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地理重点知识总结 (菁华5篇)

首页 / 总结 / | 2022-10-03 00:00:00 知识,中考地理

中考地理重点知识总结1

  世界的气候

  1、降水的季节变化(时间)

  全年多雨区:在赤道附*地带各月降水都很多,如新加坡;

  全年少雨区:在内陆地区、两极地区各月降水都很少,如埃及开罗;

  夏季多雨区:在南、北纬30°~40°附*的大陆东岸,夏季多雨,冬季少雨,如*北京;

  冬季多雨区:在南、北纬30°~40°附*的大陆西岸,冬季多雨,夏季少雨,如意大利罗马;

  常年湿润区:在南、北纬40°~60°的大陆西岸,全年受从海洋上吹来的西风影响的地区,各月湿润,雨量适中,如英国伦敦。

  2、影响气候的因素和气候类型的分布

  (1)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试举例分析。

  纬度位置影响——赤道地区终年炎热,而南极大陆则冰雪覆盖

  海陆位置影响——新疆塔里木盆地气候干燥,同纬度的北京气候比较湿润

  地形影响——台湾岛台湾山脉东侧降水比西侧多。(青藏高原纬度较低,但是气候寒冷)

  (2)气温和降水是气候的两大要素。

  (3)主要分布在温带地区亚欧大陆东岸、内部、西岸的气候类型

  大陆东岸: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大陆内部:温带大陆性气候

  大陆西岸: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4)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

  ①热带主要气候类型

  a.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分布在赤道附*地区,全年高温多雨。

  b.热带草原气候:主要分布在非洲和南美洲热带雨林气候的南北两侧。终年高温,一年中有明显的干季和雨季。

  c.热带季风气候:以亚洲南部、东南部的印度半岛和中南半岛最为显著。这种气候终年高温,一年中也可以分为旱雨两季,风向随季节而变化。旱季,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干旱少雨;雨季,风从海洋吹向陆地,降水集中。

  d.热带沙漠气候:主要分布在南北回归线附*的大陆西岸和内陆地区,这种气候降水量稀少,终年炎热干燥,地面有大片的沙漠。

  ②温带的主要气候类型

  a.温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地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大致以1月*均气温0℃等温线为界,此线以北为温带季风气候,以南为亚热带季风气候。

  b.地中海气候:主要位于大陆西岸的中低纬度地区,以地中海沿岸分布最集中,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c.温带大陆性气候:主要分布在中纬度内陆地区,冬冷夏热,气温变化大,降水量较少,集中与夏季。

  d.温带海洋性气候:位于中纬度地区大陆西岸,以欧洲西部分布最广,全年温和多雨,气温和降水的年变化比较小。

  ③寒带气候:分布在南极洲和北冰洋沿岸;终年寒冷。

  ④高原山地气候:分布在高山、高原地区;气候复杂,有垂直变化。

中考地理重点知识总结2

  一、黑土形成条件

  黑土是具有强烈胀缩和扰动特性的粘质土壤。它相当于美国分类的变性土土纲和联合国分类的'变性土单元。

  母质

  黑土在各种基性母质上发育,包括钙质沉积岩、基性火成岩、玄武岩、火山灰以及由这些物质形成的沉积物。这些母岩母质中丰富的斜长石、铁镁矿物和碳酸盐有利于黑土的发育。据报道,印度黑土的母岩为:从玻璃质玄武岩到粗粒玄武岩、泥质石灰岩等多种母岩。*黑土涉及的母岩母质有石灰岩、玄武岩、第三纪河湖相沉积物以及*代河流沉积物等,但以石灰性母质为主。

  地形

  黑土在海拔1000米以下的*坦地貌面(如高原面、*原和台地)或低洼地(坡地下段及盆谷地)都有分布,以海拔低于300米的地形为多。地形坡度一般不超过2—3°,但有些地区(如火山地区)坡度达15—16°,也有黑土发生。*黑土多分布在低*洼地,但在一些低丘、台地上也有发育,如福建漳浦县和龙海县沿海、广东省海康等地。黑土分布区常可见到特殊的土壤发生地形——粘土小洼地(gilgai),这是一种小盆和小丘组成的微地形,起伏高度一般不超过1米,水*距离2至100米,是因不同的内压力而引起地表面弯曲。粘土小洼地在各地出现的频度不同。

  气候

  黑土在热带、亚热带以至温带均可发生,分布区气候的最普遍特征是季节性干旱,但旱季的长短各地相差很大,包括干湿季分明的季风气候,一年内只有一两个月湿季的较干旱气候和只有几星期水分不足的湿润气候。年降水量少至150毫米,多可达2000毫米,但多数为500—1000毫米之间,年*均温度一般为15.5—16.5℃。

  时间

  黑土母质的绝对年龄可始自全新世至更新世之间,在基岩上发育的,则可追溯到中更新世或更早;而在经运移的土壤物质或其他沉积物上发育的,则在中更新世或更迟。黑土的相对年龄属于幼年,原因如下:许多黑土是在冲积、湖积以及火山物质等*期母质上发育的;黑土的自翻转作用是使其保持幼年性的另一个因素;在半干旱气候区,由于缓慢的风化速度限制了剖面发育;基性母质不断释放出丰富的Ca、Mg盐基使土壤中蒙脱石矿物保持稳定;在坡地,则因迅速的剥蚀作用,表层不断遭冲失,使土体保持浅薄和幼年状态。

  植被

  黑土在自然条件下的典型植被是草地或热带稀树草原。

  二、冻土条件

  成土条件

  气候

  冻土分布区的环境条件存在差异。冰沼土分布区属苔原气候,大部分地面被雪原和冰川所覆盖,年*均温在0℃以下,一般都在-10℃至-17℃,冬季气温可低至-40℃,甚至-55℃,夏季温度也很低,7月份*均温度不超过10℃,全年结冰日长达240天以上。高山冻漠土年均温也很低,一般为-4℃至-12℃。冻土区降水很少,欧洲部分为200—300毫米,亚洲和北美洲北部在100毫米以下,*冻漠土区因地势高、远离海洋,降水更稀少,一般为60~80毫米,其北部更少,为20~50毫米,其中90%集中于5—9月。降水虽然少,但气温低,蒸发量小,长期冰冻,土壤湿度很大,经常处于水分饱和状态,夏季土壤—母质融化,砂土可达1~1.5米,壤土70~100厘米,泥炭土35~40厘米,以下即为永冻层,高山冻漠土在宽谷、湖盆永冻层深度80厘米,山坡上可达150厘米。[5]

  植被

  由于冻土区气候严寒,植被是以苔藓、地衣为主组成的苔原植被,草本植物和灌木很少,常见的植物有:石楠属、北极兰浆果、金凤花等开花植物,南缘有云杉、落叶松、桦、白杨、柳、山梣等,生长缓慢,矮小且畸形,各种植物的年生长量均不大,苔原地带每年有机质的增长量为400公斤/公顷,是世界各自然地带中最少的。高山冻漠土区植被为多年生和中旱生的草本植物、垫状植物和地衣,常见的有凤毛菊属、葶苈属、桂竹香属、虎耳草属、点地梅属、银莲花属、金莲花属、红景天属等,一簇簇地生长在石隙之间,或在冰雪融水灌润的地方局部呈小片分布。五颜六色的粗糙碟衣、地图黄绿衣、岩表黄绿衣等则着生于石块上面。[5]

  地形、母质

  冻土发育的地区,因刚脱离冰川覆盖不久,冰川地形保持得相当完整。冻漠土分布区的地形主要是陡峭的山坡,角锋、刃脊、第四纪和*代冰川所形成的冰斗和冰碛垅堤,宽谷,湖盆的湖积*原等。成土母质的差异较大,加拿大、西伯利亚地盾区是前寒武系基岩。其他地区有古生代各种灰岩、石英砂岩、板岩、中生代的灰岩、红色钙质砂泥岩及*代泥砾和冲积物,残积物,冰碛物,冰水沉积物等。

  总结:由于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分布的差异,以及海洋、陆、山脉、森林等不同性质的下垫面在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的作用下所产生的物理过程不同,使气候除具有温度大致按纬度分布的特征外,还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

