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哲理故事 (菁华5篇)

首页 / 哲理故事 / | 2022-10-03 00:00:00 故事

*古代哲理故事1

  白居易是唐朝著名的诗人,他的那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曾经鼓舞了多少代人。白居易少年时就充分显露了他在诗歌创作上的才华,十几岁就在家乡成为远*闻名的天才少年。他出口成章,下笔成文,就连他的老师也不如他,一时间,他的家乡找不出第二个比他学问好的人。白居易深知,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在自己居住的狭小范围内,自己的写作水*还可以,可是到了大城市,自己的水*可就不敢说了。因此,他决定来都城长安,那里是文人墨客汇聚的地方,一定能够学到不少的东西,也一定能够得到施展自己才华的机会。

  白居易在长安也没有什么亲戚,靠着自己老师写的一封推荐信,来投奔当时德高望重的顾况。顾况和白居易的老师曾经一同来京城参加科考,有过一段日子的交情。可是当年顾况考取了功名,而白居易的老师却名落孙山,两人当初还有些书信往来,可日子久了就断了联系。白居易拿着老师的推荐信,来到顾况的府邸拜访。书童把白居易带到客厅,敬上茶后就离开了,白居易以前从来没有见过顾况,只见客厅里摆设的都是名人字画诗句,知道顾况的学问非常的了不起,于是内心里感到一丝不安。

  而过了大概一个时辰左右,顾况才慢悠悠地踱着四方步出来,白居易一看主人出来了,纳头便拜。顾况一见这个后生不过十五、六岁的.样子,心想这小子这么年轻就敢来长安闯荡,真是勇气可嘉啊,当他看到白居易的名字时,觉得非常有意思,于是就对白居易打趣说道:“年轻人,你知道长安是个什么地方吗?这里可是藏龙卧虎之地呀。白居易,白居易,呵呵,长安米贵,白居不易啊!”白居易没有解释什么,而恭敬地递上了自己的诗集。顾况翻看后,态度顿时发生了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尤其是当顾况看到诗中那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禁不住对这个少年大加赞赏,说“想不到你小小年纪便有如此才华,能写出这么好的诗句来,将来肯定会有大出息的,看来你在长安城住下去是不会有什么困难的,呵呵!”

  于是白居易就在顾况的家里先住了下来,每日读书写字,吟诗作画,还结交了不少的青年诗人和当时的文坛巨匠,白居易的名字也渐渐地传开了,没过多久,白居易就成了长安城出了名的大诗人,他的名字传遍长安城的时候,白居易才不过*岁。

*古代哲理故事2

  公元前538年的一天,孔子对弟子南宫敬叔说:“周之守藏室史老聃,博古通今,知礼乐之源,明道德之要,

  *古代哲理小故事

  。今吾欲去周求教,汝愿同去否?”南宫敬叔欣然同意,随即报请鲁君。鲁君准行。遣一车二马一童一御,由南宫敬叔陪孔子前往。老子见孔丘(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鲁国。)千里迢迢而来,非常高兴,教授之后,又引孔丘访大夫苌弘。苌弘善乐,授孔丘乐律、乐理;引孔丘观祭神之典,考宣教之地,察庙会礼仪,使孔丘感叹不已,获益不浅。逗留数日。孔丘向老子辞行。老子送至馆舍之外,赠言道:“吾闻之,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义者送人以言。吾不富不贵,无财以送汝;愿以数言相送。当今之世,聪明而深察者,其所以遇难而几至於死,在於好讥人之非也;善辩而通达者,其所以招祸而屡至於身,在於好扬人之恶也。为人之子,勿以己为高;为人之臣,勿以己为上,望汝切记。”孔丘顿首道:“弟子一定谨记在心!”

  行至黄河之滨,见河水滔滔,浊浪翻滚,其势如万马奔腾,其声如虎吼雷鸣。孔丘伫立岸边,不觉叹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黄河之水奔腾不息,人之年华流逝不止,河水不知何处去,人生不知何处归?”闻孔丘此语,老子道:“人生天地之间,乃与天地一体也。天地,自然之物也;人生,亦自然之物;人有幼、少、壮、老之变化,犹如天地有春、夏、秋、冬之交替,有何悲乎?生於自然,死於自然,任其自然,则本性不乱;不任自然,奔忙於仁义之间,则本性羁绊。功名存於心,则焦虑之情生;利欲留於心,则烦恼之情增。”

  孔丘解释道:“吾乃忧大道不行,仁义不施,战乱不止,国乱不治也,故有人生短暂,不能有功于世、不能有为于民之感叹矣”。

  老子道:“天地无人推而自行,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为之也,何劳人为乎?人之所以生、所以无、所以荣、所以辱,皆有自然之理、自然之道也。顺自然之理而趋,遵自然之道而行,国则自治,人则自正,何须津津于礼乐而倡仁义哉?津津于礼乐而倡仁义,则违人之本性远矣!犹如人击鼓寻求逃跑之人,击之愈响,则人逃跑得愈远矣!”

  稍停片刻,老子手指浩浩黄河,对孔丘说:“汝何不学水之大德欤?”孔丘曰:“水有何德?”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也;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

  孔丘闻言,恍然大悟道:“先生此言,使我顿开茅塞也:众人处上,水独处下;众人处易,水独处险;众人处洁,水独处秽。所处尽人之所恶,夫谁与之争乎?此所以为上善也。”

  老子点头说:“汝可教也!汝可切记:与世无争,则天下无人能与之争,此乃效法水德也。水几於道:道无所不在,水无所不利,避高趋下,未尝有所逆,善处地也;空处湛静,深不可测。善为渊也;损而不竭,施不求报,善为仁也;圜必旋,方必折,塞必止,决必流,善守信也;洗涤群秽,*准高下,善治物也;以载则浮,以鉴则清,以攻则坚强莫能敌,善用能也;不舍昼夜,盈科后进,善待时也。故圣者随时而行,贤者应事而变;智者无为而治,达者顺天而生。汝此去后,应去骄气于言表,除志欲于容貌。否则,人未至而声已闻,体未至而风已动,张张扬扬,如虎行于大街,谁敢用你?”

  孔丘道:“先生之言,出自肺腑而入弟子之心脾,弟子受益匪浅,终生难忘。弟子将遵奉不怠,以谢先生之恩。”说完,告别老子,与南宫敬叔上车,依依不舍地向鲁国驶去。

  回到鲁国,众弟子问道:“先生拜访老子,可得见乎?”孔子道:“见之!”弟子问,老子何样?”孔子道:“鸟,我知它能飞;鱼,吾知它能游;兽,我知它能走。走者可用网缚之,游者可用钩钓之,飞者可用箭取之,至于龙,吾不知其何以?龙乘风云而上九天也!吾所见老子也,其犹龙乎?学识渊深而莫测,志趣高邈而难知;如蛇之随时屈伸,如龙之应时变化。老聃,真吾师也!”

  不争名利,关注自身;保持沉静,不受影响;愿意施与,不求目的;当断就断,顺势而为;自身发光,善于影响;认清优势,善于应用;时不赋我,静待时机。我等俗人,只能先参考水的品德修行自身,要达到自然的境界似乎还很远。

*古代哲理故事3

  白居易是唐朝著名的诗人,他的那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曾经鼓舞了多少代人。白居易少年时就充分显露了他在诗歌创作上的才华,十几岁就在家乡成为远*闻名的天才少年。他出口成章,下笔成文,就连他的老师也不如他,一时间,他的家乡找不出第二个比他学问好的人。白居易深知,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在自己居住的狭小范围内,自己的写作水*还可以,可是到了大城市,自己的水*可就不敢说了。因此,他决定来都城长安,那里是文人墨客汇聚的地方,一定能够学到不少的东西,也一定能够得到施展自己才华的机会。

  白居易在长安也没有什么亲戚,靠着自己老师写的一封推荐信,来投奔当时德高望重的顾况。顾况和白居易的老师曾经一同来京城参加科考,有过一段日子的交情。可是当年顾况考取了功名,而白居易的老师却名落孙山,两人当初还有些书信往来,可日子久了就断了联系。白居易拿着老师的推荐信,来到顾况的府邸拜访。书童把白居易带到客厅,敬上茶后就离开了,白居易以前从来没有见过顾况,只见客厅里摆设的都是名人字画诗句,知道顾况的学问非常的了不起,于是内心里感到一丝不安。

  而过了大概一个时辰左右,顾况才慢悠悠地踱着四方步出来,白居易一看主人出来了,纳头便拜。顾况一见这个后生不过十五、六岁的样子,心想这小子这么年轻就敢来长安闯荡,真是勇气可嘉啊,当他看到白居易的名字时,觉得非常有意思,于是就对白居易打趣说道:“年轻人,你知道长安是个什么地方吗?这里可是藏龙卧虎之地呀。白居易,白居易,呵呵,长安米贵,白居不易啊!”白居易没有解释什么,而恭敬地递上了自己的诗集。顾况翻看后,态度顿时发生了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尤其是当顾况看到诗中那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禁不住对这个少年大加赞赏,说“想不到你小小年纪便有如此才华,能写出这么好的诗句来,将来肯定会有大出息的,看来你在长安城住下去是不会有什么困难的,呵呵!”

  于是白居易就在顾况的家里先住了下来,每日读书写字,吟诗作画,还结交了不少的青年诗人和当时的文坛巨匠,白居易的名字也渐渐地传开了,没过多久,白居易就成了长安城出了名的大诗人,他的名字传遍长安城的时候,白居易才不过*岁。

*古代哲理故事4

  陈子昂,字伯玉,梓州射洪人,唐朝著名的文学家。他在四川当地也是很有名的少年才子,成年之后,陈子昂准备进京去闯一闯。陈子昂的家境还不错,是当地有名的富商,因此,到了京城他就买了一所宅子。可是家里却没有什么读书人的亲戚,到了京城一切都要靠自己打拼。

  陈子昂已经到京城多时了,他一没经验,二没亲戚朋友,想拜见哪位有名的学人都师出无名,人家也不会愿意见他。陈子昂很是郁闷,自己空有满腹经纶,却得不到施展的机会。这天,他正在大街上闲逛。看见有一群人围在一起,他不知道人家在做什么,于是怀着好奇心走了过去,挤到人群中才发现,原来是个卖胡琴的,这人手中的胡琴据懂行的人说,是把少见的好胡琴。人们都纷纷观赏,卖胡琴的要价一百万钱,围观的人嘴里不住的赞叹:“好胡琴,好胡琴。”还有几个想买的人过来传看,他们一个接一个的拿在手中,仔细把玩,一副爱不释手的样子,可是一听到要价一百万钱,又觉得价钱太高了,舍不得;或者囊中羞涩又爱琴如命的,看着那么一把绝世好琴,自己又买不起,不禁暗自伤心,不住的

  叹息:“唉,好琴啊!”陈子昂看围观的那些人传看了很久,就是没有人肯买,于是挤到卖胡琴的那人跟前,对他说:“到我家取一千缗钱,这琴我买下了。”卖琴的和围观的人都以为自己听错了,怎么会有人出这么高的价钱,于是卖琴又惊又喜的问:“公子,您是说一千缗钱吗?”陈子昂大方的说:“没错,一千缗钱,快和我去取吧。”卖琴的高兴的裹起琴,翼翼的抱起它,准备和陈子昂回家取钱。围观的人一方面为自己没有得到这把好琴而感到惋惜,另一方面又十分惊奇,有几个好事的问陈子昂为什么肯出这么高的价钱。陈子昂回答说:“千金难买这样一把好琴,我善于演奏这种乐器,当然不肯错过了。”围观的人以前都没有听说或者见过陈子昂,还当他真是个拉胡琴的高手,于是大家都说:“公子,我们可否听听您演奏乐曲呢?”陈子昂得意的说:“当然可以,不过这个地方太吵闹了。这样吧,明天中午你们可以到宣阳里陈府也就是我的住处来听我演奏。”说完,大摇大摆的走了。

  围观的人纷纷到处宣扬说长安城新来了一位拉胡琴的高手,明天请大家到他府上听他演奏乐曲。这消息不到一天,就传遍了整个京城。第二天,待到将*中午饭的时间,陈府内外聚集了许多来听琴的人,这里面还有许多文人雅士。大家来到陈府,看陈子昂已经将酒菜准备齐全,胡琴就放在*前。陈子昂招呼客人们不要客气,先请大家吃饭喝酒。客人们本来是来听胡琴的,心里还想着胡琴的事,根本没什么心思吃饭喝酒,就草草吃了些,想尽快听陈子昂拉琴。陈子昂慢条斯理的.捧着胡琴对众人说:“我陈子昂本是四川有名的才子,文章有一百多篇,风尘仆仆来到京城,却不被人所知。我手上这胡琴只不过是低贱的乐工所演奏的,我怎么会对这个东西感兴趣呢。”说完,举起琴将它摔在地上,客人们不禁发出阵阵叹息声。陈子昂接着拿出自己所写的文章给客人们看,客人们看过之后,无不赞叹他的文章好,就这样,一天之内,陈子昂的名声传遍了整个长安城。

*古代哲理故事5

  寺外竖的旗杆上,挂了一面长幡,风吹幡动,引起两个和尚对缘起究竟的争辩:

  “看!风在飘动!”

  ”不对,这不是风飘动,是幡在飘动!”

  “是风动!没有风,幡不会飘;幡因风而显,主因是风,是风动!”

  “不不!是幡动!没有旗幡动,又怎么知道有风?风因幡而显,旗幡是主,应是幡动!”

