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一阁游记优秀作文(10)份

首页 / 作文 / |

  天一阁游记优秀作文 1

  总是听说宁波有一个天一阁,除了藏书闻名外,自然风光也美轮美奂,漂亮地像一幅悉心创作的画。我和妈妈慕名而来,有幸一睹它的美好风光。

  一进园子, 果然名不虚传,真可谓“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大园子里水天山石、花草树木、蜂鸟虫鱼个个美的令人称绝。仰望蓝天,虽没有一碧如洗,但在云端的小尖尖上,有一轮夺目万丈、金光闪闪的红太阳。太阳边有一朵又白又轻又软的祥云,让我觉得天边一定有一位神仙正盯着我们看了又看呢!一缕清清的细流,从小山上缓缓地淌了下来,下面有如明镜一般的小湖,细流就在这里安家。细流跳入湖中,湖水向下一凹,又拼命向上一鼓,几滴水珠溅了起来。

  园中有许多巨石,奇形怪状。有的一边高高的、**的,另一边向下凹了一下,又高高凸起,活像一个大巨人用的大砚台;有的三块石头连在了一起,中间又细又长又厚,两旁又宽又短又薄,从高处看,真像是一只蝴蝶,漂亮极了;有的坑坑洼洼,中心里有好些连通的轨道……

  园中的竹子又长又苗条,分成好几段,狭长的叶子像一叶叶扁舟,随风摇摆。松树枝干苍劲有力,笔直笔直,一根根针尖一般的小叶子苍翠欲滴,向着阳光,愈长愈高。一朵朵梅花都那么娇嫩欲滴、璎珞缤纷;数十片鲜嫩的粉红花瓣簇拥着金子似的雄蕊和小草似的雌蕊,好不热闹。树根下的土里,还藏着没有融化的松软积雪呢。喝了甘甜的雪水,树儿一定会更加粗壮,花儿一定会更加艳丽吧!小草们有的嫩绿嫩绿,软软的腰肢在风中扭动,翩翩起舞;有的像怒放的花儿,一根一根向四面散开,有点像妈妈肩上披着的一头闪亮闪亮的长发;有的叶片长长的,头上顶着一丛绒毛,很像小狗尾巴草。

  空中掠过几只鸟儿,细细的羽毛,一根又一根,是那么的柔顺、轻软;细长的鸟喙,黄黄的,朝天高唱一曲,是那么的愉悦、幸福。偶尔,它停在树梢,那双灵活的黑色大眼睛,一直紧盯着天空中随处飘动的淘气白云。

  天一阁的风景真美呀!

  天一阁游记优秀作文 2

  如果你问我:浙江最古老的藏书楼在哪里呢?我会自豪地告诉你,那就是我们宁波的天一阁。

  天一阁坐落于浙江省宁波市,位于风景优美的月湖西岸,是一座年代久远的藏书楼。它由明代的范钦建造于嘉靖年间。之所以取名为“天一阁”,是因为《易经》里有一句“天一生水”,因书籍最怕火,而水可灭火,由此得名。

  其藏书最多时曾达7万多卷,而当时的宫廷藏书也只有10万余卷。它不仅是全中国第一藏书楼,也是全亚洲第一,全世界第三。

  国庆假期的最后一天,我终于来到了期盼已久的天一阁博物馆。

  迈进博物馆的大门,印入眼帘的是范钦的石雕像,他正襟危坐,似乎在注视着什么。依次便是北书库、司马第、东圆………。参观过程中,我对二人分家的这个故事印象深刻。范钦临终前叫来大儿子和二儿媳,把藏书楼和一万两白银让他们选,一万两白银是什么概念,相当于现在600万人民币,如果接受了这个一万两白银,生活必定不会穷苦,但是如果选了藏书楼,则还要拿出钱来保养书籍,这可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但范钦为什么不让他们一起接受这万两白银与天一阁呢?最后大儿子范大冲接下了一楼藏书并答应会从自己的田租中拿出费用来保护书籍,他的这种视钱财如粪土,热爱书籍胜过一切的精神令我感到由衷的敬佩。

  在他接受了天一阁的`同时,还定下族规,族规里规定:天一阁藏书不得给任何外族人观看,如是族人将外族人放进天一阁,则将被永远驱逐出本族!直到明朝灭亡,天一阁也尚未放入任何外族人进入,一直到清朝,才有了第一个外姓之人进入了天一阁,他就是黄宗羲。

  风雨如晦,书楼飘摇,四五百年来,经历了无数风风雨雨、感受过几个朝代洗礼的天一阁,留给我们后人的精神必定更深厚,我们要把这种精神传承下去,牢牢地记在心中。

  天一阁游记优秀作文 3

  “书藏古今,港通天下”是宁波的宣传口号,其中“书藏古今”指的就是天一阁,天一阁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私家藏书楼,是我们宁波的一张名片。今天我和爸爸去了天一阁。

  一到大门口,我抬头念着顶上的“阁一天”,爸爸笑着说:“应该是天一阁!”走进大门,我看见了藏书楼主人范钦的石像,他的身后是一幅骏马壁照,栩栩如生。爸爸说:“范钦从小就很爱看书,还经常去朋友家抄书,成才后,收藏了七万多卷书。”

  穿过长廊,我们来到了藏书楼,里面有许许多的书柜,书柜里面有各种各样的书籍,这些书经历了430多年的风雨坎坷,虽然书很旧,但是很有价值。

  走出藏书楼,便能看到一方水池,叫天一池。天一阁取自古书“天一生水、以水制火”之意,这天一池就是用来防火的。水池旁有一座座假山,有的像大象,有的像雄狮,千姿百态,爸爸说这是著名的“九狮一象。”

  天一阁里还有很多富丽堂皇的亭台,郁郁葱葱的竹林,万紫千红的花草,枝繁叶茂的古树,把古老的藏书楼装点得年轻、优雅了。

  天一阁游记优秀作文 4

  今天,骄阳似火,可也抵挡不住我去天一阁品味一番古韵之阁的步伐。

  到了天一阁,我们买好票(友情提示,我们小学生免票的哦),拿了一张手绘地图,高高兴兴地开始游览了。刚一进去,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巨大的石像,这石像就是这里面的主人——范钦,旁边还有两棵千年古树,它的根在地下不断生长,把地上的砖都拱起来了。

  往右走穿过一排长廊,忽然眼前一亮,只见中央有个水池,奇形怪状的假山堆在一处,高高矮矮的树木分散四周,池中红鲤鱼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一片绿意悠然的景象。看到这景象,我那因为天热而烦躁的心也不由自主地静了下来。

  再往前走,我发现了一条有趣的路,它是由一块块麻将牌铺成的,还有两个大骰子在一旁立着,抬头一看——*和堂。最有意思的是*和堂门口的雕像,三个不同国家的人围成一桌,三缺一,我连忙坐上去跟他们“打了一桌麻将”。走进馆内,里面有各种各样的麻将,详细介绍了麻将史与宁波关系史。

  对了,来天一阁有一处地方不能不看,那就是秦式大戏台。我都被它惊呆了,只见那戏台上雕刻的鱼虫花卉,各个造型生动逼真。我不禁感叹,古代劳动人民真聪明啊!

  天一阁是宁波人的骄傲,我在这儿细细地品味着中国文化,感受着历史的沧桑,收获颇丰。

  天一阁游记优秀作文 5

  星期天,我和几个小伙伴一块儿去参观著名的天一阁。

  天一阁风景很好,有许多树、假山、池塘、戏台和亭子。整个天一阁绿树成荫,其中,有一棵奇异的大树,它有很多树杈,在树干上沾满小草,树干上长小草的我还是第一次看见。池塘里有许多荷叶和水草,最美丽的是金鱼,它们有红、黄、黑三种颜色,硬是把池水打扮得五颜六色。池塘边有许多假山,那些假山千姿百态,真像黄山的奇石。

  欣赏完了优美的风景,再让我们去看看美丽的建筑吧!

  一进门,我们看到的是东明草堂,里面是古代人读书的地方,精致的座椅,精美的课桌,我想:古人读书的地方环境可真雅致。再往里走,就到了尊经阁,它隐藏在假山之中,四角朝天,十分壮观,我猜想:里面一定藏有许多经书。最后,我来到秦氏支祠,展现在我面前的是一个华丽的戏台,戏台的四周有许多雕刻,站在戏台下,我仿佛听到咿咿呀呀的唱戏声。

  天一阁真是我国瑰丽的文物宝藏。

  天一阁游记优秀作文 6

  位于浙江省宁波市天一街10号的天一阁,是我国最大的私人藏书楼。建于明朝嘉靖年间(1561年),原为兵部右侍郎范钦藏书处,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原藏书籍7万卷,现已达30多万卷,其中不少是珍本、善本和孤本,被人称为南国书城。如今,每日游人和查资料者络绎不绝。藏书阁内一个个玻璃柜内,存放着明代刻本和抄本。一些印书的刻板也有收藏,尤其是地方志和明代科举录,称得上全国之最。天一阁内有“凝辉堂”、“东明草堂”、“范氏故居”、“四明亭”、“宝书楼”、“干晋斋”等胜景,浓荫蔽日,茂竹繁盛,景色幽静,占地约1万*方米。

  天一阁取自古书“天一生水、以水制火”之意。藏书楼前凿一水池,蓄水防火。

  清康熙四年(1665年),范钦曾孙范光文又在阁前增构池亭,环植草木,建造假山,堆积怪石。其中“九狮一象”景色尤佳,相当精巧,令游人叹为观止。院墙多有浮雕和砖雕,很具艺术感,颇有江南园林特色。

  清康熙三十八年(1779年),诏书《四库全书》,范钦八世孙范懋捐出阁内藏书680多种,受到皇帝赞赏,名声大震。到后来,“文源”、“文渊”、“文律”、“文朔”、“文汇”、“文宗”、“文澜”藏书七阁纷纷效仿天一阁式样修建。

  1933年至1935年,宁波当地人士筹款修葺天一阁,并将一批历代石碑移至天一阁后院,工程浩大。**前夕,由于各种原因,天一阁藏书失落不少,阁内仅剩13000卷。**后,**多次拨款维修天一阁,经多方求访,回收了历代藏书籍3000余卷,其中有的为海内孤本。1981年,天一阁内新建书库,为藏书提供良好环境,天一阁锦上添花,南国书城名闻遐迩。

  到宁波不到天一阁是一大遗憾,借出差机会圆了我学生时代的一个夙愿。

  古代一武将尚知爱书、*文,崇尚文武全才。读书成为当地人的风尚,历史上宁波名人倍出。如虞世南、潘天寿、柔石、殷夫、包玉刚、邵逸夫、包括溪口的蒋介石等。

  藏书成为当地人的一大嗜好,不少人家都以藏书为乐,这恐怕也是天一阁藏书的历史条件之一。宁波我的几个网友,请我到他们家做客,一个女网友家的客厅居然整整一面墙,都是书柜。我略查一下足有5000本以上,多数是工具书和人物传记。

  读书可以使人减少愚昧,藏书造福子孙后代。游山玩水是我的爱好之一,相比之下,游天一阁使我受益匪浅。

  天一阁游记优秀作文 7

  今天,万里无云,是个好天气,妈妈百忙之中抽空带我和徐咏琰一起去天一阁游玩。

  到了天一阁,我们非常开心,买好标,我们一进去,就看见一座巨大的石像,这石像就是天一阁的主人——范钦,旁边还有两棵千年古树,它的根在地下不断生长,都把地上的地砖翘了起来。

  经过一扇小门,我们看到一个小院,小院里有个小池,墙角还种了一株腊梅花,阵阵腊梅的香气扑鼻而来,让人心旷神怡。

  沿着小路走,我们看见一条奇怪的路,上面安着的不是地砖而是巨型麻将。旁边有两个方方正正的大甩子,我们在大甩子上照了张相,做为留念。

  后来,我们又参观了一间又一间的藏书,这些书对不懂文学的人只是一堆破纸,懂文学的人那都是人间的无价之宝。有一些藏书被不法分子偷去买废纸,一些爱国人士,花重金再把它们买回来,都有了今天这么多藏书。

  天一阁是宁波人的骄傲,在天一阁里细细地品了一下中国文化,又感受了历史的沧桑。

  天一阁游记优秀作文 8

  几个月前,妈妈推荐我看余秋雨先生的《风雨天一阁》。在余秋雨先生的娓娓叙述中,我看到了一个久经风雨的沧桑的藏书楼,一个走过辉煌也曾落魄的藏书楼……一字一句里,我对天一阁多了一份憧憬和遐想,一种莫名的情绪也油然而生。

  今天,天气晴好,我和妈妈终于来到了天一阁。书里的天一阁就要出现在眼前了,我满心期待!

  一跨进大门,我就看见一棵爬满青苔的大树矗立在院子里。树叶遮天蔽日、层层叠叠,把初秋的明媚阳光拦住了,只漏下几缕柔和的光影。院中央有一座雕像,是一位安坐着的老者。他沉默着,用和善的目光注视着来来往往的游客。他,就是天一阁的主人——范钦。

  走过一道小门,眼前出现了一池碧水,水面上散落着的零星的落叶,悠然地漂浮着,不时浮上来换气的几条小鱼,打破了水面的*静,给池水增添了不少生气。湖旁是几座怪石嶙峋的假山,山上有座陈旧的六角小亭。小池周围环绕着一条长廊,红色的柱子、低矮的雕花围栏,上面的红漆剥落了不少。长廊外是参天的古树,树上依然爬满了苔藓,或许是因为它们觉得漫长的岁月太寂寞了,所以就相依相伴吧。低头是青石板、鹅卵石铺就的小路,同样也布满了青苔。妈妈说,这就是江南园林。真是美啊!

  穿过假山,就到了范氏古宅。宅子里摆满了明清风格的木制桌椅,墙上挂着八幅字画,画里是文人们最爱的梅兰竹菊。宅子外面对应地种着梅兰竹菊,还有几个书童模样的铜人在晒书、翻书、看书。看着他们,我似乎看到几百年前的某一天,也是在这样明媚的阳光下,范钦和他的孩子、书童曾一起在这里晒书、翻书、看书。他们的动作是那样小心翼翼,生怕弄坏了这些从各地搜集来的珍贵典籍。

  穿过后院的门,就是我仰慕已久的天一阁了,我不由得放慢了脚步,驻足而望。

  这是一幢两层的木结构楼阁。看起来十分陈旧,廊下是八根黑色的圆木柱子,镂空雕花的窗和六扇同样镂空雕花的门……站在门口向里望去:光线十分昏暗,里面空荡荡的,没有想象中的排列整齐的、堆满书籍的书架。依稀能看见几张桌椅,还有几个散了架的旧书架静静地倚靠在墙上。历史的风尘布满了整个内室。门外,是依旧苍翠的树木,那是现实;门内,是陈旧的书架,那是一去不复返的历史。我站在门口,站在这现实和历史的交界点,陷入了沉思……

  很久很久以前,就在这楼阁里,一个穿着青衣布褂、有着浓密长须的老者,在书架前徘徊、穿行,有时停下来,拿起一本书细细翻阅;有时发现散乱的书籍,就把它们放回原位;有时捧着书踱步到庭院里,慢慢细读,几片落叶飘下来,落到了书页上,老者笑了笑,轻轻吹落那片落叶……

  后来,我在另一幢楼里,看到了天一阁原来的藏书。曾经满阁的藏书,到现在已所剩无几了。余秋雨在书中告诉我们,很多藏书已经在火灾、战争、小人的偷盗变卖中流散了。如果范钦回来,看到那些破落的场景,一定会怅然涕下吧?

  我们离开天一阁的时候,天色已变得昏暗。这又让我想起了《风雨天一阁》。天一阁能在历史风雨中顽强地生存下来,实在是万幸!作为后人,我们一定要好好保护它。

  天一阁游记优秀作文 9

  暑假去了著名的天一阁,位于宁波市区。本来以为是个很普通的景点,到了之后听了介绍,发现天一阁是个很有文化的展厅。

  天一阁,又叫包树楼,是亚洲第一家古家族图书馆,世界第三家。由明朝兵部侍郎范钦创建。由于设计科学,家规严格,在战争中安全流传了450多年,也是历代文人心中藏书的圣地。天一阁面积很大,分为天一阁、范故居、秦祠堂、北书库、宁惠堂等景点。

  我最喜欢南苑和迟明的景点。都是很美的园林,有假山,有树,有水池,空气很清新。走进花园,花香扑鼻,几个喷泉静静地流淌,水流清澈见底,红色的金鱼在水草间游动。

  我认为这里最漂亮的建筑是南园的白鹅阁。因为古代家庭祭祀时要杀很多鹅,所以取名白鹅阁。我仔细观察了展馆的内外。其结构精巧典雅。特别是方形额头上刻有“跃龙门”、“双猴打球”、“河马跃浪”、“麒麟福宝”等精美图案。

  因为时间紧,不能在里面呆太久,下次再去,好好看看这次没仔细去的地方。如果同学们想了解天一阁,我邀请你和我一起去,到时候我可以给你当导游。

  天一阁游记优秀作文 10

  我的家乡在宁波,那里有许多美丽的地方,比如天一阁、三江口等等。其中我最喜欢天一阁,因为那里是宁波著名的藏书楼,它最早是古人范钦建造的,范钦死后,他的子孙后代就把他收藏的书都收集起来,珍藏在天一阁藏书楼里。那些书至今完好无SHUN(损)。

  天一阁是个风景优美的好地方,还是个读书的好地方。那里的碑上雕刻着活灵活现的龙,它们形态各异,有的龙张牙舞爪;有的龙正在玩耍嬉戏;有的龙正和伙伴们抱头大睡;还有很多很多。

  天一阁一年四季树木葱茏,鲜花盛开。春天,迎春花吹起了黄色的小喇叭,它告诉大家,春天来了;夏天,长在水里的睡莲悄悄绽开了洁白的花蕾,向人们展示美丽的笑脸;秋天,万寿菊欣然怒放,有黄的、白的、紫的、红的……互相争奇斗艳;冬天,腊梅花迎着寒风傲雪开放,暗香浮动。夏天,那些树木ZHE(遮)天BI(蔽)日,把酷暑阻挡在外,天一阁变成了一个避暑胜地。

  大家知道为什么叫天一阁吗?它引自古语“天一生水”,因为书籍最怕火。天一阁里有一个水池,据说里面的水永远不会干。有一年,宁波大旱,外面的水都干了,但天一阁池子里的水还是满满的。

  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古人说过:“书中自有黄金屋”。天一阁是宁波人的宝藏,更是中国人民的宝藏。

  我爱天一阁。


天一阁游记优秀作文(10)份扩展阅读


天一阁游记优秀作文(10)份(扩展1)

——天一阁导游词6篇

天一阁导游词1

各位游客:

  大家好!

  天一阁坐落在浙江省宁波市月湖之西。天一阁是*现存年代最早的私家藏书楼,始建于明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由当时的兵部右侍郎范钦主持建造。范钦*生喜欢收集古代典籍,后又得到鄞县李氏万卷楼的残存藏书,存书达到了七万多卷,其中以地方志和登科录最为珍稀。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下诏开始修撰《四库全书》,范钦的八世孙范懋柱进献所藏之书638种,于是乾隆皇帝敕命测绘天一阁的房屋、书橱的款式,兴造了著名的“南北七阁”,用来收藏所撰修的七套《四库全书》,天一阁也从此名闻全国。

  范钦为了保护藏书而订立了严格的族规,世代的子孙严格遵循“代不分书,书不出阁”的遗教,但终因年代过于久远,藏书还是有很多的失散。嘉庆十三年(公元1808年),阁内的藏书实有4094部,共53000多卷。*战争时,英国侵略者掠去了《一统志》等数十种古籍。咸丰年间(公元1851~1861年),又有盗贼潜入阁内,偷去了许多的藏书,转卖给法国的传教士和造纸厂。后来又经历了许多的变故,到1940年,阁内的藏书仅存1591部,共13038卷。新*成立后,*为了保护天一阁,专门设置了管理机构,探访得到了流失在外的3000多卷原藏书,又增入当地收藏家捐赠的古籍,现藏珍版善本达到了8万多卷。

  天一阁之名,取义于汉郑燮《易经注》中“天一生水”之说,因为火是藏书楼最大的祸患,而“天一生水”,可以以水克火,所以取名“天一阁”。书阁是硬山顶重楼式,面阔、进深各有六间,前后有长廊相互沟通。楼前有“天一池”,引水入池,蓄水以防火。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范钦的重孙范文光又绕池叠砌假山、修亭建桥、种花植草,使整个的楼阁及其周围初具江南私家园林的风貌。

  天一阁面积约2.6万*方米,分藏书文化区、园林休闲区、陈列展览区。以宝书楼为中心的藏书文化区有东明草堂、范氏故居、尊经阁、明州碑林、千晋斋和新建藏书库。以东园为中心的园林休闲区有明池、假山、长廊、碑林、百鹅亭、凝晖堂等景点。以*代民居建筑秦氏支祠为中心的陈列展览区,包括芙蓉洲、闻氏宗祠和新建的书画馆。书画馆在秦祠西侧,粉墙黛瓦、黑柱褐梁,有宅六栋,曰:“云在楼,博雅堂,昼锦堂,画帘堂,状元厅,南轩。”与金碧辉煌的秦祠相映照。

天一阁导游词2

  天一阁博物馆是以藏书文化为特色,融社会历史、艺术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占地26000*方米。环境幽雅,园林精美、建筑古朴,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总体布局由藏书文化区、园林休闲区、陈列展览区三大功能区组成。

  天一阁藏书楼是我国现存历史最久的私家藏书楼,也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三个私家藏书楼之一,建于明嘉靖四十年至四十五年(公元1561—1566)之间,原为明兵部右侍郎范钦的藏书处。于1982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藏各类古籍*30万卷,其中珍椠善本8万卷,尤以明代地方志和科举录最为珍贵。*年来,我馆事业发展迅速,先后新增*地方志珍藏馆、银台第官宅博物馆、麻将起源地陈列馆等处。*地方志珍藏馆收藏全国各级各类当代地方志6730多册,占总数的80%以上。银台第博物馆展示了清代官宦人家的家居艺术和建筑艺术,获20xx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精品陈列最佳创意奖"。麻将起源地陈列馆以三维空间展示麻将的起源及与宁波的历史溯源。建于二十年代的秦氏支祠以其独特的祠堂文化,精湛的民间工艺为游客所叹服,并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行列。

