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风民俗的作文9篇

首页 / 作文 / | 2022-09-24 00:00:00 作文

民风民俗的作文1

  泱泱华夏,盛开着五十六朵民族之花。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都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

  白族,是我国西南边疆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民族,白族主要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

  白族也有自己十分好看的服饰,因为是“白”族,所以衣服是白色的,有几朵粉色的小花绣在白衣服上,显得格外漂亮;还有那头饰,头冠以风、花、雪、月为题。白族的语言跟我们截然不同,白族人称女士为“金花”,而男士则为“阿鹏哥。”

  有一次,我去云南大理玩,导游带我们家一大伙到一家茶馆品茶。到了包厢,我看见两位白族阿姨正在泡茶,“第一杯是苦茶,是用土罐烘烤的绿茶泡制而成,味香苦;第二道是甜茶,是以红糖和牛奶制作的乳扇冲开水泡制而成,第三道茶是回味茶是用蜂蜜泡开水而成的,味道很甜。”一位阿姨说。另一位阿姨补充道:“这是三道茶,有一苦二甜三回味的说法。这三道茶也是我们白族待客的礼物,代表我们白族对客人的`尊敬与热情。”

  这就是白族,虽然他们人数不如汉族的多,但他们的热情让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雪顿节是每年藏历六月底七月初,是*传统的节日。在藏语中,“雪”是酸奶x的意思,“顿”是“吃”、“宴”的意思, 雪顿节按藏语解释就是吃酸奶x的意思,因此又叫“酸奶节”。虽然酸奶我们都吃过,但藏族人民却还是把这个加入了民俗的行列中。

  “雪顿节”是藏族人民最快乐的一个日子,在这天人们都在吃酸奶,还在一起比赛呢。瞧,这摆放酸奶的桌子一眼望不到头,人们都争先恐后地来到桌子前,每个人都有三十个碗,碗里盛满了酸奶,看谁在最短的时间里喝完这么多酸奶。来参赛的人有老人、中年人、青年人、小孩,各色各样的人都有。人们来参加比赛并不是为了吃的,而是为了使场景更热闹点,让别人更开心一点。

  终于,扣人心弦的比赛开始了,人们拿起碗,拉开了嗓子,“咕噜咕噜”地喝着。开始,人们不分上下,时间长了,许多人因喝不下而退出了比赛,在一旁给别人加油。其中有一位强壮而有力的中年男子取得了胜利,人们一起开心的为他祝福。

  比赛好了以后,江嘎尔、香巴、觉木隆这后期新派蓝面具四大团体,轮流在罗布林卡戏台上,演出一整天自己拿手的,也是传统剧目整本戏,有《迥布顿月顿珠》、《诺桑王子》、《文成公主》、《白玛文巴》等。人们一边吃酸奶,一边看戏,真是不亦乐乎。

  藏族有着自己各具特色的节日*俗,一直在慢慢的盛开着,散发着淡淡的香气,一直吸引着我们……

民风民俗的作文2

  *各地,到处都是花样繁多的民风民俗,我最喜爱的,莫过于淄博周村的花灯了。周村花灯出名,芯子更出名,周村芯子少说也有二百五十年的历史了!

  有“双人、单人、车、拾、桌、多人”芯子灯等芯子。其实所谓的“芯子”就是人们高高竖起一根铁棍,顶端座子上束站着一个女姐或男童,他们扮演各种人物造型。在远处看,好像是站在灯芯子顶上,所以大家就叫这种活动叫芯子。兴盛时,六七十台芯子上街,一走就数十里,前面锣鼓喧天,后边旗幡扇飘舞。中间还有舞龙,滚狮,踩高跷,划旱船,跑驴,扑蝴蝶等各种好玩的,扮者如林,观者如云,热闹非凡。

  说到这,就不得不提一下济南的千佛山庙会了。

  每年九月九日重阳节,人们要到千佛上登山,站在“赏菊岗”上赏花。自从元代开始,就定九月九日为千佛山庙会。千佛山盛产柿子,尤为以大 盒柿著名,所以千佛山庙会又叫“柿子会”。还有艺术团来表演,如流如潮啊。

  怎么样,民俗是不是特别有意思呢?

民风民俗的作文3

  藏族的“雪顿节”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各具特色的节日*俗,在慢慢地盛开着,散发出淡淡的清香,吸引着我们。当然,藏族这朵“鲜花”,已开地正大、正旺地,其中一朵花瓣,就是藏族的雪顿节。

  雪顿节是每年藏历六月底七月初,是*传统的节日。在藏语中,“雪”是酸奶x的意思,“顿”是“吃”、“宴”的意思, 雪顿节按藏语解释就是吃酸奶x的意思,因此又叫“酸奶节”。虽然酸奶我们都吃过,但藏族人民却还是把这个加入了民俗的行列中。

  “雪顿节”是藏族人民最快乐的一个日子,在这天人们都在吃酸奶,还在一起比赛呢。瞧,这摆放酸奶的桌子一眼望不到头,人们都争先恐后地来到桌子前,每个人都有三十个碗,碗里盛满了酸奶,看谁在最短的时间里喝完这么多酸奶。来参赛的人有老人、中年人、青年人、小孩,各色各样的人都有。人们来参加比赛并不是为了吃的,而是为了使场景更热闹点,让别人更开心一点。

民风民俗的作文4

  民间 “吹糖人”的艺人,他们将饴糖加热到适温时,揪下一团,揉成圆球,用食指沾上少量淀粉压一个深坑,收紧外口,快速拉出,拉到一定的细度时,猛地折断糖棒,此时,糖棒犹如细管,立即用嘴吹气造型。 整个操作过程必须经过苦练,手法要准确、造型要简洁生动。吹糖人的关键技术在吹和捏的功夫上。制糖人先将一小块饴糖放在手心压扁,然后握起拳头,用另一只手的手指从手心穿过,把糖块堆成管状,在把管的最上端咬掉后就可以吹了。制糖人鼓起腮帮子,不一会儿就吹成薄皮中空的扁圆球状,再用灵巧多变的手法,捏出造型各异的花鸟鱼虫、人物百态等,有的还图上花花绿绿的颜色。

  剪纸

  在中华民族的摇篮里,孕育发展了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剪纸俗称窗花,是民族文化的内容之一。剪纸作为一种有着悠久历史的民间艺术形式,为中华各民族人民所喜爱,其中陕北剪纸犹为引人注目。陕北剪纸包含秦、汉之风,风格既纤细秀美,又粗犷大方,粗中见巧工,土中观美感,曾连续数年分别在西安、北京等地展出,获得好评。

  凤翔木版年画

  据史料所考,迄今已有476年历史。按从事其业的一个家族一幅祖宗档案记载,明正德二年(1507)肖里村邰氏家族已有八户从事年画副业生产;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前,邰氏已开办早期年画“画局”,以后一直延续六代人190多年。凤翔木版年画从小到大,由粗到精,经过了多次起落、兴衰,成为*西北地区首屈一指的民间年画胜地。邰氏《世兴画局》在*两个世纪的进程中,立足凤翔,面向全国,打向国外,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

民风民俗的作文5

  盼望已久的中秋佳节终于到了,人们兴高采烈,以各种形式来欢度这个传统节日。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等,是流行于全国众多民族中的传统节日。

  中秋节全国各地有很多*俗,如捏兔儿爷,“每届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黄土抟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谓之兔儿爷。”旧时北京东四牌楼一带,常有兔儿爷摊子,专售中秋祭月用的兔儿爷。兔儿爷,经过民间艺人的大胆创造,已经人格化了。它是兔首人身,手持*。后来有人仿照戏曲人物,把兔儿爷塑造成金盔金甲的武士,有的骑着狮、象等猛兽,有的骑着孔雀,仙鹤等飞禽。特别是兔儿爷骑虎,虽属怪事,但却是民间艺人的大胆创造。

  舞火龙,是香港中秋节最富传统特色的*俗。从每年农历八月十四晚起,铜锣湾大坑地区就一连三晚举行盛大的舞火龙活动。这火龙长达70多米,用珍珠草扎成32节的龙身,插满了长寿香。盛会之夜,这个区的大街小巷,一条条蜿蜒起伏的火龙在灯光与龙鼓音乐下欢腾起舞,非常热闹。还有燃宝塔灯、走月亮、走三桥等*俗。

  而家庭聚会更是中秋节必不可少的。中秋之夜,我们一家人在温馨的家里吃了团圆饭,然后在天台边吃月饼边聊天边赏月。月亮害羞地盖着层层面纱,过了很久,才轻轻掀起它的面纱,渐渐地露出它的那张能发光的脸蛋。我抬头仔细地望月,心里对遥远的月空充满了无限的遐想。据说,中秋节那天晚上,月球是离我们地球最*的一次,月亮是那么的圆,那么的亮,像玉盘、像圆圆的月饼。我不禁想起了“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羌江水流。”等描写月亮的诗。

  我们一家人猜灯谜、谈理想、讲故事、唱儿歌、玩得真开心!时间过得真快,一转眼夜已深了,我们只好恋恋不舍地回去睡觉啦。我期盼着下一个中秋节!

民风民俗的作文6

  天津身为丰富文化底蕴的历史名城一直因其奇特的饮食而闻名天下,而作为其中的代表者狗不理包子、耳朵眼儿炸糕、十八街麻花,已经香飘津门。“狗不理”包子更是被人们广为传诵。

  上个星期天的晚上,爸爸妈妈带我慕名去了天津狗不理包子总店,高大的建筑外面有华丽的外饰,大门中央的那块写着“狗不理”的匾牌,显得格外的古朴典雅。我们走进到店里,就被饭店里挂着的介绍狗不理来历的画框吸引住了……相传在一百多年前的清朝同治年间,包子店主高贵友乳名“狗子”,他十四岁来天津学艺,心灵手巧又勤学好问,做包子的手艺不断长进,已经精通了做包子的各种手艺,很快就小有名气了。他制作的包子口感柔软,鲜香不腻,色香味形都独具特色,来吃他包子的人越来越多,生意十分兴隆,狗子忙得顾不上跟顾客说话,这样一来,吃包子的人都戏称他“狗不理”,因而深受广大食客赞扬与青睐。

  看完了狗不理包子的来历,心里大为感叹:狗不理包子这么红火,今日能吃一顿,真是太幸运了!

  我们等了好久,终于送来了一盘包子,刚出屉的包子热气腾腾,看上去如同薄雾之中含苞秋菊,我立刻尝了一个,咬上一口,香而不腻,味道鲜美,含在嘴里回味无穷,包子里的菜让本来油腻的肉更加爽口,还有汁呢!妈妈告诉我:“狗不理包子要有肉等和很多新鲜辅料和在一起做成馅,用面包好,放入鸡汤煮好再蒸,才能出你吃到的那种感觉那!”听完这些话,我更喜欢狗不理包子了,小小的狗不理包子还有真么大的学问,做起来还真么麻烦,不可思议!

  津城特有的文化底蕴,使“狗不理”在人们的心中早已不再是一种简单的食物,而是成为了一种文化享受,以至于“狗不理”这个牌号逐渐成为饮食行业乃至津城的代名词,狗不理包子以其味道鲜美而誉满全国,名扬中外。

民风民俗的作文7

  在福建厦门,每逢中秋佳节临*,夜色阑珊中的厦门,大街小巷便会传出博饼时骰子撞碰瓷碗的悦耳叮当声。厦门的“博饼”,也叫“博中秋饼”、“博会饼”。这一风俗的形成与民族英雄郑成功有关。据传是300多年前,郑成功屯兵厦门,每到8月15日月圆之时,满怀反清复明之豪气的将士们,难免有思乡思亲之情。为排解和宽慰士兵佳节思念家乡亲人之苦,郑成功的部下洪旭发明了一种博饼游戏,让士兵赏月博饼。郑成功亲自批准从农历13至18,前后6夜,军中按单双日轮流赏月博饼。这独特的游戏,后逐渐在民间流传和改进,成为一种有趣的民俗活动。早年,博状元饼,多为亲友或结拜兄弟姐妹间大家出钱,购买一二会月饼,共同博之,谁得“状元”,来年中秋节要赠送一会给大家博。其中有人生男孩的要送*。这样,年年有增无减,会饼越来越多,只好再分开两独立组。一般家庭由长辈主持,每年买一二会,全家围成一圈博之。

  皇家祭月修造的。现在不也是有大多数部分的人围坐在桌前”吃饼赏月”吗?

