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 (菁华5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2022-10-03 00:00:00 教学设计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识记作家作品;理解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的内容。

  过程与方法:感受语言交锋的机智与艺术,学*本文运用对比和衬托来刻画人物的方法,把握人物形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唐雎勇敢无畏、敢于斗争的精神,培养维护国家尊严的意识和不畏**的精神。

  教学重点:

  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识记作家作品;理解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的内容。

  教学难点:

  感受语言交锋的机智与艺术,学*本文运用对比和衬托来刻画人物的方法,把握人物形象。

  课型:

  新授

  课时:

  3课时

  教学手段:PPT、黑板、粉笔

  教学方法

  教法:讲授法、引导法。

  学法:自主学*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三分钟: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才有真进步。

  ——鲁迅

  一、激趣导入

  (一)导入

  易水歌

  [战国]荆轲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呼气兮成白虹!

  (二)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重点)

  2.了解《战国策》,了解时代背景。(难点)

  3.古代史书的几种体例。(重点)

  二、自主学*

  1.听课文朗读,疏通生字词,注意停顿,并理清文章结构。

  唐雎(jū )怫然(jū )徒跣(xiǎn )

  抢地(qiānɡ )彗星(huì )要离(yāo )

  休祲(yāo )缟素(ɡǎo )色挠(náo )

  三、合作探究

  1.了解《战国策》

  《战国策》,我国古代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是西汉刘向根据战国时期史料整理编辑的,按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国次序,编订为三十三篇。这部书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反映了各国之间在政治、军事、外交上的斗争。它不仅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文献,同时也是先秦历史散文中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出自本书的著名的寓言有“画蛇添足”“亡羊补牢”“狡兔三窟”“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

  四、精讲解疑

  1.了解时代背景。

  想用“易地”的诈骗手段吞并安陵。安陵君拒绝秦王的要求,在秦王不悦的情况下派遣唐雎出使秦国,目的就在于保全国土,解除与秦国之间的矛盾。本文记叙的就是这一历史事件。想用“易地”的诈骗手段吞并安陵。安陵君拒绝秦王的要求,在秦王不悦的情况下派遣唐雎出使秦国,目的就在于保全国土,解除与秦国之间的矛盾。本文记叙的就是这一历史事件。

  2.古代史书的几种体。

  (1)国别体:以国家(诸侯国)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例如:《国语》《战国策》。

  (2)编年体: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叙写史实。例如:《春秋》《左传》《资治通鉴》。

  3.纪传体: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为汉代司马迁所独创。这种体例对后世影响很大,司马迁的《史记》和古代官方编辑的正史用的都是纪传体。

  五、达标测评

  (一)测评

  唐雎(jū )怫然(jū )徒跣(xiǎn )

  抢地(qiānɡ )彗星(huì )要离(yāo )

  休祲(yāo )缟素(ɡǎo )色挠(náo )

  (二)小结

  古代史书的几种体例

  1.国别体:《》《》。

  2.编年体:《》《》《》。

  3.纪传体:《》。

  作业布置:朗读并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10.唐雎不辱使命

  《战国策》

  唐雎(jū )怫然(jū )徒跣(xiǎn )

  抢地(qiānɡ )彗星(huì )要离(yāo )

  休祲(yāo )缟素(ɡǎo )色挠(náo )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课前三分钟:一个人只要热爱自己的祖国,有一颗爱国之心,就什么事情都能解决。什么苦楚,什么冤屈都受得了。

  ——冰心

  一、激趣导入

  (一)导入

  从军行七首·其四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二)教学目标

  1.理解词意,疏通文义,并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

  2.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

  3.理解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的内容。

  二、自主学*

  1.学*文章第一、二自然段,把它翻译成现代汉语。

  秦王派人对安陵君说:“我想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国,安陵君一定要答应我啊!”安陵君说:“大王给予恩惠,用大片的土地交换小的土地,很好;即使如此,我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卫它,实在不敢交换啊!”秦王不高兴。于是安陵君派遣唐雎出使到秦国。

  秦王对唐雎说:“我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不听我,这是为什么呢?

  况且秦国已经灭了韩国亡了魏国,而安陵君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的原因,是因为我把安陵君当作忠厚的长者,所以才不打他的主意。现在我用十倍于安陵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是轻视我吗?”唐雎回答说:“不,不是像你说的这样。

  安陵君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并且保卫它,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何况仅仅是五百里呢?”

  三、合作探究

  2.学*文章第三、四自然段,把它翻译成现代汉语。

  秦王勃然大怒,对唐雎说:“您曾听说过天子发怒吗?”唐雎回答说:“我未曾听说过。”

  秦王说:“天子发怒,倒下的尸体有百万具,血流千里。”唐雎说:“大王曾经听说过*民发怒吗?”秦王说:“*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唐雎说:“这是*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从前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到宫殿上。这三个人都是出身*民的有胆识的人,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征兆。

  现在,专诸、聂政、要离,加上我就要成为四个人了。如果有才能和胆识的人一定要发怒的话,就要使两具尸体倒下,血流五步远,天下百姓都是要穿孝服,现在这个时候就是这样。”于是拔出宝剑起身想要与秦王同归于尽。

  秦王变了脸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说:“先生请坐!怎么到这种地步!我明白了:韩国、魏国灭亡,然而安陵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生存下来的原因,只是因为有先生啊!”

  四、精讲解疑

  1.总结文中的通假字。

  故不错意也同“措”,放置,安置。

  仓鹰击于殿上同“苍”,青色。

  2.总结文中的古今异义。

  非若是也古义:这样,如此今义:判断动词。

  岂直五百里哉古义:只,仅仅今义:跟“曲”相对。

  大王加惠,以大易小古义:交换今义:容易,简单。

  虽然,受地于先王古义:即使这样今义:表转折关联词,与“但是”连用。

  长跪而谢之古义:道歉今义:感谢;(花或叶子)脱落。

  休祲降于天古义:吉祥今义:休息。

  秦王色挠古义:屈服今义:(用手指)轻轻地抓。

  安陵君其许寡人古义:答应今义:允许。

  徒以有先生也古义:只,只是今义:徒弟、学生。

  五、达标测评

  (一)测评

  1.解释下列句子中古今异义词的意思。

  休祲降于天古义()今义()。

  秦王色挠古义()今义:()

  安陵君其许寡人古义:()今义:()。

  徒以有先生也古义:()今义:()。

  (二)小结

  本文通过记叙唐雎奉安陵君之命出使秦国,面对暴秦勇敢无畏、义正词严地同秦王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终于使之折服而保全国土的经过,颂扬了唐雎忠于使命、誓死捍卫国家利益的精神。

  作业布置:完成同步练*册

  板书设计:

  10.唐雎不辱使命

  《战国策》

  1.通假字。

  故不错意也同“措”,放置,安置。

  仓鹰击于殿上同“苍”,青色。

  2.古今异义。

  谢古:道歉今:感谢;(花或叶子)脱落。

  休古:吉祥今:休息。

  挠古:屈服今:(用手指)轻轻地抓。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课前三分钟:我爱*固因他是我的祖国,而尤因他是有那种可敬爱的文化的国家。

  ——闻一多

  一、激趣导入

  (一)导入

  泊秦淮

  【唐】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二)教学目标

  1.感受语言交锋的机智与艺术,学*本文运用对比和衬托来刻画人物的方法,把握人物形象。(难点)

  2.感受唐雎勇敢无畏、敢于斗争的精神,培养维护国家尊严的意识和不畏**的精神。(重点)

  二、自主学*

  1.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秦王和唐雎各是什么样的人?

  秦王:贪得无厌、奸诈狡猾,外强中干的'封建统治者。

  唐雎:从容镇定、不畏**,具有凛然正气的外交家。

  2.从唐雎的故事中你得到了什么启发?

  说话技巧在与人交往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勇敢与善辩是非常好的品质与能力。所以,在*时要多锻炼自己的说话能力,培养自己的说话技巧。

  三、合作探究

  1.把握文章结构,划分文章段落层次。

  第一部分(1)——起因:

  交代唐雎出使秦国的背景。

  第二部分(2、3)——经过:

  写唐雎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的经过。

  第三部分(4)——结局:

  写唐雎在这场斗争中取得了胜利。

  2.出使秦国的背景。

  秦王以五百里易安陵(利诱之)

  安陵君愿终守之弗敢易(明辨之)

  3.出使秦国的经过及结果。

  秦王逆寡人轻寡人(盛气凌人)天子之怒(武力恐吓)长跪而谢(折服)

  唐雎虽千里不易岂五百里(从容答辩)布衣之怒(针锋相对)(不辱使命)

  四、精讲解疑

  1.你认为唐雎之所以不辱使命的原因是什么?

  不畏**,有胆有识,敢于斗争,甚至不惜以死相逼;

  讲究说话的技巧,回避秦王的问题,始终以凛然的正气压倒对方,迫使秦王放弃换地的想法。

  2. 本文为什么详写唐雎与秦王的对话,而略写唐雎出使秦国的背景和最后斗争的结果,甚至对如何到达秦国、怎样见秦王、怎样回国的内容也一概不写?

  本文写的是安陵国与秦国之间的一场外交斗争,重点和中心是写唐雎同秦王展开的一场面对面的较量,从而突出人物性格特征,表现中心意思,因此对唐雎与秦王的对话进行了详写。而唐雎出使秦国的背景和最后斗争的结果,虽然也能从一定程度上表现人物的性格,但作用不大,故略写。至于他如何到达秦国、怎样见秦王、怎样回国等内容与本文中心无关,故略去不写。

  五、达标测评

  (一)测评

  1.找出秦王和唐雎对话的句子,说说他们的对话在语气上有什么特点?

  如:(秦王)“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蛮横、强硬的质问语气;

  (唐雎)“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立场鲜明的反问语气;……

  (二)小结

  这篇记叙文,写了唐雎忠于使命、不畏**、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揭露了秦王的骄横欺诈、外强中干、色厉内荏的本质,虽不假修饰,却十分鲜明生动,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作业布置:完成课后练*题。

  板书设计: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2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知识,掌握“之”“其”“而”用法辨析一词多义。古今异议。积累常用文言句式

  2、学*本文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作文方法。

  3、熟读背诵全文。

  【能力目标

  1、指导学生重视诵读,培养学生文言文的语感,提高诵读能力。力求读出节奏感。读,得流利,读出感情。

  2、课外搜索战国七雄,与“士”的相关资料,学会自主分析资料,主动探究,养成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惯。

  3、体会本文,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中,鲜明表现各自性格特点的写法。领悟全文。

  4、体会唐雎言之有节,言之有句,言之有力的说话技巧。

  [德育目标]学*唐雎不畏**,正气凛然的精神品质。

  【教学重点】:

  1、理清行文思路,读出人物性格,背诵课文

  2、本文通过对话展开故事情节,刻画人物性格的特点。

  【教学难点】

  1、理解关键语句体会人物语言的个性化特点

  2、体会秦王与唐雎这两个对立人物性格上的反衬作用。

  【教学方法】

  1、文献法。组织学生课前搜集整理有关资料。

  2、朗诵法。引导学生在多角度,多层次朗读中。理解文意,感受其美好情操。

  3、讨论点拨法。对词句理解,对文意的概括通过生生互动,培养合作探究意识。对难以理解问题,教师作必要点拨;师生互动,提高效率。体现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地位

  【教具】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掌握基本文言词语;理清行文思路;指导学生多角度朗读背诵;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讨论;概括人物形象;赏析文章祥略得当,语言个性鲜明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张艺谋导演的《英雄》轰动一时,刺客刺秦的故事广为流传,那么同学们想不想听一个刺秦的故事老师出示课题

  {二}熟悉时代背景:

  1、出示《战国七雄形势图》

  2、学生联系初*历史知识,分析战国七雄的形势

  3、老师总结介绍:本文讲叙的故事在战国哪个阶段呢?从文中灭韩之魏一词看应发生在秦王灭六国之前,此时赵燕齐楚四国都奄奄一息,亲统一天下大势已定。在这种形势下,魏的附属国安陵芨芨可危,此时秦王提出易地要求,安陵君会答应吗?安陵君的命运如何?让我们一起阅读课文吧!

  学生大声自由朗读课文,教师板书课题。

  {三}扫清障碍:

  1.请三位同学分段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听读音,并订正其读音错误。

  2.老师出示课件。请同学们正确读出下列字的读音

  3.同学们在订正字音和字义的过程中能做到音正字准,可惜缺乏文言文的音律美。

  4.请听示范朗读。

  老师播放多媒体配乐朗读课件。同学们听后讨论示范朗读有那些优点。同学们练*朗读各段。

  请同学们想象描绘一下你心中的秦王,唐雎,安陵君分别是什么形象?

  同学们自由发表见解以后,老师出示课件:唐雎,秦王,安陵君的形象图。

  {四}整体感悟:

  1.针对题目你可能提出哪些问题?请同学思考讨论发表见解:

  同学可能会提出:唐雎是个什么性格的人?他的使命是什么?秦王怎样羞辱他?他怎样不辱使命的?

  2.决同学们的这些问题,都可以在课文中找出答案,请同学们默读全文,在文中划出可以理解回答这些问题的原句。

  3.学生默读课文思索问题。

  {五}深层探究:

  1、唐雎的使命是什么?

  {1}同学齐读第一段,一名同学用原文回答:秦王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一名同学用自己的话概述:秦王以易地为诱饵企图吞并安陵遭拒绝,秦王不悦,安陵国危在旦夕。

  老师点评后并指出这是情节开端。除了几句串场的叙述,几乎全用对白交代了事情起因。

  {2}老师提问;这段表现出秦王,安陵君什么样的个性特点?

  那些词语能体现出他们的性格?

  {3}老师指导学生分组朗读:三组读秦王,一组读安陵君,老师点拨:三组同学应读出秦王的专横,一组读出安陵君的不卑不亢。

  2.唐雎怎样不辱使命的?

