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的*俗作文10篇

首页 / 作文 / | 2022-06-23 16:24:15 作文,中秋节

中秋节的*俗作文1

  今天,陶俣翎的外公——吴教授给我们上了一课“月满中秋”。

  吴教授先跟我们说了中秋节的传说:嫦娥奔月,让我听得非常陶醉、入迷,让我觉得好像是真的一样。

  接着,吴教授说了中秋节的.*俗,比如:观潮、吃田螺、吃月饼、饮桂花酒、燃灯、吃芋头,还一个个给我们解说了,为什么要做这些。

  听完讲座,我回到教室,洗好手准备吃月饼,不,没过多久,月饼就做好了,老师切成片后,拿到教室分给我们,分完了还剩下一点,老师给了几个同学,我们眼馋了,一窝蜂地拥在一起抢,可还是有人没抢到,但我们已经满足了。

  这一天真令人难忘!

中秋节的*俗作文2

  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中秋晚上,我国大部分地区还有烙“团圆”的*俗,即烙一种象征团圆、类似月饼的小饼子,饼内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压月亮、桂树、兔子等图案。祭月之后,由家中长者将饼按人数分切成块,每人一块,如有人不在家即为其留下一份,表示合家团圆。

  中秋节时,云稀雾少,月光皎洁明亮,民间除了要举行赏月、祭月、吃月饼祝福团圆等一系列活动,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除月饼外,各种时令鲜果干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

  中秋节起源的另一个说法是: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时刻,各家都拜土地神。中秋可能就是秋报的遗俗。

中秋节的*俗作文3

  今天是中秋节,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坐在阳台上,吹着凉爽的秋风,一边赏月一边吃月饼。我问妈妈:“为什么中秋节要吃月饼呀?”妈妈就给我讲了观于中秋节的*俗。

  每年8月15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是的中秋是一年四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秀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8月15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月亮更圆满,更明亮,所以又叫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所以又叫团圆节。

  在我国,城乡群众过中秋都有吃月饼的*俗,俗话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师月神的祭品。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的《孟良录》中,那是它也只是象菱花饼一样的食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的'象征。

  听着妈妈所说的我禁不住想起一首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是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与生风归去,有空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时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月有阴情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中秋节的*俗作文4

  中秋之夜,天清如水,月明如镜,可谓良辰之美景,然而对此人们并未满足,于是便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在湖广一带有用瓦片叠塔于塔上燃灯的节俗。在江南一带则有制灯船的节俗。在*代中秋燃灯之俗更盛。今人周云锦、何湘妃《闲情试说时节事》一文说:"广东张灯最盛,各家于节前十几天,就用竹条扎灯笼。作果品、鸟兽、鱼虫形及庆贺中秋等字样,上糊色纸绘各种颜色。

  中秋夜灯内燃烛用绳系于竹竿上,高树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状,挂于家屋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富贵之家所悬之灯,高可数丈,家人聚于灯下欢饮为乐,*常百姓则竖一旗竿,灯笼两颗,也自取其乐。满城灯火不啻琉璃世界。"看来从古至今中秋燃灯之俗其规模似乎仅次于元宵灯节。

  闲秦再思《洛中记闻》说,唐僖宗在中秋节日吃月饼,味道极美,他听到新科进士的曲江设开喜宴,便命御厨房用红绫包裹月饼赏赐给新科进士们。这是我们能够看到的最早的关于月饼的`记载。到了宋代,月饼有“荷叶”、“金花”、“芙蓉”等等雅称,其制作方法更加清致。诗人苏东坡有诗称赞说,"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酥是油酥,饴就是糖,其味道甜脆香美可想而知。宋以后,制作月饼不仅讲究味道,而且在饼面上设计了各种各样与月宫传说有关的图案。饼面上的图案,起初大概是先画在纸上然后粘贴在饼面上,后业干脆用面模压制在月饼之上。

  满月形的月饼也跟十五的圆月一样象征着大团圆,人们把它当作节日食品,用它祭月,用它赠送亲友。这无疑是汉民族的一种民族心理的反映。传说,元朝初年,元蒙统治者惧怕民众起来反抗,采取每十家派一名兵监视,十家只许用一把菜刀的高压政策,人民忍无可忍,便乘八月十五中秋节互赠月饼之机,在月饼里放一个蜡丸,蜡丸中裹着纸,纸上写着誓言,饼底还贴一张纸做暗示,以此互相号召反蒙复国。浙江温州一带称这种月饼为“三锦”,按当地方言的谐音就是“杀紧”。这大概就是今天月饼外常贴上一张纸的由来。

  我国的灯谜源远流长,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廋词”和“隐语”,这是灯谜的雏形。到了汉代“隐语”开始分化为两个方向。一类以描写特征为主的事物谜;另一类以文字形义为主的文义谜。到了魏代,则称为“谜语”。隋唐时期随着诗歌的兴盛,诗谜大量出现,并成为主流。从宋代开始,一些文人学士常在元宵之夜,将谜条张贴在各种花灯之上,吸引行人猜射,“灯谜”就是这样而来的。清中叶以后,谜风大盛,涌现了许多谜师。辛亥革命后,灯谜形成了南宗北派两种风格,到了旧社会,由于谜家大都是士大夫阶层,有些文人自命清高,片面强调风雅,排斥民间灯谜。**后,在党的“百花齐放”的文艺方针指引下,灯谜活动更加蓬勃发展,谜材谜作日益完善丰富,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活跃群众文化生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目前,在世界各地的华人华侨都有灯谜活动及灯谜学术交流。

中秋节的*俗作文5

  在广东东莞有乞月照月爬月,以求早生贵子,除了月饼以外,杨桃、芋头仔都是常见的食品。由于菱角现在比较难买,已经比较少见。祭月,即拜祭太阴娘娘,在香港,会有人到公园燃烧蜡烛;此外,亦有些地方的*俗会向长者或后辈送赠猪仔饼或长寿面。舞火龙,是香港中秋节最富传统特色的*俗。从每年农历八月十四晚起,铜锣湾大坑地区就一连三晚举行盛大的舞火龙活动。这火龙长达70多米,用珍珠草扎成32节的龙身,插满了长寿香。盛会之夜,这个区的大街小巷,一条条蜿蜒起伏的火龙在灯光与龙鼓音乐下欢腾起舞,热闹非凡。香港中秋舞火龙的起源还有过一段传说:很早以前,大坑区在一次风灾袭击后,出现了一条蟒蛇,四处作恶,村民们四出搜捕,终于把它击毙。不料次日蟒蛇不翼而飞。

  数天后,大坑便发生瘟疫。这时,村中父老忽获菩萨托梦,说是只要在中秋佳节舞动火龙,便可将瘟疫驱除。事有巧合,此举竟然奏效。从此,舞火龙就流传至今。不管这传说有多少迷信成份,但*是龙的故土,在香港大坑中秋节舞火龙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这是值得珍视的。浙江东部:此地风俗全国其他地方略有不同,中秋节是在八月十六,而非八月十五,并且传统上名称也是直接叫“八月十六”,与端午、重阳、冬至不同。

中秋节的*俗作文6

  月亮悄悄地上来了,就像一轮银盘,镶嵌在深蓝色的夜空上。月光静静的洒下来,整个世界好像都沉浸在银色的海洋里。月光下,人们那多姿多彩的的生活,犹如一支优雅宛转的月光奏鸣曲。

  “快下来,带你吃团圆饭去。”妈又在催促了。随后,我们便到了外婆家。

  外婆一看见我,亲热地摸了摸我的脑袋,给我一个月饼,“乖孙女儿,给。”我眯着眼睛,笑着拿了月饼,坐在椅子上……咦?这月饼正像天上的的那轮月亮的形状,我的脑海里好像隐隐约约的出现了一些画面……可怎么也想不起来。我很想知道,于是靠在椅子上,闭上眼睛拼命地想啊想……

  我和家人一起在阳台赏月。刚刚升起来的月亮倾泄下了一片清辉,月亮亮灿灿的,慢慢地,慢慢地变成了白色。月光静静地洒在了地面上,整个世界都被罩上了一层银色的光,镇上像被笼罩着薄薄的银纱。月亮穿过了云朵,将光辉洒在了马路上,马路就好像是用银子铺成似的。它还将月光倒映在了水面上,晚上的`风一吹,河面上就波光粼粼的。

  月亮像个害羞的小女孩,一会儿躲进了云里,一会儿又从云中探出了可爱的小脑袋,将大地浸成了梦幻一样的银灰色。看着月亮,又不禁让我想起了嫦娥奔月的故事,人们是为了纪念嫦娥才将八月十五定为了人们企盼团圆的中秋佳节。还令我想起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李白思念家乡的感情。使我不时想起了驻守边疆的战士在中秋节这个日子里不能与家人团聚。

  我过了一个快乐的中秋节。

  最热闹的要数晚上了,等到月亮上来的时候,我们就在院里摆一张饭桌,上面放满了月饼、瓜果、月饼大小不等,全家围坐在一起,供奉月神,表示全家团圆。大家坐在一起,说说工作,学*中事,唠唠家常事……其乐融融。供完月神以后,奶奶就把最大的一个月饼切开,全家有多少人,就切多少块,切的时候要从中心下刀,切成尖尖的长块。月饼吃到嘴里酥酥的,甜甜的,使人回味无穷。

  家乡的风土人情就像长长的线,绵绵的丝,绾成一个结,它使我留恋忘返。明天我就要回太原了,我那激动的心情还沉浸在节日氛围中……

中秋节的*俗作文7

  中秋吃月饼,和端午吃粽子、元宵节吃汤圆一样,是我国民间的传统*俗。据说唐朝时期已经有了中秋吃月饼的*俗,但是月饼作为食品名称并同中秋赏月联系在一起,则是宋代的事情。北宋皇家中秋节喜欢吃一种“宫饼”,民间俗称为“小饼”,苏东坡有诗云:“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南宋文学家周密在《武林旧事》中首次提到“月饼”的名称。传说元末,人们还利用月饼来传递反元信息,说明当时月饼已经走入寻常百姓家,成为中秋佳节的必备食品。

