而将四矣”的“潜台词”。(2分)

  答:

  (2)孔子曾说:“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论语·子路》)请结合甲乙两文,分别说说唐雎和专诸作为“士”,在“不辱君命”方面的具体表现。(4分)

  答:

  参考答案

  6.(4分)要点与评分:解释正确,每个1分。

  (1)盛怒的样子(非常生气的样子) (2)通“苍”

  (3)派,派遣

  (4)尽兴地喝酒

  7.(2分)B

  8.(4分 )要点与评分:翻译正确,表达通顺,每句2分。

  (1)天下人(都)穿丧服,今天就是这样。(正确译出“缟素”,得1分;正确译出“是”“也”得1分)

  (2)公子光在地下室里埋伏了(身穿铠甲的)武士,然后准备酒*,宴请王僚。(前一句要正确译出倒装句得1分。正确译出“而”“具”得1分)

  9.(1)(2分)要点与评分:能答出“效仿”得1分,能答出“刺杀”或“同归于尽”的得1分。

  参考答案:我也要效仿这三个人(1分),刺杀你(或“同归于尽”)(1分)。

  (2)(4分)要点与评分:结合甲文2分,结合乙文2分。

  参考答案:甲文中唐雎的“不辱君命”表现在他面对强秦,不卑不亢,不畏强权(1分),用机智的语言面对秦王胁迫,最终赢得了国土的保全(1分),不辱君命;乙文中专诸在王僚排兵布阵的情况下,依然毫不畏惧(1分),将刀藏在鱼腹中,刺死王僚(1分),不辱君命

唐雎不辱使命阅读答案6

  文言文阅读(13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甲】秦王谓唐雎日:“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日:“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日:“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日:“臣未尝闻也。”秦王日:“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日:“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日:“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日:“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乙】荆轲奉樊於期①头函,而秦武阳②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③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日:“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④假借⑤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⑥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⑦(zhèn)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⑧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⑨柱而走。群臣惊愕,卒⑩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11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选自《荆轲刺秦王》)

  【注释】①[樊於期]秦国将领,因得罪秦王逊到燕国。②[秦武阳]人名,又名秦舞阳,充任荆轲出使秦国的副手。③[陛]殿前的台阶。④[少]通“稍”。⑤[假借]在文中是“原谅”的意思。⑥(发]打开。⑦[揕]用刀剑等刺。⑧[绝]挣断。⑨(还]通“环”,绕。⑩[卒]“猝”,突然。(11)[郎中]宫廷的侍卫。

  小题1:根据上文,解释下列加线词语的意思(4分)。

  (1)长跪而谢之( ) (2)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

  (3)寡人谕矣( ) (4)图穷而匕首见( )

  小题2:用“/”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划出两处。(2分)

  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

  小题3:翻译下列句子。(2分)

  ①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使毕使于前。(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甲】、【乙】文均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的写法,【甲】文表现了唐睢_________

  _________的性格,【乙】文表现了荆柯__________________的性格(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⑴道歉 ⑵介词,从、由 ⑶明白,懂得 ⑷穷尽,完结(4分)

  小题2: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2分)

  小题3:(1)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征兆。(2分)(2)让他在(大王)面前完成使命。(2分)

  小题4:B(3分)

  小题1:

  试题分析: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比如本题中的“谢”是古今异义字词。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

  小题2:

  试题分析:文言句子的朗读节奏,可以根据句子有几层意思来划分,层与层之间划分;可以根据句子的结构来划分,一般来说,主谓之间要划分(有“之”取消句子独立性除外),长的短语,修饰限定部分与中心语之间要划分,多个修饰限定语之间不划。可先把句子翻译一下,再划分节奏。

  小题3:

  试题分析:根据文章的语境,了解句子大意,准确理解关键字词,比如本题中的“休祲”,翻译后疏通语句。所学课文,做过翻译练*要加强记忆,可直接写出译句。

  小题4:

  试题分析:梳通文意,再了解作者写作方法,概括文中所描写的人物的言行表现来分析其形象。


唐雎不辱使命阅读答案(五)份(扩展2)

——唐雎不辱使命阅读答案 (菁华5篇)

唐雎不辱使命阅读答案1

  文言文阅读(13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甲】秦王谓唐雎日:“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日:“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日:“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日:“臣未尝闻也。”秦王日:“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日:“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日:“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日:“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乙】荆轲奉樊於期①头函,而秦武阳②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③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日:“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④假借⑤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⑥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⑦(zhèn)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⑧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⑨柱而走。群臣惊愕,卒⑩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11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选自《荆轲刺秦王》)

