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运动》地理教案合集五篇

首页 / 地理教案 / |

  《地球的运动》地理教案 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地球自转的运动方向,特征。

  了解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画图,读图,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

  2、教学难点:昼夜更替,经度时差产生的原因,地方时差计算方法。

  三、教学过程:

  引入:同学们学过物理,知道物体是处于不断地运动之中,地球也是如此。

  讲解:上节课学*了地球与地球仪,了解了连接南北两极且穿过地球内部的轴为地轴。

  提问:什么是地球自转呢?(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叫做地球的自转)

  太阳在空中是怎样运动的?(东升西落)

  得出结论: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提问:太阳东升西落的时间是多长(12小时)

  一天的晨昏现象呈现怎样的规律?(交替,连续)

  得出结论:地球自转的周期为24小时,一天。

  提问:由于地球自转可以导致什么地理现象?(昼夜更替)

  分析问题:昼夜更替的原因?

  (地球是个不透明的实体,太阳光*行照射,使得地轴两侧,一侧亮,一侧暗,一侧白天,一侧黑夜。)

  思考:地球自转其他地理现象。(经度时差)

  (地球自转周期为24小时,转过360°所以,一小时转过15°即经度每转过15°地方时相差一小时)

  计算:我国最东端约在135°E,最西端在73°E,当在最东端的.地方时是8点时,最西端的地方时是多少?

  (135°E-73°E=62° 62°/15°=4、13小时,约4小时8分)

  四、板书设计:

  地球的自转

  1、概念:地球不停地绕地轴的旋转运动。

  2、方向:自西向东。

  3、周期: 24小时(一天)

  4、地理意义:昼夜更替

  经度时差

  5、地方时计算:我国最东端约在135°E,最西端在73°E,当在最东端的地方时是8点时,最西端的地方时是多少?

  135°E-73°E=62° 62°/15°=4、13小时,约4小时8分

  《地球的运动》地理教案 2

  各位评委:

  大家上午好!

  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1。5节《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课型是新课。我将按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设计和说板书设计这五部分说课。

  说教材:

  教材分析:这一节包括三个部分的内容:昼夜交替、地方时和沿地表水*运动物体的偏移,本节是这一单元的重点,也是高中地理的奠基,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内容较抽象且难度较大,如何突破难点成了重中之重。

  教学目标:学生已*得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根据课程标准要求,设立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 能解释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及区别。

  2. 能根据要求计算地方时、时区和区时。

  3. 能运用地转偏向力的规律解释常见的'地理现象。

  过程与方法目标:

  1. 通过观察光照图找出晨昏线的一些特点,学会分析地理事物的规律。

  2. 通过自己绘制时区分布图,学会寻找地理现象之间的联系。

  3. 通过对比分析长江三角洲的发育图,找出每幅图的变化,并用自己的话说清三角洲形成的过程,学会从地理图表提取地理信息及描述地理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虽然几次活动对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并不能立竿见影,但我对学生有积极期望,这种期望会产生罗森塔尔效应(借用李家清教授论文里的句子)。故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设定为:

  通过对眼、手、脑、口的调动,学会地理思维方法,体验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地方时。

  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难点:

  由于受年龄、理解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的限制,可能会出现如下问题:

  (1)在太阳高度角即太阳光线对当地地*面倾角的问题上,较难以理解。(临时改为:对太阳高度、太阳高度角及正午太阳高度区分不好。以致出错。)

  (2)在地方时差的计算中“迟”与“早”的概念容易混淆。

  (3)地转偏向力规律——北右南左中,左右难分。

  说教法:

  教无定法,针对本节内容较抽象的问题,可选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配合传统教学方式,达到激活学生思维的目的。利用探究法、作图法提高兴趣。

  说学法:

  学会探究、学会联系、学会描述。

  说教学程序:

  说导入:

  以实际生活为例引导学生思考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

  说重点:

  观察法突出重点:通过观察某时刻光照图,让学生自主观察晨昏线的特点:晨昏线*分地球,是过地心的大圆、晨昏线与太阳光线垂直、判断晨线和昏线。

  创设情景,利用生活地理激活思维,突出重点:春分日那天,全球昼夜*分,都是6点日出,18点日落。但是,当我在重庆106。5E听到收音机里报出“现在是北京时间6点整”时,并没有看到日出,日出竟然晚点了,同学们能帮我解释一下吗?引导思考地方时与区时的差别。(该创意来自半只烟老师)

  说难点:

  对比分析法突破难点:区分太阳高度、太阳高度角和正午太阳高度。纠正太阳高度是太阳高度角的简称,表示的是角度而不是高度或线段。

  动手绘图,加深印象,突破难点:绘制世界时区图,取得地方时与区时的联系与区别,并形成空间思维,自主得出计算规律。

  辨析法突破难点:地方时东早西晚。*时所说的某某睡得比你早起得比你晚,和我们地理意义上的早晚是有区别的。

  说兴趣点:

  若时间充足,让学生观察地球仪自转时墨水从北极流下的偏移方向,若时间紧迫,让学生观察视频“厄瓜多尔赤道线上的怪现象”,规律:北右南左赤道无,纬度越高越显著。培养提取有用地理信息的能力。

  在游戏中学:看图找不同,既而描述长江三角洲的发育过程。培养描述地理现象的能力。

  

  课堂的作用除了明确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外,还应拓展学生思维。故设计如下:重点掌握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时间计算,地转偏向力的规律。请学生思考,如果地球不自转将会发生什么现象,如果地球不是自东向西而是相反的自西向东自转又会对人们产生什么影响?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除了要求简明扼要、美观规范外,还要能够启发学生思维,故板书设计引入“思维导图”。(此处临时改的,不是很清楚思维导图的具体要求。)

  《地球的运动》地理教案 3

  一、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昼夜交替的原因及其意义,地方时、区时的应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规律及其意义。

  2、学生了解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的原因及其规律,四季及五带的划分。

  3、通过让学生分析原因、总结规律、验证结论等培养各种能力。

  4、通过对地球运动的主要地理意义的学*,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二、教材分析

  本两节教材内容阐述了地球运动的主要地理意义。与老教材相比,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被表述为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被表述为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二)。这样做更具科学性,因为无论是昼夜交替或是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等等,都不是单纯的自转或公转的结果,而是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联合结果。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讲了三个意义:昼夜交替、地方时、沿地表水*运动物体的偏移。与老教材相比,少了“对地球形状的影响”。这反映出新教材重视“实用性”的意图。因为与前三个意义比较,后者的实用性明显偏低。

  在讲述“昼夜交替”时,新教材增补了用太阳高度来描述各地的昼夜状态,使“昼夜”与“太阳高度”两个概念联系在一起,既有利于昼夜状态的说明,也有利于学生对太阳高度这个抽象概念的理解。

  对于“时间”,新教材增添了不少内容,充分体现了“应用性”特点。教材首先明确了地方时的概念,接着指出使用地方时的缺陷,从而自然引出“区时”,最后介绍了各国的一些特别计时的方法,使学生全面了解“区时”的使用,以适应社会。

  而对“沿地表水*运动物体的偏移”,则删除了理论分析,只介绍偏转规律,这完全符合高一学生的认知规律。对地转偏向力的作用,避免了泛泛而谈,增加了“长江三角洲发育过程”的实例,更加贴*生活。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二),从大的方面看,增加了“五带的划分”,这是地球表面地域分异规律的基础,内容非常重要,且放在这里也比较自然。

  关于“昼夜长短的变化”,新老教材无大的差别。主要阐述了各地昼夜长短随季节的变化规律。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只介绍了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和季节的变化规律,并以夏至日、冬至日、春秋分三个特例进行分析。删除了较难,也较繁琐的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

  四季的划分,主要介绍了我国及欧美国家天文四季的划分方法。教材新增了“二十四节气”内容,因为这不仅是我国科学史上的一个辉煌成就,而且对我国人民的生活和生产具有重要作用。

  三、教学过程:

  1、对昼夜的产生,应先演示,可以用地球仪加发亮的灯泡(或手电筒)、多媒体动画、挂图、板图等。再设问:为什么会产生昼夜?逐步引导学生得出:地球是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在某一时刻,太阳只能照亮半个地球,亮的半球为昼,暗的半球为夜。那么昼与夜之间的界线叫什么呢?引出晨昏线概念。

  2、晨昏线概念较抽象,应以教师讲解为主,且配上不同视图。首先明确概念:昼、夜半球的分界线即为晨昏线,它是晨线与昏线的合称。晨线的西侧为夜,东侧为昼;昏线的西侧为昼,东侧为夜。如下图:

  AB为晨线,昏线在后面; CD为昏线,DE为晨线; FS为晨线,SG为昏线。

  最后强调,晨线与昏线的两端一定在极圈内。那么,晨昏线是固定的还是移动的呢?让学生思考,从而转入昼夜交替的学*。

  3、昼夜交替的原因是什么?学生易得出结论:地球的自转。可进一步深入,公转也会产生昼夜交替(用地球仪或多媒体演示),再说昼夜交替的.周期是太阳日,所以昼夜交替的原因应表述为由于地球的运动。那么什么是昼呢?引导学生得出:理论上能看见太阳。能否看见太阳怎样表述呢?引出“太阳高度角”概念。

