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6篇

首页 / 总结 / | 2022-12-06 00:00:00 [db:标签-标题]

初一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6篇

  总结是在一段时间内对学*和工作生活等表现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提升我们发现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要做好归纳,写好总结。但是却发现不知道该写些什么,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一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一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1

  1.同一*面内,两直线不*行就相交。

  2.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相邻的两个角叫做邻补角,特点是两个角共用一条边,另一条边互

  为反向延长线,性质是邻补角互补;相对的两个角叫做对顶角,特点是它们的两条边互为反向延长线。性质是对顶角相等。

  3.垂直定义: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如果有一个角为90度,则称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

  中一条直线叫做另外一条直线的垂线,他们的交点称为垂足。4.垂直三要素:垂直关系,垂直记号,垂足

  5.垂直公理: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6.垂线段最短;

  7.点到直线的距离: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8.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F(在两条直线的同一旁,第三条直线的同一侧),内错角Z(在

  两条直线内部,位于第三条直线两侧),同旁内角U(在两条直线内部,位于第三条直线同侧)。9.*行公理: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行。

  10.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行。如果b//a,c//a,那么b//cP174题

  11.*行线的判定。结论:在同一*面内,如果两条直线都垂直于同一条直线,那么这两条直线*行。*行线的性质:

  1.两直线*行,同位角相等。2.两直线*行,内错角相等。3.两直线*行,同旁内角互补。

  12.★命题:“如果+题设,那么+结论。”

  三角形和多边形

  1.三角形内角和为180°

  2.构成三角形满足的条件: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判断方法:在△ABC中,a、b为两短边,c为长边,如果a+b>c则能构成三角形,否则(a+bc)不能构成三角形(即三角形最短的两边之和大于最长的边)

  3.三角形边的取值范围:三角形的任一边:小于两边之和,大于两边之差(的绝对值)【重点题目】三角形的两边分别为3和7,则三角形的第三边的取值范围为4.等面积法:三角形面积1底高,三角形有三条高,也就对应有三条底边,任取其中一组底和高,21三角形同一个面积公式就有三个表示方法,任取其中两个写成连等(可两边同时2消去)底高

  2底高,知道其中三条线段就可求出第四条。例如:如图1,在直角△ABC中,ACB=900,CD

  是斜边AB

  上的高,则有ACBCCDAB

  A

  CB1D【重点题目】P708题例直角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3、4、5,则斜边上的高为5.等高法:高相等,底之间具有一定关系(如成比例或相等)

  【例】AD是△ABC的中线,AE是△ABD的中线,SABC4cm2,则SABE=6.三角形的特性:三角形具有【重点题目】P695题7.外角:

  【基础知识】什么是外角?外角定理及其推论【重点题目】P75例2P765、6、8题8.n边形的★内角和★外角和√对角线条数为

  【基础知识】正多边形:各边相等,各角相等;正n边形每个内角的度数为【重点题目】P83、P84练*1,2,3;P843,4,5,6;P904、5题9.√镶嵌:围绕一个拼接点,各图形组成一个周角(不重叠,无空隙)。

  单一正多边形的镶嵌:镶嵌图形的每个内角能被360整除:只有6个等边三角形(60),4个正方形(90),3个正六边形(120)三种

  (两种正多边形的)混合镶嵌:混合镶嵌公式nm3600:表示n个内角度数为的正多边形与

  0000m个内角度数为的正多边形围绕一个拼接点组成一个周角,即混合镶嵌。

  【例】用正三角形与正方形铺满地面,设在一个顶点周围有m个正三角形、n个正方形,则m,n的值分别为多少?

  *面直角坐标系

  ▲基本要求:在*面直角坐标系中1.给出一点,能够写出该点坐标2.给出坐标,能够找到该点

  ▲建系原则:原点、正方向、横纵轴名称(即x、y)

  √语言描述:以…(哪一点)为原点,以…(哪一条直线)为x轴,以…(哪一条直线)为y轴建立直角坐标系

  ▲基本概念:有顺序的两个数组成的数对称为(有序数对)【三大规律】1.*移规律★

  点的*移规律(P51归纳)

  例将P(2,3)向左*移3个单位,向上*移5个单位得到点Q,则Q点的坐标为图形的*移规律(P52归纳)

  重点题目:P53练*;P543、4题;P557题。2.对称规律▲

  关于x轴对称,纵坐标取相反数关于y轴对称,横坐标取相反数

  关于原点对称,横、纵坐标同时取相反数

  例:P点的坐标为(5,7),则P点

  (1.)关于x轴对称的点为(2.)关于y轴的对称点为(3.)关于原点的对称点为3.位置规律★

  假设在*面直角坐标系上有一点P(a,b)y1.如果P点在第一象限,有a>0,b>0(横、纵坐标都大于0)第二象限第一象限2.如果P点在第二象限,有a0(横坐标小于0,纵坐标大于0)X3.如果P点在第三象限,有a5.小长方形的面积表示频数。纵轴为频数。等距分组时,通常直接用小长方形的高表示频数,即纵

  组距轴为“频数”

  6.频数分布折线图√根据频数分布图画出频数分布折线图:①取每个小长方形的上边的中点,以及x

  轴上与最左、最右直方相距半个组距的点。②连线【重点题目】P1693、4题

  二元一次方程组和不等式、不等式组

  1.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基本的思想是;2.二元一次方程(组):含两个未知数,并且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像这样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把具有相同未知数的两个二元一次方程组合起来,就组成了二元一次方程组。(具体题目见本单元测试卷填空部分)

  3.★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常用的方法有和。P96、P100归纳4.★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实际问题。关键:找等量关系常见的类型有:分配问题P1185题;P1084、5题;P102练*3;P1048题;P1034题;追及问题P1037题、P1186题;顺流逆流P102练*2;P1082题;药物配制P1087题;行程问题P99练*4;P1083,6题顺流逆流公式:v顺v静v水v逆vv静水5.不等式的性质(重点是性质三)P1285、7题6.利用不等式的性质解不等式,并把解集在数轴上表示出来(课本上的练例、*题)P1342

  步骤: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一;其中去分母与系数化为一要特别小心,因为要在不等式两端同时乘或除以某一个数,要考虑不等号的方向是否发生改变的问题。7.用不等式表示,P1282题,P127练*2;P123练*28.利用数轴或口诀解不等式组(课本上的例、*题)

  数轴:P140归纳口诀(简单不等式):同大取大,同小取小,大(于)小小(于)大取中间,大(于)大小(于)小,解不见了。

  9.列不等式(组)解决实际问题:P12910;P1289题;P133例2;P1355、6、7、8、9,P139例2;P140练*2,P1413、4题不等式组的解集的确定方法(a>b):自己将表格补充完整:不等式组

  4

  在数轴上表示的解集解集x>a口诀大大取大;x>ax>bx<ax<bx<ax>b小大大小中间找;ba小小取小;x>ax<b空集大大小小不见了。

初一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2

  初一数学下册期末考试知识点总结一(苏教版)

  第七章 *面图形的认识(二) 1

  第八章 幂的运算 2

  第九章 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 3

  第十章 二元一次方程组 4

  第十一章 一元一次不等式 4

  第十二章 证明 9

  第七章 *面图形的认识(二)

  一、知识点:

  1、“三线八角”

  ① 如何由线找角:一看线,二看型。

  同位角是“F”型;

  内错角是“Z”型;

  同旁内角是“U”型。

  ② 如何由角找线:组成角的三条线中的公共直线就是截线。

  2、*行公理:

  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行。

  简述:*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行。

  补充定理:

  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垂直,那么这两条直线也*行。

  简述: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行。

  3、*行线的判定和性质:

  判定定理 性质定理

  条件 结论 条件 结论

  同位角相等 两直线*行 两直线*行 同位角相等

  内错角相等 两直线*行 两直线*行 内错角相等

  同旁内角互补 两直线*行 两直线*行 同旁内角互补

  4、图形*移的性质:

  图形经过*移,连接各组对应点所得的线段互相*行(或在同一直线上)并且相等。

  5、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

  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若三角形的三边分别为a、b、c,

  则

  6、三角形中的主要线段:

  三角形的高、角*分线、中线。

  注意:①三角形的高、角*分线、中线都是线段。

  ②高、角*分线、中线的应用。

  7、三角形的内角和:

  三角形的3个内角的和等于180°;

  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与它不相邻的任意一个内角。

  8、多边形的内角和:

  n边形的内角和等于(n-2)180°;

  任意多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第八章 幂的运算

  幂(p5

初一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3

  初一下册知识点总结

  1.同底数幂的乘法:am?an=am+n ,底数不变,指数相加。

  2.同底数幂的除法:am÷an=am-n ,底数不变,指数相减。

  3.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am)n=amn ,底数不变,指数相乘; (ab)n=anbn ,积的乘方等于各因式乘方的积。

  4.零指数与负指数公式:

  (1)a0=1 (a≠0); a-n= ,(a≠0)。 注意:00,0-2无意义。

  (2)有了负指数,可用科学记数法记录小于1的数,例如:0.0000201=2.01×10-5。

  5.(1)*方差公式:(a+b)(a-b)= a2-b2,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的积等于这两个数的*方差;

  (2)完全*方公式:

  ① (a+b)2=a2+2ab+b2, 两个数和的*方,等于它们的*方和,加上它们的积的2倍;

  ② (a-b)2=a2-2ab+b2 , 两个数差的*方,等于它们的*方和,减去它们的积的2倍;

  ※ ③ (a+b-c)2=a2+b2+c2+2ab-2ac-2bc

  6.配方:

  (1)若二次三项式x2+px+q是完全*方式,则有关系式: ;

  ※ (2)二次三项式ax2+bx+c经过配方,总可以变为a(x-h)2+k的形式。

  注意:当x=h时,可求出ax2+bx+c的最大(或最小)值k。

  ※(3)注意: 。

  7.单项式的系数与次数:单项式中不为零的数字因数,叫单项式的数字系数,简称单项式的系数;

  系数不为零时,单项式中所有字母指数的和,叫单项式的次数。

  8.多项式的项数与次数:多项式中所含单项式的个数就是多项式的项数,每个单项式叫多项式的项;

  多项式里,次数最高项的次数叫多项式的'次数;

  注意:(若a、b、c、p、q是常数)ax2+bx+c和x2+px+q是常见的两个二次三项式。

  9.同类项: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单项式是同类项。

  10.合并同类项法则:系数相加,字母与字母的指数不变。

  11.去(添)括号法则:去(添)括号时,若括号前边是“+”号,括号里的各项都不变号;若括号前边是“-”号,括号里的各项都要变号。

  注意:多项式计算的最后结果一般应该进行升幂(或降幂)排列。

  *面几何部分

  1、补角重要性质: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余角重要性质: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

  2、①直线公理: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线段公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②有关垂线的定理:(1)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2)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结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比例尺:比例尺1:m中,1表示图上距离,m表示实际距离,若图上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m厘米.

  3、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与它不相邻的任何一个内角

  4、n边形的对角线公式:

  各个角都相等,各条边都相等的多边形叫做正多边形

  5、n边形的内角和公式:180(n-2); 多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6、判断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

  ①a+b>c(a b为最短的两条线段)②a-b

  7、第三边取值范围:

  a-b< c

  8、对应周长取值范围:

  若两边分别为a,b则周长的取值范围是 2a

  如两边分别为5和7则周长的取值范围是 14

  9、相关命题:

  (1) 三角形中最多有1个直角或钝角,最多有3个锐角,最少有2个锐角。

  (2) 锐角三角形中最大的锐角的取值范围是60≤X<90 。最大锐角不小于60度。

  (3)任意一个三角形两角*分线的夹角=90+第三角的一半。

  (4) 钝角三角形有两条高在外部。

  (5) 全等图形的大小(面积、周长)、形状都相同。

  (6) 面积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是全等图形。

  (7) 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8) 角*分线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

  (9)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初一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4

  第五章《相交线与*行线》

  一、知识点

  5.1相交线5.1.1相交线

  有一个公共的顶点,有一条公共的边,另外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这样的两个角叫做邻补角。

  两条直线相交有4对邻补角。

  有公共的顶点,角的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这样的两个角叫做对顶角。两条直线相交,有2对对顶角。对顶角相等。

  5.1.2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角是直角,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它们的交点叫做垂足。

  注意:⑴垂线是一条直线。

  ⑵具有垂直关系的两条直线所成的4个角都是90。

  ⑶垂直是相交的特殊情况。

  ⑷垂直的记法:a⊥b,AB⊥CD。

  画已知直线的垂线有无数条。

  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简单说成:垂线段最短。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

  5.2*行线5.2.1*行线

  在同一*面内,两条直线没有交点,则这两条直线互相*行,记作:a∥b。在同一*面内两条直线的关系只有两种:相交或*行。

  *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行。

  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行。5.2.2直线*行的条件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在两条被截线的同一方,截线的同一旁,这样的两个角叫做同位角。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在两条被截线之间,截线的两侧,这样的两个角叫做内错角。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在两条被截线之间,截线的同一旁,这样的两个角叫做同旁内角。判定两条直线*行的方法:

  方法1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行。简单说成:同位角相等,两直线*行。

  方法2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行。简单说成:内错角相等,两直线*行。

  方法3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行。简单说成: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行。

  5.3*行线的性质

  *行线具有性质:

  性质1两条*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简单说成:两直线*行,同位角相等。性质2两条*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简单说成:两直线*行,内错角相等。

  性质3两条*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简单说成:两直线*行,同旁内角互补。同时垂直于两条*行线,并且夹在这两条*行线间的线段的长度,叫做着两条*行线的距离。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叫做命题。5.4*移

  ⑴把一个图形整体沿某一方向移动,会得到一个新的图形,新图形与原图形的形状和大小完全相同。

  ⑵新图形中的每一点,都是由原图形中的某一点移动后得到的,这两个点是对应点,连接各组对应点的线段*行且相等。

  图形的这种移动,叫做*移变换,简称*移。

  第六章《*面直角坐标系》

  一、知识点

  6.1*面直角坐标系

  6.1.1有序数对

  有顺序的两个数a与b组成的数对,叫做有序数对。

  6.1.2*面直角坐标系

  *面内画两条互相垂直、原点重合的数轴,组成*面直角坐标系。水*的数轴称为x轴或横轴,*惯上取向右为正方向;竖直的数轴称为y轴或纵轴取2向上方向为正方向;两坐标轴的交点为*面直角坐标系的原点。

