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岳阳楼》阅读答案 (菁华5篇)

首页 / 阅读答案 / | 2022-10-03 00:00:00 阅读答案

《登岳阳楼》阅读答案1

  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二首

  黄庭坚①

  (一)

  投荒万死鬓毛斑,生出瞿塘滟滪关②。

  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③。

  (二)

  满川风雨独凭栏,绾结湘娥十二鬟。

  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

  注:①黄庭坚(1045-1105),号山谷道人,北宋诗人。崇宁元年(1102年),诗人被贬四川多年后遇赦归家途中,行至岳阳楼时写下此诗。②瞿塘峡,四川省奉节附*,滟滪关是瞿塘峡口江中的一块大石,此处水流湍急,航道危险。③君山,古称洞庭山、湘山,(二)诗中“青山”也是指君山,是由大小七十二座山峰组成洞的庭湖中的一个小岛,与岳阳楼遥遥相对。

  8. 古人评价第一首诗“一‘笑’道出黄山谷人生况味”,简要赏析“未到江南先一笑”中“笑”的意蕴。(6分)

  9.第二首诗正面眺望“青山”,分析诗人围绕“青山”,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分别写出了怎样的景象?(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呜呼!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2) ,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离骚屈原》

  (3)四十三年,望中犹记,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 !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二)8.“笑”的意蕴丰富:①从“投荒”之地归来,被赦“生出”险地,脱离困境的喜悦兴奋之笑;②对往事不堪回首,“鬓毛”已“斑”,人生垂暮的凄然之笑,苦笑;③登高抒怀,远眺家乡,美景无限,心胸阔朗欣慰惬意的笑。(每点2分,共6分)

  9. “绾结湘娥十二鬟”运用了比喻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湖中君山群峰重叠交错的空蒙、美妙之景(3分);后两句虚写(虚实结合),想象人在湖面的情景,写出了湖面浪峰滔天,青山相应,烟波浩渺的壮阔之景。(2分)

  (三)10.(1)风雨不动安如山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2)民生各有所乐兮 余独好修以为常 (3)烽火扬州路 一片神鸦社鼓

《登岳阳楼》阅读答案2

  《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作的一首山水小诗。此诗通过对洞庭湖高旷清超的描写,充分表现出诗人的奇思异采。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8-9题。(7分)

  登岳阳楼 望洞庭

  杜甫 刘禹锡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湖光秋月两相和,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潭面无风镜未磨。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遥望洞庭山水色,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白银盘里一青螺。

  注:①潭面:指湖面。②镜: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

  8.上述两诗描写的都是洞庭湖的景象,同中有异,请自选角度简要分析。(5分)

  同:

  异:

  9.同样是远眺洞庭,二位诗人有怎样不同的心境?(2分)

  答案仅供参考:

  8.(5分)同:都描写了洞庭湖的辽阔景象,景色宏伟壮丽。(仅答“辽阔”或“宏伟”也可,2分)异:①从景物特点上看,杜诗中的洞庭湖气势磅礴,意境阔大;而刘诗中的湖面*和静美,清澈明净。②从语言上看,杜诗显得雄浑豪放,而刘诗则显得清新优美。③从手法上看,杜诗虚实(实景与想象)结合,而刘诗设喻巧妙。或:杜诗支用了对偶、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洞庭湖的壮阔,而刘诗则通过比喻来表现洞庭湖的秀美。(可从以上任一角度作答,写明两诗的区别,意思对即可,3分)

  9.(2分)《登岳阳楼》表现了诗人孤独、悲伤的心境昨忧国忧民的情怀;《望洞庭》表现了诗人恬淡、*和的心境,蕴含了喜悦赞美之情。(心境怀情怀答对其一,意思对即可。每诗1分,计2分)

《登岳阳楼》阅读答案3

  登岳阳楼

  杜 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8.解释下列词语(4分)

  坼 乾坤

  戎马 轩

  19.“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境况?(2分)

  20.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案

  18.分裂 天地 代指战争 窗户

  19.诗人举目无亲,年老多病,只能以舟为家,艰难度日。

  20.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

  1、

  读杜甫的《登岳阳楼》回答问题。

  (1)诗中能和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相比美的句子是什么?找出这两句中的关键词并体会其表达作用。

  (2)联系诗的后四句,体会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由整理,仅供参考:

  2、(1)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坼、浮两个字把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无比壮阔而又生动。

  (2)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

《登岳阳楼》阅读答案4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释

  下榻:指留宿处。

  行杯:浮杯,流觞。

  回:回荡,摆动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相关试题

  (1)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2)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作简要分析。

  3.诗人笔下的岳阳楼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抒发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4.人们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你认为本诗第二联的两句诗中,诗眼分别是哪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5)诗歌没有一句描写楼高,却处处显出楼高,不露斧凿痕迹,可谓浑然天成,巧夺天工。试作简要分析。(9分)

  (6)诗中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人们普遍认为雁引愁心去要比雁别秋江去更好。请你把两句作以比较,说说前句好在哪里?

  (7)结合诗歌的表现手法,谈谈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阅读答案

  1.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且更新颖。(意思对即可)

  2.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像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诗人分明也有些醉意了。

  3.诗人笔下的岳阳楼最突出的特点是高。情感是欢乐喜悦,超脱豁达。

  4.诗眼分别引衔。引形象地写出了大雁懂得人情,把愁心带走的情境;衔形象地写出了山懂得人的心意,把好月送来,与诗人共享欢乐的情境。

  (5)①首联写岳阳尽、川迥、洞庭开,极写渺远辽阔的景色,形象地表明诗人立足之高。②颈联写诗人在岳阳楼住宿,饮酒,仿佛在天上云间一般,这里用夸张的手法写出岳阳楼高耸入云的状态。③尾联写诗人醉后的感受。楼高风急,凉风四起,着笔仍然在写楼高。(每个要点3分)

  6.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引有带走的意思,说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情趣盎然。雁别秋江去只是写雁儿冷漠地离别秋江飞去,缺乏感情色彩,形象也不够生动活泼。

  7.整首诗运用对偶、夸张和衬托等手法,写出岳阳楼的宏伟,表达了诗人欢乐和喜悦的心情。

  译文

  登上岳阳楼,远望天岳山南面一带,无边景色尽收眼底。江水奔向茫茫远方,洞庭湖面浩荡开阔,汪洋无际。

  雁儿高飞,带走了忧愁心头的苦闷;月出山口,仿佛是君山衔来了团圆美好之月。

  在岳阳楼上住宿、饮酒,仿佛在天上云间一般。

  楼高风急,高处不胜寒。醉后凉风四起,凉风**吹人,衣袖翩翩飘舞。

  赏析:

  759年(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秋季作这首诗。夏十二,李白的朋友,排行十二。岳阳楼坐落在今湖南岳阳市西北高丘上,西面洞庭,左顾君山,与黄鹤楼、滕王阁同为南方三大名楼,于716年(开元四年)扩建,楼高三层,建筑精美。历代迁客骚人,登临游览,莫不抒怀写志。李白登楼赋诗,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篇章,使岳阳楼更添一层迷人的色彩。

  写作背景诗人首先描写岳阳楼四周的宏丽景色: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岳阳,这里是指天岳山之南一带。天岳山又名巴陵山,在岳阳县西南。登上岳阳楼,远望天岳山南面一带,无边景色尽收眼底。江水流向茫茫远方,洞庭湖面浩荡开阔,汪洋无际。这是从楼的高处俯瞰周围的远景。站得高,望得远,岳阳尽、川迥、洞庭开,这一尽、一迥、一开的渺远辽阔的景色,形象地表明诗人立足点之高。这是一种旁敲侧击的衬托手法,不正面写楼高而楼高已自见。

  李白这时候正遇赦,心情轻快,眼前景物也显得有情有意,和诗人分享着欢乐和喜悦: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诗人笔下的自然万物好像被赋予生命,雁儿高飞,带走了诗人忧愁苦闷之心;月出山口,仿佛是君山衔来了团圆美好之月。雁引愁心去,《文苑英华》作雁别秋江去。后者只是写雁儿冷漠地离别秋江飞去,缺乏感情色彩,远不如前者用拟人化手法写雁儿懂得人情,带走愁心,并与下句君山有意衔好月来互相对仗、映衬,从而使形象显得生动活泼,情趣盎然。山衔好月来一句,想象新颖,有独创性,着一衔字而境界全出,写得诡谲纵逸,诙谐风趣。

