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民风民俗作文优选【5】篇

首页 / 作文 / |

  陕西民风民俗作文 1

  作为华夏文明的发源地,西安的历史悠久,文化的积淀非常厚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颁布的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人,将其的`生活方式和民俗风情概括为关中十大怪,它们分别是——

  面条像腰带、锅盔像锅盖、

  辣子是道菜、泡馍大碗卖、

  碗盆难分开、帕帕头上戴、

  房子半边盖、姑娘不对外、

  不坐蹲起来、唱戏吼起来

  在西安碑林,有一块清代碑石纪录了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八处著名的风景名胜,它们被称为关中八景,又称长安八景。这八景分别是——

  华岳仙掌、骊山晚照、

  灞柳风雪、曲江流饮、

  雁塔晨钟、咸阳古渡、

  草堂烟雾、太白积雪

  流行于陕西以及西北等地的秦腔又称乱弹,又叫“梆子腔”,是中国戏曲四大声腔中最古老、最丰富、最庞大的声腔体系。西安方言为代表的的西北方言之一陕西话。西安的饮食文化同样博大精深,作为中国西北饮食的代表,以西安小吃最为著名,**的**饮食在其中占有很大比例。中国国画中的长安画派、起源于汉代以前的关中皮影戏、源于西周的陕西木偶戏以及色彩浓郁的户县农民画等都是西安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陕西民风民俗作文 2

  我的家乡在陕西,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陕西娃,有着很多独特的东西,而我最喜欢的就数凉皮了。

  而我喜欢它是因为凉皮突现“筋”、“薄”、“细”、“穰”四大特色。“筋”,是说劲道,有嚼头;“薄”,是说蒸得薄;“细”,是说切得细;“穰”,是说柔软。正是基于这四大特点,才使得秦镇大米面皮子受到大众的普遍欢迎。

  凉吃不外乎两种,一种是凉吃,也是最常见的,一年中的春、夏、秋三季均可。

  凉皮热吃即把皮子蒸好后切好放在笼屉上,下有炉火加热,使皮子始终保持热腾腾的状态,这种吃法多在冬季,但也有一部分人大冬天仍要吃凉皮子,喜欢的就是那个爽劲儿。

  凉皮麻酱凉皮一种典型的传统吃法。其做法较简单,把面粉调成糊状,盛入特制的金属凉皮箩里,摇支凉皮萝使面精**地铺在箩底,然后放入开水锅内蒸制成熟。吃时,把面皮切成半厘米宽的条,一般加辅料为黄瓜丝,调入盐、醋、酱、芝麻酱、辣椒油等即可。

  凉皮凉皮套餐指的是一碗调好的凉皮,再配以一碗黑米稀饭来一个肉夹馍,简直是黄金搭档有吃有喝,舒舒服服。还有的人再配以一壶黄酒(也是一种大米酿成的低度保健酒),或自斟自饮,或邀一二知己对饮,悠哉尤哉,那分惬意,只有现场品味方能获得。

  而现今的陕西,由以西安为主,中青年人大多以凉皮,肉夹馍,一瓶冰峰为所谓的凉皮套餐。尤其正当夏日午时,吃着凉爽的凉皮,品着冰镇冰峰。和朋友又可小谈一段,乐哉。

  凉皮之所以受到大众的普遍喜爱,除了它口感好、营养好以外,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就餐快,一般三五分钟吃完,的确方便快捷,因此又称秦镇大米面皮子为凉皮快餐。

  陕西民风民俗作文 3

  细腻、精致、美丽,把样式与雕刻,民族文化与人物性格结合在一起,它既是特别的工艺品,也可以组成一部经典的雅俗共赏的戏剧。它,是一种具有千年历史的饰品,它就是皮影。

  人们都知道,陕西是皮影的发源地,但是,你知道皮影是怎么做成的吗?下面就让我来介绍一下吧。上等的皮影,首先材质就要好,应选牛皮或驴皮做材料,先用一种薄木板把皮子上的毛刮干净,刮完了要放凉水里浸泡几个小时,然后拿出来接着刮,一直要刮到皮子变得透明为止。接下来用热水浸泡皮子,使它变得柔软,还要用的不停地揉搓,为的是让皮子没有杂质,这样雕刻起来就会更加流畅。下面要把软软的皮子紧绷绷在木框上晾干,过了几天后,皮子就会又硬又*了。现在可以在皮子上雕刻了,人们用一种特殊的炭笔在皮子上画好形状,然后把它刻下来,该镂空的地方要镂空,这时人们就用鲜艳的染料给皮子上色,上完了还要把刻好的皮子放入火中烤一烤,这样会固定颜色。至此,一个美丽复杂的皮影就诞生了。

  皮影大部分都是戏剧中的著名人物,尤其是女子最为美丽。你看那个精心雕琢而成的女子,头梳羊兰发,还戴着宫花,耳朵上点缀着一颗金光闪耀的红宝石,她身穿锦织云纹袍子,腰间佩带着丁冬作响的绿色玉佩,手指为兰花状,姿态显得大方而端庄。一个个生动精致的皮影,一出出经典绝妙的戏剧看得我眼花缭乱。

  皮影,它始于汉,兴于唐,盛于宋。它乡土气息深厚,紧密地结合着生活,它是受大地水土孕育的工艺品,也包含着文化的精华。“手承心承手,人传世传人”,皮影也固化剂百姓对美好生活的一种体验。

  陕西民风民俗作文 4

  作为华夏文明的发源地,西安的历史悠久,文化的积淀非常厚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颁布的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人,将其的生活方式和民俗风情概括为关中十大怪,它们分别是——

  面条像腰带、锅盔像锅盖、

  辣子是道菜、泡馍大碗卖、

  碗盆难分开、帕帕头上戴、

  房子半边盖、姑娘不对外、

  不坐蹲起来、唱戏吼起来。

  在西安碑林,有一块清代碑石纪录了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八处著名的风景名胜,它们被称为关中八景,又称长安八景。这八景分别是:

  华岳仙掌、骊山晚照、

  灞柳风雪、曲江流饮、

  雁塔晨钟、咸阳古渡、

  草堂烟雾、太白积雪。

  流行于陕西以及西北等地的秦腔又称乱弹,又叫“梆子腔”,是中国戏曲四大声腔中最古老、最丰富、最庞大的声腔体系。西安方言为代表的的西北方言之一陕西话。西安的饮食文化同样博大精深,作为中国西北饮食的代表,以西安小吃最为著名,**的**饮食在其中占有很大比例。中国国画中的长安画派、起源于汉代以前的关中皮影戏、源于西周的陕西木偶戏以及色彩浓郁的户县农民画等都是西安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陕西民风民俗作文 5

  陕西皮影是我国的特色工艺品,今年爸爸出差时给我带回来一个皮影。

  它大约高25厘米,里面有一个活灵活现的关羽,他浓眉大眼,一手拿着一把青龙偃月刀,另一只手捋长髯,身上的铠甲金光闪闪,威风凛凛的,真是栩栩如生!

  陕西皮影戏起源于汉代以前。《海阳竹枝词》中有首描写皮影戏演出的诗:“张灯作戏调翻新,顾曩徘徊知逼真。环佩珊珊连步稳,帐前活见李夫人。”这是皮影戏的初级阶段而鼎盛期为唐代。皮影造型优美,表演技术娴熟,以后的宋、元、明、清均有皮影表演。

  关于皮影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相传汉文帝时代,太子刘启出生后啼哭不止,整个皇宫为此苦恼不堪。一次,一个宫女偶然发现年幼的太子盯着窗外树叶投在地上的影子出神,忘记了啼哭,并高兴地手舞足蹈,于是宫女们用树叶剪成各种人形,动物的道具,用灯光投影在白布上哄逗太子开心。由于树叶很快就会干枯,保存时间太短,后来宫女们发现牛皮做成的道具韧性好,易收藏,皮影由此而生。

  我爱陕西的皮影,我更爱绚丽多彩的中国传统文化。


陕西民风民俗作文优选【5】篇扩展阅读


陕西民风民俗作文优选【5】篇(扩展1)

——以陕西民风民俗为话题的作文3篇

以陕西民风民俗为话题的作文1

  我的家乡在陕西,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陕西娃,有着很多独特的东西,而我最喜欢的就数凉皮了。

  而我喜欢它是因为凉皮突现“筋”、“薄”、“细”、“穰”四大特色。“筋”,是说劲道,有嚼头;“薄”,是说蒸得薄;“细”,是说切得细;“穰”,是说柔软。正是基于这四大特点,才使得秦镇大米面皮子受到大众的普遍欢迎。

  凉吃不外乎两种,一种是凉吃,也是最常见的,一年中的春、夏、秋三季均可。

  凉皮热吃即把皮子蒸好后切好放在笼屉上,下有炉火加热,使皮子始终保持热腾腾的状态,这种吃法多在冬季,但也有一部分人大冬天仍要吃凉皮子,喜欢的就是那个爽劲儿。

  凉皮麻酱凉皮一种典型的传统吃法。其做法较简单,把面粉调成糊状,盛入特制的金属凉皮箩里,摇支凉皮萝使面精**地铺在箩底,然后放入开水锅内蒸制成熟。吃时,把面皮切成半厘米宽的条,一般加辅料为黄瓜丝,调入盐、醋、酱、芝麻酱、辣椒油等即可。

  凉皮凉皮套餐指的是一碗调好的凉皮,再配以一碗黑米稀饭来一个肉夹馍,简直是黄金搭档有吃有喝,舒舒服服。还有的人再配以一壶黄酒(也是一种大米酿成的低度保健酒),或自斟自饮,或邀一二知己对饮,悠哉尤哉,那分惬意,只有现场品味方能获得。

  而现今的陕西,由以西安为主,中青年人大多以凉皮,肉夹馍,一瓶冰峰为所谓的凉皮套餐。尤其正当夏日午时,吃着凉爽的凉皮,品着冰镇冰峰。和朋友又可小谈一段,乐哉。

  凉皮之所以受到大众的普遍喜爱,除了它口感好、营养好以外,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就餐快,一般三五分钟吃完,的确方便快捷,因此又称秦镇大米面皮子为凉皮快餐。

以陕西民风民俗为话题的作文2

  夏日炎炎,漫步在林**上,只见大街小巷、单位、居住小区与城乡结合环境卫生干净整洁了;市场秩序井然,车站、广场等公共场所干净美观了;以前随处可见的“白色垃圾”也消失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啊,是西安世园举办所带来的新气象!

  最*,西安各地都掀起开展“城乡清洁绿化”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广受市民群众的赞誉。为世园会的召开创造美丽环境,我们西安聚集世界目光,在千年帝都,丝路起点,秦佣故乡举办2011世界园艺博览会。这次世园会以生态文明为引领,以“天人长安,创意自然”为主题,将营造以植物为主的自然景观,构建世界文化的园林建筑背景,彰显西安历史文化和地域风味,展示人类与自然,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理念和新创意,探索人,城市,园林,自然和谐共生的未来发展模式。低碳的世园将以“绿色引领时尚”为理念。2011,人们将在这里观赏并体会到由各参展单位所演绎和阐解的精彩纷呈的多种园艺景观,厚重朴实的中华历史文化,尖瑞先进的生态环境科技和现代西安的绿色时尚。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将是一届跨越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的多变化,综合性,世界级的博览盛会!也将为举办城市西安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也成功塑造了西安城市形象并扩大西安在国际的影响,引发投资新高潮,带动产业发展,拉动了城市的经济,促进了城市的经济,促进城市建设,完善城市建设体系。从而有效促使我们陕西和谐快速发展。

  为了更进一步增强中小学生维护西安形象,顺利举办世园,建设家乡的社会责任感,全区以“美丽世园和谐陕西”为主题开展了一系列的教育活动,并通过“爱我西安,爱我灞桥”演讲活动,使每个人认识到:不良的卫生*惯和脏、乱、差的卫生环境,不仅与我们的健康、形象息息相关,而且与我们西安的形象,灞桥的形象息息相关。其实,深刻认识个人的卫生行为*惯必须以不损害他人的利益,不损害灞桥形象为前提,清洁、美丽、和谐要靠每个人的一言一行去维护,靠每个人从我做起,从点滴去营造。搞好世园,提高西安的知名度,提高市民素质和城市品位。

  绿草如茵,百花争艳,民众文明,百业兴旺,人民安居乐业……让全社会行动起来吧!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遵守社会公德,讲文明卫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大家一起为共建美丽世园和谐陕西环境而行动,为共同建造美丽、和谐的灞桥而努力,一起构建“清洁、美丽、和谐”的新陕西吧!

以陕西民风民俗为话题的作文3

  我生长在一个美丽而又温馨的地方,这里散发着淡淡麦田的芳香,这里洋溢着黄土高坡的热情,这里弥漫着钢铁一般的精神,这里的人都爱国守信,坚毅勇敢。不信,你瞧!司马迁,张骞,唐玄奘……他们都是我的家乡的大名人,我的家乡不仅才人辈出,而且它还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它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和中华文化的发祥地,是*历史兴盛时期的建都之地,以周秦汉唐文化为代表的文化体系是中华文化的象征和骄傲。

  他就是陕西!那个曾经在历史的舞台上留下无数光辉印记的陕西!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黄河母亲激速奔腾,三秦儿女急速繁衍,陕西精神急速弘扬!还记得有这样的传奇故事,还记得有这样的伟大人物,曾在陕西的历史上留下辉煌灿烂的`一页:

  司马迁生活在汉武帝时期,在公元前108年他为太史令后开始阅读,整理史料,准备写作,可是就在这段时间,他因为敢于直言为司令大将军李广声张正义而惹怒汉武帝被处宫刑,这极残酷的刑法,它摧残着司马迁的肉体和精神,也极大的侮辱着他的人格,悲痛欲绝的他想到了逃避和自杀,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他想通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他总觉得如果了结了一生,是毫无价值的,那付出的努力又得到了怎样的回报,于是他毅然的坚持了下来,用生命写了一部永垂不朽的著作——《史记》。

  司马迁他忍辱负重,用尊严,用人格,用一生编写了一部史无前例的编年体通史,在他的身上,我似乎看到了陕西精神——爱国守信,坚毅勇敢,务实进取。

  还有这样的一位大英雄诞生在陕西。他的名字就叫霍去病,他在磨难之战中横泾出世,他在汉武帝时,保家卫国,所向无敌,他曾身披铠甲威临沙场,他用他那短暂的一生去攻打匈奴,他百战百胜,他的心里只有报答国家,他的死据推测就是因为数年领兵出征打仗,长时间处于艰苦的环境,对身体造成极大的危害而死。

  在霍去病的身上,我似乎又看到了陕西精神——爱国守信,坚毅勇敢。

  陕西精神是我们三秦的象征,是我们道德品质的象征,那么就让我们一起将陕西精神发扬光大吧!让这种爱国守信,勤劳朴实,忠厚包容的精神也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吧!陕西精神会如黄河一般永远刻在三秦儿女的心里,永远奔腾在*的东部。陕西精神会如长城一般,永远是我们*的骄傲,永远是我们民族的象征!陕西精神会如兵马俑一般,记载了数千年的精神,传载了数千年的美德!


