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数学知识点优选【五】篇

首页 / 知识 / |

  小学五年级数学知识点 1

  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1、长方体有( )个面,( )个点,( )条棱长。相对的面( ),每个面都是( )形,特殊情况有( )个面是正方形;棱长分为( )、( )和( ),各有( )条。长方体最少有( )个面是长方形。

  2、长方体最多有( )个相对面是正方形,最多有( )个面的完全相同。

  3、正方体有( )个面,这些面都是( )形,( )个点,( )条棱长。它所有的棱长都( )。

  4、要焊接一个长10cm,宽8 cm,高6 cm的长方体框架,要准备10cm,8 cm,6 cm的铁丝各( )条。

  5、最少用( )个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可以拼成一个较大的正方形。

  6、最少用( )个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可以拼成一个较大的正方体。

  7、一个长方体中,如果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是6厘米,3厘米,3厘米,那么它( )个面是正方形,正方体的面积是( );有( )个面的面积相等,这些面的面积都是( )。

  8、把两个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棱长总和是( )厘米.

  应用题

  (1)要焊接一个长10cm,宽8 cm,高6 cm的长方体框架。最少要铁丝多少厘米?

  (2)要焊接一个棱长6厘米的正方体框架。最少要铁丝多少厘米?

  (3)一个长方体的框架的棱长总和是60厘米,它的长是5厘米,宽是4厘米。高是多少厘米?

  (4)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是60厘米,它的`一个面的面积是多少?

  (5)现有一根长150厘米的铁丝,用它焊接成一个正方体的框架,还剩下铁丝6厘米。这个正方体框架的棱长是多少厘米?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一、填空

  1、长方体或正方体的( ),叫做它的表面积。

  2、正方体是由( )个完全相同的( )围成的立体图形,正方体有( )条棱,它们的长度都( ),正方体有( )个顶点。

  3、因为正方体是长、宽、高都( )的长方体,所以正方体是( )的长方体。

  4、相交于一个顶点的( )条棱,分别叫做长方体的( )、( )、( )。

  5、求长方体的表面积必须知道长方体的( )。

  6、一个正方体的表面是54*方厘米,那么一个面的面积是( )*方厘米,棱长是( )厘米。

  7、长方体的长、宽、高都扩大2倍,那么表面就扩大( )倍。

  8、正方体的棱长扩大3倍,表面积扩大( )倍。

  二、计算

  (1)长方体的长是5厘米,高是4厘米,宽是3厘米.求它的表面积与棱长总和.

  (2)正方体的棱长是6厘米。求它的表面积与棱长总和.

  (3)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是60厘米。它的棱长是多少厘米?表面积是多少*方厘米?

  (4)一个长方体的棱长总和是60厘米,长是5厘米,宽是4厘米。它的表面积是多少?

  三、实际应用

  1、一节通风管的横截面是边长是0.5米的正方形,长2.5米.如果用铁皮做这样的通风管50节,需要多少*方米的铁皮?

  2、一个长方体的游泳池,长20米,宽18米,水深2.5米。

  (1)游泳池的占地面积有多大?如果沿水池走1圈,要走多少米?

  (2)在四壁和底面抹水泥,求抹水泥的面积是多少*方米?

  3、做一个长方体的浴缸(无盖),长8分米,宽4分米,高6分米,至少需要多少*方分

  米的玻璃?如果每*方分米玻璃4元钱,至少需要多少钱买玻璃?

  4、一个房间的长6米,宽3.5米,高3米,门窗面积是8*方米。现在要把这个房间的四

  壁和顶面粉刷水泥,粉刷水泥的面积是多少*方米?如果每*方米需要水泥0.8千克,一共要水泥多少千克?

  5、在一节长1米,宽和高都是10厘米的通风管,至少需要铁皮多少*方厘米?做12节这样的通风管呢?

  6、 一盒饼干长20厘米,宽15厘米,高30厘米,现在要在它的四周贴上商标纸,这张商标纸的面积是多少*方厘米?

  6、学校计算机室铺了1800块长40厘米,宽20厘米,厚1厘米的地砖,这个计算机室的面积是多少?

  小学五年级数学知识点 2

  在日常生活当中,一根拉紧的绳子、一根竹竿、人行横道线、都给人以直线的形象,而实际上的直线是两端都没有端点、可以向两端无限延伸、不可测量长度的。

  直线的特点:没有端点,可以向两端无限延长。

  直线(straightline)是几何学基本概念,是点在空间内沿相同或相反方向运动的轨迹。

  从*面解析几何的角度来看,*面上的直线就是由直线*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一个二元一次方程所表示的图形。求两条直线的交点,只需把这两个二元一次方程联立求解,当这个联立方程组无解时,二直线*行;有无穷多解时,二直线重合;只有一解时,二直线相交于一点。常用直线与X轴正向的夹角(叫直线的倾斜角)或该角的正切(称直线的斜率)来表示*面上直线(对于X轴)的倾斜程度。可以通过斜率来判断两条直线是否互相*行或互相垂直,也可计算它们的交角。直线与某个坐标轴的交点在该坐标轴上的坐标,称为直线在该坐标轴上的截距。直线在*面上的位置,由它的斜率和一个截距完全确定。在空间,两个*面相交时,交线为一条直线。因此,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用两个表示*面的三元一次方程联立,作为它们相交所得直线的方程。空间直线的方向用一个与该直线*行的非零向量来表示,该向量称为这条直线的一个方向向量。直线在空间中的位置,由它经过的空间一点及它的一个方向向量完全确定。在欧几里得几何学中,直线只是一个直观的几何对象。在建立欧几里得几何学的公理体系时,直线与点、*面等都是不加定义的,它们之间的关系则由所给公理刻画。

  小学五年级数学知识点 3

  23、公式:

  长方形:周长=(长+宽)×2--【长=周长÷2-宽;宽=周长÷2-长】字母公式:C=(a+b)×2

  面积=面积=长×宽字母公式:S=ab

  正方形:周长=边长×4字母公式:C=4a

  *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字母公式:S=ah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底=面积×2÷高;高=面积×2÷底】字母公式:S=ah÷2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字母公式:S=(a+b)h÷2

  【上底=面积×2÷高-下底,下底=面积×2÷高-上底;高=面积×2÷(上底+下底)】

  24、*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剪拼、*移

  25、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旋转

  *行四边形可以转化成一个长方形;

  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行四边形,

  长方形的长相当于*行四边形的底;

  *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三角形的底;

  长方形的宽相当于*行四边形的`高;

  *行四边形的高相当于三角形的高;

  长方形的面积等于*行四边形的面积,

  *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三角形面积的2倍,

  因为长方形面积=长×宽,所以*行四边形面积=底×高。

  因为*行四边形面积=因为*行四边形面积=底×高,所以三角形面积=底×高÷2

  26、梯形面积公式推导:旋转

  27、三角形、梯形的第二种推导方法老师已讲,自己看书

  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行四边形,知道就行。

  *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梯形的上下底之和;

  *行四边形的高相当于梯形的高;

  *行四边形面积等于梯形面积的2倍,

  因为*行四边形面积=底×高,所以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

  28、等底等高的*行四边形面积相等;

  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相等;

  等底等高的*行四边形面积是三角形面积的2倍。

  29、长方形框架拉成*行四边形,周长不变,面积变小。

  30、组合图形:转化成已学的简单图形,通过加、减进行计算。

  小学五年级数学知识点 4

  第一单元 方程

  1、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

  2、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3、方程一定是等式;等式不一定是方程。等式方程

  4、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这是等式的性质。

  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这也是等式的性质。

  5、求方程中未知数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解方程时常用的关系式:

  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减数=被减数-差 被减数=减数+差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注意:解完方程,要养成检验的好*惯。

  6、五个连续的自然数(或连续的奇数,连续的偶数)的和,等于中间的一个数的5倍。奇数个连续的自然数(或连续的奇数,连续的偶数)的和个数=中间数

  7、4个连续的自然数(或连续的奇数,连续的偶数)的和,等于中间两个数或首尾两个数的和个数2(高斯求和公式)

  8、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思路:A、审题并弄懂题目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B、理清题目的等量关系。C、设未知数,一般是把所求的数用X表示。D、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E、解方程F、检验G、作答。

  第二单元 确定位置

  1、确定位置时,竖排叫做列,横排叫做行。确定第几列一般从左往右数,确定第几行一般从前往后数。

  2、数对(x,y)第1个数表示第几列(x),第2个数表示第几行(y),写数对时,是先写列数,再写行数。

  3、从地球仪上看,连接北极和南极两点的是经线,垂直于经线的线圈是纬线,经线和纬线、分别按一定的顺序编排表示经度和纬度,经度和纬度都用度()、分()、秒()表示。

  4、将某个点向左右*移几格,只是列(x)上的数字发生加减变化,向左减,向右加,行(y)上的数字不变。举例:将点(6,3)的位置向右*移2个单位后的位置是(8,3),列6+2=8;将点(6,3)的位置向左*移2个单位后的位置是(4,3),列6-2=4。

  5、将某个点向上下*移几格,只是行(y)上的数字发生加减变化,向上减,向下加,列(x)上的数字不变。举例:将点(6,3)的位置向上*移2个单位后的位置是(6,5),行3+2=5;将点(6,3)的位置向下*移2个单位后的位置是(6,1),列3-2=1。

  第三单元 公倍数和公因数

  1、一个数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一个数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一个数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一个数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一个数最大的因数等于这个数最小的倍数。

  2、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用符号[ ,]表示。几个数的公倍数也是无限的。

  3、两个数公有的因数,叫做这两个数的公因数,其中最大的一个,叫做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用符号( , )。两个数的公因数也是有限的。

  4、两个素数的积一定是合数。举例:35=15,15是合数。

  5、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一定是它们的最大公因数的倍数。举例:[6,8]=24,(6,8)=2,24是2的倍数。

  6、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倍数关系的两个数,最大公因数是较小的数,最小公倍数是较大的数。举例:15和5,[15,5]=15,(15,5)=5

  素数关系的两个数,最大公因数是1,最小公倍数是它们的乘积。举例:[3,7]=21,(3,7)=1

  一个素数和一个合数,最大公因数是1,最小公倍数是它们的乘积。[5,8]=40,(5,8)=1

  相邻关系的两个数,最大公因数是1,最小公倍数是它们的乘积。[9,8]=72,(9,8)=1

  特殊关系的数(两个都是合数,一个是奇数,一个是偶数,但他们之间只有一个公因数1),比如4和9、4和15、10和21,最大公因数是1,最小公倍数是它们的乘积。

  一般关系的两个数,求最大公因数用列举法或短除法,求最小公倍数用大数翻倍法或短除法。(详见课本31页内容)

  第四单元 认识分数

  1、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或由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都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我们把它叫做单位1。把单位1*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叫做分数单位。一个分数的分母是几,它的分数单位就是几分之一。

  2、分母越大,分数单位越小,最大的分数单位是2(1)。

  3、举例说明一个分数的意义:7(3)表示把单位1*均分成7份,表示这样的3份.还表示把3*均分成7份,表示这样的1份。7(3)吨表示把1吨*均分成7份,表示这样的3份.还表示把3吨*均分成7份,表示这样的1份。

  4、4米的5(1)和1米的5(4)同样长。

  5、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分子比分母大或者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做假分数。6、真分数小于1。假分数大于或等于1。真分数总是小于假分数。

  7、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4(3),则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3(4)。

  8、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被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子,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母。

  被除数除数= 除数(被除数)如果用a表示被除数,b表示除数,可以写成ab=b(a)(b0)

  9、能化成整数的假分数,它们的分子都是分母的倍数。反过来,分子是分母倍数的假分数,都能化成整数。(用分子除以分母)

