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天门山语文课件范本5份

首页 / 语文课件 / |

  望天门山语文课件 1

  活动目标:

  1、通过欣赏,让幼儿学会这首古诗,感受诗中的意境。

  2、培养幼儿对古诗文的兴趣。

  活动准备:

  图片,音乐,图卡。

  活动过程:

  一、图片导入,引出古诗

  1、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幅图,请小朋友看一看,图上画了些什么?

  2、看到这么美丽的景色,你想到了什么。?

  3、从前李白老爷爷也到过这个地方,还写了一首诗,我们一起来听听好吗?

  4、教师朗诵古诗。

  二、结合图片理解古诗

  1、你听到了什么?(幼儿说一句,师出示图片)

  2、你还有哪些地方不懂呢?教师解释难解词。

  三、学*古诗

  1、跟着图片,变换多种形式朗诵古诗。

  2、幼儿人手一份图片。

  3、老师想考考小朋友,教师念一句,请你们找出相应的卡片。

  4、变换形式,可以找个好朋友玩这个游戏。

  四、听音乐吟唱古诗,结束活动。

  老师这儿还有一段很好听的音乐,我们跟着音乐来念这首诗,也可以跟着它一起唱,好吗?

  活动反思:

  本次教学活动中有三个环节我都运用到了图片,因为幼儿都是形象思维占主导。活动开始我运用图片导入,很成功的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把幼儿导入到古诗的教学中去。

  在幼儿理解诗歌的环节中,我利用四幅图帮助幼儿更好的理解古诗内容,让幼儿能比较轻松的理解了古诗的含义,有了深刻的感悟,有感情地朗读便水到渠成了。最后加入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环节,借助于图片让幼儿巩固朗诵诗歌,为最后的古诗吟唱打好基础。

  望天门山语文课件 2

  教学目标:

  1、理解《望天门山》这首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3、通过诗中描绘的情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学*古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

  通过想象、感受“断、开、回、出”这几个动词的意思。

  教学时间:一课时

  课前准备:背诵课文 查阅资料了解李白和他的作品。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释题:

  天门山:在今安徽和县与当涂西南的长江**,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门户。

  二、范读诗歌

  三、自读诗歌,提出疑问。

  四、试讲诗歌大意

  1.同座对讲。2.指名试讲。

  高高天门被长江之水拦腰劈开,

  碧绿的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的青山相对耸立巍峨险峻,

  一叶孤舟从太阳旁边飞速飘来。

  五、指导朗读

  这首诗热情赞颂了祖国山河的壮丽,气势十分雄伟。从中充分展现了诗人自己那开阔的胸襟和热情豪放的性格。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六、动手做

  根据这首诗的诗意,参考书上的插图,请你用彩笔画一幅图。图上要有青山、江水、孤帆、太阳。

  七、板书设计:

  张贴学生的画。

  反馈:

  [学生活动设计]:

  朗读 讨论

  作画 背诵

  望天门山语文课件 3

  教学要求:

  1、会认本课的7个生字,会写“断、楚、孤、帆”等13个字。

  2、能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4、能正确默写《望天门山》。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2、理解古诗大意。

  教学难点:

  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田字格贴。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观赏图片,揭示课题。

  1、导语: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山河壮丽。大家看——(课件播放天门山图片)

  2、师:大家知道这是哪里吗?这就是位于安徽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山隔江相对,形同门户,所以又被叫做天门山,谁来说说自己看了这些图片之后有什么感受?

  3、师抽答。

  4、大家都说了自己看了天门山的图片之后的感受,很多年前,诗人李白也去到了天门山,看到了这样的美景,很有感触,于是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

  5、下面请大家齐读课题——《望天门山》(教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导生字的读音。

  3、全班齐读,分小组读,反馈读。

  4、教师出示节奏划分,指导学生读出节奏及古诗的韵律。(课件出示)

  三、逐句品读,理解诗意。

  1、再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标示出不理解的字、词。(教师将诗句写在黑板上)

  2、指名反馈:哪些字、词无法理解?(天门:天门山。中断:从中间割断。至此回:到这里回旋。出:耸出来。孤帆:单独一只船。帆:船上的风帆,指代船。)

  3、多媒体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图文结合,理解古诗的意思。(先抽同学逐句解释,再指导全诗一起说一说。)

  诗文解释:浩荡东流的长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碧绿的江水到这里突然转了个弯,向北流去。**的青山相互对峙,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四、再现画面,体会意境。

  1、教师示范阅读,学生闭目想象。

  2、指名反馈: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一句诗,一幅画)

  3、感悟动词“断、开、流、回”的气势磅礴。

  4、指导学生读出雄伟磅礴的气势。

  5、教师:同学们,这首古诗,紧扣一个“望”字,通过对天门山**景色的描绘展示了祖国山河的壮丽雄伟,诗人借景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板书“雄伟秀丽、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6、配乐有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指导书写“断、楚”。

  2、教师总结:丽日照着江水,一叶轻舟在江上扬帆而行,驶过临江**的青山翠峰,这是一幅十分惬意和美好的图景。李白借助这些雄丽的景色,表达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以及自己豁达、宽阔的胸襟。

  3、背诵并默写古诗。

  4、为生字“断、楚、孤、帆”组词。

  板书设计:

  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气势磅礴雄伟秀丽

  青山—相对出

  孤帆—日边来

  山水相映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望天门山语文课件 4

  活动目标:

  1、通过欣赏,让幼儿学会这首古诗,感受诗中的意境。

  2、培养幼儿对古诗文的兴趣。

  活动准备:

  图片,磁带,字卡。

  活动过程:

  1、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幅图,请小朋友看一看,图上画了些什么?

  2、看到这么美丽的景色,你们有没有诗兴大发呢,请小朋友自己来编一编。

  你们编得真好,从前李白老爷爷也到过这个地方,还写了一首诗,我们一起来听听好吗?

  提问:

  你听到了什么?(幼儿说一句,师出示卡片)

  你还有哪些地方不懂呢?师解释难解词。

  3、跟着卡片,大家练*朗诵一下

  4、游戏

  老师想考考小朋友,师念一句,请你们找出相应的卡片。

  5、老师这儿还有一段很好听的音乐,我们跟着音乐来念这首诗,也可以跟着它一起唱,好吗?

  附: 古诗《望天门山》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语文课件 5

  教学目标:

  1、学*古诗《望天门山》,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情感,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2、阅读经典诵读《望岳》,*的一主学*方法,迁移运用。

  教学流程:

  一、回顾单元主题

  师生合作背诵单元导语(提示关键承接读)

  师:第六单元首页的那首小诗每当老师读起,心中油然而生一种自豪感,让我们合作背出那首小诗,我来提示,你来接,女生前,男生后,最后一句大家一起。(师:我们的祖国,有奔腾的江河(女生),澎湃的大海(男生);师:有辽阔的草原(女生),茂密的森林(男生);师:有宁静的山村(女生),繁华的都市(男生)??师:祖国的东西南北处处都有迷人的风景(男女生一起)。

  二、诵读激情,导入新知

  诵读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诗句(读中点评)

  师:是啊!祖国的东西南北处处都有迷人的景色,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用他的诗词歌赋表达着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

  师:XXX请你告诉我祖国的壮美山河就是李白笔下的(课件出示诗句)生读: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师点评:是那滚滚的长江之水。师:XXX请你告诉我祖国的壮美山河是苏轼笔下的(课件出示诗句)生读:横看成岭侧成峰,远*高低各不同。师点评:是那千姿百态的庐山。

  师:女孩子请你告诉我祖国的壮美山河还是《望庐山瀑布》中的(课件出示诗句)生读: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师点评:是那气势恢宏的瀑布。

  师:男孩子请你告诉我祖国的壮美河山还是《宿建德江》中的(课件出示诗句)生读:野旷天低树,江清月*人。师点评:是江水倒映月亮的景象。

  三、学*“一主”

  一)初步感知

  1、点明主题,板书课题

  师:祖国的壮美河山还是李白笔下的《望天门山》

  2、书写古诗,初步感知

  师:我把《望天门山》写在黑板上。请大家模仿老师写在练*本上,注意要写的工整、漂亮。(师板书,学生模仿写)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3、教师范读,感知节奏

  师:诗是有节奏的,仔细倾听老师诵读,在你书写的古诗中画出节奏来,谁愿意在黑板上画(指名一名学生板演,师范读学生在倾听中画出节奏)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师点评:哪位同学和黑板上同学画的一样(纷纷举手)你是正确的。

  4、初读古诗,感知诗韵

  师:按照这样的节奏,看着老师的手势,大家试着读一读,注意一定要看指挥。(师根据古诗节奏及韵律指挥学生一起试读)

  二)细读古诗,理解感知

  1、找出古诗所描述的景物。

  师:一首古诗就是一幅画,《望天门山》一句一景,你都读出了哪些景物?(学生回答,师随机在板书中圈出来,并随即解释碧水,楚江等)

  2、观察插图,理解诗意。

  师:(课件出示古诗插图)假使你站在船头,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急速而来,你会看到(指名回答)

  生1:我会看到江水一直往前流,流到天门山的时候又转回来了。师:那就是诗句中的(生1诵读:碧水东流至此回)

  师:你们也会看到(全体诵读:碧水东流至此回)

  师:你还会看到(指名回答)

  生2:我还会看到长江水把天门山分成了两半。

  师:也就是诗句中的(生2诵读:天门中断楚江开)

  师:女孩子也会看到(女生诵读:天门中断楚江开)

  师:男孩子也会看到(男生诵读:天门中断楚江开)

  师:小船距离青山越来越*,你还看到了(指名回答)

  生3:我还看到了**的青山慢慢的都长出来了。

  师:就是诗句中所写的(生3诵读:**青山相对出)

  师:请大家告诉我就是诗句中的(全体诵读:**青山相对出)

  师:这条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而来,哪一句告诉我们。

  生齐诵读:孤帆一片日边来。

  师:从远及*一路走来,远远的就看到了很多,故此题名(生接:望天门山)而不是看天门山。

  3、情感诵读

  师:碧水、青山、红日、白帆构成了一幅多彩的的画面(指图)看到这样的画面你是(学生表达心情)

  生1:快乐的。

  生2:喜悦的。

  生3:兴奋的。

  师:让你的心情在诵读中尽显大家一起(全体诵读)

  师:山谷中也回荡了我们的喜悦,女生就是那山谷回音,男生一起(男女生轮读)

  4、对比读,深入理解,体会作者情感

  师:碧水、青山、红日、白帆这些本无生命的景物,在作者的眼里想活了一样,这都源于李白那时那刻的心情。这首诗是李白25岁怀着雄心壮志第一次离开家乡,沿长江远游。他来到天门山,看到这自然胜景,联想到心中的远大抱负。他觉得实现理想,指日可待,这样的心情是激动,是兴奋。

  师:可是,事与愿违,后来李白有机会为朝廷效力两年,但并没有被重用。他的雄心壮志无处可报,那时的心情异常苦闷。

  师:情不同,景不同。同样写山水,心情苦闷时,他想渡过黄河河流被冰

  堵满了,渡不了;要登太行山,山路被大雪覆盖了,他登不了。他在《行路难》里写下了这样的诗句。(课件出示)

  一二组同学读——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师:同样写山水,心情愉快时,楚江敞开胸怀,青山相对出迎,(课件出示)

  三四组同学读——天门中断楚江开,**青山相对出。

  师:同样写孤帆,孤单寂寞时望着远去的孤零零的朋友的小船,很感伤;只留下自己孤独一个人站在空荡荡的黄鹤楼上,想到再没有老友一起作诗喝酒,很感伤。他写下了(课件出示)

  一二组生读: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师:同样写孤帆心情愉悦时孤帆不孤带着太阳的温暖而来,他写下了(课件出示)

  三四组生:**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5、品读,深入理解

  师:一切景语皆情语,这首诗是李白心情的写照,不仅是风景给他带来的快乐,还有他实现理想的兴奋,此刻的你们就是李白,请你放飞心情。(全体诵读)

  6、总结学法

  师:一首《望天门山》大家一定有所收获,把你的收获填写在积累卡上。(学生填写后全班交流反馈,在投影展示)

  四、两翼学*

  师:青年时代的诗人杜甫像李白一样胸怀大志,积极进取,也曾以一首《望岳》寄托自己的情感请大家用心去感受,经典诵读65页。

  出示自学提示:

  1、

  2、

  3、

  4、借助拼音熟读古诗借助注释理解诗意对比阅读,填写积累。用一两句话概括填写内容。

  交流反馈,投影展示。

  五、布置作业

  师:经典诵读中有一首祖咏的《终南望余雪》与这两首古诗有相同之处,大家自学完成,填写积累卡。

  板书设计:

  望天门山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远-----*

  **/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语文课件范本5份扩展阅读


望天门山语文课件范本5份(扩展1)

——望天门山课件 (菁华3篇)

望天门山课件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

  2、借助字典和课后注释大体把握诗意,想象是个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的内容。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学生准备

  预*课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及作品。

  教师准备:

  准备有关的图画,一段古筝演奏的音乐。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1、复*学过的赞美长江的古诗。通过自由背、指名背创设情境。

  1、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学*《望天门山》

  1、屏幕显示长江的画面,听录音朗读。

  2、学生分组自由读。

  3、教师范读。

  4、初步理解诗的内容

  (1)学生提出不懂的地方,其他同学解答。

  (2)教师解答归纳。

  5、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诗的内容

  (1)让学生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闭上眼睛)。

  (2)让学生说说古诗描绘的画面。(可在小组内交流)

  (3)讨论古诗描绘的画面给人怎样的感觉?

  6、指导背诵

  (1)自由背(2)小组内轮流背

  课时备课

  古诗两首

  新授课

望天门山课件2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三年级语文上册21课古诗两首中的《望天门山》。下面,我将从说目标,说教法,说学法和说教学流程,说教学反思五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学目标:

  1、会认“断、孤、帆”等个生字。正确认读“中断、楚江、至此回、相对、孤帆”等词语。并能联系上文理解“至此回”,重点指导书写“楚”。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学*通过想象,抓关键字来的方法来品读古诗。

  3、背诵古诗,并能用自己的简单说出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情感,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我确立此目标有以下四点依据:

  一是基于对课程标准学段目标的理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第二学段目标中也指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朗诵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

  二是基于对单元重点项目的理解:

  本单元以“壮丽的祖国山河”为主题来展开学*,通过阅读,能够从多个侧面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进一步热爱祖国以及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是基于对教学内容的认识:

  本篇古诗描绘的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景色。

  四是基于对三年级学生学情的认识:

  三年级的学生在二年级上册的第三组课文和二年级下册第三组课文的学*中,学生对祖国的大好河山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学生对祖国的山河有一定的认识,但是在古诗中去感悟祖国的大好山河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有一定的难度。

  据此我将教学重难点确定为: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学*通过想象,抓关键字来品读古诗的方法;背诵古诗,并能用自己的简单说出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情感,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二、说教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为此我采用“朗读法”、“引导法”,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获得自己独特的情感经验。

  三、说学法

  在教学中要体现新课标提出的“以生为本”的理念。因此,我将引导学生运用自主探究法、朗读感悟法,让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通过想象,抓关键字来品读古诗的方法,体验诗人的情感,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设计意图:联系旧知,以及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古诗兴趣。调动学生学*的积极主动性。同时以一个主问题:作者是怎么望天门山来贯穿整首诗。)

  (二、)初读诗文,初悟诗意。

  (设计意图:古诗教学的基础是学生能正确流利的朗读古诗,所以让学生先自由读,然后抽读,老师范读,学生试读,展示读等多种读让学生能真正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

  (三、)想象画面,找出景物

  (设计意图:通过划节奏再读,以想象画面来品味诗文,找出诗中写景的词语。有诗文初步整体把握。)

  (四、)想象画面,感悟诗境。

  (设计意图:在想象中,感悟诗文的情景,并通过朗读,品味天门山的气势,长江水的澎湃。)

  (五、)找关键字,品观望点

  (设计意图:通过找文中能体现出李白观望天门山的一个字,让学生通过接读感悟“出”字的好处。)

  (六)入情入境,深悟诗

  (设计意图:出示作者作诗的背景,让学生联系背景来理解作者写这首诗的心境。再通过引读,深入感悟山的热情、水的澎湃都是因为诗人喜悦的心情。)

  (七、)作业

  (设计意图:将课内学*延伸到课外,丰富学生的知识,增长学生的见识。通过对阅读材料的补充,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水*。)

  五、说教学反思

  1、这是第一次公开上古诗课,自身还是有些拿捏不准这节课到底该怎么来上,所以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感觉不够精准,特别是制定的教学重难点上,我制定的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学*通过想象,抓关键字来的方法来品读古诗;背诵古诗,并能用自己的简单说出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情感,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但在实际教学下来,感觉学生自己的理解还是不够,课堂上对古诗的理解主要是老师的教授,总感觉学生虽然有想象,自己也有说,学生内心的感悟还有些欠缺,特别是中等偏下的同学,理解起来还是有些难度。

  2、本课中本来是有拓展,让学生读一读李白所写的另外一首诗《天门山》,但因为突然停电,我就把这个布置成了作业,如果在课堂上让学生去读的话,也许效果会更好一点。以上就是我的说课,不足之处恳请各位老师给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望天门山课件3

  教学目标:

  1、理解《望天门山》这首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3、通过诗中描绘的情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学*古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

  通过想象、感受“断、开、回、出”这几个动词的意思。

  教学时间:一课时

  课前准备:背诵课文 查阅资料了解李白和他的作品。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释题:

  天门山:在今安徽和县与当涂西南的长江*,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门户。

  二、范读诗歌

  三、自读诗歌,提出疑问。

  四、试讲诗歌大意

  1.同座对讲。2.指名试讲。

  高高天门被长江之水拦腰劈开,

  碧绿的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的青山相对耸立巍峨险峻,

  一叶孤舟从太阳旁边飞速飘来。

  五、指导朗读

  这首诗热情赞颂了祖国山河的壮丽,气势十分雄伟。从中充分展现了诗人自己那开阔的胸襟和热情豪放的性格。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六、动手做

  根据这首诗的诗意,参考书上的插图,请你用彩笔画一幅图。图上要有青山、江水、孤帆、太阳。

  七、板书设计:

  张贴学生的画。

  反馈:

  [学生活动设计]:

  朗读 讨论

  作画 背诵


望天门山语文课件范本5份(扩展2)

——《望天门山》教案(20)份

  《望天门山》教案 1

  教学目标:

  1、通过学*,让学生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神奇壮丽,感受作者豪迈的情感。

  2、会读、会背古诗,理解古诗的含义。

  重难点:

  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领会诗歌包含的哲理。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师话:

  师:在我国安徽省当涂县有一处雄奇秀丽的景色,同学们想去看看吗?(生:想)早在唐朝时,大诗人李白来到这里,作下了流传千古的《望天门山》一诗,现在请大家随着画画去看看,去听听吧。

  2、课件出示:天门山雄奇秀丽的景色及古诗范读。

  师:你们观看了天门山的景色,有何感叹?

  生:天门山真雄伟啊!

  生:天门山真险峻啊!

  生:这里的江水波涛汹涌,气势磅礴。

  生:李白真不愧被人称为“诗仙”呀!

  3、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二、初读古诗,初悟诗意

  1、大声读古诗

  师:这首诗是李白写的,大家读读李白的简介

  2、课件出示李白的简介,齐读。

  3、再读古诗,看有没有不懂的提出来

  4、请生提问题,师生共同解答

  生:“天门”是什么意思?

  ――天门就是这座山的名字,也就是天上的门,可见山很高、很雄伟、很险峻,所以叫天门山。

  生:楚江是指长吗?

  ――楚江是指流经古代楚国的这一段长江,流经楚国这一段叫楚江、终点在天门山,天门山以东是吴国,流经吴国的长江段,叫吴江。

  三、学*古诗,理解诗意。

  1、齐读古诗,这首诗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感受到这首诗有磅礴的气势。

  师:你从哪句诗看出来?

  生;天门中断楚江开

  2、学*第一句诗

  ①指名读

  ②指名说出诗句意思。

  天门山被长江中断开,分为两座山。

  师:对呀,天门中断楚江开,特别是这个“开“字,让我们想象到这江水排山倒海的气势(板书:吞吐江河)

  ③指导读出磅礴的感觉。

  师:除了这种汹涌奔腾、气势磅礴之外,你还有什么感受?

  生:我觉得它很美丽。

  师:你怎么理解?

  生:我从“孤帆一片日边来”这句感受到。

  2、学*第四句诗。

  ①齐读第四句诗。

  ②指名说出诗意

  生: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师:从“日边来”感觉这长江水是从――天上来,天从天上来,你们觉得这美丽吗?(板书:江水天来)

  ③指导读出美丽的感觉。

  师:这首诗给人感觉气势不仅磅礴,也很美丽,后人对这首诗作了很高的评价。

  3、课件出示:后人对诗的评价

  ①齐读

  师:评价里说,这首诗好像一幅气势磅礴的画,有主有次,有*有远,有浓有淡,你从哪里可以看出?

  ②指名回答

  生:主是“天门中断楚江开”,次是“**青山相对出”

  生:远是“天门中断楚江开,孤帆一片日边来”,*是“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回青山相对出”。

  师:你们真了不起!这么难的问题都能答出来。我们再接着往下看,“碧水东流至此回”这句诗,从 这个“回”字看出了什么?

  4、学*第二句诗

  ①自读诗句,理解“回”字

  生:“回”是指水到这里就打旋涡,在这里回旋

  ②小黑板出示:天门山及江水流简画图

  师:大家一起来看一下,长江水一到天门山(指图)这个位置,水道突然收紧了,水就变得更――急了。水从上面冲下来,下面是一马*川,水面变宽阔了,水自然就变――缓了,后面的水很急,遇到了前面流得很缓的水,自然就――回旋了。所以一个“回”字,其实是在写“急”。(板书:急流回荡)

  ③指导读出水流湍急的感觉。

  ④指名说诗意。

  生:碧绿的江水向东流到天门山这里突然转了一个弯,向北流去。

  师:还有哪个地方也可以看出水流得很急这种气势?

  生:**青山相对出。

  5、学*第三句诗。

  ①指名读,想想你们似乎看到了什么?

  生:我似乎看到了**的青山在互相比高。

  师:这座山比我高,我比这座山高,似乎在比赛,在对峙,沿岸都是高耸的山峰,险峻的重岭,让我们感觉到――(板书:雄山对峙)

  ②一二组与三四组同学互相对看,读出对峙的感觉

  师:对于这首诗,后人评价非常高,连清朝的乾隆皇帝也对这首诗发出了这样的赞叹:词调高华,言尽意不尽

  师:所谓言尽意不尽,到底什么意没有尽呢?大家来看第二句诗的“碧”字,奔放的长江水多有气势啊,一个“碧”字多小气啊,再说,长江一路卷沙携石从上游奔泻下来,水应该是混黄的,为什么却是“碧”水呢?

