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重点数学知识点整理(精选5篇)

首页 / 知识 / |

  高一重点数学知识点整理 1

  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1.“包含”关系—子集

  注意:有两种可能

  (1)A是B的一部分,;

  (2)A与B是同一集合。

  反之:集合A不包含于集合B,或集合B不包含集合A,记作AB或BA

  2.“相等”关系:A=B(5≥5,且5≤5,则5=5)实

  例:设A={x|x2-1=0}B={-1,1}“元素相同则两集合相等”

  即:

  ①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AíA

  ②真子集:如果AíB,且A1B那就说集合A是集合B的真子集,记作AB(或BA)

  ③如果AíB,BíC,那么AíC

  ④如果AíB同时BíA那么A=B

  3.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记为Φ

  规定: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4.子集个数:

  有n个元素的集合,含有2n个子集,2n-1个真子集,含有2n-1个非空子集,含有2n-1个非空真子集

  高一重点数学知识点整理 2

  (一)、映射、函数、反函数1、对应、映射、函数三个概念既有共性又有区别,映射是一种特殊的对应,而函数又是一种特殊的映射.2、对于函数的概念,应注意如下几点:(1)掌握构成函数的三要素,会判断两个函数是否为同一函数.(2)掌握三种表示法――列表法、解析法、图象法,能根实际问题寻求变量间的函数关系式,特别是会求分段函数的解析式.(3)如果y=f(u),u=g(x),那么y=f[g(x)]叫做f和g的复合函数,其中g(x)为内函数,f(u)为外函数.3、求函数y=f(x)的反函数的一般步骤:(1)确定原函数的值域,也就是反函数的定义域;(2)由y=f(x)的解析式求出x=f-1(y);(3)将x,y对换,得反函数的*惯表达式y=f-1(x),并注明定义域.注意①:对于分段函数的反函数,先分别求出在各段上的反函数,然后再合并到一起.②熟悉的应用,求f-1(x0)的值,合理利用这个结论,可以避免求反函数的过程,从而简化运算.

  高一重点数学知识点整理 3

  指数函数

  (1)指数函数的定义域为所有实数的集合,这里的前提是a大于0,对于a不大于0的情况,则必然使得函数的定义域不存在连续的区间,因此我们不予考虑。

  (2)指数函数的值域为大于0的实数集合。

  (3)函数图形都是下凹的。

  (4)a大于1,则指数函数单调递增;a小于1大于0,则为单调递减的。

  (5)可以看到一个显然的规律,就是当a从0趋向于无穷大的过程中(当然不能等于0),函数的曲线从分别接*于Y轴与X轴的正半轴的单调递减函数的位置,趋向分别接*于Y轴的正半轴与X轴的负半轴的单调递增函数的位置。其中水*直线y=1是从递减到递增的一个过渡位置。

  (6)函数总是在某一个方向上无限趋向于X轴,永不相交。

  (7)函数总是通过(0,1)这点。

  (8)显然指数函数无界。

  高一重点数学知识点整理 4

  立体几何初步

  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棱柱

  定义:有两个面互相*行,其余各面都是四边形,且每相邻两个四边形的公共边都互相*行,由这些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分类:以底面多边形的边数作为分类的标准分为三棱柱、四棱柱、五棱柱等。

  表示:用各顶点字母,如五棱柱或用对角线的端点字母,如五棱柱。

  几何特征:两底面是对应边*行的全等多边形;侧面、对角面都是*行四边形;侧棱*行且相等;*行于底面的截面是与底面全等的多边形。

  棱锥

  定义:有一个面是多边形,其余各面都是有一个公共顶点的三角形,由这些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分类:以底面多边形的边数作为分类的标准分为三棱锥、四棱锥、五棱锥等

  表示:用各顶点字母,如五棱锥

  几何特征:侧面、对角面都是三角形;*行于底面的截面与底面相似,其相似比等于顶点到截面距离与高的比的*方。

  棱台

  定义:用一个*行于棱锥底面的*面去截棱锥,截面和底面之间的部分。

  分类:以底面多边形的边数作为分类的标准分为三棱态、四棱台、五棱台等

  表示:用各顶点字母,如五棱台

  几何特征:①上下底面是相似的*行多边形②侧面是梯形③侧棱交于原棱锥的顶点

  圆柱

  定义:以矩形的一边所在的直线为轴旋转,其余三边旋转所成的曲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几何特征:①底面是全等的圆;②母线与轴*行;③轴与底面圆的半径垂直;④侧面展开图是一个矩形。

  圆锥

  定义:以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为旋转轴,旋转一周所成的曲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几何特征:①底面是一个圆;②母线交于圆锥的顶点;③侧面展开图是一个扇形。

  圆台

  定义:用一个*行于圆锥底面的*面去截圆锥,截面和底面之间的部分

  几何特征:①上下底面是两个圆;②侧面母线交于原圆锥的顶点;③侧面展开图是一个弓形。

  球体

  定义:以半圆的直径所在直线为旋转轴,半圆面旋转一周形成的几何体

  几何特征:①球的截面是圆;②球面上任意一点到球心的距离等于半径。

  1、圆柱体:表面积:2πRr+2πRh体积:πR2h(R为圆柱体上下底圆半径,h为圆柱体高)

  2、圆锥体:表面积:πR2+πR[(h2+R2)的]体积:πR2h/3(r为圆锥体低圆半径,h为其高,

  3、a—边长,S=6a2,V=a3

  4、长方体a—长,b—宽,c—高S=2(ab+ac+bc)V=abc

  5、棱柱S—h—高V=Sh

  6、棱锥S—h—高V=Sh/3

  7、S1和S2—上、下h—高V=h[S1+S2+(S1S2)^1/2]/3

  8、S1—上底面积,S2—下底面积,S0—中h—高,V=h(S1+S2+4S0)/6

  9、圆柱r—底半径,h—高,C—底面周长S底—底面积,S侧—,S表—表面积C=2πrS底=πr2,S侧=Ch,S表=Ch+2S底,V=S底h=πr2h

  10、空心圆柱R—外圆半径,r—内圆半径h—高V=πh(R^2—r^2)

  11、r—底半径h—高V=πr^2h/3

  12、r—上底半径,R—下底半径,h—高V=πh(R2+Rr+r2)/313、球r—半径d—直径V=4/3πr^3=πd^3/6

  14、球缺h—球缺高,r—球半径,a—球缺底半径V=πh(3a2+h2)/6=πh2(3r—h)/3

  15、球台r1和r2—球台上、下底半径h—高V=πh[3(r12+r22)+h2]/6

  16、圆环体R—环体半径D—环体直径r—环体截面半径d—环体截面直径V=2π2Rr2=π2Dd2/4

  17、桶状体D—桶腹直径d—桶底直径h—桶高V=πh(2D2+d2)/12,(母线是圆弧形,圆心是桶的中心)V=πh(2D2+Dd+3d2/4)/15(母线是抛物线形)

  高一重点数学知识点整理 5

  直线和*面的位置关系:

  直线和*面只有三种位置关系:在*面内、与*面相交、与*面*行

  ①直线在*面内有无数个公共点

  ②直线和*面相交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

  直线与*面所成的角:*面的一条斜线和它在这个*面内的射影所成的锐角。

  esp.空间向量法(找*面的法向量)

  规定:a、直线与*面垂直时,所成的角为直角,b、直线与*面*行或在*面内,所成的角为0角

  由此得直线和*面所成角的取值范围为[0,90]

  最小角定理:斜线与*面所成的角是斜线与该*面内任一条直线所成角中的最小角

  三垂线定理及逆定理:如果*面内的一条直线,与这个*面的一条斜线的射影垂直,那么它也与这条斜线垂直

  esp.直线和*面垂直

  直线和*面垂直的定义:如果一条直线a和一个*面内的任意一条直线都垂直,我们就说直线a和*面互相垂直.直线a叫做*面的垂线,*面叫做直线a的垂面。

  直线与*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那么这条直线垂直于这个*面。

  直线与*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如果两条直线同垂直于一个*面,那么这两条直线*行。

  ③直线和*面*行没有公共点

  直线和*面*行的定义: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面没有公共点,那么我们就说这条直线和这个*面*行。

  直线和*面*行的判定定理:如果*面外一条直线和这个*面内的一条直线*行,那么这条直线和这个*面*行。

  直线和*面*行的性质定理: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面*行,经过这条直线的*面和这个*面相交,那么这条直线和交线*行。


高一重点数学知识点整理(精选5篇)扩展阅读


高一重点数学知识点整理(精选5篇)(扩展1)

——初中数学知识点整理 (菁华5篇)

初中数学知识点整理1

  1、正方形的概念

  有一组邻边相等并且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行四边形叫做正方形。

  2、正方形的性质

  (1)具有*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的一切性质;

  (2)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四条边都相等;

  (3)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并且互相垂直*分,每一条对角线*分一组对角;

  (4)正方形是轴对称图形,有4条对称轴;

  (5)正方形的一条对角线把正方形分成两个全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两条对角线把正方形分成四个全等的小等腰直角三角形;

  (6)正方形的一条对角线上的一点到另一条对角线的两端点的距离相等。

  3、正方形的判定

  (1)判定一个四边形是正方形的主要依据是定义,途径有两种:

  先证它是矩形,再证有一组邻边相等。

  先证它是菱形,再证有一个角是直角。

  (2)判定一个四边形为正方形的一般顺序如下:

  先证明它是*行四边形;

  再证明它是菱形(或矩形);

  最后证明它是矩形(或菱形)。

初中数学知识点整理2

  圆柱体要领:如果用垂直于轴的两个*面去截圆柱面,那么两个截面和圆柱面所围成的几何体叫做直圆柱,简称圆柱。

  圆柱体的定义

  1、旋转定义法:一个长方形以一边为轴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一周,所经过的空间叫做圆柱体。

  2、*移定义法:以一个圆为底面,上或下移动一定的距离,所经过的空间叫做圆柱体。

  性质 1.圆柱的两个圆面叫底面,周围的面叫侧面,一个圆柱体是由两个底面和一个侧面组成的。

  2.圆柱体的两个底面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面。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是圆柱体的高。

  3.圆柱体的侧面是一个曲面,圆柱体的侧面的展开图是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x高,即:

  S侧面积=Ch=2πrh

  底面周长C=2πr=πd

  圆柱的表面积=侧面积+底面积x2=2πr2+Ch=2πr(r+h)

