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知识点整理 (菁华3篇)

首页 / 知识 / | 2022-11-11 00:00:00 小学数学

小学数学知识点整理1

  第一单元小数乘法

  1、小数乘整数:意义——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如:1.5×3表示1.5的3倍是多少或3个1.5是多少。

  计算方法:先把小数扩大成整数;按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2、小数乘小数:意义——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如:1.5×0.8(整数部分是0)就是求1.5的十分之八是多少。

  1.5×1.8(整数部分不是0)就是求1.5的'1.8倍是多少。

  计算方法:先把小数扩大成整数;按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注意:计算结果中,小数部分末尾的0要去掉,把小数化简;小数部分位数不够时,要用0占位。

  3、规律:一个数(0除外)乘大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大;一个数(0除外)乘小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小。

  4、求*似数的方法一般有三种:

  ⑴四舍五入法;⑵进一法;⑶去尾法

  5、计算钱数,保留两位小数,表示计算到分。保留一位小数,表示计算到角。

  6、小数四则运算顺序跟整数是一样的。

  7、运算定律和性质:

  加法: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见2.5找4或0.4,见1.25找8或0.8

  乘法分配律:(a+b)×c=a×c+b×c或a×c+b×c=(a+b)×c(b=1时,省略b)

  变式:(a-b)×c=a×c-b×c或a×c-b×c=(a-b)×c

  减法:减法性质:a-b-c=a-(b+c)

  除法:除法性质:a÷b÷c=a÷(b×c)

  【第二单元位置】

  8、确定物体的位置,要用到数对(先列:即竖,后行即横排)。用数对要能解决两个问题:一是给出一对数对,要能在坐标途中标出物体所在位置的点。二是给出坐标中的一个点,要能用数对表示。

  【第三单元小数除法】

  9、小数除法的意义: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如:0.6÷0.3表示已知两个因数的积0.6,一个因数是0.3,求另一个因数是多少。

  10、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小数除以整数,按整数除法的方法去除,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整数部分不够除,商0,点上小数点。如果有余数,要添0再除。

  11、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先将除数和被除数扩大相同的倍数,使除数变成整数,再按“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法则进行计算。

  注意:如果被除数的位数不够,在被除数的末尾用0补足。

  12、在实际应用中,小数除法所得的商也可以根据需要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商的*似数。

  13、除法中的变化规律:

  ①商不变性质: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0除外),商不变。

  ②除数不变,被除数扩大(缩小),商随着扩大(缩小)。

  ③被除数不变,除数缩小,商反而扩大;被除数不变,除数扩大,商反而缩小。

  14、(P28)循环小数:一个数的小数部分,从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者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做循环小数。循环节:一个循环小数的小数部分,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数字。如6.3232……的循环节是32.简写作6.32。

  15、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有限的小数,叫做有限小数。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无限的小数,叫做无限小数。小数分为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

小学数学知识点整理2

  一、植树问题

  1、非封闭线路上的植树问题主要可分为以下三种情形:

  ⑴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两端都要植树,那么:

  株数=段数+1=全长÷株距-1

  全长=株距×(株数-1)

  株距=全长÷(株数-1)

  ⑵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一端要植树,另一端不要植树,那么:

  株数=段数=全长÷株距

  全长=株距×株数

  株距=全长÷株数

  ⑶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两端都不要植树,那么:

  株数=段数-1=全长÷株距-1

  全长=株距×(株数+1)

  株距=全长÷(株数+1)

  2、封闭线路上的植树问题的数量关系如下

  株数=段数=全长÷株距

  全长=株距×株数

  株距=全长÷株数

  二、置换问题

  题中有二个未知数,常常把其中一个未知数暂时当作另一个未知数,然后根据已知条件进行假设性的运算。其结果往往与条件不符合,再加以适当的调整,从而求出结果。

  例:一个集邮爱好者买了10分和20分的邮票共100张,总值18元8角。这个集邮爱好者买这两种邮票各多少张?

  分析:先假定买来的100张邮票全部是20分一张的,那么总值应是20×100=20xx(分),比原来的总值多20xx-1880=120(分)。而这个多的 120分,是把10分一张的看作是20分一张的,每张多算20-10=10(分),如此可以求出10分一张的有多少张。

  列式:(20xx-1880)÷(20-10)=120÷10 =12(张)→10分一张的张数 ,100-12=88(张)→20分一张的张数或是先求出20分一张的张数,再求出10分一张的张数,方法同上,注意总值比原来的总值少。

  三、盈亏问题(盈不足问题)

  题目中往往有两种分配方案,每种分配方案的结果会出现多(盈)或少(亏)的情况,通常把这类问题,叫做盈亏问题(也叫做盈不足问题)。解答这类问题时,应该先将两种分配方案进行比较,求出由于每份数的变化所引起的余数的变化,从中求出参加分配的总份数,然后根据题意,求出被分配物品的数量。其计算方法是:

  往往设其中一个为x,分别在两种方案中用x来表示另一个量,然后以另一个量为相等关系列方程。

小学数学知识点整理3

  第一单元小数乘法

  1、小数乘整数:意义——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如:1.5×3表示1.5的3倍是多少或3个1.5是多少。

  计算方法:先把小数扩大成整数;按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2、小数乘小数:意义——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如:1.5×0.8(整数部分是0)就是求1.5的十分之八是多少。

  1.5×1.8(整数部分不是0)就是求1.5的1.8倍是多少。

  计算方法:先把小数扩大成整数;按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注意:计算结果中,小数部分末尾的0要去掉,把小数化简;小数部分位数不够时,要用0占位。

  3、规律:一个数(0除外)乘大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大;一个数(0除外)乘小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小。

  4、求*似数的方法一般有三种:

  ⑴四舍五入法;⑵进一法;⑶去尾法

  5、计算钱数,保留两位小数,表示计算到分。保留一位小数,表示计算到角。

  6、小数四则运算顺序跟整数是一样的。

  7、运算定律和性质:

  加法: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见2.5找4或0.4,见1.25找8或0.8

  乘法分配律:(a+b)×c=a×c+b×c或a×c+b×c=(a+b)×c(b=1时,省略b)

  变式:(a-b)×c=a×c-b×c或a×c-b×c=(a-b)×c

  减法:减法性质:a-b-c=a-(b+c)

  除法:除法性质:a÷b÷c=a÷(b×c)

  【第二单元位置】

  8、确定物体的位置,要用到数对(先列:即竖,后行即横排)。用数对要能解决两个问题:一是给出一对数对,要能在坐标途中标出物体所在位置的点。二是给出坐标中的一个点,要能用数对表示。

  【第三单元小数除法】

  9、小数除法的意义: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如:0.6÷0.3表示已知两个因数的积0.6,一个因数是0.3,求另一个因数是多少。

  10、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小数除以整数,按整数除法的方法去除,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整数部分不够除,商0,点上小数点。如果有余数,要添0再除。

  11、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先将除数和被除数扩大相同的倍数,使除数变成整数,再按“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法则进行计算。

  注意:如果被除数的位数不够,在被除数的末尾用0补足。

  12、在实际应用中,小数除法所得的商也可以根据需要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商的*似数。

  13、除法中的变化规律:

  ①商不变性质: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0除外),商不变。

  ②除数不变,被除数扩大(缩小),商随着扩大(缩小)。

  ③被除数不变,除数缩小,商反而扩大;被除数不变,除数扩大,商反而缩小。

  14、(P28)循环小数:一个数的小数部分,从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者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做循环小数。循环节:一个循环小数的小数部分,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数字。如6.3232……的循环节是32.简写作6.32。

  15、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有限的小数,叫做有限小数。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无限的小数,叫做无限小数。小数分为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


小学数学知识点整理 (菁华3篇)扩展阅读


小学数学知识点整理 (菁华3篇)(扩展1)

——初三数学知识点整理3篇

初三数学知识点整理1

  1.数轴

  (1)数轴的概念: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

  数轴的三要素:原点,单位长度,正方向。

  (2)数轴上的点: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但数轴上的点不都表示有理数.(一般取右方向为正方向,数轴上的点对应任意实数,包括无理数.)

  (3)用数轴比较大小:一般来说,当数轴方向朝右时,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

  重点知识:

  初中数学第一课,认识正数与负数!新初一的来~

  2.相反数

  (1)相反数的概念: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

  (2)相反数的意义:掌握相反数是成对出现的,不能单独存在,从数轴上看,除0外,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它们分别在原点两旁且到原点距离相等。

  (3)多重符号的化简:与“+”个数无关,有奇数个“﹣”号结果为负,有偶数个“﹣”号,结果为正。

  (4)规律方法总结:求一个数的相反数的方法就是在这个数的前边添加“﹣”,如a的相反数是﹣a,m+n的相反数是﹣(m+n),这时m+n是一个整体,在整体前面添负号时,要用小括号。

  3.绝对值

  1.概念:数轴上某个数与原点的距离叫做这个数的绝对值。

  ①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绝对值相等;

  ②绝对值等于一个正数的数有两个,绝对值等于0的数有一个,没有绝对值等于负数的数.

  ③有理数的绝对值都是非负数.

  2.如果用字母a表示有理数,则数a 绝对值要由字母a本身的取值来确定:

  ①当a是正有理数时,a的绝对值是它本身a;

  ②当a是负有理数时,a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a;

  ③当a是零时,a的绝对值是零.

  即|a|={a(a>0)0(a=0)﹣a(a<0)

  中考数学知识点

  1、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一般地,函数(k是常数,k0)叫做反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也可以写成的形式。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x0的一切实数,函数的取值范围也是一切非零实数。

  2、反比例函数的图像

  反比例函数的图像是双曲线,它有两个分支,这两个分支分别位于第一、三象限,或第二、四象限,它们关于原点对称。由于反比例函数中自变量x0,函数y0,所以,它的图像与x轴、y轴都没有交点,即双曲线的两个分支无限接*坐标轴,但永远达不到坐标轴。

  3、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反比例函数k的符号k>0k<0图像yO xyO x性质①x的取值范围是x0,

  y的取值范围是y0;

  ②当k>0时,函数图像的两个分支分别

  在第一、三象限。在每个象限内,y

  随x 的增大而减小。

  ①x的取值范围是x0,

  y的取值范围是y0;

  ②当k<0时,函数图像的两个分支分别

  在第二、四象限。在每个象限内,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

  4、反比例函数解析式的确定

  确定及诶是的方法仍是待定系数法。由于在反比例函数中,只有一个待定系数,因此只需要一对对应值或图像上的一个点的坐标,即可求出k的值,从而确定其解析式。

  5、反比例函数的几何意义

  设是反比例函数图象上任一点,过点P作轴、轴的垂线,垂足为A,则

  (1)△OPA的面积.

