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器晚成的成语故事 (菁华5篇)

首页 / 成语故事 / | 2022-10-03 00:00:00 成语故事

大器晚成的成语故事1

  【拼音】

  大器晚成

  dà qì wǎn chéng

  【释义】

  大器:比喻大才。指能担当重任的人物要经过长期的'锻炼,所以成就较晚。也用做对长期不得志的人的安慰话。

  【出处】

  李耳《老子》:“大器晚成,大音希声。”

  【主人公】

  【近义词】

  后生可畏

  【反义词】

  不堪造就、冥顽不灵

  【成语故事】

  袁绍身边的一位门客,名叫崔琰,他从小喜*武艺,到了23岁才开始读《论语》、《韩诗》,求师学*。

  由于他刻苦努力,学问也逐渐多起来。当时袁绍的士兵非常残暴,掘开坟墓将尸骨暴露出来。崔琰劝说袁绍不要这样做,袁绍认为他说得对,封他为骑都尉。后来,崔琰跟随曹操,为曹操出了不少主意。

  在他作尚书时,曹操想立曹植为嗣子,而崔琰反对,他说:“自古以来的规矩是立长子,怎么能立曹植呢?”曹植是崔琰的侄女婿,尽管是亲属他也不偏袒,曹操十分佩服他的公正,崔琰有个堂弟叫崔林,年轻时既无成就也无名望,亲戚朋友都看不起他,可是崔琰却很器重他,崔琰常对人说:“才能大的人需要长时间才能成器,崔林将来一定会成大器。”后来,崔林果然当上了翼州主簿、御史中丞,还在魏文帝手下任过司空。

大器晚成的成语故事2

  [释义] 大器:大的材料;比喻人才。原指大的材料需要长时间才能成器。后指能担当大事的人要经过长期锻炼;成名往往较晚;也用作对长期不得意的人的一种安慰。

  [语出] 《老子》:“大器晚成;大音稀声;大象无形。”

  [辨形] 器;不能写作“气”。

  [*义] 后生可畏

  [反义] 不堪造就 冥顽不灵

  [用法] 常用作对长期不得意;无成就的人安慰的客套话。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

  [结构] 主谓式。

  [例句] 只要能成材;~也未尝不可。

  [英译] A great man will succeed late in life。

  [成语故事]

  袁绍身边的一位门客,名叫崔琰,他从小喜*武艺,到了23岁才开始读《论语》、《韩诗》,求师学*。

  由于他刻苦努力,学问也逐渐多起来。当时袁绍的士兵非常残暴,掘开坟墓将尸骨暴露出来。崔琰劝说袁绍不要这样做,袁绍认为他说得对,封他为骑都尉。后来,崔琰跟随曹操,为曹操出了不少主意。

  在他作尚书时,曹操想立曹植为嗣子,而崔琰反对,他说:“自古以来的规矩是立长子,怎么能立曹植呢?”曹植是崔琰的侄女婿,尽管是亲属他也不偏袒,曹操十分佩服他的公正,崔琰有个堂弟叫崔林,年轻时既无成就也无名望,亲戚朋友都看不起他,可是崔琰却很器重他,崔琰常对人说:“才能大的人需要长时间才能成器,崔林将来一定会成大器。”后来,崔林果然当上了翼州主簿、御史中丞,还在魏文帝手下任过司空。

  造句

  1、村上春树大器晚成,29岁才写他的第一部作品。

  2、你别瞧不起人,铁杵磨成绣花针,只要有心,哪怕大器晚成!

  3、谈到她的高中经历时,莉顿说:“当时我不火,我属于大器晚成吧。”

  4、它只对那些要把他们同化进我们的特殊的、大器晚成的、历史上偶然的生命形式还不晚的人来说才可能是显而易见的。

  5、这位画家大器晚成,年轻时毫无名气。

  6、五角大楼的战略分析家们开始把印度看作是一个能够抗衡*的大器晚成的超级大国和民主强国。

  7、自古以来,少年得志的固然多,大器晚成的也不少。

  8、而它不但强烈而清晰地表达了亲子之爱和信念,而且讲述了两个男人如何通过婚姻一个出乎意料地大器晚成,另一个与来自田纳西州的黑人女性非法结合得到上帝的恩典的故事。

  9、我这小孩是笨鸟慢飞,盼他可以大器晚成。

  10、报纸上形容王老爹说:“老爹笔耕数十年,金鼎获奖,大器晚成。”

大器晚成的成语故事3

  成语解释:

  大器:大的材料;比喻人才。原指大的材料需要长时间才能成器。后指能担当大事的人要经过长期锻炼;成名往往较晚;也用作对长期不得意的人的一种安慰。

  成语出处:先秦 李耳《老子》:“大器晚成,大音希声。”

  成语简拼:DQWC

  成语注音:ㄉㄚˋ ㄑ一ˋ ㄨˇ ㄥˊ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用法:大器晚成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年纪大才成才。

  成语结构:主谓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辨形:器,不能写作“气”。

  近义词后生可畏

  反义词不堪造就、冥顽不灵

  成语例子:二位先生高才久屈,将来定是大器晚成的。(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十九回)

  英语翻译:A great man will succeed late in life.

  日语翻译:たいきんせい

  其他翻译:<法>un grand génie ne se révèle que tardivement

  成语谜语:百岁挂帅;夜校出人才

  成语故事:

  袁绍身边的一位门客,名叫崔琰,他从小喜*武艺,到了23岁才开始读《论语》、《韩诗》,求师学*。

  由于他刻苦努力,学问也逐渐多起来。当时袁绍的士兵非常残暴,掘开坟墓将尸骨暴露出来。崔琰劝说袁绍不要这样做,袁绍认为他说得对,封他为骑都尉。后来,崔琰跟随曹操,为曹操出了不少主意。

  在他作尚书时,曹操想立曹植为嗣子,而崔琰反对,他说:“自古以来的规矩是立长子,怎么能立曹植呢?”曹植是崔琰的侄女婿,尽管是亲属他也不偏袒,曹操十分佩服他的公正,崔琰有个堂弟叫崔林,年轻时既无成就也无名望,亲戚朋友都看不起他,可是崔琰却很器重他,崔琰常对人说:“才能大的人需要长时间才能成器,崔林将来一定会成大器。”后来,崔林果然当上了翼州主簿、御史中丞,还在魏文帝手下任过司空。

大器晚成的成语故事4

  【拼音】

  大器晚成

  dà qì wǎn chéng

  【释义】

  大器:比喻大才。指能担当重任的人物要经过长期的锻炼,所以成就较晚。也用做对长期不得志的人的安慰话。

  【出处】

  李耳《老子》:“大器晚成,大音希声。”

  【主人公】

  【近义词】

  后生可畏

  【反义词】

  不堪造就、冥顽不灵

  【成语故事】

  袁绍身边的一位门客,名叫崔琰,他从小喜*武艺,到了23岁才开始读《论语》、《韩诗》,求师学*。

  由于他刻苦努力,学问也逐渐多起来。当时袁绍的士兵非常残暴,掘开坟墓将尸骨暴露出来。崔琰劝说袁绍不要这样做,袁绍认为他说得对,封他为骑都尉。后来,崔琰跟随曹操,为曹操出了不少主意。

  在他作尚书时,曹操想立曹植为嗣子,而崔琰反对,他说:“自古以来的规矩是立长子,怎么能立曹植呢?”曹植是崔琰的侄女婿,尽管是亲属他也不偏袒,曹操十分佩服他的公正,崔琰有个堂弟叫崔林,年轻时既无成就也无名望,亲戚朋友都看不起他,可是崔琰却很器重他,崔琰常对人说:“才能大的人需要长时间才能成器,崔林将来一定会成大器。”后来,崔林果然当上了翼州主簿、御史中丞,还在魏文帝手下任过司空。

大器晚成的成语故事5

  【成语】:

  大器晚成

  【拼音】:

  dà qì wǎn chéng

  【解释】:

  大器:比喻大才。指能担当重任的人物要经过长期的锻炼,所以成就较晚。也用做对长期不得志的人的安慰话。

  【成语故事】:

  东汉末年,有个叫崔琰的人,从小就喜欢舞枪弄刀,不喜欢读书,到了二十多岁才开始拜师学*。崔琰很聪明,再加上他学*很刻苦,后来成为一个能文能舞的人。崔琰有个堂弟叫崔林,年轻时不爱说话,看起来呆头呆脑的,所以有许多人都瞧不起他,说他将来不会有什么出息。崔琰却说:才能大的人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显露出来,等崔林年纪再大些,他肯定能成大器的。后来,崔林果然在魏文帝时做了司空,并被封为安阳侯。这个成语指能担当大事的人要经过长期的锻炼,所以成名较晚。

  【造句】:

  1、村上春树大器晚成,29岁才写他的第一部作品。

  2、你别瞧不起人,铁杵磨成绣花针,只要有心,哪怕大器晚成!

  3、谈到她的高中经历时,莉顿说:“当时我不火,我属于大器晚成吧。”

  4、它只对那些要把他们同化进我们的特殊的、大器晚成的、历史上偶然的生命形式还不晚的人来说才可能是显而易见的。

  5、这位画家大器晚成,年轻时毫无名气。

  6、五角大楼的战略分析家们开始把印度看作是一个能够抗衡*的大器晚成的超级大国和民主强国。

  7、自古以来,少年得志的固然多,大器晚成的也不少。

  8、而它不但强烈而清晰地表达了亲子之爱和信念,而且讲述了两个男人如何通过婚姻一个出乎意料地大器晚成,另一个与来自田纳西州的黑人女性非法结合得到上帝的恩典的故事。

  9、我这小孩是笨鸟慢飞,盼他可以大器晚成。

  10、报纸上形容王老爹说:“老爹笔耕数十年,金鼎获奖,大器晚成。”

  11、历史上大器晚成,中年以后才成就事业的例子,不胜枚举。

  12、今年我在白金汉大学的情报史专业取得硕士学位90岁毕业似乎印证了“大器晚成”这个词,不过这样的结果并不是突然而至的,这常常是需要经过长期积累才能达到的顶峰。

  13、老师说像宋代苏洵就是个大器晚成的人。

  14、有的人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有的人则年纪大才绽放光芒,大器晚成。


大器晚成的成语故事 (菁华5篇)扩展阅读


大器晚成的成语故事 (菁华5篇)(扩展1)

——大器晚成成语故事 (菁华3篇)

大器晚成成语故事1

  成语解释:

  大器:大的材料;比喻人才。原指大的材料需要长时间才能成器。后指能担当大事的人要经过长期锻炼;成名往往较晚;也用作对长期不得意的人的一种安慰。

  成语出处:先秦 李耳《老子》:“大器晚成,大音希声。”

  成语简拼:DQWC

  成语注音:ㄉㄚˋ ㄑ一ˋ ㄨˇ ㄥˊ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用法:大器晚成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年纪大才成才。

  成语结构:主谓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辨形:器,不能写作“气”。

  近义词后生可畏

  反义词不堪造就、冥顽不灵

  成语例子:二位先生高才久屈,将来定是大器晚成的`。(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十九回)

  英语翻译:A great man will succeed late in life.

