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宝鼎》教案合集五篇

首页 / 教案 / |

  《世纪宝鼎》教案 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认读课文中的生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抄写自己喜欢的词句。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世纪宝鼎的精美艺术和深刻寓意,体会中国人民对联合国和新世纪的美好祝愿。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世纪宝鼎“的精美艺术和深刻寓意,体会中国人民对联合国和新世纪的美好祝愿。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交流带“鼎”字的词语

  1、老师示范写“鼎”字,请学生注意字形、笔顺。

  2、说说带“鼎”字的词语。

  (三足鼎立、一言九鼎、鼎力相助、鼎鼎大名、人声鼎沸)

  二、 认识“鼎”,引入新课

  1、谁知道“鼎”是什么?“鼎”是什么样子的?

  2、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是《世纪宝鼎“,这是个怎样的宝鼎呢?

  三、 初读课文出示课件

  1、 自读课文,读准字音,把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指名读,注意纠正读音,指导读好难读的长句子。

  3、说说初读课文后知道了什么。

  四、 重点读第二自然段,了解世纪宝鼎的样子

  1、自由读第二自然段,对照图画,想想世纪宝鼎的样子,有读不懂的地方提出来。

  2、提出不懂的语句,互相交流怎样读懂。

  五、 练*朗读第二自然段,读出对世纪宝鼎的赞美

  六、 布置作业

  把带有生字的词语写一写。

  第二课时

  一、复*导入

  1、 出示课件,请学生指导图介绍世纪宝鼎的样子。

  2、课文除了写宝鼎的样子,还写了什么?

  二、再读课文,理解赠送宝鼎的意义

  1、学生带着问题自学,同桌互相议议。

  2、讨论交流。

  重点弄懂“鼎“在中国古代社会生活中的独特地位,中国赠送宝鼎表达的美好祝愿和希冀。相机引导理解“鼎志昌盛”“龙兆吉祥”“它表达了中国人民……的希冀”等词句。

  3、练*朗读第三、四自然段,把体会到的感情读出来。

  三 、浏览课文,领悟表达方法

  提出要求后,让学生自己浏览,体会,然后相互交流。

  交流时,鼓励学生的点滴体会和发现。如介绍鼎的.样子,条理很清楚;用数字写了鼎的高,还介绍了它的象征意义;许多词语,句子写得精练,表达了中国人民和全世界爱好和*的人民的共同心愿等。

  四 、练*模拟赠送宝鼎

  1、同桌两人互练,一人作为中方代表,一人作为联合国接收礼物的代表。先共同商量,互相该怎么说,再练一练。

  2、请几组上台表演,共同评议;介绍是否准确,语言是否得体。

  五、综合练*

  假如让你代表中国向联合国赠送这一世纪宝鼎,你会怎样介绍?小组之间互相说说,然后汇报。

  六、作业

  1、选择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抄下来。

  2、为2008年奥运会设计一个吉祥物并写200字左右的简要说明。

  【板书设计】

  23 世纪宝鼎

  一、总写中国赠送世纪宝鼎

  二、具体介绍宝鼎的外形、结构、象征意义

  三、总结赠送世纪宝鼎的伟大意义

  《世纪宝鼎》教案 2

  教学目标:

  1、学会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铸赠、铭文、堪称、结构、造型

  古朴、工艺精湛、钟鸣鼎食、一言九鼎、鼎志昌胜、龙兆吉祥。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世纪宝鼎”的精美艺术和深刻寓意,体会中国人民

  对联合国和新世纪的美好祝愿。

  4、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世纪宝鼎”的精美艺术和深刻寓意,体会中国人民对联合国和新世纪的美好祝愿。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在新世纪的钟声敲响之际,中国人民送给联合国一份丰厚的

  礼物。究竟是什么呢?请大家齐读课题——世纪宝鼎。

  2、理解“鼎”的几种意思,搜索与鼎有关的词语。

  二、介绍相关背景资料。

  1、师生共同介绍有关鼎的资料。

  2、师生共同介绍联合国的'有关资料。

  联合国: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于1945年成立的国际组织,总部设在美

  国纽约。主要机构有***、安全理事会、经济及社会理事会、秘书

  处等。其主要宗旨是维护国际和*与安全、发展国际友好关系、促进经济

  文化等方面的国际合作,中国是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之一。

  三、初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的结构。

  1、自读课文,扫清文章的文字障碍。

  2、检查生字新词的掌握情况。

  3、默读课文,思考:作者是怎样把世纪宝鼎介绍清楚的?课文重点介绍的

  内容是什么?

  4、学生汇报自学情况。

  第一大段(第一自然段):介绍了中国人民赠给联合国一份珍贵的礼

  物——世纪宝鼎。

  第二段(第二自然段):介绍世纪宝鼎的外形结构。

  第三段(第三、四自然段):介绍世纪宝鼎具有特殊的意义。

  四、熟读课文,准备赠鼎表演。

  1、投影出示:课后思考题二。

  2、学生讨论:准备表演赠送过程和内容解说词。 (解说词不能完全改意

  思)

  3、教师小结:要表演赠送宝鼎,介绍的重点是把宝鼎精美的艺术造型和文

  化内涵。因此必须熟悉课文中的相关内容,用自己的话说出来。

  4、学生分小组准备。

  第二课时

  一、进行课本剧的展示。

  1、小组表演。

  2、全班进行表演。

  3、对照课文的内容朗读课文。

  二、对照课文的内容,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1、学生品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2、小组讨论后交流。

  三、词语积累环节。

  1、选择自己喜欢词语、句子,抄写在作业本上。

  2、相互交流。

  四、总结课文。

  《世纪宝鼎》教案 3

  教学目标:

  1、学*生字、新词。

  2、了解鼎的知识和“世纪宝鼎”的寓意。

  3、学*本文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世纪宝鼎”的寓意。

  教学重点:

  学*本文的表达方法,提高运用知识的自学能力。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学*生字、新词,理解词语。

  2、理清文章脉络。

  教学重点:提高阅读思考和自学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词语。提高阅读思考和自学能力。

  教学过程:

  一、围绕“鼎”字,引学生字、新词。

  1、看图入手,引出“鼎”字

  2、弄清字义。

  字典中的字义:古代煮东西用的器物,三足两耳。

  读课文中叙述义:“鼎”在远古的时候,是中国先民使用的一种炊具,后来又发展成为一种礼器。

  3、读课文画词,引导学*词语。

  (1)自由读全文,画出文中含“鼎”字的词语。

  (2)你知道“三足鼎立”、“一言九鼎”这些成语故事吗?

  “世纪宝鼎”是什么?用课文中的话说一说,谈一谈。

  “世纪宝鼎”: 读:联合国在它成立50周年的前夕,得到了一份珍贵的生日礼物—— 由12亿中国人民赠送的巨型青铜器—— “世纪宝鼎”。

  说:(用自己的话说)

  4、看图后问学生谁认识,这是什么?

  a.鼎座:放在"鼎"底下垫着东西。(指图位置)

  b.鼎身:(指实物图)

  c.鼎重::鼎的重量

  d.钟鸣鼎食:又叫击钟鼎食、鸣钟列鼎、鼎食钟鸣。钟:打击乐器,通常指一般乐器。古代贵族**用食时,打着乐器,列着鼎器而食,表示生活的奢侈豪华。

  二、围绕"世纪宝鼎"理解词语

  1·"世纪宝鼎"的鼎内什么样?(铸zhu)(铭ming文)

  2·整个宝鼎有什么特点?(精湛zhan)

  3·鼎作为一种重要礼器,代表着什么? (昌chang盛)

  4·"世纪宝鼎"汇集了哪些技艺优势?(熔rng)

  5·宝鼎的整体结构,艺术造型和纹饰配制,显示了什么?

  教师备注

  一言九鼎:九鼎,古代国家 的宝器,形容一句话能起到重大作用。

  三足鼎立:像鼎那样三足并立。比喻三方分立的局面。也称"三分鼎足"也就是说三分天下,鼎足而立的局面。例如《三国演义》一节中介绍的曹操占了中原,孙仲谋占了江东,刘玄德占了西蜀。

  三、合作读文,理清脉络

  小组合作学*、汇报,各组交流。

  第一段(第1然段)中国人民赠送给联合国“世纪宝鼎”。

  第二段(第2、3自然)介绍“世纪宝鼎”。

  第三段(第4自然段):“世纪宝鼎”的寓意。(赠送“世纪宝鼎”的意义)

  四、作业: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了解“鼎”在中国古代社会生活中的特殊地位。懂得“世纪宝鼎”寓意。

  2、学*本文表达方法。

  3、运用知识阅读思考研究、探讨、提高自学的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鼎”在中国古代社会生活中的特殊地位。懂得“世纪宝鼎”的寓意。

  教学难点:学*本文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自学"预*",提出问题

  1·自读“预*”。

  2·怎样学*这篇课文?

  (1) 读读:认真自读课文。

  (2) 看看:看看插图,再看看课文内容,了解"世纪宝鼎"是什么样的

  (3)想想:我国人民向联合国赠送这一礼品的意义是什么?

  (4) 画画:把不懂的词句画下来。

  (5)研究:上课多与同学一同研究探讨。

  二、自学课文,领悟表达方法。

  1、“世纪宝鼎”什么样的?

  2、读课文中第二自然段。观看 (幻灯片)

  3、说说你领悟到了什么表达方法?

  a、按--定顺序叙述,层次非常清楚。

  (全段是先整体介绍“世纪宝鼎”然后按顺序具体分述,最后又整体总述。分述部分又按照先写鼎镑,后写鼎座,自上而下地写,接着写鼎内,又自外向内写,然后写鼎座前后的字,自“铸刻”向“书写”写。)

  b·语言简练,句式整齐,

  整个完鼎造型古朴,工艺精湛,堪称宏伟杰作。

  C、具体、形象,用词准确。

  4、画图简说。

  5、提问:“鼎“的意义是什么?

  “世纪宝鼎”的意义是什么?

  我国人民向联合国赠送这一礼品的意义又是什么?

  好好读读,小组讨论,然后集体汇报、交流、研讨。

  A、鼎:鼎作为一种重要礼器,象征着团结、统一和权威,是

  教师备注:

  代表和*、发展、昌盛的吉祥物。因此鼎在中国古代社会生活中享有独特地位。

  B、世纪宝鼎:集中国古代青铜器艺术之大成,熔古代技艺与现代科技于一炉。它的.整体结构、艺术造型和纹饰配制,显示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

  C、赠送联合国世纪宝鼎:寓意更深。鼎志骂盛,龙兆吉祥。它表达了中国人民对联合国的美好祝愿,对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新世纪的希冀。这也是全世界爱好和*的人民的共同心愿。

  三、学生质疑,学生互相解疑

  (1)为什么说联合国得到了我国赠送的"世纪宝鼎"就是得到了一份珍贵的生日礼物。

  (2)课文为什么多处写了“象征”着什么? 这样的表达方法有什么好处?

  第一句:鼎座高0·5米,(象征联合国成立50周年。)

  第二句:鼎身高2·1米,(象征即将来临的21世纪。)

  第三句:底座上饰56条龙,(象征华夏的56个民族都是龙的传人)

  第四句:鼎作为一种重要礼器,(象征着团结、统一和权威,是代表和*、发展、昌盛的吉祥物)

  不加“象征着什么”我们读者不知道世纪宝鼎是什么样。加上“象征”的内容我们才明白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它的整体结构,它的艺术造型,它的纹饰配制。即了解了它的价值、它的份量、它的意义、它的特殊地位。从而更加懂得世纪宝鼎的非凡和精湛。因此作者这种表达方法很值得学*。

  四、解题

  现在知道它为什么叫“世纪宝鼎”了吧?

  板书设计:

  23 世纪宝鼎

  一、珍贵

  二、古朴

  精湛 宏伟杰作

  反映了……

  集……之大成 象征着……

  溶……于一炉 显示了……

  三、寓意 表达了……

  教学反思:

  《世纪宝鼎》教案 4

  教学目标:

  1、学会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铸赠、铭文、堪称、结构、造型古朴、工艺精湛、钟鸣鼎食、一言九鼎、鼎志昌胜、龙兆吉祥。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抄写自己喜欢的语句。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世纪宝鼎”的精美艺术和深刻寓意,体会中国人民对联合国和新世纪的美好祝愿。

  4、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一些特点。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世纪宝鼎”的精美艺术和深刻寓意,体会中国人民对联合国和新世纪的美好祝愿。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新世纪的钟声敲响之际,中国人民送给联合国一份丰厚的礼物。究竟是什么呢?请大家齐读课题——世纪宝鼎。

  二、介绍相关背景资料。

  1、师生共同介绍有关鼎的资料。

  2、师生共同介绍联合国的有关资料。

  联合国: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于1945年成立的国际组织,总部设在美国纽约。主要机构有***、安全理事会、经济及社会理事会、秘书处等。其主要宗旨是维护国际和*与安全、发展国际友好关系、促进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国际合作,中国是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之一。

  三、初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的结构。

  1、自读课文,扫清文章的文字障碍。

  2、检查生字新词的掌握情况。

  3、默读课文,思考:作者是怎样把世纪宝鼎介绍清楚的?课文重点介绍的内容是什么?

  4、学生汇报自学情况。

  第一大段(第一自然段):介绍了中国人民赠给联合国一份珍贵的礼物——世纪宝鼎。

  第二段(第二自然段):介绍世纪宝鼎的外形结构。

  第三段(第三、四自然段):介绍世纪宝鼎具有特殊的意义。

  四、熟读课文,准备描述宝鼎的活动。

  1、投影出示:课后思考题二。

  2、学生讨论:如何才能将描述活动搞好呢?

  3、教师小结:要描述宝鼎,介绍的重点是宝鼎精美的艺术造型和文化内涵。因此必须熟悉课文中的相关内容,用自己的话说出来。

  4、学生分小组准备。

  第二课时

  一、进行课本剧的展示。

  1、小组表演。

  2、全班进行表演。

  3、对照课文的内容朗读课文。

  二、对照课文的内容,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1、学生品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2、小组讨论后交流。

  三、词语积累环节。

  1、选择自己喜欢词语、句子,抄写在作业本上。

  2、相互交流。

  四、总结课文。

  附:板书设计

  《世纪宝鼎》教案 5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抄写自己喜欢的词句

  2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世纪宝鼎的精美艺术和深刻寓意,体会中国人民对联合国和新世纪的美好祝愿

  教学准备 世纪宝鼎的图

  带“鼎”字的词语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在联合国成立50周年前夕,中国人民向联合国赠送了一份生日礼物——“世纪宝鼎”。这就是这个宝鼎(出示挂图)

  二、自主学*课文

  从上节课的学*中,我们对课文的内容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4号放学时老师布置了一个回家作业,就是请同学们回家自学文章的二,三,四,准备今天进行赠送宝鼎表演赛。

  我想同学们在自学过程中,或多或少一定有不理解的地方,下面我们来发挥小组的智慧,讨论讨论,看看能否解决这些问题。

  (小组商议讨论)

  检查同学们的自学情况,出示些思考题。

  1 为什么说宝鼎“堪称宏伟杰作”?

  2 为什么说宝鼎的“整体结构、艺术造型和纹饰配制,显示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

  3 宝鼎有哪些象征意义?

  三、赠送宝鼎表演赛

  假如让你代表中国向联合国赠送这一世纪宝鼎,你会怎样介绍?

  讨论:怎样才能表演得好?

  点拨:要表演好赠送世纪宝鼎,关键在于向外国人介绍宝鼎精美的艺术造型、文化内涵及其艺术价值,而要介绍说明得好,就必须读熟,甚至能背诵二、三自然段,把课本的书面语言变成自己的口头语言。现在同学们抓紧准备,看谁准备得好。

  1 小组演练赠送宝鼎

  提示:联合国人员都是外国人,并不知道中国代表团赠送的.是什么,也不了解赠送这个鼎的意义,作为中方代表应该怎么介绍?中国人民赠送了这么珍贵的礼物,作为联合国人员,应怎么表示并说些什么?请各组同学认真研究,要表演得真实,有创意,有特点。

  2 班级进行赠宝鼎表演赛

  推选小组里最好的表演者,参加班级表演赛

  每组抽一名学生当观众评委。评比标准:(1)参加表演人员身临其境,举止大方、自然、彬彬有礼(2)中方代表介绍宝鼎内容完整,有顺序,语句通顺,并有表情和动作配合(3)联合国代表致答谢辞应热情,得体

  3 各组按顺序表演

  4 评议

  四、.总结课文

  1 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想体会

  (1)中华民族的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2)中国人民爱和*,与世界人民友好相处,共创美好未来

  2 从学*表达的角度,说说自己领悟到哪些表达方法?

  (1)通过结构、高度、重量、形状、纹饰、浮雕、铭文等介绍宝鼎的样子

  (2)通过鼎的含义反映它在中国古代社会生活中的独特地位。鼎作为一种重要礼器,代表了和*、发展、昌盛。

  (3)从鼎的整体结构、艺术造型和纹饰配制,显示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

  五、拓展延伸

  如果让你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设计一个吉祥物,你准备怎样设计?课后与同学说说,并画一画


《世纪宝鼎》教案合集五篇扩展阅读


《世纪宝鼎》教案合集五篇(扩展1)

——《世纪宝鼎》教学设计3篇

《世纪宝鼎》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

  《世纪宝鼎》是一篇说明性的课文,通过对“世纪宝鼎”的造型、内涵和寓意的介绍,表现了*人民的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表达了*人民对联合国和新世纪的美好祝愿。

  学情分析:

  到了六年级下学期,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学*能力和养成了比较良好的学*

  *惯。能独立阅读思考,有较强的朗诵和识字能力,因此通过预*课文,绝大部分学生都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通过查字典理解文中不懂的词语。但课文内含的意思丰富、深刻,学生很难理解,需要查阅大量资料帮助理解。

  设计理念:

  大概是由于说明文的语言特点的缘故,学生总是对说明文的学*不大感兴趣。这节课我作了一个新的尝试,采用情境教学法,利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学*的兴趣,而且深入研读文本,从文本的表达特点出发,选取合适恰当的角度切入,巧妙设计精当有效、形式多样的学*活动,努力做到让说明文教学也溢出浓浓的语文味。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以随文识字的方式,通过形式多样的课文朗读及对难点生字作书写点拨,让学生学会本课七个生字,能正确书写有关的生字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丰富的活动、多元的体验中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世纪宝鼎”的精美艺术、丰厚内涵和深远寓意,领悟课文的表达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体会*人民对联合国和新世纪的美好祝愿。

  教学重点:

  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世纪宝鼎”的精美艺术、丰厚内涵和深远寓意,领悟课文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课文中的一些专业性词语及“宝鼎”的丰厚内涵、深远寓意是学生理解的难点。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布置学生课前查阅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书写难点生字“鼎”。通过品词品句、课文朗读、阅读资料等学*活动,感受“鼎”的精美艺术、丰厚内涵,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以认识新朋友的方式向学生介绍时光老人,并跟随时光老人从2008年回到1995年10月的一天(联合国成立50周年前夕)。

  2、了解有关联合国的资料。

  3、提问:为庆祝联合国50华诞,*人民要向联合国赠送一份珍贵的生日礼物,是什么?(揭示课题——世纪宝鼎)

  4、指导书写“鼎”字,小组交流课前搜集的“鼎”的资料。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在一个刻板呆滞的`课堂氛围中,富有活力和创造的对话是难以实现的,轻松、活跃、和谐的环境气氛,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因此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利用有趣的情境有效激发学生学*的兴趣。)

  二、走进文本,了解内容

  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边读边想:课文主要介绍了“宝鼎”的哪些方面?(造型、内涵、寓意)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的阅读要求中提出“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通过这个环节,学生清晰地把握了课文的内容,这也是“语文味”的一个体现。)

  三、深入文本,互动探究

  情境创设:同学们,我们这次回到1995年10月是要参加一个“人才选拔大赛”。国家领导人要从全国各地挑选人才代表*人民向联合国赠送宝鼎,有信心被选中吗?

