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春节》语文教案范本10份

首页 / 语文教案 / |

  《北京的春节》语文教案 1

  《北京的春节》是老舍先生所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发着浓郁乡土气息的散文,文章按时间顺序介绍了老北京过春节的一系列*俗,字里行间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新年的心情,文中列举了大量的*俗,情趣盎然,又使人读后增加见识,语言简洁而生动,文质兼美,是学生培养语感,对小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同时对小学生进行思维的训练,提升语文学*能力的*台。怎样在完成教学任务时,有效地运用课堂上的有效理答,利用文本材料,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学生设计多层次、有秩序、阶梯式的语言训练点,激发学生学*语言、运用语言的学*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能力,扎实地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这是我在教学设计时充分考虑的一个前提条件和因素,之所以,在教学时,尽量体现和渗透教学设计的意图,使学生在课堂中快乐地学*、在教师的有效理答中构建更加准确、清晰、完整的语言表达体系,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一、自主读文、读中感悟

  读是培养学生语感和语言素养的最佳途径之一,读也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文质兼美的文章,能使学生读来朗朗上口、成为学生积累好词佳句的范本材料,更是成为学生语言表达借鉴的一个最佳*台。所以,以读为主的教学是本课的教学主线。确实是大势所趋,这节课中,我抓住作者按时间的顺序记叙老北京过春节的表达顺序,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有目的的读走进北京人过春节的几个片段,引导学生读中感悟。

  初读划出有关句子,再读体会交流,在学生与文本充分对话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好课文的重点部分。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适时评价,提升学生的认识,升华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课伊始时,我要求学生初读课文,自主感悟。在这个环节中,我创设了一个力求一石激起千层灵的中心问题:“看来大家课前预*的不错,下面我们就跟随老舍爷爷一起去看看北京的春节。请同学们打开书,注意这一次读书,要认真地朗读课文,看一看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学生通过自由读课文、自由感知文本、自由和文本对话,在交流汇报在交合汇报中进行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最后回归文本――说说老北京的春节从哪天开始?到什么时候结束?我此时设计了两个语言训练点对学生进行表达能力的训练:语言训练点1、这么热闹的春节从哪天开始?到什么时候结束?请说一句完整的话。语言训练点2、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腊月初几就已经开始了,首先第一个好日子是――其次是――接着是――最后是――。

  同时,对学生的思维和表达,我积极进行了有效的评价理答:

  1、两个问题,能用一句完整的话表达,真不容易。谁再来说说?

  2、你的表述真有条理。

  3、太神了!这么长的句子你都能说得这么流畅、完整。谁也能向这位同学一样说说?

  4、哇!在表达中,你能加进自己的语句,使句子表达得更加具体,向你学*!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先概括出叙述顺序,老师提示质疑,重读课文,锻炼缜密思维,然后了解文中详写与略写的日子。既遵循了学*的规律,又培养了学生的学*能力。而且,在渗透本课的表达方法时,针对文本的内容特点,选择了一个教学内容点设计了语言训练说话句式,用积极地评价来给予学生积极的回应,激发学生进行了积极的思考,做出了精彩的回答,也就是对学生回答给予及时的赞扬或者表示接受学生的观点。使学生更愿意参与问答,并在问答中使学生的语言能力得到有效的训练和提高。

  二、朗读展情,创设和谐的对话氛围

  由于本课所写老北京过春节的一系列*俗,字里行间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新年的心情,文中列举了大量的*俗,情趣盎然。其中许多情景如熬腊八粥,泡腊八蒜,孩子从未见过,但老舍先生对此描述的使人如身临其境,加之课前布置学生从网上搜集的资料,再结合我从网络资源中找到不少资料图片,通过多媒体恰当的呈现在课堂之上。这一下子拉*了学生与课文的距离,提高了学生的学*兴趣,也为学生理解课文奠定了基础。在教学的开始,在图片各异的课件中,我示范读了课文中描述“腊八”一段文字,通过看和听,将学生带入了学*的情境,同时对老北京人怎样过春节有了初步的印象、对文本精美的文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借此,我让学生再次走进文本,自主读文,感知文本,在再次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感知了文本,感悟作者文字的魅力,触发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还对文中的好词佳句进行了熟读,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读出语言的“味道”,并把好的语言进行了积累。

  在教学中,我还注意语言的过渡,教师的及时评价,为学生创设和谐的对话氛围,大胆交流,在这种对话中不断感悟,提升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语言学*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突破重难点,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积累

  在教学中,我主要引导同学抓住三个重点时段来品读,从而感受到北京春节的隆重与热闹,喜庆与欢乐,体会本文表达方法的精妙之处。在教学中渗透作者的表达方法。

  为此,让学生在熟读文本的基础上,通过说话训练,进行语言积累的同时,突破教学重难点。

  所以,我特意设计两个语言训练句式:

  1、你们交流的句子那些是写灯的数量多?那些是写灯的种类多的?同桌之间互相讨论归纳、练*说一说。

  2、请试试看,能否用从灯的数量多和灯的种类多,用一句话完整地表达出来。

  如和除夕相比,正月初一全城都在休息。人们都干什么去了呢?请读课文第9自然段。学生通过读中进行交流。针对学生的交流、表达,我特意有针对性地进行了评价理答;

  1、这两个同学交流的时候,不仅恰当地用上老舍爷爷的话,还巧妙地运用了老师引语进行表达,真令人佩服!

  2、各种各样的花灯,加上五彩斑斓的花炮,加上香甜美味的元宵,令人陶醉,谁能不喜欢呢?这么热闹的灯会,你们想不想读一下呢?

  这样的选点训练,充分利用理答这一种特殊的教学对话,仔细倾听学生的问答,通过有层次、有秩序、有针对性的“追问”、“转问”、“提问”和“反问” 等理答有效方式,把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充分调动起来,对学生进行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让学生在升华情感的同时,必然会激起表达感情、抒**感的欲望。此时,此处语言训练点的设计和教师对学生有个性的评价语言的设计,更好地让学生敞开心扉去接触语言,去感受语言,去体味语言,使学生在沉浸于文本语言和情景的基础上,自由述说、自由运用本课*得的语言,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几点思考

  不足之处:

  1、教学的节奏把握还应该明快一些,在教学时间的把握上还应该确切些。

  2、在语言训练点的选择上,选择面较窄,达不到以点带面的作用。说话句式训练的设计,只针对多数学生,而对一些表达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讲难度较大,甚至难于掌握,应该对这些学生多谢关注,设计合适、乐于让他们进行语言表达的语言训练句式。

  总而言之,通过本课的教学,我对如何在语文课堂上开展以读为主的阅读教学研究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体会,同时我也认识到在教学中还需要更多细节的思考,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北京的春节》语文教案 2

  教学目标:

  1、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惯,感受春节的热闹气氛。

  2、通过阅读,能找出春节开始高潮和结束的日子。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热爱北京、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惯,感受春节的热闹。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录像再现现在人过春节的情景,激发兴趣。

  1、喜欢过春节吗?谈谈自己的想法。

  2、老北京的春节是怎样的?

  二、整体感知,初识大意。

  1、自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圈出来。

  2、检查生字读音情况:出示课件

  (1)放鞭炮检查。

  (2)对这些生字你有没有想提醒大家的地方?解决重点难点。

  3、解决遇到的困难或问题。

  你在读文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提出来。

  4、小结。

  三、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一)自己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热闹)

  快速读一读课文,看春节热闹,作者都写了哪些重要日子?按顺序说一说。

  板书:腊月正月十九

  (二)学*过年这一节。

  1、默读课文,找出喜欢的一个段,划出表现热闹的句子,谈谈为什么说这些句子能表现出热闹。

  2、全班交流。根据学生喜欢的段落交流,喜欢同一个段落先交流。交流时注意抓住重点的词句说。

  3、指导学生读出热闹来。读完之后,师生评议。

  (三)学*元宵节这一节。

  1、默读这一节,过元宵节热闹表现在哪些方面?

  2、小组合作讨论。重点引导学生了解灯的数量多、种类多、亮等特点。数量多可引导学生抓住处处、整条街、几百街上有灯,家中有灯等;种类多可引导学生抓住玻璃的、牛角的、纱灯、冰灯、长龙、走马灯、宫灯、纸灯等等。

  3、合班交流。出示录像看灯,让学生感受灯的世界灯的美丽。

  4、读出喜欢的心情。指名读。

  5、合作读。

  (四)感受咱的春节与老北京的春节有什么不同。

  1、学生联系自己过春节的情况谈一谈。

  2、交流自己搜集的与春节有关的不同资料。(图片、文字资料、录像、幻灯片等都可以)

  教师小结。

  四、作业超市(自选一个)

  1、写一写自己过春节时最有意思的情景。

  2、搜集不同地方的人过春节的不同*俗,办一期手抄报。

  《北京的春节》语文教案 3

  第一课时

  1.正确读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默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惯,感受老北京的年味儿。

  重点

  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难点

  感受老北京的年味儿,体味民俗。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说说理由。(唤起学生对过春节时热闹、喜庆气氛的回忆)

  2.让我们来看看老北京的孩子是怎样过春节的。(播放动漫童谣: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黏;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说说你的感受。

  3.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儿十足的春节,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读通课文,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同桌间互读检查。

  2.请13名学生按自然段轮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作者写了春节中哪些重要日子的活动。

  3.小组合作,完成表格。时间风俗*惯

  4.交流汇报,老师板书:腊月初旬→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结束(明确老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到正月十九结束。)

  5.说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结合阅读说出“热闹、忙乱、喜庆、团圆”等初步感受。)

  三、交流探讨,感受年味儿

  1.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北京人过得这样热闹、开心,字里行间都弥漫着浓浓的年味。选择春节中你印象最深的一个日子,反复读一读,能品出年的什么味道?在空白处做批注。

  2.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汇报。

  (1)年的味道是爆竹的味道。

  ①爆竹的声音,是春节特有的声音,文中都有哪些地方写到?(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二件事就是买爆竹;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天一擦黑,鞭炮就响起来;除夕鞭炮声日夜不绝;正月初一,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正月十五元宵节,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在家中有声有光地玩耍。)

  ②整个春节都弥漫着爆竹的味道、烟火的味道,过年的热闹、火爆气氛尽在其中,已经与传说中用来恐吓叫“年”的怪兽无关了。

  (2)年的味道是香甜的味道。

  ①找出文中描写有关饮食的语句。(腊八粥、腊八蒜;杂拌儿;二十三前几天,街上就有好多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除夕以前,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除夕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正月十五,大家还必须吃元宵啊。)说说自己的体会。(充足、丰盛。)

  ②人们一年辛苦劳动之后,对自己劳动所得的展示与享用,洋溢着幸福感与满足感。在香味四溢中,将年过得有滋有味。

  (3)年的味道是开心的味道。

  ①初一逛庙会,元宵节逛灯会。体会人们清闲、娱乐、高兴的心态。

  ②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文中大人、小孩的快乐。

  (4)总结,在整个春节的系列活动中,虽然有些繁文缛节,但地道的民俗中所包括的五味杂陈,蕴涵着最丰富的传统,是耐得住咀嚼的味道。

  四、品读体味,感受民俗

  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春节中最热闹、喜庆的日子。(除夕和正月十五)

  2.认真读第8自然段,联系你过年时的感受,说说怎样理解“除夕真热闹”。

  (是一种普天同庆的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是一种通宵达旦的热闹――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是一种团团圆圆的热闹――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

  3.除夕夜可以说是春节中的高潮,在热闹、喜庆、团圆的气氛中,有多少人彻夜无眠。试着用你的朗读来把它表现出来。

  4.配《恭喜》乐曲朗读,体现“除夕真热闹”。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表”中的本课词语。

  2.收集各地春节*俗。

  《北京的春节》语文教案 4

  【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学*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4、积累词汇,培养语感,能仿照课文说说自己家乡过年的*俗。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了解老北京风俗*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教学难点】

  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jr学*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尤其是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师:播放鞭炮声(你会想起什么场景,引出春节) 师板书春节

  师:大家回忆下,在20xx年春节联欢晚会上,有一个提着灯笼的小孩念了一首歌谣:

  孩子孩子你别馋,

  过了喇叭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

  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儿粘,

  二十四,扫房日,

  二十五,炸豆腐,

  二十六,炖羊肉,

  二十七,杀只鸡,

  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

  三十晚上熬一宿,

  大年初一扭一扭。

  师:老舍先生有一篇文章,就写了老北京过春节的情景,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这篇课文。题目就叫:老北京的春节。补充完课题。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人民伟大的作家老舍先生:

  老舍(1899―1966),满族,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生于北京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老舍是用地道的北京话从事创作的一位作家。他的绝大多数作品以北京为背景,例如,《骆驼祥子》《我这一辈子》《四世同堂》《正红旗下》。这些作品的语言,都富有浓郁的北京特色。老舍作品语言的北京韵味,有赖于老舍的作品取材于北京下层市民生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课文,把自然段标出来,同时想一想: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自己做好记录。

  ・ 整体感知:

  说说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 交流读懂的地方和不懂的地方:

  ⑴在学*过程中,自己读懂了哪些地方?如:

  腊月:农历的十二月。腊月的最后一天,就是我们说的除夕。除夕的第二天就是 正月初一,也就是我们说的过年。

  初旬:一个月分上中下三旬,一旬是十天。初旬就是一个月的开头十天。

  ⑵还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如:

  空竹:可以看看录像或图片,了解空竹有不同种类,玩法很多,还能发出哨声,很好玩。

  逛天桥:不是逛我们*常说的人行天桥。天桥是老北京一个非常热闹的地方,当时有河也有桥,所以叫天桥。天桥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有很多民间艺人在卖艺,有很多北京小吃,还有很多说书的,还可以买卖各种东西等。

  残灯末庙:结合注释,联系课文内容,可以知道是指春节结束的时候。

  三、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时间和风俗*惯

  了解北京的春节有多长时间:

  北京的春节是从哪一天开始,到哪一天结束?

  (课文在第一自然段开头写了“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在最后一段又写了“春节在 正月十九结束了”。可见北京的春节时间特别长,有一个多月。)

  ・ 默读课文,/jr思考下列问题。

  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老舍先生写到了哪些天的事情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老舍先生写到的时间画出来,再看看在这些时间里具体有哪些风俗*惯,一会儿大家汇报。

  ・ 汇报交流,了解写作的顺序和春节的*俗:

  ⑴请同学们一边听一边对照自己找出的答案,看看有哪些地方不一样,做上记号,呆会儿一起讨论。

  ⑵同学们在了解老北京春节的时间和风俗*惯的同时,有没有发现课文的写作顺序?(时间顺序)

  四、自由朗读,练*难读的句段

  ・ 自由练读:

  师:通过阅读与交流,我们对北京春节的*俗了解得更清楚了。现在自由练*朗读课文。如果有觉得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争取读的熟练准确。

  ・ 展示朗读:

  五、课外延伸:

  1、搜集春节的来历。

  2、收集各地春节*俗。

  第二课时

  一、听写新词,回顾导入

  ・ 初旬、蒜瓣、翡翠、色味双美、饺子、杂拌儿、榛子、栗子、鞭炮、风筝、截然、寺院、逛庙会、张灯结彩。

  ・ 回顾写作顺序和主要内容

  学生回忆,同桌互相说说:老舍先生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主要写了什么?

  二、深入探讨,感受春节

  ・ 引导学生找出文中关键的句子和词语,读中体会人们忙碌中洋溢着的喜悦和希望:你是从哪些具体的词句中体会到的。

  ①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农业展览会”指腊八粥里的米、豆、干果的品种很多,多得好像是聚在一起开展览会。作者用了“打比方”的表达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北京春节熬腊八粥这一民俗特点。

  ②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从第一句话可充分感受到“除夕真热闹”。透过“万不得已”“必定”等词语,可以体会到人们多么重视除夕夜“吃团圆饭”,这里饱含着浓浓亲情,浸润着传统美德。按照老北京的*惯,年三十晚上不能睡觉,要痛痛快快地玩一宿,这叫“守岁”。“守岁”有两重意义:岁数大的人在除夕之夜守岁有珍惜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则是为了给父母延寿。品读这些句子,不仅了解北京的春节*俗,还要深入领悟传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③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

  此处元宵如同南方的“汤圆”。“除夕真热闹”,这是春节的第一个高潮;初一拜年、逛庙会,虽“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但同样热闹,这是春节的第二个高潮;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集市上卖元宵、家家户户吃元宵,这是春节的第三个高潮。一个“又”字,表现出作者在结构文章、统筹内容上的匠心独运。

  ④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jr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

  这句话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残灯:花灯逐渐少了、熄灭了;末庙:庙会的最后一天。从正月初一人们就开始逛庙会,正月初五又到处张灯结彩闹花灯,到了正月十九,花灯逐渐少了、熄了,庙会也到了最后一天,隆重、热闹的春节结束了。十九天“美好快乐的日子”竟然“一眨眼”就过去了,作者恋恋不舍的心绪跃然句中。这个句子还与课文的首句“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相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浑然一体。

  ・ 同是热闹,但闹中各有不同,默读思考:

  除夕、初一、正月十五这三个日子各自的特点是什么?引导学生重点品读四个节日。学生自由读,指名读,抓住文中关键词抓关键词“赶、到处、都穿起、贴上”感受除夕的喜庆、热烈; 抓“除非,必定”体会春节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感受团圆的氛围。 重点指导朗读“逛庙会”时人们的表现来体会悠闲与快乐。反复读一读,想一想。

  除夕:喜庆、团圆;初一:悠闲、快乐;十五:红火、美丽。

  三、比较阅读,领悟写法,临场磨练。

  ・ 先默读课文,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

  ①课文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②再读腊八一段,思考:腊八的活动很多,为什么单写腊八粥、腊八蒜,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种抓主要特点描写的方法文中还有很多,你能再举一例吗?