  日语翻译:たいきんせい

  其他翻译:<法>un grand génie ne se révèle que tardivement

  成语谜语:百岁挂帅;夜校出人才

  成语故事:

  袁绍身边的一位门客,名叫崔琰,他从小喜*武艺,到了23岁才开始读《论语》、《韩诗》,求师学*。

  由于他刻苦努力,学问也逐渐多起来。当时袁绍的士兵非常残暴,掘开坟墓将尸骨暴露出来。崔琰劝说袁绍不要这样做,袁绍认为他说得对,封他为骑都尉。后来,崔琰跟随曹操,为曹操出了不少主意。

  在他作尚书时,曹操想立曹植为嗣子,而崔琰反对,他说:“自古以来的规矩是立长子,怎么能立曹植呢?”曹植是崔琰的侄女婿,尽管是亲属他也不偏袒,曹操十分佩服他的公正,崔琰有个堂弟叫崔林,年轻时既无成就也无名望,亲戚朋友都看不起他,可是崔琰却很器重他,崔琰常对人说:“才能大的人需要长时间才能成器,崔林将来一定会成大器。”后来,崔林果然当上了翼州主簿、御史中丞,还在魏文帝手下任过司空。

大器晚成成语故事2

  袁绍身边的一位门客,名叫崔琰,他从小喜*武艺,到了23岁才开始读《论语》丶《韩诗》,求师学*。

  由于他刻苦努力,学问也逐渐多起来。当时袁绍的士兵非常残暴,掘开坟墓将尸骨暴露出来。崔琰劝说袁绍不要这样做,袁绍认为他说得对,封他为骑都尉。后来,崔琰跟随曹操,为曹操出了不少主意。

  在他作尚书时,曹操想立曹植为嗣子,而崔琰反对,他说:“自古以来的规矩是立长子,怎么能立曹植呢?”曹植是崔琰的侄女婿,尽管是亲属他也不偏袒,曹操十分佩服他的公正,崔琰有个堂弟叫崔林,年轻时既无成就也无名望,亲戚朋友都看不起他,可是崔琰却很器重他,崔琰常对人说:“才能大的人需要长时间才能成器,崔林将来一定会成大器。”后来,崔林果然当上了翼州主簿丶御史中丞,还在魏文帝手下任过司空。

  成语释义:大器:比喻大才。指能担当重任的人物要经过长期的锻炼,所以成就较晚。也用做对长期不得志的人的安慰话。

  成语出处:《老子》:“大方无隅,大器晚成。”

大器晚成成语故事3

  三国时候袁绍身边有一位门客。名叫崔琰,他从小学*武艺,不过直到23岁才开始读论语诗经等书籍。

  崔琰为人耿直很有见识,朝廷的官员们对他十分推崇,连曹操都很敬重他。当时袁绍手下的士兵非常残暴,甚至挖开坟墓毁弃敌人的尸骨,于是崔琰劝说袁绍命令士兵不要这样做,袁绍觉得他说的很有道理,就听取了他的建议,并且封他为骑都尉。

  崔琰后来跟随曹操的时候,为曹操出了不少主意。曹操想立曹植为嗣子,崔琰就反对说,自古以来的规矩都是立长子,怎么能立小儿子呢?这是不可以的呀!曹植虽是崔琰的侄女婿,但他也不偏袒,曹操很佩服他的公正。

  崔琰在对人才的识别方面有独到之处,崔琰有个堂弟名叫崔林,年轻时没有什么成就和名望,亲戚朋友都瞧不起他。但是崔琰却对这位堂弟相当器重,常常对别人说,此所谓大器晚成者也,终必远至,意思是说,能做大事的人往往要经过长期的锻炼,崔林将来一定会成大器。后来崔琳受到重用,先是在曹操手下担任主簿、御史中丞等官职,后来在魏文帝曹丕朝中担任司空,被封为安阳乡侯,成为魏国的重臣。儿童故事

  大器晚成,原意是大才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成器,后来大器晚成这个成语意思常用以比喻一个人成才成名较晚。


大器晚成的成语故事 (菁华5篇)(扩展2)

——大器晚成成语故事范本5份

  大器晚成成语故事 1

大器晚成成语故事

大器晚成

【注音】dà qì wǎn chéng

【出处】《老子》四十二章:“大方无隅,大器晚成。”

【解释】大器:比喻大才。指能担当重任的人物要经过长期的锻炼,所以成就较晚。也用做对长期不得志的人的安慰话。

【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年纪大才成才

【近义词】老有所成,奇葩晚放

【反义词】年轻有为,青年才俊

【歇后语】百岁挂帅

成语故事:

袁绍身边的.一位门客,名叫崔琰,他从小喜*武艺,到了23岁才开始读《论语》、《韩诗》,求师学*。

由于他刻苦努力,学问也逐渐多起来。当时袁绍的士兵非常残暴,掘开坟墓将尸骨暴露出来。崔琰劝说袁绍不要这样做,袁绍认为他说得对,封他为骑都尉。后来,崔琰跟随曹操,为曹操出了不少主意。

在他作尚书时,曹操想立曹植为嗣子,而崔琰反对,他说:“自古以来的规矩是立长子,怎么能立曹植呢?”曹植是崔琰的侄女婿,尽管是亲属他也不偏袒,曹操十分佩服他的公正,崔琰有个堂弟叫崔林,年轻时既无成就也无名望,亲戚朋友都看不起他,可是崔琰却很器重他,崔琰常对人说:“才能大的人需要长时间才能成器,崔林将来一定会成大器。”后来,崔林果然当上了翼州主簿、御史中丞,还在魏文帝手下任过司空。


  大器晚成成语故事 2

  东汉末年,有个名叫崔琰的人,剑法很好,他特别喜欢交朋友。可是,有些人却认为他不学无术,除了舞刀弄棒,学问上一窃不通。

  一次,他去拜访一个很有学问的人,主人让管家出来告诉他说:“主人正在潜心读书,无暇闲谈。”崔琰知道人家是嫌他没知识,感到无比羞愧,暗自下了决心,一定要好好读书,成为一个能文能武的人。从此,崔琰虚心拜师求学,学问逐渐增多起来;当时独霸北方的袁绍就把他招为谋士。袁绍被曹操所灭后,曹操久闻崔琰才干,劝崔琰归顺自己。在曹操的大本营邺城(今临漳邺镇)中,崔琰出了不少主意,很受曹操器重。

  有一次,曹操和崔琰商量,想立小儿子曹植为太子。崔琰说:“自古以来,都是立长不立幼,您立曹植,曹丕心里不服,大臣们也不服,这就种下了祸根。纵观古今,因为废长立幼引起的骨肉相残还少吗?请主公三思而行!”其实曹植还是崔琰的侄女婿,但尽管是亲属,崔琰也不偏袒,曹操十分佩服崔琰的公正。

  崔琰有个堂弟叫崔林。崔林年轻时一事无成,亲友们都看不起他,可是崔琰却很器重他,他凭自己的经历常对人说:“才能大的人需要长时间才能成器(大器晚成),崔林将来一定会成器的。”后来,崔林果然成才当上了大官。

  这个成语原意为大才需经过长期磨炼方有成就,现指成名较晚的人。

  释读: 大器:古时指贵重的器物,现比喻大才。晚:长期。成:制成。原意是指贵重的器物需要长期的雕琢才能制成(此句改为:原意是铸造越大个头的铸件(如鼎、钟)所需要冷却凝固时间就越长,冷却时间足够长,铸件方能“成器”)。现指能担当重任的人物要经过长期的锻炼,所以成就较晚。

  大器晚成成语故事 3

  成语解释:

  大器:大的材料;比喻人才。原指大的材料需要长时间才能成器。后指能担当大事的人要经过长期锻炼;成名往往较晚;也用作对长期不得意的人的一种安慰。

  成语出处:先秦 李耳《老子》:“大器晚成,大音希声。”

  成语简拼:DQWC

  成语注音:ㄉㄚ�A ㄑ一�A ㄨˇ ㄥ�@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用法:大器晚成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年纪大才成才。

  成语结构:主谓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辨形:器,不能写作“气”。

  近义词后生可畏

  反义词不堪造就、冥顽不灵

  成语例子:二位先生高才久屈,将来定是大器晚成的。(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十九回)

  英语翻译:A great man will succeed late in life.

  日语翻译:たいきんせい

  其他翻译:<法>un grand génie ne se révèle que tardivement

  成语谜语:百岁挂帅;夜校出人才

  成语故事:

  袁绍身边的一位门客,名叫崔琰,他从小喜*武艺,到了23岁才开始读《论语》、《韩诗》,求师学*。

  由于他刻苦努力,学问也逐渐多起来。当时袁绍的士兵非常残暴,掘开坟墓将尸骨暴露出来。崔琰劝说袁绍不要这样做,袁绍认为他说得对,封他为骑都尉。后来,崔琰跟随曹操,为曹操出了不少主意。

  在他作尚书时,曹操想立曹植为嗣子,而崔琰反对,他说:“自古以来的规矩是立长子,怎么能立曹植呢?”曹植是崔琰的侄女婿,尽管是亲属他也不偏袒,曹操十分佩服他的公正,崔琰有个堂弟叫崔林,年轻时既无成就也无名望,亲戚朋友都看不起他,可是崔琰却很器重他,崔琰常对人说:“才能大的人需要长时间才能成器,崔林将来一定会成大器。”后来,崔林果然当上了翼州主簿、御史中丞,还在魏文帝手下任过司空。

  大器晚成成语故事 4

  袁绍身边的一位门客,名叫崔琰,他从小喜*武艺,到了23岁才开始读《论语》、《韩诗》,求师学*。

  由于他刻苦努力,学问也逐渐多起来。当时袁绍的士兵非常残暴,掘开坟墓将尸骨暴露出来。崔琰劝说袁绍不要这样做,袁绍认为他说得对,封他为骑都尉。后来,崔琰跟随曹操,为曹操出了不少主意。

  在他作尚书时,曹操想立曹植为嗣子,而崔琰反对,他说:“自古以来的规矩是立长子,怎么能立曹植呢?”曹植是崔琰的侄女婿,尽管是亲属他也不偏袒,曹操十分佩服他的公正,崔琰有个堂弟叫崔林,年轻时既无成就也无名望,亲戚朋友都看不起他,可是崔琰却很器重他,崔琰常对人说:“才能大的人需要长时间才能成器,崔林将来一定会成大器。”后来,崔林果然当上了翼州主簿、御史中丞,还在魏文帝手下任过司空。

  大器晚成的材料

  【注音】dà qì wǎn chéng

  【出处】 《老子》四十二章:“大方无隅,大器晚成。”

  【解释】 大器:比喻大才。指能担当重任的人物要经过长期的锻炼,所以成就较晚。也用做对长期不得志的人的安慰话。

  【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年纪大才成才

  【近义词】: 老有所成,奇葩晚放

  【反义词】: 年轻有为,青年才俊

  【歇后语】: 百岁挂帅

  大器晚成的点评

  凡大器晚成的人无一不是从小就刻苦学*,积累了丰富的知识才获得机遇而成功。从现在开始认真学*,积累丰富的知识,将来才能有更大的作为。当然咋面对他人的成功要耐得住寂寞,真正的人才都是经历过千锤百炼的。

  大器晚成成语故事 5

  成语解释:

  大器:大的材料;比喻人才。原指大的材料需要长时间才能成器。后指能担当大事的人要经过长期锻炼;成名往往较晚;也用作对长期不得意的人的一种安慰。

  成语出处:先秦 李耳《老子》:“大器晚成,大音希声。”

  成语简拼:DQWC

  成语注音:ㄉㄚˋ ㄑ一ˋ ㄨˇ ㄥˊ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用法:大器晚成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年纪大才成才。

  成语结构:主谓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辨形:器,不能写作“气”。

  近义词后生可畏

  反义词不堪造就、冥顽不灵

  成语例子:二位先生高才久屈,将来定是大器晚成的。(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十九回)

  英语翻译:A great man will succeed late in life.

