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八年级下册知识点汇总10篇

首页 / 知识 / |

  物理八年级下册知识点 1

  牛顿第一定律(又叫惯性定律)

  1、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让同一小车从同一斜面的同一高度自由滑下(控制变量法),是为了使小车滑到斜面底端时有相同的速度;阻力的大小用小车在木板上滑动的距离的长短来体现(转化法)。

  2、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3、牛顿第一定律是通过实验事实和科学推理得出的,它不可能用实验来直接验证。

  4、惯性

  ⑴定义: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特性叫惯性

  ⑵性质:惯性是物体本身固有的一种属性。一切物体在任何时候、任何状态下都有惯性。

  ⑶惯性不是力,不能说惯性力的作用,惯性的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的形状、速度、物体是否受力等因素无关。

  ⑷防止惯性的现象:汽车安装安全气囊,汽车安装安全带。

  ⑸利用惯性的现象:跳远助跑可提高成绩, 拍打衣服可除尘。

  ⑹解释现象:

  例:汽车突然刹车时,乘客为何向汽车行驶的方向倾倒?

  答:汽车刹车前,乘客与汽车一起处于运动状态,当刹车时,乘客的脚由于受摩擦力作用,随汽车突然停止,而乘客的上身由于惯性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继续向汽车行驶的方向运动,所以…….

  二力*衡

  1、*衡状态: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称为*衡状态。

  2、*衡力:物体处于*衡状态时,受到的力叫*衡力。

  3、二力*衡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衡。(同物、等大、反向、同线)

  4、二力*衡条件的应用:

  ⑴根据受力情况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①当物体不受任何力作用时,物体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衡状态)。

  ②当物体受*衡力作用时,物体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衡状态)。

  ③当物体受非*衡力作用时,物体的运动状态一定发生改变。

  ⑵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判断物体的受力情况。

  ②当物体处于*衡状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物体不受力或受到*衡力。

  注意:在判断物体受*衡力时,要注意先判断物体在什么方向(水*方向还是竖直方向)处于*衡状态,然后才能判断物体在什么方向受到*衡力。

  ②当物体处于非*衡状态(加速或减速运动、方向改变)时,物体受到非*衡力的作用。

  5、物体保持*衡状态的条件:不受力或受*衡力

  6、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摩擦力

  1定义:两个 相互接触 的物体,当它们发生 相对运动 时,就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叫摩擦力。

  2产生条件:A、物体相互接触并且相互挤压;B、 发生相对运动或将要发生相对运动 。

  3种类:A、滑动摩擦 B静摩擦、C滚动摩擦

  4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的大小的因素:压力的大小 和 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

  5方向:与物体 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摩擦力不一定是阻力)

  6测量摩擦力方法:

  用弹簧测力计拉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弹簧测力计的读数相等。

  原理: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 物体在水*方向的拉力和摩擦力是一对*衡力。(二力*衡)

  7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A、增大压力 B、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

  8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A、减少压力 B.减少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C、 用滚动摩擦代替滑动摩擦 D、 使两接触面分离(加润滑油、气垫船 )。

  物理八年级下册知识点 2

  1)声现象

  1.物理学是研究声、光、热、电、力等的物理现象。

  2.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递声音。

  3.声音的三大特性:

  ①音调: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频率越快,音调越高。

  ②响度: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③音色:由物体的材料和结构决定,不同物体的音色不同。

  4.人们听到声音的基本过程:

  ①鼓膜的振动 → 听小骨及其他组织 → 听觉神经→ 大脑

  ②颌骨、头骨 → 听觉神经 → 大脑

  5.声音的作用:传递信息和传递能量(能举例说明)

  6.凡是影响人们正常的学*和生活的声音都是噪声。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90dB;为了保证工作和学*,声音不能超过70dB;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50 dB。

  (2)物态变化

  1.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单位:摄氏度( ℃ ) 规定:冰水混合物的温度 ―― 0℃ ; 沸水的温度 ―― 100℃

  2.温度计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制成的。常用的液体有水银、酒精、煤油等。

  3.温度计的使用:一看:使用前要先看清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二放:玻璃泡全部浸没在液体中,不能碰到容器底和容器壁;

  三读:

  ○1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2读数时玻璃泡不能离开液面;

  ○3读数时眼睛要与温度计液柱上表面相*。

  4.体温计:量程:35℃~42℃;分度值:0.1℃ ; 使用前要将水银甩下去。

  5.物态变化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熔化要吸热。 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凝固要放热。 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汽化;汽化要吸热。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液化要放热。物质由固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升华;升华要吸热。物质由气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华;凝华要放热。

  6.常见的晶体有冰、海波、各种金属;非晶体有蜡、沥青、松香、玻璃等。要求能判别出晶体与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图象。

  7.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吸热,但温度不变;在凝固过程中要放热,但温度不变;同种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吸热,温度不断上升;在凝固过程中要放热,温度不断下降。

  8.汽化有两种方式:沸腾和蒸发。

  ○1沸腾:

  a.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汽化现象。

  b.沸腾条件:①达到沸点; ②继续加热。

  c.沸腾时的特点:液体在沸腾时要吸热,但温度不变

  ○2蒸发:

  a.定义:在任何温度下,只发生在液体表面的气化现象。

  b.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 液体温度的高低:温度越高,蒸发越快; 液体表面积的大小: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

  c.蒸发有致冷的作用。

  8.液化有两种方式: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

  9.能解释日常生活中各种物态变化现象。如:雾、露水、霜、冰雹、雪的形成、各种“白气”、窗边的冰花、卫生球变小、灯管变黑、灯丝变细、冰化成水、铁水涛成钢件等。

  10.水的沸点与大气压有关:气压越高,沸点越高。(海拔越高,气压越高,沸点越高。)

  (3)光现象

  1. 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c = 3 × 10 8 m/s

  2.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 v = 340 m/s

  3.元电荷: e = 1.6 × 10 �C19 C

  二.要点知识

  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如:激光引导掘进隧道、日食、月食的形成、影子的形成、瞄准时用到的“三点一线”、小孔成像等都是运用光的直线传播原理得到的。)

  物理八年级下册知识点 3

  一、电能

  1、电能是一种能量。如:电灯发光:电能→光能;电动机转动:电能→动能;电饭锅工作:电能→热能。电能即电功(W):电流所做的功叫电功,

  2、电能的单位:国际单位:焦耳。常用单位有:度(千瓦时),1度=1千瓦时=3.6×106焦耳。

  3、电能表(电度表):测用户消耗的电能(电功)

  几个重要参数:“220V”:这个电能表应接在220V的电路中使用。 10(20)A:标定电流为10A,短时间电流允许大些,但不能超过20A。(例子,不同电能表不同) 50HZ:电能表接在50HZ的电路中使用。 600revs/kwh:接在电能表上的用电器,每消耗1kwh的电能,电能表的转盘转600转。

  4、电功计算公式:W=UIt(式中单位W→焦(J);U→伏(V);I→安(A);t→秒)。

  5、利用W=UIt计算电功时注意:①式中的W.U.I和t是在同一段电路;②计算时单位要统一;③已知任意的三个量都可以求出第四个量。

  6、计算电功还可用以下公式:W=I2Rt =Pt=U2 t /R;t

  二、电功率

  1、电功率(P):表示消耗电能的快慢,用电器在单位时间消耗的电能。

  2、单位有:瓦特(国际);常用单位有:千瓦;1kw=103w

  3、计算电功率公式:(P=U/I式中单位P→瓦(w);定义式P=W/ t ( W→焦;t→秒;U→伏(V); I→安(A)

  4、利用计算时单位要统一,①如果W用焦、t用秒,则P的单位是瓦;②如果W用千瓦时、t用小时,则P的单位是千瓦。

  5、Kwh的意义:功率为1kw的用电器使用1h所消耗的电能。

  6、计算电功率还可用右公式:P=I2R和P=U2/R

  7、额定电压(U0):用电器正常工作的电压。

  8、额定功率(P0):用电器在额定电压下的功率。

  9、实际电压(U):实际加在用电器两端的电压。

  10、实际功率(P):用电器在实际电压下的功率。

  11、灯泡的亮度由实际电功率决定。当U?>?U0时,则P?>?P0?;灯很亮,易烧坏:

  三、实验电路:

  1、实验步骤:

  1)、画出实验电路图;

  2)、连接电路(同测小灯泡电阻);

  3)、闭合开关,调节滑动变阻器,使电压表的示数为小灯泡的额定电压,读出电流表的读数,观察灯泡发光情况;

  4)、使小灯泡两端的电压为额定电压的1.2倍,观察灯泡的亮度,测出它的功率;

  5)、使小灯泡两端的电压低于额定电压(约0.8倍),观察小灯泡的亮度,测出它的功率。

  注:实验中滑动变阻器的作用是改变小灯泡两端的电压;实验之前应把滑动变阻器调至阻值处;实验时,电源电压要高于灯泡的额定电压。

  四、电与热

  1、电流的热效应:电流通过导体时电能转化成热的现象。

  2、焦耳定律: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的二次方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跟通电时间成正比。

  3、焦耳定律公式:Q=I2Rt ,(式中单位Q→焦;I→安(A);R→欧(Ω);t→秒。)

  4、当电流通过导体做的功(电功)全部用来产生热 量(电热),则有W=Q,可用电功公式来计算Q。(如电热器,电阻就是这样的。)Q=UIt;Q=U2t/R。

  5、电热的利用:加热(电饭锅、电熨斗) 发热体由电阻大熔点高的合金制成

  6、电热的防止:温度过高,损坏电器、引起火灾(散热窗、散热片、散热风扇)

  7、在串联电路中I1∶I2=1:1,其它的分配都与电阻成正比,即U1:U2=R1:R2,

  P1:P2= R1:R2, Q1:Q2= R1:R2, W1:W2= R1:R2,

  在并联电路中除U1:U2=1:1,其它所有的分配都与电阻成反比。即I1∶I2=R2:R1

  P1:P2= R2:R1 Q1:Q2=R2:R1 W1:W2= R2:R1

  五、电功率和安全用电

  1、电流过大的危害:烧保险丝、甚至引起火灾。

  2、电流过大的原因:1)、短路;2)、用电器总功率过大。

  3、保险丝:保险丝是用铅锑合金制作的,电阻比较大,熔点比较低(材料特点)。当电流过大时,它的温度升高而熔断,切断电路,起到保护电路的作用。

  4、空气开关:当电流过大时,开关中的电磁铁起作用,开关断开,切断电路。

  注意:1)、不能用铜丝、铁丝等代替保险丝。

  2)、当电路中的保险装置切断时,不要急于更换保险丝或使空气开关复位,要先找出故障的原因,排除故障之后再恢复供电。

  六、生活用电常识

  1、家庭电路的组成:进户线→电能表→总开关→保险装置(保险丝或空气开关)→插座、用电器、开关等。

  2、两根进户线是火线和零线,它们之间的电压是220伏

  3、电能表:计量用户消耗电能的多少;单位是千瓦时(kwh),两次读数之差就是这段时间消耗电能的多少。

  4、总开关:为检修更换电路的安全。(空气开关还能起到保险作用)

  5、保险装置:保险丝(盒)→电流过大时熔断,切断电路。空气开关→电流过大时跳闸,切断电路。 三线插头(座):一线接火线(L),一线接零线(N),另一线(E)接用电器的外壳(大地);为安全用电。 注:家庭电路中各用电器都是并联(包括插座),被控制的用电器和开关是串联的。

  6、零线。试电笔:作用→辨别火线 使用→手指按住笔卡,用笔尖接触被测得导线,发光的是火线。

  触电:1、单线触电:站在地上的人接触到火线。2、双线触电:人同时接触到火线和零线。 触电的急救:首先切断电源;再救触电的人。

  7、安全用电的原则是:①不接触低压带电体;②不靠*高压带电体。

  八年级下册物理学*方法

  步骤1.模型归类

  做过一定量的物理题目之后,会发现很多题目其实思考方法是一样的,我们需要按物理模型进行分类,用一套方法解一类题目。例如宏观的行星运动和微观的电荷在磁场中的偏转都属于匀速圆周运动,关键都是找出什么力_了向心力;此外还有杠杆类的题目,要想象出力矩*衡的特殊情况,还有关于汽车启动问题的考虑方法其实同样适用于起重机吊重物等等。物理不需要做很多题目,能够判断出物理模型,将方法对号入座,就已经成功了一半。

  步骤2.解题规范

  高考越来越重视解题规范,体现在物理学科中就是文字说明。解一道题不是列出公式,得出答案就可以的,必须标明步骤,说明用的是什么定理,为什么能用这个定理,有时还需要说明物体在特殊时刻的特殊状态。这样既让老师一目了然,又有利于理清自己的思路,还方便检查,最重要的是能帮助我们在分步骤评分的评分标准中少丢几分。

  步骤3.大胆猜想

  物理题目常常是假想出的理想情况,几乎都可以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来解释,所以当看到一道题目的背景很陌生时,就像今年高考物理的压轴题,不要慌了手脚。在最后的20分钟左右的时间里要保持沉着冷静,根据给出的物理量和物理关系,把有关的公式都列出来,大胆地猜想磁场的势能与重力场的势能是怎样复合的,取最值的情况是怎样的,充分利用图像_的变化规律和数据,在没有完全理解题目的情况下多得几分是完全有可能的。

  八年级下册物理学*技巧

  图象法

  应用图象描述规律、解决问题是物理学中重要的手段之一.因图象中包含丰富的语言、解决问题时简明快捷等特点,在高考中得到充分体现,且比重不断加大。

  涉及内容贯穿整个物理学.描述物理规律的最常用方法有公式法和图象法,所以在解决此类问题时要善于将公式与图象合一相长。

  对称法

  利用对称法分析解决物理问题,可以避免复杂的数学演算和推导,直接抓住问题的实质,出奇制胜,快速简便地求解问题。像课本中伽利略认为圆周运动最美(对称)为牛顿得到万有引力定律奠定基础。

  估算法

  有些物理问题本身的结果,并不一定需要有一个很准确的答案,但是,往往需要我们对事物有一个预测的估计值.像卢瑟福利用经典的粒子的散射实验根据功能原理估算出原子核的半径。

  采用“估算”的方法能忽略次要因素,抓住问题的主要本质,充分应用物理知识进行快速数量级的计算。

  微元法

  在研究某些物理问题时,需将其分解为众多微小的“元过程”,而且每个“元过程”所遵循的规律是相同的,这样,我们只需分析这些“元过程”,然后再将“元过程”进行必要的数学方法或物理思想处理,进而使问题求解.像课本中提到利用计算摩擦变力做功、导出电流强度的微观表达式等都属于利用微元思想的应用。

  物理八年级下册知识点 4

  1、压力: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2、压强: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3、压强公式:P=F/S,式中p单位是:帕斯卡,简称:帕,1帕=1牛/米2,压力F单位是:牛;受力面积S单位是:米2

  4、增大压强方法:(1)S不变,F↑;(2)F不变,S↓(3)同时把F↑,S↓。而减小压强方法则相反。

  5、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是由于液体受到重力。

  6、液体压强特点:(1)液体对容器底和壁都有压强,(2)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3)液体的压强随深度增加而增大,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4)不同液体的压强还跟密度有关系。

  7、_液体压强计算公式:,(ρ是液体密度,单位是千克/米3;g=9、8牛/千克;h是深度,指液体自由液面到液体内部某点的竖直距离,单位是米。)

  8、根据液体压强公式:可得,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密度和深度有关,而与液体的体积和质量无关。

  9、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实验是马德堡半球实验。

  10、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空气受到重力作用而产生的,大气压强随高度的增大而减小。

  11、测定大气压强值的实验是:托里拆利实验。

  12、测定大气压的仪器是:气压计,常见气压计有水银气压计和无液气压计(金属盒气压计)。

  13、标准大气压:把等于760毫米水银柱的大气压。1标准大气压=760毫米汞柱=1、013×105帕=10、34米水柱。

  14、沸点与气压关系: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

  15、流体压强大小与流速关系:在流体中流速越大地方,压强越小;流速越小的地方,压强越大。

  1、浮力:一切浸入液体的物体,都受到液体对它竖直向上的力,这个力叫浮力。浮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物体在空气中也受到浮力)

  2、物体沉浮条件:(开始是浸没在液体中)

  方法一:(比浮力与物体重力大小)

  (1)F浮G,上浮(3)F浮=G,悬浮或漂浮

  方法二:(比物体与液体的密度大小)

  (1)F浮G,上浮(3)F浮=G,悬浮。(不会漂浮)

  3、浮力产生的原因: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对它的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

  4、阿基米德原理:浸入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浸没在气体里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气体受到的重力)

  5、阿基米德原理公式:

  6、计算浮力方法有:

  (1)称量法:F浮=G―F,(G是物体受到重力,F是物体浸入液体中弹簧秤的读数)

  (2)压力差法:F浮=F向上―F向下

  (3)阿基米德原理:

  (4)*衡法:F浮=G物(适合漂浮、悬浮)

  7、浮力利用

  (1)轮船:用密度大于水的材料做成空心,使它能排开更多的水。这就是制成轮船的道理。

  (2)潜水艇:通过改变自身的重力来实现沉浮。

  (3)气球和飞艇:充入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

  电势的知识点

  (1)定义及定义式

  电场中某点的电荷的电势能跟它的电量比值,叫做这一点的电势。

  (2)电势的单位:伏(V)。

  (3)电势是标量。

  (4)电势是反映电场能的性质的物理量。

  (5)零电势点

  规定的电势能为零的点叫零电势点。理论研究中,通常以无限远点为零电势点,实际研究中,通常取大地为零电势点。

  (6)电势具有相对性

  电势的数值与零电势点的选取有关,零电势点的选取不同,同一点的电势的数值则不同。

  (7)顺着电场线的方向电势越来越低。电场强度的方向是电势降低最快的方向。

  (8)电势能与电势的关系:ε=qU。

  物理答题窍门

  (1)每一选项都要认真研究,选出最佳答案,当某一选项不敢确定时,宁可少选也不错眩

  (2)注意题干要求,让你选择的是“不正确的”、“可能的”还是“一定的”。

  (3)相信第一判断:凡已做出判断的题目,要做改动时,请十二分小心,只有当你检查时发现第一次判断肯定错了,另一个百分之百是正确答案时,才能做出改动,而当你拿不定主意时千万不要改。特别是对中等程度及偏下的同学这一点尤为重要。

  物理八年级下册知识点 5

  一、电压知识点1――电压

  ●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水压是使水发生定向移动形成水流的原因;电压是使自由电荷生定向运动形成电流的原因。(1)电压使电路中形成电流。

  (2)电压与电流的区别:①电压对电路中两点间才有意义,而电流和电路中某处或某点对应,一般说成某处的电流,某用电器两端的电压。②电压是原因,电流是结果。

  ●电压的单位电压的单位是伏特(V),简称伏(V),此外常见的电压单位还有千伏(kV)、毫伏(mV)和微伏(μV)。 1kV=10V,1mV=10V,1μV=10V

  ●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1)电源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对外供电时,电源通过用电器把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

  (2)常见电源的电压值:①一节干电池的电压为1.5V;

  ②一个蓄电池的电压为2V;把每节电池的正、负极依次相连,组成的电池组叫串联电池组,它可以满足用电器对直流电压的不同需求。因为每节电池的电压U1相同,n节电池串联后,电池组的总电压U=nU1。

  ③对人体安全的电压不超过36V;④家庭电路中电压为220V(照明电路)⑤发生闪电的云层间电压可达10kV。

  ●常见电压值的划分(1)不高于36V的是安全电压;(2)1000V以下的叫低压;(3)1000V以上的叫高压。

  知识点2――电压表33―3―6

  ●电压表是测量电压的仪器电流用电流表测量,电压用电压表测量,电压表在电路中的符号是。

  在电路中,电源或用电器两端的电压可以直接用电压表测量。

  表盘上的V表示直流电压表,用于测量电池等电源的直流电路电压。

  实验室中,常用的双量程电压表有三个接线柱、两个量程,一般情况下“―”接线柱共用,另外两个接线柱分别标有“3”、“15”字样,它们与“―”接线柱一起分别组成0~3V和0~15V两个量程。

  选用不同量程,分度值不同,选用0~3V量程时,分度值为0.1V,读数时应以刻度盘下方的刻度线为准;选用0~15V量程时,分度值为0.5V,读数时应以刻度盘上方的刻度线为准。

  ●电压表读数1)使用电压表测电压,读数时首先分清电压表用的量程是多少,从而确认电压表相应量程每大格及每小格所代表的电压值。示数=分度值+小格数。

  (2)指针偏向哪个刻度就按哪一刻度读数,不必估读,指针向两刻度线中间时,按哪一刻度读数都行,此时读数有两个正确值。

  ●电压表使用规则

  (1)使用前应先检查指针是否指零,如有偏差,则要用螺丝刀旋转表盘上的调零螺丝,将指针调至零位。

  (2)电压表必须和被测用电器并联。

  (3)连线柱的接法要正确:电流“+”入“―”出。

  (4)被测电压不要超过电压表的量程。

  (5)在不能预知被测电压的范围时,先试用大量程,并采用试触的方法,如电压表示数在小量程范围内,则改用小量程,提高测量精度。

  二、探究串、并联电路电压的规律

  知识点1――串联电路电压规律(见实验教学)串联电路两端的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两端电压之和,即U=U1+U2+XX+Un。

