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成语故事优选【10】份

首页 / 成语故事 / |

  小学语文成语故事 1

  【成语】:

  外强中干

  【拼音】:

  wài qiáng zhōng gān

  【解释】:

  形容外表强壮,内里空虚。

  【出处】: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僖公十五年》:“今乘异产以从戎事,及惧而变,……外强中干,进退不可,周旋不能,君必悔之。”

  【举例造句】:

  滔滔不绝的爆发着他空虚到只剩无知的外强中干的小宇宙。

  【成语故事】:

  秦国和晋国之间发生了战争,晋惠公要使用郑国赠送的马来驾车。大臣庆郑劝告惠公说:“自古以来, 打仗时都要用本国的好马,因为它土生土长, 熟悉道路,听从使唤。用外国的马,不好驾驭 (控制),一遇到意外,就会乱踢乱叫。而且这种马外表看起来好像很强壮,实际上并没有什么能耐 (原文是“外强中干”) ,怎么能作战呢?”但是惠公没有听从庆郑的劝说。战斗打响后,晋国的车马便乱跑一气, 很快陷入泥泞,进退不得。结果被秦军打得大败, 晋惠公也被秦军活捉了。

  成语故事春秋时代的晋献公死后,晋公子夷吾结束逃亡生活,回到晋国继承王位当上了国君。

  在夷吾的逃亡生涯中,曾经答应过秦穆公,若是有一天夷吾能够有机会回国当上国君,夷吾就把五座城镇割让给秦国,当作救命之恩。可是,当上国君之后的夷吾并没有实现诺言。

  后来秦国发生饥荒,晋惠公也没有伸出援手帮助秦国,秦穆公为此怀恨在心。后来,秦穆公发兵攻打晋国,很快就打到晋国的一个城镇,为了抵抗强大的秦军,晋惠公亲自领兵反抗。他下令拉战车的马,一定要用郑国的骏马。有位大臣看到,连忙对晋惠公说:“郑国的马看起来虽然很强壮,但是实际上却很虚弱,打起仗来一紧张就会不听指挥。到那时,进退不得,大王还是不要做此决定吧!”但是晋惠公一点都不愿意听大臣的劝告,果然,没多久晋惠公的马车就出不听指挥,而晋惠公一下就被秦军捉住,当了俘虏,晋国因此而大败。[3]

  庆郑所说的“外强中干”这句话,后来就成了成语。“外”是外表,表面;“中”是中间,内部;“干”是干枯、空虚。用来形容外表强大、实际上内部力量空虚。

  小学语文成语故事 2

  闭月羞花的故事

  说起这个董卓,此人性格粗暴却有谋断,还算是个粗中有细的猛将。年轻的时候,他驻守边塞,黄巾军起义,曾率军到中原,结果被打得大败。后来,他贿赂十常侍,拥兵自重,干脆自己在凉州当上了一方霸主,过得好不逍遥快活,也不听皇帝的话了。但其实,董卓这个人很有心计,他一直按兵不动,说白了就是在等待一个好时机。如今,宦官专权,逼急了朝廷里的那些大臣,这就给了董卓一个名正言顺回归朝廷的机会。董卓当然不会放过这么好的机会,他先让手下的大将率兵杀入皇宫,将那帮太监们杀了个干干净净,之后,再大摇大摆地率领部队进入洛阳。自此,董卓势力大盛,他更加无法无天了。

  得了势的董卓先是废黜汉少帝,立汉献帝,再封自己当相国,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他说的话可比皇帝管用多了。前面说过,董卓是个粗暴之人,他得势之后就滥用刑罚,荒淫无度,看谁不顺眼就杀谁,看谁顺眼就随便提拔升官。

  汉朝的大臣们这才明白诏董卓入京勤王这事真的是太失算了,本想着让董卓这头恶狼来驱赶宦官那些阴险狡诈的狐狸们,没想到,狐狸们被赶走了,董卓这头恶狼却赖着不走。可眼下,能有什么办法再把这恶狼赶走呢?

  大臣们中间有个叫王允的,为人正直忠义,他很想除掉董卓这个奸臣。可先不说董卓位高权重,就说他的义子吕布,武功高超,且时时刻刻在董卓身边侍奉左右,旁人根本*不了董卓的身,更别说杀他了!为此,王允是绞尽脑汁,可就是想不出来一个万全之策。

  这天晚上,王允愁得睡不着觉,就起身走出屋子,来到院子里,对着当空的皓月叹气。说来也巧,这天晚上的月亮是又大又亮,挂在半空中,院子里静悄悄的。突然,王允听到院子的假山后面有人在低声说话,他心下好奇,就悄悄走过去,想看看是什么人。

  等他来到假山旁边,放眼一瞧,原来是府中的一个歌女在焚香祷告。只见她袅袅下拜,跪在地上,面前是一个小桌,上面放着香炉,香炉里插着三炷香。大半夜的,一个歌女不睡觉,跑这里祷告什么呢?王允干脆藏在假山后头,想看个究竟。

  只见歌女双手合十,嘴里说道:“月亮啊月亮,我是歌女貂蝉,今晚我焚香拜月,不为别的,只为大人王允。他为天下国家忧心忡忡,夜不能寐,食不甘味。今我貂蝉立下誓言,只要大人能顺心顺意,我愿上刀山下火海,在所不惜!”

  假山后的王允一听,心里十分感动,挪了几步,正要走出来。这时,貂蝉正仰头望月,可不知从哪里突然飘过来一片乌云,顿时遮住了半边月亮。借着微弱的月光,王允心下立刻生出一个除掉董卓的好办法来,他赶紧走过去扶起貂蝉说:“你真愿意帮我么?”

  貂蝉先是一惊,然后肯定地点点头。王允再抬头看月亮,月亮好像害羞似的,以乌云遮面。低头再看貂蝉,王允说:“你有这闭月之貌,不愁恶人不除!”就这样,王允定下连环计,以一个貂蝉来离间董卓和吕布的父子关系,再趁机除掉恶人董卓,成就了一段历史佳话。

  点评

  “闭月”是貂蝉的代称。貂蝉在后花园拜月时,忽然轻风吹来,一块浮云将那皎洁的明月遮住。这时正好王允瞧见。王允为宣扬他的女儿长得如何漂亮,逢人就说,我的女儿和月亮比美,月亮比不过,赶紧躲在云彩后面,因此,貂蝉也就被人们称为“闭月”了。“羞花”,说的是杨贵妃。唐朝开元年间,杨玉环到花园赏花散心,她刚一摸花。花瓣立即收缩,绿叶卷起低下。哪想到,她摸的是含羞草。这时,被一宫娥看见。宫娥到处说,杨玉环和花比美,花儿都含羞低下了头。

  小学语文成语故事 3

  不可救药

  出处

  《诗经大雅板》:匪我言耄,尔用忧谑。多将��溃�不可救药。

  小故事

  从前有个周厉王,生活奢侈浪费,残酷地压迫和剥削老百姓。当时有位忠臣叫凡伯,常常冒死劝谏,希望厉王改邪归正;但得不到厉王的理解,反而被周厉王所宠信的奸臣们所嘲笑。

  凡伯眼看着国势日衰,内心分外焦急,就写了一首诗警告这帮小人。诗中有四句话,大意是这样的:

  匪我言耄,��用忧谑。多将��溃�不可救药。

  (不是我老了,才说这些不该说的话,而是你们把忧患的事情当儿戏。忧患还没有到来的时候,还能够防止;假若让忧患越积越多,就像让火焰旺盛起来一样,就不可救药了。)

  果然不久,老百姓终于忍无可忍,冲进王宫,抓住周厉王,把他放逐到很远的地方去了。周厉王在这个地方呆了14年,直到死亡。

  想一想

  1.周厉王是什么时期的.国君?

  2.不可救药是什么意思?

  小学语文成语故事 4

  教学目标:

  学*《卧薪尝胆》,感悟其中的道理。

  教学重点:

  感受故事揭示的形象,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感悟其中的道理。

  教学用具:

  课件

  教学方法:

  导析法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成语故事呢?

  (学生自由交流)

  2.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学*《卧薪尝胆》这则成语故事吧!

  (板书课题:卧薪尝胆)

  3.通过预*,谁能说说对课题的理解?

  (1)学生齐读课题。

  (2)交流、。

  (卧薪尝胆:卧,躺。薪,柴草。指越王勾践每天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前都要尝一尝苦胆,策励自己不忘耻辱)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件出示自学要求。

  (1)借助汉语拼音、工具书把课文读通、读顺。

  (2)把生字、生词圈画出来。

  (3)再读课文,同桌之间互相读一读,评一评。

  (4)同桌之间交流对词语的理解。

  2.学生带着目标自学课文。

  3.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纠正读音。

  (2)指名读课文。

  4.让学生看故事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品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讨论:这个故事的起因是什么?经过怎样?结果又怎样?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1)学生齐读第1自然段,说说故事发生的时间、人物、起因。(战国时期吴王、越王吴国打败越国,越国勾践做了气年俘虏,受尽屈辱)

  (2)学生自由读课文第2自然段,讨论:

  ①越王勾践回国以后是怎样做的?

  ②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a.学生找出相关语句读一读。(板书:卧薪尝胆)

  b.投影出示文中插图,看一看,想一想,越王这时会对自己怎样说?(学生自由畅谈)

  (3)学生自由读课文第3自然段,讨论:

  勾践卧薪尝胆的结果如何?(一举打败吴国)

  3.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将故事按起因、经过、结果、陈述一遍。

  4.指导朗读。

  四、感悟寓言,拓展延伸

  1.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讨论:

  (1)读了这则成语故事,你悟出了一个怎样的道理?学生畅谈后教师:这个故事形容人刻苦自励,立志为国家报仇雪耻。

  (2)放飞想象的翅膀,想一想:当吴王看到越王勾践将胜利的旗帜插到吴国的国土上时,他会怎么想、怎么说呢?(学生自由畅谈)

  五、课堂

  学生自己在这节课的学*中的收获和方法。

  作业:写小字

  小学语文成语故事 5

  【成语】:

  外强中干

  【拼音】:

  wài qiáng zhōng gān

  【解释】:

  形容外表强壮,内里空虚。

  【出处】: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僖公十五年》:“今乘异产以从戎事,及惧而变,……外强中干,进退不可,周旋不能,君必悔之。”

  【举例造句】:

  滔滔不绝的爆发着他空虚到只剩无知的外强中干的小宇宙。

  【成语故事】:

  秦国和晋国之间发生了战争,晋惠公要使用郑国赠送的马来驾车。大臣庆郑劝告惠公说:“自古以来, 打仗时都要用本国的好马,因为它土生土长, 熟悉道路,听从使唤。用外国的马,不好驾驭 (控制),一遇到意外,就会乱踢乱叫。而且这种马外表看起来好像很强壮,实际上并没有什么能耐 (原文是“外强中干”) ,怎么能作战呢?”但是惠公没有听从庆郑的劝说。战斗打响后,晋国的车马便乱跑一气, 很快陷入泥泞,进退不得。结果被秦军打得大败, 晋惠公也被秦军活捉了。

  成语故事春秋时代的晋献公死后,晋公子夷吾结束逃亡生活,回到晋国继承王位当上了国君。

  在夷吾的逃亡生涯中,曾经答应过秦穆公,若是有一天夷吾能够有机会回国当上国君,夷吾就把五座城镇割让给秦国,当作救命之恩。可是,当上国君之后的夷吾并没有实现诺言。

  后来秦国发生饥荒,晋惠公也没有伸出援手帮助秦国,秦穆公为此怀恨在心。后来,秦穆公发兵攻打晋国,很快就打到晋国的一个城镇,为了抵抗强大的秦军,晋惠公亲自领兵反抗。他下令拉战车的马,一定要用郑国的骏马。有位大臣看到,连忙对晋惠公说:“郑国的马看起来虽然很强壮,但是实际上却很虚弱,打起仗来一紧张就会不听指挥。到那时,进退不得,大王还是不要做此决定吧!”但是晋惠公一点都不愿意听大臣的劝告,果然,没多久晋惠公的马车就出不听指挥,而晋惠公一下就被秦军捉住,当了俘虏,晋国因此而大败。[3]

  庆郑所说的“外强中干”这句话,后来就成了成语。“外”是外表,表面;“中”是中间,内部;“干”是干枯、空虚。用来形容外表强大、实际上内部力量空虚。

  小学语文成语故事 6

  【1】吴刚伐桂

  吴刚伐桂酿天下第一美酒--桂花酒

  吴刚每天伐树不止,千万年过去了,那棵神奇的桂树依然如旧,生机勃勃,每临中秋,馨香四溢。吴刚知道人间还没有桂树,他就把桂树的种子传到人间。

  古时候在杭州的两项山下,住着一个卖山葡萄的寡妇,她为人豪爽善良,酿出的酒,味醇甘美,人们尊敬她,称她仙酒娘子。一年冬天,冰封雪冻,清晨,仙酒娘子刚开大门,忽见门外躺着一个骨瘦如柴、衣不遮体的中年男子,看样子是个乞丐。仙酒娘子摸摸那人的鼻口,还有点气息,就慈心大发,也不管别了怎么议论她,把他背回家里,先灌热汤,又喂了半杯酒。

  那汉子慢慢苏醒过来,激动地说:谢谢娘子救命之恩。我是瘫痪人,出去不是冻死,也得饿死,你行行好再收留我几天吧。

  仙酒娘子为难了,因为常言道,寡妇门前事非多,像这样的汉子住在家里,别人会说闲话的。可是再想想,总不能看着他活活冻死、饿死啊!终于点头答应,留他暂住。

  果不出所料,关于仙酒娘子的闲话很快传开,大家对她疏远了,到酒店来买酒的一天比一天少了。

  但仙酒娘子忍着痛苦,尽心尽力照顾那汉子。后来,人家都不来买酒,她实在无法维持,那汉子也就不辞而别,不知所往。

  仙酒娘子放心不下,到处去找,在山坡遇到一位白发老人,挑着一担干柴,吃力地走着。仙酒娘子正想去帮忙,那老人突然跌倒,干柴散落满地。老人闭着双目,嘴唇颤动,微弱地喊着:水,水荒山坡目哪来水呢?仙酒娘子咬破中指,顿时,鲜血直流,她把手指伸到老人嘴边,老人忽然不见了。

  一阵清风,天上飞来一个黄布袋,袋中贮满许许多多小黄纸包,另有一张黄纸条,上面写着:

  月宫赐桂子,奖赏善人家。福高桂树碧,寿高满树花。采花酿桂酒,先送爹和妈。吴刚助善者,降灾奸诈滑。

  仙酒娘子这才明白,原来这瘫汉和担柴老人,都是吴刚变的。这事一传开,远*都来索要桂子。

  善良的人把桂子种下,很快长出桂树,开出桂花,满院香甜,无限风光。

  对那些心术不正的人,种下的桂子就是不生根发芽,使他们感到难堪,从此洗心向善。

  大家都很感激仙酒娘子,是她的善行,感动了月宫里管理桂树的吴刚大仙,才把桂子酒向人间,从此人间才有了桂花与桂花酒。

  当年,吴刚的妻子缘妇由于内心负疚,便叫三个儿子,一个叫鼓、一个叫延、一个叫殳斨,飞往月亮,陪伴他们名义上的爸爸,度过那漫长无尽的清冷岁月。吴刚的三个儿子叫鼓的变成了蟾蜍,叫延的变成了小兔,叫殳斨的变了叫不详天癸。从此殳斨开始制作箭靶,鼓、延开始制造钟、磬,制定作乐曲的章法。所以寂寞的广寒宫时常仙乐飘飘。

  后世,唐明皇漫游月宫的时候把这些游乐曲记录下来,回到人间,创作了《霓裳曲》。传说唐明皇漫游月宫的时候,吴刚还接见了他呢!只不过当时他面容疲倦,而且他的斧头已经生满了黑锈,破旧的'衣袖也因为没有人缝补而破烂不堪罢了。

  这便是中华远古五帝时代吴刚第一位做成了天下第一美酒--桂花酒的事!

  【2】天衣无缝

  传说从前有个名叫郭翰的人,夏天的一个晚上因酷热难受。在庭院里睡觉。他仰望上空,只见一轮明月悬在朵朵飘浮的白云之中。突然,一朵浮云化为一位仙女,从空中飘落而下;

  郭翰以为是在梦中,但顷刻之间那仙女出到自己眼前,分明是在现实。于是慌忙起身,向仙女施礼道:请问仙姑从何处来到人间?

  那仙女还了一礼。柔声说道:;我是天上的织女。

  郭翰细细打量织女的衣服,不知它是用什么衣料制成的,特别使他感到惊奇的是,她穿的这身衣服竟然没有衣缝;不禁非常奇怪,便问。请问您穿的衣服怎么没有衣缝?织女笑了笑回答说:

  我穿的是天衣,天衣本来就不是用针线缝起来的,自然没有衣缝。

  小学语文成语故事 7

  不可救药

  出处

  《诗经大雅板》:匪我言耄,尔用忧谑。多将熇熇,不可救药。

  小故事

  从前有个周厉王,生活奢侈浪费,残酷地压迫和剥削老百姓。当时有位忠臣叫凡伯,常常冒死劝谏,希望厉王改邪归正;但得不到厉王的理解,反而被周厉王所宠信的奸臣们所嘲笑。

  凡伯眼看着国势日衰,内心分外焦急,就写了一首诗警告这帮小人。诗中有四句话,大意是这样的:

  匪我言耄,尓用忧谑。多将熇熇,不可救药。

  (不是我老了,才说这些不该说的话,而是你们把忧患的事情当儿戏。忧患还没有到来的时候,还能够防止;假若让忧患越积越多,就像让火焰旺盛起来一样,就不可救药了。)

  果然不久,老百姓终于忍无可忍,冲进王宫,抓住周厉王,把他放逐到很远的地方去了。周厉王在这个地方呆了14年,直到死亡。

  想一想

  1.周厉王是什么时期的国君?

  2.不可救药是什么意思?

  小学语文成语故事 8

  【1】吴刚伐桂

  吴刚伐桂酿天下第一美酒--桂花酒

  吴刚每天伐树不止,千万年过去了,那棵神奇的.桂树依然如旧,生机勃勃,每临中秋,馨香四溢。吴刚知道人间还没有桂树,他就把桂树的种子传到人间。

  古时候在杭州的两项山下,住着一个卖山葡萄的寡妇,她为人豪爽善良,酿出的酒,味醇甘美,人们尊敬她,称她仙酒娘子。一年冬天,冰封雪冻,清晨,仙酒娘子刚开大门,忽见门外躺着一个骨瘦如柴、衣不遮体的中年男子,看样子是个乞丐。仙酒娘子摸摸那人的鼻口,还有点气息,就慈心大发,也不管别了怎么议论她,把他背回家里,先灌热汤,又喂了半杯酒。

  那汉子慢慢苏醒过来,激动地说:谢谢娘子救命之恩。我是瘫痪人,出去不是冻死,也得饿死,你行行好再收留我几天吧。

  仙酒娘子为难了,因为常言道,寡妇门前事非多,像这样的汉子住在家里,别人会说闲话的。可是再想想,总不能看着他活活冻死、饿死啊!终于点头答应,留他暂住。

  果不出所料,关于仙酒娘子的闲话很快传开,大家对她疏远了,到酒店来买酒的一天比一天少了。

  但仙酒娘子忍着痛苦,尽心尽力照顾那汉子。后来,人家都不来买酒,她实在无法维持,那汉子也就不辞而别,不知所往。

  仙酒娘子放心不下,到处去找,在山坡遇到一位白发老人,挑着一担干柴,吃力地走着。仙酒娘子正想去帮忙,那老人突然跌倒,干柴散落满地。老人闭着双目,嘴唇颤动,微弱地喊着:水,水荒山坡目哪来水呢?仙酒娘子咬破中指,顿时,鲜血直流,她把手指伸到老人嘴边,老人忽然不见了。

  一阵清风,天上飞来一个黄布袋,袋中贮满许许多多小黄纸包,另有一张黄纸条,上面写着:

  月宫赐桂子,奖赏善人家。福高桂树碧,寿高满树花。采花酿桂酒,先送爹和妈。吴刚助善者,降灾奸诈滑。

  仙酒娘子这才明白,原来这瘫汉和担柴老人,都是吴刚变的。这事一传开,远*都来索要桂子。

  善良的人把桂子种下,很快长出桂树,开出桂花,满院香甜,无限风光。

  对那些心术不正的人,种下的桂子就是不生根发芽,使他们感到难堪,从此洗心向善。

  大家都很感激仙酒娘子,是她的善行,感动了月宫里管理桂树的吴刚大仙,才把桂子酒向人间,从此人间才有了桂花与桂花酒。

  当年,吴刚的妻子缘妇由于内心负疚,便叫三个儿子,一个叫鼓、一个叫延、一个叫殳�郑�飞往月亮,陪伴他们名义上的爸爸,度过那漫长无尽的清冷岁月。吴刚的三个儿子叫鼓的变成了蟾蜍,叫延的变成了小兔,叫殳�值谋淞私胁幌晏旃铩4哟遂��挚�始制作箭靶,鼓、延开始制造钟、磬,制定作乐曲的章法。所以寂寞的广寒宫时常仙乐飘飘。

  后世,唐明皇漫游月宫的时候把这些游乐曲记录下来,回到人间,创作了《霓裳曲》。传说唐明皇漫游月宫的时候,吴刚还接见了他呢!只不过当时他面容疲倦,而且他的斧头已经生满了黑锈,破旧的衣袖也因为没有人缝补而破烂不堪罢了。

  这便是中华远古五帝时代吴刚第一位做成了天下第一美酒--桂花酒的事!