  日语翻译:たいきんせい

  其他翻译:<法>un grand génie ne se révèle que tardivement

  成语谜语:百岁挂帅;夜校出人才

  成语故事:

  袁绍身边的一位门客,名叫崔琰,他从小喜*武艺,到了23岁才开始读《论语》、《韩诗》,求师学*。

  由于他刻苦努力,学问也逐渐多起来。当时袁绍的士兵非常残暴,掘开坟墓将尸骨暴露出来。崔琰劝说袁绍不要这样做,袁绍认为他说得对,封他为骑都尉。后来,崔琰跟随曹操,为曹操出了不少主意。

  在他作尚书时,曹操想立曹植为嗣子,而崔琰反对,他说:“自古以来的规矩是立长子,怎么能立曹植呢?”曹植是崔琰的侄女婿,尽管是亲属他也不偏袒,曹操十分佩服他的公正,崔琰有个堂弟叫崔林,年轻时既无成就也无名望,亲戚朋友都看不起他,可是崔琰却很器重他,崔琰常对人说:“才能大的人需要长时间才能成器,崔林将来一定会成大器。”后来,崔林果然当上了翼州主簿、御史中丞,还在魏文帝手下任过司空。


大器晚成的成语故事 (菁华5篇)(扩展3)

——*历史成语故事 (菁华5篇)

  以管窥天以管窥天:克服狭隘,把“心窗”打开

  【出处】《史记·扁鹊列传》。

  【释义】以:用或从的意思;管:就是竹管、竹筒;窥是从小孔或缝隙里看。本意是从竹管里看天空,只能看到很小一部分。比喻见闻狭隘,看问题片面。

  【历史典故】

  战国时期齐国的名医扁鹊,原名秦越人。因为他救活了许多濒于死亡的人,所以当时人们把他称作传说中黄帝时代的神医扁鹊,而不去提他真实的姓名了。传说,扁鹊曾得到过仙药和秘方,能隔墙给人看病,并能看清病人的五脏六腑,病灶在什么地方。

  有一年,扁鹊带领弟子外出巡医,路过虢国都城的王宫,隔墙听到宫内一片哭声,不知除了什么事,他就向宫外守门人询问。方才得知是太子刚刚去世。扁鹊又问:“他什么时候去世的?得了什么病?”守门人回答:“今天早晨鸡叫二遍的时候去世的。太子的病是血气运行没有规律,陰陽交错而不能疏泄,所以突然昏倒而死。”扁鹊凭借自己的经验,已经知道太子得了什么病。于是,他对守门人说:“请禀告君王,我是齐国的医生秦越人,能使太子复活。”守门人瞧了瞧扁鹊,说:“先生该不是胡说吧?人死了还能治活?我听说上古有个姓俞的医生,治病不用汤剂、药酒及其他东西。一解开衣服诊视,就能知道疾病所在,然后剖开皮肤,疏通经脉。先生的医术能如此,那么太子就能再生了,不然的话,要使他再生是骗人。”扁鹊再三请求守门人,他就是不答应。扁鹊叹息说:“您说的那些治疗方法,就像从管子里去看天,从缝隙中看花纹一样。我用的治疗方法,不用给病人切脉、察看脸色、听声音,只要观察病人的体态神情,就能说出病因在什么地方。”

  守门人见他说得很有把握,终于答应替他去禀报国君。国君一听太子有救了,非常高兴,即刻请扁鹊进宫给太子看病。扁鹊仔细检查了太子的身体,切了太子的脉,然后为太子实施针灸。当银针扎进太子身体后,太子就慢慢睁开眼,嘴唇微微动了动,周围的人们都惊讶地睁大了眼睛。扎完针后,扁鹊又为太子配制了几副药,同时告诉太子侍从如何煎服。最后,他对君主说:“太子不出一个月,身体就会康复。”果然,没出一个月,太子完全恢复了健康。

  从此,扁鹊的名声就更大了。

  【成长心语】

  守门人一开始不把扁鹊看在眼里,他不相信也不了解扁鹊有如此高的医术,只能说明他见识狭隘。而生活中还有一些人,不但见识狭隘,心胸也狭隘,他们用厚厚的壳把自己严严实实地包裹起来,生活在自己狭小冷漠的世界里。他们处处以自我利益为核心,无朋友之情,无恻隐之心,不懂得宽容、谦让、理解、体贴、关心别人。他们始终生活在愤怒及痛苦的陰影下,阻碍了正常的人际交往,影响了自己的生活和学*。所以才是真正的睿智,以一种豁达、宽容的态度对待生活中的人和事。

  一饭千金 一饭千金: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淮陰侯列传》。

  【释义】千金:千两黄金。受了别人一顿饭的恩惠,要用千两黄金来回报。比喻受恩厚报。

  【历史典故】

  韩信,汉初一位叱咤风云的统帅。他本是淮陰人,出身贫寒,自幼父母双亡,而且性格放纵,不拘礼节。他家里没有什么财产,既不可能被推荐做官,又不会经商、种地,一直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常常是有了上顿没下顿,只得依靠别人救济度日,这里混一顿,那里蹭一餐,许多人都很讨厌他。

  为了生活,韩信只好到淮陰城的河边去钓鱼。那里经常有许多老妇人在冲洗丝绵,其中一个老太太见他饥肠辘辘的样子,就把自己的饭分给他吃,一连十几天都是这样。韩信非常感动,便对老太太说:“总有一天我一定会好好报答您的。”老太太听了很生气,大声斥责韩信说:“堂堂七尺男儿,你连自己都养活不了,我是可怜你,才给你饭吃,哪里还希望你的报答啊?”韩信听了很是惭愧,立志要闯出一番事业来。

  他每天专心研究兵法、练*武艺,只等着机会的到来。秦末战乱,他辗转投奔了刘邦的汉军,做一个负责押运粮草的小官。之后,他认识了刘邦的谋士萧何,由一名运粮官变成了一名将军。

  在此后的几年时间里,韩信帮助刘邦*定三秦之地,取得了对楚作战的胜利;连续灭魏、徇赵、胁燕,*定齐国;最后,逼项羽退到垓下,自刎而死。此战之后,刘邦封韩信为楚王。韩信回到楚国后,找到当年分给他饭吃的那位老太太,送她黄金一千两,以报答当日之恩。

  【成长心语】

  受人的恩惠,切莫忘记。当你的人生处在最艰难的时刻,一点点小小的帮助,也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因为你所得到的,不只是帮助,更多的是一点光亮、一线希望,它可以为你在无尽的黑暗中,照出一丝光亮;它可以为你在人生的绝境中,提供一线生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无论你处在什么样的情境之下,永远不要忘记那些曾经帮助过你的人,这样你所拥有的就不仅是一双援手,还有一种世间独有的温暖,还有一颗纯粹、感恩的心。

  东汉和帝即位后,窦太后专权。她的哥哥窦宪官居大将军,任用窦家兄弟为文武大官,掌握着国家的军政大权。

  看到这种现象,许多大臣心里很着急,都为汉室江山捏了把汗。大臣丁鸿就是其中的一个。

  丁鸿很有学问,对经书极有研究。对窦太后的专权他十分气愤,决心为国除掉这一祸根。

  几年后,天上发生日蚀,丁鸿就借这个当时认为不祥的征兆,上书皇帝,指出窦家权势对于国家的危害,建议迅速改变这种现象。

  和帝本来早已有这种感觉和打算,于是迅速撤了窦宪的官,窦宪和他的兄弟们因此而自杀。

  丁鸿在给和帝的上书中,说皇帝如果亲手整顿政治,应在事故开始萌芽时候就注意防止,这样才可以消除隐患,使得国家能够长治久安 一些小小的疏忽竟能导致祸患的降临,这似乎有些不可思议,然而,其中隐藏着的却是千百年来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所获得的一条无可辩驳的客观规律

  所以对于自己的过失,不能不重视,更不能开脱和原谅,绝对不能有那种仅此一回,下不为例的想法哦!

  车载斗量

  【成语故事】三国时期蜀主刘备出兵伐吴,吴主孙权派中大夫赵咨出使魏国,向魏文帝曹丕求援。曹丕傲慢地侮辱他,赵咨十分巧妙地回敬曹丕,使曹丕十分佩服他的才能,问他东吴像他这样的人才多不多,他回答说可以车载斗量。

  【典故】遣都尉赵咨使魏。  《三国志·吴志·孙权传》如臣之比,车载斗量,不可胜数。  裴松之注引《吴书》

  【释义】载:装载。用车载,用斗量。形容数量很多,不足为奇。

  【用法】作谓语、定语;表示事物数量很多

  【近义词】不可胜数、不计其数

  【反义词】凤毛麟角、寥若晨星、屈指可数

  【示例】举人、进士、我和表兄两家车载斗量,也不是什么出奇的东西。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十六回

  子产放生

  子产放生: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出处】《孟子·万章上》。

  【释义】子产:春秋时,郑国人,姓公孙,名侨,字子产,又字子美。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形容人心地善良。

  【历史典故】

  春秋时期郑国有一个贤大夫公孙侨,字子产,心地仁厚。他常济贫并救人于危难,喜欢行善,特别是从不杀生。

  一天,一个朋友送给子产几条活鱼。这些鱼很肥,做成菜肯定是一道美味。子产非常感激朋友的好意,高高兴兴地收下了礼物,然后吩咐仆人:“把这些鱼放到院子里的鱼池里。”他的仆人说:“老爷,这种鱼是鲜有的美味,如果将它们放到鱼池中,池里的水又不像山间小溪那样清澈,鱼肉就会变得松软,味道也就不会那么好了。您应该马上吃掉它们。”子产笑了:“这里我说了算,照我说的做。我怎么会因为贪图美味就杀掉这些可怜无辜的鱼呢?我是不忍心那样做的。”仆人只得遵照命令。当仆人把鱼倒回池中时,眼见鱼儿悠游水中,浮沉其间,子产不禁感叹说:“你们真幸运啊!如果你们被送给别人,那么你们现在已经在锅中受煎熬了!”