  (2)矩形OAPB的面积。这就是系数的几何意义.并且无论P怎样移动,△OPA的面积和矩形OAPB的面积都保持不变。

  矩形PCEF面积=,*行四边形PDEA面积=

  二次函数中考数学知识点

  二次函数的解析式有三种形式:

  (1)一般式:

  (2)顶点式:

  (3)当抛物线与x轴有交点时,即对应二次好方程有实根和存在时,根据二次三项式的分解因式,二次函数可转化为两根式。如果没有交点,则不能这样表示。

  注意:抛物线位置由决定.

  (1)决定抛物线的开口方向

  ①开口向上.

  ②开口向下.

  (2)决定抛物线与y轴交点的位置.

  ①图象与y轴交点在x轴上方.

  ②图象过原点.

  ③图象与y轴交点在x轴下方.

  (3)决定抛物线对称轴的位置(对称轴:)

  ①同号对称轴在y轴左侧.

  ②对称轴是y轴.

  ③异号对称轴在y轴右侧.

  (4)顶点坐标.

  (5)决定抛物线与x轴的交点情况.、

  ①△>0抛物线与x轴有两个不同交点.

  ②△=0抛物线与x轴有的公共点(相切).

  ③△<0抛物线与x轴无公共点.

  (6)二次函数是否具有、最小值由a判断.

  ①当a>0时,抛物线有最低点,函数有最小值.

  ②当a<0时,抛物线有点,函数有值.

  (7)的符号的判定:

  表达式,请代值,对应y值定正负;

  对称轴,用处多,三种式子相约;

  轴两侧判,左同右异中为0;

  1的两侧判,左同右异中为0;

  -1两侧判,左异右同中为0.

  (8)函数图象的*移:左右*移变x,左+右-;上下*移变常数项,上+下-;*移结果先知道,反向*移是诀窍;*移方式不知道,通过顶点来寻找。

  (9)对称:关于x轴对称的解析式为,关于y轴对称的解析式为,关于原点轴对称的解析式为,在顶点处翻折后的解析式为(a相反,定点坐标不变)。

  (10)结论:①二次函数(与x轴只有一个交点二次函数的顶点在x轴上Δ=0;

  ②二次函数(的顶点在y轴上二次函数的图象关于y轴对称;

  ③二次函数(经过原点,则。

  (11)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①一般式:(,用于已知三点。

  ②顶点式:,用于已知顶点坐标或最值或对称轴。

  (3)交点式:,其中、是二次函数与x轴的两个交点的横坐标。若已知对称轴和在x轴上的截距,也可用此式。

初三数学知识点整理2

  三角形

  分类:⑴按边分;

  ⑵按角分

  1.定义(包括内、外角)

  2.三角形的边角关系:⑴角与角:①内角和及推论;②外角和;③n边形内角和;④n边形外角和。⑵边与边: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⑶角与边:在同一三角形中,

  3.三角形的主要线段

  讨论:①定义②线的交点三角形的心③性质

  ① 高线②中线③角*分线④中垂线⑤中位线

  ⑴一般三角形⑵特殊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

  4.特殊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5.全等三角形

  ⑴一般三角形全等的判定(SAS、ASA、AAS、SSS)

  ⑵特殊三角形全等的判定:①一般方法②专用方法

  6.三角形的面积

  ⑴一般计算公式⑵性质: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相等。

  7.重要辅助线

  ⑴中点配中点构成中位线;⑵加倍中线;⑶添加辅助*行线

  8.证明方法

  ⑴直接证法:综合法、分析法

  ⑵间接证法反证法:①反设②归谬③结论

  ⑶证线段相等、角相等常通过证三角形全等

  ⑷证线段倍分关系:加倍法、折半法

  ⑸证线段和差关系:延结法、截余法

  ⑹证面积关系:将面积表示出来

初三数学知识点整理3

  知识点1。概念

  把形状相同的图形叫做相似图形。(即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的比也相等的图形)

  解读:(1)两个图形相似,其中一个图形可以看做由另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得到。

  (2)全等形可以看成是一种特殊的相似,即不仅形状相同,大小也相同。

  (3)判断两个图形是否相似,就是看这两个图形是不是形状相同,与其他因素无关。

  知识点2。比例线段

  对于四条线段a,b,c,d,如果其中两条线段的长度的比与另两条线段的长度的比相等,即(或a:b=c:d)那么这四条线段叫做成比例线段,简称比例线段。

  知识点3。相似多边形的性质

  相似多边形的性质:相似多边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的比相等。

  解读:(1)正确理解相似多边形的定义,明确“对应”关系。

  (2)明确相似多边形的“对应”来自于书写,且要明确相似比具有顺序性。

  知识点4。相似三角形的概念

  对应角相等,对应边之比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相似三角形。

  解读:(1)相似三角形是相似多边形中的一种;

  (2)应结合相似多边形的性质来理解相似三角形;

  (3)相似三角形应满足形状一样,但大小可以不同;

  (4)相似用“∽”表示,读作“相似于”;

  (5)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之比叫做相似比。

  知识点5。相似三角的判定方法

  (1)定义: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2)*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他两边(或其他两边的延长线)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3)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分别与另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4)如果一个三角的两条边与另一个三角形的两条边对应成比例,并且夹角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5)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与另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对应成比例,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6)直角三角形被斜边上的高分成的两个直角三角形与原三角形都相似。

  知识点6。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1)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的比相等;

  (2)对应高的比,对应中线的比,对应角*分线的比都等于相似比;

  (3)相似三角形周长之比等于相似比;面积之比等于相似比的*方。

  (4)射影定理


小学数学知识点整理 (菁华3篇)(扩展2)

——小学数学知识点整理范本五份

  小学数学知识点整理 1

  第一单元小数乘法

  1、小数乘整数:意义——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如:1.5×3表示1.5的3倍是多少或3个1.5是多少。

  计算方法:先把小数扩大成整数;按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2、小数乘小数:意义——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如:1.5×0.8(整数部分是0)就是求1.5的十分之八是多少。

  1.5×1.8(整数部分不是0)就是求1.5的1.8倍是多少。

  计算方法:先把小数扩大成整数;按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注意:计算结果中,小数部分末尾的0要去掉,把小数化简;小数部分位数不够时,要用0占位。

  3、规律:一个数(0除外)乘大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大;一个数(0除外)乘小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小。

  4、求*似数的方法一般有三种:

  ⑴四舍五入法;⑵进一法;⑶去尾法

  5、计算钱数,保留两位小数,表示计算到分。保留一位小数,表示计算到角。

  6、小数四则运算顺序跟整数是一样的。

  7、运算定律和性质:

  加法: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见2.5找4或0.4,见1.25找8或0.8

  乘法分配律:(a+b)×c=a×c+b×c或a×c+b×c=(a+b)×c(b=1时,省略b)

  变式:(a-b)×c=a×c-b×c或a×c-b×c=(a-b)×c

  减法:减法性质:a-b-c=a-(b+c)

  除法:除法性质:a÷b÷c=a÷(b×c)

  【第二单元位置】

  8、确定物体的位置,要用到数对(先列:即竖,后行即横排)。用数对要能解决两个问题:一是给出一对数对,要能在坐标途中标出物体所在位置的点。二是给出坐标中的一个点,要能用数对表示。

  【第三单元小数除法】

  9、小数除法的意义: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如:0.6÷0.3表示已知两个因数的积0.6,一个因数是0.3,求另一个因数是多少。

  10、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小数除以整数,按整数除法的方法去除,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整数部分不够除,商0,点上小数点。如果有余数,要添0再除。

  11、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先将除数和被除数扩大相同的倍数,使除数变成整数,再按“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法则进行计算。

  注意:如果被除数的位数不够,在被除数的末尾用0补足。

  12、在实际应用中,小数除法所得的商也可以根据需要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商的*似数。

  13、除法中的变化规律:

  ①商不变性质: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0除外),商不变。

  ②除数不变,被除数扩大(缩小),商随着扩大(缩小)。

  ③被除数不变,除数缩小,商反而扩大;被除数不变,除数扩大,商反而缩小。

  14、(P28)循环小数:一个数的小数部分,从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者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做循环小数。循环节:一个循环小数的小数部分,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数字。如6.3232……的循环节是32.简写作6.32。

  15、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有限的小数,叫做有限小数。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无限的小数,叫做无限小数。小数分为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

  小学数学知识点整理 2

  在年少学*的日子里,很多人都经常追着老师们要知识点吧,知识点也可以通俗的理解为重要的内容。你知道哪些知识点是真正对我们有帮助的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数学知识点汇总整理,欢迎大家分享。

  小学数学知识点汇总整理1

  【时分秒】

  1、钟面上有3根针,它们是时针、分针、秒针,其中走得最快的是秒针,走得最慢的是时针。时针最短,秒针最长。

  2、钟面上有12个数字,12个大格,60个小格;每两个数之间是1个大格,也就是5个小格。

  3、时针走1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1大格是5分钟,走1小格是1分钟;秒针走1大格是5秒钟,走1小格是1秒钟。

  4、分针走1小格,秒针正好走1圈,秒针走1圈是60秒,也就是1分钟。

  5、时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1小时。分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5分钟。秒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5秒钟。

  6、公式(每两个相邻的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是60):

  1时=60分

  1分=60秒

  7、常用的时间单位:时、分、秒、年、月、日、世纪等。

  1世纪=100年

  1年=12个月

  【分数的初步认识】

  1、几分之一: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均分成几份,每一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

  几分之几: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均分成几份,取其中的几份,就是这个物体或图形的几分之几。

  2、把一个整体*均分得的份数越多,它的每一份所表示的数就越小。

  3、比较大小的方法:

  ①分子相同,分母小的分数反而大,分母大的分数反而小。

  ②分母相同,分子大的分数就大,分子小的分数就小。

  4、分数加减法:

  ①同分母的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

  ②计算1减几分之几时,先把1写成与减数分母相同的分数,再计算。

  5、分数的意义:把一个整体*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几份就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所分的份数作分母,所取的份数作分子。

  6、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计算方法:先用这个数除以分母(求出1份的数量是多少),再用商乘分子(求出其中几份是多少)。

  小学数学知识点汇总整理2

  1、自然数整数的意义

  用来表示物体个数的1,2,3……叫做自然数。一个物体也没有,用0表示。0也是自然数它们都是整数。

  最小的自然数是0,没有的自然数。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2、计数单位一(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亿……都是计数单位。其中"一"是计数的基本单位。

  3、十进制计数法10个1是10,10个10是100……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这样的计数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4、数位

  计数单位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

  5、整数的读法:从高位到低位,一级一级地读。读亿级、万级时,先按照个级的读法去读,再在后面加一个"亿"或"万"字。每一级末尾的0都不读出来,其它数位连续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6、整数的写法:从高位到低位,一级一级地写,哪一个数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个数位上写0。

  7、万以上数的写法:

  (1)一个数含有万级和亿级,应从位写起,一级一级地往下写。

  (2)写数时哪一位上是几就在那一位上写几,遇到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占位。

  8、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1)如果位数不同,位数多的那个数就大,位数少的那个数就小;

  (2)如果位数相同,就从位开始比较,位数大的那个数就大;如果第一位相同就看下一位,以此类推。

  9、整万、整亿数的改写:

  (1)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把万位后面的4个0去掉,加上一个"万"字即可。

  (2)改写成以"亿"为单位的数,把亿位后面的8个0去掉,加上一个"亿"字即可。

  10、*似数与准确数:

  有些数的前面有"约"字,都不是准确数,像这样的数我们称做为"*似数"。

  "四舍五入法":在取*似数的时候,按要求保留到哪一位,这一位后面的数称为"尾数"。如果尾数的位数字小于5,就把尾数去掉。如果尾数的位数字大于或等于5,就把尾数舍去并向它的前一位进"1",这种取*似数的方法叫做四舍五入法。

  "省略万位或亿位后面的尾数求*似数",就是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数精确(保留)到万位或亿位,求它的*似数。

  (1)用"万"作单位的*似数,应看千位上的数是几,再决定是"四舍"还是"五入"。

  (2)用"亿"作单位的*似数,就看千万位上的数是几,再决定是"四舍"还是"五入"。

  (3)不管是用"万"还是用"亿"作单位,写*似数时都要用约等号(≈)连接,末尾还要写上"万"字或"亿"字。

  11、求*似数和数的改写的相同点:求*似数和数的改写都是把一个较大的数表示成整"万"或整"亿"的数,后面都要加一个"万"字或"亿"字。

  不同点:求*似数是把一个数变成一个*似数,数的大小发生了变化;而数的改写只是把一个大数写成了以"万"或"亿"为单位的数,大小没有发生变化。

  12、数字编码。数不仅可以用来表示数量和顺序,还可以用来编码。编码中的数字代表着一定的意义。编码具有有序性。

  小学数学知识点汇总整理3

  1、线

  ⑴直线

  直线没有端点;长度无限;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

  ⑵射线

  射线只有一个端点;长度无限。

  ⑶线段

  线段有两个端点,它是直线的一部分;长度有限;两点的连线中,线段为最短。

  两点之间线段的长度就是两点间的距离。

  直线射线线段的联系:都是直的,射线和线段都是直线的一部分。

  ⑷同一*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行和相交两种。

  ⑸*行线

  【定义】在同一*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行线。直线a*行于b,直线b也*行于a。

  【性质】过直线外一点只能画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行。

  两条*行线之间的垂直线段有无数条,长度都相等。*行线间垂直线段处处相等。

  【画法】一合,二靠,三移,四画。

  ⑹垂线

  【定义】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叫做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相交的点叫做垂足。

  【性质】

  过一点(直线上或直线外)只能画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垂直线段最短,它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

  【画法】一合,二过,三画,四标。

  2、角

  (1)角的定义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这个点叫做角的顶点,这两条射线叫做角的边。

  (2)角的度量角的计量单位是"度",用符号"°"表示。把半圆分成180等份,每一份所对的角的大小是1度。记作"1°"。

  (3)角的大小比较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画出的长短没有关系。角的大小要看两条边**的大小,**得越大,角越大。

  (4)角的画法一画线,二量角,三连线,四标注。一副三角板可以画出的角的度数是15的倍数。

  小学数学备考知识点总结

  一、圆的特征

  1、圆是*面内封闭曲线围成的*面图形。

  2、圆的特征:外形美观,易滚动。

  3、圆心O:圆中心的点叫做圆心.圆心一般用字母O表示。

  圆多次对折之后,折痕的相交于圆的中心即圆心。圆心确定圆的位置。

  半径r:连接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且所有的半径都相等。半径确定圆的大小。

  直径d:通过圆心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直径,且所有的直径都相等。直径是圆内最长的线段。

  同圆或等圆内直径是半径的2倍:d=2r或r=d÷2

  4、等圆:半径相等的圆叫做同心圆,等圆通过*移可以完全重合。同心圆:圆心重合、半径不等的两个圆叫做同心圆。

  5、圆是轴对称图形: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直线叫做对称轴。

  有一条对称轴的图形:半圆、扇形、等腰梯形、等腰三角形、角。

  有二条对称轴的图形:长方形

  有三条对称轴的图形:等边三角形

  有四条对称轴的图形:正方形

  有无条对称轴的图形:圆,圆环

  6、画圆

  (1)圆规两脚间的距离是圆的半径。(2)画圆步骤:定半径、定圆心、旋转一周。

  二、圆的周长:

  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度叫做圆的周长,周长用字母C表示。

  1、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三倍多一些。

  2、圆周率: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是一个固定值,叫做圆周率,用字母π表示。

  即:圆周率π=周长÷直径≈3.14

  所以,圆的周长(c)=直径(d)×圆周率(π)—周长公式:c=πd,c=2πr

  圆周率π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3.14是*似值。

  3、周长的变化的规律:半径扩大多少倍直径也扩大多少倍,周长扩大的倍数与半径、直径扩大的倍数相同。

  4、半圆周长=圆周长一半+直径=πr+d

  三、圆的面积s

  1、圆面积公式的推导

  如图把一个圆沿直径等分成若干份,剪开拼成长方形,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像越接*长方形。

  圆的半径=长方形的宽

  圆的周长的一半=长方形的长

  长方形面积=长×宽

  所以:圆的面积=圆的周长的一半(πr)×圆的半径(r)

  S圆=πr×r=πr2

  2、几种图形,在面积相等的情况下,圆的周长最短,而长方形的周长最长;反之,在周长相等的情况下,圆的面积则,而长方形的面积则最小。

  周长相同时,圆面积,利用这一特点,篮子、盘子做成圆形。

  3、圆面积的变化的规律:半径扩大多少倍,直径、周长也同时扩大多少倍,圆面积扩大的倍数是半径、直径扩大的倍数的*方倍。

  4、环形面积=大圆–小圆=πR2-πr2

  扇形面积=πr2×n÷360(n表示扇形圆心角的度数)

  5、跑道:每条跑道的周长等于两半圆跑道合成的圆的周长加上两条直跑道的和。因为两条直跑道长度相等,所以,起跑线不同,相邻两条跑道起跑线也不同,间隔的距离是:2×π×跑道宽度。

  一个圆的半径增加a厘米,周长就增加2πa厘米。

  一个圆的直径增加b厘米,周长就增加πb厘米。

  6、任意一个正方形的内切圆即圆的直径是正方形的边长,它们的面积比是4∶π。

  7、常用数据

  π=3.14 2π=6.28 3π=9.42 4π=12.56 5π=15.7

  小学数学知识点整理 3

  一、长度单位和角的知识点 [会按要求画线段和角。]

  1、尺子是测量物体长度的工具,常用的长度单位有:米和厘米。食指的宽度约有1厘米,伸开双臂大约1米。1米=100厘米 100厘米=1米。

  2、测量较短物体通常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长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3、测量物体长度时:把尺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再看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物体长度=较大数-较小数,例如:从刻度“0”到刻度“6”之间是6厘米(6-0=6),从刻度“6”到刻度“9”之间是3厘米(9-6=3);还可以用数一数的方法数出物体的长度。(算,数)

  4、线段是直的,可以量出长度。

  5、画线段的方法:从尺子的“0”刻度开始画起,长度是几就画到几。(找点画线;有时还要先算出长度再画线。如画一条比6厘米短2厘米的线段。)

  6、角有1个顶点,2条直边。锐角比直角小,钝角比直角大,钝角比锐角大。锐角<直角<钝角(钝角>直角>锐角)。

  7、用三角板可以画出直角,直角要标出直角符号(也叫垂足符号)。

  8、所有的直角都一样大。要知道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4个角,4个都是直角。

  9、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与两条边**的大小有关。

  10、每一个三角板上都有3个角,其中有1个是直角,另外2个是锐角。

  11、角的画法: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笔直的线,就画成一个角。(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作角。)

  练*:

  1、1米21厘米=( )厘米 53厘米-18厘米=( )厘米;一棵大树高10()。

  2、我的身高是( )米( )厘米。

  3、一个角有( )个顶点和( )条边;一本书宽15()。

  4、三角板中有三个角,有()个直角。

  5、角的两条边越长,角就越大。( )

  二、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知识点:

  1、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法时: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如果个位满10,向十位进1。

  2、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减法时: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如果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和个位组成两位数再减,计算十位时要记得减去退掉的1。

  3、加减混合运算,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有小括号的,先算小括号里的,用分步式计算。

  4、求“一个已知数”比“另一个已知数”多多少、少多少?用减法计算,如70比25多多少?19比46少多少?