民风民俗的作文8

  苗族的历史悠久,四川、贵州、湖南的苗族至今把蚩尤当作自己的祖先。传说蚩尤是“九黎”之君,在5000年前,九黎部落与黄帝部落冲突,败而退出黄河下游,占据长江中、下游。逐渐形成“三苗”。公元前2世纪后,苗族先民大部分已迁至湘、鄂、川、黔等地。海南的苗族是十六世纪从广西去的士兵。

  苗族最大的节日是“西松”(祭祖),每年秋后举行一次。斗牛是苗族喜爱的一项活动,每年正月、端阳、火把、中秋等佳节都要举行。此外还有踩鼓、赛马、摔跤、斗马、斗鸟等活动。苗族喜爱歌舞,芦笙是苗族人民最喜欢的的著名乐器,大的长一、二丈,小的只八、九寸。具有民族特色的芦笙舞流行于贵州、四川、云南等地。跳舞时,往往几百人用大大小小的芦笙吹着同一曲调跳舞。

  苗族的衣服又叫苗服,苗族服饰从总体来看,保持着*民间的织、绣、挑、染的传统工艺技法,往往在运用一种主要的工艺手法的同时,穿插使用其他的工艺手法,或者挑中带绣,或者染中带绣,或者织绣结合,从而使这些服饰图案花团锦簇,显示出鲜明的民族艺术特色。从形式上看,分为盛装和便装。盛装,为节日礼宾和婚嫁时穿着的服装,繁复华丽,集中体现苗族服饰的艺术水*。便装,样式比盛装样式素静、简洁,用料少,费工少,供日常穿着之用。

  苗族创造了丰富的文化艺术,有大量的优美诗歌和传说故事流传至今。“飞歌”享有盛名。乐器主要有:芦笙、木鼓、皮鼓、铜鼓最富盛名。

  无论是谁只要去过苗族,就会让你流连忘返,舍不得走。

民风民俗的作文9

  广东人最爱饮凉茶,认为凉茶是身体的保险公司,

  有病服即能治病,无病服也能防病。如若**一个月内不饮几杯凉茶(多为王老吉),婴幼儿2-3天不服一次七星茶,就认为身体健康没保障。

  竹蔗茅根水是广东凉茶之一,有清热下火,生津止渴,润肺排毒之疗效。

  常用的五花茶、夏桑菊、王老吉等凉茶,都是由味苦性寒之药物组成,适用于四时感冒、头痛发热等积滞之症。其中王老吉的药性最为寒凉,五花茶和夏桑菊相对*和一些。小儿七星茶由味甘淡性寒流之药物组成,适用于小儿感冒发热、烦躁咬牙等症。适用于体质强壮、素来火旺湿盛、经常咽喉肿痛、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者。但是,喝过凉茶的外地人唯一的感受就是一个字“苦”!我喝凉茶的时候,喝一口,一下子就塞进去好

  几片陈皮去苦。

  广东迎春花市

  广州美称“花城”,其一年一度的迎春花市,已为世人所瞩目。春节前夕,广州的大街小巷都摆满了鲜花、盆桔,各大公园都举办迎春花展,特别是除夕前三天.各区的主要街道上搭起彩楼,拱起花架,四乡花农纷纷涌来,摆开阵势,售花卖桔,十里长街,繁花似锦,人海如潮,一直闹到初一凌晨,方才散去,这就是广州特有的年宵花市。

  广州种花为业,已有100o多年的历史。早在五代南汉时代,珠江南岸庄头村一带,就有许多素馨花田,南汉王刘怅的宠姬素馨就是庄头的种花女。金桔象征“大吉大利”。与其相类似的还有代代果,寓意代代繁昌:佛手果,形似指掌,有如信徒虔诚膜拜,飘逸肃穆,深为善男信女所垂青。

  每年腊月初,市面上有从福建漳州运来的大批水仙头,人们买回后,精心培植,通过对水温和日照的调节来控制花期。水仙花似乎也能解人意,常常就在除夕合家吃团圆饭时,或在正月初一的爆竹声中依次开放,这情景给人们带来无穷的乐趣。俗语说,“花开富贵”,这正巧取了个好兆头。加上水仙花外形清秀、亭亭玉立,香气袭人,所以家家必备。


民风民俗的作文9篇扩展阅读


民风民俗的作文9篇(扩展1)

——民风民俗作文9篇

民风民俗作文1

  踩高跷、玩狮子、吃汤圆……舞龙赏灯闹元宵,欢天喜地迎春来,要说老家安徽宣城的春节民俗,真是五彩缤纷,令人目不暇接。老家的闹花灯遍及城乡,玩灯时伴以爆竹烟花等,十分壮观。同时还有踩高跷、旱船、玩狮子、挑花篮等活动,儿童提灯更是美不胜收,今年寒假,我也去提花灯了!

  大年初五中午,爸爸带我去双沟看花灯,刚过东华山就听见一阵震耳欲聋的爆竹声。我连忙下车,只见一条长长的队伍,两条龙灯在前面游动,中间许多人提着花灯,后面还有两只麒麟摇头晃脑,围观的人里三层外三层。随着“咚咚锵、咚咚锵”的锣鼓声,那条金色的龙舞动起来了。你看它时而在空中翻飞,时而绕着地面盘旋,时而龙头从龙身下钻出来。真是巨龙腾飞,让我们目不暇接,周围观看的人不时发出阵阵喝彩声。舞龙的人个个精神抖擞,龙头前的那个人手握彩球,一会挥到东,一会挥到西,龙头跟着彩球摆动,真是栩栩如生。

  正在我看得津津有味时,传来“媛媛”“媛媛”的呼唤声,我回头一看,啊!花灯队伍里居然有我表姐呢!她手提一个椭圆形的大花灯,花灯上写着“五谷丰登”,其他的花灯也都是椭圆的,像一个大冬瓜,不过上面有点贴的是一首诗,有点贴的是剪纸,花灯用各色彩纸糊成,黄、蓝、绿、紫、大红、粉红——给节日增添了热闹的气氛。提花灯的都是一些跟我差不多大的孩子,他们有点把花灯扛在肩上,有的提在手中。哎,假如我也能加入他们的队伍多好啊!“媛媛,想不要提花灯?”姐姐好像看出了我的心思。“好呀!”我兴奋不已,接过姐姐手中的花灯,跟随队伍向前走。可没有走多远,就觉得手酸酸的,“姐姐,我不想提了。”走在一旁的姐姐笑了,“就这么一会儿,就打退堂鼓了,我们回去有夜宵吃哦!”我可不想让姐姐嘲笑,于是一咬牙继续跟随人群前进。

  终于从东华山来到沙墩,乡亲们出来迎接我们,小孩子围着我们跳啊,叫啊,场面好不热闹。在这里闹了差不多一个小时,队伍才浩浩荡荡向前走。我们经过每一座村庄、学校都要停留一个小时左右,好不容易来到了目的地双沟。此时夜幕已经降临,我双腿也快拖不动了,看其他孩子一个个都兴致勃勃的,我也不能输给别人呀!“我们还要走回家哦!”姐姐告诉我。为了那美味的宵夜,我只能忍了。领头的人又给我们发了个通电的小灯笼,叫我们把小灯笼放进大花灯,这下,花灯全都亮了,与白天相比更美了。我们往回走,经过白天的村庄、学校,乡亲们还是那么热情,放爆竹来迎接我们。走呀,走呀,终于回到了东华山,此时已经12点了,我累得筋疲力尽,宵夜是热气腾腾的包子,我连吃三个,真香呀,这可是我一天的劳动所得哦。提花灯,让我尽情的体验到了家乡春节的民风民俗,这个寒假我过得特别有意义。

民风民俗作文2

  每个人都有自己家乡的民俗,可以是吃的,也可以是玩的。

  说到湖南 ,最有名的就是那儿的美食了。比如:口味虾 ,长沙臭豆腐,姊妹团子,糖油粑粑等。辣条也是湖南有名的特产。

  正月初一的早晨,那儿必须要煎糍粑 ,元宵节也要吃汤圆 。那儿有许多少数民族,如:苗族,土家族。他们的服装多姿多彩,穿起来十分美丽。那里是我国最为华丽的服饰。是*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也是历史文化的瑰宝 。

  说到湖南的民居,和普通的没什么两样,住那儿的人喜欢种菜和花草树木。呈梯状 色彩单调 ,十分素净明雅。多半为木造,石造。分主人仆人的居住,厕所则在后院。

  湖南民居分为湘北,湘中,湘西几个部分,有不一样的特色。湖南的人不怕辣 ,那儿的女生都有一个统一的称呼:’”辣妹子“。

  这就是湖南的*俗, 还不错吧!

民风民俗作文3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绍一个少数民族——*尔族。

  *尔族通常居住在新疆*尔自治区天山以南和库尔勒地区,其余散居在天山以北的周围,少量居住在湖南桃源、常德以及河南开封、郑州等地。

  *尔族的民俗*惯可谓多样化。*尔族待客很有讲究。如果来客,邀请客人坐在上*,摆上点心,然后再给客人倒茶水或奶茶,待饭做好后端上桌,要提一壶水请客人洗手。饭后,由张着领作“都瓦”收拾完餐具,客人才能离*。

  *尔族有很多禁忌:吃饭或与人交谈时,不能拧鼻涕、打哈欠、吐痰。饭毕有长者领作"都瓦"时,忌东张西望或站起;不能吃食猪肉、驴肉、狗肉、骡肉和自死的畜肉及一切动物的血。衣着不能短小,上衣一般要过膝,裤腿达脚面,忌户外着短裤;屋内就坐,忌双腿伸直,脚底朝人;接受物品或请茶,忌用单手;未经主人同意不得擅自动用主人家的物品;到别人家去,一定要让年长的人先进门;不能背后议论别人的短处。

  *尔族的饮食*惯以面食为主,喜欢牛肉和羊肉。主食的种类有数十种。最常吃的是羊肉抓饭、包子、油条等。另外,*尔族还喜欢茯茶、奶茶。

  今天上课时,蒋老师还给我们带来了她从内蒙古带来的奶茶粉,老师神秘地在后面搞小动作,我忍不住心里痒痒的激动。泡好后,香味已一阵阵飘来,我的心思早不在作文上了。可这奶茶味道怪怪的,说实话,喝了一口就不想再喝第二口,喝起来涩涩的。可能每个民族的口味督是有差异的吧!

民风民俗作文4

  我们国家有56个民族,各民族的服饰各有特色,五彩缤纷、绚丽多彩。少数民族服饰历史悠久,风格奇异,是民族的重要标志。少数民族同胞每逢过年,过节或喜庆的日子,穿上绚丽的民族服装载歌载舞,更是增添了节日喜庆气氛。

  在我国云南中部和南部的彝族姐妹头上戴着一种美丽的帽饰。这种帽形状像鸡冠,俗称“鸡冠帽”或“公鸡帽”。说起来,其中还有一段美丽的传说呢。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对人人羡慕的彝族情侣,姑娘美丽善良,小伙勤劳勇敢,白天一起放羊,晚上伙伴们对歌跳舞,然而他们的爱情引起了森林魔王的嫉妒。有一天,他们在森林里约会,终于让魔王找到了下手的机会,小伙子为了保护姑娘不幸惨遭杀害,姑娘逃到了另一个山寨,魔王还是紧追不放。这时,山寨的雄鸡正好高叫,这声音吓跑了魔王,于是姑娘抱起一只雄鸡,来到小伙身旁。在威武雄壮的雄鸡高叫声中,她的.恋人居然复活了,魔王也不再来招惹他们,他们终于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

  雄鸡驱魔的传说就这样在彝族中广泛流传。姑娘把象征喜祥的鸡冠帽戴在头上,希望雄鸡永远保护自己,于是鸡冠帽成了彝族的一种服饰,流传至今。

民风民俗作文5

  蒙古民族有重情好客的传统美德,这种美好*俗从古代一直流传到现在。蒙古族的待客礼仪是有客必待,不分远亲还是*亲,不管常客还是初来的人,均以满腔热情,真诚相待。

  客人来到蒙古包,主人会从蒙古包里出来迎客,如果来的是长辈,全家人都要出来迎接。迎接客人时,主人一律服装整洁,戴帽或扎上围巾,绝不会光着头。

  主人中有长辈和老人时,来客要在院子外下马,牵马进院子。同样客人是长辈或老人时,主人要接过马缰,晚辈要向刚见面的长辈施礼请安。这都是因为蒙古族有尊老爱幼的*俗。向老人行礼,男人和女人也有差别。在克什克腾旗一带,男人把双手置于脐部鞠躬或打千(右膝前屈,左腿后弯,上体前俯,右手下垂,是一种介乎作揖和下跪间的礼节。)妇女则在作打千姿势时,双手扣在右膝上。行礼的同时问好“乌博格腾豪赛尤?”或“阿木日赛汗白努?”意思是问长辈及兄长好。长辈、老人也要以鞠躬形式回礼问好:“阿木热白努”或“门都萨乌吉白努?”即你好,*安。对于孩子来说,没有出嫁的姑娘或不到年龄的孩子不行跪礼。同辈之间只需半跪请安即可。不论客、主,都要让长辈和老人先进屋。按称呼礼让“毛热勒吉嘎他(您请先进)”!长辈也谦让客人:“哈玛乌贵,宝!宝(不必客气请,请)!”互让几次长辈进屋。

  进屋后,主人要让客人上边坐,若主人是老人,则客人请老人先就坐。在蒙古包里,以西为尊,所以总是长辈老人正面而坐,男人做西边,东侧则为女主人或媳妇专坐的位置。不论主人、客人,在得到长辈的允许之前,一律半坐待主人吩咐坐稳时,方可盘腿就坐。

  宾主落座以毕,便进一步详细问好。从老人们身体健康,孩子们*安,牲畜兴旺,草场繁盛,一直问到邻里太*。被问的人照例回答很好很好!互相问安时,即是某方有些不如意的事情,也的等到以后的长谈中才慢慢说明,在当时是不允许说一些不吉利和不顺心的事情的。至此,迎客礼仪告一段落,大家拥坐蒙古包,开始谈日常之事。

民风民俗作文6

  我们国家地大物博,56个民族,像56朵花点缀在祖国各地,不同的*俗,不同的语言装扮着祖国。先说说蒙古族吧。蒙古族也叫马背上的民族,他们不仅喜欢骑马,也喜欢喝奶茶。在风吹草地现牛羊的草原上吃着羊肉,喝着奶茶,拉着马头琴,过着美好的生活!