  【成长心语】

  孔子称赞子产:“有仁爱之德古遗风,敬事长上,体恤百姓。”子产因其聪明和善良,而被人们传诵至今。“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不要因为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善事就不去做,也不要因为是一件很小的坏事就去做。因为生活其实就是由这些小事堆积形成的。更重要的是,这些小善和小恶会成为日后那些大善和大恶的基础。人人都应该存有善念,心中有善就会觉得生活很充实。人的行为都要符合道德的准则,要对的起自己的良知,这是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的前提条件,这也是一种人生的哲理。


大器晚成的成语故事 (菁华5篇)(扩展4)

——*成语故事 (菁华5篇)

  成语是*独有的语言资源,它全面的体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积淀下来的智慧和核心价值观。由河南电影电视制作集团牵头,北京成语故事影视文化有限公司、河北传媒学院联合摄制的少儿古装古装剧《*成语故事》,将这块中华瑰宝以荧幕艺术形式呈现了出来,并通过一个个短小精悍的小故事诠释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本剧以少儿演绎的形式和新颖独特的风格,通过一个个短小精悍的故事,诠释了成语蕴意的博大精深,通过广泛参与及现场互动既让孩子们形象直观地了解了成语发生的时代背景,又让孩子们深入浅出地了解了成语的丰富内涵。

  在春秋时期,有一位晋侯,他只知道贪图享受,不思进取,把晋国上下搞得乌烟瘴气,老百姓的生活非常艰难。即便如此,他还不知收敛,还要劳民伤财的建一座九层高台,大臣们敢怒而不敢言。幸亏大臣苟息巧妙的运用了一个游戏成功地劝谏了晋候撤销了建九层高台的决定。

  战国时期,齐国有位名叫孙膑的军事家,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用兵如神。当时,魏国进攻韩国,韩向齐国求援。齐国便派田忌为将军,孙膑为军师,领兵攻魏。魏军的主将庞涓和孙膑以前是师兄弟,孙膑非常了解此人。此次战役中,孙膑因势利导,利用庞涓的好胜心理,最终灭了魏军,取得了胜利。

  春秋时期,晋国由“六卿”主持朝政,其中赵襄子赵毋恤的势力最大。这引起了“六卿”之一智伯的不满,公元前453年,他联合韩、魏二卿攻打赵毋恤,结果失败。智伯被赵毋恤处死,其手下也纷纷投降。只有豫让逃了出来。逃走了的豫让不时想起智伯生前对自己的种种恩情,发誓一定要杀了赵毋恤,为智伯报仇。为了能成功报仇,豫让不惜呑炭毁容。最终仍是没有成功杀掉赵毋恤,而他也为此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士为知己者死,指的就是甘愿为赏识自己、栽培自己的人而献出生命。

  齐国有户人家有个女儿,生得美丽,有两位公子都想要向她提亲。她相中了其中一位贫穷公子的相貌,又相中另一位慷慨公子的富裕。于是便有了贪心,想同时下嫁两位公子,奢望能在一位公子家吃饭,而在另一位公子家居住。一个女子怎么可能同时嫁两个丈夫。后来人们就用东食西宿来比喻那些贪得无厌的人,想要兼得双重利益。

  晋灵公是位历史上有名的残暴荒淫的统治者,大臣屠岸贾为投其所好,经常与他一起胡闹,搞得晋国上下怨声载道。大臣赵盾数次劝谏,非但无用,反倒遭了屠岸贾的毒手,差点丢了性命。赵盾的弟弟赵穿气不过,寻机杀了晋灵公。可史官董狐认为赵穿杀国君只是表面现象,真正的凶手应是赵盾。他认为自己身为史官,有责任提供历史本质的真相给后人。董狐之笔又称董狐直笔,是指敢于秉笔直书,尊重史实,不阿权贵的正直史家。后来人们把不夸大优点、不隐瞒缺点,能对人对事做出公正评价的,都称为董狐之笔。

  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编纂的《吕氏春秋》里,收录了这样一个地方官因噎废食的小故事。因噎废食,其实是用夸张手法给我们讲述的一个故事。故事的道理非常简单,就是我们不能因为怕吃饭噎着,就不去吃饭,不能怕喝水呛着,就不去喝水,这样做的结果,是非常荒唐和可笑的。

  战国时期,楚国的楚襄王即位后,重用奸臣,政治腐败,国家一天天衰亡下去。楚国有一个大臣,名叫庄辛,看到这样情况非常着急,总想劝谏于他,但是楚襄王只顾享乐,根本听不进别人说的话。后来庄辛就用了一个亡羊补牢的民间小故事间接地向楚襄王讲述了一个道理:有了错误不知道去改正,甚至还不相信错误的存在,这样做的结果只能遭到巨大的损失。但是,如果能痛定思痛及时改正错误,就能避免更大的损失,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

  春秋时期,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在当时被称为“琴仙”。可是却苦于无人能懂得欣赏他的乐曲。一次,俞伯牙在郊外长亭弹琴,遇到了樵夫钟子期,钟子期对俞伯牙的琴艺大加称赞。俞伯牙偶遇知己,分外激动。并与钟子期结拜为兄弟,并约定明年的今日还要在此相会。可来年,钟子期却因病去世,未能赴约。俞伯牙痛心疾首,在钟子期的墓前弹奏了一曲高山流水后,认为从此便无人再懂他的曲子,于是摔了古琴。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筝曲《高山流水》,就取材于“伯牙鼓琴遇知音”。

  晋献公这个人野心非常大,想当天下的霸主,经常攻打比晋国弱小的国家。为了扩大自己地盘,他又打起了虢国的主意。可是要打虢国,必须要经过虞国。于是,晋献公便命人带着礼物前去虞国借路。虞国国君同意了。虞国的大臣宫之奇听说后,用唇亡齿寒的道理劝谏国君改变主意。但虞国国君并不听劝告。从而导致不久后就遭到晋国军队的攻伐。虞国的国君因为不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结果失去了国家。

  战国末期,秦国实力强盛,先后攻灭了韩、赵两国,又向燕国进军。荆轲为了报答当年燕国太子丹的救命之恩,于是答应带着地图和匕首赴秦刺杀秦王嬴政。荆轲刺杀秦王嬴政没有成功,被秦王杀死,燕国也最终被秦国消灭。“图穷匕见”,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就完全显露出来了。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加强国家集权制,实施了一系列残暴的措施,一场史无前例的文化浩劫拉开序幕。秦始皇为了利于管理朝政,实施了焚书坑儒这一暴施。“焚书坑儒”,意在维护统一的集权政治,进一步排除不同的政治思想和见解,却并未收到预期的效果。它激化了社会矛盾,从而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秦二世时,丞相赵高野心勃勃,日夜盘算着要篡夺皇位。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反对他,他心中没底。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准备试一试自己的威信并摸清敢于反对他的人。赵高让人牵来一只鹿,却说是马,大臣们都被赵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事后,赵高通过各种手段把那些不顺从自己的正直大臣纷纷治罪,甚至满门抄斩。

  春秋时,秦国有个名叫孙阳的人,他把自己识马的经验写成书,名为《相马经》。所以人们把孙阳叫“伯乐”。孙阳的儿子以为自己学到了父亲的本领,便拿着《相马经》去找好马。一天,他在路便看见一只癞蛤蟆,前额和《相马经》上好马的特征相符,就以为找到了一匹千里马。弄得孙阳和妻子哭笑不得。

  战国时候,赵王得到了一块名贵宝玉“和氏璧”。秦国大王说愿意用十五座城来换那块宝玉。赵王怕秦国兴兵来进攻就派蔺相如到秦国。秦王根本没有用城换宝玉的诚意,蔺相如就威胁要把宝玉摔碎,秦王怕蔺相如真的把宝玉摔碎,假惺惺地指着地图画圈耍鬼把戏。蔺相如回到了公馆里,叫人把那块宝玉藏偷偷地从小道跑回到送赵国去了。后来秦王发觉这件事,后悔已经来不及了,只好放蔺相如回到赵国去。

  传说在春秋时期的江南地区,有一个漂亮的女子名叫西施。它不但人长得漂亮,而且心地也非常善良,因此深得大家的喜爱。有一次,她在河边洗完衣服准备回家,就在回家的路上,突然因为胸口疼痛,所以她就用手扶住胸口,皱着眉头。虽然她的样子非常难受不舒服,但是见到的村民们却都在称赞,说她这样比*时更美丽。同村有位长得很丑的女子叫东施,也学着西施的样子扶住胸口,皱着眉头,在人们面前慢慢地走动,以为这样就有人称赞她。她本来就长得丑,再加上刻意地模仿西施的动作,装腔作势的怪样子,让人们更加厌恶,比以前更加瞧不起东施了。

  公元前542年,子产奉郑简公之命出访晋国,并带去许多礼物。晋*公借口为鲁国国丧致哀,没有迎接郑国使者。子产就命随行的人把晋国宾馆的围墙拆掉,然后赶进车马,安放物品。晋*公派大夫士文伯到宾馆责问子产。子产回答说以前晋文公接待诸侯的宾客休戚与共,而现在让诸侯宾客住的却是奴隶住的屋子。如果不拆掉围墙,让这些礼物日晒夜露并交了礼物,就是我们的罪过了。士文伯把情况报告了晋*公,*公感到惭愧,马上接见子产,隆重宴请,给了丰厚的回赠,并下令重新建造宾馆。

  卫庄公的第三个儿子州吁无恶不作成为朝歌大害。卫国大夫石碏之子石厚,常与州呈一起为非作歹。州吁作恶日甚。庄公死后,姬完继位,称卫桓公,公元前719年,州吁听计石厚,害桓公夺位。石碏割破手指,写下x书,派人事先送到陈国,陈国大夫子针,见x书,奏陈桓公,桓公命将州吁、石厚抓住。石碏接姬晋就位,派羊肩到陈杀亲子石厚。石碏为国大义灭亲之事,得到后人的赞许,后来人们称这种行为是大义灭亲。

  有一天,乐广请他的朋友在家里大厅中喝酒。那个朋友在喝酒的时候,突然看见自己的酒杯里,有一条小蛇的影子在晃动,可还是把酒喝了下去。喝了之后,心里到底不自在,放心不下。回到家中就生起病来。隔了几天,乐广听到那个朋友生病的消息,了解了他得病的原因。乐广解释给朋友说,那酒杯里绝对不会有蛇,那是弓的影子恰巧映落在酒杯的地方,朋友明白了原因以后病就立刻好了。

  春秋时期,中原小霸郑国,经济发达,市场繁荣,各国客商云集。有一个楚国人在郑国卖珍珠,可是却总是无人问津。后来,他得到别人的提点,给这些珍珠做了一些好看的包装盒。一个酷爱包装的郑国人看到以后,非常喜欢这些盒子,于是花重金买下了他的盒子,却把珍珠还给了他。

  春秋时期,在上地住着一个知识渊博的儒者,名叫牛缺,人们都尊称他为大儒。他学问很高,但性格却迂腐得很,为人又过于心善,经常好心办坏事。一次,牛缺在野外遇到了一群强盗,又由于善心发作,企图用自己宽容和道理去感化对方,最终丢了性命。

