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政治知识点归纳 (菁华3篇)

首页 / 知识 / | 2022-11-25 00:00:00 政治

必修一政治知识点归纳1

  一、发展生产 满足消费

  1、生产决定消费

  ①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 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 ③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 ④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2、消费对生产有反作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是生产的最终目的和动力 ①生产的产品消费了,生产过程才算最终完成;

  ② 消费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具有导向作用;

  ③ 消费形成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

  ④ 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

  ⑤ 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能提高劳动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大力发展生产力。

  基本国情: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必须坚持**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这是夺取*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的一条基本要求。 发展,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

  1、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绝不能有丝毫动摇。

  2、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3、人是生产力中的决定性力量,加快生产力发展必须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

  4、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重要标志。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必须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

  5、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6、**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必修一政治知识点归纳2

  我国基本经济制度

  一、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

  1、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2、是*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

  3、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

  国有经济

  国有经济是指全社会全体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

  国有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

  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第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

  第二.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主导作用具体体现在三控制一支配。

  1、控制国民经济发展方向。

  2、控制经济运行的整体态势。

  3、控制重要稀缺资源的能力。

  4、在国民经济命脉和重要的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

  二、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

  在我国现阶段除公有制经济。存在大量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 个体经济与劳动者自己的劳动为基础。

  私营经济以生产资料私有和雇佣劳动为基础。

  外资经济。是指外国投资者和港澳台地区投资者,根据我国法律法规在我国大陆设立的独资企业以及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都快上投资部分。

  公有制经济和非公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必修一政治知识点归纳3

  【生产、劳动与经营】

  1、生产决定消费

  (1)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方式、质量和水*

  (2)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2、消费反作用生产

  (1)消费是生产的目的,消费使生产得以真正地完成。

  (2)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节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

  (3)消费是生产的动力。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会带动一个产业甚至几个相关产业的出现和成长。

  (4)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能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3、如何大力发展生产力

  (1)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2)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3)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

  (4)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

  4、国有经济的地位

  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它掌握着国家的经济命脉,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这一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即体现在控制国民经济发展方向、控制经济*稳运行的整体态势、控制重要稀缺资源的能力上。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

  5、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必然性:

  ①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衡、多层次的状况,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②实践证明它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

  6、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作用

  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各种非公有制经济在支撑经济增长、促进创新、扩大就业、增加税收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收入与分配】

  1、为什么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

  (1)实行按劳分配,是由我国现实的经济条件决定的:①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②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③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2)实行按劳分配,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从而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

  (3)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占主体地位,决定了按劳分配在我国所有分配方式中占主体地位。

  2、怎样实现收入分配的公*?

  ①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是实现收入分配公*的制度保证。

  ②增加居民收入,着重保护劳动所得,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是实现社会公*的重要举措。

  ③再分配更加注重公*是实现社会公*的另一重要举措。

  ④效率是公*的物质前提,社会公*的逐步实现只有在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率、增加社会财富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大力发展生产力)

  3、效率与公*的关系如何处理?

  ①效率与公*具有一致性。效率是公*的物质前提,公*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

  ②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发展经济必须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同时要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惠及全体人民。

  ③兼顾效率和公*,既要反对*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4、财政的作用:

  国家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1)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2)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3)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稳运行的作用。

  5、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

  ①经济发展水*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基础性的。只有加快经济发展,大力增加社会财富,才能保证国家财政收入持续增长。

  ②财政收入还受分配政策的制约。国家应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既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又促进企业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不断提高。

  6、为什么在消费时要主动索要发票:

  ①发票是消费者的购物凭证,是消费者的凭据;

  ②发票也是税务部门进行税收管理的基础和依据,消费者索要发票,有利于使国家税款足额入库,为国家税收作贡献。


必修一政治知识点归纳 (菁华3篇)扩展阅读


必修一政治知识点归纳 (菁华3篇)(扩展1)

——岳麓版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归纳 (菁华3篇)

岳麓版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归纳1

  *战争

  1、1840年6月,英军舰队侵入广东海面挑衅,*战争爆发。

  【原因】根本原因:英国为了打开*市场,掠夺原料

  直接原因:禁烟运动——英国借口保护*贸易

  【影响】外交方面——开与外国订约的先例;*国际地位下降

  国家*——破坏国家领土*;丧失领事裁判权;丧失关税自*;给予列强最惠国待遇。

  经济方面——国民经济大受打击,*为患;*从此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1841年初英军强占香港岛,威逼广州。

  1842年8月,清*被迫与英国签订**代史上第一个不*等条约《南京条约》

  条约内容: 割香港岛给英国;

  赔款2100万银元;

  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

  *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由双方商定等。

  影响:

  1.破坏了*领土完整,开了割让土地的先例

  2.加重人民负担,阶级矛盾尖锐,开了勒索赔款恶例

  3.打开*东南沿海门户,便利了资本主义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

  4.开始丧失关税自*

  失败原因:

  1.客观:英国综合国力强大

  2.主观:清王朝腐朽落后,统治集团战和不定,指挥不当

  3.根本:制度上的差距,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不能对抗新兴资本主义

  3、1856年,英军进攻广州,第二次*战争爆发。

  1858年清*被迫分别与英法签订《天津条约》

  条约规定: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增开沿海沿江十处通商口岸;

  赔偿英法巨额白银;

  允许外国人到*内地旅游、经商和传教;

  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暗通航等。

  不久,英法火烧圆明园。

  1860年,清*被迫分别与英法签订《北京条约》。

  条约规定:承认《天津条约》有效;

  增开天津为商埠;

  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对英法赔款各增至800万两白银。

  4、影响:*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岳麓版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归纳2

  列举从汉到明清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

  1、汉武帝集权:西汉的中、外朝制度; 东汉“虽置三公,事归台阁”皇帝总揽大权

  2、唐朝三省六部制:

  (1)结构:

  ①三省——中书省(起草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门下省(封驳审议)

  ②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2)作用:提高了办事效率;相权一分为三,有利于加强皇权。

  3、宋初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要注意分割相权、与削弱地方权力两方面)

  (1)措施:

  ①收精兵:原则是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三衙(统兵)、枢密院(调兵)。

  ②削实权:在中央把相权一分为三(实行二府三司制,设枢密院分割宰相的军权;设中书门下作为宰相的办公机构,用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设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权);在地方上州郡直属中央,州郡长官之下设通判,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

  ③制钱谷:由转运使把地方财赋运到中央,使地方失去割据的财政基础。

  (2)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改变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国家财政危机。

  4、元朝:元朝废三省,实行一省制,即中书省。

  5、明朝: 废除丞相,相权、皇权合而为一,专制皇权发展到高峰。

  明朝设立内阁: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明成祖正式设内阁。仅备顾问,不参与决策。

  6、清朝设立军机处:

  ①时间:雍正年间

  ②原因:处理西北紧急军务

  ③职权:处理军务,参与处理内政外交、制定军政大计、审理重大案件。只跪奏笔录。

  ④影响:提高了行政效率;*大事皆由皇帝裁决,专制皇权高度发展。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岳麓版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归纳3

  *战争

  1、1840年6月,英军舰队侵入广东海面挑衅,*战争爆发。

  【原因】根本原因:英国为了打开*市场,掠夺原料

  直接原因:禁烟运动——英国借口保护*贸易

  【影响】外交方面——开与外国订约的先例;*国际地位下降

  国家*——破坏国家领土*;丧失领事裁判权;丧失关税自*;给予列强最惠国待遇。

  经济方面——国民经济大受打击,*为患;*从此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1841年初英军强占香港岛,威逼广州。

  1842年8月,清*被迫与英国签订**代史上第一个不*等条约《南京条约》

  条约内容: 割香港岛给英国;

  赔款2100万银元;

  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

  *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由双方商定等。

  影响:

  1.破坏了*领土完整,开了割让土地的先例

  2.加重人民负担,阶级矛盾尖锐,开了勒索赔款恶例

  3.打开*东南沿海门户,便利了资本主义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

  4.开始丧失关税自*

  失败原因:

  1.客观:英国综合国力强大

  2.主观:清王朝腐朽落后,统治集团战和不定,指挥不当

  3.根本:制度上的差距,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不能对抗新兴资本主义

  3、1856年,英军进攻广州,第二次*战争爆发。

  1858年清*被迫分别与英法签订《天津条约》

  条约规定: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增开沿海沿江十处通商口岸;

  赔偿英法巨额白银;

  允许外国人到*内地旅游、经商和传教;

  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暗通航等。

  不久,英法火烧圆明园。

  1860年,清*被迫分别与英法签订《北京条约》。

  条约规定:承认《天津条约》有效;

  增开天津为商埠;

  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对英法赔款各增至800万两白银。

  4、影响:*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必修一政治知识点归纳 (菁华3篇)(扩展2)

——生物必修一知识点归纳 (菁华3篇)

生物必修一知识点归纳1

  一、生物圈到细胞知识点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除了病毒以外,所有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植物没有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病毒的相关知识:

  1、病毒(Virus)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体。主要特征:

  ①、个体微小,一般在10~30nm之间,大多数必须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见;

  ②、仅具有一种类型的核酸,DNA或RNA,没有含两种核酸的病毒;

  ③、专营细胞内寄生生活;

  ④、结构简单,一般由核酸(DNA或RNA)和蛋白质外壳所构成。

  2、根据寄生的宿主不同,病毒可分为动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细菌病毒(即噬菌体)三大类。根据病毒所含核酸种类的不同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

  3、常见的病毒有:人类流感病毒(引起流行性感冒)、SARS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艾滋病(*)]、禽流感病毒、乙肝病毒、人类天花病毒、狂犬病毒、烟草花叶病毒等。

  二、细胞中的原子和分子

  一、组成细胞的原子和分子

  1、细胞中含量最多的6种元素是C、H、O、N、P、Ca(98%)。

  2、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C元素。(碳原子间以共价键构成的碳链,碳链是生物构成生物大分子的基本骨架,称为有机物的碳骨架。)

  3、缺乏必需元素可能导致疾病。如:克山病(缺硒)

  4、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

  统一性: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可以找到,没有一种元素是生物界特有的。

  差异性: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生物体和自然界中含量相差很大。

  二、细胞中的无机化合物:水和无机盐

  1、水:(1)含量:占细胞总重量的60%—90%,是活细胞中含量是最多的物质。

  (2)形式:自由水、结合水

  ?自由水:是以游离形式存在,可以自由流动的水。作用有①良好的溶剂;②参与细胞内生化反应;③物质运输;④维持细胞的形态;⑤体温调节

  (在代谢旺盛的细胞中,自由水的含量一般较多)