  6、理解“碧”字的意思

  提示学生结合课文插生领会

  生:因为山是绿的,树也是绿的,所以倒映在水里也是绿的。

  师:正因 为这样,在诗人眼里到处是绿的,所以叫碧水。

  小结:这首诗表现的就是这种(指板书)“吞吐江河、急流回荡、雄山对峙、江水天来”的磅礴奔放的气势,让我们把这种气势读出来。

  7、齐读古诗

  四、诗句比较,体会意境。

  师:让我们来读两句李白另外的诗,这是《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两句。

  1、课件出示: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①学生读

  师:读完后,你似乎读出了一种什么样的情绪?

  生:我似乎看到了一个很难过、忧伤的`李白。

  ②指名读出忧伤的语气来。

  师:是啊,望着远去的孤零零的朋友的小船,很感伤;只留下自己孤独一人站在空荡荡的黄鹤楼上,想到再没有老友一起作诗酒,很感伤。

  师:同样是“孤帆”,让我们读读这首诗里的“孤帆”是否也是一种感伤的情绪呢?

  2、体会诗句:孤帆一片日边来

  ①课件出示:孤帆一片日边来

  ②齐读

  师:有感伤吗?

  生:没有?

  师:为什么在这里却没有感伤呢?主要因为哪个字?

  生:“日”字

  ③理解“日“字

  生:“日”就是“太阳”,太阳代表温暖,所以感觉“孤帆”不孤了。

  师:对呀,说得真好!孤独的李白孤帆一片自上游顺水而下,一到天门山,天门山就像大门敞开一样,敞开自己的胸杯迎接自己,让他的不开心,他的孤独一扫而光。感受到了天门山的热情,使他感到孤帆不孤了,因此,最后一句要读得高昂一些,我们在“日边来”这三个字读得重一些,大家一齐把这种感觉得出来。

  ④指导读出高昂的语气

  师:正因为天门山的热情让李白感动,所以李白在天门山逗留了多日,写下了另外一首《天门山》、一篇文章《天门山铭》,一个地方,李白留下两首诗,一篇文章,这在李白的诗的生涯里很少见,可见天门山在他的感情生活地位,让我们再来齐读这首诗。

  3、齐读全诗

  五、拓读名句,给诗作画。

  师:自古以来,长江以它特有的气势征服了许多诗人,他们为长江而作了许多诗句,现在,老师找出有关名句,我们一起来读读吧。

  1、课件出示有关长江的诗句,齐生齐读。

  2、给诗作画

  师:我们说一首诗就是一幅画,李白写的这首诗就是一幅美丽的图画,而且一句就是一个画面,请大家拿起笔,把李白看到的景色再现出来吧。

  板书设计:

  望 天 门 山

  李 白

  吞 吐 江 河

  急 流 回 荡

  雄 山 对 峙

  江 水 天 来

  《望天门山》教案 2

  教材分析:

  《望天门山》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七言绝句诗写长江下游的名胜天门山,展现了天门山的雄伟气势。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的情感。

  教学目标:

  一、读懂词句的意思,理解诗的内容,培养学生丰富的想像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三、掌握古诗的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能力,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和默写古诗。

  教学重点:

  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山河的感情。

  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搜集背诵李白的古诗和诗人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

  课时布置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忆诗人导入新课

  1.指名背诵李白的诗。

  2.播放多媒体资源课件中的李白像,指名简介李白。

  3.师:李白写诗比较喜欢用夸张,比喻的手法,想像非常大胆,丰富,语言非常优美,李白一生游历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写了许多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诗歌。今天,我们要学*他的《望天门山》。

  二、初读感知,画出不理解的诗词,了解诗意。

  1.课件出示“望天门山”的图,让学生感知。

  2.自由读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检查推荐。

  4.读中自悟诗意。

  三、品读全诗,感悟诗情。

  1.指名个别读,小组诵读。

  2.指导读

  3.配音读

  四、背诵默写古诗,拓展积累。

  1.配乐背诵

  2.默写古诗

  3.课件出示李白描写河山的诗

  结束语:今天我们跟随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脚步游览了雄伟壮丽的天门山,赏析了这首古诗,并且学*了学*古诗的几个步骤,希望同学们以后多读这样的好诗词,让我们更多了解感受祖国绚烂的文化。

  板书设计:

  山险水涌

  望天门山爱国

  帆来日出

  《望天门山》教案 3

  教学要求:

  1、会认本课的7个生字,会写“断、楚、孤、帆”等13个字。

  2、能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4、能正确默写《望天门山》。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2、理解古诗大意。

  教学难点:

  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田字格贴。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观赏图片,揭示课题。

  1、导语: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山河壮丽。大家看——(课件播放天门山图片)

  2、师:大家知道这是哪里吗?这就是位于安徽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山隔江相对,形同门户,所以又被叫做天门山,谁来说说自己看了这些图片之后有什么感受?

  3、师抽答。

  4、大家都说了自己看了天门山的图片之后的感受,很多年前,诗人李白也去到了天门山,看到了这样的美景,很有感触,于是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

  5、下面请大家齐读课题——《望天门山》(教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导生字的读音。

  3、全班齐读,分小组读,反馈读。

  4、教师出示节奏划分,指导学生读出节奏及古诗的韵律。(课件出示)

  三、逐句品读,理解诗意。

  1、再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标示出不理解的字、词。(教师将诗句写在黑板上)

  2、指名反馈:哪些字、词无法理解?(天门:天门山。中断:从中间割断。至此回:到这里回旋。出:耸出来。孤帆:单独一只船。帆:船上的风帆,指代船。)

  3、多媒体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图文结合,理解古诗的意思。(先抽同学逐句解释,再指导全诗一起说一说。)

  诗文解释:浩荡东流的长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碧绿的江水到这里突然转了个弯,向北流去。**的青山相互对峙,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四、再现画面,体会意境。

  1、教师示范阅读,学生闭目想象。

  2、指名反馈: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一句诗,一幅画)

  3、感悟动词“断、开、流、回”的气势磅礴。

  4、指导学生读出雄伟磅礴的气势。

  5、教师:同学们,这首古诗,紧扣一个“望”字,通过对天门山**景色的描绘展示了祖国山河的壮丽雄伟,诗人借景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板书“雄伟秀丽、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6、配乐有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指导书写“断、楚”。

  2、教师总结:丽日照着江水,一叶轻舟在江上扬帆而行,驶过临江**的青山翠峰,这是一幅十分惬意和美好的图景。李白借助这些雄丽的景色,表达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以及自己豁达、宽阔的胸襟。

  3、背诵并默写古诗。

  4、为生字“断、楚、孤、帆”组词。

  板书设计:

  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气势磅礴雄伟秀丽

  青山—相对出

  孤帆—日边来

  山水相映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望天门山》教案 4

  一、 教材简介

  本课文是三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古诗,李白的《望天门山》,我略去其中的写字和识字环节,和大家探讨的是如何更好地学*古诗。

  我确定本首诗的教学目标是:

  1、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感情,热爱祖国河山

  2、 能正确朗读、会背诵

  3、 感受语言,积累语言

  为了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我确定的教法如下:

  二、 层层深入,图文结合(教法)

  我把学*由浅入深,板画与古诗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真正领略古诗的风采。

  学生该如何有效学*呢,可以概括为

  三、 读中感悟,感悟促读(学法)

  学生在学*的过程中,边读边感悟,感受到的内容用读来表达。

  具体该如何操作呢?下面我简介教学流程

  (一) 导入(背景导入)

  我觉得这样可以更好的理解诗的内容。我这样给学生介绍,李白25岁时,离开四川去洞庭湖游览,接着他乘船顺江向东,在经过安徽省涂县的东西梁山时,看到滚滚的长江时,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诗。李白当时看到了怎样的景象呢?现在我们就来学**白的这首《望天门山》此时板书课题

  (二)层层深入 展开教学

  (1)读熟 扫除障碍

  首先,让学生把诗读正确、流利,扫除生字障碍。

  师:我们用两分钟的时间把这首诗读熟,放手让学生自由读,在读熟时,我接着引导学生读懂

  (2)读懂 理解诗句意思

  在理解诗句意思时,学生读一句,教师板画一处,诗图结合,诗句的意思全在图中,一目了然。这时再引导学生读诗,这次学生的感受一定和第一次不一样。

  师:同学们看这首诗的四行两句,谁能读出不同语气,在学生的朗读中就会体验到第一句中长江的雄浑、辽阔、汹涌。也体验到了第二句中那撒满夕阳的辽阔的长江中,那孤帆一点的绮丽、洒脱。引导学生用各种形式朗读。

  (3)品读 感受语言的奇妙

  这是教学的难点,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很高的要求,我觉得这么好的语文素材,这么优秀的文化瑰宝,如果不利用好,太可惜了,但又不能强加给学生。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是这样设计的,我让学生在不同的字下点上重音,然后朗读体会,谈自己的感受。

  第一次在断 开 回 来 下点重音 读过之后,学生谈想法,师出板书:语言美

  第二次在天门 楚江 碧水 青山 孤帆 下面点重音,再朗读体会,学生就会发现一句一景,师板书:结构美

  同学门把自己的感受放在这首诗中,再自由尽情朗读,此时字字含情,句句有景,学生真正感受到了古诗的魅力,真正感受了语言,积累语言。(三)想象画面,此时背诵

  四、扩展提高

  这时教师出示搜集的描写祖国山河的古诗,然后学生再把自己搜集的读听。

  通过以上层层深入的设计,学生真正触摸到了古诗的'脉搏,领略了古文化的妩媚和风采,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望天门山》教案 5

  教学目标

  1.通过学*,让学生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神奇壮丽,感受作者豪迈的情感。

  2.会读,会背两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含义以及诗中的字词。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领会诗歌包含的哲理。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读会默写《望天门山》,了解古诗的大意。

  2.让学生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神奇壮丽,感受作者豪迈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感情。

  一.导入新课

  1.以前我们学过唐代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大家还能背出来吗?齐背《望庐山瀑布》。2。今天我们一起学**白的《望天门山》这首诗通过对天门山景象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作者乐观豪迈的感情。

  二. 简介天门山和作者李白

  三.学生自读《望天门山》找出诗歌里不理解的`字,词。

  四.教师范读课文

  五.学生自学古诗

  1.指导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互相讨论,了解诗歌的大意。

  2.诗题:望天门山。望:就是观看,欣赏。望天门山:就是欣赏天门山的美丽景色。

  3.学生通过诵读,想象,感受“断、开、回、出”这几个动词的意思。然后把全诗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4.让学生通过自由诵读,结合看课文,挂图,在头脑自学形成画面,把想象到的景象用自己的话说出来,还可以让学生把想象的景象画出来。

  六.教师小结诗歌大意。

  七.朗读指导

  八.作业:

  1.背诵《望天门山》

  2.默写《望天门山》

  《望天门山》教案 6

  1.学会本课1个生字

  2.了解每首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意境,和诗人思想感情,激发对祖国山河喜爱之情,语文教案-古诗两首(望天门山 题西林壁)。

  3.背诵第一首诗《望天门山》

  教学重点,难点:

  1. 理解诗中重点词语“断、开、流、回”

  2. 体会诗中描绘的雄奇景象、

  3. 背诵

  教学过程:

  一、指导预*

  (一)复*引入

  1.我们学过了许多古诗,谁能背诵一首你已学过的。

  2.读一读《望天门山》这首诗,读准字音

  3.想一想哪些词语和诗句读懂了,哪些还不懂,把不懂的划下来。

  (二)学生按要求自读

  (三)检查预*

  1.指名读《望天门山》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留给你的初步印象。(感觉到这首诗描写了雄伟的长江,有一种豪放之情融入其中。给人历历如眼前的感觉)

  (四)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

  (如果较容易的问题,可以让其他同学回答,较难的重点的可以留在讲读时再解决)

  二、简介作者,理解诗题

  1. 知诗人

  李白(701—762)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幼年随父迁居绵州昌隆青莲乡,他一生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和蔑视权贵的诗歌,现存*千首诗,他的诗歌色彩瑰丽,大胆想象,被称为“诗仙”。

  2.解诗题

  望:看,往远处看。

  天门山:今安徽和县与当涂西南的长江**。

  望天门山:往远处看天门山。

  三、朗读《望天门山》,理解诗句大意,在此基础上背诵下来。

  1.先理解字、词意思,再讲诗句的意思,(抓字眼,明大意)

  (1)学*第1,2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天门:指点天门山。 中断:从中间割断。

  至此回:到这里回旋。

  (2)学生根据注释讨论句意

  (3)指名说句意

  (4)教师小结句意:

  天门山从中间割断,是因为奔腾的长江水从这里通过,清清的江水奔腾东流,在这里被峭壁阻隔而回旋激荡。

  (5)学*第3、4句:“**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出:耸出来。 孤帆:单独一只船。 帆:船上风帆,这里代指船。

  (6)学生根据注释讨论句意

  雄奇秀丽的天门以夹江对峙,拔地而起,在铺满红光的江面上,帆船轻捷而来。

  2. 让学生把整首诗连起来讲一讲它的意思

  3.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思想感情?

  (1)根据诗意,给合图画,想象当时的意境。

  这首诗描绘的是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景色,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古诗两首(望天门山 题西林壁)》。给人以历历如在眼前的感觉。

  (2)重点指导学生通过想象,感受“断、开、回、出”这几个动词

  “断、开”山断而江开,可见江水的声势是多么浩大“流、回”两山夹江,可见江流回旋湍急而浩荡,那气势真是不可阻挡。

  (3)把理解的诗句画出来。画好后,可到台前说一说。重点说自己画了什么,为什么这么画。

  (4)在讲画、评画的同时加深对诗的理解,全诗紧扣一个“望”字,通过对天门山长江**景色的描绘展示了祖国山川的雄伟壮丽。体现出诗人借景抒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5)在熟读基础上背诵

  提示“断、开、流、回”四个字帮助背诵。

  四、加强感知,看图片或录像

  附:板书设计

  3古诗两首

  望天门山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缘”字。

  2.学会背诵《题西林壁》。

  3.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空体会诗人富有哲理的诗句。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苏轼富有哲理的话“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并联系生活从中获得启示。

  教学过程:

  一、复*检查

  1.指名背诵《望天门山》(按诗题、诗人、诗句这个顺序背诵)

  2.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抒发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热爱。赞美之情。)

  二、指导预*《题西林壁》

  1.听范读

  2.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检查预*

  缘 庐 峰

  4.指名读《题西林壁》

  5.齐读

  6.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古诗给你的初步印象(描写庐山的景色)

  7.质疑

  三、按上节课三步方法学*第二首《题西林壁》

  1.知诗人,解诗题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诗词造诣很高。

  题西林壁:书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2.抓字眼,明大意

  (1)学*1、2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高低各不同。”

  (2)讨论句意:(从正面看形成岭,从侧面看形成峰,远*高低各不相同)

  (3)把握朗读重音

  读出气势,有强弱对比,如远*高低都是重音,要读出起伏,“远”强一些,“*”弱一些,“高”强一些,“低”弱一些。

  (4)学*3、4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不识:不认识,看不清。缘:因为。 题:书写。

  (5)讨论句意

  看不清庐山的本来面目,只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看来看去,只能看到庐山的一部分。

  (6)指名说全诗意思

  3.想意境,悟诗情

  (1)放庐山幻灯片,让学生想象当时意境,领悟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让学生联系生活试讲3、4句诗的含义。

  (2)引伸: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全面客观地进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准确地认识这个事物。

  (3)提问:我们评价一个同学时,应该怎样看?

  (是只看他缺点,以此评价他呢?还是只看他优点呢?引导学生说出看问题要从不同解度看。意思讲明白即可。)

  小结:《题西林壁》把庐山特色浓缩成绝句,概括贴切,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我们还从中获得启示。

  四、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体会诗情。

  附:板书:

  题西林壁

  苏轼

  《望天门山》教案 7

  课 时 备 课

  【本学期总第 5 课时】

  【本单 元 第 5 课时】

  【课 题】:古诗两首

  【课 型】:新授课

  【主 备 人】:好生镇中心小学杜建民

  【教 学 目 标 】:

  1、学会本课生字。

  2、借助字典和课后注释大体把握诗意,想象是个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重 难 点关 键】: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教 具 准 备 】:

  学生准备:预*课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及作品。

  教师准备:准备有关的图画,一段古筝演奏的音乐。

  【教 学 内 容 】: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1、复*学过的赞美长江的古诗。通过自由背、指名背创设情境。

  2、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学*《望天门山》

  1、屏幕显示长江的画面,听录音朗读。

  2、学生分组自由读。

  3、教师范读。

  4、初步理解诗的内容:

  (1)学生提出不懂的地方,其他同学解答。

  (2)教师解答归纳。

  5、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诗的内容:

  (1)让学生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闭上眼睛)。

  (2)让学生说说古诗描绘的画面。(可在小组内交流)

  (3)讨论:古诗描绘的画面给人怎样的感觉?

  6、指导背诵:

  (1)自由背(2)小组内轮流背

  【教 学 反 思 】:

  课时备课

  【本学期总第 6 课时】

  【本单 元 第 6 课时】

  【课 题】:古诗两首

  【课 型】:新授课

  【主 备 人】:好生镇中心小学杜建民

  【教 学 目 标 】:

  1、学会本课生字。

  2、借助字典和课后注释大体把握诗意,想象是个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重 难 点关 键】: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教 具 准 备 】:

  学生准备:预*课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及作品。

  教师准备:准备有关的图画,一段古筝演奏的音乐。

  【教 学 内 容】:

  第二课时

  一、复*上节课学过的内容

  1、名背诵 2、默写《望天门山》

  二、学*《题西林壁》

  1、屏幕显示庐山的画面,听录音朗读。

  2、学生分组自由读。

  3、教师范读。

  4、初步理解诗的内容:

  (2)学生提出不懂的地方,其他同学解答。

  (3)教师解答归纳。

  5、步学*理解诗的内容,讨论交流。

  (1)老师朗读诗文或听录音让学生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闭上眼睛)。

  (2)学生说说古诗描绘的画面。

  (3)讨论:古诗描绘的画面给人怎样的感觉?从《题西林壁》一诗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6、指导背诵:

  (1)自由背(2)小组内轮流背。

  7、拓展阅读:

  搜集苏轼的其他作品,全班诵读。

  8、作业

  (1)会默写其中的一首古诗。

  (2)给其中一首古诗配画,在班中展出。

  《望天门山》教案 8

  教材分析:

  《望天门山》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七言绝句诗写长江下游的名胜天门山,展现了天门山的雄伟气势。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的情感。

  教学目标:

  一、读懂词句的意思,理解诗的内容,培养学生丰富的想像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三、掌握古诗的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能力,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和默写古诗。

  教学重点:

  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山河的感情。

  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搜集背诵李白的古诗及诗人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忆诗人导入新课

  1.指名背诵李白的诗。

  2.播放多媒体资源课件中的李白像,指名简介李白。

  3.师:李白写诗比较喜欢用夸张,比喻的手法,想像非常大胆,丰富,语言非常优美,李白一生游历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写了许多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诗歌。今天,我们要学*他的《望天门山》。

  二、初读感知,画出不理解的诗词,了解诗意。

  1.课件出示“望天门山”的图,让学生感知。

  2.自由读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检查交流。

  4.读中自悟诗意。

  三、品读全诗,感悟诗情。

  1.指名个别读,小组诵读。

  2.指导读

  3.配音读

  四、背诵默写古诗,拓展积累。

  1. 配乐背诵

  2. 默写古诗

  3. 课件出示李白描写河山的诗

  结束语:今天我们跟随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脚步游览了雄伟壮丽的天门山,赏析了这首古诗,并且学*了学*古诗的几个步骤,希望同学们以后多读这样的好诗词,让我们更多了解感受祖国灿烂的文化。

  《望天门山》教案 9

  教材分析:

  《望天门山》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七言绝句诗写长江下游的名胜天门山,展现了天门山的雄伟气势。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的情感。

  教学目标:

  一、读懂词句的意思,理解诗的内容,培养学生丰富的想像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三、掌握古诗的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能力,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和默写古诗。

  教学重点:

  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山河的感情。

  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搜集背诵李白的古诗和诗人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

  课时布置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忆诗人导入新课

  1.指名背诵李白的诗。

  2.播放多媒体资源课件中的李白像,指名简介李白。

  3.师:李白写诗比较喜欢用夸张,比喻的手法,想像非常大胆,丰富,语言非常优美,李白一生游历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写了许多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诗歌。今天,我们要学*他的《望天门山》。

  二、初读感知,画出不理解的诗词,了解诗意。

  1.课件出示“望天门山”的图,让学生感知。

  2.自由读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检查推荐。

  4.读中自悟诗意。

  三、品读全诗,感悟诗情。

  1.指名个别读,小组诵读。

  2.指导读

  3.配音读

  四、背诵默写古诗,拓展积累。

  1. 配乐背诵

  2. 默写古诗

  3. 课件出示李白描写河山的诗

  结束语:今天我们跟随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脚步游览了雄伟壮丽的天门山,赏析了这首古诗,并且学*了学*古诗的几个步骤,希望同学们以后多读这样的好诗词,让我们更多了解感受祖国绚烂的文化。

  板书设计

  山险水涌

  望天门山 爱国

  帆来日出

  《望天门山》教案 10

  学*目标

  ①认识亦、妆2个字。会写断、楚、孤、帆4个字。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望天门山》。

  ③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课前准备

  ①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和生字词、古诗的课件。

  ②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古诗内容及诗人的资料,搜集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古诗。

  第一课时

  学*《望天门山》

  回忆诗人,导入新课

  ①同学们,你们了解李白吗?谁来背背他写的诗?

  ②看来同学们非常喜欢李白的诗,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他写的一首诗--(学生齐读课题)

  读通诗句,了解诗意

  ①学生初读课文。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遇到读不准的字音多读几遍,在读不懂的地方打一个问号。

  ②检查交流。

  a.多媒体出示课文中生字:断

  楚

  孤

  帆

  亦

  妆

  让学生读生字,并帮助正音。

  b.多媒体出示课文《望天门山》。如果大家把这些生字带到诗中一定会读得更好!

  学生读诗句,个人读,集体读。

  ③自读自悟诗意。请大学联系课文中注释,并参考一些工具书,想一想诗句的意思。

  a.学生个人读悟。

  b.在学*小组中交流。

  c.在全班交流:提出疑问,大家商讨解决。

  d.教师引导大家说说诗意。

  诵读全诗,感悟诗情

  ①教师范读,学生自由体验。

  ②多媒体配乐练*读,整体体验,力求读出感情。

  ③指名朗读,读完后,请介绍为什么读得这么好!