  【注释】①[樊於期]秦国将领,因得罪秦王逊到燕国。②[秦武阳]人名,又名秦舞阳,充任荆轲出使秦国的副手。③[陛]殿前的台阶。④[少]通“稍”。⑤[假借]在文中是“原谅”的意思。⑥(发]打开。⑦[揕]用刀剑等刺。⑧[绝]挣断。⑨(还]通“环”,绕。⑩[卒]“猝”,突然。(11)[郎中]宫廷的侍卫。

  小题1:根据上文,解释下列加线词语的意思(4分)。

  (1)长跪而谢之( ) (2)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

  (3)寡人谕矣( ) (4)图穷而匕首见( )

  小题2:用“/”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划出两处。(2分)

  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

  小题3:翻译下列句子。(2分)

  ①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使毕使于前。(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甲】、【乙】文均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的写法,【甲】文表现了唐睢_________

  _________的性格,【乙】文表现了荆柯__________________的性格(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⑴道歉 ⑵介词,从、由 ⑶明白,懂得 ⑷穷尽,完结(4分)

  小题2: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2分)

  小题3:(1)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征兆。(2分)(2)让他在(大王)面前完成使命。(2分)

  小题4:B(3分)

  小题1:

  试题分析: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比如本题中的“谢”是古今异义字词。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

  小题2:

  试题分析:文言句子的朗读节奏,可以根据句子有几层意思来划分,层与层之间划分;可以根据句子的结构来划分,一般来说,主谓之间要划分(有“之”取消句子独立性除外),长的短语,修饰限定部分与中心语之间要划分,多个修饰限定语之间不划。可先把句子翻译一下,再划分节奏。

  小题3:

  试题分析:根据文章的语境,了解句子大意,准确理解关键字词,比如本题中的“休祲”,翻译后疏通语句。所学课文,做过翻译练*要加强记忆,可直接写出译句。

  小题4:

  试题分析:梳通文意,再了解作者写作方法,概括文中所描写的人物的言行表现来分析其形象。

唐雎不辱使命阅读答案2

  【甲文】秦王拂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

  【乙文】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五柳先生传》)

  小题1:解释加线的字。(2分)

  (1)休祲降于天( ) (2)环堵萧然( )

  小题2:下列加线词的词语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先生不知何许人也安陵君其许寡人

  B.安陵君其许寡人亲旧知其如此

  C.黔娄之妻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D.安陵君因使唐睢使于秦不汲汲于富贵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

  小题4:从表达方式来看,甲文主要采用 来塑造人物形象;乙文则于*淡、客观的 之中表现人物。(2分)

  小题5:“士”是战国时期一个特殊的阶层,唐睢可谓是“士”的杰出代表,陶渊明则是东晋知名隐士,这两位的行事作风你更欣赏谁?为什么?(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吉凶的征兆。 (2)萧条的样子。形容室中空无所有,极为贫困。(2分)

  小题2: C (2分)

  小题3:秦王变了脸色,长跪着向唐雎道歉。(共2分)

  小题4:对话描写叙述( 每空1分,共2分)

  小题5:略

  小题1:试题分析:“休祲”在此语境中的意思为“吉凶的征兆”;“肃然”在此语境中的意思为“极度贫困”,不能理解为“萧条冷落的样子”。

  小题2:试题分析:A、什么 答应。B、表强调 代词。C、的 的。D、到对于。

  小题3:试题分析:“色”是“脸色”的意思,“谢”是“道歉”的意思。除了这两个关键字,还要使整个句子翻译时保持完整性与流畅性。

  小题4:试题分析:表达方式:记叙、抒情、描写、议论、说明。甲文采用描写塑造人物形象;乙文采用记叙塑造人物形象。

  小题5:试题分析:对于唐雎和陶渊明这两个人物,都有值得人欣赏的地方,如果选择欣赏唐雎,可以这样来说明理由。示例:我更欣赏唐雎,因为他在国家面临危难时挺身而出,以自己的机智和勇敢维护了国家的*。

唐雎不辱使命阅读答案3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4分)

  【甲】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乙】

  荆轲奉樊於期①头函,而秦武阳②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③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④假借⑤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⑥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⑦(zhèn)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⑧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⑨柱而走。群臣惊愕,卒⑩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11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选自《荆轲刺秦王》)

  【注释】

  ①[樊於期]秦国将领,因得罪秦王逊到燕国。②[秦武阳]人名,又名秦舞阳,充任荆轲出使秦国的副手。③[陛]殿前的台阶。④[少]通“稍”。⑤[假借]在文中是“原谅”的意思。⑥[发]打开。⑦[揕]用刀剑等刺。⑧[绝]挣断。⑨[还]通“环”,绕。⑩[卒]“猝”,突然。11[郎中]宫廷的侍卫。

  20.根据上文,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4分)

  (1)长跪而谢之( ) (2)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

  (3)寡人谕矣( ) (4)图穷而匕首见( )

  21.用“/”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划出两处。(2分)