  再说说壮族吧。壮族大部分住在我国西南地区的山林里,那里山清水秀,是盛产民歌的好地方。他们有许多独特的风俗,比如:鸡蛋不是装在篮子里,而是用草绳一条条串起来;他们头上戴的斗笠,下雨时戴在头上,不下雨时当锅盖用;他们还有抢婚的*俗……

  其他的民族比如:苗族人喜欢用银饰品装扮自己,*人不吃猪肉,彝族有火把节,傣族有泼水节……各自的民族有各自的风俗,汇在一起,就是中华民族大家庭!

民风民俗作文7

  “恭喜,恭喜,恭喜你呀,恭喜,恭喜,恭喜你!……”随着歌声,我们又迎来了新的一年——2012龙年(是我的本命年哟)。今天有事大年初一,我们一家打算去拜年,这不,马上出发了!

  我们来到了小外婆家。一进门,外公和外婆就热情地款待我们,又是倒茶有事招呼我们坐下,我们呢,又是喝茶,又是说谢谢!可真是其乐融融啊!我们和外公外婆聊了会儿天,就拿出我们买来的礼物——敬酒和牛奶。我把礼物亲手送到外公外婆的手中,一串串祝福的话语就从我口中蹦了出来:“外公外婆祝你们新年快乐,万事如意,心想事成,寿比南山,年年有余!”他们听了可是乐开了怀,两只眼睛都眯成了缝说:“哎呀,你们送我们这么多好礼,又有着一个嘴巴这么甜的‘开心果’陪我们过年,我们高兴还来不及呢!这样吧,晚饭在我们家吃吧。”我们也不客气地答应了。(毕竟又不是外人)

  我们在晚饭上举杯欢庆,这过大年的,我决定了,我一定要和所有人干杯!我一次的和所有人干了杯。这一夜多么难忘啊!我耳边又响起了动听的歌曲——难忘今宵,难忘今宵……

  愿你们也像我一样,讲礼仪!

民风民俗作文8

  “二十四,烧纸钱,接了祖,过小年”家乡一直就有着这风俗,然而往年由于不太注意的缘故,总难窥全貌。世事变迁,倘不是我稍微对民俗产生了兴趣,倘不是亲族纷纷举迁却载不动先祖的牌位,可能我游离于接祖文化之外的缺憾将永远持续下去。

  *人是一向规矩传统的。也不知自哪个年代传下来的,但祖祖辈辈都这么做了,后人自然无权间断或废除,只管照旧就是了!

  *人是很重情敬上的。没有祖先辈,哪有子孙代。尊崇自己的先祖也就是对自己的一种尊重。

  *人是很迷信功利的。逝去的先人的灵魂总会围绕在他生前的屋宅,后人去孝敬他们,自然就能够得到庇佑的。

  *人是很讲究礼仪的。事关民族精魂的接祖之风变少不得一些必要的繁琐,且每一节程序都赋予一定的意义。

  腊月二十四这一日的傍晚时分,家家户户都燃起香火,点响鞭炮。人们总是在家门口的空地上精心觅一处所在(决不能靠*草堆的),谨慎地将一叠早已裁好的草纸摆好,一大串或大或小(切忌响得不亮的假货)的鞭炮栓在手中,点燃草纸,当他趋向旺盛的当儿,放响鞭炮。在一阵阵烟香弥漫之中,仿佛现出了几张张慈祥而又熟悉的脸影,正籍着飘飘的炮乐涌进了堂屋安身。纸烧得差不多的时候,要记住翻上一翻,任那腾起的灰烬夹着一丝鬼魅飞舞。这也算是把祖宗接进门了。于是,晚上的饭菜自然要别致一些,*时舍不得吃的鱼肉要拿出点,说是给祖先吃的,顺便自己也可以解解馋。饭菜弄好了,要先给列祖列宗摆上三碗饭,三碗菜,三盅酒,三双筷,且口中须念念有词,大抵是恳请先祖回来过来赐福家人等语。然后才是家里人吃饭。饭毕,撤下供台上酒菜时定要等到饭桌上的收拾干净,否则便有不敬之嫌。大概从今日起,祖先们就在家里“逗留”些时日了。确切地何时送行似乎很模糊,或许正月十五闹元宵就是为他们饯行的仪式吧!

  “接祖”虽不是难事,但必须谨慎细致。毕竟,其中每一举动都意义非凡,都蕴着美的因子。“燃纸放炮”理所当然是为了驱邪避祟的,防止某些凶魂恶煞也混进了先祖们的行列,而据说先祖们虽亦是鬼魂,却并不怕其后人的鞭炮。所以你大可不必须顾虑会惊跑你的上客,更何况,即使有特殊胆小的先祖,只要接进了门,自然会有美酒洗尘压惊。做仪礼时,纸的放姿要齐整,烧的要稳妥,鞭炮燃得要利索,响得要脆利,似乎都要尽着顺眼顺心。否则便有了晦兆。然而,总会生出疑问:“炮仗烟火有时是抵不住煞气重的鬼怪的,倒是“鸡血粪污”驱鬼最具法效,何不改用“鸡血粪污”?曰:不美甚矣!泼出了一堆触目恶心,臭气四溢的污物,哪管得了鬼了,倒先将人自己给“驱”了。无论从视觉、嗅觉、感觉来说,这都是有违人性,绝不倡行的。我不由得又想起人的心灵在挣扎和抗争的样子了,大约是附带痛苦的吧。“饭三,菜三,酒三,筷三”要求摆放得齐整上眼,力求显出对称美拉,至于何以皆为三?这倒让我觉得愈钝起来。从“三生三界”到“三纲三从”联想开去。依然觅不出极佳的阐释。权且谓之“传统文化底蕴的*惯性使然”。

  敬祖孝宗本中华传统的美德,“承之则荣,废之则耻”。接祖程序做了,先祖接来了,便可以成全我们的孝道了,还能在心中政治总生发出福佑祥安的幻愿。值得乐而为之呀!当人的心中愉悦了,舒心了,满足了,则定然是美善的无疑了。

  当然,一方水土,一处*俗,地大物博的祖国各地接祖风俗可能各有千秋,但都很郑重则是无疑的。人们那不知所云的喃喃低语迸发自颗颗质朴敦厚的心灵,在芬芳的土地上静静流淌着,亘古不移。

  我的心绪在暮色烟火中变得虚无飘渺起来,似乎这接祖还接来了另外一种着实的存在——它不好定出名谓的。

民风民俗作文9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等.每逢春节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与门上,为节日添加喜庆气氛.

  贴福字

  在贴春联的同时,大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大大小小的“福”字.

  拜年

  人们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扮的整整齐齐,出门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

  我最喜欢的就是除夕了.

  因为我喜欢听那个传说,我给大家讲讲吧!

  相传在远古时候,我们的祖先曾遭受一种最凶猛的野兽的威胁.这种猛兽叫"年",它捕百兽为食,到了冬天,山中食物缺乏时,还会闯入村庄,猎食人和牲畜,百姓惶惶不可终日.人和"年"斗争了很多年,人们发现,年怕三种东西,红颜色、火光、响声.于是在冬天人们在自家门上挂上红颜色的桃木板,门口烧火堆,夜里通宵不睡,敲敲打打.这天夜里,"年"闯进村庄,见到家家有红色和火光,听见震天的响声,吓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来.夜过去了,人们互相祝贺道喜,大家张灯结彩,饮酒摆宴,庆祝胜利.

  怎么样,看了我们这儿的*俗,才知道各地*俗没多大差别吧!


民风民俗的作文9篇(扩展2)

——民风民俗作文12篇

  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内容最丰富的的传统节日,普天同庆;春节又称“过年”,最早的含义是人们用来庆祝一年的收获并祝福来年有个好收成;节日的形成,源远流长。古代春节,叫做元旦,元,始也;旦,晨也,即一年之始,也叫三元,岁之元,日之元,月之元。最早定春节为新年在汉武帝初元年。

  过年之前,我们要“扫尘”,用意是要把一切霉运统统扫出门。这一*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地祈求;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还有贴春联,春联也叫门对,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每逢春节,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除夕守岁是重要的年俗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在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岁,象征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赶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古代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的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这些春节民俗便是我们几千年来智慧的结晶了。

  我的家乡有许许多多的传统节日——春节,端午节,重阳节······每个节日都有传统的风俗*惯。 春节的脚步声离我们越来越*了,而在春节里,我们的我们的*俗就可以装上一箩筐。年三十的晚上,亲朋好友都会回家,大家团聚在一起,吃着美味的食物并且互相聊天。吃完晚饭,我们小孩便可以拿着炮仗到外面尽情的玩,而大人们则是在房间里打牌,看电视。直到很晚,我们才 上床睡觉。年初一早上,我早早的便起了床,喝一碗香浓甜美的枣子汤,暖暖身子,喝完枣子汤后,那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回响在耳边,新的一年就在这爆竹声中开始了,这种场 面使我想起了王安石的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加上这一句诗的熏陶,春节的气氛是不是更浓了呢?伴随着一声声祝福语中,新年的拜年环节开始了,我 和父母一起去串亲戚。这也

  是我最喜欢的一个环节,因为每 当此时,我的腰包便变得鼓鼓囊囊的。到了晚上,天空中便会绽放出一朵朵美丽的烟花,真是五彩缤纷啊!看后真让人觉得其乐无穷呢! 这就是我家乡的春节,你们的家乡是怎样过春节的呢? 在我的家乡有许许多多的传统节日——春节,端午节, 重阳节······每个节日都有传统的风俗*惯。春节的脚步声离我们越来越*了,而在春节里,我们的 我们的*俗就可以装上一箩筐。年三十的晚上,亲朋好友 都会回家,大家团聚在一起,吃着美味的食物并且互相聊 天。吃完晚饭,我们小孩便可以拿着炮仗到外面尽情的玩, 而大人们则是在房间里打牌,看电视。直到很晚,我们才上床睡觉。年初一早上,我早早的便起了床,喝一碗香浓 甜美的枣子汤,暖暖身子,喝完枣子汤后,那震耳欲聋的 鞭炮声回响在耳边,新的一年就在这爆竹声中开始了,这种场面使我想起了王安石的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

  送暖入屠苏。加上这一句诗的熏陶,春节的气氛是不是更浓 了呢?伴随着一声声祝福语中,新年的拜年环节开始了,我 和父母一起去串亲戚。这也是我最喜欢的一个环节,因为每当此时,我的腰包便变得鼓鼓囊囊的。到了晚上,天空中便 会绽放出一朵朵美丽的烟花,真是五彩缤纷

  啊!看后真让人 觉得其乐无穷呢!这就是我家乡的春节,你们的家乡是怎样过春节的呢?

  端午节*俗

  端午节来源于屈原的故事:爱国的诗人屈原出了一个能够富国强民的'好主意,但是没有被国王采纳,反而被逐出宫中。他气的不得了,跳下了汩罗江。当地的渔夫划着小船去把竹筒里的米撒下汩罗江给屈原。后来,大家把盛着竹筒的米改为粽子,把划小船改为赛龙船来纪念屈原。大家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才每年都过端午节。我们全家都非常敬佩屈原,因此,我们家每年都过端午节。端午节的传统*俗就是吃粽子。因此,我们

  家有一个名副其实的包粽子好手——我妈妈。所以每年过端午节的时候,我们全家都能吃到许多粽子。我妈妈常说:用芦苇的叶子包粽子最香。所以,她用芦苇的叶子来包粽子。她在包粽子之前,先做好准备工作:把芦苇的叶子放在水里煮一煮,把准备好的糯米和枣分别洗一洗,准备工作就做好了。等芦苇的叶子凉了以后,她就开始包粽子了。她先取三片叶子,把两片叶子正着放,一片反着放,夹在中间,把这三片叶子卷成一个圆雉体的模样,然后在里面放上糯米,中间夹几个枣,最后把叶子用线捆好,一个粽子就包好了。她包得又肥又大,活像一个老佛爷在睡觉。等她把粽子包完后,把它们放在高压锅里蒸四十分钟,再放三四个小时,使其入味后,就可以吃了!虽然我妈妈包的粽子的原料极其简单,但是包出来的粽子却是香喷喷的。香得使你只要一闻到味,就会挑起你的食欲;只要你的餐桌前一有粽子,你就会大口大口地吃起来。所以,我每当吃粽子时,总是吃得很多,可能是因为粽子太合我口味了吧!说到合我的口味,我也

  不知道我妈妈包粽子有什么“秘决”,每次包的粽子总是香喷喷的,吊人的胃口,使人馋诞欲滴,不得不吃得很多。

  过端午节除了要吃粽子,当然也少不了赛龙舟哟!