  (一)走*宝鼎,感受鼎的造型古朴、工艺精湛

  1、认真默读第二自然段,想想:作者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来介绍宝鼎外观的,划出相关的句子,再把重点词语圈出来。

  2、全班交流汇报:

  学*句段1:鼎座高0.5米……都是龙的传人。(数字说明)

  (1)作者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来介绍宝鼎的造型?读出相关的句子,说出能体现“数字说明”这种方法的词语。

  (2)当学生说到“56条”时,看图提问:底座上饰有56条龙,你觉得龙的数量怎样?技术可真高超!能从本段中找出一词来赞扬一下宝鼎吗?(工艺精湛)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底座上龙的数量之多理解“工艺精湛”的意思。)

  (3)引导学生读介绍鼎的造型的句子,看图认识“商周纹饰”、“云纹填底”和“浮雕”。阅读资料,了解为什么鼎上铸的是商周时期的纹饰。

  (设计意图:运用图片能生动、形象地帮助学生认识什么是“商周纹饰”、“云纹填底”和“浮雕”。)

  (4)从本段中找出一词赞扬宝鼎的造型。(古朴)

  学*句段2:鼎内铸有铭文……一九九五年十月”。(引用)

  (1)提问:作者还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呢?

  (2)出示句段2,练*朗读,认识“引用”这种新的说明方法,并运用“数字”“引用”这两种说明方法介绍自己熟悉的一件物品。

  (设计意图:《课程标准》提出“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本段运用了数字和引用两种说明方法介绍宝鼎的造型,学生已熟练掌握数字说明这种方法,要引导学生认识“引用”这种新的说明方法,安排运用“数字”“引用”这两种说明方法介绍自己熟悉的一件物品这一说话训练,有利于加深对“引用”的认识。)

  (3)引导学生从鼎上铭文之多感受“工艺精湛”。

  3、师生合作小结:看来,世纪宝鼎真不愧是一座造型(古朴)、工艺(精湛)的(宏伟杰作)啊!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独特的感受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自豪、高兴。)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独特的感受自由朗读课文,既符合《课程标准》中的“要尊重学生阅读的个性体验”,也体现了说明文教学的语文味。)

  (二)走“进”宝鼎,了解鼎的丰厚内涵

  1、小组合作读第三自然段,就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学贵有疑”,能提出一个问题,远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引导学生就课文内容质疑,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2、指名提出问题,通过朗读、阅读资料、聆听故事等方式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预计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问题1:为什么说*成语“钟鸣鼎食”“一言九鼎”反映了鼎在*古代社会生活中的独特地位?

  (1)齐读句子,说说成语“钟鸣鼎食”“一言九鼎”的意思,再结合资料的阅读感受鼎在古代社会的独特地位。

  (2)积累更多含有“鼎”字的成语。

  问题2:为什么说“鼎作为一种重要礼器……的吉祥物。”

  (1)师生合作读:鼎作为一种重要礼器,象征着(团结、统一和权威),是代表(和*、发展、昌盛)的吉祥物。

  (2)给学生讲“禹铸九鼎”的故事,帮助学生理解句子。

  问题3:为什么说“这座世纪宝鼎,集*古代青铜器艺术之大成……和灿烂文化。”

  (1)师生合作读句子。

  (2)指名读资料,引导朗读:所以说世纪宝鼎是集(*古代青铜器艺术)之大成,熔(古代技艺与现代科技)于一炉的。

  (3)指名继续读资料,引导朗读:因此世纪宝鼎显示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

  (设计意图:第三自然段是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光凭借朗读这一教学手段是无法让学生理解的,因此我增加了大量有针对性的资料供学生阅读,帮助他们理解课文。由于这些资料是具有针对性,估计学生在课前查阅资料时不易找到,因此大部分由我直接出示。)

  3、在本段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句子,通过朗读把中华优秀文化传播出去,让别人也感受到。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感情朗读中进一步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激起民族自豪感,让那浓浓的语文味在充满感情的琅琅读书声中溢出来。)

  四、总结全课

  通过这节课的学*,我们知道了世纪宝鼎是一座(造型古朴、内涵丰厚)

  的鼎,但是我们国家的宝物可不少,为什么*人民要赠送这座宝鼎给联合国呢?下节课我们再来探讨,为参加选拔赛作好更充分的准备。

  第二课时(略)

  教学要点:引导学生感受“世纪宝鼎”的深远寓意,领悟课文的表达方法。体会*人民对联合国和新世纪的美好祝愿。

  一、结合资料、课文朗读理解送鼎的深远寓意。

  二、参加选拔大赛,介绍宝鼎。

  三、再读课文,谈谈还领悟了哪些表达方法。

  四、拓展延伸:

  1、运用领悟到的表达方法写一篇说明文,介绍自己最熟悉的一件物品。

  2、为北京奥运会设计吉祥物。

  板书设计:

  23、世纪宝鼎

  数字造型古朴

  引用

  内涵丰厚团结、统一、权威

  和*、发展、昌盛

  寓意……

《世纪宝鼎》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正确认读课文中的生词。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抄写自己喜欢的词句。

  3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世纪宝鼎的精美艺术和深刻寓意,体会*人民对联合国和新世纪的美好祝愿。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交流带“鼎”字的词语。

  1 老师示范写“鼎”字,请学生注意字形、笔顺。

  2 说说带“鼎”字的词语。

  (三足鼎立、一言九鼎、鼎力相助、鼎鼎大名、人声鼎沸)

  二 认识“鼎”,引入新课。

  1 谁知道“鼎”是什么?“鼎”是什么样子的?

  2 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是《世纪宝鼎“这是个怎样的宝鼎呢?”》

  三 初读课文。

  1 自读课文,读准字音,把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 指名读,注意纠正读音,指导读好难读的长句子。

  3 说说初读课文后知道了什么。

  四 重点读第二自然段,了解世纪宝鼎的样子。

  1 自由读第二自然段,对照图画,想想世纪宝鼎的样子,有读不懂的地方提出来。

  2 提出不懂的语句,互相交流怎样读懂。

  五 练*朗读第二自然段,读出对世纪宝鼎的赞美。

  六 布置作业

  把带有生字的词语写一写。

  第二课时

  一 复*导入

  1 出示图画,请学生指导图介绍世纪宝鼎的样子。

  2 课文除了写宝鼎的样子,还写了什么?

  二 再读课文,理解赠送宝鼎的意义。

  1 学生带着问题自学,同桌互相议议。

  2 讨论交流。

  重点弄懂“鼎“在*古代社会生活中的独特地位,*赠送宝鼎表达的美好祝愿和希冀。相机引导理解“鼎志昌盛”“龙兆吉祥”“它表达了*人民……的希冀”等词句。

  3 练*朗读第三、四自然段,把体会到的感情读出来。

  三 浏览课文,领悟表达方法。

  提出要求后,让学生自己浏览,体会,然后相互交流。

  交流时,鼓励学生的点滴体会和发现。如介绍鼎的样子,条理很清楚;用数字写了鼎的高,还介绍了它的象征意义;许多词语,句子写得精练,表达了*人民和全世界爱好和*的人民的共同心愿等。

  四 练*模拟赠送宝鼎。

  1 同桌两人互练,一人作为中方代表,一人作为联合国接收礼物的代表。先共同商量,互相该怎么说,再练一练。

  2 请几组上台表演,共同评议;介绍是否准确,语言是否得体。

《世纪宝鼎》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抄写自己喜欢的词句。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世纪宝鼎”的精美艺术和深刻寓意,体会*人民对联合国和新世纪的美好祝愿。

  4.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一些特点。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熟读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

  3.理解课文1、2自然段内容。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今天,我们学*第23课。(板书:23 世纪宝鼎)。

  教师设问:读了课题,同学们你们都想知道些什么呢?

  (二)初步感知(检查预*)

  1.指读课文。(纠正字音、解释词语)

  (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下列词语)

  铭文:器物、碑碣等上面的文字(大多铸成或刻成)。铜器铭文。

  堪称:可以称为。

  精湛:精深。

  昌盛:兴旺、兴盛。

  希冀:希望。冀:希望。

  寓意:寄托或隐含的意思。

  珍贵:意义深远。

  浑圆:非常圆。

  宏伟:(计划、规模等)雄伟壮大。

  结构:物体构造的样式。

  赠送:无偿地把东西送给别人。

  权威:使人信从的力量和威望。

  纹饰:器物上绘的或铸成的图案;花纹。

  钟鸣鼎食:敲钟奏乐,列鼎而食。形容豪门贵族的生活奢侈豪华。

  2.本文写了什么内容?(宝鼎样子,宝鼎的寓意。)

  (三)学*一、二自然段

  1.自读一、二自然段

  读前设问:读了这两段,你知道了什么?你对世纪宝鼎的印象如何?

  读后明确:宝鼎是巨型青铜器;高度、重量都有象征意义;鼎有商周纹饰、浮雕兽面;鼎内外刻有文字。

  读后设问:知道什么是“纹饰”,什么是“浮雕”和“铭文”吗?

  (纹饰——花纹装饰。浮雕——在鼎面上雕出凸起的形象。)铭文——器物及石碑上铸的或刻的文字。)

  对宝鼎的印象?(宝鼎造型古朴,工艺精湛。)

  出示世纪宝鼎投影片,学生观察领略宝鼎的造型和工艺。

  2.指导感情朗读。

  学到这儿,你想用什么词句来形容一下世纪宝鼎?让我们怀着喜爱宝鼎的心情,来读这两个自然段。

  3.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继续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3、4自然段内容。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内容?(学生回答)

  (二)学*第三自然段

  1.自读第三自然段。

  读前设问:这段话讲了什么内容。

  读后明确:鼎是重要礼器,象征着团结统一和权威,代表着和*、发展和昌盛;它融合了古代技艺和现代科技,显示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

  ①“钟鸣鼎食”、“一言九鼎”什么意思?

  钟鸣鼎食——敲着钟,排列着鼎吃饭。形容富贵人家生活奢侈豪华。一言九鼎:比喻说出话来至高无尚。

  ②为什么说“它的整体结构、艺术造型和纹饰配制,显示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学生讨论。结合上文谈。)

  2.学到这儿,你对世纪宝鼎又有了什么新的认识?你心中会激起怎样的感情?(自豪)

  3.感情朗读课文第三段。(学生试读;教师适当点拨;学生再练读。)

  (三)学*课文第四自然段

  1.自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思考:你体会到什么?

  感受到*人民对联合国的美好祝愿,对创造美好新世纪的愿望。

  2.你了解“联合国”的情况吗?(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成立的国际组织,总部在纽约,维护国际和*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我国是联合国的一员。)

  3.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民族自豪感和欣喜之情。)

  (四)总结

  1.作者介绍世纪宝鼎,运用了哪些表达方法?有什么好处?

  (数字说明法、引用成语说明法等。好处:使读者能很清楚地想到宝鼎的样子和寓意。)

  2.能运用学到的表达方法把设计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吉祥物说明一下吗?

  (五)指导学生书写生字

  “鼎”的笔顺及笔画数。(12笔)

  “湛”的最后一笔是竖折。

  (六)布置作业

  写自己设计的2008年奥运会吉祥物的说明文,用上学到的表达方法。


《世纪宝鼎》教案合集五篇(扩展2)

——世纪宝鼎教学设计 (菁华5篇)

世纪宝鼎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

  《世纪宝鼎》选自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人教版)第十二册的一篇说明文。课文通过对“世纪宝鼎”艺术造型和文化内涵的介绍,表现了*人民对联合国和新世纪的美好祝愿。本课时的教学以第二、三自然段为重点。课文第二自然段具体细致地描述宝鼎是什么样的,写得极有层次。先写鼎的艺术造型及它的艺术特点。第三自然段介绍宝鼎的文化内涵,进一步说明了世纪宝鼎的深刻寓意。本课教学要求教师能通过品读、赏读引导学生领悟文中表达方法,并让学生熟练掌握课文内容和语言,使学生从具体语境出发,把书面语变成口头解说语展现表演,从而让学生感受语文给自己带来的快乐,进而将这种快乐内化为乐学语文的动力。

  《语文课程标准》提到“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激发学生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本课时的教学设计,既改变了学生以往的学*方式,又根据新课程所倡导的“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性发展”的核心理念,创设愉悦的学*氛围,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展示潜能的机会,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统一起来,达到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综上所述,本课教学设计的整体思路是:熟读——领悟——表演。即在多读中领悟宝鼎的样子、艺术价值及文化的内涵,通过表演把对世纪宝鼎从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

  学校与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属于市级学校,多媒体设备齐全。本课介绍的“世纪宝鼎”,创意基于*传统鼎文化,而现今学生对此接触很少。文中一些专业性词语,如“浮雕、铭文、纹饰配制等”对于学生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因此“鼎的样子”及专业性词语都可通过多媒体展示的“世纪宝鼎”加以理解。学生们都有表现欲,课内设计的“赠鼎表演”环节能充分调动学生学文的积极性,激发积累词语的兴趣。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能正确理解“浮雕、铭文、一言九鼎、鼎志昌盛、龙兆吉祥”等词语。

  能力目标:1、正确、流利朗读课文,抄写自己喜欢的词句。

  2、领悟课文中表达上的一些特点。

  情感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世纪宝鼎”的精湛艺术和深刻的寓意,体会*人民对联合国和新世纪的美好祝愿。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激**感

  1、在联合国成立五十周年前夕,我国人民赠予联合国一件珍贵的礼物,同学们想知道是什么吗?(板:世纪宝鼎)

  2、读课题。质疑:你们最想知道什么?

  学生质疑的问题一般可归纳为:世纪宝鼎是什么样的,我国人民为什么要在联合国成立五十周年前夕赠予世纪宝鼎等。

  [用问句来设置悬念,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产生学*课文的兴趣。从课题入手,引导学生质疑,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乐于探究的愿望。]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想一想作者从几方面向我们介绍了世纪宝鼎。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3、学生讨论交流

  [学生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方式,初步掌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获得了对文章的整体感知,同时,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与交流,让不同知识水*的学生在小组学*中进行互补、互学。]

  三、精读第二、三自然段,自主探究。

  1、自由读第二自然段,对照插图,了解世纪宝鼎的样子。

  2、出示“世纪宝鼎”图片,引导看图,理解“纹饰”“浮雕兽面”、“云纹填底”等词语。

  3、指导朗读第二自然段。

  [图文对照的学*方法,使学生对于文中的专业术语的理解由感性认识走向理性认识。学生以读为主学*课文,同时有目标地思考相关的问题,在读中感受到世纪宝鼎古朴的造型,精湛的工艺,促进了知识的内化。]

  4、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三自然段。

  ①在自己感受较深的语句旁写自己的体会,把不懂的词句画下来,与大交流讨论。

  [学生运用批注的方法独立学*,培养了他们的自主学*能力。]

  ②讨论交流赠送宝鼎的意义。

  重点弄懂“鼎”在*古代社会生活中的'独特地位,*赠送宝鼎表达的美好祝愿。相机引导理解“钟鸣鼎食”、“一言九鼎”等词语。

  ③说说带“鼎”字的词语。

  如:三足鼎立、鼎立相助、鼎鼎大名、人声鼎沸等。

  [这一环节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学生围绕研究的主题,在读文中、在讨论中摄取相关的语言信息,起到了信息共享,扩大学*面的作用。]

  ④感情朗读第三自然段。

  四、品读课文,领悟表达方法。

  1、品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品味这两段在说明方法上有什么不同,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2、小组讨论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如:介绍鼎的样子,用了数字写了鼎高、象征意义;词句准确、简明、语言精练等。

  [这一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从感悟表达的角度再读文章,学*一些说明文的写作方法,为学生了去“无米下锅之苦”。]

  五、熟读课文,准备赠鼎表演。

  1、我们已经了解世纪宝鼎的样子、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联合国人员并不知道*代表团所赠鼎的意义,假如让你代表*向联合国赠送这一世纪宝鼎,你会怎么说,怎么做?假如你是联合国人员,你在接受礼物时应该怎么表示?

  2、同桌互练,一人为中方代表,另一人为联合国接收礼物代表。

  3、各组推选代表上台进行表演。(分两三组进行)

  ①提出表演要求:说话口齿清楚,仪态热情大方。

  ②评选优秀演员,颁发奖品。

  [这一环节主要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感悟。创设具体的情境,激发学生说、演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六、布置练*

  自主选抄自己喜欢的词句。

  附板书设计:

  教学自我评价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因此,本课教学抓住文章重点,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在读中了解世纪宝鼎的样子、艺术价值。通过多媒体展示“世纪宝鼎,”激发学生学*的兴趣,丰富学生对世纪宝鼎的感知和体验,为学生“赠鼎表演”奠定基础。“表演创造”这一环节,能创设具体情境,发挥学生创造想象的能力,发展了语言,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体现。在本课时的教学中,需要今后注意的是语言要更加简练,小组合作要更加细致。由于班级学生人数较多,在表演过程中教师的点拨存在不到位的地方。

世纪宝鼎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正确认读课文中的生词。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抄写自己喜欢的词句。

  3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世纪宝鼎的精美艺术和深刻寓意,体会*人民对联合国和新世纪的美好祝愿。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交流带“鼎”字的词语。

  1 老师示范写“鼎”字,请学生注意字形、笔顺。

  2 说说带“鼎”字的词语。

  (三足鼎立、一言九鼎、鼎力相助、鼎鼎大名、人声鼎沸)

  二 认识“鼎”,引入新课。

  1 谁知道“鼎”是什么?“鼎”是什么样子的?

  2 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是《世纪宝鼎“这是个怎样的宝鼎呢?”》

  三 初读课文。

  1 自读课文,读准字音,把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 指名读,注意纠正读音,指导读好难读的长句子。

  3 说说初读课文后知道了什么。

  四 重点读第二自然段,了解世纪宝鼎的样子。

  1 自由读第二自然段,对照图画,想想世纪宝鼎的样子,有读不懂的地方提出来。

  2 提出不懂的语句,互相交流怎样读懂。

  五 练*朗读第二自然段,读出对世纪宝鼎的赞美。

  六 布置作业

  把带有生字的词语写一写。

  第二课时

  一 复*导入

  1 出示图画,请学生指导图介绍世纪宝鼎的样子。

  2 课文除了写宝鼎的样子,还写了什么?