  {1}学生讨论回答斗争应分三个回合:

  第一个回合{第二段}唐雎义正严辞的驳斥秦王“轻寡人“的理论。

  {2}老师指出这是情节发展,并安排同学分组朗读。2组读秦王,2组读唐雎

  {3}老师强调应读出此阶段秦王的气势汹汹和唐雎的针锋相对。

  第二回合{第三段}唐雎以布衣之怒与秦王天子之怒相对挺剑而起。

  老师指出这是情节高潮,并将四组学生分成3组读唐雎,一组读秦王。要读出秦王的骄横狂妄。

  第三回合{第四段}侧面描写“秦王色挠,长跪谢之”点明主题,教师指出这是情节结局。

  老师安排一组学生朗读体会秦王的色历内荏,贪生怕死,外强中干。

  教师总结:本文较短,但围绕着“唐雎不辱使命”这么一个中心事件,形成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故事情节,自然紧凑,严谨完整。

  {六}重现历史:

  1、请同学按照情节分组,全文朗读,回味本文,自然紧凑的情节。在朗读中体会秦王,唐雎,安陵君的人物性格。

  2、用一句话概括唐雎,秦王的人物性格。

  3、教师课件演示:

  唐雎:不畏**,忠君爱国,有勇有谋。

  秦王:色历内荏,外强中干,贪生怕死。

  老师总结:

  这篇文章绘生绘色地塑造了唐雎和秦王的形象,作者把这两个人物放在一场尖锐的矛盾冲突中,通过对话,鲜明地表现了各自性格,我们也应在朗读中读出这种性格。

  {七}作业:

  模仿《战国策》体例特点,设想唐雎出使回国后,唐雎,秦王,安陵君之间的故事。

  {八}板书设计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学*本文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法。

  2、培养学生朗读、复述、翻译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3、学*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权、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激发学生学*文言文,了解民族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

  学*本文通过对话展开故事情节,刻画人物性格的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

  结合课后练*二,围绕“不辱”二字展开教学。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去年张艺谋导演的影片《英雄》曾轰动一时,刺客刺秦的故事也广为流传,多方演绎。今天我们要学的是历史上一个类似刺秦的故事。下面请大家自读一下这篇出自《战国策·魏策》的历史短篇。

  二、学生活动

  1、自读后,请几位学生分段朗读,其他学生判断其读音、句读是否有误。

  2、齐读。

  3、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四人一组,教师轮流指导)

  4、请学生复述故事大意。(其他学生从语气、语态、是否流畅、描述是否准确生动等方面进行评价)

  5、分组讨论出场人物的性格特点。(注意揣摩其语气)

  三、教师小结

  作为小国之臣的唐雎,在秦王寻衅威胁的情势之下出使秦国,能够毫不畏惧,敢于同秦王展开面对面的斗争,最终理直气壮地使秦王折服,终不辱使命,这种勇气和胆识是难能可贵的。而秦王正是在这份胆识的威慑下败下阵来。

  四、人物分析(板书)

  (傲慢无礼)秦使→安陵君(委婉坚决)

  (不卑不亢)唐雎→秦王(骄纵、虚伪、阴险──“不说”、“怫然怒”

  色厉内荏、前倨后恭──“色挠”)

  五、作业

  1、搜集有关《战国策》、文中典故的资料。

  2、完成课后练*二、三。

  3、自由结组,编成课本剧,课上展演。

  第二课时

  一、检查第二项作业完成情况,抽查字词解释

  二、资料搜索

  1、结合本文的写作特点了解《战国策》(结合注释了解)

  2、战国时期的“士”及以养士三千著称的“战国四公子”

  3、文中三刺客的故事及历史上其他著名刺客的故事

  注:

  1、《战国策》又名《十二国策》,记录了上至春秋、下至秦灭六国约二百三四十年的历史,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国别体史书。(学生只要能了解本文通过对话表现人物鲜明性格这一写作特点即可。)

  2、以上三方面资料大部分由学生讲述,教师适当补充。

  三、学生课本剧展言

  通过演出旨在考察学生掌握课文内容、理解人物性格的能力,亦可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及临场发挥的能力。

  四、作业

  1、课后练*、本课同步。

  【教学后记】

  这是一篇情节性、故事性很强的自读课文。教学中,在引导学生通过讨论的方式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着重从文章人物对话推动故事情节、展现人物性格这一写作特点入手分析,并组织学生通过排演课本剧的方式,达到对人物性格的认识和把握。

  从学生活动来看,他们学*古文的积极性很高。且对唐雎这样的历史人物,尤其又是在矛盾冲突如此激烈的故事中出现的人物,他们非常感兴趣。因此,投入排演课本剧的积极性也是很高的。他们基本把握住了人物鲜明的性格。通过揣摩秦王与唐雎的性格反差,达到对课文主题的把握。

  一部分学生还通过课下资料的搜集,找到了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历史资料、文学常识。如有的学生搜集到了课文中三刺客的详细资料,甚至还有的找到了一些其他在历史上非常著名的刺客资料。有的学生则搜集了有关课文出处的资料。这对教学是一种非常有益的补充,同时也是对学生资料检索能力的锻炼,更培养了他们的自主学*能力。

  ⑵请广于君(广,形容词用如动词,使动用法,)

  6、难句翻译。

  ⑴“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⑵“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⑶“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4

  学*任务:

  1.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及古文知识积累,初步体会课文大意;反复诵读,尤其读准多音字。

  2.体会唐雎有胆有识,不畏**,敢于斗争的勇士形象。

  3.体会文章选材善于突出重点、突出中心的写法。

  4.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独立思考的思维品质。

  5课外拓展有关《战国策》的知识。

  学*重点:

  1.积累古文词语:谓、易、其(作语气词)、虽然、虽、休、寝、错、仓等及出自《战国策》的常见成语。

  2.文章对“士”的作用的强调;选材的突出重点。

  学*方法:

  朗读(多种形式):自主,合作,探究。

  学*时间:2课时。

  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两千年以前,战国时代,诸侯割据、群雄纷争,各个国家或者为了使自己更强大,或者为了“转危为安,运亡为存”,争相养士,利用这些人在内政外交上出谋划策,“扶危持倾”,课文中唐雎这个人物,就可以使我们由一斑见全豹。

  二、多种形式读课文,读准字音,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

  1.齐读(边听边纠正读音,特别是下面划线字的音)

  唐雎(jū)以君为长(zhǎng)者

  以头抢(qiāng)地夫(fú)专诸之刺王僚

  2.分角色朗读及指导

  (1)由4位学生进行:秦王,安陵君,唐雎的语言各一人,其他部分一个人。

  (2)大家评论四人的朗读情况:音准,是否体现出人物当时说话的语气,语调和感情。

  (3)老师在听学生意见后进行朗读指导,并让学生领会积累一些词语。

  ──秦王。分前后两种情况,前面是傲慢无礼,口气强硬,轻视对方,后面是讨好和软的口气。其中:

  前1: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加强语气的词,可用现在的什么词来表示?(生答后)确定“可要”。

  抽出读这句。师指导。大家齐读。(以下各项同此作法)

  前2:何也?也:疑问语气,相当于“呢”。

  故不错意也。错:通措,放置。

  例3: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冠:帽子。跣:脚。抢:撞。

  后:寡人谕矣。谕:明白。

  读时要强调:

  ──安陵君。奉承恭敬,口气委婉。

  “虽然,受地于先王。”虽然:虽然如此。要与下文形成转折。

  ──唐雎。沉着冷静,干脆利落。

  虽千里……岂直五百年哉?虽:即使。

  岂……哉:难道……吗?反问句式

  与臣而将四矣矣:了(陈述语气)

  3.全班分成四组,分角色朗读。

  三、解答学生不理解的语句

  四、课外作业

  1.书后练*二、三。

  2.读《战国策》或有关资料,准备讲故事。

  五、板书设计

  1.学生读错的字及正音。

  2.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加强语气的词)可要

  何也也:(疑问语气)呢

  故不错意也错:通错,放置。

  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冠:帽子跣:脚抢:撞

  寡人谕矣谕:明白

  虽然,受地于先王虽然:虽然如此

  虽千里……岂直五百里哉?虽:即使。岂……哉:难道……吗?

  与臣而将四矣矣:(陈述语气)了。

  第二课时

  一、分析唐雎的人物形象,了解写作意图

  1.全文采用对话来反映人物的精神面貌。把唐雎的话与安陵君的话作比较,看相同点与不同点是什么。(采用学生的合理说法)

  明确:因为拒绝与秦交换土地,不同的是安陵君对秦王先恭维,后委婉拒绝。唐雎是直接拒绝,态度坚决。

  2.唐雎的语言与秦王的语言进行比较。

  明确:唐雎是针锋相对,后发制人,着眼点小──刺杀秦王。

  秦王是前倨后恭,威胁恐吓,着眼点大──进攻国家。

  3.作者塑造了唐雎怎样一个“士”的形象,意图是什么?

  形象:有胆有识,不畏**,敢于斗争的勇士。

  意图:强调“士”对一个国家的重要作用,能“扶危持倾”,能使一个国家“转危为安,运亡为存”。

  二、文章写法特点

  1.根据课文情节,发挥想像,看课文中可以加上哪些人物和情节?(学生说,老师评点;老师说,学生评点)

  明确:本文这种写法的好处,简洁明快,突出重点,突出中心。

  2.思考唐雎反驳秦王关于“布衣之怒”的特点。

  (1)举哪几个人的例子,事前有哪些征兆?

  ──举了专诸,聂政,要离三个刺客的事例。

  在他们行刺前分别有征兆:慧星袭月,白虹贯日,仓鹰击于殿上。

  (2)为什么要这样说?

  ──这是一种铺陈渲染,增强对秦王心理打击力量,以达到下文有效威胁秦王的目的。

  三、问题探究

  1.唐雎的使命是什么?“唐雎不辱使命”是针对什么而言?师生互相交流看法。

  2.读文章后,有什么疑问?

  如唐雎行为的可信度如何?(最好让学生发现,培养他们敢于质疑的精神和识别事物的能力)

  四、《战国策》里的故事

  1.“士”的故事

  2.成语、寓言故事

  五、课外练*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一、通过对课文的学*,了解人物形象。

  二、培养学生复述、翻译、朗读的能力。

  三、学*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教学设想

  一、以“说”为主学*课文。

  二、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的评析,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

  三、主要教学板块通读──说读──评读。

  四、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介绍《战国策》。

  (师先提问,生答后再小结。)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事的记录整理编辑的,共三十三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

  2.简述时代背景。

  公元前230年和前225年,靠*秦国的韩国、魏国相继被秦国所灭,其余山东六国中的赵、燕、齐、楚,在连年不断的战争中,早已被秦国日削月割,奄奄待毙了,又过了几年,秦就统一了天下。安陵国是魏国的附庸小国。安陵在它的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一度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秦国想用诈骗手段吞并安陵,于是安陵君就派唐雎到秦国谈判。

  二、通读──说内容

  1.生齐读课文,教师听音。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2.请同学们注意下列字词的读音:

  雎(jū) 怫(fú) 跣(xiǎn) 抢(qiāng) 祲(jìn) 缟(gǎo) 傀(guī) 挠(náo)

  3.请同学们说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加惠 (给予恩惠。) 怫然 (盛怒的样子。) 免冠徒跣 (摘了帽子,光着脚。冠,帽子。跣,赤脚。) 抢地 (撞地。抢,碰、撞。) 休祲 (吉凶的征兆。休,吉祥。祲,不祥。) 色挠 (指变了脸色。挠,屈服。) 谢 (道歉。) 谕 (明白,懂得。)

  4.请同学们结合注释读课文。

  (生散读,师巡视。)

  5.请同学们用一句话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要求:能准确地概括出文章的主旨。生思考后师提问。)

  6.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

  (要求:在准确的前提下,能复述出人物的精神特质。生稍作准备后回答。)

  三、说读──说译文

  1.学生分角色读课文。

  (叙述者、唐雎、秦王各由一人担任,要能读出人物应有的语气。)

  2.教师以句子为单位读一段课文,每读一句,学生就跟着集体杂然地翻译文句。

  3.学生仿效老师的方式分组译读课文。

  4.教师从二、三段中找出几个难句请学生口头翻译。如: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5.学生杂然地再读课文。

  四、评读──说意味

  1.学生演读课文。

  ⑴演读分两组,每组各找两位同学分别饰演唐雎和秦王。

  ⑵演读内容分别为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和第三自然段。

  ⑶演读地点设在讲台。

  ⑷要求饰演者能在充分理解人物形象的基础上,演读出人物的精、气、神,能融入角色中。

  2.每个同学以“……表现了……”(或“……写出了……”、“……反映了……”)说一句品析课文语言的话。如: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表现了秦王的外强中干;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写出了秦王盛气凌人、以强凌弱的心态;

  “挺剑而起”反映了唐雎不畏**、宁死不屈。

  (教师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然后请学生回答。)

  3.教师评点。

  (教师评点的原则,是以鼓励、夸赞为主,同时也要指出学生回答中的不当之处。)

  4.教师小结。

  这篇记叙文,写了唐雎忠于使命,不畏**,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揭露了秦王的骄横欺诈,外强中干,色厉内荏的本质,虽不假修饰,却十分鲜明生动,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五、作业

  查找资料,了解外交史上那些出使他国而“不辱使命”的人和故事。

  附:板书设计

  【说明】

  学*《唐雎不辱使命》这篇课文,应着重了解人物性格,注意人物性格的反衬作用。所以,本方案的教学角度拟为:说读──以说为主学*课文,了解人物形象。具体操作步骤是通读──说读──评读。

  设想能让学生在读、说中了解人物性格,锻炼学生的复述、翻译、朗读能力,提高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设想能让学生在自己的亲身饰演中,把握人物性格,并学*唐雎的那种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设想让学生学会通过对具体语句的分析,了解人物性格、把握人物形象的方法。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阅读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1)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6篇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识记作家作品;理解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的内容。

  过程与方法:感受语言交锋的机智与艺术,学*本文运用对比和衬托来刻画人物的方法,把握人物形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唐雎勇敢无畏、敢于斗争的精神,培养维护国家尊严的意识和不畏**的精神。

  教学重点:

  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识记作家作品;理解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的内容。

  教学难点:

  感受语言交锋的机智与艺术,学*本文运用对比和衬托来刻画人物的方法,把握人物形象。

  课型:

  新授

  课时:

  3课时

  教学手段:PPT、黑板、粉笔

  教学方法

  教法:讲授法、引导法。

  学法:自主学*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三分钟: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才有真进步。

  ——鲁迅

  一、激趣导入

  (一)导入

  易水歌

  [战国]荆轲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呼气兮成白虹!