  *面上的任意一点都可以用一个有序数对来表示。

  建立了*面直角坐标系以后,坐标*面就被两条坐标轴分为了Ⅰ、Ⅱ、Ⅲ、Ⅳ四个部分,分别叫做第一象限、第二象限、第三象限和第四象限。坐标轴上的点不属于任何象限。

  6.2坐标方法的简单应用

  6.2.1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

  利用*面直角坐标系绘制区域内一些地点分布情况*面图的过程如下:

  ⑴建立坐标系,选择一个适当的参照点为原点,确定x轴、y轴的正方向;

  ⑵根据具体问题确定适当的比例尺,在坐标轴上标出单位长度;

  ⑶在坐标*面内画出这些点,写出各点的坐标和各个地点的名称。6.2.2用坐标表示*移

  在*面直角坐标系中,将点(x,y)向右(或左)*移a个单位长度,可以得到对应点(x+a,y)(或(x-a,y));将点(x,y)向上(或下)*移b个单位长度,可以得到对应点(x,y+b)(或(x,y-b))。

  在*面直角坐标系内,如果把一个图形各个点的横坐标都加(或减去)一个正数a,相应的新图形就是把原图形向右(或向左)*移a个单位长度;如果把它各个点的纵坐标都加(或减去)一个正数a,相应的新图形就是把原图形向上(或向下)*移a个单位长度。

  第七章《三角形》

  一、知识点

  7.1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

  7.1.1三角形的边

  由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相邻两边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内角,简称三角形的角。

  顶点是A、B、C的三角形,记作“△ABC”,读作“三角形ABC”。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7.1.2三角形的高、中线和角*分线7.1.3三角形的稳定性

  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7.2与三角形有关的角

  7.2.1三角形的内角

  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

  7.2.2三角形的外角

  三角形的一边与另一边的延长线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外角。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与它不相邻的任何一个内角。

  7.3多边形及其内角和7.3.1多边形

  在*面内,由一些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做多边形。连接多边形不相邻的两个顶点的线段,叫做多边形的对角线。n边形的对角线公式:

  n(n-3)2各个角都相等,各条边都相等的多边形叫做正多边形。

  7.3.2多边形的内角和

  n边形的内角和公式:180(n-2)多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7.4课题学*镶嵌

  1三角形→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2判断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

  ①a+b>c(ab为最短的两条线段)②a-b

  a-b

  进而求得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这种方法叫做代入消元法,简称代入法。

  两个二元一次方程中同一未知数的系数相反或相等时,将两个方程的两边分别相加或相减,就能消去这个未知数,得到一个一元一次方程。这种方法叫做加减消元法,简称加减法。

  第九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一、知识点

  9.1不等式

  9.1.1不等式及其解集

  用“<”或“>”号表示大小关系的式子叫做不等式。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不等式的解。

  能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取值范围,叫做不等式解的集合,简称解集。含有一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次数是1的不等式,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

  9.1.2不等式的性质

  不等式有以下性质:

  不等式的性质1不等式两边加(或减)同一个数(或式子),不等号的方向不变。不等式的性质2不等式两边乘(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不等式的性质3不等式两边乘(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9.2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不等式

  解一元一次方程,要根据等式的性质,将方程逐步化为x=a的形式;而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则要根据不等式的性质,将不等式逐步化为x<a(或x>a)的形式。

  9.3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把两个不等式合起来,就组成了一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几个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叫做由它们所组成的不等式的解集。解不等式就是求它的解集。

  对于具有多种不等关系的问题,可通过不等式组解决。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时。一般先求出其中各不等式的解集,再求出这些解集的公共部分,利用数轴可以直观地表示不等式组的解集。9.4课题学*利用不等关系分析比赛

初一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5

  知识点、概念总结

  1.不等式:用符号"<",">","≤","≥"表示大小关系的式子叫做不等式。

  2.不等式分类:不等式分为严格不等式与非严格不等式。

  一般地,用纯粹的大于号、小于号">","<"连接的不等式称为严格不等式,用不小于号(大于或等于号)、不大于号(小于或等于号)"≥","≤"连接的不等式称为非严格不等式,或称广义不等式。

  3.不等式的解: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不等式的解。

  4.不等式的解集: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的所有解,组成这个不等式的解集。

  5.不等式解集的表示方法:

  (1)用不等式表示:一般的,一个含未知数的不等式有无数个解,其解集是一个范围,这个范围可用最简单的不等式表达出来,例如:x-1≤2的解集是x≤3

  (2)用数轴表示:不等式的解集可以在数轴上直观地表示出来,形象地说明不等式有无限多个解,用数轴表示不等式的解集要注意两点:一是定边界线;二是定方向。

  6.解不等式可遵循的一些同解原理

  (1)不等式F(x)F(x)同解。

  (2)如果不等式F(x)

  (3)如果不等式F(x)0,那么不等式F(x)H(x)G(x)同解。

  7.不等式的性质:

  (1)如果x>y,那么yy;(对称性)

  (2)如果x>y,y>z;那么x>z;(传递性)

  (3)如果x>y,而z为任意实数或整式,那么x+z>y+z;(加法则)

  (4)如果x>y,z>0,那么xz>yz;如果x>y,z<0,那么xz

  (5)如果x>y,z>0,那么x÷z>y÷z;如果x>y,z<0,那么x÷z

  (6)如果x>y,m>n,那么x+m>y+n(充分不必要条件)

  (7)如果x>y>0,m>n>0,那么xm>yn

  (8)如果x>y>0,那么x的n次幂>y的n次幂(n为正数)

  8.一元一次不等式:不等式的左、右两边都是整式,只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1,像这样的不等式,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

  9.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一般顺序:

  (1)去分母(运用不等式性质2、3)

  (2)去括号

  (3)移项(运用不等式性质1)

  (4)合并同类项

  (5)将未知数的系数化为1(运用不等式性质2、3)

  (6)有些时候需要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

  10.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次函数的综合运用:

  一般先求出函数表达式,再化简不等式求解。

  11.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一般地,关于同一未知数的几个一元一次不等式合在一起,就组成

  了一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12.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步骤:

  (1)求出每个不等式的解集;

  (2)求出每个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一般利用数轴)

  (3)用代数符号语言来表示公共部分。(也可以说成是下结论)

  13.解不等式的诀窍

  (1)大于大于取大的(大大大);

  例如:X>-1,X>2,不等式组的解集是X>2

  (2)小于小于取小的(小小小);

  例如:X<-4,X<-6,不等式组的解集是X<-6

  (3)大于小于交叉取中间;

  (4)无公共部分分开无解了;

  14.解不等式组的口诀

  (1)同大取大

  例如,x>2,x>3,不等式组的解集是X>3

  (2)同小取小

  例如,x<2,x<3,不等式组的解集是X<2

  (3)大小小大中间找

  例如,x<2,x>1,不等式组的解集是1

  (4)大大小小不用找

  例如,x<2,x>3,不等式组无解

  15.应用不等式组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

  (1)审清题意

  (2)设未知数,根据所设未知数列出不等式组

  (3)解不等式组

  (4)由不等式组的解确立实际问题的解

  (5)作答

  16.用不等式组解决实际问题:其公共解不一定就为实际问题的解,所以需结合生活实际具体分析,最后确定结果。

初一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6

  本章重点: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本章难点:了解不等式的解集和不等式组的解集的确定,正确运用不等式基本性质3。

  本章关键:彻底弄清不等式和等式的基本性质的区别.

  (1)不等式概念:用不等号(“≠”、“”)表示的不等关系的式子叫做不等式(2)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它是解不等式的理论依据.

  (3)分清不等式的解集和解不等式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4)不等式的解一般有无限多个数值,把它们表示在数轴上,(5)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解法是本章的重点和核心

  (6)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在数轴上表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

  (7)由两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成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可以由几个(同未知数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成(8).利用数轴确定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第六章:

  1.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以及它的解,明确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是一对未知数的值,会检验一对数值是不是某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2.一次方程组的两种基本解法,能灵活运用代入法,加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及简单的三元一次方程组.

  3.根据给出的应用问题,列出相应的二元一次方程组或三元一次方程组,从而求出问题的解,并能根据问题的实际意义,检查结果是否合理.本章的重点是: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代入法,加减法以及列一次方程组解简单的应用问题.

  本章的难点是:

  1.会用适当的消元方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及简单的三元一次方程组;2.正确地找出应用题中的相等关系,列出一次方程组.第七章

  本章重点是:整式的乘除运算,特别是对幂的运算及乘法公式的应用要达到熟练程度.本章难点是:对乘法公式结构特征和公式中字母意义的理解及乘法公式的灵活应用1.幂的运算性质,正确地表述这些性质,并能运用它们熟练地进行有关计算.

  2.单项式乘以(或除以)单项式,多项式乘以(或除以)单项式,以及多项式乘以多项式的法则,熟练地运用它们进行计算.

  3.乘法公式的推导过程,能灵活运用乘法公式进行计算.4.熟练地运用运算律、运算法则进行运算,

  5.体会用字母表示数和用字母表示式子的意义.通过式的变形,深入理解转化的思想方法.第八章:

  1、认识事物的几种方法:观察与实验归纳与类比猜想与证明生活中的说理数学中的说理

  2、定义、命题、公理、定理3、简单几何图形中的推理4、余角、补交、对顶角5、*行线的判定判定:一个公理两个定理。

  公理:两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数量关系)两直线*行(位置关系)定理:内错角相等(数量关系)两直线*行(位置关系)定理:同旁内角互补(数量关系)两直线*行(位置关系).*行线的性质:

  两直线*行,同位角相等两直线*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行,同旁内角互补

  由图形的“位置关系”确定“数量关系”第九章:

  重点:因式分解的方法,

  难点:分析多项式的特点,选择适合的分解方法1.因式分解的概念;

  2.因式分解的方法:提取公因式法、公式法、分组分解法(十字相乘法)3.运用因式分解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包括图形*题)第十章:

  重点是:用统计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难点是: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统计初步的基本知识,*均数、中位数、众数等的计算、2.了解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绘画三种统计图.

  3.应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解决与统计相关的综合问题.


初一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6篇扩展阅读


初一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6篇(扩展1)

——初一数学知识点总结

初一数学知识点总结

  总结是在某一特定时间段对学*和工作生活或其完成情况,包括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及得到的经验和教训加以回顾和分析的书面材料,它有助于我们寻找工作和事物发展的规律,从而掌握并运用这些规律,为此要我们写一份总结。我们该怎么写总结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初一数学知识点总结,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一数学(上)应知应会的知识点代数初步知识

  1.代数式:用运算符号“+-×÷”连接数及表示数的字母的式子称为代数式.注意:用字母表示数有一定的限制,首先字母所取得数应保证它所在的式子有意义,其次字母所取得数还应使实际生活或生产有意义;单独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代数式.2.列代数式的几个注意事项:

  (1)数与字母相乘,或字母与字母相乘通常使用“”乘,或省略不写;(2)数与数相乘,仍应使用“×”乘,不用“”乘,也不能省略乘号;(3)数与字母相乘时,一般在结果中把数写在字母前面,如a×5应写成5a;(4)带分数与字母相乘时,要把带分数改成假分数形式,如a×应写成a;

  (5)在代数式中出现除法运算时,一般用分数线将被除式和除式联系,如3÷a写成的形式;(6)a与b的差写作a-b,要注意字母顺序;若只说两数的差,当分别设两数为a、b时,则应分类,写做a-b和b-a.

  3.几个重要的代数式:(m、n表示整数)

  (1)a与b的*方差是:a2-b2;a与b差的*方是:(a-b)2;(2)若a、b、c是正整数,则两位整数是:10a+b,则三位整数是:100a+10b+c;(3)若m、n是整数,则被5除商m余n的数是:5m+n;偶数是:2n,奇数是:2n+1;三个连续整数是:n-1、n、n+1;

  (4)若b>0,则正数是:a2+b,负数是:-a2-b,非负数是:a2,非正数是:-a2.有理数1.有理数:

  (1)凡能写成形式的数,都是有理数.正整数、0、负整数统称整数;正分数、负分数统称分数;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注意:0即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a不一定是负数,+a也不一定是正数;p不是有理数;(2)有理数的分类:①②

  (3)注意:有理数中,1、0、-1是三个特殊的数,它们有自己的特性;这三个数把数轴上的数分成四个区域,这四个区域的数也有自己的特性;

  (4)自然数0和正整数;a>0a是正数;a<0a是负数;a≥0a是正数或0a是非负数;a≤0a是负数或0a是非正数.2.数轴:数轴是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一条直线.3.相反数:

  (1)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我们说其中一个是另一个的相反数;0的相反数还是0;(2)注意:a-b+c的相反数是-a+b-c;a-b的相反数是b-a;a+b的相反数是-a-b;(3)相反数的和为0a+b=0a、b互为相反数.4.绝对值:

  (1)正数的绝对值是其本身,0的绝对值是0,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注意:绝对值的意义是数轴上表示某数的点离开原点的距离;

  (2)绝对值可表示为:或;绝对值的问题经常分类讨论;(3);;

  (4)|a|是重要的非负数,即|a|≥0;注意:|a||b|=|ab|,.

  5.有理数比大小:(1)正数的绝对值越大,这个数越大;(2)正数永远比0大,负数永远比0小;(3)正数大于一切负数;(4)两个负数比大小,绝对值大的反而小;(5)数轴上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6)大数-小数>0,小数-大数<0.

  6.互为倒数: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注意:0没有倒数;若a≠0,那么的倒数是;倒数是本身的数是±1;若ab=1a、b互为倒数;若ab=-1a、b互为负倒数.7.有理数加法法则:

  (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3)一个数与0相加,仍得这个数.8.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

  (1)加法的交换律:a+b=b+a;(2)加法的结合律:(a+b)+c=a+(b+c).9.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即a-b=a+(-b).10有理数乘法法则:

  (1)两数相乘,同号为正,异号为负,并把绝对值相乘;(2)任何数同零相乘都得零;(3)几个数相乘,有一个因式为零,积为零;各个因式都不为零,积的符号由负因式的个数决定.

  11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

  (1)乘法的交换律:ab=ba;(2)乘法的结合律:(ab)c=a(bc);(3)乘法的分配律:a(b+c)=ab+ac.