  知识点2――并联电路电压规律并联电路中各支路两端的电压都相等:U1=U2=XX=Un=U。

  三、电阻四、变阻器

  知识点1――导体与绝缘体

  ●导体: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导体。

  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导电性能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的物体叫半导体。

  举例:金属、石墨、人体、大地及酸、碱、盐的水溶液都是导体;

  橡胶、玻璃、陶瓷、油等都是绝缘体;硅、锗是半导体。不同材料的导电性能不同。

  ●导体和绝缘体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

  原来不导电的物体,当条件改变时,也可能成为导体。例如:常态下玻璃是良好的绝缘体,如果给玻璃加热,使它达到红炽状态,它就变成导体了;纯净的水是绝缘体,但含有杂质的水却容易导电,是导体;干燥的木棒是绝缘体,潮湿的木棒是导体。

  导电性能强的物体是良导体;绝缘性能强的物体是良好的绝缘体。良导体和良好的绝缘体都是良好的电工材料。如:铜制导线中,铜丝是良导体,外包绝缘皮是良好的绝缘体。

  ●影响半导体导电性能的因素:温度、光照和掺杂物。

  在半导体中掺入少量的其他元素,它的导电性能会得到很大改善,从而可以把它们制成:

  光敏电阻:有无光照电阻值差异很大。热敏电阻:温度略有变化,电阻值变化很明显。压敏电阻:电压变化,电阻值明显变化。二极管:具有单向导电性。三极管:具有将电信号放大的作用。

  半导体元件的应用十分广泛,已成为电子计算机和其他电子仪器的重要元件。

  知识点2――电阻

  ●定义: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叫电阻。

  不同的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不同,物理学中用电阻来表示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的大小。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特性,他的大小与是否接入电路,及加在它两端的电压和通过它的电压大小无关。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学*方法

  步骤1、模型归类

  做过一定量的物理题目之后,会发现很多题目其实思考方法是一样的,我们需要按物理模型进行分类,用一套方法解一类题目。例如宏观的行星运动和微观的电荷在磁场中的偏转都属于匀速圆周运动,关键都是找出什么力_了向心力;此外还有杠杆类的题目,要想象出力矩*衡的特殊情况,还有关于汽车启动问题的考虑方法其实同样适用于起重机吊重物等等。物理不需要做很多题目,能够判断出物理模型,将方法对号入座,就已经成功了一半。

  步骤2、解题规范

  高考越来越重视解题规范,体现在物理学科中就是文字说明。解一道题不是列出公式,得出答案就可以的,必须标明步骤,说明用的是什么定理,为什么能用这个定理,有时还需要说明物体在特殊时刻的特殊状态。这样既让老师一目了然,又有利于理清自己的思路,还方便检查,最重要的是能帮助我们在分步骤评分的评分标准中少丢几分。

  步骤3、大胆猜想

  物理题目常常是假想出的理想情况,几乎都可以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来解释,所以当看到一道题目的背景很陌生时,就像今年高考物理的压轴题,不要慌了手脚。在最后的20分钟左右的时间里要保持沉着冷静,根据给出的物理量和物理关系,把有关的公式都列出来,大胆地猜想磁场的势能与重力场的势能是怎样复合的,取最值的情况是怎样的,充分利用图像_的变化规律和数据,在没有完全理解题目的情况下多得几分是完全有可能的。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学*技巧

  1、课前预*可以提高听力的针对性。预*中发现的困难是听课的关键,为了减少听力过程中的盲目性和被动性,我们可以弥补旧知识和新知识,从而提高课堂效率。预*后对知识的理解与教师的讲解进行比较,分析可以提高他们的思维水*,预*也可以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

  2、倾听集中的过程,而不是抛弃。专注是对课堂学*的奉献,是对耳朵、对眼、对心、对嘴、对手的奉献。如果你能做到这“五到”,就会高度集中,课堂上学*到的所有重要内容都会在他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在讲课的过程中,要确保你们能集中注意力,不偏离对方。我们必须注意课前休息10分钟,不要做太激烈的运动或激烈的辩论或阅读小说或家庭作业,以免课后喘息、幻想、无法*静,甚至大脑开始睡觉。因此,我们应该做好上课前的物质准备和心理准备。

  3、要特别注意教师讲课的开始和结束。在一堂课的开始,老师概括地总结了上一课的要点,并指出这堂课的内容是连接旧知识与新知识的纽带。最后,教师通常总结一堂课的知识,这是高度概括的,是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本课的知识和方法的概要。

  4、做笔记。不会记录,但演讲中的重点,难点,使一个简单的总结记录,写下演讲的要点和自己的感受或创造性思维。审查和消化。

  5、我们要认真审视问题,了解实际情况和物理过程,注意分析问题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坚持从对方身上吸取教训,提高知识转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物理八年级下册知识点 6

  牛顿第一定律

  一、牛顿第一定律

  定义: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状态。

  牛顿第一定律是通过实验为基础、通过分析和科学推理得到的。

  说明力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不是维持运动状态的原因。要改变力的运动状态,必须对物体施加力的作用。

  牛顿定律又叫惯性定律

  二、惯性

  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惯性大小与速度无关,与质量有关。

  一切物体都有惯性,是物体的属性

  注意:由于,具有,因为惯性是对的。受到、获得、惯性力是错误的。惯性不是一种力

  二力*衡

  一、定义: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衡(*衡状态)

  受力*衡: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

  受力不*衡:做变速运动,速度大小和运动方向改变。(人造卫星)

  摩擦力

  一、摩擦力

  定义: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分类:静摩擦

  动摩擦:①滑动摩擦力②滚动摩擦力

  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条件:①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且相互挤压②接触面粗糙③两个物体间发生相互运动或相对运动的趋势

  影响因素:①压力大小②接触面粗糙程度

  增大摩擦:①增大压力②增大接触面粗糙程度③变滚动摩擦为滑动摩擦④缠绕

  减小摩擦:①减小压力②减小接触面粗糙程度③变滑动摩擦为滚动摩擦④使接触面分离

  摩擦力不全是阻力也有可能是动力,如传送带运送货物。

  初中物理高效学*方法

  理解记忆

  各位初中生在学*物理时有非常多的公式、实验现象、物理规律需要记忆的,如果各位初中生死记硬背的话可能将自己学*物理的兴趣泯灭掉,而且记忆也并不牢固,所以各位初中生要进行理解记忆,用最适合自己的方法将所需知识全部记忆住。

  在做题中总结规律

  初三学生学*物理一定会做很多物理练*题,但是大家要在边做题的过程中边总结,明确常见题型的考点和解题套路,如果能摸透物理的得分技巧。那么你的成绩一定会有很大的提升。另外初三学生还应该注意自己做的练*题是否具有典型性,大家做一道好题胜过盲目做三道无用题,聪明的学生懂得通过一道典型题反思这类的练*题,在考试中,很多时候考察学生的知识点都是换汤不换药,但是需要学生勤总结其中的解题套路与规律。

  重视物理实验过程

  物理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初中物理很多地方都需要学生掌握实验知识,实验的很多小细节都可能成为中考的一个考点,而且如果初三学生能将实验的原理都掌握熟练,那么做到相关的练*题也可以迎刃而解。

  初三学生在上物理实验课的时候,要注意认真听老师强调重点,如果可以动手实践,要在注意安全的.情况下,严格遵守每一个实验步骤,仔细思考各个实验的原理。

  中考物理大题答题方法

  针对于中考物理的大题,初三学生可以采用先猜后解的答题策略。就算是这道物理大题初三学生不会答,也要把答案蒙上。对于中考物理电学这一部分,一些比例题给出的都不会很大,所以可以先猜后解答,如果猜不出来的在写解。同样的对于中考物理力学大题也可以。

  牛顿第一定律

  (1)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这就是牛顿第一定律。

  (2)牛顿第一定律不可能简单从实验中得出,它是通过实验为基础、通过分析和科学推理得到的。

  (3)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运动的原因。

  (4)探究牛顿第一定律中,每次都要让小车从斜面上同一高度滑下,其目的是使小车滑至水*面上的初速度相等。

  (5)牛顿第一定律的意义:①揭示运动和力的关系。②证实了力的作用效果: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③认识到惯性也是物体的一种特性。

  物理八年级下册知识点 7

  1、定义: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就叫摩擦力。

  2、分类:

  (1)静摩擦

  (2)动摩擦: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

  3、摩擦力的方向: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4、静摩擦力大小应通过受力分析,结合二力*衡求得

  5、在相同条件(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下,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小得多。

  6、滑动摩擦力:

  ⑴测量原理:二力*衡条件

  ⑵测量方法:把木块放在水*长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水*拉木块,使木块匀速运动,读出这时的拉力就等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7、应用

  ⑴增大摩擦力的方法:增大压力、增大接触面粗糙变滚动为滑动。

  ⑵理论上减小摩擦的方法有:减小压力接触面变光滑、变滑动为滚动(滚动轴承)使接触面彼此分开(加润滑油)。

  物理八年级下册知识点 8

  1、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

  (1)小孔成像:像的形状与小孔的形状无关,像是倒立的实像(树阴下的.光斑是太阳的像)

  (2)取直线:激光准直(挖隧道定向);整队集合;射击瞄准;

  (3)限制视线:坐井观天(要求会作有水、无水时青蛙视野的光路图);一叶障目;

  (4)影的形成:影子;日食、月食(要求知道日食时月球在中间;月食时地球在中间)

  3、光线:常用一条带有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径迹和方向。

  物理八年级下册知识点 9

  1、定义:物体在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称二力*衡。

  2、二力*衡条件:二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两个力在一条直线上

  概括:二力*衡条件用八个字概括“同体、等大、反向、共线”

  3、*衡力与相互作用力比较:

  相同点:①大小相等②方向相反③作用在一条直线上。不同点:*衡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可以是不同性质的力;相互力作用在不同物体上是相同性质的力。

  4、应用:应用二力*衡条件解题要画出物体受力示意图。

  画图时注意:①先画重力然后看物体与那些物体接触,就可能受到这些物体的作用力 ②画图时还要考虑物体运动状态。

  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则这两个力*衡。力和运动的关系

  (1)不受力或受*衡力 物体保持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

  (2)受非*衡力 运动状态改变

  5. 运动状态改变,一定有力作用在物体上,并且是不*衡的力。

  6. 有力作用在物体上,运动状态不一定改变。

  物理学*方法

  1、提高学*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同样适用于物理的学*。其实学*每一科的时候都是由易到难的,当遇到不好理解的知识时,要保持学*物理的兴趣,不要有畏惧心理,首先老师以及各种学*站会为你的学*保驾护航,难理解的知识,慢慢来,从懵懂到知道到理解到灵活应用需要一个知识积累的过程。

  那么怎么提高物理的学*兴趣呢?首先,物理学与生活、科技、社会联系很大。把日常生活中那些有趣的现象用物理的知识解释,会使我们感觉物理不是书本上的条条框框,而是生动有趣的,慢慢就会发现物理学*的乐趣。然后可以购买或观看一些科普类的书籍或节目,你会发现物理的奥妙。

  2、要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

  我们学*物理知识不是为了背诵定义公式,也不是为了做题,物理最大的魅力是当把它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时,它可以为你又快又好的解决问题。比如说利用简单机械的知识,可以制作称或者比较两个物体的轻重,惯性的知识可以帮我们更好的理解交通运输中为什么货车为什么要减速慢行,火车为什么刹车距离以及启动到规定速度时距离很长。

  还有神奇的电学、我们可以看懂简单的电路图、连接简单的电路,处理简单的电路故障。利用这些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就可以学以致用。

  3、重点关注实验:

  物理实验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相关规律并能更深入理解好公式。同时物理的电学和力学实验是中考的压轴题,今年的长春中考物理压轴题就将难度加大,把浮力和电学综合在一起,很多小伙伴都没答好。对于实验,最基本的要求是我们要认真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实验结论,掌握物理研究方法、学会从实验数据中归纳总结出物理规律,并能画出相关图像。学会处理实验中出现的问题。

  难度大的实验往往是中考重点,也经常出现在*时考试的压轴题中,如特殊法测密度测电阻特殊法测电功率等。还有一些小实验是需要我们自己创造条件来做,这样我们就能更加深刻的理解及应用我们所学的知识。

  4、做好练*十分重要:

  我们利用物理知识解释现象,解决问题,前提是我们正确的理解并掌握了这些知识,适当的练*可以帮助我们正确深刻地理解所学知识概念,并能达到灵活应用、融会贯通的效果。

  5、养成良好的学**惯:

  (1)在不断培养自己的良好学**惯的同时,寻找一种优良的适合自己的学*方法,是同学们不能忽视的。所谓好的学*方法,要有两个适合:

  ①适合所学的学科;

  ②适合自己。物理学*时要结合自己已有的物理知识分析、归纳得出结论,当然自己的认识肯定是不足且浅显的,要充分理解知识就要结合老师的讲解及*题练*。具体的学*方法会因人而异,每个同学要在认真的学*过程中去探求。基本原则是:学会有意识、有目标地观察,丰富个人的感性认知;把握好“预*、听课、作业”的三个环节。

  (2)定期进行所学*知识的小结或总结。把书中的资料进行归纳整理,知道自己哪个知识点存在不足,做好查漏补缺,不要拖延到要考试了,才想起自己还有很多东西不会。

  (3)作业要独立完成,这里所讲的独立完成作业,不单纯指不抄他人的作业,而且是指做作业时不对照课本、不对照课堂笔记写作业。写作业或做练*的过程中如果遇到不会的或一知半解的题目时要及时做好标记,课上重点听,并能独立做好本题的解析。有时间再整理到错题本,因为有些思维理解上的错误,会形成惯性,遇到这个问题就会*惯性的出错,所以要及时回顾错题本。

  6.加强训练:

  (1)物理实验有条件自己做就自己认真做,把自己的想法问题等及时与老师同学交流并解决。

  (2)基础*题、中考专题、重难点题型要适当多练*,达到练通为止,这样能扩展自己的思路,避免掉入陷阱,提高做题效果,加深概念知识等的灵活应用。

  (3)培养物理思维,多深入思考各种概念、规律间的联系

  牛顿第一定律知识点

  (1)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这就是牛顿第一定律。

  (2)牛顿第一定律不可能简单从实验中得出,它是通过实验为基础、通过分析和科学推理得到的。

  (3)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运动的原因。

  (4)探究牛顿第一定律中,每次都要让小车从斜面上同一高度滑下,其目的是使小车滑至水*面上的初速度相等。

  (5)牛顿第一定律的意义:

  ①揭示运动和力的关系。

  ②证实了力的作用效果: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③认识到惯性也是物体的一种特性。

  物理八年级下册知识点 10

  对科学探究能力的基本要求

  1.有评估探究过程和探究结果的意识。

  2.能注意假设与探究结果间的差异。

  3.能注意探究活动中未解决的矛盾,发现新的问题。

  4.尝试改进探究方案。

  5.有从评估中吸取经验教训的意识。

  6.认识评估对科学探究的意义。

  科学内容

  通过实验探究,学会使用简单机械改变力的大小和方向。

  结合实例认识功的概念。知道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或转移的过程。

  知道机械功的概念和功率的概念。能用生活和生产中的实例解释机械功的含义。

  理解机械效率。

  了解机械使用的历史发展过程。认识机械的使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能用实例说明物体的动能和势能及它们的转化。

  全章概述

  1.本章基本要求:

  小章涉及到的物理概念有简单机械中的杠杆与滑轮(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功、功率、机械效率、机械能、动能与势能;涉及到的物理规律有杠杆的*衡条件,以及机械能的转化与能量守恒定律;涉及到的技能有:杠杆与滑轮的合理使用。

  通过本章学*让学生能正确、合理使用杠杆、滑轮,以达到改变力的大小与方向的目的;其实质是能从生活和生产劳动的实际需要出发,去选择不同类型的杠杆,不同种类的滑轮,以及它们的组合方式,以达到省力、或者方便生活和生产劳动的目的。这里既涉及到了知识也包含了技能,或者是用这方面的知识去解释生活与生产劳动中发生的有关简单机械运动的现象、同时还要能初步了解机械使用的历史发展过程,以及机械使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要求通过本章学*,知道机械功和功率概念的由来。并能从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说明机械功和功率的含义,还要能从实例中把做功的过程与能量转化的过程结合起来思考,尤其是机械能的转化与守恒的思想观念的确立,要求能测定某种简单机械的机械效率。总之,无论是概念。还是规律均要与生活、生产劳动实际结合起来去认识、理解、应用、发现、提问、乃至创新。这些都是课程标准所提倡的内容。

  本章涉及到具体的学*过程主要有:①杠杆、滑轮、功、功率、机械效率、机械能、动能、势能等概念的建立过程;②杠杆的.*衡条件,动能与势能与哪些因素有关,以及机械能转化的探究和某一种机械的效率是否恒定不变的探究过程;③上述概念、规律的实际应用过程。在上述的三个基本的学*过程中,涉及到的方法主要有:科学抽象建立概念的方法如“杠杆”、“能”、“机械能”、“动能”、“势能”;乘积的方法建立概念如“功”;比较的方法建立概念如“功率”和“机械效率”等。实验探究的方法认识杠杆的*衡条件;认识定滑轮、动滑轮以滑轮组使用的功能;认识某种机械的效率不是恒定的,且不可能大于或等于1;认识动能和势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认识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的转化的过程;初步确立动能与势能相互转化与守恒的思想。

  本章内容还要通过了解机械使用的历史发展过程,确立劳动人民创造历史的情感,使他们知道物理科学不完全是少数科学家的贡献,其中有许多东西都属于广大劳动人民在生产劳动实践中的发现与总结。例如功的概念,杠杆与滑轮的使用,均出于广大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经验的积累。此外,在帮助学生初步确立机械能转化与守恒的思想与观点的同时,要引导他们尝试去用这种思想与观点去分析物理现象。

  2.本章编写思路

  本章的编写特点是,较突出地体现了教与学在方式方法上多样化这一基本教育理念。例如,课本在体现“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的形式上就是多样化的,归纳起来有以下3种。

  (1)列举日常生活、生产劳动中的一些事例,结合图示的方式呈现课程标准与内容标准例如,杠杆及有关杠杆的几个概念,通过课本图8―1和图8―2示出一些学生熟悉的器具,让学生通过视图想想这些器具的使用,从中发现它们的共同特征,进而建立杠杆的概念,认识力臂的意义,明确这些器具在使用过程中支点、动力臂、阻力臂的位置,最终达到能根据实际需要正确选择和使用杠杆的目的。又例如,通过课本图8―23和图8―24示出两位同学均从一楼搬运物体到三楼上的两种情景,要求学生讨论用什么方法来判定,谁做的功最快,从而自然地引出功率的概念。还例如,做功与哪些因素有关,通过课本图8―20示出做功与不做功的情景,要求学生从中归纳出物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列举事例并图示,结合实验探究的方式呈现课程内容

  例如,对于定滑轮,一方面通过课本图8-11示出定滑轮的应用,另一方面则要求学生参照课本图8―12所示的方式进行实验探究,目的是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定滑轮的特点和功能。

  (3)用完成科学探究的全过程的方式呈现课程标准与内容标准

  例如,探究杠杆的*衡条件。课本通过“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收集证据、分析判断、讨论与交流”等科学探究的几个主要环节引导学生操作,并得出结论。

  总之,本章较充分地体现了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等基本理念。希望教师能认真吸纳这些理念,并将这些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

  本章内容是从探究简单机械的作用出发,引出机械效率等概念,最后用合理利用机械能来结束本章的内容。


物理八年级下册知识点汇总10篇扩展阅读


物理八年级下册知识点汇总10篇(扩展1)

——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6篇

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1

  第六章 电压 电阻

  一、电压

  知识点1——电压

  ●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 水压是使水发生定向移动形成水流的原因;电压是使自由电荷生定向运动形成电流的原因。(1)电压使电路中形成电流。

  (2)电压与电流的区别:①电压对电路中两点间才有意义,而电流和电路中某处或某点对应,一般说成某处的电流,某用电器两端的电压。②电压是原因,电流是结果。

  ●电压的单位电压的单位是伏特(V),简称伏(V),此外常见的电压单位还有千伏(kV)、毫伏(mV)和微伏(μV)。 1kV=10V,1mV=10V,1μV=10V

  ●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1)电源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 对外供电时,电源通过用电器把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

  (2)常见电源的电压值:①一节干电池的电压为1.5V;

  ②一个蓄电池的电压为2V;把每节电池的正、负极依次相连,组成的电池组叫串联电池组,它可以满足用电器对直流电压的不同需求。因为每节电池的电压U1相同,n节电池串联后,电池组的总电压U=nU1。

  ③对人体安全的电压不超过36V;④家庭电路中电压为220V(照明电路)⑤发生闪电的云层间电压可达10kV.

