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云识天气》语文教案 (菁华5篇)

首页 / 语文教案 / | 2022-10-03 00:00:00 语文教案

《看云识天气》语文教案1

  【教学目的】

  1、学*并启发学生观察研究事物。

  2、理解生动的比喻对说明事物特征的作用,体会说明语言准确性。

  【教学重点】

  生动的说明表现抽象、复杂天气特征。

  【教学难点】

  生动的说明表现抽象、复杂天气特征。

  【教学方法】

  朗读法,列表法。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释题,并朗读课文补充资料:“云”和“天气”有着密切关系,看云可以辨别,推测天气的好坏,这篇说明文是怎样把有关云和天气的气象知识告诉我们的?

  二、整体感知

  云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的,如文中所说的?你能把它读出来吗?

  哪些语句分别说明“姿态万千”“变化无常”?

  试着填空找出中心句,最基本的看云识天气的经验是:

  “往往”、“常常”两个副词起什么作用? 领会说明性语言的准确性,用了常常,往往,表示不是绝对化的,是表示一般情况下的如此。

  三、课文研讨

  1、详细研究各种云同天气的'关系。

  列表:

  云的种类形状位置天气情况

  2、讨论如何根据云的光彩,推测天气的情况。

  谚语:

  “云交云,雨淋淋”

  “*过河,大雨滂沱”“棉花云,雨快临”

  “天上灰布悬,雨丝定绵绵”

  “乌云接落日,不落今日落明日”

  “西北天,明朝大太阳”

  “太阳现一现,三天不见面”

  “天上鲤鱼斑,明天晒谷不用翻”

  “云往东,刮阵风;云往西,披蓑衣”

  “黄云上下翻,将要下冰蛋”

  “山戴帽,大雨到”

  “云吃雾下,雾吃云晴”

  试着用科学现象解释你所知道的一两句谚语。

  四、讨论最后一段作用

  1、观察云的形状、光彩对我们有什么意义?

  2、如何才能掌握它的变化规律呢?

  3、最后告诉我们局限性作用?

  五、总结课文,延伸探讨

  今天需要看云识天气吗?

  六、布置作业

  1、说出收集的有关气象谚语试辨识天气。

  2、完成练*二。

  3、课文作业本。

《看云识天气》语文教案2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概括文章要点。

  2、理清文章整体思路。

  3、了解相关科学知识,开拓思路。

  4、培养科学精神,激发求知欲望。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难点:课文中比喻、拟人、比较、引用等修辞方法的作用以及运用。教学重点:说明方法(打比方、分类别、下定义、列数字),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人们常说:“云往东,车马通;云往南,水涨潭;云往西,披蓑衣;云往北,好晒麦。”(边讲边放音乐—下雨、打雷时的声音)人们为什么这么说呢就让我们带着这个搞笑的问题一齐来走进云的世界

  二、学*课文

  1、扫清字词障碍(找人读课文,标段)

  鱼鳞(lìn)峰峦(lùan)一霎(shà)间弥(mí)漫匀(yún)称绫(líng)纱顷(qǐng)崩(bēng)塌(tā)朝(zhāo)霞

  2、整体感知按逻辑顺序把课文分成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1段):云是天气的“招牌”。

  第二部分(2~6段):介绍云的形态、光彩与天气的关系,从而导出如何看云识天气。——(2~5段)云态与天气的关系(6段)云的光彩与天气的关系

  第三部分(7段)看云识天气的好处和局限性。

  3、一齐说一说(放视频Flash,一边看视频一边请同学说说这些分别都是什么云。)

  4、演读

  自己扮演一种云,以第一人称的角度作自我介绍。

  示例(徐梦桥):“Hai!大家好~我叫卷云,我常丝丝缕缕地漂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纱布。别看我身子单薄,可我最轻盈,站的也最高,阳光能够透过我照到地面。我很受欢迎,因为我会给大家带来晴朗的天气。”对照课文,请大家按照各种云的特点自说自演。

  5、说明方法

  为了将事物说得更加清楚、明白,作者用了不少的说明方法。(画龙点睛)

  (1)打比方“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有相似点,“招牌”是商店的标志,而云是天气变化的标志。“卷云丝丝缕缕地漂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卷云最轻盈,站得最高。一个“站”字,就把卷云人格化了。副词“最”的准确运用,突出了卷云的轻和高;用贴切的比喻描述出了洁白和轻盈。

  (2)分类别根据云的不同特点,将云分成不同种类,条理清晰。

  (3)作比较按照不同的光彩,作者把云分成四种——晕、华、虹、霞,把它们的差别进行了比较说明。

  小结:“综上所述”,这节课我们主要讲了整体感知、说明方法,使大家对文资料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

  作业:序列作业

《看云识天气》语文教案3

  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2.复*巩固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积累课文中的比喻句。

  3.学会搜集一些资料,加深对看云知识和天气知识的了解。

  重点难点

  1.重点: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2)复*巩固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积累课文中的比喻句。

  2.难点:学会搜集一些资料,加深对看云知识和天气知识的了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

  1.找出课文中的生字生词,查字典给它们注音、解释,并学会运用。

  (1)峰峦(luán):山峰和山峦。(2)一霎间(shà):一会儿,形容时间极短。

  (3)预兆(zhào):事前显露出来的迹象 (4)轻盈:这里形容卷云像女子的动作、体态一样轻巧优美。

  (5)均匀:分布或分配在各部分的数量相同。 (6)朦胧不清:模糊不清。

  (7)阴森;形容(地方、气氛、脸色等)阴沉可怕。本课指天气阴沉,气氛可怕。

  (8)丝丝缕缕(lǚ):一丝丝,一条条。缕,量词,用于细的东西。

  (9)绫纱;泛指稀而薄的织品。本课比喻云彩稀薄。(10)崩塌;崩裂而倒塌

  (11)弥漫:(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12)征兆:即将出现的迹象。

  (13)千姿百态:形容有各种各样的姿势。(14)变化无常:没有规律地出现新的状况

  2.阅读课文,思考课后研讨与练*。

  3.就课文不理解之处质疑。

  二、导入

  今天我们学*《看云识天气》,大家可以从云的千姿百态的描绘中得到识别天气阴晴雨雪的知识。这些知识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活生产的实践中观察的结晶。文章语言生动形象而又准确,大家在学*时要注意把握

  三、正课

  1.快速阅读课文,给文章分段并归纳段意 讨论并归纳:全文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指出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说明看云可以识天气。

  第二部分(第2—6段):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

  第一层(第2—5段):根据天空中云的形态、位置、薄厚来推测天气的情况。

  第二层(第6段):根据光彩现象推测天气的情况。

  第三部分(第7段):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第二课时

  1.探究质疑:讨论云和天气情况简表。

  2.提问:文章介绍这八种云,按照什么顺序?

  3.讨论并归纳:从高层云依次说到低层云,从象征晴朗天气的云,依次说到带来暴风的云。

  4.讨论光彩和天气情况简表。

  光彩识天简表

  光名 产生和分布情况 色 彩 天气征兆

  晕 产生在卷层云上,分布在日月周围 里红外紫 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华 产生在高积云边缘部分 里紫外红华环由小变大,转晴,华环由大变小,转阴雨

  虹 雨过天晴,在太阳对面的云幕上 彩色圆弧 东虹轰隆西虹雨

  霞 早、晚,太阳照着对面的云彩 云层变红 朝霞西阴雨袭,晚霞东几天晴

  5.探究质疑:文章把云分为八类,把光彩分为四种来描述,这样分类说明有什么好处?

  讨论并归纳:这样根据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方面的异同,将事物分成若干类,逐类说明,使读者更具体、更详尽、更全面地了解事物的特征。

  四、小结

  本文运用分类说明的方法,对八种云、四种光彩进行描述,说明它们与天气的关系。

  第三课时

  2预*

  阅读课文,想想作者如何生动形象地介绍天上的云和光彩

  二、导入在准确的前提下,说明的语言有的以*实见长,直接了当地说明事物,不描写,不夸张,没有弦外之音,像数学、物理、生物等教科书;有的以生动活泼见长,运用描写、拟人、夸张等手法,使事物说明得形象、生动、具体,便于读者理解,可读性强。本文用大量生动的语言来描述云和光彩,这是值得我们揣摩和学*的。

  三、正课

  1.探究质疑:课文第1段如何生动形象地写出天上云的“姿态万千”?

  讨论并归纳:连用八个比喻,分别说明云的形态之多,姿态万千。

  2.探究质疑:课文第1段如何生动形象地写出云的“变化无常”?

  讨论并归纳:用“有时……有时……一霎间……”写云的变化无常。

  3.探究质疑:“云就像天气的‘招牌’”,“招牌”是什么东西,把“云”比喻成“招牌”有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招牌”是商店的标志,云是天气变化的标志。把“云”比喻成“招牌”,写出了云和天气的关系密切,说明看云可以识天气。

  4.探究质疑:课文第2段把云分为两类。“薄云往往是……象征”;“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预兆”。“象征”与“预兆”能不能互换,为什么?

  讨论并归纳:不能。因为“象征”这里指薄云的出现往往天气晴朗;“预兆”则指低而厚密的云是阴雨风雪还未到来预先显露出来的迹象,所以两个词不能互换。

  5.探究质疑:课文第2段中的“往往”常常”能否去掉?为什么?

  讨论并归纳:不能去掉。“往往”常常”指一般的情况,但又不是绝无例外,说明得恰如其分。表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6.探究质疑:课文第3段写天气晴朗的象征的薄云,各用了哪些生动形象的描摹来写它们的形态?

  讨论并归纳:

  (1)卷云:“最轻盈、站得最高”用拟人手法,将卷云人格化;“丝丝缕缕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用比喻手法,说明卷云的轻盈和洁白。

  (2)卷积云:“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粼波”用比喻手法,说明卷积云的形态。

  (3)积云:“像棉花团的白云”用比喻手法,说明积云的形态。

  (4)高积云:“成群的扁球状的云块,排列得很匀称,云块间露出碧蓝的天幕,远远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用比喻手法,’说明高积云的形态。

  这些比喻,一具知识性,用形象的比喻描摹,分别说清了四种薄云各自的形态特征;二是形象性,便于读者理解,可读性强。

  第四课时

  7.探究质疑:课文第4~5段如何生动形象地描摹四种低而厚密的云? 讨论并归纳:

  (1)卷层云:“卷云聚集着,天空渐渐出现一层薄云,仿佛蒙上了白色的绸幕。”运用比喻,动态地描摹卷层云的产生。

  (2)高层云:“卷层云慢慢向前推进,天气就要转阴……隔着云看太阳和月亮,就像隔了一层毛玻璃,朦胧不清。”通过比喻,动态地描摹雨层云的演变过程和形态。

  (3)雨层云:“云压得更低、变得更厚,太阳和月亮都躲藏了起来,天空被暗灰色的云块密密层层地布满了”。运用拟人,动态地描摹雨层云的演变过程和形态。

  (4)积雨云:“积云如果迅速向上凸起,形态高大的云山,群峰争奇,耸入天顶”。运用比喻,动态描摹了积雨云的形成和形态。“积雨云越长越高……有时竟会带来冰雹或者龙卷风”。形象地动态描摹积雨云形成风雨雷电的过程。用“迅速”、“越……越……”不一会儿”,说明变化快。

  这些比喻、拟人手法,动态的描摹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低而厚密的云形成演变过程,既有知识性,又有形象性,可读性强。

  8.探究质疑:课文第6段引用一些谚语。谚语是人民群众通过长期的观察和实践总结经验的结晶,它简短通俗,鲜明生动,读起来琅琅上口。请在课文中找出这些谚语,说说它们的意思,想想引用谚语有什么好处? 讨论并归纳:

  (1)“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说明出现卷层云,并且伴有晕,天气就会变坏。

  (2)“东虹轰隆西虹雨”,意思是说,虹在东方,就有雷无雨;虹在西方,将会有大雨。

  (3)“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意思是说,出现朝霞,表明阴雨天气就要到来;出现晚霞,表示最*几天里天气晴朗。

  运用谚语来说明光彩与天气的关系,显得准确、生动、简洁。

  9.探究质疑:你收集到哪些有关天气的谚语,请在班上交流。附有关天气的谚语供参考

  (1)鱼鳞天,不雨也风颠。(2)朝有破絮云,午后雷雨临。(3)云绞云,雨淋淋。

  (4)乱云天顶变,风雨定不少(5)满天飞乱云,雨水下不停。 (6)云起扫帚云,三天雨淋淋。

  (7)夏云低而黑,闷热必打雷。 (8)先雷后雨,其雨必小,先雨后雷,其雨必大。

  (9)雷公先唱歌,有雨必不多。(10)日出不耀眼,一两天就下雨。

  四、小结

  这篇文章采用生动说明,通过大量的比喻、拟人、引用谚语及动态、静态的描摹,在准确的基础上把事物说明得生动、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和相关的知识。

《看云识天气》语文教案4

  【学*目标】

  1、理清文章的思路。

  2、领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3、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惯。

  【教学重点】

  1、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写作思路。

  2、体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教学难点】

  分析、把握课文主体部分(怎样看云识天气)的内容和结构层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视频──“《看云识天气》电视短片”,并导入新课:

  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竹枝词》中写道,“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生动地描绘了一种有趣的天气现象,说明作者对这种自然现象观察得非常细致。因为天气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千百年来,人们也一直在留心观察自然界,以图掌握规律,为人类服务。事实上,天气的变化也自有它的规律,自有它的征兆。今天我们来学*一篇科学小品文《看云识天气》。

  二、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全文,学生听读课文,并思考:

  1、云的分类有哪些?