  4.圆柱的体积=底面积x高

  即 V=S底面积×h=(π×r×r)h

  5.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是圆锥的3倍 6.圆柱体可以用一个*行四边形围成

  圆柱的表面积= 圆柱的表面积=侧面积+底面积x2

  6.把圆柱沿底面直径分成两个同样的部分,每一个部分叫半圆柱。这时与原来的圆柱比较,体积不变、表面积增加两个直径X高的长方形。

  7.圆柱的轴截面是直径x高的长方形,横截面是与底面相同的圆。

初中数学知识点整理3

  一、数与代数A:数与式:

  1:有理数

  有理数:①整数→正整数/0/负整数 ②分数→正分数/负分数

  数轴:①画一条水*直线,在直线上取一点表示0(原点),选取某一长度作为单位长度,规定直线上向右的方向为正方向,就得到数轴

  ②任何一个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

  ③如果两个数只有符号不同,那么我们称其中一个数为另外一个数的相反数,也称这两个数互为相反数。

  在数轴上,表示互为相反数的两个点,位于原点的两侧,并且与原点距离相等。

  ④数轴上两个点表示的数,右边的总比左边的大。正数大于0,负数小于0,正数大于负数。

  绝对值:①在数轴上,一个数所对应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该数的绝对值。

  ②正数的绝对值是他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他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两个负数比较大小,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有理数的运算:加法:①同号相加,取相同的符号,把绝对值相加。②异号相加,绝对值相等时和为0;绝对值不等时,取绝对值较大的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③一个数与0相加不变。

  减法: 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乘法:①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绝对值相乘。②任何数与0相乘得0。③乘积为1的两个有理数互为倒数。

  除法:①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一个数的倒数。②0不能作除数。

  乘方:求N个相同因数A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幂,A叫底数,N叫次数。

  混合顺序:先算乘法,再算乘除,最后算加减,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的。

  2:实数

  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叫无理数

  *方根:①如果一个正数X的*方等于A,那么这个正数X就叫做A的算术*方根。②如果一个数X的*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方根。③一个正数有2个*方根/0的*方根为0/负数没有*方根。④求一个数A的*方根运算,叫做开*方,其中A叫做被开方数。

  立方根:①如果一个数X的立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立方根。②正数的立方根是正数/0的立方根是0/负数的立方根是负数。③求一个数A的立方根的运算叫开立方,其中A叫做被开方数。

  实数:①实数分有理数和无理数。②在实数范围内,相反数,倒数,绝对值的意义和有理数范围内的相反数,倒数,绝对值的意义完全一样。③每一个实数都可以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

  3:代数式

  代数式:单独一个数或者一个字母也是代数式。

  合并同类项:①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项,叫做同类项。②把同类项合并成一项就叫做合并同类项。③在合并同类项时,我们把同类项的系数相加,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

  4:整式与分式

  整式:①数与字母的乘积的代数式叫单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多项式,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整式。②一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和叫做这个单项式的次数。③一个多项式中,次数最高的项的次数叫做这个多项式的次数。

  整式运算:加减运算时,如果遇到括号先去括号,再合并同类项。

  幂的运算:AM。AN=A(M+N) (AM)N=AMN (AB)N=AN。BN 除法一样。

  A0=1,A-P=1/AP

  整式的乘法:①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把他们的系数,相同字母的幂分别相乘,其余字母连同他的指数不变,作为积的因式。②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就是根据分配律用单项式去乘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③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先用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乘另外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公式两条:*方差公式/完全*方公式

  整式的除法:①单项式相除,把系数,同底数幂分别相除后,作为商的因式;对于只在被除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他的指数一起作为商的一个因式。②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先把这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分别除以单项式,再把所得的商相加。

  分解因式: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这种变化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分解因式

  方法:提公因式法/运用公式法/分组分解法/十字相乘法

  分式:①整式A除以整式B,如果除式B中含有分母,那么这个就是分式,对于任何一个分式,分母不为0。②分式的分子与分母同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

  分式的运算:乘法:把分子相乘的积作为积的分子,把分母相乘的积作为积的分母。

  除法:除以一个分式等于乘以这个分式的倒数。

  加减法:①同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②异分母的分式先通分,化为同分母的分式,再加减。

  分式方程:①分母中含有未知数的方程叫分式方程。②使方程的分母为0的解称为原方程的增根。

  B:方程与不等式

  1:方程与方程组

  一元一次方程:①在一个方程中,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指数是1,这样的方程叫一元一次方程。②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或乘以或除以(不为0)一个代数式,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去分母,移项,合并同类项,未知数系数化为1。

  二元一次方程: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二元一次方程组:两个二元一次方程组成的方程组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

  适合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的一组未知数的值,叫做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的一个解。

  二元一次方程组中各个方程的公共解,叫做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的解。

  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代入消元法/加减消元法。

  2: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不等式:①用符号〉,=,〈号连接的式子叫不等式。②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整式,不等号的方向不变。③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者除以一个正数,不等号方向不变。④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方向相反。

  不等式的解集:①能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不等式的解。②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的所有解,组成这个不等式的解集。③求不等式解集的过程叫做解不等式。

  一元一次不等式:左右两边都是整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1的不等式叫一元一次不等式。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①关于同一个未知数的几个一元一次不等式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②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中各个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叫做这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③求不等式组解集的过程,叫做解不等式组。

  3:函数

  变量:因变量,自变量。

  在用图象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时,通常用水*方向的数轴上的点自变量,用竖直方向的数轴上的点表示因变量。

  一次函数:①若两个变量X,Y间的关系式可以表示成Y=KX+B(B为常数,K不等于0)的形式,则称Y是X的一次函数。②当B=0时,称Y是X的正比例函数。

  一次函数的图象:①把一个函数的自变量X与对应的因变量Y的值分别作为点的横坐标与纵坐标,在直角坐标系内描出它的对应点,所有这些点组成的图形叫做该函数的图象。②正比例函数Y=KX的图象是经过原点的一条直线。③在一次函数中,当K〈0,B〈O,则经234象限;当K〈0,B〉0时,则经124象限;当K〉0,B〈0时,则经134象限;当K〉0,B〉0时,则经123象限。④当K〉0时,Y的值随X值的增大而增大,当X〈0时,Y的值随X值的增大而减少。

  二、空间与图形

  A:图形的认识:

  1:点,线,面

  点,线,面:①图形是由点,线,面构成的。②面与面相交得线,线与线相交得点。③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展开与折叠:①在棱柱中,任何相邻的两个面的交线叫做棱,侧棱是相邻两个侧面的交线,棱柱的所有侧棱长相等,棱柱的上下底面的形状相同,侧面的形状都是长方体。②N棱柱就是底面图形有N条边的棱柱。

  截一个几何体:用一个*面去截一个图形,截出的面叫做截面。

  3视图: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

  多边形:他们是由一些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线段依次首尾相连组成的封闭图形。

  弧,扇形:①由一条弧和经过这条弧的端点的两条半径所组成的图形叫扇形。②圆可以分割成若干个扇形。

  2:角

  线:①线段有两个端点。②将线段向一个方向无限延长就形成了射线。射线只有一个端点。③将线段的两端无限延长就形成了直线。直线没有端点。④经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比较长短:①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②两点之间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点之间的距离。

  角的度量与表示:①角由两条具有公共端点的射线组成,两条射线的公共端点是这个角的顶点。②一度的1/60是一分,一分的1/60是一秒。

  角的比较:①角也可以看成是由一条射线绕着他的端点旋转而成的。②一条射线绕着他的端点旋转,当终边和始边成一条直线时,所成的角叫做*角。始边继续旋转,当他又和始边重合时.

初中数学知识点整理4

  初一年级知识点:认识三角形

  1.三角形: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三角形的特征:

  ①不在同一直线上;

  ②三条线段;

  ③首尾顺次相接;

  ④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2.三角形中的三条重要线段:角*分线、中线、高

  (1)角*分线:三角形的一个内角的*分线与这个角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和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分线。

  (2)中线:在三角形中,连接一个顶点和它的对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线。

  (3)高: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所在直线作垂线,顶点和垂足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

  说明:

  ①三角形的角*分线、中线、高都是线段;

  ②三角形的角*分线、中线都在三角形内部且都交于一点;三角形的高可能在三角形的内部(锐角三角形)、外部(钝角三角形),也可能在边上(直角三角形),它们(或延长线)相交于一点。

  课后*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三角形的角*分线、中线、高都在三角形的内部

  B.直角三角形只有一条高

  C.三角形的三条高至少有一条在三角形内

  D.钝角三角形的三条高均在三角形外

  2.等边三角形三边上的中线、高、角*分线共有 ( )

  A.3条 B.5条 C.7条 D.9条

  3.(1)在△ABC中,AD是∠BAC的*分线,BE是AC边上的中线,∠BAD=40o,则∠CAD=______,若AC=6 cm,则AE=______.

  (2)△ABC的周长为18 cm,BE、CF分别为AC、AB边上的中线,BE、CF相交于O,AO的延长线交BC于D,且AF =3 cm,AE=2 cm.则BD的长为______.

初中数学知识点整理5

  初一年级知识点:认识三角形

  1.三角形: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三角形的特征:

  ①不在同一直线上;

  ②三条线段;

  ③首尾顺次相接;

  ④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2.三角形中的三条重要线段:角*分线、中线、高

  (1)角*分线:三角形的一个内角的*分线与这个角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和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分线。

  (2)中线:在三角形中,连接一个顶点和它的对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线。

  (3)高: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所在直线作垂线,顶点和垂足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

  说明:

  ①三角形的角*分线、中线、高都是线段;

  ②三角形的角*分线、中线都在三角形内部且都交于一点;三角形的高可能在三角形的内部(锐角三角形)、外部(钝角三角形),也可能在边上(直角三角形),它们(或延长线)相交于一点。

  课后*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三角形的角*分线、中线、高都在三角形的内部

  B.直角三角形只有一条高

  C.三角形的三条高至少有一条在三角形内

  D.钝角三角形的三条高均在三角形外

  2.等边三角形三边上的中线、高、角*分线共有 ( )

  A.3条 B.5条 C.7条 D.9条

  3.(1)在△ABC中,AD是∠BAC的*分线,BE是AC边上的中线,∠BAD=40o,则∠CAD=______,若AC=6 cm,则AE=______.