  ●常见电压值的划分(1)不高于36V的是安全电压; (2)1000V以下的叫低压;(3)1000V以上的叫高压。

  知识点2——电压表 33-3-6

  ●电压表是测量电压的仪器 电流用电流表测量,电压用电压表测量,电压表在电路中的符号是 。

  在电路中,电源或用电器两端的电压可以直接用电压表测量。

  表盘上的V表示直流电压表,用于测量电池等电源的直流电路电压。

  实验室中,常用的双量程电压表有三个接线柱、两个量程,一般情况下“—”接线柱共用,另外两个接线柱分别标有“3”、“15”字样,它们与“—”接线柱一起分别组成0~3V和0~15V两个量程。

  选用不同量程,分度值不同,选用0~3V量程时,分度值为0.1V,读数时应以刻度盘下方的刻度线为准;选用0~15V量程时,分度值为0.5V,读数时应以刻度盘上方的刻度线为准。

  ●电压表读数 1)使用电压表测电压,读数时首先分清电压表用的量程是多少,从而确认电压表相应量程每大格及每小格所代表的电压值。示数=分度值+小格数。

  (2)指针偏向哪个刻度就按哪一刻度读数,不必估读,指针向两刻度线中间时,按哪一刻度读数都行,此时读数有两个正确值。 ●电压表使用规则(1)使用前应先检查指针是否指零,如有偏差,则要用螺丝刀旋转表盘上的调零螺丝,将指针调至零位。

  (2)电压表必须和被测用电器并联。(3)连线柱的接法要正确:电流“+”入“—”出。(4)被测电压不要超过电压表的量程。

  (5)在不能预知被测电压的范围时,先试用大量程,并采用试触的方法,如电压表示数在小量程范围内,则改用小量程,提高测量精度。

  二、探究串、并联电路电压的规律

  知识点1——串联电路电压规律(见实验教学)串联电路两端的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两端电压之和,即U=U1+U2+ ?? +Un

  知识点2——并联电路电压规律并联电路中各支路两端的电压都相等:U1=U2=??=Un=U

  三、电阻

  四、变阻器

  知识点1——导体与绝缘体 ●导体: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导体。

  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导电性能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的物体叫半导体。

  举例:金属、石墨、人体、大地及酸、碱、盐的水溶液都是导体;

  橡胶、玻璃、陶瓷、油等都是绝缘体;硅、锗是半导体。 不同材料的导电性能不同。

  ●导体和绝缘体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

  原来不导电的物体,当条件改变时,也可能成为导体。例如:常态下玻璃是良好的绝缘体,如果给玻璃加热,使它达到红炽状态,它就变成导体了;纯净的水是绝缘体,但含有杂质的水却容易导电,是导体;干燥的木棒是绝缘体,潮湿的木棒是导体。

  导电性能强的物体是良导体;绝缘性能强的物体是良好的绝缘体。良导体和良好的绝缘体都是良好的电工材料。如:铜制导线中,铜丝是良导体,外包绝缘皮是良好的绝缘体。

  ●影响半导体导电性能的因素:温度、光照和掺杂物。

  在半导体中掺入少量的其他元素,它的导电性能会得到很大改善,从而可以把它们制成:

  光敏电阻:有无光照电阻值差异很大。热敏电阻:温度略有变化,电阻值变化很明显。 压敏电阻:电压变化,电阻值明显变化。 二极管:具有单向导电性。三极管:具有将电信号放大的作用。

  半导体元件的应用十分广泛,已成为电子计算机和其他电子仪器的重要元件。

  知识点2——电阻 ●定义: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叫电阻。

  不同的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不同,物理学中用电阻来表示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的大小。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特性,他的大小与是否接入电路,及加在它两端的电压和通过它的电压大小无关。

  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学*方法

  会说。

  “说”即“归纳”,根据测量数据,横纵对比,归纳实验结论。哪些数据可以进行数量上的对比,得出初步结论?如何对数据运算处理,得到进一步结论?归纳初步结论时,语言叙述要精炼,也要注意控制变量,还要注意结论的完整性。归纳进一步结论时,要明白进行加(求和)、减(求差)、乘(乘积)、除(比值)运算,是为了得到新的物理概念,与普通的数*算是有本质区别的。

  囫囵吞枣的学物理,没有过程,就像盖楼房没有地基,是不牢固的。只会背概念,不会用概念,时间久了,那些物理名词、公式、原理,就成了“天书”,不理解,不是“真经”。

  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学*技巧

  会探。

  上述是《研究液体压强规律》的引入课,若要深入研究,还需要分组探究。动手准备充足的实验器材,设计实验必须注意控制变量,编制数据表格要分清有几行几列,需填写什么内容,小组成员分工明确,沟通协作,这都是很重要的实验技能。

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2

  一、力

  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用N 表示.力的感性认识:拿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1N.

  3、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说明: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一般指:物体的运动快慢是否改变(速度大小的改变)和 物体的运动方向是否改变

  4、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

  5、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表示出来, 如果没有大小,可不表示,在同一个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

  6、力产生的条件: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可以不接触).

  7、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二、弹力

  1、弹力

  ①弹性:物体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的性质叫弹性. ②塑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形变后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叫塑性.

  ③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受到的力叫弹力,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大小有关 弹力产生的重要条件:发生弹性形变;两物体相互接触;

  生活中的弹力:拉力,支持力,压力,推力;

  2:弹簧测力计

  ①结构:弹簧、挂钩、指针、刻度、外壳

  ②作用:测量力的大小

  ③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它的伸长量就越长. (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跟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④对于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1) 认清 量程 和 分度值 ;(2)要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如果不是,则要调零;

  (3)轻拉秤钩几次,看每次松手后,指针是否回到零刻度;

  (4) 使用时力要沿着弹簧的轴线方向,注意防止指针、弹簧与秤壳接触.测量力时不能超过 弹簧测力计的量程.(5)读数时视线与刻度面垂直1/9

  说明:物理实验中,有些物理量的大小是不宜直接观察的,但它变化时引起其他物理量的变化却容易观察,用容易观察的量显示不宜观察的量,是制作测量仪器的一种思路.这种科学方法称做“转换法”.利用这种方法制作的仪器有:温度计、弹簧测力计等.

  三、重力、

  1、重力的概念: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的力叫重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2、重力大小的叫重量,物体所受的重力跟质量成

  公式:G=g 其中g=9.8N/g ,它表示质量为1g 的物体所受的重力为9.8N.在要求不很精确的情况下,可取g=10N/g.

  3、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其应用是重垂线、水*仪分别检查墙是否竖直和桌面是否水*.

  4、重力的作用点——重心

  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重心.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上. 如均匀细棒的重心在它的中点,球的重心在球心.方形薄木板的重心在两条对角线的交点。

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3

  1)声现象

  1.物理学是研究声、光、热、电、力等的物理现象。

  2.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递声音。

  3.声音的三大特性:

  ①音调: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频率越快,音调越高。

  ②响度: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③音色:由物体的材料和结构决定,不同物体的音色不同。

  4.人们听到声音的基本过程:

  ①鼓膜的振动 → 听小骨及其他组织 → 听觉神经→ 大脑

  ②颌骨、头骨 → 听觉神经 → 大脑

  5.声音的作用:传递信息和传递能量(能举例说明)

  6.凡是影响人们正常的学*和生活的声音都是噪声。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90dB;为了保证工作和学*,声音不能超过70dB;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50 dB。

  (2)物态变化

  1.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单位:摄氏度( ℃ ) 规定:冰水混合物的温度 —— 0℃ ; 沸水的温度 —— 100℃

  2.温度计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制成的。常用的液体有水银、酒精、煤油等。

  3.温度计的使用:一看:使用前要先看清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二放:玻璃泡全部浸没在液体中,不能碰到容器底和容器壁;

  三读:

  ○1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2读数时玻璃泡不能离开液面;

  ○3读数时眼睛要与温度计液柱上表面相*。

  4.体温计:量程:35℃~42℃;分度值:0.1℃ ; 使用前要将水银甩下去。

  5.物态变化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熔化要吸热。 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凝固要放热。 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汽化;汽化要吸热。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液化要放热。物质由固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升华;升华要吸热。物质由气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华;凝华要放热。

  6.常见的晶体有冰、海波、各种金属;非晶体有蜡、沥青、松香、玻璃等。要求能判别出晶体与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图象。

  7.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吸热,但温度不变;在凝固过程中要放热,但温度不变;同种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吸热,温度不断上升;在凝固过程中要放热,温度不断下降。

  8.汽化有两种方式:沸腾和蒸发。

  ○1沸腾:

  a.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汽化现象。

  b.沸腾条件:①达到沸点; ②继续加热。

  c.沸腾时的特点:液体在沸腾时要吸热,但温度不变

  ○2蒸发:

  a.定义:在任何温度下,只发生在液体表面的气化现象。

  b.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 液体温度的高低:温度越高,蒸发越快; 液体表面积的大小: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

  c.蒸发有致冷的作用。

  8.液化有两种方式: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

  9.能解释日常生活中各种物态变化现象。如:雾、露水、霜、冰雹、雪的形成、各种“白气”、窗边的冰花、卫生球变小、灯管变黑、灯丝变细、冰化成水、铁水涛成钢件等。

  10.水的沸点与大气压有关:气压越高,沸点越高。(海拔越高,气压越高,沸点越高。)

  (3)光现象

  1. 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c = 3 × 10 8 m/s

  2.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 v = 340 m/s

  3.元电荷: e = 1.6 × 10 –19 C

  二.要点知识

  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如:激光引导掘进隧道、日食、月食的形成、影子的形成、瞄准时用到的“三点一线”、小孔成像等都是运用光的直线传播原理得到的。)

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4

  电磁继电器扬声器

  1、继电器是利用低电压、弱电流电路的通断,来间接地控制高电压、强电流电路的装置。实质上它就是利用电磁铁来控制工作电路的一种开关。

  2、电磁继电器由电磁铁、衔铁、簧片、触点组成;其工作电路由低压控制电路和高压工作电路两部分组成。

  3、扬声器是把电信号转换成声信号的一种装置。它主要由固定的永久磁体、线圈和锥形纸盆构成。

  电动机

  1、通电导体在磁场中会受到力的作用。它的受力方向跟电流方向、磁感线方向有关。

  2、电动机由转子和定子两部分组成。能够转动的部分叫转子;固定不动的部分叫定子。

  3、当直流电动机的线圈转动到*衡位置时,线圈就不再转动,只有改变线圈中的电流方向,线圈才能继续转动下去。这一功能是由换向器实现的。换向器是由一对半圆形铁片构成的,它通过与电刷的接触,在*衡位置时改变电流的方向。实际生活中电动机的电刷有很多对,而且会用电磁场来产生强磁场。

  4、电动机构造简单、控制方便、体积小、效率高、功率可大可小,被广泛应用在日常生活和各种产业中。它在电路图中用M表示。电动机工作时是把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5

  一、电能

  1、电能是一种能量。如:电灯发光:电能→光能;电动机转动:电能→动能;电饭锅工作:电能→热能。电能即电功(W):电流所做的功叫电功,

  2、电能的单位:国际单位:焦耳。常用单位有:度(千瓦时),1度=1千瓦时=3.6×106焦耳。

  3、电能表(电度表):测用户消耗的电能(电功)

  几个重要参数:“220V”:这个电能表应接在220V的电路中使用。 10(20)A:标定电流为10A,短时间电流允许大些,但不能超过20A。(例子,不同电能表不同) 50HZ:电能表接在50HZ的电路中使用。 600revs/kwh:接在电能表上的用电器,每消耗1kwh的电能,电能表的转盘转600转。

  4、电功计算公式:W=UIt(式中单位W→焦(J);U→伏(V);I→安(A);t→秒)。

  5、利用W=UIt计算电功时注意:①式中的W.U.I和t是在同一段电路;②计算时单位要统一;③已知任意的三个量都可以求出第四个量。

  6、计算电功还可用以下公式:W=I2Rt =Pt=U2 t /R;t

  二、电功率

  1、电功率(P):表示消耗电能的快慢,用电器在单位时间消耗的电能。

  2、单位有:瓦特(国际);常用单位有:千瓦;1kw=103w

  3、计算电功率公式:(P=U/I式中单位P→瓦(w);定义式P=W/ t ( W→焦;t→秒;U→伏(V); I→安(A)

  4、利用计算时单位要统一,①如果W用焦、t用秒,则P的单位是瓦;②如果W用千瓦时、t用小时,则P的单位是千瓦。

  5、Kwh的意义:功率为1kw的用电器使用1h所消耗的电能。

  6、计算电功率还可用右公式:P=I2R和P=U2/R

  7、额定电压(U0):用电器正常工作的电压。

  8、额定功率(P0):用电器在额定电压下的功率。

  9、实际电压(U):实际加在用电器两端的电压。

  10、实际功率(P):用电器在实际电压下的功率。

  11、灯泡的亮度由实际电功率决定。当U?U0时,则P?P0?;灯很亮,易烧坏:

  三、实验电路:

  1、实验步骤:

  1)、画出实验电路图;

  2)、连接电路(同测小灯泡电阻);

  3)、闭合开关,调节滑动变阻器,使电压表的示数为小灯泡的额定电压,读出电流表的读数,观察灯泡发光情况;

  4)、使小灯泡两端的电压为额定电压的1.2倍,观察灯泡的亮度,测出它的功率;

  5)、使小灯泡两端的电压低于额定电压(约0.8倍),观察小灯泡的亮度,测出它的功率。

  注:实验中滑动变阻器的作用是改变小灯泡两端的电压;实验之前应把滑动变阻器调至阻值处;实验时,电源电压要高于灯泡的额定电压。

  四、电与热

  1、电流的热效应:电流通过导体时电能转化成热的现象。

  2、焦耳定律: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的二次方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跟通电时间成正比。

  3、焦耳定律公式:Q=I2Rt ,(式中单位Q→焦;I→安(A);R→欧(Ω);t→秒。)

  4、当电流通过导体做的功(电功)全部用来产生热 量(电热),则有W=Q,可用电功公式来计算Q。(如电热器,电阻就是这样的。)Q=UIt;Q=U2t/R。

  5、电热的利用:加热(电饭锅、电熨斗) 发热体由电阻大熔点高的合金制成

  6、电热的防止:温度过高,损坏电器、引起火灾(散热窗、散热片、散热风扇)

  7、在串联电路中I1∶I2=1:1,其它的分配都与电阻成正比,即U1:U2=R1:R2,

  P1:P2= R1:R2, Q1:Q2= R1:R2, W1:W2= R1:R2,

  在并联电路中除U1:U2=1:1,其它所有的分配都与电阻成反比。即I1∶I2=R2:R1

  P1:P2= R2:R1 Q1:Q2=R2:R1 W1:W2= R2:R1

  五、电功率和安全用电

  1、电流过大的危害:烧保险丝、甚至引起火灾。

  2、电流过大的原因:1)、短路;2)、用电器总功率过大。

  3、保险丝:保险丝是用铅锑合金制作的,电阻比较大,熔点比较低(材料特点)。当电流过大时,它的温度升高而熔断,切断电路,起到保护电路的作用。

  4、空气开关:当电流过大时,开关中的电磁铁起作用,开关断开,切断电路。

  注意:1)、不能用铜丝、铁丝等代替保险丝。

  2)、当电路中的保险装置切断时,不要急于更换保险丝或使空气开关复位,要先找出故障的原因,排除故障之后再恢复供电。

  六、生活用电常识

  1、家庭电路的组成:进户线→电能表→总开关→保险装置(保险丝或空气开关)→插座、用电器、开关等。

  2、两根进户线是火线和零线,它们之间的电压是220伏

  3、电能表:计量用户消耗电能的多少;单位是千瓦时(kwh),两次读数之差就是这段时间消耗电能的多少。

  4、总开关:为检修更换电路的安全。(空气开关还能起到保险作用)

  5、保险装置:保险丝(盒)→电流过大时熔断,切断电路。空气开关→电流过大时跳闸,切断电路。 三线插头(座):一线接火线(L),一线接零线(N),另一线(E)接用电器的外壳(大地);为安全用电。 注:家庭电路中各用电器都是并联(包括插座),被控制的用电器和开关是串联的。

  6、零线。试电笔:作用→辨别火线 使用→手指按住笔卡,用笔尖接触被测得导线,发光的是火线。

  触电:①单线触电:站在地上的人接触到火线。②双线触电:人同时接触到火线和零线。 触电的急救:首先切断电源;再救触电的人。

  7、安全用电的原则是:①不接触低压带电体;②不靠*高压带电体。

  八年级下册物理学*方法

  步骤1.模型归类

  做过一定量的物理题目之后,会发现很多题目其实思考方法是一样的,我们需要按物理模型进行分类,用一套方法解一类题目。例如宏观的行星运动和微观的电荷在磁场中的偏转都属于匀速圆周运动,关键都是找出什么力_了向心力;此外还有杠杆类的题目,要想象出力矩*衡的特殊情况,还有关于汽车启动问题的考虑方法其实同样适用于起重机吊重物等等。物理不需要做很多题目,能够判断出物理模型,将方法对号入座,就已经成功了一半。

  步骤2.解题规范

  高考越来越重视解题规范,体现在物理学科中就是文字说明。解一道题不是列出公式,得出答案就可以的,必须标明步骤,说明用的是什么定理,为什么能用这个定理,有时还需要说明物体在特殊时刻的特殊状态。这样既让老师一目了然,又有利于理清自己的思路,还方便检查,最重要的是能帮助我们在分步骤评分的评分标准中少丢几分。

  步骤3.大胆猜想

  物理题目常常是假想出的理想情况,几乎都可以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来解释,所以当看到一道题目的背景很陌生时,就像今年高考物理的压轴题,不要慌了手脚。在最后的20分钟左右的时间里要保持沉着冷静,根据给出的物理量和物理关系,把有关的公式都列出来,大胆地猜想磁场的势能与重力场的势能是怎样复合的,取最值的情况是怎样的,充分利用图像_的变化规律和数据,在没有完全理解题目的情况下多得几分是完全有可能的。

  八年级下册物理学*技巧

  图象法

  应用图象描述规律、解决问题是物理学中重要的手段之一.因图象中包含丰富的语言、解决问题时简明快捷等特点,在高考中得到充分体现,且比重不断加大。

  涉及内容贯穿整个物理学.描述物理规律的最常用方法有公式法和图象法,所以在解决此类问题时要善于将公式与图象合一相长。

  对称法

  利用对称法分析解决物理问题,可以避免复杂的数学演算和推导,直接抓住问题的实质,出奇制胜,快速简便地求解问题。像课本中伽利略认为圆周运动最美(对称)为牛顿得到万有引力定律奠定基础。

  估算法

  有些物理问题本身的结果,并不一定需要有一个很准确的答案,但是,往往需要我们对事物有一个预测的估计值.像卢瑟福利用经典的粒子的散射实验根据功能原理估算出原子核的半径。

  采用“估算”的方法能忽略次要因素,抓住问题的主要本质,充分应用物理知识进行快速数量级的计算。

  微元法

  在研究某些物理问题时,需将其分解为众多微小的“元过程”,而且每个“元过程”所遵循的规律是相同的,这样,我们只需分析这些“元过程”,然后再将“元过程”进行必要的数学方法或物理思想处理,进而使问题求解.像课本中提到利用计算摩擦变力做功、导出电流强度的微观表达式等都属于利用微元思想的应用。

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6

  第六章 电压 电阻

  一、电压

  知识点1——电压

  ●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 水压是使水发生定向移动形成水流的原因;电压是使自由电荷生定向运动形成电流的原因。(1)电压使电路中形成电流。

  (2)电压与电流的区别:①电压对电路中两点间才有意义,而电流和电路中某处或某点对应,一般说成某处的电流,某用电器两端的电压。②电压是原因,电流是结果。

  ●电压的单位电压的单位是伏特(V),简称伏(V),此外常见的电压单位还有千伏(kV)、毫伏(mV)和微伏(μV)。 1kV=10V,1mV=10V,1μV=10V

  ●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1)电源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 对外供电时,电源通过用电器把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

  (2)常见电源的电压值:①一节干电池的电压为1.5V;

  ②一个蓄电池的电压为2V;把每节电池的正、负极依次相连,组成的电池组叫串联电池组,它可以满足用电器对直流电压的不同需求。因为每节电池的电压U1相同,n节电池串联后,电池组的总电压U=nU1。

  ③对人体安全的电压不超过36V;④家庭电路中电压为220V(照明电路)⑤发生闪电的云层间电压可达10kV.