  12.有理数除法法则: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注意:零不能做除数,.13.有理数乘方的'法则:(1)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

  (2)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注意:当n为正奇数时:(-a)n=-an或(a-b)n=-(b-a)n,当n为正偶数时:(-a)n=an或(a-b)n=(b-a)n.14.乘方的定义:

  (1)求相同因式积的运算,叫做乘方;

  (2)乘方中,相同的因式叫做底数,相同因式的个数叫做指数,乘方的结果叫做幂;(3)a2是重要的非负数,即a2≥0;若a2+|b|=0a=0,b=0;(4)据规律底数的小数点移动一位,*方数的小数点移动二位.

  15.科学记数法:把一个大于10的数记成a×10n的形式,其中a是整数数位只有一位的数,这种记数法叫科学记数法.

  16.*似数的精确位:一个*似数,四舍五入到那一位,就说这个*似数的精确到那一位.17.有效数字:从左边第一个不为零的数字起,到精确的位数止,所有数字,都叫这个*似数的有效数字.

  18.混合运算法则:先乘方,后乘除,最后加减;注意:怎样算简单,怎样算准确,是数学计算的最重要的原则.

  19.特殊值法:是用符合题目要求的数代入,并验证题设成立而进行猜想的一种方法,但不能用于证明.整式的加减

  1.单项式:在代数式中,若只含有乘法(包括乘方)运算。或虽含有除法运算,但除式中不含字母的一类代数式叫单项式.2.单项式的系数与次数:单项式中不为零的数字因数,叫单项式的数字系数,简称单项式的系数;系数不为零时,单项式中所有字母指数的和,叫单项式的次数.3.多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多项式.

  4.多项式的项数与次数:多项式中所含单项式的个数就是多项式的项数,每个单项式叫多项式的项;多项式里,次数最高项的次数叫多项式的次数;注意:(若a、b、c、p、q是常数)ax2+bx+c和x2+px+q是常见的两个二次三项式.

  5.整式:凡不含有除法运算,或虽含有除法运算但除式中不含字母的代数式叫整式.整式分类为:.

  6.同类项: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单项式是同类项.7.合并同类项法则:系数相加,字母与字母的指数不变.

  8.去(添)括号法则:去(添)括号时,若括号前边是“+”号,括号里的各项都不变号;若括号前边是“-”号,括号里的各项都要变号.

  9.整式的加减:整式的加减,实际上是在去括号的基础上,把多项式的同类项合并.10.多项式的升幂和降幂排列:把一个多项式的各项按某个字母的指数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排列起来,叫做按这个字母的升幂排列(或降幂排列).注意:多项式计算的最后结果一般应该进行升幂(或降幂)排列.一元一次方程

  1.等式与等量:用“=”号连接而成的式子叫等式.注意:“等量就能代入”!2.等式的性质:

  等式性质1: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所得结果仍是等式;等式性质2:等式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为零的数,所得结果仍是等式.3.方程:含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4.方程的解:使等式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方程的解;注意:“方程的解就能代入”!5.移项:改变符号后,把方程的项从一边移到另一边叫移项.移项的依据是等式性质1.6.一元一次方程: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1,并且含未知数项的系数不是零的整式方程是一元一次方程.

  7.一元一次方程的标准形式:ax+b=0(x是未知数,a、b是已知数,且a≠0).8.一元一次方程的最简形式:ax=b(x是未知数,a、b是已知数,且a≠0).9.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一般步骤:整理方程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检验方程的解).10.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

  (1)读题分析法:多用于“和,差,倍,分问题”

  仔细读题,找出表示相等关系的关键字,例如:“大,小,多,少,是,共,合,为,完成,增加,减少,配套-----”,利用这些关键字列出文字等式,并且据题意设出未知数,最后利用题目中的量与量的关系填入代数式,得到方程.(2)画图分析法:多用于“行程问题”

  利用图形分析数学问题是数形结合思想在数学中的体现,仔细读题,依照题意画出有关图形,使图形各部分具有特定的含义,通过图形找相等关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从而取得布列方程的依据,最后利用量与量之间的关系(可把未知数看做已知量),填入有关的代数式是获得方程的基础.

  11.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常用公式:

  (1)行程问题:距离=速度时间;(2)工程问题:工作量=工效工时;(3)比率问题:部分=全体比率;

  (4)顺逆流问题:顺流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逆流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5)商品价格问题:售价=定价折,利润=售价-成本,;

  (6)周长、面积、体积问题:C圆=2πR,S圆=πR2,C长方形=2(a+b),S长方形=ab,C正方形=4a,S正方形=a2,S环形=π(R2-r2),V长方体=abc,V正方体=a3,V圆柱=πR2h,V圆锥=πR2h.


初一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6篇(扩展2)

——初一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

初一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

  总结是对某一特定时间段内的学*和工作生活等表现情况加以回顾和分析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提升我们发现问题的能力,因此十分有必须要写一份总结哦。如何把总结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初一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一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1

  1.同一*面内,两直线不*行就相交。

  2.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相邻的两个角叫做邻补角,特点是两个角共用一条边,另一条边互

  为反向延长线,性质是邻补角互补;相对的两个角叫做对顶角,特点是它们的两条边互为反向延长线。性质是对顶角相等。

  3.垂直定义: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如果有一个角为90度,则称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

  中一条直线叫做另外一条直线的垂线,他们的交点称为垂足。4.垂直三要素:垂直关系,垂直记号,垂足

  5.垂直公理: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6.垂线段最短;

  7.点到直线的距离: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8.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F(在两条直线的同一旁,第三条直线的同一侧),内错角Z(在

  两条直线内部,位于第三条直线两侧),同旁内角U(在两条直线内部,位于第三条直线同侧)。9.*行公理: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行。

  10.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行。如果b//a,c//a,那么b//cP174题

  11.*行线的判定。结论:在同一*面内,如果两条直线都垂直于同一条直线,那么这两条直线*行。*行线的性质:

  1.两直线*行,同位角相等。2.两直线*行,内错角相等。3.两直线*行,同旁内角互补。

  12.★命题:“如果+题设,那么+结论。”

  三角形和多边形

  1.三角形内角和为180°

  2.构成三角形满足的条件: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判断方法:在△ABC中,a、b为两短边,c为长边,如果a+b>c则能构成三角形,否则(a+bc)不能构成三角形(即三角形最短的两边之和大于最长的边)

  3.三角形边的取值范围:三角形的任一边:小于两边之和,大于两边之差(的绝对值)【重点题目】三角形的两边分别为3和7,则三角形的第三边的取值范围为4.等面积法:三角形面积1底高,三角形有三条高,也就对应有三条底边,任取其中一组底和高,21三角形同一个面积公式就有三个表示方法,任取其中两个写成连等(可两边同时2消去)底高

  2底高,知道其中三条线段就可求出第四条。例如:如图1,在直角△ABC中,ACB=900,CD

  是斜边AB

  上的高,则有ACBCCDAB

  A

  CB1D【重点题目】P708题例直角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3、4、5,则斜边上的高为5.等高法:高相等,底之间具有一定关系(如成比例或相等)

  【例】AD是△ABC的中线,AE是△ABD的中线,SABC4cm2,则SABE=6.三角形的特性:三角形具有【重点题目】P695题7.外角:

  【基础知识】什么是外角?外角定理及其推论【重点题目】P75例2P765、6、8题8.n边形的★内角和★外角和√对角线条数为

  【基础知识】正多边形:各边相等,各角相等;正n边形每个内角的度数为【重点题目】P83、P84练*1,2,3;P843,4,5,6;P904、5题9.√镶嵌:围绕一个拼接点,各图形组成一个周角(不重叠,无空隙)。

  单一正多边形的镶嵌:镶嵌图形的每个内角能被360整除:只有6个等边三角形(60),4个正方形(90),3个正六边形(120)三种

  (两种正多边形的)混合镶嵌:混合镶嵌公式nm3600:表示n个内角度数为的正多边形与

  0000m个内角度数为的正多边形围绕一个拼接点组成一个周角,即混合镶嵌。

  【例】用正三角形与正方形铺满地面,设在一个顶点周围有m个正三角形、n个正方形,则m,n的值分别为多少?

  *面直角坐标系

  ▲基本要求:在*面直角坐标系中1.给出一点,能够写出该点坐标2.给出坐标,能够找到该点

  ▲建系原则:原点、正方向、横纵轴名称(即x、y)

  √语言描述:以…(哪一点)为原点,以…(哪一条直线)为x轴,以…(哪一条直线)为y轴建立直角坐标系

  ▲基本概念:有顺序的两个数组成的数对称为(有序数对)【三大规律】1.*移规律★

  点的*移规律(P51归纳)

  例将P(2,3)向左*移3个单位,向上*移5个单位得到点Q,则Q点的坐标为图形的*移规律(P52归纳)

  重点题目:P53练*;P543、4题;P557题。2.对称规律▲

  关于x轴对称,纵坐标取相反数关于y轴对称,横坐标取相反数

  关于原点对称,横、纵坐标同时取相反数

  例:P点的坐标为(5,7),则P点

  (1.)关于x轴对称的点为(2.)关于y轴的对称点为(3.)关于原点的对称点为3.位置规律★

  假设在*面直角坐标系上有一点P(a,b)y1.如果P点在第一象限,有a>0,b>0(横、纵坐标都大于0)第二象限第一象限2.如果P点在第二象限,有a0(横坐标小于0,纵坐标大于0)X3.如果P点在第三象限,有a5.小长方形的面积表示频数。纵轴为频数。等距分组时,通常直接用小长方形的高表示频数,即纵

  组距轴为“频数”

  6.频数分布折线图√根据频数分布图画出频数分布折线图:①取每个小长方形的上边的中点,以及x

  轴上与最左、最右直方相距半个组距的点。②连线【重点题目】P1693、4题

  二元一次方程组和不等式、不等式组

  1.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基本的思想是;2.二元一次方程(组):含两个未知数,并且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像这样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把具有相同未知数的两个二元一次方程组合起来,就组成了二元一次方程组。(具体题目见本单元测试卷填空部分)

  3.★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常用的方法有和。P96、P100归纳4.★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实际问题。关键:找等量关系常见的类型有:分配问题P1185题;P1084、5题;P102练*3;P1048题;P1034题;追及问题P1037题、P1186题;顺流逆流P102练*2;P1082题;药物配制P1087题;行程问题P99练*4;P1083,6题顺流逆流公式:v顺v静v水v逆vv静水5.不等式的性质(重点是性质三)P1285、7题6.利用不等式的性质解不等式,并把解集在数轴上表示出来(课本上的练例、*题)P1342

  步骤: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一;其中去分母与系数化为一要特别小心,因为要在不等式两端同时乘或除以某一个数,要考虑不等号的方向是否发生改变的问题。7.用不等式表示,P1282题,P127练*2;P123练*28.利用数轴或口诀解不等式组(课本上的例、*题)

  数轴:P140归纳口诀(简单不等式):同大取大,同小取小,大(于)小小(于)大取中间,大(于)大小(于)小,解不见了。

  9.列不等式(组)解决实际问题:P12910;P1289题;P133例2;P1355、6、7、8、9,P139例2;P140练*2,P1413、4题不等式组的解集的确定方法(a>b):自己将表格补充完整:不等式组

  4

  在数轴上表示的解集解集x>a口诀大大取大;x>ax>bx<ax<bx<ax>b小大大小中间找;ba小小取小;x>ax<b空集大大小小不见了。

初一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2

  初一下册知识点总结

  1.同底数幂的乘法:am?an=am+n ,底数不变,指数相加。

  2.同底数幂的除法:am÷an=am-n ,底数不变,指数相减。

  3.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am)n=amn ,底数不变,指数相乘; (ab)n=anbn ,积的乘方等于各因式乘方的积。

  4.零指数与负指数公式:

  (1)a0=1 (a≠0); a-n= ,(a≠0)。 注意:00,0-2无意义。

  (2)有了负指数,可用科学记数法记录小于1的数,例如:0.0000201=2.01×10-5。

  5.(1)*方差公式:(a+b)(a-b)= a2-b2,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的积等于这两个数的*方差;

  (2)完全*方公式:

  ① (a+b)2=a2+2ab+b2, 两个数和的*方,等于它们的*方和,加上它们的积的2倍;

  ② (a-b)2=a2-2ab+b2 , 两个数差的*方,等于它们的*方和,减去它们的积的2倍;

  ※ ③ (a+b-c)2=a2+b2+c2+2ab-2ac-2bc

  6.配方:

  (1)若二次三项式x2+px+q是完全*方式,则有关系式: ;

  ※ (2)二次三项式ax2+bx+c经过配方,总可以变为a(x-h)2+k的形式。

  注意:当x=h时,可求出ax2+bx+c的最大(或最小)值k。

  ※(3)注意: 。

  7.单项式的系数与次数:单项式中不为零的数字因数,叫单项式的数字系数,简称单项式的系数;

  系数不为零时,单项式中所有字母指数的和,叫单项式的次数。

  8.多项式的项数与次数:多项式中所含单项式的个数就是多项式的项数,每个单项式叫多项式的项;

  多项式里,次数最高项的次数叫多项式的次数;

  注意:(若a、b、c、p、q是常数)ax2+bx+c和x2+px+q是常见的两个二次三项式。

  9.同类项: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单项式是同类项。

  10.合并同类项法则:系数相加,字母与字母的指数不变。

  11.去(添)括号法则:去(添)括号时,若括号前边是“+”号,括号里的各项都不变号;若括号前边是“-”号,括号里的各项都要变号。

  注意:多项式计算的最后结果一般应该进行升幂(或降幂)排列。

  *面几何部分

  1、补角重要性质: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余角重要性质: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

  2、①直线公理: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线段公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②有关垂线的定理:(1)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2)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结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比例尺:比例尺1:m中,1表示图上距离,m表示实际距离,若图上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m厘米.