  (2)△ABC的周长为18 cm,BE、CF分别为AC、AB边上的中线,BE、CF相交于O,AO的延长线交BC于D,且AF =3 cm,AE=2 cm.则BD的长为______.


高一重点数学知识点整理(精选5篇)(扩展2)

——高考重点数学知识点(精选五篇)

  高考重点数学知识点 1

  1.进行集合的交、并、补运算时,不要忘了全集和空集这两种特殊情况,不要忘记了借助数轴和维恩图进行求解

  2.在应用条件时,易A忽略是空集的情况

  3.你会用补集的思想解决有关问题吗?

  4.简单命题与复合命题有什么区别?四种命题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什么?如何判断充分与必要条件?

  5.你知道“否命题”与“命题的否定形式”的区别吗?

  6.求解与函数有关的问题易忽略定义域优先的原则

  7.判断函数奇偶性时,易忽略检验函数定义域是否关于原点对称这一点

  8.求一个函数的解析式和一个函数的反函数时,易忽略标注该函数的定义域

  9.原函数在区间[-a,a]上单调递增,则一定存在反函数,且反函数也单调递增;但一个函数存在反函数,此函数不一定单调

  10.你熟练地掌握了函数单调性的证明方法吗?定义法(取值,作差,判正负)和导数法

  11.求函数单调性时,易错误地在多个单调区间之间添加符号“∪”和“或”;单调区间不能用集合或不等式表示.

  12.求函数的值域必须先求函数的定义域。

  13.如何应用函数的单调性与奇偶性解题?①比较函数值的大小;②解抽象函数不等式;③求参数的范围(恒成立问题).这几种基本应用你掌握了吗?

  14.解对数函数问题时,你注意到真数与底数的限制条件了吗?

  (真数大于零,底数大于零且不等于1)字母底数还需讨论

  15.三个二次(哪三个二次?)的关系及应用掌握了吗?如何利用二次函数求最值?

  16.用换元法解题时易忽略换元前后的等价性,易忽略参数的范围。

  17.“实系数一元二次方程有实数解”转化时,你是否注意到:当时,“方程有解”不能转化为。若原题中没有指出是二次方程,二次函数或二次不等式,你是否考虑到二次项系数可能为的零的情形?

  18.利用均值不等式求最值时,你是否注意到:“一正;二定;三等”.

  19.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及其几何意义是什么?

  20.解分式不等式应注意什么问题?用“根轴法”解整式(分式)不等式的注意事项是什么?

  21.解含参数不等式的通法是“定义域为前提,函数的单调性为基础,分类讨论是关键”,注意解完之后要写上:“综上,原不等式的解集是……”.

  22.在求不等式的解集、定义域及值域时,其结果一定要用集合或区间表示;不能用不等式表示.

  23.两个不等式相乘时,必须注意同向同正时才能相乘,即同向同正可乘;同时要注意“同号可倒”.

  24.解决一些等比数列的前项和问题,你注意到要对公比及两种情况进行讨论了吗?

  25.在“已知,求”的问题中,你在利用公式时注意到了吗?需要验证,有些题目通项是分段函数。

  26.你知道存在的条件吗?(你理解数列、有穷数列、无穷数列的概念吗?你知道无穷数列的前项和与所有项的和的不同吗?什么样的无穷等比数列的所有项的和必定存在?

  27.数列单调性问题能否等同于对应函数的单调性问题?(数列是特殊函数,但其定义域中的值不是连续的。)

  28.应用数学归纳法一要注意步骤齐全,二要注意从到过程中,先假设时成立,再结合一些数学方法用来证明时也成立。

  29.正角、负角、零角、象限角的概念你清楚吗?,若角的终边在坐标轴上,那它归哪个象限呢?你知道锐角与第一象限的角;终边相同的角和相等的角的区别吗?

  30.三角函数的定义及单位圆内的三角函数线(正弦线、余弦线、正切线)的定义你知道吗?

  31.在解三角问题时,你注意到正切函数、余切函数的'定义域了吗?你注意到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有界性了吗?

  32.你还记得三角化简的通性通法吗?(切割化弦、降幂公式、用三角公式转化出现特殊角.异角化同角,异名化同名,高次化低次)

  33.反正弦、反余弦、反正切函数的取值范围分别是?

  34.你还记得某些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吗?

  35.掌握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及正切函数的图象和性质.你会写三角函数的单调区间吗?会写简单的三角不等式的解集吗?(要注意数形结合与书写规范,可别忘了),你是否清楚函数的图象可以由函数经过怎样的变换得到吗?

  36.函数的图象的*移,方程的*移以及点的*移公式易混:

  (1)函数的图象的*移为“左+右-,上+下-”;如函数的图象左移2个单位且下移3个单位得到的图象的解析式为y=2(x+2)+4-3,即y=2x+5.

  (2)方程表示的图形的*移为“左+右-,上-下+”;如直线左移2个个单位且下移3个单位得到的图象的解析式为2(x+2)-(y+3)+4=0,即y=2x+5.

  (3)点的*移公式:点P(x,y)按向量*移到点P'(x',y'),则x=x'+hy'=y+k.

  37.在三角函数中求一个角时,注意考虑两方面了吗?(先求出某一个三角函数值,再判定角的范围)

  38.正弦定理时易忘比值还等于2R.

  高考重点数学知识点 2

  一、求动点的轨迹方程的基本步骤

  ⒈建立适当的坐标系,设出动点M的坐标;

  ⒉写出点M的集合;

  ⒊列出方程=0;

  ⒋化简方程为最简形式;

  ⒌检验。

  二、求动点的轨迹方程的常用方法:求轨迹方程的方法有多种,常用的有直译法、定义法、相关点法、参数法和交轨法等。

  ⒈直译法:直接将条件翻译成等式,整理化简后即得动点的轨迹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通常叫做直译法。

  ⒉定义法:如果能够确定动点的轨迹满足某种已知曲线的定义,则可利用曲线的定义写出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叫做定义法。

  ⒊相关点法:用动点Q的坐标x,y表示相关点P的坐标x0、y0,然后代入点P的坐标(x0,y0)所满足的曲线方程,整理化简便得到动点Q轨迹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叫做相关点法。

  ⒋参数法:当动点坐标x、y之间的直接关系难以找到时,往往先寻找x、y与某一变数t的关系,得再消去参变数t,得到方程,即为动点的轨迹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叫做参数法。

  ⒌交轨法:将两动曲线方程中的参数消去,得到不含参数的方程,即为两动曲线交点的轨迹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叫做交轨法。

  直译法:求动点轨迹方程的一般步骤

  ①建系――建立适当的坐标系;

  ②设点――设轨迹上的任一点P(x,y);

  ③列式――列出动点p所满足的关系式;

  ④代换――依条件的特点,选用距离公式、斜率公式等将其转化为关于X,Y的方程式,并化简;

  ⑤证明――证明所求方程即为符合条件的动点轨迹方程。

  高考重点数学知识点 3

  一、直线方程.

  1. 直线的倾斜角:一条直线向上的方向与轴正方向所成的最小正角叫做这条直线的倾斜角,其中直线与轴*行或重合时,其倾斜角为0,故直线倾斜角的范围是.

  注:①当或时,直线垂直于轴,它的斜率不存在.

  ②每一条直线都存在惟一的倾斜角,除与轴垂直的直线不存在斜率外,其余每一条直线都有惟一的斜率,并且当直线的斜率一定时,其倾斜角也对应确定.

  2. 直线方程的几种形式:点斜式、截距式、两点式、斜切式.

  特别地,当直线经过两点,即直线在轴,轴上的截距分别为时,直线方程是:.

  注:若是一直线的方程,则这条直线的方程是,但若则不是这条线.

  附:直线系:对于直线的斜截式方程,当均为确定的数值时,它表示一条确定的直线,如果变化时,对应的直线也会变化.①当为定植,变化时,它们表示过定点(0,)的直线束.②当为定值,变化时,它们表示一组*行直线.

  3. ⑴两条直线*行:

  ∥两条直线*行的条件是:①和是两条不重合的直线. ②在和的斜率都存在的前提下得到的. 因此,应特别注意,抽掉或忽视其中任一个“前提”都会导致结论的错误.

  (一般的结论是:对于两条直线,它们在轴上的'纵截距是,则∥,且或的斜率均不存在,即是*行的必要不充分条件,且)

  推论:如果两条直线的倾斜角为则∥.

  ⑵两条直线垂直:

  两条直线垂直的条件:①设两条直线和的斜率分别为和,则有这里的前提是的斜率都存在. ②,且的斜率不存在或,且的斜率不存在. (即是垂直的充要条件)

  4. 直线的交角:

  ⑴直线到的角(方向角);直线到的角,是指直线绕交点依逆时针方向旋转到与重合时所转动的角,它的范围是,当时.

  ⑵两条相交直线与的夹角:两条相交直线与的夹角,是指由与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最小的正角,又称为和所成的角,它的取值范围是,当,则有.

  5. 过两直线的交点的直线系方程为参数,不包括在内)

  6. 点到直线的距离:

  ⑴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设点,直线到的距离为,则有.

  注:

  1. 两点P1(x1,y1)、P2(x2,y2)的距离公式:.

  特例:点P(x,y)到原点O的距离:

  2. 定比分点坐标分式。若点P(x,y)分有向线段,其中P1(x1,y1),P2(x2,y2).则

  特例,中点坐标公式;重要结论,三角形重心坐标公式。

  3. 直线的倾斜角(0°≤<180°)、斜率:

  4. 过两点.

  当(即直线和x轴垂直)时,直线的倾斜角=,没有斜率

  ⑵两条*行线间的距离公式:设两条*行直线,它们之间的距离为,则有.

  注;直线系方程

  1. 与直线:Ax+By+C= 0*行的直线系方程是:Ax+By+m=0.( m?R, C≠m).

  2. 与直线:Ax+By+C= 0垂直的直线系方程是:Bx-Ay+m=0.( m?R)

  3. 过定点(x1,y1)的直线系方程是: A(x-x1)+B(y-y1)=0 (A,B不全为0)

  4. 过直线l1、l2交点的直线系方程:(A1x+B1y+C1)+λ( A2x+B2y+C2)=0 (λ?R) 注:该直线系不含l2.

  7. 关于点对称和关于某直线对称:

  ⑴关于点对称的两条直线一定是*行直线,且这个点到两直线的距离相等.