  三、*冻土分布

  冻土分布于高纬地带和高山垂直带上部,其中冰沼土广泛分布于北极圈以北的北冰洋沿岸地区,在南美洲无冰盖处亦有一些分布。

  ①东北冻土区为欧亚大陆冻土区的南部地带,冻土分布具有明显的纬度地带性规律,自北而南,分布的面积减少。本区有宽阔的岛状冻土区,其热状态很不稳定,对外界环境因素改变极为敏感。东北冻土区的自然地理南界变化在北纬46°36'~49°24',是以年均温0℃等值线为轴线摆动于0℃和±1℃等值线之间的一条线。

  ②在西部高山高原和东部一些山地,一定的海拔高度以上(即多年冻土分布下界)方有多年冻土出现。冻土分布具有垂直分带规律,如祁连山热水地区海拔3480米出现岛状冻土带,3780米以上出现连续冻土带;前者在青藏公路上的昆仑山上分布于海拔4200米左右,后者则分布于4350米左右。

  青藏高原冻土区是世界中、低纬度地带海拔最高(*均4000米以上)、面积最大(超过100万*方公里)的冻土区,其分布范围北起昆仑山,南至喜马拉雅山,西抵国界,东缘至横断山脉西部、巴颜喀拉山和阿尼马卿山东南部。

  在上述范围内有大片连续的多年冻土和岛状多年冻土。在青藏高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年均温和降水分布西、北低,东、南高的总格局影响下,冻土分布面积由北和西北向南和东南方向减少。高原冻土最发育的地区在昆仑山至唐古拉山南区间,本区除大河湖融区和构造地热融区外,多年冻土基本呈连续分布。往南到喜马拉雅山为岛状冻土区,仅藏南谷地出现季节冻土区。

  *高海拔多年冻土分布也表现出一定的纬向和经向的变化规律。冻土分布下界值随纬度降低而升高。二者呈直线相关。冻土分布下界值*境内南北最大相差达3000米,除阿尔泰山和天山西部积雪很厚的地区外,下界处年均温由北而南逐渐降低(由-3~-2℃以下)。

  西部冻土下界比雪线低1000~1100米,其差值随纬度降低而减小。东部山地冻土下界比同纬度的西部高山一般低1150~1300米。

  总结:对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对自然的开发必须以了解、服从自然发展规律为前提,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给生活在寒区的人们和子孙后代留下一个没有伤疤的地球!

  四、冻土过程

  冻土形成以物理风化为主,而且进行得很缓慢,只有冻融交替时稍为显著,生物、化学风化作用亦非常微弱,元素迁移不明显,粘粒含量少,普遍存在着粗骨性。

  高山冻漠土粘粒的K2O含量很高,可达50克每千克,说明脱钾不深,矿物处于初期风化阶段。

  冻土区普遍存在不同深度的永冻层。在湿冻土分布区,夏季,永冻层以上解冻,由于永冻层阻隔,融水渗透不深,致使永冻层以上土层水分呈过饱和状态,而形成活动层,活动层厚度为0.6米至4米,若永冻层倾斜,则形成泥流;冬季地表先冻,对下面未冻泥流产生压力,使泥流在地表薄弱处喷出而成泥喷泉,泥流积于地表成为沼泽,因其下渗较弱,泥流、泥喷泉又混和上下层物质,使土壤剖面分化不明显,而在南缘永冻层处于较深部位,水分下渗较强处,剖面层次分化较好。

  在干旱冻土分布区,白天由于太阳辐射强烈,地面迅速增温,表土融化,水分蒸发;夜间表土冻结,下层的水汽向表面移动并凝结,增加了表土含水量,反复进行着融冻和湿干交替作用,促进了表土海绵状多孔结皮层的形成。此外,暖季,白天表土融化,夜间冻结,都是由于由地表开始逐渐向下增温或减温总是大致*行于地表水*层次变化着的,所以,在干旱的表土上,强烈的冻结作用往往形成表土的龟裂。

  在极地冰沼土区,由于低温,蒸发量小,地势低*处排水不畅,土壤水分经常处于饱和状态,致使土壤有机质和矿物质处于嫌气条件下,虽然有机质形成数量不多,但在低温嫌气条件下分解缓慢,表层常有泥炭化或半泥炭化的有机质积累。

  总的来说,冻土成土年龄短,处处呈现出原始土壤形成阶段的特征。

  总结:矿物质也处于还原状态,铁、锰多被还原为低价状态,形成一个黑蓝灰色的潜育层,在高山冻漠土分布区,降水较少,土壤淋溶弱,剖面中往往有石膏、易溶盐和碳酸钙累积,致使土体呈碱性,表土结皮和龟裂等。

  五、热带气旋特点

  热带气旋是发生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的低压涡旋,是一种强大而深厚的热带天气系统。

  热带气旋的最大特点是它的能量来自水蒸气冷却凝固时放出的潜热。其它天气系统如温带气旋主要是靠冷北水*面上的空气温差所造成。热带气旋登陆后,或者当热带气旋移到温度较低的洋面上,便会因为失去温暖而潮湿的空气供应能量,而减弱消散或转化为温带气旋。

  热带气旋的气流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而围绕着中心旋转。在北半球,热带气旋沿逆时针方向旋转,在南半球则以顺时针旋转。

  总结:热带气旋亦是大气循环其中一个组成部分,能够将热能及地球自转的角动量由赤道地区带往较高纬度;另外,也可为长时间干旱的沿海地区带来丰沛的雨水。

中考地理重点知识总结3

  我国的交通

  ●我国交通运输网络的大致分布格局:东密西疏

  ●我国的主要铁路干线

  ①兰新线 ②青藏线(未建成) ③包兰线 ④京九线

  ⑤宝成线 ⑥成昆线

  东西向:京包线(北京—包头)—包兰线(包头—兰州);

  陇海(连云港—兰州)—兰新线(兰州—乌鲁木齐);

  沪杭(上海-杭州)—浙赣(杭州—株洲)—湘黔(株洲—贵阳)—贵昆(贵阳—昆明)线 南北向:京哈线(北京—哈尔滨);京沪线(北京—上海);

  京广线(北京—广州);京九线(北京—九龙)

  焦柳线(焦作—柳州);

  宝成线(宝鸡-成都)——成昆线(成都—昆明)

  我国主要的交通枢纽及经过的铁路干线:

  北京:(京哈线)、(京包线)、(京广线)、(京沪线 )、(京九线)。

  徐州:(陇海线)、(京沪线)。

  郑州:(陇海线)、(京广线)。

  兰州:(陇海线)、(京包线)(包兰线)。

  ●根据需要合理地选择交通运输方式(略)

中考地理重点知识总结4

  海洋与陆地

  1、海陆分布:

  (1)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全球海陆所占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特点。

  比例: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71%,陆地占地球表面积的29%。三分陆地,七分海洋。分布:世界海陆分布很不均匀,陆地主要分布在北半球;海洋主要分布在南半球。

  (2)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地理分布和概况

  ①七大洲:(面积从大到小)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②四大洋:太*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太大印北)

  ③洲界:

  亚洲与非洲:苏伊士运河;

  北美洲与南美洲:巴拿马运河

  亚洲与欧洲: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土耳其海峡【亚洲和欧洲连在一起叫亚欧大陆,是世界上最大的大陆,分界线最长,自北向南分别是山、河、海(世界最大内陆湖)、山和海、海峡。】

  亚洲与北美洲:白令海峡

  2、海陆变迁:

  (1)海陆变迁的原因:地壳运动(喜马拉雅山发现海洋生物化石三叶虫等:海——陆)、海*面升降(台湾海峡看到人类活动痕迹:陆——海)、人类活动(荷兰填海造陆:海——陆)大陆漂移假说:(魏格纳提出)2亿年前地球陆地是一个整体——分裂——分离——七大洲四大洋:

  (2)知道板块构造学说,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20世纪60年代地球科学研究表明,大陆漂移是由板块运动引起的。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由六大板块组成即亚欧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太*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其中太*洋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是世界火山、地震的集中分布地带。