  ●常见电压值的划分(1)不高于36V的是安全电压; (2)1000V以下的叫低压;(3)1000V以上的叫高压。

  知识点2——电压表 33-3-6

  ●电压表是测量电压的仪器 电流用电流表测量,电压用电压表测量,电压表在电路中的符号是 。

  在电路中,电源或用电器两端的电压可以直接用电压表测量。

  表盘上的V表示直流电压表,用于测量电池等电源的直流电路电压。

  实验室中,常用的双量程电压表有三个接线柱、两个量程,一般情况下“—”接线柱共用,另外两个接线柱分别标有“3”、“15”字样,它们与“—”接线柱一起分别组成0~3V和0~15V两个量程。

  选用不同量程,分度值不同,选用0~3V量程时,分度值为0.1V,读数时应以刻度盘下方的刻度线为准;选用0~15V量程时,分度值为0.5V,读数时应以刻度盘上方的刻度线为准。

  ●电压表读数 1)使用电压表测电压,读数时首先分清电压表用的量程是多少,从而确认电压表相应量程每大格及每小格所代表的电压值。示数=分度值+小格数。

  (2)指针偏向哪个刻度就按哪一刻度读数,不必估读,指针向两刻度线中间时,按哪一刻度读数都行,此时读数有两个正确值。 ●电压表使用规则(1)使用前应先检查指针是否指零,如有偏差,则要用螺丝刀旋转表盘上的调零螺丝,将指针调至零位。

  (2)电压表必须和被测用电器并联。(3)连线柱的接法要正确:电流“+”入“—”出。(4)被测电压不要超过电压表的量程。

  (5)在不能预知被测电压的范围时,先试用大量程,并采用试触的方法,如电压表示数在小量程范围内,则改用小量程,提高测量精度。

  二、探究串、并联电路电压的规律

  知识点1——串联电路电压规律(见实验教学)串联电路两端的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两端电压之和,即U=U1+U2+ ?? +Un

  知识点2——并联电路电压规律并联电路中各支路两端的电压都相等:U1=U2=??=Un=U

  三、电阻

  四、变阻器

  知识点1——导体与绝缘体 ●导体: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导体。

  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导电性能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的物体叫半导体。

  举例:金属、石墨、人体、大地及酸、碱、盐的水溶液都是导体;

  橡胶、玻璃、陶瓷、油等都是绝缘体;硅、锗是半导体。 不同材料的导电性能不同。

  ●导体和绝缘体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

  原来不导电的物体,当条件改变时,也可能成为导体。例如:常态下玻璃是良好的绝缘体,如果给玻璃加热,使它达到红炽状态,它就变成导体了;纯净的水是绝缘体,但含有杂质的水却容易导电,是导体;干燥的木棒是绝缘体,潮湿的木棒是导体。

  导电性能强的物体是良导体;绝缘性能强的物体是良好的绝缘体。良导体和良好的绝缘体都是良好的电工材料。如:铜制导线中,铜丝是良导体,外包绝缘皮是良好的绝缘体。

  ●影响半导体导电性能的因素:温度、光照和掺杂物。

  在半导体中掺入少量的其他元素,它的导电性能会得到很大改善,从而可以把它们制成:

  光敏电阻:有无光照电阻值差异很大。热敏电阻:温度略有变化,电阻值变化很明显。 压敏电阻:电压变化,电阻值明显变化。 二极管:具有单向导电性。三极管:具有将电信号放大的作用。

  半导体元件的应用十分广泛,已成为电子计算机和其他电子仪器的重要元件。

  知识点2——电阻 ●定义: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叫电阻。

  不同的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不同,物理学中用电阻来表示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的大小。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特性,他的大小与是否接入电路,及加在它两端的电压和通过它的电压大小无关。

  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学*方法

  会说。

  “说”即“归纳”,根据测量数据,横纵对比,归纳实验结论。哪些数据可以进行数量上的对比,得出初步结论?如何对数据运算处理,得到进一步结论?归纳初步结论时,语言叙述要精炼,也要注意控制变量,还要注意结论的完整性。归纳进一步结论时,要明白进行加(求和)、减(求差)、乘(乘积)、除(比值)运算,是为了得到新的物理概念,与普通的数*算是有本质区别的。

  囫囵吞枣的学物理,没有过程,就像盖楼房没有地基,是不牢固的。只会背概念,不会用概念,时间久了,那些物理名词、公式、原理,就成了“天书”,不理解,不是“真经”。

  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学*技巧

  会探。

  上述是《研究液体压强规律》的引入课,若要深入研究,还需要分组探究。动手准备充足的实验器材,设计实验必须注意控制变量,编制数据表格要分清有几行几列,需填写什么内容,小组成员分工明确,沟通协作,这都是很重要的实验技能。


物理八年级下册知识点汇总10篇(扩展2)

——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优选【10】份

  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 1

  力的涵义

  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1)定义中的“作用”是推、拉、提、吊、压等具体动作的抽象概括。

  2)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时,也同时受到后者对它的力)。

  即:(1)发生力时,一定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存在,也就是说,没有物体就不会有力的作用(力的物质性);(2)当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时,一定有另一个物体对它施加了力,受力的物体叫受力物体,施力的物体叫施力物体。所以没有施力物体或没有受力物体的力是不存在的;(3)相互接触的物体间不一定发生力的作用,没有接触的物体之间也不一定没有力“接触与否”不能成为判断是否发生力的依据;(4)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一对力总是同时产生,同时消失;(5)施力物体、受力物体是相对的,当研究对象改变时,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也就改变了。

  二力*衡

  定义: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则称这两个力是一对*衡力,或叫作二力*衡。

  1)两力*衡的条件:①作用在一个物体上;②大小相等;③方向相反;④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2)两个*衡的力的合力为零。

  3)二力*衡的结果: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做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4)注意:物体在不受力或受到*衡力作用下都会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求几个共点力的合力,叫做力的合成。

  (1)力是矢量,其合成与分解都遵循*行四边形定则。

  (2)一条直线上两力合成,在规定正方向后,可利用代数运算。

  (3)互成角度共点力互成的分析

  ①两个力合力的取值范围是|F1―F2|≤F≤F1+F2

  ②共点的三个力,如果任意两个力的合力最小值小于或等于第三个力,那么这三个共点力的合力可能等于零。

  ③同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共点力才能合成(同时性和同体性)。

  ④合力可能比分力大,也可能比分力小,也可能等于某一个分力。

  亚里士多德观点:物体运动需要力来维持。

  伽利略观点:物体的运动不须要力来维持,运动之所以停下来,是因为受到了阻力作用。

  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收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牛顿第一定律是在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推理而概括出来的,因而不能用实验来证明这一定律)。

  惯性: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惯性的大小只与质量有关。

  牛顿第一定律也叫做惯性定律。

  定义:

  由于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

  说明:

  ①地球附*的物体都受到重力作用。

  ②重力是由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但不能说重力就是地球的吸引力。

  ③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④在两极时重力等于物体所受的万有引力,在其它位置时不相等。

  (1)重力的大小:G=mg

  说明:

  ①在地球表面上不同的地方同一物体的重力大小不同的,纬度越高,同一物体的重力越大,因而同一物体在两极比在赤道重力大。

  ②一个物体的重力不受运动状态的影响,与是否还受其它力也无关系。

  ③在处理物理问题时,一般认为在地球附*的任何地方重力的大小不变。

  (2)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即垂直于水*面)

  说明:

  ①在两极与在赤道上的物体,所受重力的方向指向地心。

  ②重力的方向不受其它作用力的影响,与运动状态也没有关系。

  (3)重心:物体所受重力的作用点。

  重心的确定:

  ①质量分布均匀。物体的重心只与物体的形状有关。形状规则的均匀物体,它的重心就在几何中心上。

  ②质量分布不均匀的物体的重心与物体的形状、质量分布有关。

  ③薄板形物体的重心,可用悬挂法确定。

  说明:

  ①物体的重心可在物体上,也可在物体外。

  ②重心的位置与物体所处的位置及放置状态和运动状态无关。

  ③引入重心概念后,研究具体物体时,就可以把整个物体各部分的重力用作用于重心的一个力来表示,于是原来的物体就可以用一个有质量的点来代替。

  八年级物理学*方法

  (一)做好章节的知识总结

  初中物理知识点多且凌乱,所以做好章节总结十分有必要。学生可以在每一章老师讲完课后,系统地复*一遍课本知识,把考试要考的重点内容记录在册,可以用图表或者文字来表达。根据自身教学经验总结初中物理的知识主要有:相对运动、压强、浮力、声现象、光现象、物态变化、凸透镜成像、密度测量、二力*衡、杠杆、滑轮组、欧姆定律、家庭电路、机械能和内能,比热容、电磁(发电机、电动机)等,这些都是中考的重点内容,学生们都应牢牢把握。

  (二)适当地多做课后*题

  俗语云:“光说不练假把式”,我们要把学到的理论应用于实践中。在熟练掌握课本知识的前提下,我们可以进行个人能力的拓展,买一本基础的练*题册,不需要多,好好研析。多做一些基础经典的老题。对一些奇奇怪怪比较偏僻的题我们可以尽量少做。我们在做题时还可以对经典例题进行改编和抽吸它所考的知识点。知己知彼,方能在考试的战场上百战不殆。

  八年级物理学*技巧

  1、死记硬背:基本概念要清楚,基本规律要熟悉,基本方法要熟练。课文必须熟悉,知识点必须记得清楚。至少达到课本中的插图在头脑中有清晰的印象,不必要记得在多少多少面,但至少知道在左页还是右页,它是讲关于什么知识点的,演示的是什么现象,得到的是什么结束,并能进行相关扩展领会。

  2、独立做作业:要独立地(指不依赖他人),保质保量地做一些题。题目要有一定的数量,不能太少,更要有一定的质量,就是说要有一定的难度。任何人学*数理化不经过这一关是学不好的。独立解题,可能有时慢一些,有时要走弯路,有时甚至解不出来,但这些都是正常的,是任何一个初学者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把不会的题目搞会,并进行知识扩展识记,会收获颇丰。

  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 2

  一、物体的质量

  1、定义――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物体的质量,通常用字母m表示。在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千克,符号为�K。常用的质量单位还有克(g)、毫克(mg)和吨(t)。换算关系为:

  1t=1000�K1�K=1000g1g=1000mg

  测量工具:天*托盘天*使用说明

  ①、使用天*时,应将天*放在水*工作台上。

  ②、使用天*时,应先将游码移至标尺左端的“0”刻度线处,再调节横梁上的*衡螺母,使指针对准分度盘中央的刻度线。

  ③、测量物体质量时,应将物体放在天*的左盘;用镊子向右盘加减砝码;移动游码,使指针对准分度盘中央的刻度线。此时,右盘中砝码的总质量与游码所示质量之和等于所测物体的质量。

  注意:

  A、用天*测量物体的质量时,待测物体的总质量不能超过天*的测量值。向右盘里加减砝码时应轻拿轻放。

  B、天*与砝码应保持干燥、清洁,不要把潮湿的物品或化学药品直接放在天*的托盘中,不要用手直接取砝码。

  2、判断天*横梁是否*衡有2种方法:一种是等指针完全静止下来,使指针对准分度盘中央刻度线;另一种是指针在相对于分度盘中央刻度线左右摆动的幅度相等。3、质量是物体的一种物理属性

  当物体的状态、温度、形状、位置发生改变,但它们所含物质的多少并没有改变,质量不随物体的状态、温度、形状、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二、用天*测物体的质量

  测量方法:当被测物体的质量较小时,可以先测量多个物体的总质量,然后算出一个物体的质量。这种“测多算少”的方法能使测量的结果更精确。

  三、物质的密度

  1、定义――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质量体积通常用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则密度的公式可以写做:

  mρ=在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千克,体积的单位是米,则密度的单位是千克/米,

  符号为�K/m,读作千克每立方米。密度的单位有时用克/厘米,符号为g/cm。

  2、在常温、常压下,一些物质的`密度(单位:�K/m)

  四、密度知识的应用

  鉴别物质――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物理属性,可以用测量密度的方法来鉴别物质。

  除了用于鉴别物质外,还可以在已知密度和体积的情况下,利用密度公式计算该物体的质量;或者在已知密度和质量的情况下,计算形状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五、物质的物理属性

  物质的物理属性包括:状态、硬度、质量、密度、透光性、导热性、导电性、弹性、磁性等。

  物理八年级学*方法

  1、理象记忆法:如当车起步和刹车时,人向后、前倾倒的现象,来记忆惯性概念。

  2、浓缩记忆法:如光的反射定律可浓缩成"三线共面、两角相等,*面镜成像规律可浓缩为“物象对称、左右相反”。

  3、口诀记忆法:如“物体有惯性,惯性物属性,大小看质量,不论动与静。”

  4、比较记忆法:如惯性与惯性定律、像与影、蒸发与沸腾、压力与压强、串联与并联等,比较区别与联系,找出异同。

  5、推导记忆法:如推导液体内部压强的计算公式。即p=F/S=G/S=mg/s=pvg/s=pshg/=pgh。

  6、归类记忆法:如单位时间通过的路程叫速度,单位时间里做功的多少叫功率,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密度,单位面积的压力叫压强等,都可以归纳为“单位……的……叫……”类。

  7、顾名思义法:如根据“浮力”、“拉力”、“支持力”等名称,易记住这些力的方向。

  8、因果(条件记忆法):如判定使用左、右手定则的条件时,可根据由于在磁场中有电流,而产生力,就用左手定则;若是电力在磁场中运动,而产生电流,就用右手定则。

  物理八年级学*技巧

  一、不要“题海”,要有题量

  谈到解题必然会联系到题量。因为,同一个问题可从不同方面给予辨析理解,或者同一个问题设置不同的陷阱,这样就得有较多的题目。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来体现教与学的测试要求,因而有一定的题目必是*以为常,我们也只有解答多方面的题,才得以消化和巩固基础知识。那做多了题就一定会陷入“题海”吗?我们的回答是否定的。

  对于缺乏基本要求,思维跳跃性大,质量低劣,几乎类同题目重复出现,造成学生机械模仿,思维僵化,用定势思维解题,这才是误入“题海”。至于富有启发性、思考性、灵活性的题,百解不厌,真是一种学*享受。这样的题解得越多,收获越大。解题多了,并不就一定加重学生负担,只有那些脱离学*对象实际,超过学生的承受能力的,才会加重他们的负担。虽然题目不多,但积重难返,犹如陷入题海。所以,为了提高学*成绩和质量,离不开解题,而且要有一定的题量给予保证,并以真正理解熟练掌握为题量的下限。

  二、不求模型,要求思考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同样的道理,解题有法,但无定法。所以,我们不能用通用模型的方法解多种不同的题。首先,文理科的思维特点有差异,文科侧重理性思维,而理科侧重逻辑思维。数学偏重图文与函数关系的分析推导,而物理突出具体问题高度概括,抽象出物理模型。

  其次,解题方法也是随题而变,不同题目的解题方法一般是不同的,不太可能用一成不变的方法统揽,或者用几种既定模型搞定。再者,题目是千变万化的。尽管解题要经历审题(理解题意),解题(具体过程),答题(说明结果)几个环节,但解题的方法是灵活的,因题而变。可能是简单的,也可能是复杂的;可能是基本的方法,也可能是巧妙方法或综合方法的适用。

  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 3

  第六章 电压 电阻

  一、电压

  知识点1――电压

  ●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 水压是使水发生定向移动形成水流的原因;电压是使自由电荷生定向运动形成电流的原因。(1)电压使电路中形成电流。

  (2)电压与电流的区别:①电压对电路中两点间才有意义,而电流和电路中某处或某点对应,一般说成某处的电流,某用电器两端的电压。②电压是原因,电流是结果。

  ●电压的单位电压的单位是伏特(V),简称伏(V),此外常见的电压单位还有千伏(kV)、毫伏(mV)和微伏(μV)。 1kV=10V,1mV=10V,1μV=10V

  ●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1)电源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 对外供电时,电源通过用电器把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

  (2)常见电源的电压值:①一节干电池的电压为1.5V;

  ②一个蓄电池的电压为2V;把每节电池的正、负极依次相连,组成的电池组叫串联电池组,它可以满足用电器对直流电压的不同需求。因为每节电池的电压U1相同,n节电池串联后,电池组的总电压U=nU1。

  ③对人体安全的电压不超过36V;④家庭电路中电压为220V(照明电路)⑤发生闪电的'云层间电压可达10kV.

  ●常见电压值的划分(1)不高于36V的是安全电压; (2)1000V以下的叫低压;(3)1000V以上的叫高压。

  知识点2――电压表 33-3-6

  ●电压表是测量电压的仪器 电流用电流表测量,电压用电压表测量,电压表在电路中的符号是 。

  在电路中,电源或用电器两端的电压可以直接用电压表测量。

  表盘上的V表示直流电压表,用于测量电池等电源的直流电路电压。

  实验室中,常用的双量程电压表有三个接线柱、两个量程,一般情况下“―”接线柱共用,另外两个接线柱分别标有“3”、“15”字样,它们与“―”接线柱一起分别组成0~3V和0~15V两个量程。

  选用不同量程,分度值不同,选用0~3V量程时,分度值为0.1V,读数时应以刻度盘下方的刻度线为准;选用0~15V量程时,分度值为0.5V,读数时应以刻度盘上方的刻度线为准。

  ●电压表读数 1)使用电压表测电压,读数时首先分清电压表用的量程是多少,从而确认电压表相应量程每大格及每小格所代表的电压值。示数=分度值+小格数。

  (2)指针偏向哪个刻度就按哪一刻度读数,不必估读,指针向两刻度线中间时,按哪一刻度读数都行,此时读数有两个正确值。 ●电压表使用规则(1)使用前应先检查指针是否指零,如有偏差,则要用螺丝刀旋转表盘上的调零螺丝,将指针调至零位。

  (2)电压表必须和被测用电器并联。(3)连线柱的接法要正确:电流“+”入“―”出。(4)被测电压不要超过电压表的量程。

  (5)在不能预知被测电压的范围时,先试用大量程,并采用试触的方法,如电压表示数在小量程范围内,则改用小量程,提高测量精度。

  二、探究串、并联电路电压的规律

  知识点1――串联电路电压规律(见实验教学)串联电路两端的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两端电压之和,即U=U1+U2+ ?? +Un

  知识点2――并联电路电压规律并联电路中各支路两端的电压都相等:U1=U2=??=Un=U

  三、电阻

  四、变阻器

  知识点1――导体与绝缘体 ●导体: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导体。

  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导电性能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的物体叫半导体。

  举例:金属、石墨、人体、大地及酸、碱、盐的水溶液都是导体;

  橡胶、玻璃、陶瓷、油等都是绝缘体;硅、锗是半导体。 不同材料的导电性能不同。

  ●导体和绝缘体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

  原来不导电的物体,当条件改变时,也可能成为导体。例如:常态下玻璃是良好的绝缘体,如果给玻璃加热,使它达到红炽状态,它就变成导体了;纯净的水是绝缘体,但含有杂质的水却容易导电,是导体;干燥的木棒是绝缘体,潮湿的木棒是导体。

  导电性能强的物体是良导体;绝缘性能强的物体是良好的绝缘体。良导体和良好的绝缘体都是良好的电工材料。如:铜制导线中,铜丝是良导体,外包绝缘皮是良好的绝缘体。

  ●影响半导体导电性能的因素:温度、光照和掺杂物。

  在半导体中掺入少量的其他元素,它的导电性能会得到很大改善,从而可以把它们制成:

  光敏电阻:有无光照电阻值差异很大。热敏电阻:温度略有变化,电阻值变化很明显。 压敏电阻:电压变化,电阻值明显变化。 二极管:具有单向导电性。三极管:具有将电信号放大的作用。

  半导体元件的应用十分广泛,已成为电子计算机和其他电子仪器的重要元件。

  知识点2――电阻 ●定义: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叫电阻。

  不同的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不同,物理学中用电阻来表示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的大小。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特性,他的大小与是否接入电路,及加在它两端的电压和通过它的电压大小无关。

  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学*方法

  会说。

  “说”即“归纳”,根据测量数据,横纵对比,归纳实验结论。哪些数据可以进行数量上的对比,得出初步结论?如何对数据运算处理,得到进一步结论?归纳初步结论时,语言叙述要精炼,也要注意控制变量,还要注意结论的完整性。归纳进一步结论时,要明白进行加(求和)、减(求差)、乘(乘积)、除(比值)运算,是为了得到新的物理概念,与普通的数**算是有本质区别的。

  囫囵吞枣的学物理,没有过程,就像盖楼房没有地基,是不牢固的。只会背概念,不会用概念,时间久了,那些物理名词、公式、原理,就成了“天书”,不理解,不是“真经”。

  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学*技巧

  会探。

  上述是《研究液体压强规律》的引入课,若要深入研究,还需要分组探究。动手准备充足的实验器材,设计实验必须注意控制变量,编制数据表格要分清有几行几列,需填写什么内容,小组成员分工明确,沟通协作,这都是很重要的实验技能。

  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 4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学*方法

  提高学*效率。

  在学*中,上课时间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听力的效率决定了听力学*的基本情况,为了提高听力的效率,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课前预*可以提高听力的针对性。预*中发现的困难是听课的关键,为了减少听力过程中的盲目性和被动性,我们可以弥补旧知识和新知识,从而提高课堂效率。预*后对知识的理解与教师的讲解进行比较,分析可以提高他们的思维水*,预*也可以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

  2、倾听集中的过程,而不是抛弃。专注是对课堂学*的奉献,是对耳朵、对眼、对心、对嘴、对手的奉献。如果你能做到这“五到”,就会高度集中,课堂上学*到的所有重要内容都会在他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在讲课的过程中,要确保你们能集中注意力,不偏离对方。我们必须注意课前休息10分钟,不要做太激烈的运动或激烈的辩论或阅读小说或家庭作业,以免课后喘息、幻想、无法*静,甚至大脑开始睡觉。因此,我们应该做好上课前的物质准备和心理准备。

  3、要特别注意教师讲课的开始和结束。在一堂课的开始,老师概括地总结了上一课的要点,并指出这堂课的内容是连接旧知识与新知识的纽带。最后,教师通常总结一堂课的知识,这是高度概括的,是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本课的知识和方法的概要。

  4、做笔记。不会记录,但演讲中的重点,难点,使一个简单的总结记录,写下演讲的要点和自己的感受或创造性思维。审查和消化。

  5、我们要认真审视问题,了解实际情况和物理过程,注意分析问题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坚持从对方身上吸取教训,提高知识转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学*技巧

