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个园导游词 (菁华5篇)

首页 / 导游词 / | 2022-10-31 00:00:00 导游词

扬州个园导游词1

  【欢迎词】

  各位游客大家好,我是导游xx,很高兴今天为各位导游讲解*四大名园之一——个园。

  个园是扬州现存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好的盐商园林,是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两淮盐总黄至筠的家宅。主人生性爱竹,在园中修竹万竿,大家可记得园门两边的楹联“春夏秋冬山光意趣,风情雨露竹影多姿”。由此可见竹子是个园的精魄,个园的灵魂。同时“个”字是“竹”字的一半,而且形状酷似竹叶,故取名个园。1998年个园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拙政园并称为*四大名园。

  【竹林】

  进入个园,首先映入我们眼前的是各种各样的竹子。据记载全世界竹类植物约有1300多种,我国自然分布的竹种约500多种。在我们扬州地区适宜散生竹种和少数比较耐寒的丛生品种。

  注释:1.黄至筠(1770年-1838年),又称黄应泰,字韵芬,又字个园。原籍浙江,因经营两淮盐业,而著籍扬州府甘泉县,清嘉道年间为八大盐商之一。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非常珍贵的龟甲竹、佛肚竹、孝顺竹等。我们都知道竹子是四君子之一,所以竹子代表了君子,君子有谦虚、正直等特点,竹子都一一具备,

  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更是爱竹如命。苏东坡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古代的文人雅士对竹子十分喜爱,而园主人黄至筠也和大多数爱竹之人一样,时常借以言志,抒发清高脱俗的精神追求。

  【竹西佳处】

  走过悠长纤瘦的竹林小径,我们在前面看到了题着“竹西佳处”的匾额。“竹西”是出自晚唐诗人杜牧吟咏扬州的诗句,“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到了宋代词人姜夔这里,又有“淮左名都,竹西佳处”的词句,后来人们就用“竹西佳处”来指扬州了。“竹西佳处”的过道两边栽植的是桂花树,这里种植的主要是花色偏白的银桂,不是因为主人是盐商,喜欢白花花的银子才种植白色的银桂,而是“银”和“迎”的`读音差不多,表示“夹道桂花,迎接贵宾”的意思。所以这条道也被称为是迎宾大道。

  【丛书楼】

  走过迎宾大道,我们眼前的这个两层楼建筑就是黄至筠书房,叫丛书楼。这座丛书楼是由当时马氏兄弟所建,他们收藏了大量书籍,供文人赏读。这个楼有两层,有楼必然有楼梯,那这丛书楼的楼梯在哪里呢?大家不妨进去找一下,找不到不要紧,在这边我们留一个悬念,答案到后面自然会揭晓。

  注释:1.竹西佳处:取词于姜夔的《扬州慢》。杜牧《题扬州禅智寺》诗:“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2.姜夔:南宋文学家,音乐家。往来鄂、赣、皖、苏、浙间,与诗人词家杨万里、范成大、辛弃疾等交游。其作品素以空灵含蓄著称,有《白石道人歌曲》等。

  3.马氏兄弟:马曰琯、马曰璐两兄弟侨居扬州,经营盐业,为当地徽商巨富,捐资开扬州沟渠,筑渔亭孔道,设义渡,造救生船,造福一方百姓,其慷慨好义的名声远为传播,人称“扬州二马”。

  【住宅】

  往前走,我们现在来到的是个园的南部住宅部分,它完全依照坐北朝南、三纵三进的传统形式建成。个园住宅的三路建筑各有吉祥主题,分别为“福”、“禄”、“寿”。

  大家眼前的是一个两面青砖的夹墙过道,这个过道叫“火巷”,它是一个消防通道。我们的左手边是东部住宅,右手边是中路建筑,再向西还有一个西纵,每纵有三进,是三横三纵九宫格的住宅格局。东纵最北面的一间是伙房,在伙房的前面,是楠木厅,是主人一家团聚用餐的地方,因其梁柱取材楠木得名,厅内桌子是圆的,凳子也是圆的,寓意团团圆圆。楠木厅的南面是清美堂,清美即高洁,美好的意思,就是以清为美,做人要清清白白,做官要清正廉洁。这里原来是黄家接待一般性来客和管家处理日常事务的地方。东路建筑檐口瓦头上是篆字“禄”,滴水全部是“鹿”的图案。这条轴线的主题是“禄”,“禄”者,俸禄也,指古代官吏的俸给,俗话说“*厚禄”,主人是希望它能保佑黄家世世代代官运亨通。

  进入仪门,我们就来到住宅中纵了。这一纵的主题是“福”,檐口瓦头均是倒挂着的蝙蝠。我们现在参观的是汉学堂,由于黄至筠二儿子黄奭推崇汉学所以命名汉学堂。它的接待规格要高于“清美堂”,梁柱全部取材柏木,是扬州最大的柏木厅。中轴的中进是黄奭夫妇的起居所,中轴的后进是黄至筠四公子黄锡禧的起居场所,在黄家四兄弟中,他是最后一个离开个园的,可以说历经了家族由盛而衰的过程,晚年寄居泰州。

  现在我们又来到了一条火巷,火巷把两边的建筑隔开,一是为了阻止起火时火势漫延,另一点是古代等级制度比较森严,仆人进出,宾客至后花园都不能穿堂入室,只能从火巷走。这条火巷和刚才我们走过的那条有点不一样,这条巷子一头宽,一头窄,这么设置不仅从视觉上让人有“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感觉,同时这条巷子也被称为是棺材巷,棺材棺材升官发财的意思。

  走过火巷,我们来到的是住宅的西路建筑,西纵的主题和前面两纵不一样。它的主题是“寿”。大家看屋檐滴水上是寿桃图案,西纵第一边是清颂堂,因主人晚年清誉有佳而得名。这间厅内没有梁柱,相当于现在的吊顶天花,是黄家祭祀的场所。西纵第二进,第三进是当年内眷生活的场所,内眷住的地方除了有楼房,柱子见方,还有女儿墙,是封建性很强的绣楼。

  【四季假山】

  看完住宅部分,最后就是个园成就最高的,最值得人称道的后花园的“四季假山”。

  我们现在从火巷走出来,正对面是一个漏窗而不是一堵墙,我们从这里能看到半个漏窗,显得很富于变化,漏窗里的假山造型很独特,您仔细看看您就会发现这些造型很眼熟。没错了,您看,这是个狮子的造型。其实,这些造型除了趣味性以外,更重要的是在这里告诉我们,园子里的假山是象形的,我们要从这些象形的寓意角度去读园。

  未入园门,只见小小花台之上,数杆刚竹修直挺拔,石绿班驳的石笋插栽其中,园主人以粉墙为纸,竹石为绘,点画出一幅生动的“雨后春笋”图,让人充分地感受到春日雨后山林的盎然生意。这幅别开生面的竹石图,运用惜墨如金的手法点破“春山”主题,告诉你“一段好春不忍藏,最是含情竹”。

  春景是四季假山中占地最小、用石最少的一个,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光稍纵即逝,它巧妙地传达了传统文化中的“惜春”理念。

  此时的你一定对园门之上“个园”的横匾心存疑虑,“个”字是建国以后才有的简体字,而建于清代的个园怎么会有此字呢?要知道此“个”非彼“个”也。园主人虽然爱竹,并在北园建了竹园,但是他很自谦,认为自己只拥有了竹中一叶;而清代诗人袁牧的一句“月映竹成千个字”更破解了此“个”之谜,竹叶被月光影映在粉墙之上,形成了一个个的“个”字,原来这是一块极为罕见的字画一体的匾额,一支竹叶一个园,微风飘拂,疏叶生姿,阳光下修笙弄影之态现于粉墙之上,再抬头观看园门横匾上的“个园”二字,不仅显示出园名与春意融合在竹石图中的微妙之机,同时也暗示了个园的园景特色在于竹,在于石。

  如果说园门外是初春之景,那么跟着春天的脚步迈过园门你看见的则是仲春的繁荣。随着惊蛰的来临,万物又恢复了灵性,园主人在这里用形态各异的太湖石刻画出了一幅生动的十二生肖闹春图。那潜龙游蛇、勤劳的耕牛、英俊的白马、长啸山林的猛虎、聪明的小狗、可爱的绵羊、调皮的猴子、温顺的玉兔、报晓的雄鸡、无不惟妙惟肖,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的热闹在这里被表现的淋漓尽致。

  走过春天的路面,大家有没有注意,我们的脚下出现了鹅卵石,*园林用鹅卵石铺设路面代表了水波纹。其实,我们已来到了夏天,因为夏天高温多雨,地面自然一片水意了,水上还有朵朵莲花的图案,这里用多水和夏天开的荷花点题表示夏天。景的主题是:夏云翻腾,苍翠欲滴。夏景中种植的植物,都是枝叶厚重,冬天不落叶,能够营造夏天绿荫如盖的树种,有女贞,广玉兰等。这些植物为夏景立意打了一个铺垫,其实真正反映夏天的还是眼前的这座假山。主人独具匠心地运用太湖石这种外形不规则变化的线条,叠造成暴风雨来临之前在天空翻卷堆叠的雷积云,所以,这座假山就叫做夏云。我们站在脚下的水波纹上,头顶蔽日浓荫,看到满眼的雷积云时,就会感到浓浓的夏意。当然,最精彩的是楼房前方一段,云头涌动,遮挡住楼的三分之一,一看就是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景象,把盛夏雷雨来临之前的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

  江南的夏日是“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所以在我们左手边,也就是池西岸临水处置一“蛙石”。池岸以湖石为点,曲折凹凸,中睡莲点点,无论是淡淡的红,还是淡淡的紫都在以其最婀娜的身姿点缀着夏日的苍翠。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留意到池中那修长飘逸的湖石,自下而上有三个*圆形的孔洞,遮去下面的孔洞,极像汉字中的“丑”字,“石以丑为美,丑到极处也就美到了极处”,这石中精品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大家可以在这边拍照留影。我们再仔细看一下这湖石,又颇像汉字中的“月”字,“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点明了扬州是个“月亮城”。在那丑石之后有一石鱼,张口摆尾,生动逼真,和池中金鱼相映成趣,另有一番景象。

  现在我们就一起登夏山,夏山从外面看是一朵云的形状,所以我们游夏景还有“*步青云”的意思。登上夏山,我们看到上面种着石榴、竹子、枇杷,还有一些灌木,尽管长着很多植物,减一种多一种没什么本质差异,但这个紫藤却是不能少的,所以想要*步青云,就要在山上对云进行一次改良,上面种了一株紫藤,云顶上有紫气,那叫紫气东来,是老子出函谷关的景象,这就是植物与建筑的一种契合关系。

  夏云顶上置一鹤亭,传说为养鹤之地,寓以“鹤舞云霄,神仙福地”之意,对联“立如依岸雪,飞似向池泉”描写的正是仙鹤。松柏常青,仙鹤长寿,组合起来又寓意为“松鹤延年”。

  个园的游览是按顺针按时序变化游览的,连接夏秋两景的建筑叫抱山楼,是一幢七开间的楼房,它是主人宴请宾客的地方。我们脚下的这条长廊被誉为是世界上最长的长廊。您可能有点疑惑,人们这么说是因为从长廊这头走到尽头是从夏天走到秋天,从夏到秋得三个月,可不是世界上最长的长廊!下面我们就看看眼前的这座秋山。

  秋山又称为小黄山,造园者把黄山的景色在此做了高度的浓缩,当然,浓缩的都是精华。著名园林专家陈从周教授曾说过:秋山气势有如徽之黄山,试想一下在如此狭小的空间里,能堆出黄山的气势,叠石水*是多么的高超。这位叠石高手是谁呢?相传他就是大名鼎鼎的石涛和尚。

  既然是秋山,那么造园者又是如何来营造秋的意境呢?咱们一起从三个角度来欣赏一下。

  第一从石材选用上来说,黄灿灿的稻谷是秋天丰收的象征,枯黄的落叶是秋风萧瑟的象征,所以黄色是秋天的色彩。造园者选用这种褐黄色的黄石就为假山抹上了的秋的色彩,给人以以秋的绚烂辉煌之感。

  第二从植物的选择上来说,火红的枫叶是秋的象征,所以,造园者在秋山上种的最多的就是枫树。秋霜之后,枫叶尽红,那时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您千万不要觉得遗憾,您看,那株红枫就是四季长红的,所以啊无论您哪个季节来看秋山您都会有“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感觉。

  第三从假山的高度上来说,扬州是*原地区,久居*原人们容易产生郁结之气,登高望远可以让人们放开眼界开阔胸襟。古代也有九九重阳登高望远的*俗。那么秋山究竟有多高呢?造园者又是如何来表现秋山高度的呢?画家作画,欲显山之高必云锁其腰,大家请看这亭中的匾额,上书拂云二字,似乎此处伸手就可以拂到天上云彩,可想而知秋山有多高了。在这儿大家不妨放松心情、触摸一下您身边白云,感受一下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的意境吧。

  好,让我们回过神来,回顾一下,造园者是如何来体现秋的意境的。归纳起来说造园者就是通过黄石丹枫、登高拂云来营造了秋的意境。

  与拂云亭相对的是咱们扬州建在假山上最大的建筑住秋阁,园主人为什么要在此修建这样一个建筑呢?这与他坎坷的人生经历有关,他父亲早逝,家道中落,生活非常艰辛,后来到扬州经营盐业,经过多年奋斗,人到中年,事业有成,人生的秋天对他来讲是一个金色的季节。有谁愿意这样的日子匆匆溜走呢,他建住秋阁就不足为奇了。住秋点出了秋的魅力,也是秋山的点睛之笔。

  大家还记得我们前面留下的疑问丛书楼的楼梯在哪里?我们眼前的这条石径就是丛书楼的楼梯,曲折的石径不仅表示“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同时主人把楼梯设置在书房的后面也是希望子孙后代在书房读书时不被打扰,可谓是用心良苦!

  各位游客,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来到了一年中最后的一个季节——冬天。

  园主人是如何做出了冬天的效果呢?首先,我们从色彩角度来看,冬景大幅采用的都是白色、灰色把冬天寂静萧瑟的格调展现在了我们眼前。我们来看四周的墙面是灰白色的犹如一张宣纸把冬天的画面慢慢的展现在我们眼前。冬景主要是用白色的宣石堆叠而成,宣石又称雪石,由于里面含有石英颗粒,所以在光线的照射下,含有石英的地方会闪现出白色的光芒,背光的地方泛白,给人的感觉像是刚刚下过一场雪。园主人将每一块宣石都打造成一只只小狮子,而小狮子们姿态各不一样,有的站着,有的坐着,有的跳着,有的躺着,可爱极了,这群可爱的小狮子们,打破了冬天单调、沉闷的感觉,让我们感觉到了无限的生机。再请大家来看这地面,它用白帆石冰裂纹铺地,仿佛冬日里结上的一层薄薄的冰块,这也给我们呈现出了扬州冬天路面结冰路滑的情景.

  各位游客我们再来看看植物的配置,首先咱们看这株植物,它把冬天花的品格表现的淋漓尽致,当万物凋零,唯有它们不畏严寒,傲然怒放,正是有了它们,让这冬景在整个冬天都是暗香浮动。这就是梅花。再看这棵参天老榆树,扬州人也*惯称它“榆钱”树,“榆钱”谐音“余钱”,表示年年有余的意思。说实在的,它一点都不漂亮,既无花的芬芳,也无叶子的婆娑,更谈不上干的俊美,然而在冬景里却成了神来之笔,因为冬日残雪中,它最能表现出老树昏鸦的萧条景象。

  最为神奇、最出人意料之外的是南墙上的这二十四个圆洞,这些圆洞到底是干什么用的呢?大家不妨来猜猜看。您说是借景用的,您说是透风用的,还有人说是看景的,其实这就是冬景的第三大特色了,请大家来看这堵墙,它设置在这片小角落里,高大的墙面与墙外的住宅之间是一条狭窄的巷子,风从巷子吹进来,受到两边高墙的阻挡,形成一股强有力的“穿堂风”,当风穿过这孔洞的时候,就会呼呼作响,恰似北风呼啸。哦~~原来这是为了制造音响效果用的,我们称它为“风音洞”。如此构景,让我们感觉到了,外面北风呼啸,山上是雪,脚下还有冰,它充分调动了人们的听觉,视觉,来共同营造一个冬天的氛围。

  与风音洞有紧紧相连的就是西墙上,这并列的两个大圆洞,各位游客请靠*一些,透过大圆洞咱们可以看到什么?对,可以看到春景,这让我们情不自禁地想起了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名句“我的冬天已经来了,我的春天还会远吗?”

  【宜雨轩】

  穿过这个宝瓶门,也祝福大家一年四季都**安安。最后我们来看看个园最中心的这个建筑——宜雨轩。宜雨轩在花园里起了一个挡景的作用,如果没有宜雨轩,整个园子的景色就一览无余了,这样就少了游玩的兴致。坐在宜雨轩里面四周都是漏窗,景色透窗而来,尤其是江南多雨的时候。廊上抱柱楹联上联写有“朝宜调琴暮宜鼓瑟”这是指景色宜人,可抒**怀,而琴瑟和鸣又指夫妻和谐、家庭和睦;下联“旧雨适至今雨初来”,雨是出自于杜甫的典故,下雨天是留客天,后人就把雨代指朋友,旧雨就是指老朋友,新雨指新朋友。所以老朋友依旧,新朋友更多,说明交往的广泛。可见主人特别讲究情谊,最关键的是“旧雨”二字,扬州人不称老而称旧,这是一种谦恭!轩内的对联是由林则徐撰句的“世无

  注释:1。林则徐,1785年8月30日(乾隆五十年)~1850年11月22日(道光三十年),汉族,福建侯官人(今福建省福州),是清朝后期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是中华民族抵御外辱过程中伟大的民族英雄,其主要功绩是虎门销烟。

  遗草真能隐,山有名花转不孤“讲得是隐士高人在世间不留痕迹,但有高山仙草名木为友的隐逸境界。匾额上宜雨轩三个字是著名书法家刘海粟所提。透过宜雨轩抱山楼前的壶天自春

  又映入我们的眼帘。“壶天”是道教用语,取自刘凤诰的《个园记》,意为仙境,在这里主人自谦地把个园比作是一个小壶,但是从壶口望进去确是内有乾坤。

  【欢送词】

  扬州是一本书,道尽繁华与沧桑,个园便是其中的一篇散文,细品满读才能回味无穷。今天的讲解就到此结束了,感谢您游览个园,希望您再次光临!

扬州个园导游词2

  【欢迎词】

  各位游客大家好,我是导游xx,很高兴今天为各位导游讲解*四大名园之一——个园。

  个园是扬州现存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好的盐商园林,是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两淮盐总黄至筠的家宅。主人生性爱竹,在园中修竹万竿,大家可记得园门两边的楹联“春夏秋冬山光意趣,风情雨露竹影多姿”。由此可见竹子是个园的精魄,个园的灵魂。同时“个”字是“竹”字的一半,而且形状酷似竹叶,故取名个园。1998年个园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拙政园并称为*四大名园。

  【竹林】

  进入个园,首先映入我们眼前的是各种各样的竹子。据记载全世界竹类植物约有1300多种,我国自然分布的竹种约500多种。在我们扬州地区适宜散生竹种和少数比较耐寒的丛生品种。

  注释:1.黄至筠(1770年-1838年),又称黄应泰,字韵芬,又字个园。原籍浙江,因经营两淮盐业,而著籍扬州府甘泉县,清嘉道年间为八大盐商之一。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非常珍贵的龟甲竹、佛肚竹、孝顺竹等。我们都知道竹子是四君子之一,所以竹子代表了君子,君子有谦虚、正直等特点,竹子都一一具备,

  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更是爱竹如命。苏东坡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古代的文人雅士对竹子十分喜爱,而园主人黄至筠也和大多数爱竹之人一样,时常借以言志,抒发清高脱俗的精神追求。

  【竹西佳处】

  走过悠长纤瘦的竹林小径,我们在前面看到了题着“竹西佳处”的匾额。“竹西”是出自晚唐诗人杜牧吟咏扬州的.诗句,“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到了宋代词人姜夔这里,又有“淮左名都,竹西佳处”的词句,后来人们就用“竹西佳处”来指扬州了。“竹西佳处”的过道两边栽植的是桂花树,这里种植的主要是花色偏白的银桂,不是因为主人是盐商,喜欢白花花的银子才种植白色的银桂,而是“银”和“迎”的读音差不多,表示“夹道桂花,迎接贵宾”的意思。所以这条道也被称为是迎宾大道。

  【丛书楼】

  走过迎宾大道,我们眼前的这个两层楼建筑就是黄至筠书房,叫丛书楼。这座丛书楼是由当时马氏兄弟所建,他们收藏了大量书籍,供文人赏读。这个楼有两层,有楼必然有楼梯,那这丛书楼的楼梯在哪里呢?大家不妨进去找一下,找不到不要紧,在这边我们留一个悬念,答案到后面自然会揭晓。

  注释:1.竹西佳处:取词于姜夔的《扬州慢》。杜牧《题扬州禅智寺》诗:“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2.姜夔:南宋文学家,音乐家。往来鄂、赣、皖、苏、浙间,与诗人词家杨万里、范成大、辛弃疾等交游。其作品素以空灵含蓄著称,有《白石道人歌曲》等。

  3.马氏兄弟:马曰琯、马曰璐两兄弟侨居扬州,经营盐业,为当地徽商巨富,捐资开扬州沟渠,筑渔亭孔道,设义渡,造救生船,造福一方百姓,其慷慨好义的名声远为传播,人称“扬州二马”。

  【住宅】

  往前走,我们现在来到的是个园的南部住宅部分,它完全依照坐北朝南、三纵三进的传统形式建成。个园住宅的三路建筑各有吉祥主题,分别为“福”、“禄”、“寿”。

  大家眼前的是一个两面青砖的夹墙过道,这个过道叫“火巷”,它是一个消防通道。我们的左手边是东部住宅,右手边是中路建筑,再向西还有一个西纵,每纵有三进,是三横三纵九宫格的住宅格局。东纵最北面的一间是伙房,在伙房的前面,是楠木厅,是主人一家团聚用餐的地方,因其梁柱取材楠木得名,厅内桌子是圆的,凳子也是圆的,寓意团团圆圆。楠木厅的南面是清美堂,清美即高洁,美好的意思,就是以清为美,做人要清清白白,做官要清正廉洁。这里原来是黄家接待一般性来客和管家处理日常事务的地方。东路建筑檐口瓦头上是篆字“禄”,滴水全部是“鹿”的图案。这条轴线的主题是“禄”,“禄”者,俸禄也,指古代官吏的俸给,俗话说“*厚禄”,主人是希望它能保佑黄家世世代代官运亨通。

  进入仪门,我们就来到住宅中纵了。这一纵的主题是“福”,檐口瓦头均是倒挂着的蝙蝠。我们现在参观的是汉学堂,由于黄至筠二儿子黄奭推崇汉学所以命名汉学堂。它的接待规格要高于“清美堂”,梁柱全部取材柏木,是扬州最大的柏木厅。中轴的中进是黄奭夫妇的起居所,中轴的后进是黄至筠四公子黄锡禧的起居场所,在黄家四兄弟中,他是最后一个离开个园的,可以说历经了家族由盛而衰的过程,晚年寄居泰州。

  现在我们又来到了一条火巷,火巷把两边的建筑隔开,一是为了阻止起火时火势漫延,另一点是古代等级制度比较森严,仆人进出,宾客至后花园都不能穿堂入室,只能从火巷走。这条火巷和刚才我们走过的那条有点不一样,这条巷子一头宽,一头窄,这么设置不仅从视觉上让人有“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感觉,同时这条巷子也被称为是棺材巷,棺材棺材升官发财的意思。

  走过火巷,我们来到的是住宅的西路建筑,西纵的主题和前面两纵不一样。它的主题是“寿”。大家看屋檐滴水上是寿桃图案,西纵第一边是清颂堂,因主人晚年清誉有佳而得名。这间厅内没有梁柱,相当于现在的吊顶天花,是黄家祭祀的场所。西纵第二进,第三进是当年内眷生活的场所,内眷住的地方除了有楼房,柱子见方,还有女儿墙,是封建性很强的绣楼。

  【四季假山】

  看完住宅部分,最后就是个园成就最高的,最值得人称道的后花园的“四季假山”。

  我们现在从火巷走出来,正对面是一个漏窗而不是一堵墙,我们从这里能看到半个漏窗,显得很富于变化,漏窗里的假山造型很独特,您仔细看看您就会发现这些造型很眼熟。没错了,您看,这是个狮子的造型。其实,这些造型除了趣味性以外,更重要的是在这里告诉我们,园子里的假山是象形的,我们要从这些象形的寓意角度去读园。

  未入园门,只见小小花台之上,数杆刚竹修直挺拔,石绿班驳的石笋插栽其中,园主人以粉墙为纸,竹石为绘,点画出一幅生动的“雨后春笋”图,让人充分地感受到春日雨后山林的盎然生意。这幅别开生面的竹石图,运用惜墨如金的手法点破“春山”主题,告诉你“一段好春不忍藏,最是含情竹”。

  春景是四季假山中占地最小、用石最少的一个,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光稍纵即逝,它巧妙地传达了传统文化中的“惜春”理念。

  此时的你一定对园门之上“个园”的横匾心存疑虑,“个”字是建国以后才有的简体字,而建于清代的个园怎么会有此字呢?要知道此“个”非彼“个”也。园主人虽然爱竹,并在北园建了竹园,但是他很自谦,认为自己只拥有了竹中一叶;而清代诗人袁牧的一句“月映竹成千个字”更破解了此“个”之谜,竹叶被月光影映在粉墙之上,形成了一个个的“个”字,原来这是一块极为罕见的字画一体的匾额,一支竹叶一个园,微风飘拂,疏叶生姿,阳光下修笙弄影之态现于粉墙之上,再抬头观看园门横匾上的“个园”二字,不仅显示出园名与春意融合在竹石图中的微妙之机,同时也暗示了个园的园景特色在于竹,在于石。

  如果说园门外是初春之景,那么跟着春天的脚步迈过园门你看见的则是仲春的繁荣。随着惊蛰的来临,万物又恢复了灵性,园主人在这里用形态各异的太湖石刻画出了一幅生动的十二生肖闹春图。那潜龙游蛇、勤劳的耕牛、英俊的白马、长啸山林的猛虎、聪明的小狗、可爱的绵羊、调皮的猴子、温顺的玉兔、报晓的雄鸡、无不惟妙惟肖,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的热闹在这里被表现的淋漓尽致。

  走过春天的路面,大家有没有注意,我们的脚下出现了鹅卵石,*园林用鹅卵石铺设路面代表了水波纹。其实,我们已来到了夏天,因为夏天高温多雨,地面自然一片水意了,水上还有朵朵莲花的图案,这里用多水和夏天开的荷花点题表示夏天。景的主题是:夏云翻腾,苍翠欲滴。夏景中种植的植物,都是枝叶厚重,冬天不落叶,能够营造夏天绿荫如盖的树种,有女贞,广玉兰等。这些植物为夏景立意打了一个铺垫,其实真正反映夏天的还是眼前的这座假山。主人独具匠心地运用太湖石这种外形不规则变化的线条,叠造成暴风雨来临之前在天空翻卷堆叠的雷积云,所以,这座假山就叫做夏云。我们站在脚下的水波纹上,头顶蔽日浓荫,看到满眼的雷积云时,就会感到浓浓的夏意。当然,最精彩的是楼房前方一段,云头涌动,遮挡住楼的三分之一,一看就是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景象,把盛夏雷雨来临之前的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

  江南的夏日是“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所以在我们左手边,也就是池西岸临水处置一“蛙石”。池岸以湖石为点,曲折凹凸,中睡莲点点,无论是淡淡的红,还是淡淡的紫都在以其最婀娜的身姿点缀着夏日的苍翠。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留意到池中那修长飘逸的湖石,自下而上有三个*圆形的孔洞,遮去下面的孔洞,极像汉字中的“丑”字,“石以丑为美,丑到极处也就美到了极处”,这石中精品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大家可以在这边拍照留影。我们再仔细看一下这湖石,又颇像汉字中的“月”字,“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点明了扬州是个“月亮城”。在那丑石之后有一石鱼,张口摆尾,生动逼真,和池中金鱼相映成趣,另有一番景象。

  现在我们就一起登夏山,夏山从外面看是一朵云的形状,所以我们游夏景还有“*步青云”的意思。登上夏山,我们看到上面种着石榴、竹子、枇杷,还有一些灌木,尽管长着很多植物,减一种多一种没什么本质差异,但这个紫藤却是不能少的,所以想要*步青云,就要在山上对云进行一次改良,上面种了一株紫藤,云顶上有紫气,那叫紫气东来,是老子出函谷关的景象,这就是植物与建筑的一种契合关系。

  夏云顶上置一鹤亭,传说为养鹤之地,寓以“鹤舞云霄,神仙福地”之意,对联“立如依岸雪,飞似向池泉”描写的正是仙鹤。松柏常青,仙鹤长寿,组合起来又寓意为“松鹤延年”。

  个园的游览是按顺针按时序变化游览的,连接夏秋两景的建筑叫抱山楼,是一幢七开间的楼房,它是主人宴请宾客的地方。我们脚下的这条长廊被誉为是世界上最长的长廊。您可能有点疑惑,人们这么说是因为从长廊这头走到尽头是从夏天走到秋天,从夏到秋得三个月,可不是世界上最长的长廊!下面我们就看看眼前的这座秋山。

  秋山又称为小黄山,造园者把黄山的景色在此做了高度的浓缩,当然,浓缩的都是精华。著名园林专家陈从周教授曾说过:秋山气势有如徽之黄山,试想一下在如此狭小的空间里,能堆出黄山的气势,叠石水*是多么的高超。这位叠石高手是谁呢?相传他就是大名鼎鼎的石涛和尚。

  既然是秋山,那么造园者又是如何来营造秋的意境呢?咱们一起从三个角度来欣赏一下。

  第一从石材选用上来说,黄灿灿的稻谷是秋天丰收的象征,枯黄的落叶是秋风萧瑟的象征,所以黄色是秋天的色彩。造园者选用这种褐黄色的黄石就为假山抹上了的秋的色彩,给人以以秋的绚烂辉煌之感。

  第二从植物的选择上来说,火红的枫叶是秋的象征,所以,造园者在秋山上种的最多的就是枫树。秋霜之后,枫叶尽红,那时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您千万不要觉得遗憾,您看,那株红枫就是四季长红的,所以啊无论您哪个季节来看秋山您都会有“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感觉。

  第三从假山的高度上来说,扬州是*原地区,久居*原人们容易产生郁结之气,登高望远可以让人们放开眼界开阔胸襟。古代也有九九重阳登高望远的*俗。那么秋山究竟有多高呢?造园者又是如何来表现秋山高度的呢?画家作画,欲显山之高必云锁其腰,大家请看这亭中的匾额,上书拂云二字,似乎此处伸手就可以拂到天上云彩,可想而知秋山有多高了。在这儿大家不妨放松心情、触摸一下您身边白云,感受一下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的意境吧。

  好,让我们回过神来,回顾一下,造园者是如何来体现秋的意境的。归纳起来说造园者就是通过黄石丹枫、登高拂云来营造了秋的意境。

  与拂云亭相对的是咱们扬州建在假山上最大的建筑住秋阁,园主人为什么要在此修建这样一个建筑呢?这与他坎坷的人生经历有关,他父亲早逝,家道中落,生活非常艰辛,后来到扬州经营盐业,经过多年奋斗,人到中年,事业有成,人生的秋天对他来讲是一个金色的季节。有谁愿意这样的日子匆匆溜走呢,他建住秋阁就不足为奇了。住秋点出了秋的魅力,也是秋山的点睛之笔。

  大家还记得我们前面留下的疑问丛书楼的楼梯在哪里?我们眼前的这条石径就是丛书楼的楼梯,曲折的石径不仅表示“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同时主人把楼梯设置在书房的后面也是希望子孙后代在书房读书时不被打扰,可谓是用心良苦!