  【2】天衣无缝

  传说从前有个名叫郭翰的人,夏天的一个晚上因酷热难受。在庭院里睡觉。他仰望上空,只见一轮明月悬在朵朵飘浮的白云之中。突然,一朵浮云化为一位仙女,从空中飘落而下;

  郭翰以为是在梦中,但顷刻之间那仙女出到自己眼前,分明是在现实。于是慌忙起身,向仙女施礼道:请问仙姑从何处来到人间?

  那仙女还了一礼。柔声说道:;我是天上的织女。

  郭翰细细打量织女的衣服,不知它是用什么衣料制成的,特别使他感到惊奇的是,她穿的这身衣服竟然没有衣缝;不禁非常奇怪,便问。请问您穿的衣服怎么没有衣缝?织女笑了笑回答说:

  我穿的是天衣,天衣本来就不是用针线缝起来的,自然没有衣缝。

  小学语文成语故事 9

  伯乐相马

  传说天上管理马匹的神仙叫伯乐。在人间,人们把精于鉴别马匹优劣的人也称为伯乐。

  第一个被称作伯乐的人本名孙阳,他是春秋时代的人。由于他对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们便忘记了他本来的`名字,干脆称他为伯乐,一直到现在。

  一次,伯乐受楚王的委托,购买能日行千里的骏马。伯乐向楚王说明,千里马少有,找起来不容易,需要到各地巡访,请楚王不必着急,他尽力将事情办好。

  伯乐跑了好几个国家,仔细寻访盛产名马的燕赵一带,辛苦倍至,但还是没发现中意的良马。一天,伯乐从齐国返回,在路上,看到一匹马拉着盐车,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进。马累得呼呼喘气,每迈一步都十分艰难。伯乐对马向来亲*,不由走到跟前。马见伯乐走*,突然昂起头来瞪大眼睛,大声嘶鸣,好像要对伯乐倾诉什么。伯乐立刻从声音中判断出,这是一匹难得的骏马。

  伯乐对驾车的人说:“这匹马在疆场上驰骋,任何马都比不过它;但用来拉车,它却不如普通的马。你还是把它卖给我吧。”

  驾车人认为伯乐是个大傻瓜,他觉得这匹马太普通了,拉车没气力,吃得太多,又骨瘦如柴,于是毫不犹豫地同意了。伯乐牵走千里马,直奔楚国。伯乐牵马来到楚王宫,拍拍马的脖颈说:“我给你找到了好主人。”千里马像明白伯乐的意思,抬起前蹄把地面震得咯咯作响,引颈长嘶,声音洪亮,如大钟石磐,直上云霄。楚王听到马嘶声,走出宫外。伯乐指着马说:“大王,我把千里马给您带来了,请仔细观看。”

  楚王一见伯乐牵的马瘦得不成样子,认为伯乐愚弄他,有点不高兴,说:“我相信你会看马,才让你买马,可你买的是什么马呀,这马连走路都很困难,能上战场吗?”

  伯乐说:“这确实是匹千里马,不过拉了一段车,又喂养不精心,所以看起来很瘦。只要精心喂养,不出半个月,一定会恢复体力。”

  楚王一听,有点将信将疑,便命马夫尽心尽力把马喂好,果然,马变得精壮神骏。楚王跨马扬鞭,但觉两耳生风,喘息的功夫,已跑出百里之外。

  后来千里马为楚王驰骋沙场立下不少功劳。楚王对伯乐更加敬重了。

  小学语文成语故事 10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东汉时,汉明帝召见班超,派他到新疆去,和鄯(shàn)善王交朋友。班超带着一队人马,不怕山高路远,一路跋涉而去。他们千里迢迢,来到了新疆。鄯善王听说班超出使西域,亲自出城迎候。东道主把班超奉为上宾。班超向主人说明来意,鄯善王很高兴。

  过了几天,匈奴也派使者来和鄯善王联络感情。鄯善王热情款待他们。匈奴人在主人面前,说了东汉许多坏话。鄯善王顿时黯然神伤,心绪不安。第二天,他拒不接见班超,态度十分冷淡,甚至派兵监视班超。班超立刻召集同来的36人商量对策。班超说:“只有除掉匈奴使者才能消除主人的疑虑,两国和好。”可是班超他们人马不多,而匈奴兵强马壮,防守又严密。

  班超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天深夜,班超带了士兵潜到匈奴营地。他们兵分两路,一路拿着战鼓躲在营地后面,一路手执弓箭刀枪埋伏在营地两旁。他们一面放火烧帐篷,一面击鼓呐喊。匈奴人大乱,结果全被大火烧死,乱箭射死。

  鄯善王明白真相后,便和班超言归于好。

  这个成语说,不进老虎洞,怎能捉到小老虎。比喻不亲历艰险就不能取得成功。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唐太宗问宰相魏征:“我作为一国之君,怎样才能明辨是非,不受蒙蔽呢?”魏征回答说:“作为国君,只听一面之辞就会糊里糊涂,常常会作出错误的判断。只有广泛听取意见,采纳正确的主张,您才能不受欺骗,下边的情况您也就了解得一清二楚了。”

  从此,唐太宗很注意听取下面的谏言,鼓励大臣直言进谏。魏征去世后,唐太宗悲痛地说:“用铜做镜子,可以看出衣帽穿着是否整齐,用历史做镜子,可以明白各个朝代为什么兴起和没落;用人做镜子,可以清楚自己与别人的差距和得失。今天魏征不在了,我真是失掉了一面好镜子啊!”

  成语“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就是从魏征劝太宗的话演变而来。这个成语意思是广泛地听取多方面的意见,就能明白事情的真相,作出正确的判断,只听信一方面的意见就会不了解真相,得出错误的结论。告诫人们办事要广泛听取意见,不要听信于一人,才能把事情办好。


小学语文成语故事优选【10】份扩展阅读


小学语文成语故事优选【10】份(扩展1)

——小学语文成语故事11篇

小学语文成语故事11篇

小学语文成语故事1

  闭月羞花的故事

  说起这个董卓,此人性格粗暴却有谋断,还算是个粗中有细的猛将。年轻的时候,他驻守边塞,黄巾军起义,曾率军到中原,结果被打得大败。后来,他贿赂十常侍,拥兵自重,干脆自己在凉州当上了一方霸主,过得好不逍遥快活,也不听皇帝的话了。但其实,董卓这个人很有心计,他一直按兵不动,说白了就是在等待一个好时机。如今,宦官专权,逼急了朝廷里的那些大臣,这就给了董卓一个名正言顺回归朝廷的机会。董卓当然不会放过这么好的机会,他先让手下的大将率兵杀入皇宫,将那帮太监们杀了个干干净净,之后,再大摇大摆地率领部队进入洛阳。自此,董卓势力大盛,他更加无法无天了。

  得了势的董卓先是废黜汉少帝,立汉献帝,再封自己当相国,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他说的话可比皇帝管用多了。前面说过,董卓是个粗暴之人,他得势之后就滥用刑罚,荒淫无度,看谁不顺眼就杀谁,看谁顺眼就随便提拔升官。

  汉朝的大臣们这才明白诏董卓入京勤王这事真的是太失算了,本想着让董卓这头恶狼来驱赶宦官那些阴险狡诈的狐狸们,没想到,狐狸们被赶走了,董卓这头恶狼却赖着不走。可眼下,能有什么办法再把这恶狼赶走呢?

  大臣们中间有个叫王允的,为人正直忠义,他很想除掉董卓这个奸臣。可先不说董卓位高权重,就说他的义子吕布,武功高超,且时时刻刻在董卓身边侍奉左右,旁人根本*不了董卓的身,更别说杀他了!为此,王允是绞尽脑汁,可就是想不出来一个万全之策。

  这天晚上,王允愁得睡不着觉,就起身走出屋子,来到院子里,对着当空的皓月叹气。说来也巧,这天晚上的月亮是又大又亮,挂在半空中,院子里静悄悄的。突然,王允听到院子的假山后面有人在低声说话,他心下好奇,就悄悄走过去,想看看是什么人。

  等他来到假山旁边,放眼一瞧,原来是府中的一个歌女在焚香祷告。只见她袅袅下拜,跪在地上,面前是一个小桌,上面放着香炉,香炉里插着三炷香。大半夜的,一个歌女不睡觉,跑这里祷告什么呢?王允干脆藏在假山后头,想看个究竟。

  只见歌女双手合十,嘴里说道:“月亮啊月亮,我是歌女貂蝉,今晚我焚香拜月,不为别的,只为大人王允。他为天下国家忧心忡忡,夜不能寐,食不甘味。今我貂蝉立下誓言,只要大人能顺心顺意,我愿上刀山下火海,在所不惜!”

  假山后的王允一听,心里十分感动,挪了几步,正要走出来。这时,貂蝉正仰头望月,可不知从哪里突然飘过来一片乌云,顿时遮住了半边月亮。借着微弱的月光,王允心下立刻生出一个除掉董卓的好办法来,他赶紧走过去扶起貂蝉说:“你真愿意帮我么?”

  貂蝉先是一惊,然后肯定地点点头。王允再抬头看月亮,月亮好像害羞似的,以乌云遮面。低头再看貂蝉,王允说:“你有这闭月之貌,不愁恶人不除!”就这样,王允定下连环计,以一个貂蝉来离间董卓和吕布的父子关系,再趁机除掉恶人董卓,成就了一段历史佳话。

  点评

  “闭月”是貂蝉的代称。貂蝉在后花园拜月时,忽然轻风吹来,一块浮云将那皎洁的明月遮住。这时正好王允瞧见。王允为宣扬他的女儿长得如何漂亮,逢人就说,我的女儿和月亮比美,月亮比不过,赶紧躲在云彩后面,因此,貂蝉也就被人们称为“闭月”了。“羞花”,说的是杨贵妃。唐朝开元年间,杨玉环到花园赏花散心,她刚一摸花。花瓣立即收缩,绿叶卷起低下。哪想到,她摸的是含羞草。这时,被一宫娥看见。宫娥到处说,杨玉环和花比美,花儿都含羞低下了头。

小学语文成语故事2

  教学目标:

  学*《卧薪尝胆》,感悟其中的道理。

  教学重点:

  感受故事揭示的形象,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感悟其中的道理。

  教学用具:

  课件

  教学方法:

  导析法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成语故事呢?

  (学生自由交流)

  2.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学*《卧薪尝胆》这则成语故事吧!

  (板书课题:卧薪尝胆)

  3.通过预*,谁能说说对课题的理解?

  (1)学生齐读课题。

  (2)交流、。

  (卧薪尝胆:卧,躺。薪,柴草。指越王勾践每天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前都要尝一尝苦胆,策励自己不忘耻辱)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件出示自学要求。

  (1)借助汉语拼音、工具书把课文读通、读顺。

  (2)把生字、生词圈画出来。

  (3)再读课文,同桌之间互相读一读,评一评。

  (4)同桌之间交流对词语的理解。

  2.学生带着目标自学课文。

  3.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纠正读音。

  (2)指名读课文。

  4.让学生看故事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品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讨论:这个故事的起因是什么?经过怎样?结果又怎样?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1)学生齐读第1自然段,说说故事发生的时间、人物、起因。(战国时期吴王、越王吴国打败越国,越国勾践做了气年俘虏,受尽屈辱)

  (2)学生自由读课文第2自然段,讨论:

  ①越王勾践回国以后是怎样做的?

  ②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a.学生找出相关语句读一读。(板书:卧薪尝胆)

  b.投影出示文中插图,看一看,想一想,越王这时会对自己怎样说?(学生自由畅谈)

  (3)学生自由读课文第3自然段,讨论:

  勾践卧薪尝胆的结果如何?(一举打败吴国)

  3.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将故事按起因、经过、结果、陈述一遍。

  4.指导朗读。

  四、感悟寓言,拓展延伸

  1.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讨论:

  (1)读了这则成语故事,你悟出了一个怎样的道理?学生畅谈后教师:这个故事形容人刻苦自励,立志为国家报仇雪耻。

  (2)放飞想象的翅膀,想一想:当吴王看到越王勾践将胜利的旗帜插到吴国的国土上时,他会怎么想、怎么说呢?(学生自由畅谈)

  五、课堂

  学生自己在这节课的学*中的收获和方法。

  作业:写小字

小学语文成语故事3

  【成语】:

  外强中干

  【拼音】:

  wài qiáng zhōng gān

  【解释】:

  形容外表强壮,内里空虚。

  【出处】: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僖公十五年》:“今乘异产以从戎事,及惧而变,……外强中干,进退不可,周旋不能,君必悔之。”

  【举例造句】:

  滔滔不绝的爆发着他空虚到只剩无知的外强中干的小宇宙。

  【成语故事】:

  秦国和晋国之间发生了战争,晋惠公要使用郑国赠送的马来驾车。大臣庆郑劝告惠公说:“自古以来, 打仗时都要用本国的好马,因为它土生土长, 熟悉道路,听从使唤。用外国的马,不好驾驭 (控制),一遇到意外,就会乱踢乱叫。而且这种马外表看起来好像很强壮,实际上并没有什么能耐 (原文是“外强中干”) ,怎么能作战呢?”但是惠公没有听从庆郑的劝说。战斗打响后,晋国的车马便乱跑一气, 很快陷入泥泞,进退不得。结果被秦军打得大败, 晋惠公也被秦军活捉了。

  成语故事春秋时代的晋献公死后,晋公子夷吾结束逃亡生活,回到晋国继承王位当上了国君。

  在夷吾的逃亡生涯中,曾经答应过秦穆公,若是有一天夷吾能够有机会回国当上国君,夷吾就把五座城镇割让给秦国,当作救命之恩。可是,当上国君之后的夷吾并没有实现诺言。

  后来秦国发生饥荒,晋惠公也没有伸出援手帮助秦国,秦穆公为此怀恨在心。后来,秦穆公发兵攻打晋国,很快就打到晋国的一个城镇,为了抵抗强大的秦军,晋惠公亲自领兵反抗。他下令拉战车的马,一定要用郑国的骏马。有位大臣看到,连忙对晋惠公说:“郑国的马看起来虽然很强壮,但是实际上却很虚弱,打起仗来一紧张就会不听指挥。到那时,进退不得,大王还是不要做此决定吧!”但是晋惠公一点都不愿意听大臣的劝告,果然,没多久晋惠公的马车就出不听指挥,而晋惠公一下就被秦军捉住,当了俘虏,晋国因此而大败。[3]

  庆郑所说的“外强中干”这句话,后来就成了成语。“外”是外表,表面;“中”是中间,内部;“干”是干枯、空虚。用来形容外表强大、实际上内部力量空虚。

小学语文成语故事4

  如出一辙的故事

  首先是关羽。三国时期的关羽,是刘备手下的一名猛将。当年他与袁绍作战时,于万军之中亲手杀死了袁绍的得力干将颜良、文丑。后来,关羽率军进攻樊城的魏军守将曹仁,曹操派出于禁等大将率领七支人马前去增援,关羽水淹曹魏七军,活捉了于禁,名震天下,致使曹操都打算把都城迁离许昌,以避开关羽的锐气。可是,如此智勇双全的将领,却没有领悟到东吴吕蒙、陆逊的欺诈,竟然中了孙权的计谋,败走麦城,被东吴活捉,死在了孙权的手中。

  还有一位是南北朝时期西魏的王思政。当年他镇守玉壁,被东魏的高欢所包围。高欢的军队,营垒连绵四十多里,最终还是被王思政所打败。后来王思政迁至荆州,高欢又率大军前来进攻,双方对峙五十多天,最后又被王思政所击败。可是,后来他不听别人的建议,以致做了高澄的俘虏。

  此外,洪迈还列举了北齐的慕容绍宗和南朝陈国的.吴明彻作为例子。他感慨道:“此四人之过,如出一辙。”

  点评

  英雄的一生战绩显著,却总会在晚年犯些错误,导致人生最终以失败告终。人无完人,不可能一辈子都不犯错,但是我们能从自身犯过的错以及他人的失败中汲取经验,让自己做对的事情。小朋友们,我们一定不能骄傲自满,不能轻视自己的对手哦!

小学语文成语故事5

  不可救药

  出处

  《诗经大雅板》:匪我言耄,尔用忧谑。多将熇熇,不可救药。

  小故事

  从前有个周厉王,生活奢侈浪费,残酷地压迫和剥削老百姓。当时有位忠臣叫凡伯,常常冒死劝谏,希望厉王改邪归正;但得不到厉王的理解,反而被周厉王所宠信的奸臣们所嘲笑。

  凡伯眼看着国势日衰,内心分外焦急,就写了一首诗警告这帮小人。诗中有四句话,大意是这样的:

  匪我言耄,尓用忧谑。多将熇熇,不可救药。

  (不是我老了,才说这些不该说的话,而是你们把忧患的事情当儿戏。忧患还没有到来的时候,还能够防止;假若让忧患越积越多,就像让火焰旺盛起来一样,就不可救药了。)

  果然不久,老百姓终于忍无可忍,冲进王宫,抓住周厉王,把他放逐到很远的地方去了。周厉王在这个地方呆了14年,直到死亡。

  想一想

  1.周厉王是什么时期的国君?

  2.不可救药是什么意思?

小学语文成语故事6

  囫囵吞枣【注音】hú lún tūn zǎo

  【成语故事】

  相传,古时候有个老先生,身边教了很多学生。

  一天课余时间,学生们拿出新鲜的梨子和大枣吃了起来。

  这时,先生家里来了一位客人。这位客人是个医生。他看到学生们都在不停地吃着梨子和大枣,就劝他们说:“虽然梨子有益于牙齿,但吃多了却会伤脾;大枣是有益于脾,可是吃多了就会损坏牙齿。”

  听了这位客人的话,一个愚钝的学生想了很久才说:“那我吃梨的时候光嚼不咽下去,这样就不能伤我的脾了;吃枣就整个儿吞下去而不嚼,也就伤不了我的牙齿了。”

  客人说:“唉,真没办法,你整个儿一个囫囵吞枣呀!”