陕西民风民俗作文优选【5】篇(扩展2)

——陕西民风民俗的作文实用十篇

  陕西民风民俗的作文 1

  绥德位于陕西省北部榆林市东南部,地处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有许多值得你们去玩的地方;有你们去值得品尝的美食。

  下面,我给你们介绍最美的石魂广场。

  首先看到的狮子群,三十四尊形态各异的小狮子,其中一座狮子上写着“天下第一狮”几个大红字,石狮子群背后,有一对高19.5米,宽11米的两头威武雄壮,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石狮子。石魂广场,右侧是游客服务管理中心,服务管理中心侧墙上刻浮着雕画长25米,宽5米,形象生动、风采独特、气势轩昂、刻艺精湛。

  沿着石坡往上走,巨型狮子后面有四狮图腾柱、城门楼、崖璧雕刻、城墙等。

  当夜色朦胧的时候,石魂广场的灯光璀璨,快乐地眨着眼睛,不忙的孩子们,大人们在跳舞、唱歌,还有各种各样的叫卖声,真是一派热闹的景象。最后来到小吃街。有黑粉、碗托、油旋、羊杂碎。但我最爱吃的是羊杂碎,绥德的羊杂碎是我们陕北的纯手工粉条,晶莹剔透的粉条浸泡淡红的汤里,一条条褐色的羊血伴有毛茸茸的毛肚,再用香菜、葱花嫰绿配着辣椒油的鲜红,让人看了就垂涎三尺。

  我的家乡陕北绥德,被人们称为“石雕之乡”石狮子就是代表之一,如果你来绥德游玩,石魂广场是你必须去的地方,再配上一碗羊杂碎真是会让你不想回去呢!

  陕西民风民俗的作文 2

  陕西在中国内陆,秦岭横跨陕西,秦岭南边叫陕南,陕西最北边全部都是黄土高原,陕南和黄土高原还隔着一块地,它既不是黄土高原占领的地盘,也不在被秦岭分开的地方,那里就是渭河谷地。

  秦岭的太白山,是秦岭的最高处。在秦岭山中有着大熊猫的存在,在那里,有着棕色野生大熊猫,有人开玩笑说,大熊猫终于有了彩色照片。到了海拔2000米左右的地方,这里是金丝猴的天堂,在冬天的时候金丝猴会被送到投食区去喂食,但是金丝猴们更喜欢自力更生,每到夏天,投食区的金丝猴就会越来越少。佛坪县还闯进来了一只“怪兽”,警察开着巡逻车才把那只“怪兽”赶回森林,“怪兽”其实就是羚牛,羚牛其实不是牛,它和羊是亲戚,跟羊的叫声差不多。

  秦岭是中国南北的分界线。因为有了秦岭,中国有了南北,西北来的干冷空气被阻挡在秦岭以北,就在这里沉积成了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区,全世界大约70%的黄土分布在这里,在这里东亚的古人们驯化了粟,就是小米,千百年的耕作使得这里植被被破坏,地表形成了沟壑纵横的局面。

  在黄土的深处,埋藏着丰富的煤和石油。我们每次灵芝坡爬山的对面,就是蒙华铁路。而这条铁路的起点就在黄土高原的深处,等铁路通车,到那个时候,源源不断的煤就会从这里运往南方。

  渭河是陕西人的母亲河,在陕西的中部形成了漫长的渭河谷地,被人们叫做关中,也叫做八百里秦川。这片土地,从远古时代就有人类居住,从半坡遗址到秦咸阳城,到汉唐时代的长安城。尤其以唐长安城为最盛,那时长安城里最多有100万人口,成为东亚城市的典范。日本的京都城就是以长安城为蓝本修建的。

  在现在西安的大明宫遗址,根据含元殿的柱础推算,含元殿的规模比故宫最大的太和殿还要大三倍。那是那个时代世界上最大的砖木单体建筑。

  从西安向东,到达临潼,那里有中国第一个皇帝秦始皇的地下军阵,威武的士兵,精良的装备,拱卫着这位对权力痴迷的帝王。

  继续向东,抵达渭河和黄河的汇流处,潼关。涛涛黄河在黄土的面前温柔的转了一个弯,折向东去。顺着黄河上溯,抵达韩城的时候,就进入到了400公里长的晋陕大峡谷。两点之间,线段最短。但黄河要在土和岩石之间找到最适合的路线。乾坤湾,天然的太极图,这是水和土的杰作。

  奔腾的黄河经历了乾坤湾的曲折之后,在壶口瀑布终于释放。50米的落差,黄水轰鸣,掀起层层水雾。如果是冬天,大河上下,顿失滔滔。那是另外的一番壮美。

  陕西民风民俗的作文 3

  风中挥舞狂乱的双手,写下灿烂的诗篇,不管有多么疲倦;用热情去迎接未来,无论多么困难,让青春更加灿烂!

  几年前的一个冬天,我患了一场大病,迫不得已住进了省医院。无情的病魔把我从一个阳光的青春少年打到了无尽的深渊,我被折磨得十分沮丧,颓废。但也正是因为这场病,这次住院,使我蜕变,学会了热情面对生活。

  病房里共有两张床,靠窗的那张属于一个小男孩,而阴暗角落的那张,则属于我。小男孩长得虎头虎脑,他有乌黑的大眼睛,也有着眼睛一般黑的头发,一看就是一个小男子汉。从他身上似乎丝毫看不出病魔的存在。他为人很热情,总把他的零食拿来分给我吃,与我闲聊。而我却呆若木鸡,总是冷漠的敷衍着与他谈话。病房里总会传来小男孩与他父母的欢笑嬉戏声,而我这边却传出了母亲的哭泣声与父亲的叹气声。我真的无药可救了吗?

  一切都是从那个下午开始改变的。小男孩一如既往地将零食拿来分给我,我礼貌地微笑并说了声:“谢谢。”小男孩也乐了,忙说:“哥哥你一笑真帅气。”还未经我回答,他又问:“哥哥,你的脸色怎么那么苍白?”我思索了一番,说:“或许是因为晒不到太阳吧。”小男孩忙说:“我们调换床位吧,我那里晒得到。”我连忙拒绝,说:“不行,你也得晒太阳。”小男孩不言语了,乌黑的眼睛转了两转,忽然眼睛一亮,便欣喜若狂地跑开了。他找来了两面镜子放在了窗台上,不断调整角度,不久后便满意地走开了。没有人知道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第二天清晨,第一缕阳光照进了病房,也照到了镜子上,经过两面镜子的反射,阳光便扑到了我的身上,我被阳光吵醒了,睁开了惺忪的睡眼,看到了阳光,也看到了小男孩的笑容,心里涌上一股暖流,小男孩说:“哥哥,你应该坚强起来,热情面对生活。”我含着笑点了点头。

  自此以后,我的病情大有好转。因为我明白了用热情去迎接挑战,青春会更加灿烂!

  陕西民风民俗的作文 4

  春节民俗,在全国各地大同小异。陕西民风古朴,春节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岁首。古代的“年”不是在腊月二十九或者三十,而是在“腊日”,即后来的“腊八”。南北朝以后才把腊祭移至岁末。到了民国时,改用阳历,才把阴历的“年”叫作春节,因为春节—般都在“立春”后,因而称其为春节。陕西人如今仍把春节叫作“过年”,并流传下来一个关于过年的故事。在远古时,有一种叫“年”的猛兽,每当寒冬将至新春来临的夜晚。出来食人,使得人们不得安宁。人们在与“年”的搏斗中,发现这种凶残的猛兽怕火光和响声,于是人们想办法,一旦“年”出现时,便燃起大火,投入竹节,“年”一见熊熊大火,听见叭叭炸响的爆竹,就逃遁得无影无踪。后来,便逐渐形成了过年团聚。守岁、挂红灯、帖对联、放爆竹、吃年饭的风俗*惯。

  陕西乡村腊月二十三即入年关,把过腊月二十三叫“过小年”。农村有些地方叫“祭灶”,即祭主宰吉凶祸福的“灶王爷”,以求温饱。过罢小年,人们便为春节做准备了。一般农家,杀猪宰羊,碾米磨面,做点豆腐,购买蔬菜,吊挂粉条,准备好过年需要的食物。腊月二十七到二十九为关中人蒸馍时间。家家户均短几笼子馍馍,要吃到正月十五以后,有“正月十五以前不擀面”的*俗。妇女上街为老人和孩子添置衣裳鞋袜、老年人则购买红纸、年画、冥币、白麻纸等大年礼仪用品。

  大年前两天,陕西不论关中、陕南、陕北,还是城市农村,要“扫舍”,城里人叫打扫卫生。家家房前屋后,窑里赛外,连拐角都要打扫得干干净净。窗房上重新糊上白纸,贴上大红窗花。年三十早,家家房户贴对联和门神,屋里挂上年画。年终于来临了。

  进入腊月,人们便开始忙碌,一直忙到腊月三十日,过年便正式开始。大年三十晚饭前,家家户户必须把房子、院落、房前屋后打扫干净,收拾清整,贴好大红对联(有丧服的人家贴黄色或绿色对联)及门神、窗花等,大门及堂屋、卧室、灶房、牲畜圈等处都要贴相应的对联。一切准备就绪,便开始点腊烛、烧香、燃放爆竹、祭祀先祖。之后,全家大小便共聚一桌吃“团圆饭”,俗谓“团年”。晚上,各家灯火通明,炉火熊熊,老少彻夜不眠,围炉“守岁”,俗称“坐年根”。在守岁的同时,合家大小依次要洗澡,换新衣,包饺子,迎接新年的到来。待到子时(相当于今23时—1时),万家鞭炮齐鸣,意为“接天星”,“迎财神”,有的还摆上香案,行跪拜之礼。据说谁家鞭炮响得最先,财神就先光临谁家。然后,便是晚辈为长辈们磕头拜年,长辈们也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给孩子。同家分居的人,便开始相互奔走拜年,通宵达旦,直到初一的早上。

  安康人从初一到初十,还有以观看天气的好坏预测五谷六畜是否兴旺的*俗。相传每天的天气都有预示。即:初一观鸡,初二观狗,初三观羊,初四观猪,初五观牛,初六观马,初七观人,初八观谷(庄稼),初九观果(果树),初十观菜。俗称“新春十日晴,丰年乐太*,新春十日阴,谷米贵如金”。

  陕西民风民俗的作文 5

  说起历史时,有句话叫:地上文物看山西,地下文物看陕西,就让我给你们介绍一下陕西吧!

  陕西省的地势南北高,中部低,北山和秦岭,想把陕西分成三部分。北部的黄土高原,有着一股和战士一样的力量,承受着风吹雨打,把珍贵的东西都藏在地下。关中*原,享受着水资源的滋润,而且这里还是全省的精华之地。

  在这里有一座奇险的山,也是五岳中的一座山――五岳华山。它是一座奇峭险峻的高山,多少年来吸引了上百万游客,华山上的海拔海拔2160千米,它还是一座花岗花岗岩石山,让人们都心惊胆战。

  还有世界第八大奇迹,也是大家都知道的秦始皇陵,他在1974年被人们发现,又称中国的四大奇迹之一,还有黄帝陵,他有着天下第一陵的称号。

  还有这里被称为舌尖美味之都,有羊肉泡,是西安最著名的小吃,它肉烂汤浓,肥而不腻,营养丰富,是各族人民的喜爱。还有凉皮、黄花稠酒、泡泡油糕、**面等。真是应有尽有,让人们馋出口水。

  在这里游玩,我还捉到了几条小鱼小虾,在这次旅行中让我更多的了解到了中国的历史,欢迎各界人士来了解陕西各种文化历史。

  陕西民风民俗的作文 6

  今年暑假,我跟着同学来到了他的老家——美丽的陕西游玩。

  我们先来到了被称为十三朝古都的西安第一站——古城墙。高大坚固的城墙,青灰色的条石,让我们顿时感到岁月的沧桑。成排的垛子,飘扬的旗帜,还有那箭楼、角楼、护城河,我仿佛成了一名身披铠甲、挽弓搭箭的战士。站在古朴的城墙顶上,举目远眺,大雁塔,小雁塔,大唐芙蓉园,仿佛一下子穿越到了大唐那繁荣昌盛的朝代。清风拂来,我突然想起这么一句网红的话——西安这座古城,吹过的风都是文化,踏过的地就是历史。

  第二站来到了关中*原——八百里秦川。一望无际的*川中,母亲河——黄河居然*缓清澈,倍感意外。黄河流域形成的万亩黄河湿地,有一眼望不到边的棉花地,玉米地,高粱地,花生地,苹果地等,有中国冬枣之乡——大荔乡,到处生机勃勃,美不胜收。据说这里在战国时就被称为“天府之国”,“富庶之地”。

  最后我们来到了秦岭大山。这里的大山一座座连绵不断,望不到头。早晨,山上云雾缭绕,宛如仙境一般;中午,太阳把大地烤得火热,湛蓝的天空缀着一朵朵棉花糖似的白云;傍晚,太阳洒下最后一片余晖,山坡上到处一片金光灿灿;夜晚,深蓝色的夜空,一轮明月,满天的繁星,令人遐想无限……

  啊呀,差点忘了,陕西还有著名的小吃:羊肉泡馍,酸辣凉皮,biangbiang面,酥得掉渣的潼关肉夹馍……口水又一次流下来啦!

