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天一阁的导游词(5)份

首页 / 导游词 / |

  宁波天一阁的导游词 1

  天一阁位于浙江宁波市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私家藏书楼,也是亚洲现有最古老的图书馆和世界最早的三大家族图书馆之一。 天一阁占地面积2.6万*方米,建于明朝中期,由当时退隐的兵部右侍郎范钦主持建造,1982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现藏各类古籍*30万卷,其中珍椠善本8万卷,尤以明代地方志和科举录最为珍贵。*年来,我馆事业发展迅速,先后新增中国地方志珍藏馆、银台第官宅博物馆、麻将起源地陈列馆等处。 书阁为木构的二层硬山顶建筑,通高8.5米。底层面阔、进深各六间,前后有廊。二层除楼梯间外为一大通间,以书橱间隔。

  此外,还在楼前凿“天一池”通月湖,既可美化环境,又可蓄水以防火。天一阁的建筑布局后来为其他藏书楼所效仿。

  宁波天一阁的导游词 2

  天一阁博物馆位于宁波市内的月湖西岸,这里坐落着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私人藏书楼。它是明朝嘉靖年间(1561-1566年)卸任官员范钦所建的藏书处,楼中摆放着古籍与书案,处处弥漫着厚重的书香气息。

  博物馆其实是座江南园林,园区内的东园和南园错落有致地分布着假山、池塘、亭台等景致,走在古朴的砖木长廊内,感受清幽的环境。园内建有明州碑林,数百通石碑记载了古代官方的教育史。还有书画馆,时常会展出天一阁所藏历代书画精品和名人雅士的书画佳作。

  园区内另有天一阁建成之前的藏书处“东明草堂”、展示宁波民居建筑特色的“秦氏支祠”、以及范氏故居等建筑。而在麻将陈列馆中则可看到形形色色的麻将牌,让你了解到麻将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宁波天一阁的导游词 3

  雄踞大门两侧是一对清代石狮。这些木结构的大门,是清道光年间造的。“南国书城”这四个字由著名国画大师潘天寿所书,而“古阁藏英”则是由大书法家沙孟海亲题。现在所看到的大门两旁对联是钟鼎文,读作“天一遗形源长垂远,南雷深意藏久尤难”,对联说明了天一阁藏书楼历史悠久和清初著名思想家黄宗羲登上天一阁藏书楼以后的感叹心情。黄宗羲号南雷,他曾赏叹“读书难,藏书尤难。藏之久而不散,则难之难矣”。

  进入天一阁,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照壁上气势宏大的“溪山逸马图”,当年柬埔寨国家元首诺罗敦·***亲王曾在这里拍照留念。这幅八骏图是“堆塑”,它的作者是已故民间老艺人胡善成。天一阁的堆塑,绝大部分是他的作品。参观完这块照壁后,从右边的直门“春随人意”中进去(左面是1980年新建的书库和阅览室)。可以看见天一阁的又一块照壁,大家知道它叫什么吗?它统称为“麒麟”。但细分下来,这是一个龙角、牛嘴的“獬豸”,是正义的象征。

  天一阁藏书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了,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幢藏书楼就是几经修缮后保存下来的天一阁遗址,它是晚清时期的建筑遗物。天一阁的主人名叫范钦,字尧卿,号东明。明嘉靖十一年(范钦27岁时)进士,做过湖广隋州知府、江西袁州知府、广西参政、福建按察使、云南右布正使以及陕西、河南等省的地方官。后来又巡抚南赣汀漳诸郡,宦迹遍布半个中国,直至官升兵部侍郎。范钦生性耿直,不畏权贵,曾顶撞过权倾朝野的武定侯郭勋,因此蒙受冤狱。后在袁州知府任内,因秉公执法又得罪了权臣严世藩,为了避祸,辞官还乡。回到宁波后,就建造了藏书楼。范钦爱书成癖,在做地方官时,每到一处总是留心搜集当地的公私刻本,对无法买到的书就雇人抄录。经史百家之书,他兼收兼蓄,不厚古薄今,比较重视当代著作和文献的收藏。在他的藏书中,明代地方志、政书实录、明人诗文集及历代科试士录,占了很大的比重。此外,还汇集了许多有价值的碑贴,其中著名的是北宋拓本。

  范钦的藏书楼原名叫“东明草堂”,楼前开凿一池与月湖沟通,蓄水备用。当时宁波有许多藏书楼,但先后遭受兵火破坏,范钦想,兵灾无法避免,火灾可以防止。为了防止火灾,范钦费尽苦心,查阅了许多书本,最后在《易经》中看到有“天一生水,地六成之”这句话而受到启发,便取其以水制火之意,将藏书楼改名“天一阁”。藏书楼上为一大通间,楼下六间,象征:“天一地六”。范钦不但将藏书楼改了名,还规定抽烟喝酒后切忌登楼,不准擅领亲朋好友开门入阁及留宿阁内,更不准擅自将藏书借出外房及他姓者,凡违者处以不能参加祭祀祖宗的大典的惩罚。天一阁的主人连取名时都考虑到了防火的重要,可见其用心良苦。

  范钦一直活到80岁。临终时把大儿子大冲和二媳妇(次子大潜已故)叫到榻前,他把遗产分成两份,一是白银万两,二是全部藏书。大冲体察老父心情,决定“代不分手,书不出阁”。范钦的后代对天一阁藏书的保护制订了许多严格的禁约。据记载嘉庆年间,宁波知府邱铁卿的内侄女钱绣云是一个酷爱读书的聪明才女,为求得登阁读书的机会,托邱太守为媒与范氏后裔范邦柱秀才结为夫妻,婚后的绣云满怀希望,以为这下可以如愿以偿了,但万万没想到,已成了范家媳妇的她还是不能登楼看书,因为族规不准妇女登阁,竟使之郁郁含恨而终,遗命夫君将她葬于阁边,愿以芳魂与书作伴,了却她另一种“青灯黄卷”的夙愿……这一悲剧足以说明禁约的严格。

  原来藏书楼四周都是花园,以防附*一旦发生火灾不会遭受其害。到了清初时,范钦的曾孙范文光请来名匠垒起玲珑假山“九狮一象”、“福禄寿”等。由名匠大师堆砌造就的玲珑剔透、形象逼真的假山中有许多动物,大家不妨数一数共有几只?

  主人为了保护藏书楼而制定了极为森严的规定,同时作为一份私人财富,藏书楼也是外人不可染指的。然而世代规约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第一个破例登上天一阁藏书楼的外姓族人是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黄宗羲。清代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黄宗羲由于他的道德、文章、学识、气节在当时普遍受到人们的敬佩。在范氏族中曾做过嘉兴府学训导的范友仲帮助下,很快取得了范氏各房的同意,登上了天一阁。原来范钦后代为防止藏书失散,还议定藏书由子孙共同管理,阁门和书橱钥匙分房掌管,非各房齐集,任何人不得擅开。黄宗羲不仅阅读了天一阁的全部藏书,还为天一阁藏书整理编目作出了贡献。

  天一阁是一座古代藏书楼,各类藏书丰富齐全。而藏书楼历经430多年,饱经了岁月的风风雨雨,其本身就是一部史书。天一阁原有藏书七万卷,在历史上饱经了沧桑。首次浩劫是在清朝乾隆年间,当时乾隆决定编写《四库全书》,为此下旨各省加意采访遗书进呈备用,乾隆还颇知属下的弊端,再三警告经手者不准扣留私索地方藏书者进呈的书籍,凡是进呈的书抄录后务必认真发还,然而范钦第八世孙范懋柱进呈的638种珍贵的古籍真正得到归还的寥寥无几,侵吞这些书籍的正是过手的翰林学士地方官员。这次进呈对于修《四库全书》来说是巨大的贡献,因为这600多种都是稀有的藏本,其中被收录在《四库全书》中的有96种,列入存目的有377种,居于全国各家藏书之冠。乾隆对于范氏进呈的藏书之功倒是念念不忘,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4年)六月特颁旨嘉奖天一阁武英殿铜活字印本《古今图书集成》一部,计一万卷。后又赐给《*定回部得胜图》、《*定金川图》各一套。《古今图书集成》今在天一阁内还保存8300多卷。《*定图》的16幅画的'作者为意大利籍的画家郎世宁,每幅画上都有乾隆题诗,并盖有御印,此图至今仍完好地保存在天一阁中。

  宁波天一阁的导游词 4

  讲解1、 天一阁概况,西大门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要去参观的这个景点就是在全内外都非常有名的藏书楼,天一阁了。天一阁是国内现在最古老的藏书楼之一。历史非常悠久,至今已经有四百四十多年的历史了。它是一家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也一家国家4A级的风景名胜区,向来都有南国书城的美誉,是目前亚洲现存历史最悠久,最古老的私人藏书楼。那么为何要取名为天一阁呢?那是因为天一阁的主人范钦在古书中看到了天一生水,地六成之这句话。而书最怕火,为了让自己的藏书楼有个好的将来,于是就取名为了天一阁。但是现在的天一阁已经不在是原来的几间小房子了,它由三个部分组成,一个是藏书文化区,主要是收藏古籍为主的,一个是园林休闲区,主要以园林,假山等为主,还有一个就是陈列展览区了,主要陈列以前留下来的一些砖块,书籍、书法绘画及地方志等。规模非常的宏大。

  好了,现在我们来到的这个地方就天一阁的西大门了。我们先来看一下门外的这对石狮,任何动物呢都有雌雄之分,脚下踩球的这个是雄狮,而脚下踩下小狮子的这个就是雌狮了。

  我们再往前看,这个西大门呢是清代的木结构建筑,请大家抬头,在上面我们还可以看到南国书城四个字,这四个字呢看起来非常的苍劲有力,这四个字是谁写的呢?它是由著名的国画大师潘天寿先生写的。那么下面的柱子上呢还有两幅对联,大家可能不知道上面写了什么东西,其实这些字呢是钟鼎文,读作天一遗形源长垂远,南雷深意藏久尤难。这幅对联是由顾庭龙写的。天一阁在以前的时候有许多深严的族规,其中有一个族规就是规定外姓人不能上楼看书,但是再严的族规总有破例的时候,第一个登上天一阁看书的是谁呢?就是黄宗羲了,我们可以来看一下这边,这边有黄宗羲的图像,黄宗羲号南雷,他登上天一阁后发出了这样的感慨,读书难,藏书尤难,藏之久而不散,则难之难矣。好了,看完了这里我们再来看下后面这幅对联,我们可以看书这幅对联的字也是写的非常好的。这幅对联呢是由著名的文学家郭沫若先生写的。上联是:好事流芳千古,下联是:良书播惠九洲。郭沫若先生曾经在天一阁访问了两天。同时对天一阁作出了很高的评价。好了,下面呢就请大家跟我到里面去参观一下。

  讲解2、前庭,东明草堂

  各位游客,现在请大家跟我到里面看一下。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位人物呢就是天一阁的主人范钦了。范钦生于1506年死于1585年,享年79岁,他是我们宁波人,曾经在朝为官,27岁的时候就中了进士。我们都知道以前的官呢分为武官和文官,那么在这里首先请大家猜一下,范钦到底是个文官还是武官呢?相信很多人都会猜是文官,因为他非常喜欢读书而且在这里造了藏书楼,其实范钦呢是武官,他的官隙遍步了*半个中国。而且最高的一次当上了兵部右侍郎,相当于现在的***副部长。范钦生性非常梗直,所以在当官的时候经常会得罪一些人。其中有一次得罪了皇亲国戚武定候郭勋,于是郭勋就在皇帝面前参他,结果范钦就受了庭杖之责并且被污陷下狱。还有一次得罪了当朝宰相严嵩的儿子严世潘,严世潘本来要他父亲在皇帝面前参他,可是严嵩却告诉他儿子说范钦是个连武定候郭勋都不怕的人,如果我们再参他那不是让他出了名了,所以这件事就作罢了。后来范钦见朝庭里严嵩父子俩当道,朝政日费,觉得国家无望,于是就辞官回乡到这里建了这个藏书楼。好了范钦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下后面,这里呢有一块照壁叫做溪山逸马图。我们可以看到上面有八匹骏马在溪边媳戏,非常的生龙活虎。这块溪山逸马图呢是已故的民间老艺人胡善成先生的力作。我们可以用手去摸一下,猜一下它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其实呢它是用我们海边的礁石磨成粉再加入粘合剂和墨汁堆塑而成的。整个照壁看起来非常栩栩如生,所以当年***亲王来我们宁波的时候就指名要在溪山逸马图前留影,说是要把这么好的佳作也带到他们的国家让他们的国人看看。好了,看完了下面的马我们再来看一下照壁的上面,在照壁的上面我们还可以看到有一些小人物,这些小人物是谁呢?其实他们是三国演义里面的人物,好了,看完了这里再请大家跟我从这里的月洞门进去,去参观一下东明草堂。在月洞门上呢我们可以看到春随人意四个字,这四个字是由陈从周先生写的。好了现在我们先来看一下前面的这块照壁。在照壁上呢我们可以看到一只非常奇怪的动物,在这里呢还是要请大家猜一下这个动物叫什么呢?很多人肯定会猜是麒麟,其实不是,这个动物呢叫做獬豸,是一只有龙角,牛嘴,狮身,鹰爪,马尾的动物。同时它是一种生性非常梗直的动物,是正义的像征,据说每当人们吵架的时候它总会出来顶那个坏人,所以在古代的朝堂后面总会挂着獬豸的图案,而且在以前执法官的官服前面也有獬豸图案,而且他们所带的帽子也叫作獬豸帽。而现在呢我们在一个地方的门口也可以看到獬豸,大家猜一下是在哪里呢?就是在人民法院的门口了,如果有机会的话大家可以去留意一下。好了,看完了獬豸呢请大家回过头来,我们再来看一下后面的这些房子,这里呢就是东明草堂了,又称一吾庐,是天一阁建成前范钦的藏书楼。那么为何要叫作东明草堂呢,因为东明是范钦的号,这里是范钦的地方所以就叫东明草堂,好了东明草堂我们就参观到这里,现在请大家跟我去下一站参观一下范氏故居。

  讲解3、范氏故居(展厅)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来到的这个地方就是范氏故居了,范氏故居原来是范钦的后人住的地方。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司马第三个字,司马是范钦曾经当过的一个官。我们再来看下这里,这里呢有堵非常高的墙,是用来防火的,所以也叫做防火墙。在防火墙的两边一边是范氏故居一边是藏书楼,范钦把生活区与藏书区隔开来,那是为了更好的保护藏书,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范钦的用心良苦。现在请大家跟我进去看一下,我们可以看到这里挂了一副图画,上面的人物就是范钦了,在图像的旁边放了他当时所穿官服的复制品,在官服上我们可以看到前面缝了只兽类,这呢也说明范钦是个武官,因为文官衣服前是缝禽类的。下面请大家跟我到这边看一下,这个是范家的系氏表,旁边挂着的都是对天一阁作出过重要贡献的人,如范光文,范大冲等等。范钦总共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叫范大潜,而小儿子就叫范大冲。范钦一直活到80岁。临终的时候把大儿子大冲和二媳妇叫到床前,他把遗产分成了两份,一是白银万两,二是全部藏书。而范大冲体察老父亲的心情,决定“代不分手,书不出阁”。于是就继承了全部藏书,而范大潜的媳妇就拿走了白银万两。范光文呢对天一阁也做出重要的贡献,天一池里面的九狮一象假山就是他建造起来的。除了这些以外呢范钦的后代对天一阁藏书的保护也制订了许多严格的禁约,下面就请大家跟我到另一边看一下。在这里呢我们可以看到挂了许多牌子,这些就是天一阁的禁约了,有烟酒切忌登楼,女不上楼,书不出阁,外姓人不准上楼看书等等,这里我们看到的这些禁忌牌当时就是挂在藏书楼楼上的。好了下面再请大家跟我往这边走,去参观一下下一个陈列室。现在我们看到的这里其实就是范钦藏书楼的一个缩影了,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宝书楼三个字,这三字是由原来明朝的郡守王原相写的。在这里存放的书籍都是范家保存下来的登科录和地方志,大家可以看一下。在书橱里面呢我们还可以看到一个小布袋,面放的呢其实是用来防虫的芸草。(好了,下面请大家跟我从这边出去。)

  讲解4,藏书楼

  各位游客,现在请大家跟我往这边走,我们去参观一下天一阁最重要的地方宝书楼,好了我们从这边进去,现在我们看到的这里就是天一阁藏书楼宝书楼了,宝书楼是清代留下来的木结构古建筑,我们所说的天一阁有四百四十多年的.历史指的就是这里了。我们可以看到这里一座两层的木结构建筑,在天一阁的楼上呢它只有一个通间,而楼下却有六间。为何会这样呢这和天阁名称的由来有关,请大家抬头在上面的扁额上我们可以看到写了天一阁三个字,也就是这个房子的名称了,当时范钦认为书最怕火,为了防火,于是费尽了苦心,查阅了许多书本,最后在《易经》中看到有“天一生水,地六成之”这句话因此受到启发,所以就取其以水克火之意,把藏书楼改名为了“天一阁”,同时楼上取天一之数而楼下取地六之数,也是为了防火。现在请大家抬头来看下这里的天花板,上面呢有许多图案,这些图案上画的是一些水纹和水兽,也是象征着以水克水,我们再来看一下屋子里面,中间的这个人就是范钦了,这里呢还挂了一些以前的照片,照片上有一些房子,其实这都是各个地方的一些藏书楼,有北京的,杭州的等等,但是我们仔细看的话会发现,这些藏书楼的建筑结构都和天一阁一样。那是乾隆为了表扬天一阁在修四库全书的时候做出的贡献,于是就下令收藏四库全书的藏书楼都要仿造天一阁的样子建造。下面请大家跟我出来我们再来看一下外面的这个水池,这个水池呢叫做天一池,是当时范钦建造用来防火的,同时天一池里面的水呢是和西边的月湖相通的。我们可以看到里面有一些假山,这些假山呢是由范钦的曾孙范光文建造的,叫做九狮一象。大家不仿来找找看,看一下哪几只是狮子,哪只是大象。或是看一下自己能不能找出九只狮子。其实这里除了九狮一象外,还有另外一个景色就是福禄寿三星高照了,可惜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景色现在已经看不太清楚了。下面请大家沿着我手指的方向看去,看一下那块石头像什么?对了像一个人,那么这个人是谁呢,其实呢她叫钱秀云。据记载以前宁波有个知府叫邱铁卿,他有一个内侄女叫钱绣云,钱秀云是一个非常喜欢读书的才女,为了上天一阁看书,就托邱太守为媒嫁给了范家的后人范邦柱秀才,结婚后钱秀云非常高兴以为这下可以如愿以偿上天一阁看书了,可是范邦柱却告诉她说天一阁有女不上楼,书不出阁的规定,钱秀云听了后非常失望最后就郁郁含恨而终了,据说后来就变成了这块石头日夜守护着天一阁。从这件事情上呢我们也可以看出天一阁的禁约确实是非常严格的。好了看完了藏书楼请大家跟我从这边走,我们再去其它地方参观一下。

  讲解5、尊经阁,明州碑林、千晋斋

  各位游客,下面请大家跟我往这边走,我们去参观一下,尊经阁,明州碑林和千晋斋。好了,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个三层歇山顶的建筑就是尊经阁了,尊经阁里主要收藏的一些皇帝御赐的书籍,十三经以及儒家等等,而现在看到的这尊经阁是在1935年的时候从别处移建过来的。现在我们再看下这边,这边有很多石碑,这里也有一个名称叫做明州碑林。明州碑林和尊经阁一样也是从别处移建过来的。那是在1933年的时候天一阁受到台风袭击严重受损,而天一阁的后人又没能力重修,所以在宁波地方人士的帮助下,建立了天一阁重修委员会,经历了三年,从别的地方移来了很多建筑,这才建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天一阁。而原来的天一阁却只有东明草堂,范氏故居和宝书楼三部分组成。好了我们再来仔细看一下明州碑林,现在呢这里总共有173块石碑,那么为何要叫做明州碑林?这些石碑又是从哪里来的呢?这些石碑呢是在原来宁波拆城筑路的时候出土的,因为宁波在古代的时候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作明州,而这些石碑是在明州出土的所以就叫做明州碑林了。在石碑上我们可以看到有许多密密麻麻的字,但是仔细看这些字又都写的非常工整,所以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当时工匠们在刻这些石碑的时候是花费了多少心血和汗水。当年随着石碑的出土呢,还出土了许多砖块,那些砖块呢现在被陈列在天一阁的千晋斋里面,下请大家跟我去看一下。

  好了,现在我们来到的这时就是千晋斋了,我们可以看一下上面的这块匾额,千表示数量,晋表示时间,现在请大家跟我到里面去看一下,这里呢就是千晋斋的第一展厅,里面放的就是宁波拆城筑路的时候出土的一些汉晋以来的古砖,那么这里的砖呢原来都是北京大学里的马廉教授赠送给天一阁的,当时有一千块左右,但是后来在“”的时候很多东西都被毁掉了,而这里的砖块也只剩下了现在的五百块左右了。现在呢大家可以自由的参观一下。

  看完了第一展厅,现在请大家跟我去第二个展厅里看一下,这里放的是一些藏书家捐献给天一阁的部分书籍,天一阁原来有藏书7万余卷但是经过了多次浩劫之后就只剩下1。3万余卷了,后来有许多私人藏书家纷纷把自己的藏书捐给了天一阁,所以到目前为止呢天一阁里面的藏书已经有30多万卷了。

  好,我们再去看一下最后一个展厅,这里呢写的都是历代登上过天一阁的著名学者的事迹介绍。我们都知道天一阁的族规非常严,其中有一条规定外姓人不能上楼看书。但是族规虽严总有破例的时候。第一个登上天一阁看书的是黄宗羲。当时黄宗羲由于他的道德、学识和气节非常受到人们的敬佩。后来在范友仲的帮助下,很快取得了范氏各房的同意,登上了天一阁。黄宗羲在天一阁看了一天的书后发出了这样的感慨,读书难,藏书尤难,藏之久而不散,则难之难矣。同时也为天一阁的藏书编写了目录,同时从他之后呢又有很多外姓人登上了天一阁看书。好了,下面请大家跟我往这边走。

  讲解6、东园(明池,百鹅亭),凝晖堂

  各位游客,现在请大家跟我往这边走,经过月洞门呢我们可以看到前面有一片很大的园林,这里就是天一阁的东园了。在旁边我们可以看到有许多山水树林,环境非常的好。可以看出这个园林呢是典型的江南园林。在这里我们还可以看到有一些亭子,铁牛,石老虎等等这些呢都是从别的地方移建过来的。我们再来看下这边,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个水池叫做明池,那么为何这里要叫做东园和明池呢。因为东明是范钦的号。人们为了纪念他把这叫做东园和明池。

  好了现在我们再来看下这里,这里呢有个非常漂亮的亭子,如果我们仔细看的话会发现亭子是榫卯结构的,顶部都可以拆卸下来,所以当时就是把它们全部拆下来才移到这里来的,可惜在当时搬过来的时候有的地方还是有点损坏了。但是介意大家不要在这拍照,因为它原来是一个祭祀用的亭子叫做百鹅亭,为何叫做百鹅亭呢,那是因为以前的时候祭祀祖宗要杀一百只鹅,所以叫做百鹅亭。

  现在我们再到前面的凝辉堂里去看一下。里面收藏了许多有名的石刻。我们先来看一下这块,这块就是天一阁的镇宅之宝神龙本兰亭集序了,他是唐代神龙年间遗留下来的。在旁边呢还有许多有名的石刻,如有江南四大才子之一文徵明的文章,还有薛氏父子的千字文等等。这些石刻呢都是拓本,什么是拓本呢就是为了更好的保存一些有名的文章,而它们贴在石头上然后按照上面的字一一刻下来。而这里所收藏的石刻也都是按照那样的方法刻成的。下面请大家自由参观一下。

  讲解7、麻将馆

  各位游客,现在请大家跟我往这边走,我们去参观一下麻将馆。这里呢就是麻将馆了,麻将呢最早起源于古代的叶子戏,后来由宁波人陈鱼门整合发明了新的种类麻将,麻将呢原来叫做麻雀,但是按照我们宁波方言来读叫做“麻将”,所以就叫麻将了,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宁波是麻将的发源地。我们都知道宁波是个沿海城市,所以在麻将牌里面很多牌都是与海有关的。如筒子,象征着船上装食物用的木桶,索子象征着船上面的绳子和鱼网。再比如说东南西北中发白。东南西北是象征着船对风的敏感,中象征着船上面的围杆,发是指渔民们对财富的渴望,都希望出船后能满载而归,而白呢就是指船出海后碰到大风浪颗粒无收的回来白白出去了一趟。这边呢还有块陈鱼门的简介,大家可以看一下。现在请大家跟到对面的这个陈列馆里去看一下。我们可以看到这里呢有许多麻将,其实如果你仔细看的话你会发现每一副麻将都是不同的。因为它们都是从世界各地不同的国家里收集过来的。好了,下面请大家跟我出来,我们再来看一下这里的三缺一,中间这位人物就是陈鱼门了,而旁边的两位一位是美国人,一位是日本人,这里呢还有个空位,大家可以去坐一下和陈鱼门合下影也可以去摸一下牌,说不定回去之后打起麻将来就会非常的顺手了。这家麻将馆呢是全国唯一家以麻将为主题的陈列馆,这里收藏了世界各地各种各样的麻将牌。现在请大家看下整个院子,我们可以发现整个院子里的地板,墙壁,也都是用麻将牌镶嵌而成的。好了最后我们再来看下这里,这里有两根柱子上面写了一幅对联,叫做:世事沉浮中发白,人情冷暖马牛风,筒来索去犹半日,黎横月落不曾知。这副对联呢形象的描写了打麻将时人们的心态。

  讲解8、花轿厅,秦氏支祠,南园

  各位游客,现在请大家跟我去参观一下花轿厅、秦氏支祠和南园。在这里呢我们可以看到一个非常漂亮,非常富丽堂皇的花轿,这个轿子呢叫做万工轿,它是我们宁波花轿的典型代表,那么为何要叫做万工轿呢?据说造这么一个轿子,当时要花一万个左右的工人来做,所以就取名为了万工轿。好了,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下秦氏支祠。我们先来留意下秦氏支祠的支字,按理说呢应该是之乎者也的之,那么为何变成分支的支了呢,那是因为这里的主人叫做秦君安,他是秦家第三房所生的儿子,所以在秦家没有什么地位,当时他要在这建个祠堂,秦家人不同意,所以他建的祠堂就取名为了从秦家分支出来的祠堂——秦氏支祠了。在这里呢我们还可以看到有一个非常富丽堂皇的戏台,由于这个戏台是祠堂里的戏台,所以戏台前面是过世的祖宗们看戏的地方,中间不能站人,而人们看戏一般是站在两侧的。在这里呢我们可以看到秦氏支祠非常的富丽堂皇,我们可以猜一下当时建造的时候花了多少钱?当年秦君安建造这个祠堂的时候花了20多万银元,那么大家可以想一下,相当于现在的人民币多少呢?有1780多万。当时这里呢在外面都涂了一层铂金,非常的昂贵,但是后来在“”的时候很多都被毁掉了,所以现在外面都是用朱金木漆漆上去的。好了,这里呢我们主要来留意一下戏台的这个顶,这个顶呢叫做鸡龙顶,因为它的形状像我们宁波当地关鸡用的鸡笼子。这个顶呢有两个作用,一个是扩音的作用,因为在以前的时候没有麦克锋,所以上面的人唱戏就靠个顶来扩大音量,效果也是非常不错的。第二个是扩大空间的作用,我们都知道,古代戏分为文戏和武戏,武戏就得在上面翻跟斗,如果上面的顶是*的话就很容易碰到,所以就造成了这样,起到了一个扩大空间的作用。那么看完了这里呢我们再到后面看一下,这里呢也是秦氏支祠的一部分,但是现在被改成了中国现存藏书楼陈列馆,大家可以进去参观一下。

  好了,现在我们再来参观一下天一阁的最后一站南园,在南边呢我们可以看到有一些建筑,那里呢是抱经厅,在中间呢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水池,水池里还有假山,天一阁水池里的假山呢基本上都是用海边的礁石堆砌而成的,而这里呢却是用太湖石堆砌而成的,所以这也是南园里比较特殊的一个地方。在水池的北面还有一个建筑,请大家跟我去参观一下,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个建筑呢叫做水北阁,因为在水池的北面所以而得名,但是现在呢已经改建成了中国现存地方志陈列馆了。在天一阁藏书里呢有两种书非常有名,一种是登科录,就是历代KAO生们的资料。另一种就是地方志了,地方志又称志书,是记录各个地方风土民情,*俗礼仪,饮食特产等的一种书。所以如果你要到哪去旅游想了解一下当地的情况以及当地人的风俗人情的话,去找一下那个地方的地方志看一下就会知道了。那么这里呢现在正是存放着各个地方的地方志,很多地方的地方志在这里都能够找到,比如说上海,海南,云南等,到目前为止呢这里已经收藏了6730多册了。大家可以自由的参观一下。