  3、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与它不相邻的任何一个内角

  4、n边形的对角线公式:

  各个角都相等,各条边都相等的多边形叫做正多边形

  5、n边形的内角和公式:180(n-2); 多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6、判断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

  ①a+b>c(a b为最短的两条线段)②a-b

  7、第三边取值范围:

  a-b< c

  8、对应周长取值范围:

  若两边分别为a,b则周长的取值范围是 2a

  如两边分别为5和7则周长的取值范围是 14

  9、相关命题:

  (1) 三角形中最多有1个直角或钝角,最多有3个锐角,最少有2个锐角。

  (2) 锐角三角形中最大的锐角的取值范围是60≤X<90 。最大锐角不小于60度。

  (3)任意一个三角形两角*分线的夹角=90+第三角的一半。

  (4) 钝角三角形有两条高在外部。

  (5) 全等图形的大小(面积、周长)、形状都相同。

  (6) 面积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是全等图形。

  (7) 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8) 角*分线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

  (9)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初一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3

  本章重点: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本章难点:了解不等式的解集和不等式组的解集的确定,正确运用不等式基本性质3。

  本章关键:彻底弄清不等式和等式的基本性质的区别.

  (1)不等式概念:用不等号(“≠”、“”)表示的不等关系的式子叫做不等式(2)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它是解不等式的理论依据.

  (3)分清不等式的解集和解不等式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4)不等式的解一般有无限多个数值,把它们表示在数轴上,(5)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解法是本章的重点和核心

  (6)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在数轴上表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

  (7)由两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成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可以由几个(同未知数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成(8).利用数轴确定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第六章:

  1.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以及它的解,明确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是一对未知数的值,会检验一对数值是不是某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2.一次方程组的两种基本解法,能灵活运用代入法,加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及简单的三元一次方程组.

  3.根据给出的应用问题,列出相应的二元一次方程组或三元一次方程组,从而求出问题的解,并能根据问题的实际意义,检查结果是否合理.本章的重点是: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代入法,加减法以及列一次方程组解简单的应用问题.

  本章的难点是:

  1.会用适当的消元方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及简单的三元一次方程组;2.正确地找出应用题中的.相等关系,列出一次方程组.第七章

  本章重点是:整式的乘除运算,特别是对幂的运算及乘法公式的应用要达到熟练程度.本章难点是:对乘法公式结构特征和公式中字母意义的理解及乘法公式的灵活应用1.幂的运算性质,正确地表述这些性质,并能运用它们熟练地进行有关计算.

  2.单项式乘以(或除以)单项式,多项式乘以(或除以)单项式,以及多项式乘以多项式的法则,熟练地运用它们进行计算.

  3.乘法公式的推导过程,能灵活运用乘法公式进行计算.4.熟练地运用运算律、运算法则进行运算,

  5.体会用字母表示数和用字母表示式子的意义.通过式的变形,深入理解转化的思想方法.第八章:

  1、认识事物的几种方法:观察与实验归纳与类比猜想与证明生活中的说理数学中的说理

  2、定义、命题、公理、定理3、简单几何图形中的推理4、余角、补交、对顶角5、*行线的判定判定:一个公理两个定理。

  公理:两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数量关系)两直线*行(位置关系)定理:内错角相等(数量关系)两直线*行(位置关系)定理:同旁内角互补(数量关系)两直线*行(位置关系).*行线的性质:

  两直线*行,同位角相等两直线*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行,同旁内角互补

  由图形的“位置关系”确定“数量关系”第九章:

  重点:因式分解的方法,

  难点:分析多项式的特点,选择适合的分解方法1.因式分解的概念;

  2.因式分解的方法:提取公因式法、公式法、分组分解法(十字相乘法)3.运用因式分解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包括图形*题)第十章:

  重点是:用统计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难点是: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统计初步的基本知识,*均数、中位数、众数等的计算、2.了解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绘画三种统计图.

  3.应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解决与统计相关的综合问题.

初一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4

  知识点、概念总结

  1.不等式:用符号"<",">","≤","≥"表示大小关系的式子叫做不等式。

  2.不等式分类:不等式分为严格不等式与非严格不等式。

  一般地,用纯粹的大于号、小于号">","<"连接的不等式称为严格不等式,用不小于号(大于或等于号)、不大于号(小于或等于号)"≥","≤"连接的不等式称为非严格不等式,或称广义不等式。

  3.不等式的解: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不等式的解。

  4.不等式的解集: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的所有解,组成这个不等式的解集。

  5.不等式解集的表示方法:

  (1)用不等式表示:一般的,一个含未知数的不等式有无数个解,其解集是一个范围,这个范围可用最简单的不等式表达出来,例如:x-1≤2的解集是x≤3

  (2)用数轴表示:不等式的解集可以在数轴上直观地表示出来,形象地说明不等式有无限多个解,用数轴表示不等式的解集要注意两点:一是定边界线;二是定方向。

  6.解不等式可遵循的一些同解原理

  (1)不等式F(x)F(x)同解。

  (2)如果不等式F(x)

  (3)如果不等式F(x)0,那么不等式F(x)H(x)G(x)同解。

  7.不等式的性质:

  (1)如果x>y,那么yy;(对称性)

  (2)如果x>y,y>z;那么x>z;(传递性)

  (3)如果x>y,而z为任意实数或整式,那么x+z>y+z;(加法则)

  (4)如果x>y,z>0,那么xz>yz;如果x>y,z<0,那么xz

  (5)如果x>y,z>0,那么x÷z>y÷z;如果x>y,z<0,那么x÷z

  (6)如果x>y,m>n,那么x+m>y+n(充分不必要条件)

  (7)如果x>y>0,m>n>0,那么xm>yn

  (8)如果x>y>0,那么x的n次幂>y的n次幂(n为正数)

  8.一元一次不等式:不等式的左、右两边都是整式,只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1,像这样的不等式,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

  9.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一般顺序:

  (1)去分母(运用不等式性质2、3)

  (2)去括号

  (3)移项(运用不等式性质1)

  (4)合并同类项

  (5)将未知数的系数化为1(运用不等式性质2、3)

  (6)有些时候需要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

  10.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次函数的综合运用:

  一般先求出函数表达式,再化简不等式求解。

  11.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一般地,关于同一未知数的几个一元一次不等式合在一起,就组成

  了一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12.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步骤:

  (1)求出每个不等式的解集;

  (2)求出每个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一般利用数轴)

  (3)用代数符号语言来表示公共部分。(也可以说成是下结论)

  13.解不等式的诀窍

  (1)大于大于取大的(大大大);

  例如:X>-1,X>2,不等式组的解集是X>2

  (2)小于小于取小的(小小小);

  例如:X<-4,X<-6,不等式组的解集是X<-6

  (3)大于小于交叉取中间;

  (4)无公共部分分开无解了;

  14.解不等式组的口诀

  (1)同大取大

  例如,x>2,x>3,不等式组的解集是X>3

  (2)同小取小

  例如,x<2,x<3,不等式组的解集是X<2

  (3)大小小大中间找

  例如,x<2,x>1,不等式组的解集是1

  (4)大大小小不用找

  例如,x<2,x>3,不等式组无解

  15.应用不等式组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

  (1)审清题意

  (2)设未知数,根据所设未知数列出不等式组

  (3)解不等式组

  (4)由不等式组的解确立实际问题的解

  (5)作答

  16.用不等式组解决实际问题:其公共解不一定就为实际问题的解,所以需结合生活实际具体分析,最后确定结果。

初一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5

  初一数学下册期末考试知识点总结一(苏教版)

  第七章 *面图形的认识(二) 1

  第八章 幂的运算 2

  第九章 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 3

  第十章 二元一次方程组 4

  第十一章 一元一次不等式 4

  第十二章 证明 9

  第七章 *面图形的认识(二)

  一、知识点:

  1、“三线八角”

  ① 如何由线找角:一看线,二看型。

  同位角是“F”型;

  内错角是“Z”型;

  同旁内角是“U”型。

  ② 如何由角找线:组成角的三条线中的公共直线就是截线。

  2、*行公理:

  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行。

  简述:*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行。

  补充定理:

  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垂直,那么这两条直线也*行。

  简述: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行。

  3、*行线的判定和性质:

  判定定理 性质定理

  条件 结论 条件 结论

  同位角相等 两直线*行 两直线*行 同位角相等

  内错角相等 两直线*行 两直线*行 内错角相等

  同旁内角互补 两直线*行 两直线*行 同旁内角互补

  4、图形*移的性质:

  图形经过*移,连接各组对应点所得的线段互相*行(或在同一直线上)并且相等。

  5、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

  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若三角形的三边分别为a、b、c,

  则

  6、三角形中的主要线段:

  三角形的高、角*分线、中线。

  注意:①三角形的高、角*分线、中线都是线段。

  ②高、角*分线、中线的应用。

  7、三角形的内角和:

  三角形的3个内角的和等于180°;

  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与它不相邻的任意一个内角。

  8、多边形的内角和:

  n边形的内角和等于(n-2)180°;

  任意多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第八章 幂的运算

  幂(p5


初一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6篇(扩展3)

——初一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实用五篇

  初一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 1

  第七章 *面图形的认识(二)

  一、知识点:

  1、“三线八角”

  ①如何由线找角:一看线,二看型。

  同位角是“F”型;

  内错角是“Z”型;

  同旁内角是“U”型。

  ②如何由角找线:组成角的三条线中的公共直线就是截线。

  2、*行公理:

  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行。

  简述:*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行。

  补充定理: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垂直,那么这两条直线也*行。

  简述: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行。

  3、*行线的判定和性质:

  判定定理、性质定理

  条件、结论、条件、结论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行,两直线*行,同位角相等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行,两直线*行,内错角相等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行,两直线*行,同旁内角互补

  4、图形*移的性质:图形经过*移,连接各组对应点所得的线段互相*行(或在同一直线上)并且相等。

  5、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6、三角形中的主要线段:三角形的高、角*分线、中线。

  注意:①三角形的高、角*分线、中线都是线段。②高、角*分线、中线的应用。

  7、三角形的内角和:三角形的3个内角的和等于180°;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与它不相邻的任意一个内角。

  8、多边形的内角和:

  n边形的内角和等于(n-2)180°;任意多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第八章 幂的运算

  幂(power)指乘方运算的结果。an指将a自乘n次(n个a相乘)。把an看作乘方的结果,叫做a的n次幂。

  对于任意底数a,b,当m,n为正整数时,有

  am÷an=am+n (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

  am÷an=am-n (同底数幂相除,底数不变,指数相减)

  (am)n=amn?(幂的乘方,底数不变,指数相乘)

  (ab)n=anan?(积的乘方,把积的每一个因式乘方,再把所得的幂相乘)

  a0=1(a≠0) (任何不等于0的数的0次幂等于1)

  a-n=1/an (a≠0) (任何不等于0 的数的-n次幂等于这个数的n次幂的倒数)

  科学记数法:把一个绝对值大于10(或者小于1)的整数记为a×10n的形式(其中1≤|a|<10),这种记数法叫做科学记数法。

  复*知识点:

  1、乘方的概念

  求n 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做幂。a 叫做底数,n 叫做指数。

  2、乘方的性质

  (1)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的正数。

  (2)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0的任何正整数次幂都是0。

  第九章 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

  一、整式乘除法

  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把它们的系数,相同字母分别相乘,对于只在一个单项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积的一个因式。ac5÷bc2=(a÷b)(c5÷c2)=abc5+2=abc7 注:运算顺序先乘方,后乘除,最后加减。

  单项式相除,把系数与同底数幂分别相除作为商的因式,只在被除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商的一个因式。

  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就是用单项式去乘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m(a+b+c)=ma+mb+mc 注:不重不漏,按照顺序,注意常数项、负号 ,本质是乘法分配律。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先把这个多项式的每一项除以这个单项式,再把所得的商相加。

  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先用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乘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乘:(a+b)(m+n)=am+an+bm+bn

  乘法公式:*方差公式: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的积,等于这两个数的*方差:(a+b)(a-b)=a2-b2

  完全*方公式:两数和[或差]的*方,等于它们的*方和,加[或减]它们积的2倍:(a±b)2=a2±2ab+b2

  因式分解: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积的形式,也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分解因式。

  因式分解方法:

  1、提公因式法:关键:找出公因式

  公因式三部分:①系数(数字)一各项系数最大公约数;②字母--各项含有的相同字母;③指数--相同字母的最低次数;步骤:第一步是找出公因式;第二步是提取公因式并确定另一因式。需注意,提取完公因式后,另一个因式的项数与原多项式的项数一致,这一点可用来检验是否漏项。

  注意:①提取公因式后各因式应该是最简形式,即分解到“底”;②如果多项式的第一项的系数是负的,一般要提出“-”号,使括号内的第一项的系数是正的。

  2、公式法。①a2-b2=(a+b)(a-b)两个数的*方差,等于这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的积a、b可以是数也可是式子②a2±2ab+b2=(a±b)2? 完全*方两个数*方和加上或减去这两个数的积的2倍,等于这两个数的和[或差]的*方。

  ③x3-y3=(x-y)(x2+xy+y2) 立方差公式

  3、十字相乘(x+p)(x+q)=x2+(p+q)x+pq

  因式分解三要素:(1)分解对象是多项式,分解结果必须是积的形式,且积的因式必须是整式(2)因式分解必须是恒等变形;(3)因式分解必须分解到每个因式都不能分解为止。

  弄清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内在的关系:互逆变形,因式分解是把和差化为积的形式,而整式乘法是把积化为和差

  添括号法则:如括号前面是正号,括到括号里的各项都不变号,如括号前是负号各项都得改符号。用去括号法则验证

  第十章 二元一次方程组

  1、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linear equations of two unknowns) 。

  2、含有两个未知数的两个一次方程所组成的方程组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

  3、二元一次方程组中两个方程的公共解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4、代入消元法:把二元一次方程中一个方程的一个未知数用含另一个未知数的式子表示出来,再带入另一个方程,实现消元,进而求得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这种方法叫做代入消元法,简称代入法。

  5、加减消元法:当方程中两个方程的某一未知数的系数相等或互为相反数时,把这两个方程的两边相加或相减来消去这个未知数,从而将二元一次方程化为一元一次方程,最后求得方程组的解,这种解方程组的方法叫做加减消元法,简称加减法。

  6、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可概括为“审、找、列、解、答”五步,即:

  (1)审:通过审题,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分析已知数和未知数,并用字母表示其中的两个未知数;

  (2)找:找出能够表示题意两个相等关系;

  (3)列:根据这两个相等关系列出必需的代数式,从而列出方程组;

  (4)解:解这个方程组,求出两个未知数的值;

  (5)答:在对求出的方程的解做出是否合理判断的基础上,写出答案。

  第十一章 一元一次不等式

  一元一次不等式

  重点:不等式的性质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难点: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和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在现实情景下的实际问题。