  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

  22.翻译下列句子。(6分)

  (1)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使毕使于前。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下列对【甲】【乙】两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合文意的一项是( )(2分)

  A.【甲】文所记叙的是强国和弱国之间的一场外交斗争,最后弱国取得胜利的故事。

  B.【乙】文所记叙的是荆轲刺秦王的经过:他拿着匕首,追赶秦王,而其余臣子则袖手旁观。

  C.【乙】文中记载了秦国的一条法律:带刀的侍卫一般不上殿,上殿的臣子不能带刀。

  D.【甲】【乙】两文在人物刻画上均用了对比的方法,其中【乙】文用秦武阳的“色变振恐”衬托出荆轲的沉着冷静。

  参考答案:

  20. ⑴道歉 ⑵介词,从、由 ⑶明白,懂得 ⑷穷尽,完结

  21. 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

  22.(1)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征兆。

  (2)让他在(大王)面前完成使命。

  23. B

唐雎不辱使命阅读答案4

  文言文

  【甲】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乙】秦、魏为与①国。齐、楚约而欲攻魏,魏使人求救于秦冠盖相望②秦救不出。魏人有唐睢者,年九十余,谓魏王曰:“老臣请出西说秦,令兵先臣出可乎?”魏王曰:“敬诺。”遂约③车而遣之。唐睢见秦王,秦王曰:“丈人芒然④乃远至此,甚苦矣。魏来求救数矣,寡人知魏之急矣。”唐睢对曰:“大王已知魏之急而救不至者,是大王筹策之臣无任⑤矣。且夫魏一万乘之国,称东藩⑥,受冠带,祠春秋者,以为秦之强足以为与也。今齐、楚之兵已在魏郊矣。大王之救不至,魏急则且割地而约齐、楚,王虽欲救之,岂有及哉?是亡一万乘之魏而强二敌之齐、楚也。窃以为大王筹策之臣无任矣。”秦王喟然愁悟,遽发兵,日夜赴魏。齐楚闻之,乃引兵而去。魏氏复全,唐睢之说也。

  【注释】①与:党与,同盟者;②冠盖相望:出使(秦国)的车辆络绎不绝;③约:准备;④芒然:失意的样子,这里指疲惫;⑤任:能力;⑥“称东藩,受冠带,祠春秋”:(臣服于秦国),成为秦国东面的屏障,接受秦国的政治制度,春、秋两季给秦国交纳祭祀的贡品。

  ——《战国策》二十五·魏四

  2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长跪而谢之 (道歉) B.天下缟素(穿丧服)

  C.魏来求救数矣 (多次) D.魏急则且割地而约齐楚(相约)

  2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且秦灭韩亡魏 魏急则且割地而约齐、楚

  B.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窃以为大王筹策之臣无任矣

  C.先生坐,何至于此 大王之救不至

  D.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以为秦之强足以为与也

  27、用“/”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限两处)(1分)

  魏使人求救于秦冠盖相望秦救不出

  28、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2)是亡一万乘之魏而强二敌之齐、楚也。

  29、【甲】【乙】两文里,唐睢都成功地劝说了秦王。不同之处在于甲文靠 让秦王屈服,乙文凭 让秦王信服。(2分)

  30、《战国策》善记言,两文中的人物对话都非常精彩,请分析【甲】【乙】两文的划线句子的言外之意。(2分)

  【甲】

  【乙】

  答案解析:

  25.D 26.C 27. 魏使人求救于秦| 盖冠相望| 秦救不出

  28.(1)*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赤着脚,用头撞地罢了。

  (2)就失去了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魏国,反增强了与秦国敌对的齐、楚两国啊。

  29.武力,;利益(道理)

  30.(甲)秦王用“伏尸百万,流血千里”的后果对唐睢进行战争恫吓,逼迫他答应自己的条件。

  (乙)秦王表面上很尊敬唐睢,但真实的想法却是:你们已经来过多次了,我还是不会出兵的,你就别再费口舌了。

唐雎不辱使命阅读答案5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唐雎不辱使命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着,徒以有先生也。”

  1.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加粗词。

  安陵君其许寡人其:_________

  以五百里之地易早安陵 易:_________

  岂直五百里哉 直:_________

  长跪而谢之谢:_________

  2.请在文章里找出表现秦王玩弄诈骗伎俩,装出一副施恩加惠面孔的句子和他骄横无理、盛气凌人的句子,并将其抄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简析划线句子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结合上下文仔细揣摩分析“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这句话,写出该句话的“潜台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加重语气的助词(可译为恐怕、大概、一定要) 交换 只(仅仅) 道歉

  2.“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或“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安陵君不听寡人言,何也,轻寡人与?”