  慧能大师见两者争论不休,当机立斩,一声断喝:“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仁者心动!”

  两个和尚一听到慧能大师的话,立刻恍然大悟。


*古代哲理故事 (菁华5篇)扩展阅读


*古代哲理故事 (菁华5篇)(扩展1)

——*古代哲理故事 (菁华5篇)

*古代哲理故事1

  白居易是唐朝著名的诗人,他的那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曾经鼓舞了多少代人。白居易少年时就充分显露了他在诗歌创作上的才华,十几岁就在家乡成为远*闻名的天才少年。他出口成章,下笔成文,就连他的老师也不如他,一时间,他的家乡找不出第二个比他学问好的人。白居易深知,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在自己居住的狭小范围内,自己的写作水*还可以,可是到了大城市,自己的水*可就不敢说了。因此,他决定来都城长安,那里是文人墨客汇聚的地方,一定能够学到不少的东西,也一定能够得到施展自己才华的机会。

  白居易在长安也没有什么亲戚,靠着自己老师写的一封推荐信,来投奔当时德高望重的顾况。顾况和白居易的老师曾经一同来京城参加科考,有过一段日子的交情。可是当年顾况考取了功名,而白居易的老师却名落孙山,两人当初还有些书信往来,可日子久了就断了联系。白居易拿着老师的推荐信,来到顾况的府邸拜访。书童把白居易带到客厅,敬上茶后就离开了,白居易以前从来没有见过顾况,只见客厅里摆设的都是名人字画诗句,知道顾况的学问非常的了不起,于是内心里感到一丝不安。

  而过了大概一个时辰左右,顾况才慢悠悠地踱着四方步出来,白居易一看主人出来了,纳头便拜。顾况一见这个后生不过十五、六岁的.样子,心想这小子这么年轻就敢来长安闯荡,真是勇气可嘉啊,当他看到白居易的名字时,觉得非常有意思,于是就对白居易打趣说道:“年轻人,你知道长安是个什么地方吗?这里可是藏龙卧虎之地呀。白居易,白居易,呵呵,长安米贵,白居不易啊!”白居易没有解释什么,而恭敬地递上了自己的诗集。顾况翻看后,态度顿时发生了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尤其是当顾况看到诗中那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禁不住对这个少年大加赞赏,说“想不到你小小年纪便有如此才华,能写出这么好的诗句来,将来肯定会有大出息的,看来你在长安城住下去是不会有什么困难的,呵呵!”

  于是白居易就在顾况的家里先住了下来,每日读书写字,吟诗作画,还结交了不少的青年诗人和当时的文坛巨匠,白居易的名字也渐渐地传开了,没过多久,白居易就成了长安城出了名的大诗人,他的名字传遍长安城的时候,白居易才不过*岁。

*古代哲理故事2

  公元前538年的一天,孔子对弟子南宫敬叔说:“周之守藏室史老聃,博古通今,知礼乐之源,明道德之要,

  *古代哲理小故事

  。今吾欲去周求教,汝愿同去否?”南宫敬叔欣然同意,随即报请鲁君。鲁君准行。遣一车二马一童一御,由南宫敬叔陪孔子前往。老子见孔丘(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鲁国。)千里迢迢而来,非常高兴,教授之后,又引孔丘访大夫苌弘。苌弘善乐,授孔丘乐律、乐理;引孔丘观祭神之典,考宣教之地,察庙会礼仪,使孔丘感叹不已,获益不浅。逗留数日。孔丘向老子辞行。老子送至馆舍之外,赠言道:“吾闻之,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义者送人以言。吾不富不贵,无财以送汝;愿以数言相送。当今之世,聪明而深察者,其所以遇难而几至於死,在於好讥人之非也;善辩而通达者,其所以招祸而屡至於身,在於好扬人之恶也。为人之子,勿以己为高;为人之臣,勿以己为上,望汝切记。”孔丘顿首道:“弟子一定谨记在心!”

  行至黄河之滨,见河水滔滔,浊浪翻滚,其势如万马奔腾,其声如虎吼雷鸣。孔丘伫立岸边,不觉叹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黄河之水奔腾不息,人之年华流逝不止,河水不知何处去,人生不知何处归?”闻孔丘此语,老子道:“人生天地之间,乃与天地一体也。天地,自然之物也;人生,亦自然之物;人有幼、少、壮、老之变化,犹如天地有春、夏、秋、冬之交替,有何悲乎?生於自然,死於自然,任其自然,则本性不乱;不任自然,奔忙於仁义之间,则本性羁绊。功名存於心,则焦虑之情生;利欲留於心,则烦恼之情增。”

  孔丘解释道:“吾乃忧大道不行,仁义不施,战乱不止,国乱不治也,故有人生短暂,不能有功于世、不能有为于民之感叹矣”。

  老子道:“天地无人推而自行,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为之也,何劳人为乎?人之所以生、所以无、所以荣、所以辱,皆有自然之理、自然之道也。顺自然之理而趋,遵自然之道而行,国则自治,人则自正,何须津津于礼乐而倡仁义哉?津津于礼乐而倡仁义,则违人之本性远矣!犹如人击鼓寻求逃跑之人,击之愈响,则人逃跑得愈远矣!”

  稍停片刻,老子手指浩浩黄河,对孔丘说:“汝何不学水之大德欤?”孔丘曰:“水有何德?”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也;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

  孔丘闻言,恍然大悟道:“先生此言,使我顿开茅塞也:众人处上,水独处下;众人处易,水独处险;众人处洁,水独处秽。所处尽人之所恶,夫谁与之争乎?此所以为上善也。”

  老子点头说:“汝可教也!汝可切记:与世无争,则天下无人能与之争,此乃效法水德也。水几於道:道无所不在,水无所不利,避高趋下,未尝有所逆,善处地也;空处湛静,深不可测。善为渊也;损而不竭,施不求报,善为仁也;圜必旋,方必折,塞必止,决必流,善守信也;洗涤群秽,*准高下,善治物也;以载则浮,以鉴则清,以攻则坚强莫能敌,善用能也;不舍昼夜,盈科后进,善待时也。故圣者随时而行,贤者应事而变;智者无为而治,达者顺天而生。汝此去后,应去骄气于言表,除志欲于容貌。否则,人未至而声已闻,体未至而风已动,张张扬扬,如虎行于大街,谁敢用你?”

  孔丘道:“先生之言,出自肺腑而入弟子之心脾,弟子受益匪浅,终生难忘。弟子将遵奉不怠,以谢先生之恩。”说完,告别老子,与南宫敬叔上车,依依不舍地向鲁国驶去。

  回到鲁国,众弟子问道:“先生拜访老子,可得见乎?”孔子道:“见之!”弟子问,老子何样?”孔子道:“鸟,我知它能飞;鱼,吾知它能游;兽,我知它能走。走者可用网缚之,游者可用钩钓之,飞者可用箭取之,至于龙,吾不知其何以?龙乘风云而上九天也!吾所见老子也,其犹龙乎?学识渊深而莫测,志趣高邈而难知;如蛇之随时屈伸,如龙之应时变化。老聃,真吾师也!”

  不争名利,关注自身;保持沉静,不受影响;愿意施与,不求目的;当断就断,顺势而为;自身发光,善于影响;认清优势,善于应用;时不赋我,静待时机。我等俗人,只能先参考水的品德修行自身,要达到自然的境界似乎还很远。

*古代哲理故事3

  白居易是唐朝著名的诗人,他的那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曾经鼓舞了多少代人。白居易少年时就充分显露了他在诗歌创作上的才华,十几岁就在家乡成为远*闻名的天才少年。他出口成章,下笔成文,就连他的老师也不如他,一时间,他的家乡找不出第二个比他学问好的人。白居易深知,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在自己居住的狭小范围内,自己的写作水*还可以,可是到了大城市,自己的水*可就不敢说了。因此,他决定来都城长安,那里是文人墨客汇聚的地方,一定能够学到不少的东西,也一定能够得到施展自己才华的机会。

  白居易在长安也没有什么亲戚,靠着自己老师写的一封推荐信,来投奔当时德高望重的顾况。顾况和白居易的老师曾经一同来京城参加科考,有过一段日子的交情。可是当年顾况考取了功名,而白居易的老师却名落孙山,两人当初还有些书信往来,可日子久了就断了联系。白居易拿着老师的推荐信,来到顾况的府邸拜访。书童把白居易带到客厅,敬上茶后就离开了,白居易以前从来没有见过顾况,只见客厅里摆设的都是名人字画诗句,知道顾况的学问非常的了不起,于是内心里感到一丝不安。

  而过了大概一个时辰左右,顾况才慢悠悠地踱着四方步出来,白居易一看主人出来了,纳头便拜。顾况一见这个后生不过十五、六岁的样子,心想这小子这么年轻就敢来长安闯荡,真是勇气可嘉啊,当他看到白居易的名字时,觉得非常有意思,于是就对白居易打趣说道:“年轻人,你知道长安是个什么地方吗?这里可是藏龙卧虎之地呀。白居易,白居易,呵呵,长安米贵,白居不易啊!”白居易没有解释什么,而恭敬地递上了自己的诗集。顾况翻看后,态度顿时发生了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尤其是当顾况看到诗中那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禁不住对这个少年大加赞赏,说“想不到你小小年纪便有如此才华,能写出这么好的诗句来,将来肯定会有大出息的,看来你在长安城住下去是不会有什么困难的,呵呵!”

  于是白居易就在顾况的家里先住了下来,每日读书写字,吟诗作画,还结交了不少的青年诗人和当时的文坛巨匠,白居易的名字也渐渐地传开了,没过多久,白居易就成了长安城出了名的大诗人,他的名字传遍长安城的时候,白居易才不过*岁。

*古代哲理故事4

  陈子昂,字伯玉,梓州射洪人,唐朝著名的文学家。他在四川当地也是很有名的少年才子,成年之后,陈子昂准备进京去闯一闯。陈子昂的家境还不错,是当地有名的富商,因此,到了京城他就买了一所宅子。可是家里却没有什么读书人的亲戚,到了京城一切都要靠自己打拼。

  陈子昂已经到京城多时了,他一没经验,二没亲戚朋友,想拜见哪位有名的学人都师出无名,人家也不会愿意见他。陈子昂很是郁闷,自己空有满腹经纶,却得不到施展的机会。这天,他正在大街上闲逛。看见有一群人围在一起,他不知道人家在做什么,于是怀着好奇心走了过去,挤到人群中才发现,原来是个卖胡琴的,这人手中的胡琴据懂行的人说,是把少见的好胡琴。人们都纷纷观赏,卖胡琴的要价一百万钱,围观的人嘴里不住的赞叹:“好胡琴,好胡琴。”还有几个想买的人过来传看,他们一个接一个的拿在手中,仔细把玩,一副爱不释手的样子,可是一听到要价一百万钱,又觉得价钱太高了,舍不得;或者囊中羞涩又爱琴如命的,看着那么一把绝世好琴,自己又买不起,不禁暗自伤心,不住的

  叹息:“唉,好琴啊!”陈子昂看围观的那些人传看了很久,就是没有人肯买,于是挤到卖胡琴的那人跟前,对他说:“到我家取一千缗钱,这琴我买下了。”卖琴的和围观的人都以为自己听错了,怎么会有人出这么高的价钱,于是卖琴又惊又喜的问:“公子,您是说一千缗钱吗?”陈子昂大方的说:“没错,一千缗钱,快和我去取吧。”卖琴的高兴的裹起琴,翼翼的抱起它,准备和陈子昂回家取钱。围观的人一方面为自己没有得到这把好琴而感到惋惜,另一方面又十分惊奇,有几个好事的问陈子昂为什么肯出这么高的价钱。陈子昂回答说:“千金难买这样一把好琴,我善于演奏这种乐器,当然不肯错过了。”围观的人以前都没有听说或者见过陈子昂,还当他真是个拉胡琴的高手,于是大家都说:“公子,我们可否听听您演奏乐曲呢?”陈子昂得意的说:“当然可以,不过这个地方太吵闹了。这样吧,明天中午你们可以到宣阳里陈府也就是我的住处来听我演奏。”说完,大摇大摆的走了。

  围观的人纷纷到处宣扬说长安城新来了一位拉胡琴的高手,明天请大家到他府上听他演奏乐曲。这消息不到一天,就传遍了整个京城。第二天,待到将*中午饭的时间,陈府内外聚集了许多来听琴的人,这里面还有许多文人雅士。大家来到陈府,看陈子昂已经将酒菜准备齐全,胡琴就放在*前。陈子昂招呼客人们不要客气,先请大家吃饭喝酒。客人们本来是来听胡琴的,心里还想着胡琴的事,根本没什么心思吃饭喝酒,就草草吃了些,想尽快听陈子昂拉琴。陈子昂慢条斯理的.捧着胡琴对众人说:“我陈子昂本是四川有名的才子,文章有一百多篇,风尘仆仆来到京城,却不被人所知。我手上这胡琴只不过是低贱的乐工所演奏的,我怎么会对这个东西感兴趣呢。”说完,举起琴将它摔在地上,客人们不禁发出阵阵叹息声。陈子昂接着拿出自己所写的文章给客人们看,客人们看过之后,无不赞叹他的文章好,就这样,一天之内,陈子昂的名声传遍了整个长安城。

*古代哲理故事5

  寺外竖的旗杆上,挂了一面长幡,风吹幡动,引起两个和尚对缘起究竟的争辩:

  “看!风在飘动!”

  ”不对,这不是风飘动,是幡在飘动!”