  (二)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重点)

  2.了解《战国策》,了解时代背景。(难点)

  3.古代史书的几种体例。(重点)

  二、自主学*

  1.听课文朗读,疏通生字词,注意停顿,并理清文章结构。

  唐雎(jū )怫然(jū )徒跣(xiǎn )

  抢地(qiānɡ )彗星(huì )要离(yāo )

  休祲(yāo )缟素(ɡǎo )色挠(náo )

  三、合作探究

  1.了解《战国策》

  《战国策》,我国古代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是西汉刘向根据战国时期史料整理编辑的,按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国次序,编订为三十三篇。这部书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反映了各国之间在政治、军事、外交上的斗争。它不仅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文献,同时也是先秦历史散文中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出自本书的著名的寓言有“画蛇添足”“亡羊补牢”“狡兔三窟”“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

  四、精讲解疑

  1.了解时代背景。

  想用“易地”的诈骗手段吞并安陵。安陵君拒绝秦王的要求,在秦王不悦的情况下派遣唐雎出使秦国,目的就在于保全国土,解除与秦国之间的矛盾。本文记叙的就是这一历史事件。想用“易地”的诈骗手段吞并安陵。安陵君拒绝秦王的要求,在秦王不悦的情况下派遣唐雎出使秦国,目的就在于保全国土,解除与秦国之间的矛盾。本文记叙的就是这一历史事件。

  2.古代史书的几种体。

  (1)国别体:以国家(诸侯国)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例如:《国语》《战国策》。

  (2)编年体: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叙写史实。例如:《春秋》《左传》《资治通鉴》。

  3.纪传体: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为汉代司马迁所独创。这种体例对后世影响很大,司马迁的《史记》和古代官方编辑的正史用的都是纪传体。

  五、达标测评

  (一)测评

  唐雎(jū )怫然(jū )徒跣(xiǎn )

  抢地(qiānɡ )彗星(huì )要离(yāo )

  休祲(yāo )缟素(ɡǎo )色挠(náo )

  (二)小结

  古代史书的几种体例

  1.国别体:《》《》。

  2.编年体:《》《》《》。

  3.纪传体:《》。

  作业布置:朗读并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10.唐雎不辱使命

  《战国策》

  唐雎(jū )怫然(jū )徒跣(xiǎn )

  抢地(qiānɡ )彗星(huì )要离(yāo )

  休祲(yāo )缟素(ɡǎo )色挠(náo )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课前三分钟:一个人只要热爱自己的祖国,有一颗爱国之心,就什么事情都能解决。什么苦楚,什么冤屈都受得了。

  ——冰心

  一、激趣导入

  (一)导入

  从军行七首·其四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二)教学目标

  1.理解词意,疏通文义,并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

  2.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

  3.理解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的内容。

  二、自主学*

  1.学*文章第一、二自然段,把它翻译成现代汉语。

  秦王派人对安陵君说:“我想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国,安陵君一定要答应我啊!”安陵君说:“大王给予恩惠,用大片的土地交换小的土地,很好;即使如此,我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卫它,实在不敢交换啊!”秦王不高兴。于是安陵君派遣唐雎出使到秦国。

  秦王对唐雎说:“我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不听我,这是为什么呢?

  况且秦国已经灭了韩国亡了魏国,而安陵君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的原因,是因为我把安陵君当作忠厚的长者,所以才不打他的主意。现在我用十倍于安陵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是轻视我吗?”唐雎回答说:“不,不是像你说的这样。

  安陵君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并且保卫它,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何况仅仅是五百里呢?”

  三、合作探究

  2.学*文章第三、四自然段,把它翻译成现代汉语。

  秦王勃然大怒,对唐雎说:“您曾听说过天子发怒吗?”唐雎回答说:“我未曾听说过。”

  秦王说:“天子发怒,倒下的尸体有百万具,血流千里。”唐雎说:“大王曾经听说过*民发怒吗?”秦王说:“*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唐雎说:“这是*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从前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到宫殿上。这三个人都是出身*民的有胆识的人,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征兆。

  现在,专诸、聂政、要离,加上我就要成为四个人了。如果有才能和胆识的人一定要发怒的话,就要使两具尸体倒下,血流五步远,天下百姓都是要穿孝服,现在这个时候就是这样。”于是拔出宝剑起身想要与秦王同归于尽。

  秦王变了脸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说:“先生请坐!怎么到这种地步!我明白了:韩国、魏国灭亡,然而安陵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生存下来的原因,只是因为有先生啊!”

  四、精讲解疑

  1.总结文中的通假字。

  故不错意也同“措”,放置,安置。

  仓鹰击于殿上同“苍”,青色。

  2.总结文中的古今异义。

  非若是也古义:这样,如此今义:判断动词。

  岂直五百里哉古义:只,仅仅今义:跟“曲”相对。

  大王加惠,以大易小古义:交换今义:容易,简单。

  虽然,受地于先王古义:即使这样今义:表转折关联词,与“但是”连用。

  长跪而谢之古义:道歉今义:感谢;(花或叶子)脱落。

  休祲降于天古义:吉祥今义:休息。

  秦王色挠古义:屈服今义:(用手指)轻轻地抓。

  安陵君其许寡人古义:答应今义:允许。

  徒以有先生也古义:只,只是今义:徒弟、学生。

  五、达标测评

  (一)测评

  1.解释下列句子中古今异义词的意思。

  休祲降于天古义()今义()。

  秦王色挠古义()今义:()

  安陵君其许寡人古义:()今义:()。

  徒以有先生也古义:()今义:()。

  (二)小结

  本文通过记叙唐雎奉安陵君之命出使秦国,面对暴秦勇敢无畏、义正词严地同秦王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终于使之折服而保全国土的经过,颂扬了唐雎忠于使命、誓死捍卫国家利益的精神。

  作业布置:完成同步练*册

  板书设计:

  10.唐雎不辱使命

  《战国策》

  1.通假字。

  故不错意也同“措”,放置,安置。

  仓鹰击于殿上同“苍”,青色。

  2.古今异义。

  谢古:道歉今:感谢;(花或叶子)脱落。

  休古:吉祥今:休息。

  挠古:屈服今:(用手指)轻轻地抓。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课前三分钟:我爱*固因他是我的祖国,而尤因他是有那种可敬爱的文化的国家。

  ——闻一多

  一、激趣导入

  (一)导入

  泊秦淮

  【唐】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二)教学目标

  1.感受语言交锋的机智与艺术,学*本文运用对比和衬托来刻画人物的方法,把握人物形象。(难点)

  2.感受唐雎勇敢无畏、敢于斗争的精神,培养维护国家尊严的意识和不畏**的精神。(重点)

  二、自主学*

  1.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秦王和唐雎各是什么样的人?

  秦王:贪得无厌、奸诈狡猾,外强中干的'封建统治者。

  唐雎:从容镇定、不畏**,具有凛然正气的外交家。

  2.从唐雎的故事中你得到了什么启发?

  说话技巧在与人交往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勇敢与善辩是非常好的品质与能力。所以,在*时要多锻炼自己的说话能力,培养自己的说话技巧。

  三、合作探究

  1.把握文章结构,划分文章段落层次。

  第一部分(1)——起因:

  交代唐雎出使秦国的背景。

  第二部分(2、3)——经过:

  写唐雎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的经过。

  第三部分(4)——结局:

  写唐雎在这场斗争中取得了胜利。

  2.出使秦国的背景。

  秦王以五百里易安陵(利诱之)

  安陵君愿终守之弗敢易(明辨之)

  3.出使秦国的经过及结果。

  秦王逆寡人轻寡人(盛气凌人)天子之怒(武力恐吓)长跪而谢(折服)

  唐雎虽千里不易岂五百里(从容答辩)布衣之怒(针锋相对)(不辱使命)

  四、精讲解疑

  1.你认为唐雎之所以不辱使命的原因是什么?

  不畏**,有胆有识,敢于斗争,甚至不惜以死相逼;

  讲究说话的技巧,回避秦王的问题,始终以凛然的正气压倒对方,迫使秦王放弃换地的想法。

  2. 本文为什么详写唐雎与秦王的对话,而略写唐雎出使秦国的背景和最后斗争的结果,甚至对如何到达秦国、怎样见秦王、怎样回国的内容也一概不写?

  本文写的是安陵国与秦国之间的一场外交斗争,重点和中心是写唐雎同秦王展开的一场面对面的较量,从而突出人物性格特征,表现中心意思,因此对唐雎与秦王的对话进行了详写。而唐雎出使秦国的背景和最后斗争的结果,虽然也能从一定程度上表现人物的性格,但作用不大,故略写。至于他如何到达秦国、怎样见秦王、怎样回国等内容与本文中心无关,故略去不写。

  五、达标测评

  (一)测评

  1.找出秦王和唐雎对话的句子,说说他们的对话在语气上有什么特点?

  如:(秦王)“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蛮横、强硬的质问语气;

  (唐雎)“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立场鲜明的反问语气;……

  (二)小结

  这篇记叙文,写了唐雎忠于使命、不畏**、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揭露了秦王的骄横欺诈、外强中干、色厉内荏的本质,虽不假修饰,却十分鲜明生动,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作业布置:完成课后练*题。

  板书设计: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 学*本文的文言字词。

  2、 培养学生复述、翻译、朗读的能力。

  3、 学*唐睢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敢于斗争,勇于斗争的精神。

  4、 探讨唐睢不畏强权,为国赴难精神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

  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的评析,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

  课时安排:

  二课时

  课前准备:

  了解战国时期历史背景,了解《战国策》。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宋代大文豪苏轼有段名言:“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不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 ,此不足为勇也。天下大勇者,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大诗人李白也有诗云:“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样的一位英雄豪杰——唐睢。

  二、 整体感知 :

  1、 生齐读课文,教师听音。

  2、 正音,范读。检查预*。再读。

  3、 请同学结合注释默读课文,弄懂文意。请至少两至三位同学说一说这篇文章的大概意思。指导学生翻译课文按三步走:

  1、不看注释根据自己文言积累翻译课文,不懂地方做上记号。

  2、结合书底下注释再译课文。

  3、借助参考书规范译文

  4、学生概括,归纳。师进而点出全文故事情节。

  指导学生围绕中心事件抓标志性词语理清故事情节。

  文章写了秦王赢政向安陵君挑衅。以换地为名企图挑起战争。安陵君的大臣唐睢出使秦国,表示愿意牺牲自己来刺杀秦王赢政,终于使秦王赢政屈服的事。

  故事情节:开端(第一段)秦王设下骗局,唐睢临危出使。

  发展(第二段)秦王严厉指责,炫耀实力;唐睢重申立场,断然拒绝。沉着应对。

  高潮(第三段)秦王威吓,唐睢反击。针锋相对。

  结局(第四段)秦王长跪而谢,唐睢不辱使命。前倨后恭。

  三、 分段再读课文。串解文意。注意重点字词。

  对于重点字词要指导学生归纳积累。

  穿插写作的背景,《战国策》。简明扼要。书中的专诸、要离、聂政资料,可加以引用一点,以提高兴趣。

  四、问题探讨。

  根据课后*题一,全面理解内容。并会用原文回答。

  五、 品读。注意语气。

  根据课后*题二,人物对话离不开语气的表达,要把握住。

  第二课时

  一、 导入新课

  《战国策》论证说理周密严谨,笔锋犀利。《唐雎不辱使命》以短小的篇幅,写了一个结构完整的故事,情节曲折,人物有鲜明的个性,使人读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今天我们就来体会一下。

  二、 分角色朗读课文。

  指导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理解人物性格。

  三、 根据课文内容的理解二,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 为什么说唐雎没有辜负使命?

  秦王要求用五百里土地换安陵君的封邑,实际是要吞并安陵。而在当时这是不可抗拒的。唐雎奉命出使,凭着自己的机智勇敢,面对蛮横狡诈,色厉内荏的秦王,不畏强*,敢于斗争,不被威势压服,最后使亲王放弃了易安陵的打算。唐雎维护了本国的尊严,出色的完成了使命。

  2、 秦王与安陵君“易地”并非真心,何以见得?

  秦王兵分真心易地,意在吞并。A、“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可以看出秦王对安陵君的轻视;B、“寡人欲以……安陵君其许寡人“可看出秦王口气强硬,并无商量余地;C、秦王不悦,可看出秦王名易实夺得心理。

  3、 安陵君拒绝了秦王的无理要求,实际上是看穿了秦王的真正用心,那为什么还要说出“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的话呢?

  安陵君虽然对秦王的野心洞若观火,无奈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为争取周旋的余地,没有当场揭穿秦王的骗局。

  4、 文中怎样体现秦的强大和安陵的弱小?

  5、 说说“秦王不悦“四个字在故事情节发展中的作用。

  “秦王不悦”引起故事的开端,贯穿整个事件的全过程,对情节发展起着推动作用。

  6、 秦王曰“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言外之意是我亲王如果不“以君为长者”,“ 错”起“意”来,就会让你和韩魏一样灭亡。

  7、 秦王说,“天子之怒……千里“,唐雎说“伏尸二人……今日是也。”他们各表达了什么意思?

  “天子之怒”是秦王慑服唐雎的话,意为要发动战争,消灭安陵;“布衣之怒”是唐雎回击秦王的话,意思是你要我的地,我就要你的命,而且我不惜自己的生命保卫安陵。

  8、 文中亲王、唐雎分别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秦王:骄横、狂妄、狡诈、色厉内荏。唐雎:沉着、镇定、坚强无畏、有胆有识、正气凛然、不畏强*。

  四、拓展延伸。

  唐睢的不畏强权的精神,和敢于为国牺牲的精神,在我们的现代社会,还有没有现实意义?联系实际谈谈。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进一步积累文言字词,培养文言语感。

  2.学*课文“记言”的史家笔法和简洁传神的人物刻画方法。

  3.理解和学*唐雎不畏**,敢于斗争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在朗读的基础上,把握生动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学*刻画人物的方法。

  2.欣赏精彩工整的叙述语言,用词的讲究,骈散结合的句式等。

  3.学*仁人志士的品格,从中汲取精神力量。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听歌曲《历史的天空》,营造气氛。

  2.师:同学们,在中华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史中,英雄辈出,各领风骚,他们正如夜空中闪烁的群星照亮了历史的天空,他们一定也如燃烧的火把点亮过你心灵的明灯。请同学们说一说自己最喜欢的一位历史人物,并根据自己搜集的材料谈谈理由。

  3.学生交流自己喜爱的历史人物,并说明理由。

  本活动旨在让学生对历史人物有自己的理解和评价,并学会利用资料。语言表述清晰流畅,言之有理即可。

  4.老师小结,导入新课。

  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有这样一类英雄,他们大都出身卑微,但有胆有识,不畏**,充满了凛然的正气,我们今天就要向大家介绍其中的一位,他就是——唐雎。(板书)

  二、在反复朗读中把握内容

  1.同学们学了不少文言文,也积累了不少学*文言文的方法,请介绍一下你常用的学*方法。

  2.同学们交流学*方法。

  本环节主要目的是温故知新,交流总结,达到学以致用,举一反三。同学们可能会说到的方法有:

  (1)反复朗读,加强语感。

  (2)借助写作背景了解文章内容,把握中心。

  (3)借助课文下面的注解和工具书理解文章大意。

  (4)积累经典名句,引发个性思考。

  (5)正确断句,理清文章脉络。

  3.老师小结,引出文言文“五读”法。

  同学们归纳得不错,说明很多同学在做有心人,能够举一反三,学以致用。今天,老师再给大家介绍一种学*文言文的方法,那就是“五读俱全”——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中质疑,读出意味,读后思辨。

  4.运用“五读”法,把握内容。

  (1)读准字音。自由大声朗读课文,特别注意下列加点字词的读音。

  唐雎怫然徒跣抢地韩傀缟素色挠

  另外还要注意一些通假字:“错”通“措”;“直”通“只”;“仓”通“苍”。

  (2)读出节奏。小组进行朗读交流,互助,正确断句,读出节奏,使朗读顺畅通达。

  如: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

  (3)读中质疑。

  同学们再读课文,结合注解和工具书理解文章的大意,可从多方面提出自己的疑问,分小组进行讨论,还有疑难可全班进行讨论交流。

  同学们提出的疑问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的:

  文章字词方面的:

  如多义字: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第一个“使”是派遣的意思,第二个“使”是出使的意思)。如古今异义字: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古义:交换;今义:容易)。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古义:即使这样;今义:表转折关系的关联词)等等。

  文章内容方面的:

  背景方面:战国最后十年,秦相继吞并各诸侯国,安陵是魏国的附属小国,秦企图用“易地”的骗局进行吞并,因此就有了这场两国之间的外交斗争。

  内容方面:故事性强,可从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来理清文章脉络。

  可能产生的疑问有:

  秦王“易地”的真正目的是什么?骗取安陵君的土地。

  秦王当时势力强大,为什么不直接攻打安陵呢?