  陕西真是个好地方。

  陕西民风民俗的作文 7

  提起陕南安康农村喝的酒,好多人都知道,这一带的农村喜欢喝一种自家烧的酒,这种纯粮食或者纯果酒,喝起来酒劲儿柔和,不上头,不伤身,同时还有一定的保健作用。

  原来农村条件差,一般招待人只有用自己烧的酒来招待,后来招待贵客一定要用瓶装酒,显得气派有档次,现在随着人民饮食结构发生变化,无论走到那里,高度酒接受的人越来越少,人们都喜欢喝一口农村烧的酒,尤其是县城的人,有机会就去农家乐游玩,顺便来上一罐苞谷酒或者柿子酒等,而农村人则以自家烧的酒拿出来招待贵客,一是珍贵和尊敬。

  说到酒,不能不提醪糟,一种米酒,家里来了人,好客的主人赶紧走进厨房,先给客人煮上一碗鸡蛋醪糟,所谓“烧喝的”,然后才收拾做饭,把好菜和烧酒拿出来敬奉客人。

  陕西民风民俗的作文 8

  我的家乡在陕西。去年的暑假,爸爸和妈妈带着我和表哥去陕西看望爷爷奶奶。

  我的家在陕西大山里的一个小山村,家乡的房子后面是树林、田野,前面有一条小河。

  每天清晨,妈妈都会带着我和表哥去田间小路散步,碧绿的田野里种了许多花生、秧苗,还有蔬菜……空中有好多蜻蜓、蝴蝶在飞舞。草丛中,表哥还发现了一条条小青虫、一只只蚱蜢,表哥捉得很开心。

  我最喜欢屋前的那条小河,河里的水很清很清,沙子又白又干净。每天下午,我都会和表哥一起光着脚丫在河里掏石头。小石头有各种各样的形状,有心形的、椭圆形的、圆形的……还有美丽的花纹呢!

  傍晚的时候,我们在屋前的一块空地上纳凉,捉萤火虫。这是我第一次见到萤火虫。我们玩得很高兴。

  我很喜欢家乡的山山水水,我爱我的家乡。

  陕西民风民俗的作文 9

  夏日炎炎,漫步在林**上,只见大街小巷、单位、居住小区与城乡结合环境卫生干净整洁了;市场秩序井然,车站、广场等公共场所干净美观了;以前随处可见的“白色垃圾”也消失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啊,是西安世园举办所带来的.新气象!

  最*,西安各地都掀起开展“城乡清洁绿化”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广受市民群众的赞誉。为世园会的召开创造美丽环境,我们西安聚集世界目光,在千年帝都,丝路起点,秦佣故乡举办2011世界园艺博览会。这次世园会以生态文明为引领,以“天人长安,创意自然”为主题,将营造以植物为主的自然景观,构建世界文化的园林建筑背景,彰显西安历史文化和地域风味,展示人类与自然,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理念和新创意,探索人,城市,园林,自然和谐共生的未来发展模式。低碳的世园将以“绿色引领时尚”为理念。2011,人们将在这里观赏并体会到由各参展单位所演绎和阐解的精彩纷呈的多种园艺景观,厚重朴实的中华历史文化,尖瑞先进的生态环境科技和现代西安的绿色时尚。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将是一届跨越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的多变化,综合性,世界级的博览盛会!也将为举办城市西安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也成功塑造了西安城市形象并扩大西安在国际的影响,引发投资新高潮,带动产业发展,拉动了城市的经济,促进了城市的经济,促进城市建设,完善城市建设体系。从而有效促使我们陕西和谐快速发展。

  为了更进一步增强中小学生维护西安形象,顺利举办世园,建设家乡的社会责任感,全区以“美丽世园和谐陕西”为主题开展了一系列的教育活动,并通过“爱我西安,爱我灞桥”演讲活动,使每个人认识到:不良的卫生*惯和脏、乱、差的卫生环境,不仅与我们的健康、形象息息相关,而且与我们西安的形象,灞桥的形象息息相关。其实,深刻认识个人的卫生行为*惯必须以不损害他人的利益,不损害灞桥形象为前提,清洁、美丽、和谐要靠每个人的一言一行去维护,靠每个人从我做起,从点滴去营造。搞好世园,提高西安的知名度,提高市民素质和城市品位。

  绿草如茵,百花争艳,民众文明,百业兴旺,人民安居乐业……让全社会行动起来吧!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遵守社会公德,讲文明卫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大家一起为共建美丽世园和谐陕西环境而行动,为共同建造美丽、和谐的灞桥而努力,一起构建“清洁、美丽、和谐”的新陕西吧!

  陕西民风民俗的作文 10

  我的老家在陕西,陕西历史源远流长,民族文化文明遐迩。陕西是中国古人类和中华民族文化重要的发祥地之一,是中国历史上多个朝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且孕育出独特的风俗文化。那里还是旅游圣地,如果你要去了西安一定要去看看那里的兵马俑,它可是世界之最。

  我们老家的风俗业多种多样,虽然我了解的并不是很全面但也可以做一回大家的向导了。在我们老家如果家里人有过生日的全家都要吃面,他们称这种面叫做长寿面,我也吃过但我认为味道跟普通的面条没什么区别。

  老人做寿,外甥与女婿都要送厚礼,其中必有长寿面、寿桃、寿糕、红烛。昔时富贵人家,寿桃高达一米多,上插米塑戏曲人物,配以寿屏、寿嶂。寿堂上,礼品列陈,红烛高烧,敬过祖宗神祗,晚辈按辈份跪拜祝寿,送上寿面,寿翁寿婆分“寿钱”。而后亲友前来祝寿。虽然我并没有真正的见过但大家都是这么告诉我的。

  吃五豆是西安关中地区的民间*俗。腊月初五,将大豆、小豆、绿豆、红豆、黑豆等5种豆子放入锅中煮熟,全家人食用,但不能吃完,必须要吃后有余。以此预祝来年五谷丰登,吉庆有余。吃五豆在冬至过后,此时昼渐长、夜渐短。因此吃五豆还带有节令性变化的含义。吃五豆的风俗至今在农村尚流行。在城市中已经很少见了。

  陕西皮影戏也十分的有名,是中国民间广为流传。重点主要在农村,体制多样,组织分工严格有序,保留着民间说书的历史痕迹,是*代陕西诸种戏曲的前身。陕西皮影不仅唱腔种类繁多,表演技术高超,而且影人的雕刻技艺也达到了很高的水*。

  我的家乡不仅是一个旅游圣地而且还有独特的民族风俗。如果有机会可以去我的老家参观参观。


陕西民风民俗作文优选【5】篇(扩展3)

——陕西的民风民俗作文范本5份

  陕西的民风民俗作文 1

  陕西的八大怪,是众所周知的传统文化,更是我们陕西珍贵*俗。

  房子半边盖,是陕西人民农村盖房子的一种方式,通常拿泥土和瓦砖盖成,这个房子不像正常的房子,而是只有正常房子的二分之一,这种房子材料简单,还可以让邻居之间和睦,真是一种好的方式。

  红红的辣子也是一道菜,我们陕西人的菜里总是少不了它,顿顿饭可少不了的调味剂,因为辣子可以用来调菜,调面,夹馍……有了这个让陕西的菜变得好吃,美味。

  锅盔像锅盖,说到这个,大家第一个想到的可能是锅或头盔,我可以告诉你,这是一种馍,这种馍非常大,从远处看,犹如一口锅一样,据说,吃一块锅盔,一天都可以不吃别的东西也不饿。

  面条像裤带,这也是陕西省得一种好吃的美食——裤带面,这是种很宽很长的面,再加上一些菜,调料,真可是一道美食。

  帕帕头上戴,是我们陕西妇女和老人头上的手帕,不仅可以打扮自己,还可以遮掩阳光,也可以算是一种工具吧!

  秦腔不唱吼出来,我们的秦腔和外面的那些不同,大花脸大胡子从来不行唱的,一吼就有了气场,让秦腔别有一番风味。

  凳子不坐蹲起来,我们陕西人一般家里都有小凳子,可我们从来不坐,无论是吃饭,聊天,都是蹲着的,但我还是觉着坐着舒服。

  陕西八大怪各有特色,不仅有美食、工具、表演,还有各种各样的*惯。

  总之,陕西是一个充满生活趣味,充满宝藏的好地方。

  陕西的民风民俗作文 2

  “陇馔有熊腊,秦烹唯羊羹”这是宋代著名诗人苏轼的名句,介绍地就是陕西天下闻名的小吃—羊肉泡馍。

  西安有古城墙,有兵马俑,而更加令人垂涎三尺的就要属羊肉泡馍了。这天,我和爸爸妈妈一起来到了陕西的一家饭店,来品尝这里的特色—羊肉泡馍。一进饭店,扑面而来的就是一阵浓烈的香味,人不算多,但却人声鼎沸,都在赞叹羊肉泡馍的味道,真是非同一般。我们找了一张空桌子坐下,决心要尝一尝这羊肉泡馍的庐山真面目。不一会,三碗热腾腾的羊肉泡馍就端了上来,我定睛一看,香菜像一把把翠绿的小伞,遮掩着馍,木耳则更像一个个帐篷,包裹着葱末,晶莹剔透的粉丝沉浸在最上面,它是那样的朴实无华却使人感到无比的火热。我用筷子挑开香菜,一个个白腾腾的东西漂了上来,原来我们俗称的馍,其实就是一种面饼,不过这可不是普通的面饼,在它翻腾上来的一刹那,一种独特的浓香像决堤的洪水一样涌进我的鼻腔。我终于抑制不住心中的急切,用筷子夹起一块馍就往嘴里塞,猛嚼几下,便咽了下去,吃完顿时感到神清气爽,豪气冲天,一路上的疲劳全都一扫而光,连声赞叹:“好吃,好吃!”

  说着便向父母竖起了大拇指。他们吃了之后也向我点了点头。我食欲又大了起来,这次,我拿起勺子,吃起了汤。一入口,一种和馍完全不一样的感觉浸入我的心脾,清爽的感觉洋溢在身体的每一个角落。一筷一筷,一勺一勺,渐渐地我吃完了羊肉泡馍。空闲之余,我就在饭店里走走瞧瞧,突然,一个宽大讲究的厨房映入我的眼帘,几位厨师正在制作羊肉泡馍,一位端菜员见我看得出神,笑嘻嘻地对我说:“小朋友,你是外地人吧,告诉你,我们羊肉泡馍可讲究了,首先要面饼烙好,要烙到正当好处,然后把煮熟的肉切好,要求也十分严格,你看,那们师傅就在切肉呢!”

  我向他指的方向看去,一块肉摆在桌上,一位厨师握着一把刀,左手按住肉,右手小心翼翼地切着,肉片别提有多均匀了。然后他又告诉我,羊肉泡馍还有悠久的历史,宋太祖赵匡胤登基后,他终放不下记忆中的羊肉泡馍……

  走出饭店,我回头看了看,招牌上的“同盛祥”三个大字,深深记在了脑中,望穿秋水,我终于角摸了民间文化的真谛。

  一陕西民俗文化的地域划分和秦、汉时期的发展

  陕西民俗的地域划分为:关中地区、陕北地区和陕南地区。

  关于关中地区的地理特点、历史地位、早期经营及至西汉初期的尚农遗风,《史记·货殖传》说:“关中自千雍以东至河华,膏壤沃野千里,自虞夏之《贡》以为上田。而公刘适邠,太王王季在岐文王作丰,武王都镐,故其人犹有先王遗风,好稼墙,殖五谷。”

  关于陕北地区新的人文风貌的出现、地域特点与*尚,《册府元龟》说:“秦始皇遗蒙恬攘却匈奴。得其河南造阳之北千里地甚好,于是筑城郭,徙民居之,名曰‘新秦’。”《汉书·地理志》说:“安定、北地、上郡、西河、皆迫*戎翟,修*战备,高尚气力,以射气力,以射猎为先。”这一背景,与陕北腰鼓的声象相联系是可以相互印证的。

  关于陕西地区的早期风*,《汉中府志》说:“汉中府,其俗强劲质朴,力农*射。武都氏叟多羌戎之民,其人半秦,多勇戆;土地险隘,其人半楚,风俗略与荆州、沔州郡同。”《寰宇记》说:“汉高祖发巴蜀,伐三秦,迁蜀七姓于商洛,其俗多猎山伐木,深有楚风。”《宁强州志》也说:“宁强州”风气兼南北,语言杂秦、蜀。都充分显示着相邻地区风*的相互影响作用和风*的地域特点。

  关于对先秦风*的评价,《薛思庵(野录)》说:“读《秦风》喜得无淫奔之诗,见得秦俗好。”显现出对岐周良好风*传承的渊源。

  至秦亡汉兴,汉高祖刘邦进军商洛、途经霸上,西入咸阳,南屯汉中;回击三秦,建都长安,关内关外风*会合,使民风民俗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关于秦地风*的变迁、特点及其重大意义,宋代理学家朱熹在《朱子诗传》中有段颇为深切的概括和论述。谨转录如下:“秦之俗,大抵尚气概,先勇力,忘生轻死。然本其初而论之,岐丰之地,文王用之以兴,‘二南’之化,如彼其忠且厚也。秦人用之,未几而一变其俗,则悍然有招八州而朝同列之气。何哉?雍州土厚水深,其民厚重质直,无郑卫骄惰、浮靡之*。以善导之。则易于兴起,而笃于仁义;以勇驱之,则其强毅果敌之资,亦足以强兵力农而戌富强之业,非山东诸国所及也。”

