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成语故事集锦15篇

首页 / 成语故事 / | 2022-11-22 00:00:00 [db:标签-标题]

有关成语故事集锦15篇

有关成语故事1

  从前有一个很凶的猎人,养了一只猎狗,但是每次都只给猎狗少量的食物。

  有一次,狗实在大饿,偷吃了一点猎物。

  没想到被猎人发现了,猎人拿起**要将其杀死。

  不料,猎狗一时害怕,从园子的很高的围墙也是唯一的逃生之路跳出去了。

  猎人惊讶极了道:“狗急还能跳墙!“

  领悟:猎狗东躲**,慌不择路,被逼进高围墙。在走投无路的绝境中急中生智,突然纵身一跃,越过高墙,终于死里逃生。”狗急跳墙”这个词在词典里也许是作为贬义词而加以诠释的,词里含有讥笑狗。但是从某个方面来说,在走投无路的绝境中激发了自我的潜能,救了自我一命,也未尝不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只不过咱们不要做危害他人利益的事情就好。

有关成语故事2

  含义:“误笔成蝇”是赞扬一个人的技艺精绝,也是人们奋发进取的至高境界。

  典故:三国时期,吴帝孙权请著名画家曹不兴画屏风。屏风画好后,孙权看了非常高兴,可忽然发现画面上有一只苍蝇,就甩开袖子,朝着那只苍蝇挥去,那只苍蝇却一动也不动。旁边的人笑着对孙权说:“那不是真苍蝇,而是画上去的呀!”孙权止不住放声大笑说:“曹不兴真是画坛的圣手啊”

  其实,曹不兴原来并没有打算在屏风上画苍蝇。只是不小心将一滴墨滴在画面上,又小心翼翼地把墨点描绘成了一只正要起飞的苍蝇。画技如此高超的曹不兴正是我们湖州人,是中国绘画史上公认的第一位画家。

有关成语故事3

  唐朝著名诗人孟郊,与贾岛齐名,人称“郊寒岛瘦”。相传小时候家里很穷,但他很有才华,学*也非常刻苦。长大后,他的诗作得很好。可是,他考试当官的路却走得相当坎坷,连续参加了好几次考试,都未能考中。

  功夫不负有心人。孟郊四十六岁(一说四十五岁)的时候,终于考中了进士。几十年的读书当官梦终于实现了,孟郊非常高兴。他迅速穿上新衣,骑上马,在当时的京城长安尽情地游玩。玩到高兴时,他不由自主地取出笔,很快就写成了首叫《登科后》的诗。

  他在诗中写道:“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意思是说,过去那种贫穷的生活实在没有值得夸耀的,今天我中了进士,才真正感到皇恩浩荡。我很高兴,马儿也跑得飞快,一天就把长安城的美景全都看完了。

  “走马观花”的成语由此引申而来。《登科后》中还出了另一个成语“春风得意”。

  贞元十七年(公元801年),孟郊任溧阳尉。在任时常以作诗为乐,作不出诗则不出门,因此有“诗囚”之称,不事曹务,还被罚半俸。元和初,河南尹郑余庆奏为河南水陆转运从事,试协律郎,定居洛阳。60岁时,因母死去官。

有关成语故事4

  出尔反尔

  【注音】

  chū ěr fǎn ěr

  【基本释义】

  尔:你;反:通“返”,回。原意是你怎样做,就会得到怎样的后果。现指人的言行反复无常,前后自相矛盾。

  【出处】

  《孟子·梁惠王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

  【近义词】

  食言而肥 反复无常 朝三暮四 三反四覆 口中雌黄 言之无信 言而无信 自食其言 反复不定

  【反义词】

  一言为定 言而有信 言出必行 始终如一 言行一致 说一不二

  【历史典故】

  战国时,有一年邹国与鲁国发生了战争。邹国吃了败仗,死伤了不少将士。邹穆公很不高兴,问孟子道:“在这次战争中,我手下的官吏被杀死了三十三个,然而老百姓却没有一个为他们去拼命的,他们眼看长官被杀,而不去营救,可恨得很。要是杀了这些人吧,他们人太多,杀也杀不完;要是不杀吧,却又十分可恨。您说该怎么办才好呢?”

  孟子回答说:“记得有一年闹灾荒,年老体弱的百姓饿死在山沟荒野之中,壮年人外出逃荒的有千人之多,而大王的粮仓还是满满的,国库也很充足,管钱粮的官员并不把这严重的灾情报告给您。他们高高在上,不关心百姓的疾苦,而且残害百姓。”

  孟子在回顾了这辛酸的往事后,接着又说:“您记得孔子的弟子曾子说过的话吗?他说,要警惕呀!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会怎样对待你。如今百姓有了一个报复的机会,就要用同样的手段来对待那些长官了。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孟子最后告诉邹穆公说:“所以,大王不要去责怪他们、惩罚他们。如果实行仁政,您的百姓就会爱护他们的长官,并且愿意为他们献出生命。”

  孟子所说的“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就是“一报还一报”,接*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意思。人们根据这句话引申出了"出尔反尔"这个成语。

有关成语故事5

  万众一心

  【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朱隽传》

  东汉末年,爆发了黄巾大起义。朝廷派出的朱隽率部在南阳城外堆起了一座比城墙还高的山丘。朱隽登上土丘仔细观察城内起义军将领韩忠的军事部署,然后乘虚拿下了外城,并加紧围攻内城。攻城屡屡受挫之下,朱隽又登上外城城墙向内眺望,接着命令部队后撤几里。城内守军便纷纷地冲出城外,试图突围,朱隽的兵马乘机从侧翼杀过去。起义军措手不及,四散而逃,伤亡很大。

  事后,朱隽的部下问他用的什么计谋,他得意地说:“我从高处看得很清楚,内城十分坚固,城内尽是守兵。他们想谈判不成,想突围又出不去,这不是逼他们万众一心跟我军拼命吗?一万个人齐了心尚且势不可挡,何况他们有十万人马呢?所以,我就松动一下包围圈,然后趁他们突围之时杀上去,那他们士气也就瓦解了。”

有关成语故事6

  1谢女咏雪

  有一次,东晋名士谢安召集谢家子弟谈诗论文。忽然天降大雪,谢安想借此考考他们,于是问道:“白雪纷纷何所似?”

  侄子谢朗答:“撒盐空中差可拟。”

  侄女谢道韫却不以为然:“未若柳絮因风起。”

  这时的谢道韫年岁尚小,以柳絮来形容飞雪,实在是形神兼得,谢安大为赞赏。

  因为这个故事,谢道韫也成为中国古代才女的代表人之一,而才女的称法也因之多了一个“咏絮之才”。

  2雪夜访戴

  王羲之的五儿子王徽之(字子猷),一次从酣睡中醒来。当他打开窗户,看到一地洁白。于是,诗性大发,吟起了左思的《招隐诗》来。

  吟着吟着,他想起了自己的好友戴逵。而这时的戴逵却远在曹娥江上游的剡县。

  于是他立马动身,连夜乘小舟前往。

  经过一夜,他也来到了戴逵家门前。然而,他却突然折返。

  后来,有人问他这又是为何?他答:“我本来就是乘着兴致前往,既然兴致已尽,自然返回,为何非得要见戴逵?”

  率性而为、洒脱不羁,魏晋风度由此可见一斑。

  3孙康映雪

  晋代,有个叫孙康的书生,幼时家贫,无钱买灯油,不能夜读,只有早早睡觉。

  他觉得这样白白浪费掉时间,非常可惜。一天夜里,他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窗缝里透进几丝光亮。

  原来,那是大雪映照出来的,孙康心中一动:映着雪光,可否读书呢?

  他回屋拿书,在雪地中一试,果真可行。

  于是他立即穿好衣服,便在雪地上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跑。

  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都如此。正是这种苦学的态度,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终成一位饱学之士。他也成为天下学子的楷模。

  4袁安困雪

  汉代的某年冬天,洛阳遭遇罕见的大雪,雪灾导致很多人外出行乞。

  洛阳令在视察灾情时,来到袁安家门口,只见积雪如故,以为人已被冻死,急忙命人除雪进屋查看。却见袁安直挺挺地躺在床上。

  洛阳令很是惊奇,问道:“你为何不出来乞食?”

  袁安答:“天下大雪,人人皆饿,我怎么可以再去打扰别人?”洛阳令为之感动。

  后来,洛阳令上表举荐他为孝廉。袁安从此踏上了仕途,终成一代名臣。

  后人把这种宁可困寒而死也不愿乞求他人的有气节的文人称作“袁安困雪”或“袁安高卧”、“袁安节。”

  5苏武啮雪

  汉武帝时,苏武出使匈奴,因汉朝降将鍭侯王的反叛,单于大怒,扣押了苏武等人。

  为了让他投降,单于断绝他的饮食,并将他幽禁在大窖里。

  幸而天降雨雪,孙武就用雪就着毡毛吃下,坚持了数日。匈奴人见他活下来,便以为是神的旨意,于是改为将他发配到北海(今贝加尔湖)边牧羊。

  也正是在这种意念和决心的支撑下,苏武在匈奴呆了19年而不失民族气节,为世人所景仰。

  6程门立雪

  北宋的一个雪天,杨时与好友游酢一起去向程颐求教,凑巧赶上程颐在屋中打盹儿。

  但是,他没有贸然上前推开半掩的屋门,只是恭立门口,静候程颐醒来。

  一会儿下起了鹅毛大雪,越下越急,杨时和游酢却还立在雪中,游酢实在冻得受不了,几次想叫醒程颐,都被杨时拦住。

  程颐醒来时,门外雪已有一尺深,再看二人,大为感动,从此更加尽心教导。

  后来杨时果然不负重望,得老师真传,回到南方传播程氏理学,并独成一家,世称“龟山先生”。从此,学问史上留下了“程门立雪”的佳话,尊师重道也有了更形象的代表。

  7踏雪寻梅

  孟浩然酷爱梅花,雪天时,他便骑着毛驴冒着风雪去赏花。

  有人问他原由。他便称:在寻找作诗的灵感。(吾诗思在灞桥风雪中驴背上)

  踏雪寻梅,也因此形容文人雅士赏爱风景苦心作诗的情致,演绎为千古流传的佳话。

  梅花与傲霜凌雪紧密相连,由此梅花一直是君子修身立德处世待物的参照,表现了文人的傲骨气节、大隐隐于林。

  8煮雪烹茶

  古人认为,雪,凝天地之灵气,通体透白,无暇至纯,是为煮茶的.上品之水,以柴薪烧化雪水烹茶,其味更清冽,更具穿透力。

  烹雪煮茶,作为一件极雅之事,被历代文人所推崇。

  唐代诗人喻凫曾写下“煮雪问茶味,当风看雁行”的诗句。

  《红楼梦》“宝玉品茶栊翠庵”一节中,妙玉给宝玉斟的一杯茶也是用雪水泡的。

  不过联系到如今的空气质量,此等雅事也只能想想了。

有关成语故事7

  鸿鹄之志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

  陈胜,阳城人(今南阳方城)。秦朝末年,陈胜看到统治者暴虐无道,民不聊生,决心改变这种现状。有一天,陈胜和其它雇工在地里干活。歇工时,大家说起贫苦的日子,都非常愤恨,但又认为无可奈何。陈胜听了,连声叹气。过了一会儿,他对大家说:“如果我们当中将来有谁富贵了,都不要忘记了大家。”雇工们都笑他:“你也是被人雇来种地的,哪来的富贵?”陈胜又叹息说:“唉,燕子和麻雀怎么能知道鸿鹄的志向呢?”

  雇工们听了,都哈哈大笑起来,他们谁也没有想到后来的陈胜在大泽乡发动起义,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的领袖。

  与陈胜起义有关的成语还有“揭竿而起”、“篝火狐鸣”。

有关成语故事8

  人物:

  狐狸、老虎、小猴、斑马、小野猪、小松鼠、小孔雀、小兔子小鹿等,由小演员带面具头饰表演。

  舞台布置:

  森林一角。大树、大石块、山花等错落其间。

  旁白:

  (上场,音乐渐起,森林小鸟声依稀可听见。朋友们,你见过大森林吗?那儿有许许多多高大的树木,有红的花,绿的草,还有各种各样的小动物,发生了很多奇奇怪怪的小故事。哎,听说过"狐假虎威"这个成语吗?今天,我来讲给大家听。

  小白免:(在欢快的音乐中向内喊)小花鹿,小野猪,大家快来呀!

  众动物:(从四面跑上)来啦!来啦!

  小白免:今天天气真好,咱们在一起玩,好吗?

  众:好,好,太好啦。(快板)金色的阳光照大地,大森林里真美丽。

  小鹿仰起乖乖角,

  小兔子点头笑嘻嘻。

  野猪胖胖扭一扭,

  斑马姐姐踢踏踢。

  小猴高兴地翻筋头,

  小松鼠从东跳到西。

  一同唱歌做游戏,做游戏。(众欢呼,乐起,众起舞)小猴:(无意间)哎,大家快来看,那边是谁来啦?

  众:啊,是一只大老虎,这可怎么办呢?

  野猪:别慌,别慌,我看大家先躲起来,快快!(众藏起)老虎:(乐起,睡意增陵地伸伸懒腰,打哈欠)今天真是糟糕透顶,转了好半天,一点好吃的东西都没找到,饿死我了,嗯,我先在这里等等看。(藏起)狐狸:(乐起,鬼头鬼脑自语)我是一只花狐狸,专门爱动坏脑筋,

  小动物看见我就害怕,

  今天出门散散心,散散心。

  (乐停,老虎悄悄转出,突然发现狐狸,扑过去,一把逮住狐狸)老虎:啊哈,我可找到美味佳肴啦。

  狐狸:(眼珠一骨碌,扯着嗓子对老虎嚷)怎么,你敢吃我?

  老虎:(一愣)为什么不敢!我就要吃了你!

  狐狸:(奸笑)慢!森林里面有规矩,老天爷派我来管理,今天你要是吃了我,就是把老天爷的命令来抗拒,哼哼,有多大的胆子,我看你!

  老虎:(被蒙住了,松开了爪子)不好,不好,真不好!

  糟糕,糟糕,真糟糕,

  到口的东西吃不到,

  弄得我心惊又肉跳。

  狐狸:(得意地摇了摇尾巴)怎么样,我带你到百兽面前去走一遭,也让你看看我的威风?

  老虎:(无可奈何地)行,行,咱们走着瞧!

  (转场,乐起)

  狐狸:我神气活现走在老虎的前面。

  老虎:我半信半疑地跟在狐狸的后面。

  狐狸:(小声地)我要借老虎的威风吓跑百兽。

  老虎:我东张西望,心惊胆颤。

  (转下,乐停。众动物一个接一个小心翼翼地上场,凑在一起)斑马:伙伴们,我看见老虎好像跟狐狸在一起。

  小鹿:它们在一起搞什么鬼名堂?

  (狐狸、老虎从一角先后上场)

  小免子:狐狸来了!

  小野猪:咦,狐狸今天好威风啊,大摇大摆的样子!

  小鹿:它肯定是搞什么鬼名堂!

  斑马:(发现大老虎)不好,大老虎来了,快跑哇!

  众动物:(惊慌地)救命呀,救命呀!

  (百兽四散逃下场。乐急起)

  狐狸:(狡猾地笑着对老虎)怎么样,你该服气了吧?看看,它们见了我就跑!

  老虎:(开始深深地佩服川阿,狐狸大上,这回我服你啦!我有眼不识泰山,请你原谅!(又向狐狸作揖)狐狸:是呀,你以后得听我指挥!

  老虎:(又鞠一躬)以后,我一切都听你的!

  狐狸:(又东张西望地,对台下轻声说)见好就收吧!嘿嘿,我找机会得赶快跑呀,别等它琢磨过味儿,一口把我给吃了!

  (狐狸趁老虎不注意,狡猾地逃窜)

  老虎:啊,它怎么跑了?(忽然恍然大悟)原来,这狡猾的狐狸是借着我大老虎的威风,才把百兽吓跑的呀!我上当了,还以为它们怕的是狐狸呢!(咬牙切齿地)花狐狸—一看我怎么能饶恕你!

  (边喊边追下,乐渐停)

  旁白:小伙伴们,看了小朋友们的表演,你一定对"狐假虎威"这句成语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吧’!狡猾的狐狸就是凭借大老虎的威风,吓跑百兽的。告诉大家,咱们可不能像老虎那样上坏人的当,更不能像狐狸那样倚仗别人的势力来欺压百姓啊!

有关成语故事9

  这个成语出自唐代伟大的诗人杜甫的一首题为《可叹》的七言古诗。

  这首诗,是为当时的另一位诗人王季友写的。王季友,好学,家贫,人穷志不穷,作风很正派。可是他妻子却嫌弃他,终于和他离了婚。有些人不了解内情,纷纷议论,把王季友丑化了。杜甫的这首《可叹》诗,就是针对那些不公正的议论而发的。它不叹王季友好夫没好妻,也不叹他好人没好运,叹的是:这样一个作风正派的人物,忽然被说成那样的低劣,可叹!

  《可叹》诗一开头,作者就这样表示感慨:

  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须变幻为苍狗;

  古往今来共一时,人生万事无不有!

  诗用兴比起句,说:天上的浮云分明象件淸白干净的衣服,一会儿却变成一只灰毛狗的样子了;从古到今都是这样,人生道路上形形色色的事儿哪样没有呢!……(斯须, 顷刻之间的意思;苍狗,毛色青灰的狗。)

  后人就借“白云苍狗”来比喻世事变幻无常。

有关成语故事10

  张释之是堵阳人,字季,是汉朝的廷尉。一次,他跟随汉文帝出行,登临虎圈,汉文帝询问书册上登记的各种禽兽的情况,问了十几个问题,上林尉只能东瞧西看,全都不能回答。看管虎圈的啬夫从旁代上林尉回答了皇帝提出的问题,答得极周全。

  汉文帝说:“做官吏不该像这样吗?上林尉不可依靠。”于是命令张释之让啬夫做上林令。张释之过了一会儿才上前说:“陛下认为绛侯周勃是怎样的人呢?”文帝说:“是长者啊!”张释之再一次问:“东阳侯张相如是怎样的人呢?”文帝再一次回答说:“也是个长者。”

  张释之说:“绛侯与东阳侯都被称为长者,可这两个人议论事情时都不善于言谈,现在这样做,难道让人们去效法这个喋喋不休、伶牙俐齿的啬夫吗?

  “秦代由于重用了舞文弄墨的官吏,所以官吏们争着以办事迅疾、苛刻、督责为高,然而这样做的流弊在于徒然具有官样文书的表面形式,而没有同情百姓的实质。因为这个缘故,秦君听不到自己的过失,国势日衰,到秦二世时,秦国也就土崩瓦解了。

  “现在陛下因为啬夫伶牙俐齿就越级提拔他,我想恐怕天下人都会追随这种风气,争相施展口舌之能而不求实际。况且在下位的人被在上的人感化,快得犹如影之随形、声之回应一样,陛下做任何事情都不可不审慎啊!”

  文帝说:“好吧!”于是,取消原来的打算,不再任命啬夫为上林令。

  喋喋不休:喋喋:形容说话多;休:停止。指说话唠唠叨叨,没完没了。

有关成语故事11

  滔滔不竭

  唐玄宗李隆基有个宰相叫张九龄,以善于言谈而出名。他见唐玄宗疏于朝政,就多次进言劝谏。张九龄主张任人唯贤,广揽人才,并设置了选拔人才的专门机构。每当他与宾客们谈论起经书时,总是“滔滔不竭”,意思是他说话像滚滚流水连续不断。后来由于得罪权贵李林甫,张九龄被罢免了宰相职务。

有关成语故事12

  秦汉时代,我国西南地区居住着许多部落。汉初,由于朝廷忙着*定内乱和对付北方匈奴的侵犯,没有余力顾及到遥远的西南地区,而西南的这些部落也从不知道外面的世界。

  西南地区的这些部落都很小,他们散住在山中、林问。其中有一支名为“夜郎”的部落,就算是很大的了。

  夜朗部落有个首领名叫多同。在他眼里,夜郎就是天底下最大的国家了。一天,他骑马带着随从出外巡游,他们来到一片*坦的土地上,多同扬鞭指着前方说:“你们看!这一望无边的疆土,都是我的,有哪一国能比它大呢?”

  跟随一旁的仆从连忙献媚说:“大王您说的很对,天下还有哪一国比夜郎更大呢!”多同心里沾沾自喜。

  他们又来到一大片高山前,多同仰起头,看着巍峨的高山说:“天下还找得到比这更高的山吗?”

  随从连忙应和说:“当然找不到,天下哪有比夜郎的山更高的山呢!”

  后来,他们来到一条江边,多同跳下马来,指着滔滔江水说:“你们看,这条江又宽又长,这是世界上最长最大的河了。”

  随从们没有一个不同意的,都齐声说:“那是肯定的。我们夜郎是天下最大的国家。”

  这次出游以后,夜郎国的人更加自大起来。

  汉武帝时候,武帝派使者出使印度,经过夜郎国。

  夜郎的首领多同从没去过中原,根本不知道中原是怎么回事。于是他派人将汉朝使者请进部落帐中。多同问汉朝使者说:“汉和夜郎相比,哪个大些?”

  汉使者听了多同的问话,不禁哈哈大笑起来,他回答说:“夜郎和汉是完全不能相比的。汉朝的州郡就有好几十个,而夜郎的全部地盘还抵不上汉朝一个郡的地盘。你看,哪一个大呢?”

  多同一听,不禁目瞪口呆,满脸羞愧。

  生活中也是这样,见识越广的人越懂得谦虚,而见识愈短浅的人反而愈盲目自大。

有关成语故事13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酷吏列传》

  西汉时期,有个名叫义纵的人,因其姐姐医好了皇太后的病而得到汉武帝的任用。由于他能够依法办事,不畏权势,由县令升为南阳太守。

  当时,南阳城里有一个管理关税的都尉叫宁成,依权霸市,异常残暴,官员、百姓都惧怕他。宁成听说义纵要来南阳任太守,深感不安,并领着全家老少恭恭敬敬迎接义纵上任。然而,义纵上任即派人调查宁成家族,凡查到违法者,一律严加惩处,宁成也被治罪。由此使当地有劣迹的富豪闻风丧胆,吓得逃离了南阳。后来,汉武帝又调义纵治安混乱的定襄任太守,义纵上任便将二百多名重罪轻判的犯人重新判处xx,并将私自探监的家属也判处xx。一天就杀了四百多人。尽管当时的天气不冷,然而听到这个消息的人们都感到不寒而栗。

有关成语故事14

  韦编三绝

  孔子为读《易》而翻断了多次牛皮带子的简,关于读书的成语故事。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三次。比喻读书勤奋。

  囊萤映雪

  孙康,晋京兆人,性敏好学,家贫无油,于冬月尝映雪读书。”是说:晋朝人孙康家里穷,无油点灯,曾经在下雪天的夜晚用雪光照着读书。

  悬梁刺股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 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 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 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 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 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 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他也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 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 这就使苏秦"刺股"的故事。

  凿壁借光

  西汉时有一位著名的经学家名叫匡衡,关于他凿壁偷光读书的故事,至今仍被人们传为佳话。

  史**载,匡衡自小家境贫寒。白天,他靠砍柴割草,换点粮食度日;晚上,他想读书,可是没有钱买油灯。他看到邻居家灯火明亮,就在墙上动手凿个洞,引一点微弱的亮光。每天晚上,他就靠这点儿亮光如饥似渴、专心致志地读起来……后来,为了能读到更多的书,他甚至愿意给一位家中藏书丰富的人做奴仆而不计报酬,目的只有一个——希望读到更多的书。

  洛阳纸贵

  晋代文学家左思,小时候是个非常顽皮、不爱读书的孩子。父亲频繁为这事发脾气,可是小左思仍然淘气得很,不肯好好学*。

  有一天,左思的父亲与朋友们聊天,朋友们羡慕他有个聪明可爱的儿子。左思的父亲叹口气说:“快别提他了,小儿左思的学*,还不如我小时候,看来没有多大的出息了。”说着,脸上流露出失望的神色。这一切都被小左思看到听到了,他非常难过,觉得自己不好好念书确实很没出息。于是,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刻苦学*。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左思渐渐长大了,由于他坚持不懈地发奋读书,终于成为一位学识渊博的人,文章也写得非常好。他用一年的时间写成了《齐都赋》,显示出他在文学方面的才华,为他成为杰出的文学家奠定了基础。这以后他又计划以三国时魏、蜀、吴首都的风土、人情、物产为内容,撰写《三都赋》。为了在内容、结构、语言诸方面都达到一定水*,他潜心研究,精心撰写,废寝忘食,用了整整十年,文学巨著《三都赋》终于写成了。

  《三都赋》受到谅也评,人们把它和汉代文学杰作《两都赋》相比。由于当时还没有发明印刷术,喜爱《三都赋》的人只能争相抄阅,因为抄写的人太多,京城洛阳的纸张供不应求,一时间全城纸价大幅度上升。

  故事出自《晋书·文苑·左思传》。成语“洛阳纸贵”,称颂杰出的作品风行一进。

  手不释卷

  三国时,吕蒙是吴国的大将。

  一次,他点兵3万,用船80余只袭击荆州。水手一律身着白衣,大批精兵埋伏在船舱里。黑夜,船到当阳江边,烽火台的汉兵厉声盘问。吴军诈称是商船,要求靠岸避风,汉兵信以为真。约至二更,船上吴军突然袭击,占据了烽火台。随后,吕蒙带兵长驱直入,轻取荆州。

  吕蒙作战勇猛,*时却不肯读书。孙权劝道:“你读点历史和兵法,用兵更高明。”孙权道:“汉先武帝从前行伍出身,却‘手不释卷’。”从此,吕蒙勤勉自学,受益匪浅。

有关成语故事15

  乘风破浪

  【出处】:梁"沈约《宋书"宗悫传》

  南北朝时,南阳涅阳人(今邓州)宗悫,年纪不大,武艺高强。有一天,他哥结婚,家里宾客盈门,有十几个盗贼乘机混进库房抢劫,家仆发现盗贼,惊叫着奔进客厅,客人都被吓呆了。只见宗悫镇定自若,拔剑直奔库房。赶走了盗贼。宾客纷纷称赞宗悫机敏勇敢,少年有为。问他长大后干什么?他昂起头,大声地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干一番伟大的事业。”

  数年后,林邑王侵扰边境,宗悫自告奋勇地请求参战,被任命为振威将军。有一次,宗悫奉命攻击林邑王派来增援的兵力,设计把援兵打得落花流水。就这样,宗悫为国家打了不少胜仗,立下许多战功,被封为洮阳侯。

  宗悫小时侯说过“愿乘长风破万里浪”,长大后果然实现了这一远大志向,后人把他说的这句话简缩为“乘风破浪”。


有关成语故事集锦15篇扩展阅读


有关成语故事集锦15篇(扩展1)

——有关成语故事15篇

有关成语故事15篇

有关成语故事1

  三顾茅庐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

  汉朝末年,逐渐形成了曹操、刘备、孙权三大势力。势力最小而无地盘,又无兵力的刘备听说隐居南阳卧龙岗的诸葛亮很有才能,便恭恭敬敬地亲自去寻访。

  刘备前后去了三次,头两次诸葛亮避而不见,第三次才亲自出迎,在茅庐**同探讨时局,分析形势,使刘备大为叹服,再三请他出山相助,重兴汉室。诸葛亮深为刘备“三顾茅庐”的诚意所打动,答应了刘备的请求,离开卧龙岗为刘备出谋划策,打了许多胜仗,奠定了蜀汉的国基。

  与此相关而发生在南阳的成语还有“如鱼得水”、“走马荐诸葛”、“识时务者为俊杰”、“挟天子而令诸侯”等。

有关成语故事2

  战国时,楚国有人家坐船渡江。船到江心,他一不警惕,把随身携带的一把宝剑失落江中。他连忙去抓,曾经来不及了。

  船上的人对此感触十分痛惜,但那楚人彷佛胸中有数,顿时取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一个暗号,并向各人说:“这是我宝剑落水的中央,以是我要刻上一个暗号。”

  各人都不睬解他为什么如许做,也不再去问他。

  船靠岸后那楚人立刻在船上刻暗号的中央下水,去捞取失落的宝剑。捞了半天,不见宝剑的影子。他以为很稀罕,喃喃自语说:“我的宝剑不便是在这里失下去吗?我还在这里刻了暗号呢,怎样会找不到的呢?”