  步骤1、模型归类

  做过一定量的物理题目之后,会发现很多题目其实思考方法是一样的,我们需要按物理模型进行分类,用一套方法解一类题目。例如宏观的行星运动和微观的电荷在磁场中的偏转都属于匀速圆周运动,关键都是找出什么力_了向心力;此外还有杠杆类的题目,要想象出力矩*衡的特殊情况,还有关于汽车启动问题的考虑方法其实同样适用于起重机吊重物等等。物理不需要做很多题目,能够判断出物理模型,将方法对号入座,就已经成功了一半。

  步骤2、解题规范

  高考越来越重视解题规范,体现在物理学科中就是文字说明。解一道题不是列出公式,得出答案就可以的,必须标明步骤,说明用的是什么定理,为什么能用这个定理,有时还需要说明物体在特殊时刻的特殊状态。这样既让老师一目了然,又有利于理清自己的思路,还方便检查,最重要的是能帮助我们在分步骤评分的评分标准中少丢几分。

  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 5

  一、电压知识点1――电压

  ●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水压是使水发生定向移动形成水流的原因;电压是使自由电荷生定向运动形成电流的原因。(1)电压使电路中形成电流。

  (2)电压与电流的区别:①电压对电路中两点间才有意义,而电流和电路中某处或某点对应,一般说成某处的电流,某用电器两端的电压。②电压是原因,电流是结果。

  ●电压的单位电压的单位是伏特(V),简称伏(V),此外常见的电压单位还有千伏(kV)、毫伏(mV)和微伏(μV)。 1kV=10V,1mV=10V,1μV=10V

  ●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1)电源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对外供电时,电源通过用电器把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

  (2)常见电源的电压值:①一节干电池的电压为1.5V;

  ②一个蓄电池的电压为2V;把每节电池的正、负极依次相连,组成的电池组叫串联电池组,它可以满足用电器对直流电压的不同需求。因为每节电池的电压U1相同,n节电池串联后,电池组的总电压U=nU1。

  ③对人体安全的电压不超过36V;④家庭电路中电压为220V(照明电路)⑤发生闪电的云层间电压可达10kV。

  ●常见电压值的划分(1)不高于36V的是安全电压;(2)1000V以下的叫低压;(3)1000V以上的叫高压。

  知识点2――电压表33―3―6

  ●电压表是测量电压的仪器电流用电流表测量,电压用电压表测量,电压表在电路中的符号是。

  在电路中,电源或用电器两端的电压可以直接用电压表测量。

  表盘上的.V表示直流电压表,用于测量电池等电源的直流电路电压。

  实验室中,常用的双量程电压表有三个接线柱、两个量程,一般情况下“―”接线柱共用,另外两个接线柱分别标有“3”、“15”字样,它们与“―”接线柱一起分别组成0~3V和0~15V两个量程。

  选用不同量程,分度值不同,选用0~3V量程时,分度值为0.1V,读数时应以刻度盘下方的刻度线为准;选用0~15V量程时,分度值为0.5V,读数时应以刻度盘上方的刻度线为准。

  ●电压表读数1)使用电压表测电压,读数时首先分清电压表用的量程是多少,从而确认电压表相应量程每大格及每小格所代表的电压值。示数=分度值+小格数。

  (2)指针偏向哪个刻度就按哪一刻度读数,不必估读,指针向两刻度线中间时,按哪一刻度读数都行,此时读数有两个正确值。

  ●电压表使用规则

  (1)使用前应先检查指针是否指零,如有偏差,则要用螺丝刀旋转表盘上的调零螺丝,将指针调至零位。

  (2)电压表必须和被测用电器并联。

  (3)连线柱的接法要正确:电流“+”入“―”出。

  (4)被测电压不要超过电压表的量程。

  (5)在不能预知被测电压的范围时,先试用大量程,并采用试触的方法,如电压表示数在小量程范围内,则改用小量程,提高测量精度。

  二、探究串、并联电路电压的规律

  知识点1――串联电路电压规律(见实验教学)串联电路两端的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两端电压之和,即U=U1+U2+XX+Un。

  知识点2――并联电路电压规律并联电路中各支路两端的电压都相等:U1=U2=XX=Un=U。

  三、电阻四、变阻器

  知识点1――导体与绝缘体

  ●导体: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导体。

  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导电性能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的物体叫半导体。

  举例:金属、石墨、人体、大地及酸、碱、盐的水溶液都是导体;

  橡胶、玻璃、陶瓷、油等都是绝缘体;硅、锗是半导体。不同材料的导电性能不同。

  ●导体和绝缘体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

  原来不导电的物体,当条件改变时,也可能成为导体。例如:常态下玻璃是良好的绝缘体,如果给玻璃加热,使它达到红炽状态,它就变成导体了;纯净的水是绝缘体,但含有杂质的水却容易导电,是导体;干燥的木棒是绝缘体,潮湿的木棒是导体。

  导电性能强的物体是良导体;绝缘性能强的物体是良好的绝缘体。良导体和良好的绝缘体都是良好的电工材料。如:铜制导线中,铜丝是良导体,外包绝缘皮是良好的绝缘体。

  ●影响半导体导电性能的因素:温度、光照和掺杂物。

  在半导体中掺入少量的其他元素,它的导电性能会得到很大改善,从而可以把它们制成:

  光敏电阻:有无光照电阻值差异很大。热敏电阻:温度略有变化,电阻值变化很明显。压敏电阻:电压变化,电阻值明显变化。二极管:具有单向导电性。三极管:具有将电信号放大的作用。

  半导体元件的应用十分广泛,已成为电子计算机和其他电子仪器的重要元件。

  知识点2――电阻

  ●定义: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叫电阻。

  不同的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不同,物理学中用电阻来表示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的大小。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特性,他的大小与是否接入电路,及加在它两端的电压和通过它的电压大小无关。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学*方法

  步骤1、模型归类

  做过一定量的物理题目之后,会发现很多题目其实思考方法是一样的,我们需要按物理模型进行分类,用一套方法解一类题目。例如宏观的行星运动和微观的电荷在磁场中的偏转都属于匀速圆周运动,关键都是找出什么力_了向心力;此外还有杠杆类的题目,要想象出力矩*衡的特殊情况,还有关于汽车启动问题的考虑方法其实同样适用于起重机吊重物等等。物理不需要做很多题目,能够判断出物理模型,将方法对号入座,就已经成功了一半。

  步骤2、解题规范

  高考越来越重视解题规范,体现在物理学科中就是文字说明。解一道题不是列出公式,得出答案就可以的,必须标明步骤,说明用的是什么定理,为什么能用这个定理,有时还需要说明物体在特殊时刻的特殊状态。这样既让老师一目了然,又有利于理清自己的思路,还方便检查,最重要的是能帮助我们在分步骤评分的评分标准中少丢几分。

  步骤3、大胆猜想

  物理题目常常是假想出的理想情况,几乎都可以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来解释,所以当看到一道题目的背景很陌生时,就像今年高考物理的压轴题,不要慌了手脚。在最后的20分钟左右的时间里要保持沉着冷静,根据给出的物理量和物理关系,把有关的公式都列出来,大胆地猜想磁场的势能与重力场的势能是怎样复合的,取最值的情况是怎样的,充分利用图像_的变化规律和数据,在没有完全理解题目的情况下多得几分是完全有可能的。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学*技巧

  1、课前预*可以提高听力的针对性。预*中发现的困难是听课的关键,为了减少听力过程中的盲目性和被动性,我们可以弥补旧知识和新知识,从而提高课堂效率。预*后对知识的理解与教师的讲解进行比较,分析可以提高他们的思维水*,预*也可以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

  2、倾听集中的过程,而不是抛弃。专注是对课堂学*的奉献,是对耳朵、对眼、对心、对嘴、对手的奉献。如果你能做到这“五到”,就会高度集中,课堂上学*到的所有重要内容都会在他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在讲课的过程中,要确保你们能集中注意力,不偏离对方。我们必须注意课前休息10分钟,不要做太激烈的运动或激烈的辩论或阅读小说或家庭作业,以免课后喘息、幻想、无法*静,甚至大脑开始睡觉。因此,我们应该做好上课前的物质准备和心理准备。

  3、要特别注意教师讲课的开始和结束。在一堂课的开始,老师概括地总结了上一课的要点,并指出这堂课的内容是连接旧知识与新知识的纽带。最后,教师通常总结一堂课的知识,这是高度概括的,是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本课的知识和方法的概要。

  4、做笔记。不会记录,但演讲中的重点,难点,使一个简单的总结记录,写下演讲的要点和自己的感受或创造性思维。审查和消化。

  5、我们要认真审视问题,了解实际情况和物理过程,注意分析问题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坚持从对方身上吸取教训,提高知识转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 6

  一、伽利略斜面实验

  1、实验得出得结论:在同样条件下,*面越光滑,小车前进地越远。

  2、伽利略的推论是:在理想情况下,如果表面绝对光滑,物体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3、三次实验小车都从斜面顶端(相等的高度)滑下的目的是:保证小车开始沿着*面运动的速度相同。

  4、伽科略斜面实验的卓越之处不是实验本身,而是实验所使用的独特方法――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理想化推理。(也称作理想化实验)它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

  二、牛顿第一定律

  1、背景资料:

  (1)伽利略对类似的实验进行了分析得出:如果表面绝对光滑,物体受到的阻力为零,速度不会减慢,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2)笛卡儿对伽利略推理结论的补充:物体如果不受力,运动方向也不会改变。

  (3)英国科学家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概括出一条重要的物理规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内容: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理解要点:①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推理而概括出来的,且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所以已成为大家公认的力学基本定律之一。但是我们周围不受力是不可能的,因此不可能用实验来直接证明牛顿第一定律。

  ②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不受力,可以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可以不需要力,即力与运动状态无关,所以力不是产生或维持运动的原因。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③“没有受到力作用”有两种情况:一是,该物体没有受到任何力对它的作用,这是理想情况;二是,物体在某一方向上没有受到外力作用,如:物体在光滑的水*面上运动,摩擦力可以不计,那么物体在水*面上将不受外力作用。

  ④“总保持”是指“原来是怎样,后来仍然是这样”,如:原来是静止的,后来仍然是静止的;原来是运动的,后来以最后的速度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三、惯性

  1、定义: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理解要点:“保持原有运动状态”是指不受到力的作用时的状态。即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惯性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是否受力、受力大小、是否运动、运动速度等皆无关。

  3、惯性不是一种力。只是物体的一种属性。因此不能理解为“受到惯性作用”。

  4、牛顿第一定律又叫惯性定律。

  5、惯性与惯性定律的区别

  惯性是物体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的性质,不管物体是否受到外力。惯性定律是描述物体运动所遵循的一条客观规律,条件是物体不受外力。惯性和惯性定律之间又有密切的联系。因为物体具有惯性,才使得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遵循惯性定律所指出的.运动规律。①惯性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而惯性定律是物体不受力时遵循的运动规律。②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惯性表现为“阻碍”运动状态的变化;惯性定律成立是有条件的。

  6、惯性现象解释三步骤:

  ①明确研究的是哪个物体,它原来处于怎样的运动状态;

  ②当外力作用在该物体的某一部分(或外力作用在与该物体有关联的其它物体上)时,这一部分的运动状态的变化情况;

  ③该物体另一部分由于惯性仍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

  ④最后表述出现什么现象。

  7、生活中的惯性现象:

  跑步到终点时人不能立即停下;紧急刹车后,车不能立即停下,还会向前运动一段距离。

  8、惯性的应用:

  ①把松动的锤头套紧;②用力拍打衣服,可以把衣服上的尘土拍掉;③用铁锹往车上装土时,土会沿着铁锹运动的方向抛到车上;④把盆里的水泼掉;⑤跳远时,要先助跑;⑥古代打仗时,使用绊马索能把敌方飞奔的战马绊倒;⑦火车进站时,提前关闭发动机;⑧洗衣机的甩干桶高速转动时可以把湿衣服甩干;⑨把足球踢入球门。

  9、惯性的危害及措施

  危害:主要是一些交通工具,速度比较快,迅速刹车、拐弯时,人由于惯性还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容易造成事故。

  措施:小型客车前排乘客要系安全带;安装安全气囊;车辆行使要保持车距;限速;包装玻璃制品要垫上很厚的泡沫塑料。

  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 7

  浮力知识点总结

  1.浮力:一切浸入液体的物体,都受到液体对它竖直向上的力,这个力叫浮力。浮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物体在空气中也受到浮力)

  2.物体沉浮条件:(开始是浸没在液体中)

  方法一:(比浮力与物体重力大小)

  (1)F浮< G,下沉;(2)F浮> G,上浮(3)F浮= G,悬浮或漂浮

  方法二:(比物体与液体的密度大小)

  ρ物< ρ液,下沉;(2) ρ物> ρ液,,上浮(3) ρ物= ρ液,悬浮。(不会漂浮)

  3.浮力产生的原因: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对它的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

  4.阿基米德原理:浸入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浸没在气体里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气体受到的重力)

  5.阿基米德原理公式:

  6.计算浮力方法有:

  (1)称量法:F浮= G ― F,(G是物体受到重力,F是物体浸入液体中弹簧秤的读数)

  (2)压力差法:F浮=F向上-F向下

  (3)阿基米德原理:

  (4)*衡法:F浮=G物(适合漂浮、悬浮)

  7.浮力利用

  (1)轮船:用密度大于水的材料做成空心,使它能排开更多的水。这就是制成轮船的道理。

  (2)潜水艇:通过改变自身的重力来实现沉浮。

  (3)气球和飞艇:充入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

  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 8

  一、力

  1、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

  2、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

  3、作用效果:

  ①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②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二、弹力

  1、定义: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2、方向:跟形变的方向相反。

  3、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所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三、重力

  1、定义: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2、大小:G=mg,g=9。8N/kg。

  3、方向:竖直向下。

  4、作用点:在物体的重心。

  四、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

  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2、惯性:一切物体保持原有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做惯性。惯性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

  3、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惯性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五、二力*衡

  1、一个物体在两个力作用下,如果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两个力叫二力*衡。

  2、二力*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

  六、摩擦力

  1、定义: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发生相对运动(趋势)时,在接触面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趋势)的力叫摩擦力。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2、产生的条件:①两物接触并挤压;②接触面粗糙;③将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

  3、决定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物体间的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摩擦有静摩擦、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

  4、(1)增大摩擦的方法:①增大压力;②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③变滚动为滑动。(2)减小摩擦的方法:①减少压力;②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③变滑动为滚动;④加润滑油。

  七、压强

  1、定义:物体所受压力的大小与受力面积之比叫压强。

  2、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它的大小与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有关。

  3、压强的公式:

  单位:Pa。1Pa=lN/m2。

  4、(1)增大压强的方法:①增大压力:②减小受力面积。

  (2)减小压强的方法:①减小压力:②增大受力面积。

  5、液体压强由液体重力产生,大小与液体密度和液体深度有关,液体压强公式:p=ρgh。连通器里的液体在不流动时,各容器中的液面高度总是相同的。

  6、大气压是由空气重力产生,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了大气压强存在,大气压的测量―托里拆利实验,P0=1。013Xl05Pa=760mmHg。

  7、在气体和液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

  八、浮力

  1、定义:一切浸入液体(气体)的物体,都受到液体(气体)对它竖直向上的托力。方向:竖直向上的。

  2、产生的原因: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对它的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F浮=F下―F上。

  3、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气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气体)的重力。公式:。

  4、计算浮力方法有三种:

  (1)秤量法:F浮=G空重―F液示

  (2)*衡法:F浮=G物,即ρ液V排g=ρ物V物g(适合漂浮、悬浮)

  (3)阿基米德原理:

  (压力差法:F浮=F向上的压力―F向下的压力)。

  5、物体的浮沉条件:

  浮力与物体重力比较:

  F浮G,上浮③F浮=G,悬浮或漂浮

  九、功

  1、定义:力与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公式:W=Fs,单位:焦耳(J)。

  2、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①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②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3、不做功的三种情况:

  (1)有力无距离,如:推而不动;

  (2)有距离无力,如:人对抛出手的物体;

  (3)有力有距离,但是力垂直距离。如:提水而走。

  十、功率

  1、功率的意义:功率表示做功的快慢,就是在单位时间里做的功。

  2、功率的公式:①定义式P=W/t②推导式P=FV

  3、单位:瓦特,简称“瓦”,符号W;千瓦,符号kW。

  十一、动能

  1、定义: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

  2、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①物体的质量;②物体运动的速度。

  物体的质量越大,运动速度越大,物体具有的动能就越大。

  十二、重力势能

  1、定义: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叫重力势能。

  2、影响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①物体的质量;②物体被举高的高度。物体的质量越大,被举得越高,具有的重力势能就越大。

  十三、弹性势能

  1、定义: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叫弹性势能。

  2、影响弹性势能大小的因素:物体发生弹性形变的程度。物体的弹性形变程度越大,具有的弹性势能就越大。

  3、动能和势能统称机械能。如果只有动能和势能之间的转化,尽管动能、势能的大小会变化,但是机械能的总和不变。

  十四、杠杆

  1、定义: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就是杠杆。

  2、杠杆*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即:

  3、杠杆的应用:

  (1)省力杠杆:动力臂大于阻力臂的杠杆,省力但费距离。

  (2)费力杠杆:动力臂小于阻力臂的杠杆,费力但省距离。

  (3)等臂杠杆:动力臂等于阻力臂的杠杆,既不省力也不费力。

  十五、滑轮

  1、定滑轮实质是一个等臂杠杆;特点:不能省力,但可以改变动力的方向。

  2、动滑轮实质是一个动力臂是阻力臂二倍的省力杠杆;特点:能省一半的力,但不能改变动力的方向,且多费一倍的`距离。

  3、滑轮组既可以省力,又可以改变动力的方向,但是费距离。

  十六、机械效率

  1、有用功:使用机械时对人们有用的功叫有用功。

  2、额外功:使用机械时对人们没有用但又不得不做的功叫额外功。

  3、总功:使用机械时,人们对机械做的功叫总功,W总=FS=W有用+W额外。

  4、机械效率:有用功与总功的比值叫机械效率,η=W有用/W总。机械效率总是小于1。

  (1)用同一滑轮组(动滑轮重量相同)提升重量不同的物体,提升的重量越大,机械效率越高;

  (2)用不同滑轮组(动滑轮重量不同)提升重量相同的物体,动滑轮重量越大,机械效率越低;

  (3)用粗糙程度相同的斜面提升重量相同的物体,斜面越陡,机械效率越高。

  初中物理学*方法有哪些

  学会总结和积累

  要想学好物理一定要学会总结和积累。物理是一门积累的科目,要善于从错误中吸取经验。也要积累*时做题的经验,一层一层地积累之后,相信物理对你而言并不难。其实物理有许多解题的技巧,一般的辅导书上都会有,你也可以自己找出技巧,掌握了这些方法你将更进一步。

  重视画图和识图

  学*物理离不开图形,从运用力学知识的机械设计到运用电磁学知识的复杂电路设计,都是主要依靠“图形语言”来表述的。知识的条理化,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等问题,用通常意义上的语言或文字表达都是有局限性和低效率的。所以,按照科学的方法动手画图是学*物理的重要方法,所以初中生要想学好物理,一定要会画图和识图。

  物态变化知识点

  1、物态变化:在物理学中,我们把物质从一种状态变化到另一种状态的过程,叫做物态变化。它们两两之间可以相互转化,所以物态变化有6种: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

  2、物态变化过程:

  熔化:固态→液态(吸热)

  凝固:液态→固态(放热)

  汽化:(分沸腾和蒸发):

  液态→气态(吸热)

  液化:(两种方法:压缩体积和降低温度):气态→液态(放热)

  升华:固态→气态(吸热)

  凝华:气态→固态(放热)

  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 9

  理解: 1.W有:与工作目的相关的功

  2.W总:动力所做的功

  3.机械效率总小于1,且无单位,结果使用百分数表示 三类常考机械效率问题: 1.斜面:??

  注意:1、 做功:W=Fs 正确理解物理学中“功”的意义(做功的必要条件,三种不做功的情况)

  2、知道功的.原理是一切机械都遵守的普遍规律。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功的原理是对所有机

  械都普遍适用的原理。(理想情况:所有方式做功均相等,实际用机械做功都比直接做功多)

  3、理解机械效率的意义

  (1)机械效率是反映机械性能优劣的主要标志之一,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的比例越大,机械对总功的利用率就越高,机械的性能就越好。

  (2)在计算机械效率时,要注意各物理量名称所表示的意义。

  (3)因为有用功只占总功的一部分,有用功总小于总功,所以机械效率总小于1。

  4. 理解功率的物理意义(P=W/t=Fv)

  功率是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它跟功和时间两个因素有关,并由它们的比值决定。

  5. 注意机械效率跟功率的区别

  机械效率和功率是从不同的方面反映机械性能的物理量,它们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功率大的机器不一定效率高。

  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 10

  动能和重力势能间的转化规律:

  ①质量一定的物体,如果加速下降,则动能增大,重力势能减小,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②质量一定的物体,如果减速上升,则动能减小,重力势能增大,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

  动能与弹性势能间的转化规律:

  ①如果一个物体的动能减小,而另一个物体的弹性势能增大,则动能转化为弹性势能;

  ②如果一个物体的动能增大,而另一个物体的弹性势能减小,则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

  动能与势能转化问题的分析:

  ⑴首先分析决定动能大小的因素,决定重力势能(或弹性势能)大小的因素――看动能和重力势能(或弹性势能)如何变化。

  ⑵还要注意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过程中的能量损失和增大――如果除重力和弹力外没有其他外力做功(即:没有其他形式能量补充或没有能量损失),则动能势能转化过程中机械能不变。

  ⑶题中如果有“在光滑斜面上滑动”则“光滑”表示没有能量损失――机械能守恒;“斜面上匀速下滑”表示有能量损失――机械能不守恒。

  水能和风能的利用

  水电站的工作原理:利用高处的水落下时把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水的一部分动能转移到水轮机,利用水轮机带动发电机把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水电站修筑拦河大坝的目的是什么?大坝为什么要设计成上窄下宽?

