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生物知识点总结菁选

首页 / 知识 / | 2023-02-19 00:00:00

高一生物知识点总结15篇

  总结是把一定阶段内的有关情况分析研究,做出有指导性的经验方法以及结论的书面材料,它可使零星的、肤浅的、表面的感性认知上升到全面的、系统的、本质的理性认识上来,让我们一起来学*写总结吧。但是却发现不知道该写些什么,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一生物知识点总结,欢迎大家分享。

高一生物知识点总结1

  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一、渗透作用

  (1)渗透作用:指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

  (2)发生渗透作用的条件:

  ①是具有半透膜

  ②是半透膜两侧具有浓度差。

  二、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原理:渗透作用)

  1、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浓度时,细胞吸水膨胀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浓度时,细胞失水皱缩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浓度时,水分进出细胞处于动态*衡

  2、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细胞内的液体环境主要指的是液泡里面的细胞液。

  原生质层:细胞膜和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时,细胞质壁分离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时,细胞质壁分离复原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时就,水分进出细胞处于动态*衡

  中央液泡大小 原生质层位置 细胞大小

  蔗糖溶液 变小 脱离细胞壁 基本不变

  清水 逐渐恢复原来大小 恢复原位 基本不变

  1、 质壁分离产生的条件:

  (1)具有大液泡

  (2)具有细胞壁

  (3)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

  2、质壁分离产生的原因:

  内因:原生质层伸缩性大于细胞壁伸缩性

  外因: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

  1、植物吸水方式有两种:

  (1)吸帐作用(未形成液泡)如:干种子、根尖分生区

  (2)渗透作用(形成液泡)

  一、物质跨膜运输的其他实例

  1、对矿质元素的吸收

  逆相对含量梯度——主动运输

  对物质是否吸收以及吸收多少,都是由细胞膜上载体的种类和数量决定。

  2、细胞膜是一层选择透过性膜,水分子可以自由通过,一些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的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

  二、比较几组概念

  扩散:物质从高浓度到低浓度的运动叫做扩散(扩散与过膜与否无关)

  (如:O2从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运动)

  渗透: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又称为渗透

  (如: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原生质层相当于半透膜)

  半透膜:物质的透过与否取决于半透膜孔隙直径的大小

  (如:动物膀胱、玻璃纸、肠衣、鸡蛋的卵壳膜等)

  选择透过性膜:细胞膜上具有载体,且不同生物的细胞膜上载体种类和数量不同,构成了对不同物质吸收与否和吸收多少的选择性。

  (如:细胞膜等各种生物膜)

  第二节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一、探索历程

  二、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膜的基本支架

  ▲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横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

  ▲磷脂双分子层和大多数蛋白质分子可以运动糖蛋白(糖被)

  组成:由细胞膜上的蛋白质与糖类结合形成。

  作用:细胞识别、免疫反应、血型鉴定、保护润滑等。

  第三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一、被动运输:物质进出细胞,顺浓度梯度的扩散,称为被动运输。

  (1)自由扩散:物质通过简单的扩散作用进出细胞

  (2)协助扩散:进出细胞的物质借助载体蛋白的扩散

  二、主动运输: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同时还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这种方式叫做主动运输。

  方向 载体 能量 举例

  自由扩散 高→低 不需要 不需要 水、CO2、O2、N2、乙醇、甘油、苯、脂肪酸、维生素等

  协助扩散 高→低 需要 不需要 葡萄糖进入红细胞

  主动运输 低→高 需要 需要 氨基酸、K+、Na+、Ca+等离子、葡萄糖进入小肠上皮细胞

  三、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胞吞、胞吐

  第五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第一节降低反应活化能的酶

  一、细胞代谢与酶

  1、细胞代谢的概念:细胞内每时每刻进行着许多化学反应,统称为细胞代谢.

  2、酶的发现:发现过程,发现过程中的科学探究思想,发现的意义

  3、酶的概念: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

  4、酶的特性:专一性,高效性,作用条件较温和

  5、活化能: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

  二、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难点)

  1、 底物浓度

  2、 酶浓度

  3、 PH值:过酸、过碱使酶失活

  4、 温度:高温使酶失活。低温降低酶的活性,在适宜温度下酶活性可以恢复。

  三、实验

  1、 比较过氧化氢酶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过程见课本P79)

  实验结论:酶具有催化作用,并且催化效率要比无机催化剂Fe3+高得多

  控制变量法:变量、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的定义。

  对照实验:除一个因素外,其余因素都保持不变的实验。

  2、 影响酶活性的条件(要求用控制变量法,自己设计实验)

  建议用淀粉酶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用过氧化氢酶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

  第二节细胞的能量“通货”——ATP

  一、什么是ATP?是细胞内的一种高能磷酸化合物,中文名称叫做三磷酸腺苷

  二、结构简式:A-P~P~P A代表腺苷 P代表磷酸基团 ~代表高能磷酸键

  三、ATP和ADP之间的相互转化

  ADP + Pi+ 能量 ATP

  ATP ADP + Pi+ 能量

  ADP转化为ATP所需能量来源:

  动物和人:呼吸作用

  绿色植物:呼吸作用、光合作用

  第三节ATP 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

  1、概念: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释放出能量并生成ATP的过程。

  2、有氧呼吸

  总反应式:C6H12O6 +6O2 6CO2 +6H2O +大量能量

  第一阶段:细胞质基质 C6H12O6 2丙酮酸+少量[H]+少量能量

  第二阶段:线粒体基质 2丙酮酸+6H2O 6CO2+大量[H] +少量能量

  第三阶段:线粒体内膜 24[H]+6O2 12H2O+大量能量

  3、无氧呼吸产生酒精:C6H12O6 2C2H5OH+2CO2+少量能量

  发生生物:大部分植物,酵母菌

  产生乳酸:C6H12O6 2乳酸+少量能量

  发生生物:动物,乳酸菌,马铃薯块茎,玉米胚

  反应场所:细胞质基质注意:无机物的无氧呼吸也叫发酵,生成乳酸的叫乳酸发酵,生成酒精的叫酒精发酵

  讨论:

  1 有氧呼吸及无氧呼吸的能量去路

  有氧呼吸:所释放的能量一部分用于生成ATP,大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了。

  无氧呼吸:能量小部分用于生成ATP,大部分储存于乳酸或酒精中

  2 有氧呼吸过程中氧气的去路:氧气用于和[H]生成水

  第四节 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

  一、 捕获光能的色素

  叶绿素a(蓝绿色)

  叶绿素

  叶绿素b (黄绿色)

  绿叶中的色素 胡萝卜素 (橙黄色) 类胡萝卜素 叶黄素(黄色)

  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

  白光下光合作用最强,其次是红光和蓝紫光,绿光下最弱。

  二、实验——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1 实验原理:绿叶中的色素都能溶解在层析液中,且他们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快,绿叶中的色素随着层析液在滤纸上的扩散而分离开。

  2 方法步骤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步骤要记准确)

  (1)研磨时加入二氧化硅和碳酸钙的作用是什么?

  二氧化硅有助于研磨得充分,碳酸钙可防止研磨中的色素被破坏。

  (2)实验为何要在通风的条件下进行?为何要用培养皿盖住小烧杯?用棉塞塞紧试管口?

  因为层析液中的丙酮是一种有挥发性的有毒物质。

  (3)滤纸上的滤液细线为什么不能触及层析液?

  防止细线中的色素被层析液溶解

  (4)滤纸条上有几条不同颜色的色带?其排序怎样?宽窄如何?

  有四条色带,自上而下依次是橙黄色的胡萝卜素,黄色的叶黄素,蓝绿色的叶绿素a,黄绿色的叶绿素b。最宽的是叶绿素a,最窄的是胡萝卜素。

  三、捕获光能的结构——叶绿体

  结构:外膜,内膜,基质,基粒(由类囊体构成)

  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分布于基粒的类囊体及基质中。

  光合作用色素分布于类囊体的薄膜上。

  四、光合作用的原理

  1、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2、光合作用的过程: (熟练掌握课本P103下方的图)

  总反应式:CO2+H2O (CH2O)+O2 ,其中(CH2O)表示糖类。

  根据是否需要光能,可将其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

  光反应阶段:必须有光才能进行

  场所:类囊体薄膜上

  反应式:

  水的光解:H2O 1/2O2+2[H]

  ATP形成:ADP+Pi+光能 ATP

  光反应中,光能转化为ATP中活跃的化学能

  暗反应阶段:有光无光都能进行

  场所:叶绿体基质

  CO2的固定:CO2+C5 2C3

  C3的还原:2C3+[H]+ATP (CH2O)+C5+ADP+Pi

  暗反应中,ATP中活跃的化学能转化为(CH2O)中稳定的化学能

  联系:

  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ATP和[H],暗反应为光反应提供合成ATP的原料ADP和Pi

  五、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及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1)光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①光的波长

  叶绿体中色素的吸收光波主要在红光和蓝紫光。

  ②光照强度

  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光照强度达到一定时,光合作用的强度不再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

  ③光照时间

  光照时间长,光合作用时间长,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发育。

  (2)温度

  温度低,光和速率低。随着温度升高,光合速率加快,温度过高时会影响酶的活性,光和速率降低。

  生产上白天升温,增强光合作用,晚上降低室温,抑制呼吸作用,以积累有机物。

  (3)CO2浓度

  在一定范围内,植物光合作用强度随着CO2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但达到一定浓度后,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加。

  生产上使田间通风良好,供应充足的CO2

  (4)水分的供应当植物叶片缺水时,气孔会关闭,减少水分的散失,同时影响CO2进入叶内,暗反应受阻,光合作用下降。

  生产上应适时灌溉,保证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水分。

  六、化能合成作用

  概念:自然界中少数种类的细菌,虽然细胞内没有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但是能够利用体外环境中的某些无机物氧化时所释放的能量来制造有机物,这种合成作用,叫做化能合成作用,这些细菌也属于自养生物。

  如:硝化细菌,不能利用光能,但能将土壤中的NH3氧化成HNO2,进而将HNO2氧化成HNO3。

  硝化细菌能利用这两个化学反应中释放出来的化学能,将CO2和水合成为糖类,这些糖类可供硝化细菌维持自身的生命活动.

  举例:硝化细菌、硫细菌、铁细菌、氢细菌

  自养型生物:绿色植物、光合细菌、化能合成性细菌

  异养型生物:动物、人、大多数细菌、真菌

高一生物知识点总结2

  细胞的癌变是指在生物体的发育中,有些细胞受到各种致癌因子的作用,不能正常的完成细胞分化,变成了不受机体控制的、能够连续不断的分裂的恶性增殖细胞。

  癌细胞具有能够无限增殖、形态结构发生了变化、癌细胞表面发生了变化的特征。

  能使细胞发生癌变的致癌因子有物理致癌因子、化学致癌因子、病毒致癌因子。

  物理致癌因子:主要是辐射致癌;化学致癌因子:如苯、坤、煤焦油等;病毒致癌因子:能使细胞癌变的病毒叫肿瘤病毒或致癌病毒。

  细胞癌变的机理是癌细胞是由于原癌基因激活,细胞发生转化引起的'。

  预防细胞癌变的措施:避免接触致癌因子;增强体质,保持心态健康,养成良好*惯,从多方面积极采取预防措施。

  【同步练*题】

  1、当今世界正严重威胁人类生存的细胞变化是()

  A、细胞衰老

  B、细胞分裂

  C、细胞分化

  D、细胞癌变

  答案:D

  解析:当今世界严重威胁人类生存的顽疾是癌症,它是机体细胞在致癌因子的作用下癌变引起的。

  2、下列关于吸烟的叙述,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A、香烟中的煤焦油属化学致癌因子,吸烟者易患肺癌

  B、少量吸烟对健康有好处

  C、烟草中有毒物质主要是尼古丁

  D、吸烟主要伤害肺,对大脑功能也有损害

  答案:B

  解析:少量吸烟对健康也有害。烟草不完全燃烧产生的烟雾中含有烟碱、焦油、尼古丁等有害物质,能危害呼吸道,甚至作为化学致癌因子诱发癌症。

  3、能引起细胞发生癌变的因素有()

  ①X射线照射

  ②煤焦油的刺激

  ③温度过高

  ④细胞失水

  ⑤肿瘤病毒的侵染

  ⑥紫外线照射

  A、①②④⑤

  B、①②③⑤

  C、①②⑤⑥

  D、②④⑥

  答案:C

  解析:能引起细胞发生癌变的因素有:物理致癌因子,主要是辐射致癌,如电离辐射、X射线、紫外线;化学致癌因子,如砷、苯、煤焦油等;病毒致癌因子,已发现150多种。

  4、下列选项中,哪一项不是癌细胞的特征()

  A、能分裂和分化

  B、能无限增殖

  C、形态、结构与正常细胞不同

  D、细胞膜上糖蛋白减少,容易分散和转移

  答案:A

  解析:癌细胞的特征有:无限增殖;改变形态结构;易分散和转移;常有“多极分裂”现象;对不良的环境一般具有较强的抵抗力等。

  5、下列哪一项是癌细胞形成的内因()

  A、物理致癌因子

  B、化学致癌因子

  C、肿瘤病毒

  D、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

  答案:D

  解析:物理致癌因子、化学致癌因子和肿瘤病毒是癌细胞形成的外因,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是癌细胞形成的内因。

高一生物知识点总结3

  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一、生态因素对环境的影响

  1、生态学: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叫做~。

  2、生态因素:环境中影响生物的形态、生理和分布的因素,叫做~。

  3、种内关系: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或群体之间的关系。包括种内互助和种内斗争。

  4、种内互助:同种生物生活在一起,通力合作,共同维护群体的生存。如:群聚的生活的某些生物,聚集成群,对捕食和御敌是有利的。

  5、种内斗争:同种个体之间由于食物、栖所、寻找配偶或其它生活条件的矛盾而发生斗争的现象是存在的。(如:某些水体中,鲈鱼,无其它鱼类、食物不足时,成鱼就以本种小鱼为食。)

  7、种间关系:是指不同生物之间的关系,包括共生、寄生、竞争、捕食等。

  8、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如果彼此分开,则双方或者一方不能独立生存。(例如:地衣是藻类与真菌共生体,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共生。)

  9、寄生:一种生物寄居在另一种生物体的体内或体表,从那里吸取营养物质来维持生活,这种现象叫做~。(例如:蛔虫、绦虫、血吸虫等寄生在其它动物的体内;虱和蚤寄生在其它动物的体表;菟丝子寄生在豆科植物上;噬菌体寄生在细菌内部。)

  10、竞争: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由于争夺资源、空间等而发生斗争的现象,叫做~。(例如:大草履虫和小草履虫)

  11、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

  12、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①光:阳光对生物的生理和分布起着决定性作用。A、光的强与弱对植物:如松、杉、柳、小麦、玉米等在强光下生长好;人参、三七在弱光下生长。浅海与深海,海*面200M以下无植物生存。b、光照时间的长短:菊花秋季短日照下开花;菠菜、鸢尾在长日照下开花。c、阳光影响动物的体色:鱼的背面颜色深;腹面颜色浅;d、光照长短与动物的生殖:适当增加光照时间可使家鸡多产蛋。E、光线影响动物*性:白天活动与夜晚活动。

  ②温度:a、不同地带的差异:寒冷地方针叶林较多;温暖地带地方阔叶林较多b、植物的南北栽种:苹果、梨不宜在热带栽种;柑桔不宜在北方栽种;c、对动物形成的影响:同一种类的哺乳动物生长在寒冷地带,体形大;d、对动物*性的影响:冬眠—-蛇、蛙等变温动物;夏眠—-蜗牛;洄游:迁徙;季节性换羽。

  ③水分:限制陆生生物分布的重要因素;水是影响生物生存的重要生态因素;一切生物的生活都离不开水。

  13、生态因素的综合作用:环境中的各种生态因素,对生物体是同时共同起作用的;但各种生态因素所起的作用并不是同等重要的,有关键因素和次要因素之分。

  14、区分共生、竞争和捕食关系的图象。a、共生图象:特点是两种生物个体数量为同步变化,二者同生共死;b、捕食图象,特点是两种生物个体数量变化不同步,先增者先减少,为被捕食者,后增者后减少,为捕食者。被捕食者图象的最高点高于捕食者;c、竞争图象,特点是两种生物开始时个体数量为"同步变化,以后则你死我活。4、决定海洋不同深度植物分布的主要因素是阳光。

  二、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此项仅供参考,可以不掌握)

  1、保护色:动物适应栖息环境而具有的与环境色彩相似的体色。

  2、警戒色:某些有恶臭或毒刺的动物所具有的鲜艳色彩和斑纹。

  3、拟态:某些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外表形状或色泽斑,与其他生物或非生物异常相似的状态。

  4、适应的相对性:指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只是一定程度的适应,不是绝对的。

  5、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既有普遍性,又具有相对性。因为生物生存的`环境不断变化,而生物的遗传具有保守性,不会因为环境变化立即改变其遗传性,因此适应的形成是长期的自然选择的结果。选择作用不会一次到位,更不会造成尽善尽美的选择结果,所以,适应具有相对性。

  6、适应的普遍性:植物对环境的适应,动物对环境的适应,外形的适应性特征。

  7、适应具有相对性的原因:遗传物质稳定性与环境条件变化相互作用的结果。

  8、保护色:动物体色与背景色彩相似,利于取食避敌,避役(变色龙)、比目鱼、雷鸟、蝗、某些沙漠植物。

  9、警戒色:动物体色与背景色彩形成对比色,具有恶臭(毒刺)或者鲜艳色彩(斑纹)的特点,充分暴露自己,警告敌人不要侵犯,以防止“两败俱伤”。警戒色是冒充的“艺术”,以鲜艳色彩向动物们发出警告。(例如:黄峰、蝮蛇体表的斑纹、瓢虫体表的斑点)

  10、拟态:生物形态、色泽模拟背景生物体,(如:竹节虫、尺蠖的形状像树枝、枯叶蝶、有的螳螂成虫的翅展开时像鲜艳的花朵,若虫的足像美丽的花瓣、蜂兰。)

  11、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既有普遍性又有相对性。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能够影响环境。

  第二节、种群和生物群落

  1、种群:在一定空间和时间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如:一个湖泊中的全部鲤鱼就是一个种群)

  2、种群密度:是指单位空间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

  3、年龄组成: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的比例。

  4、性别比例:是指雌雄个体数目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

  5、出生率:是指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

  6、死亡率:是指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

  7、生物群落: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群落的总和。

  8、生物群落的结构:是指群落中各种生物在空间上的配置情况,包括垂直结构和水*结构等方面。

  9、垂直结构: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这就是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如森林群落、湖泊群落垂直结构。

  10、水*结构:在水*方向上的分区段现象,就是生物群落的水*结构。如:林地中的植物沿着水*方向分布成不同小群落的现象。

  11、种群特征: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等。种群数量变化是种群研究的核心问题,种群密度是种群的重要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以及迁人和迁出等都可以影响种群的数量变化。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是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

  12、种群密度的测定:对于动物采用标志重捕法,其公式为种群数量N=(标志个体数X重捕个体数)/重捕标志数.

  13种群密度的特点:①相同的环境条件下,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不同。②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不同。

  14、出生率和死亡率: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密度和种群大小的重要因素。出生率高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增加;出生率低于死亡率,种群密度下降。;出生率与死亡率大体相等,则种群密度不会有大的变动。

  15、年龄组成的类型:(1)增长型:年轻的个体较多,年老的个体很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发展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2)稳定型: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这样的种群正处于稳定时期,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保持稳定。(3)衰退型:种群中年轻的个体较少,而成体和年老的个体较多,这样的种群正处于衰退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

  16、性别比例有三种类型:(1)雌雄相当,多见于高等动物,如黑猩猩、猩猩等。(2)雌多于雄,多见于人工控制的种群,如鸡、鸭、羊等。有些野生动物在繁殖时期也是雌多于雄,如象海豹。(3)雄多于雌,多见于营社会性生活的昆虫,如白蚁等。7、种群数量的变化:①影响因素:a、自然因素:气候、食物、被捕食和传染病。B、人为因素:人类活动。②变化类型:增长、下降、稳定和波动。③两种增长曲线:a 、“”型增长特点:连续增长,增长率不变。条件:理想条件。b、“S”型增长特点:级种群密度增加→增长率下降→最大值()稳定;条件:自然条件(有限条件)。 ④研究意义:防治害虫,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8、预测未来种群密度变化趋势看年龄组成。而出生率和死亡率则显示*期种群密度变化趋势。

  第三节、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就是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在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而相互作用的一个自然系统。

  1、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

  2、生态系统的类型:地球上的生态系统可以分为陆地生态系统和水域生态系统两大类。在陆地生态系统中,又分为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等类型。在水域生态系统中,又分为海洋生态系统和淡水生态系统。

  3、森林生态系统:湿润或比较湿润的地区;物种多,植物以乔木为主,树栖攀援动物多,种群密度稳定,群落结构复杂稳定。

  4、草原生态系统: 年降水量少的地区;物种少,植物以草本为主,善跑或穴居动物多,种群密度易变,群落结构一般不稳定。

  5农业生态系统: 农作物种植区;作物种类少,种群密度大,群落结构单一而不大稳定,植物主要为农作物,人为作用突出。

  6、海洋生态系统: 整个海洋,类型多,分布各异; 微小浮游植物为主,有大型藻类,各类动物集中于200以上水层,底栖动物适应性特殊。

  7、淡水生态系统: 浅水区为水生和沼泽植物,深水区表层为浮游植物,主要有浮游动物、鱼类和底栖动物。

  二、生态系统的结构

  1、分解者:主要是指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们能把动植物的尸体、排泄物和残落物等所含有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中,在重新被绿色植物利用来制造有机物。

  2、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事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叫做~。

  3、食物网: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的复杂营养关系,叫做~。

  4、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

  5、生态系统一般都包括以下四种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包括阳光、热能、空气、水分和矿物质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6、生产者:自养型生物(主要是指绿色植物及化能合成作用的硝化细菌等)。

  7、消费者:包括各种动物。它们的生存都直接或间接地依赖于绿色植物制造出来的有机物,所以把它们叫做消费者。消费者属于异养生物。动物中直接以植物为食的草食动物(也叫植食动物)叫做初级消费者;以草食动物为食的肉食动物叫做次级消费者;以小型肉食动物为食的大型肉食动物,叫做三级消费者。

  8、分解者:主要是指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

  9、生物之间的关系:食物链中的不同种生物之间一般有捕食关系;而食物网中的不同种生物之间除了捕食关系外,还有竞争关系。

  10、生态系统中各成分的地位和作用: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是生态系统赖以存在的基础,生产者是生态系统中的主要成分,消费者不是生态系统的必备成分,分解者是生态系统的重要成分。

  11、消费者等级与营养等级的区别:消费者等级始终以初级消费者为第一等级,而营养等级则以生产者为第一等级(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初级消费者为第二营养级,次级消费者为第三营养级。);同一种生物在食物网中可以处在不同的营养等级和不同的消费者等级;同一种生物在同一食物链中只能有一个营养等级和一个消费者等级,且二者仅相差一个等级。

  三、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能量金字塔:可以将单位时间内各个营养级的能量数值,由低到高绘制成图,这样就形成一个金字塔图形,就叫做能量金字塔。

  1、起点: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输入能量)。

  2、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流经这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3、渠道:沿食物链的营养级依次传递(转移能量)

  4、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的三个去处是:呼吸消耗,下一营养级同化,分解者分解。对于初级消费者所同化的能量,也是这三个去处。并且可以认为,一个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呼吸散失的能量十分解者释放的能量十被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但对于最高营养级的情况有所不同。

  5、特点:传递方向:单向流动(能量只能从前一营养级流向后一营养级,而不能反向流动);传递效率:逐级递减,传递效率为10%~20%(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只有10%~20%)。

  4、人们研究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主要目的,就是设法调整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5、计算规则:消耗最少要选择食物链最短和传递效率最大20%,消耗最多要选择食物链最长和传递效率最小10%。

  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化学元素,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回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这里说的生态系统是指地球上最大的生态下系统——生物圈,其中的物质循环带有全球性,所以又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2、温室效应:大气中CO2越多,对地球上逸散到外层空间的热量的阻碍作用就越大,从而使地球温度升高得越快,这种现象就叫温室效应。

  3、碳循环:①碳在无机环境中是以二氧化碳或碳酸盐的形式存在的。②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循环的。③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为糖类等有机物。生产者合成的含碳有机物被各级消费者所利用。生产者和消费者在生命活动过程中,通过呼吸作用,又把二氧化碳放回到大气中。生产者和消费者死后的尸体又被分解者所利用,分解后产生的二氧化碳也返回到大气中。特点:随大气环流在全球范围内运动,所以碳循环带有全球性。

  4、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进行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能量流经生态系统各个营养级时,流动是单向,不循环的,是逐级递减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可以反复出现,循环运动。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是相辅相承,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

  五、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由于生态系统中生物的迁入,迁出及其它变化使生态系统总是在发展变化的,当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它的结构和功能能够保持相对稳定,我们就把:生态系统具有保持和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称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抵抗力稳定性:在生物学上就把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称之为抵抗力稳定性。

  3、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在遭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以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叫做恢复力稳定性。

  4、生物圈II号”实验失败说明: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难以像真正的生物圈那样,长期保持相对稳定,具备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5、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等方面。①抵抗力稳定性的本质是“抵抗干扰、保持原状”;生态系统之所以具有抵抗力稳定性,就是因为生态系统内部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单纯,营养结构越简单,自动调节能力越小,抵抗力稳定性越低。一个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外界因素的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的相对定状态就会遭到破坏。

  6、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之间往往存在着相反的关系。抵抗力稳定性较高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较低,反之亦然。

  7、生物圈是人类生存的唯一环境,而人类活动的干扰正在全球范围内使生态系统偏离稳态,我们要保护并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高一生物知识点总结4

  一.渗透作用

  1、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透过半透膜的扩散,称为渗透作用实质:(即顺着水的相对含量梯度的扩散)

  2、条件;(1)半透膜(2)膜两侧的溶液具有浓度差

  3、原理:溶液A浓度大于溶液B,水分子从BA移动溶液A浓度小于溶液B,水分子从AB移动

  在渗透作用中,水分是从溶液浓度低的一侧向溶液浓度高的一侧渗透。扩散:物质从高浓度到低浓度的运动

  渗透:水及其他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

  区别:渗透与扩散的不同在于渗透必须有渗透膜(半透膜)。

  二、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外界溶液的浓度=细胞质的浓度水分子进出细胞达到动态*衡外界溶液的浓度〉细胞质的浓度失水皱缩外界溶液的浓度〈细胞质的浓度吸水涨破

  把红细胞看作一个渗透装置细胞膜相当于半透膜细胞质与外界溶液存在浓度差细胞吸水或失水的多少取决于什么条件?

  取决于细胞内外浓度的差值,一般情况下,差值较大时吸水或失水较多。

  三、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细胞吸水的方式。

  (1)吸涨吸水

  机理:靠细胞内的亲水性物质(蛋白质﹥淀粉﹥纤维素)吸收水分实例:未成熟植物细胞、干种子

  (2)渗透吸水(主要的吸水方式)实例:成熟的植物细胞条件:有中央液泡细胞膜;液泡膜;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统称原生质层把成熟的植物细胞看作一个渗透装置。

  原生质层(选择性透过膜)相当于半透膜,细胞内有细胞液与外界溶液具有浓度差当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的浓度,细胞失水,发生质壁分离现象。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的浓度,细胞吸水,发生质壁分离复原现象。

  质壁分离外因:当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的浓度,细胞失水,发生质壁分离现象质壁分离内因:细胞壁伸缩性﹤原生质层的伸缩性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问题。

高一生物知识点总结5

  1、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依次为: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

  2、光学显微镜的操作步骤:对光→低倍物镜观察→移动视野中央(偏哪移哪)→

  高倍物镜观察:①只能调节细准焦螺旋;②调节大光圈、凹面镜

  ★3、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根本区别为:有无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①原核细胞:无核膜,无染色体,如大肠杆菌等细菌、蓝藻

  ②真核细胞:有核膜,有染色体,如酵母菌,各种动物

  注:病毒无细胞结构,但有DNA或RNA

  4、蓝藻是原核生物,自养生物

  5、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统一性体现在二者均有细胞膜和细胞质

  6、细胞学说建立者是施莱登和施旺,细胞学说建立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细胞学说建立过程,是一个在科学探究中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充满耐人寻味的曲折。

  7、组成细胞(生物界)和无机自然界的化学元素种类大体相同,含量不同。

  ★8、组成细胞的元素

  ①大量无素:C、H、O、N、P、S、K、Ca、Mg

  ②微量无素:Fe、Mn、B、Zn、Mo、Cu

  ③主要元素:C、H、O、N、P、S

  ④基本元素:C

  ⑤细胞干重中,含量最多元素为C,鲜重中含最最多元素为O

  ★9、生物(如沙漠中仙人掌)鲜重中,含量最多化合物为水,干重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为蛋白质。

  ★10、(1)还原糖(葡萄糖、果糖、麦芽糖)可与斐林试剂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脂肪可苏丹III染成橘黄色(或被苏丹IV染成红色);淀粉(多糖)遇碘变蓝色;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

  (2)还原糖鉴定材料不能选用甘蔗

  (3)斐林试剂必须现配现用(与双缩脲试剂不同,双缩脲试剂先加A液,再加B液)

  R

  ★11、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氨基酸结构通式为NH2-C-COOH,各种氨基酸的区

  H

  别在于R基的不同。

  ★12、两个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二肽,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化学键(-NH-CO-)叫肽键。

  ★13、脱水缩合中,脱去水分子数=形成的肽键数=氨基酸数-肽链条数

  ★14、蛋白质多样性原因: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千变万化,多肽链盘曲折叠方式千差万别。

  ★15、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这个碳原子还连接一个氢原子和一个侧链基因。

  ★16、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是核酸,它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合成中具有极其重要作用,核酸包括两大类:一类是脱氧核糖核酸,简称DNA;一类是核糖核酸,简称RNA,核酸基本组成单位核苷酸。

  17、蛋白质功能:

  ①结构蛋白,如肌肉、羽毛、头发、蛛丝

  ②催化作用,如绝大多数酶

  ③运输载体,如血红蛋白

  ④传递信息,如胰岛素

  ⑤免疫功能,如抗体

  18、氨基酸结合方式是脱水缩合: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与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相连接,同时脱去一分子水,如图:

  HOHHH

  NH2-C-C-OH+H-N-C-COOHH2O+NH2-C-C-N-C-COOH

  R1HR2R1OHR2

  19、

  DNARNA

  ★全称脱氧核糖核酸核糖核酸

  ★分布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细胞质

  染色剂甲基绿吡罗红

  链数双链单链

  碱基ATCGAUCG

  五碳糖脱氧核糖核糖

  组成单位脱氧核苷酸核糖核苷酸

  代表生物原核生物、真核生物、噬菌体HIV、SARS病毒

  ★20、主要能源物质:糖类

  细胞内良好储能物质:脂肪

  人和动物细胞储能物:糖原

  直接能源物质:ATP

  21、糖类:

  ①单糖:葡萄糖、果糖、核糖、脱氧核糖

  ②二糖:麦芽糖、蔗糖、乳糖

  ★③多糖:淀粉和纤维素(植物细胞)、糖原(动物细胞)

  脂肪:储能;保温;缓冲;减压

  22、脂质:磷脂:生物膜重要成分

  胆固醇

  固醇:性激素:促进人和动物生殖器官的发育及生殖细胞形成

  维生素D:促进人和动物肠道对Ca和P的吸收

  ★23、多糖,蛋白质,核酸等都是生物大分子,基本组成单位依次为:单糖、氨基酸、核苷酸。

  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基本骨架,所以碳是生命的核心元素。

  自由水(95.5%):良好溶剂;参与生物化学反应;提供液体环境;

  24、水存在形式运送营养物质及代谢废物

  结合水(4.5%)

  ★25、无机盐绝大多数以离子形式存在。哺乳动物血液中Ca2+过低,会出现抽搐症状;患急性肠炎的病人脱水时要补充输入葡萄糖盐水;高温作业大量出汗的工人要多喝淡盐水。

  26、细胞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和少量糖类组成,脂质中磷脂最丰富,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种类和数量越多;细胞膜基本支架是磷脂双分子层;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和选择透过性。

  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

  27、细胞膜的功能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

  28、植物细胞的细胞壁成分为纤维素和果胶,具有支持和保护作用。

  ★29、制取细胞膜利用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因为无核膜和细胞器膜。

  30、★叶绿体:光合作用的细胞器;双层膜

  ★线粒体:有氧呼吸主要场所;双层膜

  核糖体:生产蛋白质的细胞器;无膜

  中心体:与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有关;无膜

  液泡:调节植物细胞内的渗透压,内有细胞液

  内质网:对蛋白质加工

  高尔基体:对蛋白质加工,分泌

  31、消化酶、抗体等分泌蛋白合成需要四种细胞器: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

  32、细胞膜、核膜、细胞器膜共同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它们在结构和功能上紧密联系,协调。

  维持细胞内环境相对稳定

  生物膜系统功能许多重要化学反应的位点

  把各种细胞器分开,提高生命活动效率

  核膜:双层膜,其上有核孔,可供mRNA通过核仁

  结构

  33、细胞核由DNA及蛋白质构成,与染色体是同种物质在不同时

  染色质期的两种状态

  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

  功能: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34、植物细胞内的液体环境,主要是指液泡中的细胞液。

  原生质层指细胞膜,液泡膜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

  植物细胞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质壁分离中质指原生质层,壁为细胞壁

  ★35、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选择透过性膜

  自由扩散:高浓度→低浓度,如H2O,O2,CO2,甘油,乙醇、苯

  协助扩散:载体蛋白质协助,高浓度→低浓度,如葡萄糖进入红细胞

  ★36、物质跨膜运输方式主动运输:需要能量;载体蛋白协助;低浓度→高浓度,如无机盐、离子

  胞吞、胞吐:如载体蛋白等大分子

  ★37、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选择透过性膜,这种膜可以让水分子自由通过,一些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

  38、本质:活细胞产生的有机物,绝大多数为蛋白质,少数为RNA

  高效性

  特性专一性:每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成一类化学反应

  酶作用条件温和:适宜的温度,pH,最适温度(pH值)下,酶活性,

  温度和pH偏高或偏低,酶活性都会明显降低,甚至失活(过高、过酸、过碱)

  功能:催化作用,降低化学反应所需要的活化能

  结构简式:A-P~P~P,A表示腺苷,P表示磷酸基团,~表示高能磷酸键

  全称:三磷酸腺苷

  ★39、ATP

  与ADP相互转化:A-P~P~PA-P~P+Pi+能量

  功能:细胞内直接能源物质

  40、细胞呼吸: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氧化分解,生成CO2或其他产物,释放能量并生成ATP过程

  ★41、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比较

  有氧呼吸无氧呼吸

  场所细胞质基质、线粒体(主要)细胞质基质

  产物CO2,H2O,能量CO2,酒精(或乳酸)、能量

  反应式C6H12O6+6O26CO2+6H2O

  +能量C6H12O62C3H6O3+能量

  C6H12O62C2H5OH+2CO2+能量

  过程第一阶段:1分子葡萄糖分解为2分子丙酮酸和少量[H],释放少量能量,细胞质基质

  第二阶段:丙酮酸和水彻底分解成CO2

  和[H],释放少量能量,线粒

  体基质

  第三阶段:[H]和O2结合生成水,

  大量能量,线粒体内膜第一阶段:同有氧呼吸

  第二阶段:丙酮酸在不同酶催化作用

  下,分解成酒精和CO2或

  转化成乳酸

  能量大量少量

  ATP分子高能磷酸键中能量的主要来源

  42、细胞呼吸应用:

  包扎伤口,选用透气消毒纱布,抑制细菌有氧呼吸

  酵母菌酿酒:选通气,后密封。先让酵田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再无氧呼吸产生酒精

  花盆经常松土:促进根部有氧呼吸,吸收无机盐等

  稻田定期排水:抑制无氧呼吸产生酒精,防止酒精中毒,烂根死亡

  提倡慢跑:防止剧烈运动,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乳酸

  破伤风杆菌感染伤口:须及时清洗伤口,以防无氧呼吸

  ★43、活细胞所需能量的最终源头是太阳能;流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44、叶绿素a