  2、云和天气到底有怎样的关系?

  3、本文主要介绍了哪些云及其光彩?它们各有怎样的特征?分别预示怎样的天气情况?

  请你设计一种表格来完成,看谁设计的好。

  四人小组合作学*,共同完成上述题目。

  明确:

  1、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动画,一边点击,一边对云的分类作讲解。

  2、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3、对于设计得好的同学要提出表扬。

  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件中对照分析部分,使学生加深对不同云彩特点的了解。

  三、思考品味

  1、分析第二自然段:

  ⑴朗读,指出本段概括说明的作用。

  ⑵“往往”、“常常”两个副词起什么作用?

  2、详细研究各种云同天气的关系。

  3、讨论最后一段的作用。

  ⑴观察云的形状、光彩对我们有什么意义?

  ⑵如何才能掌握它的变化规律呢?

  四、研讨探究

  1、本文介绍了这么多的云和云的光彩,但我们读来条理清晰,作者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吗?

  学生速读课文,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最后师生共同明确:

  文章第1段概述云和天气的关系,先用“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一句总说,然后描绘了万千姿态的云。第2段是3、4、5段的“纲”:“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后面三段就是遵循这个“纲”展开的。第3段照应“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又将“薄云”分为“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并分别介绍了它们的特点及和天气的关系。第4、5段照应“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第6自然段开始写“云的光彩同天气的关系”,最后一段总结全文。

  2、本文是一篇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但语言生动,对云的描摹也细致形象。作者主要采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运用这些方法有何好处?试从课文中找出几例加以体会。你能否仿照课文中的例子造几个句子?

  ⑴学生在课文中画出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的句子。(侧重于比喻的修辞方法)

  (学生朗读自己找到的运用修辞方法的语句,重点谈谈体会)。

  ⑵齐读课文第1自然段,体会说明语言的生动特点,并仿照课文造句。

  示例:天上的云……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

  造句:

  远处的霓红灯亮了,像……

  月光照在地上,像……

  五、教师小结

  本文介绍了种类繁多的云及云的光彩,但文章层次清晰,很有条理,关键在于作者选取了合理的说明顺序。先说什么,后说什么,作者做到了心中有数。另外,作为一篇科普说明文,作者写得非常生动形象,这得益于运用了恰当的修辞方法。除此外,更重要的是对于自然现象的细心观察。其实,只要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观察,一样可以写出精彩的文章来。

  六、拓展延伸

  小组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云的谚语、成语、俗语、诗词及文章片断等。

  七、布置作业

  留心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写一则观察日记。

《看云识天气》语文教案5

  一、素质教育目标

  1.理解恰当的比喻对说明事物特征的作用。

  2.复*分类说明的方法。

  3.进一步学*和巩固有关说明顺序的知识。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打比喻、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难点:1.比喻、拟人、排比、对比、引用等大量修辞方法的运用及作用。

  2.课文的`主体部分,即怎样看云识天气这部分,由于云层、光彩的种类繁多,变化复杂,学生一时难于分辨,所以这一部分也是本次教学的一个难点。

  解决办法:

  1.通过分组讨论进行制表的方法,并结合讲解,从而使学生能更清楚地了解云层、光彩的变化同天气变化的关系,从而使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

  2.利用多媒体手段演示云与天气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3.讲讲、读读、写写、练练相结合的方法,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能力。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1.进行说的比赛,其中还培养观察能力。

  2.听音乐,描述可能出现的画面。

  3.分小组讨论,进行制表。

  4.搜集有关识别天气的谚语,班上交流,并建立一个小天气预报站。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入 新课

  先放一段音乐,请同学们描述一下画面,阴云密布,狂风大作,大雨点砸在盆上叮噹响,人们四下奔跑的声音,鸡鸭乱叫声。

  从这段描述中,我们看到的是暴雨来临时的场面,由什么的变化引起了雨的到来?对,是云、风的到来引起的,所以说,云的变化就能暗示天气的变化。(训练学生听、说的能力和想像力)今天,我们就来学*讲述云和天气的关系的课文——《看云识天气》。

  (一)明确目标

  1.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2.理清如何看云识天气。

  3.打比喻、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二)整体感知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具体、生动地介绍了云的形态、变化及云上的光彩现象同天气的关系,说明了怎样看云识天气。

  (三)重点、难点的学*与目标完成过程

  1.复*提问

  (1)从题目上看,这是说明什么的文章?

  说明云和天气关系的文章。

  (2)从题目上看,你还能读出什么来?

  体裁说明文,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2.读课文,第1段老师范读,第2题全班女生齐读,第3、4两段分别由两名女同学朗读,第5段、第6题分别由两名男生朗读,第7段全班男生齐读。

  3.划分断落,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第1段):指出云就像是天上的“招牌”,从而说明为什么可以看云识天气。

  第二部分(第2~6段):具体介绍云的形态变化,云上的光彩现象同天气的关系,从而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

  第三部分(第7段):说明看云识天气的意义和局限性。

  4.这样分段,体现了什么说明顺序?

  逻辑顺序(由现象到本质)。

  5.阅读第1段,回答下面各题。

  (1)这段的结构是怎样的?(总分总)

  (2)如何分层?

  第一句是第一层,最后一句是第三层,中间是第二层。

  (3)第一段中哪些内容照应“姿态万千”,哪些内容照应“变化无常”?

  “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张大棉絮,满满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川,像雄师,像奔马……”这些内容与“姿态万千”相照应。

  “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这些内容与“变化无常”相照应。

  6.分组讨论制表,把同学们分成三个组,第一组阅读第3段,讨论并制出晴天云彩简表;第二组阅读第4、5段,讨论并制出阴雨冰雹云层变化简表;第三组阅读第6段,讨论并制出光彩识天气简表。

  晴天云彩简表

  名称

  形态变化

  位置

  厚度

  天气征兆

  卷云

  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

  最高

  最薄

  象征晴朗

  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

  很高

  很薄

  无雨、雪

  卷积云

  空中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粼波

  积云

  像棉花团,上午出现,傍晚渐渐消散

  两千米左右

  较薄

  阳光温和

  高积云

  像草原上洁白的羊群成群的扁球状排列,两千米左右

  两行米左右

  较薄

  天晴

  雨雪冰雹云层变化简表

  名称形状

  变化过程

  位置

  天气征兆

  卷层云

  卷云聚集着,仿佛蒙上白色的绸幕,卷云慢慢向前推进

  高

  晴转阴

  高层云卷层云越来越低,越来越厚,像毛玻璃遮着太阳

  低

  将下雨雪

  雨层云

  高层云变得更低更厚,暗灰色云块布满天空

  更低

  雨雪连绵

  积雨云

  积云迅速形成高大的云山,乌云密布天空

  更低

  雷雨冰雹

  云彩识天气简表

  光名

  产生和分布情况

  色彩

  天气征兆

  晕

  产生在卷层云上,分布在日月周围。

  里红外紫

  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华

  日华和月华大多出现在高积云的边缘

  里紫外红

  华环小到大晴,华环大到小阴雨

  虹

  雨过天晴,太阳对面的云幕上

  彩色圆弧

  东虹轰隆西虹雨

  霞

  出现在早、晚,太阳照红云层

  云层变红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7.同学交流如何看云识天气。

  8.由多媒体演示云和天气的变化,并伴随音乐.同学们看着画面进复述。

  9.再速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是天气晴朗的象征;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积雨云,这些云低而厚密,是阴雨风雪的预兆,”这是什么说明方法?

  说明方法是分类别。

  (2)“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这是什么说明方法?

  说明方法是打比方。

  10.本文的说明方法是分类别、打比方,在文中找出例子来。

  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的句子有:

  (1)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张大棉絮,满满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川,像雄狮,像奔马……

  (2)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

  (3)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如果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粼波。

  (4)还有一种像棉花团似的白云,叫积云。

  (5)远远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

  (6)隔着云看太阳和月亮,就像隔了一层毛玻璃,朦胧不清。

  分类别:光彩有晕、华、虹、霞。

  (四)总结、扩展

  这篇课文紧扣题目进行说明,层次十分清晰,首先说明看云可以识天气。因为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十分密切,云是天气变化的“招牌”。再说怎样看云识天气,这是全文的重点,写得详细、缜密,从高层云依次说到低层云,从象征晴朗天气的云,依次说到带来暴风雨的云,又从云的形态特点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再说到云的光彩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在说明中,从现象入手,进而触及事物的本质,云的形态和光彩是现象;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就是本质,云的种类很多,但说明层次不乱,先说什么,再说什么,后说什么,有助于把“看云识天气”的事理说清楚,最后画龙点睛,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拟题训练,培养学生自主学*的*惯。

  阅读课后的最后一部分,即最后一段分组拟题,互作答案。

  结尾总结全文、点题,同时说明了看云识天气的局限性。

  (五)布置作业

  1.在课外,练*看云识天气。试着根据天空中的云彩形状,判断一下当天或第二天的天气情况,把结果写在教室后墙的黑板上。

  (六)板书设计


《看云识天气》语文教案 (菁华5篇)扩展阅读


《看云识天气》语文教案 (菁华5篇)(扩展1)

——《看云识天气》语文教案 (菁华5篇)

《看云识天气》语文教案1

  【教学目的】

  1、学*并启发学生观察研究事物。

  2、理解生动的比喻对说明事物特征的作用,体会说明语言准确性。

  【教学重点】

  生动的说明表现抽象、复杂天气特征。

  【教学难点】

  生动的说明表现抽象、复杂天气特征。

  【教学方法】

  朗读法,列表法。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释题,并朗读课文补充资料:“云”和“天气”有着密切关系,看云可以辨别,推测天气的好坏,这篇说明文是怎样把有关云和天气的气象知识告诉我们的?

  二、整体感知

  云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的,如文中所说的?你能把它读出来吗?

  哪些语句分别说明“姿态万千”“变化无常”?

  试着填空找出中心句,最基本的看云识天气的经验是:

  “往往”、“常常”两个副词起什么作用? 领会说明性语言的准确性,用了常常,往往,表示不是绝对化的,是表示一般情况下的如此。

  三、课文研讨

  1、详细研究各种云同天气的'关系。

  列表:

  云的种类形状位置天气情况

  2、讨论如何根据云的光彩,推测天气的情况。

  谚语:

  “云交云,雨淋淋”

  “*过河,大雨滂沱”“棉花云,雨快临”

  “天上灰布悬,雨丝定绵绵”

  “乌云接落日,不落今日落明日”

  “西北天,明朝大太阳”

  “太阳现一现,三天不见面”

  “天上鲤鱼斑,明天晒谷不用翻”

  “云往东,刮阵风;云往西,披蓑衣”

  “黄云上下翻,将要下冰蛋”

  “山戴帽,大雨到”

  “云吃雾下,雾吃云晴”

  试着用科学现象解释你所知道的一两句谚语。

  四、讨论最后一段作用

  1、观察云的形状、光彩对我们有什么意义?

  2、如何才能掌握它的变化规律呢?

  3、最后告诉我们局限性作用?

  五、总结课文,延伸探讨

  今天需要看云识天气吗?