  “是风动!没有风,幡不会飘;幡因风而显,主因是风,是风动!”

  “不不!是幡动!没有旗幡动,又怎么知道有风?风因幡而显,旗幡是主,应是幡动!”

  慧能大师见两者争论不休,当机立斩,一声断喝:“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仁者心动!”

  两个和尚一听到慧能大师的话,立刻恍然大悟。


*古代哲理故事 (菁华5篇)(扩展2)

——古代哲理故事 (菁华5篇)

古代哲理故事1

  管仲和鲍叔牙是春秋时代的人,两人互相照顾,亲如手足。

  鲍叔牙与管仲合伙做生意,叔牙出三分之二的本钱,赚了钱却只要三分之一。鲍叔牙的家人表示不满,叔牙却说:“管仲家里穷嘛!”

  后来,管仲当了大官,带兵打仗,可是不敢身先士卒,打败仗的时候,他总是第一个逃走。人们讥笑管仲胆小如鼠,是个没有勇气的人。这时,叔牙却出来说:“管仲家里有年老的母亲需要他奉养,其实,他并不是个怕死的人。”

  管仲和鲍叔牙都是齐国人。齐王有两个儿子,纠和小白。管仲是公子纠的老师,鲍叔牙是公子小白的老师。后来两个公子为争夺王位互相残杀,公子纠被杀,小白即位,叔牙立刻向齐王小白推荐管仲,说:“管仲是一位有才干的人,请大王聘请他做宰相。”

  齐王说:“你是我的老师,我愿拜你为相。”鲍叔牙语气坚定地说:“多谢大王的信任。以前管仲是公子纠的老师,难得他对公子纠的一片忠心。主公如果要干一番大事业,管仲可是个用得着的人。”

  齐王终于采纳了鲍叔牙的建议,任命管仲为相。管仲整顿内政、开发资源、发展农业,很快就使齐国强盛起来,当上了盟主。

古代哲理故事2

  南宋时临安(今杭州)城内,有个名叫俞嘉的孩童,天资聪颖,才思敏捷,7岁即会吟诗作对,*日淡吐也不同凡响,故被称为“神童”。

  一日正值清明,郊外山明水秀,风光旖旎,游人多扶老携幼出城“踏春”,俞嘉也到金波门外游玩。游人见“神童”来了,纷纷围住他,笑出偏题难他,俞喜均应对自如。

  正巧,忠臣宗泽与奸相秦桧也各自祭祖后归衙,路过此地,见神童如此机繁,也下轿逗趣。宗爷从地上捡起一根枝枝问俞嘉道:“你可知这是什么树?”俞嘉说:“以木配公,岂不为松?”

  秦桧见状,也从地上拾起一根枯树枝问:“小孩,你说说看,我手里的又是什么树呢?”俞嘉见是人人憎恶的奸相秦桧,于是冷笑一声说:“这谁不知?你手里是槐树。”秦桧问:“何以见得?”俞嘉回道:“以鬼就木,非槐莫属!” 围观者无不哈哈大笑,拍手称快。

  秦桧既羞又恼,但对孩童又不便发作,只好狼狈而去。

古代哲理故事3

  郭文本是唐文宗时皇宫内一名普通的士兵,可是这个人很聪明,懂得巴结主子和上级官员,因而上下关系搞的非常好。不久就被分配到皇太后宫中当差,成了皇太后的亲兵。为了博得皇太后的欢心,他硬是把自己的两个女儿都送进了宫里。他就有这么两个女儿,他老婆因此和他大闹了一场,可是郭文有自己的打算,他骂老婆头发长见识短,心想我还要指望着这两个女儿升官发财呢。郭文的两个女儿也被分到皇太后身边做侍女,临进宫前,郭文千叮咛万嘱咐,告诉女儿们如何在宫里当差,如何讨皇太后欢心等等。

  皇太后得知郭文把自己的一对女儿也送进了宫里,心里很是感激,亲自接见了郭文,对他很是客气,还赏赐了他不少的金银财宝。郭文更是趁此机会拼命的奉承皇太后,并且表达自己对朝廷的一片忠心。皇太后见他这样忠心耿耿,就许诺说将来一定要给他一官半职。郭文心中窃喜,可嘴上还是说:“太后,小人没什么本事,书读的也不多,不能胜任啊。”皇太后越听他贬低自己越觉得此人是个人才。不久,皇太后就和皇帝唐文宗说了郭文一家的事,要求皇帝给郭文赐个官。唐文宗也是个大孝子,看到母亲这样欣赏郭文心想一定错不了,于是就派郭文去某地做了县令。

  朝中的大臣们听说了此事,纷纷议论,大家都说郭文用两个女儿换了个县官做,不合朝廷礼法。于是工部侍郎柳公权对唐文宗说:“皇上,凡是朝廷命官,都必须是经过严格考核的人才,绝不能采用不正当的途径任命啊。”唐文宗有些为难的说:“寡人知道,可是郭文把自己的两个女儿都献给皇太后,皇太后很欣赏他,而且皇太后还亲自接见了郭文,说他是个德才兼备的人,我也不愿违背皇太后的旨意啊。”柳公权说:“皇上,即使郭文有再大的本事,没有经过考核就任命他官职,人们也会说他是沾了两个女儿的光啊。”唐文宗面有难色,不知道该怎么办,心想,柳公权说的.不错,可是也不好违背皇太后的意愿啊。柳公权看到唐文宗一时也拿不定主意就说:“皇上,古人云,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意思是说,在经过瓜田地的时候不要弯腰提自己的鞋子,当走到李子树下的时候不要抬手整理自己的帽子,以免人家怀疑你是在偷瓜摘李啊。”唐文宗听到这,知道了事情的严重性,心一横,也顾不得皇太后高兴不高兴了,毅然罢免了郭文的官职。

古代哲理故事4

  驼背翁捕蝉

  孔子带领学生去楚国采风。他们一行从树林中走出来,看见一位驼背翁正在捕蝉。他拿着竹竿粘捕树上的蝉就像在地上拾取东西一样自如。

  “老先生捕蝉的技术真高超。”孔子恭敬地对老翁表示称赞后问:“您对捕蝉想必是有什么妙法吧?”

  “方法肯定是有的,我练捕蝉五、六个月后,在竿上垒放两粒粘丸而不掉下,蝉便很少有逃脱的。如垒三粒粘丸仍不落地,蝉十有八九会捕住;如能将五粒粘九垒在竹竿上,捕蝉就会像在地上拾东西一样简单容易了。”捕蝉翁说到此处捋捋胡须,严肃地对孔子的学生们传授经验。他说:“捕蝉首先要学练站功和臂力。捕蝉时身体定在那里,要像竖立的树桩那样纹丝不动;竹竿从胳膊上伸出去,要像控制树枝一样不颤抖。另外,注意力高度集中,无论天大地广,万物繁多,在我心里只有蝉的翅膀,我专心致志,神情专一。精神到了这番境界,捕起蝉来,那还能不手到擒拿,得心应手么?”

  大家听完驼背老人捕蝉的经验之谈,无不感慨万分。孔子对身边的弟子深有感触地议论说:“神情专注,专心致志,才能出神入化、得心应手。捕蝉老翁讲的可是做人办事的大道理啊!”

  驼背翁捕蝉的故事向我们昭示了一个真理:学好任何本领都需苦练扎实基本功,专心致志,日积月累,才能取得真功。

古代哲理故事5

  陈子昂,字伯玉,梓州射洪人,唐朝著名的文学家。他在四川当地也是很有名的少年才子,成年之后,陈子昂准备进京去闯一闯。陈子昂的家境还不错,是当地有名的富商,因此,到了京城他就买了一所宅子。可是家里却没有什么读书人的亲戚,到了京城一切都要靠自己打拼。

  陈子昂已经到京城多时了,他一没经验,二没亲戚朋友,想拜见哪位有名的学人都师出无名,人家也不会愿意见他。陈子昂很是郁闷,自己空有满腹经纶,却得不到施展的机会。这天,他正在大街上闲逛。看见有一群人围在一起,他不知道人家在做什么,于是怀着好奇心走了过去,挤到人群中才发现,原来是个卖胡琴的,这人手中的胡琴据懂行的人说,是把少见的好胡琴。人们都纷纷观赏,卖胡琴的要价一百万钱,围观的人嘴里不住的赞叹:“好胡琴,好胡琴。”还有几个想买的人过来传看,他们一个接一个的拿在手中,仔细把玩,一副爱不释手的样子,可是一听到要价一百万钱,又觉得价钱太高了,舍不得;或者囊中羞涩又爱琴如命的,看着那么一把绝世好琴,自己又买不起,不禁暗自伤心,不住的

  叹息:“唉,好琴啊!”陈子昂看围观的那些人传看了很久,就是没有人肯买,于是挤到卖胡琴的那人跟前,对他说:“到我家取一千缗钱,这琴我买下了。”卖琴的和围观的人都以为自己听错了,怎么会有人出这么高的价钱,于是卖琴又惊又喜的问:“公子,您是说一千缗钱吗?”陈子昂大方的说:“没错,一千缗钱,快和我去取吧。”卖琴的高兴的裹起琴,翼翼的抱起它,准备和陈子昂回家取钱。围观的人一方面为自己没有得到这把好琴而感到惋惜,另一方面又十分惊奇,有几个好事的问陈子昂为什么肯出这么高的价钱。陈子昂回答说:“千金难买这样一把好琴,我善于演奏这种乐器,当然不肯错过了。”围观的人以前都没有听说或者见过陈子昂,还当他真是个拉胡琴的高手,于是大家都说:“公子,我们可否听听您演奏乐曲呢?”陈子昂得意的说:“当然可以,不过这个地方太吵闹了。这样吧,明天中午你们可以到宣阳里陈府也就是我的住处来听我演奏。”说完,大摇大摆的走了。

  围观的人纷纷到处宣扬说长安城新来了一位拉胡琴的高手,明天请大家到他府上听他演奏乐曲。这消息不到一天,就传遍了整个京城。第二天,待到将*中午饭的时间,陈府内外聚集了许多来听琴的人,这里面还有许多文人雅士。大家来到陈府,看陈子昂已经将酒菜准备齐全,胡琴就放在*前。陈子昂招呼客人们不要客气,先请大家吃饭喝酒。客人们本来是来听胡琴的,心里还想着胡琴的事,根本没什么心思吃饭喝酒,就草草吃了些,想尽快听陈子昂拉琴。陈子昂慢条斯理的捧着胡琴对众人说:“我陈子昂本是四川有名的才子,文章有一百多篇,风尘仆仆来到京城,却不被人所知。我手上这胡琴只不过是低贱的乐工所演奏的,我怎么会对这个东西感兴趣呢。”说完,举起琴将它摔在地上,客人们不禁发出阵阵叹息声。陈子昂接着拿出自己所写的文章给客人们看,客人们看过之后,无不赞叹他的文章好,就这样,一天之内,陈子昂的名声传遍了整个长安城。


*古代哲理故事 (菁华5篇)(扩展3)

——*古代励志故事 (菁华5篇)

  当年,霸王领兵到了江苏*县东南一带,见天快晚了,就下令安营扎寨。

  那时,韩信还在霸王手下当将官。夜里,霸王和众将军饮酒作乐,吃得高兴了,便对韩信讲:“别人说你有能耐,我要和你打个赌,怎样?”韩信打了一躬说:“不知大王以何赌输赢啊?”霸王说:“我们两人,一个在东边山洼里筑一座城,用来挡山外的敌兵;一个在孙赵和金塘营之间掘四十九口井,让军民都有水吃,两样都要在今晚完成,晓星一出为准,你敢吗?”

  韩信心想:“造城是地面上的事,一点不马虎不得;挖井是地下的事,深浅可以讨巧。”心里想挖井。

  霸王又问:“你是造城还是打井?”韩信说:“我们做两个阉子,抓阉作数。”

  霸王拣一个,上面是造城。韩信说:“大王抓的是造城,那个当然是打井了,大王就造城吧。”其实,两个阉都写着“造城”,霸王大老粗,不知道中计哎。这样嘛,就各领一千兵动工了。

  韩信带兵到了金塘营,他把兵先分成一班班地去挖井,自己坐在祠堂里饮酒。霸王怕输,亲自到场地催工。忙得十兵们个个气喘八哈,大汗直淌。

  韩信见大快二更了,叫探子去看霸王弄得怎祥了,回报是筑了一半。韩信又问井挖得怎祥了,探子报说:才有十几口井。韩信不慌不忙,叫来两个牙将。咬了耳朵,二人就分头去了。韩信下令:“快替我备马,随我到大王面前请功。”

  见了霸王,韩信问:“大王。你的城筑得如何?”霸王说:“有一半高了。”

  韩信说:“你看晓星已出了,大王输了。”霸王抬头一看,晓星果已挂在半空中了。就问韩信:“你的井难道都打好了?”韩信说:“清大上去查点吧!”霸王不信,跟他一同查看了。

  一路上,韩信指指点点说:“沿路三七二十一口,外围村边四七二十八个,不错吧?”霸王点着头,心里很感奇怪。

  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韩信到霸王处请功以前,已经派一个牙将传令,叫士兵在沿途必经之处,挖的真井;在外围不显眼的地方,只挖一半,就放下井栏;霸王不会查到的地方,只放了一个井栏,一锨也没挖。霸王粗心,只顺着韩信指的路走,看到井栏,便以为真的了。那晓星也是假的。是韩信指派另一个牙将,把一盏点亮了的灯笼用风筝放到天去,乍一看,真像是晓星出在半空一样,霸王又当真了。本来霸王在晓星出之前能筑好城的,见晓星出了,就停了工,所以到现在这上城还有一角没有城墙,后人就称它是霸王城。

  城内村庄就叫小城里。孙赵到金塘营的一带井多,但多数只有一半深,是韩信打的井。

  当年,霸王领兵到了江苏*县东南一带,见天快晚了,就下令安营扎寨。

  那时,韩信还在霸王手下当将官。夜里,霸王和众将军饮酒作乐,吃得高兴了,便对韩信讲:“别人说你有能耐,我要和你打个赌,怎样?”韩信打了一躬说:“不知大王以何赌输赢啊?”霸王说:“我们两人,一个在东边山洼里筑一座城,用来挡山外的敌兵;一个在孙赵和金塘营之间掘四十九口井,让军民都有水吃,两样都要在今晚完成,晓星一出为准,你敢吗?”