  ⑵关于某直线对称的两条直线性质:若两条直线*行,则对称直线也*行,且两直线到对称直线距离相等.

  若两条直线不*行,则对称直线必过两条直线的交点,且对称直线为两直线夹角的角*分线.

  ⑶点关于某一条直线对称,用中点表示两对称点,则中点在对称直线上(方程①),过两对称点的直线方程与对称直线方程垂直(方程②)①②可解得所求对称点.

  注:①曲线、直线关于一直线()对称的解法:y换x,x换y. 例:曲线f(x ,y)=0关于直线y=x–2对称曲线方程是f(y+2 ,x –2)=0.

  ②曲线C: f(x ,y)=0关于点(a ,b)的对称曲线方程是f(a – x, 2b – y)=0.

  高考重点数学知识点 4

  1.函数

  函数是贯穿中学数学的一条主线,*几年对函数的考察既全面又深入,保持了较高的内容比例,并达到了一定深度。题型分布总体趋势是四道小题一道大题,题量稳中有变,但分值基本在35分左右。选填题覆盖了函数的大部分内容,如函数的三要素,函数的四性(奇偶性、单调性、周期性、对称性)与函数图像、常见的初等函数,反函数等。小题突出考察基础知识,大题注重考察函数的思想方法和综合应用。

  2.三角函数

  三角部分是高中数学的传统内容,它是中学数学重要的基础知识,因而具有基础性的地位,同时它也是解决数学本身与其它学科的'重要工具,因此具有工具性。高考大部分以中低档题的形式出现,至少考一大一小两题,分值16分左右,其中三角恒等变形、求值、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解三角形是支撑三角函数的知识体系的主干知识,这无疑是高考命题的重点。

  3.立体几何

  承载着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推理能力与运算能力考察的立体几何试题,在历年的高考中被定义于中低档题,多是一道解答题,一道选填题;解答一般与棱柱,棱锥有关,主要考察线线与线面关系,其解法一般有两种以上,并且一般都能用空间向量方法来求解。

  4.数列与极限

  数列与极限是高中数学重要内容之一,也是进一步学*高中数学的基础,每年高考占15%。高考以一大一小两题形式出现,小题主要考察基础知识的掌握,解答题一般为中等以上难度的压轴题。由于这部分知识处于交汇点的地位,比如函数、不等式,向量、解几等都与它们有密切的联系,因此大题目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与灵活性和思维的深刻性。

  5.解析几何

  直线与圆的方程,圆锥曲线的定义、标准方程、几何性质是支撑解析几何的基础,也是高考命题的重点,以下三个小题一道大题的形式出现约占30分。客观题主要考察直线方程,斜率、两直线位置关系,夹角公式、点到直线距离,圆锥曲线的标准方程,几何性质等基础知识。解答题为难度较大的综合压轴题。解析几何融合了代数,三角几何等知识是考察学生综合能力的绝好素材。

  高考重点数学知识点 5

  考点一:集合与简易逻辑

  集合部分一般以选择题出现,属容易题。重点考查集合间关系的理解和认识。*年的试题加强了对集合计算化简能力的考查,并向无限集发展,考查抽象思维能力。在解决这些问题时,要注意利用几何的直观性,并注重集合表示方法的转换与化简。简易逻辑考查有两种形式:一是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直接考查命题及其关系、逻辑联结词、“充要关系”、命题真伪的判断、全称命题和特称命题的否定等,二是在解答题中深层次考查常用逻辑用语表达数学解题过程和逻辑推理。

  考点二:函数与导数

  函数是高考的重点内容,以选择题和填空题的为载体针对性考查函数的定义域与值域、函数的性质、函数与方程、基本初等函数(一次和二次函数、指数、对数、幂函数)的应用等,分值约为10分,解答题与导数交汇在一起考查函数的性质。导数部分一方面考查导数的运算与导数的几何意义,另一方面考查导数的简单应用,如求函数的单调区间、极值与最值等,通常以客观题的形式出现,属于容易题和中档题,三是导数的综合应用,主要是和函数、不等式、方程等联系在一起以解答题的形式出现,如一些不等式恒成立问题、参数的'取值范围问题、方程根的个数问题、不等式的证明等问题。

  考点三:三角函数与*面向量

  一般是2道小题,1道综合解答题。小题一道考查*面向量有关概念及运算等,另一道对三角知识点的补充。大题中如果没有涉及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应用,可能就是一道和解答题相互补充的三角函数的图像、性质或三角恒等变换的题目,也可能是考查*面向量为主的试题,要注意数形结合思想在解题中的应用。向量重点考查*面向量数量积的概念及应用,向量与直线、圆锥曲线、数列、不等式、三角函数等结合,解决角度、垂直、共线等问题是“新热点”题型.

  考点四:数列与不等式

  不等式主要考查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一元二次不等式组和简单线性规划问题、基本不等式的应用等,通常会在小题中设置1到2道题。对不等式的工具性穿插在数列、解析几何、函数导数等解答题中进行考查.在选择、填空题中考查等差或等比数列的概念、性质、通项公式、求和公式等的灵活应用,一道解答题大多凸显以数列知识为工具,综合运用函数、方程、不等式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它们都属于中、高档题目.

  考点五:立体几何与空间向量

  一是考查空间几何体的结构特征、直观图与三视图;二是考查空间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三是考查利用空间向量解决立体几何问题:利用空间向量证明线面*行与垂直、求空间角等(文科不要求).在高考试卷中,一般有1~2个客观题和一个解答题,多为中档题。

  考点六:解析几何

  一般有1~2个客观题和1个解答题,其中客观题主要考查直线斜率、直线方程、圆的方程、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圆锥曲线的定义应用、标准方程的求解、离心率的计算等,解答题则主要考查直线与椭圆、抛物线等的位置关系问题,经常与*面向量、函数与不等式交汇,考查一些存在性问题、证明问题、定点与定值、最值与范围问题等。

  考点七:算法复数推理与证明

  高考对算法的考查以选择题或填空题的形式出现,或给解答题披层“外衣”.考查的热点是流程图的识别与算法语言的阅读理解.算法与数列知识的网络交汇命题是考查的主流.复数考查的重点是复数的有关概念、复数的代数形式、运算及运算的几何意义,一般是选择题、填空题,难度不大.推理证明部分命题的方向主要会在函数、三角、数列、立体几何、解析几何等方面,单独出题的可能性较小。对于理科,数学归纳法可能作为解答题的一小问.

  高考数学学*方法

  1.先看笔记后做作业。

  有的同学感到,老师讲过的,自己已经听得明明白白了。但是为什么你这么做有那么多困难呢?原因是学生对教师所说的理解没有达到教师要求的水*。

  因此,每天做作业之前,我们必须先看一下课本的相关内容和当天的课堂笔记。能否如此坚持,常常是好学生与差学生的最大区别。尤其是当练*不匹配时,老师通常没有刚刚讲过的练*类型,因此它们不能被比较和消化。如果你不重视这个实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会造成很大的损失。

  2.做题之后加强反思。

  学生一定要明确,现在正做着的题,一定不是考试的题目。但使用现在做主题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因此,我们应该反思我们所做的每一个问题,并总结我们自己的收获。

  要总结出:这是一道什么内容的题,用的是什么方法。做到知识成片,问题成串。日复一日,建立科学的网络系统的内容和方法。俗话说:有钱难买回头看。做完作业,回头细看,价值极大。这一回顾,是学*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高一重点数学知识点整理(精选5篇)(扩展3)

——高一数学知识点总结9篇

  1.函数的概念:设A、B是非空的数集,如果按照某个确定的对应关系f,使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数x,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f(x)和它对应,那么就称f:A→B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函数.记作:y=f(x),x∈A.其中,x叫做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A叫做函数的定义域;与x的值相对应的y值叫做函数值,函数值的集合{f(x)|x∈A}叫做函数的值域.

  注意:2如果只给出解析式y=f(x),而没有指明它的定义域,则函数的定义域即是指能使这个式子有意义的实数的集合;3函数的定义域、值域要写成集合或区间的形式.

  定义域补充

  能使函数式有意义的实数x的集合称为函数的定义域,求函数的定义域时列不等式组的主要依据是:(1)分式的分母不等于零;(2)偶次方根的被开方数不小于零;(3)对数式的真数必须大于零;(4)指数、对数式的底必须大于零且不等于1.(5)如果函数是由一些基本函数通过四则运算结合而成的.那么,它的定义域是使各部分都有意义的x的值组成的集合.(6)指数为零底不可以等于零(6)实际问题中的函数的定义域还要保证实际问题有意义.

  构成函数的三要素:定义域、对应关系和值域

  再注意:(1)构成函数三个要素是定义域、对应关系和值域.由于值域是由定义域和对应关系决定的,所以,如果两个函数的定义域和对应关系完全一致,即称这两个函数相等(或为同一函数)(2)两个函数相等当且仅当它们的定义域和对应关系完全一致,而与表示自变量和函数值的字母无关。相同函数的判断方法:①表达式相同;②定义域一致(两点必须同时具备)

  值域补充

  (1)、函数的值域取决于定义域和对应法则,不论采取什么方法求函数的值域都应先考虑其定义域.(2).应熟悉掌握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指数、对数函数及各三角函数的值域,它是求解复杂函数值域的基础。

  3.函数图象知识归纳

  (1)定义:在*面直角坐标系中,以函数y=f(x),(x∈A)中的.x为横坐标,函数值y为纵坐标的点P(x,y)的集合C,叫做函数y=f(x),(x∈A)的图象.

  C上每一点的坐标(x,y)均满足函数关系y=f(x),反过来,以满足y=f(x)的每一组有序实数对x、y为坐标的点(x,y),均在C上.即记为C={P(x,y)|y=f(x),x∈A}

  图象C一般的是一条光滑的连续曲线(或直线),也可能是由与任意*行与Y轴的直线最多只有一个交点的若干条曲线或离散点组成。

  (2)画法

  A、描点法:根据函数解析式和定义域,求出x,y的一些对应值并列表,以(x,y)为坐标在坐标系内描出相应的点P(x,y),最后用*滑的曲线将这些点连接起来.

