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货可居的成语故事 (菁华5篇)

首页 / 成语故事 / | 2022-10-03 00:00:00 成语故事

奇货可居的成语故事1

  1 奇货可居的故事

  这一天,吕不韦正在街上走着,忽然对面走来一人,引起了他的注意。只见那人生得面如傅粉,唇若涂朱,虽然衣冠*常,但丝毫不失贵人之气。吕不韦不禁暗暗称奇。待那人走过之后,他问*旁一个小贩儿:“请问适才走过的那位是谁?”

  “他是……”

  原来,是秦国留在赵国的人质,名叫异人,他是秦昭襄王之子安国君的儿子。安国君有子20余人,但全非正房华阳夫人之后,皆由那些姬妾所生。异人生母,名叫夏姬。夏姬不得宠,又早死,所以,秦赵渑池会盟两国互换人质时,异人便来到了赵国首都邯郸。异人来到邯郸之后,因秦国不断攻打赵国,赵王便迁怒于他,把他拘留在丛台之上,并由大夫公孙乾昼夜监守。他过着出无车,宿无妇,食无酒的枯燥无味的生活,终日里郁郁不悦……听罢小贩儿的介绍,吕不韦凝思片刻后爽朗大笑着说道:“哈哈,他真是喃喃奇货。这奇货,可先囤积起来,然后作一笔大生意。哈哈哈哈!”

  吕不韦先以重金结交于监守异人的`公孙乾,后又结识异人。有一次,他与公孙乾、异人一起喝酒。酒到半醉,趁公孙乾去厕的机会,吕不韦问异人道:“秦王已经老了。太子安国君所宠爱的是华阳夫人,可她没有儿子。你兄弟20余人,至今没有一个得宠。你何不趁这个时候回归秦国,去找华阳夫人,求做她儿子。这样,以后你才可能有立储的希望呀!”

  异人含泪回道:“我何尝不希望能如此呢?唉!怎奈身在他国,恨没有脱身之计呀!” 吕不韦说:“这好办。我可以设法救你回国!”

  异人说:“能救我回国,日后倘能得到荣华富贵,你我共享!”

  为了叫异人回国,吕不韦来到了秦国的京都咸阳。不久,吕不韦便打听到华阳夫人有个姐姐也在咸阳城中。为了能见到华阳夫人,吕不韦设法先见到了华阳夫人的姐姐。见面之后,他先是以来时随身所带着赵国的金玉宝玩,取得了她的好感,接着他便把异人如何贤德,如何思念故国,如何想认华阳夫人为生母,以及日后他打算如何孝顺华阳夫人等等,详尽地说了一番。他的话,把华阳夫人的姐姐深深地打动了。

  事隔一日之后,华阳夫人的姐姐去见华阳夫人。她又把吕不韦对她说的话陈述了一回。华阳夫人大喜,当即,她便表示愿接异人回国,并收留在身边。说动了华阳夫人,这仅是第一步。当时,秦君还是秦昭襄王。异人若能回国,非他点头不可。可是,因渑池会盟时,秦昭襄王被蔺相如戏弄了一番,心中怀恨赵国,因此,根本不把异人回国当作一回事。怎么办呢?吕不韦又费心思了。

  后来,他得知王后的弟弟杨泉君也在咸阳。他想通过杨泉君去说服王后,再通过王后去说服昭襄王。于是,他用重金买通道路见到了杨泉君。吕不韦对杨泉君说:“你居*,享厚禄。可你这*、厚禄和富贵能长久吗?自然,眼下有王后和大王保护你。可是,大王与王后年事已高,一旦山崩,太子嗣位,太子会继续保护你吗?太子安国君与华阳夫人无子。你为何不把今日留在赵国的王孙异人,设法引渡回国,让他去作安国君与华阳夫人的适子?果真那样做了,安国君与华阳夫人会对你感激不尽的。那样,你的*、厚禄和富贵,不就又有人保护了吗?”

  吕不韦之计,正中杨泉君心意。当日,他便去找王后,把吕不韦的话说了一遍。王后去见昭襄王,她又把杨泉君的话说了一遍。……

  终于,秦昭襄王表示愿接异人回国,吕不韦这才收拾了一下行装,回邯郸去了。

  吕不韦费了很多的钱财与精力,看来,异人归国之期就要来到了。可就在这时候,吕不韦却迟疑起来。他大动脑,思谋个不停。他想:“异人回国,日后继位为王,对自己来说,最大不过是从一位秦王身上得利。如何能长久呢?将来异人山崩或者退位,又如何能从下一代秦王身上得利呢?……他想得很远,也想得很苦。

  这样,他便想到了赵姬。赵姬,是一位身姿艳丽,善歌善舞的美女。吕不韦很喜欢她,他俩早暗中同居,赵姬已怀孕两月有余。

  吕不韦想:“应该把赵姬献给异人。日后生下我的骨血,长大继位。到那时,秦国的天下便是我吕氏的天下。那样,我吕不韦做的这生意,其利可就无穷了。”

  于是,不久他便不惜血本,设下华宴。在宴会上,他又让赵姬出面勾引异人,最终,让异人与赵姬结成了夫妻,达到了他的目的。

  异人得到了赵姬,如鱼得水爱恋非常。过了月余,赵姬便对异人言明她已有身孕。异人不知其来历,只道是他的骨血,愈加欢喜。又几个月过去,赵姬生下了一个男孩,给男孩取名叫“政”,他便是日后兼并六国的秦始皇。

  昭襄王五十年,秦兵重围邯郸吕不韦领着化了妆的异人,杂在百姓之中,混出邯郸,回到了咸阳。异人回到咸阳之后,由于吕不韦的“周旋”在前,他自然得到了华阳夫人,安国君乃至秦昭襄王的宠爱。不久,昭襄王逝世,立安国君为王;安国君又逝世,立异人为王。异人一当上秦王,便请吕不韦做了丞相,并封号文信侯,到河南洛阳,坐享十万户的奉养。再后来,异人逝世,立政为王。政尊吕不韦为相国,号称仲父。……做“奇货”的生意,吕不韦得到了大利后,又想得大名。

  当时,魏国有信陵君,楚国有春申君,赵国有*原君,齐国有孟尝君。这四位公子都喜欢招纳宾客。他们礼贤下士之名远扬天下。为了也能享有贤士的美名,吕不韦效仿四公子也广招宾客。他待宾客,仿佛比四公子还厚。所以,在很短的一个时间里,他门下便拥有3000多名能人智士。随后,他又效仿诸子百家,著书立说,命门客人人记下各自的所见所闻,分编成八览、六论、十二纪,洋洋20万言,这本书,便是后来传世的《吕氏春秋》。

  2 奇货可居的材料

  【注音】qí huò kě jū

  【出处】《史记·吕不韦列传》:“子楚……居处困;不得意;吕不韦贾邯郸;见而怜之;曰:‘此奇货可居。’”

  【解释】指把少有的货物囤积起来,等待高价出售。也比喻拿某种专长或独占的东西作为资本,等待时机,以捞取名利地位。

  【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

  【近义词】待价而沽 囤积居奇

  【反义词】宝货难售

  【年代】古代

  【例句】你不要以为自己有了点资本,~,小心栽跟头。

  3 奇货可居的点评

  吕不韦出身在一个小商家庭,他继承家产后就雄心勃勃,一心想着发展家族事业,成为富甲天下的巨商。这个故事给我们启示:以后无论做任何事,只要站在为别人创造价值的角度赚取适当的利益,那么就可以做到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了!

奇货可居的成语故事2

  战国时候,有个大商人吕不韦到赵国的京城邯郸做生意。一个很偶然的机会,在路上他发现一个气度不凡的年轻人。有人告诉他说:这个年轻人是秦昭王的孙子,太子安国君的儿子,名叫异人,正在赵国当人质。

  当时,秦赵两国经常交战,赵国有意降低异人的生活标准,弄得他非常贫苦,甚至天冷时连御寒的衣服都没有。吕不韦知道这个情况,立刻想到,在异人的身上投资会换来难以计算的利润。他不禁自言自语说:此奇货可居也。意思是把异人当作珍奇的物品贮藏起来,等候机会,卖个大价钱。

  吕不韦回到寓所,问他父亲:种地能获多少利?他父亲回答说:十倍。

  吕不韦又问:“贩运珠宝呢?”他父亲又答说:“百倍。”吕不韦接着问:“那么把一个失意的人扶植成国君,掌管天下钱财,会获利多少呢?”他父亲吃惊地摇摇头,说:“那可没办法计算了”。

  吕不韦听了他父亲的话,决定做这笔大生意。他首先拿出一大笔钱,买通监视异人的赵国官员,结识了异人。他对异人说:我想办法,让秦国把你赎回去,然后立为太子,那么,你就是未来的秦国国君。你意下如何?

  异人又惊又喜地说:那是我求之不得的好事,真有那一天,我一定重重报答你。

  吕不韦立即到秦国,用重金贿赂安国君左右的亲信,把异人赎回秦国。

  安国君有二十多个儿子,但他最宠爱的华阳夫人却没有儿子。吕不韦给华阳夫人送去大量奇珍异宝,让华阳夫人收异人为嗣子。

  秦昭王死后,安国君即位,史称孝文王,立异人为太子。孝文王在位不久即死去,太子异人即位为王,即庄襄王。

  庄襄王非常感激吕不韦拥立之恩,拜吕不韦为丞相,封文信侯,并把河南洛阳一代的十二个县作为封地,以十万户的租税作为俸禄。庄襄王死后,太子政即位,即秦始皇,称吕不韦为仲父。吕不韦权倾天下。

奇货可居的成语故事3

  奇货可居这个成语出自《史记·吕不韦传》。

  吕不韦,战国时期秦国阳翟(今河南省禹县)人。原来是往来于各国经营商业的。当他到了赵国都城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县西南)的时候,知道秦昭襄王的孙子异人在赵国做人质,被拘留在丛台这个地方,正缺乏必要的费用,已经如一个穷人一样。他不禁自言自语地说:“此奇货可居也!”意思是说,这是一件最好的货物,可以弄到手里,将来要赚大钱。

  于是,吕不韦拿出金钱来结交监守异人的赵国大夫公孙乾,由公孙乾介绍认识了异人,并且偷偷对异人说:准备拿出一千金到秦国去,劝说秦国的太子和太子最喜欢的妃子华阳夫人想办法把他从赵国救回秦国去。异人很高兴。

  不久,由于吕不韦的四处活动,异人逃回到秦国,华阳夫人认他做嗣子;太子安国君也很高兴,叫他改名为楚。

  后来,秦昭襄王死了,安国君继位为王,史称孝文王,立子楚做太子。孝文王除丧后的第三天,大摆酒*,宴请群臣,不料宴后回宫,忽然死了。人们都怀疑是吕不韦害死的。子楚继位,称庄襄王,奉华阳夫人为太后,立赵姬为王后,赵政为太子,并任吕不韦为垂相,封为文信侯,真是获到了千万倍的利益。

  后来人们就用“奇货可居”来泛指垄断某种东西,向别人讨价还价。也指某事物将来很有前途。

奇货可居的成语故事4

  【拼音】:qí huò kě jū

  【解释】:指把少有的货物囤积起来,等待高价出售。也比喻拿某种专长或独占的东西作为资本,等待时机,以捞取名利地位。奇:少有的东西;货:货物,某种东西;居:存储。

  【出处】:《史记·吕不韦列传》:“吕不韦贾邯郸,见(子楚)而怜之,曰:‘此奇货可居。’”

  【近义词】:囤积居奇

  【反义词】:宝货难售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

  【成语正音】奇,不能读作“jī”。

  【成语辨形】奇货可居:货,不能写作“贷”。

  【成语故事】

  奇货原来的意思是指珍稀的货物,可居就是囤积。所以呀,奇货可居原本意思就是遇到珍稀的货物,就买回来囤上。等机会来了,好卖大价钱。

  吕不韦是战国时候的人。他家祖祖辈辈经商,买卖的都是珠宝这样的名贵货品。到了吕不韦这代,已经积累成了名气极大的巨商。

  有一年,吕不韦到赵国去卖珠宝,他在赵国的首都遇到了一个风度翩翩的少年。

  少年穿得很朴素,但是举止谈吐非常高雅,一看就知道不是普通人家的子弟。

  吕不韦悄悄一打听,这少年原来是秦国太子的儿子,秦王的孙子,名叫异人。因为秦国和赵国签订了盟约,异人被送到赵国做了人质。

  赵国和秦国经常打仗,关系搞得很不好,所以,赵王对异人也很不好。可怜的异人经常连吃饭穿衣都困难。

  吕不韦打听明白了异人的情况后,心里激动起来。他看着异人远去的背影,自言自语地叨咕着:“奇货可居,奇货可居呀。”

  原来,吕不韦常年在各个诸侯国做生意,对各国的情况都很熟。他心里盘算着:如果做珠宝生意,也就赚百八十倍的钱,如果把异人这样的秦国王孙当奇货囤上,一旦成功,那时候赚的可就千千万万倍都不止啦!

  吕不韦回到住处,准备好了很多金子珠宝和各色礼物。第二天,他就拿着礼物和金子找到了异人的住处。

  吕不韦先用金子买通了看守异人的士兵,然后,他就自报家门地和异人交上了朋友。

  吕不韦就将大笔的金子和各色礼物源源不断的送给异人。他天天去陪异人聊天,喝酒,逛街,买东西。还买来美女送给异人。

  异人在赵国本来过着吃穿不济的苦日子,处处被人白眼,别提有多凄凉了。自从来了吕不韦,异人的生活完全变了样。异人现在每天花天酒地地享乐,还有美女陪伴,开心极了。

  因此,异人对吕不韦十分感激。

  一天,吕不韦对异人说道:“再过些时候您的父亲就该登基做秦国的王了。咱们应该争取一下,日后做个太子。”

  异人听了这话,忽然哭了。他说道:“我母亲去世多年,自己又在赵国当人质,能活着回国就不错了,哪敢想当太子的事!”

  吕不韦说道:“您别这样说!我这里有成千上万的金子!这就拿金子去秦国,让您回国做太子!”异人听了吕不韦的话,感动得不知道说什么好,一个劲儿的.给吕不韦行大礼。

  吕不韦说道做到。他拿着许多金子和珠宝来到秦国。

  异人的父亲对华阳夫人十分宠爱,而华阳夫人自己并没有儿子,所以,吕不韦给华阳夫人送了很多很多的金子和珠宝,他告诉华阳夫人:异人对她十分敬爱,虽然身在在赵国,却常常惦念她。如果华阳夫人肯收异人做儿子,异人当上太子,华阳夫人就是太子的母亲了。否则,若是别的儿子做了太子,华阳夫人以后的日子可就不好过了。

  吕不韦的话说到了华阳夫人的心里。她正在为没有儿子发愁呢!听了这话,她立即同意认异人做自己的儿子。

  华阳夫人认了异人做儿子以后,天天在异人的爸爸面前说异人有多么的孝顺,多么的懂事。异人的爸爸本来就对华阳夫人就言听计从,看到华阳这么喜欢异人,就让异人做了太孙。

  不久,老秦王去世,异人的爸爸登基做了新国王。异人就成了秦国的太子。

  吕不韦这时候已经回到了赵国。他找了一个机会,用金子买通了赵国的看守,让异人化装成做生意的小贩从赵国悄悄逃回了秦国。

  异人回国后没几年,就登基做了国王。他感激吕不韦为所做的一切,封吕不韦做了侯爵,当了丞相。

  吕不韦经营秦国王孙,扶持出了一个国王。而他自己,也收获了无穷无尽的荣华富贵。

  嬴异人,算得上是古往今来,第一大奇货了吧!

  奇货可居的故事讲完了,谢谢大家的收听,咱们下个故事再见!

奇货可居的成语故事5

  【成语】: 奇货可居

  【拼音】: qí huò kě jū

  【解释】: 指把少有的货物囤积起来,等待高价出售。也比喻拿某种专长或独占的东西作为资本,等待时机,以捞取名利地位。

  奇货可居的主人公是吕不韦。

  【成语故事】:

  战国时候,有个大商人吕不韦到赵国的京城邯郸做生意。一个很偶然的机会,在路上他发现一个气度不凡的年轻人。有人告诉他说:这个年轻人是秦昭王的孙子,太子安国君的儿子,名叫异人,正在赵国当人质。

  当时,秦赵两国经常交战,赵国有意降低异人的生活标准,弄得他非常贫苦,甚至天冷时连御寒的衣服都没有。吕不韦知道这个情况,立刻想到,在异人的身上投资会换来难以计算的利润。他不禁自言自语说:此奇货可居也。意思是把异人当作珍奇的物品贮藏起来,等候机会,卖个大价钱。

  吕不韦回到寓所,问他父亲:种地能获多少利?他父亲回答说:十倍。

  吕不韦又问:“贩运珠宝呢?”他父亲又答说:“百倍。”吕不韦接着问:“那么把一个失意的人扶植成国君,掌管天下钱财,会获利多少呢?”他父亲吃惊地摇摇头,说:“那可没办法计算了”。

  吕不韦听了他父亲的话,决定做这笔大生意。他首先拿出一大笔钱,买通监视异人的赵国官员,结识了异人。他对异人说:我想办法,让秦国把你赎回去,然后立为太子,那么,你就是未来的秦国国君。你意下如何?