  战国时期,秦国军队所向披靡,大将白起率领大军与赵国军队大战于长*,坑杀赵军四十万人。随后,白起率军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上下一片惶恐。廉颇老将军向赵王建议,因为攻难守易,所以此时应死守邯郸城。然后,由*原君去魏国求救。最终,在魏国信陵君的帮助下,魏军打败了秦军,邯郸之围被解。由于赵国连遭败战,军队士气大跌。*原君建议,以打几场胜仗来扭转局势。冯忌反对,以攻难守易的道理最终说服了*原君。

  战国时期,秦国与赵国在长*发生一场战争,赵军大败。次年,秦国军队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逼迫赵国投降。赵国无奈只好向魏国求助。谁知魏国因惧怕秦国,只派兵,不上阵。正在这时,魏国的将军新垣衍入赵见*原君,建议赵国向秦国称王,以为以此便能使秦军退兵。*原君大怒,但又没有更好的办法。后,齐国人鲁仲连知道了此事,便去见了新垣衍,并向其陈明了利害关系,新垣衍当即表示接受,愿意回国说服魏王出兵相救于赵。赵国得救后,赵王为奖励鲁仲连,要赐给他封地和财物。而鲁仲连却说自己如此只是为了帮助别人排难解纷,不愿收取报酬。说完即告辞了。

  战国后期,七国并立,这七国之中,以秦国实力最强。强秦时常侵凌他国,弄得大国警惕,小国自危。一日,秦使来到楚国,暗示楚国归顺于秦,不然后果自负。之后,楚王为此心神不宁,尽管后厨下足功夫,楚王仍是食不甘味。不久,楚王得到苏秦的帮助和开解,楚王心里的大石头才终于放下了。食不甘味的意思是说,心神不安操劳过度导致吃饭都没有味道。

  春秋时,晋国有个大夫叫阳处父,喜欢高谈论阔。有一天阳处父奉命出使魏国,回来路过宁邑的一个小客店。客店的男主人赢宝是个饱读诗书的人,一直不甘于现状,日夜盼着能有位贵人带他离开这里,去做番大事。这次在自家的客店里遇到了阳处父,喜出望外。于是便求阳处父带他走。阳处父答应了。可是,赢宝在跟随阳处父的路上,发现阳处父是个华而不实的人。于是,便返回了家中。并决心也改掉自己当初华而不实的缺点,好好生活。

  楼缓是战国后期著名的政治家。他生于赵国,却出任秦国的国相。后来因为赵国的李兑和公子成从中作梗,使楼缓被免去了官职,又回到了赵国。这时的楼缓已经对赵国怀恨在心,几次三番想要加害赵国。一次,居心叵测的楼缓借赵王派其出使魏国的机会,欲去劝说魏王,联合秦国,一起来打赵国。途中在中牟造反,投降了魏国。可赵惠文王却非常相信楼缓临走时所说的话,不愿意相信楼缓叛逃的事,每天都在等待着楼缓回国的消息。

  孟尝君姓田名文,是齐国的宰相,著名的春秋四公子之一。他非常好客,光门下收养的食客,就有三千人之多。他把门客分为上、中、下三等。每当有食客来投靠孟尝君时,他都要亲自询问一番。一日,一名名叫冯谖的求见,愿做孟尝君的门客。可是又自称没有什么本事。孟尝君觉得他很谦虚,便收下了他。并一步步的把他从下等食客提到上等食客的位置。一次,孟尝君让冯谖去办一件难办的事,冯谖虽然办的没有让孟尝君满意,但却在之后的一件事上帮了孟尝君的大忙。深得孟尝君的赏识。

  春秋时期,各个诸侯国宫廷中的政治斗争非常残酷,尤其是在王位继承人的事情上,往往勾心斗角充满了血雨腥风。晋国的晋襄公去世后,夫子阳处父和上卿赵盾就为立新君的事展开了一场你死我活的暗杀战。最终,还是依照先君的遗愿,立了年幼的世子夷皋为君。史称晋灵公。言犹在耳指说的话还在耳边,记忆犹新。比喻说的话还清楚地记得。

  公元前636年,流亡在外19年的重耳,终于回到了晋国,当了晋国的国君,后人称之为晋文公。晋文公即位以后,整顿内政,发展生产,把晋国治理得井井有条。一日,宋国因与楚国作战,宋国战事不利,情势危急,来晋国求救。晋文公看在当年自己流亡时宋国曾相助于他,答应助宋。但后又顾虑当年楚国也对他不薄,不想做忘恩负义的事,所以有些为难。于是,在与楚作战时,命晋军退避三舍,以此来报答楚王之恩。

  赵惠文王去世。次年,年幼的孝成王继位,惠文王的妻子赵太后执掌朝政。秦国欲趁赵国政局未稳之际,出兵攻打赵国,一下子就占领了三个城池,赵国危在旦夕。大臣们经过商议,决定去齐国求援。齐国国君倒也答应相救,但是要留年幼的长安君在齐国做人质才行。赵太后不舍幼子,大怒。其盛气凌人之势让大臣们束手无策。最后,在大臣触龙的巧妙劝说下,终于同意了。长安君到达齐国充当人质以后,齐王立刻派兵援赵。在齐赵联军的两路夹击、英勇作战下,秦军大败仓皇而逃,赵国终于得以安全。

  战国时期,秦国与赵国在长*发生一场战争,赵军大败。次年,秦国军队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逼迫赵国投降。赵国无奈只好向魏国求助。谁知魏国因惧怕秦国,只派兵,不上阵。正在这时,魏国的将军新垣衍入赵见*原君,建议赵国向秦国称王,以为以此便能使秦军退兵。*原君大怒,但又没有更好的办法。后,齐国人鲁仲连知道了此事,便去见了新垣衍,并向其陈明了利害关系,新垣衍当即表示接受,愿意回国说服魏王出兵相救于赵。赵国得救后,赵王为奖励鲁仲连,要赐给他封地和财物。而鲁仲连却说自己如此只是为了帮助别人排难解纷,不愿收取报酬。说完即告辞了。

  1 孩子最爱读的*成语故事:唇亡齿寒

  春秋时期,晋献公想要扩充自己的实力和地盘,就找借口说邻*的虢(guó)国经常侵犯晋国的边境,要派兵灭了虢国。可是在晋国和虢国之间隔着一个虞国,讨伐虢国必须经过虞地。而虞、虢这两个国家山水相连,他们的祖先又都姓姬,所以相处的十分和睦。

  “怎样才能顺利通过虞国呢?”晋献公问手下的大臣。

  大夫荀息说:“虞国国君是个目光短浅、贪图小利的人,只要我们送他价值连城的美玉和宝马,他不会不答应借道的。”

  晋献公一听有点舍不得,荀息看出了晋献公的心思,就说:“虞虢两国是唇齿相依的*邻,虢国灭了,虞国也不能独存,您的美玉宝马不过是暂时存放在虞公那里罢了。”

  晋献公采纳了荀息的计策。 虞国国君见到这两个珍贵的礼物,顿时心花怒放,听到荀息说要借道虞国之事时,当时就满口答应下来。

  虞国大夫宫之奇听说后,赶快阻止道:“不行,不行,虞国和虢国是唇齿相依的*邻,我们两个小国相互依存,有事可以自彼帮助,万一虢国灭了,我们虞国也就难保了。俗话说:‘唇亡齿寒’,没有嘴唇,牙齿也保不住啊!借道给晋国万万使不得。”

  虞公说:“人家晋国是大国,现在特意送来美玉、宝马和咱们交朋友,难道咱们借条道路让他们走走都不行吗?”

  宫之奇连声叹气,知道虞国离灭亡的日子不远了,于是就带着一家老小离开了虞国。

  果然,晋国军人队借道虞国,轻而易举地灭掉了虢国。晋军得胜归来,借口整顿兵马,驻扎在虞国,然后发动突然袭击,一下子又灭掉了虞国,活捉了虞公。

  荀息特意找回宝玉和良马,当面归还给晋献公。晋献公望着失而复得的宝物,十分得意地说:“宝玉还是我原来的那一块,没有变样。只是这马又多长了一颗牙齿,比去年大一岁了。

  唇亡齿寒的成语故事延伸

  【注音】chún wáng chǐ hán

  【出处】《左传·僖公五年》:“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共虞、虢之谓也。”

  【解释】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觉得冷,比喻关系密切,利害相关。

  【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国家、人际之间的关系。

  【近义词】荣辱与共、唇齿相依、息息相关、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生死相依、互相关注、辅车相依、巢毁卵破、巢倾卵破、休戚相关

  【反义词】隔岸观火、素昧*生、水火不容、同床异梦、势不两立

  【押韵词】零碎不全、百举百全、吃水忘源、金玉之言

  【谜语】口无遮挡

  【例句】我们两厂关系密切,~,我们哪能不帮你们渡过难关?

  孩子最爱读的*成语故事:唇亡齿寒点评

  辅车相依,唇亡齿寒,比喻两者利害相关,互相依存。宫之奇用这个恰当的比喻,指出了虢、虞两个小国的命运是息息相关的。虞公没有听信宫之奇的劝谏,只顾得贪图眼前利益,缺乏远见和纳谏情怀,结果既损害了虢,也葬送了虞的江山,自己还沦为了俘虏。唇亡齿寒的教训实在是太深刻了。

  2 孩子最爱读的*成语故事:差强人意

  吴汉是刘秀的一个部下,*常不太喜欢说话,个性也是直来直往。

  刚开始,刘秀没有很注意他,后来听到一些将军常常称赞吴汉,才开始注意吴汉,还拜他做大将军。从此以后,吴汉帮刘秀打了许多次胜仗,立下不少功劳。

  吴汉不但勇敢,对刘秀也十分忠心。每次出外做战,总是紧紧跟着刘秀,而且只要刘秀没睡,他也就恭敬的站在一旁,不肯先睡。

  偶尔输了,每个人都提不起劲来,吴汉总是鼓励大家不要悲观,应该振作起来,准备继续作战。

  有一次,刘秀输了,心情不是很好,其他将军也失去斗志。可是吴汉却和士兵们一起整理武器,审阅兵马。

  刘秀知道这些事后,再看看眼前这些垂头丧气的将军们,很感叹地说:“总算还有吴将军叫人满意。”

  差强人意的成语故事延伸

  【注音】chā qiáng rén yì

  【出处】清·刘鹗《老残游记》第十二回:“算来还是张翰风的《古诗录》差强人意。”

  【解释】差:尚,略;强:振奋。勉强使人满意。

  【用法】动宾式;作谓语;含褒义,形容尚能令人满意

  【近义词】白璧微瑕

  【反义词】大失所望、事与愿违

  【年代】古代

  【例句】这篇作文虽然不够成熟,但在结构安排上尚能~。

  孩子最爱读的*成语故事:差强人意点评

  故事里的吴汉心态特别好,我们也要向他学*,这样对生活和学*都是有好处的。差强人意这个成语很容易用错,之所以有人将“差强人意”理解成“使人感到差劲”是将“差”字作“不好”、“差劲”解(音chà)了。所以小朋友们一定要注意,不要用错了噢~

  3 孩子最爱读的*成语故事:道听途说

  春秋时代,齐国有个人叫毛空,他爱听那些没有根据的传说,然后再把自己听到的津津有味地讲给别人。

  有一次,毛空听到一只鸭和一块肉的事,他觉得非常稀奇,便告诉给艾子。

  他说:“有一个人,养了一只非凡能生蛋的鸭,那鸭一天能生一百多个蛋。”

  他见艾子笑了,又说:“那天,从天上掉下一块肉,那块肉长有三十丈,宽有十丈。”

  艾子笑着问道:“真的吗?有那样长的肉吗?”