  这段评论,是对历史发展的概括和总结,也对认识以后的历史发展有重大借鉴作用。

  二、魏晋南北朝至唐宋陕西民风民俗及生产*俗的发展

  汉、魏、两晋这一历史阶段,方土游侠、道教、佛教活动,先后在社会上出现,对民俗文化产生相应影响,对社会生活不同程度上增添了新的因素,*俗产生相应变化。方土游侠至汉时,已渐与民间游艺融合或以民间游艺形式出现,在都市已颇为多见。《随书·地理志》说:“汉中之人,质朴无文,不甚趋利,性嗜口腹,多事田渔。虽蓬室柴门,食必兼味。好祀鬼神,尤多忌惑,家人有死,辄离其故宅。崇重道教,犹有张鲁贵焉!”当地*俗的特色,还是浓烈的;道教和佛教的影响也是明显的。

  至唐,民风民俗与官府的关系也至为密切。《秦中岁时记》说:“唐上已日,赐宴曲江,都人与江头禊饮,践踏青草,谓之‘踏青’。”《辇下岁时记》说:“长安每岁诸陵,常以寒食荐汤饼鸡毯等,又荐雷子车;至清明上食,内园官小儿于殿前钻火,先得火者进。上赐帛三匹,金碗一口,都人并在延兴门看内人出城洒扫,车马喧嚣。新进士则于月灯阁置打毯之宴,或赐宰臣以下酴糜酒,即重酿酒也。”

  盛唐,物阜年丰,丝绸之路畅通,长安商贾云集,八方荟萃。饭店、酒楼、茶肆林立,在繁荣的饮食市场,胡风烹调,胡姬酒肆也频增风采,蔚为民俗大观。

  李白《少年行》曾抒写当时情况说:“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当时,胡姬学*用面食作有自己民族特点的胡饼,也闻中全国。白居易就有“胡饼饼样学京都”的诗句。据考,现在的芝麻烧饼,即由当时的胡饼演变而来。而面食则是陕西人自古迄今的传统主食。这同陕西的农业生产也是密切关联的。陕西农业,源远流长,生产*俗也在社会历史发展中不断向前发展着。

  关中地区,人们群众赞颂水车的谜语,谜面的文字是:“曹操独坐中原,身披八挂衣衫,领兵千千万万!”

  至于陕南水乡,生产*俗则更有一番景象。《城固县志》说:“小满前后,农各插秧,谚曰:‘水执秧苗插野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稻,退步原来是向前!’”则创造并反映了另一相当高的精神境界。其所含哲理与表现的艺术手法也是令人叹服并值得深入体味的。也由此可见,人民群众的创造力也的确是无穷的,值得重视学*的。

  三陕西民俗中与生产生活相关的一些*俗的内涵与作用

  (一)陕西与生产*俗相关的有祈富求福迎神赛会等活动。如《天禄阁识禄》说:“秦俗以二月二日携鼓乐郊外,朝往暮返,谓之‘迎富’”。我国古代以社、稷为土、谷神,立社(祠)祀奉,“春祀秋尝”,祈赐丰收。

  (二)与伦理有关的*俗也很多。“慎终追远”,敬礼祖先方面,有清明节扫墓、夏暑“奠墓”“清暑”“中元,麻姑献祖”十月一日送寒衣,冬至与“腊日”祭先等。

  在敦崇伦常、和睦乡里、重视姻亲方面的*俗也比较多。对骨肉至亲,除元旦合家拜尊长、拜弟史、叔(媳)拜嫂,除夕合家守岁,对童稚有“压岁钱”外,出嫁女儿、女婿、外甥、外甥对母家、岳家、舅家逢春节、麦熟、忙罢、中秋要拜年,“看麦熟”“看忙罢”“送(中秋)节”;母家、岳家、舅家则对女儿、女婿、外甥逢灯节、暑夏、端午、重阳要“送灯”“探夏”“送(端午)节”“送(重阳)糕”!另外在和睦乡里方面,也形成了许多“善里亲邻”的风*。春节时,家拜之后就是出拜、相互邀约饮宴。《咸宁县说》;“元旦,士大夫风兴吉服拜祖先毕,以次拜父史,出拜师长、新族;齐民亦然。”

  此外,关中地区,新婚后还有“新婚妇拜户”的*俗。

  (三)健康卫生文体活动*俗方面,腊月二十三祭灶后要“扫舍”、迎接新春,各地很普遍。冬尽春至,妇女适时外出活动,以增进健康,各地也多类同。冬尽春至,妇女适时外出活动,以增进健康,各地也多类同。冬尽春至,少年士女、全民分别以各种名目、形式作文体活动,以娱悦身心,增进健康,且各有特色。

  (四)岁时节令中,慰孤,施舍和开展公益活动的*俗也有许多。如清明节的拜扫孤坟、无主坟。逢节舍饭,各地也比较多。

  (五)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省内外、国内外文化交流的增多和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传说中的故事、人物、历史人物以至域外人物也逐步进入民俗生活,以至于专门立会,进行追念。其中如:

  ①追念女娲氏“炼石补天”的“补天补地”,就很普遍,且产生较早。

  ②二月二日是药王庙大会:《西乡县志》记述说:“二月二日高坪寺药王大会,男女毕至,踏青选胜,采野菜供食”。其他如耀县药王山等地都有此会,传说二月二日是孙思邈生日。

  ③清明寒食扫墓,除注入纪念介子推的意义外,也扫军墓。

  ④端午节,吃棕子,赛龙舟,饮雄黄酒,除前者注入了纪念屈原的意义后者因有了“白蛇娘娘和许官人”的《白蛇传》故事,更加印证了饮雄黄酒祛邪避灾的效应,而使这一*俗更加深入人心。许多地方端午节竞渡,也极热烈。

  陕西的民风民俗作文 3

  一座古城,一段历史,一处处风景,绘成我的家乡古城西安。

  两年前,我身临兵马俑,望着那一队队屹立的车马,望着那一米七左右人和马静默于俑坑。只见将军手提长枪,身跨战马,昂首挺胸地站在那里,显得庄严无比,武士们身藏腰刀,手提大刀,随时准备着,整装待发。陶马们,马上带骥,骥上放有缰绳,只要一声令下,就会蹬开四蹄,奔向远方。望着那宏伟的兵马俑,我的思绪已被拉回那恢宏的秦朝,那万千的工匠们曾费尽了多少痛苦,多少汗水,多少心血啊!才筑城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伟大奇迹,回过神来,再看看陶勇,不禁觉得他们似乎诉说着秦朝的兴旺。

  正如那西安人的歌里所唱的,西安所有的不只是那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还有那让人不管到哪都不会忘的西安美食。

  清晨,走在城墙下,向老板要一碗热腾腾的胡辣汤,请再来两根脆脆的油条,吃起来,麻麻的,辣辣的,酥酥的,让人垂涎三尺,正当午的眼光洒向大地,来一碗臊子面,让人大饱口福,冬日里的夜晚虽说穿着皮大衣,但也抵挡不住刺骨的寒风,人影伴着灯光,长安大排档里,走进门去,各色的美食扑鼻而来,老西安人总爱叫上一碗热腾腾的羊肉泡,将辛苦与疲劳抛到了九霄云外,边吃边大声竖起大拇指,赞扬到“嘹咋咧”作为地道的西安人这些桌前,不时也有我的身影。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辽阔壮美的大西北孕育了,豪情万丈的三秦文明。放学路上看见那人导着地图,正自言自语的小伙子说,“这……呃……大雁塔怎么走呢”旁边等车的老爷爷笑呵呵走上前,小伙子,四四方方都是城,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往西南走便是。说罢摸了胡须,不待年轻人说些什么,便走开了,西安人的豪爽便是这样。

  这就是我的`家乡一个养育我,塑造我的城市,这就是古城西安,一个让人未来时憧憬,离开后又怀念的城市。

  陕西的民风民俗作文 4

  我的老家在陕西,陕西历史源远流长,民族文化文明遐迩。陕西是中国古人类和中华民族文化重要的发祥地之一,是中国历史上多个朝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且孕育出独特的风俗文化。那里还是旅游圣地,如果你要去了西安一定要去看看那里的兵马俑,它可是世界之最。

  我们老家的风俗业多种多样,虽然我了解的并不是很全面但也可以做一回大家的向导了。在我们老家如果家里人有过生日的全家都要吃面,他们称这种面叫做长寿面,我也吃过但我认为味道跟普通的面条没什么区别。

  老人做寿,外甥与女婿都要送厚礼,其中必有长寿面、寿桃、寿糕、红烛。昔时富贵人家,寿桃高达一米多,上插米塑戏曲人物,配以寿屏、寿嶂。寿堂上,礼品列陈,红烛高烧,敬过祖宗神祗,晚辈按辈份跪拜祝寿,送上寿面,寿翁寿婆分“寿钱”。而后亲友前来祝寿。虽然我并没有真正的见过但大家都是这么告诉我的。

  吃五豆是西安关中地区的民间*俗。腊月初五,将大豆、小豆、绿豆、红豆、黑豆等5种豆子放入锅中煮熟,全家人食用,但不能吃完,必须要吃后有余。以此预祝来年五谷丰登,吉庆有余。吃五豆在冬至过后,此时昼渐长、夜渐短。因此吃五豆还带有节令性变化的含义。吃五豆的风俗至今在农村尚流行。在城市中已经很少见了。

  陕西皮影戏也十分的有名,是中国民间广为流传。重点主要在农村,体制多样,组织分工严格有序,保留着民间说书的历史痕迹,是*代陕西诸种戏曲的前身。陕西皮影不仅唱腔种类繁多,表演技术高超,而且影人的雕刻技艺也达到了很高的水*。

  我的家乡不仅是一个旅游圣地而且还有独特的民族风俗。如果有机会可以去我的老家参观参观。

  陕西的民风民俗作文 5

  陕西是我的老家,那里有高高的大山、绿油油的菜地、清清的鱼池和小朋友最爱去的水上乐园。

  陕西的山特别多,你从在任何一个地方看,周围全是高高的大山,更奇妙的是到了秋天,每一座山的色彩都不一样,有的是红色,远远望去像一座正在燃烧的火山;有的是黄色,看上去像一座金光闪闪的金山;还有的是绿色,像披着一件绿衣服的花花公子。

  每一个家庭都有一片菜地,每一片菜地都是绿色的,有的种的是豆荚,豆荚宝宝一个个可爱极了;有的种的是西红柿,红色的西红柿爸爸正在为家里的孩子们制造房子;有的种的是白菜,白色的小娃娃钻进土里害羞地不敢出来了;还有的种的是花生,淘气的小花生在给我们玩捉迷藏呢!

  清清的鱼池里有许多小鱼在里面玩耍,有些小鱼在窃窃私语,有些小鱼吃着人们喂给它们的食物。

  还有小朋友最爱去的水上乐园,那里有彩虹滑梯,滑梯可以让七个人一起滑下去,那里还有五彩蛋糕,在五个转盘上一直向上走,就能到彩虹滑梯了。

  看!陕西是不是很美丽!


陕西民风民俗作文优选【5】篇(扩展4)

——民风民俗作文12篇

  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内容最丰富的的传统节日,普天同庆;春节又称“过年”,最早的含义是人们用来庆祝一年的收获并祝福来年有个好收成;节日的形成,源远流长。古代春节,叫做元旦,元,始也;旦,晨也,即一年之始,也叫三元,岁之元,日之元,月之元。最早定春节为新年在汉武帝初元年。

  过年之前,我们要“扫尘”,用意是要把一切霉运统统扫出门。这一*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地祈求;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还有贴春联,春联也叫门对,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每逢春节,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除夕守岁是重要的年俗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在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岁,象征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赶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古代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的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这些春节民俗便是我们几千年来智慧的结晶了。

  我的家乡有许许多多的传统节日——春节,端午节,重阳节······每个节日都有传统的风俗*惯。 春节的脚步声离我们越来越*了,而在春节里,我们的我们的*俗就可以装上一箩筐。年三十的晚上,亲朋好友都会回家,大家团聚在一起,吃着美味的食物并且互相聊天。吃完晚饭,我们小孩便可以拿着炮仗到外面尽情的玩,而大人们则是在房间里打牌,看电视。直到很晚,我们才 上床睡觉。年初一早上,我早早的便起了床,喝一碗香浓甜美的枣子汤,暖暖身子,喝完枣子汤后,那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回响在耳边,新的一年就在这爆竹声中开始了,这种场 面使我想起了王安石的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加上这一句诗的熏陶,春节的气氛是不是更浓了呢?伴随着一声声祝福语中,新年的拜年环节开始了,我 和父母一起去串亲戚。这也

  是我最喜欢的一个环节,因为每 当此时,我的腰包便变得鼓鼓囊囊的。到了晚上,天空中便会绽放出一朵朵美丽的烟花,真是五彩缤纷啊!看后真让人觉得其乐无穷呢! 这就是我家乡的春节,你们的家乡是怎样过春节的呢? 在我的家乡有许许多多的传统节日——春节,端午节, 重阳节······每个节日都有传统的风俗*惯。春节的脚步声离我们越来越*了,而在春节里,我们的 我们的*俗就可以装上一箩筐。年三十的晚上,亲朋好友 都会回家,大家团聚在一起,吃着美味的食物并且互相聊 天。吃完晚饭,我们小孩便可以拿着炮仗到外面尽情的玩, 而大人们则是在房间里打牌,看电视。直到很晚,我们才上床睡觉。年初一早上,我早早的便起了床,喝一碗香浓 甜美的枣子汤,暖暖身子,喝完枣子汤后,那震耳欲聋的 鞭炮声回响在耳边,新的一年就在这爆竹声中开始了,这种场面使我想起了王安石的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

  送暖入屠苏。加上这一句诗的熏陶,春节的气氛是不是更浓 了呢?伴随着一声声祝福语中,新年的拜年环节开始了,我 和父母一起去串亲戚。这也是我最喜欢的一个环节,因为每当此时,我的腰包便变得鼓鼓囊囊的。到了晚上,天空中便 会绽放出一朵朵美丽的烟花,真是五彩缤纷

  啊!看后真让人 觉得其乐无穷呢!这就是我家乡的春节,你们的家乡是怎样过春节的呢?