  长期以来,我国人民对制作月饼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明清时期,饼师已经把嫦娥奔月等神话故事作为食品艺术图案印在月饼上。一位清朝文人形容道:“月饼饱装桃肉馅,雪糕甜砌蔗糖霜”,看来和现在的月饼已颇为相*了。到了*代,有了专门制作月饼的作坊,月饼的制作更加精细,馅料考究,外型美观,还分成*式、苏式、广式、台式等不同风味。月饼作为吉祥、团圆的象征,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愿望,而吃月饼和送月饼的*俗也一直延续至今。

中秋节的*俗作文8

  提起中秋节,谁都知道,“八月十五中秋节”嘛。可我们舟山人过中秋节却在农历的八月十六日。那么,我们舟山人过中秋节的*俗是什么呢?吃月饼、赏月、和家人团聚……这些都已成为我们舟山人必不可少的*俗。

  :853;在八月十六这一天,多数人家的餐桌上都会有一碗传统小菜“芋艿鸭”。这是怎么一回事呢?传说在很早以前舟山人不知有芋艿,到后来食用芋艿,这中间与明爱国将领抗倭有关。明嘉靖三十二年八月十六,琼州参将俞大猷奉命在舟山围歼倭寇,不料在离舟山不远的海面上遭到袭击。幸亏俞大猷指挥有方,将部队安全撤退到普陀山附*一个小岛驻扎,只是运粮船被倭寇劫走,吃饭成了问题,当时实行海禁,岛屿上居民已被强迫迁走,岛已变为荒岛,部队面临粮草断绝的困境。士兵们饿得发慌,遍地去找可吃之物,发现沼泽地里有种野生植物,根部长有球茎,于是便挖来煮着试吃。一吃味道很好,且又耐饥。俞大猷得知后发动大家都去采挖。就靠这种球茎,俞大猷的部队渡过了难关。所以俞大猷把这种不知名的食物取名为“遇难”。第二天,俞得到情报,那些枪粮的倭寇在普陀集结,设计水陆夹击大败倭寇,普陀山潮音洞畔到今留有纪念明将抗倭石刻,上镌“明嘉靖癸丑秋,副使李文进,参将俞大猷,都司刘恩至,督兵灭倭于此”字样。

  舟山人过中秋都有吃月饼的*俗,俗话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那时,它也只是象菱花饼一样的饼形食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的象征。

  中秋节的*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中秋节的*俗作文9

  中秋是指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是*的传统节日,人们都会选择和家人团聚,共享天伦之乐,关于中秋节的来历说法有很多,以下列出三个比较常见的说法。为了庆祝这个节日,各地都有*俗,人们会摆上香案,祈求*安,吃月饼祈求团圆等。

  来历一:由古代祭月慢慢演变而来,我国古代历法,把每个季节分为三个月,分别是孟月、仲月、季月,而农历八月份正好是秋季的第二个月,所以被称为“仲秋”,而且农历八月十五正好是秋季的一半,所以被称为“中秋”。先开始这一天被定为古代帝王祭月的节日,慢慢的演变称为“中秋节”。

  来历二:嫦娥奔月的故事演变而来,这个我们最熟悉了,先是后裔射掉了多余的九个太阳,然后上天赏赐他一个成仙的药,他不舍得自己的妻子(嫦娥),把药交给嫦娥保管,在八月十五这天嫦娥吃了仙药,然后奔月亮去了,至于嫦娥为什么吃药,还有几种说法,这里不表,后裔对嫦娥思念,所以每年这一天,都会在园子里摆上嫦娥最爱吃的东西,后来演变成*俗,也有说人们听说嫦娥成仙之后,纷纷在月下设香案,向成仙的嫦娥祈求*安,之后,年年如此,代代相传,就演变成了节日,由于这天时值中秋,所以,人们称“中秋节”。

中秋节的*俗作文10

  刚刚开学就迎来了传统的中秋佳节,由于最*一直奔波于苏州上海之间,所以我决定留在了学校度过高中学*中的第一个中秋节。下午的时候就听说我们要自己做饭,然后和汪老师一起吃月饼赏月,在忙碌中就到了晚上六点多,师妹来了,匆匆地催我们,汪老师已经去了,快点吧。等到的时候,看到了偌大的桌子上,摆满了菜,连碗筷酒杯挤在空隙里,丰盛的大*。真的感叹,现在的体育系师弟真厉害,这样的一桌菜都能给做出来,且色香味俱全,体育出生的男生找女友时要更加的抢手了。赏月的环节大家比较八卦,调侃了身在美国的郭强博士,并给他传递了中秋的祝福,并向他炫耀我们吃到了汪老师珍藏的冰月饼。

  欢声笑语中,我们感受到的是汪老师和善可亲、幽默风趣和率直真诚,这与*时的雷厉风行、严格要求和精益求精的风格完全不一样。都说做汪老师的学生很苦,很累,而也只有付出才会有收获,更何况人都是有惰性的,自觉得偏向悠闲安逸的生活,而这种生活又很容易让我们“停滞不前,被生活所累的”。一件接一件的事情锻炼了我们处理事情的能力和效率;一个个挑战性的任务在撞击我们的能力底线,让我们不得不从头开始学起;一次次的修改培养了我们追求完美、凡事做到让自己满意,负责的态度。我发现汪老师这里有我永远也学不完的财富,能再次成为她的学生我感觉的是幸福。


中秋节的*俗作文10篇扩展阅读


中秋节的*俗作文10篇(扩展1)

——中秋节*俗作文10篇

中秋节*俗作文1

  中秋之夜,天清如水,月明如镜,可谓良辰之美景,然而对此人们并未满足,于是便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在湖广一带有瓦片叠塔于塔上燃灯的节俗。

  在江南一带则有制灯船的节俗。在*代中秋燃灯之俗更盛。今人周云锦、何湘妃《闲情试说时节事》一文说:“广东张灯最盛,各家于节前十几天,就用竹条扎灯笼。作果品、鸟兽、鱼虫形及‘庆贺中秋’等字样,上糊色纸绘各种颜色。中秋夜灯内燃烛用绳系于竹竿上,高树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状,挂于家屋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富贵之家所悬之灯,高可数丈,家人聚于灯下欢饮为乐,*常百姓则竖一旗竿,灯笼两颗,也自取其乐。满城灯火不啻琉璃世界。”看来从古今中秋燃灯之俗其规模似乎仅次于元宵灯节。

中秋节*俗作文2

  中秋吃月饼,和端午吃粽子、元宵节吃汤圆一样,是我国民间的传统*俗。据说唐朝时期已经有了中秋吃月饼的*俗,但是月饼作为食品名称并同中秋赏月联系在一起,则是宋代的事情。北宋皇家中秋节喜欢吃一种“宫饼”,民间俗称为“小饼”,苏东坡有诗云:“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南宋文学家周密在《武林旧事》中首次提到“月饼”的名称。传说元末,人们还利用月饼来传递反元信息,说明当时月饼已经走入寻常百姓家,成为中秋佳节的必备食品。

  长期以来,我国人民对制作月饼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明清时期,饼师已经把嫦娥奔月等神话故事作为食品艺术图案印在月饼上。一位清朝文人形容道:“月饼饱装桃肉馅,雪糕甜砌蔗糖霜”,看来和现在的.月饼已颇为相*了。到了*代,有了专门制作月饼的作坊,月饼的制作更加精细,馅料考究,外型美观,还分成*式、苏式、广式、台式等不同风味。月饼作为吉祥、团圆的象征,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愿望,而吃月饼和送月饼的*俗也一直延续至今。

中秋节*俗作文3

  中秋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在这一天里家家都洋溢着节日的气氛。据《礼记》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这种风俗不仅为宫廷及上层贵族所奉行,随着社会的发展,也逐渐影响到民间。

  --作者手记

  中秋节起源于元代末年,江苏泰州的反元起义领袖张士诚(或说是朱元璋的谋士刘伯温)利用中秋民众互赠圆饼之际,在饼中夹带“八月十五夜杀*”的字条,大家见了饼中字条,一传十十传百,如约于这天夜里一起手刃无恶不作的“*”(元兵),过后家家吃饼庆祝起义胜利,并正式称中秋节的圆饼为月饼。在后来很长历史时期,甚至在上世纪末,许多月饼上还贴有一方小纸片!只可惜,*年所产月饼已不见小纸片踪影,月饼所含代代相传的“文化密码”荡然无存。另有一说为,明洪武初年,大将徐达攻下元朝残余势力盘踞的元大都北京,捷报传到首都南京,正在下棋的明太祖朱元璋欣喜若狂,即传谕中秋节普天同庆,并将当初反元大起义时传递信息的月饼赏赐臣民。月饼从此成为中秋节“法定”的食品,非食不可了。

  吃月饼有很大的意义,吃月饼以示“团圆”。月饼,又叫胡饼、宫饼、月团、丰收饼、团圆饼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相传我国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在民间,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风俗。“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月饼香又甜”,这句名谚道出中秋之夜城乡人民吃月饼的*俗。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一大象征,慢慢的,月饼也就成为了节日的必备礼品。

  “每届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黄土抟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谓之兔儿爷。”旧时北京东四牌楼一带,常有兔儿爷摊子,专售中秋祭月用的兔儿爷。此外,南纸店,香烛也有出售的。这兔儿爷,经过民间艺人的大胆创造,已经人格化了。它是兔首人身,手持*。后来有人仿照戏曲人物,把兔儿爷雕造成金盔金甲的武士,有的骑着狮、象等猛兽,有的骑着孔雀,仙鹤等飞禽。特别是兔儿爷骑虎,虽属怪事,但却是民间艺人的大胆创造。还有一种肘关节和下颔能活动的兔儿爷,俗称“刮打刮打嘴”,更讨人喜欢。它虽为拜月的供品,但实在是孩子们的绝妙玩具。

  在几十年前的北京街头,大约六十多岁以上老北京都还能记得。一过七月十五,兔儿爷摊子就摆出来了。前门五牌楼、后门鼓楼前、西单、东四等处,到处都是兔儿爷摊子,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摆的极为热闹。

