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知识点总结 40句菁华

首页 / 总结 / | 2022-10-19 00:00:00 知识点总结

1、从结构上说,除病毒以外,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2、新陈代谢是活细胞中全部的序的化学变化总称,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

3、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特征,使各物种既能基本上保持稳定,又能不断地进化。

4、蛋白质是细胞中重要的有机化合物,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蛋白质。

5、组成生物体的任何一种化合物都不能够单独地完成某一种生命活动,而只有按照一定的方式有机地组织起来,才能表现出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现象。细胞就是这些物质最基本的结构形式。

6、细胞质基质是活细胞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为新陈代谢的进行,提供所需要的物质和一定的环境条件。

7、内质网与蛋白质、脂类和糖类的合成有关,也是蛋白质等的运输通道。

8、构成细胞的各部分结构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互相紧密联系、协调一致的,一个细胞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细胞只有保持完整性,才能够正常地完成各项生命活动。

9、细胞有丝分裂的重要意义(特征),是将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以后,精确地*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因而在生物的亲代和子代间保持了遗传性状的稳定性,对生物的遗传具重要意义。

10、新陈代谢是生物最基本的特征,是生物与非生物的最本质的区别。

11、渗透作用的产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具有一层半透膜,二是这层半透膜两侧的溶液具有浓度差。

12、正常机体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稳态。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13、营养生殖能使后代保持亲本的性状。

14、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新产生的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的生殖细胞的减少了一半。

15、植物花芽的形成标志着生殖生长的开始。

16、遗传信息的传递是通过DNA分子的复制来完成的。

17、DNA分子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为复制提供了精确的模板;通过碱基互补配对,保证了复制能够准确地进行。

18、由于不同基因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碱基顺序)不同,因此,不同的基因含有不同的遗传信息。(即:基因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就代表遗传信息)。

19、生物的一切遗传性状都是受基因控制的。一些基因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基因控制性状的另一种情况,是通过控制蛋白质分子的结构来直接影响性状。

20、生物的性别决定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XY型,另一种是ZW型。

21、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其基本观点是: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22、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源头是阳光。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便是流经这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这些能量是沿着食物链(网)逐级流动的。

23、生物圈的结构和功能能长期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这一现象称为生物的稳态。

24、从能量角度来看,源源不断的太阳能是生物圈维持正常运转的动力。这是生物圈赖以存在的能量基础。

25、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及子孙后代共有的宝贵财富。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在基因、特种和生态系统三个层次上采取保护战略和保护措施。

26、Ca:人体缺之会患骨软化病,血液中Ca2+含量低会引起抽搐,过高则会引起肌无力。血液中的Ca2+具有促进血液凝固的作用,如果用柠檬酸钠或草酸钠除掉血液中的Ca2+,血液就不会发生凝固。属于植物中不能再得用元素,一旦缺乏,幼嫩的组织会受到伤害。

27、Mg:叶绿体的组成元素。很多酶的激活剂。植物缺镁时老叶易出现叶脉失绿。

28、斐林试剂:成分:0.1g/mlNaOH(甲液)和0.05g/mlCuSO4(乙液)。用法:将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等体积混合,再将混合后的斐林试剂倒入待测液,水浴加热或直接加热,如待测液中存在还原糖,则呈砖红色。

29、95%的酒精溶液:冷却的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可用于凝集DNA。

30、15%的盐酸:和95%的酒精溶液等体积混合可用于解离根尖。

31、龙胆紫溶液:(浓度为0.01g/ml或0.02g/ml)用于染色体着色,可将染色体染成紫色,通常染色3~5分钟。(也可以用醋酸洋红染色)

32、碘液:用于鉴定淀粉的存在。遇淀粉变蓝。

33、碳酸钙:研磨绿色叶片时加入,可中和有机酸,防止在研磨时叶绿体中的色素受破坏。

34、地球上的生物,除了病毒以外,所有的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生物分类也就有了细胞生物和非细胞生物之分)。

35、细胞膜由双层磷脂分子镶嵌了蛋白质。蛋白质可以以覆盖、贯穿、镶嵌三种方式与双层磷脂分子相结合。磷脂双分子层是细胞膜的基本支架,除保护作用外,还与细胞内外物质交换有关。