  知识点一:不等式的概念

  1、不等式:

  用“<”(或“≤”),“>”(或“≥”)等不等号表示大小关系的式子,叫做不等式。用“≠”表示不等关系的式子也是不等式。

  要点诠释:

  (1) 不等号的类型:

  ① “≠”读作“不等于”,它说明两个量之间的`关系是不等的,但不能明确两个量谁大谁小;

  (2) 要正确用不等式表示两个量的不等关系,就要正确理解“非负数”、“非正数”、“不大于”、“不小于”等数学术语的含义。

  2、不等式的解:

  能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不等式的解。

  要点诠释:由不等式的解的定义可以知道,当对不等式中的未知数取一个数,若该数使不等式成立,则这个数就是不等式的一个解,我们可以和方程的解进行对比理解,一般地,要判断一个数是否为不等式的解,可将此数代入不等式的左边和右边利用不等式的概念进行判断。

  3、不等式的解集:

  一般地,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的所有解,组成这个不等式的解集。求不等式的解集的过程叫做解不等式。如:不等式x-4<1的解集是x<5:不等式的解集与不等式的解的区别:解集是能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取值范围,是所有解的集合,而不等式的解是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二者的关系是:解集包括解,所有的解组成了解集。

  要点诠释:不等式的解集必须符合两个条件:

  (1)解集中的每一个数值都能使不等式成立;

  (2)能够使不等式成立的所有的数值都在解集中。

  知识点二: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基本性质1: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整式,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符号语言表示为:如果 ,那么 。

  基本性质2: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上(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符号语言表示为:如果 ,并且 ,那么 (或 )。

  基本性质3: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上(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

  符号语言表示为:如果 ,并且 ,那么 (或 )

  要点诠释:

  (1)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的学*与等式的性质的学*类似,可对比等式的性质掌握;

  (2)要理解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中的“同一个整式”的含义不仅包括相同的数,还有相同的单项式或多项式;

  (3)“不等号的方向不变”,指的是如果原来是“>”,那么变化后仍是“>”;如果原来是“≤”,那么变化后仍是“≤”;“不等号的方向改变”指的是如果原来是“>”,那么变化后将成为“<”;如果原来是“≤”,那么变化后将成为“≥”;

  (4)运用不等式的性质对不等式进行变形时,要特别注意性质3,在乘(除)同一个数时,必须先弄清这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如果是负数,要记住不等号的方向一定要改变。

  知识点三: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含未知数的式子都是整式,未知数的次数是1,系数不为0。这样的不等式,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

  要点诠释:

  (1)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理解:

  ①左右两边都是整式(单项式或多项式); ②只含有一个未知数;

  ③未知数的最高次数为1。

  (2)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方程可以对比理解。

  相同点:二者都是只含有一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最高次数都是1,左右两边都是整式;不同点:一元一次不等式表示不等关系(用“>”、“<”、“≥”、“≤”连接),一元一次方程表示相等关系(用“=”连接)。

  初一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 2

  初一下册知识点总结

  1.同底数幂的乘法:am?an=am+n ,底数不变,指数相加。

  2.同底数幂的除法:am÷an=am-n ,底数不变,指数相减。

  3.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am)n=amn ,底数不变,指数相乘; (ab)n=anbn ,积的乘方等于各因式乘方的积。

  4.零指数与负指数公式:

  (1)a0=1 (a≠0); a-n= ,(a≠0)。 注意:00,0-2无意义。

  (2)有了负指数,可用科学记数法记录小于1的数,例如:0.0000201=2.01×10-5。

  5.(1)*方差公式:(a+b)(a-b)= a2-b2,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的积等于这两个数的*方差;

  (2)完全*方公式:

  ① (a+b)2=a2+2ab+b2, 两个数和的.*方,等于它们的*方和,加上它们的积的2倍;

  ② (a-b)2=a2-2ab+b2 , 两个数差的*方,等于它们的*方和,减去它们的积的2倍;

  ※ ③ (a+b-c)2=a2+b2+c2+2ab-2ac-2bc

  6.配方:

  (1)若二次三项式x2+px+q是完全*方式,则有关系式: ;

  ※ (2)二次三项式ax2+bx+c经过配方,总可以变为a(x-h)2+k的形式。

  注意:当x=h时,可求出ax2+bx+c的最大(或最小)值k。

  ※(3)注意: 。

  7.单项式的系数与次数:单项式中不为零的数字因数,叫单项式的数字系数,简称单项式的系数;

  系数不为零时,单项式中所有字母指数的和,叫单项式的次数。

  8.多项式的项数与次数:多项式中所含单项式的个数就是多项式的项数,每个单项式叫多项式的项;

  多项式里,次数最高项的次数叫多项式的次数;

  注意:(若a、b、c、p、q是常数)ax2+bx+c和x2+px+q是常见的两个二次三项式。

  9.同类项: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单项式是同类项。

  10.合并同类项法则:系数相加,字母与字母的指数不变。

  11.去(添)括号法则:去(添)括号时,若括号前边是“+”号,括号里的各项都不变号;若括号前边是“-”号,括号里的各项都要变号。

  注意:多项式计算的最后结果一般应该进行升幂(或降幂)排列。

  *面几何部分

  1、补角重要性质: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余角重要性质: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

  2、①直线公理: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线段公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②有关垂线的定理:(1)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2)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结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比例尺:比例尺1:m中,1表示图上距离,m表示实际距离,若图上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m厘米.

  3、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与它不相邻的任何一个内角

  4、n边形的对角线公式:

  各个角都相等,各条边都相等的多边形叫做正多边形

  5、n边形的内角和公式:180(n-2); 多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6、判断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

  ①a+b>c(a b为最短的两条线段)②a-b

  7、第三边取值范围:

  a-b< c

  8、对应周长取值范围:

  若两边分别为a,b则周长的取值范围是 2a

  如两边分别为5和7则周长的取值范围是 14

  9、相关命题:

  (1) 三角形中最多有1个直角或钝角,最多有3个锐角,最少有2个锐角。

  (2) 锐角三角形中最大的锐角的取值范围是60≤X<90 。最大锐角不小于60度。

  (3)任意一个三角形两角*分线的夹角=90+第三角的一半。

  (4) 钝角三角形有两条高在外部。

  (5) 全等图形的大小(面积、周长)、形状都相同。

  (6) 面积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是全等图形。

  (7) 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8) 角*分线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

  (9)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初一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 3

  本章重点: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本章难点:了解不等式的解集和不等式组的解集的确定,正确运用不等式基本性质3。

  本章关键:彻底弄清不等式和等式的基本性质的区别.

  (1)不等式概念:用不等号(“≠”、“”)表示的不等关系的式子叫做不等式(2)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它是解不等式的理论依据.

  (3)分清不等式的解集和解不等式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4)不等式的解一般有无限多个数值,把它们表示在数轴上,(5)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解法是本章的重点和核心

  (6)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在数轴上表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

  (7)由两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成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可以由几个(同未知数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成(8).利用数轴确定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第六章:

  1.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以及它的解,明确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是一对未知数的值,会检验一对数值是不是某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2.一次方程组的两种基本解法,能灵活运用代入法,加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及简单的三元一次方程组.

  3.根据给出的应用问题,列出相应的二元一次方程组或三元一次方程组,从而求出问题的解,并能根据问题的实际意义,检查结果是否合理.本章的重点是: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代入法,加减法以及列一次方程组解简单的应用问题.

  本章的难点是:

  1.会用适当的消元方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及简单的三元一次方程组;2.正确地找出应用题中的相等关系,列出一次方程组.第七章

  本章重点是:整式的乘除运算,特别是对幂的'运算及乘法公式的应用要达到熟练程度.本章难点是:对乘法公式结构特征和公式中字母意义的理解及乘法公式的灵活应用1.幂的运算性质,正确地表述这些性质,并能运用它们熟练地进行有关计算.

  2.单项式乘以(或除以)单项式,多项式乘以(或除以)单项式,以及多项式乘以多项式的法则,熟练地运用它们进行计算.

  3.乘法公式的推导过程,能灵活运用乘法公式进行计算.4.熟练地运用运算律、运算法则进行运算,

  5.体会用字母表示数和用字母表示式子的意义.通过式的变形,深入理解转化的思想方法.第八章:

  1、认识事物的几种方法:观察与实验归纳与类比猜想与证明生活中的说理数学中的说理

  2、定义、命题、公理、定理3、简单几何图形中的推理4、余角、补交、对顶角5、*行线的判定判定:一个公理两个定理。

  公理:两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数量关系)两直线*行(位置关系)定理:内错角相等(数量关系)两直线*行(位置关系)定理:同旁内角互补(数量关系)两直线*行(位置关系).*行线的性质:

  两直线*行,同位角相等两直线*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行,同旁内角互补

  由图形的“位置关系”确定“数量关系”第九章:

  重点:因式分解的方法,

  难点:分析多项式的特点,选择适合的分解方法1.因式分解的概念;

  2.因式分解的方法:提取公因式法、公式法、分组分解法(十字相乘法)3.运用因式分解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包括图形*题)第十章:

  重点是:用统计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难点是: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统计初步的基本知识,*均数、中位数、众数等的计算、2.了解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绘画三种统计图.

  3.应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解决与统计相关的综合问题.

  初一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 4

  1.同一*面内,两直线不*行就相交。

  2.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相邻的两个角叫做邻补角,特点是两个角共用一条边,另一条边互

  为反向延长线,性质是邻补角互补;相对的两个角叫做对顶角,特点是它们的两条边互为反向延长线。性质是对顶角相等。

  3.垂直定义: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如果有一个角为90度,则称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

  中一条直线叫做另外一条直线的垂线,他们的交点称为垂足。4.垂直三要素:垂直关系,垂直记号,垂足

  5.垂直公理: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6.垂线段最短;

  7.点到直线的距离: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8.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F(在两条直线的同一旁,第三条直线的同一侧),内错角Z(在

  两条直线内部,位于第三条直线两侧),同旁内角U(在两条直线内部,位于第三条直线同侧)。9.*行公理: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行。

  10.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行。如果b//a,c//a,那么b//cP174题

  11.*行线的判定。结论:在同一*面内,如果两条直线都垂直于同一条直线,那么这两条直线*行。*行线的性质:

  1.两直线*行,同位角相等。2.两直线*行,内错角相等。3.两直线*行,同旁内角互补。

  12.★命题:“如果+题设,那么+结论。”

  三角形和多边形

  1.三角形内角和为180°

  2.构成三角形满足的条件: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判断方法:在△ABC中,a、b为两短边,c为长边,如果a+b>c则能构成三角形,否则(a+bc)不能构成三角形(即三角形最短的两边之和大于最长的边)

  3.三角形边的取值范围:三角形的任一边:小于两边之和,大于两边之差(的绝对值)【重点题目】三角形的两边分别为3和7,则三角形的第三边的取值范围为4.等面积法:三角形面积1底高,三角形有三条高,也就对应有三条底边,任取其中一组底和高,21三角形同一个面积公式就有三个表示方法,任取其中两个写成连等(可两边同时2消去)底高

  2底高,知道其中三条线段就可求出第四条。例如:如图1,在直角△ABC中,ACB=900,CD

  是斜边AB

  上的高,则有ACBCCDAB

  A

  CB1D【重点题目】P708题例直角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3、4、5,则斜边上的高为5.等高法:高相等,底之间具有一定关系(如成比例或相等)

  【例】AD是△ABC的中线,AE是△ABD的中线,SABC4cm2,则SABE=6.三角形的特性:三角形具有【重点题目】P695题7.外角:

  【基础知识】什么是外角?外角定理及其推论【重点题目】P75例2P765、6、8题8.n边形的★内角和★外角和√对角线条数为

  【基础知识】正多边形:各边相等,各角相等;正n边形每个内角的度数为【重点题目】P83、P84练*1,2,3;P843,4,5,6;P904、5题9.√镶嵌:围绕一个拼接点,各图形组成一个周角(不重叠,无空隙)。

  单一正多边形的镶嵌:镶嵌图形的每个内角能被360整除:只有6个等边三角形(60),4个正方形(90),3个正六边形(120)三种

  (两种正多边形的)混合镶嵌:混合镶嵌公式nm3600:表示n个内角度数为的正多边形与

  0000m个内角度数为的正多边形围绕一个拼接点组成一个周角,即混合镶嵌。

  【例】用正三角形与正方形铺满地面,设在一个顶点周围有m个正三角形、n个正方形,则m,n的值分别为多少?

