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概论章节重点知识 30句菁华

首页 / 知识 / | 2022-10-22 00:00:00 知识,文化

1、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名词解释)

2、*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它属于国别文化。

3、大一统的观念就是“天下”的观念。

4、分封制的实施有以下特点:第一,作为一种制度,分封实际承认了包括商人在内的异族人生存的权利。第二,旨在维护王室的统治分封,实际形成的是周王与诸侯共治天下的局面。第三,分封制是一个激发历史创造力的制度。

5、春秋战国的历史大势,可以从两方面去看:一是诸侯国之间的混战和兼并,目的在争夺周王室失落的王权。二是民力的大发展。

6、百家争鸣,儒家的创始人是孔子,观点有“仁者,人也”、“他人也是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政”、“天地之大德”、“为物不贰,生物不测”、“生生之道”、“修身、治国、*天下”。

7、公元134年,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天人三策》的建议,罢黜黄老百家之言,独尊儒术,自此儒家思想正式上升为国家的统治思想。

8、永嘉五年(311年),刘渊的军队攻陷洛阳,俘虏晋朝皇帝,史称“永嘉之乱”。

9、佛教在*大规模流传时,必然与*固有的社会秩序、文化伦理产生矛盾和冲突。在北朝是寺院经济妨碍国家利益,在南朝则表现为义理的冲突,计有沙门(即和尚)是否应向王者致敬之争,黑白论之争,神灭神不灭之争以及夷夏之争等。

10、两税法的核心是“唯以资产为宗”

11、四书:《论语》、《孟子》、《中庸》、《大学》

12、理学在南宋就明显分为朱熹和陆象山两派

13、王守仁的心学还提出“宇宙便是吾心”,“格物致知”相异的“知行合一”

14、二十四节气: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署、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15、农书对农耕文化思想的概括:在我国古代,出现了许多农书,这些农书对古代农耕操作的经验和农学思想做了阐述,标志着*传统的农耕经济文化思想正在得到归纳和整理。其中比较重要的'有:汉崔寔《四民月令》、北朝贾思勰《齐民要术》、唐陆龟蒙《耒耜经》、宋陈敷《农书》、明徐光启《农政全书》、明宋应星《天工开物》、清张履祥《补农书》等。

16、社区文化互动的历史价值:(1)社区文化活动可以跨越多族的界限成为一个地方社会的共同活动;

17、宗法观念对秦汉以后国家政治结构的渗透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家天下”*模式的长期延续。宗法制度原则的本质就是家族制度的政治化;第二,亲亲伦理政治原则的不断扩张;第三,宗法原则成为维系王朝政治的*惯力量

18、以业三年(607年)进士科的设置,作为科举制创立的开始

19、举制的特点:科举制是*古代选官制度的重大变革,与前代选官制度比较,具有以下三个显明的特点:一、士人自由报名应试,应试者不论出身、地位、家业,不必由官员推荐;二、考试定期举行,不必等候皇帝下达诏令;三、严格考试,录取与否以考试成绩为标准,声名德望以不再是任职的主要依据。

20、科举制的负面影响:科举考试耗费了士人几乎全部的精力,读书做官成为知识阶层的最终目标,造成传统文化畸形发展;科举制是对极端专制王权的维护。

21、传统礼俗规约的特点:传统礼俗的核心是保障宗法的伦理关系,因此传统礼俗规约有着鲜明的伦理色彩。其特点是:第一,传统礼俗的等差性,严整的的礼俗制度维持的是不*等的社会秩序;第二,传统礼俗的调和性,注意等级之间的协调;第三,传统礼俗的规范性,这是传统礼俗最根本的特性。礼俗对社会生活的规范是通过礼义原则与礼俗规制的内外结合实现的。

22、*古代整体思维:*传统的整体思维是一种重整体、重体悟、以经验为基础的直观思维。所谓的整体思维,是指把天地、人、社会看作密切贯通的整体,认为天地人我、人身人心都处在一个整体系统之中,各系统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联系。

23、*古代辨证思维:所谓辨证思维,就是运用对立而统一的观点、方法来认识、分析各种自然现象及其变化。*古代辨证思维来源于对天地万物两两对立而又统一的自然现象的考察与理解。

24、人合一”观念对*文化及其发展造成的负面影响:一、思维方式过分强调整体联系与统一,缺乏必要的分析与论证,致使我们没有能经过*代的实验科学而进入现代科学。二、过分强调社会的和谐与统一,而使封建社会长期停滞,资本主义萌芽生长缓慢,在一个长时期内民族心理自视过高而缺乏进取精神。三、空想的理想主义使主观易于脱离实际,而不得不违心地去美化现实。四、“心性之学”重体验,不重客观观察,把道德实践作为根本的实践活动,很难解决社会生活中的种种矛盾,也限制了实证科学的发展。