  韩信心想:“造城是地面上的事,一点不马虎不得;挖井是地下的事,深浅可以讨巧。”心里想挖井。

  霸王又问:“你是造城还是打井?”韩信说:“我们做两个阉子,抓阉作数。”

  霸王拣一个,上面是造城。韩信说:“大王抓的是造城,那个当然是打井了,大王就造城吧。”其实,两个阉都写着“造城”,霸王大老粗,不知道中计哎。这样嘛,就各领一千兵动工了。

  韩信带兵到了金塘营,他把兵先分成一班班地去挖井,自己坐在祠堂里饮酒。霸王怕输,亲自到场地催工。忙得十兵们个个气喘八哈,大汗直淌。

  韩信见大快二更了,叫探子去看霸王弄得怎祥了,回报是筑了一半。韩信又问井挖得怎祥了,探子报说:才有十几口井。韩信不慌不忙,叫来两个牙将。咬了耳朵,二人就分头去了。韩信下令:“快替我备马,随我到大王面前请功。”

  见了霸王,韩信问:“大王。你的城筑得如何?”霸王说:“有一半高了。”

  韩信说:“你看晓星已出了,大王输了。”霸王抬头一看,晓星果已挂在半空中了。就问韩信:“你的井难道都打好了?”韩信说:“清大上去查点吧!”霸王不信,跟他一同查看了。

  一路上,韩信指指点点说:“沿路三七二十一口,外围村边四七二十八个,不错吧?”霸王点着头,心里很感奇怪。

  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韩信到霸王处请功以前,已经派一个牙将传令,叫士兵在沿途必经之处,挖的真井;在外围不显眼的地方,只挖一半,就放下井栏;霸王不会查到的地方,只放了一个井栏,一锨也没挖。霸王粗心,只顺着韩信指的路走,看到井栏,便以为真的了。那晓星也是假的。是韩信指派另一个牙将,把一盏点亮了的灯笼用风筝放到天去,乍一看,真像是晓星出在半空一样,霸王又当真了。本来霸王在晓星出之前能筑好城的,见晓星出了,就停了工,所以到现在这上城还有一角没有城墙,后人就称它是霸王城。

  城内村庄就叫小城里。孙赵到金塘营的一带井多,但多数只有一半深,是韩信打的井。

  大一统的*刚刚缔造的时候,蒙恬没有机会去享受一个开国功臣应得的荣华,而是肩负着更艰巨的使命——北定匈奴。公元前221年,蒙恬率大军攻破齐都,实现了秦始皇梦寐以求的全国统一。正当咸阳城里欢庆胜利的时候,秦国北部边境传来匈奴频繁骚扰并大举南侵的消息。匈奴军队**放火,抢劫牲畜财物,边疆人民苦不堪言。这时,秦国刚刚统一,人心思定,军民厌战。蒙恬不顾连年征战的辛劳,接受命令“北逐戎狄”,收复河套一带。

  面对匈奴的挑衅,秦始皇选择了蒙恬领兵出征。这里的原因大概有二:其一,青年时代的蒙恬长年在北方边境守卫,对匈奴的战法极其熟悉,这是那些长年征战中原的老将们所不能比的。其二,蒙恬是秦军里最富有进攻精神和野战能力的将领,秦朝其他将领打的多是中原地区的攻坚战,对于塞北草原上与匈奴的野战并无多少经验。

  公元前215年,蒙恬率领30万能征善战的大军,日夜兼程赶赴边关。扎下大营后,他一边派人侦察敌情,一边亲自翻山越岭察看地形。第一次交战,就杀得匈奴人仰马翻,溃散草原。公元前214年的春天,又爆发了最具决定性的战争。蒙恬跟匈奴人在黄河以北,进行了几场战争,匈奴主力受重创。最后匈奴人被彻底打败,向无限的北边逃窜。史书上记载:匈奴人向北(逃窜)七百多余里。

  蒙恬并没有辜负众望,一战定河套,打得匈奴魂飞魄散。贾谊也曾形容说“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这正是对河套战役功业的称赞。后来中原再次大乱时,匈奴却不敢深入汉境,这不能不说与此战有很大关系。

  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蒙恬被封为将军,攻齐,因破齐有功被拜为内史(秦朝京城的最高行政长官),其弟蒙毅也位至上卿。蒙氏兄弟深得秦始皇的尊宠,蒙恬担任外事,蒙毅常为内谋,当时号称“忠信”。其他诸将都不敢与他们争宠。

  秦统一六国后,蒙恬奉命率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收复河南地(今内蒙古河套南伊克昭盟一带),自榆中(今内蒙古伊金霍洛旗以北)至阴山,设三十四县。又渡过黄河,占据阳山,迁徙人民充实边县。其后修筑西起陇西的临洮(今甘肃岷县),东至辽东(今辽宁境内)的万里长城,把原燕、赵、秦长城连为一体。长城利用地形,籍着天险,设制要塞,有力的遏制了匈奴的南进。后受遣为秦始皇巡游天下开直道,从九原郡(今内蒙包头市西南)直达甘泉宫,截断山脉,填塞深谷,全长一千八百里,可惜没有修竣完工。蒙恬征战北疆十多年,威振匈奴。

  文天祥少年正气

  南宋末年著名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少年时生活困苦,在好心人的帮助下才有机会读书。一次,文天祥被有钱的同学误会是小偷,他据理力争,不许别人践踏自己的尊严,终于证明了自己的清白,而且通过这件事,更加树立了文天祥金榜题名的志向。

  陈*忍辱苦读书

  陈*,西汉名相,少时家贫,与哥哥相依为命,为了秉承父命,光耀门庭,不事生产,闭门读书,却为大嫂所不容,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对一再羞辱,隐忍不发,随着大嫂的变本加厉,终于忍无可忍,出走离家,欲浪迹天涯。被哥哥追回后,又不计前嫌,阻兄休嫂,在当地传为美谈。终有一老者,慕名前来,免费收徒授课,学成后,辅佐刘邦,成就了一番霸业。

  陆羽弃佛从文

  唐朝著名学者陆羽,从小是个孤儿,被智积禅师抚养长大。陆羽虽身在庙中,却不愿终日诵经念佛,而是喜欢吟读诗书。陆羽执意下山求学,遭到了禅师的反对。禅师为了给陆羽出难题,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学*冲茶。在钻研茶艺的过程中,陆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仅学会了复杂的冲茶的技巧,更学会了不少读书和做人的道理。当陆羽最终将一杯热气腾腾的苦丁茶端到禅师面前时,禅师终于答应了他下山读书的要求。后来,陆羽撰写了广为流传的《茶经》,把祖国的茶艺文化发扬光大!

  少年包拯学断案

  包拯包青天,自幼聪颖,勤学好问,尤喜推理断案,其家父与知县交往密切,包拯从小耳濡目染,学会了不少的断案知识,尤其在焚庙杀僧一案中,包拯根据现场的蛛丝马迹,剥茧抽丝,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后,又假扮阎王,审清事实真相,协助知县缉拿凶手,为民除害。他努力学*律法刑理知识,为长大以后断案如神,为民伸冤,打下了深厚的知识基础。

  万斯同闭门苦读

  清朝初期的著名学者、史学家万斯同参与编撰了我国重要史书《二十四史》。但万斯同小的时候也是一个顽皮的孩子。万斯同由于贪玩,在宾客们面前丢了面子,从而遭到了宾客们的批评。万斯同恼怒之下,掀翻了宾客们的桌子,被父亲关到了书屋里。万斯同从生气、厌恶读书,到闭门思过,并从《茶经》中受到启发,开始用心读书。转眼一年多过去了,万斯同在书屋中读了很多书,父亲原谅了儿子,而万斯同也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万斯同经过长期的勤学苦读,终于成为一位通晓历史遍览群书的著名学者,并参与了《二十四史》之《明史》的编修工作。

  匡衡凿壁偷光

  西汉时期,有一个特别有学问的人,叫匡衡。匡衡小时候勤奋好学,但由于家中没有蜡烛照明,而邻居家有蜡烛,光线却照不到他家,于是匡衡就在墙上打洞凿穿墙壁引来邻居家的烛光,把书映照着光来读。同乡有个大户叫文不识,家中有很多书。于是匡衡就到他家去做佣人却不求得到报酬。文不识对匡衡的举动感到奇怪,问他,他说:“我希望能够读遍主人家的书。”文不识感到惊叹,就把书借给他。最终匡衡成为了大学问家。

  王羲之吃墨

  这个故事说的是王羲之小时候,有一次吃午饭,书童送来了他最爱吃的蒜泥和馍馍,几次催他快吃,他仍然连头也不抬,像没听见一样,专心致志地看帖、写字。饭都凉了,书童没有办法,只好去请王羲之的母亲来劝他吃饭。母亲来到书房,只见羲之手里正拿着一块沾了墨汁的馍馍往嘴里送呢,弄得满嘴乌黑。原来羲之在吃馍馍的时候,眼睛仍然看着字,脑子里也在想这个字怎么写才好,结果错把墨汁当蒜泥吃了。母亲看到这情景,忍不住放声笑了起来。王羲之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呢!听到母亲的笑声他还说:“今天的蒜泥可真香啊!”

  范仲淹断齑划粥

  范仲淹年幼时家境贫寒,无法上学,但他读书心切,只好到寺院的一间僧房中去读书。在寺庙读书期间,他将自己关在屋内,足不出户,手不释卷,常常通宵达旦。由于家贫,他的生活十分艰苦。每天晚上,他用糙米煮好一盆稀饭,等第二天早晨凝成冻后,用刀划成四块,早上吃两块,晚上再吃两块,这就是“划粥”。没有菜,就切一些腌菜下饭,这就是“断齑”。生活如此艰苦,但他毫无怨言,坚持专心于读书学*。“断齑划粥”的典故即由此而来。

  岳飞学艺

  民族英雄岳飞生逢乱世,自幼家贫,在乡邻的资助下,拜陕西名师周桐*武学艺。期间,目睹山河破碎,百姓流离失所,激发了他学艺报国的志向。寒暑冬夏,苦练不缀,在名师周桐的悉心指导下,终于练成了岳家枪,并率领王贵,汤显等伙伴,加入到了抗金救国的爱国洪流中。

  作为19世纪后期印象画派的代表人物,凡·高无疑是不朽的。凡·高生前穷困潦倒,行为癫狂竞至割下自己的左耳,并在他37岁那年,完成著名的《向日葵》后开枪自杀了。凡·高生前仅卖出一幅《红葡萄园》,但他死后,其作品却成了亿万富翁们炫耀的资本,上世纪末,凡·高的作品竞拍卖出七八千万美金的天价。毕加索曾评价凡·高:“这人如不是一个疯子,就是我们当中最出色的,”

  其实,在凡·高前三百多年的*明代,便有一位“凡·高”式的人物,与凡-高的经历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此人就是开拓明清乃至*代大写意画一片新天地的徐渭:

  徐渭,字文长,晚年号“青藤道人”,明代山阴县(今绍兴)人。他出生百日,父亲就谢世了。14岁时,母亲又作古,靠伯父徐淮抚养。徐渭自幼聪慧颖悟,才思敏捷,《明史-徐渭传》说他十余岁就能仿汉代扬雄的《解嘲》赋作《释毁》,颇得当地名儒推许。2f1岁做秀才时,名气已经很大了,但徐渭天性叛逆,尤其讨厌类似当时应试教育的“八股”文,八次参加科举应试,屡试屡败,直至41岁未中。嘉靖三十六年入浙直总督胡宗宪幕府,辅佐胡宗宪抗御倭寇,立下殊功。当年的总督府威势森严,一般官吏在胡宗宪面前“膝语蛇行,不敢拳头”,唯恐获罪。徐渭却始终戴敞乌巾,侃侃而谈,旁若无人。

  胡宗宪获罪后,徐渭结束了5年的幕客生涯。政治迫害的恐怖,官场争斗的黑暗,使他的精神受到极大刺激,直至精神完全失常。凡·高割除自己的左耳,徐渭则用大锥刺自己的耳部,刺进好几寸深,幸好没有致命,凡·高在麦田中开抢自杀,徐渭则在癫狂中误杀自己续娶的妻子,身陷囹固达8年。

  由幕客至狱囚,生活上骤荣骤辱之起落,使徐渭对人生体悟尤深。出狱后,他致力创作以发泄愤世嫉俗之情,精神虽已复常态,但“愤益深,佯狂益甚”,悲愤填膺,难以自遣,因而落拓不羁,纵酒狂歌。至晚年,徐渭生活相当窘迫,靠作诗文书画以糊口,落到“帱莞破弊,不能再易,至藉藁寝”之境地。


*古代哲理故事 (菁华5篇)(扩展4)

——*古代寓言故事 (菁华5篇)

  高价买邻

  南朝时候,有个叫吕僧珍的人,生性诚恳老实,又是饱学之士,待人忠实厚道,从不跟人家耍心眼。吕僧珍的家教极严,他对每一个晚辈都耐心教导、严格要求、注意监督,所以他家形成了优良的家风,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都待人和气、品行端正。吕僧珍家的好名声远*闻名。

  南康郡守季雅是个正直的人,他为官清正耿直,秉公执法,从来不愿屈服于达官贵人的威胁利诱,为此他得罪了很多人,一些大官僚都视他为眼中钉、肉中刺,总想除去这块心病。终于,季雅被革了职。

  季雅被罢官以后,一家人都只好从壮丽的大府第搬了出来。到哪里去住呢?季雅不愿随随便便地找个地方住下,他颇费了一番心思,离开住所,四处打听,看哪里的住所最符合他的心愿。

  很快,他就从别人口中得知,吕僧珍家是一个君子之家,家风极好,不禁大喜。季雅来到吕家附*,发现吕家子弟个个温文尔雅,知书达理,果然名不虚传。说来也巧,吕家隔壁的人家要搬到别的地方去,打算把房子卖掉。季雅赶快去找这家要卖房子的主人,愿意出1100万钱的高价买房,那家人很是满意,二话不说就答应了。

  于是季雅将家眷接来,就在这里住下了。

  吕僧珍过来拜访这家新邻居。两人寒暄一番,谈了一会儿话,吕僧珍问季雅:“先生买这幢宅院,花了多少钱呢?”季雅据实回答,吕僧珍很吃惊:“据我所知,这处宅院已不算新了,也不很大,怎么价钱如此之高呢?”季雅笑了,回答说:“我这钱里面,100万钱是用来买宅院的',1000万钱是用来买您这位道德高尚、治家严谨的好邻居的啊!”