  六、布置作业

  1、说出收集的有关气象谚语试辨识天气。

  2、完成练*二。

  3、课文作业本。

《看云识天气》语文教案2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概括文章要点。

  2、理清文章整体思路。

  3、了解相关科学知识,开拓思路。

  4、培养科学精神,激发求知欲望。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难点:课文中比喻、拟人、比较、引用等修辞方法的作用以及运用。教学重点:说明方法(打比方、分类别、下定义、列数字),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人们常说:“云往东,车马通;云往南,水涨潭;云往西,披蓑衣;云往北,好晒麦。”(边讲边放音乐—下雨、打雷时的声音)人们为什么这么说呢就让我们带着这个搞笑的问题一齐来走进云的世界

  二、学*课文

  1、扫清字词障碍(找人读课文,标段)

  鱼鳞(lìn)峰峦(lùan)一霎(shà)间弥(mí)漫匀(yún)称绫(líng)纱顷(qǐng)崩(bēng)塌(tā)朝(zhāo)霞

  2、整体感知按逻辑顺序把课文分成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1段):云是天气的“招牌”。

  第二部分(2~6段):介绍云的形态、光彩与天气的关系,从而导出如何看云识天气。——(2~5段)云态与天气的关系(6段)云的光彩与天气的关系

  第三部分(7段)看云识天气的好处和局限性。

  3、一齐说一说(放视频Flash,一边看视频一边请同学说说这些分别都是什么云。)

  4、演读

  自己扮演一种云,以第一人称的角度作自我介绍。

  示例(徐梦桥):“Hai!大家好~我叫卷云,我常丝丝缕缕地漂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纱布。别看我身子单薄,可我最轻盈,站的也最高,阳光能够透过我照到地面。我很受欢迎,因为我会给大家带来晴朗的天气。”对照课文,请大家按照各种云的特点自说自演。

  5、说明方法

  为了将事物说得更加清楚、明白,作者用了不少的说明方法。(画龙点睛)

  (1)打比方“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有相似点,“招牌”是商店的标志,而云是天气变化的标志。“卷云丝丝缕缕地漂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卷云最轻盈,站得最高。一个“站”字,就把卷云人格化了。副词“最”的准确运用,突出了卷云的轻和高;用贴切的比喻描述出了洁白和轻盈。

  (2)分类别根据云的不同特点,将云分成不同种类,条理清晰。

  (3)作比较按照不同的光彩,作者把云分成四种——晕、华、虹、霞,把它们的差别进行了比较说明。

  小结:“综上所述”,这节课我们主要讲了整体感知、说明方法,使大家对文资料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

  作业:序列作业

《看云识天气》语文教案3

  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2.复*巩固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积累课文中的比喻句。

  3.学会搜集一些资料,加深对看云知识和天气知识的了解。

  重点难点

  1.重点: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2)复*巩固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积累课文中的比喻句。

  2.难点:学会搜集一些资料,加深对看云知识和天气知识的了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

  1.找出课文中的生字生词,查字典给它们注音、解释,并学会运用。

  (1)峰峦(luán):山峰和山峦。(2)一霎间(shà):一会儿,形容时间极短。

  (3)预兆(zhào):事前显露出来的迹象 (4)轻盈:这里形容卷云像女子的动作、体态一样轻巧优美。

  (5)均匀:分布或分配在各部分的数量相同。 (6)朦胧不清:模糊不清。

  (7)阴森;形容(地方、气氛、脸色等)阴沉可怕。本课指天气阴沉,气氛可怕。

  (8)丝丝缕缕(lǚ):一丝丝,一条条。缕,量词,用于细的东西。

  (9)绫纱;泛指稀而薄的织品。本课比喻云彩稀薄。(10)崩塌;崩裂而倒塌

  (11)弥漫:(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12)征兆:即将出现的迹象。

  (13)千姿百态:形容有各种各样的姿势。(14)变化无常:没有规律地出现新的状况

  2.阅读课文,思考课后研讨与练*。

  3.就课文不理解之处质疑。

  二、导入

  今天我们学*《看云识天气》,大家可以从云的千姿百态的描绘中得到识别天气阴晴雨雪的知识。这些知识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活生产的实践中观察的结晶。文章语言生动形象而又准确,大家在学*时要注意把握

  三、正课

  1.快速阅读课文,给文章分段并归纳段意 讨论并归纳:全文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指出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说明看云可以识天气。

  第二部分(第2—6段):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

  第一层(第2—5段):根据天空中云的形态、位置、薄厚来推测天气的情况。

  第二层(第6段):根据光彩现象推测天气的情况。

  第三部分(第7段):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第二课时

  1.探究质疑:讨论云和天气情况简表。

  2.提问:文章介绍这八种云,按照什么顺序?

  3.讨论并归纳:从高层云依次说到低层云,从象征晴朗天气的云,依次说到带来暴风的云。

  4.讨论光彩和天气情况简表。

  光彩识天简表

  光名 产生和分布情况 色 彩 天气征兆

  晕 产生在卷层云上,分布在日月周围 里红外紫 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华 产生在高积云边缘部分 里紫外红华环由小变大,转晴,华环由大变小,转阴雨

  虹 雨过天晴,在太阳对面的云幕上 彩色圆弧 东虹轰隆西虹雨

  霞 早、晚,太阳照着对面的云彩 云层变红 朝霞西阴雨袭,晚霞东几天晴

  5.探究质疑:文章把云分为八类,把光彩分为四种来描述,这样分类说明有什么好处?

  讨论并归纳:这样根据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方面的异同,将事物分成若干类,逐类说明,使读者更具体、更详尽、更全面地了解事物的特征。

  四、小结

  本文运用分类说明的方法,对八种云、四种光彩进行描述,说明它们与天气的关系。

  第三课时

  2预*

  阅读课文,想想作者如何生动形象地介绍天上的云和光彩

  二、导入在准确的前提下,说明的语言有的以*实见长,直接了当地说明事物,不描写,不夸张,没有弦外之音,像数学、物理、生物等教科书;有的以生动活泼见长,运用描写、拟人、夸张等手法,使事物说明得形象、生动、具体,便于读者理解,可读性强。本文用大量生动的语言来描述云和光彩,这是值得我们揣摩和学*的。

  三、正课

  1.探究质疑:课文第1段如何生动形象地写出天上云的“姿态万千”?

  讨论并归纳:连用八个比喻,分别说明云的形态之多,姿态万千。

  2.探究质疑:课文第1段如何生动形象地写出云的“变化无常”?

  讨论并归纳:用“有时……有时……一霎间……”写云的变化无常。

  3.探究质疑:“云就像天气的‘招牌’”,“招牌”是什么东西,把“云”比喻成“招牌”有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招牌”是商店的标志,云是天气变化的标志。把“云”比喻成“招牌”,写出了云和天气的关系密切,说明看云可以识天气。

  4.探究质疑:课文第2段把云分为两类。“薄云往往是……象征”;“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预兆”。“象征”与“预兆”能不能互换,为什么?

  讨论并归纳:不能。因为“象征”这里指薄云的出现往往天气晴朗;“预兆”则指低而厚密的云是阴雨风雪还未到来预先显露出来的迹象,所以两个词不能互换。

  5.探究质疑:课文第2段中的“往往”常常”能否去掉?为什么?

  讨论并归纳:不能去掉。“往往”常常”指一般的情况,但又不是绝无例外,说明得恰如其分。表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6.探究质疑:课文第3段写天气晴朗的象征的薄云,各用了哪些生动形象的描摹来写它们的形态?

  讨论并归纳:

  (1)卷云:“最轻盈、站得最高”用拟人手法,将卷云人格化;“丝丝缕缕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用比喻手法,说明卷云的轻盈和洁白。

  (2)卷积云:“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粼波”用比喻手法,说明卷积云的形态。

  (3)积云:“像棉花团的白云”用比喻手法,说明积云的形态。

  (4)高积云:“成群的扁球状的云块,排列得很匀称,云块间露出碧蓝的天幕,远远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用比喻手法,’说明高积云的形态。

  这些比喻,一具知识性,用形象的比喻描摹,分别说清了四种薄云各自的形态特征;二是形象性,便于读者理解,可读性强。

  第四课时

  7.探究质疑:课文第4~5段如何生动形象地描摹四种低而厚密的云? 讨论并归纳:

  (1)卷层云:“卷云聚集着,天空渐渐出现一层薄云,仿佛蒙上了白色的绸幕。”运用比喻,动态地描摹卷层云的产生。

  (2)高层云:“卷层云慢慢向前推进,天气就要转阴……隔着云看太阳和月亮,就像隔了一层毛玻璃,朦胧不清。”通过比喻,动态地描摹雨层云的演变过程和形态。

  (3)雨层云:“云压得更低、变得更厚,太阳和月亮都躲藏了起来,天空被暗灰色的云块密密层层地布满了”。运用拟人,动态地描摹雨层云的演变过程和形态。

  (4)积雨云:“积云如果迅速向上凸起,形态高大的云山,群峰争奇,耸入天顶”。运用比喻,动态描摹了积雨云的形成和形态。“积雨云越长越高……有时竟会带来冰雹或者龙卷风”。形象地动态描摹积雨云形成风雨雷电的过程。用“迅速”、“越……越……”不一会儿”,说明变化快。

  这些比喻、拟人手法,动态的描摹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低而厚密的云形成演变过程,既有知识性,又有形象性,可读性强。

  8.探究质疑:课文第6段引用一些谚语。谚语是人民群众通过长期的观察和实践总结经验的结晶,它简短通俗,鲜明生动,读起来琅琅上口。请在课文中找出这些谚语,说说它们的意思,想想引用谚语有什么好处? 讨论并归纳:

  (1)“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说明出现卷层云,并且伴有晕,天气就会变坏。

  (2)“东虹轰隆西虹雨”,意思是说,虹在东方,就有雷无雨;虹在西方,将会有大雨。

  (3)“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意思是说,出现朝霞,表明阴雨天气就要到来;出现晚霞,表示最*几天里天气晴朗。

  运用谚语来说明光彩与天气的关系,显得准确、生动、简洁。

  9.探究质疑:你收集到哪些有关天气的谚语,请在班上交流。附有关天气的谚语供参考

  (1)鱼鳞天,不雨也风颠。(2)朝有破絮云,午后雷雨临。(3)云绞云,雨淋淋。

  (4)乱云天顶变,风雨定不少(5)满天飞乱云,雨水下不停。 (6)云起扫帚云,三天雨淋淋。

  (7)夏云低而黑,闷热必打雷。 (8)先雷后雨,其雨必小,先雨后雷,其雨必大。

  (9)雷公先唱歌,有雨必不多。(10)日出不耀眼,一两天就下雨。

  四、小结

  这篇文章采用生动说明,通过大量的比喻、拟人、引用谚语及动态、静态的描摹,在准确的基础上把事物说明得生动、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和相关的知识。

《看云识天气》语文教案4

  【学*目标】

  1、理清文章的思路。

  2、领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3、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惯。

  【教学重点】

  1、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写作思路。

  2、体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教学难点】

  分析、把握课文主体部分(怎样看云识天气)的内容和结构层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视频──“《看云识天气》电视短片”,并导入新课:

  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竹枝词》中写道,“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生动地描绘了一种有趣的天气现象,说明作者对这种自然现象观察得非常细致。因为天气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千百年来,人们也一直在留心观察自然界,以图掌握规律,为人类服务。事实上,天气的变化也自有它的规律,自有它的征兆。今天我们来学*一篇科学小品文《看云识天气》。

  二、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全文,学生听读课文,并思考:

  1、云的分类有哪些?

  2、云和天气到底有怎样的关系?

  3、本文主要介绍了哪些云及其光彩?它们各有怎样的特征?分别预示怎样的天气情况?

  请你设计一种表格来完成,看谁设计的好。

  四人小组合作学*,共同完成上述题目。

  明确:

  1、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动画,一边点击,一边对云的分类作讲解。

  2、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3、对于设计得好的同学要提出表扬。

  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件中对照分析部分,使学生加深对不同云彩特点的了解。

  三、思考品味

  1、分析第二自然段:

  ⑴朗读,指出本段概括说明的作用。

  ⑵“往往”、“常常”两个副词起什么作用?

  2、详细研究各种云同天气的关系。

  3、讨论最后一段的作用。

  ⑴观察云的形状、光彩对我们有什么意义?