中秋节*俗作文4

  每逢到了那天,奶奶就买来鸡鸭鱼肉用来祭灶,往上面贴圆形的红纸,往佛台前烧纸钱。佛台前摆着一对蜡烛,插着香,一团火在铁盆里燃烧着,奶奶则在一旁不断添纸,直到化为灰烬。屋里烟雾弥漫,可我们还得向佛祖磕头。

  到了晚上,饥肠辘辘的我们迫不及待想吃月饼,由于爸妈今天休息,所以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吃月饼会有种兴奋洋溢的感觉。奶奶切开了一个大月饼,首先她把两份月饼摆在了灶台上,然后拜了拜,终于开始吃了…。。当我们吃得差不多的时候,就要出去放纸灯了。

  在中秋节放纸灯,是姐姐想的点子。这个程序,是一件十分烂漫的事情。奶奶拿出了几张五颜六色的大彩纸,她将厚厚的纸放在手中搓来搓去,让纸变得柔软起来,这样可以折起来方便些。我们在一旁马上拿出了蜡烛,点上了火,蜡烛便燃烧起来。心灵手巧的奶奶三下五除二就把纸折成了一只较大的船。我们接过纸船,往它的下面和侧面均匀地滴上了蜡烛油,然后将另外小巧玲珑的小杯子状的蜡烛放在了纸船的中间。一家人就到河边放起了纸船,火光照亮了纸船,在水中渐渐漂去,我们都闭上了眼睛,默默许愿……

  之后我们聚在阳台上,望着夜空中的圆月,吃着月饼,说有关于中秋的美丽传说,猜有关嫦娥的歇后语……就这样,我渐渐地睡着了。

  每一次的中秋节,都因为这些*俗而特别有意义!

中秋节*俗作文5

  我国城乡群众过中秋都有吃月饼的*俗,俗话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那时,它也只是象菱花饼一样的饼形食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的象征。

  月饼最初是在家庭制作的,清袁枚在《隋园食单》中就记出国载有月饼的做法。到了*代,有了专门制作月饼的`作坊,月饼的制作越越来越精细,馅料考究,外型美观,在月饼的外面还印有各种精美的图案,如“嫦娥奔月”、“银河夜月”、“三潭印月”等。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以饼之圆兆人之常生,用月饼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都成为天下人们的心愿,月饼还被用来当做礼品送亲赠友,联络感情。

中秋节*俗作文6

  小时候的月饼总是给我甜腻但有时又会很想吃的感觉。在淮北市区的周边农村,最好的月饼不是商场超市买来的诸如现在出现的香辣牛肉味的各种馅料的月饼。而是最传统的五仁,手工制作的五仁,我们现在说起来很不喜欢吃的五仁。

  旧时每年的中秋,总是还像过年有压岁钱收有新衣穿这样带着浓厚的.节日味道。

  这边的传统不如说是传统的月饼烤炉。就是家里的女人带着孩子,买来诸如芝麻,花生,杏仁,核桃仁还有牛皮糖,花生油面粉等制作月饼的必需品。去乡里乡亲或者邻村加工月饼的地方,亲手制作香喷喷色泽金黄的月饼。负责加工的月饼的阿姨、师傅一边和母辈们唠着家常,一颗颗月饼就在手下漾出花来。

  传统制作月饼是用一个木制的模具。妈妈和小姨曾亲手教过我,将均匀包裹着各种果仁的面团满满的塞满模具,然后用力在桌子上灵巧的拍出一个啪 ,慢慢把模具拿开,如果拿捏得当,一个连上面字迹都清晰可见的月饼就成形了。

  一家人一起制作月饼是中秋的一部分。记忆中总是妈妈和阿姨们在将牛皮糖、核桃仁切碎时塞一块到在一旁馋嘴的我嘴里。

中秋节*俗作文7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赏月

  在中秋节,家乡自古就有赏月的*俗,等月亮出来以后在桌子上摆上月饼、西瓜、苹果、李子、葡萄等时令水果,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要先敬月亮神之后一家人才能吃月饼。

  吃月饼

  家乡过中秋都有吃月饼的*俗,俗话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那时,它也只是象菱花饼一样的饼形食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的象征。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以饼之圆兆人之常生,用月饼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已成为家乡人们的心愿,月饼还被用来当做礼品送亲赠友,联络感情。

中秋节*俗作文8

  客家人过中秋吃月饼、赏月等*俗与全国其它各地大致相同。客家人称八月节或八月半。

  每逢中秋圆月升起时,客家的人们早早便在庭院、楼台,或屋前的禾坪对着月亮升起的地方,摆出月饼、花生、柚子等果品,准备“敬月光”活动。

  拜过月后,一家大小在外面赏月、吃东西。赏月是大人们的事,小孩子一般不会端端正正的坐在那里赏月,而是在皎洁的月色下追逐嬉戏,此时是他们的天堂。而吃东西则是有些讲究的。家长往往先让大家吃这些祭过月神的祭品。在华夏祭祀文化中,有这样的传统,就是在神主享用后,祭者常常会把祭品分吃掉,这样整个祭祀礼仪结束。我们分吃过程,一方面接受了月神的赐福,一方面履行了传统的祭祀文化。梅县人的说法是,吃了这些祭品更“乖”,吃了有福气的,吃了会更吉利。

  在梅州,除了月饼这个传统的、带有普遍意义的中秋食品外,柚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食品,品种有金柚、蜜柚或水晶柚。而吃柚子也是有一定的含义的。“像剖柚子叫‘杀柚’,带有驱邪的意思在里面。也有说剥柚子皮是‘剥鬼皮’,寄寓了驱邪消灾的愿望。”

  客家地区的月饼,除普通月饼外,有“五仁月饼”,还有一种用糯米粉加糖压制成大小不一的圆形糕。虽社会经济不断进步,但客家人始终继承传统饮食文化又在发展民间饮食文化,而中原遗风始终不变。

中秋节*俗作文9

  中秋节是个阖家团圆的日子,家家户户都要团聚、吃月饼、赏月儿,尽情享受天伦之乐。我家也不例外,准备好了礼物,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姨奶奶家团聚。

  到了姨奶奶家,别提有多高兴了,20多口人,热闹非凡。我们小孩去院子里玩,大人们则有说有笑地在厨房忙碌。华灯初上,一桌佳肴胜过珍馐,大家把盏,相互问候着、祝福着。*间,小姨夫望着窗外明月,道:“好时节,愿得年年,常见中秋月。全家难得一聚,莫辜负此时此景,不如我们就用中秋的美好诗句庆祝一下吧。”这个提议得到了大家的赞同。中秋诗会便热热闹闹地开了起来。

  三岁的弟弟第一个自告奋勇,奶声奶气地说:“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杜(故)乡。”这个“杜乡”让一桌人笑到前仰后翻。“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爸爸的这句诗把大家从笑声中拉了回来。接着,姐姐深情地望月道:“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这时,淘气包哥哥已经等不及了,身披姨妈的长巾,手舞足蹈地吟:“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他的表演再一次把大家逗笑。他得意地又吟:“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一向耳背的姨奶奶指着哥哥道:“你小时候叫月亮为‘公公’,不是白玉盘。”被奶奶当众指出他小时候的糗事,哥哥羞红了脸。“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我刚说完,大家都称好。就这样我们一家先后搬出了李白、张九龄、苏轼等大诗人的诗作,一轮一轮对诗,赏月。欢声笑语从没有终止过!

  今晚的月光格外皎洁,今年的中秋格外难忘。中秋月圆,诗会传情,一切都那么浪漫,那么让人回忆。我们相约下一个中秋再团聚,再次拉开家庭诗词的序幕。

中秋节*俗作文10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中秋节的来历:

  据说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了。《礼记》中记载:“天子春朝日,秋朝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这里的“夕月”即“拜月”之意。祭月原是帝王的礼制,后来达官文士也效仿,此风逐渐传到民间。形成一个传统的活动。

  中秋节的起源:

  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

  中秋节的传说:

  这是人们一直都喻为最有人情味、最诗情画意的`一个节日。有说,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节这一份思念当然会更深切,尤其是一轮明月高高挂的时刻。

  中秋节的*俗:

  在中秋节,我国自古就有赏月的*俗,《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李子、葡萄等时令水果,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


中秋节的*俗作文10篇(扩展2)

——中秋节的*俗作文9篇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拥有着中秋佳节的季节不得不称之为别出心载。

  在这天晚上,它不一样。它有着仙女般的容貌。有着超凡脱俗的气质。有着朦胧轻悠的飘渺,更有着如侣如伴的思念。

  金黄的翡翠点缀了它的面夹,飘渺的朦胧装饰了它的黑发,使它活象一个栩栩如生的仙女的面容。睁一眼便射出万丈光芒,照耀大地,迷惑所有的人类,正好应征了倾城倾国。

  正如“微露之光,怎与月争辉“。在这漆黑浩瀚的夜空,竟不见*日的明星。仅连一颗也夺不过它的色彩。它傲视尘俗。它的羽翎拍满了整个古往今来。无数文人骚客甘败于它不凡的气质之下。

  “相思如明月,可望不可攀“。它那可望而不可及又令人有飘渺之情。朦胧神秘的色彩,正如我今日所再次的阅历。那嫦娥奔月依成佳话,那穿梭古金古今的传说又何尝不是人向往。

  淡淡的轻纱仿似羽衣,赐予它秀丽的'装着。而我们却至多站在窗台对它遥遥呼望。

  “他乡有明月,千里照相思“月圆人不圆,伴随着轻风月影总免不了相思之情。倩风挽月,撒下了无尽的梦,但我们的梦难圆,我只好寄托着它飘落下的羽毛,深深地,轻声地呼唤着它的名字。

  你看那飘落的余辉,正是寄于我们的希望。

  八月十五是我们一年一度的中秋节,中秋节是我们国的传统节日。八月十五,月亮圆得像个白玉盘,我们都会欣赏着美丽的月亮,也就是赏月。

  中秋节也叫中秋节或团圆节在中秋的前几天,大街小巷都有月饼卖、有灯笼卖。到了中秋节那天,家家户户都摆着月饼赏月,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着佳人团圆的象征。在中秋节的夜晚,小孩子提着灯笼,挂着荧光棒,在小巷里追逐、玩耍;而大人们在家里吃月饼赏月;年轻人出外猜字谜、逛街。

  每当到了中秋节,东莞就会焕然一新。街上人来人往人们都会拿着月饼去拜访好友,在漆黑的夜景里,人们都拿着荧光棒,一闪一闪的,增添节日的喜庆。中秋节,人们都非常开心、喜庆。月饼又圆又甜,象征着团圆和甜蜜。年老的爷爷婆婆们都会给年幼的小孩灯笼钱,寓意着给福禄小孩,希望小孩子*安。中秋节的灯笼精致美观,各形各色。

  中秋节象征着团圆,而且一年一度。“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个地方有民风名俗都有他的意义。中秋节已经有多年的历史,希望我们的炎黄子孙能把这个传统。

  发扬光大,让中秋节闻名全世界。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中秋节既叫"仲秋"也叫"团圆节"。

  在中秋的这一天,有许多风俗,其中有一样就是拜月神,我们家也不例外,晚上当月亮慢慢升起来时,妈妈和我洗完澡,换上干净衣服,摆上小供桌,放上苹果,月瓶等,我虔诚地在香炉中插上三枝点燃的檀香,在袅袅檀香中,我们一家人品茶、赏月,只见又大又圆的月亮象银盘一样挂在天空,我忍不住拿出望远镜,对着明月观赏起来,月亮中还真有棵桂花树呢?