  诗人兴致勃勃,幻想联翩,恍如置身仙境: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在岳阳楼上住宿、饮酒,仿佛在天上云间一般。这里又用衬托手法写楼高,夸张地形容其高耸入云的状态。这似乎是醉眼蒙眬中的幻景。诗人是有些醉意了: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楼高风急,高处不胜寒。醉后凉风四起,着笔仍在写楼高。凉风**吹人,衣袖翩翩飘舞,仪表潇洒自如,情调舒展流畅,态度超脱豁达,豪情逸志,溢于言表。收笔写得气韵生动,蕴藏着浓厚的生活情趣。

  整首诗运用陪衬、烘托和夸张的手法,没有一句正面直接描写楼高,句句从俯视纵观岳阳楼周围景物的渺远、开阔、高耸等情状落笔,却无处不显出楼高,不露斧凿痕迹,自然浑成,巧夺天工。

《登岳阳楼》阅读答案5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时作此诗。

  (1)结合诗人的经历,谈谈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分)

  (2)诗中“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人们普遍认为“雁引愁心去”要比“雁别秋江去’’更好。请你把两句做一简要比较,说说前句好在哪里。(5分)

  答案(8分)

  (1)(3分)这时候的李白正值遇赦,心情轻快,眼前景物也显得有情有意,(1分)所以诗歌表达了诗人欢乐和喜悦的心情。(2分)

  (2)(5分)“引”在文中是“带走”的意思,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通过拟人手法,表达出了李白流放遇赦后的高兴心情。(3分)而“别秋江”则只写雁儿离开了秋江,形象不够生动活泼,也不能表现作者的高兴心情。(2分)


《登岳阳楼》阅读答案 (菁华5篇)扩展阅读


《登岳阳楼》阅读答案 (菁华5篇)(扩展1)

——《登岳阳楼》阅读答案 (菁华5篇)

《登岳阳楼》阅读答案1

  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二首

  黄庭坚①

  (一)

  投荒万死鬓毛斑,生出瞿塘滟滪关②。

  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③。

  (二)

  满川风雨独凭栏,绾结湘娥十二鬟。

  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

  注:①黄庭坚(1045-1105),号山谷道人,北宋诗人。崇宁元年(1102年),诗人被贬四川多年后遇赦归家途中,行至岳阳楼时写下此诗。②瞿塘峡,四川省奉节附*,滟滪关是瞿塘峡口江中的一块大石,此处水流湍急,航道危险。③君山,古称洞庭山、湘山,(二)诗中“青山”也是指君山,是由大小七十二座山峰组成洞的庭湖中的一个小岛,与岳阳楼遥遥相对。

  8. 古人评价第一首诗“一‘笑’道出黄山谷人生况味”,简要赏析“未到江南先一笑”中“笑”的意蕴。(6分)

  9.第二首诗正面眺望“青山”,分析诗人围绕“青山”,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分别写出了怎样的景象?(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呜呼!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2) ,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离骚屈原》

  (3)四十三年,望中犹记,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 !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二)8.“笑”的意蕴丰富:①从“投荒”之地归来,被赦“生出”险地,脱离困境的喜悦兴奋之笑;②对往事不堪回首,“鬓毛”已“斑”,人生垂暮的凄然之笑,苦笑;③登高抒怀,远眺家乡,美景无限,心胸阔朗欣慰惬意的笑。(每点2分,共6分)

  9. “绾结湘娥十二鬟”运用了比喻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湖中君山群峰重叠交错的空蒙、美妙之景(3分);后两句虚写(虚实结合),想象人在湖面的情景,写出了湖面浪峰滔天,青山相应,烟波浩渺的壮阔之景。(2分)

  (三)10.(1)风雨不动安如山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2)民生各有所乐兮 余独好修以为常 (3)烽火扬州路 一片神鸦社鼓

《登岳阳楼》阅读答案2

  《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作的一首山水小诗。此诗通过对洞庭湖高旷清超的描写,充分表现出诗人的奇思异采。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8-9题。(7分)

  登岳阳楼 望洞庭

  杜甫 刘禹锡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湖光秋月两相和,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潭面无风镜未磨。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遥望洞庭山水色,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白银盘里一青螺。

  注:①潭面:指湖面。②镜: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

  8.上述两诗描写的都是洞庭湖的景象,同中有异,请自选角度简要分析。(5分)

  同:

  异:

  9.同样是远眺洞庭,二位诗人有怎样不同的心境?(2分)

  答案仅供参考:

  8.(5分)同:都描写了洞庭湖的辽阔景象,景色宏伟壮丽。(仅答“辽阔”或“宏伟”也可,2分)异:①从景物特点上看,杜诗中的洞庭湖气势磅礴,意境阔大;而刘诗中的湖面*和静美,清澈明净。②从语言上看,杜诗显得雄浑豪放,而刘诗则显得清新优美。③从手法上看,杜诗虚实(实景与想象)结合,而刘诗设喻巧妙。或:杜诗支用了对偶、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洞庭湖的壮阔,而刘诗则通过比喻来表现洞庭湖的秀美。(可从以上任一角度作答,写明两诗的区别,意思对即可,3分)

  9.(2分)《登岳阳楼》表现了诗人孤独、悲伤的心境昨忧国忧民的情怀;《望洞庭》表现了诗人恬淡、*和的心境,蕴含了喜悦赞美之情。(心境怀情怀答对其一,意思对即可。每诗1分,计2分)

《登岳阳楼》阅读答案3

  登岳阳楼

  杜 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8.解释下列词语(4分)

  坼 乾坤

  戎马 轩

  19.“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境况?(2分)

  20.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案

  18.分裂 天地 代指战争 窗户

  19.诗人举目无亲,年老多病,只能以舟为家,艰难度日。

  20.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

  1、

  读杜甫的《登岳阳楼》回答问题。

  (1)诗中能和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相比美的句子是什么?找出这两句中的关键词并体会其表达作用。

  (2)联系诗的后四句,体会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由整理,仅供参考:

  2、(1)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坼、浮两个字把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无比壮阔而又生动。

  (2)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

《登岳阳楼》阅读答案4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释

  下榻:指留宿处。

  行杯:浮杯,流觞。

  回:回荡,摆动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相关试题

  (1)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2)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作简要分析。

  3.诗人笔下的岳阳楼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抒发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4.人们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你认为本诗第二联的两句诗中,诗眼分别是哪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5)诗歌没有一句描写楼高,却处处显出楼高,不露斧凿痕迹,可谓浑然天成,巧夺天工。试作简要分析。(9分)

  (6)诗中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人们普遍认为雁引愁心去要比雁别秋江去更好。请你把两句作以比较,说说前句好在哪里?

  (7)结合诗歌的表现手法,谈谈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阅读答案

  1.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且更新颖。(意思对即可)

  2.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像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诗人分明也有些醉意了。

  3.诗人笔下的岳阳楼最突出的特点是高。情感是欢乐喜悦,超脱豁达。

  4.诗眼分别引衔。引形象地写出了大雁懂得人情,把愁心带走的情境;衔形象地写出了山懂得人的心意,把好月送来,与诗人共享欢乐的情境。

  (5)①首联写岳阳尽、川迥、洞庭开,极写渺远辽阔的景色,形象地表明诗人立足之高。②颈联写诗人在岳阳楼住宿,饮酒,仿佛在天上云间一般,这里用夸张的手法写出岳阳楼高耸入云的状态。③尾联写诗人醉后的感受。楼高风急,凉风四起,着笔仍然在写楼高。(每个要点3分)

  6.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引有带走的意思,说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情趣盎然。雁别秋江去只是写雁儿冷漠地离别秋江飞去,缺乏感情色彩,形象也不够生动活泼。

  7.整首诗运用对偶、夸张和衬托等手法,写出岳阳楼的宏伟,表达了诗人欢乐和喜悦的心情。

  译文

  登上岳阳楼,远望天岳山南面一带,无边景色尽收眼底。江水奔向茫茫远方,洞庭湖面浩荡开阔,汪洋无际。

  雁儿高飞,带走了忧愁心头的苦闷;月出山口,仿佛是君山衔来了团圆美好之月。

  在岳阳楼上住宿、饮酒,仿佛在天上云间一般。

  楼高风急,高处不胜寒。醉后凉风四起,凉风**吹人,衣袖翩翩飘舞。

  赏析:

  759年(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秋季作这首诗。夏十二,李白的朋友,排行十二。岳阳楼坐落在今湖南岳阳市西北高丘上,西面洞庭,左顾君山,与黄鹤楼、滕王阁同为南方三大名楼,于716年(开元四年)扩建,楼高三层,建筑精美。历代迁客骚人,登临游览,莫不抒怀写志。李白登楼赋诗,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篇章,使岳阳楼更添一层迷人的色彩。

  写作背景诗人首先描写岳阳楼四周的宏丽景色: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岳阳,这里是指天岳山之南一带。天岳山又名巴陵山,在岳阳县西南。登上岳阳楼,远望天岳山南面一带,无边景色尽收眼底。江水流向茫茫远方,洞庭湖面浩荡开阔,汪洋无际。这是从楼的高处俯瞰周围的远景。站得高,望得远,岳阳尽、川迥、洞庭开,这一尽、一迥、一开的渺远辽阔的景色,形象地表明诗人立足点之高。这是一种旁敲侧击的衬托手法,不正面写楼高而楼高已自见。

  李白这时候正遇赦,心情轻快,眼前景物也显得有情有意,和诗人分享着欢乐和喜悦: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诗人笔下的自然万物好像被赋予生命,雁儿高飞,带走了诗人忧愁苦闷之心;月出山口,仿佛是君山衔来了团圆美好之月。雁引愁心去,《文苑英华》作雁别秋江去。后者只是写雁儿冷漠地离别秋江飞去,缺乏感情色彩,远不如前者用拟人化手法写雁儿懂得人情,带走愁心,并与下句君山有意衔好月来互相对仗、映衬,从而使形象显得生动活泼,情趣盎然。山衔好月来一句,想象新颖,有独创性,着一衔字而境界全出,写得诡谲纵逸,诙谐风趣。

  诗人兴致勃勃,幻想联翩,恍如置身仙境: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在岳阳楼上住宿、饮酒,仿佛在天上云间一般。这里又用衬托手法写楼高,夸张地形容其高耸入云的状态。这似乎是醉眼蒙眬中的幻景。诗人是有些醉意了: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楼高风急,高处不胜寒。醉后凉风四起,着笔仍在写楼高。凉风**吹人,衣袖翩翩飘舞,仪表潇洒自如,情调舒展流畅,态度超脱豁达,豪情逸志,溢于言表。收笔写得气韵生动,蕴藏着浓厚的生活情趣。

  整首诗运用陪衬、烘托和夸张的手法,没有一句正面直接描写楼高,句句从俯视纵观岳阳楼周围景物的渺远、开阔、高耸等情状落笔,却无处不显出楼高,不露斧凿痕迹,自然浑成,巧夺天工。

《登岳阳楼》阅读答案5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时作此诗。

  (1)结合诗人的经历,谈谈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分)

  (2)诗中“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人们普遍认为“雁引愁心去”要比“雁别秋江去’’更好。请你把两句做一简要比较,说说前句好在哪里。(5分)

  答案(8分)

  (1)(3分)这时候的李白正值遇赦,心情轻快,眼前景物也显得有情有意,(1分)所以诗歌表达了诗人欢乐和喜悦的心情。(2分)

  (2)(5分)“引”在文中是“带走”的意思,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通过拟人手法,表达出了李白流放遇赦后的高兴心情。(3分)而“别秋江”则只写雁儿离开了秋江,形象不够生动活泼,也不能表现作者的高兴心情。(2分)


《登岳阳楼》阅读答案 (菁华5篇)(扩展2)

——《登岳阳楼》教案6篇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来体会和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2、学会通过反复诵读、联想想象去置身诗境,通过意象联缀缘景明情。

  教学重点

  通过学*本诗,了解鉴赏古典诗歌要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教学难点

  通过学*了解杜甫诗歌的意境和创作风格,并进一步探究*古典诗歌的不同风格。

  教学过程

  一、知人论世

  唐代宗大历三年(公元768年),杜甫在四川呆不住了,就坐船顺长江东下,到处飘游到荆州也呆不下,又沿洞庭湖向南飘游,这时杜甫已58岁,还不到60岁,但身体已衰弱不堪了。右臂偏枯瘦,耳朵聋了,而且是老肺病。他全家都住在小船上,飘泊不定。到了岳阳,他登上了神往已久的岳阳楼,放眼远眺,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诗。想不到转过年来的冬天,他就在水上的一条小船里与世长辞,永远停止了歌唱。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会有怎样的感情呢?

  二、朗读

  三、整体感知

  ⒈请用明白晓畅的语言疏通文意。

  从前听说过洞庭湖的盛名,今天登上了岳阳城楼。吴楚两地被洞庭湖分隔在东南两方,日月星辰好像在洞庭湖上漂浮。亲人朋友没有一个字的音信,年老多病,孤身一人,只有一只船伴随着自己。关山以北依然硝烟四起,倚着栏杆我不禁潸然泪下,泪水奔流。

  ⒉前两联和后两联所写内容有何不同?

  前两联侧重于写景状物,后两联侧重于叙事抒情。

  四、课内探究

  ⒈颔联写了哪些景物,写景状物有何特点?

  状写吴楚、乾坤、日月之景。吴楚两地被广阔浩瀚的湖水分割于东南,苍茫的湖面上,日日夜夜漂浮着大地长天。颔联写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意境雄浑阔大,景象宏伟绮丽。

  ⒉颈联、尾联写了哪些事,抒发了怎样的感慨?

  由音信断绝的家事写到老病飘零的孤苦;由战乱未止的国事写到老泪纵横的悲伤;由个人不幸写到国家不幸——身世之悲与国家之忧两相交融。由身家及至国运,表现了诗人愈在个人不幸之时,愈不忘政局国情的高尚品格。

  ⒊试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鉴赏方法赏析本诗。

  问题1:颔联和颈联有何内在联系?

  颔联写雄浑阔远的景象,颈联写孤身飘零的身世。景是阔景,情是哀情,以雄浑阔大之景反衬孤身悲苦之情。唯有景之阔大,方能显出孤身漂泊之小,才能彰显境遇之悲苦。“日月浮”三字下得深沉,寓情于景,隐喻自己长期漂泊无归的感慨。

  问题2:颔联和尾联有何内在联系?

  颔联气象宏奇伟丽,壮阔无比;尾联由身家遭遇及至时事国运,诗人不为个人身世而哭,而为国家危难落泪。从壮阔无比的景中可以窥见杜甫胸襟之高,这是以浩瀚壮阔、无边无际的景象映衬了诗人心忧黎民、情系社稷、胸怀天下的.博大胸襟。诗人将湖山之胜与家国多难结合起来抒写,营造了沉雄悲壮的艺术境界。江山的壮阔与胸襟的博大,在诗歌里互为表里。虽悲伤,却不消沉;虽沉郁,却不压抑。

  ⒋首联今昔对比有什么丰富的内涵?

  昔日满怀游赏之情,诗人想登楼览景,一展济苍生、安黎民的宏伟抱负——憧憬欣喜;今日满腔流落之苦,匡扶社稷、济世报国的理想化为泡影——身不由己,悲苦无奈。昔日血气方刚,才高志远;今日老病孤舟,壮怀未酬。诗人早闻洞庭盛名,然而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的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天下至今兵荒马乱,因而只能老泪纵横了。今昔对比抒发了诗人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壮怀难酬的感伤。

  五、课外延展

  请将杜甫这首诗与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进行比较,两首诗同时写登岳阳楼之感,但在诗境和风格方面有什么不同?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李白这首诗写于乾元二年(759)流放途中遇赦南游岳阳时。开头写岳阳楼四周宏丽景象,接着把自己遇赦后的愉快心情融入到眼前景色中去。雁儿高飞带走自己愁苦之心,月出山口仿佛君山衔来好月。然后浮想联翩,在岳阳楼住宿,饮酒,仿佛在天上人间一般。最后写楼上凉风**,衣袖飘飘起舞,多么潇洒自如!这首诗写岳阳楼洞庭湖的山水景物宏丽美好,人的心情轻快欢乐,交融成一个似真似幻的迷人境界。这个意境与杜甫《登岳阳楼》的沉郁悲壮有很大不同。

  在艺术风格上,杜甫的《登岳阳楼》基本写实,意旨深厚,又多变化,可用沉郁顿挫概括。李白这首诗用陪衬、烘托、夸张等手法,想象奇特,笔法洒脱,可用豪放飘逸来概括。

  学*目标

  1、学会“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地鉴赏诗歌。

  2、学*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来体会和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3、理解和体会杜甫怀才不遇的忧愤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4、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本诗。

  重点难点理解和体会杜甫怀才不遇的忧愤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学*流程

  一、自主学*

  【自学指导】一、复*导入:背诵学*过的杜甫《登高》一诗,说说这首诗选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意象:

  意境:

  情感:

  今天我们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来学*他的另一首诗——《登岳阳楼》,看看这首诗又选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

  二、了解背景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冬,杜甫由*一路又漂泊到岳阳,此诗是诗人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时年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会有怎样的感情呢?