  我最喜欢看得就是赛龙舟的情形,几十个水手都手拿着桨,用尽全身的用手奋力地划着,擂鼓的水手势气高昂,用力地敲着有规律的鼓点儿。“加油,加油!”,场边的拉拉队激情洋溢,发出雷鸣般地加油声、呐喊声、助威声,使水手们不得不更加使劲划船。整个赛龙舟的场面多么壮观、激烈,可以说是独一无二,是端午节传统的象征。

  吃粽子、赛龙舟,这两样传统*俗,共同编织了一个热热闹闹的端午节。

  天津身为丰富文化底蕴的历史名城一直因其奇特的饮食而闻名天下,而作为其中的代表者狗不理包子、耳朵眼儿炸糕、十八街麻花,已经香飘津门。“狗不理”包子更是被人们广为传诵。

  上个星期天的晚上,爸爸妈妈带我慕名去了天津狗不理包子总店,高大的建筑外面有华丽的外饰,大门中央的那块写着“狗不理”的匾牌,显得格外的古朴典雅。我们走进到店里,就被饭店里挂着的介绍狗不理来历的画框吸引住了……相传在一百多年前的清朝同治年间,包子店主高贵友乳名“狗子”,他十四岁来天津学艺,心灵手巧又勤学好问,做包子的手艺不断长进,已经精通了做包子的各种手艺,很快就小有名气了。他制作的包子口感柔软,鲜香不腻,色香味形都独具特色,来吃他包子的人越来越多,生意十分兴隆,狗子忙得顾不上跟顾客说话,这样一来,吃包子的人都戏称他“狗不理”,因而深受广大食客赞扬与青睐。

  看完了狗不理包子的来历,心里大为感叹:狗不理包子这么红火,今日能吃一顿,真是太幸运了!

  我们等了好久,终于送来了一盘包子,刚出屉的包子热气腾腾,看上去如同薄雾之中含苞秋菊,我立刻尝了一个,咬上一口,香而不腻,味道鲜美,含在嘴里回味无穷,包子里的菜让本来油腻的肉更加爽口,还有汁呢!妈妈告诉我:“狗不理包子要有肉等和很多新鲜辅料和在一起做成馅,用面包好,放入鸡汤煮好再蒸,才能出你吃到的那种感觉那!”听完这些话,我更喜欢狗不理包子了,小小的狗不理包子还有真么大的学问,做起来还真么麻烦,不可思议!

  津城特有的.文化底蕴,使“狗不理”在人们的心中早已不再是一种简单的食物,而是成为了一种文化享受,以至于“狗不理”这个牌号逐渐成为饮食行业乃至津城的代名词,狗不理包子以其味道鲜美而誉满全国,名扬中外。

  家乡的元宵节是仅次于大年初一的日子,这一天的重头戏非舞龙灯莫属了。

  晚上7点,一轮皎洁的明月装点着夜空。突然,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一条威猛的草龙“飞”了出来。到处都是围观的人群,鞭炮声此起彼伏,我的心一下子燃烧起来。这是多么奇妙的`一幕呀!草龙长10米左右,它那两颗明亮的眼睛忽闪忽闪的,活灵活现,两条长长的龙须由彩灯组成,五颜六色,美极了!

  爷爷与他的队友们举着草龙,青筋凸显的大手充满了力量。龙珠当然是由德高望重的爷爷把握。草龙在爷爷的带领下,飞快地盘旋着,远远望去,仿佛一条真龙在腾云驾雾。爷爷和他的队友们才行进不到100米,就来到了一户人家。还没到门口,就听到里面传来“噼噼啪啪”的鞭炮声,这户人家一早就把厅堂收拾好,准备好鞭炮,恭候草龙的到来,并且极力邀请龙灯队在家里稍做停留。家里自酿的米酒,喜庆的香烟、糖果,让红红火火的年味儿更加浓厚了!

  “三分龙,七分舞。”这是爷爷常说的一句话。的确,龙要舞才能显出它的威风。(小学生作文 )只见爷爷转动龙珠,在前方开道,龙头紧跟其后,跃跃欲试,仿佛一口就能吞下那颗又大又亮的龙珠,龙身跟随龙头有节奏地飞舞着,这招“蛟龙漫游”甚是流畅。忽然,爷爷将龙珠滑向了龙尾,龙头紧追不舍,来了个“龙头穿裆”的招式,引得围观的群众一片喝彩。主人赶紧拿出香烟、糖果、茶水来招呼大家,据说草龙经过的人家这年一定行好运。一路上,鞭炮声、锣鼓声、喝彩声不绝于耳。

  鞭炮声中,妈妈大声告诉我:“我们鄞州区的舞草龙还申请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呢!舞草龙的师傅都是百里挑一的,并且早早就开始排练了,有最基本的游走动作,也有回头、摆尾、叩首、盘旋等高难度动作。舞草龙可不单是力气活,还要求技术和配合。”

  一阵“噼噼啪啪”的鞭炮声过后,一群人簇拥着威武的草龙,向着下一户人家,向着美好的生活出发了……

  我的家乡——宁乡,这座小县城位于湖南*沙市的西部,那里一切*凡,不出众,但家乡的闪光点却总是引人注目。其中祖先世代相传的民间传统*俗是其中的亮点之一。节日气氛最能体现传统*俗的魅力。我们这里的第一个节日是春节春节不到,家家户户进入除夕都会接连杀猪。奇怪的是,在农村杀猪后,会对村民们大吃一顿。在我家乡除夕,我一定会吃鸡、鱼、肉等三道菜。鸡应该是公鸡春节以后的另一个高潮无疑是元宵节。元宵节吃元宵当然是不可缺少的。柔软的白脸裹着芬芳美味的三明治,咬了一口,甜美的黑色芝麻糊流入嘴里,慢慢融化在嘴里。元宵节,什么事都围着“圆”当然不能开灯。家乡有持续多年的*俗——灯会。每到正月14、15日晚上,步行街、行政中心总会亮起“不睡觉”的红色灯笼,为家乡增添亮丽的风景线,因此每次灯会、现场都挤满了人,可谓人山人海。所以,当我到达的时候,我非常无助。……我的家乡虽然是一个小县城,但有着数千年深厚的文化底蕴,包含着祖先传承下来的民风*俗,为*增添了世界上唯一的地方特色。

  我们*分为56个民族,同时也盛开着56朵花。56个民族都有着各自不同的风俗*惯,都有着各自的缘由。

  满族人,在清朝是最为繁盛,清朝是满族人的天下,我们常说“满汉全*”是说汉族的一大桌菜全在满族的餐桌上。而他们的衣服也十分的突出。女的穿旗袍,男的穿马卦。而旗袍则意味八旗子弟穿的旗袍。女的就穿那种*似旗袍的衣服。男的就是骑马时要穿马褂,就像我们现在的背心。满族人把狗当作圣物,以不猎杀,反而进行保护。

  满族绝对是一个除汉族以外的又一个庞大而又有秩序的民族。从满族建立清朝的那场战争就可以一斑了。满族在谋权当朝之前把各个村落分为八队,分别为:红旗,黄旗,蓝旗,白旗,镶红旗,镶黄旗,镶蓝旗,镶白旗。每队分工明确。就是因为这样才能使满人能夺得天下权政的原因之一。

  如果有机会,我真想去北方的满族聚集的地方看一看。

  门神也是和春联有着同样地位的一件春节必备品,但是随着文化的发展,它已经不多见了。

  我个人认为它的衰弱应该是因为现代建筑对于大门的改革,门神的画像很难在这里找到一*之地,便逐渐消散了。

  经过多方寻找,我终于看到了它。

  听卖画人介绍,这是神茶及郁垒的画像,他们一个手执钢鞭,一个腰带铁锏,大有怒发冲冠之势。

  通过资料,我了解到,在上古的时候,有神萘郁垒俩兄弟,他们住在度朔山上。

  采摘野果,摘种桃树生活。

  在度朔山上有一棵桃树,树荫如盖。

  一天,鬼王想在这里偷些桃吃,便叫小鬼去摘,但却被两兄弟打了一顿,鬼王一气之下,现出原形,在晚上闯进了两兄弟的住所。

  两兄弟沉着冷静,制伏了鬼王,把他扔去喂了老虎,众鬼便对他们俯首听命。

  每天早上,他们便在这桃树下检阅百鬼。

  如果有恶鬼为害人间,便将其绑了喂老虎。

  后来,人们便用两块桃木板画上神茶、郁垒的画像,挂在门的两边用来驱鬼避邪。

  在*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

  而中秋节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它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全国众多民族中的传统文化节日。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节又称“团圆节”。

  据说此夜月球距地球最*,月亮最大最亮,所以从古至今都有饮宴赏月的*俗;回娘家的媳妇是日必返夫家,以寓圆满、吉庆之意。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节定在八月十六,如宁波、台州、舟山,这与方国珍占据温、台、明三州时,为防范元朝官兵和朱元田的袭击而改“正月十四为元宵、八月十六为中秋节”有关。此外在香港,过了中秋节兴犹未尽,还要在十六夜再狂欢一次,名为“追月”。

  “中秋节”一词,最早见于《周礼》一书,而真正形成全国性的节日是在唐代。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节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在唐代,中秋节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北宋,八月十五夜,满城人家,不论贫富老小,都要穿上**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意。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明清以来,中秋节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节、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今天,月下游玩的*俗,已远没有旧时盛行。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

  中秋节节的*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繁荣昌盛的中华大地上,盛开着五彩缤纷的五十六朵民族之花。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都有着自己的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不一样的热闹节日、不一样的穿着打扮、不一样的美味食物、不一样的新颖民居……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无不体现出丰富多彩的地域特色,无不展示着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例如土家族的民居——吊脚楼。

  吊脚楼是土家族人居住和生活的场所,多数吊脚楼都是依山傍水而建。吊脚楼就是在*地上,用高大的木头撑起,用木板将房子分上下两层。上层通风、干燥、防潮,是居室;下层是猪牛栏圈或用来堆放杂物。

  吊脚楼有很多好处,高悬地面既通风干燥,又能防毒蛇、野兽,楼板下还可放杂物。一般人家中都有小庭院,院前有篱笆,院后有竹林,附*有小溪,青石板铺路,刨木板装壁,松明照亮,一家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宁静生活,十分朴素。有点类似于诗中所写的“小桥流水人家。”

  大家可别小瞧了吊角楼,它可是有着丰厚的.文化内涵呢!除了土家族的民居建筑注重地理位置,依山傍水而建;而且土家族民居的建筑艺术,毫无疑惑是*建筑中的一块文化瑰宝。建筑师和环境艺术设计家们都在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将传统居民建筑与现代民居住宅科学而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朋友们,百闻不如一见,你还是自己去欣赏一下土家族吊脚楼,亲身去体验一下那浓厚的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吧!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不一样的民风民俗,其中,蒙古族的民风民俗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蒙古族在饮食起居方面都与其它族有些不同,蒙古族也有自己的特别*惯。例如:你到蒙古去做客,需盘腿坐在*子上,几个人围着一个火炉,主人不能端正地坐在那里。而主人向客人们递奶茶的时候,客人应端正的接过去,如果不接,就表示对主人的不尊敬。如果实在不方便,也要喝几口,否则主人会伤心。

  我们了解了蒙古族人的热情好客,下面就让我们了解一下蒙古族的服饰吧。蒙古族的服饰很鲜艳,头上戴着别具一格的帽子。蒙古人不像我们,我们一年四季都穿不同的服饰,而蒙古族一年四季穿的都是长袍,因为他们都有自己的特色服饰。

  蒙古族的饮食也别具特色,日食三餐,每一餐都离不开奶与肉。蒙古族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那当然就很著名。说起肉,蒙古族最著名的食物当然是属烤全羊啦!烤制后的羊肉色泽饱满,色香味俱全,让人看着都想咬一口。还有蒙古的手抓羊肉,是蒙古族最喜爱的食物之一,相传手抓羊肉已有*千年的历史,因手抓食用而得名。酒类的当然也要数马奶酒,马奶酒是牧民们亲自研制的传统名贵饮料,牧民们祖祖辈辈生活在草原,每天都离不开马奶酒,每天到处都洋溢着马奶酒的清香。

  怎么样?蒙古的民风民俗是不是很有特色,你想不想来尝试一下。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民俗特色。今天,就让我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萧山的民风民俗吧!