  【典故】若是知有底人,细嚼来咽;若是不知有底人,一似浑仑吞个枣。宋·圆悟禅师《碧岩录》卷三

  囫囵吞枣:把枣整个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不思考仔细,笼统的接受。

  小学语文成语故事作文素材二

  望梅止渴

  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领部队去讨伐张绣,天气热得出奇,骄阳似火,天上一丝云彩也没有,部队在弯弯曲曲的山道上行走,两边密密的树木和被阳光晒得滚烫的山石,让人透不过气来。

  到了中午时分,士兵的衣服都湿透了,行军的速度也慢下来,有几个体弱的士兵竟晕倒在路边。

  曹操看行军的速度越来越慢,担心贻误战机,心里很是着急。可是,眼下几万人马连水都喝不上,又怎么能加快速度呢?

  他立刻叫来向导,悄悄问他:“这附*可有水源?”

  向导摇摇头说:“泉水在山谷的那一边,要绕道过去还有很远的路程。”

  曹操想了一下说,“不行,时间来不及。”他看了看前边的树林,沉思了一会儿,对向导说:“你什么也别说,我来想办法。”

  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队加快速度也无济于事。脑筋一转,办法来了,他一夹马肚子,快速赶到队伍前面,用马鞭指着前方说:“士兵们,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们快点赶路,绕过这个山丘就到梅林了!”

  士兵们一听,仿佛已经吃到嘴里,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许多。

  ——《世说新语·假谲》

  望梅止渴原意是梅子酸,人想吃梅子就会流涎,因而止渴。后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

  小学语文成语故事作文素材三

  北宋时期,有个叫陈康肃号尧咨的人,箭术精良,举世无双。他因此骄傲极了,常常夸耀自己本领高超:“我的箭术没人比得上。你们有谁愿意跟我比比看啊?”

  “师父,您实在是太高明了,我们怎么比得上您呢!”“是啊,我们还要多跟您学*学*呢!师父你再表演一下,让我们开开眼界嘛!”这些想从陈尧咨那儿学得箭术的年轻人,每天都说些恭维他的话,让他无比高兴。

  有一天陈尧咨带着徒弟在院子里练*射箭,有一个卖油的老翁正好走过,便停下来看。

  陈尧咨举起了弓,搭上箭,一连发出十支箭,每支箭都正中红心。

  徒弟们在旁边拍手叫好,陈尧咨神气地对老翁说:“你看怎么样?”那个老翁只是微微点头,并不叫好。

  陈尧咨心里很不爽,不客气地问他:“喂,你这个老头也会射箭吗?”

  “不会。”

  “那么是我的箭射得不好吗?”

  “好是好,不过,这只是*常的技术罢了,并没有什么了不起。”

  “老头儿,你说的是什么话?竟然这样悔辱我们师父。你知不知道我们师父的箭术,没人能比得上。你简直太瞧不起人了。”

  “年轻人,你先别生气,我说的是真话。你的箭术的确*常得很,没什么值得夸赞的。”

  “老头儿,听你这么说好像很在行,那你就露两手给我们瞧瞧啊。不服气就比划比划。光说不练你是难以服众的!”

  “小兄弟,这射箭的本领我可没有,不过让我倒油给你们看看。”

  “倒油,这还用得着你这个老头来表演吗?倒油谁不会?别开玩笑啊!”“你们还是看了再说吧。”

  老翁说完,就拿了一个葫芦放在地上,又在葫芦口上面放了一枚有孔的铜钱。然后舀了一勺油,眼睛看准了,油杓轻轻一歪,那些油就像一条细细的黄线,笔直的从钱孔流入葫芦里。倒完之后,油一点儿也没沾到铜钱。

  老翁谦虚地对陈尧咨说:“我亦无他,唯手熟尔。”意思是说,我这也是一种*常的技术罢了,也就是熟能生巧。

  陈尧咨听了十分惭愧,从此更加努力地练*射箭,再也不夸耀自己的箭术。后来他的人品和箭术一样好。

  人们由此故事中的“我亦无他,唯手熟尔”引申出“熟能生巧”这个成语。

小学语文成语故事7

  后来居上

  汲黯是西汉武帝时代人,以刚直正义、敢讲真话而受人尊重。他为人和做官都不拘小节,讲求实效。虽然表面上不那么轰轰烈烈,却能把一个郡治理得井井有条,因此,朝廷把他从东海太守调到朝廷当主爵都尉一种主管地方吏任免的官职。

  有一次,汉武帝说要实行儒家的仁义之政,为老百姓办好事了。没等皇帝把话说完,汲黯就说:陛下内心里那么贪婪多欲,表面上却要装得实行仁政,这是何苦呢?一句话把皇帝噎了回去。汉武帝登时脸色大变,宣布罢朝,满朝文武都为汲黯捏着一把汗,担心他会因此招来大祸。武帝回到宫里以后,对身边的人说,汲黯这个人也未免太粗太直了。

  从此以后,汲黯的官职再也没有提升。他当主爵都尉的时候,公孙弘、张汤都还是不起眼的小官,后来,他们一个劲儿住上升,公孙弘当上了丞相,张汤做上了御史大夫,可他汲黯还蹲在原地没动窝。有一天,汲黯对武帝说,陛下使用群臣,跟码劈柴一样,是后来者居上啊!汉武帝当然听得出这是发牢骚。于是,转脸对臣下们说:人真是不能不学*啊!你们听汲黯说话,越来越离谱了!

小学语文成语故事8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东汉时,汉明帝召见班超,派他到新疆去,和鄯(shàn)善王交朋友。班超带着一队人马,不怕山高路远,一路跋涉而去。他们千里迢迢,来到了新疆。鄯善王听说班超出使西域,亲自出城迎候。东道主把班超奉为上宾。班超向主人说明来意,鄯善王很高兴。

  过了几天,匈奴也派使者来和鄯善王联络感情。鄯善王热情款待他们。匈奴人在主人面前,说了东汉许多坏话。鄯善王顿时黯然神伤,心绪不安。第二天,他拒不接见班超,态度十分冷淡,甚至派兵监视班超。班超立刻召集同来的36人商量对策。班超说:“只有除掉匈奴使者才能消除主人的疑虑,两国和好。”可是班超他们人马不多,而匈奴兵强马壮,防守又严密。

  班超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天深夜,班超带了士兵潜到匈奴营地。他们兵分两路,一路拿着战鼓躲在营地后面,一路手执弓箭刀枪埋伏在营地两旁。他们一面放火烧帐篷,一面击鼓呐喊。匈奴人大乱,结果全被大火烧死,乱箭射死。

  鄯善王明白真相后,便和班超言归于好。

  这个成语说,不进老虎洞,怎能捉到小老虎。比喻不亲历艰险就不能取得成功。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唐太宗问宰相魏征:“我作为一国之君,怎样才能明辨是非,不受蒙蔽呢?”魏征回答说:“作为国君,只听一面之辞就会糊里糊涂,常常会作出错误的判断。只有广泛听取意见,采纳正确的主张,您才能不受欺骗,下边的情况您也就了解得一清二楚了。”

  从此,唐太宗很注意听取下面的谏言,鼓励大臣直言进谏。魏征去世后,唐太宗悲痛地说:“用铜做镜子,可以看出衣帽穿着是否整齐,用历史做镜子,可以明白各个朝代为什么兴起和没落;用人做镜子,可以清楚自己与别人的差距和得失。今天魏征不在了,我真是失掉了一面好镜子啊!”

  成语“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就是从魏征劝太宗的话演变而来。这个成语意思是广泛地听取多方面的意见,就能明白事情的真相,作出正确的判断,只听信一方面的意见就会不了解真相,得出错误的结论。告诫人们办事要广泛听取意见,不要听信于一人,才能把事情办好。

小学语文成语故事9

  焚膏继晷的故事

  韩愈是唐代著名文人,通六经百家之学,崇尚儒术,以提倡古文为职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如同中国其它读书人一般,韩愈也希望能受朝廷重用,一展抱负与长才。他在年少时便中进士第,但因个性不适官场,一辈子在仕途中浮沉不定,颇有失志之感,〈进学解〉这篇作品就是在这样的心情下写成。

  文中叙述国子先生(韩愈自称,因曾十载之间,浮沉于国子博士之职)训诲他的学生说:“你们要勤奋努力的学*,才能有成就。学问和品德都好,未来也不怕被埋没。”话都还没说完,就有一位学生质疑的说:“老师,您不要骗我们了!这么久以来,我看您已是精通六艺,每天仍是手不释卷,连夜晚都点灯接着白天来读书。结果呢?只因思想不符合当政者,便遭当权者排挤,不被重用,以致生活困苦不堪。您自己有这样的遭遇,居然还要我们专心做学问!”

  韩愈藉老师与学生之口,一方面讥讽为政者不能善用人才,一方面也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失落。

  点评

  “焚膏继晷”与“夜以继日”有别:“焚膏继晷”多用在读书学*或室内案头工作、活动。多用于书面;比较典雅;“夜以继日”比较通俗。小朋友们,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需要刻苦,专心致志的对待,才能做好事情。

小学语文成语故事10

  口蜜腹剑

  李林甫,唐玄宗时官居“兵部尚书”兼“中书令”,这是宰相的职位。此人若论才艺倒也不错,能书善画。但若论品德,那是坏透了。他忌才害人,凡才能比他强、声望比他高的人,权势地位和他差不多的人他都不择手段地想方设法给以排斥打击。对唐玄宗,他有一套谄媚逢承的本领。他竭力迁就玄宗,并且采用种种手法,讨好玄宗宠信的妃嫔以及心腹太监,取得他们的欢心和支持,以便保住自己的地位。李林甫和人接触时,外貌上总是露出一副和蔼可亲的样子,嘴里尽说些动听的“善意”话。但实际上,他的性格非常阴险狡猾,常常暗中害人。例如:有一次,他装做诚恳的样子对同僚李适之说:“华山出产大量黄金,如果能够开采出来,就可大大增加国家的财富。可惜皇上还不知道。”

  李适之以为这是真话,连忙跑去建议玄宗快点开采。玄宗一听很高兴,立刻把李林甫找来商议,李林甫却说:“这件事我早知道了。华山是帝王‘风水’集中的地方,怎么可以随便开采呢?别人劝您开采,恐怕是不怀好意。我几次想把这件事告诉您,只是不敢开口。”玄宗被他这番话所打动,认为他真是一位忠君爱国的臣子,反而对适之大不满意,逐渐对他疏远了。

  就这样,李林甫凭借这套特殊“本领”,他一直做了十几年宰相。

  后来,宋朝司马光在编《资治通鉴》时评价李林甫,指出他是个口蜜腹剑的人,这是很符合实际的。

  点评

  像李林甫和李义府那样的人是非常可怕的,因为表里不一,若不小心,便要上当受害。所以“口蜜腹剑”不但是一句好成语,而且可作我们交友的戒言。“口蜜腹剑”和“笑里藏刀”虽出自两个人的两个故事,但其含义是相同的,都是形容人口是心非和表里不一致;外面表现的很好,很讨人好感,叫人愿意结交,而心里却是尽想些坏主意谋害人。我们交朋友的时候一定要擦亮眼睛。

小学语文成语故事11

  【1】吴刚伐桂

  吴刚伐桂酿天下第一美酒--桂花酒

  吴刚每天伐树不止,千万年过去了,那棵神奇的桂树依然如旧,生机勃勃,每临中秋,馨香四溢。吴刚知道人间还没有桂树,他就把桂树的种子传到人间。

  古时候在杭州的两项山下,住着一个卖山葡萄的寡妇,她为人豪爽善良,酿出的酒,味醇甘美,人们尊敬她,称她仙酒娘子。一年冬天,冰封雪冻,清晨,仙酒娘子刚开大门,忽见门外躺着一个骨瘦如柴、衣不遮体的中年男子,看样子是个乞丐。仙酒娘子摸摸那人的鼻口,还有点气息,就慈心大发,也不管别了怎么议论她,把他背回家里,先灌热汤,又喂了半杯酒。

  那汉子慢慢苏醒过来,激动地说:谢谢娘子救命之恩。我是瘫痪人,出去不是冻死,也得饿死,你行行好再收留我几天吧。

  仙酒娘子为难了,因为常言道,寡妇门前事非多,像这样的汉子住在家里,别人会说闲话的。可是再想想,总不能看着他活活冻死、饿死啊!终于点头答应,留他暂住。

  果不出所料,关于仙酒娘子的闲话很快传开,大家对她疏远了,到酒店来买酒的一天比一天少了。

  但仙酒娘子忍着痛苦,尽心尽力照顾那汉子。后来,人家都不来买酒,她实在无法维持,那汉子也就不辞而别,不知所往。

  仙酒娘子放心不下,到处去找,在山坡遇到一位白发老人,挑着一担干柴,吃力地走着。仙酒娘子正想去帮忙,那老人突然跌倒,干柴散落满地。老人闭着双目,嘴唇颤动,微弱地喊着:水,水荒山坡目哪来水呢?仙酒娘子咬破中指,顿时,鲜血直流,她把手指伸到老人嘴边,老人忽然不见了。

  一阵清风,天上飞来一个黄布袋,袋中贮满许许多多小黄纸包,另有一张黄纸条,上面写着:

  月宫赐桂子,奖赏善人家。福高桂树碧,寿高满树花。采花酿桂酒,先送爹和妈。吴刚助善者,降灾奸诈滑。

  仙酒娘子这才明白,原来这瘫汉和担柴老人,都是吴刚变的。这事一传开,远*都来索要桂子。

  善良的人把桂子种下,很快长出桂树,开出桂花,满院香甜,无限风光。

  对那些心术不正的人,种下的桂子就是不生根发芽,使他们感到难堪,从此洗心向善。

  大家都很感激仙酒娘子,是她的善行,感动了月宫里管理桂树的吴刚大仙,才把桂子酒向人间,从此人间才有了桂花与桂花酒。

  当年,吴刚的妻子缘妇由于内心负疚,便叫三个儿子,一个叫鼓、一个叫延、一个叫殳斨,飞往月亮,陪伴他们名义上的爸爸,度过那漫长无尽的清冷岁月。吴刚的三个儿子叫鼓的变成了蟾蜍,叫延的变成了小兔,叫殳斨的变了叫不详天癸。从此殳斨开始制作箭靶,鼓、延开始制造钟、磬,制定作乐曲的章法。所以寂寞的广寒宫时常仙乐飘飘。

  后世,唐明皇漫游月宫的时候把这些游乐曲记录下来,回到人间,创作了《霓裳曲》。传说唐明皇漫游月宫的时候,吴刚还接见了他呢!只不过当时他面容疲倦,而且他的斧头已经生满了黑锈,破旧的衣袖也因为没有人缝补而破烂不堪罢了。

  这便是中华远古五帝时代吴刚第一位做成了天下第一美酒--桂花酒的事!

  【2】天衣无缝

  传说从前有个名叫郭翰的人,夏天的一个晚上因酷热难受。在庭院里睡觉。他仰望上空,只见一轮明月悬在朵朵飘浮的白云之中。突然,一朵浮云化为一位仙女,从空中飘落而下;

  郭翰以为是在梦中,但顷刻之间那仙女出到自己眼前,分明是在现实。于是慌忙起身,向仙女施礼道:请问仙姑从何处来到人间?

  那仙女还了一礼。柔声说道:;我是天上的织女。

  郭翰细细打量织女的衣服,不知它是用什么衣料制成的,特别使他感到惊奇的是,她穿的这身衣服竟然没有衣缝;不禁非常奇怪,便问。请问您穿的衣服怎么没有衣缝?织女笑了笑回答说:

  我穿的是天衣,天衣本来就不是用针线缝起来的,自然没有衣缝。


小学语文成语故事优选【10】份(扩展2)

——小学语文成语故事 (菁华5篇)

小学语文成语故事1

  传说从前有个名叫郭翰的人,夏天的一个晚上因酷热难受。在庭院里睡觉。他仰望上空,只见一轮明月悬在朵朵飘浮的白云 之中。突然,一朵浮云化为一位仙女,从空中飘落而下;

  郭翰以为是在梦中,但顷刻之间那仙女出到自己眼前,分明是在现实。于是慌忙起身,向仙女施礼道:

  请问仙姑从何处来到人间?

  那仙女还了一礼。柔声说道:;我是天上的织女。

  郭翰细细打量织女的衣服,不知它是用什么衣料制成的,特别使他感到惊奇的是,她穿的这身衣服竟然没有衣缝;不禁非常奇怪, 便问。

  请问您穿的衣服怎么没有衣缝? 织女笑了笑回答说:

  我穿的是天衣,天衣本来就不是用针线缝起来的,自然没有衣缝。

小学语文成语故事2

  【成语】:

  外强中干

  【拼音】:

  wài qiáng zhōng gān

  【解释】:

  形容外表强壮,内里空虚。

  【出处】: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僖公十五年》:“今乘异产以从戎事,及惧而变,……外强中干,进退不可,周旋不能,君必悔之。”

  【举例造句】:

  滔滔不绝的爆发着他空虚到只剩无知的外强中干的小宇宙。

  【成语故事】:

  秦国和晋国之间发生了战争,晋惠公要使用郑国赠送的马来驾车。大臣庆郑劝告惠公说:“自古以来, 打仗时都要用本国的好马,因为它土生土长, 熟悉道路,听从使唤。用外国的马,不好驾驭 (控制),一遇到意外,就会乱踢乱叫。而且这种马外表看起来好像很强壮,实际上并没有什么能耐 (原文是“外强中干”) ,怎么能作战呢?”但是惠公没有听从庆郑的劝说。战斗打响后,晋国的车马便乱跑一气, 很快陷入泥泞,进退不得。结果被秦军打得大败, 晋惠公也被秦军活捉了。

  成语故事春秋时代的晋献公死后,晋公子夷吾结束逃亡生活,回到晋国继承王位当上了国君。

  在夷吾的逃亡生涯中,曾经答应过秦穆公,若是有一天夷吾能够有机会回国当上国君,夷吾就把五座城镇割让给秦国,当作救命之恩。可是,当上国君之后的夷吾并没有实现诺言。

  后来秦国发生饥荒,晋惠公也没有伸出援手帮助秦国,秦穆公为此怀恨在心。后来,秦穆公发兵攻打晋国,很快就打到晋国的一个城镇,为了抵抗强大的秦军,晋惠公亲自领兵反抗。他下令拉战车的马,一定要用郑国的骏马。有位大臣看到,连忙对晋惠公说:“郑国的马看起来虽然很强壮,但是实际上却很虚弱,打起仗来一紧张就会不听指挥。到那时,进退不得,大王还是不要做此决定吧!”但是晋惠公一点都不愿意听大臣的劝告,果然,没多久晋惠公的马车就出不听指挥,而晋惠公一下就被秦军捉住,当了俘虏,晋国因此而大败。[3]

  庆郑所说的“外强中干”这句话,后来就成了成语。“外”是外表,表面;“中”是中间,内部;“干”是干枯、空虚。用来形容外表强大、实际上内部力量空虚。

小学语文成语故事3

  吴刚伐桂酿天下第一美酒--桂花酒

  吴刚每天伐树不止,千万年过去了,那棵神奇的桂树依然如旧,生机勃勃,每临中秋,馨香四溢。吴刚知道人间还没有桂树,他就把桂树的种子传到人间。

  古时候在杭州的两项山下,住着一个卖山葡萄的寡妇,她为人豪爽善良,酿出的酒,味醇甘美,人们尊敬她,称她仙酒娘子。一年冬天,冰封雪冻,清晨,仙酒娘子刚开大门,忽见门外躺着一个骨瘦如柴、衣不遮体的中年男子,看样子是个乞丐。仙酒娘子摸摸那人的'鼻口,还有点气息,就慈心大发,也不管别了怎么议论她,把他背回家里,先灌热汤,又喂了半杯酒。

  那汉子慢慢苏醒过来,激动地说:谢谢娘子救命之恩。我是瘫痪人,出去不是冻死,也得饿死,你行行好再收留我几天吧。

  仙酒娘子为难了,因为常言道,寡妇门前事非多,像这样的汉子住在家里,别人会说闲话的。可是再想想,总不能看着他活活冻死、饿死啊!终于点头答应,留他暂住。

  果不出所料,关于仙酒娘子的闲话很快传开,大家对她疏远了,到酒店来买酒的一天比一天少了。

  但仙酒娘子忍着痛苦,尽心尽力照顾那汉子。后来,人家都不来买酒,她实在无法维持,那汉子也就不辞而别,不知所往。

  仙酒娘子放心不下,到处去找,在山坡遇到一位白发老人,挑着一担干柴,吃力地走着。仙酒娘子正想去帮忙,那老人突然跌倒,干柴散落满地。老人闭着双目,嘴唇颤动,微弱地喊着:水,水 荒山坡目哪来水呢?仙酒娘子咬破中指,顿时,鲜血直流,她把手指伸到老人嘴边,老人忽然不见了。

  一阵清风,天上飞来一个黄布袋,袋中贮满许许多多小黄纸包,另有一张黄纸条,上面写着:

  月宫赐桂子,奖赏善人家。福高桂树碧,寿高满树花。采花酿桂酒,先送爹和妈。吴刚助善者,降灾奸诈滑。

  仙酒娘子这才明白,原来这瘫汉和担柴老人,都是吴刚变的。这事一传开,远*都来索要桂子。

  善良的人把桂子种下,很快长出桂树,开出桂花,满院香甜,无限风光。

  对那些心术不正的人,种下的桂子就是不生根发芽,使他们感到难堪,从此洗心向善。

  大家都很感激仙酒娘子,是她的善行,感动了月宫里管理桂树的吴刚大仙,才把桂子酒向人间,从此人间才有了桂花与桂花酒。

  当年,吴刚的妻子缘妇由于内心负疚,便叫三个儿子,一个叫鼓、一个叫延、一个叫殳斨,飞往月亮,陪伴他们名义上的爸爸,度过那漫长无尽的清冷岁月。吴刚的三个儿子叫鼓的变成了蟾蜍,叫延的变成了小兔,叫殳斨的变了叫 不详 天癸。从此殳斨开始制作箭靶,鼓、延开始制造钟、磬,制定作乐曲的章法。所以寂寞的广寒宫时常仙乐飘飘。

  后世,唐明皇漫游月宫的时候把这些游乐曲记录下来,回到人间,创作了《霓裳曲》。传说唐明皇漫游月宫的时候,吴刚还接见了他呢!只不过当时他面容疲倦,而且他的斧头已经生满了黑锈,破旧的衣袖也因为没有人缝补而破烂不堪罢了。

  这便是中华远古五帝时代吴刚第一位做成了天下第一美酒--桂花酒的事!