  异人又惊又喜地说:那是我求之不得的好事,真有那一天,我一定重重报答你。

  吕不韦立即到秦国,用重金贿赂安国君左右的亲信,把异人赎回秦国。

  安国君有二十多个儿子,但他最宠爱的华阳夫人却没有儿子。吕不韦给华阳夫人送去大量奇珍异宝,让华阳夫人收异人为嗣子。

  秦昭王死后,安国君即位,史称孝文王,立异人为太子。孝文王在位不久即死去,太子异人即位为王,即庄襄王。

  庄襄王非常感激吕不韦拥立之恩,拜吕不韦为丞相,封文信侯,并把河南洛阳一代的十二个县作为封地,以十万户的租税作为俸禄。庄襄王死后,太子政即位,即秦始皇,称吕不韦为仲父。吕不韦权倾天下。

  在专制社会,想根除贪污就如同让大海停止波动一样不可能。*传统政治体制是默许官员在一定程度下贪污的,因为“低薪制”的设计使官员不可能不靠灰色收入来生活。事实上,传统财政制度中可钻的空子太多,贪污对任何一个智商正常的人来说都不是难事。在大部分时候,贪污之所以能被限制在一定范围之内,原因不外有二:一是在儒学价值观有效运转下人格操守的约束;再一个是从上而下的政治高压,也就是说,最高统治者的反腐决心和虎视眈眈的监视。

  在乾隆晚年,约束腐败的两个条件都失去了作用。在乾隆的不断打击挫辱下,官员们渐渐放弃了人格操守,他们的所作所为只有一个不变的指针,那就是现实利益。晚年乾隆精力不济、“多从宽厚”,更带头腐败,为贪心的官们树立了榜样。同时,乾隆盛世的经济发展为腐败提供了巨大空间。在乾隆前期,大清经济一直高速成长,经济总量迅速增加。人口从一亿增长到*三亿。*经济总量占世界第一位,人口占世界三分之一,对外贸易长期出超。蛋糕做大了,可以搜刮、聚敛钱财的基数比以前扩大了数倍。在这种情况下,政治腐败如同细菌遇到了适合的温湿度和酸碱度,在乾隆皇帝的眼皮底下,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起来。仅仅十余年间,乾隆朝就完成了从前期政治纪律严明到后期贪腐无孔不入的转变。在繁荣的表象下,大清王朝的全盛之局已经千疮百孔了。

  乾隆中后期,腐败呈现以下几大特点:

  一是涉案数额从小到大,腐败案件由少到多。乾隆前期,继雍正肃杀之后,贪污案件极少发生。偶有发生,贪污额亦不大。乾隆前期处理的几个案子,少者数千两,多者也不过数万两,极少有上十万者。像提督鄂善收贿银千两,即被处死。到了中后期,腐败案接连爆发,涉案金额成倍、成十倍增长,官员贪污动辄数万,十万,数十万。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一个小小的贵州知州刘标就侵蚀公帑二十四万两。第二次金川之役中,一个小小的松岗站站员居然一次侵占公款*九万两。

  二是腐败官员由底层向高层发展,涉案*越来越多。一般来说,高级领导干部经过组织程序千挑万选,人格操守和政治素质均应大大高于官僚队伍的.*均水*。确实,在乾隆前期,因为腐败而被处理的高级官员,不过三五人而已。到了中期之后,形势为之一变。从州府到省级大员,最后到首*军机大臣,都陷入腐败的泥潭。乾隆中后期二十多年间,省部级*被处理者达二十多人。乾隆皇帝自己也不得不承认:“各省督抚中廉洁自爱者,不过十之二三。”(《乾隆起居注》六十年八月)

  三是贿赂公行,窝案串案迅速增多,腐败呈集团化公开化趋势。

  康雍两朝,举朝视贪腐如仇敌。到了乾隆朝,大家对腐败已经不以为耻,反以为常。在权力已经充分市场化的背景下,办一件事,安排一项工作,升一次官,枉一回法,需要多少钱,都有心照不宣的规定。不懂这些潜规则,在官场是无法立足的。如果不贪污,一个人就无法操纵自己的关系网;如果不贪污,他也没办法建功立业。在一定范围内的贪渎,不但是社会所默许的,而且是必须的。“腐而不败”,是做官的最高境界。

  为了自保,腐败者在政治上拉帮结派,经济上相互牵连,结成了利益同盟,呈现出明显的群体性,即“窝案”“串案”。其主要特征是涉案人员众多,形成了具有紧密人身依附性质的关系网。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到四十九年(1784年),朝廷一连查出了五起贪污大案,都是“办一案,牵一串;查一个,带一窝”。一人败露,则与他有关的关系网上的数十名乃至上百名官员就全部被揭露出来。常常是一人犯案,会导致一省官僚体系瘫痪。


奇货可居的成语故事 (菁华5篇)扩展阅读


奇货可居的成语故事 (菁华5篇)(扩展1)

——成语的成语故事 (菁华5篇)

成语的成语故事1

  1、出奇制胜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齐国的田单在燕国乐毅将军攻齐时,运用计谋成功逃到即墨城,被即墨城推举为守城长官。燕国还在继续侵占齐国的土地,田单利用反间计,离间燕惠王与乐毅的感情,用燕兵割齐兵的鼻子激起齐兵的士气收复齐国的失地。

  2、十步芳草

  【成语故事】唐朝初年,唐太宗十分重视选拔人才,他吩咐右仆射封德彝推荐人才,封德彝没有完成使命。唐太宗教诲他:十步之内,必有芳草,关键看你能否发现他们,用人就要用他们的长处。封德彝点头称是,于是给唐太宗推荐了很大人才。

  3、沧海桑田

  【成语故事】桑田,农田。大海变成桑田,桑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很大。从前仙人王远和麻姑,他们相约到蔡经家去饮酒,王远一行很快就到蔡经家,但没见到麻姑的到来,就派使者去请。麻姑到来说她奉命去巡视蓬莱,已经三次见到东海变成桑田,现在海水又退了一半。王远说那里又要扬起尘土来了。

  4、不拘一格

  【成语故事】拘:限制;格:规格,方式。不局限于一种规格或一个格局。清朝思想家龚自珍面对腐朽的清*,主张改革,提倡禁烟,得不到朝廷重用。48岁毅然辞官归隐,在路过镇江时看到当地人在祭拜天神,他作诗一首:“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5、了如指掌

  【成语故事】古代帝王都要建始祖庙,在庙里按始祖的等级依次排列设置灵位,每逢有大的行动、节日,帝王们就进庙祭祖,称为“啰”礼。很多人对啰礼不理解,向孔子请教。孔子认为鲁国的宗庙违背了周礼,他避而不谈,指着手掌说:“知道啰礼的人治国就了如指掌。”

  6、长风破浪

  【成语故事】比喻志向远大,不怕困难,奋勇前进。南朝宋国著名将领宗悫从小就有雄心壮志,喜欢舞枪弄剑,他的叔父宗炳问他的志向,他回答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后来他带兵攻打林邑国,运用计谋取胜,被封为左卫将军。

  7、拔苗助长

  【成语故事】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从前宋国一个农夫担心自己田里的禾苗长不高,就天天到田边去看。三天过去了,禾苗没见动静。他想出一个办法,就急忙奔到田里,把禾苗一棵棵拔高一些。回去对儿子说禾苗长高了一大截,儿子跑到田里一看,禾苗全都枯死了。

  8、一叶障目

  【成语故事】眼睛被一片树叶挡住,指看不到事物的全貌。有个书呆子从古书上读到“蝉翳叶”的故事,信以为真,就四处寻找,把蝉躲藏处的树叶全部摘下,拿回家遮脸作试验,问妻子能不能看见他。妻子气愤说看不见。他就拿这片树叶去街上行窃,被抓后说:“我一叶障目,你们能看见吗?”

  9、千呼万唤

  【成语故事】形容再三催促。白居易用诗歌为民*,得罪了当时的权贵。因此被贬到江州做司马。他来到浔阳江边与即将离别的朋友送行,风吹着芦苇传来阵阵凄凉。他们上船喝起了酒来,江面上传来一阵琵琶声。他们驱船靠*,千呼万唤才见到那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佳人。

  10、杯水车薪

  【成语故事】用一杯水去救一车着了火的柴草。比喻力量太小,解决不了问题。从前有一个樵夫在山上打柴,听到救火声就跑去救火。后来他的柴车也着了火,正好看到路边有一个杯子,就拿杯子跑到河边去装水来救火,但火势太大,一杯水根本就是无济于事,一整车柴全部被烧毁。

成语的成语故事2

  【汉字书写】:得陇望蜀

  【汉语注音】:dé lǒng wàng shǔ

  【成语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岑彭传》:“人苦不知足,既*陇,复望蜀,每一发兵,头鬓为白。”

  【成语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指人贪心不足;可活用作“得陇又望蜀”。

  【得陇望蜀的意思】:陇:地名,甘肃东部一带;蜀:地名,四川中西部;得到陇地又还想得到蜀地。比喻人心不足,贪得无厌。

  【得陇望蜀的近义词】:贪得无厌、得寸进尺、欲壑难填、贪心不足;

  【得陇望蜀的反义词】:知足常乐、称心如意、适可而止、心满意足、知足不辱、如愿以偿;

  【得陇望蜀的故事】

  东汉时期,岑彭是刘秀手下的一员赫赫有名的大将,他有勇有谋,是个才气无双的将士。一直以来求贤若渴的岑彭收罗了四面八方不少的人才。光武皇帝建武八年时,岑彭率兵进攻天水,此时公孙述占据四川,隗嚣占据西城。隗嚣被岑彭的部队包围后公孙述便帮助隗嚣守住上邽。皇帝在这个时侯下了一道诏书给岑彭,诏书中开诚布公地说道:“西城和上邽都打下来以后你即可马不停蹄的派兵去攻打四川,人是不知足的,陇地被*定后,自然还想得到蜀地。”岑彭收到诏书后便用灌水的方法想把西城攻下来,只可惜水深还没有灌到一丈的时侯,西城的救兵就快马加鞭地赶到把隗嚣救走了。岑彭的部队此时粮草也不够,只好领兵班师回朝。

  【得陇望蜀例句】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十八回:“宝钗笑道:‘我说你“得陇望蜀”呢。我劝你且缓一缓。今儿头一日进来,先出园东角门,从老太太起,各处各人,你都瞧瞧,问候一声儿,也不必特意告诉他们搬进园来。”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七十六回:“黛玉道:“正是古人常说的:‘事若求全何所乐?’据我说,这也罢了,何必偏要坐船?”湘云笑道:‘得陇望蜀,人之常情。’”

  鲁迅《鲁迅书信集。致陶元庆》:“我很希望兄有空,再画几幅,虽然太有些得陇望蜀。”

  蔡东藩《前汉演义》第九十三回:“飞燕得陇望蜀,复见侍郎庆安世,年轻貌美,雅善弹琴,便借琴歌为名,请成帝许令出人,成帝也既照允。”

  【得陇望蜀造句】

  人性如此是天经地义的,得陇望蜀,欲望永远都不会被满足,所以才会有层出不穷的各种争权夺利。

  要知道人的欲望永远是无穷无尽的、得陇望蜀确实是人之常情,谁都希望自已拥有的东西多多益善。

成语的成语故事3

  北宋大学问家杨时,在40多岁时与好友游酢一起去向程颐求教,凑巧赶上程颐在屋中打盹儿。杨时便劝告游酢不要惊醒老师,于是两人静立门口,等老师醒来。一会儿下起了鹅毛大雪,越下越急,杨时和游酢却还立在雪中,游酢实在冻得受不了,几次想叫醒程颐,都被杨时拦住了。程颐一觉醒来,才发现门外的两个“雪人”。

  礼仪是律己、敬人的一种行为规范,是表现对他人尊重和理解的过程和手段。古人云:“不学礼,无以立。”

成语的成语故事4

  唐朝中期,各镇节度史都拥有军事、经济大权,根本不把朝廷放在眼里。蔡州节度使的儿子吴元济在父死之后,起兵叛乱。唐宪宗派大将李?。担任唐州节度使,剿灭吴元济。

  李?到任,放风麻痹吴元济。散布说,我是个懦弱无能的人。朝廷派我来,只是为了安顿地方秩序。至于攻打吴元济,与我无干。吴元济观察了李?的动静,见他毫无进攻之意,也就不把李诉放在心上了。

  其实李?一直在思考攻打吴元济老巢蔡州的策略。他趁机擒获了吴元济手下的大将李佑,对他优礼有加,感动了李佑。李佑告诉李?,吴元济的主力部隊都部署在洄曲一带,防止官军进攻,而防守蔡州城的不过是些老弱残兵。蔡州是吴元济最大的空隙,如果出奇制胜,应该迅速直捣蔡州,活捉吴元济。

  李?在一个雪天的傍晚,率领精兵抄小路,神奇地直抵蔡州城边,趁守城士兵呼呼大睡时,爬上城墙,杀了守兵,打开城门,部隊静悄悄涌进了城。筹吴元济从睡梦中惊醒,发现宅第已被围困,负隅顽抗,终于被捉。李诉将吴元济装进囚车,押往长安。驻扎在洄曲的董重质见大势已去,也向李?投降。

成语的成语故事5

  1、千金一笑

  西周末期,周幽王即位后,根本不理朝政,整天吃喝玩乐,醉心于女色。周朝有个诸侯国叫褒(bāo)国,其国君见天子如此荒唐,就来规劝,幽王根本不听,反而把褒国国君关进大牢。

  褒国国君的儿子洪德见父亲被关,非常焦急,就与母亲商量如何营救。他们听说幽王非常喜欢美女,就用重金买下一年轻漂亮的少女,取名“褒姒(sì)”,教给她宫中礼仪,然后送给幽王。幽王见了大喜,于是下令放了褒国国君。

  褒姒入宫后,很得幽王的宠爱,可是只有一件事不随心意,就是褒姒有个怪脾气,从来不笑。幽王下决心要让她笑一笑,于是贴出布告:谁能让新王后笑一笑,赏金一千。告示一出,一些人争相入宫。有的吐舌瞪眼做怪相,有的说一些荒诞的笑话,可褒姒看了,听了,仍不露一丝笑容。幽王手下有个大臣叫虢(guó)石父,是个会拍马逢迎的坏家伙,他出了一个坏点子,叫做“烽火戏诸侯”。原来古时候,遇到敌情,主要靠烽火台报警。那些烽火台遍布各诸侯国,相邻的两座能互相看见。如果白天某处发现了敌情,就点燃晒干的狼粪,靠“狼烟”传递情报;如果是晚上,就点燃柴草,靠火光传递情报。这样一座传一座,用不了多长时间,消息传遍全国,各地诸侯就会率部队赶往京都,听候调遣。

  幽王听了这个计谋,万分高兴,决定一试。一天,天气晴朗,幽王带着褒姒来到城楼顶上,登台远望,远山*水,尽收眼底。幽王下令点燃烽火,顿时狼烟四起,直冲云天。远*诸侯看到烽火点燃,还以为敌国来犯,于是纷纷点齐兵马,向镐(hào)京奔来。他们赶到镐京城下,却看不到一个敌兵,只见幽王和褒姒坐在城楼上喝酒看热闹。这下,可把褒姒给逗笑了。她笑幽王如此轻率行事,笑诸侯这样容易上当。褒姒一笑,幽王高兴了,马上给了虢石父千金的奖赏。那些诸侯可气坏了,知道受了愚弄,就大骂一气带兵回去了。

  幽王对此并不在意,为睹褒姒笑脸,又多次玩此闹剧。不久,戎(róng)人发兵前来攻打镐京。幽王看到戎人真的打来了,赶紧派人去点烽火,向诸侯求救。可是这一次,诸侯们还以为天子与王后嬉戏,全都按兵不动。就这样,镐京被戎人攻破,幽王逃到骊山脚下,被杀掉了,褒姒被戎人抓走了。

  成语“千金一笑”,形容美人的笑颜十分难得,价值千金。

  2、高山流水

  春秋时代,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琴师。

  一夜,伯牙乘船游览。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于是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忽听岸上有人叫绝,伯牙闻声走出船来,只见一个樵(qiáo)夫站在岸边,他当即请樵夫上船,兴致勃勃地为他演奏。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兴奋极了,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从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

  3、志在四方

  春秋时,晋献公在宠妾(qiè)骊姬的挑拨下,杀了太子申生,公子重耳和夷吾分别逃亡到狄(dí)国和梁国。

  后来,晋献公死了,夷吾在秦穆公和齐桓公的帮助下做了国君,他怕重耳回来争夺王位,就派人去杀他。于是,重耳又从狄国历尽艰险,逃到了齐国。

  齐桓公对重耳以及追随他的子犯赵衰狐偃(yǎn)等人都十分优待,还把一个本家姑娘齐姜嫁给了重耳。重耳在齐国一住七年,日子过得舒服极了,他也不想再回晋国去了。

  齐桓公死后,齐孝公做了齐国国君,齐国开始衰弱。子犯赵衰狐偃等一起来到桑园里秘密商议,要想办法让重耳离开齐国。

  这事让重耳的妻子齐姜知道了。齐姜是个女中豪杰,希望丈夫能做一番大事业,就对重耳说:“公子,你有远大的志向,我很高兴。你走吧!男子汉大丈夫总得做一番事业,留恋妻子和贪图安逸是没有出息的!”