  ④引导背诵:这么美的诗大家想不想永远留在自己的记忆中呢?

  自由练背。

  同桌互相背。

  多媒体配乐有感情的背。

  书写生字,默写课文

  ①练*生字断、楚、孤、帆。

  ②默写《望天门山》。

  总结全诗,深化感悟

  读完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呢?请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感受表达出来。

  第二课时

  学*《饮湖上初晴后雨》

  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①播放西湖景色的课件。提问:西湖的景色美吗?如果你欣赏了雨中的西湖,那才别有一番滋味呢!

  ②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的一首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自由诵读,初步感悟

  ①借助拼音初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②教师重点指导:潋liànyàn

  空蒙kōngméng

  淡妆浓抹dànzhuāngnóngmǒ

  相宜xiāngyí

  ③读通课文:如果把这些生字新词放入诗中,大家一定会读得更好!

  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体会诗的`朗读节奏。

  ④同座互读全诗,并相互正音。

  熟读成诵,体验情境

  ①朗读交流。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小组读,集体读。

  ②体会诗意。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③再读课文,读出诗情。你能将西湖雨中的美景读出来吗?

  学生借助多媒体的音画反复诵读体验。

  ④学生自由背诵。

  走出课文,拓展延伸

  ①交流课前搜集的描写祖国壮美河山的诗。

  ②举行美丽的祖国古诗词朗诵会。

  《望天门山》教案 1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感悟理解诗句的意思和意境,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3、通过诗中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望天门山》的网络课件,李白的一些诗歌和其他诗人

  描写长江的诗词名句。

  2、学生准备:朗读古诗,*时积累一些李白的诗歌。

  教学重点:情感朗读,感悟诗境。

  教学难点:

  感悟诗境。

  教学过程:

  一、巧妙引诗文

  在我们安徽省当涂县有一处雄奇秀丽的景色,同学们想去看看吗?

  师:早在唐朝时,大诗人李白来到这里,作下了流传千古的《望天门山》一诗,现在请大家随着李白一同去游览长江吧。

  利用网络课件展示给学生的是:李白兴致勃勃乘船顺江而下欣赏天门山一处奇特景象,配乐,李白诵诗: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欣赏结束。

  师:你们游览了天门山的景色,有何感叹?

  指名答:天门山真雄伟啊!

  长江真浩瀚啊!

  天门山真险峻,这里的江水波涛汹涌可称奇观。

  这里的景色真美,真是画中有诗,诗中有画。

  李白很有才华,作了这么美的诗。

  师总结:大家看得仔细,说得更好,你们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了诗中内容。听说你们很聪明,那我考考你们。(板书:山),什么字?你能说带有山或与山有关的成语吗?喜欢游山玩水吗?都游过哪些山?还想去游哪些山?

  今天,老师带你们沿着当年李白的足迹去游天门山,怎么样?那我们就来学*一首古诗,板书:望天门山。

  二、初读知大意

  1、刚才让老师领略了你们扎实的语文基本功,现在再去过难关,有信心吗?

  会读这首诗吗?自己大声读读。

  你们刚才的表现也激起了老师的表现欲,我也要读一读。(师范读)

  现在你们是否也想读?那就与老师一起读吧!

  男生来读读。女生来读读。全班一起读。

  2、有人说: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如果说这首诗就是一幅画,那画里都画了些什么呢?再去读读、找找、划划。

  反馈:天门、楚江、碧水、青山、孤帆、日。

  3、我还知道你们班画画水*很不错的,来展示一下吧,把这首诗画出来。想要把这首诗画好,该做些什么准备?(读诗、读懂诗的意思)

  生自由作画。

  谁来向各位展示一下自己的佳作,说说自己画中的得意之处。根据生的回答追问你为什么这样画?有何依据?

  三、品读悟诗情

  1、师也画一画,板画天门山。这是——?天门天门,顾名思义就是通向天上的门,可见天门山怎么样呢?(山:高大雄伟、陡峭险峻)(介绍天门山)

  是呀,难怪诗人写到天门山犹如被江水冲击而隔断似的,这么雄伟这么有气势,大自然真是鬼斧神工哪!

  2、师板画江水回旋、向北流。老师画的是什么?(水)怎样的水?(碧水)碧水还可以说什么水?(清清的'水、绿绿的水、干净的水……)这样的水流到天门山的时候,由于山势的阻挡,产生回旋,转向北流了(师结合板书加上手势来说)。

  现在,你的眼前仿佛浮现出什么画面?你仿佛听到了什么?(水狠狠地、猛烈地撞击岩石,发出哗哗、很响的、震耳欲聋的声音……)大自然的景色真是秀丽神奇!(水:碧绿、波浪滔天,滚滚东流)

  其实我画的水是一条江,叫什么?(楚江)楚江又叫什么?(长江)在古代,长江在天门山之前的中游流经战国时期的楚国地域,被称为楚江,天门山之后的下游流经吴国地域,被成为吴江。

  我画的其实就是诗里的哪几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师神情并茂读这两句诗。你也想读读吗?我们比赛读,你们不先练练吗?指名几位生读,评读,评出优胜者。

  3、你们读出了山的气势,山的磅礴,诗里还有写山的吗?(**青山相对出)这又是怎样的山呢?师板画**的青山,同时板画孤帆和太阳。

  4、看看老师又画了什么?怎样的小船?怎么行驶的?从孤帆你还能联想到什么?(诗人李白在这船上欣赏风景,被美景陶醉了,写下这流传千古的佳作。)

  刚才我画的是哪两句?(**青山相对出,一片孤帆日边来。)师做手势范读,生练读,男女生比赛读,齐读。(老师展示天门山的图片)

  既然大家都画出了这首诗,那肯定能用自己的话把画上的景物说一说,谁来啊?

  (注释:中断:从中间断开。至此:又作“直此”。回:回旋,打转。天门山被长江从中断开,分为两座山,碧绿的江水向东流到这儿突然转了个弯儿,向北流去。**的青山相互对峙,一只小船从太阳的旁边悠轻快驶来。

  想象“**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的画面。

  学生质疑:(师预设文题)

  生A:东西梁山是高大的山峰,怎么能用动词“出”呢?

  生B:“出”在这儿是什么意思?

  师:你们所提出的问题,正是理解的难点所在。

  师:把这句诗改为:“**青山相对立”好不好?

  学生个个摇头,表示不赞成。

  师:为什么不好,用“出”字有何绝妙之处?

  学生冥思苦想,却张嘴结舌。

  师:请大家再来欣赏课件。

  学生看到诗人在茫茫长江之上,孤帆顺流而下,远处天门两山扑入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这时“**青山相对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

  生A:“出”比“立”好,“立”给人感觉呆板,而“出”给人感觉活跃。

  生B:“出”表现诗人在行舟过程中由远到*看到天门山的样子。

  生C:“出”给了我们动感,天门山由远到*,由渺小到高大,显现在我们眼前。

  师总结:

  是啊,李白不愧被后人称为“诗仙”。一个“出”字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更让我们融入到诗的意境中。让我们带着感情朗读这首诗。

  5吟诵背诵古诗,默写并展示自己的画作。

  (1)美的诗,能积累下来吗?可以做做动作背。生自由背诵,指名背,齐背。

  (2)大家会背了,那会写吗?请大家把这首诗按自己喜欢的方式默写在刚画好的图画上,给自己的画配上诗,好吗?

  (3)请同学上台再次展示自己的作品。

  四、拓展升感情

  这么精彩的诗是谁写的吗?对李白你了解多少?学生点击网络资源学*:

  (白,眉州(今四川)人,是我国唐朝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歌以豪放著称,现存诗歌将*1000首,被后人誉为“诗仙”,其中有很多是写山水的,你还知道李白哪些写山水的诗?

  老师也找了几首,给同学们欣赏。试与同学共同吟诵:《独坐敬亭山》、《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送孟浩然之广陵》。不但大诗人李白写了很多关于长江的诗歌,历史上好友其他很多诗人也写过歌颂和赞美长江雄奇壮美的诗词,老师收集了一些名句,你愿意同我一起分享吗?读有关长江的诗词名句: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唐杜甫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明杨慎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宋苏轼

  欲寄两行迎尔泪,长江不肯向西流.——唐白居易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宋辛弃疾

  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宋柳永

  这些诗有什么特点?通过读诗,长江在你的眼里是怎样的?

  都描写了长江水波浪滚滚,气势磅礴的雄奇壮美的景象。我们都不由得赞叹:祖国的山水真美啊!

  结语留言:

  古诗是我国文化宝库里的一夺奇葩,而李白只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星,还有很多诗人和他们的诗歌也很有名,千古流传,等着你们去欣赏,去诵读。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水也是无比壮美,江山如此多娇,也等着大家去欣赏,去歌颂赞美呢!请在留言板抒发你的感受和收获吧!

  《望天门山》教案 12

  一、课前:

  读有关长江的诗: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唐杜甫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明杨慎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宋苏轼

  欲寄两行迎尔泪,长江不肯向西流唐白居易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宋辛弃疾

  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宋柳永

  这些诗有什么特点?通过读诗,长江在你的眼里是怎样的?

  二、开课:

  1、书法欣赏(课件出示《望天门山》书法作品)

  2、让学生猜是哪一首诗?

  3、这幅书法作品好不好?

  三、默写古诗〈望天门山〉

  1、师生同默;

  2、简介李白;

  3、结合诗歌的'注释,读诗,问:你读懂了什么?

  4、再读,问:这首诗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四、评读

  1、课件出示世人对这首诗的评价;

  2、诗里哪些地方表现了这种气势?

  3、指导学生读出这种气势。

  五、品读

  1、由乾隆皇帝的评价引入。

  2、“碧”的品读;

  3、“孤帆”的品读,插入《李白是个怎样的人》材料

  六、拓读

  李白的诗〈天门山〉和文〈天门山铭〉

  《望天门山》教案 13

  教学目标:

  1、通过学*,让学生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神奇壮丽,感受作者豪迈的情感。

  2、会读、会背古诗,理解古诗的含义。

  重难点:

  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领会诗歌包含的哲理。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师话:

  师:在我国安徽省当涂县有一处雄奇秀丽的景色,同学们想去看看吗?(生:想)早在唐朝时,大诗人李白来到这里,作下了流传千古的《望天门山》一诗,现在请大家随着画画去看看,去听听吧。

  2、课件出示:天门山雄奇秀丽的景色及古诗范读。

  师:你们观看了天门山的景色,有何感叹?

  生:天门山真雄伟啊!

  生:天门山真险峻啊!

  生:这里的江水波涛汹涌,气势磅礴。

  生:李白真不愧被人称为“诗仙”呀!

  3、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二、初读古诗,初悟诗意

  1、大声读古诗

  师:这首诗是李白写的,大家读读李白的简介

  2、课件出示李白的简介,齐读。

  3、再读古诗,看有没有不懂的提出来

  4、请生提问题,师生共同解答

  生:“天门”是什么意思?

  ——天门就是这座山的名字,也就是天上的.门,可见山很高、很雄伟、很险峻,所以叫天门山。

  生:楚江是指长吗?

  ——楚江是指流经古代楚国的这一段长江,流经楚国这一段叫楚江、终点在天门山,天门山以东是吴国,流经吴国的长江段,叫吴江。

  三、学*古诗,理解诗意。

  1、齐读古诗,这首诗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感受到这首诗有磅礴的气势。

  师:你从哪句诗看出来?

  生;天门中断楚江开

  2、学*第一句诗

  ①指名读

  ②指名说出诗句意思。

  天门山被长江中断开,分为两座山。

  师:对呀,天门中断楚江开,特别是这个“开“字,让我们想象到这江水排山倒海的气势(板书:吞吐江河)

  ③指导读出磅礴的感觉。

  师:除了这种汹涌奔腾、气势磅礴之外,你还有什么感受?

  生:我觉得它很美丽。

  师:你怎么理解?

  生:我从“孤帆一片日边来”这句感受到。

  2、学*第四句诗。

  ①齐读第四句诗。

  ②指名说出诗意

  生: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师:从“日边来”感觉这长江水是从——天上来,天从天上来,你们觉得这美丽吗?(板书:江水天来)

  ③指导读出美丽的感觉。

  师:这首诗给人感觉气势不仅磅礴,也很美丽,后人对这首诗作了很高的评价。

  3、课件出示:后人对诗的评价

  ①齐读

  师:评价里说,这首诗好像一幅气势磅礴的画,有主有次,有*有远,有浓有淡,你从哪里可以看出?

  ②指名回答

  生:主是“天门中断楚江开”,次是“**青山相对出”

  生:远是“天门中断楚江开,孤帆一片日边来”,*是“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回青山相对出”。

  师:你们真了不起!这么难的问题都能答出来。我们再接着往下看,“碧水东流至此回”这句诗,从 这个“回”字看出了什么?

  4、学*第二句诗

  ①自读诗句,理解“回”字

  生:“回”是指水到这里就打旋涡,在这里回旋

  ②小黑板出示:天门山及江水流简画图

  师:大家一起来看一下,长江水一到天门山(指图)这个位置,水道突然收紧了,水就变得更——急了。水从上面冲下来,下面是一马*川,水面变宽阔了,水自然就变——缓了,后面的水很急,遇到了前面流得很缓的水,自然就——回旋了。所以一个“回”字,其实是在写“急”。(板书:急流回荡)

  ③指导读出水流湍急的感觉。

  ④指名说诗意。

  生:碧绿的江水向东流到天门山这里突然转了一个弯,向北流去。

  师:还有哪个地方也可以看出水流得很急这种气势?

  生:**青山相对出。

  5、学*第三句诗。

  ①指名读,想想你们似乎看到了什么?

  生:我似乎看到了**的青山在互相比高。

  师:这座山比我高,我比这座山高,似乎在比赛,在对峙,沿岸都是高耸的山峰,险峻的重岭,让我们感觉到——(板书:雄山对峙)

  ②一二组与三四组同学互相对看,读出对峙的感觉

  师:对于这首诗,后人评价非常高,连清朝的乾隆皇帝也对这首诗发出了这样的赞叹:词调高华,言尽意不尽

  师:所谓言尽意不尽,到底什么意没有尽呢?大家来看第二句诗的“碧”字,奔放的长江水多有气势啊,一个“碧”字多小气啊,再说,长江一路卷沙携石从上游奔泻下来,水应该是混黄的,为什么却是“碧”水呢?

  6、理解“碧”字的意思

  提示学生结合课文插生领会

  生:因为山是绿的,树也是绿的,所以倒映在水里也是绿的。

  师:正因 为这样,在诗人眼里到处是绿的,所以叫碧水。

  小结:这首诗表现的就是这种(指板书)“吞吐江河、急流回荡、雄山对峙、江水天来”的磅礴奔放的气势,让我们把这种气势读出来。

  7、齐读古诗

  四、诗句比较,体会意境。

  师:让我们来读两句李白另外的诗,这是《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两句。

  1、课件出示: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①学生读

  师:读完后,你似乎读出了一种什么样的情绪?

  生:我似乎看到了一个很难过、忧伤的李白。

  ②指名读出忧伤的语气来。

  师:是啊,望着远去的孤零零的朋友的小船,很感伤;只留下自己孤独一人站在空荡荡的黄鹤楼上,想到再没有老友一起作诗酒,很感伤。

  师:同样是“孤帆”,让我们读读这首诗里的“孤帆”是否也是一种感伤的情绪呢?

  2、体会诗句:孤帆一片日边来

  ①课件出示:孤帆一片日边来

  ②齐读

  师:有感伤吗?

  生:没有?

  师:为什么在这里却没有感伤呢?主要因为哪个字?

  生:“日”字

  ③理解“日“字

  生:“日”就是“太阳”,太阳代表温暖,所以感觉“孤帆”不孤了。

  师:对呀,说得真好!孤独的李白孤帆一片自上游顺水而下,一到天门山,天门山就像大门敞开一样,敞开自己的胸杯迎接自己,让他的不开心,他的孤独一扫而光。感受到了天门山的热情,使他感到孤帆不孤了,因此,最后一句要读得高昂一些,我们在“日边来”这三个字读得重一些,大家一齐把这种感觉得出来。

  ④指导读出高昂的语气

  师:正因为天门山的热情让李白感动,所以李白在天门山逗留了多日,写下了另外一首《天门山》、一篇文章《天门山铭》,一个地方,李白留下两首诗,一篇文章,这在李白的诗的生涯里很少见,可见天门山在他的感情生活地位,让我们再来齐读这首诗。

  3、齐读全诗

  五、拓读名句,给诗作画。

  师:自古以来,长江以它特有的气势征服了许多诗人,他们为长江而作了许多诗句,现在,老师找出有关名句,我们一起来读读吧。

  1、课件出示有关长江的诗句,齐生齐读。

  2、给诗作画

  师:我们说一首诗就是一幅画,李白写的这首诗就是一幅美丽的图画,而且一句就是一个画面,请大家拿起笔,把李白看到的景色再现出来吧。

  板书设计:

  望 天 门 山

  李 白

  吞 吐 江 河

  急 流 回 荡

  雄 山 对 峙

  江 水 天 来

  《望天门山》教案 14

  教学目标:

  1、理解《望天门山》这首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3、通过诗中描绘的情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学*古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

  通过想象、感受“断、开、回、出”这几个动词的意思。

  教学时间:一课时

  课前准备:背诵课文 查阅资料了解李白和他的.作品。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释题:

  天门山:在今安徽和县与当涂西南的长江**,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门户。

  二、范读诗歌

  三、自读诗歌,提出疑问。

  四、试讲诗歌大意

  1.同座对讲。2.指名试讲。

  高高天门被长江之水拦腰劈开,

  碧绿的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的青山相对耸立巍峨险峻,

  一叶孤舟从太阳旁边飞速飘来。

  五、指导朗读

  这首诗热情赞颂了祖国山河的壮丽,气势十分雄伟。从中充分展现了诗人自己那开阔的胸襟和热情豪放的性格。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六、动手做

  根据这首诗的诗意,参考书上的插图,请你用彩笔画一幅图。图上要有青山、江水、孤帆、太阳。

  七、板书设计:

  张贴学生的画。

  反馈:

  [学生活动设计]:

  朗读 讨论

  作画 背诵

  《望天门山》教案 15

  教学目的:

  1、借助注释理解《望天门山》的诗意,了解诗歌描写的是怎样的景象,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美。

  2、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检查学生预*情况

  预*内容设计:

  1、查找有关资料或工具书,了解作者生*及作品。

  2、尝试自读 理解古诗。

  (1)借助字典读准字音。

  (2)借助注释或工具书试着讲讲这首诗的意思。

  (3)有什么学*困难记下来,以备质疑。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和查找有关资料的能力,利用工具书或有关资料,自己能初步读懂古诗的意思及边思考边发现问题的能力。)

  一、总结 评价学生自学检查的情况

  (设计意图:有布置就要有检查,有检查就要有总结和评价。借以肯定学生的学*能力,鼓励学生的进步,激励学生自能读书的积极性,养成良好的预**惯。)

  (一)学生质疑

  师生共同归纳,梳理。有的问题师生即时解决;有的则在进一步学*中解决。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根据学生质疑的问题,教师了解学生困难所在,从而有针对性的实施教学,是教学的目的性更强。)

  二、学*古诗

  1、学生自读《望天门山》,想象描绘的画面,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还可以画一画。

  (设计意图:利用多种方式理解诗中描述的内容,想象使内容丰富形象化。)

  2、全班交流汇报自读情况。

  1、理解诗意。

  (1)突破难点:“碧水东流至此回”的“回” 怎样理解?如果想象画面,或描绘时怎样表现这一内容?

  (2)开头两句从诗人自己奇异的感觉中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壮美的江山胜景图,末两句写了从**青山夹缝中望过去的远景,此时他眼中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作者都看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从部分到整体理解古诗内容,弄清楚作者观察方位及顺序。)

  2、结合插图读诗句。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诗配画,画配诗,诗画结合,直观教学,强化理解和记忆。)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默诵这首诗,看谁背得快。

  1、有感情诵读。

  2、还知道李白的哪些诗?尝试介绍几首,谈谈对诗的理解认识等。

  (设计意图:由课内延伸到课外,拓展学生学*范围,开阔视野。)

  三,总结本节课学*情况。

  《望天门山》教案 16

  教材分析:

  《望天门山》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七言绝句诗写长江下游的名胜天门山,展现了天门山的雄伟气势。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的情感。

  教学目标:

  一、读懂词句的意思,理解诗的内容,培养学生丰富的想像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三、掌握古诗的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能力,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和默写古诗。

  教学重点:

  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山河的感情。

  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搜集背诵李白的古诗和诗人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

  课时布置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忆诗人导入新课

  1.指名背诵李白的诗。

  2.播放多媒体资源课件中的李白像,指名简介李白。

  3.师:李白写诗比较喜欢用夸张,比喻的.手法,想像非常大胆,丰富,语言非常优美,李白一生游历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写了许多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诗歌。今天,我们要学*他的《望天门山》。

  二、初读感知,画出不理解的诗词,了解诗意。

  1.课件出示“望天门山”的图,让学生感知。

  2.自由读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检查推荐。

  4.读中自悟诗意。

  三、品读全诗,感悟诗情。

  1.指名个别读,小组诵读。

  2.指导读

  3.配音读

  四、背诵默写古诗,拓展积累。

  1. 配乐背诵

  2. 默写古诗

  3. 课件出示李白描写河山的诗

  结束语:今天我们跟随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脚步游览了雄伟壮丽的天门山,赏析了这首古诗,并且学*了学*古诗的几个步骤,希望同学们以后多读这样的好诗词,让我们更多了解感受祖国绚烂的文化。

  板书设计

  山险水涌

  望天门山 爱国

  帆来日出

  《望天门山》教案 17

  教学要求:

  1、会认本课的7个生字,会写“断、楚、孤、帆”等13个字。

  2、能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4、能正确默写《望天门山》。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2、理解古诗大意。

  教学难点:

  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田字格贴。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观赏图片,揭示课题。

  1、导语: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山河壮丽。大家看――(课件播放天门山图片)

  2、师:大家知道这是哪里吗?这就是位于安徽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山隔江相对,形同门户,所以又被叫做天门山,谁来说说自己看了这些图片之后有什么感受?