  至此,船上的人纷繁大笑起来,说:“船不停外行进,而你的宝剑却沉入了水底不动,你怎样找失掉你的剑呢?”

  《吕氏年龄》的作者也在写完这个故过后批评述这个,“守株待兔”的人是“太愚笨可笑了”!

  实在,剑失落在江中后,船连续行驶,而宝剑却不会再挪动。像他如许去找剑,真是太愚笨可笑了。

有关成语故事3

  上个星期五下午,我们304班举行了讲成语故事比赛,班上共有20位同学参赛。为体现公*,贺老师特地请来了方何文浩、沈博、李博、陈奕萌的妈妈来当评委。

  首先,小主持人章文昊走上讲台,给我们介绍了比赛目的和评分细则。当章文昊说:“有请一号选手吴卓凡上台,二号选手阮铭轩准备。”同学们就依次上台将自己精心准备好的故事讲了出来。有的讲得很流利,还加了自编的动作;有的讲得结结巴巴,紧张得手都不知道往哪儿放了。

  终于到我了,我紧张地走上讲台,敬了个队礼,大声说道:“敬爱的老师、家长们,亲爱的同学们,我今天要讲的故事是《磨杵成针》。李白,是我国唐代著名浪漫主义诗人……”讲的时候,由于紧张,我停顿了几次。讲完了,我又敬了个队礼,长吁一口气,轻松地走下台,坐到座位上,等主持人报我的成绩。当听到自己只得了8.925分时,我心里很失望……

  经过两节课的激烈比赛和那些妈妈评委们的公正评分,比赛结果很快出来了。贺老师即时公布了获奖的等次。当我听到张婷婷二等奖时,心里特别开心,觉得这几天的努力没有白费。

有关成语故事4

  南阳三葛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琅琊(今山东临沂北)的诸葛亮兄弟迁居南阳。

  后来刘备来访诸葛亮,27岁的诸葛亮预言了天下三分的局面,后出任蜀国丞相,建立了不朽的功绩。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在吴国当南郡太守。当刘备东下進攻吴国时,诸葛瑾给刘备写信,说明吴蜀联盟的重要性,有人对孙权说诸葛瑾里通外国,孙权很生气,说:“我和子瑜(诸葛瑾)有生死不易的交情,子瑜不会背叛我,就象我不会背叛子瑜一样!”诸葛亮的从弟诸葛诞也很了不起,他在魏国当刺史,常常为魏国领兵出征。

  当时人说:“(诸葛三兄弟,)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

有关成语故事5

  小青蛙坐在井底的家里正在聚精会神地上网,嘴里还哼着流行歌曲。小青蛙正哼得起劲,一只来觅食的小麻雀降落在井口。它低头往井底四处张望,看见悠闲自在的小青蛙。小麻雀便喊道:“小青蛙,小青蛙,你怎么不到井外面来看一看呀,外面的世界是多么美丽,多么繁华,多么精彩!”小青蛙听了小麻雀的这番话,忍不住笑了起来。小青蛙说:“我觉得井底比外边的世界更好。”小麻雀反问:“小青蛙你怎么会这样想呢?!我们从小就听过《坐井观天》的故事,难道你想当故事里的‘井底之蛙’吗?”“小麻雀,做井底之蛙不好吗?你看看我家里有笔记本电脑、电话、手机、电视机,还有不计其数的书籍。我用电脑上网查资料,在网上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你查不到的。还可以在网上和QQ好友视频聊天。用固定电话和手机可以和外界畅通无阻地保持联系。通过看电视我能及时了解世界各地发生的大大小小的新闻事件。我博览群书,学*了很多知识,所以一般人叫我蛙博士。我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无所不知,无所不晓。”

  小麻雀听得入了迷,惊讶地说道:“小青蛙,现代科技给你带来这么大的方便啊!”

有关成语故事6

  这个成语出自唐代伟大的诗人杜甫的一首题为《可叹》的七言古诗。

  这首诗,是为当时的另一位诗人王季友写的。王季友,好学,家贫,人穷志不穷,作风很正派。可是他妻子却嫌弃他,终于和他离了婚。有些人不了解内情,纷纷议论,把王季友丑化了。杜甫的这首《可叹》诗,就是针对那些不公正的议论而发的。它不叹王季友好夫没好妻,也不叹他好人没好运,叹的是:这样一个作风正派的人物,忽然被说成那样的低劣,可叹!

  《可叹》诗一开头,作者就这样表示感慨:

  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须变幻为苍狗;

  古往今来共一时,人生万事无不有!

  诗用兴比起句,说:天上的浮云分明象件淸白干净的衣服,一会儿却变成一只灰毛狗的样子了;从古到今都是这样,人生道路上形形色色的事儿哪样没有呢!……(斯须, 顷刻之间的意思;苍狗,毛色青灰的狗。)

  后人就借“白云苍狗”来比喻世事变幻无常。

有关成语故事7

  今晨,起了个大早。

  天气晴好,久违的阳光,今天一定会如约而至。

  想到今天将有两场免费公益的家庭教育指导演讲,久郁的激情就要释放,心里已是阳光明媚。

  可是,一个人的早饭后,久等没有信息。给负责人打手机,竟然是“关机”。昨天与跟班的工作人员见了一面,也未留她的联系方式。

  七点半了,负责人才开机。他说:“今天的演讲全部取消了。因为担心今天会下雨。小李没给你打电话吗?”

  出门已经五天了。只有昨天上午进行了一场演讲,听众还在雨中零落。其他的时间,只能是闲居。

  最*一段时间,单位里忙碌异常:三年级学生实*、二年级学生上课、新生报到、新生开学典礼、新生军训,而我却困居于南阳油田!

  此时的心境,竟如羝羊触藩。

  羝羊触藩:

  拼音:dīyángchùfān。

  解释:羝羊:公羊;触:抵撞;藩:篱笆。公羊用角抵撞篱笆,角被卡在篱笆上,进退不得。比喻进退两难。

  出处:《周易·大壮》:“上六:羝羊触藩。不能退,不能遂。”

  用羝羊触藩来形容我今天的心境,竟是驼背掉到坑里,贴切!

  看来,今天的时间,我也只好用来温*“羝羊触藩”这个成语了。

有关成语故事8

  从前有一个楚国人来到吴国游玩。一天,他突然想回家,便收拾行囊准备回家。真好他碰见一个卖剑的人就买了他的一把最锋利的剑,这时他才发现回家的盘缠没有了,没办法,只好默默的蹲在岸边。过了一会儿,有位好心的渔夫载他上了船才救了他一命。

  他这会儿才开始慢慢欣赏刚买来的剑,突然,他猛烈地挥舞着剑,没想到渔夫用汽艇了一个大拐弯他的剑就掉入水中。渔夫急忙催他下水涝剑,可他却不慌不忙地说:“不急,回去让我儿子捞。”“那……”“不说了,剑是从这掉下去的吧?”“是。”那人取出短剑从船上刻画了一道,说“走,回家去。”渔夫只好把他送回家。上了岸,他叫儿子按照画的线下水找剑,可没找着。

  渔夫笑了,他利用楚国人再次下水的时间面对小孩,呼叫直升机上的潜水员在他们刚刚经过的地方捞剑并从过来。等楚国人一上来,渔夫和小孩相对一笑小孩又下水将潜水员递来的剑拿好浮上水交给了爸爸,让那个楚国人还以为自己是对的。

有关成语故事9

  成语故事

  春秋时,楚庄王率领军队攻打宋国,因久攻不下,决定撤军。这时,替楚庄王驾车的申叔时建议说:我们如果在宋国的土地上建房种田,表示要长久地驻扎下去,宋国就会屈服的。

  宋国得知楚军的动态后,派大臣华元前去告诉楚军主将子反:虽然我们已经到了吃孩子充饥、拿人的骨头当柴烧的地步,但绝不会听命于你们的。

  最后,两国签订了盟约。盟约中写到:楚军后退三十里,两国和*相处,我无尔诈,尔无我虞(保证两国互不欺骗)。

  诈、虞:欺骗。这个成语形容互相欺骗。

  成语解释

  【汉字简体】尔虞我诈

  【汉语注音】ěr yú wǒ zhà

  【汉语注释】比喻互相欺骗,互不信任。尔,你;虞,欺骗;诈,欺骗。

有关成语故事10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西汉时期,有一个名将李广。他精于骑马射箭,作战非常勇敢,被称为“飞将军”。有一次,他去冥山南麓打猎,忽然发现草丛中蹲伏着一只猛虎。李广急忙弯弓搭箭,全神贯注,用尽气力,一箭射去。李广箭法很好,他以为老虎一定中箭身亡,于是走*前去,仔细一看,未料被射中的竟是一块形状很像老虎的大石头。不仅箭头深深射入石头当中,而且箭尾也几乎全部射入石头中去了。李广很惊讶,他不相信自己能有这么大的力气,于是想再试一试。他往后退了几步,张弓搭箭,可是,一连几箭都没有射进去。有的箭头破碎了,有的箭杆折断了,而大石头一点儿也没有受到损伤。

  人们对这件事情感到疑惑不解,于是就去请教学者扬雄。扬雄回答说:“如果诚心实意,即使像金石那样坚硬的东西也会被感动的。”

有关成语故事11

  西施是我国四大美女之一,她天生丽质,长得非常漂亮。她家住在村子的西边。在村子的东边也有一位姓施的.女子,长得很丑,人们叫她东施。

  一天,西施上街,突然,觉得心口非常痛。于是,便捂住胸口,皱起眉头坐在椅子上,人们觉得很好看。东施见了便情不自禁地去问西施:

  西施,你怎么了?

  西施有气无力地说:我的心口不知为什么那么痛?

  东施心想:西施的举动这么漂亮,我做起来是不是也很美呢?于是,她便学着西施的样子一只手捂住胸口,一边还皱着眉头,走在回家的路上,一位富人刚出门看到东施这个样子,嘴里喃喃道:这个人是不是生病了,一副抽风的样子。于是,走进家门把门紧紧地锁上了。一位穷人在和自己的孩子上街买菜,看到东施向她们走来便对卖菜的人说:这个人是不是神精病,我看病得不轻,你看,这五官都扭曲了。

  买菜人说:我看像。

  于是,这个买菜者抱起自己的孩子就跑,远远避开了东施。

  东施很疑惑,自己皱眉为什么不美,而西施却很美呢?正在这时,一位老人对东施说:年轻人,我劝你再也不要学西施了,西施天生丽质,本来就很美,这种美来自自然天成,你再也不要去盲目的效仿别人了,如果再这样你会闹出更大的笑话。老人说完之后,笑了笑,走开了。东施的脸像刷了一层红漆,同时,她也懂得了很多道理。

有关成语故事12

  形容藏书丰富或学识渊博的典故。语出《晋书·张华传》:“(张华)雅爱书籍,身死之日,家无余财,惟有文史溢于机箧。尝徙居,载书三乘。秘书监挚虞撰定官书,皆资华之本以取正焉。”受此典影响,后人论书之丰富,也每以“三”为数,不一定必是“乘”或“车”。如果形容书少,则用“无乘书”。

有关成语故事13

  秦朝末年,天下大乱,各路起义军纷纷起兵反秦。他们在全国各地和秦军作战,没有统一的指挥,于是约定:如果谁能够先打入咸阳,推翻秦朝的**,谁就做关中王。

  在这些起义军将领中,刘邦和项羽是最有实力的,刘邦虽然出身卑微,但善于用人,所以他手下有很多本领高强的人。而项羽本人就是一员能征善战的大将,所以他领导的起义军的军事力量是最强的。但是,他这个人有些刚愎自用,不爱听别人的不同意见,一向独断专行。在战争发展的过程中,刘邦充分听取部下的意见,进攻路线安排得十分巧妙,受到的阻力较小,因而得以抢先一步进驻咸阳,俘虏秦王子婴,灭秦朝。但是,刘邦心里清楚,凭自己的实力一时还无法与项羽对抗,他便以退为进,先将军撤出咸阳,等待日后有机会再成就大事。

  项羽的路线安排不是很好,所以总是和秦军正面遭遇,费尽千辛万苦还是晚来一步。所以他对刘邦极为不满,就以胡作非为来发泄心中的怨愤。项羽率领大队人马到处冲撞杀戮,又放火烧秦宫,大火烧几个月,把一座富丽堂皇的宫殿烧成一片焦土瓦砾。即便这样,他还觉得不够解气,又把秦朝留下的珠宝玉器洗劫一空,然后准备率领众人回到江东。

  当时,项羽手下的有识之士劝他说:“咸阳处在关中要地,土地肥沃,物产富饶,而且地势险要,您不如就在这里建都,这样有利于您奠定霸业。”项羽本也有些心动,可是一看眼前的咸阳已被自己弄得残破不堪,哪里还像个都城的样子?就更加怀念故乡,所以一心只想回到故里去。他对那个劝他的人说:“人要是富贵,就应该回到故乡去,让父老乡亲知道你现在是什么样子。要是富贵还不回故乡,就好像是穿着漂亮的锦绣衣服在黑夜里行走,你的衣服再好也没有人看得见,有什么用呢?所以我还是要回到江东去。”,那人听这话,觉得项羽实在算不上顶天立地的大英雄,就私下对别人说:“人家都说楚国人徒有其表,就好像是猴子戴上帽子假充人一样,我以前还不相信,这次和楚王谈话之后,我才知道果真如此啊!”,不料,这句话传到项羽的耳朵里,他非常生气,立即把那人抓来,投入鼎镬[ding huò]里活活烹死。

有关成语故事14

  夏雨雨人

  孟简子相梁、魏,有罪而走齐。齐相管仲迎而问之曰:“吾子相梁、魏时,门下使者如何?”孟简子曰:“门下使者约三千余人。”管仲曰:“今与几何人来?”对曰:“臣与三人俱。”管仲曰:“是何也?”对曰:“其一人父死无以葬,我为葬之;一人母死无以葬,亦为葬之;一人兄有狱,我为出之。是以得三人来。”管仲曰:“嗟乎!我穷必矣!吾不能以春风风人,吾不能以夏雨雨人,吾穷必矣!”

  [译文]

  孟简子担任梁国和卫国的丞相,后来犯了事出走齐国。管仲来迎接他,问他:“你当丞相时,你家里有多少门客?”孟简子说:“有三千多人。”管仲说:“现在有几个人跟来了?”回答说:“只有三个人。”管仲问:“为什么这样呢?”回答说:“其中一个人的父亲死了没钱葬,我给他葬了;一个人的母亲死了没钱葬,我也给葬了;一个人的哥哥吃了官司,我帮了他,後来人被放出来了。所以这三个人跟来了。”管仲上了车说:“唉!我一定会衰败的,我不能像春天的风一样吹在人身上,我不能像夏天的雨一样落在人身上(夏雨雨人),我一定会衰败的。”

  【释读】雨:前一个“雨”,名词,雨水;后一个“雨”,动词,下雨。有如夏天的雨落在人身上。

  比喻及时给人帮助和教育。

  【出处】汉·刘向《说苑·贵德》:“吾不能春风风人,吾不能以夏雨雨人,吾穷必矣。”

有关成语故事15

  比喻将收卷充置不用的典故。典出《世说新语·豪爽第三》刘孝标注引《汉晋春秋》:“是时刘乂(yì)、殷浩诸人盛名冠世,(庾)翼未之贵也,常曰:’此辈宜束之高阁,俟(等到)天下清定,然后议其所任耳。‘”此典本不指书,但后来人们往往以此典来表示把书扔在一边不再读或不再用。其形式有“束高阁”、“束阁”、“束置高阁”。


有关成语故事集锦15篇(扩展2)

——有关成语故事(15篇)

有关成语故事(15篇)

有关成语故事1

  鸿鹄之志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

  陈胜,阳城人(今南阳方城)。秦朝末年,陈胜看到统治者暴虐无道,民不聊生,决心改变这种现状。有一天,陈胜和其它雇工在地里干活。歇工时,大家说起贫苦的日子,都非常愤恨,但又认为无可奈何。陈胜听了,连声叹气。过了一会儿,他对大家说:“如果我们当中将来有谁富贵了,都不要忘记了大家。”雇工们都笑他:“你也是被人雇来种地的,哪来的富贵?”陈胜又叹息说:“唉,燕子和麻雀怎么能知道鸿鹄的志向呢?”

  雇工们听了,都哈哈大笑起来,他们谁也没有想到后来的陈胜在大泽乡发动起义,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的领袖。

  与陈胜起义有关的成语还有“揭竿而起”、“篝火狐鸣”。

有关成语故事2

  咦,冯老师拿了一副扑克牌在手里,让我们猜扑克牌是用来干什么的呢?

  有人猜变魔术,有人猜玩游戏,还有人猜读扑克……但都不对,那答案到底是什么?

  哈哈!让我来揭晓答案吧!

  冯老师先把扑克牌扔向几个地方,让大家去抢。扑克牌飘飘洒洒,落在了二组和一组之间的过道上,大家一拥而上。

  我看见桌子旁边有一张扑克牌,连忙捡来起来。我准备回座位了,发现在另一个地方还有一张,我闪电般地“飞”来过去,唉,没抢到,真可惜。我只抢到了两张,但有位女生居然抢到了八张,真是眼疾手快啊!相反,一张没抢到的人也有。

  然后,冯老师让我们用抢到的扑克牌来组成成语。

  我说的是“一心二用”,因为我拿到的是一张“Q”,我同桌说的是“三心二意”,就是“3”和“2”。然后二组的同学说“两面三刀”,也就是“2”和“3”。

  过了一会儿,冯老师让我们讨论。我看到有个同学手里有张“8”,灵机一动,想到“八方来财”、“八仙过海”。

  激烈的讨论感染了大家,同学们开动脑筋,“九牛二虎”、“七上八下”等带数字的成语源源不断地从同学们口里涌出来,有点刹不住车的感觉。

  随后,冯老师让各小组用成语编故事。同学们都绞尽脑汁地思考怎么编故事,我在脑海里搜索:和“七”有关的成语有哪些呢?

  时间到!我们小组先上去讲故事:“不管做什么都要一心一意,上课不能三心二意,一心二用,写作文要力争一鸣惊人,举重要用九牛二虎之力,射箭要百发百中”

  二组的同学不甘示弱,也用了很多成语,但他们的分没我们高。真高兴啊!

  一堂课在不知不觉中结束了,我们都意犹未尽,恋恋不舍。

  这堂课,让我们在娱乐中学到了丰富的知识,让我们感受到学*的快乐,感受到冯老师的用心良苦。

有关成语故事3

  形容长期闭门苦读的典故。语出金元间刘祁《归潜志》:“南渡后疆土狭隘,止河南、陕西,故仕进调官,皆不得遽。人仕或守余载,号重复累,往往归耕或教小学养生。故当时有云:‘古人谓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今日一举成名天下知,年窗下无人问也。’”后人便以“年窗下”、“寒窗载”、“寒窗之下”、“载寒窗”、“灯窗载”等词语来形容长期清贫自守,闭门苦读。

有关成语故事4

  春秋时,卫国有个大夫,叫做棘子成。

  有一天,棘子成对孔子的学生子贡说:「君子只要有好的本质就够了,干麼还要有文彩呢?」 子贡说:「您这样说是不对的。四匹马拉的车子,也追不回已经说出口的话。本质和文彩是同样重要的。让我拿皮草来举例解释吧!虎豹的皮和犬羊的皮,它们的区别,既在本质,也在文彩,如果把这两类兽皮,拔去上面有文彩的毛,那虎豹皮,看来就像犬羊皮了。」

  子贡认为,说话要深思熟虑,因为话说出口,就不能再收回。后人就用「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来表示说话算数,不能反悔。

有关成语故事5

  【破釜沉舟】公元前206年的巨鹿之战,当时项羽大败章邯。这场战争有两个意义:一是消灭了秦军主力,农民军取得了战争的主动权;二是项羽由一个将军一跃成为联军统帅,战争开始由灭秦之战逐渐向楚汉战争转变。

  【坚壁清野】这个成语出自《三国志·魏书·荀傕(yù)传》。

  东汉末年,曹操在镇压黄巾军占领了兖(yǎn)州地区后,雄心勃勃地准备夺取徐州要地。

  那时,颍川颍阳(今河南许昌)有个名叫荀傕的人,非常有才能,为避董卓之乱迁居冀州,被袁绍待为上宾。他看出袁绍不能成就大事,就投奔到曹操门下。曹操大喜,任命他为司马。从此,他跟随曹操南征北战,出谋划策,深得曹操的信任。

  公元194年,徐州牧陶谦病死,死前将徐州让给了刘备。消息传来,曹操夺取徐州的心再也按捺不住了,忙着要出兵徐州。荀傕知道了曹操的想法,说道:“当年汉高祖保住关中,光武帝刘秀据有河内,他们都有一个巩固的根据地,进足以胜敌,退足以坚守,所以成了大业。如今将军不顾兖州而去攻打徐州,我方留守兖州的军队留多了,则不足以取得徐州;留少了,倘若吕布此时乘虚而入,又不足以守住兖州。最后,一定是弄得兖州尽失,徐州未取。”他还指出,“眼下正值麦收季节,听说徐州方面已组织人力,抢割城外的麦子运进城去。这说明他们已有了准备,一旦有风声传来,他们必然会加固防御工事,转移全部的物资,一切准备就绪迎击我们(原文为:‘今东方皆以收麦,必坚壁清野以待将军’)。这样,你的兵马真的去了,城攻不下,什么东西也得不到手,不出十天,你的军队就会不战自溃。”

  曹操听了荀傕的话,十分佩服,从此集中兵力,很快打败了吕布。后来,又打败了刘备,占据了徐州。

  “坚壁清野”:坚壁,是加固城墙和堡垒;清野,是将野外的粮食、财物收藏起来。加固防御工事,把四野的居民和物资全部转移,叫敌人既打不进来,又抢不到一点东西,因而站不住脚。这是对付优势之敌的一种作战方法。

  【揭竿而起】这个成语出自西汉贾谊的《过秦论》,讲的是秦末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的事情。

  公元前209年7月,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的地方官派出两名差官押着九百名贫民壮丁,到渔阳(今北京市密云县)去防守边疆。这两个差官又从壮丁里挑选出两个身强力壮的人作屯长,让他们再去管理其余的壮丁。这两个屯长一个叫陈胜(字涉),是个雇农;另一个叫吴广,是个贫农。他俩原来并不认识,现在碰在一起,共同的命运,很快就使他们成了好朋友。

  陈胜、吴广一行往北拼命赶路,一点也不敢耽误。因为按照秦王朝的法令,误了日期,是要砍头的。可是,他们刚刚走了几天,才到大泽乡(今安徽宿县西南),正赶上下大雨,只好扎了营,待天晴再走。雨又偏偏下个不停,眼看日期是耽误了,陈胜同吴广商量,说:“咱们即便走,误了日期,也是死;逃,给官府抓住,也是个死。反正是个死,不如大家一起反了,推翻秦二世,为老百姓除害。”

  吴广也是个有见识的人。他同意了陈胜的意见,并商定借着被秦二世害死的太子扶苏和深得群众拥戴的原楚国大将项燕(项羽的祖父)的名头,以号召天下,去攻打秦二世。

  于是陈胜和吴广就带着几个心腹首先把那两个差官砍死,然后提着他们的头,向大家讲明了不起义造反就得白白地送死的道理。这几百人一下子都表示情愿豁出性命跟着陈胜、吴广一块儿干。大伙砍伐树木为兵器,高举竹竿为旗帜,对天起誓,同心协力,推倒秦二世,替楚将项燕报仇。大家还公推陈胜、吴广做首领,一下子就把大泽乡占领了。大泽乡的农民一听陈胜、吴广他们起来反抗秦朝的**,青年子弟都纷纷拿着锄头、铁耙、扁担、木棍来营里投军。

  人们将“斩木为兵,揭竿为旗”简化成“揭竿而起”这个成语,比喻高举义旗,起来反抗。多泛指人民起义。

  一夫当关

  故事:《史记》载:公元前207年刘邦入咸阳,“守函谷关,项羽至,不得入。”函谷关“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形势,由此可见。古代,还有几个与函谷关有联系的成语故事。

  【围魏救赵】公元前353年,魏国围攻赵国,齐国派田忌率军救赵。田忌乘魏国空虚而引兵攻魏,魏军回救本国,齐军乘其疲惫,大败魏军,赵国因而解围。

  【出奇制胜】战国时期,齐国将领田单用火牛阵出击燕军,使燕军大败。这就是孙子兵法势篇中“凡战者,以奇胜。”

  四面楚歌

  项羽和刘邦原来约定以鸿沟(在今河南荣县境贾鲁河)东西边作为界限,互不侵犯。后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的规劝,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又和韩信、彭越、刘贾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城(即今江苏徐州)的项羽部队。终于布置了几层兵力,把项羽紧紧围在垓下(在今安徽灵璧县东南)。这时,项羽手下的兵士已经很少,粮食又没有了。夜里听见四面围住他的军队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惊地说:“刘邦已经得到了楚地了吗?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说着,心里已丧失了斗志,便从床上爬起来,在营帐里面喝酒;并和他最宠爱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泪,在旁的人也非常难过,都觉得抬不起头来。一会儿,项羽骑上马,带了仅剩的八百名骑兵,从南突围逃走。边逃边打,到乌江畔自刎而死。

  退避三舍

  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忘十几年。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群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待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有关成语故事6

  涌泉跃鲤

  姜诗,东汉四川广**,娶庞氏为妻。夫妻孝顺,闻名乡里。其家距长江六七里之遥,庞氏常到江边取婆婆喜喝的长江水。婆婆爱吃鱼,夫妻就常做鱼给她吃,婆婆不愿意独自吃,他们又请来邻居老婆婆一起吃。一次因风大,庞氏取水晚归,姜诗怀疑她怠慢母亲,将她逐出家门。庞氏寄居在邻居家中,昼夜辛勤纺纱织布,将积蓄所得托邻居送回家中孝敬婆婆。其后,婆婆知道了庞氏被逐之事,令姜诗将其请回。庞氏回家这天,院中忽然喷涌出泉水,口味与长江水相同,每天还有两条鲤鱼跃出。从此,庞氏便用这些供奉婆婆,不必远走江边了。