  答:水电站修筑拦河大坝是为了提高水位,增大水的重力势能,水下落时能转化为更多的动能,通过发电机就能转化为更多的电能。深度越深压强越大。

  有关晶体熔点(凝固点)知识

  ①萘的熔点为80.5℃。当温度为790℃时,萘为固态。当温度为81℃时,萘为液态。当温度为80.50℃时,萘是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状态都有可能。

  ②下过雪后,为了加快雪熔化,常用洒水车在路上洒盐水。(降低雪的熔点)

  ③在北方,冬天温度常低于-39℃,因此测气温采用酒精温度计而不用水银温度计。(水银凝固点是-39℃,在北方冬天气温常低于-39℃,此时水银已凝固;而酒精的'凝固点是-117℃,此时保持液态,所以用酒精温度计)

  位移方向与速度方向

  速度方向与位移方向没有直接关系,只有在没有返回(即向着一个方向运动)的直线运动中,速度的方向与位移的方向一定是相同。除此之外,速度方向与位移方向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例如,在竖直上抛运动中,物体上升时,速度方向(向上)与位移方向(向上)相同,下落过程中在落回抛出点前速度方向(向下)与位移方向(向上)相反,若过抛出点后还可以继续下落,则此后速度方向(向下)又与位移方向(向下)相同。因此要具体情况具体判断。

  在曲线运动中,速度方向与位移方向大都不同。因为速度方向为轨迹的切线方向,与轨迹上任意两点的连线(位移)方向多数成不为零的角。

  位移方向由运动的起点(你所选择的运动的开始点)指向运动的终点(即末时刻物体所在的点,起点只有一个,而末时刻则可以由问题确定,对应不同的时间段)。例如上述竖直上抛运动,起点是物体的抛出点,而终点则要看问题所给时间的长短,因为可以将整个运动过程分成几段。


物理八年级下册知识点汇总10篇(扩展3)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生物知识点3篇

  第一节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1. 遗传是指亲子间的相似性,变异是指亲子间和子代个体间的差异。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是通过生殖和发育而实现的。

  2. 性状:生物体所表现的的形态结构特征、生理特性和行为方式统称为性状。

  3. 相对性状: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例如:家兔的黑毛与白毛。

  4.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例:转基因超级鼠和小鼠。

  5 转基因超级鼠的启示:基因决定生物的性状,同时也说明在生物传种接代中,生物传下去的是基因而不是性状。

  6. 把一种生物的某个基因,用生物技术的方法转入到另一种生物的基因组中,培育出的转基因生物,就有可能表现出转入基因所控制的性状。

  第二节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1.在有性生殖过程中,基因经**或卵细胞传递,**和卵细胞就是基因在亲子间传递的“桥梁”。

  2. 基因位于染色体上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 片段。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呈双螺旋结构。

  3.染色体:细胞核内能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每一种生物细胞内的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都是一定的。

  4.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基因也是成对存在的,分别位于成对的染色体上。人的体细胞中染色体为23对(46条),也就包含了46个DNA。

  5. 在形成**或卵细胞的细胞分裂中,染色体都要减少一半,而且不是任意的一半,是每对染色体中的一条进入**或卵细胞中,而当**和卵细胞结合成**卵时,染色体又恢复到亲代细胞中染色体的水*,其中有一半染色体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

  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如图:课本P31

  第三节 基因的显性和隐性

  1.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

  (2)实验过程:把矮豌豆的花粉授给高豌豆(或相反),获得了杂交后的种子,结果杂交后的种子发育的植株都是高杆的。孟德尔又把杂交高豌豆的种子种下去,结果发现长成的植株有高有矮(高矮之比为3:1)。

  (3)在相对性状的遗传中,表现为隐性性状(矮豌豆)的,其基因组成只有dd一种,表现为显性性状(高豌豆)的,其基因组成有DD或Dd两种。

  基因型比例: DD:Dd:dd=1:2:1

  表现型比例: 3 :1

  2. 我国婚姻法规定: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之间禁止结婚。

  *亲携带相同的隐性致病基因比例较大,其后代患该遗传病的几率就增大。

  第四节 人的性别遗传

  1. 性染色体是指在体细胞中能决定性别性别的染色体,在人的体细胞中,性染色体有2条。

  2. 每个正常人的体细胞中都有23对染色体(男:44条+XY 女:44条+XX)。其中22对男女都一样,叫常染色体,有1对男女不一样,叫性染色体(男性为XY,女性为XX)。

  3. 生殖细胞中染色体的组成:**(22条+Y或22条+X),卵细胞(22条+X)。

  4. 生男生女机会均等,比例为1∶1.

  第五节 生物的变异

  1.生物性状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 可遗传的变异由遗传物质的改变而引起的变异,不可遗传的.变异是由环境因素的变化而引起的变异。

  3. 人类应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例子:人工选择、杂交育种、太空育种(基因突变)。

  4. 生物变异的意义:生物进化和发展的基础,培育动、植物的优良品种。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1、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被称为“绿色水库”的是森林生态系统

  2、生态系统: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的整体。它包括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水、温度等),二者缺一不可。

  3、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4、生物与生物的关系:捕食关系(吃与被吃的关系)、竞争关系(争夺食物、空间等)、合作关系。

  5、食物链:起点是一定是生产者(植物)。终点是消费者(动物)。食物链中的箭头表示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方向。

  显微镜细胞的结构

  1、显微镜所看物象是倒像,放大倍数等于目镜和物镜的乘积。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越暗,细胞放大倍数越大,观察到的细胞总数越少(大暗少)

  2、调节光线强弱的结构:光线暗时:用大光圈、凹面镜

  光线强时: 用小光圈、*面镜

  3、制作植物细胞临时装片,应滴加一滴清水;制作动物细胞临时装片,应滴加一滴生理盐水,目的是为了保持细胞正常的形态;二者均用稀碘液染色,目的是为了更好观察细胞结构。

  4、动植物细胞的最根本的区别是有无细胞壁,植物细胞特有的结构有细胞壁,液泡,,叶绿体(植物的绿色部分,一般在叶片中才有,当然部分茎也有)

  5、动植物细胞共有的结构: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膜、核、质)

  光合作用的器官是叶,场所是叶绿体;动物植物呼吸作用的场所是线粒体

  细胞核:储存遗传物质(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

  液泡:存在酸甜苦辣等物质

  细胞的生活及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1、细胞的分裂:就是一个细胞分成两个细胞的过程,细胞数目和形态结构和原细胞一样

  2、细胞的分化:形成不同形态结构的细胞群的过程。细胞分化的结果是形成组织

  3、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

  4、绿色植物细胞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有叶绿体和线粒体/

  5、动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人体(胞织器系人)

  6、动物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是线粒体

  7、单细胞生物可以独立完成生命活动,通过表膜进行呼吸,通过食物泡消化食物

  8、病毒:个体微小,无细胞结构,只能寄生在活细胞中,仅有蛋白质外壳和内部遗传物质构成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1、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被称为“绿色水库”的是森林生态系统

  2、生态系统: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的整体。它包括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水、温度等),二者缺一不可。

  3、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4、生物与生物的关系:捕食关系(吃与被吃的关系)、竞争关系(争夺食物、空间等)、合作关系。

  5、食物链:起点是一定是生产者(植物)。终点是消费者(动物)。食物链中的箭头表示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方向。

  显微镜细胞的结构

  1、显微镜所看物象是倒像,放大倍数等于目镜和物镜的乘积。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越暗,细胞放大倍数越大,观察到的细胞总数越少(大暗少)

  2、调节光线强弱的结构:光线暗时:用大光圈、凹面镜

  光线强时: 用小光圈、*面镜

  3、制作植物细胞临时装片,应滴加一滴清水;制作动物细胞临时装片,应滴加一滴生理盐水,目的是为了保持细胞正常的形态;二者均用稀碘液染色,目的是为了更好观察细胞结构。

  4、动植物细胞的最根本的区别是有无细胞壁,植物细胞特有的结构有细胞壁,液泡,,叶绿体(植物的绿色部分,一般在叶片中才有,当然部分茎也有)

  5、动植物细胞共有的结构: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膜、核、质)

  光合作用的器官是叶,场所是叶绿体;动物植物呼吸作用的场所是线粒体


物理八年级下册知识点汇总10篇(扩展4)

——八年级下册地理知识点3篇

  北方地区

  一、自然特征

  1.黑土地 、黄土地:

  (1)位置:北方地区大**于大兴安岭、青藏高原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秦岭-淮河以北,东临渤海和黄海。

  (2)地形:以*原和高原为主。东北*原被称为“黑土地”,华北*原和黄土高原被称为“黄土地”。

  (3)气候:地跨中温带和暖温带,大部分属温带季风气候,属于半湿润区。

  2.重要的旱作农业区:

  (1)发展优势:*原面积大,土壤肥沃,耕地集中连片。

  (2)农作物粮食作物:小麦、玉米、谷子;经济作物:甜菜、棉花、大豆

  (3)黄土地农业发展

  华北地区春旱的主要原因(1)春季少;(2)春季升温快,蒸发量大;(3)春季正值华北地区冬小麦返青和玉米、棉花出苗,农业用水量较大。

  二、“白山黑水”——东北三省

  1.自然环境

  (1)位置、范围:东北三省包括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

  (2)地形:以山地和*原为主。 “山环水绕、沃野千里”

  (3)气候:冷湿。大部分地区冬季漫长严寒,夏季短促温暖;降水集中在夏季,冬季降雪较多

  2.农业发展——从“北大荒”到“北大仓”:

  (1)发展条件

  有利:地势*坦,土壤肥沃,雨热同期的气候

  不利:春秋季节易发生低温冻害

  (2)作物熟制:一年一熟。

  (3)主要农作物:盛产小麦、玉米、大豆、水稻等,是我国机械化程度最高、提供商品粮最多的粮食生产基地。

  (4)问题与措施:垦荒扩大耕地,造成湿地面积锐减、生态环境恶化,为此停止开荒、建立自然保护区。

  3.我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

  三、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1.文明的摇篮:(1)位置、范围:东起太行山脉,西至乌鞘岭,北连内蒙古高原(大致以长城为界),南抵秦岭;主要包括山西省和陕西省的大部分,宁夏*自治区的南部,甘肃省的东南部。

  (2)富有特色的“黄土风情”:如传统民居是窑洞;信天游是富有地方民俗特色的陕北民歌等

  2.风吹来的黄土:

  (1)黄土的来源:多种假说中得到广泛认同的是“风成说”,黄土来自中亚、蒙古高原和我国西北部内陆地区。

  (2)黄土地貌景观:黄土塬、黄土峁、黄土梁、川地

  3.严重的水土流失:

  (1)原因

  (2)危害:土壤肥力下降,破坏了农田和村庄,自然灾害加剧,生态环境恶化;泥沙下泄导致河流含沙量剧增,淤塞下游河床、水库,给防洪及河道整治造成困难。

  4.水土保持:

  (1)生物措施:植树种草(2)工程措施:建梯田、修挡土坝。

  (3)合理安排生产活动。例如,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合理放牧。

  四、祖国的首都——北京

  1.基本概况:

  (1)地理位置:位于华北*原的西北角,西面和北面背靠群山。

  (2)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

  (3)城市职能:北京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

  2.历史悠久的古城:

  (1)北京旧城:格局形成于元、明两代,方方正正,布局均衡对称。

  (2)旅游名胜:长城、明清故宫、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颐和园、天坛等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另外还有四合院、胡同、牌楼等。

  3.现代化的大都市:

  (1)重点功能区:中央商务区、中关村科技园区、金融街、王府井商业街。

  (2)现代化交通网:北京已经形成了航空、公路、铁路四通八达的现代化立体交通网络;市区形成了环形加放射状的快速道路网,是全国最大的铁路交通枢纽和国际航空港。

  (3)建设目标:“国家首都、世界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

  北方地区

  一、自然特征

  1.黑土地 、黄土地:

  (1)位置:北方地区大**于大兴安岭、青藏高原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秦岭-淮河以北,东临渤海和黄海。

  (2)地形:以*原和高原为主。东北*原被称为“黑土地”,华北*原和黄土高原被称为“黄土地”。

  (3)气候:地跨中温带和暖温带,大部分属温带季风气候,属于半湿润区。

  2.重要的旱作农业区:

  (1)发展优势:*原面积大,土壤肥沃,耕地集中连片。

  (2)农作物粮食作物:小麦、玉米、谷子;经济作物:甜菜、棉花、大豆

  (3)黄土地农业发展

  制约条件

  措施

  发展方向

  灌溉水源不足,春旱严重

  跨流域调水如南水北调等

  节水农业

  华北地区春旱的主要原因(1)春季少雨;(2)春季升温快,蒸发量大;(3)春季正值华北地区冬小麦返青和玉米、棉花出苗,农业用水量较大。

  二、“白山黑水”——东北三省

  1.自然环境

  (1)位置、范围:东北三省包括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

  (2)地形:以山地和*原为主。 “山环水绕、沃野千里”

  (3)气候:冷湿。大部分地区冬季漫长严寒,夏季短促温暖;降水集中在夏季,冬季降雪较多

  2.农业发展——从“北大荒”到“北大仓”:

  (1)发展条件

  有利:地势*坦,土壤肥沃,雨热同期的气候

  不利:春秋季节易发生低温冻害

  (2)作物熟制:一年一熟。

  (3)主要农作物:盛产小麦、玉米、大豆、水稻等,是我国机械化程度最高、提供商品粮最多的粮食生产基地。

  (4)问题与措施:垦荒扩大耕地,造成湿地面积锐减、生态环境恶化,为此停止开荒、建立自然保护区。

  3.我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

  三、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1.文明的摇篮:(1)位置、范围:东起太行山脉,西至乌鞘岭,北连内蒙古高原(大致以长城为界),南抵秦岭;主要包括山西省和陕西省的大部分,宁夏*自治区的南部,甘肃省的东南部。

  (2)富有特色的“黄土风情”:如传统民居是窑洞;信天游是富有地方民俗特色的陕北民歌等

  2.风吹来的黄土:

  (1)黄土的来源:多种假说中得到广泛认同的是“风成说”,黄土来自中亚、蒙古高原和我国西北部内陆地区。

  (2)黄土地貌景观:黄土塬、黄土峁、黄土梁、川地

  3.严重的水土流失:


物理八年级下册知识点汇总10篇(扩展5)

——八年级下册生物知识点3篇

  1、在有性生殖过程中,基因经**或卵细胞传递,因此卵细胞和**就是基因在亲子间传递的“桥梁”。

  2、基因是染色体上具有控制生物性状的'片段。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双螺旋结构。

  3、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构成,是细胞核内能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每一种生物细胞内的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都是一定的。

  4、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DNA和基因也是成对存在的,分别位于成对的染色体上。人的体细胞中染色体为23对(46条),也就包含了46个DNA分子,一个DNA分子上有无数个基因。

  5、在形成**或卵细胞的细胞分裂中,染色体都要减少一半,而且不是任意的一半,是每对染色体中的一条进入**或卵细胞中,DNA和基因也随之减少一半;而当**和卵细胞结合成**卵时,染色体又恢复成对,其中有一半染色体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

  第一节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1.遗传是指亲子间的相似性,变异是指亲子间和子代个体间的差异。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是通过生殖和发育而实现的。

  2.人们对遗传和变异的认识,最初是从性状开始的,以后随着科学的发展,才逐渐深入到基因水*。

  3.性状:生物体所表现的的形态结构特征、生理特性和行为方式统称为性状。

  4.相对性状: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例如:家兔的黑毛与白毛。

  5.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例:转基因超级鼠和小鼠。

  6.转基因超级淑的启示:基因决定生物的性状,同时也说明在生物传种接代中,生物传下去的是基因而不是性状。

  7.把一种生物的某个基因,用生物技术的方法转入到另一种生物的基因组中,培育出的转基因生物,就有可能表现出转入基因所控制的性状。

  第二节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1.在有性生殖过程中,基因经**或卵细胞传递,**和卵细胞就是基因在亲子间传递的“桥梁”

  2.基因位于染色体上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的片段。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呈双螺旋结构。

  3.染色体:细胞核内能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每一种生物细胞内的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都是一定的。

  4.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基因也是成对存在的,分别位于成对的染色体上。人的体细胞中染色体为23对(46条),也就包含了46条DNA。

  5.在形成**或卵细胞的细胞分裂中,染色体都要减少一半,而且不是任意的一半,是每对染色体中的一条进入**或卵细胞中而当**和卵细胞结合成**卵时,染色体又恢复到亲代细胞中染色体的水*,其中有一半染色体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


物理八年级下册知识点汇总10篇(扩展6)

——物理八年级知识点 (菁选6篇)

  第七章 力

  一、力

  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用N 表示。力的感性认识:拿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1N。

  3、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说明: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一般指:物体的运动快慢是否改变(速度大小的改变)和物体的运动方向是否改变

  4、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

  5、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表示出来,如果没有大小,可不表示,在同一个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

  6、力产生的条件: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可以不接触)。

  7、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二、弹力

  1、弹力

  ①弹性:物体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的性质叫弹性。

  ②塑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形变后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叫塑性。

  ③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受到的力叫弹力,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大小有关

  弹力产生的重要条件:发生弹性形变;两物体相互接触;

  生活中的弹力:拉力,支持力,压力,推力;

  2:弹簧测力计

  ①结构:弹簧、挂钩、指针、刻度、外壳

  ②作用:测量力的大小

  ③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它的伸长量就越长。

  (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跟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④对于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1) 认清 量程 和 分度值 ;(2)要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如果不是,则要调零;

  (3)轻拉秤钩几次,看每次松手后,指针是否回到零刻度;

  (4) 使用时力要沿着弹簧的轴线方向,注意防止指针、弹簧与秤壳接触。测量力时不能超过

  弹簧测力计的量程。(5)读数时视线与刻度面垂直

  说明:物理实验中,有些物理量的大小是不宜直接观察 但它变化时引起其他物理量的变化却容易观察,用容易观察的量显示不宜观察的量,是制作测量仪器的一种思路。这种科学方法称做“转换法”。利用这种方法制作的仪器有:温度计、弹簧测力计等。

  三、重力、

  1、重力的概念: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的力叫重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2、重力大小的叫重量,物体所受的重力跟质量成 正比 。

  公式:G=mg 其中g=9.8N/kg ,它表示质量为1kg 的物体所受的重力为9.8N 在要求不很精确的情况下,可取g=10N/kg。

  3、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其应用是重垂线、水*仪分别检查墙是否竖直和桌面是否水*。

  4、重力的作用点——重心

  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重心。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上。

  如均匀细棒的重心在它的中点,球的重心在球心。方形薄木板的重心在两条对角线的交点

  第八章 力和运动

  一、牛顿第一定律

  1、牛顿第一定律:

  ⑴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得出了牛顿第一定律,其内容是: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⑵说明:

  A、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推理而概括出来的,且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所以已成为大家公认的力学基本定律之一。但是 我们周围不受力是不可能的,因此不可能用实验来直接证明牛顿第一定律。

  B、牛顿第一定律的内涵:物体不受力,原来静止的物体将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不管原来做什么运动,物体都将做匀速直线运动.

  C、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可以不需要力,即力与运动状态无关,所以力不是产生或维持运动的原因。

  2、惯性:⑴定义: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⑵说明: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惯性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是否受力、受力大小、是否运动、运动速度等皆无关。

  利用惯性:跳远运动员的助跑;用力可以将石头甩出很远;骑自行车蹬几下后可以让它滑行。

  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小型客车前排乘客要系安全带;车辆行使要保持距离。

  二、二力*衡

  1、定义:物体在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称二力*衡。

  2、二力*衡条件:二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两个力在一条直线上

  3.物体在不受力或受到*衡力作用下都会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即*衡状态.