  麻糍——俗称麻团。我和许多小朋友一样,只吃过麻糍,可没看见过麻糍是怎么做的。每年的冬至,每户人家都要做麻团,因为吃了麻团之后,就意味着我们又长了一岁。

  今年冬至回到老家,我终于看见麻糍是怎么做的了。我们全家正在吃晚饭的时候,隔壁的四奶奶来串门了,告诉我们他们晚饭后要“搓麻团”。奶奶说等会儿带我们去看看,让我去见识一下麻团是怎么做的。妈妈很兴奋地说她小时候家里每到冬至前夕或者家里有喜事时,都会有“搓麻团”的风俗*惯,那时妈妈和她的姐妹一起围着大人们“搓麻团”,等待享受这糯糯的、香喷喷的麻糍,这是妈妈童年最美好的回忆。

  我们匆匆忙忙地吃完晚饭,兴高采烈地跟着妈妈和奶奶,来到四奶奶家里,看见灶上的锅里正烧着水,不过一会儿,水就开了,只见四奶奶把半脸盆水的糯米粉全部倒了进去,用一双筷子不停的搅拌,这时锅里的粉都像橡皮泥一样一块一块的,我问奶奶这是在干吗,奶奶说:“着叫作打欠头。”奶奶说着,拿起铲子把它们捞到脸盆里,然后放上几碗粉,最后用双手不停地把它揉成团,直到粉团有点韧性为止四奶奶教我把粉团搓成长条,然后把它截成乒乓球大小的一个个球,放在手心里,用两手把它搓圆,再放到水里去煮,直到一个个圆球浮出水面为止。最后一步,在一个盆里撒上黄豆粉和白糖,把圆球捞起来放进去,然后不停的旋转,直到圆球上裹满为止,香喷喷的麻糍就新鲜出炉了。我迫不及待的夹起一颗就吃,好香好烫呀!

  这就是我们萧山的民风民俗之一。

  我爱内蒙古——内蒙古民俗文化

  蒙古族自古以来就有各种迎宾礼节。预约的会客,不论是社会团体还是私人会面,主人总是远远的迎候着客人。有人会在路边等候,有的骑马飞驰而来,有的骑着摩托、乘着越野吉普车赶来,在隆重的场合还会分几个梯队迎接客人。

  如果您到大草原旅游,您一定会到草原上蒙古族的住舍——蒙古包作客,因为这是蒙古族从古到今的传统。当来到这里,您一定会情不自禁地赞美主人的住处,“这真是一块好地方,草原的大自然景色多美好!”或者您会用临时学会的蒙语“赛努!赛努(好啊!好!)表示自己的情怀,一句蒙古语说出来,这里的主人会由衷地高兴。


民风民俗的作文9篇(扩展3)

——民风民俗的作文6篇

  元宵节是*的传统节日,每年的正月十五就是元宵节。“正月十五闹元宵,红红火火过大年。”一年一度的元宵节来临啦,家家户户都在用笑脸迎接元宵节的到来。

  元宵节家家户户都赶着做“元宵”我认为元宵其实是和汤圆一样的。都是那么园,那么白,好像一个个白白胖胖的小娃娃。我觉得包元宵好好玩,在元宵里放入各种馅儿:芝麻,豆沙,桂圆,果仁等等,然后再包好。我想“元宵”这个“元”和团圆这个“园”是谐音,大概就是要把元宵搓得非常圆才行,包好的元宵再放入锅里煮。这样元宵就做好了,家家户户就围在一起吃元宵了。就像这句话“闹元宵,煮元宵,骨肉团聚,满心喜。”

  元宵节还可以观花灯。大街上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好像是办喜事,热闹而美丽。在这一天还可以猜灯谜,在灯笼下贴上一张张灯谜纸,既可以动脑筋,又可以观灯,还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礼物,真是一举多得啊!

  元宵节也是一个浪漫的节日,听妈妈讲元宵节还是*的“情人节”。这一天,情侣们手拉着手一起去观灯、看表演。笑声洋溢着整条街,幸福洒满每个人的心。

  元宵节那一天最热闹的无过于放礼花了。街上人许多,每个人都站在了最佳观赏烟花的位置。放烟花的人来了,他点燃了烟花,“呯呯”开始放了。看,一只好像老鼠一样的烟花冲上天了,一炸五颜六色的花点儿就在天上飞舞,过了一会儿又不见了。紧接着,又飞上了一朵花好像流星雨一样从天而降,就好像天女散花……人越来越多了,笑声越来越响了,一朵朵“花”也越来越好看了……大伙儿沉浸在欢声笑语的元宵夜之中。

  元宵节家家户户聚在一起,累了,困了,一会儿就进入了美妙的梦乡,我想,人们也一定会笑得非常开心的。

  爷爷是个老常州,对于家乡的民风民俗应该了如指掌的,我决定向他请教一番。然而他神秘的告诉我:到除夕夜的时候,你都会知道的!好不容易等到了除夕,一大早,爷爷奶奶就忙着摆菜,一大盆的豆芽,百叶丝,豆腐干丝和笋尖拌的菜摆在桌上,这是什么菜,乱七八糟的,爷爷说:“这是老常州的家祭菜,过年不能缺的一道重要菜。”一条大鱼正等着下锅呢,爷爷说:这条鱼象征“吉庆有余”!“哇,这么大,怎么吃得完呢?”“可不能一次吃完,必须年年有余!”奶奶和妈妈在包春卷,豆沙馅的,甜甜的馅象征我们来年的生活甜甜蜜蜜。

  来到了客厅,桌上吃的东西五花八门,真是过年好呀!爷爷指着各种东西告诉我,“这些都有说法的:苹果,象征*安大吉;橘子,象征团圆;长生果象征长身不老……”“呀,以前只顾吃了,没想到这里面有学问呀!”时间一晃,下午两点了,爷爷叫我:“毛智贤,快来帮爷爷贴春联!”我赶紧跑过去,帮爷爷拿起了浆糊,只见爷爷手捧一卷红纸,宝贝似的出来了。爸爸手里拿着凳子,我们祖孙三人一起走向大门口,双开大门一打开,我就问爷爷:“门上的对联好好的,为啥要换,多可惜呀?”“那是去年兔年的,今年是龙年,春联每年都要换新的,寓意辞旧迎新!”原来还有此一说。

  爸爸把旧的对联先撕除,爷爷把新的对联抹上浆糊,先右后左,再横批,一副应景的春联贴好了:“云起八方升祥瑞,龙腾四海报*安,财源广进。”“爷爷,为什们家家过年要贴春联,有说法吗?”“当然,传说古时候有个怪兽叫夕,专门祸害百姓,但它惧怕红的东西,所以古人就想出了对付它的办法,后来演变成了一年最后一天叫除夕,每家门上都贴红春联。现在的春联是包含着对来年的祝福和新的向往了。”,原来如此!”

  吴江的民风民俗,有袜底酥,有青团子,有粽子糖,有八宝鸭,有腊八粥,还有有春节吃的年货……袜底酥

  袜底酥,一个像椭圆形的饼,咬上一口,里面的味道甜甜的,酥酥的,会有饼屑站在嘴巴上,这可是同里古镇的特产。外面的皮上偶尔一些,比皮稍微小一点的红印章,别以为,它有“毒”,其实,这种红色的印章并没有“毒”,还是可以食用的。里面松松的,软软的。前面几口没有什么味道,到中间有一点甜蜜蜜的甜味,可以吃出来一共有三层。如果,咬的不怎么幸运,还会断掉,更会有“碎片”掉下来,这样就浪费了!

  青团子,俗话说就是青色的团子。外面滑滑的,软软的,柔柔的,有一点黏糊糊的。在外面咬上一口,哇没有一点的清凉的感觉,稍微有一点空心,面粉不会故意放的很多,而是,把中心的位子留出来,感觉有什么液体会流下来一样。清凉的青团子,吃了以后,会使浑身都是汗水的你,不会继续流汗,会凉爽一阵子,如果你是男生,那么就没有效果咯!

  粽子糖,俗话说就是像粽子的形状一样的糖。甜甜的,硬硬的,酥酥的,当然也有一点黏糊糊的。在外面咬上一小口,会感觉有一点像酥糖,就是那种麻麻的感觉。

  粽子糖有五彩缤纷的颜色,有黄色,有紫色,有蓝色,还有绿色……

  八宝鸭,俗话说就是鸭里面,把它的五脏六腑掏空,放上八宝饭,在锅里面的蒸。我最喜欢吃的就是八宝饭,因为它糯糯的,香香的,很美味。

  太湖三白,俗话说有白丝鱼,白虾和银鱼。白丝鱼,柔嫩,滑滑的,最适合清蒸了!

  白虾,白色的肉,嫩嫩的,用白煮也是最适合不过的了。银河,应该是银鱼炒蛋,那当然是最好吃的!

  水八仙,俗话说有茭白、莲藕、水芹、芡实(鸡头米)、茨菰(慈菇)、荸荠、莼菜、菱八。又称“水八鲜”。茭白一般都是跟毛豆一起炒着吃的,莲藕脆脆的,水芹和**一起炒。我最喜欢吃的是鸡头米炒虾仁,还有莼菜汤……

  春节的年货有,猪蹄肉,腊肠……这些都是*风味的年货,很是经典。

  民风民俗,美在特色。

  民间 “吹糖人”的艺人,他们将饴糖加热到适温时,揪下一团,揉成圆球,用食指沾上少量淀粉压一个深坑,收紧外口,快速拉出,拉到一定的细度时,猛地折断糖棒,此时,糖棒犹如细管,立即用嘴吹气造型。 整个操作过程必须经过苦练,手法要准确、造型要简洁生动。吹糖人的关键技术在吹和捏的功夫上。制糖人先将一小块饴糖放在手心压扁,然后握起拳头,用另一只手的手指从手心穿过,把糖块堆成管状,在把管的最上端咬掉后就可以吹了。制糖人鼓起腮帮子,不一会儿就吹成薄皮中空的扁圆球状,再用灵巧多变的手法,捏出造型各异的花鸟鱼虫、人物百态等,有的还图上花花绿绿的颜色。

  剪纸

  在中华民族的摇篮里,孕育发展了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剪纸俗称窗花,是民族文化的内容之一。剪纸作为一种有着悠久历史的民间艺术形式,为中华各民族人民所喜爱,其中陕北剪纸犹为引人注目。陕北剪纸包含秦、汉之风,风格既纤细秀美,又粗犷大方,粗中见巧工,土中观美感,曾连续数年分别在西安、北京等地展出,获得好评。

  凤翔木版年画

  据史料所考,迄今已有476年历史。按从事其业的一个家族一幅祖宗档案记载,明正德二年(1507)肖里村邰氏家族已有八户从事年画副业生产;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前,邰氏已开办早期年画“画局”,以后一直延续六代人190多年。凤翔木版年画从小到大,由粗到精,经过了多次起落、兴衰,成为*西北地区首屈一指的民间年画胜地。邰氏《世兴画局》在*两个世纪的进程中,立足凤翔,面向全国,打向国外,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

  我的家乡在四川,那里的各个节日的风俗和别的地方有所不同,那么就由我来把家乡的风俗介绍给大家吧!

  春节是*最隆重、热闹的传统节日,俗称“新年”。年节从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日。广大城乡年节前就开始备办年货,杀猪、羊、兔等,制腊肉、购食品、逢新衣,过年时大家穿好衣服、挂年画、贴春联,年三十吃团年饭,初二、三就开始走亲戚家拜年,祭祖等活动。这就是我们四川的风俗!清明节在一年的二月中旬,公历的4月5日前后,主要是郊游踏青、野炊;有的是祭祖上坟扫墓等活动。这一*俗活动也是城乡较普遍的活动。这就是我们四川的风俗!彝族火把节:火把节是四川凉山彝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时间为每年农历六月廿四日,家家饮酒、吃坨坨肉、并杀牲以祭祖先。人们穿新衣,开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文体活动,男人们参加斗牛、羊、鸡、赛马、摔跤;妇女则唱歌,吹口弦,弹月琴。晚上把火把在房前屋后游转;第三天晚上成群结队地举着火把遍游山野,火光一片,然后又集中到一处点燃篝火,打着火把,喝酒、唱歌跳舞,一直玩到天亮结束。这就是我们四川的风俗!我们四川的风俗都很特别,我喜欢我的家乡!