  毛空急忙说:“噢,那就是长二十丈。”

  艾子仍不相信。他又改口:“一定是十丈长了。”

  艾子说:“你说的那只鸭是谁家养的?你说的那块肉掉在了什么地方?”

  毛空支支吾吾说不出来,最后只好说:“我是在路上听别人说的。”

  道听途说的成语故事延伸

  【注音】dào tīng tú shuō

  【出处】子曰:“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选自《论语·第十七章·阳货篇》

  【解释】道:道路;途:路途。路上听来的又在路上传播的话。泛指没有根据的传闻。

  【近义词】捕风捉影、无稽之谈、空穴来风

  【反义词】言之有据、有根有据、言之凿凿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含贬义


大器晚成的成语故事 (菁华5篇)(扩展5)

——儿童成语故事 (菁华5篇)

  【对症下药】

  东汉末年,有一个杰出的医学家叫华佗,他的医术非常高明。有两个病人,一个叫李延,一个叫倪寻,都得了头痛发热病,找过很多医生也没治好,于是来找华佗。华佗经过细心诊断,给他们各开了一个药方。给李延开的药方是发散药,给倪寻开的药方是泻药。他们俩一看,心里就嘀咕起来:都是一样的病,怎么用药完全不同呀?便问华佗这是什么道理。

  华佗说:“吃药要看具体情况,你们症状相同,可是得病的原因却不同。倪寻的病是从内部伤食引起的,李延却是从外部受寒造成的。病因不同,当然用药就不能相同了。”

  两人听了,便放心服药,病果然很快好了。由这个故事产生了成语“对症下药”。“症”指病症。现在这成语的用法广泛得多。不光形容治病,凡是针对具体情况,具体问题,采取恰当措施和方法的,都可以用这个成语来比喻。相*的成语还有“有的放矢”。“的”是靶子;“矢”是箭。意思是要有目标地射箭。“对症下药”强调的是要根据客观情况采取有效方法;“有的放矢”强调的是办事要有目的性、针对性。

  《假道伐虢》

  美妙的乐曲声从王宫深处传来,婉转悠长,然而这绝妙的音乐却让大夫宫之奇打了个冷颤。

  疾步向内宫走去,宫之奇的步伐早已丢失了礼仪,却浑然不觉,仿佛天要塌下来似的。

  “先生来了,”虞公把玩着美玉笑着说,“晋公真够意思,不只送来了美玉宝马,还送来了美人,先生可随意带几件回府。”

  宫之奇冷冷一笑,对虞公说:“晋公哪有那么好的心,虢国,使我们虞国的屏障,虢国灭亡了,我们虞国也不会存在了,双方的关系就像是谚语中说的:车厢与车身相互依靠,嘴唇缺了牙齿便会感到寒冷。

  虞公抱着美人笑着说:”先生多虑了,晋国是大国,虢国是小国,自古以来,只有听说依附于大国而攻打小国,有哪里听说过与小国结盟而得罪大国呢?而且,我与晋国国君是同宗,他又怎么忍心伤害我呢?先生回去吧。“

  宫之奇反问道:”难道虢国国君与晋国国君不是同宗么?“

  虞公生气了,怒道:”岂有此理,我将丰厚纯洁的贡品献给了神灵,神灵难道不会庇佑我么?“

  宫之奇对道:”神灵只会庇佑有德行的人,难道晋国不会在灭亡了虞国之后奉上更丰厚的贡品么?“

  虞公彻底不耐烦了,责令宫之奇退下,并派遣内臣告之晋公使者荀息,同意借道。

  晋国的王宫之中甲士充盈,刀剑的寒光给了这中原大国特有的尊严,晋献公在内室中听取大夫荀息安的汇报。

  ”事济已“荀息向晋公祝贺即将到手两个国家。

  当作为胜利者的晋国军队得胜回师,便顺手俘获了虞公,灭亡了虞国,此时的宫之奇,早已不见了踪迹。

  楚国有一家人祭祀祖先,找了很多人来帮忙,祭祀完毕后,主人把供桌上的一壶酒送给帮忙的人,让他们分着喝了。几个人看了看酒壶,觉得酒有点少,每人喝一口还不够,给一个人喝倒比较合适。于是他们几个就商量了一下,与其大家都喝的不过瘾,还不如让一个人喝个够。可是到底让谁喝呢?大家争论不休。有人提议说:“我们在地上画蛇吧!谁现在地上画好一条蛇,这壶酒就给谁。”大家都同意了,有一个人画得很快,一会就把蛇画好了。他端起酒壶正要喝酒,却发现别人还在画着,他很得意,想再显示一番,于是就端着酒壶给蛇画脚。就在这时,第二个人画好了蛇,就从他手中夺过酒壶说:“蛇本来是没有脚的,你偏要给它添上一个脚,何必多此一举呢!现在我是第二个画好蛇的,这壶酒应该归我来喝。”说完,他端起酒壶把一壶酒全喝光了。那个画蛇添足的人蹲在地上懊悔不已。

  画蛇添足这则成语也就常常被人们用来比喻多此一举的行为,告诫人们做事不要节外生枝。

  有志者,事竟成的故事

  【成语】: 有志者,事竟成

  【拼音】: yǒu zhì zhě,shì jìng chéng

  【解释】:只要有决心,有毅力,事情终究会成功。

  【成语故事】:

  这句成语原作“以小人之腹,为君子之心”,出自《左传·昭公二十八年》:“原以小人之腹,为君子之心。”

  春秋时,有一年冬天,晋国有个梗阳人到官府告状,梗阳大夫魏戊无法判决,便把案子上报给了相国魏献子。这时,诉讼的一方把一些歌女和乐器送给魏献子,魏献子打算收下来。魏戊对阎没和女宽说:“主人以不受h赂闻名于诸侯,如果收下梗阳人的女乐,就没有比这再大的贿赂了,您二位一定要劝谏”。阎没和女宽答应了。

  退朝以后,阎没和女宽等候在庭院里。开饭的时候,魏献子让他们吃饭。等到摆上饭菜,这俩人却连连叹气。饭罢,魏献子请他们坐下,说:“我听我伯父说过:‘吃饭的时候忘记忧愁’,您二位在摆上饭菜的时候三次叹气,这是为什么?”阎没和女宽异口同声地说:“有人把酒赐给我们两个小人,昨天没有吃晚饭,刚见到饭菜时,恐怕不够吃,所以叹气。菜上了一半,我们就责备自己说:‘难道将军(魏献子兼中军元帅)让我们吃饭,饭菜会不够吗?’因此再次叹气。等到饭菜上齐了,愿意把小人的肚子作为君子的内心,刚刚满足就行了。”魏献子听了,觉得阎没和女宽是用这些话来劝自己不要受h,就辞谢了梗阳人的贿赂。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这句成语,是从“以小人之腹,为君子之心”演化来的。常用来指拿卑劣的想法去推测正派人的心思。小人:指道德品质不好的人;度:推测;君子:旧指品行高尚的人。

  战国时期,黄河岸边有个叫乐羊子的人,他的妻子是个十分贤惠懂事理的妇女。有一次,乐羊子在路上拾到一块金子,拿回家交给他的妻子。他的妻子劝告他说:“我听说有道德的人不喝盗泉的水,廉洁的人不接受带有污辱性的施舍,更何况捡到别人丢失的东西使自己得利而玷污自己的名声呢?”乐羊子听了,惭愧万分,便把捡到的金子放回了原处,并且外出求学访师,以求能在学问上有所进步。

  然而过了一年,乐羊子便回到了家中。妻子问:“你怎么刚刚学了一年就回来了呢?”乐羊子说:“我在外面待时间长了,非常想念你,于是就赶回来看望一下。”妻子听后,就拿起一把剪刀走到了织布机旁,说:“这些丝绸,是把蚕茧抽成丝,再通过织布机织成,是一根丝一根丝通过长时间的积累而成寸、成尺、成匹的。现在如果把这匹丝绸剪断,以前的劳动就会白费。你在外求学也要日积月累,要通过不断钻研才能提高自己的学问和修养。如果学了一半就回来,这不是与剪断织布机上的丝线一样会前功尽弃吗?”

  乐羊子听了妻子的这番话,非常感动,随即又外出继续求学。七年之后乐羊子学成归来,得到了魏国国君的重用,成就了一番大事业。

  后来人们就用“半途而废”来比喻某些人做事有始无终,不能坚持到底。


大器晚成的成语故事 (菁华5篇)(扩展6)

——历史成语故事 (菁华5篇)

  1、一鼓作气(曹刿)

  出自《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解释: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2、一字千金(吕不韦)

  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解释:增损一字,赏予千金。称赞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3、一字之师(郑谷)

  出自宋·计有功《唐诗纪事》:“郑谷改僧齐己《早梅》诗:‘数枝开’作‘一枝开’。齐己下拜,人以谷为一字师。”

  解释:改正一个字的老师。有些好诗文,经旁人改换一个字后更为完美,往往称改字的人为“一字师”或“一字之师”。

  4、一饭千金(韩信)

  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又:“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解释:比喻厚厚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

  5、东山再起(谢安)

  出自《晋书·谢安传》:“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

  解释:指再度出任要职。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

  6、图穷匕见(荆轲)

  出自《战国策·燕策三》:“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解释: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7、纸上谈兵(赵括)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解释: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8、负荆请罪(廉颇)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解释: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9、卧薪尝胆(勾践)

  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路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解释: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10、接竿而起(陈胜)

  出自汉·贾谊《过秦论》:“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解释:砍了树干当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进行反抗。指人民起义。

  11、三顾茅庐(刘备)

  出自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解释: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12、孺子可教(张良)

  出自《史记·留侯世家》:“父去里所,复返,曰:‘孺子可教矣。’”

  解释:指年轻人可培养。

  13、四面楚歌(项羽)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解释: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境地。

  14、老当益壮(马援)

  出自《后汉书·马援传》:“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解释:年纪虽老而志气更旺盛,干劲更足。

  15、投笔从戎(班超)

  出自《后汉书·班超传》:“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

  解释:扔掉笔去参军。指文人从军。

  16、暴殄天物(商王)

  出自《尚书·武成》:“今商王受无道,暴殄天物,害虐烝民。”

  解释:原指残害灭绝天生万物。后指任意糟蹋东西,不知爱惜。

  17、暗渡陈仓(韩信)

  出自元·无名氏《暗度陈仓》第二折:“着樊哙明修栈道,俺可暗度陈仓古道。这楚兵不知是智,必然排兵在栈道守把。俺往陈仓古道抄截,杀他个措手不及也。”