25、道教的信仰特征是,由信仰“道”演化为尊奉“三清尊神”。(道教奉老子为教主,尊称“太上老君”;以《老子五千文》、《正一经》和《太*洞极经》为主要经典。道教的基本教义是长生久视、全性葆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道教的基本教义是长生久视,全性葆真。

26、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1)仁爱孝悌;(2)重义轻利;(3)谦和礼让;(4)真诚有信。此外还有智勇、自强、好学、勤俭、质朴等。

27、*古代教育的总体目标:“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28、《大学》提出教育的八个步骤: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天下。

29、*画有以下几个特点:一、追求神似,注重意境;二、以墨线为造型的主要手段;三、与诗书、印密切结合。

30、广义的文化定义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文化概论章节重点知识 30句菁华扩展阅读


*文化概论章节重点知识 30句菁华(扩展1)

——*文化概论章节重点知识 (菁华5篇)

*文化概论章节重点知识1

  1、分封制,把大批同姓贵族和异姓亲信赐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家。

  2、分封制的实施有以下特点:第一,作为一种制度,分封实际承认了包括商人在内的异族人生存的权利。第二,旨在维护王室的统治分封,实际形成的是周王与诸侯共治天下的局面。第三,分封制是一个激发历史创造力的制度。

  3、春秋战国的历史大势,可以从两方面去看:一是诸侯国之间的混战和兼并,目的在争夺周王室失落的王权。二是民力的大发展。

  4、百家争鸣,儒家的创始人是孔子,观点有“仁者,人也”、“他人也是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政”、“天地之大德”、“为物不贰,生物不测”、“生生之道”、“修身、治国、*天下”。

  5、道家重要人物是老子、庄子。老子“清虚自守,卑弱自持”、“无为而无不为

  6、法家:在先秦明显分为前后两期。早期法家人物的代表是齐国的管仲、魏国的李悝,以及在楚国、秦国变法的吴起、商鞅等。早期“法”的精义是“尚公义”,主张建立普遍的法度,上约君,下约民,以一种公*的法度智力国家。后期法家的集大**物是韩非子,他把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慎到的“势”结合在一起,发展一套专门为君*力斗争服务的法术之学。

  7、墨家:墨家思想的主要特征是:墨子的“兼爱”、“尚同”、“尚贤”、“节用”、“非乐”等。保护民利是墨子思想的主要倾向。它标志着私营劳动阶层已经开始有了思想的代言人。

  8、公元134年,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天人三策》的建议,罢黜黄老百家之言,独尊儒术,自此儒家思想正式上升为国家的统治思想。

  9、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大势:第一,北方民族大举内侵引起中原人群的大规模南移,其结果是民族的大融合。第二,对南方大规模的开发,新的经济区出现。第三,佛教的广泛传播,使固有的*文化注入了许多新的精神因素。

  10、永嘉五年(311年),刘渊的军队攻陷洛阳,俘虏晋朝皇帝,史称“永嘉之乱”。

  11、玄学是老、庄哲学在魏晋时期的新发展,一般认为始于曹魏的何宴、王弼。

  12、玄学之风的一个重要现象是“清谈”,清谈是士流交流中的风雅。

  13、佛教在*大规模流传时,必然与*固有的社会秩序、文化伦理产生矛盾和冲突。在北朝是寺院经济妨碍国家利益,在南朝则表现为义理的冲突,计有沙门(即和尚)是否应向王者致敬之争,黑白论之争,神灭神不灭之争以及夷夏之争等。

  14、两税法: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朝廷采用杨炎的建议,颁布实施“两税法”,它以夏、秋两次征税而得名。其核心内容是以一个家庭的财产状况和田亩数量为依据征收赋税。同时*针对商业贸易日益活跃的现实,对茶、酒、盐等商品交易征税,改变了多年来以单一农业税为主的税收结构。同时还协调了中央与地方税收关系。

  15、两税法的作用:不仅使唐王朝摆脱了经济困境,它还标志着一种王朝治国观念的改革,对*社会、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变化影响至深。

  16、两税法的核心是“唯以资产为宗”

  17、理学代表人物在北宋有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在南宋则有朱熹、陆象山。

  18、四书:《论语》、《孟子》、《中庸》、《大学》

  19、明朝万历年间曾有过张居正主持的旨在增加国库收入、减轻农民负担的税制改革,即“一条鞭法”。

  20、理学在南宋就明显分为朱熹和陆象山两派

  21、王守仁的心学还提出“宇宙便是吾心”,“格物致知”相异的“知行合一”