  卖身葬父

  董永,少年丧母,其后父亲亡故,董永卖身至一富家为奴,换取丧葬费用。上工路上,于槐荫下遇一女子,自言无家可归,二人结为夫妇。女子以一月时间织成三百匹锦缎,为董永抵债赎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荫,女子告诉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帮助董永还债。言毕凌空而去。因此,槐荫改名为孝感。

  埋儿奉母

  郭巨,晋代隆虑人(今河南省林州市人),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作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取母亲供养,对母极孝。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的母亲非常疼爱孙子,自己总舍不得吃饭,却把仅有的食物留给孙子吃。郭巨因此深感不安,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当他们挖坑时,在地下二尺处忽见一坛黄金,上面写:“天赐孝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从此,郭巨不仅过上了好日子,而且“孝顺”的美名传遍天下。

  拾葚异器

  汉时有蔡顺,少年丧父,非常孝顺母亲。因王莽之乱,(生产秩序遭破坏)收成差而粮食不够吃。蔡顺就每日出去采摘桑葚,采的时候把桑葚分开装。赤眉军(绿林赤眉起义)看到之后就问他为什么这样做。顺回答:“黑色的味甜,用来供养母亲;红色的味酸,用来自己吃。”赤眉军为他的孝行感动,就送给他二斗米和一只牛蹄。

  戏彩娱亲

  老莱子,春秋时期楚国隐士,为躲避世乱,自耕于蒙山南麓。他孝顺父母,尽拣美味供奉双亲,70岁尚不言老,常穿着五色彩衣,姿态手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戏耍,以博父母开怀。一次为双亲送水,进屋时假装自己跌了一跤,于是他模仿小孩子啼哭的“呜呜”声,二老大笑。

  亲尝汤药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了西汉**。刘邦的四儿子刘恒,即后来的汉文帝是一个有名的大孝子。刘恒对他的母亲皇太后很孝顺,从来也不怠慢。有一次,他的母亲患了重病,这可急坏了刘恒。他母亲一病就是三年,卧床不起。刘恒亲自为母亲煎药汤,并且日夜守护在母亲的床前。每次看到母亲睡了,才趴在母亲床边睡一会儿。刘恒天天为母亲煎药,每次煎完,自己总先尝一尝,看看汤药苦不苦,烫不烫,自己觉得差不多了,才给母亲喝。刘恒孝顺母亲的事,在朝野广为流传。人们都称赞他是一个仁孝之子。刘恒统治下的汉朝国力强盛,人民安居乐业。史书上将汉文帝与其儿子汉景帝统治时期称为“文景之治”,这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盛世之一。

有关成语故事7

  防微杜渐

  东汉和帝时,窦太后亲临朝政,并由太后的兄长窦宪掌握大权,官员们争着逢迎巴结,因此政局混乱不堪。

  窦氏家族仗势横行乡里,鱼肉百姓,没有人敢揭发他们的恶行。当时的司徒(相当丞相)丁鸿借着日蚀出现的机会,向和帝密奏说:"太阳是君王的象征,月光是代表臣子的。日蚀出现,是象征做臣子的侵夺君王的权力,陛下千万要小心。在历史上记载,日蚀出现了三十六次,国君被臣子杀死的有三十二人,都是因为臣子的权力太大了!"他控诉窦宪仗着太后的权势,包揽朝政,独断专行,连皇帝也不放在眼里。接着他又说:"日蚀的出现,是上天在警诫我们,我们就应该注意危害国家的灾祸发生。穿破岩石的水,一开始都是涓涓细流,长到天上的大树,也是由刚露芽的小树长成的。人们常忽略了微小的事情,而造成祸患。如果陛下能亲自处理朝政,从小地方着手,在祸患还在萌芽的时候消除它,这样就能够安定汉室王朝,国泰民安。”

  汉和帝听从了丁鸿的建议,革掉窦宪的官职,消减窦氏家族的势力。朝廷除去了隐患,国势便开始有了好转。

有关成语故事8

  初出茅庐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

  公元207年,曹操派大将夏侯惇率领十万大军杀奔南阳新野,这时刘备仅有数千人马,形势十分危急。

  诸葛亮命令关羽、张飞各带一千人马,埋伏到博望城左右的山谷里,命令关*、刘封领五百人,在博望坡后等候放火,命令赵云前去诱敌,只许败不许胜。请刘备亲自带领一支人马,驻扎在博望山下,望见曹军就退,等到各路火起后,再回军冲杀。

  夜半时分,曹军被刘备、赵云引到一条狭窄的小路上,路边树林茂密,庐苇丛生,夏侯惇迟疑之时已经晚了,火光之中,烧得曹军焦头烂额,死伤不计其数。刘备回军冲杀,关羽、张飞率伏兵拦住去路,两面夹攻,杀得曹军尸横遍野,血流成河。

  就是诸葛亮“初出茅庐”立下的第一功“火烧博望”。

有关成语故事9

  春秋时期,墨家的代表人物孟轲在《孟子》一书中记载了弈秋教棋的故事。

  他说:“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专心致志,唯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鸿鹄将至,思缓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欤?曰:‘非然也’。”孟子认为,两个人的智商没有什么不同,有的只是对学棋的专一程度不同,因而产生差异。

  所以孟子说:“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下围棋本来是一门小技巧,如果不专心直至,同样不能学成。

  这便是“专心致志”这则成语的来历。

有关成语故事10

  比喻将收卷充置不用的典故。典出《世说新语·豪爽第三》刘孝标注引《汉晋春秋》:“是时刘乂(yì)、殷浩诸人盛名冠世,(庾)翼未之贵也,常曰:’此辈宜束之高阁,俟(等到)天下清定,然后议其所任耳。‘”此典本不指书,但后来人们往往以此典来表示把书扔在一边不再读或不再用。其形式有“束高阁”、“束阁”、“束置高阁”。

有关成语故事11

  牛的典故1:

  弦高贩牛

  郑国的弦高干的是长途贩运牛的生意。他赶着牛走在路上,正遇见一支打算偷袭郑国的秦国军队。弦高急中生智,把贩运的牛献给秦军主帅,说是奉郑国国君之命前来劳军,秦军主帅以为阴谋败露,便撤兵而回。

  牛的典故2:

  牛衣对泣

  西汉时有个叫王章的人,家徒四壁,生活十分清苦。这年冬天,天气寒冷,王章夫妻只得在地上铺一层厚厚的.草作床,身上盖的是乱麻和草编成的“牛衣”。有一次,王章得重病,失去了生存的信心,躺在牛衣中哭起来。他一面哭,一面和妻子诀别。他妻子是个坚强、贤惠的女人,劝慰丈夫说:“我们虽然很穷,只要你养好身体,发愤读书,目前的困境是可以改变的,为什么要这样绝望呢?”王章听后,很受感动,决心生存下去。在妻子的照顾下,他的身体果然一天天好起来。终于功成名就,汉元帝时官至左曹中郎将,汉成帝时又从司隶校尉选拔为京兆尹。“牛衣对泣”这一成语,用来形容生活贫穷和困苦。

  牛的典故3:

  九牛一毛

  汉朝名将李陵带兵讨伐匈奴,不幸战败投降,汉武帝听说后大骂李陵叛国。司马迁认为李陵不是真心投降,而是在等待立功赎罪的机会,汉武帝听到不同意见非常生气,把司马迁关入大牢,处以残酷的腐刑。司马迁本想自杀,但又想到自己只是一个地位低微的人。“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之一毛,与蝼蚁何异。”司马迁坚定了要活下去的信念,含辛茹苦写成了《史记》这部伟大的世著,留芳千古。

  牛的典故4:

  仲文断牛

  讲的是南北朝后周时,有个聪明的少年叫于仲文。这天,村子里的任姓和杜姓人家各丢了一头牛。两户人家派人去找,但只找回了一头牛。任家、杜家都说这牛是他们家的,告到州里,州官无法断案,有人建议请于仲文来帮助处理此案,于仲文叫人用鞭子狠命地抽打那头牛,他在一旁冷眼观察,见任家的人很心疼,而杜家的人蛮不在乎。他随即向州官说明了看法。接着,让两家都把自家的牛群赶来,把被打的牛放开,只见那牛直奔任家的牛群。于仲文立即宣布,那头牛是任家的。

  牛的典故5:

  搏牛之虻

  《史记·项羽本纪》:“夫搏牛之(虻),不可以破虮虱。”原意是说主要目标应像击杀牛背上的虻虫一样去灭掉秦国,而不是像消除虮虱那样去与别人打仗。后来比喻其志在大而不在小。抓牛身上的虻虫,是无法除去牛身上的虮虱的。换言之:想要去除牛身上的虮虱,抓虻虫是没有用的。

  宋义是将虻虫比喻为秦将章邯的军队,把虮虱比喻为秦国;既然楚军最终目的是要打败秦国(虮虱),那麼攻打正在围剿赵国的章邯军队(虻虫)是没有效率的战役。所以与其耗费军力与章邯军对抗,不如先观秦、赵二军对打,再来个坐享其成。

有关成语故事12

  晋武帝司马炎死后,儿子司马衷继位,他对朝政一窍不通,大权落到贾后手里,贾后生性凶狠狡诈,赵王司马伦以此为借口带兵冲入宫廷,杀死了贾后,自封为相国。

  司马伦为了笼络朝臣,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于是大封文武百官。等到一切就绪后,又废掉晋惠帝,自称皇帝。当时规定,王侯大臣都戴用貂尾装饰的帽子,由于司马伦大肆封官晋爵,所以一时貂尾都不够用,所以只好用狗尾来代替,人们就据此编了两句民谣:“貂不足,狗尾续。”用来讽刺朝廷。

  后来,人们用“狗尾续貂”表示续作不佳。

有关成语故事13

  鹤立鸡群

  鹤代表高雅,鸡意谓*庸。鹤立鸡群,当然超乎脱俗了。这说的是晋代嵇绍的事。

  嵇绍是魏晋之际“竹林七贤”之一嵇康的儿子,他体态魁伟,聪明英俊,在同伴中非常突出。晋惠帝时,嵇绍官为侍中。当时正面临“八王之乱”,嵇绍对皇帝始终非常忠诚。

  有一次都城发生变乱,形势严峻,嵇绍奋不顾身奔进官去。守卫宫门的侍卫张弓搭箭,准备射他。侍卫官望见嵇绍正气凛然的模样,连忙阻止侍卫,并把弓上的箭抢了下来。

  不久京城又发生变乱,嵇绍跟随晋惠帝,出兵迎战于汤阳,不幸战败,将士死伤逃亡无数,只有嵇绍始终保护着惠帝,不离左右。

  敌方的飞箭,像雨点般射过来,嵇绍身中数箭,鲜血直流,滴在惠帝的御袍上。嵇绍就这样阵亡了。

  事后惠帝的侍从要洗去御袍上的血迹,惠帝说:“别洗别洗,这是嵇侍中的血啊!”

  嵇绍在世时,有一次有人对王戌说:“昨天在众人中见到嵇绍,气宇轩昂如同野鹤立鸡群之中。”

  后来就用“鹤立鸡群”比喻一个人的仪表或才能在周围一群人里显得很突出。

有关成语故事14

  予取予求

  【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僖公七年》

  春秋时期,申国(今南阳)被楚国攻灭,国君申侯被留在楚国当大夫。申侯为人贪婪,又善于奉承拍马,很受楚文王宠幸。

  楚文王临终时,担心后人不能宽容申侯,就劝他外出避祸,并对他说:“唯我知汝,汝专利而不厌,予取予求,不汝疵瑕也。”意思是我最了解你的贪得无厌、任意索取,别人是不会原谅你的。

  随后,申侯到郑国当上了大夫。在楚郑战争中,申侯阳奉阴违,凭着能说会道,周旋在各国之间,并索取赏赐。他不仅取媚齐国,又向楚国献媚,使郑国屡屡遭兵祸,郑文公便杀了申侯。

  申侯被杀的消息传到楚国后,令尹子文叹道:“先王早已看出申侯贪得无厌,予取予求,早晚会惹来杀身之祸。”

有关成语故事15

  三顾茅庐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

  汉朝末年,逐渐形成了曹操、刘备、孙权三大势力。势力最小而无地盘,又无兵力的刘备听说隐居南阳卧龙岗的诸葛亮很有才能,便恭恭敬敬地亲自去寻访。

  刘备前后去了三次,头两次诸葛亮避而不见,第三次才亲自出迎,在茅庐**同探讨时局,分析形势,使刘备大为叹服,再三请他出山相助,重兴汉室。诸葛亮深为刘备“三顾茅庐”的诚意所打动,答应了刘备的请求,离开卧龙岗为刘备出谋划策,打了许多胜仗,奠定了蜀汉的国基。

  与此相关而发生在南阳的成语还有“如鱼得水”、“走马荐诸葛”、“识时务者为俊杰”、“挟天子而令诸侯”等。


有关成语故事集锦15篇(扩展3)

——有关成语故事(15篇)

有关成语故事(15篇)

有关成语故事1

  从前有个做官的人叫乐广。他有位好朋友,一有空就要到他家里来聊天儿。有一段时间,他的朋友一直没有露面。乐广十分惦念,就登门拜望。只见朋友半坐半躺地倚在床上,脸色蜡黄。乐广这才知道朋友生了重病,就问他的病是怎么得的。朋友支支吾吾不肯说。

  经过再三追问,朋友才说:“那天在您家喝酒,看见酒杯里有一条青皮红花的小蛇在游动。当时恶心极了,想不喝吧,您又再三劝饮,出于礼貌,不好拒绝乐广的好意,只好十分不情愿的饮下了酒。

  从此以后,心里就总是觉得肚子里有条小蛇在乱窜,想要呕吐,什么东西也吃不下去。到现在病了快半个月了。”乐广心生疑惑,酒杯里怎么会有小蛇呢?但他的朋友又分明看见了,这是怎么回事儿呢?

  回到家中,他在殿内里踱步,分析原因。他看见墙上桂着一张青漆红纹的雕弓,灵机一动:是不是这张雕弓在捣鬼?于是,他斟了一杯酒,放在桌子上,移动了几个位置,终于看见那张雕弓的影子清晰地投映在酒杯中,随着酒液的晃动,真象一条青皮红花的小蛇在游动。

  为了解除朋友的疑惑,乐广马上用轿子把朋友接到家中。请他仍旧坐在上次的位置上,仍旧用上次的酒杯为他斟了满满一杯酒,问道:“您再看看酒杯中有什么东西?”那个朋友低头一看,立刻惊叫起来:“蛇!蛇!又是一条青皮红花的小蛇!”

  乐广哈哈大笑,指着壁上的雕弓说:“您抬头看看,那是什么?”朋友看看雕弓,再看看杯中的蛇影,恍然大悟,顿时觉得浑身轻松,心病也全消了!

有关成语故事2

  立木为信

  【故事】

  春秋战国时,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当时处于战争频繁、人心惶惶之际,为了树立威信,推进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围观的人不相信如此轻而易举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赏赐,结果没人肯出手一试。于是,商鞅将赏金提高到50金。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终于有人站起将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立即赏了他五十金。商鞅这一举动,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来的变法就很快在秦国推广开了。新法使秦国渐渐强盛,最终统一了中国。

  【出处】

  出自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里的商鞅变法“立木为信”: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有关成语故事3

  春秋时,晋献公在宠妾骊姬的挑拨下,杀了太子申生,公子重耳和夷吾分别逃亡到狄国和梁国。

  后来,晋献公死了,夷吾在秦穆公和齐桓公的帮助下做了国君,他怕重耳回来争夺王位,就派人去杀他。于是,重耳又从狄国历尽艰险,逃到了齐国。

  齐桓公对重耳以及追随他的子犯、赵衰、狐偃等人都十分优待,还把一个本家姑娘齐姜嫁给了重耳。重耳在齐国一住七年,日子过得舒服极了,他也不想再回晋国去了。

  齐桓公死后,齐孝公做了齐国国君,齐国开始衰弱。子犯、赵衰、狐偃等一起来到桑园里秘密商议,要想办法让重耳离开齐国。

  这事让重耳的妻子齐姜知道了。齐姜是个女中豪杰,希望丈夫能做一番大事业,就对重耳说:“公子,你有远大的志向,我很高兴。你走吧!男子汉大丈夫总得做一番事业,留恋妻子和贪图安逸是没有出息的!”

  重耳听了很惊讶,说:“我并没打算离开你,离开齐国呀,我不走!”齐姜听了,知道重耳不想走,就和子犯等人商量了一个计策,用酒把重耳灌醉后,把他送出了齐国。

  后来,重耳在六十二岁的时候,终于回到晋国,当上了晋国的国君,史称晋文公。

  成语“志在四方”,常比喻人要树立远大的志向。

有关成语故事4

  【 坚壁清野成语故事】

  东汉末年,曹操在镇压黄中义军后占据兖州地区,继又挥师东进,准备夺取徐州。但兖州豪强张邈,勾结割据势力吕布,袭破兖州大部分地方,并占领要地催阳。曹操急忙从徐州撤兵回来,向屯驻催阳的吕布发动反攻。吕布十分凶悍,双方相持日久,曹操一时无法取胜。不久,徐州守将陶谦病死,把徐州让给了刘备。

  曹操争夺徐州的心情更为迫切,想要取下徐州再来消灭吕布。曹操的谋士荀或,劝谅曹操切勿急于进兵徐州,以免吕布乘虚而入。他说:“眼下正值麦收季节,据报徐州方面已组织人力加紧抢割城外麦子,运进城去,这表明他们对可能发生的战争有所准备。收尽麦子,对方必然还要加固防御工事,撤退四野居民,转移粮草、物资。这样军队开到那里,势必无法立足;对方用‘坚壁清野’的办法对付我们,到那时,攻不能克,掠无所得,不出十个天,全军就要不战自溃

有关成语故事5

  今晨,起了个大早。

  天气晴好,久违的阳光,今天一定会如约而至。

  想到今天将有两场免费公益的家庭教育指导演讲,久郁的激情就要释放,心里已是阳光明媚。

  可是,一个人的早饭后,久等没有信息。给负责人打手机,竟然是“关机”。昨天与跟班的工作人员见了一面,也未留她的联系方式。

  七点半了,负责人才开机。他说:“今天的演讲全部取消了。因为担心今天会下雨。小李没给你打电话吗?”

  出门已经五天了。只有昨天上午进行了一场演讲,听众还在雨中零落。其他的时间,只能是闲居。

  最*一段时间,单位里忙碌异常:三年级学生实*、二年级学生上课、新生报到、新生开学典礼、新生军训,而我却困居于南阳油田!

  此时的心境,竟如羝羊触藩。

  羝羊触藩:

  拼音:dīyángchùfān。

  解释:羝羊:公羊;触:抵撞;藩:篱笆。公羊用角抵撞篱笆,角被卡在篱笆上,进退不得。比喻进退两难。

  出处:《周易·大壮》:“上六:羝羊触藩。不能退,不能遂。”

  用羝羊触藩来形容我今天的心境,竟是驼背掉到坑里,贴切!

  看来,今天的时间,我也只好用来温*“羝羊触藩”这个成语了。

有关成语故事6

  公孙丑问:“请问什么叫做浩然之气呢?”

  孟子说:“这比较难说。它作为气,最广大、最刚强,用正义来培养它而不加损害,就会充盈于天地之间。它作为气,与义和道相匹配,没有它们,它就没有力量了。它是义在内心积累起来所产生的,不是义由外入内而取得的,如果行为使内心感到愧疚,它就没有力量了。”

有关成语故事7

  春秋时候,重耳逃亡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作为,就以国君之礼相迎,待如上宾。

  有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忽然问道:“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侍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两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之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成语“退避三舍”,现在常用来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

有关成语故事8

  公元前621年,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逝世,居然用一百多人给他陪葬。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大臣子车氏家的三兄弟奄息、仲行、针虎也在其中。这三兄弟为秦国立下盖世奇功,深受老百姓的喜爱,却仍逃脱不了被活埋的命运。

  秦国的老百姓对秦穆公的做法非常愤怒,就写了一首名为《黄鸟》的挽歌:

  “黄雀叫叽叽,在酸枣树上休息。谁追随穆公去了?子车家的奄息。提到这位奄息,一人的价值等于百人。走*他的坟墓,心中不安浑身战栗。老天爷呀老天爷!我们的好人为什么都要死去?如果能赎他的命,我们愿意用一百人换回他一个。

  “黄雀叫叽叽,在桑树上休息,谁追随穆公去了?子车家的仲行。提到这位仲行,百条好汉都抵不上他一人。走*他的坟墓,心中不安浑身战栗。老天爷呀老天爷!我们的好人为什么都要死去?如果能赎他的命,我们愿意用一百人换回他一个。

  “黄雀叫叽叽,在荆树上休息,谁追随穆公去了?子车家的针虎。提到这位针虎,一个人能与一百人相比。走*他的坟墓,心中不安浑身战栗。老天爷呀老天爷!我们的好人为什么都会死去?如果能赎他的命,我们愿意用一百人换回他一个。

有关成语故事9

  三国时候,魏国有个人叫卢毓。他十岁就成了孤儿,两个哥哥又先后去世。在兵荒马乱中,他辛勤努力养活著寡嫂和侄儿,日子过得很艰难。他的为人和学问受到了人们的称赞。

  后来卢毓做了官。他为官清正,任职三年多,提出了不少好建议,魏明皇帝很信任他。

  那时选拔官吏,一般是凭人推荐,而推荐者往往只推荐有名的人物,这些名人多数只重清谈,不务实际,互相吹捧,因此魏明帝很不满意。在选拔中书郎时,魏明帝就下令说:"这次选拔,要由卢毓来推荐。选拔的人不要只看名声。名声就像在地上画个饼一样,其实是不能吃的啊!"

有关成语故事10

  战国时,楚国有人家坐船渡江。船到江心,他一不警惕,把随身携带的一把宝剑失落江中。他连忙去抓,曾经来不及了。

  船上的人对此感触十分痛惜,但那楚人彷佛胸中有数,顿时取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一个暗号,并向各人说:“这是我宝剑落水的中央,以是我要刻上一个暗号。”

  各人都不睬解他为什么如许做,也不再去问他。

  船靠岸后那楚人立刻在船上刻暗号的中央下水,去捞取失落的宝剑。捞了半天,不见宝剑的影子。他以为很稀罕,喃喃自语说:“我的宝剑不便是在这里失下去吗?我还在这里刻了暗号呢,怎样会找不到的呢?”

  至此,船上的人纷繁大笑起来,说:“船不停外行进,而你的宝剑却沉入了水底不动,你怎样找失掉你的剑呢?”

  《吕氏年龄》的作者也在写完这个故过后批评述这个,“守株待兔”的人是“太愚笨可笑了”!

  实在,剑失落在江中后,船连续行驶,而宝剑却不会再挪动。像他如许去找剑,真是太愚笨可笑了。

有关成语故事11

  三国时期,袁绍身边有一位门客,名叫崔琰。他从小学*武艺,不过直到二十三岁才开始读《论语》、《诗经》等书籍。崔琰为人耿直,很有见识,朝廷的官员们对他十分推崇,连曹操都很敬重他。当时,袁绍手下的士兵非常残暴,甚至挖开坟墓毁弃敌人的尸骨,于是崔琰劝说袁绍命令士兵不要这样做,袁绍觉得他说的很有道理,就听取了他的建议,并且封他为骑都尉。

  崔琰后来跟随曹操的时候,为曹操出了不少主意。曹操想立曹植为嗣子,崔琰就反对说:“自古以来的规矩都是立长子,怎么能立小儿子呢?这是不可以的啊!”曹植虽是崔琰的侄女婿,但他也不偏袒,曹操很佩服他的公正。

  崔琰在对人才的识别方面,有着独到之处。崔琰有个堂弟名叫崔林,年轻时没有什么成就和名望,亲戚朋友都瞧不起他。但是崔琰却对这位堂弟相当器重,常常对别人说:“此所谓大器晚成者也,终必远至。”意思是说,能做大事的人往往要经过长期的锻炼,崔林将来一定会成大器。后来,崔林受到重用,先是在曹操手下担任主簿、御史中丞等官职,后来在魏文帝曹丕朝中担任司空,被封为安阳乡侯,成为魏国的重臣。

  “大器晚成”原意是大材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成器,后来常用以比喻一个人成材成名较晚。

有关成语故事12

  三千多年前,周武王消灭了商朝,建立了西周王朝,威德广播四海。周武王经常派使臣出使边远地区,许多小国慑于武王的威名,先后派人到镐京向他称臣纳贡。

  当时来自西方的一个使臣进贡了一条犬,叫做獒,獒体形庞大,威猛善斗,与周朝的犬大不相同,看到武王还会蹲下去行礼。武王很喜欢它,重赏了使者,以后天天喂养这条犬,简直爱不释手。

  这件事被太保召公看见了,他觉得事情虽小,但是不可忽视。退朝以后,他写了一篇《旅獒》呈给周武王,文中说:“德盛不狎侮。狎侮君子,罔以人心;狎侮小人,罔以其力……玩人丧德,玩物丧志。”

  意思是说:德行高尚的君王是不会轻视侮慢官员的,不然的话就没有人替他竭心尽忠了;轻视侮慢百姓,人民就不会拥戴他……如果沉迷于女色,就败坏了高尚的德行;迷恋于自己所喜爱的物品,就会丧失进取的`方向。

  武王读了《旅獒》,想到商朝灭亡的教训,觉得召公的劝告是对的,于是把收到的贡品分赐给诸侯和有功之臣,自己则兢兢业业地致力于国家的治理和建设。

有关成语故事13

  夜郎自大的成语故事,出自汉朝时期,现在用来比喻不知天高地厚!

  汉朝的时候,在西南方有个名叫夜郎的小国家,它虽然是一个独立的国家,可是国土很小,百姓也少,物产更是少得可怜。但是由于邻*地区以夜郎这个国家最大,从没离开过国家的夜郎国国王就以为自己统治的国家是全天下最大的国家。

  有一天,夜郎国国王与部下巡视国境的时候,他指着前方问说:“这里哪个国家最大呀?”部下们为了迎合国王的心意,于是就说:“当然是夜郎国最大啰!”走着走着,国王又抬起头来、望着前方的高山问说:“天底下还有比这座山更高的山吗?”部下们回答说:“天底下没有比这座山更高的山了。”后来,他们来到河边,国王又问:“我认为这可是世界上最长的河川了。”部下们仍然异口同声回答说:“大王说得一点都没错。”从此以后,无知的国王就更相信夜郎是天底下最大的国家。

  有一次,汉朝派使者来到夜郎,途中先经过夜郎的邻国滇国,滇王问使者:“汉朝和我的国家比起来哪个大?”使者一听吓了一跳,他没想到这个小国家,竟然无知的自以为能与汉朝相比。却没想到后来使者到了夜郎国,骄傲又无知的国王因为不知道自己统治的国家只和汉朝的一个县差不多大,竟然不知天高地厚也问使者:“汉朝和我的国家哪个大?”