  B、图象变换法(请参考必修4三角函数)

  常用变换方法有三种,即*移变换、伸缩变换和对称变换

  (3)作用:

  1、直观的看出函数的性质;2、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分析解题的思路。提高解题的速度。

  立体几何初步

  1、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1)棱柱:

  定义:有两个面互相*行,其余各面都是四边形,且每相邻两个四边形的公共边都互相*行,由这些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分类:以底面多边形的边数作为分类的标准分为三棱柱、四棱柱、五棱柱等。

  表示:用各顶点字母,如五棱柱或用对角线的端点字母,如五棱柱。

  几何特征:两底面是对应边*行的全等多边形;侧面、对角面都是*行四边形;侧棱*行且相等;*行于底面的截面是与底面全等的多边形。

  (2)棱锥

  定义:有一个面是多边形,其余各面都是有一个公共顶点的三角形,由这些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分类:以底面多边形的边数作为分类的标准分为三棱锥、四棱锥、五棱锥等

  表示:用各顶点字母,如五棱锥

  几何特征:侧面、对角面都是三角形;*行于底面的截面与底面相似,其相似比等于顶点到截面距离与高的比的*方。

  (3)棱台:

  定义:用一个*行于棱锥底面的*面去截棱锥,截面和底面之间的部分。

  分类:以底面多边形的边数作为分类的标准分为三棱态、四棱台、五棱台等

  表示:用各顶点字母,如五棱台

  几何特征:①上下底面是相似的*行多边形②侧面是梯形③侧棱交于原棱锥的顶点

  (4)圆柱:

  定义:以矩形的一边所在的.直线为轴旋转,其余三边旋转所成的曲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几何特征:①底面是全等的圆;②母线与轴*行;③轴与底面圆的半径垂直;④侧面展开图是一个矩形。

  (5)圆锥:

  定义:以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为旋转轴,旋转一周所成的曲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几何特征:①底面是一个圆;②母线交于圆锥的顶点;③侧面展开图是一个扇形。

  (6)圆台:

  定义:用一个*行于圆锥底面的*面去截圆锥,截面和底面之间的部分

  几何特征:①上下底面是两个圆;②侧面母线交于原圆锥的顶点;③侧面展开图是一个弓形。

  (7)球体:

  定义:以半圆的直径所在直线为旋转轴,半圆面旋转一周形成的几何体

  几何特征:①球的截面是圆;②球面上任意一点到球心的距离等于半径。

  2、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

  定义三视图:正视图(光线从几何体的前面向后面正投影);侧视图(从左向右)、俯视图(从上向下)

  注:正视图反映了物体上下、左右的位置关系,即反映了物体的高度和长度;

  俯视图反映了物体左右、前后的位置关系,即反映了物体的长度和宽度;

  侧视图反映了物体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即反映了物体的高度和宽度。

  3、空间几何体的直观图——斜二测画法

  斜二测画法特点:

  ①原来与x轴*行的线段仍然与x*行且长度不变;

  ②原来与y轴*行的线段仍然与y*行,长度为原来的一半。

  直线与方程

  (1)直线的倾斜角

  定义:x轴正向与直线向上方向之间所成的角叫直线的倾斜角。特别地,当直线与x轴*行或重合时,我们规定它的倾斜角为0度。因此,倾斜角的取值范围是0°≤α<180°

  (2)直线的斜率

  ①定义:倾斜角不是90°的直线,它的倾斜角的正切叫做这条直线的斜率。直线的斜率常用k表示。即。斜率反映直线与轴的倾斜程度。当时,。当时,;当时,不存在。

  ②过两点的直线的斜率公式:

  注意下面四点:

  (1)当时,公式右边无意义,直线的斜率不存在,倾斜角为90°;

  (2)k与P1、P2的顺序无关;

  (3)以后求斜率可不通过倾斜角而由直线上两点的坐标直接求得;

  (4)求直线的倾斜角可由直线上两点的坐标先求斜率得到。

  幂函数

  定义:

  形如y=x^a(a为常数)的函数,即以底数为自变量幂为因变量,指数为常量的函数称为幂函数。

  定义域和值域:

  当a为不同的数值时,幂函数的定义域的不同情况如下:如果a为任意实数,则函数的定义域为大于0的所有实数;如果a为负数,则x肯定不能为0,不过这时函数的定义域还必须根[据q的奇偶性来确定,即如果同时q为偶数,则x不能小于0,这时函数的定义域为大于0的所有实数;如果同时q为奇数,则函数的定义域为不等于0的所有实数。当x为不同的数值时,幂函数的值域的不同情况如下:在x大于0时,函数的值域总是大于0的实数。在x小于0时,则只有同时q为奇数,函数的值域为非零的实数。而只有a为正数,0才进入函数的值域

  性质:

  对于a的取值为非零有理数,有必要分成几种情况来讨论各自的特性:

  首先我们知道如果a=p/q,q和p都是整数,则x^(p/q)=q次根号(x的p次方),如果q是奇数,函数的定义域是R,如果q是偶数,函数的定义域是[0,+∞)。当指数n是负整数时,设a=-k,则x=1/(x^k),显然x≠0,函数的定义域是(-∞,0)∪(0,+∞).因此可以看到x所受到的限制来源于两点,一是有可能作为分母而不能是0,一是有可能在偶数次的根号下而不能为负数,那么我们就可以知道:

  排除了为0与负数两种可能,即对于x>0,则a可以是任意实数;

  排除了为0这种可能,即对于x<0和x>0的所有实数,q不能是偶数;

  排除了为负数这种可能,即对于x为大于且等于0的所有实数,a就不能是负数。

  指数函数

  (1)指数函数的定义域为所有实数的集合,这里的前提是a大于0,对于a不大于0的情况,则必然使得函数的定义域不存在连续的区间,因此我们不予考虑。

  (2)指数函数的值域为大于0的实数集合。

  (3)函数图形都是下凹的。

  (4)a大于1,则指数函数单调递增;a小于1大于0,则为单调递减的。

  (5)可以看到一个显然的规律,就是当a从0趋向于无穷大的过程中(当然不能等于0),函数的曲线从分别接*于Y轴与X轴的正半轴的单调递减函数的位置,趋向分别接*于Y轴的正半轴与X轴的负半轴的单调递增函数的位置。其中水*直线y=1是从递减到递增的一个过渡位置。

  (6)函数总是在某一个方向上无限趋向于X轴,永不相交。

  (7)函数总是通过(0,1)这点。

  (8)显然指数函数*。

  奇偶性

  定义

  一般地,对于函数f(x)

  (1)如果对于函数定义域内的任意一个x,都有f(-x)=-f(x),那么函数f(x)就叫做奇函数。

  (2)如果对于函数定义域内的任意一个x,都有f(-x)=f(x),那么函数f(x)就叫做偶函数。

  (3)如果对于函数定义域内的任意一个x,f(-x)=-f(x)与f(-x)=f(x)同时成立,那么函数f(x)既是奇函数又是偶函数,称为既奇又偶函数。

  (4)如果对于函数定义域内的任意一个x,f(-x)=-f(x)与f(-x)=f(x)都不能成立,那么函数f(x)既不是奇函数又不是偶函数,称为非奇非偶函数。

  幂函数的性质:

  对于a的取值为非零有理数,有必要分成几种情况来讨论各自的特性:

  首先我们知道如果a=p/q,q和p都是整数,则x^(p/q)=q次根号(x的p次方),如果q是奇数,函数的定义域是R,如果q是偶数,函数的定义域是[0,+∞)。当指数n是负整数时,设a=-k,则x=1/(x^k),显然x≠0,函数的定义域是(-∞,0)∪(0,+∞).因此可以看到x所受到的限制来源于两点,一是有可能作为分母而不能是0,一是有可能在偶数次的根号下而不能为负数,那么我们就可以知道:

  排除了为0与负数两种可能,即对于x>0,则a可以是任意实数;

  排除了为0这种可能,即对于x<0x="">0的所有实数,q不能是偶数;

  排除了为负数这种可能,即对于x为大于且等于0的所有实数,a就不能是负数。

  总结起来,就可以得到当a为不同的数值时,幂函数的定义域的不同情况如下:如果a为任意实数,则函数的定义域为大于0的所有实数;

  如果a为负数,则x肯定不能为0,不过这时函数的定义域还必须根据q的奇偶性来确定,即如果同时q为偶数,则x不能小于0,这时函数的定义域为大于0的所有实数;如果同时q为奇数,则函数的定义域为不等于0的所有实数。

  在x大于0时,函数的值域总是大于0的实数。

  在x小于0时,则只有同时q为奇数,函数的值域为非零的实数。

  而只有a为正数,0才进入函数的值域。

  由于x大于0是对a的任意取值都有意义的,因此下面给出幂函数在第一象限的各自情况.

  可以看到:

  (1)所有的图形都通过(1,1)这点。

  (2)当a大于0时,幂函数为单调递增的,而a小于0时,幂函数为单调递减函数。

  (3)当a大于1时,幂函数图形下凹;当a小于1大于0时,幂函数图形上凸。

  (4)当a小于0时,a越小,图形倾斜程度越大。

  (5)a大于0,函数过(0,0);a小于0,函数不过(0,0)点。

  (6)显然幂函数*。

  解题方法:换元法

  解数学题时,把某个式子看成一个整体,用一个变量去代替它,从而使问题得到简化,这种方法叫换元法.换元的实质是转化,关键是构造元和设元,理论依据是等量代换,目的是变换研究对象,将问题移至新对象的知识背景中去研究,从而使非标准型问题标准化、复杂问题简单化,变得容易处理。

  换元法又称辅助元素法、变量代换法.通过引进新的变量,可以把分散的条件联系起来,隐含的条件显露出来,或者把条件与结论联系起来.或者变为熟悉的形式,把复杂的计算和推证简化。

  它可以化高次为低次、化分式为整式、化无理式为有理式、化超越式为代数式,在研究方程、不等式、函数、数列、三角等问题中有广泛的应用。

  两个*面的位置关系:

  (1)两个*面互相*行的定义:空间两*面没有公共点

  (2)两个*面的位置关系:

  两个*面*行——没有公共点;两个*面相交——有一条公共直线。

  a、*行

  两个*面*行的判定定理:如果一个*面内有两条相交直线都*行于另一个*面,那么这两个*面*行。

  两个*面*行的性质定理:如果两个*行*面同时和第三个*面相交,那么交线*行。

  b、相交

  二面角

  (1)半*面:*面内的一条直线把这个*面分成两个部分,其中每一个部分叫做半*面。

  (2)二面角:从一条直线出发的两个半*面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二面角。二面角的取值范围为[0°,180°]