  ⑵如何才能掌握它的变化规律呢?

  四、研讨探究

  1、本文介绍了这么多的云和云的光彩,但我们读来条理清晰,作者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吗?

  学生速读课文,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最后师生共同明确:

  文章第1段概述云和天气的关系,先用“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一句总说,然后描绘了万千姿态的云。第2段是3、4、5段的“纲”:“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后面三段就是遵循这个“纲”展开的。第3段照应“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又将“薄云”分为“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并分别介绍了它们的特点及和天气的关系。第4、5段照应“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第6自然段开始写“云的光彩同天气的关系”,最后一段总结全文。

  2、本文是一篇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但语言生动,对云的描摹也细致形象。作者主要采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运用这些方法有何好处?试从课文中找出几例加以体会。你能否仿照课文中的例子造几个句子?

  ⑴学生在课文中画出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的句子。(侧重于比喻的修辞方法)

  (学生朗读自己找到的运用修辞方法的语句,重点谈谈体会)。

  ⑵齐读课文第1自然段,体会说明语言的生动特点,并仿照课文造句。

  示例:天上的云……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

  造句:

  远处的霓红灯亮了,像……

  月光照在地上,像……

  五、教师小结

  本文介绍了种类繁多的云及云的光彩,但文章层次清晰,很有条理,关键在于作者选取了合理的说明顺序。先说什么,后说什么,作者做到了心中有数。另外,作为一篇科普说明文,作者写得非常生动形象,这得益于运用了恰当的修辞方法。除此外,更重要的是对于自然现象的细心观察。其实,只要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观察,一样可以写出精彩的文章来。

  六、拓展延伸

  小组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云的谚语、成语、俗语、诗词及文章片断等。

  七、布置作业

  留心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写一则观察日记。

《看云识天气》语文教案5

  一、素质教育目标

  1.理解恰当的比喻对说明事物特征的作用。

  2.复*分类说明的方法。

  3.进一步学*和巩固有关说明顺序的知识。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打比喻、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难点:1.比喻、拟人、排比、对比、引用等大量修辞方法的运用及作用。

  2.课文的`主体部分,即怎样看云识天气这部分,由于云层、光彩的种类繁多,变化复杂,学生一时难于分辨,所以这一部分也是本次教学的一个难点。

  解决办法:

  1.通过分组讨论进行制表的方法,并结合讲解,从而使学生能更清楚地了解云层、光彩的变化同天气变化的关系,从而使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

  2.利用多媒体手段演示云与天气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3.讲讲、读读、写写、练练相结合的方法,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能力。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1.进行说的比赛,其中还培养观察能力。

  2.听音乐,描述可能出现的画面。

  3.分小组讨论,进行制表。

  4.搜集有关识别天气的谚语,班上交流,并建立一个小天气预报站。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入 新课

  先放一段音乐,请同学们描述一下画面,阴云密布,狂风大作,大雨点砸在盆上叮噹响,人们四下奔跑的声音,鸡鸭乱叫声。

  从这段描述中,我们看到的是暴雨来临时的场面,由什么的变化引起了雨的到来?对,是云、风的到来引起的,所以说,云的变化就能暗示天气的变化。(训练学生听、说的能力和想像力)今天,我们就来学*讲述云和天气的关系的课文——《看云识天气》。

  (一)明确目标

  1.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2.理清如何看云识天气。

  3.打比喻、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二)整体感知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具体、生动地介绍了云的形态、变化及云上的光彩现象同天气的关系,说明了怎样看云识天气。

  (三)重点、难点的学*与目标完成过程

  1.复*提问

  (1)从题目上看,这是说明什么的文章?

  说明云和天气关系的文章。

  (2)从题目上看,你还能读出什么来?

  体裁说明文,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2.读课文,第1段老师范读,第2题全班女生齐读,第3、4两段分别由两名女同学朗读,第5段、第6题分别由两名男生朗读,第7段全班男生齐读。

  3.划分断落,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第1段):指出云就像是天上的“招牌”,从而说明为什么可以看云识天气。

  第二部分(第2~6段):具体介绍云的形态变化,云上的光彩现象同天气的关系,从而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

  第三部分(第7段):说明看云识天气的意义和局限性。

  4.这样分段,体现了什么说明顺序?

  逻辑顺序(由现象到本质)。

  5.阅读第1段,回答下面各题。

  (1)这段的结构是怎样的?(总分总)

  (2)如何分层?

  第一句是第一层,最后一句是第三层,中间是第二层。

  (3)第一段中哪些内容照应“姿态万千”,哪些内容照应“变化无常”?

  “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张大棉絮,满满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川,像雄师,像奔马……”这些内容与“姿态万千”相照应。

  “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这些内容与“变化无常”相照应。

  6.分组讨论制表,把同学们分成三个组,第一组阅读第3段,讨论并制出晴天云彩简表;第二组阅读第4、5段,讨论并制出阴雨冰雹云层变化简表;第三组阅读第6段,讨论并制出光彩识天气简表。

  晴天云彩简表

  名称

  形态变化

  位置

  厚度

  天气征兆

  卷云

  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

  最高

  最薄

  象征晴朗

  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

  很高

  很薄

  无雨、雪

  卷积云

  空中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粼波

  积云

  像棉花团,上午出现,傍晚渐渐消散

  两千米左右

  较薄

  阳光温和

  高积云

  像草原上洁白的羊群成群的扁球状排列,两千米左右

  两行米左右

  较薄

  天晴

  雨雪冰雹云层变化简表

  名称形状

  变化过程

  位置

  天气征兆

  卷层云

  卷云聚集着,仿佛蒙上白色的绸幕,卷云慢慢向前推进

  高

  晴转阴

  高层云卷层云越来越低,越来越厚,像毛玻璃遮着太阳

  低

  将下雨雪

  雨层云

  高层云变得更低更厚,暗灰色云块布满天空

  更低

  雨雪连绵

  积雨云

  积云迅速形成高大的云山,乌云密布天空

  更低

  雷雨冰雹

  云彩识天气简表

  光名

  产生和分布情况

  色彩

  天气征兆

  晕

  产生在卷层云上,分布在日月周围。

  里红外紫

  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华

  日华和月华大多出现在高积云的边缘

  里紫外红

  华环小到大晴,华环大到小阴雨

  虹

  雨过天晴,太阳对面的云幕上

  彩色圆弧

  东虹轰隆西虹雨

  霞

  出现在早、晚,太阳照红云层

  云层变红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7.同学交流如何看云识天气。

  8.由多媒体演示云和天气的变化,并伴随音乐.同学们看着画面进复述。

  9.再速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是天气晴朗的象征;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积雨云,这些云低而厚密,是阴雨风雪的预兆,”这是什么说明方法?

  说明方法是分类别。

  (2)“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这是什么说明方法?

  说明方法是打比方。

  10.本文的说明方法是分类别、打比方,在文中找出例子来。

  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的句子有:

  (1)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张大棉絮,满满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川,像雄狮,像奔马……

  (2)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

  (3)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如果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粼波。

  (4)还有一种像棉花团似的白云,叫积云。

  (5)远远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

  (6)隔着云看太阳和月亮,就像隔了一层毛玻璃,朦胧不清。

  分类别:光彩有晕、华、虹、霞。

  (四)总结、扩展

  这篇课文紧扣题目进行说明,层次十分清晰,首先说明看云可以识天气。因为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十分密切,云是天气变化的“招牌”。再说怎样看云识天气,这是全文的重点,写得详细、缜密,从高层云依次说到低层云,从象征晴朗天气的云,依次说到带来暴风雨的云,又从云的形态特点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再说到云的光彩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在说明中,从现象入手,进而触及事物的本质,云的形态和光彩是现象;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就是本质,云的种类很多,但说明层次不乱,先说什么,再说什么,后说什么,有助于把“看云识天气”的事理说清楚,最后画龙点睛,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拟题训练,培养学生自主学*的*惯。

  阅读课后的最后一部分,即最后一段分组拟题,互作答案。

  结尾总结全文、点题,同时说明了看云识天气的局限性。

  (五)布置作业

  1.在课外,练*看云识天气。试着根据天空中的云彩形状,判断一下当天或第二天的天气情况,把结果写在教室后墙的黑板上。

  (六)板书设计


《看云识天气》语文教案 (菁华5篇)(扩展2)

——《看云识天气》语文教案6篇

  一、教学目标

  (1)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理清文章的思路,了解文章的结构。

  (3)理解并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

  (4)培养学生观察自然、探索自然的兴趣,养成留心观察自然的*惯。

  (5)引导学生课后参加“看云识天气”和搜集整理气象谚语的实践活动。

  二、教学实录

  片断一:课文一段研读

  1、请一位同学朗读第一段课文,要求其他同学不看课文认真听,可闭眼想象云的各种姿态。

  2、请同学复述一下云的各种姿态。

  3、讨论:

  师提问:这一段描写主要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生答:比喻、排比。

  师肯定:对,本段描写了云的千姿万态,主要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比喻修辞手法我们已经学过,经常用到。这里用比喻把云的姿态写得更加生动形象了。

  师提问:本段中的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

  生答:表示省略,是说云的姿态还有许多。

  师:回答得很好。那么,除了课文中的比喻句外,哪位同学能在用比喻句来描绘云的姿态?多说更好。

  生1答:早上的彩霞像红色纱巾,像红旗。

  生2答:夏天午后的云有时像打铁用的铁砧。

  生3答:有的像瀑布一样,还有的像茂盛的树。

  ……

  师肯定:对,他们观察很细致。同学们以后在*时的生活中要注意观察外界事物,它能帮助我们获得知识。

  师提问:第一段省略号前描绘了云的形态,省略号后写了什么?

  生答:写了云的变化。

  师提问:综上所述,课文第一段写了什么内容?能用书上一句话来回答吗?

  生(小议后)答:用课文第一句话来概括:“天上的云,姿态万千,变幻无常。”

  师肯定:对。

  师提问:说说最后一句“云就像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生(讨论后)答:这一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对这一句话的作用答法不一。)

  师总结:“招牌”是商店的标志,云是天气变化的标志,比喻准确。最后一句引出全文中心,说明看云和识天气的关系。

  片断二:课文2~6段研读

  1、指名学生朗读2~6段课文。

  2、学生自由快速阅读课文。

  3、讨论:

  师提问:第3段介绍了哪儿种云?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这些云和天气有什么关系?

  生(讨论后)答:课文第三段介绍了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等四种云。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最轻盈、最高。是天气晴朗的象征。

  师提问:课文第四、五段文字介绍了哪几种云?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和天气有什么关系?

  生(讨论后)答:这两段介绍了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积雨云等四种云。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低而厚密。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师:请同学们把课文3、4、5段快速阅读一下,在书中画出描写以上8种云的比喻句。

  生:(读课文画出比喻句)

  至此,同学们能否用书上一句话概括看云识天气的一条基本经验?

  生答:“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师提问:综观2~5段,简要说一说这几段文字的结构关系。

  (学生讨论后回答,说法不一)

  师总结:第2段是总说,是后3段的“纲”,后3段就遵循这个“纲”来介绍不同姿态的云同天气的关系的。这几段文字先总说后分说,思路清晰,层次清楚。

  4、观看多媒体图片:

  利用投影仪观看各种形态的云的图片。要求学生对比书中的描绘,注意区别。

  5、继续讨论:

  师:上面课文介绍的只是就云的形态方面说的,云的不同还表现在它们有着不同的光彩,识别不同光彩的云,也能帮助我们推测天气。请快速阅读第6段课文,看看介绍了哪些不同光彩的云?