  重耳听了很惊讶,说:“我并没打算离开你,离开齐国呀,我不走!”齐姜听了,知道重耳不想走,就和子犯等人商量了一个计策,用酒把重耳灌醉后,把他送出了齐国。

  后来,重耳在六十二岁的时候,终于回到晋国,当上了晋国的国君,史称晋文公。

  成语“志在四方”,常比喻人要树立远大的志向。

  4、退避三舍

  春秋时候,重耳逃亡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作为,就以国君之礼相迎,待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忽然问道:“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侍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两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pú)。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成语“退避三舍”,现在常用来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

  病入膏(gāo)肓(huāng)

  春秋时期,晋景公有一次得了重病,听说秦国有一个医术很高明的医生,便专程派人去请。

  医生还没到,晋景公恍惚中做了个梦。梦见了两个小孩,正悄悄地在他身旁说话。一个说:“那个高明的医生马上就要来了,我看我们这回难逃了。”另一个小孩说道:“这没什么可怕的,我躲到肓的上面,你躲到膏的下面,无论他怎样用药,都奈何我们不得。”

  不一会儿,秦国的名医到了。名医诊断后,对晋景公说:“这病已没办法治了。疾病在肓之上,膏之下,用灸法攻治不行,扎针又达不到,吃汤药,其效力也达不到。这病实在没法子治啦。”

  晋景公听了,心想医生所说,果然验证了自己梦见的两个小孩的对话,便点了点头说:“你的医术真高明啊!”说毕,叫人送了一份厚礼给医生,让他回秦国去了。

  “病入膏肓”这则成语,指病已危重到了无法救治的地步,也常用来比喻事情到了无可挽回的地步。

  5、道不拾遗

  春秋时,郑国政治家子产由于*定贵族旧势力的叛乱有功,成了郑国的正卿(qīng)(官名)。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郑国经济发展;同时还主张依法治国,制定了严厉的刑法来处置犯罪行为,因此,国内没有盗贼。“道不拾遗”(路上丢失东西,别人不会捡去);街上的桃树枣树长满了果实,也没人爬上去摘。由于子产把国家治理得很好,郑国富强起来了,虽然连续三年受灾,老百姓也没受冻挨饿的。

  “道不拾遗”这个成语常与“夜不闭户”连用,形容社会风气良好。

  大义灭亲

  春秋时期,卫国的州吁(yù)杀死哥哥卫桓(huán)公,自立为国君。

  州吁驱使百姓打仗,激起人民不满。他担心自己的王位不稳定,就与心腹大臣石厚商量办法。石厚就去问自己的父亲——卫国大臣石(què),怎样巩固州吁的统治地位。石对儿子说:“诸侯即位,应得到周天子的许可,他的地位就能巩固。”石厚说:“州吁是杀死哥哥谋位的,要是周天子不许可,怎么办?”石说:“陈桓公很受周天子的信任,陈卫又是友好邻邦。”石厚没等父亲把话说完,抢着说:“你是说去请陈桓公帮忙?”石连连点头。

  州吁和石厚备了许多礼物,却被陈桓公扣留了。原来,这是石的安排。卫国派人去陈国,把州吁处死。卫国的大臣们认为石厚是石的儿子,应该从宽处理。石就派自己的家臣到陈国去,把石厚杀了。史官认为石杀子是“大义灭亲”。

  成语“大义灭亲”,现在指为了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对犯罪的亲属不徇(xùn)私情。

  唇亡齿寒

  春秋时候,晋献公想要扩充自己的实力和地盘,就想找借口派兵去消灭虢(guó)国。可是在晋国和虢国之间隔着一个虞(yú)国,讨伐虢国必须经过虞国。“怎样才能顺利通过虞国呢?”晋献公问手下的大臣。大夫荀息说:“虞国国君是个目光短浅贪图小利的人,只要我们送他美玉和宝马,他会答应借道的。”晋献公一听有点舍不得。荀息看出了晋献公的心思,就说:“虞虢两国是唇齿相依的*邻,虢国灭了,虞国也难独存,您的美玉宝马不过是暂时存放在虞公那里罢了。”晋献公听后,便采纳了荀息的计策。 #wiki。geekfans。com

  虞国国君见到这两份珍贵的礼物,顿时心花怒放,听到荀息说要借道虞国时,当时就满口答应下来。虞国大夫宫之奇听说后,赶快阻止道:“不行,不行,虞国和虢国是唇齿相依的*邻,我们两个小国相互依存,有事可以互相帮助,万一虢国灭了,我们虞国也就难保了。俗话说:'唇亡齿寒’,没有嘴唇,牙齿也保不住啊!借道给晋国万万使不得。”虞公说:“人家晋国是大国,现在特意送来美玉宝马和咱们交朋友,难道咱们借条道路让他们走走都不行吗?”宫之奇连声叹气,知道虞国离灭亡的日子不远了,于是就带着一家老小离开了虞国。

  果然,晋国军队借道虞国,消灭了虢国,随后又把亲自迎接晋军的虞公抓住,灭了虞国。

  成语“唇亡齿寒”,比喻双方关系密切,利害相关。

  6、居安思危

  宋齐等国联合攻打郑国,弱小的郑国知道自己兵力不足,于是请晋国做中间人,希望宋齐等国能够取消攻打郑国的念头。其他国家因为害怕强大的晋国,于是纷纷决定退兵。为了答谢晋国,郑国国君就派人献给晋国许多美女与贵重的珠宝。收到这些礼物后,晋悼公十分高兴,就将一半的美女赏给大功臣魏绛(jiàng)。没想到正直的魏绛一口拒绝,并且劝晋悼公说:“现在晋国虽然强大,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大意。因为人在安全的时候,要想到未来可能会发生的危险,这样才会有备无患。”晋悼公听完魏绛的话,知道他时时刻刻都牵挂国家与百姓的安危,从此对他更加敬重。成语“居安思危”指处在安全的环境而想到可能会出现的危难。

  7、东施效颦(pín)

  古时候,越国有两个女子,一个长得很美,叫西施,一个长得很丑,叫东施。东施很羡慕西施的美丽,就时时模仿西施的一举一动。有一天,西施犯了心口疼的病,走在大街上,用手捂住胸口,双眉紧皱。东施一见,以为西施这样就是美,于是也学着她的样子在大街上走来走去,可是街上行人见了她的这个样子,吓得东躲*,不敢去看她。

  后来人们就用“东施效颦”来比喻不知道人家的好处和本身的缺点在哪里,胡乱模仿。

  8、后生可畏

  孔子周游列国时,曾见过一个小孩,举止言行很不一般。这孩子用泥土堆了一座城堡,坐在里面,挡住了孔子的路。孔子问他为什么挡住他的车,不让他过去?小孩说:“只听说过车子绕城走,没听说城堡还要避车子的!”孔子非常惊讶,没想到孩子这么小却这么会说话。小孩说:“听说鱼生下来三天就会游泳;兔子生下来三天就会跑了,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呢?”孔子一听非常感叹地说:“真是后生可畏啊!”

  成语“后生可畏”,现在指青年人是新生的力量,很容易超过他们的长辈。

  9、知人不易

  孔子走到陈国和蔡国之间的时候,穷困不堪,连野菜汤也喝不上,七天没有吃到一粒粮食,只好在大白天里睡大觉。

  他的弟子颜回找到一点米,把它放在甑(zèng)里面煮。饭快熟了,孔子看见颜回抓甑里面的饭吃。

  过了一会儿,饭熟了,颜回请孔子吃饭。孔子装着没有看见刚才那件事的样子,站起来说:“刚才我梦见祖先,要我把最干净的饭食送给他们。”

  颜回连忙说:“不行,刚才有灰尘掉进甄里,把饭弄脏了一些,我感到丢掉了不好,就用手把它抓起来吃了。”

  孔子听了感慨地说:“我所相信的是自己的眼睛,但眼睛看到的还是不可相信;我所依靠的是自己的脑子,但脑子有时也靠不住。你们要记住,了解一个人确实不容易呀!”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要真正识别一个人是很不容易的。不要轻易地用自己“亲眼所见”来为一个人下结论。

  10、卧薪尝胆

  公元前年,吴王被越王勾践打得大败,受了重伤,临死前,嘱咐儿子夫差(chāi)要替他报仇。夫差牢记父亲的话,日夜加紧练兵,准备攻打越国。

  两年后,夫差率兵把勾践打得大败,勾践被包围,无路可走,准备自杀。这时谋臣文种劝住了他,说:“吴王贪财好色,可以派人去贿赂他。”勾践听从了文种的建议,就派他带着美女西施和珍宝去贿(huì)赂(lù)吴王。

  文种见了吴王,献上西施,说:“越王愿意投降,做您的臣下,请您饶恕他。”伍子胥(xū)站出来大声反对道:“勾践深谋远虑,文种范蠡(lǐ)精明强干,这次放了他们,他们回去后定会想办法报仇的!”这时的夫差以为越国已经不足为患,又看上了西施的美色,就不听伍子胥的劝告,答应了越国的请求,把军队撤回了吴国。

  吴国撤兵后,勾践带着妻子和大夫范蠡到吴国伺候吴王,放牛牧羊,终于赢得了吴王的欢心和信任。三年后,他们被释放回国了。

  勾践回国后,立志发愤图强,准备复仇。他晚上枕着兵器,睡在稻草堆上,还在房子里挂上一只苦胆,每天早上起来后就尝尝苦胆,并让门外的士兵问他:“你忘了三年的耻辱了吗?”他派文种管理国家政事,范蠡管理军事,自己亲自到田里与农夫一起干活,妻子也纺线织布。勾践的这些举动感动了越国上下官民,经过十年的艰苦奋斗,越国终于兵精粮足,转弱为强。

  再说吴王夫差自从战胜越国后,沉迷于西施的美色,过着骄奢(shē)淫逸的生活。他又狂妄自大,听信奸臣坏话杀了忠臣伍子胥。这时的吴国,貌似强大,实际上已经是走下坡路了。

  公元前年,夫差亲自带领大军北上,与晋国争夺诸侯盟主,越王勾践趁吴国精兵在外,突然袭击,一举打败吴兵,杀了太子友。夫差听到这个消息后,急忙带兵回国,并派人向勾践求和。勾践估计一下子灭不了吴国,就同意了。公元前年,勾践第二次亲自带兵攻打吴国。这时的吴国已经是强弩(nǔ)之末,根本抵挡不住越国军队,屡战屡败。最后,夫差又派人向勾践求和,范蠡坚决主张要灭掉吴国。夫差见求和不成,才后悔没有听伍子胥的忠告,非常羞愧,就拔剑自杀了。

  成语“卧薪尝胆”,现在常用来形容人刻苦自励,立志为国家报仇雪耻。

  11、孟母断机

  孟轲(kē)是战国时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他的成就与他母亲的严格教育是分不开的。

  孟轲小时候也很贪玩。一天,孟母正在织布,还未到放学时间,小孟轲却逃学跑回家。孟母见了,气得浑身发抖。她把小孟轲叫到跟前,说:“孩子,穷人无本,力气是钱。娘每天没日没夜地辛苦织布,赚(zhuàn)钱供你上学。可是,你却逃学。”说着,孟母拿起剪刀,“咔嚓”一声,把织布机上的绫(líng)子一刀剪断。

  小孟轲见娘生这么大的气,吓坏了,连忙央求说:“娘,我错了!我一定改!”

  孟母见小孟轲知错,舒了一口气,指着机上的断绫说:“孩子,不管做什么事,功到才能成。你不好好上学,就跟这些断绫一样,怎么能成材呢?”

  明白了娘的一片苦心,小孟轲赶快回到学堂。从此以后,他再也没有逃过学。

  孟轲在孟母的循循善诱下,勤奋学*,成了学堂里有名的好学生。

  12、曾子杀彘(zhì)

  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去,儿子哭闹着要跟着去。夫人哄儿子说:“你先在家呆着,待会儿我回来杀猪给你吃。”夫人刚从集市上回来,曾子就要捉猪去杀。夫人就劝阻说:“我只不过是跟孩子开玩笑罢了。”曾子说:“小孩子没有思考和判断能力,要向父母学*,听从父母的正确教导。现在你欺骗他,这是教孩子骗人啊!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再相信自己的母亲了,这不是正确教育的方法。”

  于是曾子就杀猪煮肉给孩子吃。

  成语“曾子杀彘”,现在常用来强**育儿童要讲究诚信,言行一致。

  13、毛遂(suì)自荐

  春秋时,秦军在长*一线,大胜赵军。秦军主将白起,领兵乘胜追击,包围了赵国都城邯(hán)郸(dān)。

  大敌当前,赵国形势万分危急。*原君赵胜,奉赵王之命,去楚国求兵解围。*原君把门客召集起来,想挑选个文武全才的人一起去。他挑来选去,最后还缺一个人。这时,门客毛遂自我推荐,说:“我算一个吧!”*原君见毛遂再三要求,才勉强同意了。

  到了楚国,楚王只接见*原君一个人。两人坐在殿上,从早晨谈到中午,还没有结果。毛遂大步跨上台阶,大喊道:“出兵的事,非利即害,非害即利,简单而又明白,为何议而不决?”楚王非常恼火,问*原君:“此人是谁?”*原君答道:“此人名叫毛遂,乃是我的门客!”楚王喝道:“退下!我和你主人说话,你来干吗?”毛遂见楚王发怒,不但不退下,反而又跨上几个台阶。他手按宝剑,厉声说:“如今十步之内,大王性命在我手中!”楚王见毛遂那么勇敢,没有再呵斥他,就听毛遂讲话。毛遂就把出兵援赵有利楚国的道理,作了非常精辟的分析。毛遂的一番话,说得楚王心悦诚服,答应马上出兵。不几天,楚魏等国联合出兵援赵。秦军撤退了。*原君回赵后,待毛遂为上宾。他很感叹地说:“毛先生一至楚,楚王就不敢小看赵国。”

  14、不耻下问

  卫国大夫孔圉(yǔ)聪明好学,更难得的是,他是个非常谦虚的人。孔圉死后,卫国国君为了让后代都能学*和发扬他好学的精神,特别赐给他一个“文公”的称号。后人就尊称他为孔文公。

  孔子的学生子贡也是卫国人,但是他却不认为孔圉配得上那样高的评价。有一次,他问孔子:“孔圉的学问及才华虽然很高,但是比他更杰出的人很多,凭什么赐给他'文公’的称号?”孔子听了微笑说:“孔圉非常勤奋好学,脑筋聪明又灵活,而且如果有任何不懂的事情,就算对方地位或学问不如他,他都会大方而谦虚地请教,一点都不因此感到羞耻,这就是他难得的地方,因此赐给他'文公’的称号是很恰当的。”经过孔子这样的解释,子贡终于服气了。

  成语“不耻下问”,现在指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知道比自己少的人请教为可耻。

  15、孟母三迁

  孟子小时候,父亲就死了,母亲仉(zhǎng)氏守节。孟子家住的地方离墓地很*,他就学了些丧葬之类的事。孟母想:“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就离开了,将家搬到街上,离杀猪宰羊的地方很*,孟子就学了些做买卖和屠宰的东西。孟母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夏历每月初一这一天,官员进入文庙,行礼跪拜,揖(yī)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记住。孟母想:“这才是适合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成语“孟母三迁”,现在常用来强调环境对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性。成语“毛遂自荐”由此而来,比喻不经别人介绍,自我推荐担任某一项工作。

  16、狡(jiǎo)兔三窟(kū)

  春秋时代,齐国有位叫孟尝君的人,家中豢(huàn)养着许多门客。在这些门客中,有位叫冯谖(xuān)的人,常常一住就是很长一段时间,却什么事都不做。孟尝君虽然觉得很奇怪,但是好客的他还是热情招待冯谖。

  有一次,冯谖替孟尝君到薛地讨债,他不但没跟当地百姓要债,反而把债券(quàn)全烧了。薛地人民都以为这是孟尝君的恩德,心里充满感激。到后来,孟尝君被齐王解除相国的职位,前往薛地定居,受到薛地人热烈的欢迎,孟尝君才知道冯谖的才能。直到这时候,不多话的冯谖才对孟尝君说:“通常聪明的兔子都有三个洞穴,这样才能在紧急的时候逃过猎人的追捕,而免除一死。但是你却只有一个藏身之处,所以你还不能把枕头垫得高高地睡觉,我愿意再为你安排另外两个可以安心的藏身之处。”于是冯谖去见梁惠王,他告诉梁惠王说,如果梁惠王能请到孟尝君帮他治理国家,那么梁国一定能够变得更强盛。于是梁惠王派人邀请孟尝君到梁国,准备让他担任治理国家的重要官职。可是,梁国的使者一连来了三次,冯谖都叫孟尝君不要答应。梁国派人请孟尝君去治理梁国的消息传到齐王那里,齐王一急,就赶紧派人请孟尝君回齐国当相国。冯谖要孟尝君向齐王提出希望能够拥有齐国祖传祭器的要求,并且将它们放在薛地,同时兴建一座祠(cí)庙,以确保薛地的安全。祠庙建好后,冯谖对孟尝君说:“现在属于你的三个安身之地都建造好了,从此以后你就可以垫高枕头,安心地睡大觉了。”成语“狡兔三窟”,意思是狡猾的兔子有三个窟。比喻藏身的地方多。

  17、道听途说

  春秋时代,齐国有个人叫毛空,他爱听那些没有根据的传说,然后再把自己听到的津津有味地讲给别人。有一次,毛空听到一只鸭和一块肉的事,他觉得非常稀奇,便告诉给艾子。他说:“有一个人,养了一只特别能生蛋的鸭,那鸭一天能生一百多个蛋。”他见艾子笑了,又说:“那天,从天上掉下一块肉,那块肉长有三十丈,宽有十丈。”艾子笑着问道:“真的吗?有那样长的肉吗?”毛空急忙说:“噢,那就是长二十丈。”艾子仍不相信。他又改口:“一定是十丈长了。”艾子说:“你说的那只鸭是谁家养的?你说的那块肉掉在了什么地方?”毛空支支吾吾说不出来,最后只好说:“我是在路上听别人说的。”

  成语“道听途说”就是从这个故事而来的。这一成语比喻在路上听到没有根据的言论或传闻,再去传给别人。

  18、三令五申

  春秋时侯,有一位著名军事家名叫孙武,他携带自己写的“孙子兵法”去见吴王阖(hé)闾(lǘ)。吴王看过之后说:“你的十三篇兵法,我都看过了,是不是拿我的军队试试?”孙武说可以。吴王再问:“用妇女来试验可以吗?”孙武说也可以。于是吴王召集一百八十名宫中美女,请孙武训练。孙武将她们分为两队,用吴王宠爱的两个宫姬为队长,并叫她们每个人都拿着长戟(jǐ)。队伍站好后,孙武命搬出铁钺(yuè)(古时**用的刑具),三番五次向她们申诫。说完便击鼓发出向右转的`号令。怎知众女兵不单没有依令行动,反而哈哈大笑。孙武见状,又将刚才一番话详尽地再向她们解释一次,再而击鼓发出向左转的号令,众女兵仍然只是大笑。孙武便说:“解释不明,交代不清,是将官的过错。既然交代清楚而不听令,就是队长和士兵的过错了。”说完命左右随从把两个队长推出斩首。吴王见孙武要斩他的爱姬,急忙派人向孙武讲情,可是孙武说:“我既受命为将军,将在军中,君命有所不受!”遂命左右将两女队长斩了,再命两位排头的为队长。自此以后,众女兵无论是向前向后,向左向右,甚至跪下起立等复杂的动作都认真操练,再不敢儿戏了。“三令五申”,即反复多次向人告诫的意思。

  19、鸡鸣狗盗

  有一次,孟尝君率领众宾客出使秦国。秦昭王将他留下,想让他当相国。孟尝君不敢得罪秦昭王,只好留下来。不久,大臣们劝秦王说:“留下孟尝君对秦国是不利的,他出身王族,在齐国有封地,有家人,怎么会真心为秦国办事呢?”秦昭王觉得有理,便改变了主意,把孟尝君和他的手下人软禁起来,只等找个借口杀掉。

  昭王有个最受宠爱的妃子。孟尝君派人去求她救助。妃子答应了,条件是拿齐国那一件天下无双的狐白裘(qiú)(用白色狐腋的皮毛做成的皮衣)做报酬。这可叫孟尝君作难了,因为刚到秦国,他便把这件狐白裘献给了秦昭王。就在这时候,有一个门客说:“我能把狐白裘找来!”原来这个门客最善于钻狗洞偷东西。他了解到,那件狐白裘放在宫中的精品贮藏室里,便借着月光,钻进贮藏室把狐白裘偷了出来。妃子见到狐白裘高兴极了,想方设法说服秦昭王放弃了杀孟尝君的念头。

  孟尝君立即率领手下人连夜偷偷骑马向东快奔。到了函谷关(在现在河南省灵宝县,当时是秦国的东大门)正是半夜。按秦国法规,函谷关每天鸡叫才开门,半夜时候,鸡怎么能叫呢?大家正犯愁时,只听见几声“喔,喔,喔”的雄鸡啼鸣,接着,城关外的雄鸡都打鸣了。原来,孟尝君的另一个门客会学鸡叫,而鸡是只要听到第一声啼叫就立刻会跟着叫起来的。怎么还没睡踏实鸡就叫了呢?守关的士兵虽然觉得奇怪,但也只得起来打开关门,放他们出去。

  天亮了,秦昭王得知孟尝君已经逃走,立刻派出人马追赶。追到函谷关,人家已经出关多时了。孟尝君靠着鸡鸣狗盗之士逃回了齐国。

  成语“鸡鸣狗盗”,比喻卑下的技能或具有这种技能的人。

  20、乐极生悲

  战国时期,齐威王不理朝政,经常通宵沉溺在酒色中,很多诸侯趁机侵扰,国家处于危亡之际。大臣们谁也不敢规劝,只是干着急。齐国有个叫淳于髡的人,他说话诙谐善辩,喜欢用隐语微言讽谏威王的过失。

  有一次,楚国大规模发兵侵犯齐国,淳于髡(kūn)奉命请来了赵国的精兵来救援,楚军当夜撤回。齐威王非常高兴,设宴庆祝淳于髡请兵有功。宴饮中,齐威王问淳于髡能喝多少酒才醉?淳于髡回答说:“喝一斗也醉,喝一石也醉。”

  齐威王觉得淳于髡的话很奇怪,就问他:“此话怎讲?”