  10、分子不是分母倍数的假分数,可以写成整数和真分数合成的数,通常叫做带分数。带分数是假分数的另一种形式。例如,3(4)就可以看作是3(3)(就是1)和3(1)合成的数,写作

  1 3(1),读作一又三分之一。带分数都大于真分数,同时也都大于1。

  11、把分数化成小数的方法:用分数的分子除以分母。

  12、把小数化成分数的方法:如果是一位小数就写成十分之几,是两位小数就写成百分之几,是三位小数就写成千分之几,

  13、把假分数转化成整数或带分数的方法:分子除以分母,如果分子是分母的倍数,可以化成整数;如果分子不是分母的倍数,可以化成带分数,除得的商作为带分数的整数部分,余数作为分数部分的分子,分母不变。

  14、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的方法:把整数乘分母加分子作为假分数的分子,分母不变。

  15、把不是0的整数化成假分数的方法:用整数与分母相乘的积作分子。

  16、大于7(3)而小于7(5)的分数有无数个;分数单位是7(1)只有7(4)一个。

  17、分数大小比较的应用题:工作效率大的快,工作时间小的快。

  18、一些特殊分数的值:

  2(1) = 0.5 4(1) = 0.25 4(3) =0.75 5(1) =0.2 5(2) =0.4 5(3) =0.6

  5(4) =0.8 8(1) =0.125 8(3) =0.375 8(5) =0.625 8(7) =0.875 10(1) =0.1 16(1) =0.0625

  16(3) =0.1875 16(5) =0.3125 20(1) =0.05 25(1) =0.04 50(1) =0.02 100(1) =0.01

  19、求一个数是(占)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用除法列算式计算。

  第五单元 找规律

  1、单向*移求不同的和的个数规律:

  方格的总个数每次框出的个数+1=得到不同和的个数

  2、双向*移

  如果*移的方向既有横又有纵,我们只要分别探究出两个方向上各有几种不同的排列方法(和单向*移的规律一样),相乘的积是多少一共就有多少种不同的排列方法。

  一共有多少种贴法=沿着长的贴法沿着宽的贴法

  3、中间的数框出的个数=框出的每个数的和

  框出的每个数的和框出的个数=中间的数

  (注意:有些数字的和是不能框出来的,(1)是框出的每个数的和框出的个数中间的数;(2)是虽然框出的每个数的和框出的个数=中间的数,但中间的数在边上;(3)出现有空白方格。)

  第六单元 分数的基本性质

  1、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这是分数的基本性质。它和整数除法中的商不变规律类似。

  2、分子和分母只有公因数1,这样的分数叫最简分数。约分时,通常要约成最简分数。

  3、把一个分数化成同它相等,但分子、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

  约分方法:直接除以分子、分母的最大公因数。 例如:

  4、把几个分母不同的分数(也叫做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叫做通分。通分过程中,相同的分母叫做这几个分数的公分母。通分时,一般用原来几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

  5、比较异分母分数大小的方法:(1)先通分转化成同分母的分数再比较。(2)化成小数后再比较。(3)先通分转化成同分子的分数再比较。(4)十字相乘法。

  球的反弹实验

  球的反弹高度实验的结论:

  (1)用同一种球从不同高度下落,表示反弹高度与下落高度关系的分数大致不变,这说明同一种球的弹性是一样的。

  (2)用不同的球从同一个高度下落,表示反弹高度与下落高度关系的分数是不一样的,这说明不同的球的弹性是不一样的。

  第七单元 统计

  1、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中,不仅能看出数量的多少和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而且便于这两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

  2、作复式折线统计图步骤:

  ①写标题和统计时间;

  ②注明图例(实线和虚线表示);

  ③分别描点、标数;

  ④实线和虚线的区分(画线用直尺)。

  注意:先画表示实线的统计图,再画虚线统计图。不能同时描点画线,以免混淆。(也可以先画虚线的统计图)

  第八单元 分数加法和减法

  1、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要先通分,再按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计算结果能约分要约成最简分数,是假分数的要化为带分数;计算后要验算。

  2、分母的最大公因数是1,分子都是1的分数相加,得数的分母是两个分母的积,分子是两个分母的和。分母的最大公因数是1,分子都是1的分数相减,得数的分母是两个分母的积,分子是两个分母的差。

  3、分母分子相差越大,分数就越接*0;分子接*分母的一半,分数就接*2(1);分子分母越接*,分数就越接*1。

  4、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顺序与整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顺序相同。没有小括号,从左往右,依次运算;有小括号,先算小括号里的算式。

  5、整数加法的运算律,整数减法的运算性质同样可以在分数加、减法中运用,使计算简便。乘法分配律也适用分数的简便计算。

  6、裂项公式(用于特殊的简便计算)

  密铺

  1、由线段围成的图形(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梯形、*行四边形)能够密铺

  2、由曲线围成的图形(圆)不能够密铺。

  第九单元 解决问题策略

  1、倒推法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数学思考方法,在计算、图形转换、时间推算等许多实际问题中都有应用。倒推时还用到一些反义词呢

  2、要正确解决多次倒推的策略就是对题目先进行整理,通过整理过程来理清思路,再倒推回去或列方程解答。

  3、对于条件出现一半的复杂倒推题目,通常通过画线段图帮助分析列算式来解决。

  第十单元 圆

  1、圆是由一条曲线围成的*面图形。(以前所学的图形如长方形、梯形等都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面图形)

  2、画圆时,针尖固定的一点是圆心,通常用字母O表示;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是半径,通常用字母r表示;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是直径,通常用字母d表示。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和直径。在同一个圆里,所有半径的长度都相等,所有直径的长度都相等。

  3、用圆规画圆的过程:先两脚**,再固定针尖,最后旋转成圆。画圆时要注意:针尖必须固定在一点,不可移动;两脚间的距离必须保持不变;要旋转一周。

  4、在同一个圆里,半径是直径的一半,直径是半径的2倍。(d=2r, r=d2)

  5、圆是轴对称图形,有无数条对称轴,对称轴就是直径。

  6、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所以要比较两圆的大小,就是比较两个圆的直径或半径。

  7、正方形里最大的圆。两者联系:边长=直径

  画法:(1)画出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2)以对角线交点为圆心,以边长为直径画圆。

  8、长方形里最大的圆。两者联系:宽=直径

  画法:(1)画出长方形的两条对角线;(2)以对角线交点为圆心,以边长为直径画圆。

  9、同一个圆内的所有线段中,圆的直径是最长的。

  10、车轮滚动一周前进的路程就是车轮的周长。

  每分前进米数(速度)=车轮的周长转数

  11、任何一个圆的周长除以它直径的商都是一个固定的数,我们把它叫做圆周率。

  用字母(读pi)表示。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3.141592653

  我们在计算时,一般保留两位小数,取它的*似值3.14。3.14

  12、如果用C表示圆的周长,那么C=d或C = 2r

  13、求圆的半径或直径的方法:d = C圆 r= C圆 2= C圆2

  14、半圆的周长等于圆周长的一半加一条直径。 C半圆= r+2r C半圆= d2+d

  15、常用的3.14的倍数:

  3.142=6.28 3.143=9.42 3.144=12.56 3.145=15.7 3.146=18.84

  3.147=21.98 3.148=25.12 3.149=28.26 3.1412=37.68 3.1414=43.96

  3.1416=50.24 3.1418=56.52 3.1424=75.36 3.1425=78.5

  3.1436=113.04 3.1449=153.86 3.1464=200.96 3.1481=254.34

  16、圆的面积公式:S圆=r2。圆的面积是半径*方的倍。

  17、圆的面积推导:圆可以切拼成*似的长方形,长方形的面积与圆的面积相等(即S长方形=S圆);长方形的宽是圆的半径(即b=r);长方形的长是圆周长的一半(即a=2(C)=r)。即:S长方形= a b

  S圆 = r r

  = r2

  S圆 = r2

  注意:切拼后的长方形的周长比圆的周长多了两条半径。C长方形=2r+2r=C圆+d

  18、半圆的面积是圆面积的一半。S半圆=r22

  19、大小两个圆比较,半径的倍数=直径的倍数=周长的倍数,

  面积的倍数=半径的倍数2

  20、周长相等的*面图形中,圆的面积最大;面积相等的*面图形中,圆的周长最短。

  21、求圆环的面积一般是用外圆的面积减去内圆的面积,还可以利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S圆环=r2=(R2-r2)

  22、常用的*方数:112=121 122=144 132=169 142=196 152=225 162=256 172=289 182=324 192=361 202=400

  小学五年级数学知识点 5

  我们知道,全体自然数按能否被2整除可以分为奇数,偶数两大类。被2除余1为奇数,被2整除为偶数。它们还有一些特殊的性质,例如,奇数偶数,奇数和奇数之和是偶数等。灵活、巧妙、有意识地利用这些性质,加上正确的分析推理,可以解决许多复杂而有趣的问题。用奇偶性质解题的方法就称为奇偶分析。巧妙运用奇偶分析,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有一个俱乐部的成员只有两种人:一种是老实人,永远说真话,一种是骗子,永远说假话。某天俱乐部的全体成员围成一圈,每个老实人旁都是骗子,每个骗子两旁都是老实人。外来一位记者问俱乐部张三:俱乐部里共有多少成员?张三答:共有45人。记者立刻判断出张三是骗子,他是怎么知道的呢?

  原来,根据俱乐部的全体成员围成一圈,每个老实人两旁都是骗子,每个骗子两旁都是老实人的条件,可见俱乐部中的老实人与骗子人数相等,也就是说俱乐部全体成员总和是偶数。因此张三说45人一定是骗人的。这实质上是利用了对应的思想。

  街头有一位魔术师,它在桌子上放了77枚正面朝下的硬币,第一次翻动77枚,第二次翻动其中的76枚,第三次翻动其中的75枚第77次翻动其中1枚。翻动了若干次之后,大家发现硬币居然全部正面朝上,他是怎样做到的呢?

  原来对每一枚硬币来说,只要翻动奇数次,就可使原先朝下的一面朝上。按规定的翻动,其翻动1+2++77=3977次,*均每枚硬币翻动了39次,这是奇数。根据7739=77+(76+1)+(75+2)++(39+38)可以设计如下翻动方法:

  第1次翻动77枚,可以将每枚硬币翻动一次;第2次与第77次翻动77枚,又可将每枚硬币都翻动一次;同理第3次与第76次,第4次与第75次第39次与第40次都可将每枚硬币各翻动一次,这样每枚都翻动了39次,都由正面朝下变为正面朝上。

  针对数的奇偶性,还有很多富有智慧性的问题。例如,有足够多的三种水果:苹果、梨、桔子,最少要分成多少堆(每堆都有苹果、梨、桔子),才能保证得到这样的两堆,把这两堆合并后这三种水果的水果的个数都是偶数。我们可以借助列表来解决。

  可见,三种水果的奇偶情况共有8种可能,所以必须最少分成9堆,才能保证有两堆的三种水果奇偶性完全相同,把这两堆合并后这三种水果个数都是偶数。

  你瞧,如果你能巧妙地进行奇偶分析,你的智慧一定让人拍案叫绝!