  22、王守仁学说到李贽那里,就变成以“童心”冲决礼法,再发展到颜山农、何心隐,其处世的狂放简直就被当时目为“侠”、“贼”一流了。

  23、乾嘉学派:清朝实行文化高压政策,为使知识分子不问政治,走纯学术研究道路,让学者对传统的经史文献进行考订、校勘、辑佚、注释,由此考据学大盛。这一工作在乾隆、嘉庆年间最兴盛,被称之为“乾嘉学派”。

*文化概论章节重点知识2

  1、农耕灌溉文化的主要部分:南方农业是稻作型农耕文化,主要标志是栽培水稻和整修田埂、水渠,使用水车等。北方农业是麦黍型农耕文化,主要标志是栽培麦子、黍子、高粱、玉米、谷子、裨子、豆类,以犁耕为主和井渠双灌等。

  2、二十四节气: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署、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3、农政思想的核心是“政绩”观和“勤农”观。

  4、农书对农耕文化思想的概括:在我国古代,出现了许多农书,这些农书对古代农耕操作的经验和农学思想做了阐述,标志着*传统的农耕经济文化思想正在得到归纳和整理。其中比较重要的'有:汉崔寔《四民月令》、北朝贾思勰《齐民要术》、唐陆龟蒙《耒耜经》、宋陈敷《农书》、明徐光启《农政全书》、明宋应星《天工开物》、清张履祥《补农书》等。

  5、历代农书提出的主要农业经营思想与生产知识,有以下几点:第一、统筹水土利用规划;第二、调整好农业生产关系、第三、“荒政”思想;第四、人力胜天说。

  6、我国民族商业的两个文化特点:一是汉族与多民族地区的内贸活动频繁,商路通达,推动了各民族间的往来和文化交流。二是*与东方邻国和西方国家对外贸易的兴起,历史悠久,开辟了中外交流的长期通道。

  7、市商贸易的四种模式:市、墟、集、会

  8、我国的生产经济与文化特征,有以下几点:一、天时、地利、人勤的重农经验。二、以工补农、以商求富的农人思想。三、精打细算、知足节用的务农传统。

  9、饮食的文化观念: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民本思想。食,是儒家文化中的民本思想的组成部分;足食,是让国民吃饱,是传统社会稳定秩序的一项国策;(2)节约粮食:(3)人格教育(4)食疗观。

  10、社区文化互动的历史价值:(1)社区文化活动可以跨越多族的界限成为一个地方社会的共同活动;

  (2)社区文化活动可以保持各地方、各民族的文化特质;(3)社区文化活可以保护地方文化遗产。

  11、中医药学的基础理论:腑脏学说、筋脉学说、针灸学说

*文化概论章节重点知识3

  1、广义的文化定义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2、狭义的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积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3、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名词解释)

  4、*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它属于国别文化。

  5、中华文化具有多维性特点,以下三个原因:第一,它有着共同的文化源,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上古的青铜文化,各民族共同开发了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大地;第二,多元的各民族文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相互交流、互相渗透、互相促进,有许多交融和契合的地方,形成了多元一体的局;第三,汉民族文化在整个中华文化中起主导作用,是中华文化的主体文化,它在共同体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中起到了团结和凝聚各民族文化的作用。

*文化概论章节重点知识4

  1.从公元1400年到1900年是第三个大的气候时期,这一时期为寒冷时期。竺可祯称此期为“方志时期”。

  2.广大地域决定*文明的道路和文化方向:*大陆的整体性,影响着*文化的走向统一,地域广阔的大陆游一定是一个人群林立的世界;*文明时代的开始,家国社会的建立,证以这样一个基本情况为前提。

  3.大一统的观念就是“天下”的观念。

  4.构成区域文化的几个因素:自然环境、地理条件的特殊或得天独厚、特定区域的人群有明确的区域意识,并与其他区域的人群形成竞争关系、典范人物潜移默化的影响。

  5.古代利用自然方面的主要失误:是土地的过当开垦及林木资源的过量开采。

*文化概论章节重点知识5

  1、*古代整体思维:*传统的整体思维是一种重整体、重体悟、以经验为基础的直观思维。所谓的整体思维,是指把天地、人、社会看作密切贯通的整体,认为天地人我、人身人心都处在一个整体系统之中,各系统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联系。

  2、*古代类比思维:类比思维是指根据事物的外部特征或内在属性进行比照与联系的思维方式。*传统思维善于抓住事物之间的某种相关进行类比象征,以达到由此及彼、由*及远的分析与表述的目的。

  3、*古代辨证思维:所谓辨证思维,就是运用对立而统一的观点、方法来认识、分析各种自然现象及其变化。*古代辨证思维来源于对天地万物两两对立而又统一的自然现象的考察与理解。