  5、多几的问题。未知数比谁多几,就用谁加上几。如:比29多17的数是多少?(29+17=46)

  三、表内乘法知识点[一定要熟记乘法口诀并能熟练运用。]

  1、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表示更加简便。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2、加法和乘法的改写,如:5+5+5+5写成乘法算式:5×4或4×5 ;反之,乘法也可改写成加法。如:8×4=8+8+8+8 (在忘记乘法口诀或口诀记不准时,可把乘法算式改写成加法算式来计算。) 加法写成乘法时,加法的和与乘法的积相同。

  3、2×7=14 读作:2乘7等于14;3乘4等于12写作:3×4=12。

  4、乘法算式中,两个乘数(因数)交换位置,积不变。如:8×4=4×8

  5、看图,写乘加、乘减算式时:

  乘加:先把相同的部分用乘法表示,再加上不相同的部分。先算相同再加不同。 乘减:先把每一份数都当作相同的数来算,写成乘法,再把多算进去的数减去。如:加法:5+5+5+5+3=23 乘加:5×4+3=23 乘减:5×5-3=23

  6、“求几个几相加的和是多少”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如:7的3倍是多少?(7×3=21),5个8相加的和是多少?(8×5=40)

  练*:

  1、5个6相加写作乘法算式是()或( )。

  2、先看图,再填空

  (1)求一共有多少个的加法算式是: ;

  (2)求一共有多少个的乘法算式是: ;

  (3)第二行画是4个3:

  第一行:第二行:

  (5)在8×6=48中,8和6都叫做( ),48叫做( )。

  (6)先把乘法口诀填完整,再写出两个相应的乘法算式。

  (1)( )八二十四 (乘法口诀要大写)

  (2)七( )六十三 (乘法算式要小写)

  3、根据算式写出乘法口诀。8×7() 6×9( )

  4、5+5+5+4=( )或( ) 8+8+8+8-7=( )或( )

  四、观察物体知识点[从正面、侧面、上面看。]

  1、从正面看一个立体图形,看到的是长方形,这个立体图形可能是长方体,还可能是圆柱。

  2、看到的立体图形的一个面是正方形,这个立体图形可能是正方体,还可能是长方体。

  3、看到的立体图形的一个面圆形,这个立体图形可能是球,还可能是圆柱,圆锥。

  4、面对面看到的物体形状一样,但方向相反。

  5、观察组合物体的表面时,与物体的高矮和是否对齐无关。

  6、练*

  (1)在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看到的形状一定不同。(×)(球)

  (2)在同一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最多只能看到3个面。(√)

  (3)从正面看一个正方体,看到一个长方形。(×)

  (4)小明从一个物体的上面看到一个正方形,那么这个物体一定是正方形。(×)

  (5)从一个长方体的任何一面观察,都不可能看到正方形。(×)

  (6)从不同的位置看同一个物体,看到的形状(不一定)相同。

  (7)从正面看一个正方体,只能看到一个(正方)形。

  (8)从一个物体的上面看到一个正方形,它是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

  (9)从一个长方体的任何一个面看,不可能看到(圆)。

  五、认识时间知识点

  1、1时=(60)分

  2、钟面上游(12)个数,这些数把钟面分成了(12)个相等的大格,每个大格又分成了(5)个相等的小格,钟面上一共有(60)个小格。

  3、钟面上有(2)根针,短粗一点的针叫(时)针,细长一点的针叫(分)针。分针走1小格是(1)分,走1大格是(5)分,时针走1大格是(1)时。分针从12走到6,走了(30)分;时针从12走到6,走了(6)小时;时针从12开始绕了一圈,又走回了12,走了(12)时。

  4、(30)分也可以说成半小时,(15)分也可以说成一刻钟。如8时30分是8时半,9时15分是9时一刻。

  5、(3或9)时整,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成直角。

  6、写出钟面上的时间,画分针:教材P101第3题,P105第12题。

  六、数学广角知识点

  1、在排列和组合中,要按一定的顺序进行,才不会选重或选漏。排列与顺序有关,如数字的组成,衣裤、早餐搭配,排队等;组合与顺序无关,如给数字求和,握手,调果汁等。

  2、3个人中,每两个人进行一次比赛或握手、照相等,共要进行3次。

  3、用3个不是0的数,能组成6个十位与个位不相同的两位数,如4、5、7能组成45、47、54、57、74、75;如果有一个是0,能组成4个两位数。如:0、4、7能组成40、47、70、74。

  七、解决问题:

  1、海洋馆里有13条黄金神仙鱼,花面神仙鱼比黄金神仙鱼多9条,透红小丑鱼比黄金神仙鱼少8条。

  (1)花面神仙鱼有多少条?两种神仙鱼共有多少条?

  (2)你还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2、故事书每本4元,连环画每本7元,科学世界每本8元。

  (1)买6本故事书和1本科技书一共要多少钱?

  (2)买5本连环画和1本科技书,50元钱够吗?

  (3)你还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3、一辆公交车上原来62人,到站后下了25人,上了19人,现在车上还有多少人?

  小学数学知识点整理 4

  一 图形的变换

  轴对称: 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后两部分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 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行四边形,圆)

  旋转:在*面内,一个图形绕着一个顶点旋转一定的角度得到另一个图形的变化较做旋转,定点O叫做旋转中心,旋转的角度叫做旋转角,原图形上的一点旋转后成为的另一点成为对应点。

  旋转的性质:图形的旋转是图形上的每一点在*面上绕某个固定点旋转固定角度的位置移动;其中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旋转前后图形的大小和形状没有改变;两组对应点非别与旋转中心的连线所成的角相等,都等于旋转角;旋转中心是唯一不动的点。

  知识点连接:*移、轴对称、旋转的区别联系

  二 因数和倍数

  1、整除:被除数、除数和商都是自然数,并且没有余数。

  大数能被小数整除时,大数是小数的倍数,小数是大数的因数。

  找因数的方法:

  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其中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

  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

  因数与倍数是相对存在,不能脱离开来:2是4的因数,4是2的倍数

  因数与倍数指的通常是整数,不能针对小数。2.4×5=12,所以5是12的因数(×)

  2、自然数按能不能被2整除来分:奇数 偶数

  奇数:不能被2整除的数

  偶数:能被2整除的数。

  最小的奇数是1,最小的偶数是0.

  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

  个位上是0或5的数,是5的倍数。

  一个数各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能同时被2、3、5整除的最大的两位数是90,最小的三位数是120。

  3、自然数按因数的个数来分:质数、合数、1.

  质数:有且只有两个因数,1和它本身

  合数:至少有三个因数,1、它本身、别的因数

  1: 只有1个因数。“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最小的质数是2,最小的合数是4。

  20以内的质数:有8个(2、3、5、7、11、13、17、19)

  4、分解质因数

  用短除法分解质因数 (一个合数写成几个质数相乘的形式)

  5、公因数、最大公因数

  几个数公有的因数叫这些数的公因数。其中最大的那个就叫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用短除法求两个数或三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除到互质为止,把所有的除数连乘起来)

  几个数的公因数只有1,就说这几个数互质。

  两数互质的特殊情况:

  ⑴1和任何自然数互质;⑵相邻两个自然数互质; ⑶两个质数一定互质;

  ⑷2和所有奇数互质; ⑸质数与比它小的合数互质;

  如果两数是倍数关系时,那么较小的数就是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如果两数互质时,那么1就是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0、1、2、3、4

  6、公倍数、最小公倍数

  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这些数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那个就叫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除到互质为止,把所有的除数和商连乘起来)

  用短除法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除到两两互质为止,把所有的除数和商连乘起来)

  如果两数是倍数关系时,那么较大的数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如果两数互质时,那么它们的积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1. 跑圈问题

  2. 公交问题

  3.最大公因数

  三 长方体和正方体

  【概念】

  1、由6个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叫做长方体。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2、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3、由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叫做正方体(也叫做立方体)。正方体有12条棱,它们的长度都相等,所有的面都完全相同。

  4、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和顶点的数目都一样,只是正方体的棱长都相等,正方体可以说是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它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

  5、长方体有6个面,8个顶点,112条棱,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一个长方体最多有6个面是长方形,最少有4个面是长方形,最多有2个面是正方形。正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正方形,每个面的面积都相等,有12条棱,每条的棱的长度都相等。

  长方体的棱长总和=(长+宽+高)×4 L=(a+b+h)×4

  长=棱长总和÷4-宽 -高 a=L÷4-b-h

  宽=棱长总和÷4-长 -高 b=L÷4-a-h

  高=棱长总和÷4-长 -宽 h=L÷4-a-b

  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棱长×12 L=a×12

  正方体的棱长=棱长总和÷12 a=L÷12

  6、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和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S=2(ab+ah+bh)

  无底(或无盖)长方体表面积= 长×宽+(长×高+宽×高)×2

  S=2(ab+ah+bh)-ab S=2(ah+bh)+ab

  无底又无盖长方体表面积=(长×高+宽×高)×2 S=2(ah+bh)

  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 S=a×a×6

  6、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V=abh

  长=体积÷宽÷高 a=V÷b÷h

  宽=体积÷长÷高 b=V÷a÷h

  高=体积÷长÷宽 h= V÷a÷b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a×a×a

  7、箱子、油桶、仓库等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通常叫做他们的容积。

  常用的容积单位有升和毫升也可以写成L和ml。

  1升=1立方分米 1毫升=1立方厘米 1升=1000毫升

  8、a3读作“a的立方”表示3个a相乘,(即a・a・a)

  小学数学知识点整理 5

  一、植树问题

  1 非封闭线路上的植树问题主要可分为以下三种情形:

  ⑴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两端都要植树,那么:

  株数=段数+1=全长÷株距-1

  全长=株距×(株数-1)

  株距=全长÷(株数-1)

  ⑵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一端要植树,另一端不要植树,那么:

  株数=段数=全长÷株距

  全长=株距×株数

  株距=全长÷株数

  ⑶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两端都不要植树,那么:

  株数=段数-1=全长÷株距-1

  全长=株距×(株数+1)

  株距=全长÷(株数+1)

  2 封闭线路上的植树问题的数量关系如下

  株数=段数=全长÷株距

  全长=株距×株数

  株距=全长÷株数

  二、置换问题

  题中有二个未知数,常常把其中一个未知数暂时当作另一个未知数,然后根据已知条件进行假设性的运算。其结果往往与条件不符合,再加以适当的调整,从而求出结果。

  例:一个集邮爱好者买了10分和20分的邮票共100张,总值18元8角。这个集邮爱好者买这两种邮票各多少张?