  二 再读课文,理解赠送宝鼎的意义。

  1 学生带着问题自学,同桌互相议议。

  2 讨论交流。

  重点弄懂“鼎“在*古代社会生活中的独特地位,*赠送宝鼎表达的美好祝愿和希冀。相机引导理解“鼎志昌盛”“龙兆吉祥”“它表达了*人民……的希冀”等词句。

  3 练*朗读第三、四自然段,把体会到的感情读出来。

  三 浏览课文,领悟表达方法。

  提出要求后,让学生自己浏览,体会,然后相互交流。

  交流时,鼓励学生的点滴体会和发现。如介绍鼎的样子,条理很清楚;用数字写了鼎的高,还介绍了它的象征意义;许多词语,句子写得精练,表达了*人民和全世界爱好和*的人民的共同心愿等。

  四 练*模拟赠送宝鼎。

  1 同桌两人互练,一人作为中方代表,一人作为联合国接收礼物的代表。先共同商量,互相该怎么说,再练一练。

  2 请几组上台表演,共同评议;介绍是否准确,语言是否得体。

世纪宝鼎教学设计3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世纪宝鼎的精美艺术和深刻寓意,体会*人民对联合国和新世纪的美好祝愿。

  教学重点:

  了解世纪宝鼎的样子,感受世纪宝鼎的寓意。

  教学难点:

  感受世纪宝鼎的寓意。

  教具准备:录音、挂图、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 同学们,对于安放在联合国大厦北园草坪上的一个世纪宝鼎,你们了解吗?想了解的更多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第23课《世纪宝鼎》!(板书课题)

  2、 读题,质疑:看到这个课题,你们觉得应该抓住课题中的哪个关键词来学?(宝鼎)从这个词中,你会提出哪些问题?

  二、确定学*任务

  1、 小结归纳学生的提问:同学们预*地很认真,一下子就抛出了这么多问题。不过,我想,只要我们把两座问题“堡垒”攻下了,其余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出示问题(小黑板):世纪宝鼎的样子怎样?世纪宝鼎的意义是什么?

  2、 激趣:同学们,有信心攻下这两座问题堡垒吗?(有)真棒!你们的自信也为老师增添了一分力量。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向第一座堡垒发出进攻吧!

  三、学*鼎的样子

  1、 这座鼎的样子怎样?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文,并用“----”画出有关语句。

  2、 范读(或听录音)句子并配乐,其余同学闭上眼睛边听朗读边在脑子里画一幅鼎的外形图。

  3、 学*了解专业名词的意思:

  a.问:你们画的满意吗?(不满意)为什么?(有些词不理解,想象不出)

  b.找出难理解的词:腹略鼓、底浑圆、商周纹饰、浮雕、铬文、云纹填底等。

  c. 结合上下文或插图理解这些词语。

  4、 出示挂图,请同学们对照挂图或文中插图,再仔细地读一读这段话,想象鼎的样子,并在头脑中把鼎的样子记下。

  5、 同桌互相指图介绍鼎的样子。

  6、 让个别学生到黑板前指图介绍鼎的样子。

  7、 指导朗读有关句子。

  8、 再自由读这段话,完整头脑中鼎的形象。

  9、 小结:同学们都胜利地画出这张鼎图,攻下了第一座堡垒,为堡垒插上红旗!(画或贴红旗)

  四、自主探讨宝鼎的意义

  1、 引入:这第二座堡垒看起来更坚固,看来靠我们个人的力量或许还不够,我提议,我们还是发扬合作精神,共同研究对策吧!

  2、 学生按要求讨论:(出示讨论要求)

  a.各组成员先确定进攻方法b.认真读课文后各抒己见c.整理好本组意见后派一名代表用个性化的语言表达出来。

  3、 学*交流重点语句(重点品读以下三句)

  a.鼎作为一种重要礼器,象征着团结、统一和权威,是代表和*、发展、昌盛的吉祥物。b.他的整体结构,艺术造型和纹饰配制,显示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

  c.它表达了*人民对联合国的美好祝愿,对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新世纪的希冀。

  4、 小结:团结的力量是伟大的,祝贺你们胜利攻下第二座堡垒,让我们再插上第二面红旗吧!(画或贴红旗)

  五、拟定送宝鼎的附言(信)

  1、 导入:此刻,你们头脑中的宝鼎图是不是更清晰了呢?如果让你把这幅图送出去,你会送给谁呢?为什么?

  2、 学生讨论交流(可结合时事:引导送给联合国、美国、英国、伊拉克等。)

  3、 同学们,想想,如果我们只送一幅宝鼎图,那对方一定会感到茫然,我们怎样才可以解决对方的困惑呢?(附一段话或一封信)这封信(话)写上什么内容比较合适?请同学们讨论:

  4、 交流讨论(鼎的样子、意义和我们送图的目的)

  5、 拟写信(话)的内容:是呀,为了让对方明白我们的用心,对于这鼎的样子、意义和我们送图的目的都应该交待清楚。现在就请同学们拟好草稿……

  6、 展读拟好的信(话)的内容

  六、总结:是呀,鼎志昌盛,龙兆吉祥,我们愿意把这宝鼎图送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愿世界和*、团结、昌盛!

  七、布置作业

  通过进一步了解世纪宝鼎,我们更加明白了“拥有一个美好的新世纪”是我们共同的心愿。同学们,请想想,以下公式中,如果“w”代表美好的新世纪,那么“x、y、z ……”分别又代表创造美好新世纪的哪些条件呢?请谈谈你的看法。

  w=x+y+z……

世纪宝鼎教学设计4

  教材分析:

  《世纪宝鼎》是一篇说明性的课文,通过对“世纪宝鼎”的造型、内涵和寓意的介绍,表现了*人民的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表达了*人民对联合国和新世纪的美好祝愿。

  学情分析:

  到了六年级下学期,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学*能力和养成了比较良好的学*

  *惯。能独立阅读思考,有较强的朗诵和识字能力,因此通过预*课文,绝大部分学生都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通过查字典理解文中不懂的词语。但课文内含的意思丰富、深刻,学生很难理解,需要查阅大量资料帮助理解。

  设计理念:

  大概是由于说明文的语言特点的缘故,学生总是对说明文的学*不大感兴趣。这节课我作了一个新的尝试,采用情境教学法,利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学*的兴趣,而且深入研读文本,从文本的表达特点出发,选取合适恰当的角度切入,巧妙设计精当有效、形式多样的学*活动,努力做到让说明文教学也溢出浓浓的语文味。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以随文识字的方式,通过形式多样的课文朗读及对难点生字作书写点拨,让学生学会本课七个生字,能正确书写有关的生字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丰富的活动、多元的体验中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世纪宝鼎”的精美艺术、丰厚内涵和深远寓意,领悟课文的表达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体会*人民对联合国和新世纪的美好祝愿。

  教学重点:

  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世纪宝鼎”的精美艺术、丰厚内涵和深远寓意,领悟课文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课文中的.一些专业性词语及“宝鼎”的丰厚内涵、深远寓意是学生理解的难点。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布置学生课前查阅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书写难点生字“鼎”。通过品词品句、课文朗读、阅读资料等学*活动,感受“鼎”的精美艺术、丰厚内涵,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以认识新朋友的方式向学生介绍时光老人,并跟随时光老人从2008年回到1995年10月的一天(联合国成立50周年前夕)。

  2、了解有关联合国的资料。

  3、提问:为庆祝联合国50华诞,*人民要向联合国赠送一份珍贵的生日礼物,是什么?(揭示课题——世纪宝鼎)

  4、指导书写“鼎”字,小组交流课前搜集的“鼎”的资料。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在一个刻板呆滞的课堂氛围中,富有活力和创造的对话是难以实现的,轻松、活跃、和谐的环境气氛,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因此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利用有趣的情境有效激发学生学*的兴趣。)

  二、走进文本,了解内容

  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边读边想:课文主要介绍了“宝鼎”的哪些方面?(造型、内涵、寓意)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的阅读要求中提出“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通过这个环节,学生清晰地把握了课文的内容,这也是“语文味”的一个体现。)

  三、深入文本,互动探究

  情境创设:同学们,我们这次回到1995年10月是要参加一个“人才选拔大赛”。国家领导人要从全国各地挑选人才代表*人民向联合国赠送宝鼎,有信心被选中吗?

  (一)走*宝鼎,感受鼎的造型古朴、工艺精湛

  1、认真默读第二自然段,想想:作者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来介绍宝鼎外观的,划出相关的句子,再把重点词语圈出来。

  2、全班交流汇报:

  学*句段1:鼎座高0.5米……都是龙的传人。(数字说明)

  (1)作者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来介绍宝鼎的造型?读出相关的句子,说出能体现“数字说明”这种方法的词语。

  (2)当学生说到“56条”时,看图提问:底座上饰有56条龙,你觉得龙的数量怎样?技术可真高超!能从本段中找出一词来赞扬一下宝鼎吗?(工艺精湛)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底座上龙的数量之多理解“工艺精湛”的意思。)

  (3)引导学生读介绍鼎的造型的句子,看图认识“商周纹饰”、“云纹填底”和“浮雕”。阅读资料,了解为什么鼎上铸的是商周时期的纹饰。

  (设计意图:运用图片能生动、形象地帮助学生认识什么是“商周纹饰”、“云纹填底”和“浮雕”。)

  (4)从本段中找出一词赞扬宝鼎的造型。(古朴)

  学*句段2:鼎内铸有铭文……一九九五年十月”。(引用)

  (1)提问:作者还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呢?

  (2)出示句段2,练*朗读,认识“引用”这种新的说明方法,并运用“数字”“引用”这两种说明方法介绍自己熟悉的一件物品。

  (设计意图:《课程标准》提出“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本段运用了数字和引用两种说明方法介绍宝鼎的造型,学生已熟练掌握数字说明这种方法,要引导学生认识“引用”这种新的说明方法,安排运用“数字”“引用”这两种说明方法介绍自己熟悉的一件物品这一说话训练,有利于加深对“引用”的认识。)

  (3)引导学生从鼎上铭文之多感受“工艺精湛”。

  3、师生合作小结:看来,世纪宝鼎真不愧是一座造型(古朴)、工艺(精湛)的(宏伟杰作)啊!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独特的感受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自豪、高兴。)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独特的感受自由朗读课文,既符合《课程标准》中的“要尊重学生阅读的个性体验”,也体现了说明文教学的语文味。)

  (二)走“进”宝鼎,了解鼎的丰厚内涵

  1、小组合作读第三自然段,就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学贵有疑”,能提出一个问题,远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引导学生就课文内容质疑,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2、指名提出问题,通过朗读、阅读资料、聆听故事等方式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预计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问题1:为什么说*成语“钟鸣鼎食”“一言九鼎”反映了鼎在*古代社会生活中的独特地位?

  (1)齐读句子,说说成语“钟鸣鼎食”“一言九鼎”的意思,再结合资料的阅读感受鼎在古代社会的独特地位。

  (2)积累更多含有“鼎”字的成语。

  问题2:为什么说“鼎作为一种重要礼器……的吉祥物。”

  (1)师生合作读:鼎作为一种重要礼器,象征着(团结、统一和权威),是代表(和*、发展、昌盛)的吉祥物。

  (2)给学生讲“禹铸九鼎”的故事,帮助学生理解句子。

  问题3:为什么说“这座世纪宝鼎,集*古代青铜器艺术之大成……和灿烂文化。”

  (1)师生合作读句子。

  (2)指名读资料,引导朗读:所以说世纪宝鼎是集(*古代青铜器艺术)之大成,熔(古代技艺与现代科技)于一炉的。

  (3)指名继续读资料,引导朗读:因此世纪宝鼎显示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

  (设计意图:第三自然段是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光凭借朗读这一教学手段是无法让学生理解的,因此我增加了大量有针对性的资料供学生阅读,帮助他们理解课文。由于这些资料是具有针对性,估计学生在课前查阅资料时不易找到,因此大部分由我直接出示。)

  3、在本段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句子,通过朗读把中华优秀文化传播出去,让别人也感受到。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感情朗读中进一步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激起民族自豪感,让那浓浓的语文味在充满感情的琅琅读书声中溢出来。)

  四、总结全课

  通过这节课的学*,我们知道了世纪宝鼎是一座(造型古朴、内涵丰厚)

  的鼎,但是我们国家的宝物可不少,为什么*人民要赠送这座宝鼎给联合国呢?下节课我们再来探讨,为参加选拔赛作好更充分的准备。

  第二课时(略)

  教学要点:引导学生感受“世纪宝鼎”的深远寓意,领悟课文的表达方法。体会*人民对联合国和新世纪的美好祝愿。

  一、结合资料、课文朗读理解送鼎的深远寓意。

  二、参加选拔大赛,介绍宝鼎。

  三、再读课文,谈谈还领悟了哪些表达方法。

  四、拓展延伸:

  1、运用领悟到的表达方法写一篇说明文,介绍自己最熟悉的一件物品。

  2、为北京奥运会设计吉祥物。

  板书设计:

  23、世纪宝鼎

  数字造型古朴

  引用

  内涵丰厚团结、统一、权威

  和*、发展、昌盛

  寓意……

世纪宝鼎教学设计5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民向联合国赠送这一礼品的意义。

  2.在特定环境中表达,深入理解学到的知识。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评价意识,角色转化及人际交往能力。

  教学流程:

  一、回顾上节课学*内容,再现学到的知识。

  1.齐读课文2—3自然段,了解世纪宝鼎的样子。

  2.结合课文和收集的资料,谈谈我国向联合国赠送世纪宝鼎这一礼物的意义。

  二、明确本节课的学*目标

  齐读课后2题,这就是这节课我们学*任务。

  三、创设情景,引导扮演

  1.假如你是*代表,你怎样介绍世纪宝鼎?

  2.假如你是联合国代表,你接到这样一个宏伟杰作,你会说什么?

  3.准备活动:

  ⑴共同设计赠鼎仪式

  ⑵分派角色

  ⑶各自或互相商量准备相关内容或道具

  4.提示:

  中方代表:⑴联合国大多数是外国人,不了解赠鼎寓意。

  ⑵重点介绍哪几点

  ⑶仪态

  ⑷语言

  联合国代表:接受了这么珍贵的礼物,怎样致答谢辞?

  四、小组演练

  1.整合演练

  2.修改补充完善

  3.再次演练

  五、各小组上台汇报表演

  认真观看,虚心学*

  六、相互评价

  结合汇报同学选择的扮演情况,对扮演者的角色,内容,创意等方面进行评价,促进提高。

  七、畅谈收获

  从多角度谈自己这节课的收获

  (仪式的设计,角色创意的表演,内容的介绍,表达的方式……)

  八、课堂练*:

  结合课文和自己收集的资料,谈谈世纪宝鼎的艺术价值和深刻寓意。

  板书

  世纪宝鼎

  造型古朴,工艺精湛

  世纪宝鼎{}新世纪的希冀世纪和*的象征

  重要礼器,吉祥物


《世纪宝鼎》教案合集五篇(扩展3)

——世纪宝鼎教学设计 (菁华5篇)

  教材分析

  《世纪宝鼎》选自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人教版)第十二册的一篇说明文。课文通过对“世纪宝鼎”艺术造型和文化内涵的介绍,表现了*人民对联合国和新世纪的美好祝愿。本课时的教学以第二、三自然段为重点。课文第二自然段具体细致地描述宝鼎是什么样的,写得极有层次。先写鼎的艺术造型及它的艺术特点。第三自然段介绍宝鼎的文化内涵,进一步说明了世纪宝鼎的深刻寓意。本课教学要求教师能通过品读、赏读引导学生领悟文中表达方法,并让学生熟练掌握课文内容和语言,使学生从具体语境出发,把书面语变成口头解说语展现表演,从而让学生感受语文给自己带来的快乐,进而将这种快乐内化为乐学语文的动力。

  《语文课程标准》提到“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激发学生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本课时的教学设计,既改变了学生以往的学*方式,又根据新课程所倡导的“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性发展”的核心理念,创设愉悦的学*氛围,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展示潜能的机会,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统一起来,达到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综上所述,本课教学设计的整体思路是:熟读——领悟——表演。即在多读中领悟宝鼎的样子、艺术价值及文化的内涵,通过表演把对世纪宝鼎从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

  学校与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属于市级学校,多媒体设备齐全。本课介绍的“世纪宝鼎”,创意基于*传统鼎文化,而现今学生对此接触很少。文中一些专业性词语,如“浮雕、铭文、纹饰配制等”对于学生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因此“鼎的样子”及专业性词语都可通过多媒体展示的“世纪宝鼎”加以理解。学生们都有表现欲,课内设计的“赠鼎表演”环节能充分调动学生学文的积极性,激发积累词语的兴趣。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能正确理解“浮雕、铭文、一言九鼎、鼎志昌盛、龙兆吉祥”等词语。

  能力目标:1、正确、流利朗读课文,抄写自己喜欢的词句。

  2、领悟课文中表达上的一些特点。

  情感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世纪宝鼎”的精湛艺术和深刻的寓意,体会*人民对联合国和新世纪的美好祝愿。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激**感

  1、在联合国成立五十周年前夕,我国人民赠予联合国一件珍贵的礼物,同学们想知道是什么吗?(板:世纪宝鼎)

  2、读课题。质疑:你们最想知道什么?

  学生质疑的问题一般可归纳为:世纪宝鼎是什么样的,我国人民为什么要在联合国成立五十周年前夕赠予世纪宝鼎等。

  [用问句来设置悬念,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产生学*课文的兴趣。从课题入手,引导学生质疑,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乐于探究的愿望。]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想一想作者从几方面向我们介绍了世纪宝鼎。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3、学生讨论交流

  [学生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方式,初步掌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获得了对文章的整体感知,同时,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与交流,让不同知识水*的学生在小组学*中进行互补、互学。]

  三、精读第二、三自然段,自主探究。

  1、自由读第二自然段,对照插图,了解世纪宝鼎的样子。

  2、出示“世纪宝鼎”图片,引导看图,理解“纹饰”“浮雕兽面”、“云纹填底”等词语。

  3、指导朗读第二自然段。

  [图文对照的学*方法,使学生对于文中的专业术语的理解由感性认识走向理性认识。学生以读为主学*课文,同时有目标地思考相关的问题,在读中感受到世纪宝鼎古朴的造型,精湛的工艺,促进了知识的内化。]

  4、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三自然段。

  ①在自己感受较深的语句旁写自己的体会,把不懂的词句画下来,与大交流讨论。

  [学生运用批注的方法独立学*,培养了他们的自主学*能力。]

  ②讨论交流赠送宝鼎的意义。

  重点弄懂“鼎”在*古代社会生活中的'独特地位,*赠送宝鼎表达的美好祝愿。相机引导理解“钟鸣鼎食”、“一言九鼎”等词语。

  ③说说带“鼎”字的词语。

  如:三足鼎立、鼎立相助、鼎鼎大名、人声鼎沸等。

  [这一环节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学生围绕研究的主题,在读文中、在讨论中摄取相关的语言信息,起到了信息共享,扩大学*面的作用。]

  ④感情朗读第三自然段。

  四、品读课文,领悟表达方法。

  1、品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品味这两段在说明方法上有什么不同,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2、小组讨论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如:介绍鼎的样子,用了数字写了鼎高、象征意义;词句准确、简明、语言精练等。

  [这一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从感悟表达的角度再读文章,学*一些说明文的写作方法,为学生了去“无米下锅之苦”。]

  五、熟读课文,准备赠鼎表演。

  1、我们已经了解世纪宝鼎的样子、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联合国人员并不知道*代表团所赠鼎的意义,假如让你代表*向联合国赠送这一世纪宝鼎,你会怎么说,怎么做?假如你是联合国人员,你在接受礼物时应该怎么表示?