有关成语故事14

  形容藏书丰富或学识渊博的典故。语出《晋书·张华传》:“(张华)雅爱书籍,身死之日,家无余财,惟有文史溢于机箧。尝徙居,载书三乘。秘书监挚虞撰定官书,皆资华之本以取正焉。”受此典影响,后人论书之丰富,也每以“三”为数,不一定必是“乘”或“车”。如果形容书少,则用“无乘书”。

有关成语故事15

  鸡犬升天

  通常是说:“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这是晋朝葛洪《神仙传》中记述的一则故事。

  汉朝淮南王刘安爱好寻求仙方神术,有个名叫八公的仙翁,传授给他炼制仙丹的办法。刘安炼成吃下以后,就在大白天升天而去。他临去时,将剩余的仙药放在庭院中,鸡和狗也吃了,都升上了天,所以鸡在天上鸣,狗在云中叫。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比喻一个人做了宙官,和他有关系的人都跟着得势;而那些依附权势而长官发财的人,也被讥为“淮南鸡犬”。


有关成语故事集锦15篇(扩展4)

——成语故事15篇

  西汉末年,刘立继承了梁王之位。他荒淫残暴,欺压小民,称霸一方。汉成帝在位时,还能容忍他,汉哀帝即位后,觉得他真是太不像话了。可是刘立更加恣意妄为,根本不把国家的法律当回事,竟然无故将手下的中郎曹将等人杀死。

  汉哀帝得知他如此草菅人命,非常气愤,就派遣官员对此案进行调查。刘立非常害怕,就装做一副生病的样子,卧床不起,希望能够逃过此劫。办案官员故意透露风声说,皇帝对梁王很不满意,要收缴梁王的印玺,把他囚禁起来,让他知道知道厉害。

  这一下,可把梁王吓坏了。他意识到事态已经发展得很严重,急忙取下王冠,跪在地上请罪。他说自己犯罪是因为从小失去父母,在宫中受到宦官、宫女们的坏影响,走上了邪路;而一些大臣也喜欢离间皇室骨肉,在天子面前说他的坏话,以至于天子对自己的看法不佳。

  紧接着,他又说道:“我无故杀害中郎曹将,本来想到冬季快要过去,一到新春就会有大赦到来,那时就可以无罪了。我非常怕死,所以想装病来拖延时间,希望拖到明年春天,得到皇帝的赦免。”

  汉哀帝见梁王实在可怜,就没有立即惩办他。到了第二年春天,皇帝果然大赦天下,梁王当然没事了。可是,后来王莽篡夺帝位后,刘立被废为*民,不久便自杀而死。

  8、上屋抽梯

  在,天下群雄并立,小国被鱼肉,大国争霸权。

  在中原的鬼谷,有一个既知天时地理,又知兵法战阵的奇人,人称。手下有两个得意弟子,一个是孙子的后世子孙——,另一个是庞涓。庞涓应魏国之邀,先于出山,将失传的独自传于一人。

  庞涓当了魏国的元帅,与魏王一同率军进攻楚国,在方城楚国军队相持不下,若拖下去,对魏国十分不利。

  庞涓派谋士公孙阅请鬼谷子为其出一良策,鬼谷子将此事推于孙膑。孙膑引用,向公孙阅献"上屋抽梯"之计。庞涓用孙膑之计,引诱城内楚军出击,然后截断后路,消灭了楚军。楚国被迫割城认败。

  唐朝有一个人名叫王鲁,他在当涂做县令。这个王鲁爱财如命,经常掠夺老百姓的钱物。王鲁手下的那些大小官吏也变着法子贪污受贿,巧立名目搜刮民财。因此,当涂县的老百姓真是苦不堪言,一个个从心里恨透了这批官,总希望能有个机会好好惩治他们,出出心中的怨气。

  有一次,适逢朝廷派官员下来巡察地方情况,当涂县老百姓一看机会来了,于是大家联名写了状子,控告县衙里的主簿等人营私舞弊的种种不法行为。状子首先递送到了县令王鲁手上。

  巧的是,状子上所列举的罪行,和王鲁*时的违法行为几乎一模一样。这可把王鲁吓坏了,冷汗不停地往下滴,他一边看着手中的状纸,一边发着抖,心里想:怎么会这样,这……这不是在说我吗?

  王鲁想着想着,惊恐的心怎么也安静不下来,他用颤抖的手拿笔在状纸上写下了他此刻内心的真实感受:“汝虽打草,吾已惊蛇。”意思是你控告主簿,虽然目的就像是为了打地上的草,但是我就像那条躲在草里的蛇,被大大地吓了一跳了!写罢,他手一松,瘫坐在椅子上,笔也掉到地上去了。

  后来,人们从这个故事引申出“打草惊蛇”这一成语,用来比喻一方面给予甲惩罚,另一方面乙也受到了警戒。现在人们多用这一成语比喻做事不够机密,往往由于一些不必要的举动,导致对方察觉到了自己秘密的意图。

  百步穿杨的故事

  出处《战国策·西周策》 来自

  楚有养由基者,善射,去柳叶者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

  释义 它与成语‘百发百中”意义相似。比喻射箭技艺高超,并引申为 本领非常高强。

  故事内容:

  事秦国的名将白起,领兵前去攻打魏国,有个名叫苏厉的谋 士获悉后,赶紧去见周朝的国君,提醒他说: “如果魏国被秦军占领,您的处境就危险了。” 原来,这时周朝的国君名义上是天子,实际上对各诸侯国已没 有管辖权。魏国如被秦国攻灭,秦国的势力将更强大,对周天子的威 胁也更大。周天子问苏厉怎么办,苏厉建议周天子赶快派人去劝说 白起停止进攻,并给白起讲一个故事。 苏厉介绍了一个应该向白起讲的故事: 楚国有个著名的射箭手,名叫养由基。此人年轻时就勇力过人, 练成了一手好箭法。当时还有一个名叫潘虎的勇士,也擅长射箭。一 天,两人在场地上比试射箭,许多人都围着观看。 靶子设在五十步外,那里撑起一块板,板上有一个红心。潘虎拉 开强弓,一连*都正中红心,博得围观的人一片喝采声。潘虎也洋 洋得意地向养由基拱拱手,表示请他指教。 养由基环视一下四周,说:“射五十步外的红心,目标大*、太大 了,还是射百步外的柳叶吧!” 说罢,他指着百步外的一棵杨柳树,叫人在树上选一片叶子,涂 上红色作为靶子。接着,他拉开弓,“唆”的一声射去,结果箭链正 好贯穿在这片杨柳叶的中心。 在场的人都惊呆了,潘虎自知没有这样高明的本领,但又不相 信养由基箭箭都能射穿柳叶,便走到那棵杨柳树下;选择了三片杨 柳叶,在上面用颜色编上号,请养由基按编号次序再射。 养由基走前几步,看清了编号,然后退到百步之外,拉开弓, “嗖”、“嗖”、“嗖”*,分别射中三片编上号的杨柳叶。这一来,喝采 声雷动,潘虎也口服心服。 就在一片喝采声中,有个人在养由基身旁冷冷他说: “喂,有了百步穿扬的本领,才可以教他射箭了!” 养由基听此人口气这么大,不禁生气地转过身去问道:“你准备 怎样教我射箭?” 那人*静他说:“我并不是来教你怎样弯弓射箭,而是来提醒你 该怎样保持射箭名声的。你是否想过,一旦你力气用尽,只要一箭不 中,你那百发百中的名声就会受到影响。一个真正善于射箭的人,应 当注意保持名声!” 养由基听了这番话,觉得很有道理,再三向他道谢。 周天子派去的人,就按照苏厉介绍的向白起讲了上面这个故 事。白起听后,想到要保持自己百战百胜的名气,不能轻易出战,便 借口有病,停止了向魏国的进攻。 这个故事还引申出另一条成语“百发百中”。

  草船借箭的故事

  故事内容:

  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说:“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诸葛亮说:“用弓箭最好。”周瑜说:“对,先生跟我想的一样。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诸葛亮说:“都督委托,当然照办。不知道这十万支箭什么时候用?”周瑜问:“十天造得好吗?”诸葛亮说:“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周瑜问:“先生预计几天可以造好?”诸葛亮说:“只要三天。”周瑜说:“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了酒*招待他。诸葛亮说:“今天来不及了。从明天起,到第三天,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来般箭。”诸葛亮喝了几杯酒就走了。来自chengyu.itlearner.

  鲁肃对周瑜说:“十万支箭,三天怎么造得成呢?诸葛亮说的是假话吧?”周瑜说:“是他自己说的,我可没逼他。我得吩咐军匠们,叫他们故意迟延,造箭用的材料,不给他准备齐全。到时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你去探听探听,看他怎么打算,回来报告我。”

  鲁肃见了诸葛亮。诸葛亮说:“三天之内要造十万支箭,得请你帮帮我的忙。”鲁肃说:“都是你自己找的,我怎么帮得了你的忙?”诸葛亮说:“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名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我自有妙用。第三天管保有十万支箭。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

  鲁肃答应了。他不知道诸葛亮借了船有什么用,回来报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只说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胶漆这些材料。周瑜疑惑起来,说:“到了第三天,看他怎么办!”

  鲁肃私自拨了二十条快船,每条船上配三十名军士,照诸葛亮说的,布置好青布幔子和草把子,等诸葛亮调度。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鲁肃问他:“你叫我来做什么?”诸葛亮说:“请你一起去取箭。”鲁肃问:“哪里去取?”诸葛亮说:“不用问,去了就知道。”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天还没亮,船已经靠*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前。”他派人去旱寨调来六千名,到江边支援水军。一万多名一齐朝江中放箭,箭好像下雨一样。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曹军水寨去受箭。

  天渐渐亮了,雾还没有散。这时候,船两边的草把子上都插满了箭。诸葛亮吩咐军士们齐声高喊:“谢谢曹丞相的箭!”接着叫二十条船驶回南岸。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飞一样地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

  二十条船靠岸的时候,周瑜派来的五百个军士正好来到江边搬箭。每条船大约有五六千支箭,二十条船总共有十万多支。鲁肃见了周瑜,告诉他借箭的经过。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有一个楚国人出门远行。他在乘船过江的时候,一不小心,把随身带着的剑落到江中的急流里去了。船上的人都大叫:“剑掉进水里了!”

  这个楚国人马上用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了个记号,然后回头对大家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众人疑惑不解地望着那个刀刻的印记。有人催促他说:“快下水去找剑呀!”

  楚国人说道:“慌什么,我有记号呢。”

  船继续前行,又有人催他说:“再不下去找剑,这船越走越远,当心找不回来了。”

  楚国人依旧还是自信地说:“不用急,不用急,记号刻在那儿呢。”

  直至船行到岸边停下后,这个楚国人才顺着他刻有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找剑。可是,他怎么能找得到呢。船上刻的那个记号是表示这个楚国人的剑落水瞬间在江水中所处的位置。掉进江里的剑是不会随着船行走的,而船和船舷上的记号却在不停地前进。等到船行至岸边,船舷上的记号与水中剑的位置早已风马牛不相及了。这个楚国人用上述办法去找他的剑,不是太糊涂了吗?

  他在岸边船下的水中,白费了好大一阵工夫,结果毫无所获,还招来了众人的讥笑。

  刻舟求剑

  【成语注音】kè zhōu qiú jiàn

  【成语出处】《吕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成语解释】比喻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

  【成语用法】连动式;在句子中作谓语、定语、状语。一般比喻死守教条,拘泥成法,固执不变通的人。多含贬义。

  【成语年代】古代

  【成语例句】我们应当记取~的教训,使我们的思想适应客观形势的变化。

  李渊自从在太原起兵以后,自任为大将军,积极地向隋军进攻。

  这个时候,突厥的.力量很强,李渊因为一方面担心突厥坏事,一方面又想要借用胡人剽悍的胡马,所以听从别人的建议,向突厥的始毕可汗合约,双方约定:“若得攻入长安,民众土地归于唐,金玉缯帛归于突厥。”

  李渊为争取人心,大开粮仓,救济灾民,并且乘机招募义兵。然而,这些义兵都是乌合之众,没有经过检阅练*,所以带领起来万分辛苦。

  此时,李密在河南省东部,拥有极大的力量,而且发表了一篇著名的檄文声讨隋炀帝,其中的名有“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这话的意思是,用完南山的竹子做简策,也写不完炀帝的罪状。罄是用尽的意思。用东海的滔滔大水,也写不完炀帝的罪恶。以后我们形容罪状之多,写都写不完,称之为“罄竹难书”,这就是此成语的由来。

  自从这一篇檄文一出,海内轰动,人人传阅,李密的声势如日中天,各地反隋的领袖如窦建德和徐圆朗等纷纷上表,劝请李密即天子位,李密却以为洛阳尚未拿下,还不必急在一时。

  因为李密的声势浩大,所以李渊想要来拉拢他,遣使通书。李密自以为力量雄厚,要求李渊率领步骑数千到河南来,当面缔结盟约,由李密自任盟主。

  李渊不敢得罪李密,却又不想跑到河南去。他笑着说:“李密这个人如此夸矜自大,我正准备进兵关中,如果一口回绝他,等于*白又多了一个敌人,不如拍拍他的马屁,使他更为骄傲,然后再慢慢观看鹬蚌相争,好来坐收渔利。”

  于是,李渊就命令温大雅回了一封书信给李密,信上说:“天生万民,必有司牧,当今能为司牧,作为天子者,除了你还有什么人?老夫年逾知命(知命为五十岁),没有这个野心了。愿意跟着大弟你,攀鳞附翼。”

  李密见到信,看得眉开眼笑,乐不可支。从此,对李渊深信不疑。

  前段时间我读了成语故事,了解许多成语的故事。比如一心一意、门庭若市等等。

  其中我记的最清楚的是“门罗可雀”这个的故事是这样的从前有一个人,他当上了官,天天都有人来拜访他,后来他被免去了官职,他们家门前就十分的安静,简直可以张网捕鸟了,后来他又当上了官,他家来拜访的人又是络绎不绝,他感慨的贴了几句话在门上:一生一死,乃之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从这个故事中我想到社会中的贿赂,那些人通过给那些官员钱来让自己获得利益,难道这不是可耻的行为吗?

  还有朽木难雕这个成语我也记的很清楚,它的故事是说孔子的学生宰予说起话来娓娓动听,孔子认为他必成大器,可是不久宰予暴露了懒惰的毛病,一天孔子在给大家讲课,可宰予却在房间里睡大觉,学生们听到了之后哄堂大笑,孔子叹了口气说:“腐烂的木头是雕刻不得的,粪土似得墙壁是粉刷不得的`。宰予是个言行不一的人,我要从他那吸取教训,不能再以言信人了!从这个故事中我明白了一个道理,看人不能看他的外表和语言,应该看的行动,来决定。

  这两个故事是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有许多其他的成语故事,也十分精彩。

  【拼音】shā zhì jiào zǐ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曾子的妻子要去市场,她的儿子哭闹着要跟她去。妻子要他回去并许诺回来就杀猪给他吃。妻子从市场回来,曾子抓住一头猪就要杀,妻子说那只是骗小孩的话。曾子说:“父母的言行直接影响孩子的一生,说到要做到。”

  【典故】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曾子曰:‘……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韩非子·外诸说左上》

  【释义】彘:猪。父母说话算数,教子诚实无欺。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父母说话算数

  【相*词】曾子杀彘

  余音绕梁

  我国古时有一位善歌者韩娥,韩国人。一次她经过齐国,因路费用尽,便在齐国都城(临淄,今属山东)的雍门卖唱筹资。韩娥声音清脆嘹亮,婉转悠扬,十分动人。这次演唱,轰动全城。唱完以后,听众还聚在雍门,徘徊留恋,不肯散去。有人便到旅店去找韩娥,请她再来演唱。

  可是旅店老板却对韩娥很不礼貌,韩娥忍不住放声大哭。哭声悲伤凄楚,附*居民,都被感动得流下泪来。由于韩娥的歌声,婉转动听,唱完以后两三天,似乎还有遗留的歌声,在屋梁间缭绕飘荡,一连三天,大家都难过得吃不下饭。当人们听说韩娥已经出城离去时,立刻派人去追,苦苦挽留。韩娥不便违拗百姓的要求,便回来为大家继续演唱了一次。听众很高兴,几天来的悲伤情绪一扫而空。 《列子·汤问》在描写这一情节时说“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从此,人们称赞歌声或音乐的美妙,余音不绝,就常用“绕梁三日”来比喻。

  【出处】《列子·汤问》:“昔,韩娥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释读】形容歌声优美,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注音】lí huáng pìn mǔ


有关成语故事集锦15篇(扩展5)

——成语故事作文15篇

  盲人摸象

  【典故】

  据古代印度佛经中讲,古时印度有一个小国,国王名叫镜面王。他信奉释迦牟尼的佛教,每天都拜佛诵经,十分虔诚。可是,国内当时流行着很多神教巫道,多数臣民被它们的说教所迷惑,人心混乱,是非不明,很不利于国家的`治理。镜面王很想让其臣民们都归依佛教,于是就想出了一个主意:用盲人摸象的现身说法教育诱导他们。镜面王吩咐侍臣说:“你找一些完全失明的盲人到王城来。”使者很快就凑集了一群盲人,带领他们来到王宫。

  使者走进宫殿向镜面王禀报说:“大王,您吩咐找的盲人现已带到殿前。”镜面王说:“你明天一早带领盲人们到象苑去,让他们每人只能触摸大象身体的一个部位,然后马上带他们来王宫前广场。”

  第二天上午,镜面王召集所有的大臣和数万*民聚集在王宫前的广场上,沸沸扬扬的人们交头接耳,谁也不知道国王将要宣布什么重大的事情。不一会,使者领着盲人们来到了镜面王的高座前,广场上的人们顿时安静了下来。镜面王向盲人们问道:“你们都摸到大象了吗?”盲人们齐声回答说:“我摸到大象了!”镜面王又说:“你们每个人都讲述一下大象是什么模样的!”

  摸到大象腿的盲人首先站出来说:“禀告圣明的国君,大象就像一只盛漆的大圆桶。”摸到大象尾巴的盲人说:“大王,大象应该像一把扫帚。”摸到大象腹部的盲人说:“大王,大象确实像大鼓。”随后,摸到大象头部的说大象像大勺子,摸到大象牙的说大象像牛角,摸到大象尾巴后部的说大象像棍杖,摸到大象耳朵的则说大象犹如簸箕。最后,摸到大象鼻子的盲人说:“圣明的大王,大象实在像一根粗绳索。”

  一群盲人分成了几伙,吵吵嚷嚷,争论不休,都说自己正确而别人说的不对。他们又纷纷到镜面王前争辩说:“大王!大象的模样确实像我说的那样!”这时,在场的臣民见此都大笑不止,镜面王也意味深长地看着众人笑了起来。

  【出处】

  《大般涅槃经》三二:“其触牙者即言象形如芦菔根,其触耳者言象如箕,其触头者言象如石,其触鼻者言象如杵,其触脚者言象如木臼,其触脊者言象如床,其触腹者言象如甕,其触尾者言象如绳。”

  【解释】

  比喻对事物只凭片面的了解或局部的经验,就乱加猜测,想做出全面的判断。

  齐大非耦[qí dà fēi ǒu]

  旧时凡因不是门当户对而辞婚的,就是指恋爱、婚姻里一方的背景和另一方相距甚远,高攀了的'意思。常用此话表示不敢高攀的意思。

  齐国是春秋时代的大国,有次北方山戎国举兵侵入齐边境,情形相当危急。因此向各国讨救兵,希望合力把敌军打败。

  不久郑国接到消息,马上派忽率大军援救。忽年轻善战,打的山戎抱头鼠窜,赢得空前大胜利。

  齐国国君对忽感激万分。原本三年前齐国国君第一次见到他时,有意将自己女儿文姜许配给他,但却被他拒绝了。

  忽认为: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合适的配偶,而齐国是个大国,对于小国的忽而言实在不适合。

  三年后忽帮齐国打退强敌,齐国国君又旧事从提,但太子忽仍然拒绝说:“三年前我们之间没任何关系时,都不敢娶齐国公主了。如今,我因替你们打倒山戎国,而娶公主回去,百性岂不是以为我带兵援救你们,只为了娶公主呢?”

  根据《左传》中的这一段记载,公子忽引用了《诗经》中“自求多福”的诗句,即求助自己比求助他人会得到更多的福佑。公子忽认为为自己将来的统治在于自己,无需通过联姻依靠大国。也许说门不当户不对只是一个借口噢!

  天真烂漫

  南宋末年,有位姓郑的画家曾以太学生的资格,参加博学词科考试。后来北方蒙古贵族南侵,他向朝廷上书主张抵抗,但未被采纳。南宋灭亡后,他改名为“思肖”。原来,宋朝是赵姓打的天下, “肖”是赵的偏旁。画家表示自己永远思念南宋,并隐居在苏州的一 所寺庙里。郑思肖在自己的寓所里挂了一块大匾,匾上是他亲笔写的.“本穴世界”四个字:原来,“本”由“大”、“十”两字组 成,把其中的“十”字 放在“穴”字中间,就成为“宋”加上“大”就是”大宋”。说明自己仍然生活在“大宋”的疆域内。有一次.他画了二卷高五寸,长一丈多的墨兰。画上的墨兰,自然全无土根的。他还在画上题上八个字:“纯是君子,绝无小人。”大家欣赏了这幅画后,赞不绝口,一致夸它画得纯真自然,生气勃勃。

  【释读】“天真”指单纯;“烂漫”自然的意思,这则成语常用来指人 心地单纯,坦率自然。也用来比喻青少年或儿童心地单纯善良。

  【出处】元·夏文彦《图绘宝鉴·五·郑思肖》工画墨兰,尝自画一卷,长大会,高可五寸许。天真烂漫,超出物表。宋·龚开《高马小儿图》“此儿此马俱可怜,马方三齿儿未冠。天真烂漫好容仪,楚楚衣裳无不宜。”

  负重致远

  “负重致远”这则成语的意思是能背着沉重的东西,送到远处的目的地。下面来看看关于这个成语的故事吧,希望对你有帮助。

  这个成语来源于《三国志。蜀书。庞统传》,统曰:“陆子可谓驽马有逸足力,顾子可谓驽牛能负重致远也。”

  东汉末,襄阳大名士庞德公有个很有才学的侄儿,名叫庞统。那时候,隐居在隆中的诸葛亮常去拜访庞德公,和庞统也成了好朋友。庞德公非常赞赏他俩的才能,称诸葛亮为卧龙,庞统为凤雏。在庞德公的眼中,他俩都是当世俊杰。

  周瑜任南郡太守时,庞统在他手下任功曹。不久周瑜病死,庞统送葬到吴郡。吴郡很多文人早就听说庞统的名声,所以等他将要西归南郡去的时候,大家都去看望他。连当时非常有名的`文人陆绩、顾劭Ghdo)、全琮等也去了。

  大家在昌门聚会话别,谈古论今,非常欢畅。谈论间,众名士请庞统评论一下在座人员。

  庞统先评江东著名学者陆绩,他说:“陆先生像是一匹跑不动但脚力强劲的马,有超逸的才能。”众名士听了,都说他评到了点上。接着,庞统又评顾劭。他说:“顾先生好比是一头跑得很慢的耐劳的牛,但能够背负着沉重的东西送到远方。”有人请他评评自己,他颇为自负地说:“为帝王出谋划策,治理天下,我还是可以胜任的。”

  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在和村,住着一个哑巴,他是一个很固执的人。

  有一天,村长的孙子过满月,把全村的人都请过去吃满月宴。哑巴也来了,到了村长家,哑巴看到桌子上放着一包东西,就想知道这里面包的是什么?哑巴伸手扒开纸包,想一探究竟。

  快手二嫂一把夺下哑巴手里的黄连,连连摆手,连喊带叫:“哑巴,这是黄连,苦得很!”好奇的哑巴才不理那套呢:“不让吃我偏吃!”又把二嫂手里的黄连抢到自己手里。

  旁边的人看哑巴那副傻傻的样子,也跟着大声喊:“这不是吃的,这是入药用的`药材,你不能吃。”俗话说,十聋九哑。也就是说,十个聋子里面有九个是不会说话的。是啊,哑巴怎么听得见呢?但他看到众人阻拦的样子,犟劲又上来了,“哇哇”叫着,仿佛在说:“我偏吃,我偏吃,你们算老几?管得着吗?”众目睽睽之下,哑巴把黄连塞进了嘴里。

  黄连到了嘴里,但哑巴并没有嚼。他想:“不行,不行,万一真的不能吃,把我毒死怎么办呀?”思忖了一会儿,哑巴动了动腮帮子,跃跃欲试。

  村长抓住他的手,连比带划地命令他:“放下,黄连可是天下最苦的东西,你小子也敢吃!”哑巴一看村长生气了,反而坏笑起来,边笑边大嚼起来。

  这下可不得了,刚嚼两口,哑巴的脸都痛苦得变形了,呲牙咧嘴,吐着舌头,不停地往外哈气,用手扇嘴边的苦气,想要把黄连的苦味都扇走似的。那捶胸顿足的样子,让人又好气又好笑。

  旁人见了连连摇头,叹道:“唉,这可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啊!”

  我想,许多人都看过《成语故事》吧!《成语故事》里有着丰富的知识和道理等着我们去学*,比如说《拔苗助长》,它告诉我们不能不顾事物发展规律,强求速成,结果反而把事情弄糟。比如《百步穿杨》,它告诉我们不能骄傲自大。还比如说《井底之蛙》,它告诉我们不能眼界狭小,见识短浅,盲目自大。

  其中,我最喜欢的故事是《囊萤夜读》,这个故事中的车胤因为刻苦读书,努力学*,之后成为了有名的大问学家。回想起此刻的我们,真是惭愧不已!我们有良好的环境,却要在大人的监督下才看书、读书,尽管这样,我们读书时还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女生,爱打扮,心思全在穿的、吃的'上面。男生,爱打架,整天玩,大人怎样教也教不会。富裕点的孩子那个不要,这个不要,娇气得不得了,你说和车胤比我们相差多少?所以,我以后必须要向车胤学*,做个勤奋好学的人。

  自从读了《成语故事》之后我深有感触,不禁对文中的诗人、文学家肃然起敬。

  三国时候,魏王曹操有个小儿子,名字叫作曹冲。曹冲自幼聪明伶俐、智慧过人,深得曹操的宠爱。曹冲做事爱开动脑筋、勤于思考,才只有五六岁的年纪,就可以想出办法来解决一些连大人都束手无策的问题。

  有一天,吴王孙权派人给曹操送来了一头大象作为礼物。北方是没有大象的,曹操第一次见到这样的庞然大物,心下很是好奇,就问送大象来的人说:“这头大象究竟有多重呢?”来人回答:“鄙国从来没有称过大象,也没有办法称,所以不知道大象有多重。早就听说魏王才略过人,手下谋士众多,个个都智慧超群,请您想个办法称称大象的'重量,也让我等领教一下北方大国的风范。”

  曹操顿时明白这是孙权给他出的一道难题,他可绝对不能丢这个面子,让国威受损。于是他召集群臣,传令下去:能称出大象的重量的人,重重有赏。大家都绞尽了脑汁,苦苦思索。有人说要做一杆大秆,曹操反驳说就是做出来了,也没有人能提得动啊。有人说要把大象锯成一块块地零称,曹操斥责说怎么可能把吴国送的礼物毁坏成这样呢。人们你一言我一语,就是没人想出一个切实可行的办法。

  就在大伙儿都一筹莫展之际,小曹冲忽然走到曹操身边说道:“父王别着急,我有办法,我们可以先把大象牵到船上,在船帮齐水处作个记号,再将大象牵走,把石头运到船上去,一直到船到达先前作的记号为止,这时石头的重量就和大象的重量相等了。然后,我们再把石头分别称一称,把这些重量加起来,不就知道大象有多重了吗?”