  天一阁博物馆常年举办各种书画展览,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成绩显著,自1996年以来获省级文明单位称号,并被评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宁波市行风建设示范窗口、市一级绿化单位及市十佳旅游景点等等。

  溪山逸马图系已故民间老艺人胡善成堆塑的力作,八匹骏马在溪边扬鬃踢蹄,甩尾扭头,嬉戏嘶鸣,其形其姿,栩栩如生。画面造型粗看时比例失调,其实是充分运用了*传统绘画技巧,突出了画面重点。

  东明草堂系天一阁建成之前范钦的藏书处。范钦(1506—1585),字尧钦,号东明,故题其书室为"东明草堂",又称"一吾庐",现东明草堂于1980年重建。

  范氏故居原系范宅的东厅,后为范氏后裔居住生活之处。它处于高墙环绕的天一阁藏书楼之外,做到了生活区与藏书区相互隔离,是范钦为保护藏书的精心安排,现建筑为清道光九年重建。

  司马第即范钦宅第,环境幽雅,位于月湖深处,林木荫翳,规模丰敞,于1996年恢复司马第台门、耳房。

  宝书楼天一阁又称宝书楼,建于明嘉靖四十年至四十五年(1561——1566)之间,为明兵部右侍郎范钦藏书处,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私人藏书楼。

  范钦取"天一生水"之说,以水制火之义,建筑书楼。楼上一大间,楼下成六间,并名为天一阁,且在阁前凿池蓄水以防火。

  清康熙四年(1665),范钦曾孙范光文又在阁前叠山理水,建筑园林。园林以"福、禄、寿"作总体造型,用山石堆成九狮一象等景点。风物清丽,格调高雅,别具江南庭院式园林特色。

  范钦原有藏书7万余卷,现尚存1.7万余卷,大部分为明代刻本和钞本,不少已是海内孤本,尤以明代地方志和科举录为特色,**后,经文物工作者多年访求和当地藏家的慷慨捐赠,阁藏古籍已达30万卷,其中善本8万余卷,蔚为大观。

  尊经阁*历代尊崇经学,各省、郡、县学中均建有尊经阁,用以珍藏经籍。此阁原在宁波府学内,系光绪年间重建的重檐歇山顶建筑。1935年宁波地方人士筹款维修天一阁时移建于此。

  明州碑林共计有碑173通,其中*90通是1935年从宁波府学、县学等处迁来。碑林中保存了自元世祖至元二十九年至清光绪二十四年先后16次重修府学的碑记。还有格言、箴言、学田、学山、进士题名等碑,反映了学校教育的内容、经费来源和人才培养情况。

  千晋斋民国时期,甬上学人马廉藏有晋砖千余枚,颜其藏室曰"千晋斋"。后捐赠天一阁,特辟一室陈列,仍用其名。

  东园位于天一阁东南,占地约6000*方米。自1959年始,*整土地,种植竹木,移迁石亭、铁牛、石虎于此,园林初具雏型。1974年将搜集的69通碑石嵌入围墙。1982年东园扩建,挖土成池,堆土为山,环园建廊,又移建清末建筑两幢,于1986年告竣并对外开放。

  百鹅亭明万历年间遗物,为墓前祭亭,原在祖关山,1959年移建于此。此亭结构精巧,雍容华丽,枋额等处雕有"鱼跃龙门"、"双狮戏球"、"海马跃浪"、"麒麟招宝"等图样。

  凝晖堂为砖木、石柱结构的清代建筑,内陈列收藏的明清帖石,有明代上石的"神龙本"《兰亭序》、文征明小楷《薛文明甫墓志铭》等。书香墨香,相得益彰。

  麻将起源地陈列馆麻将是*博弈文化的集大成者,由马吊牌、骰子和宋代三十二张宣和牌化合而成,它的整合、流传、发展都和宁波息息相关。我们利用麻将发明人陈政钥先生(清道光年间的三品官)家族的宗祠,分"麻将的历史和文化"、"麻将与宁波"、"世界各地麻将牌展示"三部分,并配以中式、西式两间棋牌室和"三缺一"的塑像向观众呈现了麻将的历史和发展,理清了麻将源流的脉络。本陈列重在展示麻将运动的趣味性和益智性,旨在提倡健康文明的竞技麻将运动。目前,是国内唯一一家以麻将为主题的专题性陈列馆

  秦氏支祠建于1920xx年到1920xx年,系秦氏族人为祭祀祖先而建,时耗20余银元。祠堂以照壁、台门、戏台为中轴线,五间两弄,前后三宸,两侧置配殿、看楼,占地2.6亩,建筑面积20xx余*方米,祠堂建筑融合了木雕、砖雕、石雕、贴金、拷作等民间工艺,是宁波民居建筑艺术集大成之作。

  秦氏支祠的戏台汇雕刻、金饰、油漆于一体,流光溢彩,熠熠生辉。戏台的屋顶由16个斗拱承托,为单檐歇山顶,穹形藻井并由千百块经过雕刻的板榫搭接构成,盘旋而上,牢固巧妙,为宁波小木工艺之绝招。

  花轿厅宁波花轿又称万工轿,以其做工精细而著称。展出的花轿高3米,长1.5米,宽95厘米,木质透雕,漆朱贴金,给人金碧辉煌之感。

  传说南宋小康王赵构被金兵追杀,幸得一个宁波村姑相救。脱险后,两人约好来年接村姑入宫,但两人所约暗号泄露,于是赵构下旨浙东女子皆封王,出嫁时可穿戴凤冠霞帔,乘坐龙凤花轿,官员遇见,文官下轿,武官下马。于是从南宋开始,宁波姑娘出嫁坐花轿的民风愈来愈盛,花轿制作也愈来愈考究。

  南园

  位于天一阁藏书楼之南,占地3400*方米,是天一阁扩建一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于1996年动土,历时二年,园以水为主,水岸聚而不分,池岸迭石玲珑。池畔为临水的主体建筑"水北阁";池南面建"抱经厅"。整个园林简洁、清晰,给人以闲适、雅逸和*静之感。

  银台第(官宅)博物馆银台第位于月湖北岸,偃月堤边,建于清道光三年(1823),原为嘉庆十年进士、通政司副史童槐的私宅。童家为诗书礼仪世家,童槐之子童华中道光十八年进士,曾以礼部尚书入南书房行走,为光绪皇帝老师;其孙童祥熊,中光绪九年进士;所以童府有"一门三进士"的说法。在1999年的月湖历史文化景区一期建设工程中,银台第得以修复,由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馆进行陈列布展和管理,成为展示清晚期到民国宁波官宦人家家居艺术的`专题性博物馆,并荣获20xx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精品陈列"最佳创意奖"。

  陈列保留了传统的建筑格局,在"如何利用古建筑搞陈列"的问题上进行了一些探索。通过绳武堂(主厅)、今白华堂(祭祀厅)、书房、议政厅、家塾、宴*厅、雅玩室、沐浴房、绣房、卧室、佛堂、磨房等场景式陈列,全面反映了清朝中晚期宁波官宦学士人家的生活环境、家居艺术和蕴含的社会性与社会关系。

  白云庄位于宁波市西郊的白云庄,原为明末户部主事万泰的庄园,因其子万斯选著有《白云集》,死后葬于此地,故名"白云庄"。我国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浙东学派"的代表人物黄宗羲先生曾讲学于此,故又称证人书院,现为省级文保单位。黄宗羲(1610—1695),字太冲,号梨洲,又号南雷,余姚黄竹浦人。他学识渊博,治学严谨,倡导以经学为本,以史学为辅,独创了"经世致用"为宗旨的学风,形成了我国学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史学派别——浙东学派。康熙七年(1668)应邀来甬讲学,培养了一大批学术人才,其中就包括"布衣史家"万斯同,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全祖望,四明学风顿开。清末白云庄逐渐荒废,至1986年得以重修,现由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馆管理,主体建筑为五开间三进木结构*屋,四周围墙,环境清幽。

  伏跗室伏跗室位于城西孝闻街91号,坐西向东,为五间两弄三厢房木结构楼房,是浙东著名藏书家、目录学家冯孟颛先生(1886—1962)的藏书楼,现为市级文保单位。"伏跗"源出《文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狡兔伏于跗侧"句,意为"伏处乡里不抗显,而致力于学"。

  1962年,冯孟颛先生长孙冯孔豫代表家属,遵照冯老的遗嘱,将全部藏书260余箱*10万卷,捐献给国家。伏跗室现由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馆进行管理。楼内现有《冯孟颛先生*身事迹陈列》,用大量图片资料和事物生动翔实的介绍了冯老的生*简历、著述成果、藏书业绩,以资纪念。

天一阁导游词3

  俗话说的好:“到宁波不到天一阁,等于没有到过宁波。”欢迎大家来到我国现存历史最早的私家藏书楼——天一阁。非常高兴能成为大家本次的导游。

  天一阁坐落在浙江省宁波市月湖之西。天一阁是*现存年代最早的私家藏书楼,始建于明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由当时的兵部右侍郎范钦主持建造。范钦*生喜欢收集古代典籍,后又得到鄞县李氏万卷楼的残存藏书,存书达到了七万多卷,其中以地方志和登科录最为珍稀。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下诏开始修撰《四库全书》,范钦的八世孙范懋柱进献所藏之书638种,于是乾隆皇帝敕命测绘天一阁的房屋、书橱的款式,兴造了著名的“南北七阁”,用来收藏所撰修的七套《四库全书》,天一阁也从此名闻全国。

  范钦为了保护藏书而订立了严格的族规,世代的子孙严格遵循“代不分书,书不出阁”的遗教,但终因年代过于久远,藏书还是有很多的失散。嘉庆十三年(公元1808年),阁内的`藏书实有4094部,共53000多卷*战争时,英国侵略者掠去了《一统志》等数十种古籍。咸丰年间(公元1851~1861年),又有盗贼潜入阁内,偷去了许多的藏书,转卖给法国的传教士和造纸厂。后来又经历了许多的变故,到1940年,阁内的藏书仅存1591部,共13038卷。新*成立后,*为了保护天一阁,专门设置了管理机构,探访得到了流失在外的3000多卷原藏书,又增入当地收藏家捐赠的古籍,现藏珍版善本达到了8万多卷。

  天一阁之名,取义于汉郑燮《易经注》中“天一生水”之说,因为火是藏书楼最大的祸患,而“天一生水”,可以以水克火,所以取名“天一阁”。书阁是硬山顶重楼式,面阔、进深各有六间,前后有长廊相互沟通。楼前有“天一池”,引水入池,蓄水以防火。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范钦的重孙范文光又绕池叠砌假山、修亭建桥、种花植草,使整个的楼阁及其周围初具江南私家园林的风貌。

  天一阁面积约2.6万*方米,分藏书文化区、园林休闲区、陈列展览区。以宝书楼为中心的藏书文化区有东明草堂、范氏故居、尊经阁、明州碑林、千晋斋和新建藏书库。以东园为中心的园林休闲区有明池、假山、长廊、碑林、百鹅亭、凝晖堂等景点。以*代民居建筑秦氏支祠为中心的陈列展览区,包括芙蓉洲、闻氏宗祠和新建的书画馆。书画馆在秦祠西侧,粉墙黛瓦、黑柱褐梁,有宅六栋,曰:“云在楼,博雅堂,昼锦堂,画帘堂,状元厅,南轩。”与金碧辉煌的秦祠相映照。

  谢谢大家来参观天一阁,请大家不要乱扔垃圾,破坏文物,乱涂乱画,做一个文明游客!祝大家玩得开兴,让这一天成为你们人生中美好的记忆!

天一阁导游词4

各位游客:

  现在请大家跟我去参观一下花轿厅、秦氏支祠和南园。在这里呢我们可以看到一个非常漂亮,非常富丽堂皇的花轿,这个轿子呢叫做万工轿,它是我们宁波花轿的典型代表,那么为何要叫做万工轿呢?据说造这么一个轿子,当时要花一万个左右的工人来做,所以就取名为了万工轿。好了,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下秦氏支祠。我们先来留意下秦氏支祠的支字,按理说呢应该是之乎者也的之,那么为何变成分支的支了呢,那是因为这里的主人叫做秦君安,他是秦家第三房所生的儿子,所以在秦家没有什么地位,当时他要在这建个祠堂,秦家人不同意,所以他建的祠堂就取名为了从秦家分支出来的祠堂——秦氏支祠了。在这里呢我们还可以看到有一个非常富丽堂皇的戏台,由于这个戏台是祠堂里的戏台,所以戏台前面是过世的祖宗们看戏的地方,中间不能站人,而人们看戏一般是站在两侧的。在这里呢我们可以看到秦氏支祠非常的富丽堂皇,我们可以猜一下当时建造的时候花了多少钱?当年秦君安建造这个祠堂的时候花了20多万银元,那么大家可以想一下,相当于现在的人民币多少呢?有1780多万。当时这里呢在外面都涂了一层铂金,非常的昂贵,但是后来在革命的时候很多都被毁掉了,所以现在外面都是用朱金木漆漆上去的。好了,这里呢我们主要来留意一下戏台的这个顶,这个顶呢叫做鸡龙顶,因为它的形状像我们宁波当地关鸡用的鸡笼子。这个顶呢有两个作用,一个是扩音的作用,因为在以前的时候没有麦克锋,所以上面的人唱戏就靠个顶来扩大音量,效果也是非常不错的。第二个是扩大空间的作用,我们都知道,古代戏分为文戏和武戏,武戏就得在上面翻跟斗,如果上面的顶是*的话就很容易碰到,所以就造成了这样,起到了一个扩大空间的作用。那么看完了这里呢我们再到后面看一下,这里呢也是秦氏支祠的一部分,但是现在被改成了*现存藏书楼陈列馆,大家可以进去参观一下。

天一阁导游词5

  各位游客,大家好。俗话说得好:“到宁波不到天一阁,等于没有到过宁波。”现在,我们就前往宁波著名的藏书楼-天一阁。很高兴成为大家的导游。

  天一阁是国内现存最古老的藏书楼之一,距今月四百多年历史,素有“南国书城”之盛誉,巍然屹立在宁波城月湖之滨,成为亚洲现存最悠久,最古老的私人藏书楼,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三个家族图书馆之一。它是宁波人最引人自豪的书香文明星座。

  现在我们到了天一阁的西大门---雄踞大门了,雄踞大门两侧是一对清代石狮。进入天一阁,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照壁上气势宏大的“溪山逸马图”。这幅八骏图是堆塑,它的作者是已故民间的老艺人胡善成。参观完这块照壁后,从右边的直门“春随人意”中进去,可以看到天一阁又一块照壁,大家知道他叫什么吗?它统称为“麒麟”。

  天一阁是晚清时期的建筑遗物,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幢藏书楼是几经修缮后保存下来的天一阁遗址。天一阁的主人叫范钦,他爱书成癖,喜欢收藏古代典籍。范钦的藏书楼原名叫“东明草堂”,楼前开凿了一池与月湖相通,蓄水备用。为了防止火灾,范钦费尽苦心,查阅了许多书本,最后在《易经》中看到了“天一生水,地六成之”这句话而受到启发,便取其以水制火之意,将藏书楼改名成“天一阁”。藏书楼上为一大通间,楼下六间,象征“天一地六”。

  现在共藏书三十万余卷,主要收集的是明代的地方志、科举录、家谱,这是它的特色所在。来宁波,天一阁是值得看一看的,希望大家来宁波看看。

天一阁导游词6

各位游客:

  大家好!

  天一阁博物馆是以藏书文化为特色,融社会历史、艺术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占地26000*方米。环境幽雅,园林精美、建筑古朴,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总体布局由藏书文化区、园林休闲区、陈列展览区三大功能区组成。

  天一阁藏书楼是我国现存历史最久的私家藏书楼,也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三个私家藏书楼之一,建于明嘉靖四十年至四十五年(公元1561―1566)之间,原为明兵部右侍郎范钦的藏书处。于1982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藏各类古籍*30万卷,其中珍椠善本8万卷,尤以明代地方志和科举录最为珍贵。*年来,我馆事业发展迅速,先后新增*地方志珍藏馆、银台第官宅博物馆、麻将起源地陈列馆等处。*地方志珍藏馆收藏全国各级各类当代地方志6730多册,占总数的80%以上。银台第博物馆展示了清代官宦人家的家居艺术和建筑艺术,获2000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精品陈列最佳创意奖”。麻将起源地陈列馆以三维空间展示麻将的起源及与宁波的历史溯源。建于二十年代的秦氏支祠以其独特的祠堂文化,精湛的民间工艺为游客所叹服,并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行列。

  天一阁博物馆常年举办各种书画展览,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成绩显著,自1996年以来获省级文明单位称号,并被评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宁波市行风建设示范窗口、市一级绿化单位及市十佳旅游景点等等。分享到:宁波著名景点

  天下玉苑(4A)北斗湾漂流白溪漂流凤凰山主题乐园(4A)梁祝文化园九峰山网岙(4A)溪口(5A)五龙潭(4A)东钱湖(4A)东钱湖小普陀更多>>宁波旅游注意事项

  宁波象山檀头山岛怎么乘车?宁波九龙湖怎么去?宁波石浦渔港古城自驾怎么去?雅戈尔达蓬山在哪里?宁波东钱湖福泉山怎么去?怎么去宁波五龙潭?宁波天童森林公园怎么去?雅戈尔动物园怎么去?


天一阁游记优秀作文(10)份(扩展2)

——天一阁导游词合集10篇

  天一阁导游词 1

  各位游客:

  大家好!

  天一阁坐落在浙江省宁波市月湖之西的天一街,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私人藏书楼,也是世界上现存历史最悠久的私人藏书楼之一。始建于公元1561年(明嘉靖四十),建成于1566年(明嘉靖四十五年),原为明兵部右侍郎范钦的藏书处。1982年3月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先后新增中国地方志珍藏馆、麻起源地陈列馆等处。中国地方志珍藏馆收藏全国各级各类当代地方志6730多册,获2000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精品陈列最佳创意奖,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行列。2003年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点,2007年又被公布为全国重点古籍保护单位。

  天一阁占地面积2。6公顷,是一个以藏书文化为核心,集藏书的研究、保护、管理、陈列、社会教育、旅游观光于一体的专题性博物馆。现藏古籍达30余万卷,其中,珍椠善本8万余卷,除此,还收藏大量的字画、碑帖以及精美的地方工艺品。设有《天一阁发展史陈列》、《中国地方志珍藏馆》、《中国现存藏书楼陈列》、《明清法帖陈列》等陈列厅,书画馆常年开展各种临时展览和文化交流活动。天一阁分藏书文化区、园林休闲区、陈列展览区。以宝书楼为中心的藏书文化区有东明草堂、范氏故居、尊经阁、明州碑林、千晋斋和新建藏书库。以东园为中心的园林休闲区有明池、假山、长廊、碑林、百鹅亭、凝晖堂等景点。以*代民居建筑秦氏支祠为中心的陈列展览区,包括芙蓉洲、闻氏宗祠和新建的书画馆。书画馆在秦祠西侧,粉墙黛瓦、黑柱褐梁,有宅六栋,曰:云在楼,博雅堂,昼锦堂,画帘堂,状元厅,南轩。与金碧辉煌的秦祠相映照。

  宁波天一阁图片集萃(3)20世纪90年代以来,宁波市人民**先后紧邻天一阁的陈氏宗祠、闻家祠堂和秦氏支祠,以及白云庄、银台第、鼓楼、天封塔、伏跗室等文保单位(点)纳入天一阁统一管理,并在陈氏宗祠内增设《麻起源地陈列》、白云庄设置了《浙东学术文化陈列》、银台第开设官宅博物馆;秦氏支祠、白云庄相继列入第五批、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行列。

  宁波市城市口号中的`书藏古今便指天一阁的藏书文化。

  天一阁博物馆宣传语:风雨天一阁,藏尽天下书。

  天一阁导游词 2

  俗话说的好:“到宁波不到天一阁,等于没有到过宁波。”欢迎大家来到我国现存历史最早的私家藏书楼——天一阁。非常高兴能成为大家本次的导游。

  天一阁坐落在浙江省宁波市月湖之西。天一阁是中国现存年代最早的私家藏书楼,始建于明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由当时的兵部右侍郎范钦主持建造。范钦*生喜欢收集古代典籍,后又得到鄞县李氏万卷楼的残存藏书,存书达到了七万多卷,其中以地方志和登科录最为珍稀。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下诏开始修撰《四库全书》,范钦的八世孙范懋柱进献所藏之书638种,于是乾隆皇帝敕命测绘天一阁的房屋、书橱的款式,兴造了著名的“南北七阁”,用来收藏所撰修的七套《四库全书》,天一阁也从此名闻全国。

  范钦为了保护藏书而订立了严格的族规,世代的子孙严格遵循“代不分书,书不出阁”的遗教,但终因年代过于久远,藏书还是有很多的失散。嘉庆十三年(公元1808年),阁内的藏书实有4094部,共53000多卷鸦片战争时,英国侵略者掠去了《一统志》等数十种古籍。咸丰年间(公元1851~1861年),又有盗贼潜入阁内,偷去了许多的藏书,转卖给法国的传教士和造纸厂。后来又经历了许多的变故,到1940年,阁内的藏书仅存1591部,共13038卷。新中国成立后,**为了保护天一阁,专门设置了管理机构,探访得到了流失在外的3000多卷原藏书,又增入当地收藏家捐赠的古籍,现藏珍版善本达到了8万多卷。

  天一阁之名,取义于汉郑燮《易经注》中“天一生水”之说,因为火是藏书楼最大的祸患,而“天一生水”,可以以水克火,所以取名“天一阁”。书阁是硬山顶重楼式,面阔、进深各有六间,前后有长廊相互沟通。楼前有“天一池”,引水入池,蓄水以防火。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范钦的重孙范文光又绕池叠砌假山、修亭建桥、种花植草,使整个的楼阁及其周围初具江南私家园林的风貌。

  天一阁面积约2.6万*方米,分藏书文化区、园林休闲区、陈列展览区。以宝书楼为中心的藏书文化区有东明草堂、范氏故居、尊经阁、明州碑林、千晋斋和新建藏书库。以东园为中心的园林休闲区有明池、假山、长廊、碑林、百鹅亭、凝晖堂等景点。以*代民居建筑秦氏支祠为中心的陈列展览区,包括芙蓉洲、闻氏宗祠和新建的书画馆。书画馆在秦祠西侧,粉墙黛瓦、黑柱褐梁,有宅六栋,曰:“云在楼,博雅堂,昼锦堂,画帘堂,状元厅,南轩。”与金碧辉煌的秦祠相映照。

  谢谢大家来参观天一阁,请大家不要乱扔垃圾,破坏文物,乱涂乱画,做一个文明游客!祝大家玩得开兴,让这一天成为你们人生中美好的记忆!