  2、同桌互练,一人为中方代表,另一人为联合国接收礼物代表。

  3、各组推选代表上台进行表演。(分两三组进行)

  ①提出表演要求:说话口齿清楚,仪态热情大方。

  ②评选优秀演员,颁发奖品。

  [这一环节主要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感悟。创设具体的情境,激发学生说、演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六、布置练*

  自主选抄自己喜欢的词句。

  附板书设计:

  教学自我评价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因此,本课教学抓住文章重点,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在读中了解世纪宝鼎的样子、艺术价值。通过多媒体展示“世纪宝鼎,”激发学生学*的兴趣,丰富学生对世纪宝鼎的感知和体验,为学生“赠鼎表演”奠定基础。“表演创造”这一环节,能创设具体情境,发挥学生创造想象的能力,发展了语言,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体现。在本课时的教学中,需要今后注意的是语言要更加简练,小组合作要更加细致。由于班级学生人数较多,在表演过程中教师的点拨存在不到位的地方。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正确认读课文中的生词。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抄写自己喜欢的词句。

  3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世纪宝鼎的精美艺术和深刻寓意,体会*人民对联合国和新世纪的美好祝愿。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交流带“鼎”字的词语。

  1 老师示范写“鼎”字,请学生注意字形、笔顺。

  2 说说带“鼎”字的词语。

  (三足鼎立、一言九鼎、鼎力相助、鼎鼎大名、人声鼎沸)

  二 认识“鼎”,引入新课。

  1 谁知道“鼎”是什么?“鼎”是什么样子的?

  2 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是《世纪宝鼎“这是个怎样的宝鼎呢?”》

  三 初读课文。

  1 自读课文,读准字音,把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 指名读,注意纠正读音,指导读好难读的长句子。

  3 说说初读课文后知道了什么。

  四 重点读第二自然段,了解世纪宝鼎的样子。

  1 自由读第二自然段,对照图画,想想世纪宝鼎的样子,有读不懂的地方提出来。

  2 提出不懂的语句,互相交流怎样读懂。

  五 练*朗读第二自然段,读出对世纪宝鼎的赞美。

  六 布置作业

  把带有生字的词语写一写。

  第二课时

  一 复*导入

  1 出示图画,请学生指导图介绍世纪宝鼎的样子。

  2 课文除了写宝鼎的样子,还写了什么?

  二 再读课文,理解赠送宝鼎的意义。

  1 学生带着问题自学,同桌互相议议。

  2 讨论交流。

  重点弄懂“鼎“在*古代社会生活中的独特地位,*赠送宝鼎表达的美好祝愿和希冀。相机引导理解“鼎志昌盛”“龙兆吉祥”“它表达了*人民……的希冀”等词句。

  3 练*朗读第三、四自然段,把体会到的感情读出来。

  三 浏览课文,领悟表达方法。

  提出要求后,让学生自己浏览,体会,然后相互交流。

  交流时,鼓励学生的点滴体会和发现。如介绍鼎的样子,条理很清楚;用数字写了鼎的高,还介绍了它的象征意义;许多词语,句子写得精练,表达了*人民和全世界爱好和*的人民的共同心愿等。

  四 练*模拟赠送宝鼎。

  1 同桌两人互练,一人作为中方代表,一人作为联合国接收礼物的代表。先共同商量,互相该怎么说,再练一练。

  2 请几组上台表演,共同评议;介绍是否准确,语言是否得体。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世纪宝鼎的精美艺术和深刻寓意,体会*人民对联合国和新世纪的美好祝愿。

  教学重点:

  了解世纪宝鼎的样子,感受世纪宝鼎的寓意。

  教学难点:

  感受世纪宝鼎的寓意。

  教具准备:录音、挂图、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 同学们,对于安放在联合国大厦北园草坪上的一个世纪宝鼎,你们了解吗?想了解的更多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第23课《世纪宝鼎》!(板书课题)

  2、 读题,质疑:看到这个课题,你们觉得应该抓住课题中的哪个关键词来学?(宝鼎)从这个词中,你会提出哪些问题?

  二、确定学*任务

  1、 小结归纳学生的提问:同学们预*地很认真,一下子就抛出了这么多问题。不过,我想,只要我们把两座问题“堡垒”攻下了,其余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出示问题(小黑板):世纪宝鼎的样子怎样?世纪宝鼎的意义是什么?

  2、 激趣:同学们,有信心攻下这两座问题堡垒吗?(有)真棒!你们的自信也为老师增添了一分力量。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向第一座堡垒发出进攻吧!

  三、学*鼎的样子

  1、 这座鼎的样子怎样?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文,并用“----”画出有关语句。

  2、 范读(或听录音)句子并配乐,其余同学闭上眼睛边听朗读边在脑子里画一幅鼎的外形图。

  3、 学*了解专业名词的意思:

  a.问:你们画的满意吗?(不满意)为什么?(有些词不理解,想象不出)

  b.找出难理解的词:腹略鼓、底浑圆、商周纹饰、浮雕、铬文、云纹填底等。

  c. 结合上下文或插图理解这些词语。

  4、 出示挂图,请同学们对照挂图或文中插图,再仔细地读一读这段话,想象鼎的样子,并在头脑中把鼎的样子记下。

  5、 同桌互相指图介绍鼎的样子。

  6、 让个别学生到黑板前指图介绍鼎的样子。

  7、 指导朗读有关句子。

  8、 再自由读这段话,完整头脑中鼎的形象。

  9、 小结:同学们都胜利地画出这张鼎图,攻下了第一座堡垒,为堡垒插上红旗!(画或贴红旗)

  四、自主探讨宝鼎的意义

  1、 引入:这第二座堡垒看起来更坚固,看来靠我们个人的力量或许还不够,我提议,我们还是发扬合作精神,共同研究对策吧!

  2、 学生按要求讨论:(出示讨论要求)

  a.各组成员先确定进攻方法b.认真读课文后各抒己见c.整理好本组意见后派一名代表用个性化的语言表达出来。

  3、 学*交流重点语句(重点品读以下三句)

  a.鼎作为一种重要礼器,象征着团结、统一和权威,是代表和*、发展、昌盛的吉祥物。b.他的整体结构,艺术造型和纹饰配制,显示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

  c.它表达了*人民对联合国的美好祝愿,对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新世纪的希冀。

  4、 小结:团结的力量是伟大的,祝贺你们胜利攻下第二座堡垒,让我们再插上第二面红旗吧!(画或贴红旗)

  五、拟定送宝鼎的附言(信)

  1、 导入:此刻,你们头脑中的宝鼎图是不是更清晰了呢?如果让你把这幅图送出去,你会送给谁呢?为什么?

  2、 学生讨论交流(可结合时事:引导送给联合国、美国、英国、伊拉克等。)

  3、 同学们,想想,如果我们只送一幅宝鼎图,那对方一定会感到茫然,我们怎样才可以解决对方的困惑呢?(附一段话或一封信)这封信(话)写上什么内容比较合适?请同学们讨论:

  4、 交流讨论(鼎的样子、意义和我们送图的目的)

  5、 拟写信(话)的内容:是呀,为了让对方明白我们的用心,对于这鼎的样子、意义和我们送图的目的都应该交待清楚。现在就请同学们拟好草稿……

  6、 展读拟好的信(话)的内容

  六、总结:是呀,鼎志昌盛,龙兆吉祥,我们愿意把这宝鼎图送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愿世界和*、团结、昌盛!

  七、布置作业

  通过进一步了解世纪宝鼎,我们更加明白了“拥有一个美好的新世纪”是我们共同的心愿。同学们,请想想,以下公式中,如果“w”代表美好的新世纪,那么“x、y、z ……”分别又代表创造美好新世纪的哪些条件呢?请谈谈你的看法。

  w=x+y+z……

  教材分析:

  《世纪宝鼎》是一篇说明性的课文,通过对“世纪宝鼎”的造型、内涵和寓意的介绍,表现了*人民的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表达了*人民对联合国和新世纪的美好祝愿。

  学情分析:

  到了六年级下学期,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学*能力和养成了比较良好的学*

  *惯。能独立阅读思考,有较强的朗诵和识字能力,因此通过预*课文,绝大部分学生都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通过查字典理解文中不懂的词语。但课文内含的意思丰富、深刻,学生很难理解,需要查阅大量资料帮助理解。

  设计理念:

  大概是由于说明文的语言特点的缘故,学生总是对说明文的学*不大感兴趣。这节课我作了一个新的尝试,采用情境教学法,利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学*的兴趣,而且深入研读文本,从文本的表达特点出发,选取合适恰当的角度切入,巧妙设计精当有效、形式多样的学*活动,努力做到让说明文教学也溢出浓浓的语文味。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以随文识字的方式,通过形式多样的课文朗读及对难点生字作书写点拨,让学生学会本课七个生字,能正确书写有关的生字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丰富的活动、多元的体验中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世纪宝鼎”的精美艺术、丰厚内涵和深远寓意,领悟课文的表达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体会*人民对联合国和新世纪的美好祝愿。

  教学重点:

  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世纪宝鼎”的精美艺术、丰厚内涵和深远寓意,领悟课文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课文中的.一些专业性词语及“宝鼎”的丰厚内涵、深远寓意是学生理解的难点。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布置学生课前查阅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书写难点生字“鼎”。通过品词品句、课文朗读、阅读资料等学*活动,感受“鼎”的精美艺术、丰厚内涵,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以认识新朋友的方式向学生介绍时光老人,并跟随时光老人从2008年回到1995年10月的一天(联合国成立50周年前夕)。

  2、了解有关联合国的资料。

  3、提问:为庆祝联合国50华诞,*人民要向联合国赠送一份珍贵的生日礼物,是什么?(揭示课题——世纪宝鼎)

  4、指导书写“鼎”字,小组交流课前搜集的“鼎”的资料。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在一个刻板呆滞的课堂氛围中,富有活力和创造的对话是难以实现的,轻松、活跃、和谐的环境气氛,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因此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利用有趣的情境有效激发学生学*的兴趣。)

  二、走进文本,了解内容

  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边读边想:课文主要介绍了“宝鼎”的哪些方面?(造型、内涵、寓意)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的阅读要求中提出“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通过这个环节,学生清晰地把握了课文的内容,这也是“语文味”的一个体现。)

  三、深入文本,互动探究

  情境创设:同学们,我们这次回到1995年10月是要参加一个“人才选拔大赛”。国家领导人要从全国各地挑选人才代表*人民向联合国赠送宝鼎,有信心被选中吗?

  (一)走*宝鼎,感受鼎的造型古朴、工艺精湛

  1、认真默读第二自然段,想想:作者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来介绍宝鼎外观的,划出相关的句子,再把重点词语圈出来。

  2、全班交流汇报:

  学*句段1:鼎座高0.5米……都是龙的传人。(数字说明)

  (1)作者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来介绍宝鼎的造型?读出相关的句子,说出能体现“数字说明”这种方法的词语。

  (2)当学生说到“56条”时,看图提问:底座上饰有56条龙,你觉得龙的数量怎样?技术可真高超!能从本段中找出一词来赞扬一下宝鼎吗?(工艺精湛)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底座上龙的数量之多理解“工艺精湛”的意思。)

  (3)引导学生读介绍鼎的造型的句子,看图认识“商周纹饰”、“云纹填底”和“浮雕”。阅读资料,了解为什么鼎上铸的是商周时期的纹饰。

  (设计意图:运用图片能生动、形象地帮助学生认识什么是“商周纹饰”、“云纹填底”和“浮雕”。)

  (4)从本段中找出一词赞扬宝鼎的造型。(古朴)

  学*句段2:鼎内铸有铭文……一九九五年十月”。(引用)

  (1)提问:作者还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呢?

  (2)出示句段2,练*朗读,认识“引用”这种新的说明方法,并运用“数字”“引用”这两种说明方法介绍自己熟悉的一件物品。

  (设计意图:《课程标准》提出“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本段运用了数字和引用两种说明方法介绍宝鼎的造型,学生已熟练掌握数字说明这种方法,要引导学生认识“引用”这种新的说明方法,安排运用“数字”“引用”这两种说明方法介绍自己熟悉的一件物品这一说话训练,有利于加深对“引用”的认识。)

  (3)引导学生从鼎上铭文之多感受“工艺精湛”。

  3、师生合作小结:看来,世纪宝鼎真不愧是一座造型(古朴)、工艺(精湛)的(宏伟杰作)啊!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独特的感受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自豪、高兴。)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独特的感受自由朗读课文,既符合《课程标准》中的“要尊重学生阅读的个性体验”,也体现了说明文教学的语文味。)

  (二)走“进”宝鼎,了解鼎的丰厚内涵

  1、小组合作读第三自然段,就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学贵有疑”,能提出一个问题,远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引导学生就课文内容质疑,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2、指名提出问题,通过朗读、阅读资料、聆听故事等方式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预计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问题1:为什么说*成语“钟鸣鼎食”“一言九鼎”反映了鼎在*古代社会生活中的独特地位?

  (1)齐读句子,说说成语“钟鸣鼎食”“一言九鼎”的意思,再结合资料的阅读感受鼎在古代社会的独特地位。

  (2)积累更多含有“鼎”字的成语。

  问题2:为什么说“鼎作为一种重要礼器……的吉祥物。”

  (1)师生合作读:鼎作为一种重要礼器,象征着(团结、统一和权威),是代表(和*、发展、昌盛)的吉祥物。

  (2)给学生讲“禹铸九鼎”的故事,帮助学生理解句子。

  问题3:为什么说“这座世纪宝鼎,集*古代青铜器艺术之大成……和灿烂文化。”

  (1)师生合作读句子。

  (2)指名读资料,引导朗读:所以说世纪宝鼎是集(*古代青铜器艺术)之大成,熔(古代技艺与现代科技)于一炉的。

  (3)指名继续读资料,引导朗读:因此世纪宝鼎显示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

  (设计意图:第三自然段是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光凭借朗读这一教学手段是无法让学生理解的,因此我增加了大量有针对性的资料供学生阅读,帮助他们理解课文。由于这些资料是具有针对性,估计学生在课前查阅资料时不易找到,因此大部分由我直接出示。)

  3、在本段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句子,通过朗读把中华优秀文化传播出去,让别人也感受到。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感情朗读中进一步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激起民族自豪感,让那浓浓的语文味在充满感情的琅琅读书声中溢出来。)

  四、总结全课

  通过这节课的学*,我们知道了世纪宝鼎是一座(造型古朴、内涵丰厚)

  的鼎,但是我们国家的宝物可不少,为什么*人民要赠送这座宝鼎给联合国呢?下节课我们再来探讨,为参加选拔赛作好更充分的准备。

  第二课时(略)

  教学要点:引导学生感受“世纪宝鼎”的深远寓意,领悟课文的表达方法。体会*人民对联合国和新世纪的美好祝愿。

  一、结合资料、课文朗读理解送鼎的深远寓意。

  二、参加选拔大赛,介绍宝鼎。

  三、再读课文,谈谈还领悟了哪些表达方法。

  四、拓展延伸:

  1、运用领悟到的表达方法写一篇说明文,介绍自己最熟悉的一件物品。

  2、为北京奥运会设计吉祥物。

  板书设计:

  23、世纪宝鼎

  数字造型古朴

  引用

  内涵丰厚团结、统一、权威

  和*、发展、昌盛

  寓意……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民向联合国赠送这一礼品的意义。

  2.在特定环境中表达,深入理解学到的知识。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评价意识,角色转化及人际交往能力。

  教学流程:

  一、回顾上节课学*内容,再现学到的知识。

  1.齐读课文2—3自然段,了解世纪宝鼎的样子。

  2.结合课文和收集的资料,谈谈我国向联合国赠送世纪宝鼎这一礼物的意义。

  二、明确本节课的学*目标

  齐读课后2题,这就是这节课我们学*任务。

  三、创设情景,引导扮演

  1.假如你是*代表,你怎样介绍世纪宝鼎?

  2.假如你是联合国代表,你接到这样一个宏伟杰作,你会说什么?

  3.准备活动:

  ⑴共同设计赠鼎仪式

  ⑵分派角色

  ⑶各自或互相商量准备相关内容或道具

  4.提示:

  中方代表:⑴联合国大多数是外国人,不了解赠鼎寓意。

  ⑵重点介绍哪几点


《世纪宝鼎》教案合集五篇(扩展4)

——吉祥三宝教案 (菁华3篇)

  活动目标:

  1、通过几个固定的节奏型,配合音乐形成稳定的节奏感,培养学生即兴创编的能力、反应能力和记忆力。

  2、感受旋律的气氛以及和同伴一起参加集体音乐活动的乐趣。

  3、对音乐活动感兴趣,在唱唱玩玩中感到快乐。

  4、感知乐曲的旋律、节奏、力度的变化,学唱歌曲。

  5、体验歌唱活动带来的愉悦。

  活动过程:

  1、蒙族舞律动,稳定情绪,进入角色,为课程进行铺垫。

  2、认识打击乐器:用打击乐器,敲打出不同的节奏。

  3、游戏:传闲话。(每人左右各两句)

  4、出示爸爸头饰的符号,大家一起选出代表爸爸的乐器和节奏;出示妈妈头饰的符号,大家一起选出代表妈妈的乐器和节奏;出示孩子头饰的符号,大家一起选出代表孩子的乐器和节奏。出示符号进行演奏练*。

  5、放《吉祥三宝》的音乐并为音乐配打击乐伴奏。

  6、提问:还有哪些音乐的表现形式可以加入其中。(舞蹈)

  7、分成大组进行奥尔夫综合性的创编。

  8、各组展示表演。

  活动反思:

  这是适合6岁儿童的课例。其中没有复杂的打节拍指挥,而是采用出示符号来指挥,很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但做课过程中,第三环节的游戏没有交代很清楚,还需要再分解,有一个由浅入深的过渡。

  活动目标:

  1、初步欣赏歌曲轻快、柔和的旋律以及对唱的形式。

  2、通过看图谱、对唱,感受歌曲和谐、温馨的氛围。

  3、乐意参与活动,体验亲子间的美好情感。

  活动准备:

  图谱

  活动过程:

  1、律动:开汽车

  师:小二班的小朋友,我们开着汽车去草地上玩吧!

  2、复*歌曲:扮家家

  师:我们来玩扮家家。

  3、欣赏歌曲,初步用语言和动作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师:我们炒的小菜真香,来看看这个家里的人在干什么?

  你喜欢这首歌曲吗?

  为什么喜欢呢?

  4、倾听歌词,出示图谱,进一步感受歌曲的对唱和旋律。

  (1) 师:我们来听听歌曲里唱了些什么?你最喜欢哪一句?