  4、对太阳高度角的概念、太阳高度的日变化、正午太阳高度,应用图示法(有条件的用多媒体动画)讲解。首先要讲清太阳高度角的概念,如下图。

  并强调太阳高度角总是小于等于90°,这样就能了解正午后的太阳高度角了。正午太阳高度角(正午时过某地的经线方向的切线与太阳光线的夹角)是个非常抽象的概念,学生难以理解,必须结合地球仪、多媒体动画、示意图等慢慢讲解,切不可操之过急。弄清楚太阳高度概念后,就可让学生思考,怎样把太阳高度与昼夜联系起来,逐步引导学生得出:太阳高度大于0为昼,小于0为夜。

  5、昼夜交替的周期,只介绍结果就可以了,不必究其原因。太阳日的意义,可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思考后回答。

  6、为使学生容易理解地方时的概念,可把定义改为:把某地太阳到达最高位置的时刻,定为正午12点,这样的时间叫地方时。再让学生议论,使用地方时有什么优缺点?(对当地居民来说,便于起居作息,对于交往来说,非常不便),从而引入区时讲解。

  7、“区时”学生在初中时学过,但已忘得差不多了,应重新学*。对时区的划分,最好用一张北半球的极地投影图说明。如下图:

  从应用性看,重点应放在区时的换算上。公式及注意事项如下:

  某地区时=已知区时±1小时×相隔时区数

  (相隔时区数:同在东时区或西时区的,大减小;分别在不同时区的,相加。即同减异加。±:在已知时区东面的,取+;在已知时区西面的,取—。即东加西减。计算时,一般把东十二区当作最东,西十二区当作最西。)

  关于有些国家使用区时中的一些特例,应作仔细介绍,以使学生能全面地了解区时的使用。

  8、对“地表水*运动物体的偏移”,可先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演示。方法是:画南、北半球极地投影图各一张,用铅笔点住极点,顺着经线往图外某点画直线,比较地球转与不转时的铅笔轨迹。再让学生总结偏转规律。对长江三角洲的形成,可师生共同讨论完成。首先让学生思考,泥沙在河口为什么会沉积?(落差变小、河道变宽、海水的顶托等,造成流速降低),接着设问:为什么会主要形成在北岸,而不是在南岸?(地转偏向力的作用)。

  9、让学生讨论,随着季节的变化或同一季节的不同纬度,温度状况有否变化?(回答是肯定的)然后说明:为什么有这种变化呢?主要是各地昼夜长短与正午太阳高度的不同。可把昼夜长短比作水阀出水时间长短,把正午太阳高度比作水阀大小,然后用出水量说明太阳辐射量。

  10、对“昼夜长短的变化”,要先讲清昼弧与夜弧概念。晨昏线把纬线圈分割为两部分,一部分在昼半球,称为昼弧;另一部分在夜半球,称为夜弧。昼、夜弧的长短可表示昼、夜的长短。再让学生阅读课本的三张插图,分别说明冬至日、夏至日、春秋分时昼夜长短随纬度的变化规律。最后总结一般规律:在太阳直射的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极圈内有极昼现象;太阳不直射的半球,昼短夜长,且纬度越高,夜越长,极圈内有极夜现象。在赤道上,终年是昼夜等长。

  11、对“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最好也让学生通过读课本的三张插图,说明冬至日、夏至日、春秋分时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变化规律,然后总结一般规律:

  在太阳直射点上,太阳高度最大(为900)。离太阳直射点越*,正午太阳高度越大;离太阳直射点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越小。

  12、设问:同一纬度地区,昼夜长短与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有否变化?学生应能答出:有变化且呈周期性。教师即可指出,这就是四季变化原因。转入“四季的划分”学*。

  13、让学生阅读“二十四节气与四季(北半球)”图,设问:我国传统的四季是怎样划分的?(根据“四立”划分)设问:夏至是夏季的中点,是不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冬至是冬季的中点,是不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我国传统四季的划分,只重视接受太阳辐射能的多少,与天文含义相符。但同时指出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也考虑到了气候因素。例如“大暑”,在夏至后一个月,在现行阳历中大约是7月23日到8月8日,同我国传统的三伏大体相同。“大寒”在冬至后一个月,约为1月21日至2月4日,同我国传统的三九相差不多。惊蛰原来叫雷惊蛰,意即春雷惊醒冬眠的蛰虫。清明原来叫清明风至,意即东南风开始盛行。

  14、设问:欧美国家传统四季是怎样划分的?(学生读图后回答:根据“二分”、“二至”划分)与我国传统四季在时间上有何差异?(推迟一个半月)那么它主要考虑了太阳辐射还是气候?引导学生逐步得出:气候。

  15、让学生阅读课文,回答:现在北温带许多国家是怎样划分四季的?这样的划分主要是考虑天文还是气候?(把冬、夏季与我国三伏、三九、四九对照),最后得出结论:为使季节划分与气候相结合。

  16、让学生阅读课文,以我国二十四节气为例,说明季节划分的意义。

  17、设问:同一季节,昼夜长短与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有否变化?学生应能答出:有变化,且呈规律性。教师即可指出,既然有变化,就有热量差异,进入“五带的划分”学*。

  18、让学生阅读“五带的划分”图,说明五带划分的界线和范围,五带划分的标准(有无太阳直射,有无极昼、极夜),五带的划分主要考虑什么?(理论上的太阳光照情况)对五带划分的作用,应由教师分析:它是科学家们进一步研究地球表面地域分异规律的基础。

  四、讲授提纲(略)

  《地球的运动》地理教案 4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本节的主要内容是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及晨昏线。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它对自然地理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整体性和差异性都有重要影响,是地理学的基础理论。因此本节知识是高中地理的主要内容之一,在高中地理学*中具有基础性地位。

  由于地球运动具有难以感知的特性,不少学生在学*时还会存在一定的障碍,但对于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和空间智能有较大促进作用。

  3.设计思路

  本节内容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采用情景——设疑——探究——建构的学*模式,通过实验,演示,画图等创设问题情景,使抽象的地球运动具体化,生动化。学生进行质疑,探究交流,归纳,实现自主学*,探究学*,合作学*,培养学生的地理学*能力。

  二、学情分析及学法指导

  高一学生身心发育趋于成熟,已初步具有地理逻辑思维能力,探究能力,能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地解决问题,故在教学中以启迪学生思维为核心,以学生主动参与为标志,在自主学*方式下分组讨论,进行有效教学。根据课标的要求和本节的知识结构,遵循地理教学的基本特点与规律,我在教学中采用以下学法指导。

  首先,在生理上,青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表现自己,抓住这一生理特点,创造多种机会和条件,让学生参与进来,发挥学生学*的主动性,使学生学会

  合作学*。这样可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中,掌握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总结等科学的学*方法。

  其次,有效利用互联网和图书馆知识量丰富、资源共享这些优点,我鼓励学生从互联网和图书馆中获取知识,向学生介绍一些网站,搜索引擎和关键词,教给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昼夜更替现象

  2.理解晨昏线的地理意义

  3.学会晨昏线的判读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参与地理实验的探究以及相互讨论,自主学*,合作学*,并且汇报探究成果的这一过程,引导学生主动去寻找问题,发现问题,以及寻求解决问题的各种途径。最后,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和探究的.体会、见解和成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学生眼、手、脑、口的调动,让学生学会地理思维方法,体验学*地理的乐趣。培养他们求真,求实,善于观察,寻根问源的科学态度和热爱生活的情操。

  四、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昼夜更替现象;晨昏线

  2.难点:晨昏线的应用

  五、教学方法

  1.教法:小组合作学*法、情景教学法、学案导学法。

  2.学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创造机会让学生合作、探究、交流。

  六、教具准备:

  地球仪、手电筒,多媒体教学软件

  七、教学过程

  略

  《地球的运动》地理教案 5

  教学目标

  1、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了解地球公转的轨道、方向、速度和周期。

  2、了解地球公转的重要特点,理解黄赤交角的成因及其重要性,掌握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

  3、学会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现象,形成空间想象能力。

  4、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树立科学的宇宙观。

  教学建议

  关于地球的公转的教学建议

  关于地球公转的轨道、方向、速度和周期:教师可向学生介绍开普勒三定律,由此引入地球公转内容的讲授。在课堂教学中,除利用课本中《地球公转的轨道示意图》和表1、2《地球在公转轨道不同位置时公转速度的变化》进行讲解外,教师还可以利用本期的图片素材,或者自己制作动画进行演示,将地球公转运动中*、远日点(到达时间和日地距离),公转方向,角速度和线速度的变化特点,公转周期等知识点直观地展示出来。

  地球公转的重要特点是一个重点内容。教师可引导学生读《二分二至时地球的位置示意图》(数据库中媒体素材有相应的动画),分析得出地球公转的两个重要特点:①地轴与公转轨道*面(黄道*面)保持66°34ˊ的交角;②地轴的空间指向基本不变。