  曹操听了大喜,众人也对曹冲的聪慧赞叹不已。就这样,大象的重量终于被称出来了。

  两千多年前,幼小的曹冲就有这样惊人的智慧,怎不叫人称赞。这个故事启发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遇事要多动脑筋,经常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使人变得越来越聪明。

  今晨,起了个大早。

  天气晴好,久违的阳光,今天一定会如约而至。

  想到今天将有两场免费公益的家庭教育指导演讲,久郁的激情就要释放,心里已是阳光明媚。

  可是,一个人的早饭后,久等没有信息。给负责人打手机,竟然是“关机”。昨天与跟班的工作人员见了一面,也未留她的联系方式。

  七点半了,负责人才开机。他说:“今天的演讲全部取消了。因为担心今天会下雨。小李没给你打电话吗?”

  出门已经五天了。只有昨天上午进行了一场演讲,听众还在雨中零落。其他的时间,只能是闲居。

  最*一段时间,单位里忙碌异常:三年级学生实*、二年级学生上课、新生报到、新生开学典礼、新生军训,而我却困居于南阳油田!

  此时的心境,竟如羝羊触藩。

  羝羊触藩:

  拼音:dīyángchùfān。

  解释:羝羊:公羊;触:抵撞;藩:篱笆。公羊用角抵撞篱笆,角被卡在篱笆上,进退不得。比喻进退两难。

  出处:《周易·大壮》:“上六:羝羊触藩。不能退,不能遂。”

  用羝羊触藩来形容我今天的心境,竟是驼背掉到坑里,贴切!

  看来,今天的'时间,我也只好用来温*“羝羊触藩”这个成语了。

  弄巧成拙

  北宋时期有位画家叫孙知微。专擅长人物画。一次,他受成都寿宁寺的委托,画一幅《九耀星君图》。他用心将图用笔勾好,人物栩栩如生,衣带飘飘,宛然仙姿,只剩下着色最后一道工序。恰好此时有朋友请去他饮酒,他放下笔,将画仔细看了好一会,觉得还算满意,便对弟子们说:“这幅画的线条我已全部画好,只剩下着色,你们须小心些,不要着错了颜色,我去朋友家有事,回来时,希望你们画好。”

  孙知微走后,弟子们围住画,反复观看老师用笔的技巧和总体构图的'高妙,互相交流心得。

  有人说:“你看那水暖星君的神态多么逼真,长髯飘洒,不怒而威。”

  还有的说:“菩萨脚下的祥云综绕,真正的神姿仙态,让人肃然起敬。”

  其中有一个叫童仁益的弟子,*时专门卖弄小聪明,喜欢哗众取宠,只有他一个人装模作样地一言不发。

  有人问他:“你为什么不说话,莫非这幅画有什么缺欠?”

  童仁益故作高深地说:“水暖星君身边的童子神态很传神,只是他手中的水晶瓶好像少了点东西。”

  众弟子说:“没发现少什么呀。”

  童仁益说:“老师每次画瓶子,总要在瓶中画一枝鲜花,可这次却没有。也许是急于出门,来不及画好,我们还是画好了再着色吧。”

  童仁益说着,用心在瓶口画了一枝艳丽的红莲花。

  孙知微从朋友家回来,发现重子手中的瓶子生出一朵莲花,又气又笑地说:“这是谁干的蠢事,若仅仅是画蛇添足倒还罢了,这简直是弄巧成拙嘛。童子手中的瓶子,是水暖星君用来降服水怪的镇妖瓶,你们给添上莲花,把宝瓶变成了普通装花的瓶,岂不成了天大笑话。”说着,把画撕个粉碎。

  众弟子看着童仁益,默默低头不语。

  【出处】宋·黄庭坚《拙轩颂》:“弄巧成拙,为蛇画足。”

  【释读】本想耍弄聪明,结果做了蠢事。

  快乐是一本永不腿色的日记。往事回想起来仍历历在目。每当我想起下面一件事时,我便会哈哈大笑,觉得很难忘。

  记得有一天下午,我到阿姨家去玩,却发现家中只有上一年级的表弟。他一见我就喊:“好无聊啊!表哥陪我玩。”我实在没办法,只好陪他玩游戏,玩得满头大汗时,我们便坐下来休息。表弟竟拿出小风扇扇了起来。于是,我和表弟一边吹着风扇一边看电视,准备看小品,我发现正在放小品《砸墙》。表弟马上把电视机关了。我问:“你为什么把电视机关了?”表弟回答道:“我妈妈最喜欢看这个小品了。我要等到她回来以后一起继续接着看,让妈妈也开心快乐。”他以为电视跟书一样看到一半可以合上,等想看了,再打开来接着看。我默不作声,想用事实,把真相告诉他。过了一会儿,我没有事情干,只好陪着表弟玩一些无聊的小游戏打发时间。

  终于,大人们回来了。表弟马上把妈妈拉到沙发上,迫不及待地说:“妈妈快看电视吧!小品,我还帮你存着呢!”阿姨被她弄晕了,便打开了电视。表弟发现小品结束了,现在正在唱京剧呢!表弟疑惑地把事情的`原委一五一十地告诉了阿姨。阿姨对他说:“你这个傻小子,我们家的电视既不是网络电视,又不和书一样,不可以随时观看,小品怎么能存起来呢?”

  表弟的行为,引得我和大人们哈哈大笑。而他羞红了脸,低下了头。阿姨把她抱在怀里,他太喜欢这个“傻小子”了。

  夏雨雨人

  孟简子相梁、魏,有罪而走齐。齐相管仲迎而问之曰:“吾子相梁、魏时,门下使者如何?”孟简子曰:“门下使者约三千余人。”管仲曰:“今与几何人来?”对曰:“臣与三人俱。”管仲曰:“是何也?”对曰:“其一人父死无以葬,我为葬之;一人母死无以葬,亦为葬之;一人兄有狱,我为出之。是以得三人来。”管仲曰:“嗟乎!我穷必矣!吾不能以春风风人,吾不能以夏雨雨人,吾穷必矣!”

  [译文]

  孟简子担任梁国和卫国的丞相,后来犯了事出走齐国。管仲来迎接他,问他:“你当丞相时,你家里有多少门客?”孟简子说:“有三千多人。”管仲说: “现在有几个人跟来了?”回答说:“只有三个人。”管仲问:“为什么这样呢?”回答说:“其中一个人的父亲死了没钱葬,我给他葬了;一个人的母亲死了没钱葬,我也给葬了;一个人的哥哥吃了官司,我帮了他,後来人被放出来了。所以这三个人跟来了。”管仲上了车说:“唉!我一定会衰败的,我不能像春天的风一样吹在人身上,我不能像夏天的雨一样落在人身上(夏雨雨人),我一定会衰败的。”

  【释读】雨:前一个“雨”,名词,雨水;后一个“雨”,动词,下雨。有如夏天的`雨落在人身上。

  比喻及时给人帮助和教育。

  【出处】汉·刘向《说苑·贵德》:“吾不能春风风人,吾不能以夏雨雨人,吾穷必矣。”

  盲人瞎马

  “成语是我国历史文化的一部分,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老师笑盈盈地说,“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成语故事。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成语故事呢?我们分小组来说一说。”

  “揠苗助长、画龙点睛、掩耳盗铃……”杜琪琪一口气讲了好多。

  姜董轩不甘示弱,像扫射般从嘴中蹦出:“叶公好龙、刻舟求剑、指鹿为马……”

  …………

  几轮结束后,举手的同学越来越少,大家都已弹尽粮绝。这时,话痨李俊晖站起来:“盲人摸象、盲人瞎马……”

  “停!有‘盲人瞎马’这个成语吗?”老师疑惑地问道。

  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像炸开了锅,有的说:“我们只听说过盲人摸象,有谁听说过盲人瞎马呀!”“就是,就是。”“李俊晖,是你自创的吧!”……虽然李俊晖奋力争辩,可是同学们仍然不相信,有的唯恐天下不乱的趁机瞎起哄:“对对对,还有盲人瞎狗、盲人瞎牛……”

  这时,老师咳嗽了两声,同学们立马都坐好了,教室又安静了下来。老师问道:“你能说说盲人瞎马是什么意思吗?”“老师,意思我记不清了。可真有‘盲人瞎马’,我是在《成语故事大全》上看到的。”李俊晖带着一脸的委屈坐了下来。老师说:“我下课去查一查,现在大家都坐好上课。”

  下课了,同学们都围到李俊晖座位旁,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盲人瞎马”。李俊晖仍然坚持有这个成语,急得都快哭了,可同学们依然觉得这是个笑话。

  上课了,老师快步走进教室,清了清嗓子,郑重地说:“今天我要感谢李俊晖同学,感谢他使我学到了一个新的成语——盲人瞎马。”听了这话,同学们有的瞪眼,有的张嘴,有的向李俊晖投去了赞许的目光,有的在心里为他点赞……

  回到家,我翻看《成语全书》,果然有“盲人瞎马”这个成语。它的意思是这样的:盲人骑马走路,比喻情况危险或不了解情况就盲目行动。是啊!我们决不能盲人瞎马,遇到陌生的事物,要在了解情况后再行动,不要让自己成为一个大笑话。

  从前,宋国有个老头儿,很喜欢猴子,他家里养了一大群。时间长了,他能了解猴子的脾气秉性,猴子也能听懂他说的`话。老头儿愈发喜欢了,宁愿减少全家的口粮,也要让猴子吃饱。

  由于猴子的食量太大,老头儿家里的存粮一天比一天少了。他想限定一下猴子吃食的数量。就向猴子宣布:“从今天早饭起,你们吃的橡实要定量,早上三个,晚上四个,怎么样,够了吧?”猴子听了一个个都呲牙咧嘴,乱蹦乱跳,显出很不满意的神色。老头儿见猴子嫌少,就重新宣布:“既然你们嫌少,那就早上四个,晚上三个,这样总够了吧?”猴子听说早上从三个变为四个,都以为是增加了橡实的数量,一个个摇头摆尾,伏在地上,咧着大嘴直乐。

  在一个炎热的夏日午后,一名农夫正坐在田里的树下休息,望着满园农作,他长声叹息着说:“老天爷啊,求您大发慈悲,帮帮忙吧,眼看孩子们面黄肌瘦,我该怎么办才好呢?”

  就在此时,农夫眼前忽然出现一只活蹦乱跳、雪球般的白兔,白兔似乎一阵惊慌,只顾着往前狂奔,竟然一头撞上大树,昏死过去了。农夫看得入神,好一会儿才回过神来,他想:“感谢老天爷送来的礼物,孩子们如果知道今天有兔肉可以吃,不知道会有多开心啊!”

  农夫开心地拎着兔子回家,途中,他高兴的哼着山歌,一个不留神没想到刚才昏死的兔子竟然轻巧的挣脱了。他急忙转身去追捕,一瞧,那兔子竟然一动也不动的站在 路旁的树下,望着呼啸而去的卡车。农夫不禁庆幸自己倖免于难,他轻轻的抚摸兔子背部,再用另一只手将兔子托起来,那只兔子靠在农夫的胸前,丝毫没有害怕的 感觉,让农夫对这只兔子有点好奇。

  “孩子们,今晚有红烧兔肉,还有香烤兔腿可以吃了!”农夫太太老远的.看见农夫抱着兔子回来,喜出望外的对着饥肠辘辘的孩子们说。

  农夫回到家,看到太太已经煮好了一锅滚烫的热水,急忙告诉太太:“别急,这只兔子不是拿来吃的。我想养它一阵子,因为它刚才救了我一命。”

  孩子们听了知道希望落空,露出难过的表情,农夫太太则气得骂老公简直是猪脑袋,农夫低头不语,独自将兔子安顿在荒废已久的仓库里。

  这个仓库堆放了许多农夫从四处捡来的废弃物,还好这只兔子很乖巧,没有把这个仓库弄得乱七八糟,它总是安静的注视周围的一切。

  夏日的午后,就像一个大烤箱。因为家里唯一的电扇故障,农夫全家都热晕了。农夫不得以走到仓库去找其他的电扇,这时他赫然发现,仓库里所有的废弃物全都焕然一新,他不可思议的望着那只兔子,只见它安稳的坐在角落,眼神若有所思。

  农夫和家人将废弃物拿到街上去卖,因此赚了一笔钱,生活获得了一些改善。他们把兔子带出仓库,让他自由的跑跳。兔子每天除了站在高处远望外,还四处挖洞,让农夫十分烦恼。

  一天晚上,农夫发现兔子不吃也不喝,只是死命的挖洞,越挖越深,足足有五公尺之深,农夫怕兔子出不来,一直在旁守候。突然洞口冒出一道刺眼的金光,农夫往里面一望,发现一个藏宝箱,里面有一封信,还有一张破旧的藏宝图。

  兔子敏捷的把那封信叼走,一口咬烂,农夫拾起藏宝图,带着全家四处找寻。最后在一个深山的洞穴里,发现藏宝图中的宝物,还有那封被兔子叼走的信。

  农夫小心的打开那封信,信中写着:“我们的后代,请善待兔子一族。”信尾的署名是农夫的曾曾爷爷。兔子叼起一块石头,在石壁上刻着:“谢谢您们的不杀之恩,我很愿意世世代代的守护您们。”兔子送给农夫一颗种子,便离开了。

  农夫回家后,将种子种在庭院,它迅速的发芽,短短的几天就长成了一棵外形酷似兔子的大树。农夫的子孙们在这树荫下,一代代传颂着这个美丽又奇妙的故事。

  在这个假期里学了两个成语,是守株待兔和塞翁失马这两个成语。守株待兔的意思就是守着树桩等兔子自己撞上来。形容不努力,只想不劳而获,也比喻死守经验,不知变通。

  守株待兔有一个故事是: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非常懒的农夫,但是他一直很快乐。有好几天在偷懒,正好有一天他正坐在一棵又高又大的树下,树旁边还有一筐苹果。这个农夫一边吃苹果一边休息。突然,一只小白兔看见苹果就想吃苹果了,可是兔子没看路,所以一不小心撞到了树桩上。农夫转过头看见了一只兔子,兔子的脖子都撞断了,蹬了两下腿就死翘翘的了。

  农夫看到这一幕,高兴极了,他马上冲上去捡起兔子心里美滋滋的“哈哈,没费一点劲儿就捡到一只肥美的兔子,看来是我交了好运啊!还种什么田呢?我以后就坐在这个树桩旁,等兔子撞上来好了!”

  第二天,农夫没心思干活了。他把锄头和没耕好的田搁在一边,一心守着那个树桩,等着兔子撞上来。结果等了一天什么也没等到,可他还是不罢休,心想“也许明天就有兔子撞上来了!”

  就这样,农夫在树桩旁等了一天又一天,田地里的庄稼都枯死了,他也不关心。不过,从那以后,再也没有兔子撞上那个树桩了。

  这个故事讲完了,还有塞翁失马的故事,意思是:比喻虽然一时收到挫折,也许以后会因此得到好处。指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变为好事。

  故事是:在古时候,边塞地区住着一位老翁,他见多识广,遇事沉着冷静,而且很有远见。

  有一天,塞翁养的一匹马无缘无故跑到了塞外去了。左邻右舍听说了这间事,纷纷跑来安慰他,劝他不要伤心。塞翁不以为然地笑了笑,对大家说:“丢了匹马未必是坏事啊,为什么大家断定这件事不会带来好的结果呢?”

  过了几个月,好事果然发生了。那匹逃跑的马居然从塞外跑回来了,还带回来几匹胡人的骏马。于是,大家又纷纷跑来祝贺塞翁,夸他有远见。

  看着大家,塞翁却摇了摇头,忧虑地说:“不能高兴得太早,这件事很可能会给我们带来灾祸呀!”

  家中添了几匹骏马之后,塞翁的'儿子很好奇。他骑上骏马,试着跑了跑。骏马看见新主人,便不听话,就把塞翁的儿子的脚摔伤了。

  大家听说后纷纷来安慰他,塞翁又一次不以为然地笑了笑,对大家说:“我儿子的脚摔伤了,也未必是坏事,或许是好事呢?”

  又过了几天,战争来了。好多人为了国家牺牲了性命,可是塞翁的儿子脚伤了所以在家里没去充军。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有关成语故事集锦15篇(扩展6)

——儿童成语故事(15篇)

儿童成语故事(15篇)

  《假道伐虢》

  美妙的乐曲声从王宫深处传来,婉转悠长,然而这绝妙的音乐却让大夫宫之奇打了个冷颤。

  疾步向内宫走去,宫之奇的步伐早已丢失了礼仪,却浑然不觉,仿佛天要塌下来似的。

  “先生来了,”虞公把玩着美玉笑着说,“晋公真够意思,不只送来了美玉宝马,还送来了美人,先生可随意带几件回府。”

  宫之奇冷冷一笑,对虞公说:“晋公哪有那么好的心,虢国,使我们虞国的屏障,虢国灭亡了,我们虞国也不会存在了,双方的关系就像是谚语中说的:车厢与车身相互依靠,嘴唇缺了牙齿便会感到寒冷。

  虞公抱着美人笑着说:”先生多虑了,晋国是大国,虢国是小国,自古以来,只有听说依附于大国而攻打小国,有哪里听说过与小国结盟而得罪大国呢?而且,我与晋国国君是同宗,他又怎么忍心伤害我呢?先生回去吧。“

  宫之奇反问道:”难道虢国国君与晋国国君不是同宗么?“

  虞公生气了,怒道:”岂有此理,我将丰厚纯洁的贡品献给了神灵,神灵难道不会庇佑我么?“

  宫之奇对道:”神灵只会庇佑有德行的人,难道晋国不会在灭亡了虞国之后奉上更丰厚的贡品么?“

  虞公彻底不耐烦了,责令宫之奇退下,并派遣内臣告之晋公使者荀息,同意借道。

  晋国的王宫之中甲士充盈,刀剑的寒光给了这中原大国特有的尊严,晋献公在内室中听取大夫荀息安的汇报。

  ”事济已“荀息向晋公祝贺即将到手两个国家。

  当作为胜利者的晋国军队得胜回师,便顺手俘获了虞公,灭亡了虞国,此时的宫之奇,早已不见了踪迹。

  唐朝时,张弘靖手下有两个部将,他们没有什么文化,经常聚在一起喝酒发牢骚。每当喝多了酒,他们就责骂士兵:“现在天下太*,不需要打仗了,你们空有拉开硬弓的力气,有什么用?还不如认识一个字。”后来被误传为“识一丁字”。

  [注释]丁:指简单的字。

  [提示]形容没有文化,一个字也不认识。

  从前,有个农民在田里种萝卜,他累得满头都是汗水。正在这时,忽然跑来一只野兔,一头撞在旁边的大树上。农民走过去一看,兔子撞死了。那个人很高兴,把野兔捡了起来,晚上他把野兔吃了。他想:要是每天都有一只野兔吃该有多好啊!

  第二天,他到地里不劳动了,坐在大树下等着,希望再有野兔跑过来,自己撞死在大树上。

  他等了一天又一天,野兔没有再来,农民的萝卜全都枯死了。

  “守株待兔”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株”在这儿就是“树”。这个成语有两个意思。一个是比喻有人把偶然发生的事情当作经验,还牢牢守住不放。一个是比喻有人不愿切实地工作,妄想得到意外的收获。

  【与狐谋皮】

  跟狐狸商量要剥下它的皮。比喻与所谋者利害根本对立,事情绝对办不成。

  通常用作“与虎谋皮”。

  周时有个人,喜欢皮袄,也喜欢美食。

  他想要做一件华贵的皮袄,就去和狐狸商量要它的皮;他想为祭祀做一*羊、豕美馔,就去和羊商量要它的肉。

  可是,他的话还没有说完,狐狸就成群结队地逃到墓群里去了;羊只就你呼我叫地躲到树林深处去了。

  所以,这个人十年没有做成一件皮袄,五年没有摆成一桌酒*。

  为什么呢?是这个人找狐狸、找羊商量的事做错了。

  【成语】: 发愤忘食

  【拼音】: fā fèn wàng shí

  【解释】: 努力学*或工作,连吃饭都忘了。形容十分勤奋。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孔子和他的学生子路来到楚国叶县。县官沈诸梁间子路:孔子是个怎样的人?子路回答不上来。后来子路把沈诸梁的问题告诉给孔子,孔子说:你为什么不这样回答呢,孔子的生活态度是'发愤忘食'(发愤求学,连饭都忘记了吃),明白了一个道理就会高兴得忘记忧愁,而不知自己慢慢衰老了。这个成语形容勤奋好学,忘我工作。

  一《杞人忧天》

  从前在杞国,有一个胆子很小,而且有点神经质的人,他常会想到一些奇怪的问题,而让人觉得莫名其妙。有一天,他吃过晚饭以后,拿了一把大蒲扇,坐在门前程量,并且自言自语的说:“假如有一天,天塌了下来,那该怎么办呢?我们岂不是无路可逃,而将活活地被压死,这不就太冤枉了吗?”

  从此以后,他几乎每天为这个问题发愁、烦恼,朋友见他终日精神恍惚,脸色憔悴,都很替他担心,但是,当大家知道原因后,都跑来劝他说:“老兄啊!你何必为这件事自寻烦恼呢?天空怎么会塌下来呢?在说即使真的塌下来,那也不是你一个人忧虑发愁就可以解决的啊,想开点吧!”

  可是,无论人家怎么说,他都不相信,仍然时常为这个不必要的问题担忧。后来的人就根据上面这个故事,引伸成“杞人忧天”这句成语,它的主要意义在唤醒人们不要为一些不切实际的事情而忧愁。它与“庸人自扰”的意义大致相同。

  二《万死不辞》

  出处:《三国演义》第八回蝉曰:“*见大人两眉愁锁,必有国家大事,又不敢问。今晚又见行坐不安,因此兴叹,不想为大人窥见。倘有用妾之处,万死不辞!”

  释义:意思是虽然有一万次死也不推辞,表示愿意拼死效劳。

  故事:东汉末年,朝政大权落在董卓手中。董卓骄横跋扈,出入宫廷用皇上的仪仗,并让弟弟、侄儿统率禁军,把董氏宗族的人不论老小一律封为列侯。他还征二十五万民夫为自己修筑宫室,又从民间选来八百美女,纳入宫内。

  三《安居乐业》

  春秋时,有一位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姓李,名耳,字老聃(“老子”是人们对他的尊称)。

  老子对当时的社会不满,并反对当时政治革新,他怀念着远古的社会,认为社会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痛苦。他的理想社会是“小国寡民”的社会。他的“小国寡民”社会大概的样子是:

  国家很小,人民稀少。即使有许多的器具,人们也不去用它。不让人民用去冒险,也不向远处迁移,即使有车辆和船只,也无人去乘坐;即使有兵器装备,也无处去使用。要使人民重新使用古代结绳记事的方法,吃得很香甜,穿得很舒服,住得很安适,满足于原有的风俗*惯。邻*各国互相望得见,鸡鸣狗叫互相听得见,但是人们直到老死,也不互相往来。

  上面的这段文字就是安居乐业的大概意思,这个成语来源于《老子》,原文是“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成语的意思是表示生活美满、安定。

  四《拔山举鼎》

  “拔山举鼎”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形容力强气壮。

  这个成语来源于《史记。项羽本纪》,籍项羽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又:“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今骓(zhui)不逝。”

  项羽,名籍,秦末下相人。少年时代,项羽不喜欢读书写字,改学击剑,也不肯好好学。叔父项梁很生气,项羽说:“学写字只要能记记姓名就够了。击剑是对付个把人的,也不值得学,我要学*抵敌万人的本领。”项梁于是教他兵法,他很高兴,但也只求略知大意,不肯认真钻研。

  据说,项羽二十二三岁时,身体魁梧,体力强壮,能把几百斤重的鼎举起来。

  后来,项羽起兵反秦,接着又同刘邦争夺天下,从24岁开始,奋战了8年,最后被刘邦等包围在垓下,终于自刎于乌江。

  自刎前,在四面楚歌的那天晚上,项羽在营帐中对着爱妾虞姬和叫骓的名马,慷慨高唱道: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五《安如泰山》

  “安如泰山”这则成语来源于的《上书谏吴王》,原文是“能听忠臣之言百举必悦。必若所欲为,危于累卵,难于上关;变所欲为,易于反掌,安于泰山。”

  枚乘,字叔,西汉淮阴(今属江苏)人,是汉代著名的文学家。汉景帝时,他在吴王刘濞府中担任郎中。

  吴国是当时诸侯中的大国,吴王刘濞野心很大,图谋叛乱。汉景帝任用很有才能的晁错为御史大夫,晁错主张削减各诸侯国的领地,加强中央的权力。刘濞看到一些诸侯王纷纷被削减了领地,知道自己也在所难免,于是联络其他的几个诸侯准备叛乱。

  枚乘写了《上书谏吴王》对刘濞进行劝谏。在谏书中,他说:“您要是能够听取忠臣的话,一切祸害都可以避免。如果一定要照自己所想的那样去做,那是比磊鸡蛋还要危险,比上天还要艰难的;不过,如果尽快改变原来的主意,这比翻手掌还容易,也能使地位比泰山还稳固。”

  公元前154年,刘濞以“清君侧、杀晁错”为名,起兵叛乱。汉景帝听信谗言,杀了晁错,向诸侯王们表示歉意。

  枚乘在此时又写了《上书重谏吴王》,劝刘濞罢兵。刘濞还是不肯回头。不久,汉朝大将周亚夫率领队伍打败了叛军。吴王刘濞被杀。

  六《一鸣惊人》

  战国时代,齐国有一个名叫淳于髡的人。他的口才很好,也很会说话。他常常用一些有趣的隐语,来规劝君王,使君王不但不生气,而且乐于接受。

  当时齐国的威王,本来是一个很有才智的君王,但是,在他即位以后,却沈迷于酒色,不管国家大事,每日只知饮酒作乐,而把宜切正事都交给大臣去办理,自己则不闻不问。因此,政治不上轨道,官吏们失职,再加上各国的诸侯也都趁机来侵犯,使得齐国濒临灭亡的边缘。

  虽然,齐国的一些爱国之人都很担心,但是,却都因为畏惧齐王,所以没有人赶出来劝谏。

  其实齐威王室一个很聪明的人他很喜欢说些隐语,来表现自己的智慧,虽然他不喜欢听别人的劝告,但如果劝告得法的话,他还是会接受的。淳于髡知道这点后,便想了一个计策,准备找个机会来劝告齐威王。

  有一天,淳于髡见到了齐威王,就对他说:“大王,为陈有一个谜语想请您猜一猜:其国有汁大鸟,住在大王的宫廷中,已经整整三年了,可是他既不振翅飞翔,也不发生名叫,只是毫无目的的蜷夫着,大王您猜,这是一只什么鸟呢?”