  (类囊体薄膜)叶绿素叶绿素b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

  叶绿体中色素胡萝卜素

  类胡萝卜素叶黄素主要吸收蓝紫光

  45、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CO2和H2O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O2的过程。

  46、

  18C中期,人们认为只有土壤中水分构建植物,未考虑空气作用

  1771年,英国普利斯特利实验证实植物生长可以更新空气,未发现光的作用

  1779年,荷兰英格豪斯多次实验验证,只有阳光照射下,只有绿叶更新空气,

  但未知释放该气体的成分。

  1785年,明确放出气体为O2,吸收的是CO2

  1845年,德国梅耶发现光能转化成化学能

  1864年,萨克斯证实光合作用产物除O2外,还有淀粉

  1939年,美国鲁宾卡门利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O2来自水。

  ★47、

  条件:一定需要光

  光反应阶段场所:类囊体薄膜,

  产物:[H]、O2和能量

  过程:(1)水在光能下,分解成[H]和O2;

  (2)ADP+Pi+光能ATP

  条件:有没有光都可以进行

  暗反应阶段场所:叶绿体基质

  产物:糖类等有机物和五碳化合物

  过程:(1)CO2的固定:1分子C5和CO2生成2分子C3

  (2)C3的还原:C3在[H]和ATP作用下,部分还原成糖类,部分又形成C5

  联系:光反应阶段与暗反应阶段既区别又紧密联系,是缺一不可的整体,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H]和ATP。

  48、空气中CO2浓度,土壤中水分多少,光照长短与强弱,光的成分及温度高低等,都是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外界因素:可通过适当延长光照,增加CO2浓度等提高产量。

  49、自养生物:可将CO2、H2O等无机物合成葡萄糖等有机物,如绿色植物,硝化细菌(化能合成)

  异养生物:不能将CO2、H2O等无机物合成葡萄糖等有机物,只能利用环境中现成的'有机物来维持自身生命活动,如许多动物。

  50、细胞表面积与体积关系限制了细胞的长大,细胞增殖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的基础。

  有丝分裂:体细胞增殖

  51、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减数分裂:生殖细胞(**,卵细胞)增殖

  ★无丝分裂:蛙的红细胞。分裂过程中没有出现纺缍丝和染色体变化

  ★52、

  分裂间期:完成DNA分子复制及有关蛋白质合成,染色体数目不增加,DNA加倍。

  前期:核膜核仁逐渐消失,出现纺缍体及染色体,染色体散乱排列。

  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染色体形态比较稳定,数目比

  分裂期较清晰便于观察

  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染色体数目加倍

  末期:核膜,核仁重新出现,纺缍体,染色体逐渐消失。

  ★53、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区别

  植物细胞动物细胞

  间期DNA复制,蛋白质合成(染色体复制)染色体复制,中心粒也倍增

  前期细胞两极发生纺缍丝构成纺缍体中心体发出星射线,构成纺缍体

  末期赤道板位置形成细胞板向四周扩散形成细胞壁不形成细胞板,细胞从中央向内凹陷,缢裂成两子细胞

  ★54、有丝分裂特征及意义:将亲代细胞染色体经过复制(实质为DNA复制后),精确地*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在亲代与子代之间保持了遗传性状稳定性,对于生物遗传有重要意义。

  55、有丝分裂中,染色体及DNA数目变化规律

  56、细胞分化: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它是一种持久性变化,是生物体发育的基础,使多细胞生物体中细胞趋向专门化,有利于提高各种生理功能效率。

  ★57、细胞分化举例:红细胞与肌细胞具有完全相同遗传信息,(同一**卵有丝分裂形成);形态、功能不能原因是不同细胞中遗传信息执行情况不同。

  ★58、细胞全能性: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潜能。

  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如植物组织培养因为细胞(细胞核)具有该生物

  生长发育所需的遗传信息

  高度分化的动物细胞核具有全能性,如克隆羊

  59、细胞内水分减少,新陈代谢速率减慢

  细胞内酶活性降低

  细胞衰老特征细胞内色素积累

  细胞内呼吸速度下降,细胞核体积增大

  细胞膜通透性下降,物质运输功能下降

  60、细胞凋亡指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生理过程,如蝌蚪尾消失,它对于多细胞生物体正常发育,维持内部环境的稳定以及抵御外界因素干扰具有非常关键作用。

  能够无限增殖

  ★61、癌细胞特征形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

  癌细胞表面糖蛋白减少,容易在体内扩散,转移

  62、癌症防治:远离致癌因子,进行CT,核磁共振及癌基因检测;也可手术切除、化疗和放疗。

高一生物知识点总结6

  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一、渗透作用:水分子(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作用。

  二、原生质层:细胞膜和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

  三、发生渗透作用的`条件:

  1、具有半透膜

  2、膜两侧有浓度差

  四、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内溶液浓度→细胞失水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内溶液浓度→细胞吸水

  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一、细胞膜结构:磷脂蛋白质糖类

  ↓↓↓

  磷脂双分子层“镶嵌蛋白”糖被(与细胞识别有关)

  (膜基本支架)

  二、

  结构特点: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细胞膜

  (生物膜)功能特点:选择透过性

  第三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一、相关概念:

  自由扩散:物质通过简单的扩散作用进出细胞。

  协助扩散:进出细胞的物质要借助载体蛋白的扩散。

  主动运输:物质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同时还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

  二、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的比较:

  比较项目运输方向是否要载体是否消耗能量代表例子

  自由扩散高浓度→低浓度不需要不消耗O2、CO2、H2O、乙醇、甘油等

  协助扩散高浓度→低浓度需要不消耗葡萄糖进入红细胞等

  主动运输低浓度→高浓度需要消耗氨基酸、各种离子等

  三、离子和小分子物质主要以被动运输(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的方式进出细胞;大分子和颗粒物质进出细胞的主要方式是胞吞作用和胞吐作用。

高一生物知识点总结7

  一、细胞膜的成分:

  主要是脂质(约50%)和蛋白质(约40%),还有少量糖类(约2%--10%)

  二、细胞膜的功能:

  ①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

  ②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③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三、植物细胞还有细胞壁

  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对细胞有支持和保护作用;其性质是全透性的。

  四、细胞膜的'制备

  1、选材:人或动物成熟的红细胞。

  原因:没有细胞器没有细胞核没有细胞壁

  其他材料:蒸馏水、滴管、吸水纸、载玻片、盖玻片、显微镜

  2、原理:细胞内的物质有一定浓度。把红细胞放入清水中,水会进入红细胞,导致红细胞吸水涨破,使细胞膜内的物质流出来,除去细胞内的其他物质得到细胞膜。

  3、方法和步骤

  ⑴将红细胞稀释液制成装片。

  ⑵在高倍镜下观察,盖玻片一侧滴加蒸馏水,在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

  ⑶红细胞凹陷消失,体积增大,最后导致细胞破裂,内容物流出。

  ⑷利用离心法获得纯净的细胞膜。

高一生物知识点总结8

  一、减数分裂的概念

  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形成生殖细胞过程中所特有的细胞分裂方式。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连续分裂两次,新产生的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体细胞减少一半。

  (注:体细胞主要通过有丝分裂产生,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一次,新产生的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

  二、减数分裂的过程

  1、**的形成过程:精巢(哺乳动物称睾丸)

  减数第一次分裂

  间期:染色体复制(包括DNA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

  前期: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称联会),形成四分体。

  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常常发生对等片段的互换。

  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排列在赤道板上(两侧)。

  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末期:细胞质分裂,形成2个子细胞。

  三、分裂的.总结

  以一个染色体数为2n的生物为例

  (1)染色体复制: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复制的结果是,每条染色体含有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并由一个着丝点连接着,因此染色体复制之后,染色体数目不变为2n,但是DNA分子数由2n变为4n,染色单体数由0变为4n。

  (2)同源染色体和非同源染色体:同源染色体是指形态、大小一般都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且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能两两配对(即联会)的一对染色体。非同源染色体是形态、大小不相同,且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不联会的染色体。

  (3)联会: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由于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叫联会。

  (4)四分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由于同源染色体的联会,使得每对同源染色体中含有4条染色单体,这时的一对同源染色体又叫一个四分体,所以细胞中的四分体的个数就等于同源染色体的对数。在减数分裂的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之间,父方的染色体中的一条染色单体与母方染色体中的染色单体之间常常发生交叉互换。这就是“基因连锁互换定律”的细胞学基础,在遗传学上具有重要意义。

  (5)同源染色体分离:在减数第一次分裂中,同源染色体的联会和非姐妹染色单体进行部分的互换后,同源染色体彼此分开,分别移向细胞的两极,并计入子细胞中,同源染色体分离是:基因分离定律“的细胞学基础,是减数分裂的主要变化。

  (6)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在同源染色体分离时,同源的两条染色体各自移向细胞的哪一极是随机的,也就是说,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的自由组合的。这是“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细胞学基础。

  (7)着丝点分裂,染色单体分开:在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一分为二,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染色体,这就是减数第二次分裂的主要变化。

  2、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的比较

  项目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

  着丝点不分裂分裂

  染色体数目2n→n,减半n→2n→n,不减半

  DNA含量4n→2n,减半2n→n,减半

  染色体的主要行为同源染色体分离着丝点分裂,染色单体分开3、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和DNA的含量变化

  在减数分裂的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和DNA含量的变化本来应该是*行的,但是由于复制后的染色体仍由一个着丝点连接着,没有马上完全分开,所以减数分裂的不同时期,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与DNA的含量有时不相同。以**的形成过程为例,将减数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数目和DNA含量的变化比较如下

  项目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细胞

  前、中期/后期

  染色体数目2n2nn2nn

  DNA含量2n→4n4n2n2nn

高一生物知识点总结9

  1、T2噬菌体:这是一种寄生在大肠杆菌里的病毒。它是由蛋白质外壳和存在于头部内的DNA所构成。它侵染细菌时可以产生一大批与亲代噬菌体一样的子代噬菌体。

  2、细胞核遗传:染色体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载体,且染色体在细胞核内,受细胞核内遗传物质控制的遗传现象。

  3、细胞质遗传:线粒体和叶绿体也是遗传物质的载体,且在细胞质内,受细胞质内遗传物质控制的遗传现象。

  4、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关键是:设法把DNA与蛋白质分开,单独直接地观察DNA的作用。

  5、肺炎双球菌的类型:

  ①、R型(英文Rough是粗糙之意),菌落粗糙,菌体无多糖荚膜,无毒,注入小鼠体内后,小鼠不死亡。

  ②、S型(英文Smooth是光滑之意):菌落光滑,菌体有多糖荚膜,有毒,注入到小鼠体内可以使小鼠患病死亡。如果用加热的方法杀死S型细菌后注入到小鼠体内,小鼠不死亡。

  格里菲斯实验:格里菲斯用加热的办法将S型菌杀死,并用死的S型菌与活的R型菌的混合物注射到小鼠身上。小鼠死了。(由于R型经不起死了的S型菌的DNA(转化因子)的诱惑,变成了S型)。

  6、艾弗里实验说明DNA是“转化因子”的原因:将S型细菌中的多糖、蛋白质、脂类和DNA等提取出来,分别与R型细菌进行混合;结果只有DNA与R型细菌进行混合,才能使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并且的含量越高,转化越有效。

  7、艾弗里实验的结论:DNA是转化因子,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的遗传变化的物质,即DNA是遗传物质。

  8、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①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过程:吸附→侵入→复制→组装→释放。

  ②DNA中P的含量多,蛋白质中P的含量少;蛋白质中有S而DNA中没有S,所以用放射性同位素35S标记一部分噬菌体的蛋白质,用放射性同位素32P标记另一部分噬菌体的DNA。用35P标记蛋白质的噬菌体侵染后,细菌体内无放射性,即表明噬菌体的.蛋白质没有进入细菌内部;而用32P标记DNA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后,细菌体内有放射性,即表明噬菌体的DNA进入了细菌体内。

  ③结论:进入细菌的物质,只有DNA,并没有蛋白质,就能形成新的噬菌体。新的噬菌体中的蛋白质不是从亲代连续下来的,而是在噬菌体DNA的作用下合成的。说明了遗传物质是DNA,不是蛋白质。此实验还证明了DNA能够自我复制,在亲子代之间能够保持一定的连续性,也证明了DNA能够控制蛋白质的合成。

  9、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只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而没有证明它是主要遗传物质)

  10、遗传物质应具备的特点:

  ①具有相对稳定性

  ②能自我复制

  ③可以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④能产生可遗传的变异。

  11、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只有少数病毒(如烟草花叶病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因此说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

  12、①遗传物质的载体有:染色体、线绿体、叶绿体。

  ②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是染色体。

高一生物知识点总结10

  1.同源染色体: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形状和大小一般都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母方。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叫作联会。联会后的每对同源染色体含有四条染色单体,叫作四分体,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经常发生交叉互换。

  2.减数第一次_减数第二次_间通常没有间期,染色体不再复制。

  3.男性红绿色盲基因只能从母亲那里传来,以后只能传给女儿,叫交叉遗传。

  4.性别决定的类型有XY型(雄性:XY,雌性:_和ZW型(雄性:ZZ,雌性:ZW)。

  5.艾弗里通过体外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6.因为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所以说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7.凡是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其遗传物质是D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

  8.DNA双螺旋结构的主要功能特点是:(1)DNA分子是由两条链组成,这两条链按反向*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2)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内侧。(3)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并且碱基配对有一定的规律:A一定与T配对;G一定与C配对。碱基之间的这种一一对应的关系,叫作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高一生物知识点总结11

  1、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植物没有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除了病毒以外,所有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2、光学显微镜的操作步骤:对光→低倍物镜观察→移动视野中央(偏哪移哪)→

  高倍物镜观察:

  ①只能调节细准焦螺旋;

  ②调节大光圈、凹面镜

  3、细胞种类:根据细胞内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把细胞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注、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比较:

  ①、原核细胞:细胞较小,无核膜、无核仁,没有成形的细胞核;遗传物质(一个环状DNA分子)集中的区域称为拟核;没有染色体,DNA不与蛋白质结合,;细胞器只有核糖体;有细胞壁(主要成分是肽聚糖),成分与真核细胞不同。

  ②、真核细胞:细胞较大,有核膜、有核仁、有真正的细胞核;有一定数目的染色体(DNA与蛋白质结合而成);一般有多种细胞器。

  ③、原核生物:由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如:蓝藻、细菌(如硝化细菌、乳酸菌、大肠杆菌、肺炎双球菌)、放线菌、支原体等都属于原核生物。

  ④、真核生物:由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如动物(草履虫、变形虫)、植物、真菌(酵母菌、霉菌、粘菌)等。

  补:病毒的相关知识:

  1、病毒(Virus)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体,病毒既不是真核也不是原核生物。主要特征:

  ①、个体微小,一般在10~30nm之间,大多数必须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见;

  ②、仅具有一种类型的核酸,DNA或RNA,没有含两种核酸的病毒;

  ③、专营细胞内寄生生活;

  ④、结构简单,一般由核酸(DNA或RNA)和蛋白质外壳所构成。

  2、根据寄生的宿主不同,病毒可分为动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细菌病毒(即噬菌体)三大类。根据病毒所含核酸种类的不同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

  3、常见的病毒有:人类流感病毒(引起流行性感冒)、SARS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艾滋病(AIDS)]、禽流感病毒、乙肝病毒、人类天花病毒、狂犬病毒、烟草花叶病毒等。

  4、蓝藻是原核生物,自养生物

  5、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统一性体现在二者均有细胞膜和细胞质

  6、虎克既是细胞的发现者也是细胞的命名者;细胞学说建立者是施莱登和施旺,细胞学说内容:1、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3、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产生。细胞学说建立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细胞学说建立过程,是一个在科学探究中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充满耐人寻味的曲折

  7、组成细胞(生物界)和无机自然界的化学元素种类大体相同,含量不同

  8、组成细胞的元素

  ①大量无素:C、H、O、N、P、S、K、Ca、Mg

  ②微量无素:Fe、Mn、B、Zn、Mo、Cu

  ③主要元素:C、H、O、N、P、S

  ④基本元素:C

  ⑤细胞干重中,含量最多元素为C,鲜重中含最最多元素为O

  统一性:构成生物体的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可以找到,没有一种是生物所特有的。差异性:组成生物体的元素在生物体体内和无机自然界中的含量相差很大。

  9、生物(如沙漠中仙人掌)鲜重中,含量最多化合物为水,干重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为蛋白质。

  10、

  (1)还原糖(葡萄糖、果糖、麦芽糖)可与斐林试剂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脂肪可与苏丹III染成橘黄色(或被苏丹IV染成红色);淀粉(多糖)遇碘变蓝色;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

  (2)还原糖鉴定材料不能选用甘蔗

  (3)斐林试剂必须现配现用(与双缩脲试剂不同,双缩脲试剂先加A液,再加B液)

  11、蛋白质由C、H、O、N元素构成,有些含有P、S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氨基酸结构通式为NH2—C—COOH,各种氨基酸的区别在于R基的不同。氨基酸约20种结构特点: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这个碳原子还连接一个氢原子和一个侧链基因。

  12、两个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二肽,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化学键(—NH—CO—)叫肽键。

  多肽: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链状结构。

  肽链:多肽通常呈链状结构,叫肽链。

  13、有关计算:

  脱水缩合中,脱去水分子的个数=形成的肽键个数=氨基酸个数n–肽链条数m

  蛋白质分子量=氨基酸分子量╳氨基酸个数-水的个数╳188

  至少含有的羧基(—COOH)或氨基数(—NH2)=肽链数

  14、蛋白质多样性原因: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千变万化,多肽链盘曲折叠方式千差万别。

  15、蛋白质的主要功能(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①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物质,即结构蛋白,如羽毛、头发、蛛丝、肌动蛋白;

  ②催化作用:如绝大多数酶

  ③传递信息,即调节作用:如胰岛素、生长激素;

  ④免疫作用:如免疫球蛋白(抗体)

  ⑤运输作用:如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

高一生物知识点总结12

  【生物学*方法】

  1.通过复*旧知识的方式导入新课。

  从旧知识导入新知识,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明确探索的目标,是生物教学最常用的导入方法。教学过程中,讲授新课之前,从新旧知识的联系中,抓住新旧知识的不同点,对旧知识加以概括,提出即将研究的问题,这样既促进了旧知识的巩固,又明确了本节课的学*目的、任务和重点,而且也能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好奇心,产生积极寻找问题答案的强烈愿望。这种方法能使学生掌握问题的实质,给学生学*新知识打好基础。如在讲“植物体内物质的运输”一节时,通过复*茎的结构以及韧皮部、木质部的构成导入新课,为学*植物体内物质的运输作铺垫。

  2.利用直观演示,让学生从观察实物和教具的方式导入新课。

  采用直观教学,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为学生架起由形象向抽象过渡的桥梁。教师若在教学中运用实物、标本、挂图、模型等直观教具导入新课,可以使学生通过视觉心领神会,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活跃课堂气氛。如在讲授骨的结构时,先发给学生纵剖的长骨,让学生观察,在观察时,教师提出观察的重点,提出思考的问题:骨端和骨中部的结构是否一样?长骨骨质的外面有什么样的结构?这种结构存在的部位如何?骨髓腔中有些什么物质?这种导入方法,在让学生观察实物的过程中,既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又突出了重点,很自然地为讲解新课《长骨结构》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3.利用实验操作的方法导入新课。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新教材中把强化实验、通过实验手段探索知识,培养能力提到重要位置。新教材中的实验探索穿插在正式课文之中,是课本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实验操作的方法导入新课,能帮助学生认识抽象的知识,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通过分析问题,探索规律。既长了知识,又学到了技能。同时学生通过实验操作,既动脑又动手,拓宽了学生的思路,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产生浓厚的学*兴趣。如在上“根对水分的吸收”时,就运用“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这个实验引入新课,在课前让学生自己用萝卜进行实验,上课时让学生讲述自己观察的现象,并说明两个萝卜条为什么一个更加硬挺,另一个却软缩了。利用这一实验,就很容易引入新课“根对水分的吸收”。

  4.从生产实验和生活中的一个实际问题出发导入新课,启发学生懂得学*积极性。

  通过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例或自身的生理现象导入新课,能使学生有一种亲切感和实用感,容易引起学生学*的兴趣。如在讲到“叶片的结构”时,把学生带到室外去,叫他们轻摇小树,注意观察叶子的下落情况,重复几次后,把他们带**室,问小学生“叶片下落时,是正面向下,还是反面向下?”学生齐声答“正面”。教师问,这是为什么呢?稍停后,接着说,这与我们今天学*的“叶片的结构”有关,就这样很自然地转入新课。再如讲授心脏和血管的生理功能时就要讲到心率、心动周期等有关知识,就可以从实际问题导入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用右手手指轻按左手腕桡骨头尺侧,摸到脉搏后,说明这是桡动脉,它的搏动和心脏的跳动是一致的。让学生数一数自己脉搏跳动的次数,半分钟后停止,统计每分钟80次的人数,每分钟70—79次的人数,60—69次的人数,然后提出问题:为什么大家都**在教室里,而每个人的脉搏次数却不完全相同呢?心脏在人的一生中都在不停的跳动为什么不会疲劳呢?……从而导入新课。再如讲述“植物的营养繁殖”,通过了解不少学生对果树嫁接有一点感性知识,据此可以设问:“要使一棵苹果树上既结出国光苹果,又结出富士苹果两种果实,应采取什么方法?”学生顿时情绪激昂,跃跃欲试,齐答“嫁接!”接着问:“这是为什么呢?”学生对此回答不上来,我们这节课就来解决这个问题。

高一生物知识点总结13

  第一章

  一. 从生物圈到细胞

  1. 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2. 除病毒外,生物体都以细胞作为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3.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最基本的生命系统;单位)→组织→器官→系统(玉米等植物没有系统)→个体→种群和群落(在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是一个种群,所有的种群组成一个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DNA。

  二.细胞学说

  (细胞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统一性)建立的过程:1665年英国科学家虎克发现细胞19世纪(1838/1839)

  德国科学家:施旺、施莱登

  内容:

  1.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核细胞产物构成。

  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

  3.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三.高倍镜的使用方法

  1.光学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对光:转转换器→调大光圈→转反光镜

  观察:对光→放标本至孔中央→降物镜至片上方→升镜筒仔细看

  2.高倍物镜的操作步骤:对光→低倍物镜观察→移动视野中央(偏哪移哪)→转动转换器

  注:用高倍镜观察,只能使用细准焦螺旋,调节光圈,凹面镜。

  4. 高倍物镜的操作步骤注意事项:

  ① 必须先用低倍镜观察后再用高倍镜

  ② 低倍镜观察时,粗、细准焦螺旋都可调节,用高倍镜观察,只能使用细准焦螺旋。

  ③ 物象与实际材料,左右都是相反的。

  ④ 放大倍数,目镜长度与其放大倍数成反比;物镜为正比。

  ⑤ 由低倍镜换高倍镜,视野变小,视野内细胞数目变少,每个细胞体积比大。

  例:当显微镜的目镜为10x;物镜为10x时,在视野范围内由8个细胞若目镜变为40x,物镜不变,则只有2个细胞。课P4

  第二章

  一.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1.常见元素:C,H,O(糖类元素),N,P,S,K,Ca,Mg

  2.微量元素:Fe,Mn,Zn,Cu,B,Mo

  3.主要元素:C,H,O,N,P,S

  4.基本元素:C,H,O,N 5.最基本元素:C

  6.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元素:鲜重:O、干重:C;细胞中含量最多的有机化合物:脂肪

  二、氨基酸

  1.氨基酸是组成蛋白的基本单位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约有20多种

  2. 每种氨基酸至少分子有:一个氨基(—NH2)一个羧基(—COOH),它们3. 蛋白质是以氨基酸为基本单位构成的生物大分子

  4. 氨基酸分子互相结合方式:一个氨基(—NH2)一个羧基(—COOH)相连接,同时脱去一分子水,这种方式为脱水缩合

  5. 氨基酸数肽键数的转换

  6. 由多个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含有多个肽键的化合物,叫做多肽

  7. 细胞中蛋白质种类繁多的原因:不同种类氨基酸的排列顺序千差万别

  肽链的盘曲、折叠方式及其形成的空间结构千差万别

  8. 蛋白质的功能:结构蛋白:构成细胞核生物体结构的重要物质(羽毛、肌肉、头发、蛛丝)

  催化:细胞内的化学反应离不开酶的催化,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唾液淀粉酶、胃蛋白酶)

  运输载体:血红蛋白,运输氧

  信息传递:具有调节功能,胰岛素,生长激素(性激素为固醇,非蛋白质) 免疫功能:抗体

  例:

  1.血红蛋白是由574个氨基酸构成的蛋白质,含四条多肽链,那么在形成肽链的过程中,其肽键的'数目和脱下水分子的数目分别是

  A 573 573 B 570 570 C 572 572D571 571

  2.一条含9个肽键的多肽,至少应有游离的氨基和羧基

  A 9 9 B10 10 C 8 8 D 1 1

  3.20种氨基酸的*均分子量为128.由100个氨基酸构成的蛋白质,其分子量约为

  A 12800B11000 C 11018D 7800

  4.20种氨基酸的*均分子量为128,现有一条蛋白质分子由两条多肽链组成,共有肽键98个,问此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最接*

  A 11036B12544 C 12288D 12800

  肽键数=脱去的水分子数=氨基酸数—肽链数

  多肽分子量=氨基酸分子量 x氨基酸数—x水分子数18

  三. 核酸——遗传信息的携带者,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起重要作用

  A 5 2 8 B 4 4 8 C 4 4 2 D 5 2 2

  2.蓝藻、烟草、病毒的核酸中具有碱基和核苷酸的种类依次是

  A 4 8 4和 4 8 4 B 5 5 4和 8 8 4 C 4 5 4和 4 8 4D 4 8 4 和4 5 4

  四.细胞中的糖类(主要能源物、被称为碳水化合物)和脂质

  1.单糖(根据水解分类)葡萄糖、果糖、半乳糖、核糖、脱氧核糖

  2.二糖(有甜味、由两个单糖脱水缩合而成)蔗糖(甘蔗、甜菜和大多数水果蔬菜)、红糖、白糖、冰糖、麦芽糖(发芽的小麦等谷粒中)、乳糖(人和动物的乳汁)

  3.多糖淀粉(植物的储能物质)、糖原(动物的储能物质)、纤维素(棉、棕榈、麻类植物、所有植物细胞的细胞壁) 组成多糖的基本单位为葡萄糖

  4.脂肪存在于所有细胞中,是细胞内良好的储能物质,很好的绝热体,每克完全释放能量最多

  5.磷脂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构成多种细胞器膜的重要成分(分布:人和动物的脑,卵细胞、肝脏、大豆种子)

  6.固醇包括胆固醇(细胞膜的重要成分,参与血液中的脂质运输)、性激素、VD(脂溶性、有效促进人和动物肠道对钙和磷的吸收、VC水溶性)

  7.多聚体由每一个单体以若干个相连的碳原子构成的碳链为基本骨架 多糖单体为单糖、蛋白质单体为氨基酸、核酸的单体为核苷酸

  五.无机物

  阳离子 Na+ K+Ca+(抽搐、骨骼) Mg2+(叶绿素) Fe2+(血红蛋白) Fe3+ Cl-SO42- PO43- HCO3-

  I 甲状腺激素 Zn 苹果

  功能:①是细胞中默写化合物的重要成分

  ②许多无机盐对维持细胞核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

  ③维持细胞酸碱*衡

  总结:C H O N等化学元素是构成细胞中主要化合物的基础。以肽链为骨架的糖类、脂质、蛋白质、核酸等有机物构成生命大厦的基本框架。糖类和脂质提供生

  命活动的重要能源;水合无机盐与其他物质一起共同承担起构建、参与细胞生命活动的功能。

  第三章

  一.细胞膜——系统的边界

  1. 制备细胞膜用猪(人、牛、羊)的新鲜的红细胞(无核膜、线粒体膜等结构)稀释液,放在清水里,水进入细胞,吧细胞涨破,细胞内的物质流出来,得到细胞膜。

  2. 细胞膜由脂质(主要为磷脂)50%、蛋白质40%、糖类2%-10%组成。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越多。

  3. 细胞膜的功能:“长城”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开,保障了细胞内部环境的稳定“海关”控制物质进出细胞“***”进行细胞间的物质交流

  4. 植物细胞的细胞壁,主要成分为纤维素、果胶,有支持保护作用。全透 二细胞器——细胞体内的分工和合作

  5. 分离各种细胞器的方法:差速离心法细胞器、其他物质→匀浆→离心管→高速离心机不同转速离心→分开各种细胞

  x1000 细胞核 x10000叶绿体 x100000内质网核糖体高尔基体

高一生物知识点总结14

  1、过程

  2、特点:

  单向流动:生态系统内的能量只能从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再依次流向下一个营养级,不能逆向流动,也不能循环流动

  逐级递减: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逐级减少,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是10%-20%;可用能量金字塔表示。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多,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越多。

  3、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

  (1)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2)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如农田生态系统中,必须清除杂草、防治农作物的病虫害。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1.碳循环

  1)碳在无机环境中主要以CO2和碳酸盐形式存在;碳在生物群落的各类生物体中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存在,并通过生物链在生物群落中传递;碳循环的形式是CO2

  2)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主要途径是光合作用;碳从生物群落进入无机环境的主要途径有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化石燃料的燃烧产生CO2

  2、过程:

  3、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课本P103

高一生物知识点总结15

  1、研究细胞膜的常用材料:人或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

  2、细胞膜主要成分:脂质和蛋白质,还有少量糖类

  细胞膜成分特点:脂质中磷脂最丰富,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种类和数量越多

  3、细胞膜功能:

  ①将细胞与环境分隔开,保证细胞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

  ②控制物质出入细胞(选择透过性膜)

  ③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

  4、与生活联系:

  细胞癌变过程中,细胞膜成分改变,产生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

  5、细胞壁

  植物:纤维素和果胶(原核生物:肽聚糖)作用:支持和保护

  6、细胞膜特性:结构特性:流动性举例:(变形虫变形运动、白细胞吞噬细菌)

  7、功能特性:选择透过性举例:(腌制糖醋蒜,红墨水测定种子发芽率,判断种子胚、胚乳是否成活)


高一生物知识点总结菁选扩展阅读


高一生物知识点总结菁选(扩展1)

——高一生物知识点总结菁选

高一生物知识点总结(15篇)

  总结是在某一时期、某一项目或某些工作告一段落或者全部完成后进行回顾检查、分析评价,从而得出教训和一些规律性认识的一种书面材料,它能帮我们理顺知识结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不如立即行动起来写一份总结吧。你所见过的总结应该是什么样的?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一生物知识点总结,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一生物知识点总结1

  知识点总结

  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是相适应的,细胞作为最基本的生命系统,其物质的输入和输出与细胞的物质组成和结构也是紧密相连的。细胞膜是细胞进行物质运输的基础,因此,要理解物质出入细胞的具体情况首先需要明白细胞膜的结构是什么样的。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大家需要理解科学家在探索这一问题的过程中用到的科学方法、观察到的现象以及相关的推测,明白科学事实的发现是需要通过大量的实验来逐渐完成的,并且要知道生物膜的具体结构仍然是在批判中发展的。

  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包括小分子和离子的跨膜运输以及大分子、颗粒性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两个重要内容,其中小分子和离子的跨膜运输是这节介绍的重点。小分子和离子进出细胞的方式有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两种,被动运输又分为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被动运输是一种顺浓度梯度的运输,需要载体的运输叫协助扩散,不需要载体的叫自由扩散,都不消耗能量;主动运输是一种能够在逆浓度条件下的运输方式,需要载体协助下进行,是消耗能量的`。大分子或颗粒性物质不能够直接进行跨膜运输,他们进出细胞要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的结构特点,通过膜的融合进出细胞,称为胞吞和胞吐,也叫内吞和外排,都是消耗能量的。在这里大家需要记住不同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是什么样的,如:H2O、O2、CO2等小分子物质和甘油、乙醇、笨、脂肪等脂溶性物质是以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出细胞的;红细胞、肝脏细胞吸收葡萄糖是协助扩散的方式;小肠细胞吸收葡萄糖、氨基酸和无机盐,以及植物对矿质元素的吸收都是通过主动运输来完成的。

  常见考法

  本节考查的重点是细胞膜的流动性和选择透过性的实验验证和分析、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的探究等。高考对本节内容的考查方式主要是以图文结合的方式,结合有关细胞的基础知识,综合考查对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的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误区提醒

  细胞膜的结构和其他的生物膜是有些区别的,如细胞膜的外表面有少量的糖类,这些糖类通常和蛋白质结合形成糖蛋白,也有少量的糖类和脂质结合形成糖脂来执行特定的功能,而这些结构在其他的生物膜中是不存在的。这个也可以作为判断细胞内外的一个依据。具有一定的流动性是细胞膜的结构特定,选择透过性是细胞膜的功能特性;细胞膜的流动性是表现其选择透过性的结构基础,因为只有细胞膜具有流动性,只有它是运动的,才能运输物质,才能表现其选择透过性。载体是细胞膜上的一类蛋白质,当然,细胞膜上除了载体外还有很多种蛋白质,如组成细胞膜结构的结构蛋白等等;载体具有特异性,在细胞膜上的数量是有限的,这叫做载体的饱和现象,当细胞吸收该物质的载体都参与运输的时候,细胞吸收该物质的速度达到最大值。主动运输和被动运输的本质区别要看是否需要消耗能量。

  【典型例题】

  1.以下哪些过程是主动运输( )

  A、氯离子在血细胞和血浆之间运动 B、钠在肾小管中的重吸收

  C、尿素的重吸收 D、氧在血液中的运输 E、红细胞吸收葡萄糖

  F、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 G、红细胞从血浆中吸收钾离子

  解析:该题主要考察主动运输概念的理解和运用。判断物质的主动运输方式,有三个关键:一是被运输的物质是否通过细胞膜;二是明确物质转运是否需要载体;三是否需要能量。氯离子和氧在血液中的运输是的细胞间隙中的运动,不通过细胞膜,也就不存在主动运输的问题;尿素的重吸收方式是自由扩散;红细胞吸收葡萄糖需要载体但不消耗能量。

  答案:BFG。

  【总结升华】

  一定要熟记一些常见物质的跨膜运输方式:H2O、O2、CO2等小分子物质和甘油、乙醇、笨、脂肪等脂溶性物质是以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出细胞的;红细胞、肝脏细胞吸收葡萄糖是协助扩散的方式;小肠细胞吸收葡萄糖、氨基酸和无机盐,以及植物对矿质元素的吸收都是通过主动运输来完成的。大多数情况下,无机盐离子出入细胞是主动运输的方式。

高一生物知识点总结2

  1、过程

  2、特点:

  单向流动:生态系统内的能量只能从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再依次流向下一个营养级,不能逆向流动,也不能循环流动

  逐级递减: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逐级减少,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是10%-20%;可用能量金字塔表示。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多,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越多。

  3、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

  (1)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2)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如农田生态系统中,必须清除杂草、防治农作物的病虫害。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1.碳循环

  1)碳在无机环境中主要以CO2和碳酸盐形式存在;碳在生物群落的各类生物体中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存在,并通过生物链在生物群落中传递;碳循环的形式是CO2

  2)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主要途径是光合作用;碳从生物群落进入无机环境的主要途径有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化石燃料的燃烧产生CO2

  2、过程:

  3、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课本P103

高一生物知识点总结3

  第一节孟德尔豌豆杂交试验(一)

  1.遗传学中常用概念及分析

  (1)性状:生物所表现出来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

  相对性状:一种生物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举例:兔的长毛和短毛;人的卷发和直发等。

  性状分离: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如在DD×dd杂交实验中,杂合F1代自交后形成的F2代同时出现显性性状(DD及Dd)和隐性性状(dd)的现象。

  显性性状:在DD×dd杂交试验中,F1表现出来的性状;如教材中F1代豌豆表现出高茎,即高茎为显性。决定显性性状的为显性遗传因子(基因),用大写字母表示。如高茎用D表示。

  隐性性状:在DD×dd杂交试验中,F1未显现出来的性状;如教材中F1代豌豆未表现出矮茎,即矮茎为隐性。决定隐性性状的为隐性基因,用小写字母表示,如矮茎用d表示。

  (2)纯合子:遗传因子(基因)组成相同的个体。如DD或dd。其特点纯合子是自交后代全为纯合子,无性状分离现象。

  杂合子:遗传因子(基因)组成不同的个体。如Dd。其特点是杂合子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现象。

  (3)杂交:遗传因子组成不同的个体之间的相交方式。如:DD×dd Dd×dd DD×Dd等。

  自交:遗传因子组成相同的个体之间的相交方式。如:DD×DD Dd×Dd等

  测交:F1(待测个体)与隐性纯合子杂交的`方式。如:Dd×dd

  2.常见问题解题方法

  1)如果后代性状分离比为显:隐=3:1,则双亲一定都是杂合子(Dd)。即Dd×Dd 3D_:1dd

  (2)若后代性状分离比为显:隐=1:1,则双亲一定是测交类型。即Dd×dd 1Dd :1dd

  (3)若后代性状只有显性性状,则双亲至少有一方为显性纯合子。即DD×DD或DD×Dd或DD×dd

  3.分离定律的实质:减I分裂后期等位基因分离。

  第2节孟德尔豌豆杂交试验(二)

  1.两对相对性状杂交试验中的有关结论

  (1)两对相对性状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且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

  (2) F1减数分裂产生配子时,等位基因一定分离,非等位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且同时发生。

  (3)F2中有16种组合方式,9种基因型,4种表现型,比例9:3:3:1

  注意:上述结论只是符合亲本为YYRR×yyrr,但亲本为YYrr×yyRR,F2中重组类型为10/16,亲本类型为6/16。

  2.常见组合问题

  (1)配子类型问题 如:AaBbCc产生的配子种类数为2x2x2=8种

  (2)基因型类型 如:AaBbCc×AaBBCc,后代基因型数为多少?