  季雅宁肯出高得惊人的价钱,也要选一个好邻居,这是因为他知道好邻居会给他的家庭带来良好的影响。所谓“*墨者黑,*朱者赤”,环境对于一个人各方面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我们应当万分珍惜身边的良师益友。

  清正的夏统

  西晋时期,江南地方有一个名叫夏统的人,他饱读诗书,见解独特,才干出众,智慧超人。夏统的才学远*闻名,踏入仕途的机会很多,可他心里明白官场黑暗,看不惯达官贵人们互相倾轧,却争着剥削百姓,搜刮民脂民膏的世道,因此不愿意做官,不管谁来请他,他都不动心,安于清贫的生活。

  有一次,夏统乘船到京城洛阳去给母亲买药,刚好碰上太尉贾充带着家人和手下,一大帮人前呼后拥地乘着一条豪华的大船在洛河上游览,欣赏春天美丽的景色。

  贾充身边有认识夏统的,就指点着告诉贾充说:“太尉,那个就是有名的江南才子夏统啊!”

  贾充早就听说过夏统的才名,偶然相遇,很是高兴,就派人请夏统过来小叙一番。

  夏统也不推辞,来到贾充的大船上和他一块儿喝酒说话。谈了一会儿,贾充发现夏统果然满腹经纶,分析事理头头是道,确实名不虚传,是个难得的人才,就想推荐他在京城做官,以培植自己的势力。哪知他刚流露出这个意思,夏统马上就不高兴了,再不肯答话。

  贾充心想:“这个人还挺清高,看来需要我用点手段。在荣华富贵和成群的美女面前,有谁会毫不心动呢?于是,他吩咐下去,要手下的士兵排成威严的仪仗队列,想使夏统羡慕这种威风的排场;接着又召来一队涂脂抹粉,打扮得花枝招展的美女,把夏统围在中间翩翩起舞,香风扑鼻,希望能勾起他对美色的贪欲。”

  可是,任凭贾充想尽了办法,用尽了伎俩,夏统始终都无动于衷。他只是默默地端坐船中,脸上的表情十分冷漠,好像对身边的一切都没有感觉似的。

  贾充气愤极了,但也无可奈何,恨恨地咬牙骂道:“这小子简直是个木头人,石头做的心肠,一点常人的感情也没有!”

  夏统不是没有感情,他只是洁身自好,不愿与官僚们为伍罢了。他这种面对威胁利诱仍毫不屈服的高风亮节,直到今天都值得我们学*,我们需要有夏统这样刚正的气节和坚定的意志。

  谁投的鼠屎

  三国时期,吴国的国君孙亮非常聪明,观察和分析事物都非常深入细致,常常能使疑难事物得出正确的结论,为一般人所不及。

  一次,孙亮想要吃生梅子,就吩咐黄门官去库房把浸着蜂蜜的蜜汁梅取来。这个黄门官心术不正又心胸狭窄,是个喜欢记仇的小人。他和掌管库房的库吏素有嫌隙,*时两人见面经常口角。他怀恨在心,一直伺机报复,这次,可让他逮到机会了。他从库吏那里取了蜜汁梅后,悄悄找了几颗老鼠屎放了进去,然后才拿去给孙亮。

  不出他所料,孙亮没吃几口就发现蜂蜜里面有老鼠屎,果然勃然大怒:"是谁这么大胆,竟敢欺到我的头上,简直反了!"心怀鬼胎的黄门官忙跪下奏道:"库吏一向不忠于职责,常常游手好闲,四处闲逛,一定是他的渎职才使老鼠屎掉进了蜂蜜里,既败坏主公的雅兴又有损您的健康,实在是罪不容恕,请您治他的罪,好好儿教训教训他!"

  孙亮马上将库吏召来审问鼠屎的情况,问他道:"刚才黄门官是不是从你那里取的蜜呢?"库吏早就吓得脸色惨白,他磕头如捣蒜,结结巴巴地回答说:"是......是的,但是我给他......的时候,里面......里面肯定没有鼠屎。"黄门官抢着说:"不对!库吏是在撒谎,鼠屎早就在蜜中了!"两人争执不下,都说自己说的是真话。

  侍中官刁玄和张邠(bin)出主意说:"既然黄门官和库吏争不出个结果,分不清到底是谁的罪责,不如把他们俩都关押起来,一起治罪。"

  读了*古代寓言故事这本书,我明白了许多的道理,书里让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有很多故事,但今天我只想告诉你们的是《塞翁失马》和《掩耳盗铃》这两个故事。

  《塞翁失马》主要讲的是一个老人,住在和胡人相*的边塞那边,一次他的马不知道跑哪里去了,大家都来安慰他,他却觉得这是好事,果然过了不久,塞翁的那匹马带着胡人训成的马一起回来了,大家都来恭喜塞翁,他却觉得这是一件坏事,当然这次又被塞翁猜中了。他的儿子很喜欢这匹马,经常骑马出去,有一次因为马受了惊吓,塞翁的儿子从马上跌落下来,摔断了一条腿,塞翁却觉得这是一件好事,果然那年发生了战争,十有八九的青年都在战场上送了命。塞翁的儿子因为摔断了腿,可以不用去参加战斗而得以幸存。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生活中的好事和坏事并不是绝对的,有时候坏事能变成好事,有时候以为是好事,反而结果是不好的。这个故事教给我们一个道理,看待事物要保持积极的心态,在学*上遇到困难是坏事,但学会了不轻易放弃就又变成了好事;受到表扬也不能骄傲自满,否则表扬也会变成坏事。

  书中还有《掩耳盗铃》这个故事,故事是有一个人想偷一口钟,这人想把钟背上就逃跑,可是钟太重了,于是他想出了一个办法把钟砸碎,刚一砸就有很大的声音,他就想了一个办法,把自己的耳朵捂住,这样只会骗了自己,而骗不了别人。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都不能自欺欺人,对于客观存在的事实就应该去正视它,去面对它,而不是想办法逃避。

  读完了这本书以后,我受益多多,会对我以后的成长帮助特别大。

  吐谷浑的首领阿豺有二十个儿子,这一天,阿豺对他们说:“你们每人给我拿一支箭来。”然后他把儿子们拿来的箭放在地上。

  过了一会儿,阿豺的同胞弟弟慕利延过来了。阿豺对慕利延说:“你拿一支箭折断试试。”慕延利毫不费力地折断了。阿豺又说:“你再取十九支箭来把他们一起折断。”慕延利竭尽全力,怎么也折不断。

  阿豺意味深长地说:“你们知道其中的道理吗!单独一支容易折断,聚集成众就难以摧毁了。只要你们同心协力,我们的国家就一定牢不可破。”

  【说明】这则寓言说明了“单者易折,众者难摧”的道理。


*古代哲理故事 (菁华5篇)(扩展5)

——古代励志故事 (菁华5篇)

  《叶天士拜师谦学》

  叶天士自恃医术高明,看不起同行薛雪。有一次,叶天士的母亲病了,他束手无策,多亏薛雪不计前嫌,治好了他母亲的病。从此,叶天士明白了天外有天,人上有人的道理。于是他寻访天下名医,虚心求教,最后成了真正的.江南第一名医。

  《林则徐对联立志》

  这个故事讲的是清代著名的民族英雄林则。林则徐小时候就天资聪慧,两次机会下,作了两幅对联,这两幅对联表达了林则徐的远大志向。林则徐不仅仅敢于立志,而且读书刻苦,长大后成就了一番大事业,受到了后世的敬仰。

  铁杵磨成针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间相传李太白在山中读书,还没有读完,就放弃离去了。过了小溪,望见一位老婆婆正在磨铁杵,李白感到奇怪便问她,老婆婆回答:“我想要做针。”李白问道:“铁杵磨成针,能行吗?”老婆婆答道:“只需功夫深!”李白被她的毅力与意志所感动,就回到了山上完成学业。老婆婆自己说她姓武,此刻磨针溪旁有武氏岩。

  苏武牧羊

  西汉时,中郎将苏武出使匈奴,单于派汉朝叛使、被单于封为丁灵王的卫律前来诱降。卫律说:"苏先生,我从前背叛汉朝归降匈奴,受到单于大恩,封我为丁灵王,拥有数万奴隶,马匹、牲畜漫山遍野。你这天投降了,明天也和我一样富贵,若白白地流血牺牲,又有谁明白你呢!"苏武怒斥道:"卫律,你身为汉民,不顾恩义,叛国投敌,你虽然能得逞于一时,最终却逃脱不了天地良心的审判。"

  卫律见苏武不屈服,只得向单于报告。单于见苏武很有气节,十分钦佩,更想招降他。于是把苏武囚禁在一个大地窖里,不给饮食,苏武只得嚼雪止渴,用毡毛充饥。之后单于又将苏武移到北海荒无人烟的地方,逼迫他牧羊。北海在今苏联境内的西伯利亚的贝加尔湖一带。苏武到了北海,匈奴停止了对他的食物供应,他只得觅野鼠掘草根充饥。在这荒漠上,除了丛生的野草,就是漫天的风雪,终年见不到一个人影。苏武抱着代表汉廷的旄节牧羊,无论坐卧行走都拿着汉节。岁月一天天流逝,节杆上缀的三重旄牛尾都落尽了。

  十九年过去了,苏武历尽艰辛,最后回到自己的祖国。他出使还是壮年,及至归国,头发胡须全白了。岁月改变了他的容颜,却改变不了他忠于祖国的赤子之心。

  诸葛亮少年时代,从学于水镜先生司马徽,诸葛亮学*刻苦,勤于用脑,不但司马徽赏识,连司马徽的妻子对他也很器重,喜欢这个勤奋好学,善于用脑子的少年。那时,还没有钟表,记时用日晷,遇到x雨天没有太阳。时间就不好掌握了。为了记时,司马徽训练公鸡按时鸣叫,办法就是定时喂食。为了学到更多的东西,诸葛亮想让先生把讲课的时间延长一些,但先生总是以鸡鸣叫为准,于是诸葛亮想:若把公鸡鸣叫的时间延长,先生讲课的时间也就延长了。于是他上学时就带些粮食装在口袋里,估计鸡快叫的时候,就喂它一点粮食,鸡一吃饱就不叫了。

  李密牛角挂书。隋朝李密,少年时候被派在隋炀帝的宫廷里当侍卫。他生x灵活,在值班的时候,左顾右盼,被隋炀帝发现了,认为这孩子不大老实,就免了他的差使。李密并不懊丧,回家以后,发愤读书,决定做个有学问的人。有一回,李密骑了一条牛,出门看朋友。在路上,他把《汉书》挂在牛角上,抓紧时间读书。此事被传为佳话。

  王羲之小的时候,练字十分刻苦。据说他练字用坏的毛笔,堆在一起成了一座小山,人们叫它“笔山”。他家的旁边有一个小水池,他常在这水池里洗毛笔和砚台,后来小水池的水都变黑了,人们就把这个小水池叫做“墨池”。

  长大以后,王羲之的字写得相当好了,还是坚持每天练字。有一天,他聚精会神地在书房练字,连吃饭都忘了。丫环送来了他最爱吃的蒜泥和馍馍,催着他吃,他好像没有听见一样还是埋头写字。丫环没有办法,只好去告诉他的夫人。夫人和丫环来到书房的时候,看见王羲之正拿着一个沾满墨汁的馍馍往嘴里送,弄得满嘴乌黑。她们忍不住笑出了声。原来,王羲之边吃边练字,眼睛还看着字的时候,错把墨汁当成蒜泥蘸了。

  夫人心疼地对王羲之说:“你要保重身体呀!你的字写得很好了,为什么还要这样苦练呢?”