  ・ 假如此时再请你写春节,你打算怎样写?

  ・ 课堂小练笔:每个人写春节里的一天,然后小组组合成一篇小作文。课堂朗读,其他学生评价。(作文要求:详略得当,要有地方特色)

  引导学生借鉴学到的写法谈,如:选材要详略得当、描写节日要抓最主要的特点、可以加入自己的感受夹叙夹议等。

  四、学*“阅读链接”

  ・ 自主阅读“阅读链接”中的第一篇短文,比较:同是写过年,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五:课外延伸:

  熟读课文,写下自己的读后感。

  板书设计

  北京的春节

  北京的春节―独特的民俗文化

  腊八―腊月二十三―/jr除夕―正月初―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爆竹烟火 酒肉香味 悠闲娱乐

  热闹 喜庆 团圆 祥和

  教学反思

  我以为一节好课就是细腻,就是对课文重点语段进行感悟。是让学生通过反复的读、反复的想,再进行反复说的训练。最*看了一些教学参考资料,结合自己的教学认识到:其实一节精致的语文课,在教学中还需要拥有大局的目光;需要摆正教学的详略;需要谋划适当的方法。

  ・ 着眼于整个篇章

  六年级是小学阶段最高年级。六年级已拥有了一定的语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文章联系前后课文进行理解。我们的教学便更应该着眼于整个篇章。今天的教学,我有些纠缠于段的教学。“除夕”“正月初一”“元宵”三个片断之间没能进行整体的了解与梳理。其实三个部分的写作,是有着它们的共同点的。除夕重在一个“忙” 字,正月初一重在一个“逛”字,元宵重在一个“闹”字或“灯”字,为什么分别选这个特点进行描写?因为这是它的显著特色,除夕也挂灯,可是这不是它的主要特色,正月初一也忙,但相对除夕却是无法比的。所以在教学“元宵”这一部分时,还可把三个部分联系起来进行比较,让学生明白,老舍是选取了它们的典型特点进行描写的。而元宵的典型特点是“灯”,如果让学生先体会灯,再来体会观灯时人山人海的情形,就不会在课堂中那么淡而无味了。

  ・ 注意教学的详略

  看到老舍的文章,总觉得写得太好,教学时这也不舍,那也不弃。语言特色要教,北京的人文底蕴要讲,春节的传统文化也要说……教学仿佛一锅“熬腊八粥”。文中六个特别的日子真的不知如何取舍。“腊八粥”“腊八蒜”要让学生读和了解。其实学生一读就明白,根本不用花功夫,可课堂上自己就是不敢放手,总忍不住要讲。“腊八”如此,其他日子了更不用说。教学就蹑手蹑脚了。课后仔细地想写作有详略之分,教学也应有详略之分,该舍得大舍。略不敢略,那么详总能详了吧?可惜的是,对于原本应该详细探讨的教学内容,却又显得力量单薄。

  ・ 谋划适当的方法

  在重点语段的处理上,我的“策略”往往是让学生通过反复读,反复地想象来展开。方法单一,效果自然不理想。因为这种方法,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学生的能力,因为班上学生能力不足,课堂很容易成为少数学生的舞台。比如教“除夕”这部分时,我先让学生读这段,然后说说看到了哪些画面,体会老舍一句一景的写作方法,之后再通过教师的引导,体会这热闹是“家家”“人人”“处处”“时时”的热闹。刚开始时,学生还能说说看到的画面,但是当让他们体会“家家”“人人”等时,多数学生就没有感觉了,课堂出现了冷场。于是,我只能通过再次引导让学生去体会,总是希望学生能够听懂我的暗示。而忽略了自己是成/jr年人,是多次解读过教材的,我自然明白文章是怎么写的,可是学生年龄小知识有限,他们才读了几遍课文,即使是读了多遍,又能指望他们读得有多深呢?面对我的暗示,他们自然不明白老师的意思。更何况教学目标怎能以暗示来达成呢?

  所以,对于重点段的教学,还需要可行的策略,让学生参与思考,参与读悟。这个环节,我还是应该让学生通过比较来体会老舍写作的用心所在。可以通过关键词的理解,让学生去比较读,在朗读中细细体会这些词背后的含义。这样教学,效果才会更好。

  《北京的春节》语文教案 5

  【教学目标】

  1、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俗,引发了解民风民俗的欲望,激起探究传统文化的兴趣。

  2、学*按一定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

  引领学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教学难点】

  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童谣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童谣,自己读读: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买肉;

  二十七,宰只鸡;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

  初一、初二满街走。

  这首童谣写的是什么内容?

  2、揭示课题,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理清线索

  1、认真默读全文,想想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把不懂的词语画下来。

  (学生可能弄不懂的词语:腊月、初旬、麦芽糖、江米糖、空竹、逛天桥、逛庙会。)

  指名交流,根据学情顺势而导。

  2、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想想北京人过春节哪些地方你最感兴趣?

  预设一:生在练*纸上完成表格,师引导理清时间顺序。

  预设二:在交流中,学生贴纸条(黑板条)、作记录,师引导理清时间顺序。(根据学生情况选择一种操作策略。)

  三、分清详略,合作研读

  1、引导找出写得详细的部分。(腊八、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

  2、四人一小组,自选一个部分展开研究,研究问题如下:

  ⑴详细写了什么,说给大家听。

  ⑵哪里写得好,读给大家听:

  学生合作学*,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3、交流研讨:分为“腊八”队、“除夕”队、“正月初一”队、“正月十五”队展开竞赛。

  ⑴解决第一个问题:

  小组派代表复述研讨的部分,组员可以补充。师注意引导学生注意叙述顺序(“腊八”是用并列的方式写的;“除夕”是用总分的方式写的;“正月初一”是用对比的方式写的;“正月十五”是用总分总的方式写的);反馈评分。

  ⑵解决第二个问题:

  生生、师生互动,师注意引导学生品出京味语言的特点,必要时作示范;反馈评分。

  4、引导学生体会详略处理的好处。

  四、拓展延伸,读中学写

  1、快速浏览,找出描述小孩过春节的地方,指名读。

  2、启发学生谈谈现在北京春节怎么过,其间可让学生采访在座的老师。

  3、学生写过春节时有趣的地方(片段),教师巡视。指名交流,教师评价时注意学生是否用上了书上的写法,及时点评、表扬。

  五、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总结全文,复现童谣。

  2、作业:写一篇现代《北京的春节》,可以学*老舍先生按时间顺序写的方法,注意详略得当。

  《北京的春节》语文教案 6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学*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教学重点

  了解老北京风俗*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教学难点

  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准备

  关于童谣的课件;歌曲《恭喜》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共话春节

  1.“锣鼓喧天辞旧岁,爆竹声中迎新春”,在期盼中、在喜庆中,春节向我们走来。这是我们中国人最隆重、最传统的节日,相信大家对它再熟悉不过了。

  2.交流自己搜集到的关于春节的资料:

  ①关于春节的来历:春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它是农历一年的岁首,即正月初一,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春节不但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俗。在此期间人们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如贴春联、贴年画、贴“福”字、剪窗花、蒸年糕、包饺子、燃爆竹、除夕守夜、拜年等。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春节,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融入了无限的留恋、回味和憧憬。中国的春节,是最具文化内涵和传统魅力的节日,也是最有凝聚力的一个节日。

  ②关于春节的*俗:祭灶扫尘贴春联守岁闹元宵等

  ③关于春节的传说:年的传说岁的故事等

  3.假如请你来写春节,你打算写些什么?

  4.的确,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的孩子在过春节时都要回家欢聚。古都北京,过起春节来更是京味十足。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作家老舍共同去感受北京的春节。

  二、放手初读,整体感知。

  1.自由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2.检查课文自学情况:

  ①同桌互查读文情况。

  ②出示本课需会写的生词集体认读。

  ③对这些生字你有没有想提醒大家的地方?引导学生从生字的音、形、义三方面需注意的地方做相互交流。

  3.默读课文,思考:按照老规矩,北京人是怎么过春节,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4.选自己印象最深的或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其余同学一边听一边想,作者写了哪些天中人们的活动?你可以用笔画下来,用你喜欢的符号标出来。(培养学生边听边想,读书动笔的*惯。)

  5.快速浏览课文,思考围绕春节的热闹,作者都写了哪些重要日子?按顺序说一说。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概括:

  腊月→小年→除夕→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6.春节像一场大戏,在腊八粥的浓香中悄悄的拉开了序幕,请同学们速读浏览,按照年前、过年、结束的顺序找出相应的段落。

  三、细读鉴赏,感受春节。

  (一)默读全文,思考课文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北京春节哪些热闹、浓烈的画面,你最喜欢其中的哪几幅。

  (二)小组研读。

  出示研读提示:

  ①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反复读一读,划出最能表现春节年味的句子,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

  ②小组内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交流自己的感受。

  ③根据小组交流的情况,自己再读相关段落,补充完善自己的阅读感受。

  第二课时

  一、细读鉴赏,感受春节。

  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1.体会年前的忙碌。

  ①交流节前的年味主要表现在哪?重点交流节前都有哪些重要的日子,在这些日子里人们的主要活动、讲究及人们的心态。

  ②指名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读后谈谈自己的感受。

  ③引导学生找出文中关键的词语,读中体会人们忙碌中洋溢着的喜悦和希望:你是从哪些具体的词句中体会到的。

  ④指导学生抓住学生反馈的词语进行感情朗读。

  ⑤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在过春节的这段时间都干些什么呢?

  2.体会过节的热闹

  ①交流过节时重点写了哪几个日子?过节最大的特点是什么?(热闹)

  ②同是热闹,但闹中各有不同,默读思考:除夕、初一、正月十五这三个日子各自的特点是什么?抓住文中关键词句反复读一读,想一想。

  ③交流各自的体会,教师相机引导:

  除夕:喜庆、团圆;初一:悠闲、快乐;十五:红火、美丽。

  ④再读一读,讨论、交流:这些感受你们是从哪些语句体会到的?

  ⑤交流反馈“除夕”一段,师相机指导朗读,进一步体会喜庆、团圆。

  抓关键词“赶、到处、都穿起、贴上”感受除夕的喜庆、热烈;

  抓“除非,必定”体会春节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感受团圆的氛围。

  ⑥阅读“阅读链接”中的第二篇短文,比较:同是写除夕,作者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生自由交流,教师及时梳理:老舍笔下的除夕为我们展现的是全景图,抓住除夕人们主要的活动简单勾勒,语言简洁明快;而“阅读链接”短文二由回忆外婆入手,重点写了一家人怎么过除夕的情景,其中细致描写了准备过程和围炉情景。

  ⑦交流反馈“初一”一段,师相机指导朗读,进一步体会初一的悠闲、快乐。

  重点指导朗读“逛庙会”时人们的表现来体会悠闲与快乐。

  ⑧交流反馈十五一段,师相机指导朗读,进一步体会十五的红火、美丽。

  找出文中描写花灯的句子,指导感情朗读,体会排比句的作用。

  引导想像:还会有哪些花灯呢?除了灯,还有什么?

  出示老舍的原文,创设情境:“除夕是热闹的,可是没有月光;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元旦是体面的,家家门前贴着鲜红的春联,人们穿着新衣裳,可是它还不够美。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的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有感情的朗读体会十五的红火、美丽。

  ⑨总结:从腊八到正月十九,将*一个月的时间,却被作家仅仅用了一千多字就呈现在读者的眼前,作者正是抓住每个节日最突出的特点,用极其凝练的语言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幅热闹喜庆,欢乐祥和的春节画卷。让我们再次走进文本,去用心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二、比较阅读,领悟写法。

  1.先默读课文,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

  ①课文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②再读腊八一段,思考:腊八的活动很多,为什么单写腊八粥、腊八蒜,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种抓主要特点描写的方法文中还有很多,你能再举一例吗?

  2.自主阅读“阅读链接”中的第一篇短文,比较:同是写过年,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3.假如此时再请你写春节,你打算怎样写?

  引导学生借鉴学到的写法谈,如:选材要详略得当、描写节日要抓最主要的特点、可以加入自己的感受夹叙夹议等。

  三、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以“春节”为主题,办一期手抄报。内容如下:

  1.春节印象:自己修改或写一篇关于春节的*作。

  2.春节花絮:从搜集到的关于春节的传说、*俗中选择编写。

  3.精彩再现:摘抄自己认为描写好的关于春节的诗词佳句或优美片段。

  4.春节建议:春节怎么过,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5.节日集锦:除了春节,我国的传统节日还有哪些,把你调查的结果记录下来。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从感受作者独特的语言入手,抓住重点语句研读,创设情景,结合生活体验,走进北京人的春节,感受人们的欢乐和浓浓的民俗风情。教学中,让学生在自主的读书过程中抓住重点句子体会氛围,在表达时借助情景,同时还要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利用课外资源,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拓展思维,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和感受,使学生在了解老北京过春节的风俗*惯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感悟节日*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受到思想、情感熏陶。

  《北京的春节》语文教案 7

  【教学目标】

  1、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俗,引发了解民风民俗的欲望,激起探究保守文化的兴趣。

  2、学*按一定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

  引领同学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教学难点】

  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童谣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童谣,自身读读: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买肉;

  二十七,宰只鸡;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

  初一、初二满街走。

  这首童谣写的是什么内容?

  2、揭示课题,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理清线索

  1、认真默读全文,想想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把不懂的词语画下来。

  (同学可能弄不懂的词语:腊月、初旬、麦芽糖、江米糖、空竹、逛天桥、逛庙会。)

  指名交流,根据学情顺势而导。

  2、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想想北京人过春节哪些地方你最感兴趣?

  预设一:生在练*纸上完成表格,师引导理清时间顺序。

  预设二:在交流中,同学贴纸条(黑板条)、作记录,师引导理清时间顺序。(根据同学情况选择一种操作战略。)

  三、分清详略,合作研读

  1、引导找出写得详细的局部。(腊八、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

  2、四人一小组,自选一个局部展开研究,研究问题如下:

  ⑴详细写了什么,说给大家听。

  ⑵哪里写得好,读给大家听:

  同学合作学*,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3、交流研讨:分为“腊八”队、“除夕”队、“正月初一”队、“正月十五”队展开竞赛。

  ⑴解决第一个问题:

  小组派代表复述研讨的局部,组员可以补充。师注意引导同学注意叙述顺序(“腊八”是用并列的方式写的;“除夕”是用总分的方式写的;“正月初一”是用对比的方式写的;“正月十五”是用总分总的方式写的);反馈评分。

  ⑵解决第二个问题:

  生生、师生互动,师注意引导同学品出京味语言的特点,必要时作示范;反馈评分。

  4、引导同学体会详略处置的好处。

  四、拓展延伸,读中学写

  1、快速浏览,找出描述小孩过春节的地方,指名读。

  2、启发同学谈谈现在北京春节怎么过,其间可让同学采访在座的老师。

  3、同学写过春节时有趣的地方(片段),教师巡视。指名交流,教师评价时注意同学是否用上了书上的写法,及时点评、褒扬。

  五、总结全文,安排作业

  1、总结全文,复现童谣。

  2、作业:写一篇现代《北京的春节》,可以学*老舍先生按时间顺序写的方法,注意详略得当。

  《北京的春节》语文教案 8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学*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北京春节的*俗,感受节日的热闹、喜庆。理解节日*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重点:

  感受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难点:

  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及作者所采用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说说今年的春节你们是怎么过的?(学生自由回答)今天我们就跟随作家走进他童年时代的北京,看看那个时代的北京人是怎样过春节的。(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文意。

  1、按照老规矩,北京人是怎样过春节的呢?请同学们打开书自读课文。

  2、说说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学生自由回答)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三、精读课文,了解风俗。

  1、再次读课文中印象深的有关段落。同位交流,为什么印象深?

  2、汇报,师生共同交流。

  腊八:

  1)怎样描写腊八粥,腊八蒜的?

  2)这样写说明什么?

  除夕:

  1)印象是什么?从哪儿能看出真热闹?

  2)除夕有什么风俗?

  3)指导朗读。

  正月初一:

  1)除夕是热闹的,喜庆的,而正月初一与除夕相比,又有什么不同呢?

  2)解释截然不同.

  3)了解正月初一的风俗*惯。

  正月十五:

  1)认真读11、12自然段,从中体会到什么?

  2)具体说说是从哪些语句感受到灯特别的多?

  3)说说我们这儿的元宵节都有哪些风俗*惯?

  4)指导朗读。

  3、除了这些日子,作者还提到了哪些日子的活动?(出示童谣)

  四、总结写法,拓展延伸。

  1、详略得当的写法。

  2、阅读链接《过年》,与本文比较,突出写法。

  3、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讲究的是火爆,热闹,祥和,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凝聚。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年的味道却越来越淡,正在变成电视机前对一场春节晚会的观看。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课后写下来。

  教学反思:

  要想使学生对一节课感兴趣,教师自己必须有兴趣。我正是带着极大的兴趣来上这节课的。我的情绪也极大地感染了我的学生,大家学得很投入。不足之处是我没重视学生读的训练,学生读的质量不高。

  《北京的春节》语文教案 9

  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揣摩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学*重点:了解老北京风俗*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学*难点: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收集有关春节的*俗。

  教学方法:联系生活实际感悟法

  教学过程:

  一、了解单元内容,导入新课

  1、了解单元导语:从今天开始,我们要进入第二组课文的学*了。请同学们读一读单元导语,看看这组课文安排了什么内容?