  秦王认为安陵是一个小国,不需要兴师动众地进行攻打,只要吓唬吓唬就会屈服投降的。

  安陵君与唐雎拒绝秦王的态度一样吗?

  一样,只是在语气上有所不同,安陵君语气委婉,表现不卑不亢;唐雎语气坚决,正气凛然。

  秦王的“天子之怒”指什么?唐雎的“布衣之怒”为什么能战胜它?

  秦王的“天子之怒”指的是“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天子之怒表现了秦王的残暴和以势压人的气焰。唐雎的“布衣之怒”指的是“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 。因为它依靠的是有志之士对国家的忠贞和不畏强权,针锋相对,视死如归的精神。

  唐雎引用专诸、聂政、要离三人的事迹有何目的?

  说明“布衣之怒”的力量,以达到针锋相对的作用。

  秦王先对安陵君说“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是因为“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后又对唐雎说“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是因为“徒以有先生也”,这不是矛盾吗?

  这正好说明秦王的虚伪狡诈,先说的话表明他的假仁假意,后说的话则表现了他的欺软怕硬。

  三、老师小结,再读体会

  第二课时

  一、在反复朗读中把握内容

  在上节课基础上进一步体会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通过最后“两读”深入理解课文。

  1.读出意味。

  要读出意味,就要读出人物,读出感情,读出语言的精妙。

  (1)读出人物。

  本文人物刻画特别生动传神,请同学们分小组进行讨论,看看唐雎和秦王分别给大家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能不能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概括他们的性格特点,并结合文中的具体语句说说理由。

  同学们勾画批注,讨论归纳;然后交流发言,相互补充。

  唐雎:机智勇敢,慷慨赴命,正气凛然,不畏强权,视死如归,面对威逼利诱应对自如,面对假仁假义义正辞严。(可结合课文第2、3段中的语句体会)

  秦王:野心勃勃,道貌岸然,假仁假义,仗势欺人,阴险狡诈,凶狠残暴,欺软怕硬。(可结合课文第2、3段中的语句体会)

  (2)读出感情。

  同学们对这两个人物的性格把握得比较准确,那么应在朗读中如何把握人物的性格,读出正确的语气和人物的情感。

  请同学来试着表演唐雎和秦王的对话一段,其他同学评价讨论,共同把握人物形象。

  讨论中要注意的语气和情感,如:

  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与”字可拖长,要读出威胁的语气)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要读出轻蔑的语气)

  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可提高音量,读出秦王的霸气和威胁的语气)

  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布衣之怒”应强调,表现唐雎的毫不畏惧和针锋相对)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应突出唐雎的凛然正气和视死如归的决心)

  先生坐!何至于此!(语速不能太快,要读出秦王的胆怯和心虚)

  可结合课后练*二进一步体会语句的语气和人物情感。

  (3)读出语言的精妙。

  人物性格鲜明传神,主要通过语言来表现:

  以记言为主,突出了人物的语气,表现了人物情感和性格。(例略)

  通过人物动作、神态表现人物。如“挺剑而起”、“秦王色挠”等。

  通过对比的方法刻画人物。如唐雎“挺剑而起”的视死如归和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的贪生怕死形成鲜明对比。再如安陵君与唐雎的对比等。

  语言的文采飞扬,骈散结合,气势磅礴,扣人心弦,值得学*与借鉴。

  2.读后思辨。

  (1)本文塑造的唐雎这个形象表现出的不畏**,敢于斗争的精神正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之一。

  同学们讨论发言,体现同学们的'文学积累和延伸能力。如蔺相如,荆轲,文天祥,林则徐等等,同学们还可用简洁的语言介绍他们的故事。

  (2)唐雎敢于为国家挺身而出和面对强权毫不畏惧的精神在我们当代有什么现实意义呢?请结合生活体验来谈谈。

  目的是调动学生的阅读经历和生活体验来感受中华美德的现实意义,鼓励同学们在现在的生活中仍然要学*和发扬这些优秀的民族精神。

  (3)课后查阅相关资料,更充分体会中华民族精神在古代和现当代的具体表现和典范的故事。还可读一些如《战国策》、《史记》中的经典篇目,更多地体会文言文语言的精妙。

  二、在理解体会后背诵课文

  有了以上的理解体会,相信同学们对文章内容和结构层次有了更好的把握,这么精彩的文章如果能把它背下来一定不是难事,同学们大声背诵课文,看谁能更快背诵下来。在同学们大声的背诵中结束课堂。

  板书:

  唐雎不辱使命

  (故事开端)秦王不悦(生气了)——唐雎使秦之因(受命)

  (故事发展)秦王施压(冒火了)——唐雎坚定回绝(力争)

  (故事高潮)天子之怒(愤怒了)——唐雎布衣之怒(拼命)

  (故事结局)秦王色挠(道歉了)——唐雎不辱使命(不辱)

  教学反思:

  《唐雎不辱使命》是一篇经典的古代文学作品,出自《战国策》,文章以记言为主,言辞颇有深意,耐人寻味,值得细细品味。虽然有些文字有一定难度。但是由于情节跌宕起伏,矛盾冲突尖锐,人物个性鲜明,再加上学生有一定的文言文的积累,所以教学设计时,在疏通文意这个环节上我采取了让学生自学为主的方法。现在看来这个方法还是比较得当的,学生的整个学*过程是趣味盎然的。

  新课程改革以来,让学生“学会学*”已成为教师的一个目标性的提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会学*这一目标的实现取决于学*方式的转变。在《唐雎不辱使命》一课,我自认为对学生的主动性的发挥还是比较值得一提的。

  首先,我由历史谈起,情景导入,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接下来的“读——译”均由学生自主学*、合作探究,教师加以引导,激发学生的求知的欲望。关于文章分析由学生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先提出问题,加以整理,然后班级进行交流。学生提出的问题有:

  1、虽然我们知道“秦王以五百地易安陵”不是出于好心,但是我们不理解这中间究竟有什么样的背景?

  2、安陵君和唐雎都拒绝了秦王的无理要求,分别是如何反驳的?表现出了二人有什么不同?

  3、秦王在文中分别有什么行动和语言?表现了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4、唐雎既然想刺杀秦王,为什么不直接说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却绕圈子说了三个刺客的事?学生在感悟、赏析词句的过程中对课文内容有了较深的理解。

  再有,本节课在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态度同时,注重学生基本技能和正确价值观的培养。通过故事复述、分角色朗读课文、为人物设计神态、动作等活动,培养学生运用对话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学生在感悟唐雎这种刚正不阿的精神的同时也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即唐雎在文中所提到的“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以及与秦王同归于尽的想法是否值得提倡。由此学生又展开了一场小小的辩论会,各抒己见,在讨论中恰到好处地解决了本节课的难点。

  本节课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教学生学会学*。遗憾的是,时间分配欠合理化,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去进行小练笔:运用对话描写刻画一个你熟悉的人物。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在转变学生的学*方式的同时,更要加强课堂程序、时间分配等方面的学*,使课堂教学更富有生机.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学*本文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领会言辞之美。

  2、培养学生复述、翻译、朗读的能力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表演能力。

  3、学*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学*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2、学*本文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也许听说过战国时期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吧。荆轲在易水上辞别燕太子丹时,慷慨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土一去兮不复还”。这就是《战国策》里描绘的燕赵游侠之士的形象,虽然他最终失败被杀,但他的故事却一直为后。人传诵,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要讲的则是另一个故事:作为小国之臣的唐雎,在秦王寻衅威胁的情势下出使秦国,能够毫不畏惧,敢于同秦王展开面对面的斗争,最终理直气壮地折服秦王,不辱使命。这种勇气是难能可贵的。这里的唐雎,是《战国策》里塑造的又一个游侠勇士的形象。

  二、教学过程

  1.作者、背景简介。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编写的一本以记言为主的史书,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它叙事年代上接春秋,下至秦灭六国为止,约二百三四十年时间,是我们研究战国时期历史的一部重要著作。它叙事长于铺陈,多加渲染夸张,写得有声有色;语言生动流畅;善于在矛盾冲突中运用对话刻画人物性格,人物形象比较鲜明丰满;在论辩中往往采用故事或寓言作比喻来说明抽象的道理,富有文学色彩。所以它对后代的散文著作有很大影响。

  这篇文章记叙了战国末期的一段故事:公元前230年和公元前225年,秦先后灭亡了韩魏两国;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秦想用诈骗手段并吞安陵。安陵君拒绝秦王的要求,在秦王不悦的情况下派遣唐雎出使秦国,目的就在于保全国土,解除与秦国之间的矛盾。

  2.全班齐读,然后正音正字。

  弗fú雎jū怫fú跣xin抢qiāng傀guī祲jìn缟go挠náo谕yù

  3.同学反复朗读,可按照每行为一组的顺序举行朗读比赛,以此激发学*读书的乐趣。

  4.借助工具书和参考资料,自行疏通文意,同桌之间可以讨论。

  5、文章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全文共四段,可以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叙述唐雎出使秦国的缘由。

  第二部分(2-3)写唐雎和秦王面对面的斗争。

  第三部分(4)写秦王被唐雎的浩然正气所折服。

  三、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用一句话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本文通过唐雎面对暴秦展开斗争直至折服秦王的记述,赞扬了唐雎坚持正义、勇敢无畏的爱国精神。全文短小精悍,全部用人物对话来叙写和展开情节。

  五、总结、扩展

  本课注重了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疏通了文意,使大家对《唐雎不辱使命》一课有了整体的感知。在战国时期有很多“士”,这个特殊的阶层流传下来许多故事,如毛遂、蔺相如、晏子等,课下可搜集一些。

  六、布置作业

  认真阅读,逐句翻译,以小组为单位编写剧本,突出唐雎和秦王的舌战。

  七、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战国策》论证说理周密严谨,笔锋犀利。综论形势,无不纵横捭阖;指陈利害,无不锋芒毕露。《唐雎不辱使命》以短小的篇幅,写了一个结构完整的故事,情节曲折,人物有鲜明的个性,使人读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今天我们就来体会一下。

  教学过程

  二、分各色朗读课文。

  三、根据课文内容的理解,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为什么说唐雎没有辜负使命?

  秦王要求用五百里土地换安陵君的封邑,实际是要并吞安陵。而在当时这是不可抗拒的。唐雎奉命出使,凭着自己的机智勇敢,面对横蛮狡诈、色厉内荏的秦王,不畏**,敢于斗争,不被威势压服,最后使秦王放弃了易安陵的打算。唐睢维护了本国的尊严,出色地完成了使命。

  2、秦王与安陵君“易地”并非真心,何以见得?

  秦王并非真心易地,意在吞并。A.“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可看出秦王对安陵君的轻视;B.“寡人欲以……安陵君其许寡人”可看出秦王口气强硬,并无商量余地;C.秦王不说,可看出秦王名易实夺的心理

  3、安陵君拒绝了秦王的无理要求,实际上是一眼看穿了秦王的真正用心,那为什么还要说“大王加惠,以大易小,至善”的话呢?

  安陵君虽然对秦王的野心洞若观火,无奈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为争取周旋的余地,没有当场揭穿秦王的骗局。

  4、本中怎样体现秦的强大和安陵的弱小?

  5、说说“秦王不悦”四个字在故事情节发展中的作用。

  “秦王不悦”引起故事的开端,贯穿整个事件的全过程,对情节发展起着推动作用。

  6、秦王说,“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的盲外之意是什么?

  言外之意是我秦王如果不“以君为长者”,“错”起“意”来,就会把你和韩魏一样灭亡。

  7、秦王说,“天子之怒……千里”,唐雎说,“伏尸二人……今日是也。”他们各表达了什么意思?

  “天子之怒”是秦王慑服唐雎的话,意为要发动战争,消灭安陵;“布衣之怒”是唐雎回击秦王的话,意思是你要我的地,我就要你的命,而且我不惜自己的生命保卫安陵。

  8、文中秦王、唐雎分别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秦王:骄横、狂暴、狡诈、阴险落架。唐雎:有胆识、正气凛然、不畏**。

  四、教师小结。

  这篇记叙文,写了唐雎忠于使命,不畏**,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揭露了秦王的骄横欺诈,外强中干,色厉内荏的本质,虽不假修饰,却十分鲜明生动,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五、布置作业。

  查找资料,了解外交史上那些出使他国而“不辱使命”的人和故事。

  板书设计

  唐雎不辱使命

  《战国策》

  秦王:使人谓——不悦怫然怒色挠——长跪而谢

  唐雎:临危出使__沉着应对针锋相对——挺剑而起

  秦王:骄蛮欺诈盛气凌人外强中干色厉内荏

  唐雎:不畏**从容镇定敢于斗争忠于使命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5

  学*目标

  积累文中词句,把握唐雎形象。

  课堂预设

  初读感知

  1.裸读(不借助资料和注释阅读),了解难词句和课文大意。

  2.就课文内容提出阅读问题。

  【参考】

  (1)“使命”指什么?

  (2)唐雎是怎样做到“不辱使命”的?

  (3)唐雎是一个怎样的人?

  再读理解

  1.结合注释翻译课文,积累文言词句,并思考提出的阅读问题。

  2.组内交流:

  (1)解决难词难句。

  (2)修正或完善对问题的回答。

  3.师生互动。

  重点引导:

  (1)词语归纳性积累。

  (2)回答问题要以原文为依据,完整作答,并准确翻译。

  【参考】

  (1)第一段故事的起因,交代“唐雎使于秦”的原因;第二段故事的发展,写唐雎重申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弗敢易的观点,抵制秦王骗局;第三段故事的高潮,写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并“挺剑而起”;暗示他将效仿古人,行刺秦王。第四段故事的结局,写秦王“长跪而谢之”,唐雎不辱使命。

  (2)文章通过记述唐雎以超人的胆识和雄辩之辞折服骄横、狂妄、狡诈的秦王,打消了秦王企图吞并安陵的妄想,终于不辱使命之事,赞颂了唐雎的机智沉着、不畏**的斗争精神。

  三读感悟

  阅读课文,你有什么感想或启示?