  王羲之抬起头,回答说:“我的字虽然写得不错,可那都是学*前人的写法。我要有自己的写法,自成一体,那就非下苦工夫不可。”

  经过一段时间的艰苦摸索,王羲之终于写出了一种妍美流利的新字体。大家都称赞他写的字像x云那样轻松自如,像飞龙那样雄健有力,他也被公认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书法家之一。


*古代哲理故事 (菁华5篇)(扩展6)

——古代爱情故事 (菁华5篇)

  白蛇传

  关于杭州,关于西湖,历来就有很多很完美的传说。这其中最优美动人的当属于“白蛇传”,以致于长久以来,雷峰塔与断桥,一向都是游人们最为诗意的去处。但其实关于西湖的来历,也有个广为人知的传说。

  “白蛇闹许仙”里的白蛇精,当年曾被许家沟村一位许姓老人从一只黑鹰口中救出性命。这条白蛇为报答许家的救命之恩,嫁给了许家后人牧童许仙。婚后,她经常用草药为村民治病,使得附*“金山寺”的香火变得冷落起来,也使黑鹰转世的“金山寺”长老“法海和尚”大为恼火,决心破坏许仙的婚姻,置“白娘子”于死地。于是引出了人们熟悉的“盗仙草”、“水漫金山寺”等情节。白娘子因为水漫金山而触动胎气,早产生下儿子许仕麟。法海趁机用“金钵”罩住分娩不久的白娘子,将其镇压于南山“雷峰塔”下。透过此事,许仙心灰意冷,便在“雷峰塔”下出家修行,护塔侍子。18年后,许仕麟高中状元,回乡祭祖拜塔,才救出母亲,一家团圆。

  嫦娥奔月

  嫦娥奔月是远古神话,是我国十大古代感情故事之一。

  嫦娥又是怎样奔月的呢在古书上有种种不同的说法。根据《淮南子》的记载是,后羿到西王母那里去求来了长生不死之药,嫦娥却偷吃了全部的长生不死药,奔逃到月亮上去了。嫦娥奔月以后,很快就后悔了,她想起了丈夫*日对她的好处和人世间的温情,比较月亮里的孤独,倍觉凄凉。《淮南子·外八篇》中说,羿从西王母处请来不死之药,逢蒙听说后前去偷窃,偷窃不成就要加害嫦娥。情急之下,嫦娥吞下不死药飞到了天上。由于不忍心离开大羿,嫦娥滞留在月亮广寒宫。广寒宫里寂寥难耐,于是就催促吴刚砍伐桂树,让玉兔捣药,想配成飞升之药,好早日回到人间与大羿团聚。

  凤求凰

  (卓文君与司马相如)

  《凤求凰》传说是汉代文学家司马相如的古琴曲,演义了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感情故事。以“凤求凰”为通体比兴,不仅仅包含了热烈的求偶,而且也象征着男女主人公理想的非凡,旨趣的高尚,知音的默契等丰富的意蕴。

  一别之后,两地相思,说的是三四月,却谁知是五六年。

  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九连环从中折断。

  十里长亭望眼欲穿。百般怨,千般念,万般无奈把郎怨。

  西厢记

  《西厢记》故事,最早起源于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叙述书生张珙与同时寓居在普救寺的已故相国之女崔莺莺相爱,在婢女红娘的帮忙下,两人在西厢约会,莺莺最后以身相许。

  庭院黄昏春雨霁。

  一缕深心,百种成牵系。

  青翼蓦然来报喜。鱼笺微谕相容意。

  待月西厢人不寐。

  帘影摇光,朱户犹慵闭。

  花动拂墙红萼坠。分明疑是情人至。

  这是一段令人艳羡的姻缘,纵使经过了千难万阻,最后还是有情人终成眷属,看来普救寺是一块遇到绝美感情的风水宝地!

  天仙配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

  从今再不受那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

  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

  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你我好比鸳鸯鸟,比翼双飞在人间。

  《天仙配》为安庆黄梅戏戏曲传统经典剧目。资料讲的是董永卖身葬父,玉帝的第七女(七仙女)深为同情,私自下凡,在槐树下与董结为夫妇。

  湖北孝感,一个以孝文化为城市个性的小城,那里便是孝子董永的故里,也是董永与七仙女感情传说开始的地方!


*古代哲理故事 (菁华5篇)(扩展7)

——经典古代哲理故事菁选

经典古代哲理故事

  黄布染红了水

  ——先秦·晏婴《晏子春秋》

  齐景公对晏子说:“东海之中有一片红水,水中有棵只开花不结果的枣树,这是什么缘故?”

  晏子回答说:“从前秦穆公乘龙舟巡视天下的地理分野,曾用一块红布包了一些蒸熟了的枣儿,到了东海便把布包扔下了。由于那是块红布,所以把水染红了;枣儿是蒸熟的,所以长出的枣树只开花不结果。”

  齐景公听宴子答得有板有眼,就笑着说:“我不过是开个玩笑胡乱问问罢了。”晏子也笑着说:“我听说过有这么一句话:假问假答。刚才我也是胡乱答呀。”

  楚人隐形

  ——魏·邯郸淳《笑林》

  楚国有个人,家境贫苦,却整日挖空心思想着富裕。

  一天,他读《淮南子》一书,见上面有“得螳螂伺蝉自鄣叶,可以隐形”一句,顿时来了兴趣。于是急忙来到树下,全神贯注地仰起头搜寻螳螂捕蝉时借以隐蔽的那片树叶。树叶随风落下,与原先落在地上的混在了一起,这人无法辨别,就把所有的.落叶扫拢在一起装了满满几斗带回家中。

  他一片叶子一片叶子拿在手里,问妻子:“你能看见我吗?”妻子接连几次都说看得见。这样下去,妻子终于被问得不耐烦了,就生气地说:“看不见了!”

  这人听了,高兴极了,以为树叶的确能隐形了,就急急忙忙拿着那片树叶来到集市上,竟当着人家的面直接拿人家的东西。吏卒们立刻上去把他绑到县衙问罪。

  县官听了这人的一番自白,被他的荒诞离奇逗笑了,也没治他的罪就把他给放了。

  有其母必有其女

  ——魏·邯郸淳《笑林》

  *原县有个叫陶丘的人娶了渤海墨台氏之女为妻。妻子年轻貌美,才艺过人,陶丘与她互敬互爱,感情一直很好。后来妻子生了个男孩,陶丘送妻子回娘家过满月,他在岳母家见岳母已年老色衰,心中不快。等妻子从娘家回来后,陶丘就急着要把她赶回娘家去。妻子不知自己犯了什么罪,就很委屈地询问原因。陶丘说:“我见你母亲年老了,面目丑陋,大不比从前,恐怕你将来年老也肯定是这个样子。所以我要把你遣送回娘家,并没有别的原因。”

  失火奇事

  ——魏·邯郸淳《笑林》

  太原有个家里深夜失火,慌忙从屋内往外抢救东西。他本想把一杆铜枪搬出来,却误拿了已烧热的熨斗。他非常惊惋地对儿子说:“真是怪事!火还没烧过来,铜枪却已被烧掉了杆!”

  拿火点火

  ——魏·邯郸淳《笑林》

  某人夜里突然发病,他慌忙喊仆人钻火燃烛。深更半夜,一团漆黑,仆人忙乱了好长时间也没点着火,主人却一遍一遍地催问。于是,仆人气忿忿地说:“您催问得这么急真是没道理。现在漆黑一团,您为何不拿火来给我照照?这样,我找到钻火器具,不也容易了吗?”

  煮竹*

  ——晋·陆云《笑林》

  蜀汉之地有个人来到吴越之地,主人煮竹笋招待他,他吃得津津有味,就问这是什么,主人告诉他说:“这是竹子。”

  这人回到家后,就把竹*放在锅里煮,翻来覆去却煮不熟,他气忿忿地对妻子说:“吴人竟然如此欺骗我!真是可恼!”

  果然,宋真宗很不高兴地问他为什么迟迟才来,鲁宗道就实话实说:“老家来了一位朋友,而我家里没有喝酒的杯子,没有办法招待,所以就去酒馆。我不知道皇帝召见我,所以来迟了,耽误皇帝时间实在有罪。”宋真宗听完,不仅没有怪罪他,反而很欣赏他的诚实,后来还提拔鲁宗道做了大官。

  寇准19岁的时候就中了进士。但当时的宋太宗偏偏有个*惯,在选用官员时,喜欢先问问年龄,如果年纪太轻,便以经验不足为由而不予重用。有人偷偷告诉寇准,虚报一下年龄,以便将来好做官。寇准却不肯,坦陈了自己的年龄。因为寇准实话实说没有弄虚作假,最后也得到重用,并成为一代名臣。

  东汉时的刘昆做过江陵县令。有一年民房起火,火势凶猛难以扑灭。这位县令急得扑通跪下,祈求老天爷让大火熄灭吧。说来也巧,突然天降大雨火就灭了,于是人人称奇。后来刘昆调任弘农太守,本来那个地方闹虎患,结果他一来,那些老虎背着小虎全跑掉了。

  有一次,汉武帝就问刘昆,你做县令时,有呼风唤雨的法力吗?你做太守时,老虎为什么都吓跑了,你有什么神奇的本领吗?换作别人可能要吹嘘一下,借以抬高自己。可刘昆却实话实说:“回皇上,那只是碰巧罢了。”大臣们哈哈大笑,皇帝却没有笑,认为刘昆是忠厚之人,并叫史官将这段历史记录下来。

  第五伦是东汉名臣,为人质朴胸襟磊落。有一次,一位同事问他,你有私心吗?第五伦说:“以前有人送我一匹马,我没有接受,但每次选拔人才时,我都会不由自主地想到这个人,虽然最终没有选他。我的侄子生病了,晚上我会起来好多次去探望,但回到床上我能很快入睡,如果是自己的'孩子生病了,我即使一次也不去察看,夜里也肯定会因为挂念而睡不着的,所以我也是有私心的。”如此实话实说,古今也是少有的。

  做人难,说实话更难,但若说了实话,心里就会轻松无比,无任何负累。

  陈子昂,字伯玉,梓州射洪人,唐朝著名的文学家。他在四川当地也是很有名的少年才子,成年之后,陈子昂准备进京去闯一闯。陈子昂的家境还不错,是当地有名的富商,因此,到了京城他就买了一所宅子。可是家里却没有什么读书人的亲戚,到了京城一切都要靠自己打拼。

  陈子昂已经到京城多时了,他一没经验,二没亲戚朋友,想拜见哪位有名的学人都师出无名,人家也不会愿意见他。陈子昂很是郁闷,自己空有满腹经纶,却得不到施展的机会。这天,他正在大街上闲逛。看见有一群人围在一起,他不知道人家在做什么,于是怀着好奇心走了过去,挤到人群中才发现,原来是个卖胡琴的,这人手中的胡琴据懂行的人说,是把少见的好胡琴。人们都纷纷观赏,卖胡琴的要价一百万钱,围观的人嘴里不住的赞叹:“好胡琴,好胡琴。”还有几个想买的人过来传看,他们一个接一个的拿在手中,仔细把玩,一副爱不释手的样子,可是一听到要价一百万钱,又觉得价钱太高了,舍不得;或者囊中羞涩又爱琴如命的`,看着那么一把绝世好琴,自己又买不起,不禁暗自伤心,不住的

  叹息:“唉,好琴啊!”陈子昂看围观的那些人传看了很久,就是没有人肯买,于是挤到卖胡琴的那人跟前,对他说:“到我家取一千缗钱,这琴我买下了。”卖琴的和围观的人都以为自己听错了,怎么会有人出这么高的价钱,于是卖琴又惊又喜的问:“公子,您是说一千缗钱吗?”陈子昂大方的说:“没错,一千缗钱,快和我去取吧。”卖琴的高兴的裹起琴,翼翼的抱起它,准备和陈子昂回家取钱。围观的人一方面为自己没有得到这把好琴而感到惋惜,另一方面又十分惊奇,有几个好事的问陈子昂为什么肯出这么高的价钱。陈子昂回答说:“千金难买这样一把好琴,我善于演奏这种乐器,当然不肯错过了。”围观的人以前都没有听说或者见过陈子昂,还当他真是个拉胡琴的高手,于是大家都说:“公子,我们可否听听您演奏乐曲呢?”陈子昂得意的说:“当然可以,不过这个地方太吵闹了。这样吧,明天中午你们可以到宣阳里陈府也就是我的住处来听我演奏。”说完,大摇大摆的走了。

  围观的人纷纷到处宣扬说长安城新来了一位拉胡琴的高手,明天请大家到他府上听他演奏乐曲。这消息不到一天,就传遍了整个京城。第二天,待到将*中午饭的时间,陈府内外聚集了许多来听琴的人,这里面还有许多文人雅士。大家来到陈府,看陈子昂已经将酒菜准备齐全,胡琴就放在*前。陈子昂招呼客人们不要客气,先请大家吃饭喝酒。客人们本来是来听胡琴的,心里还想着胡琴的事,根本没什么心思吃饭喝酒,就草草吃了些,想尽快听陈子昂拉琴。陈子昂慢条斯理的捧着胡琴对众人说:“我陈子昂本是四川有名的才子,文章有一百多篇,风尘仆仆来到京城,却不被人所知。我手上这胡琴只不过是低贱的乐工所演奏的,我怎么会对这个东西感兴趣呢。”说完,举起琴将它摔在地上,客人们不禁发出阵阵叹息声。陈子昂接着拿出自己所写的文章给客人们看,客人们看过之后,无不赞叹他的文章好,就这样,一天之内,陈子昂的名声传遍了整个长安城。

  传说中,有往来于天上人间的木筏,驾驭木筏的人是真正勇敢无畏的人。

  西汉时期,有个隐士叫罗君*。据说,他知道往来于天上和人间的木筏从人间到天上的时间,因此,凡是要到天上去的人,临出发之前都要先到罗君*这里来。

  这一天,木筏出发的时间快要到了,罗君*家聚满了将要乘筏上天的人。这时候,一个驾木筏的'人从罗君*家中走了出来。上天的人中有一个赶紧上前,拉住他问道:“上天要经过曲折的河水,而天又是那么高那么大,一路上还有神怪精灵,木筏在行驶中有时还会颠倒过来。你经常驾着木筏漂浮在这样的环境中,为什么你连手都不抖一下、一点也不害怕呢?”