  好了,天一阁呢我们就全部参观完了, 下面呢请大家跟我往这边出去。

  宁波天一阁的导游词 5

  游客朋友们,大家好!俗话说的好:“到宁波不到天一阁,等于没有到过宁波。”欢迎大家来到我国现存历史最早的私家藏书楼――天一阁。非常高兴能成为大家本次的导游。宁波藏书文化是浙东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底蕴深厚的浙东人文培育和促进了宁波藏书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我们的天一阁博物馆是以藏书文化为特色,融社会历史、艺术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它位于宁波城西月湖之滨,占地2.6万*方米。建于明嘉靖四十年至四十五年(公元1561—1566年)之间,是明代兵部省侍郎范钦的藏书之处。

  天一阁是一个饱经风雨的老人,440多年来经受了人间的沧桑,成为亚洲现存历史最悠久、最古老的私人藏书楼,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三个家族图书馆之一。古朴的建筑,幽雅的园林,恬静的环境,真是令人神往。然而过去的天一阁只是一个普通的私家藏书楼,历经几代的沧桑,如今的天一阁却是宁波一颗闪亮的“明珠”,它集藏书、文物、旅游于一体。天一阁就象一个小型的图书馆,所有的书籍都是主人自己喜欢并精心收藏,每个书柜就是一段历史。书籍的排列显得很有条理,按书籍的目录,你可以查找你所需要的图书,颇有现代目录检索的味道。历代的文人墨客到了宁波,没有不到天一阁一饱眼福的。但是几百年来,能真正登上天一阁的也只有寥寥十余人。现在的天一阁向社会开放,让更多的专家学者一饱眼福,也使楼阁中的珍贵藏书“古为今用”。1982年2月23日,天一阁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成为宁波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宁波人最引以自豪的一个文明星座。

  西大门

  现在我们到的是天一阁的西大门了。宽大的奔马墙面石雕是天一阁欢迎各位朋友最好礼物,整个天一阁的风格从进门开始就定下了它的古朴基调。大家先看大门两侧,它是一对清代石狮。这木结构大门也是清代的构筑,门厅外侧有一匾额,上面写者“南国书城”这四个大字,这是由著名国画大师潘天寿先生于1962年所书。大门两侧还有一幅对联,不知各位能不能把这副对联读一下?......还是让我告诉大家吧!这是继甲骨文之后的另一种文字――钟鼎文,读作“天一遗行源长垂远,南雷深意藏久尤难”,是著名书法家顾廷龙先生所写。上联说的是天一阁藏书楼悠久的历史,下联讲的是第一个外姓族人、清初思想家黄宗羲登上藏书楼以后的感慨心情。他当时感慨道:“读书难藏书尤难,藏之久而不散,则难之难矣。”

  各位团友,现在请跟随我进入天一阁。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一个人物塑像,他就是这家藏书楼的主人――范钦。范钦,字尧卿,又字安卿,号东明,宁波鄞州人。他出生于一个没有什么财富和政治背景的家庭,完全是靠自己的刻苦努力,勤奋学*。在明嘉靖十一年(1532)中进士,之后就在各地为官,三九年(1561)升任兵部右侍郎,相当于现在的***副部长,在同年十月,辞官回乡。他为官二十八年中,足迹他边了当时的大半个中国。范钦从小就非常喜欢读书,做官后,到处留意购书,一地留心收集,广泛购抄,罗致海内奇书,尤其注意收集当时各地出版的地方志和明代科举文献,因此,在他的藏书中明代地方志、政书、实录、诗文集也就特别多。范钦不仅竭尽全力收藏书籍,而且勤于研读校勘,手自题笺,精细详审。他刻书、论书则是有清鉴而无妄作,最终聚藏高质量的书籍达七万卷。在范钦后面有一幅堆塑――溪山逸马图。这幅堆塑作品是已故民间老艺人胡善成堆塑的力作。馆内还有其它很多的作品。

  大家看八匹骏马在溪边扬鬃踢蹄,甩尾扭头,嬉戏嘶鸣,其形其姿,栩栩如生。画面造型粗看时比例失调,其实是充分运用了中国传统绘画技巧,突出了画面重点。我们从右边的洞门“春随人意”中进去,大家会发现在照壁上有似麒麟的怪兽,有一个龙角,一张牛嘴,它叫“獬豸”。它可是古代传说中的异兽,据说它能辨是非曲直,见人争斗就用角去顶坏人,是正义的象征。

  东明草堂

  在天一阁建成之前这里就是范钦的藏书处了。因为创始人范钦的号是东明,故题其书室为“东明草堂”,又称“一吾庐”,现东明草堂于1980年重建,作为会客厅,也是重要领导休息的地方。

  范氏故居

  范钦宅第的东厅,是其后代原来居住生活的地方。现建筑为清道光九年重建。范氏故居处于高墙环绕的天一阁藏书楼之外,作到了生活区与藏书区相互隔离,这是范钦为保护藏书精心安排的。请大家注意了:在这道小黑门和门上“禁止烟火”几个字,千万不要带火入内。“历年二百书无恙,天下储xx此家”。天一阁能历经440多年保存完好,这与范钦生前作了周密安排,定下严格的规矩是分不开的。范钦一直活到80岁,临终是把大儿子大冲和二媳妇(次子大潜已故)叫到榻前。他把遗产分成了两份,一是白银万两,还有一份则是全部藏书。结果,大儿子大冲体察老父心情,继承了藏书,被后人传为佳话。此后,天一阁所藏的书籍不再作为财产分配,而归家族共同所有。

  “代不分书,书不出阁”,要看书必须各房子孙云集,方能开锁入阁。范钦的后代对天一阁藏书的保护制定了许多严格的禁约,至今,天一阁里仍保存着禁牌:禁牌一烟酒切忌登楼。禁牌二子孙无故开门入阁者罚不与祭三次,私领亲友入阁及擅开书橱者罚不与祭一年,擅藏书借出外房及他姓者罚不与祭三年、因而典押事故者除追惩外永行摒逐不得与祭。这种互相监督互相制约的做法,也不为是防止藏书流失的一个好方法。

  据传,清嘉庆年间,宁波知府邱铁卿的内侄女钱绣云是一个酷爱读书的才女。她听说范氏家族有很多珍贵的藏书,为求登楼看书,就托邱太守为媒,与范氏后裔范邦柱秀才结为夫妻。婚后的绣云满怀希望,以为这下可以如愿以尝了,不料族规不准妇女登阁,竟使之郁郁含恨而终。凡是都有变通,更何况登阁看书呢!第一位破格登楼看书的是清初黄宗羲。黄宗羲的人格,气节,学问在当时受到各界的钦佩。他于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在范氏族人的帮助下出乎意料的得到了各房的同意登阁阅览。六年之后,着《天一阁藏**》,还为天一阁藏书整理编目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大家看这就是书橱,“前后有门,两面书橱,取其透风”。房屋、书橱的通风,是一个创新。而保护古籍最令人瞩目之处,当推芸香避蠹、英石吸潮。不只大家有没有闻到一股香味?这就是芸香草,是古人通常采用的一种书籍防虫药物。范钦在藏书中较好地运用了这一技术,但所用之草有独创性,是产于广西的一种灵香草。而“橱下各置英石一块,以收潮湿”,这更是范钦独创,还没见有其他藏书楼运用此方法。

  范钦取“天一生水”之说,以水制火之义,建筑书楼。他认为书最怕火,而水则能克火。楼上一大间,楼下成六间,并名为天一阁,且在阁前凿池蓄水以防火。不知大家发现没有这柱子也是黑!在五行五色中,黑就是水,水就是黑。清康熙四年(1665),范钦曾孙范光文又在阁前叠山理水,建筑园林。园林以“福、禄、寿”作总体造型,用山石堆成九狮一象,这九狮一象在哪呢?各位不妨到处找找!看还有美女照镜子呢,这个美女就是钱绣云了。风物清丽,格调高雅,别具江南庭院式园林特色。

  天一阁在漫漫历史长途中先后经历了许多次浩劫。虽说乾隆年间的进呈对于修《四库全书》来说是贡献巨大,进呈的638种珍贵的古籍真正得到归还的寥寥无几。乾隆虽再三警告经手者不准扣留和索要地方藏书者进呈的书籍,凡进呈的书抄录后务必认真发还,但侵吞这些书籍的正是过手的翰林学士和地方官员,这对天一阁藏书是一次较大的打击。

  清道光,十年(1840年)英军侵占宁波,闯进天一阁,掠取舆地方数十种。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太*军进驻宁波前后,当地的小偷乘混乱之际拆毁阁后墙垣潜运藏书,论斤贱卖给奉化造纸商人,还雇佣窃贼薛继渭潜入阁内,早上在梁上睡觉以枣充饥,晚上就偷书,这样他窃去藏书1000多部,后来商务印书馆搜集了数百种,放在东方图书馆涵芬楼内。上海“一·二八”事变以后,不幸涵芬楼遭到日本轰炸而被毁,这批散出的文献也就被毁。经过数次浩劫,加上零星的散失,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除清代新增的《古今图书集成》外,只剩下1.3万多卷,仅及原藏书的1/5左右,而不少还遭受虫蛀霉烂,成了断编残简。

  民国二十二年到二十四年(1933—1935),天一阁被台风吹倒东墙,藏书危在旦夕,范氏族人已无力维修这座文化宝库。宁波地方人士组成重修天一阁委员会,筹款维修天一阁,并将原在府学内的尊经阁连同当地保存下来的历代碑石移建到天一阁后院,建立了“明州碑林”。以后范氏后裔和地方人士组成“天一阁管理委员会”,开始了天一阁的公共管理。

  尊经阁

  中国历代尊崇经学,各省、郡、县学中均建有尊经阁,用以珍藏经籍。此阁原在宁波府学内,系光绪年间重建的二层三檐歇山顶建筑。1935年宁波地方人士筹款维修天一阁时移建于此。

  明州碑林

  共计有碑石173方,其中*90仿是1935年从宁波府学、县学等处迁来。碑林中保存了自元世祖至元二十九年(1292)至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先后16次重修府学的碑记。还有格言、箴言、学田、学山、进士题名等碑,反映了学校教育的内容、经费来源和人才培养情况。

  一九三三年九月,天一阁遭台风袭击,东垣倾圮,宁波地方人士发起募捐,成立重修天一阁委员会。维修工程历时三年告成,其间,移建宁波府学尊经阁于天一阁后园,又搜集碑碣八十余方,罗列尊经阁之北,署称《明州碑林》。把出土的或被废置的古代碑碣集中起来建成碑林,这是保护文物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

  宁波古称明州,人文荟萃,碑碣不少。一九二八年拆除城垣,出土宋元碑石多种,有宋《楼公告记》、《耕织图诗》、《能仁院新佛殿记》、元《庆元绍兴等处海运达鲁花赤千户所记》、《唐刺史吴侯庙碑》、《张循王庙碑》、《移建海道都漕运万户府记》等残碑。自宁波府学改建公共体育场,旧存碑碣倾覆土中,雨淋日炙,剥蚀严重。上述碑石后来都移到明州碑林,才得到保护。

  千晋斋

  1927—1931年间,宁波拆毁城墙,改建马路。在拆城过程中,出土了大量汉晋以来的古砖。北大教授马廉等人纷纷拣选具有历史艺术价值的古砖加以珍藏和研究。马廉教授藏有晋砖千余枚,颜其藏室曰“千晋斋”。后捐赠天一阁,特辟一室陈列,仍然用这个名字。目前尚存五百余枚。

  东园

  位于天一阁东南,占地约6000*方米。自1959年始,*整土地,种植竹木,移迁石亭、铁牛、石虎于此,园林初具雏型。1974年将搜集的69通碑石嵌入围墙。1982年东园扩建,挖土成池,取名为明池,与园名相合为范钦的号东明。园内那只千斤重的铁牛和一对石虎,皆为古时候的遗物。

  百鹅亭

  明万历年间遗物,为墓前祭亭,原在祖关山,1959年移建于此。此亭结构精巧,雍容华丽,枋额等处雕有“鱼跃龙门”、“双狮戏球”、“海马跃浪”、“麒麟招宝”等图样。在古代大族清明祭祀的时候,要杀很多鹅来祭天,祭地,祭祖宗,所以称它为百鹅亭。

  凝晖堂

  凝晖堂原来在宁波机械工业学校内,1986年迁建于此地。它是砖木、石柱结构的清代建筑,内陈列收藏的明清帖石,有明代上石的“神龙本”《兰亭序》、文征明小楷《薛文明甫墓志铭》、明代四明书法家薛晨、薛选父子的“千字文”等等。

  麻将起源地陈列馆

  现代中国社会,麻将这种娱乐方式可谓是家喻户晓,但说起麻将的起源,我想几乎没有人知道,现在我们来到的地方就麻将陈列馆了。在这里我们能真正了解麻将的起源和历史,国内唯一介绍介绍麻将历史的专门陈列馆。

  现代麻将最早源于中国古代的博戏,骰子、诗牌、叶子戏是博戏的主要构成,其中的叶子戏发展到后来的“马掉”,又称“马吊”,到清代中期“马吊”发展成麻雀纸牌,即现代麻将的雏形。然而原先的纸牌抓拿不便,特别是在船上风大玩时极为不顺,于是麻将发明人陈鱼门在清咸丰年间结合纸牌和骨牌的特点,制成了流传至今的现代麻将。

  此种麻将一经问世,便迅速盛行南北。后来相继传到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1998年6月18日麻将已被正式批准为一种体育竞技项目,1998年6月15日《中国麻将竞赛规则》正式编写完成。麻将运动在我国广大的城乡更是普及,流行范围涉及到社会各个阶层、各个领域,已经进入到千家万户,成为我国最具规模和影响力的智力体育活动麻将与宁波文化息息相关,还与航海密不可分很多术语皆由宁波话改变而来。“麻将”本是“麻雀”的宁波方言;和牌的“和”念“hu”,也是宁波音;宁波是个靠海的城市,航海业发达,麻将中的许多术语与航海有关:“索”象征船的缆绳和鱼网;“筒”象征船上的盛水桶;“万”象征船家对财富的渴望;“风”则为出海的风向,吃”渔民开饭就是吃,“朋(碰)”就是两船相碰。等等。

  陈列馆里还引用了多位名人对于麻将的评说,***说,中国对世界的三大贡献是中医、麻将、红楼梦。梁启超称,惟有打麻将才能忘记读书,惟有读书才能忘记打麻将。

  在*和堂有个麻将局坐在中间那位就是传说中麻将的发明者宁波人陈政钥(字鱼门)。铜像中一左一右各坐着一个英国人(英国驻宁波理事)和一个普通的日本商人,明显就是“三缺一”。不过不管谁坐上这个空位,都要输,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祖师爷他已经赢了这胡牌了。

  花轿厅

  宁波花轿又称万工轿,以其做工精细而着称。展出的花轿高3米,长1.5米,宽95厘米,木质透雕,漆朱贴金,给人金碧辉煌之感。

  传说南宋小康王赵构被金兵追杀,幸得一个宁波村姑相救。脱险后,两人约好来年接村姑入宫,但是村姑的母亲是个大嘴巴,把小康王与她女儿之间的暗号给泄露了。于是赵构下旨浙东女子皆封王,出嫁时可穿戴凤冠霞帔,乘坐龙凤花轿,官员遇见,文官下轿,武官下马。于是从南宋开始,宁波姑娘出嫁坐花轿的民风愈来愈盛,花轿制作也愈来愈考究。

  秦氏支祠

  秦氏支祠建筑融合了木雕、砖雕、石雕、贴金、拷作等民间工艺于一体,具有与众不同的宁波地方风格。为何称为支祠呢?秦君安是颜料商,常往返于上海与宁波之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德国商人以低廉的价格把刚从德国运来的优质颜料卖给秦君安,大战结束,颜料成倍上涨,秦君安变成了富商。但在一年一度的祭祀大典上,秦君安因为是偏旁所生,还是遭族人的鄙视,他在家族中的身份地位仍无法提高,于是他赌气召集甬上能工巧匠,耗银20余万两,建造了这个祠堂,名“秦氏支祠”。秦氏支祠戏台是整幢建筑最华丽的部分。戏台屋顶由十六个斗拱承托,穹行藻井由千百块经过雕刻板榫搭接构成,其制作工艺之精,被行家推为浙东第一。它还具有大音响的作用呢,演员在戏台唱戏不用麦克风,也能让大家清晰的听到,并且音色很好!

  它于1981年被宁波市人民**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划归文物部门管理使用,由国家***拨款110万元人民币进行维修,历时三年,已按原貌修复,并于1994年5月向社会开放。XX年作为天一阁的扩展部分升为全国重点保护单位。

  书画馆

  书画馆在秦祠西侧,粉墙黛瓦、黑柱褐梁,有宅六栋,曰:“云在楼,博雅堂,昼锦堂,画帘堂,状元厅,南轩。”与金碧辉煌的秦祠相映照。书画馆不定期展出天一阁收藏的历代书画精品和当代书画家的佳作,并为宁波文化艺术的研讨与交流提供活动场所。

  南园

  位于天一阁藏书楼之南,占地3400*方米,是天一阁扩建一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1996年动土,用了两年的时间,园主要以水为主,水岸聚而不分,池岸迭石玲珑。池畔为临水的主体建筑“水北阁”;池南面建“抱经厅”。整个园林简洁、清晰,给人以闲适、雅逸和*静之感。

  水北阁

  原先是清咸丰同治年间著名藏书家徐时栋的藏书楼,原址在海曙区西门外花池18号。徐时栋,字定宇,好谵斋,别号西湖外史,又号柳泉。他的读书处原在月湖旁,一开始的名字叫恋湖楼,又称烟屿楼,积书六万卷,毁于咸丰十一年(1862年)。同治三年在城西草堂故址重建新宅,继续收集藏书。因藏书楼在河之北,故命名新书楼为“水北阁”。新中国成立后,于1984年10月26日被公布为海曙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由于居民众多,存在火险等隐患。1993年,在宁波旧城改造中,为更好地保护水北阁,宁波市**决定将水北阁迁移至天一阁建设控制范围内进行保护,在对原屋进行丈量、拍摄等技术处理后,全屋落架,于1996年在天一阁南园按原貌恢复。占地面积242.2*方米,建筑面积523.3*方米,耗资30余万元,并配套建设了水池、假山、绿化植被等。现为中国地方志珍藏馆。

  司马第

  即范钦宅第,环境幽雅,位于月湖深处,林木荫翳,规模丰敞,于1996年恢复司马第台门、耳房。

  各位游客,俗话说的好:“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我相信今天天一阁之游肯定不虚此行,谢谢大家来天一阁参观游览!


宁波天一阁的导游词(5)份扩展阅读


宁波天一阁的导游词(5)份(扩展1)

——宁波天一阁导游词6篇

宁波天一阁导游词1

  各位游客,现在请大家跟我到里面看一下。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位人物呢就是天一阁的主人范钦了。范钦生于1506年死于1585年,享年79岁,他是我们宁波人,曾经在朝为官,27岁的时候就中了进士。我们都知道以前的官呢分为武官和文官,那么在这里首先请大家猜一下,范钦到底是个文官还是武官呢?相信很多人都会猜是文官,因为他非常喜欢读书而且在这里造了藏书楼,其实范钦呢是武官,他的官隙遍步了*半个*。

  而且最高的一次当上了兵部右侍郎,相当于现在的*副部长。

  范钦生性非常梗直,所以在当官的时候经常会得罪一些人。其中有一次得罪了皇亲国戚武定候郭勋,于是郭勋就在皇帝面前参他,结果范钦就受了庭杖之责并且被污陷下狱。还有一次得罪了当朝宰相严嵩的儿子严世潘,严世潘本来要他父亲在皇帝面前参他,可是严嵩却告诉他儿子说范钦是个连武定候郭勋都不怕的人,如果我们再参他那不是让他出了名了,所以这件事就作罢了。后来范钦见朝庭里严嵩父子俩当道,朝政日费,觉得国家无望,于是就辞官回乡到这里建了这个藏书楼。好了范钦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下后面,这里呢有一块照壁叫做溪山逸马图。

  我们可以看到上面有八匹骏马在溪边媳戏,非常的生龙活虎。这块溪山逸马图呢是已故的民间老艺人胡善成先生的力作。我们可以用手去摸一下,猜一下它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其实呢它是用我们海边的礁石磨成粉再加入粘合剂和墨汁堆塑而成的。整个照壁看起来非常栩栩如生,所以当年*亲王来我们宁波的时候就指名要在溪山逸马图前留影,说是要把这么好的佳作也带到他们的'国家让他们的国人看看。好了,看完了下面的马我们再来看一下照壁的上面,在照壁的上面我们还可以看到有一些小人物,这些小人物是谁呢?其实他们是三国演义里面的人物,好了,看完了这里再请大家跟我从这里的月洞门进去,去参观一下东明草堂。

  在月洞门上呢我们可以看到春随人意四个字,这四个字是由陈从周先生写的。好了现在我们先来看一下前面的这块照壁。在照壁上呢我们可以看到一只非常奇怪的动物,在这里呢还是要请大家猜一下这个动物叫什么呢?很多人肯定会猜是麒麟,其实不是,这个动物呢叫做獬豸,是一只有龙角,牛嘴,狮身,鹰爪,马尾的动物。同时它是一种生性非常梗直的动物,是正义的像征,据说每当人们吵架的时候它总会出来顶那个坏人,所以在古代的朝堂后面总会挂着獬豸的图案,而且在以前执法官的官服前面也有獬豸图案,而且他们所带的帽子也叫作獬豸帽。

  而现在呢我们在一个地方的门口也可以看到獬豸,大家猜一下是在哪里呢?就是在人民法院的门口了,如果有机会的话大家可以去留意一下。好了,看完了獬豸呢请大家回过头来,我们再来看一下后面的这些房子,这里呢就是东明草堂了,又称一吾庐,是天一阁建成前范钦的藏书楼。

  那么为何要叫作东明草堂呢,因为东明是范钦的号,这里是范钦的地方所以就叫东明草堂,好了东明草堂我们就参观到这里,现在请大家跟我去下一站参观一下范氏故居。

宁波天一阁导游词2

  天一阁坐落在浙江省宁波市月湖之西的天一街,是*现存最古老的私人藏书楼,也是世界上现存历史最悠久的私人藏书楼之一。始建于公元1561年(明嘉靖四十),建成于1566年(明嘉靖四十五年),原为明兵部右侍郎范钦的藏书处。1982年3月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先后新增*地方志珍藏馆、麻起源地陈列馆等处。*地方志珍藏馆收藏全国各级各类当代地方志6730多册,获2000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精品陈列最佳创意奖”,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行列。2004年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点,2007年又被公布为全国重点古籍保护单位。

  天一阁占地面积2.6公顷,是一个以藏书文化为核心,集藏书的研究、保护、管理、陈列、社会教育、旅游观光于一体的专题性博物馆。现藏古籍达30余万卷,其中,珍椠善本8万余卷,除此,还收藏大量的字画、碑帖以及精美的地方工艺品。设有《天一阁发展史陈列》、《*地方志珍藏馆》、《*现存藏书楼陈列》、《明清法帖陈列》等陈列厅,书画馆常年开展各种临时展览和文化交流活动。天一阁分藏书文化区、园林休闲区、陈列展览区。以宝书楼为中心的藏书文化区有东明草堂、范氏故居、尊经阁、明州碑林、千晋斋和新建藏书库。以东园为中心的园林休闲区有明池、假山、长廊、碑林、百鹅亭、凝晖堂等景点。以*代民居建筑秦氏支祠为中心的陈列展览区,包括芙蓉洲、闻氏宗祠和新建的书画馆。书画馆在秦祠西侧,粉墙黛瓦、黑柱褐梁,有宅六栋,曰:“云在楼,博雅堂,昼锦堂,画帘堂,状元厅,南轩。”与金碧辉煌的秦祠相映照。

  宁波天一阁图片集萃(3)20世纪90年代以来,宁波市人民*先后紧邻天一阁的陈氏宗祠、闻家祠堂和秦氏支祠,以及白云庄、银台第、鼓楼、天封塔、伏跗室等文保单位(点)纳入天一阁统一管理,并在陈氏宗祠内增设《麻起源地陈列》、白云庄设置了《浙东学术文化陈列》、银台第开设官宅博物馆;秦氏支祠、白云庄相继列入第五批、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行列。

  宁波市城市口号中的“书藏古今”便指天一阁的藏书文化。

  天一阁博物馆宣传语:“风雨天一阁,藏尽天下书”。

宁波天一阁导游词3

各位来宾:

  天一阁博物馆位于宁波市月湖之滨的天一街上。1982年被*列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xx年荣获国家AAAA级旅游风景名胜区。

  天一阁博物馆是一座由天一阁藏书楼为核心,藏书文化为特色融社会历史、艺术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天一阁藏书楼自明代创建以来,至今已有440多年的历史了。它以藏书文化为特色,素有“南国书城”的美誉。博物馆总占地面积约3.1万*方米,环境优雅、园林精美、建筑古朴,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总体布局由藏书文化区,园林休闲区和陈列展览区三大功能区组成。

  西大门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来到的天一阁的西大门,首先印入我们眼前的是一对清代的石狮子。这对石狮子是清代的时候,浙东工匠的作品。它们原本守护的是寺院,“下岗”后“再就业”,来到了这里。后面的木门是清代的木结构建筑单体,1980年迁建过来的。*面三开间,硬山式屋顶,五层马头墙。

  请各位朝我手指的方向看去,“南国书城”四个大字,是我国著名的宁波宁海籍国画大师潘天寿在1962年的时候所写的。这个匾额所用的字体是隶书。由于宁波在*的南方,故城“南国”。“红豆生南国”,书乃读书人的相思物,从这个角度来讲,成为南国也是十分恰当的。“书城”的意思是,一座以书筑成的城,一座为书的安全而筑的城。

  请大家看下面的这幅对联:天一遗形源长垂远,南雷深意藏久尤难。这幅对联是由当代版本目录下泰斗,上海图书馆原馆长顾廷龙先生,1981年78岁时专门为天一阁书写的。用的是“钟鼎文”。所谓“钟鼎文”,那是很久很久以前,商周时期的华夏先民刻在青铜器如钟、鼎之类上的文字,说他是文字,其实说是符号似乎更确切一些。这幅对联上联说的是天一阁藏书时间悠久,藏书规矩、藏书精神可师可法。下联说到的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黄宗羲登上天一阁后的感叹心情。黄宗羲号南雷,在清代康熙十二年也就是公元1673年,破例成为了第一个登上天一阁藏书楼的外姓人,后来应天一阁传人的请求写国一篇专记《天一阁藏*》,落笔就写了四个“难”字:“尝叹读书难,藏书尤难,藏之久而不散,则难之难矣。

  后面的一副对联则为*代文学家、原*部长郭沫若所书,上联是:好事流芳千古;下联是:良书播惠九州。郭老先生曾于1962年10月连访天一阁两日,高度评价了这座文化宝库的重要价值。

  请大家抬头,上面还有一块匾额,“天一阁”,这个匾额的字体是楷书,没有落款。据天一阁人讲,是从唐代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字帖中一个字一个字挑出来,并做技术处理。

  范钦铜像、溪山逸马图(这一段对范钦仅做简单介绍,具体的可以选择在车讲完成)

  进门后请大家往后看,这幅对联:建阁阅四百载,藏书数第一家。是由宁波本地的大书法家沙孟海先生在1963年提写的。看完这幅对联,请大家回过头来看这个铜像。这个铜像就是天一阁的主人范钦。范钦,字尧卿号东明,浙江宁波鄞县人。他年幼时并不聪明,但在祖父和叔父的教诲和熏陶下,自幼苦读四书五经及名家书籍。家族中没有的书,他就到各藏书家那里去翻、去借、去抄。由于他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的求学,23岁时首次去杭州参加乡试,就中了举人。27岁进京参加会试,中了贡士,在殿试中入选第二甲,赐进士出身,列三十八名。

  范钦中进士后不久,就出任湖广隋州知府,属一级地方长官,在这等级制度森严的明朝是较少见到的。此后,范钦到处做官,足迹踏遍了当时的大半个*,直到明嘉靖三十九年升兵部右侍郎,同年十月辞去官职,回到宁波。范钦的官宦生涯,为他的藏书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铜像后面照壁上的这幅图,叫做溪山逸马图。画面高2米,长4.9米,是一幅堆塑作品,是已故宁海籍民间老艺人胡善成先生的堆塑作品。据说这种堆塑是用蚌壳灰、稻草灰和泥等堆塑刻画出来的,非常繁琐复杂,十分精巧。我们仔细看这幅作品,八匹骏马在溪边休息,形态栩栩如生。画面造型粗看觉得比例失调,其实是充分运用了*传统绘画技巧,突出了画面。天一阁的堆塑作品,绝大多数都是胡善成先生的力作。这幅溪山逸马图,一下子把人们的视线紧紧锁定在这好似无意间安排的审美空间内,避免了南北两侧视线内高大建筑对小庭院的压迫感,构思之精妙由此可见一斑。1983年3月23日,柬埔寨国王*亲王参观天一阁时,大大夸赞了这个堆塑作品,不止合影留念,还用自己带的相机,从不同角度拍了10多张照片带就去留作纪念。现在请大家往上看,跳斗上还雕有“三国演义”等戏剧人物。参观完这块照壁后,我们从旁边的直门“春随人意”中进去参观。门楣上的“春随人意”四个字著名的绍兴籍园林艺术家陈从周先生题写的。

  东明草堂

  各位来宾,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个照壁,也是胡善成老先生的堆塑作品,有人说是四不像,有人说是麒麟,天一阁人说是“獬豸”。据史*载,獬豸是头独角兽,是古代传说中的神兽,据说能辩是非曲直,看到人打架什么的,就用角去顶坏人,是正义的象征。古代各朝的执法官员的衣服上也绣有獬豸的图案。