  端午节*俗

  端午节来源于屈原的故事:爱国的诗人屈原出了一个能够富国强民的'好主意,但是没有被国王采纳,反而被逐出宫中。他气的不得了,跳下了汩罗江。当地的渔夫划着小船去把竹筒里的米撒下汩罗江给屈原。后来,大家把盛着竹筒的米改为粽子,把划小船改为赛龙船来纪念屈原。大家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才每年都过端午节。我们全家都非常敬佩屈原,因此,我们家每年都过端午节。端午节的传统*俗就是吃粽子。因此,我们

  家有一个名副其实的包粽子好手——我妈妈。所以每年过端午节的时候,我们全家都能吃到许多粽子。我妈妈常说:用芦苇的叶子包粽子最香。所以,她用芦苇的叶子来包粽子。她在包粽子之前,先做好准备工作:把芦苇的叶子放在水里煮一煮,把准备好的糯米和枣分别洗一洗,准备工作就做好了。等芦苇的叶子凉了以后,她就开始包粽子了。她先取三片叶子,把两片叶子正着放,一片反着放,夹在中间,把这三片叶子卷成一个圆雉体的模样,然后在里面放上糯米,中间夹几个枣,最后把叶子用线捆好,一个粽子就包好了。她包得又肥又大,活像一个老佛爷在睡觉。等她把粽子包完后,把它们放在高压锅里蒸四十分钟,再放三四个小时,使其入味后,就可以吃了!虽然我妈妈包的粽子的原料极其简单,但是包出来的粽子却是香喷喷的。香得使你只要一闻到味,就会挑起你的食欲;只要你的餐桌前一有粽子,你就会大口大口地吃起来。所以,我每当吃粽子时,总是吃得很多,可能是因为粽子太合我口味了吧!说到合我的口味,我也

  不知道我妈妈包粽子有什么“秘决”,每次包的粽子总是香喷喷的,吊人的胃口,使人馋诞欲滴,不得不吃得很多。

  过端午节除了要吃粽子,当然也少不了赛龙舟哟!

  我最喜欢看得就是赛龙舟的情形,几十个水手都手拿着桨,用尽全身的用手奋力地划着,擂鼓的水手势气高昂,用力地敲着有规律的鼓点儿。“加油,加油!”,场边的拉拉队激情洋溢,发出雷鸣般地加油声、呐喊声、助威声,使水手们不得不更加使劲划船。整个赛龙舟的场面多么壮观、激烈,可以说是独一无二,是端午节传统的象征。

  吃粽子、赛龙舟,这两样传统*俗,共同编织了一个热热闹闹的端午节。

  天津身为丰富文化底蕴的历史名城一直因其奇特的饮食而闻名天下,而作为其中的代表者狗不理包子、耳朵眼儿炸糕、十八街麻花,已经香飘津门。“狗不理”包子更是被人们广为传诵。

  上个星期天的晚上,爸爸妈妈带我慕名去了天津狗不理包子总店,高大的建筑外面有华丽的外饰,大门中央的那块写着“狗不理”的匾牌,显得格外的古朴典雅。我们走进到店里,就被饭店里挂着的介绍狗不理来历的画框吸引住了……相传在一百多年前的清朝同治年间,包子店主高贵友乳名“狗子”,他十四岁来天津学艺,心灵手巧又勤学好问,做包子的手艺不断长进,已经精通了做包子的各种手艺,很快就小有名气了。他制作的包子口感柔软,鲜香不腻,色香味形都独具特色,来吃他包子的人越来越多,生意十分兴隆,狗子忙得顾不上跟顾客说话,这样一来,吃包子的人都戏称他“狗不理”,因而深受广大食客赞扬与青睐。

  看完了狗不理包子的来历,心里大为感叹:狗不理包子这么红火,今日能吃一顿,真是太幸运了!

  我们等了好久,终于送来了一盘包子,刚出屉的包子热气腾腾,看上去如同薄雾之中含苞秋菊,我立刻尝了一个,咬上一口,香而不腻,味道鲜美,含在嘴里回味无穷,包子里的菜让本来油腻的肉更加爽口,还有汁呢!妈妈告诉我:“狗不理包子要有肉等和很多新鲜辅料和在一起做成馅,用面包好,放入鸡汤煮好再蒸,才能出你吃到的那种感觉那!”听完这些话,我更喜欢狗不理包子了,小小的狗不理包子还有真么大的学问,做起来还真么麻烦,不可思议!

  津城特有的.文化底蕴,使“狗不理”在人们的心中早已不再是一种简单的食物,而是成为了一种文化享受,以至于“狗不理”这个牌号逐渐成为饮食行业乃至津城的代名词,狗不理包子以其味道鲜美而誉满全国,名扬中外。

  家乡的元宵节是仅次于大年初一的日子,这一天的重头戏非舞龙灯莫属了。

  晚上7点,一轮皎洁的明月装点着夜空。突然,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一条威猛的草龙“飞”了出来。到处都是围观的人群,鞭炮声此起彼伏,我的心一下子燃烧起来。这是多么奇妙的`一幕呀!草龙长10米左右,它那两颗明亮的眼睛忽闪忽闪的,活灵活现,两条长长的龙须由彩灯组成,五颜六色,美极了!

  爷爷与他的队友们举着草龙,青筋凸显的大手充满了力量。龙珠当然是由德高望重的爷爷把握。草龙在爷爷的带领下,飞快地盘旋着,远远望去,仿佛一条真龙在腾云驾雾。爷爷和他的队友们才行进不到100米,就来到了一户人家。还没到门口,就听到里面传来“噼噼啪啪”的鞭炮声,这户人家一早就把厅堂收拾好,准备好鞭炮,恭候草龙的到来,并且极力邀请龙灯队在家里稍做停留。家里自酿的米酒,喜庆的香烟、糖果,让红红火火的年味儿更加浓厚了!

  “三分龙,七分舞。”这是爷爷常说的一句话。的确,龙要舞才能显出它的威风。(小学生作文 )只见爷爷转动龙珠,在前方开道,龙头紧跟其后,跃跃欲试,仿佛一口就能吞下那颗又大又亮的龙珠,龙身跟随龙头有节奏地飞舞着,这招“蛟龙漫游”甚是流畅。忽然,爷爷将龙珠滑向了龙尾,龙头紧追不舍,来了个“龙头穿裆”的招式,引得围观的群众一片喝彩。主人赶紧拿出香烟、糖果、茶水来招呼大家,据说草龙经过的人家这年一定行好运。一路上,鞭炮声、锣鼓声、喝彩声不绝于耳。

  鞭炮声中,妈妈大声告诉我:“我们鄞州区的舞草龙还申请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呢!舞草龙的师傅都是百里挑一的,并且早早就开始排练了,有最基本的游走动作,也有回头、摆尾、叩首、盘旋等高难度动作。舞草龙可不单是力气活,还要求技术和配合。”

  一阵“噼噼啪啪”的鞭炮声过后,一群人簇拥着威武的草龙,向着下一户人家,向着美好的生活出发了……

  我的家乡——宁乡,这座小县城位于湖南*沙市的西部,那里一切*凡,不出众,但家乡的闪光点却总是引人注目。其中祖先世代相传的民间传统*俗是其中的亮点之一。节日气氛最能体现传统*俗的魅力。我们这里的第一个节日是春节春节不到,家家户户进入除夕都会接连杀猪。奇怪的是,在农村杀猪后,会对村民们大吃一顿。在我家乡除夕,我一定会吃鸡、鱼、肉等三道菜。鸡应该是公鸡春节以后的另一个高潮无疑是元宵节。元宵节吃元宵当然是不可缺少的。柔软的白脸裹着芬芳美味的三明治,咬了一口,甜美的黑色芝麻糊流入嘴里,慢慢融化在嘴里。元宵节,什么事都围着“圆”当然不能开灯。家乡有持续多年的*俗——灯会。每到正月14、15日晚上,步行街、行政中心总会亮起“不睡觉”的红色灯笼,为家乡增添亮丽的风景线,因此每次灯会、现场都挤满了人,可谓人山人海。所以,当我到达的时候,我非常无助。……我的家乡虽然是一个小县城,但有着数千年深厚的文化底蕴,包含着祖先传承下来的民风*俗,为*增添了世界上唯一的地方特色。

  我们*分为56个民族,同时也盛开着56朵花。56个民族都有着各自不同的风俗*惯,都有着各自的缘由。

  满族人,在清朝是最为繁盛,清朝是满族人的天下,我们常说“满汉全*”是说汉族的一大桌菜全在满族的餐桌上。而他们的衣服也十分的突出。女的穿旗袍,男的穿马卦。而旗袍则意味八旗子弟穿的旗袍。女的就穿那种*似旗袍的衣服。男的就是骑马时要穿马褂,就像我们现在的背心。满族人把狗当作圣物,以不猎杀,反而进行保护。

  满族绝对是一个除汉族以外的又一个庞大而又有秩序的民族。从满族建立清朝的那场战争就可以一斑了。满族在谋权当朝之前把各个村落分为八队,分别为:红旗,黄旗,蓝旗,白旗,镶红旗,镶黄旗,镶蓝旗,镶白旗。每队分工明确。就是因为这样才能使满人能夺得天下权政的原因之一。

  如果有机会,我真想去北方的满族聚集的地方看一看。

  门神也是和春联有着同样地位的一件春节必备品,但是随着文化的发展,它已经不多见了。

  我个人认为它的衰弱应该是因为现代建筑对于大门的改革,门神的画像很难在这里找到一*之地,便逐渐消散了。

  经过多方寻找,我终于看到了它。

  听卖画人介绍,这是神茶及郁垒的画像,他们一个手执钢鞭,一个腰带铁锏,大有怒发冲冠之势。

  通过资料,我了解到,在上古的时候,有神萘郁垒俩兄弟,他们住在度朔山上。

  采摘野果,摘种桃树生活。

  在度朔山上有一棵桃树,树荫如盖。

  一天,鬼王想在这里偷些桃吃,便叫小鬼去摘,但却被两兄弟打了一顿,鬼王一气之下,现出原形,在晚上闯进了两兄弟的住所。

  两兄弟沉着冷静,制伏了鬼王,把他扔去喂了老虎,众鬼便对他们俯首听命。

  每天早上,他们便在这桃树下检阅百鬼。

  如果有恶鬼为害人间,便将其绑了喂老虎。

  后来,人们便用两块桃木板画上神茶、郁垒的画像,挂在门的两边用来驱鬼避邪。

  在*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

  而中秋节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它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全国众多民族中的传统文化节日。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节又称“团圆节”。

  据说此夜月球距地球最*,月亮最大最亮,所以从古至今都有饮宴赏月的*俗;回娘家的媳妇是日必返夫家,以寓圆满、吉庆之意。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节定在八月十六,如宁波、台州、舟山,这与方国珍占据温、台、明三州时,为防范元朝官兵和朱元田的袭击而改“正月十四为元宵、八月十六为中秋节”有关。此外在香港,过了中秋节兴犹未尽,还要在十六夜再狂欢一次,名为“追月”。

  “中秋节”一词,最早见于《周礼》一书,而真正形成全国性的节日是在唐代。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节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在唐代,中秋节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北宋,八月十五夜,满城人家,不论贫富老小,都要穿上**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意。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明清以来,中秋节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节、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今天,月下游玩的*俗,已远没有旧时盛行。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

  中秋节节的*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繁荣昌盛的中华大地上,盛开着五彩缤纷的五十六朵民族之花。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都有着自己的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不一样的热闹节日、不一样的穿着打扮、不一样的美味食物、不一样的新颖民居……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无不体现出丰富多彩的地域特色,无不展示着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例如土家族的民居——吊脚楼。

  吊脚楼是土家族人居住和生活的场所,多数吊脚楼都是依山傍水而建。吊脚楼就是在*地上,用高大的木头撑起,用木板将房子分上下两层。上层通风、干燥、防潮,是居室;下层是猪牛栏圈或用来堆放杂物。


陕西民风民俗作文优选【5】篇(扩展5)

——描写民风民俗作文 (菁华5篇)

  “56个民族,56朵花”。每个民族都有不同的风俗*惯,都有不同的特色民居,特色饮食,这就应了一句话“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而满族,就是这56朵花中艳丽的一朵,满族的服饰特别有特色,下面,我就来简单的介绍一下。

  满族妇女不缠脚,所有鞋子绣有漂亮的花饰,鞋底中央垫有10公分高的木质鞋跟。满族妇女穿着这样的鞋走起路来,可保持昂首挺胸的身姿和腰肢摇曳的步态。

  旗袍是满族妇女的传统服饰。她们喜欢穿长及脚面的旗袍,或外罩坎肩。旗袍的特点是立领。右大襟。紧腰身。下摆开衩。古旗袍有琵琶襟。如意襟。斜襟。滚边或镶边等。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后,经改进,腰身宽松,袖口宽大,长度适中,便于行走。已成为*妇女较通行的服装。三十年代初受西方短裙的影响,长度缩短,几*膝盖,袖口缩小三十年代中又加长,两边高衩。四十年代缩短,出现短袖或无袖旗袍,外为流线型。继后,衣片前后分离,有肩缝和装袖式旗袍裙等。旗袍具有东方色彩,能充分显示依态雍容文雅,被认为是表现女性美的典型民族服装。称誉世界。

  妇女旗袍的装饰性比男性旗袍更强。领子。前襟和袖口都绣花装饰。镶嵌几道花纹或彩牙儿,俗称“画道儿”或“狗牙儿”。

  满族妇女的服装十分漂亮,满族男子的服装也很不错。

  历史上的满族男子多穿马蹄袖的袍褂,腰束衣带,或穿长袍外罩对襟马褂。

  马褂是满族男子骑马时常穿一种褂子。马褂分为大襟。对襟。琵琶襟等多种形式。马褂后成为日常罩于袍子外面的服装。高领对襟,四面开禊,长及腰部,袖子稍短,袍袖可露出三、四寸,将袍袖卷于褂袖上面,即所谓大、小袖。现在许多满族人所穿的对襟小棉袄,就是从马褂演变过来的。为了骑马方便,在长袍的外边套一种身长至脐,四面开禊的短褂,以御风寒。