  各位游客,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来到了一年中最后的一个季节——冬天。

  园主人是如何做出了冬天的效果呢?首先,我们从色彩角度来看,冬景大幅采用的都是白色、灰色把冬天寂静萧瑟的格调展现在了我们眼前。我们来看四周的墙面是灰白色的犹如一张宣纸把冬天的画面慢慢的展现在我们眼前。冬景主要是用白色的宣石堆叠而成,宣石又称雪石,由于里面含有石英颗粒,所以在光线的照射下,含有石英的地方会闪现出白色的光芒,背光的地方泛白,给人的感觉像是刚刚下过一场雪。园主人将每一块宣石都打造成一只只小狮子,而小狮子们姿态各不一样,有的站着,有的坐着,有的跳着,有的躺着,可爱极了,这群可爱的小狮子们,打破了冬天单调、沉闷的感觉,让我们感觉到了无限的生机。再请大家来看这地面,它用白帆石冰裂纹铺地,仿佛冬日里结上的一层薄薄的冰块,这也给我们呈现出了扬州冬天路面结冰路滑的情景.

  各位游客我们再来看看植物的配置,首先咱们看这株植物,它把冬天花的品格表现的淋漓尽致,当万物凋零,唯有它们不畏严寒,傲然怒放,正是有了它们,让这冬景在整个冬天都是暗香浮动。这就是梅花。再看这棵参天老榆树,扬州人也*惯称它“榆钱”树,“榆钱”谐音“余钱”,表示年年有余的意思。说实在的,它一点都不漂亮,既无花的芬芳,也无叶子的婆娑,更谈不上干的俊美,然而在冬景里却成了神来之笔,因为冬日残雪中,它最能表现出老树昏鸦的萧条景象。

  最为神奇、最出人意料之外的是南墙上的这二十四个圆洞,这些圆洞到底是干什么用的呢?大家不妨来猜猜看。您说是借景用的,您说是透风用的,还有人说是看景的,其实这就是冬景的第三大特色了,请大家来看这堵墙,它设置在这片小角落里,高大的墙面与墙外的住宅之间是一条狭窄的巷子,风从巷子吹进来,受到两边高墙的阻挡,形成一股强有力的“穿堂风”,当风穿过这孔洞的时候,就会呼呼作响,恰似北风呼啸。哦~~原来这是为了制造音响效果用的,我们称它为“风音洞”。如此构景,让我们感觉到了,外面北风呼啸,山上是雪,脚下还有冰,它充分调动了人们的听觉,视觉,来共同营造一个冬天的氛围。

  与风音洞有紧紧相连的就是西墙上,这并列的两个大圆洞,各位游客请靠*一些,透过大圆洞咱们可以看到什么?对,可以看到春景,这让我们情不自禁地想起了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名句“我的冬天已经来了,我的春天还会远吗?”

  【宜雨轩】

  穿过这个宝瓶门,也祝福大家一年四季都**安安。最后我们来看看个园最中心的这个建筑——宜雨轩。宜雨轩在花园里起了一个挡景的作用,如果没有宜雨轩,整个园子的景色就一览无余了,这样就少了游玩的兴致。坐在宜雨轩里面四周都是漏窗,景色透窗而来,尤其是江南多雨的时候。廊上抱柱楹联上联写有“朝宜调琴暮宜鼓瑟”这是指景色宜人,可抒**怀,而琴瑟和鸣又指夫妻和谐、家庭和睦;下联“旧雨适至今雨初来”,雨是出自于杜甫的典故,下雨天是留客天,后人就把雨代指朋友,旧雨就是指老朋友,新雨指新朋友。所以老朋友依旧,新朋友更多,说明交往的广泛。可见主人特别讲究情谊,最关键的是“旧雨”二字,扬州人不称老而称旧,这是一种谦恭!轩内的对联是由林则徐撰句的“世无

  注释:1。林则徐,1785年8月30日(乾隆五十年)~1850年11月22日(道光三十年),汉族,福建侯官人(今福建省福州),是清朝后期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是中华民族抵御外辱过程中伟大的民族英雄,其主要功绩是虎门销烟。

  遗草真能隐,山有名花转不孤“讲得是隐士高人在世间不留痕迹,但有高山仙草名木为友的隐逸境界。匾额上宜雨轩三个字是著名书法家刘海粟所提。透过宜雨轩抱山楼前的壶天自春

  又映入我们的眼帘。“壶天”是道教用语,取自刘凤诰的《个园记》,意为仙境,在这里主人自谦地把个园比作是一个小壶,但是从壶口望进去确是内有乾坤。

  【欢送词】

  扬州是一本书,道尽繁华与沧桑,个园便是其中的一篇散文,细品满读才能回味无穷。今天的讲解就到此结束了,感谢您游览个园,希望您再次光临!

扬州个园导游词3

  【欢迎词】

  各位游客大家好,我是导游xx,很高兴今天为各位导游讲解*四大名园之一——个园。

  个园是扬州现存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好的盐商园林,是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两淮盐总黄至筠的家宅。主人生性爱竹,在园中修竹万竿,大家可记得园门两边的楹联“春夏秋冬山光意趣,风情雨露竹影多姿”。由此可见竹子是个园的精魄,个园的灵魂。同时“个”字是“竹”字的一半,而且形状酷似竹叶,故取名个园。1998年个园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拙政园并称为*四大名园。

  【竹林】

  进入个园,首先映入我们眼前的是各种各样的竹子。据记载全世界竹类植物约有1300多种,我国自然分布的竹种约500多种。在我们扬州地区适宜散生竹种和少数比较耐寒的丛生品种。

  注释:1.黄至筠(1770年-1838年),又称黄应泰,字韵芬,又字个园。原籍浙江,因经营两淮盐业,而著籍扬州府甘泉县,清嘉道年间为八大盐商之一。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非常珍贵的龟甲竹、佛肚竹、孝顺竹等。我们都知道竹子是四君子之一,所以竹子代表了君子,君子有谦虚、正直等特点,竹子都一一具备,

  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更是爱竹如命。苏东坡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古代的文人雅士对竹子十分喜爱,而园主人黄至筠也和大多数爱竹之人一样,时常借以言志,抒发清高脱俗的精神追求。

  【竹西佳处】

  走过悠长纤瘦的竹林小径,我们在前面看到了题着“竹西佳处”的匾额。“竹西”是出自晚唐诗人杜牧吟咏扬州的诗句,“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到了宋代词人姜夔这里,又有“淮左名都,竹西佳处”的词句,后来人们就用“竹西佳处”来指扬州了。“竹西佳处”的过道两边栽植的是桂花树,这里种植的主要是花色偏白的银桂,不是因为主人是盐商,喜欢白花花的银子才种植白色的银桂,而是“银”和“迎”的读音差不多,表示“夹道桂花,迎接贵宾”的意思。所以这条道也被称为是迎宾大道。

  【丛书楼】

  走过迎宾大道,我们眼前的这个两层楼建筑就是黄至筠书房,叫丛书楼。这座丛书楼是由当时马氏兄弟所建,他们收藏了大量书籍,供文人赏读。这个楼有两层,有楼必然有楼梯,那这丛书楼的楼梯在哪里呢?大家不妨进去找一下,找不到不要紧,在这边我们留一个悬念,答案到后面自然会揭晓。

  注释:1.竹西佳处:取词于姜夔的《扬州慢》。杜牧《题扬州禅智寺》诗:“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2.姜夔:南宋文学家,音乐家。往来鄂、赣、皖、苏、浙间,与诗人词家杨万里、范成大、辛弃疾等交游。其作品素以空灵含蓄著称,有《白石道人歌曲》等。

  3.马氏兄弟:马曰琯、马曰璐两兄弟侨居扬州,经营盐业,为当地徽商巨富,捐资开扬州沟渠,筑渔亭孔道,设义渡,造救生船,造福一方百姓,其慷慨好义的名声远为传播,人称“扬州二马”。

  【住宅】

  往前走,我们现在来到的是个园的南部住宅部分,它完全依照坐北朝南、三纵三进的传统形式建成。个园住宅的三路建筑各有吉祥主题,分别为“福”、“禄”、“寿”。

  大家眼前的是一个两面青砖的夹墙过道,这个过道叫“火巷”,它是一个消防通道。我们的左手边是东部住宅,右手边是中路建筑,再向西还有一个西纵,每纵有三进,是三横三纵九宫格的住宅格局。东纵最北面的一间是伙房,在伙房的前面,是楠木厅,是主人一家团聚用餐的地方,因其梁柱取材楠木得名,厅内桌子是圆的,凳子也是圆的,寓意团团圆圆。楠木厅的南面是清美堂,清美即高洁,美好的意思,就是以清为美,做人要清清白白,做官要清正廉洁。这里原来是黄家接待一般性来客和管家处理日常事务的地方。东路建筑檐口瓦头上是篆字“禄”,滴水全部是“鹿”的图案。这条轴线的主题是“禄”,“禄”者,俸禄也,指古代官吏的俸给,俗话说“*厚禄”,主人是希望它能保佑黄家世世代代官运亨通。

  进入仪门,我们就来到住宅中纵了。这一纵的主题是“福”,檐口瓦头均是倒挂着的蝙蝠。我们现在参观的是汉学堂,由于黄至筠二儿子黄奭推崇汉学所以命名汉学堂。它的接待规格要高于“清美堂”,梁柱全部取材柏木,是扬州最大的柏木厅。中轴的中进是黄奭夫妇的起居所,中轴的后进是黄至筠四公子黄锡禧的起居场所,在黄家四兄弟中,他是最后一个离开个园的,可以说历经了家族由盛而衰的过程,晚年寄居泰州。

  现在我们又来到了一条火巷,火巷把两边的建筑隔开,一是为了阻止起火时火势漫延,另一点是古代等级制度比较森严,仆人进出,宾客至后花园都不能穿堂入室,只能从火巷走。这条火巷和刚才我们走过的那条有点不一样,这条巷子一头宽,一头窄,这么设置不仅从视觉上让人有“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感觉,同时这条巷子也被称为是棺材巷,棺材棺材升官发财的意思。

  走过火巷,我们来到的是住宅的西路建筑,西纵的主题和前面两纵不一样。它的主题是“寿”。大家看屋檐滴水上是寿桃图案,西纵第一边是清颂堂,因主人晚年清誉有佳而得名。这间厅内没有梁柱,相当于现在的吊顶天花,是黄家祭祀的场所。西纵第二进,第三进是当年内眷生活的场所,内眷住的地方除了有楼房,柱子见方,还有女儿墙,是封建性很强的绣楼。

  【四季假山】

  看完住宅部分,最后就是个园成就最高的,最值得人称道的后花园的“四季假山”。

  我们现在从火巷走出来,正对面是一个漏窗而不是一堵墙,我们从这里能看到半个漏窗,显得很富于变化,漏窗里的假山造型很独特,您仔细看看您就会发现这些造型很眼熟。没错了,您看,这是个狮子的造型。其实,这些造型除了趣味性以外,更重要的是在这里告诉我们,园子里的假山是象形的,我们要从这些象形的寓意角度去读园。

  未入园门,只见小小花台之上,数杆刚竹修直挺拔,石绿班驳的石笋插栽其中,园主人以粉墙为纸,竹石为绘,点画出一幅生动的“雨后春笋”图,让人充分地感受到春日雨后山林的盎然生意。这幅别开生面的竹石图,运用惜墨如金的手法点破“春山”主题,告诉你“一段好春不忍藏,最是含情竹”。

  春景是四季假山中占地最小、用石最少的一个,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光稍纵即逝,它巧妙地传达了传统文化中的“惜春”理念。

  此时的你一定对园门之上“个园”的横匾心存疑虑,“个”字是建国以后才有的简体字,而建于清代的个园怎么会有此字呢?要知道此“个”非彼“个”也。园主人虽然爱竹,并在北园建了竹园,但是他很自谦,认为自己只拥有了竹中一叶;而清代诗人袁牧的一句“月映竹成千个字”更破解了此“个”之谜,竹叶被月光影映在粉墙之上,形成了一个个的“个”字,原来这是一块极为罕见的字画一体的匾额,一支竹叶一个园,微风飘拂,疏叶生姿,阳光下修笙弄影之态现于粉墙之上,再抬头观看园门横匾上的“个园”二字,不仅显示出园名与春意融合在竹石图中的微妙之机,同时也暗示了个园的园景特色在于竹,在于石。

  如果说园门外是初春之景,那么跟着春天的脚步迈过园门你看见的则是仲春的繁荣。随着惊蛰的来临,万物又恢复了灵性,园主人在这里用形态各异的太湖石刻画出了一幅生动的十二生肖闹春图。那潜龙游蛇、勤劳的耕牛、英俊的白马、长啸山林的猛虎、聪明的小狗、可爱的绵羊、调皮的猴子、温顺的玉兔、报晓的雄鸡、无不惟妙惟肖,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的热闹在这里被表现的淋漓尽致。

  走过春天的路面,大家有没有注意,我们的脚下出现了鹅卵石,*园林用鹅卵石铺设路面代表了水波纹。其实,我们已来到了夏天,因为夏天高温多雨,地面自然一片水意了,水上还有朵朵莲花的图案,这里用多水和夏天开的荷花点题表示夏天。景的主题是:夏云翻腾,苍翠欲滴。夏景中种植的植物,都是枝叶厚重,冬天不落叶,能够营造夏天绿荫如盖的树种,有女贞,广玉兰等。这些植物为夏景立意打了一个铺垫,其实真正反映夏天的还是眼前的这座假山。主人独具匠心地运用太湖石这种外形不规则变化的线条,叠造成暴风雨来临之前在天空翻卷堆叠的雷积云,所以,这座假山就叫做夏云。我们站在脚下的水波纹上,头顶蔽日浓荫,看到满眼的雷积云时,就会感到浓浓的夏意。当然,最精彩的是楼房前方一段,云头涌动,遮挡住楼的三分之一,一看就是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景象,把盛夏雷雨来临之前的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

  江南的夏日是“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所以在我们左手边,也就是池西岸临水处置一“蛙石”。池岸以湖石为点,曲折凹凸,中睡莲点点,无论是淡淡的红,还是淡淡的紫都在以其最婀娜的身姿点缀着夏日的苍翠。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留意到池中那修长飘逸的湖石,自下而上有三个*圆形的孔洞,遮去下面的孔洞,极像汉字中的“丑”字,“石以丑为美,丑到极处也就美到了极处”,这石中精品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大家可以在这边拍照留影。我们再仔细看一下这湖石,又颇像汉字中的“月”字,“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点明了扬州是个“月亮城”。在那丑石之后有一石鱼,张口摆尾,生动逼真,和池中金鱼相映成趣,另有一番景象。

  现在我们就一起登夏山,夏山从外面看是一朵云的形状,所以我们游夏景还有“*步青云”的意思。登上夏山,我们看到上面种着石榴、竹子、枇杷,还有一些灌木,尽管长着很多植物,减一种多一种没什么本质差异,但这个紫藤却是不能少的,所以想要*步青云,就要在山上对云进行一次改良,上面种了一株紫藤,云顶上有紫气,那叫紫气东来,是老子出函谷关的景象,这就是植物与建筑的一种契合关系。

  夏云顶上置一鹤亭,传说为养鹤之地,寓以“鹤舞云霄,神仙福地”之意,对联“立如依岸雪,飞似向池泉”描写的正是仙鹤。松柏常青,仙鹤长寿,组合起来又寓意为“松鹤延年”。

  个园的游览是按顺针按时序变化游览的,连接夏秋两景的建筑叫抱山楼,是一幢七开间的楼房,它是主人宴请宾客的地方。我们脚下的这条长廊被誉为是世界上最长的长廊。您可能有点疑惑,人们这么说是因为从长廊这头走到尽头是从夏天走到秋天,从夏到秋得三个月,可不是世界上最长的长廊!下面我们就看看眼前的这座秋山。

  秋山又称为小黄山,造园者把黄山的景色在此做了高度的浓缩,当然,浓缩的都是精华。著名园林专家陈从周教授曾说过:秋山气势有如徽之黄山,试想一下在如此狭小的空间里,能堆出黄山的`气势,叠石水*是多么的高超。这位叠石高手是谁呢?相传他就是大名鼎鼎的石涛和尚。

  既然是秋山,那么造园者又是如何来营造秋的意境呢?咱们一起从三个角度来欣赏一下。

  第一从石材选用上来说,黄灿灿的稻谷是秋天丰收的象征,枯黄的落叶是秋风萧瑟的象征,所以黄色是秋天的色彩。造园者选用这种褐黄色的黄石就为假山抹上了的秋的色彩,给人以以秋的绚烂辉煌之感。

  第二从植物的选择上来说,火红的枫叶是秋的象征,所以,造园者在秋山上种的最多的就是枫树。秋霜之后,枫叶尽红,那时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您千万不要觉得遗憾,您看,那株红枫就是四季长红的,所以啊无论您哪个季节来看秋山您都会有“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感觉。

  第三从假山的高度上来说,扬州是*原地区,久居*原人们容易产生郁结之气,登高望远可以让人们放开眼界开阔胸襟。古代也有九九重阳登高望远的*俗。那么秋山究竟有多高呢?造园者又是如何来表现秋山高度的呢?画家作画,欲显山之高必云锁其腰,大家请看这亭中的匾额,上书拂云二字,似乎此处伸手就可以拂到天上云彩,可想而知秋山有多高了。在这儿大家不妨放松心情、触摸一下您身边白云,感受一下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的意境吧。

  好,让我们回过神来,回顾一下,造园者是如何来体现秋的意境的。归纳起来说造园者就是通过黄石丹枫、登高拂云来营造了秋的意境。

  与拂云亭相对的是咱们扬州建在假山上最大的建筑住秋阁,园主人为什么要在此修建这样一个建筑呢?这与他坎坷的人生经历有关,他父亲早逝,家道中落,生活非常艰辛,后来到扬州经营盐业,经过多年奋斗,人到中年,事业有成,人生的秋天对他来讲是一个金色的季节。有谁愿意这样的日子匆匆溜走呢,他建住秋阁就不足为奇了。住秋点出了秋的魅力,也是秋山的点睛之笔。

  大家还记得我们前面留下的疑问丛书楼的楼梯在哪里?我们眼前的这条石径就是丛书楼的楼梯,曲折的石径不仅表示“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同时主人把楼梯设置在书房的后面也是希望子孙后代在书房读书时不被打扰,可谓是用心良苦!

  各位游客,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来到了一年中最后的一个季节——冬天。

  园主人是如何做出了冬天的效果呢?首先,我们从色彩角度来看,冬景大幅采用的都是白色、灰色把冬天寂静萧瑟的格调展现在了我们眼前。我们来看四周的墙面是灰白色的犹如一张宣纸把冬天的画面慢慢的展现在我们眼前。冬景主要是用白色的宣石堆叠而成,宣石又称雪石,由于里面含有石英颗粒,所以在光线的照射下,含有石英的地方会闪现出白色的光芒,背光的地方泛白,给人的感觉像是刚刚下过一场雪。园主人将每一块宣石都打造成一只只小狮子,而小狮子们姿态各不一样,有的站着,有的坐着,有的跳着,有的躺着,可爱极了,这群可爱的小狮子们,打破了冬天单调、沉闷的感觉,让我们感觉到了无限的生机。再请大家来看这地面,它用白帆石冰裂纹铺地,仿佛冬日里结上的一层薄薄的冰块,这也给我们呈现出了扬州冬天路面结冰路滑的情景.

  各位游客我们再来看看植物的配置,首先咱们看这株植物,它把冬天花的品格表现的淋漓尽致,当万物凋零,唯有它们不畏严寒,傲然怒放,正是有了它们,让这冬景在整个冬天都是暗香浮动。这就是梅花。再看这棵参天老榆树,扬州人也*惯称它“榆钱”树,“榆钱”谐音“余钱”,表示年年有余的意思。说实在的,它一点都不漂亮,既无花的芬芳,也无叶子的婆娑,更谈不上干的俊美,然而在冬景里却成了神来之笔,因为冬日残雪中,它最能表现出老树昏鸦的萧条景象。

  最为神奇、最出人意料之外的是南墙上的这二十四个圆洞,这些圆洞到底是干什么用的呢?大家不妨来猜猜看。您说是借景用的,您说是透风用的,还有人说是看景的,其实这就是冬景的第三大特色了,请大家来看这堵墙,它设置在这片小角落里,高大的墙面与墙外的住宅之间是一条狭窄的巷子,风从巷子吹进来,受到两边高墙的阻挡,形成一股强有力的“穿堂风”,当风穿过这孔洞的时候,就会呼呼作响,恰似北风呼啸。哦~~原来这是为了制造音响效果用的,我们称它为“风音洞”。如此构景,让我们感觉到了,外面北风呼啸,山上是雪,脚下还有冰,它充分调动了人们的听觉,视觉,来共同营造一个冬天的氛围。

  与风音洞有紧紧相连的就是西墙上,这并列的两个大圆洞,各位游客请靠*一些,透过大圆洞咱们可以看到什么?对,可以看到春景,这让我们情不自禁地想起了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名句“我的冬天已经来了,我的春天还会远吗?”

  【宜雨轩】

  穿过这个宝瓶门,也祝福大家一年四季都**安安。最后我们来看看个园最中心的这个建筑——宜雨轩。宜雨轩在花园里起了一个挡景的作用,如果没有宜雨轩,整个园子的景色就一览无余了,这样就少了游玩的兴致。坐在宜雨轩里面四周都是漏窗,景色透窗而来,尤其是江南多雨的时候。廊上抱柱楹联上联写有“朝宜调琴暮宜鼓瑟”这是指景色宜人,可抒**怀,而琴瑟和鸣又指夫妻和谐、家庭和睦;下联“旧雨适至今雨初来”,雨是出自于杜甫的典故,下雨天是留客天,后人就把雨代指朋友,旧雨就是指老朋友,新雨指新朋友。所以老朋友依旧,新朋友更多,说明交往的广泛。可见主人特别讲究情谊,最关键的是“旧雨”二字,扬州人不称老而称旧,这是一种谦恭!轩内的对联是由林则徐撰句的“世无

  注释:1。林则徐,1785年8月30日(乾隆五十年)~1850年11月22日(道光三十年),汉族,福建侯官人(今福建省福州),是清朝后期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是中华民族抵御外辱过程中伟大的民族英雄,其主要功绩是虎门销烟。

  遗草真能隐,山有名花转不孤“讲得是隐士高人在世间不留痕迹,但有高山仙草名木为友的隐逸境界。匾额上宜雨轩三个字是著名书法家刘海粟所提。透过宜雨轩抱山楼前的壶天自春

  又映入我们的眼帘。“壶天”是道教用语,取自刘凤诰的《个园记》,意为仙境,在这里主人自谦地把个园比作是一个小壶,但是从壶口望进去确是内有乾坤。

  【欢送词】

  扬州是一本书,道尽繁华与沧桑,个园便是其中的一篇散文,细品满读才能回味无穷。今天的讲解就到此结束了,感谢您游览个园,希望您再次光临!

扬州个园导游词4

  【欢迎词】

  各位游客大家好,我是导游xx,很高兴今天为各位导游讲解*四大名园之一——个园。

  个园是扬州现存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好的盐商园林,是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两淮盐总黄至筠的家宅。主人生性爱竹,在园中修竹万竿,大家可记得园门两边的楹联“春夏秋冬山光意趣,风情雨露竹影多姿”。由此可见竹子是个园的精魄,个园的`灵魂。同时“个”字是“竹”字的一半,而且形状酷似竹叶,故取名个园。1998年个园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拙政园并称为*四大名园。

  【竹林】

  进入个园,首先映入我们眼前的是各种各样的竹子。据记载全世界竹类植物约有1300多种,我国自然分布的竹种约500多种。在我们扬州地区适宜散生竹种和少数比较耐寒的丛生品种。

  注释:1.黄至筠(1770年-1838年),又称黄应泰,字韵芬,又字个园。原籍浙江,因经营两淮盐业,而著籍扬州府甘泉县,清嘉道年间为八大盐商之一。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非常珍贵的龟甲竹、佛肚竹、孝顺竹等。我们都知道竹子是四君子之一,所以竹子代表了君子,君子有谦虚、正直等特点,竹子都一一具备,

  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更是爱竹如命。苏东坡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古代的文人雅士对竹子十分喜爱,而园主人黄至筠也和大多数爱竹之人一样,时常借以言志,抒发清高脱俗的精神追求。

  【竹西佳处】

  走过悠长纤瘦的竹林小径,我们在前面看到了题着“竹西佳处”的匾额。“竹西”是出自晚唐诗人杜牧吟咏扬州的诗句,“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到了宋代词人姜夔这里,又有“淮左名都,竹西佳处”的词句,后来人们就用“竹西佳处”来指扬州了。“竹西佳处”的过道两边栽植的是桂花树,这里种植的主要是花色偏白的银桂,不是因为主人是盐商,喜欢白花花的银子才种植白色的银桂,而是“银”和“迎”的读音差不多,表示“夹道桂花,迎接贵宾”的意思。所以这条道也被称为是迎宾大道。

  【丛书楼】

  走过迎宾大道,我们眼前的这个两层楼建筑就是黄至筠书房,叫丛书楼。这座丛书楼是由当时马氏兄弟所建,他们收藏了大量书籍,供文人赏读。这个楼有两层,有楼必然有楼梯,那这丛书楼的楼梯在哪里呢?大家不妨进去找一下,找不到不要紧,在这边我们留一个悬念,答案到后面自然会揭晓。

  注释:1.竹西佳处:取词于姜夔的《扬州慢》。杜牧《题扬州禅智寺》诗:“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2.姜夔:南宋文学家,音乐家。往来鄂、赣、皖、苏、浙间,与诗人词家杨万里、范成大、辛弃疾等交游。其作品素以空灵含蓄著称,有《白石道人歌曲》等。

  3.马氏兄弟:马曰琯、马曰璐两兄弟侨居扬州,经营盐业,为当地徽商巨富,捐资开扬州沟渠,筑渔亭孔道,设义渡,造救生船,造福一方百姓,其慷慨好义的名声远为传播,人称“扬州二马”。

  【住宅】

  往前走,我们现在来到的是个园的南部住宅部分,它完全依照坐北朝南、三纵三进的传统形式建成。个园住宅的三路建筑各有吉祥主题,分别为“福”、“禄”、“寿”。

  大家眼前的是一个两面青砖的夹墙过道,这个过道叫“火巷”,它是一个消防通道。我们的左手边是东部住宅,右手边是中路建筑,再向西还有一个西纵,每纵有三进,是三横三纵九宫格的住宅格局。东纵最北面的一间是伙房,在伙房的前面,是楠木厅,是主人一家团聚用餐的地方,因其梁柱取材楠木得名,厅内桌子是圆的,凳子也是圆的,寓意团团圆圆。楠木厅的南面是清美堂,清美即高洁,美好的意思,就是以清为美,做人要清清白白,做官要清正廉洁。这里原来是黄家接待一般性来客和管家处理日常事务的地方。东路建筑檐口瓦头上是篆字“禄”,滴水全部是“鹿”的图案。这条轴线的主题是“禄”,“禄”者,俸禄也,指古代官吏的俸给,俗话说“*厚禄”,主人是希望它能保佑黄家世世代代官运亨通。

  进入仪门,我们就来到住宅中纵了。这一纵的主题是“福”,檐口瓦头均是倒挂着的蝙蝠。我们现在参观的是汉学堂,由于黄至筠二儿子黄奭推崇汉学所以命名汉学堂。它的接待规格要高于“清美堂”,梁柱全部取材柏木,是扬州最大的柏木厅。中轴的中进是黄奭夫妇的起居所,中轴的后进是黄至筠四公子黄锡禧的起居场所,在黄家四兄弟中,他是最后一个离开个园的,可以说历经了家族由盛而衰的过程,晚年寄居泰州。

  现在我们又来到了一条火巷,火巷把两边的建筑隔开,一是为了阻止起火时火势漫延,另一点是古代等级制度比较森严,仆人进出,宾客至后花园都不能穿堂入室,只能从火巷走。这条火巷和刚才我们走过的那条有点不一样,这条巷子一头宽,一头窄,这么设置不仅从视觉上让人有“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感觉,同时这条巷子也被称为是棺材巷,棺材棺材升官发财的意思。

  走过火巷,我们来到的是住宅的西路建筑,西纵的主题和前面两纵不一样。它的主题是“寿”。大家看屋檐滴水上是寿桃图案,西纵第一边是清颂堂,因主人晚年清誉有佳而得名。这间厅内没有梁柱,相当于现在的吊顶天花,是黄家祭祀的场所。西纵第二进,第三进是当年内眷生活的场所,内眷住的地方除了有楼房,柱子见方,还有女儿墙,是封建性很强的绣楼。