  这时妈妈跟我讲起了中秋祭月神的由来:相传在古代齐国,丑女无盐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某年八月十五赏月,被月光笼罩着的无盐,美丽出众被天子封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随后,爸爸又教了我一首苏轼的《水调歌头》,其中印象最深的一句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常久,千里共婵娟。”这时,我不禁想到四川灾区的儿童是否也在共赏一轮明月?

  在这中秋之夜,我向月亮女神暗祈,让四川灾民早日重建家园,让地球的生命都远离灾难。

  每年的中秋节,必不可少的两样东西,就是吃月饼和赏中秋的月亮。而每一年的这两样活动,也是我家,必不可少的活动。

  还记得,当时的我,不懂中秋的月饼*俗,是来自那里,我的爸爸就曾翻阅古书,为我讲解过:中秋节吃月饼是从唐朝传下来的,那时候的月饼都是白色的,形状不只有圆形,还有象三角形、花型、饺子样的,到明朝的时候都变成圆形的了,象征着月亮,还有团圆。

  今年的中秋节晚上,我们照例是一家人围坐在餐桌上吃月饼,爸爸把每个月饼都切成六份,一人一份。月饼的馅儿很稀罕,都有贝壳味儿、美国蓝莓味儿、咖啡味儿、芝士味儿……我觉得芝士味儿的最好吃。

  吃完月饼,我下楼看月亮,月亮很圆、很亮,旁还有一颗星星也很亮,爸爸告诉我那就是木星,今年这次是47年来它最靠*地球的一次。我还和月亮、木星照了照片。

  我看着月亮,不断的回味着月饼的味道,觉得实在是太好吃了。等一下我还要去吃。

  首先,我想说说月饼。我喜欢吃月饼,因为我希望以后能成为一名飞行员。中秋节那天,月亮又大又圆,就像美丽的盘子挂在蓝色的衣服上一样。

  中秋节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日,在八月十五号。在节日来临的前几天,家庭中的每一个人都帮着打扫房子,把房子装扮得漂漂亮亮的,灯笼挂在屋前。

  晚上有一顿美餐,离家在外工作的人也要回来团圆。晚饭后,人们点亮灯笼,一般是红色的圆灯笼。孩子们会高高兴兴地玩他们的玩具灯笼。 月亮又圆又大,人们在赏月的同时吃着中秋节特别的食品——月饼。人们在一起回顾过去,展望未来。

  有的人喜欢儿童节,有的人喜欢国庆节,还有的人喜欢春节。而我喜欢的却是中秋节。为什么我最喜欢中秋节呢?想知道的话,就请听我慢慢道来。

  今年的中秋节,我先给舅舅和舅妈发了电子贺卡和电子月饼,表达我的心意。再给外公外婆打了电话,送去我温暖的祝福。然后,就是今天的重头戏——中秋节大餐。

  下午,餐桌上摆的都是我最爱吃的菜,红烧排骨、炒鸡、口味虾……还有一道最重要的点心——月饼。一阵浓香扑上来,我的口水都要流到地上了。奶奶提议先吃月饼,却被我们一致拒绝,因为吃了月饼后,就吃不下饭了。全家开始吃大餐了。饭吃完了,奶奶说:“现在月饼口味多了,都找不到原来的味儿了。”我**来一句:“现在月饼有很多口味,有莲蓉的、枣泥的、蛋黄的、坚果的、水果的`、绿茶的……”爷爷说:“还有海味月饼,保健月饼呢!”我赶紧插上一句:“还有电子月饼。”大家都笑了。

  这个中秋节,虽然我们没有出去玩,但我们照样过得很开心。

  吃完饭后,我们开始赏月。我看着月亮,像一个月饼一样。突然,我想起来还没吃月饼。吃着月饼,赏着月亮,总觉得无聊。我突然心血来潮,对大家说:“今天是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我们来玩个游戏吧。”大家都同意了。这个游戏就是说出关于中秋节的传说。游戏开始了,大家按座位的顺序,挨个说了出来,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我们玩得不亦乐乎。

  吃饱喝足,该睡觉了,我躺在床上,不一会儿,就睡着了。睡前,我还在想,中秋节真是一个团团圆圆的好日子啊!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首千古流传的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澈的无限怀念。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拥有几千年的历史。在这一天,人们都会千里迢迢地赶回家,与家人团聚。

  在中秋节,我国自古就有赏月的*俗,《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李子、葡萄等时令水果,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每逢这一日,京城的所有店家、酒楼都要重新装饰门面,牌楼上扎绸挂彩,出售新鲜佳果和精制食品,夜市热闹非凡,百姓们多登上楼台,一些富户人家在自己的楼台亭阁上赏月,并摆上食品或安排家宴,团圆子女,共同赏月叙谈。明清以后,中秋节赏月风俗依旧,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直到现在,中秋节还延续着当时古代的传统*俗。

  作为*传统节日,我们应该好好保护它,让*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中秋是指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是*的传统节日,人们都会选择和家人团聚,共享天伦之乐,关于中秋节的来历说法有很多,以下列出三个比较常见的说法。为了庆祝这个节日,各地都有*俗,人们会摆上香案,祈求*安,吃月饼祈求团圆等。

  来历一:由古代祭月慢慢演变而来,我国古代历法,把每个季节分为三个月,分别是孟月、仲月、季月,而农历八月份正好是秋季的第二个月,所以被称为“仲秋”,而且农历八月十五正好是秋季的一半,所以被称为“中秋”。先开始这一天被定为古代帝王祭月的节日,慢慢的演变称为“中秋节”。

  来历二:嫦娥奔月的故事演变而来,这个我们最熟悉了,先是后裔射掉了多余的九个太阳,然后上天赏赐他一个成仙的药,他不舍得自己的妻子(嫦娥),把药交给嫦娥保管,在八月十五这天嫦娥吃了仙药,然后奔月亮去了,至于嫦娥为什么吃药,还有几种说法,这里不表,后裔对嫦娥思念,所以每年这一天,都会在园子里摆上嫦娥最爱吃的东西,后来演变成*俗,也有说人们听说嫦娥成仙之后,纷纷在月下设香案,向成仙的嫦娥祈求*安,之后,年年如此,代代相传,就演变成了节日,由于这天时值中秋,所以,人们称“中秋节”。

  中秋节晚上,泉州少林寺举行“中秋佳节祈福*安欢喜传灯法会”的活动。我高兴地想:中秋节就在少林寺笑傲江湖。

  “天涯共此时”的时刻到来,只见大雄宝殿前的石埕上,百盏蜡烛被摆成“*梦”字样,烛光在夜色里摇曳,引得市民争相拍照。

  妈妈来到香案前,供上柚子、龙眼、月饼,我连忙取来三枝清香,虔诚地焚香祈祝。妈妈笑着说:“龙眼通称‘桂圆’,因此也寓意着‘蟾宫折桂’,而柚子还要在柚皮上画鬼脸,祭月后剥皮食柚肉,有祛除邪恶的意思。”

  参加传灯活动的人越来越多,大家围成一个大圆圈,共同期望美好的*梦能够早日实现。

  多么难忘的中秋传灯祈福活动,我想:美妙的佳节真可以用花好月圆来形容。

  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但未成*。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待到宋时,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正式定为中秋节。与唐人不同,宋人赏月更多的是感物伤怀,常以阴晴圆缺,喻人情事态,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饰不住宋人的伤感。但对宋人来说,中秋还有另外一种形态,即中秋是世俗欢愉的节日:“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东京梦华录》)。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营业,玩月游人,达旦不绝。

  明清之后,因时代的关系,社会生活中的现实功利因素突出,岁时节日中世俗的情趣俞益浓厚,以“赏月”为中心的`抒情性与神话性的文人传统减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与世俗的情感、愿望构成普通民众中秋节俗的主要形态。因此,“民间拜月”成为人们渴望团聚、康乐和幸福;以月寄情。


中秋节的*俗作文10篇(扩展3)

——中秋节的*俗小学作文3篇

  今天是我期待以久的中秋节,全家人一起到爸爸的同学家里一起烤肉,我们开车大约二十五分钟就抵达了目的地,我和弟弟在那边烤肉,有各式各样的大鱼大肉,还有他们亲手做的麻糬配着花生粉,香香的,真是让我食指大动。我们还看了烟火,五颜六色的,真是漂亮,它像绽放的花朵,又像温暖的太阳,更像七色的火花,让我们看得目瞪口呆。

  月饼象徵团圆,是中秋祭月和拜土地公的必备祭品。而中秋节吃月饼的*俗,是由元朝末年流传下来的。相传当时中原人不甘受蒙古人的统治,有志之士皆思起义抗元,然欲整合反抗的力量,却苦于无从传递消息,所以刘伯温便想一计策,散布将有瘟疫的流言,要人们于中秋节买月饼来吃以避祸。大家买了月饼回家后切开一看,里面藏了纸条写着八月十五夜起义,于是民众纷纷响应,因而一举元朝。月饼因而成为中秋节的应景食物。