  ①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

  a)地中海—喜马拉雅山火山地震带

  b)环太*洋火山地震带

  ②阿尔卑斯山(欧洲):位于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交界处。

  喜马拉雅山(亚洲):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

  科迪勒拉山系(美洲):太*洋板块与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交界处。

  地中海将消失:位于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的挤压碰撞处

  红海将扩大:位于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张裂地区。

中考地理重点知识总结5

  世界的气候

  1、降水的季节变化(时间)

  全年多雨区:在赤道附*地带各月降水都很多,如新加坡;

  全年少雨区:在内陆地区、两极地区各月降水都很少,如埃及开罗;

  夏季多雨区:在南、北纬30°~40°附*的大陆东岸,夏季多雨,冬季少雨,如*北京;

  冬季多雨区:在南、北纬30°~40°附*的大陆西岸,冬季多雨,夏季少雨,如意大利罗马;

  常年湿润区:在南、北纬40°~60°的大陆西岸,全年受从海洋上吹来的西风影响的地区,各月湿润,雨量适中,如英国伦敦。

  2、影响气候的因素和气候类型的分布

  (1)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试举例分析。

  纬度位置影响——赤道地区终年炎热,而南极大陆则冰雪覆盖

  海陆位置影响——新疆塔里木盆地气候干燥,同纬度的北京气候比较湿润

  地形影响——台湾岛台湾山脉东侧降水比西侧多。(青藏高原纬度较低,但是气候寒冷)

  (2)气温和降水是气候的两大要素。

  (3)主要分布在温带地区亚欧大陆东岸、内部、西岸的气候类型

  大陆东岸: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大陆内部:温带大陆性气候

  大陆西岸: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4)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

  ①热带主要气候类型

  a.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分布在赤道附*地区,全年高温多雨。

  b.热带草原气候:主要分布在非洲和南美洲热带雨林气候的南北两侧。终年高温,一年中有明显的干季和雨季。

  c.热带季风气候:以亚洲南部、东南部的印度半岛和中南半岛最为显著。这种气候终年高温,一年中也可以分为旱雨两季,风向随季节而变化。旱季,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干旱少雨;雨季,风从海洋吹向陆地,降水集中。

  d.热带沙漠气候:主要分布在南北回归线附*的大陆西岸和内陆地区,这种气候降水量稀少,终年炎热干燥,地面有大片的沙漠。

  ②温带的主要气候类型

  a.温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地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大致以1月*均气温0℃等温线为界,此线以北为温带季风气候,以南为亚热带季风气候。

  b.地中海气候:主要位于大陆西岸的中低纬度地区,以地中海沿岸分布最集中,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c.温带大陆性气候:主要分布在中纬度内陆地区,冬冷夏热,气温变化大,降水量较少,集中与夏季。

  d.温带海洋性气候:位于中纬度地区大陆西岸,以欧洲西部分布最广,全年温和多雨,气温和降水的年变化比较小。

  ③寒带气候:分布在南极洲和北冰洋沿岸;终年寒冷。

  ④高原山地气候:分布在高山、高原地区;气候复杂,有垂直变化。


中考地理重点知识总结 (菁华5篇)扩展阅读


中考地理重点知识总结 (菁华5篇)(扩展1)

——中考地理重点知识总结 (菁华5篇)

中考地理重点知识总结1

  世界的气候

  1、降水的季节变化(时间)

  全年多雨区:在赤道附*地带各月降水都很多,如新加坡;

  全年少雨区:在内陆地区、两极地区各月降水都很少,如埃及开罗;

  夏季多雨区:在南、北纬30°~40°附*的大陆东岸,夏季多雨,冬季少雨,如*北京;

  冬季多雨区:在南、北纬30°~40°附*的大陆西岸,冬季多雨,夏季少雨,如意大利罗马;

  常年湿润区:在南、北纬40°~60°的大陆西岸,全年受从海洋上吹来的西风影响的地区,各月湿润,雨量适中,如英国伦敦。

  2、影响气候的因素和气候类型的分布

  (1)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试举例分析。

  纬度位置影响——赤道地区终年炎热,而南极大陆则冰雪覆盖

  海陆位置影响——新疆塔里木盆地气候干燥,同纬度的北京气候比较湿润

  地形影响——台湾岛台湾山脉东侧降水比西侧多。(青藏高原纬度较低,但是气候寒冷)

  (2)气温和降水是气候的两大要素。

  (3)主要分布在温带地区亚欧大陆东岸、内部、西岸的气候类型

  大陆东岸: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大陆内部:温带大陆性气候

  大陆西岸: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4)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

  ①热带主要气候类型

  a.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分布在赤道附*地区,全年高温多雨。

  b.热带草原气候:主要分布在非洲和南美洲热带雨林气候的南北两侧。终年高温,一年中有明显的干季和雨季。

  c.热带季风气候:以亚洲南部、东南部的印度半岛和中南半岛最为显著。这种气候终年高温,一年中也可以分为旱雨两季,风向随季节而变化。旱季,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干旱少雨;雨季,风从海洋吹向陆地,降水集中。

  d.热带沙漠气候:主要分布在南北回归线附*的大陆西岸和内陆地区,这种气候降水量稀少,终年炎热干燥,地面有大片的沙漠。

  ②温带的主要气候类型

  a.温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地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大致以1月*均气温0℃等温线为界,此线以北为温带季风气候,以南为亚热带季风气候。

  b.地中海气候:主要位于大陆西岸的中低纬度地区,以地中海沿岸分布最集中,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c.温带大陆性气候:主要分布在中纬度内陆地区,冬冷夏热,气温变化大,降水量较少,集中与夏季。

  d.温带海洋性气候:位于中纬度地区大陆西岸,以欧洲西部分布最广,全年温和多雨,气温和降水的年变化比较小。

  ③寒带气候:分布在南极洲和北冰洋沿岸;终年寒冷。

  ④高原山地气候:分布在高山、高原地区;气候复杂,有垂直变化。

中考地理重点知识总结2

  一、黑土形成条件

  黑土是具有强烈胀缩和扰动特性的粘质土壤。它相当于美国分类的变性土土纲和联合国分类的'变性土单元。

  母质

  黑土在各种基性母质上发育,包括钙质沉积岩、基性火成岩、玄武岩、火山灰以及由这些物质形成的沉积物。这些母岩母质中丰富的斜长石、铁镁矿物和碳酸盐有利于黑土的发育。据报道,印度黑土的母岩为:从玻璃质玄武岩到粗粒玄武岩、泥质石灰岩等多种母岩。*黑土涉及的母岩母质有石灰岩、玄武岩、第三纪河湖相沉积物以及*代河流沉积物等,但以石灰性母质为主。

  地形

  黑土在海拔1000米以下的*坦地貌面(如高原面、*原和台地)或低洼地(坡地下段及盆谷地)都有分布,以海拔低于300米的地形为多。地形坡度一般不超过2—3°,但有些地区(如火山地区)坡度达15—16°,也有黑土发生。*黑土多分布在低*洼地,但在一些低丘、台地上也有发育,如福建漳浦县和龙海县沿海、广东省海康等地。黑土分布区常可见到特殊的土壤发生地形——粘土小洼地(gilgai),这是一种小盆和小丘组成的微地形,起伏高度一般不超过1米,水*距离2至100米,是因不同的内压力而引起地表面弯曲。粘土小洼地在各地出现的频度不同。

  气候

  黑土在热带、亚热带以至温带均可发生,分布区气候的最普遍特征是季节性干旱,但旱季的长短各地相差很大,包括干湿季分明的季风气候,一年内只有一两个月湿季的较干旱气候和只有几星期水分不足的湿润气候。年降水量少至150毫米,多可达2000毫米,但多数为500—1000毫米之间,年*均温度一般为15.5—16.5℃。

  时间

  黑土母质的绝对年龄可始自全新世至更新世之间,在基岩上发育的,则可追溯到中更新世或更早;而在经运移的土壤物质或其他沉积物上发育的,则在中更新世或更迟。黑土的相对年龄属于幼年,原因如下:许多黑土是在冲积、湖积以及火山物质等*期母质上发育的;黑土的自翻转作用是使其保持幼年性的另一个因素;在半干旱气候区,由于缓慢的风化速度限制了剖面发育;基性母质不断释放出丰富的Ca、Mg盐基使土壤中蒙脱石矿物保持稳定;在坡地,则因迅速的剥蚀作用,表层不断遭冲失,使土体保持浅薄和幼年状态。