  天一阁导游词 3

亲爱的游客和朋友们:

  大家好!我是这次宁波天一阁一日游的导游,我姓鲍,大家可以叫我“鲍导”。今天我们游览的宁波天一阁是中国最古老的藏书楼之一。它之所以取名为“天一”,不是因为藏书楼的主人范钦决心将他的藏书楼建为天下第一藏书楼,而是取义于《易经注》中“天一生水”之说。因为火是藏书楼最大的祸患,而“天一生水”可以以水克火。这名字无意中也应了“天下第一”的含义,后来真成为天下第一藏书楼。

  大家看,这就是天一阁,它具有历史文化而中外闻名。等会儿我们走进去,就会看见那一份优美也是最有特色的园林景色。天一阁的花园是按照江南园林修建。走进去之后能看见假山、水池、小亭等各种各样的建筑。好,百名不如一见,现在我们去走一走看一看天一阁吧!来,大家往这边走。

  在这里,我们来到了东园。你们看,中间是不是有个小水池?它叫“明池”。旁边是不是有一座大假山?这座大假山,是用海边礁石修建的。来,靠*假山,是不是似乎能闻到大海的气息呢?在湖中,游着五颜六色的小鲤鱼,如果你们扔下鱼食,鱼儿们就不会像刚才那样优美地在水中游了,而是争先恐后地来抢食物。有意向的游客可以到那边买一些鱼食试试,不过为了保证池水的洁净,千万不要擅自扔其它食物哦!

  大家再往这边走,这里是天一阁中最有名的景点——天一池,小小的水池旁的假山就是著名的“九狮一象”。“九狮一象”是被誉为古代私家花园园林经典,是有福禄寿等吉祥的九狮一象构成。而我们从不同的角度看这个有点像女人在照镜子,换一个角度看呢,又像位老人在牧羊,再换个角度看呢,又像一只田野里的青蛙,又像海龟在拜佛。

  现在是自由活动时间,请大家做到不吐痰、不乱扔垃圾、不大声喧哗。一个小时候到门口集合。

  再见了,各位,欢迎下次再来天一阁。

  天一阁导游词 4

游客朋友们:

  大家好!

  俗话说的好:“到宁波不到天一阁,等于没有到过宁波。”欢迎大家来到我国现存历史最早的私家藏书楼――天一阁。非常高兴能成为大家本次的导游(导游自我介绍)。 宁波藏书文化是浙东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底蕴深厚的浙东人文培育和促进了宁波藏书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我们的天一阁博物馆是以藏书文化为特色,融社会历史、艺术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它位于宁波城西月湖之滨,占地2.6万*方米。建于明嘉靖四十年至四十五年(公元1561—1566年)之间,是明代兵部省侍郎范钦的藏书之处。

  天一阁是一个饱经风雨的老人,440多年来经受了人间的沧桑,成为亚洲现存历史最悠久、最古老的私人藏书楼,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三个家族图书馆之一。古朴的建筑,幽雅的园林,恬静的环境,真是令人神往。然而过去的天一阁只是一个普通的私家藏书楼,历经几代的沧桑,如今的天一阁却是宁波一颗闪亮的“明珠”,它集藏书、文物、旅游于一体。 天一阁就象一个小型的图书馆,所有的书籍都是主人自己喜欢并精心收藏,每个书柜就是一段历史。书籍的排列显得很有条理,按书籍的目录,你可以查找你所需要的图书,颇有现代目录检索的味道。历代的文人墨客到了宁波,没有不到天一阁一饱眼福的。但是几百年来,能真正登上天一阁的也只有寥寥十余人。现在的天一阁向社会开放,让更多的专家学者一饱眼福,也使楼阁中的珍贵藏书“古为今用”。1982年2月23日,天一阁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成为宁波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宁波人最引以自豪的一个文明星座。

  西大门

  现在我们到的是天一阁的西大门了。宽大的奔马墙面石雕是天一阁欢迎各位朋友最好礼物,整个天一阁的风格从进门开始就定下了它的古朴基调。大家先看大门两侧,它是一对清代石狮。这木结构大门也是清代的构筑,门厅外侧有一匾额,上面写者“南国书城”这四个大字,这是由著名国画大师潘天寿先生于1962年所书。大门两侧还有一幅对联,不知各位能不能把这副对联读一下?...... 还是让我告诉大家吧!这是继甲骨文之后的另一种文字――钟鼎文,读作“天一遗行源长垂远,南雷深意藏久尤难”,是著名书法家顾廷龙先生所写。上联说的是天一阁藏书楼悠久的历史,下联讲的是第一个外姓族人、清初思想家黄宗羲登上藏书楼以后的感慨心情。他当时感慨道:“读书难藏书尤难,藏之久而不散,则难之难矣。” 堆塑

  各位团友,现在请跟随我进入天一阁。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一个人物塑像,他就是这家藏书楼的主人――范钦。范钦,字尧卿,又字安卿,号东明,宁波鄞州人。他出生于一个没有什么财富和政治背景的家庭,完全是靠自己的刻苦努力,勤奋学*。在明嘉靖十一年(1532)中进士,之后就在各地为官,三九年(1561)升任兵部右侍郎,相当于现在的***副部长,在同年十月,辞官回乡。他为官二十八年中,足迹他边了当时的大半个中国。范钦从小就非常喜欢读书,做官后,到处留意购书,一地留心收集,广泛购抄,罗致海内奇书,尤其注意收集当时各地出版的地方志和明代科举文献,因此,在他的藏书中明代地方志、政书、实录、诗文集也就特别多。范钦不仅竭尽全力收藏书籍,而且勤于研读校勘,手自题笺,精细详审。他刻书、论书则是有清鉴而无妄作,最终聚藏高质量的书籍达七万卷。 在范钦后面有一幅堆塑――溪山逸马图。这幅堆塑作品是已故民间老艺人胡善成堆塑的力作。馆内还有其它很多的作品。

  大家看八匹骏马在溪边扬鬃踢蹄,甩尾扭头,嬉戏嘶鸣,其形其姿,栩栩如生。画面造型粗看时比例失调,其实是充分运用了中国传统绘画技巧,突出了画面重点。 我们从右边的洞门“春随人意”中进去,大家会发现在照壁上有似麒麟的怪兽,有一个龙角,一张牛嘴,它叫“獬豸”。它可是古代传说中的异兽,据说它能辨是非曲直,见人争斗就用角去顶坏人,是正义的象征。

  东明草堂

  在天一阁建成之前这里就是范钦的藏书处了。因为创始人范钦的号是东明,故题其书室为“东明草堂”,又称“一吾庐”,现东明草堂于1980年重建,作为会客厅,也是重要领导休息的地方。

  范氏故居

  范钦宅第的东厅,是其后代原来居住生活的地方。现建筑为清道光九年重建。范氏故居处于高墙环绕的天一阁藏书楼之外,作到了生活区与藏书区相互隔离,这是范钦为保护藏书精心安排的。请大家注意了:在这道小黑门和门上“禁止烟火”几个字,千万不要带火入内。 “历年二百书无恙,天下储xx此家”。天一阁能历经440多年保存完好,这与范钦生前作了周密安排,定下严格的规矩是分不开的。范钦一直活到80岁,临终是把大儿子大冲和二媳妇(次子大潜已故)叫到榻前。他把遗产分成了两份,一是白银万两,还有一份则是全部藏书。结果,大儿子大冲体察老父心情,继承了藏书,被后人传为佳话。此后,天一阁所藏的书籍不再作为财产分配,而归家族共同所有。

  “代不分书,书不出阁”,要看书必须各房子孙云集,方能开锁入阁。范钦的后代对天一阁藏书的保护制定了许多严格的禁约,至今,天一阁里仍保存着禁牌:禁牌一烟酒切忌登楼。禁牌二子孙无故开门入阁者罚不与祭三次,私领亲友入阁及擅开书橱者罚不与祭一年,擅藏书借出外房及他姓者罚不与祭三年、因而典押事故者除追惩外永行摒逐不得与祭。这种互相监督互相制约的做法,也不为是防止藏书流失的一个好方法

  据传,清嘉庆年间,宁波知府邱铁卿的内侄女钱绣云是一个酷爱读书的才女。她听说范氏家族有很多珍贵的藏书,为求登楼看书,就托邱太守为媒,与范氏后裔范邦柱秀才结为夫妻。婚后的绣云满怀希望,以为这下可以如愿以尝了,不料族规不准妇女登阁,竟使之郁郁含恨而终。凡是都有变通,更何况登阁看书呢!第一位破格登楼看书的是清初黄宗羲。黄宗羲的人格,气节,学问在当时受到各界的钦佩。他于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在范氏族人的帮助下出乎意料的得到了各房的同意登阁阅览。六年之后,着《天一阁藏**》,还为天一阁藏书整理编目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大家看这就是书橱,“前后有门,两面书橱,取其透风”。房屋、书橱的通风,是一个创新。而保护古籍最令人瞩目之处,当推芸香避蠹、英石吸潮。不只大家有没有闻到一股香味?这就是芸香草,是古人通常采用的一种书籍防虫药物。范钦在藏书中较好地运用了这一技术,但所用之草有独创性,是产于广西的一种灵香草。而“橱下各置英石一块,以收潮湿”,这更是范钦独创,还没见有其他藏书楼运用此方法。 天一阁

  范钦取“天一生水”之说,以水制火之义,建筑书楼。他认为书最怕火,而水则能克火。楼上一大间,楼下成六间,并名为天一阁,且在阁前凿池蓄水以防火。不知大家发现没有这柱子也是黑!在五行五色中,黑就是水,水就是黑。 清康熙四年(1665),范钦曾孙范光文又在阁前叠山理水,建筑园林。园林以“福、禄、寿”作总体造型,用山石堆成九狮一象,这九狮一象在哪呢?各位不妨到处找找!看还有美女照镜子呢,这个美女就是钱绣云了。风物清丽,格调高雅,别具江南庭院式园林特色。

  天一阁在漫漫历史长途中先后经历了许多次浩劫。虽说乾隆年间的进呈对于修《四库全书》来说是贡献巨大,进呈的638种珍贵的古籍真正得到归还的寥寥无几。乾隆虽再三警告经手者不准扣留和索要地方藏书者进呈的书籍,凡进呈的书抄录后务必认真发还,但侵吞这些书籍的正是过手的翰林学士和地方官员,这对天一阁藏书是一次较大的打击。

  清道光,十年(1840年)英军侵占宁波,闯进天一阁,掠取舆地方数十种。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太*军进驻宁波前后,当地的小偷乘混乱之际拆毁阁后墙垣潜运藏书,论斤贱卖给奉化造纸商人,还雇佣窃贼薛继渭潜入阁内,早上在梁上睡觉以枣充饥,晚上就偷书,这样他窃去藏书1000多部,后来商务印书馆搜集了数百种,放在东方图书馆涵芬楼内。上海“一·二八”事变以后,不幸涵芬楼遭到日本轰炸而被毁,这批散出的文献也就被毁。经过数次浩劫,加上零星的散失,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除清代新增的《古今图书集成》外,只剩下1.3万多卷,仅及原藏书的1/5左右,而不少还遭受虫蛀霉烂,成了断编残简。

  民国二十二年到二十四年(1933—1935),天一阁被台风吹倒东墙,藏书危在旦夕,范氏族人已无力维修这座文化宝库。宁波地方人士组成重修天一阁委员会,筹款维修天一阁,并将原在府学内的尊经阁连同当地保存下来的历代碑石移建到天一阁后院,建立了“明州碑林”。以后范氏后裔和地方人士组成“天一阁管理委员会”,开始了天一阁的公共管理。

  尊经阁

  中国历代尊崇经学,各省、郡、县学中均建有尊经阁,用以珍藏经籍。此阁原在宁波府学内,系光绪年间重建的二层三檐歇山顶建筑。1935年宁波地方人士筹款维修天一阁时移建于此。

  明州碑林

  共计有碑石173方,其中*90仿是1935年从宁波府学、县学等处迁来。碑林中保存了自元世祖至元二十九年(1292)至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先后16次重修府学的碑记。还有格言、箴言、学田、学山、进士题名等碑,反映了学校教育的内容、经费来源和人才培养情况。

  一九三三年九月,天一阁遭台风袭击,东垣倾圮,宁波地方人士发起募捐,成立重修天一阁委员会。维修工程历时三年告成,其间,移建宁波府学尊经阁于天一阁后园,又搜集碑碣八十余方,罗列尊经阁之北,署称《明州碑林》。 把出土的或被废置的古代碑碣集中起来建成碑林,这是保护文物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

  宁波古称明州,人文荟萃,碑碣不少。一九二八年拆除城垣,出土宋元碑石多种,有宋《楼公告记》、《耕织图诗》、《能仁院新佛殿记》、元《庆元绍兴等处海运达鲁花赤千户所记》、《唐刺史吴侯庙碑》、《张循王庙碑》、《移建海道都漕运万户府记》等残碑。自宁波府学改建公共体育场,旧存碑碣倾覆土中,雨淋日炙,剥蚀严重。上述碑石后来都移到明州碑林,才得到保护。 千晋斋

  1927—1931年间,宁波拆毁城墙,改建马路。在拆城过程中,出土了大量汉晋以来的古砖。北大教授马廉等人纷纷拣选具有历史艺术价值的古砖加以珍藏和研究。马廉教授藏有晋砖千余枚,颜其藏室曰“千晋斋”。后捐赠天一阁,特辟一室陈列,仍然用这个名字。目前尚存五百余枚。 东园

  位于天一阁东南,占地约6000*方米。自1959年始,*整土地,种植竹木,移迁石亭、铁牛、石虎于此,园林初具雏型。1974年将搜集的69通碑石嵌入围墙。1982年东园扩建,挖土成池,取名为明池,与园名相合为范钦的号东明。园内那只千斤重的铁牛和一对石虎,皆为古时候的遗物。 百鹅亭

  明万历年间遗物,为墓前祭亭,原在祖关山,1959年移建于此。此亭结构精巧,雍容华丽,枋额等处雕有“鱼跃龙门”、“双狮戏球”、“海马跃浪”、“麒麟招宝”等图样。在古代大族清明祭祀的时候,要杀很多鹅来祭天,祭地,祭祖宗,所以称它为百鹅亭。

  凝晖堂

  凝晖堂原来在宁波机械工业学校内,1986年迁建于此地。它是砖木、石柱结构的清代建筑,内陈列收藏的明清帖石,有明代上石的“神龙本”《兰亭序》、文征明小楷《薛文明甫墓志铭》、明代四明书法家薛晨、薛选父子的“千字文”等等。

  麻将起源地陈列馆

  现代中国社会,麻将这种娱乐方式可谓是家喻户晓,但说起麻将的起源,我想几乎没有人知道,现在我们来到的地方就麻将陈列馆了。在这里我们能真正了解麻将的起源和历史,国内唯一介绍介绍麻将历史的专门陈列馆。

  现代麻将最早源于中国古代的博戏,骰子、诗牌、叶子戏是博戏的主要构成,其中的叶子戏发展到后来的“马掉”,又称“马吊”,到清代中期“马吊”发展成麻雀纸牌,即现代麻将的雏形。然而原先的纸牌抓拿不便,特别是在船上风大玩时极为不顺,于是麻将发明人陈鱼门在清咸丰年间结合纸牌和骨牌的特点,制成了流传至今的现代麻将。

  此种麻将一经问世,便迅速盛行南北。后来相继传到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1998年6月18日麻将已被正式批准为一种体育竞技项目,1998年6月15日《中国麻将竞赛规则》正式编写完成。麻将运动在我国广大的城乡更是普及,流行范围涉及到社会各个阶层、各个领域,已经进入到千家万户,成为我国最具规模和影响力的智力体育活动 麻将与宁波文化息息相关,还与航海密不可分很多术语皆由宁波话改变而来。“麻将”本是“麻雀”的宁波方言;和牌的“和”念“hu”,也是宁波音; 宁波是个靠海的城市,航海业发达,麻将中的许多术语与航海有关:“索”象征船的缆绳和鱼网;“筒”象征船上的盛水桶;“万”象征船家对财富的渴望;“风”则为出海的风向,吃”渔民开饭就是吃,“朋(碰)”就是两船相碰。等等。

  陈列馆里还引用了多位名人对于麻将的评说,***说,中国对世界的三大贡献是中医、麻将、红楼梦。梁启超称,惟有打麻将才能忘记读书,惟有读书才能忘记打麻将。

  在*和堂有个麻将局坐在中间那位就是传说中麻将的发明者宁波人陈政钥(字鱼门)。铜像中一左一右各坐着一个英国人(英国驻宁波理事)和一个普通的日本商人,明显就是“三缺一”。不过不管谁坐上这个空位,都要输,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祖师爷他已经赢了这胡牌了。

  花轿厅

  宁波花轿又称万工轿,以其做工精细而着称。展出的花轿高3米,长1.5米,宽95厘米,木质透雕,漆朱贴金,给人金碧辉煌之感。

  传说南宋小康王赵构被金兵追杀,幸得一个宁波村姑相救。脱险后,两人约好来年接村姑入宫,但是村姑的母亲是个大嘴巴,把小康王与她女儿之间的暗号给泄露了。于是赵构下旨浙东女子皆封王,出嫁时可穿戴凤冠霞帔,乘坐龙凤花轿,官员遇见,文官下轿,武官下马。于是从南宋开始,宁波姑娘出嫁坐花轿的民风愈来愈盛,花轿制作也愈来愈考究。

  秦氏支祠

  秦氏支祠建筑融合了木雕、砖雕、石雕、贴金、拷作等民间工艺于一体,具有与众不同的宁波地方风格。为何称为支祠呢?秦君安是颜料商,常往返于上海与宁波之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德国商人以低廉的价格把刚从德国运来的优质颜料卖给秦君安,大战结束,颜料成倍上涨,秦君安变成了富商。但在一年一度的祭祀大典上,秦君安因为是偏旁所生,还是遭族人的鄙视,他在家族中的身份地位仍无法提高,于是他赌气召集甬上能工巧匠,耗银20余万两,建造了这个祠堂,名“秦氏支祠”。 秦氏支祠戏台是整幢建筑最华丽的部分。戏台屋顶由十六个斗拱承托,穹行藻井由千百块经过雕刻板榫搭接构成,其制作工艺之精,被行家推为浙东第一。它还具有大音响的作用呢,演员在戏台唱戏不用麦克风,也能让大家清晰的听到,并且音色很好!

  它于1981年被宁波市人民**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划归文物部门管理使用,由国家***拨款110万元人民币进行维修,历时三年,已按原貌修复,并于1994年5月向社会开放。XX年作为天一阁的扩展部分升为全国重点保护单位。

  书画馆

  书画馆在秦祠西侧,粉墙黛瓦、黑柱褐梁,有宅六栋,曰:“云在楼,博雅堂,昼锦堂,画帘堂,状元厅,南轩。”与金碧辉煌的秦祠相映照。书画馆不定期展出天一阁收藏的历代书画精品和当代书画家的佳作,并为宁波文化艺术的研讨与交流提供活动场所。 南园

  位于天一阁藏书楼之南,占地3400*方米,是天一阁扩建一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1996年动土,用了两年的时间,园主要以水为主,水岸聚而不分,池岸迭石玲珑。池畔为临水的主体建筑“水北阁”;池南面建“抱经厅”。整个园林简洁、清晰,给人以闲适、雅逸和*静之感。

  水北阁

  原先是清咸丰同治年间著名藏书家徐时栋的藏书楼,原址在海曙区西门外花池18号。徐时栋,字定宇,好谵斋,别号西湖外史,又号柳泉。他的读书处原在月湖旁,一开始的名字叫恋湖楼,又称烟屿楼,积书六万卷,毁于咸丰十一年(1862年)。同治三年在城西草堂故址重建新宅,继续收集藏书。因藏书楼在河之北,故命名新书楼为“水北阁”。新中国成立后,于1984年10月26日被公布为海曙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由于居民众多,存在火险等隐患。1993年,在宁波旧城改造中,为更好地保护水北阁,宁波市**决定将水北阁迁移至天一阁建设控制范围内进行保护,在对原屋进行丈量、拍摄等技术处理后,全屋落架,于1996年在天一阁南园按原貌恢复。占地面积242.2*方米,建筑面积523.3*方米,耗资30余 万元,并配套建设了水池、假山、绿化植被等。现为中国地方志珍藏馆。

  司马第

  即范钦宅第,环境幽雅,位于月湖深处,林木荫翳,规模丰敞,于1996年恢复司马第台门、耳房。

  各位游客,俗话说的好:“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我相信今天天一阁之游肯定不虚此行,谢谢大家来天一阁参观游览!