36、在真核细胞中,具有双层膜结构的细胞器是:叶绿体、线粒体;具有单层膜结构的细胞器是:内质网、高尔基体、液泡;不具膜结构的是:中心体、核糖体。另外,要知道细胞核的核膜是双层膜,细胞膜是单层膜,但它们都不是细胞器。植物细胞有细胞壁和是叶绿体,而动物细胞没有,成熟的植物细胞有明显的液泡,而动物细胞中没有液泡;在低等植物和动物细胞中有中心体,而高等植物细胞则没有;此外,高尔基体在动植物细胞中的作用不同。

37、细胞核的简介:(1)存在绝大多数真核生物细胞中;原核细胞中没有真正的细胞核;有的真核细胞中也没有细胞核,如人体内的成熟的红细胞。

38、在线粒体中,氧是在有氧呼吸第三个阶段两个阶段产生的氢结合生成水,并放出大量的能量;光合作用的暗反应中,光反应产生的氢参与暗反应中二氧化碳的还原生成水和葡萄糖;蛋白质是由氨基酸在核糖体上经过脱水缩合而成,有水的生成。

39、显性基因与隐性基因

40、表现型与基因型


高中生物必修知识点总结 40句菁华扩展阅读


高中生物必修知识点总结 40句菁华(扩展1)

——高中生物必修3知识点总结 40句菁华

1、种间关系:

2、植物的入侵(繁殖体包括种子、果实等的传播)和定居是群落形成的首要条件,也是植物群落演替的主要基础。

3、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

4、特点:

5、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是进行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

6、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7、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相对性。当受到大规模干扰或外界压力超过该生态系统自身更新

8、生物体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9、生物体都有生长、发育和生殖的现象。

10、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生物体内和在无机自然界中的含量相差很大,这个事实说明生物界与非生物界还具有差异性。

11、蛋白质是细胞中重要的有机化合物,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蛋白质。

12、核酸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对于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有极重要作用。

13、细胞质基质是活细胞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为新陈代谢的进行,提供所需要的物质和一定的环境条件。

14、细胞核是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遗传特性和细胞代谢活动的控制中心。

15、构成细胞的各部分结构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互相紧密联系、协调一致的,一个细胞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细胞只有保持完整性,才能够正常地完成各项生命活动。

16、细胞分化是一种持久性的变化,它发生在生物体的整个生命进程中,但在胚胎时期达到最大限度。

17、酶的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和专一性;并且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值等条件。

18、向光性实验发现: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而向光弯曲的部位在尖端下面的一段。

19、下丘脑是机体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枢纽。

20、相关激素间具有协同作用和拮抗作用。

21、神经元受到刺激后能够产生兴奋并传导兴奋;兴奋在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是通过突触来传递的,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

22、判断和推理是动物后天性行为发展的最高级形式,是大脑皮层的功能活动,也是通过学*获得的。

23、动物行为中,激素调节与神经调节是相互协调作用的,但神经调节仍处于主导的地位。

24、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新产生的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的生殖细胞的减少了一半。

25、一个卵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只形成一个卵细胞。

26、植物花芽的形成标志着生殖生长的开始。

27、碱基对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构成了DNA分子的多样性,而碱基对的特定的排列顺序,又构成了每一个DNA分子的特异性。这从分子水*说明了生物体具有多样性和特异性的原因。

28、遗传信息的传递是通过DNA分子的复制来完成的。

29、DNA分子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决定了信使RNA中核糖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信使RNA中核糖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又决定了氨基酸的排列顺序,氨基酸的排列顺序最终决定了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的特异性,从而使生物体表现出各种遗传特性。

30、基因分离定律: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两个生物纯本杂交时,子一代只表现出显性性状;子二代出现了性状分离现象,并且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的数量比接*于3:1。

31、在育种工作中,人们用杂交的方法,有目的地使生物不同品种间的基因重新组合,以便使不同亲本的优良基因组合到一起,从而创造出对人类有益的新品种。

32、可遗传的变异有三种来源: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

33、光对植物的生理和分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34、生物的生存受到很多种生态因素的影响,这些生态因素共同构成了生物的生存环境。生物只有适应环境才能生存。