  (2) 出示图谱,师:我们一看这个家,好美啊!他们的唱法和别的歌曲可是不一样。

  (3) (指着原图谱上的图案“宝贝”。)

  师:爸爸妈妈唱“宝贝”,那宝贝唱什么呢?(教师出示“啊!”的图案。)依次出示。

  师:哦,原来是爸爸妈妈问一句,宝贝回答一句。

  (4) 大家一起唱“我们三个就是吉祥如意的一家”。(用手来画弧线,表现旋律。)

  5、看图谱,尝试对唱。

  (1) 教师扮妈妈,和宝贝慢速对唱。

  师:宝贝用好听的声音答应妈妈,让妈妈心里好温暖。

  (2) 师:我们跟着这个幸福的家一起唱。

  6、全曲欣赏。

  师:这首歌曲的名字叫《吉祥三宝》,吉祥是幸福、如意的意思,我们欣赏的是歌曲的第三段,爸爸妈妈宝贝是吉祥的一家。他们还唱了些什么呢?

  7、师生,与客人互动交流

  (1) 师:太阳、月亮、星星是幸福的一家,花儿、果实、种子是幸福的一家,爸爸妈妈宝贝是幸福的一家,小二班的小朋友和老师是吉祥幸福的一家。

  (2) 问问客人老师,“你们和我们一起听,你们温暖吗?”让我们一起抱抱!温暖!(音乐声起)

  【教材分析】

  《吉祥三宝》是一首一家三口对答式的蒙古歌曲。曲调简单,歌曲中一家三口温馨幸福的对唱传达出来的家庭和谐与美好,很打动人。歌曲中的太阳,月亮、星星、花儿、果实、爸爸、妈妈和孩子,虽然是造化使然,但其中的亲情与至爱却唯独人类所独有。乐曲别致的编曲和 RAP 的蒙语开场,让人耳目一新,温馨和谐的美好氛围,让幼儿感知亲情,用打击乐的形式表达亲情对孩子来说更富有吸引力。

  【活动目标】

  1.感受一家三口唱歌的快乐,能随音乐用不同的肢体动作表现节奏。

  2.引导幼儿根据节奏图谱进行演奏,并能看指挥用乐器进行打击乐演奏。

  3.享受用乐器为歌曲伴奏的乐趣,体验与同伴合奏的快乐和成功。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每人一套乐器(碰铃、串铃、哨子)、课件(图谱)。

  2.经验准备:已熟悉碰铃、串铃和哨子三种乐器的使用方法。

  【活动建议】

  1.完整欣赏音乐,初步感受歌曲欢快的旋律,了解乐曲结构。

  (1)完整欣赏音乐,初步感受歌曲欢快的旋律。

  导入语:今天老师为你们带来了一首非常好听的歌曲,听完后你要告诉我你的感觉是怎么样的?这首歌曲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2)再次完整欣赏音乐,了解乐曲结构。提问:歌曲里共有几段?每一段是谁问谁答的?三段中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呢?

  小结:这是一首蒙古族的问答歌,音乐节奏欢快,体现一家三口在一起的幸福场景。

  2.分段欣赏歌曲,根据图谱用身体动作表现歌曲不同的演唱。

  (1)欣赏第一段,用不同的动作为歌曲伴奏。提问:女儿来了用什么动作表示?爸爸来了用什么动作表现?那么女儿爸爸一起来的时候用什么动作表现?

  (2)欣赏第二段,创编不同角色的'动作。提问:第二段是谁问谁答呢?妈妈的声音可以用什么动作来伴奏呢?

  (3)同样方法欣赏第三段。

  (4)出示图谱,引导幼儿完整地拍打身体的节拍演奏这首歌曲。

  3.自由选择乐器进行演奏,体验与同伴合作演奏的快乐和成功。

  (1)幼儿自由选择乐器,尝试乐器的正确演奏方法。

  (2)幼儿能根据图谱并会看老师指挥进行演奏。


《世纪宝鼎》教案合集五篇(扩展5)

——人有两个宝教案优选【五】篇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2.复*巩固汉语拼音,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7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让学生知道人的双手和大脑的作用是很大的,从小养成用手用脑的*惯。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朗读、背诵和识字、写字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学*生字人个

  (1)小朋友,你们知道这个世界上是什么最聪明吗?(人)对,我们生活中看的电视,用的冰箱,开的汽车,住的楼房都是人创造发明出来的。你们知道人为什么这么聪明吗?告诉你吧!就是因为人身上有两个宝贝呢!

  板书:1、人有两个宝(齐读课题)

  (2)学*人(人与八区别,范写人)

  学*个(与人字联系起来,人字头,范写个。题目中的个读轻声,齐读两个宝)

  二、初读课文,练*朗诵

  (1)人有两个宝这两个宝贝到底是什么呢?为什么说他们是人身上的两个宝呢?我们打开书本第68页,一起学*陶行知爷爷为我们小朋友写的一首儿歌。自己大声地读读。

  指名读1~2人。这首儿歌一共有几句话?(3句)

  (2)听磁带录音,学生再自读。齐读。

  三、分析课文

  (一)学*第一句

  (1)读了这首诗,你一定知道人又哪两个宝了吧?(齐说)

  板书:双手

  大脑

  (2)举起你的双手,左手和右手加起来就是一双手。齐读。

  用你的双手拍拍自己的脑袋,这就是大脑。齐读。

  (3)出示卡片手(几笔组成?组词。范写。注意横撇的写法)

  出示卡片大(组词。大就是太下少一点。)

  (二)学*第二句

  (1)双手和大脑都是人的两个宝贝,他们分别有什么本领呢?谁来读读第二句?

  板书:做工

  思考

  做工:指做事情,干活儿。

  书上的小朋友会用双手做哪些事儿呢?你的双手会做什么?

  (2)小结:说手会做这么多的事,真是人的一个宝啊!

  (3)那大脑会干什么?思考是什么意思?

  你们看他们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会想些什么问题呢?

  (4)小结:是啊,要把这些事做好,不仅要用手,还要用脑,所以说双手和大脑是人的两个宝!

  齐读一二两句。

  (三)学*第三句

  (1)那我们怎么样才能用好这两个宝贝呢?

  指名读。板书:创造

  (2)什么是创造?下面我们来听一个《鲁班是怎样发明锯子》的故事。

  1、谁能告诉老师鲁班和徒弟上山砍树一开始用的是什么工具?

  2、用斧子砍树好不好砍?为什么?

  3、是啊,斧子砍树一天砍不了几棵,太慢了,眼看工期*了,鲁班非常着急,就自己爬上山去看,这时发生了件什么事?

  4、鲁班心里很纳闷:一根小草,怎么会这样厉害?竟然划破了手指呢?他仔细一看,发现了什么?

  5、这时鲁班脑子里想到了什么?

  6、于是他怎么做?结果怎样?

  小结:就这样鲁班发明了一种新的'工具锯。这就是一个创造呀!谁能说说鲁班为什么能发明创造出锯子呢?用书上的话就是用手又用脑,才能有创造!

  板书。

  四、总结全文

  是啊,我们一般人去爬山,如果手被小草叶子划破了,心里只会想:真倒霉!不会去想小草叶子为什么能划破手,更不会去模仿小草叶子的样儿去造一把锯子。鲁班能发明创造锯子,就是因为他很会用人身上的两个宝双手和大脑。我们从小要能养成用手又用脑的好*惯,也一定会有发明创造的。

  五、齐读、齐背

  做动手操

  六、写字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方的几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让学生知道双手和大脑是人的两个宝,从小养成用手用脑的好*惯

  二、教学重点难点:

  识字、写字、朗读、背诵。

  三、教学具准备及辅助活动:

  生字卡片。

  四、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我们在学拼音dtnl时,认识了哪咤,哪咤的本领可真大,他有几样法宝呢?

  人的本领也很大。

  (板书“人”,rén,认读汉字。人:两笔写成,一撇一捺 )

  2、人有什么本领?

  3、听大家这么一说,老师也觉得人的本领可真大呀!人怎么会有这么大的本领呢?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两个宝。

  rényǒu liǎnggè bǎo

  板书课题: 人 有 两 个 宝

  练读课题,突出“两个”(学*生字“个:人字头上加一竖 )

  二、初步感知

  1、读了课题后,你们一定很想知道,人有哪两个宝?

  2、看图,启发学生说话。

  ⑴书中68页图:图上画了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天真活泼的小朋友都有两个宝:双手和大脑

  ⑵按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的顺序观察69页图:

  图上的小朋友们分别在干什么?

  练*用一句话把每一幅小图图意说出来。

  三、自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儿歌两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这首儿歌共几句话?

  四、再读课文

  1、指名分句读课文,相机正音,指导停顿。

  2、分句朗读,重点读准下列字音:

  “双手”(都是翘舌音)

  “思考”(“思”*舌音)

  “创造”(前翘舌,后*舌)

  五、游戏:快乐红苹果

  如果学生把“苹果”上的生字读正确,苹果就会变笑脸,小老师带领大家齐读。

  如果学生把“苹果”上的生字读错了,苹果就会变哭脸,重新再读。

  六、诵读第一句

  1、指名读第一句。

  2、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3、指导朗读第一句。

  ⑴范读。(重读“两个、双手、大脑”)

  ⑵领读。

  4、双手和大脑分别有什么本领呢?下节课再学*。

  〔本课语言浅显,教学时,以读为主,以读中感悟,而朗读是理解语言的有效手段,也有助于增强语感。〕

  七、指导写字:人、个、手、大、工

  1、记忆字形(投影演示)

  2、指导笔顺,重点是:手

  手:从上到下,先横后竖

  3、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占格位置,并将观察到的说给大家听,书空一遍。

  4、教师范写

  5、学生临写,教师巡回指导

  6、评价作业。

  (1)学生观察生字。

  手:起笔是撇,稍*

  大:一横中间站个人

  (2)自评(写完一个跟书中的范字比)。

  (3)互评(同桌、全班评相结合)。

  《人有两个宝》第二课时

  一、导入

  1、我们在学拼音dtnl时,认识了哪吒,哪吒的本领可真大,他有几样法宝呢?

  a人的本领也很大。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生答:两个宝。)

  b人有哪两个宝呢?(生答)

  c请同学们读读书上的第一句话。(请学生试读文中的句子,师出示挂图帮助理解)

  2、指导朗读,注意词儿连读(可边读边做双手摸头的 动作) 提醒学生“人有两个宝”的“个”字要轻声。

  二、细读课文

  1、学*第二句

  ①提问:双手和大脑分别有什么本领呢?谁愿意读给大家听?(请学生试读文中的句子)

  ②理解“做工”

  a、(出示词语卡片“做工”学生认读。)

  请大家看看老师手中的卡片,齐读。

  (出示书上69页图,请学生看图后说一说:)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书本上第69页插图,图上的小朋友们用自己能干的小手在干什么?

  (引导学生有序地看图,并把话说完整)

  老师这里也想给同学们提个小建议:请小朋友们按顺序观察,可以从上到下,也可以从左到右。

  b、同桌交流:你的双手还会做哪些事呢?(学生练说“我的双手会……”句式)(引导学生说完整话)

  c、师:双手会做工,“做工”就是做事、工作。双手能做这么多的事,真是人的一个宝啊!

  ③理解“思考”

  a、我们在用双手做事时,我们的另一个宝贝――大脑在干什么呢?(生回答)出示“思考”,认读。

  b、小组讨论:观察图上的插图:

  图上的小朋友做这些事时,大脑里会思考些什么?

  做航模的小朋友在想什么?

  拉手风琴的小朋友在想什么?

  (可以说说图上的小朋友,也可说说自己)

  c、师:人们用双手做事时,大脑同时也在想这件事,在动脑筋想问题想办法,也就是“思考”,这样才能把事情做好,所以双手和大脑是人的两个宝。

  ④指导朗读第二句。

  2、学*第三句

  ①怎样用好这两个宝呢?谁愿意读给大家听?(请学生试读文中的句子)

  ②理解“创造”

  a、出示词语卡片“创造”学生认读后,

  b、师小结:创造就是想出新方法、做出新东西。比如以前没有电灯,发明家爱迪生做了上万次试验,把它创造出来了。世界上出现的新东西、新事情都是人们用手又用脑创造出来的。用手做,用脑想,手脑一起用就能有许许多多创造。

  ③怎样才能有创造?出示“用手又用脑”,认读。

  a、你能说说你做事时是怎样用手又用脑的吗?有没有什么创造呢?比如说我给你一个橡皮泥,你能创造出什么?(鱼、画画、写字)

  (引导学生说完整话)

  b、随机进行扩展想像及说话训练。

  (例:你想画什么样的鱼?你想写怎样的字?)

  ④师:同学们在*时用手又用脑,有了很多的创造,以后做事更要边做边思考,用手又用脑(强调“又”)。

  ⑤指导朗读第三句。重读:又、创造

  3、听老师范读课文。

  ①你有这么好的宝贝,你觉得自豪吗?

  ②你能通过朗读来夸夸自己的小手和大脑吗?

  四、试背课文

  1、看图齐读课文后试背,展示自己最好的读书、朗诵水*。


《世纪宝鼎》教案合集五篇(扩展6)

——《呼风唤雨的世纪》 说课稿汇总五篇

  <说教材>

  《呼风唤雨的世纪》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小教版第七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属于科技类课文。文章的作者仅用短短的几百字就清楚地介绍了20世纪一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唤起学生热爱科学,学*科学和探索科学的浓厚兴趣。教学这篇课文,一是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二是理解课文中一些含义较为深刻的词语和句子。

  <说学情>

  由于课文是一篇科技类文章,文中的语言比较枯燥乏味,形象性不强。因而,在教学课文时,我利用一些图片,音像呈现,提供说话练*等教学手段创设情境,缩小学生与文本在内容、时空、情感上的视界差距,凭籍课前的这一精心预设为课堂教学的精彩生成提供*台。

  <说文本生长点>

  “动态生成”是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的主要特征。它强调课堂教学要改变传统课堂教学固定不变,按部就班,机械僵化的教学模式,主张课堂教学必须构建生成性的探究性活动过程。因而,为了更好地生成,我主要抓住以下几个生长点进行自主建构:

  1、在游戏中生成建构。课前,我与学生玩起“说说自家的家用电器、交通工具等”的游戏,目的是创设愉悦、民主的学*氛围,拉*学生与老师的距离、与文本的距离,从而激发学生学*课文的兴趣及热情。

  2、在引领中生成建构。以课文第一个自然段――“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为中心句进行提问,理解,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让学生在潜心会文之后,达到对整个文本的整体把握。

  3、在情境中生成建构。“入境始为亲”。教学时,我借助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看一组跟20世纪和21世纪取得的科技成就相关的画面及短片,使学生内心为之惊讶、震撼,“情动辞发”畅言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

  4、在说话练*中生成建构。当学生对课文有所了解时设计几个说话训练,让学生在一次次说的过程中,掌握了不同句式的训练,也切身体验到是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了美好生活。从而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得到充分显现。

  5、在品读中生成建构。课文篇幅不长,但有些词汇、语句却不易领悟。我带领学生亲历文本,抓住重点句进行诵读,理解,努力破解语言所隐含的信息,获得个性感悟。

  <设计思路>

  在确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之后,根据本校“课前预设与课堂生成的实施策略”的课题特点,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我在教学中力求体现新课标理念,紧扣中心句,突出感悟,促进教学衔接。我设计的教学思路如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长期以来,我们经常面对这样的教学困惑,那就是――怎样让学生更有兴趣地接受科技类的常识性课文,一般来说,上这种课,大多学生会虎头蛇尾,课堂上气氛会较为沉闷。因而我设计一个游戏的环节,让学生参与到游戏当中,乐于玩,乐于说。我呢,也相机让他们了解到我们的生活变化有多大。

  (二)围绕主线,遍地开花。

  教学时,我努力营造轻松和谐的对话氛围,紧紧抓住课文的中心句――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细读文本,充分把握言意融合的文本生长点。引导学生在各种画面、科技短片的视听情境中,在生活的前后对比中,在穿越时空隧道,回到原古时代的想象中自主建构,逐层推进,把多元理解与语言品味紧密结合起来,从而真切地体会到是科学技术让人类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三)抓住言语训练点,让教学充满语文味。

  像这样的'科普性文章,单单介绍一些常识是不够的。为了让学生在一定的语境中进行语言的实践运用、品读、想象与表达,也为了让语文课堂教学真实与扎实,我不但抓住文章内的重点句,还设计了几个说话训练。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语言学*主体,让课堂充溢语文味。

  (四)激发想象、畅想未来。

  在一节课即将结束之前,我引发学生新的生成的兴奋点――“科学还会创造什么样的奇迹?”学生的思维再一次得到激活,他们在自由交流中激发起热爱科学的情感,和学*科学、探索科学的兴趣。他们在一次次探究中提升了认知水*、知识建构。可想而知,收获定是不少的。

尊敬的评委,亲爱的小语界同仁:

  大家好!

  我执教的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29课《呼风唤雨的世纪》,这篇文章是中国科学院院长***先生写的一篇科技类说明文,文章仅用了短短的几百字就清楚地介绍了20世纪一百年间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

  科学常识性说明文,设计不好就容易成为资料展示厅或者科学常识课,失去了语文的本真,缺少语文的味道。因此,我觉得本课的设计应该始终围绕理解、品味、运用语言来进行,在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凸现语文学科特点;在引领学生理解、品味、运用语言的同时,让学生体验20世纪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体会说明文的特点。

  学生只有在课前占有大量的相关资料,才能更有效地参与课堂学*,才能在已有认知的基础上,主动建构新的认知,产生新的体验。20世纪有许多伟大的科技发明和创造,课前我布置学生搜集、阅读了有关20世纪重大科技发明的文字和图片资料,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为深入理解课文奠定基础,又能培养学生的课前参与能力,体现在生活中学*的大语文观。

  学问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开课我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这样既可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又能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的思路。

  课文第三、四段结合具体的实例用简短、生动的语言介绍了科学技术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说明了人类20世纪科学技术的巨大成就。这两段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是学生*得语言、学*表达方法的好材料。

  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我采用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的方法,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自主学*的时空。但不是完全放任自流,而是借助自学提示和汇报时的相机指导,教给方法、明确任务,这样既避免了学生自学时的盲目低效,又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

  语文课就应该给学生提供大量的语言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因此,我设计了两组语言训练,让学生把课前搜集的内容采用文中的表达方式叙述出来,使学生课前搜集的资料不再是单纯的资料展示,而成为学生的语言实践机会;成为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加深体验、揣摩表达方法的载体。

  第三自然段末作者引用了一句诗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说明了现代科学技术的成就之大、范围之广。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我没有按部就班地在第三自然段的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而是将其调整到第四段之后。这样,在学生自学完第三、第四自然段、看完视频资料并进行了说话训练的基础上进行,使学生对诗句的理解水到渠成,轻松顺畅,体验也更加深刻,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人教版教材之所以便教利学,教材里的泡泡发挥了重要作用,本课第二自然段后泡泡里的“‘发现’和‘发明’有什么区别”这一问题非常值得关注。我先让学生结合已有经验说说二者的区别后就暂且放下,到第四段时又引导学生在具体语境中找出哪些是发现、哪些是发明。这样学生通过说说、读读、找找,主动参与学*,真切、轻松地体会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

  这篇课文最后一段是对全文的概括和总结,也是重要的教学内容,但考虑到第一课时的教学容量,我把它安排在第二课时进行,把展望未来和交流小练笔结合在一起。在学生自我体验的基础上更能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热情,相信会有好的效果。

  (临场经验不足,学情把握不足,没有更机敏的调控课堂出现的点,比如: )还年轻,教学之路还会很长,相信通过此次大赛的砺练,今后我会扎实走好每一步,恳请各位评委和同仁提出宝贵意见,我会努力!!