  解释:比喻用一种假象迷惑对方,实际上却另有打算。

  18、嗟来之食(黔敖)

  出自《礼记·檀弓下》:“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解释:指带有侮辱性的施舍。

  19、怒发冲冠(蔺相如)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解释:指愤怒得头发直竖,顶着帽子。形容极端愤怒。

  20、手不释卷(吕蒙)

  出自《三国志·吴书·吕蒙传》注引《江表传》:“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

  解释:书本不离手。形容勤奋好学。

  21、韦编三绝(孔子)

  出自《史记·孔子世家》:“读《易》,韦编三绝。”

  解释: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三次。比喻读书勤奋。

  22、墨守成规(墨子)

  出自明·黄宗羲《钱退山诗文序》:“如钟嵘之《诗品》,辨体明宗,固未尝墨守一家以为准的也。”

  解释:指思想保守,守着老规矩不肯改变。

  23、病入膏肓(蔡桓公)

  出自《左传·成公十年》:“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

  解释:形容病情十分严重,无法医治。比喻事情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

  24、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刘安)

  出自汉·王充《论衡·道虚》:“淮南王学道,招会天下有道之人,倾一国之尊,下道术之士,是以道术之士并会淮南,奇方异术,莫不争出。王遂得道,举家升天,畜产皆仙,犬吠于天上,鸡鸣于云中。”

  解释:一个人得道面仙,全家连鸡、狗也都随之升天。比喻一个人做了官,和他有关系的人也都跟着得势。

  25、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

  出自《列子·汤问》:“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解释: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

  26、口蜜腹剑(李林甫)

  出自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玄宗天宝元年》:“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

  解释:嘴上甜,心里狠。形容两面派的狡猾阴险,多指蛇蝎心肠的人。

  27、风声鹤唳(苻坚)

  出自唐·房玄龄《晋书·谢玄传》:“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

  解释:形容惊慌失措,或自相惊忧。

  28、泰山北斗(韩愈)

  出自《新唐书·韩愈传赞》:“自愈没,其言大行,学者仰之如泰山北斗云。”

  解释:比喻道德高、名望重或有卓越成就为众人所敬仰的人。


大器晚成的成语故事 (菁华5篇)(扩展7)

——学*的成语故事 (菁华5篇)

  凿壁偷光

  形容贫寒之士刻苦夜读的典故。出自汉刘歆《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此典又可写作“凿壁借光”、“凿壁借辉”、“穿壁借光”、“偷光凿壁”,或简称“凿壁”、“偷光”、“匡壁”等。

  春秋时的书,主要是以竹子为材料制造的,把竹子破成一根根竹签,称为竹“简”,用火烘干后在上面写字。竹简有一定的长度和宽度,一根竹简只能写一行字,多则几十个,少则九个。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这些竹简必须用牢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编连起来才能阅读。像《易》这样的书,当然是由许许多多竹简编连起来的,因此有相当的重量。

  孔丘花了很大的精力,把《易》全部读了一遍,基本上了解了它的内容。不久又读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点。接着,他又读第三遍,对其中的精神、实质有了透彻的理解。在这以后,为了深入研究这部书,又为了给弟子讲解,他不知翻阅了多少遍。这样读来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

  即使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谦虚地说:“假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的文与质了。”

  “囊萤映雪”这则成语的囊萤是晋代车胤家贫,没钱买灯油,而又想晚上读书,便在夏天晚上抓一把萤火虫来当灯读书;映雪是晋代孙康冬天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书。

  晋代时,车胤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父亲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环境。为了维持温饱,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为此,他只能利用白天这个时间背诵诗文。

  夏天的一个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见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一闪一闪的光点,在黑暗中显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许多萤火虫集中在一起,不就成为一盏灯了吗;于是,他去找了一只白绢口袋,随即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来。虽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强用来看书了。从此,只要有萤火虫,他就去抓一把来当作灯用。由于他勤学苦练,后来终于做了职位很高的官。

  同朝代的孙康情况也是如此。由于没钱买灯油,晚上不能看书,只能早早睡觉。他觉得让时间这样白白跑掉,非常可惜。

  一天半夜,他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原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可以利用它来看书。于是他倦意顿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宽阔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孙康不顾寒冷,立即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时搓搓手指。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过这个好机会,孜孜不倦地读书。这种苦学的精神,促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成为饱学之士。后来,他当了一个大官。

  三国时,吕蒙是吴国的大将。

  一次,他点兵3万,用船80余只袭击荆州。水手一律身着白衣,大批精兵埋伏在船舱里。黑夜,船到当阳江边,烽火台的汉兵厉声盘问。吴军诈称是商船,要求靠岸避风,汉兵信以为真。约至二更,船上吴军突然袭击,占据了烽火台。随后,吕蒙带兵长驱直入,轻取荆州。

  吕蒙作战勇猛,*时却不肯读书。孙权劝道:“你读点历史和兵法,用兵更高明。”孙权道:“汉先武帝从前行伍出身,却‘手不释卷’。”从此,吕蒙勤勉自学,受益匪浅。

  东汉时,有一个叫孙敬的年轻人,孜孜不倦勤奋好学,闭门从早读到晚也很少休息,有时候到了三更半夜的时候很容易打盹(瞌睡),为了不因此而影响学*,孙敬想出一个办法,他找来一根绳子,一头绑在自己的头发上,另一头绑在房子的.房梁上,这样读书疲劳打瞌睡的时候只要头一低,绳子牵住头发扯痛头皮,他就会因疼痛而清醒起来再继续读书,后来他终于成为了赫赫有名的政治家。

  战国时期的苏秦是一个有名的政治家,但是他在年轻的时候学问并不多,到了好多地方都没有人关注,即使有雄心壮志也得不到重用,于是他下定决心发愤图强努力读书。由于他经常读书读到深夜,疲倦到想要打盹的时候就用事先准备好的锥子往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突然的痛感使他猛然清醒起来,振作精神继续读书。

  这两个故事引申出“悬梁刺股”这个成语。虽然告诉我们废寝忘食地刻苦学*是值得提倡的,但是我们也要认识到为了学*也不能一直努力到累垮自己的身体,读书也是需要适可而止的。


大器晚成的成语故事 (菁华5篇)(扩展8)

——成语故事指鹿为马 (菁华5篇)

  指鹿为马成语故事

  【成语】: 指鹿为马

  【拼音】: zhǐ lù wéi mǎ

  【解释】: 指着鹿,说是马。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指鹿为马的成语故事】

  秦二世时,丞相赵高野心勃勃,日夜盘算着要篡夺皇位。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听他摆布,有多少人反对他,他心中没底。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准备试一试自己的威信,同时也可以摸清敢于反对他的人。

  一天上朝时,赵高让人牵来一只鹿,满脸堆笑地对秦二世说:“陛下,我献给您一匹好马。”秦二世一看,心想:这哪里是马,这分明是一只鹿嘛!便笑着对赵高说:“丞相搞错了,这里一只鹿,你怎么说是马呢?”赵高面不改色心不跳地说:“请陛下看清楚,这的确是一匹千里马。”秦二世又看了看那只鹿,将信将疑地说:“马的头上怎么会长角呢?”赵高一转身,用手指着众大臣,大声说:“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话,可以问问众位大臣。”

  大臣们都被赵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私下里嘀咕:这个赵高搞什么名堂?是鹿是马这不是明摆着吗!当看到赵高脸上露出阴险的笑容,两只眼睛骨碌碌轮流地盯着赵高脸上露出阴险的笑容,两只眼睛骨碌碌轮流地盯着每个人的时候,大臣们忽然明白了他的用意。

  一些胆小又有正义感的人都低下头,不敢说话,因为说假话,对不起自己的良心,说真话又怕日后被赵高所害。有些正直的人,坚持认为是说明书而不是马。还有一些*时就紧跟赵高的奸佞之人立刻表示拥护赵高的说法,对皇上说,“这确是一匹千里马!”

  事后,赵高通过各种手段把那些不顺从自己的正直大臣纷纷治罪,甚至满门抄斩。

  故事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成语“指鹿为马”比喻故意颠倒是非,混淆黑白。

  赵高简介

  赵高(?-前207年),嬴姓,赵氏。秦朝二世皇帝时丞相,赵高本为秦国宗室远亲 ,任中车府令,兼行符玺令事,“管事二十余年”。秦始皇死后,赵高发动沙丘*,他与丞相李斯合谋伪造诏书,逼秦始皇长子扶苏自杀,另立始皇幼子胡亥为帝,是为秦二世,并自任郎中令。他在任职期间独揽大权,结党营私,征役更加繁重,行政更加苛暴。公元前208年又设计害死李斯,继之为秦朝丞相。第三年他迫秦二世自杀,另立子婴为秦王。不久被子婴设计杀掉,诛夷三族。

  赵高从一名宦官起家,依仗着秦二世胡亥对他的宠信,把秦朝的暴虐色政推向了顶峰,从而加速了它的灭亡。故陆贾叹曰:“秦任刑法不变,卒灭赵氏(指秦朝灭亡)”而《战国策》的编者刘向更是直言不讳:“秦信同姓(即宗室,这里指赵高)以王,至其衰也,非易同姓也,而身死国亡。故王者之治天下在于行法,不在于信同姓。”

  另外,赵高还是秦汉时期的书法大家,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序》云:“赵高作《爰历篇》,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北魏·王情《古今文字志目》中卷列秦、汉、吴三朝书法家五十九人,中有赵高。南朝宋·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谓赵高“善大篆”。唐·张怀瓘《书断》卷上《大篆》日:“赵高善篆。教始皇少子胡亥书。”著有《爰历篇》六章。

  指鹿为马成语故事

  【成语】: 指鹿为马

  【拼音】: zhǐ lù wéi mǎ

  【解释】: 指着鹿,说是马。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指鹿为马的成语故事】

  秦二世时,丞相赵高野心勃勃,日夜盘算着要篡夺皇位。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听他摆布,有多少人反对他,他心中没底。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准备试一试自己的威信,同时也可以摸清敢于反对他的人。

  一天上朝时,赵高让人牵来一只鹿,满脸堆笑地对秦二世说:“陛下,我献给您一匹好马。”秦二世一看,心想:这哪里是马,这分明是一只鹿嘛!便笑着对赵高说:“丞相搞错了,这里一只鹿,你怎么说是马呢?”赵高面不改色心不跳地说:“请陛下看清楚,这的确是一匹千里马。”秦二世又看了看那只鹿,将信将疑地说:“马的头上怎么会长角呢?”赵高一转身,用手指着众大臣,大声说:“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话,可以问问众位大臣。”

  大臣们都被赵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私下里嘀咕:这个赵高搞什么名堂?是鹿是马这不是明摆着吗!当看到赵高脸上露出阴险的笑容,两只眼睛骨碌碌轮流地盯着赵高脸上露出阴险的笑容,两只眼睛骨碌碌轮流地盯着每个人的时候,大臣们忽然明白了他的用意。

  一些胆小又有正义感的人都低下头,不敢说话,因为说假话,对不起自己的良心,说真话又怕日后被赵高所害。有些正直的人,坚持认为是说明书而不是马。还有一些*时就紧跟赵高的奸佞之人立刻表示拥护赵高的说法,对皇上说,“这确是一匹千里马!”