  三、朗读背诵

  1、多媒体播放朗读录音,学生听读。

  2、诵读提示。

  这首诗所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感慨也极深沉,要读得缓慢些。首联从“昔闻”到“今上”长达数十年,已包含着人世沧桑的感慨,读得快了则意味不同。颔联写岳阳楼景色,读时须有纵目远眺之意,“日夜浮”三字尤应慢读——似乎说“多少个日日夜夜就这样过去了”。这是为下文蓄势。下面两联说感慨,要用深沉的语调读:颈联说个人,有无限辛酸,调子低些为好;尾联说国家,有满腔悲愤,调子稍稍上升——这是全诗高潮所在。

  四、初步感知 :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东南坼( )乾坤( )凭轩( ) 戎马( ) 涕泗流( )

  2、写出下列加点字的含义

  (1)、吴楚东南坼 (2)、戎马关山北

  (3)、凭轩涕泗流 (4)、乾坤日夜浮

  3、《登岳阳楼》选自 ,作者 ,他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被人们誉为“ ”,他被人们称为“ ”

  4、这首诗用到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分别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意象: —— 感受:( )

  意象: —— 感受:( )

  意象: —— 感受:( )

  合作探究案

  一、整体感知

  1.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昔闻” “今上”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登岳阳楼》阅读答案 (菁华5篇)(扩展3)

——登岳阳楼作文 (菁华3篇)

  岳阳楼是我国古建筑中的瑰宝,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誉。关于岳阳楼的文化背景,前人的介绍已经比较详尽了。记得还是大约17年前,还在上幼儿园的我就由我的妈妈和宜昌的舅舅一起带着去岳阳探亲访友,顺便将岳阳洞庭湖沿岸的一些旅游景点玩了一遍。

  我当时还小,仅仅是把那当成是和大人们一起逛街,并且觉得洞庭湖沿岸的一些旅游景点,尤其是岳阳楼都没什么意思,就是一个楼而已,又不能攀爬,不能在里面搭积木,根本无法满足我的童趣。17年后的现在,上了大学的我先后了解到了许多我曾经不了解的关于岳阳楼的文化价值,便借着上岳阳探亲的机会,和我的弟弟妹妹一起,再次来到了阔别17年的岳阳楼。

  还才走在洞庭湖畔,就被眼前的这幅优美的自然风景所吸引,这里的景象颇具范仲淹诗句中“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浑无迹涯”的气势,其中有远处的濯濯清山和*处的一望无际的洞庭湖水,湖水直至北向的城陵基口进入长江。岳阳楼屹立在洞庭湖畔,岳阳古城之上,背靠岳阳市,俯瞰洞庭湖,遥望君山岛。

  岳阳楼内仍然是存放有很多古迹,其中最具特色的是一楼厅中墙壁上刻着的后人模仿清代乾隆时期书法家张照手书范仲淹原创的《岳阳楼记》,岳阳楼的出名,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宋代文人范仲淹的那篇《岳阳楼记》,文中许多警句已成为后人处世的格言,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岳阳楼虽然不大,仅仅只有三层,但是,相信很多人登临岳阳楼所怀的心境都是不一样的,正值春风得意的人,登临此楼定以心中的喜悦和成就为主导来赏景,生活处于困境的人也定以凄凉的心情为主导来赏景。正如范仲淹文中所提到的“揽物之情,得无异乎”。

  如今的我,已经于一年前考上了理想中的大学,并在一年以来很多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不再是学*成绩差的'学生,和班上的同学都能相处好,而且还和春韵一起又走过了新的一年,同时还走访了很多多年没有联系的亲戚,并在亲戚中找到了几个关系特别好的兄弟姐妹,有一个已经算得上是我最知心的朋友,这些使我不再总是感觉孤单,不再总是有杜甫登临岳阳楼时的那种“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的那种感觉。

  所以,如今登楼的我,是怀着一种喜悦的心情。也许有人要问,“难道你常彬的快乐就仅仅是因为这些,你在学校不要说是学生会成员,就连一个班干部都不是,你整天在为你所谓的事业做所谓的工作,自己从不获得什么利益,仅仅只是别人的赞许和信任,这些都有什么用,仅仅这些就能让你快乐,你真是虚伪!”可是我不是这么想,这些的确足以使我快乐,我现在并不一味的图求单纯的大红大紫、威名天下,只要能在现在的生活中,能有一个稳定的生活环境,几个知心的朋友,好好的过一辈子,并尽自己的努力,不断的充实自己就可以了,所以这些已足够使我快乐,使我怀着一种喜悦的心情登岳阳楼。

  倘若日后七字变更,我也不会后悔此时的美好的心情,也会尽力使自己沿袭范仲淹勉励后人的名句“不以己悲”来安排自己的未来。

  这里的盛景是令人难忘的,我相信一定会有更多的旅人也会依次去领略这里的情致,留下更多的足迹。

  暑7月底游长沙,一个强烈愿望便是要去看岳阳楼,目睹那中外闻名的岳阳楼的风采。

  在太阳的热情簇拥下,我们与洞庭湖*行走了很长的路,才来到景区入口。进门,又是很长的路,路上偶尔有小小的亭子,或是小小的湖,心想,这应该是用来衬托岳阳楼的高大的吧。热浪让人汗流夹背,但要急着见岳阳楼的强烈愿望让我忘记了这一切艰辛。突然,岳阳楼出现在面前,我却惊呆了。

  这也太出乎我的意料了!规模上,比起那些小小的路边风景,自然是很壮观,但实际上,就与一栋正常的两层民居一样。规模完全达不到意料中的宏伟壮观暂且不说,毕竟是古人的建筑,这种规模放在古代还是不常见的,但怎么连一点古典气息都没有呢?看一眼就知道,是重修的,柱子还闪着油漆的光亮,那些镂刻、锦绣,都不知翻新了多少遍。

  被范仲淹的一篇《岳阳楼记》写得如此出名的岳阳楼,看来也不过如此。什么“浩浩汤汤,横无际涯”,当我登上岳阳楼,从狭窄的小圆窗朝外张望时,所看到的洞庭湖,形如浅滩,水似浑浊,色显灰黄,早已没有了浩浩汤汤的感觉。虽说水天一色还在,但“衔远山,吞长江”的气势早已不见。最远处的确看到了连绵不绝的山,但感觉是那一排山把洞庭湖拦截了,困住了,而吞长江的场景是根本就没有。“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这些就更不用说了,有的只是火辣辣的太阳和不变的蓝色天空。

  你能说范仲淹是在作假吗?你能说他不写实吗?我们似乎不能用今天的标准去评判这篇文章。其实范仲淹写《岳阳楼记》前根本没有去过岳阳楼,他是凭感觉或是友人的描述来描绘洞庭湖的。他的重点,其实是后三段的感想,表达他“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情怀和抱负,这也才是这篇文章真正的出彩之处。

  这让我想起老师曾说过的一句话:要有真实经历才能写得一篇好作文。如果这个说法站得住脚,那范仲淹难道就是一个反例了?他没有见过洞庭湖景象,却依然把洞庭湖写得那么逼真,那么生动,难道老师的观点是错的?或者说,范仲淹写的东西没有一点是真的?