  淳于髡回答说:“像今天这样,喝大王赏赐给的酒,旁有执行酒令的执法官,后有御史官,我一边喝酒,心里一边在害怕,所以喝一斗就醉了。”

  齐威王颇感兴趣地问:“那么喝一石呢?”淳于髡回答说:“假如遇到久别的朋友,边喝酒边谈笑,这样可以喝八斗一石了。所以说饮酒过分,就会昏乱失礼,行乐到极点就会转化为悲哀,天下的事都是这样。”

  齐威王知道淳于髡是在委婉规劝他,于是取消了通宵达旦畅饮的恶*。“乐极生悲”这一成语,形容快乐到极点转而发生悲哀的事情。

  21、一鸣惊人

  战国时期,齐威王继承王位已有三年了,可是他整天饮酒作乐,不理朝政。

  大臣淳(chún)于髡想了个激励齐威王的办法。他说:“大王,臣听说齐国有一只大鸟,三年来不飞也不叫……”他故意停顿一下,试探地问:“大王知道这是一只什么鸟?”齐威王知道淳于髡在暗喻自己,不由得大笑起来。笑过一阵后,他才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那以后,齐威王就到各地去视察。看到称职的大夫,就给予奖励;发现一个破坏生产的大夫,就扔进油锅处死。接着,他又严格整顿军队,打败了入侵的魏国军队。齐威王“一鸣惊人”,使各国君主都感到震惊。成语“一鸣惊人”比喻*时默默无闻,突然干出一番惊人的事业来。

  22、三人成虎

  魏国大臣庞葱,将要陪魏太子到赵国去作人质,临行前对魏王说:“现在有个人来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吗?”

  魏王道:“我不相信。”

  庞葱说:“如果有第二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吗?”

  魏王道:“我有些将信将疑了。”

  庞葱又说:“如果有第三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吗?”

  魏王道:“我当然会相信。”

  庞葱就说:“街市上不会有老虎,这是很明显的事,可是经过三个人一说,好像真的有了老虎了。现在赵国国都邯郸离魏国国都大梁,比这里的街市远了许多,议论我的人又不止三个。希望大王明察才好。”

  魏王道:“一切我自己知道。”

  庞葱陪太子回国,魏王果然没有再召见他了。

  后世人引申这故事为“三人成虎”这句成语,乃是借来比喻有时谣言可以掩盖真相的意思。

  23、老马识途

  战国时期,齐桓公发兵攻打无*。齐军胜利返回时,因为不熟悉地形,走进了一个峡谷,迷失了方向。足智多谋的齐国军师管仲对齐桓公说:“老马识途,无*的马很多是从山戎弄来的,不如挑选几匹无*的老马,让它们在前边走,兴许可以找到出去的路。”齐桓公虽然将信将疑,但又没有别的办法,就同意试一试。于是管仲挑了几匹老马,让它们在前边走,大队人马跟在后头。几匹老马不慌不忙地走着,果然走出了迷谷,回到了原来的路上。大家死里逃生,都佩服管仲足智多谋。从此,“老马识途”也成为一句广为流传的成语。比喻有经验,能带领新手工作。

  24、惊弓之鸟

  有一天,更羸(léi)和魏王站在一个高台上,仰头看见有鸟在天空中飞。

  更羸对魏王说:“请大王看看,我可以只拉弓不发箭而把鸟射下来。”

  魏王不相信地说:“难道你的射术可以达到这样的水*吗?”

  更羸很自信地说:“可以。”

  过了一小会儿,一只雁从东方飞来,更羸拿起弓拉了一下空弦,那只雁就一下子栽落到地上。

  魏王惊叹说:“你射箭的本领居然可以达到这样一种地步!”

  更羸说:“这是一只受伤的孤雁啊!”

  魏王说:“先生是怎么知道的呢?”

  更羸回答说:“它飞得很缓慢,叫声很悲惨。飞得慢,是因为旧伤疼痛;叫得惨,是因为长久失群。由于它的旧伤没有长好而害怕的心情又没有去掉,所以一听见弓弦响,就急忙往高处飞,这就引起伤口破裂,从高空掉下来了。”这个成语现在常用来比喻受过惊恐见到一点动静就特别害怕的人。

  25、呆若木鸡

  战国时,斗鸡是贵族们寻欢作乐的一项活动,齐王便是当时的一位斗鸡迷。为了能在斗鸡场上取胜,齐王特地请专家纪(shěng)子帮他训鸡。

  齐王求胜心切,没过几天,便派人来催问,纪子说:“鸡没训好,它一见对手,就跃跃欲试,沉不住气。”过了几天,齐王又派人来问,纪子说:“还不到火候,看样子鸡虽不乱动了,但还不够沉稳。”又过了几天,纪子终于对来人说:“请你告诉齐王,我花工夫把鸡训好了。”待到斗鸡时,对手的鸡又叫又跳,而纪子训好的鸡却像只木鸡,一点反应也没有,别的鸡看到它那副呆样竟然都被吓跑了。因此,齐王用这只鸡和别人斗,自然场场获胜。他那高兴的样子就甭(béng)提了。后来人们又把“呆若木鸡”这个成语引申表示十分愚笨,也形容因为害怕或惊奇发呆的样子。

  26、围魏救赵

  战国时期,魏惠王任命庞涓为大将,大举进攻赵国,围攻赵国的都城邯郸。赵成侯知道国力难以抵住魏军,就把中山之地献给了齐国,求齐国派兵解围。齐王即拜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率兵救赵。孙膑献计说:“魏国攻打赵国,一定把精锐部队统统派出去了,而国内只留下些老弱病残。我们不妨扬言攻打大梁,魏军听闻后一定会撤下邯郸外围的兵力,回头救大梁,我们在中途袭击魏兵,定可大获全胜。”田忌用了孙膑的计策。庞涓听到齐国进攻大梁的消息后,马上撤下包围邯郸的兵去救大梁,谁知魏军在桂陵遭到齐军截击,被杀得不得不撤回大梁,赵国之围得解。成语“围魏救赵”,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27、完璧归赵

  公元前年,赵国的国君惠文王得到了一块玉璧,叫“和氏璧”,是个无价之宝。秦昭王听说后,非常羡慕,就想把它弄到手。于是,秦昭王派使者带书信去见赵惠文王。说秦国愿意拿座城池来换那块“和氏璧”。这可让赵王作了难,给玉璧吧,怕秦王不守信用,得了玉璧不给城;不给吧,又怕惹恼秦王,领兵来攻打赵国。他就和大臣们商议此事。后来有个人推荐他的门客蔺(lìn)相如去秦国处理此事。惠文王派人把蔺相如叫来一谈,也觉得他是个合适的人选,就决定派他带着和氏璧去秦国。蔺相如到了秦国,把玉璧献给秦王,秦王接过一看,只见玉璧洁白无暇,晶莹透明,果真是个无价之宝,顿时高兴得合不上嘴。他翻来覆去欣赏了好半天,又传给身边的大臣和后宫的美女看,他们个个赞不绝口,纷纷向秦王表示祝贺。蔺相如站在旁边等了好一会,也不见秦王提换城一事,知道秦王要诓(kuāng)骗玉璧。但这时,玉璧已给了他们,又不能硬抢回来。蔺相如急中生智,客气地对秦王说:“这和氏璧虽是天下至宝,可惜上面还有一点小斑瑕(xiá),大王可能还没看见,让我指给大王看。”秦王信以为真,把玉璧还给蔺相如。蔺相如把“和氏璧”拿在手中,连连倒退几步,靠在殿柱旁,义正词严地说:“这'和氏璧’是天下人人皆知的宝贝。当初大王派人送信去说要以座城池换这块玉璧。可是今天我看大王坐而受璧,又把玉璧随便给人传看,根本没有换城之意,所以我把玉璧收回。大王若是逼我的话,我宁愿把头连同这块玉璧一起撞碎在这殿柱上!”说完,就要往柱子上撞。秦王连忙陪着笑脸劝阻,又让人拿来地图说明把哪些城地割给赵国。蔺相如知道秦王这是先稳住他,再把玉璧骗去,就对秦王说:“这玉璧是稀世珍宝,我们赵王在送璧之前,斋(zhāi)戒了五天,又举行隆重的送璧仪式,大王要是真心换璧,也应斋戒五天,举行相应的受璧换城仪式,我才敢把玉璧献上。”秦昭王见蔺相如态度坚决,知道硬夺不行,就答应了。蔺相如回到宾馆,派一名随从化装成穷人的样子,把玉壁包好缠在腰间,沿小路偷偷送回赵国去了。五天以后,秦王邀请了楚燕齐魏等国的使者来参加受璧仪式,想借此来显示一下自己的威风。安排完毕,宣赵国使者上殿。蔺相如按照使节的仪式行过礼,秦王见他手中空空如也,就问他玉璧在哪里?蔺相如不慌不忙地说:“贵国从穆公以来,前后有多位君主,没有一个讲信用的。如今我也怕受到欺骗,就派人把'和氏璧’送回了赵国了。”秦王一听,火冒三丈,让人把蔺相如绑起来问罪。蔺相如从容地说:“大王请息怒,让我把话当着大家说明白:大家都知道,秦国强,赵国弱,天下只有强国欺负弱国的事,从没有弱国欺负强国的道理。大王如真想要璧,这并不难,先把座城池交给赵国,然后派一使者跟我去赵国取璧,赵国绝不敢得了城市不给玉璧,去背个不守信用的名声。我知道这次愚弄了大王,罪该万死,请治我的罪吧,让各国都知道大王为了想得到一块玉璧而杀了赵国的使者,天下的人也可以知道是非曲直了。”一*话说得秦王目瞪口呆,他想就是杀了蔺相如也得不到璧,还落个坏名声,就下令把蔺相如放了。结果,秦国舍不得座城池给赵国,赵国也没有把“和氏璧”给秦国。成语“完璧归赵”,后来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本人。

  28、孺(rú)子可教

  据传说,有一天,张良在桥上漫步,适遇一年迈老人。只见老人故意把鞋扔下桥底,慢慢地对张良说:“小伙子,下去给我拾鞋!”张良感到太突然,想上前教训老人,但碍于老人的年纪,不忍下手,只好下桥取鞋。取鞋后,老人又令张良给他穿上,张良膝跪于前,小心帮老人穿鞋。事毕,老人非但不谢,反而大笑而去。片刻老人又返回,对张良说:“孺子可教也,五日后的黎明,与我会此。”二次会面,皆因张良迟到而散,第三次张良夜半赴约,先老人一步,老人才授给张良一本书,对他说:“读此书则为王者师。后十年天下会大乱。十三年后你会见我于济北谷城(今山东*阴西南),山下的黄石就是我。”说完就很快走了。张良很奇怪,次日天明一看书,方知书名为《太公兵法》(太公,即姜太公,周武王的军师)。张良就日夜诵读此书,终于成为一个深明韬(tāo)略足智多谋文武兼备的“智囊”。十年后果然陈胜起义爆发,十三年后张良去谷城,山下确有黄石一尊,老人的预言神奇般地得到应验。这个故事虽属后人虚构,但他赞扬了张良的聪慧过人。成语“孺子可教”,后来常指年轻人有出息,可以把本事传授给他。

  29、纸上谈兵

  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从小熟读兵书,很能谈论用兵之道,连赵奢也难不住他,日子长了,赵括便以为天下没有人能及得上自己。公元前年,秦兵进犯赵国,赵孝成王命廉颇为大将,率军抵抗。廉颇见秦军强大,就在长*筑垒固守,与秦兵形成对峙(zhì)局面。秦国一时无法取胜,就派间谍到赵国散布流言,说廉颇惧怕秦兵,秦国担心赵王任命赵括为将。赵王果然中计,令赵括代廉颇为大将。由于赵括没有实际作战经验,只会纸上谈兵,结果陷入秦军重围,他也在突围中被乱箭射死,赵国万军队也被秦将白起活埋。“纸上谈兵”这个成语,现用来比喻脱离实际而夸夸其谈的人。

  30、负荆请罪

  战国时代,赵惠文王因蔺相如办外交有功,拜蔺相如为上卿,官位在廉颇大将之上。廉颇因此心中不快,觉得自己功劳卓著,很不服气,扬言要当面侮辱蔺相如。蔺相如知道后,不愿意和廉颇争位次先后,便处处避让廉颇,上朝时假称有病,以便回避。

  有一次,蔺相如乘车外出,远远望见廉颇的车子迎面而来,急忙叫手下人把车赶到小巷里避开。他手下的人便以为主人害怕廉颇,非常不解。蔺相如对他们解释说:“秦国这样强大,我都不怕,廉将军又有什么可怕呢?我想,强横的秦国今天之所以不敢对我们赵国轻易用兵,只是因为赵国有我和廉将军两人。如果我和廉将军两人不能和睦相处,像老虎一样相斗,必定有一虎受伤,秦国就会趁机侵略赵国。我所以对廉将军避让,是因为我把国家的安危放在前头,不计较私人的怨恨。”蔺相如这番话传到了廉颇耳中,廉颇为蔺相如如此宽大的胸怀深深感动,觉得十分惭愧。于是脱掉上衣,在背上绑了一根荆杖,请人领到蔺相如家请罪。两人从此成为至交。后用“负荆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31、指鹿为马

  秦二世时,丞相赵高野心勃勃,日夜盘算着要篡夺皇位。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听他摆布,有多少人反对他,他心中没底。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准备试一试自己的威信,同时也可以摸清敢于反对他的人。一天上朝时,赵高让人牵来一只鹿,满脸堆笑地对秦二世说:“陛下,我献给您一匹好马。”秦二世一看,心想:这哪里是马,这分明是一只鹿嘛!便笑着对赵高说:“丞相搞错了,这是一只鹿,你怎么说是马呢?”赵高面不改色心不跳地说:“请陛下看清楚,这的确是一匹千里马。”秦二世又看了看那只鹿,将信将疑地说:“马的头上怎么会长角呢?”赵高一转身,用手指着众大臣,大声说:“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话,可以问问众位大臣。”大臣们都被赵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当看到赵高脸上露出阴险的笑容时,大臣们忽然明白了他的用意。一些胆小又有正义感的人都低下头,不敢说话,因为说假话,对不起自己的良心,说真话又怕日后被赵高所害。有些正直的人,坚持认为是鹿而不是马。还有一些*时就紧跟赵高的奸佞(nìng)之人立刻表示拥护赵高的说法,对皇上说,“这的确是一匹千里马!”事后,赵高通过各种手段把那些不顺从自己的正直大臣纷纷治罪,甚至满门抄斩。成语“指鹿为马”,比喻故意颠倒是非,混淆(xiáo)黑白。

  32、远交*攻

  战国末期,七雄争霸。秦国经商鞅变法之后,势力发展最快。秦昭王开始图谋吞并六国,独霸中原。公元前年,秦昭王准备兴兵伐齐。范雎(jū)此时向秦昭王献上“远交*攻”之策,阻秦国攻齐。他说:齐国势力强大,离秦国又很远,攻打齐国,部队要经过韩魏两国。军队派少了,难以取胜;多派军队,打胜了也无法占有齐国土地。不如先攻打邻国韩魏,逐步推进。为了防止齐国与韩魏结盟,秦昭王派使者主动与齐国结盟。其后十余年,秦始皇继续坚持“远交*攻”之策,远交齐楚,首先攻下韩魏,然后又从两翼进兵,攻破赵燕,统一北方;攻破楚国,*定南方;最后把齐国也收拾了。秦始皇征战十年,终于实现了统一*的愿望。

  远交*攻,语出《战国策秦策》:范雎曰:“王不如远交而*攻,得寸,则王之寸也;得尺,亦王之尺也。”这是范雎说服秦王的一句名言。远交*攻,是分化瓦解敌方联盟,各个击破,结交远离自己的国家而先攻打邻国的战略性谋略。当实现军事目标的企图受到地理条件的限制难以达到时,应先攻取就*的敌人,而不能越过*敌去打远离自己的敌人。为了防止敌方结盟,要千方百计去分化敌人,各个击破。消灭了*敌之后,“远交”的国家又成为新的攻击对象了。“远交”的目的,实际上是为了避免树敌过多而采用的外交诱骗策略。

  成语“远交*攻”,后来也指待人处世的一种手段。

  33、图穷匕见(xiàn)

  战国末期,秦国比较强盛,就不断出兵侵占其它国家的领土。一次,秦国攻占了赵国的都城,并且一直打到北部的燕国。

  燕国的太子丹焦虑不安,决定派勇士荆轲到秦国去刺杀秦王,并让秦舞阳作他的助手。为了取得秦王信任和欢喜,以便有机会靠*他,燕太子丹让荆轲带去两样东西作礼物:一是秦王急于得到的秦国叛将和秦王的仇人樊于期的人头;一是燕国的地图。樊于期的人头和地图分别装在两个匣子里。地图里裹着行刺秦王的匕首,匕首是由毒液泡过的,只要刺破一点皮,就能使秦王丧命。荆轲和秦舞阳二人到了秦国都城咸阳后,先用金银珠宝买通秦王的大臣蒙嘉,再通过他对秦王说,燕国的荆轲要把叛将的人头和燕国地图献给秦王。秦王大喜,就在咸阳宫里摆下酒宴,接见燕国来的勇士。荆轲在前,秦舞阳随后,登上宫殿的台阶。这时,秦舞阳紧张得腿都有点发抖了,而荆轲却坦然自若,面无惧色。秦王看过仇人樊于期的人头,又让荆轲把燕国的地图献上来。荆轲捧着地图来到秦王面前,恭恭敬敬地献上去。秦王慢慢把地图展开,仔细观看。地图将要展到尽头,裹在里边的匕首突然露了出来。这时,荆轲迅速一手抓住秦王的衣袖,一手抓起匕首向秦王刺去。秦王一见,吓得扯断衣袖,转身就逃。荆轲没有刺中秦王,就在后边紧追。这时,秦王的卫士赶来了。秦王拔出身上的长剑,砍伤了荆轲的左腿。荆轲倒在地上,把手中的匕首向秦王投去,但没有击中。结果,勇士荆轲被拥上来的卫士杀死了。后来,“图穷匕见”这句成语,人们用来比喻事情到了最后,真相终于暴露出来了。


奇货可居的成语故事 (菁华5篇)(扩展2)

——奇货可居的成语故事实用五份

  奇货可居的成语故事 1

  【解释】:指把少有的货物囤积起来,等待高价出售。也比喻拿某种专长或独占的东西作为资本,等待时机,以捞取名利地位。奇:少有的东西;货:货物,某种东西;居:存储。

  【出处】:《史记・吕不韦列传》:“吕不韦贾邯郸,见(子楚)而怜之,曰:‘此奇货可居。’”

  【近义词】:囤积居奇

  【反义词】:宝货难售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

  【成语正音】奇,不能读作“jī”。

  【成语辨形】奇货可居:货,不能写作“贷”。

  【成语故事】

  奇货原来的意思是指珍稀的货物,可居就是囤积。所以呀,奇货可居原本意思就是遇到珍稀的货物,就买回来囤上。等机会来了,好卖大价钱。

  吕不韦是战国时候的人。他家祖祖辈辈经商,买卖的都是珠宝这样的名贵货品。到了吕不韦这代,已经积累成了名气极大的巨商。

  有一年,吕不韦到赵国去卖珠宝,他在赵国的首都遇到了一个风度翩翩的少年。

  少年穿得很朴素,但是举止谈吐非常高雅,一看就知道不是普通人家的子弟。

  吕不韦悄悄一打听,这少年原来是秦国太子的儿子,秦王的孙子,名叫异人。因为秦国和赵国签订了盟约,异人被送到赵国做了人质。

  赵国和秦国经常打仗,关系搞得很不好,所以,赵王对异人也很不好。可怜的异人经常连吃饭穿衣都困难。

  吕不韦打听明白了异人的情况后,心里激动起来。他看着异人远去的背影,自言自语地叨咕着:“奇货可居,奇货可居呀。”

  原来,吕不韦常年在各个诸侯国做生意,对各国的情况都很熟。他心里盘算着:如果做珠宝生意,也就赚百八十倍的钱,如果把异人这样的秦国王孙当奇货囤上,一旦成功,那时候赚的可就千千万万倍都不止啦!