  分析:先假定买来的100张邮票全部是20分一张的,那么总值应是20×100=2000(分),比原来的总值多2000-1880=120(分)。而这个多的120分,是把10分一张的看作是20分一张的,每张多算20-10=10(分),如此可以求出10分一张的有多少张。

  列式:(2000-1880)÷(20-10) =120÷10 =12(张)→10分一张的张数

  100-12=88(张)→20分一张的张数或是先求出20分一张的张数,再求出10分一张的张数,方法同上,注意总值比原来的总值少。

  三、盈亏问题(盈不足问题):

  题目中往往有两种分配方案,每种分配方案的.结果会出现多(盈)或少(亏)的情况,通常把这类问题,叫做盈亏问题(也叫做盈不足问题)。解答这类问题时,应该先将两种分配方案进行比较,求出由于每份数的变化所引起的余数的变化,从中求出参加分配的总份数,然后根据题意,求出被分配物品的数量。其计算方法是:

  当一次有余数,另一次不足时: 每份数=(余数+不足数)÷两次每份数的差

  当两次都有余数时: 总份数=(较大余数-较小数)÷两次每份数的差

  当两次都不足时: 总份数=(较大不足数-较小不足数)÷两次每份数的差

  例1、***某部的一个班,参加植树造林活动。如果每人栽5棵树苗,还剩下14棵树苗;如果每人栽7棵,就差4棵树苗。求这个班有多少人?一共有多少棵树苗

  分析:由条件可知,这道题属第一种情况。 列式:(14+4)÷(7-5) =18÷2 = 9(人)

  5×9+14 =45+14 =59(棵) 或:7×9-4 =63-4 =59(棵)

  答:这个班有9人,一共有树苗59棵。

  例2、学校把一些彩色铅笔分给美术组的同学,如果每人分给五枝,则剩下45枝,如果每人分给7枝,则剩下3枝。求美术组有多少同学?彩色铅笔共有几枝?

  (45—3)÷(7-5)=21(人) 21×5+45=150(枝)答:略。

  四、年龄问题:

  年龄问题的主要特点是两人的年龄差不变,而倍数差却发生变化。

  常用的计算公式是:

  成倍时小的年龄=大小年龄之差÷(倍数-1)

  几年前的年龄=小的现年-成倍数时小的年龄

  几年后的年龄=成倍时小的年龄-小的现在年龄

  例父亲今年54岁,儿子今年12岁。几年后父亲的年龄是儿子年龄的4倍?

  (54-12)÷(4-1) =42÷3 =14(岁)→儿子几年后的年龄

  14-12=2(年)→2年后

  答:2年后父亲的年龄是儿子的4倍。

  例2、父亲今年的年龄是54岁,儿子今年有12岁。几年前父亲的年龄是儿子年龄的7倍?

  (54-12)÷(7-1) =42÷6=7(岁)→儿子几年前的年龄

  12-7=5(年)→5年前

  答:5年前父亲的年龄是儿子的7倍。

  例3、王刚父母今年的年龄和是148岁,父亲年龄的3倍与母亲年龄的差比年龄和多4岁。王刚父母亲今年的年龄各是多少岁?

  (148×2+4)÷(3+1) =300÷4 =75(岁)→父亲的年龄

  148-75=73(岁)→母亲的年龄

  答:王刚的父亲今年75岁,母亲今年73岁。

  或:(148+2)÷2 =150÷2 =75(岁) 75-2=73(岁)

  五、鸡兔同笼问题:

  已知鸡兔的总只数和总足数,求鸡兔各有多少只的一类应用题,叫做鸡兔问题,也叫“龟鹤问题”、“置换问题”。

  一般先假设都是鸡(或兔),然后以兔(或鸡)置换鸡(或兔)。常用的基本公式有:

  (总足数-鸡足数×总只数)÷每只鸡兔足数的差=兔数

  (兔足数×总只数-总足数)÷每只鸡兔足数的差=鸡数

  例:鸡兔同笼共有24只。有64条腿。求笼中的鸡和兔各有多少只?

  (64-2×24)÷(4-2) =(64-48)÷(4-2)=16 ÷2 =8(只)→兔的只数

  24-8=16(只)→鸡的只数

  答:笼中的兔有8只,鸡有16只。

  六、牛吃草问题(船漏水问题):

  若干头牛在一片有限范围内的草地上吃草。牛一边吃草,草地上一边长草。当增加(或减少)牛的数量时,这片草地上的草经过多少时间就刚好吃完呢?

  例1、一片草地,可供15头牛吃10天,而供25头牛吃,可吃5天。如果青草每天生长速度一样,那么这片草地若供10头牛吃,可以吃几天?

  分析:一般把1头牛每天的吃草量看作每份数,那么15头牛吃10天,其中就有草地上原有的草,加上这片草地10天长出草,以下类推……其中可以发现25头牛5天的吃草量比15头牛10天的吃草量要少。原因是因为其一,用的时间少;其二,对应的长出来的草也少。这个差就是这片草地5天长出来的草。每天长出来的草可供5头牛吃一天。如此当供10牛吃时,拿出5头牛专门吃每天长出来的草,余下的牛吃草地上原有的草。

  (15×10-25×5)÷(10-5)=(150-125)÷(10-5) =25÷5 =5(头)→可供5头牛吃一天。

  150-10×5 =150-50 =100(头)→草地上原有的草可供100头牛吃一天

  100÷(10-5) =100÷5 =20(天)

  答:若供10头牛吃,可以吃20天。

  例2、一口井匀速往上涌水,用4部抽水机100分钟可以抽干;若用6部同样的抽水机则50分钟可以抽干。现在用7部同样的抽水机,多少分钟可以抽干这口井里的水?

  (100×4-50×6)÷(100-50)=(400-300)÷(100-50)=100÷50 =2

  400-100×2 =400-200=200

  200÷(7-2)=200÷5 =40(分)

  答:用7部同样的抽水机,40分钟可以抽干这口井里的水。

  七、相遇问题

  相遇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

  相遇时间=相遇路程÷速度和

  速度和=相遇路程÷相遇时间



小学数学知识点整理 (菁华3篇)(扩展3)

——小学数学知识点10篇

  一、试题整体情况:

  本次期末考试试卷从总体来看试卷抓住了本年级本册书的重点、难点、关键点。整个试卷注重了基础知识的训练,体现数学即生活的理念,让学生用学到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各种数学问题。

  小学数学第二册期末考试题分析:本次试卷共有十二大题,不仅考查了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而且考查了学生的数学学*技能,还对数学思想进行了渗透。

  二、学生答题情况:

  本次期末考试,我班参加考试人数:49人。*均成绩37.6分左右,及格率14%,优秀率:10.64%。从学生做题情况来看,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的比较好,基本功扎实,形成了一定的基本技能。

  第一大题,我会填。其中包括了3个小题,考查了数的认识、数的组成和20以内的数,学生对这类知识的掌握较牢,故答题情况很好,正确率几乎是100%。

  第三大题,在○里填上、或=。涉及的是算式与数字之间大小的比较,在*时的教学中,学生们都会先算出算式的得数,再进行数与数之间大小的比较,这样就降低了题目的难度。大部分学生完成较好,少个别学生出错,在以后的教学中还需加强练*。

  第四大题,△和○个数的多少的比较,这要求学生一一对应进行比较,答题情况也比较好。

  第五大题,我会算。多数学生计算能力较强,能熟练掌握计算技巧,因此正确率较高。

  第六大题,认识时间。考查的是学生对整时和半时的认识,在*时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掌握得很好,所以错误的学生也比较少。

  第七大题,让学生看图写算式大部分学生能看懂图意,会写出四道算式。

  第八大题,从大到小排列数字。在*时的教学中,对按算式的得数进行从大到小的排列训练很好,因此本题相比而言比较简单。

  第九、十这两个大题,考查的学生对*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认识,还考查了学生的统计能力,这两个题出错的学生极多,也是此次考试中失分原因。究其原因是在*时的教学中训练不够,反映出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在今后的教学中需重点注意。

  第十一大题,把同类的圈起来。这与生活中联系比较紧,学生的认知也比较清晰,正确率较高。

  第十二大题,用数学。包含2个小题,分别是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的,对于训练较多的学生不存在难度,因此本题出错的较少。

  纵观整个做题情况,大部分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比较牢固,对于存在一定难度的问题,与*时训练少有一定的关系。

  三、今后教学措施:

  结合学生的考试情况,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

  1、把握好教材的知识体系,认真钻研新课程理念,理解、研究教材,找好教材中知识与课改的结合点,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课下积极做好培优转差工作。

  2、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有效的教学方法,树立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找到学*数学的乐趣和自信心。

  3、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联系实际生活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观察方法。

  4、要把训练学生的独立审题能力作为重点。

  5、要培养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自觉检查*惯。

  1 整数的意义

  自然数和0都是整数。

  2 自然数

  我们在数物体的时候,用来表示物体个数的1,2,3……叫做自然数。

  一个物体也没有,用0表示。0也是自然数。

  3计数单位

  一(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亿……都是计数单位。

  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这样的计数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4 数位

  计数单位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

  5数的整除

  整数a除以整数b(b ≠ 0),除得的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a能被b整除,或者说b能整除a 。

  如果数a能被数b(b ≠ 0)整除,a就叫做b的倍数,b就叫做a的约数(或a的因数)。倍数和约数是相互依存的。

  因为35能被7整除,所以35是7的倍数,7是35的约数。

  一个数的约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其中最小的约数是1,最大的 约数是它本身。例如:10的约数有1、2、5、10,其中最小的约数是1,最大的约数是10。

  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其中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3的倍数有:3、6、9、12……其中最小的倍数是3 ,没有最大的倍数。

  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能被2整除,例如:202、480、304,都能被2整除。。

  个位上是0或5的数,都能被5整除,例如:5、30、405都能被5整除。。

  一个数的各位上的数的和能被3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例如:12、108、204都能被3整除。

  一个数各位数上的和能被9整除,这个数就能被9整除。

  能被3整除的数不一定能被9整除,但是能被9整除的数一定能被3整除。

  一个数的末两位数能被4(或25)整除,这个数就能被4(或25)整除。例如:16、404、1256都能被4整除,50、325、500、1675都能被25整除。

  一个数的末三位数能被8(或125)整除,这个数就能被8(或125)整除。例如:1168、4600、5000、12344都能被8整除,1125、13375、5000都能被125整除。

  能被2整除的数叫做偶数。

  不能被2整除的数叫做奇数。

  0也是偶数。自然数按能否被2 整除的特征可分为奇数和偶数。

  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约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100以内的质数有:2、3、5、7、11、13、17、19、23、29、31、37、41、43、47、53 、59、61、67、71、73、79、83、89、97。