  现在我们转过头来看这个叫做东明草堂宅子,原是范氏司马第前宅的中厅和主客厅,因范钦自号东明,所以称东明草堂,又称“一吾庐”。原建筑是五开间,但是已经被毁。现在的建筑是由清代道光年间的木结构房子于1980年改建而成的,面阔三间,单层硬山式建筑。东明草堂是范钦早年的藏书楼,后来藏书越来越多放不下了,就建造了真正的天一阁宝书楼,这里就成为了会客厅,现在主要用来接待一些重要领导。

  范氏故居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面前的这个宅子,是范氏故居,是范钦宅地的东厅,是其后代原来居住生活的地方。现建筑为清道光九年重建。范氏故居处于高墙环绕的天一阁藏书楼之外,做到了生活区与藏书去相互隔离,这是范钦为保护藏书而精心安排的。在进入故居之前,我们看到的这幅对联“佳酿满瓶书满架,山花如绣草如茵”是凡是后人范永祺所写的,从这个对联中,可以看出他的自豪、自足、自得其乐、自我陶醉。现在请大家跟我进入范氏故居,左边主要是一个藏书楼的“情景再现”,我们主要来看一下右边。这里有三个人物,涉及到了一个典故。话说当时80岁高龄的范钦走到了生命的终点,弥留之际,他把大儿子范大冲和二媳妇叫到床前,他把遗产分为了两份,一份是白银万两,一份是一座楼和一楼藏书,让他们挑选。儿子范大冲善解父意,选择了全部藏书,并表示愿意再投入,以增加藏书并保护和修缮好天一阁。也是从范钦的这一次分家产开始,天一阁的藏书制度更加严格,制定了很多的规范,如:代不分书,书不出阁;烟酒切忌登楼;女子不得登楼等等。关于这个女子不得登楼,还有一段凄美的故事,我们稍后再讲。

  宝书楼(天一阁)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来到的地方就是真正的藏书楼,天一阁,也叫做“宝书楼”,是范钦存放书籍的明代老房子。这是一座重檐硬山顶建筑,坐北朝南,前后开窗空气流通。六开间的西间安排上下行走的楼梯,东间楼下放杂物,楼上空着,用来隔潮,因为宁波属于海洋性季风气候,夏秋之际多东南方向来的台风,湿度很大,对保存藏书非常不利。楼下其余房间当初是用来会客的,现在中间放的是范钦的铜像。而楼上中间的四间便是真正的藏书之地。六开间的房屋格局比较少见,因为*传统的房屋讲究的是对称,以中堂为轴,两边对称,因此间数为奇数而不是偶数。

  天一阁的这个“天一地六”的模式,在清代的时候,获得了乾隆皇帝的垂青,指令收藏四库全书的故宫文渊阁,圆明园文源阁,承德避暑山庄文津阁等七处藏书楼,都要仿照天一阁的式样和结构建造。

  看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那么为什么天一阁会叫做天一阁呢。关于天一阁的命名,一般有两种说法。第一种是,范钦在读书时看到《易经》中,有“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说,他认为书最怕火,而水则能克火,受启发而设置了这座楼,并取名天一阁。关于这个说法,我们可以发现,天一阁的天花板的藻井图案,都是古代的水纹和水兽,也象征了以水克火。另一种说法是,源于道家的“天人合一”而成为天一阁,所以楼上书橱编号有“日、月、星辰”等字。

  天一阁建成后,也经过几次修葺。最大的一次修葺是在1933年9月18日台风刮塌天一阁东墙后,范氏无力维修。鄞县文献委员会发起组织了“重修天一阁委员会”,共计工作人员30人。重修天一阁委员会制定了简章和办事细则,向社会各界募捐,至1937年6月,维修工程完工,共收捐款2万多元。从这次修缮开始,私家藏书楼天一阁逐渐向公共藏书楼方向过渡、发展。1949年宁波**,范氏后人将天一阁捐赠给国家。

  现在请大家回过头来看一下天一阁前面的假山泉石。郭沫若先生是这样形容的:林泉雅洁多奇石。天一阁前的假山与水池占地面积很少,但非常精致,论年龄,水池比假山年纪大,因为水池是范钦造天一阁的时候挖的,为什么要挖这个水池呢,还是那句话,寓意以水客火。水池边上的假山石头上有“天一池”三个字,是1934年修葺天一阁的时候刻的。

  旁边的这些假山是在清代康熙年间,由范钦的后裔范光文增加的。假山的年龄与假山旁边的那颗三叉大樟树差不多,因为樟树也是那个时候种的,大概算算,也有300多岁了。说到假山,大家都知道在苏州园林中,大多数取材于“皱透漏?丑”的太湖石为主,而这里的假山则是就地取材,用的是产于宁波海滨和岛礁上的海礁石。

  总体来说这里的假山造型以“福、禄、寿”作总体造型,用假山石头堆成九狮一象等。我们重点把目光集中在这块石头上,这块石头叫做美女照镜。关于这个石头,就涉及到天一阁的其中一条规范“女子不得登楼”。话说当时有个美女叫做钱绣云,是宁波知府邱铁卿的内侄女。据记载,钱绣云是一个酷爱读书的聪明才女,为了能登上天一阁读书,就托邱太守为媚,与范氏后裔范邦柱秀才结为夫妻,婚后的绣云以为可以如愿以偿上楼看书了,但她万万没想到成了范家的儿媳妇还是不能登楼看书,因为族规不准妇女登楼。说是古代妇女的一大职责是下厨房做饭,跟火打交道,而书最怕的就是火,所以妇女不得登楼。最后她含恨而死,就变成了这块石头,日夜守望者天一阁。

  尊经阁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来到的是天一阁的北面,眼前的这个建筑叫做尊经阁。尊经阁原来是宁波府学(孔庙)的藏书楼。1935年,因建造体育场,宁波府学(孔庙)被拆掉,尊经阁也无处安身。而天一阁在那个时候,刚好在做大规模的修葺。重修天一阁委员会便征购了天一阁北面的房屋,把地面修*后,将尊经阁移建到了这里。

  话说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时候,有些媒体记者、游客把尊经阁错认为天一阁,将尊经阁的照片刊登在报纸上,报道说现在的天一阁如何如何啦,闹出了好多笑话来。说到主要原因,还是得归咎于天一阁是在太朴实,太不起眼了,而尊经阁飞檐翘角,巍峨壮观,门前蹲了两只石狮子,还有一棵硕大的广玉兰,非常气派,太符合他们心中想象的天一阁了,于是就张冠李戴了,天一阁人对于这个事情,可以说是哭笑不得。现在的尊经阁主要用来收藏天一阁内部用的工具书,延续了它的藏书功能,楼下通常用来接待贵宾观赏馆藏古籍和字画。

  明州碑林

  现在我们看到的,尊经阁周围的这些墙壁上的石碑,被统称为“明州碑林”,一共有173方,其中*80多方是1953年从宁波府学、县学等处迁移过来的。把出土的或被废置的古代碑碣集中起来建成碑林,这是保护文物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半个多世纪来,宁波各地的碑石移到这里才得到有效的保护。碑文记载了宁波历代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和教育等情况,成为了“刻在石头上的地方史书”,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

  在这个明州碑林的围墙边上,以前有一个北大门。民国时期一度作为进出天一阁的大门。1949年3月12日下午,蒋先生第二次来天一阁,也是他最后一次来天一阁,由*、沙孟海等陪同,从这个大门进入了天一阁。他对当时的范氏后裔说,要好好保护天一阁,将来总有用。

  千晋斋

  各位游客,夸过这道小门,我们就直接从明代跨进了*时期。这三间*屋叫“千晋斋”。这块“千晋斋”的匾额是宁波慈溪书法家钱罕在1935年所题。门前挂的是一幅竹刻对联“石潭白鱼自出没,草屋老树相因依”,是清代赵之谦所书。我们一般看到的楹联都是木刻的,竹刻的比较少见,像这么大的竹刻楹联更是少之又少,这大概与宁波奉化盛产大毛竹有关。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进入千晋斋。它有三个展厅,首先看到的这间藏有样式大小不一的晋砖的是真正的千晋斋。这个房子的由来,同样得追溯到20世纪三十年代。1931年,同大多数*城市一样,宁波成的城墙被拆毁,出土了大量汉晋由来的古城砖,宁波的文化人士纷纷前往挑选具有历史文化艺术价值的拿回家珍藏,以做研究。回宁波度暑假的马廉发现其中大量的汉晋古砖价值很高,故收集了很多。因其所藏多为晋砖,故藏室命名为千晋斋。1933年天一阁重修时,马廉将自己收集的数百块古砖全部捐赠给了天一阁。天一阁特别建造了一个屋子用来陈列,依然称为“千晋斋”。此后,凡有古砖出土,或者有收藏家捐赠,都存放在这里,这些古砖见证了宁波城市的发展。从此,“千晋斋”成了天一阁的一个组成部分,迄今已有80多年的历史,这是马廉先生对宁波历史文化的一大贡献。

  第二个展厅展示了宁波许多著名的藏书家捐献给天一阁的部分收藏品,其中有冯真群、张季言等藏书家的献书词,表达了他们将辛勤积累的藏书与天一阁并存和造福于后人的良苦用心。

  最后一个展厅是历代登上藏书楼的著名学者的事迹介绍。第一个破例登上天一阁的外姓族人是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黄宗羲。他在康熙十二年登上天一阁,范氏后代规定,非各方齐集,任何人不得擅开。黄宗羲不仅阅读了天一阁的所有藏书,并且还为天一阁的藏书编制了目录。其他这些都是后期有幸登上天一阁的学者的介绍。

  东园、明池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来到的是东园,它原本不属于范家范围,是*为了适应旅游需要而扩建的。从1959年开始*整土地,种植竹木,知道1986年才算是正式完工。由于在天一阁的东面,古称东园。东园以假山、水池、树木、亭阁为主题,环境优美。宝书楼、尊经阁是天一阁博物馆的藏书文化区,这里便是博物馆的园林休闲区。这里的假山和天一池边的假山一样,也是用宁波产的海礁石堆砌起来的,石头上还完整地粘了牡蛎壳。东园中的这个池子,叫做“明池”,东园与明池的名字合起来,刚好是天一阁主人范钦的号——东明。

  百鹅亭

  现在请大家跟我过来看一下这座亭子,这座是明代晚期的石亭,叫做百鹅亭,原来位于宁波南郊的祖关山,是明代墓前的一座祭拜亭,1959年迁移到这里。之所以叫做“百鹅亭”,并非亭子上镌刻了100只鹅,而是因为宁波富家大户祭拜先人的一种排场和阔气,清明做羹饭的时候,要杀100只鹅孝敬祖先,因此而命名。现在宁波还有道叫做“清明鹅”的时令佳肴。这是座石头仿木头建筑的亭子,呈四方形,结构精巧,雕刻细腻,四角梁柱及顶棚、边沿刻有鱼跃龙门,麒麟招宝、双狮戏球等传统吉祥图案,迁移来的时候已经没有了顶盖,现在也无法复原,因为谁都不知道它原先顶盖的模样。亭子里的石桌子,据说是以为老太太送来的,旧城改造,老太太离开了原先的一楼院子搬到楼上,石桌子无处安身,赠送给了天一阁,于是它便成为了天一阁东园百鹅亭的一分子。

  凝晖堂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这个房子。这座飞檐翘角的单檐歇山顶建筑叫做凝晖堂。原是建于清代同治年间的张公祠,1986年从江北槐树路原宁波机械工业学校内搬迁过来,改名凝晖堂。凝晖堂是专门用来陈列天一阁馆藏的贴石的。

  天一阁藏书丰富,天下皆知,除了藏书之外,收藏碑帖的数量之丰富,在业内来说,也是享誉全国。范钦除了收集书籍之外,也收藏书法、贴石。只是范钦后人重书轻“石”,直到清代乾隆三年,史学家全祖望登上天一阁,为天一阁整理碑帖,并作《天一阁碑目记》,天一阁的碑帖、拓本才开始引起世人的重视。

  天一阁现藏宋代开始的拓片4000多件。陈列贴石最多最好的当数西安碑林,但天一阁的凝晖堂里,也有很多好的贴石。尤其是明代所刻神龙本《兰亭序》,据说刻石的时间要比绍兴兰亭的那块《兰亭序》还早。

  我们经常听到碑石和贴石合称为“碑帖”,但实际上他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主要区别有六个方面的不同。第一是内容不同,碑石大多数是铭、志、传、记及文学作品之类,贴石则以手稿或名家书稿为主,如诗文等,内容比碑石丰富。第二是功能不同,碑石以实用为主,记述人物或事迹用来流传后世,贴石作为书法艺术摹本,将书法艺术流播后世。第三,字体不同。碑石所用的文字多以庄重的篆书、隶书、楷书为主,贴石则各种字体都有。第四,形状不同。碑石大多数是高大的竖石,而贴石多为横向。碑石大多数是单面刻的,背面就算有内容,也属于次要的。贴石正反面没有主次之分,甚至四面都有刻字。第五,上石方法不同,碑石用书丹直接上石,而贴石则为模仿原件上石。六、刻法不同,贴石需要忠实于原作,反映书法家真实的墨迹,而碑石则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摹刻。说简单点,所谓贴石,上面所刻的字拓下来就可以做临摹的字帖。

  麻将起源地陈列馆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来到的是麻将起源地陈列馆。首先我们看到的这个房子是德和(HU)堂。此馆主要陈列的是各种麻将牌,有*、日本、韩国、美国等不同产地、不同质地的麻将牌。

  说起麻将,不得不提到的是,宁波是麻将的发源地。现代麻将最早起源于古代的叶子戏,后来发展成为马吊,到清代中期,马吊又发展成麻雀纸牌,就是现代麻将的雏形。纸牌玩起来不方便,于是麻将发明人陈鱼门在清朝的时候,将纸牌改良成了竹牌,并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了包括东南西北*在内的16张牌,由此形成了流行至今的136张一副的麻将牌。这种麻将一经问世,便迅速盛行于大江南北,后来相继传到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在1998年的时候,麻将被正式批准为一种体育竞技项目。由于陈鱼门“发明”了麻将牌,给人们带来娱乐的同时也对社会产生了副作用及负面影响,因此当时和后来的有些宁波人骂他是“屙老爷”。

  请各位回过头来看地上,这个地面上是放大了的麻将牌。宁波是个靠海的城市,航海业发达,所以麻将中的许多术语於航海有关:索(北方念条),象征船的缆绳和渔网;“筒”(北方念作饼),象征船上的盛水桶;万,象征船家对财富的渴望;风则为出海的风向等等。

  现在我们看到的三个铜像,讲的是陈鱼门和一个英国人,一个日本人在打麻将,不管是不是麻将爱好者,应该都能看出这是一个三缺一的情况,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坐下来跟他们拍个合照。旁边有一幅对联“筒来索去尤半日,参横月落不曾知”。非常诙谐的刻画了打麻将者的模样和心态。

  花轿厅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来到的这个展厅,主要陈列的是宁波独有的、专供浙东姑娘出嫁用的花轿——万工轿。所谓“万工轿”,就是说要花一万工劳动力才能做成的轿子,包括木工、雕花工、油漆工等等,绝对算得上劳动力密集、精雕细琢,甚至可以说是奢华了。关于宁波姑娘出嫁用如此高等级的轿子的原因,还涉及到一个故事。据说南宋小康王赵构逃难时路过宁波,宁波西乡的一位姑娘救了他。赵构跟姑娘说,等我过了这个难关,回到宫里,我就派人来迎娶你。后来赵构安定下来后,命人来宁波找这位姑娘,可是怎么都找不到。于是,他便下令说,凡是浙东姑娘出嫁,均可使用公主才能戴的凤冠霞帔、坐公主才可享受的花轿,所以宁波的新娘花轿,才有了如此的奢华。

  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这万工轿并不是家里有姑娘出嫁就去特地制作的,如果是这样,这花轿可要泛滥成灾了。有商人看好花轿的市场行情和经济效益,于是专门制作并用来出租赚钱,就跟现在的婚庆公司出租高档车子做婚车有异曲同工之妙。20xx年,天一阁的这个万工轿,被国家博物馆借去作专门的展出,为此,还给花轿买了不少的保险。现在的上海博物馆、浙江博物馆所陈列展出的最好的花轿也都是宁波产。

  秦氏支祠

  给为游客,现在我们来到的地方是秦氏支祠。这个建筑融合了木雕、砖雕、贴金、拷作等民间工艺于一体,具有与众不同的宁波地方风格。为什么要称为支祠呢?那是因为建这个地方的主人秦君安是偏房所生,在一年一度的祭祀大典上,遭到族人的鄙视,他在家族中的身份地位无法提高,于是他赌气,召集了宁波的能工巧匠,花费20余万两姻缘,建造了这个祠堂,命名为“秦氏支祠”。

  秦氏支祠的这个戏台,是整幢建筑最华丽的部分。戏台的屋顶由十六个斗拱承托,戏台的藻井由千百块经过精雕细刻的板榫搭接而成,尤其是朱金木雕更让整座戏台变得金碧辉煌,被行家推为浙东第一。请大家抬头看一下戏台的顶部,是盘旋上升的,就像个大号的扩音喇叭,这就是演员在戏台唱戏不需要麦克风,也能让大家清晰的听到的原因,叫人不得佩服古时候人的聪明才智和独具匠心。

  南园、水北阁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来到的是位于天一阁藏书楼之南的南园,该园占地3400*方米,是天一阁一期扩建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里我们主要看的是水北阁。水北阁原是清代宁波藏书家徐时栋的藏书楼,原址在西门外亨六享,清代末期藏书散掉后,徐氏后裔住在里面。1993年,因宁波旧城改造,为更好地保护水北阁,宁波市*决定将水北阁迁移至天一阁博物馆内。在天一阁古建筑公司的精心施工下,水北阁及徐氏旧居于1996年在天一阁南园按原貌恢复。1999年开始,称为专门收藏新编地方志的“*地方志珍藏馆”。

  司马第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来到的是司马第。这里原来是范家最早的大门,因此上面悬挂了“司马第”的匾额。司马是古代时的官名,是兵事类的,范钦官至兵部右侍郎,以司马代称,他的府第也就称作司马第了。范家原先的“司马第”大门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不存在了,现在的这个,是在1996年于原址上重新建造的。门口的8根旗杆石是明代的原物。门前的这个对联,是清代嘉兴人,曾任宁波府教授的冯登府所写。

  好了,各位游客,天一阁博物馆的游览,到这里就结束了,我们从这个门出去就又回到了东明草堂,旁边便是刚才我们进来的西大门。

宁波天一阁导游词4

  天一阁博物馆是以藏书文化为特色,融社会历史、艺术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占地26000*方米。环境幽雅,园林精美、建筑古朴,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总体布局由藏书文化区、园林休闲区、陈列展览区三大功能区组成。

  天一阁藏书楼是我国现存历史最久的私家藏书楼,也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三个私家藏书楼之一,建于明嘉靖四十年至四十五年(公元1561―1566)之间,原为明兵部右侍郎范钦的藏书处。于1982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藏各类古籍*30万卷,其中珍椠善本8万卷,尤以明代地方志和科举录最为珍贵。*年来,我馆事业发展迅速,先后新增*地方志珍藏馆、银台第官宅博物馆、麻将起源地陈列馆等处。*地方志珍藏馆收藏全国各级各类当代地方志6730多册,占总数的80%以上。银台第博物馆展示了清代官宦人家的家居艺术和建筑艺术,获2000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精品陈列最佳创意奖”。麻将起源地陈列馆以三维空间展示麻将的起源及与宁波的历史溯源。建于二十年代的秦氏支祠以其独特的祠堂文化,精湛的民间工艺为游客所叹服,并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行列。

  天一阁博物馆常年举办各种书画展览,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成绩显著,自1996年以来获省级文明单位称号,并被评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宁波市行风建设示范窗口、市一级绿化单位及市十佳旅游景点等等。

宁波天一阁导游词5

  明州碑林共计有碑173通,其中*90通是1935年从宁波府学、县学等处迁来。碑林中保存了自元世祖至元二十九年至清光绪二十四年先后16次重修府学的碑记。还有格言、箴言、学田、学山、进士题名等碑,反映了学校教育的内容、经费来源和人才培养情况。

  千晋斋民国时期,甬上学人马廉藏有晋砖千余枚,颜其藏室曰“千晋斋”。后捐赠天一阁,特辟一室陈列,仍用其名。

  东园位于天一阁东南,占地约6000*方米。自1959年始,*整土地,种植竹木,移迁石亭、铁牛、石虎于此,园林初具雏型。1974年将搜集的69通碑石嵌入围墙。1982年东园扩建,挖土成池,堆土为山,环园建廊,又移建清末建筑两幢,于1986年告竣并对外开放。

  百鹅亭明万历年间遗物,为墓前祭亭,原在祖关山,1959年移建于此。此亭结构精巧,雍容华丽,枋额等处雕有“鱼跃龙门”、“双狮戏球”、“海马跃浪”、“麒麟招宝”等图样。

  凝晖堂为砖木、石柱结构的清代建筑,内陈列收藏的明清帖石,有明代上石的“神龙本”《兰亭序》、文征明小楷《薛文明甫墓志铭》等。书香墨香,相得益彰。

  麻将起源地陈列馆麻将是*博弈文化的集大成者,由马吊牌、骰子和宋代三十二张宣和牌化合而成,它的整合、流传、发展都和宁波息息相关。我们利用麻将发明人陈政钥先生(清道光年间的三品官)家族的宗祠,分“麻将的历史和文化”、“麻将与宁波”、“世界各地麻将牌展示”三部分,并配以中式、西式两间棋牌室和“三缺一”的塑像向观众呈现了麻将的历史和发展,理清了麻将源流的脉络。本陈列重在展示麻将运动的趣味性和益智性,旨在提倡健康文明的竞技麻将运动。目前,是国内唯一一家以麻将为主题的专题性陈列馆

宁波天一阁导游词6

  位于天一阁藏书楼之南,占地3400*方米,是天一阁扩建一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于1996年动土,历时二年,园以水为主,水岸聚而不分,池岸迭石玲珑。池畔为临水的主体建筑“水北阁”;池南面建“抱经厅”。整个园林简洁、清晰,给人以闲适、雅逸和*静之感。

  银台第(官宅)博物馆银台第位于月湖北岸,偃月堤边,建于清道光三年(1823),原为嘉庆十年进士、通政司副史童槐的私宅。童家为诗书礼仪世家,童槐之子童华中道光十八年进士,曾以礼部尚书入南书房行走,为光绪皇帝老师;其孙童祥熊,中光绪九年进士;所以童府有“一门三进士”的说法。在1999年的月湖历史文化景区一期建设工程中,银台第得以修复,由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馆进行陈列布展和管理,成为展示清晚期到民国宁波官宦人家家居艺术的专题性博物馆,并荣获2000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精品陈列“最佳创意奖”。

  陈列保留了传统的建筑格局,在“如何利用古建筑搞陈列”的问题上进行了一些探索。通过绳武堂(主厅)、今白华堂(祭祀厅)、书房、议政厅、家塾、宴*厅、雅玩室、沐浴房、绣房、卧室、佛堂、磨房等场景式陈列,全面反映了清朝中晚期宁波官宦学士人家的生活环境、家居艺术和蕴含的社会性与社会关系。

  白云庄位于宁波市西郊的白云庄,原为明末户部主事万泰的庄园,因其子万斯选著有《白云集》,死后葬于此地,故名“白云庄”。我国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浙东学派”的代表人物黄宗羲先生曾讲学于此,故又称证人书院,现为省级文保单位。黄宗羲(1610—1695),字太冲,号梨洲,又号南雷,余姚黄竹浦人。他学识渊博,治学严谨,倡导以经学为本,以史学为辅,独创了“经世致用”为宗旨的学风,形成了我国学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史学派别——浙东学派。康熙七年(1668)应邀来甬讲学,培养了一大批学术人才,其中就包括“布衣史家”万斯同,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全祖望,四明学风顿开。清末白云庄逐渐荒废,至1986年得以重修,现由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馆管理,主体建筑为五开间三进木结构*屋,四周围墙,环境清幽。

  伏跗室伏跗室位于城西孝闻街91号,坐西向东,为五间两弄三厢房木结构楼房,是浙东著名藏书家、目录学家冯孟颛先生(1886—1962)的藏书楼,现为市级文保单位。“伏跗”源出《文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狡兔伏于跗侧”句,意为“伏处乡里不抗显,而致力于学”。

  1962年,冯孟颛先生长孙冯孔豫代表家属,遵照冯老的遗嘱,将全部藏书260余箱*10万卷,捐献给国家。伏跗室现由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馆进行管理。楼内现有《冯孟颛先生*身事迹陈列》,用大量图片资料和事物生动翔实的介绍了冯老的生*简历、著述成果、藏书业绩,以资纪念。


宁波天一阁的导游词(5)份(扩展2)

——宁波天一阁导游词 (菁华5篇)

宁波天一阁导游词1

  好了,现在我们再来参观一下天一阁的最后一站南园,在南边呢我们可以看到有一些建筑,那里呢是抱经厅,在中间呢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水池,水池里还有假山,天一阁水池里的假山呢基本上都是用海边的礁石堆砌而成的`,而这里呢却是用太湖石堆砌而成的,所以这也是南园里比较特殊的一个地方。在水池的北面还有一个建筑,请大家跟我去参观一下,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个建筑呢叫做水北阁,因为在水池的北面所以而得名,但是现在呢已经改建成了*现存地方志陈列馆了。在天一阁藏书里呢有两种书非常有名,一种是登科录,就是历代KAO生们的资料。另一种就是地方志了,地方志又称志书,是记录各个地方风土民情,*俗礼仪,饮食特产等的一种书。所以如果你要到哪去旅游想了解一下当地的情况以及当地人的风俗人情的话,去找一下那个地方的地方志看一下就会知道了。那么这里呢现在正是存放着各个地方的地方志,很多地方的地方志在这里都能够找到,比如说上海,海南,云南等,到目前为止呢这里已经收藏了6730多册了。大家可以自由的参观一下。

  好了,天一阁呢我们就全部参观完了,下面呢请大家跟我往这边出去。

宁波天一阁导游词2

  位于天一阁藏书楼之南,占地3400*方米,是天一阁扩建一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于1996年动土,历时二年,园以水为主,水岸聚而不分,池岸迭石玲珑。池畔为临水的主体建筑“水北阁”;池南面建“抱经厅”。整个园林简洁、清晰,给人以闲适、雅逸和*静之感。

  银台第(官宅)博物馆银台第位于月湖北岸,偃月堤边,建于清道光三年(1823),原为嘉庆十年进士、通政司副史童槐的私宅。童家为诗书礼仪世家,童槐之子童华中道光十八年进士,曾以礼部尚书入南书房行走,为光绪皇帝老师;其孙童祥熊,中光绪九年进士;所以童府有“一门三进士”的说法。在1999年的'月湖历史文化景区一期建设工程中,银台第得以修复,由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馆进行陈列布展和管理,成为展示清晚期到民国宁波官宦人家家居艺术的专题性博物馆,并荣获2000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精品陈列“最佳创意奖”。

  陈列保留了传统的建筑格局,在“如何利用古建筑搞陈列”的问题上进行了一些探索。通过绳武堂(主厅)、今白华堂(祭祀厅)、书房、议政厅、家塾、宴*厅、雅玩室、沐浴房、绣房、卧室、佛堂、磨房等场景式陈列,全面反映了清朝中晚期宁波官宦学士人家的生活环境、家居艺术和蕴含的社会性与社会关系。

  白云庄位于宁波市西郊的白云庄,原为明末户部主事万泰的庄园,因其子万斯选著有《白云集》,死后葬于此地,故名“白云庄”。我国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浙东学派”的代表人物黄宗羲先生曾讲学于此,故又称证人书院,现为省级文保单位。黄宗羲(1610—1695),字太冲,号梨洲,又号南雷,余姚黄竹浦人。他学识渊博,治学严谨,倡导以经学为本,以史学为辅,独创了“经世致用”为宗旨的学风,形成了我国学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史学派别——浙东学派。康熙七年(1668)应邀来甬讲学,培养了一大批学术人才,其中就包括“布衣史家”万斯同,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全祖望,四明学风顿开。清末白云庄逐渐荒废,至1986年得以重修,现由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馆管理,主体建筑为五开间三进木结构*屋,四周围墙,环境清幽。

  伏跗室伏跗室位于城西孝闻街91号,坐西向东,为五间两弄三厢房木结构楼房,是浙东著名藏书家、目录学家冯孟颛先生(1886—1962)的藏书楼,现为市级文保单位。“伏跗”源出《文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狡兔伏于跗侧”句,意为“伏处乡里不抗显,而致力于学”。

  1962年,冯孟颛先生长孙冯孔豫代表家属,遵照冯老的遗嘱,将全部藏书260余箱*10万卷,捐献给国家。伏跗室现由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馆进行管理。楼内现有《冯孟颛先生*身事迹陈列》,用大量图片资料和事物生动翔实的介绍了冯老的生*简历、著述成果、藏书业绩,以资纪念。

宁波天一阁导游词3

  各位游客,现在请大家跟我往这边走,我们去参观一下天一阁最重要的地方宝书楼,好了我们从这边进去,现在我们看到的这里就是天一阁藏书楼宝书楼了,宝书楼是清代留下来的木结构古建筑,我们所说的天一阁有四百四十多年的历史指的就是这里了。我们可以看到这里一座两层的木结构建筑,在天一阁的楼上呢它只有一个通间,而楼下却有六间。