  【四季假山】

  看完住宅部分,最后就是个园成就最高的,最值得人称道的后花园的“四季假山”。

  我们现在从火巷走出来,正对面是一个漏窗而不是一堵墙,我们从这里能看到半个漏窗,显得很富于变化,漏窗里的假山造型很独特,您仔细看看您就会发现这些造型很眼熟。没错了,您看,这是个狮子的造型。其实,这些造型除了趣味性以外,更重要的是在这里告诉我们,园子里的假山是象形的,我们要从这些象形的寓意角度去读园。

  未入园门,只见小小花台之上,数杆刚竹修直挺拔,石绿班驳的石笋插栽其中,园主人以粉墙为纸,竹石为绘,点画出一幅生动的“雨后春笋”图,让人充分地感受到春日雨后山林的盎然生意。这幅别开生面的竹石图,运用惜墨如金的手法点破“春山”主题,告诉你“一段好春不忍藏,最是含情竹”。

  春景是四季假山中占地最小、用石最少的一个,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光稍纵即逝,它巧妙地传达了传统文化中的“惜春”理念。

  此时的你一定对园门之上“个园”的横匾心存疑虑,“个”字是建国以后才有的简体字,而建于清代的个园怎么会有此字呢?要知道此“个”非彼“个”也。园主人虽然爱竹,并在北园建了竹园,但是他很自谦,认为自己只拥有了竹中一叶;而清代诗人袁牧的一句“月映竹成千个字”更破解了此“个”之谜,竹叶被月光影映在粉墙之上,形成了一个个的“个”字,原来这是一块极为罕见的字画一体的匾额,一支竹叶一个园,微风飘拂,疏叶生姿,阳光下修笙弄影之态现于粉墙之上,再抬头观看园门横匾上的“个园”二字,不仅显示出园名与春意融合在竹石图中的微妙之机,同时也暗示了个园的园景特色在于竹,在于石。

  如果说园门外是初春之景,那么跟着春天的脚步迈过园门你看见的则是仲春的繁荣。随着惊蛰的来临,万物又恢复了灵性,园主人在这里用形态各异的太湖石刻画出了一幅生动的十二生肖闹春图。那潜龙游蛇、勤劳的耕牛、英俊的白马、长啸山林的猛虎、聪明的小狗、可爱的绵羊、调皮的猴子、温顺的玉兔、报晓的雄鸡、无不惟妙惟肖,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的热闹在这里被表现的淋漓尽致。

  走过春天的路面,大家有没有注意,我们的脚下出现了鹅卵石,*园林用鹅卵石铺设路面代表了水波纹。其实,我们已来到了夏天,因为夏天高温多雨,地面自然一片水意了,水上还有朵朵莲花的图案,这里用多水和夏天开的荷花点题表示夏天。景的主题是:夏云翻腾,苍翠欲滴。夏景中种植的植物,都是枝叶厚重,冬天不落叶,能够营造夏天绿荫如盖的树种,有女贞,广玉兰等。这些植物为夏景立意打了一个铺垫,其实真正反映夏天的还是眼前的这座假山。主人独具匠心地运用太湖石这种外形不规则变化的线条,叠造成暴风雨来临之前在天空翻卷堆叠的雷积云,所以,这座假山就叫做夏云。我们站在脚下的水波纹上,头顶蔽日浓荫,看到满眼的雷积云时,就会感到浓浓的夏意。当然,最精彩的是楼房前方一段,云头涌动,遮挡住楼的三分之一,一看就是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景象,把盛夏雷雨来临之前的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

  江南的夏日是“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所以在我们左手边,也就是池西岸临水处置一“蛙石”。池岸以湖石为点,曲折凹凸,中睡莲点点,无论是淡淡的红,还是淡淡的紫都在以其最婀娜的身姿点缀着夏日的苍翠。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留意到池中那修长飘逸的湖石,自下而上有三个*圆形的孔洞,遮去下面的孔洞,极像汉字中的“丑”字,“石以丑为美,丑到极处也就美到了极处”,这石中精品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大家可以在这边拍照留影。我们再仔细看一下这湖石,又颇像汉字中的“月”字,“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点明了扬州是个“月亮城”。在那丑石之后有一石鱼,张口摆尾,生动逼真,和池中金鱼相映成趣,另有一番景象。

  现在我们就一起登夏山,夏山从外面看是一朵云的形状,所以我们游夏景还有“*步青云”的意思。登上夏山,我们看到上面种着石榴、竹子、枇杷,还有一些灌木,尽管长着很多植物,减一种多一种没什么本质差异,但这个紫藤却是不能少的,所以想要*步青云,就要在山上对云进行一次改良,上面种了一株紫藤,云顶上有紫气,那叫紫气东来,是老子出函谷关的景象,这就是植物与建筑的一种契合关系。

  夏云顶上置一鹤亭,传说为养鹤之地,寓以“鹤舞云霄,神仙福地”之意,对联“立如依岸雪,飞似向池泉”描写的正是仙鹤。松柏常青,仙鹤长寿,组合起来又寓意为“松鹤延年”。

  个园的游览是按顺针按时序变化游览的,连接夏秋两景的建筑叫抱山楼,是一幢七开间的楼房,它是主人宴请宾客的地方。我们脚下的这条长廊被誉为是世界上最长的长廊。您可能有点疑惑,人们这么说是因为从长廊这头走到尽头是从夏天走到秋天,从夏到秋得三个月,可不是世界上最长的长廊!下面我们就看看眼前的这座秋山。

  秋山又称为小黄山,造园者把黄山的景色在此做了高度的浓缩,当然,浓缩的都是精华。著名园林专家陈从周教授曾说过:秋山气势有如徽之黄山,试想一下在如此狭小的空间里,能堆出黄山的气势,叠石水*是多么的高超。这位叠石高手是谁呢?相传他就是大名鼎鼎的石涛和尚。

  既然是秋山,那么造园者又是如何来营造秋的意境呢?咱们一起从三个角度来欣赏一下。

  第一从石材选用上来说,黄灿灿的稻谷是秋天丰收的象征,枯黄的落叶是秋风萧瑟的象征,所以黄色是秋天的色彩。造园者选用这种褐黄色的黄石就为假山抹上了的秋的色彩,给人以以秋的绚烂辉煌之感。

  第二从植物的选择上来说,火红的枫叶是秋的象征,所以,造园者在秋山上种的最多的就是枫树。秋霜之后,枫叶尽红,那时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您千万不要觉得遗憾,您看,那株红枫就是四季长红的,所以啊无论您哪个季节来看秋山您都会有“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感觉。

  第三从假山的高度上来说,扬州是*原地区,久居*原人们容易产生郁结之气,登高望远可以让人们放开眼界开阔胸襟。古代也有九九重阳登高望远的*俗。那么秋山究竟有多高呢?造园者又是如何来表现秋山高度的呢?画家作画,欲显山之高必云锁其腰,大家请看这亭中的匾额,上书拂云二字,似乎此处伸手就可以拂到天上云彩,可想而知秋山有多高了。在这儿大家不妨放松心情、触摸一下您身边白云,感受一下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的意境吧。

  好,让我们回过神来,回顾一下,造园者是如何来体现秋的意境的。归纳起来说造园者就是通过黄石丹枫、登高拂云来营造了秋的意境。

  与拂云亭相对的是咱们扬州建在假山上最大的建筑住秋阁,园主人为什么要在此修建这样一个建筑呢?这与他坎坷的人生经历有关,他父亲早逝,家道中落,生活非常艰辛,后来到扬州经营盐业,经过多年奋斗,人到中年,事业有成,人生的秋天对他来讲是一个金色的季节。有谁愿意这样的日子匆匆溜走呢,他建住秋阁就不足为奇了。住秋点出了秋的魅力,也是秋山的点睛之笔。

  大家还记得我们前面留下的疑问丛书楼的楼梯在哪里?我们眼前的这条石径就是丛书楼的楼梯,曲折的石径不仅表示“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同时主人把楼梯设置在书房的后面也是希望子孙后代在书房读书时不被打扰,可谓是用心良苦!

  各位游客,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来到了一年中最后的一个季节——冬天。

  园主人是如何做出了冬天的效果呢?首先,我们从色彩角度来看,冬景大幅采用的都是白色、灰色把冬天寂静萧瑟的格调展现在了我们眼前。我们来看四周的墙面是灰白色的犹如一张宣纸把冬天的画面慢慢的展现在我们眼前。冬景主要是用白色的宣石堆叠而成,宣石又称雪石,由于里面含有石英颗粒,所以在光线的照射下,含有石英的地方会闪现出白色的光芒,背光的地方泛白,给人的感觉像是刚刚下过一场雪。园主人将每一块宣石都打造成一只只小狮子,而小狮子们姿态各不一样,有的站着,有的坐着,有的跳着,有的躺着,可爱极了,这群可爱的小狮子们,打破了冬天单调、沉闷的感觉,让我们感觉到了无限的生机。再请大家来看这地面,它用白帆石冰裂纹铺地,仿佛冬日里结上的一层薄薄的冰块,这也给我们呈现出了扬州冬天路面结冰路滑的情景.

  各位游客我们再来看看植物的配置,首先咱们看这株植物,它把冬天花的品格表现的淋漓尽致,当万物凋零,唯有它们不畏严寒,傲然怒放,正是有了它们,让这冬景在整个冬天都是暗香浮动。这就是梅花。再看这棵参天老榆树,扬州人也*惯称它“榆钱”树,“榆钱”谐音“余钱”,表示年年有余的意思。说实在的,它一点都不漂亮,既无花的芬芳,也无叶子的婆娑,更谈不上干的俊美,然而在冬景里却成了神来之笔,因为冬日残雪中,它最能表现出老树昏鸦的萧条景象。

  最为神奇、最出人意料之外的是南墙上的这二十四个圆洞,这些圆洞到底是干什么用的呢?大家不妨来猜猜看。您说是借景用的,您说是透风用的,还有人说是看景的,其实这就是冬景的第三大特色了,请大家来看这堵墙,它设置在这片小角落里,高大的墙面与墙外的住宅之间是一条狭窄的巷子,风从巷子吹进来,受到两边高墙的阻挡,形成一股强有力的“穿堂风”,当风穿过这孔洞的时候,就会呼呼作响,恰似北风呼啸。哦~~原来这是为了制造音响效果用的,我们称它为“风音洞”。如此构景,让我们感觉到了,外面北风呼啸,山上是雪,脚下还有冰,它充分调动了人们的听觉,视觉,来共同营造一个冬天的氛围。

  与风音洞有紧紧相连的就是西墙上,这并列的两个大圆洞,各位游客请靠*一些,透过大圆洞咱们可以看到什么?对,可以看到春景,这让我们情不自禁地想起了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名句“我的冬天已经来了,我的春天还会远吗?”

  【宜雨轩】

  穿过这个宝瓶门,也祝福大家一年四季都**安安。最后我们来看看个园最中心的这个建筑——宜雨轩。宜雨轩在花园里起了一个挡景的作用,如果没有宜雨轩,整个园子的景色就一览无余了,这样就少了游玩的兴致。坐在宜雨轩里面四周都是漏窗,景色透窗而来,尤其是江南多雨的时候。廊上抱柱楹联上联写有“朝宜调琴暮宜鼓瑟”这是指景色宜人,可抒**怀,而琴瑟和鸣又指夫妻和谐、家庭和睦;下联“旧雨适至今雨初来”,雨是出自于杜甫的典故,下雨天是留客天,后人就把雨代指朋友,旧雨就是指老朋友,新雨指新朋友。所以老朋友依旧,新朋友更多,说明交往的广泛。可见主人特别讲究情谊,最关键的是“旧雨”二字,扬州人不称老而称旧,这是一种谦恭!轩内的对联是由林则徐撰句的“世无

  注释:1。林则徐,1785年8月30日(乾隆五十年)~1850年11月22日(道光三十年),汉族,福建侯官人(今福建省福州),是清朝后期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是中华民族抵御外辱过程中伟大的民族英雄,其主要功绩是虎门销烟。

  遗草真能隐,山有名花转不孤“讲得是隐士高人在世间不留痕迹,但有高山仙草名木为友的隐逸境界。匾额上宜雨轩三个字是著名书法家刘海粟所提。透过宜雨轩抱山楼前的壶天自春

  又映入我们的眼帘。“壶天”是道教用语,取自刘凤诰的《个园记》,意为仙境,在这里主人自谦地把个园比作是一个小壶,但是从壶口望进去确是内有乾坤。

  【欢送词】

  扬州是一本书,道尽繁华与沧桑,个园便是其中的一篇散文,细品满读才能回味无穷。今天的讲解就到此结束了,感谢您游览个园,希望您再次光临!

扬州个园导游词5

  个园是扬州现存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好的盐商园林,是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两淮盐总黄至筠的家宅。为扬州明清私家园林的经典代表。全园占地2.4公顷,南部住宅占4000*方米,北部品种竹观赏区占1.2公顷,中部叠石区占8000*方米。1998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和苏州拙政园并称为*四大名园。

  个园名称中这个“个”字,最为耐人寻味,大家都知道,“个”通常是用来作量词的,如:一个人,一个苹果。其实呢,“个”最早的意思是“竹一竿”,古书《史记正义》便有“竹曰个,木曰枚”的说法。这一点不奇怪,因为汉字原本就是象形文字,而“个”看上去不正是竹叶的形状吗?清代大才子、大诗人袁枚有“月映竹成千个字,霜高梅孕一身花”的诗句,物象鲜明,意境空灵,可谓深得竹的神韵。另外黄至筠自己也以“个园”作为自己的别号,人与园合一,意味深长。

  风情万种生态竹

  进入北大门,迎面而来的就是万竿修竹,竹是个园的精魄,个园的灵魂,游个园,第一要观竹。黄至筠爱竹,并

  在园内种竹万竿,就连个园的名称也是由竹而来。苏东坡的“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板桥的“一枝一叶总关情”。目前是扬州城内最佳赏竹处。总占地面积12000*方米,现有竹60余种,*20000竿。

  在个园观竹,既是一次赏心悦目的审美享受,也是一门深奥有趣的学问。竹,既非草本.也非木本,它在植物界中自成特殊的一族。据记载全世界竹类植物约有50余属,1300余种。我国自然分布的竹种就约有30余属,500余种。分丛生和散生两大类,扬州地处江淮,适宜散生竹种和少数比较耐寒的丛生品种。园内现有60余种,从观赏角度可分为观秆和观叶两大类型。

  龟甲竹

  龟甲竹是园中最奇特的竹子,它是楠竹的变异品种,属自然生长的变异竹子,因此极为稀少,上千亩竹林中也难见其踪。是珍稀观赏竹种。龟甲竹的节片像龟甲又似龙鳞,秆基部节间连续呈不规则的短缩肿胀,并交斜连续如龟甲状。象征着健康长寿,福如东海。

  慈孝竹

  这一品种称孝顺竹,也叫慈孝竹,丛生竹种,笋期在夏季,新笋紧靠老竹,像是遵从古训“父母在,不远游”。而老竹,则殷殷呵护、扶持着新竹免遭风雨侵袭,*安成长。正如板桥所言“新竹高于旧竹枝,全靠老杆来扶持。”因为气候的关系,个园内丛生竹较少,只有孝顺竹、凤尾竹和小琴丝竹几种。

  黄杆乌哺鸡竹

  大家再看我身边这种竹子,乍一看,会不会以为它生病或者枯死了呢,其实啊,它就是天生的黄皮竹,就像*人天生的黄皮肤一样,所以它叫黄杆乌哺鸡竹

  竹西佳处

  大家抬头请看,行至竹径尽头,可见一匾额上题着“竹西佳处”。竹西”的来历,出自晚唐诗人杜牧吟咏扬州的诗句,“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到了宋代词人姜夔这里,又有“淮左名都,竹西佳处”的词句,后来人们便用“竹西佳处”来指称扬州。“竹西“后来就借指扬州了。

  银宾大道

  走过竹西佳处,我们便来到一条林荫小道,这里种的是桂花树,桂花的花期在中秋前后,可持续20天,但是它的盛花期也就一周的样子,每到桂花盛开,满园都是桂花的香味。桂花的品种很多,有金桂,银桂,丹桂,四季桂等等。这里种的是银桂,银桂也就是迎接贵客的意思。

  丛书楼

  个园分为三个布局,分别是万竹园,住宅部分,还有后花园,也就是,最有名的四季假山。刚刚我们走过了万竹园,接下来我们看看住宅部分。首先看到的小楼是“丛书楼”。从名字可以知道这是主人藏书、读书之所。其实藏书楼的原主人不是园主人黄至筠,而是清代盐商马曰广和马曰璐两兄弟的,当时的'藏书量是“前后2楼,藏书百厨”。藏书楼最辉煌的一页,就是清代朝廷编写四库全书的时候,成为南方藏书家中献书最多的一家,乾隆皇帝因此还表彰了马家兄弟。大家有没有发现,丛书楼虽然2层楼,但是却找不到它的楼梯。这里给大家留一个悬念,一会再告诉大家。

  冠盖豪门盐商第

  过丛书楼向南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园主黄至筠的日常起居之所。依照坐北面南、前宅后园的传统,个园南部是主人的起居区,正门开在东关街上。大门对面是座豪华大八字磨砖砖雕照壁。据说个园鼎盛时期的住宅分别以“福、禄、寿、财、喜”为主题,纵向排列,五路豪宅次第开,原有房屋二百多间。虽然目前保存下来的只有东、中、西三路,但一厅一堂,一梁一柱无不显示出主人的家居生活考究与奢华,印证着扬州盐商财力的雄富。

  东路建筑:(禄

  现在随我进入东路建筑,大家抬头看屋子上的檐口瓦片上面刻着“禄”,门上也有梅花鹿的图案,皆喻禄。

  厨房

  “民以食为天”,所以我们先来看看黄家的“厨房”。由于原厨房早已废弃,为了让人能更直观的了解历史状况,在此屋按传统厨房布局作恢复性陈设布置。内设大锅灶,置食盒、酒坛、条凳等厨房用具,立于其中可去细细揣摩当初厨子、仆从来往穿梭,细作羹汤,精制佳肴的场景。清代盐商对美味的追逐达到极至。民间传说黄至筠每天的早餐是:燕窝,参汤,外加鸡蛋两只。关于黄至筠饮食的精制讲究,至今还有两则在老百姓中广为流传的逸事

  一两纹银一只蛋

  黄至筠家里养了上百只母鸡,每天都用人参、白术、红枣等研磨成粉末,加入饲料中的,所以更美味和营养。

  这个过道是传菜用的,把菜从厨房传到餐厅,接下来我们看看主人家的餐厅。

  楠木厅

  这个餐厅厅梁柱取材为楠木,也称楠木厅。大家请看屏门由扬州八怪之一金农所撰的楹联,“饮量岂止于醉;雅怀乃游乎仙”。追求一种半醉半醒的朦胧美,所以我们现代人也要这样哦。屏门下面的条案上的摆设是徽派风格,西边是倒插镜,东边是花瓶,寓意**静静。此厅架构圆柱、圆梁、圆椽,大家再看这个圆桌,中间有条缝,它是可以分开的。据说,主人常年在外经商,主人不在家的时候,女眷吃饭只能用半张桌子,也体现了男足女卑的观念,等男主人回来才能拼桌子吃饭,大家再看,厅内设圆桌、圆凳,“圆”是取团圆、团聚之意。

  清美堂

  现在我们来到的是黄家接待一般性来客和处理日常事务的地方“清美堂”。“清美”是以清为美,为官清正廉明,做人清清白白,是人们追求的一种思想境界。此厅有楹联两副,一副是:“传家无别法非耕即读,裕后有良图惟勤与俭”。耕读传家,勤俭持家体现了*人传统的思想理念和生活态度。

  东火巷

  在到中路前,我们先驻足来看看火巷。火巷是是使住宅与住宅之间按需要能隔能合,兼作防火防盗之用。也是封建礼仪道德、尊卑位序,交通交往所至。如仆人杂务、女眷进出,宾客要至后花园也只能从火巷出入,不能穿堂入室抵后花园。

  鸳鸯墙

  从黄氏火巷两侧墙面看有两个特点:一是墙下半段是青砖扁砌。上半段是用板砖空斗竖砌。称之鸳鸯墙。还有一特点,墙面上钉有铁巴锔间隔有序,排列整齐。此铁巴锔在墙面看是坚着一字形,实际是丁字形,另一端钉在顺墙木与排山上,起拉结作用,使墙与排山相互更牢固,不容易倒塌。简单地说,相当于现在建筑混凝土圈梁加固作用。

  中路建筑(福)

  中路前进为正厅,中进和后进为住宅,称之为前厅后寝。檐口瓦头滴水及门窗阁扇,皆为倒挂蝙蝠寓意“福到”。大家都知道现在居家是把水往外排的,但是古人讲究肥水不流外人田,所以您看,中间的第十比四周高,下雨的时候雨水就从四个角落的地漏流到自家地里了。这门口有2个大缸,也叫“门海”,它一能消防,二为了聚财。

  汉学堂

  汉学堂是大宅门主厅,是黄家正式的礼仪接待场所、厅内家具陈设为扬州传统布置格局,桌椅所有文饰均为竹叶形状。迎面挂着对联和中堂画轴的叫“太师壁”,条案上摆着西边倒插镜插屏和东边花瓶,但是中间多了一口西洋钟,谐音“终生*静”。

  中路中进

  这里是黄至筠次子黄奭夫妇的居所。黄奭主要从事的工作是“辑佚”,相当于考古考证一类的事情,他和同时代另外一位学问家马国翰齐名,被称为“辑佚两大家”。黄奭十分推崇汉学,治学严谨,著名学者阮元称其“勤博”。富家子弟能以勤奋博学留名,当属不易。

  中路后进

  穿下面再开看看黄至筠四子黄锡禧的居住场所。黄锡禧是黄家最小的孩子,也是黄家最后一个离开祖屋的人,他就好像大观园里的宝玉一样,历经的家业由盛而衰的全过程,晚年寓居泰州。黄锡喜离开个园后,寓居泰州,他的儿子自幼*医,医术高明,在上海悬壶,有“一指神针”之称。

  西火巷

  此巷南宽北窄,扬州人俗称“棺材巷”,升官发财的意思。又因为它男宽北窄,也寓意官运恒通,路越来越好走。巷的南首置一口井,井旁墙下端发砖拱着一道。若发生火灾取水灭火及时。旁边墙上砌成拱形,防止长期取水导致墙体下沉。

  西路建筑(寿)清颂堂

  这里是最后一路建筑,大家偶没有感觉,这里比前两路建筑要高得多。

  此厅堂不但是黄氏三路住宅中最高敞的厅堂,也是扬州古民居中遗存最高的厅堂。因黄至筠晚年“清誉有佳”而名清颂堂。抱柱上的楹联是:“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我们可以知道黄至筠深受儒家影响,认为读书是天下的第一等好事,非常重视子女的教育。不惜重金聘名师教子,每天还亲自督查。此厅是黄氏家族聚会祭祀场所,厅后步架上有阁,曾安放列祖列宗牌位,寓意高高在上。这也是时而排戏唱“堂会”的地方。黄至筠曾畜养二、三百人的家庭戏班子。

  西路中进

  下面,我们来看看黄只筠的住宅,大家看着楼下是不是只有三间厢房呢,其实啊,它是有五间厢房的。在封建社会受“礼”制等级制度的规矩,庶民只能正房三间,民间为避之规矩就巧妙地采取“明三暗五”的组合。楼下西边最后一间是主人黄至筠的卧室;另一间是书房;楼下最东边房间有楼梯可直达二楼。楼上是内眷活动的场所,有绣房、儿童室等。

  西路后进

  大家都知道,古时候大家闺秀通常高墙深院,与世隔绝,有大户人家的女儿“养在深闺人未识”之说。一般“十三岁上楼,十四岁盘头,十五六岁抛绣球”,*时只能去后花园游玩。

  接下来,我们就去看看个园的精华部分---四季假山:春夏秋冬四景

  真正的个园由此开始,门上的个园二字是园主人在190多年前亲题的这里花坛内种的是刚竹,因为刚竹四季常青,什么时候看起来都有春天的感觉,竹丛中,插植着石绿班驳的石笋,为了突出春的意境。状出“雨后春笋”之意。

  春山百兽闹春图

  过月洞门,这里利用太湖石形态别致,酷似各种姿态的动物,以贴山,围山,点石等手法构成了一幅“百兽闹春图”,亦称为“十二生肖闹春图”。你看,最早感受到大地回春而微微昂首的蛇,负重向前的春耕牛,还有那气定神闲的骏马和活泼可爱的小狗无不惟妙惟肖,就连长啸山林的猛虎,见首不见尾的神龙,聪明调皮的猴子也都被安排的停停当当,这些石头都是三分形似,七分神似,您看他是什么就是什么。

  夏山

  走过春景,来到宜雨轩门前有一楹联:“朝宜调琴暮宜鼓瑟;旧雨适至今雨初来”。宜雨轩的西北,数株高大的广玉兰和枫杨掩映着一座苍翠欲滴的太湖石假山。这就是夏山。

  湖石山景

  为了更好的体现云之柔美,夏山在用石上精心选择备具瘦、透、漏、皱之形的上品太湖石来掇叠。

  荷塘蛙鸣

  江南的夏日是“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的。所以此处池西岸临水处置一“蛙石”,像不像一只青蛙呢。俗称“荷塘蛙鸣”。

  鱼骨石

  大家看湖中这竖着的石头,这可是个园的镇园之宝,自下而上有三个*圆形的孔洞,如剔净的鱼骨,遮去下面的孔洞,又极似汉字中的“丑”字。贾*凹也曾就石之“丑”而说:“石以丑为美,丑到极处也就美到了极处。大家再看,着石头的形状,是不是很像汉字“月”,而扬州素有月亮城之称。这石中精品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称它为“镇园之宝”当为不过。

  鹤亭

  夏山顶有一四角小亭,名为“鹤亭”。相传这里是主人养鹤的地方,夏山如云,若有鹤舞其间,那可真是神仙福地了。扬州人对鹤更有特殊的情感,“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

  紫藤

  鹤亭东有一紫藤,所以有紫气东来的说法。这颗紫藤有200多年的历史。

  抱山楼

  这是园中最大体量的建筑抱山楼,是他们家当时的宴会厅,楼上楼下各7间。大家请到这边,楼下有一块空地,这里是他们家戏班拍戏练戏的地方,由于当时没有扩音设备,特别在这里修建了蝙蝠形状的池塘,靠水来传音。

  秋山

  如果说春山是开篇,夏山是铺展,那么我们眼前的秋山则是高潮。沿楼廊东行,越过架空的复道廊

  拂云亭

  从抱山楼廊东行可直至秋山中峰山颠的拂云亭,亭名“拂云”取高可拂云之意,这里是园内最高的建筑,人立其中俯瞰全园,可以看到古运河的瘦西湖,现在城市涨高,已经看不见了。

  秋山石屋

  按着“明不通暗通,大不通小通,直不通曲通”的口诀,就是中间那个洞。沿山道行至底层,向东、向光线明亮处去,就可看到一个石桌,其上方有“天窗”,光线即是由此洒落,此桌四人围做,两人对弈,都自有一番天然野趣,石桌东是一石床,床头灯台、床边踏脚一应俱全。石床对面为石窗,窗下置石几,两侧设石凳。你看此处,有桌、有床、有窗、有几还有凳,分明是一个功能齐全的石屋。

  住秋阁

  石屋窗下,南峰有一山间小筑,面西而建,上悬一匾曰“住秋阁”。人都是怕秋日萧瑟,要设计留春的,个园主人何事要在此“住秋”?原来黄至筠少时境遇坎坷,中年是他事业成功,人生得意的阶段,人生的秋天在他来讲真是一个金色的季节。春华不如秋实,春日虽有繁花似锦。只有秋日的累累硕果,才会让人深切的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冬山

  从住秋阁下山,南行数步就是冬山。用宣石以掇山、贴山、围山三种手法垒叠而成的冬山,是园中占地面积最小的一组假山,它分别从色、形、声三个角度来勾画冬的意境,又以植物,建筑、来烘托冬的气息。哪怕是酷暑盛夏,流连其间,也觉得寒气逼人呢。

  宣石山景

  宣石亦称雪石主要成分是石英,石英在阳光的直射下熠熠闪光,但在背光之下却是皑皑露白,仿佛冬日残雪未消的样子。为了打破冬日的萧条,这里采用了一块块形似小狮子的象形宣石,在掇叠时又非常注意因势制宜,使整个冬山高低、疏密、大小相互呼应,远远望去,好像有无数的小狮子在雪中嬉戏,一只只顾盼生情,憨态可掬。使寂寥的冬季充满了无限的生机。所以冬山被人成为“群狮戏雪图”或“雪压百狮图”。

  冬树

  冬山唯一的乔木就是那株老榆树了,一般来说,榆树是很少入园造景的,此树既无花的芬芳,也无叶的婆娑、干的俊美。但植于此地,却是神来之笔,因为残雪冬景要的就是这种老树昏鸦的萧条。当然你也可以说是取“年年有余(榆)”的意思了。

  风音洞

  “形”和“色”都是可以看到的,也是造园者惯用的表现手法。但怎么才能把转瞬即逝的声音运用到造园之中的呢?看到了吗?这南墙之上的圆形孔洞,共分为四排,每排六个,总计二十四个。这些孔洞被人称为“风音洞”。风从高墙窄巷之间擦墙而过时,会形成负压,加快流速。这时墙上四排孔洞,就好像四支等待以久的横笛,呼呼作响,发出北风呼啸的声音,给人以寒风料峭的感觉。

  漏窗望春

  再看这墙上有2个大的孔洞,透过它,可以看到刚刚走过的美景。所以说,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此窗设置堪称点睛之笔。

  壶天自春、抱山楼

  北边的抱山楼因着树木山石的掩映竟让人感觉有些缥缈,不过楼前的匾额上“壶天自春”四个大字还是清晰可见的。“

  宜雨轩

  走了一圈,我们又大地回春了,最后还有一处景点建筑,宜雨轩。他是全园谋篇构局的中心,山水花木等景致的安排全是围绕宜雨轩次第展开的。

  宜雨轩门前有一楹联:“朝宜调琴暮宜鼓瑟;旧雨适至今雨初来”。用“今雨”“旧雨”借指新朋老友。今雨的雨还多了好几点,是说主人希望朋友越多越好,这门口的石阶叫浮云阶,它有一个寓意,登上浮云阶便*步青云了,所以这个只能上不能下的哦,等会我们从旁边下去。四周是玻璃制的,所以人说“人在厅中坐,景从四面来”,当时*还没有开始生产玻璃,这些都是欧洲进口的,所以也有一寸玻璃一寸金的说法,现在仅存的一块蓝色玻璃还是原物,是从法国进口的兰波。

  出身于仕宦家庭的黄至筠,不仅是一个精通盐业生财之道的大商人,还是一个富有才情,擅长丹青的风雅名士,抱山楼下廊壁上的石刻,和挂在汉学堂内的花鸟题材扇面拓片,都是他的手笔。不过,黄至筠真正精心打造的传世之作,还是他的个园,花了600多万两银子,相当于江苏省一年的财政收入。真正是“盐商豪府第竹石雅乾坤”。

  我的讲解就到这里了。好书不厌百回读,个园妙处须细品!欢迎您再次游览个园!谢谢!