小学五年级数学知识点优选【五】篇扩展阅读


小学五年级数学知识点优选【五】篇(扩展1)

——五年级数学知识点 30句菁华

1、分母分子相差越大,分数就越接*0;分子接*分母的一半,分数就接*2(1);分子分母越接*,分数就越接*1。

2、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顺序与整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顺序相同。没有小括号,从左往右,依次运算;有小括号,先算小括号里的算式。

3、裂项公式(用于特殊的简便计算)

4、轴对称: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后两部分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5、对称和旋转的画法:旋转要注意:顺时针、逆时针、度数

6、循环小数:一个数的小数部分,从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者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做循环小数。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数字,叫做这个循环小数的的循环节。

7、在小数除法中的发现:

8、除法中的变化规律:①商不变性质: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0除外),商不变。②除数不变,被除数扩大,商随着扩大。 被除数不变,除数缩小,商扩大。 ③被除数不变,除数缩小,商扩大。

9、小数除以整数:

10、循环小数:一个数的小数部分,从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者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做循环小数。

11、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有限的小数,叫做有限小数。

12、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无限的小数,叫做无限小数。

13、一个循环小数的小数部分,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数字,叫做这个循环小数的循环节。

14、因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不能单独存在;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个的,一个数的倍数有无数个,最大的因数和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

15、判断这个数是合数还是质数,我们先用2、3、5、9的倍数特征去判断,然后可以用7、11、13等较小的质数去试除

16、用细木条钉成一个长方形框架,如果把他拉成一个*行四边形,则它的周长不变,面积变小了,因为底不变,高变小了;

17、方程一定是等式;等式不一定是方程。等式>方程

18、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这是等式的性质。

19、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思路:

20、能同时被2、3、5整除的最大两位数是(),把它分解质因数是()

21、两个质数的积一定是合数。()

22、15和4512、14和42

23、一段长方体钢材,长1.6米,横截面是边长4厘米的正方形。每立方厘米刚重7.8克,这块方钢重多少?

24、一个长方体玻璃缸,从里面量长40厘米,宽25厘米,缸内水深12厘米。把一块石头浸入水中后,水面升到16厘米,求石块的体积。

25、求*似数的方法一般有三种:

26、计算钱数,保留两位小数,表示计算到分;保留一位小数,表示计算到角。

27、数对:由两个数组成,中间用逗号隔开,用括号括起来。括号里面的数由左至右分别为列数和行数,即“先列后行”。

28、在实际应用中,小数除法所

29、3232的循环节是32.

30、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是不确定的。 可能


小学五年级数学知识点优选【五】篇(扩展2)

——小学五年级数学知识点 (菁华3篇)

小学五年级数学知识点1

  一、小数乘整数(利用因数的变化引起积的变化规律来计算小数乘法)

  知识点一:

  1、计算小数加法先把小数点对齐,再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

  2、计算小数乘法末尾对齐,按整数乘法法则进行计算。

  知识点二:

  积中小数末尾有0的乘法。先计算出小数乘整数的乘积后,积的小数末尾出现0,要再根据小数的性质去掉小数末尾的0。如:3.60“0”应划去

  知识点三:

  如果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要在前面用0补足,再点上小数点。如0.02×2=0.04

  知识点四:

  计算整数因数末尾有0的小数乘法时,要把整数数位中不是0的最右侧数字与小数的末尾对齐。

  思考:

  小数乘整数与整数乘整数有什么不同?

  1、小数乘整数中有一个因数是小数,所以积一般来说也是小数。

  2小数乘法中积的小暑部分末尾如有0可以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去掉小数末尾的0而整数乘法中是不能去掉的。

小学五年级数学知识点2

  1、小数乘整数:意义——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如:1.5×3表示1.5的3倍是多少或3个1.5的和的简便运算。

  计算方法:先把小数扩大成整数;按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2、小数乘小数:意义——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如:1.5×0.8就是求1.5的十分之八是多少。

  1.5×1.8就是求1.5的1.8倍是多少。

  计算方法:先把小数扩大成整数;按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注意:计算结果中,小数部分末尾的0要去掉,把小数化简;小数部分位数不够时,要用0占位。

  3、规律(1):一个数(0除外)乘大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大;

  一个数(0除外)乘小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小。

  4、求*似数的方法一般有三种:

  ⑴四舍五入法;⑵进一法;⑶去尾法

  5、计算钱数,保留两位小数,表示计算到分。保留一位小数,表示计算到角。

  6、小数四则运算顺序跟整数是一样的。

  7、运算定律和性质:

  加法:加法交换律:a+b=b+a加法结合律:(a+b)+c=a+(b+c)

  减法:减法性质:a-b-c=a-(b+c)a-(b-c)=a-b+c

  乘法:乘法交换律:a×b=b×a乘法结合律:(a×b)×c=a×(b×c)乘法分配律:(a+b)×c=a×c+b×c【(a-b)×c=a×c-b×c】

  除法:除法性质:a÷b÷c=a÷(b×c)

小学五年级数学知识点3

  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1、长方体有( )个面,( )个点,( )条棱长。相对的面( ),每个面都是( )形,特殊情况有( )个面是正方形;棱长分为( )、( )和( ),各有( )条。长方体最少有( )个面是长方形。

  2、长方体最多有( )个相对面是正方形,最多有( )个面的完全相同。

  3、正方体有( )个面,这些面都是( )形,( )个点,( )条棱长。它所有的棱长都( )。

  4、要焊接一个长10cm,宽8 cm,高6 cm的长方体框架,要准备10cm,8 cm,6 cm的铁丝各( )条。

  5、最少用( )个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可以拼成一个较大的正方形。

  6、最少用( )个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可以拼成一个较大的正方体。

  7、一个长方体中,如果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是6厘米,3厘米,3厘米,那么它( )个面是正方形,正方体的面积是( );有( )个面的面积相等,这些面的面积都是( )。

  8、把两个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棱长总和是( )厘米.

  应用题

  (1)要焊接一个长10cm,宽8 cm,高6 cm的长方体框架。最少要铁丝多少厘米?

  (2)要焊接一个棱长6厘米的正方体框架。最少要铁丝多少厘米?

  (3)一个长方体的框架的棱长总和是60厘米,它的长是5厘米,宽是4厘米。高是多少厘米?

  (4)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是60厘米,它的`一个面的面积是多少?

  (5)现有一根长150厘米的铁丝,用它焊接成一个正方体的框架,还剩下铁丝6厘米。这个正方体框架的棱长是多少厘米?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一、填空

  1、长方体或正方体的( ),叫做它的表面积。

  2、正方体是由( )个完全相同的( )围成的立体图形,正方体有( )条棱,它们的长度都( ),正方体有( )个顶点。

  3、因为正方体是长、宽、高都( )的长方体,所以正方体是( )的长方体。

  4、相交于一个顶点的( )条棱,分别叫做长方体的( )、( )、( )。

  5、求长方体的表面积必须知道长方体的( )。

  6、一个正方体的表面是54*方厘米,那么一个面的面积是( )*方厘米,棱长是( )厘米。

  7、长方体的长、宽、高都扩大2倍,那么表面就扩大( )倍。

  8、正方体的棱长扩大3倍,表面积扩大( )倍。

  二、计算

  (1)长方体的长是5厘米,高是4厘米,宽是3厘米.求它的表面积与棱长总和.

  (2)正方体的棱长是6厘米。求它的表面积与棱长总和.

  (3)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是60厘米。它的棱长是多少厘米?表面积是多少*方厘米?

  (4)一个长方体的棱长总和是60厘米,长是5厘米,宽是4厘米。它的表面积是多少?

  三、实际应用

  1、一节通风管的横截面是边长是0.5米的正方形,长2.5米.如果用铁皮做这样的通风管50节,需要多少*方米的铁皮?

  2、一个长方体的游泳池,长20米,宽18米,水深2.5米。

  (1)游泳池的占地面积有多大?如果沿水池走1圈,要走多少米?

  (2)在四壁和底面抹水泥,求抹水泥的面积是多少*方米?

  3、做一个长方体的浴缸(无盖),长8分米,宽4分米,高6分米,至少需要多少*方分

  米的玻璃?如果每*方分米玻璃4元钱,至少需要多少钱买玻璃?

  4、一个房间的长6米,宽3.5米,高3米,门窗面积是8*方米。现在要把这个房间的四

  壁和顶面粉刷水泥,粉刷水泥的面积是多少*方米?如果每*方米需要水泥0.8千克,一共要水泥多少千克?

  5、在一节长1米,宽和高都是10厘米的通风管,至少需要铁皮多少*方厘米?做12节这样的通风管呢?

  6、 一盒饼干长20厘米,宽15厘米,高30厘米,现在要在它的四周贴上商标纸,这张商标纸的面积是多少*方厘米?

  6、学校计算机室铺了1800块长40厘米,宽20厘米,厚1厘米的地砖,这个计算机室的面积是多少?


小学五年级数学知识点优选【五】篇(扩展3)

——五年级数学知识点汇总五篇

  五年级数学知识点 1

  第一单元小数乘法

  1、小数乘整数:

  @意义――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如:1.5×3表示求3个1.5的和的简便运算(或1.5的3倍是多少)。 @计算方法:先把小数扩大成整数;按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2、小数乘小数:

  @意义――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如:1.5×0.8就是求1.5的十分之八是多少(或求1.5的1.8倍是多少)。 @计算方法:先把小数扩大成整数;按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注意:按整数算出积后,小数末尾的0要去掉,也就是把小数化简;位数不够时,要用0占位。

  3、规律:

  一个数(0除外)乘大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大;

  一个数(0除外)乘小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小。

  4、求*似数的方法一般有三种:

  ⑴四舍五入法; ⑵进一法; ⑶去尾法

  5、计算钱数,保留两位小数,表示计算到分;保留一位小数,表示计算到角。

  6、小数四则运算顺序和运算定律跟整数是一样的。

  7、运算定律和性质:

  @ 加法:

  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 减法:

  a-b-c=a-(b+c)

  a-(b+c)=a-b-c

  @ 乘法: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c+b×c【(a-b)×c=a×c-b×c】

  @ 除法:

  a÷b÷c=a÷(b×c)

  a÷(b×c) =a÷b÷c

  第二单元位置

  1、数对:由两个数组成,中间用逗号隔开,用括号括起来。括号里面的数由左至右分别为列数和行数,即“先列后行”。

  2、作用:一组数对确定唯一 一个点的位置。经度和纬度就是这个原理。 例:在方格图(*面直角坐标系)中用数对(3,5)表示(第三列,第五行)。 注:(1)在*面直角坐标系中X轴上的坐标表示列,y轴上的坐标表示行。如:数对(3,2)表示第三列,第二行。

  (2)数对(X,5)的行号不变,表示一条横线,(5,Y)的列号不变,表示一条竖线。(有一个数不确定,不能确定一个点)

  2、图形左右*移行数不变;图形上下*移列数不变。

  第三单元小数除法

  1、小数除法的意义: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如:0.6÷0.3表示已知两个因数的积0.6与其中的一个因数0.3,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2、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小数除以整数,按整数除法的方法去除。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整数部分不够除,商0,点上小数点。如果有余数,要添0再除。

  3、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先将除数和被除数扩大相同的倍数,使除数变成整数,再按“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法则进行计算。

  注意:如果被除数的位数不够,在被除数的末尾用0补足。

  4、在实际应用中,小数除法所

  得的商也可以根据需要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商的*似数。

  5、除法中的变化规律:

  ①商不变: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0除外),商不变。 ②除数不变,被除数扩大,商随着扩大。

  ③被除数不变,除数缩小,商扩大。

  6、循环小数:一个数的小数部分,从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者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做循环小数。

  @ 循环节:一个循环小数的小数部分,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数字。如

  6.3232的循环节是32.