  先分解为三个分离定律:

  Aa×Aa后代3种基因型(1AA:2Aa:1aa)Bb×BB后代2种基因型(1BB:1Bb)

  Cc×Cc后代3种基因型(1CC:2Cc:1cc)所以其杂交后代有3x2x3=18种类型。

  (3)表现类型问题 如:AaBbCc×AabbCc,后代表现数为多少?

  先分解为三个分离定律:

  Aa×Aa后代2种表现型 Bb×bb后代2种表现型 Cc×Cc后代2种表现型

  所以其杂交后代有2x2x2=8种表现型。

  3.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减I分裂后期等位基因分离,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第二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第一节减数分裂和**作用

  1.减数分裂

  减数分裂的概念:①范围: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原始生殖细胞(精原细胞或卵原细胞)发展成为成熟生殖细胞(**或卵细胞)过程中进行的。②过程: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③结果:新细胞染色体数减半。

  2.**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及比较

  (1)同源染色体:两条形状和大小一般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的染色体。

  (2)联会: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

  (3)四分体:复制后的一对同源染色体包含四条姐妹染色单体,这对同源染色体叫四分体。

  一对同源染色体=一个四分体=2条染色体=4条染色单体=4个DNA分子。

  (4)一个精原细胞减数分裂完成形成四个**。一个卵原细胞胞减数分裂完成形成一个卵细胞和三个极体。

  3.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主要异同点:

  4.**作用的概念、过程及减数分裂和**作用的意义

  意义:减数分裂和**对于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遗传和变异很重要特点:

  5.识别细胞分裂图形(区分有丝分裂、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

  (1)、方法(点数目、找同源、看行为)

  第1步:如果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为奇数,则该细胞为减数第二次分裂某时期的细胞。

  第2步:看细胞内有无同源染色体,若无则为减数第二次分裂某时期的细胞分裂图;若有则为减数第一次分裂或有丝分裂某时期的细胞分裂图。

  第3步:在有同源染色体的情况下,若有联会、四分体、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等行为则

  为减数第一次分裂某时期的细胞分裂图;若无以上行为,则为有丝分裂的某一时期的细胞分裂图。

  6.配子种类问题

  由于染色体组合的多样性,使配子也多种多样,根据染色体组合多样性的形成的过程,所以配子的种类可由同源染色体对数决定,即含有n对同源染色体的精(卵)原细胞产生配子的种类为2n种。

  7.植物双**(补充)

  被子植物特有的一种**现象。花粉被传送到雌蕊柱头后,长出花粉管,伸达胚囊,管的先端破裂,放出两**,其中之一与卵结合,形成**卵,另一**与两个极核结合,形成胚乳核;经过一系列的发展过程,前者形成胚,后者形成胚乳,这种双重**的现象称双**。

  注:其中两个**的基因型相同,胚珠中极核与卵细胞基因型相同。

  例:一株白粒玉米(aa)接受红粒玉米(AA)的花粉,所结的种子的胚细胞、胚乳细胞基因型依次是:Aa、Aaa

  第二节基因在染色体上[ 内 容 结 束 ]

高一生物知识点总结4

  细胞的癌变是指在生物体的发育中,有些细胞受到各种致癌因子的作用,不能正常的完成细胞分化,变成了不受机体控制的、能够连续不断的分裂的恶性增殖细胞。

  癌细胞具有能够无限增殖、形态结构发生了变化、癌细胞表面发生了变化的.特征。

  能使细胞发生癌变的致癌因子有物理致癌因子、化学致癌因子、病毒致癌因子。

  物理致癌因子:主要是辐射致癌;化学致癌因子:如苯、坤、煤焦油等;病毒致癌因子:能使细胞癌变的病毒叫肿瘤病毒或致癌病毒。

  细胞癌变的机理是癌细胞是由于原癌基因激活,细胞发生转化引起的。

  预防细胞癌变的措施:避免接触致癌因子;增强体质,保持心态健康,养成良好*惯,从多方面积极采取预防措施。

  【同步练*题】

  1、当今世界正严重威胁人类生存的细胞变化是()

  A、细胞衰老

  B、细胞分裂

  C、细胞分化

  D、细胞癌变

  答案:D

  解析:当今世界严重威胁人类生存的顽疾是癌症,它是机体细胞在致癌因子的作用下癌变引起的。

  2、下列关于吸烟的叙述,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A、香烟中的煤焦油属化学致癌因子,吸烟者易患肺癌

  B、少量吸烟对健康有好处

  C、烟草中有毒物质主要是尼古丁

  D、吸烟主要伤害肺,对大脑功能也有损害

  答案:B

  解析:少量吸烟对健康也有害。烟草不完全燃烧产生的烟雾中含有烟碱、焦油、尼古丁等有害物质,能危害呼吸道,甚至作为化学致癌因子诱发癌症。

  3、能引起细胞发生癌变的因素有()

  ①X射线照射

  ②煤焦油的刺激

  ③温度过高

  ④细胞失水

  ⑤肿瘤病毒的侵染

  ⑥紫外线照射

  A、①②④⑤

  B、①②③⑤

  C、①②⑤⑥

  D、②④⑥

  答案:C

  解析:能引起细胞发生癌变的因素有:物理致癌因子,主要是辐射致癌,如电离辐射、X射线、紫外线;化学致癌因子,如砷、苯、煤焦油等;病毒致癌因子,已发现150多种。

  4、下列选项中,哪一项不是癌细胞的特征()

  A、能分裂和分化

  B、能无限增殖

  C、形态、结构与正常细胞不同

  D、细胞膜上糖蛋白减少,容易分散和转移

  答案:A

  解析:癌细胞的特征有:无限增殖;改变形态结构;易分散和转移;常有“多极分裂”现象;对不良的环境一般具有较强的抵抗力等。

  5、下列哪一项是癌细胞形成的内因()

  A、物理致癌因子

  B、化学致癌因子

  C、肿瘤病毒

  D、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

  答案:D

  解析:物理致癌因子、化学致癌因子和肿瘤病毒是癌细胞形成的外因,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是癌细胞形成的内因。

高一生物知识点总结5

  内质网

  结构特点:是由膜连接而成的网状结构,单层膜,可分为滑面内质网和粗面内质网(附着有核糖体)。

  功能:细胞内蛋白质加工以及脂质(如性激素)合成的“车间”。

  高尔基体

  结构特点:高尔基体是由单层膜围成的扁*囊和小泡所组成,分泌旺盛的细胞,较发达。成堆的囊并不像内质网那样相互连接。

  功能:对来自内质网的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包装的“车间”及“发送站”;还与植物细胞壁的形成有关。

  溶酶体

  结构特点:溶酶体是由高尔基体断裂产生,单层膜包裹的小泡。

  功能:是“消化车间”,含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病菌。

  液泡

  结构特点:单层膜,含有无机盐、氨基酸、糖类以及各种色素等物质。

  功能:调节植物细胞内的渗透压,使细胞保持坚挺。

  核糖体

  结构特点:无膜结构,主要由RNA(rRNA)和蛋白质构成,分为附着核糖体和游离核糖体。

  功能:生产蛋白质的机器。

高一生物知识点总结6

  1、基因是DNA的片段,但必须具有遗传效应,有的DN_段属间隔区段,没有控制性状的作用,这样的DN_段就不是基因。每个DNA分子有很多个基因。每个基因有成百上千个脱氧核苷酸。基因不同是由于脱氧核苷酸排列顺序不同。基因控制性状就是通过控制蛋白质合成来实现的。DNA的遗传信息又是通过RNA来传递的。

  2、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RNA与DNA的区别有两点:

  ①碱基有一个不同:RNA是尿嘧啶,DNA则为胸腺嘧啶。

  ②五碳糖不同:RNA是核糖,DNA是脱氧核糖,这样一来组成RNA的基本单位就是核糖核苷酸;DNA则为脱氧核苷酸。

  3、转录:

  (1)场所:细胞核中。

  (2)信息传递方向:DNA→信使RNA。

  (3)转录的过程:在细胞核中进行;以DNA特定的一条单链为模板转录;特定的配对方式:

  4、翻译:

  (1)场所:细胞质中的核糖体,信使RNA由细胞核进入细胞质中与核糖体结合。

  (2)信息传递方向:信使RNA→一定结构的蛋白质。

  5、信使RNA的遗传信息即碱基排列顺序是由DNA决定的;转运RNA携带的氨基酸(如甲硫氨酸、谷氨酸)能在蛋白质的氨基酸顺序的哪一个位置上是由信使RNA决定的,归根结底是由DNA的特定片段(基因)决定的。

  6、信使RNA是由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的';蛋白质是由信使RNA为模板,每三个核苷酸对应一个氨基酸合成的。公式:基因(或DNA)的碱基数目:信使RNA的碱基数目:氨基酸个数=6:3:1;脱氧核苷酸的数目=的基因(或DNA)的碱基数目;肽键数=脱去水分子数=氨基酸数目—肽链数。

  7、一种氨基酸可以只有一个密码子,也可以有数个密码子,一种氨基酸可以由几种不同的密码子决定。

  8、基因对性状的控制:

  ①一些基因就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从而控制生物性状的。白化病是由于基因突变导致不能合成促使黑色素形成的酪氨酸酶。

  ②一些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分子的结构来直接影响性状的。(如: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高一生物知识点总结7

  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一、渗透作用

  (1)渗透作用:指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

  (2)发生渗透作用的条件:

  ①是具有半透膜

  ②是半透膜两侧具有浓度差。

  二、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原理:渗透作用)

  1、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浓度时,细胞吸水膨胀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浓度时,细胞失水皱缩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浓度时,水分进出细胞处于动态*衡

  2、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细胞内的液体环境主要指的是液泡里面的细胞液。

  原生质层:细胞膜和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时,细胞质壁分离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时,细胞质壁分离复原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时就,水分进出细胞处于动态*衡

  中央液泡大小 原生质层位置 细胞大小

  蔗糖溶液 变小 脱离细胞壁 基本不变

  清水 逐渐恢复原来大小 恢复原位 基本不变

  1、 质壁分离产生的条件:

  (1)具有大液泡

  (2)具有细胞壁

  (3)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

  2、质壁分离产生的原因:

  内因:原生质层伸缩性大于细胞壁伸缩性

  外因: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

  1、植物吸水方式有两种:

  (1)吸帐作用(未形成液泡)如:干种子、根尖分生区

  (2)渗透作用(形成液泡)

  一、物质跨膜运输的其他实例

  1、对矿质元素的吸收

  逆相对含量梯度——主动运输

  对物质是否吸收以及吸收多少,都是由细胞膜上载体的种类和数量决定。

  2、细胞膜是一层选择透过性膜,水分子可以自由通过,一些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的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

  二、比较几组概念

  扩散:物质从高浓度到低浓度的运动叫做扩散(扩散与过膜与否无关)

  (如:O2从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运动)

  渗透: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又称为渗透

  (如: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原生质层相当于半透膜)

  半透膜:物质的透过与否取决于半透膜孔隙直径的大小

  (如:动物膀胱、玻璃纸、肠衣、鸡蛋的卵壳膜等)

  选择透过性膜:细胞膜上具有载体,且不同生物的细胞膜上载体种类和数量不同,构成了对不同物质吸收与否和吸收多少的选择性。

  (如:细胞膜等各种生物膜)

  第二节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一、探索历程

  二、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膜的基本支架

  ▲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横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

  ▲磷脂双分子层和大多数蛋白质分子可以运动糖蛋白(糖被)

  组成:由细胞膜上的蛋白质与糖类结合形成。

  作用:细胞识别、免疫反应、血型鉴定、保护润滑等。

  第三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一、被动运输:物质进出细胞,顺浓度梯度的扩散,称为被动运输。

  (1)自由扩散:物质通过简单的扩散作用进出细胞

  (2)协助扩散:进出细胞的物质借助载体蛋白的扩散

  二、主动运输: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同时还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这种方式叫做主动运输。

  方向 载体 能量 举例

  自由扩散 高→低 不需要 不需要 水、CO2、O2、N2、乙醇、甘油、苯、脂肪酸、维生素等

  协助扩散 高→低 需要 不需要 葡萄糖进入红细胞

  主动运输 低→高 需要 需要 氨基酸、K+、Na+、Ca+等离子、葡萄糖进入小肠上皮细胞

  三、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胞吞、胞吐

  第五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第一节降低反应活化能的酶

  一、细胞代谢与酶

  1、细胞代谢的概念:细胞内每时每刻进行着许多化学反应,统称为细胞代谢.

  2、酶的发现:发现过程,发现过程中的科学探究思想,发现的意义

  3、酶的概念: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

  4、酶的特性:专一性,高效性,作用条件较温和

  5、活化能: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

  二、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难点)

  1、 底物浓度

  2、 酶浓度

  3、 PH值:过酸、过碱使酶失活

  4、 温度:高温使酶失活。低温降低酶的活性,在适宜温度下酶活性可以恢复。

  三、实验

  1、 比较过氧化氢酶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过程见课本P79)

  实验结论:酶具有催化作用,并且催化效率要比无机催化剂Fe3+高得多

  控制变量法:变量、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的定义。

  对照实验:除一个因素外,其余因素都保持不变的实验。

  2、 影响酶活性的条件(要求用控制变量法,自己设计实验)

  建议用淀粉酶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用过氧化氢酶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

  第二节细胞的能量“通货”——ATP

  一、什么是ATP?是细胞内的一种高能磷酸化合物,中文名称叫做三磷酸腺苷

  二、结构简式:A-P~P~P A代表腺苷 P代表磷酸基团 ~代表高能磷酸键

  三、ATP和ADP之间的相互转化

  ADP + Pi+ 能量 ATP

  ATP ADP + Pi+ 能量

  ADP转化为ATP所需能量来源:

  动物和人:呼吸作用

  绿色植物:呼吸作用、光合作用

  第三节ATP 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

  1、概念: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释放出能量并生成ATP的'过程。

  2、有氧呼吸

  总反应式:C6H12O6 +6O2 6CO2 +6H2O +大量能量

  第一阶段:细胞质基质 C6H12O6 2丙酮酸+少量[H]+少量能量

  第二阶段:线粒体基质 2丙酮酸+6H2O 6CO2+大量[H] +少量能量

  第三阶段:线粒体内膜 24[H]+6O2 12H2O+大量能量

  3、无氧呼吸产生酒精:C6H12O6 2C2H5OH+2CO2+少量能量

  发生生物:大部分植物,酵母菌

  产生乳酸:C6H12O6 2乳酸+少量能量

  发生生物:动物,乳酸菌,马铃薯块茎,玉米胚

  反应场所:细胞质基质注意:无机物的无氧呼吸也叫发酵,生成乳酸的叫乳酸发酵,生成酒精的叫酒精发酵

  讨论:

  1 有氧呼吸及无氧呼吸的能量去路

  有氧呼吸:所释放的能量一部分用于生成ATP,大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了。

  无氧呼吸:能量小部分用于生成ATP,大部分储存于乳酸或酒精中

  2 有氧呼吸过程中氧气的去路:氧气用于和[H]生成水

  第四节 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

  一、 捕获光能的色素

  叶绿素a(蓝绿色)

  叶绿素

  叶绿素b (黄绿色)

  绿叶中的色素 胡萝卜素 (橙黄色) 类胡萝卜素 叶黄素(黄色)

  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

  白光下光合作用最强,其次是红光和蓝紫光,绿光下最弱。

  二、实验——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1 实验原理:绿叶中的色素都能溶解在层析液中,且他们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快,绿叶中的色素随着层析液在滤纸上的扩散而分离开。

  2 方法步骤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步骤要记准确)

  (1)研磨时加入二氧化硅和碳酸钙的作用是什么?

  二氧化硅有助于研磨得充分,碳酸钙可防止研磨中的色素被破坏。

  (2)实验为何要在通风的条件下进行?为何要用培养皿盖住小烧杯?用棉塞塞紧试管口?

  因为层析液中的丙酮是一种有挥发性的有毒物质。

  (3)滤纸上的滤液细线为什么不能触及层析液?

  防止细线中的色素被层析液溶解

  (4)滤纸条上有几条不同颜色的色带?其排序怎样?宽窄如何?

  有四条色带,自上而下依次是橙黄色的胡萝卜素,黄色的叶黄素,蓝绿色的叶绿素a,黄绿色的叶绿素b。最宽的是叶绿素a,最窄的是胡萝卜素。

  三、捕获光能的结构——叶绿体

  结构:外膜,内膜,基质,基粒(由类囊体构成)

  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分布于基粒的类囊体及基质中。

  光合作用色素分布于类囊体的薄膜上。

  四、光合作用的原理

  1、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2、光合作用的过程: (熟练掌握课本P103下方的图)

  总反应式:CO2+H2O (CH2O)+O2 ,其中(CH2O)表示糖类。

  根据是否需要光能,可将其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

  光反应阶段:必须有光才能进行

  场所:类囊体薄膜上

  反应式:

  水的光解:H2O 1/2O2+2[H]

  ATP形成:ADP+Pi+光能 ATP

  光反应中,光能转化为ATP中活跃的化学能

  暗反应阶段:有光无光都能进行

  场所:叶绿体基质

  CO2的固定:CO2+C5 2C3

  C3的还原:2C3+[H]+ATP (CH2O)+C5+ADP+Pi

  暗反应中,ATP中活跃的化学能转化为(CH2O)中稳定的化学能

  联系:

  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ATP和[H],暗反应为光反应提供合成ATP的原料ADP和Pi

  五、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及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1)光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①光的波长

  叶绿体中色素的吸收光波主要在红光和蓝紫光。

  ②光照强度

  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光照强度达到一定时,光合作用的强度不再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

  ③光照时间

  光照时间长,光合作用时间长,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发育。

  (2)温度

  温度低,光和速率低。随着温度升高,光合速率加快,温度过高时会影响酶的活性,光和速率降低。

  生产上白天升温,增强光合作用,晚上降低室温,抑制呼吸作用,以积累有机物。

  (3)CO2浓度

  在一定范围内,植物光合作用强度随着CO2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但达到一定浓度后,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加。

  生产上使田间通风良好,供应充足的CO2

  (4)水分的供应当植物叶片缺水时,气孔会关闭,减少水分的散失,同时影响CO2进入叶内,暗反应受阻,光合作用下降。

  生产上应适时灌溉,保证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水分。

  六、化能合成作用

  概念:自然界中少数种类的细菌,虽然细胞内没有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但是能够利用体外环境中的某些无机物氧化时所释放的能量来制造有机物,这种合成作用,叫做化能合成作用,这些细菌也属于自养生物。

  如:硝化细菌,不能利用光能,但能将土壤中的NH3氧化成HNO2,进而将HNO2氧化成HNO3。

  硝化细菌能利用这两个化学反应中释放出来的化学能,将CO2和水合成为糖类,这些糖类可供硝化细菌维持自身的生命活动.

  举例:硝化细菌、硫细菌、铁细菌、氢细菌

  自养型生物:绿色植物、光合细菌、化能合成性细菌

  异养型生物:动物、人、大多数细菌、真菌

高一生物知识点总结8

  (一)走*细胞

  一、比较原核与真核细胞(多样性)

  原核细胞真核细胞

  细胞较小(1—10um)较大(10——100um)

  细胞核无成形的细胞核,核物质集中在核区。无核膜,无核仁。DNA不和蛋白质结合有成形的真正的细胞核。有核膜,有核仁。DNA不和蛋白质结合成染色体

  细胞质除核糖体外,无其他细胞器有各种细胞器

  细胞壁有。但成分和真核不同,主要是肽聚糖植物细胞、真菌细胞有,动物细胞无

  代表放线菌、细菌、蓝藻、支原体真菌、植物、动物

  二、生命系统的层次性

  植:营养、保护、机械、输导植:根、茎、叶

  细胞组织分泌器官花、果、种

  动:上皮、结缔、肌肉、神经动:心、肝……

  运动、循环

  消化、呼吸病毒

  系统(动)个体单细胞种群群落

  泌尿、生殖多细胞

  神经、内分泌

  非生物因素Ⅰ号

  生态系统生产者生物圈

  生物因素消费者Ⅱ号

  分解者

  三、细胞学说内容(统一性)

  ○从人体的解剖和观察入手:维萨里、比夏

  ○显微镜下的重要发明:虎克、列文虎克

  ○理论思维和科学实验的结合:施来登、施旺

  1、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

  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

  3、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在修正中前进:细胞通过产生新的细胞。

  注:现代生物学的三大基石

  1、1838—1839年细胞学说

  2、1859年达尔文进化论

  3、1866年孟德尔遗传学

  四、结论

  除病毒以外,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也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二)组成细胞的分子

  基本:C、H、O、N(90%)

  大量:C、H、O、N、P、S、(97%)K、Ca、Mg

  元素微量:Fe、Mo、Zn、Cu、B、Mo等

  (20种)最基本:C,占干重的48。4%,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

  物质说明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

  基础水:主要组成成分;一切生命活动离不开水

  无机物无机盐:对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

  化合物蛋白质:生命活动(或性状)的主要承担者/体现者

  核酸:携带遗传信息

  有机物糖类:主要的能源物质

  脂质:主要的储能物质

  一、蛋白质(占鲜重7—10%,干重50%)

  结构元素组成C、H、O、N,有的还有P、S、Fe、Zn、Cu、B、Mn、I等

  单体氨基酸(约20种,必需8种,非必需12种)

  化学结构由多个氨基酸分子脱水缩合而成,含有多个肽键的化合物,叫多肽。

  多肽呈链状结构,叫肽链。一个蛋白质分子含有一条或几条肽链。

  高级结构多肽链形成不同的空间结构,分二、三、四级。

  结构特点由于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次序不同,于是肽链的空间结构千差万别,因此蛋白质分子的结构是极其多样的。

  功能○蛋白质的结构多样性决定了它的特异性/功能多样性。

  1、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物质:如细胞膜、染色体、肌肉中的蛋白质;

  2、有些蛋白质有催化作用:如各种酶;

  3、有些蛋白质有运输作用:如血红蛋白、载体蛋白;

  4、有些蛋白质有调节作用:如胰岛素、生长激素等;

  5、有些蛋白质有免疫作用:如抗体。

  备注○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键(—NH—CO—)叫肽键。

  ○各种蛋白质在结构上所具有的共同特点(通式):

  1、每种氨基酸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同一碳原子上;

  2、各种氨基酸的区别在于R基的不同。

  ○变性(熟鸡蛋)&盐析&凝固(豆腐)

  计算○由N个aa形成的一条肽链围成环状蛋白质时,产生水/肽键N个;

  ○N个aa形成一条肽链时,产生水/肽键N—1个;

  ○N个aa形成M条肽链时,产生水/肽键N—M个;

  ○N个aa形成M条肽链时,每个aa的*均分子量为α,那么由此形成的蛋白质

  的分子量为N×α—(N—M)×18;

  二、核酸

  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是遗传信息的载体,是生命活动的控制者。

  元素组成C、H、O、N、P等

  分类脱氧核糖核酸(DNA双链)核糖核酸(RNA单链)

  单体

  成分磷酸H3PO4

  五碳糖脱氧核糖核糖

  含氮

  碱基A、G、C、TA、G、C、U

  功能主要的遗传物质,编码、复制遗

  传信息,并决定蛋白质的合成将遗传信息从DNA传递给

  蛋白质。

  存在主要存在于细胞核,少量在线粒

  体和叶绿体中。绿主要存在于细胞质中。吡罗红

  △每一个单体都以若干个相连的碳原子构成的碳链为基本骨架,由许多单体连接成多聚体。

  三、糖类和脂质

  元素类别存在生理功能

  糖类C、H、O单糖核糖C5H10O5主细胞质核糖核酸的组成成分;

  脱氧核糖C4H10O5主细胞核脱氧核糖核酸的组成成分;

  六碳糖:葡萄糖

  C6H12O6、果糖等主细胞质是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的重要能源物质(70%以上);

  二糖

  C12H22O11麦芽糖、蔗糖植物

  乳糖动物

  多糖淀粉、纤维素植物(细胞壁的组成成分),

  重要的储存能量的物质;

  糖原(肝、肌)动物

  脂质C、H、O

  有的还有N、P脂肪动、植物储存能量、维持体温恒定;

  类脂/磷脂脑、豆构成生物膜的重要成分;

  固醇胆固醇动物动物的重要成分;

  性激素促性器官发育和第二性征;

  维生素D促进钙、磷的吸收和利用;

  △组成生物体的任何一种化合物都不能够单独地完成某一种生命活动,而只有按照一定的方式有机地组织起来,才能表现出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现象。细胞就是这些物质最基本的结构形式。

  四、鉴别实验

  试剂成分实验现象常用材料

  蛋白质双缩脲A:0。1g/mLNaOH紫色大豆

  鸡蛋

  B:0。01g/mLCuSO4

  脂肪苏丹Ⅲ橘花生

  还原糖班氏(加热)砖红色沉淀苹果、梨、白萝卜

  淀粉碘液I2蓝色马铃薯

  ○具有还原性的糖:葡萄糖、麦芽糖、果糖

高一生物知识点总结9

  1、T2噬菌体:这是一种寄生在大肠杆菌里的病毒。它是由蛋白质外壳和存在于头部内的DNA所构成。它侵染细菌时可以产生一大批与亲代噬菌体一样的子代噬菌体。

  2、细胞核遗传:染色体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载体,且染色体在细胞核内,受细胞核内遗传物质控制的遗传现象。

  3、细胞质遗传:线粒体和叶绿体也是遗传物质的载体,且在细胞质内,受细胞质内遗传物质控制的遗传现象。

  4、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关键是:设法把DNA与蛋白质分开,单独直接地观察DNA的作用。

  5、肺炎双球菌的类型:

  ①、R型(英文Rough是粗糙之意),菌落粗糙,菌体无多糖荚膜,无毒,注入小鼠体内后,小鼠不死亡。

  ②、S型(英文Smooth是光滑之意):菌落光滑,菌体有多糖荚膜,有毒,注入到小鼠体内可以使小鼠患病死亡。如果用加热的方法杀死S型细菌后注入到小鼠体内,小鼠不死亡。

  格里菲斯实验:格里菲斯用加热的办法将S型菌杀死,并用死的S型菌与活的R型菌的混合物注射到小鼠身上。小鼠死了。(由于R型经不起死了的S型菌的DNA(转化因子)的诱惑,变成了S型)。

  6、艾弗里实验说明DNA是“转化因子”的原因:将S型细菌中的多糖、蛋白质、脂类和DNA等提取出来,分别与R型细菌进行混合;结果只有DNA与R型细菌进行混合,才能使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并且的含量越高,转化越有效。

  7、艾弗里实验的结论:DNA是转化因子,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的遗传变化的物质,即DNA是遗传物质。

  8、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①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过程:吸附→侵入→复制→组装→释放。

  ②DNA中P的含量多,蛋白质中P的含量少;蛋白质中有S而DNA中没有S,所以用放射性同位素35S标记一部分噬菌体的蛋白质,用放射性同位素32P标记另一部分噬菌体的DNA。用35P标记蛋白质的`噬菌体侵染后,细菌体内无放射性,即表明噬菌体的蛋白质没有进入细菌内部;而用32P标记DNA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后,细菌体内有放射性,即表明噬菌体的DNA进入了细菌体内。

  ③结论:进入细菌的物质,只有DNA,并没有蛋白质,就能形成新的噬菌体。新的噬菌体中的蛋白质不是从亲代连续下来的,而是在噬菌体DNA的作用下合成的。说明了遗传物质是DNA,不是蛋白质。此实验还证明了DNA能够自我复制,在亲子代之间能够保持一定的连续性,也证明了DNA能够控制蛋白质的合成。

  9、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只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而没有证明它是主要遗传物质)

  10、遗传物质应具备的特点:

  ①具有相对稳定性

  ②能自我复制

  ③可以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④能产生可遗传的变异。

  11、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只有少数病毒(如烟草花叶病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因此说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

  12、①遗传物质的载体有:染色体、线绿体、叶绿体。

  ②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是染色体。

高一生物知识点总结10

  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

  科学家根据细胞内有无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把细胞分为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两大类。

  原核生物:细菌(球、杆、螺旋、弧菌、乳酸菌)、衣原体、蓝藻、支原体(没有细胞壁,最小的细胞生物)、放线菌、立克次氏体

  真核生物:植物、动物、真菌(蘑菇、酵母菌、霉菌、大型真菌)

  病毒非真非原。

  蓝藻:发菜、颤藻、念珠藻、蓝球藻。蓝藻没有成型的.细胞核,有拟核——环状DNA分子。

  蓝藻细胞质:含蓝藻素和叶绿素(物质基础),能进行光合作用(自养生物);核糖体。

  细菌中的绝大多数种类是营腐生或寄生生活的异氧生物。

  原核细胞具有与真核细胞相似的细胞膜和细胞质,没有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也没有染色体,但有一个环状的DNA分子,位于细胞内特定的区域,这个区域叫拟核。

高一生物知识点总结11

  1、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植物没有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除了病毒以外,所有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2、光学显微镜的操作步骤:对光→低倍物镜观察→移动视野中央(偏哪移哪)→

  高倍物镜观察:

  ①只能调节细准焦螺旋;

  ②调节大光圈、凹面镜

  3、细胞种类:根据细胞内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把细胞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注、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比较:

  ①、原核细胞:细胞较小,无核膜、无核仁,没有成形的细胞核;遗传物质(一个环状DNA分子)集中的区域称为拟核;没有染色体,DNA不与蛋白质结合,;细胞器只有核糖体;有细胞壁(主要成分是肽聚糖),成分与真核细胞不同。

  ②、真核细胞:细胞较大,有核膜、有核仁、有真正的细胞核;有一定数目的染色体(DNA与蛋白质结合而成);一般有多种细胞器。

  ③、原核生物:由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如:蓝藻、细菌(如硝化细菌、乳酸菌、大肠杆菌、肺炎双球菌)、放线菌、支原体等都属于原核生物。

  ④、真核生物:由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如动物(草履虫、变形虫)、植物、真菌(酵母菌、霉菌、粘菌)等。

  补:病毒的相关知识:

  1、病毒(Virus)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体,病毒既不是真核也不是原核生物。主要特征:

  ①、个体微小,一般在10~30nm之间,大多数必须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见;

  ②、仅具有一种类型的核酸,DNA或RNA,没有含两种核酸的病毒;

  ③、专营细胞内寄生生活;

  ④、结构简单,一般由核酸(DNA或RNA)和蛋白质外壳所构成。

  2、根据寄生的宿主不同,病毒可分为动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细菌病毒(即噬菌体)三大类。根据病毒所含核酸种类的不同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

  3、常见的病毒有:人类流感病毒(引起流行性感冒)、SARS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艾滋病(AIDS)]、禽流感病毒、乙肝病毒、人类天花病毒、狂犬病毒、烟草花叶病毒等。

  4、蓝藻是原核生物,自养生物

  5、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统一性体现在二者均有细胞膜和细胞质

  6、虎克既是细胞的发现者也是细胞的命名者;细胞学说建立者是施莱登和施旺,细胞学说内容:1、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3、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产生。细胞学说建立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细胞学说建立过程,是一个在科学探究中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充满耐人寻味的曲折

  7、组成细胞(生物界)和无机自然界的化学元素种类大体相同,含量不同

  8、组成细胞的元素

  ①大量无素:C、H、O、N、P、S、K、Ca、Mg

  ②微量无素:Fe、Mn、B、Zn、Mo、Cu

  ③主要元素:C、H、O、N、P、S

  ④基本元素:C

  ⑤细胞干重中,含量最多元素为C,鲜重中含最最多元素为O

  统一性:构成生物体的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可以找到,没有一种是生物所特有的。差异性:组成生物体的元素在生物体体内和无机自然界中的含量相差很大。

  9、生物(如沙漠中仙人掌)鲜重中,含量最多化合物为水,干重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为蛋白质。

  10、

(1)还原糖(葡萄糖、果糖、麦芽糖)可与斐林试剂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脂肪可与苏丹III染成橘黄色(或被苏丹IV染成红色);淀粉(多糖)遇碘变蓝色;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

  (2)还原糖鉴定材料不能选用甘蔗

  (3)斐林试剂必须现配现用(与双缩脲试剂不同,双缩脲试剂先加A液,再加B液)

  11、蛋白质由C、H、O、N元素构成,有些含有P、S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氨基酸结构通式为NH2—C—COOH,各种氨基酸的区别在于R基的不同。氨基酸约20种结构特点: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这个碳原子还连接一个氢原子和一个侧链基因。

  12、两个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二肽,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化学键(—NH—CO—)叫肽键。

  多肽: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链状结构。

  肽链:多肽通常呈链状结构,叫肽链。

  13、有关计算:

  脱水缩合中,脱去水分子的个数=形成的肽键个数=氨基酸个数n–肽链条数m

  蛋白质分子量=氨基酸分子量╳氨基酸个数-水的个数╳188

  至少含有的羧基(—COOH)或氨基数(—NH2)=肽链数

  14、蛋白质多样性原因: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千变万化,多肽链盘曲折叠方式千差万别。

  15、蛋白质的主要功能(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①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物质,即结构蛋白,如羽毛、头发、蛛丝、肌动蛋白;

  ②催化作用:如绝大多数酶

  ③传递信息,即调节作用:如胰岛素、生长激素;

  ④免疫作用:如免疫球蛋白(抗体)

  ⑤运输作用:如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

高一生物知识点总结12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一)两者比较:

  (二)体温调节

  1、体温的概念:指人身体内部的*均温度。

  2、体温的测量部位:直肠、口腔、腋窝

  3、体温相对恒定的'原因: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的共同调节下,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保持动态*衡的结果。

  产热器官:主要是肝脏和骨骼肌

  散热器官:皮肤(血管、汗腺)

  4、体温调节过程:

  (1)寒冷环境→冷觉感受器(皮肤中)→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皮肤血管收缩、汗液分泌减少(减少散热)、

  骨骼肌紧张性增强、肾上腺分泌肾上腺激素增加(增加产热)

  →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2)炎热环境→温觉感受器(皮肤中)→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皮肤血管舒张、汗液分泌增多(增加散热)

  →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5、体温恒定的意义:是人体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需条件,主要通过对酶的活性的调节体现

高一生物知识点总结13

  第一章

  一. 从生物圈到细胞

  1. 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2. 除病毒外,生物体都以细胞作为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3.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最基本的生命系统;单位)→组织→器官→系统(玉米等植物没有系统)→个体→种群和群落(在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是一个种群,所有的种群组成一个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DNA。

  二.细胞学说

  (细胞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统一性)建立的过程:1665年英国科学家虎克发现细胞19世纪(1838/1839)