  吕不韦回到住处,准备好了很多金子珠宝和各色礼物。第二天,他就拿着礼物和金子找到了异人的住处。

  吕不韦先用金子买通了看守异人的士兵,然后,他就自报家门地和异人交上了朋友。

  吕不韦就将大笔的金子和各色礼物源源不断的送给异人。他天天去陪异人聊天,喝酒,逛街,买东西。还买来美女送给异人。

  异人在赵国本来过着吃穿不济的苦日子,处处被人白眼,别提有多凄凉了。自从来了吕不韦,异人的生活完全变了样。异人现在每天花天酒地地享乐,还有美女陪伴,开心极了。

  因此,异人对吕不韦十分感激。

  一天,吕不韦对异人说道:“再过些时候您的父亲就该登基做秦国的王了。咱们应该争取一下,日后做个太子。”

  异人听了这话,忽然哭了。他说道:“我母亲去世多年,自己又在赵国当人质,能活着回国就不错了,哪敢想当太子的事!”

  吕不韦说道:“您别这样说!我这里有成千上万的金子!这就拿金子去秦国,让您回国做太子!”异人听了吕不韦的话,感动得不知道说什么好,一个劲儿的给吕不韦行大礼。

  吕不韦说道做到。他拿着许多金子和珠宝来到秦国。

  异人的父亲对华阳夫人十分宠爱,而华阳夫人自己并没有儿子,所以,吕不韦给华阳夫人送了很多很多的金子和珠宝,他告诉华阳夫人:异人对她十分敬爱,虽然身在在赵国,却常常惦念她。如果华阳夫人肯收异人做儿子,异人当上太子,华阳夫人就是太子的.母亲了。否则,若是别的儿子做了太子,华阳夫人以后的日子可就不好过了。

  吕不韦的话说到了华阳夫人的心里。她正在为没有儿子发愁呢!听了这话,她立即同意认异人做自己的儿子。

  华阳夫人认了异人做儿子以后,天天在异人的爸爸面前说异人有多么的孝顺,多么的懂事。异人的爸爸本来就对华阳夫人就言听计从,看到华阳这么喜欢异人,就让异人做了太孙。

  不久,老秦王去世,异人的爸爸登基做了新国王。异人就成了秦国的太子。

  吕不韦这时候已经回到了赵国。他找了一个机会,用金子买通了赵国的看守,让异人化装成做生意的小贩从赵国悄悄逃回了秦国。

  异人回国后没几年,就登基做了国王。他感激吕不韦为所做的一切,封吕不韦做了侯爵,当了丞相。

  吕不韦经营秦国王孙,扶持出了一个国王。而他自己,也收获了无穷无尽的荣华富贵。

  嬴异人,算得上是古往今来,第一大奇货了吧!

  奇货可居的故事讲完了,谢谢大家的收听,咱们下个故事再见!

  奇货可居的成语故事 2

  【拼音】:qí huò kě jū

  【解释】:指把少有的货物囤积起来,等待高价出售。也比喻拿某种专长或独占的东西作为资本,等待时机,以捞取名利地位。奇:少有的东西;货:货物,某种东西;居:存储。

  【出处】:《史记·吕不韦列传》:“吕不韦贾邯郸,见(子楚)而怜之,曰:‘此奇货可居。’”

  【近义词】:囤积居奇

  【反义词】:宝货难售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

  【成语正音】奇,不能读作“jī”。

  【成语辨形】奇货可居:货,不能写作“贷”。

  【成语故事】

  奇货原来的意思是指珍稀的货物,可居就是囤积。所以呀,奇货可居原本意思就是遇到珍稀的货物,就买回来囤上。等机会来了,好卖大价钱。

  吕不韦是战国时候的人。他家祖祖辈辈经商,买卖的都是珠宝这样的名贵货品。到了吕不韦这代,已经积累成了名气极大的巨商。

  有一年,吕不韦到赵国去卖珠宝,他在赵国的首都遇到了一个风度翩翩的少年。

  少年穿得很朴素,但是举止谈吐非常高雅,一看就知道不是普通人家的子弟。

  吕不韦悄悄一打听,这少年原来是秦国太子的儿子,秦王的孙子,名叫异人。因为秦国和赵国签订了盟约,异人被送到赵国做了人质。

  赵国和秦国经常打仗,关系搞得很不好,所以,赵王对异人也很不好。可怜的异人经常连吃饭穿衣都困难。

  吕不韦打听明白了异人的情况后,心里激动起来。他看着异人远去的背影,自言自语地叨咕着:“奇货可居,奇货可居呀。”

  原来,吕不韦常年在各个诸侯国做生意,对各国的情况都很熟。他心里盘算着:如果做珠宝生意,也就赚百八十倍的钱,如果把异人这样的秦国王孙当奇货囤上,一旦成功,那时候赚的可就千千万万倍都不止啦!

  吕不韦回到住处,准备好了很多金子珠宝和各色礼物。第二天,他就拿着礼物和金子找到了异人的住处。

  吕不韦先用金子买通了看守异人的士兵,然后,他就自报家门地和异人交上了朋友。

  吕不韦就将大笔的金子和各色礼物源源不断的送给异人。他天天去陪异人聊天,喝酒,逛街,买东西。还买来美女送给异人。

  异人在赵国本来过着吃穿不济的苦日子,处处被人白眼,别提有多凄凉了。自从来了吕不韦,异人的生活完全变了样。异人现在每天花天酒地地享乐,还有美女陪伴,开心极了。

  因此,异人对吕不韦十分感激。

  一天,吕不韦对异人说道:“再过些时候您的父亲就该登基做秦国的王了。咱们应该争取一下,日后做个太子。”

  异人听了这话,忽然哭了。他说道:“我母亲去世多年,自己又在赵国当人质,能活着回国就不错了,哪敢想当太子的事!”

  吕不韦说道:“您别这样说!我这里有成千上万的金子!这就拿金子去秦国,让您回国做太子!”异人听了吕不韦的话,感动得不知道说什么好,一个劲儿的给吕不韦行大礼。

  吕不韦说道做到。他拿着许多金子和珠宝来到秦国。

  异人的父亲对华阳夫人十分宠爱,而华阳夫人自己并没有儿子,所以,吕不韦给华阳夫人送了很多很多的金子和珠宝,他告诉华阳夫人:异人对她十分敬爱,虽然身在在赵国,却常常惦念她。如果华阳夫人肯收异人做儿子,异人当上太子,华阳夫人就是太子的母亲了。否则,若是别的儿子做了太子,华阳夫人以后的日子可就不好过了。

  吕不韦的话说到了华阳夫人的心里。她正在为没有儿子发愁呢!听了这话,她立即同意认异人做自己的儿子。

  华阳夫人认了异人做儿子以后,天天在异人的爸爸面前说异人有多么的孝顺,多么的懂事。异人的爸爸本来就对华阳夫人就言听计从,看到华阳这么喜欢异人,就让异人做了太孙。

  不久,老秦王去世,异人的爸爸登基做了新国王。异人就成了秦国的太子。

  吕不韦这时候已经回到了赵国。他找了一个机会,用金子买通了赵国的看守,让异人化装成做生意的小贩从赵国悄悄逃回了秦国。

  异人回国后没几年,就登基做了国王。他感激吕不韦为所做的一切,封吕不韦做了侯爵,当了丞相。

  吕不韦经营秦国王孙,扶持出了一个国王。而他自己,也收获了无穷无尽的荣华富贵。

  嬴异人,算得上是古往今来,第一大奇货了吧!

  奇货可居的故事讲完了,谢谢大家的收听,咱们下个故事再见!

  奇货可居的成语故事 3

  奇货可居这个成语出自《史记·吕不韦传》。

  吕不韦,战国时期秦国阳翟(今河南省禹县)人。原来是往来于各国经营商业的。当他到了赵国都城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县西南)的时候,知道秦昭襄王的孙子异人在赵国做人质,被拘留在丛台这个地方,正缺乏必要的费用,已经如一个穷人一样。他不禁自言自语地说:“此奇货可居也!”意思是说,这是一件最好的货物,可以弄到手里,将来要赚大钱。

  于是,吕不韦拿出金钱来结交监守异人的赵国大夫公孙乾,由公孙乾介绍认识了异人,并且偷偷对异人说:准备拿出一千金到秦国去,劝说秦国的太子和太子最喜欢的妃子华阳夫人想办法把他从赵国救回秦国去。异人很高兴。

  不久,由于吕不韦的四处活动,异人逃回到秦国,华阳夫人认他做嗣子;太子安国君也很高兴,叫他改名为楚。

  后来,秦昭襄王死了,安国君继位为王,史称孝文王,立子楚做太子。孝文王除丧后的第三天,大摆酒*,宴请群臣,不料宴后回宫,忽然死了。人们都怀疑是吕不韦害死的。子楚继位,称庄襄王,奉华阳夫人为太后,立赵姬为王后,赵政为太子,并任吕不韦为垂相,封为文信侯,真是获到了千万倍的利益。

  后来人们就用“奇货可居”来泛指垄断某种东西,向别人讨价还价。也指某事物将来很有前途。

  奇货可居的成语故事 4

  1、奇货可居的故事

  这一天,吕不韦正在街上走着,忽然对面走来一人,引起了他的注意。只见那人生得面如傅粉,唇若涂朱,虽然衣冠*常,但丝毫不失贵人之气。吕不韦不禁暗暗称奇。待那人走过之后,他问*旁一个小贩儿:“请问适才走过的那位是谁?”

  “他是……”

  原来,是秦国留在赵国的人质,名叫异人,他是秦昭襄王之子安国君的儿子。安国君有子20余人,但全非正房华阳夫人之后,皆由那些姬妾所生。异人生母,名叫夏姬。夏姬不得宠,又早死,所以,秦赵渑池会盟两国互换人质时,异人便来到了赵国首都邯郸。异人来到邯郸之后,因秦国不断攻打赵国,赵王便迁怒于他,把他拘留在丛台之上,并由大夫公孙乾昼夜监守。他过着出无车,宿无妇,食无酒的枯燥无味的生活,终日里郁郁不悦……听罢小贩儿的介绍,吕不韦凝思片刻后爽朗大笑着说道:“哈哈,他真是喃喃奇货。这奇货,可先囤积起来,然后作一笔大生意。哈哈哈哈!”

  吕不韦先以重金结交于监守异人的公孙乾,后又结识异人。有一次,他与公孙乾、异人一起喝酒。酒到半醉,趁公孙乾去厕的机会,吕不韦问异人道:“秦王已经老了。太子安国君所宠爱的是华阳夫人,可她没有儿子。你兄弟20余人,至今没有一个得宠。你何不趁这个时候回归秦国,去找华阳夫人,求做她儿子。这样,以后你才可能有立储的希望呀!”

  异人含泪回道:“我何尝不希望能如此呢?唉!怎奈身在他国,恨没有脱身之计呀!”吕不韦说:“这好办。我可以设法救你回国!”

  异人说:“能救我回国,日后倘能得到荣华富贵,你我共享!”

  为了叫异人回国,吕不韦来到了秦国的京都咸阳。不久,吕不韦便打听到华阳夫人有个姐姐也在咸阳城中。为了能见到华阳夫人,吕不韦设法先见到了华阳夫人的姐姐。见面之后,他先是以来时随身所带着赵国的金玉宝玩,取得了她的好感,接着他便把异人如何贤德,如何思念故国,如何想认华阳夫人为生母,以及日后他打算如何孝顺华阳夫人等等,详尽地说了一番。他的话,把华阳夫人的姐姐深深地打动了。

  事隔一日之后,华阳夫人的姐姐去见华阳夫人。她又把吕不韦对她说的话陈述了一回。华阳夫人大喜,当即,她便表示愿接异人回国,并收留在身边。说动了华阳夫人,这仅是第一步。当时,秦君还是秦昭襄王。异人若能回国,非他点头不可。可是,因渑池会盟时,秦昭襄王被蔺相如戏弄了一番,心中怀恨赵国,因此,根本不把异人回国当作一回事。怎么办呢?吕不韦又费心思了。

  后来,他得知王后的弟弟杨泉君也在咸阳。他想通过杨泉君去说服王后,再通过王后去说服昭襄王。于是,他用重金买通道路见到了杨泉君。吕不韦对杨泉君说:“你居**,享厚禄。可你这**、厚禄和富贵能长久吗?自然,眼下有王后和大王保护你。可是,大王与王后年事已高,一旦山崩,太子嗣位,太子会继续保护你吗?太子安国君与华阳夫人无子。你为何不把今日留在赵国的王孙异人,设法引渡回国,让他去作安国君与华阳夫人的适子?果真那样做了,安国君与华阳夫人会对你感激不尽的。那样,你的**、厚禄和富贵,不就又有人保护了吗?”

  吕不韦之计,正中杨泉君心意。当日,他便去找王后,把吕不韦的话说了一遍。王后去见昭襄王,她又把杨泉君的话说了一遍。……

  终于,秦昭襄王表示愿接异人回国,吕不韦这才收拾了一下行装,回邯郸去了。

  吕不韦费了很多的钱财与精力,看来,异人归国之期就要来到了。可就在这时候,吕不韦却迟疑起来。他大动脑,思谋个不停。他想:“异人回国,日后继位为王,对自己来说,最大不过是从一位秦王身上得利。如何能长久呢?将来异人山崩或者退位,又如何能从下一代秦王身上得利呢?……他想得很远,也想得很苦。

  这样,他便想到了赵姬。赵姬,是一位身姿艳丽,善歌善舞的美女。吕不韦很喜欢她,他俩早暗中同居,赵姬已怀孕两月有余。

  吕不韦想:“应该把赵姬献给异人。日后生下我的骨血,长大继位。到那时,秦国的天下便是我吕氏的天下。那样,我吕不韦做的这生意,其利可就无穷了。”

  于是,不久他便不惜血本,设下华宴。在宴会上,他又让赵姬出面勾引异人,最终,让异人与赵姬结成了夫妻,达到了他的目的。

  异人得到了赵姬,如鱼得水爱恋非常。过了月余,赵姬便对异人言明她已有身孕。异人不知其来历,只道是他的骨血,愈加欢喜。又几个月过去,赵姬生下了一个男孩,给男孩取名叫“政”,他便是日后兼并六国的秦始皇。

  昭襄王五十年,秦兵重围邯郸吕不韦领着化了妆的异人,杂在百姓之中,混出邯郸,回到了咸阳。异人回到咸阳之后,由于吕不韦的“周旋”在前,他自然得到了华阳夫人,安国君乃至秦昭襄王的宠爱。不久,昭襄王逝世,立安国君为王;安国君又逝世,立异人为王。异人一当上秦王,便请吕不韦做了丞相,并封号文信侯,到河南洛阳,坐享十万户的奉养。再后来,异人逝世,立政为王。政尊吕不韦为相国,号称仲父。……做“奇货”的生意,吕不韦得到了大利后,又想得大名。

  当时,魏国有信陵君,楚国有春申君,赵国有*原君,齐国有孟尝君。这四位公子都喜欢招纳宾客。他们礼贤下士之名远扬天下。为了也能享有贤士的美名,吕不韦效仿四公子也广招宾客。他待宾客,仿佛比四公子还厚。所以,在很短的一个时间里,他门下便拥有3000多名能人智士。随后,他又效仿诸子百家,著书立说,命门客人人记下各自的所见所闻,分编成八览、六论、十二纪,洋洋20万言,这本书,便是后来传世的《吕氏春秋》。

  2、奇货可居的材料

  【注音】qíhuòkějū

  【出处】《史记·吕不韦列传》:“子楚……居处困;不得意;吕不韦贾邯郸;见而怜之;曰:‘此奇货可居。’”

  【解释】指把少有的货物囤积起来,等待高价出售。也比喻拿某种专长或独占的东西作为资本,等待时机,以捞取名利地位。

  【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

  【近义词】待价而沽囤积居奇

  【反义词】宝货难售

  【年代】古代

  【例句】你不要以为自己有了点资本,~,小心栽跟头。

  3、奇货可居的点评

  吕不韦出身在一个小商家庭,他继承家产后就雄心勃勃,一心想着发展家族事业,成为富甲天下的巨商。这个故事给我们启示:以后无论做任何事,只要站在为别人创造价值的角度赚取适当的利益,那么就可以做到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了!