  3、师抽答。

  4、大家都说了自己看了天门山的图片之后的感受,很多年前,诗人李白也去到了天门山,看到了这样的美景,很有感触,于是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

  5、下面请大家齐读课题――《望天门山》(教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导生字的读音。

  3、全班齐读,分小组读,反馈读。

  4、教师出示节奏划分,指导学生读出节奏及古诗的韵律。(课件出示)

  三、逐句品读,理解诗意。

  1、再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标示出不理解的字、词。(教师将诗句写在黑板上)

  2、指名反馈:哪些字、词无法理解?(天门:天门山。中断:从中间割断。至此回:到这里回旋。出:耸出来。孤帆:单独一只船。帆:船上的风帆,指代船。)

  3、多媒体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图文结合,理解古诗的意思。(先抽同学逐句解释,再指导全诗一起说一说。)

  诗文解释:浩荡东流的长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碧绿的江水到这里突然转了个弯,向北流去。**的青山相互对峙,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四、再现画面,体会意境。

  1、教师示范阅读,学生闭目想象。

  2、指名反馈: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一句诗,一幅画)

  3、感悟动词“断、开、流、回”的.气势磅礴。

  4、指导学生读出雄伟磅礴的气势。

  5、教师:同学们,这首古诗,紧扣一个“望”字,通过对天门山**景色的描绘展示了祖国山河的壮丽雄伟,诗人借景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板书“雄伟秀丽、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6、配乐有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指导书写“断、楚”。

  2、教师总结:丽日照着江水,一叶轻舟在江上扬帆而行,驶过临江**的青山翠峰,这是一幅十分惬意和美好的图景。李白借助这些雄丽的景色,表达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以及自己豁达、宽阔的胸襟。

  3、背诵并默写古诗。

  4、为生字“断、楚、孤、帆”组词。

  板书设计:

  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气势磅礴雄伟秀丽

  青山―相对出

  孤帆―日边来

  山水相映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望天门山》教案 18

  教学要求:

  1、会认本课的7个生字,会写“断、楚、孤、帆”等13个字。

  2、能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4、能正确默写《望天门山》。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2、理解古诗大意。

  教学难点:

  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田字格贴。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观赏图片,揭示课题。

  1、导语: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山河壮丽。大家看——(课件播放天门山图片)

  2、师:大家知道这是哪里吗?这就是位于安徽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山隔江相对,形同门户,所以又被叫做天门山,谁来说说自己看了这些图片之后有什么感受?

  3、师抽答。

  4、大家都说了自己看了天门山的图片之后的感受,很多年前,诗人李白也去到了天门山,看到了这样的美景,很有感触,于是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

  5、下面请大家齐读课题——《望天门山》(教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导生字的读音。

  3、全班齐读,分小组读,反馈读。

  4、教师出示节奏划分,指导学生读出节奏及古诗的韵律。(课件出示)

  三、逐句品读,理解诗意。

  1、再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标示出不理解的字、词。(教师将诗句写在黑板上)

  2、指名反馈:哪些字、词无法理解?(天门:天门山。中断:从中间割断。至此回:到这里回旋。出:耸出来。孤帆:单独一只船。帆:船上的风帆,指代船。)

  3、多媒体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图文结合,理解古诗的意思。(先抽同学逐句解释,再指导全诗一起说一说。)

  诗文解释:浩荡东流的长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碧绿的江水到这里突然转了个弯,向北流去。**的青山相互对峙,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四、再现画面,体会意境。

  1、教师示范阅读,学生闭目想象。

  2、指名反馈: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一句诗,一幅画)

  3、感悟动词“断、开、流、回”的气势磅礴。

  4、指导学生读出雄伟磅礴的气势。

  5、教师:同学们,这首古诗,紧扣一个“望”字,通过对天门山**景色的描绘展示了祖国山河的壮丽雄伟,诗人借景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板书“雄伟秀丽、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6、配乐有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指导书写“断、楚”。

  2、教师总结:丽日照着江水,一叶轻舟在江上扬帆而行,驶过临江**的青山翠峰,这是一幅十分惬意和美好的图景。李白借助这些雄丽的景色,表达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以及自己豁达、宽阔的胸襟。

  3、背诵并默写古诗。

  4、为生字“断、楚、孤、帆”组词。

  板书设计:

  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气势磅礴雄伟秀丽

  青山—相对出

  孤帆—日边来

  山水相映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望天门山》教案 19

  教材分析:

  《望天门山》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七言绝句诗写长江下游的名胜天门山,展现了天门山的雄伟气势。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的情感。

  教学目标:

  一、读懂词句的意思,理解诗的内容,培养学生丰富的想像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三、掌握古诗的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能力,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和默写古诗。

  教学重点:

  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山河的感情。

  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搜集背诵李白的古诗和诗人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

  课时布置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忆诗人导入新课

  1.指名背诵李白的诗。

  2.播放多媒体资源课件中的李白像,指名简介李白。

  3.师:李白写诗比较喜欢用夸张,比喻的手法,想像非常大胆,丰富,语言非常优美,李白一生游历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写了许多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诗歌。今天,我们要学*他的《望天门山》。

  二、初读感知,画出不理解的诗词,了解诗意。

  1.课件出示“望天门山”的图,让学生感知。

  2.自由读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检查推荐。

  4.读中自悟诗意。

  三、品读全诗,感悟诗情。

  1.指名个别读,小组诵读。

  2.指导读

  3.配音读

  四、背诵默写古诗,拓展积累。

  1. 配乐背诵

  2. 默写古诗

  3. 课件出示李白描写河山的诗

  结束语:今天我们跟随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脚步游览了雄伟壮丽的天门山,赏析了这首古诗,并且学*了学*古诗的几个步骤,希望同学们以后多读这样的好诗词,让我们更多了解感受祖国绚烂的文化。

  板书设计

  山险水涌

  望天门山 爱国

  帆来日出

  《望天门山》教案 20

  教学目标:

  1、会写”断、楚、至、孤、帆”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望天门山》,背诵并默写《望天门山》。

  3、能借助关键词语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4、借助学*本诗,了解学*古诗的方法。

  5、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望天门山》。

  2、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1、借助关键词语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2、用自己的话比较准确地说出说出诗句的意思。

  教学准备:

  1、教学课件。

  2、课前围绕旅游进行谈话,感受祖国的山河之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并解题

  1、用回答以前学过李白的诗篇名称的谈话方法导入课题,并板书课题。

  2、解题“天门山”、“望”,“望天门山”

  让学生参看课文注释并回答,教师指点。(天门山,指安徽当涂县的东梁山(又称博望山)与和县的西梁山,两山夹江对峙,形如门户,所以也叫天门山。望,是观看。望天门山就是诗人观看天门山所见到的景象。)

  二、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1、让学生先简单介绍作者。

  2、老师对作者简介(映示图片)。

  3、写作背景(映示图片)。

  三、初读古诗

  1、读准读通

  (1)自由读诗(两遍),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朗读。(找两个同学)

  (3)正音,重点关注发音易错字。

  (4)齐读一遍。

  2、读好诗句的停顿。

  (1)让学生尝试有节奏地朗读诗歌。(指名两名同学朗读)

  (2)根据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停顿问题进行梳理,映示带停顿标志的诗句。然后范读让学生模仿,熟读古诗。

  四、教学生字的`写法

  1、映示带田字格的生字图片断楚至孤帆

  2、利用课件指导说明这5个生字的写法。(从结构、笔画、笔顺等方面说明。)

  五、把握诗歌大意

  1、让学生默读古诗,圈画诗中描写的景物,同桌交流,结合注释了解“天门山”“楚江”。

  2、指名回答并订正。

  (1)(天门山、楚江、碧水、青山、孤帆、日)(2)映示天门山、楚江图。

  3、让学生用一句话说说诗歌主要写了什么。

  (描绘了波澜壮阔的长江从天门山中间奔流东去的雄奇景色。)

  六、构想画面,理解诗句

  1、教学第一、二诗句。

  (1)出示诗句,让学生边读诗句边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

  (2)让学生借助“断”“开”,等字理解“天门中断楚江开”的意思。

  ①重点理解“断”“开”,体会长江水势的浩荡。(断:切断、截断。开:劈开、断开。)

  ②出示楚江图片,引导学生交流“你看到了一条怎样的江”。

  ③指名回答第一句诗的意思,然后教师归纳出示。

  (浩浩荡荡的长江把天门山从中间劈开,一分为二。)

  ④指导朗读“天门中断楚江开”。

  (3)聚焦“回”,指导理解“碧水东流至此回”的意思。

  ①学生重点理解“回”,想象江水汹涌回旋的景象,理解诗句的意思。图片展示景象及词义,再让学生归纳诗句意义,后教师订正。

  (回:回旋、回转。诗意:东流而去的长水经过天门山时形成回旋的水流。)

  ②指导学生朗读“碧水东流至此回”。

  (4)指导小结古诗学法(图片展示):

  ①结合注释或查找解释,理解诗句。

  ②想象画面,理解诗句。

  2、教学第三、四诗句。

  (1)出示第三、第四句诗,指导理解“出,来”的意思(出:突出、出现。来:驶来。),让学生边读诗句边想象画面,出示画面,然后交流。

  (2)激疑思考:**的青山怎样“出”?

  (3)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讨论,“当你坐车或骑车行驶在路上的时候,路前方的景物带给你怎样的感受”,体会诗句中“出”“来”所描绘的情形。

  (4)指导朗读第三、第四句诗,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然后教师出示归纳诗意。(**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峙而立,一叶孤舟从日边而来。天门山好像在张开双臂,欢迎从日边而来的孤舟,富有情趣。)

  (5)体会诗人愉悦的心情和诗歌描绘祖国山河壮美的特点。

  七、背诵默写

  1、指導学生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出示“水势浩荡经过天门山”“碧水落日孤帆”等图片,让学生为图片配上合适的诗句。

  3、教师投影默写纸,让学生观察每行的方格数,讨论古诗书写的基本格式,在指导学生正确默写。

  八、作业:有感情地背诵《望天门山》,默写《望天门山》。

  板书设计:

  望天门山

  断开

  回

  出

  来

  壮美


望天门山语文课件范本5份(扩展3)

——望天门山课件合集5篇

  望天门山课件 1

  教学目标:

  1、会写”断、楚、至、孤、帆”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望天门山》,背诵并默写《望天门山》。

  3、能借助关键词语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4、借助学*本诗,了解学*古诗的方法。

  5、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望天门山》。

  2、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1、借助关键词语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2、用自己的话比较准确地说出说出诗句的意思。

  教学准备:

  1、教学课件。

  2、课前围绕旅游进行谈话,感受祖国的山河之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并解题

  1、用回答以前学过李白的诗篇名称的谈话方法导入课题,并板书课题。

  2、解题“天门山”、“望”,“望天门山”

  让学生参看课文注释并回答,教师指点。(天门山,指安徽当涂县的东梁山(又称博望山)与和县的西梁山,两山夹江对峙,形如门户,所以也叫天门山。望,是观看。望天门山就是诗人观看天门山所见到的景象。)

  二、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1、让学生先简单介绍作者。

  2、老师对作者简介(映示图片)。

  3、写作背景(映示图片)。

  三、初读古诗

  1、读准读通

  (1)自由读诗(两遍),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朗读。(找两个同学)

  (3)正音,重点关注发音易错字。

  (4)齐读一遍。

  2、读好诗句的停顿。

  (1)让学生尝试有节奏地朗读诗歌。(指名两名同学朗读)

  (2)根据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停顿问题进行梳理,映示带停顿标志的诗句。然后范读让学生模仿,熟读古诗。

  四、教学生字的写法

  1、映示带田字格的生字图片断楚至孤帆

  2、利用课件指导说明这5个生字的写法。(从结构、笔画、笔顺等方面说明。)

  五、把握诗歌大意

  1、让学生默读古诗,圈画诗中描写的景物,同桌交流,结合注释了解“天门山”“楚江”。

  2、指名回答并订正。

  (1)(天门山、楚江、碧水、青山、孤帆、日)(2)映示天门山、楚江图。

  3、让学生用一句话说说诗歌主要写了什么。

  (描绘了波澜壮阔的长江从天门山中间奔流东去的雄奇景色。)

  六、构想画面,理解诗句

  1、教学第一、二诗句。

  (1)出示诗句,让学生边读诗句边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

  (2)让学生借助“断”“开”,等字理解“天门中断楚江开”的意思。

  ①重点理解“断”“开”,体会长江水势的浩荡。(断:切断、截断。开:劈开、断开。)

  ②出示楚江图片,引导学生交流“你看到了一条怎样的江”。

  ③指名回答第一句诗的意思,然后教师归纳出示。

  (浩浩荡荡的长江把天门山从中间劈开,一分为二。)

  ④指导朗读“天门中断楚江开”。

  (3)聚焦“回”,指导理解“碧水东流至此回”的意思。

  ①学生重点理解“回”,想象江水汹涌回旋的景象,理解诗句的意思。图片展示景象及词义,再让学生归纳诗句意义,后教师订正。

  (回:回旋、回转。诗意:东流而去的长水经过天门山时形成回旋的水流。)

  ②指导学生朗读“碧水东流至此回”。

  (4)指导小结古诗学法(图片展示):

  ①结合注释或查找解释,理解诗句。

  ②想象画面,理解诗句。

  2、教学第三、四诗句。

  (1)出示第三、第四句诗,指导理解“出,来”的意思(出:突出、出现。来:驶来。),让学生边读诗句边想象画面,出示画面,然后交流。

  (2)激疑思考:**的青山怎样“出”?

  (3)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讨论,“当你坐车或骑车行驶在路上的时候,路前方的景物带给你怎样的感受”,体会诗句中“出”“来”所描绘的情形。

  (4)指导朗读第三、第四句诗,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然后教师出示归纳诗意。(**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峙而立,一叶孤舟从日边而来。天门山好像在张开双臂,欢迎从日边而来的孤舟,富有情趣。)

  (5)体会诗人愉悦的心情和诗歌描绘祖国山河壮美的'特点。

  七、背诵默写

  1、指導学生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出示“水势浩荡经过天门山”“碧水落日孤帆”等图片,让学生为图片配上合适的诗句。

  3、教师投影默写纸,让学生观察每行的方格数,讨论古诗书写的基本格式,在指导学生正确默写。

  八、作业:有感情地背诵《望天门山》,默写《望天门山》。

  板书设计:

  望天门山

  断开

  回

  出

  来

  壮美

  望天门山课件 2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三年级语文上册21课古诗两首中的《望天门山》。下面,我将从说目标,说教法,说学法和说教学流程,说教学反思五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学目标:

  1、会认“断、孤、帆”等个生字。正确认读“中断、楚江、至此回、相对、孤帆”等词语。并能联系上文理解“至此回”,重点指导书写“楚”。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学*通过想象,抓关键字来的方法来品读古诗。

  3、背诵古诗,并能用自己的简单说出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情感,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我确立此目标有以下四点依据:

  一是基于对课程标准学段目标的理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第二学段目标中也指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朗诵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

  二是基于对单元重点项目的理解:

  本单元以“壮丽的祖国山河”为主题来展开学*,通过阅读,能够从多个侧面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进一步热爱祖国以及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是基于对教学内容的认识:

  本篇古诗描绘的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景色。

  四是基于对三年级学生学情的认识:

  三年级的学生在二年级上册的第三组课文和二年级下册第三组课文的学*中,学生对祖国的大好河山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学生对祖国的山河有一定的认识,但是在古诗中去感悟祖国的大好山河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有一定的难度。

  据此我将教学重难点确定为: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学*通过想象,抓关键字来品读古诗的方法;背诵古诗,并能用自己的简单说出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情感,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二、说教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为此我采用“朗读法”、“引导法”,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获得自己独特的情感经验。

  三、说学法

  在教学中要体现新课标提出的“以生为本”的理念。因此,我将引导学生运用自主探究法、朗读感悟法,让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通过想象,抓关键字来品读古诗的方法,体验诗人的情感,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设计意图:联系旧知,以及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古诗兴趣。调动学生学*的积极主动性。同时以一个主问题:作者是怎么望天门山来贯穿整首诗。)

  (二、)初读诗文,初悟诗意。

  (设计意图:古诗教学的基础是学生能正确流利的朗读古诗,所以让学生先自由读,然后抽读,老师范读,学生试读,展示读等多种读让学生能真正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

  (三、)想象画面,找出景物

  (设计意图:通过划节奏再读,以想象画面来品味诗文,找出诗中写景的词语。有诗文初步整体把握。)

  (四、)想象画面,感悟诗境。

  (设计意图:在想象中,感悟诗文的情景,并通过朗读,品味天门山的气势,长江水的澎湃。)

  (五、)找关键字,品观望点

  (设计意图:通过找文中能体现出李白观望天门山的一个字,让学生通过接读感悟“出”字的好处。)

  (六)入情入境,深悟诗

  (设计意图:出示作者作诗的背景,让学生联系背景来理解作者写这首诗的心境。再通过引读,深入感悟山的热情、水的澎湃都是因为诗人喜悦的心情。)

  (七、)作业

  (设计意图:将课内学*延伸到课外,丰富学生的知识,增长学生的见识。通过对阅读材料的补充,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水*。)

  五、说教学反思

  1、这是第一次公开上古诗课,自身还是有些拿捏不准这节课到底该怎么来上,所以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感觉不够精准,特别是制定的教学重难点上,我制定的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学*通过想象,抓关键字来的方法来品读古诗;背诵古诗,并能用自己的简单说出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情感,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但在实际教学下来,感觉学生自己的理解还是不够,课堂上对古诗的理解主要是老师的教授,总感觉学生虽然有想象,自己也有说,学生内心的感悟还有些欠缺,特别是中等偏下的同学,理解起来还是有些难度。

  2、本课中本来是有拓展,让学生读一读李白所写的另外一首诗《天门山》,但因为突然停电,我就把这个布置成了作业,如果在课堂上让学生去读的话,也许效果会更好一点。以上就是我的说课,不足之处恳请各位老师给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望天门山课件 3

  教学目标:

  1、会写一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3、感受祖国山河的壮丽,体现作者乐观豪迈的情怀。

  教学重点:

  能熟读诗句,理解诗意,掌握古诗的学*方法。

  教学难点:

  感受诗歌意境,体会作者乐观豪迈的情怀。

  教学准备:

  录音机,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吟唱诗歌、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曾经了解过这个人吗?板书:李白[唐]。你对他了解多少?老师也收集了一些关于李白的资料:

  出示小黑板:李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他的诗气势磅礴、情感奔放,想象丰富,大胆夸张.因此被称为诗仙。今天,我带来一首他写的诗,不过,我要把它唱出来,你们想听吗?(想听)听了之后,看看你能感受到什么?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的境界当中。

  二、自主学*、探究诗意:

  (一)整体感悟

  1、学古诗,要先学会怎样去读.老师先读,请拿出笔画出这首诗的节奏.

  2、根据你画的节奏读一读3、谁来读给大家听。

  自学诗意:真好,我们都能读通、读顺了。读完了这首诗,你读懂了什么呢?现在就请你拿出笔,划一划你读懂的字、词、句。

  探究诗意: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下面你们来汇报诗意,老师来作画好吗?谁先来。

  汇报A:我读懂了“天门”就是天门山。“楚江”就是长江。天门山断开了是被长江冲开的.

  师:这里的”断”字是什么意思?看看图说明这山怎样?怎样能读出这种险的感觉来?(生:断字要重读。)学生自读。“开”字又是何意?是说明这江水怎样?怎么能读好这句.(生:断和开都要重读。)

  汇报B:我读懂了“碧水”就是指“碧绿的江水”“碧水东流至此回”就是碧绿的江水向东流至这就回旋了。师:这里的“回”字当什么讲?边打手势边读诗。问:长江东去不复返,为什么到这就回旋呢?怎样能读好它。师相机板画。

  汇报C:**青山相对出:**绿绿的山相对着耸出来.师:指导书写”岸”.这里的“出”字当什么讲?你认为这山有什么特点?怎样去读这句?这山真绿啊!读。这山真高啊,再读。这山真险啊!大声地读。师相机板画。

  汇报D:孤帆一片日边来:孤单的一只船从天边漂过来。师;这是谁的船呢?李白乘船来到天门山,看到这般景色,心情会是什么样的呢?怎样能读出这种心情来。师相机板画。

  总结:孩子们,我们随着诗句浏览了天门山的景色.一首诗一幅画.你们看这景色美吗?老师再来吟诵这首诗。让你闭上眼睛,用心地想想这番美景吧!

  三、反复朗读、体会意境:李白不愧为“诗仙”啊,你们认为这首诗写得怎样?好在哪?想不想看看后人对这首诗的评价。

  出示评价:(一起来读.)这首诗表现了一种汹涌奔腾,急流回荡,雄山对峙,江水天来的气势.问:你从诗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A:从“天门中断楚江开”这句诗中,我感受到了汹涌奔腾的气势。师:浩荡东流的长江冲破天门奔腾而去,这水真。。谁能读出这种气势来。这种力量真。。加强语气,谁再来读.

  B:我从“碧水东流至此回”能感受到急流回荡的气势,师引:同学们,我们再来听听水回旋时的声音。听完之后,你能感受到什么?师:汹涌的江水声,震耳欲聋,让我们大声地读出来。浩浩荡荡的楚江又在天门山下,流转盘旋。这是多么壮观的景象啊,再读。

  C:我从“**青山相对出”感受到了雄山对峙的气势。师:天门山夹江对峙,高大雄伟。去匆匆这山的形势又是多么险要啊。能读出来吗?

  D:我从“孤帆一片日边来”感到了江水天来的气势.师:浩浩荡荡的江水载着李白的船一同向天山赶来,此时此刻李白的心情多么地激动,多么地愉悦。怎样能读出来?

  总结:是啊,这是一番壮观的景象,这更是一种宏大的气势。不光是李白,谁能不对我们祖国的大好河山而感叹呢?现在,就请你用声音来抒发这种情感吧,让我们美美地读一读.

  四:拓展练*、总结学法:孩子们,正因为天门山的美景让李白感动,所以他在天门山逗留了多日,写下了另外一首诗《天门山》谁来读,从这首诗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天门山 李白

  迥出江上山,双峰自相对,岸映松色寒,石分浪花碎。

  总结:孩子们,学完了本课,我们不仅懂得了诗意,更应该学会怎样去学古诗。请回顾一下,这节课,我们是用什么方法来学诗的?最后让我们齐读古诗来结束本节课的学*。

  五、板书: 望天门山

  [唐]李 白

  断

  开

  回

  出

  望天门山课件 4

  教学目标:

  1、理解《望天门山》这首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3、通过诗中描绘的情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学*古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

  通过想象、感受“断、开、回、出”这几个动词的意思。

  教学时间:一课时

  课前准备:背诵课文 查阅资料了解李白和他的作品。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释题:

  天门山:在今安徽和县与当涂西南的长江**,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门户。

  二、范读诗歌

  三、自读诗歌,提出疑问。

  四、试讲诗歌大意

  1.同座对讲。2.指名试讲。

  高高天门被长江之水拦腰劈开,

  碧绿的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的青山相对耸立巍峨险峻,

  一叶孤舟从太阳旁边飞速飘来。

  五、指导朗读

  这首诗热情赞颂了祖国山河的壮丽,气势十分雄伟。从中充分展现了诗人自己那开阔的胸襟和热情豪放的性格。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六、动手做

  根据这首诗的诗意,参考书上的插图,请你用彩笔画一幅图。图上要有青山、江水、孤帆、太阳。

  七、板书设计:

  张贴学生的画。

  反馈:

  [学生活动设计]:

  朗读 讨论

  作画 背诵

  望天门山课件 5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感悟理解诗句的意思和意境,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3、通过诗中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课前准备:

  1、 教师准备:自制的谱曲的诗句和李白其它山水诗的课件。

  2、 学生准备:朗读古诗,*时积累一些李白的诗歌。

  教学重点:

  情感朗读,感悟诗境。

  教学难点:

  感悟诗境。

  课前谈话:

  师:听说你们很聪明,那我考考你们。(板书:山),什么字?你能说带有山或与山有关的成语吗?喜欢游山玩水吗?都游过哪些山?还想去游哪些山?