  一:说教材

  《呼风唤雨的世纪》是九年义务四年级小学语文 第7册第8组中的第1篇课文,文章的作者仅用短短的几百字就清楚地介绍了20世纪一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唤起学生热爱科学、学*科学和探索科学的浓厚兴趣。根据四年级学生的认识水*,语文阅读基本功训练的重点本组课文训练项目及教材的特点,我确定了这些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能正确朗读16个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能说出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

  4.通过本课的学*,激发学生产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根据课文的内容及本单元对学生的要求,重点: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难点:理解课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

  二:说教法学法

  1、教法:本课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注意主体的参与,发展思维,培养学*能力,以达到教学目标,使用的方法为:情境教学法、直观演示法、合作探究法,品词析句法、以读带讲法. 2、学法:指导学生运用读、思、划、议、说,同桌互学,小组合作等方法

  三、说教学流程:

  怎么样教学这节课呢?我采用: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抓住重点,深悟课文―拓展延伸,情感升华四个环节来组织教学.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课文,我们齐读课题。课题的意思和文中第一段的意思完全一样,这句话是课文要表达的主要意思。我们一起把这句话写下来,我写在黑板上,你们写在笔记本上。

  设计依据:创设情景,导入新课,一开始就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和情感,自然引入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生词,读通课文。

  2.默读全文。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课文主要是围绕那一段写的?用“”划出来。

  (三)、抓住重点,深悟课文。

  1.直入中心,引导质疑。(出示: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这句话自成一段,简要地点明了课文的中心。学生齐读语句,教师引导学生针对这句话质疑。

  2、.细读第二自然段。引导学生理解设问句。理解“发明”和“发现”、“一百年”和“上百万年”的区别。

  3.指导学生自学第三、四自然段。

  自学提示(出示课件):

  动笔画画:划出描写人类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的生活状态和20世纪人类科学技术发展成就的语句。

  用心想想:课文用了什么方法向我们介绍了20世纪人类科学技术成就的,用这样的方法写有什么好处?

  理解重点句子:20世纪的成就,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

  结合第四段内容,进一步理解“发明”和“发现”。(课件出示相关图片)

  体会对比的说明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体会科学技术给人类的生活带来的变化和好处。

  学生举出其它的科技成就。(课件出示展示科技成就的图片。)

  总结写法和说明方法运用的好处。

  4.学*课文最后一段。

  (1)齐读。思考:你认为20世纪是一个怎样的世纪呢?

  (课件出示)20世纪是一个 的世纪。

  (四)、 教师总结:

  同学们,法国科学家居里夫人说过这样一句话:“我要把生活变成科学的梦,然后再把梦变成现实。”要想让我们的梦变成现实,我们小学生现在应该好好学*,将来长大了钻研科学,为祖国作出更大的贡献。

  一、说教材

  《呼风唤雨的世纪》这篇课文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最后一组课文。这篇文章是一篇科技类说明文,文章仅用了短短的几百字就清楚地介绍了20世纪一百年间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

  科学常识性说明文,设计不好就容易成为资料展示厅或者科学常识课,失去了语文的本真,缺少语文的味道。因此,我觉得本课的设计应该始终围绕理解、品味、运用语言来进行,在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凸现语文学科特点;在引领学生理解、品味、运用语言的同时,让学生体验20世纪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体会说明文的特点。

  二、说流程

  我设计的流程是:先复*、质疑。(初读课文,找出中心句,要求学生学会提问题,并带问题学*课文。)接着细读、探究。(让学生先感受20世纪的科学成就给我们带的舒适和方便。再通过对比20世纪前,祖先们的生活状态。进一步让学生对20世纪科学成就感到骄傲、惊喜。并紧接用视频播放科学成果,让农村的学生更直观,更明白体验到,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最后是感悟、拓展。(通过刚才的学*对比,更深入知道这些变化,都来源人类的伟大,科学的神秘。)

  三、说感受。

  我在这一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1、让学生质疑感悟,让教学简单化。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并提炼问题,听与说、理解与感悟、朗读与表达的语文实践活动,始终围绕“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展开,让课堂教学简单化。同时,让学生提出问题融入课堂教学中解决。

  2、适时抓住言语训练点,让教学充满语文味。在教学中,教师善于从文本中选取具有语言学*与品悟价值的重点词句进行言语训练;有拓展性的、有运用表达型的、有想象发挥的。象对“等”、“发明”、“发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没有……没有……没有……也没有……等字、词入句式。”都是学生学*的语言。第三自然段末作者引用了一句诗“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说明了现代科学技术的成就之大、范围之广。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我没有按部就班地在第三自然段的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而是将其调整到学完第四段之后。这样,在学生自学完第三、第四自然段、看完视频资料谈感受?有的说:“20世纪是一个科学发达的世纪。”“20世纪是一个令人骄傲的世纪。”“20世纪是一个了不起的世纪。”这变化速度之快,内容之多,如果引用课文中的一句话,一句诗来形容,那就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在这样基础上进行,使学生对诗句的理解水到渠成,轻松顺畅,体验也更加深刻,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让文本真正成了例子,学生成了语言学*的主人,还可以从课堂教学中明晰地看到学生理解与表达,思想与言语等方面的能力的发展。学*说明文,不仅仅关注介绍的科学知识,更要关注这些知识是用怎样的言语表达的。


《世纪宝鼎》教案合集五篇(扩展7)

——家有一宝初二作文600字合集五篇

  “沙沙”“沙沙”风吹树叶的声音走在熟悉的小道远远望见你坐在树下。

  落日黄昏一轮斜斜的影映在你饱经风霜的脸上一缕银白色的发散落于眉宇间我心头不觉一紧,原来,你一直都没变。

  “奶奶,奶奶,我来看您了!”心理酸酸的,却也迎着笑容望向你,你的笑牵动着皱纹和我的心。“乖孙女。快快来吃饭吧,走了那么远的路,定是累坏了。”边说着,手却不知往哪里放,只能在衣服前不断移动,望着你身上的旧衣服,已满是补丁,颜色褪的发黄,有些边边角角的线头已露了出来,你却依旧把它洗得干干净净,穿得体体贴贴。原来,你一直在教我勤俭节约。

  望着斑驳阳光下晃动的影,我努力避开你的视线,泪,打转。拉着你的手,向前走着。灰白的房子,古色古香的气息,对我来说已是那么久违。已有很多处划痕的八仙桌静静地坐在那儿,这么多年,小屋的一切都不曾改变。

  坐在饭桌上,你乐呵呵地笑着,忙着给我夹菜,我却思绪万千,很多年生活的地方没有变,我对你的爱也没有变。碗里满满的,菜已经装不下。“快吃啊,怎么了?是我做得不好吃吗?”你急切的眼神,让我感觉那么熟悉,我拿起筷子,吃着想着。你为这个家付出那么多,让我们都过上了好生活。你,却老了。

  吃完饭,拉着你的手在湖边散步。“你们都好吗?”你先开了口,望着你,皱纹印刻着岁月的痕迹,直到现在,你挂念着的都是儿女。“好,好,我们都很好。”我不自觉地把头向上扬,这样泪也许就不会滑落了。“奶奶,和我一起去城里好吗?”我问了一遍明知道答案的问题,你固执地摇摇头说“不去了,这里才是我的归宿。”我诺诺地点了点头。

  走到小河畔,那个给予我很多快乐的地方,我开口:“在你心里,我们都是宝贝吗?”你笑笑,点点头。奶奶,其实在我心中,你也一直是我们这个家庭的宝贝。你看着我,想说什么却欲言又止。

  我的奶奶住在农村,今年已经六十二岁了,但还是个“老顽童”。奶奶的脸上布满了皱纹,头上的白发像天上的云儿,多得数也数不清,常年劳动的粗糙的大手上更是伤痕累累。她中等个儿,走起路来精神抖擞,椭圆形的脸上一对炯炯有神的双眼和挺挺的鼻子给她增添了几分活力。

  “老顽童”奶奶的情绪可谓是千变万化:她时而风趣幽默,时而严肃生气,时而哈哈大笑。这个“老顽童”有时也让人心烦,一张大大的嘴巴常常对着我唠唠叨叨,“喝水”“吃饭,吃饭!”“快去洗手”……这些我都知道的事,她一天就要重复好几十遍(这可不是我吹牛)。不过听惯了奶奶的唠叨声,在奶奶回老家后,我耳边却又是那么冷清。每到这时我才知道,奶奶的唠叨饱含了她对我的疼爱和关心,奶奶,真感谢您。

  奶奶在幽默方面是当之无愧的“霸主”,连我这个小幽默也比不上她。今年春节的一个晚上,奶奶又开起了玩笑:“九点半了,还不睡觉呀!”我说:“肯定没到九点半。”“不到九点半,我就不姓‘张’,姓‘周’!”奶奶边说边用手比划。再一看钟,奶奶傻了眼,才九点二十五,我高兴地合不拢嘴:奶奶姓“周”喽!

  在我犯错时,奶奶那张笑脸顿时板了起来。有一次,奶奶给我倒好了水,我却忘了去洗脸,奶奶瞪着眼睛,生气地说道:“我都把水倒好了,你还不洗,真不听话。”奶奶有时还爱模仿一些滑稽动作,不仅把我逗笑了,她自己也笑得前仰后合的,更是惹人发笑,要说我是家中的“小开心果”,那奶奶就是“大开心果”。

  因为奶奶住在农村,家务活基本上都是奶奶做。每天,奶奶不光要做饭、洗衣、扫地,还要喂猪、养鸡和鸭。虽然,奶奶干活很辛苦,总是起早贪黑的,但爸爸每次让她到城里来住时,她总是说:“不*惯,还是在农村做做事身体好。”奶奶永远是那么勤劳,干起农活来风风火火的。

  这就是我的奶奶,一个幽默、勤劳的“老顽童”。

  看看身边的爷爷奶奶,微笑之下藏着的皱纹什么时候又深了又多了。想想我们可以做的还有很多,让一个位,撑一把伞,换一个灿烂的微笑,天空会多一颗闪亮的星星!因为老人,是对我们这个社会作出过贡献的人,他们吃苦耐劳、任劳任怨。

  他们为的是美好的生活,幸福的生活……但是,现在他们早已人老珠黄、白发苍苍了。额头布满皱纹,双手也变得粗糙,再也不是往日的芊芊玉手,脸上也变得暗淡,再也焕发不出光泽。他们为我们做的太多了……有能力的人就应该照顾他们,让他们幸福地度过晚年。我们要学会关心身边的老人,为老人做些已所能及的事。其实,我们能为老人做的有很多很多。我们可以为老人擦玻璃、收拾房间。为老人们表演节目唱歌、跳舞。教他们讲英语、为他们扫地、洒水、浇花。在*时,和自己的爷爷奶奶讲讲笑话,让他们喜笑颜开;陪他们散散步,让他们体会到幸福。过马路时,搀扶着爷爷奶奶过马路;在坐公交车时,为爷爷奶奶让个位;下雨时,给爷爷奶奶撑一把伞……为什么在我们的生活中,这样的事都没有发生过,难道,做这些事很难吗?家中有老的大人,你们虽然不会把“爱老人”之类的话挂在嘴边,但是你们可以为老人做一顿可口的晚餐;在外工作的游子,你们虽然不能随时随地都在家里,但是你们的一条短信、一通电话都能让老人露出笑容……为什么在我们的社会上,这样的事没有发生过,难道,做这些事情很难吗?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这句话,普天之下、芸芸众生、尽皆知晓。然而,放眼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人去珍惜这些“宝”,去认真对待这些“宝”呢?

  从小我是奶奶带大的,那时父母为了生计来到县城发展,我和奶奶两个人在老家生活。奶奶是一个个性很要强、做事利落的人,虽然父母不在身边,可是我却是小伙伴中打扮的最干净的一个人。每天奶奶都很忙,做饭、洗衣、去地里干活,还要照顾我的生活起居,那双小脚就没停下来过。

  小学时,我和奶奶来到了县城,从此我们一家团圆了,可是奶奶还是不闲着,总是抢着给我们做饭,帮我们洗衣服。妈妈常常告诉我:一定要孝顺奶奶,奶奶没有女儿,小时候奶奶抱着我出门,总是告诉别人,以后我老了就靠我孙女照顾我呢。而妈妈也用实际行动在教育着我,每到换季的时候妈妈都会主动帮奶奶添置衣物,营养品从不间断。随着年龄增加,奶奶身边已经不能离开人,吃穿洗都需要人帮助,每个月妈妈会带奶奶去理一次发,两三天就要给她换一次衣服。妈妈的身体也不是太好,给奶奶洗澡的工作就交给了我,无论春夏秋天,我都会一星期给奶奶洗一次澡。有时我就在想:人无论多么富有,在年老时身边有人照顾才是真的富有。

  记得两年前的冬天,奶奶在家里突然人事不省,妈妈赶紧打电话给我,当我赶到医院时,看到奶奶的样子,仍不住流下眼泪,奶奶昏迷了一个中午才醒来,一睁眼看到我在身边就笑了,当时我的心里真是又高兴又难过。从奶奶病好后妈妈就很少出门,怕奶奶一个人在家不放心,每当工作不忙的时候,我都会去家里陪奶奶说会话,陪奶奶在门口散散步。现在奶奶90岁了,身体还很健康,门口的邻居和老家的人都很羡慕奶奶,说奶奶真是有福气。听到这些我这个做晚辈的也很幸福。

  人们常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希望我的奶奶身体健康,长命百岁。

  一个精神的**头,一张胖嘟嘟的小脸,这可爱的娃是谁?没错,他就是我的弟弟。

  淘气宝宝

  “啪、啪”两声,两个大鸭蛋已经粉身碎骨了,透明的蛋清流在雪白的地砖上,蛋黄撒了一地。那个罪魁祸首在旁边假装皱着脸,嘴里还一直不停地“哎呀,哎呀”地叫着。奶奶走过来,看见了这个场面,真是又气又好笑。奶奶走到弟弟面前,故意板着脸说了弟弟几句,用手轻轻地打他了几下。弟弟只是若无其事地走开了,我想这是最高明的溜之大吉吧!我在一旁直摇头:“我们家怎么出了这么一个淘气宝宝?”

  可爱宝宝

  弟弟虽然有时候不乖,但很可爱。每次我放学回来,他都会拥抱我,有时还会帮我拿鞋。弟弟最可爱的地方是笑,只要我摔倒了,他就在旁边哈哈大笑,我说他幸灾乐祸。他就骂我“大笨蛋”。“啊!快点说对不起!”我大声训斥。他好像听懂我在说什么,也说了一声对不起。“真棒!”我竖起大拇指。他又笑了,笑起来好像是一个弥勒佛,真是太可爱了!

  搞笑宝宝

  搞笑,那可就是我弟弟的强项了。他在我们不注意的时候,总是往WC里钻,“WC有这么好玩吗?”我疑惑不解。我悄悄地尾随其后,只见他拉拉抽屉,开开橱门,不觉得新鲜。紧接着走到了抽水马桶边,掀起盖子,像发现新大陆似的找到新鲜事,俯下身,伸出了手。啊!不!是在马桶里洗手,真是令人哭笑不得。我立刻现身阻止。唉,这个宝贝呀。搞笑的事情不止于此,在淋浴房把自己淋成可爱的落荡鸡,还在团团转;偷吃薯片,辣得直吐舌头。这个搞笑弟弟,真的可以去当喜剧演员了!

  这就是我家的宝贝弟弟,在生活中,他是我的开心果,在学*上,他是我的好题材!我爱弟弟!


《世纪宝鼎》教案合集五篇(扩展8)

——臧哀伯谏纳郜鼎原文翻译及赏析合集5篇

  原文:

  臧哀伯谏纳郜鼎

  夏四月,取郜大鼎于宋,纳于大庙,非礼也。

  臧哀伯谏曰:“君人者,将昭德塞违,以临照百官;

  犹惧或失之,故昭令德以示子孙。

  是以清庙茅屋,大路越*,大羹不致,粢食不凿,昭其俭也;

  衮冕黻珽,带裳幅舄,衡紞纮綖,昭其度也;

  藻率鞞鞛,鞶厉游缨,昭其数也;

  火龙黼黻,昭其文也;

  五色比象,昭其物也;

  钖鸾和铃,昭其声也;

  三辰旂旗,昭其明也。

  夫德,俭而有度,登降有数。

  文物以纪之,声明以发之,以临照百官,百官于是乎戒惧,而不敢易纪律。

  今灭德立违,而置其赂器于大庙,以明示百官。

  百官象之,其又何诛焉?