  当我站在岳阳楼上感慨的时候,我感觉到,范仲淹是把情感写进了景中,在景中融入了情感,这才是让这篇文章触动那么多人的心弦而成为传世杰作的根本原因。这样一想,老师说的“经历”就好理解了,真实情感其实就是最好的“经历”,作文写得好坏,是否有真实的情感经历至关重要。

  我眼里的岳阳楼是那样的普通、*凡,但它在历史上和人们心目却又是如此高大和神奇。由此我又得到另一个感慨,在人类长河中,一切伟大都诞生于*凡。古有舜发于畎亩,傅说发于版筑,管仲举于士,百里奚举于市的名典,而现代的雷锋只是一名很普通的军人,只因他帮老百姓做了一些普通*凡的好事,便被列于道德高端。正是从这些普通*凡的事情上体现了雷锋身上那种金子般的品质。伟大寓于*凡,古今莫不如此。

  登岳阳楼,虽然没能饱一饱眼福,但也让我想懂了很多事情。我觉得,这才是旅游的真正意义。

  岳阳楼座落在洞庭湖的东岸,常见的西边,时常有鸟站在那或在楼顶上飞旋。夕阳快要落了,酒铺,茶馆里的人渐渐的散了去,繁华的闹市变为无人的街道。日出日落,时间变着,人都走了,街无声;风*了,酒铺和茶馆的幌子悬挂在半空中,也应睡了罢。

  我也该回去了,可家在哪?我只能去岳阳楼遥望着三国时吴蜀争夺之地,我现以明白为何争夺,原这景色极美,暮色苍芒之时,我依然原地不动。

  我漂泊了万里来着游玩,国家以亡了三年,因此上,写出《登岳阳楼》: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母沧波无限悲。


《登岳阳楼》阅读答案 (菁华5篇)(扩展4)

——登岳阳楼赏析 (菁华3篇)

  《登岳阳楼》赏析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注释:

  岳阳楼:湖南岳西门城楼,下瞰洞庭,碧湖万顷,遥望君山,气象万千,唐张说建,宋滕子京修。以范仲淹千古名篇《岳阳楼记》驰名。

  首联:仇兆鳌《杜诗详注》“‘昔闻’,‘今上’。喜初登也。”洞庭水,即洞庭湖。在今湖南北部,长江南岸,系我国第二淡水湖。南接湘、资、沅、澧四水,北纳长江松滋、太*、藉池、调弦四口。昔日称“八百里洞庭。”

  颔联:吴楚,为春秋二国名,大致上吴国在湖东,楚国在湖西,洞庭像是把两隔开。坼,裂开,隔开。乾坤,此处指日月。

  颈联:有孤舟,在孤舟。有,在。当时,杜甫年五十有七,耳聋肩麻,多病缠身,阖家又在水漂泊,故曰“老病有孤舟。”

  尾联:戎马关山北,是年吐番入侵。战事犹示已。

  赏析:

  本诗描绘洞庭湖的气势,表现了诗人孤寂凄凉的身世,反映了他对亲人的怀念,对国事的忧思。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鉴赏

  诗的一两句写登高临远所见到的辽阔景象。尽字,形容登上岳阳楼,俯瞰下界,岳阳一带的自然景色一览无余。川迥洞庭开一句紧承尽字而下,具体展示八百里洞庭浩邈无垠、横无涯际的景象。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中写道:八月湖水*,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把秋色中洞庭湖那种汪洋浩瀚、澎湃动荡的气势,写得很动人。此处一个开字,即是对那种景象的集中概括。句中川迥二字,是写更为辽远的长江。洞庭湖的北面与长江相连,人们在岳阳楼上,隔着那壮阔的湖水,迷茫中长江依稀可见。这两句意境阔大,诗人炼词造句给人一种雄浑豪放的感受。

  上两句是俯视下界所见,三四两句便写仰观天宇所感。鸿雁南飞,月升东山,这本是人们司空见惯的客观景物,但是在特定的环境气氛之下,能够荡人心神,触发人的情怀。正如刘勰所说:献岁发春,悦豫之情畅;滔滔孟夏,郁陶之心凝;天高气清,阴沉之志远;霰雪无垠,矜肃之虑深。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文心雕龙》)诗人处于浩渺无边的洞庭之上,那种忧戚烦闷的心情顿时为之一畅,所以愁心去、好月来便恰到好处地表现了畅然一适的愉悦心情。句中的引衔二字,并不是客观景物的实写,而是写诗人此时此景之下的主观感受。这两句是全诗诗眼的所在,写得精采传神。

  五六两句极言岳阳楼高耸入云。意在表明在云间下榻,在天上行杯,令人快慰。连、接,二字,是夸张之笔,用于此处同样是为了突出心情的愉快。七八两句写酣饮之乐,诗人醉后翩翩起舞,**凉风吹拂着人的衣袖,似有仙举之妙。如上四句叙写诗人与友人饮酒放乐的情景,因为是在岳阳楼上,所以叙事中又表现了岳阳楼的高耸。这样,全诗就完整地写出了秋风明月下的浩荡无边的洞庭夜景,通过优美的意境描写,表达了诗人流放获释以后的喜悦心情。

  这首诗是一首五律。就其风格而论,意气豪放,境界阔大,抒情写景有一种长风浩荡的笔力。李白一生的律诗并不少,但他的作品中较为出色的大多不是律诗。五七律之中,以五律为主。这首诗代表了他的五言律诗的风格。《唐诗品汇》说:盛唐五言律旬之妙,李翰林气象雄逸。《李诗纬》也说:若太白五律,犹为古诗之遗,情深而词显,又出乎自然,要其旨趣所归,开郁宣滞,特于《风》、《骚》为*焉。这是说他的五律依然保留着古诗的遒劲特色,但其中又有情深词显、出乎自然的新的特点。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 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 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 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 吹人舞袖回。

  注释:

  下榻:指留宿处。

  行杯:浮杯,流觞。

  回:回荡,摆动。

  楼观岳阳尽, 川迥洞庭开。

  ①楼:指岳阳楼。 ②川:江水。 ③迥:远。 ④洞庭:指洞庭湖。

  这两句是说,登上岳阳楼极目四望,山湖城市一览无余。江水流向那一望无际的远方,洞庭湖水浩浩荡荡 ,茫无涯畔。气象开阔,景色宏远,令诗人心胸为之开朗,一扫愁云。写景寓情之状显然。

  雁引愁心去ど较魏迷吕

  五言律诗《与夏十二登岳阳楼》约写于诗人流放夜郎赦还至岳阳时。这两句是说,鸿雁高飞,诗人的忧愁苦闷也随着大雁离去;月亮从山头冉冉升起,仿佛是洞庭湖里的君山衔来了团圆美好的月儿。“去”、“来”二字用得巧,愁去、好来,说明诗人心情从愁转喜,对前途抱有希望,一扫“上三峡”时那种愁怨、沉闷的气氛。虽然含蓄,但觉味浓。

  翻译:

  登上岳阳楼,远望天岳山南面一带,无边景色尽收眼底。江水流向茫茫远方,洞庭湖面浩荡开阔,汪洋无际。

  雁儿高飞,带走了忧愁苦闷之心;月出山口,仿佛是君山衔来了团圆美好之月。

  在岳阳楼上住宿、饮酒,仿佛在天上云间一般。

  楼高风急,高处不胜寒。醉后凉风四起,凉风**吹人,衣袖翩翩飘舞。

  赏析:

  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李白流放夜郎,第二年春天至巫山时遇赦,回到江陵。在南游岳阳时,写下这首诗。

  759年(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秋季作这首诗。夏十二,李白的朋友,排行十二。岳阳楼坐落在今湖南岳阳市西北高丘上,“西面洞庭,左顾君山”,与黄鹤楼、滕王阁同为南方三大名楼,于716年(开元四年)扩建,楼高三层,建筑精美。历代迁客骚人,登临游览,莫不抒怀写志。李白登楼赋诗,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篇章,使岳阳楼更添一层迷人的色彩。

  写作背景诗人首先描写岳阳楼四周的宏丽景色:“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岳阳,这里是指天岳山之南一带。天岳山又名巴陵山,在岳阳县西南。登上岳阳楼,远望天岳山南面一带,无边景色尽收眼底。江水流向茫茫远方,洞庭湖面浩荡开阔,汪洋无际。这是从楼的高处俯瞰周围的远景。站得高,望得远,“岳阳尽”、“川迥”、“洞庭开”,这一“尽”、一“迥”、一“开”的渺远辽阔的景色,形象地表明诗人立足点之高。这是一种旁敲侧击的衬托手法,不正面写楼高而楼高已自见。