  生:(快速阅读第6段)回答:不同光彩的云有晕、华、虹、霞等。

  师:请在书中画出这几种云以及它们和天气的关系的文字。

  生:在书中画出上述文字。

  6、观看云、画、虹、霞图片。

  7、观看多媒体科普片《看云识天气》。

  三、教学反思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谓“乐之者”就是学*者对学*有着极大的兴趣,把学*当作一件乐事,以此为乐。孔子把学*中的“乐”提到如此地位,是有其根据的。应该怎样让学生成为学*的“乐之者”?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造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激发学生思维,从而增强学*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云,这一事物,天天都在我们生活里,司空见惯。对于这一课的教学,如果只就课本来学*,势必会很单调,不能引起学生的学*兴趣。因此,我设计了这一课。课前布置学生搜集一些关于云与天气的谚语、成语、诗词等。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学*积极性,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在学完一个片断和课文主体部分后,安排学生观看多媒体图片或影片,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也增强了知识的趣味性。下课前5分钟和课后又安排了学生进行“看云识天气”的实践活动,既积累了知识又增强了学*和观察、探索自然的兴趣。

  淡化文体,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是这一课的教学要求之一。因此,在这一课教学中,只注重阅读理解,让学生了解作者思路和文章结构,复*比喻修辞手法。不谈说明特征和说明方法。

  一、素质教育目标

  1.理解恰当的比喻对说明事物特征的作用。

  2.复*分类说明的方法。

  3.进一步学*和巩固有关说明顺序的知识。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打比喻、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难点:1.比喻、拟人、排比、对比、引用等大量修辞方法的运用及作用。

  2.课文的主体部分,即怎样看云识天气这部分,由于云层、光彩的种类繁多,变化复杂,学生一时难于分辨,所以这一部分也是本次教学的一个难点。

  解决办法:

  1.通过分组讨论进行制表的方法,并结合讲解,从而使学生能更清楚地了解云层、光彩的.变化同天气变化的关系,从而使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

  2.利用多媒体手段演示云与天气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3.讲讲、读读、写写、练练相结合的方法,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能力。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1.进行说的比赛,其中还培养观察能力。

  2.听音乐,描述可能出现的画面。

  3.分小组讨论,进行制表。

  4.搜集有关识别天气的谚语,班上交流,并建立一个小天气预报站。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入 新课

  先放一段音乐,请同学们描述一下画面,阴云密布,狂风大作,大雨点砸在盆上叮噹响,人们四下奔跑的声音,鸡鸭乱叫声。

  从这段描述中,我们看到的是暴雨来临时的场面,由什么的变化引起了雨的到来?对,是云、风的到来引起的,所以说,云的变化就能暗示天气的变化。(训练学生听、说的能力和想像力)今天,我们就来学*讲述云和天气的关系的课文——《看云识天气》。

  (一)明确目标

  1.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2.理清如何看云识天气。

  3.打比喻、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二)整体感知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具体、生动地介绍了云的形态、变化及云上的光彩现象同天气的关系,说明了怎样看云识天气。

  (三)重点、难点的学*与目标完成过程

  1.复*提问

  (1)从题目上看,这是说明什么的文章?

  说明云和天气关系的文章。

  (2)从题目上看,你还能读出什么来?

  体裁说明文,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2.读课文,第1段老师范读,第2题全班女生齐读,第3、4两段分别由两名女同学朗读,第5段、第6题分别由两名男生朗读,第7段全班男生齐读。

  3.划分断落,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第1段):指出云就像是天上的“招牌”,从而说明为什么可以看云识天气。

  第二部分(第2~6段):具体介绍云的形态变化,云上的光彩现象同天气的关系,从而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

  第三部分(第7段):说明看云识天气的意义和局限性。

  4.这样分段,体现了什么说明顺序?

  逻辑顺序(由现象到本质)。

  5.阅读第1段,回答下面各题。

  (1)这段的结构是怎样的?(总分总)

  (2)如何分层?

  第一句是第一层,最后一句是第三层,中间是第二层。

  (3)第一段中哪些内容照应“姿态万千”,哪些内容照应“变化无常”?

  “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张大棉絮,满满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川,像雄师,像奔马……”这些内容与“姿态万千”相照应。

  “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这些内容与“变化无常”相照应。

  6.分组讨论制表,把同学们分成三个组,第一组阅读第3段,讨论并制出晴天云彩简表;第二组阅读第4、5段,讨论并制出阴雨冰雹云层变化简表;第三组阅读第6段,讨论并制出光彩识天气简表。

  晴天云彩简表

  名称

  形态变化

  位置

  厚度

  天气征兆

  卷云

  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

  最高

  最薄

  象征晴朗

  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

  很高

  很薄

  无雨、雪

  卷积云

  空中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粼波

  积云

  像棉花团,上午出现,傍晚渐渐消散

  两千米左右

  较薄

  阳光温和

  高积云

  像草原上洁白的羊群成群的扁球状排列,两千米左右

  两行米左右

  较薄

  天晴

  雨雪冰雹云层变化简表

  名称形状

  变化过程

  位置

  天气征兆

  卷层云

  卷云聚集着,仿佛蒙上白色的绸幕,卷云慢慢向前推进

  高

  晴转阴

  高层云卷层云越来越低,越来越厚,像毛玻璃遮着太阳

  低

  将下雨雪

  雨层云

  高层云变得更低更厚,暗灰色云块布满天空

  更低

  雨雪连绵

  积雨云

  积云迅速形成高大的云山,乌云密布天空

  更低

  雷雨冰雹

  云彩识天气简表

  光名

  产生和分布情况

  色彩

  天气征兆

  晕

  产生在卷层云上,分布在日月周围。

  里红外紫

  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华

  日华和月华大多出现在高积云的边缘

  里紫外红

  华环小到大晴,华环大到小阴雨

  虹

  雨过天晴,太阳对面的云幕上

  彩色圆弧

  东虹轰隆西虹雨

  霞

  出现在早、晚,太阳照红云层

  云层变红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7.同学交流如何看云识天气。

  8.由多媒体演示云和天气的变化,并伴随音乐.同学们看着画面进复述。

  9.再速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是天气晴朗的象征;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积雨云,这些云低而厚密,是阴雨风雪的预兆,”这是什么说明方法?

  说明方法是分类别。

  (2)“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这是什么说明方法?

  说明方法是打比方。

  10.本文的说明方法是分类别、打比方,在文中找出例子来。

  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的句子有:

  (1)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张大棉絮,满满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川,像雄狮,像奔马……

  (2)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

  (3)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如果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粼波。

  (4)还有一种像棉花团似的白云,叫积云。

  (5)远远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

  (6)隔着云看太阳和月亮,就像隔了一层毛玻璃,朦胧不清。

  分类别:光彩有晕、华、虹、霞。

  (四)总结、扩展

  这篇课文紧扣题目进行说明,层次十分清晰,首先说明看云可以识天气。因为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十分密切,云是天气变化的“招牌”。再说怎样看云识天气,这是全文的重点,写得详细、缜密,从高层云依次说到低层云,从象征晴朗天气的云,依次说到带来暴风雨的云,又从云的形态特点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再说到云的光彩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在说明中,从现象入手,进而触及事物的本质,云的形态和光彩是现象;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就是本质,云的种类很多,但说明层次不乱,先说什么,再说什么,后说什么,有助于把“看云识天气”的事理说清楚,最后画龙点睛,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拟题训练,培养学生自主学*的*惯。

  阅读课后的最后一部分,即最后一段分组拟题,互作答案。

  结尾总结全文、点题,同时说明了看云识天气的局限性。

  (五)布置作业

  1.在课外,练*看云识天气。试着根据天空中的云彩形状,判断一下当天或第二天的天气情况,把结果写在教室后墙的黑板上。

  (六)板书设计

  【学*目标】

  1.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2.理清文章的思路。

  3.领会运用比 喻的妙处。

  4.培养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惯。

  【预*】

  1.学生搜集有关云和天气的谚语,有关云的成语、诗词、文章片断等。


《看云识天气》语文教案 (菁华5篇)(扩展3)

——《看云识天气》教案6篇

  设计依据:

  “建构主义学*理论”认为:学生学*的过程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一篇篇课文是一个个的信息库,学生的学*过程从某个意义上讲,应该是理解信息、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应用信息的过程。基于此认识,在教授《看云识天气》时,我设计了“我是某某”,让学生任选一种云或光彩,以第一人称的方式作自我介绍的演读。学生要进行自我介绍,势必认真研究课文,理解、收集、整理、运用课文中的信息,在探究的基础上,明确各种各样的云和光彩与天气的关系。另一方面,让学生自我介绍,对学生来说,是新鲜的,因此,它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起学生探究课文的兴趣。在品味语言时,请大家用“美在……,因为……”句式,就文章的语言美作评论,力求使学生在自主探究基础上达成教学目标。因此,以较丰富的课堂教学形式,引导学生进行趣味学*。

  探究式教学模式由以下步骤组成为:创设情境—初读感知—演读深究—品读感悟—寻读拓展。

  教学目标:

  1、学*本文层次美、语言美

  2、培养观察能力和对美的感受能力

  3、培养良好的观察*惯和科学精神。

  教学准备:

  .课件,收集谚语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多媒体屏幕上出现千姿百态的云。(学生的注意力被吸引)

  师: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学生小声议论各种云)

  屏幕上出现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时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

  师:云就象是天气的“招牌”,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解读这大自然的文字。

  二、初读感知:

  默读:1、看云识天气最基本的经验是什么?(很快找到了)

  2、框出依次介绍了哪些云和光彩?画出对它们进行描写的语言材料,并明确它们将带给我们怎样的天气?(一一明确)

  三、演读深究:

  1、明确任务:请大家任选一种云或光彩,以第一称的方式作自我介绍。

  介绍要求:①充分利用描写云彩的语言材料;②让别人明白你将会带来怎样的天气。

  教师示例:“Hai!大家好,我叫卷云,我常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别看我身子很单薄,可我最轻盈,站得也最高,阳光可以透过我照到地面。我很受欢迎,因为我会给大家带来晴朗的天气。”

  2、对照课文,学生各人自说自讲,在书上作记号。(教师巡视,气氛热烈)

  3、小组合作交流,后课堂交流,同一组同学点评。(形成一个高潮)

  学生:乌云弥漫,雷声隆隆,电光闪闪,哗啦哗啦地下起暴雨,这就是我——积雨云在作怪。我是由积云变化而来,当积云迅速向上凸起,形成高大的云山,群峰争奇,耸入天顶,就成了我。我有时恶作剧,还会带来冰雹或者龙卷风。大家认识我了吗?

  学生:“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说的就是我——霞。我很美丽,常在清晨或傍晚出现,你知道吗?当太阳照到天空,云层变成了红色,我就又穿上美丽的红衣裳……

  师:通过自我介绍,我们认识了各种云彩,明白了它与将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天气,这样我们对课文内容与层次是不是更熟悉了?

  四、品读感悟:

  1、读第一段,用一个字来评价语言上的特点。(美)

  2、进一步品味语言之美,有的是使用了某种修辞,有的是使用某种句式,有的是使用了优美的词语,有的是使用了某种表达方式,有的是使用了某些布局谋篇的形式。这篇文章有很多美点,小到一个词语、句子,大到几个段落,可谓俯拾皆是。下面请大家用“美在……,因为……”的句式,就文章的语言说一句评论式的话。怎么说呢?像这么说:如:

  本文的语言美在“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因为它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突出地显示了天气的天化无常。(对词、句、段落进行了品味)

  五、寻读,课外延伸

  1、点示:课文讲的是“看云识天气”,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仅仅是通过“看云”才能识别“天气”,我们可以看“动物”、“植物”、“某种现象”或“一些感觉”等都可以帮我们识别天气,有的方法特别灵,有的已形成了谚语,被广为流传。你能说出一两条来吗?

  2、学生活动:学生自由讲述。

  3、学生课外收寻并积累识天气的方法。

  ○教学目标

  ① 速读课文,能概述课文内容。

  ② 掌握并学*抓住事物特征进行说明的写法。

  ③ 理解说明的思路及说明方法。

  ④ 培养学生观察热爱自然的情趣。

  ○教学重点

  理解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理解说明的思路及说明方法的应用。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好授课内容及多媒体课件,学生做好预*,搜集有关天气的谚语,注意观察天空中的云,同时要积累课文中的佳词妙句,为课堂交流做好充分准备。

  ○教学内容

  这是一篇科普文。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从两个方面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

  本文思路清晰,紧扣题目进行说明,不但说明看云可以识天气,还进一步说明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十分密切,由说云是天气变化的“招牌”,再说怎样看云识天气。云的种类很多,但文章从现象人手,进而触及到事物的本质。如:云的形态和光彩是现象,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是本质。说明层次清晰,将“看云识天气”事理说清楚,最后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

  ○教学设计

  精心导入

  ① 可用大屏幕多媒体展示空中的云的各种景象,引出课题。

  ② 也可通过谚语或诗歌来引出课题。

  ③ 还可以请学生从课前准备中谈谈自己的积累和观察。例如:

  a.你观察了天空中的云吗?有怎样的感受?用简短的话说明。

  b.你在预*中搜集积累了哪些有关云和天气的成语、俗语、谚语?请同学们相互交流一下,好吗?