小学语文成语故事4

  口蜜腹剑

  李林甫,唐玄宗时官居“兵部尚书”兼“中书令”,这是宰相的职位。此人若论才艺倒也不错,能书善画。但若论品德,那是坏透了。他忌才害人,凡才能比他强、声望比他高的人,权势地位和他差不多的人他都不择手段地想方设法给以排斥打击。对唐玄宗,他有一套谄媚逢承的本领。他竭力迁就玄宗,并且采用种种手法,讨好玄宗宠信的妃嫔以及心腹太监,取得他们的欢心和支持,以便保住自己的地位。李林甫和人接触时,外貌上总是露出一副和蔼可亲的样子,嘴里尽说些动听的“善意”话。但实际上,他的性格非常阴险狡猾,常常暗中害人。例如:有一次,他装做诚恳的样子对同僚李适之说:“华山出产大量黄金,如果能够开采出来,就可大大增加国家的财富。可惜皇上还不知道。”

  李适之以为这是真话,连忙跑去建议玄宗快点开采。玄宗一听很高兴,立刻把李林甫找来商议,李林甫却说:“这件事我早知道了。华山是帝王‘风水’集中的地方,怎么可以随便开采呢?别人劝您开采,恐怕是不怀好意。我几次想把这件事告诉您,只是不敢开口。”玄宗被他这番话所打动,认为他真是一位忠君爱国的臣子,反而对适之大不满意,逐渐对他疏远了。

  就这样,李林甫凭借这套特殊“本领”,他一直做了十几年宰相。

  后来,宋朝司马光在编《资治通鉴》时评价李林甫,指出他是个口蜜腹剑的人,这是很符合实际的。

  点评

  像李林甫和李义府那样的人是非常可怕的,因为表里不一,若不小心,便要上当受害。所以“口蜜腹剑”不但是一句好成语,而且可作我们交友的戒言。“口蜜腹剑”和“笑里藏刀”虽出自两个人的两个故事,但其含义是相同的,都是形容人口是心非和表里不一致;外面表现的很好,很讨人好感,叫人愿意结交,而心里却是尽想些坏主意谋害人。我们交朋友的时候一定要擦亮眼睛。

小学语文成语故事5

  采石江边一堆土,李白之名高千古;

  来来往往一首诗,鲁班门前弄大斧。

  这是明朝一个诗人《题李白墓》。李白是举世闻名的唐代大诗人,死后名传千古。多少文人墨客经过李白墓前,都想停留片刻,吟诗抒发内心感受。而他们这种行为只能是附庸风雅,“鲁班门前班门弄斧”,太不自量力了。

  鲁班是战国时代的鲁国人。他是一个善于制作精巧器具的能手,人们叫他“巧人”,民间历来把他奉为木匠的始祖。谁敢在鲁班门前卖弄使用斧子的技术,也就是说,想在大行家面前显示自己的.本领,这种太不谦虚的可笑行为,就叫做“鲁班门前弄大斧”,简称“班门弄斧”。这和俗语所说的“关公面前耍大刀”的意思差不多。

  其实,“班门弄斧”这句成语早在唐朝就有它的雏形了。文学家柳宗元在一篇序文中就有这样一句:“操斧于班郢之门,斯颜耳!”意思是说,在鲁班和郢人(也是一个操斧能手)的门前表现用斧子的本事,脸皮也太厚了。

  这句成语有时也用作自谦之词,表示自己不敢在行家面前卖弄自己的小本领。


小学语文成语故事优选【10】份(扩展3)

——读成语故事有感优选【十】份

  成语是中国语言文的精华,言简意赅,意味深长,其中不少还蕴含着许多丰富的历史知识和传统美德。而《中国成语故事》这本成语故事书也写了许多古今闻名的成语故事,如《*水楼台》、《余音绕梁》、《鸡犬不宁》、《驴鸣犬吠》、《奉公守法》等成语故事,这些故事对我们小学生既能“益智”,又能“养性”,非常值得我们去阅读,去思考,从中懂得更多知识。

  所以,我在星期六那天,阅读起《中国成语故事》来。当我读到《玩物丧志》这个成语故事时,我被周朝太保召公奭写信劝武王的事所感动。

  那是公元前1051年,武王派兵灭了商朝以后,号召远方各国都来臣服周朝。有一天,旅国来了一位使者,送给武王一只名叫獒的大狗。这只狗有四尺多高,两眼十分机灵,深得武王喜爱。从此, 武王每天都顾着玩这条大狗,连国家大事也不顾。后来,周朝太保召公奭看到武王玩物丧志,连忙写信给武王,劝他不要沉迷于供人玩弄的事物,应该励精图治。

  武王看了这封信,忽然反省过来,想到商朝灭亡的教训,觉得召公奭的话很对。从此以后, 武王做任何事情都兢兢业业,不敢荒失,周朝的统治也得到了发展。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沉迷于供人玩弄的事物,使人丧失进取的志向。学*也是一样,不能沉迷于玩乐,荒废学业,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啊!

  一则成语,少的四、五字,多的七、八字,意思可丰富啦。如果把它写在文章中,用得好,就好像画龙点睛。读了这则成语后,就更深的印在人的脑子里。

  记得在《中华成语故事》中有一则---按图索骥的成语故事,它讲的是春秋的时候,秦国有个叫孙阳的人擅长相马,并写了一本《相马经》。但他有一个儿子却资质很差,但他很想继承父亲的事业,于是,就将《相马经》读得滚瓜烂熟。有一天,他按照书上所写的特征去找千里马,最后发现有一只癞蛤蟆很象书中写的千里马的特征,并将它捉回去,父亲看了,长叹一声说道:“你这样按图索骥是不行的.,要学好相马的本领,必须多多去看马,养马。”这则成语比喻做事死板,不能灵活变通。

  读了这则成语后,它深深印在我的脑子里。理解了这则成语的喻意,我在以后的学*上要多动脑筋,多注重实践,不生搬硬套。在做数学题目时要灵活巧妙的运算,这样才能找出最好的答案。在语文阅读时,要认真的找出重点的词句和文章的中心,这样才能更好的理解文章。

  在学校里、家里、书店里、图书馆中,都可以读到许多书。书充实了我的大脑,才有了我天天向上的进步。

  寒假里,我跟妈妈一起到求知书店买了一本《中华成语故事》。一回到家,我就立即打开书本如饥似渴地看了起来。

  我一下子看了好几个成语故事,如《百折不挠》、《班门弄斧》、《半途而废》、《不耻下问》……这些成语故事实在是太精彩了!

  这本书共有62个成语故事。读了这本书,我对成语有了更多的了解。成语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浓缩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浩如烟海,博大精深。这62个成语故事个个生动形象,让我明白了许许多多的道理。

  在众多的成语故事中,我最喜欢《愚公移山》。它主要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愚公想移掉房子前面挡着去路的两座大山――太行山和王屋山,受到了智叟的嘲笑,但愚公没有放弃。最后愚公的精神终于感动了天帝,天帝派两位大力士移走了两座大山。

  读了《愚公移山》,我想起了一句格言: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我们有顽强的的毅力和坚定不移的信念,就一定能战胜困难,取得成功。

  愚公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我。与他相比,我感到无比羞愧。

  我从一年级开始练*书法,刚开始我信心十足,对书法充满兴趣,每天一吃好晚饭,就迫不及待地奔向目的地――三楼楼老师家。我想,只要我坚持不懈地进行练*,就可以成为一位书法家!就这样,我坚持了一年。

  可到了二年级,这种兴趣渐渐没有了,我越来越觉得练书法枯燥乏味,就产生了放弃的念头。姑姑看出了我的心事,就给我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告诉我要想取得成功,必须坚持。但是,我还是闹情绪,发脾气,不肯继续练写。最后是在姑姑的逼迫之下,我才坚持练*。

  如今,我练*书法已有四年半了,汗水换来了收获――在诸暨市第二届中小学现场书法大赛中,我荣获了三等奖。姑姑说得没错,想取得成功,必须坚持。我以后一定要向愚公学*,做事要有恒心,有毅力,因为坚持就是胜利。

  《成语故事》是一本很精彩的书,书里面讲了许多成语故事,每篇都带有插图,非常吸引人,所以我非常喜欢看这本书,对它爱不释手。

  其中我最喜欢的一个故事是“滥竽充数”。这个故事的主角叫南郭先生,他没有真本事,却在宫里混吃混喝,后来朝中换了大王,改变了吹竽的规矩,由原来大家一起吹改成了一个一个的吹,最后南郭先生实在混不下去,于是就逃跑了。

  通过这个故事,我明白了我们不能像“南郭先生”那样弄虚作假,要有真才实学才能站稳脚跟。

  记得有一次音乐课上老师要我们回家好好练*新学的歌,我回去没有好好准备,心里想反正唱歌是大家一起唱的,老师不会发现的,可是第二天的音乐课上,老师请了几个同学起来单独唱,我被叫到了,结果我结结巴巴地没有唱出来,同学们听了都笑了,我脸一下子涨得通红,心里想我以后再也不滥竽充数了。在今后的学*中我一定要踏踏实实地学*,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我觉得“拔苗助长”这个故事讲得也很有意思,故事是这样的:从前,有一个人他的性子很急,种了一些秧苗,种下秧苗后,就希望秧苗立刻长大成熟。于是他就跑到田里,把秧苗都往上拔了一大截,最后原来绿油油的秧苗,最后都枯黄死了。

  读了这个故事,我懂得了,一步一个脚印这样才能把事做好。不能像故事里的那个农民一样那么心急,凭自己的意愿去做事。

  这个暑假,我读了《成语故事(2)》这本书,它深深地吸引了我。这本书共收录了150个成语故事,有上古时期的、战国时期的、春秋时期、汉朝,亦有西汉、东汉,还有唐朝、宋朝、清朝等朝代;有关于战争的`、神话的,也有关于*民百姓的、朝廷重臣的故事。

  这本书告诉我:不管是在写文章还是说话中,恰如其分的使用成语不仅可以节省笔墨,是想要表达的意思更加丰满,并且更加显示出文采的出众。要想达到对成语的准确和恰当的运用,就必须知道成语的意思和原本的来源。但是,由于历史典籍浩如烟海,我们想要了解成语的背后的故事和详细情景,似乎并不是多么容易;再加之文化典籍的艰涩,古汉语知识多为今人不熟悉,更加造成了对成语的来源和实质的模糊,甚至误解。以致造成成语使用的错用、误用,闹出很多笑话。

  通过这本书,我知道了:中国的文字源源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五千年文明最为光辉灿烂的成果之一;成语更是语言文字中璀璨夺目的明珠,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用的、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定型的词组或者短句。成语多来自浩瀚若海的文化典籍和诗词文章。这些成语,有的是历史故事的概括,有的是古代战争的记录,有的是传说故事的精髓,有的是诗词文章的摘录,有的来自众**传的传说。它一般由四字构成、结构匀称,含义丰富。风格高雅,有很强的节奏感和表现力。

  读了这本书,我对成语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对以后写作有了更大的帮助。

  “妒贤嫉能”这个故事写出了项羽的愚昧,他之所以不能得到天下,这便是最主要的原因,从古至今,不赏识人才的人,都是失败者。《成语故事》里关于三国的故事也有许多,还可以一边补充对三国的认识。

  有个“名落孙山”的故事让我苦笑不得,讲述的是一个叫孙山的人和同乡去考科举,结果自己最后一名,而同乡没有居榜上,结果回到家,同乡的父亲问他儿子的成绩,孙山还委婉得意的说最后一名是自己,你儿子榜上无名。趁机显露了自己的才华,但其实在别人看来,滑稽了点。

  “程门立雪”更是印象深刻,因为看了《恰同学少年》的缘故,看到了***借鉴前人“袁门立雨”,在外人看来是可笑的,为什么一定要一动不动呢?特别是“程门立雪”,杨时和游酢,因为老师睡着了就一直站在门口,下雪也不进去,这种行为其实可以称为“愚昧”,其实我个人认为这种做法半对半错,毕竟是初次登门拜访,该有的礼数还是要有的,而且古代的思想和我们不一样,因此评论的话还是少说为妙,他们的老师也都被这精神感动了。

  一个又一个的成语,只是短短数十字,却全都蕴涵大道理。

  成语是中华民族的语言瑰宝,也是中国五千年文明的智慧的结晶。读了一个个精彩的成语故事,我受益匪浅。

  这本书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再现了一个又一个脍炙人口的成语故事。我最喜欢的成语故事是“悬梁刺股”。

  汉朝有个人名叫孙敬,他勤奋好学,特别爱读书。每天太阳一升起他就起来读书,一直读到深更半夜还舍不得休息。家里人都劝他:“早点休息吧,这样下去身体吃不消的。”可孙敬不停,仍然坚持读书,时间久了,就累得打起瞌睡来。为了不让自己睡过去,孙敬想了一个办法:在房梁上栓了一根绳子,把头发系在绳子上,只要他一打瞌睡,头就会低下去,而绳子就会猛地扯住他的头发,把他扯痛了,这样他会顿时清醒过来,继续看书。

  还有一个叫苏秦的人也很喜欢看书。为了不让自己打瞌睡,他准备了一把锥子,每次读书的时候都抓在手里。只要稍微有点困的感觉,苏秦就会拿锥子狠狠地刺自己的大腿,让自己清醒过来,然后继续读书。

  看看故事中的孙敬和苏秦,再看看我们自己,每次都是迫不及待地写完作业,然后风风火火地去玩了。有的同学甚至养成了拖拉作业的坏*惯。

  我们要像故事中的孙敬和苏秦学*,勤奋刻苦,努力奋斗!

  我读了《成语故事》这本书,里面讲的是以成语为标题再讲这个故事最后给出这个成语的意思。

  我读到《入木三分》这个成语故事,里面讲了王羲之在水塘边刻苦练字,练到整个池塘都一片乌黑,害的那些小鱼小虾都无法生存,为了练好字,王羲之还经常在做其他事情的时候时刻想着这些字体的构架,偏旁,领会字的气势。王羲之还经常在自己的衣襟上笔画书写,久而久之,他的衣襟都破了。有一次当朝的皇帝要到北郊祭祀,就让王羲之把祝词写在木板上,再让工匠刻下来,工匠刻的时候惊奇地发现墨迹渗入木头中,刀子刻进3分字迹依然清晰。这位工匠不禁感叹道:王羲之的字真是入木三分啊!