  *面直角坐标系

  ▲基本要求:在*面直角坐标系中1.给出一点,能够写出该点坐标2.给出坐标,能够找到该点

  ▲建系原则:原点、正方向、横纵轴名称(即x、y)

  √语言描述:以…(哪一点)为原点,以…(哪一条直线)为x轴,以…(哪一条直线)为y轴建立直角坐标系

  ▲基本概念:有顺序的两个数组成的数对称为(有序数对)【三大规律】1.*移规律★

  点的*移规律(P51归纳)

  例将P(2,3)向左*移3个单位,向上*移5个单位得到点Q,则Q点的坐标为图形的*移规律(P52归纳)

  重点题目:P53练*;P543、4题;P557题。2.对称规律▲

  关于x轴对称,纵坐标取相反数关于y轴对称,横坐标取相反数

  关于原点对称,横、纵坐标同时取相反数

  例:P点的坐标为(5,7),则P点

  (1.)关于x轴对称的.点为(2.)关于y轴的对称点为(3.)关于原点的对称点为3.位置规律★

  假设在*面直角坐标系上有一点P(a,b)y1.如果P点在第一象限,有a>0,b>0(横、纵坐标都大于0)第二象限第一象限2.如果P点在第二象限,有a0(横坐标小于0,纵坐标大于0)X3.如果P点在第三象限,有a5.小长方形的面积表示频数。纵轴为频数。等距分组时,通常直接用小长方形的高表示频数,即纵

  组距轴为“频数”

  6.频数分布折线图√根据频数分布图画出频数分布折线图:①取每个小长方形的上边的中点,以及x

  轴上与最左、最右直方相距半个组距的点。②连线【重点题目】P1693、4题

  二元一次方程组和不等式、不等式组

  1.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基本的思想是;2.二元一次方程(组):含两个未知数,并且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像这样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把具有相同未知数的两个二元一次方程组合起来,就组成了二元一次方程组。(具体题目见本单元测试卷填空部分)

  3.★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常用的方法有和。P96、P100归纳4.★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实际问题。关键:找等量关系常见的类型有:分配问题P1185题;P1084、5题;P102练*3;P1048题;P1034题;追及问题P1037题、P1186题;顺流逆流P102练*2;P1082题;药物配制P1087题;行程问题P99练*4;P1083,6题顺流逆流公式:v顺v静v水v逆vv静水5.不等式的性质(重点是性质三)P1285、7题6.利用不等式的性质解不等式,并把解集在数轴上表示出来(课本上的练例、*题)P1342

  步骤: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一;其中去分母与系数化为一要特别小心,因为要在不等式两端同时乘或除以某一个数,要考虑不等号的方向是否发生改变的问题。7.用不等式表示,P1282题,P127练*2;P123练*28.利用数轴或口诀解不等式组(课本上的例、*题)

  数轴:P140归纳口诀(简单不等式):同大取大,同小取小,大(于)小小(于)大取中间,大(于)大小(于)小,解不见了。

  9.列不等式(组)解决实际问题:P12910;P1289题;P133例2;P1355、6、7、8、9,P139例2;P140练*2,P1413、4题不等式组的解集的确定方法(a>b):自己将表格补充完整:不等式组

  4

  在数轴上表示的解集解集x>a口诀大大取大;x>ax>bx<ax<bx<ax>b小大大小中间找;ba小小取小;x>ax<b空集大大小小不见了。

  初一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 5

  知识点、概念总结

  1.不等式:用符号"<",">","≤","≥"表示大小关系的式子叫做不等式。

  2.不等式分类:不等式分为严格不等式与非严格不等式。

  一般地,用纯粹的大于号、小于号">","<"连接的不等式称为严格不等式,用不小于号(大于或等于号)、不大于号(小于或等于号)"≥","≤"连接的不等式称为非严格不等式,或称广义不等式。

  3.不等式的解: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不等式的解。

  4.不等式的解集: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的所有解,组成这个不等式的解集。

  5.不等式解集的表示方法:

  (1)用不等式表示:一般的,一个含未知数的不等式有无数个解,其解集是一个范围,这个范围可用最简单的不等式表达出来,例如:x-1≤2的解集是x≤3

  (2)用数轴表示:不等式的解集可以在数轴上直观地表示出来,形象地说明不等式有无限多个解,用数轴表示不等式的解集要注意两点:一是定边界线;二是定方向。

  6.解不等式可遵循的一些同解原理

  (1)不等式F(x) F(x)同解。

  (2)如果不等式F(x)

  (3)如果不等式F(x) 0,那么不等式F(x) H(x)G(x)同解。

  7.不等式的性质:

  (1)如果x>y,那么yy;(对称性)

  (2)如果x>y,y>z;那么x>z;(传递性)

  (3)如果x>y,而z为任意实数或整式,那么x+z>y+z;(加法则)

  (4)如果x>y,z>0,那么xz>yz;如果x>y,z<0,那么xz

  (5)如果x>y,z>0,那么x÷z>y÷z;如果x>y,z<0,那么x÷z

  (6)如果x>y,m>n,那么x+m>y+n(充分不必要条件)

  (7)如果x>y>0,m>n>0,那么xm>yn

  (8)如果x>y>0,那么x的n次幂>y的n次幂(n为正数)

  8.一元一次不等式:不等式的左、右两边都是整式,只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1,像这样的不等式,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

  9.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一般顺序:

  (1)去分母(运用不等式性质2、3)

  (2)去括号

  (3)移项(运用不等式性质1)

  (4)合并同类项

  (5)将未知数的系数化为1(运用不等式性质2、3)

  (6)有些时候需要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

  10.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次函数的综合运用:

  一般先求出函数表达式,再化简不等式求解。

  11.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一般地,关于同一未知数的几个一元一次不等式合在一起,就组成

  了一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12.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步骤:

  (1)求出每个不等式的解集;

  (2)求出每个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一般利用数轴)

  (3)用代数符号语言来表示公共部分。(也可以说成是下结论)

  13.解不等式的.诀窍

  (1)大于大于取大的(大大大);

  例如:X>-1,X>2,不等式组的解集是X>2

  (2)小于小于取小的(小小小);

  例如:X<-4,X<-6,不等式组的解集是X<-6

  (3)大于小于交叉取中间;

  (4)无公共部分分开无解了;

  14.解不等式组的口诀

  (1)同大取大

  例如,x>2,x>3,不等式组的解集是X>3

  (2)同小取小

  例如,x<2,x<3,不等式组的解集是X<2

  (3)大小小大中间找

  例如,x<2,x>1,不等式组的解集是1

  (4)大大小小不用找

  例如,x<2,x>3,不等式组无解

  15.应用不等式组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

  (1)审清题意

  (2)设未知数,根据所设未知数列出不等式组

  (3)解不等式组

  (4)由不等式组的解确立实际问题的解

  (5)作答

  16.用不等式组解决实际问题:其公共解不一定就为实际问题的解,所以需结合生活实际具体分析,最后确定结果。


初一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6篇(扩展4)

——初一数学《整式的加减》知识点3篇

  1.单项式:表示数字或字母乘积的式子,单独的一个数字或字母也叫单项式。

  2.单项式的系数与次数:单项式中的数字因数,称单项式的系数;

  单项式中所有字母指数的和,叫单项式的次数.

  3.多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多项式.

  4.多项式的项数与次数:多项式中所含单项式的个数就是多项式的项数,每个单项式叫多项式的项;多项式里,次数最高项的次数叫多项式的次数;

  5.同类项: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单项式是同类项.

  6.合并同类项法则:系数相加,字母与字母的指数不变.

  7.去(添)括号法则:

  去(添)括号时,若括号前边是+号,括号里的各项都不变号;若括号前边是-号,括号里的各项都要变号.

  8.整式的加减:一找:(划线);二+(务必用+号开始合并)三合:(合并)

  9.多项式的升幂和降幂排列:把一个多项式的各项按某个字母的指数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排列起来,叫做按这个字母的升幂排列(或降幂排列).

  1.单项式:

  在代数式中,若只含有乘法(包括乘方)运算。或虽含有除法运算,但除式中不含字母的一类代数式叫单项式.

  2.单项式的系数与次数:

 单项式中不为零的数字因数,叫单项式的数字系数,简称单项式的系数;系数不为零时,单项式中所有字母指数的和,叫单项式的次数.

  3.多项式:

 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多项式.

  4.多项式的项数与次数:

 多项式中所含单项式的个数就是多项式的项数,每个单项式叫多项式的项;多项式里,次数最高项的次数叫多项式的次数;注意:(若a、b、c、p、q是常数)ax2+bx+c和x2+px+q是常见的两个二次三项式.

  5.整式:

 凡不含有除法运算,或虽含有除法运算但除式中不含字母的代数式叫整式.

  6.同类项:

 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单项式是同类项.

  7.合并同类项法则:

 系数相加,字母与字母的指数不变.

  8.去(添)括号法则:

 去(添)括号时,若括号前边是"+"号,括号里的各项都不变号;若括号前边是"-"号,括号里的各项都要变号.

 9.整式的加减:

 整式的加减,实际上是在去括号的基础上,把多项式的同类项合并.

  10.多项式的升幂和降幂排列:

 把一个多项式的各项按某个字母的指数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排列起来,叫做按这个字母的升幂排列(或降幂排列).注意:多项式计算的最后结果一般应该进行升幂(或降幂)排列.

  1。单项式:在代数式中,若只含有乘法(包括乘方)运算。或虽含有除法运算,但除式中不含字母的一类代数式叫单项式。

  2。单项式的系数与次数:单项式中不为零的数字因数,叫单项式的数字系数,简称单项式的系数;系数不为零时,单项式中所有字母指数的和,叫单项式的次数。

  3。多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多项式。

  4。多项式的项数与次数:多项式中所含单项式的个数就是多项式的项数,每个单项式叫多项式的项;多项式里,次数最高项的次数叫多项式的次数;注意:(若a、b、c、p、q是常数)ax2+bx+c和x2+px+q是常见的两个二次三项式。

  5。整式:凡不含有除法运算,或虽含有除法运算但除式中不含字母的代数式叫整式。

  6。同类项: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单项式是同类项。

  7。合并同类项法则:系数相加,字母与字母的指数不变。

  8。去(添)括号法则:去(添)括号时,若括号前边是+号,括号里的各项都不变号;若括号前边是—号,括号里的各项都要变号。

  9。整式的加减:整式的加减,实际上是在去括号的基础上,把多项式的同类项合并。

  10。多项式的升幂和降幂排列:把一个多项式的各项按某个字母的指数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排列起来,叫做按这个字母的升幂排列(或降幂排列)。注意:多项式计算的最后结果一般应该进行升幂(或降幂)排列。


初一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6篇(扩展5)

——高一数学知识点总结 (菁华6篇)

  立体几何初步

  1、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1)棱柱:

  定义:有两个面互相*行,其余各面都是四边形,且每相邻两个四边形的公共边都互相*行,由这些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分类:以底面多边形的边数作为分类的标准分为三棱柱、四棱柱、五棱柱等。

  表示:用各顶点字母,如五棱柱或用对角线的端点字母,如五棱柱。

  几何特征:两底面是对应边*行的全等多边形;侧面、对角面都是*行四边形;侧棱*行且相等;*行于底面的截面是与底面全等的多边形。

  (2)棱锥

  定义:有一个面是多边形,其余各面都是有一个公共顶点的三角形,由这些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分类:以底面多边形的边数作为分类的标准分为三棱锥、四棱锥、五棱锥等

  表示:用各顶点字母,如五棱锥

  几何特征:侧面、对角面都是三角形;*行于底面的截面与底面相似,其相似比等于顶点到截面距离与高的比的*方。

  (3)棱台:

  定义:用一个*行于棱锥底面的*面去截棱锥,截面和底面之间的部分。

  分类:以底面多边形的边数作为分类的标准分为三棱态、四棱台、五棱台等

  表示:用各顶点字母,如五棱台

  几何特征:①上下底面是相似的*行多边形②侧面是梯形③侧棱交于原棱锥的顶点

  (4)圆柱:

  定义:以矩形的一边所在的.直线为轴旋转,其余三边旋转所成的曲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几何特征:①底面是全等的圆;②母线与轴*行;③轴与底面圆的半径垂直;④侧面展开图是一个矩形。

  (5)圆锥:

  定义:以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为旋转轴,旋转一周所成的曲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几何特征:①底面是一个圆;②母线交于圆锥的顶点;③侧面展开图是一个扇形。

  (6)圆台:

  定义:用一个*行于圆锥底面的*面去截圆锥,截面和底面之间的部分

  几何特征:①上下底面是两个圆;②侧面母线交于原圆锥的顶点;③侧面展开图是一个弓形。

  (7)球体:

  定义:以半圆的直径所在直线为旋转轴,半圆面旋转一周形成的几何体

  几何特征:①球的截面是圆;②球面上任意一点到球心的距离等于半径。

  2、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

  定义三视图:正视图(光线从几何体的前面向后面正投影);侧视图(从左向右)、俯视图(从上向下)

  注:正视图反映了物体上下、左右的位置关系,即反映了物体的高度和长度;

  俯视图反映了物体左右、前后的位置关系,即反映了物体的长度和宽度;

  侧视图反映了物体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即反映了物体的高度和宽度。

  3、空间几何体的直观图——斜二测画法

  斜二测画法特点:

  ①原来与x轴*行的线段仍然与x*行且长度不变;

  ②原来与y轴*行的线段仍然与y*行,长度为原来的一半。

  直线与方程

  (1)直线的倾斜角

  定义:x轴正向与直线向上方向之间所成的角叫直线的倾斜角。特别地,当直线与x轴*行或重合时,我们规定它的倾斜角为0度。因此,倾斜角的取值范围是0°≤α<180°

  (2)直线的斜率

  ①定义:倾斜角不是90°的直线,它的倾斜角的正切叫做这条直线的斜率。直线的斜率常用k表示。即。斜率反映直线与轴的倾斜程度。当时,。当时,;当时,不存在。

  ②过两点的直线的斜率公式:

  注意下面四点:

  (1)当时,公式右边无意义,直线的斜率不存在,倾斜角为90°;

  (2)k与P1、P2的顺序无关;

  (3)以后求斜率可不通过倾斜角而由直线上两点的坐标直接求得;

  (4)求直线的倾斜角可由直线上两点的坐标先求斜率得到。

  幂函数

  定义:

  形如y=x^a(a为常数)的函数,即以底数为自变量幂为因变量,指数为常量的函数称为幂函数。

  定义域和值域:

  当a为不同的数值时,幂函数的定义域的不同情况如下:如果a为任意实数,则函数的定义域为大于0的所有实数;如果a为负数,则x肯定不能为0,不过这时函数的定义域还必须根[据q的奇偶性来确定,即如果同时q为偶数,则x不能小于0,这时函数的定义域为大于0的所有实数;如果同时q为奇数,则函数的定义域为不等于0的所有实数。当x为不同的数值时,幂函数的值域的不同情况如下:在x大于0时,函数的值域总是大于0的实数。在x小于0时,则只有同时q为奇数,函数的值域为非零的实数。而只有a为正数,0才进入函数的值域

  性质:

  对于a的取值为非零有理数,有必要分成几种情况来讨论各自的特性:

  首先我们知道如果a=p/q,q和p都是整数,则x^(p/q)=q次根号(x的p次方),如果q是奇数,函数的定义域是R,如果q是偶数,函数的定义域是[0,+∞)。当指数n是负整数时,设a=-k,则x=1/(x^k),显然x≠0,函数的定义域是(-∞,0)∪(0,+∞).因此可以看到x所受到的限制来源于两点,一是有可能作为分母而不能是0,一是有可能在偶数次的根号下而不能为负数,那么我们就可以知道:

  排除了为0与负数两种可能,即对于x>0,则a可以是任意实数;

  排除了为0这种可能,即对于x<0和x>0的所有实数,q不能是偶数;