  我们有一些关于中秋节的民间故事,如:嫦娥奔月、月亮女神、狼与猴子、吴刚伐桂等…,都是以前的传说,由其其中有一个故事是狼与猴子,故事是说有一位神仙想测验狼、兔子和猴子有没有良心,就向它们要东西吃,狼一看到老人,就去寻找食物给老人,猴子一爬上树就把水果摘下来给老人吃,兔子没有东西可以给老人吃,就往火山一跳,一心就想把自己的肉给老人吃,就把自己的性命给赔掉了。老人觉得很感动,就把兔子变成玉兔,在月球上捣药。我觉得这个故事很棒也很感动,故事中的兔子为了送东西给老人吃,就把自己的性命赔掉了,这种救人的情操真让人敬佩。

  虽然我没有吃到月饼,但是我还是很庆幸有这个*俗,不但让我知道为什么要吃月饼,还让我体会到这个*俗的由来。

  中秋之夜是个美好、祥和的夜晚,家家户户欢聚一堂,品尝月饼、瓜果,享受天伦之乐。“每逢佳节倍思亲”,谁都希望在天伦之乐的中秋节能够得以全家团聚,这是人之常情,但不是家家都能如愿。我爸爸是一家公司的骨干人员,因为工作太忙,所以已经两个中秋节没和我们度过了。想到这里,我不禁想起苏轼的.《水歌头调》“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可是,我们今年的中秋节和以往的中秋节过得不一样,因为我爸爸回来了。我看见爸爸以后,乐得一下蹦的足有三尺高,然后搂在他的脖子上使劲地亲了一下。爸爸带着我和妈妈一起到商场买月饼、买衣服,然后又到自助餐店吃了香喷喷的火锅。

  晚上,我叫了一些小伙伴带上几块月饼,到新建*台上看月亮。忽然有人说:“白玉盘”,我们听了,说:“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有小伙伴把水洒在了*台上,然后他又叫:“月亮掉到水里去了”,我听了不禁想起伊索寓言的猴子捞月。这时爸爸妈妈也来了,天上的月亮冉冉升起、越来越亮,圆月像一只大红皮球,亮里发红,高悬中天,皎洁的月光像水似的泻向大地。几朵灰白色、轻纱似的云陪伴在它的身旁,宛如仙女舞动纱巾翩翩起舞。忽然爸爸问我“月亮里都有一些什么呀?”我想起了《嫦娥奔月》《月兔捣药》《吴刚伐树》等故事,就说“月亮上的几个黑点,那就是嫦娥、月兔、吴刚和桂花树”,爸爸听了哈哈大笑告诉我:“没错,那些是传说中美丽的神话故事,月亮上的黑点实际上是月环山”。

  *些年来,每当中秋节到来时,我总是借探亲之机带点沈阳产的名牌月饼给父母,可是对年迈的父母来说,想完整地吃完一块月饼乃非易事。

  因为家里穷孩子又多,吃月饼显然是一件非常让人奢望的`事,不过再穷过中秋节时家里也要买上几块月饼,以保证节日当晚每人能够分得半块或一丫。说起过中秋节,老家还有一个十分有趣的仪式呢!这个仪式叫供月亮。在月亮即将出来的时,家家户户将月饼和瓜果桃梨装摆放在屋外窗台上,意思是让月亮先享用。在东西摆放停当后,母亲常常会冲着月亮口中念念有词,大概的意思是感谢月亮给我们带来了好年景,保佑一家人*安和团圆。

  在我儿时的记忆中,中秋节当晚供过月亮后,一家人便围坐在一起,每人分得一份月饼,外加一个苹果或几粒枣(有时候还可以得到一片西瓜)。我对属于自己的一份月饼吃的总是非常仔细——反复咀嚼、品味,绝不会几口吞下。现在想起那时候过中秋节的场景,那气氛真是温馨快乐啊,感觉那时候的月饼是那么的甜、那么的香、那么的令人回味!

  那时候,月饼的品种十分单一,无非就是枣泥馅、豆沙馅、红糖、白糖馅。特别是红糖白糖馅的月饼,里面有的有冰糖、青丝(红丝)、花生仁甚至核桃仁。如果发现了花生仁和核桃仁,我常常会把它保存下来,一时半会儿舍不得吃掉。现在经济发达了,日子富裕了,月饼的品种和花样也越来越多,什么玫瑰馅、椰蓉馅、桂花馅,甚至还有各种肉馅的等等,花样真是层出不穷,难以计数。可是不管什么馅,什么风味的月饼,我几乎都不怎么感兴趣了,儿时那月饼的味道是现在的任何月饼都无法取代的。尽管那时候生活清贫,物质匮乏,但人们的精神是那样富足和乐观。如今,我已过而立之年,在憧憬美好明天的同时,我常常会回想起过去的时光。

  有位名人说过: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其实我认为,忘记了过去倒算不上是什么背叛,起码是缺少了一种前行的力量吧!每当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往昔艰苦的经历会令我重新鼓起战胜困难的勇气;每当贪图安逸和享受的时候,往昔艰苦的经历会催我警醒,让我前行的脚步不会轻易停滞下来!


中秋节的*俗作文10篇(扩展4)

——中秋节的*俗作文 (菁华5篇)

  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风俗各异,中秋节的*俗则多种多样,并且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在福建浦城,女子过中秋节时要穿行南浦桥,以求长寿。在建宁,中秋之夜以挂灯为向月宫求子的吉兆。上杭县人过中秋,儿女多在拜月时请月宫嫦娥。金门人中秋拜月之前要先拜天公。

  广东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主要是妇女和小孩,且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俗。晚上,皓月初升,妇女们便在院子里设案,桌上摆满佳果和饼食,银烛高燃,香烟缭绕,然后拜月。

  中秋之夜烧塔,在一些地方也很盛行。塔高约1至3公尺,多用碎瓦片砌成,顶端留一个塔口,供投放燃料之用。中秋晚上便点火燃烧,燃料有木、竹、谷壳等,火焰熊熊,极为壮观。

  还有一些地方形成了很多特殊的中秋*俗。除了赏月、祭月、吃月饼外,还有香港的舞火龙、安徽的堆宝塔、广州的树中秋、晋江的烧塔仔、苏州石湖看串月、傣族的拜月、苗族的跳月、侗族的'偷月亮菜、高山族的托球舞等。

  如今中秋*俗,远不如旧时盛行,祭月拜月活动已经淡化,取而代之的是多彩多姿的群众赏月游乐活动,唯独吃月饼,仍很盛行,把酒问明月,庆贺美好生活,为远方的亲人祝福,“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中秋节的*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秋节是人们一直都喻为最有人情味,最有诗情画意的一个节日。有人说,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节这一份思念当然会更深切,尤其是一轮明月高高挂的时刻。

  说起中秋节,民间一直流传着多个不同的传说和神话故事,其中有嫦蛾奔月,朱元璋月饼起义,唐明皇游月宫等故事。最为人熟悉当然是嫦蛾奔月,嫦蛾偷了丈夫的不死仙丹,飞奔到月宫的故事也有许多说法。在较早的记载中,嫦蛾偷吃了仙丹,变成了癞蛤蟆,被叫月精,奔月后,嫦蛾住在月宫其实是一个寂寞的地方,除了一棵树和一只兔子,就别无他物了。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今天是八月十五日,是什么日子呢?是中秋节!

  中秋节可是我国传统节日呢!我要好好地过这个象征着团圆的佳节。

  夜幕降临,在黑幕中一轮玉盘渐渐升起。啊!多么明亮的月亮,月亮映着一家团圆。

  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吃月饼,在中秋节里吃着月饼是多么甜蜜,滋润人的心田,月饼也像月亮一样,在中秋节里,是象征团圆。我们坐在桌边上吃着饭,这样真得很高兴,*时父母都是早出晚归,吃一顿饭要吃得很快,没有能一起说说话,聊一聊天。可今天不一样,*时不太搞笑的爸爸今天也开起了玩笑,还说笑话。吃完饭,我本想去赏月,但是妈妈说;“你还是先待会去吧,姥姥在家里,很孤独,你去打个电话,和姥姥说说话。”我和姥姥在聊天中,我听到姥姥笑得很高兴,如收到最好的礼物。

  我和爸爸妈妈一起看月亮。今天的月亮比其它几个月出国的满月更亮更圆。许多诗人给这明月作诗,里面都含有对家人、对亲人的思念。对啊,每次见到这圆圆的月亮,都会想起亲人和家人,又想起自己的孤独,一种缺少爱的滋味,多么不好受。我觉得我是幸福的,也是幸运的.。许多人因为工作忙,不能和家人团聚,只能仰望天上的明月。更可怜的是没有父母的孤儿,他们不明白,为什么中秋节我就不能与家人团聚。

  这个团圆的中秋,给多少人带来幸福、美满的回忆,我真想把时间永远地停在那一刻。

  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风俗各异,中秋节的*俗则多种多样,并且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在福建浦城,女子过中秋节时要穿行南浦桥,以求长寿。在建宁,中秋之夜以挂灯为向月宫求子的吉兆。上杭县人过中秋,儿女多在拜月时请月宫嫦娥。金门人中秋拜月之前要先拜天公。

  广东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主要是妇女和小孩,且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俗。晚上,皓月初升,妇女们便在院子里设案,桌上摆满佳果和饼食,银烛高燃,香烟缭绕,然后拜月。

  中秋之夜烧塔,在一些地方也很盛行。塔高约1至3公尺,多用碎瓦片砌成,顶端留一个塔口,供投放燃料之用。中秋晚上便点火燃烧,燃料有木、竹、谷壳等,火焰熊熊,极为壮观。

  还有一些地方形成了很多特殊的中秋*俗。除了赏月、祭月、吃月饼外,还有香港的'舞火龙、安徽的堆宝塔、广州的树中秋、晋江的烧塔仔、苏州石湖看串月、傣族的拜月、苗族的跳月、侗族的偷月亮菜、高山族的托球舞等。

  如今中秋*俗,远不如旧时盛行,祭月拜月活动已经淡化,取而代之的是多彩多姿的群众赏月游乐活动,唯独吃月饼,仍很盛行,把酒问明月,庆贺美好生活,为远方的亲人祝福,“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大家都知道八月十五是中秋节,那么大家知道中秋节有什么*俗吗?我想大家都会回答中秋节当然是吃月饼和赏月了!我就要回答你们,那就是:恭喜你,打错了。你们知道吗,中秋节不止这些。中秋节肯定少不了团圆饭了,你们都忘了。

  还有呢!我给你们一一说说吧:中秋节还要猜灯谜、吃月饼、燃灯、赏月、玩月、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穿行南浦桥、挂灯、拜月时请月姑、烧瓦罐、点桔灯、“看会”、祭土谷神、上坟祭祖、守夜、沿门吹鼓、讨赏钱、看串月、跳月,祭月,拜月等等好多呢你们肯定不信,如果不信可以上网哦!