  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约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例如 4、6、8、9、12都是合数。

  1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自然数除了1外,不是质数就是合数。如果把自然数按其约数的个数的不同分类,可分为质数、合数和1。

  每个合数都可以写成几个质数相乘的形式。其中每个质数都是这个合数的因数,叫做这个合数的质因数,例如15=3×5,3和5 叫做15的质因数。

  把一个合数用质因数相乘的形式表示出来,叫做分解质因数。

  例如把28分解质因数

  几个数公有的约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约数。其中最大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大公约数,例如12的约数有1、2、3、4、6、12;18的约数有1、2、3、6、9、18。其中,1、2、3、6是12和1 8的公约数,6是它们的最大公约数。

  公约数只有1的两个数,叫做互质数,成互质关系的两个数,有下列几种情况:

  1和任何自然数互质。

  相邻的两个自然数互质。

  两个不同的质数互质。

  当合数不是质数的倍数时,这个合数和这个质数互质。

  两个合数的公约数只有1时,这两个合数互质,如果几个数中任意两个都互质,就说这几个数两两互质。

  如果较小数是较大数的约数,那么较小数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

  如果两个数是互质数,它们的最大公约数就是1。

  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如2的倍数有2、4、6 、8、10、12、14、16、18 ……

  3的倍数有3、6、9、12、15、18 …… 其中6、12、18……是2、3的公倍数,6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如果较大数是较小数的倍数,那么较大数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如果两个数是互质数,那么这两个数的积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几个数的公约数的个数是有限的,而几个数的公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加法交换律 a+b=b+a

  结合律 (a+b)+c=a+(b+c)

  减法性质 a-b-c=a-(b+c)

  a-(b-c)=a-b+c

  乘法交换律 a×b=b×a

  结合律 (a×b)×c=a×(b×c)

  分配律 (a+b)×c=a×c+b×c

  除法性质 a÷(b×c)=a÷b÷c

  a÷(b÷c)=a÷b×c

  (a+b)÷c=a÷c+b÷c

  (a-b)÷c=a÷c-b÷c

  商不变性质m≠0 a÷b=(a×m)÷(b×m) =(a÷m)÷(b÷m)

  ■积的变化规律:在乘法中,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推广:一个因数扩大A倍,另一个因数扩大B倍,积扩大AB倍.

  一个因数缩小A倍,另一个因数缩小B倍,积缩小AB倍.

  ■商不变规律:在除法中,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推广:被除数扩大(或缩小)A倍,除数不变,商也扩大(或缩小)A倍.

  被除数不变,除数扩大(或缩小)A倍,商反而缩小(或扩大)A倍.

  ■利用积的变化规律和商不变规律性质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但在有余数的除法中要注意余数.

  如:8500÷200= 可以把被除数、除数同时缩小100倍来除,即85÷2= ,商不变,但此时的余数1是被缩小100被后的,所以还原成原来的余数应该是100.

  ■用字母表示数

  用字母表示数是代数的基本特点.既简单明了,又能表达数量关系的一般规律.

  ■用字母表示数的注意事项

  1、数字与字母、字母和字母相乘时,乘号可以简写成““或省略不写.数与数相乘,乘号不能省略.

  2、当1和任何字母相乘时,“ 1” 省略不写.

  3、数字和字母相乘时,将数字写在字母前面.

  ■含有字母的式子及求值

  求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或利用公式求值,应注意书写格式

  ■等式与方程

  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等式.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应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含有未知数;二是等式.所以,方程一定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方程的解和解方程

  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方程的解.

  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解方程.

  ■在列方程解文字题时,如果题中要求的未知数已经用字母表示,解答时就不需要写设,否则首先演将所求的未知数设为x.

  ■解方程的方法

  1、直接运用四则运算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去解.如x-8=12

  加数+加数=和 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被减数-减数=差 减数=被减数-差 被减数=差+减数

  被乘数×乘数=积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被除数÷除数=商 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除数×商

  2、先把含有未知数x的项看作一个数,然后再解.如3x+20=41

  先把3x看作一个数,然后再解.

  3、按四则运算顺序先计算,使方程变形,然后再解.如2.5×4-x=4.2,

  要先求出2.5×4的积,使方程变形为10-x=4.2,然后再解.

  4、利用运算定律或性质,使方程变形,然后再解.如:2.2x+7.8x=20

  先利用运算定律或性质使方程变形为(2.2+7.8)x=20,然后计算括号里面使方程变形为10x=20,最后再解.

  小学数学表内乘法知识点

  1、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表示更加简便。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2、加法和乘法的改写,如:5+5+5+5写成乘法算式:5×4或4×5 ;反之,乘法也可改写成加法。如:8×4=8+8+8+8 (在忘记乘法口诀或口诀记不准时,可把乘法算式改写成加法算式来计算。)加法写成乘法时,加法的和与乘法的积相同。

  3、2×7=14读作:2乘7等于14;3乘4等于12写作:3×4=12。

  4、乘法算式中,两个乘数(因数)交换位置,积不变。如:8×4=4×8

  5、看图,写乘加、乘减算式时:

  乘加:先把相同的部分用乘法表示,再加上不相同的部分。先算相同再加不同。乘减:先把每一份数都当作相同的数来算,写成乘法,再把多算进去的数减去。如:加法:5+5+5+5+3=23乘加:5×4+3=23乘减:5×5-3=23

  6、“求几个几相加的和是多少”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如:7的3倍是多少?(7×3=21),5个8相加的和是多少?(8×5=40)

  练*:

  1、5个6相加写作乘法算式是( )或( )。

  2、先看图,再填空★★★ ★★★ ★★★ ★★★

  (1)求一共有多少个的加法算式是:____ ;

  (2)求一共有多少个的乘法算式是:________;

  (3)第二行画△是4个3:

  第一行:○○○第二行:

  在8×6=48中,8和6都叫做( ),48叫做( )。

  先把乘法口诀填完整,再写出两个相应的乘法算式。

  (1)( )八二十四(乘法口诀要大写)

  (2)七( )六十三(乘法算式要小写)

  3、根据算式写出乘法口诀。8×7( ) 6×9( )

  4、5+5+5+4=( )或( ) 8+8+8+8-7=( )或( )

  小学数学四大领域主要内容

  数与代数:的认识,数的表示,数的大小,数的运算,数量的估计;

  图形与几何:空间与*面的基本图形,图形的性质和分类;图形的*移、旋转、轴对称;

  统计与概率: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处理数据;

  实践与综合应用:以一类问题为载体,学生主动参与的学*活动,是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长度单位换算:

  小学数学单位换算

  1千米=1000米。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米=100厘米。

  1厘米=10毫米。的重要途径。

  1、从正面看一个立体图形,看到的是长方形,这个立体图形可能是长方体,还可能是圆柱。

  2、看到的立体图形的一个面是正方形,这个立体图形可能是正方体,还可能是长方体。

  3、看到的立体图形的一个面圆形,这个立体图形可能是球,还可能是圆柱,圆锥。

  4、面对面看到的物体形状一样,但方向相反。

  5、观察组合物体的表面时,与物体的高矮和是否对齐无关。

  6、练*

  (1)在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看到的形状一定不同。(×)(球)

  (2)在同一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最多只能看到3个面。(√)

  (3)从正面看一个正方体,看到一个长方形。(×)

  (4)小明从一个物体的上面看到一个正方形,那么这个物体一定是正方形。(×)

  (5)从一个长方体的任何一面观察,都不可能看到正方形。(×)

  (6)从不同的位置看同一个物体,看到的形状(不一定)相同。

  (7)从正面看一个正方体,只能看到一个(正方)形。

  (8)从一个物体的上面看到一个正方形,它是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

  (9)从一个长方体的任何一个面看,不可能看到(圆)。

  数学概念

  正确地理解和形成一个数学概念,必须明确这个数学概念的内涵——对象的“质”的特征,及其外延——对象的“量”的范围。一般来说,数学概念是运用定义的形式来揭露其本质特征的。但在这之前,有一个通过实例、练*及口头描述来理解的阶段。

  比如,儿童对自然数,对运算结果——和、差、积、商的理解,就是如此。到小学高年级,开始出现以文字表达一个数学概念,即定义的方式,如分数、比例等。有些数学概念要经过长期的酝酿,最后才以定义的形式表达,如函数、极限等。定义是准确地表达数学概念的方式。

  许多数学概念需要用数学符号来表示。如dy表示函数y的微分。数学符号是表达数学概念的一种独特方式,对学生理解和形成数学概念起着极大的作用,它把学生掌握数学概念的思维过程简约化、明确化了。许多数学概念的定义就是用数学符号来表达,从而增强了科学性。

  许多数学概念还需要用图形来表示。有些数学概念本身就是图形,如*行四边形、棱锥、双曲线等。有些数学概念可以用图像来表示,比如函数y=x+1的图像。有些数学概念具有几何意义,如函数的微分。数形结合是表达数学概念的又一独特方式,它把数学概念形象化、数量化了。

  总之,数学概念是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

  数学中什么叫棱

  物体上的条状突起,或不同方向的两个*面相连接的部分。棱柱是几何学中的一种常见的三维多面体,指上下底面*行且全等,侧棱*行且相等的封闭几何体。在正方体和长方体中,具有12个棱长,且棱长在不同的几何体中有不同的特点。

  时分秒

  1、钟面上有3根针,它们是(时针)、(分针)、(秒针),其中走得最快的是(秒针),走得最慢的是(时针)。


小学数学知识点整理 (菁华3篇)(扩展4)

——产业转移高中地理知识点整理3篇

  第五章 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第一节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

  1。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必要性

  ⑴自然原因:

  ①区域分布不均匀;

  ②自然资源一般不具流动性。

  ⑵经济原因:区域间经济发展不*衡,各区域资源供求不匹配。

  西气东输:以新疆天然气资源为基础,以长江三角洲作为天然气的目标市场,建设从塔里木盆地至上海的输气管道。

  2。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

  ⑴我国能源资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

  ①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对能源需求量大,但是能源相对短缺,经济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

  ②西部地区经济相对落后,能源资源蕴藏丰富,需求量小,能源优势难以发挥。

  ⑵调整能源消费结构:

  ①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以煤为主,易引发酸雨等环境问题;