  国家之败,由官邪也;

  官之失德,宠赂章也。

  郜鼎在庙,章孰甚焉?武王克商,迁九鼎于雒邑,义士犹或非之,而况将昭违乱之赂器于大庙。

  其若之何?”公不听。

  译文:

  译文一

  夏季四月,(桓公)从宋国取得郜国大鼎,安放在太庙里,这样做不合礼制。

  臧哀伯劝谏(桓公)说:“做国君的,应当发扬道德,阻塞邪恶,以(更好地)管理和监察百官;还怕有缺失的地方,所以发扬美德给子孙后代做示范。因此,太庙用茅草盖顶,大车上用蒲*做垫子,(祭祀用的)肉汁不加调料,饼食不用精粮,这是为了昭示节俭;礼服、礼帽、蔽膝、玉笏,腰带、裙衣、绑腿、鞋子以及冠冕上用的衡、紞、纮、綖(等各式各样的带子和饰物),这是为了昭示等级制度;玉器垫儿、刀剑套、佩刀刀鞘上的饰物、束衣革带、飘带、旌旗饰品、马鞅,这是为了昭示(尊、卑)礼数;(在礼服上绣的)火、龙、黼、黻花纹,这是为了昭示文采;(在车服和其他有关器物上)用青、赤、黄、白、黑五种颜色按天地万物的形貌绘出各种不同的形象,这是为了昭示物各有其用,而并非虚设;(系在车马和旗帜上的各种铃铛)钖、鸾、和、铃,这是为了昭示动辄有声;在旗帜上绘上(日、月、星)三辰,这是为了昭示光明。德(作为行为规范和准则),是俭约并有(相应的)制度(规定)的,或增或减都要有节制。(所有这些,)都要形成典章制度,把它记录下来,并公开地发布出去,以此来管理监察百官,百官才有所警惕和畏惧,而不敢违规犯纪。现在泯灭道德而树立邪恶,把人家用作贿赂的器物安放在太庙,公开地展示给百官。(如果)百官也以此为榜样,还能惩罚谁呢?国家的衰败,来自官员的邪恶;而官员丧失道德,是由于受宠而贿赂公行。郜鼎放在太庙,还有什么比这更明显的受贿呢?周武王攻灭殷商,把九鼎迁到雒邑,仁人义士中还有人非议他,更何况把表明违德乱礼的受贿器物放在太庙,这可该对它怎么办呢?”桓公不听。

  译文二

  夏四月,鲁桓公从宋国取得原属郜国的传国大鼎,放进太庙,这是不符合礼仪的。

  臧哀伯规劝桓公说:“作百姓君主的人,要发扬德行,堵塞违礼的行为,以便监察百官,就这样还怕有不足之处,还要显示各种美德以传示子孙。所以那清静肃穆的太庙用茅草做屋顶,祭祀天地的车子用草*做垫子,祭祀用的肉汁不用五味调和,黍稷、糕饼等祭品不用舂过的好米,这些是为了显示节俭。祭祀的礼服、礼冠,蔽膝、大圭,腰带、裙子、绑腿、靴子、冠上的横簪、冠旁的填绳、系冠的带子、冠顶的盖版,这些是为了显示等级上的差别。玉垫、刀饰、革带、带穗、旌旗上的飘带、马颈上的革带,这些是为了显示数量上的差别。礼服上火形、龙形、斧形、弓形等花纹,这些是为了显示纹彩上的差别。用五色绘出各种图象来装饰器物服饰,这是为了显示器物物色的差别。马铃、大小车铃、旗铃,是为了显示声音节奏,旌旗上画的日、月、星辰,是为了显示光明。所谓德行,就是节俭而有法度,事物的增减都有一定的数量,并用纹彩和颜色加以标志,用声音和光亮加以表现,以此来监察百官,百官这才警戒畏惧,而不敢违反法度。现在君王毁灭德行,树立违礼的坏榜样,把别国贿赂的宝器安放在太庙里,以此明白昭示百官。百官都来效法,君王又用什么去惩罚他们呢?国家的衰败,是由于官吏不走正道。官吏丧失德行,则是由于国君宠爱和贿赂风行的原故。郜鼎放在鲁国的太庙,还有比这更公开的贿赂吗?武王打败殷商,将九鼎搬到王城,义士尚有批评他的,更何况将标志违礼作乱的贿赂之器放在太庙,又该怎么样呢?”桓公不听。

  注释:

  (1)郜(ɡào):国名,姬姓,开国国君是周文王的一个庶子,春秋时为宋国所灭,其故地在今山东成武县东南。鼎:古代的一种烹饪器物,又因常常用作旌功记绩的礼器,所以又作为传国重器,其形制一般为三足两耳。宋:国名,春秋时为十二诸侯之一,开国国君为殷纣王的庶兄微子,其地在今河南东部及山东、江苏和安徽三省之间。

  (2)大(tài)庙:即太庙,天子或诸侯国国君的祖庙。

  (3)临照:管理和监察。临,统管,治理。照,察看。

  (4)令德:美德。令,美好。

  (5)清庙:即祖庙,因其肃穆清静,故称。

  (6)大路:也作“大辂”,即大车,特指天子或诸侯国国君祭天时所乘的车子。越(yuè)*:用蒲草编织的*子。越,通“括”,结。

  (7)大(tài)羹:即太羹,也作“泰羹”,古代祭祀时所用的肉汁。不致:指不调五味,不加各种作料。

  (8)粢(zī)食:用黍稷加工品制作的饼食,祭祀用作供品。粢,黍稷,泛指谷类粮食。不凿:不舂,这里指不精细加工。

  (9)衮(ɡǔn):古代帝王及公卿祭祀宗庙时所穿的礼服。冕(miǎn):古代帝王、公卿、诸侯所戴的礼帽。黻(fú):通“韨”,古代用做祭服的熟皮制蔽膝。珽(tǐnɡ):古代君臣在朝廷上相见时所持的玉制朝板,即玉笏(hù)。

  (10)带:指束在腰间的革带,皮带。裳(chánɡ):古代男女穿的裙式下衣。幅:古代自足至膝斜缠在小腿部的帛条或布条,犹如今天的绑腿。舄(xì):双底鞋,着地的一层为木底,这里泛指鞋子。

  (11)衡:把冠冕稳定在发髻上的横簪。紞(dǎn):古代垂在帽子两旁用以悬挂塞耳用的玉瑱(tián)的带子。纮(hónɡ):古代冠冕系在颔下的带子。古人戴冠冕时,先用簪子别在发髻上,再用纮挽住,系在簪子的两端。綎(yán):古代覆在冠冕上的一种长方形饰物,以木板为干(ɡàn),外包黑色布帛。

  (12)藻率(lǜ):一种用来放玉的木垫儿,外包熟皮,并绘有水藻形图案。鞞(bǐnɡ):刀剑套。鞛(běnɡ):佩刀刀鞘的饰物。

  (13)鞶(pán):绅带,又名“大带”,束衣用。厉:下垂的大带。或谓“鞶厉”:是一个词,指束腰革带与革带下垂的部分。游:古代旗帜上下垂的饰物。缨:套在马胸部的革带,即马鞅。数:礼数。

  (14)火龙黼(fǔ)黻:都是古代礼服上所绣的花纹,如火形者为“火”,如龙形者为“龙”,黑白色相间如斧形者为“黼”,黑青色相间如“亚”形者为“黻”。

  (15)五色:指青、赤、黄、白、黑五种颜色。比象:指比照天地万物所画出的各种图像。

  (16)钖(yánɡ)鸾和铃:都是系在车马和旗帜上的铃铛,系在马额头上的叫“钖”,系在马嚼子上的叫“鸾”,系在车前用作扶手的横木上的叫“和”,系在绘有龙形图案的旗帜竿头的叫“铃”。

  (17)三辰:指日、月、星。旂(qí):旗面绘有龙形图案,竿头系有小铃铛的旗子。

  (18)登降:增减。登为增,降为减。有数:指有节度、节制。(注意此处的“数”字与上文“昭其数也”句的“数”字在词义上的区别。)

  (19)象:同“像”,法式,式样,这里是榜样的意思。

  (20)章:明显。与下文“章孰甚焉”句之“章”义同。

  (21)九鼎:相传为夏禹所铸,用以象征九州。夏、商、周三代都把它作为**的象征,成为传国之宝。

  (22)雒(luò)邑:也作“洛邑”,东周都城所在,相传周武王克商后由周公姬旦营建,其故地见《周郑交质》一文的题解。

  赏析:

  《臧哀伯谏纳郜鼎》的中心内容是臧哀伯批评鲁桓公“取郜大鼎于宋”并“纳于大庙”这件事的“非礼”。那么,到底什么是礼呢?礼的范畴极其广泛,内容极其复杂,但一言以蔽之,就是本书《郑庄公戒饬守臣》一文的评论文字所说:“礼,经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者也。”如果用今天更切合礼的历史本质的话说,它是奴隶制社会和封建制社会贵族等级制度下的社会规范、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它规范并制约着上自天子下至百姓所有社会成员的思想和言行。所以,删改《春秋》的孔夫子才说:“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君子“约之以礼”《论语·雍也》);“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论语·为政》);“为国以礼”(《论语·先进》);“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联系古今关于礼的界说和孔夫子这些关于礼的言论,就不难理解作为鲁大夫的臧哀伯为什么非要冒着触怒鲁桓公的风险,向他“发表”这篇谏辞了;也就不难理解《臧哀伯谏纳郜鼎》一开始就说,鲁桓公“取郜大鼎于宋,纳于大庙,非礼也”了。

  臧哀伯这篇谏辞,并不先说鲁桓公“取郜大鼎于宋,纳于大庙”这件事如何不对,而是以高屋建瓴之势,首先提出“君人者”最根本的社会职责是“昭德塞违,以临照百官”;接着就从礼制这个大视角,连用七个排比句,从七个方面,即“昭其俭”、“昭其度”、“昭其数”、“昭其文”、“昭其物”、“昭其声”、“昭其明”,来阐明君主如何体现和落实这一根本社会责任;然后,话锋一转,才落到桓公“纳郜鼎”这件“灭德立违”的事情上来。并在指出这一事件必将导致的恶劣后果以后,还用周武王克商后“迁九鼎于雒邑”招来“义士”非议的历史教训,警醒鲁桓公必须清醒地认识这种“灭德立违”的错误举措的危害性。这篇谏辞如此行文,不仅条理清楚,层次分明,结构谨严,具有强烈的逻辑能力,而且气势显得特别恢弘,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至于谏辞中用了*乎后世才产生的赋的手法,铺叙大量我们今天颇感陌生的具体事物,那也是行文的需要,因为这些事物都和当时的典章制度有密切关系。

  还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任何一种文化在它的发展过程中,都会形成许多或厚或薄的积淀层,而每个积淀层都会或深或浅地打上它的时代烙印。因此,在阅读和欣赏此文的时候,也必须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去审视,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去分析,去感悟,抛弃其“封建性糟粕”,吸取其“民主性精华”。可以肯定地说,“君人者,将昭德塞违,以临照百官”,“国家之败,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宠赂章也”云云,直到今天,其“合理内核”还有很好的垂诫作用和警示作用。

  原文:

  臧哀伯谏纳郜鼎

  夏四月,取郜大鼎于宋,纳于大庙,非礼也。

  臧哀伯谏曰:“君人者,将昭德塞违,以临照百官;

  犹惧或失之,故昭令德以示子孙。

  是以清庙茅屋,大路越*,大羹不致,粢食不凿,昭其俭也;

  衮冕黻珽,带裳幅舄,衡紞纮綖,昭其度也;

  藻率鞞鞛,鞶厉游缨,昭其数也;

  火龙黼黻,昭其文也;

  五色比象,昭其物也;

  钖鸾和铃,昭其声也;

  三辰旂旗,昭其明也。

  夫德,俭而有度,登降有数。

  文物以纪之,声明以发之,以临照百官,百官于是乎戒惧,而不敢易纪律。

  今灭德立违,而置其赂器于大庙,以明示百官。

  百官象之,其又何诛焉?

  国家之败,由官邪也;

  官之失德,宠赂章也。

  郜鼎在庙,章孰甚焉?武王克商,迁九鼎于雒邑,义士犹或非之,而况将昭违乱之赂器于大庙。

  其若之何?”公不听。

  译文:

  译文一

  夏季四月,(桓公)从宋国取得郜国大鼎,安放在太庙里,这样做不合礼制。

  臧哀伯劝谏(桓公)说:“做国君的,应当发扬道德,阻塞邪恶,以(更好地)管理和监察百官;还怕有缺失的地方,所以发扬美德给子孙后代做示范。因此,太庙用茅草盖顶,大车上用蒲*做垫子,(祭祀用的)肉汁不加调料,饼食不用精粮,这是为了昭示节俭;礼服、礼帽、蔽膝、玉笏,腰带、裙衣、绑腿、鞋子以及冠冕上用的衡、紞、纮、綖(等各式各样的带子和饰物),这是为了昭示等级制度;玉器垫儿、刀剑套、佩刀刀鞘上的饰物、束衣革带、飘带、旌旗饰品、马鞅,这是为了昭示(尊、卑)礼数;(在礼服上绣的)火、龙、黼、黻花纹,这是为了昭示文采;(在车服和其他有关器物上)用青、赤、黄、白、黑五种颜色按天地万物的形貌绘出各种不同的形象,这是为了昭示物各有其用,而并非虚设;(系在车马和旗帜上的各种铃铛)钖、鸾、和、铃,这是为了昭示动辄有声;在旗帜上绘上(日、月、星)三辰,这是为了昭示光明。德(作为行为规范和准则),是俭约并有(相应的)制度(规定)的,或增或减都要有节制。(所有这些,)都要形成典章制度,把它记录下来,并公开地发布出去,以此来管理监察百官,百官才有所警惕和畏惧,而不敢违规犯纪。现在泯灭道德而树立邪恶,把人家用作贿赂的器物安放在太庙,公开地展示给百官。(如果)百官也以此为榜样,还能惩罚谁呢?国家的衰败,来自官员的邪恶;而官员丧失道德,是由于受宠而贿赂公行。郜鼎放在太庙,还有什么比这更明显的受贿呢?周武王攻灭殷商,把九鼎迁到雒邑,仁人义士中还有人非议他,更何况把表明违德乱礼的受贿器物放在太庙,这可该对它怎么办呢?”桓公不听。

  译文二

  夏四月,鲁桓公从宋国取得原属郜国的传国大鼎,放进太庙,这是不符合礼仪的。

  臧哀伯规劝桓公说:“作百姓君主的人,要发扬德行,堵塞违礼的行为,以便监察百官,就这样还怕有不足之处,还要显示各种美德以传示子孙。所以那清静肃穆的太庙用茅草做屋顶,祭祀天地的车子用草*做垫子,祭祀用的肉汁不用五味调和,黍稷、糕饼等祭品不用舂过的好米,这些是为了显示节俭。祭祀的礼服、礼冠,蔽膝、大圭,腰带、裙子、绑腿、靴子、冠上的横簪、冠旁的填绳、系冠的带子、冠顶的盖版,这些是为了显示等级上的差别。玉垫、刀饰、革带、带穗、旌旗上的飘带、马颈上的革带,这些是为了显示数量上的差别。礼服上火形、龙形、斧形、弓形等花纹,这些是为了显示纹彩上的差别。用五色绘出各种图象来装饰器物服饰,这是为了显示器物物色的差别。马铃、大小车铃、旗铃,是为了显示声音节奏,旌旗上画的日、月、星辰,是为了显示光明。所谓德行,就是节俭而有法度,事物的增减都有一定的数量,并用纹彩和颜色加以标志,用声音和光亮加以表现,以此来监察百官,百官这才警戒畏惧,而不敢违反法度。现在君王毁灭德行,树立违礼的坏榜样,把别国贿赂的宝器安放在太庙里,以此明白昭示百官。百官都来效法,君王又用什么去惩罚他们呢?国家的衰败,是由于官吏不走正道。官吏丧失德行,则是由于国君宠爱和贿赂风行的原故。郜鼎放在鲁国的太庙,还有比这更公开的贿赂吗?武王打败殷商,将九鼎搬到王城,义士尚有批评他的,更何况将标志违礼作乱的贿赂之器放在太庙,又该怎么样呢?”桓公不听。

  注释:

  (1)郜(ɡào):国名,姬姓,开国国君是周文王的一个庶子,春秋时为宋国所灭,其故地在今山东成武县东南。鼎:古代的一种烹饪器物,又因常常用作旌功记绩的.礼器,所以又作为传国重器,其形制一般为三足两耳。宋:国名,春秋时为十二诸侯之一,开国国君为殷纣王的庶兄微子,其地在今河南东部及山东、江苏和安徽三省之间。

  (2)大(tài)庙:即太庙,天子或诸侯国国君的祖庙。

  (3)临照:管理和监察。临,统管,治理。照,察看。

  (4)令德:美德。令,美好。

  (5)清庙:即祖庙,因其肃穆清静,故称。

  (6)大路:也作“大辂”,即大车,特指天子或诸侯国国君祭天时所乘的车子。越(yuè)*:用蒲草编织的*子。越,通“括”,结。

  (7)大(tài)羹:即太羹,也作“泰羹”,古代祭祀时所用的肉汁。不致:指不调五味,不加各种作料。

  (8)粢(zī)食:用黍稷加工品制作的饼食,祭祀用作供品。粢,黍稷,泛指谷类粮食。不凿:不舂,这里指不精细加工。

  (9)衮(ɡǔn):古代帝王及公卿祭祀宗庙时所穿的礼服。冕(miǎn):古代帝王、公卿、诸侯所戴的礼帽。黻(fú):通“韨”,古代用做祭服的熟皮制蔽膝。珽(tǐnɡ):古代君臣在朝廷上相见时所持的玉制朝板,即玉笏(hù)。

  (10)带:指束在腰间的革带,皮带。裳(chánɡ):古代男女穿的裙式下衣。幅:古代自足至膝斜缠在小腿部的帛条或布条,犹如今天的绑腿。舄(xì):双底鞋,着地的一层为木底,这里泛指鞋子。

  (11)衡:把冠冕稳定在发髻上的横簪。紞(dǎn):古代垂在帽子两旁用以悬挂塞耳用的玉瑱(tián)的带子。纮(hónɡ):古代冠冕系在颔下的带子。古人戴冠冕时,先用簪子别在发髻上,再用纮挽住,系在簪子的两端。綎(yán):古代覆在冠冕上的一种长方形饰物,以木板为干(ɡàn),外包黑色布帛。

  (12)藻率(lǜ):一种用来放玉的木垫儿,外包熟皮,并绘有水藻形图案。鞞(bǐnɡ):刀剑套。鞛(běnɡ):佩刀刀鞘的饰物。

  (13)鞶(pán):绅带,又名“大带”,束衣用。厉:下垂的大带。或谓“鞶厉”:是一个词,指束腰革带与革带下垂的部分。游:古代旗帜上下垂的饰物。缨:套在马胸部的革带,即马鞅。数:礼数。

  (14)火龙黼(fǔ)黻:都是古代礼服上所绣的花纹,如火形者为“火”,如龙形者为“龙”,黑白色相间如斧形者为“黼”,黑青色相间如“亚”形者为“黻”。

  (15)五色:指青、赤、黄、白、黑五种颜色。比象:指比照天地万物所画出的各种图像。

  (16)钖(yánɡ)鸾和铃:都是系在车马和旗帜上的铃铛,系在马额头上的叫“钖”,系在马嚼子上的叫“鸾”,系在车前用作扶手的横木上的叫“和”,系在绘有龙形图案的旗帜竿头的叫“铃”。

  (17)三辰:指日、月、星。旂(qí):旗面绘有龙形图案,竿头系有小铃铛的旗子。

  (18)登降:增减。登为增,降为减。有数:指有节度、节制。(注意此处的“数”字与上文“昭其数也”句的“数”字在词义上的区别。)

  (19)象:同“像”,法式,式样,这里是榜样的意思。

  (20)章:明显。与下文“章孰甚焉”句之“章”义同。

  (21)九鼎:相传为夏禹所铸,用以象征九州。夏、商、周三代都把它作为**的象征,成为传国之宝。

  (22)雒(luò)邑:也作“洛邑”,东周都城所在,相传周武王克商后由周公姬旦营建,其故地见《周郑交质》一文的题解。

  赏析:

  《臧哀伯谏纳郜鼎》的中心内容是臧哀伯批评鲁桓公“取郜大鼎于宋”并“纳于大庙”这件事的“非礼”。那么,到底什么是礼呢?礼的范畴极其广泛,内容极其复杂,但一言以蔽之,就是本书《郑庄公戒饬守臣》一文的评论文字所说:“礼,经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者也。”如果用今天更切合礼的历史本质的话说,它是奴隶制社会和封建制社会贵族等级制度下的社会规范、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它规范并制约着上自天子下至百姓所有社会成员的思想和言行。所以,删改《春秋》的孔夫子才说:“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君子“约之以礼”《论语·雍也》);“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论语·为政》);“为国以礼”(《论语·先进》);“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联系古今关于礼的界说和孔夫子这些关于礼的言论,就不难理解作为鲁大夫的臧哀伯为什么非要冒着触怒鲁桓公的风险,向他“发表”这篇谏辞了;也就不难理解《臧哀伯谏纳郜鼎》一开始就说,鲁桓公“取郜大鼎于宋,纳于大庙,非礼也”了。

  臧哀伯这篇谏辞,并不先说鲁桓公“取郜大鼎于宋,纳于大庙”这件事如何不对,而是以高屋建瓴之势,首先提出“君人者”最根本的社会职责是“昭德塞违,以临照百官”;接着就从礼制这个大视角,连用七个排比句,从七个方面,即“昭其俭”、“昭其度”、“昭其数”、“昭其文”、“昭其物”、“昭其声”、“昭其明”,来阐明君主如何体现和落实这一根本社会责任;然后,话锋一转,才落到桓公“纳郜鼎”这件“灭德立违”的事情上来。并在指出这一事件必将导致的恶劣后果以后,还用周武王克商后“迁九鼎于雒邑”招来“义士”非议的历史教训,警醒鲁桓公必须清醒地认识这种“灭德立违”的错误举措的危害性。这篇谏辞如此行文,不仅条理清楚,层次分明,结构谨严,具有强烈的逻辑能力,而且气势显得特别恢弘,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至于谏辞中用了*乎后世才产生的赋的手法,铺叙大量我们今天颇感陌生的具体事物,那也是行文的需要,因为这些事物都和当时的典章制度有密切关系。

  还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任何一种文化在它的发展过程中,都会形成许多或厚或薄的积淀层,而每个积淀层都会或深或浅地打上它的时代烙印。因此,在阅读和欣赏此文的时候,也必须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去审视,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去分析,去感悟,抛弃其“封建性糟粕”,吸取其“民主性精华”。可以肯定地说,“君人者,将昭德塞违,以临照百官”,“国家之败,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宠赂章也”云云,直到今天,其“合理内核”还有很好的垂诫作用和警示作用。

  原文:

  臧哀伯谏纳郜鼎

  夏四月,取郜大鼎于宋,纳于大庙,非礼也。

  臧哀伯谏曰:“君人者,将昭德塞违,以临照百官;

  犹惧或失之,故昭令德以示子孙。

  是以清庙茅屋,大路越*,大羹不致,粢食不凿,昭其俭也;

  衮冕黻珽,带裳幅舄,衡紞纮綖,昭其度也;

  藻率鞞鞛,鞶厉游缨,昭其数也;

  火龙黼黻,昭其文也;

  五色比象,昭其物也;

  钖鸾和铃,昭其声也;

  三辰旂旗,昭其明也。

  夫德,俭而有度,登降有数。

  文物以纪之,声明以发之,以临照百官,百官于是乎戒惧,而不敢易纪律。

  今灭德立违,而置其赂器于大庙,以明示百官。

  百官象之,其又何诛焉?