  奇货可居的成语故事 5

  导语:奇货可居,把少有的货物囤积起来,等待高价出售。面是yuwenmi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成语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

  【拼音】:qí huò kě jū

  【解释】:指把少有的货物囤积起来,等待高价出售。也比喻拿某种专长或独占的东西作为资本,等待时机,以捞取名利地位。奇:少有的东西;货:货物,某种东西;居:存储。

  【出处】:《史记·吕不韦列传》:“吕不韦贾邯郸,见(子楚)而怜之,曰:‘此奇货可居。’”

  【近义词】:囤积居奇

  【反义词】:宝货难售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

  【成语正音】奇,不能读作“jī”。

  【成语辨形】奇货可居:货,不能写作“贷”。

  【成语故事】

  奇货原来的意思是指珍稀的货物,可居就是囤积。所以呀,奇货可居原本意思就是遇到珍稀的货物,就买回来囤上。等机会来了,好卖大价钱。

  吕不韦是战国时候的人。他家祖祖辈辈经商,买卖的都是珠宝这样的名贵货品。到了吕不韦这代,已经积累成了名气极大的巨商。

  有一年,吕不韦到赵国去卖珠宝,他在赵国的首都遇到了一个风度翩翩的少年。

  少年穿得很朴素,但是举止谈吐非常高雅,一看就知道不是普通人家的子弟。

  吕不韦悄悄一打听,这少年原来是秦国太子的儿子,秦王的孙子,名叫异人。因为秦国和赵国签订了盟约,异人被送到赵国做了人质。

  赵国和秦国经常打仗,关系搞得很不好,所以,赵王对异人也很不好。可怜的异人经常连吃饭穿衣都困难。

  吕不韦打听明白了异人的情况后,心里激动起来。他看着异人远去的背影,自言自语地叨咕着:“奇货可居,奇货可居呀。。。”

  原来,吕不韦常年在各个诸侯国做生意,对各国的情况都很熟。他心里盘算着:如果做珠宝生意,也就赚百八十倍的钱,如果把异人这样的秦国王孙当奇货囤上,一旦成功,那时候赚的可就千千万万倍都不止啦!

  吕不韦回到住处,准备好了很多金子珠宝和各色礼物。第二天,他就拿着礼物和金子找到了异人的住处。

  吕不韦先用金子买通了看守异人的士兵,然后,他就自报家门地和异人交上了朋友。

  吕不韦就将大笔的金子和各色礼物源源不断的送给异人。他天天去陪异人聊天,喝酒,逛街,买东西。还买来美女送给异人。

  异人在赵国本来过着吃穿不济的苦日子,处处被人白眼,别提有多凄凉了。自从来了吕不韦,异人的生活完全变了样。异人现在每天花天酒地地享乐,还有美女陪伴,开心极了。

  因此,异人对吕不韦十分感激。

  一天,吕不韦对异人说道:“再过些时候您的父亲就该登基做秦国的王了。咱们应该争取一下,日后做个太子。。。”

  异人听了这话,忽然哭了。他说道:“我母亲去世多年,自己又在赵国当人质,能活着回国就不错了,哪敢想当太子的事!”

  吕不韦说道:“您别这样说!我这里有成千上万的金子!这就拿金子去秦国,让您回国做太子!”异人听了吕不韦的话,感动得不知道说什么好,一个劲儿的给吕不韦行大礼。

  吕不韦说道做到。他拿着许多金子和珠宝来到秦国。

  异人的父亲对华阳夫人十分宠爱,而华阳夫人自己并没有儿子,所以,吕不韦给华阳夫人送了很多很多的金子和珠宝,他告诉华阳夫人:异人对她十分敬爱,虽然身在在赵国,却常常惦念她。如果华阳夫人肯收异人做儿子,异人当上太子,华阳夫人就是太子的母亲了。否则,若是别的儿子做了太子,华阳夫人以后的日子可就不好过了。

  吕不韦的话说到了华阳夫人的心里。她正在为没有儿子发愁呢!听了这话,她立即同意认异人做自己的儿子。

  华阳夫人认了异人做儿子以后,天天在异人的爸爸面前说异人有多么的孝顺,多么的懂事。异人的爸爸本来就对华阳夫人就言听计从,看到华阳这么喜欢异人,就让异人做了太孙。

  不久,老秦王去世,异人的爸爸登基做了新国王。异人就成了秦国的太子。

  吕不韦这时候已经回到了赵国。他找了一个机会,用金子买通了赵国的看守,让异人化装成做生意的小贩从赵国悄悄逃回了秦国。

  异人回国后没几年,就登基做了国王。他感激吕不韦为所做的一切,封吕不韦做了侯爵,当了丞相。

  吕不韦经营秦国王孙,扶持出了一个国王。而他自己,也收获了无穷无尽的荣华富贵。

  嬴异人,算得上是古往今来,第一大奇货了吧!

  奇货可居的故事讲完了,谢谢大家的收听,咱们下个故事再见!


奇货可居的成语故事 (菁华5篇)(扩展3)

——儿童成语故事 (菁华5篇)

  【对症下药】

  东汉末年,有一个杰出的医学家叫华佗,他的医术非常高明。有两个病人,一个叫李延,一个叫倪寻,都得了头痛发热病,找过很多医生也没治好,于是来找华佗。华佗经过细心诊断,给他们各开了一个药方。给李延开的药方是发散药,给倪寻开的药方是泻药。他们俩一看,心里就嘀咕起来:都是一样的病,怎么用药完全不同呀?便问华佗这是什么道理。

  华佗说:“吃药要看具体情况,你们症状相同,可是得病的原因却不同。倪寻的病是从内部伤食引起的,李延却是从外部受寒造成的。病因不同,当然用药就不能相同了。”

  两人听了,便放心服药,病果然很快好了。由这个故事产生了成语“对症下药”。“症”指病症。现在这成语的用法广泛得多。不光形容治病,凡是针对具体情况,具体问题,采取恰当措施和方法的,都可以用这个成语来比喻。相*的成语还有“有的放矢”。“的”是靶子;“矢”是箭。意思是要有目标地射箭。“对症下药”强调的是要根据客观情况采取有效方法;“有的放矢”强调的是办事要有目的性、针对性。

  《假道伐虢》

  美妙的乐曲声从王宫深处传来,婉转悠长,然而这绝妙的音乐却让大夫宫之奇打了个冷颤。

  疾步向内宫走去,宫之奇的步伐早已丢失了礼仪,却浑然不觉,仿佛天要塌下来似的。

  “先生来了,”虞公把玩着美玉笑着说,“晋公真够意思,不只送来了美玉宝马,还送来了美人,先生可随意带几件回府。”

  宫之奇冷冷一笑,对虞公说:“晋公哪有那么好的心,虢国,使我们虞国的屏障,虢国灭亡了,我们虞国也不会存在了,双方的关系就像是谚语中说的:车厢与车身相互依靠,嘴唇缺了牙齿便会感到寒冷。

  虞公抱着美人笑着说:”先生多虑了,晋国是大国,虢国是小国,自古以来,只有听说依附于大国而攻打小国,有哪里听说过与小国结盟而得罪大国呢?而且,我与晋国国君是同宗,他又怎么忍心伤害我呢?先生回去吧。“

  宫之奇反问道:”难道虢国国君与晋国国君不是同宗么?“

  虞公生气了,怒道:”岂有此理,我将丰厚纯洁的贡品献给了神灵,神灵难道不会庇佑我么?“

  宫之奇对道:”神灵只会庇佑有德行的人,难道晋国不会在灭亡了虞国之后奉上更丰厚的贡品么?“

  虞公彻底不耐烦了,责令宫之奇退下,并派遣内臣告之晋公使者荀息,同意借道。

  晋国的王宫之中甲士充盈,刀剑的寒光给了这中原大国特有的尊严,晋献公在内室中听取大夫荀息安的汇报。

  ”事济已“荀息向晋公祝贺即将到手两个国家。

  当作为胜利者的晋国军队得胜回师,便顺手俘获了虞公,灭亡了虞国,此时的宫之奇,早已不见了踪迹。

  楚国有一家人祭祀祖先,找了很多人来帮忙,祭祀完毕后,主人把供桌上的一壶酒送给帮忙的人,让他们分着喝了。几个人看了看酒壶,觉得酒有点少,每人喝一口还不够,给一个人喝倒比较合适。于是他们几个就商量了一下,与其大家都喝的不过瘾,还不如让一个人喝个够。可是到底让谁喝呢?大家争论不休。有人提议说:“我们在地上画蛇吧!谁现在地上画好一条蛇,这壶酒就给谁。”大家都同意了,有一个人画得很快,一会就把蛇画好了。他端起酒壶正要喝酒,却发现别人还在画着,他很得意,想再显示一番,于是就端着酒壶给蛇画脚。就在这时,第二个人画好了蛇,就从他手中夺过酒壶说:“蛇本来是没有脚的,你偏要给它添上一个脚,何必多此一举呢!现在我是第二个画好蛇的,这壶酒应该归我来喝。”说完,他端起酒壶把一壶酒全喝光了。那个画蛇添足的人蹲在地上懊悔不已。

  画蛇添足这则成语也就常常被人们用来比喻多此一举的行为,告诫人们做事不要节外生枝。

  有志者,事竟成的故事

  【成语】: 有志者,事竟成

  【拼音】: yǒu zhì zhě,shì jìng chéng

  【解释】:只要有决心,有毅力,事情终究会成功。

  【成语故事】:

  这句成语原作“以小人之腹,为君子之心”,出自《左传·昭公二十八年》:“原以小人之腹,为君子之心。”

  春秋时,有一年冬天,晋国有个梗阳人到官府告状,梗阳大夫魏戊无法判决,便把案子上报给了相国魏献子。这时,诉讼的一方把一些歌女和乐器送给魏献子,魏献子打算收下来。魏戊对阎没和女宽说:“主人以不受h赂闻名于诸侯,如果收下梗阳人的女乐,就没有比这再大的贿赂了,您二位一定要劝谏”。阎没和女宽答应了。

  退朝以后,阎没和女宽等候在庭院里。开饭的时候,魏献子让他们吃饭。等到摆上饭菜,这俩人却连连叹气。饭罢,魏献子请他们坐下,说:“我听我伯父说过:‘吃饭的时候忘记忧愁’,您二位在摆上饭菜的时候三次叹气,这是为什么?”阎没和女宽异口同声地说:“有人把酒赐给我们两个小人,昨天没有吃晚饭,刚见到饭菜时,恐怕不够吃,所以叹气。菜上了一半,我们就责备自己说:‘难道将军(魏献子兼中军元帅)让我们吃饭,饭菜会不够吗?’因此再次叹气。等到饭菜上齐了,愿意把小人的肚子作为君子的内心,刚刚满足就行了。”魏献子听了,觉得阎没和女宽是用这些话来劝自己不要受h,就辞谢了梗阳人的贿赂。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这句成语,是从“以小人之腹,为君子之心”演化来的。常用来指拿卑劣的想法去推测正派人的心思。小人:指道德品质不好的人;度:推测;君子:旧指品行高尚的人。

  战国时期,黄河岸边有个叫乐羊子的人,他的妻子是个十分贤惠懂事理的妇女。有一次,乐羊子在路上拾到一块金子,拿回家交给他的妻子。他的妻子劝告他说:“我听说有道德的人不喝盗泉的水,廉洁的人不接受带有污辱性的施舍,更何况捡到别人丢失的东西使自己得利而玷污自己的名声呢?”乐羊子听了,惭愧万分,便把捡到的金子放回了原处,并且外出求学访师,以求能在学问上有所进步。

  然而过了一年,乐羊子便回到了家中。妻子问:“你怎么刚刚学了一年就回来了呢?”乐羊子说:“我在外面待时间长了,非常想念你,于是就赶回来看望一下。”妻子听后,就拿起一把剪刀走到了织布机旁,说:“这些丝绸,是把蚕茧抽成丝,再通过织布机织成,是一根丝一根丝通过长时间的积累而成寸、成尺、成匹的。现在如果把这匹丝绸剪断,以前的劳动就会白费。你在外求学也要日积月累,要通过不断钻研才能提高自己的学问和修养。如果学了一半就回来,这不是与剪断织布机上的丝线一样会前功尽弃吗?”

  乐羊子听了妻子的这番话,非常感动,随即又外出继续求学。七年之后乐羊子学成归来,得到了魏国国君的重用,成就了一番大事业。

  后来人们就用“半途而废”来比喻某些人做事有始无终,不能坚持到底。


奇货可居的成语故事 (菁华5篇)(扩展4)

——成语的成语故事 (菁华5篇)

  1、出奇制胜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齐国的田单在燕国乐毅将军攻齐时,运用计谋成功逃到即墨城,被即墨城推举为守城长官。燕国还在继续侵占齐国的土地,田单利用反间计,离间燕惠王与乐毅的感情,用燕兵割齐兵的鼻子激起齐兵的士气收复齐国的失地。

  2、十步芳草

  【成语故事】唐朝初年,唐太宗十分重视选拔人才,他吩咐右仆射封德彝推荐人才,封德彝没有完成使命。唐太宗教诲他:十步之内,必有芳草,关键看你能否发现他们,用人就要用他们的长处。封德彝点头称是,于是给唐太宗推荐了很大人才。

  3、沧海桑田

  【成语故事】桑田,农田。大海变成桑田,桑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很大。从前仙人王远和麻姑,他们相约到蔡经家去饮酒,王远一行很快就到蔡经家,但没见到麻姑的到来,就派使者去请。麻姑到来说她奉命去巡视蓬莱,已经三次见到东海变成桑田,现在海水又退了一半。王远说那里又要扬起尘土来了。

  4、不拘一格

  【成语故事】拘:限制;格:规格,方式。不局限于一种规格或一个格局。清朝思想家龚自珍面对腐朽的清*,主张改革,提倡禁烟,得不到朝廷重用。48岁毅然辞官归隐,在路过镇江时看到当地人在祭拜天神,他作诗一首:“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5、了如指掌

  【成语故事】古代帝王都要建始祖庙,在庙里按始祖的等级依次排列设置灵位,每逢有大的行动、节日,帝王们就进庙祭祖,称为“啰”礼。很多人对啰礼不理解,向孔子请教。孔子认为鲁国的宗庙违背了周礼,他避而不谈,指着手掌说:“知道啰礼的人治国就了如指掌。”

  6、长风破浪

  【成语故事】比喻志向远大,不怕困难,奋勇前进。南朝宋国著名将领宗悫从小就有雄心壮志,喜欢舞枪弄剑,他的叔父宗炳问他的志向,他回答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后来他带兵攻打林邑国,运用计谋取胜,被封为左卫将军。

  7、拔苗助长

  【成语故事】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从前宋国一个农夫担心自己田里的禾苗长不高,就天天到田边去看。三天过去了,禾苗没见动静。他想出一个办法,就急忙奔到田里,把禾苗一棵棵拔高一些。回去对儿子说禾苗长高了一大截,儿子跑到田里一看,禾苗全都枯死了。

  8、一叶障目

  【成语故事】眼睛被一片树叶挡住,指看不到事物的全貌。有个书呆子从古书上读到“蝉翳叶”的故事,信以为真,就四处寻找,把蝉躲藏处的树叶全部摘下,拿回家遮脸作试验,问妻子能不能看见他。妻子气愤说看不见。他就拿这片树叶去街上行窃,被抓后说:“我一叶障目,你们能看见吗?”

  9、千呼万唤

  【成语故事】形容再三催促。白居易用诗歌为民*,得罪了当时的权贵。因此被贬到江州做司马。他来到浔阳江边与即将离别的朋友送行,风吹着芦苇传来阵阵凄凉。他们上船喝起了酒来,江面上传来一阵琵琶声。他们驱船靠*,千呼万唤才见到那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佳人。

  10、杯水车薪

  【成语故事】用一杯水去救一车着了火的柴草。比喻力量太小,解决不了问题。从前有一个樵夫在山上打柴,听到救火声就跑去救火。后来他的柴车也着了火,正好看到路边有一个杯子,就拿杯子跑到河边去装水来救火,但火势太大,一杯水根本就是无济于事,一整车柴全部被烧毁。

  【汉字书写】:得陇望蜀

  【汉语注音】:dé lǒng wàng shǔ

  【成语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岑彭传》:“人苦不知足,既*陇,复望蜀,每一发兵,头鬓为白。”

  【成语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指人贪心不足;可活用作“得陇又望蜀”。

  【得陇望蜀的意思】:陇:地名,甘肃东部一带;蜀:地名,四川中西部;得到陇地又还想得到蜀地。比喻人心不足,贪得无厌。

  【得陇望蜀的近义词】:贪得无厌、得寸进尺、欲壑难填、贪心不足;

  【得陇望蜀的反义词】:知足常乐、称心如意、适可而止、心满意足、知足不辱、如愿以偿;

  【得陇望蜀的故事】

  东汉时期,岑彭是刘秀手下的一员赫赫有名的大将,他有勇有谋,是个才气无双的将士。一直以来求贤若渴的岑彭收罗了四面八方不少的人才。光武皇帝建武八年时,岑彭率兵进攻天水,此时公孙述占据四川,隗嚣占据西城。隗嚣被岑彭的部队包围后公孙述便帮助隗嚣守住上邽。皇帝在这个时侯下了一道诏书给岑彭,诏书中开诚布公地说道:“西城和上邽都打下来以后你即可马不停蹄的派兵去攻打四川,人是不知足的,陇地被*定后,自然还想得到蜀地。”岑彭收到诏书后便用灌水的方法想把西城攻下来,只可惜水深还没有灌到一丈的时侯,西城的救兵就快马加鞭地赶到把隗嚣救走了。岑彭的部队此时粮草也不够,只好领兵班师回朝。

  【得陇望蜀例句】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十八回:“宝钗笑道:‘我说你“得陇望蜀”呢。我劝你且缓一缓。今儿头一日进来,先出园东角门,从老太太起,各处各人,你都瞧瞧,问候一声儿,也不必特意告诉他们搬进园来。”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七十六回:“黛玉道:“正是古人常说的:‘事若求全何所乐?’据我说,这也罢了,何必偏要坐船?”湘云笑道:‘得陇望蜀,人之常情。’”

  鲁迅《鲁迅书信集。致陶元庆》:“我很希望兄有空,再画几幅,虽然太有些得陇望蜀。”

  蔡东藩《前汉演义》第九十三回:“飞燕得陇望蜀,复见侍郎庆安世,年轻貌美,雅善弹琴,便借琴歌为名,请成帝许令出人,成帝也既照允。”