  天一阁导游词 5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要去参观的这个景点就是在全内外都非常有名的藏书楼,浙江宁波天一阁了。浙江宁波天一阁是国内现在最古老的藏书楼之一。历史非常悠久,至今已经有440多年的历史了。它是一家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也一家国家4A级的风景名胜区,向来都有南国书城的美誉,是目前亚洲现存历史最悠久,最古老的私人藏书楼。那么为什么要取名为浙江宁波天一阁呢?那是因为浙江宁波天一阁的主人范钦在古书中看到了天一生水,地六成之这句话。而书最怕火,为了让自己的藏书楼有个好的将来,于是就取名为了浙江宁波天一阁。但是现在的浙江宁波天一阁已经不在是原来的几间小房子了,它由三个部分组成,一个是藏书文化区,主要是收藏古籍为主的,一个是园林休闲区,主要以园林,假山等为主,还有一个就是陈列展览区了,主要陈列以前留下来的一些砖块,书籍、书法绘画及地方志等。规模非常的宏大。

  好了,现在我们来到的这个地方就浙江宁波天一阁的西大门了。我们先来看一下门外的这对石狮,任何动物呢都有雌雄之分,脚下踩球的这个是雄狮,而脚下踩下小狮子的这个就是雌狮了。

  我们再往前看,这个西大门呢是清代的木结构建筑,请大家抬头,在上面我们还可以看到南国书城四个字,这四个字呢看起来非常的苍劲有力,这四个字是谁写的呢?它是由著名的国画大师潘天寿先生写的。那么下面的柱子上呢还有两幅对联,大家可能不知道上面写了什么东西,其实这些字呢是钟鼎文,读作天一遗形源长垂远,南雷深意藏久尤难。这幅对联是由顾庭龙写的。浙江宁波天一阁在以前的时候有许多深严的族规,其中有一个族规就是规定外姓人不能上楼看书,但是再严的族规总有破例的时候,第一个登上浙江宁波天一阁看书的是谁呢?就是黄宗羲了,我们可以来看一下这边,这边有黄宗羲的图像,黄宗羲号南雷,他登上浙江宁波天一阁后发出了这样的感慨,读书难,藏书尤难,藏之久而不散,则难之难矣。好了,看完了这里我们再来看下后面这幅对联,我们可以看书这幅对联的字也是写的非常好的。这幅对联呢是由著名的文学家郭沫若先生写的。上联是:好事流芳千古,下联是:良书播惠九洲。郭沫若先生曾经在浙江宁波天一阁访问了两天。同时对浙江宁波天一阁作出了很高的评价。好了,下面呢就请大家跟我到里面去参观一下。

  天一阁导游词 6

各位游客:

  大家好!

  天一阁坐落在浙江省宁波市月湖之西的天一街,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私人藏书楼,也是世界上现存历史最悠久的私人藏书楼之一。始建于公元1561年(明嘉靖四十),建成于1566年(明嘉靖四十五年),原为明兵部右侍郎范钦的藏书处。1982年3月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先后新增中国地方志珍藏馆、麻起源地陈列馆等处。中国地方志珍藏馆收藏全国各级各类当代地方志6730多册,获2000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精品陈列最佳创意奖”,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行列。2003年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点,2007年又被公布为全国重点古籍保护单位。

  天一阁占地面积2.6公顷,是一个以藏书文化为核心,集藏书的研究、保护、管理、陈列、社会教育、旅游观光于一体的专题性博物馆。现藏古籍达30余万卷,其中,珍椠善本8万余卷,除此,还收藏大量的字画、碑帖以及精美的地方工艺品。设有《天一阁发展史陈列》、《中国地方志珍藏馆》、《中国现存藏书楼陈列》、《明清法帖陈列》等陈列厅,书画馆常年开展各种临时展览和文化交流活动。天一阁分藏书文化区、园林休闲区、陈列展览区。以宝书楼为中心的藏书文化区有东明草堂、范氏故居、尊经阁、明州碑林、千晋斋和新建藏书库。以东园为中心的园林休闲区有明池、假山、长廊、碑林、百鹅亭、凝晖堂等景点。以*代民居建筑秦氏支祠为中心的陈列展览区,包括芙蓉洲、闻氏宗祠和新建的书画馆。书画馆在秦祠西侧,粉墙黛瓦、黑柱褐梁,有宅六栋,曰:“云在楼,博雅堂,昼锦堂,画帘堂,状元厅,南轩。”与金碧辉煌的秦祠相映照。

  宁波天一阁图片集萃(3)20世纪90年代以来,宁波市人民**先后紧邻天一阁的陈氏宗祠、闻家祠堂和秦氏支祠,以及白云庄、银台第、鼓楼、天封塔、伏跗室等文保单位(点)纳入天一阁统一管理,并在陈氏宗祠内增设《麻起源地陈列》、白云庄设置了《浙东学术文化陈列》、银台第开设官宅博物馆;秦氏支祠、白云庄相继列入第五批、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行列。

  宁波市城市口号中的“书藏古今”便指天一阁的藏书文化。

  天一阁博物馆宣传语:“风雨天一阁,藏尽天下书”。

  天一阁导游词 7

各位游客:

  大家好!

  天一阁坐落在浙江省宁波市月湖之西。天一阁是中国现存年代最早的私家藏书楼,始建于明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由当时的兵部右侍郎范钦主持建造。范钦*生喜欢收集古代典籍,后又得到鄞县李氏万卷楼的残存藏书,存书达到了七万多卷,其中以地方志和登科录最为珍稀。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下诏开始修撰《四库全书》,范钦的八世孙范懋柱进献所藏之书638种,于是乾隆皇帝敕命测绘天一阁的房屋、书橱的款式,兴造了著名的“南北七阁”,用来收藏所撰修的七套《四库全书》,天一阁也从此名闻全国。

  范钦为了保护藏书而订立了严格的族规,世代的子孙严格遵循“代不分书,书不出阁”的遗教,但终因年代过于久远,藏书还是有很多的失散。嘉庆十三年(公元1808年),阁内的藏书实有4094部,共53000多卷。鸦片战争时,英国侵略者掠去了《一统志》等数十种古籍。咸丰年间(公元1851~1861年),又有盗贼潜入阁内,偷去了许多的藏书,转卖给法国的传教士和造纸厂。后来又经历了许多的变故,到1940年,阁内的藏书仅存1591部,共13038卷。新中国成立后,**为了保护天一阁,专门设置了管理机构,探访得到了流失在外的3000多卷原藏书,又增入当地收藏家捐赠的古籍,现藏珍版善本达到了8万多卷。

  天一阁之名,取义于汉郑燮《易经注》中“天一生水”之说,因为火是藏书楼最大的祸患,而“天一生水”,可以以水克火,所以取名“天一阁”。书阁是硬山顶重楼式,面阔、进深各有六间,前后有长廊相互沟通。楼前有“天一池”,引水入池,蓄水以防火。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范钦的重孙范文光又绕池叠砌假山、修亭建桥、种花植草,使整个的楼阁及其周围初具江南私家园林的风貌。

  天一阁导游词 8

  天一阁位于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建于明朝中期,由当时退隐的明朝兵部右侍郎范钦主持建造,占地面积2.6万*方米,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藏书文化的代表之作。天一阁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私家藏书楼,也是亚洲现有最古老的图书馆和世界最早的三大家族图书馆之一。1982年天一阁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20xx年10月17日,文化和旅游部对全国9个达到国家5A级旅游景区标准要求,拟确定为国家5A级的旅游景区进行公示,其中,天一阁在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5篇有关浙江天一阁的导游词范文,欢迎借鉴参考。

  天一阁导游词 9

  天一阁博物馆是以藏书文化为特色,融社会历史、艺术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占地26000*方米。环境幽雅,园林精美、建筑古朴,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总体布局由藏书文化区、园林休闲区、陈列展览区三大功能区组成。

  天一阁藏书楼是我国现存历史最久的私家藏书楼,也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三个私家藏书楼之一,建于明嘉靖四十年至四十五年(公元1561―1566)之间,原为明兵部右侍郎范钦的藏书处。于1982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藏各类古籍*30万卷,其中珍椠善本8万卷,尤以明代地方志和科举录最为珍贵。*年来,我馆事业发展迅速,先后新增中国地方志珍藏馆、银台第官宅博物馆、麻将起源地陈列馆等处。中国地方志珍藏馆收藏全国各级各类当代地方志6730多册,占总数的80%以上。银台第博物馆展示了清代官宦人家的家居艺术和建筑艺术,获20xx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精品陈列最佳创意奖"。麻将起源地陈列馆以三维空间展示麻将的起源及与宁波的历史溯源。建于二十年代的秦氏支祠以其独特的祠堂文化,精湛的民间工艺为游客所叹服,并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行列。

  天一阁博物馆常年举办各种书画展览,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成绩显著,自1996年以来获省级文明单位称号,并被评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宁波市行风建设示范窗口、市一级绿化单位及市十佳旅游景点等等。

  溪山逸马图系已故民间老艺人胡善成堆塑的力作,八匹骏马在溪边扬鬃踢蹄,甩尾扭头,嬉戏嘶鸣,其形其姿,栩栩如生。画面造型粗看时比例失调,其实是充分运用了中国传统绘画技巧,突出了画面重点。

  东明草堂系天一阁建成之前范钦的藏书处。范钦(1506―1585),字尧钦,号东明,故题其书室为"东明草堂",又称"一吾庐",现东明草堂于1980年重建。

  范氏故居原系范宅的东厅,后为范氏后裔居住生活之处。它处于高墙环绕的天一阁藏书楼之外,做到了生活区与藏书区相互隔离,是范钦为保护藏书的精心安排,现建筑为清道光九年重建。

  司马第即范钦宅第,环境幽雅,位于月湖深处,林木荫翳,规模丰敞,于1996年恢复司马第台门、耳房。

  宝书楼天一阁又称宝书楼,建于明嘉靖四十年至四十五年(1561――1566)之间,为明兵部右侍郎范钦藏书处,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私人藏书楼。

  范钦取"天一生水"之说,以水制火之义,建筑书楼。楼上一大间,楼下成六间,并名为天一阁,且在阁前凿池蓄水以防火。

  清康熙四年(1665),范钦曾孙范光文又在阁前叠山理水,建筑园林。园林以"福、禄、寿"作总体造型,用山石堆成九狮一象等景点。风物清丽,格调高雅,别具江南庭院式园林特色。

  范钦原有藏书7万余卷,现尚存1.7万余卷,大部分为明代刻本和钞本,不少已是海内孤本,尤以明代地方志和科举录为特色,**后,经文物工作者多年访求和当地藏家的慷慨捐赠,阁藏古籍已达30万卷,其中善本8万余卷,蔚为大观。

  尊经阁中国历代尊崇经学,各省、郡、县学中均建有尊经阁,用以珍藏经籍。此阁原在宁波府学内,系光绪年间重建的重檐歇山顶建筑。1935年宁波地方人士筹款维修天一阁时移建于此。

  明州碑林共计有碑173通,其中*90通是1935年从宁波府学、县学等处迁来。碑林中保存了自元世祖至元二十九年至清光绪二十四年先后16次重修府学的碑记。还有格言、箴言、学田、学山、进士题名等碑,反映了学校教育的内容、经费来源和人才培养情况。

  千晋斋民国时期,甬上学人马廉藏有晋砖千余枚,颜其藏室曰"千晋斋"。后捐赠天一阁,特辟一室陈列,仍用其名。

  东园位于天一阁东南,占地约6000*方米。自1959年始,*整土地,种植竹木,移迁石亭、铁牛、石虎于此,园林初具雏型。1974年将搜集的69通碑石嵌入围墙。1982年东园扩建,挖土成池,堆土为山,环园建廊,又移建清末建筑两幢,于1986年告竣并对外开放。

  百鹅亭明万历年间遗物,为墓前祭亭,原在祖关山,1959年移建于此。此亭结构精巧,雍容华丽,枋额等处雕有"鱼跃龙门"、"双狮戏球"、"海马跃浪"、"麒麟招宝"等图样。

  凝晖堂为砖木、石柱结构的清代建筑,内陈列收藏的明清帖石,有明代上石的"神龙本"《兰亭序》、文征明小楷《薛文明甫墓志铭》等。书香墨香,相得益彰。

  麻将起源地陈列馆麻将是中国博弈文化的集大成者,由马吊牌、骰子和宋代三十二张宣和牌化合而成,它的整合、流传、发展都和宁波息息相关。我们利用麻将发明人陈政钥先生(清道光年间的三品官)家族的宗祠,分"麻将的历史和文化"、"麻将与宁波"、"世界各地麻将牌展示"三部分,并配以中式、西式两间棋牌室和"三缺一"的塑像向观众呈现了麻将的历史和发展,理清了麻将源流的脉络。本陈列重在展示麻将运动的趣味性和益智性,旨在提倡健康文明的竞技麻将运动。目前,是国内唯一一家以麻将为主题的专题性陈列馆

  秦氏支祠建于1920xx年到1920xx年,系秦氏族人为祭祀祖先而建,时耗20余银元。祠堂以照壁、台门、戏台为中轴线,五间两弄,前后三宸,两侧置配殿、看楼,占地2.6亩,建筑面积20xx余*方米,祠堂建筑融合了木雕、砖雕、石雕、贴金、拷作等民间工艺,是宁波民居建筑艺术集大成之作。

  秦氏支祠的戏台汇雕刻、金饰、油漆于一体,流光溢彩,熠熠生辉。戏台的屋顶由16个斗拱承托,为单檐歇山顶,穹形藻井并由千百块经过雕刻的板榫搭接构成,盘旋而上,牢固巧妙,为宁波小木工艺之绝招。

  花轿厅宁波花轿又称万工轿,以其做工精细而著称。展出的花轿高3米,长1.5米,宽95厘米,木质透雕,漆朱贴金,给人金碧辉煌之感。

  传说南宋小康王赵构被金兵追杀,幸得一个宁波村姑相救。脱险后,两人约好来年接村姑入宫,但两人所约暗号泄露,于是赵构下旨浙东女子皆封王,出嫁时可穿戴凤冠霞帔,乘坐龙凤花轿,官员遇见,文官下轿,武官下马。于是从南宋开始,宁波姑娘出嫁坐花轿的民风愈来愈盛,花轿制作也愈来愈考究。

  南园

  位于天一阁藏书楼之南,占地3400*方米,是天一阁扩建一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于1996年动土,历时二年,园以水为主,水岸聚而不分,池岸迭石玲珑。池畔为临水的主体建筑"水北阁";池南面建"抱经厅"。整个园林简洁、清晰,给人以闲适、雅逸和*静之感。

  银台第(官宅)博物馆银台第位于月湖北岸,偃月堤边,建于清道光三年(1823),原为嘉庆十年进士、通政司副史童槐的私宅。童家为诗书礼仪世家,童槐之子童华中道光十八年进士,曾以礼部尚书入南书房行走,为光绪皇帝老师;其孙童祥熊,中光绪九年进士;所以童府有"一门三进士"的说法。在1999年的月湖历史文化景区一期建设工程中,银台第得以修复,由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馆进行陈列布展和管理,成为展示清晚期到民国宁波官宦人家家居艺术的专题性博物馆,并荣获20xx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精品陈列"最佳创意奖"。

  陈列保留了传统的建筑格局,在"如何利用古建筑搞陈列"的问题上进行了一些探索。通过绳武堂(主厅)、今白华堂(祭祀厅)、书房、议政厅、家塾、宴*厅、雅玩室、沐浴房、绣房、卧室、佛堂、磨房等场景式陈列,全面反映了清朝中晚期宁波官宦学士人家的生活环境、家居艺术和蕴含的社会性与社会关系。

  白云庄位于宁波市西郊的白云庄,原为明末户部主事万泰的庄园,因其子万斯选著有《白云集》,死后葬于此地,故名"白云庄"。我国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浙东学派"的代表人物黄宗羲先生曾讲学于此,故又称证人书院,现为省级文保单位。黄宗羲(1610―1695),字太冲,号梨洲,又号南雷,余姚黄竹浦人。他学识渊博,治学严谨,倡导以经学为本,以史学为辅,独创了"经世致用"为宗旨的学风,形成了我国学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史学派别――浙东学派。康熙七年(1668)应邀来甬讲学,培养了一大批学术人才,其中就包括"布衣史家"万斯同,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全祖望,四明学风顿开。清末白云庄逐渐荒废,至1986年得以重修,现由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馆管理,主体建筑为五开间三进木结构*屋,四周围墙,环境清幽。

  伏跗室伏跗室位于城西孝闻街91号,坐西向东,为五间两弄三厢房木结构楼房,是浙东著名藏书家、目录学家冯孟颛先生(1886―1962)的藏书楼,现为市级文保单位。"伏跗"源出《文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狡兔伏于跗侧"句,意为"伏处乡里不抗显,而致力于学"。

  1962年,冯孟颛先生长孙冯孔豫代表家属,遵照冯老的遗嘱,将全部藏书260余箱*10万卷,捐献给国家。伏跗室现由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馆进行管理。楼内现有《冯孟颛先生*身事迹陈列》,用大量图片资料和事物生动翔实的介绍了冯老的生*简历、著述成果、藏书业绩,以资纪念。

  天一阁导游词 10

各位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朋友们:

  大家好!我姓*,大家可以叫我*导游。今天,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游览我国现存历史最早的私家藏书楼——天一阁。

  俗话说的好:“到宁波不到天一阁,就等于没有到宁波。”天一阁博物馆位于宁波城西月湖之滨,建嘉靖(公元1561——1566)之间,是明代兵部首侍郎范钦的藏书之处。历经440多年,成为亚洲现存最古老的三个家族图书馆之一。走进天一阁,大家请看,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就是这古朴的建筑,优雅的园林和恬静的环境,这些都是令人神往的。

  现在,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人物塑像,他就是这家藏书楼的主人——范钦。范钦是宁波鄞州人。他出生于一个很普通的家庭,靠自己的勤奋努力,在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中进士,1561年升任兵部右侍郎。在他为官的二十八年中,足迹踏遍了当时的大半个中国,收集了许多海内奇书,尤其是明代地方志、政书、实录、诗文集等。

  各位游客,刚才我们参观过了天一阁的西大门、前庭及东明草堂,现在我们来到的这个地方就是范氏故居了,这里原来是范钦后人居住的地方。我们来看,这里有堵非常高的墙,是用来防火的,也叫做防火墙。在防火墙的两边,一边是范氏的生活区,一边是藏书楼。当时范钦的后代对天一阁藏书的保护制定了许多严格的禁约。在这里呢,我们看到挂了许多牌子,这些就是天一阁的禁约了。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就去参观天一阁最重要的地方宝书楼。好了,我们从这边进去,这里就是天一阁藏书楼了。请大家抬头看,在上面的匾额上我们可以看到“天一阁”三个字,也就是这个房子的名称了。当时范钦认为书最怕火,为了防火,就费尽苦心,查阅了许多本书,最后在《易经》中看到有“天一生水,地六成之”这句话,因此受到启发,所以就取其以水克火之意,把藏书楼改名为“天一阁”。现在请大家抬头看这儿的天花板,上面有许多图案,这些图案上画的一些水纹和水兽,也是象征着以水克火。

  下面请大家跟我出来看一下外面的这个水池,叫做“天一池”,是当时范钦建造用来防火的。天一池里的水是与西边的月湖相通的。

  天一阁还有尊经阁、明州碑林、千晋斋、东园、凝晖堂、麻将馆、花轿厅、秦氏之祠、南园……这些都是天一阁重要的'组成部分。

  好了,天一阁呢我们就游览完了。它是宁波人引以自豪的文明星座。请大家记住它的宣传口号:风雨天一阁,藏尽天下书!

  谢谢大家!


天一阁游记优秀作文(10)份(扩展3)

——风雨天一阁读后感范文10份

  风雨天一阁读后感 1

  对宁波天一阁,我的印象一直停留在一间藏书楼上,但对于其藏书的艰辛,我直到读了《风雨天一阁》之后才解一、二,而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情节便是天一阁的创建人范钦在弥留之际做的有些荒唐的遗产分配。

  范钦将遗产分成两份:一份是万两白银,一份是一楼藏书。让两房在其中挑选。这是一个在很多人看来极其不公*的决定。万两白银在当时可以说是一笔巨额财富,它可以让选择白银的一房一夜暴富,但一楼藏书从收益上来看便仿佛一个代代相传的负担,甚至可以说是只赔不赚,入不敷出的,范钦的这个分配可以说是将范氏沉重的义务――一种对文化的传承这种精神上的遗产和范氏巨大的权利――一种对财富的继承这种物质上的遗产分割得十分彻底。

  面对这两个一看便知道应该选择后者――这个在不履行义务的情况下便可以取得权力稳赚不赔的选项,范钦的大儿子范大冲立即开了口,就在我刚想着他抢得了先机占得了便宜并且嘲笑二房的犹豫时,下面的一段文字却立刻让我对之前心中所想的一切感到羞愧不已,令人吃惊的是范大冲不但义无反顾地选择了藏书楼,而且决定拨出自己的部分良田以田租来充当保养费,甚至开始了一场没完没了的接力赛!

  他这个毫无犹豫的选择令我佩服不已,有谁会真正为了一楼藏书而放弃万贯家财?有谁会真正做到轻常人之所重,重常人之所轻?甚至在深深体会到父亲藏书之艰难后给自己的后代都戴上一份沉重的枷锁并且让其代代相传?这不仅让我想到了守陵人,他们一代复一代地赔上整个家族、所有子孙去看守、坚守一座冰冷的帝王陵墓,与其说是工作、义务还不如说是一种信念一种坚持,范氏家族也是如此,不过是从守陵人变成守书人罢了。那是一种不顾旁人的不解与嘲笑,不顾财富上的巨大开支,不顾岁月的流逝,不顾王朝的兴替,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超越意气、超越嗜好、超越才情因此也超越时间的意志力。在他们的眼中藏书楼这时不是一个单纯的收藏着珍本、孤本的知识储蓄所,而是一个古典文化事业的象征。他们藏书不是为了自己,也不是为了范氏家族,更不是为了某一个王朝,而是为了整个中华民族,他们是为了用一本本书籍使我们长期处于散乱状态和自发状态的精神天地变得整齐连贯充满凝聚力。可以说他们的行为是中国文化保存与流传艰辛历程的一个缩影。也正是由千千万万个如范氏一样的家族、机构组成了我们灿烂的中华文化。

  其实,我们也能在心中拥有一个天一阁,也能象范氏家族一般做一番保存流传中国文化的事业。

  也许我们没有天一阁中那种称得上是文物的书籍,但是唐诗、宋词、元曲这些流传至今、记载着各个王朝的兴衰历程的作品,它们的文化价值也决不输于藏书楼中的孤本、珍本;也许我们无法象范大冲一样义无反顾地放弃万两白银而选择藏书楼,但是背诵那些名篇名段并深入了解他们背后的故事也是对文化的一种尊重和继承;也许我们无法象范氏一样世世代代忍耐着痛苦、寂寞执着地传承着繁华的文化遗产,但是我们将自己喜爱的古文古诗等与他人分享、交流,那么也是在传承并发扬我们的中华文化!