35、在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中,生活着各种类型的生物群落。在不同的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群落的结构都有差别。但是,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都是统一的整体。

36、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源头是阳光。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便是流经这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这些能量是沿着食物链(网)逐级流动的。

37、对一个生态系统来说,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之间往往存在着相反的关系。

38、生物圈是地球上生物与环境共同进化的产物,是生物与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39、生物圈的结构和功能能长期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这一现象称为生物的稳态。

40、从能量角度来看,源源不断的太阳能是生物圈维持正常运转的动力。这是生物圈赖以存在的能量基础。


高中生物必修知识点总结 40句菁华(扩展2)

——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40句菁华

1、细胞中染色体的行为:有同源染色体——有丝分裂、减数第一次分裂联会、四分体现象、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减数第一次分裂无同源染色体——减数第二次分裂。

2、人体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770kPa、正常的温度:37度

3、稳态的调节:神经体液免疫共同调节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4、什么是寄生?

5、越靠*热带地区,单位面积内的物种越丰富。冻原的丰富度很低。

6、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7、性别决定的类型有XY型(雄性:XY,雌性:_和ZW型(雄性:ZZ,雌性:ZW)。

8、神经调节基本方式:反射

9、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10、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1、大脑的高级功能:言语区: S区(不能讲话)、W(不能写字)、H(不能听懂话)、V(不能看懂文字)

12、激素调节的实例

13、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14、**卵中的染色体数目又恢复到体细胞中的数目,其中有一半的染色体来自**(父方),另一半来自卵细胞(母方)。

15、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过程中,在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16、遗传信息蕴藏在4种碱基的排列顺序之中,碱基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构成了DNA分子的多样性,而碱基的特定的排列顺序,又构成了每一个DNA分子的特异性。

17、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分子片断。

18、基因与基因、基因与基因产物、基因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网络,精细的调控着生物体的性状。

19、基因突变是随机发生的、不定向的。

20、细胞膜功能:

21、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22、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

23、染色体:在细胞分裂期,细胞核内长丝状的染色质高度螺旋化,缩短变粗,就形成了光学显微镜下可以看见的染色体。

24、纺锤体:是在有丝分裂中期细胞质中出现的结构,它和染色体的运动有密切关系。

25、赤道板: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粒准确地排列在纺锤体的赤道*面上,因此叫做赤道板。

26、无丝分裂:分裂过程中没有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的变化。例如,蛙的红细胞。

27、神经调节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是神经元。

28、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

29、有些蛋白质有运输作用:如血红蛋白、载体蛋白;

30、每种氨基酸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同一碳原子上;

31、各种氨基酸的区别在于R基的不同。

32、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生物体内和在无机自然界中的含量相差很大,这个事实说明生物界与非生物界还具有差异性。

33、各种生物体的一切生命活动,绝对不能离开水。

34、糖类是构成生物体的重要成分,是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是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

35、细胞壁对植物细胞有支持和保护作用。

36、线粒体是活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37、细胞有丝分裂的重要意义(特征),是将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以后,精确地*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因而在生物的亲代和子代间保持了遗传性状的稳定性,对生物的遗传具重要意义。

38、细胞分化是一种持久性的变化,它发生在生物体的整个生命进程中,但在胚胎时期达到限度。

39、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

40、人体正常血糖浓度;0.8—1.2g/L


高中生物必修知识点总结 40句菁华(扩展3)

——高中生物的重点知识总结 40句菁华

1、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最主要的区别: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2、叶片中的色素包括两类: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前者又包括叶绿素a和叶绿素b,后者包括胡萝卜素和叶黄素。以上四种色素分布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

3、脂质包括:脂肪、磷脂和固醇。

4、大量元素:C、H、O、N、P、S、K、Ca、Mg(9种)

5、细胞中含有最多的化合物:水。

6、将人的胰岛素基因通过基因工程转入大肠杆菌,大肠杆菌分泌胰岛素时依次经过: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合成成熟的蛋白质。

7、酶只能在细胞内发生催化作用。

8、细胞分化时遗传物质发生改变。

9、细胞分化就是指细胞形态、结构发生不可逆转的变化。

10、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有细胞核或核糖体。

11、人和动物、植物的遗传物质中核苷酸种类有8种。

12、人体不再分裂的体细胞*有46个DNA分子。

13、感光部位是胚芽鞘尖端;