  植被

  黑土在自然条件下的典型植被是草地或热带稀树草原。

  二、冻土条件

  成土条件

  气候

  冻土分布区的环境条件存在差异。冰沼土分布区属苔原气候,大部分地面被雪原和冰川所覆盖,年*均温在0℃以下,一般都在-10℃至-17℃,冬季气温可低至-40℃,甚至-55℃,夏季温度也很低,7月份*均温度不超过10℃,全年结冰日长达240天以上。高山冻漠土年均温也很低,一般为-4℃至-12℃。冻土区降水很少,欧洲部分为200—300毫米,亚洲和北美洲北部在100毫米以下,*冻漠土区因地势高、远离海洋,降水更稀少,一般为60~80毫米,其北部更少,为20~50毫米,其中90%集中于5—9月。降水虽然少,但气温低,蒸发量小,长期冰冻,土壤湿度很大,经常处于水分饱和状态,夏季土壤—母质融化,砂土可达1~1.5米,壤土70~100厘米,泥炭土35~40厘米,以下即为永冻层,高山冻漠土在宽谷、湖盆永冻层深度80厘米,山坡上可达150厘米。[5]

  植被

  由于冻土区气候严寒,植被是以苔藓、地衣为主组成的苔原植被,草本植物和灌木很少,常见的植物有:石楠属、北极兰浆果、金凤花等开花植物,南缘有云杉、落叶松、桦、白杨、柳、山梣等,生长缓慢,矮小且畸形,各种植物的年生长量均不大,苔原地带每年有机质的增长量为400公斤/公顷,是世界各自然地带中最少的。高山冻漠土区植被为多年生和中旱生的草本植物、垫状植物和地衣,常见的有凤毛菊属、葶苈属、桂竹香属、虎耳草属、点地梅属、银莲花属、金莲花属、红景天属等,一簇簇地生长在石隙之间,或在冰雪融水灌润的地方局部呈小片分布。五颜六色的粗糙碟衣、地图黄绿衣、岩表黄绿衣等则着生于石块上面。[5]

  地形、母质

  冻土发育的地区,因刚脱离冰川覆盖不久,冰川地形保持得相当完整。冻漠土分布区的地形主要是陡峭的山坡,角锋、刃脊、第四纪和*代冰川所形成的冰斗和冰碛垅堤,宽谷,湖盆的湖积*原等。成土母质的差异较大,加拿大、西伯利亚地盾区是前寒武系基岩。其他地区有古生代各种灰岩、石英砂岩、板岩、中生代的灰岩、红色钙质砂泥岩及*代泥砾和冲积物,残积物,冰碛物,冰水沉积物等。

  总结:由于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分布的差异,以及海洋、陆、山脉、森林等不同性质的下垫面在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的作用下所产生的物理过程不同,使气候除具有温度大致按纬度分布的特征外,还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

  三、*冻土分布

  冻土分布于高纬地带和高山垂直带上部,其中冰沼土广泛分布于北极圈以北的北冰洋沿岸地区,在南美洲无冰盖处亦有一些分布。

  ①东北冻土区为欧亚大陆冻土区的南部地带,冻土分布具有明显的纬度地带性规律,自北而南,分布的面积减少。本区有宽阔的岛状冻土区,其热状态很不稳定,对外界环境因素改变极为敏感。东北冻土区的自然地理南界变化在北纬46°36'~49°24',是以年均温0℃等值线为轴线摆动于0℃和±1℃等值线之间的一条线。

  ②在西部高山高原和东部一些山地,一定的海拔高度以上(即多年冻土分布下界)方有多年冻土出现。冻土分布具有垂直分带规律,如祁连山热水地区海拔3480米出现岛状冻土带,3780米以上出现连续冻土带;前者在青藏公路上的昆仑山上分布于海拔4200米左右,后者则分布于4350米左右。

  青藏高原冻土区是世界中、低纬度地带海拔最高(*均4000米以上)、面积最大(超过100万*方公里)的冻土区,其分布范围北起昆仑山,南至喜马拉雅山,西抵国界,东缘至横断山脉西部、巴颜喀拉山和阿尼马卿山东南部。

  在上述范围内有大片连续的多年冻土和岛状多年冻土。在青藏高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年均温和降水分布西、北低,东、南高的总格局影响下,冻土分布面积由北和西北向南和东南方向减少。高原冻土最发育的地区在昆仑山至唐古拉山南区间,本区除大河湖融区和构造地热融区外,多年冻土基本呈连续分布。往南到喜马拉雅山为岛状冻土区,仅藏南谷地出现季节冻土区。

  *高海拔多年冻土分布也表现出一定的纬向和经向的变化规律。冻土分布下界值随纬度降低而升高。二者呈直线相关。冻土分布下界值*境内南北最大相差达3000米,除阿尔泰山和天山西部积雪很厚的地区外,下界处年均温由北而南逐渐降低(由-3~-2℃以下)。

  西部冻土下界比雪线低1000~1100米,其差值随纬度降低而减小。东部山地冻土下界比同纬度的西部高山一般低1150~1300米。

  总结:对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对自然的开发必须以了解、服从自然发展规律为前提,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给生活在寒区的人们和子孙后代留下一个没有伤疤的地球!

  四、冻土过程

  冻土形成以物理风化为主,而且进行得很缓慢,只有冻融交替时稍为显著,生物、化学风化作用亦非常微弱,元素迁移不明显,粘粒含量少,普遍存在着粗骨性。

  高山冻漠土粘粒的K2O含量很高,可达50克每千克,说明脱钾不深,矿物处于初期风化阶段。

  冻土区普遍存在不同深度的永冻层。在湿冻土分布区,夏季,永冻层以上解冻,由于永冻层阻隔,融水渗透不深,致使永冻层以上土层水分呈过饱和状态,而形成活动层,活动层厚度为0.6米至4米,若永冻层倾斜,则形成泥流;冬季地表先冻,对下面未冻泥流产生压力,使泥流在地表薄弱处喷出而成泥喷泉,泥流积于地表成为沼泽,因其下渗较弱,泥流、泥喷泉又混和上下层物质,使土壤剖面分化不明显,而在南缘永冻层处于较深部位,水分下渗较强处,剖面层次分化较好。

  在干旱冻土分布区,白天由于太阳辐射强烈,地面迅速增温,表土融化,水分蒸发;夜间表土冻结,下层的水汽向表面移动并凝结,增加了表土含水量,反复进行着融冻和湿干交替作用,促进了表土海绵状多孔结皮层的形成。此外,暖季,白天表土融化,夜间冻结,都是由于由地表开始逐渐向下增温或减温总是大致*行于地表水*层次变化着的,所以,在干旱的表土上,强烈的冻结作用往往形成表土的龟裂。

  在极地冰沼土区,由于低温,蒸发量小,地势低*处排水不畅,土壤水分经常处于饱和状态,致使土壤有机质和矿物质处于嫌气条件下,虽然有机质形成数量不多,但在低温嫌气条件下分解缓慢,表层常有泥炭化或半泥炭化的有机质积累。

  总的来说,冻土成土年龄短,处处呈现出原始土壤形成阶段的特征。

  总结:矿物质也处于还原状态,铁、锰多被还原为低价状态,形成一个黑蓝灰色的潜育层,在高山冻漠土分布区,降水较少,土壤淋溶弱,剖面中往往有石膏、易溶盐和碳酸钙累积,致使土体呈碱性,表土结皮和龟裂等。

  五、热带气旋特点

  热带气旋是发生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的低压涡旋,是一种强大而深厚的热带天气系统。

  热带气旋的最大特点是它的能量来自水蒸气冷却凝固时放出的潜热。其它天气系统如温带气旋主要是靠冷北水*面上的空气温差所造成。热带气旋登陆后,或者当热带气旋移到温度较低的洋面上,便会因为失去温暖而潮湿的空气供应能量,而减弱消散或转化为温带气旋。

  热带气旋的气流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而围绕着中心旋转。在北半球,热带气旋沿逆时针方向旋转,在南半球则以顺时针旋转。