扬州个园导游词 (菁华5篇)扩展阅读


扬州个园导游词 (菁华5篇)(扩展1)

——扬州个园导游词9篇

扬州个园导游词1

  各位游客:说起古典园林,大家都会想起苏州。然而,200多年前,江淮古城扬州的园林却要胜过苏州。早在清朝时曾有人对江南名胜作出过这样的评价:“杭州以湖山胜,苏州以市肆胜,扬州以园亭胜。”可见当时江南一带,扬州是以园林之美而著称的。早在汉代,扬州就有规模较大的园林式建筑,以后又有创新,到清代时,由于手工业、商业、交通运输业、盐业都十分发达,加之乾隆的六次南巡,扬州园林迅速兴盛。但历史上多次遭到兵灾战祸,园林毁坏甚多,现在幸存的仅个园、何园、小盘谷和后冶春园等为数不多的园林了。

  【个园的创建历史及名称来历

  游客们:今天我们游览的是全国十大名园之一的个园。个园位于扬州市内东关街318号宅后,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两淮盐总黄玉筠在明代寿艺园的旧址上重建。黄玉筠认为竹本固、心虚、体直、节贞,有君子之风;又因三片竹叶的形状似“个”字,取清袁枚“月映竹成千个字”的句意命名“个园”。苏东坡曾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使人俗。”道出了园主人以竹命名的本意。

  【造园概况—园林春景

  “扬州以名园胜,名园以叠石胜”。个园就是以竹石为主体,以分峰用石为特色的城市山林。个园的假山采取分峰叠石的手法,运用不同的石头,表现春夏秋冬四季景色,号称四季假山,为国内国林惟一孤例。个园的植物以竹为主,与竹最相配的造景材料是各种奇峰异石,像玲政透巧的太湖石峰,瘦削嶙嶙的石笋等。竹与石组合在一起,形成园林中很有特色的竹石小景。游客们,现在我们可看到在个园的人口处,造园者就别具匠心地设置了一组竹石小景,开宗明义地点出了这座园林以竹、石为中心的主题。

  个园就在黄家邸宅的后面,从住宅中间的小夹弄进入,往左一转,可以看到一左一右两个花台。台上翠竹亭亭,竹间叠放了参差的松布石笋,远远看去,就像刚破土的春笋,缕缕阳光把稀疏竹影映射在园门的墙上,形成“个”字形的花纹图案,烘托着国门正中的“个园”匾额。那在微风中摇曳的新算又象征着春日山林,这一真一假的竹景,被前面住宅部分的白墙一衬,立于园门两边,很有“春山是开篇”的.意味。不知游客们是否领略到了春回大地,气象万千的感觉。这就是个国著名的四季假山景中的春景。

  【园林夏景:宜雨轩—夏山

  欣赏完春景之后,我们再去观赏一下夏景的风采。那么夏季假山在哪儿呢?从两座花台春景中步入园门,迎面便是一座四面厅。厅前有两个用湖石*叠的花台。两台植竹,东台种桂,因而此厅原先称为桂花厅,现在匾额上已改名为“宜雨轩”。从厅中朝南而望,到处是绿意盎然,*处是青竹、丛桂。透过围墙上四个水磨石砌的漏窗及月洞门,还可以看到我们刚才路过的竹石小景。*景远景既内外有别,又隔而不闭。这种以内外互对互借来增加入园第一景的深度的造园手法,还是个国的独特之处,可谓别出心裁。从桂花厅沿着轩廊往西走,经过一片密密的竹林,便来到水池边上,隔水往北望去,只见蓝色的天幕下,巍峨屹立着一座苍古浓郁、玲政剔透的太湖石假山,山下有石洞,山上有石台,形姿多变,形状宛如天上的云朵,这就是夏山。山前有一泓清澈的水潭,水上有曲桥一座,通向洞口,巧妙地藏起了水尾,给人以“庭院深深深几许”的观感。池中遍植荷花,一眼望去,“映日荷花别样红”,突出了“夏”的主题意境。

  走在曲桥上,我们可以饱览夏山的秀色,只见两旁奇石有的如王鹤独立,形态自若;有的似犀牛望月,憨态可掬。抬头看,谷口上飞石外挑,恰如喜鹊登梅,笑迎宾客;跳远处,山顶上群猴戏闹,乐不可支。真是佳景俏石,使人目不暇接。进入洞室,刚开始觉得有点阴森,继而*惯了斜上方石隙中落下的丝丝光线,便觉得洞室宽敞。而小池里的水又分出一支流入洞中,加上湖石色呈青灰,夏日在洞中赏景,更觉凉爽。洞室可以穿行,拾级登上,转上数转使到山顶。上有一小亭子孤立于假山之上。亭前留有一株古松,伸出崖际,增添了夏山的葱郁的气氛。站在亭中,回首再看假山,在山洞石缝中,广玉兰盘根错节,石阶两旁,雨打芭蕉亭亭玉立。走在其间,只见浓荫披洒,绿影丛丛,真让人感到心已旷神怡。

  【园林秋景:黄山石—秋山

  各位游客:如果夏景是以有清新柔美的曲线的太湖石表现秀雅恬静的意境,那么秋景则以黄山石粗扩豪放的直线表现雄伟阔大的壮观。因为黄山石既具有北方山岭之雄,又兼南方山水之秀,因此秋山是个园最富画意的假山。整座假山,都用悬岩峭壁的安徽黄石滩就,其石有的颜色呈储黄,有的赤红如染。假山主面向西,每当夕阳西下,红霞映照,色彩极为醒目。在悬崖石隙中,又有松柏傲立,其苍绿的枝叶与褐黄色的山石恰成对比,宛如一幅秋山图景。山巅建有四方亭,人在其中,俯瞰四周景观,往北远眺绿杨城郭,瘦西湖,*山堂及观音山诸景又—一招入园内,这也是*传统的造园手法之———借景。在我国古代,向有秋日登高远望的传统。个园黄山石是全国的制高点,又以重阳登高来渲染秋的主题。

  秋山的外形高峻突兀,内部结构复杂。石洞、石台、石磴、石梁与山中小筑交错融合在一起,形成一条扑朔迷离的山中立体游览通道,它不仅有*面的迂回,更有立体的盘曲。游客们,如果您感兴趣的话,可以因山而楼,再由楼两山,慢慢去领略这座设计巧妙、堆叠技法高超的扬州名山——秋山的风采。

  【园林冬景:透风漏月轩—漏商

  从黄石假山往南看去,在三盈小楼的西面,有一个幽静的景区,这区域的主体建筑是一座南北敞达,东西用墙围闭的小厅,这些建筑给人的感觉好像带了某些“京味”。请看这些房子,屋角起翘较小,屋面较*缓,造型显得比较厚重,为什么会这样呢?原来在清朝盛世,帝王南巡,都要在扬州游玩。扬州盐商经济实力雄厚,为了所谓的“迎銮”,费尽心机来揣摩皇帝的喜好,因而有不少园林建筑就仿照了北京建筑的款式,渐渐地,扬州园林中有些建筑也带有了某些“京味”。这幢叫作“透风漏月”的小厅也不例外。在厅的南面有一座用宣石*叠的花台,台上倚着花园的南界墙,又有宣石堆起的小型倚壁假山,这就是冬山。宣石产于安徽的宣城,其色洁白如雪,人们又称它为雪石。这一景区,原是冬日围着火炉,边赏雪边品茶的地方。为了使假山在不下雪之时仍有雪意,便将宣石山置于南界墙北面的墙下,从厅中望去,台上小山一色皆白,犹如积雪未消。因为宣石中含有石英,其色虽白,但在阳光下会闪闪发光,如将其置于向阳处,就与赏雪的主题有些相违,冬山背阴,也可见叠山家观察的仔细了。

  宣石山的东侧界墙外,便是个园的人口处。为了使冬天的意味更足,造园家在墙上有规律地排列了24个圆洞,组成一幅别具一格的漏窗图景。每当阵风吹过,这些洞口犹如笛萧上的音孔,会发出不同的声响,像是冬天西北风呼叫,以声来辅助主题意境。更为奥妙的是,通过那几排透风漏月的圆润,看到的是春景的翠竹、石笋。不知朋友们有没有产生“冬去春来”的联想。

  【个园造园艺术总体概括

  游客们:在个园景区规划时,园主人按照主要游览路线顺时针方向布置了春、夏、秋、冬四处假山石景,立意新颖,用材精细,配景融洽,结构严密。在这些以假山为主题的风景序列中,时令特征是创作的命题,春山是启示部,夏山是展开部,秋山是高潮,冬山是尾声,就像音乐的创作或写文章那样,有着严密的章法。

  各位游客:个园的假山概括了所谓“春山谈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与“春山宜游,夏山宜看,秋山宜登,冬山宜居”的画理。园内还有“宜雨轩”、“抱山楼”、“拂云亭”、“住秋阁”、“漏风透月轩”等古建筑。四季假山在这些楼台亭阁的映衬下,加之古树名木点缀其间,更显古朴典雅、幽深雄奇。有人说景石四标准:“皱、瘦、透、漏”,似乎已成定论,这不过是一般的叠石技巧,像个园这样分峰造石,构成四季假山,游园一周,似游一年,足见构园者的不同殊俗;更可贵者,这春夏秋冬都不是孤立的个体截然分开,而是浑然天成。冬景虽给人以积雪未消的凛冽之感。但靠春景的西墙却开了两个圆形的漏窗,只见枝枝翠竹过墙来,又给人们“严冬过尽绽春蕾”的深远意境,整个园景犹如一幅构制巨大的画卷,构成美的和谐。

  游客们:个园的主要景观已经游赏完毕了。在游罢个园后,也许您会与我同样发出由衷的感叹:扬州个园,的确是园林中的精华之园。

扬州个园导游词2

  个园是扬州现存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好的盐商园林,是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两淮盐总黄至筠的.家宅。为扬州明清私家园林的经典代表。全园占地2.4公顷,南部住宅占4000*方米,北部品种竹观赏区占1.2公顷,中部叠石区占8000*方米。1998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和苏州拙政园并称为*四大名园。

  个园名称中这个“个”字,最为耐人寻味,大家都知道,“个”通常是用来作量词的,如:一个人,一个苹果。其实呢,“个”最早的意思是“竹一竿”,古书《史记正义》便有“竹曰个,木曰枚”的说法。这一点不奇怪,因为汉字原本就是象形文字,而“个”看上去不正是竹叶的形状吗?清代大才子、大诗人袁枚有“月映竹成千个字,霜高梅孕一身花”的诗句,物象鲜明,意境空灵,可谓深得竹的神韵。另外黄至筠自己也以“个园”作为自己的别号,人与园合一,意味深长。

  风情万种生态竹

  进入北大门,迎面而来的就是万竿修竹,竹是个园的精魄,个园的灵魂,游个园,第一要观竹。黄至筠爱竹,并

  在园内种竹万竿,就连个园的名称也是由竹而来。苏东坡的“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板桥的“一枝一叶总关情”。目前是扬州城内最佳赏竹处。总占地面积12000*方米,现有竹60余种,*20000竿。

  在个园观竹,既是一次赏心悦目的审美享受,也是一门深奥有趣的学问。竹,既非草本.也非木本,它在植物界中自成特殊的一族。据记载全世界竹类植物约有50余属,1300余种。我国自然分布的竹种就约有30余属,500余种。分丛生和散生两大类,扬州地处江淮,适宜散生竹种和少数比较耐寒的丛生品种。园内现有60余种,从观赏角度可分为观秆和观叶两大类型。

  龟甲竹

  龟甲竹是园中最奇特的竹子,它是楠竹的变异品种,属自然生长的变异竹子,因此极为稀少,上千亩竹林中也难见其踪。是珍稀观赏竹种。龟甲竹的节片像龟甲又似龙鳞,秆基部节间连续呈不规则的短缩肿胀,并交斜连续如龟甲状。象征着健康长寿,福如东海。

  慈孝竹

  这一品种称孝顺竹,也叫慈孝竹,丛生竹种,笋期在夏季,新笋紧靠老竹,像是遵从古训“父母在,不远游”。而老竹,则殷殷呵护、扶持着新竹免遭风雨侵袭,*安成长。正如板桥所言“新竹高于旧竹枝,全靠老杆来扶持。”因为气候的关系,个园内丛生竹较少,只有孝顺竹、凤尾竹和小琴丝竹几种。

  黄杆乌哺鸡竹

  大家再看我身边这种竹子,乍一看,会不会以为它生病或者枯死了呢,其实啊,它就是天生的黄皮竹,就像*人天生的黄皮肤一样,所以它叫黄杆乌哺鸡竹

  竹西佳处

  大家抬头请看,行至竹径尽头,可见一匾额上题着“竹西佳处”。竹西”的来历,出自晚唐诗人杜牧吟咏扬州的诗句,“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到了宋代词人姜夔这里,又有“淮左名都,竹西佳处”的词句,后来人们便用“竹西佳处”来指称扬州。“竹西“后来就借指扬州了。

  银宾大道

  走过竹西佳处,我们便来到一条林荫小道,这里种的是桂花树,桂花的花期在中秋前后,可持续20天,但是它的盛花期也就一周的样子,每到桂花盛开,满园都是桂花的香味。桂花的品种很多,有金桂,银桂,丹桂,四季桂等等。这里种的是银桂,银桂也就是迎接贵客的意思。

  丛书楼

  个园分为三个布局,分别是万竹园,住宅部分,还有后花园,也就是,最有名的四季假山。刚刚我们走过了万竹园,接下来我们看看住宅部分。首先看到的小楼是“丛书楼”。从名字可以知道这是主人藏书、读书之所。其实藏书楼的原主人不是园主人黄至筠,而是清代盐商马曰广和马曰璐两兄弟的,当时的藏书量是“前后2楼,藏书百厨”。藏书楼最辉煌的一页,就是清代朝廷编写四库全书的时候,成为南方藏书家中献书最多的一家,乾隆皇帝因此还表彰了马家兄弟。大家有没有发现,丛书楼虽然2层楼,但是却找不到它的楼梯。这里给大家留一个悬念,一会再告诉大家。

  冠盖豪门盐商第

  过丛书楼向南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园主黄至筠的日常起居之所。依照坐北面南、前宅后园的传统,个园南部是主人的起居区,正门开在东关街上。大门对面是座豪华大八字磨砖砖雕照壁。据说个园鼎盛时期的住宅分别以“福、禄、寿、财、喜”为主题,纵向排列,五路豪宅次第开,原有房屋二百多间。虽然目前保存下来的只有东、中、西三路,但一厅一堂,一梁一柱无不显示出主人的家居生活考究与奢华,印证着扬州盐商财力的雄富。

  东路建筑:(禄

  现在随我进入东路建筑,大家抬头看屋子上的檐口瓦片上面刻着“禄”,门上也有梅花鹿的图案,皆喻禄。

  厨房

  “民以食为天”,所以我们先来看看黄家的“厨房”。由于原厨房早已废弃,为了让人能更直观的了解历史状况,在此屋按传统厨房布局作恢复性陈设布置。内设大锅灶,置食盒、酒坛、条凳等厨房用具,立于其中可去细细揣摩当初厨子、仆从来往穿梭,细作羹汤,精制佳肴的场景。清代盐商对美味的追逐达到极至。民间传说黄至筠每天的早餐是:燕窝,参汤,外加鸡蛋两只。关于黄至筠饮食的精制讲究,至今还有两则在老百姓中广为流传的逸事

  一两纹银一只蛋

  黄至筠家里养了上百只母鸡,每天都用人参、白术、红枣等研磨成粉末,加入饲料中的,所以更美味和营养。

  这个过道是传菜用的,把菜从厨房传到餐厅,接下来我们看看主人家的餐厅。

  楠木厅

  这个餐厅厅梁柱取材为楠木,也称楠木厅。大家请看屏门由扬州八怪之一金农所撰的楹联,“饮量岂止于醉;雅怀乃游乎仙”。追求一种半醉半醒的朦胧美,所以我们现代人也要这样哦。屏门下面的条案上的摆设是徽派风格,西边是倒插镜,东边是花瓶,寓意**静静。此厅架构圆柱、圆梁、圆椽,大家再看这个圆桌,中间有条缝,它是可以分开的。据说,主人常年在外经商,主人不在家的时候,女眷吃饭只能用半张桌子,也体现了男足女卑的观念,等男主人回来才能拼桌子吃饭,大家再看,厅内设圆桌、圆凳,“圆”是取团圆、团聚之意。

  清美堂

  现在我们来到的是黄家接待一般性来客和处理日常事务的地方“清美堂”。“清美”是以清为美,为官清正廉明,做人清清白白,是人们追求的一种思想境界。此厅有楹联两副,一副是:“传家无别法非耕即读,裕后有良图惟勤与俭”。耕读传家,勤俭持家体现了*人传统的思想理念和生活态度。

  东火巷

  在到中路前,我们先驻足来看看火巷。火巷是是使住宅与住宅之间按需要能隔能合,兼作防火防盗之用。也是封建礼仪道德、尊卑位序,交通交往所至。如仆人杂务、女眷进出,宾客要至后花园也只能从火巷出入,不能穿堂入室抵后花园。

  鸳鸯墙

  从黄氏火巷两侧墙面看有两个特点:一是墙下半段是青砖扁砌。上半段是用板砖空斗竖砌。称之鸳鸯墙。还有一特点,墙面上钉有铁巴锔间隔有序,排列整齐。此铁巴锔在墙面看是坚着一字形,实际是丁字形,另一端钉在顺墙木与排山上,起拉结作用,使墙与排山相互更牢固,不容易倒塌。简单地说,相当于现在建筑混凝土圈梁加固作用。

  中路建筑(福)

  中路前进为正厅,中进和后进为住宅,称之为前厅后寝。檐口瓦头滴水及门窗阁扇,皆为倒挂蝙蝠寓意“福到”。大家都知道现在居家是把水往外排的,但是古人讲究肥水不流外人田,所以您看,中间的第十比四周高,下雨的时候雨水就从四个角落的地漏流到自家地里了。这门口有2个大缸,也叫“门海”,它一能消防,二为了聚财。

  汉学堂

  汉学堂是大宅门主厅,是黄家正式的礼仪接待场所、厅内家具陈设为扬州传统布置格局,桌椅所有文饰均为竹叶形状。迎面挂着对联和中堂画轴的叫“太师壁”,条案上摆着西边倒插镜插屏和东边花瓶,但是中间多了一口西洋钟,谐音“终生*静”。

  中路中进

  这里是黄至筠次子黄奭夫妇的居所。黄奭主要从事的工作是“辑佚”,相当于考古考证一类的事情,他和同时代另外一位学问家马国翰齐名,被称为“辑佚两大家”。黄奭十分推崇汉学,治学严谨,著名学者阮元称其“勤博”。富家子弟能以勤奋博学留名,当属不易。

  中路后进

  穿下面再开看看黄至筠四子黄锡禧的居住场所。黄锡禧是黄家最小的孩子,也是黄家最后一个离开祖屋的人,他就好像大观园里的宝玉一样,历经的家业由盛而衰的全过程,晚年寓居泰州。黄锡喜离开个园后,寓居泰州,他的儿子自幼*医,医术高明,在上海悬壶,有“一指神针”之称。

  西火巷

  此巷南宽北窄,扬州人俗称“棺材巷”,升官发财的意思。又因为它男宽北窄,也寓意官运恒通,路越来越好走。巷的南首置一口井,井旁墙下端发砖拱着一道。若发生火灾取水灭火及时。旁边墙上砌成拱形,防止长期取水导致墙体下沉。

  西路建筑(寿)清颂堂

  这里是最后一路建筑,大家偶没有感觉,这里比前两路建筑要高得多。

  此厅堂不但是黄氏三路住宅中最高敞的厅堂,也是扬州古民居中遗存最高的厅堂。因黄至筠晚年“清誉有佳”而名清颂堂。抱柱上的楹联是:“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我们可以知道黄至筠深受儒家影响,认为读书是天下的第一等好事,非常重视子女的教育。不惜重金聘名师教子,每天还亲自督查。此厅是黄氏家族聚会祭祀场所,厅后步架上有阁,曾安放列祖列宗牌位,寓意高高在上。这也是时而排戏唱“堂会”的地方。黄至筠曾畜养二、三百人的家庭戏班子。

  西路中进

  下面,我们来看看黄只筠的住宅,大家看着楼下是不是只有三间厢房呢,其实啊,它是有五间厢房的。在封建社会受“礼”制等级制度的规矩,庶民只能正房三间,民间为避之规矩就巧妙地采取“明三暗五”的组合。楼下西边最后一间是主人黄至筠的卧室;另一间是书房;楼下最东边房间有楼梯可直达二楼。楼上是内眷活动的场所,有绣房、儿童室等。

  西路后进

  大家都知道,古时候大家闺秀通常高墙深院,与世隔绝,有大户人家的女儿“养在深闺人未识”之说。一般“十三岁上楼,十四岁盘头,十五六岁抛绣球”,*时只能去后花园游玩。

  接下来,我们就去看看个园的精华部分---四季假山:春夏秋冬四景

  真正的个园由此开始,门上的个园二字是园主人在190多年前亲题的这里花坛内种的是刚竹,因为刚竹四季常青,什么时候看起来都有春天的感觉,竹丛中,插植着石绿班驳的石笋,为了突出春的意境。状出“雨后春笋”之意。

  春山百兽闹春图

  过月洞门,这里利用太湖石形态别致,酷似各种姿态的动物,以贴山,围山,点石等手法构成了一幅“百兽闹春图”,亦称为“十二生肖闹春图”。你看,最早感受到大地回春而微微昂首的蛇,负重向前的春耕牛,还有那气定神闲的骏马和活泼可爱的小狗无不惟妙惟肖,就连长啸山林的猛虎,见首不见尾的神龙,聪明调皮的猴子也都被安排的停停当当,这些石头都是三分形似,七分神似,您看他是什么就是什么。

  夏山

  走过春景,来到宜雨轩门前有一楹联:“朝宜调琴暮宜鼓瑟;旧雨适至今雨初来”。宜雨轩的西北,数株高大的广玉兰和枫杨掩映着一座苍翠欲滴的太湖石假山。这就是夏山。

  湖石山景

  为了更好的体现云之柔美,夏山在用石上精心选择备具瘦、透、漏、皱之形的上品太湖石来掇叠。

  荷塘蛙鸣

  江南的夏日是“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的。所以此处池西岸临水处置一“蛙石”,像不像一只青蛙呢。俗称“荷塘蛙鸣”。

  鱼骨石

  大家看湖中这竖着的石头,这可是个园的镇园之宝,自下而上有三个*圆形的孔洞,如剔净的鱼骨,遮去下面的孔洞,又极似汉字中的“丑”字。贾*凹也曾就石之“丑”而说:“石以丑为美,丑到极处也就美到了极处。大家再看,着石头的形状,是不是很像汉字“月”,而扬州素有月亮城之称。这石中精品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称它为“镇园之宝”当为不过。

  鹤亭

  夏山顶有一四角小亭,名为“鹤亭”。相传这里是主人养鹤的地方,夏山如云,若有鹤舞其间,那可真是神仙福地了。扬州人对鹤更有特殊的情感,“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

  紫藤

  鹤亭东有一紫藤,所以有紫气东来的说法。这颗紫藤有200多年的历史。

  抱山楼

  这是园中最大体量的建筑抱山楼,是他们家当时的宴会厅,楼上楼下各7间。大家请到这边,楼下有一块空地,这里是他们家戏班拍戏练戏的地方,由于当时没有扩音设备,特别在这里修建了蝙蝠形状的池塘,靠水来传音。

  秋山

  如果说春山是开篇,夏山是铺展,那么我们眼前的秋山则是高潮。沿楼廊东行,越过架空的复道廊

  拂云亭

  从抱山楼廊东行可直至秋山中峰山颠的拂云亭,亭名“拂云”取高可拂云之意,这里是园内最高的建筑,人立其中俯瞰全园,可以看到古运河的瘦西湖,现在城市涨高,已经看不见了。

  秋山石屋

  按着“明不通暗通,大不通小通,直不通曲通”的口诀,就是中间那个洞。沿山道行至底层,向东、向光线明亮处去,就可看到一个石桌,其上方有“天窗”,光线即是由此洒落,此桌四人围做,两人对弈,都自有一番天然野趣,石桌东是一石床,床头灯台、床边踏脚一应俱全。石床对面为石窗,窗下置石几,两侧设石凳。你看此处,有桌、有床、有窗、有几还有凳,分明是一个功能齐全的石屋。

  住秋阁

  石屋窗下,南峰有一山间小筑,面西而建,上悬一匾曰“住秋阁”。人都是怕秋日萧瑟,要设计留春的,个园主人何事要在此“住秋”?原来黄至筠少时境遇坎坷,中年是他事业成功,人生得意的阶段,人生的秋天在他来讲真是一个金色的季节。春华不如秋实,春日虽有繁花似锦。只有秋日的累累硕果,才会让人深切的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冬山

  从住秋阁下山,南行数步就是冬山。用宣石以掇山、贴山、围山三种手法垒叠而成的冬山,是园中占地面积最小的一组假山,它分别从色、形、声三个角度来勾画冬的意境,又以植物,建筑、来烘托冬的气息。哪怕是酷暑盛夏,流连其间,也觉得寒气逼人呢。

  宣石山景

  宣石亦称雪石主要成分是石英,石英在阳光的直射下熠熠闪光,但在背光之下却是皑皑露白,仿佛冬日残雪未消的样子。为了打破冬日的萧条,这里采用了一块块形似小狮子的象形宣石,在掇叠时又非常注意因势制宜,使整个冬山高低、疏密、大小相互呼应,远远望去,好像有无数的小狮子在雪中嬉戏,一只只顾盼生情,憨态可掬。使寂寥的冬季充满了无限的生机。所以冬山被人成为“群狮戏雪图”或“雪压百狮图”。

  冬树

  冬山唯一的乔木就是那株老榆树了,一般来说,榆树是很少入园造景的,此树既无花的芬芳,也无叶的婆娑、干的俊美。但植于此地,却是神来之笔,因为残雪冬景要的就是这种老树昏鸦的萧条。当然你也可以说是取“年年有余(榆)”的意思了。

  风音洞

  “形”和“色”都是可以看到的,也是造园者惯用的表现手法。但怎么才能把转瞬即逝的声音运用到造园之中的呢?看到了吗?这南墙之上的圆形孔洞,共分为四排,每排六个,总计二十四个。这些孔洞被人称为“风音洞”。风从高墙窄巷之间擦墙而过时,会形成负压,加快流速。这时墙上四排孔洞,就好像四支等待以久的横笛,呼呼作响,发出北风呼啸的声音,给人以寒风料峭的感觉。

  漏窗望春

  再看这墙上有2个大的孔洞,透过它,可以看到刚刚走过的美景。所以说,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此窗设置堪称点睛之笔。

  壶天自春、抱山楼

  北边的抱山楼因着树木山石的掩映竟让人感觉有些缥缈,不过楼前的匾额上“壶天自春”四个大字还是清晰可见的。“

  宜雨轩

  走了一圈,我们又大地回春了,最后还有一处景点建筑,宜雨轩。他是全园谋篇构局的中心,山水花木等景致的安排全是围绕宜雨轩次第展开的。

  宜雨轩门前有一楹联:“朝宜调琴暮宜鼓瑟;旧雨适至今雨初来”。用“今雨”“旧雨”借指新朋老友。今雨的雨还多了好几点,是说主人希望朋友越多越好,这门口的石阶叫浮云阶,它有一个寓意,登上浮云阶便*步青云了,所以这个只能上不能下的哦,等会我们从旁边下去。四周是玻璃制的,所以人说“人在厅中坐,景从四面来”,当时*还没有开始生产玻璃,这些都是欧洲进口的,所以也有一寸玻璃一寸金的说法,现在仅存的一块蓝色玻璃还是原物,是从法国进口的兰波。

  出身于仕宦家庭的黄至筠,不仅是一个精通盐业生财之道的大商人,还是一个富有才情,擅长丹青的风雅名士,抱山楼下廊壁上的石刻,和挂在汉学堂内的花鸟题材扇面拓片,都是他的手笔。不过,黄至筠真正精心打造的传世之作,还是他的个园,花了600多万两银子,相当于江苏省一年的财政收入。真正是“盐商豪府第竹石雅乾坤”。

  我的讲解就到这里了。好书不厌百回读,个园妙处须细品!欢迎您再次游览个园!谢谢!