  3.(1)安陵君于是就派唐雎出使秦国。

  (2)胸怀愤怒尚未发作的时候,天上就降下了预示吉凶的征兆。

  4.用反问激怒秦王,揭穿秦王的骗局,维护本国国土的尊严。

  5.你最好是将你们的土地奉送给我,不然的话我将发怒,那后果将不堪设想。


唐雎不辱使命阅读答案(五)份(扩展3)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 (菁华5篇)

  教学目标:

  一、通过对课文的学*,了解人物形象。

  二、掌握重要词句,培养学生朗读理解能力。

  三、学*唐雎不畏强权的精神,敢于为国牺牲自我的精神。

  教学重点:重要词句,文意理解

  教学设想

  相对于初中阶段的其他古文,例如《核舟记》等来说,这一篇在文字上有些难度,《战国策》又是以记言为主,初中生学*起来可能兴趣不大。因此,在教学过程的设计安排上应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过,即使是古文也可以让他们进行自主学*,允许他们提问,提倡进行探究性学*。但是,有些涉及到专门性知识如历史知识的地方,教师则必须讲解、点拨到位。其次,在古文的教学中仍然要让学生充分地读书,安排不同要求的读书,如默读、齐读、跳读、研读、自由读、指名读……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过程中感受语言,体会文意,进行文化的熏染。

  教学方法:

  加强诵读,从整体文意的把握来帮助理解文中的具体字、词、句,从对文中关键字词句的确切理解来帮助掌握整体文意,双向互动地学*古文,探讨唐雎不畏强权、为国赴难精神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晏子使楚等故事导入今天我们来学*《战国策魏策》中的一篇文章《唐雎不辱使命》。说的是公元前230年到前225年,靠*秦国的韩国、魏国相继被秦国所灭,其余山东六国中的赵、燕、齐、楚,在连年不断的战争中,早已被秦国日削月割,奄奄待毙了,又过了几年,秦就统一了天下。安陵国是魏国的附庸小国。安陵在它的'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一度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秦国想用诈骗手段吞并安陵,于是安陵君就派唐雎到秦国谈判。

  读注释,了解《战国策》。

  二、初读,扫清文字障碍,整体感知课文。

  首先请四位同学来朗读课文的四个小节,读后请其他同学来指出读错的字词,为下一步顺畅地朗读全**准备

  以长句为例,读准节奏。

  选择例句,指导朗读语气。

  分角色读,注意人物对话语气。余生参考注释理解文章大意。

  读完后,请两至三位同学说说这篇文章的大概意思,注意不要求字字落实。

  三、诵读,把握性格与主题

  一生读课文。

  学生找出表现秦王嬴政在唐雎出使前后的不同态度的句子,唐雎的表现的句子,认识二人性格,并思考本文作者的写作意图。

  [参考答案]①秦王表现:“秦王不悦”一“秦王怫然怒”一“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②作者的写作意图:赞颂不畏强权敢于为国牺牲自我的英雄。

  第三小节是全文的重点段落,作者在这里进行了精细的描写,同时,这一节也是情节发生逆转的关键段落。请学生齐读第三小节,这里重点解决“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和“怀怒未发,休浸降于天”这两句的意义,以及“夫专诸之刺王僚也……苍鹰击于殿上”的意思。

  齐读“夫专诸之刺王僚也……苍鹰击于殿上”,欣赏排比句整齐而又有变化的句式美,并作练*,尝试在其后加上“唐雎之刺秦王,?”(引原文或参考原文)再连起来齐读。

  [参考答案]“唐雎之刺秦王,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

  四、演读,读懂气节与精神

  学生表演,余生在点评中获取新的认识。

  小结:结合全文说说:为何说唐雎没有辜负使命?

  五、延伸思考。

  思考、讨论:唐雎的这种不畏强权的精神,和敢于为国牺牲自我的精神,在我们现代社会,还有没有现实意义?

  教学目标:

  一、通过对课文的学*,了解人物形象。

  二、掌握重要词句,培养学生朗读理解能力。

  三、学*唐雎不畏强权的精神,敢于为国牺牲自我的精神。

  教学重点:重要词句,文意理解

  教学设想

  相对于初中阶段的其他古文,例如《核舟记》等来说,这一篇在文字上有些难度,《战国策》又是以记言为主,初中生学*起来可能兴趣不大。因此,在教学过程的设计安排上应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过,即使是古文也可以让他们进行自主学*,允许他们提问,提倡进行探究性学*。但是,有些涉及到专门性知识如历史知识的地方,教师则必须讲解、点拨到位。其次,在古文的教学中仍然要让学生充分地读书,安排不同要求的读书,如默读、齐读、跳读、研读、自由读、指名读……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过程中感受语言,体会文意,进行文化的熏染。

  教学方法:

  加强诵读,从整体文意的把握来帮助理解文中的具体字、词、句,从对文中关键字词句的确切理解来帮助掌握整体文意,双向互动地学*古文,探讨唐雎不畏强权、为国赴难精神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晏子使楚等故事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战国策魏策》中的一篇文章《唐雎不辱使命》。说的是公元前230年到前225年,靠*秦国的韩国、魏国相继被秦国所灭,其余山东六国中的赵、燕、齐、楚,在连年不断的战争中,早已被秦国日削月割,奄奄待毙了,又过了几年,秦就统一了天下。安陵国是魏国的附庸小国。安陵在它的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一度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秦国想用诈骗手段吞并安陵,于是安陵君就派唐雎到秦国谈判。

  读注释,了解《战国策》

  二、初读,扫清文字障碍,整体感知课文。

  首先请四位同学来朗读课文的四个小节,读后请其他同学来指出读错的字词,为下一步顺畅地朗读全**准备

  以长句为例,读准节奏。

  选择例句,指导朗读语气。

  分角色读,注意人物对话语气。余生参考注释理解文章大意。

  读完后,请两至三位同学说说这篇文章的大概意思,注意不要求字字落实。

  [参考答案]这篇文章写的是秦王嬴政向安陵郡挑衅,以换地为名想挑起战争。安陵郡的大臣唐雎出使秦国,表示愿意牺牲自己来刺杀秦王嬴政,终于使秦王嬴政屈服。

  三、诵读,把握性格与主题

  一生读课文。

  学生找出表现秦王嬴政在唐雎出使前后的不同态度的句子,唐雎的表现的句子,认识二人性格,并思考本文作者的写作意图。

  [参考答案]

  ①秦王表现:“秦王不悦”一“秦王怫然怒”一“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

  ②作者的写作意图:赞颂不畏强权敢于为国牺牲自我的英雄。

  第三小节是全文的重点段落,作者在这里进行了精细的描写,同时,这一节也是情节发生逆转的关键段落。请学生齐读第三小节,这里重点解决“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和“怀怒未发,休浸降于天”这两句的意义,以及“夫专诸之刺王僚也……苍鹰击于殿上”的意思。

  齐读“夫专诸之刺王僚也……苍鹰击于殿上”,欣赏排比句整齐而又有变化的句式美,并作练*,尝试在其后加上“唐雎之刺秦王,?”(引原文或参考原文)再连起来齐读。

  [参考答案]“唐雎之刺秦王,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

  四、演读,读懂气节与精神

  学生表演,余生在点评中获取新的认识

  小结:结合全文说说:为何说唐雎没有辜负使命?

  五、延伸思考。

  思考、讨论:唐雎的这种不畏强权的精神,和敢于为国牺牲自我的精神,在我们现代社会,还有没有现实意义?

  六、巩固与积累

  1、背诵课文第三节的排比句。

  2、查阅有关刺客的知识或故事,尤其是文中提到的三人:专诸、聂政、要离的事迹。

  教学目标:

  1、 学*本文的文言字词

  2、 培养学生复述、翻译、朗读的能力

  3、 学*唐睢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敢于斗争,勇于斗争的精神

  4、 探讨唐睢不畏强权,为国赴难精神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的评析,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

  本章知识网络:

  知识点:

  一、导入

  由《完璧归赵》的故事引入

  二、作者、背景简介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编写的一本以记言为主的史书,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它叙事年代上接春秋,下至秦灭六国为止,约二百三四十年时间,是我们研究战国时期历史的一部重要著作它叙事长于铺陈,多加渲染夸张,写得有声有色;语言生动流畅;善于在矛盾冲突中运用对话刻画人物性格,人物形象比较鲜明丰满;在论辩中往往采用故事或寓言作比喻来说明抽象的道理,富有文学色彩所以它对后代的散文著作有很大影响

  这篇文章记叙了战国末期的一段故事:公元前230年和公元前225年,秦先后灭亡了韩魏两国;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秦想用诈骗手段并吞安陵安陵君拒绝秦王的要求,在秦王不悦的情况下派遣唐雎出使秦国,目的就在于保全国土,解除与秦国之间的矛盾

  三、朗读课文,扫清生字词障碍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fǘ)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xiǎn),以头抢(qiāng)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guī)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jìn)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gǎo)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四、初步感知课文,理解大意

  第一段: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1、重点字词,

  使:派遣 以:用,拿,把,介词

  易:交换 其:加重语气,一定

  加惠:给予恩惠 大:大片土地,形容词作名词

  虽:转折连词,即使 然:代词,这样

  于:从 弗:不

  使:派遣,动词 使:出使 ,动词 于:到

  2、品读第一段对话,从中可以得到什么信息?

