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相关
  1. 小乘行者注重断恶,大乘行者重视行善。出离心,是断恶的起点;菩提心,是行善的动力。证悟空性,是大小乘的共同趋向。为个人的解脱而修证无我,是小乘佛法的解脱之道;为普度众生而证得佛果,是大乘佛法的菩提大道。
  2. 苗而不秀岂其天,不使童乌与臣妾玄。驻景恨无千岁药,赠行惟有小乘禅。伤心一念偿前债,弹指三生断后缘。归卧竹根无远*,夜灯勤礼塔中仙。
  3. 苗而不秀岂其天,不使童乌与我玄。驻景恨无千岁药,赠行惟有小乘禅。伤心一念偿前债,弹指三生断后缘。归卧竹根无远*,夜灯勤礼塔中仙。
  4. 见闻转诵是小乘。悟法解义是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万法尽通。万法俱备。一切不染。离诸法相。一无所得。名最上乘。
  5. 垂钓小河波涛清,青鹤远寺小乘经沙弥在赏云;悟浮生随静!
  6. 垂钓小河波涛清,青鹤远寺小乘经沙弥在赏云;悟浮生随静!
  7. 我们的行为,要做到小乘的行为:少欲知足、谨慎取舍。我们的思想,要符合大乘的思想:毫不利己、普度众生。我们的见地,要达到金刚乘的见地:悲智双运、轮涅不二。
  8. 大功德的成就才有大智慧,你光在打坐里头求智慧,这是小乘法门。(当代南怀瑾《如何修证佛法》
  9. 大功德的成就才有大智慧,你光在打坐里头求智慧,这是小乘法门。——当代南怀瑾《如何修证佛法》
  10. 我修行与别人修行不一样,他们修小乘,我修大乘,他们修虚空,我修圆满。
  11. 七死七生——qī sǐ qī shēng 亦作“七生七死”。佛数谓小乘初果者,尚须往返天上人间,受七度生死,才能证得阿罗汉果。
  12. 从大乘佛法来看,宗教与哲学思想,是落在小乘的苦集灭道范围里。所以,真正佛法是「无见苦求」,见是观点。像《华严经》看这世界,是没有苦集灭道的,永远是至真至善至美的一真法界。
  13. 七死七生:亦作“七生七死”。佛数谓小乘初果者,尚须往返天上人间,受七度生死,才能证得阿罗汉果。
  14. 我修行与别人修行不一样,他们修小乘,我修大乘,他们修虚空,我修圆满。——今何在《悟空传》
  15. 迷时在此岸,悟时在彼岸。若知心空不见相,则离迷悟;既离迷悟,亦无彼岸。如来不在此岸,亦不在彼岸,不在中流。中流者,小乘人也;此岸者,凡夫也;彼岸者,菩提也。
  16. 上联:大乘小乘随根机而演教;下联:半科满科逐权实以相晓
  17. 七生七死:佛数谓小乘初果者,尚须往返天上人间,受七度生死,才能证得阿罗汉果。同“七死七生”。
  18. 七死七生:佛数谓小乘初果者,尚须往返天上人间,受七度生死,才能证得阿罗汉果。亦作“七生七死”。
  19. 汽车开了,我们应该怎么做一个文明小乘客?
  20. 灰身泯智:佛教语。指断除一切身心烦恼,为小乘阿罗汉果的境界。同“灰身灭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