  7、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有限的小数,叫做有限小数。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无限的小数,叫做无限小数。

  第四单元可能性

  1、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是不确定的。 可能

  可能性不可能(确定)

  一定

  2、事件发生的机会(或概率)有大小。

  大数量多

  小数量少

  五年级数学知识点 2

  1、小数除法的意义: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如:2.6÷1.3表示已知两个因数的积2.6与其中的一个因数1.3,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计算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按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去除,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整数部分不够除,商0,点上小数点,继续除;如果有余数,要添0再除。

  计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先把除数转化成整数,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几位,被除数的小数点也要向右移动几位,位数不够时,在被除数的末尾用0补足,然后按照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进行计算。

  2、取*似数的方法:

  取*似数的方法有三种,①四舍五入法 ②进一法 ③去尾法

  一般情况下,按要求取*似数时用四舍五入法,进一法、去尾法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选择应用。

  取商的*似数时,保留到哪一位,一定要除到那一位的下一位,然后用四舍五入的方法取*似数。没有要求时,除不尽的一般保留两位小数。

  3、循环小数:一个数的小数部分,从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者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做循环小数。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数字,叫做这个循环小数的的循环节。

  4、循环小数的表示方法:

  一种是用省略号表示,要写出两个完整的循环节,后面标上省略号。如:0.3636…… 1.587587……

  另一种是简写的方法:即只写出一组循环节,然后在循环节的第一个数字和最后一个数上面点上圆点。如:12.

  5、有限小数: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有限的小数,叫做有限小数。

  6、无限小数: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无限的小数,叫做无限小数。

  五年级数学知识点 3

  图形变换的基本方式是*移、对称和旋转。

  1、轴对称: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后两部分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1)学过的轴对称*面图形:长(正)方形、圆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等腰梯形……

  等腰三角形有1条对称轴,

  等边三角形有3条对称轴,

  长方形有2条对称轴,

  正方形有4条对称轴,

  等腰梯形有1条对称轴,

  任意梯形和*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2)圆有无数条对称轴。

  (3)对称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

  (4)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性质:

  ①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

  ②对应点的连线与对称轴垂直;

  ③对称轴两边的图形大小、形状完全相同。

  (5)对称图形包括轴对称图形和中心对称图形。*行四边形(除棱形)属于中心对称图形。

  2、旋转:在*面内,一个图形绕着一个顶点旋转一定的角度得到另一个图形的变化较做旋转,定点O叫做旋转中心,旋转的角度叫做旋转角,原图形上的一点旋转后成为的另一点成为对应点。

  (1)生活中的旋转:电风扇、车轮、纸风车

  (2)旋转要明确绕点,角度和方向。

  (3)长方形绕中点旋转180度与原来重合,正方形绕中点旋转90度与原来重合。等边三角形绕中点旋转120度与原来重合。

  旋转的性质:

  (1)图形的旋转是图形上的每一点在*面上绕某个固定点旋转固定角度的位置移动;

  (2)其中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

  (3)旋转前后图形的大小和形状没有改变;

  (4)两组对应点非别与旋转中心的连线所成的角相等,都等于旋转角;

  (5)旋转中心是唯一不动的点。

  3、对称和旋转的画法:旋转要注意:顺时针、逆时针、度数

  五年级数学知识点 4

  1、 分数:把单位1*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2、 分母:表示*均分的份数。分子:表示取出的份数。

  3、 分数单位:把单位1*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 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的数,叫做这个分数的分数单位。

  4、 真分数:分子小于分母的分数叫做真分数。真分数小于1。

  5、 假分数:分子大于或等于分母的分数,叫做假分数。假分数都大于或等于1。

  6、 带分数:由整数和真分数组成的分数叫做带分数。

  7、 假分数化成带分数:用分子除以分母,商是带分数的整数部分,余数是带分数分数部分的分子,分母不变。

  8、 整数化成假分数:用指定的分母做分母,用整数与分母的积做分子。

  9、 带分数化成假分数:用带分数的整数部分乘分母加分子做分子,分母不变。

  10、 质因数:每个合数都可以写成几个质数相乘的形式,其中每个质数都是这个合数的因数,叫做这个合数的质因数。

  11、把一个合数用质因数相乘的形式表示出来,叫做分解质因数。 如12=223

  12、几个数公有的因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因数。其中最大的一个,叫做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13 互质:两个数的公因数只有1,这两个数叫做互质。 互质的规律:

  (1) 相邻的自然数互质;

  (2) 相邻的奇数都是互质数;

  (3) 1和任何数互质;

  (4) 两个不同的质数互质

  (5) 2和任何奇数互质。

  质数与互质的区别:质数是就一个数而言,而互质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数之间的关系;这些数本身不一定是质数,但它们之间最大的公因数是1,如8和9.

  14、 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15、 求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关系 最大公因数 最小公倍数 倍数关系

  16、 分子分母互质的分数叫最简分数,或者说分子分母的公因数只有的1的 分数是最简分数。

  17、 约分:把一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除以公因数,分数值不变,这个过 程叫做约分。计算结果通常用最简分数表示。

  18、 通分:把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同分母分数,叫通分。通常用最小公倍数 做分数的分母较简便。

  19、 如何比较分数的大小: 分母相同时,分子大的分数大; 分子相同时,分母小的分数大; 分子分母都不同时,通分再比。

  20、 分数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分 数大小不变。

  21、分数的意义两种解释:

  ①把单位1*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的3份。

  ②把3*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的1份。

  五年级数学知识点 5

  1、公式:长方形:周长=(长+宽)2【长=周长2-宽;宽=周长2-长】 字母公式:C=(a+b)2 面积=长宽 字母公式:S=ab 正方形:周长=边长4 字母公式:C=4a 面积=边长边长 字母公式:S=a *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字母公式: S=ah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底=面积2高=面积2底】 字母公式: S=ah2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字母公式: S=(a+b)h2 【上底=面积2高-下底,下底=面积2高-上底;高=面积2(上底+下底)】

  2、*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剪拼、*移

  3、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旋转 *行四边形可以转化成一个长方形; 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行四边形, 长方形的长相当于*行四边形的底; *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三角形的底; 长方形的宽相当于*行四边形的高; *行四边形的高相当于三角形的高; 长方形的面积等于*行四边形的面积, *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三角形面积的2倍,因为长方形面积=长宽,所以*行四边形面积=底高。 因为*行四边形面积=底高,所以三角形面积=底高2

  4、梯形面积公式推导:旋转

  5、三角形、梯形的第二种推导方法老师已讲,自己看书 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行四边形, 知道就行。 *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梯形的上下底之和; *行四边形的高相当于梯形的高;*行四边形面积等于梯形面积的2倍,因为*行四边形面积=底高,所以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

  6、等底等高的*行四边形面积相等;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相等;等底等高的*行四边形面积是三角形面积的2倍。

  7、长方形框架拉成*行四边形,周长不变,面积变小。 30、组合图形:转化成已学的简单图形,通过加、减进行计算。


小学五年级数学知识点优选【五】篇(扩展4)

——二年级数学知识点3篇

  第二章 分解因式

  一. 分解因式

  ※1. 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这种变形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分解因式.

  ※2. 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是互逆关系.

  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区别和联系:

  (1)整式乘法是把几个整式相乘,化为一个多项式;

  (2)因式分解是把一个多项式化为几个因式相乘.

  二. 提公共因式法

  ※1. 如果一个多项式的各项含有公因式,那么就可以把这个公因式提出来,从而将多项式化成两个因式乘积的形式.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提公因式法.

  ※2. 概念内涵:

  (1)因式分解的最后结果应当是积

  (2)公因式可能是单项式,也可能是多项式;

  (3)提公因式法的理论依据是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ab +ac=a(b+c)

  (1)注意项的符号与幂指数是否搞错;

  (2)公因式是否提彻底;

  (3)多项式中某一项恰为公因式,提出后,括号中这一项为+1,不漏掉.

  三. 运用公式法

  ※1. 如果把乘法公式反过来,就可以用来把某些多项式分解因式.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运用公式法.

  ※2. 主要公式:

  (1)*方差公式:

  ①应是二项式或视作二项式的多项式;

  ②二项式的每项(不含符号)都是一个单项式(或多项式)的*方;

  ③二项是异号.

  (2)完全*方公式:

  ①应是三项式;

  ②其中两项同号,且各为一整式的*方;

  ③还有一项可正负,且它是前两项幂的底数乘积的2倍.

  ※5. 因式分解的思路与解题步骤:

  (1)先看各项有没有公因式,若有,则先提取公因式;

  (2)再看能否使用公式法;

  (3)因式分解的最后结果必须是几个整式的乘积;

  (4)因式分解的结果必须进行到每个因式在有理数范围内不能再分解为止.

  四. 一元一次不等式:

  ※1.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含未知数的式子是整式,未知数的次数是1. 像这样的不等式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

  ※2.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过程与解一元一次方程类似,特别要注意,当不等式两边都乘以一个负数时,不等号要改变方向.

  ※3.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步骤:

  ①去分母;

  ②去括号;

  ③移项;

  ④合并同类项;

  ⑤系数化为1(注意不等号方向改变的问题)

  ※4. 不等式应用的探索(利用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

  列不等式解应用题基本步骤与列方程解应用题相类似,即:

  ①审:认真审题,找出题中的不等关系,要抓住题中的关键字眼,如大于、小于、不大于、不小于等含义;

  ②设:设出适当的未知数;

  ③列:根据题中的不等关系,列出不等式;

  ④解:解出所列的不等式的解集;

  ⑤答:写出答案,并检验答案是否符合题意.

  五. 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次函数

  六.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1. 定义:由含有一个相同未知数的几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成的不等式组,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2.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中各个不等式解集的公共部分叫做不等式组的解集.

  如果这些不等式的解集无公共部分,就说这个不等式组无解.

  几个不等式解集的公共部分,通常是利用数轴来确定.

  ※3.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步骤:

  (1)分别求出不等式组中各个不等式的解集;

  (2)利用数轴求出这些解集的公共部分,

  (3)写出这个不等式组的解集.

  两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的四种情况(a、b为实数,且a

  (同大取大;同小取小;大小小大中间找;大大小小无解)

  一、有余数的除法

  1、有余数除法的意义、算式的写法及读法。

  有余数除法的意义:不能*均分。

  有余数除法的写法、读法:

  例:写法:9÷4=2……1(知道各部分的名称,9是被除数、4是除数、2是商、1是余数。)

  读法:9除以4商2余1.

  例:①19÷9=2……1读作:( )

  19是( ),9是( ),2是(),1是( )。

  ②41÷5=8……1读作:( )

  其中,被除数是( ),除数是( ),商是( ),余数是( )。

  ③被除数是73,除数是8,商是(),余数是()。

  2、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1)被除数=除数×商+余数

  (2)余数一定小于除数。

  例:①除数是4,商是8 ,余数是3,则被除数是( )。

  ②一道除数是6的有余数除法,余数可能是( )。

  3、有余数除法竖式的写法。(一商二乘三减四比较)

  例:列竖式计算。

  ①21÷5= ②19÷6= ③48÷9=

  4、解决问题

  例:①17根小棒,每3根一份,分成( )份,还剩( )根。算式为( )。

  ②搭一顶帐篷需要9米布,43米布最多可以搭多少顶帐篷?

  ③野营小队共17人,每顶帐篷住3人,需要搭多少顶帐篷?

  ④有58个茶杯,每7个装1盒,可以装几盒?还剩几个?

  二、万以内数的认识

  1、“千”的认识。(10个一百是一千,一千里面有10个一百)

  例:①( )个10是100;()个100是1000。

  ②1000里面有( )个100,( )个10,( )个1。.