  李白这时候正遇赦,心情轻快,眼前景物也显得有情有意,和诗人分享着欢乐和喜悦:“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诗人笔下的自然万物好像被赋予生命,雁儿高飞,带走了诗人忧愁苦闷之心;月出山口,仿佛是君山衔来了团圆美好之月。“雁引愁心去”,《文苑英华》作“雁别秋江去”。后者只是写雁儿冷漠地离别秋江飞去,缺乏感情色彩,远不如前者用拟人化手法写雁儿懂得人情,带走愁心,并与下句君山有意“衔好月来”互相对仗、映衬,从而使形象显得生动活泼,情趣盎然。“山衔好月来”一句,想象新颖,有独创性,着一“衔”字而境界全出,写得诡谲纵逸,诙谐风趣。

  诗人兴致勃勃,幻想联翩,恍如置身仙境:“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在岳阳楼上住宿、饮酒,仿佛在天上云间一般。这里又用衬托手法写楼高,夸张地形容其高耸入云的状态。这似乎是醉眼蒙眬中的幻景。诗人是有些醉意了:“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楼高风急,高处不胜寒。醉后凉风四起,着笔仍在写楼高。凉风**吹人,衣袖翩翩飘舞,仪表潇洒自如,情调舒展流畅,态度超脱豁达,豪情逸志,溢于言表。收笔写得气韵生动,蕴藏着浓厚的生活情趣。

  整首诗运用陪衬、烘托和夸张的手法,没有一句正面直接描写楼高,句句从俯视纵观岳阳楼周围景物的渺远、开阔、高耸等情状落笔,却无处不显出楼高,不露斧凿痕迹,自然浑成,巧夺天工。


《登岳阳楼》阅读答案 (菁华5篇)(扩展5)

——《岳阳楼记》阅读附答案实用5篇

  阅读理解。(60分)

  (一)阅读下面甲、乙两个文言片段,完成文后8—12题。(15分)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节选 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上(唐太宗)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止,上哂(shěn讥笑)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逼迫)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太*),路不拾遗,外户(大门)不闭,商旅野宿焉。

  (节选 司马光《资治通鉴》)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画线的字。(4分)

  (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尝 ▲(2)微斯人。吾谁与归? 归 ▲

  (3)或请重法以禁止。或 ▲(4)朕当去奢省费。 去 ▲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安用重法邪!

  小题3:【甲】文中表达了作者“ ▲ , ▲ ”的政治抱负。(2分)

  小题4:【乙】文中唐太宗认为“止盗”应采取什么措施?(3分) ▲, ▲ , ▲

  小题5:从【乙】文中可以看出,作为国君,唐太宗做到了“ ▲ ”

  (用甲文中的语句填空)(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曾经;(2)归依(3)有人(4)去除

  小题2:(2)怎么要用严厉的刑法呢!

  小题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小题4: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

  小题5: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⑴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⑵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⑶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馋畏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⑷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⑸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居届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⑴樯倾揖摧 (断折)

  ⑵浮光跃金 (金色)

  ⑶把酒临风 (持、执)

  ⑷是进亦忧,退亦忧。(进:在朝廷做官;退:隐居江湖)

  ⑸薄暮冥冥 (迫*)

  ⑹多会于此 (在,到)

  ⑺春和景明 (日光)

  ⑻不以物喜 (因,因为)

  ⑼予观失巴陵胜状。(胜景,好景色)

  ⑽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朝廷)

  ⑾朝晖夕阴 (日光)

  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山岳潜形。 译:山岳隐没了形体。

  ⑵长烟一空。 译:大片烟雾完全消散。

  ⑶静影沉璧。 译: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

  ⑷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译:我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这洞庭湖上。

  ⑸微斯人,吾谁与归? 译:除了这样的人,我还能和谁同道呢?

  ⑹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译: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的景象。

  ⑺商旅不行,樯倾楫。 译:商人和旅客无法通行,桅杆倾斜,船桨折断。

  ⑻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译:处在高高的庙堂上就为百姓忧虑,处在偏远的江湖间就为国君忧虑。

  ⑼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译: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3.“前人之述备矣”中的“前人之述”具体指什么?

  答: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4.用原文的语句回答下列问题:

  ⑴赞扬滕子京政绩的句子是: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⑵作岳阳楼记的缘由是:属予作文以记之。

  ⑶从空间上写洞庭湖景色的`句子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时间上写尽湖光山色的句子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⑷与“悲”相照应的八个字是:去国怀乡,忧馋畏饥。

  ⑸与“喜”相照应的八个字是: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⑹动静结合写湖光月色的句子是: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⑺描写的景物中,最能表现“悲”“喜”二字的句子分别是:虎啸猿啼、渔歌互答。

  ⑻表明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句子是:居届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⑼表明作者旷达胸襟的句子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登岳阳楼》阅读答案 (菁华5篇)(扩展6)

——岳阳楼记 阅读附答案(5)份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醉翁亭记》(节选)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岳阳楼记》(节选)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云归而岩穴暝 暝: (2)野芳发而幽香 芳:

  (3)而或长烟一空 一: (4)把酒临风 把:

  (2).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2)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3).分别概括这两段文字中景物描写的内容。(4分)

  《醉翁亭记》(节选):

  《岳阳楼记》(节选):

  (4).依据选文,填写下表。(3分)

  篇目

  写人的活动的语句

  相同的内心感受

  《醉翁亭记》(节选)

  《岳阳楼记》(节选)

  【答案(1)(1)幽暗,昏暗 (2)花 (3)全 (4)执,拿

  (2)(1)这或明或暗、变化不定的,就是山间的清晨和傍晚的景象。

  (2)沙洲上的白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游来游去。

  (3)分别概括这两段文字中景物描写的内容。

  (1)主要描写了琅琊山早晚和四季景色的变化。

  (2)主要描写了洞庭湖春和景明之时的美丽景象。

  (4) 写人的活动的语句:《醉翁亭记》:朝而往,暮而归。

  《岳阳楼记》:登斯楼也;把酒临风。

  相同的内心感受:快乐(或高兴)。

  文言文(15分)

  【甲】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选自《与朱元思书》)

  【乙】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选自《岳阳楼记》)

  15.解释文中加点的词。(4分)

  (1)轩邈: (2)把: (3)绝________ (4)反___________

  16.翻译下列语句。(4分)

  (1)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2)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17.请从【甲】【乙】两文中分别找出两个体现览物之情的四字短语。(4分)

  【甲】 【乙】

  18.从【甲】段或【乙】段选文中,选出你喜欢的一个写景的句子,试加以赏析。(3分)

  参考答案:

  10.(1)高远,这里作动词用,比高远。(2)持、执 评分说明:(2分)每小题1分。

  11.(1)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虽在白昼,林间仍显得昏暗。(2)上下天色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际。评分说明:(4分)每小题各2分。

  12.【甲】望峰息心 窥谷忘反 【乙】心旷神怡 宠辱偕忘 评分说明:(2分)每空1分。

  13.示例:泉水激石,冷冷作响。写游览在江水之上,眼看水石相激,溅起朵朵浪花。耳闻冷冷水声,悦耳动听,给人以视觉听觉的美感。

  回答8 ~10 题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忱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8 .解释文中加粗的词语。

  (1) 薄: ____(2) 求:_____

  9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2) 微斯人,吾谁与归?

  10.“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中的“异”指什么内容?

  参考答案:

  8.(1)薄:迫* (2)求:探求

  9.(1)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在(在水中)畅游。

  [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五彩的鱼儿( 在水中)畅游。]

  (2)(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如果)没有这样的人,我和谁志同道合呢?[(如果)没有这样的人,我和谁志同道合呢?]

  10.古仁人不同于迁客骚人,能不受自然风物好坏的影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⑴属予作文以记之

  ⑵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2.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⑵微斯人,吾谁与归?