  4、*衡力与相互作用力比较:

  相同点:①大小相等;②方向相反;③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不同点:*衡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可以是不同性质的力;相互作用力作用在不同物体上,是相同性质的力。

  5、力和运动状态的关系:

  物体受力条件

  物体运动状态

  说明

  受*衡力

  静止 匀速直线运动

  力不是产生(维持)运动的原因

  受非*衡力

  运动快慢改变 运动方向改变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是指速度大小的改变和运动方向的改变。

  三、滑动摩擦力

  1、定义: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滑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2、摩擦力分类: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滚动摩擦力。

  3、摩擦力的方向: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4、、在相同条件(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下,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小得多。

  5、滑动摩擦力:①测量原理:二力*衡条件

  ②测量方法:把木块放在水*长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水*拉木块,使木块匀速运动,读出这时的拉力就等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③ 结论: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时,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压力相同时,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该研究采用了控制变量法。由前两结论可概括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实验还可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大小、运动速度大小等无关。

  7、应用:

  ①增大摩擦力的方法有:增大压力、接触面变粗糙、变滚动摩擦为滑动摩擦。

  ②减小摩擦的方法有:减小压力、使接触面变光滑、变滑动为滚动(滚动轴承)、使接触面彼此分开(加润滑油、气垫、磁悬浮)。

  第九章 压强 一、压强

  1、压力:

  ⑴ 定义: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注意:压力并不都是由重力引起的,通常把物体放在水*面上时,如果物体不受其他力,则F = G

  ⑵方向:压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支持面指向被压的物体。

  2、研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因素的实验:

  ⑴课本P30图9.1—3中,甲、乙说明: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乙、丙说明: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

  液体的深度:液体中的某点到液面下的距离叫做该点在液体中的深度

  概括这两次实验结论是: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和受力面积大小有关。本实验研究问题时,采用了控制变量法。

  3、压强:⑴ 定义:物体所受压力的大小与受力面积之比叫压强。

  ⑵公式:p = F/S 推导公式:F = PS、S=F/p

  ⑶单位:压力F的单位:牛顿(N),面积S的单位:米2(m2),压强p的单位:帕斯卡(Pa)。

  (4)应用:减小压强。如:铁路钢轨铺枕木、*安装履带、书包带较宽等。

  增大压强。如:缝衣针做得很细、菜刀刀口很薄。

  二、液体的压强

  1、液体压强的特点:

  ⑴ 液体对容器底和侧壁都有压强,

  ⑵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⑶ 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都相等;

  ⑷ 不同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2、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p=ρg h

  使用该公式解题时,密 度ρ的单位用kg/m3,压强p的单位用帕斯卡(Pa)。

  压 强

  公式

  p = ρ g h

  适用范围

  通用公式:一般固体

  一般液体

  一般思路

  水*面:F = G p=F/S

  先 p = ρ g h再 F = PS

  特殊思路

  圆柱形物体p = ρg h

  规则容器装液体:F = G p=F/S

  3、连通器:

  ⑴定义:上端开口,下部相连通的容器。

  ⑵原理:连通器里装一种液体,在液体不流动时,各容器的液面保持相*。

  ⑶应用:茶壶、船闸、锅炉水位计、乳牛自动喂水器、等都是根据连通器的原理来工作的。

  三、大气压强1、大气压的存在——实验证明:历史上著名的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

  2、大气压的测量:托里拆利实验。

  (1)实验过程:在长约1m,一端封闭的玻璃管里灌满水银,将管口堵住,然后倒插在水银槽中放开堵管口的手指后,管内水银面下降一些就不在下降,这时管内外水银面的高度差约为760mm。

  (2)原理分析:在管内与管外液面相 *的地方取一液片,因为液体不动故液片受到上下的压强*衡。即向上的大气压=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3)结论:大气压p0=760mmHg=76cmHg=1.01×105Pa(其值随着外界大气压的变化而变化)

  A、实验前玻璃管里水银灌满的目的是:使玻璃管倒置后,水银上方为真空;若未灌满,则测量结果偏小。

  B、本实验若把水银改成水,则需要玻璃管的长度为10.3 m

  C、将玻璃管稍上提或下压,管内外的高度差不变,将玻璃管倾斜,高度不变,长度变长。

  D、标准大气压: 支持76cm水银柱的大气压叫标准大气压。

  1标准大气压=760mmHg=76cmH g=1.01×105Pa

  3、大气压的测量工具:气压计。分类:水银气压计和无液气压计

  4、大气压的特点:空气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大气压随高度增加而减小。

  5、沸点与气压关系: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 降低 ,气压增大时 升高 。

  6、应用:活塞式抽水机和离心式抽水机。

  四、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1:在气体和液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

  飞机的升力:飞机前进时,由于机翼上下不对称上凸下*,机翼上方空气流速大,压强较小,下方流速小,压强较大,机翼上下表面存在压强差,这就产生了向上的升力。

  第十章 浮力 一、浮力

  1:浮力:一切浸在液体或气体里的物体,都受到液体或气体对它竖直向上的力,这个力叫浮力。

  浮力产生的原因: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对它的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

  浮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施力物体:液(气)体

  二、阿基米德原理

  1. 阿基米德原理: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

  2. 方向:竖直向上

  3. 阿基米德原理公式:

  三、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

  物体运动状态

  物体运动方向

  力的关系

  V排与V物

  密度关系

  下沉

  向下

  F浮< G物

  V排=V物

  ρ物<ρ液

  悬浮

  静止在液体内部

  F浮= G物

  ρ物=ρ液

  上浮

  向上

  F浮> G物

  ρ物>ρ液

  漂浮

  静止在液体表面

  F浮= G物

  V排物

  ρ物>ρ液

  4.从阿基米德原理可知:浮力的只决定于液体的密度、物体排液的体积(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与物体的形状、密度、质量、体积、及在液体的深度、运动状态无关。

  10.3物体的浮沉条件的应用:

  1.浮力的应用

  1)轮船是采用空心的方法来增大浮力的。轮船的排水量:轮船满载时排开水的质量。轮船从河里驶入海里,由于水的密度变大,轮船浸入水的体积会变小,所以会上浮一些,但是受到的浮力不变(始终等于轮船所受的重力)。

  2)潜水艇是靠改变自身的重力来实现上浮或下潜。

  3)气球和飞艇是靠充入密度小于的气体来改变浮力。

  4)密度计是漂浮在液面上来工作的,它的刻度是“上小下大”。

  2、浮力的计算:

  1)压力差法:F浮=F向上-F向下

  2)称量法:F浮=G物-F拉(当题目中出现弹簧测力计条件时,一般选用此方法)

  3)漂浮悬浮法:F浮=G物

  4)阿基米德法:F浮=G排=ρ液gV排(当题目中出现体积条件时,一般选用此方法)

  第十一章 功和机械能

  一、功

  1、做功的含义: 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显示出成效,力学里就说这个力做了功。力学里所说的功包括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不做功的三种情况:

  n 有力无距离: 搬而未起,推而未动,有力作用但没有移动距离。

  n 有距离无力: 物体因为惯性通过一段距离,运动方向上没有力对物体做功(踢球离开脚后移动的距离, 人对足球没有做功)。

  n 力和距离垂直: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也通过了一段距离,但通过的距离和力的方向垂直,物理在力的 方向上没有通过距离,这个力对物体没有做功。

  2、功的计算:作用在物体上力越大,使物体移动的距离越大,这个力的成效越显著,说明力所做的功越多。物理学中把力与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叫做功:

  功=力×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用公式表示:W=FS,符号的意义及单位:W——功——焦耳(J)

  F——力——牛顿(N)

  S——距离——米(m)

  功的单位:焦耳(J),1J=1N·m。

  注意:①分清哪个力对物体做功,计算时F就是这个力;②公式中S一定是在力F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必须与F对应。③功的单位“焦”(牛·米=焦),不要和力和力臂的乘积(牛·米,不能写成“焦”)单位搞混。

  3、功的原理: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都不会少于不用机械时所做的功,也就是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说明:①功的原理是一个普遍的结论,对于任何机械都适用。②功的原理告诉我们,使用机械要省力必须费距离,要省距离必须费力,既省力又省距离的机械是没有的。③使用机械虽然不能省功,但人类仍然使用,是因为使用机械或者可以省力、或者可以省距离、或者可以改变力的方向,给人类工作带来很多方便。④我们做题遇到的多是理想机械(忽略摩擦和机械本身的重力)理想机械: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FS)=不用机械时对重物所做的功(Gh)。

  二、功率

  1、定义:功与做功所用时间之比。 2、物理意义: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3、定义公式:P=W/t

  使用该公式解题时,功W的单位:焦(J),时间t的单位:秒(s),功率P的单位:瓦(W)。

  4、单位:主单位: W ,常用单位 kW,它们间的换算关系是:1kW=103W

  5、推导公式:P =Fυ;公式中P表示功率,F表示作用在物体上的力,υ表示物体在力F的方向上运动的速度。使用该公式解题时,功率P的单位:瓦(W),力F的单位:牛(N),速度υ的单位:米/秒(m/s)。

  三、动能和势能

  1、能量:物体能够对外做功,表示这个物体具有能量,简称能。

  理解:①能量表示物体做功本领大小的物理量;能量可以用能够做功的多少来衡量。

  ②一个物体“能够做功”并不是一定“要做功”,也不是“正在做功”或“已经做功”如:山上静止的石头具有能量,但它没有做功。也不一定要做功。

  2、动能 ①定义: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做动能。

  ②决定动能大小的因素:

  动能的大小与质量和速度有关。质量相同的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大,它的动能越大;运动速度相同的物体,质量越大,它的动能也越大。

  3、重力势能 ①物体由于高度所决定的能,叫做重力势能。

  ②决定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 重力势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物体被举起的高度有关。

  高度相同的物体,物体 重力势能越大;质量相同的物体,物体的高度越高,重力势能越大。

  4、、弹性势能

  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叫做弹性势能。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它的弹性势能就越大。

  四、机械能及其转化

  1: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的统称。(机械能=动能+势能)单位是:J

  动能和势能之间可以互相转化的。

  方式有:动能和重力势能之间可相互转化;动能和弹性势能之间可相互转化。

  2:机械能守恒:只有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机械能的总和保持不变。

  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转动,机械能守恒;*地点动能最大,重力势能最小;远地点重力势能最大,动能最小。*地点向远地点运动,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

  第十二章 简单机械

  一、杠杆

  1、定义: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叫做杠杆。

  判断一个物体是不是杠杆,需要满足三个条件,即硬物体棒)、受力(动力和阻力)和转动(绕固定点)。

  杠杆可以是直的,也可以是弯的,甚至是任意形状的,只要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转动,且是硬物体,都可称为杠杆。

  2、杠杆的五要素:

  ①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用字母O 表示。

  ②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用字母 F1 表示。

  力的作用线:通过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所画的直线

  ③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用字母 F2 表示。

  ④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用字母L1表示。

  ⑤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用字母L2表示。

  3、研究杠杆的*衡条件:

  ①杠杆*衡是指:杠杆静止或匀速转动。

  ②实验前:应调节杠杆两端的螺母,使杠杆在水*位置*衡。这样做的目的是:可以方便的从杠杆上量出力臂。

  ③结论:杠杆的*衡条件(或杠杆原理)是: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写成公式:F1L1=F2L2 也可写成:F1 / F2=L2 / L1

  4、应用:三种杠杆:

  名称

  结构特征

  特 点

  应用举例

  省力杠杆

  动力臂大于阻力臂

  (L1>L2,F1< F2)

  省力、费距离

  撬棒、铡刀、动滑轮、轮轴、羊角锤、

  钢丝钳、手推车、花枝剪刀

  费力杠杆

  动力臂小于阻力臂

  (L1,F1> F2)

  费力、省距离

  缝纫机踏板、起重臂、人的前臂、

  理发剪刀、钓鱼杆、镊子、船桨

  等臂杠杆

  动力臂等于阻力臂

  (L1=L2,F1=F2)

  不省力、不费力

  天*,定滑轮

  1、滑轮是变形的杠杆。

  2、定滑轮:

  ①定义:中间的轴固定不动的滑轮。②实质:等臂杠杆。

  ③特点: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力但是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④对理想的定滑轮(不计轮轴间摩擦)F=G物。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SF(或速度vF)=重物移动的距离SG(或速度vG)

  3、动滑轮:①定义:和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可上下移动,也可左右移动)

  ②实质:动力臂为阻力臂2倍的省力杠杆。

  ③特点:使用动滑轮能省一半的力,但不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④理想的动滑轮(不计轴间摩擦和动滑轮重力)则:F=G/2只忽略轮轴间的摩擦则,拉力F=(G+G动)/2。

  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S=2h

  4、滑轮组

  ①定义:定滑轮、动滑轮组合成滑轮组。②特点:使用滑轮组既能省力又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③理想的滑轮组(不计轮轴间的摩擦和动滑轮的重力)拉力F=G/n。只忽略轮轴间的摩擦,则拉力F=(G+G动)/n。

  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S=nh。

  ④组装滑轮组方法:首先根据公式 n=(G+G动)/F求出绳子的股数。然后根据“奇动偶定”的原则。结合题目的具体要求组装滑轮。

  第3节 机械效率

  1、有用功:定义:对人们有用的功。

  公式:W有用=Gh(提升重物)=W总-W额=ηW总

  斜面:W有用=Gh

  2、额外功:定义:并非我们需要但又不得不做的功。

  公式:W额=W总-W有用=G动h(忽略轮轴摩擦的动滑轮、滑轮组)

  斜面:W额=fL

  3、总功:定义:有用功加额外功或动力所做的功

  公式:W总=W有用+W额=FS

  4、机械效率:定义: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

  公 式:

  5、有用功总小于总功,所以机械效率总小于1。通常用百分数表示。某滑轮机械效率为60%表示有用功占总功的60%。

  6、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减小机械自重、减小机件间的摩擦。

  7、机械效率的测量:

  (1)原理:

  (2)应测物理量:钩码重力G、钩码提升的高度h、拉力F、绳的自由端移动的距离S。

  (3)器材:除钩码、铁架台、滑轮、细线外还需刻度尺、弹簧测力计。

  (4)步骤:必须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使钩码升高,目的:保证测力计示数大小不变。

  (5)结论: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高低的主要因素有:

  ①动滑轮越重,个数越多则额外功相对就多。

  ②提升重物越重,做的有用功相对就多。

  ③摩擦,若各种摩擦越大做的额外功就多。

  8、绕线方法和重物提升高度不影响滑轮机械效率

  1.机械运动:物理学中把物**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简称为运动。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运动。

  2.参照物

  (1)研究机械运动,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要看是以哪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要看这个物体与参照物的位置关系。当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发生了改变,我们就说这个物体是运动的,如果位置没有改变,我们就说这个物体是静止的。

  (3)参照物的选择是任意的,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物体的运动,其结果可能不相同。例如:坐在行使的火车上的乘客,选择地面作为参照物时,他是运动的,若选择他坐的座椅为参照物,他则是静止的。对于参照物的选择,应该遵循有利于研究问题的简化这一原则。一般在研究地面上运动的物体时,常选择地面或者相对地面静止的物体(如房屋、树木等)作为参照物。

  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宇宙中的一切物体都在运动,也就是说,运动是绝对的。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则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的,这就是运动的相对性。

  4.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一般按以下三个步骤进行:

  (1)选择恰当的参照物。

  (2)看被研究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改变。

  (3)若被研究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发生了改变,我们就说这个物体是运动的。若位置没有改变,我们就说这个物体是静止的。

  5.知道比较快慢的两种方法

  (1)通过相同的距离比较时间的大小。(2)相同时间内比较通过路程的多少。

  2.速度

  (1)物理意义: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定义:速度是指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3)速度计算公式:v=s/t。注意公式中各个物理物理量的含义及单位以及路程和时间的计算。

  (4)速度的单位①国际单位:米/秒,读做米每秒,符号为/s或·s-l。②常用单位:千米/小时,读做千米每小时,符号为/h。③单位的换算关系:1/s=3.6/h。

  (5)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①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对于匀速直线运动,虽然速度等于路程与时间的比值,但速度的大小却与路程和时间无关,因为物体的速度是恒定不变的,无论通过多远的路程,也不管运动多长时间。

  ②运动方向不变、速度大小变化的直线运动叫做变速直线运动。对于变速直线运动可以用*均速度来粗略的地描述物体在某段路程或某段时间的运动快慢。

  ③*均速度的计算公式:v=s/t,式中,t为总时间,s为路程。

  ④正确理解*均速度:A.*均速度只是粗略地描述变速运动的*均的快慢程度,它实际是把复杂的变速运动当作简单的匀速运动来处理,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B.由于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速度在不断变化,因此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路程,物体的*均速度不同。所以,谈到*均速度,必须指明是哪一段路程,或哪一段时间的*均速度,否则,*均速度便失去意义。

  理解: 1.W有:与工作目的相关的功

  2.W总:动力所做的功

  3.机械效率总小于1,且无单位,结果使用百分数表示 三类常考机械效率问题: 1.斜面:??

  注意:1、 做功:W=Fs 正确理解物理学中“功”的意义(做功的必要条件,三种不做功的情况)

  2、知道功的原理是一切机械都遵守的普遍规律。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功的原理是对所有机

  械都普遍适用的原理。(理想情况:所有方式做功均相等,实际用机械做功都比直接做功多)

  3、理解机械效率的意义

  (1)机械效率是反映机械性能优劣的主要标志之一,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的比例越大,机械对总功的利用率就越高,机械的性能就越好。

  (2)在计算机械效率时,要注意各物理量名称所表示的意义。

  (3)因为有用功只占总功的一部分,有用功总小于总功,所以机械效率总小于1。

  4. 理解功率的物理意义(P=W/t=Fv)

  功率是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它跟功和时间两个因素有关,并由它们的比值决定。

  5. 注意机械效率跟功率的区别

  机械效率和功率是从不同的方面反映机械性能的物理量,它们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功率大的机器不一定效率高。

  第1节浮力

  1、浮力是由液体(或气体)对物体向上和向下压力差产生的。

  第2节阿基米德原理

  1、内容:浸入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2、公式表示:F浮=G排=ρ液V排g。从公式中可以看出: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而与物体的质量、体积、重力、形状、浸没的深度等均无关。

  3、适用条件:液体(或气体)。

  第3节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

  1、浸没在液体中物体,当它所受的浮力大于重力时,物体上浮;当它所受的浮力小于所受的重力时,物体下沉;当它所受的浮力与所受的重力相等时,物体悬浮在液体中或漂浮在液面上。反之亦然。漂浮在液面上的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受到的重力。

  2、浮力的应用

  轮船:采用空心的办法增大排水量。排水量——轮船按设计的要求满载时排开的水的质量。潜水艇:改变自身重来实现上浮下沉。气球和飞艇:改变所受浮力的大小,实现上升下降。

  第七章 力

  一、力

  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用N 表示。力的感性认识:拿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1N。

  3、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说明: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一般指:物体的运动快慢是否改变(速度大小的改变)和物体的运动方向是否改变

  4、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

  5、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表示出来,如果没有大小,可不表示,在同一个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

  6、力产生的条件: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可以不接触)。

  7、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二、弹力

  1、弹力

  ①弹性:物体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的性质叫弹性。

  ②塑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形变后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叫塑性。

  ③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受到的力叫弹力,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大小有关

  弹力产生的重要条件:发生弹性形变;两物体相互接触;

  生活中的弹力:拉力,支持力,压力,推力;

  2:弹簧测力计

  ①结构:弹簧、挂钩、指针、刻度、外壳

  ②作用:测量力的大小

  ③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它的伸长量就越长。

  (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跟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④对于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1) 认清 量程 和 分度值 ;(2)要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如果不是,则要调零;

  (3)轻拉秤钩几次,看每次松手后,指针是否回到零刻度;

  (4) 使用时力要沿着弹簧的轴线方向,注意防止指针、弹簧与秤壳接触。测量力时不能超过

  弹簧测力计的量程。(5)读数时视线与刻度面垂直

  说明:物理实验中,有些物理量的大小是不宜直接观察 但它变化时引起其他物理量的变化却容易观察,用容易观察的量显示不宜观察的量,是制作测量仪器的一种思路。这种科学方法称做“转换法”。利用这种方法制作的仪器有:温度计、弹簧测力计等。

  三、重力、

  1、重力的概念: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的力叫重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2、重力大小的叫重量,物体所受的重力跟质量成 正比 。

  公式:G=mg 其中g=9.8N/kg ,它表示质量为1kg 的物体所受的重力为9.8N 在要求不很精确的情况下,可取g=10N/kg。

  3、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其应用是重垂线、水*仪分别检查墙是否竖直和桌面是否水*。

  4、重力的作用点——重心

  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重心。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上。

  如均匀细棒的重心在它的中点,球的重心在球心。方形薄木板的重心在两条对角线的交点

  第八章 力和运动

  一、牛顿第一定律

  1、牛顿第一定律:

  ⑴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得出了牛顿第一定律,其内容是: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⑵说明:

  A、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推理而概括出来的,且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所以已成为大家公认的力学基本定律之一。但是 我们周围不受力是不可能的,因此不可能用实验来直接证明牛顿第一定律。

  B、牛顿第一定律的内涵:物体不受力,原来静止的物体将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不管原来做什么运动,物体都将做匀速直线运动.

  C、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可以不需要力,即力与运动状态无关,所以力不是产生或维持运动的原因。

  2、惯性:⑴定义: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⑵说明: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惯性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是否受力、受力大小、是否运动、运动速度等皆无关。

  利用惯性:跳远运动员的助跑;用力可以将石头甩出很远;骑自行车蹬几下后可以让它滑行。

  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小型客车前排乘客要系安全带;车辆行使要保持距离。

  二、二力*衡

  1、定义:物体在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称二力*衡。

  2、二力*衡条件:二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两个力在一条直线上

  3.物体在不受力或受到*衡力作用下都会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即*衡状态.