  事后,赵高通过各种手段把那些不顺从自己的.正直大臣纷纷治罪,甚至满门抄斩。

  故事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成语“指鹿为马”比喻故意颠倒是非,混淆黑白。

  赵高简介

  赵高(?-前207年),嬴姓,赵氏。秦朝二世皇帝时丞相,赵高本为秦国宗室远亲 ,任中车府令,兼行符玺令事,“管事二十余年”。秦始皇死后,赵高发动沙丘*,他与丞相李斯合谋伪造诏书,逼秦始皇长子扶苏自杀,另立始皇幼子胡亥为帝,是为秦二世,并自任郎中令。他在任职期间独揽大权,结党营私,征役更加繁重,行政更加苛暴。公元前208年又设计害死李斯,继之为秦朝丞相。第三年他迫秦二世自杀,另立子婴为秦王。不久被子婴设计杀掉,诛夷三族。

  赵高从一名宦官起家,依仗着秦二世胡亥对他的宠信,把秦朝的暴虐色政推向了顶峰,从而加速了它的灭亡。故陆贾叹曰:“秦任刑法不变,卒灭赵氏(指秦朝灭亡)”而《战国策》的编者刘向更是直言不讳:“秦信同姓(即宗室,这里指赵高)以王,至其衰也,非易同姓也,而身死国亡。故王者之治天下在于行法,不在于信同姓。”

  另外,赵高还是秦汉时期的书法大家,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序》云:“赵高作《爰历篇》,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北魏·王情《古今文字志目》中卷列秦、汉、吴三朝书法家五十九人,中有赵高。南朝宋·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谓赵高“善大篆”。唐·张怀瓘《书断》卷上《大篆》日:“赵高善篆。教始皇少子胡亥书。”著有《爰历篇》六章。

  指鹿为马的典故:

  秦二世时,丞相赵高野心勃勃,日夜盘算着要篡夺皇位。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听他摆布,有多少人反对他,他心中没底。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准备试一试自己的威信,同时也可以摸清敢于反对他的人。

  一天上朝时,赵高让人牵来一只鹿,满脸堆笑地对秦二世说:“陛下,我献给您一匹好马。”秦二世一看,心想:这哪里是马,这分明是一只鹿嘛!便笑着对赵高说:“丞相搞错了,这里一只鹿,你怎么说是马呢?”赵高面不改色心不跳地说:“请陛下看清楚,这的确是一匹千里马。”秦二世又看了看那只鹿,将信将疑地说:“马的头上怎么会长角呢?”赵高一转身,用手指着众大臣,大声说:“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话,可以问问众位大臣。”

  大臣们都被赵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私下里嘀咕:这个赵高搞什么名堂?是鹿是马这不是明摆着吗!当看到赵高脸上露出阴险的笑容,两只眼睛骨碌碌轮流地盯着每个人的时候,大臣们忽然明白了他的用意。

  一些胆小又有正义感的人都低下头,不敢说话,因为说假话,对不起自己的良心,说真话又怕日后被赵高所害。有些正直的人,坚持认为说那是一头鹿,不是千里马。还有一些*时就紧跟赵高的奸佞(nìng)之人立刻表示拥护赵高的说法,对皇上说,“这确是一匹千里马!”

  事后,赵高通过各种手段把那些不顺从自己的正直大臣纷纷治罪,甚至满门抄斩。

  指鹿为马的汉语词典解释:

  意思是指着鹿,说是马。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后汉书窦宪传》:「深思前过,夺主田园时,何用愈赵高指鹿为马?久念使人惊怖。」

  ●《旧唐书仆固怀恩传》:「陛下必信矫词,何殊指鹿为马?」

  ●《醒世恒言钱秀才错占凤凰俦》:「东床已招佳选,何知改羊易牛;西邻纵有责言,终难指鹿为马。」

  ●唐贺兰进明《古意》诗之一:「秦庭初指鹿,群盗满山东。」

  ●宋苏轼《上神宗皇帝书》:「内重之弊,必有奸臣指鹿之患。」

  ●清吴伟业《读史杂感》诗:「国中惟指马,阃外尽从龙。」

  ●清孔尚任《桃花扇余韵》:「指马谁攻秦相诈,入林都畏阮生狂。」

  指鹿为马的近义词/反义词如下:

  近义词:混淆黑白、以白为黑、识龟成鳖、指皁为白、混淆是非、张冠李戴、颠倒黑白、颠倒是非、指皂为白

  反义词:循名责实、是非分明

  用指鹿为马造句:

  一、现代社会,颠倒是非、指鹿为马的做法是行不通的。

  二、纵然是长官,也不可以要求部属指鹿为马,颠倒是非。

  三、所谓指鹿为马,今日是处处一现实。

  四、成语“指鹿为马”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我们用它来形容那些故意颠倒是非的人。

  五、画饼充饥,指鹿为马,误导消费。

  六、你说的话虽不是指鹿为马,却也是以羊易牛。

  七、在正义与真理面前,指鹿为马,颠倒黑白的人终究是要受到惩罚的。

  八、今天经理说话真是蛮横无理,居然指鹿为马,是非不分。

  九、岂不知奴才发烧了可以指鹿为马,杀了皇帝,夺了天下。

  十、他竟然敢在大众面前指鹿为马,颠倒黑白,真是胆大妄为。

  【出处】

  《史记》。

  秦始皇去世后,宦官赵高想乘机图谋不轨,篡夺朝中大权,因此他隐瞒了秦始皇的死讯,并且假传圣旨,立次子胡亥为太子,然后才宣布国丧。这以后,赵高就扶助胡亥当上了皇帝(即秦二世),而他自己,则当仁不让地做上了丞相,掌握了秦朝的军政大权。

  赵高的野心越来越大,逐渐起了篡夺皇位的歹念。但他尚存顾虑,惟恐朝中百官不服从他。于是他绞尽脑汁,想出了一个坏主意。有一天上朝的时候,赵高牵来一头鹿,对秦二世说:“我将这匹马献给皇上。”秦二世笑道:“丞相在跟我开玩笑吧,明明是一头鹿,怎么说是一匹马呢?”

  赵高严肃地说:“谁敢同皇上开玩笑呀!这明明就是一匹马嘛。皇上如果不信,可以问问朝廷上的百官,看我说得对不对。”

  秦二世胡亥这一下可真的怀疑起自己的眼睛来了。他用征询的目光扫了一圈殿下的大臣们,然后问道:“你们看这究竟是鹿还是马呢?”

  赵高的亲信和许多趋炎附势的臣子迭声答道:“丞相说得对呀,这的确是一匹马!”“没错,就是一匹马嘛!”另一些正直的臣子,不愿说昧良心的话,却又怕得罪了赵高会惹出大祸来,便干脆不作声。只有少数不惧怕赵高的大臣,敢于当场戳穿赵高“指鹿为马”的谎言。赵高恨得咬牙切齿,暗暗记下了他们的名字,后来就千方百计地整治、陷害他们,把他们全部杀了。

  释义

  指着鹿,说是马。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注音】zhǐ lù wéi mǎ

  【出处】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 《史记·秦始皇本纪》

  【解释】指着鹿,说是马。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大器晚成的成语故事 (菁华5篇)(扩展9)

——大器晚成的历史典故 (菁华3篇)

  东汉末年,袁绍的身边有一位门客,名叫崔琰,他从小喜*武艺,23岁才开始读书求学。但因其刻苦努力,进步十分明显。当时袁绍的军队军纪很差,每攻陷一个地方,都会掘开坟墓盗取陪葬的财物,因此所到之处,百姓都十分痛恨他们。崔琰见此情形,便劝说袁绍不要这样做,袁绍认为他说得对,接受了他的建议,从此以后严惩此事,并封他为骑都尉。

  官渡之战中,袁绍败于曹操,崔琰被俘。于是,他开始跟随曹操,为曹操出了不少主意。在他做尚书时,曹操想立曹植为太子,崔琰反对,他对曹操说:“自古以来的规矩是立长子,怎么能立曹植呢?”曹植是崔琰的侄女婿,尽管是亲属他也不偏袒,曹操十分佩服他的公正。

  崔琰还善于发现人才。他有个堂弟叫崔林,性格内向,很少说话,年轻时既无成就也无名望,亲戚朋友都看不起他,可是崔琰却很器重他。崔琰常对人说:“人的发达有迟有早,我只不过是早做了几年官,怎么比得上崔林呢。有才能的人需要长时间的磨炼才能成器,以崔林的见识和才干,将来必成大器。”

  崔琰的眼光果然没错,因为崔林一直刻苦读书,而且时刻关注政局的变化。后来,在崔琰的推荐下,崔林当上了翼州主簿、御史中丞。到了魏文帝时期,他官至司空,被封为安阳侯。

  三国时候袁绍身边有一位门客。名叫崔琰,他从小学*武艺,不过直到23岁才开始读论语诗经等书籍。

  崔琰为人耿直很有见识,朝廷的官员们对他十分推崇,连曹操都很敬重他。当时袁绍手下的士兵非常残暴,甚至挖开坟墓毁弃敌人的.尸骨,于是崔琰劝说袁绍命令士兵不要这样做,袁绍觉得他说的很有道理,就听取了他的建议,并且封他为骑都尉。

  崔琰后来跟随曹操的时候,为曹操出了不少主意。曹操想立曹植为嗣子,崔琰就反对说,自古以来的规矩都是立长子,怎么能立小儿子呢?这是不可以的呀!曹植虽是崔琰的侄女婿,但他也不偏袒,曹操很佩服他的公正。

  崔琰在对人才的识别方面有独到之处,崔琰有个堂弟名叫崔林,年轻时没有什么成就和名望,亲戚朋友都瞧不起他。但是崔琰却对这位堂弟相当器重,常常对别人说,此所谓大器晚成者也,终必远至,意思是说,能做大事的人往往要经过长期的锻炼,崔林将来一定会成大器。后来崔琳受到重用,先是在曹操手下担任主簿、御史中丞等官职,后来在魏文帝曹丕朝中担任司空,被封为安阳乡侯,成为魏国的重臣。儿童故事

  大器晚成,原意是大才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成器,后来大器晚成这个成语意思常用以比喻一个人成才成名较晚。

  东汉末年,有个叫崔琰的人,从小就喜欢舞枪弄刀,不喜欢读书,到了二十多岁才开始拜师学*。崔琰很聪明,再加上他学*很刻苦,后来成为一个能文能舞的人。崔琰有个堂弟叫崔林,年轻时不爱说话,看起来呆头呆脑的,所以有许多人都瞧不起他,说他将来不会有什么出息。崔琰却说:才能大的人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显露出来,等崔林年纪再大些,他肯定能成大器的。后来,崔林果然在魏文帝时做了司空,并被封为安阳侯。这个成语指能担当大事的人要经过长期的锻炼,所以成名较晚。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