  德国科学家:施旺、施莱登

  内容:

  1.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核细胞产物构成。

  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

  3.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三.高倍镜的使用方法

  1.光学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对光:转转换器→调大光圈→转反光镜

  观察:对光→放标本至孔中央→降物镜至片上方→升镜筒仔细看

  2.高倍物镜的操作步骤:对光→低倍物镜观察→移动视野中央(偏哪移哪)→转动转换器

  注:用高倍镜观察,只能使用细准焦螺旋,调节光圈,凹面镜。

  4. 高倍物镜的操作步骤注意事项:

  ① 必须先用低倍镜观察后再用高倍镜

  ② 低倍镜观察时,粗、细准焦螺旋都可调节,用高倍镜观察,只能使用细准焦螺旋。

  ③ 物象与实际材料,左右都是相反的。

  ④ 放大倍数,目镜长度与其放大倍数成反比;物镜为正比。

  ⑤ 由低倍镜换高倍镜,视野变小,视野内细胞数目变少,每个细胞体积比大。

  例:当显微镜的目镜为10x;物镜为10x时,在视野范围内由8个细胞若目镜变为40x,物镜不变,则只有2个细胞。课P4

  第二章

  一.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1.常见元素:C,H,O(糖类元素),N,P,S,K,Ca,Mg

  2.微量元素:Fe,Mn,Zn,Cu,B,Mo

  3.主要元素:C,H,O,N,P,S

  4.基本元素:C,H,O,N 5.最基本元素:C

  6.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元素:鲜重:O、干重:C;细胞中含量最多的有机化合物:脂肪

  二、氨基酸

  1.氨基酸是组成蛋白的基本单位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约有20多种

  2. 每种氨基酸至少分子有:一个氨基(—NH2)一个羧基(—COOH),它们3. 蛋白质是以氨基酸为基本单位构成的生物大分子

  4. 氨基酸分子互相结合方式:一个氨基(—NH2)一个羧基(—COOH)相连接,同时脱去一分子水,这种方式为脱水缩合

  5. 氨基酸数肽键数的转换

  6. 由多个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含有多个肽键的化合物,叫做多肽

  7. 细胞中蛋白质种类繁多的原因:不同种类氨基酸的排列顺序千差万别

  肽链的盘曲、折叠方式及其形成的空间结构千差万别

  8. 蛋白质的功能:结构蛋白:构成细胞核生物体结构的重要物质(羽毛、肌肉、头发、蛛丝)

  催化:细胞内的化学反应离不开酶的催化,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唾液淀粉酶、胃蛋白酶)

  运输载体:血红蛋白,运输氧

  信息传递:具有调节功能,胰岛素,生长激素(性激素为固醇,非蛋白质) 免疫功能:抗体

  例:

  1.血红蛋白是由574个氨基酸构成的蛋白质,含四条多肽链,那么在形成肽链的过程中,其肽键的数目和脱下水分子的数目分别是

  A 573 573 B 570 570 C 572 572D571 571

  2.一条含9个肽键的多肽,至少应有游离的氨基和羧基

  A 9 9 B10 10 C 8 8 D 1 1

  3.20种氨基酸的*均分子量为128.由100个氨基酸构成的蛋白质,其分子量约为

  A 12800B11000 C 11018D 7800

  4.20种氨基酸的*均分子量为128,现有一条蛋白质分子由两条多肽链组成,共有肽键98个,问此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最接*

  A 11036B12544 C 12288D 12800

  肽键数=脱去的水分子数=氨基酸数—肽链数

  多肽分子量=氨基酸分子量 x氨基酸数—x水分子数18

  三. 核酸——遗传信息的携带者,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起重要作用

  A 5 2 8 B 4 4 8 C 4 4 2 D 5 2 2

  2.蓝藻、烟草、病毒的核酸中具有碱基和核苷酸的种类依次是

  A 4 8 4和 4 8 4 B 5 5 4和 8 8 4 C 4 5 4和 4 8 4D 4 8 4 和4 5 4

  四.细胞中的糖类(主要能源物、被称为碳水化合物)和脂质

  1.单糖(根据水解分类)葡萄糖、果糖、半乳糖、核糖、脱氧核糖

  2.二糖(有甜味、由两个单糖脱水缩合而成)蔗糖(甘蔗、甜菜和大多数水果蔬菜)、红糖、白糖、冰糖、麦芽糖(发芽的小麦等谷粒中)、乳糖(人和动物的乳汁)

  3.多糖淀粉(植物的储能物质)、糖原(动物的储能物质)、纤维素(棉、棕榈、麻类植物、所有植物细胞的细胞壁) 组成多糖的基本单位为葡萄糖

  4.脂肪存在于所有细胞中,是细胞内良好的储能物质,很好的绝热体,每克完全释放能量最多

  5.磷脂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构成多种细胞器膜的重要成分(分布:人和动物的`脑,卵细胞、肝脏、大豆种子)

  6.固醇包括胆固醇(细胞膜的重要成分,参与血液中的脂质运输)、性激素、VD(脂溶性、有效促进人和动物肠道对钙和磷的吸收、VC水溶性)

  7.多聚体由每一个单体以若干个相连的碳原子构成的碳链为基本骨架 多糖单体为单糖、蛋白质单体为氨基酸、核酸的单体为核苷酸

  五.无机物

  阳离子 Na+ K+Ca+(抽搐、骨骼) Mg2+(叶绿素) Fe2+(血红蛋白) Fe3+ Cl-SO42- PO43- HCO3-

  I 甲状腺激素 Zn 苹果

  功能:①是细胞中默写化合物的重要成分

  ②许多无机盐对维持细胞核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

  ③维持细胞酸碱*衡

  总结:C H O N等化学元素是构成细胞中主要化合物的基础。以肽链为骨架的糖类、脂质、蛋白质、核酸等有机物构成生命大厦的基本框架。糖类和脂质提供生

  命活动的重要能源;水合无机盐与其他物质一起共同承担起构建、参与细胞生命活动的功能。

  第三章

  一.细胞膜——系统的边界

  1. 制备细胞膜用猪(人、牛、羊)的新鲜的红细胞(无核膜、线粒体膜等结构)稀释液,放在清水里,水进入细胞,吧细胞涨破,细胞内的物质流出来,得到细胞膜。

  2. 细胞膜由脂质(主要为磷脂)50%、蛋白质40%、糖类2%-10%组成。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越多。

  3. 细胞膜的功能:“长城”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开,保障了细胞内部环境的稳定“海关”控制物质进出细胞“***”进行细胞间的物质交流

  4. 植物细胞的细胞壁,主要成分为纤维素、果胶,有支持保护作用。全透 二细胞器——细胞体内的分工和合作

  5. 分离各种细胞器的方法:差速离心法细胞器、其他物质→匀浆→离心管→高速离心机不同转速离心→分开各种细胞

  x1000 细胞核 x10000叶绿体 x100000内质网核糖体高尔基体

高一生物知识点总结14

  【生物学*方法】

  1.通过复*旧知识的方式导入新课。

  从旧知识导入新知识,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明确探索的目标,是生物教学最常用的导入方法。教学过程中,讲授新课之前,从新旧知识的联系中,抓住新旧知识的不同点,对旧知识加以概括,提出即将研究的问题,这样既促进了旧知识的巩固,又明确了本节课的学*目的、任务和重点,而且也能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好奇心,产生积极寻找问题答案的强烈愿望。这种方法能使学生掌握问题的实质,给学生学*新知识打好基础。如在讲“植物体内物质的运输”一节时,通过复*茎的结构以及韧皮部、木质部的构成导入新课,为学*植物体内物质的运输作铺垫。

  2.利用直观演示,让学生从观察实物和教具的方式导入新课。

  采用直观教学,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为学生架起由形象向抽象过渡的桥梁。教师若在教学中运用实物、标本、挂图、模型等直观教具导入新课,可以使学生通过视觉心领神会,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活跃课堂气氛。如在讲授骨的结构时,先发给学生纵剖的长骨,让学生观察,在观察时,教师提出观察的重点,提出思考的问题:骨端和骨中部的结构是否一样?长骨骨质的外面有什么样的结构?这种结构存在的部位如何?骨髓腔中有些什么物质?这种导入方法,在让学生观察实物的`过程中,既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又突出了重点,很自然地为讲解新课《长骨结构》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3.利用实验操作的方法导入新课。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新教材中把强化实验、通过实验手段探索知识,培养能力提到重要位置。新教材中的实验探索穿插在正式课文之中,是课本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实验操作的方法导入新课,能帮助学生认识抽象的知识,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通过分析问题,探索规律。既长了知识,又学到了技能。同时学生通过实验操作,既动脑又动手,拓宽了学生的思路,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产生浓厚的学*兴趣。如在上“根对水分的吸收”时,就运用“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这个实验引入新课,在课前让学生自己用萝卜进行实验,上课时让学生讲述自己观察的现象,并说明两个萝卜条为什么一个更加硬挺,另一个却软缩了。利用这一实验,就很容易引入新课“根对水分的吸收”。

  4.从生产实验和生活中的一个实际问题出发导入新课,启发学生懂得学*积极性。

  通过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例或自身的生理现象导入新课,能使学生有一种亲切感和实用感,容易引起学生学*的兴趣。如在讲到“叶片的结构”时,把学生带到室外去,叫他们轻摇小树,注意观察叶子的下落情况,重复几次后,把他们带**室,问小学生“叶片下落时,是正面向下,还是反面向下?”学生齐声答“正面”。教师问,这是为什么呢?稍停后,接着说,这与我们今天学*的“叶片的结构”有关,就这样很自然地转入新课。再如讲授心脏和血管的生理功能时就要讲到心率、心动周期等有关知识,就可以从实际问题导入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用右手手指轻按左手腕桡骨头尺侧,摸到脉搏后,说明这是桡动脉,它的搏动和心脏的跳动是一致的。让学生数一数自己脉搏跳动的次数,半分钟后停止,统计每分钟80次的人数,每分钟70—79次的人数,60—69次的人数,然后提出问题:为什么大家都**在教室里,而每个人的脉搏次数却不完全相同呢?心脏在人的一生中都在不停的跳动为什么不会疲劳呢?……从而导入新课。再如讲述“植物的营养繁殖”,通过了解不少学生对果树嫁接有一点感性知识,据此可以设问:“要使一棵苹果树上既结出国光苹果,又结出富士苹果两种果实,应采取什么方法?”学生顿时情绪激昂,跃跃欲试,齐答“嫁接!”接着问:“这是为什么呢?”学生对此回答不上来,我们这节课就来解决这个问题。

高一生物知识点总结15

  第一章生命的物质基础

  1.生物体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2.从结构上说,除病毒以外,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3.新陈代谢是活细胞中全部的序的化学变化总称,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

  4.生物体具应激性,因而能适应周围环境。

  5.生物体都有生长、发育和生殖的现象。

  6.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特征,使各物种既能基本上保持稳定,又能不断地进化。

  7.生物体都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8.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可以找到,没有一种化学元素是生物界所特有的,这个事实说明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具统一性。

  9.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生物体内和在无机自然界中的含量相差很大,这个事实说明生物界与非生物界还具有差异性。

  10.各种生物体的一切生命活动,绝对不能离开水。

  11.糖类是构成生物体的重要成分,是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是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

  12.脂类包括脂肪、类脂和固醇等,这些物质普遍存在于生物体内。

  13.蛋白质是细胞中重要的有机化合物,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蛋白质。

  14.核酸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对于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有极重要作用。

  15.组成生物体的'任何一种化合物都不能够单独地完成某一种生命活动,而只有按照一定的方式有机地组织起来,才能表现出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现象。细胞就是这些物质最基本的结构形式。

  第二章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

  16.活细胞中的各种代谢活动,都与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有密切关系。细胞膜具一定的流动性这一结构特点,具选择透过性这一功能特性。

  17.细胞壁对植物细胞有支持和保护作用。

  18.细胞质基质是活细胞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为新陈代谢的进行,提供所需要的物质和一定的环境条件。

  19.线粒体是活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20.叶绿体是绿色植物叶肉细胞中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器。

  21.内质网与蛋白质、脂类和糖类的合成有关,也是蛋白质等的运输通道。

  22.核糖体是细胞内合成为蛋白质的场所。

  23.细胞中的高尔基体与细胞分泌物的形成有关,主要是对蛋白质进行加工和转运;植物细胞分裂时,高尔基体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

  24.染色质和染色体是细胞中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两种形态。

  25.细胞核是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遗传特性和细胞代谢活动的控制中心。

  26.构成细胞的各部分结构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互相紧密联系、协调一致的,一个细胞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细胞只有保持完整性,才能够正常地完成各项生命活动。

  27.细胞以分裂是方式进行增殖,细胞增殖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和遗传的基础。

  28.细胞有丝分裂的重要意义(特征),是将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以后,精确地*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因而在生物的亲代和子代间保持了遗传性状的稳定性,对生物的遗传具重要意义。

  29.细胞分化是一种持久性的变化,它发生在生物体的整个生命进程中,但在胚胎时期达到最大限度。

  30.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植株的能力,也就是保持着细胞全能性。

  第三章生物的新陈代谢

  31.新陈代谢是生物最基本的特征,是生物与非生物的最本质的区别。

  32.酶是活细胞产生的一类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有机物.........


高一生物知识点总结菁选(扩展2)

——高一生物知识点总结菁选

高一生物知识点总结集锦15篇

  总结是事后对某一阶段的学*、工作或其完成情况加以回顾和分析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明确下一步的工作方向,少走弯路,少犯错误,提高工作效益,不如立即行动起来写一份总结吧。但是却发现不知道该写些什么,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一生物知识点总结,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一生物知识点总结1

  一、有关水的知识要点

  存在形式含量功能联系

  水自由水约95%

  1、良好溶剂

  2、参与多种化学反应

  3、运送养料和代谢废物它们可相互转化;代谢旺盛时自由水含量增多,反之,含量减少。

  结合水约4.5%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

  (1)做溶剂。水分子的极性强,能是溶解于其中的许多物质解离成离子,利于化学反应进行。

  (2)运输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水溶液的流动性大,水在生物体内还起到运输物质的作用,将吸收来的营养物质运输到各组织中区,并将组织中的废物运输到排泄器官。

  (3)调节温度。水分子之间借助氢键连接,氢键的破坏吸收能量,反之释放能量。人蒸发少量的汗就能散发大量的热。再加上水的流动性大,能随血液循环迅速分布全身,因此对于维持生物体的温度起很大作用。

  (4)调控代谢活动。生物体内含水量多少以及水的存在状态改变,都影响新陈代谢的进行。一般生物体内含水70%以上时,细胞代谢活跃;含水量降低,则代谢不活跃或进入休眠状态。

  二、无机盐(绝大多数以离子形式存在)功能:

  ①、构成某些重要的化合物,如:叶绿素、血红蛋白等

  ②、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如动物缺钙会抽搐)

  ③、维持酸碱*衡,调节渗透压。

  (1)有些无机盐是细胞内某些复杂的`化合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如Mg2+是叶绿素分子必需的成分;Fe2+是血红蛋白的主要成分;碳酸钙是动物和人体的骨、牙齿中的重要成分;P043-是生物膜的主要成分磷脂的组成成分;

  (2)无机盐参与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哺乳动物血液中必须含有一定量的Ca2+,如果某个动物血液中钙盐的含量过低就会出现抽搐。

  (3)维持生物体内的*衡:

  ①渗透压的*衡Na+,Cl一对细胞外液渗透压起重要作用,K+则对细胞内液渗透压起决定作用。

  ②酸碱*衡(即pH*衡),pH调节着细胞的一切生命活动,它的改变影响着原生质体组成物质的所有特性以及在细胞内发生的一切反应:如人血浆中H2CO3/HCO3-,HPO42-/H2P04-等。

  ③离子*衡:动物细胞内外Na+/K+/Ca2+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细胞膜外Na+高、K+低,细胞膜内K+高、Na+低。K+、Na+这两种离子在细胞膜内外分布的浓度差,是使细胞可以保持反应性能的重要条件。

高一生物知识点总结2

  一、光合作用的概念

  1.概念及其反应式

  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的过程。

  总反应式:CO2+H2O───CH2O+O2

  反应式的书写应注意以下几点:(1)光合作用有水分解,尽管反应式中生成物一方没有写出水,但实际有水生成;(2)“─”不能写成“=”。

  对光合作用的概念与反应式应该从光合作用的场所——叶绿体、条件——光能、原料——二氧化碳和水、产物——糖类等有机物和氧气来掌握。

  2.光合作用的过程

  ①光反应阶段:a、水的.光解:2H2O4[H]+O2(为暗反应提供氢);b、ATP的形成:ADP+Pi+光能─ATP(为暗反应提供能量)

  ②暗反应阶段:a、CO2的固定:CO2+C52C3b、C3化合物的还原:2C3+[H]+ATP;(CH2O)+C5

  二、光合作用的意义

  1.生物进化方面:

  一是光合作用产生的O2为需氧型生物的出现提供了可能;

  二是O2在一定条件下形成的臭氧(O3)吸收紫外线,减弱太阳辐射对生物的影响为水生生物到达陆地提供了可能;

  三是光合作用产生的大量有机物为较高级异养型生物的出现提供了可能。

  2.现实意义:提高光合作用效率,解决粮食短缺问题。主要应满足光合作用所需条件,内部条件——植物所需的各种矿质元素、光合作用的面积(适当密植),外部条件——充足的原料(CO2和H2O)、适宜的光照、较长的光合作用时间。

高一生物知识点总结3

  知识点总结

  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是相适应的,细胞作为最基本的生命系统,其物质的输入和输出与细胞的物质组成和结构也是紧密相连的。细胞膜是细胞进行物质运输的基础,因此,要理解物质出入细胞的具体情况首先需要明白细胞膜的结构是什么样的。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大家需要理解科学家在探索这一问题的过程中用到的科学方法、观察到的现象以及相关的推测,明白科学事实的发现是需要通过大量的实验来逐渐完成的,并且要知道生物膜的具体结构仍然是在批判中发展的。

  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包括小分子和离子的跨膜运输以及大分子、颗粒性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两个重要内容,其中小分子和离子的跨膜运输是这节介绍的重点。小分子和离子进出细胞的方式有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两种,被动运输又分为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被动运输是一种顺浓度梯度的运输,需要载体的运输叫协助扩散,不需要载体的叫自由扩散,都不消耗能量;主动运输是一种能够在逆浓度条件下的运输方式,需要载体协助下进行,是消耗能量的。大分子或颗粒性物质不能够直接进行跨膜运输,他们进出细胞要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的结构特点,通过膜的融合进出细胞,称为胞吞和胞吐,也叫内吞和外排,都是消耗能量的。在这里大家需要记住不同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是什么样的,如:H2O、O2、CO2等小分子物质和甘油、乙醇、笨、脂肪等脂溶性物质是以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出细胞的;红细胞、肝脏细胞吸收葡萄糖是协助扩散的方式;小肠细胞吸收葡萄糖、氨基酸和无机盐,以及植物对矿质元素的吸收都是通过主动运输来完成的。

  常见考法

  本节考查的重点是细胞膜的流动性和选择透过性的实验验证和分析、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的探究等。高考对本节内容的考查方式主要是以图文结合的方式,结合有关细胞的基础知识,综合考查对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的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误区提醒

  细胞膜的结构和其他的生物膜是有些区别的,如细胞膜的外表面有少量的糖类,这些糖类通常和蛋白质结合形成糖蛋白,也有少量的糖类和脂质结合形成糖脂来执行特定的功能,而这些结构在其他的生物膜中是不存在的。这个也可以作为判断细胞内外的一个依据。具有一定的流动性是细胞膜的结构特定,选择透过性是细胞膜的.功能特性;细胞膜的流动性是表现其选择透过性的结构基础,因为只有细胞膜具有流动性,只有它是运动的,才能运输物质,才能表现其选择透过性。载体是细胞膜上的一类蛋白质,当然,细胞膜上除了载体外还有很多种蛋白质,如组成细胞膜结构的结构蛋白等等;载体具有特异性,在细胞膜上的数量是有限的,这叫做载体的饱和现象,当细胞吸收该物质的载体都参与运输的时候,细胞吸收该物质的速度达到最大值。主动运输和被动运输的本质区别要看是否需要消耗能量。

  【典型例题】

  1.以下哪些过程是主动运输( )

  A、氯离子在血细胞和血浆之间运动

  B、钠在肾小管中的重吸收

  C、尿素的重吸收

  D、氧在血液中的运输

  E、红细胞吸收葡萄糖

  F、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

  G、红细胞从血浆中吸收钾离子

  解析:该题主要考察主动运输概念的理解和运用。判断物质的主动运输方式,有三个关键:一是被运输的物质是否通过细胞膜;二是明确物质转运是否需要载体;三是否需要能量。氯离子和氧在血液中的运输是的细胞间隙中的运动,不通过细胞膜,也就不存在主动运输的问题;尿素的重吸收方式是自由扩散;红细胞吸收葡萄糖需要载体但不消耗能量。

  答案:BFG。

  【总结升华】

  一定要熟记一些常见物质的跨膜运输方式:H2O、O2、CO2等小分子物质和甘油、乙醇、笨、脂肪等脂溶性物质是以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出细胞的;红细胞、肝脏细胞吸收葡萄糖是协助扩散的方式;小肠细胞吸收葡萄糖、氨基酸和无机盐,以及植物对矿质元素的吸收都是通过主动运输来完成的。大多数情况下,无机盐离子出入细胞是主动运输的方式。

高一生物知识点总结4

  1、植物细胞特有的细胞器是质体。

  2、动物和低等植物细胞特有的细胞器是中心体。

  3、动植物细胞都有,但功能不同的细胞器是高尔基体。

  4、根尖分生区细胞没有的细胞器是叶绿体、中心体、液泡。

  5、生理活动能产生水的细胞器有线粒体(通过有氧呼吸产生)、线粒体(通过氨基酸脱水缩合产生)、叶绿体(通过光合作用产生)、高尔基体(植物细胞壁的合成)、核糖体(脱水缩合形成肽链)。

  6、与蛋白质合成和分泌有关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

  7、与主动运输有关的细胞器是线粒体、核糖体。

  8、与能量转换有关的细胞器是叶绿体、线粒体。

  9、合成物质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叶绿体、线粒体、高尔基体、内质网。

  10、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衡的细胞器有线粒体、叶绿体。

  11、原核细胞中具有的细胞器是核糖体。

  12、真核细胞中细胞器的'质量大小顺序为:叶绿体>线粒体>核糖体。

  13、具膜结构的细胞器:单层膜的细胞器有液泡、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双层膜的细胞器有线粒体、叶绿体;不具膜结构的细胞器有核糖体、中心体。

  14、膜结构之间的联系;直接联系;内质网向内与外层核膜相连,向外与细胞膜相连,代谢旺盛时,内质网膜与线粒体外膜相连。间接联系:内质网以“出芽”方式形成的小泡,可以和高尔基体融合,高尔基体以同样方式形成的小泡可和细胞膜融合。

  15、与细胞渗透吸水能力直接有关的细胞器是液泡。

  17、具有核酸的细胞器有线粒体、叶绿体、核糖体。

  18、能自我复制的细胞器有线粒体、叶绿体、中心体。

  19、参与细胞分裂的细胞器有核糖体(间期蛋白质的合成)、中心体(中心粒发出星射线构成纺锤体)、高尔基体(与植物细胞分裂末期纺锤体的形成有关)、线粒体(为细胞分裂提供能量)。

  20、含色素的细胞器有叶绿体、有色体、液泡。叶绿体

高一生物知识点总结5

  一、核酸的种类: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

  二、核酸: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对于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合成具有重要作用。

  三、组成核酸的基本单位是:核苷酸,是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五碳糖(DNA为脱氧核糖、RNA为核糖)和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组成DNA的核苷酸叫做脱氧核苷酸,组成RNA的核苷酸叫做核糖核苷酸。

  四、DNA所含碱基有:腺嘌呤(A)、鸟嘌呤(G)和胞嘧啶(C)、胸腺嘧啶(T)

  RNA所含碱基有:腺嘌呤(A)、鸟嘌呤(G)和胞嘧啶(C)、尿嘧啶(U)

  五、核酸的分布:真核细胞的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线粒体、叶绿体内也含有少量的DNA;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

  练*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单糖是不能再分解的糖②淀粉在淀粉酶的作用下生成麦芽糖③糖类物质不含N、P等元素④蔗糖在酶的作用下水解为葡萄糖和果糖⑤健康人的尿液、胃液、汗液、唾液4种液体样本,都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

  ⑥初级精母细胞、根尖分生区细胞都有细胞周期,其化学成分也不断更新⑦乳酸菌、大肠杆菌都含有核糖体,遗传物质都是DNA,但并不遵循孟德尔遗传规律

  A.①②③④⑦B.①②④⑥

  C.②④⑥D.②③④⑦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以及细胞分裂的知识,属于考纲理解层次。单糖可以氧化分解,但不能再水解;淀粉在淀粉酶的催化作用下分解形成麦芽糖;糖类物质的组成元素是C、H、O,不含N和P;蔗糖在蔗糖酶的作用下水解为葡萄糖和果糖;健康人的尿液、汗液中不含蛋白质,不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初级精母细胞不能进行有丝分裂,没有细胞周期;乳酸菌和大肠杆菌均属于原核生物,遗传物质都是DNA,由于不能进行有性生殖,不遵循孟德尔遗传规律。

  2.科学家在染色体中找到了一种使姐妹染色单体连接成十字形的关键蛋白质,下列与之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该蛋白质的合成与核糖体、溶酶体、DNA都有密切的关系

  B.该蛋白质只能在有丝分裂间期大量合成

  C.缺少这种蛋白质的细胞,分裂后形成的细胞染色体数目可能会发生异常

  D.该蛋白质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染色体的行为变化密切相关

  答案C

  解析该蛋白质的合成过程与核糖体和DNA有关,与溶酶体没有直接关系,A错误;该蛋白质可以发生在减数分裂间期,B错误;由题意可知,该蛋白质是使姐妹染色单体连接成十字形的关键蛋白质,在染色体的均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缺少这种蛋白质的细胞,分裂后形成的细胞染色体数目可能会发生异常,C正确;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染色体的着丝点没有分裂,因此该蛋白质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染色体的行为变化无关,D错误。

高一生物知识点总结6

  1、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植物没有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除了病毒以外,所有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2、光学显微镜的操作步骤:对光→低倍物镜观察→移动视野中央(偏哪移哪)→

  高倍物镜观察:

  ①只能调节细准焦螺旋;

  ②调节大光圈、凹面镜

  3、细胞种类:根据细胞内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把细胞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注、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比较:

  ①、原核细胞:细胞较小,无核膜、无核仁,没有成形的细胞核;遗传物质(一个环状DNA分子)集中的区域称为拟核;没有染色体,DNA不与蛋白质结合,;细胞器只有核糖体;有细胞壁(主要成分是肽聚糖),成分与真核细胞不同。

  ②、真核细胞:细胞较大,有核膜、有核仁、有真正的细胞核;有一定数目的染色体(DNA与蛋白质结合而成);一般有多种细胞器。

  ③、原核生物:由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如:蓝藻、细菌(如硝化细菌、乳酸菌、大肠杆菌、肺炎双球菌)、放线菌、支原体等都属于原核生物。

  ④、真核生物:由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如动物(草履虫、变形虫)、植物、真菌(酵母菌、霉菌、粘菌)等。

  补:病毒的相关知识:

  1、病毒(Virus)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体,病毒既不是真核也不是原核生物。主要特征:

  ①、个体微小,一般在10~30nm之间,大多数必须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见;

  ②、仅具有一种类型的核酸,DNA或RNA,没有含两种核酸的病毒;

  ③、专营细胞内寄生生活;

  ④、结构简单,一般由核酸(DNA或RNA)和蛋白质外壳所构成。

  2、根据寄生的宿主不同,病毒可分为动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细菌病毒(即噬菌体)三大类。根据病毒所含核酸种类的不同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

  3、常见的病毒有:人类流感病毒(引起流行性感冒)、SARS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艾滋病(AIDS)]、禽流感病毒、乙肝病毒、人类天花病毒、狂犬病毒、烟草花叶病毒等。

  4、蓝藻是原核生物,自养生物

  5、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统一性体现在二者均有细胞膜和细胞质

  6、虎克既是细胞的发现者也是细胞的命名者;细胞学说建立者是施莱登和施旺,细胞学说内容:1、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3、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产生。细胞学说建立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细胞学说建立过程,是一个在科学探究中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充满耐人寻味的曲折

  7、组成细胞(生物界)和无机自然界的化学元素种类大体相同,含量不同

  8、组成细胞的元素

  ①大量无素:C、H、O、N、P、S、K、Ca、Mg

  ②微量无素:Fe、Mn、B、Zn、Mo、Cu

  ③主要元素:C、H、O、N、P、S

  ④基本元素:C

  ⑤细胞干重中,含量最多元素为C,鲜重中含最最多元素为O

  统一性:构成生物体的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可以找到,没有一种是生物所特有的。差异性:组成生物体的元素在生物体体内和无机自然界中的'含量相差很大。

  9、生物(如沙漠中仙人掌)鲜重中,含量最多化合物为水,干重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为蛋白质。

  10、(1)还原糖(葡萄糖、果糖、麦芽糖)可与斐林试剂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脂肪可与苏丹III染成橘黄色(或被苏丹IV染成红色);淀粉(多糖)遇碘变蓝色;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

  (2)还原糖鉴定材料不能选用甘蔗

  (3)斐林试剂必须现配现用(与双缩脲试剂不同,双缩脲试剂先加A液,再加B液)

  11、蛋白质由C、H、O、N元素构成,有些含有P、S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氨基酸结构通式为NH2—C—COOH,各种氨基酸的区别在于R基的不同。氨基酸约20种结构特点: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这个碳原子还连接一个氢原子和一个侧链基因。

  12、两个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二肽,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化学键(—NH—CO—)叫肽键。

  多肽: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链状结构。

  肽链:多肽通常呈链状结构,叫肽链。

  13、有关计算:

  脱水缩合中,脱去水分子的个数=形成的肽键个数=氨基酸个数n–肽链条数m

  蛋白质分子量=氨基酸分子量╳氨基酸个数-水的个数╳188

  至少含有的羧基(—COOH)或氨基数(—NH2)=肽链数

  14、蛋白质多样性原因: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千变万化,多肽链盘曲折叠方式千差万别。

  15、蛋白质的主要功能(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①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物质,即结构蛋白,如羽毛、头发、蛛丝、肌动蛋白;

  ②催化作用:如绝大多数酶

  ③传递信息,即调节作用:如胰岛素、生长激素;

  ④免疫作用:如免疫球蛋白(抗体)

  ⑤运输作用:如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

高一生物知识点总结7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1)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

  (2)兴奋的传导过程:静息状态时,细胞膜电位外正内负→受到刺激,兴奋状态时,细胞膜电位为外负内正

  (3)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形成局部电流(膜外:未兴奋部位→兴奋部位;膜内:兴奋部位→未兴奋部位)

  (4)兴奋的传导的方向:双向性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就是通过突触实现的

  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2)兴奋的传递方向: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内,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即在突触处)的传递具单向的`,只能是: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也就是只能从(上个神经元的轴突→下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

  人脑的高级功能

  (1)人脑的组成及功能:

  大脑: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级中枢,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结构基础。其上由语言、听觉、视觉、运动等高级中枢

  小脑:是重要的运动调节中枢,维持身体*衡

  脑干:有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如呼吸中枢

  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渗透压感受器、是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总枢纽

  (2)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

  语言中枢的位置和功能:

  书写(W)中枢(能听、说、读,不能写)

  谈话(S)中枢(能听、读、写,不能说)

  听觉(H)性语言中枢(能说、写、读,不能听懂)

  视觉(V)性语言中枢(能听、说、写,不能读懂)

高一生物知识点总结8

  1、过程

  2、特点:

  单向流动:生态系统内的能量只能从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再依次流向下一个营养级,不能逆向流动,也不能循环流动

  逐级递减: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逐级减少,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是10%-20%;可用能量金字塔表示。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多,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越多。

  3、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

  (1)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2)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如农田生态系统中,必须清除杂草、防治农作物的病虫害。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1.碳循环

  1)碳在无机环境中主要以CO2和碳酸盐形式存在;碳在生物群落的各类生物体中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存在,并通过生物链在生物群落中传递;碳循环的形式是CO2

  2)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主要途径是光合作用;碳从生物群落进入无机环境的主要途径有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化石燃料的燃烧产生CO2

  2、过程:

  3、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课本P103

高一生物知识点总结9

  分离各种细胞器的方法:

  细胞器是细胞质中具有特定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微器官,也称为拟器官或亚结构。其中质体与液泡在光镜下即可分辨,其他细胞器一般需借助电子显微镜方可观察。细胞器(organelle)一般认为是散布在细胞质内具有一定形态和功能的微结构或微器官。但对于“细胞器”这一名词的范围,还存在着某些不同意见。细胞中的细胞器主要有:线粒体、内质网、中心体、叶绿体,高尔基体、核糖体等。它们组成了细胞的`基本结构,使细胞能正常的工作,运转。

  细胞器的结构与功能:

  (一)双层膜

  1线粒体

  (1)结构:内膜向内折叠形成嵴,其内含有少量的DNA与RNA,可复制

  (2)功能:进行的主要场所

  2叶绿体

  (1)结构:其内也含有少量的DNA与RNA,可复制;

  基质中含有酶,基粒中了有酶还有色素

  (2)功能:进行的场所

  (3)存在:绿色植物的和幼茎皮层细胞

  (二)无膜结构

  3中心体

  (1)存在:动物和低等中

  (2)功能:与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

  4核糖体

  分类(1)游离型核糖体:合成胞内蛋白(血红蛋白,与有关的酶)

  (2)附着型核糖体:合成分泌蛋白(消化酶,抗体,一部分激素)

  单层膜

  5内质网

  分为(1):分泌蛋白的加工合成及运输

  (2)光面内质网:合成糖类脂质等有机物

  6高尔基体

  (1)中:进一步对分泌蛋白加工,分类和运输

  (2)中: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

  7液泡

  (1)存在:中

  (2)功能:调节细胞内环境;充盈的液泡可使植物细胞保持坚挺

  8溶酶体

  (1)其内含多种水解酶

  (2)功能:消化分解细胞中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病菌

高一生物知识点总结10

  一、细胞代谢与酶

  1、细胞代谢的概念:细胞内每时每刻进行着许多化学反应,统称为细胞代谢.