  苗族的历史悠久,四川、贵州、湖南的苗族至今把蚩尤当作自己的祖先。传说蚩尤是“九黎”之君,在5000年前,九黎部落与黄帝部落冲突,败而退出黄河下游,占据长江中、下游。逐渐形成“三苗”。公元前2世纪后,苗族先民大部分已迁至湘、鄂、川、黔等地。海南的苗族是十六世纪从广西去的士兵。

  苗族最大的节日是“西松”(祭祖),每年秋后举行一次。斗牛是苗族喜爱的一项活动,每年正月、端阳、火把、中秋等佳节都要举行。此外还有踩鼓、赛马、摔跤、斗马、斗鸟等活动。苗族喜爱歌舞,芦笙是苗族人民最喜欢的的著名乐器,大的长一、二丈,小的只八、九寸。具有民族特色的芦笙舞流行于贵州、四川、云南等地。跳舞时,往往几百人用大大小小的芦笙吹着同一曲调跳舞。

  苗族的衣服又叫苗服,苗族服饰从总体来看,保持着*民间的织、绣、挑、染的传统工艺技法,往往在运用一种主要的工艺手法的同时,穿插使用其他的工艺手法,或者挑中带绣,或者染中带绣,或者织绣结合,从而使这些服饰图案花团锦簇,显示出鲜明的民族艺术特色。从形式上看,分为盛装和便装。盛装,为节日礼宾和婚嫁时穿着的服装,繁复华丽,集中体现苗族服饰的艺术水*。便装,样式比盛装样式素静、简洁,用料少,费工少,供日常穿着之用。

  苗族创造了丰富的文化艺术,有大量的优美诗歌和传说故事流传至今。“飞歌”享有盛名。乐器主要有:芦笙、木鼓、皮鼓、铜鼓最富盛名。

  无论是谁只要去过苗族,就会让你流连忘返,舍不得走。


民风民俗的作文9篇(扩展4)

——民风的民俗作文 (菁华3篇)

  饮食

  蒙古族人民世居草原,以畜牧为主要生产方式。以奶和肉类食品为主,马奶酒、手扒肉、烤羊肉和茶是他们日常生活最喜欢的饮料食品和待客佳肴。辽宁辽西的蒙古族比较早地从事农耕生产,所以在饮食上既保留了蒙古族的传统食俗,还有一些东蒙地区独特的美食。如全羊汤、“手把羊肉”、蒙族馅饼、*糕等。

  所谓的全羊汤,就是将新鲜的羊肉配以羊的心肝肺肚肠等下水,切成条状,一起放入水中煮熟,然后放上各种佐料食用。味道鲜美可口,颇受人们的喜爱。全羊汤原是蒙古族人民的特色饮食,现在已成为辽西阜新地区待客的一种美食,尤其是在农历“立秋”这天,人们大都会食用,俗称“抢秋膘”。

  “手把羊肉”是蒙古人传统的食品之一。做“手把羊肉”必须选用膘肥肉嫩的羊,就地宰杀,剥皮入锅,放入佐料,进行蒸煮,色、香、味俱佳,是蒙古族待客的美味佳肴。因为不用筷子,而直接用手,所以叫做手把肉。

  年辽宁省十大风味食品评选中阜新孙玉国厨师主理的“手把肉”、“全羊汤”入眩

  服饰

  首饰、长袍、腰带和靴子是蒙古族服饰的4个主要部分。蒙古袍是蒙古族男女老幼都爱穿的长袍,是在长期的游牧生活中形成的独特衣着装饰。

  蒙古族妇女头上的装饰品,用宝石、金银等制成,多在节庆宴会上或探亲访友时使用,*时则用彩色长绸缠绕。

  蒙古袍两袖长而宽大,下端左右不分衩,领子较高,大襟右钉扣;领口、袖口、衣边常用花边镶饰。男袍多为蓝色、棕色;女袍多为红色、绿色、紫色。

  穿蒙古袍必备腰带和马靴,这样的装束使男子汉显得强悍潇洒;女子则显得身材苗条、矫剑

  蒙古靴有布靴、皮靴之分。布靴,美观别致、柔软轻便;皮靴,挺括光洁,结实耐穿。骑马时可以保护踝部、御寒;坠马时自然脱靴,可以保证人身安全。

  生活在辽宁的蒙古族人日常生活中并不经常穿着民族服装,但是在大型的节庆*上,或是婚庆典礼上,蒙古族同胞就穿上绚丽多彩的民族服装,以示隆重。

  民居

  蒙古包是满族对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称呼,满语将家或屋称为“博”,因为诣音,所以后来叫成了“蒙古包”。蒙古族将自己的住房称为“格尔”;汉族人称蒙古包为“穹庐”或“毡房”等。

  蒙古包结构简单,拆装方便,搬运轻便,十分适合蒙古族游牧生活。蒙古包外形虽小,但包内使用面积却很大;而且空气流通,采光条件好,冬暖夏凉,不怕风吹雨打,非常适合于转场放牧的牧民居住和使用。辽宁的蒙古族人现在大多数居住在与汉族或满族人相似的砖木结构的房屋,但是在室内的装饰上却有着明显的民族特色。

  风俗*惯指个人或集体的传统风尚、礼节、*性。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风俗由于一种历史形成的,它对社会成员有一种非常强烈的行为制约作用。风俗是社会道德与法律的基础和相辅部分。主要包括民族风俗、节日*俗、传统礼仪等等。

  泱泱华夏,盛开着五十六朵民族之花。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节日风俗。也许大家还不了解傣族的泼水节,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傣族,了解傣族的泼水节。

  泼水节源于印度,曾是婆罗门教的一种宗教仪式,其后为佛教所吸收,经缅甸传入云南傣族地区。泼水节是傣族新年,也是傣族最重大的传统节日。泼水节是在傣历3月举行,共举行三天,前两天送旧,其中第一天,傣语称为"麦日",第二天,傣语称为"恼日"。最后一天迎新。

  节日一大早,男女老少就沐浴更衣,家家户户的门框,窗户上,都贴着各式各样的剪纸,城镇的主要街道搭起了牌坊,顶端站立着象征幸福吉祥的金孔雀。傣族的男女老少穿上了节日的盛装成群结队地上山去采摘野花做花房。中午,妇女则各挑一担清水泼到佛像上,为佛洗尘。然后,青年男女提着木桶,一时间水花四溅。他们要借这飞溅的水花,表示真诚的祝福,据说这样可以不生疾病,四季*安,被别人泼到越多水,就越高兴。因为说明他受到的祝福也很多。

  在节日期间泼水节另一项最引人注目的活动是划龙舟,跳象脚鼓舞和孔雀舞,那是傣族新年的第三天,傣语称为"麦帕雅晚玛"。节日的气氛到此时被推倒了高潮,穿着节日盛装的观众欢聚在澜沧江畔,瑞丽江边,纷纷沉浸在喜气洋洋的热烈气氛中。

  在节日期间,到处充满欢声笑语,处处洋溢着祥和的节日气氛中。

  经过我的解说,你对傣族的泼水节是不是了解了一些呢?

  踩高跷、玩狮子、吃汤圆……舞龙赏灯闹元宵,欢天喜地迎春来,要说老家安徽宣城的春节民俗,真是五彩缤纷,令人目不暇接。老家的闹花灯遍及城乡,玩灯时伴以爆竹烟花等,十分壮观。同时还有踩高跷、旱船、玩狮子、挑花篮等活动,儿童提灯更是美不胜收,今年寒假,我也去提花灯了!

  大年初五中午,爸爸带我去双沟看花灯,刚过东华山就听见一阵震耳欲聋的爆竹声。我连忙下车,只见一条长长的队伍,两条龙灯在前面游动,中间许多人提着花灯,后面还有两只麒麟摇头晃脑,围观的人里三层外三层。

  随着“咚咚锵、咚咚锵”的锣鼓声,那条金色的龙舞动起来了。你看它时而在空中翻飞,时而绕着地面盘旋,时而龙头从龙身下钻出来。真是巨龙腾飞,让我们目不暇接,周围观看的人不时发出阵阵喝彩声。舞龙的人个个精神抖擞,龙头前的那个人手握彩球,一会挥到东,一会挥到西,龙头跟着彩球摆动,真是栩栩如生。

  正在我看得津津有味时,传来“媛媛”“媛媛”的呼唤声,我回头一看,啊!花灯队伍里居然有我表姐呢!她手提一个椭圆形的大花灯,花灯上写着“五谷丰登”,其他的花灯也都是椭圆的,像一个大冬瓜,不过上面有点贴的是一首诗,有点贴的是剪纸,花灯用各色彩纸糊成,黄、蓝、绿、紫、大红、粉红——给节日增添了热闹的气氛。提花灯的都是一些跟我差不多大的孩子,他们有点把花灯扛在肩上,有的提在手中。

  哎,假如我也能加入他们的队伍多好啊!“媛媛,想不要提花灯?”姐姐好像看出了我的心思。“好呀!”我兴奋不已,接过姐姐手中的花灯,跟随队伍向前走。可没有走多远,就觉得手酸酸的,“姐姐,我不想提了。”走在一旁的姐姐笑了,“就这么一会儿,就打退堂鼓了,我们回去有夜宵吃哦!”我可不想让姐姐嘲笑,于是一咬牙继续跟随人群前进。终于从东华山来到沙墩,乡亲们出来迎接我们,小孩子围着我们跳啊,叫啊,场面好不热闹。在这里闹了差不多一个小时,队伍才浩浩荡荡向前走。我们经过每一座村庄、学校都要停留一个小时左右,好不容易来到了目的地双沟。此时夜幕已经降临,我双腿也快拖不动了,看其他孩子一个个都兴致勃勃的,我也不能输给别人呀!“我们还要走回家哦!”姐姐告诉我。为了那美味的宵夜,我只能忍了。

  领头的人又给我们发了个通电的小灯笼,叫我们把小灯笼放进大花灯,这下,花灯全都亮了,与白天相比更美了。我们往回走,经过白天的村庄、学校,乡亲们还是那么热情,放爆竹来迎接我们。走呀,走呀,终于回到了东华山,此时已经12点了,我累得筋疲力尽,宵夜是热气腾腾的包子,我连吃三个,真香呀,这可是我一天的劳动所得哦。

  提花灯,让我尽情的体验到了家乡春节的民风民俗,这个寒假我过得特别有意义。


民风民俗的作文9篇(扩展5)

——民风民俗的作文优选【20】篇

  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盼来了过年。这年味可在四处飘溢,风俗自然也是少不了。中国的传统风俗可是一样也少不了,那自然而然地就会一脉相承,声声不息。

  年俗NO.1 除旧迎新

  在过年前,人们总是会把家里的一些旧物品扔掉,把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一尘不染,把没用的旧物换作新的,以迎接年的到来,使新年变得更加有韵味。

  不仅要把物品换作新的,新年还需要有新气象。每个人的精神面貌自然也需要有所改变,也要有所进步。

  年俗NO.2 年夜饭

  除夕夜,人们最忘却不了的自然就是年夜饭了,在除夕夜的晚饭中,全家人会聚在一起,一起享用一顿丰盛的晚餐。这顿饭象征着团圆,是一种对信念的美好向往。

  自然,我的肚子这回可是也有福气了。这顿饭,足以让它叫好了!

  年俗NO。3 拜年

  大年初一这一天,人们最缺少不了的就是拜年这个风俗了。人们到自己的亲朋好友家中闲聊一番自然是再好不过的选择了。去喝些茶,互相送去一声声祝福与问候,来年自然大吉又大利。

  自然我们这些小朋友趁着大人们聊天的时候,更加少不了一段嬉戏玩耍。把衣服玩脏了,可能还会遭到大人们的无止境的一大堆唠叨。

  年俗NO.4 燃放烟花爆竹

  燃放烟花的实际最好不过于除夕夜了,吃完一顿丰盛的年夜饭之后,来到楼下。看着一道道绚丽的烟花接连在天空中绽放,我似乎看见了我新一年幸运的记号。我们的新年就要来到了,怎么能不为此而欢呼呢?

  我们的拜年风俗中蕴含着浓浓的年味,新的一年要来到了!