  以上各种导人,只要精心设计,认真准备,都可达到导人课题的目的。

  出示目标并板书课题 课题:看云识天气

  感知内容

  ① 检查预*中的字词。

  ② 请学生自读课文或齐读课文,教师正音正字。

  ③ 请仔细看问题,再读课文并小组讨论。

  问题组:

  a.全文主要说了什么内容?请简要概括。

  b.文章的基本思路是怎样的?可分为几部分?

  学生讨论后可以明确:全文主要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基本思路是先总说云的作用,再说明云和天气的关系(这其中有两小层:云的形态变化和天气的关系;云的光彩现象和天气的关系)。最后是总说,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

  研读赏析

  ① 教师导学:科普说明文的学*,可以遵循规律,即:抓特征、理顺序、用方法、语言准。从以上四个方面去研读一篇文章,会更加清晰。

  ② 自主探究:出示表格图,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填表,准确列出云及其光彩的种类、特征和它们分别表示的天气情况。

  可让学生自行设计表格,在阅读中思考:a.共有几种类型的云?b.表格如何设计得简洁明了? 巳也可以每个小组设计一种。设计后同学之间相互交流,也可通过实物投影仪在班上讲述自己的设计和理解,教师进行总结,通过设计帮助学生清楚地理解课文。

  教师总结指导:将云分为两大类,按云的形态可分为晴天云和雨雪天的云;再按云的光彩分四种。只要顺序合理即可,设计的简洁些、详细些都可以,给学生一定的空间。

  学生讨论填表后,教师进一步指导:通过表格的填写可以看出,作者抓住了说明事物的特征——云和天气的关系,同时有一定的合理说明顺序——总分。为了将事物事理说明得更加清楚,作者运用了不少说明方法。例如:分类别、打比方等等(当然也有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总括看来可称为生动说明。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语言的准确性,

  请同学们研读讨论。

  ③合作探究

  a.能举例说明文章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吗?它们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b.能举例说明文章语言的准确性吗?它们的作用如何?

  学生可以讨论并畅所欲言,也许所说的不一定完全准确,但只要敢于探索,大胆讲述,教师都应表示赞赏,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明确:按照不同的光彩,作者把云分为四种——晕、华、虹、霞。把它们之间的差别,进行了比较说明,这种作比较的方法更好地突出了云和天气关系的特征。许多句子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不仅使文章生动,更重要的是让云的特征更加鲜明。用词准确,“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往往”去掉可以吗?为什么?——体现语言的准确性。

  ④反馈交流

  学生再次速读课文,看大屏幕展示的题目,交流思考,看看本节课有哪些收获。

  (出示投影)读课文,理解概括交流对以下问题的解答。比一比,哪一组思维更敏捷,

  问题组:

  a.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1自然段的内容。

  b.“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一句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c.第3自然段中总结四种薄云特点的一句话是什么?

  d.根据课文举例说明云是天气变化的标志(单一例即可)。

  e.举例说明看云识天气对工农业生产的好处。


《看云识天气》语文教案 (菁华5篇)(扩展4)

——《看云识天气》教学反思 (菁华5篇)

  在备课时,我力图体现“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培养能力”的教学理念。为了以教材调动学生,使学生乐学,并将一定的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兴趣,并通过创设合理的情境,让学生的学*活动始终处于兴奋状态。对于说明性文章进行一些探索。说明文的阅读教学不能等同于地理生物或其他学科,其他学科侧重的是让学生掌握科学的规律,而语文课中说明文教学,虽是以科普短文为文本,但教学的侧重点应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即通过文本学*语言、培养细致观察的科学精神,而不是掌握科学知识——这是其他学科的任务,语文课堂不必包办。毫无疑问,在这短暂一节课中,学生对云与天气的关系了解肯定是粗浅的,但这已无关紧要,学生可以在日后结合生活实际去认真观察实践。所以我紧扣教学目标,以培养发展学生的自主学*能力为出发点,由浅入深,由易而难组织教学内容。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学生的学*和技能训练的过程,让学生自主探究,了解内容,最终实现提高品味语言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并获得整体发展的目的。

  在教学中,把学生朗读、默读、品味合为一体,在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充分感受文本的优美语句,并教会学生品味生动语言的方法,以期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课后,我对自己的教学进行了反思。

  成功之处:

  1、不求知识点的全面,抓住语言训练这一重难点,去除细枝末节。对说明性文章的阅读教学作了一些探索。

  2、进行语言能力的训练,避开以往教学中过多的强调修辞和语法知识,不作繁琐分析,不是用定论的方式传授,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这样学生获得的不仅是知识的结论,而是进行了知识的生成过程,符合“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的发展的过程”的新要求。同时,教师以课文为蓝本,品味优美生动的语言,让学生评析、加工,虽然稚嫩和粗糙,但却是学生对文本真实的体验和对话,并在对话中经历类似于科学发现的某些思考、分析、概括的过程。实践证明,这样的语言训练,是有效的,也是学生乐于接受的。

  不足之处:

  1、教师在时间的.控制上,不尽合理,显得前松后紧,使得预定内容没有结束。

  2、由于条件的限制,教师制作的课件无法形象生动的体现云的特点,使得课堂使用不够流畅。

  3、对于学生的发言,缺少有针对性的评价以及适当的激励性评价。

  1、语文课首先要解决教什么。

  初读《看云识天气》,感觉它讲了很多丰富的气象知识,后来一遍遍读过,一遍遍思考,觉得它语言生动,知识介绍得很清楚,虽是说明文,但文章很简单。那么,这节课我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教气象知识,显然不行,那是地理课不是语文课;按正常的说明文去教说明文的知识,好像也不行,我的教学对象是初一的学生,这是他们第一次接触说明文(科普文),讲一些枯燥的说明文的知识也不合适;那么我究竟要培养学生(7139教育网)的什么语文能力呢?我的教学目标究竟应该设置为什么?

  2、教学目标的设置应根据文本的特点来设置,应该考虑到单元目标。

  几经思索,查阅资料,我认识到我们不能一教说明文就是讲说明方法等说明文的知识,不能一教议论文就讲论点论据等议论文的知识,那么所有得语文课将千篇一律,丝毫体现不出文章的特色、作者的匠心,教学目标的设置应该是根据文本的具体特点来设置,于是我对文本进行了深入地挖掘,对《看云识天气》这篇文章的特色有了较深刻、较全面地认识。

  内容方面,知识性与趣味性(知识性略,趣味性则有自然之趣、欣赏之趣、表达之趣);

  行文方面,条理性与生动性。

  条理性表现在文章结构的条理(总分总)、段落的条理(总分总、总分、分总)、语句的条理、形态与光彩的条理、形态中八种云的条理、四种光彩的条理。

  生动性。使语言生动的手段:修辞(比喻、拟人、排比)、用词、句子的长短、语体色彩、引用等。生动的好处:吸引读者,以达“科普”之目的。而生动的基础是认真观察、探究,准确的抓住了事物的特点。以生动语言达准确之效果,这才是《看云识天气》语言上的特色与魅力。

  体征方面,准确性与有效性。

  准确性。说明的本质要求是准确;

  欲求准确的方法:说明方法(本文有列数字、分类别)、用词。

  有效性。看云识天气的知识是前人认真观察、科学探究的结果,是实用的;看云识天气是有局限的;前人的认真观察事物、探究科学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的。

  一节评优课,不可能面面俱到,于是我抓住最主要的方面去设计教学目标:知识性、条理性(结构与分类说明)、生动性(以生动语言达准确之效果)。

  另外,根据单元提示,我又考虑到应该训练学生快速默读课文、提炼信息的能力,还应该注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其科学精神。

  为此,本课的教学目标我设置为:

  ①知识与能力目标:使学生懂得一些看云识天气的知识,提高学生提炼信息、概括内容的能力以及抓住事物特征进行介绍的能力。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在默读、朗读中提炼信息,在朗读中品析语言,在拓展阅读中提升能力。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7139教育网)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精神,激发学生用心观察、探索知识的兴趣。

  3、语文课应注重对学生进行方法的指导和能力的训练。

  本课我注重提高学生提炼信息、概括内容的能力以及抓住事物特征进行介绍的能力。为此,在第一个整体感知(知识性:提炼信息)的环节,我要求学生快速默读课文,同时用笔及时圈点要点。在第二个品味探究(一)(条理性)的环节,我提示学生一种概括内容的方法:提炼总领句,这些方法对学生学*语文应该是长期受益的。

  4、课堂的“外衣”(形式)应该是巧妙的、新颖的、吸引学生的。

  无极县一位老师在执教本课时,在上课之初就告知学生读书可分为三种境界:一级读者,读出眉目;高级读者,读出共鸣;特级读者,读出能力。

  于是,很自然的她把教学分成三个环节:读出眉目;读出共鸣;读出能力。

  眉目环节她解决的是文本的知识性;共鸣环节,她说有一篇朱永毅的谈话稿,谈的是本文如何把枯燥的知识写的生动,但由于种种原因,谈话稿残缺了,需要大家补充。此环节其实解决的是语言的生动性问题;能力环节她设置了两个活动:“远处飘来一片云”,让学生以第一人称介绍一种云;“我是小小预报员”,让学生看云识天气,进行天气预报。

  应该说这位老师设计很巧妙,充分的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值得我学*。

  5、每一步教学环节的设置都应该有不同的预案,预想不同的情况,这样教学才能灵活自如。

  6、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应该是富有感染力的。

  《看云识天气》是一篇精美的科普说明文,内容丰富翔实,贴*生活,说明方法科学适当,层次清晰,语言优美流畅,通俗易懂。

  在备课时,为了以教材调动学生,使学生乐学,并将一定的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兴趣,并通过创设合理的情境,让学生的学*活动始终处于兴奋状态。例如说明文的常识、科普说明文的学*方法、阅读方法等,利用导学案直接给学生,放手让学生自己学*。说明文的阅读教学不能等同于地理生物或其他学科,其他学科侧重的是让学生掌握科学的规律,而语文课中说明文教学,虽是以科普短文为文本,但教学的侧重点应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即通过文本学*培养细致观察的科学精神。

  在这短暂一节课中,学生对云与天气的关系了解肯定是粗浅的,需要学生可以在日后结合生活实际去认真观察实践。所以我紧扣教学目标,以培养发展学生的自主学*能力为出发点,由浅入深,由易而难组织教学内容。对于说明文学*的方法进行一些探索。

  在教学中,把学生自主学*、合作探究、基础训练合为一体,在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充分让学生自主学*基础知识,然后在合作探究中进行语言能力的训练,探究“云与天气的关系”的问题时,学生先自主学*后,分组互相交流中探究找出八种云和四种彩与天气的关系,把云的形状、光彩与天气的关系用图表的形式来完成。这样把云的各种开头各种光彩与天气的关系展现得一目了然,脉络清晰。

  总之,这节课避开以往教学中过多的强调修辞和语法知识,不作繁琐分析,不是用定论的方式传授,而是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的学*和技能训练的过程,让学生自主探究,使学生获得的不仅是知识的结论,而是进行了知识的生成过程,符合“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的发展的过程”的新要求,使学生了解课文看云识天气的内容,把握阅读本文的规律,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提高学生提取和用表格表征信息的能力,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积极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刚刚上完《看云识天气》一文后,我感触颇多。在这里我谈一谈我的教学反思:

  云的形状,光彩与天气的关系用图表的形式来完成。这样把云的各种开头各种光彩与天气的关系展现得一目了然,脉络清晰。可以通过表格设计,帮助学生理清头绪,明确概念。

  上完课后,我才明白了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我在“看云识天气”这一方面就做不好。比如从云的形状来判定云的种类,我就在现实生活中做不好,怎么能很好地教给学生呢 下去后,多找一下关于“看云识天气”的云的开头光彩的图片,多分析,多比较,充实自己,适当的机会,在班上办一个云的形状,光彩的图片展览,成立一个气象预报小组,使本节课的外延更广泛,更美好。

  多补充一些“看云识天气”的谚语。千百年来,我国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根据云的形状,来向,厚薄,颜色,移速等变化,总结了丰富的“看云识天气”的经验,并将这些经验编成谚语。这些谚语蕴含着丰富的物候知识,是他们心血和智慧的结晶。让学生多积累一些谚语,是很有好处的。可以引导学生积累这些谚语:“天上钩勾云,地下雨淋淋”,“炮台云,雨淋淋”,“云交云,雨快临”等朗朗上口的谚语,丰富学生的知识,开拓学生的视野。

  一切教学过程最终都必须以学生获得知识,增长能力为目的。随着时代的前进,科学不断发展,它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如何使说明文说得更科学,更有时代的气息,这就要求教师以主导作用之火,去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在本文教学中怎样表现它的时代气息?可在教学中设计要学生修改,加工文章结尾的训练──“看云识天气”的局限性。这样的设计,可以发展学生的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总之,从本节课的教学中,我看到了不足,但我很庆幸的是,我找到了针对不足而采取的方法措施。让我们共勉吧!