  ?结合水:是与其他物质相结合的水。作用是组成细胞结构的重要成分。

  (结合水的含量增多,可以使植物的抗逆性增强)

  2、无机盐

  (1)存在形式:离子

  (2)作用

  ①与蛋白质等物质结合成复杂的化合物。

  (如Mg2+是构成叶绿素的成分、Fe2+是构成血红蛋白的成分、I—是构成甲状腺激素的成分。

  ②参与细胞的各种生命活动。(如钙离子浓度过低肌肉抽搐、过高肌肉乏力)

  三、细胞的基本结构

  第一节细胞膜——系统的边界知识网络

  1、研究细胞膜的常用材料:人或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

  2、细胞膜主要成分:脂质和蛋白质,还有少量糖类

  细胞膜成分特点:脂质中磷脂最丰富,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种类和数量越多

  3、细胞膜功能:

  ①将细胞与环境分隔开,保证细胞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

  ②控制物质出入细胞

  ③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

  一、制备细胞膜的方法(实验)

  原理:渗透作用(将细胞放在清水中,水会进入细胞,细胞涨破,内容物流出,得到细胞膜)

  选材:人或其它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

  原因:因为材料中没有细胞核和众多细胞器

  提纯方法:差速离心法

  细节:取材用的是新鲜红细胞稀释液(血液加适量生理盐水)

  二、与生活联系:

  细胞癌变过程中,细胞膜成分改变,产生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

  三、细胞壁成分

  植物:纤维素和果胶

  原核生物:肽聚糖

  作用:支持和保护

  四、细胞膜特性:

  结构特性:流动性

  举例:(变形虫变形运动、白细胞吞噬细菌)

  功能特性:选择透过性

  举例:(腌制糖醋蒜,红墨水测定种子发芽率,判断种子胚、胚乳是否成活)

  五、细胞膜其它功能:维持细胞内环境稳定、分泌、吸收、识别、免疫

  第二节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

  一、细胞器之间分工

  (1)双层膜

  叶绿体:存在于绿色植物细胞,光合作用场所

  线粒体:有氧呼吸主要场所

  (2)单层膜

  内质网:细胞内蛋白质合成和加工,脂质合成的场所

  高尔基体:对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包装

  液泡:植物细胞特有,调节细胞内环境,维持细胞形态

  溶酶体:分解衰老、损伤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

  (3)无膜

  核糖体:合成蛋白质的主要场所

  中心体:与细胞有丝分裂有关

  二、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

  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

  (合成肽链)(加工成蛋白质)(进一步加工)(囊泡与细胞膜融合,蛋白质释放)

  学*生物必修一的方法

  1、化记忆法

  即通过分析教材,找出要点,将知识简化成有规律的几个字来帮助记忆。例如DNA的分子结构可简化为“五四三二一”,即五种基本元素、四种基本单位、每种基本单位有三种基本物质、很多基本单位形成两条脱氧核酸链、成为一种规则的双螺旋结构。

  2、联想记忆法

  即根据教材内容,巧妙地利用联想帮助记忆。在背诵知识点时,可以发散思维,利用自己熟悉的事物和想象来促进记忆。

  学*生物必修一的技巧

  1、高听课效率

  一个学生的学*过程中,上课占了大部分的时间,无论哪个学生要想学*好,都要寄希望于课堂。怎样提高听课的效率呢?

  上课的目的性要明确,要带着预*时不懂的问题听讲;听课时精力一定要集中,跟上老师的思路,特别要注意老师的语气和所强调的关键内容;认真记笔记,笔记要记重点、要点。板书既能反映知识的要点,又能体现知识的内在联系,是应该记录的。如果听课与记笔记发生矛盾,应该先以听懂为目的,可以暂时不记,课后再回忆、补充、整理;上课要动脑筋、想问题,特别是老师提问,要积极思考,举手回答,一个经常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他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的灵敏性、流畅性,都比不举手回答的同学强得多;听课要抓住重点,一节课讲的知识太多,但对每个知识点要求不同,老师会教给学生区分重点和非重点的方法,对于重点内容学生要很好掌握,学好教材最基本的内容;让学生在学*时掌握基本观点和原理,比如"进化"的原理:进化规律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统一的原理:生物与环境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结构与功能的统一;矛盾的原理: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生物的遗传与变异等。

  2、上注意巩固

  教师授课如果用15~20分钟,剩下的时间留给学生巩固复*。巩固内容可以由教师带领,也可以由学生自己复*。学生自己复*时,对教材内容要先理解,再尝试记忆。学会识图,对图是否理解,是否会画,各部分名称是否记住了。觉得自己对教材问题不大,可以做题检验效果。

生物必修一知识点归纳2

  第一章走*细胞

  第一节从生物圈到细胞

  一、相关概念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除了病毒以外,所有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植物没有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二、病毒的相关知识

  1、病毒(Virus)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体。主要特征:

  ①个体微小,一般在10~30nm之间,大多数必须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见;

  ②仅具有一种类型的核酸,DNA或RNA,没有含两种核酸的病毒;

  ③专营细胞内寄生生活;

  ④结构简单,一般由核酸(DNA或RNA)和蛋白质外壳所构成。

  2、根据寄生的宿主不同,病毒可分为动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细菌病毒(即噬菌体)三大类。根据病毒所含核酸种类的不同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

  3、常见的病毒有:人类流感病毒(引起流行性感冒)、SARS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艾滋病(*)]、禽流感病毒、乙肝病毒、人类天花病毒、狂犬病毒、烟草花叶病毒等。

  第二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一、细胞种类:

  根据细胞内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把细胞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二、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比较:

  1、原核细胞:细胞较小,无核膜、无核仁,没有成形的细胞核;遗传物质(一个环状DNA分子)集中的区域称为拟核;没有染色体,DNA不与蛋白质结合;细胞器只有核糖体;有细胞壁,成分与真核细胞不同。

  2、真核细胞:细胞较大,有核膜、有核仁、有真正的细胞核;有一定数目的染色体(DNA与蛋白质结合而成);一般有多种细胞器。

  3、原核生物:由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如:蓝藻、细菌(如硝化细菌、乳酸菌、大肠杆菌、肺炎双球菌)、放线菌、支原体等都属于原核生物。

  4、真核生物:由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如动物(草履虫、变形虫)、植物、真菌(酵母菌、霉菌、粘菌)等。

  三、细胞学说的建立:

  1、1665英国人虎克(RobertHooke)用自己设计与制造的显微镜(放大倍数为40—140倍)观察了软木的薄片,第一次描述了植物细胞的构造,并首次用拉丁文cella(小室)这个词来对细胞命名。

  2、1680荷兰人列文虎克(A。vanLeeuwenhoek),首次观察到活细胞,观察过原生动物、人类**、鲑鱼的红细胞、牙垢中的细菌等。

  3、19世纪30年代德国人施莱登(MatthiasJacobSchleiden)、施旺(TheodarSchwann)提出:一切植物、动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的基本单位。这一学说即“细胞学说(CellTheory)”,它揭示了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第二章组成细胞的分子

  第一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1、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在非生物界都可以找到2、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存在差异性: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细胞内的含量与在非生物界中的含量明显不同3、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有20多种:

  4、在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水(85%—90%);含量最多的有机物是蛋白质(7%—10%);占细胞鲜重比例的化学元素是O、占细胞干重比例的化学元素是C。

  第二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一、相关概念:

  1、氨基酸: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约有20种。

  2、脱水缩合: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与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相连接,同时失去一分子水。

  3、肽键:肽链中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化学键(—NH—CO—)。

  4、二肽:由两个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化合物,只含有一个肽键。

  5、多肽: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链状结构。

  6、肽链:多肽通常呈链状结构,叫肽链。

  二、氨基酸分子通式:NH2—(R—CH—COOH)

  三、氨基酸结构的特点:

  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含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如:有—NH2和—COOH但不是连在同一个碳原子上不叫氨基酸);R基的不同导致氨基酸的种类不同。

  四、蛋白质多样性的原因:

  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数目、种类、排列顺序不同,多肽链空间结构千变万化。

  五、蛋白质的主要功能(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1、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物质,如肌动蛋白;

  2、催化作用:如酶;

  3、调节作用:如胰岛素、生长激素;

  4、免疫作用:如抗体,抗原;

  5、运输作用:如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

  六、有关计算:

  1、肽键数=脱去水分子数=氨基酸数目—肽链数

  2、至少含有的羧基(—COOH)或氨基数(—NH2)=肽链数

  第三节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

  1、核酸的种类: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

  2、核酸: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对于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合成具有重要作用。

  3、组成核酸的基本单位是:核苷酸,是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五碳糖(DNA为脱氧核糖、RNA为核糖)和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组成DNA的核苷酸叫做脱氧核苷酸,组成RNA的核苷酸叫做核糖核苷酸。

  4、DNA所含碱基有:腺嘌呤(A)、鸟嘌呤(G)和胞嘧啶(C)、胸腺嘧啶(T)

  5、RNA所含碱基有:腺嘌呤(A)、鸟嘌呤(G)和胞嘧啶(C)、尿嘧啶(U)

  6、核酸的分布:真核细胞的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线粒体、叶绿体内也含有少量的DNA;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

  第四节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

  一、相关概念:

  1、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主要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等;

  2、单糖:是不能再水解的糖。如葡萄糖;

  3、二糖:是水解后能生成两分子单糖的糖;

  4、多糖:是水解后能生成许多单糖的糖。多糖的基本组成单位都是葡萄糖;

  5、可溶性还原性糖:葡萄糖、果糖、麦芽糖等。

  二、糖类的比较:

  三、脂质的比较:

  第五节细胞中的无机物

  一、有关水的知识要点

  二、无机盐(绝大多数以离子形式存在)功能:

  1、构成某些重要的化合物,如:叶绿素、血红蛋白等

  2、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如动物缺钙会抽搐)

  3、维持酸碱*衡,调节渗透压。

  第三章细胞的基本结构

  第一节细胞膜——系统的边界

  一、细胞膜的成分:主要是脂质(约50%)和蛋白质(约40%)还有少量糖类(约2%——10%)。

  二、细胞膜的功能:

  1、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

  2、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3、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三、植物细胞还有细胞壁,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对细胞有支持和保护作用;其性质是全透性的。

  第二节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

  一、相关概念:

  1、细胞质:在细胞膜以内、细胞核以外的原生质,叫做细胞质。细胞质主要包括细胞质基质和细胞器。

  2、细胞质基质:细胞质内呈液态的部分是基质,是细胞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

  3、细胞器:细胞质中具有特定功能的各种亚细胞结构的总称。

  二、八大细胞器的比较:

  1、线粒体:(呈粒状、棒状,具有双层膜,普遍存在于动、植物细胞中,内有少量DNA和RNA内膜突起形成嵴,内膜、基质和基粒中有许多种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线粒体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大约95%来自线粒体,是细胞的“动力车间”。

  2、叶绿体:(呈扁*的椭球形或球形,具有双层膜,主要存在绿色植物叶肉细胞里),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器,是植物细胞的“养料制造车间”和“能量转换站”,(含有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还有少量DNA和RNA,叶绿素分布在基粒片层的膜上,在片层结构的膜上和叶绿体内的基质中,含有光合作用需要的酶)。

  3、核糖体:椭球形粒状小体,有些附着在内质网上,有些游离在细胞质基质中,是细胞内将氨基酸合成蛋白质的场所。

  4、内质网:由膜结构连接而成的网状物,是细胞内蛋白质合成和加工,以及脂质合成的“车间”。

  5、高尔基体:在植物细胞中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在动物细胞中与蛋白质(分泌蛋白)的加工、分类运输有关。

  6、中心体:每个中心体含两个中心粒,呈垂直排列,存在于动物细胞和低等植物细胞,与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

  7、液泡:主要存在于成熟植物细胞中,液泡内有细胞液。化学成分:有机酸、生物碱、糖类、蛋白质、无机盐、色素等。有维持细胞形态、储存养料、调节细胞渗透吸水的作用。

  8、溶酶体:有“消化车间”之称,内含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

  三、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核糖体(合成肽链)→内质网(加工成具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高尔基体(进一步修饰加工)→囊泡→细胞膜→细胞外

  四、生物膜系统的组成:包括细胞器膜、细胞膜和核膜等。

  第三节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

  一、细胞核的功能:

  是遗传信息库(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二、细胞核的结构:

  1、染色质:由DNA和蛋白质组成,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样物质在细胞不同时期的两种存在状态。

  2、核膜:双层膜,把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开。

  3、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4、核孔:实现细胞核与细胞质之间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

  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一、渗透作用:水分子(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作用。

  二、原生质层:细胞膜和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

  三、发生渗透作用的条件:

  1、具有半透膜

  2、膜两侧有浓度差

  四、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内溶液浓度→细胞失水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内溶液浓度→细胞吸水

  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一、细胞膜结构:磷脂蛋白质糖类

  二、结构特点: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功能特点:选择透过性

  生物进化知识点

  一是光合作用产生的O2为需氧型生物的出现提供了可能;

  二是O2在一定条件下形成的臭氧(O3)吸收紫外线,减弱太阳辐射对生物的影响为水生生物到达陆地提供了可能;

  三是光合作用产生的大量有机物为较高级异养型生物的出现提供了可能。

  糖类知识点

  主要能源物质糖类

  细胞内良好储能物质:脂肪

  人和动物细胞储能物:糖原

  直接能源物质:ATP

生物必修一知识点归纳3

  【生物学*方法】

  1.通过复*旧知识的方式导入新课。

  从旧知识导入新知识,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明确探索的目标,是生物教学最常用的导入方法。教学过程中,讲授新课之前,从新旧知识的联系中,抓住新旧知识的不同点,对旧知识加以概括,提出即将研究的问题,这样既促进了旧知识的巩固,又明确了本节课的学*目的、任务和重点,而且也能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好奇心,产生积极寻找问题答案的强烈愿望。这种方法能使学生掌握问题的实质,给学生学*新知识打好基础。如在讲“植物体内物质的运输”一节时,通过复*茎的结构以及韧皮部、木质部的构成导入新课,为学*植物体内物质的运输作铺垫。

  2.利用直观演示,让学生从观察实物和教具的方式导入新课。

  采用直观教学,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为学生架起由形象向抽象过渡的桥梁。教师若在教学中运用实物、标本、挂图、模型等直观教具导入新课,可以使学生通过视觉心领神会,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活跃课堂气氛。如在讲授骨的结构时,先发给学生纵剖的长骨,让学生观察,在观察时,教师提出观察的重点,提出思考的问题:骨端和骨中部的结构是否一样?长骨骨质的外面有什么样的结构?这种结构存在的`部位如何?骨髓腔中有些什么物质?这种导入方法,在让学生观察实物的过程中,既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又突出了重点,很自然地为讲解新课《长骨结构》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3.利用实验操作的方法导入新课。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新教材中把强化实验、通过实验手段探索知识,培养能力提到重要位置。新教材中的实验探索穿插在正式课文之中,是课本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实验操作的方法导入新课,能帮助学生认识抽象的知识,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通过分析问题,探索规律。既长了知识,又学到了技能。同时学生通过实验操作,既动脑又动手,拓宽了学生的思路,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产生浓厚的学*兴趣。如在上“根对水分的吸收”时,就运用“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这个实验引入新课,在课前让学生自己用萝卜进行实验,上课时让学生讲述自己观察的现象,并说明两个萝卜条为什么一个更加硬挺,另一个却软缩了。利用这一实验,就很容易引入新课“根对水分的吸收”。

  4.从生产实验和生活中的一个实际问题出发导入新课,启发学生懂得学*积极性。

  通过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例或自身的生理现象导入新课,能使学生有一种亲切感和实用感,容易引起学生学*的兴趣。如在讲到“叶片的结构”时,把学生带到室外去,叫他们轻摇小树,注意观察叶子的下落情况,重复几次后,把他们带*室,问小学生“叶片下落时,是正面向下,还是反面向下?”学生齐声答“正面”。教师问,这是为什么呢?稍停后,接着说,这与我们今天学*的“叶片的结构”有关,就这样很自然地转入新课。再如讲授心脏和血管的生理功能时就要讲到心率、心动周期等有关知识,就可以从实际问题导入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用右手手指轻按左手腕桡骨头尺侧,摸到脉搏后,说明这是桡动脉,它的搏动和心脏的跳动是一致的。让学生数一数自己脉搏跳动的次数,半分钟后停止,统计每分钟80次的人数,每分钟70—79次的人数,60—69次的人数,然后提出问题:为什么大家都*在教室里,而每个人的脉搏次数却不完全相同呢?心脏在人的一生中都在不停的跳动为什么不会疲劳呢?……从而导入新课。再如讲述“植物的营养繁殖”,通过了解不少学生对果树嫁接有一点感性知识,据此可以设问:“要使一棵苹果树上既结出国光苹果,又结出富士苹果两种果实,应采取什么方法?”学生顿时情绪激昂,跃跃欲试,齐答“嫁接!”接着问:“这是为什么呢?”学生对此回答不上来,我们这节课就来解决这个问题。


必修一政治知识点归纳 (菁华3篇)(扩展3)

——高一政治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归纳优选【五】份

  高一政治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归纳 1

  1、企业的含义:

  企业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加者,是国民经济的细胞。它是以营利为目的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向社会提供商品或服务的经济组织。

  在我国,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以及混合所有制企业并存,共同构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其中,国有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发挥着主导作用。

  2、企业组织形式:

  (1)公司制,是现代企业主要的典型的组织形式。

  (2)公司制具有独立法人地位、有限责任制度和科学管理结构等优点。

  (3)在我国,除公司外,还存在大量的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

  3、(1)公司,依法设立的,全部资本由股东共同出资,并由股份形式构成的,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股东不得少于两人)

  (2)两种法定公司形式: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3)共同特征:

  “有限”:指股东仅以其认购的股份对公司债务负有有限清偿责任。在付出各自的股金后,他们就不再对公司的债务负责。

  “合股”:由若干人共同集资来建立一个公司,这笔资金被分成股份。拥有股份的人叫股东,是公司的所有者。

  (4)不同点:课本P41表格

  4、公司的组织机构

  (1)公司的组织机构通常由三部分组成:决策机构(股东大会及选出的董事会,处理公司重大经营管理事宜)、执行机构(总经理及助手,负责公司的日常经营)、监督机构(监事会,对董事会和经理的工作进行监督)

  (2)这些机构之间权责明确,互相制衡,可以有效地提高公司的运行效率和管理的科学性,使公司的发展具有充分的活力。

  5、公司经营如何才能取得发展(公司能否经营成功,取决于什么因素)

  (1)公司要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

  (2)公司要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3)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良好形象。

  A、公司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企业形象是企业的产品、服务在社会中留下的印象,以及所受到的评价和认同。

  B、企业的信誉和形象作为一种无形资产是企业所特有的,是经过长期的努力形成的。

  C、它渗透在企业经营和管理的每一个环节,并随企业的发展不断延续和更新,最终通过产品和服务在市场上形成本企业的竞争优势。

  D、公司是否诚信经营,关系到企业成败。一个企业,如果通过不正当的手段谋取利益,它一定不会长久,不会真正取得成功,违法者还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6、经营管理不善的企业只有两条路:企业兼并和企业破产

  (1)经营管理好、经济效益好的优势企业,兼并那些相对劣势的企业,可以扩大优势企业的规模,增强优势企业的实力,实现以优带劣的调整,把劣势转化为优势,提高企业和整个社会的资源利用效率,有益于促进国家经济发展。

  (2)企业破产,指对长期亏损、资不抵债而又扭亏无望的企业,按法定程序实施破产结算的经济现象。

  实行企业破产制度,有利于强化企业的风险意识,促使企业在破产的压力下改善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竞争力。通过企业破产,及时淘汰落后的企业,有利于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

  7、人类生产出是任何财富,都是劳动、生产工具、劳动对象这三种基本要素共同作用的产物,劳动是其中的决定性力量。

  8、就业的重要意义: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劳动者谋生的重要手段,对整个社会生产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就业使得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出社会所需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使社会生产顺利地运转。劳动力与生产资料合理配置下的劳动就业,使劳动生产率得到提高,促进经济的发展。

  (2)劳动者通过就业取得报酬,从而获得生活来源,使社会劳动力能够不断再生产。劳动就业有利于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丰富精神生活,提高人的境界,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9、应该树立怎样的择业观

  (1)树立自主择业观

  (2)树立竞争择业观

  (3)树立职业*等观

  (4)树立多种方式就业观

  10、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

  (1)我国劳动者享有的权利:

  A*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

  B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

  C休息、休假的权利;

  D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

  E接受职业技能培训,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

  F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

  (2)权利和义务相统一。劳动者享受权利,是以履行劳动者为义务为前提的。

  (3)我国实行劳动合同制度,依法签订劳动合同,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重要依据。

  (4)当自己的权益受到侵犯时,可以通过投诉、协商、申请调解、申请仲裁、向法院起诉等途径加以维护,而不能采用非法手段施加报复。

  (5)党和**在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多渠道扩大就业的同时,加强劳动保护,改善劳动条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高一政治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归纳 2

  1、什么是文化多样性?它有哪些表现?