  ③比299大1的数是()。

  2、千以内数的读法、写法、组成。

  800读作:( ),组成( )。

  808读作:( ),组成( )。

  880读作:( ),组成( )。

  3、“万”的认识。(10个一千是一万,一万里面有10个一千)

  4、万以内数的读法、写法、组成。

  读数时,从高位读起,千位是几就读几千,百位是几就读几百,十位是几就读几十,个位是几就读几;中间有一个或两个0都读一个零,末尾的0不读。

  例:①在2371中,2在( )位上,表示( ),3在( )位上,表示( ),7在( )位上,表示( ),1在()位上,表示( )。

  ②4050读作( ),组成( )。

  ③6009读作( ),组成( )。

  ④二千零六写作( );五千八百七十六写作( )。

  ⑤一个数千位上是6,十位上分别是8,其余各位上都是0,这个数是( )。

  ⑥6060中的两个0分别表示( )、( ),两个6分别表示( )( )。

  ⑦一个数最高位是千位,它是( )位数;一个三位数,最高位是( )位。

  ⑧用1、2、0、6、8中的4个数,组成的最大四位数是( ),最小四位数是( )。

  5、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1)数位不同,数位多的数大。

  (2)数位相同,从高位比起,高位数字越大则数越大。

  6、认识*似数,估计。

  895接*900,900就是895的*似数。895≈900

  806接*800,800就是806的*似数。806≈800

  例:798≈ 2958≈

  1178≈ 20xx≈

  7、整百数加减整百数、几千几百加减几百的口算。

  三、万以内数的加减法

  1、不连续进位、退位的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计算。

  例:用竖式计算。

  347+281= 720-340= 727-562= 253+364=

  2、加减法的验算。

  例:笔算并验算。

  275+384= 724-562= 827-456=

  3、连续进位、退位的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计算。

  例:竖式计算。

  475-289= 596+87=

  例:竖式计算(被减数中间有零)。

  603-375= 305-227=

  例:竖式计算并验算(整百数减三位数)。

  800-425= 900-592=

  4、估算

  485-289≈200,因为485≈500,289≈300,500-300=200,所以485-289≈200。

  例:208+191≈ 800-205≈

  385+421≈ 614-398≈

  5、三位数加减解决比多、比少的问题

  例:①500比436大多少?

  ②被减数是301,减数是138,差是多少?

  ③297比402小多少?

  ④一个数是562,它比另一个数少281,求另一个数。

  ⑤750比一个数多205,这个数是多少?

  四、千米、分米、毫米的认识

  1、知道长度单位间的关系。

  尺子上的1小格的长度时1毫米,毫米用mm表示。

  10厘米就是1分米,分米用dm表示。

  1千米就是1000米,千米又叫公里,用km表示。

  1米=100厘米

  1厘米=10毫米

  1分米=10厘米

  1千米=1000米

  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公里)都是计量物体长度的单位,叫做长度单位。

  2、单位间的简单换算和计算。

  例:3分米=( )厘米

  7000米=( )千米

  2米=( )分米

  90毫米=( )厘米

  4厘米=( )毫米

  5千米=( )米

  例:2分米-9厘米=()厘米

  24毫米-14毫米=( )毫米=( )厘米

  8900米=( )千米( )米

  3千米4米=( )

  例:一分硬币的厚度约1( )。

  火车每小时约行驶120( )。

  小强的身高约为140( )。

  球场长约80( )。

  例:填“<”“>”或“”

  40毫米○4分米 112厘米○20分米

  100毫米○1分米 8米○800厘米+20厘米

  五、图形与拼组

  1、图形的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行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多边形……)

  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长方形的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通常把长方形长边的长度叫做(长方形的长),短边的长度叫做(长方形的宽)。

  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把正方形每条边的长度叫做(边长)。

  2、拼组图形(能准确数出拼组图形中各种图形的个数)

  六、时、分、秒的认识

  1、认识钟面,知道时、分、秒之间的关系。

  钟面上有12个小格,60个小格。

  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钟,时针走一大格是1小时。

  分针走60个小格,时针正好走一大格,所以,1时=60分。

  秒针走1小格是1秒。

  分针走1小格,秒针走了60个小格,正好是1圈。所以,1分=60秒。

  例:3小时=()分钟

  5分钟=( )秒

  2小时25分钟=()分钟

  60分钟=( )小时

  120秒=( )分钟

  1分钟30秒=()秒

  例:在○里填上“<”“>”或“=”。

  100秒○1分钟

  2小时○120分钟

  4分钟○40秒

  100秒○2分钟

  3分钟45秒○3分钟

  1分钟○60秒

  2、会读写钟面上的时刻。

  读时刻:判断时针、分针。

  时针走过几就是几时,分针走了多少个小格就是多少分。

  例:8时31分(时针过了8是,分针走了31个小格,就是8时31分)。

  8时31分也可以写成8:31。

  3、简单的时间计算。

  例1:7时30分到10时30分,经过()小时。

  时针从7走到11,经过了( )小时。

  分针从2走到6,共走了( )分钟。

  例2:一列火车早上6时出发,上午9时30分到达终点,这列火车行驶了多长时间?

  例3:足球比赛分上、下两场,上半场45分钟,下半场跟上半场时间一样,中间休息15分钟,全场比赛需要多长时间?

  例4:小丽晚上刷牙3分钟,洗脸4分钟,洗澡25分钟,小丽做完这些事需要多长时间?

  七、混合运算

  1、加、减、乘、除、小括号运算顺序。(先小括号,后乘除,最后加减)

  2、万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运算(不带括号)

  300-217+503

  720-325-279

  3、万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带括号)

  脱式计算

  720-(325-279)

  679+(567-389)

  4、加、减、乘、除、小括号混合运算

  8×8+9=

  100-63÷9=

  520-(200+320)=

  55-5×6=

  6×9-35=

  72÷8×9=

  1.表内除法的知识点:

  (1)理解*均分的意义。会根据表内乘法,计算简单的除法。

  (2)会用乘法口诀求商。

  (3)根据乘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乘除法应用题。

  (4)被除数÷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除数×商=被除数

  2.除法:是四则运算之一,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3.除法的性质

  一个数连续除以几个数,等于这个数除以那几个数的乘积,就是除法的性质。有时可以根据除法的性质来进行简便运算。如:300÷25÷4=300÷(25×4)

  4.除法公式

  (1)被除数÷除数=商

  (2)被除数÷商=除数

  (3)除数×商=被除数

  5.被除数

  除法运算中被另一个数所除的数,如24÷8=3,其中24是被除数

  6.除数:在除法算式中,除号后面的数叫做除数。

  例:8÷2=4则2为除数。8为被除数。除数不能为0,否则没有意义。

  7.商:在一个除法算式里,被除数÷除数=商+余数,进而推导得出: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8.完全商

  当数a除以数b(非0)能除得尽时,这时的商叫完全商。如:9÷3=3,3就是完全商。

  9.不完全商

  如果数a除以数b(非零)除不尽,得到的商就是不完全商。如:10÷3=3......1,这里的3就是不完全商。

  10.被除数和商的关系

  被除数扩大(缩小)n倍,商也相应的扩大(缩小)n倍。

  除数扩大(缩小)n倍,商相应的缩小(扩大)n倍)。

  11.2—6的乘法口诀

  2×2=4

  2×3=6

  3×3=9

  2×4=8

  3×4=12

  4×4=16

  2×5=10

  3×5=15

  4×5=20

  5×5=25

  2×6=12

  3×6=18

  4×6=24

  5×6=30

  6×6=36

  12.直角:几何原本中的定义:当一条直线和另一条横的直线交成的邻角彼此相等时,这些角的每一个被叫做直角,而且称这一条直线垂直于另一条直线。

  一个直角等于90度,符号:Rt∠

  13.几何中的锐角:大于0°小于90°(直角)的角。

  两个锐角相加不一定大于直角,但一定小于*角。

  14.钝角:钝角大于直角(90°)小于*角(180°)的角叫做钝角。

  15.*移:*移是指在*面内,将一个图形上的所有点都按照某个方向作相同距离的移动,这样的图形运动叫做图形的*移运动,简称*移。*移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移可以不是水*的。

  16.旋转:在*面内,把一个图形绕点O旋转一个角度的图形变换叫做旋转,点O叫做旋转中心,旋转的角叫做旋转角,如果图形上的点P经过旋转变为点Pˊ,那么这两个点叫做这个旋转的对应点。

  17.旋转的性质

  (1)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


小学五年级数学知识点优选【五】篇(扩展5)

——五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6篇

  1、(P45)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字母中间的乘号可以记作"·",也可以省略不写。

  加号、减号除号以及数与数之间的乘号不能省略。

  2、a×a可以写作a·a或a,a读作a的*方。2a表示a+a

  3、方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称为方程。

  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4、解方程原理:天**衡。

  等式左右两边同时加、减、乘、除相同的数(0除外),等式依然成立。、

  5、个数量关系式:加法:和=加数+加数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减法:差=被减数-减数被减数=差+减数减数=被减数-差

  乘法:积=因数×因数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除法:商=被除数÷除数被除数=商×除数除数=被除数÷商

  6、所有的方程都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都是方程。

  7、方程的检验过程:方程左边=……

  8、方程的解是一个数;

  解方程式一个计算过程。=方程右边

  所以,X=…是方程的解。

  针对练*

  1.判一判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

  (1)方程都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2)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3)方程的解和解方程是一样的。()

  (4)10=4x-8不是方程。()

  (5)x=0是方程5x=5的解。()

  (6)9.3-1.3=10-2是等式。()

  2.解方程。

  x+53=102x-17=54

  x-0.9=1.2x+310=690

  8.5+x=10.2x-0.74=1.5

  小学数学万以内的加减法知识点

  1、认识整千数(记忆:10个一千是一万)

  2、读数和写数(读数时写汉字写数时写*数字)

  ①一个数的末尾不管有一个0或几个0,这个0都不读。

  ②一个数的中间有一个0或连续的两个0,都只读一个0。

  3、数的大小比较:

  ①位数不同的数比较大小,位数多的数大。

  ②位数相同的数比较大小,先比较这两个数的最高位上的数,如果最高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下一位,以此类推。

  4、求一个数的*似数:

  记忆:看最位的后面一位,如果是0-4则用四舍法,如果是5-9就用五入法。

  最大的三位数是位999,最小的三位数是100,最大的四位数是9999,最小的四位数是1000。

  最大的三位数比最小的四位数小1。

  5、被减数是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法的运算步骤:

  ①列竖式时相同数位一定要对齐;

  ②减法时,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从前一位退1;如果前一位是0,则再从前一位退1。

  6、在做题时,我们要注意中间的0,因为是连续退位的,所以从百位退1到十位当10后,还要从十位退1当10,借给个位,那么十位只剩下9,而不是10。(两个三位数相加的和:可能是三位数,也有可能是四位数。)

  7、公式被减数=减数+差和=加数+另一个加数

  减数=被减数-差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差=被减数-减数

  小学数学0的相关知识点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而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点。0没有倒数,0的.相反数是0,0的绝对值是0,0的*方根是0,0的立方根是0,0乘任何数都等于0,除0之外任何数的0次方等于1。0不能作为分母出现,0的所有倍数都是0。0不能作为除数。

  1、长方形面积=长×宽字母公式:s=ab

  长方形周长=(长+宽)×2字母公式:c=(a+b)×2

  2、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字母公式:s=或者s=a×a

  正方形周长=边长×4字母公式:c=4a或者c= a×4

  3、*行四边形面积=底×高字母公式:s=ah

  4、三角形面积=底×高÷2字母公式:s=ah÷2

  5、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字母公式:s=(a+b)×h÷2

  6、计算圆木、钢管等的根数:(顶层根数+底层根数)×层数÷2

  7、等底等高的*行四边形面积相等。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相等。

  等底等高的三角形和*行四边形面积关系:三角形的面积是*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三角形面积的2倍。

  8、组合图形:转化成已学的简单图形,通过加、减进行计算。

  怎么样才能打好小学数学基础

  第一,重视小学数学公式。有很多同学数学学不好就是因为对概念和公式不够重视,具体的表现为对小学数学概念的理解只是停留在表明,不去挖掘引申的含义,对数学概念的特殊情况不明白。还有对数学概念和公式有的学生只是死记硬背,小学学生缺乏对概念的理解。

  还有一部分小学同学不重视对数学公式的记忆。其实记忆是理解的基础。我们设想如果你不能将数学公式烂熟于心,那么又怎么能够在数学题目中熟练的应用呢?