  4、*古代传统的哲学观念:(1)“天人合一”的宇宙观;(2)中庸之道的价值观;(3)“知行合一”的实践观。

  5、“天人合一”观念对*文化的积极影响有:第一,造成了*文化中整体系统的、辨证发展的思维方式;第二,造成了追求和谐社会的理想主义倾向;第三,造成“诚明合能”的人生修养哲学,推动人们在成己成物、人我交融中实现人格、品德的完善。

  6、人合一”观念对*文化及其发展造成的负面影响:一、思维方式过分强调整体联系与统一,缺乏必要的分析与论证,致使我们没有能经过*代的实验科学而进入现代科学。二、过分强调社会的和谐与统一,而使封建社会长期停滞,资本主义萌芽生长缓慢,在一个长时期内民族心理自视过高而缺乏进取精神。三、空想的理想主义使主观易于脱离实际,而不得不违心地去美化现实。四、“心性之学”重体验,不重客观观察,把道德实践作为根本的实践活动,很难解决社会生活中的种种矛盾,也限制了实证科学的发展。

  7、道教的信仰特征是,由信仰“道”演化为尊奉“三清尊神”。(道教奉老子为教主,尊称“太上老君”;以《老子五千文》、《正一经》和《太*洞极经》为主要经典。道教的基本教义是长生久视、全性葆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道教的基本教义是长生久视,全性葆真。

  8、佛教的.基本教义是“四谛”法,即指“苦、集、灭、道”。

  9、在佛教*化的过程中,佛教也对*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佛教传入后,许多道教经典是在佛经的直接影响下形成的。佛教对儒家的影响,突出表现于新儒学——宋明理学的渗透。佛教禅宗的“直指本心”论,启发理学家以人格的自我完善为齐国治家的出发点,以遵循“天理”为人格完善的惟一途径。佛教禅定的修炼模式,也为理学家所吸取,而提倡主静、主敬,使小我与大我——天地宇宙相通。汉魏以后,诗歌、书法、绘画带上了佛教的明显印痕。*古典文学中的*话、小说、戏曲多源自佛教的俗讲、变文,民间文学作品也受到禅宗语录的影响。

  10、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1)仁爱孝悌;(2)重义轻利;(3)谦和礼让;(4)真诚有信。此外还有智勇、自强、好学、勤俭、质朴等。

  11、*古代教育的总体目标:“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12、《大学》提出教育的八个步骤: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天下。

  13、*画有以下几个特点:一、追求神似,注重意境;二、以墨线为造型的主要手段;三、与诗书、印密切结合。

  14、。以木结构为主是*建筑在结构上的最大特点。左右对称是*建筑在布局上的显著特点。*建筑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具有强烈的人文性,在建筑中寄寓着浓厚的思想观念。

  15、有关古代艺术致用精神的几个重要命题:(1)“诗言志”(2)“文以载道”(3)“乐以教化”。

  16、“诗言志”的基本含义是说诗歌是用来表达作者思想感情和理想追求的一种艺术形式。

  17、古代艺术的几种重要的审美观念:中和之美、尚意追求、尊崇自然


*文化概论章节重点知识 30句菁华(扩展2)

——*文化概论章节重点知识 (菁华5篇)

*文化概论章节重点知识1

  1、分封制,把大批同姓贵族和异姓亲信赐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家。

  2、分封制的实施有以下特点:第一,作为一种制度,分封实际承认了包括商人在内的异族人生存的权利。第二,旨在维护王室的统治分封,实际形成的是周王与诸侯共治天下的局面。第三,分封制是一个激发历史创造力的制度。

  3、春秋战国的历史大势,可以从两方面去看:一是诸侯国之间的混战和兼并,目的在争夺周王室失落的王权。二是民力的大发展。

  4、百家争鸣,儒家的创始人是孔子,观点有“仁者,人也”、“他人也是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政”、“天地之大德”、“为物不贰,生物不测”、“生生之道”、“修身、治国、*天下”。

  5、道家重要人物是老子、庄子。老子“清虚自守,卑弱自持”、“无为而无不为

  6、法家:在先秦明显分为前后两期。早期法家人物的代表是齐国的管仲、魏国的李悝,以及在楚国、秦国变法的吴起、商鞅等。早期“法”的精义是“尚公义”,主张建立普遍的法度,上约君,下约民,以一种公*的法度智力国家。后期法家的集大**物是韩非子,他把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慎到的“势”结合在一起,发展一套专门为君*力斗争服务的法术之学。

  7、墨家:墨家思想的主要特征是:墨子的“兼爱”、“尚同”、“尚贤”、“节用”、“非乐”等。保护民利是墨子思想的主要倾向。它标志着私营劳动阶层已经开始有了思想的代言人。