  ②北煤南运对我国南北向铁路运输带来很大压力。

  ⑶我国油气资源开发的战略重点在西部:

  ①天然气分布西多东少、北多南少;

  ②四大气区是新疆(塔里木、准噶尔)、青海(柴达木)、川渝(四川盆地)、陕甘宁(鄂尔多斯);

  ③东部油气开发已到中后期,西部是战略接替区,发展战略是稳定东部,发展西部。

  3。西气东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⑴对中西部经济发展(输出地)的影响:

  ①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经济发展;

  ②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

  ③有利于西部地区能源气化,缓解因植被破坏对环境的压力。

  ⑵对东部经济发展(输入地)的影响:

  ①缓解东部地区能源紧缺状况,促进经济发展;

  ②有利于改善东部地区能源结构;

  ③有利于净化大气环境;

  ④促进东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

  第二节 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

  1。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⑴产业转移

  ①概念: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的现象。

  ②分类:区域和国际产业转移。

  ③目的:降低成本,扩大销售市场,追求更高利润。

  ⑵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①劳动力因素:具有充足、高素质且价格较低廉的劳动力资源的国家或地区,往往成为产业转移的目的地。②内部交易成本因素:发展*家为了吸引发达国家的投资,首先要改善投资环境以减少企业生产的内部交易成本。③市场因素;④其他:国际经济形势变化、国家政策调整、地价昂贵、环境污染

  2。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⑴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

  ①发达国家使国内的生产要素集中到新的主导产业;

  ②发展*家缩短产业升级时间,加快工业化进程。

  ⑵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不同经济水*的国家发展不同阶段的产业

  ①发展*家发展处于成熟期或衰退期的产业;发展*家占据利润低的加工环节。

  ②发达国家发展处于开发期或增长期的产业;发达国家占据利润高的设计和营销环节。

  ⑶改变了区域地理环境:产业转移伴随着污染转移和扩散,发展*家应注意产业转移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⑷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

  ①发达国家产业转移常常引起失业人口增加,如日本;

  ②发展*家接受产业转移有助于缓解就业压力。

  第五章 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第一节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

  1。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必要性

  ⑴自然原因:

  ①区域分布不均匀;

  ②自然资源一般不具流动性。


小学数学知识点整理 (菁华3篇)(扩展5)

——初中数学知识点整理 (菁华5篇)

  1、正方形的概念

  有一组邻边相等并且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行四边形叫做正方形。

  2、正方形的性质

  (1)具有*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的一切性质;

  (2)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四条边都相等;

  (3)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并且互相垂直*分,每一条对角线*分一组对角;

  (4)正方形是轴对称图形,有4条对称轴;

  (5)正方形的一条对角线把正方形分成两个全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两条对角线把正方形分成四个全等的小等腰直角三角形;

  (6)正方形的一条对角线上的一点到另一条对角线的两端点的距离相等。

  3、正方形的判定

  (1)判定一个四边形是正方形的主要依据是定义,途径有两种:

  先证它是矩形,再证有一组邻边相等。

  先证它是菱形,再证有一个角是直角。

  (2)判定一个四边形为正方形的一般顺序如下:

  先证明它是*行四边形;

  再证明它是菱形(或矩形);

  最后证明它是矩形(或菱形)。

  圆柱体要领:如果用垂直于轴的两个*面去截圆柱面,那么两个截面和圆柱面所围成的几何体叫做直圆柱,简称圆柱。

  圆柱体的定义

  1、旋转定义法:一个长方形以一边为轴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一周,所经过的空间叫做圆柱体。

  2、*移定义法:以一个圆为底面,上或下移动一定的距离,所经过的空间叫做圆柱体。

  性质 1.圆柱的两个圆面叫底面,周围的面叫侧面,一个圆柱体是由两个底面和一个侧面组成的。

  2.圆柱体的两个底面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面。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是圆柱体的高。

  3.圆柱体的侧面是一个曲面,圆柱体的侧面的展开图是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x高,即:

  S侧面积=Ch=2πrh

  底面周长C=2πr=πd

  圆柱的表面积=侧面积+底面积x2=2πr2+Ch=2πr(r+h)

  4.圆柱的体积=底面积x高

  即 V=S底面积×h=(π×r×r)h

  5.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是圆锥的3倍 6.圆柱体可以用一个*行四边形围成

  圆柱的表面积= 圆柱的表面积=侧面积+底面积x2

  6.把圆柱沿底面直径分成两个同样的部分,每一个部分叫半圆柱。这时与原来的圆柱比较,体积不变、表面积增加两个直径X高的长方形。

  7.圆柱的轴截面是直径x高的长方形,横截面是与底面相同的圆。

  一、数与代数A:数与式:

  1:有理数

  有理数:①整数→正整数/0/负整数 ②分数→正分数/负分数

  数轴:①画一条水*直线,在直线上取一点表示0(原点),选取某一长度作为单位长度,规定直线上向右的方向为正方向,就得到数轴

  ②任何一个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

  ③如果两个数只有符号不同,那么我们称其中一个数为另外一个数的相反数,也称这两个数互为相反数。

  在数轴上,表示互为相反数的两个点,位于原点的两侧,并且与原点距离相等。

  ④数轴上两个点表示的数,右边的总比左边的大。正数大于0,负数小于0,正数大于负数。

  绝对值:①在数轴上,一个数所对应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该数的绝对值。

  ②正数的绝对值是他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他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两个负数比较大小,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有理数的运算:加法:①同号相加,取相同的符号,把绝对值相加。②异号相加,绝对值相等时和为0;绝对值不等时,取绝对值较大的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③一个数与0相加不变。

  减法: 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乘法:①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绝对值相乘。②任何数与0相乘得0。③乘积为1的两个有理数互为倒数。

  除法:①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一个数的倒数。②0不能作除数。

  乘方:求N个相同因数A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幂,A叫底数,N叫次数。

  混合顺序:先算乘法,再算乘除,最后算加减,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的。

  2:实数

  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叫无理数

  *方根:①如果一个正数X的*方等于A,那么这个正数X就叫做A的算术*方根。②如果一个数X的*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方根。③一个正数有2个*方根/0的*方根为0/负数没有*方根。④求一个数A的*方根运算,叫做开*方,其中A叫做被开方数。

  立方根:①如果一个数X的立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立方根。②正数的立方根是正数/0的立方根是0/负数的立方根是负数。③求一个数A的立方根的运算叫开立方,其中A叫做被开方数。

  实数:①实数分有理数和无理数。②在实数范围内,相反数,倒数,绝对值的意义和有理数范围内的相反数,倒数,绝对值的意义完全一样。③每一个实数都可以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

  3:代数式

  代数式:单独一个数或者一个字母也是代数式。

  合并同类项:①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项,叫做同类项。②把同类项合并成一项就叫做合并同类项。③在合并同类项时,我们把同类项的系数相加,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

  4:整式与分式

  整式:①数与字母的乘积的代数式叫单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多项式,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整式。②一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和叫做这个单项式的次数。③一个多项式中,次数最高的项的次数叫做这个多项式的次数。

  整式运算:加减运算时,如果遇到括号先去括号,再合并同类项。

  幂的运算:AM。AN=A(M+N) (AM)N=AMN (AB)N=AN。BN 除法一样。

  A0=1,A-P=1/AP

  整式的乘法:①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把他们的系数,相同字母的幂分别相乘,其余字母连同他的指数不变,作为积的因式。②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就是根据分配律用单项式去乘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③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先用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乘另外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公式两条:*方差公式/完全*方公式

  整式的除法:①单项式相除,把系数,同底数幂分别相除后,作为商的因式;对于只在被除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他的指数一起作为商的一个因式。②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先把这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分别除以单项式,再把所得的商相加。

  分解因式: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这种变化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分解因式

  方法:提公因式法/运用公式法/分组分解法/十字相乘法

  分式:①整式A除以整式B,如果除式B中含有分母,那么这个就是分式,对于任何一个分式,分母不为0。②分式的分子与分母同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

  分式的运算:乘法:把分子相乘的积作为积的分子,把分母相乘的积作为积的分母。

  除法:除以一个分式等于乘以这个分式的倒数。

  加减法:①同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②异分母的分式先通分,化为同分母的分式,再加减。

  分式方程:①分母中含有未知数的方程叫分式方程。②使方程的分母为0的解称为原方程的增根。

  B:方程与不等式

  1:方程与方程组

  一元一次方程:①在一个方程中,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指数是1,这样的方程叫一元一次方程。②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或乘以或除以(不为0)一个代数式,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去分母,移项,合并同类项,未知数系数化为1。

  二元一次方程: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二元一次方程组:两个二元一次方程组成的方程组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

  适合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的一组未知数的值,叫做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的一个解。

  二元一次方程组中各个方程的公共解,叫做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的解。

  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代入消元法/加减消元法。

  2: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不等式:①用符号〉,=,〈号连接的式子叫不等式。②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整式,不等号的方向不变。③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者除以一个正数,不等号方向不变。④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方向相反。

  不等式的解集:①能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不等式的解。②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的所有解,组成这个不等式的解集。③求不等式解集的过程叫做解不等式。

  一元一次不等式:左右两边都是整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1的不等式叫一元一次不等式。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①关于同一个未知数的几个一元一次不等式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②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中各个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叫做这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③求不等式组解集的过程,叫做解不等式组。

  3:函数

  变量:因变量,自变量。

  在用图象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时,通常用水*方向的数轴上的点自变量,用竖直方向的数轴上的点表示因变量。

  一次函数:①若两个变量X,Y间的关系式可以表示成Y=KX+B(B为常数,K不等于0)的形式,则称Y是X的一次函数。②当B=0时,称Y是X的正比例函数。

  一次函数的图象:①把一个函数的自变量X与对应的因变量Y的值分别作为点的横坐标与纵坐标,在直角坐标系内描出它的对应点,所有这些点组成的图形叫做该函数的图象。②正比例函数Y=KX的图象是经过原点的一条直线。③在一次函数中,当K〈0,B〈O,则经234象限;当K〈0,B〉0时,则经124象限;当K〉0,B〈0时,则经134象限;当K〉0,B〉0时,则经123象限。④当K〉0时,Y的值随X值的增大而增大,当X〈0时,Y的值随X值的增大而减少。

  二、空间与图形

  A:图形的认识:

  1:点,线,面

  点,线,面:①图形是由点,线,面构成的。②面与面相交得线,线与线相交得点。③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展开与折叠:①在棱柱中,任何相邻的两个面的交线叫做棱,侧棱是相邻两个侧面的交线,棱柱的所有侧棱长相等,棱柱的上下底面的形状相同,侧面的形状都是长方体。②N棱柱就是底面图形有N条边的棱柱。

  截一个几何体:用一个*面去截一个图形,截出的面叫做截面。

  3视图: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

  多边形:他们是由一些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线段依次首尾相连组成的封闭图形。

  弧,扇形:①由一条弧和经过这条弧的端点的两条半径所组成的图形叫扇形。②圆可以分割成若干个扇形。

  2:角

  线:①线段有两个端点。②将线段向一个方向无限延长就形成了射线。射线只有一个端点。③将线段的两端无限延长就形成了直线。直线没有端点。④经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比较长短:①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②两点之间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点之间的距离。

  角的度量与表示:①角由两条具有公共端点的射线组成,两条射线的公共端点是这个角的顶点。②一度的1/60是一分,一分的1/60是一秒。

  角的比较:①角也可以看成是由一条射线绕着他的端点旋转而成的。②一条射线绕着他的端点旋转,当终边和始边成一条直线时,所成的角叫做*角。始边继续旋转,当他又和始边重合时.