  (3)二面角的棱:这一条直线叫做二面角的棱。

  (4)二面角的面:这两个半*面叫做二面角的面。

  (5)二面角的*面角:以二面角的棱上任意一点为端点,在两个面内分别作垂直于棱的两条射线,这两条射线所成的角叫做二面角的*面角。

  (6)直二面角:*面角是直角的二面角叫做直二面角。

  两*面垂直

  两*面垂直的定义:两*面相交,如果所成的角是直二面角,就说这两个*面互相垂直。记为⊥

  两*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如果一个*面经过另一个*面的一条垂线,那么这两个*面互相垂直

  两个*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如果两个*面互相垂直,那么在一个*面内垂直于交线的直线垂直于另一个*面。


高一重点数学知识点整理(精选5篇)(扩展4)

——中考必考物理知识点整理 30句菁华

1、金不怕火来炼,真理不怕争辩【物理原理】从金的熔点来看,虽不是最高的,但也有1068℃,而一般火焰的温度为800℃左右,由于火焰的温度小于金的熔点,所以金不能熔化。

2、小称砣压千斤【物理原理】根据杠杆*衡原理,如果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分之一,那么动力就是阻力的几倍。如果称砣的力臂很大,那么“一两拨千斤”是完全有可能的。

3、麻绳提豆腐——提不起来【物理原理】在压力一定时,如果受力面积小,那么压强就大。

4、大船漏水——有进无出【物理原理】液体内部存在压强,船破后,船外的水被压进船内,直到船内外水面相*,此刻船内的水也不会向外流。

5、在光的反射现象和折射现象中光路都是可逆的。

6、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

7、二力*衡的条件(四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

8、物体惯性的大小只由物体的质量决定(气体也有惯性)。

9、判断是否做功的两个条件:

10、机械能等于动能和势能的总和。

11、降落伞匀速下落时机械能不变(错)。

12、利用天*测量质量时应"左物右码"。

13、浮力产生的原因:液体对物体向上和向下压力的合力。

14、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金属导体里自由电子定向移动的方向与电流方向相反)。

15、金属导体的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16、滑动变阻器和电阻箱都是靠改变接入电路中电阻丝的长度来改变电阻的。

17、串联电路中:电压、电功和电功率与电阻成正比。

18、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19、口诀记忆法:如“物体有惯性,惯性物属性,大小看质量,不论动与静。”

20、推导记忆法:如推导液体内部压强的`计算公式。即p=F/S=G/S=mg/s=pvg/s=pshg/=pgh。

21、顾名思义法:如根据“浮力”、“拉力”、“支持力”等名称,易记住这些力的方向。

22、因果(条件记忆法):如判定使用左、右手定则的条件时,可根据由于在磁场中有电流,而产生力,就用左手定则;若是电力在磁场中运动,而产生电流,就用右手定则。

23、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24、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金属导体里自由电子定向移动的方向与电流方向相反),规定正电荷的定向移动方向为电流方向。

25、在一定条件下导体和绝缘体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26、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有: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温度(温度有时不考虑)。

27、有力不一定做功。有力有距离,并且力距离要对应才做功。

28、简单机械的机械效率不是固定不变的。滑轮组的机械效率除了跟动滑轮的重力有关外还跟所提升物体的重力有关,物体越重,拉力也越大,机械效率越高,但动滑轮的重力不变。

29、物体匀速水*运动时,动能和势能不一定不变。此时还要考虑物体的质量是否发生变化,例如洒水车,投救灾物资的飞机。

30、导线中的电流迅速变化会在空间激起电磁波。电磁波在空气、水、某些固体,甚至真空中都能传播。光波也是电磁波的一种。


高一重点数学知识点整理(精选5篇)(扩展5)

——高一数学知识点总结

高一数学知识点总结

  总结是事后对某一时期、某一项目或某些工作进行回顾和分析,从而做出带有规律性的结论,它可以有效锻炼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让我们一起来学*写总结吧。那么总结有什么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一数学知识点总结,欢迎阅读与收藏。

  幂函数的性质:

  对于a的取值为非零有理数,有必要分成几种情况来讨论各自的特性:

  首先我们知道如果a=p/q,q和p都是整数,则x^(p/q)=q次根号(x的p次方),如果q是奇数,函数的定义域是R,如果q是偶数,函数的定义域是[0,+∞)。当指数n是负整数时,设a=—k,则x=1/(x^k),显然x≠0,函数的定义域是(—∞,0)∪(0,+∞)。因此可以看到x所受到的限制来源于两点,一是有可能作为分母而不能是0,一是有可能在偶数次的根号下而不能为负数,那么我们就可以知道:

  排除了为0与负数两种可能,即对于x>0,则a可以是任意实数;

  排除了为0这种可能,即对于x<0x="">0的所有实数,q不能是偶数;

  排除了为负数这种可能,即对于x为大于且等于0的所有实数,a就不能是负数。

  总结起来,就可以得到当a为不同的数值时,幂函数的定义域的不同情况如下:如果a为任意实数,则函数的定义域为大于0的所有实数;

  如果a为负数,则x肯定不能为0,不过这时函数的定义域还必须根据q的奇偶性来确定,即如果同时q为偶数,则x不能小于0,这时函数的定义域为大于0的所有实数;如果同时q为奇数,则函数的定义域为不等于0的所有实数。

  在x大于0时,函数的值域总是大于0的实数。

  在x小于0时,则只有同时q为奇数,函数的值域为非零的实数。

  而只有a为正数,0才进入函数的值域。

  由于x大于0是对a的任意取值都有意义的,因此下面给出幂函数在第一象限的各自情况。

  可以看到:

  (1)所有的图形都通过(1,1)这点。

  (2)当a大于0时,幂函数为单调递增的,而a小于0时,幂函数为单调递减函数。

  (3)当a大于1时,幂函数图形下凹;当a小于1大于0时,幂函数图形上凸。

  (4)当a小于0时,a越小,图形倾斜程度越大。

  (5)a大于0,函数过(0,0);a小于0,函数不过(0,0)点。

  (6)显然幂函数。

  解题方法:换元法

  解数学题时,把某个式子看成一个整体,用一个变量去代替它,从而使问题得到简化,这种方法叫换元法。换元的实质是转化,关键是构造元和设元,理论依据是等量代换,目的是变换研究对象,将问题移至新对象的知识背景中去研究,从而使非标准型问题标准化、复杂问题简单化,变得容易处理。

  换元法又称辅助元素法、变量代换法。通过引进新的变量,可以把分散的条件联系起来,隐含的条件显露出来,或者把条件与结论联系起来。或者变为熟悉的形式,把复杂的计算和推证简化。

  它可以化高次为低次、化分式为整式、化无理式为有理式、化超越式为代数式,在研究方程、不等式、函数、数列、三角等问题中有广泛的应用。

  练*题:

  1、若f(x)=x2—x+b,且f(log2a)=b,log2[f(a)]=2(a≠1)。

  (1)求f(log2x)的最小值及对应的x值;

  (2)x取何值时,f(log2x)>f(1)且log2[f(x)]

  2、已知函数f(x)=3x+k(k为常数),A(—2k,2)是函数y=f—1(x)图象上的点。

  (1)求实数k的值及函数f—1(x)的解析式;

  (2)将y=f—1(x)的图象按向量a=(3,0)*移,得到函数y=g(x)的图象,若2f—1(x+—3)—g(x)≥1恒成立,试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

  内容子交并补集,还有幂指对函数。性质奇偶与增减,观察图象最明显。

  复合函数式出现,性质乘法法则辨,若要详细证明它,还须将那定义抓。

  指数与对数函数,初中学*方法,两者互为反函数。底数非1的正数,1两边增减变故。

  函数定义域好求。分母不能等于0,偶次方根须非负,零和负数无对数;

  正切函数角不直,余切函数角不*;其余函数实数集,多种情况求交集。

  两个互为反函数,单调性质都相同;图象互为轴对称,Y=X是对称轴;

  求解非常有规律,反解换元定义域;反函数的定义域,原来函数的值域。

  幂函数性质易记,指数化既约分数;函数性质看指数,奇母奇子奇函数,

  奇母偶子偶函数,偶母非奇偶函数;图象第一象限内,函数增减看正负。

  形如y=k/x(k为常数且k≠0)的函数,叫做反比例函数。

  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不等于0的一切实数。

  反比例函数图像性质:

  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为双曲线。

  由于反比例函数属于奇函数,有f(-x)=-f(x),图像关于原点对称。

  另外,从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可以得出,在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上任取一点,向两个坐标轴作垂线,高中地理,这点、两个垂足及原点所围成的矩形面积是定值,为?k?。

  如图,上面给出了k分别为正和负(2和-2)时的函数图像。

  当K>0时,反比例函数图像经过一,三象限,是减函数

  当K<0时,反比例函数图像经过二,四象限,是增函数

  反比例函数图像只能无限趋向于坐标轴,无法和坐标轴相交。

  知识点:

  1.过反比例函数图象上任意一点作两坐标轴的垂线段,这两条垂线段与坐标轴围成的矩形的面积为k。

  2.对于双曲线y=k/x,若在分母上加减任意一个实数(即y=k/(x±m)m为常数),就相当于将双曲线图象向左或右*移一个单位。(加一个数时向左*移,减一个数时向右*移)

  1.知识网络图

  复数知识点网络图

  2.复数中的难点

  (1)复数的向量表示法的运算.对于复数的向量表示有些学生掌握得不好,对向量的运算的几何意义的灵活掌握有一定的困难.对此应认真体会复数向量运算的几何意义,对其灵活地加以证明.

  (2)复数三角形式的乘方和开方.有部分学生对运算法则知道,但对其灵活地运用有一定的困难,特别是开方运算,应对此认真地加以训练.

  (3)复数的辐角主值的求法.

  (4)利用复数的几何意义灵活地解决问题.复数可以用向量表示,同时复数的模和辐角都具有几何意义,对他们的理解和应用有一定难度,应认真加以体会.

  3.复数中的重点

  (1)理解好复数的概念,弄清实数、虚数、纯虚数的不同点.

  (2)熟练掌握复数三种表示法,以及它们间的互化,并能准确地求出复数的模和辐角.复数有代数,向量和三角三种表示法.特别是代数形式和三角形式的互化,以及求复数的模和辐角在解决具体问题时经常用到,是一个重点内容.