  相信古代的天一阁是由一个范氏家族所支撑的,但现代的天一阁可以由我们共同支撑。

  风雨天一阁读后感 2

  也许是对传统文化的仰慕;也许是被天阁众多藏书所迷惑;也许是被范家子孙的精神所感动。当我读完《风雨天阁》时,心中不禁浮想联翩。

  座古代普普通通的藏书楼,延续百年岿然不动。几百年的风雨,在范氏家族苛刻的祖训之下,获准登楼的大学者也仅有十余名。

  这座没有在大火中毁灭的古书,没有在岁月中消失的古书,然而当*代兵燹来临之时,那些饱经风霜的古书,就那么轻易的消失了。曾经印着大学者诚惶诚恐脚印的楼板,现在只留下偷儿日夜偷窃的枣核……

  藏书楼就是场没完没了的接力赛,而范钦就是举办这场接力赛的主办方。范钦的长子范大冲从父亲肩上接过了这个重任。没有信誓旦旦,但却比信誓旦旦更加使人信服。重任就是接力棒,代代传下来。“子生孙,孙生子,子子孙孙无穷尽也!”就这样,只要范钦家族继续繁衍,这场接力赛就永不停息。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真正地把藏书楼保存下来,并且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褪色,没有定的规矩是不行的。俗语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范家也不例外,也许他们家的规矩比其他家族的规矩更加苛刻,更加严格。但是也正因为严格、苛刻,填个并没有在范家子孙后代中所葬送。虽然,后来也有被盗、被偷,但是饱经风霜的天阁依旧摇曳在风雨中,形成道风雨中独特而绚烂的'风景线,闪耀着历史文化的光辉,深邃而厚重!

  “风雨天阁”被世人所称,这也然让范家子孙所崇拜、所骄傲的名字。它,不仅仅代表着范家子孙的骄傲与自豪,更多的是代表着我们华夏子孙的顽强与坚毅的精神!

  风雨天一阁读后感 3

  翻到余秋雨的短文——《风雨天一阁》,忽然想起我曾经看过、体验过。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走进了天一阁,一个以藏书著称于世的藏书楼。

  那天,吃过午饭,短暂的休息之后,一位朋友说:“走,我带你们去天一阁感受一下。”我们都响应,因为下午的时光不知道怎么样打发。去感悟一下藏书楼的书香与文化的历史底蕴,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乘车去天一阁。朋友也并不熟悉天一阁的具**置,只知道一个大概的方向。于是,我们跟着他走,反正都不熟悉,错了,也不算什么失误,浏览宁波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也是一种收获,有收获总比无聊地打发时间要好过,心里总会舒坦一点,不至于因为荒废了美好的时光而懊恼。

  那天,天气也是阴沉沉的,阳光不知道躲到哪里去了。也许老天也让我们体验一下余秋雨笔下的天一阁,风雨中的天一阁也许就另有一种味道。

  古代的藏书楼最大隐患或者说藏书楼最大危险就是火灾。木制的楼阁,再加上脆弱的纸页,都是怕火的。一把火,就能把几代人的心血、甚至几代的历史都付之一炬,在那残余的灰烬中,再也难寻历史的踪迹。只能是一生的叹息与遗憾。而创始人之所以取名“天一阁”,是因为去取《易经》中“天一生水”之义,想借水防火,以免除历来藏书者最大的忧患火灾。而天一阁在历史的洪流中就真的按照创造者的意图,演绎得淋漓尽致,依旧保持着原来的风貌,只不过多了些历史的沧桑与厚重。这不,今天又老天又飘起了雨丝!

  面对选择,我们很难立刻就能做出无悔的抉择;而历史中的抉择就更是难了!历史的抉择如何,是遗臭万年,还是流芳百世,谁也不能站在历史的洪流中去评说,只有后人才能做出公正的评判!

  范钦,一个真正的文化智者!是他将我们断残零落的精神史攒聚起来,为我们的建构了一个精神的家园,虽然,不是很大,但已经足够了!如果说大,那么,屈指算来,又有几个呢?恐怕如果有,那么也都被湮没在历史的海洋中。在历史中他能轻常人之所重,而重常人之所轻,在别人迷恋仕途之时,而他却在那个年龄将搜罗藏书融进了生命。

  历史中和他同时代的人中也不乏藏书者,而残存下来的,流传至今仍然为我们所景仰的、瞻仰的则只有范钦所建立的天一阁这所藏书楼,其他的都随着历史而退出了舞台。为什么惟独范钦能永久地立在历史的洪流中呢?这和范钦的为人、气度是分不开的。也正因为范钦有一种超越意气、超越嗜好、超越才情,才有了他藏书楼超越时间的意志力!

  历史就是一场没完没了的接力赛。而范钦所创造的历史该怎样继承呢?能不能将自己的一生的心血就在自己驾鹤西游之后也灰飞烟灭呢?“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况且这也并不是什么恩泽,他留下的是责任,沉重的历史的责任!范钦的长子范大冲从父亲的肩上接下了这个重担。没有信誓旦旦,但却比信誓旦旦更能打动人心。责任就是接力棒,一代代传下来。“子生孙,孙生子,子子孙孙无穷尽也!”就这样,天一阁就在这个家族的繁衍生息的历史中岿然不动。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真正地把藏书楼保存下来,并且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褪色,没有一定的规定是不行的。俗语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范家也不例外,也许他们的规矩比别家更苛刻,更严格。但是也正因为严格、苛刻,藏书楼在没有在子孙后代的手中被葬送。虽然后来也有被偷,被盗,但是饱经风雨的天一阁依旧摇曳在风雨中,形成一道风雨中独特的风景,闪耀着历史文化的光辉,深邃而厚重!

  走进淡褪了红色的大门,就是一个小小的庭院,原子很小,四棵饱经沧桑的不知道什么名字的树被栏杆围着,范钦的铜像就在树的中间。阴沉沉的天气就加重了历史的浓重感,顺着狭窄的小路,也就是走廊,走廊两旁排列的是藏书房间,介绍为范家藏书做出贡献的范家子孙。古色古香的简装或者精装的书都摆在书橱中,昏黄的灯光更让人觉得走进了历史的隧道,沐浴着历史的文化光辉。

  修长的竹林在风中沙沙地响着,走过竹林,跨过小桥,踏过鹅卵石铺成的小径,青苔见证着天一阁的沧桑。小雨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下起来了,淅淅沥沥的雨,在加上天一阁特有的文化底蕴,让我感受到了心灵的震撼。

  镂空的墙壁,雕刻着麒麟的影壁,还有那厚厚的墙壁,都沉淀着历史的记忆!

  风雨天一阁读后感 4

  正如余秋雨先生说的,我心底中的山水并不完全是自然山水而是一种”人文山水“。虽然没仔细去揣摩但确实让我感触很深,尤其是《风雨天一阁》。

  小时候,知道宁波有一座藏书楼——天一阁,感到无比骄傲,因为它就在我所在的城市——宁波。上完初中,到宁波读书,感觉离天一阁*了许多,但却从未走*过它。记得读师范的时候,我们的语文老师也曾向我们介绍过天一阁,当时的我听的特入迷。看了余秋雨先生先的风雨天一阁,更是记忆犹新。

  天一阁之所以叫天一阁,是创办人取《易经》中”天一生水“之义,想借水防火,来免去历来藏书者最大的忧患火灾。文中的这段文字,”只要是智者,就会为这个民族产生一种对书的企盼。他们懂得,只有书籍,才能让这么悠远的历史连成缆索,才能让这么庞大的人种产生凝聚,才能让这么广阔的土地长存文明的火种。“对我有极大的震动。范钦不仅是一个真正的文化智者,而且还是一个人格健全之人,是他将我们断残零落的精神史攒聚起来,为我们建构了一个精神的家园,虽然,不是很大,但已经足够了!

  文中也提及了书法大师丰坊和他的侄子范大澈,他们也是藏书家,却并未传承下去。藏书仅凭一人之力,是不能久远的。范钦不仅仅把藏书作为爱好,更把藏书看成是一种使命,而且是整个家族的使命。这也是天一阁自明至今数百年,岿然独存的原因了。

  天一阁只是一个藏书楼,但它实际上已成为一种极端艰难、又极端悲怆的文化遗迹。那一种精神,坚持不懈的精神,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就我自己而言,做事都是只有3分钟热度。看同学天天写日记,觉得是个不错的*惯,也尝试着每天写点什么。结果写了一个礼拜,没有坚持下去。我对写作缺乏兴趣是一原因,感觉象在给自己找借口。但最重要的是坚持的决心不够。

  想看天一阁藏书而不得的钱绣芸姑娘,惋惜之余令人敬佩。在婚姻很不自由的时代,既不看重钱也不看重势,只想借着婚配来多看一点书,很是令人感动。由于家族的规定,她还是没能踏入藏书楼中看书。曾经的我想,藏书楼,藏了那么多书,却不准人看,连家人都不能看,藏了这么多书是做什么用?现在的我,终于明白,不对外开放是为了更好地传承下去,只是,这些规矩只能防君子,却不能防小人。

  余秋雨先生在最后写道:什么时候能把范氏家族和其他许多家族数百年来的灵魂史袒示给现代世界呢?现在,他们的灵魂和精神已深深的印刻在我的心中。

  风雨天一阁读后感 5

  也许是对传统文化的仰慕,也许是源自内心的书生意气,当我读完余秋雨先生的《风雨天一阁》后,分明感到那源于历史深处的思索,如袅袅茶韵,飘然溢于纸外。

  一座普通的藏书楼,却成了“一钟极端艰难,而又极端悲怆的文化奇迹。”天一阁,确实承载了太多,太多。

  天一阁,建于明中叶,由其主范钦历终身觅书建楼,延续数百年岿然不动。其藏书楼之珍,保存之善,世所罕见。几百年的风雨,范氏家族始终恪守着*于苛刻的祖训,甚至只有大学者黄宗羲才成为数百年来登临此楼的唯一一人。然而当*代的兵燹来临,这座没有在大火中焚毁,没有在岁月中流散的古楼却如那饱经风霜的古书,那么轻易就焚毁了。印着大学者诚惶诚恐脚印的楼板,只留下偷儿日夜窃书遗下的枣核……我不禁发问:为什么保存了几百年的古籍在*代烽火中显得如此脆弱?为什么,为什么偌大一个中华,终容不下一座小小的藏书楼?

  作为书生,我们是否也算作范钦的后人?但我读到范钦伟他的天一阁定下的条条铁律时,我不禁苦笑:在偷儿和强盗面前,书生的人格又算得了什么?也许创造了象形文字,创造了纸帛,又创造了印刷术的民族,将文化的传承寄予这小小的藏书楼,本身便是一种无奈,一种悲剧。“血战前行的历史”战火一次次焚烧着脆薄的纸页,黑暗一次次吞噬着智慧和光明,然而范钦冷峻的理性,为何要倾注于这小小的一隅?为什么不让文明的星火撒向更广阔的领域?我们作为中华民族未来的思想者,不该扪心自问马?

  掩卷沉思,浩瀚乾坤,千古苍桑皆抑于此。

  五千年的一个黄昏,一群茹毛饮血的的人来到一片荒原,发现这里可以耕种粟谷,无须为狩猎而奔波,于是华夏的始祖就这样默默定居下来……功于马背的秦始皇“余威振于殊俗”,“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他扬鞭一指,苍茫燕山便出现了一条蜿蜒万里得长城。胡骑锋镝,从此便越不过燕赵,攻不入中原,于是修长城便成了历代帝王的大事。从秦一直延续到两千多年后的明末。终于不见了狼烟四起,终于中原的王侯已安于“长乐未央”,然而不幸的是,地理上的围障却又将另一堵“长城”植入这古老民族的血液之中。于是,有了“梅妻鹤子”终老沧州的隐士之风;有了钟情山水﹑俯视笔墨间的文人气质;有了埋首圣贤之言﹑探究修身之道的理学之派。“长城将这个民族渐渐封闭,因封闭而自矜,因自矜而更加封闭。从此,没有了马背上的狂奔,没有了面对大海的遐想,大漠的驼铃终化成历史的空灵,远航的船队终在一片”耀武异域,劳民伤财“声中归于泯灭。于是便有了”乾嘉学派“,又了这孑然一身的风雨天一阁。对于一个已经*惯了子孙绕膝﹑丰衣足食﹑终老桑梓的民族;对于一个从来无需长途迁徙﹑四海为家的民族;对于一个无需苦斗于马背﹑大海的民族,为什么,为什么不能将自己的视线投向更无垠的大地和天空呢?

  又是一个黄昏降临,残阳如血,衰草连天,当这斑驳的古楼映着欲坠的夕阳,多少悲怆尽在一片如死的寂静中。天一阁,是否是一部浓缩的历史?是否是一个时代痛苦悲凉的结束?

  满楼黄纸,诉不尽满腔悲怆;千古兴衰,皆溢于尘埃之上。天一阁的悲凉早已如远去的流水,一去不返,但余秋雨先生深沉的行文是否在告诉我们这些后来人,只有经历了推倒的'痛苦,阻隔的墙才能成为沟通的桥?

  风雨天一阁读后感 6

  在头放假,我就已经在网上预订了余秋雨先生的几部书,分别是<文化苦旅>、《借我一生》、《行者无疆》,书来得很快,于是,在放假的头几天里,我一直在埋头阅读余秋雨先生的这几部著作。

  读到今天,觉得《风雨天一阁》,写得确实不错,给我印象尤深。

  天一阁的开办者,是明朝的范钦,是我的本家。“天一”的名称,在这里又有了新的解释,本来我只以为它是“天人合一”的意思,在这里却做如下解释:天一生水,水能阻火,范钦用“天一阁”给自己的藏书楼命名,也就是说希望藏书楼能够避免遭到火灾,能够永远保存下去,可谓用心良苦。看到这里我很自然地想到了9班的学生谷天一,不知道她取名“天一”,是上面的哪一种缘由。

  范钦穷其一生,藏书巨多,有很多是传世孤本,尽收于天一阁,天一阁可谓书籍大海,我想,当范钦每日徜徉于天一阁中,与那么多先贤智者的智慧之作在一起,应该是非常惬意的吧,我想这甚至也是他长寿的一个原因,在医疗条件那样落后的封建时代,范钦能活到80而终,我想应该有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整日里为书香所围。

  自古以来能够进入天一阁阅书的,尽是文化名人,比如清初的大儒黄宗羲,余秋雨先生在天一阁历经300多年风雨之后也登楼参观,是他与天一阁的缘,我想也显示了天一阁在藏书界尊贵的地位,以余秋雨先生在文化界的声望,登天一阁应该是满够资格的了。

  看了这篇作品之后我一直在不断地想,什么时候,我也能一览天一阁的风采,满足自己这个书迷的一个甜美的愿望呢?

  风雨天一阁读后感 7

  也许是对传统文化的仰慕,也许是源自内心的书生意气,当我读完余秋雨先生的《风雨天一阁》后,分明感到那源于历史深处的思索,如袅袅茶韵,飘然溢于纸外。

  一座普通的藏书楼,却成了“一钟极端艰难,而又极端悲怆的文化奇迹。”天一阁,确实承载了太多,太多。

  天一阁,建于明中叶,由其主范钦历终身觅书建楼,延续数百年岿然不动。其藏书楼之珍,保存之善,世所罕见。几百年的风雨,范氏家族始终恪守着*于苛刻的祖训,甚至只有大学者黄宗羲才成为数百年来登临此楼的唯一一人。然而当*代的兵燹来临,这座没有在大火中焚毁,没有在岁月中流散的古楼却如那饱经风霜的古书,那么轻易就焚毁了。印着大学者诚惶诚恐脚印的楼板,只留下偷儿日夜窃书遗下的枣核……我不禁发问:为什么保存了几百年的古籍在*代烽火中显得如此脆弱?为什么,为什么偌大一个中华,终容不下一座小小的藏书楼?

  作为书生,我们是否也算作范钦的后人?但我读到范钦伟他的天一阁定下的条条铁律时,我不禁苦笑:在偷儿和强盗面前,书生的人格又算得了什么?也许创造了象形文字,创造了纸帛,又创造了印刷术的民族,将文化的传承寄予这小小的藏书楼,本身便是一种无奈,一种悲剧。“血战前行的历史”战火一次次焚烧着脆薄的纸页,黑暗一次次吞噬着智慧和光明,然而范钦冷峻的理性,为何要倾注于这小小的一隅?为什么不让文明的星火撒向更广阔的领域?我们作为中华民族未来的思想者,不该扪心自问马?

  掩卷沉思,浩瀚乾坤,千古苍桑皆抑于此。

  五千年的一个黄昏,一群茹毛饮血的的人来到一片荒原,发现这里可以耕种粟谷,无须为狩猎而奔波,于是华夏的始祖就这样默默定居下来……功于马背的秦始皇“余威振于殊俗”,“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他扬鞭一指,苍茫燕山便出现了一条蜿蜒万里得长城。胡骑锋镝,从此便越不过燕赵,攻不入中原,于是修长城便成了历代帝王的大事。从秦一直延续到两千多年后的明末。终于不见了狼烟四起,终于中原的王侯已安于“长乐未央”,然而不幸的是,地理上的围障却又将另一堵“长城”植入这古老民族的血液之中。于是,有了“梅妻鹤子”终老沧州的隐士之风;有了钟情山水、俯视笔墨间的文人气质;有了埋首圣贤之言、探究修身之道的理学之派。“长城将这个民族渐渐封闭,因封闭而自矜,因自矜而更加封闭。从此,没有了马背上的狂奔,没有了面对大海的遐想,大漠的驼铃终化成历史的空灵,远航的船队终在一片”耀武异域,劳民伤财“声中归于泯灭。于是便有了”乾嘉学派“,又了这孑然一身的风雨天一阁。对于一个已经*惯了子孙绕膝、丰衣足食、终老桑梓的民族;对于一个从来无需长途迁徙、四海为家的民族;对于一个无需苦斗于马背、大海的民族,为什么,为什么不能将自己的视线投向更无垠的大地和天空呢?

  又是一个黄昏降临,残阳如血,衰草连天,当这斑驳的古楼映着欲坠的夕阳,多少悲怆尽在一片如死的寂静中。天一阁,是否是一部浓缩的历史?是否是一个时代痛苦悲凉的结束?

  满楼黄纸,诉不尽满腔悲怆;千古兴衰,皆溢于尘埃之上。天一阁的悲凉早已如远去的流水,一去不返,但余秋雨先生深沉的行文是否在告诉我们这些后来人,只有经历了推倒的痛苦,阻隔的墙才能成为沟通的桥?

  风雨天一阁读后感 8

  在头放假,我就已经在网上预订了余秋雨先生的几部书,分别是<文化苦旅>、《借我一生》、《行者无疆》,书来得很快,于是,在放假的头几天里,我一直在埋头阅读余秋雨先生的这几部著作。

  读到今天,觉得《风雨天一阁》,写得确实不错,给我印象尤深。

  天一阁的开办者,是明朝的范钦,是我的本家。“天一”的名称,在这里又有了新的解释,本来我只以为它是“天人合一”的意思,在这里却做如下解释:天一生水,水能阻火,范钦用“天一阁”给自己的藏书楼命名,也就是说希望藏书楼能够避免遭到火灾,能够永远保存下去,可谓用心良苦。看到这里我很自然地想到了9班的学生谷天一,不知道她取名“天一”,是上面的哪一种缘由。

  范钦穷其一生,藏书巨多,有很多是传世孤本,尽收于天一阁,天一阁可谓书籍大海,我想,当范钦每日徜徉于天一阁中,与那么多先贤智者的智慧之作在一起,应该是非常惬意的吧,我想这甚至也是他长寿的一个原因,在医疗条件那样落后的'封建时代,范钦能活到80而终,我想应该有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整日里为书香所围。

  自古以来能够进入天一阁阅书的,尽是文化名人,比如清初的大儒黄宗羲,余秋雨先生在天一阁历经300多年风雨之后也登楼参观,是他与天一阁的缘,我想也显示了天一阁在藏书界尊贵的地位,以余秋雨先生在文化界的声望,登天一阁应该是满够资格的了。

  看了这篇作品之后我一直在不断地想,什么时候,我也能一览天一阁的风采,满足自己这个书迷的一个甜美的愿望呢?

  风雨天一阁读后感 9

  在头放假,我就已经在网上预订了余秋雨先生的几部书,分别是《文化苦旅》、《借我一生》、《行者无疆》,书来得很快,于是,在放假的头几天里,我一直在埋头阅读余秋雨先生的这几部著作。

  读到今天,觉得《风雨天一阁》,写得确实不错,给我印象尤深。

  天一阁的开办者,是明朝的范钦,是我的本家。“天一”的名称,在这里又有了新的解释,本来我只以为它是“天人合一”的意思,在这里却做如下解释:天一生水,水能阻火,范钦用“天一阁”给自己的藏书楼命名,也就是说希望藏书楼能够避免遭到火灾,能够永远保存下去,可谓用心良苦。看到这里我很自然地想到了9班的学生谷天一,不知道她取名“天一”,是上面的哪一种缘由。

  范钦穷其一生,藏书巨多,有很多是传世孤本,尽收于天一阁,天一阁可谓书籍大海,我想,当范钦每日徜徉于天一阁中,与那么多先贤智者的智慧之作在一起,应该是非常惬意的吧,我想这甚至也是他长寿的一个原因,在医疗条件那样落后的封建时代,范钦能活到80而终,我想应该有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整日里为书香所围。

  自古以来能够进入天一阁阅书的,尽是文化名人,比如清初的大儒黄宗羲,余秋雨先生在天一阁历经300多年风雨之后也登楼参观,是他与天一阁的缘,我想也显示了天一阁在藏书界尊贵的地位,以余秋雨先生在文化界的声望,登天一阁应该是满够资格的了。

  看了这篇作品之后我一直在不断地想,什么时候,我也能一览天一阁的风采,满足自己这个书迷的一个甜美的愿望呢?