  排除了为负数这种可能,即对于x为大于且等于0的所有实数,a就不能是负数。

  指数函数

  (1)指数函数的定义域为所有实数的集合,这里的前提是a大于0,对于a不大于0的情况,则必然使得函数的定义域不存在连续的区间,因此我们不予考虑。

  (2)指数函数的值域为大于0的实数集合。

  (3)函数图形都是下凹的。

  (4)a大于1,则指数函数单调递增;a小于1大于0,则为单调递减的。

  (5)可以看到一个显然的规律,就是当a从0趋向于无穷大的过程中(当然不能等于0),函数的曲线从分别接*于Y轴与X轴的正半轴的单调递减函数的位置,趋向分别接*于Y轴的正半轴与X轴的负半轴的单调递增函数的位置。其中水*直线y=1是从递减到递增的一个过渡位置。

  (6)函数总是在某一个方向上无限趋向于X轴,永不相交。

  (7)函数总是通过(0,1)这点。

  (8)显然指数函数*。

  奇偶性

  定义

  一般地,对于函数f(x)

  (1)如果对于函数定义域内的任意一个x,都有f(-x)=-f(x),那么函数f(x)就叫做奇函数。

  (2)如果对于函数定义域内的任意一个x,都有f(-x)=f(x),那么函数f(x)就叫做偶函数。

  (3)如果对于函数定义域内的任意一个x,f(-x)=-f(x)与f(-x)=f(x)同时成立,那么函数f(x)既是奇函数又是偶函数,称为既奇又偶函数。

  (4)如果对于函数定义域内的任意一个x,f(-x)=-f(x)与f(-x)=f(x)都不能成立,那么函数f(x)既不是奇函数又不是偶函数,称为非奇非偶函数。

  1、函数零点的定义

  (1)对于函数)(xfy,我们把方程0)(xf的实数根叫做函数)(xfy的零点。

  (2)方程0)(xf有实根?函数()yfx的图像与x轴有交点?函数()yfx有零点。因此判断一个函数是否有零点,有几个零点,就是判断方程0)(xf是否有实数根,有几个实数根。函数零点的求法:解方程0)(xf,所得实数根就是()fx的零点(3)变号零点与不变号零点

  ①若函数()fx在零点0x左右两侧的函数值异号,则称该零点为函数()fx的变号零点。②若函数()fx在零点0x左右两侧的函数值同号,则称该零点为函数()fx的不变号零点。

  ③若函数()fx在区间,ab上的图像是一条连续的曲线,则0)()(

  2、函数零点的判定

  (1)零点存在性定理:如果函数)(xfy在区间],[ba上的图象是连续不断的曲线,并且有()()0fafb,那么,函数)(xfy在区间,ab内有零点,即存在),(0bax,使得0)(0xf,这个0x也就是方程0)(xf的根。

  (2)函数)(xfy零点个数(或方程0)(xf实数根的个数)确定方法

  ①代数法:函数)(xfy的零点?0)(xf的根;②(几何法)对于不能用求根公式的方程,可以将它与函数)(xfy的.图象联系起来,并利用函数的性质找出零点。

  (3)零点个数确定

  0)(xfy有2个零点?0)(xf有两个不等实根;0)(xfy有1个零点?0)(xf有两个相等实根;0)(xfy无零点?0)(xf无实根;对于二次函数在区间,ab上的零点个数,要结合图像进行确定.

  3、二分法

  (1)二分法的定义:对于在区间[,]ab上连续不断且()()0fafb的函数()yfx,通过不断地把函数()yfx的零点所在的区间一分为二,使区间的两个端点逐步逼*零点,进而得到零点的*似值的方法叫做二分法;

  (2)用二分法求方程的*似解的步骤:

  ①确定区间[,]ab,验证()()0fafb,给定精确度e;

  ②求区间(,)ab的中点c;③计算()fc;

  (ⅰ)若()0fc,则c就是函数的零点;

  (ⅱ)若()()0fafc,则令bc(此时零点0(,)xac);(ⅲ)若()()0fcfb,则令ac(此时零点0(,)xcb);

  ④判断是否达到精确度e,即ab,则得到零点*似值为a(或b);否则重复②至④步.


初一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6篇(扩展6)

——人教版初一数学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初一数学知识点总结

  总结是事后对某一时期、某一项目或某些工作进行回顾和分析,从而做出带有规律性的结论,它能够使头脑更加清醒,目标更加明确,因此好好准备一份总结吧。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总结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人教版初一数学知识点总结,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正数和负数

  ⒈、正数和负数的概念

  负数:比0小的数正数:比0大的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注意:①字母a可以表示任意数,当a表示正数时,—a是负数;当a表示负数时,—a是正数;当a表示0时,—a仍是0。(如果出判断题为:带正号的数是正数,带负号的数是负数,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例如+a,—a就不能做出简单判断)

  ②正数有时也可以在前面加“+”,有时“+”省略不写。所以省略“+”的正数的符号是正号。

  2、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若正数表示某种意义的量,则负数可以表示具有与该正数相反意义的量,比如:

  零上8℃表示为:+8℃;零下8℃表示为:—8℃

  3、0表示的意义

  (1)0表示“没有”,如教室里有0个人,就是说教室里没有人;

  (2)0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线,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如:

  (3)0表示一个确切的量。如:0℃以及有些题目中的基准,比如以海*面为基准,则0米就表示海*面。

  有理数

  1、有理数的概念

  (1)正整数、0、负整数统称为整数(0和正整数统称为自然数)

  (2)正分数和负分数统称为分数

  (3)正整数,0,负整数,正分数,负分数都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这样的数称为有理数。

  理解:只有能化成分数的数才是有理数。①π是无限不循环小数,不能写成分数形式,不是有理数。②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都可化成分数,都是有理数。③整数也能化成分数,也是有理数

  注意:引入负数以后,奇数和偶数的范围也扩大了,像—2,—4,—6,—8也是偶数,—1,—3,—5也是奇数。

  填空题答题技巧

  要求熟记的基本概念、基本事实、数据公式、原理,复*时要特别细心,注意记熟,做到临考前能准确无误、清晰回忆。

  对那些起关键作用的,或最容易混淆记错的概念、符号或图形要特别注意,因为考查的往往就是它们。如区间的端点开还是闭、定义域和值域要用区间或集合表示、单调区间误写成不等式或把两个单调区间取了并集等等。

  解答题答题技巧

  (1)仔细审题。注意题目中的关键词,准确理解考题要求。

  (2)规范表述。分清层次,要注意计算的准确性和简约性、逻辑的条理性和连贯性。

  (3)给出结论。注意分类讨论的问题,最后要归纳结论。

  (4)讲求效率。合理有序的书写试卷和使用草稿纸,节省验算时间。

  一、知识梳理

  知识点1:正、负数的概念:我们把像3、2、+0.5、0.03%这样的数叫做正数,它们都是比0大的数;像-3、-2、-0.5、-0.03%这样数叫做负数。它们都是比0小的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我们可以用正数与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知识点2:有理数的概念和分类: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有理数的分类主要有两种:

  注: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都可看作分数。

  知识点3:数轴的概念:像下面这样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

  知识点4:绝对值的概念:

  (1)几何意义:数轴上表示a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数a的绝对值,记作|a|;

  (2)代数意义: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的本身;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零的绝对值是零。

  注:任何一个数的绝对值均大于或等于0(即非负数).

  知识点5:相反数的概念:

  (1)几何意义:在数轴上分别位于原点的两旁,到原点的距离相等的两个点所表示的数,叫做互为相反数;

  (2)代数意义:符号不同但绝对值相等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0的相反数是0。

  知识点6:有理数大小的比较:

  有理数大小比较的基本法则:正数都大于零,负数都小于零,正数大于负数。

  数轴上有理数大小的比较:在数轴上表示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大。

  用绝对值进行有理数大小的比较:两个正数,绝对值大的正数大;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负数反而小。

  知识点7:有理数加法法则:

  (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异号两数相加,绝对值相等时,和为0;绝对值不等时,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3)一个数与0相加,仍得这个数.

  知识点8:有理数加法运算律:

  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知识点9: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知识点10: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根据有理数减法的法则,一切加法和减法的运算,都可以统一成加法运算,然后省略括号和加号,并运用加法法则、加法运算律进行计算。

  有理数:

  (1)凡能写成形式的数,都是有理数,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

  注意:0即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a不一定是负数,+a也不一定是正数;不是有理数;

  (2)有理数的分类:①②

  (3)注意:有理数中,1、0、-1是三个特殊的数,它们有自己的特性;这三个数把数轴上的数分成四个区域,这四个区域的数也有自己的特性;

  (4)自然数0和正整数;a>0a是正数;a<0a是负数;

  a≥0a是正数或0a是非负数;a≤0a是负数或0a是非正数.

  第一章有理数

  1、大于0的数是正数。

  2、有理数分类:正有理数、0、负有理数。

  3、有理数分类:整数(正整数、0、负整数)、分数(正分数、负分数)

  4、规定了原点,单位长度,正方向的直线称为数轴。

  5、数的大小比较:

  ①正数大于0,0大于负数,正数大于负数。

  ②两个负数比较,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6、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称互为相反数。

  7、若a+b=0,则a,b互为相反数

  8、表示数a的点到原点的距离称为数a的绝对值

  9、绝对值的三句: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

  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

  10、有理数的计算:先算符号、再算数值。

  11、加减: ①正+正 ②大-小 ③小-大=-(大-小) ④-☆-О=-(☆+О)

  12、乘除:同号得正,异号的负

  13、乘方:表示n个相同因数的乘积。

  14、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

  15、混合运算:先乘方,再乘除,后加减,同级运算从左到右,有括号的先算括号。

  16、科学计数法:用ax10n 表示一个数。(其中a是整数数位只有一位的数)

  17、左边第一个非零的数字起,所有的数字都是有效数字。

  【知识梳理】

  1.数轴:数轴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数轴上的点与实数是一一对应的。

  2.相反数实数a的相反数是-a;若a与b互为相反数,则有a+b=0,反之亦然;几何意义:在数轴上,表示相反数的两个点位于原点的两侧,并且到原点的距离相等。

  3.倒数:若两个数的积等于1,则这两个数互为倒数。

  4.绝对值:代数意义: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

  几何意义:一个数的绝对值,就是在数轴上表示这个数的点到原点的距离.

  5.科学记数法:,其中。

  6.实数大小的比较:利用法则比较大小;利用数轴比较大小。

  7.在实数范围内,加、减、乘、除、乘方运算都可以进行,但开方运算不一定能行,如负数不能开偶次方。实数的运算基础是有理数运算,有理数的一切运算性质和运算律都适用于实数运算。正确的确定运算结果的符号和灵活的使用运算律是掌握好实数运算的关键。

  一元一次方程知识点

  知识点1:等式的概念:用等号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

  知识点2:方程的概念: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方程中一定含有未知数,而且必须是等式,二者缺一不可.

  说明:代数式不含等号,方程是用等号把代数式连接而成的式子,且其中一定要含有未知数.

  知识点3: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1的方程叫一元一次方程.任何形式的一元一次方程,经变形后,总能变成形为ax=b(a≠0,a、b为已知数)的形式,这种形式的方程叫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式.注意a≠0这个重要条件,它也是判断方程是否是一元一次方程的重要依据.

  例2:如果(a+1) +45=0是一元一次方程,则a________,b________.

  分析:一元一次方程需要满足的条件:未知数系数不等于0,次数为1. ∴a+1≠0,2b-1=1.∴a≠-1,b=1.

  知识点4:等式的基本性质(1)等式两边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代数式,所得的结果仍是等式.即若a=b,则a±m=b±m.

  (2) 等式两边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或代数式, 所得的结果仍是等式.

  即若a=b,则am=bm.或. 此外等式还有其它性质: 若a=b,则b=a.若a=b,b=c,则a=c.

  说明:等式的性质是解方程的重要依据.

  例3:下列变形正确的是( )

  A.如果ax=bx,那么a=b B.如果(a+1)x=a+1, 那么x=1

  C.如果x=y,则x-5=5-y D.如果则

  分析:利用等式的性质解题.应选D.

  说明:等式两边不可能同时除以为零的数或式,这一点务必要引起同学们的高度重视.

  知识点5:方程的解与解方程:使方程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求方程解的过程叫解方程.

  知识点6:关于移项:⑴移项实质是等式的基本性质1的运用.

  ⑵移项时,一定记住要改变所移项的符号.

  知识点7: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将未知数的系数化为1.具体解题时,有些步骤可能用不上,有些步骤可以颠倒顺序,有些步骤可以合写,以简化运算,要根据方程的特点灵活运用.

  例4:解方程 .

  分析:灵活运用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解答本题.

  解答:去分母,得9x-6=2x,移项,得9x-2x=6,合并同类项,得7x=6,系数化为1,得x=.

  说明:去分母时,易漏乘方程左、右两边代数式中的某些项,如本题易错解为:去分母得9x-1=2x,漏乘了常数项.

  知识点8:方程的检验

  检验某数是否为原方程的解,应将该数分别代入原方程左边和右边,看两边的值是否相等.

  注意:应代入原方程的左、右两边分别计算,不能代入变形后的方程的左边和右边.

  三、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一元一次方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是很多同学在学*一元一次方程过程中遇到的一个棘手问题.下面是对一元一次方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的一个专题介绍,希望能为同学们的学*提供帮助.

  一、行程问题

  行程问题的基本关系:路程=速度×时间,

  速度=,时间=.

  1.相遇问题:速度和×相遇时间=路程和

  例1甲、乙二人分别从A、B两地相向而行,甲的速度是200米/分钟,乙的速度是300米/分钟,已知A、B两地相距1000米,问甲、乙二人经过多长时间能相遇?

  解:设甲、乙二人t分钟后能相遇,则

  (200+300)× t =1000,

  t=2.

  答:甲、乙二人2钟后能相遇.

  2.追赶问题:速度差×追赶时间=追赶距离

  例2甲、乙二人分别从A、B两地同向而行,甲的速度是200米/分钟,乙的速度是300米/分钟,已知A、B两地相距1000米,问几分钟后乙能追上甲? 解:设t分钟后,乙能追上甲,则

  (300-200)t=1000,

  t=10.

  答:10分钟后乙能追上甲.

  3. 航行问题:顺水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逆水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 例3甲乘小船从A地顺流到B地用了3小时,已知A、B两地相距90千米.水流速度是20千米/小时,求小船在静水中的速度.

  解:设小船在静水中的速度为v,则有

  (v+20)×3=90,

  v=10(千米/小时).