  关于地球自转方向的教学建议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也可以通过动画),让学生从赤道和南、北极投影的`角度,观察地球的自转运动。特别是在南、北极投影图上,要训练学生识别地球的自转方向。

  关于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的教学建议

  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围绕太阳公转,地球运动是这两种运动的叠加,其结果就是形成黄赤交角。在教学中,教师要使学生搞清地轴、赤道*面、公转轨道*面(黄道*面)三者之间的角度关系,利用《黄赤交角示意图》进行讲解,形成学生的空间概念。这部分知识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关于地球自转周期的教学建议

  学生对于恒星日和太阳日的学*,是本节的难点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利用《恒星日和太阳日示意图》讲解地球自转周期,也可以通过与学生一起扮演不同的角色来向学生演示他们的区别。地球自转周期的不同实际上是因为其转动的参照物不一样。

  教学设计示例一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

  2、了解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周期和黄赤交角。

  3、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相互关系。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或用地球仪操作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学会用科学准确的语言等方式表示地理现象、概括地理特点的能力。

  2、通过读图、画图、分析问题等活动,学*运用地理图表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并初步树立空间思维能力。

  三、德育目标

  1、通过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特点和规律,使学生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2、通过让学生参与多样的学*活动,促使学生养成观察、思考和积极发表个人见解的良好的学**惯。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内容揭示了地球运动的基本特征,是地球科学重要的理论基础,并为理解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奠定了基础。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相互关系是本节的重点,黄赤交角的形成是难点,难在建立较强的空间概念。教学中通过利用教具进行演示或让学生参与演示活动,注重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将有利于学生深入、全面地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特点及两者的关系。

  本节内容学生在初中地理课已有所了解,教学中可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运用演示、观察、提问、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学*。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前两节课,我们学*了地球的宇宙环境,以及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从这节课开始,我们要把研究的重点转向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地球。

  【提问】运动是物质的本质属性,哪位同学能根据初中所学的知识,说一说地球是怎样运动的?

  【演示】发给每位学生(或两人、四人)一个地球仪。若只有一个地球仪,可请l~2位学生到讲台前演示地球的自转,要求学生注意地球自转的方向,留心观察在北极上空或南极上空看地球的自转方向有何不同。

  【讲述】确定地球自转方向时要注意:地球在太空中的运动一个显著的特征是它有自己的旋转轴,这个轴和地表的两个交点我们定义其为南极和北极(实际上把哪一个定义为北极点,哪一个为南极点并不重要)。地球南、北方向是由南、北两极的位置来决定的,是绝对的。地球上的东西方位则随地球自转而变化,是相对的。

  【演示】要求学生演示地球仪,思考:如何确定地球的自转周期?地球自转周期究竟是多长?请学生联系物理课和初中地理课所学知识回答。

  【提问】确定地球自转周期为一天(24小时)的参照物是什么?

  对地球而言,太阳是天空中最亮的天体,所以人们选择太阳作参照物,一天是24小时,叫做一个太阳日。但这不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科学家们选择了遥远的恒星作参照物,由此确定地球自转的周期。这是为什么?

  【演示】教师自扮地球,让前排一位学生扮作太阳,再让最后一排的一位学生扮作遥远的一颗恒星。教师面对太阳,也面对与之在同一直线上遥远的恒星,边转动身体演示自转,边移动脚步演示绕太阳的公转。教师自转360°后,正好面对遥远的恒星,却不是正好面对太阳。因为教师已绕太阳公转了大约一度,所以必须再多转约1°,才能正好面对太阳。

  【提问】以两个不同参照物确定的地球自转周期,哪个是真正的周期?周期的时间是多长?确定真正周期的意义是什么?

  【讲述】太阳日是人们生活中最常用的周期,如计量一天的长度,日出而做,日落而息等。

  【活动】让学生用太阳日计算地球自转的角速度。

  【提问】教师用地球仪演示自转运动,问:地球自转时,各地的角速度是否都一样?自转线速度大小是否相同?

  【演示】用地球仪向学生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

  【讲述并提问】我们很明显看到除了南北两极外,其余各点的角速度都一样,其角速度约为每小时15°,严格地讲,这里应该用360°除以地球的自转真正周期(即一个恒星日)来计算,想想为什么?因为各纬线圈的长度不一样,所以同样是自转一周,不同纬度的地方,其走过的路程是不一样的,显然赤道地区的自转线速度最大,赤道向两极减小为零。

  【提问】地球运动的另一种形式是绕日公转,哪位同学能根据初中学*的知识和教材插图1、22所给信息,演示地球的公转?

  【演示】让学生以讲桌面作为地球公转轨道*面,演示地球公转运动。提示学生注意掌握住地球公转的方向和公转的状态,让其他学生观察和评价演示是否正确。

  【提问】你能总结出地球公转的方向?公转中地轴的姿态吗?

  【阅读】学生读书图1、20和表1、2及教材有关内容,分析说明地球公转的轨道和速度特点,说明两者间的关系。

  【讲述】因为地球公转轨道是*似正圆的椭圆形,所以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使地球绕日公转中出现*日和远日现象。开普勒第三定律证明:地球位于*日点及附*时,公转速度快,位于远日点及附*,公转速度慢,表1、2已说明这点。

  地球公转速度变化很小,但地球在*日点附*公转运动快,所用时间短;远日点时,公转速度慢,所用时间长,这对地球上冬夏季节的时间长短都有一定影响。

  【演示】要求学生用手拨动地球仪自转,同时手持地球仪使其公转,演示自转


《地球的运动》地理教案合集五篇扩展阅读


《地球的运动》地理教案合集五篇(扩展1)

——地球运动地理教案 (菁华3篇)

地球运动地理教案1

  一、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昼夜交替的原因及其意义,地方时、区时的应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规律及其意义。

  2、学生了解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的原因及其规律,四季及五带的划分。

  3、通过让学生分析原因、总结规律、验证结论等培养各种能力。

  4、通过对地球运动的主要地理意义的学*,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二、教材分析

  本两节教材内容阐述了地球运动的主要地理意义。与老教材相比,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被表述为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被表述为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二)。这样做更具科学性,因为无论是昼夜交替或是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等等,都不是单纯的自转或公转的结果,而是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联合结果。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讲了三个意义:昼夜交替、地方时、沿地表水*运动物体的偏移。与老教材相比,少了“对地球形状的影响”。这反映出新教材重视“实用性”的'意图。因为与前三个意义比较,后者的实用性明显偏低。

  在讲述“昼夜交替”时,新教材增补了用太阳高度来描述各地的昼夜状态,使“昼夜”与“太阳高度”两个概念联系在一起,既有利于昼夜状态的说明,也有利于学生对太阳高度这个抽象概念的理解。

  对于“时间”,新教材增添了不少内容,充分体现了“应用性”特点。教材首先明确了地方时的概念,接着指出使用地方时的缺陷,从而自然引出“区时”,最后介绍了各国的一些特别计时的方法,使学生全面了解“区时”的使用,以适应社会。

  而对“沿地表水*运动物体的偏移”,则删除了理论分析,只介绍偏转规律,这完全符合高一学生的认知规律。对地转偏向力的作用,避免了泛泛而谈,增加了“长江三角洲发育过程”的实例,更加贴*生活。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二),从大的方面看,增加了“五带的划分”,这是地球表面地域分异规律的基础,内容非常重要,且放在这里也比较自然。

  关于“昼夜长短的变化”,新老教材无大的差别。主要阐述了各地昼夜长短随季节的变化规律。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只介绍了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和季节的变化规律,并以夏至日、冬至日、春秋分三个特例进行分析。删除了较难,也较繁琐的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

  四季的划分,主要介绍了我国及欧美国家天文四季的划分方法。教材新增了“二十四节气”内容,因为这不仅是我国科学史上的一个辉煌成就,而且对我国人民的生活和生产具有重要作用。

  三、教学过程:

  1、对昼夜的产生,应先演示,可以用地球仪加发亮的灯泡(或手电筒)、多媒体动画、挂图、板图等。再设问:为什么会产生昼夜?逐步引导学生得出:地球是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在某一时刻,太阳只能照亮半个地球,亮的半球为昼,暗的半球为夜。那么昼与夜之间的界线叫什么呢?引出晨昏线概念。

  2、晨昏线概念较抽象,应以教师讲解为主,且配上不同视图。首先明确概念:昼、夜半球的分界线即为晨昏线,它是晨线与昏线的合称。晨线的西侧为夜,东侧为昼;昏线的西侧为昼,东侧为夜。

  AB为晨线,昏线在后面;CD为昏线,DE为晨线;FS为晨线,SG为昏线。

  最后强调,晨线与昏线的两端一定在极圈内。那么,晨昏线是固定的还是移动的呢?让学生思考,从而转入昼夜交替的学*。

  3、昼夜交替的原因是什么?学生易得出结论:地球的自转。可进一步深入,公转也会产生昼夜交替(用地球仪或多媒体演示),再说昼夜交替的周期是太阳日,所以昼夜交替的原因应表述为由于地球的运动。那么什么是昼呢?引导学生得出:理论上能看见太阳。能否看见太阳怎样表述呢?引出“太阳高度角”概念。