  总结:热带气旋亦是大气循环其中一个组成部分,能够将热能及地球自转的角动量由赤道地区带往较高纬度;另外,也可为长时间干旱的沿海地区带来丰沛的雨水。

中考地理重点知识总结3

  我国的交通

  ●我国交通运输网络的大致分布格局:东密西疏

  ●我国的主要铁路干线

  ①兰新线 ②青藏线(未建成) ③包兰线 ④京九线

  ⑤宝成线 ⑥成昆线

  东西向:京包线(北京—包头)—包兰线(包头—兰州);

  陇海(连云港—兰州)—兰新线(兰州—乌鲁木齐);

  沪杭(上海-杭州)—浙赣(杭州—株洲)—湘黔(株洲—贵阳)—贵昆(贵阳—昆明)线 南北向:京哈线(北京—哈尔滨);京沪线(北京—上海);

  京广线(北京—广州);京九线(北京—九龙)

  焦柳线(焦作—柳州);

  宝成线(宝鸡-成都)——成昆线(成都—昆明)

  我国主要的交通枢纽及经过的铁路干线:

  北京:(京哈线)、(京包线)、(京广线)、(京沪线 )、(京九线)。

  徐州:(陇海线)、(京沪线)。

  郑州:(陇海线)、(京广线)。

  兰州:(陇海线)、(京包线)(包兰线)。

  ●根据需要合理地选择交通运输方式(略)

中考地理重点知识总结4

  海洋与陆地

  1、海陆分布:

  (1)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全球海陆所占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特点。

  比例: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71%,陆地占地球表面积的29%。三分陆地,七分海洋。分布:世界海陆分布很不均匀,陆地主要分布在北半球;海洋主要分布在南半球。

  (2)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地理分布和概况

  ①七大洲:(面积从大到小)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②四大洋:太*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太大印北)

  ③洲界:

  亚洲与非洲:苏伊士运河;

  北美洲与南美洲:巴拿马运河

  亚洲与欧洲: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土耳其海峡【亚洲和欧洲连在一起叫亚欧大陆,是世界上最大的大陆,分界线最长,自北向南分别是山、河、海(世界最大内陆湖)、山和海、海峡。】

  亚洲与北美洲:白令海峡

  2、海陆变迁:

  (1)海陆变迁的原因:地壳运动(喜马拉雅山发现海洋生物化石三叶虫等:海——陆)、海*面升降(台湾海峡看到人类活动痕迹:陆——海)、人类活动(荷兰填海造陆:海——陆)大陆漂移假说:(魏格纳提出)2亿年前地球陆地是一个整体——分裂——分离——七大洲四大洋:

  (2)知道板块构造学说,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20世纪60年代地球科学研究表明,大陆漂移是由板块运动引起的。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由六大板块组成即亚欧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太*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其中太*洋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是世界火山、地震的集中分布地带。

  ①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

  a)地中海—喜马拉雅山火山地震带

  b)环太*洋火山地震带

  ②阿尔卑斯山(欧洲):位于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交界处。

  喜马拉雅山(亚洲):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

  科迪勒拉山系(美洲):太*洋板块与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交界处。

  地中海将消失:位于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的挤压碰撞处

  红海将扩大:位于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张裂地区。

中考地理重点知识总结5

  世界的气候

  1、降水的季节变化(时间)

  全年多雨区:在赤道附*地带各月降水都很多,如新加坡;

  全年少雨区:在内陆地区、两极地区各月降水都很少,如埃及开罗;

  夏季多雨区:在南、北纬30°~40°附*的大陆东岸,夏季多雨,冬季少雨,如*北京;

  冬季多雨区:在南、北纬30°~40°附*的大陆西岸,冬季多雨,夏季少雨,如意大利罗马;

  常年湿润区:在南、北纬40°~60°的大陆西岸,全年受从海洋上吹来的西风影响的地区,各月湿润,雨量适中,如英国伦敦。

  2、影响气候的因素和气候类型的分布

  (1)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试举例分析。

  纬度位置影响——赤道地区终年炎热,而南极大陆则冰雪覆盖

  海陆位置影响——新疆塔里木盆地气候干燥,同纬度的北京气候比较湿润

  地形影响——台湾岛台湾山脉东侧降水比西侧多。(青藏高原纬度较低,但是气候寒冷)

  (2)气温和降水是气候的两大要素。

  (3)主要分布在温带地区亚欧大陆东岸、内部、西岸的气候类型

  大陆东岸: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大陆内部:温带大陆性气候

  大陆西岸: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4)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

  ①热带主要气候类型

  a.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分布在赤道附*地区,全年高温多雨。

  b.热带草原气候:主要分布在非洲和南美洲热带雨林气候的南北两侧。终年高温,一年中有明显的干季和雨季。

  c.热带季风气候:以亚洲南部、东南部的印度半岛和中南半岛最为显著。这种气候终年高温,一年中也可以分为旱雨两季,风向随季节而变化。旱季,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干旱少雨;雨季,风从海洋吹向陆地,降水集中。

  d.热带沙漠气候:主要分布在南北回归线附*的大陆西岸和内陆地区,这种气候降水量稀少,终年炎热干燥,地面有大片的沙漠。

  ②温带的主要气候类型

  a.温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地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大致以1月*均气温0℃等温线为界,此线以北为温带季风气候,以南为亚热带季风气候。

  b.地中海气候:主要位于大陆西岸的中低纬度地区,以地中海沿岸分布最集中,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c.温带大陆性气候:主要分布在中纬度内陆地区,冬冷夏热,气温变化大,降水量较少,集中与夏季。

  d.温带海洋性气候:位于中纬度地区大陆西岸,以欧洲西部分布最广,全年温和多雨,气温和降水的年变化比较小。

  ③寒带气候:分布在南极洲和北冰洋沿岸;终年寒冷。

  ④高原山地气候:分布在高山、高原地区;气候复杂,有垂直变化。


中考地理重点知识总结 (菁华5篇)(扩展2)

——*文化概论章节重点知识 (菁华5篇)

  1、分封制,把大批同姓贵族和异姓亲信赐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家。

  2、分封制的实施有以下特点:第一,作为一种制度,分封实际承认了包括商人在内的异族人生存的权利。第二,旨在维护王室的统治分封,实际形成的是周王与诸侯共治天下的局面。第三,分封制是一个激发历史创造力的制度。

  3、春秋战国的历史大势,可以从两方面去看:一是诸侯国之间的混战和兼并,目的在争夺周王室失落的王权。二是民力的大发展。

  4、百家争鸣,儒家的创始人是孔子,观点有“仁者,人也”、“他人也是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政”、“天地之大德”、“为物不贰,生物不测”、“生生之道”、“修身、治国、*天下”。

  5、道家重要人物是老子、庄子。老子“清虚自守,卑弱自持”、“无为而无不为

  6、法家:在先秦明显分为前后两期。早期法家人物的代表是齐国的管仲、魏国的李悝,以及在楚国、秦国变法的吴起、商鞅等。早期“法”的精义是“尚公义”,主张建立普遍的法度,上约君,下约民,以一种公*的法度智力国家。后期法家的集大**物是韩非子,他把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慎到的“势”结合在一起,发展一套专门为君*力斗争服务的法术之学。

  7、墨家:墨家思想的主要特征是:墨子的“兼爱”、“尚同”、“尚贤”、“节用”、“非乐”等。保护民利是墨子思想的主要倾向。它标志着私营劳动阶层已经开始有了思想的代言人。

  8、公元134年,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天人三策》的建议,罢黜黄老百家之言,独尊儒术,自此儒家思想正式上升为国家的统治思想。

  9、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大势:第一,北方民族大举内侵引起中原人群的大规模南移,其结果是民族的大融合。第二,对南方大规模的开发,新的经济区出现。第三,佛教的广泛传播,使固有的*文化注入了许多新的精神因素。

  10、永嘉五年(311年),刘渊的军队攻陷洛阳,俘虏晋朝皇帝,史称“永嘉之乱”。

  11、玄学是老、庄哲学在魏晋时期的新发展,一般认为始于曹魏的何宴、王弼。

  12、玄学之风的一个重要现象是“清谈”,清谈是士流交流中的风雅。

  13、佛教在*大规模流传时,必然与*固有的社会秩序、文化伦理产生矛盾和冲突。在北朝是寺院经济妨碍国家利益,在南朝则表现为义理的冲突,计有沙门(即和尚)是否应向王者致敬之争,黑白论之争,神灭神不灭之争以及夷夏之争等。