  不同的民族,不同的风情。不一样的风俗造就了来自不一样的节日风俗,今天我就带大家领略一下苗族的风土人情。

  苗族主要聚居于贵州省东南部、广西大苗山、海南岛及贵州、湖南、湖北、四川、云南、广西等省区的交界地带。

  苗族十分注重礼仪。客人来访,必杀鸡宰鸭盛情款待,若是远道来的贵客,苗族人*惯先请客人饮牛角酒。吃鸡时,鸡头要敬给客人中的.长者,鸡腿要赐给年纪最小的客人。有的地方还有分鸡心的*俗,即由家里年纪最大的主人用筷子把鸡心或鸭心拈给客人,但客人不能自己吃掉,必须把鸡心*分给在座的老人。如客人酒量小,不喜欢吃肥肉,可以说明情况,主人不勉强,但不吃苗族讲究真情实意,非常热情,最忌浮华与虚伪。主人路遇客人不抢走第一步,不走在前面;交谈中用敬语称呼;迎客要穿节日服装;对贵客要到寨外摆酒迎候;客人到家门,男主人要叫门,告知在家的女主人,女主人要唱歌开门迎客;在客人面前,女主人不登高上楼;宴会上以鸡、鸭待客为佳肴,以心、肝最贵重,要先给给客人或长者,客人则分给众人享用,次序是先长后幼。客人不要称主人“苗子”,他们喜自称“蒙”。

  苗族人确实是尊老爱幼,真情实意,热情好客,非常注重礼节的。

  中原地区浓郁的奇风异俗给这块古老的大地涂上了如诗如画的色彩。小孩儿穿百家衣吃百家饭就是这诸多风俗中饶有兴趣的一页。

  百家衣是婴儿服的一种,由一百个家庭贡献出的布片做成,故名百家衣。每当婴儿出生后,特别是数世单传、孩子的啼哭打破了家庭的'沉寂,全家人为之惊喜万分。这时,孩子的奶奶、爷爷就要向左邻右舍报告喜讯,并向百家*亲好友求乞布块。特别是那些姓“刘”、“陈”、“程”谐音“留”、“成”,在老人们看来,这些谐音都是吉利之语,对于保佑孩子成长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这些人家的一小块布头或是一方旧布片,老人们也会珍重地收留下来。布块的大小花色一般不太讲究,但以蓝色为最好。因 “蓝”谐音“拦”,只要有蓝色的布块,妖魔鬼怪就收不走孩子。

  人们把百家的布块缝在一起。据老年人讲,缝百家衣的讲究也很多,像布纹的走向、拼图等,都有约定俗成的规矩。衣服不能在胸前开口,要做成偏开口的大襟衫,也叫道袍衫。这种衣服,往往不能做完,老人们常在底襟处留个口子,此称藏魂处。待孩子满月后,由孩子的母亲将口子缝住,这就说明孩子的魂灵已留在了母亲的身边,再也不必为孩子的安全操心了。

  也许穿衣吃饭是人类生存的根本,民间保佐婴儿成长的风俗除穿百家衣之外,还有给孩子吃百家饭的*惯。凡是对孩子比较溺爱的人家,农历正月初一那天,爷爷抱着未满周岁的的孙子,佯装乞丐模样,手执破碗,沿街乞讨。乞饭的人家以100家为宜。他们将讨来的馍、菜、米烩在一起,煮成稀饭,让孩子吃下。据说这样孩子就可受到百家的庇护,免除灾难。吃过百家饭后,孩子的奶奶要蒸100个铜钱大小的麦面馍,用篮子挎上,沿村庄或街道漫步,凡遇到小孩,就要送一个小馍给他。这100个小馍分给100个小孩。馍发完后,灾难也就让别人嚼完了,自己的孩子就会*安健康,长大**。此俗称“嚼灾”。

  这种*惯在民间有一定的广泛性,不管认识与否,凡遇上求饭的祖孙,人们都会慷慨相助,凡碰上发馍的老人,人们也乐意收下。

  我家乡有许多传统的节日,最有趣的就是春节。

  按照我家乡的*俗,春节从腊月二十三就开始了。腊月二十三被我家乡人称为小年,这天,人们就开始打扫卫生,把房间的里里外外都打扫得干干净净,还要杀羊杀猪用来祭灶。从这天起,人们就开始办年货了:买对联、买糖果……有些人家还要炸油果子。

  到了除夕就更热闹了,家家都在包饺子,到处都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上了漂亮的新衣服,门上都贴上了红红的对联。这一天,出门在外的人都要赶回家团员。到了晚上,鞭炮声彻夜不绝,人们还要看春节联欢晚会,吃年夜饭。

  从大年初一到初十,是人们走亲访友的好日子。人们都要相互拜年,祝福亲朋好友来年快乐*安。家里来了客人,大人们都要拿出好吃的东西来接待客人,小孩子们也很开心,因为他们可以收到压岁钱。

  到了元宵节的`时候,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灯火通明,有鱼灯、有福娃灯、有火箭灯……人们都从四面八方来涌来,围到广场上看烟花,各种各样的烟花将夜空装扮的更加绚丽多彩。

  过了正月十六,春节就结束了,人们又开始了忙碌的生活。

  道独特的风景线深深地吸引我的眼球-一股红色的潮流掀起来了,大街小巷到处是随风飘扬的*** ,大家热情高昂地共庆祖国66年华诞。

  我走到街上,一眼就看到街边的店铺都不约而同挂着红旗,有的挂在门旁边,有的挂在门把上,还有的粘在玻璃门上,一阵风拂过,红旗就漾起的波纹,鲜红的***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xx,又犹如熊熊燃烧的火炬透露着我心中最美、最真的梦想! 经过学生街时,流动小贩沿街叫卖着小**,很多人受到沿街**影响而热情高涨纷纷购买,那情景真是火爆抢购呀,这时有个姐姐手上拿着小**走到烧烤铺前,不小心旗面被油烟熏得有点焦黑,看起来有点脏,于是,她就随手把小**给扔了,我正想跑过去捡时,学生街人来人往,有人不经意踩了小**,我自言自语:“哇,更脏了,我去捡大家还以为我连一块钱的小**都买不起。”想时迟做时快,这时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蹒跚走过来,我又想:“这个**又要‘雪上加霜’了。”谁知老人弯着腰捡这个“伤痕累累”的**,老人还喃喃着说“**怎么能乱扔乱踩……”老人边说边将**抖了抖,还从包里拿出擦眼镜的布来回地擦拭,好像在擦一块刚出土的红宝石。看着看着我的耳根不由自主地烧了起来……

  大家都在以自己的热情、快乐欢度国庆的同时都要以老人家那颗最真诚的心对待**吧!

  汉族丧葬旧的传统是讲究重殓厚葬,并且夹杂着许多迷信的*俗。汉族自古盛行棺木土葬,葬礼隆重,分殓、殡、葬三个阶段进行。

  殓,就是给尸体穿衣下棺。人初死入殓前要给死者招魂、沐浴。殓分小殓和大殓两步。小殓是给尸体裹衣衾,一般用布帛,富庶人家用丝绸,有的皇族用玉衣。大殓是把尸体装进棺材。棺材称“寿材”,男棺刻有“寿”字,女棺刻有“福”字,有的则刻以“福禄寿”三字的合写体。小殓时还要把米放在死者口中,富庶人家含璧、珠等,皇族含玉,*代则含一银元,均称之为“饭含”。大殓时往往随殓一些物品,一般人有衣、被及日常用品等物,富庶人家及皇族随葬物品繁多且贵重。

  殡,就是入殓后停柩于殡宫,殡期长短不一,少则3日,多则30天,主要由奔丧者而定。古代多停棺3个月而葬,至多达7个月。汉族传统*俗,父母死亡,儿女必奔丧,否则为不孝。而亲朋好友将来哀悼祭奠死者,称之为“吊丧”或“吊唁”。奔丧者均要丧服。古代汉族丧服分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织麻五种,称为“五服”,用粗、细不同的麻布制成,按亲疏关系不同而穿不同的丧服,称为“披麻戴孝”。*代多用白布做丧服。现代城市一般兴胸佩白花,臂戴黑纱。

  葬,就是掩埋死者遗体,即棺木入土。旧俗入葬前往往要看风水、择坟地,谓“择吉地”。送葬又叫出殡。送葬时,古代汉族一般是“孝子”在前执绋,挽柩者唱挽歌。挽歌到*、现代演变为哀乐。亲朋好友写挽词或挽联送葬,到*、现代又演变成送花圈,花圈上写挽联。

  古有以人殉葬的*俗(主要是*亲、*臣和*侍,至清朝人殉仍有遗存),后逐渐以陶俑代之,到*代则以纸扎人像伴葬。

  葬礼以后,有做七、断七、百日、周年等追悼仪式,并将牌位送归祠堂,这已从葬礼时对人的仪礼转为对“鬼灵”、“祖灵”的仪礼。

  另外,汉族还有“归葬”的*俗,就是将死于他乡的遗体归葬原籍。

  丧事期间,死者亲属要穿孝服,在灵堂守灵。中国古代礼制,把孝服按与死者血缘关系的亲疏分为五等,在现代汉语里还有“五服”这个词,表示血缘关系的`远*。孝服用白布做成,这与西方民族穿白衣做礼服的*俗大不相同。清朝时有一英国人第一次到中国来,遇到出殡的队伍人人穿白色衣服,而神情却痛苦悲哀,觉得十分奇怪。在古代,出殡时有人唱挽歌,晋代大诗人陶渊明生前就为自己写过《挽歌诗》三首。后世的挽联、挽幛就是从古代的挽歌演变而来的。

  丧葬仪式规模大小与死者的地位身份密切相关,在封建社会对不同地位身份的人丧仪都有严格的规定。王公贵族、富豪之家常以规模宏大的丧仪来炫耀自己的权势。《红楼梦》里写宁国府死了秦可卿,所用棺材价值数千两银子,由二、三百名和尚道士念经,出殡时的队伍“浩浩荡荡,压地银山一般”。而穷苦百姓连起码的温饱尚且达不到,自然也就谈不上“重殓厚葬”了。有时甚至只能用一片*子包裹一下尸体,草草埋掉。

  尊长死后,子孙要在家守二十七个月,其间停止交际和娱乐,做官的也必须离职回家守孝,以表示对尊亲的哀悼,称“守制”。

  我的家乡——浙江,是一个有着许多特别风俗*惯的地方。

  说说过节的风俗*惯。首先是一年中最热闹喜庆的——春节,浙江各地的风俗与全国一样,新春佳节也特别隆重、热闹,主要有放鞭炮、拜年、吃年糕等风俗。在浙江,重阳节有个风俗,就是早上吃一种叫“重阳”的,方形或菱形,上面嵌着一些栗子,插着红绿小旗的点心。

  浙江的民间艺术也十分丰富多彩:浦江的剪纸艺术、象山的`竹雕艺术、仙居的皤滩花灯……

  各地都有各地特有的、有魅力的风俗*惯,我很想多了解一下。

  我们的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渊远流长。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绍的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剪纸啦!

  剪纸的种类有很多,比如:窗花、喜花、礼花、鞋花、门筏、湾州布影、斗香花、剪纸团花、剪纸旗幡、剪纸汉字、剪纸图画等等。剪纸的内容包含着浓浓的生活气息。鱼虫鸟兽、花草树木、亭桥风景这些人们熟悉而热爱的自然景物成了人们剪纸的花样。每逢过年过节或是喜事临门,人们都要剪一些“福”字、“喜”字等表示庆贺。剪纸图画就是在一张纸上剪出一副画来。你先看看这幅“书生”,上面有一位正在拿着书在读的先生,一看他的样子就是一位书生;再看看这幅“凤凰戏牡丹”,上面有一只凤凰在一朵牡丹上玩耍,像一个小孩在玩耍……中国还有很多传统文化,比如:书法、刺绣、戏剧等等。

  怎么样,我们中国是不是有很多传统文化呀!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春节到了,过年了,是我们小孩子最喜欢的日子,因为每年这个时候,小孩子都会得到压岁钱,关于这压岁钱,还有一个传说……

  除夕之夜,每个孩子都能够得到压岁钱。

  最早的压岁钱出现于汉代,又叫压胜钱,并不在市面上流通,而是铸成钱币形式的玩赏物,有避邪的功能。钱币正面一般铸有“万岁千秋”、“去殃除凶”等吉祥话和龙凤、龟蛇、双鱼等吉祥图案。

  关于压岁钱,有一个故事。传说古代有一个叫“祟”的小妖,黑身白手,他每年年三十夜里出来,专门摸睡熟的小孩的脑门。小孩被摸过后就会发高烧说梦话,退烧后也就变成痴呆疯癫的傻子了。人们怕祟来伤害孩子,整夜点灯不睡,就叫“守祟”。

  据说嘉兴府有一户姓管的人家,夫妻老年得子,十分珍爱。在年三十晚上,为防止“祟”来侵扰一直逗孩子玩,小孩用红纸包了八枚铜钱,包了又拆,拆了又包,睡下以后,包着的八枚铜钱就放在枕边。半夜里,一阵阴风吹过,黑矮的小人正要用他的白手摸孩子的'头,突然孩子枕边迸出一道金光,祟尖叫着逃跑了。于是这件事传扬开来,大家纷纷效仿,在大年夜用红纸包上钱给孩子,祟就不敢再来侵扰了。因而人们把这种钱叫“压祟钱”,“祟”与“岁”发音相同,日久天长,就被称为“压岁钱”。

  除了压岁钱,春节的时候我们还要打鞭炮,吃年夜饭……总之都是我们小孩子喜欢的。

  中国的版图上有56个少数民族,而每个民族的特色都是与众不同且别具特色。而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就是:***族。因为***族是中国北方的古老民族,并拥有悠久的。***族目前有800多万人口,在我国少数民族中仅次于壮族、满族、**,已经接*,甚至超越了苗族,位居于少数民族人口总量的前五名。

  ***族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艺术,例如家喻户晓的“新疆舞”,那婀娜的舞姿使人着迷,还有集《阿凡提的故事》、音乐舞蹈史诗《十二木卡姆》等,这些都是闻名中外的。还有***族位于我们“三山夹两盆”的新疆,新疆盛产葡萄,且新疆的葡萄汁多味甜,使葡萄成为***族最具代表性的水果。

  ***族的人很喜欢跳舞,所以他们的舞蹈也分好几种,最常见的'就是:顶碗舞、大鼓舞、铁环舞、普塔舞,而伴舞的,当然也不下数十种。


民风民俗的作文9篇(扩展6)

——身边的民风民俗作文(五)份

  在我的家乡嘉兴,过春节的时候会有许许多多的特有的美味在等着我们。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那软软糯糯的甜蜜印板糖糕。

  以前,我一直都不知道为什么要在春节里做糖糕?后来才知晓:糖糕”这两个字代表了大家对明年的美好期许。红糖”表示来年红红火火、甜甜蜜蜜;糕”谐音高”,表示来年生活节节高!