  第二,就是总结那些相似的数学题目。当我们养成了总结归纳的*惯,那么小学的学生就会知道自己在解决数学题目的时候哪些是自己比较擅长的,哪些是自己还不足的。

  同时善于总结也会明白自己掌握哪些数学的解题方法,只有这样你才能够真正掌握了小学数学的解题技巧。其实,做到总结和归纳是学会数学的关键,如果小学学生不会做到这一点那么久而久之,不会的数学题目还是不会。

  小学分数数学知识点

  1、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均分成几份,取其中的几份,就是这个物体或图形的几分之几。

  2、把一个整体*均分得的份数越多,它的每一份所表示的数就越小。

  3、①分子相同,分母小的分数反而大,分母大的分数反而小。

  ②分母相同,分子大的分数就大,分子小的分数就小。

  4、①相同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和分子相加、减。

  ②1与分数相减:1可以看作是与减数分母相同的,同分子分母的分数

  1、 长方形周长=(长+宽)×2 C = 2 ( a + b )

  2、 长方形面积=长×宽 S = a b

  3、 正方形周长=边长×4 C = 4 a

  4、 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 S = a 2

  5、 *行四边形面积=底×高 S = a h

  6、 *行四边形底=面积÷高 a = S ÷ h

  7、 *行四边形高=面积÷底 h = S ÷ a

  8、 三角形面积=底×高÷2 S = a h ÷ 2

  9、 三角形底=面积×2÷高 a = 2 S ÷ h

  10、三角形高=面积×2÷底 h = 2 S ÷ a

  11、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 S = ( a + b ) h ÷ 2

  12、梯形高=梯形面积×2÷(上底+下底) h = 2 S ÷( a + b )

  13、梯形上底=梯形面积×2÷高-下底 a = 2 S ÷ h - b

  14、梯形下底=梯形面积×2÷高-上底 b = 2 S ÷ h - a

  15、1*方千米=100公顷=1000000*方米

  16、1公顷=10000*方米

  17、1*方米=100*方分米=10000*方厘米

  数的整除:

  1、能被15整除的数一定还能被( 1、3、5 )整除。[写出所有可能]

  2、从0、2、3、7、8中选出四个不同的数字,组成一个有因数2、3、5的四位数,其中最大的是( 8730 ),最小的是( 2370 )。 解:有0,3,7,8和0,2,3,7两种可能

  3、六个连续偶数的和是210,这六个偶数是( 30、32、34、36、38、40 )。

  4、在15、19、27、35、51、91这六个数中,与众不同的数是( 19 ),因为( 只有19是质数,其它都是合数 )。

  5、两个质数的积是46,这两个质数的和是( 25 )。

  解:因为46是偶数,因此它必是一个奇质数与一个偶质数的积,而偶质数只有2,另一个质数为46÷2=23,所以2与23的和是25。

  6、1992所有的质因数的和是( 88 )。

  解:1992=2 2 2 3 83,所以1992所有的质因数的和是2+2+2+3+83=92。

  7、有两个数都是合数,又是互质数,它们的最小公倍数是90,这两个数是( 9和10 )。

  8、几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是最小公倍数的( 因 )数,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是最大公因数的( 倍 )数。

  9、几个数的( 最大公因 )数的所有( 因 )数,都是这几个数的公因数;几个数的( 最小公倍 )数的所有( 倍 )数,都是这几个数的公倍数。

  10、A、B、C都是非零自然数,且A÷B=C,那么A和B的最小公倍数是( A ),最大公因数是( B ),C是( A )的因数,A是B的(倍 )数。

  11、甲数=2×3×5×A,乙数=2×3×7×A。如果甲、乙两数的最大公因数是30,A应该是( 5 );如果甲、乙两数的最小公倍数是630,A应该是( 3 )。

  12、自然数A=B-1,A、B都是非零自然数,A和B的最大公因数是( 1 ),最小公倍数( AB )。

  13、长180厘米,宽45厘米,高18厘米的`木料,至少能锯成不余料的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木块多少块?

  解:180、45、18的最大公因数是9,当锯成的正方体木块的棱长是9厘米时,锯出的正方体木块块数最少,是(180÷9)×(45÷9)×(18÷9)=20×5×2=200块。

  14、用长是9厘米、宽是6厘米、高是7厘米的长方体木块叠成一个正方体,至少需要这种长方体木块多少块?

  解:9、6、7的最小公倍数是126,即叠成的正方体棱长最小是126厘米,至少需要(126÷9)×(126÷6)×(126÷7)=14×21×18=5292块这样的长方体木块才能叠成一个正方体。

  15、同学们进行队列训练,如果每排8人,最后一排6人;如果每排10人,最后一排少4人。参加队列训练的学生最少有多少人?

  解:根据题意,学生人数除以8余6,除以10也余6,所以是8和10的最小公倍数40的倍数加6,学生最少是40+6=46人。

  16、小红、小兰、小刚和小华,他们的年龄恰好一个比一个大一岁,他们的年龄相乘的积是5040。那么,小红、小兰、小刚和小华各是多少岁?

  解:5040=2×2×2×2×3×3×5×7=7×(2×2×2)×(3×3)×(2×5),分别是7、8、9、10岁。

  长方体和正方体:

  17、写出长方体的侧面积计算公式:长方体的侧面积=( )×( )。

  18、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扩大到原来的3倍,则这个正方体的表面积扩大到原来的( 9 )倍,体积扩大到原来的( 27 )倍。

  19、用若干个完全一样的小正方体,拼成一个较大的正方体,至少需这样的小正方体( 8 )个,此时所拼成的较大正方体的表面积是原来每个小正方体表面积的( (2×2×6)÷(1×1×6)=4 )倍。

  20、一个底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高2分米,侧面展开后恰好是一个正方形。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解:长和宽都是2÷4=0.5分米,体积0.5×0.5×2=0.5立方分米。

  21、一间教室长8米,宽6米,高4米,教室里有32个学生,*均每人占有多少空间?

  解:8×6×4=192立方米,192÷32=6立方米。

  22、一个无盖的木盒,从外面量长10厘米,宽8厘米,高5厘米,木板厚1厘米。这个木盒的容积是多少?

  解:长10-1×2=8厘米,宽8-1×2=6厘米,高5-1=4厘米,容积8×6×4=192立方厘米。

  23、把一个长、宽、高分别是5分米、3分米、2分米的长方体截成两个小长方体,这两个小长方体表面积之和最大是( )*方分米。

  解:原长方体的表面积是5×3×2+5×2×2+3×2×2=62*方分米,截成两个小长方体后表面积最多增加5×3×2=30*方分米,这两个小长方体表面积之和最大是62+30=92*方分米。

  24、有一个长方体,如果把它的长减少2分米,那么它就变成一个正方体,表面积就会减少48*方分米。求这个长方体的体积。

  解:横截面是正方形,即宽与高相等。长方体的宽与高都是48÷4÷2=6分米,长是6+2=8分米,体积是8×6×6=288立方分米。

  25、把一个棱长6厘米的正方体切成棱长2厘米的小正方体,可以得到多少个小正方体?表面积增加了多少*方厘米?

  解:切成了(6÷2)×(6÷2)×(6÷2)=27个小正方体,表面积增加了6×6×4×3=432*方厘米。

  26、两个完全一样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长方体的表面积是40*方厘米,每个小正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方厘米?

  解:小正方体的一个面是40÷(5×2)=4*方厘米,每个小正方体的表面积是4×6=24*方厘米。

  27、一个长方体玻璃容器,容器内装有6升水,这时水面高度是15厘米。把一个苹果放入水中,这时容器内水面的高度是16.5厘米。请你求出这个苹果的体积。

  解:6升=6000毫升,底面积是6000÷15=400*方厘米,苹果的体积是400×(16.5-15)=600立方厘米。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28、2 的分数单位是( ),它有( 37 )个这样的分数单位,再加上( 23 )个这样的分数单位等于最小的合数。

  29、有分母都是7的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各一个,它们的大小只差一个分数单位。这三个分数分别是( , ,1 )。

  30、一个分数的分子缩小到原来的 ,分母缩小到原来的 ,分数的值就( 扩大到原来的3倍 )。

  31、一辆小汽车6分钟行驶9千米,行驶1千米要( )分,1分钟能行驶( 1.5 )千米。

  32、 <<1,□里可以填的自然数有( )。[写出所有可能]

  解: < < ,5□=50、55、60,□=10、11、12。

  33、某工厂有煤5吨,如果每天烧 吨,这些煤可烧( 5÷ =5÷0.2=25 )天;如果每天烧这些煤的 ,这些煤可烧( 5 )天。

  34、五(1)班女生占全班人数的 ,那么,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 ),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少( )。

  35、某厂男职工人数是女职工的 ,女职工比男职工多30人,男职工有( )人。

  1、用字母表运算定律。

  加法交换律:a+b=b+a加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交换律:a×b=b×a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c±b×c

  2、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

  长方形的周长公式:c=(a+b)×2长方形的面积公式:s=ab

  正方形的周长公式:c=4a正方形的面积公式:s=

  3、读作:x的*方,表示:两个x相乘。

  2x表示:两个x相加,或者是2乘x。

  4、①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称为方程。

  ②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③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5、把下面的数量关系补充完整。

  路程=(速度)×(时间)速度=(路程)÷(时间)时间=(路程)÷(速度)

  总价=(单价)×(数量)单价=(总价)÷(数量)数量=(总价)÷(单价)

  总产量=(单产量)×(数量)单产量=(总产量)÷(数量)

  数量=(总产量)÷(单价)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工作效率=(工作总量)÷(工作时间)

  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效率)

  大数-小数=相差数大数-相差数=小数小数+相差数=大数

  一倍量×倍数=几倍量几倍量÷倍数=一倍量

  几倍量÷一倍量=倍数

  被减数=减数+差减数=被减数-差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被除数=除数×商除数=被除数÷商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小学数学四边形知识点

  1、有4条直的边和4个角封闭图形我们叫它四边形。

  2、四边形的特点:有四条直的边,有四个角。

  3、长方形的特点:长方形有两条长,两条宽,四个直角,对边相等。

  4、正方形的特点:有4个直角,4条边相等。

  5、长方形和正方形是特殊的*行四边形。

  6、*行四边形的特点:

  ①对边相等、对角相等。

  ②*行四边形容易变形。(三角形不容易变形)

  7、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小学数学0的含义

  1、没有任何东西

  2、数轴的前点(原点)

  3、可以表示分界

  4、可以表示起点

  5、可以起到占位作用

  一、小数乘整数

  (利用因数的变化引起积的变化规律来计算小数乘法)

  知识点一:

  1、计算小数加法先把小数点对齐,再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

  2、计算小数乘法末尾对齐,按整数乘法法则进行计算。

  知识点二:

  积中小数末尾有0的乘法。先计算出小数乘整数的乘积后,积的小数末尾出现0,要再根据小数的性质去掉小数末尾的0。如:3.60 “0”应划去

  知识点三:

  如果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要在前面用0补足,再点上小数点。如0.02×2=0.04

  知识点四:

  计算整数因数末尾有0的小数乘法时,要把整数数位中不是0的最右侧数字与小数的末尾对齐。

  思考:

  小数乘整数与整数乘整数有什么不同?