  

  《看云识天气》上完了,感触颇多。下面我谈一谈我的教后反思:

  1、语文课首先要解决教什么。

  《看云识天气》是一篇精美的科普说明文,内容丰富翔实,贴*生活,说明方法科学适当,层次清晰,语言优美流畅,虽是说明文,但文章通俗易懂。那么,这节课我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教气象知识,还是按正常的说明文去教说明文的知识?好像都不大好,因为这是语文课,而不是地理课,而且学生第一次接触说明文(科普文),讲一些枯燥的说明文的知识也许会不感兴趣。并且,这一单元的教学要求和课后*题中都没有提及说明文的知识,却提到了比喻的修辞方法。那么我究竟要培养学生的什么语文能力呢?我的教学目标究竟应该设置为什么?

  经过几番思索和查阅资料,我确定了该课的教学目标应该从知识性、条理性、生动性几个方面去设置。 另外,根据单元提示,我觉得应该训练学生快速默读课文、提炼信息的能力,还应该注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其科学精神。

  2、语文课应注重对学生进行方法的指导和能力的训练。


《看云识天气》语文教案 (菁华5篇)(扩展5)

——《看云识天气》教案菁选

《看云识天气》教案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看云识天气》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课时

  一、出示目标

  1、反复朗读,感悟课文内容,掌握字词。

  2、了解课文结构,弄清文章层次。

  二、自主学*

  板块一 (一)自读课文,文体感知

  1、划记生字新词,掌握字音词义:

  (1)注音:

  峰峦 luán 点缀 zhuì 绫纱 líng 弥漫 mí 月晕 yùn

  崩塌 bēng tā 一刹那 chà 一霎间 shà 预兆 zhào 轻盈 yíng

  匀称 yún chèn

  (2)释义:

  姿态万千:___形容姿态多种多样

  预兆:____事前显露出来的迹象

  点缀:__加以衬托或装饰,使原有事物更美好

  弥漫:___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

  2、说说你读了本文后的感受或收获。(可与达标册上《后母的三巴掌》作比较说明)

  《后母的三巴掌》:记叙文,感人,受到教育

  本文:说明文,学到知识

  3、课文的体裁是什么? 事理说明文

  板块二 (二)听录音,内容感知

  4、本文说明的内容是什么?

  云和天气的关系(看云识天气)

  5、这篇文章的语言是*实的还是生动的?说说你的理解。

  生动,使用了大量的比喻等

  板块三 (三)学生自由朗读,结构感知

  6、找出总写云与天气关系的句子。

  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7、对于云与天气的关系,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加以说明的?找出表明说明角度变化的语句。

  从两个方面来说的:

  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句子:“经验告诉我们: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角度变化的句子:“我们还可以根据云上的光彩现象推测天气的情况”)

  8、课文采用什么样的结构?如果要你划分段落,你会怎么划?说说这样划分的理由。

  总(第1段)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

  分(第2~6段)怎样看云识天气。 1层:(2~5段)云的形态和天气的关系

  2层:(第6段)光彩现象和天气的关系。

  总(第7段)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第二课时

  一、了解目标

  3、复*巩固比喻的修辞手法,积累文中比喻,体味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

  二、自主学*

  板块四 (四)分析第1节

  找出能揭示云与天气关系的句子(课文的中心句),并分析它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打比方

  2、给这段文字划分层次。

  总: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

  分:有的……有的……有时……有时……刚才……一霎间

  总: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

  3、能不能将省略号前后的句子调换顺序?为什么?

  不能。因为调整后就不能与前面的“姿态万千”和“变化无常”彼此对应了。

  4、说说这一段在语言运用上的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运用形象生动的比喻 如:它们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

  运用对比 如: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

  用词准确 如:点缀得很美丽……笼罩得很阴森

  5、有些事物很难描摹,打个比方,就容易讲清楚,而且显得生动活泼,很有趣味。请仿照课文第一段中的例句写几句话。

  (1)以“夜幕四合,周围的群山,……”开头仿写:

  夜暮四合,周围的群山,形态各异,宁静无比。它们有的像瘦弱的骆驼,被背上的重物压得挪不开步;有的像卧佛,神态安详的打着盹;有的像巨莽,在流云的映衬下慢慢潜行;还有的像一堵闸门,像天上倒挂的垂幔,像高高的谷堆……

  (2)以“远处的霓虹灯亮了,……”开头仿写:

  远处的霓虹灯亮了,像眼睛,像流星,像彩绸,像长虹,……

  板块五 (五)分析第二节

  6、第2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它关联到以下第几节?与这几节构成什么关系?

  承上启下,关联到第3、4、5节,与它们构成总-分关系

  7、看云识天气的最基本经验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经验告诉我们: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三、当堂训练

  阅读第一段,回答下面问题:

  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它们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床大棉被,严严实实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1、写出本段的中心句。

  天上的云,姿态万千,变化无常。

  2、找出第一段说明云与天气的关系的句子。

  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3、“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这句话运用了 打比方 的说明方法,说明了 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 。“招牌”原意指 挂在商店门前写明商店名称或经售的货物的牌子,作为商店的标志。 , 文中的意思是 云是天气变化的标志 。

  4、文段中的“姿态万千”“变化无常”两个词语,分别写出了云的 形态 、 特征 。

  5、本段文字的结构方式是 总——分——总 。并用“‖”标出层次。

  6、为了说明云的形态之多,一连用了多个比喻,这些比喻有什么作用?

  准确具体而又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云的各种形态。

  7、文中省略号的作用是:

  表明不可枚举,列举未完

  第三课时

  一、了解目标

  4、练*快速阅读,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归纳概括课文内容要点的能力。

  5、了解不同种类的云与天气变化间的关系,学*常用的说明方法,特别是打比方和分类别。

  二、自主学*

  板块六 (六)分析第三节

  1、这一节主要承接第2段的哪句话来说的?具体说到了哪几种形态的云?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承2段中的“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来说的

  说到了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

  共同特征:高而薄,预示天气晴朗

  2、请设计一种表格,列出该段中出现的几种云的名称、特征、以及它们分别预示的天气情况。

  云名云的形态变化高度厚度天气征兆

  卷云

  像羽毛像绫纱,丝丝缕缕地漂浮着最高

  最薄

  象征晴朗

  卷积云

  像水面的鳞波,是成群成行的卷云很高

  很薄

  无雨雪

  积云

  像棉花团,上午出现,傍晚消散

  20xx米左右

  较薄

  阳光温和

  高积云

  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扁球状,排列整齐20xx米左右

  较薄

  天晴

  这一段采用什么结构形式?用的是什么说明顺序?说明方法有哪些?

  先分后总,逻辑顺序,作诠释、打比方、分类别、列数字

  板块七 (七)分析第4、5节

  4、这两节主要承接第2段的哪句话来说的?具体说到了哪几种形态的云?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承2段中的'“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来说的

  说到了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和积雨云

  共同特征:低而厚密,预示阴雨风雪

  5、请设计一种表格,列出该段中出现的几种云的名称、特征、以及它们分别预示的天气情况。

  云名云的形态变化位置天气征兆

  卷层云卷云聚集,向前推进

  像白绸幕蒙住天空高

  晴转阴

  高层云卷云越变越厚

  像毛玻璃遮着太阳低将下雨雪

  雨层云高层云变得更厚

  暗灰色云块密布天空更低雨雪连绵

  积雨云积云迅速形成高大云山

  乌云密布天空更低雷雨冰雹

  三、当堂训练

  一、看云识天气最基本的经验是什么,用课文中的原话回答。

  经验告诉我们: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二、《看云识天气》一文提到了卷云、卷积云、积雨云、高积云、积云、高层云、卷层云、雨层云等八种云。请写出晴朗天气和阴雨雪天气遇到的分别是哪几种云?各有什么特点?

  1.晴朗的天(1)种类:卷云 卷积云 积云 高积云

  (2)特点:轻 高 薄

  2.阴雨雪天(1)种类:卷层云 高层云 雨层云 积雨云

  (2)特点:密 低 厚

  三、阅读第三段,完成下面问题:

  那最轻盈、站得最高的云,叫卷云。这种云很薄,阳光可以透过云层照到地面,房屋和树木的光与影依然很清晰。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如果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鳞波,这就成了卷积云。卷云和卷积云都很高,那里水分少,它们一般不会带来雨雪。还有一种像棉花团似的白云,叫积云。它们常在两千米左右的天空,一朵朵分散着,映着温和的阳光,云块四周散发出金黄的光辉。积云都在上午出现,午后最多,傍晚渐渐消散。在晴天,我们还会偶见一种高积云。高积云是成群的扁球状的云块,排列很匀称,云块间露出碧蓝的天幕,远远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都是很美丽的。

  1、概括这段文字的内容。

  说明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的位置、形态及和天气变化的关系。

  2、这段文字采用了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说明的现象是 云的形态 ,说明的本质是 云与天气变化的关系 。

  3、这段文字的语言,既有*实的说明,又有生动的说明,请各举一例。

  *实:这种云很薄,阳光可以透过云层照到地面,房屋和树木的光与影依然很清晰。

  生动: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

  4、说明加点的词的表达作用。

  卷云和卷积云都很高,那里水分少,它们一般不会带来雨雪。还有一种像棉花团似的白云,叫积云。它们常在两千米左右的天空,一朵朵分散着,映着灿烂的阳光,云块四周散发出金黄的光辉。

  “一般”和“常”都是起限制作用,表明在通常情况下是这样,但也不排除例外的情况,这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第四课时

  一、了解目标

  6、学会用自己的话形象生动地介绍某一种云。

  7、反复朗读课文,识记一些关于天气方面的谚语,增加生活常识。

  二、自主学*

  板块八 (八)分析第六节

  这一节还是承接第2段来说的吗?说的还是云的形态与天气变化的关系吗?

  不是,而是说云上的光彩现象与天气变化的关系。

  2、请设计一种表格,列出该段中出现的几种云的光彩现象的种类、特征、以及它们分别预示的天气情况。

  光名产生和分布情况色彩天气征兆

  晕产生在卷层云上,分布在日月周围

  里红外紫

  日晕三更雨,

  月晕午时风

  华产生在高积云边缘部分

  里紫外红

  华环由小变大,转晴;

  由大变小,转阴雨

  虹雨过天晴,在太阳对面的云幕上

  彩色圆弧

  东虹轰隆西虹雨

  霞早、晚,太阳照着对面的云彩

  云层变红

  朝霞不出门,

  晚霞行千里

  板块九 (九)分析第7节

  3、第7段的四句话分为三层,请概括它们的意思。

  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意义;

  看云识天气的方法;

  看云识天气的注意事项。

  板块十 (十)拓展延伸

  4、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天气的谚语,请在课外搜集一些,和同学交流,并作分类积累

  瓦块云,热死人;梯梯云,干破盆。 天上勾勾云,地下雨淋淋。

  天上起了鱼鳞斑,明日晒谷不用翻。 日落云里走,雨落半夜后。

  天上起了泡泡云,不过三天雨淋淋。 有雨山戴帽,无雨山穿衣。

  三、当堂训练

  一、下列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1、当那连绵的雨雪将要来临的时候,卷云在聚集着,天空渐渐出现一层薄云,仿佛蒙上了白色的绸幕。这种云叫卷层云。( 作诠释、打比方 )

  2、云压得更低,变得更厚,太阳和月亮都躲藏了起来,天空被暗灰色的云块密密层层地布满了。这种云叫雨层云。( 作诠释 )

  3、积云如果迅速地向上凸起,形成高大的云山,群峰争奇,耸入天顶,就变成了积雨云。( 作诠释、打比方 )

  4、在太阳和月亮的周围,有时会出现一种美丽的七彩光圈,里层是红色的,外层是紫色的。这种光圈叫做晕。( 作诠释 )

  5、另有一种比晕小的彩色光环,叫做“华”。颜色的排列是里紫外红,跟晕刚好相反。( 作诠释、作比较 )

  二、阅读第六段,回答下面问题:

  我们还可以根据云上的光彩,(①)天气的情况。在太阳和月亮的周围,有时会出现了种美丽的七彩光圈,里层是(②)的,外层是(③)的。这种光圈叫做晕。日晕和月晕常出现在卷层云上,当卷层云后面有一大片高层云和雨层云时,是大风雨的征兆。所以有"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的说法。说明出现卷层云,并且伴有晕,天气就会变坏。另有一种比晕小的彩色光环,叫做华。颜色的排列是里紫外红,跟晕刚好相反。日华和月华大多出现在高积云的边缘。华环由小变大,天气将趋向晴好。华环由大变小,天气可能转为阴雨。夏天,雨过天晴,太阳对面的云幕上,常会挂上一条彩色的圆弧,这就是虹。人们常说:"东虹轰隆西虹雨。"意思是说,虹在东方,就有雷无雨;虹在西方,将会有大雨。还有一种云彩常出现在清晨或傍晚。太阳照到天空,使云层变成红色,这种云彩叫做霞。出现朝霞,表明(④);出现晚霞,表示(⑤)。所以有"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的谚语。

  1、文段中①处应填的词语是( C ) A、断定 B、推定 C、推测 D、猜想

  2、这段文字的中心句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段的主要内容。

  中心句是文段的第一句。

  本段说明了云的光彩与天气变化的关系。

  3、文段的第一句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句中的“还”一词怎样理解?