  为何会这样呢这和天阁名称的由来有关,请大家抬头在上面的扁额上我们可以看到写了天一阁三个字,也就是这个房子的名称了,当时范钦认为书最怕火,为了防火,于是费尽了苦心,查阅了许多书本,最后在《易经》中看到有“天一生水,地六成之”这句话因此受到启发,所以就取其以水克火之意,把藏书楼改名为了“天一阁”,同时楼上取天一之数而楼下取地六之数,也是为了防火。

  现在请大家抬头来看下这里的天花板,上面呢有许多图案,这些图案上画的是一些水纹和水兽,也是象征着以水克水,我们再来看一下屋子里面,中间的这个人就是范钦了,这里呢还挂了一些以前的照片,照片上有一些房子,其实这都是各个地方的一些藏书楼,有北京的,杭州的等等,但是我们仔细看的话会发现,这些藏书楼的建筑结构都和天一阁一样。那是乾隆皇帝为了表扬天一阁在修四库全书的时候做出的贡献,于是就下令收藏四库全书的藏书楼都要仿造天一阁的样子建造。下面请大家跟我出来我们再来看一下外面的这个水池,这个水池呢叫做天一池,是当时范钦建造用来防火的,同时天一池里面的水呢是和西边的月湖相通的。我们可以看到里面有一些假山,这些假山呢是由范钦的曾孙范光文建造的,叫做九狮一象。大家不仿来找找看,看一下哪几只是狮子,哪只是大象。或是看一下自己能不能找出九只狮子。

  其实这里除了九狮一象外,还有另外一个景色就是福禄寿三星高照了,可惜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景色现在已经看不太清楚了。下面请大家沿着我手指的方向看去,看一下那块石头像什么?对了像一个人,那么这个人是谁呢,其实呢她叫钱秀云。据记载以前宁波有个知府叫邱铁卿,他有一个内侄女叫钱绣云,钱秀云是一个非常喜欢读书的才女,为了上天一阁看书,就托邱太守为媒嫁给了范家的后人范邦柱秀才,结婚后钱秀云非常高兴以为这下可以如愿以偿上天一阁看书了,可是范邦柱却告诉她说天一阁有女不上楼,书不出阁的规定,钱秀云听了后非常失望最后就郁郁含恨而终了,据说后来就变成了这块石头日夜守护着天一阁。

  从这件事情上呢我们也可以看出天一阁的禁约确实是非常严格的。好了看完了藏书楼请大家跟我从这边走,我们再去其它地方参观一下。

宁波天一阁导游词4

  天一阁位于浙江宁波市区,是*现存最早的私家藏书楼,也是亚洲现有最古老的图书馆和世界最早的三大家族图书馆之一。 天一阁占地面积2.6万*方米,建于明朝中期,由当时退隐的兵部右侍郎范钦主持建造,1982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现藏各类古籍*30万卷,其中珍椠善本8万卷,尤以明代地方志和科举录最为珍贵。*年来,我馆事业发展迅速,先后新增*地方志珍藏馆、银台第官宅博物馆、麻将起源地陈列馆等处。 书阁为木构的二层硬山顶建筑,通高8.5米。底层面阔、进深各六间,前后有廊。二层除楼梯间外为一大通间,以书橱间隔。

  此外,还在楼前凿“天一池”通月湖,既可美化环境,又可蓄水以防火。天一阁的建筑布局后来为其他藏书楼所效仿。

宁波天一阁导游词5

  东明草堂系天一阁建成之前范钦的藏书处。范钦(1506—1585),字尧钦,号东明,故题其书室为“东明草堂”,又称“一吾庐”,现东明草堂于1980年重建。

  范氏故居原系范宅的东厅,后为范氏后裔居住生活之处。它处于高墙环绕的天一阁藏书楼之外,做到了生活区与藏书区相互隔离,是范钦为保护藏书的精心安排,现建筑为清道光九年重建。

  司马第即范钦宅第,环境幽雅,位于月湖深处,林木荫翳,规模丰敞,于1996年恢复司马第台门、耳房。

  宝书楼天一阁又称宝书楼,建于明嘉靖四十年至四十五年(1561——1566)之间,为明兵部右侍郎范钦藏书处,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私人藏书楼。

  范钦取“天一生水”之说,以水制火之义,建筑书楼。楼上一大间,楼下成六间,并名为天一阁,且在阁前凿池蓄水以防火。

  清康熙四年(1665),范钦曾孙范光文又在阁前叠山理水,建筑园林。园林以“福、禄、寿”作总体造型,用山石堆成九狮一象等景点。风物清丽,格调高雅,别具江南庭院式园林特色。

  范钦原有藏书7万余卷,现尚存1。7万余卷,大部分为明代刻本和钞本,不少已是海内孤本,尤以明代地方志和科举录为特色,**后,经文物工作者多年访求和当地藏家的慷慨捐赠,阁藏古籍已达30万卷,其中善本8万余卷,蔚为大观。

  尊经阁*历代尊崇经学,各省、郡、县学中均建有尊经阁,用以珍藏经籍。此阁原在宁波府学内,系光绪年间重建的重檐歇山顶建筑。1935年宁波地方人士筹款维修天一阁时移建于此。


宁波天一阁的导游词(5)份(扩展3)

——天一阁导游词9篇

各位来宾:

  天一阁博物馆位于宁波市月湖之滨的天一街上。1982年被*列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xx年荣获国家AAAA级旅游风景名胜区。

  天一阁博物馆是一座由天一阁藏书楼为核心,藏书文化为特色融社会历史、艺术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天一阁藏书楼自明代创建以来,至今已有440多年的历史了。它以藏书文化为特色,素有“南国书城”的美誉。博物馆总占地面积约3.1万*方米,环境优雅、园林精美、建筑古朴,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总体布局由藏书文化区,园林休闲区和陈列展览区三大功能区组成。

  西大门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来到的天一阁的西大门,首先印入我们眼前的是一对清代的石狮子。这对石狮子是清代的时候,浙东工匠的作品。它们原本守护的是寺院,“下岗”后“再就业”,来到了这里。后面的木门是清代的木结构建筑单体,1980年迁建过来的。*面三开间,硬山式屋顶,五层马头墙。

  请各位朝我手指的方向看去,“南国书城”四个大字,是我国著名的宁波宁海籍国画大师潘天寿在1962年的时候所写的。这个匾额所用的字体是隶书。由于宁波在*的南方,故城“南国”。“红豆生南国”,书乃读书人的相思物,从这个角度来讲,成为南国也是十分恰当的。“书城”的意思是,一座以书筑成的城,一座为书的安全而筑的城。

  请大家看下面的这幅对联:天一遗形源长垂远,南雷深意藏久尤难。这幅对联是由当代版本目录下泰斗,上海图书馆原馆长顾廷龙先生,1981年78岁时专门为天一阁书写的。用的是“钟鼎文”。所谓“钟鼎文”,那是很久很久以前,商周时期的华夏先民刻在青铜器如钟、鼎之类上的文字,说他是文字,其实说是符号似乎更确切一些。这幅对联上联说的是天一阁藏书时间悠久,藏书规矩、藏书精神可师可法。下联说到的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黄宗羲登上天一阁后的感叹心情。黄宗羲号南雷,在清代康熙十二年也就是公元1673年,破例成为了第一个登上天一阁藏书楼的外姓人,后来应天一阁传人的请求写国一篇专记《天一阁藏*》,落笔就写了四个“难”字:“尝叹读书难,藏书尤难,藏之久而不散,则难之难矣。

  后面的一副对联则为*代文学家、原*部长郭沫若所书,上联是:好事流芳千古;下联是:良书播惠九州。郭老先生曾于1962年10月连访天一阁两日,高度评价了这座文化宝库的重要价值。

  请大家抬头,上面还有一块匾额,“天一阁”,这个匾额的字体是楷书,没有落款。据天一阁人讲,是从唐代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字帖中一个字一个字挑出来,并做技术处理。

  范钦铜像、溪山逸马图(这一段对范钦仅做简单介绍,具体的可以选择在车讲完成)

  进门后请大家往后看,这幅对联:建阁阅四百载,藏书数第一家。是由宁波本地的大书法家沙孟海先生在1963年提写的。看完这幅对联,请大家回过头来看这个铜像。这个铜像就是天一阁的主人范钦。范钦,字尧卿号东明,浙江宁波鄞县人。他年幼时并不聪明,但在祖父和叔父的教诲和熏陶下,自幼苦读四书五经及名家书籍。家族中没有的书,他就到各藏书家那里去翻、去借、去抄。由于他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的求学,23岁时首次去杭州参加乡试,就中了举人。27岁进京参加会试,中了贡士,在殿试中入选第二甲,赐进士出身,列三十八名。

  范钦中进士后不久,就出任湖广隋州知府,属一级地方长官,在这等级制度森严的明朝是较少见到的。此后,范钦到处做官,足迹踏遍了当时的大半个*,直到明嘉靖三十九年升兵部右侍郎,同年十月辞去官职,回到宁波。范钦的官宦生涯,为他的藏书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铜像后面照壁上的这幅图,叫做溪山逸马图。画面高2米,长4.9米,是一幅堆塑作品,是已故宁海籍民间老艺人胡善成先生的堆塑作品。据说这种堆塑是用蚌壳灰、稻草灰和泥等堆塑刻画出来的,非常繁琐复杂,十分精巧。我们仔细看这幅作品,八匹骏马在溪边休息,形态栩栩如生。画面造型粗看觉得比例失调,其实是充分运用了*传统绘画技巧,突出了画面。天一阁的堆塑作品,绝大多数都是胡善成先生的力作。这幅溪山逸马图,一下子把人们的视线紧紧锁定在这好似无意间安排的审美空间内,避免了南北两侧视线内高大建筑对小庭院的压迫感,构思之精妙由此可见一斑。1983年3月23日,柬埔寨国王*亲王参观天一阁时,大大夸赞了这个堆塑作品,不止合影留念,还用自己带的相机,从不同角度拍了10多张照片带就去留作纪念。现在请大家往上看,跳斗上还雕有“三国演义”等戏剧人物。参观完这块照壁后,我们从旁边的直门“春随人意”中进去参观。门楣上的“春随人意”四个字著名的绍兴籍园林艺术家陈从周先生题写的。

  东明草堂

  各位来宾,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个照壁,也是胡善成老先生的堆塑作品,有人说是四不像,有人说是麒麟,天一阁人说是“獬豸”。据史*载,獬豸是头独角兽,是古代传说中的神兽,据说能辩是非曲直,看到人打架什么的,就用角去顶坏人,是正义的象征。古代各朝的执法官员的衣服上也绣有獬豸的图案。

  现在我们转过头来看这个叫做东明草堂宅子,原是范氏司马第前宅的中厅和主客厅,因范钦自号东明,所以称东明草堂,又称“一吾庐”。原建筑是五开间,但是已经被毁。现在的建筑是由清代道光年间的木结构房子于1980年改建而成的,面阔三间,单层硬山式建筑。东明草堂是范钦早年的藏书楼,后来藏书越来越多放不下了,就建造了真正的天一阁宝书楼,这里就成为了会客厅,现在主要用来接待一些重要领导。

  范氏故居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面前的这个宅子,是范氏故居,是范钦宅地的东厅,是其后代原来居住生活的地方。现建筑为清道光九年重建。范氏故居处于高墙环绕的天一阁藏书楼之外,做到了生活区与藏书去相互隔离,这是范钦为保护藏书而精心安排的。在进入故居之前,我们看到的这幅对联“佳酿满瓶书满架,山花如绣草如茵”是凡是后人范永祺所写的,从这个对联中,可以看出他的自豪、自足、自得其乐、自我陶醉。现在请大家跟我进入范氏故居,左边主要是一个藏书楼的“情景再现”,我们主要来看一下右边。这里有三个人物,涉及到了一个典故。话说当时80岁高龄的范钦走到了生命的终点,弥留之际,他把大儿子范大冲和二媳妇叫到床前,他把遗产分为了两份,一份是白银万两,一份是一座楼和一楼藏书,让他们挑选。儿子范大冲善解父意,选择了全部藏书,并表示愿意再投入,以增加藏书并保护和修缮好天一阁。也是从范钦的这一次分家产开始,天一阁的藏书制度更加严格,制定了很多的规范,如:代不分书,书不出阁;烟酒切忌登楼;女子不得登楼等等。关于这个女子不得登楼,还有一段凄美的故事,我们稍后再讲。

  宝书楼(天一阁)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来到的地方就是真正的藏书楼,天一阁,也叫做“宝书楼”,是范钦存放书籍的明代老房子。这是一座重檐硬山顶建筑,坐北朝南,前后开窗空气流通。六开间的西间安排上下行走的楼梯,东间楼下放杂物,楼上空着,用来隔潮,因为宁波属于海洋性季风气候,夏秋之际多东南方向来的台风,湿度很大,对保存藏书非常不利。楼下其余房间当初是用来会客的,现在中间放的是范钦的铜像。而楼上中间的四间便是真正的藏书之地。六开间的房屋格局比较少见,因为*传统的房屋讲究的是对称,以中堂为轴,两边对称,因此间数为奇数而不是偶数。

  天一阁的这个“天一地六”的模式,在清代的时候,获得了乾隆皇帝的垂青,指令收藏四库全书的故宫文渊阁,圆明园文源阁,承德避暑山庄文津阁等七处藏书楼,都要仿照天一阁的式样和结构建造。

  看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那么为什么天一阁会叫做天一阁呢。关于天一阁的命名,一般有两种说法。第一种是,范钦在读书时看到《易经》中,有“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说,他认为书最怕火,而水则能克火,受启发而设置了这座楼,并取名天一阁。关于这个说法,我们可以发现,天一阁的天花板的藻井图案,都是古代的水纹和水兽,也象征了以水克火。另一种说法是,源于道家的“天人合一”而成为天一阁,所以楼上书橱编号有“日、月、星辰”等字。

  天一阁建成后,也经过几次修葺。最大的一次修葺是在1933年9月18日台风刮塌天一阁东墙后,范氏无力维修。鄞县文献委员会发起组织了“重修天一阁委员会”,共计工作人员30人。重修天一阁委员会制定了简章和办事细则,向社会各界募捐,至1937年6月,维修工程完工,共收捐款2万多元。从这次修缮开始,私家藏书楼天一阁逐渐向公共藏书楼方向过渡、发展。1949年宁波**,范氏后人将天一阁捐赠给国家。

  现在请大家回过头来看一下天一阁前面的假山泉石。郭沫若先生是这样形容的:林泉雅洁多奇石。天一阁前的假山与水池占地面积很少,但非常精致,论年龄,水池比假山年纪大,因为水池是范钦造天一阁的时候挖的,为什么要挖这个水池呢,还是那句话,寓意以水客火。水池边上的假山石头上有“天一池”三个字,是1934年修葺天一阁的时候刻的。

  旁边的这些假山是在清代康熙年间,由范钦的后裔范光文增加的。假山的年龄与假山旁边的那颗三叉大樟树差不多,因为樟树也是那个时候种的,大概算算,也有300多岁了。说到假山,大家都知道在苏州园林中,大多数取材于“皱透漏痩丑”的太湖石为主,而这里的假山则是就地取材,用的是产于宁波海滨和岛礁上的海礁石。

  总体来说这里的假山造型以“福、禄、寿”作总体造型,用假山石头堆成九狮一象等。我们重点把目光集中在这块石头上,这块石头叫做美女照镜。关于这个石头,就涉及到天一阁的其中一条规范“女子不得登楼”。话说当时有个美女叫做钱绣云,是宁波知府邱铁卿的内侄女。据记载,钱绣云是一个酷爱读书的聪明才女,为了能登上天一阁读书,就托邱太守为媚,与范氏后裔范邦柱秀才结为夫妻,婚后的绣云以为可以如愿以偿上楼看书了,但她万万没想到成了范家的儿媳妇还是不能登楼看书,因为族规不准妇女登楼。说是古代妇女的一大职责是下厨房做饭,跟火打交道,而书最怕的就是火,所以妇女不得登楼。最后她含恨而死,就变成了这块石头,日夜守望者天一阁。

  尊经阁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来到的是天一阁的北面,眼前的这个建筑叫做尊经阁。尊经阁原来是宁波府学(孔庙)的藏书楼。1935年,因建造体育场,宁波府学(孔庙)被拆掉,尊经阁也无处安身。而天一阁在那个时候,刚好在做大规模的修葺。重修天一阁委员会便征购了天一阁北面的房屋,把地面修*后,将尊经阁移建到了这里。

  话说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时候,有些媒体记者、游客把尊经阁错认为天一阁,将尊经阁的照片刊登在报纸上,报道说现在的天一阁如何如何啦,闹出了好多笑话来。说到主要原因,还是得归咎于天一阁是在太朴实,太不起眼了,而尊经阁飞檐翘角,巍峨壮观,门前蹲了两只石狮子,还有一棵硕大的广玉兰,非常气派,太符合他们心中想象的天一阁了,于是就张冠李戴了,天一阁人对于这个事情,可以说是哭笑不得。现在的尊经阁主要用来收藏天一阁内部用的工具书,延续了它的藏书功能,楼下通常用来接待贵宾观赏馆藏古籍和字画。

  明州碑林

  现在我们看到的,尊经阁周围的这些墙壁上的石碑,被统称为“明州碑林”,一共有173方,其中*80多方是1953年从宁波府学、县学等处迁移过来的。把出土的或被废置的古代碑碣集中起来建成碑林,这是保护文物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半个多世纪来,宁波各地的碑石移到这里才得到有效的保护。碑文记载了宁波历代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和教育等情况,成为了“刻在石头上的地方史书”,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

  在这个明州碑林的围墙边上,以前有一个北大门。民国时期一度作为进出天一阁的大门。1949年3月12日下午,蒋先生第二次来天一阁,也是他最后一次来天一阁,由*、沙孟海等陪同,从这个大门进入了天一阁。他对当时的范氏后裔说,要好好保护天一阁,将来总有用。

  千晋斋

  各位游客,夸过这道小门,我们就直接从明代跨进了*时期。这三间*屋叫“千晋斋”。这块“千晋斋”的匾额是宁波慈溪书法家钱罕在1935年所题。门前挂的是一幅竹刻对联“石潭白鱼自出没,草屋老树相因依”,是清代赵之谦所书。我们一般看到的楹联都是木刻的,竹刻的比较少见,像这么大的竹刻楹联更是少之又少,这大概与宁波奉化盛产大毛竹有关。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进入千晋斋。它有三个展厅,首先看到的这间藏有样式大小不一的晋砖的是真正的千晋斋。这个房子的由来,同样得追溯到20世纪三十年代。1931年,同大多数*城市一样,宁波成的城墙被拆毁,出土了大量汉晋由来的古城砖,宁波的文化人士纷纷前往挑选具有历史文化艺术价值的拿回家珍藏,以做研究。回宁波度暑假的马廉发现其中大量的汉晋古砖价值很高,故收集了很多。因其所藏多为晋砖,故藏室命名为千晋斋。1933年天一阁重修时,马廉将自己收集的数百块古砖全部捐赠给了天一阁。天一阁特别建造了一个屋子用来陈列,依然称为“千晋斋”。此后,凡有古砖出土,或者有收藏家捐赠,都存放在这里,这些古砖见证了宁波城市的发展。从此,“千晋斋”成了天一阁的一个组成部分,迄今已有80多年的历史,这是马廉先生对宁波历史文化的一大贡献。

  第二个展厅展示了宁波许多著名的藏书家捐献给天一阁的部分收藏品,其中有冯真群、张季言等藏书家的献书词,表达了他们将辛勤积累的藏书与天一阁并存和造福于后人的良苦用心。

  最后一个展厅是历代登上藏书楼的著名学者的事迹介绍。第一个破例登上天一阁的外姓族人是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黄宗羲。他在康熙十二年登上天一阁,范氏后代规定,非各方齐集,任何人不得擅开。黄宗羲不仅阅读了天一阁的所有藏书,并且还为天一阁的藏书编制了目录。其他这些都是后期有幸登上天一阁的学者的介绍。

  东园、明池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来到的是东园,它原本不属于范家范围,是*为了适应旅游需要而扩建的。从1959年开始*整土地,种植竹木,知道1986年才算是正式完工。由于在天一阁的东面,古称东园。东园以假山、水池、树木、亭阁为主题,环境优美。宝书楼、尊经阁是天一阁博物馆的藏书文化区,这里便是博物馆的园林休闲区。这里的假山和天一池边的假山一样,也是用宁波产的海礁石堆砌起来的,石头上还完整地粘了牡蛎壳。东园中的这个池子,叫做“明池”,东园与明池的名字合起来,刚好是天一阁主人范钦的号——东明。

  百鹅亭

  现在请大家跟我过来看一下这座亭子,这座是明代晚期的石亭,叫做百鹅亭,原来位于宁波南郊的祖关山,是明代墓前的一座祭拜亭,1959年迁移到这里。之所以叫做“百鹅亭”,并非亭子上镌刻了100只鹅,而是因为宁波富家大户祭拜先人的一种排场和阔气,清明做羹饭的时候,要杀100只鹅孝敬祖先,因此而命名。现在宁波还有道叫做“清明鹅”的时令佳肴。这是座石头仿木头建筑的亭子,呈四方形,结构精巧,雕刻细腻,四角梁柱及顶棚、边沿刻有鱼跃龙门,麒麟招宝、双狮戏球等传统吉祥图案,迁移来的时候已经没有了顶盖,现在也无法复原,因为谁都不知道它原先顶盖的模样。亭子里的石桌子,据说是以为老太太送来的',旧城改造,老太太离开了原先的一楼院子搬到楼上,石桌子无处安身,赠送给了天一阁,于是它便成为了天一阁东园百鹅亭的一分子。

  凝晖堂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这个房子。这座飞檐翘角的单檐歇山顶建筑叫做凝晖堂。原是建于清代同治年间的张公祠,1986年从江北槐树路原宁波机械工业学校内搬迁过来,改名凝晖堂。凝晖堂是专门用来陈列天一阁馆藏的贴石的。

  天一阁藏书丰富,天下皆知,除了藏书之外,收藏碑帖的数量之丰富,在业内来说,也是享誉全国。范钦除了收集书籍之外,也收藏书法、贴石。只是范钦后人重书轻“石”,直到清代乾隆三年,史学家全祖望登上天一阁,为天一阁整理碑帖,并作《天一阁碑目记》,天一阁的碑帖、拓本才开始引起世人的重视。

  天一阁现藏宋代开始的拓片4000多件。陈列贴石最多最好的当数西安碑林,但天一阁的凝晖堂里,也有很多好的贴石。尤其是明代所刻神龙本《兰亭序》,据说刻石的时间要比绍兴兰亭的那块《兰亭序》还早。

  我们经常听到碑石和贴石合称为“碑帖”,但实际上他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主要区别有六个方面的不同。第一是内容不同,碑石大多数是铭、志、传、记及文学作品之类,贴石则以手稿或名家书稿为主,如诗文等,内容比碑石丰富。第二是功能不同,碑石以实用为主,记述人物或事迹用来流传后世,贴石作为书法艺术摹本,将书法艺术流播后世。第三,字体不同。碑石所用的文字多以庄重的篆书、隶书、楷书为主,贴石则各种字体都有。第四,形状不同。碑石大多数是高大的竖石,而贴石多为横向。碑石大多数是单面刻的,背面就算有内容,也属于次要的。贴石正反面没有主次之分,甚至四面都有刻字。第五,上石方法不同,碑石用书丹直接上石,而贴石则为模仿原件上石。六、刻法不同,贴石需要忠实于原作,反映书法家真实的墨迹,而碑石则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摹刻。说简单点,所谓贴石,上面所刻的字拓下来就可以做临摹的字帖。

  麻将起源地陈列馆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来到的是麻将起源地陈列馆。首先我们看到的这个房子是德和(HU)堂。此馆主要陈列的是各种麻将牌,有*、日本、韩国、美国等不同产地、不同质地的麻将牌。

  说起麻将,不得不提到的是,宁波是麻将的发源地。现代麻将最早起源于古代的叶子戏,后来发展成为马吊,到清代中期,马吊又发展成麻雀纸牌,就是现代麻将的雏形。纸牌玩起来不方便,于是麻将发明人陈鱼门在清朝的时候,将纸牌改良成了竹牌,并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了包括东南西北*在内的16张牌,由此形成了流行至今的136张一副的麻将牌。这种麻将一经问世,便迅速盛行于大江南北,后来相继传到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在1998年的时候,麻将被正式批准为一种体育竞技项目。由于陈鱼门“发明”了麻将牌,给人们带来娱乐的同时也对社会产生了副作用及负面影响,因此当时和后来的有些宁波人骂他是“屙老爷”。

  请各位回过头来看地上,这个地面上是放大了的麻将牌。宁波是个靠海的城市,航海业发达,所以麻将中的许多术语於航海有关:索(北方念条),象征船的缆绳和渔网;“筒”(北方念作饼),象征船上的盛水桶;万,象征船家对财富的渴望;风则为出海的风向等等。

  现在我们看到的三个铜像,讲的是陈鱼门和一个英国人,一个日本人在打麻将,不管是不是麻将爱好者,应该都能看出这是一个三缺一的情况,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坐下来跟他们拍个合照。旁边有一幅对联“筒来索去尤半日,参横月落不曾知”。非常诙谐的刻画了打麻将者的模样和心态。

  花轿厅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来到的这个展厅,主要陈列的是宁波独有的、专供浙东姑娘出嫁用的花轿——万工轿。所谓“万工轿”,就是说要花一万工劳动力才能做成的轿子,包括木工、雕花工、油漆工等等,绝对算得上劳动力密集、精雕细琢,甚至可以说是奢华了。关于宁波姑娘出嫁用如此高等级的轿子的原因,还涉及到一个故事。据说南宋小康王赵构逃难时路过宁波,宁波西乡的一位姑娘救了他。赵构跟姑娘说,等我过了这个难关,回到宫里,我就派人来迎娶你。后来赵构安定下来后,命人来宁波找这位姑娘,可是怎么都找不到。于是,他便下令说,凡是浙东姑娘出嫁,均可使用公主才能戴的凤冠霞帔、坐公主才可享受的花轿,所以宁波的新娘花轿,才有了如此的奢华。

  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这万工轿并不是家里有姑娘出嫁就去特地制作的,如果是这样,这花轿可要泛滥成灾了。有商人看好花轿的市场行情和经济效益,于是专门制作并用来出租赚钱,就跟现在的婚庆公司出租高档车子做婚车有异曲同工之妙。20xx年,天一阁的这个万工轿,被国家博物馆借去作专门的展出,为此,还给花轿买了不少的保险。现在的上海博物馆、浙江博物馆所陈列展出的最好的花轿也都是宁波产。

  秦氏支祠

  给为游客,现在我们来到的地方是秦氏支祠。这个建筑融合了木雕、砖雕、贴金、拷作等民间工艺于一体,具有与众不同的宁波地方风格。为什么要称为支祠呢?那是因为建这个地方的主人秦君安是偏房所生,在一年一度的祭祀大典上,遭到族人的鄙视,他在家族中的身份地位无法提高,于是他赌气,召集了宁波的能工巧匠,花费20余万两姻缘,建造了这个祠堂,命名为“秦氏支祠”。

  秦氏支祠的这个戏台,是整幢建筑最华丽的部分。戏台的屋顶由十六个斗拱承托,戏台的藻井由千百块经过精雕细刻的板榫搭接而成,尤其是朱金木雕更让整座戏台变得金碧辉煌,被行家推为浙东第一。请大家抬头看一下戏台的顶部,是盘旋上升的,就像个大号的扩音喇叭,这就是演员在戏台唱戏不需要麦克风,也能让大家清晰的听到的原因,叫人不得佩服古时候人的聪明才智和独具匠心。

  南园、水北阁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来到的是位于天一阁藏书楼之南的南园,该园占地3400*方米,是天一阁一期扩建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里我们主要看的是水北阁。水北阁原是清代宁波藏书家徐时栋的藏书楼,原址在西门外亨六享,清代末期藏书散掉后,徐氏后裔住在里面。1993年,因宁波旧城改造,为更好地保护水北阁,宁波市*决定将水北阁迁移至天一阁博物馆内。在天一阁古建筑公司的精心施工下,水北阁及徐氏旧居于1996年在天一阁南园按原貌恢复。1999年开始,称为专门收藏新编地方志的“*地方志珍藏馆”。

  司马第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来到的是司马第。这里原来是范家最早的大门,因此上面悬挂了“司马第”的匾额。司马是古代时的官名,是兵事类的,范钦官至兵部右侍郎,以司马代称,他的府第也就称作司马第了。范家原先的“司马第”大门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不存在了,现在的这个,是在1996年于原址上重新建造的。门口的8根旗杆石是明代的原物。门前的这个对联,是清代嘉兴人,曾任宁波府教授的冯登府所写。

  好了,各位游客,天一阁博物馆的游览,到这里就结束了,我们从这个门出去就又回到了东明草堂,旁边便是刚才我们进来的西大门。

各位游客:

  大家好!