  一、 揭题

  老师带你们去游天门山,怎么样?今天我们学*一首古诗,板书:望天门山。

  二、 读通诗文,初悟诗意

  1、刚才让老师领略了你们扎实的语文基本功,现在再去过难关,有信心吗?底气不足呀。

  会读这首诗吗?自己大声读读。

  你们刚才的表现也激起了老师的表现欲,我也要读一读。(师范读,生鼓掌。)能说说你为什么给我掌声吗?

  现在你们是否也想读?你觉得我哪里读得不错,欣赏我的,你可以学*我的,如果你有自己的独到的见解,你就读出你自己的感觉。

  男生来读读。女生来读读。全班一起读。

  2、有人说:一首诗就是一首诗,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如果说这首诗就是一幅画,那画里都画了些什么呢?再去读读、找找、划划。

  反馈:天门、楚江、碧水、青山、孤帆、日。

  3、我还知道你们班画画水*很不错的,来展示一下吧,把这首诗画出来。想要把这首诗画好,该做些什么准备?(读诗、读懂诗的意思)

  生自由作画。

  谁来向各位展示一下自己的佳作,说说自己画中的得意之处。根据生的回答追问你为什么这样画?有何依据?

  三、 想象,领悟诗意

  1、师也画一画,板画天门山。这是——?天门天门,顾名思义就是天上的门,可见——?能用“天门山真什么”来说说吗?(高、俊秀、险……)

  是呀,难怪诗人写到天门山犹如被江水冲击而隔断似的,这么雄伟这么有气势,大自然真是鬼斧神工哪!

  2、师板画江水回旋、向北流。老师画的是什么?(水)怎样的水?(碧水)碧水还可以说什么水?(清清的水、绿绿的水、干净的水……)这样的水流到天门山的时候,由于山势的阻挡,产生回旋,转向北流了(师结合板书加上手势来说)。

  现在,你的眼前仿佛浮现出什么画面?你仿佛听到了什么?(水狠狠地、猛烈地撞击岩石,发出哗哗、很响的、震耳欲聋的声音……)大自然的景色真是秀丽神奇!

  其实我画的水是一条江,叫什么?(楚江)楚江又叫什么?(长江)在古代,长江在天门山之前的中游流经战国时期的楚国地域,被称为楚江,天门山之后的下游流经吴国地域,被成为吴江。

  我画的其实就是诗里的哪几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师神情并茂读这两句诗。你也想读读吗?我们比赛读,你们不先练练吗?指名几位生读,评读,评出优胜者。

  3、你们读出了山的气势,山的磅礴,诗里还有写山的吗?(**青山相对出)这又是怎样的山呢?(请两位生来表演,为了显示山的高大,可以向上伸手臂并向中间靠拢点,演示山向中间突出的样子)师板画**的青山,同时板画孤帆和太阳。

  4、看看老师又画了什么?怎样的小船?怎么行驶的?从孤帆你还能联想到什么?(作者在这船上欣赏风景,被美景陶醉了,写下这流传千古的佳作。)

  刚才我画的是哪两句?(**青山相对出,一片孤帆日边来。)师做手势范读,生练读,男女生比赛读,齐读。

  四、 诵吟古诗,拓展积累。

  1、这么美的诗,能积累下来吗?可以做做动作背。生自由背诵,指名背,齐背。

  2、在古代,古人可不像你们这样读诗、背诗,他们是吟诗,吟唱诗歌,也就是把诗歌唱出来。今天我们也来学一学古人,唱一唱诗。课件出示:谱上曲的诗句。

  师唱,生跟唱,师生齐做动作唱。

  3、知道这么精彩的诗是谁写的吗?对李白你了解多少?

  李白是我国唐朝著名的诗人,背后人誉为“诗仙”,现存诗歌将*1000首,其中有很多是写山水的,你还知道李白哪些写山水的诗?

  老师也找了几首,给同学们欣赏。课件出示:《独坐敬亭山》、《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送孟浩然之广陵》、《天门山》。

  五、 结语

  古诗是我国文化宝库里的一多奇葩,而李白只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星,还有很多诗人和他们的诗歌也很有名,千古流传,等着你们去欣赏,去诵读。

  拓展阅读:《望天门山》赏析

  《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赏析】:

  天门山,就是安徽当涂县的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与和县的西梁山的合称。两山夹江对峙,象一座天设的门户,形势非常险要,“天门”即由此得名。诗题中的“望”字,说明诗中所描绘的是远望所见天门山壮美景色。历来的许多注本由于没有弄清“望”的立脚点,所以往往把诗意理解错了。

  天门山夹江对峙,所以写天门山离不开长江。诗的前幅即从“江”与“山”的关系着笔。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长江流经旧楚地的一段)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这和作者在《西岳云台歌》中所描绘的情景颇为相似:“巨灵(河神)咆哮擘两山(指河西的华山与河东的首阳山),洪波喷流射东海。”不过前者隐后者显而已。在作者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决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

  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有的本子“至此回”作“直北回”,解者以为指东流的长江在这一带回转向北。这也许称得上对长江流向的精细说明,但不是诗,更不能显现天门奇险的气势。试比较《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盘涡毂转”也就是“碧水东流至此回”,同样是描绘万里江河受到峥嵘奇险的山峰阻遏时出现的情景。绝句尚简省含蓄,所以不象七古那样写得淋漓尽致。

  “**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上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下句则点醒“望”的立脚点和表现诗人的淋漓兴会。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他“望”的立脚点便是从“日边来”的“一片孤帆”.读这首诗的人大都赞赏“**青山相对出”的“出”字,因为它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但却很少去考虑诗人何以有“相对出”的感受。如果是站在岸上某个固定的立脚点“望天门山”,那大概只会产生“**青山相对立”的静态感。反之,舟行江上,顺流而下,望着远处的天门两山扑进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时,“**青山相对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夹江对峙的天门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来,表示它对江上来客的欢迎。

  青山既然对远客如此有情,则远客自当更加兴会淋漓。“孤帆一片日边来”,正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天门山的情景,和诗人欣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它似乎包含着这样的潜台词:雄伟险要的天门山呵,我这乘一片孤帆的远方来客,今天终于看见了你。

  由于末句在叙事中饱含诗人的激情,这首诗便在描绘出天门山雄伟景色的同时突出了诗人的自我形象。如果要正题,诗题应该叫“舟行望天门山”。


望天门山语文课件范本5份(扩展4)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菁华5篇)

  教学目标:

  1、 理解《望天门山》的意思,体会诗中的意境和诗人所表达的感情,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2、 通过诗中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3、 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体会诗的意境美,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理解题意。

  1、师:在上课前,首先来欣赏几句名诗。

  课件出示有关长江的古诗名句: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唐)杜甫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明)杨慎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宋)苏轼

  欲寄两行迎尔泪,长江不肯向西流。——(唐)白居易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宋)辛弃疾

  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宋)柳永

  (指名一组学生开火车读)

  师:这些诗句有什么特点?

  生:这些诗句都是写长江。

  师:通过读这些诗,长江在你心里是怎样的一种感觉?

  生:我感到了长江之水的惆怅;

  生:我领略了“浪花淘尽英雄”的本色;

  生:读完后,我感觉到长江磅礴的气势。

  2、今天,我们学*一首跟长江有关的诗歌。(师板书课题:望天门山)(生齐读。)

  3、谁理解了这题目的意思?(指名说)

  生:看天门山。

  师:“看”和“望”有什么区别?(让学生理解:向远处看就叫“望”。)

  师:同学们可能要觉得奇怪了——刚刚老师明明是说跟长江有关的诗,现在怎么变成山了?(停了停)别急,请听老师细细说来:天门山在安徽省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课件出示:安徽省地理图)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两山隔江相对,形同门户,所以叫天门山。唐玄宗开元十三年的时候,25岁的李白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第一次离开四川前去洞庭湖游览,接着又兴志勃勃乘舟顺江而东,在经过东西梁山,也就是我们诗题中的“天门山”时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课件出示课题)这首诗既描写了天门山的高耸险峻,也描写了长江的汹涌奔腾。

  二、读懂诗意,读出诗情。

  1、下面就请同学们打开书84页,一起来读读这首诗吧。注意要求:自由反复地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准备好了吗?(生答:准备好了。)好,开始吧。

  (课件出示诗歌,生自由读诗)

  2、指名读,齐读。(预设评价:读得不错,如果能把每个字音咬准就更好了;读得真不错,每个字音都读得很准。)

  3、师:想把它读得更有味道吗?

  生:想。

  师:那首先得弄明白这首诗的意思。接下来,请同学们四人小组合作学*,听清要求:先找出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各有什么特点?然后,利用工具书或书中的注释,结合插图,理解诗歌的意思,并互相说一说。记住了吗?(生:记住了)那好,开始吧。

  (生合作学*)

  4、你们读懂了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吗?(指名说)(随机板书:楚江、碧水、青山、孤帆)

  师:嗯,找得很准,看来同学们很用心地去读了这首诗,那能读懂它吗?

  生:能。

  师:谁能说说这首诗的意思?(指名说)

  师:这只是我们对这首诗的粗浅认识,后人对这首诗又有怎样的评价呢?我们来看看吧。

  5、课件出示后人对诗的评价:

  这首诗意境雄奇壮阔,孕大含深;气势汹涌奔腾,吞吐山河;色调热烈醒目,催人奋发;构图粗野苍劲,风格豪迈超俗,狂放不已,就好像一幅气势磅礴的画。

  (学生自由轻读,老师指名读。)

  师:评价里说这首诗就好像一幅气势磅礴的画,从诗里的哪些词句可以看出?

  生:天门中断楚江开。

  师:特别是这个“开”字,让你想象到什么?(板书:开)

  生:让我想象到江水排山倒海的气势。(板书:吞吐山河)

  师:你能读出这种吞吐山河的气势吗?(指名读)

  师:还有吗?

  生:“碧水东流至此回”这句也可以看出。

  师:特别是这句里的哪个字?

  生:就是这个“回”字。

  师:怎么说?(板书:回)

  生:水一到这里就打旋涡,在这一带回旋。

  师:大家一起来想象一下,长江水一到天门山这个位置,水道突然收紧了,水就——

  生:变得更急了。

  师:水从上面冲下来,下面是一马*川,前面的水面宽阔了,水自然就——

  生:缓了。

  师:后面的水很急,遇到了前面流得很缓的水,自然就——

  生:回过来。

  师:所以一个“回”字,其实是在写“急”。 (板书:急流回荡)

  你能读出这种急流回荡的气势吗?(指名读)

  师:谁能把前两句连起来读一读?(指名读)

  师:还有地方可以看出这种气势吗?

  生:*青山相对出。

  师:这里面有个字把静止不动的山写活了,是──

  生:出。(板书:出)

  师:是呀,孤舟顺流而下,远处的天门两山扑进眼帘,这是何等的壮观啊!

  东西梁山对峙,沿岸都是高耸的山峰,险峻的重岭,(师手指插图)能看得出气势吗?

  生:能。

  师:我们用一个词来形容下这种气势──(教师板书:雄山对峙)

  师:谁能来读一读这句?(指名读)

  师:还有吗?(如果没有学生说,师就引导)“孤帆一片日边来”是表现雄壮、磅礴的气势,还是表现温柔、*静的感觉呢?

  预设1:

  生:温柔、*静的。因为“日”给人温暖的感觉。

  师:从“日边来”,让人感觉江水是从天而来,“水从天来”这气势温柔吗?

  生:不温柔,很雄壮。

  预设2:

  生:雄壮。

  师:为什么给你这样的感觉?

  生:从“日边来”,让人感觉江水是从天而来,“水从天来”这气势当然雄壮啦!

  (板书:江水天来)

  师:你能读读这句吗?(生读)

  6、师:这首诗表现的就是这种“吞吐山河、急流回荡、雄山对峙、江水天来”的磅礴奔放的气势,(师手指板书)让我们把这种气势读出来吧。

  课件出示诗歌。(指名读,齐读)

  7、同学们读得真不错,老师也很想来读一读,我来试试好吗?(生:好)

  但老师有个请求,就是我在读的时候,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看你能从中感受到什么?

  (课件播放音乐,师范读,生闭眼想象画面。)

  8、师小结:从诗歌的描写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生:雄壮)(板书:雄壮)

  你想说些什么?

  9、这么狂放豪迈、充满激情的诗歌,想不想永远把它留在心里?(生:想)那就给你们两分钟时间把它背下来吧。(生自由背,指名背)

  三、拓展延伸,激**感。

  1、李白是我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一生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现存*千首诗。他的诗色彩瑰丽,大胆想象,被称为“诗仙”。同学们,长江水的汹涌奔腾,天门山的高耸对峙,深深地吸引了李白,所以李白在天门山逗留了多日,写下了另外一首诗《天门山》、一篇文章《天门山铭》。

  (课件出示:《天门山》、《天门山铭》)师与学生一起读。

  2、古诗是我国文化宝库里的一朵奇葩,而李白只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星,还有很多诗人和他们的诗歌也很有名,千古流传,等着你们去欣赏,去诵读。同学们还知道哪些描写祖国风光的诗歌?(学生交流展示搜集到的描写祖国风光的诗歌。)

  3、老师也搜集了一些描写祖国风光的诗歌,也想来展示展示,可以吗?

  (课件出示描写祖国风光的诗。)

  四、布置作业。

  将《望天门山》这首诗描写的画面画出来。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过程与方法:通过诗中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理解诗句的意思和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读诗的兴趣,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情感朗读,感悟诗境。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朗读感悟法

  教学过程

  配乐,课前欣赏祖国山河美景。

  一、问题导入,释题。

  1、孩子们,你们喜欢游山玩水吗?都去过哪些风景优美的地方?

  2、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祖国处处都有迷人的风光,三清山令人神往,长江风光无限旖旎,庐山瀑布气势磅礴,黄山云海云雾缭绕……祖国大好河山看不完、道不尽。有一位唐代诗人,他也游历了许多名山古川,写下了千余首流传千古的诗歌,被人们称为“诗仙”,他就是——李白。(板书)

  4、今天,我们就要学*他写的一首山水名诗——望天门山(教师板题,望天门山)就让我们跟随大诗人李白去望天门山,欣赏山水美景。(教师板书:望)

  5、释题:“望”就是远远地看,那么李白在这儿望到了哪些美景呢?让我们去诗中寻找答案吧!

  二、合作探究

  1、请同学们看清要求,自由读读古诗两遍。(课件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谁来读给大家听一听?指名读,正音。

  3、初步指导读出诗的节奏。

  4、根据手势,标画节奏。

  5、师生合作叠读诗歌,体会诗歌一唱三叹之美。

  三、展示交流

  1、感受诗歌的景美。

  这诗中有歌,诗中还有画呢。《望天门山》这首诗一句一景,就像一幅水墨画。下面我们静静地默读一下,找一找每一句都有哪些景物,拿起笔圈画下来。(课件出示要求:学生默读诗,边读遍圈。)(指名汇报)

  2、巍巍天门山,滔滔楚江水,还有孤帆红日,这么美的景物,谁来读一读诗文?

  3、学*第一、二句。课件出示: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这句诗中哪个字最让你感受到天门山的气势?(抓住断字感受江水的气势)当李白看到浩荡的楚江水劈山而去,不禁发出这样的吟诵(生读,读出气势)

  4、这样汹涌的江水,这样的气势,谁来读。(指名读,再读,男生读,全班读。)

  5、一边想象画面再读。并让学生用优美的语言说出自己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6、红日、白帆、碧水、青山,李白的心和山水已相融在一起。诗人扬帆而下,望此美景,不禁吟诵……孩子们,读到这里,你能不能体会到当时李白写这首诗时,是一种什么样心情?大诗人李白想要通过这首诗表达一种怎样的情感呢?

  师总结:(一千多年过去了,天门山还是那样的险峻雄伟,长江水还是那样碧绿多情,如果你有机会到那里旅游,你也会像李白一样,深情吟诵……同学们,今天也让这些字,这首诗,这支歌,这座山留在我们的心里,让我们再一次诵读……(学生配乐读诗。)

  四、巩固拓展

  1、总结学法。

  师:孩子们,善于总结与反思的人才能学得更好。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刚才学*《望天门山》这首古诗的学*方法,然后在学其他古诗的时候运用它,那么你就做到了举一反三。

  学生总结,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出示课件的学法。

  1)初读。(读准字音)

  2)再读。(读出节奏)

  3)想象。(想象画面)

  4)悟情。(体会表达情感)我们刚才说过,李白是一个浪漫的诗人,他游览过祖国的许多名山大川,写下了许多优秀的诗篇。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也写过一首山水诗。现在,请用你们刚才总结的.学法自学《望庐山瀑布》。

  2、学生总结方法,自学《望庐山瀑布》《终南山望余雪》。

  3、小组展示自学成果。

  五、作业布置。

  1、有感情地背诵《望天门山》

  2、孔子曾说过:不读诗,无以言。诗歌是一幅意境悠远的画,诗歌是一首动听优美的歌,诗歌是灵动的文字与涌动的情愫美妙结合,在诗人的笔下,描写祖国风光的古诗还有很多很多,让我们在课外也去搜集一些,运用在这堂课里你所学到读诗方法,让诗歌浸润你们充满童真的心灵吧!

  教学目标:

  1、理解《望天门山》这首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3、通过诗中描绘的情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学*古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

  通过想象、感受“断、开、回、出”这几个动词的意思。

  教学时间:一课时

  课前准备:背诵课文查阅资料了解李白和他的作品。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释题:

  天门山:在今安徽和县与当涂西南的长江*,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门户。

  二、范读诗歌

  三、自读诗歌,提出疑问。

  四、试讲诗歌大意

  1.同座对讲。2.指名试讲。

  高高天门被长江之水拦腰劈开,

  碧绿的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的青山相对耸立巍峨险峻,

  一叶孤舟从太阳旁边飞速飘来。

  五、指导朗读

  这首诗热情赞颂了祖国山河的壮丽,气势十分雄伟。从中充分展现了诗人自己那开阔的胸襟和热情豪放的性格。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六、动手做

  根据这首诗的诗意,参考书上的插图,请你用彩笔画一幅图。图上要有青山、江水、孤帆、太阳。


望天门山语文课件范本5份(扩展5)

——《望天门山》教学反思 (菁华5篇)

  《望天门山》是三年级上册第21课,25岁的李白第一次离开家乡,接着又兴致勃勃乘舟顺江而东,在经过安徽省当涂县的东西梁山时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

  学生没有亲身经历很难想象诗中描写的画面。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在孩子们充分的读熟古诗之后,我边讲解便用简笔画绘制了一幅两山隔江对峙、孤舟日边而来的画面。孩子们对古诗有了理解,当我再次让他们读时,吕嘉惠的举动引起了我的注意。她一边读一边加上动作,“天门中断楚江开”右手使劲向下猛劈,好似长江将天门山猛然劈成东西两半;“碧水东流”右手向前蜿蜒前行,“至此回”手腕回旋,这一动作仿佛让我真的感受到了长江之水滚滚东流,到此回旋的情景。“*青山相对出”将两只胳膊高高举起,掌心相对。

  “孤帆一片日边来”左胳膊伸直,左手握拳好似一轮红日,右手做小船状从日边缓缓向胸前驶来。这一连串的动作既优美又生动。我让吕嘉惠做老师,我和孩子们一起边读边表演,孩子们不仅理解了古诗,而且很快就能熟读成诵了。看来,千万不能小看了这些小家伙,他们说不定就是我们的老师呢!