  学生自由交流,可从唐雎、秦王等角度来谈。

  课堂检测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文后*题。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1)故不错意也错:

  (2)弗敢易易:

  (3)长跪而谢之曰谢:

  (4)寡人谕矣谕:

  2.下列各组词句中加点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①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日②太守谓谁

  B.①秦王不悦②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C.①安陵君其许寡人②潭中鱼可百许头

  D.①愿终守之②愿借子杀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1)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

  (2)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4.自古至今,像唐雎一样“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还有许多。试举一例,用一句话概括其主要事迹。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6

  学*任务:

  1.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及古文知识积累,初步体会课文大意;反复诵读,尤其读准多音字。

  2.体会唐雎有胆有识,不畏**,敢于斗争的勇士形象。

  3.体会文章选材善于突出重点、突出中心的写法。

  4.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独立思考的思维品质。

  5课外拓展有关《战国策》的知识。

  学*重点:

  1.积累古文词语:谓、易、其(作语气词)、虽然、虽、休、寝、错、仓等及出自《战国策》的常见成语。

  2.文章对“士”的作用的强调;选材的突出重点。

  学*方法:

  朗读(多种形式):自主,合作,探究。

  学*时间:2课时。

  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两千年以前,战国时代,诸侯割据、群雄纷争,各个国家或者为了使自己更强大,或者为了“转危为安,运亡为存”,争相养士,利用这些人在内政外交上出谋划策,“扶危持倾”,课文中唐雎这个人物,就可以使我们由一斑见全豹。

  二、多种形式读课文,读准字音,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

  1.齐读(边听边纠正读音,特别是下面划线字的音)

  唐雎(jū)以君为长(zhǎng)者

  以头抢(qiāng)地夫(fú)专诸之刺王僚

  2.分角色朗读及指导

  (1)由4位学生进行:秦王,安陵君,唐雎的语言各一人,其他部分一个人。

  (2)大家评论四人的朗读情况:音准,是否体现出人物当时说话的语气,语调和感情。

  (3)老师在听学生意见后进行朗读指导,并让学生领会积累一些词语。

  ──秦王。分前后两种情况,前面是傲慢无礼,口气强硬,轻视对方,后面是讨好和软的口气。其中:

  前1: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加强语气的词,可用现在的什么词来表示?(生答后)确定“可要”。

  抽出读这句。师指导。大家齐读。(以下各项同此作法)

  前2:何也?也:疑问语气,相当于“呢”。

  故不错意也。错:通措,放置。

  例3: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冠:帽子。跣:脚。抢:撞。

  后:寡人谕矣。谕:明白。

  读时要强调:

  ──安陵君。奉承恭敬,口气委婉。

  “虽然,受地于先王。”虽然:虽然如此。要与下文形成转折。

  ──唐雎。沉着冷静,干脆利落。

  虽千里……岂直五百年哉?虽:即使。

  岂……哉:难道……吗?反问句式

  与臣而将四矣矣:了(陈述语气)

  3.全班分成四组,分角色朗读。

  三、解答学生不理解的语句

  四、课外作业

  1.书后练*二、三。

  2.读《战国策》或有关资料,准备讲故事。

  五、板书设计

  1.学生读错的字及正音。

  2.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加强语气的词)可要

  何也也:(疑问语气)呢

  故不错意也错:通错,放置。

  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冠:帽子跣:脚抢:撞

  寡人谕矣谕:明白

  虽然,受地于先王虽然:虽然如此

  虽千里……岂直五百里哉?虽:即使。岂……哉:难道……吗?

  与臣而将四矣矣:(陈述语气)了。

  第二课时

  一、分析唐雎的人物形象,了解写作意图

  1.全文采用对话来反映人物的精神面貌。把唐雎的话与安陵君的话作比较,看相同点与不同点是什么。(采用学生的合理说法)

  明确:因为拒绝与秦交换土地,不同的是安陵君对秦王先恭维,后委婉拒绝。唐雎是直接拒绝,态度坚决。

  2.唐雎的语言与秦王的语言进行比较。

  明确:唐雎是针锋相对,后发制人,着眼点小──刺杀秦王。

  秦王是前倨后恭,威胁恐吓,着眼点大──进攻国家。

  3.作者塑造了唐雎怎样一个“士”的形象,意图是什么?

  形象:有胆有识,不畏**,敢于斗争的勇士。

  意图:强调“士”对一个国家的重要作用,能“扶危持倾”,能使一个国家“转危为安,运亡为存”。

  二、文章写法特点

  1.根据课文情节,发挥想像,看课文中可以加上哪些人物和情节?(学生说,老师评点;老师说,学生评点)

  明确:本文这种写法的好处,简洁明快,突出重点,突出中心。

  2.思考唐雎反驳秦王关于“布衣之怒”的特点。

  (1)举哪几个人的例子,事前有哪些征兆?

  ──举了专诸,聂政,要离三个刺客的事例。

  在他们行刺前分别有征兆:慧星袭月,白虹贯日,仓鹰击于殿上。

  (2)为什么要这样说?

  ──这是一种铺陈渲染,增强对秦王心理打击力量,以达到下文有效威胁秦王的目的。

  三、问题探究

  1.唐雎的使命是什么?“唐雎不辱使命”是针对什么而言?师生互相交流看法。

  2.读文章后,有什么疑问?

  如唐雎行为的可信度如何?(最好让学生发现,培养他们敢于质疑的精神和识别事物的能力)

  四、《战国策》里的故事

  1.“士”的故事

  2.成语、寓言故事

  五、课外练*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2)

——使命的作文 (菁华5篇)

  怎样才能算是爱国的人呢?是那些用行动捍卫祖国尊严,为祖国繁荣昌盛默默奉献的人。

  黄帝用自己的聪明智慧为人们的衣、食、住、行,做出了贡献,使我们华夏子孙从此繁衍昌盛。李冰用自己的艰苦勤劳,使成都*原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屈原为国为民,不惜以身殉国,今天我们过的端午节都是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在不久前的9月25日,我国成功发射了由我国自己研发的第一枚探月卫星——“嫦娥一号”,这是我国无数爱国科学者的智慧与心血凝结成的。“嫦娥一号”的成功发射是我们的千年奔月梦想得以实现,是我国的航天事业在世界取得了领先地位,让我们华夏儿女感到无比自豪!

  青少年应该怎样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梦想呢?我认为应该是和祖国的命运分不开的。国富才能民强,落后就会挨打,努力使我们的祖国繁荣昌盛是我们青少年的责任,也是我们的神圣使命。

  我觉得我们应当从现在做起,关心国家大事,努力学*科学文化知识,并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将来好为祖国的建设发展添砖加瓦,为祖国做贡献!

  人生如江海,在历史的长河中流淌,一朵朵的浪花是其间所涌现的伟大人物。

  ——题记

  人生苦短,短短数十载的生命却包含着一切的情绪,自出生以来命运便决定了日后的方向。幼时的一切不过是包裹玉璧的石料,我们不过是在打磨石壁期待着里面的玉石。

  短暂的寿命,却无法阻挡人类的进步,因为心中的使命而无法放弃,看到*落败的形势,鲁迅先生弃医从文,从此一代文豪生涯;有人说他放弃了自己的理想,但,果真如此吗?鲁迅先生学医只是为了救治国民的身体,他弃医从文以后,以笔杆为手术刀救治国民的心灵!一个没有心的人,身体再健康也没有追求,没有活着的信念,有了心,才会懂得爱,懂得感恩。

  人活于世,为何?

  为了让爱你的人感到幸福,让恨你的人忘却仇恨。

  简简单单的理由,不需要什么华丽语言的修饰,就是这样活着就是幸福。

  荒野中的野花,为了完成作为花的使命付出了多少的心血,没有人知道,在贫瘠的荒漠中,浅浅的土层甚至无法保证生存的需求,但它却在生命的花期以生命为代价绽开了花朵,它并不后悔,在活着的短暂时光中完成了它作为花的'永恒的使命,它很荣幸,哪怕为此付出了生命。

  人活一世,便要为自己的使命奋斗,为了所有作为人应完成的永恒的使命奋斗,那就是让我们的明天更加美好,更加富强!

  青春是早晨的太阳,她容光焕发,灿烂耀眼,所有的阴郁和灰暗都遭到她的驱逐。青春是蓬蓬勃勃的生机,是不会泯灭的希望,是一往无前的勇敢,是生命中最辉煌的色彩……

  生命不仅仅是一滴滴的鲜血,它更是渴望燃烧的激情;青春也不仅仅是一声声的赞美,它更是拥有使命并为之奋斗不息的源泉。因为生命的光环,一个个被践踏的躯体赋予了新的灵魂;因为青春的绚丽,一个个飞舞的思绪会聚成一首悲壮的挽歌。

  时光的老人又一次送来了五月,迎来了又一个“五四”青年节。在享受祥和、安宁的幸福生活之时,我不禁想起了那些曾经为中华民族的民主、科学、独立而抛头颅洒热血的青年们,是他们,在民族遭受屈辱的时刻挺身而出,以力挽狂澜之势救黎民于苦难。在斗争中,青年们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他们以燃烧的激情和鲜血凝聚成精神的火炬,点燃了未来。这种青春是多么的绚丽夺目呀,这种使命感是多么的震撼人心啊!

  青春是美好的,没有使命感的青春便是贫血的青春。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在任何一个时代,青年都是社会上最富有朝气最富有创造性、最富有生命力的群体。我们要怎样才能实践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怎样才能使自己的青春光彩照人呢?

  在二十世纪,中华民族前进的道路上,*共青团留下了英勇奋斗的足迹,做出了无愧于历史的贡献。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充满希望和挑战的世纪,*共青团,将以新的面貌,面向新世纪,以新的作为开创新的事业,在中华民族振兴史上继续谱写光辉的篇章。

  作为新世纪的中学生,我们要树立远大的理想。人的一生只能享受一次青春,当一个人在年轻时就把自己的人生与人民的事业紧紧相连,他所创造的就是永恒的青春。我们要坚持勤奋学*,立志成才。二十一世纪,信息交流日益广泛,知识更新大大加快。形势逼人自强、催人奋进。我们要跟上时代步伐,更好地为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就必须学*学*再学*,打下坚实的知识功底。在学*中,还要善于创新,善于实践,善于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活动中去,不断成才。青年是学*的黄金时期,学*是青年的首要任务。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对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我们能不能始终把握未来发展的主动权,很重要的一条就是看青年一代整体素质强不强、拔尖人才多不多。广大青年一定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以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如饥似渴地学*,既认真学好基础知识又及时进行知识更新,既刻苦钻研专业知识又广泛涉猎其他知识,既重视学*文化知识又努力掌握实用技能,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丰富自己。同时,要深入了解国情,自觉到基层一线去,到艰苦环境中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在实践的熔炉中增长见识、砥砺品质、强化本领,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负重任的栋梁之材。

  我们缅怀“五四”先驱们的业绩,回顾*人民和青年在整个世纪,走过的历程,作为当代青年团员应当秉承民族精神,高举“五四”火炬,肩负时代责任,让我们用知识加汗水,以满腔热情,去开拓、去创造、去拥抱新希望,来迎接这个机遇与今天我要说,如果祖国需要,我愿到雪域高原,做千里冰川上的一朵雪莲;我愿到万里戈壁,做茫茫黄沙中的株绿杉;我愿到30帕米尔高原上的红旗甫,让绿色在生命禁区里闪耀光芒。我也相信,只要祖国需要,在座的每一位都会义无反顾的献出自己最可宝贵的一切一切,这难道不正是伟大民族之魂的闪现吗?

  在我演讲结束之际,寄一语与今天所有的青年朋友们共勉:

  书山立马,锦绣屏列,敢问青春无悔。

  学海遨游,不堪窥岸,笑傲百舸争流。

  挑战并存的世纪吧。

  今天晚上睡觉的时候,妈妈正在给我讲故事,门牙旁边的一颗牙齿晃动的很厉害,感觉血好像都出来了,我赶忙起来照镜子一看,马上就要掉了,只连着一点点肉了,我用手又晃动了几下,它竟然掉下来了,出了一些血,我又喝水漱口,把血漱干净了。这样,又有一颗牙齿光荣地完成了它的使命,让位给新的牙齿。我要迎接新牙齿的到来,希望它快快长出来。

  本周我们班一起值勤,我听了以后非常的疑惑,为什么全班一起值勤,以前都是选几个同学值勤,听了刘老师的话我觉得不对劲,刘老师说这可是我们(1)班第一次全班值勤,一定要值好,就这样我们当上了值勤生。我当的是周四、周五的值勤生,我的任务就是每一个课间,都站在四楼检查走廊,还得观察是否有人追跑撵打或大喊大叫,看见了就叫住他们问他们是几班的,之后扣分。

  这就是我的光荣的使命。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3)

——唐雎不辱使命阅读答案 (菁华5篇)

  文言文阅读(13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甲】秦王谓唐雎日:“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日:“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日:“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日:“臣未尝闻也。”秦王日:“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日:“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日:“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日:“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乙】荆轲奉樊於期①头函,而秦武阳②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③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日:“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④假借⑤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⑥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⑦(zhèn)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⑧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⑨柱而走。群臣惊愕,卒⑩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11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选自《荆轲刺秦王》)

  【注释】①[樊於期]秦国将领,因得罪秦王逊到燕国。②[秦武阳]人名,又名秦舞阳,充任荆轲出使秦国的副手。③[陛]殿前的台阶。④[少]通“稍”。⑤[假借]在文中是“原谅”的意思。⑥(发]打开。⑦[揕]用刀剑等刺。⑧[绝]挣断。⑨(还]通“环”,绕。⑩[卒]“猝”,突然。(11)[郎中]宫廷的侍卫。

  小题1:根据上文,解释下列加线词语的意思(4分)。

  (1)长跪而谢之( ) (2)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

  (3)寡人谕矣( ) (4)图穷而匕首见( )

  小题2:用“/”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划出两处。(2分)

  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

  小题3:翻译下列句子。(2分)

  ①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使毕使于前。(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甲】、【乙】文均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的写法,【甲】文表现了唐睢_________

  _________的性格,【乙】文表现了荆柯__________________的性格(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⑴道歉 ⑵介词,从、由 ⑶明白,懂得 ⑷穷尽,完结(4分)

  小题2: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2分)

  小题3:(1)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征兆。(2分)(2)让他在(大王)面前完成使命。(2分)

  小题4:B(3分)