14、生长素的成分是吲哚乙酸;

15、作用:

16、特点具有两重性:

17、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分布在根尖);

18、脱落酸抑制细胞分裂,促进衰老脱落(分布在根冠和萎蔫的叶片);

19、致癌因子:物理因子:电离辐射、X射线、紫外线等。

20、基因诱变:物理因素:Χ射线、γ射线、紫外线、激光

21、实验原理

22、实验步骤

23、注意问题

24、Ca:人体缺之会患骨软化病,血液中Ca2+含量低会引起抽搐,过高则会引起肌无力。血液中的Ca2+具有促进血液凝固的作用,如果用柠檬酸钠或草酸钠除掉血液中的Ca2+,血液就不会发生凝固。属于植物中不能再得用元素,一旦缺乏,幼嫩的组织会受到伤害。

25、Mg:叶绿体的组成元素。很多酶的激活剂。植物缺镁时老叶易出现叶脉失绿。

26、K:血钾含量过低时,会出现心肌的自动节律异常,并导致心律失常。

27、N:N是构成叶绿素、ATP、蛋白质和核酸的必需元素。N在植物体内形成的化合物都是不稳定的或易溶于水的,故N在植物体内可以自由移动,缺N时,幼叶可向老叶吸收N而导致老叶先黄。N是一种容易造成水域生态系统富营养化的一种化学元素,在水域生态系统中,过多的N与P配合会造成富营养化,在淡水生态系统中的富营养化称为“水华”,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富营养化称为“赤潮”。动物体内缺N,实际就是缺少氨基酸,就会影响到动物体的生长发育。

28、Zn:是某些酶的组成成分,也是酶的活化中心。如催化吲哚和丝氨酸合成色氨酸的酶中含有Zn,没有Zn就不能合成吲哚乙酸。所以缺Zn引起苹果、桃等植物的小叶症和丛叶症,叶子变小,节间缩短。

29、95%的酒精溶液:冷却的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可用于凝集DNA。

30、碘液:用于鉴定淀粉的存在。遇淀粉变蓝。

31、二氧化硅:在色素的提取的分离实验中研磨绿色叶片时加入,可使研磨充分。

32、碳酸钙:研磨绿色叶片时加入,可中和有机酸,防止在研磨时叶绿体中的色素受破坏。

33、0.1g/mL的柠檬酸钠溶液:与鸡血混合,防凝血。

34、物质进出细胞膜的方式:a、自由扩散:从高浓度一侧运输到低浓度一侧;不消耗能量。例如:H2O、O2、CO2、甘油、乙醇、苯等。b、主动运输: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需要载体;需要消耗能量。例如:葡萄糖、氨基酸、无机盐的离子(如K+)。c、协助扩散:有载体的协助,能够从高浓度的一边运输到低浓度的一边,这种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叫做协助扩散。如:葡萄糖进入红细胞。

35、内质网:由膜结构连接而成的网状物。功能:增大细胞内的膜面积,使膜上的各种酶为生命活动的各种化学反应的正常进行,创造了有利条件。

36、核糖体:椭球形粒状小体,有些附着在内质网上,有些游离在细胞质基质中。是细胞内将氨基酸合成蛋白质的场所。

37、中心体:每个中心体含两个中心粒,呈垂直排列,存在动物细胞和低等植物细胞,位于细胞核附*的细胞质中,与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

38、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主要区别是有无成形的细胞核,也可以说是有无核膜,因为有核膜就有成形的细胞核,无核膜就没有成形的细胞核。这里有几个问题应引起注意:(1)病毒既不是原核生物也不是真核生物,因为病毒没有细胞结构。(2)原生动物(如草履虫、变形虫等)是真核生物。(3)不是所有的菌类都是原核生物,细菌(如硝化细菌、乳酸菌等)是原核生物,而真菌(如酵母菌、霉菌、蘑菇等)是真核生物。

39、RNA的类型

40、RNA与DNA的不同点是:五碳糖是 核糖而不是脱氧核糖 ,碱基组成中有 碱基U(尿嘧啶)而没有T(胸腺嘧啶);从结构上看,RNA一般是 单链 ,而且比DNA短。