  风雨天一阁读后感 10

  正如余秋雨先生说的,我心底中的山水并不完全是自然山水而是一种“人文山水”。虽然没仔细去揣摩但确实让我感触很深,尤其是《风雨天一阁》。

  小时候,知道宁波有一座藏书楼——天一阁,感到无比骄傲,因为它就在我所在的城市——宁波。上完初中,到宁波读书,感觉离天一阁*了许多,但却从未走*过它。记得读师范的时候,我们的.语文老师也曾向我们介绍过天一阁,当时的我听的特入迷。看了余秋雨先生先的风雨天一阁,更是记忆犹新。

  天一阁之所以叫天一阁,是创办人取《易经》中“天一生水”之义,想借水防火,来免去历来藏书者最大的忧患火灾。文中的这段文字,“只要是智者,就会为这个民族产生一种对书的企盼。他们懂得,只有书籍,才能让这么悠远的历史连成缆索,才能让这么庞大的人种产生凝聚,才能让这么广阔的土地长存文明的火种。”对我有极大的震动。范钦不仅是一个真正的文化智者,而且还是一个人格健全之人,是他将我们断残零落的精神史攒聚起来,为我们建构了一个精神的家园,虽然,不是很大,但已经足够了!

  文中也提及了书法大师丰坊和他的侄子范大澈,他们也是藏书家,却并未传承下去。藏书仅凭一人之力,是不能久远的。范钦不仅仅把藏书作为爱好,更把藏书看成是一种使命,而且是整个家族的使命。这也是天一阁自明至今数百年,岿然独存的原因了。

  天一阁只是一个藏书楼,但它实际上已成为一种极端艰难、又极端悲怆的文化遗迹。那一种精神,坚持不懈的精神,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就我自己而言,做事都是只有3分钟热度。看同学天天写日记,觉得是个不错的*惯,也尝试着每天写点什么。结果写了一个礼拜,没有坚持下去。我对写作缺乏兴趣是一原因,感觉象在给自己找借口。但最重要的是坚持的决心不够。

  想看天一阁藏书而不得的钱绣芸姑娘,惋惜之余令人敬佩。在婚姻很不自由的时代,既不看重钱也不看重势,只想借着婚配来多看一点书,很是令人感动。由于家族的规定,她还是没能踏入藏书楼中看书。曾经的我想,藏书楼,藏了那么多书,却不准人看,连家人都不能看,藏了这么多书是做什么用?现在的我,终于明白,不对外开放是为了更好地传承下去,只是,这些规矩只能防君子,却不能防小人。

  余秋雨先生在最后写道:什么时候能把范氏家族和其他许多家族数百年来的灵魂史袒示给现代世界呢?现在,他们的灵魂和精神已深深的印刻在我的心中。


天一阁游记优秀作文(10)份(扩展4)

——天一阁导游词 (菁华5篇)

游客朋友们:

  大家好!

  俗话说的好:“到宁波不到天一阁,等于没有到过宁波。”欢迎大家来到我国现存历史最早的私家藏书楼――天一阁。非常高兴能成为大家本次的导游(导游自我介绍)。 宁波藏书文化是浙东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底蕴深厚的浙东人文培育和促进了宁波藏书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我们的天一阁博物馆是以藏书文化为特色,融社会历史、艺术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它位于宁波城西月湖之滨,占地2.6万*方米。建于明嘉靖四十年至四十五年(公元1561—1566年)之间,是明代兵部省侍郎范钦的藏书之处。

  天一阁是一个饱经风雨的老人,440多年来经受了人间的沧桑,成为亚洲现存历史最悠久、最古老的私人藏书楼,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三个家族图书馆之一。古朴的建筑,幽雅的园林,恬静的环境,真是令人神往。然而过去的天一阁只是一个普通的私家藏书楼,历经几代的沧桑,如今的天一阁却是宁波一颗闪亮的“明珠”,它集藏书、文物、旅游于一体。 天一阁就象一个小型的图书馆,所有的书籍都是主人自己喜欢并精心收藏,每个书柜就是一段历史。书籍的排列显得很有条理,按书籍的目录,你可以查找你所需要的图书,颇有现代目录检索的味道。历代的文人墨客到了宁波,没有不到天一阁一饱眼福的。但是几百年来,能真正登上天一阁的也只有寥寥十余人。现在的天一阁向社会开放,让更多的专家学者一饱眼福,也使楼阁中的珍贵藏书“古为今用”。1982年2月23日,天一阁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成为宁波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宁波人最引以自豪的一个文明星座。

  西大门

  现在我们到的是天一阁的西大门了。宽大的奔马墙面石雕是天一阁欢迎各位朋友最好礼物,整个天一阁的风格从进门开始就定下了它的古朴基调。大家先看大门两侧,它是一对清代石狮。这木结构大门也是清代的构筑,门厅外侧有一匾额,上面写者“南国书城”这四个大字,这是由著名国画大师潘天寿先生于1962年所书。大门两侧还有一幅对联,不知各位能不能把这副对联读一下?...... 还是让我告诉大家吧!这是继甲骨文之后的另一种文字――钟鼎文,读作“天一遗行源长垂远,南雷深意藏久尤难”,是著名书法家顾廷龙先生所写。上联说的是天一阁藏书楼悠久的历史,下联讲的是第一个外姓族人、清初思想家黄宗羲登上藏书楼以后的感慨心情。他当时感慨道:“读书难藏书尤难,藏之久而不散,则难之难矣。” 堆塑

  各位团友,现在请跟随我进入天一阁。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一个人物塑像,他就是这家藏书楼的主人――范钦。范钦,字尧卿,又字安卿,号东明,宁波鄞州人。他出生于一个没有什么财富和政治背景的家庭,完全是靠自己的刻苦努力,勤奋学*。在明嘉靖十一年(1532)中进士,之后就在各地为官,三九年(1561)升任兵部右侍郎,相当于现在的*副部长,在同年十月,辞官回乡。他为官二十八年中,足迹他边了当时的大半个*。范钦从小就非常喜欢读书,做官后,到处留意购书,一地留心收集,广泛购抄,罗致海内奇书,尤其注意收集当时各地出版的地方志和明代科举文献,因此,在他的藏书中明代地方志、政书、实录、诗文集也就特别多。范钦不仅竭尽全力收藏书籍,而且勤于研读校勘,手自题笺,精细详审。他刻书、论书则是有清鉴而无妄作,最终聚藏高质量的书籍达七万卷。 在范钦后面有一幅堆塑――溪山逸马图。这幅堆塑作品是已故民间老艺人胡善成堆塑的力作。馆内还有其它很多的作品。

  大家看八匹骏马在溪边扬鬃踢蹄,甩尾扭头,嬉戏嘶鸣,其形其姿,栩栩如生。画面造型粗看时比例失调,其实是充分运用了*传统绘画技巧,突出了画面重点。 我们从右边的洞门“春随人意”中进去,大家会发现在照壁上有似麒麟的怪兽,有一个龙角,一张牛嘴,它叫“獬豸”。它可是古代传说中的异兽,据说它能辨是非曲直,见人争斗就用角去顶坏人,是正义的象征。

  东明草堂

  在天一阁建成之前这里就是范钦的藏书处了。因为创始人范钦的号是东明,故题其书室为“东明草堂”,又称“一吾庐”,现东明草堂于1980年重建,作为会客厅,也是重要领导休息的地方。

  范氏故居

  范钦宅第的东厅,是其后代原来居住生活的地方。现建筑为清道光九年重建。范氏故居处于高墙环绕的天一阁藏书楼之外,作到了生活区与藏书区相互隔离,这是范钦为保护藏书精心安排的。请大家注意了:在这道小黑门和门上“禁止烟火”几个字,千万不要带火入内。 “历年二百书无恙,天下储xx此家”。天一阁能历经440多年保存完好,这与范钦生前作了周密安排,定下严格的规矩是分不开的。范钦一直活到80岁,临终是把大儿子大冲和二媳妇(次子大潜已故)叫到榻前。他把遗产分成了两份,一是白银万两,还有一份则是全部藏书。结果,大儿子大冲体察老父心情,继承了藏书,被后人传为佳话。此后,天一阁所藏的书籍不再作为财产分配,而归家族共同所有。

  “代不分书,书不出阁”,要看书必须各房子孙云集,方能开锁入阁。范钦的后代对天一阁藏书的保护制定了许多严格的禁约,至今,天一阁里仍保存着禁牌:禁牌一烟酒切忌登楼。禁牌二子孙无故开门入阁者罚不与祭三次,私领亲友入阁及擅开书橱者罚不与祭一年,擅藏书借出外房及他姓者罚不与祭三年、因而典押事故者除追惩外永行摒逐不得与祭。这种互相监督互相制约的做法,也不为是防止藏书流失的一个好方法

  据传,清嘉庆年间,宁波知府邱铁卿的内侄女钱绣云是一个酷爱读书的才女。她听说范氏家族有很多珍贵的藏书,为求登楼看书,就托邱太守为媒,与范氏后裔范邦柱秀才结为夫妻。婚后的绣云满怀希望,以为这下可以如愿以尝了,不料族规不准妇女登阁,竟使之郁郁含恨而终。凡是都有变通,更何况登阁看书呢!第一位破格登楼看书的是清初黄宗羲。黄宗羲的人格,气节,学问在当时受到各界的钦佩。他于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在范氏族人的帮助下出乎意料的得到了各房的同意登阁阅览。六年之后,着《天一阁藏*》,还为天一阁藏书整理编目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大家看这就是书橱,“前后有门,两面书橱,取其透风”。房屋、书橱的通风,是一个创新。而保护古籍最令人瞩目之处,当推芸香避蠹、英石吸潮。不只大家有没有闻到一股香味?这就是芸香草,是古人通常采用的一种书籍防虫药物。范钦在藏书中较好地运用了这一技术,但所用之草有独创性,是产于广西的一种灵香草。而“橱下各置英石一块,以收潮湿”,这更是范钦独创,还没见有其他藏书楼运用此方法。 天一阁

  范钦取“天一生水”之说,以水制火之义,建筑书楼。他认为书最怕火,而水则能克火。楼上一大间,楼下成六间,并名为天一阁,且在阁前凿池蓄水以防火。不知大家发现没有这柱子也是黑!在五行五色中,黑就是水,水就是黑。 清康熙四年(1665),范钦曾孙范光文又在阁前叠山理水,建筑园林。园林以“福、禄、寿”作总体造型,用山石堆成九狮一象,这九狮一象在哪呢?各位不妨到处找找!看还有美女照镜子呢,这个美女就是钱绣云了。风物清丽,格调高雅,别具江南庭院式园林特色。

  天一阁在漫漫历史长途中先后经历了许多次浩劫。虽说乾隆年间的进呈对于修《四库全书》来说是贡献巨大,进呈的638种珍贵的古籍真正得到归还的寥寥无几。乾隆虽再三警告经手者不准扣留和索要地方藏书者进呈的书籍,凡进呈的书抄录后务必认真发还,但侵吞这些书籍的正是过手的翰林学士和地方官员,这对天一阁藏书是一次较大的打击。

  清道光,十年(1840年)英军侵占宁波,闯进天一阁,掠取舆地方数十种。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太*军进驻宁波前后,当地的小偷乘混乱之际拆毁阁后墙垣潜运藏书,论斤贱卖给奉化造纸商人,还雇佣窃贼薛继渭潜入阁内,早上在梁上睡觉以枣充饥,晚上就偷书,这样他窃去藏书1000多部,后来商务印书馆搜集了数百种,放在东方图书馆涵芬楼内。上海“一·二八”事变以后,不幸涵芬楼遭到日本轰炸而被毁,这批散出的文献也就被毁。经过数次浩劫,加上零星的散失,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除清代新增的《古今图书集成》外,只剩下1.3万多卷,仅及原藏书的1/5左右,而不少还遭受虫蛀霉烂,成了断编残简。

  民国二十二年到二十四年(1933—1935),天一阁被台风吹倒东墙,藏书危在旦夕,范氏族人已无力维修这座文化宝库。宁波地方人士组成重修天一阁委员会,筹款维修天一阁,并将原在府学内的尊经阁连同当地保存下来的历代碑石移建到天一阁后院,建立了“明州碑林”。以后范氏后裔和地方人士组成“天一阁管理委员会”,开始了天一阁的公共管理。

  尊经阁

  *历代尊崇经学,各省、郡、县学中均建有尊经阁,用以珍藏经籍。此阁原在宁波府学内,系光绪年间重建的二层三檐歇山顶建筑。1935年宁波地方人士筹款维修天一阁时移建于此。

  明州碑林

  共计有碑石173方,其中*90仿是1935年从宁波府学、县学等处迁来。碑林中保存了自元世祖至元二十九年(1292)至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先后16次重修府学的碑记。还有格言、箴言、学田、学山、进士题名等碑,反映了学校教育的内容、经费来源和人才培养情况。

  一九三三年九月,天一阁遭台风袭击,东垣倾圮,宁波地方人士发起募捐,成立重修天一阁委员会。维修工程历时三年告成,其间,移建宁波府学尊经阁于天一阁后园,又搜集碑碣八十余方,罗列尊经阁之北,署称《明州碑林》。 把出土的或被废置的古代碑碣集中起来建成碑林,这是保护文物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

  宁波古称明州,人文荟萃,碑碣不少。一九二八年拆除城垣,出土宋元碑石多种,有宋《楼公告记》、《耕织图诗》、《能仁院新佛殿记》、元《庆元绍兴等处海运达鲁花赤千户所记》、《唐刺史吴侯庙碑》、《张循王庙碑》、《移建海道都漕运万户府记》等残碑。自宁波府学改建公共体育场,旧存碑碣倾覆土中,雨淋日炙,剥蚀严重。上述碑石后来都移到明州碑林,才得到保护。 千晋斋

  1927—1931年间,宁波拆毁城墙,改建马路。在拆城过程中,出土了大量汉晋以来的古砖。北大教授马廉等人纷纷拣选具有历史艺术价值的古砖加以珍藏和研究。马廉教授藏有晋砖千余枚,颜其藏室曰“千晋斋”。后捐赠天一阁,特辟一室陈列,仍然用这个名字。目前尚存五百余枚。 东园

  位于天一阁东南,占地约6000*方米。自1959年始,*整土地,种植竹木,移迁石亭、铁牛、石虎于此,园林初具雏型。1974年将搜集的69通碑石嵌入围墙。1982年东园扩建,挖土成池,取名为明池,与园名相合为范钦的号东明。园内那只千斤重的铁牛和一对石虎,皆为古时候的遗物。 百鹅亭

  明万历年间遗物,为墓前祭亭,原在祖关山,1959年移建于此。此亭结构精巧,雍容华丽,枋额等处雕有“鱼跃龙门”、“双狮戏球”、“海马跃浪”、“麒麟招宝”等图样。在古代大族清明祭祀的时候,要杀很多鹅来祭天,祭地,祭祖宗,所以称它为百鹅亭。

  凝晖堂

  凝晖堂原来在宁波机械工业学校内,1986年迁建于此地。它是砖木、石柱结构的清代建筑,内陈列收藏的明清帖石,有明代上石的“神龙本”《兰亭序》、文征明小楷《薛文明甫墓志铭》、明代四明书法家薛晨、薛选父子的“千字文”等等。

  麻将起源地陈列馆

  现代*社会,麻将这种娱乐方式可谓是家喻户晓,但说起麻将的起源,我想几乎没有人知道,现在我们来到的地方就麻将陈列馆了。在这里我们能真正了解麻将的起源和历史,国内唯一介绍介绍麻将历史的专门陈列馆。

  现代麻将最早源于*古代的博戏,骰子、诗牌、叶子戏是博戏的.主要构成,其中的叶子戏发展到后来的“马掉”,又称“马吊”,到清代中期“马吊”发展成麻雀纸牌,即现代麻将的雏形。然而原先的纸牌抓拿不便,特别是在船上风大玩时极为不顺,于是麻将发明人陈鱼门在清咸丰年间结合纸牌和骨牌的特点,制成了流传至今的现代麻将。

  此种麻将一经问世,便迅速盛行南北。后来相继传到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1998年6月18日麻将已被正式批准为一种体育竞技项目,1998年6月15日《*麻将竞赛规则》正式编写完成。麻将运动在我国广大的城乡更是普及,流行范围涉及到社会各个阶层、各个领域,已经进入到千家万户,成为我国最具规模和影响力的智力体育活动 麻将与宁波文化息息相关,还与航海密不可分很多术语皆由宁波话改变而来。“麻将”本是“麻雀”的宁波方言;和牌的“和”念“hu”,也是宁波音; 宁波是个靠海的城市,航海业发达,麻将中的许多术语与航海有关:“索”象征船的缆绳和鱼网;“筒”象征船上的盛水桶;“万”象征船家对财富的渴望;“风”则为出海的风向,吃”渔民开饭就是吃,“朋(碰)”就是两船相碰。等等。

  陈列馆里还引用了多位名人对于麻将的评说,*说,*对世界的三大贡献是中医、麻将、红楼梦。梁启超称,惟有打麻将才能忘记读书,惟有读书才能忘记打麻将。

  在*和堂有个麻将局坐在中间那位就是传说中麻将的发明者宁波人陈政钥(字鱼门)。铜像中一左一右各坐着一个英国人(英国驻宁波理事)和一个普通的日本商人,明显就是“三缺一”。不过不管谁坐上这个空位,都要输,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祖师爷他已经赢了这胡牌了。

  花轿厅

  宁波花轿又称万工轿,以其做工精细而着称。展出的花轿高3米,长1.5米,宽95厘米,木质透雕,漆朱贴金,给人金碧辉煌之感。

  传说南宋小康王赵构被金兵追杀,幸得一个宁波村姑相救。脱险后,两人约好来年接村姑入宫,但是村姑的母亲是个大嘴巴,把小康王与她女儿之间的暗号给泄露了。于是赵构下旨浙东女子皆封王,出嫁时可穿戴凤冠霞帔,乘坐龙凤花轿,官员遇见,文官下轿,武官下马。于是从南宋开始,宁波姑娘出嫁坐花轿的民风愈来愈盛,花轿制作也愈来愈考究。

  秦氏支祠

  秦氏支祠建筑融合了木雕、砖雕、石雕、贴金、拷作等民间工艺于一体,具有与众不同的宁波地方风格。为何称为支祠呢?秦君安是颜料商,常往返于上海与宁波之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德国商人以低廉的价格把刚从德国运来的优质颜料卖给秦君安,大战结束,颜料成倍上涨,秦君安变成了富商。但在一年一度的祭祀大典上,秦君安因为是偏旁所生,还是遭族人的鄙视,他在家族中的身份地位仍无法提高,于是他赌气召集甬上能工巧匠,耗银20余万两,建造了这个祠堂,名“秦氏支祠”。 秦氏支祠戏台是整幢建筑最华丽的部分。戏台屋顶由十六个斗拱承托,穹行藻井由千百块经过雕刻板榫搭接构成,其制作工艺之精,被行家推为浙东第一。它还具有大音响的作用呢,演员在戏台唱戏不用麦克风,也能让大家清晰的听到,并且音色很好!

  它于1981年被宁波市人民*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划归文物部门管理使用,由国家*拨款110万元人民币进行维修,历时三年,已按原貌修复,并于1994年5月向社会开放。XX年作为天一阁的扩展部分升为全国重点保护单位。

  书画馆

  书画馆在秦祠西侧,粉墙黛瓦、黑柱褐梁,有宅六栋,曰:“云在楼,博雅堂,昼锦堂,画帘堂,状元厅,南轩。”与金碧辉煌的秦祠相映照。书画馆不定期展出天一阁收藏的历代书画精品和当代书画家的佳作,并为宁波文化艺术的研讨与交流提供活动场所。 南园

  位于天一阁藏书楼之南,占地3400*方米,是天一阁扩建一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1996年动土,用了两年的时间,园主要以水为主,水岸聚而不分,池岸迭石玲珑。池畔为临水的主体建筑“水北阁”;池南面建“抱经厅”。整个园林简洁、清晰,给人以闲适、雅逸和*静之感。

  水北阁

  原先是清咸丰同治年间著名藏书家徐时栋的藏书楼,原址在海曙区西门外花池18号。徐时栋,字定宇,好谵斋,别号西湖外史,又号柳泉。他的读书处原在月湖旁,一开始的名字叫恋湖楼,又称烟屿楼,积书六万卷,毁于咸丰十一年(1862年)。同治三年在城西草堂故址重建新宅,继续收集藏书。因藏书楼在河之北,故命名新书楼为“水北阁”。新*成立后,于1984年10月26日被公布为海曙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由于居民众多,存在火险等隐患。1993年,在宁波旧城改造中,为更好地保护水北阁,宁波市*决定将水北阁迁移至天一阁建设控制范围内进行保护,在对原屋进行丈量、拍摄等技术处理后,全屋落架,于1996年在天一阁南园按原貌恢复。占地面积242.2*方米,建筑面积523.3*方米,耗资30余 万元,并配套建设了水池、假山、绿化植被等。现为*地方志珍藏馆。

  司马第

  即范钦宅第,环境幽雅,位于月湖深处,林木荫翳,规模丰敞,于1996年恢复司马第台门、耳房。

  各位游客,俗话说的好:“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我相信今天天一阁之游肯定不虚此行,谢谢大家来天一阁参观游览!