  8、公元134年,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天人三策》的建议,罢黜黄老百家之言,独尊儒术,自此儒家思想正式上升为国家的统治思想。

  9、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大势:第一,北方民族大举内侵引起中原人群的大规模南移,其结果是民族的大融合。第二,对南方大规模的开发,新的经济区出现。第三,佛教的广泛传播,使固有的*文化注入了许多新的精神因素。

  10、永嘉五年(311年),刘渊的军队攻陷洛阳,俘虏晋朝皇帝,史称“永嘉之乱”。

  11、玄学是老、庄哲学在魏晋时期的新发展,一般认为始于曹魏的何宴、王弼。

  12、玄学之风的一个重要现象是“清谈”,清谈是士流交流中的风雅。

  13、佛教在*大规模流传时,必然与*固有的社会秩序、文化伦理产生矛盾和冲突。在北朝是寺院经济妨碍国家利益,在南朝则表现为义理的冲突,计有沙门(即和尚)是否应向王者致敬之争,黑白论之争,神灭神不灭之争以及夷夏之争等。

  14、两税法: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朝廷采用杨炎的建议,颁布实施“两税法”,它以夏、秋两次征税而得名。其核心内容是以一个家庭的财产状况和田亩数量为依据征收赋税。同时*针对商业贸易日益活跃的现实,对茶、酒、盐等商品交易征税,改变了多年来以单一农业税为主的税收结构。同时还协调了中央与地方税收关系。

  15、两税法的作用:不仅使唐王朝摆脱了经济困境,它还标志着一种王朝治国观念的改革,对*社会、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变化影响至深。

  16、两税法的核心是“唯以资产为宗”

  17、理学代表人物在北宋有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在南宋则有朱熹、陆象山。

  18、四书:《论语》、《孟子》、《中庸》、《大学》

  19、明朝万历年间曾有过张居正主持的旨在增加国库收入、减轻农民负担的税制改革,即“一条鞭法”。

  20、理学在南宋就明显分为朱熹和陆象山两派

  21、王守仁的心学还提出“宇宙便是吾心”,“格物致知”相异的“知行合一”

  22、王守仁学说到李贽那里,就变成以“童心”冲决礼法,再发展到颜山农、何心隐,其处世的狂放简直就被当时目为“侠”、“贼”一流了。

  23、乾嘉学派:清朝实行文化高压政策,为使知识分子不问政治,走纯学术研究道路,让学者对传统的经史文献进行考订、校勘、辑佚、注释,由此考据学大盛。这一工作在乾隆、嘉庆年间最兴盛,被称之为“乾嘉学派”。

*文化概论章节重点知识2

  1、农耕灌溉文化的主要部分:南方农业是稻作型农耕文化,主要标志是栽培水稻和整修田埂、水渠,使用水车等。北方农业是麦黍型农耕文化,主要标志是栽培麦子、黍子、高粱、玉米、谷子、裨子、豆类,以犁耕为主和井渠双灌等。

  2、二十四节气: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署、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3、农政思想的核心是“政绩”观和“勤农”观。

  4、农书对农耕文化思想的概括:在我国古代,出现了许多农书,这些农书对古代农耕操作的经验和农学思想做了阐述,标志着*传统的农耕经济文化思想正在得到归纳和整理。其中比较重要的'有:汉崔寔《四民月令》、北朝贾思勰《齐民要术》、唐陆龟蒙《耒耜经》、宋陈敷《农书》、明徐光启《农政全书》、明宋应星《天工开物》、清张履祥《补农书》等。

  5、历代农书提出的主要农业经营思想与生产知识,有以下几点:第一、统筹水土利用规划;第二、调整好农业生产关系、第三、“荒政”思想;第四、人力胜天说。

  6、我国民族商业的两个文化特点:一是汉族与多民族地区的内贸活动频繁,商路通达,推动了各民族间的往来和文化交流。二是*与东方邻国和西方国家对外贸易的兴起,历史悠久,开辟了中外交流的长期通道。

  7、市商贸易的四种模式:市、墟、集、会

  8、我国的生产经济与文化特征,有以下几点:一、天时、地利、人勤的重农经验。二、以工补农、以商求富的农人思想。三、精打细算、知足节用的务农传统。

  9、饮食的文化观念: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民本思想。食,是儒家文化中的民本思想的组成部分;足食,是让国民吃饱,是传统社会稳定秩序的一项国策;(2)节约粮食:(3)人格教育(4)食疗观。

  10、社区文化互动的历史价值:(1)社区文化活动可以跨越多族的界限成为一个地方社会的共同活动;