  4、对太阳高度角的概念、太阳高度的日变化、正午太阳高度,应用图示法(有条件的用多媒体动画)讲解。首先要讲清太阳高度角的概念,并强调太阳高度角总是小于等于90°,这样就能了解正午后的太阳高度角了。正午太阳高度角(正午时过某地的经线方向的切线与太阳光线的夹角)是个非常抽象的概念,学生难以理解,必须结合地球仪、多媒体动画、示意图等慢慢讲解,切不可操之过急。弄清楚太阳高度概念后,就可让学生思考,怎样把太阳高度与昼夜联系起来,逐步引导学生得出:太阳高度大于0为昼,小于0为夜。

  5、昼夜交替的周期,只介绍结果就可以了,不必究其原因。太阳日的意义,可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思考后回答。

  6、为使学生容易理解地方时的概念,可把定义改为:把某地太阳到达最高位置的时刻,定为正午12点,这样的时间叫地方时。再让学生议论,使用地方时有什么优缺点?(对当地居民来说,便于起居作息,对于交往来说,非常不便),从而引入区时讲解。

  7、“区时”学生在初中时学过,但已忘得差不多了,应重新学*。对时区的划分,最好用一张北半球的极地投影图说明。

  从应用性看,重点应放在区时的换算上。公式及注意事项如下:

  某地区时=已知区时±1小时×相隔时区数

  (相隔时区数:同在东时区或西时区的,大减小;分别在不同时区的,相加。即同减异加。±:在已知时区东面的,取+;在已知时区西面的,取—。即东加西减。计算时,一般把东十二区当作最东,西十二区当作最西。)

  关于有些国家使用区时中的一些特例,应作仔细介绍,以使学生能全面地了解区时的使用。

  8、对“地表水*运动物体的偏移”,可先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演示。方法是:画南、北半球极地投影图各一张,用铅笔点住极点,顺着经线往图外某点画直线,比较地球转与不转时的铅笔轨迹。再让学生总结偏转规律。对长江三角洲的形成,可师生共同讨论完成。首先让学生思考,泥沙在河口为什么会沉积?(落差变小、河道变宽、海水的顶托等,造成流速降低),接着设问:为什么会主要形成在北岸,而不是在南岸?(地转偏向力的作用)。

  9、让学生讨论,随着季节的变化或同一季节的不同纬度,温度状况有否变化?(回答是肯定的)然后说明:为什么有这种变化呢?主要是各地昼夜长短与正午太阳高度的不同。可把昼夜长短比作水阀出水时间长短,把正午太阳高度比作水阀大小,然后用出水量说明太阳辐射量。

  10、对“昼夜长短的变化”,要先讲清昼弧与夜弧概念。晨昏线把纬线圈分割为两部分,一部分在昼半球,称为昼弧;另一部分在夜半球,称为夜弧。昼、夜弧的长短可表示昼、夜的长短。再让学生阅读课本的三张插图,分别说明冬至日、夏至日、春秋分时昼夜长短随纬度的变化规律。最后总结一般规律:在太阳直射的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极圈内有极昼现象;太阳不直射的半球,昼短夜长,且纬度越高,夜越长,极圈内有极夜现象。在赤道上,终年是昼夜等长。

  11、对“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最好也让学生通过读课本的三张插图,说明冬至日、夏至日、春秋分时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变化规律,然后总结一般规律:

  在太阳直射点上,太阳高度最大(为900)。离太阳直射点越*,正午太阳高度越大;离太阳直射点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越小。

  12、设问:同一纬度地区,昼夜长短与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有否变化?学生应能答出:有变化且呈周期性。教师即可指出,这就是四季变化原因。转入“四季的划分”学*。

  13、让学生阅读“二十四节气与四季(北半球)”图,设问:我国传统的四季是怎样划分的?(根据“四立”划分)设问:夏至是夏季的中点,是不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冬至是冬季的中点,是不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我国传统四季的划分,只重视接受太阳辐射能的多少,与天文含义相符。但同时指出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也考虑到了气候因素。例如“大暑”,在夏至后一个月,在现行阳历中大约是7月23日到8月8日,同我国传统的三伏大体相同。“大寒”在冬至后一个月,约为1月21日至2月4日,同我国传统的三九相差不多。惊蛰原来叫雷惊蛰,意即春雷惊醒冬眠的蛰虫。清明原来叫清明风至,意即东南风开始盛行。

  14、设问:欧美国家传统四季是怎样划分的?(学生读图后回答:根据“二分”、“二至”划分)与我国传统四季在时间上有何差异?(推迟一个半月)那么它主要考虑了太阳辐射还是气候?引导学生逐步得出:气候。

  15、让学生阅读课文,回答:现在北温带许多国家是怎样划分四季的?这样的划分主要是考虑天文还是气候?(把冬、夏季与我国三伏、三九、四九对照),最后得出结论:为使季节划分与气候相结合。

  16、让学生阅读课文,以我国二十四节气为例,说明季节划分的意义。

  17、设问:同一季节,昼夜长短与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有否变化?学生应能答出:有变化,且呈规律性。教师即可指出,既然有变化,就有热量差异,进入“五带的划分”学*。

  18、让学生阅读“五带的划分”图,说明五带划分的界线和范围,五带划分的标准(有无太阳直射,有无极昼、极夜),五带的划分主要考虑什么?理论上的太阳光照情况,对五带划分的作用,应由教师分析:它是科学家们进一步研究地球表面地域分异规律的基础。

  四、讲授提纲(略)

地球运动地理教案2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从而了解四季和五带的划分。

  2、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

  3、培养学生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教学难点: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教学工具:

  地球仪投影片地图册

  教学方法:

  分析法、讨论式、画图演示法

  教学过程:

  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了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主要是由于地球自转产生的,有昼夜交替,地方时、沿地表水*运动物体的偏移,从中我们明确了一天中昼夜是交替变化的,昼夜交替周期是一个太阳日——24小时,那么每天的昼与夜的长短是否一样呢?今天我们接着学*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二)。

  一、昼夜长短的变化

  投影片:太阳光直射赤道示意图(1)

  讲解:任何緯线圈被晨昏线都分为两部分:昼弧和夜弧。昼弧越长,白昼越长,夜弧越长,黑夜越长。看图(1),此时节气为二分日,(画晨昏线)晨昏线与经线重合,各地昼弧夜弧等长,说明昼夜相等,各为12小时。

  投影片:太阳光直射北回归线示意图(2)太阳光直射南回归线示意图(3)

  提问:1、这两幅图中,太阳直射在哪个纬度?此时是什么节气?南北半球哪个纬度的昼长最长,哪个纬度最短,昼长的纬度分布有什么规律?

  2、夏半年和冬半年昼夜变化关系,这种变化与纬度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1)二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晨昏线与经线重合,全球各地昼夜等长。

  (2)太阳直射的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极点四周出现极昼现象,另一半球相反。

  (3)赤道处终年昼夜等长。(晨昏线始终把赤道分成相等的两部分)

  (4)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

  (5)相同纬度,各地昼夜长短状况相同。

  巩固练*:(略)

  过渡: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使各地日照时间不同,即昼夜长短不同,同时各地太阳辐射的强弱不同,我们用正午太阳高度来表示。

  板书: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讲解:正午太阳高度就是一天内最大的太阳高度角。比如说太阳光直射的地区,各地一天内最大的太阳高度角都能达到90度,即正午太阳高度为90度;

  提问:请大家看书21页,并结合地图册,思考:

  1、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分布有什么规律?

  2、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的分布有什么规律?

  学生回答:(略)

  讲解:随纬度变化:由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

  故: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二分日,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随季节变化:任一地点,一年中离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最*时,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反之,达最小值。

  故: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夏至日时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冬至时达最小值。

  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冬至日时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夏至时达最小值。

  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一年中,太阳直射时,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离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最远时,达最小值。

  过渡:全球除赤道以外,同一纬度地区,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随季节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形成了四季;同一季节,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随纬度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纬度变化的规律,形成了五带。

  板书:四季和五带的划分

  提问:1、季节是怎样划分的?

  2、五带的划分是以什么为依据,又是怎样划分的?