  (3)复数的三种表示法的各种运算,在运算中重视共轭复数以及模的有关性质.复数的运算是复数中的主要内容,掌握复数各种形式的运算,特别是复数运算的几何意义更是重点内容.

  (4)复数集中一元二次方程和二项方程的解法.

  1、集合的概念

  集合是集合论中的不定义的原始概念,教材中对集合的概念进行了描述性说明:“一般地,把一些能够确定的不同的对象看成一个整体,就说这个整体是由这些对象的全体构成的集合(或集)”。理解这句话,应该把握4个关键词:对象、确定的、不同的、整体。

  对象――即集合中的元素。集合是由它的元素确定的。

  整体――集合不是研究某一单一对象的,它关注的是这些对象的全体。

  确定的――集合元素的确定性――元素与集合的“从属”关系。

  不同的――集合元素的互异性。

  2、有限集、无限集、空集的意义

  有限集和无限集是针对非空集合来说的。我们理解起来并不困难。

  我们把不含有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记做Φ。理解它时不妨思考一下“0与Φ”及“Φ与{Φ}”的关系。

  几个常用数集N、N_N+、Z、Q、R要记牢。

  3、集合的表示方法

  (1)列举法的表示形式比较容易掌握,并不是所有的集合都能用列举法表示,同学们需要知道能用列举法表示的三种集合:

  ①元素不太多的有限集,如{0,1,8}

  ②元素较多但呈现一定的规律的有限集,如{1,2,3,…,100}

  ③呈现一定规律的无限集,如{1,2,3,…,n,…}

  ●注意a与{a}的区别

  ●注意用列举法表示集合时,集合元素的“无序性”。

  (2)特征性质描述法的关键是把所研究的集合的“特征性质”找准,然后适当地表示出来就行了。但关键点也是难点。学*时多加练*就可以了。另外,弄清“代表元素”也是非常重要的。如{x|y=x2},{y|y=x2},{(x,y)|y=x2}是三个不同的集合。

  4、集合之间的关系

  ●注意区分“从属”关系与“包含”关系

  “从属”关系是元素与集合之间的关系。

  “包含”关系是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关系。掌握子集、真子集的概念,掌握集合相等的概念,学会正确使用“”等符号,会用Venn图描述集合之间的关系是基本要求。

  ●注意辨清Φ与{Φ}两种关系。

  考点要求:

  1、几何体的展开图、几何体的三视图仍是高考的热点。

  2、三视图和其他的知识点结合在一起命题是新教材中考查学生三视图及几何量计算的趋势。

  3、重点掌握以三视图为命题背景,研究空间几何体的结构特征的题型。

  4、要熟悉一些典型的几何体模型,如三棱柱、长(正)方体、三棱锥等几何体的三视图。

  知识结构:

  1、多面体的结构特征

  (1)棱柱有两个面相互*行,其余各面都是*行四边形,每相邻两个四边形的公共边*行。

  正棱柱:侧棱垂直于底面的棱柱叫做直棱柱,底面是正多边形的直棱柱叫做正棱柱。反之,正棱柱的底面是正多边形,侧棱垂直于底面,侧面是矩形。

  (2)棱锥的底面是任意多边形,侧面是有一个公共顶点的三角形。

  正棱锥:底面是正多边形,顶点在底面的射影是底面正多边形的中心的棱锥叫做正棱锥。特别地,各棱均相等的正三棱锥叫正四面体。反过来,正棱锥的底面是正多边形,且顶点在底面的射影是底面正多边形的中心。

  (3)棱台可由*行于底面的*面截棱锥得到,其上下底面是相似多边形。

  2、旋转体的结构特征

  (1)圆柱可以由矩形绕一边所在直线旋转一周得到。

  (2)圆锥可以由直角三角形绕一条直角边所在直线旋转一周得到。

  (3)圆台可以由直角梯形绕直角腰所在直线旋转一周或等腰梯形绕上下底面中心所在直线旋转半周得到,也可由*行于底面的*面截圆锥得到。

  (4)球可以由半圆面绕直径旋转一周或圆面绕直径旋转半周得到。

  3、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

  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是用*行投影得到,这种投影下,与投影面*行的*面图形留下的影子,与*面图形的形状和大小是全等和相等的,三视图包括正视图、侧视图、俯视图。

  三视图的长度特征:“长对正,宽相等,高*齐”,即正视图和侧视图一样高,正视图和俯视图一样长,侧视图和俯视图一样宽。若相邻两物体的表面相交,表面的交线是它们的分界线,在三视图中,要注意实、虚线的画法。

  4、空间几何体的直观图

  空间几何体的直观图常用斜二测画法来画,基本步骤是:

  (1)画几何体的底面

  在已知图形中取互相垂直的x轴、y轴,两轴相交于点O,画直观图时,把它们画成对应的x′轴、y′轴,两轴相交于点O′,且使∠x′O′y′=45°或135°,已知图形中*行于x轴、y轴的线段,在直观图中*行于x′轴、y′轴。已知图形中*行于x轴的线段,在直观图中长度不变,*行于y轴的线段,长度变为原来的一半。

  (2)画几何体的高

  在已知图形中过O点作z轴垂直于xOy*面,在直观图中对应的z′轴,也垂直于x′O′y′*面,已知图形中*行于z轴的线段,在直观图中仍*行于z′轴且长度不变。

  【(一)、映射、函数、反函数】

  1、对应、映射、函数三个概念既有共性又有区别,映射是一种特殊的对应,而函数又是一种特殊的映射.

  2、对于函数的概念,应注意如下几点:

  (1)掌握构成函数的三要素,会判断两个函数是否为同一函数.

  (2)掌握三种表示法——列表法、解析法、图象法,能根实际问题寻求变量间的函数关系式,特别是会求分段函数的解析式.

  (3)如果y=f(u),u=g(x),那么y=f[g(x)]叫做f和g的复合函数,其中g(x)为内函数,f(u)为外函数.

  3、求函数y=f(x)的反函数的一般步骤:

  (1)确定原函数的值域,也就是反函数的定义域;

  (2)由y=f(x)的解析式求出x=f-1(y);

  (3)将x,y对换,得反函数的*惯表达式y=f-1(x),并注明定义域.

  注意①:对于分段函数的反函数,先分别求出在各段上的反函数,然后再合并到一起.

  ②熟悉的应用,求f-1(x0)的值,合理利用这个结论,可以避免求反函数的过程,从而简化运算.

  【(二)、函数的解析式与定义域】

  1、函数及其定义域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没有定义域的函数是不存在的,因此,要正确地写出函数的解析式,必须是在求出变量间的对应法则的同时,求出函数的定义域.求函数的定义域一般有三种类型:

  (1)有时一个函数来自于一个实际问题,这时自变量x有实际意义,求定义域要结合实际意义考虑;

  (2)已知一个函数的解析式求其定义域,只要使解析式有意义即可.如:

  ①分式的分母不得为零;

  ②偶次方根的被开方数不小于零;

  ③对数函数的真数必须大于零;

  ④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底数必须大于零且不等于1;

  ⑤三角函数中的正切函数y=tanx(x∈R,且k∈Z),余切函数y=cotx(x∈R,x≠kπ,k∈Z)等.

  应注意,一个函数的解析式由几部分组成时,定义域为各部分有意义的自变量取值的公共部分(即交集).

  (3)已知一个函数的定义域,求另一个函数的定义域,主要考虑定义域的深刻含义即可.

  已知f(x)的定义域是[a,b],求f[g(x)]的定义域是指满足a≤g(x)≤b的x的取值范围,而已知f[g(x)]的定义域[a,b]指的是x∈[a,b],此时f(x)的定义域,即g(x)的值域.

  2、求函数的解析式一般有四种情况

  (1)根据某实际问题需建立一种函数关系时,必须引入合适的变量,根据数学的有关知识寻求函数的解析式.

  (2)有时题设给出函数特征,求函数的解析式,可采用待定系数法.比如函数是一次函数,可设f(x)=ax+b(a≠0),其中a,b为待定系数,根据题设条件,列出方程组,求出a,b即可.

  (3)若题设给出复合函数f[g(x)]的表达式时,可用换元法求函数f(x)的表达式,这时必须求出g(x)的值域,这相当于求函数的定义域.

  (4)若已知f(x)满足某个等式,这个等式除f(x)是未知量外,还出现其他未知量(如f(-x),等),必须根据已知等式,再构造其他等式组成方程组,利用解方程组法求出f(x)的表达式.

  【(三)、函数的值域与最值】

  1、函数的值域取决于定义域和对应法则,不论采用何种方法求函数值域都应先考虑其定义域,求函数值域常用方法如下:

  (1)直接法:亦称观察法,对于结构较为简单的函数,可由函数的解析式应用不等式的性质,直接观察得出函数的值域.

  (2)换元法:运用代数式或三角换元将所给的复杂函数转化成另一种简单函数再求值域,若函数解析式中含有根式,当根式里一次式时用代数换元,当根式里是二次式时,用三角换元.

  (3)反函数法:利用函数f(x)与其反函数f-1(x)的定义域和值域间的关系,通过求反函数的定义域而得到原函数的值域,形如(a≠0)的函数值域可采用此法求得.

  (4)配方法:对于二次函数或二次函数有关的函数的值域问题可考虑用配方法.

  (5)不等式法求值域:利用基本不等式a+b≥[a,b∈(0,+∞)]可以求某些函数的值域,不过应注意条件“一正二定三相等”有时需用到*方等技巧.

  (6)判别式法:把y=f(x)变形为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利用“△≥0”求值域.其题型特征是解析式中含有根式或分式.

  (7)利用函数的单调性求值域:当能确定函数在其定义域上(或某个定义域的子集上)的单调性,可采用单调性法求出函数的值域.

  (8)数形结合法求函数的值域:利用函数所表示的几何意义,借助于几何方法或图象,求出函数的值域,即以数形结合求函数的值域.

  2、求函数的最值与值域的区别和联系

  求函数最值的常用方法和求函数值域的方法基本上是相同的,事实上,如果在函数的值域中存在一个最小(大)数,这个数就是函数的最小(大)值.因此求函数的最值与值域,其实质是相同的,只是提问的角度不同,因而答题的方式就有所相异.

  如函数的值域是(0,16],值是16,无最小值.再如函数的值域是(-∞,-2]∪[2,+∞),但此函数无值和最小值,只有在改变函数定义域后,如x>0时,函数的最小值为2.可见定义域对函数的值域或最值的影响.