高中生物必修知识点总结 40句菁华(扩展4)

——高中生物的竞赛知识点 40句菁华

1、概念:在个体发育中,相同细胞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2、概念: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

3、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

4、淋巴因子的成分是糖蛋白,病毒衣壳的成分是1—6个多肽分子。

5、原肠胚的形成与囊胚的分裂和分化有关。

6、光反应阶段电子的最终受体是辅酶二。

7、蔗糖不能出入半透膜。

8、分裂间期与蛋白质合成有关的细胞器有核糖体,线粒体,没有高尔基体和内质网。

9、换高倍镜下观察:分裂中期→分裂前、后、末期→分裂间期。(注意各时期细胞内染色体形态和分布的特点)。其中,处于分裂间期的细胞数目最多。

10、原理:叶绿体中的色素能溶解在有机溶剂丙酮或无水乙醇――提取色素

11、原理: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进行有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和水:

12、方法:

13、污点不随载玻片移动,换目镜后消失,则位于目镜;换物镜后消失,则位于物镜;

14、取1支试管,向试管内注入2mL组织样液。

15、检测方法:斐林试剂(水浴加热)或班氏试剂或尿糖试纸

16、分析:因为糖尿病患者的尿液中含有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发生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而正常人尿液中无还原糖,所以没有发生反应。

17、糖类:

18、脂质:磷脂(生物膜重要成分)

19、无机盐绝大多数以离子形式存在。

20、植物细胞内的液体环境,主要是指液泡中的细胞液。

21、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选择透过性膜

22、物质跨膜运输方式主动运输:需要能量;载体蛋白协助;低浓度→高浓度,如无机盐、离子、胞吞、胞吐:如载体蛋白等大分子

23、Mg:叶绿体的组成元素。很多酶的激活剂。植物缺镁时老叶易出现叶脉失绿。

24、班氏糖定性试剂:为蓝色溶液。和葡萄糖混合后沸水浴会出现砖红色沉淀。用于尿糖的测定。

25、75%的酒精溶液:用于杀菌消毒,75%的酒精能渗入细胞内,使蛋白质凝固变性。低于这个浓度,酒精的渗透脱水作用减弱,杀菌力不强;而高于这个浓度,则会使细菌表面蛋白质迅速脱水,凝固成膜,妨碍酒精透入,削弱杀菌能力。75%的酒精溶液常用于手术前、打针、换药、针灸前皮肤脱碘消毒以及机械消毒等。

26、95%的酒精溶液:冷却的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可用于凝集DNA。

27、碘液:用于鉴定淀粉的存在。遇淀粉变蓝。

28、0.1g/mL的柠檬酸钠溶液:与鸡血混合,防凝血。

29、胰蛋白酶:

30、氯化钙:增加细菌细胞壁的通透性(用于基因工程的转化,使细胞处于感受态)

31、临时装片、切片和涂片的制作:适用于显微镜观察,凡需在显微镜下观察的生物材料,必须先制成临时装片、切片和涂片,如“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中要制作洋葱表皮细胞的临时装片,在“生物组织中脂肪的鉴定”中要制作花生种子的切片,在“观察动物如人体血液中的细胞”中要制作血液的涂片等等。

32、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的规律性反应。反射是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

33、非条件反射:动物通过遗传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

34、运动性失语症(say):当皮层中央前回底部之前(S区)受到损伤时,病人能够看懂文字和听懂别人的谈话。但却不会讲话。也就是不能用词语表达自己的思想,(能看,能听,不会说)

35、兴奋的传导:

36、细胞膜主要成分:脂质和蛋白质,还有少量糖类

37、分裂间期:完成DNA分子复制及有关蛋白质合成,染色体数目不增加,DNA加倍。

38、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区别:植物细胞、动物细胞

39、有丝分裂特征及意义:将亲代细胞染色体经过复制(实质为DNA复制后),精确地*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在亲代与子代之间保持了遗传性状稳定性,对于生物遗传有重要意义

40、光合作用的过程:


高中生物必修知识点总结 40句菁华(扩展5)

——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15篇

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15篇

  总结是在某一时期、某一项目或某些工作告一段落或者全部完成后进行回顾检查、分析评价,从而得出教训和一些规律性认识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在我们的学*、工作中起到呈上启下的作用,因此我们需要回头归纳,写一份总结了。我们该怎么写总结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欢迎大家分享。