  齐威王本是一个聪明人,亦听就知道淳于髡是在讽刺自己,向那只大鸟一样,身为一国之尊,却毫无作为,只知道享乐。而他时再也不是一个昏庸的君王,于是沈吟了一会儿之后便毅然的决定要改过,振作起来,做一番轰轰烈烈的是,因此他对淳于髡说:

  “嗯,这一只大鸟,你不知道,它不飞则已,亦非就会冲到天上去,它不鸣则已,一鸣就会惊动众人,你慢慢等着瞧吧!”

  从此齐威王不在沈迷于饮酒作乐,而开始整顿国正。首先他召见全国的官吏,尽忠负责的,就给予奖励;而那些无能的,则加以惩罚。结果全国上下,很快就振作起来,到处充满蓬勃的朝气。

  另一方面他也着手整顿军事,强大武力,奠定国家的威望。各国诸侯听到这个消息以后都很震惊,不但不敢再来侵犯,甚至还把原先侵占的土地,都归还给齐国。

  齐威王的这一番作为,真可谓是“一鸣惊人”呀!

  所以后来的人便把“一鸣惊人”这句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如有不*凡的才能,只要他能好好的运用,一旦发挥出来,往往有惊人的作为。

  七《必恭必敬》

  “必恭必敬”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形容态度极为恭敬,后来也形容非常端庄和有礼貌。

  这个成语来源于《诗经。小雅。小弁》,维桑与梓,必恭敬止。靡瞻匪父,靡依匪母。不属于毛,不罹于里。天之生我,我辰安在?

  周幽王姬宫涅是西周的最后一个国君,他昏庸暴虐。

  公元前779年,褒国进献了一个姓姒的美女,叫褒姒。周幽王非常宠爱她。褒姒一向不爱笑,周幽王用音乐歌舞、美味佳肴都不能让她笑。有人献计点燃报警的烽火台,召来各路诸侯兵马,使他们上当,让褒姒笑一笑,幽王欣然同意。

  他带褒姒到行宫游玩,夜晚传令点燃烽烟,各地诸侯见到烽烟,以为有盗寇侵扰京城,纷纷率领兵马赶来相救。到了一看,只见幽王在喝酒取乐。幽王派人对他们说:“没有什么盗寇,让你们辛苦了!”诸侯受骗,匆匆地来,匆匆地去。褒姒看了不由大笑,幽王也很开心。褒姒生了个儿子叫伯服,幽王废掉申后,立褒姒为王后;废掉申后生的太子宜臼,立伯服为太子。

  宜臼遭到废黜,住在外祖父申侯家里。他对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前途,满怀忧愁,心中非常痛苦,写了一首题目叫作《小弁》的诗,抒发自已的心情。

  诗的第三节说:“看见屋边的桑树和梓树,一定要必恭必敬。我尊敬的是自己的父亲,我依恋的是自己的母亲。谁人不是父母的骨肉,谁人不是父母所生?上天生了我,可我的好日子到何处找寻?”由于幽王无道,诸侯纷纷叛离。公元前771年,宜臼的外祖父申侯联合犬戎的队伍进攻镐京。幽王下令点燃烽烟,但是诸侯受过骗,都不派救兵。犬戎的队伍攻下镐京,杀了幽王,掳走了褒姒。

  “必恭敬止”后来演化为“必恭必敬”,也有写作“毕恭毕敬”的。

  八《专横跋扈》

  汉大将军梁商的儿子梁冀,肩膀上耸,眼角倒竖,说起话来口齿不清。他从小放荡不羁,喜好喝酒、打猎、斗鸡。靠了他父亲和当皇后的妹妹的权势,官越做越大。

  梁商死后,汉顺帝任命梁冀为大将军。接着,顺帝也死去,梁冀为了掌握朝政大权,强行把年仅八岁的刘缵立为皇上、这就是汉质帝。质帝虽然年幼,但很聪明。他见梁冀非常骄横,有一次召见群臣时,看着梁冀说:“这位是跋扈将军!”“跋扈”,是霸道、不讲理的意思;梁冀听到质帝这样责骂,恨透了他,他命手下人把毒酒加入饼里。质帝吃了,当天就死去。

  在决定立新君的时候,大臣们又要求立刘蒜为帝。当时,蠢吾侯刘志正在和梁冀的小妹议婚,于是粱冀不顾大臣们的反对,当众宣布立刘志为皇上。这就是汉恒帝。接着,将力主立刘蒜为帝的两位大臣杀害。

  刘志因梁冀的关系而当上了皇上,自然封他的小妹为皇后。这样,皇太后和皇后都是他的妹妹,他的权势更大,也更胡作非为了。梁冀利用搜刮来的钱大造豪华的住宅园林,开辟大片的猎场。仅仅一座兔苑就造了好几年,绵延几十里。

  后来,梁冀当皇太后和皇后的两个妹妹先后去世,梁贵人受到桓帝宠幸。梁贵人本名邓猛,父亲早死,母亲宣氏改嫁给梁冀的亲戚梁纪。梁冀的妻子见她得长美,就认为干女儿,改姓梁,并把她送进宫中,结果受宠。梁冀怕她母亲宣氏泄露真情,派人去暗杀她,不料刺客被她家隔壁人家发现而逮住。

  宣氏得知这个情况后,进宫向桓帝哭诉。这时,桓帝对梁冀的横行霸道已非常不满,就召集一些大臣商仪,决定除掉梁冀,并立即派出一千多武土包围了梁冀的府第。梁冀和他的妻子知道自己的罪孽深重,当天就自杀身死。

  九《为虎作伥》

  唐穆宗长庆年间,传说有个处士马拯,听说衡山祝融峰人住着一个伏虎长老。他带了一个童仆,上山去拜访那位长老。

  他登上祝融峰,见到一座佛寺里,果然有个须发皆白的老和尚。老和尚很热情,一定要留马拯吃饭,可是厨房里的油和盐正巧用完了。马拯就叫童仆下山去买油盐。老和尚陪送他走出寺门。马拯独自一人站在寺边欣赏山景。

  这时,从山下又来了一个叫马沼的隐士。两人互通姓名之后,马沼说他在半山腰看见一只猛虎在叫人……马拯问了那人的年龄、容貌、衣着,惊叫道:“那是我的童仆!”马沼又说:“奇怪的是,那猛虎吃了人后,忽然变成一个须发皆白的老和尚。”不一会,老和尚回来了,马沼轻声对马拯说:“正是这个和尚。”

  天晚了,老和尚要请他们住僧房,两人却喜欢住在斋堂里。他们把门紧紧闩上,观察着外面的动静。半夜里,有只老虎几次来撞门,两人用力顶住,门才没有被撞开。两人决心要除掉这只吃人的老虎,最终想出了一个好办法。

  第二天一早,两人说是后院一口井里传出怪声音,把老和尚骗到井边。当老和尚凑到井口看时,马沼一用力,把他推下井去。和尚一落水,立刻变成了老虎。两人搬来大石头,把它砸死了。两人下山时迷了路,后来幸亏遇见一个猎人,就住在搭在树上的窝棚里过夜。

  半夜里,马拯突然被树下的人声吵醒。他借着月光一看,竟有几十个人,叫嚷着要替老虎报仇。猎人告诉他们,这些人都是被老虎吃掉了,可死后却替老虎开道,成了伥鬼。马拯骂道:“你们这些伥鬼,死在老虎嘴里,还要为它痛哭、报仇!”

  古代传说,被老虎吃掉的人,死后变成伥鬼,还要为老虎效力。成语“为虎作伥”由此而来,现形容为坏人做帮凶。

  十《亡羊补牢》

  这故事出自“战国策”。战国时代,楚国有一个大臣,名叫庄辛,有一天对楚襄王说:“你在宫里面的时候,左边是州侯,右边是夏侯;出去的时候,鄢陵君和寿跟君又总是随看你。你和这四个人专门讲究奢侈淫乐,不管国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北)一定要危险啦!”

  襄王听了,很不高与,气骂道:“你老糊涂了吗?故意说这些险恶的话惑乱人心吗?”

  庄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说:“我实在感觉事情一定要到这个地步的,故不敢说楚国有什么不幸。如果你一直宠信这个人,楚国一定要灭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话,请允许我到赵国躲一躲,看事情究竟会怎样。”庄辛到赵国才住了五个月,秦国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阳城(今河南息县西北)。这才觉得庄辛的话不错,赶紧派人把庄辛找回来,问他有什么办法;庄辛很诚恳地说:“我听说过,看见兔子牙想起猎犬,这还不晚;羊跑掉了才补羊圈,也还不迟。”

  这是一则很有意义的故事,只知道享乐,不知道如何做事,其结果必然是遭到悲惨的失败无疑。“亡羊补牢”这句成语,便是根据上面约两句话而来的,表达处理事情发生错误以后,如果赶紧去挽救,还不为迟的意思。

  例如一个事业家,因估计事情的发展犯了错误,轻举冒进,陷入失败的境地。但他并不气馁,细心地将事情再想了一遍,从这次的错误中吸取教训,认为“亡羊补牢”,从头做起,还不算晚呢!

  十一《天经地义》

  出处《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夫札,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释义“经”指常规,原则“义”指正理,准则。天经地义形容正确的,不可改变的因而也不容置疑的道理。

  故事公元前520年周景王姬贵死后,按*俗由他正夫人所生的世子姬敬继位。但是,景王生前曾与大夫宾孟商讨过,打算立非正夫人所生的长子姬朝为世子。这样,姬朝也有资格继位。于是,周王室发生了激烈的王位之争。

  在这种情况下,晋顷公召集各诸侯国的代表在黑壤盟,商讨如何使用王室安宁。参加商讨的有晋国的赵鞅,郑国的淤吉、宋国的乐大心等。

  会上。晋国的赵鞅向郑国的游吉请教什么叫“礼”。

  游吉回答说:“我国的子产大夫在世时曾经说过,礼就是天之经,地之义,也就是老天规定的原则,大地施行的正理!它是百姓行动的依据,不能改变,也不容怀疑。”

  赵鞅对游吉的回答很满意,表示—定要牢记这个道理。其他诸侯国的代表听了,也大都表示有理。接着,赵鞅提出各诸候国应全力支持敬王,为他提供兵卒、粮草,并且帮助他把王室迁回王城。后来,晋国的大夫率领各诸侯国的队伍,帮助敬王恢复王位,结束了周王室的王位之争。

  十二《奋不顾身》

  “奋不顾身”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奋勇向前,不顾个人安危。

  这个成语来源于《汉书。司马迁传》,然仆观其为人自奇士,事亲孝,与士信,临财廉,取予义,分别有让,恭俭下人,常思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

  李陵,字少卿,是汉武帝时的著名大将,很受汉武帝信用,任命他为骑都尉,率军抵御匈奴的入侵。李陵擅长骑射,又懂得兵法,当时很得朝廷信任。

  不料,李陵在和匈奴的战斗中,由于寡不敌从,无奈投降了匈奴。听说李陵投降,汉武帝很是生气,认为李陵辱没了自己对他的信任,朝中大臣也都纷纷指责李陵没有骨气。

  只有太史令司马迁不这样认为,他说:“我和李陵一向没什么交情,但我见他为人很讲义气,孝顺父母,友爱兵士。他常常想奋不顾身地解救国家的灾难,所以,我认为李陵这次在领兵不到五千的情况下,与数万名敌兵对阵,最后由于伤亡惨重,弹尽粮绝,归路被切断,才被迫投降,是情有可原的。而且我还认为,他这次投降,并非贪生,而是想等待以后有利的时机再来报答国家。”

  司马迁说得在情在理,但汉武帝却认为他是替李陵辩护,是非不分,将他关进了监狱,施行“腐刑”。

  以后,汉武帝还杀了李陵全家。李陵知道后很是痛心,于是在匈奴娶妻成家,至死不回故土,未能实现他奋不顾身、为国捐躯的愿望。

  司徒王允见董卓如此嚣张,很为汉玉室担心,但又无法除掉董卓,心中非常烦恼。一天夜里,他到后花园散心,忽然听见有人在牡丹亭畔长吁短叹。走*一看,原来是家中的歌妓貂蝉。王允问道:“深更半夜,你为什么来这里唉声叹气?”

  貂蝉回答说:“承蒙大人恩惠抚养,为我训*歌舞,并以礼相待。我虽然粉身碎骨,也不能报答万一。*来见大人双眉紧锁,知道必定是为国事操心,所以心中忧伤,但不敢询问。今晚又见大人行坐不安,因此也长吁短叹起来,想不到被大人发现。如果大人有用我的地方,我一定效力,虽万死也决不推辞。”

  王允听了貂蝉的话,忽然灵机一动,计上心来,马上朝貂蝉跪下,纳头便拜。貂蝉慌忙扶起。王允流着眼泪说:“眼下朝廷危如累卵,贼臣董卓将要篡位,朝中文武元计可施。董卓有一个义子吕布,骁勇异常,天下无有敌手。方才听了你的话,我想出一条‘连环计’来,先把你许配给吕布,然后再暗中献给董卓。你去离间他们父子两人,让他们因为想得到你而互相仇恨,最后挑拨吕布去杀死董卓。如此方能除掉大害,为国效忠。不知你意下如何?”

  貂蝉缓缓站起,态度坚决他说:“我已许下大人虽万死也决不推辞,如果不能遵计杀死董卓,以报国恩,愿意死在万刃之下!”玉允和貂蝉共同谋划,实现了“连环计”,结果除掉了奸臣董卓。

  托赖着真天于百灵咸助,大将军八面威风。释又形容声势显赫、威望极盛的样子。

  故事元朝末年,封建朝廷愈加腐败,各地农民纷纷举起义旗:反抗元朝的统治。这时朱元璋已经领兵攻下安徽和阳,准备继续南下。

  在过年那天,他与大将徐达,同乘一条小船,从长江北岸渡过长江。

  船主是一对老夫妻,船夫知道船上坐着的是大名鼎鼎的朱元璋,便高声喊着号子向他庆贺说:“圣天子六龙护驾,大将军八面成风。”朱元璋明白这是祝贺帝王的话,心里非常高兴,便和徐达轻轻地踢着脚,互相表达庆贺之意。后来朱元璋统一全国,建立了明朝,他成为历史上闻名的皇帝明大祖。明太祖找到当年的船夫,给了他封赏,又将他那只小船涂上朱红颜色,表示有功。

  【成语】: 借花献佛

  【拼音】: jiè huā xiàn fó


有关成语故事集锦15篇(扩展7)

——关于成语故事15篇

关于成语故事15篇

  “呯。”当最后的一声琴音在我身边响起,四周响起了一片掌声,人们纷纷议论着:“俞伯牙的琴弹得太好啦!”作为一张古琴,我很为主人俞伯牙骄傲。可是,当我抬起头,看着主人时,我却从他的眼中看到了一丝悲凉。

  那天,主人带着我来到山林,坐下来弹奏琴曲,琴声悠扬、缥缈、若隐若现时时在山林中飘荡,犹如高山之巅,云雾缭绕;高山之中舒缓、清澈,犹如缓缓流淌的小溪。我正沉醉其中,突然,一句话打断了琴音,“善哉,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主人惊讶地睁开眼睛,嘴里喃喃到:“知音,知音啊!”

  主人和那个叫钟子期的人一见如故,并结为异姓兄弟,相约一年后还会来此相见。一年后,主人如约来到这里,然而病魔却先他一步,夺走了钟子期的生命,主人在钟子期坟前坐下,*静安详地抚弄着琴,琴音如高山流水般源远流长,时时在林中飘荡……

  一曲弹完,主人**、默默无语,许久,一颗颗豆大的泪珠滴在我身上,主人把我抱在怀里,轻轻抚摸着琴弦。突然,他猛地将我摔在地上,我惊讶地看着他,随即又愤怒地吼叫,质问他。

  主人冲我苦笑着:“知音已死,要琴何用!”他颤抖着说,拭去眼中的泪水,拂袖而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抷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北宋英宗赵曙初即位时,有一天,慈寿皇太后送一封密信给宰相韩琦,内称皇上和其生母高太后都对她不尊敬,还有“为孀妇作主”这样的话,并密令宦官伺机替她报仇。韩琦见信后,只淡淡地说:“领圣旨。”

  第二天,要上朝议事,韩琦借口家有急事,请求晚上朝。过后,韩琦上殿单独面见皇上,说:“我不敢惊动**,但有一封信必须请皇上过目,要当面说清楚,只是不能泄露出去。”

  韩琦接着说:“皇上能有今日,全赖慈寿太后之这个大恩不可忘记。虽然她不是你的亲生母亲,但要多尊重她,自然也就*安无事了”

  皇上说:“请相国明示。”韩琦说:“这封信上所说的话,我可是担当不起,希望皇上能把它秘密烧掉,如果泄露出去,挑拨离间的人就会乘机而入。”皇上颌首称是,依言而行。从此以后,两宫太后关系融洽,没有人看得出她们原先曾有过矛盾。

  宋朝兴盛的年代,贤德的宰相能够为国尽力者,都是能当面谈问题。因为宰相和皇上当面讨论问题,消除了畏忌,感情很融洽才能讲出肺腑之言,所以虽说是皇宫内部的一些不好公开的矛盾,也能得到及时的解决。

  画龙点睛

  传说中国古代有一个叫张僧繇的画家,他在一个寺院的墙上画了四条龙,这四条龙都没画上眼睛。有人问他,为什么不给龙画上眼睛呢,他说,画上眼睛,龙就会飞去。听的人不相信,偏要让他画上。张僧繇没有办法,只好用毛笔在龙头上点上了眼睛。谁知道,刚点完两条龙的眼睛天上就电闪雷鸣,刮起了大风,下起了大雨,墙壁也震破了,那两条龙腾空而起,飞到天上去了,墙上就只剩下没点眼睛的两条龙了。 “画龙点睛”赞美了画家画龙的技艺。“画龙点睛”现在已成为一句成语。比喻说话和作文时加上一两句关键的话,使内容更加精辟有力。

  叶公好龙

  古代的春秋时期,陈国有个叶公,他非常喜爱龙,他家里的梁、柱、门、窗和日用摆设上都雕刻着龙,连衣服被子上也绣着龙,屋里的墙壁上也画着龙,叶公的家简直成了龙的世界。天上的真龙知道了,很感动,就来到叶公家拜访他。这条真龙的龙头从窗口伸进来,尾巴拖到客堂里。谁知叶公一见到真龙,吓坏了,呼叫着逃走了。原来,叶公爱的不是真龙,而是似龙非龙的假龙。“叶公好龙”现在也是一句成语,比喻表面爱好某种事物,而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爱好。

  屠龙之技

  从前,有个人一心想学到一种出奇的本领。他听说支离益会宰龙,心想:这可是世上罕见的本领。于是他就去拜支离益做老师。他学呀学,学了整整三年,把家产都折腾光了,才把宰龙的本领学到手。可是本领学到手又有什么用呢?天下根本没有龙,他那绝妙的本领到哪儿去施展呢? “屠龙之技”比喻毫无实际用途的本领。

  龙阳泣鱼

  《战国策·魏策四》:“魏王与龙阳君共船而钓,龙阳君得十馀鱼而涕下。王曰:‘有所不安乎?如是,何不相告也?’对曰:‘臣无敢不安也。’王曰:‘然则何为出涕?’曰:‘臣为王之所得鱼也。’王曰:‘何谓也?’对曰:‘臣之始得鱼也,臣甚喜,后得又益大,今臣直欲弃臣前之所得矣。今以臣凶恶,而得为王拂枕*。今臣爵至人君,走人於庭,辟人於途。四海之内,美人亦甚多矣,闻臣之得幸於王也,必褰裳而趋王。臣亦犹曩臣之前所得之鱼也,臣亦将弃矣,臣安能无涕出乎?’”后遂以“龙阳泣鱼”为失宠之典。

  龙去鼎湖

  典出《史记·封禅书》:“黄帝采首山铜,铸鼎於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涘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馀人,龙乃上去。馀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涘,龙涘拔,堕,堕黄帝之弓。百姓仰望黄帝既上天,乃抱其弓与胡涘号,故后世因名其处曰鼎湖,其弓曰乌号。”后因以“龙去鼎湖”谓帝王去世。

  龙生九子

  在明代,龙还被人们附会出了一个繁盛的家庭,龙的九子是:饕餮(tāo tiè),性喜水,被雕成桥柱上的兽形;嘲风,喜欢冒险,因而人铸其像,置于殿角;睚眦(yá zì),*生好杀,喜血腥之气,其形为刀柄上所刻之兽形;敝屣(bì xǐ),力大,其背亦负以重物,即令刻在门的铺首上;鸱(chī)吻,*生好吞,即殿脊的兽头之形;蒲(pú)牢,*生好鸣,它的头像被用做大钟的钟纽;狻猊(suān ní),喜欢蹲坐,佛像座下的狮子是其造型;囚牛,喜性音乐,故常立在琴头。

  今天,我看了一本书,叫——《成语故事》。是说的一些因故事而造成的成语。有金石为开、狼狈不堪、身先士卒,都是有名将军、军师。我就讲金石为开这个故事。李广有一次带百十名骑兵碰到匈奴,李广故意原地休息,让匈奴以为前面有埋伏,一直不敢攻击。这里可表现出他精神韬略,善于用兵,而且作战英勇。

  李广又有一次,他被免了职务,晚上行走被巡逻的军官抓住。李广说自己过去是将军。军官不账,讽刺说:“你就是现任将军也不行,犯夜就拘押,更别说什么前任将军。”李光就被关了一夜。等他复职了。就想方设法的把那个巡逻军官杀了。这表明了李广度量狭窄,就等于你是班里的班长,你用班长的名义来害别人。

  还有一次,李广去打猎,跑了一整天都没找到一个猎物,他突然看见了一只老虎,他精神大振,取出弓箭,搭上羽箭,*足力气将弓拉得如同一轮满月,一箭射向老虎。他发现老虎没有挣扎,走去一看,原来是石头,穿碎了石头。这表明做什么要一丝不苟、全神贯注,考试就考满分!

  明世宗皇帝准备巡检楚地,如果走水路去,则南京就得准备楼船供皇帝使用。准备了楼船,要是皇上改变了路线,就白白浪费了官府的银钱。如果不准备,而皇上突然到了南京,那就犯了大罪。

  尚书周用问工部沈主事有什么好办法,沈主事说:“把船商们召集来,让他们准备好木材在龙江关等候,派快驿使侦察皇上所行的路线,算出到达的日子来,到时候把船造好。如果乘船,那么造船的钱归官府出,如果不乘船,就不造船了,把木材退给商人,这事不难办。

  后来,皇上果然走陆路,南京的船也就没有造。

  妄自尊大

  马援,字文渊,茂陵人。东汉初年,刘秀做了皇帝,称光武帝。当时,**虽已建立,但天下尚未统一,各路豪强凭借自己的军队,各霸一方,各自为政。在各路豪强中,公孙述最为强大,他在成都称帝。为此,在陇西一带称霸的隗嚣,派了马援去公孙述处探探情况,以商讨如何能长期地割据一方。马援在隗嚣手下,是个很受器重的将才,他接受使命,信心百倍地踏上征途。因为公孙述是他的同乡,早年又很熟悉,所以这次去,他心想一定能受到热情的欢迎和款待,可以好好地叙日说故。然而事出意外,公孙述听说马援要见他,竟摆出了皇帝的架势,自己高踞殿上,派出许多侍卫站在阶前,要马援以见帝王之礼去见他,并且没说上几句话就退朝回宫,派人把马援送回宾馆去了。接着,公孙述又以皇帝的名义,给马援封官,赐马援官眼。对此,马援当然很不愉快,他对手下的人说:“现在天下还在各豪强手中争夺,还不知道谁胜谁败公孙述如此大讲排场,自以为强大,有才干的人能留在此与他共同建立功业吗?”马援回到隗嚣处,对隗嚣说;“公孙述就好比井底的青眺,看不到天下的广大,自以为了不起,妄自尊大,我们不如到东方(洛阳)的光武帝那里去寻找出路。”后来,马援投靠了光武帝刘秀,在光武帝手下当了一位大将,竭尽全力,帮助光武帝统一天下。最后,公孙述被刘秀打败。

  【释读】妄:过分地;尊:高贵。形容人狂妄地夸大自己,以为自己了不起,轻视别人。

  (一)孺子可教

  张良是西汉初期著名的谋士。他年轻的时候,曾计划刺杀秦始皇,刺杀计划失败以后,便隐居到下邳(在今江苏睢宁西北)。有一次,张良在下邳的一座桥上遇到一位老人。老人走到张良前面,故意把鞋子掉到桥下去,然后回头对张良说:“小伙子,到桥下面去帮我把鞋捡上来。”张良毫不犹豫地照办了。当张良把鞋子捡上来后,老人又对张良说:“给我穿上。”于是张良跪下又把鞋子给他穿上。老人笑着走了。走出老远,又回来对张良说:“孺子可教(意思是你这个小伙子可以教诲)!五天后一大早到桥上来见我。”

  五天后,张良一大清早就去了桥头,却看到老人已经在桥上了。老人责备道:“和长者见面,怎么能迟到呢?”老人叫他五天后再来。五天后,鸡刚叫张良就到桥上去,可是老人又先到了。老人还是责备张良来迟了,让他五天后再来。又过了五天,张良不到半夜就去桥上等,他等了好一会儿老人才来。老人可高兴了,于是就把一部《太公兵法》赠给他,让他认真学*。

  张良得到兵书后像是得到了宝贝一样,回到家中日夜研究,苦苦地琢磨,终于成了汉高祖刘邦的开国功臣。

  后来人们就用“孺子可教”来赞扬年轻人有培养前途。孺子,小孩子;教,教诲。

  (二)知恩图报

  春秋时候,吴国的大将军伍子胥带领吴国的士兵要去攻打郑国。郑国的国君郑定公说:“谁能夠让伍子胥把士兵带回去,不来攻打我们,我一定重重地奖赏他。”可惜没有一个人想到好办法,到了第四天早上,有个年轻的打渔郎跑来找郑定公说:“我有办法让伍子胥不来攻打郑国。”郑定公一听,马上问打渔郎:“你需要多少士兵和车子?”

  打渔郎摇摇头说:“我不用士兵和车子,也不用带食物,我只要用我这根划船的桨,就可以叫好几万的吴国士兵回去吴国。”是什么样的船桨那么厉害呀?打渔郎把船桨夹在胳肢窝下面,跑去吴国的兵营找伍子胥。

  他一边唱着歌,一边敲打著船桨:“芦中人,芦中人;渡过江,谁的恩?宝剑上,七星文;还给你,带在身。你今天,得意了,可记得,渔丈人?”伍子胥看到打渔郎手上的船桨,马上问他:“年轻人,你是谁呀?”打渔郎回答说:“你没看到我手里拿的船桨吗?我爸爸就是靠这根船桨过日子,他还用这根船桨救了你呀。”伍子胥一听:“我想起来了!以前我逃难的时候,有一个打渔的先生救过我,我一直想报答他呢!原来你是他的儿子,你怎么会来这里呢?”