  学生回答:(略)

  讲解:1、四季的划分

  (1)根据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划分的四季

  (2)北温带许多国家的月份划分

  2、五带的划分

  (1)根据地球上各地获得的太阳辐射年总量的多少

  (2)以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为界限,把地表粗略的划分为热带、南北温带、南北寒带五个热量带。

  投影片:五带的划分示意图

  讲解:(1)明确五带的极昼极夜现象、阳光直射状况以及季节变化

  (2)分析如果黄赤交角变大或变小,五带的范围会有什么变化

  小结:本节我们学*了主要由于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大家重点掌握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明确四季和五带的划分。

  布置作业:(试卷)

地球运动地理教案3

  教学目标:

  1.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解释其基本的运动规律。

  2.用简单的工具正确演示昼与夜,以及昼夜交替。

  3.用实例解释时差现象,并说明再现实生活中需要具备时差的知识。

  4.利用图或亲身体验,比较分析二分二至日时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说明四季的变化。

  5.利用图说明五带的界限,并举例说明各自的特点。

  教学准备:

  地球仪、地动仪、手电筒、《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课件、投影

  教学方法:

  演示、观察、讨论、比较、归纳

  学法:观察现象、结合生活实际、填表比较

  课时: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导入]当遇到一件不可能实现的事时,我们通常说:“除非太阳从西边出来”,那么太阳有可能从西边出来吗?(太阳东升西落)那么真的是太阳在升落吗?

  一.地球的自转

  [学生演示]地球绕着地轴自西向东不停地旋转。

  [小组讨论]地球自转的规律,填写下列表格有关自转规律的项目。

  (表1)

  自转公转

  方向自西向东自西向东

  周期24小时(一天)一年

  旋转中心地轴太阳

  转动特点地轴倾斜地轴倾斜,北极总是指向北极星附*产生的地理现象昼夜交替和时差

  四季的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变化

  [学生结合实际说明]太阳东升西落其实就是地球自转方向的证据

  [设问]地球的自转会产生什么地理现象?

  [学生演示]一名学生用手电筒做光源,照在地球仪上;

  [反向思考]假定地球不自转,地球表面会产生什么现象?(有昼半球和夜半球,却不会有每24小时一次的昼夜交替)

  [演示]老师在地球仪上用红笔标出广州的位置,自西向东转动地球。。

  [观察讨论]

  (1)广州在地球仪转动一周的时间里出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

  (2)结合生活体验计算:每天我们处在白天和黑夜的时间大约

  是多少?每完成一次昼夜交替需要多长时间?(24小时)

  地球的自转会产生昼夜交替的地理现象

  [学生阅读]课本第10页“畅畅和姨妈的问候”,思考产生时间差异的原因。

  [观察演示]在地球仪上标出北京、纽约和东京,用手电筒做光源,照在地球仪上;老师自西向东转动地球。观察北京、纽约和东京分别被光源照到的时间。

  [教师说明]地球自转还使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区产生时间的差异。在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就有不同的时刻,东边的时间总比西边早。经度每隔15度就相差一小时,东边的时间总比西边早。时刻的计算一般是“东早西晚,东加西减”。

  地球自转还会产生时间的差异

  [设问]1、日本东京于今天当地时间下午3点钟有一场中日足球赛,在北京中央电视台直播的时间应是几点?(下午2点)

  2、俄罗斯的莫斯科也于今天当地时间下午3点钟有一场中俄篮球友谊赛,我们应在几点钟打开电视收看直播?(15+5=20点)

  [学生填表]将地球的自转产生昼夜交替和时差的地理现象填在表1。

  [课后想一想]我们为什么感觉不到地球在转动?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现在的广州处于什么季节?你最喜欢什么季节?为什么会有季节的变化?

  [地动仪演示]地球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不停的公转。

  二.地球的公转

  [学生观察讨论]地球公转的规律,将结论填在表1

  [设问]地球的公转与四季变化有什么关系?

  [学生演示]用手电筒在黑板上演示阳光直射和斜射时单位面积得到太阳光热的多少。(阳光直射时单位面积得到太阳光热多,斜射时单位面积得到太阳光热少)

  [分组讨论]结合生活实际,逐一讨论

  (1)在同一天,早晨、傍晚与中午三个时段相比,哪个时段我们感觉到太阳光照射的最厉害?(中午比早晨、傍晚更厉害)这一现象说明什么规律?(太阳光线照射地面的角度越大,地面所得到的太阳光热能量越多,反之越少)

  (2)与太阳光热能量在一天中的变化规律同理,太阳光热能量在一年中的变化有什么规律?(春—夏—秋—冬依次回答)

  (3)一年中广州什么季节的中午太阳照射的最厉害?什么季节最温和?为什么?(夏季中午太阳升得最高,冬季较低)

  (4)一年之中,广州每天白昼的时间一样长吗?什么季节较长?什么季节较短?(不一样,夏季白昼较长,冬季较短)

  [教师引导]综上所述,由于地球表面在不同季节得到的太阳光热

  有多有少,而产生了季节变化。这一现象与地球的公转有什么关系?

  [演示观察](1)假设地球直立着(地轴不倾斜)自转和公转,太阳直射点在那里?(赤道)

  (2)假设地球倾斜着自转,但没有公转,太阳直射点有变化吗?(直射在某一纬度不变)

  (3)当地球倾斜者自转的同时又公转,太阳直射点会有变化吗?

  [CAI演示]地球的公转,显示地球公转时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学生观察思考]观察二分二至日时能够受到太阳直射的纬度位置,总结太阳光照射情况在一年中的变化规律。完成下表(斜体字为填写内容)

  (表2)

  节气太阳直射的纬度北半球获得的太阳光热北半球白昼时间季节(月份)

  夏至

  6、22前后北回归线接受光热多,气温高最长夏季(6、7、8)

  秋分

  9、23前后赤道过渡,温和昼夜*分秋季(9、10、11)冬至

  12、22前后南回归线接受光热少,气温低最短冬季(12、1、2)


《地球的运动》地理教案合集五篇(扩展2)

——地球运动地理教案实用五篇

  地球运动地理教案 1

  1.5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

  教学目的1.使学生了解地球运动所带来的地理意义

  2.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

  3.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 昼夜交替、地方时

  教学难点 地方时

  教 具 地球仪

  教学方法 讲述法、画图演示法

  课 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由于地球的公转和自转,地球上产生很多自然现象,也就是我们将要学*的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板 书 1.5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

  讲 述 假设地球在宇宙中与太阳位置相对静止,既不绕日公转,也不自转,地球会不会有昼夜现象?答案是肯定的,因为地球是既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所以仍然会有昼夜现象。正是由于地球的自转,才使得地球上昼夜交替。

  板 书 一.昼夜交替

  演 示 手电筒照射地球仪

  板 书 1.晨昏线(圈)

  讲 述 向着太阳的半球是白天,为昼半球;背着太阳的半球是黑夜,为夜半球。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叫做晨昏线,它是一个大圆,始终把地球分成相等的两份。

  板 书 2.太阳高度

  讲 述 太阳高度是太阳高度角的简称,表示太阳光线对当地地面的倾角。

  演 示 地球仪演示太阳高度角

  讲 述 昼半球各地太阳高度总是大于0;夜半球各地太阳高度总是小于0;晨昏线上太阳高度等于0。昼夜交替的周期或太阳高度的日变化周期为24小时,叫做1太阳日,太阳日制约着人类的起居作息,因而被用来作为基本的时间单位。

  过 渡 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在同纬度地区,相对位置偏东的地点先看到日出,这样时刻就有了早迟之分。

  板 书 二.地方时

  板 图 时区的划分

  讲 述 随地球自转,一天中太阳东升西落,太阳经过某地天空的最高点时为地方时12点,因此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时。

  板 图 时区的划分

  讲 述 相邻15度经线内所用的统一时间是区时(本区中央经线上的地方时)。区时经度每隔15度差一小时,地方时经度每隔一度差4分钟。

  举 例 1).一直东经135度地方时为5月5日8:00 ,求东经73度此时的地方时。

  2).已知东八区为8月8日10:00 ,求西三区此时时间。

  板 书 三.沿地表水*运动物体的偏移

  讲 述 由于地球自转,地球表面的物体在沿水*方向运动时,其运动方向发生一定偏移。我们把促使物体水*运动方向产生偏移的力称为地转偏向力。

  板 书 1.地转偏向力

  演 示 从地球仪的北半球上空向旋转的地球仪上滴一滴红墨水,我们观察红墨水的运动轨迹。

  板 书 2.偏移规律

  讲 述 沿地表水*运动的物体在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在赤道上不偏转。

  举 例 1).水在进入下水道时时旋转而下。

  2).长江入海口,其右岸(南岸)不断被冲刷,沉积的石砾、泥沙不断与北岸相连,形成长江三角洲,长江河道不断向南弯曲。

  板书设计 1. 5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

  一. 昼夜交替

  1. 晨昏线(圈)

  2. 太阳高度

  二. 地方时

  三. 沿地表水*运动物体的偏移

  1. 地转偏向力

  2. 偏移规律

  作 业 一架飞机在7月6日8:00从北京飞往纽约,行程10小时,求到纽约后的时间。

  地球运动地理教案 2

  教学目标

  1、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了解地球公转的轨道、方向、速度和周期。

  2、了解地球公转的重要特点,理解黄赤交角的成因及其重要性,掌握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