  (1)本组课文主要是讲不同地区的民风民俗。(板书:民风民俗)

  (2)我们可以结合课文的学*开展调查活动,去了解节日、服饰、饮食、民居等方面的民风民俗。

  2.了解课文安排。我们再看看课文的题目,看看围绕“民风民俗”,本组教材安排了哪些内容?

  二.谈话导入,共话春节

  1、导语:“锣鼓喧天辞旧岁,爆竹声中迎新春”,寒假里我们刚刚过完中国最隆重的节日――春节,我想春节的场面大家还历历在目吧。我记得小时候学的一首关于我们东北过春节的歌谣:“二十三过小年,二十四贴对联,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吃猪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喝烧酒,三十走油,初一磕头。”老师也在网上下载了一首有关老北京过春节的歌谣:“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你们想知道老北京是怎样过春节的吗?好,现在,我们就跟随老舍走进老北京,重温那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那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2、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3、交流自己搜集到的关于春节的资料:

  ⑴ 关于春节的来历:

  春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它是农历一年的岁首,即正月初一,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春节不但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俗。在此期间人们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如贴春联、贴年画、贴“福”字、剪窗花、蒸年糕、包饺子、燃爆竹、除夕守夜、拜年等。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 文化内涵和传统魅力的节日,也是最有凝聚力的一个节日。

  ⑵ 关于春节的*俗:祭灶扫尘 贴春联 守岁 闹元宵等。

  ⑶关于春节的传说:年的传说岁的故事等。

  4、小结:的确,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的孩子在过春节时都要回家欢聚。古都北京,过起春节来更是京味十足。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作家老舍共同去感受北京的春节。

  三、.放手初读,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轻声朗读课文,注意把生字读正确,把句子读通顺,并同桌间互读检查。

  2、下面,老师请13名同学按自然段轮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北京的春节是从哪一天开始,到哪一天结束?前后多长时间呢?(课文在第一自然段开头写了“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在最后一段又写了“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可见北京的春节时间特别长,有一个多月。)

  3、默读课文,合作填表。

  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作者写了春节中哪些重要日子的活动?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然后小组合作,完成下面的表格‘一会儿再向大家汇报。(师出示表格)

  时间 风俗*惯

  4、汇报交流,了解写作的顺序和春节的*俗。

  5、根据表格的提示,同学们能发现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吗?(时间顺序)

  6、春节像一场大戏,在腊八粥的浓香中悄悄的拉开了序幕,请同学们速读浏览,按照年前、过年、结束的顺序找出相应的段落。

  7、老舍先生写了这么多关于老北京的民风民俗,那么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的总体印象是什么?(板书:热闹 喜庆 团圆 祥和)

  四、交流探讨,感受年味

  1、过渡: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北京人过得是这样热闹、开心,字里行间都弥漫着浓浓的年味。选择春节中你印象最深的一个日子,反复读一读,能品出年的什么味道,在空白中批注。

  2、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汇报:

  ⑴年的味道是爆竹的味道:

  ①爆竹的声音,是春节特有的声音,文中都有哪些地方写到?

  (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二件大事就是买爆竹;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天一擦黑,鞭炮就响起来;除夕鞭炮声日夜不绝;正月初一,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正月初一元宵节,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在家有声有光地玩耍。)

  ②整个春节都弥漫着爆竹的味道、烟火的味道,过年的热闹、火爆气氛尽在其中,已经与传说中恐吓叫“年”的怪兽无关了。

  ⑵年的味道是香甜的味道:

  ①找读文中描写有关饮食的语句:

  (腊八粥、腊八蒜;杂拦儿;二十三,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准备充足;除夕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在北京,家家过年时都吃饺子;正月十五,这一天,大家必须吃元宵啊。),说说体会(充足、丰盛)。

  ②人们一年辛苦劳动之后,对自己劳动所得的展示与享用,洋溢着幸福感与满足感。在香味四溢中,将年过得有滋有味。

  ⑶年的味道是开心的味道:

  ①正月初一逛庙会,元宵节的灯会。体会人们的轻闲、娱乐、高兴的心态。

  ②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文中大人、小孩的快乐。

  ⑷总结:在整个春节的系列活动中,虽然有些繁文缛节,但地道的民俗中所包括的五味杂陈,蕴涵着最丰富的传统,是耐得住咀嚼的味道。

  五、品读体味,感受民俗

  1、默读全文,思考:课文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北京春节哪些热闹、浓烈的画面,你最喜欢其中的哪几幅。

  2、小组研读:

  ⑴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反复读一读,划出最能表现春节年味的句子,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

  ⑵小组内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交流自己的感受。

  ⑶根据小组交流的情况,自己再读相关段落,补充完善自己的阅读感在老舍先生详写的四天中,你最喜欢哪一天?选择你最喜欢的那一部分,深入地读文,读到你印象最深的地方,你就把它画下来,结合自己过年的感觉,简单地写一写自己的感受,并且可以把你的感受和小组同学交流。

  六、及时反馈,当堂验收

  色味双美 零七八碎 万象更新 男女老少 灯火通宵

  日夜不绝 万不得已 截然不同 张灯结彩 各形各色

  【板书设计】

  北京的春节──独特的民俗文化

  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热闹 喜庆 团圆 祥和

  《北京的春节》语文教案 10

  教材分析

  本课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过年单元”的一篇主体课文,这篇文章是我国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作品,文章以*实洗炼的语言将老北京春节热闹景象和风俗*惯娓娓道来,也映出老北京人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展现了一幅醇厚悠远、极具特色的民俗风情图。编排此文,旨在丰富学生的见识,让学生在领略老北京新春独特风情民俗,领略老舍先生简洁生动的语言特色的同时,激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

  学情分析

  我所要执教三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乐于表达自己的看法,经过前两年的学*,具有初步的识字能力和阅读能力。对于春节这一传统民俗节日,学生有着丰富的生活体验,然而对于老北京人怎样过春节,学生了解得不多,也因此有了浓厚的学*兴趣。

  教学目标

  1、学生自主识字,学认本课生字及相关词语。

  2、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感知老北京过春节的*俗,感受春节的热闹气氛。

  3、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热爱北京,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4、指导学生深入感知课文内容,在不断的思考交流中,感受读书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阅读抓重点词句的理解来了解老北京的民俗,感受中华民族丰厚的文化底蕴。

  教学难点:通过反复读书,从字里行间感受老北京春节的热闹。结合上下文和生活经验理解“截然不同”、“日夜不绝”“守岁”等词语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 体验激趣、导入新课

  1、放录像:同学们,今天老师带给大家一段精彩的画面,一起来看看吧!

  (课件播放:春节联欢晚会的钟声响起,大家一片欢腾的片断)

  2、板书春节:看完画面,你想到了什么,一起来说一下!板书:春节

  3、说春节:喜欢过春节,你想到了哪些有趣开心的事?

  4、小结补充板书:提起春节,咱们有说不完的话题,今天我们跟著名作家老舍爷爷到老北京的春节去看看,看看那时候的人是怎样过春节的。

  师:这是哪里的春节?

  生:老北京(再读课题)

  二、 整体感知,自主浅悟

  1、学生初读课文,要求:自己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生字掌握情况

  3、初识课文

  (1)老北京的春节到底怎样呢?请同学来读读课文。

  (2)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板书:腊月 热闹 正月初九)

  (3)、请同学们快速默读一下课文,找一找,画一画,春节有哪些重要的日子?

  (4)、老师把重要的日子做成了日历,咱们来看一下,齐读一下吧。

  (课件:日历。学生齐读)

  三、入境学文,精读品味

  (一)学生自主学*

  1、春节有这么多重要的日子,你最喜欢哪个日子呢?请同学从课文中找出那一段,多读几遍,想想你为什么喜欢。

  2、学生自读课文

  3、读后交流

  (二)精读描写除夕的段落

  1、预设:我喜欢除夕这个自然段,启发,你为什么喜欢?(热闹)

  2、还有哪些同学也喜欢除夕这一段,一起来看看这一段,自己读一读,感受一下除夕的热闹吧,

  3、学生自由读

  4、配乐读:听着这欢快的音乐,想象着这热闹的景象,让我们再来有滋有味的读读这一段吧。学生齐读

  (三)精读描写大年初一的段落。

  1、指名读。刚才谁选的这一段?请你来读一下。

  2、大年初一的景象与除夕截然不同。“截然不同”什么意思?自己读一读,联系着上一段的内容,体会体会,大年初一与除夕的景象有什么不同。

  3、学生交流。

  4、师小结:除夕晚上,人们赶着回家,赶做年菜,贴对联,贴年画,灯火通明,鞭炮声日夜不绝。人们走出家门,到亲戚朋友家去拜年。同时,城内城外的庙会也开放了,小孩子们特别热心热闹而忙碌。

  5、谁想来读一读除夕的热闹和大年初一的悠闲?大年初一过完了,同学们可别停下脚步,更精彩的还在后面,更精彩的是……

  (四)精读描写元宵节的段落

  1、老舍爷爷说更热闹的是元宵节,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年用心读课文,画出描写元宵节热闹的句子,然后和同桌交流交流,

  2、学生自读讨论

  3、教师随机指导朗读,

  4、小结:刚才同学说除夕是热闹的,但没有月光,而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天上月光是很好的。元宵节到处是灯,天上是灯,地上是灯,家里也是灯,太美了,怎能不说春节的高潮是元宵节呢?

  5、各种各样的花灯,令人耳目一新,谁能不喜欢呢?这么热闹的灯会,你们想不想读一下呢?

  6、老北京的春节就要结束了,谁来读一读最后一段?

  学生读课文的最后一段。

  四、总结全文

  师:老北京的春节结束了,可再过几十天,我们的春节就要来到了,同学们到时好好看看我们的春节是怎样过的,我们的.春节又有那些*俗呢?

  作业设计

  1、 写写你们家是怎样过春节的

  2、 搜集春节有趣的民俗,传说故事

  板书设计

  老北京的春节

  腊月 热闹 正月初九


《北京的春节》语文教案范本10份扩展阅读


《北京的春节》语文教案范本10份(扩展1)

——《北京的春节》语文教案 (菁华5篇)

《北京的春节》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

  1、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灯火通宵、日夜不绝、截然不同、万不得已、各形各色”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理解节日*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3.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教学重点

  了解老北京风俗*惯,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教学难点:

  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1、同学们,喜欢过春节吗?看(课件),“锣鼓喧天辞旧岁,爆竹声中迎新春”,*的传统节日数春节最热闹了,但在我国,各地过春节的*俗还不一样呢!今天,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重温那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那独特的民俗文化。

  2、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

  1、课文预*了吗?自由读课文,结合预*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预设:1、课文的作者是老舍。(介绍作者)、词语

  2、北京的春节十分热闹。

  三、整体感知

  1、作者写了了春节中哪些重要日子的活动?把这些日子快速找出来并做上记号。

  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元宵节-----正月十九

  2、不愧是大作家,抓住这几个特殊的日子来写,就使北京人过春节的*俗展现在读者眼前了。哪些日子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这些日子很热闹,写得很详细。)

  3、品读体味,感受年味

  选择这三个日子中你印象最深的一个,反复读读,想想从这个日子中,你体会到北京的春节是( )的?

  第二课时

  一、回顾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步感受了老舍笔下的“北京的春节”下面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老舍主要描写了春节的那几天?

  二、精读课文,重点突破

  1、热闹的除夕

  从除夕这个日子中,你体会到北京的春节是热闹、团圆的

  除夕。抓住总起句“除夕真热闹”来体会。课文从哪些方面具体分述“热闹”?

  从“味、色、音、情”的角度来体会。“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红红的对联”“各色的年画”“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老舍从香味,到色彩,到声音,进行了全方位描写,充分表现了除夕的“热闹”,足见老舍先生描写的细腻。

  写香味的是哪一句?

  (1)指名读:你能把这香味读出来吗?

  (2)评价:你们闻到这酒肉的香味了吗?

  (3)再读-男生齐读师:这就是浓浓的年的香味呀!

  写颜色的是哪一句?写了哪些颜色?这色彩、这景象让人一下感受到过年的—喜庆

  (1)指名读:能通过朗读把喜庆传递出来好吗?

  (2)多喜庆呀!女生一起读

  写声音的是:引读——“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

  联系你们的除夕夜,在这灯火通宵的夜晚除了鞭炮声还可能有什么声音?(歌声、笑声、谈话声等)这个晚上大家不能睡觉,要痛痛快快地玩一宿。这就叫——守岁。知道守岁意义吗?(守岁有两重意义:岁数大的人在除夕之夜守岁有珍惜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则是为了给父母延寿。)

  除夕也是团圆之时呀,引读——“在外面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团圆饭,守岁这就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年的情味儿。

  闭上眼,让我们一起感受一下这热闹团圆的除夕之夜吧!

  过年喽,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听着这喜庆的爆竹声,听着这欢快的音乐声,你似乎看见了什么样的场景?回忆起怎样的画面?

  除夕真热闹啊!让我们再来体会体会。

  这是一种普天同庆的热闹,看屏幕,读——

  这是一种通宵达旦的热闹,读

  这还是一种团团圆圆的热闹,读

  一句话一番景,老舍的语言就是简炼。

  2、正月初一

  过渡:如果说除夕是繁忙、热闹的,那么正月初一就是——悠闲、快乐的,所以文中说正月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

  都写了有哪些悠闲、快乐的事?最快乐的是(逛庙会)逛庙会,这也是北京老百姓过年的一个传统风俗。谁知道什么叫庙会?

  (出示课件) 一起逛逛庙会吧!庙会是小孩儿和年轻人的快乐世界。可买一大串的糖葫芦和棉花糖,可以欣赏无数的彩色风车,可以看各式各样的表演。

  多么快乐的日子呀,齐读第九自然段,一起再感受一下初一的快乐。

  3、元宵节

  过渡:如果说元宵是春节的一个**,那元宵的**就是——(花灯)找出描写灯的句子用横线画下来。(指名读)自由读读这些句子,说说你从哪些词语体会到了什么?

  灯的数量多:从“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家中也有灯”等词句就可以感受到。

  灯的种类多:从“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家中也有灯”可以感受到。

  (出示课文插图)引读——同学们看课文的插图,正月十五,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红火而美丽。再读读这些句子,读出元宵的红火、美丽,读出这浓浓的年味。

  同学们看过我们今年元宵灯会吗?老师拍些灯会上照片请你们欣赏欣赏,能用课文中“有的……有的……有的……”这样的句式写写你看到的花灯吗?

  在这红火而美丽的元宵节,家家户户、男女老少观灯赏月品元宵,心情多么舒畅,怪不得老舍先生由衷赞叹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四、阅读练笔,课外拓展

  1、今天,我们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重温那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到北京的春节那浓浓的年味,这年味就是全家团圆的喜乐气氛;就是屋外烟花闪耀飘进鼻内的一股幽香;就是……

  2、拓展阅读:其实不同的人感受的春节是不一样的,梁实秋就不特别喜欢过年,斯妤又觉得过年是大忙特忙。课后请大家读一读“阅读链接”。

  3、小练笔:你眼中的春节又是什么样的呢?写下来。可以学*老舍先生按时间顺序写的方法,注意详略得当。

  板书设计:

  北京的春节

  热闹 喜庆 团圆 祥和

  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时间为序 详略得当

《北京的春节》语文教案2

  【教学目标

  1、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俗,引发了解民风民俗的欲望,激起探究保守文化的兴趣。

  2、学*按一定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

  引领同学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教学难点

  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童谣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童谣,自身读读: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买肉;

  二十七,宰只鸡;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

  初一、初二满街走。

  这首童谣写的是什么内容?

  2、揭示课题,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理清线索

  1、认真默读全文,想想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把不懂的词语画下来。

  (同学可能弄不懂的词语:腊月、初旬、麦芽糖、江米糖、空竹、逛天桥、逛庙会。)

  指名交流,根据学情顺势而导。

  2、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想想北京人过春节哪些地方你最感兴趣?

  预设一:生在练*纸上完成表格,师引导理清时间顺序。

  预设二:在交流中,同学贴纸条(黑板条)、作记录,师引导理清时间顺序。(根据同学情况选择一种操作战略。)

  三、分清详略,合作研读

  1、引导找出写得详细的局部。(腊八、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

  2、四人一小组,自选一个局部展开研究,研究问题如下:

  ⑴详细写了什么,说给大家听。

  ⑵哪里写得好,读给大家听:

  同学合作学*,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3、交流研讨:分为“腊八”队、“除夕”队、“正月初一”队、“正月十五”队展开竞赛。

  ⑴解决第一个问题:

  小组派代表复述研讨的局部,组员可以补充。师注意引导同学注意叙述顺序(“腊八”是用并列的方式写的;“除夕”是用总分的方式写的;“正月初一”是用对比的方式写的;“正月十五”是用总分总的方式写的);反馈评分。

  ⑵解决第二个问题:

  生生、师生互动,师注意引导同学品出京味语言的特点,必要时作示范;反馈评分。

  4、引导同学体会详略处置的好处。

  四、拓展延伸,读中学写

  1、快速浏览,找出描述小孩过春节的地方,指名读。

  2、启发同学谈谈现在北京春节怎么过,其间可让同学采访在座的老师。

  3、同学写过春节时有趣的地方(片段),教师巡视。指名交流,教师评价时注意同学是否用上了书上的写法,及时点评、褒扬。

  五、总结全文,安排作业

  1、总结全文,复现童谣。

  2、作业:写一篇现代《北京的春节》,可以学*老舍先生按时间顺序写的方法,注意详略得当。

《北京的春节》语文教案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学*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教学重点

  了解老北京风俗*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教学难点

  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准备

  关于童谣的课件;歌曲《恭喜》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共话春节

  1.“锣鼓喧天辞旧岁,爆竹声中迎新春”,在期盼中、在喜庆中,春节向我们走来。这是我们*人最隆重、最传统的节日,相信大家对它再熟悉不过了。

  2.交流自己搜集到的关于春节的资料:

  ①关于春节的来历:春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它是农历一年的岁首,即正月初一,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春节不但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俗。在此期间人们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如贴春联、贴年画、贴“福”字、剪窗花、蒸年糕、包饺子、燃爆竹、除夕守夜、拜年等。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春节,在*人的心目中,融入了无限的留恋、回味和憧憬。*的春节,是最具文化内涵和传统魅力的节日,也是最有凝聚力的一个节日。

  ②关于春节的*俗:祭灶扫尘贴春联守岁闹元宵等

  ③关于春节的传说:年的传说岁的故事等

  3.假如请你来写春节,你打算写些什么?