  14、两税法: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朝廷采用杨炎的建议,颁布实施“两税法”,它以夏、秋两次征税而得名。其核心内容是以一个家庭的财产状况和田亩数量为依据征收赋税。同时*针对商业贸易日益活跃的现实,对茶、酒、盐等商品交易征税,改变了多年来以单一农业税为主的税收结构。同时还协调了中央与地方税收关系。

  15、两税法的作用:不仅使唐王朝摆脱了经济困境,它还标志着一种王朝治国观念的改革,对*社会、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变化影响至深。

  16、两税法的核心是“唯以资产为宗”

  17、理学代表人物在北宋有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在南宋则有朱熹、陆象山。

  18、四书:《论语》、《孟子》、《中庸》、《大学》

  19、明朝万历年间曾有过张居正主持的旨在增加国库收入、减轻农民负担的税制改革,即“一条鞭法”。

  20、理学在南宋就明显分为朱熹和陆象山两派

  21、王守仁的心学还提出“宇宙便是吾心”,“格物致知”相异的“知行合一”

  22、王守仁学说到李贽那里,就变成以“童心”冲决礼法,再发展到颜山农、何心隐,其处世的狂放简直就被当时目为“侠”、“贼”一流了。

  23、乾嘉学派:清朝实行文化高压政策,为使知识分子不问政治,走纯学术研究道路,让学者对传统的经史文献进行考订、校勘、辑佚、注释,由此考据学大盛。这一工作在乾隆、嘉庆年间最兴盛,被称之为“乾嘉学派”。

  1、农耕灌溉文化的主要部分:南方农业是稻作型农耕文化,主要标志是栽培水稻和整修田埂、水渠,使用水车等。北方农业是麦黍型农耕文化,主要标志是栽培麦子、黍子、高粱、玉米、谷子、裨子、豆类,以犁耕为主和井渠双灌等。

  2、二十四节气: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署、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3、农政思想的核心是“政绩”观和“勤农”观。

  4、农书对农耕文化思想的概括:在我国古代,出现了许多农书,这些农书对古代农耕操作的经验和农学思想做了阐述,标志着*传统的农耕经济文化思想正在得到归纳和整理。其中比较重要的'有:汉崔寔《四民月令》、北朝贾思勰《齐民要术》、唐陆龟蒙《耒耜经》、宋陈敷《农书》、明徐光启《农政全书》、明宋应星《天工开物》、清张履祥《补农书》等。

  5、历代农书提出的主要农业经营思想与生产知识,有以下几点:第一、统筹水土利用规划;第二、调整好农业生产关系、第三、“荒政”思想;第四、人力胜天说。

  6、我国民族商业的两个文化特点:一是汉族与多民族地区的内贸活动频繁,商路通达,推动了各民族间的往来和文化交流。二是*与东方邻国和西方国家对外贸易的兴起,历史悠久,开辟了中外交流的长期通道。

  7、市商贸易的四种模式:市、墟、集、会

  8、我国的生产经济与文化特征,有以下几点:一、天时、地利、人勤的重农经验。二、以工补农、以商求富的农人思想。三、精打细算、知足节用的务农传统。

  9、饮食的文化观念: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民本思想。食,是儒家文化中的民本思想的组成部分;足食,是让国民吃饱,是传统社会稳定秩序的一项国策;(2)节约粮食:(3)人格教育(4)食疗观。

  10、社区文化互动的历史价值:(1)社区文化活动可以跨越多族的界限成为一个地方社会的共同活动;

  (2)社区文化活动可以保持各地方、各民族的文化特质;(3)社区文化活可以保护地方文化遗产。

  11、中医药学的基础理论:腑脏学说、筋脉学说、针灸学说

  1、广义的文化定义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2、狭义的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积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3、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名词解释)

  4、*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它属于国别文化。

  5、中华文化具有多维性特点,以下三个原因:第一,它有着共同的文化源,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上古的青铜文化,各民族共同开发了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大地;第二,多元的各民族文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相互交流、互相渗透、互相促进,有许多交融和契合的地方,形成了多元一体的局;第三,汉民族文化在整个中华文化中起主导作用,是中华文化的主体文化,它在共同体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中起到了团结和凝聚各民族文化的作用。

  1.从公元1400年到1900年是第三个大的气候时期,这一时期为寒冷时期。竺可祯称此期为“方志时期”。

  2.广大地域决定*文明的道路和文化方向:*大陆的整体性,影响着*文化的走向统一,地域广阔的大陆游一定是一个人群林立的世界;*文明时代的开始,家国社会的建立,证以这样一个基本情况为前提。

  3.大一统的观念就是“天下”的观念。

  4.构成区域文化的几个因素:自然环境、地理条件的特殊或得天独厚、特定区域的人群有明确的区域意识,并与其他区域的人群形成竞争关系、典范人物潜移默化的影响。

  5.古代利用自然方面的主要失误:是土地的过当开垦及林木资源的过量开采。

  1、*古代整体思维:*传统的整体思维是一种重整体、重体悟、以经验为基础的直观思维。所谓的整体思维,是指把天地、人、社会看作密切贯通的整体,认为天地人我、人身人心都处在一个整体系统之中,各系统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联系。

  2、*古代类比思维:类比思维是指根据事物的外部特征或内在属性进行比照与联系的思维方式。*传统思维善于抓住事物之间的某种相关进行类比象征,以达到由此及彼、由*及远的分析与表述的目的。

  3、*古代辨证思维:所谓辨证思维,就是运用对立而统一的观点、方法来认识、分析各种自然现象及其变化。*古代辨证思维来源于对天地万物两两对立而又统一的自然现象的考察与理解。

  4、*古代传统的哲学观念:(1)“天人合一”的宇宙观;(2)中庸之道的价值观;(3)“知行合一”的实践观。

  5、“天人合一”观念对*文化的积极影响有:第一,造成了*文化中整体系统的、辨证发展的思维方式;第二,造成了追求和谐社会的理想主义倾向;第三,造成“诚明合能”的人生修养哲学,推动人们在成己成物、人我交融中实现人格、品德的完善。

  6、人合一”观念对*文化及其发展造成的负面影响:一、思维方式过分强调整体联系与统一,缺乏必要的分析与论证,致使我们没有能经过*代的实验科学而进入现代科学。二、过分强调社会的和谐与统一,而使封建社会长期停滞,资本主义萌芽生长缓慢,在一个长时期内民族心理自视过高而缺乏进取精神。三、空想的理想主义使主观易于脱离实际,而不得不违心地去美化现实。四、“心性之学”重体验,不重客观观察,把道德实践作为根本的实践活动,很难解决社会生活中的种种矛盾,也限制了实证科学的发展。

  7、道教的信仰特征是,由信仰“道”演化为尊奉“三清尊神”。(道教奉老子为教主,尊称“太上老君”;以《老子五千文》、《正一经》和《太*洞极经》为主要经典。道教的基本教义是长生久视、全性葆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道教的基本教义是长生久视,全性葆真。

  8、佛教的.基本教义是“四谛”法,即指“苦、集、灭、道”。

  9、在佛教*化的过程中,佛教也对*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佛教传入后,许多道教经典是在佛经的直接影响下形成的。佛教对儒家的影响,突出表现于新儒学——宋明理学的渗透。佛教禅宗的“直指本心”论,启发理学家以人格的自我完善为齐国治家的出发点,以遵循“天理”为人格完善的惟一途径。佛教禅定的修炼模式,也为理学家所吸取,而提倡主静、主敬,使小我与大我——天地宇宙相通。汉魏以后,诗歌、书法、绘画带上了佛教的明显印痕。*古典文学中的*话、小说、戏曲多源自佛教的俗讲、变文,民间文学作品也受到禅宗语录的影响。

  10、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1)仁爱孝悌;(2)重义轻利;(3)谦和礼让;(4)真诚有信。此外还有智勇、自强、好学、勤俭、质朴等。

  11、*古代教育的总体目标:“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12、《大学》提出教育的八个步骤: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天下。