  (1)含义:是指不同民族和国家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各具特色,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主要是指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2)表现:

  ①民族节日

  A性质:蕴含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B作用: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透过各民族的传统节日及*俗,我们可以领略不同民族文化的韵味。

  ②文化遗产

  A性质: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B作用: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展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C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以名录的方式对文化遗产加以保护。

  D世界遗产包括:文化遗产、自然遗产、同时含有文化与自然两方面因素的双重遗产、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的工作。

  2、为什么要尊重文化多样性?

  (1)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即文化多样性的地位)

  (2)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基本要求。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本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3)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各民族文化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丰富了世界文化,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繁荣。

  3、如何尊重文化多样性?

  (1)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

  (2)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4、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1)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所以,文化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2)但是,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又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所以,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

  5、什么是文化交流?它有哪些途径?

  (1)含义: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都可视为文化传播。

  (2)途径:

  ①商业贸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

  ②人口迁徙时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

  ③教育是文化传播的又一重要途径。各国之间互派留学生和访问学者,则是一种更为直接的文化传播方式。

  ④小到亲朋聚会,外出旅游,大到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都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途径。文化传播,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6、什么是传媒?它经历哪些阶段?

  (1)含义:文化传播总要通过一定的媒介才能实现,传播媒介简称传媒。

  (2)发展阶段:口语—文字—印刷—电子网络

  (3)特点:①新的传媒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旧的传媒的消失。

  ②传媒真正开始面向大众传递信息是以印刷媒体的推广为标志的。

  7、什么是大众传媒?它的地位是什么?

  (1)含义:现代社会中的传媒有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这种传媒叫做大众传媒。

  (2)地位:如今,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大众传媒能够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8、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作用有哪些?又如何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1)意义:

  ①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②促进了中华文化的传播、发展和进步

  (2)途径:

  ①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

  ②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高一政治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归纳 3

  1、企业的含义:企业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加者,是国民经济的细胞。它是以营利为目的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向社会提供商品或服务的经济组织。

  在我国,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以及混合所有制企业并存,共同构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其中,国有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发挥着主导作用。

  2、企业组织形式:

  (1)公司制,是现代企业主要的典型的组织形式。

  (2)公司制具有独立法人地位、有限责任制度和科学管理结构等优点。

  (3)在我国,除公司外,还存在大量的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

  3、(1)公司,依法设立的,全部资本由股东共同出资,并由股份形式构成的,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股东不得少于两人)

  (2)两种法定公司形式: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3)共同特征:

  “有限”:指股东仅以其认购的股份对公司债务负有有限清偿责任。在付出各自的股金后,他们就不再对公司的债务负责。

  “合股”:由若干人共同集资来建立一个公司,这笔资金被分成股份。拥有股份的人叫股东,是公司的所有者。

  (4)不同点:课本P41表格

  4、公司的组织机构

  (1)公司的组织机构通常由三部分组成:决策机构(股东大会及选出的董事会,处理公司重大经营管理事宜)、执行机构(总经理及助手,负责公司的日常经营)、监督机构(监事会,对董事会和经理的工作进行监督)

  (2)这些机构之间权责明确,互相制衡,可以有效地提高公司的运行效率和管理的科学性,使公司的发展具有充分的活力。

  5、公司经营如何才能取得发展(公司能否经营成功,取决于什么因素)

  (1)公司要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

  (2)公司要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3)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良好形象。

  A、公司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企业形象是企业的产品、服务在社会中留下的印象,以及所受到的评价和认同。

  B、企业的信誉和形象作为一种无形资产是企业所特有的,是经过长期的努力形成的。

  C、它渗透在企业经营和管理的每一个环节,并随企业的发展不断延续和更新,最终通过产品和服务在市场上形成本企业的竞争优势。

  D、公司是否诚信经营,关系到企业成败。一个企业,如果通过不正当的手段谋取利益,它一定不会长久,不会真正取得成功,违法者还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6、经营管理不善的企业只有两条路:企业兼并和企业破产

  (1)经营管理好、经济效益好的优势企业,兼并那些相对劣势的企业,可以扩大优势企业的规模,增强优势企业的实力,实现以优带劣的调整,把劣势转化为优势,提高企业和整个社会的资源利用效率,有益于促进国家经济发展。

  (2)企业破产,指对长期亏损、资不抵债而又扭亏无望的企业,按法定程序实施破产结算的经济现象。

  实行企业破产制度,有利于强化企业的风险意识,促使企业在破产的压力下改善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竞争力。通过企业破产,及时淘汰落后的企业,有利于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

  7、人类生产出是任何财富,都是劳动、生产工具、劳动对象这三种基本要素共同作用的产物,劳动是其中的决定性力量。

  8、就业的重要意义: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劳动者谋生的重要手段,对整个社会生产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就业使得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出社会所需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使社会生产顺利地运转。劳动力与生产资料合理配置下的劳动就业,使劳动生产率得到提高,促进经济的发展。

  (2)劳动者通过就业取得报酬,从而获得生活来源,使社会劳动力能够不断再生产。劳动就业有利于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丰富精神生活,提高人的境界,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9、应该树立怎样的择业观

  (1)树立自主择业观(2)树立竞争择业观

  (3)树立职业*等观(4)树立多种方式就业观

  10、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

  (1)我国劳动者享有的权利:

  A*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

  B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

  C休息、休假的权利;

  D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

  E接受职业技能培训,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

  F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

  (2)权利和义务相统一。劳动者享受权利,是以履行劳动者为义务为前提的。

  (3)我国实行劳动合同制度,依法签订劳动合同,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重要依据。

  (4)当自己的权益受到侵犯时,可以通过投诉、协商、申请调解、申请仲裁、向法院起诉等途径加以维护,而不能采用非法手段施加报复。

  (5)党和**在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多渠道扩大就业的同时,加强劳动保护,改善劳动条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高一政治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归纳 4

  (1)货币的本质和职能是什么?

  答:①货币的本质: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它与一般等价物的区别:一是产生的时间不同;一般等价物产生在前,货币产生在后;二是一般等价物在时间、地域、材料的质地上是不固定的,而货币是由金银固定地充当的。

  ②货币的职能: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五种职能,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两种根本职能。货币的根本职能指的是货币一产生就具有的职能。

  (2)价值规律的根本内容和表现形式是什么?

  答:价值规律的根本内容

  ①商品生产要遵循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②商品交换要遵循等价交换原那么——以价值量为根底,实行等价交换。

  价值规律表现形式: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3)价格变动对生活和生产力分别有什么影响?

  答:直接影响因素:商品的供给求关系:

  (1)供不应求——争相抢购——价格上涨:“物以稀为贵”——卖方市场

  (2)供过于求——争相出售——价格下降:“货多不值钱”——买方市场

  ①价格变动会引起需求量的反方向变动。

  ②价格变动对不同商品的影响: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对高档耐用消费品需要量的影响比较大。

  ③价格变动对相关商品的影响:

  替代品:两种商品的功用相同或相*,可以满足消费者的同一需要。

  互补品:两种商品必须组合在一起才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

  价格的决定因素是价值

  ②求实,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商品;

  ③防止盲从。要防止盲目跟风,防止情绪化消费,防止只重物质消费无视精神消费的倾向;

  ④保护环境,绿色消费。树立生态文明观念。

  ⑤勤俭节约,艰辛奋斗。以艰辛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6)生产和消费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生产决定消费:生产决定消费对象;生产决定消费方式;生产决定消费水*和质量;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消费对生产具有重要的反作用:消费的开展促进生产的开展;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

  (7)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答:①消费是生产的目的。②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③消费是生产的动力。带动一个产业出现和成长。④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

  (8)公有制为主体表现在哪些方面?为什么要以公有制为主体?

  答:①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这是就全国而言,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异。

  ②国有经济控制经济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开展起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主要表达在控制力上。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开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根本经济制度,这是由我国生产力的状况和开展要求决定。在所有制结构中国有经济居主导地位。要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地位和作用、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非分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局部。 (9)公司成功经营的因素有哪些?

  答:①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②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科技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③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④根据市场需求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⑤注重产品质量,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⑥自觉适应市场规那么

  (10)就业有什么意义?如何解决就业问题?

  答:就业是民生之本,对整个社会生产和开展具有重要意义。就业使得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出社会所需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劳动者通过就业取得报酬,从而获得生活,使社会劳动力能够不断再生产。

  ①不断完善市场就业机制

  ②党和**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标准和协调劳动关系,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

  ③劳动者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自主择业观、竞争就业观、职业*等观、多种方式就业观)并不断提高自身的劳动技能和劳动素质,适应市场需求。

  (11)劳动者怎样维护自身权益?

  答:自觉履行劳动者义务,是获得权力、维护权益的根底。严格按照劳动合同法的要求,签订劳动合同,依靠工会的力量维护自己的权益,发生劳动纠纷后,依法申请劳动仲裁。不能采用非法手段进行报复

  (12)按生产要素分配有什么意义?

  答:它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确实认,表达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这有利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13)如何实现收入公*?

  答: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民的根本生活需要。

  (14)如何处理好公*与效率的关系?

  答:①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的原那么

  ②处理好先富后富的关系

  ③反对*均主义和收入差距过分悬殊,提倡奉献精神

  ④处理好初次分配,何在分配的关系

  (15)财政有哪些作用?