  满族的男子夏季头戴凉帽,冬季戴皮制马虎帽。他们的衣服喜欢用青。蓝。棕等色的棉。丝。绸。缎等各种质地的衣料制作,裤腿扎青色腿带,脚穿棉布靴或皮靴,冬季穿皮制乌拉。顶上留辫子,剃去周围的头发。

  满族,是我国56个民族中的一个少数民族,是一朵艳丽的.奇葩。它有与其他民族不同的风俗,不同的特色,需要我们去慢慢了解,慢慢的认识。

  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其它的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惯,我只介绍汉族的。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新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与殷商时期。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一月一日叫春节。在春节前要在住宅的大门上粘贴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也就是用红纸写成的春联,比如我家今年的对联是由书法家亲自书写在红纸上的。有的门前挂大红灯笼或贴福字即财神,门神像等,福字还可以倒贴,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气到了,这些都是要为节日增添喜庆气氛。

  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常年在外打工的人都赶在春节前回家团聚。过年的前一夜,就是旧年的腊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团圆夜,在这新旧交替的时候,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除夕晚上,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年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听说妈妈单位的一个北方阿姨介绍,他们在除夕有吃饺子的*俗,并且在十二点准时吃的。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岁交子之意。而在南方我们有过年吃年糕、包粽子的*惯,甜甜的粘粘的年糕和粽子,象征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说了这么多,你也大致了解了吧,当然,少不了一家人聚在一起开心的看春节联欢晚会。

  这是寒假的一天,我和爸爸妈妈去云南省的省会昆明玩,一到昆明,听说建了一个民族村汇集了云南26个少数民族在这里。

  来到民族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村头那几颗千年的大树,它们高大挺拔,吸引了很多游客。进入民族村的大门,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民族建筑、五颜六色的鲜花、绿油油的草地。犹如走进了仙境,使人心旷神怡“实是欲界之仙都”啊!

  第一站,我们来到了白族村,这里有一个寨门,上面写着“白族村”三个大字,进了村,那琳琅满目的纪念品深深的吸引了我。我一个也不肯放过,每个我都细心的观察。

  离开白族村,远远的就望见了傣族村内的风情塔。银色的塔尖在阳光的照射下,闪耀着夺目的光彩,风送引领的清脆声动听悦耳。我们快步上前,看见碧波上的风情桥,还有一幢幢美丽的小竹楼,瞧!在风情塔下,中外游客,跟着傣族人欢度着一年一度的泼水节我们也加入到他们的行列,你洒我,我洒你,衣服湿透了也没关系,大家都沉浸在欢乐之中。

  观看了很多村寨,已经是下午5点了,我们大饱眼福,可是肚子有些饿了,随着人流,我们来到民族餐厅,品尝了具有傣家风味:竹筒饭。虽然味道不算很合我胃口,却散发着清香,我吃了不少。

  该走了,这时我却回想起那一座座村寨,我真不想走,可还是怀着依依不舍的心情离开了云南民族村。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春节到了,过年了,是我们小孩子最喜欢的日子,因为每年这个时候,小孩子都会得到压岁钱,关于这压岁钱,还有一个传说……

  除夕之夜,每个孩子都能够得到压岁钱。

  最早的压岁钱出现于汉代,又叫压胜钱,并不在市面上流通,而是铸成钱币形式的玩赏物,有避邪的功能。钱币正面一般铸有“万岁千秋”、“去殃除凶”等吉祥话和龙凤、龟蛇、双鱼等吉祥图案。

  关于压岁钱,有一个故事。传说古代有一个叫“祟”的小妖,黑身白手,他每年年三十夜里出来,专门摸睡熟的小孩的脑门。小孩被摸过后就会发高烧说梦话,退烧后也就变成痴呆疯癫的傻子了。人们怕祟来伤害孩子,整夜点灯不睡,就叫“守祟”。

  据说嘉兴府有一户姓管的人家,夫妻老年得子,十分珍爱。在年三十晚上,为防止“祟”来侵扰一直逗孩子玩,小孩用红纸包了八枚铜钱,包了又拆,拆了又包,睡下以后,包着的八枚铜钱就放在枕边。半夜里,一阵阴风吹过,黑矮的小人正要用他的白手摸孩子的头,突然孩子枕边迸出一道金光,祟尖叫着逃跑了。于是这件事传扬开来,大家纷纷效仿,在大年夜用红纸包上钱给孩子,祟就不敢再来侵扰了。因而人们把这种钱叫“压祟钱”,“祟”与“岁”发音相同,日久天长,就被称为“压岁钱”。

  除了压岁钱,春节的时候我们还要打鞭炮,吃年夜饭……总之都是我们小孩子喜欢的。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的传统佳节——端午节。这一天人们为了纪念大诗人屈原,举行包粽子、赛龙舟等活动,但是我最爱的是包粽子。

  早晨,我和妈妈去市场买粽叶、五花肉、糯米,绳子。妈妈先把糯米、五花肉,绳子洗干净,然后把五花肉切成小块,再把粽叶和绳子煮一煮,这样才能使粽叶和绳子变成柔软更好包,糯米不容易掉出来。

  开始包粽子啦!妈妈先拿出两张粽叶,把它卷成一个圆锥形,放一些糯米,再放二三块五花肉,再放一些糯米盖好,然后再拿筷子搅匀、折好,再用绳子捆住就好了。我看完妈妈的示范后,就小心翼翼的开始学包粽子。我照妈妈教我的.方法去做,可是我用力太猛,叶子碎了,但是糯米没漏出来。然后我用绳子把粽子捆紧,我想把粽子捆紧一些,结果叶子全碎了,米也漏了。在这混乱之中我没把粽子包好,却把糯好洒了一地。但是我并不灰心,俗话说得好一回生,两回熟吗,我又细心的包起了粽子。在妈妈的指导下我终于包好了,我把它叫做“矮冬瓜”粽子,因为它很小,也很矮。最后一步就是煮粽子了,过一个多小时后,香喷喷的粽子煮好了。我找出我的“矮冬瓜”粽子,咬上一口,啊!真香啊,这种味道我到一辈子都忘不了,真是让我回味无穷啊!

  通过这次学包粽子,我体会到做任何事只要有诚心、细心、恒心、坚持不懈,就能得到你满意的结。


陕西民风民俗作文优选【5】篇(扩展6)

——河南民风民俗作文(精选5篇)

  河南剪纸历史悠久,南宋周密的《志雅堂朵钞》中,就有一段是描写汴梁城里,出售剪纸的盛况:“昔京都大街,有剪花样者……。一少年,能于袖中剪字及花朵之类,独擅一时之誉。”由此看来,早在宋代,剪纸就已在民间广泛流行,还出现了以此为生的剪纸艺人,而且技艺已达到了较高的水*。

  盛行于河南广大地域的传统地方剪纸,其思维观念,仍没有摆脱崇神意识的本质,其动机在于冀求人类与“神灵”的交感,尽管在寻求表达方式时,其间含有多种隐喻手法(为地域文化所包容),但其全部意义,总是与人类的生存需要和愿望(求安、趋利、辟邪)紧密相连。剪纸“天地神”、“求雨”、“谷神”,就表现出庶民百姓无法与天灾人祸抗争时,仰仗神灵、魔力来驱邪避害,以求家室安宁,五谷丰登。它们与云贵、陕甘等边远地区的民间剪纸相比较,河南剪纸似乎已超越了早期人类对虚幻动物精灵,或直观的“生殖图腾”崇拜的表现形式,而进入了封建社会佛、儒、道的神权、礼教思维制约时期。剪纸“舞狮”的形象表征是舞狮活动,然而民俗内涵则是借舞狮暗喻”子孙繁衍”。图中舞狮者的性特征为男性,手舞“双绣球”,象征雄性的昂扬,在中原民俗活动中是“祈子”的行为。

  在这里,人类本能中的繁衍意识,已被纳入“三纲五常”中“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封建伦理规范之中,这种思维规范一旦通过剪纸形式展现时,便极易为地域群体所理解、共认。

  河南民间剪纸的大部分内容,与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有关。喜花(结婚时贴用)“鸳鸯戏莲”是表现人们希望“婚姻美满、白首偕老”;窗花“金虎送钱”(视虎为万能吉祥物),则是期盼“生活富足、金钱遍地”;“牧羊人”、“庄稼汉”、“喂猪”、“拉洋车”,表现出不同历史时期芸芸众生的.生活写真。

  随着时代的变革,河南人传统的民俗观念逐步淡化,取而代之的是具有现代意识的审美需求。如今的河南农村,逐渐摆脱了贫困面貌,富裕起来的农民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迫切要求以新的生活方式来满足其物质、精神的需求。剪纸“小康人家”表现了华灯初上,劳累一天的农民悠然自得的休闲情调,充满了温馨之美;“看电视”,展示出农民在经济、精神生活方面的巨大变化。

  “电视机”——这种只有城里人才有条件享受的高档商品,如今已在山区、农村安家落户。无怪图中老农民兴高采烈地翘起二郎腿,正面对电视机说天道地。老伴儿安闲地一手执鞋底,一手在发顶上磨针的动作,十分典型、细腻地刻画出中原农村妇女勤俭持家的传统美德。 通观河南民间剪纸,从某种意义上讲,已逐渐突破地域文化的小空间,进入到现代文化的大空间;在继承传统精神的基础上,进入到个性化发展的空间,使人感到朝气蓬勃、充满活力。

  中原地区浓郁的奇风异俗给这块古老的大地涂上了如诗如画的色彩。小孩儿穿百家衣吃百家饭就是这诸多风俗中饶有兴趣的一页。

  百家衣是婴儿服的一种,由一百个家庭贡献出的布片做成,故名百家衣。每当婴儿出生后,特别是数世单传、孩子的啼哭打破了家庭的沉寂,全家人为之惊喜万分。这时,孩子的奶奶、爷爷就要向左邻右舍报告喜讯,并向百家*亲好友求乞布块。特别是那些姓“刘”、“陈”、“程”谐音“留”、“成”,在老人们看来,这些谐音都是吉利之语,对于保佑孩子成长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这些人家的一小块布头或是一方旧布片,老人们也会珍重地收留下来。布块的大小花色一般不太讲究,但以蓝色为最好。因 “蓝”谐音“拦”,只要有蓝色的布块,妖魔鬼怪就收不走孩子。

  人们把百家的布块缝在一起。据老年人讲,缝百家衣的讲究也很多,像布纹的走向、拼图等,都有约定俗成的规矩。衣服不能在胸前开口,要做成偏开口的大襟衫,也叫道袍衫。这种衣服,往往不能做完,老人们常在底襟处留个口子,此称藏魂处。待孩子满月后,由孩子的母亲将口子缝住,这就说明孩子的魂灵已留在了母亲的身边,再也不必为孩子的安全操心了。

  也许穿衣吃饭是人类生存的根本,民间保佐婴儿成长的风俗除穿百家衣之外,还有给孩子吃百家饭的*惯。凡是对孩子比较溺爱的人家,农历正月初一那天,爷爷抱着未满周岁的的孙子,佯装乞丐模样,手执破碗,沿街乞讨。乞饭的人家以100家为宜。他们将讨来的馍、菜、米烩在一起,煮成稀饭,让孩子吃下。据说这样孩子就可受到百家的庇护,免除灾难。吃过百家饭后,孩子的奶奶要蒸100个铜钱大小的麦面馍,用篮子挎上,沿村庄或街道漫步,凡遇到小孩,就要送一个小馍给他。这100个小馍分给100个小孩。馍发完后,灾难也就让别人嚼完了,自己的孩子就会*安健康,长大**。此俗称“嚼灾”。

  这种*惯在民间有一定的广泛性,不管认识与否,凡遇上求饭的祖孙,人们都会慷慨相助,凡碰上发馍的老人,人们也乐意收下。

  汤阴过去家家都要蒸月饼(白面里面放糖,蒸成圆饼状,再用木梳、顶针一类的工具按上几个图案),中秋夜月上树梢时,开始用月饼、水果之类供奉月亮。

  在巩义,节前人们向亲友馈送月饼,全家团圆:杀鸡为肴。有“男不愿月”之俗。晚上在院内设案,摆月饼水果等供品,面向月亮许愿,这叫“愿月”。

  在驻马店地区,八月十五要吃糍粑和月饼的风俗。中秋节时在农历八月十五日, 因恰在三秋之正中,故名,也称“仲秋”。河南民间多直呼为“八月十五”、“八月节”。

  是从古人的祭月、迎寒发展而来,作为节日,在西汉时已具雏形,晋已有立秋赏月之举,唐代盛行,宋太宗年间始定为中秋节,至今盛行不衰。河南民间,中秋节活动历来围绕着“圆月”(祭月)、赏月和**收、乐团圆进行。

  摸瓜送子。在豫南桐柏等地,八月十五晚,年青的妇女在圆月之后,多相互结伴,悄悄到瓜地里摘冬瓜,然后送回家中床上,意为娘娘送子,祈祝来年添生贵子,俗称“摸瓜送子”。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等。每逢春节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与门上,为节日添加喜庆气氛。

  贴福字

  在贴春联的同时,大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大大小小的“福”字。

  拜年

  人们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扮的整整齐齐,出门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

  我最喜欢的就是除夕了。

  因为我喜欢听那个传说,我给大家讲讲吧!