  俗话说的好:“到宁波不到天一阁,等于没有到过宁波。”欢迎大家来到我国现存历史最早的私家藏书楼——天一阁。非常高兴能成为大家本次的导游。

  天一阁坐落在浙江省宁波市月湖之西。天一阁是*现存年代最早的私家藏书楼,始建于明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由当时的兵部右侍郎范钦主持建造。范钦*生喜欢收集古代典籍,后又得到鄞县李氏万卷楼的残存藏书,存书达到了七万多卷,其中以地方志和登科录最为珍稀。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下诏开始修撰《四库全书》,范钦的八世孙范懋柱进献所藏之书638种,于是乾隆皇帝敕命测绘天一阁的房屋、书橱的款式,兴造了著名的“南北七阁”,用来收藏所撰修的七套《四库全书》,天一阁也从此名闻全国。

  范钦为了保护藏书而订立了严格的族规,世代的子孙严格遵循“代不分书,书不出阁”的遗教,但终因年代过于久远,藏书还是有很多的失散。嘉庆十三年(公元1808年),阁内的藏书实有4094部,共53000多卷*战争时,英国侵略者掠去了《一统志》等数十种古籍。咸丰年间(公元1851~1861年),又有盗贼潜入阁内,偷去了许多的藏书,转卖给法国的传教士和造纸厂。后来又经历了许多的变故,到1940年,阁内的藏书仅存1591部,共13038卷。新*成立后,*为了保护天一阁,专门设置了管理机构,探访得到了流失在外的3000多卷原藏书,又增入当地收藏家捐赠的古籍,现藏珍版善本达到了8万多卷。

  天一阁之名,取义于汉郑燮《易经注》中“天一生水”之说,因为火是藏书楼最大的祸患,而“天一生水”,可以以水克火,所以取名“天一阁”。书阁是硬山顶重楼式,面阔、进深各有六间,前后有长廊相互沟通。楼前有“天一池”,引水入池,蓄水以防火。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范钦的重孙范文光又绕池叠砌假山、修亭建桥、种花植草,使整个的楼阁及其周围初具江南私家园林的风貌。

  天一阁面积约2。6万*方米,分藏书文化区、园林休闲区、陈列展览区。以宝书楼为中心的藏书文化区有东明草堂、范氏故居、尊经阁、明州碑林、千晋斋和新建藏书库。以东园为中心的园林休闲区有明池、假山、长廊、碑林、百鹅亭、凝晖堂等景点。以*代民居建筑秦氏支祠为中心的陈列展览区,包括芙蓉洲、闻氏宗祠和新建的书画馆。书画馆在秦祠西侧,粉墙黛瓦、黑柱褐梁,有宅六栋,曰:“云在楼,博雅堂,昼锦堂,画帘堂,状元厅,南轩。”与金碧辉煌的秦祠相映照。

  谢谢大家来参观天一阁,请大家不要乱扔垃圾,破坏文物,乱涂乱画,做一个文明游客!祝大家玩得开兴,让这一天成为你们人生中美好的记忆!

游客朋友们:

  大家好!

  俗话说的好:“到宁波不到天一阁,等于没有到过宁波。”欢迎大家来到我国现存历史最早的私家藏书楼――天一阁。非常高兴能成为大家本次的导游(导游自我介绍)。 宁波藏书文化是浙东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底蕴深厚的浙东人文培育和促进了宁波藏书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我们的天一阁博物馆是以藏书文化为特色,融社会历史、艺术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它位于宁波城西月湖之滨,占地2.6万*方米。建于明嘉靖四十年至四十五年(公元1561—1566年)之间,是明代兵部省侍郎范钦的藏书之处。

  天一阁是一个饱经风雨的老人,440多年来经受了人间的沧桑,成为亚洲现存历史最悠久、最古老的私人藏书楼,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三个家族图书馆之一。古朴的建筑,幽雅的园林,恬静的环境,真是令人神往。然而过去的天一阁只是一个普通的私家藏书楼,历经几代的沧桑,如今的天一阁却是宁波一颗闪亮的“明珠”,它集藏书、文物、旅游于一体。 天一阁就象一个小型的图书馆,所有的书籍都是主人自己喜欢并精心收藏,每个书柜就是一段历史。书籍的排列显得很有条理,按书籍的目录,你可以查找你所需要的图书,颇有现代目录检索的味道。历代的文人墨客到了宁波,没有不到天一阁一饱眼福的。但是几百年来,能真正登上天一阁的也只有寥寥十余人。现在的天一阁向社会开放,让更多的专家学者一饱眼福,也使楼阁中的珍贵藏书“古为今用”。1982年2月23日,天一阁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成为宁波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宁波人最引以自豪的一个文明星座。

  西大门

  现在我们到的是天一阁的西大门了。宽大的奔马墙面石雕是天一阁欢迎各位朋友最好礼物,整个天一阁的风格从进门开始就定下了它的古朴基调。大家先看大门两侧,它是一对清代石狮。这木结构大门也是清代的构筑,门厅外侧有一匾额,上面写者“南国书城”这四个大字,这是由著名国画大师潘天寿先生于1962年所书。大门两侧还有一幅对联,不知各位能不能把这副对联读一下?...... 还是让我告诉大家吧!这是继甲骨文之后的另一种文字――钟鼎文,读作“天一遗行源长垂远,南雷深意藏久尤难”,是著名书法家顾廷龙先生所写。上联说的是天一阁藏书楼悠久的历史,下联讲的是第一个外姓族人、清初思想家黄宗羲登上藏书楼以后的感慨心情。他当时感慨道:“读书难藏书尤难,藏之久而不散,则难之难矣。” 堆塑

  各位团友,现在请跟随我进入天一阁。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一个人物塑像,他就是这家藏书楼的主人――范钦。范钦,字尧卿,又字安卿,号东明,宁波鄞州人。他出生于一个没有什么财富和政治背景的家庭,完全是靠自己的刻苦努力,勤奋学*。在明嘉靖十一年(1532)中进士,之后就在各地为官,三九年(1561)升任兵部右侍郎,相当于现在的*副部长,在同年十月,辞官回乡。他为官二十八年中,足迹他边了当时的大半个*。范钦从小就非常喜欢读书,做官后,到处留意购书,一地留心收集,广泛购抄,罗致海内奇书,尤其注意收集当时各地出版的地方志和明代科举文献,因此,在他的藏书中明代地方志、政书、实录、诗文集也就特别多。范钦不仅竭尽全力收藏书籍,而且勤于研读校勘,手自题笺,精细详审。他刻书、论书则是有清鉴而无妄作,最终聚藏高质量的书籍达七万卷。 在范钦后面有一幅堆塑――溪山逸马图。这幅堆塑作品是已故民间老艺人胡善成堆塑的力作。馆内还有其它很多的作品。

  大家看八匹骏马在溪边扬鬃踢蹄,甩尾扭头,嬉戏嘶鸣,其形其姿,栩栩如生。画面造型粗看时比例失调,其实是充分运用了*传统绘画技巧,突出了画面重点。 我们从右边的洞门“春随人意”中进去,大家会发现在照壁上有似麒麟的怪兽,有一个龙角,一张牛嘴,它叫“獬豸”。它可是古代传说中的异兽,据说它能辨是非曲直,见人争斗就用角去顶坏人,是正义的象征。

  东明草堂

  在天一阁建成之前这里就是范钦的藏书处了。因为创始人范钦的号是东明,故题其书室为“东明草堂”,又称“一吾庐”,现东明草堂于1980年重建,作为会客厅,也是重要领导休息的地方。

  范氏故居


天一阁游记优秀作文(10)份(扩展5)

——国庆游记初一作文(10)份

  国庆节里,我玩的十分快乐。可就是有一件天知、地知、我知的事情,使我尝尽了苦头。

  那是10月3日的下午,虽然天上下着毛毛细雨,但是却挡不住我们玩耍的兴奋。于是,我们立即驾驶着自家的车,朝我们今天的目的地——美丽繁华的洋人街出发了。经过几番周折,我们来到了洋人街。

  洋人街十分宽广,到处是洋房,偶尔也会有几处中国古建筑。在里面,多以西餐为主,什么咖啡呀、披萨呀、牛排呀样样都有。娱乐的也不少,如碰碰船,和卡通人物造像等,内容极为丰富。

  忽然,我发现不远处有一个烧烤店,十分高兴,便跑了过去。定睛一看,原来是一个自主烧烤铺,让游客自己来烤。于是,我选了两串脆皮肠,找了一个没人的地方兴致勃勃地烤了起来。首先,我把两串脆皮肠翻来覆去烤了半天,把它差点儿都给烤糊了。我见它烤糊了,立刻手忙脚乱地给它刷油,又刷作料。冷不防,在倒盐时,那盖子竟神不知鬼不觉地落了下来,盐巴大军立刻像洪水一样袭击了我的脆皮肠。我站在那儿,吓得目瞪口呆,好半天才回过神来,又慌忙给它使劲刷油,想洗掉盐巴。这时,妈妈走过来了,问道:你怎么啦?啊!没没事。我结结巴巴地回答道。妈妈走了,我的超咸脆皮肠也烤好了。我闭上眼睛,吃了一个,哇!咸死我啦!我咸得眼泪都出来了,张大嘴巴不断地往外出气。这时,妈妈又问:儿子,好吃吗?我勉强做出笑容,装做吃得津津有味的样子说:好吃,好吃!随后又装着笑容连吃三个给她看。这下子,后果可想而知,哎!

  这次体验让我尝尽了苦头。现在我把它讲给你们听,你们可千万不要泄露给我妈妈哟!

  国庆节期间,爸爸妈妈带我到动物园去玩,我别提有多高兴啦!

  来到动物园,我迫不及待地向小动物们飞奔过去。动物园真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里面的动物种类繁多,令人目不暇接。老虎、狮子、犀牛、袋鼠、大象……那些*时只能在电视里看到的动物,此刻活生生地出现在我面前。你看这只东北虎,别看它在电视里是那么的耀武扬威,张牙舞爪,此刻却躺在笼子里呼呼睡大觉,任凭游客怎么逗弄,它也丝毫不予理会。也许这只百兽之王*惯了养尊处优的日子,对我们这些凡夫俗子不屑一顾吧!往前走,我们来到了大象馆。与东北虎不同,这只大象的热情程度可真让我有点受宠若惊。它用那只大鼻子吸足了水,缓缓走到我们面前,抬起它的大鼻子,将那一鼻子的水全喷到了我们身上!游客们尖叫着,闪躲着,可是已经迟了!离它最*的几个人(包括我和爸爸妈妈)全部变成了“落汤鸡”!亲爱的大象先生,我还没准备好呢,下次喷水时能不能先打声招呼呢?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大象馆,我们来到了天鹅湖。我们租了一条船,想与天鹅们来个最亲密的接触。荡舟湖面,天鹅们*在咫尺,它们浮在水面上,抬着头,尽显高贵与优雅。**绿树倒映在水面上,水面上白天鹅和黑天鹅成群结队,互相追逐嬉戏,船下面,一群群锦鲤绕着船儿游来游去。此情此景,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下了船,我们由来到了熊猫馆,只见这一对“国宝”正捧着一大把竹子津津有味地嚼着,那样子,真是憨态可掬……

  出了熊猫馆,我们还看了小熊猫,鳄鱼,猴子等动物,直到天色不早,才踏上了返家的路途。我爱长沙动物园,下次我还要过来玩。

  国庆长假总算来了,因为爸妈答应带我和妹妹去动物园游玩。

  一大早,我们就坐车到了长沙动物园。为了让我们有充足的体力,爸爸妈嘛带我和妹妹去吃了一顿丰盛的早餐。接着,我们就开始参观动物园了。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动物园的广场,广场上有色彩缤纷的鲜花,一尊很高的雕塑和一个漂亮的喷泉,喷出来的水柱细细的,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亮晶晶的。

  在动物园的宣传栏上有游览路线图,我们按照地图首先来到了动物表演馆。真幸运,那里面的表演刚好要开始了。第一个节目是老虎跳火圈。一只很大的老虎威风凛凛的站在舞台中央,旁边是两个相距三米远的火圈。在驯兽师的指挥下,只见老虎纵身一跃成功跳过了两个火圈,好厉害啊!接下来的节目也都很精彩,这真是一只“身手不凡”的老虎

  看完表演后,我们又去了熊猫馆,里面有很多人,非常拥挤。我挤到里面后,看见了两只大熊猫,它们分别叫希望和伟伟。希望正在津津有味的吃竹子,而伟伟就在我的旁边,可爱的大熊猫就在眼前,我真是太兴奋了!而且伟伟好像很喜欢我一样,居然捡起一根竹子递给我,它肯定以为我也很喜欢吃竹子!我接过竹子,心里美滋滋的,然后又把竹子还给伟伟!过了很久,我们要去另外的景点了,我只能很舍不得的对伟伟说:“我要走了,再见!”

  走出熊猫馆时已接*中午,整个上午的游玩也已经让丰盛的早餐消化的无影踪了!这时妈妈拿出了玉米热狗肠和矿泉水,我两眼一亮,立刻美美的吃起来。吃完后,我们又去了狮虎山、猴山、孔雀园等地方。在这些可爱有趣的动物的陪伴下。

  时间流逝,很快就到了闭园时间,只能带着不舍离开了。希望下次我们还有机会来到长沙动物园!

  “放假了,旅游去喽!”我一进家门就大喊着。旅游是我一直梦寐以求的事,爸爸和妈妈都放了五天假,爸爸和妈妈同时宣布:“这五天我们要去济南的花博、台儿庄、海底世界,明天一早就坐高铁出发!”“哇,太好啦!”我和弟弟手牵着手一蹦三尺高。

  早上我们坐着高铁来到了济南,坐上大巴不一会儿就到了花博现场,我一看,这那是花博呀,这不是秧歌古村吗?我对秧歌古村是万分的熟悉,因为往前走拐个弯就是我老家了。花博里我最喜欢的是一只一直浮在水面上的大黄鸭,它不是真正的活鸭子,而是用布和钢绳做成的水上浮灯,唉!现在是白天看不见灯光,好可惜呀!我垂头丧气逛完花博,回来时我和弟弟玩了蹦床,我很开心了。我躺在帐篷里睡了一小会儿,突然听见妈妈呼唤我“起来吧,去看大黄鸭了!”我睁眼一看,天呐,七点多了,我们来到大黄鸭身边,哇,太美了!彩虹的颜色一个接着一个变。

  在花博住了两天,我们该去第二站了,那就是——台儿庄。我刚一下大巴车,我的天呐!台儿庄的人都穿着吊带、裤衩,而我们一车的人都穿着厚厚的保暖衣。我立刻换掉了厚厚的衣服,一眼望去是摩天轮和过山车,过山车到顶部突然停了,过了四分钟才走,下的时候可刺激了,尤其是头朝下的时候。我们去看街舞表演,一个跳街舞的哥哥把裤子跳掉了,全场的人哈哈大笑。

  最后一站——海底世界,海底世界里有魔鬼鱼、小丑鱼、大中华鲟鱼、尖嘴鲨、海龟、水母,还有美人鱼,最喜欢小白鲸,妈妈给我买了一张和小白鲸接触的票,饲养员给我讲述了许多关于白鲸的故事,我和小白鲸玩耍了两个小时后,我该回去了,我和小白鲸依依不舍地拥抱,最后一次拥抱了,我和它道别,它突然探出头来,亲了一下我的嘴,我感动地哭了。

  这次国庆长假,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到了长江三峡旅游。我们首先来到了山城――重庆。游完重庆后,晚上,我们下了“长江观光1号”轮船,踏上长江三峡的征程。

  伴着小雨,我们度过了糟糕的一天。第二天早上,我们进入了梦寐以求的三峡风景区。首先,我们来到了瞿塘峡。瞿塘峡山势雄伟,**之山,上悬下陡,如斧削而成,有的山峰高1,500公尺。其中夔门山势尤为雄奇,堪称天下雄关。山势之外, 瞿塘水势也十分雄伟,它“锁全川之水,扼巴蜀咽喉”,江水至此,水急涛吼,蔚为大观。因此,清代诗人何明礼写道:“夔门通一线,怪石插流横。峰与天关接,舟从地窟行。”

  接着,我们进入了巫峡。巫峡幽深奇秀,山色如黛;古树青藤,繁生于岩间;飞瀑泫泉,悬泻于峭壁。峡中江回路转,九曲回肠。巫山以云雨为妙,唐代诗人元稹写道:“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巫峡之中最享盛名者,要算巫山十二峰,其中又以神女峰最富魅力。

  最后,便是西陵峡了。它以滩多水急出名,其中的泄滩、青滩、崆岭滩为三峡著名的三大险滩。过去船行其间,险象环生,舟毁人亡,时有所闻。随着大坝的出现,水位上升,险滩礁石沉入江底,不复为害。

  长江三峡,各具特色,各显奇妙:瞿塘峡雄,巫峡秀,西陵峡险,共同构成了一幅壮观瑰丽的画卷。

  国庆节到了,我们一家三口经过反复考虑,决定就进出游玩,去了全椒的吴敬梓纪念馆。

  其实前往全椒并不远,妈妈驾车50分钟左右便到了,这里真是人山人海,水泄不通,我们进了故居的大门,里面倒是够宽敞。导游先领着我们了解了吴敬梓的历史生世:吴敬梓生于大户人家,出生名贵。14岁开始读书,可他的经历也很坎坷,13岁丧母,23岁丧父,此后挥金如土,乐观豪爽,很快便把钱败光了。在30岁的朋友聚会上,朋友开导了他,并让他居身南京。他听从了朋友话,在南京写下了《儒林外史》这片讽刺性小说,54岁去世。我们一路观赏,吴敬梓的家可真大呀!当观赏到吴敬梓曾祖父的房间时,导游又开始富有激情的解说:“吴敬梓的曾祖父叫吴国对,他是兄弟中考的最晚却功名最高的,晚考出高名的就是他了,吴国对中考了全国第三名,当上了四品官。”我们都很惊叹,走着走这边走到了后花园:“哇!全国第三的后花园!”我赞叹道。这话元可真大呀,大约200*方米,还有一条小河,河里有几条游鱼。参观完了花园,整个故居我们便基本上观赏完了,于是我们又开始前往纪念馆。

  纪念馆距离故居不远,我们快步走到纪念馆里,纪念馆里人不多,冷冷清清的。顺着房子,我们参观起了纪念馆,纪念馆内主要放置一些《儒林外史》的珍集,以及吴敬梓的资料简介。纪念馆不是很大,很快,我们便观赏完了纪念馆。

  今天不仅是我获得了快乐,还是我丰富了知识。

  “薄海内外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后天下无山,观止矣!”此言出于徐霞客的《漫游黄山仙境》。黄山是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被列为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黄山素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著称于世。就在今年的国庆佳节,我目睹了黄山绮丽壮观的景色。

  清晨,伴随着鸟鸣与滴露,我们开始向黄山进发。经过15个小时的车程后,终于来到了举世间闻名的黄山。我的心无法安宁,它在那里跳跃着,颤抖着,为这无法预知,却确实来临的一切所兴奋不已,难以自持。但因天色已晚,只好先行歇息明天再出发。

  次日,我们由向导带领从云谷寺出发,乘索道去北海。途中从窗外望去,景色就犹如一幅水墨画,轻逸秀丽。随着缆车的上升,景色尽收眼底,犹如诗中所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不久后,就到达了始信峰,这里以奇松而著称,连理松一根两干,一左一右,矫健多姿,仿佛一对亲兄弟,而黑龙松则是根系发达,形态也十分奇特。随着队伍继续前行,来到了黄山的第二高峰,这里遍布了各种形态奇特的奇石。这些石头各有名称,例如“猴子观桃”“喜鹊登梅”各具独自的寓意。变换角度去观察更是栩栩如生,真是巧夺天工,让人不禁地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此时也是午时,在用过饭并稍作休息后。沿着百步云梯来到了黄山的三大主峰之一,玉屏峰。玉屏峰上的玉屏楼,古称“文殊院”,古时也有着:“不到文殊院,不见黄山面”的美称。玉屏峰左连天都峰,右接莲花峰,雄浑绵延,峰峦簇拥,气势恢宏。

  随着时间的流逝,已是黄昏。我们只好抱着对黄山剩下的好奇与失望离开了。这次国庆出游也在湛红的夕阳落山时,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国庆节的第二天,我和妈妈等一行十六日乘了三个半小时车来到秋浦县的百丈崖,因为进山公路依山而建,道路狭窄,大巴车进不去,我们是坐着景交车到景区大门口的,一下车就看到一个用石块堆成的大石门上写着三个醒目的大字“百丈崖”,放眼望去,满山遍野全是绿树成阴,鸟语花香,空气非常清新,我深吸了一口气,那可真叫爽啊!

  整个山道分为“普通道”和“探险道”。大伙都喊着要走探险道,今天就是来玩刺激的。第一个探险项目是用手抓两根铁链走钢丝,我尝试了一下,两脚一放上去,钢丝和铁链就随着我的脚步和手的移动而变地颤动起来,我鼓起勇力,最终在我小心翼翼一步挨着一步下顺利通过啦。有了第一次的成功,我想下一关应该不是难事。随后就是攀岩、乘竹筏、滑索,最后我们来到了“梅花桩”,它是由铁链和木桩连接而成的,木桩有半截在水里,据下山的游客说这是最惊险的,也是最难过的,我的一股犟劲又来了,不由分说的两只脚走到了第一棵木桩上,木桩开始摇摇晃晃,脚也不听使唤,怎么也迈不到第二个木桩,就这样在上面“挣扎”几分钟,还是一动不敢动,这时在岸边的妈妈开始着急了,走过来轻声说:“别害怕,只要手抓牢,迈过一只脚就可以了。”因为从小我的*衡和运动系统就不好,这下可难到我了,丢死人了。妈妈看到我这样,让我退回到岸上,自已走在前面,让我跟在后面,一步一步指导我,在妈妈的指导和鼓励下,总算是有惊无险的通过了。

  百丈崖还有许多景点,又刺激又好玩,不仅可以放松心情还可以锻炼胆量,真可谓是一举两得。

  期待已久的国庆免费北京之旅开始了。吃喝玩乐旅游是美食不可或缺的,北京的美食也是必须的。

  前门大街真的很忙!商店里琳琅满目,各种小吃都很好吃。在当地人的带领下,我们煞费苦心地找到了“鲜鱼嘴”小吃街,品尝了东来顺的羊肉串。一堆10块钱真的很值!肉很新鲜,很好吃。炒肝也好吃。我以为是炸的,结果是用耦合汁煮的。桌子上放着一个小碗。碗里有大肠和肝。再加上耦合汁的顺滑,有一种特别的味道!还有炸灌肠、炸糕、驴打滚、臭豆腐等。都很好吃,让我回味无穷!当真是一顿美餐!我们在北京度过了一个丰富的中秋节!