  入木三分这个故事启示我们无论是学*知识还是钻研某项技能,都要刻苦用功,全身心投入,仔细琢磨,积年累月,一定学有所成。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形容书法笔力有劲,也用来形容议论、见解深刻。我觉得王羲之的字可以说是绝世好字,千古佳作,他练字的 精神让我钦佩不已,值得我学*。

  今天,我读完了整本成语故事书,使我深有感触。

  我知道了许多成语的由来,懂得了在什么地方,应该运用什么成语。比如:“一字千金”用在形容诗文精妙,具有极高的价值,“四面楚歌”形容遭遇到极端的困难,“十面埋伏”来形容稳扎稳打,“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来形容纯正的爱情。其实还有很多很多,在这里就不一一列出来了。

  在成语故事里,我还学到了李白的一首诗:“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十六君远行,瞿塘滟预堆。五月不可触,猿声天上哀。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八月蝴蝶黄,双飞西园草。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早晚下三巴,预将书报家。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

  其中,我对千金一笑最感兴趣。西周末代帝王周幽王是个很好色的人。于是,褒��的儿子洪德就在褒村买到一个绝代美女,取名褒姒,献给周幽王。周幽王看见褒姒长得如花似玉,非常高兴,便每日与褒姒寻欢作乐,但褒姒从来不笑。周幽王于是下令,谁能博美人一笑者,赏之以千金。有奸臣建议,说先王时期建立的防外侵用的烽火台,一处点燃四处均相应,诸侯各国都搬兵来救。周幽王采纳后与褒姒高台观看,见诸侯各国忙忙碌碌赶到,发现受骗,褒姒果然大笑。当然,此后有外侵时,周幽王点烽火求救时,结果没人来帮忙了。

  读了这个故事,我懂得的道理是:1、人应该守信,正如俗语所说:“一朝说假话,一世无人信。”2、做人不能贪图美色。

  《成语故事》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瑰宝,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华。《成语故事》是能让人从中学到不少东西的一本好书。

  我看的书是《成语故事》,这本书写的是各个成语的由来。从这本书中,我知道了好多我以前都不知道的成语的意思。

  比如,“叶公好龙”里面的叶公并不是喜欢真龙;“守株待兔”是指一次好运不会第二次发生在同一个人身上;“狐假虎威”中的小动物并不是怕狐狸,而是怕老虎;“好逸恶劳”中郭玉给贵人们治病的时候,收不到应有的效果,是因为贵人们*时吃的是大鱼大肉,而且不爱运动,所以医治起来非常困难;“一毛不拔”是形容一个人非常吝啬。

  这本书中的故事很精彩,让我懂得了很多道理,我很喜欢这本书。


小学语文成语故事优选【10】份(扩展4)

——小学经典四字成语故事优选【10】份

  鞠躬尽瘁jū gōng jìn cuì

  【成语解释】:指恭敬谨慎,竭尽心力

  【成语出自】:明·宋濂《先府君蓉峰处士阡表》:“祖妣夫人与显考鞠躬尽瘁,誓勿蹶其门。”

  【成语简拼】:jgjc

  【成语字数】:4个字

  【感情色彩】:鞠躬尽瘁是褒义词

  【成语结构】:补充式

  【成语年代】:古代

  【常用程度】:常用

  【成语示例】: 他为我国各族人民的翻身**、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百折不挠,鞠躬尽瘁,建立了卓著的功勋。

  他一生戎马疆场,血染征鞍,为缔造***鞠躬尽瘁,立下了卓越的功勋。

  它要求领导者对自己从事的`事业孜孜追求、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乐于奉献,做到鞠躬尽瘁。

  几千年来,无数中华儿女为中华民族的海洋文明奔走呼号、鞠躬尽瘁,用奋斗和牺牲来维护东方文明的光彩。

  刘老是倒在工作岗位上,真正是为农史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近义词】:鞠躬尽力

  【成语语法】:作谓语、定语;指恭敬谨慎

  【成语故事】

  东汉末年,曹操si后,他的儿子曹丕执掌了**。不久,曹丕废去汉献帝,改国号为魏,自己做了皇帝,史称魏文帝。

  这时,占据四川一带的刘备也正式登基,江东的孙权也正式登基。于是,出现了魏、蜀、吴三国。

  蜀汉的皇帝刘备任命诸葛亮为丞相。诸葛亮辅佐刘备,把蜀国治理得国富民强,百姓安居乐业。

  不久以后,刘备去世,刘备的儿子刘禅继位。刘禅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刘阿斗”,他十分昏庸无能,只知享乐,便把国内的军政大权全交给诸葛亮处理。

  诸葛亮一贯主张联吴伐魏,这时他一面和东吴交好,一面南征孟获,*定南方边境,然后积蓄力量,积极准备北伐。

  过了一段时间,诸葛亮感到力量积聚差不多了,变决定出祁山北伐魏国。作出师前,他给后主刘禅上表,要他听信忠言,任用贤臣,富国强兵。这道奏请,便是历史上有名的《前出师表》。

  可是,这次北伐并没有成功,诸葛亮兵败以后,只得退兵回蜀。过了几年,诸葛亮决定再次北伐。当时,有一些臣子对诸葛亮北伐持反对态度。于是,诸葛亮再次上表给后主,详细分析了当时的敌我形势,说明蜀汉和魏国势不两立,你不去伐他,他就要来伐你。后主刘禅看了,同意诸葛亮出征。

  这第二道表,便是历史上有名的《后出师表》。在这道表的最后,诸葛亮表示他忠心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前出师表》和《后出师表》由于表现了诸葛亮一心为国的忠贞气节,成了历史上著名的散文名篇,在文学史上也有很高的价值。

  画饼充饥huà bǐng chōng jī

  【成语解释】:画个饼来解除饥饿。比喻用空想来安慰自己。

  【成语出自】:晋·陈寿《三国志·魏志·卢毓传》:“选举莫取有名,名如画地作饼,不可啖也。”

  【成语简拼】:hbcj

  【成语字数】:4个字

  【感情色彩】:画饼充饥是贬义词

  【成语结构】:连动式

  【成语年代】:古代

  【常用程度】:常用

  【成语示例】:小生待画饼充饥,小姐似望梅止渴。(明·汤显祖《牡丹亭》第十六出)

  【近义词】:望梅止渴、无济于事

  【反义词】:名副其实

  【成语语法】:连动式;作主语、谓语、宾语;比喻用空想来安慰自己

  【成语故事】三国时候,魏国有个人叫卢毓。他十岁就成了孤儿,两个哥哥又先后去世。在兵荒马乱中,他辛勤努力养活著寡嫂和侄儿,日子过得很艰难。他的为人和学问受到了人们的称赞。

  后来卢毓做了官。他为官清正,任职三年多,提出了不少好建议,魏明皇帝很信任他。

  那时选拔官吏,一般是凭人推荐,而推荐者往往只推荐有名的人物,这些名人多数只重清谈,不务实际,互相吹捧,因此魏明帝很不满意。在选拔中书郎时,魏明帝就下令说:"这次选拔,要由卢毓来推荐。选拔的`人不要只看名声。名声就像在地上画个饼一样,其实是不能吃的啊!"

  "画饼充饥"的成语就是从这个故事中产生的。现在往往用来比喻用空想来作自我安慰,或者用来说明虚名是没有实际用处的。

  鞠躬尽瘁jū gōng jìn cuì

  【成语解释】:指恭敬谨慎,竭尽心力

  【成语出自】:明·宋濂《先府君蓉峰处士阡表》:“祖妣夫人与显考鞠躬尽瘁,誓勿蹶其门。”

  【成语简拼】:jgjc

  【成语字数】:4个字

  【感情色彩】:鞠躬尽瘁是褒义词

  【成语结构】:补充式

  【成语年代】:古代

  【常用程度】:常用

  【成语示例】: 他为我国各族人民的翻身**、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百折不挠,鞠躬尽瘁,建立了卓著的功勋。

  他一生戎马疆场,血染征鞍,为缔造***鞠躬尽瘁,立下了卓越的功勋。

  它要求领导者对自己从事的事业孜孜追求、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乐于奉献,做到鞠躬尽瘁。

  几千年来,无数中华儿女为中华民族的海洋文明奔走呼号、鞠躬尽瘁,用奋斗和牺牲来维护东方文明的光彩。

  刘老是倒在工作岗位上,真正是为农史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近义词】:鞠躬尽力

  【成语语法】:作谓语、定语;指恭敬谨慎

  【成语故事】

  东汉末年,曹操si后,他的`儿子曹丕执掌了**。不久,曹丕废去汉献帝,改国号为魏,自己做了皇帝,史称魏文帝。

  这时,占据四川一带的刘备也正式登基,江东的孙权也正式登基。于是,出现了魏、蜀、吴三国。

  蜀汉的皇帝刘备任命诸葛亮为丞相。诸葛亮辅佐刘备,把蜀国治理得国富民强,百姓安居乐业。

  不久以后,刘备去世,刘备的儿子刘禅继位。刘禅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刘阿斗”,他十分昏庸无能,只知享乐,便把国内的军政大权全交给诸葛亮处理。

  诸葛亮一贯主张联吴伐魏,这时他一面和东吴交好,一面南征孟获,*定南方边境,然后积蓄力量,积极准备北伐。

  过了一段时间,诸葛亮感到力量积聚差不多了,变决定出祁山北伐魏国。作出师前,他给后主刘禅上表,要他听信忠言,任用贤臣,富国强兵。这道奏请,便是历史上有名的《前出师表》。

  可是,这次北伐并没有成功,诸葛亮兵败以后,只得退兵回蜀。过了几年,诸葛亮决定再次北伐。当时,有一些臣子对诸葛亮北伐持反对态度。于是,诸葛亮再次上表给后主,详细分析了当时的敌我形势,说明蜀汉和魏国势不两立,你不去伐他,他就要来伐你。后主刘禅看了,同意诸葛亮出征。

  这第二道表,便是历史上有名的《后出师表》。在这道表的最后,诸葛亮表示他忠心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前出师表》和《后出师表》由于表现了诸葛亮一心为国的忠贞气节,成了历史上著名的散文名篇,在文学史上也有很高的价值。

  画龙点睛[huà lóng diǎn jīng]

  【成语解释】:原形容梁代画家张僧繇作画的神妙。后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

  【成语出自】: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张僧繇》:“金陵安乐寺四白龙不点眼睛,每云:‘点睛即飞去。’人以为妄诞,固请点之。须臾,雷电破壁,两龙乘云腾去上天,二龙未点眼者见在。”

  【成语简拼】:hldj

  【成语字数】:4个字

  【感情色彩】:画龙点睛是中性词

  【成语结构】:连动式

  【成语年代】:古代

  【常用程度】:常用

  【成语示例】:这然而一个好题目,却常常对作品有画龙点睛之妙,激发人们阅读的兴趣。(秦牧《车窗文学欣赏》)

  【近义词】:锦上添花、点石成金

  【反义词】:弄巧成拙、画蛇添足、点金成铁

  【成语语法】:连动式;作主语、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成语寓意:画龙点睛原形容梁代画家张僧繇作画的神妙。后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

  【成语故事】

  张僧繇是南朝著名的画师。

  有一次,皇帝命令他在金陵安乐寺的墙壁上画龙。不一会儿,两条栩栩如生的龙就出现在墙壁上了。

  这时皇帝发现这两条龙都没有眼睛,就问张僧繇这是为什么。

  张僧繇回答说:“画上眼睛的'话,它们就会飞走的。”大家不信,皇帝一定要他画上眼睛,张僧繇只好给其中的一条龙点上了眼睛。

  霎时间,电闪雷鸣,那条龙真的飞走了。

  1、专心致志

  古时候有个围棋高手,名叫秋,人们称他弈秋。他有两个徒弟,其中一个专心好学,棋艺提高很快;另一个虽然也天天听课,但很不专心。他看着老师,心里却想着天上有没有大雁飞来,老师的话一句也没听进去,棋艺自然也没有丝毫提高。

  [注释]致:尽,极。志:志趣,心意。

  [提示]指用心专一,注意力不分散。

  2、哄堂大笑

  宋朝时候,有个叫冯相的官员。有一天,他穿着一双新靴子走进办公的衙门。一个同僚问他:“您买这双新靴子花了多少钱?”他抬起一只脚说:“九百。”那个同僚惊奇地说:“怎么我这双靴子花了一千八百呢?”冯相又抬起另一只脚说:“这只也是九百。”满屋的人都大笑起来。

  [提示]形容屋子里的人同时都大笑起来。

  3、双管齐下

  唐朝有一位著名的画家名叫张璪,他擅长画山水、松石,特别是画松树尤其叫人称绝。张璪作画的时候,有与众不同的地方,能左右手各握一管笔,可以同时在纸上作画。一管笔画苍翠的松枝,另一管笔画枯干虬枝,画出的松树惟妙惟肖,谁看了他的画都感到惊奇,人们都说他是神笔。张璪还有两个画画的绝招:一是用无笔头的秃笔绘画;二是用手指画画。他拿一块白绢,用手指蘸上颜料,左抹右涂,一会儿就作成一幅山水树木的作品。

  [注释]管:指笔。

  [提示]比喻两件事情同时进行。

  4、栩栩如生

  我国古代哲学家庄子在自己著作中曾经写出了这样一个故事:“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忘与!”意思是说,庄周做了一场梦,梦见自己变成一只美丽的蝴蝶,比真的蝴蝶还美,活灵活现,在空中翩翩起舞。他觉得非常快活得意,简直忘记了世界还有庄周这么一个人。襄王听了庄辛的话,感到十分振奋,封他为阳陵君,采用了他的计谋,收复了不少失地。

  [注释]栩栩:活泼生动的样子。

  [提示]形容文学、艺术作品对人和其他生物的形象,表现得非常逼真,好像活的一样。

  5、胸有成竹

  宋朝有个著名的画家叫文与可,特别擅长画竹子,他画的竹子栩栩如生。为了画好竹子,他在自己房前屋后种了许多竹子,一年四季,他都在仔细观察竹子的形态和变化。所以每次要画竹子时,他的胸中就已经有了十分生动、逼真的竹子形象了。

  [注释]成:现成。

  [提示]比喻在做某事之前,已有了充分的`准备和把握。也作“成竹在胸”。

  6、熟能生巧

  宋朝时,有个人叫陈尧咨,他一箭射断了一根细树枝。正在自鸣得意时,旁边一个卖油的老翁把一枚铜币放在油葫芦口上,舀了一勺油从高高的地方倒下来,油从铜币的小孔里穿过,流进油葫芦里去了。陈尧咨非常惊奇,老翁说:“不过是熟能生巧而已。”

  [提示]指做事情熟练了,就会掌握窍门。

  7、水滴石穿

  从前,有个廉洁的县官,他审问一个拿了公家一枚铜钱的仓库管理人。那人说:“不就是一枚铜钱吗?”他提笔写下一行批语:“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意思就是说,一天偷一枚铜钱,一千日就是一千枚;天天用绳锯木头,木头也会断;水珠天天滴在石头上,石头也会被滴穿。

  [提示]比喻虽然力量小,只要坚持做下去,就能做出很难办到的事来。也作“滴水穿石”。

  8、百发百中

  在楚国的一个练武场上,许多射手在比武射箭,有个射箭能手养由基,连续几次射中靶心,有好事者说:“射中靶心,还算不了什么。能射中百步之外的柳树叶子,那还差不多。”养由基站稳脚步,张弓搭箭,一箭射在了百步之外的柳树叶子上,大家都拍手叫好。

  [注释]发:射箭。

  [提示]形容射箭或射击技术非常高明。

  9、无价之宝

  战国中期,魏国有一个农民在地里耕作时,得到一块一尺见方的玉。他把玉献给魏王。魏王叫老玉工鉴定,老玉工说:“恭喜大王得到了一块罕见的宝玉。”魏王问:“这块玉值多少钱?”老玉工说:“有钱也买不到,用五座城池的代价,也只能看一下而已。”魏王大喜,重赏了献玉的人。

  [提示]指极其稀有的珍贵物品。

  10、画龙点睛

  南北朝有个画家叫张僧繇。传说他在一所佛寺的墙壁上画了四条龙,都没画眼睛。大家问他:“为什么?”他回答:“有了眼睛,龙会飞走的。”人们以为他说大话。他只好为两条龙画上眼睛。立时雷电破壁,两条龙腾空而去,墙上只剩下没有眼睛的两条龙。

  [提示]比喻作文或讲话时,加上一两句关键的话会使内容更精辟有力。

  11、画蛇添足

  战国时,楚国一座寺庙的主人,送给看守庙宇的几个人一壶酒。人多酒少,不够喝。有人提议,谁先画完一条蛇,这壶酒就归谁。大家赞同,画了起来。一人先画好了,看别人还在画,他又给蛇画了四只脚。这时,另一个人也画好了,那人说:“没有脚,你画的不是蛇。”说完就把酒喝了。

  [注释]足:脚。

  [提示]比喻多此一举,做了多余的事反而把事情弄坏。

  12、事半功倍

  战国中期,战乱频频,民不聊生。孟子对学生说:“当年周文王施行仁政,仅以方圆一百里为基础,步步为营,就打败了商纣王,拯救了百姓。如果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也能这样做,只要付出一半的代价,就能结束战乱统一全国。”

  [提示]比喻费力小,收效大。与“事倍功半”意思相反。

  13、千载难逢

  唐朝时,韩愈因为反对将佛祖释加牟尼的遗骨供奉在皇宫中,被贬了官职。后来,他向唐宪宗上了奏章,建议在东岳泰山举行祭天大典,还请求皇上让他参加这个仪式,说这是千年也遇不到的盛事。宪宗对他的奏章很满意,让他担任了吏部侍郎的重要官职。

  [注释]载:年。

  [提示]形容机会难得与可贵。

  画饼充饥huà bǐng chōng jī

  【成语解释】:画个饼来解除饥饿。比喻用空想来安慰自己。

  【成语出自】:晋·陈寿《三国志·魏志·卢毓传》:“选举莫取有名,名如画地作饼,不可啖也。”

  【成语简拼】:hbcj

  【成语字数】:4个字

  【感情色彩】:画饼充饥是贬义词

  【成语结构】:连动式

  【成语年代】:古代

  【常用程度】:常用

  【成语示例】:小生待画饼充饥,小姐似望梅止渴。(明·汤显祖《牡丹亭》第十六出)

  【近义词】:望梅止渴、无济于事

  【反义词】:名副其实

  【成语语法】:连动式;作主语、谓语、宾语;比喻用空想来安慰自己

  【成语故事】三国时候,魏国有个人叫卢毓。他十岁就成了孤儿,两个哥哥又先后去世。在兵荒马乱中,他辛勤努力养活著寡嫂和侄儿,日子过得很艰难。他的为人和学问受到了人们的称赞。

  后来卢毓做了官。他为官清正,任职三年多,提出了不少好建议,魏明皇帝很信任他。

  那时选拔官吏,一般是凭人推荐,而推荐者往往只推荐有名的人物,这些名人多数只重清谈,不务实际,互相吹捧,因此魏明帝很不满意。在选拔中书郎时,魏明帝就下令说:"这次选拔,要由卢毓来推荐。选拔的人不要只看名声。名声就像在地上画个饼一样,其实是不能吃的啊!"

  "画饼充饥"的'成语就是从这个故事中产生的。现在往往用来比喻用空想来作自我安慰,或者用来说明虚名是没有实际用处的。

  画饼充饥huà bǐng chōng jī

  【成语解释】:画个饼来解除饥饿。比喻用空想来安慰自己。

  【成语出自】:晋·陈寿《三国志·魏志·卢毓传》:“选举莫取有名,名如画地作饼,不可啖也。”

  【成语简拼】:hbcj

  【成语字数】:4个字

  【感情色彩】:画饼充饥是贬义词

  【成语结构】:连动式

  【成语年代】:古代

  【常用程度】:常用

  【成语示例】:小生待画饼充饥,小姐似望梅止渴。(明·汤显祖《牡丹亭》第十六出)

  【近义词】:望梅止渴、无济于事

  【反义词】:名副其实

  【成语语法】:连动式;作主语、谓语、宾语;比喻用空想来安慰自己

  【成语故事】三国时候,魏国有个人叫卢毓。他十岁就成了孤儿,两个哥哥又先后去世。在兵荒马乱中,他辛勤努力养活著寡嫂和侄儿,日子过得很艰难。他的为人和学问受到了人们的称赞。

  后来卢毓做了官。他为官清正,任职三年多,提出了不少好建议,魏明皇帝很信任他。

  那时选拔官吏,一般是凭人推荐,而推荐者往往只推荐有名的人物,这些名人多数只重清谈,不务实际,互相吹捧,因此魏明帝很不满意。在选拔中书郎时,魏明帝就下令说:"这次选拔,要由卢毓来推荐。选拔的'人不要只看名声。名声就像在地上画个饼一样,其实是不能吃的啊!"