  答:①国家通过财政可以有效地调节资源配置。财政是实现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对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起着重要作用。

  ②国家通过财政可以促进经济的开展。国家通过对财政收支数量、方向的控制,有利于实现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衡及结构的优化,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安康开展。

  ③财政可以有力地促进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的开展。科教文卫都属于事业单位,他们或者没有经济收入,或者经济收入有限,必须依靠财政的大力支持。

  ④财政有利于促进人民生活水*的提高。经济建立支出是国家财政支出的重要内容,为人民生活水*的提高打下了坚实的根底。同时,财政通过税收和社会保障支出,对社会分配进行着广泛的调节,为促进经济开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⑤财政是稳固国家**的物质保证。雄厚的财政实力可以有效地调节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建立起强大的国防,稳固国家**,保卫国家独立和领土完整,实现人民的安居乐业。

  (16)税收的三个特征及其关系是什么?

  答:税收的三个根本特征是:税收的强制性、税收的无偿性、税收的固定性;

  三个特征的联系(相互的关系):①税收的无偿性要求它必须具有强制性。

  ②税收的无偿性,必然要求征税方式的强制性。

  ③强制性是无偿性和固定性得以实现的保证。

  ③强制性征税是对所有者财产的无偿占有,如果国家可以随意征税,没有一个标准,就会造成经济秩序的;

  所以,征税必须具有固定性。总之,税收的“三性”(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是一个相互联系、缺一不可的统一体。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必须无偿征收。而无偿征收必须借法律的强制手段。而强制、无偿地征收,又必须具有固定性,否那么会遭到纳税的对抗。

  (17)国家宏观调控有什么必要性?有哪些手段?

  答:市场的经济规律就是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不会偏离太远。但是人为的炒作或其它意外因素可能导致价格远离价值,超越了价值规律的调节能力,这时就需要**作出宏观调控,维持市场的作用。

  高一政治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归纳 5

  1.生产决定消费

  (1)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方式、质量和水*

  (2)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2.消费反作用生产

  (1)消费是生产的目的,消费使生产得以真正地完成

  (2)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节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

  (3)消费是生产的动力。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会带动一个产业甚至几个相关产业的出现和成长

  (4)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能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3.如何大力开展生产力

  (1)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根底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安康开展;

  (2)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开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牢牢扭住经济建立这个中心,聚精会神搞建立,一心一意谋开展;

  (3)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

  (4)加快科学技术的开展,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

  4.国有经济的地位

  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它掌握着国家的经济命脉,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这一主导作用主要表达在控制力上,即表达在控制国民经济开展方向、控制经济*稳运行的整体态势、控制重要稀缺资源的.能力上。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

  5.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开展的必然性:

  ①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开展的根本经济制度,是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开展不*衡、多层次的状况,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②实践证明它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开展、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

  6.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作用

  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局部,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开展的重要根底;

  各种非公有制经济在支撑经济增长、促进创新、扩大就业、增加税收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7.企业经营成功的因素

  (1)要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只有这样才能顺应时代开展潮流。抓住机遇加快开展。

  (2)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3)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

  (4)运用好兼并、破产和联合等手段,扩大优势企业规模,增强企业实力和竞争力。

  (5)其他措施:进行公司制改革,建立完善的组织机构;提高经营者和劳动者的素质;等。

  8.企业兼并的意义:

  扩大企业规模,增强优势企业的实力,以优带劣,把劣势转化为优势,提高企业和整个社会的资源利用效率,有利于促进国家经济开展

  9.就业的意义:

  就业是民生之本,对整个社会生产和开展具有重要意义;就业使得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出社会所需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劳动者通过就业取得报酬,从而获得生活,是社会劳动力能够不断在生产;劳动者的就业,有利于其实现自身价值,丰富精神生活,提高精神境界,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开展。

  10.如何解决就业问题:

  **:

  ①大力开展生产力,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②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的就业政策,制定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

  劳动者:

  ①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自主择业观、竞争就业观、职业*等观、多种方式就业观);

  ②努力学*,提高自身素质。

  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努力扩大就业。

  11.劳动者**:

  ①自觉履行劳动义务是劳动者**的根底;

  ②依法签订标准的劳动合同是劳动者**的依据;

  ③劳动者要增强自己的法律意识和权利意识,但自己的权益受到侵犯时,以合法的手段、法定程序维护权益;

  ④增强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通过投诉、协商、申请调解、申请仲裁、向法院起诉的途径**。


必修一政治知识点归纳 (菁华3篇)(扩展4)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归纳6篇

  一、甲午中日战争

  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主要战役有*壤战役、黄海战役(邓世昌牺牲)、辽东战役、威海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危害:

  ① 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② 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

  ③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④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内地免收内地税。

  在《马关条约》刺激下,列强争相在*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的狂潮。*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二、八国联军侵华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

  《辛丑条约》1901年签订。内容之一是赔款4.5亿两白银。

  总之,《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的工具,标志着*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三、辛亥革命

  *国同盟会的成立(时间、地点、性质、纲领):1905年在东京成立。是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其政治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均地权”,后来孙中山把它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

  1912年元旦*成立,定都南京,孙中山担任临时大总统

  《*临时约法》的颁布时间、性质:1912年春,是*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分析其体现的民主精神:*在民;确立公民的基本权利;三权分立;建立责任内阁,确立议会共和制政体)

  1912年2月12日清朝结束

  1912年3月*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失败的标志 辛亥革命的功绩:①是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②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③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④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1. 1840-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

  (1)军事侵略:

  时间 名称 条约 影响

  1840-1842 *战争 《南京条约》等,开始两半(指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56-1860 第二次天津 北京条约等 两半加深

  1883-1885 中法战争 《中法新约》 两半进一步加深

  1894-1895 甲午中日战争 《马关条约》 两半大大加深

  1900-1901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辛丑条约》 两半完全形成

  (2)领土侵略:

  割占土地:①英国:1842年 据《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岛。等

  ②俄国:第二次*战争后,侵*国一百五十多万*方公里

  ③日本:据1895年《马关条约》割占台湾、澎湖等

  变相侵占:①南京条约附件:英国取得租地居住权,导致通商口岸城市中出现租界

  ②1895年甲午战后,列强抢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狂潮

  (3)经济侵略:走私*、商品倾销、原料掠夺、资本输出(办洋行、银行、工厂、铁路、矿山等)政治贷款、勒索赔款等,控制*经济命脉

  (4)其他事例: 第二次*战争期间,英法联军抢劫烧毁圆明园;

  2.1840-1900年间*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

  (1)广州三元里抗英(1841年)

  地位:**代史上第一次人民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

  (2)左宗棠收复新疆(1878年)

  经过:

  ①消灭阿古柏侵略势力

  ②曾纪泽谈判从沙俄收回伊犁

  ③新疆建省

  (3)黄海海战和台湾军民反割台斗争(1895年)

  (4)义和团运动和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1898-1900年)

  义和团运动的意义 阻止了列强瓜分*阴谋的实现。*军民抗御外敌,是列强未能把*变为其殖民地的主要原因

  义和团运动哪些特点?

  ①斗争矛头直指帝国主义

  ②以神道为武器,有浓厚迷信色彩

  ③具有盲目排外色彩

  ④爱国与扶清没有明确区分等

  爱琴文明与古希腊城邦制度

  (一)爱琴文明

  1、克里特文明:王宫建筑、象形文字

  2、迈锡尼文明:王宫、卫城、王室陵墓、线形文字B、尚武好战

  (二)黑暗时代:300年

  (三)城邦时代

  1、城邦的定义:前8~前6世纪,一种国家形态

  2、城邦殖民

  原因:多山多岛、人多地少;航海业发达

  影响:促进发展,开拓眼界,为创造自己的独特文明奠定了基础

  城邦特点:小国寡民,各邦长期自治

  政治类型:贵族制、民主制(最流行)

  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

  1、发展历程

  君主制:终身制、世袭制

  贵族制:集体领导的任期制、选举制

  民主制:前594年梭伦改革将雅典政治引上民主的轨道;克里斯提尼改革确立。

  2、特点:人民*与轮番而治(通过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和民众法庭等机构的设置来体现其特点)

  3、 评价:创造了一系列民主运作的方式,有利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才智,为后世民主政治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只是男性公民的民主,外邦移民、奴隶、他国公民和妇女没有享受到民*利,了这一部分成员的自身发展能力。既是伟大文明的催化剂,又是社会不估的暴力机器。

  古代*的手工业的发展

  了解古代*在纺织、和制瓷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

  1、纺织业主要成就:

  (1)原料使用先后顺序:麻葛丝棉。

  (2)丝绸之路:汉代开辟。丝绸远销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

  (3)唐代私营纺织作坊兴起,官营纺织业也有相当大的规模,朝廷征收民间纺织品的数量相当可观。

  2、冶金业主要成就:

  商周时期青铜器铸造工艺特点:分布广,规模大,水*高。战国以后以铁器为主,汉代冶铁开始使用煤炭做燃料,供风形式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3、制瓷业取得的主要成就:

  (1)先有陶后有瓷

  (2)陶器:a、产生——原始时代彩陶b、发展:山东龙山文化——蛋壳黑陶c、独特技术——唐三彩d、陶瓷过渡时期:商代中期到东汉晚期。


必修一政治知识点归纳 (菁华3篇)(扩展5)

——数学必修一知识点6篇

  基本初等函数有哪些

  基本初等函数包括以下几种:

  (1)常数函数y = c( c为常数)

  (2)幂函数y = x^a( a为常数)

  (3)指数函数y = a^x(a>0, a≠1)

  (4)对数函数y =log(a) x(a>0, a≠1,真数x>0)

  (5)三角函数以及反三角函数(如正弦函数:y =sinx反正弦函数:y = arcsin x等)

  基本初等函数性质是什么

  幂函数

  形如y=x^a的函数,式中a为实常数。

  指数函数

  形如y=a^x的函数,式中a为不等于1的正常数。

  对数函数

  指数函数的反函数,记作y=loga a x,式中a为不等于1的正常数。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之间成立关系式,loga ax=x。

  三角函数

  即正弦函数y=sinx,余弦函数y=cosx,正切函数y=tanx,余切函数y=cotx,正割函数y=secx,余割函数y=cscx(见三角学)。

  反三角函数

  三角函数的反函数——反正弦函数y = arc sinx,反余弦函数y=arc cosx (-1≤x≤1,初等函数0≤y≤π),反正切函数y=arc tanx,反余切函数y = arc cotx(-∞

  学*数学小窍门

  建立数学纠错本。

  把*时容易出现错误的知识或推理记载下来,以防再犯。争取做到:找错、析错、改错、防错。达到:能从反面入手深入理解正确东西;能由果朔因把错误原因弄个水落石出、以便对症下药;解答问题完整、推理严密。

  限时训练。

  可以找一组题(比如10道选择题),争取限定一个时间完成;也可以找1道大题,限时完成。这主要是创设一种考试情境,检验自己在紧张状态下的思维水*。

  调整心态,正确对待考试。

  首先,应把主要精力放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这三个方面上,因为每次考试占绝大部分的也是基础性的题目,而对于那些难题及综合性较强的题目作为调剂,认真思考,尽量让自己理出头绪,做完题后要总结归纳。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使自己在任何时候镇静,思路有条不紊,克服浮躁的情绪。

  数学函数的值域与最值知识点

  1、函数的值域取决于定义域和对应法则,不论采用何种方法求函数值域都应先考虑其定义域,求函数值域常用方法如下:

  (1)直接法:亦称观察法,对于结构较为简单的函数,可由函数的解析式应用不等式的性质,直接观察得出函数的值域.