  天一阁坐落在浙江省宁波市月湖之西。天一阁是*现存年代最早的私家藏书楼,始建于明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由当时的兵部右侍郎范钦主持建造。范钦*生喜欢收集古代典籍,后又得到鄞县李氏万卷楼的残存藏书,存书达到了七万多卷,其中以地方志和登科录最为珍稀。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下诏开始修撰《四库全书》,范钦的八世孙范懋柱进献所藏之书638种,于是乾隆皇帝敕命测绘天一阁的房屋、书橱的款式,兴造了著名的“南北七阁”,用来收藏所撰修的七套《四库全书》,天一阁也从此名闻全国。

  范钦为了保护藏书而订立了严格的族规,世代的子孙严格遵循“代不分书,书不出阁”的遗教,但终因年代过于久远,藏书还是有很多的失散。嘉庆十三年(公元1808年),阁内的藏书实有4094部,共53000多卷。*战争时,英国侵略者掠去了《一统志》等数十种古籍。咸丰年间(公元1851~1861年),又有盗贼潜入阁内,偷去了许多的藏书,转卖给法国的传教士和造纸厂。后来又经历了许多的变故,到1940年,阁内的藏书仅存1591部,共13038卷。新*成立后,*为了保护天一阁,专门设置了管理机构,探访得到了流失在外的3000多卷原藏书,又增入当地收藏家捐赠的古籍,现藏珍版善本达到了8万多卷。

  天一阁之名,取义于汉郑燮《易经注》中“天一生水”之说,因为火是藏书楼最大的祸患,而“天一生水”,可以以水克火,所以取名“天一阁”。书阁是硬山顶重楼式,面阔、进深各有六间,前后有长廊相互沟通。楼前有“天一池”,引水入池,蓄水以防火。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范钦的重孙范文光又绕池叠砌假山、修亭建桥、种花植草,使整个的楼阁及其周围初具江南私家园林的风貌。

  俗话说的好:“到宁波不到天一阁,等于没有到过宁波。”欢迎大家来到我国现存历史最早的私家藏书楼——天一阁。非常高兴能成为大家本次的导游。

  天一阁坐落在浙江省宁波市月湖之西。天一阁是*现存年代最早的私家藏书楼,始建于明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由当时的兵部右侍郎范钦主持建造。范钦*生喜欢收集古代典籍,后又得到鄞县李氏万卷楼的残存藏书,存书达到了七万多卷,其中以地方志和登科录最为珍稀。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下诏开始修撰《四库全书》,范钦的八世孙范懋柱进献所藏之书638种,于是乾隆皇帝敕命测绘天一阁的房屋、书橱的款式,兴造了著名的“南北七阁”,用来收藏所撰修的七套《四库全书》,天一阁也从此名闻全国。

  范钦为了保护藏书而订立了严格的族规,世代的子孙严格遵循“代不分书,书不出阁”的遗教,但终因年代过于久远,藏书还是有很多的失散。嘉庆十三年(公元1808年),阁内的藏书实有4094部,共53000多卷*战争时,英国侵略者掠去了《一统志》等数十种古籍。咸丰年间(公元1851~1861年),又有盗贼潜入阁内,偷去了许多的藏书,转卖给法国的传教士和造纸厂。后来又经历了许多的变故,到1940年,阁内的藏书仅存1591部,共13038卷。新*成立后,*为了保护天一阁,专门设置了管理机构,探访得到了流失在外的3000多卷原藏书,又增入当地收藏家捐赠的古籍,现藏珍版善本达到了8万多卷。

  天一阁之名,取义于汉郑燮《易经注》中“天一生水”之说,因为火是藏书楼最大的祸患,而“天一生水”,可以以水克火,所以取名“天一阁”。书阁是硬山顶重楼式,面阔、进深各有六间,前后有长廊相互沟通。楼前有“天一池”,引水入池,蓄水以防火。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范钦的重孙范文光又绕池叠砌假山、修亭建桥、种花植草,使整个的楼阁及其周围初具江南私家园林的风貌。

  天一阁面积约2。6万*方米,分藏书文化区、园林休闲区、陈列展览区。以宝书楼为中心的藏书文化区有东明草堂、范氏故居、尊经阁、明州碑林、千晋斋和新建藏书库。以东园为中心的园林休闲区有明池、假山、长廊、碑林、百鹅亭、凝晖堂等景点。以*代民居建筑秦氏支祠为中心的陈列展览区,包括芙蓉洲、闻氏宗祠和新建的书画馆。书画馆在秦祠西侧,粉墙黛瓦、黑柱褐梁,有宅六栋,曰:“云在楼,博雅堂,昼锦堂,画帘堂,状元厅,南轩。”与金碧辉煌的秦祠相映照。

  谢谢大家来参观天一阁,请大家不要乱扔垃圾,破坏文物,乱涂乱画,做一个文明游客!祝大家玩得开兴,让这一天成为你们人生中美好的记忆!

  位游客,我们即将到达的景点是宁波著名的藏书楼——天一阁,它位于宁波城西月湖之畔的天一街上。1982年被*列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xx年荣获国家4A级旅游风景名胜区。

  天一阁藏书楼自明代创建以来,至今已有440年历史了。它以藏书文化为特色,素有“南国书城“的美誉,是融社会历史、艺术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

  天一阁占地26000*方米,它环境幽雅、园林精美、建筑古朴,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总体布局由藏书文化区、园林休闲区和陈列展览区三大功能区组成。

  各位游客,我们现在来到了天一阁的西大门,眼前雄踞大门两侧的是一对清代石狮。在古代,只有官府及官宅门前才能摆放。木结构的大门,是迁移重建的清代建筑。大家顺我的手指看去,“南国书城“这四个字由*著名国画大师潘天寿所书,现在所看到的`大门两旁的对联是钟鼎文,由当代版本目录学泰斗顾廷龙先生所作,读作“天一遗形源长垂远,南雷深意藏久尤难”,对联说明了天一阁藏书楼历史悠久及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史学家黄宗羲登上天一阁藏书楼以后的感叹心情。黄宗羲号南雷,他登天一阁后曾感叹:“读书难,藏书尤难。藏之久而不散,则难之难矣”。后面一幅对联则为*代文学家、原*长郭沫若所书,上联是:好事流芳千古;下联是:良书播惠九州。郭老先生曾于1962年10月连访天一阁两日,高度评价了这座文化宝库的重要价值。各位游客现在请跟我进去游览。

  看了“四年级天一阁导游词”的人还看了:

  天一阁位于浙江宁波市区,是*现存最早的私家藏书楼,也是亚洲现有最古老的图书馆和世界最早的三大家族图书馆之一。天一阁占地面积2.6万*方米,建于明朝中期,由当时退隐的兵部右侍郎范钦主持建造,1982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藏各类古籍*30万卷,其中珍椠善本8万卷,尤以明代地方志和科举录最为珍贵。

  图书馆事业发展迅速,先后新增*地方志珍藏馆、银台第官宅博物馆、麻将起源地陈列馆等处。书阁为木构的二层硬山顶建筑,通高8.5米。

  底层面阔、进深各六间,前后有廊。二层除楼梯间外为一大通间,以书橱间隔。

  此外,还在楼前凿"天一池"通月湖,既可美化环境,又可蓄水以防火。天一阁的建筑布局后来为其他藏书楼所效仿。

  天一阁建于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至四十五年(1566年),是当时兵部右侍郎范钦所建的私家藏书楼。范钦喜好读书和藏书,*生所藏各类图书典籍达7万余卷。

  范钦所收藏图书以方志、政书、科举录、诗文集为特色。

  由于一度位高权重,范钦的'一部分藏书为官署的内部资料,这也是普通藏书家难以获得的。

  在他解职归田后,便建造藏书楼来保管这些藏书。

  范钦最早的藏书楼名为"东明草堂"。

  辞官归家之后,随着藏书的增多,亟需兴建新的藏书楼。

  范钦根据郑玄所著《易经注》中的"天一生水……地六承之"之语,将新藏书楼命名为"天一阁",并在建筑格局中采纳"天一地六"的格局,楼外筑水池以防火,"以水制火"。

  同时,采用各种防蛀、驱虫措施保护书籍。

  范懋柱辑《天一阁藏书总目》,序中提及"乾隆间诏建七阁,参用其式,且多写其书入四库,赐以图书集成,亦至显荣矣"。

  1585年,范钦去世。

  据全祖望《天一阁藏*》载,范钦去世前,将家产分为藏书和其他家产两部分。长子范大冲自愿放弃其他家产的继承权,而继承了父亲收藏的7万余卷藏书,这也形成了天一阁"代不分书,书不出阁"的祖训。

  范大冲在维系和补充天一阁藏书的同时,也建立了维系天一阁藏书的族规,规定藏书归子孙共有,非各房齐集书橱钥匙,不得开锁。

  这些制度在天一阁私藏时期(天一阁始建至1949年)一直保留,并得到历代补充。

  1665年,范钦的曾孙范文光在天一阁前修造园林,用假山石形成"九狮一象"等动物形态,改善了天一阁周围的环境。

  这一时期同时也是天一阁藏书最为丰富的时期。据考证,当时天一阁藏书达到5000余部,70000余卷,此后直到1949年,藏书几乎没有增加。

  1676年,范钦后人范光燮传抄天一阁百余种书籍供士子阅读。范光燮破例帮助大学者黄宗羲登楼阅读天一阁藏书,使得黄宗羲成为第一个进入天一阁的外族人。

  黄宗羲为天一阁编制书目,并撰写《天一阁藏*》,赞扬范氏后人"范氏能世其家,礼不在范氏乎?幸勿等之云烟过眼,世世子孙如护目睛"。

  天一阁因而提高了在学者中的知名度。自此以后,天一阁逐渐结束对外封闭的状态,对著名学者开放,尽管获得这种机会的学者并不多。

  1773年,乾隆帝诏修《四库全书》时,范钦八世孙范懋柱进呈天一阁珍本641种,数量上名列全国第二,但质量一流,包含大量珍本、善本。所呈藏书中,七分之五收入《四库全书总目》,六分之一全本抄入,但所有藏书未归还,使得天一阁藏书下降到4819部。乾隆三十九年六月,特颁谕旨,恩赏天一阁《古今图书集成》一部,以示嘉奖,且派遣杭州织造寅著前往天一阁了解建筑格局,并下旨仿天一阁建造文渊阁等"内廷四阁","阁之制一如范氏天一阁",希望借鉴天一阁的设计使得《四库全书》能够安全保存。。乾隆四十四年六月,赐范家郎世宁刻《*定回部得胜图》十六幅。乾隆五十二年二月,再赐《*定两金川战图》十二幅。

  1820xx年,范筠甫、范邦冉等范氏后人对藏书楼进行大修,更换砖瓦台阶,修葺假山,疏浚池水,同时修订天一阁管理制度,立下禁碑三种,条款十五项,严格保证天一阁图书"书不出阁"。

  1840年,*战争爆发,1841年,宁波府城陷落。英国占领军掠夺《大明一统志》等舆地书数十种。

  至1847年,天一阁中仅存书籍2223部。

  1861年,太*军攻陷宁波,盗贼乘乱盗取天一阁藏书出售,后部分书籍被范钦十世孙范邦绥尽力购回。据薛福成命人所编《天一阁见存书目》,至1884年,天一阁存有原藏书2152部,共17382卷,《古今图书集成》8462卷。

  *成立后的1920xx年,大盗薛继渭潜入天一阁,与楼外盗贼里应外合,将盗走的天一阁书籍运往上海,在书店中出售,后被商务印书馆的张元济巨资赎回一部分,藏于东方图书馆涵芬楼,但在抗日战争中由于东方图书馆被炸而焚毁。这一事件使得天一阁藏书损失千部。

  1933年9月18日,台风造成天一阁毁坏。在鄞县*陈宝麟支持下,冯孟颛、杨菊庭等地方人士成立包含范氏后人的重修天一阁委员会,将宁波府学内的尊经阁迁移至天一阁内,并将80余方碑刻移至天一阁后院,建立"明州碑林"。同时,在尊经阁西侧开辟千晋斋,将宁波学者马廉搜集的历代古砖和宁波城墙拆除后收集的城砖予以陈列。

  1933年天一阁重建时,宝书楼藏书迁至范氏诒谷堂保存,*派兵守卫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为了保护天一阁藏书,天一阁经历了建成370年以来的首次大范围出阁。首批三箱书籍于1937年8月17日离开天一阁。

  1939年1月5日,第二批明以前版本八箱也运离天一阁,运往乡间暂避。

  1939年4月12日,先前运出的两批藏书和阁中剩余的藏书总计28箱,9080册,由鄞县*加封,运往龙泉县后方,暂存于跶石乡,与浙江省图书馆的藏书一同隐蔽。抗战结束后,这批藏书被运往杭州,直到1946年12月16日,天一阁藏书方才运回阁中,并于次年3月1日至3日进行了天一阁建成以来的首次公开展出。

各位游客:

  大家好!

  天一阁博物馆是以藏书文化为特色,融社会历史、艺术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占地26000*方米。环境幽雅,园林精美、建筑古朴,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总体布局由藏书文化区、园林休闲区、陈列展览区三大功能区组成。

  天一阁藏书楼是我国现存历史最久的私家藏书楼,也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三个私家藏书楼之一,建于明嘉靖四十年至四十五年(公元1561―1566)之间,原为明兵部右侍郎范钦的藏书处。于1982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藏各类古籍*30万卷,其中珍椠善本8万卷,尤以明代地方志和科举录最为珍贵。*年来,我馆事业发展迅速,先后新增*地方志珍藏馆、银台第官宅博物馆、麻将起源地陈列馆等处。*地方志珍藏馆收藏全国各级各类当代地方志6730多册,占总数的80%以上。银台第博物馆展示了清代官宦人家的家居艺术和建筑艺术,获20xx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精品陈列最佳创意奖”。麻将起源地陈列馆以三维空间展示麻将的起源及与宁波的历史溯源。建于二十年代的秦氏支祠以其独特的祠堂文化,精湛的民间工艺为游客所叹服,并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行列。

各位来宾:

  天一阁博物馆位于宁波市月湖之滨的天一街上。1982年被*列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xx年荣获国家AAAA级旅游风景名胜区。

  天一阁博物馆是一座由天一阁藏书楼为核心,藏书文化为特色融社会历史、艺术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天一阁藏书楼自明代创建以来,至今已有440多年的历史了。它以藏书文化为特色,素有“南国书城”的美誉。博物馆总占地面积约3.1万*方米,环境优雅、园林精美、建筑古朴,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总体布局由藏书文化区,园林休闲区和陈列展览区三大功能区组成。

  西大门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来到的天一阁的西大门,首先印入我们眼前的是一对清代的石狮子。这对石狮子是清代的时候,浙东工匠的作品。它们原本守护的是寺院,“下岗”后“再就业”,来到了这里。后面的木门是清代的木结构建筑单体,1980年迁建过来的。*面三开间,硬山式屋顶,五层马头墙。

  请各位朝我手指的方向看去,“南国书城”四个大字,是我国著名的宁波宁海籍国画大师潘天寿在1962年的时候所写的。这个匾额所用的字体是隶书。由于宁波在*的南方,故城“南国”。“红豆生南国”,书乃读书人的相思物,从这个角度来讲,成为南国也是十分恰当的。“书城”的意思是,一座以书筑成的城,一座为书的安全而筑的城。

  请大家看下面的这幅对联:天一遗形源长垂远,南雷深意藏久尤难。这幅对联是由当代版本目录下泰斗,上海图书馆原馆长顾廷龙先生,1981年78岁时专门为天一阁书写的。用的是“钟鼎文”。所谓“钟鼎文”,那是很久很久以前,商周时期的华夏先民刻在青铜器如钟、鼎之类上的文字,说他是文字,其实说是符号似乎更确切一些。这幅对联上联说的是天一阁藏书时间悠久,藏书规矩、藏书精神可师可法。下联说到的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黄宗羲登上天一阁后的感叹心情。黄宗羲号南雷,在清代康熙十二年也就是公元1673年,破例成为了第一个登上天一阁藏书楼的外姓人,后来应天一阁传人的请求写国一篇专记《天一阁藏*》,落笔就写了四个“难”字:“尝叹读书难,藏书尤难,藏之久而不散,则难之难矣。

  后面的一副对联则为*代文学家、原*部长郭沫若所书,上联是:好事流芳千古;下联是:良书播惠九州。郭老先生曾于1962年10月连访天一阁两日,高度评价了这座文化宝库的重要价值。

  请大家抬头,上面还有一块匾额,“天一阁”,这个匾额的字体是楷书,没有落款。据天一阁人讲,是从唐代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字帖中一个字一个字挑出来,并做技术处理。

  范钦铜像、溪山逸马图(这一段对范钦仅做简单介绍,具体的可以选择在车讲完成)

  进门后请大家往后看,这幅对联:建阁阅四百载,藏书数第一家。是由宁波本地的大书法家沙孟海先生在1963年提写的。看完这幅对联,请大家回过头来看这个铜像。这个铜像就是天一阁的主人范钦。范钦,字尧卿号东明,浙江宁波鄞县人。他年幼时并不聪明,但在祖父和叔父的教诲和熏陶下,自幼苦读四书五经及名家书籍。家族中没有的书,他就到各藏书家那里去翻、去借、去抄。由于他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的求学,23岁时首次去杭州参加乡试,就中了举人。27岁进京参加会试,中了贡士,在殿试中入选第二甲,赐进士出身,列三十八名。

  范钦中进士后不久,就出任湖广隋州知府,属一级地方长官,在这等级制度森严的明朝是较少见到的。此后,范钦到处做官,足迹踏遍了当时的大半个*,直到明嘉靖三十九年升兵部右侍郎,同年十月辞去官职,回到宁波。范钦的官宦生涯,为他的藏书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铜像后面照壁上的这幅图,叫做溪山逸马图。画面高2米,长4.9米,是一幅堆塑作品,是已故宁海籍民间老艺人胡善成先生的堆塑作品。据说这种堆塑是用蚌壳灰、稻草灰和泥等堆塑刻画出来的,非常繁琐复杂,十分精巧。我们仔细看这幅作品,八匹骏马在溪边休息,形态栩栩如生。画面造型粗看觉得比例失调,其实是充分运用了*传统绘画技巧,突出了画面。天一阁的堆塑作品,绝大多数都是胡善成先生的.力作。这幅溪山逸马图,一下子把人们的视线紧紧锁定在这好似无意间安排的审美空间内,避免了南北两侧视线内高大建筑对小庭院的压迫感,构思之精妙由此可见一斑。1983年3月23日,柬埔寨国王*亲王参观天一阁时,大大夸赞了这个堆塑作品,不止合影留念,还用自己带的相机,从不同角度拍了10多张照片带就去留作纪念。现在请大家往上看,跳斗上还雕有“三国演义”等戏剧人物。参观完这块照壁后,我们从旁边的直门“春随人意”中进去参观。门楣上的“春随人意”四个字著名的绍兴籍园林艺术家陈从周先生题写的。

  东明草堂

  各位来宾,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个照壁,也是胡善成老先生的堆塑作品,有人说是四不像,有人说是麒麟,天一阁人说是“獬豸”。据史*载,獬豸是头独角兽,是古代传说中的神兽,据说能辩是非曲直,看到人打架什么的,就用角去顶坏人,是正义的象征。古代各朝的执法官员的衣服上也绣有獬豸的图案。

  现在我们转过头来看这个叫做东明草堂宅子,原是范氏司马第前宅的中厅和主客厅,因范钦自号东明,所以称东明草堂,又称“一吾庐”。原建筑是五开间,但是已经被毁。现在的建筑是由清代道光年间的木结构房子于1980年改建而成的,面阔三间,单层硬山式建筑。东明草堂是范钦早年的藏书楼,后来藏书越来越多放不下了,就建造了真正的天一阁宝书楼,这里就成为了会客厅,现在主要用来接待一些重要领导。

  范氏故居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面前的这个宅子,是范氏故居,是范钦宅地的东厅,是其后代原来居住生活的地方。现建筑为清道光九年重建。范氏故居处于高墙环绕的天一阁藏书楼之外,做到了生活区与藏书去相互隔离,这是范钦为保护藏书而精心安排的。在进入故居之前,我们看到的这幅对联“佳酿满瓶书满架,山花如绣草如茵”是凡是后人范永祺所写的,从这个对联中,可以看出他的自豪、自足、自得其乐、自我陶醉。现在请大家跟我进入范氏故居,左边主要是一个藏书楼的“情景再现”,我们主要来看一下右边。这里有三个人物,涉及到了一个典故。话说当时80岁高龄的范钦走到了生命的终点,弥留之际,他把大儿子范大冲和二媳妇叫到床前,他把遗产分为了两份,一份是白银万两,一份是一座楼和一楼藏书,让他们挑选。儿子范大冲善解父意,选择了全部藏书,并表示愿意再投入,以增加藏书并保护和修缮好天一阁。也是从范钦的这一次分家产开始,天一阁的藏书制度更加严格,制定了很多的规范,如:代不分书,书不出阁;烟酒切忌登楼;女子不得登楼等等。关于这个女子不得登楼,还有一段凄美的故事,我们稍后再讲。

  宝书楼(天一阁)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来到的地方就是真正的藏书楼,天一阁,也叫做“宝书楼”,是范钦存放书籍的明代老房子。这是一座重檐硬山顶建筑,坐北朝南,前后开窗空气流通。六开间的西间安排上下行走的楼梯,东间楼下放杂物,楼上空着,用来隔潮,因为宁波属于海洋性季风气候,夏秋之际多东南方向来的台风,湿度很大,对保存藏书非常不利。楼下其余房间当初是用来会客的,现在中间放的是范钦的铜像。而楼上中间的四间便是真正的藏书之地。六开间的房屋格局比较少见,因为*传统的房屋讲究的是对称,以中堂为轴,两边对称,因此间数为奇数而不是偶数。

  天一阁的这个“天一地六”的模式,在清代的时候,获得了乾隆皇帝的垂青,指令收藏四库全书的故宫文渊阁,圆明园文源阁,承德避暑山庄文津阁等七处藏书楼,都要仿照天一阁的式样和结构建造。

  看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那么为什么天一阁会叫做天一阁呢。关于天一阁的命名,一般有两种说法。第一种是,范钦在读书时看到《易经》中,有“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说,他认为书最怕火,而水则能克火,受启发而设置了这座楼,并取名天一阁。关于这个说法,我们可以发现,天一阁的天花板的藻井图案,都是古代的水纹和水兽,也象征了以水克火。另一种说法是,源于道家的“天人合一”而成为天一阁,所以楼上书橱编号有“日、月、星辰”等字。

  天一阁建成后,也经过几次修葺。最大的一次修葺是在1933年9月18日台风刮塌天一阁东墙后,范氏无力维修。鄞县文献委员会发起组织了“重修天一阁委员会”,共计工作人员30人。重修天一阁委员会制定了简章和办事细则,向社会各界募捐,至1937年6月,维修工程完工,共收捐款2万多元。从这次修缮开始,私家藏书楼天一阁逐渐向公共藏书楼方向过渡、发展。1949年宁波**,范氏后人将天一阁捐赠给国家。

  现在请大家回过头来看一下天一阁前面的假山泉石。郭沫若先生是这样形容的:林泉雅洁多奇石。天一阁前的假山与水池占地面积很少,但非常精致,论年龄,水池比假山年纪大,因为水池是范钦造天一阁的时候挖的,为什么要挖这个水池呢,还是那句话,寓意以水客火。水池边上的假山石头上有“天一池”三个字,是1934年修葺天一阁的时候刻的。

  旁边的这些假山是在清代康熙年间,由范钦的后裔范光文增加的。假山的年龄与假山旁边的那颗三叉大樟树差不多,因为樟树也是那个时候种的,大概算算,也有300多岁了。说到假山,大家都知道在苏州园林中,大多数取材于“皱透漏痩丑”的太湖石为主,而这里的假山则是就地取材,用的是产于宁波海滨和岛礁上的海礁石。

  总体来说这里的假山造型以“福、禄、寿”作总体造型,用假山石头堆成九狮一象等。我们重点把目光集中在这块石头上,这块石头叫做美女照镜。关于这个石头,就涉及到天一阁的其中一条规范“女子不得登楼”。话说当时有个美女叫做钱绣云,是宁波知府邱铁卿的内侄女。据记载,钱绣云是一个酷爱读书的聪明才女,为了能登上天一阁读书,就托邱太守为媚,与范氏后裔范邦柱秀才结为夫妻,婚后的绣云以为可以如愿以偿上楼看书了,但她万万没想到成了范家的儿媳妇还是不能登楼看书,因为族规不准妇女登楼。说是古代妇女的一大职责是下厨房做饭,跟火打交道,而书最怕的就是火,所以妇女不得登楼。最后她含恨而死,就变成了这块石头,日夜守望者天一阁。

  尊经阁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来到的是天一阁的北面,眼前的这个建筑叫做尊经阁。尊经阁原来是宁波府学(孔庙)的藏书楼。1935年,因建造体育场,宁波府学(孔庙)被拆掉,尊经阁也无处安身。而天一阁在那个时候,刚好在做大规模的修葺。重修天一阁委员会便征购了天一阁北面的房屋,把地面修*后,将尊经阁移建到了这里。

  话说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时候,有些媒体记者、游客把尊经阁错认为天一阁,将尊经阁的照片刊登在报纸上,报道说现在的天一阁如何如何啦,闹出了好多笑话来。说到主要原因,还是得归咎于天一阁是在太朴实,太不起眼了,而尊经阁飞檐翘角,巍峨壮观,门前蹲了两只石狮子,还有一棵硕大的广玉兰,非常气派,太符合他们心中想象的天一阁了,于是就张冠李戴了,天一阁人对于这个事情,可以说是哭笑不得。现在的尊经阁主要用来收藏天一阁内部用的工具书,延续了它的藏书功能,楼下通常用来接待贵宾观赏馆藏古籍和字画。

  明州碑林

  现在我们看到的,尊经阁周围的这些墙壁上的石碑,被统称为“明州碑林”,一共有173方,其中*80多方是1953年从宁波府学、县学等处迁移过来的。把出土的或被废置的古代碑碣集中起来建成碑林,这是保护文物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半个多世纪来,宁波各地的碑石移到这里才得到有效的保护。碑文记载了宁波历代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和教育等情况,成为了“刻在石头上的地方史书”,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

  在这个明州碑林的围墙边上,以前有一个北大门。民国时期一度作为进出天一阁的大门。1949年3月12日下午,蒋先生第二次来天一阁,也是他最后一次来天一阁,由*、沙孟海等陪同,从这个大门进入了天一阁。他对当时的范氏后裔说,要好好保护天一阁,将来总有用。

  千晋斋

  各位游客,夸过这道小门,我们就直接从明代跨进了*时期。这三间*屋叫“千晋斋”。这块“千晋斋”的匾额是宁波慈溪书法家钱罕在1935年所题。门前挂的是一幅竹刻对联“石潭白鱼自出没,草屋老树相因依”,是清代赵之谦所书。我们一般看到的楹联都是木刻的,竹刻的比较少见,像这么大的竹刻楹联更是少之又少,这大概与宁波奉化盛产大毛竹有关。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进入千晋斋。它有三个展厅,首先看到的这间藏有样式大小不一的晋砖的是真正的千晋斋。这个房子的由来,同样得追溯到20世纪三十年代。1931年,同大多数*城市一样,宁波成的城墙被拆毁,出土了大量汉晋由来的古城砖,宁波的文化人士纷纷前往挑选具有历史文化艺术价值的拿回家珍藏,以做研究。回宁波度暑假的马廉发现其中大量的汉晋古砖价值很高,故收集了很多。因其所藏多为晋砖,故藏室命名为千晋斋。1933年天一阁重修时,马廉将自己收集的数百块古砖全部捐赠给了天一阁。天一阁特别建造了一个屋子用来陈列,依然称为“千晋斋”。此后,凡有古砖出土,或者有收藏家捐赠,都存放在这里,这些古砖见证了宁波城市的发展。从此,“千晋斋”成了天一阁的一个组成部分,迄今已有80多年的历史,这是马廉先生对宁波历史文化的一大贡献。

  第二个展厅展示了宁波许多著名的藏书家捐献给天一阁的部分收藏品,其中有冯真群、张季言等藏书家的献书词,表达了他们将辛勤积累的藏书与天一阁并存和造福于后人的良苦用心。

  最后一个展厅是历代登上藏书楼的著名学者的事迹介绍。第一个破例登上天一阁的外姓族人是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黄宗羲。他在康熙十二年登上天一阁,范氏后代规定,非各方齐集,任何人不得擅开。黄宗羲不仅阅读了天一阁的所有藏书,并且还为天一阁的藏书编制了目录。其他这些都是后期有幸登上天一阁的学者的介绍。

  东园、明池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来到的是东园,它原本不属于范家范围,是*为了适应旅游需要而扩建的。从1959年开始*整土地,种植竹木,知道1986年才算是正式完工。由于在天一阁的东面,古称东园。东园以假山、水池、树木、亭阁为主题,环境优美。宝书楼、尊经阁是天一阁博物馆的藏书文化区,这里便是博物馆的园林休闲区。这里的假山和天一池边的假山一样,也是用宁波产的海礁石堆砌起来的,石头上还完整地粘了牡蛎壳。东园中的这个池子,叫做“明池”,东园与明池的名字合起来,刚好是天一阁主人范钦的号——东明。