  "画饼充饥"的成语就是从这个故事中产生的。现在往往用来比喻用空想来作自我安慰,或者用来说明虚名是没有实际用处的。

  纸上谈兵zhǐ shàng tán bīng

  【成语解释】: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成语出自】:老舍《四世同堂》:“书生只喜欢纸上谈兵,只说而不去实行。”

  【成语简拼】:zstb

  【成语字数】:4个字

  【感情色彩】:纸上谈兵是褒义词

  【成语结构】:偏正式

  【成语年代】:现代

  【常用程度】:常用

  【成语示例】:新*有个大挑知县上了一个条陈,其中有些话都是窒碍难行,毕竟书生之见,全是纸上谈兵。(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三十一回)

  【近义词】:坐而论道、华而不实、画饼充饥

  【反义词】:埋头苦干、脚踏实地

  【成语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成语故事】公元前264年,秦国攻打韩国,沿着黄河北岸向东挺進,两年后(公元前262年),把韩国与其北方领土上党郡隔开。上党郡郡守,向赵国投降。赵国接收了上党郡。

  秦国当然不愿已到手的土地被别人抢去,两年后(公元前260年),向上党進攻,等到赵国大将廉颇率援军到达时,上党已经陷落。而秦军仍锐不可当地向赵国進攻,廉颇节节失利,最后退到长*关(山西高*),构筑营垒,坚守不出。廉颇认为秦军远来,一定不能持久,他将等到秦军撤退时,再行出击。秦国看出,如果不去掉廉颇,就不可能歼灭赵军。

  秦国派人在赵国首都邯郸(河北邯郸)散布流言说:“廉颇太老了,已经丧失了锐气,所以屡战屡败。他自知不是秦国的对手,已成为一个懦夫,不敢出战。秦国最害怕的是赵括,只要赵括不出来当统帅,秦国一定赢。”赵王听信流言了把廉颇免职,任命赵括继任。

  赵括是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有绝顶的聪明和口才,自以为他的军事才能天下无双。赵奢在世时,父子间谈论兵法,父亲往往被儿子驳得哑口无言。有人说:“将门虎子,真是不错。”但赵奢不以为然地说:“战争是关乎生死的大事,他说起来如此轻松,一旦担任大将,必定失败。”

  所以当赵括被任命为总司令后,老母立刻上书给赵王说:“赵括不是大将之才,请不要派遣。”赵王以为老母谦让,老母说:“他父亲领兵时,所得到的赏赐,全部分给部下。命令发布的当天,就住進军营,跟士兵同甘共苦,不再过问家事。遇到困难,必定征求大家意见,从不敢自以为是。可是赵括刚被任命为总司令就威风凛凛,军营之中,没有人敢对他仰视。赏赐给他的财物,全运回家。他父亲死时曾一再嘱咐,无论如何,不可让赵括作大将。”赵王还是不肯改变任命,老母请求道:“如果一定要用他,万一丧师辱国,但求赦免我们全家。”赵王允许。

  秦王得到赵括当大将的消息后,任命各国最畏惧的白起作大将。唯恐白起的威名使赵括恐惧,不敢出战,那就捕捉不到赵军的主力了,秦王下令,有敢泄露白起姓名者,立即斩首。

  赵括就任之后,撤除防御工事,亲自率领精锐,采取突破战术向秦军最弱的营垒進攻,白起下令退却。赵括突破秦军阵地之后,仍保持猛烈的攻势以扩大战果,白起下令再退,然后派出部队切断赵括的退路。于是赵国的大军被分割为二,赵括和精锐部队被隔在前方,留守的'军队仍在长*关阵地。接着白起又切断赵军的粮道,赵军粮食开始短缺。

  赵括发动数次最猛烈的攻击,希望冲出包围圈,但全部失败。赵括那些说起来头头是道的军事理论,全部失效,他不得不效法廉颇的办法,改攻为守,等待援兵。可是现在的形势改变,兵力既被分开,粮草又尽,守已不可能。赵括勉强支持了四十六天,弹尽粮绝被迫作最后的冲刺,分兵四队,轮流突围,但还是失败, 自己也死在乱箭之下。赵军还剩有四十万人,全部投降。

  白起命这四十万降卒,進入长*关附*一个深谷中,把深谷两端堵塞。预先埋伏在山顶上的秦军,抛下土石,四十万人全被活埋。赵国从此没落。

  把赵括打仗说起来头头是道、做起来却一败涂地的事归纳成了一个成语“纸上谈兵”。这个成语指只懂理论却不会实际应用。

  赵括的父母为何知道赵括不是将才呢?赵奢身经百战深知打仗需要慎之又慎,赵括毫不谨慎所以知他领兵必败,想来赵括不谨慎冒進轻敌这一点一定早就出了名,不然秦国也不会挑赵括做对手。赵母不懂军事,但却从赵括不能和下属同甘共苦这一小处知道儿子不是将才。看来将才必是知兵法,慎对敌,拘小节之人。赵王察人不明,临阵换将,不听规劝,终致大败,可谓咎由自取。

  白起滥杀降卒,几年之后被秦王赐死,不得善终,真是恶有恶报。在民间传说里白起现在还在地狱里受苦呢。

  纸上谈兵的意思是: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指鹿为马zhǐ lù wéi mǎ

  【成语解释】:指着鹿,说是马。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成语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

  【成语简拼】:zlwm

  【成语字数】:4个字

  【感情色彩】:指鹿为马是贬义词

  【成语结构】:动宾式

  【成语年代】:古代

  【常用程度】:常用

  【成语示例】:东床已招佳婿,何似以羊易牛;西邻纵有责言,终难指鹿为马。(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七)

  【近义词】:混淆是非、颠倒黑白

  【反义词】:是非分明

  【成语语法】:兼语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成语故事】秦二世时,丞相赵高野心勃勃,日夜盘算着要篡夺皇位。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听他摆布,有多少人反对他,他心中没底。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准备试一试自己的威信,同时也可以摸清敢于反对他的人。

  一天上朝时,赵高让人牵来一只鹿,满脸堆笑地对秦二世说:“陛下,我献给您一匹好马。”秦二世一看,心想:这哪里是马,这分明是一只鹿嘛!便笑着对赵高说:“丞相搞错了,这里一只鹿,你怎么说是马呢?”赵高面不改色心不跳地说:“请陛下看清楚,这的确是一匹千里马。”秦二世又看了看那只鹿,将信将疑地说:“马的'头上怎么会长角呢?”赵高一转身,用手指着众大臣,大声说:“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话,可以问问众位大臣。”

  大臣们都被赵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私下里嘀咕:这个赵高搞什么名堂?是鹿是马这不是明摆着吗!当看到赵高脸上露出阴险的笑容,两只眼睛骨碌碌轮流地盯着赵高脸上露出阴险的笑容,两只眼睛骨碌碌轮流地盯着每个人的时候,大臣们忽然明白了他的用意。

  一些胆小又有正义感的人都低下头,不敢说话,因为说假话,对不起自己的良心,说真话又怕日后被赵高所害。有些正直的人,坚持认为是说明书而不是马。还有一些*时就紧跟赵高的奸佞之人立刻表示拥护赵高的说法,对皇上说,“这确是一匹千里马!”

  事后,赵高通过各种手段把那些不顺从自己的正直大臣纷纷治罪,甚至满门抄斩。

  故事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成语“指鹿为马”比喻故意颠倒是非,混淆黑白。

  指鹿为马的意思是:指着鹿,说是马。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鞠躬尽瘁jū gōng jìn cuì

  【成语解释】:指恭敬谨慎,竭尽心力

  【成语出自】:明·宋濂《先府君蓉峰处士阡表》:“祖妣夫人与显考鞠躬尽瘁,誓勿蹶其门。”


小学语文成语故事优选【10】份(扩展5)

——成语故事的成语优选【十】份

  含义:馋得连口水都要滴下来了。形容非常贪馋想吃的样子,或者比喻看到好的东西,十分羡慕,极想得到。

  典故:成语出自宋朝时期大才子兼大吃货苏轼的诗文,苏轼跟时任吴兴太守的孙觉交往很深,经常在一块吟诗作赋。苏轼写下《将之湖州戏赠莘老》:“顾渚茶芽白于齿,梅溪木瓜红胜颊。吴儿脍缕薄欲飞,未去先说馋涎垂。”大大称赞了湖州的.美食。

  《亡羊补牢》故事一

  从前,有个人养了一圈羊。一天早晨,他发现少了一只羊,仔细一查,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里狼钻进来把羊叼走了一只。邻居劝他说:“赶快把羊圈修修,把窟窿堵上吧!”那个人不肯接受劝告,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第二天早上,他发现羊又少了一只。

  原来,狼又从窟窿钻了进来,又叼走了一只羊。他很后悔自己没听从邻居的劝告,便赶快堵上窟窿,修好了羊圈。从此,狼再也不能钻进羊圈叼羊了。

  《守株待兔》故事二

  战国时代的思想家韩非子,阐述君王治理人民要合时宜,来建立适当的政策与设施。不可一味地遵循古法,认为古代圣人的政策就是好的,而不管适不适合当前社会。他举了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个道理:宋国有个农夫,有天在耕作时,看见一只兔子跑过来。那只兔子可能太惊慌了,没注意前方,就撞上一棵树,把脖子撞断死了,农夫便不劳而获地得到那只兔子。

  他想以后如果都可以这样得到兔子,就不需要再辛苦耕作了。于是扔掉手中的耕具,天天守在树旁等兔子送上门来。结果从此以后再也没得到任何一只兔子,反而让自己成为全宋国的笑柄。

  所以,用旧法来治理国家,就像这个守兔之人,根本会徒劳无功。后来这个故事被浓缩成「守株待兔」,用来比喻拘泥守成,也用来比喻妄想不劳而获,或等着目标自己送上门来。

  《为虎作伥》故事三

  从前,在某一个地方的一个山洞里,住着一只凶猛无比的老虎。有一天,它因为没有食物充饥,觉得非常难过。于是,它走出山洞,到附*的山野里去猎取食物。

  正在这时候,老虎看到山腰的不远处有一个人正蹒珊地走来,便猛扑过去,把那个人咬死,把他的肉吃光。但是老虎还不满足,它抓住那个人的鬼魂不放,非让它再找一个人供它享用不可,不然,它就不让那人的鬼魂获得自由。那个被老虎捉住的鬼魂居然同意了。

  于是,他就给老虎当向导,找呀找的,终于遇到第二个人了。这时,那个鬼魂为了自己早日得到解脱,竟然帮助老虎行凶。他先过去迷惑新遇到的人,然后把那人的带子解开,衣服脱掉,好让老虎吃起来更方便。这个帮助老虎吃人的鬼魂,便叫做伥鬼。后人根据这一传说,把帮助坏人做伤天害理的事情,称“为虎作伥”。出处《正字通・听雨记谈》

  《叶公好龙》故事四

  春秋时期,有个楚国人沈诸梁,字子高,是叶地县尹,因此自称叶公,大家都叫他“叶公子高”。叶公喜欢龙的癖好名扬四方。他不但在身上的佩剑、凿刀上雕着龙,家里的门窗梁柱上也刻着龙,就连墙上都绘着龙的图案。天界的天龙知道人间有这样一个好龙成癖的人,十分感动,决定要下凡来走一趟,向叶公表示谢意。

  于是叶公好龙的故事就这样发生了。一天,叶公正在家中午睡,一时间忽然风雨大作,电闪雷鸣。梦中的叶公被惊醒了。他急忙起来关窗户,没想到天龙从窗户外探进头来,吓得叶公魂飞魄散。当他转身逃进堂屋,又看见一条硕大无比的龙尾横在面前。

  叶公无处可逃,吓得面如土色,顿时瘫软,不省人事。天龙瞧着晕倒在地的叶公,感到莫名其妙,只好扫兴地飞回天界去了。其实,叶公并不是真的爱龙,只不过是喜欢那种似龙非龙的东西。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表面上喜欢某事物,而实际上对它怕得要死的人。

  后来,人们用“叶公好龙”这四个字比喻那些表面上喜欢某种事物,其实并不是真的喜欢的人或事。

  《鸡犬升天》故事五

  西汉时期,有位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名叫刘安。继承了父亲的封位为淮南王。

  淮南王刘安看了许多书,偏偏对道教的书籍入了迷。产生了炼丹成仙的念头。于是他四处去寻访有仙方神术的道人。

  有一天,他听说有位仙翁名叫八公,有炼制仙丹的秘方,但是从不传给别人,于是就去寻找八公。没想到八公四处云游,刘安吃尽苦头也没能找到八公。可是刘安仍然一心一意的.寻访,刘安的诚心感动了八公。一日,八公来到刘安家,把炼制仙丹的方法传授给他,并告诉他,仙丹炼成,吃下后就可升天成仙了。

  刘安每天都虔诚的静心修炼,后来他“真的”炼出了仙丹。这时他觉得身体轻盈,飘飘欲仙。那些仙丹,晶莹剔透。他知道升天成仙的时刻到了,他沐浴更衣,焚香祷告,然后把仙丹吃了下去……刘安觉的身体轻飘飘的,低头一看,原来自己早已站在云端了。

  刘安成仙后,洒落在院子里的仙丹被鸡和狗吃了,它们也都飘然升空,成了神仙。刘安在鸡和狗簇拥之中,慢慢的就消失了。

  《与虎谋皮》故事六

  鲁国的国君想让孔子担任司寇,但群臣均反对,一时拿不定主意,打算跟大臣们商量一下再做决定,正好遇上了左丘明,定公问他:“我想孔子担任司寇,你看要不要和大臣商量一下?”

  丘明回答:“孔丘是当今公认的圣人,圣人担任官职,其他人就得离开官位,您与那些因此事而可能离开官位的人去商议,能有什么结果呢?我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

  周朝时有一个人非常喜欢穿皮衣服,还爱吃 精美的饭食。他打算缝制一件价值昂贵的狐狸皮袍子,于是就与狐狸商量说:‘把你们的毛皮送给我几张吧。’狐狸一听,全逃到山林里去了。

  他又想用肥美的羊肉祭祀,于是去找羊说:‘请帮帮我的忙,把你们的肉割下二斤,我准备祭祀。’没等他说完,羊就吓得狂呼乱叫,互相报信,一齐钻进树林里藏了起来。

  这样,那人十年也没缝成一件狐狸皮袍子,五年也没办成一次祭祀。这是什么道理呢?原因就在于他找错了商议的对象!你现在打算让孔丘当司寇,却与那些因此而辞官的人商议,这不是与狐谋皮,与羊要肉吗?二者有何不同?”

  《画龙点睛》故事七

  南北朝时期的梁朝,有位很出名的大画家名叫张僧繇,他的绘画技术很高超。当时的皇帝梁武帝信奉佛教,修建的很多寺庙,都让他去作画。

  传说,有一年,梁武帝要张僧繇为金陵的安乐寺作画,在寺庙的墙壁上画四条金龙。他答应下来,仅用三天时间就画好了。这些龙画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简直就像真龙一样活灵活现。

  张僧繇画好后,吸引很多人前去观看,都称赞画得好,太逼真了。可是,当人们走*一点看,就会发现美中不足得是四条龙全都没有眼睛。大家纷纷请求他,把龙得眼睛点上。张僧繇解释说:“给龙点上眼珠并不难,但是点上了眼珠这些龙会破壁飞走的。”

  大家听后谁都不相信,认为他这样解释很荒唐,墙上的龙怎么会飞走呢?日子长了,很多人都以为他是在说谎。

  张僧繇被逼得没有办法,只好答应给龙“点睛”,但是他为了要让庙中留下两条白龙,只肯为另外两条白龙点睛。这一天,在寺庙墙壁前有很多人围观,张僧繇当着众人的面,提起画笔,轻轻地给两条龙点上眼睛。奇怪的事情果然发生了,他点过第二条龙眼睛,过了一会儿,天空乌云密布,狂风四起,雷鸣电闪,在雷电之中,人们看见被“点睛”的两条龙震破墙壁凌空而起,张牙舞爪地腾云驾雾飞向天空。

  过了一会,云散天晴,人们被吓得目瞪口呆,一句话都说不出来了。再看看墙上,只剩下了没有被点上眼睛的两条龙,而另外两条被“点睛”的龙不知去向了。

  后来人们根据这个传说引申出“画龙点睛”这句成语,比喻说话或文章,在主要处用上关键性的、精辟的一两句话,点明要旨,使内容就更加生动有力了。但是在知识改革开放的信息时代,我们可以认为这就是一种创新,因为张僧繇给龙点了眼睛就发生了一个质的飞跃。

  《狐假虎威》故事八

  从前在某个山洞中有一只老虎,因为肚子饿了,便跑到外面寻觅食物。当他走到一片茂密的森林时,忽然看到前面有只狐狸正在散步。它觉得这正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于是,便一跃身扑过去,毫不费力的将他擒过来。

  可是当它张开嘴巴,正准备把那只狐狸吃进肚子里的时候,狡猾的狐狸突然说话了:“哼!你不要以为自己是百兽之王,便敢将我吞食掉;你要知道,天帝已经命令我为王中之王,无论谁吃了我,都将遭到天帝极严厉的制裁与惩罚。”

  老虎听了狐狸的话,半信半疑,可是,当它斜过头去,看到狐狸那副傲慢镇定的样子,心里不觉一惊。原先那股嚣张的气焰和盛气凌人的态势,竟不知何时已经消失了大半。虽然如此,它心中仍然在想:我因为是百兽之王,所以天底下任何野兽见了我都会害怕。而它,竟然是奉天帝之命来统治我们的!

  这时,狐狸见老虎迟疑着不敢吃它,知道它对自己的那一番说词已经有几分相信了,于是便更加神气十足的挺起胸膛,然后指着老虎的鼻子说:“怎么,难道你不相信我说的话吗?那么你现在就跟我来,走在我后面,看看所有野兽见了我,是不是都吓的魂不附体,抱头鼠窜。”老虎觉得这个主意不错,便照着去做了。

  于是,狐狸就大模大样的在前面开路,而老虎则小心翼翼的在后面跟着。它们没走多久,就隐约看见森林的深处,有许多小动物正在那儿争相觅食,但是当它们发现走在狐狸后面的老虎时,不禁大惊失色,四散狂奔。这时,狐狸很得意的掉过头去看看老虎。老虎目睹这种情形,不禁也有一些心惊胆战,但它并不知道野兽怕的是自己,而以为他们真是怕狐狸呢!

  狡狐之计是得逞了,可是他的威势完全是因为假借老虎,才能凭着一时有利的形势去威胁群兽而那可怜的老虎被人愚弄了,自己还不自知呢!因此,北方人民之所以畏惧昭奚恤,完全是因为大王的兵权掌握在他的手里,那也就是说,他们畏惧的其实是大王的权势呀!

  《画蛇添足》故事九

  有个楚国贵族,在祭祀过祖宗后,把一壶祭酒赏给门客们喝。门客们拿着这壶酒,不知如何处理。他们觉得,这么多人喝一壶酒,肯定不够,还不如干脆给一个人喝,喝得痛痛快快还好些。可是到底给谁好呢?于是,门客们商量了一个好主意,就是每个人各自在地上画一条蛇,谁先画好了这壶酒就归谁喝。大家都同意这个办法。

  门客们一人拿一根小棍,开始在地上画蛇。有一个人画得很快,不一会儿,他就把蛇画好了,于是他把酒壶拿了过来。正待他要喝酒时,他一眼瞅见其他人还没把蛇画完,他便十分得意地又拿起小棍,边自言自语地说:“看我再来给蛇添上几只脚,他们也未必画完。”边说边给画好的蛇画脚。

  不料,这个人给蛇画脚还没完,手上的酒壶便被旁边一个人一把抢了过去,原来,那个人的蛇画完了。这个给蛇画脚的人不依,说:“我最先画完蛇,酒应归我喝!”那个人笑着说:“你到现在还在画,而我已完工,酒当然是我的!”画蛇脚的人争辩说:“我早就画完了,现在是趁时间还早,不过是给蛇添几只脚而已。”那人说:“蛇本来就没有脚,你要给它添几只脚那你就添吧,酒反正你是喝不成了!”