  (2)换元法:运用代数式或三角换元将所给的复杂函数转化成另一种简单函数再求值域,若函数解析式中含有根式,当根式里一次式时用代数换元,当根式里是二次式时,用三角换元.

  (3)反函数法:利用函数f(x)与其反函数f-1(x)的定义域和值域间的关系,通过求反函数的定义域而得到原函数的值域,形如(a≠0)的函数值域可采用此法求得.

  (4)配方法:对于二次函数或二次函数有关的函数的值域问题可考虑用配方法.

  (5)不等式法求值域:利用基本不等式a+b≥[a,b∈(0,+∞)]可以求某些函数的值域,不过应注意条件“一正二定三相等”有时需用到*方等技巧.

  (6)判别式法:把y=f(x)变形为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利用“△≥0”求值域.其题型特征是解析式中含有根式或分式.

  (7)利用函数的单调性求值域:当能确定函数在其定义域上(或某个定义域的子集上)的单调性,可采用单调性法求出函数的值域.

  (8)数形结合法求函数的值域:利用函数所表示的几何意义,借助于几何方法或图象,求出函数的值域,即以数形结合求函数的值域.

  2、求函数的最值与值域的区别和联系

  求函数最值的常用方法和求函数值域的方法基本上是相同的,事实上,如果在函数的值域中存在一个最小(大)数,这个数就是函数的最小(大)值.因此求函数的最值与值域,其实质是相同的,只是提问的角度不同,因而答题的方式就有所相异.

  如函数的值域是(0,16],最大值是16,无最小值.再如函数的值域是(-∞,-2]∪[2,+∞),但此函数无最大值和最小值,只有在改变函数定义域后,如x>0时,函数的最小值为2.可见定义域对函数的值域或最值的影响.

  3、函数的最值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函数的最值的应用主要体现在用函数知识求解实际问题上,从文字表述上常常表现为“工程造价最低”,“利润最大”或“面积(体积)最大(最小)”等诸多现实问题上,求解时要特别关注实际意义对自变量的制约,以便能正确求得最值.

  一.知识归纳:

  1.集合的有关概念。

  1)集合(集):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集).其中每一个对象叫元素

  注意:①集合与集合的元素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教科书中是通过描述给出的,这与*面几何中的点与直线的概念类似。

  ②集合中的元素具有确定性(a?A和a?A,二者必居其一)、互异性(若a?A,b?A,则a≠b)和无序性({a,b}与{b,a}表示同一个集合)。

  ③集合具有两方面的意义,即:凡是符合条件的对象都是它的元素;只要是它的元素就必须符号条件

  2)集合的表示方法:常用的有列举法、描述法和图文法

  3)集合的分类:有限集,无限集,空集。

  4)常用数集:N,Z,Q,R,N_

  .子集、交集、并集、补集、空集、全集等概念。

  1)子集:若对x∈A都有x∈B,则AB(或AB);

  2)真子集:AB且存在x0∈B但x0A;记为AB(或,且)

  3)交集:A∩B={x|x∈A且x∈B}

  4)并集:A∪B={x|x∈A或x∈B}

  5)补集:CUA={x|xA但x∈U}

  注意:①?A,若A≠?,则?A;

  ②若,,则;

  ③若且,则A=B(等集)

  3.弄清集合与元素、集合与集合的关系,掌握有关的术语和符号,特别要注意以下的符号:(1)与、?的区别;(2)与的区别;(3)与的区别。

  4.有关子集的几个等价关系

  ①A∩B=AAB;②A∪B=BAB;③ABCuACuB;

  ④A∩CuB=空集CuAB;⑤CuA∪B=IAB。

  5.交、并集运算的性质

  ①A∩A=A,A∩?=?,A∩B=B∩A;②A∪A=A,A∪?=A,A∪B=B∪A;

  ③Cu(A∪B)=CuA∩CuB,Cu(A∩B)=CuA∪CuB;

  6.有限子集的个数:设集合A的元素个数是n,则A有2n个子集,2n-1个非空子集,2n-2个非空真子集。

  二.例题讲解:

  【例1】已知集合M={x|x=m+,m∈Z},N={x|x=,n∈Z},P={x|x=,p∈Z},则M,N,P满足关系

  A)M=NPB)MN=PC)MNPD)NPM

  分析一:从判断元素的共性与区别入手。

  解答一:对于集合M:{x|x=,m∈Z};对于集合N:{x|x=,n∈Z}

  对于集合P:{x|x=,p∈Z},由于3(n-1)+1和3p+1都表示被3除余1的数,而6m+1表示被6除余1的数,所以MN=P,故选B。

  分析二:简单列举集合中的元素。

  解答二:M={…,,…},N={…,,,,…},P={…,,,…},这时不要急于判断三个集合间的关系,应分析各集合中不同的元素。

  =∈N,∈N,∴MN,又=M,∴MN,

  =P,∴NP又∈N,∴PN,故P=N,所以选B。

  点评:由于思路二只是停留在最初的归纳假设,没有从理论上解决问题,因此提倡思路一,但思路二易人手。

  变式:设集合,,则(B)

  A.M=NB.MNC.NMD.

  解:

  当时,2k+1是奇数,k+2是整数,选B

  【例2】定义集合A_={x|x∈A且xB},若A={1,3,5,7},B={2,3,5},则A_的子集个数为

  A)1B)2C)3D)4

  分析:确定集合A_子集的个数,首先要确定元素的个数,然后再利用公式:集合A={a1,a2,…,an}有子集2n个来求解。

  解答:∵A_={x|x∈A且xB},∴A_={1,7},有两个元素,故A_的子集共有22个。选D。

  变式1:已知非空集合M{1,2,3,4,5},且若a∈M,则6?a∈M,那么集合M的个数为

  A)5个B)6个C)7个D)8个

  变式2:已知{a,b}A{a,b,c,d,e},求集合A.

  解:由已知,集合中必须含有元素a,b.

  集合A可能是{a,b},{a,b,c},{a,b,d},{a,b,e},{a,b,c,d},{a,b,c,e},{a,b,d,e}.

  评析本题集合A的个数实为集合{c,d,e}的真子集的个数,所以共有个.

  【例3】已知集合A={x|x2+px+q=0},B={x|x2?4x+r=0},且A∩B={1},A∪B={?2,1,3},求实数p,q,r的值。

  解答:∵A∩B={1}∴1∈B∴12?4×1+r=0,r=3.

  ∴B={x|x2?4x+r=0}={1,3},∵A∪B={?2,1,3},?2B,∴?2∈A

  ∵A∩B={1}∴1∈A∴方程x2+px+q=0的两根为-2和1,

  ∴∴

  变式:已知集合A={x|x2+bx+c=0},B={x|x2+mx+6=0},且A∩B={2},A∪B=B,求实数b,c,m的值.

  解:∵A∩B={2}∴1∈B∴22+m?2+6=0,m=-5

  ∴B={x|x2-5x+6=0}={2,3}∵A∪B=B∴

  又∵A∩B={2}∴A={2}∴b=-(2+2)=4,c=2×2=4

  ∴b=-4,c=4,m=-5

  【例4】已知集合A={x|(x-1)(x+1)(x+2)>0},集合B满足:A∪B={x|x>-2},且A∩B={x|1

  分析:先化简集合A,然后由A∪B和A∩B分别确定数轴上哪些元素属于B,哪些元素不属于B。

  解答:A={x|-21}。由A∩B={x|1-2}可知[-1,1]B,而(-∞,-2)∩B=ф。

  综合以上各式有B={x|-1≤x≤5}

  变式1:若A={x|x3+2x2-8x>0},B={x|x2+ax+b≤0},已知A∪B={x|x>-4},A∩B=Φ,求a,b。(答案:a=-2,b=0)

  点评:在解有关不等式解集一类集合问题,应注意用数形结合的方法,作出数轴来解之。

  变式2:设M={x|x2-2x-3=0},N={x|ax-1=0},若M∩N=N,求所有满足条件的a的集合。

  解答:M={-1,3},∵M∩N=N,∴NM

  ①当时,ax-1=0无解,∴a=0②

  综①②得:所求集合为{-1,0,}

  【例5】已知集合,函数y=log2(ax2-2x+2)的定义域为Q,若P∩Q≠Φ,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分析:先将原问题转化为不等式ax2-2x+2>0在有解,再利用参数分离求解。

  解答:(1)若,在内有有解

  令当时,

  所以a>-4,所以a的取值范围是

  变式:若关于x的方程有实根,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解答:

  点评:解决含参数问题的题目,一般要进行分类讨论,但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要讨论,怎样可以避免讨论是我们思考此类问题的关键。

  【同步练*题】

  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0分)

  1、下列四组对象,能构成集合的是()

  A某班所有高个子的学生B的艺术家

  C一切很大的书D倒数等于它自身的实数

  2、集合{a,b,c}的真子集共有个()

  A7B8C9D10

  3、若{1,2}A{1,2,3,4,5}则满足条件的集合A的个数是()

  A.6B.7C.8D.9

  4、若U={1,2,3,4},M={1,2},N={2,3},则CU(M∪N)=()

  A.{1,2,3}B.{2}C.{1,3,4}D.{4}

  5、方程组的解集是()

  A.{x=0,y=1}B.{0,1}C.{(0,1)}D.{(x,y)|x=0或y=1}

  6、以下六个关系式:,,,,,是空集中,错误的个数是()

  A4B3C2D1

  7、点的集合M={(x,y)|xy≥0}是指()

  A.第一象限内的点集B.第三象限内的点集

  C.第一、第三象限内的点集D.不在第二、第四象限内的点集

  8、设集合A=,B=,若AB,则的取值范围是()

  ABCD

  9、满足条件M=的集合M的个数是()

  A1B2C3D4

  10、集合,,,且,则有()

  AB

  CD不属于P、Q、R中的任意一个

  二、填空题(每题3分,共18分)

  11、若,,用列举法表示B

  12、集合A={x|x2+x-6=0},B={x|ax+1=0},若BA,则a=__________

  13、设全集U=,A=,CA=,则=,=。

  14、集合,,____________.