  【得陇望蜀造句】

  人性如此是天经地义的,得陇望蜀,欲望永远都不会被满足,所以才会有层出不穷的各种争权夺利。

  要知道人的欲望永远是无穷无尽的、得陇望蜀确实是人之常情,谁都希望自已拥有的东西多多益善。

  北宋大学问家杨时,在40多岁时与好友游酢一起去向程颐求教,凑巧赶上程颐在屋中打盹儿。杨时便劝告游酢不要惊醒老师,于是两人静立门口,等老师醒来。一会儿下起了鹅毛大雪,越下越急,杨时和游酢却还立在雪中,游酢实在冻得受不了,几次想叫醒程颐,都被杨时拦住了。程颐一觉醒来,才发现门外的两个“雪人”。

  礼仪是律己、敬人的一种行为规范,是表现对他人尊重和理解的过程和手段。古人云:“不学礼,无以立。”

  唐朝中期,各镇节度史都拥有军事、经济大权,根本不把朝廷放在眼里。蔡州节度使的儿子吴元济在父死之后,起兵叛乱。唐宪宗派大将李?。担任唐州节度使,剿灭吴元济。

  李?到任,放风麻痹吴元济。散布说,我是个懦弱无能的人。朝廷派我来,只是为了安顿地方秩序。至于攻打吴元济,与我无干。吴元济观察了李?的动静,见他毫无进攻之意,也就不把李诉放在心上了。

  其实李?一直在思考攻打吴元济老巢蔡州的策略。他趁机擒获了吴元济手下的大将李佑,对他优礼有加,感动了李佑。李佑告诉李?,吴元济的主力部隊都部署在洄曲一带,防止官军进攻,而防守蔡州城的不过是些老弱残兵。蔡州是吴元济最大的空隙,如果出奇制胜,应该迅速直捣蔡州,活捉吴元济。

  李?在一个雪天的傍晚,率领精兵抄小路,神奇地直抵蔡州城边,趁守城士兵呼呼大睡时,爬上城墙,杀了守兵,打开城门,部隊静悄悄涌进了城。筹吴元济从睡梦中惊醒,发现宅第已被围困,负隅顽抗,终于被捉。李诉将吴元济装进囚车,押往长安。驻扎在洄曲的董重质见大势已去,也向李?投降。

  1、千金一笑

  西周末期,周幽王即位后,根本不理朝政,整天吃喝玩乐,醉心于女色。周朝有个诸侯国叫褒(bāo)国,其国君见天子如此荒唐,就来规劝,幽王根本不听,反而把褒国国君关进大牢。

  褒国国君的儿子洪德见父亲被关,非常焦急,就与母亲商量如何营救。他们听说幽王非常喜欢美女,就用重金买下一年轻漂亮的少女,取名“褒姒(sì)”,教给她宫中礼仪,然后送给幽王。幽王见了大喜,于是下令放了褒国国君。

  褒姒入宫后,很得幽王的宠爱,可是只有一件事不随心意,就是褒姒有个怪脾气,从来不笑。幽王下决心要让她笑一笑,于是贴出布告:谁能让新王后笑一笑,赏金一千。告示一出,一些人争相入宫。有的吐舌瞪眼做怪相,有的说一些荒诞的笑话,可褒姒看了,听了,仍不露一丝笑容。幽王手下有个大臣叫虢(guó)石父,是个会拍马逢迎的坏家伙,他出了一个坏点子,叫做“烽火戏诸侯”。原来古时候,遇到敌情,主要靠烽火台报警。那些烽火台遍布各诸侯国,相邻的两座能互相看见。如果白天某处发现了敌情,就点燃晒干的狼粪,靠“狼烟”传递情报;如果是晚上,就点燃柴草,靠火光传递情报。这样一座传一座,用不了多长时间,消息传遍全国,各地诸侯就会率部队赶往京都,听候调遣。

  幽王听了这个计谋,万分高兴,决定一试。一天,天气晴朗,幽王带着褒姒来到城楼顶上,登台远望,远山*水,尽收眼底。幽王下令点燃烽火,顿时狼烟四起,直冲云天。远*诸侯看到烽火点燃,还以为敌国来犯,于是纷纷点齐兵马,向镐(hào)京奔来。他们赶到镐京城下,却看不到一个敌兵,只见幽王和褒姒坐在城楼上喝酒看热闹。这下,可把褒姒给逗笑了。她笑幽王如此轻率行事,笑诸侯这样容易上当。褒姒一笑,幽王高兴了,马上给了虢石父千金的奖赏。那些诸侯可气坏了,知道受了愚弄,就大骂一气带兵回去了。

  幽王对此并不在意,为睹褒姒笑脸,又多次玩此闹剧。不久,戎(róng)人发兵前来攻打镐京。幽王看到戎人真的打来了,赶紧派人去点烽火,向诸侯求救。可是这一次,诸侯们还以为天子与王后嬉戏,全都按兵不动。就这样,镐京被戎人攻破,幽王逃到骊山脚下,被杀掉了,褒姒被戎人抓走了。

  成语“千金一笑”,形容美人的笑颜十分难得,价值千金。

  2、高山流水

  春秋时代,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琴师。

  一夜,伯牙乘船游览。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于是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忽听岸上有人叫绝,伯牙闻声走出船来,只见一个樵(qiáo)夫站在岸边,他当即请樵夫上船,兴致勃勃地为他演奏。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兴奋极了,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从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

  3、志在四方

  春秋时,晋献公在宠妾(qiè)骊姬的挑拨下,杀了太子申生,公子重耳和夷吾分别逃亡到狄(dí)国和梁国。

  后来,晋献公死了,夷吾在秦穆公和齐桓公的帮助下做了国君,他怕重耳回来争夺王位,就派人去杀他。于是,重耳又从狄国历尽艰险,逃到了齐国。

  齐桓公对重耳以及追随他的子犯赵衰狐偃(yǎn)等人都十分优待,还把一个本家姑娘齐姜嫁给了重耳。重耳在齐国一住七年,日子过得舒服极了,他也不想再回晋国去了。

  齐桓公死后,齐孝公做了齐国国君,齐国开始衰弱。子犯赵衰狐偃等一起来到桑园里秘密商议,要想办法让重耳离开齐国。

  这事让重耳的妻子齐姜知道了。齐姜是个女中豪杰,希望丈夫能做一番大事业,就对重耳说:“公子,你有远大的志向,我很高兴。你走吧!男子汉大丈夫总得做一番事业,留恋妻子和贪图安逸是没有出息的!”

  重耳听了很惊讶,说:“我并没打算离开你,离开齐国呀,我不走!”齐姜听了,知道重耳不想走,就和子犯等人商量了一个计策,用酒把重耳灌醉后,把他送出了齐国。

  后来,重耳在六十二岁的时候,终于回到晋国,当上了晋国的国君,史称晋文公。

  成语“志在四方”,常比喻人要树立远大的志向。

  4、退避三舍

  春秋时候,重耳逃亡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作为,就以国君之礼相迎,待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忽然问道:“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侍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两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pú)。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成语“退避三舍”,现在常用来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

  病入膏(gāo)肓(huāng)

  春秋时期,晋景公有一次得了重病,听说秦国有一个医术很高明的医生,便专程派人去请。

  医生还没到,晋景公恍惚中做了个梦。梦见了两个小孩,正悄悄地在他身旁说话。一个说:“那个高明的医生马上就要来了,我看我们这回难逃了。”另一个小孩说道:“这没什么可怕的,我躲到肓的上面,你躲到膏的下面,无论他怎样用药,都奈何我们不得。”

  不一会儿,秦国的名医到了。名医诊断后,对晋景公说:“这病已没办法治了。疾病在肓之上,膏之下,用灸法攻治不行,扎针又达不到,吃汤药,其效力也达不到。这病实在没法子治啦。”

  晋景公听了,心想医生所说,果然验证了自己梦见的两个小孩的对话,便点了点头说:“你的医术真高明啊!”说毕,叫人送了一份厚礼给医生,让他回秦国去了。

  “病入膏肓”这则成语,指病已危重到了无法救治的地步,也常用来比喻事情到了无可挽回的地步。

  5、道不拾遗

  春秋时,郑国政治家子产由于*定贵族旧势力的叛乱有功,成了郑国的正卿(qīng)(官名)。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郑国经济发展;同时还主张依法治国,制定了严厉的刑法来处置犯罪行为,因此,国内没有盗贼。“道不拾遗”(路上丢失东西,别人不会捡去);街上的桃树枣树长满了果实,也没人爬上去摘。由于子产把国家治理得很好,郑国富强起来了,虽然连续三年受灾,老百姓也没受冻挨饿的。

  “道不拾遗”这个成语常与“夜不闭户”连用,形容社会风气良好。

  大义灭亲

  春秋时期,卫国的州吁(yù)杀死哥哥卫桓(huán)公,自立为国君。

  州吁驱使百姓打仗,激起人民不满。他担心自己的王位不稳定,就与心腹大臣石厚商量办法。石厚就去问自己的父亲——卫国大臣石(què),怎样巩固州吁的统治地位。石对儿子说:“诸侯即位,应得到周天子的许可,他的地位就能巩固。”石厚说:“州吁是杀死哥哥谋位的,要是周天子不许可,怎么办?”石说:“陈桓公很受周天子的信任,陈卫又是友好邻邦。”石厚没等父亲把话说完,抢着说:“你是说去请陈桓公帮忙?”石连连点头。

  州吁和石厚备了许多礼物,却被陈桓公扣留了。原来,这是石的安排。卫国派人去陈国,把州吁处死。卫国的大臣们认为石厚是石的儿子,应该从宽处理。石就派自己的家臣到陈国去,把石厚杀了。史官认为石杀子是“大义灭亲”。

  成语“大义灭亲”,现在指为了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对犯罪的亲属不徇(xùn)私情。

  唇亡齿寒

  春秋时候,晋献公想要扩充自己的实力和地盘,就想找借口派兵去消灭虢(guó)国。可是在晋国和虢国之间隔着一个虞(yú)国,讨伐虢国必须经过虞国。“怎样才能顺利通过虞国呢?”晋献公问手下的大臣。大夫荀息说:“虞国国君是个目光短浅贪图小利的人,只要我们送他美玉和宝马,他会答应借道的。”晋献公一听有点舍不得。荀息看出了晋献公的心思,就说:“虞虢两国是唇齿相依的*邻,虢国灭了,虞国也难独存,您的美玉宝马不过是暂时存放在虞公那里罢了。”晋献公听后,便采纳了荀息的计策。 #wiki。geekfans。com

  虞国国君见到这两份珍贵的礼物,顿时心花怒放,听到荀息说要借道虞国时,当时就满口答应下来。虞国大夫宫之奇听说后,赶快阻止道:“不行,不行,虞国和虢国是唇齿相依的*邻,我们两个小国相互依存,有事可以互相帮助,万一虢国灭了,我们虞国也就难保了。俗话说:'唇亡齿寒’,没有嘴唇,牙齿也保不住啊!借道给晋国万万使不得。”虞公说:“人家晋国是大国,现在特意送来美玉宝马和咱们交朋友,难道咱们借条道路让他们走走都不行吗?”宫之奇连声叹气,知道虞国离灭亡的日子不远了,于是就带着一家老小离开了虞国。

  果然,晋国军队借道虞国,消灭了虢国,随后又把亲自迎接晋军的虞公抓住,灭了虞国。

  成语“唇亡齿寒”,比喻双方关系密切,利害相关。

  6、居安思危

  宋齐等国联合攻打郑国,弱小的郑国知道自己兵力不足,于是请晋国做中间人,希望宋齐等国能够取消攻打郑国的念头。其他国家因为害怕强大的晋国,于是纷纷决定退兵。为了答谢晋国,郑国国君就派人献给晋国许多美女与贵重的珠宝。收到这些礼物后,晋悼公十分高兴,就将一半的美女赏给大功臣魏绛(jiàng)。没想到正直的魏绛一口拒绝,并且劝晋悼公说:“现在晋国虽然强大,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大意。因为人在安全的时候,要想到未来可能会发生的危险,这样才会有备无患。”晋悼公听完魏绛的话,知道他时时刻刻都牵挂国家与百姓的安危,从此对他更加敬重。成语“居安思危”指处在安全的环境而想到可能会出现的危难。

  7、东施效颦(pín)

  古时候,越国有两个女子,一个长得很美,叫西施,一个长得很丑,叫东施。东施很羡慕西施的美丽,就时时模仿西施的一举一动。有一天,西施犯了心口疼的病,走在大街上,用手捂住胸口,双眉紧皱。东施一见,以为西施这样就是美,于是也学着她的样子在大街上走来走去,可是街上行人见了她的这个样子,吓得东躲*,不敢去看她。

  后来人们就用“东施效颦”来比喻不知道人家的好处和本身的缺点在哪里,胡乱模仿。

  8、后生可畏

  孔子周游列国时,曾见过一个小孩,举止言行很不一般。这孩子用泥土堆了一座城堡,坐在里面,挡住了孔子的路。孔子问他为什么挡住他的车,不让他过去?小孩说:“只听说过车子绕城走,没听说城堡还要避车子的!”孔子非常惊讶,没想到孩子这么小却这么会说话。小孩说:“听说鱼生下来三天就会游泳;兔子生下来三天就会跑了,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呢?”孔子一听非常感叹地说:“真是后生可畏啊!”

  成语“后生可畏”,现在指青年人是新生的力量,很容易超过他们的长辈。

  9、知人不易

  孔子走到陈国和蔡国之间的时候,穷困不堪,连野菜汤也喝不上,七天没有吃到一粒粮食,只好在大白天里睡大觉。

  他的弟子颜回找到一点米,把它放在甑(zèng)里面煮。饭快熟了,孔子看见颜回抓甑里面的饭吃。

  过了一会儿,饭熟了,颜回请孔子吃饭。孔子装着没有看见刚才那件事的样子,站起来说:“刚才我梦见祖先,要我把最干净的饭食送给他们。”

  颜回连忙说:“不行,刚才有灰尘掉进甄里,把饭弄脏了一些,我感到丢掉了不好,就用手把它抓起来吃了。”

  孔子听了感慨地说:“我所相信的是自己的眼睛,但眼睛看到的还是不可相信;我所依靠的是自己的脑子,但脑子有时也靠不住。你们要记住,了解一个人确实不容易呀!”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要真正识别一个人是很不容易的。不要轻易地用自己“亲眼所见”来为一个人下结论。

  10、卧薪尝胆

  公元前年,吴王被越王勾践打得大败,受了重伤,临死前,嘱咐儿子夫差(chāi)要替他报仇。夫差牢记父亲的话,日夜加紧练兵,准备攻打越国。

  两年后,夫差率兵把勾践打得大败,勾践被包围,无路可走,准备自杀。这时谋臣文种劝住了他,说:“吴王贪财好色,可以派人去贿赂他。”勾践听从了文种的建议,就派他带着美女西施和珍宝去贿(huì)赂(lù)吴王。

  文种见了吴王,献上西施,说:“越王愿意投降,做您的臣下,请您饶恕他。”伍子胥(xū)站出来大声反对道:“勾践深谋远虑,文种范蠡(lǐ)精明强干,这次放了他们,他们回去后定会想办法报仇的!”这时的夫差以为越国已经不足为患,又看上了西施的美色,就不听伍子胥的劝告,答应了越国的请求,把军队撤回了吴国。

  吴国撤兵后,勾践带着妻子和大夫范蠡到吴国伺候吴王,放牛牧羊,终于赢得了吴王的欢心和信任。三年后,他们被释放回国了。

  勾践回国后,立志发愤图强,准备复仇。他晚上枕着兵器,睡在稻草堆上,还在房子里挂上一只苦胆,每天早上起来后就尝尝苦胆,并让门外的士兵问他:“你忘了三年的耻辱了吗?”他派文种管理国家政事,范蠡管理军事,自己亲自到田里与农夫一起干活,妻子也纺线织布。勾践的这些举动感动了越国上下官民,经过十年的艰苦奋斗,越国终于兵精粮足,转弱为强。

  再说吴王夫差自从战胜越国后,沉迷于西施的美色,过着骄奢(shē)淫逸的生活。他又狂妄自大,听信奸臣坏话杀了忠臣伍子胥。这时的吴国,貌似强大,实际上已经是走下坡路了。

  公元前年,夫差亲自带领大军北上,与晋国争夺诸侯盟主,越王勾践趁吴国精兵在外,突然袭击,一举打败吴兵,杀了太子友。夫差听到这个消息后,急忙带兵回国,并派人向勾践求和。勾践估计一下子灭不了吴国,就同意了。公元前年,勾践第二次亲自带兵攻打吴国。这时的吴国已经是强弩(nǔ)之末,根本抵挡不住越国军队,屡战屡败。最后,夫差又派人向勾践求和,范蠡坚决主张要灭掉吴国。夫差见求和不成,才后悔没有听伍子胥的忠告,非常羞愧,就拔剑自杀了。

  成语“卧薪尝胆”,现在常用来形容人刻苦自励,立志为国家报仇雪耻。

  11、孟母断机

  孟轲(kē)是战国时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他的成就与他母亲的严格教育是分不开的。

  孟轲小时候也很贪玩。一天,孟母正在织布,还未到放学时间,小孟轲却逃学跑回家。孟母见了,气得浑身发抖。她把小孟轲叫到跟前,说:“孩子,穷人无本,力气是钱。娘每天没日没夜地辛苦织布,赚(zhuàn)钱供你上学。可是,你却逃学。”说着,孟母拿起剪刀,“咔嚓”一声,把织布机上的绫(líng)子一刀剪断。

  小孟轲见娘生这么大的气,吓坏了,连忙央求说:“娘,我错了!我一定改!”

  孟母见小孟轲知错,舒了一口气,指着机上的断绫说:“孩子,不管做什么事,功到才能成。你不好好上学,就跟这些断绫一样,怎么能成材呢?”