  小题1:

  试题分析: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比如本题中的“谢”是古今异义字词。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

  小题2:

  试题分析:文言句子的朗读节奏,可以根据句子有几层意思来划分,层与层之间划分;可以根据句子的结构来划分,一般来说,主谓之间要划分(有“之”取消句子独立性除外),长的短语,修饰限定部分与中心语之间要划分,多个修饰限定语之间不划。可先把句子翻译一下,再划分节奏。

  小题3:

  试题分析:根据文章的语境,了解句子大意,准确理解关键字词,比如本题中的“休祲”,翻译后疏通语句。所学课文,做过翻译练*要加强记忆,可直接写出译句。

  小题4:

  试题分析:梳通文意,再了解作者写作方法,概括文中所描写的人物的言行表现来分析其形象。

  【甲文】秦王拂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

  【乙文】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五柳先生传》)

  小题1:解释加线的字。(2分)

  (1)休祲降于天( ) (2)环堵萧然( )

  小题2:下列加线词的词语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先生不知何许人也安陵君其许寡人

  B.安陵君其许寡人亲旧知其如此

  C.黔娄之妻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D.安陵君因使唐睢使于秦不汲汲于富贵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

  小题4:从表达方式来看,甲文主要采用 来塑造人物形象;乙文则于*淡、客观的 之中表现人物。(2分)

  小题5:“士”是战国时期一个特殊的阶层,唐睢可谓是“士”的杰出代表,陶渊明则是东晋知名隐士,这两位的行事作风你更欣赏谁?为什么?(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吉凶的征兆。 (2)萧条的样子。形容室中空无所有,极为贫困。(2分)

  小题2: C (2分)

  小题3:秦王变了脸色,长跪着向唐雎道歉。(共2分)

  小题4:对话描写叙述( 每空1分,共2分)

  小题5:略

  小题1:试题分析:“休祲”在此语境中的意思为“吉凶的征兆”;“肃然”在此语境中的意思为“极度贫困”,不能理解为“萧条冷落的样子”。

  小题2:试题分析:A、什么 答应。B、表强调 代词。C、的 的。D、到对于。

  小题3:试题分析:“色”是“脸色”的意思,“谢”是“道歉”的意思。除了这两个关键字,还要使整个句子翻译时保持完整性与流畅性。

  小题4:试题分析:表达方式:记叙、抒情、描写、议论、说明。甲文采用描写塑造人物形象;乙文采用记叙塑造人物形象。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4)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 (菁华5篇)

  一、课文类型:

  精读(必学课文)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的能力目标:

  1.学一点文学常识。

  2.了解一点写作背景。

  3.把握课文内容。积累词语(即:通假字、一词多义词、古今义异词、词类活用词)和特殊句式(即判断句、状语后置),会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4.学*用对比和衬托手法表现人物和性格特点。

  (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学*唐雎爱国情感。

  (三)过程和方法目标:

  由于学生的语文基础差,帮助学生读懂文意(即翻译)是不可少的环节,所以学*本课的方法是:点拨——合作探讨—自主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

  1.把握课文的写作内容,掌握重要的词语,理解重要的句子。

  2.掌握人物的性格特点,学*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

  难点:

  体会秦王和唐雎这两个对立的人物在性格上的反衬作用。

  四、教学时间:共3课时(其中机动1课时)

  五、教学步骤:

  第1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也许听说过战国时期“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吧。谁愿意说给大家听听呢?

  荆轲在易水上辞别燕太子丹时,慷慨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土一去兮不复还”。这就是《战国策》里描绘的燕赵游侠之士的形象,虽然他最终失败被杀,但他的故事却一直为后。人传诵,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关于《战国策》: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共三十三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又称《国策》。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谋臣策士的活动。

  三、关于刘向:

  刘向(约前77—前6),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和文学家,本名更生,字子政,沛(今江苏沛县)人。他在学术文化上的主要贡献,是对古籍作了全系统的分类整理。其作品既有史学价值,又有文学价值。他撰有《说苑》《新序》,其中有不少生动的寓言传说资料,内容以人深省。

  四、关于本文:

  本文先自《战国策魏策四》。文中讲的是什么故事呢?谁有意来说给大家听听呢?

  五、检查预*:

  指名学生说说本文所写的主要内容。

  六、破题:

  《唐雎不辱使命》,唐雎(jū),也作唐且,人名。不辱使命,意思是完成了出使的任务。辱,辱没、辜负。

  七、整体把握课文。

  (一)了解一点写作背景

  战国时期,周王朝一统天下的局面早已被打破,秦国的崛起和强大,打破了务国的均势,各诸侯国间的斗争更趋于复杂尖锐。各间斗争的胜负,一方面固然取决于国力的强弱,一方面在外交策略上也常一比高低,即决定于各国谋臣策士的政治手段。在这种形势的要求下,出现了一大批纵横家一类的人物,开成了一种养士的风气,于是“士”阶层就成为当时社会最为活跃的一种政治力量。贵族所养之士,多达数千人。被养之人行行具备,有的为了猎取功名利禄,奔走各国之间,他们为了个人目的,朝秦暮楚,阴谋狡诈,不择手段。但也有不少有识之士,为解救国家危难挺身而出,做了一些于国于民有益之事。这些夫物的言午,构成了这部史料汇编的基本素材,史学家将其辑录加工成文,保存下来。

  (二)本文的写作内容

  本文记叙了战国时期人,秦王企图并吞安陵国的故事。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5年,秦先后灭了韩、魏。安陵是魏国的附属小国,秦王想以交换土地为名,来达到吞并安陵的目的。于是安陵君就派遣臣子唐雎出使秦国进行交涉。

  作为小国之臣的唐雎,在秦王寻衅威胁的情势下出使秦国,能够毫不畏惧,敢于同秦王展开面对面的斗争,最终理直气壮地折服秦王,不辱使命。这种勇气是难能可贵的。这里的唐雎,是《战国策》里塑造的又一个游侠勇士的形象

  (三)学生结合注释读课文

  (四)齐声朗读课文(注意正音:弗fú雎jū 怫fú 跣xin 抢qiāng 傀guī 祲jìn 缟go 挠náo 谕yù)

  八、小结:

  (据情小结)

  九、作业布置:

  读熟课文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理清主要内容。(重点)

  2、把握说话人的语气,分析唐雎和秦王的形象。(重点)

  3、了解*历史上像唐雎这样“威武不能屈”的正义之士有哪些,学*他们不畏**、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品格。(难点)

  教学准备:

  1、无句逗课文素材(同桌两人一份)

  2、课文插图(两张)

  3、小黑板(上面写有“考一考”和“写一写”的题目)

  4、背景音乐(琵琶曲《十面埋伏》)

  5、《中华成语千句文》

  教学过程:

  一、读一读

  老师发给同学们的,是这一篇课文的无句逗素材,请同桌两人共看一份,不要翻看课本先明句逗(也就是断句),两分钟后,我们再分组分段朗读,看谁的文言语感最好。

  学生分组分段朗读,教师指出每组明句逗时的主要问题所在。

  同学们翻开课本,将课文齐读一遍,请注意刚才读错的地方,并做标记。

  二、考一考

  现在老师来考考同学们字词基础掌握的情况,小黑板上有四道题,是有关本课词句翻译的重点,请同学们作答。

  同学们要明白,对于学*文言文来说,积累基础字词句至关重要。

  1、一词多义:以

  (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2)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3)徒以有先生也

  (4)以君为长者

  2、古今异义词:虽然、跪

  (1)虽然,受地于先王

  (2)长跪而谢之

  3、词性活用:流

  流血五步(动词的使动用法)

  4、句子:受地于先王。(倒装句)

  三、说一说

  现在,请同学们利用黑板上的关键词,复述一下课文的内容,看谁说得最有逻辑。

  易

  安陵·五百里地

  不易

  不辱使命

  安陵君·唐雎·秦王

  我们也来说一说,这两幅插图分别画的是课文里哪一部分的内容?

  画得好吗?(有没有把人物的情态画了出来,能不能体现出人物的性格品质?)

  四、评一评

  结合插图,根据你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请你简单评价一下文中的人物,并说说你的依据是什么?看谁评得最中肯。

  你可以用以下的句式来回答:

  从文中的某个句子(或某个词)可以看出,谁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请学生作答,教师根据文中人物进行归类板书。

  同学们找到的词句很精准,评价也很到位。其实,本文最大的特点就是通过对比(衬托)和对话来刻画人物,我们也要学*这种写作方法。

  现在,老师根据人物的特点,模仿千句文的句式,出一副对联的上联,请同学们来对一对。

  上联:唐雎义士,正义凛然,不辱使命。

  (下联:秦王暴君,前倨后恭,尽扫君威。)

  学生自由作答,对得上即可。

  其实,*历史上,像唐雎一样威武不能屈的“士”有很多,谁知道?

  对了,使楚的晏子,完璧归赵的蔺相如,舌战群儒的诸葛亮,(还有我们敬爱的*),其实他们身上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学*的具有实际意义的精神品格,比如,不畏**,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希望同学们都能做一个真正勇敢、有智慧的青少年。

  五、演一演

  现在,展示你们智慧与勇敢的时刻到了,请同学们以四人为一小组,分角色(旁白、安陵君、唐雎、秦王)合作朗读课文。请注意语调的轻重缓急,如果能结合表情或动作,那就更好了。看谁读得最有感觉。

  (配乐,琵琶曲《十面埋伏》。)

  1、四人小组先自由读。

  2、请几个小组来读,评选小组内的“最佳诵读者”。

  教师引导学生说一说评选上的理由。

  3、请“最佳诵读者”们组合起来再来PK。

  六、写一写(作业)

  请同学们学*本文的写作特点,运用对比(衬托)和对话写一次冲突,可以写你与朋友或家人之间的矛盾(里面可以写入第三个人从中调和),也可以是你虚构的故事。

  板书设计:

  易

  安陵·五十里地

  不易

  不辱使命

  安陵君·唐雎·秦王

  有礼有节·从容镇定·蛮横狡诈

  知人善任·正义凛然·盛气凌人

  有勇有谋·外强中干

  教学目标:

  1、 学*本文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法。

  2、 培养学生朗读、复述、翻译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3、 学*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权、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激发学生学*文言文,了解民族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

  学*本文通过对话展开故事情节,刻画人物性格的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

  结合课后练*二,围绕“不辱”二字展开教学。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 导入:去年张艺谋导演的影片《英雄》曾轰动一时,刺客刺秦的故事也广为流传,多方演绎。今天我们要学的是历史上一个类似刺秦的故事。下面请大家自读一下这篇出自《战国策·魏策》的历史短篇。

  二、 学生活动:

  1、 自读后,请几位学生分段朗读,其他学生判断其读音、句读是否有误。

  2、 齐读。

  3、 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四人一组,教师轮流指导)

  4、 请学生复述故事大意。(其他学生从语气、语态、是否流畅、描述是否准确生动等方面进行评价)

  5、 分组讨论出场人物的性格特点。(注意揣摩其语气)

  三、 教师小结:

  作为小国之臣的唐雎,在秦王寻衅威胁的情势之下出使秦国,能够毫不畏惧,敢于同秦王展开面对面的斗争,最终理直气壮地使秦王折服,终不辱使命,这种勇气和胆识是难能可贵的。而秦王正是在这份胆识的威慑下败下阵来。

  四、 人物分析(板书)

  (傲慢无礼)秦使→安陵君(委婉坚决)

  (不卑不亢)唐雎→秦王(骄纵、虚伪、阴险——“不说”、“怫然怒”色厉内荏、前倨后恭——“色挠”)

  五、作业:

  1、 搜集有关《战国策》、文中典故的资料。

  2、 完成课后练*二、三。

  3、 自由结组,编成课本剧,课上展演。

  第二课时

  一、 检查第二项作业完成情况,抽查字词解释。

  二、 资料搜索:

  1、 结合本文的写作特点了解《战国策》(结合注释了解)

  2、 战国时期的“士”及以养士三千著称的“战国四公子”

  3、 文中三刺客的故事及历史上其他著名刺客的故事

  注:

  1、《战国策》又名《十二国策》,记录了上至春秋、下至秦灭六国约二百三四十年的历史,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国别体史书。(学生只要能了解本文通过对话表现人物鲜明性格这一写作特点即可。)

  2、以上三方面资料大部分由学生讲述,教师适当补充。

  三、 学生课本剧展言:

  注:通过演出旨在考察学生掌握课文内容、理解人物性格的能力,亦可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及临场发挥的能力。

  四、 作业:

  1、课后练*四、本课同步

  2、预*《核舟记》

  教学后记

  这是一篇情节性、故事性很强的自读课文。教学中,在引导学生通过讨论的方式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着重从文章人物对话推动故事情节、展现人物性格这一写作特点入手分析,并组织学生通过排演课本剧的方式,达到对人物性格的认识和把握。

  从学生活动来看,他们学*古文的积极性很高。且对唐雎这样的历史人物,尤其又是在矛盾冲突如此激烈的故事中出现的人物,他们非常感兴趣。因此,投入排演课本剧的积极性也是很高的。他们基本把握住了人物鲜明的性格。通过揣摩秦王与唐雎的性格反差,达到对课文主题的把握。

  一部分学生还通过课下资料的搜集,找到了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历史资料、文学常识。如有的学生搜集到了课文中三刺客的详细资料,甚至还有的找到了一些其他在历史上非常著名的刺客资料。有的学生则搜集了有关课文出处的资料。这对教学是一种非常有益的补充,同时也是对学生资料检索能力的锻炼,更培养了他们的自主学*能力。

  教学要求:

  1.整体把握文章思路,理清故事情节。

  2.揣摩对话中不同人物的语气、口吻和情态,体会不同人物的思想性格以及文章的思想感情。

  3、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重点

  1.诵读训练,注意句读,要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

  2.理解对话描写、人物语言个性化的特点及其作用。

  3、积累文言词语。

  (解说:本单元提示中明确要求“要继续练*诵读,培养文言语感”,“注意揣摩语气,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故“自读导言”旨在引导学生以诵读为突破口,在读懂题意、了解文章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学*文章的艺术特色。)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复*《陈涉世家》,解题,了解课文内容和结构,理清故事情节。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1、复*《陈涉世家》。

  a、本文的作者是谁?文章选自哪一本书?谈一谈你对作者及其作品的了解情况。

  b、课文中重点写了一件什么事?在写法上你有何体会?