  4.的确,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的孩子在过春节时都要回家欢聚。古都北京,过起春节来更是京味十足。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作家老舍共同去感受北京的春节。

  二、放手初读,整体感知。

  1.自由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2.检查课文自学情况:

  ①同桌互查读文情况。

  ②出示本课需会写的生词集体认读。

  ③对这些生字你有没有想提醒大家的地方?引导学生从生字的音、形、义三方面需注意的地方做相互交流。

  3.默读课文,思考:按照老规矩,北京人是怎么过春节,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4.选自己印象最深的或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其余同学一边听一边想,作者写了哪些天中人们的活动?你可以用笔画下来,用你喜欢的符号标出来。(培养学生边听边想,读书动笔的*惯。)

  5.快速浏览课文,思考围绕春节的热闹,作者都写了哪些重要日子?按顺序说一说。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概括:

  腊月→小年→除夕→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6.春节像一场大戏,在腊八粥的浓香中悄悄的拉开了序幕,请同学们速读浏览,按照年前、过年、结束的顺序找出相应的段落。

  三、细读鉴赏,感受春节。

  (一)默读全文,思考课文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北京春节哪些热闹、浓烈的画面,你最喜欢其中的哪几幅。

  (二)小组研读。

  出示研读提示:

  ①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反复读一读,划出最能表现春节年味的句子,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

  ②小组内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交流自己的感受。

  ③根据小组交流的情况,自己再读相关段落,补充完善自己的阅读感受。

  第二课时

  一、细读鉴赏,感受春节。

  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1.体会年前的忙碌。

  ①交流节前的年味主要表现在哪?重点交流节前都有哪些重要的日子,在这些日子里人们的主要活动、讲究及人们的心态。

  ②指名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读后谈谈自己的感受。

  ③引导学生找出文中关键的词语,读中体会人们忙碌中洋溢着的喜悦和希望:你是从哪些具体的词句中体会到的。

  ④指导学生抓住学生反馈的词语进行感情朗读。

  ⑤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在过春节的这段时间都干些什么呢?

  2.体会过节的热闹

  ①交流过节时重点写了哪几个日子?过节最大的.特点是什么?(热闹)

  ②同是热闹,但闹中各有不同,默读思考:除夕、初一、正月十五这三个日子各自的特点是什么?抓住文中关键词句反复读一读,想一想。

  ③交流各自的体会,教师相机引导:

  除夕:喜庆、团圆;初一:悠闲、快乐;十五:红火、美丽。

  ④再读一读,讨论、交流:这些感受你们是从哪些语句体会到的?

  ⑤交流反馈“除夕”一段,师相机指导朗读,进一步体会喜庆、团圆。

  抓关键词“赶、到处、都穿起、贴上”感受除夕的喜庆、热烈;

  抓“除非,必定”体会春节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感受团圆的氛围。

  ⑥阅读“阅读链接”中的第二篇短文,比较:同是写除夕,作者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生自由交流,教师及时梳理:老舍笔下的除夕为我们展现的是全景图,抓住除夕人们主要的活动简单勾勒,语言简洁明快;而“阅读链接”短文二由回忆外婆入手,重点写了一家人怎么过除夕的情景,其中细致描写了准备过程和围炉情景。

  ⑦交流反馈“初一”一段,师相机指导朗读,进一步体会初一的悠闲、快乐。

  重点指导朗读“逛庙会”时人们的表现来体会悠闲与快乐。

  ⑧交流反馈十五一段,师相机指导朗读,进一步体会十五的红火、美丽。

  找出文中描写花灯的句子,指导感情朗读,体会排比句的作用。

  引导想像:还会有哪些花灯呢?除了灯,还有什么?

  出示老舍的原文,创设情境:“除夕是热闹的,可是没有月光;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元旦是体面的,家家门前贴着鲜红的春联,人们穿着新衣裳,可是它还不够美。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的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有感情的朗读体会十五的红火、美丽。

  ⑨总结:从腊八到正月十九,将*一个月的时间,却被作家仅仅用了一千多字就呈现在读者的眼前,作者正是抓住每个节日最突出的特点,用极其凝练的语言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幅热闹喜庆,欢乐祥和的春节画卷。让我们再次走进文本,去用心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二、比较阅读,领悟写法。

  1.先默读课文,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

  ①课文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②再读腊八一段,思考:腊八的活动很多,为什么单写腊八粥、腊八蒜,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种抓主要特点描写的方法文中还有很多,你能再举一例吗?

  2.自主阅读“阅读链接”中的第一篇短文,比较:同是写过年,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3.假如此时再请你写春节,你打算怎样写?

  引导学生借鉴学到的写法谈,如:选材要详略得当、描写节日要抓最主要的特点、可以加入自己的感受夹叙夹议等。

  三、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以“春节”为主题,办一期手抄报。内容如下:

  1.春节印象:自己修改或写一篇关于春节的*作。

  2.春节花絮:从搜集到的关于春节的传说、*俗中选择编写。

  3.精彩再现:摘抄自己认为描写好的关于春节的诗词佳句或优美片段。

  4.春节建议:春节怎么过,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5.节日集锦:除了春节,我国的传统节日还有哪些,把你调查的结果记录下来。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从感受作者独特的语言入手,抓住重点语句研读,创设情景,结合生活体验,走进北京人的春节,感受人们的欢乐和浓浓的民俗风情。教学中,让学生在自主的读书过程中抓住重点句子体会氛围,在表达时借助情景,同时还要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利用课外资源,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拓展思维,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和感受,使学生在了解老北京过春节的风俗*惯中,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感悟节日*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受到思想、情感熏陶。

《北京的春节》语文教案4

  【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学*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4、积累词汇,培养语感,能仿照课文说说自己家乡过年的*俗。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了解老北京风俗*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教学难点】

  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jr学*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尤其是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师:播放鞭炮声(你会想起什么场景,引出春节)

  师板书春节

  师:大家回忆下,在20xx年春节联欢晚会上,有一个提着灯笼的小孩念了一首歌谣:

  孩子孩子你别馋,

  过了喇叭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

  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儿粘,

  二十四,扫房日,

  二十五,炸豆腐,

  二十六,炖羊肉,

  二十七,杀只鸡,

  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

  三十晚上熬一宿,

  大年初一扭一扭。

  师:老舍先生有一篇文章,就写了老北京过春节的情景,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这篇课文。题目就叫:老北京的春节。补充完课题。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人民伟大的作家老舍先生:

  老舍(1899—1966),满族,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生于北京。在*现代文学史上,老舍是用地道的北京话从事创作的一位作家。他的绝大多数作品以北京为背景,例如,《骆驼祥子》《我这一辈子》《四世同堂》《正红旗下》。这些作品的语言,都富有浓郁的北京特色。老舍作品语言的北京韵味,有赖于老舍的作品取材于北京下层市民生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课文,把自然段标出来,同时想一想: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自己做好记录。

  · 整体感知:

  说说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 交流读懂的地方和不懂的地方:

  ⑴在学*过程中,自己读懂了哪些地方?如:

  腊月:农历的十二月。腊月的最后一天,就是我们说的除夕。除夕的第二天就是正月初一,也就是我们说的过年。

  初旬:一个月分上中下三旬,一旬是十天。初旬就是一个月的开头十天。

  ⑵还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如:

  空竹:可以看看录像或图片,了解空竹有不同种类,玩法很多,还能发出哨声,很好玩。

  逛天桥:不是逛我们*常说的人行天桥。天桥是老北京一个非常热闹的地方,当时有河也有桥,所以叫天桥。天桥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有很多民间艺人在卖艺,有很多北京小吃,还有很多说书的,还可以买卖各种东西等。

  残灯末庙:结合注释,联系课文内容,可以知道是指春节结束的时候。

  三、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时间和风俗*惯

  了解北京的春节有多长时间:

  北京的春节是从哪一天开始,到哪一天结束?

  (课文在第一自然段开头写了“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在最后一段又写了“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可见北京的春节时间特别长,有一个多月。)

  · 默读课文,/jr思考下列问题。

  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老舍先生写到了哪些天的事情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老舍先生写到的时间画出来,再看看在这些时间里具体有哪些风俗*惯,一会儿大家汇报。

  · 汇报交流,了解写作的顺序和春节的*俗:

  ⑴请同学们一边听一边对照自己找出的答案,看看有哪些地方不一样,做上记号,呆会儿一起讨论。

  ⑵同学们在了解老北京春节的时间和风俗*惯的同时,有没有发现课文的写作顺序?(时间顺序)

  四、自由朗读,练*难读的句段

  · 自由练读:

  师:通过阅读与交流,我们对北京春节的*俗了解得更清楚了。现在自由练*朗读课文。如果有觉得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争取读的熟练准确。

  · 展示朗读:

  五、课外延伸:

  1、搜集春节的来历。

  2、收集各地春节*俗。

  第二课时

  一、听写新词,回顾导入

  · 初旬、蒜瓣、翡翠、色味双美、饺子、杂拌儿、榛子、栗子、鞭炮、风筝、截然、寺院、逛庙会、张灯结彩。

  · 回顾写作顺序和主要内容

  学生回忆,同桌互相说说:老舍先生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主要写了什么?

  二、深入探讨,感受春节

  · 引导学生找出文中关键的句子和词语,读中体会人们忙碌中洋溢着的喜悦和希望:你是从哪些具体的词句中体会到的。

  ①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农业展览会”指腊八粥里的米、豆、干果的品种很多,多得好像是聚在一起开展览会。作者用了“打比方”的表达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北京春节熬腊八粥这一民俗特点。

  ②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从第一句话可充分感受到“除夕真热闹”。透过“万不得已”“必定”等词语,可以体会到人们多么重视除夕夜“吃团圆饭”,这里饱含着浓浓亲情,浸润着传统美德。按照老北京的*惯,年三十晚上不能睡觉,要痛痛快快地玩一宿,这叫“守岁”。“守岁”有两重意义:岁数大的人在除夕之夜守岁有珍惜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则是为了给父母延寿。品读这些句子,不仅了解北京的春节*俗,还要深入领悟传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③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

  此处元宵如同南方的“汤圆”。“除夕真热闹”,这是春节的第一个高潮;初一拜年、逛庙会,虽“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但同样热闹,这是春节的第二个高潮;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集市上卖元宵、家家户户吃元宵,这是春节的第三个高潮。一个“又”字,表现出作者在结构文章、统筹内容上的匠心独运。

  ④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jr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

  这句话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残灯:花灯逐渐少了、熄灭了;末庙:庙会的最后一天。从正月初一人们就开始逛庙会,正月初五又到处张灯结彩闹花灯,到了正月十九,花灯逐渐少了、熄了,庙会也到了最后一天,隆重、热闹的春节结束了。十九天“美好快乐的日子”竟然“一眨眼”就过去了,作者恋恋不舍的心绪跃然句中。这个句子还与课文的首句“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相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浑然一体。

  · 同是热闹,但闹中各有不同,默读思考:

  除夕、初一、正月十五这三个日子各自的特点是什么?引导学生重点品读四个节日。学生自由读,指名读,抓住文中关键词抓关键词“赶、到处、都穿起、贴上”感受除夕的喜庆、热烈;抓“除非,必定”体会春节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感受团圆的氛围。 重点指导朗读“逛庙会”时人们的表现来体会悠闲与快乐。反复读一读,想一想。

  除夕:喜庆、团圆;初一:悠闲、快乐;十五:红火、美丽。

  三、比较阅读,领悟写法,临场磨练。

  · 先默读课文,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

  ①课文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②再读腊八一段,思考:腊八的活动很多,为什么单写腊八粥、腊八蒜,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种抓主要特点描写的方法文中还有很多,你能再举一例吗?

  · 假如此时再请你写春节,你打算怎样写?

  · 课堂小练笔:每个人写春节里的一天,然后小组组合成一篇小作文。课堂朗读,其他学生评价。(作文要求:详略得当,要有地方特色)

  引导学生借鉴学到的写法谈,如:选材要详略得当、描写节日要抓最主要的特点、可以加入自己的感受夹叙夹议等。

  四、学*“阅读链接”

  · 自主阅读“阅读链接”中的第一篇短文,比较:同是写过年,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五:课外延伸:

  熟读课文,写下自己的读后感。

  板书设计

  北京的春节

  北京的春节—独特的民俗文化

  腊八—腊月二十三—/jr除夕—正月初—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爆竹烟火 酒肉香味 悠闲娱乐

  热闹 喜庆 团圆 祥和

  教学反思

  我以为一节好课就是细腻,就是对课文重点语段进行感悟。是让学生通过反复的读、反复的想,再进行反复说的训练。最*看了一些教学参考资料,结合自己的教学认识到:其实一节精致的语文课,在教学中还需要拥有大局的目光;需要摆正教学的详略;需要谋划适当的方法。

  · 着眼于整个篇章

  六年级是小学阶段最高年级。六年级已拥有了一定的语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文章联系前后课文进行理解。我们的教学便更应该着眼于整个篇章。今天的教学,我有些纠缠于段的教学。“除夕”“正月初一”“元宵”三个片断之间没能进行整体的了解与梳理。其实三个部分的写作,是有着它们的共同点的。除夕重在一个“忙”字,正月初一重在一个“逛”字,元宵重在一个“闹”字或“灯”字,为什么分别选这个特点进行描写?因为这是它的显著特色,除夕也挂灯,可是这不是它的主要特色,正月初一也忙,但相对除夕却是无法比的。所以在教学“元宵”这一部分时,还可把三个部分联系起来进行比较,让学生明白,老舍是选取了它们的典型特点进行描写的。而元宵的典型特点是“灯”,如果让学生先体会灯,再来体会观灯时人山人海的情形,就不会在课堂中那么淡而无味了。

  · 注意教学的详略

  看到老舍的文章,总觉得写得太好,教学时这也不舍,那也不弃。语言特色要教,北京的人文底蕴要讲,春节的传统文化也要说……教学仿佛一锅“熬腊八粥”。文中六个特别的日子真的不知如何取舍。“腊八粥”“腊八蒜”要让学生读和了解。其实学生一读就明白,根本不用花功夫,可课堂上自己就是不敢放手,总忍不住要讲。“腊八”如此,其他日子了更不用说。教学就蹑手蹑脚了。课后仔细地想写作有详略之分,教学也应有详略之分,该舍得大舍。略不敢略,那么详总能详了吧?可惜的是,对于原本应该详细探讨的教学内容,却又显得力量单薄。

  · 谋划适当的方法

  在重点语段的处理上,我的“策略”往往是让学生通过反复读,反复地想象来展开。方法单一,效果自然不理想。因为这种方法,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学生的能力,因为班上学生能力不足,课堂很容易成为少数学生的舞台。比如教“除夕”这部分时,我先让学生读这段,然后说说看到了哪些画面,体会老舍一句一景的写作方法,之后再通过教师的引导,体会这热闹是“家家”“人人”“处处”“时时”的热闹。刚开始时,学生还能说说看到的画面,但是当让他们体会“家家”“人人”等时,多数学生就没有感觉了,课堂出现了冷场。于是,我只能通过再次引导让学生去体会,总是希望学生能够听懂我的暗示。而忽略了自己是成/jr年人,是多次解读过教材的,我自然明白文章是怎么写的,可是学生年龄小知识有限,他们才读了几遍课文,即使是读了多遍,又能指望他们读得有多深呢?面对我的暗示,他们自然不明白老师的意思。更何况教学目标怎能以暗示来达成呢?

  所以,对于重点段的教学,还需要可行的策略,让学生参与思考,参与读悟。这个环节,我还是应该让学生通过比较来体会老舍写作的用心所在。可以通过关键词的理解,让学生去比较读,在朗读中细细体会这些词背后的含义。这样教学,效果才会更好。

《北京的春节》语文教案5

  教材简析

  《北京的春节》是六年级下册第二组的第一篇课文。本文作者──著名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用他那如椽的大笔、“俗白”的风格、京味的语言,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节日*俗的温馨和美好。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全文内容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推进自然。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也表达了作者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

  第二单元的主题是“民风民俗”。对于“民风民俗”的学*,学生虽然学*过一些:如二年级下册的《难忘的泼水节》等,但并不是主题的深入学*。本文是本组课文的第一篇课文,作为单元的开篇课文,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学*方法:一是引导学生通过走进课文、阅读“阅读链接”的资料和搜集资料,了解一些关于北京的春节的传统民风民俗,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感受这些独具魅力的民俗风情中蕴涵的民族文明和传统美德。二是让学生通过品读课文、对比阅读进一步了解文章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怎样谋篇布局,准确用词,生动表达。为以后的课文学*作好学*迁移的准备。

  教学对象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自学感悟能力,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初步感受作品生动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而本文语言大师老舍用那如椽的大笔、“俗白”的风格、京味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语言和北京春节民风民俗的理解,对于南方的孩子们是不容易的。且课文详略得当的表达方法运用及其好处,学生的理解也具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学会本课十四个生字,正确读写“翡翠、万象更新、灯火通宵、日夜不绝、截然不同、万不得已、张灯结彩、有声有光、各形各色”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3.学*按一定的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读中理解,读中想象的能力。

  2.提高学生阅读的速度,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三)情感态度目标:

  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俗,引发了解民风民俗的欲望,激起探究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一)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二)学*按一定的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

  教学策略

  读中感悟法、比较阅读法。

  教学准备

  (一)多媒体课件。

  (二)学生课前准备:1.搜集关于春节的诗歌、童谣等。2.搜集各地过春节的民风民俗。

  课时安排:二课时

  【主要目标要求】

  1.学会本课十四个生字,正确读写生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生词的意思。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写作的顺序。

  4.了解老北京春节前的*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教学过程预设】

  一、谈话导入,共话春节,激发心中兴趣

  (一)学生汇报搜集春节的资料。

  师:(播放贺年曲)春节,一个万象复苏、草木更新的节日,一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一个隆重而传统的节日,关于春节同学搜集了哪些资料,跟同学分享。关于春节的来历。

  1.学生汇报搜集关于春节来历的资料。

  2.学生汇报搜集关于春节的诗歌、童谣等。

  (二)出示北京春节童谣,导入课文

  1.齐读童谣。

  相关童谣: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2.导入课文。

  师:这就是北京的春节的写照。很有特色是吧,也想到北京去过个春节是吧。今天,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二、整体感知,理清过程,了解写作顺序

  (一)学生自由读课文,提出学*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

  2.北京的春节给你的印象是什么?