  2、活化能: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

  3、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4、使化学反应加快的方法:

  加热:通过提高分子的能量来加快反应速度;

  加催化剂:通过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来加快反应速度;同无机催化相比,酶能更显著地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因而催化效率更高。

  5、酶的本质:

  巴斯德之前,人们认为:发酵是纯化学反应,与生命活动无关

  巴斯德的观点:发酵与活细胞有关,发酵是整个细胞而不是细胞中某些物质起作用李比希的观点:引起发酵的是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毕希纳的观点: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能够在酵母细胞破碎后继续起催化作用,就像在活酵母细胞中一样;萨姆纳提取酶,并证明酶是蛋白质;切郝、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具有生物催化功能;

  6、酶的概念: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

  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酶在最适宜的温度和PH条件下,活性最高。

  二、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难点)

  1、底物浓度(反应物浓度);酶浓度

  2、PH值:过酸、过碱使酶失活

  3、温度:高温使酶失活。低温降低酶的活性,在适宜温度下酶活性可以恢复。

  三、实验

  1、比较过氧化氢酶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

  实验结论:酶具有催化作用,并且催化效率要比无机催化剂Fe高得多

  控制变量法:变量、自变量(实验中人为控制改变的变量)、因变量(随自变量而变化的变量)、无关变量的定义。

  对照实验:除一个因素外,其余因素都保持不变的实验。

  2、影响酶活性的条件(要求用控制变量法,自己设计实验)

  建议用淀粉酶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用过氧化氢酶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

  四、ATP的.利用:

  1、概念: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释放出能量并生成ATP的过程。

  2、有氧呼吸:主要场所:线粒体

  总反应式:C6H12O6+6O26CO2+6H2O+大量能量

  第一阶段:细胞质基质C6H12O62丙酮酸+少量[H]+少量能量

  第二阶段:线粒体基质2丙酮酸+6H2O6CO2+大量[H]+少量能量第三阶段:线粒体内膜24[H]+6O212H2O+大量能量

  有氧呼吸的概念:细胞在氧的参与下,通过酶的的催化作用,把糖类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出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大量能量的过程。3、无氧呼吸:细胞质基质

  无氧呼吸的概念:细胞在无氧条件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不彻底氧化分解,产生洒精和CO2或乳酸,同时释放出少量能量的过程。

  大部分植物,酵母菌的无氧呼吸:C6H12O62C2H5OH+2CO2+少量能量动物,人和乳酸菌的无氧呼吸:C6H12O62乳酸+少量能量(马铃薯块茎,甜菜的块根、玉米胚的无氧呼吸也是产生乳酸)

  反应场所:细胞质基质

  注意:微生物的无氧呼吸也叫发酵,生成乳酸的叫乳酸发酵,生成酒精的叫酒精发酵讨论:

  ①有氧呼吸及无氧呼吸的能量去路

  有氧呼吸:所释放的能量一部分用于生成ATP,大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了。无氧呼吸:能量小部分用于生成ATP,大部分储存于乳酸或酒精中

  ②有氧呼吸过程中氧气的去路:氧气用于和[H]生成水

高一生物知识点总结11

  第一章

  一. 从生物圈到细胞

  1. 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2. 除病毒外,生物体都以细胞作为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3.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最基本的生命系统;单位)→组织→器官→系统(玉米等植物没有系统)→个体→种群和群落(在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是一个种群,所有的种群组成一个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DNA。

  二.细胞学说

  (细胞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统一性)建立的过程:1665年英国科学家虎克发现细胞19世纪(1838/1839)

  德国科学家:施旺、施莱登

  内容:

  1.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核细胞产物构成。

  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

  3.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三.高倍镜的使用方法

  1.光学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对光:转转换器→调大光圈→转反光镜

  观察:对光→放标本至孔中央→降物镜至片上方→升镜筒仔细看

  2.高倍物镜的操作步骤:对光→低倍物镜观察→移动视野中央(偏哪移哪)→转动转换器

  注:用高倍镜观察,只能使用细准焦螺旋,调节光圈,凹面镜。

  4. 高倍物镜的操作步骤注意事项:

  ① 必须先用低倍镜观察后再用高倍镜

  ② 低倍镜观察时,粗、细准焦螺旋都可调节,用高倍镜观察,只能使用细准焦螺旋。

  ③ 物象与实际材料,左右都是相反的。

  ④ 放大倍数,目镜长度与其放大倍数成反比;物镜为正比。

  ⑤ 由低倍镜换高倍镜,视野变小,视野内细胞数目变少,每个细胞体积比大。

  例:当显微镜的目镜为10x;物镜为10x时,在视野范围内由8个细胞若目镜变为40x,物镜不变,则只有2个细胞。课P4

  第二章

  一.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1.常见元素:C,H,O(糖类元素),N,P,S,K,Ca,Mg

  2.微量元素:Fe,Mn,Zn,Cu,B,Mo

  3.主要元素:C,H,O,N,P,S

  4.基本元素:C,H,O,N 5.最基本元素:C

  6.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元素:鲜重:O、干重:C;细胞中含量最多的有机化合物:脂肪

  二、氨基酸

  1.氨基酸是组成蛋白的基本单位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约有20多种

  2. 每种氨基酸至少分子有:一个氨基(—NH2)一个羧基(—COOH),它们3. 蛋白质是以氨基酸为基本单位构成的生物大分子

  4. 氨基酸分子互相结合方式:一个氨基(—NH2)一个羧基(—COOH)相连接,同时脱去一分子水,这种方式为脱水缩合

  5. 氨基酸数肽键数的转换

  6. 由多个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含有多个肽键的化合物,叫做多肽

  7. 细胞中蛋白质种类繁多的原因:不同种类氨基酸的排列顺序千差万别

  肽链的盘曲、折叠方式及其形成的空间结构千差万别

  8. 蛋白质的功能:结构蛋白:构成细胞核生物体结构的重要物质(羽毛、肌肉、头发、蛛丝)

  催化:细胞内的化学反应离不开酶的催化,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唾液淀粉酶、胃蛋白酶)

  运输载体:血红蛋白,运输氧

  信息传递:具有调节功能,胰岛素,生长激素(性激素为固醇,非蛋白质) 免疫功能:抗体

  例:

  1.血红蛋白是由574个氨基酸构成的蛋白质,含四条多肽链,那么在形成肽链的过程中,其肽键的数目和脱下水分子的数目分别是

  A 573 573 B 570 570 C 572 572D571 571

  2.一条含9个肽键的多肽,至少应有游离的氨基和羧基

  A 9 9 B10 10 C 8 8 D 1 1

  3.20种氨基酸的*均分子量为128.由100个氨基酸构成的蛋白质,其分子量约为

  A 12800B11000 C 11018D 7800

  4.20种氨基酸的*均分子量为128,现有一条蛋白质分子由两条多肽链组成,共有肽键98个,问此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最接*

  A 11036B12544 C 12288D 12800

  肽键数=脱去的水分子数=氨基酸数—肽链数

  多肽分子量=氨基酸分子量 x氨基酸数—x水分子数18

  三. 核酸——遗传信息的携带者,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起重要作用

  A 5 2 8 B 4 4 8 C 4 4 2 D 5 2 2

  2.蓝藻、烟草、病毒的核酸中具有碱基和核苷酸的种类依次是

  A 4 8 4和 4 8 4 B 5 5 4和 8 8 4 C 4 5 4和 4 8 4D 4 8 4 和4 5 4

  四.细胞中的糖类(主要能源物、被称为碳水化合物)和脂质

  1.单糖(根据水解分类)葡萄糖、果糖、半乳糖、核糖、脱氧核糖

  2.二糖(有甜味、由两个单糖脱水缩合而成)蔗糖(甘蔗、甜菜和大多数水果蔬菜)、红糖、白糖、冰糖、麦芽糖(发芽的小麦等谷粒中)、乳糖(人和动物的乳汁)

  3.多糖淀粉(植物的储能物质)、糖原(动物的储能物质)、纤维素(棉、棕榈、麻类植物、所有植物细胞的细胞壁) 组成多糖的基本单位为葡萄糖

  4.脂肪存在于所有细胞中,是细胞内良好的储能物质,很好的绝热体,每克完全释放能量最多

  5.磷脂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构成多种细胞器膜的重要成分(分布:人和动物的脑,卵细胞、肝脏、大豆种子)

  6.固醇包括胆固醇(细胞膜的重要成分,参与血液中的脂质运输)、性激素、VD(脂溶性、有效促进人和动物肠道对钙和磷的吸收、VC水溶性)

  7.多聚体由每一个单体以若干个相连的碳原子构成的碳链为基本骨架 多糖单体为单糖、蛋白质单体为氨基酸、核酸的单体为核苷酸

  五.无机物

  阳离子 Na+ K+Ca+(抽搐、骨骼) Mg2+(叶绿素) Fe2+(血红蛋白) Fe3+ Cl-SO42- PO43- HCO3-

  I 甲状腺激素 Zn 苹果

  功能:①是细胞中默写化合物的重要成分

  ②许多无机盐对维持细胞核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

  ③维持细胞酸碱*衡

  总结:C H O N等化学元素是构成细胞中主要化合物的基础。以肽链为骨架的糖类、脂质、蛋白质、核酸等有机物构成生命大厦的基本框架。糖类和脂质提供生

  命活动的重要能源;水合无机盐与其他物质一起共同承担起构建、参与细胞生命活动的功能。

  第三章

  一.细胞膜——系统的边界

  1. 制备细胞膜用猪(人、牛、羊)的新鲜的红细胞(无核膜、线粒体膜等结构)稀释液,放在清水里,水进入细胞,吧细胞涨破,细胞内的物质流出来,得到细胞膜。

  2. 细胞膜由脂质(主要为磷脂)50%、蛋白质40%、糖类2%-10%组成。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越多。

  3. 细胞膜的功能:“长城”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开,保障了细胞内部环境的稳定“海关”控制物质进出细胞“***”进行细胞间的物质交流

  4. 植物细胞的细胞壁,主要成分为纤维素、果胶,有支持保护作用。全透 二细胞器——细胞体内的分工和合作

  5. 分离各种细胞器的方法:差速离心法细胞器、其他物质→匀浆→离心管→高速离心机不同转速离心→分开各种细胞

  x1000 细胞核 x10000叶绿体 x100000内质网核糖体高尔基体

高一生物知识点总结12

  第五章 细胞的基本结构

  第一节 细胞膜——系统的边界知识网络:

  1、研究细胞膜的常用材料:人或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

  2、细胞膜主要成分:脂质和蛋白质,还有少量糖类

  细胞膜成分特点:脂质中磷脂最丰富,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种类和数量越多

  3、细胞膜功能:

  ①将细胞与环境分隔开,保证细胞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

  ②控制物质出入细胞

  ③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

  一、制备细胞膜的方法(实验)

  原理:渗透作用(将细胞放在清水中,水会进入细胞,细胞涨破,内容物流出,得到细胞膜)

  选材:人或其它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

  原因:因为材料中没有细胞核和众多细胞器

  提纯方法:差速离心法

  细节:取材用的是新鲜红细胞稀释液(血液加适量生理盐水)

  二、与生活联系:

  细胞癌变过程中,细胞膜成分改变,产生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

  三、细胞壁成分

  植物:纤维素和果胶

  原核生物:肽聚糖

  作用:支持和保护

  四、细胞膜特性:

  结构特性:流动性

  举例:(变形虫变形运动、白细胞吞噬细菌)

  功能特性:选择透过性

  举例:(腌制糖醋蒜,红墨水测定种子发芽率,判断种子胚、胚乳是否成活)

  五、细胞膜其它功能:维持细胞内环境稳定、分泌、吸收、识别、免疫

  第二节 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

  一、细胞器之间分工

  (1)双层膜

  叶绿体:存在于绿色植物细胞,光合作用场所

  线粒体:有氧呼吸主要场所

  (2)单层膜

  内质网:细胞内蛋白质合成和加工,脂质合成的场所

  高尔基体:对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包装

  液泡:植物细胞特有,调节细胞内环境,维持细胞形态

  溶酶体:分解衰老、损伤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

  (3)无膜

  核糖体:合成蛋白质的主要场所

  中心体:与细胞有丝分裂有关

  二、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

  核糖体 内质网 高尔基体 细胞膜

  (合成肽链)(加工成蛋白质) (进一步加工)(囊泡与细胞膜融合,蛋白质释放)

  三、生物膜系统

  1、概念:细胞膜、核膜,各种细胞器的膜共同组成的生物膜系统

  2、作用: 使细胞具有稳定内部环境物质运输、能量转换、信息传递

  为各种酶提供大量附着位点,是许多生化反应的场所,把各种细胞器分隔开,保证生命活动高效、有序进行。

  1、细胞膜的化学成分是什么?

  2、为获得纯净的细胞膜,应选取什么材料做实验?理由是什么?

  3、欲使细胞破裂,对所选材料进行的处理方法是什么?

  4、细胞膜的.功能是什么?

  5、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其作用是什么?

  6、细胞膜的两个特性?

  7、细胞器中具有双层膜结构的是什么?不具膜结构的是什么?

  8、被称为“消化车间”的是哪种细胞器?

  9、植物叶肉细胞里,都具有色素的一组细胞器是什么?

  10、蛔虫的细胞内肯定没有哪种细胞器?这种细胞器的功能是什么?

  11、动物细胞特有的细胞器是什么?功能是什么?

  12、线粒体与叶绿体如何将能量转换的?

  13、在动物细胞内,DNA分布在细胞的什么结构中?

  14、与分泌蛋白合成和运输有关的细胞器是什么?分别有什么功能?15、专一性染线粒体的活细胞染料是什么?使活细胞中的线粒体呈什么颜色?

  16、细胞核有什么功能?

  17、核孔、核仁有什么功能?

  18、染色质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19、染色质与染色体的关系是什么?

  20、哪些细胞没有细胞核?

高一生物知识点总结13

  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一、氨基酸及其种类

  氨基酸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或单体)。

  结构要点:每种氨基酸都至少含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氨基酸的种类由R基(侧链基团)决定。

  二、蛋白质的结构

  氨基酸、二肽、三肽、多肽、多肽链、一条或若干条多肽链盘曲折叠、蛋白质

  氨基酸分子相互结合的方式:脱水缩合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和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相连接,同时失去一分子的水。

  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化学键叫做肽键三、蛋白质的功能

  1、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结构的重要物质(肌肉毛发)

  2、催化细胞内的生理生化反应)

  3、运输载体(血红蛋白)

  4、传递信息,调节机体的生命活动(胰岛素)

  5、免疫功能(抗体)

  四蛋白质分子多样性的原因

  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以及空间结构不同导致蛋白质结构多样性。蛋白质结构多样性导致蛋白质的功能的多样性。

  规律方法

  1、构成生物体的蛋白质的20种氨基酸的结构通式为:NH2-C-COOH

  根据R基的不同分为不同的氨基酸。H

  氨基酸分子中,至少含有一个-NH2和一个-COOH位于同一个C原子上,由此可以判断是否属于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

  2、n个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m条多肽链时,共脱去(n-m)个水分子,形成(n-m)个肽键,至少存在m个-NH2和m个-COOH,形成的蛋白质的分子量为n?氨基酸的*均分子量-18(n-m)

  3、氨基酸数=肽键数+肽链数

  4、蛋白质总的分子量=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总分子量-脱水缩合反应脱去的水的总分子量

  高一生物知识归纳

  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

  DNA(脱氧核糖核酸)

  一、核酸的分类、

  RNA(核糖核酸)

  DNA与RNA组成成分比较(见附表)

  二、核酸的结构

  基本组成单位—核苷酸核苷酸由一分子五碳糖、一分子磷酸、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

  (1)DNA的基本单位脱氧核糖核苷酸

  (2)RNA的基本单位核糖核苷酸

  核酸中的相关计算:

  (1)若是在含有DNA和RNA的生物体中,则碱基种类为5种;核苷酸种类为8种。

  (2)DNA的碱基种类为4种;脱氧核糖核苷酸种类为4种。

  (3)RNA的碱基种类为4种;核糖核苷酸种类为4种。

  化学元素组成:C、H、O、N、P

  三、核酸的功能核酸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核酸在细胞中的分布观察核酸在细胞中的分布:

  材料: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试剂:_绿、吡罗红混合染色剂注意事项:

  盐酸的作用:?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同时使染色体中的DNA与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与染色剂结合。

  现象:

  _绿将细胞核中的DNA染成绿色,

  吡罗红将细胞质中的RNA染成红色。

  DNA是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此外,在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有少量的分布。

  RNA主要存在于细胞质中,少量存在于细胞核中。

高一生物知识点总结14

  无机物

  存在方式生理作用

  水

  结合水4。5%

  自由水95%部分水和细胞中

  其他物质结合。细胞结构的组成成分。

  绝大部分的水以

  游离形式存在,可以自由流动。

  1、细胞内的良好溶剂;

  2、参与细胞内许多生物化学反应;

  3、水是细胞生活的液态环境;

  4、水的流动,把营养物质运送到细胞,并把废物运送到排泄器官或直接排出;

  无机盐多数以离子状态存,如K+、

  Ca2+、Mg2+、Cl——、PO2+等

  1、细胞内某些复杂化合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如Fe2+是血红蛋白的主要成分;

  2、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细胞的形态和功能;

  3、维持细胞的渗透压和酸碱*衡;

  小结

  化合有机组合分化

  化学元素化合物原生质细胞

  ○原生质

  1、泛指细胞内的全部生命物质,但并不包括细胞内的所有物质,如细胞壁;

  2、包括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三部分;其主要成分为核酸、蛋白质(和脂类);

  3、动物细胞可以看作一团原生质。

  ○细胞质:指细胞中细胞膜以内、细胞核以外的全部原生质。

  ○原生质层:成熟的植物细胞的细胞膜、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为一层半透膜。

  (三)细胞的基本结构

  细胞壁(植物特有):纤维素+果胶,支持和保护作用

  成分:脂质(主磷脂)50%、蛋白质约40%、糖类2%—10%

  细胞膜

  作用:隔开细胞和环境;控制物质进出;细胞间信息交流;

  真核基质:有水、无机盐、脂质、糖类、氨基酸、核苷酸和多种酶等

  细胞细胞质是活细胞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

  分工:线、内、高、核、溶、中、叶、液、

  细胞器

  协调配合: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生物膜系统

  核膜:双层膜,分开核内物质和细胞质

  核孔: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流和信息交流

  细胞核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染色质:由DNA和蛋白质组成,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

  一、细胞器差速离心:美国克劳德

  线粒体叶绿体高尔基体内质网液泡核糖体中心体

  分布动植物植物动植物动植物植物和某

  些原生动物动植物动物

  低等植物

  形态椭球形、棒形扁*的球形或椭球形大小囊泡、扁*囊网状椭球形粒状小体

  结构双层膜,有少量DNA单层膜,形成囊泡状和管状,内有腔没有膜结构

  嵴(TP酶复合体)、基粒、基质基粒(类体)、基质(片层结构)、酶外连细胞膜,内连核膜液泡膜、细胞液蛋白质、RNA、和酶两个互相垂直的中心粒

  功能有氧呼吸的主场所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细胞分泌,

  成细胞壁提供合成、运输条件贮存物质,调节内环境蛋白质合成的场所与有丝有关

  备注在核仁

  形成

  △细胞器是指在细胞质中具有一定形态结构和执行一定生理功能的结构单位,

  二、协调配合分泌蛋白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法:罗马尼亚帕拉德

  有机物、O2

  叶绿体线粒体

  能量、CO2

  基因调控初步合成加工修饰

  细胞核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胞外

  氨基酸肽链一定空间结构

  ○生物膜系统:细胞器膜+细胞膜+核膜等形成的结构体系

  三、细胞核=核膜(双层)+核仁+染色质+核液

  美西螈实验、蝾螈横缢实验、变形虫实验、伞藻嫁接与移植实验

  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储存和复制的场所,是代谢活动和遗传特性的控制中心。

  ○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一物质在细胞周期不同阶段相互转变的形态结构。

  DNA螺旋

  ○+=核小体(串珠结构)染色质30nm纤维

  组蛋白非组蛋白

  螺旋化

  0。4um超螺旋管(圆筒形)2—10um染色单体(圆柱状、杆状)

  四、树立观点(基本思想)

  1、有一定的结构就必然有与之相对应功能的存在;

  ○结构和功能相统一

  2、任何功能都需要一定的结构来完成

  3、各种细胞器既有形态结构和功能上的差异,又相互联系,相互依存;

  ○分工合作

  1、细胞的生物膜系统体现细胞各结构之间的协调配合。

  ○生物的整体性: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只有在各部分组成一个整体的时才能体现出生命现象。

  1、结构:细胞的各个部分是相互联系的。如分布在细胞质的内质网内连核膜,外接细胞膜。

  2、功能:细胞的不同结构有不同的生理功能,但却是协调配合的。如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

  3、调控:细胞核是代谢的.调控中心。其DNA通过控制蛋白质类物质的合成调控生命活动。

  4、与外界的关系上:每个细胞都要与相邻细胞、而与外界环境直接接触的细胞都要和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转换。

  五、总结

  细胞既是生物体结构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体代谢和遗传的基本单位。

  (四)细胞物质的运输

  ○科学家研究细胞膜结构的历程是从物质跨膜运输的现象开始的,分析成分是了解结构的基础,现象和功能又提供了探究结构的线索。人们在实验观察的基础上提出假说,又通过进一步的实验来修正假说,其中方法与技术的进步起到关键的作用

  成分:磷脂和蛋白质和糖类

  结构:单位膜(三明治)→流动镶嵌模型

  细胞膜特性结构特点:具有相对的流动性

  生理特性:选择透过性(对离子和小分子物质具选择性)

  保护作用

  功能控制细胞内外物质交换

  细胞识别、分泌、排泄、免疫等

高一生物知识点总结15

  1.同源染色体: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形状和大小一般都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母方。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叫作联会。联会后的`每对同源染色体含有四条染色单体,叫作四分体,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经常发生交叉互换。

  2.减数第一次_减数第二次_间通常没有间期,染色体不再复制。

  3.男性红绿色盲基因只能从母亲那里传来,以后只能传给女儿,叫交叉遗传。

  4.性别决定的类型有XY型(雄性:XY,雌性:_和ZW型(雄性:ZZ,雌性:ZW)。

  5.艾弗里通过体外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6.因为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所以说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7.凡是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其遗传物质是D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

  8.DNA双螺旋结构的主要功能特点是:(1)DNA分子是由两条链组成,这两条链按反向*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2)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内侧。(3)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并且碱基配对有一定的规律:A一定与T配对;G一定与C配对。碱基之间的这种一一对应的关系,叫作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高一生物知识点总结菁选(扩展3)

——高一生物知识点总结菁选

高一生物知识点总结14篇

  总结是指对某一阶段的工作、学*或思想中的经验或情况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书面材料,它可使零星的、肤浅的、表面的感性认知上升到全面的、系统的、本质的理性认识上来,为此要我们写一份总结。我们该怎么写总结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一生物知识点总结,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生物知识点总结 篇1

  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一、生态因素对环境的影响

  1、生态学: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叫做~。

  2、生态因素:环境中影响生物的形态、生理和分布的因素,叫做~。

  3、种内关系: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或群体之间的关系。包括种内互助和种内斗争。

  4、种内互助:同种生物生活在一起,通力合作,共同维护群体的生存。如:群聚的生活的某些生物,聚集成群,对捕食和御敌是有利的。

  5、种内斗争:同种个体之间由于食物、栖所、寻找配偶或其它生活条件的矛盾而发生斗争的现象是存在的。(如:某些水体中,鲈鱼,无其它鱼类、食物不足时,成鱼就以本种小鱼为食。)

  7、种间关系:是指不同生物之间的关系,包括共生、寄生、竞争、捕食等。

  8、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如果彼此分开,则双方或者一方不能独立生存。(例如:地衣是藻类与真菌共生体,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共生。)

  9、寄生:一种生物寄居在另一种生物体的体内或体表,从那里吸取营养物质来维持生活,这种现象叫做~。(例如:蛔虫、绦虫、血吸虫等寄生在其它动物的体内;虱和蚤寄生在其它动物的体表;菟丝子寄生在豆科植物上;噬菌体寄生在细菌内部。)

  10、竞争: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由于争夺资源、空间等而发生斗争的现象,叫做~。(例如:大草履虫和小草履虫)

  11、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

  12、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①光:阳光对生物的生理和分布起着决定性作用。A、光的强与弱对植物:如松、杉、柳、小麦、玉米等在强光下生长好;人参、三七在弱光下生长。浅海与深海,海*面200M以下无植物生存。b、光照时间的长短:菊花秋季短日照下开花;菠菜、鸢尾在长日照下开花。c、阳光影响动物的体色:鱼的背面颜色深;腹面颜色浅;d、光照长短与动物的生殖:适当增加光照时间可使家鸡多产蛋。E、光线影响动物*性:白天活动与夜晚活动。

  ②温度:a、不同地带的差异:寒冷地方针叶林较多;温暖地带地方阔叶林较多b、植物的南北栽种:苹果、梨不宜在热带栽种;柑桔不宜在北方栽种;c、对动物形成的影响:同一种类的哺乳动物生长在寒冷地带,体形大;d、对动物*性的影响:冬眠—-蛇、蛙等变温动物;夏眠—-蜗牛;洄游:迁徙;季节性换羽。

  ③水分:限制陆生生物分布的重要因素;水是影响生物生存的重要生态因素;一切生物的生活都离不开水。

  13、生态因素的综合作用:环境中的各种生态因素,对生物体是同时共同起作用的;但各种生态因素所起的作用并不是同等重要的,有关键因素和次要因素之分。

  14、区分共生、竞争和捕食关系的图象。a、共生图象:特点是两种生物个体数量为同步变化,二者同生共死;b、捕食图象,特点是两种生物个体数量变化不同步,先增者先减少,为被捕食者,后增者后减少,为捕食者。被捕食者图象的最高点高于捕食者;c、竞争图象,特点是两种生物开始时个体数量为"同步变化,以后则你死我活。4、决定海洋不同深度植物分布的主要因素是阳光。

  二、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此项仅供参考,可以不掌握)

  1、保护色:动物适应栖息环境而具有的与环境色彩相似的体色。

  2、警戒色:某些有恶臭或毒刺的动物所具有的鲜艳色彩和斑纹。

  3、拟态:某些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外表形状或色泽斑,与其他生物或非生物异常相似的状态。

  4、适应的相对性:指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只是一定程度的适应,不是绝对的。

  5、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既有普遍性,又具有相对性。因为生物生存的环境不断变化,而生物的遗传具有保守性,不会因为环境变化立即改变其遗传性,因此适应的形成是长期的自然选择的结果。选择作用不会一次到位,更不会造成尽善尽美的选择结果,所以,适应具有相对性。

  6、适应的普遍性:植物对环境的适应,动物对环境的适应,外形的适应性特征。

  7、适应具有相对性的原因:遗传物质稳定性与环境条件变化相互作用的结果。

  8、保护色:动物体色与背景色彩相似,利于取食避敌,避役(变色龙)、比目鱼、雷鸟、蝗、某些沙漠植物。

  9、警戒色:动物体色与背景色彩形成对比色,具有恶臭(毒刺)或者鲜艳色彩(斑纹)的特点,充分暴露自己,警告敌人不要侵犯,以防止“两败俱伤”。警戒色是冒充的“艺术”,以鲜艳色彩向动物们发出警告。(例如:黄峰、蝮蛇体表的斑纹、瓢虫体表的斑点)

  10、拟态:生物形态、色泽模拟背景生物体,(如:竹节虫、尺蠖的形状像树枝、枯叶蝶、有的螳螂成虫的翅展开时像鲜艳的花朵,若虫的足像美丽的花瓣、蜂兰。)

  11、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既有普遍性又有相对性。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能够影响环境。

  第二节、种群和生物群落

  1、种群:在一定空间和时间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如:一个湖泊中的全部鲤鱼就是一个种群)

  2、种群密度:是指单位空间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

  3、年龄组成: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的比例。

  4、性别比例:是指雌雄个体数目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

  5、出生率:是指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

  6、死亡率:是指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

  7、生物群落: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群落的总和。

  8、生物群落的结构:是指群落中各种生物在空间上的配置情况,包括垂直结构和水*结构等方面。

  9、垂直结构: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这就是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如森林群落、湖泊群落垂直结构。

  10、水*结构:在水*方向上的分区段现象,就是生物群落的水*结构。如:林地中的植物沿着水*方向分布成不同小群落的现象。

  11、种群特征: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等。种群数量变化是种群研究的核心问题,种群密度是种群的重要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以及迁人和迁出等都可以影响种群的数量变化。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是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

  12、种群密度的测定:对于动物采用标志重捕法,其公式为种群数量N=(标志个体数X重捕个体数)/重捕标志数.

  13种群密度的特点:①相同的环境条件下,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不同。②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不同。

  14、出生率和死亡率: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密度和种群大小的重要因素。出生率高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增加;出生率低于死亡率,种群密度下降。;出生率与死亡率大体相等,则种群密度不会有大的变动。

  15、年龄组成的类型:(1)增长型:年轻的个体较多,年老的个体很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发展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2)稳定型: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这样的种群正处于稳定时期,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保持稳定。(3)衰退型:种群中年轻的个体较少,而成体和年老的个体较多,这样的种群正处于衰退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

  16、性别比例有三种类型:(1)雌雄相当,多见于高等动物,如黑猩猩、猩猩等。(2)雌多于雄,多见于人工控制的种群,如鸡、鸭、羊等。有些野生动物在繁殖时期也是雌多于雄,如象海豹。(3)雄多于雌,多见于营社会性生活的昆虫,如白蚁等。7、种群数量的变化:①影响因素:a、自然因素:气候、食物、被捕食和传染病。B、人为因素:人类活动。②变化类型:增长、下降、稳定和波动。③两种增长曲线:a 、“”型增长特点:连续增长,增长率不变。条件:理想条件。b、“S”型增长特点:级种群密度增加→增长率下降→最大值()稳定;条件:自然条件(有限条件)。 ④研究意义:防治害虫,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8、预测未来种群密度变化趋势看年龄组成。而出生率和死亡率则显示*期种群密度变化趋势。

  第三节、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就是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在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而相互作用的一个自然系统。

  1、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

  2、生态系统的类型:地球上的生态系统可以分为陆地生态系统和水域生态系统两大类。在陆地生态系统中,又分为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等类型。在水域生态系统中,又分为海洋生态系统和淡水生态系统。

  3、森林生态系统:湿润或比较湿润的地区;物种多,植物以乔木为主,树栖攀援动物多,种群密度稳定,群落结构复杂稳定。

  4、草原生态系统: 年降水量少的地区;物种少,植物以草本为主,善跑或穴居动物多,种群密度易变,群落结构一般不稳定。

  5农业生态系统: 农作物种植区;作物种类少,种群密度大,群落结构单一而不大稳定,植物主要为农作物,人为作用突出。

  6、海洋生态系统: 整个海洋,类型多,分布各异; 微小浮游植物为主,有大型藻类,各类动物集中于200以上水层,底栖动物适应性特殊。

  7、淡水生态系统: 浅水区为水生和沼泽植物,深水区表层为浮游植物,主要有浮游动物、鱼类和底栖动物。

  二、生态系统的结构

  1、分解者:主要是指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们能把动植物的尸体、排泄物和残落物等所含有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中,在重新被绿色植物利用来制造有机物。

  2、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事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叫做~。

  3、食物网: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的复杂营养关系,叫做~。

  4、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

  5、生态系统一般都包括以下四种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包括阳光、热能、空气、水分和矿物质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6、生产者:自养型生物(主要是指绿色植物及化能合成作用的硝化细菌等)。

  7、消费者:包括各种动物。它们的生存都直接或间接地依赖于绿色植物制造出来的有机物,所以把它们叫做消费者。消费者属于异养生物。动物中直接以植物为食的草食动物(也叫植食动物)叫做初级消费者;以草食动物为食的肉食动物叫做次级消费者;以小型肉食动物为食的大型肉食动物,叫做三级消费者。

  8、分解者:主要是指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

  9、生物之间的关系:食物链中的不同种生物之间一般有捕食关系;而食物网中的不同种生物之间除了捕食关系外,还有竞争关系。

  10、生态系统中各成分的地位和作用: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是生态系统赖以存在的基础,生产者是生态系统中的主要成分,消费者不是生态系统的必备成分,分解者是生态系统的重要成分。

  11、消费者等级与营养等级的区别:消费者等级始终以初级消费者为第一等级,而营养等级则以生产者为第一等级(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初级消费者为第二营养级,次级消费者为第三营养级。);同一种生物在食物网中可以处在不同的营养等级和不同的消费者等级;同一种生物在同一食物链中只能有一个营养等级和一个消费者等级,且二者仅相差一个等级。

  三、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能量金字塔:可以将单位时间内各个营养级的能量数值,由低到高绘制成图,这样就形成一个金字塔图形,就叫做能量金字塔。

  1、起点: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输入能量)。

  2、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流经这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3、渠道:沿食物链的营养级依次传递(转移能量)

  4、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的三个去处是:呼吸消耗,下一营养级同化,分解者分解。对于初级消费者所同化的能量,也是这三个去处。并且可以认为,一个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呼吸散失的能量十分解者释放的能量十被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但对于最高营养级的情况有所不同。

  5、特点:传递方向:单向流动(能量只能从前一营养级流向后一营养级,而不能反向流动);传递效率:逐级递减,传递效率为10%~20%(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只有10%~20%)。

  4、人们研究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主要目的,就是设法调整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5、计算规则:消耗最少要选择食物链最短和传递效率最大20%,消耗最多要选择食物链最长和传递效率最小10%。

  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化学元素,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回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这里说的生态系统是指地球上最大的生态下系统——生物圈,其中的物质循环带有全球性,所以又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2、温室效应:大气中CO2越多,对地球上逸散到外层空间的热量的阻碍作用就越大,从而使地球温度升高得越快,这种现象就叫温室效应。

  3、碳循环:①碳在无机环境中是以二氧化碳或碳酸盐的形式存在的。②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循环的。③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为糖类等有机物。生产者合成的含碳有机物被各级消费者所利用。生产者和消费者在生命活动过程中,通过呼吸作用,又把二氧化碳放回到大气中。生产者和消费者死后的尸体又被分解者所利用,分解后产生的二氧化碳也返回到大气中。特点:随大气环流在全球范围内运动,所以碳循环带有全球性。

  4、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进行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能量流经生态系统各个营养级时,流动是单向,不循环的,是逐级递减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可以反复出现,循环运动。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是相辅相承,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

  五、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由于生态系统中生物的迁入,迁出及其它变化使生态系统总是在发展变化的,当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它的结构和功能能够保持相对稳定,我们就把:生态系统具有保持和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称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抵抗力稳定性:在生物学上就把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称之为抵抗力稳定性。

  3、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在遭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以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叫做恢复力稳定性。

  4、生物圈II号”实验失败说明: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难以像真正的生物圈那样,长期保持相对稳定,具备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5、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等方面。①抵抗力稳定性的本质是“抵抗干扰、保持原状”;生态系统之所以具有抵抗力稳定性,就是因为生态系统内部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单纯,营养结构越简单,自动调节能力越小,抵抗力稳定性越低。一个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外界因素的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的相对定状态就会遭到破坏。

  6、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之间往往存在着相反的关系。抵抗力稳定性较高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较低,反之亦然。

  7、生物圈是人类生存的唯一环境,而人类活动的干扰正在全球范围内使生态系统偏离稳态,我们要保护并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高一生物知识点总结 篇2

  第五章 细胞的基本结构

  第一节 细胞膜——系统的边界知识网络:

  1、研究细胞膜的常用材料:人或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

  2、细胞膜主要成分:脂质和蛋白质,还有少量糖类

  细胞膜成分特点:脂质中磷脂最丰富,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种类和数量越多

  3、细胞膜功能:

  ①将细胞与环境分隔开,保证细胞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

  ②控制物质出入细胞

  ③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

  一、制备细胞膜的方法(实验)

  原理:渗透作用(将细胞放在清水中,水会进入细胞,细胞涨破,内容物流出,得到细胞膜)

  选材:人或其它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

  原因:因为材料中没有细胞核和众多细胞器

  提纯方法:差速离心法

  细节:取材用的.是新鲜红细胞稀释液(血液加适量生理盐水)

  二、与生活联系:

  细胞癌变过程中,细胞膜成分改变,产生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

  三、细胞壁成分

  植物:纤维素和果胶

  原核生物:肽聚糖

  作用:支持和保护

  四、细胞膜特性:

  结构特性:流动性

  举例:(变形虫变形运动、白细胞吞噬细菌)

  功能特性:选择透过性

  举例:(腌制糖醋蒜,红墨水测定种子发芽率,判断种子胚、胚乳是否成活)

  五、细胞膜其它功能:维持细胞内环境稳定、分泌、吸收、识别、免疫

  第二节 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

  一、细胞器之间分工

  (1)双层膜

  叶绿体:存在于绿色植物细胞,光合作用场所

  线粒体:有氧呼吸主要场所

  (2)单层膜

  内质网:细胞内蛋白质合成和加工,脂质合成的场所

  高尔基体:对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包装

  液泡:植物细胞特有,调节细胞内环境,维持细胞形态

  溶酶体:分解衰老、损伤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

  (3)无膜

  核糖体:合成蛋白质的主要场所

  中心体:与细胞有丝分裂有关

  二、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

  核糖体 内质网 高尔基体 细胞膜

  (合成肽链)(加工成蛋白质) (进一步加工)(囊泡与细胞膜融合,蛋白质释放)

  三、生物膜系统

  1、概念:细胞膜、核膜,各种细胞器的膜共同组成的生物膜系统

  2、作用: 使细胞具有稳定内部环境物质运输、能量转换、信息传递

  为各种酶提供大量附着位点,是许多生化反应的场所,把各种细胞器分隔开,保证生命活动高效、有序进行。

  1、细胞膜的化学成分是什么?

  2、为获得纯净的细胞膜,应选取什么材料做实验?理由是什么?