  2、引出新课。

  明确:《史记》在文学史上非常出名,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可见其影响之大。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唐雎不辱使命》,选自哪一本书呢?学本文又能给我们增加一点什么知识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及文下注释。

  二、解题

  1、按要求默读课文。

  (1)读“阅读提示”,略知文章大概情况。

  (2)读注释①,了解作品、作者、编者及题目等概略知识。

  (3)读全文,扫清文字障碍,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2、请一位同学来回答:你在前面的默读中读到一些什么?(要求:用自己的话,条理清楚地告诉给大家。教师可以从语态、语气、语速、层次等方面进行评价。学生在阅读中遇到的文字障碍,可以由同学互相解决,老师点评。要强调学生做好笔记。)

  三、了解课文内容和结构

  1、了解课文内容。

  速读。(抓住每段所写的主要内容,写概略的读书笔记。)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5)

——《唐雎不辱使命》语文教案实用5篇

  教学目标:

  1、学*本文的文言字词。

  2、培养学生复述,翻译、朗读的能力。

  3、学*唐睢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敢于斗争,勇于斗争的精神。

  4、探讨唐睢不畏强权,为国赴难精神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

  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的评析,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

  课时安排;

  二课时

  课前准备:

  了解战国时期历史背景,了解《战国策》。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宋代大文豪苏轼有段名言:“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不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大勇者,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大诗人李白也有诗云:“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样的一位英雄豪杰――唐睢。

  二、整体感知:

  1、生齐读课文,教师听音。

  2、正音,范读。检查预*。再读。

  3、请同学结合注释默读课文,弄懂文意。请至少两至三位同学说一说这篇文章的大概意思,注意不要求字字落实。

  4、学生概括,归纳。师进而点出全文故事情节。

  (文章写了秦王赢政向安陵君挑衅。以换地为名企图挑起战争。安陵君的大臣唐睢出使秦国,表示愿意牺牲自己来刺杀秦王赢政,终于使秦王赢政屈服的事。

  故事情节:开端(第一段)秦王设下骗局,唐睢临危出使。

  发展(第二段)秦王严厉指责,炫耀实力;唐睢重申立场,断然拒绝。沉着应对。

  高潮(第三段)秦王威吓,唐睢反击。针锋相对。

  结局(第四段)秦王长跪而谢,唐睢不辱使命。前倨后恭。

  三、分段再读课文。串解文意。注意重点字词。

  穿插写作的背景,《战国策》。简明扼要。书中的专诸,要离,聂政资料,可加以引用一点,以提高兴趣。

  四、问题探讨。

  根据课后*题一,全面理解内容。并会用原文回答。

  四、品读。注意语气。

  根据课后*题二,人物对话离不开语气的表达,要把握住。

  五、拓展延伸。

  唐睢的不畏强权的精神,和敢于为国牺牲的精神,在我们的现代社会,还有没有现实意义?联系实际谈谈。

  六、教师小结,布置作业。

  这篇文章,写了唐睢忠于使命,不畏**,敢于斗争的英雄气概,揭露了秦王的骄横欺诈,外强中干,色厉内荏的本质,虽不假修饰,却十分鲜明生动,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附资料:

  专诸,吴国堂邑人。伍子胥从鲁国出逃至吴国,深知专诸的才干。伍子胥谒见吴王僚,尽说伐楚之利。吴国公子光说:“他伍子胥父兄皆被楚所杀而说吴伐楚,这是为报私仇,非为吴国利益计。”吴王这才打消了攻楚的想法。伍子胥知公子光想杀吴王僚,便说:“公子光将有志于国内的事,不可说以攻伐之事。”于是便把专诸推荐给公子光。

  原来,公子光的父亲是吴王诸樊。诸樊有三个弟弟:大弟余祭,二弟夷,三弟季子札。诸樊知道三弟季子札贤,故不立太子,把王位依次传给三个弟弟,想最后把国家传到季子札手里。诸樊死后,传余祭。余祭死,传夷。夷死,当传给季子札;季子札不肯受国,隐匿不知去向,吴王便立夷之子僚为吴王。公子光说:“假若以兄弟为次,则秦子当立为王;若以儿子为序,则我光当是继承人,当立为王。”所以便偷偷的养谋臣勇士以伺机夺王位。

  公子光自得专诸之后,待若上宾,九年,楚国*王死。次年春,吴王僚欲趁楚王初丧之机,使其二个弟的公子盖余、属庸帅兵围楚国的三;又让延陵的季子出使晋国,以观诸侯的反应。楚国发兵断了盖余、属庸的退路,使吴兵无法回师。于是公子光对专诸说:“此时机不可失也,若不去怎能得到?且我光是王位的真正继承人,本当掌国,季子虽回来,也不会废掉我的。”专诸说:“王僚可杀。现如今他母老子弱,且两弟帅兵伐楚,被楚断了后路。当下吴国外被楚困,而内无栋梁之臣,他们又有奈我何。”公子光忙起身叩头说:“光的身,就是您的身啊!”

  四月丙子,光埋伏甲兵于室内,备酒宴请王僚,王僚命人从自家门至光家门沿途布满兵卒,门窗台阶左右皆是王僚的亲戚。夹道而立的侍卫,皆手持长铍。酒酣耳热之时,公子光佯装有足疾,退入内室,使专诸把匕首置在熟鱼腹中进献。在到王僚跟前的一霎那,专诸突然开鱼腹,用匕首刺向王僚,王僚当场死去。左右侍卫也把专诸杀了,群龙无首,王僚所带人自相扰乱,公子光命埋伏的甲士攻击王僚的侍从,尽数杀灭,于是公子光便自立为王,这就是阖闾。阖闾乃封专诸之子为上卿。

  要离:

  阖闾登王位后,得悉王僚的儿子庆忌逃往卫国。此人有万夫莫当之勇,在吴国号称第一勇士。现在卫国艾城招兵买马,结连邻邦,伺机报杀父之仇,便成为阖闾的心头之患。

  一日,阖闾与伍子胥计议,寻找勇土谋刺庆忌。子胥便推荐友人要离前往。传说,要离家在今无锡鸿山之北,大河头火叉浜口南岸,以打渔为业。生得身材瘦小,仅五尺余,腰围一束,形容丑陋,但智术非凡,有万人之勇,是当地有名的击剑能手。今鸿山十八景之一,东岭山上的“磨剑石”,相传就是当年要离磨剑的石块。

  要离尽忠义之心,献用苦肉之计。据民间传说,一日在朝与阖闾斗剑,先用竹剑刺伤公子光的手腕,再取真剑斩断自己的右臂,投奔卫国找庆忌去了。要离走后,阖闾还依计杀掉了他的妻子。庆忌探得事实,便对要离深信不疑,视为心腹,委他训练士兵,修治舟舰,常在左右,同谋举事。

  三月之后,庆忌出征吴国,与要离同坐一条战舰,顺流而下,偶得胜利,便在太湖战舰上庆功,要离乘庆忌坐在船头上畅饮之机,便在月光下独臂猛刺庆忌,透入心窝,穿出背外。庆忌则倒提要离,沉溺水中三次,然后将要离放在膝上,笑着说:“天下竟有如此勇士敢于刺我!”左右卫兵举刀朝欲杀要离,庆忌摇着手说:“这是天下勇士,怎么可以一日杀两个天下勇士呢?”又说:“还是放他回国,成全他吧!”

  要离回到吴国,阖闾金殿庆封要离,要离不愿受,说:“我杀庆忌,不是为了做官,而是为了吴国的安宁,让百姓能安居乐业。”说完便自刎于金殿。

  吴王阖闾根据要离生前的遗愿,便令伍子胥将要离葬在鸿山东岭南麓杨梅坞专诸墓旁。但因年代久远,两墓已湮灭,无从辨识。

  豫让:

  《史记》卷八十六《刺客列传》第二十六记载着这一段故事:

  豫让是春秋晋国人,公元前453年,当时晋国有六大家族争夺**,豫让曾经在范氏、中行氏手下工作,并没有受到重视;后来投靠智伯,智伯非常看重他。

  赵襄子与智伯之间有极深的仇怨,赵襄子联合韩、魏二家,消灭智伯,并将他的头骨拿来当酒杯。豫让认为,「一个有价值的人,应该为赏识自己的人,不惜牺牲性命,就好像一个女子,应该为喜欢她的人,做最美丽的装扮」,下定决心为智伯复仇。

  他先是改变姓名,冒充罪犯,混进宫廷,企图藉整修厕所的方式,以匕首刺杀赵襄子。可是赵襄子在上厕所时,突然有所警觉,命令手下将豫让搜捕出来。赵襄子的左右随从原想杀他,赵襄子却认为豫让肯为故主报仇,是个有义之人,便将他释放。

  豫让仍不死心,为了改变相貌、声音,不惜在全身涂抹上油漆、口里吞下煤炭,乔装成乞丐,找机会报仇。他的朋友劝他:「以你的才能,假如肯假装投靠赵襄子,赵襄子一定会重用、亲*你,那你岂不就有机会报仇了吗?何必要这样虐待自己呢?」豫让却说:「如果我向赵襄子投诚,我就应该对他忠诚,绝不能够虚情假意,用这种卑鄙的手段。」豫让还是要依照自己的方式完成复仇的使命。

  有一次,机会来了,豫让事先埋伏在一座桥下,准备在赵襄子过桥的时候刺杀他。赵襄子的马却突然惊跳起来,使得豫让的计划又再次失败。捉了豫让后,赵襄子责备他说:「你以前曾经在范氏和中行氏手下工作,智伯消灭了他们,你不但不为他们报仇,反而投靠了智伯;那么,现在你也可以投靠我呀,为什么一定要为智伯报仇呢?」豫让说:「我在范氏、中行氏手下的时候,他们根本都不重视我,把我当成一般人;而智伯却非常看重我,把我当成最优秀的人才,是我的知己,我非替他报仇不可!」

  赵襄子听了非常感慨,便说:「你对智伯,也算是仁至义尽了;而我,也放过你好几次。这次,我不能再释放你了,你好自为之吧!」

  豫让知道这一次是非死不可,于是就恳求赵襄子:「希望你能完成我最后一个心愿,将你的衣服脱下来,让我刺穿;这样,我即使是死了,也不会有遗憾。」

  赵襄子答应这样的要求,豫让拔剑,连刺了衣服三次,然后就自杀了。

  豫让身死的那一天,整个赵国的侠士,都为他痛哭流涕。

  聂政:

  严仲子本是韩国的大臣,和韩相国侠累有矛盾。侠累想杀了他,严仲子就逃亡了。当然这个仇是要报的。于是到处找杀手。

  聂政是**避仇的,在齐国当屠夫。严仲子听说聂政厉害就去拜访,又送黄金,又拜老母。聂政就问他什么事。严仲子说要杀个人。聂政拒绝了。因为他想奉养老母,不想替人办事。严仲子不能说服他,不过还是很客气的留下礼物走了。

  后来聂政的老母去世了。于是聂政找到严仲子说:“我以前不肯答应,就因为母亲还在。但你的心意我领了。现在老母去世了。我可以为你效力了。”严仲子说:“我要杀的是韩相侠累,他是韩王的叔叔。势力庞大,卫士很多。我有钱,可以替你多雇一些杀手同去。”聂政说“杀的是这样的人,人就不能多。人多容易泄密。如果被人知道,韩举国和你为仇,你就危险了。”

  于是聂政提了一把剑直接去了韩国。侠累正在府邸里坐着,身边卫士环绕。聂政直接冲进去,冲上台阶把侠累给杀了。卫士大乱,聂政大呼而斗,击杀数十人。看看无法脱身。于是自己劈面决眼,剖腹自杀了。

  侠累被刺,韩国人居然不知道是谁干的(聂政已经自己毁容了)。气急败坏,于是把聂政暴尸街头,悬赏千金问有否人认识刺客。有一段时间也没人知道。后来聂政的姐姐聂荣听说了这事,觉得这个人应该是她弟弟(是啊,还有几个人有那么高的武功?)于是就到韩国,看衣服形貌果然是她弟弟。说“这是我弟弟,轵深井里人聂政”。伏尸而哭。韩人奇怪,说“这人刺杀我们相国,现在悬赏千金查问他是谁。你居然敢哭他。”聂荣说“士为知己者死,聂政一直等到我出嫁了,母亲去世了才来刺杀侠累。他自己毁容就是不愿意牵连到我。我怎么能怕死而让弟弟的名字被埋没呢。”聂荣终因悲伤过度,也死在聂政身边。

  聂政是刺客第一人,武功,胆识,心计均非他人能望其项背。尤其是武功,从卫士群中昂然直入,刺杀目标。然后连砍几十人。最后还能从容自杀。

  教学建议

  一、主题思想

  本文通过记叙唐雎奉安陵君之命出使秦国,面对暴秦勇敢无畏、义正辞严地同秦王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终于使秦王折服而保全国土的经过,颂扬了唐雎忠于使命、誓死捍卫国家利益的精神。

  二、结构内容

  全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写唐雎出使秦国的原因。

  第二部分(第2、3段),写唐雎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这场斗争有两个回合,可分两层。

  第一层(第2段),写唐雎揭示秦王的骗局,表现了维护领土的严正立场。

  第二层(第3段),写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

  第三部分(第4段),写斗争的结局。

  三、参考译文

  秦王派人对安陵君说:“我打算用五百里的土地换取安陵,希望安陵君能答应我!”安陵君说:“承蒙大王给予好处,拿大块土地来换取小的,那很好;虽然这样,可我从先人手里继承了这块土地,愿意始终守住它,不敢拿它交换。”秦王不高兴,安陵君因而派唐雎出使秦国。

  秦王对唐雎说:“我用五百里的土地来换取安陵,安陵君却不听从我,为什么呢?再说,秦国灭掉了韩国和魏国,而安陵君凭着五十里的地方能保存下来,是因为安陵君是个年高德劭的人,所以我不想打他的主意。如今我拿十倍的土地(来交换安陵),扩大他的领土,可安陵君却违抗我,(这)岂不是小看我吗?”唐雎答道:“不,不是像您说的这样!安陵君从先王那里继承了上地,并且守住它,即使拿一千里土地来,也不敢交换,何况(您)只拿来五百里呢?”