扬州个园导游词3

  大家看到楼在眼前却找不到上楼的楼梯,我们一起进屋看看,那么楼梯到底在哪呢?先留个悬念给大家,游园快结束时我为大家揭示谜底。楼前有一小小院落,植梧桐一株,主干已斜出屋檐,颇有些“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的意味。

  我们现在来到的是南部住宅部分。依照坐北朝南、前宅后园的传统,个园南部是主人的起居区,正门开在东关街上。住宅分别以“禄、福、寿”为主题,由东、中、西三条轴线组成,每条轴线分为前、中、后三进,由两条火巷分隔。是*传统的建筑样式:“九宫格布局”。

  “民以食为天”我们首先来看看黄家的厨房,内设大锅灶、置食盒、酒坛、条凳等厨房用具,黄家大灶为五眼灶,从大到小一字排开,各有各的用途,借此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大户人家厨子下人为准备美味佳肴的繁忙场景。灶台边沿悬挂隔板,起到了隔离油污,颇有现代围裙的用途。大灶旁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小灶,也就是俗话所说的“开小灶”,同样是五眼灶,用来煲汤再好不过了。

  个园主人的饮食很讲究,据说吃的鸡蛋,是专门用人参、白术等名贵的中药材喂大的鸡生的,每个蛋的成本价要“一两纹银”。当时一石大米的售价才一两多“纹银”,园主人每天早上要吃“两枚”鸡蛋,相当于普通百姓大半年口粮的费用。厨师每天早上还要为主人蒸出十几种点心来招待客人,荤素营养搭配,南北风味俱全。淮扬菜之所以能把*普通的菜肴发扬到极致,扬州众多的盐商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现在我们所到达的就是黄家的餐厅了,餐厅的横梁上采用的是金丝楠木,所以又称楠木厅,楠木千年不朽,万年不腐。采用如此粗大的楠木作为大梁完全是主人家丰厚家资的真实写照。我们再来看看正前方条案上摆放的物件,东边是一只花瓶,西边是座插镜,东瓶西镜,我们这里取其谐音“**静静”的意思。中间这张圆桌是由两个半圆的桌子拼起来的,当时男主人不在家,桌子两边分开靠墙摆放,男主人在家拼成圆形,寓意“团团圆圆”。

扬州个园导游词4

  个园是扬州现存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好的盐商园林,南临*十大历史文化名街东关街,是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两淮盐商商总黄至筠在明代寿芝园的基础上扩建而成。1988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和苏州拙政园并称为*四大名园。全园占地30余亩,整体布局采用古典园林前宅后园的传统形式。

  个园的营造离不开一位传奇人物,即个园园主、两淮盐商商总黄至筠。黄至筠祖籍浙江杭州,他凭着卓著的经商才能,积聚起万贯家财,被嘉庆皇帝钦赐“盐运使司盐运使”,曾两次进京为皇帝祝寿,入圆明园听戏。可以说,黄至筠与晚清著名徽商胡雪岩一样同为“*”,都是钦赐正二品顶戴。园主人在位40余年,建造个园就花了20年时间,耗银600万两,相当于江苏省一年的赋税。

  为什么黄家的园子不叫黄园?偏叫“个园”。“个园”得名缘于园主人生性好竹子;而竹叶三片形似*汉字“个”字;*汉字“竹”字一半亦为“个”。清代大才子袁枚就有“月映竹成千个字”的诗句,我们可以想象,繁茂的竹林在月光的映照下,地上仿佛出现了成千的“个”字。这一奇思妙想,可以看成是“个园”名称的形象化图解。

  “竹”历来为*文人所爱,不仅是因为竹子姿态清雅,色如碧玉,更主要的因为它“正直,虚心,有气节”的品格。宋代大诗人苏东坡说过“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

  个园的“万竹园”是扬州城内最佳赏竹处。现有竹60余种,*2万竿,不乏稀有品种,如龟甲竹、方竹等。这是黄金间碧玉,此竹色彩美丽,竹秆金黄色,节间带有绿色条纹是黄金间碧玉;竹秆碧绿色,节间是黄色条纹者即碧玉间黄金,为优良的观赏竹种。这是孝顺竹,也叫慈孝竹,丛生竹种,笋期在夏季,新笋围着老竹生长,像是遵从古训“父母在,不远游”。

扬州个园导游词5

  各位游客,大家好,我们到达的是个园,我是朱姸羽。

  你们可以叫我“朱导”,希望在我的陪同下,与你们度过一段快乐的时光。

  “个园”是扬州现存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好的盐商园林。

  1988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和苏州拙政园并称为*四大名园。

  全园占地30余亩,整体布局采用了古典园林前宅后园的传统形式。

  你们知道吗?个园的营造可离不开一位传奇人物——两淮盐商商总黄至筠。

  黄至筠祖籍浙江杭州,他凭着卓著的经商才能,被嘉庆皇帝钦赐“盐运使司盐运使”的荣誉称号,曾两次进京为皇帝祝寿。

  可以说黄至筠和晚清著名徽商胡雪岩都是钦赐正二品。

  个园园主在位40多年,建造个园就花了20年时间,耗银600万两,相当于江苏省一年的赋税呢!

  你们听了这些,可能会想:为什么黄至筠家的园子不叫黄园?偏叫“个园”呢?哈哈,你们不知道了吧,因为“个园”得名缘于黄至筠生性好竹子;而竹叶三片形似*汉字的“个”字;*汉字“竹”字的一半就是“个”。

  清代大才子袁枚就有“月映竹成千个字”诗句,凭着诗句,我们可以想象,繁茂的竹林在月光的映照下,地上仿佛出现了成千的“个”字。

  这一奇思妙想,就可以看成是“个园”名称的形象化图解。

  个园的“万竹园”可是扬州城内最佳赏竹处呢!“万竹园”现有竹60余种,*2万竿,可有不少稀有品种,如龟甲竹、方竹等等。

  看!这是黄金间碧玉竹,此竹色彩美丽,竹竿呈金黄色,节间带有绿色条纹似黄金间碧玉,因此得名黄金间碧玉竹。

  瞧!这是孝顺竹,也叫慈孝竹,这种竹竿呈碧绿色,老时变黄色,梢稍弯曲。

  枝条多数簇生于一节,每小枝着叶5—10片,叶片线状披针形或披针形,顶端渐尖,叶表面深绿色,叶背粉白色,叶质薄,为优良的观赏竹种。

  孝顺竹丛生竹种,笋期在夏季,新笋围着老竹生长,像是遵从古训“父母在,不远游”呢!

  你们听了这些,肯定忍不住想赶紧去亲眼目睹一下个园的风采了吧!在自由活动之前,我要提醒大家:美丽的景色虽然是大自然给予我们的,可是也离不开我们后天的保护,所以,我们要爱护环境哦!好了,不多说了,请大家3:30再到这里集合,大家不要忘记,一定要做一位文明的游客哦!再见!

扬州个园导游词6

  曲径通幽,是江南园林的审美要素之一。而悠长纤瘦的竹林小径,在体现园林意境美方面更胜一筹。我们抬头看看,墙的匾额上有“竹西佳处”四字,“竹西”取自晚唐诗人杜牧吟咏扬州的诗句“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后来到宋代词人姜夔又有“淮左名都,竹西佳处”,后来人们就以竹西佳处来指称扬州了。在这里把竹西两字回归本来的意思就是:此处竹景最佳。

  走过竹径是一条由桂花树枝叶交错形成的林荫小径。这里种的是银桂,“银桂”谐音“迎接贵宾”,因此又称“迎宾道”。桂花的花期大多在中秋前后,此时天清露冷,所以亦有“冷露无声湿桂花”的说法。每到花开的时候,这条小径都浮动着清清悠悠的芬芳,令人沉醉。

  走到尽头,请大家看一下地面上鹅卵石砖片瓷片铺设的图案,在图案中我们看到的有:铜钱两枚、花瓶一只、方天画戟三支——寓意:“连中双元,*升三级”。大家经过之时可以踩一踩、踏一踏,好运连连。

  我们眼前看见的这座小楼叫“丛书楼”,楼分山下两层,上面是给园主人儿子读书、藏书的地方。丛书楼匾额原本属于清代乾隆年间扬州大盐商马氏兄弟,就在个园对面的街南书屋,马氏败落后,个园主人购得马宅,其后又将街南书屋中一些厅堂匾额、楹联移入个园之中。马氏兄弟虽为盐商,但勤敏好学、广交朋友,是典型的儒商。“二马”时期的丛书楼曾以藏书十余万卷名噪一时。乾隆年间朝廷编纂《四库全书》时,马家进献书籍776种,为全国各地私人进献之最。

扬州个园导游词7

  穿过一片建筑群,迎面看到一幢磨砖门楼,这就是何园大门,进入大门,就来到何园的后花园,整个后花园可分为东、西两部分。现在我们所站的位置就是东花园的过院,穿过“寄啸山庄”圆洞门就来到东园部分。东部以厅堂为中心构成一组院落,前面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有两座厅,南面嵌有“凤穿牡丹”砖雕的厅,我们称其为“牡丹厅”。

  这幅砖雕是扬州晚清时期一件不可多得的砖雕工艺品,正中还刻有牡丹、凤凰等图案,四周牡丹枝叶的形状有正有反,花纹有疏有密,刀工明快,线条流畅,整幅画面造型丰满,主题突出,层次分明,错落有致。

  在东部所有建筑群中,最精致的要数北面的船厅了,厅似船形,台阶前以鹅卵石、瓦片铺地,花纹作水波状,给人以水居的意境,北面铺设丹凤朝阳,象征着吉祥、长寿。在船厅正厅两旁柱上有对滥联:“月作主人梅作客,花为四壁船为家。”游客们,当您看了这幅祖联后,你或许已忘却这是一个陆上园林,仿佛漫步在湖滨,坐在脑内荡桨。我们不得不赞叹构园者在东园的山水楼阁中居然能使“无水而有水意,无山却有山情”。

  在船厅后侧风火墙上是一座秀丽的假山,长约60余米,上有盘山磴道,下有空谷相通,水绕山行,遍植梅树,山上有座小亭,过小亭可登串楼。远远望去,假山就像一幅祖国的大好河山图。如果把风火墙比作画家笔下的宣纸,那么眼前的贴壁假山就是刚画好的山水画,拐弯处给人以悠远的感觉,令人无限通思。

扬州个园导游词8

游客们:

  如果说东园是何园的序幕,那么西园就是何国的主体。楼台的豪华,层次的深密,复廊的透迄曲折,山石的深幽空灵,在*园林中也的确是独树一帜。西园以水地居中,空间开阔,四面设景,都以申楼为主体,并有石板曲桥延伸至水池中央的水心亭。水心亭是什么意思呢?

  “亭”者停也,是停留休息的地方,水心亭,顾名思义,是在“水中央”休息的地方。此亭是为了巧用水面和环园走廊的回声,增强其音响的共鸣效果而建,供园主人观赏戏曲、歌舞和“夏日招凉”之用。这种水心方亭,在扬州园林中称作“小方壶”,“方壶”即海中仙山。电影《红楼梦》、《毕昇》,电视连续剧《青青河边草》等影视剧都把它作为拍摄的场景。

  西园楼台极富层次,在水池北面,有上下两层的七楹楼房,中间三间稍突,两侧两间稍敛,歇山顶式建筑四角昂翘,就像振翅起舞的蝴蝶,我们称之为“蝴蝶厅”。这里原为园主人接待宴请宾客之处,所以也称“宴厅”。这些厅堂一个个都装扮得极为富丽,厅内术壁上雕刻有历代名碑字画。

  如苏东坡的竹,郑板桥的兰,唐寅的花鸟,曹操的诗等,雕刻面积达140*方米,从这些书画作品美术工艺中,可以看出画家飞逸的翰墨,雕刻家明快的刀刃,流畅的线条,都得到了极为细致的体现。

  在水池的西面古木相映,绿意盈野,花丛中矗立三门厅房,这就是桂花厅。厅前种有大量的金桂、银桂、丹桂、四季桂等,每当中秋佳节,桂子月中落,花香云外飘,此厅是赏桂的最佳处,因此称之为“桂花厅”。

  在水池的南面有太湖石假山一座,峰高约14米,是全园的最高处,有险壁,悬崖,奇峰,幽岩,或如一人,或似一物,或像群猴戏闹,或如雄鹰高踞,底部还有梅花三洞,互相串联,碧水贯注其中,远远望去,显得幽深清冷。

  此处构山极为适宜,为什么呢?因为这里是何园的边缘,仅一墙之隔就是园外,而游客们看着眼前高耸的假山边缘,定会产生“正人万山圈子里,一山过后一山拦”的感觉,这就增加了景深,开拓了意境。而整座假山既有盘山曲道,直达山顶,又与山脚空谷相连通。园主人在工作之余,来此散步之际,既可沿山道玩味山石奇趣,又可登山顶俯视全园美景,还可来到山谷品味纳凉,叙谈话旧。

扬州个园导游词9

各位游客: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扬州旅游,我是你们的导游__。

  扬州个园位于江苏省扬州市东关街的北段,是*园林中以叠石见长的著名园林景观,亦是全国的四大名园之一。个园是以竹石取胜,连园名中的“个”字,也是取了竹字的半边,应合了庭园里各色竹子。个园的叠石艺术,采用分峰用石的手法,运用不同石料堆叠而成“春、夏、秋、冬”四景。四季假山各具特色,表达出“春景艳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景惨淡而如睡”和“春山宜游,夏山宜看,秋山宜登,冬山宜居”的诗情画意。个园旨趣新颖,结构严密,是*园林的孤例,也是扬州最富盛名的园景之一。

  江苏扬州个园,是一座独具风格的名园。它是清嘉庆、道光年间两淮盐总黄至筠在明代寿芝园旧址上兴建起来的。当时园中遍植翠竹,盖取东坡诗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以示主人不俗。又因竹叶形状像一个“个”字,故名“个”园。

  个园以四季假山的堆叠精巧而著名。步入个园大门,便见湖石傍门,修竹繁茂,石笋参差,恰似“雨后春笋”破土而出,此即个园春景,稍前又有生肖之假山石,皆在似与不似之间,与整个“春山”和竹林相映成趣。“春”去“夏”来,绕过“宜雨轩”,眼前豁然开朗。在浓阴环抱的荷花池畔,一座六七米高的太湖石假山出现在面前,这就是“夏山”。过石桥,进石洞,只觉得藕荷飘香,苍翠生凉。转过“鹤亭”,是座“一”字形长楼,循楼而去,“秋从夏雨声中入”,长廊尽绷便是“秋山”。秋山全用黄山石堆叠而成,构思大胆,用石泼辣,相传为大画家石涛杰作。看此山,山势巍峨,峰峦起伏,又见古柏斜伸,红枫遍植,钟乳石挂,石桥俨然,气象果然不同一般。设若晴天薄暮时分,秋山面迎夕照,一红如染,“秋高气爽”的诗情画意顿时溢出。步下秋山,过“透风漏月厅”迎面是一组由白色石英石堆叠而成的“冬景”。一只只“雪狮似顽皮的孩子残雪堆就”。山脉、山顶“终年积雪”。南面有一堵白围墙,墙上开了四排风洞,使人不寒而觉寒。

  扬州个园导游词5

  各位游客:说起古典园林,大家都会想起苏州。然而,200多年前,江淮古城扬州的园林却要胜过苏州。早在清朝时曾有人对江南名胜作出过这样的评价:杭州以湖山胜,苏州以市肆胜,扬州以国亭胜。可见当时江南一带,扬州是以园林之美而著称的。早在汉代,扬州就有规模较大的园林式建筑,以后又有创新,到清代时,由于手工业、商业、交通运输业、盐业都十分发达,加之乾隆的六次南巡,扬州园林迅速兴盛。但历史上多次遭到兵灾战祸,园林毁坏甚多,现在幸存的仅个园、何国、小盘谷和后冶春园等为数不多的园林了。

  【个园的创建历史及名称来历】

  游客们:今天我们游览的是全国十大名园之一的个园。个园位于扬州市内东关街318号宅后,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两淮盐总黄玉鹤在明代寿艺园的旧址上重建。黄玉筠认为竹本固、心虚、体直、节贞,有君子之风;又因三片竹叶的形状似个字,取清袁枚月映竹成千个字的句意命名个园。苏东坡曾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使人俗。道出了园主人以竹命名的本意。

  【造园概况园林春景】

  扬州以名园胜,名园以叠石胜。个园就是以竹石为主体,以分峰用石为特色的城市山林。个园的假山采取分峰叠石的手法,运用不同的石头,表现春夏秋冬四季景色,号称四季假山,为国内国林惟一孤例。个园的植物以竹为主,与竹最相配的造景材料是各种奇峰异石,像玲政透巧的太湖石峰,瘦削嶙嶙的石笋等。竹与石组合在一起,形成园林中很有特色的竹石小景。游客们,现在我们可看到在个园的人口处,造园者就别具匠心地设置了一组竹石小景,开宗明义地点出了这座园林以竹、石为中心的主题。

  个园就在黄家邸宅的后面,从住宅中间的小夹弄进入,往左一转,可以看到一左一右两个花台。台上翠竹亭亭,竹间叠放了参差的松布石笋,远远看去,就像刚破土的春笋,缕缕阳光把稀疏竹影映射在园门的墙上,形成个字形的花纹图案,烘托着国门正中的个园匾额。那在微风中摇曳的新算又象征着春日山林,这一真一假的竹景,被前面住宅部分的白墙一衬,立于园门两边,很有春山是开篇的`意味。不知游客们是否领略到了春回大地,气象万千的感觉。这就是个国著名的四季假山景中的春景。


扬州个园导游词 (菁华5篇)(扩展2)

——扬州个园导游词6篇

扬州个园导游词1

  从黄石假山往南看去,在三盈小楼的西面,有一个幽静的景区,这区域的主体建筑是一座南北敞达,东西用墙围闭的小厅,这些建筑给人的感觉好像带了某些京味。请看这些房子,屋角起翘较小,屋面较*缓,造型显得比较厚重,为什么会这样呢?原来在清朝盛世,帝王南巡,都要在扬州游玩。扬州盐商经济实力雄厚,为了所谓的迎銮,费尽心机来揣摩皇帝的喜好,因而有不少园林建筑就仿照了北京建筑的款式,渐渐地,扬州园林中有些建筑也带有了某些京味。这幢叫作透风漏月的小厅也不例外。在厅的南面有一座用宣石*叠的花台,台上倚着花园的南界墙,又有宣石堆起的小型倚壁假山,这就是冬山。宣石产于安徽的宣城,其色洁白如雪,人们又称它为雪石。这一景区,原是冬日围着火炉,边赏雪边品茶的地方。为了使假山在不下雪之时仍有雪意,便将宣石山置于南界墙北面的墙下,从厅中望去,台上小山一色皆白,犹如积雪未消。因为宣石中含有石英,其色虽白,但在阳光下会闪闪发光,如将其置于向阳处,就与赏雪的主题有些相违,冬山背阴,也可见叠山家观察的仔细了。

  宣石山的东侧界墙外,便是个园的`人口处。为了使冬天的意味更足,造园家在墙上有规律地排列了24个圆洞,组成一幅别具一格的漏窗图景。每当阵风吹过,这些洞口犹如笛萧上的音孔,会发出不同的声响,像是冬天西北风呼叫,以声来辅助主题意境。更为奥妙的是,通过那几排透风漏月的圆润,看到的是春景的翠竹、石笋。不知朋友们有没有产生冬去春来的联想。

扬州个园导游词2

  接下来我们来到的是黄家接待一般性来客和处理日常事务的地方“清美堂”。“清美”以清为美,为官清正廉明,做人清清白白,是人们追求的一种思想境界。

  我们来看抱柱上的这幅楹联:“传家无别法非耕即读,裕后有良图惟勤与俭。”“裕后”的意思是造福后辈。此副楹联说:传家没有别的方法不是耕种就是读书;造福后辈,最好的打算就是勤劳和俭朴。表达了主人对治家、传家的深切体会。“耕读传家”一向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是一种以劝人勤于耕种和善于学*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美德思想,是*古代道德传统中的一份宝贵财富。

  走到天井中我们来看一下门上的图案是一只只梅花鹿,檐口瓦头滴水上也是梅花鹿图案,以鹿寓禄,指*厚禄的意思,此路住宅点出了“禄”字主题。

  天井是住宅中的采光通风口,黄家房屋高大,四面的房屋连成一体,形成一个狭窄而高深的空间。天井四周的屋檐向内披下来,天落之水会全部流淌到天井里来,这叫四水归堂。所谓“四水”是指四面屋顶的排水,“归堂”是指排水的方向朝向天井,这叫“肥水不流外人田”。

  中路前进为正厅,中进和后进为住宅,称之为前厅后寝。此住宅格局是三间两厢,装修很规整。檐口瓦头滴水及门窗阁扇,皆为倒挂蝙蝠寓意“福到”。天井里这两个大缸不是为了养金鱼,它们是消防用具,称为“门海”。门海即门前的“大海”,门前有了“大海”,砖木结构的房屋就不怕火灾了。当然,还有另一层意思就是关于风水学的。古建筑非常讲究风水,水在风水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古风水学认为“山管人丁,水管财”,临水而居就有财运。

  汉学堂是大宅门主厅,是黄家正式的礼仪接待场所,此厅面阔三间,抬梁式,柏木架构、柏木轩梁,是扬州最大的一座柏木厅。其大陀梁宽60公分,厚40公分,扁作,古朴雄浑。地面的柱础(石磉)上圆下方,屋顶的矮脑(童柱)古朴简单,整个构架造型简练,全无清代的繁复多变,当为明代遗构。

扬州个园导游词3

各位游客: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扬州旅游,我是你们的导游__。

  扬州个园位于江苏省扬州市东关街的北段,是*园林中以叠石见长的著名园林景观,亦是全国的四大名园之一。个园是以竹石取胜,连园名中的“个”字,也是取了竹字的半边,应合了庭园里各色竹子。个园的叠石艺术,采用分峰用石的手法,运用不同石料堆叠而成“春、夏、秋、冬”四景。四季假山各具特色,表达出“春景艳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景惨淡而如睡”和“春山宜游,夏山宜看,秋山宜登,冬山宜居”的诗情画意。个园旨趣新颖,结构严密,是*园林的孤例,也是扬州最富盛名的园景之一。

  江苏扬州个园,是一座独具风格的名园。它是清嘉庆、道光年间两淮盐总黄至筠在明代寿芝园旧址上兴建起来的。当时园中遍植翠竹,盖取东坡诗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以示主人不俗。又因竹叶形状像一个“个”字,故名“个”园。

  个园以四季假山的堆叠精巧而著名。步入个园大门,便见湖石傍门,修竹繁茂,石笋参差,恰似“雨后春笋”破土而出,此即个园春景,稍前又有生肖之假山石,皆在似与不似之间,与整个“春山”和竹林相映成趣。“春”去“夏”来,绕过“宜雨轩”,眼前豁然开朗。在浓阴环抱的荷花池畔,一座六七米高的太湖石假山出现在面前,这就是“夏山”。过石桥,进石洞,只觉得藕荷飘香,苍翠生凉。转过“鹤亭”,是座“一”字形长楼,循楼而去,“秋从夏雨声中入”,长廊尽绷便是“秋山”。秋山全用黄山石堆叠而成,构思大胆,用石泼辣,相传为大画家石涛杰作。看此山,山势巍峨,峰峦起伏,又见古柏斜伸,红枫遍植,钟乳石挂,石桥俨然,气象果然不同一般。设若晴天薄暮时分,秋山面迎夕照,一红如染,“秋高气爽”的诗情画意顿时溢出。步下秋山,过“透风漏月厅”迎面是一组由白色石英石堆叠而成的“冬景”。一只只“雪狮似顽皮的孩子残雪堆就”。山脉、山顶“终年积雪”。南面有一堵白围墙,墙上开了四排风洞,使人不寒而觉寒。

  扬州个园导游词5

  各位游客:说起古典园林,大家都会想起苏州。然而,200多年前,江淮古城扬州的园林却要胜过苏州。早在清朝时曾有人对江南名胜作出过这样的评价:杭州以湖山胜,苏州以市肆胜,扬州以国亭胜。可见当时江南一带,扬州是以园林之美而著称的。早在汉代,扬州就有规模较大的园林式建筑,以后又有创新,到清代时,由于手工业、商业、交通运输业、盐业都十分发达,加之乾隆的六次南巡,扬州园林迅速兴盛。但历史上多次遭到兵灾战祸,园林毁坏甚多,现在幸存的仅个园、何国、小盘谷和后冶春园等为数不多的园林了。

  【个园的创建历史及名称来历】

  游客们:今天我们游览的是全国十大名园之一的个园。个园位于扬州市内东关街318号宅后,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两淮盐总黄玉鹤在明代寿艺园的旧址上重建。黄玉筠认为竹本固、心虚、体直、节贞,有君子之风;又因三片竹叶的形状似个字,取清袁枚月映竹成千个字的句意命名个园。苏东坡曾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使人俗。道出了园主人以竹命名的本意。

  【造园概况园林春景】

  扬州以名园胜,名园以叠石胜。个园就是以竹石为主体,以分峰用石为特色的城市山林。个园的假山采取分峰叠石的手法,运用不同的石头,表现春夏秋冬四季景色,号称四季假山,为国内国林惟一孤例。个园的植物以竹为主,与竹最相配的造景材料是各种奇峰异石,像玲政透巧的太湖石峰,瘦削嶙嶙的石笋等。竹与石组合在一起,形成园林中很有特色的竹石小景。游客们,现在我们可看到在个园的人口处,造园者就别具匠心地设置了一组竹石小景,开宗明义地点出了这座园林以竹、石为中心的主题。

  个园就在黄家邸宅的后面,从住宅中间的小夹弄进入,往左一转,可以看到一左一右两个花台。台上翠竹亭亭,竹间叠放了参差的松布石笋,远远看去,就像刚破土的春笋,缕缕阳光把稀疏竹影映射在园门的墙上,形成个字形的花纹图案,烘托着国门正中的'个园匾额。那在微风中摇曳的新算又象征着春日山林,这一真一假的竹景,被前面住宅部分的白墙一衬,立于园门两边,很有春山是开篇的意味。不知游客们是否领略到了春回大地,气象万千的感觉。这就是个国著名的四季假山景中的春景。

扬州个园导游词4

各位游客: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扬州旅游,我是你们的导游__。

  扬州个园位于江苏省扬州市东关街的北段,是*园林中以叠石见长的著名园林景观,亦是全国的四大名园之一。个园是以竹石取胜,连园名中的“个”字,也是取了竹字的半边,应合了庭园里各色竹子。个园的叠石艺术,采用分峰用石的手法,运用不同石料堆叠而成“春、夏、秋、冬”四景。四季假山各具特色,表达出“春景艳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景惨淡而如睡”和“春山宜游,夏山宜看,秋山宜登,冬山宜居”的诗情画意。个园旨趣新颖,结构严密,是*园林的孤例,也是扬州最富盛名的园景之一。

  江苏扬州个园,是一座独具风格的名园。它是清嘉庆、道光年间两淮盐总黄至筠在明代寿芝园旧址上兴建起来的。当时园中遍植翠竹,盖取东坡诗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以示主人不俗。又因竹叶形状像一个“个”字,故名“个”园。

  个园以四季假山的.堆叠精巧而著名。步入个园大门,便见湖石傍门,修竹繁茂,石笋参差,恰似“雨后春笋”破土而出,此即个园春景,稍前又有生肖之假山石,皆在似与不似之间,与整个“春山”和竹林相映成趣。“春”去“夏”来,绕过“宜雨轩”,眼前豁然开朗。在浓阴环抱的荷花池畔,一座六七米高的太湖石假山出现在面前,这就是“夏山”。过石桥,进石洞,只觉得藕荷飘香,苍翠生凉。转过“鹤亭”,是座“一”字形长楼,循楼而去,“秋从夏雨声中入”,长廊尽绷便是“秋山”。秋山全用黄山石堆叠而成,构思大胆,用石泼辣,相传为大画家石涛杰作。看此山,山势巍峨,峰峦起伏,又见古柏斜伸,红枫遍植,钟乳石挂,石桥俨然,气象果然不同一般。设若晴天薄暮时分,秋山面迎夕照,一红如染,“秋高气爽”的诗情画意顿时溢出。步下秋山,过“透风漏月厅”迎面是一组由白色石英石堆叠而成的“冬景”。一只只“雪狮似顽皮的孩子残雪堆就”。山脉、山顶“终年积雪”。南面有一堵白围墙,墙上开了四排风洞,使人不寒而觉寒。

  扬州个园导游词5

  各位游客:说起古典园林,大家都会想起苏州。然而,200多年前,江淮古城扬州的园林却要胜过苏州。早在清朝时曾有人对江南名胜作出过这样的评价:杭州以湖山胜,苏州以市肆胜,扬州以国亭胜。可见当时江南一带,扬州是以园林之美而著称的。早在汉代,扬州就有规模较大的园林式建筑,以后又有创新,到清代时,由于手工业、商业、交通运输业、盐业都十分发达,加之乾隆的六次南巡,扬州园林迅速兴盛。但历史上多次遭到兵灾战祸,园林毁坏甚多,现在幸存的仅个园、何国、小盘谷和后冶春园等为数不多的园林了。

  【个园的创建历史及名称来历】

  游客们:今天我们游览的是全国十大名园之一的个园。个园位于扬州市内东关街318号宅后,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两淮盐总黄玉鹤在明代寿艺园的旧址上重建。黄玉筠认为竹本固、心虚、体直、节贞,有君子之风;又因三片竹叶的形状似个字,取清袁枚月映竹成千个字的句意命名个园。苏东坡曾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使人俗。道出了园主人以竹命名的本意。

  【造园概况园林春景】

  扬州以名园胜,名园以叠石胜。个园就是以竹石为主体,以分峰用石为特色的城市山林。个园的假山采取分峰叠石的手法,运用不同的石头,表现春夏秋冬四季景色,号称四季假山,为国内国林惟一孤例。个园的植物以竹为主,与竹最相配的造景材料是各种奇峰异石,像玲政透巧的太湖石峰,瘦削嶙嶙的石笋等。竹与石组合在一起,形成园林中很有特色的竹石小景。游客们,现在我们可看到在个园的人口处,造园者就别具匠心地设置了一组竹石小景,开宗明义地点出了这座园林以竹、石为中心的主题。

  个园就在黄家邸宅的后面,从住宅中间的小夹弄进入,往左一转,可以看到一左一右两个花台。台上翠竹亭亭,竹间叠放了参差的松布石笋,远远看去,就像刚破土的春笋,缕缕阳光把稀疏竹影映射在园门的墙上,形成个字形的花纹图案,烘托着国门正中的个园匾额。那在微风中摇曳的新算又象征着春日山林,这一真一假的竹景,被前面住宅部分的白墙一衬,立于园门两边,很有春山是开篇的意味。不知游客们是否领略到了春回大地,气象万千的感觉。这就是个国著名的四季假山景中的春景。