  百鹅亭

  现在请大家跟我过来看一下这座亭子,这座是明代晚期的石亭,叫做百鹅亭,原来位于宁波南郊的祖关山,是明代墓前的一座祭拜亭,1959年迁移到这里。之所以叫做“百鹅亭”,并非亭子上镌刻了100只鹅,而是因为宁波富家大户祭拜先人的一种排场和阔气,清明做羹饭的时候,要杀100只鹅孝敬祖先,因此而命名。现在宁波还有道叫做“清明鹅”的时令佳肴。这是座石头仿木头建筑的亭子,呈四方形,结构精巧,雕刻细腻,四角梁柱及顶棚、边沿刻有鱼跃龙门,麒麟招宝、双狮戏球等传统吉祥图案,迁移来的时候已经没有了顶盖,现在也无法复原,因为谁都不知道它原先顶盖的模样。亭子里的石桌子,据说是以为老太太送来的,旧城改造,老太太离开了原先的一楼院子搬到楼上,石桌子无处安身,赠送给了天一阁,于是它便成为了天一阁东园百鹅亭的一分子。

  凝晖堂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这个房子。这座飞檐翘角的单檐歇山顶建筑叫做凝晖堂。原是建于清代同治年间的张公祠,1986年从江北槐树路原宁波机械工业学校内搬迁过来,改名凝晖堂。凝晖堂是专门用来陈列天一阁馆藏的贴石的。

  天一阁藏书丰富,天下皆知,除了藏书之外,收藏碑帖的数量之丰富,在业内来说,也是享誉全国。范钦除了收集书籍之外,也收藏书法、贴石。只是范钦后人重书轻“石”,直到清代乾隆三年,史学家全祖望登上天一阁,为天一阁整理碑帖,并作《天一阁碑目记》,天一阁的碑帖、拓本才开始引起世人的重视。

  天一阁现藏宋代开始的拓片4000多件。陈列贴石最多最好的当数西安碑林,但天一阁的凝晖堂里,也有很多好的贴石。尤其是明代所刻神龙本《兰亭序》,据说刻石的时间要比绍兴兰亭的那块《兰亭序》还早。

  我们经常听到碑石和贴石合称为“碑帖”,但实际上他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主要区别有六个方面的不同。第一是内容不同,碑石大多数是铭、志、传、记及文学作品之类,贴石则以手稿或名家书稿为主,如诗文等,内容比碑石丰富。第二是功能不同,碑石以实用为主,记述人物或事迹用来流传后世,贴石作为书法艺术摹本,将书法艺术流播后世。第三,字体不同。碑石所用的文字多以庄重的篆书、隶书、楷书为主,贴石则各种字体都有。第四,形状不同。碑石大多数是高大的竖石,而贴石多为横向。碑石大多数是单面刻的,背面就算有内容,也属于次要的。贴石正反面没有主次之分,甚至四面都有刻字。第五,上石方法不同,碑石用书丹直接上石,而贴石则为模仿原件上石。六、刻法不同,贴石需要忠实于原作,反映书法家真实的墨迹,而碑石则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摹刻。说简单点,所谓贴石,上面所刻的字拓下来就可以做临摹的字帖。

  麻将起源地陈列馆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来到的是麻将起源地陈列馆。首先我们看到的这个房子是德和(HU)堂。此馆主要陈列的是各种麻将牌,有*、日本、韩国、美国等不同产地、不同质地的麻将牌。

  说起麻将,不得不提到的是,宁波是麻将的发源地。现代麻将最早起源于古代的叶子戏,后来发展成为马吊,到清代中期,马吊又发展成麻雀纸牌,就是现代麻将的雏形。纸牌玩起来不方便,于是麻将发明人陈鱼门在清朝的时候,将纸牌改良成了竹牌,并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了包括东南西北*在内的16张牌,由此形成了流行至今的136张一副的麻将牌。这种麻将一经问世,便迅速盛行于大江南北,后来相继传到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在1998年的时候,麻将被正式批准为一种体育竞技项目。由于陈鱼门“发明”了麻将牌,给人们带来娱乐的同时也对社会产生了副作用及负面影响,因此当时和后来的有些宁波人骂他是“屙老爷”。

  请各位回过头来看地上,这个地面上是放大了的麻将牌。宁波是个靠海的城市,航海业发达,所以麻将中的许多术语於航海有关:索(北方念条),象征船的缆绳和渔网;“筒”(北方念作饼),象征船上的盛水桶;万,象征船家对财富的渴望;风则为出海的风向等等。

  现在我们看到的三个铜像,讲的是陈鱼门和一个英国人,一个日本人在打麻将,不管是不是麻将爱好者,应该都能看出这是一个三缺一的情况,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坐下来跟他们拍个合照。旁边有一幅对联“筒来索去尤半日,参横月落不曾知”。非常诙谐的刻画了打麻将者的模样和心态。

  花轿厅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来到的这个展厅,主要陈列的是宁波独有的、专供浙东姑娘出嫁用的花轿——万工轿。所谓“万工轿”,就是说要花一万工劳动力才能做成的轿子,包括木工、雕花工、油漆工等等,绝对算得上劳动力密集、精雕细琢,甚至可以说是奢华了。关于宁波姑娘出嫁用如此高等级的轿子的原因,还涉及到一个故事。据说南宋小康王赵构逃难时路过宁波,宁波西乡的一位姑娘救了他。赵构跟姑娘说,等我过了这个难关,回到宫里,我就派人来迎娶你。后来赵构安定下来后,命人来宁波找这位姑娘,可是怎么都找不到。于是,他便下令说,凡是浙东姑娘出嫁,均可使用公主才能戴的凤冠霞帔、坐公主才可享受的花轿,所以宁波的新娘花轿,才有了如此的奢华。

  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这万工轿并不是家里有姑娘出嫁就去特地制作的,如果是这样,这花轿可要泛滥成灾了。有商人看好花轿的市场行情和经济效益,于是专门制作并用来出租赚钱,就跟现在的婚庆公司出租高档车子做婚车有异曲同工之妙。20xx年,天一阁的这个万工轿,被国家博物馆借去作专门的展出,为此,还给花轿买了不少的保险。现在的上海博物馆、浙江博物馆所陈列展出的最好的花轿也都是宁波产。

  秦氏支祠

  给为游客,现在我们来到的地方是秦氏支祠。这个建筑融合了木雕、砖雕、贴金、拷作等民间工艺于一体,具有与众不同的宁波地方风格。为什么要称为支祠呢?那是因为建这个地方的主人秦君安是偏房所生,在一年一度的祭祀大典上,遭到族人的鄙视,他在家族中的身份地位无法提高,于是他赌气,召集了宁波的能工巧匠,花费20余万两姻缘,建造了这个祠堂,命名为“秦氏支祠”。


宁波天一阁的导游词(5)份(扩展4)

——天一阁导游词 (菁华5篇)

游客朋友们:

  大家好!

  俗话说的好:“到宁波不到天一阁,等于没有到过宁波。”欢迎大家来到我国现存历史最早的私家藏书楼――天一阁。非常高兴能成为大家本次的导游(导游自我介绍)。 宁波藏书文化是浙东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底蕴深厚的浙东人文培育和促进了宁波藏书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我们的天一阁博物馆是以藏书文化为特色,融社会历史、艺术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它位于宁波城西月湖之滨,占地2.6万*方米。建于明嘉靖四十年至四十五年(公元1561—1566年)之间,是明代兵部省侍郎范钦的藏书之处。

  天一阁是一个饱经风雨的老人,440多年来经受了人间的沧桑,成为亚洲现存历史最悠久、最古老的私人藏书楼,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三个家族图书馆之一。古朴的建筑,幽雅的园林,恬静的环境,真是令人神往。然而过去的天一阁只是一个普通的私家藏书楼,历经几代的沧桑,如今的天一阁却是宁波一颗闪亮的“明珠”,它集藏书、文物、旅游于一体。 天一阁就象一个小型的图书馆,所有的书籍都是主人自己喜欢并精心收藏,每个书柜就是一段历史。书籍的排列显得很有条理,按书籍的目录,你可以查找你所需要的图书,颇有现代目录检索的味道。历代的文人墨客到了宁波,没有不到天一阁一饱眼福的。但是几百年来,能真正登上天一阁的也只有寥寥十余人。现在的天一阁向社会开放,让更多的专家学者一饱眼福,也使楼阁中的珍贵藏书“古为今用”。1982年2月23日,天一阁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成为宁波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宁波人最引以自豪的一个文明星座。

  西大门

  现在我们到的是天一阁的西大门了。宽大的奔马墙面石雕是天一阁欢迎各位朋友最好礼物,整个天一阁的风格从进门开始就定下了它的古朴基调。大家先看大门两侧,它是一对清代石狮。这木结构大门也是清代的构筑,门厅外侧有一匾额,上面写者“南国书城”这四个大字,这是由著名国画大师潘天寿先生于1962年所书。大门两侧还有一幅对联,不知各位能不能把这副对联读一下?...... 还是让我告诉大家吧!这是继甲骨文之后的另一种文字――钟鼎文,读作“天一遗行源长垂远,南雷深意藏久尤难”,是著名书法家顾廷龙先生所写。上联说的是天一阁藏书楼悠久的历史,下联讲的是第一个外姓族人、清初思想家黄宗羲登上藏书楼以后的感慨心情。他当时感慨道:“读书难藏书尤难,藏之久而不散,则难之难矣。” 堆塑

  各位团友,现在请跟随我进入天一阁。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一个人物塑像,他就是这家藏书楼的主人――范钦。范钦,字尧卿,又字安卿,号东明,宁波鄞州人。他出生于一个没有什么财富和政治背景的家庭,完全是靠自己的刻苦努力,勤奋学*。在明嘉靖十一年(1532)中进士,之后就在各地为官,三九年(1561)升任兵部右侍郎,相当于现在的*副部长,在同年十月,辞官回乡。他为官二十八年中,足迹他边了当时的大半个*。范钦从小就非常喜欢读书,做官后,到处留意购书,一地留心收集,广泛购抄,罗致海内奇书,尤其注意收集当时各地出版的地方志和明代科举文献,因此,在他的藏书中明代地方志、政书、实录、诗文集也就特别多。范钦不仅竭尽全力收藏书籍,而且勤于研读校勘,手自题笺,精细详审。他刻书、论书则是有清鉴而无妄作,最终聚藏高质量的书籍达七万卷。 在范钦后面有一幅堆塑――溪山逸马图。这幅堆塑作品是已故民间老艺人胡善成堆塑的力作。馆内还有其它很多的作品。

  大家看八匹骏马在溪边扬鬃踢蹄,甩尾扭头,嬉戏嘶鸣,其形其姿,栩栩如生。画面造型粗看时比例失调,其实是充分运用了*传统绘画技巧,突出了画面重点。 我们从右边的洞门“春随人意”中进去,大家会发现在照壁上有似麒麟的怪兽,有一个龙角,一张牛嘴,它叫“獬豸”。它可是古代传说中的异兽,据说它能辨是非曲直,见人争斗就用角去顶坏人,是正义的象征。

  东明草堂

  在天一阁建成之前这里就是范钦的藏书处了。因为创始人范钦的号是东明,故题其书室为“东明草堂”,又称“一吾庐”,现东明草堂于1980年重建,作为会客厅,也是重要领导休息的地方。

  范氏故居

  范钦宅第的东厅,是其后代原来居住生活的地方。现建筑为清道光九年重建。范氏故居处于高墙环绕的天一阁藏书楼之外,作到了生活区与藏书区相互隔离,这是范钦为保护藏书精心安排的。请大家注意了:在这道小黑门和门上“禁止烟火”几个字,千万不要带火入内。 “历年二百书无恙,天下储xx此家”。天一阁能历经440多年保存完好,这与范钦生前作了周密安排,定下严格的规矩是分不开的。范钦一直活到80岁,临终是把大儿子大冲和二媳妇(次子大潜已故)叫到榻前。他把遗产分成了两份,一是白银万两,还有一份则是全部藏书。结果,大儿子大冲体察老父心情,继承了藏书,被后人传为佳话。此后,天一阁所藏的书籍不再作为财产分配,而归家族共同所有。

  “代不分书,书不出阁”,要看书必须各房子孙云集,方能开锁入阁。范钦的后代对天一阁藏书的保护制定了许多严格的禁约,至今,天一阁里仍保存着禁牌:禁牌一烟酒切忌登楼。禁牌二子孙无故开门入阁者罚不与祭三次,私领亲友入阁及擅开书橱者罚不与祭一年,擅藏书借出外房及他姓者罚不与祭三年、因而典押事故者除追惩外永行摒逐不得与祭。这种互相监督互相制约的做法,也不为是防止藏书流失的一个好方法

  据传,清嘉庆年间,宁波知府邱铁卿的内侄女钱绣云是一个酷爱读书的才女。她听说范氏家族有很多珍贵的藏书,为求登楼看书,就托邱太守为媒,与范氏后裔范邦柱秀才结为夫妻。婚后的绣云满怀希望,以为这下可以如愿以尝了,不料族规不准妇女登阁,竟使之郁郁含恨而终。凡是都有变通,更何况登阁看书呢!第一位破格登楼看书的是清初黄宗羲。黄宗羲的人格,气节,学问在当时受到各界的钦佩。他于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在范氏族人的帮助下出乎意料的得到了各房的同意登阁阅览。六年之后,着《天一阁藏*》,还为天一阁藏书整理编目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大家看这就是书橱,“前后有门,两面书橱,取其透风”。房屋、书橱的通风,是一个创新。而保护古籍最令人瞩目之处,当推芸香避蠹、英石吸潮。不只大家有没有闻到一股香味?这就是芸香草,是古人通常采用的一种书籍防虫药物。范钦在藏书中较好地运用了这一技术,但所用之草有独创性,是产于广西的一种灵香草。而“橱下各置英石一块,以收潮湿”,这更是范钦独创,还没见有其他藏书楼运用此方法。 天一阁

  范钦取“天一生水”之说,以水制火之义,建筑书楼。他认为书最怕火,而水则能克火。楼上一大间,楼下成六间,并名为天一阁,且在阁前凿池蓄水以防火。不知大家发现没有这柱子也是黑!在五行五色中,黑就是水,水就是黑。 清康熙四年(1665),范钦曾孙范光文又在阁前叠山理水,建筑园林。园林以“福、禄、寿”作总体造型,用山石堆成九狮一象,这九狮一象在哪呢?各位不妨到处找找!看还有美女照镜子呢,这个美女就是钱绣云了。风物清丽,格调高雅,别具江南庭院式园林特色。

  天一阁在漫漫历史长途中先后经历了许多次浩劫。虽说乾隆年间的进呈对于修《四库全书》来说是贡献巨大,进呈的638种珍贵的古籍真正得到归还的寥寥无几。乾隆虽再三警告经手者不准扣留和索要地方藏书者进呈的书籍,凡进呈的书抄录后务必认真发还,但侵吞这些书籍的正是过手的翰林学士和地方官员,这对天一阁藏书是一次较大的打击。

  清道光,十年(1840年)英军侵占宁波,闯进天一阁,掠取舆地方数十种。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太*军进驻宁波前后,当地的小偷乘混乱之际拆毁阁后墙垣潜运藏书,论斤贱卖给奉化造纸商人,还雇佣窃贼薛继渭潜入阁内,早上在梁上睡觉以枣充饥,晚上就偷书,这样他窃去藏书1000多部,后来商务印书馆搜集了数百种,放在东方图书馆涵芬楼内。上海“一·二八”事变以后,不幸涵芬楼遭到日本轰炸而被毁,这批散出的文献也就被毁。经过数次浩劫,加上零星的散失,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除清代新增的《古今图书集成》外,只剩下1.3万多卷,仅及原藏书的1/5左右,而不少还遭受虫蛀霉烂,成了断编残简。

  民国二十二年到二十四年(1933—1935),天一阁被台风吹倒东墙,藏书危在旦夕,范氏族人已无力维修这座文化宝库。宁波地方人士组成重修天一阁委员会,筹款维修天一阁,并将原在府学内的尊经阁连同当地保存下来的历代碑石移建到天一阁后院,建立了“明州碑林”。以后范氏后裔和地方人士组成“天一阁管理委员会”,开始了天一阁的公共管理。

  尊经阁

  *历代尊崇经学,各省、郡、县学中均建有尊经阁,用以珍藏经籍。此阁原在宁波府学内,系光绪年间重建的二层三檐歇山顶建筑。1935年宁波地方人士筹款维修天一阁时移建于此。

  明州碑林

  共计有碑石173方,其中*90仿是1935年从宁波府学、县学等处迁来。碑林中保存了自元世祖至元二十九年(1292)至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先后16次重修府学的碑记。还有格言、箴言、学田、学山、进士题名等碑,反映了学校教育的内容、经费来源和人才培养情况。

  一九三三年九月,天一阁遭台风袭击,东垣倾圮,宁波地方人士发起募捐,成立重修天一阁委员会。维修工程历时三年告成,其间,移建宁波府学尊经阁于天一阁后园,又搜集碑碣八十余方,罗列尊经阁之北,署称《明州碑林》。 把出土的或被废置的古代碑碣集中起来建成碑林,这是保护文物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

  宁波古称明州,人文荟萃,碑碣不少。一九二八年拆除城垣,出土宋元碑石多种,有宋《楼公告记》、《耕织图诗》、《能仁院新佛殿记》、元《庆元绍兴等处海运达鲁花赤千户所记》、《唐刺史吴侯庙碑》、《张循王庙碑》、《移建海道都漕运万户府记》等残碑。自宁波府学改建公共体育场,旧存碑碣倾覆土中,雨淋日炙,剥蚀严重。上述碑石后来都移到明州碑林,才得到保护。 千晋斋

  1927—1931年间,宁波拆毁城墙,改建马路。在拆城过程中,出土了大量汉晋以来的古砖。北大教授马廉等人纷纷拣选具有历史艺术价值的古砖加以珍藏和研究。马廉教授藏有晋砖千余枚,颜其藏室曰“千晋斋”。后捐赠天一阁,特辟一室陈列,仍然用这个名字。目前尚存五百余枚。 东园

  位于天一阁东南,占地约6000*方米。自1959年始,*整土地,种植竹木,移迁石亭、铁牛、石虎于此,园林初具雏型。1974年将搜集的69通碑石嵌入围墙。1982年东园扩建,挖土成池,取名为明池,与园名相合为范钦的号东明。园内那只千斤重的铁牛和一对石虎,皆为古时候的遗物。 百鹅亭

  明万历年间遗物,为墓前祭亭,原在祖关山,1959年移建于此。此亭结构精巧,雍容华丽,枋额等处雕有“鱼跃龙门”、“双狮戏球”、“海马跃浪”、“麒麟招宝”等图样。在古代大族清明祭祀的时候,要杀很多鹅来祭天,祭地,祭祖宗,所以称它为百鹅亭。

  凝晖堂

  凝晖堂原来在宁波机械工业学校内,1986年迁建于此地。它是砖木、石柱结构的清代建筑,内陈列收藏的明清帖石,有明代上石的“神龙本”《兰亭序》、文征明小楷《薛文明甫墓志铭》、明代四明书法家薛晨、薛选父子的“千字文”等等。

  麻将起源地陈列馆

  现代*社会,麻将这种娱乐方式可谓是家喻户晓,但说起麻将的起源,我想几乎没有人知道,现在我们来到的地方就麻将陈列馆了。在这里我们能真正了解麻将的起源和历史,国内唯一介绍介绍麻将历史的专门陈列馆。

  现代麻将最早源于*古代的博戏,骰子、诗牌、叶子戏是博戏的.主要构成,其中的叶子戏发展到后来的“马掉”,又称“马吊”,到清代中期“马吊”发展成麻雀纸牌,即现代麻将的雏形。然而原先的纸牌抓拿不便,特别是在船上风大玩时极为不顺,于是麻将发明人陈鱼门在清咸丰年间结合纸牌和骨牌的特点,制成了流传至今的现代麻将。

  此种麻将一经问世,便迅速盛行南北。后来相继传到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1998年6月18日麻将已被正式批准为一种体育竞技项目,1998年6月15日《*麻将竞赛规则》正式编写完成。麻将运动在我国广大的城乡更是普及,流行范围涉及到社会各个阶层、各个领域,已经进入到千家万户,成为我国最具规模和影响力的智力体育活动 麻将与宁波文化息息相关,还与航海密不可分很多术语皆由宁波话改变而来。“麻将”本是“麻雀”的宁波方言;和牌的“和”念“hu”,也是宁波音; 宁波是个靠海的城市,航海业发达,麻将中的许多术语与航海有关:“索”象征船的缆绳和鱼网;“筒”象征船上的盛水桶;“万”象征船家对财富的渴望;“风”则为出海的风向,吃”渔民开饭就是吃,“朋(碰)”就是两船相碰。等等。

  陈列馆里还引用了多位名人对于麻将的评说,*说,*对世界的三大贡献是中医、麻将、红楼梦。梁启超称,惟有打麻将才能忘记读书,惟有读书才能忘记打麻将。

  在*和堂有个麻将局坐在中间那位就是传说中麻将的发明者宁波人陈政钥(字鱼门)。铜像中一左一右各坐着一个英国人(英国驻宁波理事)和一个普通的日本商人,明显就是“三缺一”。不过不管谁坐上这个空位,都要输,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祖师爷他已经赢了这胡牌了。

  花轿厅

  宁波花轿又称万工轿,以其做工精细而着称。展出的花轿高3米,长1.5米,宽95厘米,木质透雕,漆朱贴金,给人金碧辉煌之感。

  传说南宋小康王赵构被金兵追杀,幸得一个宁波村姑相救。脱险后,两人约好来年接村姑入宫,但是村姑的母亲是个大嘴巴,把小康王与她女儿之间的暗号给泄露了。于是赵构下旨浙东女子皆封王,出嫁时可穿戴凤冠霞帔,乘坐龙凤花轿,官员遇见,文官下轿,武官下马。于是从南宋开始,宁波姑娘出嫁坐花轿的民风愈来愈盛,花轿制作也愈来愈考究。

  秦氏支祠

  秦氏支祠建筑融合了木雕、砖雕、石雕、贴金、拷作等民间工艺于一体,具有与众不同的宁波地方风格。为何称为支祠呢?秦君安是颜料商,常往返于上海与宁波之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德国商人以低廉的价格把刚从德国运来的优质颜料卖给秦君安,大战结束,颜料成倍上涨,秦君安变成了富商。但在一年一度的祭祀大典上,秦君安因为是偏旁所生,还是遭族人的鄙视,他在家族中的身份地位仍无法提高,于是他赌气召集甬上能工巧匠,耗银20余万两,建造了这个祠堂,名“秦氏支祠”。 秦氏支祠戏台是整幢建筑最华丽的部分。戏台屋顶由十六个斗拱承托,穹行藻井由千百块经过雕刻板榫搭接构成,其制作工艺之精,被行家推为浙东第一。它还具有大音响的作用呢,演员在戏台唱戏不用麦克风,也能让大家清晰的听到,并且音色很好!

  它于1981年被宁波市人民*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划归文物部门管理使用,由国家*拨款110万元人民币进行维修,历时三年,已按原貌修复,并于1994年5月向社会开放。XX年作为天一阁的扩展部分升为全国重点保护单位。

  书画馆

  书画馆在秦祠西侧,粉墙黛瓦、黑柱褐梁,有宅六栋,曰:“云在楼,博雅堂,昼锦堂,画帘堂,状元厅,南轩。”与金碧辉煌的秦祠相映照。书画馆不定期展出天一阁收藏的历代书画精品和当代书画家的佳作,并为宁波文化艺术的研讨与交流提供活动场所。 南园

  位于天一阁藏书楼之南,占地3400*方米,是天一阁扩建一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1996年动土,用了两年的时间,园主要以水为主,水岸聚而不分,池岸迭石玲珑。池畔为临水的主体建筑“水北阁”;池南面建“抱经厅”。整个园林简洁、清晰,给人以闲适、雅逸和*静之感。

  水北阁

  原先是清咸丰同治年间著名藏书家徐时栋的藏书楼,原址在海曙区西门外花池18号。徐时栋,字定宇,好谵斋,别号西湖外史,又号柳泉。他的读书处原在月湖旁,一开始的名字叫恋湖楼,又称烟屿楼,积书六万卷,毁于咸丰十一年(1862年)。同治三年在城西草堂故址重建新宅,继续收集藏书。因藏书楼在河之北,故命名新书楼为“水北阁”。新*成立后,于1984年10月26日被公布为海曙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由于居民众多,存在火险等隐患。1993年,在宁波旧城改造中,为更好地保护水北阁,宁波市*决定将水北阁迁移至天一阁建设控制范围内进行保护,在对原屋进行丈量、拍摄等技术处理后,全屋落架,于1996年在天一阁南园按原貌恢复。占地面积242.2*方米,建筑面积523.3*方米,耗资30余 万元,并配套建设了水池、假山、绿化植被等。现为*地方志珍藏馆。

  司马第

  即范钦宅第,环境幽雅,位于月湖深处,林木荫翳,规模丰敞,于1996年恢复司马第台门、耳房。

  各位游客,俗话说的好:“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我相信今天天一阁之游肯定不虚此行,谢谢大家来天一阁参观游览!

  俗话说的好:“到宁波不到天一阁,等于没有到过宁波。”欢迎大家来到我国现存历史最早的私家藏书楼——天一阁。非常高兴能成为大家本次的导游。

  天一阁坐落在浙江省宁波市月湖之西。天一阁是*现存年代最早的私家藏书楼,始建于明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由当时的兵部右侍郎范钦主持建造。范钦*生喜欢收集古代典籍,后又得到鄞县李氏万卷楼的残存藏书,存书达到了七万多卷,其中以地方志和登科录最为珍稀。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下诏开始修撰《四库全书》,范钦的八世孙范懋柱进献所藏之书638种,于是乾隆皇帝敕命测绘天一阁的房屋、书橱的款式,兴造了著名的“南北七阁”,用来收藏所撰修的七套《四库全书》,天一阁也从此名闻全国。

  范钦为了保护藏书而订立了严格的族规,世代的子孙严格遵循“代不分书,书不出阁”的遗教,但终因年代过于久远,藏书还是有很多的失散。嘉庆十三年(公元1808年),阁内的藏书实有4094部,共53000多卷*战争时,英国侵略者掠去了《一统志》等数十种古籍。咸丰年间(公元1851~1861年),又有盗贼潜入阁内,偷去了许多的藏书,转卖给法国的传教士和造纸厂。后来又经历了许多的变故,到1940年,阁内的藏书仅存1591部,共13038卷。新*成立后,*为了保护天一阁,专门设置了管理机构,探访得到了流失在外的3000多卷原藏书,又增入当地收藏家捐赠的古籍,现藏珍版善本达到了8万多卷。

  天一阁之名,取义于汉郑燮《易经注》中“天一生水”之说,因为火是藏书楼最大的祸患,而“天一生水”,可以以水克火,所以取名“天一阁”。书阁是硬山顶重楼式,面阔、进深各有六间,前后有长廊相互沟通。楼前有“天一池”,引水入池,蓄水以防火。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范钦的重孙范文光又绕池叠砌假山、修亭建桥、种花植草,使整个的楼阁及其周围初具江南私家园林的风貌。

  天一阁面积约2。6万*方米,分藏书文化区、园林休闲区、陈列展览区。以宝书楼为中心的藏书文化区有东明草堂、范氏故居、尊经阁、明州碑林、千晋斋和新建藏书库。以东园为中心的园林休闲区有明池、假山、长廊、碑林、百鹅亭、凝晖堂等景点。以*代民居建筑秦氏支祠为中心的陈列展览区,包括芙蓉洲、闻氏宗祠和新建的书画馆。书画馆在秦祠西侧,粉墙黛瓦、黑柱褐梁,有宅六栋,曰:“云在楼,博雅堂,昼锦堂,画帘堂,状元厅,南轩。”与金碧辉煌的秦祠相映照。

  谢谢大家来参观天一阁,请大家不要乱扔垃圾,破坏文物,乱涂乱画,做一个文明游客!祝大家玩得开兴,让这一天成为你们人生中美好的记忆!

游客朋友们:

  大家好!