  本诗作者李白素有“浪漫主义诗仙”之称。他的诗歌大部分想象雄奇,语言大胆夸张。《望天门山》是诗人25岁时途经长江中下游(此段称楚江)写下的又一名作。以往教学古诗时,有个常见的毛病——难以共鸣。诗人所描绘的前景与学生的情感无法相通,有的只是干巴巴的反复诵读。没有动情的朗读。即便动用声、色、影像课件,也难以激发起学生与诗人的的情感碰撞。

  为了改变这样的现象,我试图先让自己仔细研读李白的诗歌,找到他的诗歌特色,然后引导学生对古诗“字斟句酌”。象诗人一般想象画面,推敲品析。我们发现这首诗将天门山的峻拔,楚江的气势,及诗人的豪迈通过四个动词——“开、回、出、来”体现出来。于是,教学初始,我便抓住四个动作词,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动作的发起者”——“楚江、天门山、孤帆”。让同学们发挥想象力,感悟诗人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面对高山峭壁,滔滔江水,而依然豪迈的气势。通过这样的引导想象,再带着体会和感悟诵读,便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古诗教学向来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块难啃的硬骨头,很多老师在做公开课时避之不及。古诗语言凝练,情感强烈,意境优美。学*古诗,不仅可以积累汉语精华,还能陶冶情操,所以学*古诗非常重要。《望天门山》是李白的一首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诗,也体现了李白对大自然的热爱。李白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也充满了新奇的想象,学*起来有一定难度。

  我在选做这节课时,只是觉得越早挑战最高难度的领域越可以让我更好的体会语文教学的深度。这节课也吸引来了很多老师来听课,不过让老师们失望了,或者说是各位老师和领导高看了我一眼。当然,这节课不够成功的原因都是来自我个人的问题。通过华校、董校以及同组教师的评课,我认识到这节课在各方面存在的问题。

  这节课的设计意图也是循着“读诗句,知作者,解诗意,悟诗情”的古诗教学思路进行的。读诗句、知作者这两个环节都做的不错,尤其是读诗句贯穿了整节课。

  但是,在理解诗意这一难点上没能实现突破,这也是这一节课不成功的关键所在。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我国古代学*古诗文大都是直接的背诵。而现在的学科教学讲究效率,所以立足文本,对文本进行深入的分析。在理解诗意这一环节,我本来想突破去逐字句去理解诗意的方法,而是通过读和把握关键词让学生自己说说诗句描绘的场景。这一环节由于紧张被我落下了。但是,即使有这一个环节,我也不敢保证这一环节的设计会达到目的。所以,为了更有把握,还是应该采用逐字句的方式去理解诗意,先扫除理解上的障碍,再在此基础上进行大胆的想象,效果可能会更好,也不容易落掉这一个关键的环节。

  在悟诗情这一环节上,设计还不够充分,这里应该让孩子联系单元导读的同时,进行合理的引导。引导可以这样进行:“长江,天门山,这都是我国的大好河山。那同学们说,作者热爱这河山吗?”这样就能引导学生说出这首诗的思想感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当然,这种思想感情不能是唯一的,因为严格计较起来,这首诗包含的是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所以,只需要引导出激发出这种热爱之情,再通过读去读出这种热爱,就是实现了这一目标。解诗意,悟诗情这两大关键没能把握好,是这首诗教学中的最大问题,这节课给很多人的感受是重点不够突出。

  当然,还有一些其他的问题,如:由于*时对学生的课堂训练还不够,孩子在回答问题时声音小、不够活跃;评价语言还不够生动,不能够很好的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媒体使用上,课件还不够精致,色彩对比不够明显等等。

  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我是一个闻过则喜的人。经过了这节课的磨砺,我一定会深刻反思自己在这节课中的问题,虚心接受和学*领导老师们提出的指导意见,争取下次做出更好的古诗课。当然,这学期得到最多的就是董校的全面的指导。我体会到董校对语文学科标准的把握,这让我获益匪浅。在此,我感谢各位领导老师对我的关怀关注,我也会继续学*,不断进步。

  当《望天门山》这首诗讲完,心里备感轻松。不光是按规定课时讲完,而且在课堂上没有我反复冗长的讲解,多数是我与孩子们之间的互动交流。认真回顾一下整个教学过程,有这样一个设计环节牵引着我和孩子们,让我感觉这首诗教下来很顺利。

  初备课时,反反复复看教材参考,自我感觉这首诗难讲。怎样避免课堂上的一言堂,同时又要带动大家的兴趣呢?于是教学初设计这样的环节:关于李白的诗我们学了很多了,通过这些诗你觉得李白是个怎样的人?孩子们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的说他是个豪迈的诗人;有的说他是个浪漫的诗人;有的说他是个大气的诗人;有的说他是个非常有才气、敢大胆想象的诗人等等。同时让我没有想到的是孩子们还例举许多的诗来证明。看来孩子们对于李白了解得比较多。下面就请同学们跟随李白去欣赏一段美景,欣赏结束学生发出了由衷的赞叹。接着让孩子们反复朗读《望天门山》这首诗,说说这首诗给你留下什么样的感受?孩子们结合诗人的风格,一下子就说对了这首诗的基调:壮观。紧接着发问:你是从哪儿知道的?教师对难点适当点拨,抓重点字理解这首古诗,感悟这首诗的非凡意境。让学生从“出”字中体会诗人敏锐的观察力,精炼的语言,更让学生从侧面感受到天门山的形态美。这个“出”字,让学生真正融进古诗中,融进意境中,感受到诗人激越的创作情绪。在我的引导下,他们既说出了天门山的险,又谈到了楚江的汹涌。轻轻松松学下了这首诗。

  反思这节课,我没有从以往常规的教学步骤教学这首诗,而是从诗人的风格上来作为突破口,即学了诗,又加深了对诗人的进一步的了解。看来学*古诗这种教学方法也是挺好的!

  《望天门山》全诗从“望”字着眼,前两句描写山川气势。第一句先写山,天门山似乎是由于水流的冲击而从中间隔断,江水从断口奔涌而出;第二句写水,浩浩荡荡的长江水被天门山阻挡,激起滔天的波浪,这两句所望到的景物是静止的,诗人却用“中断”“开”这些词从动态方面把它写活了;第三、四句是写行船的感受,坐在小船上迎着阳光顺流而下,感觉*的青山相对而来。非身临其境者,不能有这样的体会,也不可能写得如此传神。形象地用“孤帆一片”来代表一只船,这“一片孤帆”把天门山点缀得活泼起来,展现了生动优美的意境,使读者仿佛也望到了天门山的壮丽风光。

  *日教学中,我最怕的就是古诗的教学,不知道老师们有没有像我这样的感觉,因为学生对古诗不甚感兴趣,每当上古诗时,不是一问一答,就是老师一言堂。但是当《望天门山》这首诗讲完后,却没有这种感觉,心反而里备感轻松。因为这节课我不光是在规定课时内讲完,而且在课堂上没有我反复冗长的讲解,多数是我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认真回顾一下整个教学过程,让我感觉这首诗教下来很顺利。

  学*这首诗,先让孩子们反复朗读《望天门山》这首诗,读后,说说感受,再说说自己学会了哪句诗?怎样学会的?在学生理解诗句大意后,我对难点再适当点拨,进行品字品词,强化抓重点字的理解,从字、词的学*中感悟古诗的意境,感觉学生学*效果不错。但在作者观看的位置这个问题,学生不能很好的理解,不过在我的画图的帮助下,学生能明白这个问题。


望天门山语文课件范本5份(扩展6)

——望天门山教学反思菁选

望天门山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望天门山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日教学中,我最不喜欢的就是古诗的教学。因为古诗离孩子的生活比较遥远,孩子不容易理解。上古诗时,很容易出现不是一问一答的场面,要不就出现老师包揽课堂的现象。所以备课时,我反反复复看教材及参考书,自我感觉这首诗比较难讲。

  怎样避免课堂上自己包揽全部的现象。于是在教学初设计这样的导入语:李白的诗我们学了很多了,通过这些诗你觉得李白是个怎样的人孩子们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的`说他是个出名的诗人;有的说他是个想象力丰富的诗人;有的说他是个非常有才气的诗人等等,我不失时机地创设一段与李白同游天门山的情景,吸引学生学*兴趣,然后通过课件的再现,让学生欣赏天门山独特的景色。

  接着让孩子们反复朗读《望天门山》这首诗,说说自己学会了哪句诗怎样学会的引导学生图文结合自己学*古诗,为他们积累古诗的学*方法。

  在学生理解诗句大意后,我又引导学生谈谈学完这首诗后,天门山留给你的印象是怎样的(景色非常壮观)我紧接着发问:你是从哪儿知道的我对难点再适当点拨,进行品字品词,强化抓重点字的理解,从字,词的学*中感悟古诗的意境,感觉学生学*效果不错。看来,创设情景学*古诗,吸引孩子的学*兴趣也是一种好的古诗教学方法。

  创设情景,以读为本

  读通诗句是学*古诗的第一步,也是理解诗中蕴含的情谊的基础。在教学本首诗时,我始终坚持将读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设计了不同形式的读,体现了读的层次性,指导学生在读中理解感悟,充分地展开了想象,提高了教学效率。与此同时,我以读为本,把读和理解、读与想象等有机结合,并不断提高读的要求,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学*理解地读,投入感情地读,使学生在读中感受诗词的想象力,领悟到祖国语言文字的凝炼。

  加强了课内外的结合

  课堂上指导学生合理利用课前查阅的相关资料互,不但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增长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这对学生终生有益。特别是课后作业的布置:“除了学过的,同学们再找一两首描写祖国山水的'古诗,我们开一个祖国山水古诗交流会。”以此打破课内外的界限,扩大学生的课外阅读。这样做,可充分发挥语文课本为工具书的作用,不仅加大了教学密度,而且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古诗的兴趣。

  《望天门山》是三年级上册第21课,25岁的李白第一次离开家乡,接着又兴致勃勃乘舟顺江而东,在经过安徽省当涂县的东西梁山时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

  学生没有亲身经历很难想象诗中描写的画面。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在孩子们充分的读熟古诗之后,我边讲解便用简笔画绘制了一幅两山隔江对峙、孤舟日边而来的画面。孩子们对古诗有了理解,当我再次让他们读时,吕嘉惠的举动引起了我的注意。她一边读一边加上动作,“天门中断楚江开”右手使劲向下猛劈,好似长江将天门山猛然劈成东西两半;“碧水东流”右手向前蜿蜒前行,“至此回”手腕回旋,这一动作仿佛让我真的感受到了长江之水滚滚东流,到此回旋的`情景。“**青山相对出”将两只胳膊高高举起,掌心相对。

  “孤帆一片日边来”左胳膊伸直,左手握拳好似一轮红日,右手做小船状从日边缓缓向胸前驶来。这一连串的动作既优美又生动。我让吕嘉惠做老师,我和孩子们一起边读边表演,孩子们不仅理解了古诗,而且很快就能熟读成诵了。看来,千万不能小看了这些小家伙,他们说不定就是我们的老师呢!

  《望天门山》是描写祖国风光的诗,描绘的是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而雄奇秀丽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全诗从“望”字着眼,重点是让学生体会到从诗句中所反应出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由解诗题,知作者入手,让学生看注释、观察图、初步引导学生体会诗意,并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诵古诗,通过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字词,借助信息技术和课堂紧密结合,理解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突破重难点。我想如果学生能说出来,并体会出美,那么学生就肯定已经理解了古诗,再带着感情读一读体会作者的.情感。所以课堂上我也这么做了,学生确实能自已悟出来,比我想象得还要好,为了让学生有较为直观的认识,突破他们因年龄局限生活环境所无法看到的实景。注入“视频”和图片、音乐渲染,我又通过视频课件演示,把深奥的诗句变得浅显易懂,加强了教学效果。

  这节课充满浓浓的语文味,从词到句,联系生活实际逐步学*古诗。教学中注重了对学生的人文教育,用精美的图片,引导学生用经典的诗句诗赞美祖国的壮丽山河,从而唤起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使学生的课堂所学得以延伸。情感得以升华,使学生积累古诗句和人文教育有效结合。

  教后我觉得应该让学生自己收集积累去赞美祖国的壮丽山河诗句,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让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已试着把祖国那美丽的山河之景用诗的语言表现出来,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是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人,我想效果会更好。

  李白素有“浪漫主义诗仙”之称。他的诗歌大部分想象雄奇,语言大胆夸张。《望天门山》是诗人25岁时途经长江中下游(此段称楚江)写下的又一名作。以往教学古诗时,有个常见的毛病——难以共鸣。诗人所描绘的前景与学生的情感无法相通,有的只是干巴巴的反复诵读。没有动情的朗读。即便动用声、色、影像课件,也难以激发起学生与诗人的情感碰撞。

  为了改变这样的现象,我试图先让自己仔细研读李白的诗歌,找到他的.诗歌特色,然后引导学生对古诗“字斟句酌”。象诗人一般想象画面,推敲品析。我们发现这首诗将天门山的峻拔,楚江的气势,及诗人的豪迈通过四个动词——“开、回、出、来”体现出来。于是,教学初始,我便抓住四个动作词,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动作的发起者”——“楚江、天门山、孤帆”。让同学们发挥想象力,感悟诗人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面对高山峭壁,滔滔江水,而依然豪迈的气势。

  读好古诗,是非常关键的,在课堂上,积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我是在让学生理解好诗歌大概内容的基础上开展的。学生有了大概之后,就很自然地融合了情感,读出诗歌的节奏感。我还允许学生在掌握大概意境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理解去读。结果,在课堂上的学生是读得如痴如醉。

  让学生学会听古诗,在课堂上,我比较充分地利用多媒体的示范,在整合教育资源上,调动学生更多的感官,体验通过不同的形式来发现古诗的乐趣和内涵。在课后,我还让学生仿写古诗,进行创作,直接将学*的内容为我所用。

  在这一课堂上,其教学效果的评价非常重要,如何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有效延伸,积极引导,将是我今后需要改进的地方。

  古诗语言凝练,情感强烈,意境优美。学*古诗,不仅可以积累汉语精华,还能陶冶情操,所以学*古诗非常重要。《望天门山》是李白的一首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诗,也体现了李白对大自然的热爱。李白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也充满了新奇的想象,学*起来有一定难度。

  而两位老师通过同课异构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了一堂精彩的课堂。李老师是一堂课只讲了《望天门山》一首古诗,而吴老师是将《望天门山》与《望洞庭》对比教学。作为一名新手教师在听完两位老师的课后,对古诗教学也有了基本认识。古诗在语文教学中是一块难啃的骨头,而两位老师向我们展示了她们深厚的功底。无论是简笔画还是粉笔字,都是我今后需要学*和努力的地方。其中,李老师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她将作者简介放在了课堂的尾声才开始讲,从作者的自身经历出发去把握诗歌感情,进而讲出借景抒情,这一切都很自然,流畅。打破了我之前对古诗讲解时先题目再作者简介的传统观念,真的是受益匪浅。吴老师将两首诗放在一起对比讲解,难度拔高后,依然能够带领学生探索新知。而且在吴老师的课堂上学生积极主动思考,向老师提出问题。吴老师语文素养深厚,在课堂上展示了教育机智,为学生耐心解答。这也反映出吴老师在*时的课堂中就比较关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这也是我今后需要努力的地方。

  教研员的'讲解让我的思路也更加清晰,“回”字可以采用猜字的方法让学生去联系生活实际,再带回诗中。而“断”字可以和天门山的山势联系起来。这些都是我今后需要努力的地方,关注孩子的学*情况,并且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关注整体教学观,还有与单元主题的联系。要结合古诗特点,遵循学生古诗认知结构。在学生诵读时要有层次,理解,想象,感受。

  1、正确读写“断、楚、孤、帆”四个生字。

  2、能正确背诵和并试默写《望天门山》。

  3、试试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重点

  正确读写“断、楚、孤、帆”四个生字。能正确背诵。

  教学难点

  试试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试默写《望天门山》。

  第一个环节导入,我以李白的《静夜思》为切入点,为学生再次了解李白做好铺垫。学生很快就背出了这首诗,但对李白不是很了解。

  第二个环节初读,我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读古诗,这样为下边的学*做好了准备,并在检查时为学生扫除不懂读的字的障碍。

  第三环节是读练相结合。我设计了师生互对诗句;口答填空题,并试写;找出错的地方,改过来;背诵古诗四道练*题。目的是让学生在练中达到熟读、达到背诵和识记古诗句中的字。这环节学生学得非常好,也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第四个环节是要求学生试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诗意。这是教学的难点,学生很难说出,即使说了也不是很完整,所以在这花很多时间引导学生,导致后边的内容无法完成。

  经过这一次的教学,使我认识到,对学生的学*情况了解不是很全面。如果再上这一课,我会把第三个环节的“试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改为“根据诗意说诗句”,这样学*的难度就会低些,也不会花过多的'时间去引导学生说诗意。这样就能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总之本课教学,虽然有遗憾,但是收获也不小。这堂课体现了新课标理念下的“学生是学*活动的主体,是学*的主人。教师是学*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学中学生学得扎实,学得有效,取得预期的效果。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和要求,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古诗词教学一般应遵循这些原则:(一)以阅读、记诵为主的原则。(二)循序渐进的原则。(三)注重朗读指导的原则。(四)借助历史,还原现场的原则。(五)整体感知,把握大意的原则。(六)情感教育与情景感悟相结合的原则。

  下面我以三年级上册的一篇古诗《望天门山》的教学案例,谈谈自己在实际教学中的一些设计和做法。

  教学目标:

  1、自读自悟、小组合作,体会诗句含义。

  2、背诵和默写《望天门山》。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他体验诗人的感情。

  3、通过学*,让学生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神奇壮丽,感受作者豪迈的情感。

  4、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回忆诗人,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你们了解李白吗?谁来背背他写的诗呢?

  指定学生起来背一背李白的一些古诗。

  2、师:看来同学们非常喜欢李白的诗,这节课我们再来

  学*一首他写的诗——(学生齐读课题)《望天门山》。

  设计意图:激趣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读诗乐趣。

  二、读通诗句,了解诗意。(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原则”)

  1、学生初读课文。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遇到读不准的字音多读几遍,在读不懂的地方打一个问号。

  2、检查交流。

  (1)多媒体出示课文中的生字:断楚孤帆亦妆

  (让学生读生字,并帮助正音。)

  (2)多媒体出示课文《望天门山》。如果大家把这些生字带到诗中一定会读得更好的!

  (学生读诗句,个人读,集体读。)

  3、自读自悟诗意。请大家联系课文中的注释,并参考一些工具书,想一想诗句的意思。

  (1)学生个人读悟。

  (2)在学*小组中交流。

  (3)在全班交流:提出疑问,大家商讨解决。

  (4)教师引导大家说说诗意。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学诗歌的能力,独立理解诗歌的意思。

  三、诵读全诗,感悟诗情。(遵循了“注重朗读指导的原则”和“以阅读、记诵为主的原则”)

  1、教师范读,学生自由体验。

  2、多媒体配乐练*读,整体体验,力求读出诗情。

  3、指名朗读,读完后,请介绍为什么读得这么好!

  4、指导背诵:这么美的诗大家想不想永远留在自己的记忆中呢?(自由练背,同桌互相背,多媒体配乐有感情地背。)

  设计意图: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热爱古诗。

  四、书写生字,默写古诗。

  1、练*写生字“断、楚、孤、帆”。

  2、默写古诗《望天门山》。

  设计意图:养成天天练、天天写的好*惯。

  五、总结全诗,深化感悟。(遵循了“情感教育与情景感悟相结合的原则”)

  读完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呢?请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感受表达出来。

  设计意图: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六、走出课文,拓展延伸。

  新课标三上:《望天门山》教学反思

  《望天门山》是唐玄宗开元13年,25岁的李白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第一次离开四川前去洞庭湖游览,接着又兴致勃勃乘舟顺江而东,在经过安徽省当涂县的东西梁山时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此时的李白年轻浪漫,一派天真,充分展示了丰富的想象力。古诗主要描绘的是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景色;在古诗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还要注意课内外结合,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初步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如,课前,让学生查阅有关李白的资料。课后,收集李白的其他诗篇,使学生由此及彼,不局限于一节课、一本书,从而扩大学生信息量的交流。这样做,可充分发挥语文课本为工具书的作用,不仅加大了教学密度,而且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古诗的兴趣。

  一、打破常现,改革古诗教学的课堂结构。

  这节课,较大的突破就是改变了古诗教学由老师牵引着学生,逐字逐句串讲诗意的传统做法。课堂上,从学生自由背诵学过的古诗开场,引出今天要学的两首古诗。而后,安排自学时间,使学生有一个潜心读书的过程。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让学生汇报“读懂了什么”,师生共同讨论,互相补充。对于学生没有弄懂的问题,老师安排了质疑环节,启发学生共同探讨。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在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的探讨中,完成了教学任务。这种设计,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把学*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了学*的主人,老师只是一个参与者、合作者。

  二、把思考的空间还给学生。

  自学时间充分。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学,学生能静下心来认真思考,写写画画,动手查查字典,同桌的还可以商量商量,学生学得主动,的确有所收获。同时渗透了学*古诗的方法,潜移默化培养自学能力。

  三、创设情景,以读为本。

  为了增强教学效果,激发学生朗读的情感,感受到大自然的壮美,体会到诗人的思想感情,我千方百计创设情景,营造氛围,使学生置身于大自然中。如,老师的配乐范读,投影打出的画面,有感情色彩的激励语言等等,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使学生入情入境,充分地展开了想象,提高了教学效率。

  与此同时,我以读为本,把读和理解、读与想象等有机结合,并不断提高读的要求,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学*理解地读,投入感情地读,配画加上动作地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直至会背诵,使学生在读中感受诗词的想象力,领悟到祖国语言文字的凝炼。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老师舍得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自由练读”,让读得不够的学生再读,重视了群体活动,同时也注意到了学生的差异,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四、主导作用发挥得当,让学生把古诗画成一幅画。

  在学生学*遇到困难时,老师能顺势引导,随机应变,表现出对古诗的准确把握和深刻理解。你觉得应该画什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让学生把古诗画成一幅画。

  五、加强了课内外的结合

  课堂上启发学生互相交流查阅资料的收获,不但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增长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这对学生终生有益。特别是课后作业的布置:“除了学过的,同学们再找一两首,下节课你们来做老师,给大家介绍。”很有新意,它打破了课内外的界限,扩大了学生的课外阅读,这正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李白是我国最伟大的诗人之一,被人们称作“诗仙”。他的诗一方面豪迈狂放,另一方面又不失优雅自然之气。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或为豪放派,或为婉约派,惟有李白能兼而有之两派的精华,而且能自然地将其汇容。单凭这一点,他就可以在诗坛独领风骚。

  拿《望天门山》这首诗举例。"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一个"断"字就生动地表现了天门山山势险峻的特点。人们眼前会浮现出一幅画面,在很久以前身高万仞的山神手持一柄大斧,用力向天门山一劈,顿时山石崩飞,一座大山被劈出一条裂缝。而汹涌的楚江水由西向东奔腾而至,一下子将裂缝冲大,形成了现在人们所看到的景象。这是发生在一瞬间的事情,而"断"字就是表示一种急促有力的动作。李白选用这个字真可谓独具匠心。而第二句中的"回"字更是用的精妙绝伦。一泻千里的大江,在人们不注意时突然转头冲了回来。这种气势就如同你抓住了老虎的尾,它立刻回过头向你猛扑过来。你虽然知道情况十分危急,但是身子却已经完全僵住了,无法动弹一下。这种能让你心跳加速的描写,除了李白谁又能写得出呢?后两句"**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出"字赋予了山生命,使它有了动感。人们可以想象两边山崖走向远方的情景。前三句气势恢弘,节奏紧促,而第四句却笔锋一转,一切都仿佛慢了下来,最后定格在一幅画面上:夕阳西下,将要沉入江水中,一片金色的霞光洒向湖面,就在这时有一叶轻舟从远方飘荡过来。作者由动写到静,由紧张写到舒缓,作者就在一紧一缓之间抒发了自己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

  "诗仙"的称谓的确是名副其实。李白的诗之所以与众不同,是因为他的性格中有仙人的一部分。他的洒脱、高洁使他的诗具有一种超凡脱俗的"气质"。诗是人思想的'载体,人又是诗的基础。所以李白在诗歌上的成就,主要是因为他有不同于凡人的性格。也许过去有很多的诗人想去模仿他的诗风,但是却没有一个人的名气能超过他,那时因为他们无法像李白一样作生活中的仙。无论过去、现在或是将来,"诗仙"只有一个,那就是李白。

  这首古诗是伟大的爱国诗从李白,在25岁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离开了家乡来到洞庭湖游玩后,乘着小船顺流而下,路过天门山时被眼前的景色所吸引,情不自禁地写下了这首流传至今的诗,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河山的热爱之情,我在教学本节课的内容是,让学生在充分理解诗句的内容后练*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达到心境合一的程度。在本节教学中有如下亮点:

  1、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让学生很快地投入到学*中来。新课开始,让学生欣赏天门山的图片,学生很自然地被吸引过来,投入到新课的学*中来,看图说出山的特点,为理解诗句的内容打下基础。另外再让学生理解第一句诗句的意思时,说到长江,我出示长江动感的视频及配乐的解说,学生的注意力马上集中起来,这样激发学*的学*兴趣,看了画在,听了解说后,自然能说出长江水的特点:如气势磅礴,气势雄伟,水流湍急等,概括地相当准确,这样很自然地寻找到读第一句诗运用的语气。当学生理解第二句读书时,我又播放了长江水击打天门山的声音的音频,让学生展开大胆地想像,了解天门山的高,陡峭的特点。在学生画画时,我播放了配音的诗朗读,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使学生能入情入境。真正理解诗句的内容。

  2、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小组合作学*的能力。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充分培养自学能力,在学生能读准字音,会划分节秦读的基础上,我出示了自学提示

  (1)用——画出诗中写景的词语。

  (2)请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说说:“中断,开,回”分别是什么意思?