  3. “是进亦忧,退亦忧”中“进”和“ 退”各是什么意思?(2分)

  4.文章写了迁客骚人与古仁人两种不同的感情,这两种感情各是什么?作者写这两种感情有什么目的?(4分)


《登岳阳楼》阅读答案 (菁华5篇)(扩展7)

——杜甫《登岳阳楼》教学设计(5)份

  一、教案设计理念:

  从20xx年开始,广州市已经连续两年的中考古诗鉴赏题都涉及到课后的十首自读的古诗。可见,初中的古代文本的阅读、鉴赏已经具有向课外转移的趋势。

  古诗本来就是教学上的难点,再加上课外古诗也要考,作为一线语文教师,我们都很犯难:如果一课一课讲,没有时间,而且学生死记硬背消化不了;如果完全不讲,学生无法落实知识点,读不懂,自然无法得分。在反复地教学探索中,我认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也就是与其吃力不讨好地一课一课教,不如教会学生读懂古诗的方法,给学生探究学*的“抓手”,引导他们一步一步“往上爬”。因此,我设计了这样的一堂课——通过一首课内古诗的讲授,概括出读登临类素材古诗的基本方法,从“初读,把握基调”到“再读,赏景悟境”,“三读,探究主旨”,层层递进,环环紧扣,共同指向“读懂”的目标,为下一阶段“鉴赏”奠定基础。在课堂设计中,我还安排了拓展运用的环节。通过类似题材的课外登临诗歌的阅读,学生运用归纳的方法自行解读、学*,实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这堂课的内容充实,能将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化繁为易,具有可操作性,符合有效教学的要求。

  二、教材分析:

  《登岳阳楼(其一)》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学期第六单元《诗四首》中的一首诗。这首诗的作者是宋代陈以义,他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在经历靖康之难后,他的创作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开始效仿老杜,将个人的遭遇和国家的命运相结合,写下了系列脍炙人口的爱国诗篇。

  这首诗情境相容,既有登高怀古又有借景抒情,是一首非常典型的登临类诗歌创作。

  三、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读诗的感性基础,能通过朗读,找字眼感受到诗歌的感情基调,基本把握诗意。而且从7年级开始通过课内外的诗歌学*,学生也具备诗歌解读的基本方法,但是这些方法欠缺系统化,缺乏对登临类主题的诗歌进行整理归纳。

  四、教学目标:

  以《登岳阳楼(其一)》为例,教会学生阅读登临类诗歌的方法,并能运用方法自主解读同题材的诗歌。

  五、教学重点:

  1、掌握诗歌的解读方法,能自行解读诗歌。

  2、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

  六、教学难点:

  1、结合时代背景,理解作者情感

  2、比较陈与义和杜甫诗歌的特点

  七、教学流程

  (一)导入:

  在这个单元,我们通过文本和古代文人贤达一同领略祖国的名山大川,在优美风光中,体会文人诗情。这一站,我们一同与他们登高远眺。

  登高这个传统自古就有,“高”寓意着国人步步高的美好祝愿,它已经深深扎根到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古人有句话说得好“登高则可远望,望远而致深思”,由此也衍生了登临这个诗歌创作的重要题材。首先我们了解一下什么是登临诗(展示PPT),今天我们以陈与义的《登岳阳楼》为例,共同解读登临类诗歌。

  (二)诗歌朗读,把握诗意

  1、朗读《登岳阳楼(其一)》(落实常识:岳阳楼、滕王阁、黄鹤楼并称江南三大名楼)

  2、整体感知:感情基调——悲

  1)从何处感受到悲情?——老木沧波无限悲(悲是全诗的“诗眼”)

  板书:方法一抓诗眼定基调

  2)再次朗读全诗的结尾句,体会情感的抒发

  3、梳理诗意,体会意境

  1)登临何处何时?——岳阳楼(洞庭之东、长江西面)黄昏(夕阳、湖山欲暮时)秋天(风霜)

  2)目见何景何物?——帘旌(*景)夕阳(远景)老木沧波

  3)生发何感何思?——吴蜀横分地(联想到三国吴蜀在此争夺荆州,驻扎岳阳,此地是兵家必争之地)三年多难(漂泊多难的三年,联系到自己的经历)补充:凭危——危是高处,高楼的意思,《山市》“惟危楼一座”感:无限悲

  板书:方法二理诗意悟诗情

  4)这些内容和诗歌抒发的悲情有什么样的联系?

  A、时间、地点——触动——悲情

  B、景物(环境)——烘托——悲情(帘旌不动夕阳迟渲染了冷清的氛围)C、联想——诱发——悲情(万里远游,三年磨难)

  D、意象——表现——悲情(风霜:双关;老木:作者自喻)

  板书:方法三抓意象品意境

  5)探究主旨:为什么生如此之思?——知人论世

  指导:可以从写作背景和作者的所见、所思中寻找线索

  知人:陈以义——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经历了靖康之难,北宋灭亡)从万里来游(从北方逃难来到南方)三年多难(历经丧乱)

  论世:北宋灭亡,国家的政治文化中心南移,国家内忧外患,岌岌可危

  结论——作者抒发的是国家灭亡的悲愤,自身经历的感伤

  板书:方法四思背景探主旨

  4、拓展运用

  这种历经国破家亡的悲愤和我们之前接触过的哪些作品有相似之处?——杜甫《春望》这种沉郁顿挫的风格和心系家国的精神是两位诗人共同的追求。也表现出陈以义对杜甫诗风的学*。

  学生根据登临诗的阅读方法,自学杜甫《登楼》

  登岳阳楼(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登临何处何时——岳阳楼

  2)目见何景何物——洞庭湖的浩大吞吐日月(浩大壮阔的气势)

  生发何感何思——思:国家内忧外患(国)感:悲(涕泗流)

  自己年老多病,亲人音讯全无(己)

  3)为何生发此感?——知人论世:杜甫,爱国诗人,忧国忧民唐代,经历过安史之乱后,由盛及衰,国力下降,内忧外患

  4)主旨:抒发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对自己身世际遇的感伤,对亲人的思念

  5)比较两首诗歌主旨上的异同

  6、探究登临的文化内涵为什么生发此感?

  ——沈约“高台不可望,望远使人愁”,孔子家语“登高望下,使人心悲。”1)登高为了排遣抑郁的心情;2)登高吊古(《登幽州台歌》);3)重阳节登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4)登高抒壮志(如《望岳》)

  5、万里江山尽收眼底,无限情思涌上心头,按照今天学*的方法,归纳已学过的登高的作品的主旨

  《观沧海》、《望岳》、《黄鹤楼》、《登飞来峰》

  八、板书设计:

  何时何处——岳阳楼秋天黄昏(触动)——悲

  何景何物——帘旌不动夕阳迟(烘托)——悲

  何感何思——万里磨难(诱发)——悲

  老木沧波(表达)——悲

  一、背景介绍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之后,杜甫出峡漂泊两湖,是年(769)诗人已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贫病交加,再加上北归无望,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沿着洞庭湖向南漂泊。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会有怎样的感情呢?

  二、朗读古诗,读准字音及节奏

  三、初知意象

  1.明确大意。

  过去就听说洞庭湖水势浩瀚,今天我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广阔无边的洞庭湖水,划分开吴国和楚国的疆界,日月星辰都像是整个地漂浮在湖水之中一般。

  我漂泊江湖,亲朋故旧早不知闻,竟无一字寄给我;衰老多病的我呀,只有生活在一只小小的舟船上。

  站在岳阳楼上,遥望关山以北,仍然是战火纷飞,生灵涂炭;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我不禁涕泪奔流。

  2.这首诗用到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分别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洞庭水、岳阳楼——辽阔雄伟吴楚、乾坤日月——开阔博大孤舟——孤单漂泊)

  3.自己的话将诗人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描述出来。

  四、缘景明情

  1.首联体现出作者怎样的感情呢?

  (诗人身临其境,胸襟自非*常可比。表现了今日得上岳阳楼一偿夙愿的喜悦。)

  2.颔联具体描写了什么景象?表现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具体描写临楼纵目洞庭湖的壮阔景象。 表现出诗人壮阔的情怀和气吞山河的气魄。)

  3.“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一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抒发了作者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

  4.面对浩渺的洞庭湖,诗人只是感叹自己的身世吗?从哪句可以看出?

  (不是。此时的杜甫不只是感叹自己穷愁潦倒、漂泊无依的身世,更为正处在战火中的祖国“涕泗”横流。生动地表现出诗人关心人民、关心国家的思想感情。)

  5.学完这首诗后,你最喜欢哪一联?为什么?

  五、拓展提升

  1.杜甫、范仲淹笔下的洞庭湖,你更欣赏哪一个?说说理由。

  2.杜甫、范仲淹的借景抒情,哪一个对你触动更大?为什么?