  (二)反馈检查:

  1.学*生词,指导书写。

  2.解决疑难。

  3.交流对北京春节的感受。

  (三)浏览课文,理清顺序。

  1.北京的春节是从哪一天开始,到哪一天结束?

  2.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的顺序。

  师: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老舍先生写到了哪些天的将北京的风俗写清楚的?(按顺序填写在下表的时间栏内)

  3.学生汇报。

  4.了解课文的写作顺序。

  三、品读感悟,细赏风俗,体味特色文化

  1.品读“腊八”

  (1)学生汇报表格填写内容。

  (2)引导学生通过品读语句,感受风俗特色,领悟作者语言的特点。

  ①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A换词理解“农业展览会”。

  B联系腊八粥的材料理解“农业展览会”,体会老舍语言的朴素与幽默。

  C指导朗读,让学生感受腊八粥不仅是一种食品,更是独具北京传统的一种文化。

  ②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A引导抓住“翡翠”、“色味双美”,体会作者叙述的精妙。

  B指导学生联系资料谈谈北京关于吃饺子的风俗。

  2.品读“二十三”

  (1)学生汇报表格内容。

  (2)引导学生通过品读语句,感受风俗*惯,领悟作者语言的特点。

  四、小结,布置作业

  (一)教师总结延伸。

  (二)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构思如何开展调查“民风民俗”的活动。


《北京的春节》语文教案范本10份(扩展2)

——《北京的春节》语文教学反思(精选10篇)

  《北京的春节》语文教学反思 1

  春节――学生非常熟悉的一个节日,因此对《北京的春节》这篇课文比较喜欢,就我自己本身来讲也比较喜欢这篇课文。这是一篇散发着浓郁乡土气息的散文,文章对老北京过春节的热闹景象和风俗*惯进行了介绍。但这节课如果处理不好容易变成综合课,缺少语文味。因此,在备课时我从作者的文学作品的特点――“俗白”入手。引导学生从通俗易懂和语言风趣幽默两方面来理解。由于文章内容很容易理解,所以,我就打算以学*文章的表达方法和语言特色为主。抓住作者详写的四个日子:腊八、除夕、初一、元旦,带着学生感受作者的表达方法,在仔细思考后,我把教学设计改了一下,以“除夕”和“元宵”为主,“除夕”这一段主要引导学生抓住除夕的特点,分层感受除夕的热闹,从而体会老舍先生先总后分的表达特色。“元宵”这一段主要引导学生抓住文中关键词体会作者从两方面介绍花灯的写作方法,另外感受有详有略这种写法的好处。

  通过这次对教案的反复斟酌,我认识到“去粗取精”的重要性,合理的整合教学内容,不要贪多。学生学*的热情非常高。

  《北京的春节》语文教学反思 2

  本文是语文A版第十一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作者老舍先生,用他那如椽的大笔、“俗白”的风格、京味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中国节日*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

  在教学这一课时,我先让学生熟读课文,解决生字词方面的问题;接下来略读课文,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知道作者是按时间顺序来进行叙述的,并按时间顺序列举出这些日子;然后让学生默读课文,弄清在不同的日子里,那里的人们都有些什么风俗*惯,并完成表格填写;在此基础上,学生再次浏览课文,看作者是将哪几天作为重点来写的,你最感兴趣的是哪部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再接着就是找出文中描写孩子们的句段,仔细研读,体会孩子们过春节的感受;最后,再回顾全文,看你从作者的叙述中感受到了什么,体会文章的主题。至此,课文的主体部分已经学完了。接下来我先给同学们拓展了一些其他地方人们过春节的不同*俗。然后引导学生认真阅读了课文后的阅读链接,体味不同的人过春节的不同感受以及在写法上的不同。再就是引导同学们说说自己的家乡或家里过春节的*俗。

  最后,让他们动笔依照课文或课后的阅读链接把刚才口语交际的内容写下来。从作文的情况来看,大部分同学写得是比较成功的:按时间顺序写得详略得当,较好地表现出了春节那种热闹、祥和的气氛;特别是孩子们的那种无忧无虑和快乐,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北京的春节》语文教学反思 3

  《北京的春节》一课描绘的是节日风俗。作者老舍先生用朴素自然、流畅通达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中国节日*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

  学生也喜欢过春节,曲阜过春节*俗和北京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对有些*俗很了解,所以会对文章内容感兴趣,因为老舍先生的语言风格非常朴实自然,所以没有难懂的词句。但是体会文章的表达特点和感悟老舍先生的语言魅力将会成为学*难点。

  教学《北京的春节》后,我有许多收获,同样也有一些不足之处需要反思。

  我先用一首民间歌谣引入正题,不仅自然,而且还让学生懂得了一些课外知识。通过我的详细讲解,学生不仅知道了北京春节的*俗,还从这篇课文中懂得了按时间顺序记叙文章的写法,而且要详略得当。例如,腊月初八,除夕,正月初一和元宵节作者是详细描写的,而小年,正月初六和正月十九这是略写。适当运用这个写法会使文章主题突出,不啰嗦。这篇课文不仅详略得当,还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这一课的语言十分自然,朴实,准确,京味浓郁,很具特色,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这一课层次十分分明,每一部分都可以用小标题来概括段意,学生以后也应该应用这种结构。

  教学这一课时也有一些不足之处,例如,这篇课文较长,我没有充分地让学生读熟练。因为这篇课文是说明性的文章,应该多让学生查资料了解,我没有做好,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做到。在教学时,我提问的问题有的同学一问三不知,所以,我要加强学生的课前预*。

  通过这次的教学,我收获了许多,也对不足做了反思,强调学生以后要预*充分,课文熟读,让学生学*学的更好,收获越来越丰富。

  《北京的春节》语文教学反思 4

  我一直以来,总以为精致的教学便是细腻,然而,现在终于感觉到自己的错了。精致的教学需要的不仅是这些,至少它还需要拥有大局的目光;需要摆正教学的详略;需要谋划精准的策略。

  今天,我就人教课标六下的《北京的春节》一课,说说自己的反思。

  一、拥有大局的目光。

  六年级是小学阶段最高的一个层次。这时候的孩子已经不再是一个个毛头小儿,他们已经拥有了比较强的语感,能对文章进行前后贯通的理解。于是,我们的教学便更应该着眼于整个篇章,而不应该只是一个段落。

  然而,反观我的教学过程,却发现整体的教学还是纠缠于一个个独立的段的教学。“除夕”“正月初一”“元宵”三个片断之间没能进行整体的了解与梳理。其实三个部分的写作,是有着它们的共同点的。除夕重在一个“忙”字,正月初一重在一个“逛”字,元宵重在一个“闹”字或“灯”字,为什么分别选这个特点进行描写?因为这是它的显著特色,除夕也挂灯,可是这不是它的主要特色,正月初一也忙,但较之除夕自然是无法比拟的了。正因为这样,在教学“元宵”这一部分的时候,我大可以把三个部分联系起来进行比较,让学生明白,老舍是选取了它们的典型特点进行描写的。而元宵的典型特点便是“灯”,再来体会灯,效果就完全不一样了。之后再让学生来体会人山人海的情形,也就不会像我的现实课堂中那么淡而无味了。于是,这灯也就活了,不再是静止的,没有生气的了。

  二、摆正教学的详略

  刚拿到这篇文章,总觉得这也不舍,那也不弃。老舍的语言特色要教,北京的人文底蕴要讲,春节的传统文化也要说……教学活动俨然也了“熬腊八粥”。

  特别是六个特别的日子的教学不知道取舍。在初次试教的时候,连什么是“腊八粥”“腊八蒜”也让学生去读,去了解。实际上这些内容,学生读一遍早就可以明白了,教师根本不用花什么功夫去让他们讨论。可是自己就是那么傻,总不敢放手。腊八如此,就更不用说其他日子了。于是,教学便也了小心翼翼,蹑手蹑脚了。

  现在想来,甚是可笑。所幸的是,我终于明白,写作有详略之分,教学亦有详略之分。该舍的时候,还是得大舍,切不可像佛家所云般“过于执著”。

  略不敢略,那么详总能详了吧?可惜的是,对于原本应该详细探讨的教学内容,我却总是束手无策。

  处理重点语段,我的“策略”往往是让学生通过反复的读,反复地想象来展开。方法单一,效果自然也就不甚理想了。更何况这些方法,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学生的能力,于是教学便演变成了少数学生的舞台。

  比如教“除夕”这一部分。我的过程是先让学生读这一段,然后说一说看到了哪些画面,体会老舍一句一景的写作方法,之后再通过自己的引说,让学生体会到这热闹是“家家”“人人”“处处”“时时”的热闹。

  刚一开始学生还能说说看到的画面,但是当让他们体会“家家”“人人”等时,却出现了“意外”。学生大都没有什么感觉,出现了冷场。于是,我只能通过再一次的引说让学生来体会。说是“意外”,其实并不意外。我总是指望着学生能够听懂我的暗示,但是我是经过反复解读的,我自己自然明白文章是怎么写的,可是学生不然。他们才读了几遍课文,哪怕是读了多遍,我们能指望他们读得有多深呢?于是面对我的暗示,他们自然会不置可否。更何况教学目标怎能以暗示达成?我过于天真了。

  所以关键是,对于重点段的教学,我们需要可行的策略,让学生参与思考,参与读悟。在这个环节,我还是应该让学生通过比较来体会老舍写作的用心所在。可以通过关键词的加红,也可以通过关键词的隐藏等方法,让学生去比较着读,来体会这些词背后所隐含的意义所在。这样教学的效果定然能够。

  《北京的春节》语文教学反思 5

  《北京的春节》是一篇散发着浓郁乡土气息的散文,文章对老北京过春节的热闹景象和风俗*惯进行了介绍。依次介绍了老北京过春节开始的日子、腊八节、腊月二十三、除夕、大年初一、元宵节、正月十九几个特别的日子,文章按时间顺序介绍了老北京过春节的一系列*俗,语言简洁而生动,字里行间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新年的心情,反映出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的心愿。文中列举了大量的*俗,情趣盎然,又使人读后增长见识。

  本课教授的目的是引导学生了解北京人是怎么过春节的,从而引发探究民族传统文化的兴趣;学*作者按时间顺序详略得当地叙述的写作方法。

  在教学设计中,我力图做到以下几点:

  一、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首先引导学生在默读课文的基础上,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说一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然后细读课文,了解详写的几个日子,画出每个时间人们都在干什么,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初读体会年的味道。再感知,批注这几个节日里自己的感受。教师指导学生运用读课文画句子的方式,引导学生边读边思,提出问题,展开讨论。在读书讨论中,师生共同参与评价,融入其中,感悟除夕的热闹、大年初一与除夕景象的截然不同和正月十五的高潮。

  二、有详有略地处理讲读,引导学生体悟作者写作手法的精妙。

  在课文中,老舍先生选择了春节中的九个时段来介绍北京春节的*俗。其中,除夕、初一和十五三个时段为详写,其它为略写。要是在学*时处处点到,胡子眉毛一把抓,只能达到囫囵吞枣的效果,所以,我主要引导学生抓住三个重点时段来品读,从而感受到北京春节的隆重与热闹,喜庆与欢乐,体会本文表达方法的精妙之处。

  三、要想使学生对一节课感兴趣,教师自己必须有兴趣。我正是带着极大的兴趣来上这节课的。我的情绪也极大地感染了我的学生,大家学得很投入。我重视了读的训练,学生读的质量逐步提高。

  课堂教学是一个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自主发现和不断创新的过程,而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教师和教材提供的现成观点与结论。这也诚如古罗马教育家普鲁塔克所说:儿童的心灵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是啊,生活是最好的老师,丰富多彩的生活,丰富多彩的体验,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唤起了学生真实的情感体验,学生才能在课堂上畅所欲言,欲罢不能。一节课下来,我欣喜地感受着课堂教学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这一切都源于——生活这个最好的老师。

  《北京的春节》语文教学反思 6

  《北京的春节》是老舍先生的作品,介绍了北京的春节*俗。文章语言简洁通俗,描写细腻生动,结构清晰。上完这篇课文我用了6个课时,教学过程总体上是顺畅的,上课过程中有两个地方同学们给了我不小的惊喜。

  一.读课文,说说作者是以什么为记叙线索的?当我给了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反复读课文之后,学生对这个问题竟然没有选择沉默,有同学根据自己的读书收获,说出了课文是以时间为顺序来写的……那一瞬间,我的内心如花般灿烂绽放。上一届的学生学*这一课的时候,我抛出这个问题,无奈全场是一片寂静,没有一个学生能够找到课文的行文线索。时隔三年,重教这篇课文,我备课时在问还是不问或者以怎样更好的能让学生理解的方式去问这个问题,是我纠结了许久不能释怀的难题。最后我准备了两套方案,先试着亮出这一问题,看看学生的反应如何?如若这一石块激不起一丝涟漪,那便带着学生逐段逐段读出文中被时间之手串起的一个又一个关于春节的那些不寻常的日子,再将这些日子依次排列下来,学生也就不难回答出文章的记叙线索了。

  二.作者课文中记叙的`春节的这些日子中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关于“详写”和“略写”,从七年级开始便有接触,但是考虑到我们聋生的认知特点是“学得慢,忘得快”,因此在提问时,我也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抛出这个问题。一开始,同学们也都有些摸不着头脑。过了几分钟,吴清任同学自告奋勇说他能告诉同学们什么是详写和略写,我便顺水推舟让他来当“小老师”给同学们补*这方面的知识。吴清任用聋人手语将详写和略写解释了一遍:详写就是写得很具体,写得比较多、比较长的内容就是详写;反之是略写。我又顺势而导,你说的很对,那你能不能以课文中写的关于春节的几个重要的日子来给大家现场举例说说哪些是详写的、哪些是略写的?于是,在吴清任同学的娓娓道来中,之前提出的关于详写和略写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这两个教学环节给我的启示是:任何时候都不要低估我们聋生的潜能。在阅读理解上,我们一直认为这是聋生的弱项,稍微有些难度的问题,我们都会在心里掂量半天,总在想这个问题这样问学生能理解吗?我们怎样用更通俗易懂的话来问比较合适……我们总是徘徊在问与不问、如何问的边缘,其实只要我们放开手给学生留一片可以自由进出小天地,他们未必回馈我们的都是失望,有时很可能是令我们喜笑颜开的天清地阔。

  《北京的春节》语文教学反思 7

  本文的作者是老舍先生,用他那如椽的大笔、“俗白”的风格、京味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中国节日*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

  在教学这一课时,我先让学生熟读课文,解决生字词方面的问题;接下来略读课文,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知道作者是按时间顺序来进行叙述的,并按时间顺序列举出这些日子;然后让学生默读课文,弄清在不同的日子里,那里的人们都有些什么风俗*惯,并完成表格填写;在此基础上,学生再次浏览课文,看作者是将哪几天作为重点来写的,你最感兴趣的是哪部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再接着就是找出文中描写孩子们的句段,仔细研读,体会孩子们过春节的感受;最后,再回顾全文,看你从作者的叙述中感受到了什么,体会文章的主题。

  至此,课文的主体部分已经学完了。接下来我先给同学们拓展了一些其他地方人们过春节的不同*俗。然后引导学生认真阅读了课文后的阅读链接,体味不同的人过春节的不同感受以及在写法上的不同。再就是引导同学们说说自己的家乡或家里过春节的'*俗。最后,让他们动笔依照课文或课后的阅读链接把刚才口语交际的内容写下来。从作文的情况来看,大部分同学写得是比较成功的:按时间顺序写得详略得当,较好地表现出了春节那种热闹、祥和的气氛;特别是孩子们的那种无忧无虑和快乐,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回顾本课的教学,我觉得自己有以下几点做得比较好:一是以读促悟。每一个学*目标基本上都是学生在读的基础上去完成,老师极少去代替。二是充分发挥了阅读链接的作用,并有目的地进行了一些拓展。这样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积累。三是比较成功地进行了口语交际和*作的训练,既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又锻炼了他们的书面表达能力,做到了读写结合。

  《北京的春节》语文教学反思 8

  我一直以来,总以为精致的教学便是细腻,然而,现在终于感觉到自己的错了。精致的教学需要的不仅是这些,至少它还需要拥有大局的目光;需要摆正教学的详略;需要谋划精准的策略。