  驾木筏的人回答说:“我用了多年时间来学*驾驭木筏的本领,又用了三年时间来亲自驾驭木筏,往来于天上人问。”

  那人又问:“仅仅靠本领和实践,就可以了吗?”

  驾木筏的人说:“当然不是。在每次驾木筏上天的时候,我忧虑的只是不知道自己到底能活多少年,而根本就不考虑木筏是否能够返回人问。我驾驭着木筏,一路上波浪翻腾,气候千变万化,反复无常。有时阳光灿烂,云蒸霞蔚,一下子又突然变得暗淡无光,明亮的白天刹时变成黑夜。有时候,木筏和波浪互相撞击,猛然震荡起来像脱缰的野马急驰狂奔,一会儿沉到波谷浪底,一会儿又像格斗一般冲向高高的浪尖,恍恍惚惚的样子,使我感到似乎有无数人在驾驭这木筏。每当这时,我的心情都非常镇定,一点儿也不慌张。如果此刻心里一慌,手脚就会不听使唤了。只要心里不慌乱,怎么也不会跌倒,直至*安地到达目的地。”

  那个问话的人深有感触地说:“我想,你说的这些道理不仅适用于驾驭木筏,其实许多事情也都要这样才行啊!”

  我们从驾驭木筏中可以领悟到:不管干什么事,遇到什么情况,都应该专心致志,毫不动摇,无所畏惧,勇往直前,这样才能克服困难,争取胜利。

  薛登是宰相的儿子,自幼聪明伶俐。当时有个奸臣金盛,总想陷害薛登的父亲,但苦于无从下手,便在薛登身上打主意。有一天,金盛见薛登正与一群孩子玩耍,于是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忙喊道:“薛登,你像个老鼠一样胆小,不敢把皇门边的.桶砸掉一只?”

  薛登不知是计,一口气跑到皇门边上,把立在那里的双桶砸掉了一只。金盛一看,洋洋得意,立即飞报皇上。皇上大怒,立传薛登父子问罪。

  薛登父子跪在堂下,但薛登却若无其事地嘻嘻笑着,皇上怒喝道:“大胆薛登,为什么砸掉皇门之桶?”

  薛登毫无惧色,抬起头反问道:“皇上,你说是一桶(统)天下好,还是两桶(统)天下好?”

  “当然是一统天下好。”皇上说。

  薛登高兴得拍起手来:“皇上说得对!一统天下好,所以,我把多余的那只‘桶’给砸了。”

  皇上听了转怒为喜,称赞道:“好个聪明的孩子!”又对宰相说:“爱卿教子有方,请起请起。”

  金盛一计未成,又生一计,下堂后把薛登拉到背后,假装称赞他说:“薛登,你真了不起,你敢把剩下的那只也砸了吗?”

  薛登瞪了他一眼,说了声“砸就砸”,便头也不回,奔向皇门边,把剩下的那只木桶也给砸了。

  金盛又飞报皇上,皇上要治薛登父子的罪,怒喝道:“顽童!这又作如何解释?”

  薛登不慌不忙地问皇上:“皇上,您说是木桶江山好,还是铁桶江山好?”

  “当然是铁桶江山好。”皇上答道。

  薛登又拍手笑道:“皇上说得对。既然铁桶江山好,还要这木桶江山干什么?皇上快铸一个又坚又硬的铁桶吧!愿**江山坚如铁桶。”

  皇上转嗔为喜,下旨封薛登为“神童”,但薛登听后并没有马上谢恩,却放声大哭起来,边哭边说:“金盛两次要我砸皇桶,意在害我父子;而皇上封我神童,他岂肯罢休?与其我薛家父子死在奸贼之手,倒不如请皇上现在就下旨治我死罪为好!”

  皇上听了,顿时醒悟,立即将金盛斩首示众。

  1、华佗拜师

  华佗东汉末年杰出的医学家。他技术全面,精通医道,尤于外科,曾发明全身“麻沸散”用于剖腹开背、切除胃肠等大手术,特别是在他功成名就之后,仍然谦虚好学。华佗拜师学艺的故事,被后人传为佳话。

  一次,华佗给一个年轻人看病,经望、闻、问、切之后,认为患者得了头风病,可是他一时又拿不出来治疗此病的药方,急得束手无策,病人也很失望。

  后来,这位病人找到一位老医生,很快就把病治好了。华佗听后很是惭愧,便打听到老中医的住处,决心去拜师学艺。但华佗当时名噪四方,唯恐老中医不肯收他为徒,于是改名换姓,来到老中医门下,恳求学医。老中医见华佗心诚,就收他为徒。

  从此,华佗起早贪黑,任劳任怨,虚心好学,终于获得了治头风病的绝技。当华佗满师归来时,这位老中医才明白眼前这个徒弟就是名医华佗,他一把拉住华佗的手说:“华佗啊,你已是名扬四海,为何还要到我这里受苦?”华佗把来意告诉了老中医,并说:“山外有山,学无止境。人各有所长,我不懂的地方就应该向您学*。”

  启示:我们要在实践中正确处理个人与群众的关系,要虚心向人民群众学*,汲取人民群众的经验和智慧,才能不断拓展、深化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华佗拜师学艺,不耻下问的故事,就体现了这一点。

  2、人生如玉

  从前有一位智者收了很多学生,其中有个学生向他请教:“老师,你能讲讲我的价

  值吗?”老师拿出一块石头,说:“你先帮我做件事,,我再告诉你人生的价值。你把这块石头拿到集市上卖,可别人无论出多少钱你都不能卖。”

  学生拿着石头到集市上去叫卖,有人愿意出2块钱买这块石头。这个人刚出完价,又来了一些人,大家纷纷说这块石头真光,都开始抬价,一直把石头的价抬到10元钱。学生高兴地回去和老师说:“老师,你这块石头居然能卖10块钱呢!”老师说:“你再把这块石头拿到黄金市场上去卖,别人出多少钱你都不能卖。”

  学生到了黄金市场,有个老者看了这块石头的成色,说里面一定是块宝贝。大家开始竞争这块石头,抬到了1万块钱的价格。学生有些动心了,兴高采烈地跑回去对老师说:“您这块石头居然能卖到1万块钱,真是想不到啊!”老师笑着说:“你把这块石头拿到珠宝市场上去卖,别人出多少钱,你都不能卖掉。”

  学生拿着石头到了珠宝市场,刚一叫卖,就有人出到10万块价格。一眨眼的功夫,石头的价格已经升到了30万块钱。学生忍住了极大的诱惑回去了,对老师说:“想不到您还有这样一块宝贝呀!我的任务完成了,您该告诉我这块石头的价值了吧。”老师对学生说:“这块石头真的是无价之宝,它里面有名贵的玉,但你不识货,它顶多值10块钱。”

  启示:其实,每个人都是一块玉,我们要以珠宝商看玉石一样去审视自己,有的人打磨了自己,他就成了玉,打磨得越好,他的价值就越高;有人守着自己的玉一辈子都不打磨,他一辈子就是一块不值钱的石头。这则案例启示我们,去思考人生价值的内涵,即人生的价值是什么?实现人生价值的关键是什么?你是如何看待自己的人生价值的?

  3、海鸟的坟墓

  在茫茫大西洋中,有一个马里恩的岛屿,人迹罕至,是海鸟栖息生存的天堂世界。可自从1945年英国一支探险队踏上这块处女地之后,不长时间,情况就发生了急转直下的逆变。

  原来,伴随着科考队员的上岛,探险队运输船上藏匿着的几只老鼠也乘机溜上了岛屿。上岛的老鼠如同上了天堂,因为岛上食物丰饶的惊人,又没有天敌,故而老鼠如燎原的野火,疯狂无度地繁殖起来。8年后致使全岛鼠满为患。科考队员复上此岛后,发现情况不妙,于是一纸电报发回大本营,要求总部速送几只壮猫来抑制鼠患。岂料,随后发生的事情再一次令人目瞪口呆:来到岛上的五只壮猫,非但未能抑制住鼠灾,反而使岛上那些长期以来不知恐慌的海鸟一下子就成为了猫们轻易就能捕食到口的美味佳肴。这下,猫们便开始彻底改行了——不愿意再去奋力搏击那些壮硕凶顽的大鼠,而是一味贪婪不止去捕食那些相对*和得多的海鸟。若干年后,“肥吃海喝”的五只“始祖猫”一举繁殖到了2500只的惊人数目。而每天落入猫口的海鸟数量更是达到惊人的60

  万只之多!“海鸟世界”从此沦为了“海鸟的墓场”。

  启示:科考队员百思不得其解的原因在于没有看到矛盾的特殊性,用老办法解决新问题。按常规而论,猫与鸟原本并非冤家对头,猫与鼠才是真正的势不两立;可一但周围环境发生了特殊的变化,事物的特殊性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于是才出现了“猫改行”。

  4、善待“对手”

  日本北海岛出产珍贵的鳗鱼,海边渔村的渔民都以捕捞鳗鱼为生。鳗鱼的'生命非常脆弱,只要一离开深海区,要不了半天就会全部死亡。奇怪的是有位老渔民天天出海捕捞鳗鱼,返回后,他的鳗鱼总是活蹦乱跳的,而其他人无论如何处置捕捞到的鳗鱼,回港后全部都是死的。由于鲜活的鳗鱼的价格要比死鳗鱼贵一倍以上,因此没几年的功夫,老渔民一家便成为了远*闻名的富翁。老渔翁临终时把秘决传授给了儿子。

  原来,老渔民保证鳗鱼不死的秘决,就是在整仓的鳗鱼中,放进几条狗鱼。鳗鱼与狗鱼非但不是同类,还是“死对头”。几条势单力薄的狗鱼遇到成仓的对手,为了求得生存,便在鳗鱼堆里四处乱窜,这样反而把整仓死气沉沉的鳗鱼给救活了。

  启示:狗鱼与鳗鱼的“死对头”关系,成就了鱼仓中鳗鱼的生存;反之,没有鳗鱼,渔仓中的狗鱼也是死气沉沉。

  5、古今智慧

  有一位退休的老人回到老家,在小城买了一座房住了下来,想在那儿安静些写回忆录。开始的几个星期,一切都好。但是有一天,三个男孩放学后来这里玩,他们把垃圾桶踢来踢去,玩得很是开心。

  老人受不了这些噪音,于是出来和他们进行谈判。他说:“我很喜欢你们踢桶玩,如果你们每天来玩,我每天给你们每个人一块钱。”三个小青年很高兴,更加卖劲地施展着他们的脚下功夫。过了三天,老人忧愁地说:“通货膨胀使我的收入减少了一半,明天起我只给你们5毛钱。”小青年很是不开心,但还是答应了。每天放学后,继续去进行他们的表演。

  一个星期后,老人愁眉苦脸地说:“最*没有收到养老金汇款,对不起,每天只能给两毛了。”

  “两毛钱?”一个小青年脸色发青,“我们才不会为了区区的两毛钱而浪费宝贵的时间为你进行表演呢,不干了。”

  如此以后,老人又过上了安静的日子。

  启示:没有任何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老人回到老家想安静地写些回忆录,结果被放学后顽皮玩耍的孩子打破了安静的生活。退休老人根据退休工资及福利只涨不跌及年轻人的逆反心理,采取欲擒故纵,拐弯抹角的方式,巧妙地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可见,办事情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老人对三个年轻人的玩耍吵闹没有开门见山地批评,而是抓住了他们的心理特点,采取了欲擒故纵的方式,从而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公元前538年的一天,孔子对弟子南宫敬叔说:“周之守藏室史老聃,博古通今,知礼乐之源,明道德之要,

  中国古代哲理小故事

  。今吾欲去周求教,汝愿同去否?”南宫敬叔欣然同意,随即报请鲁君。鲁君准行。遣一车二马一童一御,由南宫敬叔陪孔子前往。老子见孔丘(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鲁国。)千里迢迢而来,非常高兴,教授之后,又引孔丘访大夫苌弘。苌弘善乐,授孔丘乐律、乐理;引孔丘观祭神之典,考宣教之地,察庙会礼仪,使孔丘感叹不已,获益不浅。逗留数日。孔丘向老子辞行。老子送至馆舍之外,赠言道:“吾闻之,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义者送人以言。吾不富不贵,无财以送汝;愿以数言相送。当今之世,聪明而深察者,其所以遇难而几至於死,在於好讥人之非也;善辩而通达者,其所以招祸而屡至於身,在於好扬人之恶也。为人之子,勿以己为高;为人之臣,勿以己为上,望汝切记。”孔丘顿首道:“弟子一定谨记在心!”