  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

  1.大多数真核细胞通常有一个细胞核,但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无细胞核,有的细胞有多个细胞核。

  2.细胞核结构(32页图2-15)

  ①核膜:双层膜,膜上有多种酶以及核孔,核孔是细胞核和细胞质物质交换的通道

  ②核仁:细胞有丝_程中,周期性消失和重建;_间期可清晰看到其形态

  ③染色质:什么叫染色质?其组成成分是什么?存在于细胞周期的什么时期?染色质与染色体是什么关系?(仔细阅读32页讲述染色质的这部分内容)

  3.细胞核的功能:它是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遗传特性和细胞代谢活动的控制中心。

  4.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比较(参见课堂笔记)

  原核细胞代表生物举例:支原体,衣原体,细菌,蓝藻,放线菌

  病毒无细胞结构,既不属于真核,也不属于原核。

  §2.2细胞增殖

  1.真核细胞_方式有3种:有丝_无丝_减数

  _

  .明确细胞周期的概念,指的是从一次_成开始,到下一次_成为止。其中_期占整个周期的90~95%,_时间相对短很多。

  3.无丝_程中不出现纺锤丝和染色体,不能保证遗传物质的*均分配。例如蛙的红细胞

  1、生态环境问题是全球性的问题。

  2、生物多样性: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

  3、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4、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就地保护(自然保护区)、易地保护(动物园)

  5、全球问题:酸雨、、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

  一、糖类化学通式:(CH2O)n(水解后的组成单位:葡萄糖(C6H12O6)

  1、作用: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组成生物体结构的基本原料

  2、分类

  A、单糖:葡萄糖(糖中的主要能源物质)、果糖、核糖(5碳糖)

  B、双糖:(两份单糖脱水缩合而成)蔗糖、麦芽糖--植物;乳糖--动物

  C、多糖:淀粉(植物内糖的储存形式,人类糖的主要来源)

  纤维素(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

  糖原(动物体内糖的储存形式)肝糖原(与血糖保持动态*衡)

  3、多糖+脂质=糖脂

  多糖+蛋白质=糖蛋白

  二、脂质:(不溶于水而溶于有机溶剂)

  1、脂肪:(贮能物质;减少热能散失,维持体温恒定)

  组成单位:脂肪酸饱和脂肪酸:动物脂肪

  甘油不饱和脂肪酸:植物油(脂溶性维生素的溶剂)

  注:组成元素C、H、O

  2、磷脂:细胞膜、核膜等有膜结构的主要成分

  空气-水界面为单层,两端为液体的呈双层

  注:组成元素C、H、O、N、P

  3、胆固醇:调解生长、发育及代谢(血液中长期偏高引起心血管疾病)

  组成细胞膜结构的重要成分注:组成元素C、H、O

  1、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1)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2)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它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2、种群密度的测量方法:样方法(植物和运动能力较弱的动物)、标志重捕法(运动能力强的动物)

  3、种群: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称。

  群落: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所有生物种群的集合。

  生态系统: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与无机环境。地球上的生态系统:生物圈

  4、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

  (1)“J”型增长曲线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

  (2)“S”型增长曲线条件:资源和空间都是有限的。

  5、K值(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的数量,选择在K/2时捕捞资源,在K/2之前进行虫害杀灭(降低环境容纳量)

  6、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一、细胞与稳态

  1、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2、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

  (1)毛细淋巴管具有盲端,毛细血管没有盲端,这是区别毛细淋巴管和毛细血管的方法。

  (2)淋巴来源于组织液,返回血浆。图示中组织液单向转化为淋巴,淋巴单向转化为血浆,这是判断血浆、组织液、淋巴三者关系的突破口。

  3、内环境中存在和不存在的物质

  (1)存在的物质主要有:①营养物质: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维生素等。

  ②代谢废物:CO2、尿素等。 ③调节物质:激素、抗体、递质、淋巴因子、组织胺等。

  ④其他物质:纤维蛋白原等。

  (2)不存在的物质主要有:①只存在于细胞内的物质:血红蛋白及与细胞呼吸、复制、转录、翻译有关的酶等。 ②存在于消化道中的食物及分泌到消化道中的消化酶。

  4、在内环境中发生和不发生的生理过程

  (1)发生的生理过程①乳酸与碳酸氢钠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实现pH的稳态。 ②兴奋传导过程中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 ③免疫过程中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地结合。 ④激素调节过程,激素与靶细胞的结合。