  13、*画有以下几个特点:一、追求神似,注重意境;二、以墨线为造型的主要手段;三、与诗书、印密切结合。

  14、。以木结构为主是*建筑在结构上的最大特点。左右对称是*建筑在布局上的显著特点。*建筑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具有强烈的人文性,在建筑中寄寓着浓厚的思想观念。

  15、有关古代艺术致用精神的几个重要命题:(1)“诗言志”(2)“文以载道”(3)“乐以教化”。

  16、“诗言志”的基本含义是说诗歌是用来表达作者思想感情和理想追求的一种艺术形式。


中考地理重点知识总结 (菁华5篇)(扩展3)

——初一上册生物重点知识点的总结 (菁华5篇)

  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1、光学显微镜,其结构及各部件功能:目镜(越短放大倍数越大)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镜筒、转换器(安放和调换物镜)、载物台、压片夹、通光孔(光线通过)、遮光器(有大小不等光圈,调节光线强弱)、粗准焦螺旋、细准焦螺旋(调焦距,顺流而下,逆流而上,前者升降幅度大,后者升降幅度小)转动方向和升降方向的关系:顺时针转动准焦螺旋,镜筒下降;反之则上升。反光镜(有*面镜和凹面镜两面,调节光线亮度)、镜臂、镜柱、镜座。

  2、显微镜使用步骤:①取镜和安放②对光③观察④收镜

  3、显微镜成像时光的的途径:光线→反光镜→遮光器→通光孔→标本(薄而透明)→物镜→镜筒→目镜→眼

  4、从目镜内看到物像是倒像,上下颠倒、左右相反。

  放大倍数为目镜与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

  放大倍数越大,视野中的细胞数目越少,体积越大,视野较暗。

  光线较弱时,用大光圈和凹面镜,光线较强时,用小光圈和*面镜。

  物像移动的方向和移动玻片标本的方向之间的关系:方向相反(即偏哪就向哪移)。

  载玻片上写着‘上下’,视野里看到的方法:把写着‘上下’的纸片左旋(或右旋)1800。

  5、玻片标本分类:

  (1)按照材料分:①切片②涂片③装片,非常微小的片

  (2)按保存时间分:①临时玻片②永久玻片生物可直接做成装

  切片、涂片、装片的区别 P42

  注意:1、玻片标本的制作,需要载玻片(托载标本的玻璃片)和盖玻片(覆盖标本的玻璃片)

  6、制作植物细胞临时装片的步骤:①擦②滴:用滴管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③撕④展:⑤盖:盖上盖玻片,从水滴一边逐渐放下,防止产生气泡⑥染:把一滴碘液滴在盖玻片的一侧 ⑦吸

  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制作:准备(擦干净、滴清水);制作(撕下内表皮、展*;盖盖玻片);染色(滴碘液、吸水)

  染色:使细胞结构更清楚,但影响活细胞的生物活性,甚至使活细胞死亡;观察活的细胞及其生物活性时不应染色。

  7、植物细胞结构及功能:

  细胞壁:保护和支持,

  细胞膜:保护并控制物质的进出,

  细胞核:内含遗传物质DNA(脱氧核糖核酸),控制着生物的发育和遗传。

  叶绿体:能量装换器,将光能→化学能,贮存在有机物中,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细胞质:缓缓流动,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

  液泡:含细胞液,其内溶解有多种物质和色素。

  线粒体:能量装换器,分解有机物将化学能释放出来,呼吸作用场所,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注意:

  (1)植物细胞最外层是细胞壁,在光学显微镜下看不到的部分是细胞膜

  (2)西瓜汁在生物学上被称为细胞液,存在于液泡中。

  (3)不是所有绿色植物细胞中都有叶绿体,只有绿色部分的细胞含有叶绿体。

  (4)给细胞染色中,染色最深的是细胞核

  8、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①擦②滴:把载玻片放在实验台上,用滴管在载玻片的中央滴一滴0.9%的生理盐水(在这样的生理盐水中,动物细胞形态、功能可保持正常。)③刮:用凉开水把口漱净。用消毒牙签从口腔侧壁处轻轻刮几下,牙签上就附着了一些碎屑。④涂⑤盖⑥染⑦吸

  人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制作:准备(擦干净、滴生理盐水);制作(刮几下、涂抹;盖盖玻片);染色(滴碘液、吸水)

  9、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结构:

  ①相同点:都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线粒体

  ②不同点:绿色植物细胞有细胞壁、液泡、叶绿体

  10、细胞中的物质可以分成两类

  (1)无机物:包含有水、无机盐、氧

  (2)有机物(大分子,一般含有碳可燃烧)包含有糖类、脂类、蛋白质、核酸。注意:小麦燃烧实验,烧掉物质是有机物,剩下灰烬是无机盐。

  细胞怎样构成生物体

  细胞的控制中心是细胞核

  细胞核中的遗传信息的载体——DNA,DNA的结构像一个螺旋形的梯子

  基因是DNA上的一个具有特定遗传信息的片断

  DNA和蛋白质组成染色体,不同的生物个体,染色体的形态、数量完全不同。同种生物个体,染色体在形态、数量保持一定 。染色体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染色体数量要保持恒定,否则会有严重的遗传病

  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生物的由小长大是由于:细胞的分裂和细胞的生长

  1、生物体由小长大,细胞的变化有:细胞的生长(体积由小长大)、分裂(一个分裂成两个,数目增多)和分化(形态功能变化,产生了不同的细胞群)。

  新生命的开端---**卵

  2、细胞分裂的步骤: ①细胞核一分为二②细胞质分成两份③形成新的细胞膜(植物细胞还形成新的细胞壁)。

  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两种物质组成的。

  DNA是遗传物质,因此可以说染色体就是遗传物质的载体。

  植物细胞:在原细胞中间形成新的细胞膜和细胞壁。

  动物细胞:细胞膜逐渐内陷,便形成两个新细胞

  3、细胞分裂过程染色体经历:(1)复制加倍(2)*均分配。

  4、细胞分裂染色体变化的意义:

  ①完成了遗传物质的复制和均分

  ②使遗传物质能准确无误地从上一代细胞传给下一代细胞。

  ③保证了生物物种正常、稳定地延续。

  5、癌细胞最初是由正常细胞变化而来,其特点:

  ①分裂速度快,


中考地理重点知识总结 (菁华5篇)(扩展4)

——高中地理重点知识实用五篇

  一、自然资源

  1、气候资源:特点(共同点、独特之处)、开发利用(农业与种植制度、日照与街道方位、风与城市规划、交通线的选址、飞机场的选址)

  2、海洋资源:海洋生物资源与渔业生产(大陆架生物资源丰富的原因、五个渔业地区和四个渔场及成因)、海底矿产资源与油气开发(大陆架矿产资源与开发、深海锰结核、海洋能源)、海洋空间利用(港口腹地、港口建设的陆域和水域条件、世界石油运输线、围海造田的利与弊)、海洋的权益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海洋环境问题(海洋污染和生态破坏)

  3、陆地资源:四个特点、能源资源(常规资源和新能源)、陆地资源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尤其是能源资源与社会进步)

  二、自然灾害

  1、气象灾害:台风(气旋)、暴雨洪涝、干旱、寒潮(源地是冷高压、冷空气南下形成冷锋)、干热风(对华北农业的影响)

  2、地质灾害:主要地质灾害:地震、火山喷发、滑坡和泥石流(泥石流产生的三个条件)、地质灾害的关联性、地质灾害的防御。

  一、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

  1、能量来源:太阳中心的核聚变反应(4个氢原子核聚变成氦原子核,并放出大量能量);

  2、特点: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

  3、意义:维持地表温度,地球上大气运动、水循环和生命活动等运动的主要动力,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主要能源。

  太阳常数:表示太阳辐射能到达大气层上界的能量指标,大小为8。24焦/cm2。分。

  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的外部结构:指太阳的大气结构,从里到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

  2对地球的影响:(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周期约为11年)

  新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重点解析:太阳对地球的影响1

  【同步练*题】

  (20xx秦皇岛期末)太阳能是一种清洁的新能源,目前人们对其利用越来越广泛。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属于人类对太阳能的间接利用的是()