  又到春节前夕,奶奶拿出早就准备好的大米粉和糯米粉,按一定的比例倒入盆中混合,再放入一定量的红糖,分次倒入热水搅拌均匀。好了,接下来的任务就交给家中的大力士”爷爷。只见爷爷的双手在盆中翻飞,不一会儿米粉就变成了光洁漂亮的粉团。

  和粉团工作完成后,就可以印糖糕了。做糖糕的印板每家每户都会有2~3个,多数还都是祖传的。在春节,做糖糕的时候都可以和邻居之间互相借用。现在的糖糕印板比较少能买的到,所以那些有着古老图案的印板特别吃香”。都要预约的呢!我家就有3个印板,如意”、双鱼”、铜钱”。在印糖糕前,先要在印板里撒点面粉,摇晃印板使面粉均匀的分布;再拍掉多余的面粉,这样粉团就不会和印板黏在一起了!我拿起一块粉团,用力的按在印板上,可是要怎么让它”出来呢?用敲?用抠的?正当我抓耳挠腮不知所措时,奶奶笑着拿起印板,一手托着糖糕,一手用力地在板凳上一敲,糖糕就乖乖地从印板上拓了下来!我按着奶奶的方法,再试了一次,嘿!”糖糕真的乖乖下来了!一眨眼,一大团的粉团就这样做成了一块块糖糕模子了。我忙去洗了手,往灶台里添柴,让火烧的再旺一点,盼望着可以早点吃到锅里的糖糕,想想都口水直流三千尺啊!

  锅里的热气咕咕地直往外冒,空气中渐渐地弥漫着一丝丝的甜味。好甜啊!奶奶说:可以了。”我就迫不及待地去掀开锅盖,哇!锅子里的热气一下子涌了上来、再慢慢散开,厨房立刻变成了仙境一般。这时,糖糕也在这渐渐散去的热气中闪亮登场!躺在竹篾上红褐色的糖糕闪着光,仿佛在召唤我!我拿来筷子,夹起一块如意”,都来不及吹几下,就往嘴巴里送。那红糖甜蜜的味道,粉团又软有糯的口感充盈着我整个口腔。怪不得会广受大家的喜爱,真是回味无穷啊!

  这就是我在春节里的甜蜜。当你摸到那些印板的手柄早已包上了一层层厚厚的包浆,变得圆润光滑。那因为敲打而留下的点点印记,你就会觉得小小的印板糖糕不再是简单的食物,而是我们一代代,一年年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期盼、希望!

  “黄金白玉兜,玉珠浴清流。”诗句中的“白玉”和“玉珠”形容的是德清有名的美食——洛舍鱼圆。

  洛舍鱼圆美味爽滑,柔绵而有弹性,白嫩宛若凝脂,但你们知道它的由来吗?让我来告诉你们吧!

  相传于楚文王时代,文王第一次吃鱼时,被鱼刺卡住了喉咙,当即怒斩厨师。此后文王吃鱼,厨师必先斩鱼头,剥鱼皮,剔鱼刺,剁细制成鱼圆,文王吃来觉得香鲜可口,完全不用担心鱼刺会卡在喉咙里,连连叫好。从此,将鱼肉制成鱼圆成了荆楚一带的风气,慢慢蔓延至了江浙一带。

  我的外婆是一个洛舍人,我有幸看到了鱼圆制作的全部过程。

  外婆先从菜市场买来一条鲢鱼,外婆说:“买鱼可考究了呢,不能大也不能小,大约四斤左右的鲢鱼最适合做鱼圆。太大了肉质粗糙,做出的鱼圆不够鲜美,不细腻;而太小了,可以做鱼圆的肉就很少,肉质太嫩,粘稠度不够,做出的鱼圆数量太少。”鱼买来了,外婆沿着鱼背切开,将鱼分成两半,把其中一半固定在木板上,再用锋利的刀,把鱼背和鱼尾上的刺剔下来,把肉刮下来,剁成肉泥状。肉泥装在一个大容器里,慢慢分批次地倒入1。5倍的水,用手搅打成粘稠状,再把它捏成圆形,冷水入锅烧熟,这样一个个白白胖胖的鱼圆就出锅啦。

  它们白嫩宛若豆腐,口感如凝脂般丝滑,轻盈如浮萍般漂浮于锅中,垂涎三尺的我连忙捞起一个放入碗中,一阵阵鱼香萦绕在鼻尖,一口咬下去,极富弹性,略微咀嚼即化,我禁不住诱惑,一口气吃了六七个。

  洛舍鱼圆果真名不虚传,味道如此鲜美,我一定要传承外婆的好手艺,到时候欢迎大家来我家品尝哦!

  每到过年,最高兴的事莫过于在自家院子里观看舞龙了!舞龙是要预约的,过完小年,家人就早早地把贡品准备好,在家里激动地等待龙灯的到来。经过漫长的等待后,大年初一终于到来了。舞龙的人一到,我们就高高兴兴地跑到院子里观看,龙还没开始舞,院子里的人就激动的不得了。鞭炮响起了,龙也开始飞腾,鞭炮放得越响,龙也舞得越欢!

  “哟呵·……”只听领队一声吆喝,龙头抬起来寓意龙醒了。然后身子也一点点地动了起来,随着噼里啪啦的鞭声,龙开始飞腾了。鞭炮燃起缕缕轻烟,巨龙在这云间飞腾。周围的小孩们都高兴地跳了起来,大人们脸上也都洋溢着快乐。爷爷拉着我的手,在龙的.身体下钻来钻去,此刻好像自己也飞起来了一样。

  鞭炮声越来越响,我害怕地捂住耳朵,却又止不住那种兴奋的感觉。只见一位身穿黄袍、手持龙棒的老先生走到龙头前,双手作揖,嘴里念念有词,虽然一些句子没听懂,但他那庄严郑重的样子让我大气都不敢出。接下来,只听他身后的一群人“嘿"的一声,鞭炮越发地响了,满天都是烟花。龙也舞得更欢了,龙头跟随着“龙珠”的人,旋出一个又一个优美的弧线,龙身随着锣鼓的节奏,一圈圈地旋转,时而俯冲,时而昂首,场面甚是壮观。

  当龙尾和龙头相对时,也就是高潮时,我们纷纷拿出烟、肉、鱼、鸡、鸭这些准备已久的贡品,庄重地放到前面那张大的黄色桌子前摆好。听姥姥说,人们之所以这样敬龙、爱龙,是因为传说龙是神,有替天行道、降灾赐福和支配乾坤的巨大力量和权势。所以它可以让天下有九年水灾,七年旱灾。但是我们如果敬重它的话,它也可以保佑我们幸福*安。所以人们觉得龙有威可敬,有德可怀,便着意求龙祛祸布福。大人们纷纷领着小孩子们虔诚地磕头作揖,心里默默地祈祷着新年新气象。

  “砰!”随着一声巨响,一朵巨大的烟花散开,金色的阳光映衬着,仿佛化成了千万条新的希望坠落下来。刚才的那位老先生拿出了一大堆红布条,说是能保*安。*安谁不想要啊!大人小孩便一窝蜂地拥了过去。

  那条黄色的龙围着院子游走了一圈,又游向别处了,我们当然是不会善罢甘休,于是也跟着那条可以保*安的龙走到另一个地方。但不论走到哪里,人们对它的喜爱是不变的,对生活的美好期待也是永远不变的。

  适逢中秋之夜,我仰望天空,望见一轮圆月。但不是我们常说的一轮皎洁的圆月,天空中有层层清云,如烟似雾,弥蒙在月光下。月晕恰恰是这圆月与清云的红娘,牵于二者之间,淡淡的点上一圈,既不喧兵夺主,又万般娇态。

  俗话说:“月到中秋分外明”。圆月在天空中像玉盘,使我想到了“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的诗句。黑夜笼罩在我们头顶,唯独这皎洁的明月分外耀眼。月亮并不总顺心如意,有时如一叶小舟,怎经得起旷宇中的海啸巨浪;也似劳作的镰刀,耕耘了多少良田。宋朝词人就抒发了“月有阳睛圆缺,人有悲观离合”的感慨。透过深邃的夜空,仰望天空,月光依旧如水,我好似看到了广寒宫里的寒气夺人,好似看到了嫦娥的冰清玉洁,好似看到了苏东坡的深情凝望,好似看到了周幽王在清幽的月下用泪拍击最忧伤的旋律,最绝望挽歌……

  中秋节吃月饼已成为中国人过节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中秋节吃月饼相传起始于明代。明代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命令属下把“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进饼里,再派人传到各地起义军手中,通知他们起义,就这样起义军一举推翻元朝。此后朱元璋决定,每逢八月十五中秋节,必吃月饼。

  我拿着一个月饼,走到桂花树前,顿时一股清香铺天盖地地袭卷而来,真香啊!我闭上眼,细细品味着清香四溢的淡淡桂花香,真的是“桂子花开,十里飘香。”

  夜晚,凉风**,我完全沉浸在花香的世界里,仿佛自己也是一朵桂花。我的脚变成了花茎,我的身体变成了小巧玲珑的花瓣,手与头变成了花蕊。一阵清风拂过,我们就翩翩起舞。好久,我才想起我在赏桂花。我咬了一口月饼,慢慢地咀嚼着。我抬头一望,咦?一朵朵桂花好像一个个害羞的小姑娘。只把一半身子露在外面。我耐不住好奇心,想知道它的真面目,就迫不及待地跑了过去,香味更浓了,真是“广寒一点香,吹得满山红。”一颗晶莹剔透的小露珠,又给桂花增添了一丝妩媚。露珠们像一个个小宝宝一样,依偎在桂花妈妈的怀抱里,不肯出来。仔细看,它们姿态各异,一团团,一簇簇,像一个个温馨的大家庭,有的分得开开的,像两个孩子吵架了,谁也不理谁……

  中秋,月圆桂花香,思念之情徘徊心上……

  凉风**,在一条古老的小巷里,有一个小小的糖人铺子,传来阵阵吆喝声:“卖糖人喽——又甜又好看的糖人——”一位白发老人坐在一间狭小的铺子里,边叫卖着,边专心致志地做糖人。

  糖人,从宋朝开始流传至今,是传统的特色工艺品,也是一样别致的美食,它让我一直念念不忘。

  这位老人做的糖人十分精致,有“孙悟空”,有“猪八戒”,有“嫦娥,”有“女娲”,这些糖人有的是名著中的人物,有的是神话人物,也有一些是可爱的小动物,虽然形态各不相同,但各个活灵活现,栩栩如生,特点鲜明,各式各样的糖人令我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就像那个美丽的“嫦娥”,小巧的脸上五官一个不少,生动的表情配上柔顺的黑色长发,很难想象这正是用普普通通的糖做的,因为它看上去更像粘土。“嫦娥”穿着精致复杂的古装,衣角向上扬起。在“嫦娥”的衣服上,用糖浆画着“壮观”的花纹,她的手指比作兰花状,似乎就在我们面前翩翩起舞,充满仙气,令人陶醉其中。一想到这么精美的糖人是由一双长满皱纹的手做出来的,你就会不由自主地驻足赞叹。

  白发老人眯着眼睛,皱着眉头,弓着背,正揉着一团又大又黏的糖。糖的颜色很多,白的、红的、绿的、黄的、紫的……糖人制作过程中,是不会用到色素颜料的,而是用传统染色方法,如:绿色的糖里加了少量的蔬菜汁,黄色的糖中含有胡萝卜汁,红色的糖则用了草莓汁染色,每团糖都是非常安全健康的。老人先把一大团糖分为两小团,然后,在其中一个团上谨慎地捏出鼻子和耳朵,接着,又小心翼翼地刻出眼睛、嘴巴和一些细节的小地方。看老人一笔一划地刻着,想到老人这么认真地对待每一个糖人,我不禁心生佩服。这难道不是老人对传统工艺——糖人的喜爱与尊重吗?老人每天起早贪黑,废寝忘食,就为了带给人们快乐与甜蜜,看着他饱经风霜的双手灵巧地制作糖人,我觉得是他高超的手艺和传统工匠精神,才把这样的手艺一直延续至今。

  现在,人们买糖人,并不在于吃,而是留作纪念。穿过历史的风雨,糖人来到我们手中并不容易。它背后蕴含的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都值得我们思考,让我们学会珍惜与珍藏它,珍藏这个难得一见,不可多得的传统文化瑰宝。

  我也喜欢糖人,喜欢它的精致外观,喜欢它的可口味道,喜欢它的文化内涵,喜欢把它紧握在手中,快乐地到处奔跑。我佩服那位坐在窄小铺子里日日夜夜孜孜不倦做糖人的白发老人……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