中秋节的*俗作文10篇(扩展5)

——中秋节的来历和*俗作文优选【10】篇

  客家人过中秋吃月饼、赏月等*俗与全国其它各地大致相同。客家人称八月节或八月半。

  每逢中秋圆月升起时,客家的人们早早便在庭院、楼台,或屋前的禾坪对着月亮升起的地方,摆出月饼、花生、柚子等果品,准备“敬月光”活动。

  拜过月后,一家大小在外面赏月、吃东西。赏月是大人们的事,小孩子一般不会端端正正的坐在那里赏月,而是在皎洁的月色下追逐嬉戏,此时是他们的天堂。而吃东西则是有些讲究的。家长往往先让大家吃这些祭过月神的祭品。在华夏祭祀文化中,有这样的传统,就是在神主享用后,祭者常常会把祭品分吃掉,这样整个祭祀礼仪结束。我们分吃过程,一方面接受了月神的赐福,一方面履行了传统的祭祀文化。梅县人的说法是,吃了这些祭品更“乖”,吃了有福气的,吃了会更吉利。

  在梅州,除了月饼这个传统的、带有普遍意义的中秋食品外,柚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食品,品种有金柚(沙田柚)、蜜柚或水晶柚。而吃柚子也是有一定的含义的。“像剖柚子叫‘杀柚’,带有驱邪的意思在里面。也有说剥柚子皮是‘剥鬼皮’,寄寓了驱邪消灾的愿望。”

  客家地区的月饼,除普通月饼外,有“五仁月饼”,还有一种用糯米粉加糖压制成大小不一的圆形糕。虽社会经济不断进步,但客家人始终继承传统饮食文化又在发展民间饮食文化,而中原遗风始终不变。

  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它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全国众多民族中的传统文化节日。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据说此夜月球距地球最*,月亮最大最亮,所以从古至今都有饮宴赏月的*俗;回娘家的媳妇是日必返夫家,以寓圆满、吉庆之意。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如宁波、台州、舟山,这与方国珍占据温、台、明三州时,为防范元朝官兵和朱元田的袭击而改“正月十四为元宵、八月十六为中秋”有关。此外在香港,过了中秋兴犹未尽,还要在十六夜再狂欢一次,名为“追月”。“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一书,而真正形成全国性的节日是在唐代。

  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至于中秋节食月饼这一*俗的形成则是在明代。

  明代文学家田汝成在《西湖游览志余》中写道:“八月十五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意”。明代史学家沈榜在《宛署杂记》中描述北京中秋月饼盛况时写道“造面饼相遗,大小不等。饼中以果为馅,巧名异状,有一饼值数百钱者。”书中还介绍了当时的制作工艺,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北京皇宫中供月使用的月饼“从下至上直径尺余,重有两斤。”

  后来随着历代的演变,月饼的品种及花样越来越丰富,制作工艺更新,风味更多,八月十五吃月饼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古老而又非常有意义的传统。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北宋,八月十五夜,满城人家,不论贫富老小,都要穿上**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意。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今天,月下游玩的*俗,已远没有旧时盛行。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

  中秋节的*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由于这一天居秋季之半,所以叫中秋节,民间俗称八月节,这就是中秋节的由来。

  中秋节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中秋吃月饼,月饼象征着团圆,是中秋佳节必食之品。是民间的传统*俗,它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情感。

  月饼,又称胡饼、宫饼、小饼、月团、团圆饼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后来逐步形成了中秋吃月饼的*俗。

  中秋节的由来之一:“嫦娥奔月”说,早在战国末年成书的《归藏》记载:“昔日嫦娥一西王母的不死药以服之,遂奔月为月精。人们对嫦娥寄以同情,说她登上了天帝的后庭,十分寂寞。所以在唐代开始将八月十五日夜的赏月改称为祭月,期盼嫦娥回归人间。

  中秋节的由来之二:”时令节气“说,*人考证,”中秋“一词,始见于春秋末年《周礼》:”中春昼,鼓击士鼓吹幽雅以迎暑;中秋夜,迎寒亦如云。“

  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又来到了,农历8月15日是中秋节,是一年中月亮比较圆的一天,但是,在我的老家宁波人们觉得月亮是在16日比较圆,所以有这么一句话“十五的月亮十六圆”,这样的说法真是奇怪呀!

  还记得我小时候的时候,我住在宁波,那时候爸爸和妈妈都在日本工作,没有来陪我,每当中秋节的时候,外婆会把月饼切成一小块一小块的喂给我吃,然后外公会抱着我在阳台上看月亮,一边看一边还会唱一些关于中秋节的儿歌。

  现在,我回到了杭州,爸爸妈妈陪在我身边。现在的中秋节我们也会一样赏月和吃月饼,但是,现在有了一些功课,没有小时候这么自由自在了。小时候还有小伙伴一起玩,非常开心。

  虽然没有小时候有趣了,但是,这几天我也过得很开心、很充实。祝大家中秋节快乐!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风俗*惯,每当每个节日的到来,各个民族都以不同的方式庆祝,在潮阳的节日里我比较喜欢中秋,也是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个节日。

  在早上于中秋这段时间,我们就会开始筹备拜神的物品、晚上吃的食物,这一天里要拜两次神,有的人甚至到很多地方拜神。

  午夜到晚上是最为热闹的时段了,在中秋也像过年一样早早就要洗澡穿新衣服。午夜时就要开始第一次拜神,这一次是拜晚上吃的食物,可以形容为“八菜一汤”一点也不比新年的时候差。

  晚上最热闹的时候到了,家家户户把一个大圆桌摆到天台,大圆桌意喻着一家团团圆圆,并且在这一天不管在多远的亲人都要回来共度佳节,边吃团圆饭边赏月是何等的享受啊!吃过饭后,就要开始拜嫦娥了,再拜嫦娥里必须要有五果、月饼其他的则是小孩喜欢吃的,糖果、水果之类的。

  大人在家拜,小孩在外玩,一般是潮州人的惯例,在公园或天台看,人人都在赏月吃月饼,有些小孩就会拿着灯笼到处游逛,有时候家乡里还会举办一些活动,拿猪、羊、牛祭拜,有时候还会有潮剧可以看,一些老人和小孩特别喜欢潮剧,并且边看便跟着唱,处处洋溢着快乐喜庆的气氛。

  中秋佳节每每都会让我很开心,不仅仅家人庆祝,还能与亲戚朋友一起过节。

  这就是我印象中的佳节。

  “吃月饼,快点,来吃月饼!”妈妈的喊声使我对美味的月饼垂涎三尺。吃着月饼,我不禁好奇地问妈妈:“哎,妈,汉族原来的中秋节有什么*俗呢?”“这个,我也只知道一点,就是说在原来的中秋男人们不能祭奠月亮,女人们不能祭奠灶神。”“哦,那其它少数民族呢?”“这个你妈妈绝对不知道,让我来给你们讲吧!”爸爸接茬道。然后朝妈妈坏笑了一下,妈妈温柔地瞪了爸爸一下。

  接着,爸爸给我们讲了一个傣族中秋时的*俗传说:

  在云南的傣族,每到中秋节的时候,都要进行“拜月”,这是他们那么一个特有的风俗。

  因为,根据傣族的传说,那天上的月亮是玉皇大帝的第三个儿子——岩变成的。岩是一位既坚强又勇猛地青年。就是他率领傣族人打败了侵略过他们的敌人,赢得了傣族人民的爱戴与敬佩。但是,后来他不幸去世了,他去世后,尸道升上天,变成了现在那皎洁的月亮,在天空中发出柔和的月光,给黑暗中的傣族人民带去光明。

  所以,以后每逢中秋节这天,傣族的小伙子一大清早就扛上火药枪上山打火雀、野鸡,猎取中秋佳节这天的野味。而姑娘、媳妇们则到湖边和池塘边来抓鱼,为月亮做出最美味、最可口的饭菜。他们都去忙着准备节日的晚餐哩。家中的老妈妈她们也不闲着,她们忙着舂糯米,做一些大小不同的食物,四个桌子角上,各放一个圆形的糯米饼,再将每个饼上都插一炷香。等到月亮在天边徐徐升起的时候,就把香点燃,一家男女老少便开始“拜月”。之后,就要对着天空鸣放火药枪,以示对岩的敬意。最后,全家男女老少欢快地围坐在小方桌的四周,品尝可口的食物,谈笑赏月,一直尽兴方才归去。

  我被这动听的故事感动了、迷住了。望着天空中那皎洁的月亮,我的眼前不禁浮现出那英勇地努力拼搏地画面,我不由地对傣族的中秋节向往了……

  中秋节是一个重要的节日,那么中秋节是怎么来的,又有什么风俗呢?

  大家都知道嫦娥奔月的故事吧。嫦娥为了不让仙药被人偷走,所以吃了仙药飞向了月亮。从此以后,人们为了纪念嫦娥,在每年的八月十五日都要做月饼。就这样,月饼的风俗就流传下来了。后来,人们还这一天点灯、观潮、酿桂花酒,尝桂螺、品芋头,使中秋节更有意思了。大诗人李白还写过一首关于中秋节的诗---《静夜思》赞美月亮。

  中秋节成为了丰收、拜师的好日子。我很喜欢过中秋节!