  A、太阳灶B、太阳能热水器

  C、太阳能发电D、煤炭

  【解析】A、B、C三项属于人类对太阳能的直接利用。

  【答案】D

  2、下列地区,最适合用太阳灶做饭的是()

  A、低纬度、太阳高度角大的海南岛

  B、降水少、晴天多的吐鲁番

  C、海拔高、空气稀薄、光照强的青藏高原

  D、地广人稀的东北*原

  【解析】青藏高原是我国太阳能丰富的地区。原因就在于纬度较低,太阳高度角较大;晴天多,*均日照时间长;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的削弱作用小,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多。

  【答案】C

  (2012?江苏南通检测)读太阳黑子与温带乔木年轮相关性曲线图,完成3~4题。

  3、图中年轮宽度与太阳黑子相对数之间的关系是()

  A、正相关B、负相关

  C、成反比D、没有相关性

  【解析】由图可以看出,太阳黑子相对数越多,树木年轮宽度就越大,二者呈正相关。

  【答案】A

  4、此图所反映的问题是()

  A、太阳活动能影响地球气候

  B、太阳活动发射的电磁波能扰动地球的电离层

  C、太阳活动时,抛出的带电粒子流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

  D、太阳活动时,太阳风使两极地区出现极光,从而影响中、高纬度地区树木的生长

  【解析】此图说明了太阳黑子相对数的变化对树木生长的影响,而地球气候是影响树木生长的主要因素。

  【答案】A

  20xx年2月15日和3月9日,地球轨道卫星两次检测到“X级”太阳耀斑。3月7日,太阳以2200公里/秒的速度向外喷发出数十亿吨的等离子云。3月10日,北极光越过加拿大边境,蔓延到美国的威斯康星州、明尼苏达州和密歇根州。据此完成5~6题。

  5、太阳活动()

  A、有规律可循的,但尚无法预报

  B、与地球上的旱涝灾害有一定的关系

  C、发生在太阳的内部

  D、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影响可忽略

  【解析】太阳活动是太阳大气发生的大规模运动,主要包括黑子和耀斑,其活动是有规律的,题干信息显示出太阳活动是可预报的;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很大,与地球上的旱涝灾害有一定的关系。

  【答案】B

  1.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综合:特定地理区域内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是建立在本地区特有的自然地理环境的基础上的,自然地理要素与人文地理要素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例如,气候、地形、土壤、水源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河流、地形、气候对城市区位的影响,气候、地形对交通建设的影响,资源储存量及类型对工业生产的影响等这一方面要求人们根据本地区自然地理的特点,“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进行区域开发和区域建设;另一方面自然地理条件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也并不是绝对的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对自然地理环境进行改造例如,通过灌溉,可以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发展农业等

  2.系统地理与区域地理的综合:系统地理主要是指高中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区域地理则主要是指初中的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区域地理是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出发点和归宿”作为两者的科学分析的载体,许多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的分布、特征、成因、规律及变化等,都是对自然地理或人文地理的最好“注解”或“说明”;而系统地理的原理、规律、结构、联系等又需要在区域地理中去落实和验证运用系统地理中地理基本原理和规律,来解释区域地理中的地理现象、地理事物以及地理分布,就是自然地理与区域地理的综合例如,运用大陆构造理论解释山脉的形成以及火山、地震的发生;运用大气环流知识解释各地理区域的气候;运用农业区位因素、工业区位因素、交通区位因素、城市区位因素分析世界和中国农业、工业、交通、城市的分布和发展等

  3.区域内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综合: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构成了区域自然地理的环境在一个特定的区域内,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例如,地形控制着河流的流向,气候影响着河流的讯期,地形影响气候,气候反过来又对地形进行塑造,在特定的地形、气候条件下形成特定的土壤和植被,最后在区域内形成特定的自然带自然带是自然地理要素在地表的分布规律,集中体现了自然地理各要素之间的相关关系,自然带(地域分异规律)对了解自然地理环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4.区域内各人文地理要素之间的综合:农业、工业、交通、聚落、商业、金融等一系列的人文地理要素,构成了某一特定地理区域内的人文地理环境,区域内各人文地理要素之间也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例如,高度发达的美国工业对农业的发展起了很强的推动作用,机械、化肥、农药为美国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生产条件再如,交通运输的发展对农业地域专门化生产、对世界工业布局(跨国公司)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还有,城市作为区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对区域发展也起到了拉动作用,而区域内人口数量和人口素质也对区域发展产生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等

  5.区域内各学科的综合:a.区域发展的历史与历史学科关系密切例如,长城出现在中国北方地区和西北地区,这与历史上北方地区、西北地区民族矛盾有关;丝绸之路的兴盛,造就了敦煌艺术宝库等h.区域热点问题与政治学科关系密切例如,中东问题、伊拉克战争、印巴冲突、阿富汗战争以及朝核问题等,不仅有历史的原因,而且还有深刻的政治背景

  度发生滑动因而造成地震。

  自然界的水循环

  1. 水体分类

  2. 河流主要补给类型及特点

  3. 水循环类型

  一、洪涝灾害的危害

  指因大雨、暴雨或持续降雨使低洼地区淹没、渍水的现象。雨涝主要危害农作物生长,造成作物减产或绝收,破坏农业生产以及其他产业的正常发展。

  雨涝主要由大雨、暴雨引起,所以常和洪水灾害有密切关系。二者在概念上的区别是,洪水灾害指的是因暴雨急流或河湖泛滥所造成的灾害;雨涝是指因渍水、淹没造成的灾害。雨涝主要危害农作物生长,造成农作物减产或绝收;洪水除危害农作物外, 还破坏房屋、建筑、水利工程设施、交通设施、电力设施等,并造成不同程度的人员伤亡。由于洪水和雨涝往往同时或连续发生在同一地区,所以进行灾情调查统计和分析研究时,大多难以准确界定区别,此时统称为洪涝灾害。

  二、洪涝灾害的分布

  就全球范围来说,洪涝灾害主要发生在多台风暴雨的地区。这些地区主要包括:孟加拉北部及沿海地区;中国东南沿海;日本和东南亚国家;加勒比海地区和美国东部*海岸地区。此外,在一些国家的内陆大江大河流域,也容易出现洪涝灾害。

  三、洪涝灾害的危害

  在各种自然灾害中,洪涝是最常见且又危害最大的一种。洪水出现频率高,波及范围广,来势凶猛,破坏性极大。洪水不但淹没房屋和人口,造成大量人员伤亡,而且还卷走人产居留地的一切物品,包括粮食,并淹没农田,毁坏作物,导致粮食大幅度减产,从而造成饥荒。洪水还会破坏工厂厂房、通讯与交通设施,从而造成对国民经济部部门的破坏。

  本世纪以来,世界各国曾先后发生过*40次特大洪涝灾害,每次都导致上万人的死亡和千百万人的流离失所。在*几十年中,洪涝发生频次与灾害损失都在逐年增加。

  中国自古就是洪涝灾害严重的国家。据不完全统计,在从公元前206年到1949年的2155年间,共发生较大水灾1092次,死亡万人以上水灾每5―6年即出现一次,这种局面到现代尚无根本的改变。

  洪涝灾害不但直接引起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还造成一系列其它灾害如滑坡、泥石流、疫病的出现。 我国的雨涝

  1951 ―1990年。我国*均每年发生严重洪涝灾害5.9次,*均受灾面积667万公顷,其中成灾面积470万公顷,死亡三四千人,倒塌房屋200余万间。 1991年全国有25个省、市、区发生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农作物受灾面积2400万公顷,死亡5133人,倒塌房屋498万间,直接经济损失达799亿元。

  主要的雨涝区分布在大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以东,这个地区又被南岭、大别山―秦岭、阴山分割为4个多发区。我国西部少雨,仅四川是雨涝多发区。

  根据历史雨涝统计资料,雨涝最严重的地区主要为东南沿海地区、湘赣地区、淮河流域,次多雨涝区有长江中下游地区、南岭、武夷山地区、海河和黄河下游地区、四川盆地、辽河、松花江地区。全国雨涝最少的地区是西北、内蒙和青藏高原,次为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和东北地区。概括而言,雨涝分布总的特点是东部多,西部少;沿海多,内陆少;*原湖区多,高原山地少;山脉东、南坡多,西、北坡少。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