  3、函数的最值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函数的最值的应用主要体现在用函数知识求解实际问题上,从文字表述上常常表现为“工程造价最低”,“利润”或“面积(体积)(最小)”等诸多现实问题上,求解时要特别关注实际意义对自变量的制约,以便能正确求得最值.

  【(四)、函数的奇偶性】

  1、函数的奇偶性的定义:对于函数f(x),如果对于函数定义域内的任意一个x,都有f(-x)=-f(x)(或f(-x)=f(x)),那么函数f(x)就叫做奇函数(或偶函数).

  正确理解奇函数和偶函数的定义,要注意两点:(1)定义域在数轴上关于原点对称是函数f(x)为奇函数或偶函数的必要不充分条件;(2)f(x)=-f(x)或f(-x)=f(x)是定义域上的恒等式.(奇偶性是函数定义域上的整体性质).

  2、奇偶函数的定义是判断函数奇偶性的主要依据。为了便于判断函数的奇偶性,有时需要将函数化简或应用定义的等价形式:

  注意如下结论的运用:

  (1)不论f(x)是奇函数还是偶函数,f(|x|)总是偶函数;


高一重点数学知识点整理(精选5篇)(扩展6)

——高考数学知识点整理实用五篇

  一、直线方程.

  1. 直线的倾斜角:一条直线向上的方向与轴正方向所成的最小正角叫做这条直线的倾斜角,其中直线与轴*行或重合时,其倾斜角为0,故直线倾斜角的范围是.

  注:①当或时,直线垂直于轴,它的斜率不存在.

  ②每一条直线都存在惟一的倾斜角,除与轴垂直的直线不存在斜率外,其余每一条直线都有惟一的斜率,并且当直线的斜率一定时,其倾斜角也对应确定.

  2. 直线方程的几种形式:点斜式、截距式、两点式、斜切式.

  特别地,当直线经过两点,即直线在轴,轴上的截距分别为时,直线方程是:.

  注:若是一直线的方程,则这条直线的方程是,但若则不是这条线.

  附:直线系:对于直线的斜截式方程,当均为确定的数值时,它表示一条确定的直线,如果变化时,对应的直线也会变化.①当为定植,变化时,它们表示过定点(0,)的直线束.②当为定值,变化时,它们表示一组*行直线.

  3. ⑴两条直线*行:

  ∥两条直线*行的条件是:①和是两条不重合的直线. ②在和的斜率都存在的前提下得到的. 因此,应特别注意,抽掉或忽视其中任一个“前提”都会导致结论的错误.

  (一般的结论是:对于两条直线,它们在轴上的纵截距是,则∥,且或的斜率均不存在,即是*行的必要不充分条件,且)

  推论:如果两条直线的倾斜角为则∥.

  ⑵两条直线垂直:

  两条直线垂直的条件:①设两条直线和的斜率分别为和,则有这里的前提是的斜率都存在. ②,且的斜率不存在或,且的斜率不存在. (即是垂直的充要条件)

  4. 直线的交角:

  ⑴直线到的角(方向角);直线到的角,是指直线绕交点依逆时针方向旋转到与重合时所转动的角,它的范围是,当时.

  ⑵两条相交直线与的夹角:两条相交直线与的夹角,是指由与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最小的正角,又称为和所成的角,它的取值范围是,当,则有.

  5. 过两直线的交点的直线系方程为参数,不包括在内)

  6. 点到直线的距离:

  ⑴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设点,直线到的距离为,则有.

  注:

  1. 两点P1(x1,y1)、P2(x2,y2)的距离公式:.

  特例:点P(x,y)到原点O的距离:

  2. 定比分点坐标分式。若点P(x,y)分有向线段,其中P1(x1,y1),P2(x2,y2).则

  特例,中点坐标公式;重要结论,三角形重心坐标公式。

  3. 直线的倾斜角(0°≤<180°)、斜率:

  4. 过两点.

  当(即直线和x轴垂直)时,直线的倾斜角=,没有斜率

  ⑵两条*行线间的距离公式:设两条*行直线,它们之间的距离为,则有.

  注;直线系方程

  1. 与直线:Ax+By+C= 0*行的直线系方程是:Ax+By+m=0.( m?R, C≠m).

  2. 与直线:Ax+By+C= 0垂直的直线系方程是:Bx-Ay+m=0.( m?R)

  3. 过定点(x1,y1)的直线系方程是: A(x-x1)+B(y-y1)=0 (A,B不全为0)

  4. 过直线l1、l2交点的直线系方程:(A1x+B1y+C1)+λ( A2x+B2y+C2)=0 (λ?R) 注:该直线系不含l2.

  7. 关于点对称和关于某直线对称:

  ⑴关于点对称的两条直线一定是*行直线,且这个点到两直线的距离相等.

  ⑵关于某直线对称的两条直线性质:若两条直线*行,则对称直线也*行,且两直线到对称直线距离相等.

  若两条直线不*行,则对称直线必过两条直线的交点,且对称直线为两直线夹角的角*分线.

  ⑶点关于某一条直线对称,用中点表示两对称点,则中点在对称直线上(方程①),过两对称点的直线方程与对称直线方程垂直(方程②)①②可解得所求对称点.

  注:①曲线、直线关于一直线()对称的解法:y换x,x换y. 例:曲线f(x ,y)=0关于直线y=x�C2对称曲线方程是f(y+2 ,x �C2)=0.

  ②曲线C: f(x ,y)=0关于点(a ,b)的对称曲线方程是f(a �C x, 2b �C y)=0.

  高考数学复*主干知识点汇总:

  因为基础知识融汇于主干内容之中,主干内容又是整个学科知识体系的重要支撑,理所当然是高考的重之中重。主干内容包括:函数、不等式、三角、数列、解析几何、向量等内容。现分块阐述如下:

  1.函数

  函数是贯穿中学数学的一条主线,*几年对函数的考察既全面又深入,保持了较高的内容比例,并达到了一定深度。题型分布总体趋势是四道小题一道大题,题量稳中有变,但分值基本在35分左右。选填题覆盖了函数的大部分内容,如函数的三要素,函数的四性(奇偶性、单调性、周期性、对称性)与函数图像、常见的初等函数,反函数等。小题突出考察基础知识,大题注重考察函数的思想方法和综合应用。

  2.三角函数

  三角部分是高中数学的传统内容,它是中学数学重要的基础知识,因而具有基础性的地位,同时它也是解决数学本身与其它学科的重要工具,因此具有工具性。高考大部分以中低档题的形式出现,至少考一大一小两题,分值16分左右,其中三角恒等变形、求值、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解三角形是支撑三角函数的知识体系的主干知识,这无疑是高考命题的重点。

  3.立体几何

  承载着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推理能力与运算能力考察的立体几何试题,在历年的高考中被定义于中低档题,多是一道解答题,一道选填题;解答一般与棱柱,棱锥有关,主要考察线线与线面关系,其解法一般有两种以上,并且一般都能用空间向量方法来求解。

  4.数列与极限

  数列与极限是高中数学重要内容之一,也是进一步学*高中数学的基础,每年高考占15%。高考以一大一小两题形式出现,小题主要考察基础知识的掌握,解答题一般为中等以上难度的压轴题。由于这部分知识处于交汇点的地位,比如函数、不等式,向量、解几等都与它们有密切的联系,因此大题目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与灵活性和思维的深刻性。

  5.解析几何

  直线与圆的方程,圆锥曲线的定义、标准方程、几何性质是支撑解析几何的基础,也是高考命题的重点,以下三个小题一道大题的形式出现约占30分。客观题主要考察直线方程,斜率、两直线位置关系,夹角公式、点到直线距离,圆锥曲线的标准方程,几何性质等基础知识。解答题为难度较大的综合压轴题。解析几何融合了代数,三角几何等知识是考察学生综合能力的绝好素材。

  人教版高考数学复*知识点

  1、三类角的求法:

  ①找出或作出有关的角。

  ②证明其符合定义,并指出所求作的角。

  ③计算大小(解直角三角形,或用余弦定理)。

  2、正棱柱——底面为正多边形的直棱柱

  正棱锥——底面是正多边形,顶点在底面的射影是底面的中心。

  正棱锥的计算集中在四个直角三角形中:

  3、怎样判断直线l与圆C的位置关系?

  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与圆的半径比较。

  直线与圆相交时,注意利用圆的“垂径定理”。

  4、对线性规划问题:作出可行域,作出以目标函数为截距的直线,在可行域内*移直线,求出目标函数的最值。

  不看后悔!清华名师揭秘学好高中数学的方法

  培养兴趣是关键。学生对数学产生了兴趣,自然有动力去钻研。如何培养兴趣呢?

  (1)欣赏数学的美感

  比如几何图形中的对称、变换前后的不变量、概念的严谨、逻辑的严密……

  通过对旋转变换及其不变量的讨论,我们可以证明反比例函数、“对勾函数”的图象都是双曲线——*面上到两个定点的距离之差的绝对值为定值(小于两个定点之间的距离)的点的集合。

  (2)注意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例如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等额本金、等额本息两种不同的还款方式,用数列的知识就可以理解.

  学好数学,是现代公民的基本素养之一啊.

  (3)采用灵活的教学手段,与时俱进。

  利用多种技术手段,声、光、电多管齐下,老师可以借此把一些知识讲得更具体形象,学生也更容易接受,理解更深。

  (4)适当看一些科普类的书籍和文章。

  比如:学圆锥曲线的时候,可以看看一些建筑物的外形,它们被*面所截出的曲线往往就是各种圆锥曲线,很多文章对此都有介绍;还有圆锥曲线光学性质的应用,这方面的文章也不少。

  人教版高三年级高考数学知识点总结

  1、直线的倾斜角

  定义:x轴正向与直线向上方向之间所成的角叫直线的倾斜角。特别地,当直线与x轴*行或重合时,我们规定它的倾斜角为0度。因此,倾斜角的取值范围是0°≤α<180°

  2、直线的斜率

  ①定义:倾斜角不是90°的直线,它的倾斜角的正切叫做这条直线的斜率。直线的斜率常用k表示。即。斜率反映直线与轴的倾斜程度。

  ②过两点的直线的斜率公式:

  注意下面四点:

  (1)当时,公式右边无意义,直线的斜率不存在,倾斜角为90°;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