扬州个园导游词5

各位游客: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扬州旅游,我是你们的导游__。

  扬州个园位于江苏省扬州市东关街的北段,是*园林中以叠石见长的著名园林景观,亦是全国的四大名园之一。个园是以竹石取胜,连园名中的“个”字,也是取了竹字的半边,应合了庭园里各色竹子。个园的叠石艺术,采用分峰用石的手法,运用不同石料堆叠而成“春、夏、秋、冬”四景。四季假山各具特色,表达出“春景艳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景惨淡而如睡”和“春山宜游,夏山宜看,秋山宜登,冬山宜居”的诗情画意。个园旨趣新颖,结构严密,是*园林的孤例,也是扬州最富盛名的园景之一。

  江苏扬州个园,是一座独具风格的名园。它是清嘉庆、道光年间两淮盐总黄至筠在明代寿芝园旧址上兴建起来的。当时园中遍植翠竹,盖取东坡诗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以示主人不俗。又因竹叶形状像一个“个”字,故名“个”园。

  个园以四季假山的堆叠精巧而著名。步入个园大门,便见湖石傍门,修竹繁茂,石笋参差,恰似“雨后春笋”破土而出,此即个园春景,稍前又有生肖之假山石,皆在似与不似之间,与整个“春山”和竹林相映成趣。“春”去“夏”来,绕过“宜雨轩”,眼前豁然开朗。在浓阴环抱的荷花池畔,一座六七米高的太湖石假山出现在面前,这就是“夏山”。过石桥,进石洞,只觉得藕荷飘香,苍翠生凉。转过“鹤亭”,是座“一”字形长楼,循楼而去,“秋从夏雨声中入”,长廊尽绷便是“秋山”。秋山全用黄山石堆叠而成,构思大胆,用石泼辣,相传为大画家石涛杰作。看此山,山势巍峨,峰峦起伏,又见古柏斜伸,红枫遍植,钟乳石挂,石桥俨然,气象果然不同一般。设若晴天薄暮时分,秋山面迎夕照,一红如染,“秋高气爽”的诗情画意顿时溢出。步下秋山,过“透风漏月厅”迎面是一组由白色石英石堆叠而成的“冬景”。一只只“雪狮似顽皮的孩子残雪堆就”。山脉、山顶“终年积雪”。南面有一堵白围墙,墙上开了四排风洞,使人不寒而觉寒。

  扬州个园导游词5

  各位游客:说起古典园林,大家都会想起苏州。然而,200多年前,江淮古城扬州的园林却要胜过苏州。早在清朝时曾有人对江南名胜作出过这样的评价:杭州以湖山胜,苏州以市肆胜,扬州以国亭胜。可见当时江南一带,扬州是以园林之美而著称的。早在汉代,扬州就有规模较大的园林式建筑,以后又有创新,到清代时,由于手工业、商业、交通运输业、盐业都十分发达,加之乾隆的六次南巡,扬州园林迅速兴盛。但历史上多次遭到兵灾战祸,园林毁坏甚多,现在幸存的仅个园、何国、小盘谷和后冶春园等为数不多的园林了。

  【个园的创建历史及名称来历】

  游客们:今天我们游览的是全国十大名园之一的个园。个园位于扬州市内东关街318号宅后,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两淮盐总黄玉鹤在明代寿艺园的旧址上重建。黄玉筠认为竹本固、心虚、体直、节贞,有君子之风;又因三片竹叶的形状似个字,取清袁枚月映竹成千个字的句意命名个园。苏东坡曾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使人俗。道出了园主人以竹命名的本意。

  【造园概况园林春景】

  扬州以名园胜,名园以叠石胜。个园就是以竹石为主体,以分峰用石为特色的城市山林。个园的假山采取分峰叠石的手法,运用不同的石头,表现春夏秋冬四季景色,号称四季假山,为国内国林惟一孤例。个园的植物以竹为主,与竹最相配的造景材料是各种奇峰异石,像玲政透巧的太湖石峰,瘦削嶙嶙的石笋等。竹与石组合在一起,形成园林中很有特色的竹石小景。游客们,现在我们可看到在个园的人口处,造园者就别具匠心地设置了一组竹石小景,开宗明义地点出了这座园林以竹、石为中心的主题。

  个园就在黄家邸宅的后面,从住宅中间的小夹弄进入,往左一转,可以看到一左一右两个花台。台上翠竹亭亭,竹间叠放了参差的松布石笋,远远看去,就像刚破土的春笋,缕缕阳光把稀疏竹影映射在园门的墙上,形成个字形的花纹图案,烘托着国门正中的个园匾额。那在微风中摇曳的新算又象征着春日山林,这一真一假的竹景,被前面住宅部分的白墙一衬,立于园门两边,很有春山是开篇的意味。不知游客们是否领略到了春回大地,气象万千的感觉。这就是个国著名的四季假山景中的春景。

扬州个园导游词6

  各位游客大家好,我们现在来到了扬州个园,个园是扬州现存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好的盐商园林,南临扬州著名古巷东关街,北对着扬州内河风光带盐阜东路,是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两淮盐总黄至筠的家宅。为扬州明清私家园林的经典代表。

  1998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和苏州拙政园并称为*四大名园。


扬州个园导游词 (菁华5篇)(扩展3)

——扬州个园导游词10篇

  个园是扬州现存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好的盐商园林,是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两淮盐总黄至筠的家宅。为扬州明清私家园林的经典代表。全园占地2.4公顷,南部住宅占4000*方米,北部品种竹观赏区占1.2公顷,中部叠石区占8000*方米。1998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和苏州拙政园并称为*四大名园。

  个园名称中这个“个”字,最为耐人寻味,大家都知道,“个”通常是用来作量词的,如:一个人,一个苹果。其实呢,“个”最早的意思是“竹一竿”,古书《史记正义》便有“竹曰个,木曰枚”的说法。这一点不奇怪,因为汉字原本就是象形文字,而“个”看上去不正是竹叶的形状吗?清代大才子、大诗人袁枚有“月映竹成千个字,霜高梅孕一身花”的诗句,物象鲜明,意境空灵,可谓深得竹的神韵。另外黄至筠自己也以“个园”作为自己的别号,人与园合一,意味深长。

  风情万种生态竹

  进入北大门,迎面而来的就是万竿修竹,竹是个园的精魄,个园的灵魂,游个园,第一要观竹。黄至筠爱竹,并

  在园内种竹万竿,就连个园的名称也是由竹而来。苏东坡的“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板桥的“一枝一叶总关情”。目前是扬州城内最佳赏竹处。总占地面积12000*方米,现有竹60余种,*20000竿。

  在个园观竹,既是一次赏心悦目的审美享受,也是一门深奥有趣的学问。竹,既非草本.也非木本,它在植物界中自成特殊的一族。据记载全世界竹类植物约有50余属,1300余种。我国自然分布的竹种就约有30余属,500余种。分丛生和散生两大类,扬州地处江淮,适宜散生竹种和少数比较耐寒的丛生品种。园内现有60余种,从观赏角度可分为观秆和观叶两大类型。

  龟甲竹

  龟甲竹是园中最奇特的竹子,它是楠竹的变异品种,属自然生长的变异竹子,因此极为稀少,上千亩竹林中也难见其踪。是珍稀观赏竹种。龟甲竹的节片像龟甲又似龙鳞,秆基部节间连续呈不规则的短缩肿胀,并交斜连续如龟甲状。象征着健康长寿,福如东海。

  慈孝竹

  这一品种称孝顺竹,也叫慈孝竹,丛生竹种,笋期在夏季,新笋紧靠老竹,像是遵从古训“父母在,不远游”。而老竹,则殷殷呵护、扶持着新竹免遭风雨侵袭,*安成长。正如板桥所言“新竹高于旧竹枝,全靠老杆来扶持。”因为气候的关系,个园内丛生竹较少,只有孝顺竹、凤尾竹和小琴丝竹几种。

  黄杆乌哺鸡竹

  大家再看我身边这种竹子,乍一看,会不会以为它生病或者枯死了呢,其实啊,它就是天生的黄皮竹,就像*人天生的黄皮肤一样,所以它叫黄杆乌哺鸡竹

  竹西佳处

  大家抬头请看,行至竹径尽头,可见一匾额上题着“竹西佳处”。竹西”的来历,出自晚唐诗人杜牧吟咏扬州的诗句,“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到了宋代词人姜夔这里,又有“淮左名都,竹西佳处”的词句,后来人们便用“竹西佳处”来指称扬州。“竹西“后来就借指扬州了。

  银宾大道

  走过竹西佳处,我们便来到一条林荫小道,这里种的是桂花树,桂花的花期在中秋前后,可持续20天,但是它的盛花期也就一周的样子,每到桂花盛开,满园都是桂花的香味。桂花的品种很多,有金桂,银桂,丹桂,四季桂等等。这里种的是银桂,银桂也就是迎接贵客的意思。

  丛书楼

  个园分为三个布局,分别是万竹园,住宅部分,还有后花园,也就是,最有名的四季假山。刚刚我们走过了万竹园,接下来我们看看住宅部分。首先看到的小楼是“丛书楼”。从名字可以知道这是主人藏书、读书之所。其实藏书楼的原主人不是园主人黄至筠,而是清代盐商马曰广和马曰璐两兄弟的,当时的藏书量是“前后2楼,藏书百厨”。藏书楼最辉煌的一页,就是清代朝廷编写四库全书的时候,成为南方藏书家中献书最多的一家,乾隆皇帝因此还表彰了马家兄弟。大家有没有发现,丛书楼虽然2层楼,但是却找不到它的楼梯。这里给大家留一个悬念,一会再告诉大家。

  冠盖豪门盐商第

  过丛书楼向南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园主黄至筠的日常起居之所。依照坐北面南、前宅后园的传统,个园南部是主人的起居区,正门开在东关街上。大门对面是座豪华大八字磨砖砖雕照壁。据说个园鼎盛时期的住宅分别以“福、禄、寿、财、喜”为主题,纵向排列,五路豪宅次第开,原有房屋二百多间。虽然目前保存下来的只有东、中、西三路,但一厅一堂,一梁一柱无不显示出主人的家居生活考究与奢华,印证着扬州盐商财力的雄富。

  东路建筑:(禄

  现在随我进入东路建筑,大家抬头看屋子上的檐口瓦片上面刻着“禄”,门上也有梅花鹿的图案,皆喻禄。

  厨房

  “民以食为天”,所以我们先来看看黄家的“厨房”。由于原厨房早已废弃,为了让人能更直观的了解历史状况,在此屋按传统厨房布局作恢复性陈设布置。内设大锅灶,置食盒、酒坛、条凳等厨房用具,立于其中可去细细揣摩当初厨子、仆从来往穿梭,细作羹汤,精制佳肴的场景。清代盐商对美味的追逐达到极至。民间传说黄至筠每天的早餐是:燕窝,参汤,外加鸡蛋两只。关于黄至筠饮食的精制讲究,至今还有两则在老百姓中广为流传的逸事

  一两纹银一只蛋

  黄至筠家里养了上百只母鸡,每天都用人参、白术、红枣等研磨成粉末,加入饲料中的,所以更美味和营养。

  这个过道是传菜用的,把菜从厨房传到餐厅,接下来我们看看主人家的餐厅。

  楠木厅

  这个餐厅厅梁柱取材为楠木,也称楠木厅。大家请看屏门由扬州八怪之一金农所撰的楹联,“饮量岂止于醉;雅怀乃游乎仙”。追求一种半醉半醒的朦胧美,所以我们现代人也要这样哦。屏门下面的条案上的摆设是徽派风格,西边是倒插镜,东边是花瓶,寓意**静静。此厅架构圆柱、圆梁、圆椽,大家再看这个圆桌,中间有条缝,它是可以分开的。据说,主人常年在外经商,主人不在家的时候,女眷吃饭只能用半张桌子,也体现了男足女卑的观念,等男主人回来才能拼桌子吃饭,大家再看,厅内设圆桌、圆凳,“圆”是取团圆、团聚之意。

  清美堂

  现在我们来到的是黄家接待一般性来客和处理日常事务的地方“清美堂”。“清美”是以清为美,为官清正廉明,做人清清白白,是人们追求的一种思想境界。此厅有楹联两副,一副是:“传家无别法非耕即读,裕后有良图惟勤与俭”。耕读传家,勤俭持家体现了*人传统的思想理念和生活态度。

  东火巷

  在到中路前,我们先驻足来看看火巷。火巷是是使住宅与住宅之间按需要能隔能合,兼作防火防盗之用。也是封建礼仪道德、尊卑位序,交通交往所至。如仆人杂务、女眷进出,宾客要至后花园也只能从火巷出入,不能穿堂入室抵后花园。

  鸳鸯墙

  从黄氏火巷两侧墙面看有两个特点:一是墙下半段是青砖扁砌。上半段是用板砖空斗竖砌。称之鸳鸯墙。还有一特点,墙面上钉有铁巴锔间隔有序,排列整齐。此铁巴锔在墙面看是坚着一字形,实际是丁字形,另一端钉在顺墙木与排山上,起拉结作用,使墙与排山相互更牢固,不容易倒塌。简单地说,相当于现在建筑混凝土圈梁加固作用。

  中路建筑(福)

  中路前进为正厅,中进和后进为住宅,称之为前厅后寝。檐口瓦头滴水及门窗阁扇,皆为倒挂蝙蝠寓意“福到”。大家都知道现在居家是把水往外排的,但是古人讲究肥水不流外人田,所以您看,中间的第十比四周高,下雨的时候雨水就从四个角落的地漏流到自家地里了。这门口有2个大缸,也叫“门海”,它一能消防,二为了聚财。

  汉学堂

  汉学堂是大宅门主厅,是黄家正式的礼仪接待场所、厅内家具陈设为扬州传统布置格局,桌椅所有文饰均为竹叶形状。迎面挂着对联和中堂画轴的叫“太师壁”,条案上摆着西边倒插镜插屏和东边花瓶,但是中间多了一口西洋钟,谐音“终生*静”。

  中路中进

  这里是黄至筠次子黄奭夫妇的居所。黄奭主要从事的工作是“辑佚”,相当于考古考证一类的事情,他和同时代另外一位学问家马国翰齐名,被称为“辑佚两大家”。黄奭十分推崇汉学,治学严谨,著名学者阮元称其“勤博”。富家子弟能以勤奋博学留名,当属不易。

  中路后进

  穿下面再开看看黄至筠四子黄锡禧的居住场所。黄锡禧是黄家最小的孩子,也是黄家最后一个离开祖屋的人,他就好像大观园里的宝玉一样,历经的家业由盛而衰的全过程,晚年寓居泰州。黄锡喜离开个园后,寓居泰州,他的儿子自幼*医,医术高明,在上海悬壶,有“一指神针”之称。

  西火巷

  此巷南宽北窄,扬州人俗称“棺材巷”,升官发财的意思。又因为它男宽北窄,也寓意官运恒通,路越来越好走。巷的南首置一口井,井旁墙下端发砖拱着一道。若发生火灾取水灭火及时。旁边墙上砌成拱形,防止长期取水导致墙体下沉。

  西路建筑(寿)清颂堂

  这里是最后一路建筑,大家偶没有感觉,这里比前两路建筑要高得多。

  此厅堂不但是黄氏三路住宅中最高敞的厅堂,也是扬州古民居中遗存最高的厅堂。因黄至筠晚年“清誉有佳”而名清颂堂。抱柱上的楹联是:“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我们可以知道黄至筠深受儒家影响,认为读书是天下的第一等好事,非常重视子女的教育。不惜重金聘名师教子,每天还亲自督查。此厅是黄氏家族聚会祭祀场所,厅后步架上有阁,曾安放列祖列宗牌位,寓意高高在上。这也是时而排戏唱“堂会”的地方。黄至筠曾畜养二、三百人的家庭戏班子。

  西路中进

  下面,我们来看看黄只筠的住宅,大家看着楼下是不是只有三间厢房呢,其实啊,它是有五间厢房的。在封建社会受“礼”制等级制度的规矩,庶民只能正房三间,民间为避之规矩就巧妙地采取“明三暗五”的组合。楼下西边最后一间是主人黄至筠的卧室;另一间是书房;楼下最东边房间有楼梯可直达二楼。楼上是内眷活动的场所,有绣房、儿童室等。

  西路后进

  大家都知道,古时候大家闺秀通常高墙深院,与世隔绝,有大户人家的女儿“养在深闺人未识”之说。一般“十三岁上楼,十四岁盘头,十五六岁抛绣球”,*时只能去后花园游玩。

  接下来,我们就去看看个园的精华部分---四季假山:春夏秋冬四景

  真正的个园由此开始,门上的个园二字是园主人在190多年前亲题的这里花坛内种的是刚竹,因为刚竹四季常青,什么时候看起来都有春天的感觉,竹丛中,插植着石绿班驳的石笋,为了突出春的意境。状出“雨后春笋”之意。

  春山百兽闹春图

  过月洞门,这里利用太湖石形态别致,酷似各种姿态的动物,以贴山,围山,点石等手法构成了一幅“百兽闹春图”,亦称为“十二生肖闹春图”。你看,最早感受到大地回春而微微昂首的蛇,负重向前的春耕牛,还有那气定神闲的骏马和活泼可爱的小狗无不惟妙惟肖,就连长啸山林的猛虎,见首不见尾的神龙,聪明调皮的猴子也都被安排的停停当当,这些石头都是三分形似,七分神似,您看他是什么就是什么。

  夏山


扬州个园导游词 (菁华5篇)(扩展4)

——扬州瘦西湖导游词6篇

各位游客朋友们:

  大家好!我是今天带领大家的导游,我姓江,大家可以叫我江导,或者直接称呼我小江。现在我们已将在前往瘦西湖的路上了,我就先给大家介绍介绍砸门的瘦西湖,这样呢,待会到了大家就可以更快的游览景点了。

  “天下西湖,三十有六”,惟扬州的西湖,以其清秀婉丽的风姿独异诸湖,占得一个恰如其分的“瘦”字。

  瘦西湖风景区为我国湖上园林的代表,古典园林群融南秀北雄于一体,组合巧妙,互为因借,构成了一个以瘦西湖为共同空间,景外有景,园中有园的艺术境界,历史上有二十四景著称于世。窈窕曲折的一湖碧水,串以卷石洞天、西园曲水、虹桥揽胜、长堤春柳、荷浦熏风、四桥烟雨、梅岭春深、水云胜概、白塔晴云、春台明月、三过留踪、蜀冈晚照、万松叠翠、花屿双泉诸胜,颗颗明珠镶嵌交织在玉带上,形成了一幅秀色天然的立体山水画卷,而小金山、五亭桥、二十四桥景区是这幅画卷的神来之笔。

  瘦西湖的美丽景致,很早就为人们所向往。瘦西湖风景区正因其悠久、丰富的人文景观、秀丽典雅的自然风韵,成为古今中外宾客纷至沓来的著名的游览胜地。

  瘦西湖风景区是首批*优秀旅游城市扬州的重要对外窗口,拥有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级旅游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等殊荣。*年来,瘦西湖风景区不断开发建设景区、景点,面积已达168.32公顷,食、行、游、购、娱等旅游配套设施日趋完善,随着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的认证,将为新世纪的可持续发展和走向国际旅游市场注入新的内涵。

  十里湖光,清澄缥碧,花木扶疏,连绵滴翠,亭台楼榭,错落有致。人文景观,独具风韵。瘦西湖正向八方游客敞开怀抱,热情欢迎远道而来的你们,希望大家能度过愉快的旅途,现在大家就下车跟我一起去欣赏瘦西湖的别样风味。

各位游客:

  今天我们将要游览的是瘦西湖。瘦西湖原是咱们扬州的护城河,又叫“保障河”,清代的时候有一位钱塘诗人汪沆将同是繁华消费之地的保障河与杭州西湖作了比较,写了一首咏赞保障河的诗:“垂杨不断接残芜,雁齿虹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这就是“瘦西湖”名称的来历。

  前方就是瘦西湖的南大门,请大家跟着我,这是瘦西湖的游览示意图,大家过来看一下,咱们是南门进,西门出,全程不走回头路,全程游览时间大约两小时,现在是九点,大家现在先跟着我游览,等会有自由活动和拍照时间,咱们十一点在熙春台集合。

各位游客:

  非常欢迎到瘦西湖参观游览。瘦西湖原名保障河,又名长春河。有文献可翔实稽考为《宋书》记载:“广陵旧有高楼,湛之更加修整起风亭、吹台、琴室、月观,果竹繁茂,花药成行。”这是瘦西湖最早见于史书的记载。其规模最盛时期为清乾隆年间。由于康熙、乾隆两朝皇帝的屡次南巡,扬州盐商在沿河*争地构园,形成了“两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的胜境。湖上园林有“园林之盛,甲于天下”之誉,最盛时期有二十四景著称于世。

  现在大家看到的这座桥为大虹桥,始建于明崇祯年间,是一座红栏木构桥梁,故名红桥。后在清代乾隆元年(1736年)改建为石桥,如卧虹于波,故改名为“虹桥”。康熙年间王渔洋任扬州司理,留下了许多著名诗篇,其中一首“虹桥飞跨水当中,一字栏杆九曲红;日午画船桥下过,衣香人影太匆匆”最为出名。

  “长堤垂柳最依依,才过虹桥便入迷。”现在我们正在漫步的这段长堤叫做长堤春柳,是清二十四景之一,是瘦西湖的春景。堤长一里多,东西两侧,三步一桃,五步一柳,相间成行。每当烟花三月之时,桃花盛开艳丽缤纷,柳丝婀娜起舞,似青烟绿雾,雨丝烟雾之中,漫步其间,确是游人销魂之处。这段长堤在园林艺术手法上,合理地运用了空间艺术和时间艺术,在进入较大的景区前,以长堤作为过渡,渐渐拉开全园的“序幕”。

  现在我们走到长堤的尽头。首先看到的这座园叫做徐园。它是1915年于清桃花坞旧址改建的,为祠祀原驻扬州的第二军军长徐宝山而建。园门形如满月,门额上草书“徐园”二字是晚清著名书法家吉亮工题写的。园中听鹂馆过去是徐宝山的享堂,现为游人休息场所,取诗人杜甫:“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诗意。馆内楠木罩隔,精刻松竹梅图案,是扬州现存罩隔中的精品,体现了晚清扬州的木雕工艺。听鹂馆门口的两口铁镬,是扬州的出土文物,据《铁镬碑》记载是南北朝萧梁时代的镇水之物。每只铁镬重约3吨,由此可见当时扬州冶铁—业的发达。徐园虽名为祠堂,实质是一座非常精巧的湖上园林,其中“春草池塘吟榭”为客座,宜于客人小憩;“疏峰馆”为客厅,宜于宴请宾客;“冶春后社”为诗社,宜于吟咏诗句。绕过徐园,我们现在站在小虹桥上,大家顿时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前面各位看到的就是瘦西湖比较开阔的景区,回过头来再看徐园,就知道它是整个瘦西湖的屏障,这就像看戏一样由序幕而进入高潮。

  现在请大家转过来往东看,前面这一景叫做“四桥烟雨”,也是清二十四景之一。每当“山色空潆雨亦奇”之际,领略的景致是“四桥飞跨烟雾里”。站在这座楼上大家可以看到南面有春波桥、大虹桥,北面有长春桥,西面有莲花桥。可贵的是四座桥的形状和色彩各不相同。这座楼通过对景手法把咫尺之内的不同桥景展现在游客面前,同时又将湖上风光衔接起来,时放时收,有分有合,使每一个景区都呈现出不同的风韵。这里得到乾隆皇帝特别赏识,咏诗作赋多篇,御笔亲赠“趣园”。

  过了小虹桥,我们就到了小金山了。有人说:杭州有西湖,扬州有瘦西湖,镇江有金山,扬州有小金山。一个是“瘦”,一个是“小”,怎么扬州人这么谦虚,从等级上来说,似乎总是比别人差了一等呢?为此,我们扬州国画院的老院长李亚如撰写了这样一副对子:“借取西湖一角堪夸其瘦,移来金山半点何惜乎小。”这里需要指出的是“瘦为苗条,小得精巧。”扬州人的特点就是在摹仿他人的东西时能不落因袭,有自2独到之处。实际上“小金山”是湖心最大的岛屿,俗称小金山,实为二十四景之一的“梅岭春深”。现在的小金山是瘦西湖上建筑最紧密的地方,瘦西湖最早见于史*载的建筑“风亭、吹台、琴室、月观”,现在全部都集中在这个岛上。小金山顶上的建筑风亭是瘦西湖的至高点。它就是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所说的“瘦西湖看水最好,看月也颇得宜的地方。”风亭上面有一幅楹联“风月无边,到此胸怀何似;亭台依旧,羡他烟水全收”。风亭这个名字就是取自于上下联。第一个字而得名的。由此可见,站在小金山顶上所领略的景致是非常美的,“山不在高,贵在层次。水不在宽,曲折则妙。”这就是瘦西湖和小金山的妙处。

  梅岭春深是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左右利用开挖莲花埂新河的土人工堆成的。据说当初推土成山时,犀堆屡塌,三年不成,督工也非常着急。一次睡梦中看见关帝带领士兵打梅花桩,即将木桩几个一组打入河心,然后堆土即可不塌。他猛然惊醒,立即按关帝所示去做,十天后果然堆成。为感谢关帝托梦,督工特在此建造了关帝庙。光绪年间重修时改关帝庙为湖心律寺。后来有人将湖心律寺的山门拆除,题名小金山。关于“小金山”这个名字,有这样一段传说。当年扬州和镇江的两个和尚闲聊时,镇江和尚赋诗说:“青水也厌扬州俗,多少峰峦不过江。”而扬州和尚不同意这种说法,于是两人就下棋打赌,结果扬州和尚棋高一着,让扬州盐商将此景改名为“小金山”,并在庭院中挂了这样一幅对联:“弹指皆空,玉局可曾留带去;如拳不大,金山也肯过江来”。只用了一个“小”字,就把“金山”引渡过来,变“扬州俗”为“扬州雅”了。

  现在庭院中大家看到的这块石头是宋代花石纲的遗物。古代运输都是用船,编号计数十船为一纲,这是用船运送花和石头,所以称之为“花石纲”。北宋皇帝赵佶特别喜欢奇花异石,在他六十大寿之时,命人在京城开封建造万寿山,这块钟乳石是广西岩洞滴水形成的。在自南而北的运输过程中,由于方腊起义,被遗落扬州。

  转到小金山的东面,我们来到的这一组庭院,它由“桂花厅”“棋室”“月观”三组建筑组成。这个庭院的名字叫静观。“静观”二字是清代金石名家邓石如所题。游览*的园林很有讲究,不能是一般的走马观花。总的说来,赏园讲究大园动观,比如大家可以边走边看,也可以坐船游览;而小园宜静观,最好坐下来静静观赏。现在各位来到的这个小园名字就叫做“静观”,我们一进门的地方是整个院子最大最开阔的地方,而前面的拐角处则最窄,它采用了时放时收的手法,似乎是无限深远。从名字上看园子不大,但是站在拐角的地方却还没看到它的尽头,这就令人产生悬念,转过去到底有多深多远呢?从而吸引游人想要走进去观赏。从造园艺术来说,这个小院造得最成功的当属是它的围墙。这座花墙随势弯环,很自然地被处理成一座折叠的屏风形状,像一把扇子一样渐渐拉开,使人产生无限深远的感觉。花墙上设置了不同几何图案的花窗,透过花窗可借到窗外不同的景致,给游人的感觉是园外有园,景外有景。同时小院还设置了四时不谢之花:春有牡丹、芍药;夏有结果的枇杷;秋天大家可以看到的都是一百年以上的桂花;冬天有腊梅和天竺。总的来说,如果人不多而能坐在庭院中细细观赏的话,就会有诗一般的联想。

  现在我们首先看到的这个厅叫做“木樨书屋”,因周围遍植桂花而得名。“木樨书屋”四字匾是由著名园林与古建专家陈从周教授所题。接下来大家看到的这个厅叫做棋室,是古人下棋的地方。这里大家可以看到的两只棋盘是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由苏州监造的。棋室早面最值得看的是两边陈设的一套清花瓷屏风,烧制于清代康熙年间,全国仅存此一套,所以非常珍贵。这一套瓷屏的主要特点有三个:一是画面图案非常清晰;二是立体感相当强;三是瓷的颜色烧出了深浅,使画面显得有层次有生气。

  转过来我们就到了瘦西湖最好的厅馆——月观了。扬州号称“*的月亮城”,扬州的月色美,观月的地方也多,“月观”是其中之一。“月观”三楹坐西朝东,前面临着开阔的湖面,每当皓月东升,打开门凭栏而看,天上水中各有一月,双月交辉。不禁叫人感叹“今月古月,皓魄一轮,把酒问青天,好悟沧桑小劫;长桥短桥,画栏六曲,移舟泊烟渚,可堪风柳多情!”现在月观里面挂的这一幅对联是郑板桥撰写的“月来满地水,云起一天山”。我们都说月色如水,这里假水和真的湖水连成一片,于是瘦西湖也就不再瘦了,而“云起一天山”就是说小金山虽然微不足道,但天上的云倒映在水中就像一座座的山峰,很自然地和前面的湖水连成一片,就满天是山了。通过把实景虚化,小景变大,把有限的园林空间化为无限的意境。月观观月不仅景致好,它的陈设也可称得上是湖上园林之最。这里面陈苎的一套海梅家俱,工艺精致,式样古朴,真切地体现了乾隆年间扬州的木雕工艺,同时家俱上雕刻之内容也和观月有所联系。

  扬州的市树有两种,一种是柳树,因为杨州白古右“绿杨城郭是扬州”的美誉;第二种是银杏,因为它的树龄一般都比较长,能够体现扬州的历史,前面这棵大树请大家仔细看一下,到底是死树还是活树呢?这棵树是唐代的时候种在扬州古木兰寺的银杏树,到现在有一千多年,建国以后,下雨打雷把这棵树劈开,这一半小的死了,以后被放在这里作为木桩景观供游人观赏。后来有心之人在它的后面种了一棵凌霄,凌霄是藤本植物,必须要有所攀附才能生长,到夏天凌霄长出叶子,开出黄花,让人以为这棵树又活了,所以起名叫“枯木逢春”。