  今天,我就人教课标六下的《北京的春节》一课,说说自己的反思。

  一、拥有大局的.目光。

  六年级是小学阶段最高的一个层次。这时候的孩子已经不再是一个个毛头小儿,他们已经拥有了比较强的语感,能对文章进行前后贯通的理解。于是,我们的教学便更应该着眼于整个篇章,而不应该只是一个段落。

  然而,反观我的教学过程,却发现整体的教学还是纠缠于一个个独立的段的教学。“除夕”“正月初一”“元宵”三个片断之间没能进行整体的了解与梳理。其实三个部分的写作,是有着它们的共同点的。除夕重在一个“忙”字,正月初一重在一个“逛”字,元宵重在一个“闹”字或“灯”字,为什么分别选这个特点进行描写?因为这是它的显著特色,除夕也挂灯,可是这不是它的主要特色,正月初一也忙,但较之除夕自然是无法比拟的了。正因为这样,在教学“元宵”这一部分的时候,我大可以把三个部分联系起来进行比较,让学生明白,老舍是选取了它们的典型特点进行描写的。而元宵的典型特点便是“灯”,再来体会灯,效果就完全不一样了。之后再让学生来体会人山人海的情形,也就不会像我的现实课堂中那么淡而无味了。于是,这灯也就活了,不再是静止的,没有生气的了。

  二、摆正教学的详略

  刚拿到这篇文章,总觉得这也不舍,那也不弃。老舍的语言特色要教,北京的人文底蕴要讲,春节的传统文化也要说……教学活动俨然也了“熬腊八粥”。

  特别是六个特别的日子的教学不知道取舍。在初次试教的时候,连什么是“腊八粥”“腊八蒜”也让学生去读,去了解。实际上这些内容,学生读一遍早就可以明白了,教师根本不用花什么功夫去让他们讨论。可是自己就是那么傻,总不敢放手。腊八如此,就更不用说其他日子了。于是,教学便也了小心翼翼,蹑手蹑脚了。

  现在想来,甚是可笑。所幸的是,我终于明白,写作有详略之分,教学亦有详略之分。该舍的时候,还是得大舍,切不可像佛家所云般“过于执著”。

  略不敢略,那么详总能详了吧?可惜的是,对于原本应该详细探讨的教学内容,我却总是束手无策。

  处理重点语段,我的“策略”往往是让学生通过反复的读,反复地想象来展开。方法单一,效果自然也就不甚理想了。更何况这些方法,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学生的能力,于是教学便演变成了少数学生的舞台。

  比如教“除夕”这一部分。我的过程是先让学生读这一段,然后说一说看到了哪些画面,体会老舍一句一景的写作方法,之后再通过自己的引说,让学生体会到这热闹是“家家”“人人”“处处”“时时”的热闹。

  刚一开始学生还能说说看到的画面,但是当让他们体会“家家”“人人”等时,却出现了“意外”。学生大都没有什么感觉,出现了冷场。于是,我只能通过再一次的引说让学生来体会。说是“意外”,其实并不意外。我总是指望着学生能够听懂我的暗示,但是我是经过反复解读的,我自己自然明白文章是怎么写的,可是学生不然。他们才读了几遍课文,哪怕是读了多遍,我们能指望他们读得有多深呢?于是面对我的暗示,他们自然会不置可否。更何况教学目标怎能以暗示达成?我过于天真了。

  所以关键是,对于重点段的教学,我们需要可行的策略,让学生参与思考,参与读悟。在这个环节,我还是应该让学生通过比较来体会老舍写作的用心所在。可以通过关键词的加红,也可以通过关键词的隐藏等方法,让学生去比较着读,来体会这些词背后所隐含的意义所在。这样教学的效果定然能够。

  《北京的春节》语文教学反思 9

  《北京的春节》作者是老舍先生。对于这一篇课文的导入环节,我在教学之前思考了很久,怎样才能为同学们营造一个和谐的学*氛围,又能把同学们带入情境中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从学生实际出发,掌握学生现有的学*水*。

  在上课之前,我了解到五年级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过王安石的《元日》一诗,于是我从古诗入手,请同学们猜谜“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打一节日,等同学们回答出来之后,请同学们一起大声背诵一遍。这样既导入了今天所学*课文的关键“春节”,又将以往学过的知识复*一遍,将同学们带入教学情境。

  二、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经验结合起来。

  春节是我国一大传统节日,在过去的春节同学们都度过了各具特色的春节,于是我请同学们来分享一下自己是怎样过春节的,有什么传统和新颖之处?这样做不仅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营造了互动活泼的课堂氛围,而且加强与学生们的交流,引出“北京的春节”,带领同学们去感受一下北京的风俗民情。

  三、了解作品背景,把握课文主旨。

  在将同学们带入学*情境之后,我又根据学生事先预*的询问作者,向同学们简单介绍一下作者老舍先生的生*和他的著作。例如:老舍先生是满族人,自小生长在北京,对于北京的文化十分了解,作品中对于北京的地方话运用的较多。让同学们对于课文能更加了解,开拓学生的视野。

  当然,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我也有几个不足之处:首先,我的整个教学态势表现不够突出。我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语言的感情不够,学生的积极性不是很高。第二,在导入环节中,一些本想讲的话语忘记讲了,内容的衔接略有点生疏,对待学生的发言的评价语言也比较单调。这两点我会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努力改进,更上一层楼。

  《北京的春节》语文教学反思 10

  一、成功之处

  在教学中,我主要引导同学抓住三个重点时段来品读,从而感受到北京春节的隆重与热闹,喜庆与欢乐,体会本文表达方法的精妙之处。在教学中渗透作者的表达方法。

  为此,让学生在熟读文本的基础上,通过说话训练,进行语言积累的同时,突破教学重难点。所以,我特意设计两个语言训练句式:

  1.你们交流的句子那些是写灯的数量多?那些是写灯的种类多的?同桌之间互相讨论归纳、练*说一说。

  2.请试试看,能否用从灯的数量多和灯的种类多,用一句话完整地表达出来。

  如和除夕相比,正月初一全城都在休息。人们都干什么去了呢?请读课文第9自然段。学生通过读中进行交流。针对学生的交流、表达,我特意有针对性地进行了评价理答:

  1.这两个同学交流的时候,不仅恰当地用上老舍爷爷的话,还巧妙地运用了老师引语进行表达,真令人佩服!

  2.各种各样的花灯,加上五彩斑斓的花炮,加上香甜美味的元宵,令人陶醉,谁能不喜欢呢?这么热闹的灯会,你们想不想读一下呢? 这样的选点训练,充分利用理答这一种特殊的教学对话,仔细倾听学生的问答,通过有层次、有秩序、有针对性的“追问”、“转问”、“提问”和“反问”等理答有效方式,把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充分调动起来,对学生进行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让学生在升华情感的同时,必然会激起表达感情、抒**感的欲望。此时,此处语言训练点的设计和教师对学生有个性的评价语言的设计,更好地让学生敞开心扉去接触语言,去感受语言,去体味语言,使学生在沉浸于文本语言和情景的基础上,自由述说、自由运用本课*得的语言,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不足之处

  1.教学的节奏把握还应该明快一些,在教学时间的把握上还应该确切些。

  2.在语言训练点的选择上,选择面较窄,达不到以点带面的作用。说话句式训练的设计,只针对多数学生,而对一些表达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讲难度较大,甚至难于掌握,应该对这些学生多谢关注,设计合适、乐于让他们进行语言表达的语言训练句式。

  三、改进措施

  通过本课的教学,我对如何在语文课堂上开展以读为主的阅读教学研究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体会,同时我也认识到在教学中还需要更多细节的思考,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北京的春节》语文教案范本10份(扩展3)

——《北京的春节》语文教学反思3篇

  本文是语文A版第十一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作者老舍先生,用他那如椽的大笔、“俗白”的风格、京味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节日*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

  在教学这一课时,我先让学生熟读课文,解决生字词方面的问题;接下来略读课文,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知道作者是按时间顺序来进行叙述的,并按时间顺序列举出这些日子;然后让学生默读课文,弄清在不同的日子里,那里的人们都有些什么风俗*惯,并完成表格填写;在此基础上,学生再次浏览课文,看作者是将哪几天作为重点来写的,你最感兴趣的是哪部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再接着就是找出文中描写孩子们的句段,仔细研读,体会孩子们过春节的感受;最后,再回顾全文,看你从作者的叙述中感受到了什么,体会文章的主题。至此,课文的主体部分已经学完了。接下来我先给同学们拓展了一些其他地方人们过春节的不同*俗。然后引导学生认真阅读了课文后的阅读链接,体味不同的人过春节的不同感受以及在写法上的不同。再就是引导同学们说说自己的家乡或家里过春节的*俗。

  最后,让他们动笔依照课文或课后的阅读链接把刚才口语交际的内容写下来。从作文的情况来看,大部分同学写得是比较成功的:按时间顺序写得详略得当,较好地表现出了春节那种热闹、祥和的气氛;特别是孩子们的那种无忧无虑和快乐,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刚过春节,正好知道赵xx春节是在福建过的,并且去了客家土楼。了解一下其他同学,有不少去过云南和福建的。我感觉这一课好讲。

  这是一篇展示民俗风情的说明性散文。里面介绍了客家民居和傣家的竹楼。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所以我继续采用上两课的方法,让学生主讲。谁知这次却把学生引入了另一条路。由于两位同学还沉浸在异地风情的回忆之中,他们除了课文讲到的内容,还给同学们讲了一些有趣的见闻和传说。我们也知道,导游为了提高游客的旅途情趣,往往会对一些景物、传说加以演绎,并不是真正的历史。这一下,去过这两个地方的同学纷纷补充一些轶闻趣事,同学们的兴趣都上来了,课堂也掌控不住了。这就是自己对学生的预设不充分,课前也没有很好地指导学生如何去讲,导致课堂失控。

  备课,无论是哪一类课文,都要深入研究教材,备教材,备学生,还要预设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情况,抓住重点,点拨要有目的有方向,真正把语文上成语言文字的训练课,体现大语文的教学观。

  《北京的春节》是2019年教育部审定的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组课文是围绕着中华民风民俗这一专题编写的。作者老舍先生运用朴实自然、京味儿十足的语言,展示了丰富多彩的北京春节的节日*俗,再现了老北京人过春节的隆重与热闹、温馨与美好,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

  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我作了如下反思。

  首先在教学环节上,我做了如下安排:

  1、温故知新,引入新课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首先用何东的一首《拜年啦》引入,让学生在欢快的氛围里,在浓浓的年味中进入本节课的学*。接着引导学生温故知新,浏览课文,回顾上节课内容,说一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课文采用了哪一种写作顺序,理清文章结构。为新授课做好准备。

  2、走进新课,感受风俗

  新授内容重点放在研读“腊八、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元宵”这五部分。在分析课文时,我先讲述描写“腊八”的部分,做个示范,引领学生了解腊八*俗及作者语言的丰富;其次让学生采用探究学*的方式学*描述“腊月二十三”的内容,让他们自己体会人们对小年的重视,送灶王的*俗;然后再带领学生赏析描述“除夕”的部分,让学生了解这一部分采用了先总后分的结构,从两个方面凸显了除夕的热闹;学*“正月初一”这一部分时,让学生合作探究,他们探究到了初一和除夕热闹的不同之处:除夕是忙碌的热闹,而初一是休闲的热闹;不同身份人物的活动也各不相同;学*“元宵”这一部分时,先让学生知道元宵节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然后让学生探究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灯的数量多?哪些地方体会到灯的种类多?并模仿文中语句用“有的……有的……”说一组排比句。

  3、综观课文,体会详略

  北京的春节前后四十多天,有许多事情,可是作者只详写了腊八、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和元宵节的事情,而对其他部分进行略写。因为这几个日子最能表现北京春节的特点,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4、品味语言

  老舍先生是北京人,用的是地道的北京方言。我用多媒体出示了一组句子,让学生体会本文语言的京味儿十足,生动丰富。

  5、阅读拓展,随堂练*

  阅读课后“阅读链接”中斯妤关于春节*俗的描写,将其与课文的相关部分作比较。让学生体会到文章确立的主题不同,详略安排也就不同;同时也体会到了“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单元人文主题。

  6、布置作业,学以致用

  让学生课下了解家乡风俗,写一篇短文,做到主题明确,详略得当。

  这六个教学环节条理清晰,环环相扣,设计合理,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他们思维活跃,发言积极。较好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其次,这一节课还有不足之处:

  一、课前没让学生去搜集各民族过春节的不同*俗,没有适时地拓宽学生的视野。

  二、感悟老舍京味儿十足的语言程度不够,老舍先生的语言是很有风格的,对作者语言的体会应该多结合具体的语句和语境来感悟,本课的感悟程度还不够。

  三、本课的教学中,学生读得不够充分,读的形式也比较单一,这是以后必须重视的。

  教学是一门的艺术,每一节课都有值得推敲、反思的地方。我会在一次次反思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升自己。


《北京的春节》语文教案范本10份(扩展4)

——散步语文教案范本五份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整体感悟课文内容,通过比较阅读提高审美情趣。

  2、过程和方法:学*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品味揣摩语句。

  三、课前准备。

  1、学生:强调课文预*,自读课文,圈点生字词。勾画出文中不理解的句子,提出疑难问题。

  2、教师:

  (1)准备课前说话训练的资料(尊老爱幼的故事),安排学生作准备。

  (2)可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教学内容。

  (1)整体感悟课文内容。

  (2)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孝敬父母、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也体现着人世间美好的情感――亲情。其实,在我们成长的过程当中一直都沐浴着亲情。哪位同学能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都感受到了哪些亲情?

  学生举例回答,教师予以肯定。

  像在日常生活中全家人一起吃饭、看电视、聊天,等等。哪怕是一家人一起散步这样*常的小事,也能体现出浓浓的亲情。《散步》这篇课文就为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出示学*目标并板书课题。)

  (二)感知课文内容。

  1、检查生字词。

  2、教师可配乐范读课文,学生体验作品的语感和情感。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或仿读)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4、带问题朗读课文。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

  (1)课文写了哪几个人物?主人公是谁?

  (2)在散步过程当中发生了什么事?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用文中的语言也可以)

  (三)教师导学。

  “读”是学生接触课文的开始,也是学生自主与文章进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所以,在这一部分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深入到文章中去,理解、品味而不要流于形式。

  (四)教师小结。

  文中描绘的就是一家四口外出的事,而四口人又是以“我”为纽带组建起来的。散步过程当中所发生的事,只要意思对即可,给予肯定。用文中一个词来概括“分歧”。

  (五)自主合作探究。

  1、教师引导:精读课文,想一想在散步过程当中“分歧”是怎样解决的?

  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析,若遇到有深度或理解不透的地方大胆提出来,共同探讨学*。

  2、提示质疑:

  (1)母亲为什么偏偏要走大路?

  (2)“我”为什么感到责任的重大?

  (六)小结。

  大路*顺,便于老人行走,况且母亲身体不好。文中第2段交代了母亲的身体情况,为下文进行埋下伏笔。“我”为什么感到责任重大?学生根据课文可能回答,因为一切都取决于我。本段中告诉了我们:“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巳*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总是听我的。”引导学生认识到在这个家庭中,“我”正好处在中间,上有老下有小,如果一旦抉择错误就会伤害家中成员的感情,破坏家庭的和睦,破坏家中这份浓浓的亲情。(这个祖孙三代人家中包含着祖孙情、母子情、夫妻情、父子情)正是由于这四种亲情纠缠在一起,而他们又取决于“我”,所以“我”感到了作为中年人责任的重大。

  1、教师引导:展开想像,体验感受一下,假如你是文中的“我”,毫不犹豫地依从了儿子走小路,那么,母亲会怎样想?

  学生四人小组交流,在班里谈感受。

  2、过渡“”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如果处理不得当,就会产生家庭矛盾。通过这件事情,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不管做什么事情应先考虑老人的感受,先照顾他们。他们辛苦了一辈子,不容易。之中的“我”决定顺从母亲而委屈孩子,原则是一个“孝”字。当上有老,下有小,两头无法兼顾时,应该顾老的一头。这正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过渡)设想一下:晚饭后,全家人在一起看电视,爷爷奶奶喜欢看戏曲节目,爸爸妈妈喜欢看时事报道,你喜欢看动画片,而遥控器在你的手中,你该怎么办?

  (七)学生讨论归纳。

  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要给予肯定和完善,并希望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继续遵循这个道德准则。

  过渡:文中的“我”做得很好,尊敬母亲走大路,母亲同时也为儿子解决了这个难题,改变主意,走小路。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1)我们可以感受到母亲对小孙子的什么感情?

  (2)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什么样的家庭?

  (3)分别用两个字概括出“母亲、妻子、我”是什么样的人?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鼓励学生各抒己见,言之成理即可。

  (八)重点研读。

  1、过渡:

  “我”和妻子是如何背着母亲、儿子走过那条小路的?为什么说“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最后一段,体会这段话的深刻含义。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探讨一下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这部分讨论旨在让学生自主探究,通过交流合作,最终挖掘出课文主旨。对于学生的讨论和作答,教师应鼓励、肯定,积极引导,适时点拔。

  文中“我”和妻子就代表着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既要赡养老人,又要抚养孩子,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体现了“我”对生活的一种责任感、使命感。整个世界也就是由老年人、中年人、孩子组成。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乃至全世界又何尝不是这样?所以说背起的是整个世界。这样大词小用,透露出作者大有深意,他想说的意思,超出了事情本身。“我”背母亲,妻背儿子,从表面上看,“我”害怕他们摔着,其实也就是对老的尊敬,对小的爱护。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珍爱,生命就像一只永不熄灭的火炬一代一代往下传递。

  这部分是对课文的咀嚼和消化阶段,也是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最佳时机,所以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用暗示等方式鼓励学生,适时启发。尽可能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2、重点研读后,全班学生齐声朗读最后一段。请同学们速读课后短文《三代》,思考问题:

  ①这篇短文写了什么事?