  那人毫不客气地喝起酒来,那个给蛇画脚的人却眼巴巴看着本属自己而已被别人拿走的酒,后悔不已。

  《井底之蛙》故事十

  有一只青蛙长年住在一口枯井里。它对自己生活的小天地满意极了,一有机会就要当众吹嘘一番。有一天,它吃饱了饭,蹲在井栏上正闲得无聊,忽然看见不远处有一只大海鳖在散步。青蛙赶紧扯开嗓门喊了起来:“喂,海鳖兄,请过来,快请过来!”海鳖爬到枯井旁边。

  青蛙立刻打开了话匣子:“今天算你运气了,我让你开开眼界,参观一下我的居室。那简直是一座天堂。你大概从来也没有见过这样宽敞的住所吧?”海鳖探头往井里瞅瞅,只见浅浅的井底积了一摊长满绿苔的泥水,还闻到一股扑鼻的臭味。海鳖皱了皱眉头,赶紧缩回了脑袋。

  青蛙根本没有注意海鳖的表情,挺着大肚子继续吹嘘:“住在这儿,我舒服极了!傍晚可以跳到井栏上乘凉;深夜可以钻到井壁的窟窿里睡觉;泡在水里,让水浸着两腋,托住面颊,可以游泳;跳到泥里,让泥盖没脚背,埋住四足,可以打滚。那些小虫子、螃蟹、蝌蚪什么的,哪一个能比得上我呢!”青蛙唾沫星儿四溅,越说越得意:“瞧,这一坑水,这一口井,都属我一个人所有,我爱怎么样就怎么样。这样的乐趣可以算到顶了吧。海鳖兄,你不想进去观光观光吗?”海鳖感到盛情难却,便爬向井口,可是左腿还没能全部伸进去,右腿的膝盖就被井栏卡住了。

  海鳖慢慢地退了回来,问青蛙:“你听说过大海没有?”青蛙摇摆头。海鳖说:“大海水天茫茫,无边无际。用千里不能形容它的辽阔,用万丈不能表明它的深度。传说四千多年以前,大禹做国君的时候,十年九涝,海水没有加深;三千多年以前,商汤统治的年代,八年七旱,海水也不见减少。海是这样大,以至时间的长短、旱涝的变化都不能使它的水量发生明显的变化。青蛙弟,我就生活在大海中。你看,比起你这一眼枯井、一坑浅水来,哪个天地更开阔,哪个乐趣更大呢?”青蛙听傻了,鼓着眼睛,半天合不拢嘴。

  -鸡鸣狗盗-

  战国时代,齐国的宰相孟尝君慷慨好客,门下的食客多达三千多人。

  孟尝君与食客谈话时,总让人在屏风后作记录,把食客的住处及有何困难等一一记下,随后便派人去看望其亲属并赠送礼物。

  秦昭王对孟尝君最为敬慕,派特使迎接孟尝君入秦。孟尝君带着门客千余人来到秦都咸阳。

  孟尝君献给秦昭王一件纯白狐狸皮袍子,秦昭王很高兴地把它藏在内库里。

  秦昭王听了谗言,把孟尝君软禁起来,孟尝君请秦昭王的宠妃帮忙解救,妃子说:“这不难,但是我要一件白色狐皮袍。”

  孟尝君为难了,仅有的一件已经送给秦王了,哪来第二件呢?有个门客说:“我有办法。”当天夜里,这个门客模仿狗叫声,从狗洞潜入秦王内库,看守以为是自己养的'狗,未加怀疑。于是这个门客盗出了那件白色狐皮袍送给秦王的爱妃,孟尝君也得了自由,并急忙带领门客连夜逃离秦国。

  他们逃呀逃呀!半夜来到边界的函谷关。这关口要到鸡叫的时候才许出入,忽然有个门客学起了公鸡叫。一声跟着一声,附*的公鸡全都叫了起来。守关的人开了城门,让孟尝君出了关。等到秦昭王派人追到函谷关时,孟尝君和他的门客已经走远了。

  后来,人们把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使用不正当的小伎俩称作“鸡鸣狗盗”,也把使用这种小伎俩的人称作“鸡鸣狗盗之徒”。

  故事延伸

  【拼音】jīmínggǒudào


小学语文成语故事优选【10】份(扩展6)

——小学语文成语优选【5】篇

  表壮不如理壮 不知颠倒 不知疼痒 撑岸就船 从长计较

  从长商议 彻里彻外 重峦复嶂 以礼相待 彻里至外

  成群作队 仇人相见,分外眼明 垂首丧气 成团打块 喘息未定

  藏踪蹑迹 冲州撞府 德薄才疏 大败亏输 独出心裁

  大刀阔斧 鼎分三足 大呼小喝 跌脚槌胸 多见广识

  倒街卧巷 大街小巷 顿口无言 当面错过 东挪西撮

  大请大受 登山涉水 点头会意 掉头鼠窜 多言多语

  顿足捶胸 淡妆轻抹 风兵草甲 放刁把滥 纷纷洋洋

  贩夫皂隶 发昏章第十一 翻江搅海 风门水口 扶墙摸壁

  扶危济困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佛性禅心 逢凶化吉 风行雷厉

  飞檐走壁 飞针走线 过府冲州 冠屦倒施 鬼哭神惊

  寡情薄意 骨肉未寒 高山峻岭 观形察色 高姓大名

  改邪归正 狗血淋头 归心如箭 归心似箭 观者如垛

  魂不着体 魂飞魄荡 花街柳巷 话里藏阄 横七竖八

  回生起死 魂消胆丧 花枝招颤 积草屯粮 箭穿雁嘴

  脚高步低 *火先焦 挤眉弄眼 家破人离 吉日良时

  极天罔地 急先锋 将遇良材 将遇良才 口出狂言

  恐后无凭 看景生情 开眉展眼 里勾外连 捋虎须

  路见不* 踉踉跄跄 柳眉踢竖 泪如雨下 两相情愿

  明明白白 民穷财尽 民穷财匮 漫天遍地 面色如土

  买上嘱下 满天飞 买笑迎欢 目睁口呆 捏脚捏手

  袅袅娜娜 浓妆艳抹 屁滚尿流 炮龙烹凤 披头盖脑

  披头散发 前不巴村,后不着店 前不巴村,后不巴店 千恩万谢 七横八竖

  气急败坏 青面獠牙 七上八落 七损八伤 七上八下

  教学目标:

  学*《卧薪尝胆》,感悟其中的道理。

  教学重点:

  感受故事揭示的形象,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感悟其中的道理。

  教学用具:

  课件

  教学方法:

  导析法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成语故事呢?

  (学生自由交流)

  2.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学*《卧薪尝胆》这则成语故事吧!

  (板书课题:卧薪尝胆)

  3.通过预*,谁能说说对课题的理解?

  (1)学生齐读课题。

  (2)交流、。

  (卧薪尝胆:卧,躺。薪,柴草。指越王勾践每天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前都要尝一尝苦胆,策励自己不忘耻辱)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件出示自学要求。

  (1)借助汉语拼音、工具书把课文读通、读顺。

  (2)把生字、生词圈画出来。

  (3)再读课文,同桌之间互相读一读,评一评。

  (4)同桌之间交流对词语的理解。

  2.学生带着目标自学课文。

  3.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纠正读音。

  (2)指名读课文。

  4.让学生看故事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品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讨论:这个故事的起因是什么?经过怎样?结果又怎样?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1)学生齐读第1自然段,说说故事发生的'时间、人物、起因。(战国时期吴王、越王吴国打败越国,越国勾践做了气年俘虏,受尽屈辱)

  (2)学生自由读课文第2自然段,讨论:

  ①越王勾践回国以后是怎样做的?

  ②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a.学生找出相关语句读一读。(板书:卧薪尝胆)

  b.投影出示文中插图,看一看,想一想,越王这时会对自己怎样说?(学生自由畅谈)

  (3)学生自由读课文第3自然段,讨论:

  勾践卧薪尝胆的结果如何?(一举打败吴国)

  3.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将故事按起因、经过、结果、陈述一遍。

  4.指导朗读。

  四、感悟寓言,拓展延伸

  1.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讨论:

  (1)读了这则成语故事,你悟出了一个怎样的道理?学生畅谈后教师:这个故事形容人刻苦自励,立志为国家报仇雪耻。

  (2)放飞想象的翅膀,想一想:当吴王看到越王勾践将胜利的旗帜插到吴国的国土上时,他会怎么想、怎么说呢?(学生自由畅谈)

  五、课堂

  学生自己在这节课的学*中的收获和方法。

  作业:写小字

  鼻青额肿 攒眉蹙额 愁眉蹙额 额蹙心痛 额手称庆

  额首称庆 额手称颂 额手相庆 额外主事 坚额健舌

  疾首蹙额 举手加额 焦头烂额 �魍防枚� 烂额焦头

  龙门点额 目语额瞬 破头烂额 头焦额烂 头痛额热

  铜头铁额 燕额虎头 以手加额

  挨肩擦脸 变脸变色 鼻青脸肿 愁眉苦脸 戴头识脸

  打肿脸充胖子 反脸无情 灰头土脸 急赤白脸 焦眉苦脸

  哭丧着脸 脸红耳赤 脸红耳热 脸红筋暴 脸黄肌瘦

  脸红筋涨 脸青鼻肿 脸无人色 柳腰莲脸 满脸春风

  满脸春色 没头没脸 劈头盖脸 *头正脸 死皮赖脸

  讪皮讪脸 神头鬼脸 桃腮粉脸 杏脸桃腮 涎脸饧眼

  涎脸涎皮 涎皮赖脸 嬉皮笑脸 嘻皮涎脸 嘻皮笑脸

  涎皮涎脸 杏腮桃脸 油头滑脸 有头有脸 攒眉苦脸

  抓破脸皮 抓破脸子

  阿鼻地狱 鼻端出火 鼻端生火 鼻垩挥斤 鼻孔朝天

  鼻孔辽天 鼻孔撩天 鼻青额肿 鼻青脸肿 鼻青眼乌

  鼻青眼肿 鼻青眼紫 鼻头出火 鼻塌唇青 鼻塌唇青

  鼻塌嘴歪 鼻息如雷 鼻肿眼青 嗤之以鼻 耳满鼻满

  横挑鼻子竖挑眼 寒心酸鼻 开山鼻祖 脸青鼻肿 抹一鼻子灰

  听人穿鼻 掩鼻而过 一鼻孔出气 掩鼻偷香 鹰鼻鹞眼

  一鼻子灰 有鼻子有眼 仰人鼻息 异香扑鼻

  把臂入林 把臂徐去 臂有四肘 虫臂鼠肝 掉臂不顾

  �~臂啮指 割臂盟公 割臂之盟 交臂历指 交臂失之

  交臂相失 九折臂 六臂三头 啮臂之好 如臂使指

  攘臂一呼 鼠臂虮肝 使臂使指 鼠肝虫臂 三首六臂

  三头八臂 三头六臂 失之交臂 失诸交臂 螳臂当车

  螳臂挡车 螳臂当辙 袒臂挥拳 螳螂奋臂 铜头铁臂

  揎拳裸臂 相失交臂 揎腕攘臂 一臂之力 振臂一呼

  枕山臂江

  鼻塌嘴歪 笨嘴笨舌 拨嘴撩牙 笨嘴拙舌 颠唇簸嘴

  点头咂嘴 打牙犯嘴 打牙配嘴 多嘴多舌 钉嘴铁舌

  多嘴献浅 狗嘴里吐不出象牙 乖嘴蜜舌 箭穿雁嘴 鸡烂嘴巴硬

  尖嘴薄舌 尖嘴猴腮 强嘴拗舌 强嘴硬牙 磕牙料嘴

  嗑牙料嘴 课嘴撩牙 驴唇不对马嘴 驴唇马嘴 麟角凤嘴

  驴头不对马嘴 牛头不对马嘴 弄嘴弄舌 贫嘴薄舌 贫嘴恶舌

  贫嘴滑舌 贫嘴贱舌 强唇劣嘴 七口八嘴 七舌八嘴

  七嘴八舌 轻嘴薄舌 七张八嘴 七嘴八张 人多嘴杂

  三寸鸟,七寸嘴 说嘴郎中 耍嘴皮子 使嘴使舌 挑唇料嘴

  弹空说嘴 调嘴调舌 铁嘴钢牙 甜嘴蜜舌 调嘴弄舌

  调嘴学舌 心巧嘴乖 咸嘴淡舌 虚嘴掠舌 心直嘴快

  摇嘴掉舌 油嘴花唇 油嘴滑舌 有嘴没舌 有嘴没心

  有嘴无心 鹰嘴鹞目 油嘴油舌 嘴尖舌头快 嘴快舌长

  嘴清舌白 嘴甜心苦 龇牙咧嘴 龇牙裂嘴 拙嘴笨腮

  拙嘴笨舌 张嘴挢舌 咂嘴弄唇 咂嘴弄舌 咂嘴舔唇

  嘴直心快 咂嘴咂舌

  聱牙戟口 聱牙佶屈 聱牙诘曲 聱牙诘屈 �牙诘屈

  北门南牙 拨嘴撩牙 齿牙春色 齿牙为猾 齿牙为祸

  齿牙馀惠 齿牙馀慧 齿牙余论 齿牙馀论 齿牙之猾

  戴发含牙 斗牙拌齿 打牙犯嘴 打牙配嘴 辅牙相倚

  狗口里生不出象牙 狗口里吐不出象牙 高牙大纛 根牙盘错 根牙磐错

  钩爪锯牙 狗嘴里吐不出象牙 虎口拔牙 含牙带角 含牙戴角

  金口玉牙 佶屈聱牙 诘屈聱牙 诘曲聱牙 诘诎聱牙

  诘屈�牙 锯牙钩爪 强嘴硬牙 磕牙料嘴 嗑牙料嘴

  课嘴撩牙 利齿伶牙 俐齿伶牙 利齿能牙 伶牙俐齿

  灵牙利齿 磨牙吮血 磨牙凿齿 能牙利齿 雀角鼠牙

  青面獠牙 犬牙交错 犬牙盘石 犬牙相错 犬牙相制

  犬牙鹰爪 鼠雀之牙 拾人牙慧 鼠牙雀角 讪牙闲嗑

  铁面枪牙 挑牙料唇 铁嘴钢牙 舞爪张牙 象牙之塔

  牙白口清 咬定牙根 咬定牙关 咬紧牙关 牙签锦轴

  牙签万轴 牙签犀轴 牙签玉轴 咬牙恨齿 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以牙还牙 咬牙切齿 牙牙学语 泽吻磨牙 龇牙咧嘴

  龇牙裂嘴 张牙舞爪

  擦拳磨掌 擦拳抹掌 擦掌磨拳 抵掌而谈 扼腕抵掌

  抚掌大笑 抚掌击节 孤掌难鸣 高掌远跖 高掌远跖

  股掌之上 烂若披掌 了如指掌 烂如指掌 了若指掌

  摩拳擦掌 磨拳擦掌 明如指掌 难鸣孤掌 如运诸掌

  如指诸掌 世掌丝纶 握拳透掌 惜指失掌 一个巴掌拍不响

  易如反掌 易如翻掌 易同反掌 易于反掌 鱼与熊掌

  运之掌上 掌上观文 掌上观纹 掌上明珠 指掌可取

  鼻青额肿 攒眉蹙额 愁眉蹙额 额蹙心痛 额手称庆

  额首称庆 额手称颂 额手相庆 额外主事 坚额健舌

  疾首蹙额 举手加额 焦头烂额 燋头烂额 烂额焦头

  龙门点额 目语额瞬 破头烂额 头焦额烂 头痛额热

  铜头铁额 燕额虎头 以手加额

  挨肩擦脸 变脸变色 鼻青脸肿 愁眉苦脸 戴头识脸

  打肿脸充胖子 反脸无情 灰头土脸 急赤白脸 焦眉苦脸

  哭丧着脸 脸红耳赤 脸红耳热 脸红筋暴 脸黄肌瘦

  脸红筋涨 脸青鼻肿 脸无人色 柳腰莲脸 满脸春风

  满脸春色 没头没脸 劈头盖脸 *头正脸 死皮赖脸

  讪皮讪脸 神头鬼脸 桃腮粉脸 杏脸桃腮 涎脸饧眼

  涎脸涎皮 涎皮赖脸 嬉皮笑脸 嘻皮涎脸 嘻皮笑脸

  涎皮涎脸 杏腮桃脸 油头滑脸 有头有脸 攒眉苦脸

  抓破脸皮 抓破脸子

  阿鼻地狱 鼻端出火 鼻端生火 鼻垩挥斤 鼻孔朝天

  鼻孔辽天 鼻孔撩天 鼻青额肿 鼻青脸肿 鼻青眼乌

  鼻青眼肿 鼻青眼紫 鼻头出火 鼻塌唇青 鼻塌唇青

  鼻塌嘴歪 鼻息如雷 鼻肿眼青 嗤之以鼻 耳满鼻满

  横挑鼻子竖挑眼 寒心酸鼻 开山鼻祖 脸青鼻肿 抹一鼻子灰

  听人穿鼻 掩鼻而过 一鼻孔出气 掩鼻偷香 鹰鼻鹞眼

  一鼻子灰 有鼻子有眼 仰人鼻息 异香扑鼻

  把臂入林 把臂徐去 臂有四肘 虫臂鼠肝 掉臂不顾

  搤臂啮指 割臂盟公 割臂之盟 交臂历指 交臂失之

  交臂相失 九折臂 六臂三头 啮臂之好 如臂使指

  攘臂一呼 鼠臂虮肝 使臂使指 鼠肝虫臂 三首六臂

  三头八臂 三头六臂 失之交臂 失诸交臂 螳臂当车

  螳臂挡车 螳臂当辙 袒臂挥拳 螳螂奋臂 铜头铁臂

  揎拳裸臂 相失交臂 揎腕攘臂 一臂之力 振臂一呼

  枕山臂江

  鼻塌嘴歪 笨嘴笨舌 拨嘴撩牙 笨嘴拙舌 颠唇簸嘴

  点头咂嘴 打牙犯嘴 打牙配嘴 多嘴多舌 钉嘴铁舌

  多嘴献浅 狗嘴里吐不出象牙 乖嘴蜜舌 箭穿雁嘴 鸡烂嘴巴硬

  尖嘴薄舌 尖嘴猴腮 强嘴拗舌 强嘴硬牙 磕牙料嘴

  嗑牙料嘴 课嘴撩牙 驴唇不对马嘴 驴唇马嘴 麟角凤嘴

  驴头不对马嘴 牛头不对马嘴 弄嘴弄舌 贫嘴薄舌 贫嘴恶舌

  贫嘴滑舌 贫嘴贱舌 强唇劣嘴 七口八嘴 七舌八嘴

  七嘴八舌 轻嘴薄舌 七张八嘴 七嘴八张 人多嘴杂

  三寸鸟,七寸嘴 说嘴郎中 耍嘴皮子 使嘴使舌 挑唇料嘴

  弹空说嘴 调嘴调舌 铁嘴钢牙 甜嘴蜜舌 调嘴弄舌

  调嘴学舌 心巧嘴乖 咸嘴淡舌 虚嘴掠舌 心直嘴快

  摇嘴掉舌 油嘴花唇 油嘴滑舌 有嘴没舌 有嘴没心

  有嘴无心 鹰嘴鹞目 油嘴油舌 嘴尖舌头快 嘴快舌长

  嘴清舌白 嘴甜心苦 龇牙咧嘴 龇牙裂嘴 拙嘴笨腮

  拙嘴笨舌 张嘴挢舌 咂嘴弄唇 咂嘴弄舌 咂嘴舔唇

  嘴直心快 咂嘴咂舌

  聱牙戟口 聱牙佶屈 聱牙诘曲 聱牙诘屈 謷牙诘屈

  北门南牙 拨嘴撩牙 齿牙春色 齿牙为猾 齿牙为祸

  齿牙馀惠 齿牙馀慧 齿牙余论 齿牙馀论 齿牙之猾

  戴发含牙 斗牙拌齿 打牙犯嘴 打牙配嘴 辅牙相倚

  狗口里生不出象牙 狗口里吐不出象牙 高牙大纛 根牙盘错 根牙磐错

  钩爪锯牙 狗嘴里吐不出象牙 虎口拔牙 含牙带角 含牙戴角

  金口玉牙 佶屈聱牙 诘屈聱牙 诘曲聱牙 诘诎聱牙

  诘屈謷牙 锯牙钩爪 强嘴硬牙 磕牙料嘴 嗑牙料嘴

  课嘴撩牙 利齿伶牙 俐齿伶牙 利齿能牙 伶牙俐齿

  灵牙利齿 磨牙吮血 磨牙凿齿 能牙利齿 雀角鼠牙

  青面獠牙 犬牙交错 犬牙盘石 犬牙相错 犬牙相制

  犬牙鹰爪 鼠雀之牙 拾人牙慧 鼠牙雀角 讪牙闲嗑

  铁面枪牙 挑牙料唇 铁嘴钢牙 舞爪张牙 象牙之塔

  牙白口清 咬定牙根 咬定牙关 咬紧牙关 牙签锦轴

  牙签万轴 牙签犀轴 牙签玉轴 咬牙恨齿 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以牙还牙 咬牙切齿 牙牙学语 泽吻磨牙 龇牙咧嘴