  作用:过渡,总领下文。

  “还”点明此段和上段一样,也是讲云的变化与天气的关系。

  4、文段②处应填的颜色是 红色 ,③处应填的颜色是 紫色 。

  5、结合文中知识解释一下,为什么出现日晕或月晕就意味着有风雨?

  因为晕常常出现在卷层云上,而卷层云向前推移就容易形成高层云雨层云,这些云往往会带来风雨天气。

  6、文段④处填天气状况是 阴雨天气就要到来 ,⑤处填天气状况是 最*几天里天气晴朗。

  7、本段中引用的谚语较多,也构成了写作上的鲜明特色,试分析其作用。

  ①使文章鲜明生动;②读起来朗朗上口并便于记忆;③使说明更简洁、准确。

  学*目标

  1、知识与潜力目标:领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2、过程与方法目标: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课文资料要点。理清文章的思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惯

  教学重点

  把握课文主要资料,理清写作思路,体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①导入新课

  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竹枝词》中写道,“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生动地描绘了一种搞笑的天气现象,说明作者对这种自然现象观察得十分细致。因为天气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千百年来,人们也在一向留心观察自然界,以图掌握规律,为人类服务。事实上,天气的变化也自有它的规律,自有它的征兆。此刻,我们来看一组图片,你能说出它们与天气有怎样的关系吗这天我们来学*一篇科学小品文——《看云识天气》出示学*目标。

  ②检查预*生字状况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听读课文,思考:

  a、云和天气到底有怎样的关系

  b、本文主要介绍了哪些云及其光彩它们各有怎样的特征分别预示怎样的天气状况,请你设计一种表格来完成,看谁设计得好。四人小组合作学*,共同完成上述题目。

  ①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②对于设计得好的同学要提出表扬。

  三、深入感悟,鉴赏创新

  ①本文介绍了这么多的云和云的光彩,但我们读来条理清晰,作者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吗?

  学生速读课文,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最后师生共同明确:

  文章先说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第1段概述,先用“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一句总说,然后描绘了万千姿态的云。第2段是3、4、5段的“纲”:“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后面三段就是遵循这个“纲”展开的。第3段照应“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第4、5段照应“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第6自然段开始写“云的光彩同天气的关系”,最后一段总结全文。在文章内部,作者也是按照必须的思路来介绍的。例第3段,把“薄云”又分为“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并分别介绍了它们的特点及和天气的关系。

  ②本文是一篇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但语言生动,对云的描摹也细致形象。作者主要采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运用这些方法有何好处试从课文中找出几例加以体会。你能否仿照课文中的例子造几个句子

  a、学生在课文中画出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的`句子。(侧重于比喻的修辞方法)

  对于修辞方法,学生了解即可,关键体会运用比喻等修辞方法的好处(学生朗读找到的运用修辞方法的语句,重点谈谈体会)。

  b、齐读课文第1自然段,体会说明语言的生动特点,并仿照课文造句。

  示例:天上的云……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

  [造句]

  ◆远处的霓红灯亮了,……

  ◆月光照在地上,像……

  四、拓展延伸

  小组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云的谚语、成语、俗语、诗词及文章片断等

  五、课堂小结

  本文介绍了种类繁多的云及云的光彩,但文章层次清晰,很有条理,关键在于作者选取了合理的说明顺序。先说什么,后说什么,作者做到了心中有数。另外,作为一篇科普说明文,作者写得十分生动形象,这得益于运用了恰当的修辞方法。除此外,更重要的是对于自然现象的细心观察。其实,只要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观察,一样能够写出精彩的文章来。

  六、布置作业

  留心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写一则观察日记。

  学*过程

  流程及学*内容学*要求和方法

  一、目标解读(1分钟)

  学*目标:

  1、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寻点探究,并体味文中优美的语言。

  2、学*打比方、分类别等说明方法

  学*重点:

  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寻点探究,学*打比方、分类别等说明方法

  学*难点:

  学*打比方、分类别等说明方法

  二、夯实基础 (课堂5分钟,课前预*15分钟)

  精读第一段

  1、要给第一段划分层次的话,应该怎样划分?用一句简单的话概括每个层次的.内容。

  2、第一段中“姿态万千”和“变化无常”在文中是通过哪些词语体现的?

  3、品味一个词

  这一段中有一个词语特别有意思,你知道是哪一个吗?

  三、能力提升(35分钟)

  1、“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是天气晴朗的象征;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积雨云,这些云低而厚密,是阴雨风雪的预兆”,这是什么说明方法?

  比比谁找得最多!

  在文中找出最少两处运用了上述说明方法的句子。

  2、“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这又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你知道吗?

  这种说明方法跟我们以前在散文、记叙文中学过的有异曲同工之妙。

  比比谁找得最快!

  在文章当中找一找运用了上述说明方法的句子吧!

  3、比比谁找得准!

  《看云识天气》中还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举例说明!

  四、总结梳理

  五、过关检测

  《课时优化》

  说明文的常用结构模式:

  1、总分式:包括总—分、分—总、总--分--总等,

  2、事物说明文多用总分式,

  3、其中“分”的部分又常按并列方式安排。

  4、递进式:事理说明文多用递进式结构,

  5、一层一层地剖析事理。

  说明文知识小解:

  说明事物的方法很多,常见的有下定义、分类别、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列数字、画图表、引资料(常见的八中)等等。

  说明文语言特点:

  科 学、 、周 密、等特点

  教学目标

  1、 学*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理,解释天象;

  2、 掌握总一分一总的结构安排特点,反复品味,积累有关谚语。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目标1、2

  教学准备

  预* 扫除文字障碍。通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意。

  媒体 多媒体计算机,数码投影,音响,网络

  教学活动及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凭语感让学生预测课文说明的内容,说说课题对全文的作用。

  明确:课文说明了云和天气的关系,即通过观察天空中各种云来识别阴晴风雨。课题就概括了全文的内容。

  二、指导阅读“预*提示”,掌握课文的两个重点。

  三、指导朗读课文,疏理课文结构

  要求:1.借助工具书,弄清生字、新词的字音、词义。

  2.把你认为写得精彩的句子画出来。

  3.以云的变化为线索,以看云识天气为重点,将课文分为三部分并概括大意。

  4.这一课的结构形式怎样?

  5.提出自己阅读中不能解决的问题。

  峦 霎 盈 缕 晕 兆 谚 绸 絮 缀

  解释词语 姿态万千 点缀 一霎间 预兆 轻盈 弥漫

  课文分段及大意。

  第一部分(1自然段)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看云可以识天气。

  第二部分(2-6自然段)怎样看云识天气。

  第三部分(7自然段)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本文的结构是“总说——分说——总说”。

  四、研*课文,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生动形象的语言和对云层进行分类说明的方法

  1.学*第一部分。

  ①思考:课文中哪些句子说明了云的“姿态万千”?哪些句子又说明了云的“变化无常”?

  明确:八个比喻,分别说明云的形态之多,紧扣了“万千”、“有时……有时……刚才…… 一霎时”,紧扣了“变化无常”。

  ②本段的最后一句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明确:以“招牌”作比,说明了云是天气的标志,可以看云识天气,引出全文的中心。

  2.独立思考,分析第二部分。

  ①这一部分可以分为几层?

  明确:两个层次:第一层(3—5自然段),云的形态与天气的关系。

  第二层(6自然段),光彩现象与天气的关系。

  ②边读课文,边填表,完成课后练*题一。

  3.学*第三部分。

  ①讨论:看云识天气的目的和方法是什么?它有哪些局限性?

  (从课文中找答案)

  五、统观全文,讨论本文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明确:

  1.比喻说明。如:“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统纱”形象地说明了卷云的轻盈和洁白;“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粼波”比喻卷积云的形态特征;“像棉花团似的白云”比喻积云的形态特征。

  2.描写说明。如:“阳光透过云层……依然很清晰”,写出了卷云的“薄”;用“向上凸起”“高大的云山,群峰争奇,耸入天顶”等词语写由积云发展到“积雨云”;“云底变黑”。“云峰模糊”、“云山崩塌”、“乌云弥漫”等词语描写了积雨云的发展变化。

  3.诠释说明,如“那最轻盈、站得最高的云,叫卷云。”“还有一种像棉花团似的白云叫做积云。

  4.引用说明:如:“人们常说‘东虹轰隆西虹雨”’;“所以有‘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的谚语”,引用民间谚语来说明物象的道理。

  六、小结

  《看云识天气》是一篇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文章按照“总——分——总”的结构,以生动形象的语言,通过对云层的分类介绍说明了云和天气的关系,云的变化与天气变化的关系,看云与识天气的关系,并且告诉我们怎样认识。掌握这些规律,是一篇优秀的说明文。

  七、巩固练*,填写下列简表

  ①云的光彩现象与天气的关系。

  ②利用电视、网上、阅读资料等收集有关天气的谚语,在班上交流。

  教学自评:

  自 评 指 标 自评等级

  A B C D

  目标能体现新教学理念(“三维度”)、学生达成度高。

  课型把握确切,内容设计合理(重点突出、难点突破)。

  课堂结构清晰严谨、有节奏,教师“主导”作用明显。

  媒体使用适时适事,效果显著。

  学生参与度高、气氛活跃,师生互动。

  得失启示

  一、 由《火烧云》导入

  二、阅读课文,了解大意

   要求:1、找出看云识天气最基本的经验

  2、设计一种表格,列出云及光彩的种类、特征和它们分别预示的天气情况。

  提示:1、晴天云简表

  2、雨雪冰雹云层变化简表

  3、云的光彩简表

  三、多媒体教学,理解课文内容

   1、 简单核对各种表格内容

  2、 出示云彩图片,要求学生说出其名称及特点、对应的天气情况。

  3、 总结看云识天气的基本方法

  四、品味文章语言

   1、 找出文中的`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2、 仿照文中例句造句

  五、学*本文的说明方法

  结合《课课练》第六题,重点分析课文第三小节

  六、实践

   看云识天气,出去预测一下当天或第二天的天气情况

  七、作业

   1、 收集一些关于天气的谚语,分类积累

  2、 每天抽个时间,练*看云识天气,判断当天或第二天的天气情况,轮流发布天气预报。(一个星期)

  看云识天气

  教学目标

  1、掌握并学*抓住事物特征进行说明的写法。

  2、理解说明的思路及说明方法。

  3、培养学生观察、热爱自然的情趣。

  教学重点

  理解说明事物要抓住特点,理解说明的思路及说明方法的应用。

  教学难点

  理解说明事物要抓住特点,理解说明的思路及说明方法的应用。

  教学流程

  一、教学准备阶段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