  ②《三代人》、《散步》相互比较,哪个故事更感动你,说说你的理由?

  3、教师引导:

  学生读后,小组交流,教师鼓励,并因势引导:编者为何把《散步》作为本文的范文呢?肯定《散步》有比《三代》更值得我们学*的地方。我们可以把两篇文章通过比较,体会《散步》写的精彩之处,可以从语言、写作方法等进行比较。(学生答案会多种多样,所以要求学生举例说明缘由,只要说得有道理即可。

  4、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归纳:

  ①《散步》比《三代》多一些景色描写。

  文中有两处对初春的描写,这段描写在全文中起到衬托的作用。第一处是对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写:“大块小块的新绿”“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新绿”、“嫩芽”、“冬水”的水泡分明是春的气息的透露,它显示了不可遏制的生机,这是对生命的高歌,对生命的礼赞。第三处描写母亲所望到的小路远处景物:金色的菜花,整齐的桑树,水波粼粼的鱼塘。这些都写出春的气息,春天在召唤,生命在呼唤。字里行间留露的正是一种对生活的酷爱,对生命的珍爱。

  ②在散步中两两对称的句子很多。

  “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子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等。作者运用对称的句子,互相映衬,使我们读起来很有情趣。语言朴实,但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

  ③以小见大的写法:

  通过描写生活中的小事情散步,反映出尊老爱幼这个社会大主题。

  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都学到了什么?在思想上感悟到什么?

  我们学*这篇文章,就是想让同学们懂得家庭成员之间要互相谦让,互相体贴,互敬互爱,这样才能使你的家庭稳定、幸福!同时也让我们珍爱亲情,珍爱生命!最后我们一起唱首歌,来感受这人间最美好的感情――亲情。教师放歌曲《常回家看看》,学生齐唱。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过程与方法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去品味文中画面的优美和细节的动人。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知文中蕴含的家人之间深沉的爱和欢乐纯真的情,培养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把握本文独特的写法,学*运用选取描写亲情的独到角度。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如何发现美、品评美,把阅读的过程当作是美点大追寻的过程,逐步提高赏读美文的能力。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一种水,能让你喝醉,这种水叫作母爱,因为母爱如水。有一座山,能让你坚韧,这座山叫作父爱,因为父爱如山。我们的父母在艰辛和苦难里繁衍生息,才有了我们的幸福与安宁。如今,他们老了,孱弱的双肩担不起重负,今天,就让我们搀扶着他们走进暖暖的春日,去进行一次心灵的散步。

  二、读文生情整体感知

  1思考:(1)文中写了一件什么事?

  (2)从文中的字里行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家庭?

  (看到大家深情的朗读,我也仿佛沉浸在亲情的世界里,我想大家一定感知了许多道理,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以上两个问题。)

  2、反馈、点评、小结:

  (1)我们一家四人、在春天的田野里、散步。

  (2)归结为“和美”(板书)

  三、研读入境合作讨论(下面就让我们把自己也融入这样一个“和美”的家庭,去感悟他们美丽的心灵。讨论)

  1、展示:(1)在整个散步过程中,你最欣赏谁的表现?理由是?(小组口头)

  (2)在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问题上,到底谁说了算?(班上书面)

  2、划分4人小组、要求:①个人见解独到、精彩,每人欣赏一个人。

  ②小组观点一致:中心、补充、记录、发言代表

  3、(5分钟)小组讨论,教师参与,点评讨论情况。

  4、(5分钟)反馈、小结。

  (1)检查一个小组:对四人的欣赏、理由。

  (2)不存在谁的权利最大,“和美”的家庭是由尊老爱幼的亲情链组成的。

  5、补充名人的话:(自古以来我们中华民族就有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孟子说…

  培根说(展示)一个外国人如此欣赏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作为一个中国人就更应坚持和发扬)培养民族自豪感情。

  四、涵泳入理品味探究(默、朗结合,品味意境)

  (这是一篇短玲珑剔透、小精悍的叙事散文,但在写景上也别具特色。)

  1、思考:①文章哪几个段落有写景的片段?分别写了哪些景物?

  ②第4段:田野、新绿、嫩芽、冬水

  第7段:菜花、桑树、鱼塘(“粼、鳞”、)

  2、思考:①从你更喜欢片段中?感悟到了什么样的意境和哲理?

  ②男、女朗读,品味

  ③第4段:意境:蓬勃的生机――哲理:珍爱生命

  第7段:意境:春天的召唤――哲理:热爱生活、。

  五、赏读入心拓展运用

  (我们品味了本文生机蓬勃的意境美,下面我们来揣摩文章清新淡雅的语言美。这个句子虽然不是写景,但我喜欢)

  1、展示“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猜猜老师喜欢它原因?

  2、(3分钟)反馈、形式:形式对称,音韵和谐,相映成趣,清新淡雅。

  内容:生生不息(如果我们写作增添亮色)

  3、这样的句子在文中还有很多,请画出来(每组看两段,找到一句即可举手)

  4、(3分钟)深情赏读:领读―跟读,评价。

  当我们闭上眼睛,一幅幅感人的画面便呈现在我们面前,是谁在日落昏黄时,倚在窗前焦急地盼我们归家,又是谁在我们出门时,仔细叮咛;当然是我们的父母。

  5、(4分钟)仿写:“爸爸妈妈是_______;我是_______。”

  (“和美”的家需要我们用心去经营,需要我们用责任去支撑。)

  6、(5分钟)朗读最后一段,感悟最后一句的含义。

  7、反馈、小结:以轻衬重,体现了作者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再读)

  六、课后作业:练*册第6课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品读课文中具有对称美的句子及含义丰富的语句。

  3、感受文本字里行间的浓浓亲情与生活责任感,懂得“孝敬父母,尊敬老人”。

  4、学*课文“以小见大”的写法。

  【教学重点】

  1、悟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2、体味三代人互相体谅、互相挚爱的朴实纯真的亲情。

  【教学难点】

  1、在朗读中发现美、品评美,逐步提高赏读美文的能力。

  2、理解“我”对生活的使命感。

  【教学用时】

  一课时

  【教学设想】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多媒体出示:伴随着轻悠的钢琴曲《爱的协奏曲》(理查德・克莱德曼演奏)(背景音乐),在春光烂漫的田野上,一家人在高兴地散步(背景画面)。

  教师朗诵:诗歌《散步》(多媒体显示)

  “散步的时候/我走直路/儿子却故意/把路走弯

  我说/把路走直/就是捷径

  儿子说/把路走弯/路就延长”

  请学生看画面,回忆与家人散步的情景,并说说留在自己记忆深处的散步时的精彩瞬间。(2―3名学生回答)


《北京的春节》语文教案范本10份(扩展5)

——**的天空语文教案范本5份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字只识不写。

  3.品读语言,感受美景,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陶冶审美情趣。

  教学流程

  一、初读课文,感知美

  1.揭示课题。

  **是我国西部一座有名的日光城。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者一道走进西部,走进**,欣赏那里的迷人风光。揭示课题后,可问学生:从课题看,课文会写些什么内容?让学生简单说说。

  2.自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这里要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朗读时间)(2)认读生字新词。

  拼音去掉,用开火车领读的方式,读生字新词(相机引导学生要读出感情来)。

  你们能为这些生字再找些新朋友吗可让学生在黑板上写下来。

  3.交流反馈。

  (1)指名朗读课文。

  (2)交流读书收获。

  教师相机引导学生弄明白**天空的特点,使学生对课文有个整体把握。

  4.写字指导。

  让学生仔细观察生字的字形,看看这些生字在书写时要注意些什么?怎样写才漂亮?

  (1)交流汇报。(教师可抓住一些比较难写的字进行范写,如“忍”“帘”等字。)

  (2)练*临写。(此时可以播放舒缓的音乐,以营造写字的氛围,教师巡视进行指导。)

  二、精读课文,体会美

  1.精读第一自然段。

  (1)轻声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想,你从这个自然段中知道了什么?

  (2)引导学生品读比喻句。这句话写的是什么?把“**的天空”比作了什么?这样写你觉得怎么样?

  2.精读第二、三、四自然段。  

  (1)**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课文是怎样具体来写的呢?让学生自由阅读第二、三、四自然段,边读边思考,并用笔把那些最能体现**天空特点的语句勾画出来。

  (2)同桌交流。

  (3)让学生从第二、三、四自然段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个自然段来朗读,读出感情。

  3.精读第五自然段。

  先看图,再读文,图文结合体会意境,感悟比喻的精妙。

  4.让学生说说自己精读课文后的感受。

  三、诵读课文,传达美

  1.创设情境,并自主诵读。

  同学们,刚才我们在作者的引领下一同走进了西部,走进了**,欣赏了**的天空,感受到了**天空的迷人风采。现在有一批外国友人要去**观光,你们何不借此机会先向他们介绍一下,使他们对**的天空有个鲜明的印象。想一想,怎么介绍才能把**天空的美传达给他们?

  2.模拟情境,尝试介绍。(让部分学生扮演游人)

  四、开设作业“超市”,自主选择练*

  1.小组之间开展写字或听写词语比赛。

  2.摘录文中优美的语句。

  3.写两个打比方的句子。

  4.把这篇课文背诵给家长听,让他们感受和分享**天空的美。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字只识不写。

  3.品读语言,感受美景,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陶冶审美情趣。

  教学流程

  一、初读课文,感知美

  1.揭示课题。

  **是我国西部一座有名的日光城。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者一道走进西部,走进**,欣赏那里的迷人风光。揭示课题后,可问学生:从课题看,课文会写些什么内容?让学生简单说说。

  2.自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这里要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朗读时间)(2)认读生字新词。

  拼音去掉,用开火车领读的方式,读生字新词(相机引导学生要读出感情来)。

  你们能为这些生字再找些新朋友吗可让学生在黑板上写下来。

  3.交流反馈。

  (1)指名朗读课文。

  (2)交流读书收获。

  教师相机引导学生弄明白**天空的特点,使学生对课文有个整体把握。

  4.写字指导。

  让学生仔细观察生字的字形,看看这些生字在书写时要注意些什么?怎样写才漂亮?

  (1)交流汇报。(教师可抓住一些比较难写的'字进行范写,如“忍”“帘”等字。)

  (2)练*临写。(此时可以播放舒缓的音乐,以营造写字的氛围,教师巡视进行指导。)

  二、精读课文,体会美

  1.精读第一自然段。

  (1)轻声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想,你从这个自然段中知道了什么?

  (2)引导学生品读比喻句。这句话写的是什么?把“**的天空”比作了什么?这样写你觉得怎么样?

  2.精读第二、三、四自然段。  

  (1)**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课文是怎样具体来写的呢?让学生自由阅读第二、三、四自然段,边读边思考,并用笔把那些最能体现**天空特点的语句勾画出来。

  (2)同桌交流。

  (3)让学生从第二、三、四自然段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个自然段来朗读,读出感情。

  3.精读第五自然段。

  先看图,再读文,图文结合体会意境,感悟比喻的精妙。

  4.让学生说说自己精读课文后的感受。

  三、诵读课文,传达美

  1.创设情境,并自主诵读。

  同学们,刚才我们在作者的引领下一同走进了西部,走进了**,欣赏了**的天空,感受到了**天空的迷人风采。现在有一批外国友人要去**观光,你们何不借此机会先向他们介绍一下,使他们对**的天空有个鲜明的印象。想一想,怎么介绍才能把**天空的美传达给他们?

  2.模拟情境,尝试介绍。(让部分学生扮演游人)

  四、开设作业“超市”,自主选择练*

  1.小组之间开展写字或听写词语比赛。

  2.摘录文中优美的语句。

  3.写两个打比方的句子。

  4.把这篇课文背诵给家长听,让他们感受和分享**天空的美。

  教学目标

  让学生通过朗读感受文章的语言美把握作者对**的天空的蓝的描写以及对朝圣者的描写体会朝拜少年身上所表现出来的汉藏友好的内涵即自然与人文景观相结合所带来的人文内涵

  教学重点

  把握作者对**的天空的蓝以及朝圣者的描写体会

  本文蕴涵的`人文内涵

  教学难点

  体会朝拜少年身上所表现出来的汉藏友好的内涵即自然与人文景观相结合所带来的人文内涵

  教学课类型

  自读教学方法讨论,点拨主要教具

  1直接描写**天空“蓝”

  2景物衬托朝拜少年:象征汉、藏友好

  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

  播放《**的天空》,**那种独特的高原之美让美一个藏族儿女为之眷恋,也让没到过那里的人为之魂牵梦绕,今天我们就来学*一下王宗仁的〈**的天空〉,看看这位在青藏高原生活多年的作家怎样描绘他心目中的**。二学生朗读、思考下面请同学朗读课文,并思考:这篇文章主要描写了什么景物,突出了它的什么特点,怎样描写的?讨论明确:主要描写了**的天空,突出了它的蓝直接描写:

  1象清水洗过的宝石一样清爽(比喻)

  2纯粹的淋漓尽致、无拘无束3净蓝净蓝的发亮

  4可以发出声音(听觉),把你的视线凝结景物衬托:1白云2草地3布达拉宫4**城三

  作者在描写蓝天时,提到了**著名的景观——布达拉宫,两者互相映衬,(展示图片),说一说有关布达拉宫或文成公主进藏的故事。(布达拉宫是松赞干布为文成公主而建,是**“政教合一”**的中心。)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表达信仰的方式,藏族人民怎样表达自己的虔诚呢?——朝拜展示朝拜的图片(简介朝拜的过程)讨论:文章由描写天空笔锋一转,找出文章中对朝拜路上虔诚的信徒的描写,并说说这群朝拜者中最与众不同的是什么?有什么含义?第四段的描写,是一个少年,表现不同,目的不同。含义:他心中想着汉**族友好的神圣使者——文成公主,按时着汉藏两族人民的友好团结,永远藏在藏族人民心中,文章的结尾是意味深长的。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九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四个字只识不写,理解“湛蓝”,“纯净”,“明洁”等词语。

  3、能凭借具体语言材料,体会作者通过对**天空的赞美来表达热爱**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到生活中去感受美。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准确、形象。

  2、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优美的词汇。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设计: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设计调整

  一、投影导入,激发兴趣:

  教师边放投影边在柔美的音乐中,介绍**及**的天空。

  二、初读课文。

  1、师范读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要求1]读准生字的读音,认清字形。2]边读边想,读懂主要词语,特别是描写和赞美**天空的词语。采用多种办法弄懂词语意思。3]将课文读通顺,对自己可以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

  三、检查初读情况

  1. 开火车读字卡词卡,正音。

  2. 指名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略微指导。

  3、指名朗读课文,正音。

  4. 说说你觉得**的天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四、音乐中各自读课文,加强正音效果,增加朗读机会。

  五、学*生字。

  1〕 出示妙、纯、线、忍四字,生读 2〕 教师请同学说说有什么好办法记这些字吗?

  3〕 比较“纱、沙、妙”“纯、线” 4〕。

  学生边听边划出自己认为较美的词。

  学生自读课文

  开火车读字卡词卡

  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

  口语表达

  学生自学描红。

  课件出示:中国地图

  谈话:小朋友们看,这是什么呀?

  那我们一起在地图上找个地方吧!来找**自治区~~~再找**自治区的首府——**。

  2、现在我们一起走进**,去欣赏那里别具风情的迷人风光!(课件出示:**简介,以及一些**的图片)

  那么大家闭上眼睛,跟着老师一起神游**,去领略它与众不同的天空。范读课文。

  谁能说说**的天空怎么与众不同呢?出示填空:( )的天空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设计调整

  一、复*巩固:听写生字词

  二、精读感悟

  1学*第一段

  1〕 教师配乐读。

  2〕 生自练读,将想像到的景象读出来。指名读,齐读。

  2学*2-4段

  1〕 指生全班交流。教师针对学生读的词句,落实重点语基内容,指导学生体会作者的写作角度,积累写作技巧。

  2〕 配乐读2-4段,欣赏读。

  过渡谈话,这样美的**天空,你想说什么?作者也有千言万语,都汇成了一句话,齐读第五自然段。

  1、理解第五自然段这个比喻句。学着用比喻句。

  三、学*生字

  出示晶、建。指导写“晶”字。

  四、指导背诵

  (1)教师将关键词写在黑板上,播放投影片和音乐创设情境,帮助学生记忆。

  (2)同座位之间互背检查。(3)指名试背,奖励。(4)全班齐背。

  三、学*生字

  1出示圣、窗、帘。2重点指导“窗”字。自学其他生字。3生描红,师巡视指导。

  四、练*

  1在课文中找出两组意思相*的词语。蔚蓝( )纯洁( )

  2摘抄你欣赏的好词句。

  写生字词

  观看投影片,学生说说你看到**的天空是怎样的?书上又是怎样写的?划出词语细细品位,展开想像。

  学生生边听边想像。

  学生自己读2-4段,边读边划出自己最喜欢的词句,细细品读,想想作者为什么这样描写。

  分小组交流自己喜欢的句子,朗读点评。

  自由朗读全文,整体回味**的美景。

  学生描红,教师巡视指导。

  1、请大家读读课文第二小节,找找哪个句子写了天空的纯净、明洁?