  俗话说的好:“到宁波不到天一阁,等于没有到过宁波。”欢迎大家来到我国现存历史最早的私家藏书楼――天一阁。非常高兴能成为大家本次的导游(导游自我介绍)。 宁波藏书文化是浙东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底蕴深厚的浙东人文培育和促进了宁波藏书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我们的天一阁博物馆是以藏书文化为特色,融社会历史、艺术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它位于宁波城西月湖之滨,占地2.6万*方米。建于明嘉靖四十年至四十五年(公元1561—1566年)之间,是明代兵部省侍郎范钦的藏书之处。

  天一阁是一个饱经风雨的老人,440多年来经受了人间的沧桑,成为亚洲现存历史最悠久、最古老的私人藏书楼,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三个家族图书馆之一。古朴的建筑,幽雅的园林,恬静的环境,真是令人神往。然而过去的天一阁只是一个普通的私家藏书楼,历经几代的沧桑,如今的天一阁却是宁波一颗闪亮的“明珠”,它集藏书、文物、旅游于一体。 天一阁就象一个小型的图书馆,所有的书籍都是主人自己喜欢并精心收藏,每个书柜就是一段历史。书籍的排列显得很有条理,按书籍的目录,你可以查找你所需要的图书,颇有现代目录检索的味道。历代的文人墨客到了宁波,没有不到天一阁一饱眼福的。但是几百年来,能真正登上天一阁的也只有寥寥十余人。现在的天一阁向社会开放,让更多的专家学者一饱眼福,也使楼阁中的珍贵藏书“古为今用”。1982年2月23日,天一阁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成为宁波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宁波人最引以自豪的一个文明星座。

  西大门

  现在我们到的是天一阁的西大门了。宽大的奔马墙面石雕是天一阁欢迎各位朋友最好礼物,整个天一阁的风格从进门开始就定下了它的古朴基调。大家先看大门两侧,它是一对清代石狮。这木结构大门也是清代的构筑,门厅外侧有一匾额,上面写者“南国书城”这四个大字,这是由著名国画大师潘天寿先生于1962年所书。大门两侧还有一幅对联,不知各位能不能把这副对联读一下?...... 还是让我告诉大家吧!这是继甲骨文之后的另一种文字――钟鼎文,读作“天一遗行源长垂远,南雷深意藏久尤难”,是著名书法家顾廷龙先生所写。上联说的是天一阁藏书楼悠久的历史,下联讲的是第一个外姓族人、清初思想家黄宗羲登上藏书楼以后的感慨心情。他当时感慨道:“读书难藏书尤难,藏之久而不散,则难之难矣。” 堆塑

  各位团友,现在请跟随我进入天一阁。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一个人物塑像,他就是这家藏书楼的主人――范钦。范钦,字尧卿,又字安卿,号东明,宁波鄞州人。他出生于一个没有什么财富和政治背景的家庭,完全是靠自己的刻苦努力,勤奋学*。在明嘉靖十一年(1532)中进士,之后就在各地为官,三九年(1561)升任兵部右侍郎,相当于现在的*副部长,在同年十月,辞官回乡。他为官二十八年中,足迹他边了当时的大半个*。范钦从小就非常喜欢读书,做官后,到处留意购书,一地留心收集,广泛购抄,罗致海内奇书,尤其注意收集当时各地出版的地方志和明代科举文献,因此,在他的藏书中明代地方志、政书、实录、诗文集也就特别多。范钦不仅竭尽全力收藏书籍,而且勤于研读校勘,手自题笺,精细详审。他刻书、论书则是有清鉴而无妄作,最终聚藏高质量的书籍达七万卷。 在范钦后面有一幅堆塑――溪山逸马图。这幅堆塑作品是已故民间老艺人胡善成堆塑的力作。馆内还有其它很多的作品。

  大家看八匹骏马在溪边扬鬃踢蹄,甩尾扭头,嬉戏嘶鸣,其形其姿,栩栩如生。画面造型粗看时比例失调,其实是充分运用了*传统绘画技巧,突出了画面重点。 我们从右边的洞门“春随人意”中进去,大家会发现在照壁上有似麒麟的怪兽,有一个龙角,一张牛嘴,它叫“獬豸”。它可是古代传说中的异兽,据说它能辨是非曲直,见人争斗就用角去顶坏人,是正义的象征。

  东明草堂

  在天一阁建成之前这里就是范钦的藏书处了。因为创始人范钦的号是东明,故题其书室为“东明草堂”,又称“一吾庐”,现东明草堂于1980年重建,作为会客厅,也是重要领导休息的地方。

  范氏故居

  范钦宅第的'东厅,是其后代原来居住生活的地方。现建筑为清道光九年重建。范氏故居处于高墙环绕的天一阁藏书楼之外,作到了生活区与藏书区相互隔离,这是范钦为保护藏书精心安排的。请大家注意了:在这道小黑门和门上“禁止烟火”几个字,千万不要带火入内。 “历年二百书无恙,天下储xx此家”。天一阁能历经440多年保存完好,这与范钦生前作了周密安排,定下严格的规矩是分不开的。范钦一直活到80岁,临终是把大儿子大冲和二媳妇(次子大潜已故)叫到榻前。他把遗产分成了两份,一是白银万两,还有一份则是全部藏书。结果,大儿子大冲体察老父心情,继承了藏书,被后人传为佳话。此后,天一阁所藏的书籍不再作为财产分配,而归家族共同所有。

  “代不分书,书不出阁”,要看书必须各房子孙云集,方能开锁入阁。范钦的后代对天一阁藏书的保护制定了许多严格的禁约,至今,天一阁里仍保存着禁牌:禁牌一烟酒切忌登楼。禁牌二子孙无故开门入阁者罚不与祭三次,私领亲友入阁及擅开书橱者罚不与祭一年,擅藏书借出外房及他姓者罚不与祭三年、因而典押事故者除追惩外永行摒逐不得与祭。这种互相监督互相制约的做法,也不为是防止藏书流失的一个好方法

  据传,清嘉庆年间,宁波知府邱铁卿的内侄女钱绣云是一个酷爱读书的才女。她听说范氏家族有很多珍贵的藏书,为求登楼看书,就托邱太守为媒,与范氏后裔范邦柱秀才结为夫妻。婚后的绣云满怀希望,以为这下可以如愿以尝了,不料族规不准妇女登阁,竟使之郁郁含恨而终。凡是都有变通,更何况登阁看书呢!第一位破格登楼看书的是清初黄宗羲。黄宗羲的人格,气节,学问在当时受到各界的钦佩。他于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在范氏族人的帮助下出乎意料的得到了各房的同意登阁阅览。六年之后,着《天一阁藏*》,还为天一阁藏书整理编目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大家看这就是书橱,“前后有门,两面书橱,取其透风”。房屋、书橱的通风,是一个创新。而保护古籍最令人瞩目之处,当推芸香避蠹、英石吸潮。不只大家有没有闻到一股香味?这就是芸香草,是古人通常采用的一种书籍防虫药物。范钦在藏书中较好地运用了这一技术,但所用之草有独创性,是产于广西的一种灵香草。而“橱下各置英石一块,以收潮湿”,这更是范钦独创,还没见有其他藏书楼运用此方法。 天一阁

  范钦取“天一生水”之说,以水制火之义,建筑书楼。他认为书最怕火,而水则能克火。楼上一大间,楼下成六间,并名为天一阁,且在阁前凿池蓄水以防火。不知大家发现没有这柱子也是黑!在五行五色中,黑就是水,水就是黑。 清康熙四年(1665),范钦曾孙范光文又在阁前叠山理水,建筑园林。园林以“福、禄、寿”作总体造型,用山石堆成九狮一象,这九狮一象在哪呢?各位不妨到处找找!看还有美女照镜子呢,这个美女就是钱绣云了。风物清丽,格调高雅,别具江南庭院式园林特色。

  天一阁在漫漫历史长途中先后经历了许多次浩劫。虽说乾隆年间的进呈对于修《四库全书》来说是贡献巨大,进呈的638种珍贵的古籍真正得到归还的寥寥无几。乾隆虽再三警告经手者不准扣留和索要地方藏书者进呈的书籍,凡进呈的书抄录后务必认真发还,但侵吞这些书籍的正是过手的翰林学士和地方官员,这对天一阁藏书是一次较大的打击。

  清道光,十年(1840年)英军侵占宁波,闯进天一阁,掠取舆地方数十种。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太*军进驻宁波前后,当地的小偷乘混乱之际拆毁阁后墙垣潜运藏书,论斤贱卖给奉化造纸商人,还雇佣窃贼薛继渭潜入阁内,早上在梁上睡觉以枣充饥,晚上就偷书,这样他窃去藏书1000多部,后来商务印书馆搜集了数百种,放在东方图书馆涵芬楼内。上海“一·二八”事变以后,不幸涵芬楼遭到日本轰炸而被毁,这批散出的文献也就被毁。经过数次浩劫,加上零星的散失,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除清代新增的《古今图书集成》外,只剩下1.3万多卷,仅及原藏书的1/5左右,而不少还遭受虫蛀霉烂,成了断编残简。

  民国二十二年到二十四年(1933—1935),天一阁被台风吹倒东墙,藏书危在旦夕,范氏族人已无力维修这座文化宝库。宁波地方人士组成重修天一阁委员会,筹款维修天一阁,并将原在府学内的尊经阁连同当地保存下来的历代碑石移建到天一阁后院,建立了“明州碑林”。以后范氏后裔和地方人士组成“天一阁管理委员会”,开始了天一阁的公共管理。

  尊经阁

  *历代尊崇经学,各省、郡、县学中均建有尊经阁,用以珍藏经籍。此阁原在宁波府学内,系光绪年间重建的二层三檐歇山顶建筑。1935年宁波地方人士筹款维修天一阁时移建于此。

  明州碑林

  共计有碑石173方,其中*90仿是1935年从宁波府学、县学等处迁来。碑林中保存了自元世祖至元二十九年(1292)至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先后16次重修府学的碑记。还有格言、箴言、学田、学山、进士题名等碑,反映了学校教育的内容、经费来源和人才培养情况。

  一九三三年九月,天一阁遭台风袭击,东垣倾圮,宁波地方人士发起募捐,成立重修天一阁委员会。维修工程历时三年告成,其间,移建宁波府学尊经阁于天一阁后园,又搜集碑碣八十余方,罗列尊经阁之北,署称《明州碑林》。 把出土的或被废置的古代碑碣集中起来建成碑林,这是保护文物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

  宁波古称明州,人文荟萃,碑碣不少。一九二八年拆除城垣,出土宋元碑石多种,有宋《楼公告记》、《耕织图诗》、《能仁院新佛殿记》、元《庆元绍兴等处海运达鲁花赤千户所记》、《唐刺史吴侯庙碑》、《张循王庙碑》、《移建海道都漕运万户府记》等残碑。自宁波府学改建公共体育场,旧存碑碣倾覆土中,雨淋日炙,剥蚀严重。上述碑石后来都移到明州碑林,才得到保护。 千晋斋

  1927—1931年间,宁波拆毁城墙,改建马路。在拆城过程中,出土了大量汉晋以来的古砖。北大教授马廉等人纷纷拣选具有历史艺术价值的古砖加以珍藏和研究。马廉教授藏有晋砖千余枚,颜其藏室曰“千晋斋”。后捐赠天一阁,特辟一室陈列,仍然用这个名字。目前尚存五百余枚。 东园

  位于天一阁东南,占地约6000*方米。自1959年始,*整土地,种植竹木,移迁石亭、铁牛、石虎于此,园林初具雏型。1974年将搜集的69通碑石嵌入围墙。1982年东园扩建,挖土成池,取名为明池,与园名相合为范钦的号东明。园内那只千斤重的铁牛和一对石虎,皆为古时候的遗物。 百鹅亭

  明万历年间遗物,为墓前祭亭,原在祖关山,1959年移建于此。此亭结构精巧,雍容华丽,枋额等处雕有“鱼跃龙门”、“双狮戏球”、“海马跃浪”、“麒麟招宝”等图样。在古代大族清明祭祀的时候,要杀很多鹅来祭天,祭地,祭祖宗,所以称它为百鹅亭。

  凝晖堂

  凝晖堂原来在宁波机械工业学校内,1986年迁建于此地。它是砖木、石柱结构的清代建筑,内陈列收藏的明清帖石,有明代上石的“神龙本”《兰亭序》、文征明小楷《薛文明甫墓志铭》、明代四明书法家薛晨、薛选父子的“千字文”等等。

  麻将起源地陈列馆

  现代*社会,麻将这种娱乐方式可谓是家喻户晓,但说起麻将的起源,我想几乎没有人知道,现在我们来到的地方就麻将陈列馆了。在这里我们能真正了解麻将的起源和历史,国内唯一介绍介绍麻将历史的专门陈列馆。

  现代麻将最早源于*古代的博戏,骰子、诗牌、叶子戏是博戏的主要构成,其中的叶子戏发展到后来的“马掉”,又称“马吊”,到清代中期“马吊”发展成麻雀纸牌,即现代麻将的雏形。然而原先的纸牌抓拿不便,特别是在船上风大玩时极为不顺,于是麻将发明人陈鱼门在清咸丰年间结合纸牌和骨牌的特点,制成了流传至今的现代麻将。

  此种麻将一经问世,便迅速盛行南北。后来相继传到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1998年6月18日麻将已被正式批准为一种体育竞技项目,1998年6月15日《*麻将竞赛规则》正式编写完成。麻将运动在我国广大的城乡更是普及,流行范围涉及到社会各个阶层、各个领域,已经进入到千家万户,成为我国最具规模和影响力的智力体育活动 麻将与宁波文化息息相关,还与航海密不可分很多术语皆由宁波话改变而来。“麻将”本是“麻雀”的宁波方言;和牌的“和”念“hu”,也是宁波音; 宁波是个靠海的城市,航海业发达,麻将中的许多术语与航海有关:“索”象征船的缆绳和鱼网;“筒”象征船上的盛水桶;“万”象征船家对财富的渴望;“风”则为出海的风向,吃”渔民开饭就是吃,“朋(碰)”就是两船相碰。等等。

  陈列馆里还引用了多位名人对于麻将的评说,*说,*对世界的三大贡献是中医、麻将、红楼梦。梁启超称,惟有打麻将才能忘记读书,惟有读书才能忘记打麻将。

  在*和堂有个麻将局坐在中间那位就是传说中麻将的发明者宁波人陈政钥(字鱼门)。铜像中一左一右各坐着一个英国人(英国驻宁波理事)和一个普通的日本商人,明显就是“三缺一”。不过不管谁坐上这个空位,都要输,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祖师爷他已经赢了这胡牌了。

  花轿厅

  宁波花轿又称万工轿,以其做工精细而着称。展出的花轿高3米,长1.5米,宽95厘米,木质透雕,漆朱贴金,给人金碧辉煌之感。

  传说南宋小康王赵构被金兵追杀,幸得一个宁波村姑相救。脱险后,两人约好来年接村姑入宫,但是村姑的母亲是个大嘴巴,把小康王与她女儿之间的暗号给泄露了。于是赵构下旨浙东女子皆封王,出嫁时可穿戴凤冠霞帔,乘坐龙凤花轿,官员遇见,文官下轿,武官下马。于是从南宋开始,宁波姑娘出嫁坐花轿的民风愈来愈盛,花轿制作也愈来愈考究。

  秦氏支祠


宁波天一阁的导游词(5)份(扩展5)

——宁波导游词 (菁华5篇)

  九峰山旅游区位于北仑区大契镇和柴桥镇之间,九峰山地处江南大陆架的最东端属天台山脉太白山支脉,叠峰连冈,奇峰挺九,因此得名。九峰山方圆数十里,南托太白山,北濒东海,大有山海之"经"可念,可谓人间仙景。曾有诗赞道:"远眺参差九点峰,青山削出翠芙蓉"。不久九峰山将变成宁波美丽的后花园。九峰山旅游区由五部分也就是五组景区组成,即网岙景区、瑞岩景区、乌岩下青少年野营区、城湾水库和九峰运动谷。

  九峰山旅游区面积共34*方公里,由五部分也就是五组景区组成,即网岙景区、瑞岩景区、乌岩下青少年野营区、城湾水库和九峰运动谷。这里山水、森林、峡谷、湖泊各具特色,人们可观光、可礼佛、或体验民俗、或娱乐休闲,各取所需,其乐融融。

  网岙景区:由一条长达2600余米的峡谷贯穿,游步道两旁奇峰俊石、修竹茂林、溪水潺潺。*缓处或山涧嬉水、或溪谷赏花,或与亲朋好友体验烧烤场的休闲生活,一同感受龙王广场的热闹非凡;陡峭处赏银流飞瀑,观绿意深谭,于鬼斧神工的山崖之间领略九峰之颠,胜揽网岙。网岙景区包括秀山丽景(入口景观区)、花溪漫游区、休闲活动区、龙潭祁雨区、石门飞虹区等众多景点。

  燕湖景区:网岙景区相距500米的燕湖景区水域面积达49公顷,水质优良,处于一巨大的山谷之中。青山绿水,鸟语花香,是休闲度假的绝佳去处。游客摇橹木船*于山水之间,惬意非凡。景区尚在规划中,计划建设的休闲娱乐场所有:度假宾馆、度假别墅、乡村俱乐部、网球场、游泳池风光游览带、花果谷、竹艺谷等。

  瑞岩景区:处于国家森林公园内的瑞岩景区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被誉为"浙东西双版纳"。这里古树郁郁葱葱,或数 人合抱,或一柱擎天,环境清新幽静;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镇海棘螈就生活在这里;与阿育王寺、天童寺并为浙东三大古名刹的瑞岩寺更为瑞岩景区增添了一份浓郁的文化底蕴,目前瑞岩寺现存的遗址有藏经阁、圣旨碑等,寺院重建正在规划中;而瑞岩寺水库的水上俱乐部等度假休闲区又给它带来了现代生活方式的轻松愉悦。瑞岩景区还包括瑞岩寺水库、瑞岩寺(规划中)、瑞岩十景等其它景点。

  福泉山---东钱湖核心景区之一,离市区最*的天然氧吧,濒象山港于东南,临东钱湖于西北,是一个山体旅游与茶园旅游相结合的旅游项目。福泉山规划面积20*方千米。福泉山景区内山峦起伏,山谷纵横,溪水潺潺,地形变化丰富,形成不同的山地空间与自然风光。山峰多在海拔200—300米,其中望海峰556米,为景区内最高峰,是东钱湖区域的最高点,福泉山往西,观看东钱湖全景和钱湖日落;福泉山往东,可观看到东海和象山湾,是宁波大市内观看东海日出最佳之地。

  福泉山景区自然生态环境优越,树木葱茏,茶园苍翠,松涛翻滚,鸟语花香;那里与城镇隔绝,无任何污染,空气清新,福泉山山上终年云雾缭绕,风光秀丽,有着独特的高山气候。勤劳智慧的茶农所创造的大面积茶海更是全国罕见,3600余亩茶树环坡而栽,树形圆润成垅,依山起伏,形成“茶岭碧波”景观,蔚为壮观。还有多处溪流、水潭、瀑布,点缀山林奇观。置身其中,清风拂面,看到的是深深浅浅的绿色,闻到的是沁人心脾的茶香,听到的是溪水叮咚、山雀私语。如此胜境,堪称世外茶园!福泉山山脚下另有六朝古刹大慈寺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钱湖石刻群,历史悠久,渊源深厚,好奇的游客可一一探访,感受当地古老浓厚的文化气息。

  福泉山景区计划总投资3亿元。目前一期总投资4500万元,已建成望湖亭、福泉龙潭、凤凰醉谷、五台观日等四大景点。景区以山岭茶园林木、山峦气象变化、山海城景远景为福泉山主要景观特色;以登山眺望、山野游览健身、茶园采摘为福泉山游赏主题。福泉山区内配套设施齐全,设有茶室及露天茶吧,古朴典雅,依山傍水,幽静怡人,可供游客休憩品茗;另推出高山烧烤项目,露天野营,活动在基地海拔400余米的福泉峰顶,大小不一的烧烤炉,种类齐全的烧烤用具,令游客可在欣赏自然美景的同时享受烧烤美食。

  福泉山景区距宁波市区30公里,离东钱湖镇15公里,经环湖南路可直达福泉山脚下。福泉山景区内有高级观光游览车,交通便利,车内配有导游员为游客沿途讲解。可乘966、960路公交车直达福泉山景区。自驾车游客可沿环湖公路行驶,沿途有交通指示牌。

  小普陀景区是东钱湖旅游度假区成立后新建的第一个景区,由湖心堤和小普陀组成,总投资达6500万元,于20___年10月1日对外开放。湖心堤,又名钱堤,初建于1976年,它把东钱湖分为南湖和北湖。小普陀,又名霞屿,南宋时已建有霞屿禅寺和观音洞(补陀洞天)、望湖亭等胜迹,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其中补陀洞天是凿成于南宋中叶的一个佛教石窟。石窟上的“补陀洞天”四字为南宋所刻。改造后的湖心景区,堤宽30―65米,绿化、道路、桥梁等都面目一新,加置了地下管线和灯光,增添了一些景观建筑,形成了钱堤烟波、陶公钓矶、清风香桂、澄湖明月、二灵掠影、霞屿锁岚、补陀洞天、山僧呼舶等湖心八景。小普陀景区总面积*20万*方米,是东钱湖旅游度假区的主要景区之一。

  景区内的月波楼主营湖鲜,尽情展现东钱湖地方特色菜。月波楼与水上餐厅的素斋馆,一荤一素相呼应。以国际时尚健康素食潮流为导向的“小普陀素宴”,将“素食”的概念作了颠覆性诠释,为景区新添了一道亮丽的人文景观。素料仿真菜肴在艺术上追求“色、香、味、形、意”所达到的境界,让最挑剔的素食主义者也能体会到中华美食的皇家气派与人文雅趣。

  景区利用东钱湖的天然优势,推出水上拖伞、摩托艇、快艇、香蕉船等水上运动项目,另外,别具江南风格的画舫船等着您来休闲度假

  城隍庙又称宁波郡庙,是宁波市中心的老牌商业中心。这里永远少不了熙熙攘攘的游人,无论是宁波缸鸭狗汤圆,还是各地小吃,在这里都不难找到,是游人感受宁波民间风情的好去处。

  宁波城隍庙的'规模在国内算得上数一数二,上千家商铺在此云集,边吃边逛,总能淘到心仪的小玩意,价格也不算太贵。城隍庙南面的天封塔是这一带的标志,可以花上5元门票登塔远望,俯瞰宁波繁闹的市井风光,别有一番滋味。

  城隍庙以北不远便是天一广场,这里是宁波新兴的商业区,购物环境更加现代,有不少国际大牌专卖。西面的月湖公园则是市中心一片宁静的风光带,沿湖漫步,观赏亭台园林,非常惬意。

  宁波城隍庙导游词3

  宁波城隍庙又称宁波郡庙,位于浙江宁波市中心繁华地带。宁波府城隍庙是*现存规模最大的城隍庙之一。城隍是古代汉民族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只之一,大多由有功于地方民众的名臣英雄充当,是汉族民间和道教信奉守护城池之神。

  宁波城隍庙建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建成后屡遭火灾,现存的庙殿是清光绪十年(1884年)重建的。郡庙由照壁、头门、二门、戏台、大殿、后殿及东西偏殿和左右厢房组成,建筑完整,气势宏伟。戏台建得尤其精美,是单檐歇山顶,藻井呈鸡笼形,雕龙画凤,朱金装饰,远远看去,熠熠生辉。郡庙内保存着30余块碑刻及宋井等古迹。

  如今,城隍庙已经成为宁波最大的购物中心,商铺林立,小吃遍布,是了解宁波汉族民俗风情的一大好去处。

  慈城古县城位于宁波北郊,城内保留着当年县城的布局和大量明清古建,漫步城中,随处可见古朴的院落,偶尔可见大宅深院,是一座舒适且安静的古城。不要错过这里物美价廉的特色小吃,其中上过央视的慈城年糕最为出名。

  进入古城不需要门票,城隍庙里的年糕展示陈列馆也是免费开放的,因此闲逛也是非常自在的选择。需要购票进入的是孔庙、县衙、校士馆、清道观和冯俞宅、母亲的艺术展,相邻的景点之间有大概500—1000米的距离,都是*坦的小路,一般选择步行游玩。由于街道狭窄,古城里并不太适合开车,如果觉得步行较累,可以叫辆三轮车,坐到距离较*的下一站5元左右。

  从东侧的游客中心进入古县城,首先会经过冯俞宅,古宅外面的《游子吟》诗句展示,开门见山地道出了慈城是慈孝之乡。冯俞宅也是宁波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建筑群之一,里面有坐具文化展、惠山泥人展、景德镇青花瓷展等展览,单冲着冯俞宅的建筑就值得进去看看。冯俞宅西侧的金家井巷由东向西依次是布政房、福字门头、甲第世家,都是比较典型的明清建筑。往南拐到竺巷东路,便可看到孔庙的棂星门,它是浙东地区唯一保存完整的孔庙,有一些祠堂和碑刻,可以在里面感受儒家氛围。

  沿**路往北,尽头便是慈城古县衙,古县衙很大,现在综合成了清风园景区,里面用蜡像复原了当初县衙的场景,是一个反腐倡廉主题的文化园。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一个铜钱状的大门,进门时会有种“钻进钱眼里”的感觉,里面是历代贪官的塑像和龙虎狗三铡刀,阴森森的,颇有震慑力。县衙西侧的城隍庙是整个古县城里最有意思的地方。里面有一个慈城年糕馆,不仅用实物和图片展示了年糕的制作过程,要是肚子饿了,还可以尝尝上过央视节目的慈城年糕。

  走到古县城最北便是慈湖,沿湖有水上坟、董孝子井、师古亭等景观,湖东面的校士馆有关于科举制度的展示。沿湖风光不错,可以在此小憩一会儿。湖边的走马楼饭庄、宝善堂酒吧建筑古色古香,可以去吃点东西,顺便参观一下建筑。街上也有很多小吃和面店可以用餐。

  返程时沿着太湖路往南,路过冯岳彩绘台门,这里的母亲的艺术展可以参观和体验*结、剪纸等女红艺术。出城顺着护城河往南,到清道观,这个景点略远,在一个小山上,可以爬上去看景,对道教感兴趣的可以来看看。整个慈城古县城走走逛逛大约需要1天,但并不在这里过夜,通常游玩结束后会乘公交车返回宁波市区住宿。


宁波天一阁的导游词(5)份(扩展6)

——宁波市导游词

宁波市导游词

  作为一名导游,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导游词,导游词一般是根据实际的游览景观、遵照一定的游览路线、模拟游览活动而创作的。导游词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宁波市导游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今天,我们一家人决定开车去美丽的宁波。我们一路行进,一路看风景,青山绿水,蓝天白云。还经过了举世闻名的杭州湾跨海大桥,大桥很长很长,我在车上睡了一小觉之后,醒来时居然还在大桥上。经过了大约3个小时的长途跋涉,我们终于到达了宁波市区,入住洲际洒店。

  爸爸稍微休息一下之后,又驱车来到宁波市区的天一广场,这里高楼大厦鳞次栉比。我们走进一家商场,里面的服装款式众多,让我们目不暇接,不愧是大都市,里面的东西都是名牌,价格昂贵。逛完商场后,我们就去品尝宁波著名的海鲜了。我们吃了海瓜子、青口贝、生蚝、大青蟹和大虾,每个都很美味,果然不是浪得虚名。

  晚上,我们来到酒店的游泳池游泳,那里分深水区和浅水区。为了能够和大人一起,我来到深水区,哇,水可真凉呀,爸爸在岸上看着我,我吃力地游完2圈后,感觉身体像冰冻一样,我的鼻子也对我“意见”了,连打好几个喷涕,这样我才依依不舍地回到房间,很快进入了梦乡。

  第二天,爸爸已经安排好了行程,来到宁波附*的象山区,这里主要是来海边的玩的。这还是我第一次来海边,我非常兴奋。我终于看到这大海的模样,果然一望无际,让我心情畅快。来到海滩边,我换上了泳装下了水。水里暖洋洋的,不时有海浪来“突袭”,打得我猝不及防,差一点就被淹没了。海浪的力量很大很大,随意就能把东西卷回海中央,所以,我们都在海边玩。没有被海水浸泡的沙子非常烫,大约有40度,有点像沙漠。在水底还有些沙砾,我戴上眼镜,潜了下去,把它们拿了上来,发现它们各不相同,十分好看,但是也十分扎人。越到海的深处,沙子就粗呢。我们大概玩了2个小时,开开心心地结束了这一天的行程。

  这次的旅行我很开心,一家人在一起玩,爸爸说这个暑假还会安排一次,我好期待。

  东钱湖位于宁波东侧,距市中心15公里。被誉为“西韵太湖神韵”。东钱湖是现在浙江最大的淡水湖,毗邻青山*原,烟波浩渺,风景秀丽。又名“万金湖”,历经沧桑,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留下了许多具有很高历史艺术价值的文化历史遗存。湖中有小普陀山、桃公岛、二岭夕阳等景点。该地区的天通寺是佛教禅宗五大名山之一。

  春秋时,越国大夫退休,带着师到湖边避过伏牛山。晚年,他被命名为陶朱公。湖滨民居保留了清代江南建筑的风格:高墙长巷,白墙白瓦。东钱湖可分为三个部分:西湖以石鼓山和李达山为界,称为“粟湖”;东北以湖为界,称为“梅湖”,其他湖泊称为“外湖”,分为南北两部分。三者并称“东钱湖”。

  东钱湖周边山脉并列:福泉山在东南,约伯山在西北;东北部被龙泉山、丽华山、陶公山、百步尖山环绕。七十二条小溪在湖边汇合。景区风景互依,微风徐徐。据不完全统计,景区现有文物古迹11处,其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影响南宋百年命运的宁波商帮、陶朱公、大慈寺、石家,为东钱湖留下了灿烂的商贾、佛家、官员文化。

  秋天农历九月初十,可以去东钱湖看热闹的端午节。冬天还有反映当地渔业文化的东钱湖冬渔节。春夏秋有不同的风景,可以去湖上划船,很惬意。而且每年农历九月十一日‘东钱湖端午’。

  宁波境内主要山脉有四明山和天台山两支。四明山又名句余山,是天台山脉的支脉,横跨本市余姚、鄞县、奉化三县(市),并与嵊县、新昌、天台三县连接。山峦起伏,蜿蜒连绵,危崖壁立,森林茂密。四明山,据志书载:"四明山周围八百里,二百八十峰,峰峰相次,中顶五峰,状如莲花,疑*星斗,山顶极*正,有方石如窗,中通日月星辰之光,故曰四明。"这就是四明山名称的来历。天台山,主干山脉在天台县,宁波境内为其余脉,有4大分支从宁海县西北、西南入境,经象山港延至镇海、鄞县东部诸山。