  (2)不发生的生理过程(举例) ①细胞呼吸的各阶段反应。 ②细胞内蛋白质、递质和激素等物质的合成。 ③消化道等外部环境所发生的淀粉、脂质和蛋白质的消化水解过程。

  技法提炼

  内环境成分的判断方法

  一看是否属于血浆、组织液或淋巴中的成分(如血浆蛋白、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脂质、O2、CO2、激素、代谢废物等)。若是,则一定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二看是否属于细胞内液及细胞膜的成分(如血红蛋白、呼吸氧化酶、解旋酶、DNA聚合酶、RNA聚合酶、载体蛋白等)。若是,则一定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三看是否属于外界环境液体的成分(如消化液、尿液、泪液、汗液、体腔液等中的成分)。若是,则一定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5、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

  (1)渗透压:


高中生物必修知识点总结 40句菁华(扩展6)

——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实用五份

  一、相对性状

  性状:生物体所表现出来的的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或行为方式等。

  相对性状:同一种生物的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1、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

  显性性状:在DD×dd 杂交试验中,F1表现出来的性状;如教材中F1代豌豆表现出高茎,即高茎为显性。

  决定显性性状的为显性遗传因子(基因),用大写字母表示。

  隐性性状:在DD×dd杂交试验中,F1 的性状;如教材中F1代豌豆未表现出矮茎,即矮茎为

  隐性。决定隐性性状的为隐性基因,用小写字母表示。

  附:性状分离:在杂种后代中出现不同于亲本性状的现象.如在DD×dd杂交实验中,杂合F1代自

  交后形成的F2代同时出现显性性状(DD及Dd)和隐性性状(dd)的现象。

  2、显性基因与隐性基因

  显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

  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

  附:基因: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P67

  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相同位置上,决定1对相对性状的两个基因。

  非等位基因——包括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及同源染色体的不同位置的基因。

  3、纯合子与杂合子

  纯合子:由相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能稳定的遗传,不发生性状分离): AA的个体)

  杂合子:由不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不能稳定的遗传,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

  4、表现型与基因型

  表现型:指生物个体实际表现出来的性状。

  基因型: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

  (关系:基因型+环境 → 表现型)

  5、 杂交与自交

  杂交:基因型不同的生物体间相互交配的过程。

  自交:基因型相同的生物体间相互交配的过程。(指植物体中自花传粉和雌雄异花植物的同株受粉)

  附:测交:让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可用来测定F1的基因型,属于杂交)

  正交和反交:二者是相对而言的, 如甲(♀)×乙(♂)为正交,则甲(♂)×乙(♀)为反交;

  如甲(♂)×乙(♀)为正交,则甲(♀)×乙(♂)为反交。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一、渗透作用

  (1)渗透作用:指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

  (2)发生渗透作用的条件:

  ①是具有半透膜

  ②是半透膜两侧具有浓度差。

  二、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原理:渗透作用)

  1、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浓度时,细胞吸水膨胀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浓度时,细胞失水皱缩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浓度时,水分进出细胞处于动态*衡

  2、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细胞内的液体环境主要指的是液泡里面的细胞液。

  原生质层:细胞膜和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时,细胞质壁分离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时,细胞质壁分离复原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时就,水分进出细胞处于动态*衡

  、中央液泡大小、原生质层位置、细胞大小

  蔗糖溶液、变小、脱离细胞壁、基本不变

  清水、逐渐恢复原来大小、恢复原位、基本不变

  1、质壁分离产生的条件:

  (1)具有大液泡

  (2)具有细胞壁

  (3)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

  2、质壁分离产生的原因:

  内因:原生质层伸缩性大于细胞壁伸缩性

  外因: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

  1、植物吸水方式有两种:

  (1)吸帐作用(未形成液泡)如:干种子、根尖分生区

  (2)渗透作用(形成液泡)