  信息:交代背景(环境),秦王想“以大易小”,安陵君不从,于是唐雎临危出使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盛气凌人、蛮横、欺诈)

  “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清醒、不悲不亢)

  评析:写唐雎奉安陵君之命出使秦国

  教育目标

  1、学*本文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2、培养学生复述、翻译、朗读的能力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表演能力。

  3、学*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4、领悟本文言辞的巧妙美。(言之有节,言之有据,言之有力。)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唐雎不辱使命阅读答案(五)份(扩展4)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反思实用五份

  我通过观察课堂展示后学生表现,认为本节课是比较成功的。这得益于我能够在实现本节课教学重点的基础上,不忘为学生创建愉悦、轻松的教学氛围,让学生通过自学、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的学“悟”为主的方法完成学*任务,充分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充分展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的新型的师生关系,充分激发了学生学*的兴趣,课堂上学生乐学、会学、能学。

  一、改变了以往小组竞赛的方式,而变成了一对一的个人较量,是一些原本依靠心理较重的同学也不敢怠慢。

  二、竞赛中落败的同学要被罚做演员,出演这个课本剧。

  三、同学们厌烦了以往教读古文时采用的教师指明—学生识记—课后复*的老套子。

  我的满足感并没有维持多长时间,下午的巩固考试的成绩把我的愉悦心情打得支离破碎,面对着同学们糟糕的分数,我想不通,这样一节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完成的课,怎么竟是如此结果。问题究竟出在哪里,我百思不得其解,马上找了班里的几个同学座谈,把心中的困惑与他们交流,虽然他们也没有什么好的解释,但是他们的话还是给了我启示。其中一位同学说:“竞赛时只顾着担心被同学点名,别的同学竞赛时说了什么完全不知道”。另一位同学说:“课挺有意思,同学们积极性高着呢,可是好象老师没什么事了”。我终于如梦初醒,明白了个中原因。

  课程改革明确指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课堂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转变学生的学*方式,构建一种学生自主学*、合作学*、探究学*的`新学*框架。借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转变观念的同时,也要为其主导作用的发挥储备好必要条件和支持性条件。只有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紧密结合,才能达到有效教学。而我在授课中,只顾着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确是成为课堂的主体了,但教师的主导地位却丧失了,失去了主导的课堂,虽然热闹活泼,但却如灿烂的烟花,表面的浮华背后没有丝毫沉淀。失去了主导的学生们像一群无头的苍蝇一样,在知识的天空里无秩序、无目的的乱飞,最后什么也没有得到。

  这节曾让我短暂拥有愉快和满足的语文课就这样以另外一种形式留在了我的记忆中,它不仅让我明白了教学相长,相辅相成的道理,同时,也为我进一步探索课程改革的奥秘提供了一个鲜活的示例。

  这是我个人认为上得较成功的一篇课文,过后一个月,我依然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反思一下成功的原因,我认为莫过于以下几点: 1、教师首先要去掉虚浮之气。备课时不要只考虑“我在课堂上怎样才能生彩”,而应确立“我的课怎样才能使学生学得精彩”的理念,把心中这一“念”自觉地偏到学生这边。 2、教师从备课、上课到课外辅导,时时处处都应该胸中有学生,心系其发展。就是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存在发展 3、教师要学会勤于反思。设计完一个问题或活动后,要站在教师和学生两个角度去考虑可能会碰到的问题或能收到什么样的效果。 当然,即使做好了这些,课堂上还可能会滋生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只要我们心中这一“念”时时能从学生的全面和谐、健康发展的角度去考虑,我想一切问题的结果都会向最好处发展。

  《唐雎不辱使命》是一篇经典的古代文学作品,出自《战国策》,文章以记言为主,言辞颇有深意,耐人寻味,值得细细品味。虽然有些文字有一定难度。但是由于情节跌宕起伏,矛盾冲突尖锐,人物个性鲜明,再加上学生有一定的文言文的积累,所以教学设计时,在疏通文意这个环节上我采取了让学生自学为主的方法。现在看来这个方法还是比较得当的,学生的整个学*过程是趣味盎然的。

  在《唐雎不辱使命》一课,我自认为对学生的主动性的发挥还是比较值得一提的。

  首先,我由历史谈起,情景导入,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接下来的“读——译”均由学生自主学*、合作探究,教师加以引导,激发学生的求知的欲望。关于文章分析由学生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先提出问题,加以整理,然后班级进行交流。学生提出的问题有:

  1、虽然我们知道“秦王以五百地易安陵”不是出于好心,但是我们不理解这中间究竟有什么样的背景?

  2、安陵君和唐雎都拒绝了秦王的无理要求,分别是如何反驳的?表现出了二人有什么不同?