  秦王勃然大怒,对唐雎说:“你听说过天子发怒吗?”唐雎回答道:“小臣没有听说过。”秦王说:“天子一发怒,将会有百万人死亡,血流千里。”唐雎说:“大王曾听说过*民发怒吗?”秦王说:“*民发怒,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走,拿脑袋撞地罢了。”唐雎说:“这是庸人发怒的样子。志土发怒可不是这样。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有一道白光直冲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到宫殿上。这三个人,都是*民中的有志之士,他们胸怀愤怒还没有发作的时候,天上就降下了征兆,加上我,就有四个人了。如果志士真的发了怒,将会有两具尸体倒下,血流五步,天下的人都将穿上白色孝服――今天的情况就是这样。”(说罢)拔出宝剑站了起来。

  秦王(顿时)脸色沮丧,挺身跪起向唐雎道歉道:“先生请坐,哪里至于这样!我懂了,韩魏灭亡而安陵却凭着五十里的地方保存下来,仅仅是因为有您唐雎先生啊。”

  四、通假字

  ①秦王不说(“说”通“悦”,高兴。)

  ②故不错意也(“错”通“措”,放置,安放。)

  ③仓鹰击于殿上(“仓”通“苍”,青色。)

  五、词类活用

  ①轻寡人与(轻,形容词用如动词,意动用法,“认为……轻”,小看。)

  ②请广于君(广,形容词用如动词,使动用法,“使……扩充”。)

  六、写作特色

  本文在写法上有以下三个特点:

  ①采用反衬手法刻画人物。

  本文篇幅虽短,却生动传神地塑造了唐雎和秦王的形象。唐雎是一位有胆有识的谋士。他不卑不亢,针锋相对地与秦王抗争。秦王的骄横、狂妄、狡诈和前倨后恭、外强中干的形象反衬出唐睢的沉着、镇定、坚强、无畏的精神。

  双方交锋两个回合。秦王盛气凌人,威逼唐睢,唐睢镇定自若,据理力辩,回绝了秦狂妄无理的要求。秦王理屈词穷,恼羞成怒,竟以“天子之怒”、武力杀伐相恫吓,企图使唐睢屈服于自己的淫威之下。然而,在生死存亡的考验下,更显出正义的力量、英雄的本色。唐睢引述古代侠士义举,指出“布衣之士”发怒的威力,暗示自己将以身效法,并“挺剑而起”,表现了为国献身、义无反顾的决心。秦王在这大义大勇之下,“色挠”而“跪谢”。这些行动、语言、胆识气概的层层对比,使古代爱国义士的形象和精神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秦王专横的性格将唐雎不畏强权的英雄形象反衬得更加高大完美。

  ②通过人物对话来展示情节,刻画人物的性格。

  这篇文章,主要是通过对话来展示情节,刻画人物性格的。文章主要篇幅写人物对话,全篇除了五六句是直陈描写句外,其余均为人物的对话。对话双方各自的语气符合各自的身份和个性,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秦王的话充满“天子”的压人威势,如文章开头第二句“寡人……安陵君其许寡人!”秦王以五百里之地易五十里之安陵,以大易小,这是显而然是欺诈:“其许寡人”一语,突出地表现秦王无可商量的横蛮态度。第二段中,秦王责备安陵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这种问罪口吻,在欺诈的同时,加之以威胁。唐雎回答:“否,非若是也”。语气坚决,否定了秦王的“逆”和“轻”的说法。第三段中秦王和唐雎的对话,推动了情节的发展。秦王的仗势骄横、色厉内荏和唐雎的不畏强权、机智勇敢的性格特征,在精彩的对话中,都得到充分的表现。

  ③结构严谨,重点突出。

  文章虽短,但围绕“”这一中心事件,形成的“开端一发展一高潮一结局”的故事情节,开头和结尾简略地交代故事的缘由和结果,中间两段详尽细致地写唐雎与秦王的斗争,前有伏笔,后有照应,自然而紧凑、严谨而完整。

  本文重点详写了唐雎与秦王的对话,而秦王与安陵君的对话一笔带过,这样写的目的是为了突出主人公――唐雎,突出文章重点。

  七、个性化的人物语言

  《战国策》善于写辩论说辞,尤其是人物对话直接生动,个性化极浓。《》写秦王从以大国自居、妄图欺侮弱小的安陵的野心到向唐雎长跪道歉、恭而折服的丑态;写唐雎为维护国家的尊严和领土的完整,不畏强秦,胆识过人的勇智,均是通过直接记录人物的对话表现出来。“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野心狡诈,“安陵君不听寡人,……,轻寡人与?”狡诈恫吓,软硬兼施,“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骄横、狂妄,“先生坐!…,徒以有先生也”好话说尽,丑态毕露。这是写秦王。写唐雎呢,从第二段开始,用双重否定句和反诘句,其特点是据理力争,坚决果断,义正词严。第三段的回答则是针锋相对,咄咄逼人,激昂慷慨,陈述句与反诘句、排比句和比喻句交叉运用,气势突兀,雄心尽示。全文就是在这样主体对话并助以行动的描写中,用秦王的骄横、狂妄、狡诈和前倨后恭的种种表现反衬出唐雎的大无畏精神。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在文章的笔法上最具特色,值得我们去学*、揣摩。

  教学目标:

  1、掌握本文重点文言字词;

  2、借助注释和工具疏通文意。

  3、体会秦王和唐雎这两个对立的人物在性格上的反衬作用。

  教学重点:

  1、掌握本文重点文言字词;

  2、借助注释和工具疏通文意。

  教学难点:

  体会秦王和唐雎这两个对立的人物在性格上的反衬作用。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导学

  1、导入

  由电影《我的一九—九》中着名外交家顾维均的故事?引出他"不辱使命",然后,列举众多"不辱使命"的外交者,如硕相如、鲁仲连、***等,以引出唐雎和课题。

  2、简介作者,释题

  《战国策》:战国时代国别体史书。原有《国事》《国策》《短长》等不同名号,共有33篇。西汉成帝时,刘向根据战国末年的纵横家着作整理编辑而成。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唐雎()怫然()免冠徒跣()以头抢地()

  休祲()缟素()色挠()

  二、整体感知:

  1、通读全文,你是如何评价唐雎的?故事中的人物有哪些?主要人物是哪个?

  2、故事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最后的结果是怎样的?

  三、合作探究:

  1、根据课文注释,并借助工具书,学生自己翻译课文。

  教师强调以下重点字词:

  安陵君其许寡人答应;大王加惠给予恩惠;

  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希望;秦王不说通"悦",高兴;

  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通"措",放置;请广于君扩大;

  而君逆寡人,轻寡人与违背;虽千里之地不敢易也交换;

  秦王怫然怒盛怒的样子;大王能尝闻布衣之怒乎曾经;

  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脚;与臣而将四矣成为四个

  天下缟素,今日是也穿丧服;挺剑而起拔

  2、学生翻译全文,全班交流。

  四、达标提升

  1、按注音填空正确的字

  (1)唐睢不rǔ____使命(2)秦王fú___然怒

  (3)免冠徒xiǎn____(4)以头qiāng____地

  (5)休jìn____降于天(6)天下gǎo___素

  (7)秦王色náo____(8)huì____星袭月

  (9)好收吾骨zhàng___江边(10)天上宫què____

  (11)三年jī____旅客(12)低qǐ____户

  2、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

  (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2)安陵君因使唐睢使于秦()()

  (3)岂直五百里哉!()()

  (4)长跪而谢之曰()

  3、下面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扑于殿上B、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C、大王尝闻布之怒乎?D、秦王不悦。

  4、填空。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6)

——《唐雎不辱使命》汇总五篇

  诗的语言精练,意韵却绵长。教学前,把本课的主要教学目标定为:理解“绿色工厂”“绿色的希望”“绿色宝库”等重点词句,知道植树的好处,有主动植树的意识;读好诗歌,读出诗歌的节奏美,读出少先队员植树的快乐和植树绿化家园的决心。有了这个教学目标,后,我一直在思考,本文作为现代诗歌这一特殊的体裁,如何抓住诗歌的特点,将这些教学目标一一实现呢。经过考虑,我决定根据诗歌的语言形式展开教学活动。

  一、图文结合,感受诗歌语言的象征性

  欣赏两幅图,让孩子先用自己的话语描绘画面内容,初步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我让孩子图文对照,想一想,我们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来的内容,是诗歌中的哪几小节。孩子很快判断出是第二自然段。追问:我们的语言和诗句有什么不同之处。我们的语言很*实,口语化,清楚明了,缺乏想象空间。而诗句“迎着和煦的春风”足以让我们张开想象的翅膀,看到一幅“春光图”,青的草,绿的芽,各色鲜艳的花,活泼的小燕子等,只要我们愿意,吟诵着“迎着和煦的春风”可以看到很多,这就是诗歌语言的象征性,一个“和煦的春风”象征着生机盎然的春天。同样的“迈开轻快的步伐”,也能让我们依稀可见雄赳赳、气昂昂的“春天耕耘图”。“荒滩,沟渠,山坡,公路……”分明象征着祖国各地,代表着祖国辽阔的疆域;“欢声笑语”则让我们透过纸背听到了欢乐的歌声、笑声…… 带着学生这样透过诗句去想象,再与自己的语言一比较,学生对诗歌的喜爱油然而生,阅读兴趣大增。

  二、借助资料,感受诗歌语言的柔美

  带着学生利用《课课通》,利用网络(教室有网络,有大投影就拥有无穷的资源)让孩子了解了绿树的作用。那些资料的语言是说明性,具体的数字,干枯的事例,为的是让学生了解植树的作用。学生唧唧喳喳读了一遍,让他们说说有什么感觉。有的说不明白其中的“光合作用”“二氧化碳”等词语,有的说读不通,有的说读着后面的,忘了前面的,没有感觉。

  在这样的学*困扰下,我问学生,知道资料呈现的内容在课文中的哪几个自然段吗?学生欣欣然,很快就找到了。

  大声朗读诗句后,说出感受。这下炸开了锅。都认为诗句没有那么“拗口”,而且也知道是在写植树的好处。

  为什么不“拗口”呢?在这样的追问下,学生品出了诗句运用比喻、拟人手法,写出植树的作用,读起来很美;多处运用“对偶”使诗句读起来抑扬顿挫,琅琅上口。

  这样一比较,再让学生诵读积累,孩子们自然是乐在其中。

  我是想极力从孩子的现有水*出发,依据文本资源拉动最丰富的语言实践活动,引发孩子主动学*的热情,让诗歌教学不再枯燥的。

  从课堂看,孩子们还是轻松愉快的,也许从这节课始,孩子就“迈开了轻快的脚步”,进入了新年的学*中。

《唐雎不辱使命》

22.唐雎不辱使命 

教育目标

1、学*本文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2、培养学生复述、翻译、朗读的能力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表演能力。

3、学*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4、领悟本文言辞的巧妙美。(言之有节,言之有据,言之有力。)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入  新课

同学们也许听说过战国时期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吧。荆轲在易水上辞别燕太子丹时,慷慨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土一去兮不复还”。这就是《战国策》里描绘的燕赵游侠之士的形象,虽然他最终失败被杀,但他的故事却一直为后。人传诵,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要讲的则是另一个故事:作为小国之臣的唐雎,在秦王寻衅威胁的情势下出使秦国,能够毫不畏惧,敢于同秦王展开面对面的斗争,最终理直气壮地折服秦王,不辱使命。这种勇气是难能可贵的。这里的唐雎,是《战国策》里塑造的又一个游侠勇士的形象。

(一)教学过程 

1.作者、背景简介。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编写的一本以记言为主的史书,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它叙事年代上接春秋,下至秦灭六国为止,约二百三四十年时间,是我们研究战国时期历史的一部重要著作。它叙事长于铺陈,多加渲染夸张,写得有声有色;语言生动流畅;善于在矛盾冲突中运用对话刻画人物性格,人物形象比较鲜明丰满;在论辩中往往采用故事或寓言作比喻来说明抽象的道理,富有文学色彩。所以它对后代的散文著作有很大影响。

这篇文章记叙了战国末期的一段故事:公

   [4] 

  阅读《唐雎不辱使命》,完成文后的问题。

  唐雎不辱使命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

  (1)秦王怫然怒(2)长跪而谢之

  2、翻译下列句子。

  (1)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2)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3、下列加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怀怒未发 野芳发而幽香

  B、天下缟素 吴广素爱人

  C、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君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D、以大易小 扶苏以数谏故

  4、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时,为什么要引出专诸、聂政、要离行刺的故事?并效仿“三士”欲刺秦王,产生了怎样的效果?

  5、列举我国历史上两个“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他们的事迹。

  20xx年甘肃省天水市初中毕业与升学学业考试(中考)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

  1、(1)盛怒的样子

(2)道歉

  2、(1)虽然如此,但我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护它,不敢交换!

  (2)韩国、魏国灭亡,而安陵国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只是因为有先生啊。

  3、C

  4、表明自己要效法他们,同时表达了要跟秦王斗争到底的决心。迫使秦王屈服;不辱使命,保全了安陵。

  5、示例:墨子,阻止公输盘和楚国攻打宋国。晏子,出使楚国,令楚王自取其辱。

  教学目标

  1、加强诵读,在诵读中,把握重点字词,理解文章内容。

  2、弄清故事情节,了解人物形象。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

  由电影《我的一九一九》中着名外交家顾维均的故事,引出他“不辱使命”,然后,列举众多“不辱使命”的外交者,如商相如、鲁仲连、***等,以引出唐雄和课题。

  二、简介作者,释题

  1、《战国策》:战国时代国别体史书。原有《国事》《国策》《短长》等不同名号,共有33篇。西汉成帝时,刘向根据战国末年的纵横家着作整理编辑而成。

  2、辱:辱没。

  三、教师范读课文

  解决以下字音:

  唐雎、怫然、免冠、徒跣、以头抢地、休祲、缟素、色挠

  四、读课文,初步把握以下问题。

  1、你是如何评价唐雎的?故事中的人物有哪些?主要人物是哪个?

  2、故事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最后的结果是怎样的?

  五、学*课文第一段

  1、听录音带,学生跟读第一段。

  2、采用老师讲述为主的方法,疏通以下字词。

  安陵君其许寡人

  大王加惠

  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

  秦王不说

  3、指名学生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①细读秦王的话,体会一下,秦王以五百里地易安陵是出于好心吗?

  ③秦王易地的真正目的是什么?请恰当推测一下。

  ③安陵君以什么理由拒绝了秦王的要求?

  ④请概括第一段的段意。

  4、学生齐读第一段。

  六、学*课文第二段

  1、男生齐读第二段。

  2、要求学生结合注释翻译全段,引导学生理解以下词句:

  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请广于君

  而君逆寡人,轻寡人与

  虽千里之地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

  3、讨论以下问题:

  ①细读秦王对唐雎说的话,回答:秦王认为自己对安陵君是什么态度?安陵君对他又是什么态度?

  ②你认为秦王说的是真心话吗?为什么?

  ③唐雎是如何反驳的。

  ④注意比较一下:唐雎的理由和安陵君的理由有何异同?

  七、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简单回顾上课时内容,引人新课

  二、学*课文第三段

  1、女生齐读课文。

  2、学生结合注释自读第三段。

  3、师生互相提问,弄懂重点词句的意义。

  秦王怫然怒

  大王能尝闻布衣之怒乎

  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怀怒未发,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挺剑而起

  4、指名口译全段,教师予以订正和评价。

  5、思考以下问题:

  ①秦王说的“天子之怒”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②秦王为什么要说“天子之怒”呢?

  ③唐雎一连举了专诸、聂政、要离等三个人物,其目的是什么?

  ④“若上必怒……今日是也。”表现了唐雎的什么精神?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