  3、欲使细胞破裂,对所选材料进行的处理方法是什么?

  4、细胞膜的功能是什么?

  5、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其作用是什么?

  6、细胞膜的两个特性?

  7、细胞器中具有双层膜结构的是什么?不具膜结构的是什么?

  8、被称为“消化车间”的是哪种细胞器?

  9、植物叶肉细胞里,都具有色素的一组细胞器是什么?

  10、蛔虫的细胞内肯定没有哪种细胞器?这种细胞器的功能是什么?

  11、动物细胞特有的细胞器是什么?功能是什么?

  12、线粒体与叶绿体如何将能量转换的?

  13、在动物细胞内,DNA分布在细胞的什么结构中?

  14、与分泌蛋白合成和运输有关的细胞器是什么?分别有什么功能?15、专一性染线粒体的活细胞染料是什么?使活细胞中的线粒体呈什么颜色?

  16、细胞核有什么功能?

  17、核孔、核仁有什么功能?

  18、染色质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19、染色质与染色体的关系是什么?

  20、哪些细胞没有细胞核?

  高一生物知识点总结 篇3

  内质网

  结构特点:是由膜连接而成的网状结构,单层膜,可分为滑面内质网和粗面内质网(附着有核糖体)。

  功能:细胞内蛋白质加工以及脂质(如性激素)合成的“车间”。

  高尔基体

  结构特点:高尔基体是由单层膜围成的扁*囊和小泡所组成,分泌旺盛的细胞,较发达。成堆的囊并不像内质网那样相互连接。

  功能:对来自内质网的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包装的“车间”及“发送站”;还与植物细胞壁的形成有关。

  溶酶体

  结构特点:溶酶体是由高尔基体断裂产生,单层膜包裹的'小泡。

  功能:是“消化车间”,含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病菌。

  液泡

  结构特点:单层膜,含有无机盐、氨基酸、糖类以及各种色素等物质。

  功能:调节植物细胞内的渗透压,使细胞保持坚挺。

  核糖体

  结构特点:无膜结构,主要由RNA(rRNA)和蛋白质构成,分为附着核糖体和游离核糖体。

  功能:生产蛋白质的机器。

  高一生物知识点总结 篇4

  【第一节从生物圈到细胞】

  一、相关概念、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除了病毒以外,所有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植物没有系统)→个体→种群

  →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二、病毒的相关知识:

  1、病毒(Virus)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体。主要特征:

  ①、个体微小,一般在10~30nm之间,大多数必须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见;

  ②、仅具有一种类型的核酸,DNA或RNA,没有含两种核酸的病毒;

  ③、专营细胞内寄生生活;

  ④、结构简单,一般由核酸(DNA或RNA)和蛋白质外壳所构成。

  2、根据寄生的宿主不同,病毒可分为动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细菌病毒(即噬菌体)三大类。根据病毒所含核酸种类的不同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

  3、常见的病毒有:人类流感病毒(引起流行性感冒)、SARS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艾滋病(AIDS)]、禽流感病毒、乙肝病毒、人类天花病毒、狂犬病毒、烟草花叶病毒等。

  1、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依次为: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

  2、光学显微镜的操作步骤:

  对光→低倍物镜观察→移动视野中央(偏哪移哪)→高倍物镜观察:①只能调节细准焦螺旋;②调节大光圈、凹面镜

  3、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根本区别为:有无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①原核细胞:无核膜,无染色体,如大肠杆菌等细菌、蓝藻

  ②真核细胞:有核膜,有染色体,如酵母菌,各种动物

  注:病毒无细胞结构,但有DNA或RNA

  4、蓝藻是原核生物,自养生物

  5、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统一性体现在二者均有细胞膜和细胞质

  6、细胞学说建立者是施莱登和施旺,细胞学说建立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细胞学说建立过程,是一个在科学探究中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充满耐人寻味的曲折

  7、组成细胞(生物界)和无机自然界的化学元素种类大体相同,含量不同

  8、组成细胞的元素

  ①大量无素:C、H、O、N、P、S、K、Ca、Mg

  ②微量无素:Fe、Mn、B、Zn、Mo、Cu

  ③主要元素:C、H、O、N、P、S

  ④基本元素:C

  ⑤细胞干重中,含量最多元素为C,鲜重中含最最多元素为O

  9、生物(如沙漠中仙人掌)鲜重中,含量最多化合物为水,干重中含量最多的

  化合物为蛋白质。

  10、(1)还原糖(葡萄糖、果糖、麦芽糖)可与斐林试剂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脂肪可苏丹III染成橘黄色(或被苏丹IV染成红色);淀粉(多糖)遇碘变蓝色;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

  (2)还原糖鉴定材料不能选用甘蔗

  (3)斐林试剂必须现配现用(与双缩脲试剂不同,双缩脲试剂先加A液,再加B液)

  11、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氨基酸结构通式为NH2—C—COOH,各种氨基酸的区别在于R基的不同

  12、两个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二肽,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化学键(—NH—CO—)叫肽键

  13、脱水缩合中,脱去水分子数=形成的肽键数=氨基酸数—肽链条数

  14、蛋白质多样性原因: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千变万化,多肽链盘曲折叠方式千差万别

  15、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这个碳原子还连接一个氢原子和一个侧链基因

  16、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是核酸,它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合成中具有极其重要作用,核酸包括两大类:一类是脱氧核糖核酸,简称DNA;一类是核糖核酸,简称RNA,核酸基本组成单位核苷酸

  17、蛋白质功能:

  ①结构蛋白,如肌肉、羽毛、头发、蛛丝

  ②催化作用,如绝大多数酶

  ③运输载体,如血红蛋白

  ④传递信息,如胰岛素

  ⑤免疫功能,如抗体

  18、氨基酸结合方式是脱水缩合: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与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相连接,同时脱去一分子水,如图:

  HOHHH

  NH2—C—C—OH+H—N—C—COOHH2O+NH2—C—C—N—C—COOH

  R1HR2R1OHR2

  19、DNA与RNA的区别:

  20、主要能源物质:糖类

  细胞内良好储能物质:脂肪

  人和动物细胞储能物:糖原

  直接能源物质:ATP

  21、糖类:

  ①单糖:葡萄糖、果糖、核糖、脱氧核糖

  ②二糖:麦芽糖、蔗糖、乳糖

  ③多糖:淀粉和纤维素(植物细胞)、糖原(动物细胞)

  ④脂肪:储能;保温;缓冲;减压

  22、脂质:磷脂(生物膜重要成分)

  胆固醇、固醇(性激素:促进人和动物生殖器官的发育及生殖细胞形成)

  维生素D(促进人和动物肠道对Ca和P的吸收)

  23、多糖,蛋白质,核酸等都是生物大分子,组成单位依次为:单糖、氨基酸、核苷酸。

  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基本骨架,所以碳是生命的核心元素。

  24、细胞内水的存在形式为结合水和自由水

  自由水(95.5%):良好溶剂;参与生物化学反应;提供液体环境;运送营养物质及代谢废物;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

  结合水(4.5%):组成细胞的`成分之一

  25、无机盐绝大多数以离子形式存在。哺乳动物血液中Ca2+过低,会出现抽搐症状;患急性肠炎的病人脱水时要补充输入葡萄糖盐水;高温作业大量出汗的工人要多喝淡盐水。

  26、细胞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和少量糖类组成,脂质中磷脂最丰富,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种类和数量越多;细胞膜基本支架是磷脂双分子层;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和选择透过性。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

  27、细胞膜的功能控制物质进出细胞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

  28、植物细胞的细胞壁成分为纤维素和果胶,具有支持和保护作用

  29、制取细胞膜利用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因为无核膜和细胞器膜

  30、叶绿体:光合作用的细胞器;双层膜

  线粒体:有氧呼吸主要场所;双层膜

  核糖体:生产蛋白质的细胞器;无膜

  中心体:与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有关;无膜

  液泡:调节植物细胞内的渗透压,内有细胞液

  内质网:对蛋白质加工

  高尔基体:对蛋白质加工,分泌

  31、消化酶、抗体等分泌蛋白合成需要四种细胞器: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

  32、细胞膜、核膜、细胞器膜共同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它们在结构和功能上紧密联系,协调。

  维持细胞内环境相对稳定生物膜系统功能许多重要化学反应的位点把各种细胞器分开,提高生命活动效率

  核膜:双层膜,其上有核孔,可供mRNA通过结构核仁

  33、细胞核由DNA及蛋白质构成,与染色体是同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的染色质两种状态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

  功能: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34、植物细胞内的液体环境,主要是指液泡中的细胞液

  原生质层指细胞膜,液泡膜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

  植物细胞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质壁分离中质指原生质层,壁为细胞壁

  35、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选择透过性膜

  自由扩散:高浓度→低浓度,如H2O,O2,CO2,甘油,乙醇、苯

  协助扩散:载体蛋白质协助,高浓度→低浓度,如葡萄糖进入红细胞

  36、物质跨膜运输方式主动运输:需要能量;载体蛋白协助;低浓度→高浓度,如无机盐、离子、胞吞、胞吐:如载体蛋白等大分子

  37、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选择透过性膜,这种膜可以让水分子自由通过,一些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

  38、酶的本质:活细胞产生的有机物,绝大多数为蛋白质,少数为RNA

  酶的特性:高效性、专一性(每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成一类化学反应)

  酶作用条件温和,影响酶活性的条件:温度、pH等。最适温度(pH值)下,酶活性,温度和pH偏高或偏低,酶活性都会明显降低,甚至失活(过高、过酸、过碱)

  功能:催化作用,降低化学反应所需要的活化能

  结构简式:A—P~P~P,A表示腺苷,P表示磷酸基团,~表示高能磷酸键

  全称:三磷酸腺苷

  39、ATP与ADP相互转化:A—P~P~PA—P~P+Pi+能量

  功能:细胞内直接能源物质

  40、细胞呼吸: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氧化分解,生成CO2或其他产物,释放能量并生成ATP过程

  高一生物知识点总结 篇5

  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一、氨基酸及其种类

  氨基酸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或单体)。

  结构要点:每种氨基酸都至少含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氨基酸的种类由R基(侧链基团)决定。

  二、蛋白质的结构

  氨基酸、二肽、三肽、多肽、多肽链、一条或若干条多肽链盘曲折叠、蛋白质

  氨基酸分子相互结合的方式:脱水缩合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和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相连接,同时失去一分子的水。

  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化学键叫做肽键三、蛋白质的功能

  1、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结构的重要物质(肌肉毛发)

  2、催化细胞内的生理生化反应)

  3、运输载体(血红蛋白)

  4、传递信息,调节机体的生命活动(胰岛素)

  5、免疫功能(抗体)

  四蛋白质分子多样性的原因

  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以及空间结构不同导致蛋白质结构多样性。蛋白质结构多样性导致蛋白质的功能的多样性。

  规律方法

  1、构成生物体的蛋白质的20种氨基酸的结构通式为:NH2-C-COOH

  根据R基的不同分为不同的氨基酸。H

  氨基酸分子中,至少含有一个-NH2和一个-COOH位于同一个C原子上,由此可以判断是否属于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

  2、n个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m条多肽链时,共脱去(n-m)个水分子,形成(n-m)个肽键,至少存在m个-NH2和m个-COOH,形成的蛋白质的分子量为n?氨基酸的*均分子量-18(n-m)

  3、氨基酸数=肽键数+肽链数

  4、蛋白质总的分子量=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总分子量-脱水缩合反应脱去的水的总分子量

  高一生物知识归纳

  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

  DNA(脱氧核糖核酸)

  一、核酸的分类、

  RNA(核糖核酸)

  DNA与RNA组成成分比较(见附表)

  二、核酸的结构

  基本组成单位—核苷酸核苷酸由一分子五碳糖、一分子磷酸、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

  (1)DNA的基本单位脱氧核糖核苷酸

  (2)RNA的'基本单位核糖核苷酸

  核酸中的相关计算:

  (1)若是在含有DNA和RNA的生物体中,则碱基种类为5种;核苷酸种类为8种。

  (2)DNA的碱基种类为4种;脱氧核糖核苷酸种类为4种。

  (3)RNA的碱基种类为4种;核糖核苷酸种类为4种。

  化学元素组成:C、H、O、N、P

  三、核酸的功能核酸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核酸在细胞中的分布观察核酸在细胞中的分布:

  材料: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试剂:_绿、吡罗红混合染色剂注意事项:

  盐酸的作用:?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同时使染色体中的DNA与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与染色剂结合。

  现象:

  _绿将细胞核中的DNA染成绿色,

  吡罗红将细胞质中的RNA染成红色。

  DNA是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此外,在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有少量的分布。

  RNA主要存在于细胞质中,少量存在于细胞核中。

  高一生物知识点总结 篇6

  1、植物细胞特有的细胞器是质体。

  2、动物和低等植物细胞特有的细胞器是中心体。

  3、动植物细胞都有,但功能不同的细胞器是高尔基体。

  4、根尖分生区细胞没有的细胞器是叶绿体、中心体、液泡。

  5、生理活动能产生水的细胞器有线粒体(通过有氧呼吸产生)、线粒体(通过氨基酸脱水缩合产生)、叶绿体(通过光合作用产生)、高尔基体(植物细胞壁的合成)、核糖体(脱水缩合形成肽链)。

  6、与蛋白质合成和分泌有关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

  7、与主动运输有关的细胞器是线粒体、核糖体。

  8、与能量转换有关的细胞器是叶绿体、线粒体。

  9、合成物质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叶绿体、线粒体、高尔基体、内质网。

  10、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衡的细胞器有线粒体、叶绿体。

  11、原核细胞中具有的细胞器是核糖体。

  12、真核细胞中细胞器的'质量大小顺序为:叶绿体>线粒体>核糖体。

  13、具膜结构的细胞器:单层膜的细胞器有液泡、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双层膜的细胞器有线粒体、叶绿体;不具膜结构的细胞器有核糖体、中心体。

  14、膜结构之间的联系;直接联系;内质网向内与外层核膜相连,向外与细胞膜相连,代谢旺盛时,内质网膜与线粒体外膜相连。间接联系:内质网以“出芽”方式形成的小泡,可以和高尔基体融合,高尔基体以同样方式形成的小泡可和细胞膜融合。

  15、与细胞渗透吸水能力直接有关的细胞器是液泡。

  17、具有核酸的细胞器有线粒体、叶绿体、核糖体。

  18、能自我复制的细胞器有线粒体、叶绿体、中心体。

  19、参与细胞分裂的细胞器有核糖体(间期蛋白质的合成)、中心体(中心粒发出星射线构成纺锤体)、高尔基体(与植物细胞分裂末期纺锤体的形成有关)、线粒体(为细胞分裂提供能量)。

  20、含色素的细胞器有叶绿体、有色体、液泡。叶绿体

  高一生物知识点总结 篇7

  无机物

  存在方式生理作用

  水

  结合水4。5%

  自由水95%部分水和细胞中

  其他物质结合。细胞结构的组成成分。

  绝大部分的水以

  游离形式存在,可以自由流动。

  1、细胞内的良好溶剂;

  2、参与细胞内许多生物化学反应;

  3、水是细胞生活的液态环境;

  4、水的流动,把营养物质运送到细胞,并把废物运送到排泄器官或直接排出;

  无机盐多数以离子状态存,如K+、

  Ca2+、Mg2+、Cl——、PO2+等

  1、细胞内某些复杂化合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如Fe2+是血红蛋白的主要成分;

  2、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细胞的形态和功能;

  3、维持细胞的渗透压和酸碱*衡;

  小结

  化合有机组合分化

  化学元素化合物原生质细胞

  ○原生质

  1、泛指细胞内的全部生命物质,但并不包括细胞内的所有物质,如细胞壁;

  2、包括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三部分;其主要成分为核酸、蛋白质(和脂类);

  3、动物细胞可以看作一团原生质。

  ○细胞质:指细胞中细胞膜以内、细胞核以外的全部原生质。

  ○原生质层:成熟的植物细胞的细胞膜、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为一层半透膜。

  (三)细胞的基本结构

  细胞壁(植物特有):纤维素+果胶,支持和保护作用

  成分:脂质(主磷脂)50%、蛋白质约40%、糖类2%—10%

  细胞膜

  作用:隔开细胞和环境;控制物质进出;细胞间信息交流;

  真核基质:有水、无机盐、脂质、糖类、氨基酸、核苷酸和多种酶等

  细胞细胞质是活细胞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

  分工:线、内、高、核、溶、中、叶、液、

  细胞器

  协调配合: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生物膜系统

  核膜:双层膜,分开核内物质和细胞质

  核孔: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流和信息交流

  细胞核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染色质:由DNA和蛋白质组成,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

  一、细胞器差速离心:美国克劳德

  线粒体叶绿体高尔基体内质网液泡核糖体中心体

  分布动植物植物动植物动植物植物和某

  些原生动物动植物动物

  低等植物

  形态椭球形、棒形扁*的球形或椭球形大小囊泡、扁*囊网状椭球形粒状小体

  结构双层膜,有少量DNA单层膜,形成囊泡状和管状,内有腔没有膜结构

  嵴(TP酶复合体)、基粒、基质基粒(类体)、基质(片层结构)、酶外连细胞膜,内连核膜液泡膜、细胞液蛋白质、RNA、和酶两个互相垂直的中心粒

  功能有氧呼吸的主场所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细胞分泌,

  成细胞壁提供合成、运输条件贮存物质,调节内环境蛋白质合成的场所与有丝有关

  备注在核仁

  形成

  △细胞器是指在细胞质中具有一定形态结构和执行一定生理功能的结构单位,

  二、协调配合分泌蛋白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法:罗马尼亚帕拉德

  有机物、O2

  叶绿体线粒体

  能量、CO2

  基因调控初步合成加工修饰

  细胞核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胞外

  氨基酸肽链一定空间结构

  ○生物膜系统:细胞器膜+细胞膜+核膜等形成的结构体系

  三、细胞核=核膜(双层)+核仁+染色质+核液

  美西螈实验、蝾螈横缢实验、变形虫实验、伞藻嫁接与移植实验

  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储存和复制的场所,是代谢活动和遗传特性的控制中心。

  ○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一物质在细胞周期不同阶段相互转变的形态结构。

  DNA螺旋

  ○+=核小体(串珠结构)染色质30nm纤维

  组蛋白非组蛋白

  螺旋化

  0。4um超螺旋管(圆筒形)2—10um染色单体(圆柱状、杆状)

  四、树立观点(基本思想)

  1、有一定的结构就必然有与之相对应功能的存在;

  ○结构和功能相统一

  2、任何功能都需要一定的结构来完成

  3、各种细胞器既有形态结构和功能上的差异,又相互联系,相互依存;

  ○分工合作

  1、细胞的生物膜系统体现细胞各结构之间的协调配合。

  ○生物的整体性: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只有在各部分组成一个整体的时才能体现出生命现象。

  1、结构:细胞的各个部分是相互联系的。如分布在细胞质的内质网内连核膜,外接细胞膜。

  2、功能:细胞的不同结构有不同的生理功能,但却是协调配合的。如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

  3、调控:细胞核是代谢的调控中心。其DNA通过控制蛋白质类物质的合成调控生命活动。

  4、与外界的关系上:每个细胞都要与相邻细胞、而与外界环境直接接触的细胞都要和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转换。

  五、总结

  细胞既是生物体结构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体代谢和遗传的基本单位。

  (四)细胞物质的运输

  ○科学家研究细胞膜结构的历程是从物质跨膜运输的现象开始的,分析成分是了解结构的基础,现象和功能又提供了探究结构的线索。人们在实验观察的基础上提出假说,又通过进一步的实验来修正假说,其中方法与技术的进步起到关键的作用

  成分:磷脂和蛋白质和糖类

  结构:单位膜(三明治)→流动镶嵌模型

  细胞膜特性结构特点:具有相对的流动性

  生理特性:选择透过性(对离子和小分子物质具选择性)

  保护作用

  功能控制细胞内外物质交换

  细胞识别、分泌、排泄、免疫等

  高一生物知识点总结 篇8

  第一章生命的物质基础

  1.生物体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2.从结构上说,除病毒以外,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3.新陈代谢是活细胞中全部的序的化学变化总称,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

  4.生物体具应激性,因而能适应周围环境。

  5.生物体都有生长、发育和生殖的现象。

  6.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特征,使各物种既能基本上保持稳定,又能不断地进化。

  7.生物体都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8.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可以找到,没有一种化学元素是生物界所特有的,这个事实说明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具统一性。

  9.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生物体内和在无机自然界中的含量相差很大,这个事实说明生物界与非生物界还具有差异性。

  10.各种生物体的一切生命活动,绝对不能离开水。

  11.糖类是构成生物体的重要成分,是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是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

  12.脂类包括脂肪、类脂和固醇等,这些物质普遍存在于生物体内。

  13.蛋白质是细胞中重要的有机化合物,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蛋白质。

  14.核酸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对于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有极重要作用。

  15.组成生物体的任何一种化合物都不能够单独地完成某一种生命活动,而只有按照一定的方式有机地组织起来,才能表现出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现象。细胞就是这些物质最基本的结构形式。

  第二章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

  16.活细胞中的各种代谢活动,都与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有密切关系。细胞膜具一定的流动性这一结构特点,具选择透过性这一功能特性。

  17.细胞壁对植物细胞有支持和保护作用。

  18.细胞质基质是活细胞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为新陈代谢的进行,提供所需要的物质和一定的环境条件。

  19.线粒体是活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20.叶绿体是绿色植物叶肉细胞中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器。

  21.内质网与蛋白质、脂类和糖类的合成有关,也是蛋白质等的运输通道。

  22.核糖体是细胞内合成为蛋白质的场所。

  23.细胞中的高尔基体与细胞分泌物的形成有关,主要是对蛋白质进行加工和转运;植物细胞分裂时,高尔基体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

  24.染色质和染色体是细胞中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两种形态。

  25.细胞核是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遗传特性和细胞代谢活动的.控制中心。

  26.构成细胞的各部分结构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互相紧密联系、协调一致的,一个细胞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细胞只有保持完整性,才能够正常地完成各项生命活动。

  27.细胞以分裂是方式进行增殖,细胞增殖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和遗传的基础。

  28.细胞有丝分裂的重要意义(特征),是将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以后,精确地*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因而在生物的亲代和子代间保持了遗传性状的稳定性,对生物的遗传具重要意义。

  29.细胞分化是一种持久性的变化,它发生在生物体的整个生命进程中,但在胚胎时期达到最大限度。

  30.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植株的能力,也就是保持着细胞全能性。

  第三章生物的新陈代谢

  31.新陈代谢是生物最基本的特征,是生物与非生物的最本质的区别。

  32.酶是活细胞产生的一类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有机物.........

  高一生物知识点总结 篇9

  一、细胞膜的成分:

  主要是脂质(约50%)和蛋白质(约40%),还有少量糖类(约2%--10%)

  二、细胞膜的功能:

  ①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

  ②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③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三、植物细胞还有细胞壁

  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对细胞有支持和保护作用;其性质是全透性的`。

  四、细胞膜的制备

  1、选材:人或动物成熟的红细胞。

  原因:没有细胞器没有细胞核没有细胞壁

  其他材料:蒸馏水、滴管、吸水纸、载玻片、盖玻片、显微镜

  2、原理:细胞内的物质有一定浓度。把红细胞放入清水中,水会进入红细胞,导致红细胞吸水涨破,使细胞膜内的物质流出来,除去细胞内的其他物质得到细胞膜。

  3、方法和步骤

  ⑴将红细胞稀释液制成装片。

  ⑵在高倍镜下观察,盖玻片一侧滴加蒸馏水,在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

  ⑶红细胞凹陷消失,体积增大,最后导致细胞破裂,内容物流出。

  ⑷利用离心法获得纯净的细胞膜。

  高一生物知识点总结 篇10

  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图像辨析步骤:

  1、细胞质是否均等分裂:不均等分裂——减数分裂中的卵细胞的形成

  2、细胞中染色体数目:

  若为奇数——减数第二次分裂(次级精母细胞、次级卵母细胞、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看一极);

  若为偶数——有丝分裂、减数第一次分裂。

  3、细胞中染色体的行为:

  有同源染色体——有丝分裂、减数第一次分裂;

  联会、四分体现象、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减数第一次分裂;

  无同源染色体——减数第二次分裂。

  4、姐妹染色单体的分离:

  一极无同源染色体——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一极有同源染色体——有丝分裂后期。

  高一生物知识点总结 篇11

  名词:1、新陈代谢:是活细胞中全部化学反应的总称,是生物与非生物最根本的区别,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包括a、同化作用(合成代谢):合成物质,贮存能量;b、异化作用(分解代谢):分解物质,释放能量。2、病毒:属于生物,无细胞结构,它们寄生在其它生物体内生活和繁殖后代,所以是具有生命的生物体,细菌病毒又称噬菌体,病毒的遗传物质可能是DNA或者可能是RNA。3、应激性:是指生物体对外界刺激发生一定反应的特性。需要时间短。(如:蛾、蝶类的趋光性)。4、反射:是指多细胞高等动物通过神经系统对各种刺激所发生的反应(如:狗见主人摇头摆尾),属于应激性。5、适应性:是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现象,是通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形成的。6、遗传性:是指亲代与子代之间表现出相似的特性。7、细胞学说: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的,其内容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8、生物工程学:以生物科学为基础,运用科学原理和工程技术来加工或改造生物材料,从而产生出人类所需要的生物或生物制品。9、生态学:研究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语句:1、生物体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2、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是构成一切动植物体结构的基本单位。3、生物生长的根本原因是:同化作用>异化作用。4、遗传使物种保持相对稳定,变异使物种向前发展进化。凡是生物的基本特征都是由遗传物质——核酸决定的。蛋白质分子的多样性是由核酸控制的。5、能够维持和延续生命的特征是新陈代谢和生殖。6、生物科学的发展:a、描述性生物学阶段(成就:细胞学说创立;1859年,达尔文的《物种起源》,提出了以自然选择为中心的生物进化理论)。b、实验生物学阶段(成就:1900年,孟德尔遗传规律重新提出)c、分子生物学阶段(成就:1944年,美国的艾弗里用细菌做实验材料,第一次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进入分子生物学阶段的标志是1953年,美国的沃森和英国的克里克提出了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7、当代生物学的主要朝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发展:微观已达到分子水*;宏观是关于生态学的研究。8、生物工程的成就a、医药:乙肝疫苗、干扰素、人类基因组计划;b、农业:抗植物病毒、两系法杂交水稻、转基因鲤鱼、抗虫棉;c、开发能源和环境保护:石油草和超级菌。9、世界五大问题:解决人、环境污染、资源匮乏、能源短缺和粮食危机等。

  第一章、生命的物质基础

  第一节、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

  名词:1、微量元素:生物体必需的,含量很少的元素。如:Fe(铁)、Mn(门)、B(碰)、Zn(醒)、Cu(铜)、Mo(母),巧记:铁门碰醒铜母(驴)。2、大量元素:生物体必需的,含量占生物体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上的元素。如:C(探)、0(洋)、H(亲)、N(丹)、S(留)、P(人people)、Ca(盖)、Mg(美)K(家)巧记:洋人探亲,丹留人盖美家。3、统一性: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在非生物界都可以找到,这说明了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4、差异性: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细胞内的含量与在非生物界中的含量明显不同,说明了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存在着差异性。

  语句:1、地球上的生物现在大约有200万种,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有20多种。2、生物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各种元素和化合物。3、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的重要作用:①C、H、O、N、P、S6种元素是组成原生质的主要元素,大约占原生质的97%。②.有的参与生物体的组成。③有的微量元素能影响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如:B能够促进花粉的萌发和花粉管的伸长。当植物体内缺B时,花药和花丝萎缩,花粉发育不良,影响**过程。

  高一生物知识点总结 篇12

  1、DNA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与T配对,G与C配对。

  2、DNA复制:是指以亲代DNA分子为模板来合成子代DNA的过程。DNA的复制实质上是遗传信息的复制。

  3、解旋:在ATP供能、解旋酶的作用下,DNA分子两条多脱氧核苷酸链配对的碱基从氢键处断裂,于是部分双螺旋链解旋为二条*行双链,解开的两条单链叫母链(模板链)。

  4、DNA的半保留复制:在子代双链中,有一条是亲代原有的链,另一条则是新合成的。

  5、人类基因组是指人体DNA分子所携带的全部遗传信息。人类基因组计划就是分析测定人类基因组的核苷酸序列。

  6、DNA的化学结构:①DNA是高分子化合物:组成它的基本元素是C、H、O、N、P等。②组成DNA的基本单位——脱氧核苷酸。每个脱氧核苷酸由三部分组成:一个脱氧核糖、一个含氮碱基和一个磷酸③构成DNA的脱氧核苷酸有四种。DNA在水解酶的作用下,可以得到四种不同的核苷酸,即腺嘌呤(A)脱氧核苷酸;鸟嘌呤(G)脱氧核苷酸;胞嘧啶(C)脱氧核苷酸;胸腺嘧啶(T)脱氧核苷酸;组成四种脱氧核苷酸的脱氧核糖和磷酸都是一样的,所不相同的是四种含氮碱基:ATGC。④DNA是由四种不同的脱氧核苷酸为单位,聚合而成的脱氧核苷酸链。

  7、DNA的双螺旋结构:DNA的双螺旋结构,脱氧核糖与磷酸相间排列在外侧,形成两条主链(反向*行),构成DNA的基本骨架。两条主链之间的横档是碱基对,排列在内侧。相对应的两个碱基通过氢键连结形成碱基对,DNA一条链上的碱基排列顺序确定了,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另一条链的碱基排列顺序也就确定了。

  8、DNA的特性:①稳定性:DNA分子两条长链上的脱氧核糖与磷酸交替排列的顺序和两条链之间碱基互补配对的方式是稳定不变的,从而导致DNA分子的稳定性。②多样性:DNA中的碱基对的排列顺序是千变万化的。碱基对的排列方式:4n(n为碱基对的数目)③特异性:每个特定的DNA分子都具有特定的碱基排列顺序,这种特定的碱基排列顺序就构成了DNA分子自身严格的特异性。

  9、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在碱基含量计算中的应用:①在双链DNA分子中,不互补的两碱基含量之和是相等的,占整个分子碱基总量的'50%。②在双链DNA分子中,一条链中的嘌呤之和与嘧啶之和的比值与其互补链中相应的比值互为倒数。③在双链DNA分子中,一条链中的不互补的两碱基含量之和的比值(A+T/G+C)与其在互补链中的比值和在整个分子中的比值都是一样的。

  10、DNA的复制:

  ①时期:有丝分裂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的间期。

  ②场所:主要在细胞核中。

  ③条件:a、模板:亲代DNA的两条母链;b、原料:四种脱氧核苷酸为;c、能量:(ATP);d、一系列的酶。缺少其中任何一种,DNA复制都无法进行。

  ④过程:a、解旋:首先DNA分子利用细胞提供的能量,在解旋酶的作用下,把两条扭成螺旋的双链解开,这个过程称为解旋;b、合成子链:然后,以解开的每段链(母链)为模板,以周围环境中的脱氧核苷酸为原料,在有关酶的作用下,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与母链互补的子链。随的解旋过程的进行,新合成的子链不断地延长,同时每条子链与其对应的母链互相盘绕成螺旋结构,c、形成新的DNA分子。

  ⑤特点:边解旋边复制,半保留复制。

  ⑥结果:一个DNA分子复制一次形成两个完全相同的DNA分子。

  ⑦意义:使亲代的遗传信息传给子代,从而使前后代保持了一定的连续性.。

  ⑧准确复制的原因:DNA之所以能够自我复制,一是因为它具有独特的双螺旋结构,能为复制提供模板;二是因为它的碱基互补配对能力,能够使复制准确无误。

  11、DNA复制的计算规律:每次复制的子代DNA中各有一条链是其上一代DNA分子中的,即有一半被保留。一个DNA分子复制n次则形成2n个DNA,但含有最初母链的DNA分子有2个,可形成2ⅹ2n条脱氧核苷酸链,含有最初脱氧核苷酸链的有2条。子代DNA和亲代DNA相同,假设x为所求脱氧核苷酸在母链的数量,形成新的DNA所需要游离的脱氧核苷酸数为子代DNA中所求脱氧核苷酸总数2nx减去所求脱氧核苷酸在最初母链的数量x 。

  12、核酸种类的判断:首先根据有T无U,来确定该核酸是不是DNA,又由于双链DNA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T,G=C,单链DNA不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来确定是双链DNA还是单链DNA。

  高一生物知识点总结 篇13

  一.渗透作用

  1、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透过半透膜的扩散,称为渗透作用实质:(即顺着水的相对含量梯度的扩散)

  2、条件;(1)半透膜(2)膜两侧的溶液具有浓度差

  3、原理:溶液A浓度大于溶液B,水分子从BA移动溶液A浓度小于溶液B,水分子从AB移动

  在渗透作用中,水分是从溶液浓度低的一侧向溶液浓度高的一侧渗透。扩散:物质从高浓度到低浓度的运动

  渗透:水及其他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

  区别:渗透与扩散的不同在于渗透必须有渗透膜(半透膜)。

  二、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外界溶液的浓度=细胞质的浓度水分子进出细胞达到动态*衡外界溶液的浓度〉细胞质的浓度失水皱缩外界溶液的浓度〈细胞质的浓度吸水涨破

  把红细胞看作一个渗透装置细胞膜相当于半透膜细胞质与外界溶液存在浓度差细胞吸水或失水的`多少取决于什么条件?