  3、学会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现象,形成空间想象能力。

  4、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树立科学的宇宙观。

  教学建议

  关于地球的公转的教学建议

  关于地球公转的轨道、方向、速度和周期:教师可向学生介绍开普勒三定律,由此引入地球公转内容的讲授。在课堂教学中,除利用课本中《地球公转的轨道示意图》和表1、2《地球在公转轨道不同位置时公转速度的变化》进行讲解外,教师还可以利用本期的图片素材,或者自己制作动画进行演示,将地球公转运动中*、远日点(到达时间和日地距离),公转方向,角速度和线速度的变化特点,公转周期等知识点直观地展示出来。

  地球公转的重要特点是一个重点内容。教师可引导学生读《二分二至时地球的位置示意图》(数据库中媒体素材有相应的动画),分析得出地球公转的两个重要特点:①地轴与公转轨道*面(黄道*面)保持66°34ˊ的交角;②地轴的空间指向基本不变。

  关于地球自转方向的教学建议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也可以通过动画),让学生从赤道和南、北极投影的角度,观察地球的自转运动。特别是在南、北极投影图上,要训练学生识别地球的自转方向。

  关于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的教学建议

  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围绕太阳公转,地球运动是这两种运动的叠加,其结果就是形成黄赤交角。在教学中,教师要使学生搞清地轴、赤道*面、公转轨道*面(黄道*面)三者之间的角度关系,利用《黄赤交角示意图》进行讲解,形成学生的空间概念。这部分知识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关于地球自转周期的教学建议

  学生对于恒星日和太阳日的学*,是本节的难点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利用《恒星日和太阳日示意图》讲解地球自转周期,也可以通过与学生一起扮演不同的角色来向学生演示他们的区别。地球自转周期的不同实际上是因为其转动的参照物不一样。

  教学设计示例一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

  2、了解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周期和黄赤交角。

  3、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相互关系。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或用地球仪操作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学会用科学准确的语言等方式表示地理现象、概括地理特点的能力。

  2、通过读图、画图、分析问题等活动,学*运用地理图表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并初步树立空间思维能力。

  三、德育目标

  1、通过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特点和规律,使学生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2、通过让学生参与多样的学*活动,促使学生养成观察、思考和积极发表个人见解的良好的学**惯。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内容揭示了地球运动的基本特征,是地球科学重要的理论基础,并为理解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奠定了基础。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相互关系是本节的重点,黄赤交角的形成是难点,难在建立较强的空间概念。教学中通过利用教具进行演示或让学生参与演示活动,注重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将有利于学生深入、全面地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特点及两者的关系。

  本节内容学生在初中地理课已有所了解,教学中可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运用演示、观察、提问、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学*。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前两节课,我们学*了地球的宇宙环境,以及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从这节课开始,我们要把研究的重点转向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地球。

  【提问】运动是物质的本质属性,哪位同学能根据初中所学的知识,说一说地球是怎样运动的?

  【演示】发给每位学生(或两人、四人)一个地球仪。若只有一个地球仪,可请l~2位学生到讲台前演示地球的自转,要求学生注意地球自转的方向,留心观察在北极上空或南极上空看地球的自转方向有何不同。

  【讲述】确定地球自转方向时要注意:地球在太空中的运动一个显著的特征是它有自己的旋转轴,这个轴和地表的两个交点我们定义其为南极和北极(实际上把哪一个定义为北极点,哪一个为南极点并不重要)。地球南、北方向是由南、北两极的位置来决定的,是绝对的。地球上的东西方位则随地球自转而变化,是相对的。

  【演示】要求学生演示地球仪,思考:如何确定地球的自转周期?地球自转周期究竟是多长?请学生联系物理课和初中地理课所学知识回答。

  【提问】确定地球自转周期为一天(24小时)的参照物是什么?

  对地球而言,太阳是天空中最亮的天体,所以人们选择太阳作参照物,一天是24小时,叫做一个太阳日。但这不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科学家们选择了遥远的恒星作参照物,由此确定地球自转的周期。这是为什么?

  【演示】教师自扮地球,让前排一位学生扮作太阳,再让最后一排的一位学生扮作遥远的一颗恒星。教师面对太阳,也面对与之在同一直线上遥远的恒星,边转动身体演示自转,边移动脚步演示绕太阳的公转。教师自转360°后,正好面对遥远的恒星,却不是正好面对太阳。因为教师已绕太阳公转了大约一度,所以必须再多转约1°,才能正好面对太阳。

  【提问】以两个不同参照物确定的地球自转周期,哪个是真正的周期?周期的时间是多长?确定真正周期的意义是什么?

  【讲述】太阳日是人们生活中最常用的周期,如计量一天的长度,日出而做,日落而息等。

  【活动】让学生用太阳日计算地球自转的角速度。

  【提问】教师用地球仪演示自转运动,问:地球自转时,各地的角速度是否都一样?自转线速度大小是否相同?

  【演示】用地球仪向学生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

  【讲述并提问】我们很明显看到除了南北两极外,其余各点的角速度都一样,其角速度约为每小时15°,严格地讲,这里应该用360°除以地球的自转真正周期(即一个恒星日)来计算,想想为什么?因为各纬线圈的长度不一样,所以同样是自转一周,不同纬度的地方,其走过的路程是不一样的,显然赤道地区的自转线速度最大,赤道向两极减小为零。

  【提问】地球运动的另一种形式是绕日公转,哪位同学能根据初中学*的知识和教材插图1、22所给信息,演示地球的公转?

  【演示】让学生以讲桌面作为地球公转轨道*面,演示地球公转运动。提示学生注意掌握住地球公转的方向和公转的状态,让其他学生观察和评价演示是否正确。

  【提问】你能总结出地球公转的方向?公转中地轴的姿态吗?

  【阅读】学生读书图1、20和表1、2及教材有关内容,分析说明地球公转的轨道和速度特点,说明两者间的关系。

  【讲述】因为地球公转轨道是*似正圆的椭圆形,所以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使地球绕日公转中出现*日和远日现象。开普勒第三定律证明:地球位于*日点及附*时,公转速度快,位于远日点及附*,公转速度慢,表1、2已说明这点。

  地球公转速度变化很小,但地球在*日点附*公转运动快,所用时间短;远日点时,公转速度慢,所用时间长,这对地球上冬夏季节的时间长短都有一定影响。

  【演示】要求学生用手拨动地球仪自转,同时手持地球仪使其公转,演示自转

  地球运动地理教案 3

  【教学目标】

  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和地理意义;

  【教学重点】

  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意义;其中季节变化又是难点;

  【课时安排】

  2~3个课时;

  【教学方法】

  演示法、谈话法、练*法、讲授法等;

  【教具】地球仪、手电筒各一个;flash课件;

  【情感价值】

  通过对地球运动的学*,使学生认识到宇宙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初步树立科学的宇宙观;

  【教材处理】

  从现象上看,地球运动方面的知识学生自小从生活中就有所了解。但要求学生从理论上解释就不太容易,尤其是四季产生的原因。因此,从学生的兴趣入手,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学*,积极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请大家解一下原因。学生争抢回答:地球一方面在自转,另一方面还在绕日公转。

  【活动】

  1、用手电筒当作太阳,请两位学生演示地球的自转、公转运动;

  2、请同学们观察演示,并对地球自转、公转做简单的描述、评价、对比等。

  二、地球的自转

  【设置问题】

  在学生演示活动结束后,教师设置以下问题:

  1、若地球不自转会产生什么现象?

  学生:地球一半是白天,一半是黑夜。

  2、若地球是一个透明的球体会产生什么现象?

  学生:地球永远是白天。

  以上问题学生通过自由合作、探究很快完成。接着,教师提出如下问题:昼夜交替现象是怎样产生的?在一定时间的探究活动结束后,学生仍不能用很清晰的语言准确地描述昼夜交替现象。

  【演示】

  1、用红色的粉笔将地球仪的任一经线圈勾画出来;

  2、用手拨动地球仪自西向东转动,借手电筒的光束当太阳;3、让学生观察:当一红色经线正对太阳时是什么时间(正午),另一红色经线背向太阳时是什么时间(子夜);当这两条经线随地球仪不停转动时时间怎样变化(昼夜交替)?

  在演示后引导学生归纳描述: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向着太阳的一面是白天,背着太阳的一面是黑夜,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转动,就产生了昼夜交替。

  三、地球的公转

  【活动与探究】

  让学生观察《地球公转示意》图,自由合作完成下面问题:1填表(用flash课件演示地球绕日公转运动)

  节气

  时间

  太阳直射点

  四季划分

  春分

  夏至

  秋分

  冬至

  2、一口井一年有两次阳光直射井底的机会,这口井可能位于什么地方(借助flash课件演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3、有一个地方一年四季昼夜*分,这个地方位于哪里?

  4、结合生活经验,比较6月1日、12月1日昼夜长短情况。

  5、地球绕日公转运动中是直着身子还是倾斜着身子?如果是直着身子,能不能产生四季?

  教学中教师及时检查、指导各小组的活动。最后师生共同完成下面的表格:

  方向

  周期

  产生的现象

  地球自转

  自西向东

  一天(24小时)

  昼夜长短

  地球公转

  自西向东

  一年(365天)

  昼夜长短变化;四季变化

  四、地球上的五带

  【问题与假想】

  1、如下图:在三种情况下,哪个点地面获得太阳辐射的热量多,地面的气温最高?