  明白了娘的一片苦心,小孟轲赶快回到学堂。从此以后,他再也没有逃过学。

  孟轲在孟母的循循善诱下,勤奋学*,成了学堂里有名的好学生。

  12、曾子杀彘(zhì)

  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去,儿子哭闹着要跟着去。夫人哄儿子说:“你先在家呆着,待会儿我回来杀猪给你吃。”夫人刚从集市上回来,曾子就要捉猪去杀。夫人就劝阻说:“我只不过是跟孩子开玩笑罢了。”曾子说:“小孩子没有思考和判断能力,要向父母学*,听从父母的正确教导。现在你欺骗他,这是教孩子骗人啊!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再相信自己的母亲了,这不是正确教育的方法。”

  于是曾子就杀猪煮肉给孩子吃。

  成语“曾子杀彘”,现在常用来强**育儿童要讲究诚信,言行一致。

  13、毛遂(suì)自荐

  春秋时,秦军在长*一线,大胜赵军。秦军主将白起,领兵乘胜追击,包围了赵国都城邯(hán)郸(dān)。

  大敌当前,赵国形势万分危急。*原君赵胜,奉赵王之命,去楚国求兵解围。*原君把门客召集起来,想挑选个文武全才的人一起去。他挑来选去,最后还缺一个人。这时,门客毛遂自我推荐,说:“我算一个吧!”*原君见毛遂再三要求,才勉强同意了。

  到了楚国,楚王只接见*原君一个人。两人坐在殿上,从早晨谈到中午,还没有结果。毛遂大步跨上台阶,大喊道:“出兵的事,非利即害,非害即利,简单而又明白,为何议而不决?”楚王非常恼火,问*原君:“此人是谁?”*原君答道:“此人名叫毛遂,乃是我的门客!”楚王喝道:“退下!我和你主人说话,你来干吗?”毛遂见楚王发怒,不但不退下,反而又跨上几个台阶。他手按宝剑,厉声说:“如今十步之内,大王性命在我手中!”楚王见毛遂那么勇敢,没有再呵斥他,就听毛遂讲话。毛遂就把出兵援赵有利楚国的道理,作了非常精辟的分析。毛遂的一番话,说得楚王心悦诚服,答应马上出兵。不几天,楚魏等国联合出兵援赵。秦军撤退了。*原君回赵后,待毛遂为上宾。他很感叹地说:“毛先生一至楚,楚王就不敢小看赵国。”

  14、不耻下问

  卫国大夫孔圉(yǔ)聪明好学,更难得的是,他是个非常谦虚的人。孔圉死后,卫国国君为了让后代都能学*和发扬他好学的精神,特别赐给他一个“文公”的称号。后人就尊称他为孔文公。

  孔子的学生子贡也是卫国人,但是他却不认为孔圉配得上那样高的评价。有一次,他问孔子:“孔圉的学问及才华虽然很高,但是比他更杰出的人很多,凭什么赐给他'文公’的称号?”孔子听了微笑说:“孔圉非常勤奋好学,脑筋聪明又灵活,而且如果有任何不懂的事情,就算对方地位或学问不如他,他都会大方而谦虚地请教,一点都不因此感到羞耻,这就是他难得的地方,因此赐给他'文公’的称号是很恰当的。”经过孔子这样的解释,子贡终于服气了。

  成语“不耻下问”,现在指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知道比自己少的人请教为可耻。

  15、孟母三迁

  孟子小时候,父亲就死了,母亲仉(zhǎng)氏守节。孟子家住的地方离墓地很*,他就学了些丧葬之类的事。孟母想:“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就离开了,将家搬到街上,离杀猪宰羊的地方很*,孟子就学了些做买卖和屠宰的东西。孟母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夏历每月初一这一天,官员进入文庙,行礼跪拜,揖(yī)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记住。孟母想:“这才是适合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成语“孟母三迁”,现在常用来强调环境对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性。成语“毛遂自荐”由此而来,比喻不经别人介绍,自我推荐担任某一项工作。

  16、狡(jiǎo)兔三窟(kū)

  春秋时代,齐国有位叫孟尝君的人,家中豢(huàn)养着许多门客。在这些门客中,有位叫冯谖(xuān)的人,常常一住就是很长一段时间,却什么事都不做。孟尝君虽然觉得很奇怪,但是好客的他还是热情招待冯谖。

  有一次,冯谖替孟尝君到薛地讨债,他不但没跟当地百姓要债,反而把债券(quàn)全烧了。薛地人民都以为这是孟尝君的恩德,心里充满感激。到后来,孟尝君被齐王解除相国的职位,前往薛地定居,受到薛地人热烈的欢迎,孟尝君才知道冯谖的才能。直到这时候,不多话的冯谖才对孟尝君说:“通常聪明的兔子都有三个洞穴,这样才能在紧急的时候逃过猎人的追捕,而免除一死。但是你却只有一个藏身之处,所以你还不能把枕头垫得高高地睡觉,我愿意再为你安排另外两个可以安心的藏身之处。”于是冯谖去见梁惠王,他告诉梁惠王说,如果梁惠王能请到孟尝君帮他治理国家,那么梁国一定能够变得更强盛。于是梁惠王派人邀请孟尝君到梁国,准备让他担任治理国家的重要官职。可是,梁国的使者一连来了三次,冯谖都叫孟尝君不要答应。梁国派人请孟尝君去治理梁国的消息传到齐王那里,齐王一急,就赶紧派人请孟尝君回齐国当相国。冯谖要孟尝君向齐王提出希望能够拥有齐国祖传祭器的要求,并且将它们放在薛地,同时兴建一座祠(cí)庙,以确保薛地的安全。祠庙建好后,冯谖对孟尝君说:“现在属于你的三个安身之地都建造好了,从此以后你就可以垫高枕头,安心地睡大觉了。”成语“狡兔三窟”,意思是狡猾的兔子有三个窟。比喻藏身的地方多。

  17、道听途说

  春秋时代,齐国有个人叫毛空,他爱听那些没有根据的传说,然后再把自己听到的津津有味地讲给别人。有一次,毛空听到一只鸭和一块肉的事,他觉得非常稀奇,便告诉给艾子。他说:“有一个人,养了一只特别能生蛋的鸭,那鸭一天能生一百多个蛋。”他见艾子笑了,又说:“那天,从天上掉下一块肉,那块肉长有三十丈,宽有十丈。”艾子笑着问道:“真的吗?有那样长的肉吗?”毛空急忙说:“噢,那就是长二十丈。”艾子仍不相信。他又改口:“一定是十丈长了。”艾子说:“你说的那只鸭是谁家养的?你说的那块肉掉在了什么地方?”毛空支支吾吾说不出来,最后只好说:“我是在路上听别人说的。”

  成语“道听途说”就是从这个故事而来的。这一成语比喻在路上听到没有根据的言论或传闻,再去传给别人。

  18、三令五申

  春秋时侯,有一位著名军事家名叫孙武,他携带自己写的“孙子兵法”去见吴王阖(hé)闾(lǘ)。吴王看过之后说:“你的十三篇兵法,我都看过了,是不是拿我的军队试试?”孙武说可以。吴王再问:“用妇女来试验可以吗?”孙武说也可以。于是吴王召集一百八十名宫中美女,请孙武训练。孙武将她们分为两队,用吴王宠爱的两个宫姬为队长,并叫她们每个人都拿着长戟(jǐ)。队伍站好后,孙武命搬出铁钺(yuè)(古时**用的刑具),三番五次向她们申诫。说完便击鼓发出向右转的`号令。怎知众女兵不单没有依令行动,反而哈哈大笑。孙武见状,又将刚才一番话详尽地再向她们解释一次,再而击鼓发出向左转的号令,众女兵仍然只是大笑。孙武便说:“解释不明,交代不清,是将官的过错。既然交代清楚而不听令,就是队长和士兵的过错了。”说完命左右随从把两个队长推出斩首。吴王见孙武要斩他的爱姬,急忙派人向孙武讲情,可是孙武说:“我既受命为将军,将在军中,君命有所不受!”遂命左右将两女队长斩了,再命两位排头的为队长。自此以后,众女兵无论是向前向后,向左向右,甚至跪下起立等复杂的动作都认真操练,再不敢儿戏了。“三令五申”,即反复多次向人告诫的意思。

  19、鸡鸣狗盗

  有一次,孟尝君率领众宾客出使秦国。秦昭王将他留下,想让他当相国。孟尝君不敢得罪秦昭王,只好留下来。不久,大臣们劝秦王说:“留下孟尝君对秦国是不利的,他出身王族,在齐国有封地,有家人,怎么会真心为秦国办事呢?”秦昭王觉得有理,便改变了主意,把孟尝君和他的手下人软禁起来,只等找个借口杀掉。

  昭王有个最受宠爱的妃子。孟尝君派人去求她救助。妃子答应了,条件是拿齐国那一件天下无双的狐白裘(qiú)(用白色狐腋的皮毛做成的皮衣)做报酬。这可叫孟尝君作难了,因为刚到秦国,他便把这件狐白裘献给了秦昭王。就在这时候,有一个门客说:“我能把狐白裘找来!”原来这个门客最善于钻狗洞偷东西。他了解到,那件狐白裘放在宫中的精品贮藏室里,便借着月光,钻进贮藏室把狐白裘偷了出来。妃子见到狐白裘高兴极了,想方设法说服秦昭王放弃了杀孟尝君的念头。


奇货可居的成语故事 (菁华5篇)(扩展5)

——成语故事指鹿为马 (菁华5篇)

  指鹿为马成语故事

  【成语】: 指鹿为马

  【拼音】: zhǐ lù wéi mǎ

  【解释】: 指着鹿,说是马。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指鹿为马的成语故事】

  秦二世时,丞相赵高野心勃勃,日夜盘算着要篡夺皇位。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听他摆布,有多少人反对他,他心中没底。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准备试一试自己的威信,同时也可以摸清敢于反对他的人。

  一天上朝时,赵高让人牵来一只鹿,满脸堆笑地对秦二世说:“陛下,我献给您一匹好马。”秦二世一看,心想:这哪里是马,这分明是一只鹿嘛!便笑着对赵高说:“丞相搞错了,这里一只鹿,你怎么说是马呢?”赵高面不改色心不跳地说:“请陛下看清楚,这的确是一匹千里马。”秦二世又看了看那只鹿,将信将疑地说:“马的头上怎么会长角呢?”赵高一转身,用手指着众大臣,大声说:“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话,可以问问众位大臣。”

  大臣们都被赵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私下里嘀咕:这个赵高搞什么名堂?是鹿是马这不是明摆着吗!当看到赵高脸上露出阴险的笑容,两只眼睛骨碌碌轮流地盯着赵高脸上露出阴险的笑容,两只眼睛骨碌碌轮流地盯着每个人的时候,大臣们忽然明白了他的用意。

  一些胆小又有正义感的人都低下头,不敢说话,因为说假话,对不起自己的良心,说真话又怕日后被赵高所害。有些正直的人,坚持认为是说明书而不是马。还有一些*时就紧跟赵高的奸佞之人立刻表示拥护赵高的说法,对皇上说,“这确是一匹千里马!”

  事后,赵高通过各种手段把那些不顺从自己的正直大臣纷纷治罪,甚至满门抄斩。

  故事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成语“指鹿为马”比喻故意颠倒是非,混淆黑白。

  赵高简介

  赵高(?-前207年),嬴姓,赵氏。秦朝二世皇帝时丞相,赵高本为秦国宗室远亲 ,任中车府令,兼行符玺令事,“管事二十余年”。秦始皇死后,赵高发动沙丘*,他与丞相李斯合谋伪造诏书,逼秦始皇长子扶苏自杀,另立始皇幼子胡亥为帝,是为秦二世,并自任郎中令。他在任职期间独揽大权,结党营私,征役更加繁重,行政更加苛暴。公元前208年又设计害死李斯,继之为秦朝丞相。第三年他迫秦二世自杀,另立子婴为秦王。不久被子婴设计杀掉,诛夷三族。

  赵高从一名宦官起家,依仗着秦二世胡亥对他的宠信,把秦朝的暴虐色政推向了顶峰,从而加速了它的灭亡。故陆贾叹曰:“秦任刑法不变,卒灭赵氏(指秦朝灭亡)”而《战国策》的编者刘向更是直言不讳:“秦信同姓(即宗室,这里指赵高)以王,至其衰也,非易同姓也,而身死国亡。故王者之治天下在于行法,不在于信同姓。”

  另外,赵高还是秦汉时期的书法大家,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序》云:“赵高作《爰历篇》,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北魏·王情《古今文字志目》中卷列秦、汉、吴三朝书法家五十九人,中有赵高。南朝宋·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谓赵高“善大篆”。唐·张怀瓘《书断》卷上《大篆》日:“赵高善篆。教始皇少子胡亥书。”著有《爰历篇》六章。

  指鹿为马成语故事

  【成语】: 指鹿为马

  【拼音】: zhǐ lù wéi mǎ

  【解释】: 指着鹿,说是马。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指鹿为马的成语故事】

  秦二世时,丞相赵高野心勃勃,日夜盘算着要篡夺皇位。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听他摆布,有多少人反对他,他心中没底。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准备试一试自己的威信,同时也可以摸清敢于反对他的人。

  一天上朝时,赵高让人牵来一只鹿,满脸堆笑地对秦二世说:“陛下,我献给您一匹好马。”秦二世一看,心想:这哪里是马,这分明是一只鹿嘛!便笑着对赵高说:“丞相搞错了,这里一只鹿,你怎么说是马呢?”赵高面不改色心不跳地说:“请陛下看清楚,这的确是一匹千里马。”秦二世又看了看那只鹿,将信将疑地说:“马的头上怎么会长角呢?”赵高一转身,用手指着众大臣,大声说:“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话,可以问问众位大臣。”

  大臣们都被赵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私下里嘀咕:这个赵高搞什么名堂?是鹿是马这不是明摆着吗!当看到赵高脸上露出阴险的笑容,两只眼睛骨碌碌轮流地盯着赵高脸上露出阴险的笑容,两只眼睛骨碌碌轮流地盯着每个人的时候,大臣们忽然明白了他的用意。

  一些胆小又有正义感的人都低下头,不敢说话,因为说假话,对不起自己的良心,说真话又怕日后被赵高所害。有些正直的人,坚持认为是说明书而不是马。还有一些*时就紧跟赵高的奸佞之人立刻表示拥护赵高的说法,对皇上说,“这确是一匹千里马!”

  事后,赵高通过各种手段把那些不顺从自己的.正直大臣纷纷治罪,甚至满门抄斩。

  故事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成语“指鹿为马”比喻故意颠倒是非,混淆黑白。

  赵高简介

  赵高(?-前207年),嬴姓,赵氏。秦朝二世皇帝时丞相,赵高本为秦国宗室远亲 ,任中车府令,兼行符玺令事,“管事二十余年”。秦始皇死后,赵高发动沙丘*,他与丞相李斯合谋伪造诏书,逼秦始皇长子扶苏自杀,另立始皇幼子胡亥为帝,是为秦二世,并自任郎中令。他在任职期间独揽大权,结党营私,征役更加繁重,行政更加苛暴。公元前208年又设计害死李斯,继之为秦朝丞相。第三年他迫秦二世自杀,另立子婴为秦王。不久被子婴设计杀掉,诛夷三族。

  赵高从一名宦官起家,依仗着秦二世胡亥对他的宠信,把秦朝的暴虐色政推向了顶峰,从而加速了它的灭亡。故陆贾叹曰:“秦任刑法不变,卒灭赵氏(指秦朝灭亡)”而《战国策》的编者刘向更是直言不讳:“秦信同姓(即宗室,这里指赵高)以王,至其衰也,非易同姓也,而身死国亡。故王者之治天下在于行法,不在于信同姓。”

  另外,赵高还是秦汉时期的书法大家,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序》云:“赵高作《爰历篇》,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北魏·王情《古今文字志目》中卷列秦、汉、吴三朝书法家五十九人,中有赵高。南朝宋·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谓赵高“善大篆”。唐·张怀瓘《书断》卷上《大篆》日:“赵高善篆。教始皇少子胡亥书。”著有《爰历篇》六章。

  指鹿为马的典故:

  秦二世时,丞相赵高野心勃勃,日夜盘算着要篡夺皇位。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听他摆布,有多少人反对他,他心中没底。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准备试一试自己的威信,同时也可以摸清敢于反对他的人。

  一天上朝时,赵高让人牵来一只鹿,满脸堆笑地对秦二世说:“陛下,我献给您一匹好马。”秦二世一看,心想:这哪里是马,这分明是一只鹿嘛!便笑着对赵高说:“丞相搞错了,这里一只鹿,你怎么说是马呢?”赵高面不改色心不跳地说:“请陛下看清楚,这的确是一匹千里马。”秦二世又看了看那只鹿,将信将疑地说:“马的头上怎么会长角呢?”赵高一转身,用手指着众大臣,大声说:“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话,可以问问众位大臣。”

  大臣们都被赵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私下里嘀咕:这个赵高搞什么名堂?是鹿是马这不是明摆着吗!当看到赵高脸上露出阴险的笑容,两只眼睛骨碌碌轮流地盯着每个人的时候,大臣们忽然明白了他的用意。

  一些胆小又有正义感的人都低下头,不敢说话,因为说假话,对不起自己的良心,说真话又怕日后被赵高所害。有些正直的人,坚持认为说那是一头鹿,不是千里马。还有一些*时就紧跟赵高的奸佞(nìng)之人立刻表示拥护赵高的说法,对皇上说,“这确是一匹千里马!”

  事后,赵高通过各种手段把那些不顺从自己的正直大臣纷纷治罪,甚至满门抄斩。

  指鹿为马的汉语词典解释:

  意思是指着鹿,说是马。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后汉书窦宪传》:「深思前过,夺主田园时,何用愈赵高指鹿为马?久念使人惊怖。」

  ●《旧唐书仆固怀恩传》:「陛下必信矫词,何殊指鹿为马?」

  ●《醒世恒言钱秀才错占凤凰俦》:「东床已招佳选,何知改羊易牛;西邻纵有责言,终难指鹿为马。」

  ●唐贺兰进明《古意》诗之一:「秦庭初指鹿,群盗满山东。」

  ●宋苏轼《上神宗皇帝书》:「内重之弊,必有奸臣指鹿之患。」

  ●清吴伟业《读史杂感》诗:「国中惟指马,阃外尽从龙。」

  ●清孔尚任《桃花扇余韵》:「指马谁攻秦相诈,入林都畏阮生狂。」

  指鹿为马的近义词/反义词如下:

  近义词:混淆黑白、以白为黑、识龟成鳖、指皁为白、混淆是非、张冠李戴、颠倒黑白、颠倒是非、指皂为白

  反义词:循名责实、是非分明

  用指鹿为马造句:

  一、现代社会,颠倒是非、指鹿为马的做法是行不通的。

  二、纵然是长官,也不可以要求部属指鹿为马,颠倒是非。

  三、所谓指鹿为马,今日是处处一现实。

  四、成语“指鹿为马”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我们用它来形容那些故意颠倒是非的人。

  五、画饼充饥,指鹿为马,误导消费。

  六、你说的话虽不是指鹿为马,却也是以羊易牛。

  七、在正义与真理面前,指鹿为马,颠倒黑白的人终究是要受到惩罚的。

  八、今天经理说话真是蛮横无理,居然指鹿为马,是非不分。

  九、岂不知奴才发烧了可以指鹿为马,杀了皇帝,夺了天下。

  十、他竟然敢在大众面前指鹿为马,颠倒黑白,真是胆大妄为。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