  初一年级知识点:认识三角形

  1.三角形: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三角形的特征:

  ①不在同一直线上;

  ②三条线段;

  ③首尾顺次相接;

  ④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2.三角形中的三条重要线段:角*分线、中线、高

  (1)角*分线:三角形的一个内角的*分线与这个角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和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分线。

  (2)中线:在三角形中,连接一个顶点和它的对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线。

  (3)高: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所在直线作垂线,顶点和垂足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

  说明:

  ①三角形的角*分线、中线、高都是线段;

  ②三角形的角*分线、中线都在三角形内部且都交于一点;三角形的高可能在三角形的内部(锐角三角形)、外部(钝角三角形),也可能在边上(直角三角形),它们(或延长线)相交于一点。

  课后*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三角形的角*分线、中线、高都在三角形的内部

  B.直角三角形只有一条高

  C.三角形的三条高至少有一条在三角形内

  D.钝角三角形的三条高均在三角形外

  2.等边三角形三边上的中线、高、角*分线共有 ( )

  A.3条 B.5条 C.7条 D.9条

  3.(1)在△ABC中,AD是∠BAC的*分线,BE是AC边上的中线,∠BAD=40o,则∠CAD=______,若AC=6 cm,则AE=______.

  (2)△ABC的周长为18 cm,BE、CF分别为AC、AB边上的中线,BE、CF相交于O,AO的延长线交BC于D,且AF =3 cm,AE=2 cm.则BD的长为______.

  初一年级知识点:认识三角形

  1.三角形: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三角形的特征:

  ①不在同一直线上;

  ②三条线段;

  ③首尾顺次相接;

  ④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2.三角形中的三条重要线段:角*分线、中线、高

  (1)角*分线:三角形的一个内角的*分线与这个角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和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分线。

  (2)中线:在三角形中,连接一个顶点和它的对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线。

  (3)高: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所在直线作垂线,顶点和垂足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

  说明:

  ①三角形的角*分线、中线、高都是线段;

  ②三角形的角*分线、中线都在三角形内部且都交于一点;三角形的高可能在三角形的内部(锐角三角形)、外部(钝角三角形),也可能在边上(直角三角形),它们(或延长线)相交于一点。


小学数学知识点整理 (菁华3篇)(扩展6)

——初二数学知识点整理 (菁华3篇)

  五大知识点:

  1、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概念及应用

  2、一元二次方程的四种解法(因式分解法、开*方法和配方法、配方法的拓展运用、公式法)

  3、根的判别式

  4、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销售问题和增长率问题、面积问题和动态问题)

  5、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韦达定理)

  【课本相关知识点】

  1、一元二次方程:只含有 未知数,并且未和数的 是2,这样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2、能使一元二次方程 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或根)

  3、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任何一个一元二次方程经过化简、整理都可以转化为 的形式,这个形式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其中ax2是 ,a是 ,bx是 ,b是 ,c是常数项

  1 *行四边形

  性质:对边相等;对角相等;对角线互相*分。

  判定: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行四边形;

  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行四边形;

  对角线互相*分的四边形是*行四边形;

  一组对边*行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行四边形。

  推论:三角形的中位线*行第三边,并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2 特殊的*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

  (1) 矩形

  性质: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矩形具有*行四边形的所有性质

  判定: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行四边形是矩形; 对角线相等的*行四边形是矩形;

  推论: 直角三角形斜边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2) 菱形 性质: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分一组对角; 菱形具有*行四边形的一切性质

  判定:有一组邻边相等的*行四边形是菱形; 对角线互相垂直的*行四边形是菱形; 四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3) 正方形:既是一种特殊的矩形,又是一种特殊的菱形,所以它具有矩形和菱形的所有 性质。

  3 梯形:直角梯形和等腰梯形

  等腰梯形:等腰梯形同一底边上的两个角相等; 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同一个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方根、算数*方根和立方根

  1、算术*方根:一般地,如果一个正数x的*方等于a,即x2=a,那么这个正数x就叫做a的算术*方根。特别地,0的算术*方根是0。

  表示方法:读作根号a。

  性质:正数和零的算术*方根都只有一个,零的算术*方根是零。

  2、*方根:一般地,如果一个数x的*方等于a,即x2=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方根(或二次方根)。

  表示方法:正数a的*方根,读作“正、负根号a”。

  性质:一个正数有两个*方根,它们互为相反数;零的*方根是零;负数没有*方根。

  开*方:求一个数a的*方根的运算,叫做开*方。


小学数学知识点整理 (菁华3篇)(扩展7)

——初二语文上册知识点整理 (菁华3篇)

  1、新闻:又称消息,通常分为动态新闻、综合新闻、典型报道和新闻述评四类。其中,动态新闻是报纸、广播最常用的一种。它报道的是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新成就。

  2、新闻的要素:也就是记叙要素,包括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3、新闻的特点:立场、观点鲜明,内容真实、具体,反映迅速,语言简明准确。

  4、常用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下定义、画图表、引资料、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等。

  5、说明文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现象——本质、原因——结果、整体——部分、概括——具体、特点——用途、主——次、总——分)

  6、环境描写:社会环境描写作用:交代时代背景、社会*俗、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季节、气候、时间和景物、场景)作用:交代时间背景、渲染气氛、表现人物某性格、烘托人物某心情、推动情节的发展、深化主题。

  阿长与《山海经》

  1、选自《朝花夕拾》(《鲁迅全集》)。

  2、本文写了:①阿长称呼的由来②“大”字睡相③元旦的古怪仪式④买《山海经》⑤一些繁琐的道理⑥讲“长毛”的故事

  3、阿长:①对孩子倾注一片心血的人②一个不幸而又热望一生*安的劳动妇女③一个没有文化的粗人,却是民间文化的载体(如吉利文化,避讳修辞,珍惜劳动成果,讲究形象)

  4、描写阿长:外貌、语言、行动、神态。

  5、“我”的心理:对阿长的隔膜和轻视。

  背影

  1、选自《朱自清散文全集》。朱自清(1898-1948),字佩玄,江苏扬州人。散文家、诗人、学者。作品收在《朱自清全集》里。

  2、本文抒发了父亲对儿子的疼爱和儿子对父亲的感念之情。

  3、背影的四处描写:①开门见山,有一种浓厚的感情氛围②望父买橘③父子分手④呼应开头,作者对老夫的思念之情不能自已

  4、父亲的外貌描写:穿戴→照应开头所写家境;与我的紫毛大衣形成对比。

  5、“我”用自己的情感烘托父亲的背影,我的情感:激动,感激,感动,心疼,愧疚……

  6、流泪:徐州奔丧——悲哀之泪 望父买橘——感动之泪 父子分手——惆怅之泪 别后思父——伤心之泪

  台阶

  1、选自小说集《台阶》。

  2、旧台阶(1-6)三级青石板地位低

  新台阶(18-29)九级水泥地位高

  3、父亲的性格:倔强,勤劳,坚强,俭朴,谦卑

  4、作者对父亲的感情混杂了敬仰,赞叹和同情。

  老王

  1、选自《杨绛散文》杨绛散文集:《干校六记》《将饮茶》译有《堂吉柯德》

  2、镶嵌:比喻,夸张,强调了老王步履维艰,身体僵直

  3、强笑:准确而含蓄,透露了老往自己变成这个样子,还送东西老谢我们,心里又说不出的辛酸和感激。

  4、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一个社会有幸运者和不幸者,幸运者有责任去帮助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改善他们的处境,让他们过上好日子。作者之所以“愧怍”因为作者作为幸运者对老王的关心还不够。

  5、生活情况:①职业,谋生手段②生理缺陷,谋生的困难③居住条件差

  6、交往的事:①带送冰块②送钱先生上医院不收钱③临死前送香油和鸡蛋

  7、老王:老实厚道,心地善良,知恩图报,孤苦伶仃。

  8、“前任”:大词小用,用词简洁之至,且又风趣。

  9、杨绛全家有人道主义思想,有*等观念。

  信客

  1、选自《秋雨散文》。信客,乡村过去没有邮局,对外通信往来主要靠从事这种特殊职业的人。

  2、余秋雨著有《文化苦旅》《山居笔记》《秋雨散文》《千年一叹》《文明的碎片》。

  余秋雨的写作风格:典雅,质朴,畅达

  3、本文写了信客从业缘起,信客生涯,转业之后

  4、信客生涯:①新老信客谈从业之苦(总领)②工作繁忙③传递噩耗,料理后事,送遗物④代写书信

  5、本文概括地写了信客在谋生者死后当代理人,具体地写了一次遭诬陷的事

  6、信客:诚实无私,任劳任怨,克尽职守,待人宽容,善良厚道,通达世理

  7、老信客略写暗线写老信客一生命运赞赏和同情

  8、年轻信客详写明线写年轻信客生涯赞颂和褒扬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荒秽huì荷hè锄候骑jì

  都dū护燕yān然豚tún

  点拨:注意多音字“荷”“骑”“都”“燕”的读音。

  2.解释加点的词语。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