  2、演示:用手电筒做太阳光源,在教室黑暗处按上图三种情况照射墙面。要求学生观察:在三种情况下墙上光斑亮度强弱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3、如下图a,若地球是一个*面,不同纬度的地方(如A、B、C三点)冷热程度是不是一样?

  4、如下图b(同时与图a比较):地球不同纬度的地方(如A、B、C三点)冷热程度是不是一样?若地球不自转,会不会产生四季变化?

  5、探究题:在生活中,太阳能装置如何放置,取得的采光效果最好?

  通过师生合作探究后归纳:根据太阳热量在地表的分布状况,把地表划分为五带(同时要求学生读教材第12页的图说出地球上的五带)。

  【活动与练*】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上的五带》图,完成下面问题:

  1、中国主要位于哪个温度带?

  2、全球最炎热的大陆是哪个?

  3、全球最寒冷的大陆在哪里?

  【小结】

  1、中国大部分地区位于北温带,小部分位于热带,没有寒带;

  2、全球最炎热的大陆是非洲大陆,最寒冷的大陆是南极大陆。

  【教学后记】

  教学中要贴*生活经验设计问题,尽量降低问题难度,鼓励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问题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学*地理的兴趣和创新精神,使学生对地球运动的认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地球运动地理教案 4

  一、背景与意义分析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二、三章是从自然地理的角度让学生认识世界,反映地理学和社会发展的。

  本节教材是讲述自然地理学最基本的知识——地球的自转、公转及其最基本的运动规律。本节教材位居《地球和地图》的第三节,通过对本节教材的学*,让学生对地球的运动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让学生对地球运动的基本状态建立初步的感性认识。

  二、学*与导学目标

  1、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熟悉其基本的运动规律。

  2、用简单的工具正确演示昼与夜,以及昼夜更替。

  3、利用图或亲身体验,比较分析二分二至日食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说明四季的变化。

  4、用实例解释时差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具备时差的知识。

  5、利用图说明五带的界限,并举例说明各自的特点。

  三、障碍与生成关注

  对教材中,四季的形成问题不容易理解,课堂教学中出现目标的偏离,不利于正确认识四季的形成。

  四、学程与导程活动

  教学准备:投影仪投影片

  (一)、引入新课: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同学们知道了地球是一个球体,下面请看---------(教师演示地球活动)

  师:同学们观察到了什么?

  (二)、阅读书本,自主学*

  1、地球运动的形式有哪些?方向是怎么样的?

  2、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完成下列表格的填写。

  自转公转

  方向

  转动一周所需要的时间

  旋转中心

  转动特点

  3、请列举自然界中什么现象可以证明地球的自转方向?

  (三)、合作学*,分析成因

  1、教师演示投影片,讲解昼夜形成有两个最基本的要素,一是地球为不透明的球体,二是太阳光线是*行光。图中的虚线是昼夜的分界线,叫做晨昏线,且与太阳光垂直的大圆圈。

  提问:观察投影片,看此时除中国是白天,还有那些国家是白天,有哪些国家是黑夜?

  2、教师将地球仪转动180,再让学生观察:中国和美国分别处在白天还是黑夜?

  3、请学生上来用投影片来演示中国和美国昼夜交替的情况,思考昼夜更替的原因是什么?

  4、让学生结合生活体验计算:每天我们在夜半球和昼半球大体经过多少时间?每完成一次昼夜更替需多少时间?

  5、阅读书本第10页中“畅畅与姨妈的问候”,思考产生时间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6、教师总结:可见,地球自转还使地球上位于不同经度的地区产生了时刻的差异,在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就有不同的时刻。

  (有兴趣的学生课后计算一下伦敦、北京、新加坡、东京、莫斯科等几个城市之间的时差各相差多少小时?经度每隔15度,时间相差1小时,计算时采用“东加西减”的方法)

  1、教师提问:

  (1)在同一天中,早晨或傍晚与中午三个时段相比哪个时段我们感觉到太阳光照射得最厉害?那么你能从这一现象中总结出什么规律来吗?(教师用投影片演示阳光的直射和斜射)

  (2)与太阳光热能量在一天中的变化规律同理,太阳光热能量在一年中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呢?请结合我们的日常生活体验来说明。

  教师演示地球的公转投影片,让学生完成表格

  节气春分夏至秋分立冬

  月日

  太阳直射纬度

  季节北半球

  南半球

  受热程度北半球

  南半球

  昼夜长短北极

  北极圈以北

  北极圈以南

  赤道

  赤道-南极圈以北

  南极圈以南

  南极

  (3)观察后,思考并解释太阳光的照射情况在一年中的变化规律。

  2、教师指导学生阅读书中“地球的五带图”,观察投影片,总结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节气时,地球上五带内各带所接受到的太阳光热能量状况和昼夜长短的变化。

  3、看书1.20图,说说我国大部分陆地位于五带中的哪一带。

  五、笔记与板书提纲

  地球的运动

  自转昼夜交替24小时

  公转四季变化一年

  地球上的五带:北寒带、北温带、热带、南温带、南寒带。

  六、练*与拓展

  见《地理填充练*册》

  七、个别与重点辅导

  略

  八、反思与反馈记录

  学*地理

  (一)要学会阅读理解地理教科书

  地理学*的支柱是教材的阅读理解,地理不同另两个文科之处在于,对教材知识点必须理解记忆而不要死记硬背,要达到较深刻的理解,必须在老师的指导下认真阅读,积极思考。

  上课时间有老师的引导,可以少走弯路,特别是进入高中以后地理中常识所占比例较初中小了,但知识更深,更系统化,更加复杂,理解难度增大;地理在如今所渗透的范围越来越广,学*地理需要的课外知识也多,所以,一定抓紧学*的主阵地课堂。

  高中地理中的自然地理(主要是上册),学*时应该采用偏重理科的学*方法,强调理解重于记忆,以会用为目的,侧重于对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理解运用,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时还应多做练*,重视解题思路,特别要多画图,以加深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

  第一、抓"概念"重"消化"。在学*地理时,要重视概念的学*,要对所有的地理概念一一消化、理解、吸收,不留夹生饭。只有概念清楚了,判断、推理问题才能正确无误。要把那些特别容易混淆的概念罗列出来,一一对比其差异,诸如:天体、天球;恒星日、太阳日;时区、区时等。当然,概念学*不是孤立的,要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第二、抓"原理"重"理解"。从基础知识抓起,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过"地理原理"关。如:气温与气压的关系;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季风与季风气候;生态*衡的条件等。掌握了这些原理、法则和规律,分析事物就有了说服力做就能做到举一反三,寻找同类地理事物的一般特点和规律。

  第三、总结和归纳,掌握地理学*的规律。将知识整理归纳形成主干,构建自己的“思维导图”。思维导图是指用联系的方法来表达人们头脑中的概念、思想和理论等,是把隐性的知识显性化、可视化,便于思考、交流与表达。它是由节点、连线组成的知识网络图,其中节点表示概念,连线表示概念之间的联系,用节点和连线组成的网络知识结构表示某一个主题及其层次。

  地球运动地理教案 5

  一、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昼夜交替的原因及其意义,地方时、区时的应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规律及其意义。

  2、学生了解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的原因及其规律,四季及五带的划分。

  3、通过让学生分析原因、总结规律、验证结论等培养各种能力。

  4、通过对地球运动的主要地理意义的学*,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二、教材分析

  本两节教材内容阐述了地球运动的主要地理意义。与老教材相比,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被表述为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被表述为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二)。这样做更具科学性,因为无论是昼夜交替或是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等等,都不是单纯的自转或公转的结果,而是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联合结果。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讲了三个意义:昼夜交替、地方时、沿地表水*运动物体的偏移。与老教材相比,少了“对地球形状的影响”。这反映出新教材重视“实用性”的意图。因为与前三个意义比较,后者的实用性明显偏低。

  在讲述“昼夜交替”时,新教材增补了用太阳高度来描述各地的昼夜状态,使“昼夜”与“太阳高度”两个概念联系在一起,既有利于昼夜状态的说明,也有利于学生对太阳高度这个抽象概念的理解。

  对于“时间”,新教材增添了不少内容,充分体现了“应用性”特点。教材首先明确了地方时的概念,接着指出使用地方时的缺陷,从而自然引出“区时”,最后介绍了各国的一些特别计时的方法,使学生全面了解“区时”的使用,以适应社会。

  而对“沿地表水*运动物体的偏移”,则删除了理论分析,只介绍偏转规律,这完全符合高一学生的认知规律。对地转偏向力的作用,避免了泛泛而谈,增加了“长江三角洲发育过程”的实例,更加贴*生活。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二),从大的方面看,增加了“五带的划分”,这是地球表面地域分异规律的基础,内容非常重要,且放在这里也比较自然。

  关于“昼夜长短的变化”,新老教材无大的差别。主要阐述了各地昼夜长短随季节的变化规律。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只介绍了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和季节的变化规律,并以夏至日、冬至日、春秋分三个特例进行分析。删除了较难,也较繁琐的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