  相传在远古时候,我们的祖先曾遭受一种最凶猛的野兽的威胁。这种猛兽叫"年",它捕百兽为食,到了冬天,山中食物缺乏时,还会闯入村庄,猎食人和牲畜,百姓惶惶不可终日。人和"年"斗争了很多年,人们发现,年怕三种东西,红颜色、火光、响声。于是在冬天人们在自家门上挂上红颜色的桃木板,门口烧火堆,夜里通宵不睡,敲敲打打。这天夜里,"年"闯进村庄,见到家家有红色和火光,听见震天的响声,吓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来。夜过去了,人们互相祝贺道喜,大家张灯结彩,饮酒摆宴,庆祝胜利。

  怎么样,看了我们这儿的*俗,才知道各地*俗没多大差别吧!

  “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各地风俗也有所不同。

  什么吃饺子,放鞭炮,吃小菜,煮粥啦,等等。都为过年时各地风俗*惯。

  河南镇*,是一个稍微有些跟不上时代的地方,但这却完好的保留了它的古色古香。这个被绿色植物覆盖的城市,第一次,便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在这个古老的村庄内,飘出了过年的味道。

  在茫茫无边的田地中,矗立着一个墓碑,那就是整个田地的起源——我们的祖先。在田地中,他就如此安详地望着自己的田地,慢慢成长。太阳落下,但鞭炮声却仍旧如此,夜中的村子点上了一把火,顺着小道,我们来到了祖先墓碑之前,草儿们雨后那独有的清香扑面而来。我们一行人无论男女老少,统统站在了坟墓之前。在这安静的田地上放起了鞭炮,这是为了告诉祖先们,我们过年啦!一把格外明亮的火,烧在了墓前的一堆堆纸钱之上。

  透过火光,我看见了每一个人脸上写满了郑重。那火在我的眼中,悄悄地灭了,爆竹也放完了,田地上又恢复了安静。我们在明亮红火的鞭炮和孩子们的笑声中享受着幸福与快乐。

  村庄,在渐渐退去的鞭炮声和笑声中渐渐沉睡了……


陕西民风民俗作文优选【5】篇(扩展7)

——陕西的民俗作文优选【五】份

  细腻、精致、美丽,把样式与雕刻,民族文化与人物性格结合在一起,它既是特别的工艺品,也可以组成一部经典的雅俗共赏的戏剧。它,是一种具有千年历史的饰品,它就是皮影。

  人们都知道,陕西是皮影的发源地,但是,你知道皮影是怎么做成的吗?下面就让我来介绍一下吧。上等的皮影,首先材质就要好,应选牛皮或驴皮做材料, 先用一种薄木板把皮子上的毛刮干净,刮完了要放凉水里浸泡几个小时,然后拿出来接着刮,一直要刮到皮子变得透明为止。接下来用热水浸泡皮子,使它变得柔 软,还要用的不停地揉搓,为的是让皮子没有杂质,这样雕刻起来就会更加流畅。下面要把软软的皮子紧绷绷在木框上晾干,过了几天后,皮子就会又硬又*了。现 在可以在皮子上雕刻了,人们用一种特殊的炭笔在皮子上画好形状,然后把它刻下来,该镂空的地方要镂空,这时人们就用鲜艳的染料给皮子上色,上完了还要把刻 好的皮子放入火中烤一烤,这样会固定颜色。至此,一个美丽复杂的皮影就诞生了。

  皮影大部分都是戏剧中的著名人物,尤其是女子最为美丽。你看那个精心雕琢而成的女子,头梳羊兰发,还戴着宫花,耳朵上点缀着一颗金光闪耀的红宝石, 她身穿锦织云纹袍子,腰间佩带着丁冬作响的绿色玉佩,手指为兰花状,姿态显得大方而端庄。一个个生动精致的皮影,一出出经典绝妙的戏剧看得我眼花缭乱。

  皮影,它始于汉,兴于唐,盛于宋。它乡土气息深厚,紧密地结合着生活,它是受大地水土孕育的工艺品,也包含着文化的精华。“手承心承手,人传世传人”,皮影也固化剂百姓对美好生活的一种体验。

  我的老家在陕西,陕西历史源远流长,民族文化文明遐迩。陕西是中国古人类和中华民族文化重要的发祥地之一,是中国历史上多个朝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且孕育出独特的风俗文化。那里还是旅游圣地,如果你要去了西安一定要去看看那里的兵马俑,它可是世界之最。

  我们老家的风俗业多种多样,虽然我了解的并不是很全面但也可以做一回大家的向导了。在我们老家如果家里人有过生日的全家都要吃面,他们称这种面叫做长寿面,我也吃过但我认为味道跟普通的面条没什么区别。

  老人做寿,外甥与女婿都要送厚礼,其中必有长寿面、寿桃、寿糕、红烛。昔时富贵人家,寿桃高达一米多,上插米塑戏曲人物,配以寿屏、寿嶂。寿堂上,礼品列陈,红烛高烧,敬过祖宗神祗,晚辈按辈份跪拜祝寿,送上寿面,寿翁寿婆分“寿钱”。而后亲友前来祝寿。虽然我并没有真正的见过但大家都是这么告诉我的。

  吃五豆是西安关中地区的民间*俗。腊月初五,将大豆、小豆、绿豆、红豆、黑豆等 5 种豆子放入锅中煮熟,全家人食用,但不能吃完,必须要吃后有余。以此预祝来年五谷丰登,吉庆有余。吃五豆在冬至过后,此时昼渐长、夜渐短。因此吃五豆还带有节令性变化的含义。吃五豆的风俗至今在农村尚流行。在城市中已经很少见了。

  陕西皮影戏也十分的有名,是中国民间广为流传。重点主要在农村,体制多样,组织分工严格有序,保留着民间说书的历史痕迹 ,是*代陕西诸种戏曲的.前身。陕西皮影不仅唱腔种类繁多,表演技术高超,而且影人的雕刻技艺也达到了很高的水*。

  我的家乡不仅是一个旅游圣地而且还有独特的民族风俗。如果有机会可以去我的老家参观参观。

  陕西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周、秦、汉、唐等十多个朝代或重要**先后在这里建都,又是革命圣地延安的所在地,典籍丰富、文化遗存也多,许多风俗*惯多有可供追寻的历史渊源。地域上:东面黄河、西望关陇;北临塞外草原,南接巴蜀水乡,横跨陕北高原、渭水盆地和秦巴山区。民风民俗既源远流长、根深叶茂,又争奇斗艳,异彩纷呈。

  一 陕西民俗文化的地域划分和秦、汉时期的发展

  陕西民俗的地域划分为:关中地区、陕北地区和陕南地区。

  关于关中地区的地理特点、历史地位、早期经营及至西汉初期的尚农遗风,《史记·货殖传》说:“关中自千雍以东至河华,膏壤沃野千里,自虞夏之《贡》以为上田。而公刘适邠,太王王季在岐文王作丰,武王都镐,故其人犹有先王遗风,好稼墙,殖五谷。”

  关于陕北地区新的人文风貌的出现、地域特点与*尚,《册府元龟》说:“秦始皇遗蒙恬攘却匈奴。得其河南造阳之北千里地甚好,于是筑城郭,徙民居之,名曰‘新秦’。”《汉书·地理志》说:“安定、北地、上郡、西河、皆迫*戎翟,修*战备,高尚气力,以射气力,以射猎为先。”这一背景,与陕北腰鼓的声象相联系是可以相互印证的。

  关于陕西地区的早期风*,《汉中府志》说:“汉中府,其俗强劲质朴,力农*射。武都氏叟多羌戎之民,其人半秦,多勇戆;土地险隘,其人半楚,风俗略与荆州、沔州郡同。”《寰宇记》说:“汉高祖发巴蜀,伐三秦,迁蜀七姓于商洛,其俗多猎山伐木,深有楚风。”《宁强州志》也说:“宁强州”风气兼南北,语言杂秦、蜀。都充分显示着相邻地区风*的相互影响作用和风*的地域特点。

  关于对先秦风*的评价,《薛思庵(野录)》说:“读《秦风》喜得无淫奔之诗,见得秦俗好。”显现出对岐周良好风*传承的渊源。

  至秦亡汉兴,汉高祖刘邦进军商洛、途经霸上,西入咸阳,南屯汉中;回击三秦,建都长安,关内关外风*会合,使民风民俗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关于秦地风*的变迁、特点及其重大意义,宋代理学家朱熹在《朱子诗传》中有段颇为深切的概括和论述。谨转录如下:“秦之俗,大抵尚气概,先勇力,忘生轻死。然本其初而论之,岐丰之地,文王用之以兴,‘二南’之化,如彼其忠且厚也。秦人用之,未几而一变其俗,则悍然有招八州而朝同列之气。何哉?雍州土厚水深,其民厚重质直,无郑卫骄惰、浮靡之*。以善导之。则易于兴起,而笃于仁义;以勇驱之,则其强毅果敌之资,亦足以强兵力农而戌富强之业,非山东诸国所及也。”

  这段评论,是对历史发展的概括和总结,也对认识以后的历史发展有重大借鉴作用。

  二、魏晋南北朝至唐宋陕西民风民俗及生产*俗的发展

  汉、魏、两晋这一历史阶段,方土游侠、道教、佛教活动,先后在社会上出现,对民俗文化产生相应影响,对社会生活不同程度上增添了新的因素,*俗产生相应变化。方土游侠至汉时,已渐与民间游艺融合或以民间游艺形式出现,在都市已颇为多见。《随书·地理志》说:“汉中之人,质朴无文,不甚趋利,性嗜口腹,多事田渔。虽蓬室柴门,食必兼味。好祀鬼神,尤多忌惑,家人有死,辄离其故宅。崇重道教,犹有张鲁贵焉!”当地*俗的特色,还是浓烈的;道教和佛教的影响也是明显的。

  至唐,民风民俗与官府的关系也至为密切。《秦中岁时记》说:“唐上已日,赐宴曲江,都人与江头禊饮,践踏青草,谓之‘踏青’。”《辇下岁时记》说:“长安每岁诸陵,常以寒食荐汤饼鸡毯等,又荐雷子车;至清明上食,内园官小儿于殿前钻火,先得火者进。上赐帛三匹,金碗一口,都人并在延兴门看内人出城洒扫,车马喧嚣。新进士则于月灯阁置打毯之宴,或赐宰臣以下酴糜酒,即重酿酒也。”

  盛唐,物阜年丰,丝绸之路畅通,长安商贾云集,八方荟萃。饭店、酒楼、茶肆林立,在繁荣的饮食市场,胡风烹调,胡姬酒肆也频增风采,蔚为民俗大观。

  李白《少年行》曾抒写当时情况说:“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当时,胡姬学*用面食作有自己民族特点的胡饼,也闻中全国。白居易就有“胡饼饼样学京都”的诗句。据考,现在的芝麻烧饼,即由当时的胡饼演变而来。而面食则是陕西人自古迄今的传统主食。这同陕西的农业生产也是密切关联的。陕西农业,源远流长,生产*俗也在社会历史发展中不断向前发展着。

  关中地区,人们群众赞颂水车的谜语,谜面的文字是:“曹操独坐中原,身披八挂衣衫,领兵千千万万!”

  至于陕南水乡,生产*俗则更有一番景象。《城固县志》说:“小满前后,农各插秧,谚曰:‘水执秧苗插野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稻,退步原来是向前!’”则创造并反映了另一相当高的精神境界。其所含哲理与表现的艺术手法也是令人叹服并值得深入体味的。也由此可见,人民群众的创造力也的确是无穷的,值得重视学*的。

  三 陕西民俗中与生产生活相关的一些*俗的内涵与作用

  (一)陕西与生产*俗相关的有祈富求福迎神赛会等活动。如《天禄阁识禄》说:“秦俗以二月二日携鼓乐郊外,朝往暮返,谓之‘迎富’”。我国古代以社、稷为土、谷神,立社(祠)祀奉,“春祀秋尝”,祈赐丰收。

  (二)与伦理有关的*俗也很多。“慎终追远”,敬礼祖先方面,有清明节扫墓、夏暑“奠墓”“清暑”“中元,麻姑献祖”十月一日送寒衣,冬至与“腊日”祭先等。

  在敦崇伦常、和睦乡里、重视姻亲方面的*俗也比较多。对骨肉至亲,除元旦合家拜尊长、拜弟史、叔(媳)拜嫂,除夕合家守岁,对童稚有“压岁钱”外,出嫁女儿、女婿、外甥、外甥对母家、岳家、舅家逢春节、麦熟、忙罢、中秋要拜年,“看麦熟”“看忙罢”“送(中秋)节”;母家、岳家、舅家则对女儿、女婿、外甥逢灯节、暑夏、端午、重阳要“送灯”“探夏”“送(端午)节”“送(重阳)糕”!另外在和睦乡里方面,也形成了许多“善里亲邻”的风*。春节时,家拜之后就是出拜、相互邀约饮宴。《咸宁县说》;“元旦,士大夫风兴吉服拜祖先毕,以次拜父史,出拜师长、新族;齐民亦然。”

  此外,关中地区,新婚后还有“新婚妇拜户”的*俗。

  (三)健康卫生文体活动*俗方面,腊月二十三祭灶后要“扫舍”、迎接新春,各地很普遍。冬尽春至,妇女适时外出活动,以增进健康,各地也多类同。冬尽春至,妇女适时外出活动,以增进健康,各地也多类同。冬尽春至,少年士女、全民分别以各种名目、形式作文体活动,以娱悦身心,增进健康,且各有特色。

  (四)岁时节令中,慰孤,施舍和开展公益活动的*俗也有许多。如清明节的拜扫孤坟、无主坟。逢节舍饭,各地也比较多。

  (五)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省内外、国内外文化交流的增多和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传说中的故事、人物、历史人物以至域外人物也逐步进入民俗生活,以至于专门立会,进行追念。其中如:

  ①追念女娲氏“炼石补天”的“补天补地”,就很普遍,且产生较早。

  ②二月二日是药王庙大会:《西乡县志》记述说:“二月二日高坪寺药王大会,男女毕至,踏青选胜,采野菜供食”。其他如耀县药王山等地都有此会,传说二月二日是孙思邈生日。

  ③清明寒食扫墓,除注入纪念介子推的意义外,也扫军墓。

  ④端午节,吃棕子,赛龙舟,饮雄黄酒,除前者注入了纪念屈原的意义后者因有了“白蛇娘娘和许官人”的《白蛇传》故事,更加印证了饮雄黄酒祛邪避灾的效应,而使这一*俗更加深入人心。许多地方端午节竞渡,也极热烈。