  打渔郎说:“还不是因为你们吴国要来攻打我们郑国,我们这些打渔的人通通被叫来这里。我们的国君郑定公说:‘只要谁能夠请伍将军退兵,不来攻打郑国,我就重赏谁!’希望伍将军看在我死去的爸爸曾经救过您,不要来攻打郑国,也让我回去能得到一些奖赏。”伍子胥带着感激的语气说:“因为你爸爸救了我,我才能夠活着当上大将军。我怎么会忘记他的恩惠呢?我一定会帮你这个忙的!”伍子胥一说完,马上把吴国的士兵通通带回去。打渔郎高兴地把这个好消息告诉郑定公。一下子,全郑国的人都把打渔郎当成了大救星,叫他“打渔的大夫”,郑定公还送给他一百里的土地呢!

  伍子胥为了报答打渔郎的爸爸帮助过他,他不但不攻打郑国还让打渔郎得到奖赏,这就叫做“感恩图报”。

  这个成语用来形容对于别人给自己施与恩惠表示感激,并想办法报答。

  闻鸡起舞

  【解释】

  凌晨听到鸡鸣就起来舞剑,形容有志者及时奋发的精神。

  【成语故事】

  西晋时的祖逖,从小勤练武术,钻研兵法,立志要做一番大事业。

  刘琨也是个有报负的年轻人,两人很快便成为好朋友。这天晚上,半夜过后,祖逖忽然被一阵鸡鸣声吵醒,他连忙把刘琨唤醒说:“这鸡鸣声把人吵醒,虽然很讨厌,但我们可以趁此机会早些起床练*武艺。”

  “好啊!”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两人来到院子里,专心地练起刀剑来。从此,两人每到夜半,一听到鸡鸣,便起床练剑。

  当时,祖逖看到国家被匈奴军队攻陷了很多城池,非常着急,立刻上书皇帝,请求率兵北伐,收复失地。

  皇帝很高兴,封祖逖为“奋威将军”,带领军队北上。由于祖逖和刘琨作战英勇,不久便收复了很多北方的城池。

  卧薪尝胆

  【解释】

  薪:柴草。形容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成语故事】

  春秋末期,越王勾践每天睡在柴草上,临睡前,用舌头舔舔鹿胆的苦味,以此来提醒自己过往苦日子,要发奋图强,报仇复国。

  原来吴王夫差发兵打败了越国,越王勾践被捉来吴国当了马夫,日夜侍候马匹。

  对于一个君王来说,这实在是非常难堪的。但是勾践暗下决心,一定要恢复自己的'国家,所以他没有露出丝毫的抗拒神态,老老实实养马。

  勾践还装出对夫差忠心耿耿的样子。用心替他驾驭马车,态度谦卑。夫差认为勾践真心归顺了,就放他回国。

  勾践回国后,决心要使越国富强起来。他亲自参加耕种,和百姓同甘共苦,他怕眼前的安逸消磨了志气,就“卧薪尝胆”,还常自问:“你忘了在吴国的耻辱吗?”

  勾践又给吴王送去美女西施。吴王夫差就更加只顾吃喝玩乐,无心国政,弄得国家日渐衰弱。经过二十年的充分准备,勾践看时机已经成熟,就在吴国没有防备的情况下,领兵把吴国打得大败。夫差感到很羞愧,举剑自刎而死。

  毛遂自荐

  【解释】

  指自己推荐自己去担任某项工作或职务。

  【成语故事】

  战国时,秦国军队包围了赵都邯郸。赵王派*原君去说服楚王与赵国结盟出兵,解救赵国。*原君打算从手下三千多门客中挑选二十人做随从,但挑来挑去只有十九人符合要求,正在着急时,有个名叫毛遂的门客自我推荐说:“让我去吧!”*原君笑笑:“有本事的人,随便到哪里,都好象锥子放在布袋中,一定会露出尖锋来。可你来了三年,没人说起你的大名,可见没有什么才能啊。”毛遂说:“我如果早被放在布袋里,早就会脱颖而出,何止露出一点尖锋呢!”*原君见他说的有理,便带毛遂等二十人来到了楚国。

  *原君请楚王结盟出兵,从早晨谈到中午,还没有结果。十九个门客十分着急,但却没了主意。

  毛遂按剑上前说:“订盟的事,非利即害,非害即利,无非利害二字而已,这样明白为何现在还不决定!”楚王大怒,斥道:“我与你主人说话,你来干什么?还不与我退下!”哪知毛遂不但没有退下,反而又上前几步说:“现在大王的性命掌握在我手上,你的十万兵马都没有用了!”楚王自知理亏,又怕毛遂真的动武,一时无言对答。毛遂继续进逼说:

  “其实,楚国有五千里辽阔的土地,几十万雄师,这么强大的国家,为什么要害怕秦国呢?大王不同意楚赵联盟,难道要等秦国逐个击破,坐以待毙吗?”楚王听了连连点头,答应与赵国订盟,出兵解赵国之围。

  虚位以待

  【解释】

  空着位置等候

  【成语故事】

  战国时,魏国的信陵君为人忠厚、仁爱,对门客都以谦逊的态度对待。当时,信陵君听说大梁城门的守门官七十岁老人侯嬴是个贤人,家境贫穷,便派人带着大量财宝,前去聘请他。但是,侯嬴并不接受。

  信陵君知道自己怠慢了高人。于是便让人驾车,亲自前去迎接侯嬴。还把车上最好的位置留给侯嬴。侯嬴故意穿上破衣服,毫不客气地坐在空位上,一句谦让的话也没说。

  马车行到中途,侯嬴又忽然提出要去探访一位屠夫朋友朱亥。他在朋友那里故意拖延时间,要看信陵君的反应,但信陵君一片和颜悦色。

  这年,秦国围攻赵都邯郸,魏国派大将晋鄙率军十万前去救赵。为此秦王派使者威胁魏王。魏王忙命晋鄙大军留在路上,不再前进。

  信陵君多次恳求魏王让晋鄙发兵,魏王终是不肯。侯嬴给信陵君出主意说:“只要派人偷取大王的兵符,便可假传命令,要晋鄙出兵了。”接着,侯嬴又给信陵君出主意,叫他去找大王的宠妃如姬,让她去偷大王的兵符。

  信陵君拿到了兵符,便想马上出发。侯嬴提醒他说:“你把我的屠夫朋友朱亥带上,以防万一。”

  信陵君带着朱亥来到大军驻扎地。晋鄙见了兵符怀疑说:“大王既叫我暂不前进,又怎会随便叫你替代我呢?”晋鄙的话音刚落,朱亥从袖里拿出四十斤重的大铁锥来,一下就把晋鄙打死了。

  信陵君高举兵符,筛选了八万精兵,打败了秦军,解救了赵国。

  一饭千金

  【解释】

  吃了别人一顿饭,就拿千金来报答。比喻受恩厚报。


有关成语故事集锦15篇(扩展8)

——有关成语故事

有关成语故事

  选自《淮南鸿烈集解》。《淮南鸿烈》西汉淮南王刘安 等人所著。文本中的一个典故,后衍生为成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东汉班固的《通幽赋》,有一句“北叟颇知其倚伏”的话,即提示了它的寓意。靠*边塞的地方,住着一位老翁。老翁精通术数,善于算卜过去未来。有一次,老翁家的一匹马,无缘无故(大概是雌马**罢)挣脱羁绊,跑入胡人居住的地方去了。邻居都来安慰他,他心中有数,*静地说:“这件事难道不是福吗?” 几个月后,那匹丢失的马突然又跑回家来了,还领着一匹胡人的骏马一起回来。邻居们得知,都前来向他家表示祝贺。老翁无动于衷,坦然道:“这样的事,难道不是祸吗?”老翁家畜养了许多良马,他的儿子生性好武,喜欢骑术。有一天,他儿子骑着烈马到野外练*骑射,烈马脱缰,把他儿子重重地甩了个仰面朝天,摔断了大腿,成了终身残疾。邻居们听说后,纷纷前来慰问。老翁不动声色,淡然道:“这件事难道不是福吗?”又过了一年,胡人侵犯边境,大举入塞。四乡八邻的精壮男子都被征召入伍,拿起武器去参战,死伤不可胜计。靠*边塞的居民,十室九空,在战争中丧生。惟独老翁的儿子因跛脚残疾,没有去打仗。因而父子得以保全性命,安度残年余生。所以福可以转化为祸,祸也可变化成福。这种变化深不可测,谁也难以预料。

  宋魏泰《东轩笔录失马断蛇》:“曾布为三司使,论市易被黜,鲁公有柬别之,曰:‘塞翁失马,今未足悲,楚相断蛇,后必有福。’”陆游《长安道》诗:“士师分鹿真是梦,塞翁失马犹为福。”后又发展成为“塞翁失马,安知非福”,”塞翁得马,焉知非祸,”频频出现于文学作品或日常口语中,或用来说明世事变幻无常,或比喻因祸可以得福,坏事可以变为好事。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发展变化,好事与坏事,这矛盾的对立双方,无不在一定的条件下,向各自的相反方向转化。

  成语梁上君子出处:这个成语出自《后汉书·陈S传》。

  梁上君子这个成语出自《后汉书·陈S传》。

  东**陈窠,字仲弓,颍川许人。汉桓帝时,曾任“太丘长”。汉灵帝时,在大将军窦武部下当过属员。据说,这人心地宽厚,处事公正,对于子弟的教育也很有办法。

  —天晚上,有个小偷混进了陈宽的家里,躲在梁上,想等陈家的人人睡后偷东西。陈宴发现了,并不声张,却把儿子、孙子都召集来,以严肃的口气训诫他们道:■·凡人都应当自觉地要求上进,任何时候都不要放松自己,堕人邪路。干坏亊的人,并不是生来就是坏人,只因*时不学好,对自己要求不严,坏事不断地干,慢慢就养成了坏*惯,这样,本来也可以是君子的,也就变作小人,成了‘梁上君子’了!……”躲在梁上的小偷,一句句都听得淸楚,听到这里,更吓得不知如何是好,既不能继续躲着,又不能悄悄逃走,只得硬着头皮,跳下地来,向陈宴连连磁头,苦苦求饶。陈富叫他起来,对他说:“我看你的态度,不像是个恶人,大概主要是由于生活贫困,才被逼如此的o”当即送了他两匹绢,叫他作本钱去做点小生意。那人拜谢而去。

  从前有一个楚国人来到吴国游玩。一天,他突然想回家,便收拾行囊准备回家。真好他碰见一个卖剑的人就买了他的一把最锋利的剑,这时他才发现回家的盘缠没有了,没办法,只好默默的蹲在岸边。过了一会儿,有位好心的渔夫载他上了船才救了他一命。

  他这会儿才开始慢慢欣赏刚买来的剑,突然,他猛烈地挥舞着剑,没想到渔夫用汽艇了一个大拐弯他的剑就掉入水中。渔夫急忙催他下水涝剑,可他却不慌不忙地说:“不急,回去让我儿子捞。”“那……”“不说了,剑是从这掉下去的吧?”“是。”那人取出短剑从船上刻画了一道,说“走,回家去。”渔夫只好把他送回家。上了岸,他叫儿子按照画的线下水找剑,可没找着。

  渔夫笑了,他利用楚国人再次下水的时间面对小孩,呼叫直升机上的潜水员在他们刚刚经过的地方捞剑并从过来。等楚国人一上来,渔夫和小孩相对一笑小孩又下水将潜水员递来的剑拿好浮上水交给了爸爸,让那个楚国人还以为自己是对的。

  公孙丑问:“请问什么叫做浩然之气呢?”

  孟子说:“这比较难说。它作为气,最广大、最刚强,用正义来培养它而不加损害,就会充盈于天地之间。它作为气,与义和道相匹配,没有它们,它就没有力量了。它是义在内心积累起来所产生的,不是义由外入内而取得的,如果行为使内心感到愧疚,它就没有力量了。”

  1.高山流水

  传说先秦的琴师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锺子期竟能领会这是描绘「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伯牙惊道∶「善哉,子之心而与吾心同。」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绝弦,终身不操,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高山流水”最先出自《列子。汤问》,传说俞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音。俞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俞伯牙鼓琴而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魏魏乎泰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流水”钟子期死,俞伯牙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后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或知己。

  2.余音绕梁

  传说春秋战国时代,韩国有个名叫韩娥的歌唱能手,闻名全国。有一年,韩国突然发起狂风暴雨,洪水决堤,巨浪冲天,把田园、房屋都冲毁了,百姓纷纷跑命。韩娥在乡亲帮助下幸免于难,投奔齐国。途中盘缠用尽,唯有卖唱为生。她一路走一路唱,歌声的美妙动人,可谓登峰造极。她人走了,大家还是觉得她仍在自己身旁,歌声仍旧回旋在屋梁之间,久久不散。“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成语,就原于此。

  韩娥来到齐国雍门的地方,天已黑了,饥饿和疲劳折磨着她,遂向客店走去,准备投宿。谁知一踏进店门就被掌柜连骂带推赶出门外。这时候,韩娥深切地感受到父老乡亲的苦难和眼前所受的屈辱,把心中的激情化作了一曲人间最哀怨凄楚的歌声。歌声向雍门四面八方飘去,一时间山风停啸,河水停流,行者止步,泣天动地。以致韩娥走后,雍门男女老少仍然沉入愁海之中,昼不能吃,夜不能眠,天天如此。于是百姓选派一青年作代表,催马扬鞭追上韩娥,恳请她返回雍门。途中,百姓夹道相迎,盛情款待。韩娥感受到百姓亲如家人的深情,化悲为喜,唱起了欢乐的歌,歌声又立即传遍千家万户。于是大家愁云消散,高歌欢舞,把雍门变成了欢乐的海洋。

  3.阳关三叠

  《阳关三叠》是唐代蓍名琴歌,以王维诗《送元二使安西》为词:“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轻轻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因诗中有“阳关”、“谓城”两地名,故又称为《阳关曲》、《渭城曲》,“阳关”也成为送友酬唱的代名词。三叠指的是全曲三段基本上是一个曲调变化反复三次。

  《阳关三叠》传至后代,有多种曲谱和唱法,仅宋时就有三种,苏轼曾说他本人就听过两种。现存《阳关三叠》琴歌谱共30多种,它们在曲式结构上有些差别,曲调则大同小异。全曲曲调纯朴而富有激情,略带淡淡的愁绪,以同音反复作为结束音,强化了离情别意及对远行友人的关怀,与诗的主题十分吻合。

  4.滥竽充数

  古时候,齐国的国君齐宣王爱好音乐,尤其喜欢听吹竽,手下有300个善于吹竽的乐师。齐宣王喜欢热闹,爱摆排场,总想在人前显示做国君的威严,所以每次听吹竽的时候,总是叫这300个人在一起合奏给他听。

  有个南郭先生听说了齐宣王的这个癖好,觉得有机可乘,是个赚钱的好机会,就跑到齐宣王那里去,吹嘘自己说:“大王啊,我是个有名的乐师,听过我吹竽的人没有不被感动的,就是鸟兽听了也会翩翩起舞,花草听了也会合着节拍颤动,我愿把我的绝技献给大王。”齐宣王听得高兴,不加考察,很痛快地收下了他,把他也编进那支300人的吹竽队中。

  这以后,南郭先生就随那300人一块儿合奏给齐宣王听,和大家一样享受着优厚的待遇,心里得意极了。

  其实南郭先生撒了个弥天大谎,他压根儿就不会吹竽。每逢演奏的时候,南郭先生就捧着竽混在队伍中,人家摇晃身体他也摇晃身体,人家摆头他也摆头,脸上装出一副动情忘我的样子,看上去和别人一样吹奏得挺投入,还真瞧不出什么破绽来。南郭先生就这样靠着蒙骗混过了一天又一天,不劳而获地白拿薪水。

  可是好景不长,过了几年,爱听竽合奏的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闵(min)王继承了王位。齐闵王也爱听吹竽,可是他和齐宣王不一样,认为300人一块儿吹实在太吵,不如独奏来得悠扬逍遥。于是齐闵王发布了一道命令,要这300个人好好练*,作好准备,他将让它300人轮流来一个个地吹竽给他欣赏。乐师们知道命令后都积极练*,想一展身手,只有那个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惶惶不可终日。他想来想去,觉得这次再也混不过去了,只好连夜收拾行李逃走了。

  像南郭先生这样不学无术靠蒙骗混饭吃的人,骗得了一时,骗不了一世。假的就是假的,最终逃不过实践的检验而被揭穿伪装。我们想要成功,唯一的办法就是勤奋学*,只有练就一身过硬的真本领,才能经受得住一切考验。

  5.阳春白雪

  阳春白雪的典故来自《楚辞》中的《宋玉答楚王问》一文。楚襄王问宋玉,先生有什么隐藏的德行么?为何士民众庶不怎么称誉你啊?宋玉说,有歌者客于楚国郢中,起初吟唱"下里巴人",国中和者有数千人。当歌者唱"阳阿薤露"时,国中和者只有数百人。当歌者唱"阳春白雪"时,国中和者不过数十人。当歌曲再增加一些高难度的技巧,即"引商刻羽,杂以流徵"的时候,国中和者不过三数人而已。宋玉的结论是,"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阳春白雪"等歌曲越高雅、越复杂,能唱和的人自然越来越少,即曲高和寡。

  6.下里巴人

  战国时代流传于巴、楚交汇之地的《下里巴人》,应该是周武王伐纣时巴人乐歌的历史延续与自然演进。关于《下里巴人》的记载始见于宋玉的《对楚王问》:“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

  中国流传的“下里巴人”的成语故事,讲的就是20xx多年前战国时,有客人在楚国郢都唱巴人歌曲,一曲“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之者数千人”。这可以说是有史记载的世界上最早最有名的“流行歌曲”了。巴部族以白虎为图腾,以部落首领廪君(传说是白虎的化身)为祖,勇猛且善歌舞。公元前1000多年前,武王伐纣,联合八百诸侯,其中“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

  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一部分保留在古籍中,一部分埋藏在地下,一部分流传在民间。民间文艺之所以千古流传而不绝于世,在于它通过人民大众世代口头传承的形式,既可以免遭“焚书”之劫,又可避“***”之难。战国时期流传于巴、楚民间的《下里巴人》,便是由古代人传承下来的原始乐歌,巴人是一个历史十分悠久的民族,其历史可上溯至夏禹时代。

  宋玉将当时(楚王即楚襄王,其年代在公元前3世纪)楚地传唱的歌曲分作三类:一类之《下里巴人》相当于现代的通俗歌曲;二类之《阳阿》、《薤露》比较通俗;三类之《阳春》、《白雪》为高雅歌曲。

  后来泛指通俗文艺,如:

  谭、娄纯正儒者,那得动意于下里巴人。——清·李绿园《歧路灯》

  7.对牛弹琴

  战国时代,有一个叫公明仪的音乐家,他能作曲也能演奏,七弦琴弹得非常好,弹的曲子优美动听,很多人都喜欢听他弹琴,人们很敬重他。

  公明仪不但在室内弹琴,遇上好天气,还喜欢带琴到郊外弹奏。有一天,他来到郊外,春风徐徐地吹着,垂柳轻轻地动着,一头黄牛正在草地上低头吃草。公明仪一时兴致来了,摆上琴,拨动琴弦,就给这头牛弹起了最高雅乐曲——"清角之操"来。老黄牛在那里却无动于衷,仍然低头一个劲地吃草。

  公明仪想,这支曲子可能太高雅了,该换个曲调,弹弹小曲。老黄牛仍然毫无反应,继续悠闲地吃草。

  公明仪拿出自己的全部本领,弹奏最拿手的曲子。这回呢,老黄牛偶尔甩甩尾巴,赶着牛虻,仍然低头闷不吱声地吃草。

  最后,老黄牛慢悠悠地走了。换个地方去吃草了。

  公明仪见老黄牛始终无动于衷,很是失望。人们对他说:"你不要生气了!不是你弹的曲子不好听,是你弹的曲子不对牛的耳朵啊!"最后,公明仪也只好叹口气,抱琴回去了。真是自找没趣。

  8.钟鸣鼎食

  司马迁论人能出类拔萃,富甲一方,实有非凡之毅力。盖人精打细算,勤奋节俭,乃生财致富之正途,故致富者必出奇制胜也。耕田务农乃繁重之业,而秦杨以之为一州首富。掘坟盗墓本为作奸犯科,而田叔以之起家兴旺。赌技博戏本为不良之行,而桓发以之而富甲一方。沿街叫卖为男人贱业,而雍乐成以之殷实富饶。贩脂卖膏为耻辱之业,而雍伯以之获利千金。卖水鬻浆本为小本经营,而张氏以之赚钱千万。磨刀砺剑本为雕虫小技,而郅氏以之列鼎而食。售羊胃肉脯乃微不足道之事,而浊氏以之车马成行。为马治病乃低浅医术,而张里以之击钟佐食。彼等皆由于专心笃志而致富也。“钟鸣鼎食”之成语,即由此典故演变而来。

  古代豪门贵族吃饭时要奏乐击钟,用鼎盛着各种珍贵食品(敲着钟,列鼎而食)。故用“钟鸣鼎食”形容权贵的豪奢排场,旧时还形容富贵人家生活奢侈豪华。汉张衡《西京赋》:“击钟鼎食,连骑相过。”唐王勃《滕王阁序》:“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

  9.焚琴煮鹤

  释义把琴当柴烧,把鹤煮了吃。比喻糟蹋美好的事物。来源宋·胡仔《苕溪渔隐丛篆集》引《西清诗话》:“义山《杂纂》,品目数十,盖以文滑稽者。其一曰杀风景,谓清泉濯足,花下晒晖,背山起楼,烧琴煮鹤。”

  这个成语是说是说古代某大人物,以

  风雅人士自居,又是吟诗又是自费出书,据说曾留学车迟之国镀

  过金。见了当老师或写文章的家伙,都亲切握手,热烈交谈。

  很是一番高级境界。一位朋友送他古琴一张,白鹤一对。过

  了两天去拜访,那大号之官早当成烂木头和鹭鸶炖靓汤喝啦。

  10.四面楚歌

  项羽和刘邦原来约定以鸿沟(在今河南荣县境贾鲁河)东西边作为界限,互不侵犯。后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的规劝,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又和韩信、彭越、刘贾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城(即今江苏徐州)的项羽部队。终于布置了几层兵力,把项羽紧紧围在垓下(在今安徽灵璧县东南)。这时,项羽手下的兵士已经很少,粮食又没有了。夜里听见四面围住他的军队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惊地说:“刘邦已经得到了楚地了吗?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说着,心里已丧失了斗志,便从床上爬起来,在营帐里面喝酒,并和他最宠爱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泪,在一旁的人也非常难过,都觉得抬不起头来。虞姬自刎于项羽的马前,项羽英雄末路,带了仅剩兵卒至乌江,最终自刎于江边。

  因为这个故事里面有项羽听见四周唱起楚歌,感觉吃惊,接看又失败自杀的情节,所以以后的人就用“四面楚歌”这句话,形容人们遭受各方面攻击或逼迫的人事环境,而致陷于孤立窘迫的境地。

  郑卫之音:郑卫,指春秋时的郑国和卫国。音:指春秋战国时郑、卫等国的`民间音乐。

  11.郑卫之音

  典出于《礼记·乐记》:“魏文侯问于子夏曰:‘吾端冕而听古乐,则惟恐卧;听郑卫之音,则不知倦。敢问古乐之如彼,何也?新乐之如此,何也?’”

  魏文侯问子夏说:“我听古代音乐,既高雅又正统,往往担心自己会睡着,因为听起来很疲倦;而听郑国(国都在今新郑)和卫国的音乐时则不知疲倦,虽然郑、卫之音乐被认为是淫、糜之音。这到底是为什么呢?难道古代音乐和现代音乐、传统音乐和通俗音乐的差别就是如此吗?”

  后来在对礼乐的观点上就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观点,孔子提倡雅乐,故而郑卫之音便一直受到排斥,但生命力极强地受到大部分人的喜爱,被称为俗乐。糜丽的文风也称为“郑卫之音”。

  猴是十二生肖之一,你知道与猴子有关的成语故事有哪些吗?