  提到木兰寺,在扬州有这样一个故事:唐代,扬州曾出过一个状元叫王播。王播自小父母双亡,他的父亲在世时和木兰寺院的主持和尚是非常要好的朋友,这样他就寄住在寺院里。和尚吃饭之前都要敲钟,王播听到钟声就去吃饭,其他时间用来读书。后来住持和尚嫌王播坐吃寺院,就叫小和尚饭后再敲钟,每到王播听到钟声时别人已经吃完,只能常常饿肚子。王播非常生气,于是在墙上题了两句诗:“上堂已了各西东,惭愧阁黎饭后钟。”以后就离开了木兰寺,发愤读书,二十年以后出任“淮南节度使”。在他赴官上任路过木兰寺时,王播发现自己临走时题的两句诗还在,并且已被和尚用碧纱把它罩起来了。于是就感慨今昔,续题两句:“二十年来尘扑面,如今始得碧纱笼”。这就是扬州的“饭后钟”的故事。后来宋代苏东坡路过扬州,听了这个故事也有一番感慨,他说王播读书读昏了头,殊知饭非钟,应当感激这位老和尚,要不然王播至今会像凌霄一样攀附在银杏树上不能成材。

  今天我们先讲到这,可以解散了。

各位游客:

  我国以“西湖”命名的景区有三四十处之多,而“瘦西湖”仅扬州一个。那么她为什么要定名为“瘦西湖”呢?瘦西湖地处扬州城西郊,原名“炮山河”,亦称“保障河”,是隋唐时期由蜀同诸山之水,汇合安徽大别山东来的洞水流人运河的一段水道。它有50多公顷的游览面积,6公里多的游程,一条曲水如锦带,时展时收,犹如嫦娥起舞时抛向人间的五色飘带,形态自然动人。后来改称“瘦西湖”,是因为乾隆年间诗人汪沆将扬州保障河与杭州西湖作了一番比较,写了一首咏赞保障河的诗:“垂杨不断接残芜,雁齿虹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从此“瘦西湖”作为正式名称,名闻中外。

  “扬州好,第一是虹桥”,现在我们来到的地方就是名闻天下的瘦西湖第一景——大虹桥。这座桥是扬州二十四景之一,建于明崇份年间,横跨保障湖水。原桥为木质红栏,故名红桥,清代乾隆元年改建为石桥。十五年后,巡盐御史吉庆、普福、高恒相继重建,并在桥上建桥亭,改“红”为“虹”,意思是桥如彩虹。现已改建为7.6米宽的3孔低坡青石桥。虹桥在历史上曾经名噪一时,乾隆皇帝游扬州时也作诗赞赏虹桥的景色。有一次乾隆的游船到虹桥,见一乞丐手执长竿,长竿端头置一布袋,口中念念有词,便门左右,此人在此作甚?纪晓岚(清朝大臣)忙上前答道:是一乞丐,专在河边吟诗乞讨为生。乾隆闻听下旨命令乞丐当面吟诗,乞丐不慌不忙地吟道:“三月烟花风流在,一代天君过红桥。锦帆徐牵碧镜里,落霞贫贱照天烧。”乾隆不得不感叹:“扬州乞儿尚能作此诗,果然不愧为文昌之地。”而他自己也被撩动诗兴,出诗应和:“绿浓春水饮长虹,锦缆徐牵碧镜中;真在横披画里过,*山迎面送春风。”今日大虹桥已成为进人瘦西湖的咽喉,登桥远望,不仅可见湖水如带,桃红柳绿,画航签歌,更可见远处小金山上的山亭,隐隐约约,似在招引我们,步入佳境。

  亲爱的旅客朋友们大家好,欢迎大家在这个阳光明媚的好时节来到瘦西湖游玩,我是大家的`导游员霍雨佳,大家可以叫我小霍。希望大家能有个美妙的瘦西湖之旅。

  旅客朋友们,“天下西湖,三十有六”,可为何唯独扬州的西湖以瘦为名呢?这可不是瘦西湖也在这个以瘦为美的时代赶时髦哦。而是它以其清秀婉丽的风姿独异诸湖。瘦西湖地处扬州城西郊,原名“炮山河”,亦称“保障河”,是隋唐时期由蜀同诸山之水,汇合安徽大别山东来的洞水流人运河的一段水道。远远望去,一条曲水如锦带,时展时收,犹如嫦娥起舞时抛向人间的五色飘带,形态自然动人。如果把杭州西湖比作丰满妩媚的少妇,那么扬州瘦西湖可比作清秀切娜的少女,因为杭州西湖给人一种雍容华贵的韵味,而扬州瘦西湖却给人几分纤柔羞怯的情意。多少年来,她那独具的魅力,不仅使扬州人民喜往乐游,也使不少海内外的文人名士为之倾倒,单单一个“瘦”字,就引出许许多多诗人的佳句。清代钱塘诗人汪沆有诗云:“垂杨不断接残芜,雁齿虹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瘦西湖由此得名,并蜚声中外

  现在呢,我们来到了我们瘦西湖之旅的第一站——御码头。御码头是当年大清皇帝南巡时登舟的地方,但在今天看来,它几乎已没有什么皇家气派。从这一层层石级走向河边的时候,你也许根本不觉得自己行走在万乘之君专用的御道上,却觉得仿佛是从喧嚣的都市里来到了郊野的村庄。但当你迈起你的左脚,落下你的右脚的时候,你其实已经跨越过了历史的时空。用当下十分流行的词来说,就是我们也穿越了。时间无情,它把皇家的浓脂艳粉洗去,而让当年戒备森严的御码头变成了老百姓随意散步的乡间小道。

  游瘦西湖,必须坐画舫,画舫是瘦西湖的特色。请大家登上画舫,开始我们的水上之旅。请大家登船时注意安全。

  在画舫上,我们可以看到岸边有几间草庐和水榭,这是久享盛名的"冶春茶社",茶社为古典式建筑,临河水阁数间,金色稻草为顶,木板为壁,玻璃为窗,茶肆之间,曲廊相接,相掩于清溪翠柳之中,颇为幽静。从窗户里飘出蒸饺、干丝、蟹黄包子、三丁包子等淮扬茶点诱人的缕缕香气。朱自清先生曾在“扬州的夏日”一文对维扬茶点赞不绝口。

  随着游船的行进,岸边的树木愈来愈多,湖面愈来愈开阔,空气也愈来愈新鲜。荡漾的碧波上,一座长虹似的拱桥飞架于*。这便是大虹桥,也是清代文人举行"红桥修禊"的所在。虹桥景色优美,曾吸引了无数文人骚客在此指点江山、吟诗作颂,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墨迹和动人的故事。乾隆皇帝游扬州时也作诗赞赏虹桥的景色。有一次乾隆的游船到虹桥,见一乞丐手执长竿,长竿端头置一布袋,口中念念有词,便门左右,此人在此作甚?纪晓岚忙上前答道:是一乞丐,专在河边吟诗乞讨为生。乾隆闻听下旨命令乞丐当面吟诗,乞丐不慌不忙地吟道:“三月烟花风流在,一代天君过红桥。锦帆徐牵碧镜里,落霞贫贱照天烧。”乾隆不得不感叹:“扬州乞儿尚能作此诗,果然不愧为文昌之地。”而他自己也被撩动诗兴,出诗应和:“绿浓春水饮长虹,锦缆徐牵碧镜中;真在横披画里过,*山迎面送春风。”今日大虹桥已成为进人瘦西湖的咽喉,登桥远望,不仅可见湖水如带,桃红柳绿,画航签歌,更可见远处小金山上的山亭,隐隐约约,似在招引我们,步入佳境。

  请大家向岸边看去,一道长堤,逶迤北去。从虹桥直至徐园门前,全长600米。东侧是碧波荡漾的湖水,西侧为花圃,路的两边三步一桃,五步一柳。沿途有五景,皆为清初盐商黄为蒲所筑。此景即称“长堤春柳”。每当和煦春风吹到这里时,那细细的柳丝就被染成嫩黄色,继而吐出粒粒绿珠。春意盎然时,柳叶舒展了,桃花盛开了,湖上微风吹来,那柳丝们娜起舞,树影婆婆,似青烟绿秀,漫步其间,怎不会令人人迷呢!这正如诗人陈其工所描写的:“长堤春柳最依依,才过虹桥便人迷。”

  而我们的前方,也就是长堤的尽头就是我们的下一站了。好了,亲爱的旅客朋友们,我们的水上之旅到此结束,请大家收拾好随身物品随我上岸。接下来我将带领大家参观徐园、小金山、白塔以及二十四桥景区等著名景点,请大家小心登岸。

各位游客:

  如果把杭州西湖比作丰满妩媚的少妇,那么扬州瘦西湖可比作清秀切娜的少女,因为杭州西湖给人一种雍容华贵的韵味,而扬州瘦西湖却给人几分纤柔羞怯的情意。多少年来,她那独具的魅力,不仅使扬州人民喜往乐游,也使不少海内外的文人名士为之倾倒,单单一个“瘦”字,就引出许许多多诗人的佳句。早些年,邓拓游湖时,就对湖山风光赞赏不已,欣然成诗:“板桥歌吹古扬州,我作扬州三日游;瘦了西湖情更好,人天美景不胜收。”

  【名称来历—大虹桥—南门】

  各位游客:我国以“西湖”命名的景区有三四十处之多,而“瘦西湖”仅扬州一个。那么她为什么要定名为“瘦西湖”呢?瘦西湖地处扬州城西郊,原名“炮山河”,亦称“保障河”,是隋唐时期由蜀同诸山之水,汇合安徽大别山东来的洞水流人运河的一段水道。它有50多公顷的游览面积,6公里多的游程,一条曲水如锦带,时展时收,犹如嫦娥起舞时抛向人间的五色飘带,形态自然动人。后来改称“瘦西湖”,是因为乾隆年间诗人汪沆将扬州保障河与杭州西湖作了一番比较,写了一首咏赞保障河的诗:“垂杨不断接残芜,雁齿虹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从此“瘦西湖”作为正式名称,名闻中外。

  “扬州好,第一是虹桥”,现在我们来到的地方就是名闻天下的瘦西湖第一景——大虹桥。这座桥是扬州二十四景之一,建于明崇份年间,横跨保障湖水。原桥为木质红栏,故名红桥,清代乾隆元年改建为石桥。十五年后,巡盐御史吉庆、普福、高恒相继重建,并在桥上建桥亭,改“红”为“虹”,意思是桥如彩虹。现已改建为7.6米宽的3孔低坡青石桥。虹桥在历曾经名噪一时,乾隆皇帝游扬州时也作诗赞赏虹桥的景色。有一次乾隆的游船到虹桥,见一乞丐手执长竿,长竿端头置一布袋,口中念念有词,便门左右,此人在此作甚?纪晓岚(清朝大臣)忙上前答道:是一乞丐,专在河边吟诗乞讨为生。乾隆闻听下旨命令乞丐当面吟诗,乞丐不慌不忙地吟道:“三月烟花风流在,一代天君过红桥。锦帆徐牵碧镜里,落霞贫贱照天烧。”乾隆不得不感叹:“扬州乞儿尚能作此诗,果然不愧为文昌之地。”而他自己也被撩动诗兴,出诗应和:“绿浓春水饮长虹,锦缆徐牵碧镜中;真在横披画里过,*山迎面送春风。”今日大虹桥已成为进人瘦西湖的咽喉,登桥远望,不仅可见湖水如带,桃红柳绿,画航签歌,更可见远处小金山上的山亭,隐隐约约,似在招引我们,步入佳境。

  各位游客:现在展现在我们面前的这组恢宏建筑,就是今日瘦西湖的南大门,她正敞开怀抱,热情欢迎我们的到来。瘦西湖南大门像一道屏障,使瘦西湖诸景半藏半露,恰似美人“犹抱琵琶半遮面,千呼万唤始出来”。门厅檐口的“瘦西湖”三字匾,是扬州已故书法家孙龙父的手笔。门厅廊柱上一副槛联这样写道:“天地本无私,春花秋月尽我留连,得闲便是主人,且莫间*泉草木;湖山倍多丽,杰阁幽亭凭谁点缀,到处别开生面,真不减清閟画图。”是晚清扬州诗人李逸休撰题,并由其女儿扬州书法家李圣和书写的。有了这副祖联,瘦西湖风光也更添了几分滋力。几年前,电视连续剧《红楼梦》中“元妃省亲”的那场重头戏就是在这地拍摄的,让我们像当年的元妃那样登上挂揖兰桡,透过珠帘绣幕,去纵情领略瘦西湖的风光吧!

  【长堤春柳—小方亭—桃花坞】

  各位游客:步入大门,脚下一道长堤,逶迤北去。从虹桥直至徐园门前,是一条600米的长堤。东侧是碧波荡漾的湖水,西侧为花圃,路的两边三步一桃,五步一柳。沿途有五景,皆为清初盐商黄为蒲所筑。此景即称“长堤春柳”。每当和煦春风吹到这里时,那细细的柳丝就被染成嫩黄色,继而吐出粒粒绿珠。春意盎然时,柳叶舒展了,桃花盛开了,湖上微风吹来,那柳丝们娜起舞,树影婆婆,似青烟绿秀,漫步其间,怎不会令人人迷呢!这正如诗人陈其工所描写的:“长堤春柳最依依,才过虹桥便人迷。”

  春日踏访柳堤是最有意趣的,漫步在这“问株杨柳间株桃”的长堤上,不知游客们是否有心旷神怕的感受。堤虽长但并不显得单调,请看前面堤畔的这座攒尖翘角式的四柱方亭,显然是让我们在此驻足,静静地揣摩欣赏这里的景色。亭内面西的“长堤春柳”匾是清代进士扬州书法家陈重庆的手笔。联题:“佳气溢芳甸(赵孟頫句),宿云檐野川(元好问句)。”为扬州书画家王板哉所书,登亭小想,使我们在领悟中又进入了新的意境。

  堤边的柳与别处是不同的,为什么呢?据说,当年隋场帝开挖运河时,翰林学士虞世基建议在河堤*大量插柳,既可护堤,又可遮荫。隋扬帝大喜,并亲手先栽一株,又赐垂柳姓杨,所以外地的柳树到了扬州就称杨柳,“多情最是扬州柳”,所以杨柳成了扬州的市树。

  如果说“长堤春柳”似东风二月,以桃红柳绿间植取胜,那么挑花坞则以成片桃林,云霞散彩的气派见长,的确是:“花落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各位游客:现在我们所在之处就叫桃花坞,电视连续剧《红楼梦》拍摄时。黛玉的扮演者陈晓旭在此处以锦囊收桃花艳骨,埋于一环净土之中,当她边舞边歌“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依知是谁”时,连桃花鸡的花瓣也籁籁飘落,似乎同情黛玉的不幸。

  据野史记载,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金农曾在*山堂赴宴,*间以古人“飞红”为题,行令赋诗。到了某盐商时,因才思枯竭,无以为对,竟然说出“柳絮飞来片片红”之句。金农为之解围,说是古人确有该诗,并为之补全,诗说:“廿四桥边廿*,凭闹犹忆旧江东。夕阳返照桃花坞,柳絮飞来片片红。”众人明知是金农即*杜撰,但不得不佩服金农的才思敏捷。

  【四桥烟雨—徐园】

  各位游客:扬州素以桥乡闻名,它与江南绍兴一样桥多、桥美,不同的是,绍兴以梁桥为多,而扬州却以拱桥见长。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个景点叫“四桥烟雨”。此景建于康熙年间,以前为扬州北郊二十四景之一,曾经也是大盐商的私家园林,登上这四桥烟雨楼,南面的虹桥,北面的长春桥,*处的春浓桥和西边的五亭桥,都历历在目。每当风雨萧萧时,四桥就忽隐忽视,故称“四桥烟雨”。可贵的是诸桥*在咫尺,桥桥不同,但这四座桥却把湖水分割的景物相互衔接起来,又以各桥不同的落点和构架将全彻景点划分为各具特色的若干区间,使每一风景区都呈现出各自独特的韵味。难怪乾隆每次来扬州都要登临四桥烟雨楼,凭窗眺望。“趣园”二字便是乾隆第一次下江南时的御笔。

  园中有园是瘦西湖的特色,前面一道高墙将大片湖水挡住,仅以一圆形的洞门引我们入内。清初这里是韩园桃花坞故址。民国4年(191年)改为徐宝山洞堂,故名徐园。徐宝山曾任辛亥革命时的国民革命军第二军军长,统管两淮及八百里长江的缉私。他曾追随孙中山,与清军对阵作战,其后又提出撤销扬州军*,从而统一江苏的主张。由于他轻视*,并赶走袁派来监视他的参谋长,*下毒手派人将他炸死。此时,曾与徐宝山共事过的书法家吉亮工不待请求,主动写了“徐园”两字。刚挥毫时,他心情还比较沉重,所以“徐”字为行楷,而后越写越激动,以至写“园”时,已按捺不住内心的激愤写成了行草。字径虽逾尺,但两字配合和谐,笔力遭劲。

  这一小小园林中有一馆,一榭,一亭,外有曲水,内有池塘,花木竹石,恰到好处。此园是瘦西湖正门进入的第一个园,游客一入其中顿感江南园林的精巧。未到过瘦西湖的人,就以为这就是瘦西湖的风貌,其实这正是构园者的苦心,给人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小金山—风亭—本樨书屋】

  我们穿过徐国的后门,越过小虹桥,来到了小金山。小金山是怎样形成的呢?原来在清朝时,为了使乾隆皇帝能直接乘船去*山堂,便新开一段莲花埂新河,小金山就是用开挖出来的河泥人工堆积而成的。那时满岭遍植梅花,香气四溢,故称“梅岭春深”。据说当初在堆土成山时,屡堆屡塌,三年不成,督工也急得头晕眼花,一次在睡梦中,看见关羽带领士兵正在打梅花桩,将木桩几个一组打在河心,然后堆土成山。他猛然惊醒,立即仿效此法,十天后,果然堆成一座“小金山”。其后乾隆游览至此,闻听此事大悦,左右乘机连媚说:“皇上南巡,感动天地神灵,连关帝也主动为皇上效力。”乾隆更加高兴,即命重赏。

  对了,刚才有位游客问,扬州为什么老是引用人家的名称?杭州有个西湖,这里就叫瘦西湖;镇江有个金山,这里就叫小金山。原来*人巧取瘦西湖之“瘦”,小金山之“小”,点明扬州园林之妙在于“借”,而借又借得巧,真是“借来西湖一角,堪夸其瘦;移来金山半点,何借乎小”。

  下面我们沿着碗蜒山路,拾级而上,岭上便是风亭,匾额为清代诗人、学者阮元所题。山不在高,贵在层次,水不在深,贵在曲折。此时俯瞰小金山,上有风亭,中有观音阁,下有各种形式的厅堂,很有层次,四周碧水时宽时窄,时直时曲,使人感到变化无穷而又富有自然之势。


扬州个园导游词 (菁华5篇)(扩展5)

——扬州八怪导游词 (菁华3篇)

  扬州八怪纪念馆位于瘦西湖东南边,与四望亭仅一路之隔,由扬州八怪之一——金农晚年寄居的西方寺改造而成。在这里你可以了解到扬州八怪的生*与作品,适合喜欢书画、对人文景点感兴趣的游客。

  扬州八怪泛指清代扬州具有创新精神的一批画家,以擅画竹的郑燮(郑板桥)、一生坎坷的金农、擅画鬼的罗聘等人为代表,八怪具体指哪八个画家,说法不尽一致,据各种著述记载,前前后后至少计有十五人之多,所以“八”可看作数词,也可看做约数。

  扬州八怪纪念馆主体建筑南北走向,大门在南端,进入大门,首先看到的是位于草坪中央的大铁锅,有1500多年历史,其后便是明代西方寺的大雄宝殿,用珍贵的楠木建成。大雄宝殿现为纪念馆主展厅,记得一定要抬头看,房梁上漂亮的彩绘多为明代遗存。殿堂的正中立着扬州八怪雕像,周围是展览,图文介绍八怪的生*,陈列他们的书画作品,不过书画多为仿制品。

  穿过大雄宝殿,后边的庭院中有一棵将*800岁的参天古银杏,笔直往前走是李亚如书画陈列厅,*时陈列八怪传人李亚如的书画,有时也举办临时展览。左手转弯是金农寄居室,根据他的住所方丈室复原,中间是客厅,两边分别为画室和卧室,当时西方寺已衰败,可以看出金农的住处十分简陋。

  “扬州八怪”之说,由来已久。但8人的名字,其说互有出入。据李玉棻《瓯钵罗室书画过目考》中的“八怪”为罗聘、李方膺、李鱓、金农、黄慎、郑燮(又名郑板桥)、高翔和汪士慎。此外,各书列名“八怪”的,尚有高凤翰、华嵒、闵贞、边寿民等,说法很不统一,今人取“八”之数,多从李玉棻说。扬州八怪,职业而已,不能说是正面人物还是反面人物,有时含贬义。

  从康熙末年崛起,到嘉庆四年“八怪”中最年轻的画家罗聘去世,前后*百年。他们绘画作品为数之多,流传之广,无可计量。仅据今人所编《扬州八怪现存画目》记载,为国内外200多个博物馆、美术馆及研究单位收藏的就有8000余幅。他们作为*画史上的杰出群体,已经闻名世界,把徐渭的泼墨手法发挥到顶峰。

  扬州八怪之八位画家,生前即声名远播。李鱓、李方膺、高凤翰、李勉,先后分别为康熙、雍正、乾隆三

  代皇帝召见,或试画,或授职。乾隆八年,弘历见到郑板桥所作《樱笋图》,即吟诵了“乾隆御览之宝”朱文椭圆玺。乾隆十三年,弘历南巡时,封郑燮为“书画史”。罗聘尝三游都下,“一时王公卿尹,西园下士,东阁延宾,王符在门,倒屣恐晚;孟公惊座,觌面可知。”

  扬州八怪大胆创新之风,不断为后世画家所传承,有时含贬义。*现代名画家如王小梅、吴让之、赵之谦、吴昌硕、任伯年、任渭长、王梦白、王雪涛、唐云、王一亭、陈师曾、齐白石、徐悲鸿、黄宾虹、潘天寿等,都各自在某些方面受“扬州八怪”的作品影响而自立门户。他们中多数人对“扬州八怪”的作品作了高度评价。徐悲鸿曾在郑燮的一幅《兰竹》画上题云:“板桥先生为**三百年最卓绝的人物之一。其思想奇,文奇,书画尤奇。观其诗文及书画,不但想见高致,而其寓仁悲于奇妙,尤为古今天才之难得者。”

  在扬州当地还流传这一种说法:“扬州八怪”是指扬州地区的“丑八怪”。由于扬州八怪的艺术风格不被当时所谓的正统画派所认同,而且他们追求的就是自然,就是真实、现实,他们就把一些生活化,*民化的都搬到他们的书画作品之中,甚至把社会的阴暗面揭露出来。这种行为使得统治者的利益受损,说他们都是画坛上不入流的“丑八怪”,扬州八怪因此而得名。文艺理论家最后把“扬州八怪”归纳为8人。在扬州当地有纪念馆,就立着他们的雕像。职业而已,不能说是正面人物还是反面人物。

  各位游客: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扬州旅游,我是你们的导游xx。 扬州八怪纪念馆以清代活跃在扬州画坛上的八位创新画家为主题,是宣传和弘扬扬州八怪艺术成就的专业纪念馆。“八怪”泛指一个群体,通常所说的八怪指郑燮、罗聘、黄慎、李方膺、高翔、金农、李鱓和汪士慎。他们以梅的高傲、石的坚冷、竹的清高、兰的幽香表达自己的志趣,开创了一代新画风,为*书画艺术发展立下了不朽的功业。

  景点分布:

  纪念馆位于驼岭巷西方寺内,分为主展厅、东西廊房、精品陈列室和东园。各个展厅内陈列了八怪生*、各大精品画作等,特别是金农寄居的方丈室还展现了其晚年创作生活的情境。馆内还有“南柯古槐”、“鹤池窥冰”、“莲池映月”和“竹泉幽境”等扬州八怪纪念馆十景,无论是欣赏古建筑,还是鉴赏名家画作,都是颇有特色之地。

  “扬州八怪”是清代活跃在扬州画坛上的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画家。扬州八怪纪念馆是宣传“扬州八怪”艺术成就的专业纪念馆。明代的楠木大殿如今为主展厅,展示18世纪扬州的风土人情和经济的繁荣。东西廊房及珍品陈列厅中,藏有“八怪”的书画及扬州书画家的代表作。另有金农寄居室复原陈列。

  扬州八怪纪念馆位于驼铃巷18号,展示有扬州八怪生*与成就的纪念馆。扬州八怪指的是罗聘、李方膺、李鳝、金农、黄慎、郑板桥、高翔和汪士慎,其中以郑板桥最为出名,曾任书画史,以画兰竹石松菊见长。

  扬州八怪以“扬州画派”的书画作品闻名,各有个性和特色。用“怪”来形容八位才子,其实是有褒扬之意,他们不落俗套,独创自己的艺术风格,生活中虽太多坎坷,但却独立一生,而他们的学识、艺术修养使他们开创了—代新画风。


扬州个园导游词 (菁华5篇)(扩展6)

——扬州大明寺导游词优选【五】份

  各位游客:我们现在去参观大明寺。一听到大明寺这个名字,人们一定会认为它是一个单纯的佛教寺庙,其实不然,大明寺是国内罕见的一处集园林风光、文物古迹和宗教建筑于一体的游览胜地。

  大明寺位于扬州城区西北郊蜀冈风景区的中峰,从停车场到寺庙门口有一小段路程,让我们沿着这条*缓的石坡拾级而上,在这段时间里我先简单地介绍一下大明寺的概况:大明寺始建于南朝宋孝武帝大明年间,故称“大明寺”。后来乾隆帝巡游扬州,见“大明”两字,很不高兴,便亲笔将“大明寺”改成“法净寺”。直至1980年,为迎接鉴真大师像从日本回扬州探亲,又复名“大明寺”。

  各位游客:现在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座庄重典雅的牌楼,正面横匾上篆刻着“栖灵遗址”4个字。再看背面有篆书“丰乐名区”4字,这是因过去这里属大仪乡丰乐区。

  牌楼东侧的墙上,石刻“淮东第一观”,这个“观”可不是道教的观,这是北宋诗人秦少游的诗句,是对这里的赞美。西侧的墙上有“天下第五泉”,全国号称第一的可多了,但像这么说自己是第五的倒不多见。牌楼前两只石狮按皇家御用规格雕刻,说明大明寺的赫赫身份——皇上行宫旧址。

  游客们:同一般寺庙有所不同的是大明寺的山门殿同时也兼作“天王殿”。请大家进殿内参观,进门首先看到正面供奉着弥勒佛坐像,两侧有一副对联:“大腹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慈颜常笑,笑世间可笑之人。”此联为明太祖朱元璋所撰。弥勒的后面站像是护法神韦驮。在大殿的东西两侧排列着四大天王。

  在山门殿的后面自然是大雄宝殿。大雄宝殿是清代重建的,为重檐歇山顶建筑。

  各位请随我进入殿内,大家看,坐在正中莲花高台上的是释迦牟尼。站在大佛东侧的是迦叶,西侧是阿难,他们都是释迦牟尼的得力弟子。大佛东面是药师佛,主管“东方净琉璃世界”;西面阿弥陀佛,主管“西方极乐世界”。

  各位游客:唐朝著名高僧鉴真是中日交往的友好使者。为了纪念鉴真在中日友好史上的历史功绩,1973年在大明寺内建造了鉴真纪念堂。纪念堂按唐代建筑风格并参照日本招提寺“金堂”的风格设计,由正殿、碑亭和回廊组成。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教授主持了设计方案,这是他生前设计的最后作品。

  鉴真生于扬州,14岁出家扬州大云寺,20岁时游历于长安、洛阳等地,26岁返回扬州,55岁当了大明寺住持,成为一位博学多才的佛学大师。唐朝天宝元年在中国留学的日本僧人荣睿、普照从长安专程来到扬州,邀请德高望重的鉴真大师东渡日本弘扬佛法。鉴真欣然同意,经过一番准备,他率领弟子和工匠于第二年启程东渡。先后十年,五次失败,双目失明,但是他决心不变,终于在753年东渡成功。这年鉴真已是66岁高龄了。鉴真在日本生活了10年,76岁病逝于日本。日本人民称鉴真为“日本医学之祖”,“日本文化的恩人”。他在日本主持建造的唐招提寺和他圆寂前弟子为他塑造的干漆夹纻坐像都已成了日本国宝。纪念堂前碑亭内横卧一方汉白玉巨碑,上镌“唐鉴真大和尚纪念碑”9个大宇,为郭沫若手书。郭沫若题词、赵朴初撰文、梁思成设计,被称为当代三绝碑。庭院里的石灯笼和樱花树都是日本唐招提寺长老赠送,石灯笼里的灯火由森本孝顺长老亲自点燃。***在日本国会演讲时,特别提到这盏灯与唐招提寺的另一盏灯是一对,至今仍在燃烧,长明不灭。

  各位游客,刚才我们参观的是大明寺佛教建筑,下面我们将要参观的是文化古迹和园林风光。“文章太守”是欧阳修的名言,这句话是他当扬州**时说的,古代的**叫“太守”、知州。清代光绪五年,有一位叫欧阳正墉的人在扬州担任两淮盐运使,深有文章太守的自豪感,就为欧阳修建造了祠堂——欧阳文忠公祠,祠内有欧阳修石刻像,由于反光原理,远看白胡须,*看黑胡须,吸引了许多游人。而更精彩的是无论我们从任何角度去看,欧阳修的两眼都对着我们,神态关切,这是石工点睛技术出色,被称为石刻的神品。堂上悬挂的“六一宗风”横匾,原为欧阳正墉所题,后遭损坏,由著名书法家武中奇补书。“六一”是取自欧阳修的别号“六一居士”,欧阳修对“六一”有自解:吾藏书一万卷,集取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以吾一翁。

  各位游客,我们现在所到的地方是西园。我们脚下这段是清代的石铺路面,据说皇帝曾经走过,所以有个很有趣的名字,叫乾隆漫步小道。各位游客,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些碑刻是乾隆的游*山堂诗;另一碑刻在南边,摹刻的是康熙帝题杭州灵隐寺诗。也许有朋友会问,康熙所题杭州灵隐寺的诗,为什么会立于扬州?这里有一段典故,康熙第二次南巡途经扬州,当时的扬州知府是满洲正白旗人,其兄高承爵与皇帝关系密切。高承爵奉旨先到杭州考察,然后又赶回扬州伴驾前往杭州。后来康熙回京时,高承爵又送皇帝至山东,在御舟中皇帝大悦,赐《灵隐》诗一首,并钦升高承爵为江南江苏按察使。为了显示自己的荣耀,高承爵于这一年的三月十六日将此碑立在大明寺内。