  陕西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周、秦、汉、唐等十多个朝代或重要**先后在这里建都,又是革命圣地延安的所在地,典籍丰富、文化遗存也多,许多风俗*惯多有可供追寻的历史渊源。地域上:东面黄河、西望关陇;北临塞外草原,南接巴蜀水乡,横跨陕北高原、渭水盆地和秦巴山区。民风民俗既源远流长、根深叶茂,又争奇斗艳,异彩纷呈。

  一 陕西民俗文化的地域划分和秦、汉时期的发展

  陕西民俗的地域划分为:关中地区、陕北地区和陕南地区。

  关于关中地区的地理特点、历史地位、早期经营及至西汉初期的尚农遗风,《史记·货殖传》说:“关中自千雍以东至河华,膏壤沃野千里,自虞夏之《贡》以为上田。而公刘适邠,太王王季在岐文王作丰,武王都镐,故其人犹有先王遗风,好稼墙,殖五谷。”

  关于陕北地区新的人文风貌的出现、地域特点与*尚,《册府元龟》说:“秦始皇遗蒙恬攘却匈奴。得其河南造阳之北千里地甚好,于是筑城郭,徙民居之,名曰‘新秦’。”《汉书·地理志》说:“安定、北地、上郡、西河、皆迫*戎翟,修*战备,高尚气力,以射气力,以射猎为先。”这一背景,与陕北腰鼓的声象相联系是可以相互印证的。

  关于陕西地区的早期风*,《汉中府志》说:“汉中府,其俗强劲质朴,力农*射。武都氏叟多羌戎之民,其人半秦,多勇戆;土地险隘,其人半楚,风俗略与荆州、沔州郡同。”《寰宇记》说:“汉高祖发巴蜀,伐三秦,迁蜀七姓于商洛,其俗多猎山伐木,深有楚风。”《宁强州志》也说:“宁强州”风气兼南北,语言杂秦、蜀。都充分显示着相邻地区风*的相互影响作用和风*的地域特点。

  关于对先秦风*的评价,《薛思庵(野录)》说:“读《秦风》喜得无淫奔之诗,见得秦俗好。”显现出对岐周良好风*传承的渊源。

  至秦亡汉兴,汉高祖刘邦进军商洛、途经霸上,西入咸阳,南屯汉中;回击三秦,建都长安,关内关外风*会合,使民风民俗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关于秦地风*的变迁、特点及其重大意义,宋代理学家朱熹在《朱子诗传》中有段颇为深切的概括和论述。谨转录如下:“秦之俗,大抵尚气概,先勇力,忘生轻死。然本其初而论之,岐丰之地,文王用之以兴,‘二南’之化,如彼其忠且厚也。秦人用之,未几而一变其俗,则悍然有招八州而朝同列之气。何哉?雍州土厚水深,其民厚重质直,无郑卫骄惰、浮靡之*。以善导之。则易于兴起,而笃于仁义;以勇驱之,则其强毅果敌之资,亦足以强兵力农而戌富强之业,非山东诸国所及也。”

  这段评论,是对历史发展的概括和总结,也对认识以后的历史发展有重大借鉴作用。

  二、魏晋南北朝至唐宋陕西民风民俗及生产*俗的发展

  汉、魏、两晋这一历史阶段,方土游侠、道教、佛教活动,先后在社会上出现,对民俗文化产生相应影响,对社会生活不同程度上增添了新的因素,*俗产生相应变化。方土游侠至汉时,已渐与民间游艺融合或以民间游艺形式出现,在都市已颇为多见。《随书·地理志》说:“汉中之人,质朴无文,不甚趋利,性嗜口腹,多事田渔。虽蓬室柴门,食必兼味。好祀鬼神,尤多忌惑,家人有死,辄离其故宅。崇重道教,犹有张鲁贵焉!”当地*俗的特色,还是浓烈的;道教和佛教的影响也是明显的。

  至唐,民风民俗与官府的关系也至为密切。《秦中岁时记》说:“唐上已日,赐宴曲江,都人与江头禊饮,践踏青草,谓之‘踏青’。”《辇下岁时记》说:“长安每岁诸陵,常以寒食荐汤饼鸡毯等,又荐雷子车;至清明上食,内园官小儿于殿前钻火,先得火者进。上赐帛三匹,金碗一口,都人并在延兴门看内人出城洒扫,车马喧嚣。新进士则于月灯阁置打毯之宴,或赐宰臣以下酴糜酒,即重酿酒也。”

  盛唐,物阜年丰,丝绸之路畅通,长安商贾云集,八方荟萃。饭店、酒楼、茶肆林立,在繁荣的饮食市场,胡风烹调,胡姬酒肆也频增风采,蔚为民俗大观。


陕西民风民俗作文优选【5】篇(扩展8)

——民风民俗学生作文优选【5】份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一个山川秀美、民风古朴的地方,一个令人神往的地方。居住着全国*四分之一的苗族人口,*一半的侗族人口,中国最大的苗寨――西江千户苗寨和最大的侗寨――肇兴千户侗寨都坐落于此。

  走进黔东南,就好象进入了绿色世界,苗岭深处的雷公山自然保护区及剑河百里阔叶林,很少有人迹化自然的痕迹。原始森林茫茫苍苍,珍禽异兽自由出没,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空气清新。

  黔东南有舞阳河、清水江、都柳江;还有龙鳌河、高过河、杉木河、野洞河、八舟河等,全州境内大小河流2900多条,条条溪河清澈见底,这里有一个国家级六个省级风景名胜区。

  来到黔东南,你回感觉到这不仅是空间的转移,而是时光在倒流,丰富的民族历史文化积淀,使这里还保存着唐代发型、宋代服饰、明清建筑、魏晋遗风,居住在这里的苗族、侗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在长期劳动和生活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传统文化。他们依山建寨,聚族而居,村村寨寨都木青竹翠,绿树成荫。村寨来客,热情的`苗侗人民都有用酒拦路、拦门的礼仪,最高的贵客到来,拦路酒达十二道之多。穿着盛装的苗侗少女,用醇香的米酒和动人的歌声表示欢迎,相与同乐。洒脱粗旷的小伙子吹起芦笙芒筒,迎客进寨。

  黔东南是贵州东线民族风情旅游的中心,有“百节之乡”的美称,民族传统节日数以百计,异彩纷呈,犹如一座活生生的民族风情博物馆。

  黔东南是“芦笙的故乡”“歌舞的海洋”,芦笙与歌舞交相辉映,已成为闻名天下的民族特色,情丝万缕的芦笙金曲,悦耳动听的苗族飞歌、侗族大歌,精彩激烈的斗牛场面,风情别致的苗家吊脚楼,堪称民族工艺一绝的苗族银饰、挑花、刺绣、蜡染等,无不闪烁着东方文化的光芒。

  古代有一个爱国大诗人,名叫屈原。因受奸人挑拨,被皇上驱逐。但他仍然爱自己的国家。最后投江自尽。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屈原,便有了今日的端午节。

  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但是随着岁月的流逝,许多地方的节日特色已经不复存在了。可是闽南一带却还有着浓浓的民风民俗。

  上午,大家都会去割艾草。割来的艾草都被挂在门前屋后。整条街都是绿茫茫的一片,仿佛有千万条绿色的`丝巾迎风飞舞。这艾草寓意驱蚊除虫,驱灾避邪。

  艾草驱邪的民俗流传至今,而十二点的光阴更让人难以忘怀。

  正午十二点。家家户户都端着盆子,到河边取水。用晶莹剔透的水来冲洗脚或脸,洗走自己身上的晦气。之后,人们还会聚集在河边跪拜祭祀。不仅是跪拜,在贡台上还供着不少供品,有鸡鸭鱼肉、美酒果蔬等。当然,更少不了最重要的棕子。最后,将其中6个棕子投下河去喂鱼虾。(好让屈原的遗体继续安息于海底)祭祀便完毕了。其余的贡品便可以自己带回家食用,以求沾一些福气,带来好运。

  午后,端午的又一个高潮到了――采莲。由一个打扮不堪入眼的醉汉为导,抬一尊木雕龙头。龙头雕刻的栩栩如生,眼睛炯炯有神,有一股神圣而不可侵犯的威严。身后跟着锣鼓队、花童等。这个**队伍要进入每家每户舞旗拂尘。主人则要行待客之礼,送一些糖果饼干给他们。队伍十几米长,上百人组成。鞭炮声持续不断,锣鼓声响彻云霄。气势真是不同凡响!

  在端午,小孩子最高兴的莫过于得到一件礼物――香包。它的色彩多以红黄紫为主,表面细绣着一些美丽的图案。据大人们说,香包里还有许多好东西。喻吉祥如意,带有长辈们对孩子的美好祝愿。

  闽南的端午总是那么别具特色,那么令人难以忘怀!

  我的家乡在浦城,这是个很小的县城,但仅管如此,浦城的人民一直崇尚着中华的传统民俗,这表示着大家对祖先的尊重。

  那我就先从春节开始说起吧!除夕之夜,家家3点多就开始吃年夜饭,“蛋卷”是必不可少的一道菜,它的颜色是金黄色的,象征着家家年年都繁荣,儿女能够孝敬长辈。吃完晚饭后,我们是从不出门的,听奶奶说:“若出了门会把大家的好运给带走的。”虽然我们不能出门,但是在家中,我们不能出门,但是在家中,我们依然能够玩的有声有色。

  大人们在家中打牌打个通宵,孩子们放烟火放得起劲!这表示大家的好运年年,财运年年……除夕过后,换来的正月初一也是很受人欢迎哦!早晨起来,洗漱完毕后就先喝一杯“桂花蜜”,这是我们孩子的最爱,味道甜甜的,香香的……这表示希望大家的日子过的红红火火,甜甜美美……吃完饭后就给长辈们拜年,长辈们就要包压岁钱,孩子们得到压岁钱后可开心了,但初一至初三是不可以乱花钱的,这又代表着大人们在这一年里很难很难挣到钱,运气也不太好……

  给长辈们拜完年后,女孩在家帮父母干活,男孩就跟随大人们去各自的亲戚好友家去拜年,大家都过的十分开心。而正月初四,全家人都要去山上的`庙里去烧香,给菩萨请安,让菩萨保佑子孙满堂,儿女们的生活更加幸福美满……过了初六,大家就一切都恢复正常了,大人们工作的就继续工作,孩子们该去复*功课,迎接新学期的到来了,这个春节是令人难忘的。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人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描绘了我国人民欢度春节盛大的喜庆情景。爆竹声响是辞旧迎新的标志、喜庆心情的流露。经商人家。放爆竹还有另一番意义:他们在除夕之夜大放炮仗是为了新的一年大发大利。不过,据旧*认为,敬财神要争先,放爆竹要殿后。传说,要想发大财者,炮仗要响到最后才算心诚。

  我的故乡浙江和全国许多地方一样,过年时都有一样的风俗。如:

  守岁

  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惯,俗名“熬年”。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俗。守岁的*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吃年夜饭

  孩子们在玩耍放爆竹的时候,也正是主妇们在厨房里最忙碌的时刻,年菜都在前几天做好了,而年夜饭总要在年三十当天掌厨做出来。在北方,大年初一的饺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来。这时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着剁肉、切菜。此时,家家户户传出的砧板声,大街小巷传出的爆竹声,小店铺子传出的“劈劈啪啪”的算盘声和抑扬顿挫的报帐声,再夹杂着处处的说笑声,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织成除夕欢快的乐章。

  除了这些以外,我的家乡还有一些不同的民俗。我就举其中一个来说吧。

  照田蚕

  也叫“烧田蚕”、“烧田财”,是流行于江南一带的民间祈年*俗。腊月二十五这一天将绑缚火炬的长竿立在田野中,用火焰来占卜新年,火焰旺则预兆来年丰收。

  古代有一个爱国大诗人,名叫屈原。因受奸人挑拨,被皇上驱逐。但他仍然爱自己的国家。最后投江自尽。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屈原,便有了今日的端午节。

  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但是随着岁月的流逝,许多地方的节日特色已经不复存在了。可是闽南一带却还有着浓浓的民风民俗。

  上午,大家都会去割艾草。割来的艾草都被挂在门前屋后。整条街都是绿茫茫的一片,仿佛有千万条绿色的丝巾迎风飞舞。这艾草寓意驱蚊除虫,驱灾避邪。

  艾草驱邪的民俗流传至今,而十二点的光阴更让人难以忘怀。

  正午十二点。家家户户都端着盆子,到河边取水。用晶莹剔透的水来冲洗脚或脸,洗走自己身上的晦气。之后,人们还会聚集在河边跪拜祭祀。不仅是跪拜,在贡台上还供着不少供品,有鸡鸭鱼肉、美酒果蔬等。当然,更少不了最重要的棕子。最后,将其中6个棕子投下河去喂鱼虾。(好让屈原的遗体继续安息于海底)祭祀便完毕了。其余的贡品便可以自己带回家食用,以求沾一些福气,带来好运。

  午后,端午的又一个高潮到了――采莲。由一个打扮不堪入眼的醉汉为导,抬一尊木雕龙头。龙头雕刻的栩栩如生,眼睛炯炯有神,有一股神圣而不可侵犯的威严。身后跟着锣鼓队、花童等。这个**队伍要进入每家每户舞旗拂尘。主人则要行待客之礼,送一些糖果饼干给他们。队伍十几米长,上百人组成。鞭炮声持续不断,锣鼓声响彻云霄。气势真是不同凡响!

  在端午,小孩子最高兴的莫过于得到一件礼物――香包。它的色彩多以红黄紫为主,表面细绣着一些美丽的图案。据大人们说,香包里还有许多好东西。喻吉祥如意,带有长辈们对孩子的美好祝愿。

  闽南的端午总是那么别具特色,那么令人难以忘怀!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