  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


高中生物必修知识点总结 40句菁华(扩展7)

——高中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实用五份

  细胞的增殖

  一、细胞的生长和增殖的周期性

  ①细胞增殖的意义: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的基础

  ②真核细胞增殖的方式: 包括有丝分裂、减数分裂、无丝分裂

  ③细胞生长和增殖的周期性:

  细胞的生长是指细胞体积的增大和细胞数目的增多

  细胞周期是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结束。包括分裂间期和分裂期。分裂间期的时间大于分裂期的时间。

  二、细胞的有丝分裂

  ①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及异同:

  有丝分裂过程及各期的特点

  分裂间期:DNA复制与蛋白质的合成

  分裂期:

  前期:核膜核仁消失,出现纺锤体,出现染色体,染色体散乱于纺锤体中

  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中央赤道板上。

  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单体分开,分别移向两极。

  末期:纺锤体消失,染色体变成染色质,核膜核仁出现。

  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的不同点是

  A、在前期植物细胞从细胞的两极发出纺锤丝组成纺锤体;动物细胞由两组中心粒发出星射线组成纺锤体。

  B、在末期植物细胞在赤道板的位置出现细胞板,细胞板向四周扩展,形成新的细胞壁,将一个细胞分裂成两个细胞;动物细胞细胞膜从细胞的中部向内凹陷,把一个细胞缢裂成两个细胞。

  ②有丝分裂的特征和意义:

  是将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以后,精确地*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而在生物的亲代和子代间保持了遗传性状的稳定性

  三、细胞的无丝分裂及其特点

  特点:分裂过程中不出现纺锤丝和染色体的变化。

  例:蛙的红细胞分裂是一种无丝分裂

  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一、应牢记知识点

  渗透作用概念: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从相对含量-----的地方向相对含量-----的地方扩散的现象。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⑴、当外界溶液的浓度低于细胞内溶液的浓度,细胞--------(失水/吸水)

  ⑵、当外界溶液的浓度高于细胞内溶液的浓度,细胞--------(失水/吸水)

  ⑶、当外界溶液的浓度等于细胞内溶液的`浓度,水分进出细胞处于---------。

  植物细胞:

  1、细胞内的液体环境:主要指--------里面的细胞液。

  2、原生质层:指------和------以及这两层膜之间的-------。

  ⑴、细胞核在原生质层内(P61图42)

  ⑵、原生质层:可以被看作是一层半透膜。

  3、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质壁分离复原

  ⑴、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

  ⑵、当细胞液的浓度------(大于/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液中的水分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外界溶液,原生质层与细胞壁分离质壁分离。

  ⑶、发生了质壁分离的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大于/小于)细胞外液浓度时,外界溶液中的水分透过原生质层进入细胞液,原生质层逐渐膨胀恢复原态质壁分离复原。

  4、植物细胞质壁分离的原因

  ⑴、直接原因:细胞失水。

  ⑵、根本原因:原生质层的伸缩性-------(大于/小于)细胞壁的伸缩性。

  5、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选择透过性膜

  二、应该注意的地方

  1、原生质:指细胞内的生命物质,包括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部分(不包括细胞壁)。

  2、半透膜:是指水分子可以自由通过,一些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不能通过的人工膜。

  3、选择透过性膜:是生物膜。表现为水分子可以自由通过,细胞选择吸收的离子和小分子也能通过,其他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不能通过。如细胞膜等生物膜。

  4、半透膜只具有半透性而不具备选择透过性;选择透过性膜具有选择透过性也具有半透性。

  5、质壁分离过程中,紫色洋葱表皮细胞液泡的颜色由---变------(深/浅)。

  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一、应牢记知识点

  1、欧文顿(E.Overton)的发现和结论

  ⑴、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同。凡是脂溶性物质都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⑵、结论:膜是由-------组成的。

  2、1925年荷兰科学家的实验发现和结论

  ⑴、实验:提取人红细胞中的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层分子。

  ⑵、发现:单层分子的面积为人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

  ⑶、结论:

  3、1959年,罗伯特森(J.D.Robertsen)的发现和论断

  ⑴、发现:电镜下,发现细胞膜有清晰的“暗亮暗”三层结构。

  ⑵、论断:所有的生物膜都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