  1、小数乘整数中有一个因数是小数,所以积一般来说也是小数。

  2小数乘法中积的小暑部分末尾如有0可以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去掉小数末尾的0而整数乘法中是不能去掉的。

  二、小数乘小数

  知识点一:

  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数的关系:因数*有几位小数,积中就有几位小数。

  知识点二:

  小数乘法的一般计算方法:

  先按整数乘法算出积,再给积点上小数点(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输出几位,点上小数点。)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要在积的前面用0补足,在点小数点。

  知识点三:

  小数乘法的验算方法

  1、把因数的位置交换相乘

  2、用计算器来验算

  三、积的*似数

  知识点一:

  先算出积,然后看要保留数位的下一位,再按四舍五入法求出结果,用约等号表示。

  知识点二:

  如果求得的*似数所求数位的数字是9而后一位数字又大于5需要进1,这是就要依次进一用0占位。如6.597保留两位为6.60

  四、连乘、乘加、乘减

  知识点一:

  小数乘法要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

  知识点二:

  小数的乘加运算与整数的乘加运算顺序相同。先乘法,后加法

  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对于小数乘法也适用。

  五、简便运算

  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对于小数乘法也适用

  计算连乘法时可应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将几位整数的两个数先乘,再乘另一个数,计算一步乘法时,可将接*整十、整百的数拆成整十整百的数和一位数相加减的算式,再应用乘法分配律简算。

  对于不符合运算定律的算式,有些通过变形也可以应用。

  乘法分配律也可以推广到相应的减法。

  小学数学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知识点

  1、认识整千数(记忆:10个一千是一万)

  2、读数和写数(读数时写汉字写数时写*数字)

  ①一个数的末尾不管有一个0或几个0,这个0都不读。

  ②一个数的中间有一个0或连续的两个0,都只读一个0。

  3、数的大小比较:

  ①位数不同的数比较大小,位数多的数大。

  ②位数相同的数比较大小,先比较这两个数的高位上的数,如果高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下一位,以此类推。

  4、求一个数的*似数:

  记忆:看位的后面一位,如果是0-4则用四舍法,如果是5-9就用五入法。

  较大的三位数是位999,小的三位数是100,较大的四位数是9999,小的四位数是1000。较大的三位数比小的四位数小1。

  5、被减数是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法的运算步骤:

  ①列竖式时相同数位一定要对齐;

  ②减法时,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从前一位退1;如果前一位是0,则再从前一位退1。

  6、在做题时,我们要注意中间的0,因为是连续退位的,所以从百位退1到十位当10后,还要从十位退1当10,借给个位,那么十位只剩下9,而不是10。(两个三位数相加的和:可能是三位数,也有可能是四位数。)

  7、公式

  和=加数+另一个加数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减数=被减数-差

  被减数=减数+差


小学五年级数学知识点优选【五】篇(扩展6)

——三年级数学知识点 (菁华5篇)

  (一)面积和面积单位:

  1、要弄清长度单位与面积单位的联系与区别;

  2、要认真审题,弄清题目要求后再做。

  (二)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1、正方形:(A)周长=边长×4——使用长度单位

  (B)面积=边长×边长——使用面积单位

  2、长方形:(A)周长=(长+宽)×2——使用长度单位

  (B)面积=长×宽——使用面积单位

  (三)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1、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进率是10;1米=10分米=100厘米=1000毫米

  2、面积单位:*方厘米、*方分米、*方米——进率是100;

  1*方米=100*方分米,1*方分米=100*方厘米,1*方米=10000*方厘;

  3、“公顷”(测量菜地面积、果园面积)和“*方千米”(测量城市土地面积)是用来测量土地的更大的面积单位;

  4、质量单位:克(g)、千克(kg,也叫公斤)、吨(t)。1000克=1千克,1000千克=1吨。

  5、计量路程或测量铁路、河流等比较长的物体时,一般用千米(km)作单位,又叫公里。(四)各图形的特点:长方形的特点: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正方形的特点:四条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行四边形的特点:两组对边*行且相等。

  小学数学学*方法

  小学数学是为学生未来的数学学*打基础的,清晰了解所学知识对于孩子来说十分关键,而这就要求对所学的知识要及时做一些归纳与总结,小学数学错题集的归纳和整理,学*好的学生一般都会有自己的错题集,错题集非常的重要,学*过程当中,自己容易做错的题目完全可以抄写在数学错题集上面。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能够查漏补缺,数学学好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小学数学表内除法知识点

  一、*均分

  1、*均分的含义:把一些物品分成几份,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均分。

  2、*均分的方法:

  (1)把一些物品按指定的份数进行*均分时,可以一个一个的分,也可以几个几个的分,直到分完为止。

  (2)把一些物品按每几个一份*均分,分时可以想:这个数可以分成几个这样的一份。

  二、除法

  1、除法算式的含义:只要是*均分的过程,就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

  2、除法算式的读法:通常按照从前往后顺序读,“÷”读作除以,“=”读作等于,其他读法不变。

  3、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在除法算式中,除号前面的数叫被除数,除号后面的数叫除数,所得的数叫商。

  三、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1、求商的方法:

  (1)用*均分的方法求商。

  (2)用乘法算式求商。

  (3)用乘法口诀求商。

  2、用乘法口诀求商时,想除数和几相乘等于被除数。

  四、解决问题

  1、解决有关*均分问题的方法:

  总数÷每份数=份数被除数=商×除数

  总数÷份数=每份数被除数=商×除数+余数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数除=被除数÷商

  2、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1)所求问题要求求出总数,用乘法计算;

  (2)所求问题要求求出份数或每份数,用除法计算。

  分数的初步认识

  1、几分之一: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均分成几份,每一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几分之几: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均分成几份,取其中的几份,就是这个物体或图形的几分之几。

  2、把一个整体*均分得的份数越多,它的每一份所表示的数就越小。

  3、比较大小的方法:

  ①分子相同,分母小的分数反而大,分母大的分数反而小。

  ②分母相同,分子大的分数就大,分子小的.分数就小。

  4、分数加减法:

  ①同分母的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和分子相加、减。

  ②1减几分之几的计算方法:计算1减几分之几时,先把1写成与减数分母相同的分数,在计算。

  5、分数的意义:把一个整体*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几份就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所分的份数作分母,所取的份数作分子。

  6、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计算方法:先用这个数除以分母(求出1份的数量是多少),再用商乘分子(求出其中几份是多少)

  测量

  1、在生活中,量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毫米、厘米、分米)做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常用(米)做单位;测量比较长的路程一般用(千米)做单位,千米也叫(公里)。

  2、1枚1分的硬币、尺子、磁卡、小纽扣、钥匙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3、在计算长度时,只有相同的长度单位才能相加减。

  4、长度单位的关系式有:(每两个相邻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①进率是10: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10分米=1米,10厘米=1分米,10毫米=1厘米,

  ②进率是100:1米=100厘米,1分米=100毫米,100厘米=1米,100毫米=1分米

  ③进率是1000:1千米=1000米,1公里==1000米,1000米=1千米,1000米=1公里

  5、当我们表示物体有多重时,通常要用到(质量单位)。在生活中,称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可以用(克)做单位;称一般物品的质量,常用(千克)做单位;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做单位。

  6、相邻两个质量单位进率是1000。

  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1000千克=1吨1000克=1千克

  多项式定义

  在数学中,多项式是指由变量、系数以及它们之间的加、减、乘、幂运算(非负整数次方)得到的表达式。

  对于比较广义的定义,1个或0个单项式的和也算多项式。按这个定义,多项式就是整式。实际上,还没有一个只对狭义多项式起作用,对单项式不起作用的定理。0作为多项式时,次数定义为负无穷大(或0)。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为整式。

  数学知识点

  加法:

  ①同号相加,取相同的符号,把绝对值相加。

  ②异号相加,绝对值相等时和为0;绝对值不等时,取绝对值较大的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③一个数与0相加不变。

  减法: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乘法:

  ①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绝对值相乘。

  ②任何数与0相乘得0。

  ③乘积为1的两个有理数互为倒数。

  除法:

  ①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一个数的倒数。

  ②0不能作除数。

  乘方:求N个相同因数A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幂,A叫底数,N叫次数。

  混合顺序:先算乘法,再算乘除,最后算加减,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的。

  四边形

  1、有4条直的边和4个角封闭图形我们叫它四边形。

  2、四边形的特点:有四条直的边,有四个角。

  3、长方形的特点:长方形有两条长,两条宽,四个直角,对边相等。

  4、正方形的特点:有4个直角,4条边相等。

  5、长方形和正方形是特殊的*行四边形。

  6、*行四边形的特点:

  ①对边相等、对角相等。

  ②*行四边形容易变形。(三角形不容易变形)

  7、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8、公式。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正方形的边长=周长÷4,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长方形的长=周长÷2-宽,

  长方形的宽=周长÷2-长

  分数的初步认识

  1、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均分成几份,取其中的几份,就是这个物体或图形的几分之几。

  2、把一个整体*均分得的份数越多,它的每一份所表示的数就越小。

  3、①分子相同,分母小的分数反而大,分母大的分数反而小。

  ②分母相同,分子大的分数就大,分子小的分数就小。

  4、①相同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和分子相加、减。

  ②1与分数相减:1可以看作是与减数分母相同的,同分子分母的分数

  时分秒

  1、钟面上有3根针,它们分别是时针、分针、秒针,其中走得最快的是秒针,走得最慢的是时针。(时针最短,秒针最长)

  2、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秒。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

  3、钟面上最长最细的针是秒针。秒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1秒。

  4、秒表:一般在体育运动中用来记录以秒为单位的时间。

  5、常用时间单位:时、分、秒。

  6、时间单位:时、分、秒,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60。

  1时=60分1分=60秒半时=30分30分=半时

  7、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大格,是1小时。秒针走一圈,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

  8、计算一段时间,可以用结束的时刻减去开始的时刻。

  单项式书写格式

  1.数字写在字母的前面,应省略乘。[5a]、[16xy]等。

  2.π是常数,因此也可以作为系数。它不是未知数。

  3.若系数是带分数,要化成假分数。

  4.当一个单项式的系数是1或-1时,“1”通常省略不写,如[(-1)ab]写成[-ab]等。

  5.在单项式中字母不可以做分母,分子可以。

  6.单独的数“0”的系数是零,次数也是零。

  7.常数的系数是它本身,次数为零。

  8.如果是分数的多项式,那么他的系数就是他的分数常数,次数为最高次幂。

  数学几何公式

  1、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2、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V=abh。

  3、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S=6a×a。

  4、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V=a.a.a=a。

  5、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圆的周长×高:S=ch。

  6、圆柱的表面积=上下底面面积+侧面积:

  S=2πr+2πrh=2π(d÷2)+2π(d÷2)h=2π(C÷2÷π)+Ch。

  7、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V=ShV=πrh=π(d÷2)h=π(C÷2÷π)h。

  8、圆锥的体积=底面积×高÷3:V=Sh÷3=πrh÷3=π(d÷2)h÷3=π(C÷2÷π)h÷3。

  1数据:数据也称观测值,是实验、测量、观察、调查等的结果,常以数量的形式给出。

  2数据分析:数据分析是组织有目的地收集数据、分析数据,使之成为信息的过程。


小学五年级数学知识点优选【五】篇(扩展7)

——五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 30句菁华

1、从同一个位置观察不同的物体,所看到的图形有可能一样,也有可能不一样。

2、(P24、25)除法中的变化规律:①商不变性质: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0除外),商不变。②除数不变,被除数扩大,商随着扩大。被除数不变,除数缩小,商扩大。③被除数不变,除数缩小,商扩大。

3、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4、理解简易方程的意思及其解法;

5、无限小数: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无限的小数,叫做无限小数。

6、长方形面积=长×宽字母公式:s=ab

7、身份证号码:由18位组成,(1)前1、2位数字表示:所在省份的代码;(2)第3、4位数字表示:所在城市的代码;

8、大面积减小面积法;

9、画垂线时用实线画。

10、*行四边形底=面积÷高 a = S ÷ h

11、*行四边形高=面积÷底 h = S ÷ a

12、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 S = ( a + b ) h ÷ 2

13、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均分成几份,取其中的几份,就是这个物体或图形的几分之几。

14、把一个整体*均分得的份数越多,它的每一份所表示的数就越小。

15、估算。(先求出多位数的*似数,再进行计算。如497×7≈3500)

16、(关于“大约)应用题:

17、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V=ShV=πrh=π(d÷2)h=π(C÷2÷π)h。

18、圆锥的体积=底面积×高÷3:V=Sh÷3=πrh÷3=π(d÷2)h÷3=π(C÷2÷π)h÷3。

19、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S=(a+b)h÷2

20、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公式:S=6a2

21、*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剪拼、*移

22、公式:

23、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旋转

24、中位数的优点是不受偏大或偏小数据的影响,用它代表全体数据的一 般水*更合适。

25、长方形的特点:长方形有两条长,两条宽,四个直角,对边相等。

26、可以起到占位作用

27、六个连续偶数的和是210,这六个偶数是( 30、32、34、36、38、40 )。

28、同学们进行队列训练,如果每排8人,最后一排6人;如果每排10人,最后一排少4人。参加队列训练的学生最少有多少人?