  (2)社区文化活动可以保持各地方、各民族的文化特质;(3)社区文化活可以保护地方文化遗产。

  11、中医药学的基础理论:腑脏学说、筋脉学说、针灸学说

*文化概论章节重点知识3

  1、广义的文化定义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2、狭义的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积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3、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名词解释)

  4、*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它属于国别文化。

  5、中华文化具有多维性特点,以下三个原因:第一,它有着共同的文化源,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上古的青铜文化,各民族共同开发了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大地;第二,多元的各民族文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相互交流、互相渗透、互相促进,有许多交融和契合的地方,形成了多元一体的局;第三,汉民族文化在整个中华文化中起主导作用,是中华文化的主体文化,它在共同体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中起到了团结和凝聚各民族文化的作用。

*文化概论章节重点知识4

  1.从公元1400年到1900年是第三个大的气候时期,这一时期为寒冷时期。竺可祯称此期为“方志时期”。

  2.广大地域决定*文明的道路和文化方向:*大陆的整体性,影响着*文化的走向统一,地域广阔的大陆游一定是一个人群林立的世界;*文明时代的开始,家国社会的建立,证以这样一个基本情况为前提。

  3.大一统的观念就是“天下”的观念。

  4.构成区域文化的几个因素:自然环境、地理条件的特殊或得天独厚、特定区域的人群有明确的区域意识,并与其他区域的人群形成竞争关系、典范人物潜移默化的影响。

  5.古代利用自然方面的主要失误:是土地的过当开垦及林木资源的过量开采。

*文化概论章节重点知识5

  1、*古代整体思维:*传统的整体思维是一种重整体、重体悟、以经验为基础的直观思维。所谓的整体思维,是指把天地、人、社会看作密切贯通的整体,认为天地人我、人身人心都处在一个整体系统之中,各系统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联系。

  2、*古代类比思维:类比思维是指根据事物的外部特征或内在属性进行比照与联系的思维方式。*传统思维善于抓住事物之间的某种相关进行类比象征,以达到由此及彼、由*及远的分析与表述的目的。

  3、*古代辨证思维:所谓辨证思维,就是运用对立而统一的观点、方法来认识、分析各种自然现象及其变化。*古代辨证思维来源于对天地万物两两对立而又统一的自然现象的考察与理解。

  4、*古代传统的哲学观念:(1)“天人合一”的宇宙观;(2)中庸之道的价值观;(3)“知行合一”的实践观。

  5、“天人合一”观念对*文化的积极影响有:第一,造成了*文化中整体系统的、辨证发展的思维方式;第二,造成了追求和谐社会的理想主义倾向;第三,造成“诚明合能”的人生修养哲学,推动人们在成己成物、人我交融中实现人格、品德的完善。

  6、人合一”观念对*文化及其发展造成的负面影响:一、思维方式过分强调整体联系与统一,缺乏必要的分析与论证,致使我们没有能经过*代的实验科学而进入现代科学。二、过分强调社会的和谐与统一,而使封建社会长期停滞,资本主义萌芽生长缓慢,在一个长时期内民族心理自视过高而缺乏进取精神。三、空想的理想主义使主观易于脱离实际,而不得不违心地去美化现实。四、“心性之学”重体验,不重客观观察,把道德实践作为根本的实践活动,很难解决社会生活中的种种矛盾,也限制了实证科学的发展。

  7、道教的信仰特征是,由信仰“道”演化为尊奉“三清尊神”。(道教奉老子为教主,尊称“太上老君”;以《老子五千文》、《正一经》和《太*洞极经》为主要经典。道教的基本教义是长生久视、全性葆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道教的基本教义是长生久视,全性葆真。

  8、佛教的.基本教义是“四谛”法,即指“苦、集、灭、道”。

  9、在佛教*化的过程中,佛教也对*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佛教传入后,许多道教经典是在佛经的直接影响下形成的。佛教对儒家的影响,突出表现于新儒学——宋明理学的渗透。佛教禅宗的“直指本心”论,启发理学家以人格的自我完善为齐国治家的出发点,以遵循“天理”为人格完善的惟一途径。佛教禅定的修炼模式,也为理学家所吸取,而提倡主静、主敬,使小我与大我——天地宇宙相通。汉魏以后,诗歌、书法、绘画带上了佛教的明显印痕。*古典文学中的*话、小说、戏曲多源自佛教的俗讲、变文,民间文学作品也受到禅宗语录的影响。

  10、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1)仁爱孝悌;(2)重义轻利;(3)谦和礼让;(4)真诚有信。此外还有智勇、自强、好学、勤俭、质朴等。

  11、*古代教育的总体目标:“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12、《大学》提出教育的八个步骤: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天下。