  取决于细胞内外浓度的差值,一般情况下,差值较大时吸水或失水较多。

  三、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细胞吸水的方式。

  (1)吸涨吸水

  机理:靠细胞内的亲水性物质(蛋白质﹥淀粉﹥纤维素)吸收水分实例:未成熟植物细胞、干种子

  (2)渗透吸水(主要的吸水方式)实例:成熟的植物细胞条件:有中央液泡细胞膜;液泡膜;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统称原生质层把成熟的植物细胞看作一个渗透装置。

  原生质层(选择性透过膜)相当于半透膜,细胞内有细胞液与外界溶液具有浓度差当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的浓度,细胞失水,发生质壁分离现象。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的浓度,细胞吸水,发生质壁分离复原现象。

  质壁分离外因:当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的浓度,细胞失水,发生质壁分离现象质壁分离内因:细胞壁伸缩性﹤原生质层的伸缩性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问题。

  高一生物知识点总结 篇14

  一.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1.生命的特征:①新陈代谢②生长发育③遗传变异④应激性

  2.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的实例生物艾滋病病毒草履虫生物类型非细胞形态的生物单细胞生物生命活动繁殖繁殖和运动缩手反射人多细胞生物繁殖、生长和发育说明病毒在活细胞中繁殖单细胞生物具有生命的基本特征反射等神经活动需要多种细胞的参与多细胞生物的生命活动是从一个细胞开始的,其生长和发育也是建立在细胞分裂和分化的基础上

  3.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细胞,都是在细胞或细胞参与下完成的。

  4.除病毒之外,其它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遗传物质组成,寄生在活细胞中,利用活细胞中的物质生活和繁殖。因此,培养病毒要在活细胞中进行,不可用培养基。

  二.生命系统的层次

  1.生命系统的层次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特点(概念)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由形态、结构、功能相同的细胞联合在一起几种不同组织结合成的能完成某一生理功能的结构能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种器官的组合由若干个器官和系统协同完成复杂生命活动的单个生物。单细胞生物由一个细胞构成一个个体一定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和一定自然区域内,所有种群构成一个群落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举例神经、心肌、上皮细胞神经、肌肉、上皮组织脑、脊髓、小肠神经、循环、消化系统人、龟、草履虫某区域内同种龟的所有个体某区域内的所有种群龟生活的水体,系统生物圈由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活环境构成生态系统地球上只有一个生物圈。

  2.从生物圈到细胞,生命系统层层相依,又各自有其特定的组成、结构和功能。其中,细胞是能完整表现出各种生命活动的最微小层次。

  3.单细胞生物:如草履虫、衣藻、大肠杆菌、变形虫、蓝藻、细菌、眼虫、酵母菌等,其单个细胞可完成各种生命活动,它既属于细胞这一层次,又属于个体这一层次。

  4.池塘中的所有鲤鱼是一个种群,池塘中的所有生物是一个群落,一个池塘是一个生态系统,一个池塘中的.所有鱼是由多个种群组成。

  5.植物的生命系统中没有系统这一层次;单细胞生物只没有系统、器官、组织这三个层次。

  6.病毒、分子或原子不属于生命系统。

  7.亲代将其遗传物质传给子代的途径是:生殖细胞(**和卵细胞)

  8.多细胞生物依赖各种分化的细胞密切合作,共同完成一系列复杂的生命活动。如:

  生命活动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生长发育遗传与变异基础细胞代谢细胞增殖、分化细胞内基因的传递与变化8.植物的六大器官:根、茎、叶、花、果实、种子9.人的八大系统:消化、泌尿、内分泌、循环、运动、呼吸、神经、生殖系统。


高一生物知识点总结菁选(扩展4)

——初一生物下册的知识点3篇

  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灌溉,所以接下来初中频道为大家推荐初一生物下册知识点,希望大家好好阅读哦。

  1、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场、**)和消化腺(唾液腺、胃腺、肠腺、胰腺和肝脏)组成。其中,肝脏是最大的消化腺,肝脏分泌胆汁,胆汁也是一种消化液,但是胆汁中没有消化食物的酶。

  2、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器官是小肠。小肠5-6米小肠内表面有许多环形皱襞和小肠绒毛大大增加了吸收营养物质的面积。

  3、*衡膳食宝塔:从下往上有谷类、蔬菜、水果类、肉类、奶及奶制品、油脂类。提倡城乡居民每天均衡吃这五类食物,避免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为了保持身体健康,必须保证每日三餐按时进餐;早、中、晚餐的能量应当分别占30%、40%、30%。

  4、在我国将产自良好生态环境的、无污染、安全和优质的食品叫绿色食品。绿色食品的标志在40页。

  1.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2.生物的特征:动物吃食物,植物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鲸呼气时产生雾状水柱,植物通过气孔吸收氧气,排出二氧化碳:(生物能进行呼吸);

  人出汗、呼出气体和排尿,植物落叶:(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

  动物追猎物,含差草叶片合拢:(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植物产生种子,动物产卵、产崽:(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3.有时因为调查的范围很大,不可能逐个调查,就要选取一部分调查对象作为(样本)。

  4.按照(形态结构)特点,将生物归为(植物、动物)和其他生物三大类;

  也可以按照(生活环境)将生物划分为(陆生生物和水生生物)等;

  还可以按照用(用途)将生物分为作物、家禽、家畜宠物等。

  5.地球上(适合生物生存的地方)其实只是它表面的一薄层,科学家把这一薄层叫做(生物圈)。

  6.如果以(海*面)为标准来划分,生物圈向上可达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的深处。这个厚度为20千米左右的圈层,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7.大气圈是由(多种气体)组成的,如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

  8.水圈包括地球上(全部的海洋和江河湖泊)。

  9.(岩石圈)是地球表层的固体部分。它的表面大多覆盖着土壤,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

  10.动物植物等所有生物生存所需要的基本条件是一样的,它们都需要(营养物质)、(阳

  光)、(空气和水),还有(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动物需要的营养物质是(

  食物),植物需要的营养物质是(无机盐)。

  11.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光、温度、水、空气等)非生物因素,另一类是生物因素,生物因素是指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如(草、细菌等)都可能是生物因素。

  12.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探究的一般过程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13.做完实验后,要把小动物(放回适合它们生存的自然环境中)。

  14.在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探究实验中,使这两种环境中除(光照)外,湿度、温度等其他

  条件都相同。也就是说,只有光照是不同的,光照就是这个实验中的(变量)。

  15.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

  的实验,叫做(对照实验)。例如: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中,设计(阴暗)、(明亮)两种环境,其他条件都相同,就是对照实验。

  16.生物与生物之间,最常见的是(捕食)关系,如七星瓢虫捕食蚜虫。还有(竞争)关系,如稻田里的水稻和杂草;(合作)关系如蚂蚁、蜜蜂等昆虫组成的大家庭。

  17.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与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18.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如:骆驼尿液少,体温升到46°C时才出汗;沙漠中的植物大多根系发达,叶片退化成刺等。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如:蚯蚓改良土壤,植物保持水土等。

  19.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20.(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动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它们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因而叫做(消费者);

  (细菌)和(真菌)能将(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除了有生物外,还有(非生物部分),如(阳光)、(空气)和(水)等。

  21.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食物链)。

  22.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它们彼此交错连接,形成了(食物网)。

  23.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24.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虽然在不断地变化着,但是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

  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

  25.当人类排放的有毒物质进入生态系统,有毒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叫做(生物富集)。会危害生态系统中的许多生物,最终威胁人类自身。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积累越多。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1、生物圈的范围:大气圈的底部:可飞翔的鸟类、昆虫、细菌等

  水圈的大部:距海*面150米内的水层

  岩石圈的表面: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

  2、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3、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1)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光、水分、温度等

  【光对鼠妇生活影响的实验】

  探究的过程、对照实验的设计

  (2)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高一生物知识点总结菁选(扩展5)

——高一生物知识点归纳 50句菁华

1、显微镜直接计数也是测定微生物数量的常用方法,但它包括了死亡的微生物。

2、设置对照的主要目的是排除实验组中非测试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提高实验结果的可信度。①如何证明培养基是否受到污染:实验组的培养基中接种要培养的微生物,对照组中的培养基接种等量的蒸馏水(设置空白对照)。②如何证明某选择培养基是否有选择功能:实验组中的培养基用该选择培养基,对照组中培养基用普通培养基(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如果普通培养基的菌落数明显大于选择培养基中的数目,则说明该选择培养基有选择功能。

3、酶的活性可用单位时间内、单位体积中反应物的减少量或产物的增加量来表示。

4、加酶洗衣粉的作用原理:碱性蛋白酶能将血渍、奶渍等含有的大分子蛋白质水解成可溶性的氨基酸或小分子的肽,使污迹容易从衣物上脱落。同样道理,脂肪酶、淀粉酶和纤维素酶也能将大分子的脂肪、淀粉和纤维素水解为小分子物质。

5、内质网结构特点:是由膜连接而成的网状结构,单层膜,可分为滑面内质网和粗面内质网(附着有核糖体)。

6、T2噬菌体:这是一种寄生在大肠杆菌里的病毒。它是由蛋白质外壳和存在于头部内的DNA所构成。它侵染细菌时可以产生一大批与亲代噬菌体一样的子代噬菌体。

7、肺炎双球菌的类型:

8、概念及其反应式

9、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食物链食物网流动

10、是否需要转氨基是看身体需不需要

11、蓝藻:原核生物,无质粒

12、**卵——卵裂——囊胚——原肠胚

13、水的光解不需要酶,光反应需要酶,暗反应也需要酶

14、脂肪消化后大部分被吸收到小肠绒毛内的毛细淋巴管,再有毛细淋巴管注入血液

15、大病初愈后适宜进食蛋白质丰富的食物,但蛋白质不是最主要的供能物质。

16、谷氨酸发酵时

17、尿素既能做氮源也能做碳源

18、细菌感染性其他生物最强的时期是细菌的对数期

19、内质网与蛋白质、脂类和糖类的合成有关,也是蛋白质等的运输通道。

20、染色质和染色体是细胞中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两种形态。

21、细胞有丝分裂的重要意义(特征),是将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以后,精确地*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因而在生物的亲代和子代间保持了遗传性状的稳定性,对生物的遗传具重要意义。

22、酶是活细胞产生的一类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有机物.........

23、动物和低等植物细胞特有的细胞器是中心体。

24、真核细胞中细胞器的质量大小顺序为:叶绿体>线粒体>核糖体。

25、具膜结构的细胞器:单层膜的细胞器有液泡、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双层膜的细胞器有线粒体、叶绿体;不具膜结构的细胞器有核糖体、中心体。

26、不同生物无氧呼吸的产物不同,其原因在于催化反应的酶不同。动物和人体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微生物的无氧呼吸称为发酵,但动植物的无氧呼吸不能称为发酵。2.原核生物无线粒体,但有些原核生物仍可进行有氧呼吸。

27、通入A瓶的空气中不能含有CO2,以保证使第三个锥形瓶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是由酵母菌有氧呼吸产生的CO2所致

28、常见的病毒有:人类流感病毒(引起流行性感冒)、SARS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29、原核细胞:细胞较小,无核膜、无核仁,没有成形的细胞核;遗传物质(一个环状

30、根据寄生的宿主不同,病毒可分为动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细菌病毒(即噬菌体)三大类。根据病毒所含核酸种类的不同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

31、常见的病毒有:人类流感病毒(引起流行性感冒)、SARS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艾滋病(*)]、禽流感病毒、乙肝病毒、人类天花病毒、狂犬病毒、烟草花叶病毒等。

32、食物的消化:一般都是结构复杂、不溶于水的大分子有机物,经过消化,变成为结构简单、溶于水的小分子有机物。

33、是遗传信息库(遗传物质DNA的储存和复制的主要场所),

34、调控:细胞核是代谢的调控中心。其DNA通过控制蛋白质类物质的合成调控生命活动。

35、细胞间信息交流的方式多种多样,常见的3种方式:①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如激素,随血液运输到达全身各处,与靶细胞的细胞膜表面的受体结合,将信息传递给靶细胞;②相邻两个细胞的细胞膜接触,信息从一个细胞传递给另一个细胞(如**和卵细胞之间的识别和结合);③相邻两个细胞之间形成通道,携带信息的物质通过通道进入另一个细胞(如高等绿色植物细胞之间通过胞间连丝相互连接,也有信息交流的作用)

36、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纤维素和果胶;功能:对植物细胞有支持和保护的作用。

37、线粒体和叶绿体的相同点:①具有双层膜结构②都含少量的DNA和RNA,具有遗传的相对独立性③都能产生ATP,都属于能量转换器。

38、内质网:在结构上内连核膜,外连细胞膜;功能:①增大细胞内的膜面积②是细胞内蛋白质合成和加工,以及脂质合成的车间(内质网是蛋白质空间结构形成的场所)

39、液泡:单层膜,成熟的植物有中央大液泡。功能:贮藏(营养、色素等)、保持细胞形态

40、溶酶体:消化车间,内含许多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病菌。

41、细胞质中细胞器:不含复杂的细胞器,但有的能、。其场所分别在中、细胞膜上进行。例、蓝藻、硝化细菌等。高等植物成熟的叶肉细胞特有:细胞壁、大的液泡、叶绿体低等的特有:细胞壁、液泡、叶绿体、中心体特有:中心体,(无细胞壁、叶绿体和大的液泡)。

42、的遗传不遵循孟德尔的遗传规律,其变异靠基因突变,细胞不能进行有丝_减数_真核生物的遗传遵循孟德尔的遗传规律,其变异来源有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

43、氨基转换作用:氨基酸的氨基转给其他化合物(如:丙酮酸),形成的新的氨基酸(是非必需氨基酸)。

44、消化:淀粉经消化后分解成葡萄糖,脂肪消化成甘油和脂肪酸,蛋白质在消化道内被分解成氨基酸。

45、时间:细胞分裂间期。(即有丝分裂的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的间期)

46、基本条件:

47、专营细胞内寄生生活;

48、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

49、1680荷兰人列文虎克(A.vanLeeuwenhoek),首次观察到活细胞,观察过原生动物、人类**、鲑鱼的红细胞、牙垢中的细菌等。

50、动物细胞可以看作一团原生质。


高一生物知识点总结菁选(扩展6)

——高一生物知识点总结 40句菁华

1、转录:

2、种内关系: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或群体之间的关系。包括种内互助和种内斗争。

3、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

4、保护色:动物适应栖息环境而具有的与环境色彩相似的体色。

5、出生率和死亡率: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密度和种群大小的重要因素。出生率高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增加;出生率低于死亡率,种群密度下降。;出生率与死亡率大体相等,则种群密度不会有大的变动。

6、分解者:主要是指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们能把动植物的尸体、排泄物和残落物等所含有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中,在重新被绿色植物利用来制造有机物。

7、食物网: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的复杂营养关系,叫做~。

8、消费者:包括各种动物。它们的.生存都直接或间接地依赖于绿色植物制造出来的有机物,所以把它们叫做消费者。消费者属于异养生物。动物中直接以植物为食的草食动物(也叫植食动物)叫做初级消费者;以草食动物为食的肉食动物叫做次级消费者;以小型肉食动物为食的大型肉食动物,叫做三级消费者。

9、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的三个去处是:呼吸消耗,下一营养级同化,分解者分解。对于初级消费者所同化的能量,也是这三个去处。并且可以认为,一个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呼吸散失的能量十分解者释放的能量十被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但对于最高营养级的情况有所不同。

10、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在遭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以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叫做恢复力稳定性。

11、动物和低等植物细胞特有的细胞器是中心体。

12、合成物质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叶绿体、线粒体、高尔基体、内质网。

13、酶的特性:专一性,高效性,作用条件较温和

14、实验原理:绿叶中的色素都能溶解在层析液中,且他们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快,绿叶中的色素随着层析液在滤纸上的扩散而分离开。

15、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16、光学显微镜的操作步骤:对光→低倍物镜观察→移动视野中央(偏哪移哪)→

17、细胞呼吸: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氧化分解,生成CO2或其他产物,释放能量并生成ATP过程

18、叶绿素a

19、自养生物:可将CO2、H2O等无机物合成葡萄糖等有机物,如绿色植物,硝化细菌(化能合成)

20、元素组成:由C、H、O 3种元素组成。

21、功能:糖类是生物体维持生命活动的主要能量来源。

22、基本组成单位:氨基酸(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约20种)

23、细胞的完整性:细胞只有保持以上结构完整性,才能完成各种生命活动。

24、大分子和颗粒性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25、过程:二个阶段

26、储存粮食时,要注意降低温度和保持干燥,抑制细胞呼吸。

27、过程(见书p69)

28、有丝分裂的过程:

29、有丝分裂的意义

30、细胞分化和细胞分裂的区别:

31、由于新陈代谢,每天都有一定数量的无机盐从各种途径排出体外,因而必腨通过膳食予以补充。无机盐的代谢可以通过分析血液、头发、尿液或组织中的浓度来判断。在人体内无机盐的作用相互关联。在合适的浓度范围有益于人和动植物的健康,缺乏或过多都能致病,而疾病又影响其代谢,往往增加其消耗量。在我国钙、铁和碘的缺乏较常见。硒、氟等随地球化学环境的不同,既有缺乏病如克山病和大骨节病、龊齿等,又有过多症如氟骨症和硒中毒。

32、孟德尔成功的原因:正确的选用实验材料;现研究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再研究两对或多对性状的遗传;应用统计学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基于对大量数据的分析而提出假说,再设计新的实验来验证。

33、碱基之间的这种一一对应的关系,叫做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34、DNA分子的复制是一个边解旋边复制的过程,复制需要模板、原料、能量和酶等基本条件。DNA分子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为复制提供了精确的模板,通过碱基互补配对,保证了复制能够准确地进行。

35、RNA是在细胞核中,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的,这一过程称为转录。

36、DNA的半保留复制:在子代双链中,有一条是亲代原有的链,另一条则是新合成的。

37、良好溶剂

38、以下哪些过程是主动运输( )

39、虎克既是细胞的发现者也是细胞的命名者;细胞学说建立者是施莱登和施旺,细胞学说内容:1、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3、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产生。细胞学说建立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细胞学说建立过程,是一个在科学探究中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充满耐人寻味的曲折

40、蛋白质的主要功能(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高一生物知识点总结菁选(扩展7)

——高一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实用十篇

  01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依次为: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

  02

  光学显微镜的操作步骤:对光→低倍物镜观察→移动视野中央(偏哪移哪)

  →高倍物镜观察:①只能调节细准焦螺旋;②调节大光圈、凹面镜

  03

  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根本区别为:有无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①原核细胞:无核膜,无染色体,如大肠杆菌等细菌、蓝藻

  ②真核细胞:有核膜,有染色体,如酵母菌,各种动物

  注:病毒无细胞结构,但有DNA或RNA

  04

  蓝藻是原核生物,自养生物

  05

  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统一性体现在二者均有细胞膜和细胞质

  06

  细胞学说建立者是施莱登和施旺,细胞学说建立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细胞学说建立过程,是一个在科学探究中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充满耐人寻味的曲折

  07

  组成细胞(生物界)和无机自然界的化学元素种类大体相同,含量不同

  08

  组成细胞的元素

  ①大量无素:C、H、O、N、P、S、K、Ca、Mg

  ②微量无素:Fe、Mn、B、Zn、Mo、Cu

  ③主要元素:C、H、O、N、P、S

  ④基本元素:C

  ⑤细胞干重中,含量最多元素为C,鲜重中含最最多元素为O

  09

  生物(如沙漠中仙人掌)鲜重中,含量最多化合物为水,干重中含量最多的

  化合物为蛋白质。

  10

  (1)还原糖(葡萄糖、果糖、麦芽糖)可与斐林试剂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脂肪可苏丹III染成橘黄色(或被苏丹IV染成红色);淀粉(多糖)遇碘变蓝色;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

  (2)还原糖鉴定材料不能选用甘蔗

  (3)斐林试剂必须现配现用(与双缩脲试剂不同,双缩脲试剂先加A液,再加B液)

  11

  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氨基酸结构通式为NH2—C—COOH,各种氨基酸的区别在于R基的不同。

  12

  两个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二肽,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化学键(—NH—CO—)叫肽键。

  13

  脱水缩合中,脱去水分子数=形成的肽键数=氨基酸数—肽链条数

  14

  蛋白质多样性原因: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千变万化,多肽链盘曲折叠方式千差万别。

  15

  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这个碳原子还连接一个氢原子和一个侧链基因。

  16

  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是核酸,它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合成中具有极其重要作用,核酸包括两大类:一类是脱氧核糖核酸,简称DNA;一类是核糖核酸,简称RNA,核酸基本组成单位核苷酸。

  17

  蛋白质功能:

  ①结构蛋白,如肌肉、羽毛、头发、蛛丝

  ②催化作用,如绝大多数酶

  ③运输载体,如血红蛋白

  ④传递信息,如胰岛素

  ⑤免疫功能,如抗体

  18

  氨基酸结合方式是脱水缩合: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与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相连接,同时脱去一分子水,如图:

  HOHHH

  NH2—C—C—OH+H—N—C—COOHH2O+NH2—C—C—N—C—COOH

  R1HR2R1OHR2

  19

  DNA、RNA

  全称:脱氧核糖核酸、核糖核酸

  分布: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细胞质

  染色剂:甲基绿、吡罗红

  链数:双链、单链

  碱基:ATCG、AUCG

  五碳糖:脱氧核糖、核糖

  组成单位:脱氧核苷酸、核糖核苷酸

  代表生物:原核生物、真核生物、噬菌体、HIV、SARS病毒

  20

  主要能源物质:糖类

  细胞内良好储能物质:脂肪

  人和动物细胞储能物:糖原

  直接能源物质:ATP

  21

  糖类:

  ①单糖:葡萄糖、果糖、核糖、脱氧核糖

  ②二糖:麦芽糖、蔗糖、乳糖

  ③多糖:淀粉和纤维素(植物细胞)、糖原(动物细胞)

  ④脂肪:储能;保温;缓冲;减压

  22

  脂质:磷脂(生物膜重要成分)

  胆固醇、固醇(性激素:促进人和动物生殖器官的发育及生殖细胞形成)

  维生素D:(促进人和动物肠道对Ca和P的吸收)

  23

  多糖,蛋白质,核酸等都是生物大分子,

  组成单位依次为:单糖、氨基酸、核苷酸。

  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基本骨架,所以碳是生命的核心元素。

  自由水(95.5%):良好溶剂;参与生物化学反应;提供液体环境;运送

  24

  水存在形式营养物质及代谢废物

  结合水(4.5%)

  25

  无机盐绝大多数以离子形式存在。哺乳动物血液中Ca2+过低,会出现抽搐症状;患急性肠炎的病人脱水时要补充输入葡萄糖盐水;高温作业大量出汗的工人要多喝淡盐水。

  26

  细胞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和少量糖类组成,脂质中磷脂最丰富,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种类和数量越多;细胞膜基本支架是磷脂双分子层;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和选择透过性。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

  27

  细胞膜的功能控制物质进出细胞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

  28

  植物细胞的细胞壁成分为纤维素和果胶,具有支持和保护作用。

  29

  制取细胞膜利用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因为无核膜和细胞器膜。

  30

  叶绿体:光合作用的细胞器;双层膜

  线粒体:有氧呼吸主要场所;双层膜

  核糖体:生产蛋白质的细胞器;无膜

  中心体:与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有关;无膜

  液泡:调节植物细胞内的渗透压,内有细胞液

  内质网:对蛋白质加工

  高尔基体:对蛋白质加工,分泌

  31

  消化酶、抗体等分泌蛋白合成需要四种细胞器: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

  32

  细胞膜、核膜、细胞器膜共同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它们在结构和功能上紧密联系,协调。

  维持细胞内环境相对稳定生物膜系统功能许多重要化学反应的位点把各种细胞器分开,提高生命活动效率

  33

  细胞核由DNA及蛋白质构成,与染色体是同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的染色质两种状态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

  功能: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34

  植物细胞内的液体环境,主要是指液泡中的细胞液。

  原生质层指细胞膜,液泡膜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

  植物细胞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质壁分离中质指原生质层,壁为细胞壁

  35

  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选择透过性膜

  自由扩散:高浓度→低浓度,如H2O,O2,CO2,甘油,乙醇、苯

  协助扩散:载体蛋白质协助,高浓度→低浓度,如葡萄糖进入红细胞

  36

  物质跨膜运输方式主动运输:需要能量;载体蛋白协助;低浓度→高浓度,如无机盐、离子、胞吞、胞吐:如载体蛋白等大分子

  37

  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选择透过性膜,这种膜可以让水分子自由通过,一些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

  38

  本质:活细胞产生的有机物,绝大多数为蛋白质,少数为RNA、高效性

  特性专一性:每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成一类化学反应

  酶作用条件温和:适宜的温度,pH,最适温度(pH值)下,酶活性最高,

  温度和pH偏高或偏低,酶活性都会明显降低,甚至失活(过高、过酸、过碱)功能:催化作用,降低化学反应所需要的活化能

  结构简式:A—P~P~P,A表示腺苷,P表示磷酸基团,~表示高能磷酸键

  全称:三磷酸腺苷

  39

  ATP与ADP相互转化:A—P~P~PA—P~P+Pi+能量

  功能:细胞内直接能源物质

  40

  细胞呼吸: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氧化分解,生成CO2或其他产物,释放能量并生成ATP过程

  41

  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比较:有氧呼吸、无氧呼吸

  场所:细胞质基质、线粒体(主要)、细胞质基质

  产物:CO2,H2O,能量

  CO2,酒精(或乳酸)、能量

  反应式:C6H12O6+6O26CO2+6H2O+能量

  C6H12O62C3H6O3+能量

  C6H12O62C2H5OH+2CO2+能量

  过程:第一阶段:1分子葡萄糖分解为2分子丙酮酸和少量[H],释放少量能量,细胞质基质

  第二阶段:丙酮酸和水彻底分解成CO2和[H],释放少量能量,线粒体基质

  第三阶段:[H]和O2结合生成水,大量能量,线粒体内膜

  无氧呼吸

  第一阶段:同有氧呼吸

  第二阶段:丙酮酸在不同酶催化作用下,分解成酒精和CO2或转化成乳酸能量42、细胞呼吸应用:包扎伤口,选用透气消毒纱布,抑制细菌有氧呼吸

  酵母菌酿酒:选通气,后密封。先让酵田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再无氧呼吸产生酒精

  花盆经常松土:促进根部有氧呼吸,吸收无机盐等

  稻田定期排水:抑制无氧呼吸产生酒精,防止酒精中毒,烂根死亡

  提倡慢跑:防止剧烈运动,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乳酸

  破伤风杆菌感染伤口:须及时清洗伤口,以防无氧呼吸

  43

  活细胞所需能量的最终源头是太阳能;流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44

  叶绿素a

  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

  叶绿体中色素叶绿素b(类囊体薄膜)胡萝卜素

  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

  叶黄素

  45

  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CO2和H2O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O2的过程。

  46

  18C中期,人们认为只有土壤中水分构建植物,未考虑空气作用

  1771年,英国普利斯特利实验证实植物生长可以更新空气,未发现光的作用

  1779年,荷兰英格豪斯多次实验验证,只有阳光照射下,只有绿叶更新空气,但未知释放该气体的成分。

  1785年,明确放出气体为O2,吸收的是CO2

  1845年,德国梅耶发现光能转化成化学能

  1864年,萨克斯证实光合作用产物除O2外,还有淀粉

  1939年,美国鲁宾卡门利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O2来自水。

  47

  条件:一定需要光

  光反应阶段场所:类囊体薄膜,

  产物:[H]、O2和能量

  过程:(1)水在光能下,分解成[H]和O2;

  (2)ADP+Pi+光能ATP

  条件:有没有光都可以进行

  暗反应阶段场所:叶绿体基质

  产物:糖类等有机物和五碳化合物

  过程:(1)CO2的固定:1分子C5和CO2生成2分子C3

  (2)C3的还原:C3在[H]和ATP作用下,部分还原成糖类,部分又形成C5

  联系:光反应阶段与暗反应阶段既区别又紧密联系,是缺一不可的整体,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H]和ATP。

  48

  空气中CO2浓度,土壤中水分多少,光照长短与强弱,光的成分及温度高低等,都是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外界因素:可通过适当延长光照,增加CO2浓度等提高产量。

  49

  自养生物:可将CO2、H2O等无机物合成葡萄糖等有机物,如绿色植物,硝化细菌(化能合成)

  异养生物:不能将CO2、H2O等无机物合成葡萄糖等有机物,只能利用环境中现成的有机物来维持自身生命活动,如许多动物。

  50

  细胞表面积与体积关系限制了细胞的长大,细胞增殖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的基础。

  51

  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减数分裂:生殖细胞(**,卵细胞)增殖

  52

  分裂间期:完成DNA分子复制及有关蛋白质合成,染色体数目不增加,DNA加倍。有丝分裂:体细胞增殖

  无丝分裂:蛙的红细胞。分裂过程中没有出现纺缍丝和染色体变化

  前期:核膜核仁逐渐消失,出现纺缍体及染色体,染色体散乱排列。

  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染色体形态比较稳定,数目比分裂期较清晰便于观察

  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染色体数目加倍

  末期:核膜,核仁重新出现,纺缍体,染色体逐渐消失。

  53

  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区别:植物细胞、动物细胞

  间期:DNA复制,蛋白质合成(染色体复制)

  染色体复制,中心粒也倍增

  前期:细胞两极发生纺缍丝构成纺缍体中心体发出星射线,构成纺缍体

  末期:赤道板位置形成细胞板向四周扩散形成细胞壁

  不形成细胞板,细胞从中央向内凹陷,缢裂成两子细胞

  54

  有丝分裂特征及意义:将亲代细胞染色体经过复制(实质为DNA复制后),精确地*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在亲代与子代之间保持了遗传性状稳定性,对于生物遗传有重要意义

  55

  有丝分裂中,染色体及DNA数目变化规律

  56

  细胞分化: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它是一种持久性变化,是生物体发育的基础,使多细胞生物体中细胞趋向专门化,有利于提高各种生理功能效率。

  57

  细胞分化举例:红细胞与肌细胞具有完全相同遗传信息,(同一**卵有丝分裂形成);形态、功能不能原因是不同细胞中遗传信息执行情况不同

  58

  细胞全能性: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潜能。

  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如植物组织培养因为细胞(细胞核)具有该生物

  生长发育所需的遗传信息高度分化的动物细胞核具有全能性,如克隆羊

  59

  细胞内水分减少,新陈代谢速率减慢

  细胞内酶活性降低,细胞衰老特征细胞内色素积累

  细胞内呼吸速度下降,细胞核体积增大

  细胞膜通透性下降,物质运输功能下降

  60

  细胞凋亡指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生理过程,如蝌蚪尾消失,它对于多细胞生物体正常发育,维持内部环境的稳定以及抵御外界因素干扰具有非常关键作用。

  能够无限增殖

  61

  癌细胞特征形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

  癌细胞表面糖蛋白减少,容易在体内扩散,转移

  62

  癌症防治:远离致癌因子,进行CT,核磁共振及癌基因检测;也可手术切除、化疗和放疗

  2

  如何快速提高生物成绩

  1.简化记忆法

  即通过分析教材,找出要点,将知识简化成有规律的几个字来帮助生物知识记忆。例如DNA的分子结构可简化为“五四三二一”,即五种基本元素、四种基本单位、每种基本单位有三种基本物质、很多基本单位形成两条脱氧核酸链、成为一种规则的双螺旋结构。

  2.联想记忆法

  即根据教材内容,巧妙地利用联想帮助记忆。在背诵知识点时,可以发散思维,利用自己熟悉的事物和想象来促进记忆。

  3.对比记忆法

  在生物学学*中,有很多相*的名词易混淆、难记忆,对于这样的内容,可运用对比法记忆。对比法即将有关的名词单列出来,然后从范围、内涵、外延、乃至文字等方面进行比较,存同求异,找出不同点。这样反差鲜明,容易记忆。例如:同化作用与异化作用、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激素调节与神经调节、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等等。

  4.纲要记忆法

  生物学中有很多重要的、复杂的内容不容易记忆,可将这些知识的核心内容或关键词语提炼出来,作为知识的纲要。抓住了纲要则有利于知识的记忆。例如高等动物的物质代谢就很复杂,但它也有一定规律可循,无论是哪一类有机物的代谢,一般都要经过“消化”、“吸收”、“运输”、“利用”、“排泄”五个过程,这十个字则可成为记忆知识的纲要。

  5.衍射记忆法

  以某一重要的知识点为核心,通过思维的发散过程,把与之有关的其他知识尽可能多地建立起联系。这种方法多用于章节知识的总结或复*,也可用于将分散在各章节中的相关知识联系在一起。

  种群和群落

  一、种群的特征

  1、种群的概念: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种群是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

  种群密度(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出生率和死亡率

  数量特征 年龄结构

  性别比例

  2、种群的特征 迁入率和迁出率

  空间特征

  3、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样方法:以若干样方(随机取样)*均密度估计总体*均密度的方法。

  标志重捕法: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来估计种群密度。

  二、种群数量的变化

  1.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Nt= N0t

  (1)条件:在食物(养料)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相宜和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

  (2)特点:种群内个体数量连续增长;

  2.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1)条件:有限的环境中,种群密度上升,种内个体间的竞争加剧,捕食者数量增加

  (2)特点:种群内个体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答应的最大值(K值)时,种群个体数量将不再增加;种群增长率变化,K/2时增速最快,K时为0

  (3)应用:大熊猫栖息地遭到破坏后,由于食物减少和活动范围缩小,其K值变小,因此,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栖息环境,提高K值,是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应降低其K值。

  第一单元

  1、**有八种必需氨基酸。婴儿有九种,多一种组氨酸。

  2、蛋白质有空间结构而多肽没有空间结构。

  3、蛋白质多样性的原因:

  1、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方式千变万化。

  2、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千差万别。

  4、蛋白质中加入少量NaCl可以发生盐析。可以加水稀释复原。蛋白质结构没有发生变化。

  5、加热改变了蛋白质的结构,使蛋白质分子的空间结构松散,伸展,容易被蛋白质酶分解,因此煮熟的鸡蛋容易被人吸收。这种变性不能恢复。

  6、蛋白质的功能:

  1、细胞和生物体结构的重要物质。

  2、酶蛋白的催化作用。

  3、血红蛋白等的运输作用。

  4、信息传递如激素。

  5、免疫功能如抗体。

  6、人类蛋白质组计划简称HPP,总部设在北京。

  第二单元

  1、加生理盐水的作用:保证细胞形态。

  2、细胞膜主要由脂质(磷脂最丰富)和蛋白质(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越多)组成。脂质50蛋白质40糖类2―10

  3、细胞在癌变过程中细胞膜成分发生改变,有的产生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

  4、红细胞未成熟时有细胞核和细胞器,成熟后没有细胞核寿命120天,为能携带氧气的血红蛋白腾出空间。

  5、细胞膜的作用:

  1、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2、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割开。(保障细胞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

  3、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6、植物细胞壁是由纤维素和果胶组成,细菌细胞壁是肽聚糖。有保护和支持作用。

  7、台盼蓝检验死细胞,染成蓝色。

  第三单元

  1、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动物体内的储能物质为糖原(肝糖原和肌糖原),植物体内的储能物质为淀粉。

  2、1g葡萄糖完全氧化产生16kj能量,1g糖原17kj,1g脂肪39kj,1mol高能磷酸键30.54kj。

  3、糖类又称碳水化合物。

  4、葡萄糖,果糖,半乳糖,核糖,脱氧核糖为单糖,麦芽糖(葡萄糖和葡萄糖),蔗糖(果糖和葡萄糖),乳糖(半乳糖和葡萄糖)为二糖。

  5、蔗糖在甘蔗,甜菜。乳糖在人和动物乳汁。麦芽糖在发芽小麦。

  6、脂质包括脂肪(储能物质,绝热体保温,缓冲减压),磷脂(构成细胞膜和细胞器膜),固醇。所有细胞中都有脂质。易溶于有机溶剂如丙酮,氯仿,乙醚。

  7、磷脂在人和动物的脑细胞,卵细胞,肝脏,大豆种子中含量多。

  8、固醇包括胆固醇(构成细胞膜,血液中脂质的运输),维生素D(促进人体对Ca,P的吸收),性激素(促进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生殖细胞的形成)。在动物内脏,蛋黄中含量丰富。

  9、每一个单体都是以若干相连碳原子构成的碳链为基本骨架,由许多单体连接成多聚体。

  10、脂肪不是主要能源物质的原因:生物细胞内脂质氧化速率缓慢,需要的氧气多。

  一、有关水的知识要点

  存在形式含量功能联系

  水自由水约95%

  1、良好溶剂

  2、参与多种化学反应

  3、运送养料和代谢废物它们可相互转化;代谢旺盛时自由水含量增多,反之,含量减少。

  结合水约4.5%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

  (1)做溶剂。水分子的极性强,能是溶解于其中的许多物质解离成离子,利于化学反应进行。

  (2)运输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水溶液的流动性大,水在生物体内还起到运输物质的作用,将吸收来的营养物质运输到各组织中区,并将组织中的废物运输到排泄器官。

  (3)调节温度。水分子之间借助氢键连接,氢键的破坏吸收能量,反之释放能量。人蒸发少量的汗就能散发大量的热。再加上水的流动性大,能随血液循环迅速分布全身,因此对于维持生物体的温度起很大作用。

  (4)调控代谢活动。生物体内含水量多少以及水的存在状态改变,都影响新陈代谢的进行。一般生物体内含水70%以上时,细胞代谢活跃;含水量降低,则代谢不活跃或进入休眠状态。

  二、无机盐(绝大多数以离子形式存在)功能:

  ①、构成某些重要的化合物,如:叶绿素、血红蛋白等

  ②、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如动物缺钙会抽搐)

  ③、维持酸碱*衡,调节渗透压。

  (1)有些无机盐是细胞内某些复杂的化合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如Mg2+是叶绿素分子必需的成分;Fe2+是血红蛋白的主要成分;碳酸钙是动物和人体的骨、牙齿中的重要成分;P043-是生物膜的主要成分磷脂的组成成分;

  (2)无机盐参与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哺乳动物血液中必须含有一定量的Ca2+,如果某个动物血液中钙盐的含量过低就会出现抽搐。

  (3)维持生物体内的*衡:

  ①渗透压的*衡Na+,Cl一对细胞外液渗透压起重要作用,K+则对细胞内液渗透压起决定作用。

  ②酸碱*衡(即pH*衡),pH调节着细胞的一切生命活动,它的改变影响着原生质体组成物质的所有特性以及在细胞内发生的一切反应:如人血浆中H2CO3/HCO3-,HPO42-/H2P04-等。

  ③离子*衡:动物细胞内外Na+/K+/Ca2+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细胞膜外Na+高、K+低,细胞膜内K+高、Na+低。K+、Na+这两种离子在细胞膜内外分布的浓度差,是使细胞可以保持反应性能的重要条件。

  1、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依次为: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