  行至黄河之滨,见河水滔滔,浊浪翻滚,其势如万马奔腾,其声如虎吼雷鸣。孔丘伫立岸边,不觉叹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黄河之水奔腾不息,人之年华流逝不止,河水不知何处去,人生不知何处归?”闻孔丘此语,老子道:“人生天地之间,乃与天地一体也。天地,自然之物也;人生,亦自然之物;人有幼、少、壮、老之变化,犹如天地有春、夏、秋、冬之交替,有何悲乎?生於自然,死於自然,任其自然,则本性不乱;不任自然,奔忙於仁义之间,则本性羁绊。功名存於心,则焦虑之情生;利欲留於心,则烦恼之情增。”


*古代哲理故事 (菁华5篇)(扩展8)

——古代的哲理小故事菁选

古代的哲理小故事

  传说中,有往来于天上人间的木筏,驾驭木筏的人是真正勇敢无畏的人。

  西汉时期,有个隐士叫罗君*。据说,他知道往来于天上和人间的木筏从人间到天上的时间,因此,凡是要到天上去的人,临出发之前都要先到罗君*这里来。

  这一天,木筏出发的时间快要到了,罗君*家聚满了将要乘筏上天的人。这时候,一个驾木筏的人从罗君*家中走了出来。上天的人中有一个赶紧上前,拉住他问道:“上天要经过曲折的河水,而天又是那么高那么大,一路上还有神怪精灵,木筏在行驶中有时还会颠倒过来。你经常驾着木筏漂浮在这样的环境中,为什么你连手都不抖一下、一点也不害怕呢?”

  驾木筏的人回答说:“我用了多年时间来学*驾驭木筏的本领,又用了三年时间来亲自驾驭木筏,往来于天上人问。”

  那人又问:“仅仅靠本领和实践,就可以了吗?”

  驾木筏的人说:“当然不是。在每次驾木筏上天的时候,我忧虑的只是不知道自己到底能活多少年,而根本就不考虑木筏是否能够返回人问。我驾驭着木筏,一路上波浪翻腾,气候千变万化,反复无常。有时阳光灿烂,云蒸霞蔚,一下子又突然变得暗淡无光,明亮的.白天刹时变成黑夜。有时候,木筏和波浪互相撞击,猛然震荡起来像脱缰的野马急驰狂奔,一会儿沉到波谷浪底,一会儿又像格斗一般冲向高高的浪尖,恍恍惚惚的样子,使我感到似乎有无数人在驾驭这木筏。每当这时,我的心情都非常镇定,一点儿也不慌张。如果此刻心里一慌,手脚就会不听使唤了。只要心里不慌乱,怎么也不会跌倒,直至*安地到达目的地。”

  那个问话的人深有感触地说:“我想,你说的这些道理不仅适用于驾驭木筏,其实许多事情也都要这样才行啊!”

  我们从驾驭木筏中可以领悟到:不管干什么事,遇到什么情况,都应该专心致志,毫不动摇,无所畏惧,勇往直前,这样才能克服困难,争取胜利。

  北宋学者丁谓拿着诗文去拜访王禹偁。

  王禹偁很欣赏他,认为其文采与才子孙何不相上下,可与韩愈、柳宗元相提并论,赋诗一首:“五百年来文不振,直从韩柳到孙丁。如今便可令修史,二子文章似六经。”自此,丁谓便以孙何为对手。

  同年参加科举,孙何高中状元,丁谓名列第四,忿忿不已。

  宋太宗知道了此事,不无幽默地对丁谓说:“甲乙丙丁,你既姓丁,该得第四,无须抱怨!”

  合州这个地方有一座山神庙,庙中的山神是个不好侍候的鬼神,当地人每年按时供奉山神,丝毫不敢怠慢,山神稍有不如意,便一定有灾祸降临到人们头上。特别是,每次祭祀山神用的祭品,都必须是牛、羊、猪三牲俱全。尽管这里耕牛十分珍贵、紧缺,但人们被庙里的山神吓怕了,也只好忍痛杀牛贡献,年年如此,苦不堪言,不知何日才有个尽头。

  话说蜀地有个和尚,法名善晓。这善晓和尚早年本是个做官的,只因看不惯官场黑暗,不愿合流,感到做官不遂心,于是出家做了和尚,弃官换了个自由。这一日,善晓和尚云游到了合州,听说了山神为害四方、给合州老百姓带来苦难的事,他心中甚是不*。

  善晓和尚拿了板斧,怒气冲冲直奔山神庙。他一脚踏进山神庙,便怒不可遏地用板斧指着山神塑像骂道:“祭天祭地,都不用三牲这么厚的供品,你这样的鬼神算个什么东西!怎么竟敢狂妄地超过天地的尊严呢?况且牛是耕地少不了的,是百姓过日子的依靠,你滥施淫威,逼人们把牛羊杀了,献给你享用,也太过份了!今天,我要替他们来出出这口恶气!”说罢,善晓和尚举起斧头,使劲向塑像砸去。他一阵左砍右砸,直到把塑像砸得粉碎,这才停住。他看着昔日作威作福的山神,此刻不过是散瘫在地上的一堆废物,不由得痛快地“哈哈”大笑起来。

  善晓和尚怒打山神的'事,一下子传开了,合州上下一片惊恐不安。人们全都为善晓捏着一把汗,也十分担心山神会来报复。有人窃窃私语:“这下完了,山神绝不会善罢甘休的!”

  可是,日子一天天过去了,不见有任何灾难降临,善晓和尚也一直安然无恙。老百姓这才如释重负,再也不用杀牛宰羊去供奉山神了,他们都对善晓和尚充满了感激之情。

  可见,在勇敢者面前,鬼神也只能以失败告终。因此,我们首先是不能被所谓的鬼神在精神上压倒,其次是要有敢于抗争的精神,这样,恶势力就不可能为非作歹。

  在冀州(在今河北境内)的南边,黄河的北岸,有两座很高的大山——太行山和王屋山。大山的北面住着一个叫愚公的老头,已经九十多岁了。由于大山挡在愚公家门前,所以每次出门和回家都要绕很远的路,非常不方便。一天,愚公召集全家人商量移走这两座大山。家人都表示赞同,但他妻子提出了疑问:“凭你的力量怎么可能移得走那么大的山呢?况且山上的泥土和石头又运到哪里去呢?”家人说:“可以把这些东西运到渤海边。”

  第二天,愚公就带领他的子孙们开始挖泥土、凿石头,其他人就用簸箕把泥土运到渤海边上。有的邻居看到这个情形,也赶来帮忙。有一个叫智叟的老头看到他们忙碌的身影,嘲笑愚公说:“愚公啊!你真是太不自量力了!你年纪一大把了,还能再活几年呢?你还想移走大山,我看你想砍倒山上的一棵树都很困难,更不要说把山夷为*地了。”

  听了智叟的话,愚公感叹地说:“你的思想真顽固!没错,我的力量很有限。但我还有那么多儿子和孙子,他们将来也会有儿子、孙子。子孙的繁衍是不会停止的',因此我们的力量会越来越强大。可是山却不会增高,我就不信不能把山铲*。”智叟摇了摇头,他虽然不理解愚公的行为,但也无法反驳。后来,天帝听说了愚公移山的事情,被他的精神和诚心所感动,于是派了两个神仙将两座大山背走了。愚公一家的出行一下子变得非常方便了。

  愚公移山的做法看似很愚蠢,但他的观念却很值得我们学*。只要我们有他那种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那么无论多么困难的事情都能做到。

  洪水未到先筑堤,豺狼未来先磨刀。

  一只野狼卧在草上勤奋地磨牙,狐狸看到了,就对它说:“天气这么好,大家在休息娱乐,你也加入我们队伍中吧!”野狼没有说话,继续磨牙,把它的'牙齿磨得又尖又利。狐狸奇怪地问道:“森林这么静,猎人和猎狗已经回家了,老虎也不在*处徘徊,又没有任何危险,你何必那么用劲磨牙呢?”野狼停下来回答说:“我磨牙并不是为了娱乐,你想想,如果有一天我被猎人或老虎追逐,到那时,我想磨牙也来不及了。而*时我就把牙磨好,到那时就可以保护自己了。”

  人生哲理:做事应该未雨绸缪,居安思危,这样在危险突然降临时,才不至于手忙脚乱。“书到用时方恨少”,*常若不充实学问,临时抱佛脚是来不及的。也有人抱怨没有机会,然而当升迁机会来临时,再叹自己*时没有积蓄足够的学识与能力,以致不能胜任,也只好后悔莫及。

  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个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和人民。

  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不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还应该尊敬别的老人,爱护年幼的孩子,在全社会造成尊老爱幼的淳厚民风,这是我们新时代学生的.责任。

  子路,春秋末鲁国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称。尤其以勇敢闻名。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么办?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可以满足父母的这点要求了吗?

  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

  莫问前程

  【战国】郑詹尹:“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用君之心,行君之事。”

  ——《楚辞·卜居》

  【背景介绍】

  楚国大夫屈原忧国忧民,却受到奸党的陷害而被放逐他乡,连着三年都不能见到楚王。屈原心中一片茫然,不知该何去何从,于是就向太卜(负责占卜算卦的官员)郑詹尹询问自己的前程。

  屈原问道:“我到底该如何?是该为国家尽忠,还是为名利奔波?是该仗义执言,还是苟且偷生?是该洁身自好,还是同流合污?是该像骏马一样昂昂千里,还是像水鸟一样泛泛波中?是要与鸿鹄比翼,还是与鸡鸭争食?孰吉孰凶?何去何从?”

  郑詹尹回答:“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用君之心,行君之事。(一尺虽长,但有时却会觉得它短;一寸虽短,但有时却恰恰觉得它长。先生自然不必多虑,按照你自己的意愿做你想做的事就好了!)”

  【随感】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这长长短短谁又说得清?郑詹尹并没有给屈原答案,其实屈原也不需要答案。

  真正的强者是不会去算命的,因为去算命本身就意味着向命运屈服,而只要向命运屈服,就难免受到命运的捉弄。

  燃起烛光

  【春秋】燕相:“举烛者,尚明也;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背景介绍】

  春秋时候,有一个楚国人给燕国的宰相写信。因为天色已晚,他便对仆人说:“举烛”。由于他写得太专心,将这两个字也写在了信里。

  燕国的宰相收到信后,看到信中莫名其妙的“举烛”二字,很是奇怪。经过一番琢磨,他才恍然大悟,解释道:“举烛者,尚明也;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举烛就是要提倡清正开明的政策,就要任用贤才!)”于是他带着这封信向燕王禀告。燕王一听也很高兴,于是就按照“举烛”的理解任用贤才,实行开明的政策,居然也把燕国治理得很好。

  【随感】

  燕国最终能实行开明的政策、百姓能安居乐业,绝不是一个偶然的巧合,而是燕王乃至燕国全体百姓的.品德、智慧和福报累积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其实,早在这封信到达燕国之前,燕国的烛光就已燃起。

  人师难遭

  【东汉】魏昭:“经师易遇,人师难遭。愿以素丝之质,附*朱蓝!”

  ——《尚友录》

  【背景介绍】

  东汉著名的博学大师郭泰,自幼刻苦学*,博通经史,且为人刚直。其众多弟子中有一个来自陈国的青年叫做魏昭。

  魏昭初次见到郭泰,就拜倒在他脚下请求道:“晚辈愿跟随在先生的左右,洒扫服侍!”郭泰说:“你应当到课堂上好好地读书,大老远跑来跟着我做什么?”魏昭答道:“经师易遇,人师难遭。愿以素丝之质,附*朱蓝!(能传授知识的老师容易遇见,但是能教会如何做人的老师太难得了。我愿意用自己纯洁的本质,来接受先生的熏染!)”

  于是郭泰就收下了这个侍者。一次,郭泰生病,几次三番为难魏昭,魏昭都没有一丝怨恨。郭泰这才说:“我过去只是知道你的容貌,而今天知道了你的心。”从此,郭泰就把魏昭当作了真心的朋友。

  【随感】

  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老师”,不仅要传授知识与技能,更要教导学生如何做人。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在课堂上就能完成,但是个人的熏染,若不是在日常生活中言传身教,恐怕很难有效果。

  薛登是宰相的儿子,自幼聪明伶俐。当时有个奸臣金盛,总想陷害薛登的父亲,但苦于无从下手,便在薛登身上打主意。有一天,金盛见薛登正与一群孩子玩耍,于是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忙喊道:“薛登,你像个老鼠一样胆小,不敢把皇门边的桶砸掉一只?”

  薛登不知是计,一口气跑到皇门边上,把立在那里的双桶砸掉了一只。金盛一看,洋洋得意,立即飞报皇上。皇上大怒,立传薛登父子问罪。

  薛登父子跪在堂下,但薛登却若无其事地嘻嘻笑着,皇上怒喝道:“大胆薛登,为什么砸掉皇门之桶?”

  薛登毫无惧色,抬起头反问道:“皇上,你说是一桶(统)天下好,还是两桶(统)天下好?”

  “当然是一统天下好。”皇上说。

  薛登高兴得拍起手来:“皇上说得对!一统天下好,所以,我把多余的那只‘桶’给砸了。”

  皇上听了转怒为喜,称赞道:“好个聪明的.孩子!”又对宰相说:“爱卿教子有方,请起请起。”

  金盛一计未成,又生一计,下堂后把薛登拉到背后,假装称赞他说:“薛登,你真了不起,你敢把剩下的那只也砸了吗?”

  薛登瞪了他一眼,说了声“砸就砸”,便头也不回,奔向皇门边,把剩下的那只木桶也给砸了。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