  13、*画有以下几个特点:一、追求神似,注重意境;二、以墨线为造型的主要手段;三、与诗书、印密切结合。

  14、。以木结构为主是*建筑在结构上的最大特点。左右对称是*建筑在布局上的显著特点。*建筑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具有强烈的人文性,在建筑中寄寓着浓厚的思想观念。

  15、有关古代艺术致用精神的几个重要命题:(1)“诗言志”(2)“文以载道”(3)“乐以教化”。

  16、“诗言志”的基本含义是说诗歌是用来表达作者思想感情和理想追求的一种艺术形式。

  17、古代艺术的几种重要的审美观念:中和之美、尚意追求、尊崇自然


*文化概论章节重点知识 30句菁华(扩展3)

——初中化学必背重点知识归纳 40句菁华

1、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

2、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3、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

4、原子:是在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

5、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6、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有一种元素是氧元素

7、潮解:某物质能吸收空气里的水分而变潮的现象

8、燃烧:可燃物跟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9、构成原子的三种微粒:质子,中子,电子。

10、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的三种方法:增加溶质,减少溶剂,改变温度(升高或降低)。

11、三大化学肥料:N、P、K

12、排放到空气中的三种气体污染物:一氧化碳、氮的氧化物,硫的氧化物。

13、三大矿物燃料:煤,石油,天然气。(全为混合物)

14、三种黑色金属:铁,锰,铬。

15、铁的三种氧化物:氧化亚铁,三氧化二铁,四氧化三铁。

16、浓硫酸的三个特性:吸水性,脱水性,强氧化性。

17、酒精灯的三个火焰:内焰,外焰,焰心。

18、分子是保持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19、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决定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20、溶液都是混合物。例如:稀硫酸、食盐水、石灰水、盐酸等。

21、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是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

22、红色固体:铜,氧化铁;

23、浅绿色溶液:硫酸亚铁溶液,氯化亚铁溶液,硝酸亚铁溶液;

24、紫红色溶液:高锰酸钾溶液;

25、溶液的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26、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粒子不一定是同一种元素。

27、(1)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对不同溶质而言)

28、盐溶液不一定呈中性。如Na2CO3溶液显碱性。

29、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

30、书写化学式时,正价元素不一定都写在左边。如NH3、CH4

31、物质的分类

32、化学用语

33、结晶水合物:含有结晶水的物质如:Na2CO3·10H2O、CuSO4·5H2OFeSO4·7H2O

34、化学式和化合价

35、酸碱度的表示方法——pH

36、金属活动性顺序表:

37、红色固体:Cu、Fe2O3(红棕色)、HgO、红磷▲硫:淡黄色▲Cu2(OH)2CO3为绿色

38、碱的溶解性

39、相同条件下密度最小的气体是氢气。

40、导电性最强的金属是银。


*文化概论章节重点知识 30句菁华(扩展4)

——初中化学重点知识点归纳 40句菁华

1、氯化钠溶液和硝酸银溶液:NaCl + AgNO3 ==== AgCl↓ + NaNO3(白色沉淀,不溶于酸)

2、硫酸钠和氯化钡:Na2SO4 + BaCl2 ==== BaSO4↓ + 2NaCl (白色沉淀,不溶于酸)

3、硫酸和碳酸钠反应:Na2CO3 + H2SO4 === Na2SO4 + H2O + CO2↑

4、溶液的颜色:

5、乳浊液:指小液滴分散在水中形成的不均匀、不稳定的混合物

6、黑色固体:铁粉,木炭,氧化铜,二氧化锰,四氧化三铁,(碳黑,活性炭);

7、白色固体:氯化钠,碳酸钠,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碳酸钙,氧化钙,硫酸铜,五氧化二磷,氧化镁。

8、银白色固体:银,铁,镁,铝,汞等金属

9、氧化反应的三种类型:爆炸,燃烧,缓慢氧化。

10、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分子,原子,离子。

11、造成水污染的三种原因:

12、具有可燃性的三种气体是:氢气(理想),一氧化碳(有毒),甲烷(常用)。

13、三种黑色金属:铁,锰,铬。

14、常见的三种强酸:盐酸,硫酸,硝酸。

15、金属活动顺序的三含义:

16、温度对固体溶解度的影响:

17、影响溶解度的三个因素:溶质的性质,溶剂的性质,温度。

18、空气:氮气(n2)和氧气(o2)

19、煤气:一氧化碳(co)

20、氯化钠(nacl):食盐

21、甲烷(ch4):沼气

22、过氧化氢(h2o2):双氧水

23、汞(hg):水银

24、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是分子、原子、离子。

25、还原氧化铜常用的三种还原剂氢气、一氧化碳、碳。

26、氢气作为燃料有三大优点:资源丰富、发热量高、燃烧后的产物是水不污染环境。

27、构成物质的元素可分为三类即

28、常用于炼铁的铁矿石有三种:

29、原子不一定比分子小(不能说“分子大,原子小”)

30、最外层电子数为8的粒子不一定是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也可能是阳离子或阴离子。

31、稳定结构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不一定是8。(第一层为最外层2个电子)

32、有单质和化合物参加或生成的反应,不一定就是置换反应。但一定有元素化合价的改变。

33、分解反应和化合反应中不一定有元素化合价的改变;置换反应中一定有元素化合价的改变;复分解反应中一定没有元素化合价的改变。(注意:氧化还原反应,一定有元素化合价的变化)15、单质一定不会发生分解反应。

34、在化合物(氧化物、酸、碱、盐)的组成中,一定含有氧元素的是氧化物和碱;不一定(可能)含氧元素的是酸和盐;一定含有氢元素的是酸和碱;不一定含氢元素的是盐和氧化物;盐和碱组成中不一定含金属元素,(如NH4NO3、NH3·H2O);酸组成可能含金属元素(如:HMnO4叫高锰酸),但所有物质组成中都一定含非金属元素。

35、凡是同质量同价态的金属与酸反应,相对原子质量越大的产生氢气的质量就越少。

36、凡是排空气法(无论向上还是向下),都一定要将导气管伸到集气瓶底部。

37、书写化学式时,正价元素不一定都写在左边。如NH3、CH4

38、溶液的特征: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39、托盘天*只能用于粗略的称量,能称准到克。

40、如果不慎将酸溶液沾到皮肤或衣物上,立即用较多的水冲洗(如果是浓硫酸,必须迅速用抹布擦拭,然后用水冲洗),再用溶质质量分数为的碳酸氢钠溶液来冲洗。


*文化概论章节重点知识 30句菁华(扩展5)

——中考化学重点知识复*资料 30句菁华

1、甲烷在空气中燃烧:CH4 + 2O2点燃CO2 + 2H2O

2、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3CO+ Fe2O3高温2Fe + 3CO2

3、铁和稀盐酸反应:Fe + 2HCl === FeCl2 + H2↑

4、氧化铜和稀盐酸反应:CuO + 2HCl ==== CuCl2 + H2O

5、消石灰吸收二氧化硫:Ca(OH)2 + SO2 ==== CaSO3 ↓+ H2O

6、盐酸和烧碱起反应:HCl + NaOH ==== NaCl +H2O

7、氢氧化钠与氯化铜:2NaOH + CuCl2 ==== Cu(OH)2↓ + 2NaCl

8、无水硫酸铜作干燥剂:CuSO4 + 5H2O ==== CuSO4·5H2O

9、碳还原氧化铁:3C+2Fe2O3=高温=4Fe+3CO2↑

10、盐酸与硝酸银溶液:HCl+AgNO3=AgCl↓(白)+HNO3

11、铁在氧气中燃烧:3Fe + 2O2点燃Fe3O4

12、盐酸和氢氧化钙反应:2HCl + Ca(OH)2 == CaCl2 + 2H2O

13、氢氧化铝药物治疗胃酸过多:3HCl + Al(OH)3 == AlCl3 + 3H2O

14、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 Na2CO3 + 2HCl == 2NaCl + H2O + CO2↑

15、碳酸氢钠与稀盐酸反应:NaHCO3 + HCl== NaCl + H2O + CO2↑

16、苛性钠吸收二氧化硫气体:2NaOH + SO2 == Na2SO3 + H2O

17、消石灰放在空气中变质:Ca(OH)2 + CO2 == CaCO3 ↓+ H2O

18、消石灰吸收二氧化硫:Ca(OH)2 + SO2 == CaSO3 ↓+ H2O

19、惰性气体:一般由一个原子组成:He,Ne,Ar,Kr,Xe

20、红色固体:铜,氧化铁

21、蓝色固体:氢氧化铜,硫酸铜晶体

22、无色固体:冰,干冰,金刚石

23、蓝色溶液:硫酸铜溶液,氯化铜溶液,硝酸铜溶液

24、无色气体:氧气,氮气,氢气,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氯化氢等气体。

25、由于吸水而增加的:氢氧化钠固体,氯化钙,氯化镁,浓硫酸;

26、氨气:湿润的紫红色石蕊试纸,若试纸变蓝,则是氨气.

27、酸与某些金属反应,生成盐和氢气

28、【可溶性】碱与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

29、水溶解性、(溶解时)温度、(溶解后)颜色

30、金属1与【可溶性】盐反应生成盐和金属2(金属1比金属2活动性强)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