  2、光学显微镜的操作步骤:对光→低倍物镜观察→移动视野中央(偏哪移哪)→

  高倍物镜观察:①只能调节细准焦螺旋;②调节大光圈、凹面镜

  ★3、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根本区别为:有无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①原核细胞:无核膜,无染色体,如大肠杆菌等细菌、蓝藻

  ②真核细胞:有核膜,有染色体,如酵母菌,各种动物

  注:病毒无细胞结构,但有DNA或RNA

  4、蓝藻是原核生物,自养生物

  5、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统一性体现在二者均有细胞膜和细胞质

  6、细胞学说建立者是施莱登和施旺,细胞学说建立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细胞学说建立过程,是一个在科学探究中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充满耐人寻味的曲折。

  7、组成细胞(生物界)和无机自然界的化学元素种类大体相同,含量不同。

  ★8、组成细胞的元素

  ①大量无素:C、H、O、N、P、S、K、Ca、Mg

  ②微量无素:Fe、Mn、B、Zn、Mo、Cu

  ③主要元素:C、H、O、N、P、S

  ④基本元素:C

  ⑤细胞干重中,含量最多元素为C,鲜重中含最最多元素为O

  ★9、生物(如沙漠中仙人掌)鲜重中,含量最多化合物为水,干重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为蛋白质。

  ★10、(1)还原糖(葡萄糖、果糖、麦芽糖)可与斐林试剂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脂肪可苏丹III染成橘黄色(或被苏丹IV染成红色);淀粉(多糖)遇碘变蓝色;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

  (2)还原糖鉴定材料不能选用甘蔗

  (3)斐林试剂必须现配现用(与双缩脲试剂不同,双缩脲试剂先加A液,再加B液)

  R

  ★11、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氨基酸结构通式为NH2—C—COOH,各种氨基酸的区

  H

  别在于R基的不同。

  ★12、两个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二肽,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化学键(—NH—CO—)叫肽键。

  ★13、脱水缩合中,脱去水分子数=形成的肽键数=氨基酸数—肽链条数

  ★14、蛋白质多样性原因: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千变万化,多肽链盘曲折叠方式千差万别。

  ★15、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这个碳原子还连接一个氢原子和一个侧链基因。

  ★16、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是核酸,它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合成中具有极其重要作用,核酸包括两大类:一类是脱氧核糖核酸,简称DNA;一类是核糖核酸,简称RNA,核酸基本组成单位核苷酸。

  17、蛋白质功能:

  ①结构蛋白,如肌肉、羽毛、头发、蛛丝

  ②催化作用,如绝大多数酶

  ③运输载体,如血红蛋白

  ④传递信息,如胰岛素

  ⑤免疫功能,如抗体

  18、氨基酸结合方式是脱水缩合: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与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相连接,同时脱去一分子水,如图:

  HOHHH

  NH2—C—C—OH+H—N—C—COOHH2O+NH2—C—C—N—C—COOH

  R1HR2R1OHR2

  19、

  DNARNA

  ★全称脱氧核糖核酸核糖核酸

  ★分布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细胞质

  染色剂甲基绿吡罗红

  链数双链单链

  碱基ATCGAUCG

  五碳糖脱氧核糖核糖

  组成单位脱氧核苷酸核糖核苷酸

  代表生物原核生物、真核生物、噬菌体HIV、SARS病毒

  ★20、主要能源物质:糖类

  细胞内良好储能物质:脂肪

  人和动物细胞储能物:糖原

  直接能源物质:ATP

  21、糖类:

  ①单糖:葡萄糖、果糖、核糖、脱氧核糖

  ②二糖:麦芽糖、蔗糖、乳糖

  ★③多糖:淀粉和纤维素(植物细胞)、糖原(动物细胞)

  脂肪:储能;保温;缓冲;减压

  22、脂质:磷脂:生物膜重要成分

  胆固醇

  固醇:性激素:促进人和动物生殖器官的发育及生殖细胞形成

  维生素D:促进人和动物肠道对Ca和P的吸收

  ★23、多糖,蛋白质,核酸等都是生物大分子,基本组成单位依次为:单糖、氨基酸、核苷酸。

  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基本骨架,所以碳是生命的核心元素。

  自由水(95、5%):良好溶剂;参与生物化学反应;提供液体环境;

  24、水存在形式运送营养物质及代谢废物

  结合水(4、5%)

  ★25、无机盐绝大多数以离子形式存在。哺乳动物血液中Ca2+过低,会出现抽搐症状;患急性肠炎的病人脱水时要补充输入葡萄糖盐水;高温作业大量出汗的工人要多喝淡盐水。

  26、细胞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和少量糖类组成,脂质中磷脂最丰富,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种类和数量越多;细胞膜基本支架是磷脂双分子层;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和选择透过性。

  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

  27、细胞膜的功能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

  28、植物细胞的细胞壁成分为纤维素和果胶,具有支持和保护作用。

  ★29、制取细胞膜利用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因为无核膜和细胞器膜。

  30、★叶绿体:光合作用的细胞器;双层膜

  ★线粒体:有氧呼吸主要场所;双层膜

  核糖体:生产蛋白质的细胞器;无膜

  中心体:与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有关;无膜

  液泡:调节植物细胞内的渗透压,内有细胞液

  内质网:对蛋白质加工

  高尔基体:对蛋白质加工,分泌

  31、消化酶、抗体等分泌蛋白合成需要四种细胞器: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

  32、细胞膜、核膜、细胞器膜共同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它们在结构和功能上紧密联系,协调。

  维持细胞内环境相对稳定

  生物膜系统功能许多重要化学反应的位点

  把各种细胞器分开,提高生命活动效率

  核膜:双层膜,其上有核孔,可供mRNA通过核仁

  结构

  33、细胞核由DNA及蛋白质构成,与染色体是同种物质在不同时

  染色质期的两种状态

  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

  功能: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34、植物细胞内的液体环境,主要是指液泡中的细胞液。

  原生质层指细胞膜,液泡膜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

  植物细胞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质壁分离中质指原生质层,壁为细胞壁

  ★35、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选择透过性膜

  自由扩散:高浓度→低浓度,如H2O,O2,CO2,甘油,乙醇、苯

  协助扩散:载体蛋白质协助,高浓度→低浓度,如葡萄糖进入红细胞

  ★36、物质跨膜运输方式主动运输:需要能量;载体蛋白协助;低浓度→高浓度,如无机盐、离子

  胞吞、胞吐:如载体蛋白等大分子

  ★37、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选择透过性膜,这种膜可以让水分子自由通过,一些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

  38、本质:活细胞产生的有机物,绝大多数为蛋白质,少数为RNA

  高效性

  特性专一性:每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成一类化学反应

  酶作用条件温和:适宜的温度,pH,最适温度(pH值)下,酶活性,

  温度和pH偏高或偏低,酶活性都会明显降低,甚至失活(过高、过酸、过碱)

  功能:催化作用,降低化学反应所需要的活化能

  结构简式:A—P~P~P,A表示腺苷,P表示磷酸基团,~表示高能磷酸键

  全称:三磷酸腺苷

  ★39、ATP

  与ADP相互转化:A—P~P~PA—P~P+Pi+能量

  功能:细胞内直接能源物质

  40、细胞呼吸: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氧化分解,生成CO2或其他产物,释放能量并生成ATP过程

  ★41、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比较

  有氧呼吸无氧呼吸

  场所细胞质基质、线粒体(主要)细胞质基质

  产物CO2,H2O,能量CO2,酒精(或乳酸)、能量

  反应式C6H12O6+6O26CO2+6H2O

  +能量C6H12O62C3H6O3+能量

  C6H12O62C2H5OH+2CO2+能量

  过程第一阶段:1分子葡萄糖分解为2分子丙酮酸和少量[H],释放少量能量,细胞质基质

  第二阶段:丙酮酸和水彻底分解成CO2

  和[H],释放少量能量,线粒

  体基质

  第三阶段:[H]和O2结合生成水,

  大量能量,线粒体内膜第一阶段:同有氧呼吸

  第二阶段:丙酮酸在不同酶催化作用

  下,分解成酒精和CO2或

  转化成乳酸

  能量大量少量

  ATP分子高能磷酸键中能量的主要来源

  42、细胞呼吸应用:

  包扎伤口,选用透气消毒纱布,抑制细菌有氧呼吸

  酵母菌酿酒:选通气,后密封。先让酵田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再无氧呼吸产生酒精

  花盆经常松土:促进根部有氧呼吸,吸收无机盐等

  稻田定期排水:抑制无氧呼吸产生酒精,防止酒精中毒,烂根死亡

  提倡慢跑:防止剧烈运动,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乳酸

  破伤风杆菌感染伤口:须及时清洗伤口,以防无氧呼吸

  ★43、活细胞所需能量的最终源头是太阳能;流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44、叶绿素a

  (类囊体薄膜)叶绿素叶绿素b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

  叶绿体中色素胡萝卜素

  类胡萝卜素叶黄素主要吸收蓝紫光

  45、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CO2和H2O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O2的过程。

  46、

  18C中期,人们认为只有土壤中水分构建植物,未考虑空气作用

  1771年,英国普利斯特利实验证实植物生长可以更新空气,未发现光的作用

  1779年,荷兰英格豪斯多次实验验证,只有阳光照射下,只有绿叶更新空气,

  但未知释放该气体的成分。

  1785年,明确放出气体为O2,吸收的是CO2

  1845年,德国梅耶发现光能转化成化学能

  1864年,萨克斯证实光合作用产物除O2外,还有淀粉

  1939年,美国鲁宾卡门利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O2来自水。

  ★47、

  条件:一定需要光

  光反应阶段场所:类囊体薄膜,

  产物:[H]、O2和能量

  过程:(1)水在光能下,分解成[H]和O2;

  (2)ADP+Pi+光能ATP

  条件:有没有光都可以进行

  暗反应阶段场所:叶绿体基质

  产物:糖类等有机物和五碳化合物

  过程:(1)CO2的固定:1分子C5和CO2生成2分子C3

  (2)C3的还原:C3在[H]和ATP作用下,部分还原成糖类,部分又形成C5

  联系:光反应阶段与暗反应阶段既区别又紧密联系,是缺一不可的整体,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H]和ATP。

  48、空气中CO2浓度,土壤中水分多少,光照长短与强弱,光的成分及温度高低等,都是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外界因素:可通过适当延长光照,增加CO2浓度等提高产量。

  49、自养生物:可将CO2、H2O等无机物合成葡萄糖等有机物,如绿色植物,硝化细菌(化能合成)

  异养生物:不能将CO2、H2O等无机物合成葡萄糖等有机物,只能利用环境中现成的有机物来维持自身生命活动,如许多动物。

  50、细胞表面积与体积关系限制了细胞的长大,细胞增殖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的基础。

  有丝分裂:体细胞增殖

  51、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减数分裂:生殖细胞(**,卵细胞)增殖

  ★无丝分裂:蛙的红细胞。分裂过程中没有出现纺缍丝和染色体变化

  ★52、

  分裂间期:完成DNA分子复制及有关蛋白质合成,染色体数目不增加,DNA加倍。

  前期:核膜核仁逐渐消失,出现纺缍体及染色体,染色体散乱排列。

  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染色体形态比较稳定,数目比

  分裂期较清晰便于观察

  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染色体数目加倍

  末期:核膜,核仁重新出现,纺缍体,染色体逐渐消失。

  ★53、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区别

  植物细胞动物细胞

  间期DNA复制,蛋白质合成(染色体复制)染色体复制,中心粒也倍增

  前期细胞两极发生纺缍丝构成纺缍体中心体发出星射线,构成纺缍体

  末期赤道板位置形成细胞板向四周扩散形成细胞壁不形成细胞板,细胞从中央向内凹陷,缢裂成两子细胞

  ★54、有丝分裂特征及意义:将亲代细胞染色体经过复制(实质为DNA复制后),精确地*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在亲代与子代之间保持了遗传性状稳定性,对于生物遗传有重要意义。

  55、有丝分裂中,染色体及DNA数目变化规律

  56、细胞分化: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它是一种持久性变化,是生物体发育的基础,使多细胞生物体中细胞趋向专门化,有利于提高各种生理功能效率。

  ★57、细胞分化举例:红细胞与肌细胞具有完全相同遗传信息,(同一**卵有丝分裂形成);形态、功能不能原因是不同细胞中遗传信息执行情况不同。

  ★58、细胞全能性: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潜能。

  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如植物组织培养因为细胞(细胞核)具有该生物

  生长发育所需的遗传信息

  高度分化的动物细胞核具有全能性,如克隆羊

  59、细胞内水分减少,新陈代谢速率减慢

  细胞内酶活性降低

  细胞衰老特征细胞内色素积累

  细胞内呼吸速度下降,细胞核体积增大

  细胞膜通透性下降,物质运输功能下降

  60、细胞凋亡指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生理过程,如蝌蚪尾消失,它对于多细胞生物体正常发育,维持内部环境的稳定以及抵御外界因素干扰具有非常关键作用。

  能够无限增殖

  ★61、癌细胞特征形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

  癌细胞表面糖蛋白减少,容易在体内扩散,转移

  62、癌症防治:远离致癌因子,进行CT,核磁共振及癌基因检测;也可手术切除、化疗和放疗。

  第一章走*细胞

  第一节从生物圈到细胞

  知识梳理:

  1、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但必须依赖(活细胞)才能生存。

  2、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3、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4、血液属于(组织)层次,皮肤属于(器官)层次。

  5、植物没有(系统)层次,单细胞生物既可化做(个体)层次,又可化做(细胞)层次。

  6、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

  7、种群:在一定的区域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例:一个池塘中所有的鲤鱼。

  8、群落:在一定的区域内所有生物的总和。例:一个池塘中所有的生物。(不是所有的鱼)

  9、生态系统:生物群落和它生存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10、以细胞代谢为基础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以细胞增殖、分化为基础的生长与发育;以细胞内基因的传递和变化为基础的遗传与变异。

  第二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知识梳理:

  一、高倍镜的使用步骤(尤其要注意第1和第4步)

  1 在低倍镜下找到物象,将物象移至(视野中央),

  2 转动(转换器),换上高倍镜。

  3 调节(光圈)和(反光镜),使视野亮度适宜。

  4 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象清晰。

  二、显微镜使用常识

  1调亮视野的两种方法(放大光圈)、(使用凹面镜)。

  2高倍镜:物象(大),视野(暗),看到细胞数目(少)。

  低倍镜:物象(小),视野(亮),看到的细胞数目(多)。

  3 物镜:(有)螺纹,镜筒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目镜:(无)螺纹,镜筒越(短),放大倍数越大。

  放大倍数越大 视野范围越小 视野越暗 视野中细胞数目越少 每个细胞越大

  放大倍数越小 视野范围越大 视野越亮 视野中细胞数目越多 每个细胞越小

  4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х目镜的放大倍数

  5一行细胞的数目变化可根据视野范围与放大倍数成反比

  计算方法:个数×放大倍数的比例倒数=最后看到的细胞数

  如:在目镜10×物镜10×的视野中有一行细胞,数目是20个,在目镜不换物镜换成40×,那么在视野中能看见多少个细胞? 20×1/4=5

  6圆行视野范围细胞的数量的变化可根据视野范围与放大倍数的*方成反比计算

  如:在目镜为10×物镜为10×的视野中看见布满的细胞数为20个,在目镜不换物镜换成20×,那么在视野中我们还能看见多少个细胞? 20×(1/2)2=5

  三、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主要类群:

  原核生物:蓝藻,含有(叶绿素)和(藻蓝素),可进行光合作用,属自养型生物。细菌:(球菌,杆菌,螺旋菌,乳酸菌);放线菌:(链霉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

  真核生物:动物、植物、真菌:(青霉菌,酵母菌,蘑菇)等

  四、细胞学说

  1创立者:(施莱登,施旺)

  2细胞的发现者及命名者:英国科学家 罗伯特?虎克

  3内容要点:

  4揭示问题:揭示了(细胞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五、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比较(表略,见笔记)

  第二章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

  第一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知识梳理:

  统一性:元素种类大体相同

  1、 生物界与非生物界

  差异性:元素含量有差异

  2、组成细胞的元素

  微量元素: Zn 、Mo、Cu、B、Fe、Mn(口诀:新木桶碰铁门)主要元素:C、H、O、N、P、S

  含量最高的四种元素:C、H、O、N基本元素:C(干重下含量最高)

  质量分数最大的元素:O(鲜重下含量最高)

  3组成细胞的化合物

  水(含量最高的化合物)

  无机化合物

  无机

  盐脂质

  有机化合物 蛋白质(干重中含量最高的化合物)

  核酸

  糖类

  4检测生物组织中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1)还原糖的检测和观察

  常用材料:苹果和梨试剂:斐林试剂(甲液:0。1g/ml的NaOH 乙液:0。05g/ml的CuSO4)

  注意事项:

  ①还原糖有葡萄糖,果糖,麦芽糖

  ②甲乙液必须等量混合均匀后再加入样液中,现配现用

  ③必须用水浴加热

  颜色变化:浅蓝色 棕色 砖红色

  (2)脂肪的鉴定

  常用材料:花生子叶或向日葵种子

  试剂:苏丹Ⅲ或苏丹Ⅳ染液

  注意事项:

  ①切片要薄,如厚薄不均就会导致观察时有的地方清晰,有的地方模糊。

  ②酒精的作用是:洗去浮色

  ③需使用显微镜观察

  ④使用不同的染色剂染色时间不同

  颜色变化:橘黄色或红色

  (3)蛋白质的鉴定

  常用材料:鸡蛋清,黄豆组织样液,牛奶

  试剂:双缩脲试剂(A液:0.1g/ml的NaOH B液: 0.01g/ml的CuSO4 )

  注意事项:

  ①先加A液1ml,再加B液4滴

  ②鉴定前,留出一部分组织样液,以便对比

  颜色变化:变成紫色

  (4)淀粉的检测和观察

  常用材料:马铃薯

  试剂:碘液颜色变化:变蓝

  第二节 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一 氨基酸及其种类

  氨基酸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或单体)。

  结构要点:每种氨基酸都至少含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氨基酸的种类由R基(侧链基团)决定。

  二 蛋白质的结构

  氨基酸,二肽 ,三肽,多肽, 多肽链 (一条或若干条多肽链盘曲折叠), 蛋白质

  氨基酸分子相互结合的方式:脱水缩合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和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相连接,同时失去一分子的水。

  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化学键叫做肽键三 蛋白质的功能

  1、 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结构的重要物质(肌肉毛发)

  2、 催化细胞内的生理生化反应)

  3、 运输载体(血红蛋白)

  4、 传递信息,调节机体的生命活动(胰岛素)

  5、 免疫功能( 抗体)

  四 蛋白质分子多样性的原因

  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以及空间结构不同导致蛋白质结构多样性。蛋白质结构多样性导致蛋白质的功能的多样性。

  规律方法

  1、构成生物体的蛋白质的20种氨基酸的结构通式为: NH2―C―COOH

  根据R基的不同分为不同的氨基酸。

  氨基酸分子中,至少含有一个―NH2和一个―COOH位于同一个C原子上,由此可以判断是否属于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

  2、n个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m条多肽链时,共脱去(n―m)个水分子,形成(n―m)个肽键,至少存在m个―NH2和m个―COOH,形成的蛋白质的分子量为n?氨基酸的*均分子量―18(n―m)

  3、氨基酸数=肽键数+肽链数

  4、蛋白质总的分子量=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总分子量―脱水缩合反应脱去的水的总分子量

  第三节 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

  DNA(脱氧核糖核酸)

  一 核酸的分类

  RNA(核糖核酸)

  DNA与RNA组成成分比较(见附表)

  二、核酸的结构

  基本组成单位―核苷酸核苷酸由一分子五碳糖、一分子磷酸、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

  (1)DNA的基本单位脱氧核糖核苷酸

  (2)RNA的基本单位核糖核苷酸

  核酸中的相关计算:

  (1)若是在含有DNA和RNA的生物体中,则碱基种类为5种;核苷酸种类为8种。

  (2)DNA的碱基种类为4种;脱氧核糖核苷酸种类为4种。

  (3)RNA的碱基种类为4种;核糖核苷酸种类为4种。

  化学元素组成:C、H、O、N、P

  三、核酸的功能核酸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核酸在细胞中的分布观察核酸在细胞中的分布:

  材料: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试剂: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色剂注意事项:

  盐酸的作用: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同时使染色体中的DNA与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与染色剂结合。

  现象:

  甲基绿将细胞核中的DNA染成绿色,

  吡罗红将细胞质中的RNA染成红色。

  DNA是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此外,在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有少量的分布。

  RNA主要存在于细胞质中,少量存在于细胞核中。

  第四节 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细胞中的糖类――主要的能源物质

  糖类的分类,分布及功能:

  种类 分布 功能

  单糖 五碳糖

  核糖(C5H10O4) 细胞中都有 组成RNA的成分

  脱氧核糖(C5H10O5) 细胞中都有 组成DNA的成分

  六碳糖(C6H12O6)

  葡萄糖 细胞中都有 主要的能源物质

  果糖 植物细胞中 提供能量

  半乳糖 动物细胞中 提供能量

  二糖(C12H22O11)

  麦芽糖 发芽的小麦、谷控中含量丰富 都能提供能量

  蔗糖 甘蔗、甜菜中含量丰富

  乳糖 人和动物的乳汁中含量丰富

  多糖(C6H10O5)n

  淀粉 植物粮食作物的种子、变态根或茎等储藏器官中 储存能量

  纤维素 植物细胞的细胞壁中 支持保护细胞

  肝糖原

  糖原

  肌糖原 动物的肝脏中 储存能量调节血糖

  动物的肌肉组织中 储存能量

  细胞中的脂质脂质的分类

  脂肪:储能,保温,缓冲减压

  磷脂:构成细胞膜和细胞器膜的主要成分

  胆固醇

  固醇 性激素

  维生素D

  脂质的分类,分布及功能

  1脂肪(C、H、O)存在人和动物体内的皮下,大网膜和肠系膜等部位。动物细胞中良好的储能物质与糖类相同质量的脂肪储存能量是糖类的2倍。

  功能:

  ①保温

  ②减少内部器官之间摩擦

  ③缓冲外界压力

  2磷脂构成细胞膜以及各种细胞器膜重要成分。

  分布:人和动物的脑、卵细胞、肝脏、大豆的种子中含量丰富。

  3固醇

  包括:

  ①胆固醇――――――构成细胞膜重要成分;参与人体血液中脂质的运输。

  ②性激素――――――促进人和动物生殖器官的发育以及生殖细胞的形成,激发并维持第二性征

  ③维生素D――――――促进人和动物肠道对Ca和P的吸收。

  单体和多聚体的概念: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是由许多氨基酸连接而成的。核酸是由许多核苷酸连接而成的。

  氨基酸、核苷酸、单糖分别是蛋白质、核酸和多糖的单体,而这些大分子分别是单体的多聚体

  生物大分子的形成:C形成4个化学键 → 成千上万原子形成 → 碳链 → 单体 → 生物大分子

  第五节 细胞中的无机物

  细胞中的水包括

  结合水: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

  自由水:细胞内良好溶剂 运输养料和废物

  许多生化反应有水的参与

  自由水与结合水的关系:自由水和结合水可相互转化

  细胞含水量与代谢的关系

  代谢活动旺盛,细胞内自由水水含量高;代谢活动下降,细胞中结合水水含量高。

  细胞中的无机盐

  细胞中大多数无机盐以离子的形式存在

  无机盐的作用:

  1、细胞中许多有机物的重要组成成分

  2、维持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

  3、维持细胞的酸碱*衡 4。维持细胞的渗透压

  部分无机盐的作用

  缺碘:大脖子病、呆小症

  缺钙:抽搐、软骨病,儿童缺钙会得佝偻病,老年人会骨质疏松

  缺铁:缺铁性贫血

  附表

  类别 DNA RNA

  基本单位 脱氧核糖核苷酸 核糖核苷酸

  核苷酸 腺嘌呤脱氧核苷酸

  鸟嘌呤脱氧核苷酸

  胞嘧啶脱氧核苷酸

  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 腺嘌呤核糖核苷酸

  鸟嘌呤核糖核苷酸

  胞嘧啶核糖核苷酸

  尿嘧啶核糖核苷酸

  碱基 腺嘌呤(A)鸟嘌呤(G)

  胞嘧啶(C)胸腺嘧啶(T) 腺嘌呤(A)鸟嘌呤(G)

  胞嘧啶(C)尿嘧啶(U)

  五碳糖 脱氧核糖 核糖

  磷酸 磷酸 磷酸

  第三章 细胞的基本结构

  第一节 细胞膜――系统的边界知识网络:

  1、研究细胞膜的常用材料:人或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

  2、细胞膜主要成分:脂质和蛋白质,还有少量糖类

  细胞膜成分特点:脂质中磷脂最丰富,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种类和数量越多

  3、细胞膜功能:

  ①将细胞与环境分隔开,保证细胞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

  ②控制物质出入细胞

  ③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

  一、制备细胞膜的方法(实验)

  原理:渗透作用(将细胞放在清水中,水会进入细胞,细胞涨破,内容物流出,得到细胞膜)

  选材:人或其它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

  原因:因为材料中没有细胞核和众多细胞器

  提纯方法:差速离心法

  细节:取材用的是新鲜红细胞稀释液(血液加适量生理盐水)

  二、与生活联系:

  细胞癌变过程中,细胞膜成分改变,产生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

  三、细胞壁成分

  植物:纤维素和果胶

  原核生物:肽聚糖

  作用:支持和保护

  四、细胞膜特性:

  结构特性:流动性

  举例:(变形虫变形运动、白细胞吞噬细菌)

  功能特性:选择透过性

  举例:(腌制糖醋蒜,红墨水测定种子发芽率,判断种子胚、胚乳是否成活)

  五、细胞膜其它功能:维持细胞内环境稳定、分泌、吸收、识别、免疫

  第二节 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

  一、细胞器之间分工

  (1)双层膜

  叶绿体:存在于绿色植物细胞,光合作用场所

  线粒体:有氧呼吸主要场所

  (2)单层膜

  内质网:细胞内蛋白质合成和加工,脂质合成的场所

  高尔基体:对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包装

  液泡:植物细胞特有,调节细胞内环境,维持细胞形态

  溶酶体:分解衰老、损伤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

  (3)无膜

  核糖体:合成蛋白质的主要场所

  中心体:与细胞有丝分裂有关

  二、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

  核糖体 内质网 高尔基体 细胞膜

  (合成肽链)(加工成蛋白质) (进一步加工)(囊泡与细胞膜融合,蛋白质释放)

  三、生物膜系统

  1、概念:细胞膜、核膜,各种细胞器的膜共同组成的生物膜系统

  2、作用: 使细胞具有稳定内部环境物质运输、能量转换、信息传递

  为各种酶提供大量附着位点,是许多生化反应的场所,把各种细胞器分隔开,保证生命活动高效、有序进行。

  1、细胞膜的化学成分是什么?

  2、为获得纯净的细胞膜,应选取什么材料做实验?理由是什么?

  3、欲使细胞破裂,对所选材料进行的处理方法是什么?

  4、细胞膜的功能是什么?

  5、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其作用是什么?

  6、细胞膜的两个特性?

  7、细胞器中具有双层膜结构的是什么?不具膜结构的是什么?

  8、被称为“消化车间”的是哪种细胞器?

  9、植物叶肉细胞里,都具有色素的一组细胞器是什么?

  10、蛔虫的细胞内肯定没有哪种细胞器?这种细胞器的功能是什么?

  11、动物细胞特有的细胞器是什么?功能是什么?

  12、线粒体与叶绿体如何将能量转换的?

  13、在动物细胞内,DNA分布在细胞的什么结构中?

  14、与分泌蛋白合成和运输有关的细胞器是什么?分别有什么功能?15、专一性染线粒体的活细胞染料是什么?使活细胞中的线粒体呈什么颜色?

  16、细胞核有什么功能?

  17、核孔、核仁有什么功能?

  18、染色质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19、染色质与染色体的关系是什么?

  20、哪些细胞没有细胞核?

  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一、渗透作用

  (1)渗透作用:指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

  (2)发生渗透作用的条件:

  ①是具有半透膜

  ②是半透膜两侧具有浓度差。

  二、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原理:渗透作用)

  1、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浓度时,细胞吸水膨胀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浓度时,细胞失水皱缩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浓度时,水分进出细胞处于动态*衡

  2、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细胞内的液体环境主要指的是液泡里面的细胞液。

  原生质层:细胞膜和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时,细胞质壁分离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时,细胞质壁分离复原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时就,水分进出细胞处于动态*衡

  中央液泡大小 原生质层位置 细胞大小

  蔗糖溶液 变小 脱离细胞壁 基本不变

  清水 逐渐恢复原来大小 恢复原位 基本不变

  1、 质壁分离产生的条件:

  (1)具有大液泡

  (2)具有细胞壁

  (3)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

  2、质壁分离产生的原因:

  内因:原生质层伸缩性大于细胞壁伸缩性

  外因: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

  1、植物吸水方式有两种:

  (1)吸帐作用(未形成液泡)如:干种子、根尖分生区

  (2)渗透作用(形成液泡)

  一、物质跨膜运输的其他实例

  1、对矿质元素的吸收

  逆相对含量梯度――主动运输

  对物质是否吸收以及吸收多少,都是由细胞膜上载体的种类和数量决定。

  2、细胞膜是一层选择透过性膜,水分子可以自由通过,一些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的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

  二、比较几组概念

  扩散:物质从高浓度到低浓度的运动叫做扩散(扩散与过膜与否无关)

  (如:O2从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运动)

  渗透: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又称为渗透

  (如: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原生质层相当于半透膜)

  半透膜:物质的透过与否取决于半透膜孔隙直径的大小

  (如:动物膀胱、玻璃纸、肠衣、鸡蛋的卵壳膜等)

  选择透过性膜:细胞膜上具有载体,且不同生物的细胞膜上载体种类和数量不同,构成了对不同物质吸收与否和吸收多少的选择性。

  (如:细胞膜等各种生物膜)

  第二节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一、探索历程

  二、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膜的基本支架

  ▲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横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

  ▲磷脂双分子层和大多数蛋白质分子可以运动糖蛋白(糖被)

  组成:由细胞膜上的蛋白质与糖类结合形成。

  作用:细胞识别、免疫反应、血型鉴定、保护润滑等。

  第三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一、被动运输:物质进出细胞,顺浓度梯度的扩散,称为被动运输。

  (1)自由扩散:物质通过简单的扩散作用进出细胞

  (2)协助扩散:进出细胞的物质借助载体蛋白的扩散

  二、主动运输: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同时还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这种方式叫做主动运输。

  方向 载体 能量 举例

  自由扩散 高→低 不需要 不需要 水、CO2、O2、N2、乙醇、甘油、苯、脂肪酸、维生素等

  协助扩散 高→低 需要 不需要 葡萄糖进入红细胞

  主动运输 低→高 需要 需要 氨基酸、K+、Na+、Ca+等离子、葡萄糖进入小肠上皮细胞

  三、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胞吞、胞吐

  第五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第一节降低反应活化能的酶

  一、细胞代谢与酶

  1、细胞代谢的概念:细胞内每时每刻进行着许多化学反应,统称为细胞代谢。

  2、酶的发现:发现过程,发现过程中的科学探究思想,发现的意义

  3、酶的概念: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

  4、酶的特性:专一性,高效性,作用条件较温和

  5、活化能: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

  二、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难点)

  1、 底物浓度

  2、 酶浓度

  3、 PH值:过酸、过碱使酶失活

  4、 温度:高温使酶失活。低温降低酶的活性,在适宜温度下酶活性可以恢复。

  三、实验

  1、 比较过氧化氢酶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过程见课本P79)

  实验结论:酶具有催化作用,并且催化效率要比无机催化剂Fe3+高得多

  控制变量法:变量、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的定义。

  对照实验:除一个因素外,其余因素都保持不变的实验。

  2、 影响酶活性的条件(要求用控制变量法,自己设计实验)

  建议用淀粉酶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用过氧化氢酶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

  第二节细胞的能量“通货”――ATP

  一、什么是ATP?是细胞内的一种高能磷酸化合物,中文名称叫做三磷酸腺苷

  二、结构简式:A―P~P~P A代表腺苷 P代表磷酸基团 ~代表高能磷酸键

  三、ATP和ADP之间的相互转化

  ADP + Pi+ 能量 ATP

  ATP ADP + Pi+ 能量

  ADP转化为ATP所需能量来源:

  动物和人:呼吸作用

  绿色植物:呼吸作用、光合作用

  第三节ATP 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

  1、概念: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释放出能量并生成ATP的过程。

  2、有氧呼吸

  总反应式:C6H12O6 +6O2 6CO2 +6H2O +大量能量

  第一阶段:细胞质基质 C6H12O6 2丙酮酸+少量[H]+少量能量

  第二阶段:线粒体基质 2丙酮酸+6H2O 6CO2+大量[H] +少量能量

  第三阶段:线粒体内膜 24[H]+6O2 12H2O+大量能量

  3、无氧呼吸产生酒精:C6H12O6 2C2H5OH+2CO2+少量能量

  发生生物:大部分植物,酵母菌

  产生乳酸:C6H12O6 2乳酸+少量能量

  发生生物:动物,乳酸菌,马铃薯块茎,玉米胚

  反应场所:细胞质基质注意:无机物的无氧呼吸也叫发酵,生成乳酸的叫乳酸发酵,生成酒精的叫酒精发酵

  讨论:

  1 有氧呼吸及无氧呼吸的能量去路

  有氧呼吸:所释放的能量一部分用于生成ATP,大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了。

  无氧呼吸:能量小部分用于生成ATP,大部分储存于乳酸或酒精中

  2 有氧呼吸过程中氧气的去路:氧气用于和[H]生成水

  第四节 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

  一、 捕获光能的色素

  叶绿素a(蓝绿色)

  叶绿素

  叶绿素b (黄绿色)

  绿叶中的色素 胡萝卜素 (橙黄色) 类胡萝卜素 叶黄素(黄色)

  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

  白光下光合作用最强,其次是红光和蓝紫光,绿光下最弱。

  二、实验――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1 实验原理:绿叶中的色素都能溶解在层析液中,且他们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快,绿叶中的色素随着层析液在滤纸上的扩散而分离开。

  2 方法步骤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步骤要记准确)

  (1)研磨时加入二氧化硅和碳酸钙的作用是什么?

  二氧化硅有助于研磨得充分,碳酸钙可防止研磨中的色素被破坏。

  (2)实验为何要在通风的条件下进行?为何要用培养皿盖住小烧杯?用棉塞塞紧试管口?

  因为层析液中的丙酮是一种有挥发性的有毒物质。

  (3)滤纸上的滤液细线为什么不能触及层析液?

  防止细线中的色素被层析液溶解

  (4)滤纸条上有几条不同颜色的色带?其排序怎样?宽窄如何?

  有四条色带,自上而下依次是橙黄色的胡萝卜素,黄色的叶黄素,蓝绿色的叶绿素a,黄绿色的叶绿素b。最宽的是叶绿素a,最窄的是胡萝卜素。

  三、捕获光能的结构――叶绿体

  结构:外膜,内膜,基质,基粒(由类囊体构成)

  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分布于基粒的类囊体及基质中。

  光合作用色素分布于类囊体的薄膜上。

  四、光合作用的原理

  1、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2、光合作用的过程: (熟练掌握课本P103下方的图)

  总反应式:CO2+H2O (CH2O)+O2 ,其中(CH2O)表示糖类。

  根据是否需要光能,可将其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

  光反应阶段:必须有光才能进行

  场所:类囊体薄膜上

  反应式:

  水的光解:H2O 1/2O2+2[H]

  ATP形成:ADP+Pi+光能 ATP

  光反应中,光能转化为ATP中活跃的化学能

  暗反应阶段:有光无光都能进行

  场所:叶绿体基质

  CO2的固定:CO2+C5 2C3

  C3的还原:2C3+[H]+ATP (CH2O)+C5+ADP+Pi

  暗反应中,ATP中活跃的化学能转化为(CH2O)中稳定的化学能

  联系:

  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ATP和[H],暗反应为光反应提供合成ATP的原料ADP和Pi

  五、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及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1)光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①光的波长

  叶绿体中色素的吸收光波主要在红光和蓝紫光。

  ②光照强度

  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光照强度达到一定时,光合作用的强度不再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

  ③光照时间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