  宁波有漫长的海岸线,港湾曲折,岛屿星罗棋布。全市海域总面积为9758*方公里,岸线总长为1562公里,其中大陆岸线为788公里,岛屿岸线为774公里,占全省海岸线的三分之一。全市共有大小岛屿531个,面积524·07*方公里。宁波境内有两湾一港,即三门湾、杭州湾、象山港。这些湾港,因有钱塘江、甬江及众多溪河注入,夹带着大量泥沙和营养物质,为滩涂和*海生物繁殖提供了丰富的养料。

  宁波沿海潮汐属不正规半日期潮型,一天有两个高潮和两个低潮。*均高潮为吴淞零点以上3·14米,最高潮位4·86米,*均低潮位1·47米,最低潮位为0·31米。三门湾、象山港、甬江的潮差自南向北递减,甬江镇海口外的潮流,每逢农历初

  一、十五朔望日涨于十一时一刻。市区"三江口"的潮汛则朔望日涨于一时。

  宁波是浙江省八大水系之一,河流有余姚江、奉化江、甬江,余姚江发源于上虞县梁湖;奉化江发源于奉化市**。余姚江、奉化江在市区"三江口"汇合成甬江,流向东北经招宝山入海。整个甬江流域,因雨量充沛,水资源丰富。

  宁波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年*均气温16·2℃,*均气温以七月份最高,为28·8℃,一月份最低,为—4·2℃。全市无霜期一般为230天至240天,作物生长期为300天,适宜于粮、棉、油料等作物的生长。年*均降水量为1300至1400毫米,五至九月,占全年降水量的60%。

  宁波历史悠久,是有7000年文明史的河姆渡文化的发祥地。春秋时期为越国境地,秦时属会稽郡的郭、贸、句章三县,唐时称明州;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取"海定则波宁"之义,改称宁波,一直沿用至今。宁波在唐时与扬州、广州并称中国三大对外贸易港口。宋时又与广州、泉州同列为对外贸易的三大港口重镇。鸦片战争后被辟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

  宁波主要有两个山脉:四明山和天台山。四明山,又名玉山,是天台山的分支,横跨余姚、鄞县、奉化三县,与圣贤、新昌、天台山三县相连。山峦起伏,蜿蜒连绵,悬崖险峻,森林茂密。四明山,据志,“四明山周围有800里280座山峰。群峰同相,中间五峰,似莲花。怀疑是靠*恒星。山顶极其*坦、笔直。有方形的石头像窗户,穿过太阳、月亮和星光,所以它被称为四明。”这就是思明山这个名字的由来。天台山,主要山脉在天台县,其余为宁波。有四个分支从宁海县西北和西南进入,经象山港延伸到镇海和鄞县东部山区。

  宁波海岸线漫长,港口蜿蜒,岛屿星罗棋布。全市总海域面积9758*方公里,海岸线总长度1562公里,其中大陆海岸线788公里,岛屿海岸线774公里,占全省海岸线的三分之一。大小岛屿531个,面积524.07*方公里。宁波两湾一港,分别是三门湾、杭州湾、象山港。这些港湾港口,充斥着钱塘江、邕江以及众多的溪流和河流,承载着大量的泥沙和养分,为滩涂和*海水域的生物繁殖提供了丰富的养分。

  宁波沿海潮汐属于不规则半日潮,一天出现两次高潮和两次低潮。吴淞零上*均高潮位3.14米,最高潮位4.86米,*均低潮位1.47米,最低潮位0.31米。三门湾、象山港、邕江潮差由南向北递减,邕江河口外潮汐在农历正月十五十一点涨。市区“三江口”汛期预计一次性上涨。

  宁波是浙江省八大水系之一。河流比瑶江、奉化、邕江多。余姚河发源于上虞县两湖。奉化河发源于奉化市的**。余姚河和奉化河在市区“三江口”汇入邕江,向东北流经招宝山入海。由于雨量充沛,整个邕江流域水资源丰富。

  宁波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年*均气温16.2℃,7月最高,为28.8℃,1月最低,为-4.2℃。全市无霜期一般为230-240天,作物生长期为300天,适合粮、棉、油等作物生长。年*均降水量1300-1400毫米,5-9月,占年降水量的60%。

  宁波历史悠久,是具有7000年文明史的河姆渡文化的发祥地。春秋时期,是越国。秦时属会稽郭、毛、县,唐称明州。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以“海定泽博宁”之意改名宁波,沿用至今。宁波与扬州、广州并称唐代中国三大外贸口岸。在宋代,它被列为与广州和泉州进行对外贸易的三大港口之一。鸦片战争后,它被确立为“五港贸易”港口之一。

  东钱湖位于宁波市东侧,距市中心十五公里。素有“西子风韵、太湖气魄”之称。东钱湖现为浙江第一大淡水湖,与青山*原相依,烟波浩淼风景秀丽。又名“万金湖”,历经沧桑,积淀了浓厚的文化底蕴,留下了众多具有较高历史及艺术价值的文化历史遗存。湖内有小普陀山、陶公岛、二灵夕照等景点,区域内的'天童寺为佛教禅宗五山之一。

  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隐退后携西施避居湖畔伏牛山下,晚年自号陶朱公。湖边民居保留了民清江南建筑的风貌:高墙长弄,粉墙黛瓦。东钱湖全湖可分为三个部分:其中西湖以师姑山、笠大山为界,称"谷子湖";东北以湖里为界,称“梅湖”,其余湖面称为“外湖”,外湖又分为南、北二部分。三者统称为“东钱湖”。

  东钱湖周围山并列:东南方雄峙着福泉山,西北方横亘着月波山;东北方则围以龙蜷山和梨花山,陶公山、百步尖等。四周有七十二条溪汇流于湖。景区内山水相依,清风徐徐。据不完全统计,景区内现存文物古迹11处,其中国家级重点文保单位2处。宁波商帮、陶朱公、大慈禅寺、左右南宋王朝百年命运的史氏家族等为东钱湖留下了灿烂的商、佛、官文化。

  秋季农历九月初十,可参观热闹的东钱湖龙舟节。冬季也有体现当地渔业文化的东钱湖冬捕节。春夏秋景色各异,还可以泛舟湖上,很是惬意。而且每年的农历九月十一东钱湖龙舟节。

  慈城是江南极少数保存较为完好的县城,保存了完整的传统生活结构方式,保留下来的传统建筑中不但有大量的民居建筑,还有孔庙、会馆、牌坊、古井等公共建筑、构筑物。遴选出来的慈城古建筑群是其中最优秀、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其中孔庙布局完整,规模宏大,为浙东地区现存最为完整的文庙,反映了儒学在传统生活中的重要性及其深远的影响。明代的甲第世家、福字门头、符卿第、布政房和清代的冯宅等名人故居,做工精致,用料考究,是当地民居的代表作,其周围仍保留了完整的传统街区,历史环境未有大的改变,集中地反映慈城明清时期建筑风格和生活气息。冯岳彩绘台门是江南彩绘的重要实例,具有宋式彩画的遗风。

  慈城镇地处浙江东部沿海宁绍*原,位于宁波市江北区西北部,东与镇海区相连,西与余姚市接壤,北与慈溪市相临,南隔余姚江与鄞州区相望,可谓是“众星拱月”。其镇域面积102.57*方公里,下辖41个行政村,5个社区,5个居委会,人口5.8万,是宁波市14个中心城镇之一。辖区三面环山,一面临江,*均海拔3.3米,地形北高南低,山水相依,其自然环境优美秀丽,而其山色,城池更因“慈湖、云湖(英雄水库)、湖(毛力水库)”三湖之交相辉映而尤显风姿。慈湖是慈城的点晴之笔,为慈城增添了水灵秀气,而狮子山、大宝山、清道山等却烘托了慈城的雄浑霸气。

  孔庙

  坐落在慈城竺巷东路55号,基地18亩五分九厘,南至竺巷东路、北至太阳殿路、东至绿化地带及电影院、西至民居,四周均有红色高墙外留滴水约2尺余。慈城学宫最早建于宋朝,雍熙二年由县令初建于县治西40步(据雍正志所主,即城隍庙地基,先师殿即大成殿居其中;庆历八年迁至县志东南一里,适居城之中部,历代累有兴毁,以迄于今,除大成殿外其余稍有改建,仍保持光绪原貌,修复较易。在宋建炎四年毁于金寇南侵。淳熙四年重建,元至元八年增建仪门,并辟地建通道至学前埠头。明洪武改成德堂为明伦堂,后于堂后建梯云亭,历洪熙至嘉靖35年毁于夷冠,三十六年又重建大成殿,明伦堂、尊经阁、梯云亭等斋戾,宇祠廨字,清朝数经重修,获御书“万世师表”,御制“孔子”赞,及“颜、曾、思、孟”四子赞勒石置碑和御书’生民未有”“与天地参”额,诸多建置。殆至道光十一年,太*天国攻陷慈城,焚毁明伦堂及教谕住宅,同治元年邑人冯氏创捐重建,重修梯云亭,增建两旁斋房六间,疏浚泮池。

  甲第世家

  即钱宅之别称,座落于宁波市慈城镇金家井巷内。东与福字门关接邻,西约100米出巷口即民权路,北达尚志路,由于曾遭人灾,现仅存东向部分约1600*方米的建筑。甲第世家据『慈溪县志』记载,它始建于明嘉靖年间,为嘉靖进士钱照之住宅。*面布纵长方形,硬山造前后二厅,建筑面积422余*方米,前厅五间,通面宽17.35米,用六架梁,梁柱粗壮,截面呈椭形,脊瓜柱和童柱裙瓣呈圆舌形,柱料卷杀,前后檐柱,小株角形,施*身科一斗三升或一斗六升,明间四攒,次间二攒,塑斗作为靴斛,为典型的明代建筑钱照嘉陵七年中举,十一年中进士,官至佥事,后来他的下代又数人登第,因被称为"甲第世家"。原台门内曾立有文徵明题的"甲第世家"匾一方(___间被毁〕。

  该宅座北面南,*面布局和建筑特点都具有浙东明代居民建筑的特点,是宁波市保存较完整的组建筑群,也是研究明代晚期信宅建筑的典型。

  福字门头

  该宅原为明嘉靖间布政史冯叔吉故居的一部分,后因冯氏后裔衰落,卖给应氏,改建院落,大门东侧,为衣架锦式屏门二扇,牌科式;二门的照壁在南端,有一砖刻大“福”字,故称“福字门头”。

  前厅为五开间,通阔18.8米时浮9.9米,明间为为抬梁式,*梁上支蜀柱,前中柱金檩下的童柱下端为舌形,而前后上金檩下的童柱为方形,后金柱前名柱头皆施十字科,前檐柱为小八角,下为方形腰沿柱基,其余柱其皆为扁珠形,柱头卷杀,梁袱间隙用芦苇为心,谷壳拌泥抹灰,硬山屋顶,明间后方两檐柱旁砌八字形墙,上端斗砖雕做出斗拱,后墙中间辟有主架锦式门。朝北一面有门楣题额上款书“乙丑冬月”中题“泽流思顺”下款书“陈鸣宝题”。后进为一“三合院”,有左右厢房,皆为楼屋,经教证,前厅具明代建筑之待点和风貌,后楼建筑为清初其之风貌,迄今保存尚完整。

  冯岳彩绘台门

  大门之正南分为三开间照壁,也称影墙。石砌须弥座,上刻卷草、凤凰、牡丹。墙体由砖砌成,上部砖雕,顶端砌出中间高,两侧低约65厘米。通高约4米,原约40厘米。全壁分三开间,一明间宽3.4米,北距台门4.9米。二次间略斜,*面各八字形。全壁长7米。

  瓦当圆开,有龙葵花等纹饰。以两柱将明间与次间分隔,檐下有*身科,明间四朵,次间两朵,柱头有柱头科,背为一斗三井。座斗下为伏远瓣,无出跳。

  实勘在照壁之正北有台门,尚残存数间。上部留芦芯、泥沫的墙体,珠式立柱。西方中厅与厅前为天井,在左右之隔墙,其中朝里一侧上端原来也有精细的砖雕,都已砸去。右边的天井又有一堵墙,左右两端有一道拱门,这墙将天井分为南北两段,天井中有一口古井。东厅为高*屋,硬山式的两开间,宋架结构类似布政房东大厅,此东厅,前有廊,西边门前开六扇柱子门,进六往东有门可以进入中间。东门前部下有栏墙,上面开柱子门四扇,地面为石板。东间有地板铺地,柱础全部是珠形。西间天花板上油漆花卉至今还没有褪色。

  县衙

  据清光绪年间县志记载:慈城县衙创建于唐开元20___年(公元738年),是第一任知县房琯所建,延续至1954年,已有1200余年的历史。初建在浮碧山上,由于外敌入侵和自然灾害的关系,屡建屡毁,现存的县衙是按照光绪年间《慈溪县志》上详图重建的,占地四万多*方米。

  校士馆

  民间称考棚,是封建科举制童试之地。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慈城当地乡贤郑廷荣父子慷慨捐银二万四千两建造校士馆,后被毁。现存的校士馆是按照光绪年间《慈溪县志》上详图重建的。她坐北朝南,占地面积*8000*方米,整组建筑为中国传统的中轴对称布局:中轴线上由南向北分别为大门、仪门、大堂、二堂、挑试所;左右轴线上对称地建有文场、公祠等,采用传统的明清建筑风格。

  慈湖

  位于慈城东北,由慈溪首任县令——唐朝房琯下令开凿,用以灌溉农田,当时面积有150亩之广。因吴太傅阚泽旧居就在附*,因此,又把此湖叫做“阚湖、德润湖、普泽湖”。宋时,普济寺的僧人在湖心筑堤直贯南北,以便往来,从此湖分东西,二湖之间用碶相通。慈湖不仅以风光秀丽着称,而且还有许多人文景观和美丽的传说代代相传,如师古亭、慈湖先生杨简遗韵、水上坟等等,因此,据县志记载,每当天气晴好,便有居民租船游湖,歌声笑语不绝于耳。


宁波天一阁的导游词(5)份(扩展7)

——天一阁游记优秀作文(10)份

  总是听说宁波有一个天一阁,除了藏书闻名外,自然风光也美轮美奂,漂亮地像一幅悉心创作的画。我和妈妈慕名而来,有幸一睹它的美好风光。

  一进园子, 果然名不虚传,真可谓“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大园子里水天山石、花草树木、蜂鸟虫鱼个个美的令人称绝。仰望蓝天,虽没有一碧如洗,但在云端的小尖尖上,有一轮夺目万丈、金光闪闪的红太阳。太阳边有一朵又白又轻又软的祥云,让我觉得天边一定有一位神仙正盯着我们看了又看呢!一缕清清的细流,从小山上缓缓地淌了下来,下面有如明镜一般的小湖,细流就在这里安家。细流跳入湖中,湖水向下一凹,又拼命向上一鼓,几滴水珠溅了起来。

  园中有许多巨石,奇形怪状。有的一边高高的、**的,另一边向下凹了一下,又高高凸起,活像一个大巨人用的大砚台;有的三块石头连在了一起,中间又细又长又厚,两旁又宽又短又薄,从高处看,真像是一只蝴蝶,漂亮极了;有的坑坑洼洼,中心里有好些连通的轨道……

  园中的竹子又长又苗条,分成好几段,狭长的叶子像一叶叶扁舟,随风摇摆。松树枝干苍劲有力,笔直笔直,一根根针尖一般的小叶子苍翠欲滴,向着阳光,愈长愈高。一朵朵梅花都那么娇嫩欲滴、璎珞缤纷;数十片鲜嫩的粉红花瓣簇拥着金子似的雄蕊和小草似的雌蕊,好不热闹。树根下的土里,还藏着没有融化的松软积雪呢。喝了甘甜的雪水,树儿一定会更加粗壮,花儿一定会更加艳丽吧!小草们有的嫩绿嫩绿,软软的腰肢在风中扭动,翩翩起舞;有的像怒放的花儿,一根一根向四面散开,有点像妈妈肩上披着的一头闪亮闪亮的长发;有的叶片长长的,头上顶着一丛绒毛,很像小狗尾巴草。

  空中掠过几只鸟儿,细细的羽毛,一根又一根,是那么的柔顺、轻软;细长的鸟喙,黄黄的,朝天高唱一曲,是那么的愉悦、幸福。偶尔,它停在树梢,那双灵活的黑色大眼睛,一直紧盯着天空中随处飘动的淘气白云。

  天一阁的风景真美呀!

  如果你问我:浙江最古老的藏书楼在哪里呢?我会自豪地告诉你,那就是我们宁波的天一阁。

  天一阁坐落于浙江省宁波市,位于风景优美的月湖西岸,是一座年代久远的藏书楼。它由明代的范钦建造于嘉靖年间。之所以取名为“天一阁”,是因为《易经》里有一句“天一生水”,因书籍最怕火,而水可灭火,由此得名。

  其藏书最多时曾达7万多卷,而当时的宫廷藏书也只有10万余卷。它不仅是全中国第一藏书楼,也是全亚洲第一,全世界第三。

  国庆假期的最后一天,我终于来到了期盼已久的天一阁博物馆。

  迈进博物馆的大门,印入眼帘的是范钦的石雕像,他正襟危坐,似乎在注视着什么。依次便是北书库、司马第、东圆………。参观过程中,我对二人分家的这个故事印象深刻。范钦临终前叫来大儿子和二儿媳,把藏书楼和一万两白银让他们选,一万两白银是什么概念,相当于现在600万人民币,如果接受了这个一万两白银,生活必定不会穷苦,但是如果选了藏书楼,则还要拿出钱来保养书籍,这可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但范钦为什么不让他们一起接受这万两白银与天一阁呢?最后大儿子范大冲接下了一楼藏书并答应会从自己的田租中拿出费用来保护书籍,他的这种视钱财如粪土,热爱书籍胜过一切的精神令我感到由衷的敬佩。

  在他接受了天一阁的`同时,还定下族规,族规里规定:天一阁藏书不得给任何外族人观看,如是族人将外族人放进天一阁,则将被永远驱逐出本族!直到明朝灭亡,天一阁也尚未放入任何外族人进入,一直到清朝,才有了第一个外姓之人进入了天一阁,他就是黄宗羲。

  风雨如晦,书楼飘摇,四五百年来,经历了无数风风雨雨、感受过几个朝代洗礼的天一阁,留给我们后人的精神必定更深厚,我们要把这种精神传承下去,牢牢地记在心中。

  “书藏古今,港通天下”是宁波的宣传口号,其中“书藏古今”指的就是天一阁,天一阁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私家藏书楼,是我们宁波的一张名片。今天我和爸爸去了天一阁。

  一到大门口,我抬头念着顶上的“阁一天”,爸爸笑着说:“应该是天一阁!”走进大门,我看见了藏书楼主人范钦的石像,他的身后是一幅骏马壁照,栩栩如生。爸爸说:“范钦从小就很爱看书,还经常去朋友家抄书,成才后,收藏了七万多卷书。”

  穿过长廊,我们来到了藏书楼,里面有许许多的书柜,书柜里面有各种各样的书籍,这些书经历了430多年的风雨坎坷,虽然书很旧,但是很有价值。

  走出藏书楼,便能看到一方水池,叫天一池。天一阁取自古书“天一生水、以水制火”之意,这天一池就是用来防火的。水池旁有一座座假山,有的像大象,有的像雄狮,千姿百态,爸爸说这是著名的“九狮一象。”

  天一阁里还有很多富丽堂皇的亭台,郁郁葱葱的竹林,万紫千红的花草,枝繁叶茂的古树,把古老的藏书楼装点得年轻、优雅了。

  今天,骄阳似火,可也抵挡不住我去天一阁品味一番古韵之阁的步伐。

  到了天一阁,我们买好票(友情提示,我们小学生免票的哦),拿了一张手绘地图,高高兴兴地开始游览了。刚一进去,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巨大的石像,这石像就是这里面的主人——范钦,旁边还有两棵千年古树,它的根在地下不断生长,把地上的砖都拱起来了。

  往右走穿过一排长廊,忽然眼前一亮,只见中央有个水池,奇形怪状的假山堆在一处,高高矮矮的树木分散四周,池中红鲤鱼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一片绿意悠然的景象。看到这景象,我那因为天热而烦躁的心也不由自主地静了下来。

  再往前走,我发现了一条有趣的路,它是由一块块麻将牌铺成的,还有两个大骰子在一旁立着,抬头一看——*和堂。最有意思的是*和堂门口的雕像,三个不同国家的人围成一桌,三缺一,我连忙坐上去跟他们“打了一桌麻将”。走进馆内,里面有各种各样的麻将,详细介绍了麻将史与宁波关系史。

  对了,来天一阁有一处地方不能不看,那就是秦式大戏台。我都被它惊呆了,只见那戏台上雕刻的鱼虫花卉,各个造型生动逼真。我不禁感叹,古代劳动人民真聪明啊!

  天一阁是宁波人的骄傲,我在这儿细细地品味着中国文化,感受着历史的沧桑,收获颇丰。

  星期天,我和几个小伙伴一块儿去参观著名的天一阁。

  天一阁风景很好,有许多树、假山、池塘、戏台和亭子。整个天一阁绿树成荫,其中,有一棵奇异的大树,它有很多树杈,在树干上沾满小草,树干上长小草的我还是第一次看见。池塘里有许多荷叶和水草,最美丽的是金鱼,它们有红、黄、黑三种颜色,硬是把池水打扮得五颜六色。池塘边有许多假山,那些假山千姿百态,真像黄山的奇石。

  欣赏完了优美的风景,再让我们去看看美丽的建筑吧!

  一进门,我们看到的是东明草堂,里面是古代人读书的地方,精致的座椅,精美的课桌,我想:古人读书的地方环境可真雅致。再往里走,就到了尊经阁,它隐藏在假山之中,四角朝天,十分壮观,我猜想:里面一定藏有许多经书。最后,我来到秦氏支祠,展现在我面前的是一个华丽的戏台,戏台的四周有许多雕刻,站在戏台下,我仿佛听到咿咿呀呀的唱戏声。

  天一阁真是我国瑰丽的文物宝藏。

  位于浙江省宁波市天一街10号的天一阁,是我国最大的私人藏书楼。建于明朝嘉靖年间(1561年),原为兵部右侍郎范钦藏书处,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原藏书籍7万卷,现已达30多万卷,其中不少是珍本、善本和孤本,被人称为南国书城。如今,每日游人和查资料者络绎不绝。藏书阁内一个个玻璃柜内,存放着明代刻本和抄本。一些印书的刻板也有收藏,尤其是地方志和明代科举录,称得上全国之最。天一阁内有“凝辉堂”、“东明草堂”、“范氏故居”、“四明亭”、“宝书楼”、“干晋斋”等胜景,浓荫蔽日,茂竹繁盛,景色幽静,占地约1万*方米。

  天一阁取自古书“天一生水、以水制火”之意。藏书楼前凿一水池,蓄水防火。

  清康熙四年(1665年),范钦曾孙范光文又在阁前增构池亭,环植草木,建造假山,堆积怪石。其中“九狮一象”景色尤佳,相当精巧,令游人叹为观止。院墙多有浮雕和砖雕,很具艺术感,颇有江南园林特色。

  清康熙三十八年(1779年),诏书《四库全书》,范钦八世孙范懋捐出阁内藏书680多种,受到皇帝赞赏,名声大震。到后来,“文源”、“文渊”、“文律”、“文朔”、“文汇”、“文宗”、“文澜”藏书七阁纷纷效仿天一阁式样修建。

  1933年至1935年,宁波当地人士筹款修葺天一阁,并将一批历代石碑移至天一阁后院,工程浩大。**前夕,由于各种原因,天一阁藏书失落不少,阁内仅剩13000卷。**后,**多次拨款维修天一阁,经多方求访,回收了历代藏书籍3000余卷,其中有的为海内孤本。1981年,天一阁内新建书库,为藏书提供良好环境,天一阁锦上添花,南国书城名闻遐迩。

  到宁波不到天一阁是一大遗憾,借出差机会圆了我学生时代的一个夙愿。

  古代一武将尚知爱书、*文,崇尚文武全才。读书成为当地人的风尚,历史上宁波名人倍出。如虞世南、潘天寿、柔石、殷夫、包玉刚、邵逸夫、包括溪口的蒋介石等。

  藏书成为当地人的一大嗜好,不少人家都以藏书为乐,这恐怕也是天一阁藏书的历史条件之一。宁波我的几个网友,请我到他们家做客,一个女网友家的客厅居然整整一面墙,都是书柜。我略查一下足有5000本以上,多数是工具书和人物传记。

  读书可以使人减少愚昧,藏书造福子孙后代。游山玩水是我的爱好之一,相比之下,游天一阁使我受益匪浅。

  今天,万里无云,是个好天气,妈妈百忙之中抽空带我和徐咏琰一起去天一阁游玩。

  到了天一阁,我们非常开心,买好标,我们一进去,就看见一座巨大的石像,这石像就是天一阁的主人——范钦,旁边还有两棵千年古树,它的根在地下不断生长,都把地上的地砖翘了起来。

  经过一扇小门,我们看到一个小院,小院里有个小池,墙角还种了一株腊梅花,阵阵腊梅的香气扑鼻而来,让人心旷神怡。

  沿着小路走,我们看见一条奇怪的路,上面安着的不是地砖而是巨型麻将。旁边有两个方方正正的大甩子,我们在大甩子上照了张相,做为留念。

  后来,我们又参观了一间又一间的藏书,这些书对不懂文学的人只是一堆破纸,懂文学的人那都是人间的无价之宝。有一些藏书被不法分子偷去买废纸,一些爱国人士,花重金再把它们买回来,都有了今天这么多藏书。

  天一阁是宁波人的骄傲,在天一阁里细细地品了一下中国文化,又感受了历史的沧桑。

  几个月前,妈妈推荐我看余秋雨先生的《风雨天一阁》。在余秋雨先生的娓娓叙述中,我看到了一个久经风雨的沧桑的藏书楼,一个走过辉煌也曾落魄的藏书楼……一字一句里,我对天一阁多了一份憧憬和遐想,一种莫名的情绪也油然而生。

  今天,天气晴好,我和妈妈终于来到了天一阁。书里的天一阁就要出现在眼前了,我满心期待!

  一跨进大门,我就看见一棵爬满青苔的大树矗立在院子里。树叶遮天蔽日、层层叠叠,把初秋的明媚阳光拦住了,只漏下几缕柔和的光影。院中央有一座雕像,是一位安坐着的老者。他沉默着,用和善的目光注视着来来往往的游客。他,就是天一阁的主人——范钦。

  走过一道小门,眼前出现了一池碧水,水面上散落着的零星的落叶,悠然地漂浮着,不时浮上来换气的几条小鱼,打破了水面的*静,给池水增添了不少生气。湖旁是几座怪石嶙峋的假山,山上有座陈旧的六角小亭。小池周围环绕着一条长廊,红色的柱子、低矮的雕花围栏,上面的红漆剥落了不少。长廊外是参天的古树,树上依然爬满了苔藓,或许是因为它们觉得漫长的岁月太寂寞了,所以就相依相伴吧。低头是青石板、鹅卵石铺就的小路,同样也布满了青苔。妈妈说,这就是江南园林。真是美啊!

  穿过假山,就到了范氏古宅。宅子里摆满了明清风格的木制桌椅,墙上挂着八幅字画,画里是文人们最爱的梅兰竹菊。宅子外面对应地种着梅兰竹菊,还有几个书童模样的铜人在晒书、翻书、看书。看着他们,我似乎看到几百年前的某一天,也是在这样明媚的阳光下,范钦和他的孩子、书童曾一起在这里晒书、翻书、看书。他们的动作是那样小心翼翼,生怕弄坏了这些从各地搜集来的珍贵典籍。

  穿过后院的门,就是我仰慕已久的天一阁了,我不由得放慢了脚步,驻足而望。

  这是一幢两层的木结构楼阁。看起来十分陈旧,廊下是八根黑色的圆木柱子,镂空雕花的窗和六扇同样镂空雕花的门……站在门口向里望去:光线十分昏暗,里面空荡荡的,没有想象中的排列整齐的、堆满书籍的书架。依稀能看见几张桌椅,还有几个散了架的旧书架静静地倚靠在墙上。历史的风尘布满了整个内室。门外,是依旧苍翠的树木,那是现实;门内,是陈旧的书架,那是一去不复返的历史。我站在门口,站在这现实和历史的交界点,陷入了沉思……

  很久很久以前,就在这楼阁里,一个穿着青衣布褂、有着浓密长须的老者,在书架前徘徊、穿行,有时停下来,拿起一本书细细翻阅;有时发现散乱的书籍,就把它们放回原位;有时捧着书踱步到庭院里,慢慢细读,几片落叶飘下来,落到了书页上,老者笑了笑,轻轻吹落那片落叶……

  后来,我在另一幢楼里,看到了天一阁原来的藏书。曾经满阁的藏书,到现在已所剩无几了。余秋雨在书中告诉我们,很多藏书已经在火灾、战争、小人的偷盗变卖中流散了。如果范钦回来,看到那些破落的场景,一定会怅然涕下吧?

  我们离开天一阁的时候,天色已变得昏暗。这又让我想起了《风雨天一阁》。天一阁能在历史风雨中顽强地生存下来,实在是万幸!作为后人,我们一定要好好保护它。

  暑假去了著名的天一阁,位于宁波市区。本来以为是个很普通的景点,到了之后听了介绍,发现天一阁是个很有文化的展厅。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