  今天是中秋节,中午我们在奶奶家吃完团圆饭,我和妈妈在奶奶家院子里骑自行车。奶奶家院子很大,环境很好,花草茂盛,小路两旁都是高大的柳树。

  我骑着心爱的变速车,速度很快,感觉风”唰唰“吹过耳旁,像飞起来一样,特别刺激。我正骑着高兴的时候,突然,”啪“的一声,我摔倒了,车链子摔掉了。我和妈妈一起修了好长时间,我俩笨手笨脚的怎么也修不好,弄得更糟了。我们俩满手都是黑油,垂头丧气的往回走。

  这时候,我俩想到了一个新玩法。我让妈妈坐在车上,我在后面推她的背,妈妈玩的特别开心。到了家门口,妈妈又缠着我再推一圈,我只好又推了一会。看着妈妈玩的这么开心,我也想这样玩。我让妈妈推我,原来这样玩速度也很快,感觉也很爽。

  自行车虽然坏了,但是我和妈妈就找到了一种新玩法,今天中秋节过得特别开心。

  然后便是烤制。将月饼一个个整齐的搁置在一块巨大的长方形铁板上,几个人合力把它*放进巨大的、用红砖垒成的炉子里,下面烧着旺旺的木柴。月饼慢慢烤熟的香味儿会漂的很远很远,烤制月饼的时候周围总会围着像我这样的一群小孩,一边好奇的盯着师傅在根据月饼的色泽掌控火候,一边急切的等候着自家的月饼可以快快的做好,第一时间拿几个在小伙伴们一起尝尝,那时的月饼总是搁置了几个小时,还是留着火炉里带着花生油香味的余热。

  中秋节快要到了的时候,各家都是要要走亲戚的。我有一个叔叔一个姑姑,六个小姨还有一个最小的舅舅。而我的爸妈都是奶奶家外婆家的老大,而叔叔阿姨们都渐渐各自成家,所以阖家团圆的日子各家的小孩子聚在一起就热闹非凡。

  中秋节那天天将黑未黑的时候,爸爸就会帮我拎着好多好多酒还有月饼,沉甸甸的,走一段路敲开大奶奶家还有三奶奶家的门,给她们送去这份礼物。这个时候的她们总是很开心,挽留我留下来吃饭。

  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关于中秋节的来历,有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

  据说,以前天上有十个太阳,后羿拿剑射掉了九个,天上的神仙奖励给他一瓶仙药,吃了可以长生不老。后羿把它交给妻子嫦娥保管,等着哪天两人一起吃。有一天,后羿出去了,一个叫冯蒙的坏人来偷仙药,嫦娥为了不让他偷去,把药一下子吞到了肚子里,随后,嫦娥的身体变得轻飘飘的,飞到了月球上。后羿来家不见了妻子,非常着急,晚上抬头看见妻子在月亮中,忙在院子里摆上嫦娥爱吃的点心和水果,呼唤妻子下来。

  从这以后,就有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来历。在中秋节,家人团聚在一起,赏月,吃月饼。


中秋节的*俗作文10篇(扩展6)

——中秋节的*俗(精选10篇)

  有关中秋节的*俗50字 1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根据我国古代历法,农历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称“中秋”。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因为秋中第二月叫仲秋,故中秋也称为“仲秋节”。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 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

  有关中秋节的*俗50字 2

  远古时期,后羿射日立功西王母赏赐仙药。八月十五后羿带众人打猎,其弟子西蒙前去其家盗药,后羿妻子嫦娥为保护仙药,遂将其吞下。吃下仙药的嫦娥,不受控制的飞上天去,迟来的后羿只见到将要消失的嫦娥。后认为纪念善良的嫦娥,遂将这一天定为中秋节,意为:全家团圆的日子。希望有一天后羿与嫦娥可以团圆。

  有关中秋节的*俗50字 3

  主要*俗有:

  一赏月(玩月):文人月下吟诗对诗,赏月,喝酒,聊天。民间月下踏歌,月下歌舞、月下

  二荡秋千,喝酒,月下男男或女女结伴出走,又叫“踏月(采月,滨江采月)”在月下踏歌吴地有走月亮、走三桥之俗,就是在月光下出游,走过至少三座桥(见顾禄《清嘉录卷八》)。上海也有此俗(见玉鱿生《海陬冶游录》)。

  “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东京梦华录》)。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营业,玩月游人,达旦不绝。喝酒在月下吟诗

  三赏桂:桂树下赏月,吟诗,喝酒

  四拜月:妇女拜月。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拜月亭》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拜月全家拜还是只有妇女拜。

  《新编醉翁谈录》记述拜月之俗:“倾城人家子女不以贫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之眼眼饰之,登楼或中庭焚香拜月,各有所朝;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嫦娥,圆如皓月。”

  陆启泓《北京岁华记》载:“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宫符象,符上免如人立;陈瓜果于庭,饼面绘月宫蟾免;男女肃拜烧香,旦而焚之。

  五拜月老:求爱情,求偶,爱情如月满

  六吉祥物兔爷(兔君):在老北京,每逢八月十五中秋节都有拜兔爷的*惯。兔形玩具,穿人的衣服。或用泥,或用面做。《花王阁剩稿》:“京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而拜之。”到了清代,兔儿爷的功能已由祭月转变为儿童的中秋节玩具。

  制作也日趋精致,有扮成武将头戴盔甲、身披戢袍的、也有背插纸旗或纸伞、或坐或立的。坐则有麒麟虎豹等等。也有扮成兔首人身之商贩,或是剃头师父、或是缝鞋、卖馄饨、茶汤的,不一而足。“每届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黄土抟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谓之兔儿爷。”

  七焚香:焚以桂花香。妇女用桂花油,桂花香粉

  八团圆节:夫妻和美。祭祖祭祀。何家团圆饭,赏月

  九月宫符:彭蕴章《幽州土风吟》描述说:“月宫符,画成玉兔窑台居;月宫饼,制就银蟾紫府影。一双蟾兔满人间,悔煞嫦娥窃药年;奔入广寒归不得,空劳**驻丹颜。”

  十拜新月:唐代流行每当新月初生,妇女们便在深夜拜祷,希望自己青春永存,韶华常驻。“此只能妇女拜,团扇,又叫月扇

  十一中秋互赠铜镜

  既然中秋节也是铜镜的节日,铜镜之上出现中秋题材的月神形象纹饰也就变得十分流行,其中最重要的形象是蟾蜍、玉兔和嫦娥。

  赏月

  在中秋节,我国自古就有赏月的*俗,《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李子、葡萄等时令水果,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每逢这一日,京城的所有店家、酒楼都要重新装饰门面,牌楼上扎绸挂彩,出售新鲜佳果和精制食品,夜市热闹非凡,百姓们多登上楼台,一些富户人家在自己的楼台亭阁上赏月,并摆上食品或安排家宴,团圆子女,共同赏月叙谈。

  明清以后,中秋节赏月风俗依旧,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吃月饼

  我国城乡群众过中秋都有吃月饼的*俗,俗话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那时,它也只是象菱花饼一样的饼形食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的象征。

  月饼最初是在家庭制作的,清袁枚在《隋园食单》中就记载有月饼的做法。到了*代,有了专门制作月饼的作坊,月饼的制作越越来越精细,馅料考究,外型美观,在月饼的外面还印有各种精美的图案,如“嫦娥奔月”、“银河夜月”、“三潭印月”等。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以饼之圆兆人之常生,用月饼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都成为天下人们的心愿,月饼还被用来当做礼品送亲赠友,联络感情。

  其它中秋节的*俗

  中国地缘广大,人口众多,风俗各异,中秋节的过法也是多种多样,并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在福建浦城,女子过中秋要穿行南浦桥,以求长寿。在建宁,中秋夜以挂灯为向月宫求子的吉兆。上杭县人过中秋,儿女多在拜月时请月姑。龙岩人吃月饼时,家长会在中央挖出直径二、三寸的圆饼供长辈食用,意思是秘密事不能让晚辈知道。这个*俗是源于月饼中藏有反元杀敌讯息的传说。金门中秋拜月前要先拜天公。

  广东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俗,主要是妇女和小孩,有“男不圆月,女不祭灶”的俗谚。晚上,皓月初升,妇女们便在院子里、阳台上设案当空祷拜。银烛高燃,香烟缭绕,桌上还摆满佳果和饼食作为祭礼。当地还有中秋吃芋头的*惯,潮汕有俗谚:“河溪对嘴,芋仔食到”。八月间,正是芋的收成时节,农民都*惯以芋头来祭拜祖先。这固然与农事有关,但民间还有一则流传广泛的传说:1279年,蒙古贵族灭了南宋,建立元朝,对**进行了残酷的统治。马发据守潮州抗元,城破后,百姓惨遭屠杀。为了不忘胡人统治之苦,后人就取芋头与“胡头”谐音,且形似人头,以此来祭奠祖先,历代相传,至今犹存。

  中秋夜烧塔在一些地方也很盛行。塔高1―3公尺不等,多用碎瓦片砌成,大的塔还要用砖块砌成,约占塔高的1/4,然后再用瓦片叠砌而成,顶端留一个塔口,供投放燃料用。中秋晚上便点火燃烧,燃料有木、竹、谷壳等,火旺时泼松香粉,引焰助威,极为壮观。民间还有赛烧塔规例,谁把瓦塔烧得全座红透则胜,不及的或在燃烧过程倒塌的则负,胜的由主持人发给彩旗、奖金或奖品。据传烧塔也是元朝末年,汉族人民反抗残暴统治者,于中秋起义时举火为号的由来。

  江南一带的民间在中秋节人*俗也是多种多样。南京人中秋爱吃月饼外,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鸭。“桂花鸭”于桂子飘香之时应市,肥而不腻,味美可口。酒后必食一小糖芋头,浇以桂浆,美不待言。“桂浆”,取名自屈原《楚辞?少司命》“援北方闭兮酌桂浆”。桂浆,一名糖桂花,中秋前后采摘,用糖及酸梅腌制而成。江南妇女手巧,把诗中的咏物,变为桌上佳肴。南京人合家赏月称“庆团圆”,团坐聚饮叫“圆月”,出游街市称“走月”。