  (3)试着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学生们在老师的提示下有目的地自学,学*过多后学生又会和组内的同学交流,真正学*合作学*,取长补短。另外我又在学*已学*好前两句诗的基础上,引导学*用学前两句的学*方法来自学后两句诗的意思。同学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了诗句的意思,了解当时作者的心境,为朗读打下基础。

  3、以读为主,读中体会。

  读永远都是语文学*的主要手段,因此,我在教学中,让学生先自由读,再分节奏读,再试着用气势雄伟的语气读前两句,用高兴的心情读后两句,接着让学生比赛读,齐读,背诵。学生很自然地掌握诗的`意境,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熟读成诵。


望天门山语文课件范本5份(扩展7)

——《望天门山》古诗优选【十】篇

  教学目标:

  1、学*古诗《望天门山》,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情感,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2、阅读经典诵读《望岳》,*的一主学*方法,迁移运用。

  教学流程:

  一、回顾单元主题

  师生合作背诵单元导语(提示关键承接读)

  师:第六单元首页的那首小诗每当老师读起,心中油然而生一种自豪感,让我们合作背出那首小诗,我来提示,你来接,女生前,男生后,最后一句大家一起。(师:我们的祖国,有奔腾的江河(女生),澎湃的大海(男生);师:有辽阔的草原(女生),茂密的森林(男生);师:有宁静的山村(女生),繁华的都市(男生)??师:祖国的东西南北处处都有迷人的风景(男女生一起)。

  二、诵读激情,导入新知

  诵读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诗句(读中点评)

  师:是啊!祖国的东西南北处处都有迷人的景色,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用他的诗词歌赋表达着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

  师:XXX请你告诉我祖国的壮美山河就是李白笔下的(课件出示诗句)生读: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师点评:是那滚滚的长江之水。师:XXX请你告诉我祖国的壮美山河是苏轼笔下的(课件出示诗句)生读:横看成岭侧成峰,远*高低各不同。师点评:是那千姿百态的庐山。

  师:女孩子请你告诉我祖国的壮美山河还是《望庐山瀑布》中的(课件出示诗句)生读: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师点评:是那气势恢宏的瀑布。

  师:男孩子请你告诉我祖国的壮美河山还是《宿建德江》中的(课件出示诗句)生读:野旷天低树,江清月*人。师点评:是江水倒映月亮的景象。

  三、学*“一主”

  一)初步感知

  1、点明主题,板书课题

  师:祖国的壮美河山还是李白笔下的《望天门山》

  2、书写古诗,初步感知

  师:我把《望天门山》写在黑板上。请大家模仿老师写在练*本上,注意要写的工整、漂亮。(师板书,学生模仿写)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3、教师范读,感知节奏

  师:诗是有节奏的.,仔细倾听老师诵读,在你书写的古诗中画出节奏来,谁愿意在黑板上画(指名一名学生板演,师范读学生在倾听中画出节奏)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师点评:哪位同学和黑板上同学画的一样(纷纷举手)你是正确的。

  4、初读古诗,感知诗韵

  师:按照这样的节奏,看着老师的手势,大家试着读一读,注意一定要看指挥。(师根据古诗节奏及韵律指挥学生一起试读)

  二)细读古诗,理解感知

  1、找出古诗所描述的景物。

  师:一首古诗就是一幅画,《望天门山》一句一景,你都读出了哪些景物?(学生回答,师随机在板书中圈出来,并随即解释碧水,楚江等)

  2、观察插图,理解诗意。

  师:(课件出示古诗插图)假使你站在船头,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急速而来,你会看到(指名回答)

  生1:我会看到江水一直往前流,流到天门山的时候又转回来了。师:那就是诗句中的(生1诵读:碧水东流至此回)

  师:你们也会看到(全体诵读:碧水东流至此回)

  师:你还会看到(指名回答)

  生2:我还会看到长江水把天门山分成了两半。

  师:也就是诗句中的(生2诵读:天门中断楚江开)

  师:女孩子也会看到(女生诵读:天门中断楚江开)

  师:男孩子也会看到(男生诵读:天门中断楚江开)

  师:小船距离青山越来越*,你还看到了(指名回答)

  生3:我还看到了**的青山慢慢的都长出来了。

  师:就是诗句中所写的(生3诵读:**青山相对出)

  师:请大家告诉我就是诗句中的(全体诵读:**青山相对出)

  师:这条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而来,哪一句告诉我们。

  生齐诵读:孤帆一片日边来。

  师:从远及*一路走来,远远的就看到了很多,故此题名(生接:望天门山)而不是看天门山。

  3、情感诵读

  师:碧水、青山、红日、白帆构成了一幅多彩的的画面(指图)看到这样的画面你是(学生表达心情)

  生1:快乐的。

  生2:喜悦的。

  生3:兴奋的。

  师:让你的心情在诵读中尽显大家一起(全体诵读)

  师:山谷中也回荡了我们的喜悦,女生就是那山谷回音,男生一起(男女生轮读)

  4、对比读,深入理解,体会作者情感

  师:碧水、青山、红日、白帆这些本无生命的景物,在作者的眼里想活了一样,这都源于李白那时那刻的心情。这首诗是李白25岁怀着雄心壮志第一次离开家乡,沿长江远游。他来到天门山,看到这自然胜景,联想到心中的远大抱负。他觉得实现理想,指日可待,这样的心情是激动,是兴奋。

  师:可是,事与愿违,后来李白有机会为朝廷效力两年,但并没有被重用。他的雄心壮志无处可报,那时的心情异常苦闷。

  师:情不同,景不同。同样写山水,心情苦闷时,他想渡过黄河河流被冰

  堵满了,渡不了;要登太行山,山路被大雪覆盖了,他登不了。他在《行路难》里写下了这样的诗句。(课件出示)

  一二组同学读――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师:同样写山水,心情愉快时,楚江敞开胸怀,青山相对出迎,(课件出示)

  三四组同学读――天门中断楚江开,**青山相对出。

  师:同样写孤帆,孤单寂寞时望着远去的孤零零的朋友的小船,很感伤;只留下自己孤独一个人站在空荡荡的黄鹤楼上,想到再没有老友一起作诗喝酒,很感伤。他写下了(课件出示)

  一二组生读: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师:同样写孤帆心情愉悦时孤帆不孤带着太阳的温暖而来,他写下了(课件出示)

  三四组生:**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5、品读,深入理解

  师:一切景语皆情语,这首诗是李白心情的写照,不仅是风景给他带来的快乐,还有他实现理想的兴奋,此刻的你们就是李白,请你放飞心情。(全体诵读)

  6、总结学法

  师:一首《望天门山》大家一定有所收获,把你的收获填写在积累卡上。(学生填写后全班交流反馈,在投影展示)

  四、两翼学*

  师:青年时代的诗人杜甫像李白一样胸怀大志,积极进取,也曾以一首《望岳》寄托自己的情感请大家用心去感受,经典诵读65页

  古诗《望天门山》教学设计(以文代文课型)12_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出示自学提示:

  1、

  2、

  3、

  4、借助拼音熟读古诗借助注释理解诗意对比阅读,填写积累。用一两句话概括填写内容。

  交流反馈,投影展示。

  五、布置作业

  师:经典诵读中有一首祖咏的《终南望余雪》与这两首古诗有相同之处,大家自学完成,填写积累卡。

  板书设计:

  望天门山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远-----*

  **/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活动目标:

  1、通过欣赏,让幼儿学会这首古诗,感受诗中的意境。

  2、培养幼儿对古诗文的兴趣。

  活动准备:

  图片,磁带,字卡。

  活动过程:

  1、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幅图,请小朋友看一看,图上画了些什么?

  2、看到这么美丽的景色,你们有没有诗兴大发呢,请小朋友自己来编一编。

  你们编得真好,从前李白老爷爷也到过这个地方,还写了一首诗,我们一起来听听好吗?

  提问:

  你听到了什么?(幼儿说一句,师出示卡片)

  你还有哪些地方不懂呢?师解释难解词。

  3、跟着卡片,大家练*朗诵一下

  4、游戏

  老师想考考小朋友,师念一句,请你们找出相应的`卡片。

  5、老师这儿还有一段很好听的音乐,我们跟着音乐来念这首诗,也可以跟着它一起唱,好吗?

  附: 古诗《望天门山》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一直深受科学识字的启发,一直想做一节阐释识字与阅读关系的研究课,一直努力做着《望天门山》,但我一直不满意。

  金教授发来葛兆光的电子书《汉字的魔方》,我翻开了第一页,竟没舍得放下。读着读着,我忽然豁然开朗:《望天门山》就是汉字的魔方”!一类写景的字,表现出高广辽远的境界;一类描色的字,给人明丽温暖的感觉;一类表动作的字,让画面流动,景中生情。这应该是识字与古诗学*的设计思路,由字入诗,赏景悟情;由字”结诗,揭示汉字与古诗学*的关系。原实录已在《小学语文教学》第三期刊发了,此实录是再改版:

  一、据形索义,识字解题

  1.师:先来认一个字。(出示甲骨文)

  生:人。

  师:你们异口同声地说“人”。我们先来看它的下半部分“”,是“大”字,一个人张开双臂的形状,上面是圆圆的头。这个字本义就是头顶,头顶是人身体的最高处,于是字义引申指很高。古人认为最高的是什么呢?

  生:(恍然大悟)天。(板:天)

  2.师:一点就通,确实是“天”字。认第二个字。(出示甲骨文“”)

  生:门。

  师:这是繁体字的“门”。左边一扇,右边一扇。单扇为“户”,两扇合为“门”。(板:门)

  3.师:这个字很形象,大家一看都知道什么字,读――

  生:山。(板:“山”)

  师:连起来读――

  生:天门山。

  师:不像天门山,倒像是小山丘。再读。

  生:天门山

  师:这才像天门山,从天门山三个字,想象一下天门山是怎样的?

  生:有两座,一边一座,像门一样,又是很高很雄伟的山。

  4.师:你们没有看过天门山,仅从“天”“门”“山”这三个字中想到的,这就是汉字的魅力,保存了原始的图画性,字能直接表示事物。(出示注释1)天门山隔江相对,就像天设的门户,雄伟奇特。公元726年,唐代大诗人李白(板:李白)经过天门山,留下了千古绝唱《望天门山》。(板:望)“望”是什么意思?

  生:看。

  师:怎样的“看”是望呢?

  生:向远处看。

  师:再读,读出远看的感觉。

  生:望天门山。(“望”字读得长、重,有味道)

  二、以读求义,整体感知。

  师:李白望到了怎样的景象呢?请同学们把这首诗多读几遍,注意读准字音,读清楚节奏。读完后结合注释、看看插图,想想诗的意思。

  (生自由读诗)

  师:同学们读得很投入,有的同学还摇头晃脑,这是读诗的状态。谁来读?

  (一生读全诗)

  师:声音很好听,字音读得准。这两个词,大家再读读:“中断”、“至此回”。

  生:中断、至此回。

  师:“至此回”中的翘舌音“至”、*舌音“此”读得很清楚。谁再读读这首诗?我们注意听他是怎么停顿的?

  (一生读,速度较快。)

  师:听出来了吗?“天门-中断-楚江开”,这每行七字的诗停顿是二、二、二、一。(课件出示划节拍线的全诗)谁再读?

  (一生根据节拍线再读。)

  师:有点儿“歌”的韵味,诗可以当歌唱,诗也可以当画赏。李白的《望天门山》一句一景,且是连环画。请大家快速默读这首诗,找一找诗中描绘景物的字、词。

  生:天门山、楚江、孤帆、太阳。

  (板:景)

  师:前面我们了解了天门山,有谁知道“楚江”?

  生:就是长江。

  (出示注释2:楚江:即长江。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师:这些景组合在一起给我们什么感觉呢?比如,天门山是高的,那楚江是?用一个字。

  生:广。

  师:孤帆和太阳离作者是――

  生:很远。

  师:山高、水广、帆远,这些景组成图画的境界是高广辽远的。那咱们读的时候要慢一点,大家跟着我的手势轻声读,不要跑到我的手势前面去了。

  (教师按照诗的节奏用手势指导学生慢读,学生渐渐读出诗的韵味)

  师:让我们再来欣赏这幅图画的色彩,这水是什么颜色?

  生:碧色。

  师:仔细看这个“碧”字(此字放大),上、下两部分分别是什么偏旁?

  生:上面的偏旁是“王”和“白”,下面是“石”

  师:左上的“王”是“玉”,和“白”组成的是琥珀的“珀”,下面是“石”,本义是青绿色像玉一样的石头。根据字形,你知道“碧水”是怎样的水吗?

  生:略。

  师:这“碧”,像青色的水晶,似绿色的翡翠,难怪诗人对“碧”字情有独钟。你看,贺知章笔下垂柳的色彩是“碧”,读――

  生: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师:杨万里笔下莲叶的色彩是“碧”,读――

  生: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师:杜甫笔下春草的色彩是“碧”,读――

  生:阶前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师:李白笔下楚江水的色彩也是“碧”,读――

  生: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师:一个“碧”字,让景色熠熠生辉。再看,这山是什么色彩?

  生:青色。

  师:孤帆是――(生:白色)

  师:碧、青、白,李白望见的(指课题“望”)是一幅色彩明丽的连环画!同学们,体会到高广辽远,我们把读诗的速度放慢了,体会到明丽温暖,这慢中还要透着激昂。我们合作着来读读,你们读每句诗的前四个字,我读每句诗的后三个字。

  师:换一下,我读前四个字,你们读后三个字。

  三、举象悟义,以景传情

  师:有人说,李白就像是一个天才的摄影师,如果我们细细感受,这高广辽远、明丽温暖的景,不是静止的,是流动的。你能从诗中的哪些字、哪些词感受到景的流动呢?静静地默读,画出关键字、关键词。

  (生静静默读)

  师:让我们一起来交流。

  生:我从“中断”和“开”看出来的。

  师:还有补充吗?

  生:我从“中断”“开”“东流”“回”“相对出”“日边来”等字看出来的。

  师:这些词都是动词,这些动词让这画活起来了,动起来了!

  (一)人山相望――山是山,水是水

  *学*第一、二句。

  师:先来看“中断”,什么意思?

  生:从中间断开。

  师:看“断”(��)字的繁体字。(讲解繁体“�唷�)左偏旁是用“刀”割断两束“丝”之意,右偏旁“斤”是斧头,“断”字含有有力砍断的意思。如果说天门山是砍断的,那利斧是什么?

  生:楚江水。

  师:是呀,楚江开嘛。再看这个“开”字,(解析繁体“�_”的字理)下部的“廾”是两只手。一双手把门闩拉开,门就开了。就这个“开”字,你看到楚江水怎样的气势?

  生1:浩浩荡荡。

  生2:来势汹涌。

  师:这“断”这“开”,分明让我们感受到了浩荡江水的威力。这样的力量、这样的气势谁来读?

  生:天门中断楚江开。(读的气势不够)

  师:这天门山“断开”了吗?谁再加上动作读一读?

  生:天门中断楚江开。(强调了“断”,“开”字读得短,没有突出)

  师:这楚江是利斧啊,“开”的力度还不够。男同学,你们来!

  男生读。(很有气势)

  师:全班,一起来――

  (全班齐读,读出了气势)

  师:就是这样浩荡的江水,遇到天门山却至此――

  生:回。

  师:看这“回”字,是个象形字,(点击“回”字放大

  )像一个旋转的旋涡,老师选出字典中的三种意思,谁来读一读?

  生:1.回旋。2.回转,改变方向。3.返回。师:你们认为应该选哪种意思?说说理由。

  生:选第一种意思,回旋。因为水撞击到山,形成漩涡。

  生:我觉得是第三种,返回。

  师:(师板简笔画)浩荡而来的江水自西向东涌入天门山,随着山势,不得

  不掉转方向,折向北沿着山而流。“回”字就是――

  生:回转,改变方向。

  师:长江水是浩荡的,但天门山硬生生地让浩荡的长江水改变了方向,这天门山给你什么感觉?

  生:坚硬无比。

  生:雄伟,有气势。

  师:这样的气势谁又来读?

  生:碧水东流至此回。

  师:水是浩荡的长江水,山是险峻的天门山,山水在暗暗较量,读好这个“回”字――

  生:碧水东流至此回(强调了“回”字)

  师:这就是“中断”“开”“回”的魅力,让天门山和楚江水有了生命和气势,让我们合作着读好这幅壮景。我读“天门-中断-楚江―开―”,这组读“楚江―开――”,全班再重复读最后三个字“楚江―开――”

  (师生合作读)

  *学*三、四句。

  师:继续聚焦这两个动词,我们又能望见什么、感受到什么呢?读――

  生:相对出、日边来。

  (二)人山相融――山不是山,水不是水。

  师:什么叫“相对”?这是一条楚江,(指两竖排的学生)如果这是岸边的一座青山,与它相对的青山是哪座?

  (生指相对坐的学生)

  师:这是岸边的一座青山,与它相对的又是哪一座?与这座相对的?与这座相对的?

  (生一一指出)

  师:李白乘着小船而来,青山两两相对着出来干什么?

  生:迎接李白。

  师:日边指的是――

  生:太阳边

  生:水天相接的地方。

  师:对!那水天相接处的孤帆,渐行渐*,渐行渐*,奔向谁而来?

  生:李白。

  师:这一“出”一“来”,画面动起来了,人和山水相融了。青山出迎,孤帆来就,此时李白的心情是怎样的?

  生:激动。

  生:很惊喜。

  师:如果说李白是远方的客人,那么,青山就是当地的――

  生:主人。

  师:远客、青山,四目相对,激动的李白可能会对相对出迎的`天门山说什么呢?

  生:啊,天门山,我终于见到了你的姿态!

  生:天门山,你真美啊!

  师:在李白的眼里,天门山不仅仅是山,它还是富有灵性的人。

  生:天门山,我的好朋友,谢谢你的迎接!

  生:天门山,你真是我的知己。

  师:这一“出”一“来”,哪里仅仅是景,这分明还有李白与青山的“情”。(板:情)一起读――

  生:**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师:同学们,青山立在**,日边有一孤帆,如果在常人看来,这就是一处美景罢了,为什么李白却激动万分呢?(出示图片)老师来告诉你们,年轻的李白才华横溢,志向远大。20岁的时候,他把自己比作大鹏鸟,说大鹏总有一天会和风飞起,直上云霄的。读――

  生: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师:为了早日实现理想,25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四川,沿长江远游。一年之后,他来到天门山,看到这自然胜景,联想到心中的远大抱负,再读――

  生: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师:他觉得实现理想,指日可待,这样的心情怎么表达呢?看,正好借眼前高广辽远的山水来抒发。读――

  生1: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生2: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师:高广辽远的山水正如李白高远的抱负,广阔的胸襟!读――

  生齐: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师:闭上眼,你就是年轻的李白,你就是志向高远的李白,你乘船而来,只见:水冲山开,山阻水回,楚江敞开胸怀欢迎你,青山伸出手臂迎接你;更有那辽远的白帆奔你而来,更有那明丽的色彩因你而灿烂。自然的雄伟气势,心中的满腔豪情,于是,你提笔写下了,(配乐)读――

  生: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三)人山相悦――山还是山,水还是水

  师:一千多年过去了,(课件:天门山的甲骨文、楷书)天门山仍旧是静静伫立的山,天门山三个字的字形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汉字仍然保存了原始的图画性,看着字就能想起图画。

  (出示:天门楚江水山帆日)这些字组成的图画,高广辽远、气势雄伟。请你读――

  生:天门楚江水山帆日

  师:(出示:碧青)这些字色彩明丽,让高广辽远、气势雄伟的景呈现出温暖、热烈的情绪。女生读――

  生:碧青

  师:(出示:中断开回出来)这些字,让没有生命的景物生动起来,传达出作者实现理想,指日可待的豪情。男生读――

  生:中断开回出来

  师:这些字,已经嵌入到古诗《望天山门》的灵魂中,它书写着景,更传达着情!下课!

  以上内容来自古诗两首《望天门山》课堂教学实录。希望能帮助教师朋友们较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水*。小编祝大家学*愉快!

  教学要求:

  1、会认本课的7个生字,会写“断、楚、孤、帆”等13个字。

  2、能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4、能正确默写《望天门山》。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2、理解古诗大意。

  教学难点:

  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田字格贴。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观赏图片,揭示课题。

  1、导语: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山河壮丽。大家看——(课件播放天门山图片)

  2、师:大家知道这是哪里吗?这就是位于安徽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山隔江相对,形同门户,所以又被叫做天门山,谁来说说自己看了这些图片之后有什么感受?