  答:小船在静水中的速度是10千米/小时.

  二、工程问题

  工程问题的基本关系:①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效率=,工作时间=;②常把工作量看作单位1.

  例4已知甲、乙二人合作一项工程,甲25天独立完成,乙20天独立完成,甲、乙二人合作5天后,甲另有事,乙再单独做几天才能完成?

  解:设甲再单独做x天才能完成,有

  (+)×5+=1,

  x=11.

  答:乙再单独做11天才能完成.

  三、环行问题

  环行问题的基本关系:同时同地同向而行,第一次相遇:快者路程-慢者路程=环行周长.同时同地背向而行,第一次相遇:甲路程+乙路程=环形周长.

  例5王丛和张兰绕环行跑道行走,跑道长400米,王丛的速度是200米/分钟,张兰的速度是300米/分钟,二人如从同地同时同向而行,经过几分钟二人相遇?

  解:设经过t分钟二人相遇,则

  (300-200)t=400,

  t=4.

  答:经过4分钟二人相遇.

  四、数字问题

  数字问题的基本关系:数字和数是不同的,同一个数字在不同数位上,表示的数值不同.

  例6一个两位数,个位数字比十位数字小1,这个两位数的个位十位互换后,它们的和是33,求这个两位数.

  解:设原两位数的个位数字是x,则十位数字为x+1,根据题意,得

  [10(x-1)+x]+[10x+(x+1)]=33,

  x=1,则x+1=2.

  ∴这个数是21.

  答:这个两位数是21.

  五、利润问题

  利润问题的基本关系:①获利=售价-进价②打几折就是原价的十分之几 例7某商场按定价销售某种电器时,每台获利48元,按定价的9折销售该电器6台与将定价降低30元销售该电器9台所获得的利润相等,该电器每台进价、定价各是多少元?

  解:设该电器每台的进价为x元,则定价为(48+x)元,根据题意,得 6[0.9(48+x)-x]=9[(48+x)-30-x] ,

  x=162.

  48+x=48+162=210.

  答:该电器每台进价、定价各分别是162元、210元.

  六、浓度问题

  浓度问题的基本关系:溶液浓度=,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液浓度

  例8用“84”消毒液配制药液对白色衣物进行消毒,要求按1∶200的比例进行稀释.现要配制此种药液4020克,则需要“84”消毒液多少克?

  解:设需要“84”消毒液x克,根据题意得

  =,

  x=20.

  答:需要“84”消毒液20克.

  七、等积变形问题

  例1用直径为90mm的圆柱形玻璃杯(已装满水,且水足够多)向一个内底面积为131×131mm2,内高为81mm的长方体铁盒倒水,当铁盒装满水时,玻璃杯中水的高度下降了多少?(结果保留π)

  第9 / 11页

  分析:玻璃杯里倒掉的水的体积和长方体铁盒里所装的水的体积相等,所以等量关系为:

  玻璃杯里倒掉的水的体积=长方体铁盒的容积.

  解:设玻璃杯中水的高度下降了xmm,根据题意,得

  经检验,它符合题意.

  八、利息问题

  例2储户到银行存款,一段时间后,银行要向储户支付存款利息,同时银行还将代扣由储户向国家缴纳的利息税,税率为利息的20%.

  (1)将8500元钱以一年期的定期储蓄存入银行,年利率为2.2%,到期支取时可得到利息________元.扣除利息税后实得________元.

  (2)小明的父亲将一笔资金按一年期的定期储蓄存入银行,年利率为2.2%,到期支取时,扣除所得税后得本金和利息共计71232元,问这笔资金是多少元?

  (3)王红的爸爸把一笔钱按三年期的定期储蓄存入银行,假设年利率为3%,到期支取时扣除所得税后实得利息为432元,问王红的爸爸存入银行的本金是多少?

  分析:利息=本金×利率×期数,存几年,期数就是几,另外,还要注意,实得利息=利息-利息税.

  解:(1)利息=本金×利率×期数=8500×2.2%×1=187元.

  实得利息 =利息×(1-20%)=187×0.8=149.6元.

  (2)设这笔资金为x元,依题意,有x(1+2.2%×0.8)=71232.

  解方程,得x=70000.

  经检验,符合题意.

  答:这笔资金为70000元.

  (3)设这笔资金为x元,依题意,得x×3×3%×(1-20%)=432.

  解方程,得x=6000.

  经检验,符合题意.

  答:这笔资金为6000元.

  一、方程的有关概念

1.方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就叫做方程。

  2.一元一次方程: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元)x,未知数x的指数都是1(次),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例如:1700+50x=1800,2(x+1.5x)=5等都是一元一次方程。

  3.方程的解:使方程中等号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注:⑴方程的解和解方程是不同的概念,方程的解实质上是求得的结果,它是一个数值(或几个数值),而解方程的含义是指求出方程的解或判断方程无解的过程。⑵方程的解的检验方法,首先把未知数的值分别代入方程的左、右两边计算它们的值,其次比较两边的值是否相等从而得出结论。

  二、等式的性质

  (1)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个数(或式子),结果仍相等。用式子形式表示为:如果a=b,那么ac=bc

  (2)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结果仍相等,用式子形式表示为:如果a=b,那么ac=bc;如果a=b(c0),那么ac=bc

  三、移项法则:把等式一边的某项变号后移到另一边,叫做移项。

  四、去括号法则

  1.括号外的因数是正数,去括号后各项的符号与原括号内相应各项的符号相同.

  2.括号外的因数是负数,去括号后各项的符号与原括号内相应各项的符号改变.

  五、解方程的一般步骤

  1.去分母(方程两边同乘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2.去括号(按去括号法则和分配律)

  3.移项(把含有未知数的项移到方程一边,其他项都移到方程的另一边,移项要变号)

  4.合并(把方程化成ax=b(a0)形式)

  5.系数化为1(在方程两边都除以未知数的系数a,得到方程的解x=ba)。

  六、用方程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

  1.审:审题,分析题中已知什么,求什么,明确各数量之间的关系。

  2.设:设未知数(可分直接设法,间接设法)。

  3.列:根据题意列方程。

  4.解:解出所列方程。

  5.检:检验所求的解是否符合题意。

  6.答:写出答案(有单位要注明答案)。

  七、有关常用应用类型题及各量之间的关系

  1、和、差、倍、分问题:

  (1)倍数关系:通过关键词语“是几倍,增加几倍,增加到几倍,增加百分之几,增长率……”来体现。

  (2)多少关系:通过关键词语“多、少、和、差、不足、剩余……”来体现。

  2、等积变形问题:

  “等积变形”是以形状改变而体积不变为前提。常用等量关系为:

  ①形状面积变了,周长没变;

  ②原料体积=成品体积。

  3、劳力调配问题:

  这类问题要搞清人数的变化,常见题型有:

  (1)既有调入又有调出。

  (2)只有调入没有调出,调入部分变化,其余不变。

  (3)只有调出没有调入,调出部分变化,其余不变。

  4、数字问题

  (1)要搞清楚数的表示方法:一个三位数的百位数字为a,十位数字是b,个位数字为c(其中a、b、c均为整数,且19,09,09)则这个三位数表示为:100a+10b+c

  (2)数字问题中一些表示:两个连续整数之间的关系,较大的比较小的大1;偶数用2n表示,连续的偶数用2n+2或2n2表示;奇数用2n+1或2n1表示。

  5、工程问题:

  工程问题中的三个量及其关系为: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6、行程问题:

  (1)行程问题中的三个基本量及其关系:路程=速度时间。

  (2)基本类型有

  ①相遇问题;

  ②追及问题;常见的还有:相背而行;行船问题;环形跑道问题。

  7、商品销售问题

  有关关系式:

  商品利润=商品售价商品进价=商品标价折扣率商品进价

  商品利润率=商品利润/商品进价

  商品售价=商品标价折扣率

  8、储蓄问题

  (1)顾客存入银行的钱叫做本金,银行付给顾客的酬金叫利息,本金和利息合称本息和,存入银行的时间叫做期数,利息与本金的比叫做利率。利息的20%付利息税

  (2)利息=本金利率期数

  本息和=本金+利息

  利息税=利息税率(20%)

  今天的内容就介绍这里了。

  *面直角坐标系

  1.定义:*面内画两条互相垂直、原点重合的数轴,组成*面直角坐标系。水*的数轴称为x轴或横轴,*惯上取向右为正方向;竖直的数轴称为y轴或纵轴,取向上方向为正方向;两坐标轴的交点为*面直角坐标系的原点。

  2.*面上的任意一点都可以用一个有序数对来表示,记为(a,b),a是横坐标,b是纵坐标。

  3.原点的坐标是(0,0);

  纵坐标相同的点的连线*行于x轴;

  横坐标相同的点的连线*行于y轴;

  x轴上的点的纵坐标为0,表示为(x,0);

  y轴上的点的横坐标为0,表示为(0,y)。

  4.建立了*面直角坐标系以后,坐标*面就被两条坐标轴分为了Ⅰ、Ⅱ、Ⅲ、Ⅳ四个部分,分别叫做第一象限、第二象限、第三象限和第四象限。坐标轴上的点不属于任何象限。

  5.几个象限内点的特点:

  第一象限(+,+);第二象限(—,+);

  第三象限(—,—);第四象限(+,—)。

  6.(x,y)关于原点对称的点是(—x,—y);

  (x,y)关于x轴对称的点是(x,—y);

  (x,y)关于y轴对称的点是(—x,y)。

  7.点到两轴的距离:点P(x,y)到x轴的距离是︱y︳;

  点P(x,y)到y轴的距离是︱x︳。

  8.在第一、三象限角*分线上的点的坐标是(m,m);

  在第二、四象限叫*分线上的点的坐标是(m,—m)。

  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1)不等式

  用不等号(<,>,≥,≤,≠)连接的式子叫做不等式。

  (2)不等式的性质

  ①对称性;

  ②传递性;

  ③加法单调性,即同向不等式可加性;

  ④乘法单调性;

  ⑤同向正值不等式可乘性;

  ⑥正值不等式可乘方;

  ⑦正值不等式可开方;

  (3)一元一次不等式

  用不等号连接的,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都是1,未知数的系数不为0,左右两边为整式的式子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

  (4)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是由几个含有同一个未知数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成的不等式组。

  点、线、面、体知识点

  1.几何图形的组成

  点:线和线相交的地方是点,它是几何图形中最基本的图形。

  线:面和面相交的地方是线,分为直线和曲线。

  面:包围着体的是面,分为*面和曲面。

  体:几何体也简称体。

  2.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点、直线、射线和线段的表示

  在几何里,我们常用字母表示图形。

  一个点可以用一个大写字母表示。

  一条直线可以用一个小写字母表示。

  一条射线可以用端点和射线上另一点来表示。

  一条线段可用它的端点的两个大写字母来表示。

  注意:

  (1)表示点、直线、射线、线段时,都要在字母前面注明点、直线、射线、线段。

  (2)直线和射线无长度,线段有长度。

  (3)直线无端点,射线有一个端点,线段有两个端点。

  (4)点和直线的位置关系有线面两种:

  ①点在直线上,或者说直线经过这个点。

  ②点在直线外,或者说直线不经过这个点。

  角的种类

  锐角:大于0°,小于90°的角叫做锐角。

  直角:等于90°的角叫做直角。

  钝角:大于90°而小于180°的角叫做钝角。

  *角:等于180°的角叫做*角。

  优角:大于180°小于360°叫优角。

  劣角:大于0°小于180°叫做劣角,锐角、直角、钝角都是劣角。

  周角:等于360°的角叫做周角。

  负角:按照顺时针方向旋转而成的角叫做负角。

  正角:逆时针旋转的角为正角。

  0角:等于零度的角。

  余角和补角:两角之和为90°则两角互为余角,两角之和为180°则两角互为补角。等角的余角相等,等角的补角相等。

  对顶角:两条直线相交后所得的只有一个公共顶点且两个角的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这样的两个角叫做互为对顶角。两条直线相交,构成两对对顶角。互为对顶角的两个角相等。

  还有许多种角的关系,如内错角,同位角,同旁内角(三线八角中,主要用来判断*行)。

  一、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与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类似,其步骤为:

  1、去分母;

  2、去括号;

  3、移项;

  4、合并同类项;

  5、系数化为1

  二、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1、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整式,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2、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3、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

  三、不等式的解:

  能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不等式的解。

  四、不等式的解集:

  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的所有解,组成这个不等式的解集。

  五、解不等式的依据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性质1:不等式两边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式子),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性质2:不等式两边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性质3:不等式两边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

  常见考法

  (1)考查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2)考查不等式的性质。

  误区提醒

  忽略不等号变向问题。

  初中数学重点知识点归纳

  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

  1、乘法的交换律:ab=ba;

  2、乘法的结合律:(ab)c=a(bc);

  3、乘法的分配律:a(b+c)=ab+ac

  单项式

  只含有数字与字母的积的代数式叫做单项式。

  注意:单项式是由系数、字母、字母的指数构成的。

  多项式

  1、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其中每个单项式叫做这个多项式的项。多项式中不含字母的项叫做常数项。多项式中次数最高的项的次数,叫做这个多项式的次数。

  2、同类项所有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分别相同的项叫做同类项。几个常数项也是同类项。

  提高数学思维的方法

  转化思维

  转化思维,既是一种方法,也是一种思维。转化思维,是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遇到障碍时,通过改变问题的方向,从不同的角度,把问题由一种形式转换成另一种形式,寻求最佳方法,使问题变得更简单、清晰。

  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指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通过这种思维能突破常规思维的界限,以超常规甚至反常规的方法、视角去思考问题,得出与众不同的解

  要培养质疑的*惯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经常引导孩子主动提问,学会质疑、反省,并逐步养成*惯。

  在孩子放学回家后,让孩子回顾当天所学的知识:老师如何讲解的,同学是如何回答的?当孩子回答出来之后,接着追问:“为什么?”“你是怎样想的?”启发孩子讲出思维的过程并尽量让他自己作出评价。

  有时,可以故意制造一些错误让孩子去发现、评价、思考。通过这样的训练,孩子会在思维上逐步形成独立见解,养成一种质疑的*惯。

  第一章有理数

  1、大于0的数是正数。

  2、有理数分类:正有理数、0、负有理数。

  3、有理数分类:整数(正整数、0、负整数)、分数(正分数、负分数)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