  明初南京有望月楼、玩月桥,清代狮子山下筑朝月楼,皆供人赏月,而以游玩月桥者为最。人们在明月高悬时,结伴同登望月楼、游玩月桥,以共睹玉兔为乐。“玩月桥”在夫子庙秦淮河南,桥旁为名妓马湘兰宅第,这夜,士子聚集桥头笙箫弹唱,追忆牛渚玩月,对月赋诗,故称此桥为玩月桥。明亡后,渐渐衰落,后人有诗去:“风流南曲已烟销,剩得西风长板桥,却忆玉人桥上坐,月明相对教吹箫”。长板桥,即原先的玩月桥。*年来,南***庙已重新修葺,恢复明清年间的一些亭阁,疏浚河道,待到中秋佳节时,就可结伴同来领略此地的`玩月佳趣了。

  江苏省无锡县中秋夜要烧斗香。香斗四周糊有纱绢,绘有月宫中的景色。也有香斗以线香编成,上面插有纸扎的魁星及彩色旌旗。上海人中秋宴以桂花蜜酒佐食。

  江西省吉安县在中秋节的傍晚,每个村都用稻草烧瓦罐。待瓦罐烧红后,再放醋进去。这时就会有香味飘满全村。新城县过中秋时,自八月十一夜起就悬挂通草灯,直至八月十七日止。

  安徽省婺源中秋节,儿童以砖瓦堆一中空宝塔。塔上挂以帐幔匾额等装饰品,又置一桌于塔前,陈设各种敬“塔神”的器具。夜间则内外都点上灯烛。绩溪中秋儿童打中秋炮。中秋炮是以稻草扎成发辫状,浸湿后再拿起来向石上打击,使发出巨响并有游火龙的风俗。火龙是以称草扎成的龙,身上插有香柱。游火龙时有锣鼓队同行,游遍各村后再送至河中。

  四川省人过中秋除了吃月饼外,还要打粑、杀鸭子、吃麻饼、蜜饼等。有的地方也点桔灯,悬于门口,以示庆祝。也有儿童在柚子上插满香,沿街舞动,叫做“舞流星香球”。嘉定县中秋节祭土地神、扮演杂剧、声乐、文物,称为“看会”。

  在北方,山东省庆云县农家在八月十五祭土谷神,称为“青苗社”。诸城、临沂和即墨等地除了祭月外,也得上坟祭祖。冠县、莱阳、广饶及邮城等地的地主也在中秋节宴请佃户。即墨中秋节吃一种应节食品叫“麦箭”。山西省潞安则在中秋节宴请女婿。大同县则把月饼称为团圆饼,在中秋夜有守夜之俗。

  河北省万全县称中秋为“小元旦”,月光纸上绘有太阴星君及关帝夜阅春秋像。河间县人认为中秋雨为苦雨,若中秋节下雨,当地人则认为青菜必定味道不佳。

  陕西省西乡县中秋夜男子泛舟登崖,女子安排佳宴。不论贫富,必食西瓜。中秋有吹鼓手沿门吹鼓,讨赏钱。洛川县中秋节家长率学生带礼物为先生拜节,午饭多于校内聚餐。

  一些地方还形成了很多特殊的中秋*俗。除了赏月、祭月、吃月饼外,还有香港的舞火龙、安徽的堆宝塔、广州的树中秋、晋江的烧塔仔、苏州石湖看串月、傣族的拜月、苗族的跳月、侗族的偷月亮菜、高山族的托球舞等。

  田螺

  至于中秋食田螺,则在清咸丰年间的《顺德县志》有记:“八月望日,尚芋食螺。”民间认为,中秋田螺,可以明目。据分析,螺肉营养丰富,而所含的维生素A又是眼睛视色素的重要物质。食田螺可明目,言之成理。但为什么一定要在中秋节特别热衷于食之?有人指出,中秋前后,是田螺空怀的时候,腹内无小螺,因此,肉质特别肥美。是食口螺的最佳时节。如今在广州民间,不少家庭在中秋期间,都有炒田螺的*惯。

  菱角

  中秋节吃菱角,据说能让孩子长得聪明伶利。菱角的大多数吃法是将菱角用清水(或盐水)煮熟,然后剥壳当零食吃;也可以将剥了壳的菱角加米煮成咸味的白稀粥,在吃了甜腻的月饼后,喝上一碗菱角粥,胃中的油腻当场去除不少。

  芋头

  中秋食芋头,则寓意辟邪消灾,并有表示不信邪之意。清乾隆《潮州府志》曰:“中秋玩月,剥芋头食之,谓之剥鬼皮”。剥鬼而食之,大有钟馗驱鬼的气概,可敬。

  螃蟹

  大闸蟹是江浙地区人们中秋必不可少的助兴菜肴,每人一只,伴着酱醋,拆分食之,是最好的消磨时间的方式。不过,大闸蟹属于凉性,吃的时候要配一些黄酒暖胃,食后再饮一杯姜茶,对健康有益处的。

  桂花酒

  每逢中秋之夜,人们仰望着月中丹桂,闻着阵阵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欢庆合家甜甜蜜蜜,欢聚一堂,已成为节日的一种美的享受。桂花不仅可供观赏,而且还有食用价值。屈原的《九歌》中,便有“援骥斗兮酌桂浆”、“奠桂兮椒浆”的诗句。可见我国饮桂花酿酒的年代,也是相当久远。

  石榴

  中秋正是石榴成熟时。因其红似玛瑙,白若水晶,入口如晶粒玉浆,石榴便成为桌上供品之一,象征长寿、团圆和吉祥。

  南瓜

  江南各地过中秋节,有钱人家吃月饼,穷苦人家有吃南瓜的风俗。

  “八月半吃南瓜”的风俗是怎样来的呢?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南山脚下住着一户穷苦人家,双亲年老,膝下只有一女,名叫黄花。那时连年灾荒,黄花的父母病在床上,八月十五那天,黄花在南山杂草丛中,发现两只扁圆形野瓜。她采了回来,煮给父母吃。

  两老吃了后食欲大增,病也好了。黄花姑娘就把瓜子种在地里,第二年果然生根发芽,长出许多圆圆的瓜来,因为这是从南山采来的,就叫南瓜。从此,每年八月十五这一天,江南家家户户流传着八月半吃老南瓜烧糯米饭的风俗。

  桂花鸭

  江南一带的民间在中秋节*俗也是多种多样。南京人中秋爱吃月饼外,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鸭。“桂花鸭”于桂子飘香之时应市,肥而不腻,味美可口。酒后必食一小糖芋头,浇以桂浆,美不待言。“桂浆”,取名自屈原《楚辞·少司命》“援北方闭兮酌桂浆”。桂浆,一名糖桂花,中秋前后采摘,用糖及酸梅腌制而成。江南妇女手巧,把诗中的咏物,变为桌上佳肴。 南京人合家赏月称“庆团圆”,团坐聚饮叫“圆月”,出游街市称“走月”。

  麻饼

  四川人过中秋除了吃月饼外,还要打粑、杀鸭子、吃麻饼、蜜饼等。有的地方也点桔灯,悬于门口,以示庆祝。也有儿童在柚子上插满香,沿街舞动,叫做“舞流星香球”。嘉定县中秋节祭土地神、扮演杂剧、声乐、文物,称为“看会”。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它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全国众多民族中的传统文化节日。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据说此夜月球距地球最*,月亮最大最亮,所以从古至今都有饮宴赏月的*俗;回娘家的媳妇是日必返夫家,以寓圆满、吉庆之意。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如宁波、台州、舟山,这与方国珍占据温、台、明三州时,为防范元朝官兵和朱元田的.袭击而改“正月十四为元宵、八月十六为中秋”有关。此外在香港,过了中秋兴犹未尽,还要在十六夜再狂欢一次,名为“追月”。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一书,而真正形成全国性的节日是在唐代。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各地中秋节的*俗:中秋佳节,人们最主要的活动是赏月和吃月饼了。

  赏月

  在中秋节,我国自古就有赏月的*俗,《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李子、葡萄等时令水果,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每逢这一日,京城的所有店家、酒楼都要重新装饰门面, 牌楼上扎绸挂彩,出售新鲜佳果和精制食品,夜市热闹非凡,百姓们多登上楼台,一些富户人家在自己的楼台亭阁上赏月,并摆上食品或安排家宴,团圆子女,共同赏月叙谈。

  明清以后,中秋节赏月风俗依旧,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吃月饼

  我国城乡群众过中秋都有吃月饼的*俗,俗话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那时,它也只是象菱花饼一样的饼形食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的象征。

  月饼最初是在家庭制作的,清袁枚在《隋园食单》中就记载有月饼的做法。到了*代,有了专门制作月饼的作坊,月饼的制作越越来越精细,馅料考究,外型美观,在月饼的外面还印有各种精美的图案,如"嫦娥奔月"、"银河夜月"、"三潭印月"等。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以饼之圆兆人之常生,用月饼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都成为天下。

  分享、馈送“团圆饼”

  中秋节令食品是月饼,月饼在民间称为“团圆饼”。中秋时节正是收获的季节,人们为了加强家族、社会成员之间的联系,互相馈赠礼物,月饼就成为人们相互交流的信物与吉祥的象征。

  月饼的形制在宋代可能就有了,苏东坡曾有诗赞曰:“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但从文献记载看,当时的节物重在赏新,如尝石榴、枣、栗、桔、葡萄等时新水果,饮新酒等,有“秋尝”的意味,还没有将月饼作为重要的节令食品。以月饼为中秋特色食品及祭月供品的风俗大概始于明朝。

  家人团聚

  团圆是中秋节俗的中心意义。

  因为家族生活的关系,中国人有很强的家族伦理观念,重视亲族情谊与血亲联系,从而较早形成了和睦团圆的民俗心理。家庭成员的团聚成为家族生活中的大事,民俗节日就为民众的定期会聚提供了时机。在传统年节中都不同程度地满足着人们团圆的要求,如除夕的“团年”、重阳的聚饮等。中秋为花好月圆之时,“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人们由天上的月圆联想到人事的团圆,因此中秋在古代被视为特别的.“团圆节”。宋人的团圆意识已与中秋节令发生关联,前述宋代城市居民阖家共赏圆月,就是体现了这一伦理因素。

  祭月拜月,庆祝丰收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