  3、秦王在文中分别有什么行动和语言?表现了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4、唐雎既然想刺杀秦王,为什么不直接说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却绕圈子说了三个刺客的事?学生在感悟、赏析词句的过程中对课文内容有了较深的理解。

  再有,本节课在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态度同时,注重学生基本技能和正确价值观的培养。通过故事复述、分角色朗读课文、为人物设计神态、动作等活动,培养学生运用对话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学生在感悟唐雎这种刚正不阿的精神的同时也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即唐雎在文中所提到的“怀怒未发,休衿降于天”以及与秦王同归于尽的想法是否值得提倡。由此学生又展开了一场小小的辩论会,各抒己见,在讨论中恰到好处地解决了本节课的难点。

  唯一遗憾的是,时间分配欠合理化,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去进行小练笔:运用对话描写刻画一个你熟悉的人物。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更要加强课堂程序、时间分配等方面的学*,使课堂教学更富有生机。

  唐雎不辱使命出自战国策,虽然是一篇文言文,但是文章情节曲折,矛盾尖锐人物形象个性鲜明,,本节课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方式,凸显三生课堂理念,学生学*兴趣浓,积极性高。

  一妙用导语~解题导入是至关重要因素。魏书生老师说:好的导语像磁铁一下子把学生吸引过来,好的导语又像思想的电光火石,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它像一座桥梁,架在学生通向理解课文内容获取知识的必经路上,在必经的路上这座桥梁架宽了,架牢了,学生就能轻松愉悦的到达下一站。这节课上我是这样设计导语: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无数英雄。但岁月的长河永远淹没不了一些英雄群体的光芒。 他们为捍卫国家领土舍生报国浩气长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一位千古英雄---唐雎。,。巧妙借用荡气回肠的三国主题曲引入,既给学生丰富了语言积累,又设置悬念无形中引起学生好奇心,这位英雄是谁的猜想,很快进入课堂情境。

  课题是文章的文眼,通过这个文眼可以了解和文章相关的许多知识。教师板书课题后让学生根据课题了解文章有关信息,学生抓住不辱这个词语剖析人物性格有胆有识,故事情节曲折扣人心弦。这样自然走进阅读教学。

  二注重知识落实,检测方式灵活多变。语文教学要扎扎实实抓好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把提升人文素养渗透扎实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文言文教学更要注重听说读写,注重词语的积累。这节课在检测自主学*环节,没有单调的老师提问学生回答,字词大闯关,男女生赛答,小组抢答,你点我答。集体意识~个人荣誉~竞争意识让全班学生动起来学起来。灵活多变的形式中有效检测学生对字词句掌握情况。

  三以读促悟,多种形式朗读有效展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三分文章七分读。本文主要通过任务对话来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形象必然要通过分析人物语言。引出针对本课教学,我采用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以及学生评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加深学生对人物个性文章内容及写作方法的理解。要读出人物个性,必须要弄清楚人物对话时的心理语气。如“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也”朗读这句时,学生根据秦王身份判断应读出秦王骄横的语气,要重读其许。而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t徒以有先生。应读出秦王的心虚外强中干。与前文不悦怫然怒形成鲜明对比。以读促悟环节中,自读感悟——对读揣摩——演读欣赏——评读升华的过程中,课堂氛围轻松活跃,学生积极参与展现自我,学*目标实现。

  四注重正确价值观的培养。。这节课通过多种形式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运用对话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学生在感悟唐雎这种刚正不阿的精神的同时也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在心灵碰撞角色转换环节中,老师抛出如果你是唐雎,你怎样不辱使命?有学生就提出以死相拼根本改变不了秦王吞并安陵的结局,应该示弱满足秦王虚荣心。这样一来课堂上又展开了一个小小的辩论赛,大家各抒己见,见解新颖独到。

  当然,这节课有不足之处:课堂容量大,面面俱到,忽略了点的重要性。如朗读指导中,学生始终没有很好人物语气心里就进行下一个环节。赛译重点句子有一部分同学临时抱佛脚抱着资料书找答案,可见预*不充分。所以要依据学情制定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学*目标


唐雎不辱使命阅读答案(五)份(扩展5)

——夜坐阅读答案(五)份

  夜坐①

  文天样

  淡烟枫叶路,细雨蓼花时。

  宿雁半江画,寒蛩②四壁诗。

  少年成老大,吾道付逶迤③。

  终有剑心在,闻鸡坐欲驰。

   【注释 】①此诗写于文天祥起兵勤王之前。(勤王指君主制国家中君王有难,而臣下起兵救援君王。)宋恭帝即位后,国家艰危,各地将官大都观望,只有文天祥和张世杰两人,召集兵马,起兵勤王。②蛩(qióng):蟋蟀。③逶施:本是形容道路、山川、河流等弯弯曲曲、连绵不绝。这里是遥遥无期的意思。