  国家之败,由官邪也;

  官之失德,宠赂章也。

  郜鼎在庙,章孰甚焉?武王克商,迁九鼎于雒邑,义士犹或非之,而况将昭违乱之赂器于大庙。

  其若之何?”公不听。

  译文:

  译文一

  夏季四月,(桓公)从宋国取得郜国大鼎,安放在太庙里,这样做不合礼制。

  臧哀伯劝谏(桓公)说:“做国君的,应当发扬道德,阻塞邪恶,以(更好地)管理和监察百官;还怕有缺失的地方,所以发扬美德给子孙后代做示范。因此,太庙用茅草盖顶,大车上用蒲*做垫子,(祭祀用的)肉汁不加调料,饼食不用精粮,这是为了昭示节俭;礼服、礼帽、蔽膝、玉笏,腰带、裙衣、绑腿、鞋子以及冠冕上用的衡、紞、纮、綖(等各式各样的带子和饰物),这是为了昭示等级制度;玉器垫儿、刀剑套、佩刀刀鞘上的饰物、束衣革带、飘带、旌旗饰品、马鞅,这是为了昭示(尊、卑)礼数;(在礼服上绣的)火、龙、黼、黻花纹,这是为了昭示文采;(在车服和其他有关器物上)用青、赤、黄、白、黑五种颜色按天地万物的形貌绘出各种不同的形象,这是为了昭示物各有其用,而并非虚设;(系在车马和旗帜上的各种铃铛)钖、鸾、和、铃,这是为了昭示动辄有声;在旗帜上绘上(日、月、星)三辰,这是为了昭示光明。德(作为行为规范和准则),是俭约并有(相应的)制度(规定)的,或增或减都要有节制。(所有这些,)都要形成典章制度,把它记录下来,并公开地发布出去,以此来管理监察百官,百官才有所警惕和畏惧,而不敢违规犯纪。现在泯灭道德而树立邪恶,把人家用作贿赂的器物安放在太庙,公开地展示给百官。(如果)百官也以此为榜样,还能惩罚谁呢?国家的衰败,来自官员的邪恶;而官员丧失道德,是由于受宠而贿赂公行。郜鼎放在太庙,还有什么比这更明显的受贿呢?周武王攻灭殷商,把九鼎迁到雒邑,仁人义士中还有人非议他,更何况把表明违德乱礼的受贿器物放在太庙,这可该对它怎么办呢?”桓公不听。

  译文二

  夏四月,鲁桓公从宋国取得原属郜国的传国大鼎,放进太庙,这是不符合礼仪的。

  臧哀伯规劝桓公说:“作百姓君主的人,要发扬德行,堵塞违礼的行为,以便监察百官,就这样还怕有不足之处,还要显示各种美德以传示子孙。所以那清静肃穆的太庙用茅草做屋顶,祭祀天地的车子用草*做垫子,祭祀用的肉汁不用五味调和,黍稷、糕饼等祭品不用舂过的好米,这些是为了显示节俭。祭祀的礼服、礼冠,蔽膝、大圭,腰带、裙子、绑腿、靴子、冠上的横簪、冠旁的填绳、系冠的带子、冠顶的盖版,这些是为了显示等级上的差别。玉垫、刀饰、革带、带穗、旌旗上的飘带、马颈上的革带,这些是为了显示数量上的差别。礼服上火形、龙形、斧形、弓形等花纹,这些是为了显示纹彩上的差别。用五色绘出各种图象来装饰器物服饰,这是为了显示器物物色的差别。马铃、大小车铃、旗铃,是为了显示声音节奏,旌旗上画的日、月、星辰,是为了显示光明。所谓德行,就是节俭而有法度,事物的增减都有一定的数量,并用纹彩和颜色加以标志,用声音和光亮加以表现,以此来监察百官,百官这才警戒畏惧,而不敢违反法度。现在君王毁灭德行,树立违礼的坏榜样,把别国贿赂的宝器安放在太庙里,以此明白昭示百官。百官都来效法,君王又用什么去惩罚他们呢?国家的衰败,是由于官吏不走正道。官吏丧失德行,则是由于国君宠爱和贿赂风行的原故。郜鼎放在鲁国的太庙,还有比这更公开的贿赂吗?武王打败殷商,将九鼎搬到王城,义士尚有批评他的,更何况将标志违礼作乱的贿赂之器放在太庙,又该怎么样呢?”桓公不听。

  注释:

  (1)郜(ɡào):国名,姬姓,开国国君是周文王的一个庶子,春秋时为宋国所灭,其故地在今山东成武县东南。鼎:古代的一种烹饪器物,又因常常用作旌功记绩的礼器,所以又作为传国重器,其形制一般为三足两耳。宋:国名,春秋时为十二诸侯之一,开国国君为殷纣王的庶兄微子,其地在今河南东部及山东、江苏和安徽三省之间。

  (2)大(tài)庙:即太庙,天子或诸侯国国君的祖庙。

  (3)临照:管理和监察。临,统管,治理。照,察看。

  (4)令德:美德。令,美好。

  (5)清庙:即祖庙,因其肃穆清静,故称。

  (6)大路:也作“大辂”,即大车,特指天子或诸侯国国君祭天时所乘的车子。越(yuè)*:用蒲草编织的*子。越,通“括”,结。

  (7)大(tài)羹:即太羹,也作“泰羹”,古代祭祀时所用的肉汁。不致:指不调五味,不加各种作料。

  (8)粢(zī)食:用黍稷加工品制作的饼食,祭祀用作供品。粢,黍稷,泛指谷类粮食。不凿:不舂,这里指不精细加工。

  (9)衮(ɡǔn):古代帝王及公卿祭祀宗庙时所穿的礼服。冕(miǎn):古代帝王、公卿、诸侯所戴的礼帽。黻(fú):通“韨”,古代用做祭服的熟皮制蔽膝。珽(tǐnɡ):古代君臣在朝廷上相见时所持的玉制朝板,即玉笏(hù)。

  (10)带:指束在腰间的革带,皮带。裳(chánɡ):古代男女穿的裙式下衣。幅:古代自足至膝斜缠在小腿部的帛条或布条,犹如今天的绑腿。舄(xì):双底鞋,着地的一层为木底,这里泛指鞋子。

  (11)衡:把冠冕稳定在发髻上的横簪。紞(dǎn):古代垂在帽子两旁用以悬挂塞耳用的玉瑱(tián)的带子。纮(hónɡ):古代冠冕系在颔下的带子。古人戴冠冕时,先用簪子别在发髻上,再用纮挽住,系在簪子的两端。綎(yán):古代覆在冠冕上的一种长方形饰物,以木板为干(ɡàn),外包黑色布帛。

  (12)藻率(lǜ):一种用来放玉的木垫儿,外包熟皮,并绘有水藻形图案。鞞(bǐnɡ):刀剑套。鞛(běnɡ):佩刀刀鞘的饰物。

  (13)鞶(pán):绅带,又名“大带”,束衣用。厉:下垂的大带。或谓“鞶厉”:是一个词,指束腰革带与革带下垂的部分。游:古代旗帜上下垂的饰物。缨:套在马胸部的革带,即马鞅。数:礼数。

  (14)火龙黼(fǔ)黻:都是古代礼服上所绣的花纹,如火形者为“火”,如龙形者为“龙”,黑白色相间如斧形者为“黼”,黑青色相间如“亚”形者为“黻”。

  (15)五色:指青、赤、黄、白、黑五种颜色。比象:指比照天地万物所画出的各种图像。

  (16)钖(yánɡ)鸾和铃:都是系在车马和旗帜上的铃铛,系在马额头上的`叫“钖”,系在马嚼子上的叫“鸾”,系在车前用作扶手的横木上的叫“和”,系在绘有龙形图案的旗帜竿头的叫“铃”。

  (17)三辰:指日、月、星。旂(qí):旗面绘有龙形图案,竿头系有小铃铛的旗子。

  (18)登降:增减。登为增,降为减。有数:指有节度、节制。(注意此处的“数”字与上文“昭其数也”句的“数”字在词义上的区别。)

  (19)象:同“像”,法式,式样,这里是榜样的意思。

  (20)章:明显。与下文“章孰甚焉”句之“章”义同。

  (21)九鼎:相传为夏禹所铸,用以象征九州。夏、商、周三代都把它作为**的象征,成为传国之宝。

  (22)雒(luò)邑:也作“洛邑”,东周都城所在,相传周武王克商后由周公姬旦营建,其故地见《周郑交质》一文的题解。

  赏析:

  《臧哀伯谏纳郜鼎》的中心内容是臧哀伯批评鲁桓公“取郜大鼎于宋”并“纳于大庙”这件事的“非礼”。那么,到底什么是礼呢?礼的范畴极其广泛,内容极其复杂,但一言以蔽之,就是本书《郑庄公戒饬守臣》一文的评论文字所说:“礼,经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者也。”如果用今天更切合礼的历史本质的话说,它是奴隶制社会和封建制社会贵族等级制度下的社会规范、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它规范并制约着上自天子下至百姓所有社会成员的思想和言行。所以,删改《春秋》的孔夫子才说:“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君子“约之以礼”《论语·雍也》);“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论语·为政》);“为国以礼”(《论语·先进》);“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联系古今关于礼的界说和孔夫子这些关于礼的言论,就不难理解作为鲁大夫的臧哀伯为什么非要冒着触怒鲁桓公的风险,向他“发表”这篇谏辞了;也就不难理解《臧哀伯谏纳郜鼎》一开始就说,鲁桓公“取郜大鼎于宋,纳于大庙,非礼也”了。

  臧哀伯这篇谏辞,并不先说鲁桓公“取郜大鼎于宋,纳于大庙”这件事如何不对,而是以高屋建瓴之势,首先提出“君人者”最根本的社会职责是“昭德塞违,以临照百官”;接着就从礼制这个大视角,连用七个排比句,从七个方面,即“昭其俭”、“昭其度”、“昭其数”、“昭其文”、“昭其物”、“昭其声”、“昭其明”,来阐明君主如何体现和落实这一根本社会责任;然后,话锋一转,才落到桓公“纳郜鼎”这件“灭德立违”的事情上来。并在指出这一事件必将导致的恶劣后果以后,还用周武王克商后“迁九鼎于雒邑”招来“义士”非议的历史教训,警醒鲁桓公必须清醒地认识这种“灭德立违”的错误举措的危害性。这篇谏辞如此行文,不仅条理清楚,层次分明,结构谨严,具有强烈的逻辑能力,而且气势显得特别恢弘,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至于谏辞中用了*乎后世才产生的赋的手法,铺叙大量我们今天颇感陌生的具体事物,那也是行文的需要,因为这些事物都和当时的典章制度有密切关系。

  还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任何一种文化在它的发展过程中,都会形成许多或厚或薄的积淀层,而每个积淀层都会或深或浅地打上它的时代烙印。因此,在阅读和欣赏此文的时候,也必须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去审视,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去分析,去感悟,抛弃其“封建性糟粕”,吸取其“民主性精华”。可以肯定地说,“君人者,将昭德塞违,以临照百官”,“国家之败,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宠赂章也”云云,直到今天,其“合理内核”还有很好的垂诫作用和警示作用。

  原文:

  臧哀伯谏纳郜鼎

  夏四月,取郜大鼎于宋,纳于大庙,非礼也。

  臧哀伯谏曰:“君人者,将昭德塞违,以临照百官;

  犹惧或失之,故昭令德以示子孙。

  是以清庙茅屋,大路越*,大羹不致,粢食不凿,昭其俭也;

  衮冕黻珽,带裳幅舄,衡紞纮綖,昭其度也;

  藻率鞞鞛,鞶厉游缨,昭其数也;

  火龙黼黻,昭其文也;

  五色比象,昭其物也;

  钖鸾和铃,昭其声也;

  三辰旂旗,昭其明也。

  夫德,俭而有度,登降有数。

  文物以纪之,声明以发之,以临照百官,百官于是乎戒惧,而不敢易纪律。

  今灭德立违,而置其赂器于大庙,以明示百官。

  百官象之,其又何诛焉?

  国家之败,由官邪也;

  官之失德,宠赂章也。

  郜鼎在庙,章孰甚焉?武王克商,迁九鼎于雒邑,义士犹或非之,而况将昭违乱之赂器于大庙。

  其若之何?”公不听。

  译文:

  译文一

  夏季四月,(桓公)从宋国取得郜国大鼎,安放在太庙里,这样做不合礼制。

  臧哀伯劝谏(桓公)说:“做国君的,应当发扬道德,阻塞邪恶,以(更好地)管理和监察百官;还怕有缺失的地方,所以发扬美德给子孙后代做示范。因此,太庙用茅草盖顶,大车上用蒲*做垫子,(祭祀用的)肉汁不加调料,饼食不用精粮,这是为了昭示节俭;礼服、礼帽、蔽膝、玉笏,腰带、裙衣、绑腿、鞋子以及冠冕上用的衡、紞、纮、綖(等各式各样的带子和饰物),这是为了昭示等级制度;玉器垫儿、刀剑套、佩刀刀鞘上的饰物、束衣革带、飘带、旌旗饰品、马鞅,这是为了昭示(尊、卑)礼数;(在礼服上绣的)火、龙、黼、黻花纹,这是为了昭示文采;(在车服和其他有关器物上)用青、赤、黄、白、黑五种颜色按天地万物的形貌绘出各种不同的形象,这是为了昭示物各有其用,而并非虚设;(系在车马和旗帜上的各种铃铛)钖、鸾、和、铃,这是为了昭示动辄有声;在旗帜上绘上(日、月、星)三辰,这是为了昭示光明。德(作为行为规范和准则),是俭约并有(相应的)制度(规定)的,或增或减都要有节制。(所有这些,)都要形成典章制度,把它记录下来,并公开地发布出去,以此来管理监察百官,百官才有所警惕和畏惧,而不敢违规犯纪。现在泯灭道德而树立邪恶,把人家用作贿赂的器物安放在太庙,公开地展示给百官。(如果)百官也以此为榜样,还能惩罚谁呢?国家的衰败,来自官员的邪恶;而官员丧失道德,是由于受宠而贿赂公行。郜鼎放在太庙,还有什么比这更明显的受贿呢?周武王攻灭殷商,把九鼎迁到雒邑,仁人义士中还有人非议他,更何况把表明违德乱礼的受贿器物放在太庙,这可该对它怎么办呢?”桓公不听。

  译文二

  夏四月,鲁桓公从宋国取得原属郜国的传国大鼎,放进太庙,这是不符合礼仪的。

  臧哀伯规劝桓公说:“作百姓君主的人,要发扬德行,堵塞违礼的行为,以便监察百官,就这样还怕有不足之处,还要显示各种美德以传示子孙。所以那清静肃穆的太庙用茅草做屋顶,祭祀天地的车子用草*做垫子,祭祀用的肉汁不用五味调和,黍稷、糕饼等祭品不用舂过的好米,这些是为了显示节俭。祭祀的礼服、礼冠,蔽膝、大圭,腰带、裙子、绑腿、靴子、冠上的横簪、冠旁的填绳、系冠的带子、冠顶的盖版,这些是为了显示等级上的差别。玉垫、刀饰、革带、带穗、旌旗上的飘带、马颈上的革带,这些是为了显示数量上的差别。礼服上火形、龙形、斧形、弓形等花纹,这些是为了显示纹彩上的差别。用五色绘出各种图象来装饰器物服饰,这是为了显示器物物色的差别。马铃、大小车铃、旗铃,是为了显示声音节奏,旌旗上画的日、月、星辰,是为了显示光明。所谓德行,就是节俭而有法度,事物的增减都有一定的数量,并用纹彩和颜色加以标志,用声音和光亮加以表现,以此来监察百官,百官这才警戒畏惧,而不敢违反法度。现在君王毁灭德行,树立违礼的坏榜样,把别国贿赂的宝器安放在太庙里,以此明白昭示百官。百官都来效法,君王又用什么去惩罚他们呢?国家的衰败,是由于官吏不走正道。官吏丧失德行,则是由于国君宠爱和贿赂风行的原故。郜鼎放在鲁国的太庙,还有比这更公开的贿赂吗?武王打败殷商,将九鼎搬到王城,义士尚有批评他的,更何况将标志违礼作乱的贿赂之器放在太庙,又该怎么样呢?”桓公不听。

  注释:

  (1)郜(ɡào):国名,姬姓,开国国君是周文王的一个庶子,春秋时为宋国所灭,其故地在今山东成武县东南。鼎:古代的一种烹饪器物,又因常常用作旌功记绩的礼器,所以又作为传国重器,其形制一般为三足两耳。宋:国名,春秋时为十二诸侯之一,开国国君为殷纣王的庶兄微子,其地在今河南东部及山东、江苏和安徽三省之间。

  (2)大(tài)庙:即太庙,天子或诸侯国国君的祖庙。

  (3)临照:管理和监察。临,统管,治理。照,察看。

  (4)令德:美德。令,美好。

  (5)清庙:即祖庙,因其肃穆清静,故称。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