  沐猴而冠

  项羽据关中后,当时有人劝项羽仍在咸阳建都,因为“这里关中地区,有险可守,而且土地肥沃,在此建都,可以奠定霸业。”项羽看看秦宫都已烧毁,残破不堪,同时又怀念故乡,一心想回东方,便说:“人富贵了,应归故乡,富贵不归故乡,好比锦衣夜行,谁看得见?”。劝说者说:“都说楚人是戴着帽子的猴子,愚笨不堪,现在想来果然如此。” 项羽听说了,烹杀了那个游说的人。

  后比喻虚有其表,形同傀儡,或是讥嘲为人愚鲁无知空有表面。常用来讽刺投靠恶势力窃据权位的人。

  朝三暮四

  宋国有一个养猴的老人,喜欢猴子,把它们成群养着,他可以理解猴子的意思,猴子也可以理解老人的心意。养猴的老人宁可减少他与家人的食物也要满足猴子的需求。不久,他家里的粮食缺乏了,他将限定猴子的食物的数量。但又怕猴子不顺从自己,就先欺骗猴子说:“给你们橡实,早上三颗然后晚上四颗,够吗?”猴子们都站了起来并且十分恼怒。他又说:“给你们橡实,早上四个,晚上三个够了吧?”猴子都非常高兴然后一个个都趴在地上。

  原来比喻用诈术欺骗人,后来用以比喻常常变卦,反复无常,变化多端,捉摸不定。

  杀鸡儆猴

  有个耍猴戏的,新买了一只受过训练的猴子。这猴子可机灵了,他一听到鼓声就会跳舞,一听到锣声就会翻斤斗,可是就不听新主人的指挥。耍猴戏的使劲打鼓,使劲敲锣,猴子眨眨眼睛,一动也不动,只做没听见。耍猴戏的想了个法子,他抓了一只公鸡来,对着公鸡又打鼓,又敲锣。公鸡怎么会演戏呢,它听到鼓声锣声早吓呆了,蹲在地上动也不敢动。耍猴戏的拿起一把刀,一刀把公鸡宰了。这一下可把猴子吓坏了。耍猴戏的一打鼓,它就连忙跳舞,一敲锣,他就连忙翻斤斗,一点儿也不敢含糊。“杀鸡吓猴”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惩罚一个不相干的人,来威胁另一个人,可以说是“杀鸡儆猴”。

  后比喻用惩罚一个人的办法来警告别的人。

  尖嘴猴腮

  吴敬梓在《儒林外史》第三回写道:“象你这尖嘴猴腮,也该撒泡尿自己照照!不三不四,就想天鹅屁吃。”形容人相貌丑陋粗俗。通常用作贬义词。

  猿猴取月

  传说古代波罗奈城有五百猕猴,有一天五百猕猴**林中,见树下井中有月亮的倒影,猕猴王就对所有的猕猴说:“今天月亮掉到井里,我们大家得想办法捞出来挂到天上去。”于是这些猴子就在树一只接一只地往井中延伸,结果树枝断,全部落井。

  比喻愚昧无知。也比喻白费力气。

  猴年马月

  根据干支历法,猴年12年一个轮回,马月也是12个月一个轮回,“猴年马月”的周期是12年。指某些事情的前景尚未可知,也指事情未来的结果无法预料,泛指未来的岁月。

  棘刺母猴

  燕王到处张贴榜文,征求身怀绝技的能工巧匠。有个卫国人来应征,自称能在荆棘的尖刺上雕刻出活灵活现的猴子。燕王听说他有这样超群的技艺,高兴极了,立刻给他极其丰厚的待遇,供养在身边。过了几天,燕王想看看这位巧匠雕刻的艺术珍品。那个卫国人说:“国君要是想看的话,必须依我两个条件:一,半年之内不入后宫与后妃欢聚;二,不喝酒,不吃肉。然后选一个雨睛日出的天气,在半明半暗的光线中,才能看到我在棘刺尖儿上雕刻的猴子。”燕王一听这些条件,没法照办,只能继续用锦衣玉食把这个卫国人供养在内宫,却始终没有机会欣赏到他刻制的珍品。

  在棘刺尖端雕刻的猕猴。形容欺骗的勾当或艰难的事业。

  猴子搏矢

  吴王乘船到长江沿岸的一座猴山游玩,很多猴子见人来了就害怕地逃跑,惟独一只猴子从容不迫地跳来跳去,在吴王面前表现它的灵巧,吴王拿起弓箭射它,它灵巧接住了箭。吴王命令助手们齐射,那只想表现的猴子最终给射杀了。

  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就是爱出风头,卖弄自己,生怕别人不了解自己的特长,殊不知这样很不好,就像猴子搏矢,容易把自己给卖弄没了。

  初出茅庐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

  公元207年,曹操派大将夏侯惇率领十万大军杀奔南阳新野,这时刘备仅有数千人马,形势十分危急。

  诸葛亮命令关羽、张飞各带一千人马,埋伏到博望城左右的山谷里,命令关*、刘封领五百人,在博望坡后等候放火,命令赵云前去诱敌,只许败不许胜。请刘备亲自带领一支人马,驻扎在博望山下,望见曹军就退,等到各路火起后,再回军冲杀。

  夜半时分,曹军被刘备、赵云引到一条狭窄的小路上,路边树林茂密,庐苇丛生,夏侯惇迟疑之时已经晚了,火光之中,烧得曹军焦头烂额,死伤不计其数。刘备回军冲杀,关羽、张飞率伏兵拦住去路,两面夹攻,杀得曹军尸横遍野,血流成河。

  就是诸葛亮“初出茅庐”立下的第一功“火烧博望”。

  成语解释:

  比喻对子女的慈爱。

  成语出处: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杨彪传》:“犹怀老牛舐犊之爱。”

  成语繁体:舐犢情深

  成语简拼:SDQS

  成语注音:ㄕˋ ㄉㄨˊ ㄑ一ㄥˊ ㄕㄣ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用法:舐犊情深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近义词:舐犊之爱

  成语例子: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30回:“安老夫妻暮年守着个独子,未免舐犊情深,加了几分怜爱。”

  英语翻译:parently love

  俄语翻译:глуокая роительская люовь

  成语故事:

  东汉末年,曹操进攻刘备,在斜谷界口驻扎,陷于进退两难境地,部将夏侯淳询问夜间口令,曹操随口说鸡肋。杨修认为是曹操退兵的意思,叫士兵打点行装,曹操借口杀了杨修。后见到骨瘦如柴的杨修父亲杨彪,问为何?杨彪说有舐犊之爱

  战国时代,秦国为称帝而派兵攻打赵国,并包围赵都邯郸。但赵国兵力不足以抵抗秦军,于是向魏国求援,而魏王虽然派将军晋鄙带兵前往援救赵国,但他终究畏惧秦军,所以把军队驻扎在边界观望,不敢和秦军正面交战。

  另一方面,魏王派辛垣衍为使者到邯郸游说赵王拥护秦王称帝,如此秦军就会撤兵。此时,齐人鲁仲连恰好出游经过赵国,听说这样的事,就请求赵国的*原君居中牵线,帮他与辛垣衍会面。当他见了辛垣衍后,向他分析当时的形势以及秦国的权谋野心。辛垣衍听了恍然大悟,并对鲁仲连的正义大感佩服,于是放弃劝说赵国的念头并回车赵国。

  这时,魏国公子无忌夺取了晋鄙的兵权,率领军队前来救赵,击退了秦军,解除赵国的危机。*原君很感谢鲁仲连的义举,因而要封赏他,但是鲁仲连再三的辞谢,坚持不肯接受赏赐。于是*原君设宴款待,当喝得正畅快的时候,*原君准备了千两黄金以祝寿名义送给鲁仲连。鲁仲连笑着回答说:「士人之所以能为天下人所敬重,是因为能为人排解困难、纷争,而不索求报酬。求取报酬是商人的行为,我不忍这样做。」于是辞别*原君,离开了赵国,终身不再露面。

  后来「排难解纷」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指为人排除危难,解决纷争。

  春秋时期,墨家的代表人物孟轲在《孟子》一书中记载了弈秋教棋的故事。

  他说:“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专心致志,唯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鸿鹄将至,思缓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欤?曰:‘非然也’。”孟子认为,两个人的智商没有什么不同,有的只是对学棋的专一程度不同,因而产生差异。

  所以孟子说:“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下围棋本来是一门小技巧,如果不专心直至,同样不能学成。

  这便是“专心致志”这则成语的来历。

  含义:指夺取别人的地位而由自己代替。现也指以某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

  典故:出自《史记·项羽本纪》,《史记》记载,项羽与叔叔项梁当时为躲避官府追捕躲在湖州,恰逢秦始皇东巡经过湖州,项羽就是在湖州城东北偷看秦始皇并放言“彼可取而代之”。第2年,项羽便就地起兵反秦。所举之兵都是他在乌程的宾客及弟子和附*各县收得的,即所谓八千“江东子弟”,部队号“乌程兵”。乌程就是湖州。

  【一败涂地成语故事】

  汉高祖刘邦是江西人,秦朝末年是泗水亭亭长(秦代制度,十里设一亭,十亭设一乡。亭长,像是后来的保甲长、村长一样。

  有一次,他奉命送一批民工去骊山建造秦始皇的陵墓。一路上,每天都有很多民工逃跑,刘邦是个有智谋的人,他怕民工逃光了自己会被治罪。于是,他对大家说:你们到骊山做苦工,就算不累死也不知什么时候才能重回家乡,现在你们自己去找活路吧!

  当时秦二世非常残暴,陈胜的起义军攻下了陈县,那里的县令想投靠陈胜,但他想做领导,他的手下劝他去把刘邦帮忙,他答应了。当刘邦到城外时,他却反悔而且下令关城门要杀两个手下,刘邦知道后写了一封信射进城里,调动城内的老百姓杀了县令。后来老百姓都推举他做**,刘邦在大家的帮助下很快就在沛县正式起义了。

  【成语】: 刻舟求剑

  【拼音】: kè zhōu qiú jiàn

  【解释】: 比喻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

  【成语故事】:

  这个成语来源于《吕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战国时,楚国有个人坐船渡江。船到江心,他一不小心,把随身携带的一把宝剑掉落江中。他赶紧去抓,已经来不及了。


有关成语故事集锦15篇(扩展9)

——有关成语故事(精选15篇)

有关成语故事(精选15篇)

  牛的典故1:

  弦高贩牛

  郑国的弦高干的是长途贩运牛的生意。他赶着牛走在路上,正遇见一支打算偷袭郑国的秦国军队。弦高急中生智,把贩运的牛献给秦军主帅,说是奉郑国国君之命前来劳军,秦军主帅以为阴谋败露,便撤兵而回。

  牛的典故2:

  牛衣对泣

  西汉时有个叫王章的人,家徒四壁,生活十分清苦。这年冬天,天气寒冷,王章夫妻只得在地上铺一层厚厚的草作床,身上盖的是乱麻和草编成的“牛衣”。有一次,王章得重病,失去了生存的信心,躺在牛衣中哭起来。他一面哭,一面和妻子诀别。他妻子是个坚强、贤惠的女人,劝慰丈夫说:“我们虽然很穷,只要你养好身体,发愤读书,目前的困境是可以改变的,为什么要这样绝望呢?”王章听后,很受感动,决心生存下去。在妻子的照顾下,他的身体果然一天天好起来。终于功成名就,汉元帝时官至左曹中郎将,汉成帝时又从司隶校尉选拔为京兆尹。“牛衣对泣”这一成语,用来形容生活贫穷和困苦。

  牛的典故3:

  九牛一毛

  汉朝名将李陵带兵讨伐匈奴,不幸战败投降,汉武帝听说后大骂李陵叛国。司马迁认为李陵不是真心投降,而是在等待立功赎罪的机会,汉武帝听到不同意见非常生气,把司马迁关入大牢,处以残酷的腐刑。司马迁本想自杀,但又想到自己只是一个地位低微的人。“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之一毛,与蝼蚁何异。”司马迁坚定了要活下去的信念,含辛茹苦写成了《史记》这部伟大的世著,留芳千古。

  牛的典故4:

  仲文断牛

  讲的是南北朝后周时,有个聪明的少年叫于仲文。这天,村子里的任姓和杜姓人家各丢了一头牛。两户人家派人去找,但只找回了一头牛。任家、杜家都说这牛是他们家的,告到州里,州官无法断案,有人建议请于仲文来帮助处理此案,于仲文叫人用鞭子狠命地抽打那头牛,他在一旁冷眼观察,见任家的人很心疼,而杜家的人蛮不在乎。他随即向州官说明了看法。接着,让两家都把自家的牛群赶来,把被打的牛放开,只见那牛直奔任家的牛群。于仲文立即宣布,那头牛是任家的。

  牛的典故5:

  搏牛之虻

  《史记·项羽本纪》:“夫搏牛之(虻),不可以破虮虱。”原意是说主要目标应像击杀牛背上的虻虫一样去灭掉秦国,而不是像消除虮虱那样去与别人打仗。后来比喻其志在大而不在小。抓牛身上的虻虫,是无法除去牛身上的虮虱的。换言之:想要去除牛身上的虮虱,抓虻虫是没有用的。

  宋义是将虻虫比喻为秦将章邯的军队,把虮虱比喻为秦国;既然楚军最终目的是要打败秦国(虮虱),那麼攻打正在围剿赵国的章邯军队(虻虫)是没有效率的战役。所以与其耗费军力与章邯军对抗,不如先观秦、赵二军对打,再来个坐享其成。

  马踏飞燕又名马超龙雀、铜奔马、马袭乌鸦、鹰(鹞)掠马、马踏飞隼、凌云奔马 等,为东汉青铜器,1969年出土于甘肃省武威市雷台汉墓。东汉时期军事长官及其妻合葬墓中出土,现藏甘肃省博物馆。

  “马踏飞燕”身高34。5厘米,身长45厘米,宽13厘米。“马踏飞燕”自出土以来一直被视为中国古代高超铸造业的象征。

  1983年10月,“马踏飞燕”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1985年铜奔马以“马超龙雀”这个名称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业的图形标志,并一直被沿用至今。1986年被定为国宝级文物。

  从力学上分析,马踏飞燕为飞燕找到了重心落点,造成稳定性。这种浪漫主义手法烘托了骏马矫健的英姿和风驰电掣的神情,给人们丰富的想象力和感染力。既有力的感觉,又有动的节奏。马踏飞燕也是中国青铜艺术的奇葩。

  晋武帝司马炎死后,儿子司马衷继位,他对朝政一窍不通,大权落到贾后手里,贾后生性凶狠狡诈,赵王司马伦以此为借口带兵冲入宫廷,杀死了贾后,自封为相国。

  司马伦为了笼络朝臣,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于是大封文武百官。等到一切就绪后,又废掉晋惠帝,自称皇帝。当时规定,王侯大臣都戴用貂尾装饰的帽子,由于司马伦大肆封官晋爵,所以一时貂尾都不够用,所以只好用狗尾来代替,人们就据此编了两句民谣:“貂不足,狗尾续。”用来讽刺朝廷。

  后来,人们用“狗尾续貂”表示续作不佳。

  张释之是堵阳人,字季,是汉朝的廷尉。一次,他跟随汉文帝出行,登临虎圈,汉文帝询问书册上登记的各种禽兽的情况,问了十几个问题,上林尉只能东瞧西看,全都不能回答。看管虎圈的啬夫从旁代上林尉回答了皇帝提出的问题,答得极周全。

  汉文帝说:“做官吏不该像这样吗?上林尉不可依靠。”于是命令张释之让啬夫做上林令。张释之过了一会儿才上前说:“陛下认为绛侯周勃是怎样的人呢?”文帝说:“是长者啊!”张释之再一次问:“东阳侯张相如是怎样的人呢?”文帝再一次回答说:“也是个长者。”

  张释之说:“绛侯与东阳侯都被称为长者,可这两个人议论事情时都不善于言谈,现在这样做,难道让人们去效法这个喋喋不休、伶牙俐齿的啬夫吗?

  “秦代由于重用了舞文弄墨的官吏,所以官吏们争着以办事迅疾、苛刻、督责为高,然而这样做的流弊在于徒然具有官样文书的表面形式,而没有同情百姓的实质。因为这个缘故,秦君听不到自己的过失,国势日衰,到秦二世时,秦国也就土崩瓦解了。

  “现在陛下因为啬夫伶牙俐齿就越级提拔他,我想恐怕天下人都会追随这种风气,争相施展口舌之能而不求实际。况且在下位的人被在上的人感化,快得犹如影之随形、声之回应一样,陛下做任何事情都不可不审慎啊!”

  文帝说:“好吧!”于是,取消原来的打算,不再任命啬夫为上林令。

  喋喋不休:喋喋:形容说话多;休:停止。指说话唠唠叨叨,没完没了。

  抱柱之信

  【释义】

  用以表示坚守信约。

  【故事】

  有一个男子与女友相约在桥下见面,男子等了许久不见女友。后来桥下涨水,男子抱住桥柱(桥墩)不离桥下,结果被淹死了。后人以为男子的愚昧虽可悲,而信守承诺却可颂。故事流传至今。

  【出处】

  《庄子盗跖》:“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史记苏秦列传》:“信如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柱而死。”唐李白《长干行》诗:“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常指随意摘取诗文中的一部分为己用而不管作者的愿意如何。典出《左传·襄公·二八年》:“赋《诗》断章,余取所求焉。”春秋时各诸侯国进行外交活动时,使节们往往以赋《诗》为表达己方意愿的手段。然赋诗者与听诗者可以对诗的文句有自己的理解,而不必管诗的本义。此典的形式常有:“断章取义”、“断章取谊(古谊同义)”、“断章载句”。现今还用,不过已转为贬义之辞。

  别有天地

  唐玄宗开元十五年,27岁的诗人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辗转来到安陆。在这里,他与唐高宗时的宰相许圉师孙女结婚。随后,居住于离许宅10华里的碧山中。

  李白为何落脚安陆,不仅是现代,即使在当时,都有许多人不理解。至今民间还流传一个故事:有一天,安陆在朝中做官的一位何姓阁老回到碧山脚下的老家,听到乡亲们介绍李白生得英俊潇洒,博览群书,一目十行,吟诗作赋,挥笔成章,十分欣赏。于是,吩咐家人准备名肴佳酿,请李白来家作客。

  李白来后,阁老一见果然气象不凡。又谈诗书,李白都能对答如流,阁老更为佩服。于是忍不住发问:“李学士,天下名山那么多,缘何单单看中了我们的碧山呢?”李白听了,不假思索,随口答上:“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阁老一听,大声称赞,立即让家人取出笔墨纸砚,请李白录下。李白当即再补两句,并取名《山中问答》:“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这首《山中问答》不胫而走,广为传诵。“别有天地”也成了一句流行的成语,意为一种新的境界。

  轻财好施

  李白“辞亲远游”,并不是直接来到安陆的,而是“南穹参梧,东涉溟海”,过了三年的游侠生活。在东游维杨(杨州)时,不到一年,便“散金三十余万”。然而,“黄金散尽交不成”,促使诗人结束了游侠生活,寓居安陆。

  在与许氏结婚后的第三年,李白写了著名的《上安解裴长史书》。诗人为了让裴长史了解并且重视自己,向他介绍了自己的身世和到安陆之前的情况,其中关于杨州的一段是这样表述的:“曩昔东游维杨,不逾一年,散尽三十余万,有落魄公子,惠皆济之,此则是白之轻财好施也。”轻财好施,由此而来。

  声价十倍

  李白在上书裴长史无果的第二年,前往长安寻找机会,仍是屡屡碰壁。于是发出了“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的长叹,颓丧地踏上归程。其间,听到韩朝宗出任荆州大都督府长史的消息后,又“心雄万夫”,希望“一登龙门”。因而,挥笔写下了《与韩荆州书》。

  《与韩荆州书》开篇即是:“白闻天下侠士相聚而言曰:‘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何令人之景慕一至于此耶?岂不以有周公之风,躬吐握之事,使海内豪俊奔走而归之,一登龙门则声誉十倍,所以龙蟠凤逸之士,皆欲收名定价于君侯?君侯不以富贵而骄之,寒贱而忽之,则三千宾中毛遂,使白得颖脱而出,即其人焉。”这就是成语“声价十倍”的出处。

  然而,韩朝宗并没有重视李白,甚至连理也没有理他。李白在安陆期间,屡屡上偈不遇,政治上十分失意,只有无可奈何地“酒隐安陆,蹉跎十年”。这种境遇造就了诗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骨气,使中国文坛多了一个伟大诗人。

  【穷兵黩武成语故事】

  东吴后期的名将陆抗,二十岁时就被任命为建武校尉;带领他父亲陆逊留下的部众五千人。

  公元264年,孙皓当了东吴的国君,三十八岁的陆抗担任镇军大将军。当时,东吴的朝政非常腐 败。孙皓荒淫暴虐,宫女有好几千人,还向民间掠夺;又用剥面皮、凿眼睛筹酷刑任意**。陆抗对孙皓的所作所为非常不满,多次上疏,劝谏他对外加强防守,对内改善政治,以增强国力。他曾在奏疏中一次陈述当前应做的事达十六件之多。但是,孙皓对他的建议置之不理。公元272年,镇守西陵的吴将步阐投降晋朝。陆抗得知后、立即率军征讨步阐。他知道晋军一定会来接应步阐,

  【老马识途】

  管仲、隰(xí)朋跟随齐桓公去讨伐孤竹国,春季出征,冬季返回,迷失了道路。管仲说:“可以利用老马的才智。”于是放开老马前行,大家跟随在后,终于找到了路。??

  ??走到山里没有水喝,隰朋说:“蚂蚁冬天住在山的南面,夏天住在山的北面。地上蚁峰有一寸高的`话,地下八尺深的地方就会有水。”于是挖掘地,终于得到了水。??

  凭借管仲的精明通达和隰朋的智慧,碰到他们所不知道的事,不惜向老马和蚂蚁学*;现在的人带着愚蠢的心却不知道学*有智慧的人的才智,这不也是很大的错误吗??

  【汗马功劳】

  古时作战多用马。战马疾驰疆场,冲锋陷阵,每战都要出很多汗。战斗次数越多,战况越激烈,出汗当然也越多。因此,形容有战功,就叫“汗马”。?

  【天马行空】

  相传汉武帝时期,在西域有一匹马叫做天马。那匹马四肢健壮,腿脚灵敏,因此没人可以抓住它。后来人们在山脚下放了一匹五彩马,不久它与天马配对生出了很多匹小马。据说这种马出的是赭石色的汗,马蹄踏在石头上就可以形成深深的坑。不久这个消息传到汉武帝耳中,汉武帝十分高兴,便派使者通过丝绸之路送去百匹绸缎以换得一匹小马。可是西域人认为这马万万不能送,于是就将使者赶了回去。汉武帝十分生气,于是下兵攻打西域,终于得到了一匹小马。后人也将天马称作西极天马。

  【走马观花】

  走马观花,叙述一段春季相亲过程,在花开的季节,男子瘸子骑马,女子豁嘴口馅鲜花,双方相遇,相互产生爱慕,成亲后懊悔不及。?

  指鹿为马:指鹿为马一词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相传赵高试图要谋朝篡位,为了试验朝廷中有哪些大臣顺从他的意愿,特地呈上一只鹿给秦二世,并说这是马。秦二世不信,赵高便借故问各位大臣。不敢逆赵高意的大臣都说是马,而敢于反对赵高的人则说是鹿。后来说是鹿的大臣都被赵高用各种手段害死了。指鹿为马的故事流传至今,人们便用指鹿为马形容一个人是非不分,颠倒黑白。

  【按图索骥】这个典故载于《汉书.梅福传》。在春秋时代秦国,有个相马专家叫伯乐,原名孙阳。他善于识千里马并写了一本《相马经》。伯乐的儿子死读《相马经》,按照书中所说的马的样子去寻找骐骥良马。

  【爱屋及乌】这个典故出自《尚书大传.大战》。殷商末代的纣王是个残忍无道的**。当时的西部诸侯之头领姬昌,因反对纣王被囚禁。出狱后,姬昌回到周的都城**,称周文王,要*商朝。

  【杯弓蛇影】有一天,乐广请他的朋友在家里大厅中喝酒。那个朋友在喝酒的时候,突然看见自己的酒杯里,有一条小蛇的影子在晃动,他心里很厌恶,可还是把酒喝了下去。喝了之后,心里到底不自在,放心不下。

  【青蛙骑士】从前,有一个名叫马丁的吹牛鬼,他常向别人夸耀自己如何如何能干,但实际上,除了信口开河以外,他什么事情都不会。一天,马丁到邻村去玩。在村口,他碰到了一群手拿武器准备到田里去捉青蛙的村民。

  【哈尼族新米先喂狗的传说】传说哈尼族祖先原来不会开田种地。后来天上有一位掌管五谷的神仙,他在天上有一丘栽种七十七种谷物的大田,耕耘这丘田,必须有一千二百个仙童,驾驭着一千两百头神牛梨耙一天,才能把整丘大田犁耙完。

  【篇一】歙南抽司村,有座门岭,与浙江淳安县威坪毗邻。村有张老汉,常年为威坪某粮店挑油挑枯(“枯”:榨油后的渣做的菜籽饼)。有一天,张老汉挑油枯刚上岭头,一头金牛拦住了他的去路。

  【篇一】很久很久以前,樟树不是现在这个样子的。它叶子清甜,树干柔软,毛毛虫、大青虫都爱吃它,蛾子、蚊子、飞蝇都爱咬它。有一天,樟树上来了一只花喜鹊,樟树求它说:“花喜鹊,花喜鹊,听说你能飞上天,见神仙,你就做件好事,帮我...

  【雕虫小技】唐朝的时候,有一个叫做韩朝宗的人,为人非常热心,常常帮助一些年轻人找到好工作,大家都非常尊敬他。有一天,一个叫做李白的年轻人写了一封信给韩朝宗,请韩朝宗帮忙介绍工作。

  【水中捞月】

  传说曾有五百只猕猴,一天,猴群在树林间玩耍时,无意间走到一深井边。为首的猕猴见到水中月亮的倒影,大惊失色,立即召集同伴说道:“今天月亮死了,掉在井里。我们应该把它捞出来,不然这世界上一到晚上就是漫长的黑夜了!”众位猕猴觉得很有道理,纷纷表示赞同。但大家却不知道应该怎样去捞。这时,为首的猕猴见到井边有一棵树,顿时心生一计,说道:“我抓着树枝,你们抓着我的尾巴,这样大家连接起来,就可以把月亮捞出来了。”

  于是猴群立即照做。只见为首的猕猴牢牢地抱住树枝,一只老猴在下面抓着它的尾巴,其他猴子也这样一只一只地抓着上面一只猴子的尾巴,组成一个猕猴的链条。随着猴子越来越多、链条越来越长,树也晃动地越来越厉害。终于,最下面的猕猴到了水面,它使劲拨动了几下水,却怎么也捞不起月亮。说时迟,那时快,树枝因为承受不住猴群的重量,突然折断了,这五百只猕猴也全都掉进了井里。

  这是一个记载在佛教典籍《僧祇律》中的故事,佛陀用这个故事比喻那些自以为是、不辨是非、害人害己的人。如今,水中捞月已被用来表示徒劳而无功。

  形容藏书丰富或学识渊博的典故。语出《晋书·张华传》:“(张华)雅爱书籍,身死之日,家无余财,惟有文史溢于机箧。尝徙居,载书三乘。秘书监挚虞撰定官书,皆资华之本以取正焉。”受此典影响,后人论书之丰富,也每以“三”为数,不一定必是“乘”或“车”。如果形容书少,则用“无乘书”。

  必恭必敬

  【出处】:春秋《诗经"小雅》

  西周末年的周幽王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昏庸暴虐,政治xx。他宠爱美女褒姒,为了引褒姒一笑,不惜烽火戏诸侯。

  这时,周幽王又废掉出自申国的申后和太子宜臼,改立宠姬褒姒为后,以褒姒所生子伯服为太子。宜臼遭到废黜,住在外祖父申侯家里,他对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前途满怀忧愁,写了一首《小弁》的诗,诗的第三节为“维桑与梓,必恭敬止。靡瞻匪父,靡依匪母。不属于毛,不离于里。天之生我,我辰安在?”其中的“维桑与梓,必恭敬止”的意思是“看见屋边的桑树和梓树,一定要必恭必敬。”

  幽王无道,诸侯纷纷叛离。宜臼的外祖父申公联合犬戎等军队进攻镐京。幽王急举烽火,但是诸侯受过骗,不予理睬。于是镐京被攻破,幽王被杀,西周遂亡。

  刘备

  【求田问舍】舍:房子。多方购买田地,到处问询屋价。指只知道置产业,谋求个人私利。比喻没有远大的志向。

  出自于:《三国志·魏书·陈登传》:备曰:“君有国士之名,今天下大乱,帝主失所,望君忧国忘家,有救世之意,而君求田问舍,言无可采,是元龙所讳也,何缘当与君语?”

  刘禅

  【乐不思蜀】很快乐,不思念蜀国。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

  《三国志·蜀书·后主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

  263年刘禅投降曹魏,受封为安乐公,和一些大臣被迁往洛阳居住。有一天,司马昭宴请刘禅,吩咐演奏蜀乐,并歌舞助兴。蜀汉旧臣们想起亡国之痛,个个低头流泪。只有刘禅怡然自若。司马昭问刘禅:“安乐公是否思念蜀?”刘禅答道:“此间乐,不思蜀。”

  晋武帝司马炎

  【羊车望幸】意为希望得到别人的重视或者宠爱。

  晋朝开国皇帝司马炎有粉黛*万,因此,每天晚上到底要临幸哪个妃子,就成为一个让他十分头疼的问题。于是他想出一个办法,就是坐着羊车,让羊在宫苑里随意行走,羊车停在哪里他就在哪里宠幸嫔妃。有个聪明的宫人便把竹枝插在门上,把盐水洒在地上,羊因为喜欢盐水的味道,停下吃食,于是羊车就停在她的宫门口。

  晋惠帝司马衷

  【何不食肉糜】意为对事物没有全面认知,也指没有亲身经历过的人对别人的处境或行为妄加评论或建议。

  《晋书·惠帝纪》记载:帝尝在华林园,闻虾蟆声,谓左右曰:“此鸣者为官乎,私乎?”或对曰:“在官地为官,在私地为私。”及天下荒乱,百姓饿死,帝曰:“何不食肉糜?”其蒙蔽皆此类也。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