  2、(出示句子:有贴着山顶的白云映衬,湛蓝的天空显得越发纯净;有**河畔草地的对照,湛蓝的天空显得更加明洁。)指名读。


《北京的春节》语文教案范本10份(扩展6)

——语文教案:鹤群范本五份

  注意结合所学内容的主要点小结即可,突出学*收获即可。

  

  1.完成课后练*。(A)

  2.摘抄文中优美词句,细心体会,学会运用。(B)

  3、读后感。(C)

  本文是一篇富于诗情画意的优美散文,文章运用生动简洁的语言描绘了鹤群飞行于空中的优美姿态,记录了鹤鹰之战的激烈场面,赞颂鹤的群体精神。如何体会鹤的形象及把握理解鹤群精神,是本文教学的重点。对文中"鹤鹰之战"开始时鹤群的惊慌的理解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文章描写细致传神,语言贴切富有表现力,可以借此训练学生的描写能力以及语言领悟能力,在教学中宜注意加以引导。

  重点: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难点:品味形象洗练的语言。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春回大地,很多鸟都从遥远的南方飞回北方。一队一百来只的鹤群,带着它们心中的梦想从遥远的地方飞来,飞向它们心中向往的目的地,实现它们的梦想,这是“多么壮丽的”图景啊!然而,它们的征途并非*坦,而是充满着艰险与困难,它们会遇到“苍鹰”的侵扰,遇到同伴的受伤。但是,无论困难多大,道路如何艰险,鹤群都没有畏惧、胆怯,而是靠着团结的力量、互助友爱的精神去战胜敌人、克服困难,向着自己的目标“一路飞去”。

  今天我们共同欣赏一篇日本小说家、评论家江口涣写的一篇优美散文《鹤群翔空》。

  二、学*课文

  1.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营造情境,使学生尽快地融入课文所设置的情感氛围中。

  要求:学生边听、边在书上勾画生字、词。

  (2)播放应掌握的字、词的幻灯片。

  伫立 轻盈 绮丽 湮没 剽悍 寡不敌众 无济于事

  (3)学生借助工具书完成正音、解词。

  (4)学生默读课文,整体感知作品的内容,思考以下问题:

  本文主要描述了作者怎样的经历?按什么顺序写的?重点描写了鹤群飞翔的几幅画面?

  明确:本文叙述了作者在朝鲜雁回山观看鹤群飞翔的壮丽情景,本文按照由远到*、由*到远的顺序,重点描写了鹤群翔空、鹤鹰激战图,救助伤鹤图三幅画面。

  2.精读课文

  (1)请一生朗读课文鹤群翔空部分(1~9自然段),其余同学思考思考题二。

  (2)思考:鹤群翔空图部分,主要表现鹤群的什么特点?怎样表现的?

  (3)明确:鹤群翔空图部分主要表现鹤群翔空时壮观绮丽的美姿和服从组织的精神。文章从数量“大约有一百只左右”,姿势“一律将长颈伸向前方,双足向后方笔直挺伸,悠然翱翔”和队形“一字形横队”,“单列纵队”“圆形队”三个方面,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如“上百只鹤群恰似飘摇于飓风中的鸿毛”,“又如海中巨大漩涡”生动地描绘了一幅秩序井然、轻盈悠扬的鹤群翔空图,给人以的美感。

  (4)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鹤群翔空图”部分,体会鹤群飞翔时的壮美、绮丽。

  (5)教师配乐范读鹤鹰激战部分(第10~16自然段)。

  (6)请一生复述鹤鹰激战的场面。

  (7)思考:鹤鹰激战部分主要表现鹤群什么精神?怎样表现的?

  明确:鹤鹰激战部分通过描写鹤鹰激战的经过,表现了鹤群勇敢无畏,团结拼搏的精神。课文从遣词和比喻两方面来表现这一精神。遣词如:“其他鹤更加狂乱啼鸣,一只紧跟一只,疾速转身,俯冲下来去追逐下滑的苍鹰”一句中的“啼鸣”、“紧跟”,“转身”,“俯冲”“追逐”等词语,准确而生动地表现出鹤群急于拯救伙伴的迫切心情。再如鹤群“拧成一团拼命向苍鹰扑去。在阳光下,鹤的双翅奋力搏击”一句中的“拧”、“扑”、“搏击”等词,表现出鹤群勇猛无畏的精神。形象生动的比喻如:写鹤群“宛如暴风中飞转的云堆迅速形成漩涡状,上下左右飞舞”,表现了迅猛浩大的气势。

  (8)生齐读鹤鹰激战部分(第10~16自然段)。

  (9)请一学生朗读救助伤鹤部分(第17~25自然段),其余学生思考、讨论思考题四。

  (10)思考:鹤群救助伤鹤的行为表现了什么精神?是怎样表现的?

  明确:救助伤鹤的行为表现了鹤群扶危济困,互助友爱的精神。这种精神是通过鹤群一系列动作来体现的:当看到伤鹤飘飘摇摇,“一直向下方落去”时,此刻鹤群一齐发出了“悲痛的啼鸣。”这是对伙伴的同情与悲悯。之后,两只大鹤降到伤鹤身旁,“引吭高鸣,盘旋周围”,为伙伴加油打气。无济于事后,两只大鹤毅然伸出长长的翅膀,“从左右两则紧紧靠*伤鹤身旁。将伤鹤扶上翅膀后,各自奋力扇动单翅,静静地飞回高空的队列”。鹤群表现出的团队精神令人敬佩。

  (11)生齐读第17~25自然段。

  (12)引导学生归纳本文的主题思想。

  明确:本文通过对鹤群翔空、鹤鹰激战、救助伤鹤场面的生动描写,表现了鹤群勇敢顽强,团结协作、互助友爱的精神,抒发了作者对鹤群的喜爱和敬佩之情。

  3.深入探究

  (1)思考:《心中的鹰》中,作者把鹰写得很好,本文又把鹰写得很坏,对此你有什么看法?鹤群翔空的瞬间,大地万物为之憾动,面对这一壮丽的景观,你能从中悟到点什么?

  (2)学生思考、讨论。前一题让学生自主探究,在学生探究、交流过程中,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加以点拔。主要引导学生把握两篇散文的不同主题,一写鹰,一写鹤,对鹰的着眼点不同。就鹰而言,有其两面,关键看作者着眼于哪一方面。后一题:鹤群在比自己强大的敌人面前,勇敢顽强,团结协作,终于打败了苍鹰,取得了最后的胜利。自然界中鹤与鹰的战斗如此,我们在学*、生活中面对困难,也如此,只要敢于拼搏,积极进取,胜利最终会属于我们。

  (3)学生自由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读出情味,感悟语言。

  三、小结

  鹤群带着它们心中的梦想从遥远的地方飞来,飞向它们心中向往的地方,去实现它们的梦想,它们的征途充满着艰险与困难,但是,无论困难多么大,道路如何艰险,鹤群都没有畏惧、胆怯,而是靠着团结的力量、互助友爱的精神,去共同战胜敌人、克服困难,向着自己的目标“一路飞去”。

  在我们人类在通往理想的征途上,也会遇到困难、遇到艰险,无论困难多大,环境多么艰险,我们都应以团结协作、互助友爱的精神去克服困难、战胜艰险,从而到达理想的彼岸。

  一、教学目标

  (一)理清观察顺序,学*状物抒情的方法。

  (二)比较阅读,学会多角度欣赏鹤群之美。

  〔三)品读精妙的语言,领悟鹤群团结协作的精神美。

  二、课时安排:

  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可播放关于鹤的音乐风光片〕

  鹤是一种形似鹭和鹊的大型涉禽,全世界有15种,中国占了9种,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丹顶鹤了,其次还有灰鹤、白鹤等。写鹤的文章很多,我们先来欣赏获得“1999年中国年度最佳散文”的《鸟群》(周晓枫〕中的一段文字(配合朗读):

  鹤是鸟类中的模特,如同踩着高跷,它有异乎寻常的高个子。绳子一样灵活的脖颈。*心而论,鹤的瘦打破了我们*惯中的*衡比例,但它依然奇异地保持着自身均匀的美态。19世纪一位印度鸟类学者曾这择写到:“最稀有也最可爱的要数白鹤了,它是鸟中的百合花,不论以什么姿势站立,它的头、颈和身体的整个轮廓都呈现出最高雅和匀称的曲线。”

  周晓枫笔下的白鹤俨然是一个骄傲优雅而又美丽圣洁的公主,她生活在遥不可及的旷野的水边,美得让人心醉!单个的鹤已经如此迷人,上百只鹤组成的鹤群又会是怎样的一种情景呢?这一课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日本小说家、评论家江口涣先生给我们带来的《鹤群》。

  (二)教师范读课文

  要求学生:

  l、读准字音。(可结合课件展示以下字词的注音)

  熙熙(x)络绎不绝(y)翌日(y)蜿蜒(w ny n)

  伫立(zh)风(j)绮丽(q)剽悍(pi o h n)凝眸(m u)

  2、思考:课文通过哪些画面来展示鹤群的美?

  (三)多角度欣赏鹤群之美

  l、通过三个动人画面来展示鹤群的美。鹤群翔空,鹰鹤大战,救助伤鹤

  2、学生自由举例分析,教师进行点拨。

  3、引导赏析“鹤群翔空”。

  青山碧水,蓝天白云,百只灰鹤一律将长颈伸向前方,双足向后方笔直挺伸,成“一字形横队”飞翔,在领头鹤的嘹亮悠长的啼鸣声中,鹤群一齐掉头向左转,变换成“单列纵队”,而后又在排头大鹤的率领之下,一只接一只向右旋转,冉冉升腾。

  (1)鹤群翔空原本是自然的景观,为什么在作者笔下充满了诗情画意?

  按照由远及*的顺序,作者从“鹤群的队形”写到“鹤群的空中姿态”,从渐入视线时“一排黑芝麻粒般的小斑点”,到映入眼帘的“恰似麟摇曰月风中的鸿毛,轻盈飞扬;又如海中的巨大旋涡缓缓升腾”。观察细致入微,并且连用比喻,形像地描绘了一副飘逸灵动的图画。鹤的队形在变幻,流动的画面尽情演绎着这些精灵的轻盈与优雅,它们戏耍清风白云,傲视千山万水.在不经意间就赋予了蓝天壮观与绮丽!鹤姿曼妙,鹤声悠扬,清亮的啼鸣竟也是婉转流畅的乐音。作者的内心定是萌生了喜悦和赞叹的,要不怎会仰望到脖颈酸痛?

  (2)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句子配音朗读,教师进行朗读指导。

  (3)总结“鹤群翔空”图。

  作者通过仔细冷静的观察,用精妙的语言带领读者观赏了鹤群翔空的美姿,*静的叙述中渗透着真诚的情感,毫无雕刻斧凿的痕迹,鹤群的外形美也就自自然然地入了眼、进了心。

  (4)教师提供可比较阅读的文字材料进一步理解情景交融的描写手法。

  材料一:佳句欣赏

  鸟儿落满枝条,就像圣诞树上挂满了礼物。

  鸟啊,天空的箭,短暂的降落不过是为了把自己再一次搭在弦上。

  材料二:片段揣摩

  它先是离我较远,见我不去伤害它,便一点点挨*,然后蹦到我的杯子上,低下头来喝茶,再偏过脸来瞧瞧我的反应,我只是微微一笑,依旧写东西,它就放开胆子跑到稿纸上,绕着我的笔尖蹦来蹦去,跳动的水红爪子在纸上发出嚓嚓的响声。

  (5)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补充赏析,或提供课外准备资料交流学*。

  (四)结束语

  鹤群的美远不只表现在它壮观的外表,今天这一课是我们随江口涣先生初次观鹤后的点滴体会,鹤群在遭遇苍鹰突袭时的表现、它们奋力救助伤鹤时的情景更多地渗透了鹤群的内在精神。课文紧接着描写的两个画面,为我们全方位突显了鹤群与人性相通甚至超越了人性的内涵美,这些内容我们将在第二课与大家共同讨论欣赏。

  (可播放鹤群翔空音乐风光片)

  (五)布置作业

  1、反复朗读课文,体会鹤群的美。

  2、想想鹤群有哪些与人性相通的特性。

  3、收集关于动物“人性美”的资料,准备下一课交流探讨。

  板书设计:

  鹤群

  鹤群翔空—队形美、姿态美(外在美)—喜悦、赞美之情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一课我们欣赏了鹤群的翔空美姿,领略了鹤群队形的变幻美和升腾美,它们那舒卷于天空中的儒雅,飘荡于天地间的乐音,几乎己经征服了观众,然而,鹰鹤大战的结局和救助伤鹤的场景更是牵动了作者的心,今天我们就来再一次关注鹤群的命运,走*《鹤群》

  (二)多角度欣赏鹤群之美

  1、引导赏析“鹰鹤大战”。

  苍鹰飞箭似的冲进鹤群,柔弱的鹤分成几群,拧成一困,奋力搏击苍鹰,浩瀚长空迅疾上演l了一场鹤与鹰的激战。

  2、请一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鹰鹤大战”的文字,大家共同来感受这壮观奇美的图景,想想作者是怎样展示鹤群之美的?

  3、“鹰鹤大战”之我见。

  观点一

  鹤群不惧鹰的利爪,在同伴被抓之后,一齐悲痛啼鸣,而后又齐心协力,拼命向苍鹰扑去;它们“宛如暴风中飞转的云堆”,迅速将苍鹰淹没在“旋涡”里,最终逼退苍鹰,改变队形,“如盘状蚊香拉长的形状”,继续升腾。

  (鹤在遭遇危难的时刻,凭借与身俱来的生命属性,依靠同伴的集体智慧和力量,战胜了壮勇剽悍的苍鹰,作者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刻画了一次绝美的战斗,尽管画面浸透了鹤的血渍,呈现出的却是鹤群的壮美。鹤间的团结协作精神不正是我们人类所急需的财富吗?鹤间的亲情不也令找们羡慕吗?〕

  (I)可播放鹰鹤之战的活动画面,形象直观地感受自然界弱肉强食的现象,加深对鹅群合作精神的理解。

  (2)可穿插学生对自己准备的材料的分析欣贵,自由发言、探讨。

  (3)可出示教师准备的资料,供学生拓展延伸。

  附资料:

  我的狗慢慢走*它,当时,突热从身旁的树木上落下一只头毛灰黑的老麻雀,势如飞石一般,正投到狗的面前来,它惊惶万状,倒竖了全身的羽毛,发出绝望和哀求的叫声,两次投向那齿牙发光张大的口边。它为救护而来,用天上自己的身体庇护自已的小雀儿,但它整个的小身体为恐怖而颤栗了,它的音调哽咽而怪异,它虽恐怖失神,却还是愿意牺牲自己。

  (屠格涅夫《猎人笔记》)

  观点二

  苍鹰奋力滑行,飞到鹤群上空,疾速转身,箭似的冲进鹤群的圆形队伍,它壮勇剽悍,迅速捕获到猎物,但终因寡不敌众,敏捷悠然地钻出鹤群,闪电般消失于山间。

  (鹰袭鹤群是自然界弱肉强食的法则之一,作者以客观冷静的笔调描写写了鹰的突袭过程。读者不应该抱有美鹤丑鹰的观念,否则就有悖于大自然的游戏规则。鹰的体格强健威武,它从不与俗鸟为伍,独自傲然徜徉于天际,张扬着它作为空中王者的生命原动力。我们可以欣赏到它单枪匹马闯敌阵的勇气和胆略,可以眼见它足智多谋脱险境的机敏和潇洒,鹰的雄姿和气概的确让人敬佩,它的气概与魄力又岂是鹤所能企及的呢?)

  小结“鹰鹤大战”

  同样一件事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看待,这样才能获得多种审美愉悦。鹰鹤大战,正是作者怀了这样的态度创作出来的,他理智冷静的描写把矛盾双方的不同魅力尽数展示,才能让我们站在人的角度客观地看清动物间的喜怒哀乐、生死命运,也才能体悟到作为自然游戏法则参与者的人的本性来。(朗读片段)

  〔引导完成板书:鹰鹤大战——亲情美、协作美——敬佩、赞叹之情)

  4、引导赏析“救助伤鹤”。

  一只伤鹅飘摇欲坠,鹅群一齐发出了悲痛的啼鸣,立即有两只大鹤翻飞而出,引吭高鸣,为伙伴加油打气,后来竟至于将伤鹤扶上翅膀,单翅奋飞,盘旋于高空等候的鹤群这才放心地恢复队形向高空升去。

  (这是蕴涵着无价亲情的感人一幕,鹤群这种充满爱心的救助行为强烈震撼着作者的心扉,字里行间流露的担忧因鹤群起伏,成功救助带来的欣喜随鹤群升腾,敬佩之情顿生,牵挂之情恒久。)

  (引导完成板书:救助伤鹤——亲情美.合作美——惆怅、牵挂之情)

  5、动物间的挚爱真情有时候真是让我们人类惭愧,鹤群的团队精神也的确值得我们学*,动物间的人性关怀是让人肃然起敬的。学生交流探讨这种现象,举例展示。

  附材料:

  爱克兰心中一阵纳闷,这只金钱就是刚才和自已搏斗的那只豹子,可是,它是怎么跑到这里来的呢?它又为什么要爬到这个树洞里去呢?啊!爱克兰惊喜地叫了声。他看见了两只豹崽正偎依在金钱豹的怀里,起劲地吮吸着**。它们浑身沾着血,不时发出“咂咂”的响声。爱克兰受到了很大的震动,原来是伟大的母爱使这只金钱豹重新回到了自己孩子的身边呀!爱克兰的眼睛模糊了。

  (三)体味作者祝福鹤群的语句

  希望所有的鹤都能*安无事地结束旅程,顺利地飞到安乐的北国。

  凝眸高空,我虔诚祝福,视线随一缕长长的细丝,牵挂至北国,牵挂至永久……作者的绵绵情思,也将伴随着一批又一批鹤群延伸到无尽的苍穹……

  (四)请学生总结文章的主旨

  (五)教师点评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