  游客们:这里有两口“第五泉”,一在东岸上,碑石上刻着“第五泉”三个大字;另一个在西侧池中,为雍正年间凿池时发现的,当时的人认为,这才是真正的第五泉,所以建亭于其上。大家都知道,在历史上被称作“天下第一泉”的有四个:江苏镇江中冷泉、江西庐山谷帘泉、北京玉泉、济南的趵突泉,而被称作天下第五泉的只有扬州一个。

  在第五泉东面依墙筑着一块石碑,上刻“鹤冢”二字,顾名思义,这就是鹤的坟墓。大家对北宋诗人林和靖的逸事可能略知一二,传说他一生孤高自好,不娶不仕,隐居杭州孤山,喜欢种梅养鹤,有“梅妻鹤子”之说。光绪十九年,住持和尚星悟禅师在*山堂也养有两只鹤,极为珍爱,任凭双鹤戏耍自如。后来一只仙鹤患足疾而死,另一鹤悲痛欲绝,最后绝食而亡。星悟禅师深为感动,将双鹤埋葬在此,并立一石碑,上刻“鹤冢”。

  各位游客,*山堂是欧阳修贬谪扬州太守时所建。可敬的是欧公不为世俗所羁,一到扬州,就爱上了蜀岗,于是在此建堂。史载,每到夏天,公务之余,他常带朋友来此饮酒赋诗,他们饮酒方式颇为特别,常叫从人去不远处的邵伯湖取荷花千余朵,分插百许盆,放在客人之间,然后让歌女取一花传客,依次摘其瓣,谁轮到最后一片则饮酒一杯,赋诗一首,往往到夜,载月而归,这就是当时的击鼓传花。大家注意看“风流宛在”的匾额,“流”字少了一点,“在”字又多了一点,大概是提醒大家做事要少一点风流,多一点实在吧。

  当人们提起欧阳修时,必然会想到他的学生苏轼(苏东坡)。从*山堂往后走数米便是“谷林堂”,这是苏东坡56岁任扬州知府时为纪念欧阳修而建的,堂名取自他自己的诗句:“深谷下窈窕,高林合扶疏。”以诗的第一、二句的第二个字“谷”、“林”为堂名。

  游客们:现在我们最后再去瞻仰栖灵塔。有寺庙的地方必有塔,人们常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浮屠是印度梵文中塔的别称。栖灵塔初建于隋文帝时,塔高九层,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刘长卿、刘禹锡、白居易等均曾登塔赋诗赞颂。可惜原塔在唐武宗时化为焦土。1980年鉴真大师塑像回扬州“探亲”,各界人士倡议重建栖灵塔。新建后的栖灵塔气势雄伟,成为大明寺的标志性景观。登上塔顶,扬州景观尽收眼底。

  各位游客:大明寺从初建至今已有1500多年,这段历史饱经忧患,历尽沧桑,多次修葺,才有今日新貌,来之十分不易。大明寺既有美丽的湖光山色,又有古老的宗教寺庙,更有鉴真、欧阳修、苏东坡在此留下的历史印迹,观物赏景,融为一体,令人流连忘返。

  大明寺位于扬州西北郊的蜀冈之上。它既是一座佛叫庙宇,也是一方风景名胜,由大雄宝殿、*远楼、*山堂、御园、鉴真纪念堂、栖灵塔、天下第五泉等组成。

  栖灵塔

  西隋朝时,隋文帝杨坚笃信佛教,仁寿元年(601)他过生日,曾下诏在全国建立三十座供养佛舍利的塔,扬州栖灵塔,便是其中之一,唐代大诗人李白曾登临此塔,赞叹道:“宝塔凌苍苍,登攀览四荒”,称赞宝塔气势磅礴。

  白居易、刘禹锡同游该塔,两人同龄,都是55岁的人了,但精神很好,兴致很高,在扬州玩了半个月,登栖灵塔是他们这次游览的高潮,白居易写诗道:“半月腾腾在广陵,何楼何塔不同登。共怜筋力尤堪任,上到栖灵第九层”。刘禹锡写诗道:“步步相携不觉难,九层云外倚阑干。忽然笑语半天上,无数游人举眼看”。

  他们是以登上栖灵塔为自豪的,现在该塔修复,塔身方形,总高度为70米,共9层。塔为仿唐式塔,东西南北每面四柱三间,一门二窗,*座腰檐,出檐深远,屋面*坡,腰鼓形柱,直棂形窗。塔雄踞蜀岗之上,气势雄伟,古朴典雅,远观似孤峰耸秀,矗入云霄;登临则眼界顿开,胸襟旷达。

  鉴真纪念堂

  扬州鉴真纪念堂是为纪念唐朝律学高僧鉴真而建。鉴真是当时淮南地区极有名望的佛教首领,他拜唐代律宗祖师道岸为师,受请东渡日本传法,于奈良东大寺设坛传戒,又创建唐招提寺,成为日本律宗初祖。鉴真是友好使者,他曾六次东渡,历时十年,虽双目失明而矢志不渝,在日十年不仅辛勤传法,而且把唐代绘画、书法、雕塑、医药、工艺、印刷、建筑等成就的文化带至日本,实际上是一僧团形式的文化代表团。他使魏晋以来中日两国人民互相友好的夙愿和以圆满的实现。1963年鉴真圆寂1200周年,中日双方商定,举行隆重的纪念仪式,我佛教协会**赵朴初和日本佛教首领大谷莹润分别代表两国鉴真纪念委员会,商定在此建造纪念堂,1973年动工,1974年竣工。

  纪念堂由我国著名建筑专家梁思成先生设计,他接受任务后专程赴日,参观奈良唐招提寺和日本其他一些古建筑,回国后,又对我唐代庙宇建造风格进行研究,精心设计这座纪念堂,体现了1963年中日两国商定的精神:不仅从意义上,而且建筑物本身也要成为中日友好的象征。纪念堂分为两组,一组为四松堂构成的清式四合院,南为纪念馆,北为门厅,由游廊周接,天井内有四棵古松,廊悬云板、木鱼,精舍巧建,清幽雅洁。另一组为仿唐式四合院,由纪念碑亭、纪念堂,再由超手游廊将两建筑周接,园内植佳兰芳卉,其中樱花为1980年鉴真大师像回故里探亲时,日本奈良唐招提寺森本孝顺长老所赠。这两组纪念堂一为清式,一为唐式,分之为二,但同处一条中轴线上,又合之为一。

  纪念碑是梁思成一夜之间设计而成的,他设计成功后,高兴地告诉陈从周教授,说是我国传统的纪念碑以竖碑为多,碑面光滑,天花饰边框,而鉴真纪念碑采用横式,周围边框突出,中间阴文镌字,正面为郭沫若题“唐鉴真大和尚纪念碑”,背面刻赵朴初在纪念堂奠基典礼上写的文章。这就打破传统格局,在传统基础上创新,有了时代感。底座的花饰采用莲花座作底,莲花座托碑,因莲花独具神圣,“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空外直,不枝不蔓,且莲的丝长(思长),象征佛教思想天下众生,所以莲花一直成为佛教的象征。莲花座之上有卷叶草为主题的纹样花饰,原来梁思成在快设计完毕时感到“唐”这个字不好体现,陈从周立刻提议用该草为纹饰,因其是唐朝特有的草,以象征鉴真生活的年代。正堂完全仿照日本招提寺主体建筑金堂样式,只是型制由七楹变为五楹,金堂是鉴真当年亲自设计,保持了中国盛唐的建筑风格,又揉和了日本当时建筑的特点,现在纪念堂又仿照金堂,其用意当然是体现中日文化互相交融的特点。

  纪念堂座北朝南,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四周高大的台基上粗可两人合抱的檐柱,柱为腰鼓状,柱头斗拱三重,线条浑圆飞动,正殿中央坐像为鉴真干漆夹像,是我市雕塑艺术家刘豫按照日本招提寺“模大和尚之影”而造,结跏趺坐,合闭双目,神态安祥。殿前石灯笼是鉴真大师象回故里时,现招提寺住持森木孝顺长老所赠,已经十多年,长明不灭,站在灯前,不由使我们想起郭沫若先生对鉴真的赞誉:“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

  *山堂

  *山堂是游目骋怀的好地方。堂前古藤错节,芭蕉肥美,通堂式的敞厅之上,“*山堂”三个大字的匾额高悬,这是名闻遐迩的宋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贬谪扬州太守时所建。可敬的是欧公不为世俗所羁,一到扬州,就爱上了蜀岗,于是在此建堂。史载,每到暑天,公余之暇,他常携朋友来此饮酒赋诗,他们饮酒方式颇为特别,常叫从人去不远处的`邵伯湖取荷花千余朵,分插百许盆,放在客人之间,然后让歌*取一花传客,依次摘其瓣,谁轮到最后一片则饮酒一杯,赋诗一首,往往到夜,载月而归,这就是当时的击鼓传花。如今悬在堂上的“坐花载月”、“风流宛在”的匾额正是追怀欧公的轶事。

  欧阳修最爱莲花,其后调任安徽阜阳,到任第二天,他就来到该城的西湖之滨,见湖面开阔,但杂草丛生,于是遍植瑞莲和黄杨,使西湖顿改旧观,夏日时接天莲叶,映日荷花,于是他写诗道:“菡萏香清画舸浮,使君不复忆扬州。都将二十四桥月,换得西湖十顷秋。”可见他是按照扬州瘦西湖的景致安排阜阳的山水。堂前朱漆红柱上的楹联:“过江诸山到此堂下,太守之宴与众宾欢”,是清太守伊秉绶所作,上联以山喻人,显现当年高朋慕名而至,谈古论今的盛景;下联借欧公《醉翁亭记》中句,表现欧公无法施展抱负的郁闷和乐观自适的落宕情怀。造句既佳,书法古朴,为*山堂楹联之冠。

  天下第五泉

  扬州人爱喝茶。喝茶先得种茶。扬州种茶历史悠久。

  五代毛文锡《茶谱》中称“扬州禅智寺,隋之故宫,寺旁蜀岗有茶园,其茶甘香,味如蒙顶。”(蒙顶,是四川峨嵋蒙山之顶,山顶之茶是唐珍品,白居易曾作诗云“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当时蜀岗茶还作为贡品进贡,至今蜀岗有茶树五百亩,其茶以芽尖鲜嫩,条索紧密,汤色明亮,清香浓重为宇内称道。扬州不仅茶叶好,而且讲究泡制,首先是水,最好的冲茶水当为五泉水。唐代状元张又新写《煎茶水记》,说唐代宗时李秀卿出任湖州刺史路经维扬,逢陆羽,李早闻陆之大名,十分倾慕,相聚甚欢。当他们的船泊于扬子江边准备吃饭时,李秀卿说,“陆君善于别茶天下闻名,而扬子江南零水又殊绝,难得今日二妙千载一遇,岂能错过?”陆羽欣然应允,于是李秀卿令谨慎可靠的军士携瓶操舟,深入扬子江南零取水,陆羽准备好茶具相候。不一会,水取来了,陆羽以杓扬其水,说:“这是扬子江中水不假,但不是南零水,而是*岸之水。”军士说“我划船深入,而且有百人做证”。陆羽不言语,让他端起盆,把水倒入另一盆中,倒及一半时,又以杓扬之,说“以下都是南零水了”。兵士惊吓不已,跪地请罪。原来他最初确实是在南零取的水,可惜*岸时,舟荡水泼了一半,于是就*以江水加满。李秀卿和宾客都大为惊叹,恳请陆羽口授天下之水的优劣,陆羽说:扬子江江南零水第七,惠山水第二,虎丘水第五,丹阳水第十一,扬州大明寺水第十二。陆羽之后的刘伯刍也是位学识渊博者,把江淮最宜于烹茶的水分为七等,扬子江南零水第一,无锡惠山寺石水第二,苏州虎丘寺石水第三,丹阳县观音寺水第四,吴淞江水第六,淮水最下第七。扬州蜀岗中峰大明寺水名列第五。北宋欧阳修守扬州时,曾品尝该泉水,并在井上建“美泉亭”,还撰《大明寺泉水记》,称赞泉水之美。苏东坡守扬州时曾记道:“大明寺塔院西廊井与下院蜀井的水,以塔院为胜。”真是:从来名士能评水,自古高僧爱斗茶。过去此处一直有塔井和下院井之说,明代大明寺僧沧溟曾掘地得井,嘉靖中叶,巡盐御史徐九皋书“第五泉”三字,青石红字,字形丰腴壮丽,人称此为下院井。水岛上一井,是乾隆二年汪应庚开凿山池种莲花而得,并于井上建环亭,著名书法家,吏部王澍书“天下第五泉”。

  扬州,是一座古老的历史文化名城,地处长江中下游*原东端,江苏省中部,东*黄海,与南通、盐城市交界;西通南京,与**、天长县接壤;南临长江,与镇江、无锡市隔江相望;北接淮水,与淮阴市毗邻,中有京杭大运河纵贯南北。四周被邗江县所围,历来是水陆交通枢纽,南北漕运的咽喉,苏北的重要门户。

  扬州濒江*海,交通发达,物产丰盛,素有鱼米之乡之称;设广陵区、郊区、辖宝应、邗江2个县,代管仪征、江都、高邮3个县级市。面积6638*方公里,440万人。市地势*坦,海拔在4-8米之间,常年气候温和。

  扬州地处长江和淮河之间,在远古时期这里就有古生物和古人类活动。自公元前486处吴王夫差开邗沟、筑邗城至今,扬州建城已经2484年。隋代开通大运河后,扬州成为中国东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和国际交往、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埠。唐代扬州长,富甲天下,四方豪商巨贾侨寄居者,不下数十万。唐以后,曾几度兴衰。清代再度出现广陵繁华今倍昔的兴旺景象。19世纪中叶起,由于多种原因,扬州逐步衰落。新中国成立以后,古城扬州焕发青春。著名的京杭大运河纵贯其境。这里风光秀丽,人文荟萃,是**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全市工业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大力开展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努力壮大优势产业和重点骨干企业,经济结构逐步优化,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从而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顺应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积极参与国际竞争,通过实施市场多元化、以质取胜和大经贸战略,加快调整外贸市场结构,扩大工业品出口,鼓励企业利用比较优势,推进跨国经营,发展境外加工贸易,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淮左名都”、“富甲天下”的扬州城,至今已有2480年的历史了。扬州还是驰名中外的旅游胜地,素来是人文荟萃之地,风物繁华之城,有众多的名胜古迹和雅致园林。

  扬州的“瘦西湖”历史悠久,受历代造园专家的青睐,在十里长的湖区**,营造了“两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的湖区胜境;观音山上寺院遍布,有“江南第一灵山”之称;“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自古是赏月的绝佳处;扬州还有历史悠久的古刹大明寺,有“城市山林”美誉的何园,四季假山著称的个园,有隋炀帝、康熙、乾隆等皇帝留下的行宫遗址等等,美景数不胜数,实是江南瑰宝。

  悠悠千古,经过无数王朝的兴衰更迭,扬州人民在这里创造了灿烂的文化,留下了大量的文物古迹。今日的扬州,不仅是名闻名遐迩的旅游胜地,也是苏北地区的文化教育中心,自古就“人杰地灵”的扬州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奋进雄起,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当越来越多的中外游人到这里驻足时,他们最希望能在这座已经高度现代化的城市里追寻到当年“二十四桥明月夜”的娴静和幽远。

各位游客:

  你们好!欢迎来到扬州大明寺。

  相传,隋炀帝杨广为纪念其父隋文帝的功业,保佑江山永固、福荫子孙万代,于泰陵旁边创建了此寺。由于福荫寺的创建有皇帝支持,所以当时规模宏大、气势不凡。“安史之乱”后国力逐渐衰弱,福荫寺和其他佛教道场一样,也随之香火日少,武宗灭佛,福荫寺也在劫难逃,殿宇佛像全部被毁。

  明洪武、清乾隆和道光年间,福荫寺曾三次重修和补修,多次兴盛,较以前规模更大,僧人更多,计有土地一百八十余亩,极一时之胜,清末民初,战乱四起,盗匪泛滥,福荫寺多处殿宇被毁,仅存三间大殿、六间厢房和钟鼓二楼,有数僧看门而已。

  1949年后,寺院尚有僧人住持,有土地二十余亩,殿堂、佛像、钟、鼓齐备,但不幸毁于“**”。1987年由净天法师倡导,在原福荫寺旧址下恢复重建,某一年7月大雄宝殿落成,改寺名为“大明寺”,取大放光明之意,成为**批准的合法佛教道场。此后,在当地**、村组干部和四方信众的支持下,特别是香港印行、圣一、悟达等法师在经济上的大力扶持,十多年来修建未辍,发展很快。现已成为有相当规模的佛教庄严圣地。该寺现占地12亩建有大雄宝殿5间、天王殿5间、斋坛两层14间、祖师殿3间、伽蓝殿3间及念佛堂、学戒堂、储经阁、钟鼓楼等,并有电房、浴室、客舍、厢房等配套设施。

  如今的大明寺,已经焕然一新。这里距县城仅10华里,交通便利。寺宇依飞凤山塬而建,居高临下,视野开阔,南可观太白积雪,西可见西岐後河,北可瞻法门寺真身宝塔,东有隋文帝泰陵相对。景致幽雅,气候宜人,花木茂盛。更奇妙的地方是、寺中央大雄宝殿屋脊中心的铁尖正对东方的隋泰陵墓顶尖,正东正西,即使用经纬仪看,也不偏丝亳。这是古人的刻意杰作,还是天意之合,至今不得而知,但它使人们好奇,更使人们感到神秘。寺中廊坊顶上长有一参天古柏,悬空而生,数百年来,虽经风雨、战火等种种摧残,但仍旧枝繁叶茂,香客、游人无不叹为奇观。

  各位游客,刚才我们参观的是大明寺佛教建筑,下面我们将要参观的是文化古迹和园林风光。“文章太守”是欧阳修的名言,这句话是他当扬州**时说的,古代的**叫“太守”、知州。清代光绪五年,有一位叫欧阳正墉的人在扬州担任两淮盐运使,深有文章太守的自豪感,就为欧阳修建造了祠堂——欧阳文忠公祠,祠内有欧阳修石刻像,由于反光原理,远看白胡须,*看黑胡须,吸引了许多游人。而更精彩的是无论我们从任何角度去看,欧阳修的两眼都对着我们,神态关切,这是石工点睛技术出色,被称为石刻的神品。堂上悬挂的“六一宗风”横匾,原为欧阳正墉所题,后遭损坏,由著名书法家武中奇补书。“六一”是取自欧阳修的别号“六一居士”,欧阳修对“六一”有自解:吾藏书一万卷,集取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以吾一翁。

  各位游客,我们现在所到的地方是西园。我们脚下这段是清代的石铺路面,据说乾隆皇帝曾经走过,所以有个很有趣的名字,叫乾隆漫步小道。各位游客,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些碑刻是乾隆的游*山堂诗;另一碑刻在南边,摹刻的是康熙帝题杭州灵隐寺诗。也许有朋友会问,康熙所题杭州灵隐寺的诗,为什么会立于扬州?这里有一段典故,康熙第二次南巡途经扬州,当时的扬州知府是满洲正白旗人,其兄高承爵与皇帝关系密切。高承爵奉旨先到杭州考察,然后又赶回扬州伴驾前往杭州。后来康熙回京时,高承爵又送皇帝至山东,在御舟中皇帝大悦,赐《灵隐》诗一首,并钦升高承爵为江南江苏按察使。为了显示自己的荣耀,高承爵于这一年的三月十六日将此碑立在大明寺内。


扬州个园导游词 (菁华5篇)(扩展7)

——扬州个园简介导游词实用五篇

  个园是一处典型的私家住宅园林。从住宅进入园林,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月洞形园门。门上石额书写“个园”二字,“个”者,竹叶之形,主人名“至筠”,“筠”亦借指竹,以为名“个园”,点明主题。园门两侧各种竹子枝叶扶疏,“月映竹成千个字”,与门额相辉映;白果峰穿插其间,如一根根茁壮的春笋。主人以春景作为游园的开篇,想是有“一年之计在于春”的含意吧!透过春景后的园门和两旁典雅的一排漏窗,又可瞥见园内景色,楼台、花树映现其间,引人入胜。进入园门向西拐,是与春景相接的一大片竹林。竹林茂密、幽深,与那几颗琼花展现出了生机勃勃的春天景象。

  个园四季假山各具特色,表达出“春山艳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和“春山宜游,夏山宜看,秋山宜登,冬山宜居”的诗情画意。个园旨趣新颖,结构严密,是中国园林的孤例,也是扬州最富盛名的园景之一。现为国家AAAA级景区。

  个园是一处典型的私家住宅园林。从住宅进入园林,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月洞形园门。门上石额书写“个园”二字,“个”者,竹叶之形,主人名“至筠”,“筠”亦借指竹,以为名“个园”,点明主题。园门两侧各种竹子枝叶扶疏,“月映竹成千个字”,与门额相辉映;白果峰穿插其间,如一根根茁壮的春笋。主人以春景作为游园的开篇,想是有“一年之计在于春”的含意吧!透过春景后的园门和两旁典雅的一排漏窗,又可瞥见园内景色,楼台、花树映现其间,引人入胜。进入园门向西拐,是与春景相接的一大片竹林。竹林茂密、幽深,呈现生机勃勃的春天景象。

  园林艺术是人们追求美的户外空间,个园设计者将四季假山设置在一园之中,人们可以随时感受四时美景,并周而复始,颇具“壶天自春”之意。这种独特的艺术手法在我国传统园林中是极为少见的。个园的历史与著名的“扬州八怪”几乎同时,我们可以通过此园品位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情趣和文化特征。扬州市**正在准备将个园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

  “扬州以名园胜,名园以叠石胜”。个园就是以竹石为主体,以分峰用石为特色的城市山林。个园的假山采取分峰叠石的手法,运用不同的石头,表现春夏秋冬四季景色,号称四季假山,为国内国林惟一孤例。个园的植物以竹为主,与竹最相配的造景材料是各种奇峰异石,像玲政透巧的太湖石峰,瘦削嶙嶙的石笋等。竹与石组合在一起,形成园林中很有特色的竹石小景。游客们,现在我们可看到在个园的人口处,造园者就别具匠心地设置了一组竹石小景,开宗明义地点出了这座园林以竹、石为中心的主题。

  个园就在黄家邸宅的后面,从住宅中间的小夹弄进入,往左一转,可以看到一左一右两个花台。台上翠竹亭亭,竹间叠放了参差的松布石笋,远远看去,就像刚破土的春笋,缕缕阳光把稀疏竹影映射在园门的墙上,形成“个”字形的花纹图案,烘托着国门正中的“个园”匾额。那在微风中摇曳的新算又象征着春日山林,这一真一假的.竹景,被前面住宅部分的白墙一衬,立于园门两边,很有“春山是开篇”的意味。不知游客们是否领略到了春回大地,气象万千的感觉。这就是个国著名的四季假山景中的春景。

  在个园景区规划时,园主人按照主要游览路线顺时针方向布置了春、夏、秋、冬四处假山石景,立意新颖,用材精细,配景融洽,结构严密。在这些以假山为主题的风景序列中,时令特征是创作的命题,春山是启示部,夏山是展开部,秋山是高潮,冬山是尾声,就像音乐的创作或写文章那样,有着严密的章法。

  个园的假山概括了所谓“春山谈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与“春山宜游,夏山宜看,秋山宜登,冬山宜居”的.画理。园内还有“宜雨轩”、“抱山楼”、“拂云亭”、“住秋阁”、“漏风透月轩”等古建筑。四季假山在这些楼台亭阁的映衬下,加之古树名木点缀其间,更显古朴典雅、幽深雄奇。有人说景石四标准:“皱、瘦、透、漏”,似乎已成定论,这不过是一般的叠石技巧,像个园这样分峰造石,构成四季假山,游园一周,似游一年,足见构园者的不同殊俗;更可贵者,这春夏秋冬都不是孤立的个体截然分开,而是浑然天成。冬景虽给人以积雪未消的凛冽之感。但靠春景的西墙却开了两个圆形的漏窗,只见枝枝翠竹过墙来,又给人们“严冬过尽绽春蕾”的深远意境,整个园景犹如一幅构制巨大的画卷,构成美的和谐。

  个园是清嘉庆、道光年间“两淮盐总”(朝廷的税收大户)黄至筠在明代寿芝园旧址上兴建起来的。当时园中遍植翠竹,因竹叶形状像一个“个”字,故名“个”园。园中的四节假山很有特色,游园一周,仿佛经历了春夏秋冬。

  个园不大,可以分为三个区域,北部品竹观赏区、中部花园,南部住宅区。整个园区有北、东、南三个门,北门只进不出,东门只出不进,南门可进可出,其中南门就在著名的东关街上。个园不大,无论是北门还是南门进入,沿南北走向游览即可。

  与其他著名园林相比,个园的精髓在于以四季为题的假山叠石艺术,运用不同石料堆叠而成“春、夏、秋、冬”四景。四季假山各具特色。当你在园中游览时,可以观赏到一座石峰竖立在稀疏的竹林中,这就是“春景”,象征着春回大地,雨后春笋复苏的景象;在春景的北边是“夏景”,清澈的水流穿过岩石,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色;在春景的东侧,可以看到“秋景”,一堆叠石周边,几株枫叶,一片肃杀秋意;而在春景的南侧,靠*南门处,就是“冬景”,这里的叠石都是雪白色的,就像大雪纷纷的严冬。叠石四景,位于园区的南部。

  除了四季叠石,在园中北部的竹林里散步也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情。即使是炎炎夏日,但走在绿意盎然的竹林中,却能感到相当清凉。

  游客在园中的北门和南门,可以请到讲解员,费用在80元左右。

  各位朋友: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扬州旅游,我是你们的导游**。

  分峰造石当为扬州叠石的一大特色。个园是这方面的代表。该园建于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两淮盐总黄至筠于明寿芝园旧址重建。清时为马曰璐兄弟二人别墅,小玲珑山馆,二马是安徽祁门人,虽经营盐业,但雅好书画,尤其不惜重金收藏典籍,家中藏书百橱,积十余万卷,《清史列传。儒林传》谓其“藏书甲大江南北”。家中有丛书楼,觅句廊、看山楼、红药阶、透风透月两明轩,至今旧制尚存,故名仍袭。全祖望曾写《丛书楼记》,称:“百年以来海内聚书之有名者,昆山徐氏、新城王氏、秀水朱氏其尤也,今以马氏昆弟所有,几过之。”可见其藏书之丰。可贵者马氏并非将典籍深藏秘阁,宁饱蠹虫,不轻易借人,而是编成《丛书楼目录》,方便文友查阅,使书尽其用。诗人卢雅雨,学者惠栋,藏书家赵昱都曾借抄马氏秘籍,而全祖望、厉鹗都曾长期寓此写成了学术专著。如惠栋所赞:“玲珑山馆群疆俦,邱索搜较苦未休。”

  黄虽为巨商,但也喜爱文化,人称主人“生态竹”,自号“个园”,以号作为园名。

  该园据说出自石涛的手笔,他一生多游历名山大川,“搜尽奇峰打草稿”,使之在个园设计中取材自然,却又敢破常格,因而以四季假山汇于一园的独特叠石艺术闻名遐迩。

  未入园门,只见修石依门,筱竹劲挺,两旁花台上石笋如春笋破土,缕缕阳光把稀疏竹影映射在园门的墙上,形成“个”字形的花纹图案,烘托着园门正中的“个园”匾额,微风乍起,枝叶摇曳,只见墙上“个”字形的花饰不断移动变换,“月映竹成千个字”(袁枚),你会不自觉地叹出“活了”!

  过春景,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夏山,全是用太湖石叠成,秀石剔透,夭矫玲珑。步入曲桥,两旁奇石有的如玉鹤独立,形态自若;有的似犀牛望月,憨态可掬。抬头看,谷口上飞石外挑,恰如喜雀登梅,笑迎远客;远处眺,山顶上群猴戏闹,乐不可支。佳景俏石,使人目不暇接。过曲桥入洞谷,洞谷如屋,深邃幽静,左登右攀,境界各殊。山涧石缝中,广玉兰盘根错节;窗前阶下,雨打芭蕉玉立亭亭。人行其间,只见浓荫披洒,绿影丛丛,真是眉须皆碧了。

  秋山最富画意,山由悬岩峭壁的安徽黄石堆就,其石有的颜色赭黄,有的赤红如染,其势如刀劈斧削,险峻摩空,山隙间丹枫斜伸,曲干虬枝与嶙峋山势浑然天成;山顶翼然飞亭,登峰远眺,群峰低昂脚下,烟岚飘隐其中,虽是咫尺之图却有百千里之景的磅礴气势。

  如果夏景是以清新柔美的曲线的太湖石表现秀雅恬静的意境,那么秋景则以黄山石粗犷豪放的的直线表现雄伟阔大的壮观。一具北方山岭之雄,一兼南方山水之秀,峻美、秀美风格迥异,却又在咫尺之内巧以楼前立体长廊相连,浑然一体而不突兀,和谐统一极富画意诗情。

  从黄石东峰步石而下,过“透风漏月”厅,是用宣石堆起的冬景。宣石中含有石英,迎光闪闪发亮,背光皑皑露白,无论*看远观,假山上似覆盖一层未消的残雪,散发着逼人的寒气。山畔池旁,冬梅点点,疏影横斜,暗香浮动,“霜高梅孕一身花”(袁枚),真是“春夏秋冬山光异趣,风晴雨露竹影多姿”。有人说景石四标准:“透、漏、险、瘦”,似乎已成定论。不!这不过是一般的叠石技巧,像个园这样分峰造石,构成四季假山,游园一周,似游一年,已见构园者的不同殊俗;更可贵者,这春夏秋冬都不是孤立的个体截然分开,而是浑然天成。你看冬景虽给人以积雪未消的凛冽之感,但靠春景的西墙却开了两个圆形漏窗,只见枝枝翠竹过墙来,又给人们“严冬过尽绽春蕾”的深远意境。整个园景犹如一幅构制巨大的画卷,路随景转,景随路换,叠山之外,园中又因势散散落落布置一些厅馆楼台、石桥小院,配上联对匾额,更有鸟啭莺啼、蜂舞蝶恋,恰到好处,点到人心,构成美的和谐。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