  15、已知集合A={x|},若A∩R=,则实数m的取值范围是

  16、50名学生做的物理、化学两种实验,已知物理实验做得正确得有40人,化学实验做得正确得有31人,两种实验都做错得有4人,则这两种实验都做对的有人.

  三、解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7、已知集合A={x|x2+2x-8=0},B={x|x2-5x+6=0},C={x|x2-mx+m2-19=0},若B∩C≠Φ,A∩C=Φ,求m的值

  18、已知二次函数()=,A=,试求的解析式

  19、已知集合,B=,若,且求实数a,b的值。

  20、设,集合,,且A=B,求实数x,y的值。

  数学必修一第一章学*方法

  掌握数学学*实践阶段:在高中数学学*过程中,我们需要使用正确的学*方法,以及科学合理的学*规则。先生著名的日本教育在米山国藏在他的数学精神、思想和方法,曾经说过,尤其是高阶段的数学学*数学,必须遵循“分层原则”和“循序渐进”的原则。与教学内容的第一周甚至是从基础开始,一周后的头几天,在教学难以提升。以及提升的困难进步一步一步,最好不要去追求所谓的“困难”除了(感兴趣),不利于解决问题方法掌握连续性。同时,根据时间和课程安排的长度适当的审查,只有这样才能记住和使用在长期学*数学知识,不要忘记前面的学*。

  数学必修一第一章学*技巧

  重视改错错不重犯。

  一定要重视改错的这份工作,做到错不再犯。初中数学教学中采用的方法是告诉学生所有可能的错误,只要有一个人犯了错误,就应该提出,以便所有的学生都能从中吸取教训。这叫“一人有病,全体吃药。”

  高中数学课没有那么多时间,除了一小部分那几种典型错,其它错误,不能一一顾及。只能谁有病,谁吃药 。如果学生“生病”而忘了吃药,那么没有人会一次又一次地提醒他要注意什么。如果能及时改错,那么错误就可能转变为财富,成为预防针。但是,如果不能及时改错,这个错误就将形成一处“地雷”,迟早要惹祸。

  有的学生认为,自己考试成绩上不去,是因为太粗心。其实,原因并非如此。打一个比方。比如说,学*开汽车。右脚下面,往左踩,是踩刹车。往右踩,是踩油门。其机械原理,设计原因,操作规程都可以讲的清清楚楚。如果初学驾驶的人真正掌握了这一套,请问,可以同意他开车上路吗?恐怕他知道他还缺乏练*。一两次你能正确地完成任务,但这并不意味着你永远不会犯错误。练*的数量不够,才是学生出错的真正原因。大家一定要看到,如果自己的基础知识漏洞百出、隐患无穷,那么,今后的数学将是难以学好的。

  1. 函数的奇偶性

  (1)若f(x)是偶函数,那么f(x)=f(-x) ;

  (2)若f(x)是奇函数,0在其定义域内,则 f(0)=0(可用于求参数);

  (3)判断函数奇偶性可用定义的等价形式:f(x)±f(-x)=0或 (f(x)≠0);

  (4)若所给函数的解析式较为复杂,应先化简,再判断其奇偶性;

  (5)奇函数在对称的单调区间内有相同的单调性;偶函数在对称的单调区间内有相反的单调性;

  2. 复合函数的有关问题

  (1)复合函数定义域求法:若已知 的定义域为[a,b],其复合函数f[g(x)]的定义域由不等式a≤g(x)≤b解出即可;若已知f[g(x)]的定义域为[a,b],求 f(x)的定义域,相当于x∈[a,b]时,求g(x)的值域(即 f(x)的定义域);研究函数的问题一定要注意定义域优先的原则。

  (2)复合函数的单调性由“同增异减”判定;

  3.函数图像(或方程曲线的对称性)

  (1)证明函数图像的对称性,即证明图像上任意点关于对称中心(对称轴)的对称点仍在图像上;

  (2)证明图像C1与C2的对称性,即证明C1上任意点关于对称中心(对称轴)的对称点仍在C2上,反之亦然;

  (3)曲线C1:f(x,y)=0,关于y=x+a(y=-x+a)的对称曲线C2的方程为f(y-a,x+a)=0(或f(-y+a,-x+a)=0);

  (4)曲线C1:f(x,y)=0关于点(a,b)的对称曲线C2方程为:f(2a-x,2b-y)=0;

  (5)若函数y=f(x)对x∈R时,f(a+x)=f(a-x)恒成立,则y=f(x)图像关于直线x=a对称;

  (6)函数y=f(x-a)与y=f(b-x)的图像关于直线x= 对称;

  4.函数的周期性

  (1)y=f(x)对x∈R时,f(x +a)=f(x-a) 或f(x-2a )=f(x) (a>0)恒成立,则y=f(x)是周期为2a的周期函数;

  (2)若y=f(x)是偶函数,其图像又关于直线x=a对称,则f(x)是周期为2︱a︱的周期函数;

  (3)若y=f(x)奇函数,其图像又关于直线x=a对称,则f(x)是周期为4︱a︱的周期函数;

  (4)若y=f(x)关于点(a,0),(b,0)对称,则f(x)是周期为2 的周期函数;

  (5)y=f(x)的图象关于直线x=a,x=b(a≠b)对称,则函数y=f(x)是周期为2 的周期函数;

  (6)y=f(x)对x∈R时,f(x+a)=-f(x)(或f(x+a)= ,则y=f(x)是周期为2 的周期函数;

  5.方程k=f(x)有解 k∈D(D为f(x)的值域);

  6.a≥f(x) 恒成立 a≥[f(x)]max,; a≤f(x) 恒成立 a≤[f(x)]min;

  7.(1) (a>0,a≠1,b>0,n∈R+);

  (2) l og a N= ( a>0,a≠1,b>0,b≠1);

  (3) l og a b的.符号由口诀“同正异负”记忆;

  (4) a log a N= N ( a>0,a≠1,N>0 );

  8. 判断对应是否为映射时,抓住两点:

  (1)A中元素必须都有象且唯一;(2)B中元素不一定都有原象,并且A中不同元素在B中可以有相同的象;

  9. 能熟练地用定义证明函数的单调性,求反函数,判断函数的奇偶性。

  10.对于反函数,应掌握以下一些结论:(1)定义域上的单调函数必有反函数;(2)奇函数的反函数也是奇函数;(3)定义域为非单元素集的偶函数不存在反函数;(4)周期函数不存在反函数;(5)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具有相同的单调性;(5) y=f(x)与y=f-1(x)互为反函数,设f(x)的定义域为A,值域为B,则有f[f--1(x)]=x(x∈B),f--1[f(x)]=x(x∈A).

  11.处理二次函数的问题勿忘数形结合;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必有最值,求最值问题用“两看法”:一看开口方向;二看对称轴与所给区间的相对位置关系;

  12. 依据单调性,利用一次函数在区间上的保号性可解决求一类参数的范围问题

  13. 恒成立问题的处理方法:(1)分离参数法;(2)转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分布列不等式(组)求解;

  数学旋转的知识点

  旋转的特征:

  (1)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

  (2)对应点与旋转中心所连线段的夹角等于旋转角;

  (3)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

  理解以下几点:

  (1)图形中的每一个点都绕旋转中心旋转了同样大小的角度。

  (2)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

  (3)图形的大小和形状都没有发生改变,只改变了图形的位置。

  学*数学小窍门

  建立数学纠错本。

  把*时容易出现错误的知识或推理记载下来,以防再犯。争取做到:找错、析错、改错、防错。达到:能从反面入手深入理解正确东西;能由果朔因把错误原因弄个水落石出、以便对症下药;解答问题完整、推理严密。

  限时训练。

  可以找一组题(比如10道选择题),争取限定一个时间完成;也可以找1道大题,限时完成。这主要是创设一种考试情境,检验自己在紧张状态下的思维水*。

  一、集合有关概念

  1、集合的含义

  2、集合的中元素的三个特性:

  (1)元素的确定性如:世界上最高的山

  (2)元素的互异性如:由HAPPY的字母组成的集合{H,A,P,Y}

  (3)元素的无序性:如:{a,b,c}和{a,c,b}是表示同一个集合

  3、集合的表示:{…}如:{我校的篮球队员},{太*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1)用拉丁字母表示集合:A={我校的篮球队员},B={1,2,3,4,5}

  (2)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

  注意:常用数集及其记法:XKb1、Com

  非负整数集(即自然数集)记作:N

  正整数集:Nx或N+

  整数集:Z

  有理数集:Q

  实数集:R

  1)列举法:{a,b,c……}

  2)描述法:将集合中的元素的公共属性描述出来,写在大括号内表示集合{x?R|x—3>2},{x|x—3>2}

  3)语言描述法:例:{不是直角三角形的三角形}

  4)Venn图:

  4、集合的分类:

  (1)有限集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

  (2)无限集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

  (3)空集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

  二、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1、“包含”关系—子集

  注意:有两种可能(1)A是B的一部分,;(2)A与B是同一集合。

  反之:集合A不包含于集合B,或集合B不包含集合A,记作AB或BA

  2、“相等”关系:A=B(5≥5,且5≤5,则5=5)

  实例:设A={x|x2—1=0}B={—1,1}“元素相同则两集合相等”

  即:①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A?A

  ②真子集:如果A?B,且A?B那就说集合A是集合B的真子集,记作AB(或BA)

  ③如果A?B,B?C,那么A?C

  ④如果A?B同时B?A那么A=B

  3、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记为Φ

  规定: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4、子集个数:

  有n个元素的集合,含有2n个子集,2n—1个真子集,含有2n—1个非空子集,含有2n—1个非空真子集

  三、集合的运算

  运算类型交集并集补集

  定义由所有属于A且属于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A,B的交集、记作AB(读作‘A交B’),即AB={x|xA,且xB}、