29、142=6.28 3.143=9.42 3.144=12.56 3.145=15.7 3.146=18.84

30、147=21.98 3.148=25.12 3.149=28.26 3.1412=37.68 3.1414=43.96


小学五年级数学知识点优选【五】篇(扩展8)

——小学二年级数学知识点 (菁华5篇)

  1.长度单位:是指丈量空间距离上的基本单元,是人类为了规范长度而制定的基本单位。其国际单位是“米”(符号“m”),常用单位有毫米(mm)、厘米(cm)、分米(dm)、千米(km)等等。长度单位在各个领域都有重要的作用。

  2.米: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标准单位是“米”,用符号“m”表示。

  3.分米:分米(dm)是长度的公制单位之一,1分米相当于1米的十分之一。

  4.厘米:厘米,长度单位。简写(符号)为:cm.

  有关厘米的单位转换: 1厘米=10毫米=0.1分米=0.01米=0.00001千米。

  5.毫米:英文缩写MM(或mm、㎜)

  进率关:1毫米=0.1厘米;

  6.进位:加法运算中,每一数位上的数等于基数时向前一位数进一。

  以个位向十位进位为例:基数为10(2进制的基数是2,类推),个位这个数位上的数量达到了10的情况下,则个位向前一位进1,成为一个十。

  在十进制的算法中,个位满十,在十位中加1;十位满十,在百位中加一。

  7.不退位减:减法运算中不用向高位借位的减法运算。例:56-22=34。6能够减去2,所以不用向高位5借位。

  8.退位减:减法运算中必须向高位借位的减法运算。例:51-22=39.

  1不能够减去2,所以必须向高位的5借位。

  9.连加:多个数字连续相加叫做连加。例如:28+24+23=85.

  10.连减:多个数字连续相减叫做连减。例如:85-40-26=19.

  11.加减混合:在运算中既有加法又有减法的运算。例如:67-25+28=70。

  12.角:具有公共端点的两条不重合的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这个公共端点叫做角的顶点,这两条射线叫做角的两条边。

  符号:∠

  13.乘法算式中各数的名称:是指将相同的数加法起来的快捷方式。其运算结果称为积。

  “×”是乘号,乘号前面和后面的数叫做因数,“=”是等于号,等于号后面的数叫做积。

  10(因数) ×(乘号) 200(因数) =(等于号) 20xx(积)

  14.1—6的乘法口诀

  1×1=1

  1×2=22×2=4

  1×3=32×3=63×3=9

  1×4=42×4=83×4=124×4=16

  1×5=52×5=103×5=154×5=205×5=25

  1×6=62×6=123×6=184×6=245×6=306×6=36

  15.7——9的乘法口诀

  1×7=72×7=143×7=214×7=285×7=356×7=427×7=49

  1×8=82×8=163×8=244×8=325×8=406×8=487×8=568×8=64

  1×9=92×9=183×9=274×9=365×9=456×9=547×9=638×9=729×9=81

  扩展资料:

  1.角的动态定义

  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所形成的图形叫做角。所旋转射线的端点叫做角的顶点,开始位置的射线叫做角的始边,终止位置的射线叫做角的终边

  2.角的种类

  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角的大小决定于角的两条边张开的程度,张开的越大,角就越大,相反,张开的越小,角则越小。在动态定义中,取决于旋转的方向与角度。角可以分为锐角、直角、钝角、*角、周角、负角、正角、优角、劣角、0角这10种。以度、分、秒为单位的角的度量制称为角度制。此外,还有密位制、弧度制等。

  锐角:大于0°,小于90°的角叫做锐角。

  直角:等于90°的角叫做直角。

  钝角:大于90°而小于180°的角叫做钝角。

  负角:按照顺时针方向旋转而成的角叫做负角。

  正角:逆时针旋转的角为正角。

  0角:等于零度的角。

  余角和补角:两角之和为90°则两角互为余角,两角之和为180°则两角互为补角。等角的余角相等,等角的补角相等。

  对顶角:两条直线相交后所得的只有一个公共顶点且两个角的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这样的两个角叫做互为对顶角。两条直线相交,构成两对对顶角。互为对顶角的两个角相等。

  还有许多种角的关系,如内错角,同位角,同旁内角(三线八角中,主要用来判断*行)!

  3.乘法的运算定律

  整数的乘法运算满足: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消去律。

  随着数学的发展,运算的对象从整数发展为更一般群。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c+b×c

  1、长度单位:是指丈量空间距离上的基本单元,是人类为了规范长度而制定的基本单位。其国际单位是“米”(符号“m”),常用单位有毫米(mm)、厘米(cm)、分米(dm)、千米(km)等等。长度单位在各个领域都有重要的作用。

  2、米: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标准单位是“米”,用符号“m”表示。

  3、分米:分米(dm)是长度的公制单位之一,1分米相当于1米的十分之一。

  4、厘米:厘米,长度单位。简写(符号)为:cm、

  有关厘米的单位转换:1厘米=10毫米=0、1分米=0、01米=0、00001千米。

  5、毫米:英文缩写MM(或mm、㎜)

  进率关:1毫米=0、1厘米;

  6、进位:加法运算中,每一数位上的数等于基数时向前一位数进一。

  以个位向十位进位为例:基数为10(2进制的基数是2,类推),个位这个数位上的数量达到了10的情况下,则个位向前一位进1,成为一个十。

  在十进制的算法中,个位满十,在十位中加1;十位满十,在百位中加一。

  7、不退位减:减法运算中不用向高位借位的减法运算。例:56—22=34。6能够减去2,所以不用向高位5借位。

  8、退位减:减法运算中必须向高位借位的减法运算。例:51—22=39、

  1不能够减去2,所以必须向高位的5借位。

  9、连加:多个数字连续相加叫做连加。例如:28+24+23=85、

  10、连减:多个数字连续相减叫做连减。例如:85—40—26=19、

  11、加减混合:在运算中既有加法又有减法的运算。例如:67—25+28=70。

  12、角:具有公共端点的两条不重合的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这个公共端点叫做角的顶点,这两条射线叫做角的两条边。

  符号:∠

  13、乘法算式中各数的名称:是指将相同的数加法起来的快捷方式。其运算结果称为积。

  “×”是乘号,乘号前面和后面的数叫做因数,“=”是等于号,等于号后面的数叫做积。

  10(因数)×(乘号)200(因数)=(等于号)20xx(积)

  14、1—6的乘法口诀

  1×1=1

  1×2=22×2=4

  1×3=32×3=63×3=9

  1×4=42×4=83×4=124×4=16

  1×5=52×5=103×5=154×5=205×5=25

  1×6=62×6=123×6=184×6=245×6=306×6=36

  15、7——9的`乘法口诀

  1×7=72×7=143×7=214×7=285×7=356×7=427×7=49

  1×8=82×8=163×8=244×8=325×8=406×8=487×8=568×8=64

  1×9=92×9=183×9=274×9=365×9=456×9=547×9=638×9=729×9=81

  二年级上册知识点概括总结

  1、角的动态定义

  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所形成的图形叫做角。所旋转射线的端点叫做角的顶点,开始位置的射线叫做角的始边,终止位置的射线叫做角的终边

  2、角的种类

  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角的大小决定于角的两条边张开的程度,张开的越大,角就越大,相反,张开的越小,角则越小。在动态定义中,取决于旋转的方向与角度。角可以分为锐角、直角、钝角、*角、周角、负角、正角、优角、劣角、0角这10种。以度、分、秒为单位的角的度量制称为角度制。此外,还有密位制、弧度制等。

  锐角:大于0°,小于90°的角叫做锐角。

  直角:等于90°的角叫做直角。

  钝角:大于90°而小于180°的角叫做钝角。

  负角:按照顺时针方向旋转而成的角叫做负角。

  正角:逆时针旋转的角为正角。

  0角:等于零度的角。

  余角和补角:两角之和为90°则两角互为余角,两角之和为180°则两角互为补角。等角的余角相等,等角的补角相等。

  对顶角:两条直线相交后所得的只有一个公共顶点且两个角的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这样的两个角叫做互为对顶角。两条直线相交,构成两对对顶角。互为对顶角的两个角相等。

  还有许多种角的关系,如内错角,同位角,同旁内角(三线八角中,主要用来判断*行)!

  3、乘法的运算定律

  整数的乘法运算满足: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消去律。

  随着数学的发展,运算的对象从整数发展为更一般群。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c+b×c

  1.*均分的含义:每份分得同样的多,叫做*均分。除法就是用来解决*均分问题的。

  2.*均分里有两种情况:

  (1)把一些东西*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总数÷份数=每份数

  例:24本练*本,*均分给6人,每人分多少本?

  列式:

  (2)包含除(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几)把一个数量按每份是多少分成一份,求能*均分成几份;用除法计算,总数÷每份数=份数

  例:24本练*本,每人4本, 能分给多少人?

  列式:

  3、除法算式的读法:从左到右的顺序读,“÷”读作以,“=”读作等于,其他数字不变。

  4、除法算式各部分名称:被除数÷除数=商。

  例:42÷7=6 42是(被除数),7是( ),6是( );这个算式读作( )。

  5.一句口诀可以写四个算式。(乘数相同的除外)。

  例:用“三八二十四”这句口诀解决的算式是( )

  A、24÷6= B、4×6=

  C、24÷3= D、24÷4=

  6、用乘法口诀求商,想:除数×商=被除数。

  第三单元 图形的运动

  1、轴对称图形:沿一条直线对折,两边完全重合。对折后能够完全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直线叫对称轴。

  成轴对称图形的汉字:

  一,二,三,四,六,八,十,大,干,丰,土,士,中,田,由,甲,申,口,日,曰,木,目,森,谷,林,画,伞,王,人,非,菲,天,典,奠,旱,春,亩,目,山,单,杀,美,春,品,工,天,网,回,喜,莫,罪,夫,黑,里,亚。

  2、*移:当物体水*方向或竖直方向运动,并且物体的方向不发生改变,这种运动是*移。只有形状、大小、方向完全相同的图形通过*移才能互相重合。

  3、旋转:物体绕着某一点或轴进行圆周运动的现象就是旋转。

  (一)填空

  1、汽车在笔直的公路上行驶,车身的运动是( )现象

  2、长方形有( )条对称轴,正方形有( )条对称轴。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