  4、*衡力与相互作用力比较:

  相同点:①大小相等;②方向相反;③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不同点:*衡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可以是不同性质的力;相互作用力作用在不同物体上,是相同性质的力。


物理八年级下册知识点汇总10篇(扩展7)

——八年级物理知识点 40句菁华

1、国际单位制:国际计量组织制定了一套国际统一的单位

2、关于刻度尺的估读

3、15c或者2.14c或者2.16c(最后一位为估读出来的)

4、分类:

5、家庭电路主要由进户线、电能表、闸刀开关、熔断器、插座、用电器和开关等组成。

6、长度的单位

7、质量:

8、水中倒影的形成的原因

9、相对静止:两个以同样快慢、向同一方向运动的物体,或它们之间的位置不变,则这两个物体相对静止。

10、匀速直线运动:快慢不变、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11、噪声及来源

12、光直线传播的应用:可解释许多光学现象:激光准直、影子的形成、月食、日食的形成、小孔成像、“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皮影戏”、“立竿见影”等

13、两种反射现象

14、浮力方向:竖直向上,施力物体:液(气)体

15、浮力的利用:

16、凡是影响人们正常的学*和生活的声音都是噪声。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90dB;为了保证工作和学*,声音不能超过70dB;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50 dB。

17、汽化有两种方式:沸腾和蒸发。

18、实验得出得结论:在同样条件下,*面越光滑,小车前进地越远。

19、定义: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20、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1、弹簧测力计

22、重力的作用点——重心

23、控制噪声:(1)在生源处较弱(安消声器);(2)在传播过程中(植树。隔音墙)(3)在人耳处减弱(戴耳塞)

24、传递信息(医生查病时的“闻”,打B超,敲铁轨听声音等等)

25、生物光源(水母、斧头鱼),非生物光源(太阳、灯泡)

26、利用光的反射定律画一般的光路图(要求会作):

27、光在同种介质中传播,当介质不均匀时,光的传播方向亦会发生变化。

28、白光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复色光;

29、在复*测量小灯泡的电阻时,要注意滑动变阻器的使用及其在本实验中的作用。

30、定义:物理学里把物**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31、长度的测量是物理学最基本的测量,也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长度测量的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32、长度估测:黑板的长度2.5m、课桌高0.7m、篮球直径24cm、指甲宽度 1cm、铅笔芯的直径1mm 、一只新铅笔长度1.75dm 、 手掌宽度1dm 、墨水瓶高度6cm

3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34、速度:用来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35、根据可求路程:和时间:

36、R=R1+R2+…+Rn (串联电路中电阻的特点:总电阻等于各部分电路电阻之和)

37、I1:I2=R2:R1 (并联电路中电流与电阻的关系:电流之比等于它们所对应的电阻的反比)

38、电流表

39、电流表的使用可总结为(一查两确认,两要两不要)

40、根据串并联电路的特点求解有关问题的电路:


物理八年级下册知识点汇总10篇(扩展8)

——八年级物理知识点 30句菁华

1、长度单位:㎞ d c μ n

2、连接电路;(连接过程中,开关断开;闭合开关前,滑动变阻器滑片滑到电阻最大位置;合理选择电压表和电流表的量程)。

3、算出电阻值;

4、测量结果包括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

5、质量的单位:

6、参照物:研究机械运动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7、匀速直线运动:快慢不变、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8、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它是由发声体振动频率决定的,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9、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汽化有两种不同的方式:蒸发和沸腾,这两种方式都要吸热。

10、液化:定义: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

11、光直线传播的应用:可解释许多光学现象:激光准直、影子的形成、月食、日食的形成、小孔成像、“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皮影戏”、“立竿见影”等

12、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c = 3 × 10 8 m/s

13、实验得出得结论:在同样条件下,*面越光滑,小车前进地越远。

14、背景资料:

15、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惯性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是否受力、受力大小、是否运动、运动速度等皆无关。

16、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17、重力的概念: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的力叫重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18、生物光源(水母、斧头鱼),非生物光源(太阳、灯泡)

19、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0、真空中光速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

21、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互看双眼)

22、折射角:折射光线和法线间的夹角。

23、生活中与光的折射有关的例子:水中的鱼的位置看起来比实际位置高一些(鱼实际在看到位置的后下方);由于光的折射,池水看起来比实际的浅一些;水中的人看岸上的景物的位置比实际位置高些;夏天看到天上的星斗的位置比星斗实际位置高些;透过厚玻璃看钢笔,笔杆好像错位了;斜放在水中的筷子好像向上弯折了;(要求会作光路图)

24、白光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复色光;

25、*均速度:在变速运动中,用总路程除以所用的时间可得物体在这段路程中的快慢程度,这就是*均速度。用公式:;日常所说的速度多数情况下是指*均速度。

26、U=U1+U2+…+Un (串联电路中电压的特点:串联电路中,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两端电压之和)

27、I=I1+I2+…+In (并联电路中电流的特点:干路上的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

28、电路的组成

29、串联

30、电路的连接


物理八年级下册知识点汇总10篇(扩展9)

——八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五)份

  (一)课文字词详解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①而伯乐不常有。②故③虽有名马,

  ①而:表转折,但是。②故:所以。③虽:即使。

  ①祗②辱③于④奴隶人之手,⑤骈死于⑥槽枥之间,不⑦以千里称也。

  ①祗:只,仅。②辱:(受)屈辱。③于:在。④奴隶人:奴仆。⑤骈(pián)死:(和普通马)一同死。骈,本义为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⑥槽枥:马槽。⑦以……称:以……著称。以,凭。

  马之千里①者,②一食③或④尽粟一⑤石。⑥食马者不知⑦其能千里⑧而食也。

  ①……者:……的马。②一食:吃一次。③或:有时。④尽:吃尽。⑤石:容量单位。⑥食(sì):同“饲”,喂。⑦其:指千里马。⑧而:表承接。

  ①是马也,②虽有千里之③能,④食不饱,力不足,⑤才美不⑥外见,⑦且⑧欲与⑨常马⑩等?不可得,

  ①是:这。②虽:虽然。③能:才能。④食:吃。⑤才美:才能和美好的素质。⑥外见:表现在外面。见,同“现”,显露、表现。⑦且:犹,尚且。⑧欲:想要。⑨常马:普通的马。⑩等:等同,一样。?不可得:做不到。

  ①安求其能千里也?

  ①安:哪里,怎么。

  ①策之不②以其道,食之不能③尽其④材,⑤鸣之而不能⑥通其意,

  ①策之:用马鞭赶它。策,马鞭,这里是动词,用马鞭驱赶。②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以,按照。道,正确的方法。③尽:竭尽。④材:同“才”,才能、才干。⑤鸣:马叫。之:音节助词,不译。“食之”与“策之”中的“之”都指代千里马。⑥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通,通晓、明白。

  执①策②而③临之,曰:“天下无马!”④呜呼!⑤其真无马⑥邪?⑦其真不知马也!

  ①策:名词,马鞭。②而:连词。③临:面对。④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⑤其:表示加强诘问语气。⑥邪:同“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⑦其:代词。

  (二)重点句子翻译

  1、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所以即使有出名的马(千里马),也只能在奴仆的手下受屈辱,(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槽之间,不以千里马而著称。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吃完一石粮食。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饲养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所以(就以普通马的食量)来喂养。

  4、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才能和优点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可以日行千里呢?

  5、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用马鞭赶它,不能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6、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握着马鞭面对着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

  7、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是他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啊!

  (三)课文分析

  1、主题:通篇用的是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全文寄托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不*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

  2、作者的论点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的?

  第一段: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正面论证: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反面论证:故虽有名马……不以千里称也。第二段:进一步从反面论证,指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第三段:痛斥执策者的愚蠢,勾画出执策者狂妄无知的形象。作者厉声反诘执策者,表达中心:其真不知马也。

  3、“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比喻了什么样的人?

  千里马——有才能的人。伯乐——重视人才,识别人才的人。食马者——愚妄、浅薄,不能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4、《马说》中的五个“也”字:

  ①“不以千里称也”流露出无限痛惜的感情。②“安求其能千里也”,表现作者愤怒谴责的感情,而且包含着诉诸读者正义感的意图。③“其真不知马也”有作者的痛切之感,更有对食马者的深刻嘲讽。④“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中的.“也”字,是作者故作顿笔,有暂时了结,不再说下去的意思,可以省却一些无用的话。⑤“是马也,虽有……”中的“也”字,显然是提醒读者注意食马者的无知给千里马造成的后果。

  5、全文“不”字的理解:

  ①叹无人识才。“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没有“伯乐”,千里马“常有”也就等于没有。“不以千里称也”:道出了千里马遭遇之不幸,结局之惨痛,真让人感到遗憾、惋惜。

  ②悲无力使才。“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与常马等不可得”:道出了被埋没的千里马的满腹委屈,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

  ③愤庸人误才。“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反过来还对着受尽了屈辱的千里马说“天下无马”,愚昧,更是无知!作者满腔的悲愤化成一句“其真不知马也”,对食马者的罪行表示愤恨,对马的悲惨遭遇深表同情,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愚昧可笑的辛辣讽刺。

  6、理解式默写。

  (1)总领全文的句子: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描写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的句子(怀才不遇的人发出的感叹):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3)描写千里马悲惨遭遇的句子: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4)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5)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6)本文中心句:其真不知马也!

  (7)写食马者愚昧无知的句子: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语言特色分析

  —化用引用,充满文学性。—修辞手法,抒情性,生动性。—形象化词语运用与新颖的词语搭配。—句式:长短结合,整散结合。节奏感,韵律感。—叠词—色彩,画面。

  方言使用:口语化、生活化、直白、诙谐幽默、质朴自然。

  辛辣的语言,发人深省。

  怎么做语文阅读题

  语文阅读题除了上面最核心的技巧以外,当然还需要一些其他的方法。做语文阅读会遇到很多题型,同学们如果能大致了解这些题型怎么答,就会在考试时更有把握,答题时也会更游刃有余。

  语文常见的题型有某句话的作用,一般考的都是开头或结尾的话,那么开头就是开门见山、点题、引领全文、做伏笔,结尾就是收束全文、点明主旨、与开头照应等;考查文章主题的题型就是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什么主旨等等,也是有模板的,可以自己总结;还有就是修辞手法的运用,以及这些修辞都有哪些作用,这都可以事先背诵,然后考试时套用模板答题,不仅能提高答题速度,还能提高准确率。

  1、词类

  (1)实词:表示实在意义,能作短语或句子的成分,一般能独立成句。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

  (2)虚词:一般不表示实在的意义,基本用途是表示语法关系。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拟声词。

  2、短语

  (1)并列短语:由两个或由两个以上的名词、动词或形容词等并列组成的短语,基本结构有名+名、名+代、代+代、动+动、形+形、数量+数量。

  (2)动宾短语:动词后边带上一个受动词支配的词,组成一个短语,这种短语叫做动宾短语。基本结构:动+名、动+代。

  (3)补充短语:包括动补短语和形补短语两大类。

  (4)介宾短语:由介词和它的宾语构成的短语。

  (5)“的”字短语:由动词、形容词、动宾短语加上“的”构成。基本结构:动词+的、形容词+的、动宾短语+的。

  还有“主谓短语”和“偏正短语”。

  3、语素

  (1)自由语素:可以独立成词,位置自由。如“分、好、高、低”;

  (2)半自由语素:不能独立成词,只能组合,位置自由。如“话、*、确、民”;

  (3)不自由语素:不能独立成词,位置固定。如“者、第、阿”。

  4、语法知识点

  语法=词法+句法;语法是连接古今汉语的时空隧道。

  阅读古文的三大障碍:眼花缭乱的词类活用;体系庞杂的文言虚词;纷繁变幻的文言句式。但是,理解了汉语语法,这一切都不再是障碍。所以,学语法不是为了懂语法,而是为了读懂文言文。

  理解汉语的词类,能见词判性;会分析古今句子的结构,一眼识别古文中的倒装句。

  一掌握下列字的读音。

  相梁(xiàng) 鹓鶵(yuān chú) 醴泉(lǐ) 鸱(chī)

  吓(hè) 儵鱼(tiáo) 濠梁(háo)

  二、一词多义。

  是:

  于是,鸱得腐鼠(这时)

  是鱼之乐也(这)

  吓:

  仰而视之曰:“吓”(模仿鸱发怒的声音)

  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吓唬)

  于:

  夫鹓鶵发于南海(介词,从)

  而飞于北海(介词,向)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介词,在)

  三、古今异义。

  【或】古义指有人,现在指或者。

  【于是】古义是两个词语,意思是在这时,现在是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

  【安】古义是怎么,现在指安全、稳定。

  【固】古义是本来,现在指坚固。

  四、词类活用。

  惠子相梁:“相”在这里是名词用作动词,意思是“做宰相”。

  五、解释下列加红词语的意思。

  欲代子相:你。

  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国都。

  非梧桐不止:栖息。

  非练实不食:竹子所结的子。

  非醴泉不饮:甜美的泉水。

  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完全,确定是。

  请循其本:从最初的的话题说起。

  六、掌握下列语句的特殊句式。

  搜于国中三日三夜(状语“于国中”后置,“搜”后省略宾语“庄子”)

  七、惠子相梁内容解读

  1、请划分本文的层次,并概括大意。

  本文可以分成两层:第一层从开头到“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写惠子相梁,听信他人挑拨,搜捕来看望自己的庄子;第二层从“庄子往见之到结尾”,写庄子以鹓鶵自比回击利欲熏心的惠子。

  2、文章表现了作者什么思想?

  第一则庄子讲鹓鶵的故事里,庄子将自己比作鹓鶵(喻志向高洁之士),将惠子比做鸱(喻醉心利禄、猜忌君子的小人),把功名利禄比做腐鼠,既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和志趣,又极其辛辣地讥讽了惠子醉心于功名利禄且无端猜忌别人的丑态。

  3、庄子不直截了当的阐述自己思想,而用故事进行比喻,这样写,有什么特殊的表达效果?

  庄子没有直言痛斥惠子,而用讲故事的形式绕着弯子骂人,收到既尖锐痛快又余味不尽的效果。体现了《庄子》语言机敏、幽默、诙谐,富有想象力的特点。

  4、庄子在《惠子相梁》一文中,通过什么方式来说理的,这样说理有什么好处?

  作者在文章中主要通过比喻说理的方式,这样可以使本文更加形象生动,说理富有趣味性。

  5、文章中哪几个词能够表现惠子比较看重功名利禄呢?

  文章中有两个词可以表现惠子比较看重功名利禄,一个“恐”,一个是“搜”。

  6、文章中鹓鶵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从文章简洁的语言中可以看出,鹓鶵是一种奇鸟,它有个性,有追求,不会因为现实而改变自己的理想。

  八 庄子与惠子由于濠梁内容解读

  1、请划分本文的层次,并概括大意。

  本文可以分成两层:第一层为第一句话,交待庄子和惠子两人同游于濠水之滨;第二层从“庄子曰”到结尾,写庄子与惠子围绕着“鱼之乐”展开辩论。

  2、文章表现了作者什么思想

  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反映。也反映了庄子推崇“自然”,反对“人为”的思想。

  3、庄子认为鱼儿“出游从容”,这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和反映。

  4、庄子为什么在文章中会认为鱼儿是快乐的呢?

  庄子有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他追求“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这种思想使作者和大自然的关系更加亲密,这就必然影响了他看待自然界的思想。

  作者在看待万物的时候,必然打上自己情感的印记,使万物也具有了和人一样的“灵感”。

  5、你认为在庄子和惠子的辩论中,谁是胜者?

  (1)从逻辑上看,惠子是胜者。庄子是靠故意曲解惠子的意思,才在争论中得以维持自己最初的判断。

  (2)从故事本身来看,庄子占了上风,充分体现了庄子的论辩的机敏和巧妙。

  (3)从逻辑上看,庄子其实并不应该输,只是他没找准方向,以至于给惠子留下可乘之机。惠子最初的发问是“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这里暗含有这样的判断:惠子能够知道庄子“非鱼”。

  阅读理解某句话作用

  开头句子的作用:

  1、开篇点题;

  2、总领下文或统领下文;

  3、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

  4、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或思考。

  中间句子的作用:

  1、单独成段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2、段末起总结作用(总结上文,引出下文)。

  结尾句子的作用:

  1、篇末点题;

  2、总结全文,深化中心

  3、首尾呼应,照应开头或照应题目;

  4、点明中心,升华中心;

  5、另人深思,给人惊醒(启示)或留有思考的余地。

  整体感知、快速阅读的技巧

  (1)浏览标题,领悟基本内容:标题有时暗示主旨、有启迪文章思路的作用、提供答题的方向等。

  (2)辨识文体(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散文),分析重点文意。

  (3)精读首尾,揣摩主题思想:首尾往往发现作者所表达的中心。

  第一部分

  二种语言类型:口语、书面语。

  二种论证方式:立论、驳论。

  二种说明语言:*实、生动。

  二种说明文类型:事理说明文、事物说明文。

  二种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气氛。

  社会环境描写--交代时代背景。

  二种论据形式: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第二部分

  三种感_:褒义、贬义、中性。

  小说三要素:人物(根据能否表现小说主题思想确定主要人物)情节(开端/发展/_结局)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议论文结构三部分: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三种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语言运用三原则:简明、连贯、得体。

  第三部分

  四种文学体裁:小说、诗歌、戏剧、散文。

  四种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句子的四种用途: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

  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_结局。

  记叙的四种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引号的四种用法:①表引用②表讽刺或否定

  ③表特定称谓④表强调或着重指出

  第四部分

  五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抒情、议论。

  破折号的五种用法:①表注释②表插说③表声音中断、延续④表话题转换⑤表意思递进

  第五部分

  六种说明方法: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分类别、下定义。

  六种逻辑顺序:①总←→分②现象←→本质③原因←→结果④慨括←→具体⑤部分←→整体⑥主要←→次要

  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六种人物的描写方法: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神态描写。

  六种病句类型:①成分残缺②搭配不当③关联词语使用不恰当④前后矛盾⑤语序不当⑥误用滥用虚词(介词)

  省略号的六种用法:①表内容省略②表语言断续③表因抢白话未说完④表心情矛盾⑤表思维跳跃⑥表思索正在进行

  六种常用写作手法:象征、对比、衬托(铺垫)、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扬抑。

  第六部分

  七种短语类型:并列短语、偏正短语、主谓短语、动宾短语、后补短语、的字短语、介宾短语。

  七种复句类型:①并列复句②转折复句③条件复句④递进复句⑤选择复句⑥因果复句⑦假设复句

  第七部分

  八种常用修辞方法:

  ①比喻--使语言形象生动,增加语言色彩。

  ②拟人--把事物当人写,使语言形象生动。

  ③夸张--为突出某一事物或强调某一感受。

  ④排比--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

  ⑤对偶--使语言简练工整。

  ⑥引用--增强语言说服力。

  ⑦设问--引起读者注意、思考。

  ⑧反问--起强调作用,增强肯定(否定)语气。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的学*方法

  1.围绕中心,及时复*。复*的首要任务是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首先,要根据教材的知识体系确定好一个中心内容,把主要精力集中在教材的中心重点和难点上。其次要及时巩固、防止遗忘。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说:“与其借助复*去恢复记忆,不如借助复*去防止遗忘。”复*最好在遗忘之前,倘在遗忘之后,效率就低了。语文学*中的背诵尤其如此。

  2.查缺补漏,保证知识的完整性。复*中一旦发现知识的缺漏及薄弱环节,要及时弥补,不可欠“债”。

  3.先回忆,后看书,增强复*效果。

  4,看参考书,适当拓宽知识面。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的学*技巧

  首先要培养浓厚的兴趣。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这也就说明了学*一定要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有兴趣去学*,是学好的根本,学*语文也一样。只要有了学*语文的兴趣,才会发觉其中的乐趣,发现了学*的乐趣,才有助于我们去持之以恒地学*语文,没有持之以恒的精神,根本学不好语文。有的同学认为语文很无聊,要背记的东西太多,所以根本不想去学,成绩当然也就上不去,所以,兴趣对学*来说是很重要的。

  其次,学*语文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不可一蹴而就,只有长期的积累才能使语文学得更好。积累也就需要大量地阅读与背诵,当我们空闲的时候,读一读好的书籍或文章不仅能丰富知识,还能陶冶你的性情。不过,不能只是读,还要思考,我们应准备一个记录与摘抄的本子,在阅读的过程中将遇到的好的句子抄下来,并不时地看看,让它们变为自己的东西,当遇到疑点难点时,也要记下来,与旁人讨论,听取别人的看法。这样才会有所长进,水*才会提高。

  第一部分

  二种语言类型:口语、书面语。

  二种论证方式:立论、驳论。

  二种说明语言:*实、生动。

  二种说明文类型:事理说明文、事物说明文。

  二种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气氛。

  社会环境描写--交代时代背景。

  二种论据形式: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第二部分

  三种感_:褒义、贬义、中性。

  小说三要素:人物(根据能否表现小说主题思想确定主要人物)情节(开端/发展/_结局)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议论文结构三部分: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三种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语言运用三原则:简明、连贯、得体。

  第三部分

  四种文学体裁:小说、诗歌、戏剧、散文。

  四种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句子的四种用途: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

  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_结局。

  记叙的四种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引号的四种用法:①表引用②表讽刺或否定

  ③表特定称谓④表强调或着重指出

  第四部分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