  由所有属于集合A或属于集合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A,B的并集、记作:AB(读作‘A并B’),即AB={x|xA,或xB})、

  数学的学*方法

  1、养成良好的学*数学*惯。建立良好的学*数学*惯,会使自己学*感到有序而轻松。高中数学的良好*惯应是:多质疑、勤思考、好动手、重归纳、注意应用。学生在学*数学的过程中,要把教师所传授的知识翻译成为自己的特殊语言,并永久记忆在自己的脑海中。良好的学*数学*惯包括课前自学、专心上课、及时复*、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和课外学*几个方面。

  2、及时了解、掌握常用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学好高中数学,需要我们从数学思想与方法高度来掌握它。中学数学学*要重点掌握的的数学思想有以上几个:集合与对应思想,分类讨论思想,数形结合思想,运动思想,转化思想,变换思想。

  数学一元二次方程知识点

  (1)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

  等号两边都是整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一元),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二次)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必修一政治知识点归纳 (菁华3篇)(扩展6)

——必修二历史重要知识点归纳 (菁华3篇)

  发达的古代农业

  ·农业发展

  三个阶段:

  ①早期农业(刀耕火种)

  ②传统农业(石器锄耕)

  ③铁器和农耕。 生产工具:石器、 →青铜农具(少,因为质地很软,不结实)

  生产方式:集体劳动→个体工作

  社会生活:频繁迁徙→走向定居(生产力的不断提高,耕作技术的发展)。在有限的土地下,通过提高技术来提高产量。

  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

  ·耕作工具的三个时期:

  ①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开始使用和推广。

  ②两汉时期:改进和推广——赵过推广耦犁,出现耦犁壁。

  ③隋唐时期:完善——江东出现曲辕犁,安装犁评。

  ·耕作技术的三个时期:

  ①春秋战国时期:实行垄作法;

  ②两汉时期:推行代田法;

  ③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旱地形成耕耙耱技术,南方水田采用耕耙技术。

  ·动力改变:人力——畜力

  ·耕作制度的发展:两汉—一年一熟为主,宋朝—一年两熟、一年三熟。 ·农业灌溉

  工程:都江堰(战国)、曹渠、白渠、龙首渠(汉朝)

  工具:翻车(曹魏)、筒车(唐朝)、高转筒车(宋朝)、风力水车(明清) ·小农经济

  由原始社会开始,*战争是开始瓦解,改革开放向商品经济转型。本世纪初,市场经济体系形成。

  形成的条件:

  ①生产工具和技术的进步;

  ②土地所有制的变化。

  特点:一家一户,农业与手工业想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但不利于商品主义经济的发展。

  影响:

  1、积极性:小农经济下的农民,拥有一定的土地、农具或耕畜等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他们的经营规模很小。农民在自己优先的土地上,努力提高耕作技术,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作出了重要贡献。

  2、脆弱性:但在封建地主阶级的.沉重剥削下,农民需要承担沉重的徭役,小农经济十分脆弱。

  3、落后性:每遇灾荒瘟疫,多数农民家庭就会陷于贫困,失去土地或破产流亡。

  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①古代*以农立国,并长期处于先进地位;

  ②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精耕细作;

  ③传统农业的基本模式: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发达的古代农业

  ·农业发展

  三个阶段:

  ①早期农业(刀耕火种)

  ②传统农业(石器锄耕)

  ③铁器和农耕。 生产工具:石器、 →青铜农具(少,因为质地很软,不结实)

  生产方式:集体劳动→个体工作

  社会生活:频繁迁徙→走向定居(生产力的不断提高,耕作技术的发展)。在有限的土地下,通过提高技术来提高产量。

  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

  ·耕作工具的三个时期:

  ①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开始使用和推广。

  ②两汉时期:改进和推广——赵过推广耦犁,出现耦犁壁。

  ③隋唐时期:完善——江东出现曲辕犁,安装犁评。

  ·耕作技术的三个时期:

  ①春秋战国时期:实行垄作法;

  ②两汉时期:推行代田法;

  ③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旱地形成耕耙耱技术,南方水田采用耕耙技术。

  ·动力改变:人力——畜力

  ·耕作制度的发展:两汉—一年一熟为主,宋朝—一年两熟、一年三熟。 ·农业灌溉


必修一政治知识点归纳 (菁华3篇)(扩展7)

——政治高考重点知识点归纳 (菁华3篇)

  我们的中华文化

  1.中华文化基本特征? 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

  2.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见证:汉字和史书典籍

  3.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表现在哪?

  ①独特性-----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突出表现: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上。

  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精神世界有独特作用;(作用)

  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古代科技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②区域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A、成因: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

  B、不同区域文化的关系: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特色。

  ③民族性-----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4.中华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它们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①中华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②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各兄弟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

  ③民族文化的地位:它们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④中华文化的意义:有利于增强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5.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的原因?

  A、汉字是中华文化的载体,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中华文明重要标识。

  B、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C、【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

  ①含义:求同存异: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积极成分。

  ②意义: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一、唯物论部分

  1、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原理内容】辨证唯物论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表现: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也是客观的),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方法论】

  (1)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反对主观主义。

  (2)还要求人们在实践中必须要首先承自然界的客观性,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2、意识的反作用原理:

  【原理内容】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我们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物质和意识辨证关系的原理:

  【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方法论】我们要处理好主观和客观的关系,既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反对割裂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

  4、规律客观性的原理:

  【原理内容】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是不可抗拒的。

  【方法论】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反对不讲科学,不顾客观规律的主观主义。

  5、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的原理:

  【原理内容】(1)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

  (2)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3)必须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人们办事情的过程,就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而要把事情办好,就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方法论】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辩证法部分

  (一)联系的观点

  1、普遍联系原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

  【原理内容】(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当中,事物的联系不仅是普遍的,而且是客观的,整个世界就是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联系是具有客观性、普遍性、条件性、多样性、系统性)。

  【方法论】我们必须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对事物的联系进行具体地分析,反对形而上学孤立的看问题。

  2、原因和结果相互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原因是引起某种现象产生的现象,结果是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是先行后续的关系,又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任何现象都会引起其他现象的产生,任何现象的产生都是由其他现象所引起的。在每一事物的具体因果联系中,原因和结果有严格的区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要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这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才能提高人们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或者说要求人们自觉提高实践活动的预见性)。

  3、整体和部分关系的原理:

  【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体和部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区别:①二者的内涵不同;②地位不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③功能不同,这又有两种情形:当部分以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就具有全新的功能,整体的功能就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当部分以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就会损害整体功能的发挥。

  联系:①二者不可分割:整体有部分构成,没有部分就无所谓整体;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没有整体就无所谓部分;②二者相互影响:整体的性能状态及变化会影响到部分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反之,部分也制约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能会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③两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整体和部分相互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办事情树立整体观念和全局思想,从整体着眼,寻求目标;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的发挥。

  (二)发展的观点

  1、物质和运动相互关系的原理:

  【原理内容】物质和运动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离开物质谈运动或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

  【方法论】我们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反对割裂物质和运动二者联系的两种错误观点。

  2、运动和静止相互关系的原理:

  【原理内容】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方法论】要求我们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还要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反对割裂运动和静止的辨证关系。

  3、事物的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原理:

  【原理内容】

  (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但是,事物的变化、发展不是杂乱无章、毫无秩序的,而是有着确定不移的基本秩序,都有其无法违背的客观规律。(2)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方法论】承认客观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在事物运动中把握规律。

  4、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

  【原理内容】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水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发展就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即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

  【方法论】我们必须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①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②要弄清事物所处的阶段和地位;③要有创新精神,坚持与时俱进,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5、内外因关系的原理(事物发展的原因的原理、矛盾是事物发展动力的原理):

  【原理内容】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也就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在观察分析问题时既要看到内因,又要看到外因,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视情况而定恰当选用其中的观点)

  6、量变质变关系原理(事物发展状态原理):

  【原理内容】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必然结果。

  【方法论】1、要求我们要坚持适度原则,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要重视量的积累。2、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的变化也能引起质变,要学会优化结构。

  7、事物发展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原理(事物发展趋势原理、事物发展途径原理):

  【原理内容】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向前进,是一切事物发展的途径。

  【方法论】我们应正确对待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困难,坚定信心,不畏艰难,勇往直前。

  (三)矛盾的观点

  1、对立统一的原理:

  【原理内容】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是同时存在,不可分割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如实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方法,坚持两点论。

  2、矛盾普遍性的原理:

  【原理内容】事物自身包含的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处处有矛盾、时时有矛盾,矛盾是普遍的、客观的。

  【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善于分析矛盾,坚持两分法,一分为二的看问题,防止片面性。

  3、矛盾特殊性的原理:

  【原理内容】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它是世界上诸种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它构成这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表现在:①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②同一事物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③事物矛盾双方各有其特点。)

  【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反对“一刀切”“一风吹”。

  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关系的原理:

  【原理内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辨证统一的。它们是相互联结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它们在不同场合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方法论】

  (1)有助于我们掌握(或者说要求我们懂得利用)由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有助于我们掌握(或者说要求我们做工作时要运用)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解剖麻雀”,“抓好典型”等科学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5、主次矛盾的辩证关系:

  【原理内容】复杂事物的多个矛盾有主次之分,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次要矛盾则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同时主次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统筹兼顾次要矛盾.(“抓重点”、“抓中心”、“抓关键”、“突出任务”、“核心问题”、“放在首要地位”)

  6、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

  【原理内容】矛盾双方有主次之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矛盾的次要方面则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主次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抓主流”、“辨方向”、“识大局”(分析形势)、“判断性质”、“占主体”)

  7、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

  【原理内容】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矛盾,矛盾有主次之分,同一矛盾又有主次方面,是两点和重点的统一。(什么是两点论和重点论?)

  【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做到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住重点和主流,反对一点论和均衡论。

  8、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原理:

  【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种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重点论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找中把握它的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种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两点论和重点论是统一的。离开两点谈重点或离开重点谈两点,都是错误的。

  【方法论】我们应该把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起来,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住重点和主流,反对一点论和均衡论。

  9、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原理:

  【原理内容】

  (1)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唯物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而形而上学则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它根本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把事物变化的原因归结为外部力量的推动,因而看不到事物的联系变化和发展。

  (2)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就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