  (1)下列对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

  A.首联从视觉落笔写眼前所见,淡烟笼罩着枫叶,细雨飘打着蓼花。

  B.颔联只从听觉落笔,动静结合。成群的大雁寄宿于江边,这是静景的勾勒;秋夜清寒,凄切的蝉鸣回响在四壁,这是动景的描写。

  C.颈联化用“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之句,表达诗人空有雄心,但想要实现理想似乎遥遥无期。

  D.尾联运用祖逖闻鸡起舞这一典故,表达了诗人壮心不已的真实情感。

  (2)下列对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A.这首诗抒发了诗人面对艰难时局的无比伤感之情,从内心一片迷茫,不知路在何方,充满了消极的色彩。

  B.前四句描写秋天凄寒肃杀之景,给人以凄凉之感。

  C.后四句诗人慷慨悲歌,抒情言志。“逶迤”一词抒发了诗人对蹉跎岁月的无限感慨。

  D.全诗沉郁顿挫,感情深沉,描绘出一幅肃杀凄凉而又有声有色的迷蒙秋雨图。

  答案:

  (1)B

  (2)A

   【分析 】《夜坐》是南宋诗人文天祥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前两联即景抒情,诗人描绘出一幅肃杀凄凉,而又有声有色的迷蒙秋雨图。后半转入抒情,先化用“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以抒发遭打击的怨恨,再诉说壮志难酬的痛苦。尾联运用祖逖闻鸡起舞这一常典,很好地表达了立志报国,壮心不已的真实情感。

   【解答 】(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通读全诗,把握诗意,揣摩选项正误。

  ACD.正确;

  B.有误,颔联从视觉、听觉落笔。

  故选:B。

  (2)此题考查赏析,解答时明确全诗的每一句话的意思,理解诗歌的意境及作者的情感。

  A.有误,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力挽狂澜、报效国家的雄心壮志,不是不知路在何方,充满了消极的色彩。

  BCD.正确。

  故选:A。

  译文:

  淡烟笼罩着枫叶,细雨飘打着蓼花,成群的大雁寄宿于江边,凄切的蟋蟀回响在四壁。年轻人成了老年人,志向难以实现,但心中装有报国之志,还要闻鸡起舞准备驰骋沙场。

  龙潭夜坐

  王守仁①

  何处花香入夜清,石林茅屋隔溪声。

  幽人月出每孤往,栖鸟山空时一鸣。

  草露不辞芒屦湿,松风偏与葛衣轻。

  临流欲写猗兰②意,江北江南无限情。

  [注]①此诗作于王守仁由贬所龙场驿起任南京太仆寺少卿的次年游滁州之时。②猗兰:即《猗兰操》,琴曲名。传为孔子所作,说孔子自卫返鲁,见到隐谷之中,香兰独茂,与众草为伍,因而感伤自己生不逢时。

  8请简要分析尾联这句话的意思,并说说此句与苏轼《定风波》“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所表达出来的人生遭际与人生态度有何异同。(5分)

  9请从艺术手法的角度对本诗进行赏析。(6分)

  【参考答案】

  8(5分)表述句意(1分)同:均被贬失意,(1分)但旷达乐观(豁达潇洒)。(1分)异:王诗感叹生不逢时,但仍持积极入世之态;苏诗对遭排挤打击而愤懑,有归去退隐之意。(2分)

  9(6分)①衬托手法。首联以深夜在茅屋里听到溪声,反衬出山间的寂静。(或:颔联以人往的动态、鸟鸣之声衬空山之静。)

  ②拟人手法。颈联中的“不辞”“偏与”赋予“草露”“松风”人的情感,表达出与自然默契合一的快乐。

  ③用典。尾联运用猗兰操一典,表达诗人感伤自己生不逢时的情感。

  ④综合运用多种感官描写。嗅觉:夜色中清幽淡雅的花香;听觉:潺潺的溪水声、鸟儿的鸣叫声、松林之风;视觉:草上露水。(每一点2分,答3即可。)

  【解析】

  8试题分析:解答本题,应结合着诗歌注释理解句意并抓住关键词分析其思想感情,然后与苏轼的情感进行比较作答。由注释可知,此诗作于王守仁由贬所龙场驿起任南京太仆寺少卿的次年游滁州之时,因此诗人与苏轼均因被贬官而失意;由“江北江南无限情”“也无风雨也无晴”可知,二人虽政治失意,却都很潇洒豁达。结合着注释2可知,前者被贬后虽然感叹生不逢时,却依然很积极;而苏轼“归去”表明了他想归隐退去的情怀。

  考点:理解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9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一般要从诗歌运用的表现手法,然后从作者的思想感情及表达效果等角度分析作答。例如,首联、颔联均用了以动衬静的写法,还运用了嗅觉、听觉的写法,动静结合、拟人等手法。答题时,可结合着这些手法的一般性作用分析其表达的事物特点及情感即可。

  龙潭夜坐

  明?王守仁①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