  北京玩的三样东西:长城、故宫、烤鸭。最有名的烤鸭是北京全聚德烤鸭!在王府井全聚德烤鸭店,我们等了将*两个小时,上菜后又等了一个小时,才看到师傅推着车过来,才看到师傅熟练地用皮带把烤鸭放好,切了两碟烤鸭。一上桌就闻到了香味,真的是令人垂涎欲滴。我迫不及待地把煎饼摊在手心,把葱、蒜、酱、烤鸭包在一起,一口咬下去。很好吃!烤鸭皮棕脆,肉鲜嫩,带着蒜和酱的味道,真是天下美味!

  10月3日中午,我们去后滩的酒吧街吃晚饭。今天是我爸妈结婚12周年,我们选了一个很有氛围的户外凉亭吃饭。在这里吃饭很有意境。一边吃,一边吹着微风,可以欣赏到三海一水相连的什刹海美景。难怪这个地方被誉为“老北京最美的地方”。不值得叫!古人云:“好喝。今天,我才能体会到这美景是多么的美味!”!后海的这顿饭,让人吃得舒服,记忆深刻。

  北京旅游即将结束,但美味的感觉仍萦绕在唇边。再见北京,我会再来体验你的美食!

  国庆第3天,我去了森泊乐园。那里有海洋生物;那里有“幻想岛”;那里有小巧玲珑的鸟儿。

  先映入眼帘的是那面鲜红而又大方的中国***,红得艳丽。难怪呢,是战士们用自己的鲜血换来的鲜红。再往里走是芙萝拉花园,是一个外景公园——多处都是用硬绳一个一个交叉、绑结形成的攀爬“绳”,再在旁边装一个细木头把剩下的没绑完的硬绳绕上,一个攀爬绳就做好了。里面最刺激的是一个银灰色的滑梯:一开始下去是封闭的,下去两米以后,就是一个普通“露天”滑梯。我滑的快接*普通滑梯时,我的心就像从它该在的位置滑下去了一样,有点微微的失重。

  不过,这在我看来还没有什么,喂鸟才是我心中最令人刺激的。

  我拿好一小袋鸟食进入了鸟棚。哇,各种混色的小鸟。有的站在小树枝上跟小伙伴打闹;有的在地上活蹦乱跳;还有的跟着其他喂食的小朋友走来走去的。我先把食物倒在手上,等待着小鸟来吃我手上的粮食。

  不过两秒,一只绿黄相间的小鸟在我手上停了下来,我很紧张,退了一步,生怕它扑在我身上,可是它没有,它只是安静的在我手上啄着粮食。又不知从哪冒出来了一只红绿搭配的小鸟也停在了我的手上,这时我的手有感觉了,很痒,也有蚊子咬的痛那样,我抖了一下,看着他们啄食。不出我所料,第三只鸟来了,他们互相挤着,不相让,我想让第一只鸟站在我手腕这边吃,就去用手去微微的移动它的脚,可刚碰到他,他就吓了一跳,全身都抖动,飞走了。第三只鸟倒是快乐了,吃着第一只鸟剩下的。不一会鸟食就没了,我也放下那心中的大石头想:呼,喂鸟原来又有趣,又紧张,下次来我就再喂一次!

  一下午的游森泊就结束了,给了我许多不一样的感觉。


天一阁游记优秀作文(10)份(扩展6)

——《风雨天一阁》读后感范文五份

  在这篇万字散文中,作者叙述和表现的,是一个对中国文化抱有坚定执着信念的终极追寻式的人物以及故事,我视之为文化精神品格的榜样,并以此为骄傲。

  当我们被世俗文化骚扰甚至迷惑的今天,能读到他这篇散文,让我更感到了一种惊喜与难能可贵。他在许多作品里几乎倾注了他全部的时间和精力去追随历史人物的精神品格,试图在他们的故事和传奇中发现对今天和未来有所启迪的东西,为人类留下真实和道义的作品。文章从《易经》、造纸和印刷术的发明一直追索到建国后的80年代,期间提到了创建和保护天一阁的范钦、范大冲父子,想看天一阁藏书而不得的钱绣芸姑娘,被破例允许参观天一阁的黄宗羲,提倡编写《四库全书》的皇帝乾隆,保护流散藏书、创建商务印书馆的张元济等众多历史人物。全文生动有趣,阅读完毕,读者不仅获取了大量的历史知识,而且不需要理论说教,就会自发地从这些故事和人物的言语行为中领会对传统文化的感悟。在这一点上,余秋雨成功地做到了找传统文化之根,让历史告诉未来的写作心愿。文章里充满了对民族精神根源的召唤和对国人善于遗忘的不满:“这个民族的精神天地长期处于散乱状态和自发状态,它常常不知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自己究竟是谁,要干什么。”想要改进现有的中国文化就需要从改变中国人的人格开始,而目的是为了塑造健康完满的人生。

  在《风雨天一阁》里,作者看重的是一种“健全人格”的精神,由此,作者才写道:“范钦的选择,碰撞到了我*年来特别关心的一个命题:基于健全人格的文化良知,或者倒过来说,基于文化良知的健全人格。没有这种东西,他就不可能如此矢志不移,轻常人之所重,重常人之所轻。一个成功的藏书家在人格上至少是一个强健的人。”

  文中的这段文字,“只要是智者,就会为这个民族产生一种对书的企盼。他们懂得,只有书籍,才能让这么悠远的历史连成缆索,才能让这么庞大的人种产生凝聚,才能让这么广阔的土地长存文明的火种。”对我有极大的震动。作者这样一个饱读诗书之人,我辈要不感到渺小与浅薄那才是一种耻辱。古语有云“穷则变,变则通”,只有当一个人可以产生思考的时候,这个人的思想才能得到**,得到发展。

  面对选择,我们谁也很难立刻就能做出无悔的抉择;而历史中的抉择就更是难了!而范钦父子就不能不让我们钦佩了。范钦不仅是一个真正的文化智者,而且还是一个人格健全之人,是他将我们断残零落的精神史攒聚起来,为我们建构了一个精神的家园,虽然,不是很大,但已经足够了!在历史中,他能轻常人之所重,而重常人之所轻,在别人迷恋仕途之时,而他却在那个年龄将搜罗藏书融进了生命。这不正是一种向上的文化品格么!他的长子范大冲面对万两黄金与藏书楼的抉择时,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继承父业,并决定拨出自己的部分良田,以田租充当藏书楼的保养费用。这种担当需要勇气,更需要一定的健全人格与人生的终极价值观作为支撑,否则,谁又不爱黄金而选择仍需长久开销的藏书楼呢!

  秋雨先生正是通过这一艰难的历程,为我们生活在今天的人们展示了一个文化贵族家庭的持久魅力与人格底蕴,并为今天的大学生提出了一个构建健康的、有益他人和世界的人生价值观的最佳参照,为我们成为一个怎样的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此番风雨正当时,我辈岂能后古人!

  在《风雨天一阁》里,作者看重的是一种”健全人格“的精神,由此,作者才写道:”范钦的选择,碰撞到了我*年来特别关心的一个命题:基于健全人格的文化良知,或者倒过来说,基于文化良知的健全人格。没有这种东西,他就不可能如此矢志不移,轻常人之所重,重常人之所轻。一个成功的藏书家在人格上至少是一个强健的人。“

  文中的这段文字,”只要是智者,就会为这个民族产生一种对书的企盼。他们懂得,只有书籍,才能让这么悠远的历史连成缆索,才能让这么庞大的人种产生凝聚,才能让这么广阔的土地长存文明的火种。“对我有极大的震动。作者这样一个饱读诗书之人,我辈要不感到渺小与浅薄那才是一种耻辱。古语有云”穷则变,变则通“,只有当一个人可以产生思考的时候,这个人的思想才能得到**,得到发展。

  面对选择,我们谁也很难立刻就能做出无悔的抉择;而历史中的抉择就更是难了!而范钦父子就不能不让我们钦佩了。范钦不仅是一个真正的文化智者,而且还是一个人格健全之人,是他将我们断残零落的精神史攒聚起来,为我们建构了一个精神的家园,虽然,不是很大,但已经足够了!在历史中,他能轻常人之所重,而重常人之所轻,在别人迷恋仕途之时,而他却在那个年龄将搜罗藏书融进了生命。这不正是一种向上的文化品格么!他的长子范大冲面对万两黄金与藏书楼的抉择时,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继承父业,并决定拨出自己的部分良田,以田租充当藏书楼的保养费用。这种担当需要勇气,更需要一定的健全人格与人生的终极价值观作为支撑,否则,谁又不爱黄金而选择仍需长久开销的藏书楼呢!

  秋雨先生正是通过这一艰难的历程,为我们生活在今天的人们展示了一个文化贵族家庭的持久魅力与人格底蕴,并为今天的大学生提出了一个构建健康的、有益他人和世界的人生价值观的最佳参照,为我们成为一个怎样的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此番风雨正当时,我辈岂能后古人!

  文章向我们讲述了天一阁风风雨雨的历史。天一阁是宁波乃至全国最负盛名的私人藏书楼。它的藏书,经过几次有意无意的征用征用,盗窃,已所剩无几。但这座藏书楼和它的精神,却永远地保存下来,为子子孙孙所瞻仰,传诵。

  乾隆年间,一次大规模的皇家编书,征用了天一阁不少藏书,而后来,那些珍贵的藏书大多没有归还。有人说,这是天一阁的一次浩劫。但从某种意义说,连堂堂皇家编书都要动用一个私人藏书楼,这对天一阁来说,不也是一种肯定吗?从那次征用之后,天一阁名声大振。

  我有幸去过天一阁,隐藏在宁波市中心的一角,步行走过去,没有高大的牌楼,只是一处高宅大院般的院落。高墙,院子里*添了几分安静,即使行走在院子中的游客,话语也不多,谁也不愿意打破藏书楼的幽静。拾级而上,登上院落的假山,在弥漫着书香的院落徘徊。曾经有那么多为保护书而设定的大楼,此刻清晰地展现在我眼前。

  在藏书陈列室,我俯下身,细细地看着透明展柜里的古籍,泛黄的书页,退色的红印章,悄悄地诉说着天一阁的历史。我仿佛嗅到一阵墨香,古老而新鲜的墨香。一代一代爱书人,把天一阁的藏书推向一个高度。我一次次地惊叹于这些藏书,它是一个家族的生命,多少人为了保护书籍,立下了*乎苛刻的制度,又有多少与藏书楼主人并不相识的爱书者花费巨金抢购,被偷儿偷走准备卖给外国人。他们所做的一切,默默守护古老的天一阁。

  如今的天一阁,藏书已不再向游客开放,今天我隔着玻璃看到的书,只是浩瀚书海中冰山一角,只是藏书楼极少数的一部分。即使这样,我们也能从几个影子里,看到曾经多么辉煌的天一阁。

  战火中,天一阁大量的书被小偷和强盗掠走。他们只知道,今天的酒钱有了着落,却不知道,自己正在一点点地啃食着历史上极为罕见的私人藏书楼。

  天一阁,一个多么熟悉的名字。曾经,它是中国多少文人志士的向往。天一阁,一个多么坎坷沧桑的藏书楼,在它背后,是中华五千年文化的小小缩影。

  也许是源自内心那份坚守和执着,也许是对传统文化的仰慕,读完余秋雨《风雨天一阁》的那一刻,我分明感到那源于历史深处的思索,如袅袅茶韵,飘然溢于纸外。

  天一阁是一座古代藏书楼,它的主人是范钦。范钦对书的痴迷,不言而喻,这使得他到处搜集书籍,成就了天一阁。

  天一阁当然不会那么太*,不过“书不可分”已成了范家的不二法则。真正对天一阁造成巨大威胁的居然是小偷,先被小偷拆墙偷书,后又被一个叫薛继渭的偷儿偷走了一半的珍贵书籍。幸遇商务印书馆馆长拨巨资抢救,藏于东方图书馆“涵芬楼”内,但此楼最终又毁于日军战火。

  没有焚毁的,是天一阁本身,它这位满脸哲思的老人注视着一切后人,仿佛在说:“我是中华文化的象征,我是不会被轻易破坏的。”

  要想让一本书保存几百年,是极其困难的,必须防止火烧、水吞、虫蛀、霉烂和窃贼等一系列书的克星。可见,天一阁保存至今有多困难。可是它坚持下来了,一次次磨难,一次次挫折;同样,也是一次次洗礼,一次次升华。

  确实,懂得坚守,内心执着的人,他们往往更容易成功。如余秋雨先生,他冒着生命危险贴地穿越万公里考察一系列最重要的文化遗迹。如杂技演员,在经历了多少次的失败之后,才换来舞台上的鲜花和掌声。赵丽宏笔下的《顶碗少年》,不是失败了两次,最后一次才成功吗?又如运动员们,他们在训练的时候,在比赛的时候,在遇到各种对手的时候,有成功,也有失败,但他们没有放弃,内心执着,朝更高、更快、更强的目标前进着。你说,他们的成功难道不需要坚守吗?

  有很多坚持不了的人,他们失败了。弹钢琴时遇到难弹的曲子,便说“不弹了”;练毛笔时,遇到难写的字时,便说“不写了”;爬山时,头上顶着炎炎的烈日,脚下是陡峭的山崖,看见离山顶还有很远的距离,便说“不爬了”。这些不能坚持到底的人不知道啊,只有爬上山顶,才能见到最美丽的风景。

  天一阁执着坚守、传承千年,但因历经风雨,也确实承载了太多。我们这个发明了象形文字,发明了纸,又发明印刷术的民族,为何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会如此艰难。“血战前行的历史”中,战火一次次焚烧着脆薄的纸页;历史滚滚的车轮把我们带向新的征程,也碾压了一切。

  传统节日很少有人记起:端午节不赛龙舟了,重阳节不登高了。在西方节日被人们热火朝天地庆祝之时,谁还会想起这些内涵丰富、意义非凡的传统节日与*俗呢?

  传统的歌舞面临失传:凤阳花鼓,云南花灯,东北秧歌等早已被人们认为是俗不可耐,民间音乐以及国粹京剧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冷落。不仅如此,曾经在民间大放异彩的民间艺术也面临着失传的危险;传统的绘画书法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传统思想道德正在被人遗弃。这许许多多的社会现象,不禁令人堪忧。

  所幸,这些已引起了重视;历史,终将被改写。

  天一阁将永久屹立于风雨中。

  对于写读后感,我想,我是不擅长的,尤其是像余秋雨这样的大手笔,要写读后感,只能说是记下我的读书印迹吧。

  在老师的博文中,读到文章的信息,便网上搜索了来读。读着,似曾相识嘛。许是以前读过,但思考得少,储藏记忆也少了。读完,就有了点记读书逸事的想法。“写”得不好,但很充实感。在没有任何感悟时,读书感悟——就是最大安慰。

  

  全文共分五节,每一节主诣都非常清晰,令我这个不大会读书的人,也大致一下能读懂。

  第一节,作者访谒天一阁的天气与心境,一则有破题之用,二则对天一阁有深刻寓意。

  第二节,藏书家的所应具备的多元条件。

  第三节,天一阁的藏书家范钦的生*以及他成功藏书的智慧孕育天一阁的诞生。

  第四节,范钦为保护天一阁而立下权力与义务彻底悬殊的独特遗嘱。

  第五节,现代,天一阁被偷,被护,被烧的坎坷遭遇。

  第六节,作者的文化反思,追问何时,艺术家给数百年来的家族灵魂史袒示给现代世界。

  

  读《风雨天一阁》,几个人的名字,在公元20xx年开始的某一天,铭刻在一个卑微的人的心里。

  范钦

  只凭书生意气,是难成大器的。“君子不器”,就是指范钦这样的智者。

  藏书的事业托付给一些非常特殊的人物。

  范钦这种人必得长期为官,有足够的资财可以搜集书籍;

  范钦这种人为官又最好各地迁移,使他们有可能搜集到散落四处的版本;

  范钦这种人必须有极高的文化素养,对各种书籍的价值有迅捷的敏感;

  范钦这种人必须有清晰的管理头脑,从建藏书楼到设计书橱都有精明的考虑,从借阅规则到防火措施都有周密的安排;

  范钦这种人还必须有超越时间的深入谋划,对如何使自己的后代把藏书保存下去有预先的构想。当这些苛刻的条件全都集于一身时,他才有可能成为古代中国的一名藏书家。

  基于健全人格的文化良知,或者倒过来说,基于文化良知的健全人格。没有这种东西,他就不可能如此矢志不移,轻常人之所重,重常人之所轻。

  范钦一个成功的藏家在人格上至少是一个强健的人。

  丰坊,作为一个地道的学者艺术家,他太激动,太天真,太脱世,太不考虑前后左右,太随心所欲。但他实在不懂人情世故,不懂巧取豪夺之辈,更不懂得藏书楼防火的技术,结果他的全部藏书到他晚年已有十分之六被人拿走,又有一大部分毁于火灾,最后只得把剩余的书籍转售给范钦。

  侄子范大澈虽然把事情也搞得很有样子,但背后却隐藏着一个意气性的动力,这未免有点小家子气了。在这种情况下,他的终极性目标是很有限的,只延续几代就合乎逻辑地流散了

  范大冲

  如果今后,多少人争夺遗产,范大冲放弃权利,选择义务,他应该成为中国遗产文化的代言人。

  老人在弥留之际还给后代出了一个难题,他们遗产分成两份,一份是万两白银,一份是一楼藏书,让两房挑选。

  这是一种非常奇怪的遗产分割法。万两白银立即可以享用,而一楼藏书则除了沉重的负担没有任何享用的可能。

  把权利和义务分割得如此彻底要后代选择。

  承接这项历史性苦役的信心。

  大儿子范大冲立即开口,他愿意继承藏书楼,并决定拨出自己的部分良田,以田租充当藏书楼的保养费用。

  裔不经自身体验就来沿袭几百年前某位祖先的生命冲动

  钱绣芸

  终身宁愿嫁给书,中国历史上不知还有否第二奇女。

  宁波知府丘铁卿的内侄女。一个姑娘的生命如何强韧而又脆弱地与自己的文化渴求周旋。钱绣芸没有看到天一阁的任何一本书,郁郁而终。

  黄宗羲,

  能够开启时代先河的人,打开一具具天一阁钥匙的人。

  这里有选择,有裁断,有一个庞大的藏书世家的人格闪耀。黄宗羲先生长衣布鞋,悄然登楼了。无论如何他是靠

  自己的人品、气节、学问而受到全国思想学术界深深钦佩的巨人,范氏各房也早有所闻。尽管当时的信息传播手段非常落后,但由于黄宗羲的行为举止实在是奇崛响亮,一次次在朝野之间造成非凡的轰动效应。

  余秋雨

  只能说“中国书生当如余秋雨”——肩负了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使命的书生。

  以最虔诚的形貌投入这个仪式,剥除斯文,剥除参观式的悠闲,甚至不让穿着鞋子踏入圣殿,背躬曲膝、哆哆嗦嗦地来到跟前。

  登天一阁楼梯时我的脚步非常缓慢,我不断地问自己:你来了吗?你是哪一代的中国书生?很少有其他参观处所能使我像在这里一样心情既沉重又宁静。

  三

  我喜欢的语言

  终于在讲完的那一天支支吾吾地向主人提出了这个要求。

  藏书楼,但它实际上已成为一种极端艰难、又极端悲怆的文化奇迹。

  野蛮的战火几乎不间断地在焚烧着脆薄的纸页,无边的愚昧更是在时时吞食着易碎的智慧。

  书籍在这块土地上始终是一种珍罕而又陌生的怪物,于是,这个民族的精神天地长期处于散乱状态和自发状态,它常常不知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自己究竟是谁,要干什么。

  只要是智者,就会为这个民族产生一种对书的企盼。他们懂得,只有书籍,才能让这么悠远的历史连成缆索,才能让这么庞大的人种产生凝聚,才能让这么广阔的土地长存文明的火种。

  他们给家族制定了一个严格的处罚规则,处罚内容是当时视为最大屈辱的不予参加祭祖大典,因为这种处罚意味着在家族血统关系上亮出了“黄牌”,比杖责鞭笞之类还要严重。处罚规则标明:子孙无故开门入阁者,罚不与祭三次;私领亲友入阁及擅开书橱者,罚不与祭一年;擅将藏书借出外房及他姓者,罚不与祭三年,因而典押事故者,除追惩外,永行摈逐,不得与祭。

  他那小心翼翼翻动书页的声音,比开道的鸣锣和吆喝都要响亮。

  基于健全人格的文化良知,或者倒过来说,基于文化良知的健全人格。没有这种东西,他就不可能如此矢志不移,轻常人之所重,重常人之所轻。

  侄子虽然把事情也搞得很有样子,但背后却隐藏着一个意气性的动力,这未免有点小家子气了。在这种情况下,他的终极性目标是很有限的,

  就是范钦身上所支撑着的一种超越意气、超越嗜好、超越才情,因此也超越时间的意志力。这种意志力在很长时间内的表现常常让人感到过于冷漠、严峻,甚至不*人情,但天一阁就是靠着它延续至今的。

  一种古典文化事业的象征存在着,让人联想到中国文化保存和流传的艰辛历程,联想到一个古老民族对于文化的渴求是何等悲怆和神圣。

  

  我查阅的相关资料——北四南三阁和四大书院。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