  3、师抽答。

  4、大家都说了自己看了天门山的图片之后的感受,很多年前,诗人李白也去到了天门山,看到了这样的美景,很有感触,于是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

  5、下面请大家齐读课题——《望天门山》(教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导生字的读音。

  3、全班齐读,分小组读,反馈读。

  4、教师出示节奏划分,指导学生读出节奏及古诗的韵律。(课件出示)

  三、逐句品读,理解诗意。

  1、再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标示出不理解的字、词。(教师将诗句写在黑板上)

  2、指名反馈:哪些字、词无法理解?(天门:天门山。中断:从中间割断。至此回:到这里回旋。出:耸出来。孤帆:单独一只船。帆:船上的风帆,指代船。)

  3、多媒体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图文结合,理解古诗的意思。(先抽同学逐句解释,再指导全诗一起说一说。)

  诗文解释:浩荡东流的长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碧绿的江水到这里突然转了个弯,向北流去。**的'青山相互对峙,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四、再现画面,体会意境。

  1、教师示范阅读,学生闭目想象。

  2、指名反馈: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一句诗,一幅画)

  3、感悟动词“断、开、流、回”的气势磅礴。

  4、指导学生读出雄伟磅礴的气势。

  5、教师:同学们,这首古诗,紧扣一个“望”字,通过对天门山**景色的描绘展示了祖国山河的壮丽雄伟,诗人借景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板书“雄伟秀丽、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6、配乐有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指导书写“断、楚”。

  2、教师总结:丽日照着江水,一叶轻舟在江上扬帆而行,驶过临江**的青山翠峰,这是一幅十分惬意和美好的图景。李白借助这些雄丽的景色,表达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以及自己豁达、宽阔的胸襟。

  3、背诵并默写古诗。

  4、为生字“断、楚、孤、帆”组词。

  板书设计:

  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气势磅礴雄伟秀丽

  青山—相对出

  孤帆—日边来

  山水相映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说教材

  《望天门山》是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中的第一首古诗。这首诗是李白25岁时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第一次离开四川前去洞庭湖游览,接着又兴致勃勃地乘舟顺江而东,在经过安徽省当涂县的东西梁山时写下的。当时的李白年轻浪漫,一派天真,充分显示了丰富的想像力。 《望天门山》共四行诗,全诗从“望”字着眼,前两句描写山川气势。第一句先写山,天门山似乎是由于水流的冲击而从中间隔断,江水从断口奔涌而出;第二句写水,浩浩荡荡的长江水被天门山阻挡,激起滔天的波浪,这两句所望到的景物是静止的,诗人却用“中断”“开”这些词从动的方面把它写活了;第三、四句是写行船的感受,坐在小船上迎着阳光顺流而下,感觉**的青山相对而来。非身临其境者,不能有这样的体会,也不可能写得如此传神。形象地用“孤帆一片”来代表一只船,这“一片孤帆”把天门山点缀得活泼起来,展现了生动优美的意境,使读者仿佛也望到了天门山的壮丽风光。《望天门山》这首诗借景抒情的古诗,通过对天门山景色和内心体验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的情感,根据选编这首古诗的目的和学生学*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以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断、楚、孤、帆”四个生字。 2、能正确背诵和并试默写《望天门山》。 3、了解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教学重点正确读写“断、楚、孤、帆”四个生字。能正确背诵。教学难点了解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默写《望天门山》。

  说教学法

  众所周知,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语文教学离不开读,只有多种形式的读才能让学生读通课文,才能理解课文内容。所以本课教学我采用以读为主,以练*为辅的教学法,目的是让学生在读练中读熟课文,能背诵课文,体会诗意,并达到巩固所学知识。

  说教学过程

  如何让学生学有所获,学得扎实,我以这一教学理念设计以下教学环节。

  一、背诵本首诗《望天门山》,因为之前在诵读古诗中已读过,有的学生也已会背诵。当学生背之后,根据学生的背诵情况,组织学生再读古诗。

  二、以读为主,并结合练*题加强读和写。

  这一环节,我给学生的时间会多些,目的是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读课文。同时交给学生任务去读,这样读书更有效。因此我交给学生读书的目的是读准每个字的字音,读顺每一句句子,遇到不懂的字圈一圈,画一画,做上记号。学生读时,我巡视指导了解情况。之后检查读书的情况。采用师生互对诗句,生生互对诗句,男女生比赛背诵。学生读时组织全班评价。接着出示改正题。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清山相对出

  狐帆一片日边来

  诗句中少了标点符号和学生容易写错的同音字“清”和“青”,“狐”和“孤”。让学生从中找出并改正,目的是帮助学生改正在书写和默写容易犯的错误。最后,指导学生背诵。之后出示口答填空题,并试写出字来。

  天门中( )( )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青山相对出,

  ( )( )一片日边来。

  这道练*题目的是引出所要学*的四个生字,达到在学*古诗中学*生字。

  经过多种方式的训练读背和识记,学生已能顺利地背熟古诗。

  三、了解诗意,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试根据诗意默写古诗

  课程标准指出,第二阶段对古诗的教学只要求学生了解诗意,不必要做过多的解释。所以当学生已能正确地背诵了古诗,我相应地出示本首诗的诗意,要求学生根据诗意来说诗句,让学生在读诗意和诗句中巩固古诗也从中了解诗人写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也能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要求:

  1、会认本课的7个生字,会写“断、楚、孤、帆”等13个字。

  2、能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4、能正确默写《望天门山》。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2、理解古诗大意。

  教学难点:

  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田字格贴。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观赏图片,揭示课题。

  1、导语: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山河壮丽。大家看――(课件播放天门山图片)

  2、师:大家知道这是哪里吗?这就是位于安徽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山隔江相对,形同门户,所以又被叫做天门山,谁来说说自己看了这些图片之后有什么感受?

  3、师抽答。

  4、大家都说了自己看了天门山的图片之后的感受,很多年前,诗人李白也去到了天门山,看到了这样的美景,很有感触,于是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

  5、下面请大家齐读课题――《望天门山》(教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导生字的读音。

  3、全班齐读,分小组读,反馈读。

  4、教师出示节奏划分,指导学生读出节奏及古诗的韵律。(课件出示)

  三、逐句品读,理解诗意。

  1、再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标示出不理解的字、词。(教师将诗句写在黑板上)

  2、指名反馈:哪些字、词无法理解?(天门:天门山。中断:从中间割断。至此回:到这里回旋。出:耸出来。孤帆:单独一只船。帆:船上的风帆,指代船。)

  3、多媒体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图文结合,理解古诗的意思。(先抽同学逐句解释,再指导全诗一起说一说。)

  诗文解释:浩荡东流的.长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碧绿的江水到这里突然转了个弯,向北流去。**的青山相互对峙,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四、再现画面,体会意境。

  1、教师示范阅读,学生闭目想象。

  2、指名反馈: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一句诗,一幅画)

  3、感悟动词“断、开、流、回”的气势磅礴。

  4、指导学生读出雄伟磅礴的气势。

  5、教师:同学们,这首古诗,紧扣一个“望”字,通过对天门山**景色的描绘展示了祖国山河的壮丽雄伟,诗人借景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板书“雄伟秀丽、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6、配乐有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指导书写“断、楚”。

  2、教师总结:丽日照着江水,一叶轻舟在江上扬帆而行,驶过临江**的青山翠峰,这是一幅十分惬意和美好的图景。李白借助这些雄丽的景色,表达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以及自己豁达、宽阔的胸襟。

  3、背诵并默写古诗。

  4、为生字“断、楚、孤、帆”组词。

  板书设计:

  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气势磅礴雄伟秀丽

  青山―相对出

  孤帆―日边来

  山水相映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望天门山

  唐代: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的古诗意思

  《望天门山》是唐代大诗人李白于开元十三年(725年)赴江东途中行至天门山时所创作的一首七绝。这首诗描写了诗人舟行江中顺流而下远望天门山的情景:前两句用铺叙的方法,描写天门山的雄奇壮观和江水浩荡奔流的气势;后两句描绘出从**青山夹缝中望过去的`远景,显示了一种动态美。全诗通过对天门山景象的描写,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作者初出巴蜀时乐观豪迈的感情,展示了作者自由洒脱、无拘无束的精神风貌。作品意境开阔,气象雄伟,动静虚实,相映成趣,并能化静为动,化动为静,表现出一种新鲜的意趣。

  词句注释

  天门山:位于今安徽省当涂县西南长江**,东为东梁山(又称博望山),西为西梁山(又称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天设的门户,天门由此得名。《江南通志》记云:“两山石状晓岩,东西相向,横夹大江,对峙如门。俗呼梁山曰西梁山,呼博望山曰东梁山,总谓之天门山。”

  中断:江水从中间隔断两山。楚江:长江流经旧楚地的一段,当涂在战国时期属楚国,故流经此地的长江称楚江。开:劈开,断开。

  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一作“直北”,一作“至北”。回:回漩,回转。指这一段江水由于地势险峻方向有所改变,并更加汹涌。

  **青山:分别指东梁山和西梁山。出:突出,出现。

  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远远望去,仿佛来自日边。

  译文

  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

  创作背景

  据安旗编著的《李白全集编年注释》和郁贤皓编著的《李白选集》,《望天门山》是开元十三年(725年)李白初出巴蜀乘船赴江东经当涂(今属安徽)途中行至天门山,初次见到天门山时有感而作的。

  艺术特色

  “望”字统领全诗

  这是一首江行写景的七绝诗,题为“望天门山”,可见作为描写对象的天门山风光,系诗人舟中放眼而“望”之所得。全诗在“望”字统领下展开,“天门”之山形水色融为一体,雄奇壮伟的景象得到充分的展现。诗人身在船上,眼望**青山,有船不动而山在动的错觉,故写出“**青山相对出”的佳句,似青山有情,欣然出迎远来的孤帆,颇富情趣。

  山水互为映衬

  诗中的山水是紧密关联,互为映衬的。楚江浩荡,似乎把“天门”冲“开”,而“天门中断”使楚江得以奔腾而出。天门两峰横夹楚江,而楚江激流穿越天门。山依水立,水由山出,山水相连,景象壮观。“碧水东流”为山峰所遏制,故至天门而回旋,山为水开,水为山回,互为制约,又融为了一体。“相对出”的“**青山”,与水中的“孤帆一片”,点面结合,动静相衬,构成一幅完整而动人的画面。通览全诗,山形水势,或合说,或分写,或明提,或暗示,密切相关,互映互衬,展现出了极为宏阔壮观的景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结合图画和注释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想象《望天门山》描述的画面。

  过程与方法:

  以读为主,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诗意和诗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作者乐观豪迈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了解诗文大意,体会诗中的意境。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简介作者,导入新课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素有“诗仙”之称。

  二、初读诗文,扫清学*障碍

  1、自由读诗文。

  要求:读准字音,不错字。

  2、指名朗读。

  3、师生共同评议。

  3、自由读诗文,把不懂的'地方划下来。

  4、学生质疑。

  (天门山:今安徽省东梁山和西梁山的总称。

  楚江:古代长江中下游地属楚国,因此流经这里的长江为楚江。)

  5、对学生不理解的字词及时解决,不理解的诗句板书在黑板上。

  三、自主探究,深入体会

  1、小组交流。

  借助注释,学生小组讨论,尝试弄懂诗句的意思。

  2、指名回答。

  (**清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联系学生游三峡来进行体会。同时体会课题中的“望”)

  3、教师小结。

  4、自由朗读诗文

  要求:把自己的体会和感受读出来。

  5、指名朗读

  教师及时指导朗读。

  四、背诵诗文。

  《望天门山》

  李白〔唐代〕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译文

  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滚滚东流到这里,又回旋向北流去。

  **青山互相对峙美景难分高下,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诗歌赏析

  这首诗好似一幅速写,作者抓住了那倒映在水中的渔火化作满天星星的片刻,几笔勾勒,立即捕捉住了这转瞬即逝的景物。这首诗又好似一幅木刻,在漆黑的背景之上,亮出一点渔火,黑白对比,反差特别鲜明。

  前两句是静态描写,把暗色和亮色联系在一起,显得形象鲜明。

  第一句“月黑见渔灯”中“月黑”指的是月亮没有出来,天特别黑,不是说月亮是黑的。见(读xiàn),显现。孤光,孤单的亮光。萤,萤火虫,光亮微弱。意思说:一个没有月亮的晚上,天是那样黑。只有渔船上一盏围灯,孤零零闪着萤火虫一样微弱的'光。第一句用“月黑”突出“渔灯”。

  第二句“孤光一点萤”,写如豆灯光像江岸边一点萤火,是意中之象,描写渔灯的形象。河面幽黑,只有孤零零的一点灯光闪烁着,仿佛是一只萤火虫在原野里发出微弱的光。“孤”表现了环境的寂寞、单调,寄寓着一定的感情色彩。一种茫然无奈的情感袭上诗人的心头。

  后两句为动态描写。不难想象,当诗人见到微风腾起细浪,灯影由一点散作千万这动人一幕的时候,心情是何等地兴奋。


望天门山语文课件范本5份(扩展8)

——《望天门山》说课稿优选【10】份

  今天我解读教材的内容是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中的《望天门山》。

  从古至今,中国最灿烂的文化莫过文字,从古朴典雅的陶器到书生文文的字画,从悠悠含蓄的古诗到引人入胜的现代小说,这些都离不开文字的修饰推敲。在小学的语文课本中古诗占有着相当重要的份量。对于生活在快节奏的信息时代的我们,诗,这种文学艺术似乎在被人们淡忘。在我们的课堂上,学诗总有一种水中望月,可望而不可及的感觉,不知从何解读这精辟的词句,不知该如何地去把握文本教授的尺度,那么,我就以《望天门山》一诗的教学来谈谈我的一点看法:

  一,文本解读:

  《望天门山》是唐代大诗人李白途经天门山时看到天门山的壮观美景而诗兴大发,即兴所作,这首诗主要写所见,融情于景,抒发赞美之情,头两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描写山川的气势。后两句“**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写行船的感受。这首诗歌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赞美了神气壮丽的天门山景色,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及乐观豪迈的情感。

  二,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2、感受祖国山河的壮丽,体现作者乐观豪迈的情怀。

  教学重点:能熟读诗句,理解诗意,掌握古诗的学*方法。

  教学难点:感受诗歌意境,体会作者乐观豪迈的情怀。

  三,教法设计:

  新课标中指出“古诗教学中要注重在诵读的过程中体验情感,理解内容。”根据这一标准结合本课的重难点以及三年级学生的学*特点。我抓住了诗歌的两条主线,一条是静态的诗歌美,一条是静态的诗歌美,特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吟唱诗歌,创设意境之美。

  这首诗重在写景,融情于景。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练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在古代,诗人写诗常常配以动听的旋律之后唱出来,谓为吟唱。如果我们在课堂上把这首诗配以旋律唱出来,我想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更能创设一种优美的意境。

  (二)自主学*、探究古诗涵义:

  课标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在这一环节中,我让学生自读自悟,自主评价这首诗,让学生划一划读懂的字,词,句,写一写自已读到的感受。并相应地进行汇报交流中,在交流中,教师应抓住本诗的关键字词时行点拨引导,在这首诗中,“断、开、回、出”等关键字应细细品味,“断和出”字写出了天门山的险峻、高大。应让学生看图理解这两个字的意思,找出天门山所表现的特点。并指导学生读出自已的感受。“开和回”这两个字写出了长江水的汹涌澎湃,应让学生体会到“为什么江水一到这就出现了这种回旋的现象?”并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句,体会诗句的真正涵义。

  (三)反复诵读、体会古诗意境。

  古诗教学最难讲的就是意境,诗以情而发。情景交融,就是意境。

  一首诗,除了理解诗句外,我们更应该让学生们体会到诗的真正内涵,体会到这短短的几个字中所蕴含的情与景。所以在理解了古诗的含义后,可以以后人对这首诗的评价,顺势导出这首诗所表现的气势,并以生动优美的语言来描绘出具体的形象,反复进行诵读,让学生真正地走进这首诗的意境当中。

  (四)拓展练*、总结学法:

  为了加强这种意境体会,我出示了李白的另一首诗《》让学生感受。

  同样是写景,诗人的心境不同,所描写的诗歌内容也会截然不同。

  最后,为了提高学生的学*能力,可让学生总结了学*古诗的方法,并根据图画,抓关键字词进行背诵。

  我想古诗教学应注重学生的个性化的阅读和感悟,在于学生能否真正走进文本的意境中去,所以在教学当中,我们应该紧紧围绕《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要求,认真品味这精辟的词句,进一步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最后,用窦桂梅老师曾说的话来结束今天的说课内容:“语文教改在何处,就在古诗吟诵处。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三年级语文上册21课古诗两首中的《望天门山》。下面,我将从说目标,说教法,说学法和说教学流程,说教学反思五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学目标:

  1、会认“断、孤、帆”等个生字。正确认读“中断、楚江、至此回、相对、孤帆”等词语。并能联系上文理解“至此回”,重点指导书写“楚”。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学*通过想象,抓关键字来的方法来品读古诗。

  3、背诵古诗,并能用自己的简单说出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情感,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我确立此目标有以下四点依据:

  一是基于对课程标准学段目标的理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第二学段目标中也指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朗诵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

  二是基于对单元重点项目的理解:

  本单元以“壮丽的祖国山河”为主题来展开学*,通过阅读,能够从多个侧面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进一步热爱祖国以及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是基于对教学内容的认识:

  本篇古诗描绘的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景色。

  四是基于对三年级学生学情的认识:

  三年级的学生在二年级上册的第三组课文和二年级下册第三组课文的学*中,学生对祖国的大好河山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学生对祖国的山河有一定的认识,但是在古诗中去感悟祖国的大好山河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有一定的难度。

  据此我将教学重难点确定为: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学*通过想象,抓关键字来品读古诗的方法;背诵古诗,并能用自己的简单说出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情感,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二、说教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为此我采用“朗读法”、“引导法”,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获得自己独特的情感经验。

  三、说学法

  在教学中要体现新课标提出的“以生为本”的理念。因此,我将引导学生运用自主探究法、朗读感悟法,让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通过想象,抓关键字来品读古诗的方法,体验诗人的.情感,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设计意图:联系旧知,以及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古诗兴趣。调动学生学*的积极主动性。同时以一个主问题:作者是怎么望天门山来贯穿整首诗。)

  二、初读诗文,初悟诗意。

  (设计意图:古诗教学的基础是学生能正确流利的朗读古诗,所以让学生先自由读,然后抽读,老师范读,学生试读,展示读等多种读让学生能真正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

  三、想象画面,找出景物

  (设计意图:通过划节奏再读,以想象画面来品味诗文,找出诗中写景的词语。有诗文初步整体把握。)

  四、想象画面,感悟诗境。

  (设计意图:在想象中,感悟诗文的情景,并通过朗读,品味天门山的气势,长江水的澎湃。)

  五、找关键字,品观望点

  (设计意图:通过找文中能体现出李白观望天门山的一个字,让学生通过接读感悟“出”字的好处。)

  六、入情入境,深悟诗

  (设计意图:出示作者作诗的背景,让学生联系背景来理解作者写这首诗的心境。再通过引读,深入感悟山的热情、水的澎湃都是因为诗人喜悦的心情。)

  七、作业

  (设计意图:将课内学*延伸到课外,丰富学生的知识,增长学生的见识。通过对阅读材料的补充,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水*。)

  五、说教学反思

  1、这是第一次公开上古诗课,自身还是有些拿捏不准这节课到底该怎么来上,所以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感觉不够精准,特别是制定的教学重难点上,我制定的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学*通过想象,抓关键字来的方法来品读古诗;背诵古诗,并能用自己的简单说出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情感,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但在实际教学下来,感觉学生自己的理解还是不够,课堂上对古诗的理解主要是老师的教授,总感觉学生虽然有想象,自己也有说,学生内心的感悟还有些欠缺,特别是中等偏下的同学,理解起来还是有些难度。

  2、本课中本来是有拓展,让学生读一读李白所写的另外一首诗《天门山》,但因为突然停电,我就把这个布置成了作业,如果在课堂上让学生去读的话,也许效果会更好一点。以上就是我的说课,不足之处恳请各位老师给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微课名称

  古诗“望天门山”

  视频长度

  5分

  知识点来源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古诗两首

  知识点描述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预备知识

  听本微课之前需了解的知识:认识生字词

  教学类型

  讲授型

  适用对象

  小学三年级学生

  设计思路

  通过学*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诗情背景。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

  教学过程

  内容

  时间

  片头

  内容:古诗背景,标题和作者。

  5秒

  正文讲解

  第一部分内容:朗读古诗,显现诗中情景。

  23秒

  第二部分内容:古诗背景介绍理解字词,讲解诗句

  128秒

  第三部分内容: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朗古诗

  22秒

  结尾

  再见

  3秒

  自我教学反思

  对于古诗的教学新课标要求:理解诗中字词的意思和诗句及全诗的意思,能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和背诵古诗。常年在低年级任教,能有微课进行教学,这不但能减轻老师负担,还能激发学生学*兴趣,微课视频上传到资源*台上,学生课后还能进行学*。通过教学实践,感觉学生掌握情况比传统学*方法好多了。

  一. 紧扣特点 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上册的一首古诗《望天门山》,这首诗是李白25岁时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第一次离开四川前去洞庭湖游览,接着又兴致勃勃地乘舟顺江而东,在经过安徽省当涂县的东西梁山时写下的,当时的李白年轻浪漫,一派天真,充分显示了丰富的想像力。

  《望天门山》共四行诗,全诗从“望”字着眼,前两句描写山川气势。第一句先写山,天门山似乎是由于水流的冲击而从中间隔断,江水从断口奔涌而出;第二句写水,浩浩荡荡的长江水被天门山阻挡,激起滔天的波浪,这两句所望到的景物是静止的,诗人却用“中断”“开”这些词从动的方面把它写活了;第三、四句是写行船的感受,坐在小船上迎着阳光顺流而下,感觉**的青山相对而来。非身临其境者,不能有这样的体会,也不可能写得如此传神。形象地用“孤帆一片”来代表一只船,这“一片孤帆”把天门山点缀得活泼起来,展现了生动优美的意境,使读者仿佛也望到了天门山的壮丽风光。

  《望天门山》这首诗借景抒情的古诗,通过对天门山景色和内心体验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的情感,根据选编这首古诗的目的,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字词的理解,进一步领会诗意,进入诗情,品味大诗人李白诗作的艺术魅力,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领略美的景色,受到美的.熏陶,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成了教学目标之一,另外学*方法的指导也十分必要,所以应重视教会学生如何学*,既培养能力,又为以后学*古诗打下基础,据此,我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 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内容,培养学生丰富的想像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智能目标)

  2、 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的意境(情感目标)

  3、 掌握古诗的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能力,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和默写古诗(技能目标)

  根据学生实际,我认为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是教学重点,难点是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二、教法学法

  1、教法 运用多媒体课件直观教学法,图文结合创设情境,运用尝试教学法,充分调动学生的想像来体会诗中的景象,以此来落实重点,感受祖国河山的美丽,更加爱祖国,以此突破难点。

  2、学法 学生通过读读画画,做尝试练*,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

  三、教材设计说明

  这首诗有景有情,诗中有画,从这一处入手,我设计了“知诗人解题意 抓字眼明诗意 想意境悟诗情 拓展阅读”这一模式作为教学步骤。在本诗教学中,我还给学生独立思考自由发挥想像的空间,因此,在备课时,我紧紧围绕“以学定教”的原则,设计教学环节,以“读中理解,读中感悟”为着眼点,从学生已知入手,探讨未知,强调学生积极参与和全程参与,在本次教学中,我适时安排自学环节,鼓励学生利用多种方法理解词义,给学生创建自读自悟机会,在交流自学成果时变单纯的“师教生”为“生生互学、生生互补、师生互助”,变僵硬的教师灌输为学生间的自我启迪,从而充分让学生自主学*,自悟自得。本课的教学设计较好地去体现“以读为本”的语文学*理念,读书方式多而有效,有自主练读,有示范读,评价性读,集体朗读,男女生分读,背读。学生在一遍遍的朗读、一轮轮的交流、一次次的探究的过程中,领悟诗的意境,情感得到升华。

  一.紧扣特点说教材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