  一、导语设计

  二、指导学生自读诗文

  1.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多媒体显示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今属河南)人。有《简斋集》《无住词》。《岳阳楼(其一)》定于高宗建炎二年,“靖康之变”发生,宋代诗遭遇到了天崩地裂的大变动。国破家亡,流离失所,天涯沦落。诗人在他逃难三年之际,登上了名胜岳阳楼。

  2.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指导学生注意把握节奏、韵律及感情基调。

  3.学生自读诗歌,借助注释,整体感知诗意。

  4.指名1-2名学生朗读诗文。其他学生评介。

  三、小组合作讨论,再读诗文,回答问题。

  多媒体显示1、首联与颔联是景物描写,对下面诗句的情感表达有什么作用?

  2.颈联明显是学杜甫《登高》句“万里悲秋常用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但陈与义并不生吞活剥,诗中以“万里”对“三年”,表达出哪些信息?

  四、拓展延伸,比较阅读。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译:早就听说洞庭湖的盛名,今天终于等上了岳阳楼。雄阔壮观的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大湖,将吴楚分割在东南两域,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浮于其上。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亲朋好友们音信全无,我年老多病,乘孤舟四处漂流。北方边关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战事又起,我倚窗远望泪流满面。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译:秋风紧,苍天更空远,**猿啼凄厉而悲凉;水中小洲清凌,白沙闪闪,鸥鸟低飞,往复盘桓。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无边无际的层层落叶纷扬而下,奔腾不息的滚滚长江浩浩荡荡。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漂泊万里的异乡客悲秋怀愁绪,人到暮年疾病缠身独自登上高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时世艰难愁苦遗恨令白发日增,潦倒困顿因病停酒更难排忧解难。

  问:古今评家认为陈与义“喜仿杜甫宏阔之体”,诗风如老杜“宏伟苍楚”……除了颈联外,请再结合诗中意境作简析。

  五、课堂小结:陈与义与杜甫相同的人生现遭际,同时都有机会登临名胜-----岳阳楼,都为人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篇,这是历史的巧合。

  【教学目的与要求】

  1学*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来体会和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2通过学*了解杜甫诗歌的意境和创作风格,并进一步探究中国古典诗歌的不同风格。

  3学会通过反复诵读、联想想象去置身诗境,通过意象联缀、补充联想、炼字炼句缘景明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通过学*本诗了解鉴赏古典诗歌要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2、难点:理解和体会杜甫怀才不遇的忧愤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复*导入

  在必修三这一册教材中,我们学*过杜甫的《登高》一诗,大家还能背下来吗?(学生齐背)对,背得很好。哪一位同学能不能说说看,这首诗选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

  意象: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归鸟、落木、长江

  意境:沉郁悲凉(萧瑟凄凉),雄浑开阔。

  情感:感伤时势、忧国忧民。

  今天我们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来学*他的另一首诗——《登岳阳楼》,看看这首诗又选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

  二、朗读背诵(先教师范读,再学生个人朗读,集体齐读)

  三、赏析指导

  (一)知人论世,了解生*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冬,杜甫由**一路又漂泊到岳阳,此诗是诗人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时年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会有怎样的感情呢?

  (二)初知意象,大体了解

  这首诗用到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分别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洞庭水、岳阳楼——壮阔雄伟

  吴楚、乾坤日月——开阔博大

  孤舟——孤单漂泊

  (三)置身诗境,深切体会 现在就让我们借助联想和想象,看能不能用自己的话将诗人所描绘的画面描述出来? 教师预设:早就听闻洞庭湖水的波澜壮阔,今天有幸登上了岳阳楼来一睹洞庭湖的雄姿。只见吴楚两地被广阔浩瀚的湖水一分为二,分布于东南两边,苍茫无际的湖面上,波浪一浪掀过一浪,向天边汹涌而去,大地长天、日月星辰日日夜夜在湖里浮荡着,景象壮美极了!回头想一想自己,亲朋故旧竟无一字寄给漂泊江湖的我,衰老多病的我呀,只有生活在一只小小的舟船上。透过这浩渺无边的洞庭湖,遥望关山以北,那里仍然是兵荒马乱、战火纷飞;一想到这,靠在窗轩之上的我不禁涕泪交流。

  (四)缘景明情,具体分析

  1、从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一句,你感受到作者登楼的感情怎样呢?

  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此时的诗人,经历了岁月的沧桑,面对山河破碎的祖国,自己壮志未酬,国家前途渺茫,可谓百感交集。

  这种情感是怎么表现的呢?

  虚实交错,今昔对照。用“昔闻”为“今上”蓄势,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2、“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 让你联想到了谁的诗句?由此感受到了怎样的意境?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比较:曹操的诗句通过写沧海吞吐日月,写出了自己博大的胸襟。杜甫此诗也有异曲同工之妙,让我们感受到了洞庭湖的浩翰无边、吞吐日月,同样壮阔。)(意境:博大壮阔)

  比较一下:“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与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比较,各有怎样的妙处?

  比较:孟浩然的诗句写出了洞庭湖丰厚蓄积,澎湃动荡,极为有力,不仅写出其广大浩渺,还充满了活力。杜甫这一句诗的气象则更为阔大,其气度胸襟可说是“雄跨古今”。)

  这两句中表现力最强的词语分别是哪个?(坼、浮)你能说说这两个词的妙处吗?(可与“列”“映”比较)

  “坼”字,诗人下得有力,仿佛洞庭万顷波涛、千层巨浪,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显示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而“浮”字,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在诗人的笔下,洞庭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漂荡起落,一派雄浑壮阔的图景展现在读者眼前。

  这两句写景,有没有表现作者的情感?

  (对洞庭湖的礼赞,对个人身世飘零的感叹、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3、“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一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

  4、面对浩渺的洞庭湖,诗人只是感叹自己的身世吗?(不是)从哪句可以看出?(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如果说,前三联是句句写景,句句含情的话,那么这一联则是直接抒情。此时的杜甫不只是感叹自己穷愁潦倒、漂泊无依的身世,更为正处在战火中的祖国“涕泗”横流啊。

  儒家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此时的杜甫呢?他是“穷也胸怀天下,胸怀百姓”啊,他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怀,你们还从他的哪些诗句感受到了呢?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 (b ì ) 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 xi à n )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花*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杜甫《登楼》)

  5、从意象、意境、情感上总结全诗

  ①意象:洞庭水、岳阳楼、吴楚、乾坤日月、孤舟

  ②意境:沉雄悲壮、博大深远

  ③情感:身世之悲、家国之忧

  四、课堂小结,总结成果

  《登岳阳楼》写于杜甫生命的最后几年。登上岳阳楼,是他年轻时就有的梦想,今天终于如愿了。可这次却不是专为游玩而来,而是漂泊到此,流浪经过,诗人已经不是年轻小伙子了,而是拖着贫病衰老的残躯——“今”非“昔”比啊!想到这里,我们就能体会到“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用语的巧妙。洞庭湖愈壮阔明朗,诗人的心情就愈黯淡凄凉,因为登楼远眺的他似乎已经看到了北方的战事,已经想起了自己的落魄潦倒,于是,忧国伤时之感与身世凄凉之情一齐袭上心头,使得他老泪纵横,久久低回。诗人凭轩远望的形象是衰弱的,却也是高大的。他那爱国忧民的高尚情操深深感动着我们。

  五、布置作业,巩固提高

  下面请赏析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比较与本诗的异同。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背景介绍】

  开元二年(759),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夏十二,李白朋友,排行十二。李白登岳阳楼楼诗,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篇章,使岳阳楼更添一层迷人的色彩。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诗歌赏析的能力,把握本诗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2、领会《登岳阳楼》通过描绘雄伟壮阔的艺术境界和个人孤苦的境遇,表达诗人感受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2、学情分析

  所教学生是农村学生,理解诗歌和欣赏诗歌的能力相对弱于城市学生,但借助多媒体的力量,相信学生会有大的提高。

  3、重点难点

  把握诗中的经典名句,品味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设问撩情,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二、回顾作者及作品

  杜甫,字子美,世称杜工部,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人有“诗圣”之誉,其诗有“诗史”之称。

  诗作:“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春望》、《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

  三、 知人论世,背景介绍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