  龇牙裂嘴 张牙舞爪

  擦拳磨掌 擦拳抹掌 擦掌磨拳 抵掌而谈 扼腕抵掌

  抚掌大笑 抚掌击节 孤掌难鸣 高掌远跖 高掌远跖

  股掌之上 烂若披掌 了如指掌 烂如指掌 了若指掌

  摩拳擦掌 磨拳擦掌 明如指掌 难鸣孤掌 如运诸掌

  如指诸掌 世掌丝纶 握拳透掌 惜指失掌 一个巴掌拍不响

  易如反掌 易如翻掌 易同反掌 易于反掌 鱼与熊掌

  运之掌上 掌上观文 掌上观纹 掌上明珠 指掌可取

  成语“一衣带水”中的“水”原指:()

  A、黄河 B、长江 C、淮河

  答案:B

  解析:

  成语“一衣带水”出自《南史・陈纪下》:“我为百姓父母,岂可一衣带水不拯之乎?” 意思是一条衣带那样狭窄的水。指虽有江河湖海相隔,但距离不远,不足以成为交往的障碍。


小学语文成语故事优选【10】份(扩展7)

——成语故事有哪些优选【5】份

  有个人卖矛和盾。他说盾最牢固,又说矛最锐利。有个人问他用矛来戳盾会如何?他答不出来,古人称其为自相矛盾。

  故事:公元前712年,郑庄公借口许庄公不听周天子的命令,联合齐、鲁两国消灭许国,在处置问题上齐历公提议让鲁国管辖,鲁隐公则提议让郑庄公管辖。郑庄公量力而行将许国分成东西两块,东部由许庄公之弟许叔管,西边交大夫公孙获管辖。

  东汉末年,刘表过世,刘琮投降曹操,情势对刘备与孙权极为不利。刘备派诸葛亮随鲁肃一齐前去东吴去说服孙权联合抗曹。诸葛亮在孙权的殿前先后把张昭,虞翻、步陟、陆绩的投降主义驳得体无完肤,孙权最后赞同联刘抗曹

  才高八斗

  出处: 南朝·宋·无名氏《释常谈·斗之才》文章多,谓之八斗之才。谢灵运尝曰:“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斗,我得一斗,天下兵分一斗。”

  释义: 比喻极有才华。

  故事: 南朝宋国有谢灵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山水诗作家。他的诗,大都描写会稽、永嘉、庐山等地的山水名胜,善于刻划自然景物,开创了文学史上的山水诗一派。

  他写的诗艺术性很强,尤其注意形式美,很受文人雅士的喜爱。他的诗篇一传出来,人们就竞相抄录,流传很广。宋文帝很赏识他的文学才能,特地将他召回京都任职,并把他的诗作和书法称为“二宝”,常常要他边侍宴,边写诗作文。

  一直自命不凡的谢灵运受到这种礼遇后,更加狂妄自大。有一次,他一边喝酒一边自夸道:“魏晋以来,天下的文学之才共有一石(一种容量单位,一石等于十斗),其中曹子建(即曹植)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其他的人共分一斗。”

  不寒而栗

  汉武帝时,有一个人名叫义纵,因为受到太后的恩宠,做了上党郡某县令。上任以后,公务办得很出色,案子处理上敢作敢为,不论是有钱有势的豪绅,还是*民,只要犯了法,义纵秉**办,皇上很赞赏他,调他做河内郡都尉。一到任,他立即把祸害一方的豪门大族满门抄斩,一时间,河内郡的治安和社会风气大有好转,有人不慎把东西失落在道路上,也没有人抢走据为已有

  义纵调到南阳任太守时,一个做恶多端的豪强地主宁成,正在南阳居住。宁成为了讨好义纵,每次迎送都装出谦恭的样子。但是,义纵对他的恶行早有所闻,到南阳后立即展开调查,很快就查清他的罪行,把他关押起来。

  后来,汉武帝又任命义纵做定襄太守。当时定襄的社会治安历史学家混乱。义纵到任以后,把押在狱中的没有加开具的二百多名重犯,以及为重犯开脱罪责进赂的二百多名门客亲属,一律严加追究,拘捕治罪,一天之内处死的`就有四百多名。从此以后,定襄的人一听到义纵的名字就“不寒而栗”--天气不冷却浑身发抖。

  百川归海

  出处《淮南子·记论讯》

  百川异源,而险归于海。

  释义 表示众多的事物汇集一处,也用来比喻大势所趋,众望所 归。

  故事 西汉的思想家、文学家刘安,是汉高祖刘邦的孙子,袭父封 为淮南王。他爱好读书鼓琴,才思敏捷,曾召祟兵客和懂得天文、医 学、历算、占卜等数千人,集体编写了一部数十万字的书《鸿烈》,也 称《淮南子》 《淮南子》中有一篇《记论训》,讲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些情况, 它的基本观点是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文章中写道:我们的祖先早 先住在山洞里和水旁边,衣着非常简陋,生活十分艰苦。后来出了圣 人,他们带领人们建造宫室;这样人们才从山洞里走出来,住进了可 以躲避风雨寒暑的房子。圣人又教人们制造农具和兵器,用来耕作 和捕杀猛兽,使人们的生活比过去有了保障。后来,圣人又制礼作 乐,订出各种各样的规矩,使人们有了礼节和约束。由此可见,社会 是不断发展的,人们不是老是用一个方式生活。所以对古时候的制 度,如果不再适合使用,就应该废除,而对于现在的,如果适合使用, 就应该发扬。以上的一切都说明,像千百条来自不同源头的江河,但 最后都会归流入大海一样,各人做的事不同,但都是为了求得更好 地治理社会,过更美好的生活。

  不屈不挠

  出处:《汉书·叙传下》 乐昌笃实,不能不离。遭闲既多,是用废黜。

  释义:“挠”,弯曲,屈服。形容在恶势力和困难面前不屈服,不低 头。

  故事: 王商,字子威,继承父亲的封号为乐吕侯,是汉成帝的丞 相,他为人耿直,作风正派。

  汉成帝三年的秋天,京城长安城中忽然有传言说要发大水了, 长安城就要被水吞没了。刹时间,整个长安城的老百姓都惊慌起来 大家扶老携幼,争相逃命。

  消息传到宫中,汉成帝立即召集文武百官到宫中议事,商量对 策。成帝的舅父、大将军王凤也惊慌失措,劝成帝、太后赶快躲到船 上去准备撤离。大臣们也纷纷附和王凤的意见。只有孙丞相王商坚决 反对,他认为大水不可能突然而来,一定是谣传,在这个关键时刻 更不能轻易撤离,这样只会使人心更加慌乱。成帝采纳了王商的意 见,过了一会,城里也没见大水来,谣言不攻自破,城里的秩序也慢 慢恢复了。调查下来,确实是传言失实。成帝对王商能力排众议很赞 赏。王凤却认为是王商使他下不了台,因此心怀不满。

  王凤有个亲戚叫杨肜,是琅那太守,因为没有把他管辖的地方 管理好,王商要办他的罪,王凤为此亲自跑到王商面前,替杨肜说 情,为他开脱。王商坚持原则,免去了杨肜的官职,王凤更加怀恨在 心,千方百计想要打击报复。于是他勾结了同伙,诬陷王商。汉成帝 最后听信了谗言,罢免了王商的丞相职务。

  但是,是非自有公论。《汉书》的作者班固在撰写王商的传记时 对王商的评价是:为人诚实公正,不屈不侥。这样的评论是很客观公 正的。

  东施效颦

  说春秋时候,越国有个名叫西施的姑娘,她非常美丽、漂亮,一举一动也很动人。他有心口疼的疾病,犯病时总是用手按住胸口,紧皱眉头。因为人们喜欢她,所以她这副病态,在人们眼里也妩媚可爱,楚楚动人。 西施的邻村有个丑姑娘叫东施,总是想方设法打扮自己。有一次在路上碰到西施,见西施手捂胸口,紧皱眉头,显得异常美丽。她想难怪人们说她漂亮,原来是做出这种样子。如果我也做这个姿势,肯定就变漂亮了。于是她模仿西施的病态。结果人们见了原来就丑的她,现在变成这种疯疯癫癫的样子,象见了鬼一样,赶紧把门关上。


  成语故事(1):画饼充饥

  曹操在征讨张绣时饥渴难耐,这时曹操登上高山观望声称前边有梅林,此时渡过哗变的危机,后人称这次事情为画饼充饥。

  成语故事(2):卧薪尝胆

  话说吴国与越国打仗,吴王夫差战败,其后他每一天睡在干柴上,每一天吃苦胆,最终以弱胜强,打败了越王勾践,这就就是有名的卧薪尝胆。

  成语故事(3):自相矛盾

  有个人卖矛和盾。他说盾最牢固,又说矛最锐利。有个人问他用矛来戳盾会如何?他答不出来,古人称其为自相矛盾。

  成语故事(4):刻舟求剑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也可称为途经江的人),把佩戴的剑掉进了江里。他匆忙在船沿上刻上一个记号,说:"这儿就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靠岸后,此时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但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船已经走(行驶)了很远,而剑还在本来的地方。

  成语故事(5):乘风破浪

  古代南北朝的时候,宋国有位将军姓宗名悫,他从小就很勇敢,也很有抱负。有一天,宗悫的叔父问他有什么志向,宗悫回答道:“愿乘长风,破万里浪。”意思就是:我必须要突破一切障碍,勇往直前,干一番事业。宗悫经过勤学苦练,努力奋斗,最后成为一位能征善战的将军。

  成语故事(6):疑邻盗斧

  从前有个乡下人,丢了一把斧子。他以为就是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于就是处处注意那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越看越觉得那人像就是盗斧的贼。之后,丢斧子的人找到了斧子,原先就是前几天他上山砍柴时,一时疏忽失落在山谷里。找到斧子后,他又碰见了邻居的儿子,再留心看看他,怎样也不像贼了。

  成语故事(7):不可救药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凡伯不但有诗才,而且善于治理国事。之后,此时他在周厉王身边辅佐朝政。但就是,周厉王飞横跋扈,枉法断事。此时奸臣则百般诌媚讨好。凡伯直言相劝,列数朝政弊端,奸臣却在周厉王耳边说他的坏话。周厉王对凡伯十分厌烦,从此,奸臣出入宫廷,不把凡伯放在眼里。凡伯十分愤慨,写了一首诗,之后收入《诗经》。诗中抨击奸臣说:“作恶多端,不可救药!”

  成语故事(8):乐不思蜀

  三国时期,刘备占据蜀地,创立蜀国。他死后,儿子刘禅继位,。刘禅昏庸无能,在那些有才干的大臣死后,蜀国就被魏所灭。刘禅投降后,魏王曹髦(máo)封他一个食俸禄无实权的“安乐公”称呼,并将他迁居魏国京都许昌居住。在一次宴会上,司马昭当着刘禅的面存心部署演出蜀地的歌舞。刘禅侍从人员想到灭亡的故国,都十分难过,刘禅却对司马昭说:“此间乐,不思蜀。”他一点儿也不想念蜀国。

  成语故事(9):量力而为

  故事:公元前712年,郑庄公借口许庄公不听周天子的命令,联合齐、鲁两国消灭许国,在处置问题上齐历公提议让鲁国管辖,鲁隐公则提议让郑庄公管辖。此时郑庄公量力而行将许国分成东西两块,东部由许庄公之弟许叔管,西边交大夫公孙获管辖。

  成语故事(10):凿壁借光

  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但光明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明,让光明照在书上来读。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的,就是个有钱的人,家中有许多书。此时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主人以为很奇怪,问他为啥这样,他说:“我但愿能得到你家的书,通读一遍。”主人听了,深为感叹,此时就把书借给他读。于就是匡衡成了大学问家。

  成语故事(11):舌战群儒

  东汉末年,刘表过世,刘琮投降曹操,情势对刘备与孙权极为不利。刘备派诸葛亮随鲁肃一齐前去东吴去说服孙权联合抗曹。诸葛亮在孙权的殿前先后把张昭,虞翻、步陟、陆绩的投降主义驳得体无完肤,孙权最后赞同联刘抗曹。


小学语文成语故事优选【10】份(扩展8)

——开诚布公成语故事优选【五】份

  【拼音】kāi chéng bù gōng

  【解释】指以诚心待人,坦白无私。 开:打开,拿出;诚:诚实,真诚;布:公布,现出;公:公*,公道。 开诚:敞开胸怀,表示诚意; 布公:公正无私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出处】:这个成语来源于《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评》,诸葛亮之相国也......开诚心,布公道。

  【性质】褒义词

  【用法】联合式;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

  【近义词】 待人以诚、开诚相见、襟怀坦白

  【反义词】 勾心斗角、尔虞我诈

  【故事】:

  三国时,蜀汉的丞相诸葛亮极得皇帝刘备的信任。刘备临终前,曾将自己的儿子刘禅托付给他,请他帮助刘禅治理天下,并且诚恳地表示,你能辅佐他就辅佐他,如果他不好好听你话,干出危害国家的事来,你就取而代之。

  刘备死后,诸葛亮尽全力帮助*庸的后主刘禅治理国家。有人劝他进爵称王,他严词拒绝,并认为自己受先帝委托,已经担任了这么高的官职;如今讨伐曹魏没见什么成效,却要加官进爵,这样做是不义的。诸葛亮待人处事公正合理,不徇私情。马谡(sù)是他非常看重的一位将军,在攻打曹魏时当前锋。因为违反节制,失守街亭,诸葛亮严守军令状规定,忍痛杀了他。马谡临刑前上书诸葛亮,说自己虽然死去,在九泉之下也没有怨恨。诸葛亮自己也为失守街亭等承担责任,请求后主批准他由丞相降为右将军。他还特地下令,要下属批评他的缺点和错误。这在当时是罕见的。

  公元234年,诸葛亮病死于军中。他一生清贫,并无什么产业留给后代。

  【成语故事】三国时期,蜀主刘备在临死前要诸葛亮辅佐刘禅执政,如刘禅不听话,可以取而代之。刘备死后,诸葛亮待人处事开诚布公,不徇私情与谋私利,街亭失守,他挥泪斩马谡,自己也请求降职,他忠心耿耿为蜀国而死。

  【注音】kāi chéng bù gōng

  【典故】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评》

  【解释】开诚:敞开胸怀,显示诚意。指以诚心待人,坦白无私。

  【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指真诚待人

  【近义词待人以诚、开诚相见、襟怀坦白

  【反义词】勾心斗角、尔虞我诈

  【同韵词】蔽明塞聪、顿足��胸、有无相通、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年迈龙钟、一代文宗、目达耳通、融释贯通、道弟称兄、原始察终、......

  【成语示列】上头的公事是叫地方官时时接见商人,与商人开诚布公,联络一气。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五十四回

  【成语造句】

  ◎ 我以为国共问题也是这样,顶好道德问题,一字不谈,"开诚布公"的话,一句不说,纯从机构这一点下手。

  ◎ 有了这种自觉性,就能*等待人,谦虚礼让;就能开诚布公,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与地方有关的工作,就能自觉接受当地党委和**的领导,模范遵守地方的有关政策和规定。

  ◎ 功能性阳痿自然离不开精神治疗,这中间,夫妻之间的互相体谅、互相关心、互相爱抚是最要紧的,双方存有什么疙瘩,可以开诚布公讲明,以取得对方谅解,消除一切不必要的顾虑或埋怨。

  开诚:敞开胸怀,显示诚意。指以诚心待人,坦白无私。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评》:“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

  上头的公事是叫地方官时时接见商人,与商人开诚布公,联络一气。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五十四回

  待人以诚、开诚相见、襟怀坦白

  勾心斗角、尔虞我诈

  包大人的告示

  包大人的告示

  作谓语、定语、状语;指真诚待人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评》,诸葛亮之相国也......开诚心,布公道。

  三国时,蜀汉的丞相诸葛亮极得皇帝刘备的信用。刘备临终前,曾将自己的儿子刘禅托付给他,请他帮助刘禅治理天下,并且诚恳地表示,你能辅佐他就辅佐他,如果他不好好听你话,干出危害国家的事来,你就取而代之。

  刘备死后,诸葛亮尽全力帮助*庸的后主刘禅治理国家。有人劝他进爵称王,他严词拒绝,并认为自已受先帝委托,已经担任了这么高的官职;如今讨伐曹魏没见什么成效,却要加官进爵,这样做是不义的。

  诸葛亮待人处事公正合理,不徇私情。马谡是他非常看重的一位将军,在攻打曹魏时当前锋。因为违反节制,失守街亭,诸葛亮严守军令状规定,忍痛杀了他。马谡临刑前上书诸葛亮,说自己虽然死去,在九泉之下也没有怨恨。诸葛亮自已也为失守街亭等承担责任,请求后主批准他由丞相降为右将军。他还特地下令,要下属批评他的缺点和错误。这在当时是罕见的。

  公元234年,诸葛亮病死于军中。他一生清贫,并无什么产业留给后代。

  三国时,蜀汉的丞相诸葛亮是一个既有能力又有衷心的贤臣,得到皇帝刘备的重用。

  刘备临终前,曾将自己的儿子刘禅托付给他,让他帮助刘禅治理天下。刘备甚至诚恳地留下遗言:如果刘禅不好好听你的话,做出危害国家的事,你就取而代之,自己做皇帝。诸葛亮非常感动,表示要好好地效忠少主刘禅。

  刘备死后,诸葛亮竭尽全力帮助刘禅治理国家。有人劝他自封为王,但他严厉地拒绝了。他对身边的人说:“我已经受先帝委托,担任了这么高的官职。如今讨伐曹魏又没什么成效,你们却要我加官晋爵,这是不忠不义的事情啊!”

  诸葛亮为人处世公正合理,不徇私情。马谡(sù)是他非常器重的一位将军,在攻打曹魏时,因为大意轻敌,失守街亭这个地方。诸葛亮因为马谡已经立下军令状,所以忍痛杀了马谡。马谡临刑前上书诸葛亮,说自己虽然死去,在九泉之下也没有怨恨。诸葛亮自己也为失守街亭主动承担责任,请求后主批准他由丞相降为右将军。他还特地下令,要下属坦率地批评他的缺点和错误,这在当时是十分罕见的.。所以,后人在写史书时,就用“开诚心,布公道”来形容这位贤臣。

  成语“开诚布公”由“开诚心,布公道”缩略而来。人们常用它来比喻对人态度诚恳,坦白无私。

  【拼音】kāi chéng bù gōng

  【解释】指以诚心待人,坦白无私。 开:打开,拿出;诚:诚实,真诚;布:公布,现出;公:公*,公道。 开诚:敞开胸怀,表示诚意; 布公:公正无私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出处】:这个成语来源于《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评》,诸葛亮之相国也......开诚心,布公道。

  【性质】褒义词

  【用法】联合式;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

  【近义词】 待人以诚、开诚相见、襟怀坦白

  【反义词】 勾心斗角、尔虞我诈

  【故事】:

  三国时,蜀汉的丞相诸葛亮极得皇帝刘备的信任。刘备临终前,曾将自己的儿子刘禅托付给他,请他帮助刘禅治理天下,并且诚恳地表示,你能辅佐他就辅佐他,如果他不好好听你话,干出危害国家的事来,你就取而代之。

  刘备死后,诸葛亮尽全力帮助*庸的后主刘禅治理国家。有人劝他进爵称王,他严词拒绝,并认为自己受先帝委托,已经担任了这么高的官职;如今讨伐曹魏没见什么成效,却要加官进爵,这样做是不义的'。诸葛亮待人处事公正合理,不徇私情。马谡(sù)是他非常看重的一位将军,在攻打曹魏时当前锋。因为违反节制,失守街亭,诸葛亮严守军令状规定,忍痛杀了他。马谡临刑前上书诸葛亮,说自己虽然死去,在九泉之下也没有怨恨。诸葛亮自己也为失守街亭等承担责任,请求后主批准他由丞相降为右将军。他还特地下令,要下属批评他的缺点和错误。这在当时是罕见的。

  公元234年,诸葛亮病死于军中。他一生清贫,并无什么产业留给后代。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