  四季的划分,主要介绍了我国及欧美国家天文四季的划分方法。教材新增了“二十四节气”内容,因为这不仅是我国科学史上的一个辉煌成就,而且对我国人民的生活和生产具有重要作用。

  三、教学过程:

  1、对昼夜的产生,应先演示,可以用地球仪加发亮的灯泡(或手电筒)、多媒体动画、挂图、板图等。再设问:为什么会产生昼夜?逐步引导学生得出:地球是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在某一时刻,太阳只能照亮半个地球,亮的半球为昼,暗的半球为夜。那么昼与夜之间的界线叫什么呢?引出晨昏线概念。

  2、晨昏线概念较抽象,应以教师讲解为主,且配上不同视图。首先明确概念:昼、夜半球的分界线即为晨昏线,它是晨线与昏线的合称。晨线的西侧为夜,东侧为昼;昏线的西侧为昼,东侧为夜。如下图:

  AB为晨线,昏线在后面; CD为昏线,DE为晨线; FS为晨线,SG为昏线。

  最后强调,晨线与昏线的两端一定在极圈内。那么,晨昏线是固定的还是移动的呢?让学生思考,从而转入昼夜交替的学*。

  3、昼夜交替的原因是什么?学生易得出结论:地球的自转。可进一步深入,公转也会产生昼夜交替(用地球仪或多媒体演示),再说昼夜交替的周期是太阳日,所以昼夜交替的原因应表述为由于地球的运动。那么什么是昼呢?引导学生得出:理论上能看见太阳。能否看见太阳怎样表述呢?引出“太阳高度角”概念。

  4、对太阳高度角的概念、太阳高度的日变化、正午太阳高度,应用图示法(有条件的用多媒体动画)讲解。首先要讲清太阳高度角的概念,如下图。

  并强调太阳高度角总是小于等于90°,这样就能了解正午后的太阳高度角了。正午太阳高度角(正午时过某地的经线方向的切线与太阳光线的夹角)是个非常抽象的概念,学生难以理解,必须结合地球仪、多媒体动画、示意图等慢慢讲解,切不可操之过急。弄清楚太阳高度概念后,就可让学生思考,怎样把太阳高度与昼夜联系起来,逐步引导学生得出:太阳高度大于0为昼,小于0为夜。

  5、昼夜交替的周期,只介绍结果就可以了,不必究其原因。太阳日的意义,可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思考后回答。

  6、为使学生容易理解地方时的概念,可把定义改为:把某地太阳到达最高位置的时刻,定为正午12点,这样的时间叫地方时。再让学生议论,使用地方时有什么优缺点?(对当地居民来说,便于起居作息,对于交往来说,非常不便),从而引入区时讲解。

  7、“区时”学生在初中时学过,但已忘得差不多了,应重新学*。对时区的划分,最好用一张北半球的极地投影图说明。如下图:

  从应用性看,重点应放在区时的换算上。公式及注意事项如下:

  某地区时=已知区时±1小时×相隔时区数

  (相隔时区数:同在东时区或西时区的,大减小;分别在不同时区的,相加。即同减异加。±:在已知时区东面的,取+;在已知时区西面的,取—。即东加西减。计算时,一般把东十二区当作最东,西十二区当作最西。)

  关于有些国家使用区时中的一些特例,应作仔细介绍,以使学生能全面地了解区时的使用。

  8、对“地表水*运动物体的偏移”,可先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演示。方法是:画南、北半球极地投影图各一张,用铅笔点住极点,顺着经线往图外某点画直线,比较地球转与不转时的铅笔轨迹。再让学生总结偏转规律。对长江三角洲的形成,可师生共同讨论完成。首先让学生思考,泥沙在河口为什么会沉积?(落差变小、河道变宽、海水的顶托等,造成流速降低),接着设问:为什么会主要形成在北岸,而不是在南岸?(地转偏向力的作用)。

  9、让学生讨论,随着季节的变化或同一季节的不同纬度,温度状况有否变化?(回答是肯定的)然后说明:为什么有这种变化呢?主要是各地昼夜长短与正午太阳高度的不同。可把昼夜长短比作水阀出水时间长短,把正午太阳高度比作水阀大小,然后用出水量说明太阳辐射量。

  10、对“昼夜长短的变化”,要先讲清昼弧与夜弧概念。晨昏线把纬线圈分割为两部分,一部分在昼半球,称为昼弧;另一部分在夜半球,称为夜弧。昼、夜弧的长短可表示昼、夜的长短。再让学生阅读课本的三张插图,分别说明冬至日、夏至日、春秋分时昼夜长短随纬度的变化规律。最后总结一般规律:在太阳直射的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极圈内有极昼现象;太阳不直射的半球,昼短夜长,且纬度越高,夜越长,极圈内有极夜现象。在赤道上,终年是昼夜等长。

  11、对“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最好也让学生通过读课本的三张插图,说明冬至日、夏至日、春秋分时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变化规律,然后总结一般规律:

  在太阳直射点上,太阳高度最大(为900)。离太阳直射点越*,正午太阳高度越大;离太阳直射点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越小。

  12、设问:同一纬度地区,昼夜长短与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有否变化?学生应能答出:有变化且呈周期性。教师即可指出,这就是四季变化原因。转入“四季的划分”学*。

  13、让学生阅读“二十四节气与四季(北半球)”图,设问:我国传统的四季是怎样划分的?(根据“四立”划分)设问:夏至是夏季的中点,是不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冬至是冬季的中点,是不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我国传统四季的划分,只重视接受太阳辐射能的多少,与天文含义相符。但同时指出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也考虑到了气候因素。例如“大暑”,在夏至后一个月,在现行阳历中大约是7月23日到8月8日,同我国传统的三伏大体相同。“大寒”在冬至后一个月,约为1月21日至2月4日,同我国传统的三九相差不多。惊蛰原来叫雷惊蛰,意即春雷惊醒冬眠的蛰虫。清明原来叫清明风至,意即东南风开始盛行。

  14、设问:欧美国家传统四季是怎样划分的?(学生读图后回答:根据“二分”、“二至”划分)与我国传统四季在时间上有何差异?(推迟一个半月)那么它主要考虑了太阳辐射还是气候?引导学生逐步得出:气候。

  15、让学生阅读课文,回答:现在北温带许多国家是怎样划分四季的?这样的划分主要是考虑天文还是气候?(把冬、夏季与我国三伏、三九、四九对照),最后得出结论:为使季节划分与气候相结合。

  16、让学生阅读课文,以我国二十四节气为例,说明季节划分的意义。

  17、设问:同一季节,昼夜长短与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有否变化?学生应能答出:有变化,且呈规律性。教师即可指出,既然有变化,就有热量差异,进入“五带的划分”学*。

  18、让学生阅读“五带的划分”图,说明五带划分的界线和范围,五带划分的标准(有无太阳直射,有无极昼、极夜),五带的划分主要考虑什么?对五带划分的作用,应由教师分析:它是科学家们进一步研究地球表面地域分异规律的基础。


《地球的运动》地理教案合集五篇(扩展3)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理教案汇总五篇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理教案 1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本节的主要内容是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及晨昏线。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它对自然地理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整体性和差异性都有重要影响,是地理学的基础理论。因此本节知识是高中地理的主要内容之一,在高中地理学*中具有基础性地位。

  由于地球运动具有难以感知的特性,不少学生在学*时还会存在一定的障碍,但对于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和空间智能有较大促进作用。

  3.设计思路

  本节内容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采用情景――设疑――探究――建构的学*模式,通过实验,演示,画图等创设问题情景,使抽象的地球运动具体化,生动化。学生进行质疑,探究交流,归纳,实现自主学*,探究学*,合作学*,培养学生的地理学*能力。

  二、学情分析及学法指导

  高一学生身心发育趋于成熟,已初步具有地理逻辑思维能力,探究能力,能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地解决问题,故在教学中以启迪学生思维为核心,以学生主动参与为标志,在自主学*方式下分组讨论,进行有效教学。根据课标的要求和本节的知识结构,遵循地理教学的基本特点与规律,我在教学中采用以下学法指导。

  首先,在生理上,青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表现自己,抓住这一生理特点,创造多种机会和条件,让学生参与进来,发挥学生学*的主动性,使学生学会

  合作学*。这样可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中,掌握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总结等科学的学*方法。

  其次,有效利用互联网和图书馆知识量丰富、资源共享这些优点,我鼓励学生从互联网和图书馆中获取知识,向学生介绍一些网站,搜索引擎和关键词,教给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昼夜更替现象

  2.理解晨昏线的地理意义

  3.学会晨昏线的判读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参与地理实验的探究以及相互讨论,自主学*,合作学*,并且汇报探究成果的这一过程,引导学生主动去寻找问题,发现问题,以及寻求解决问题的各种途径。最后,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和探究的体会、见解和成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学生眼、手、脑、口的调动,让学生学会地理思维方法,体验学*地理的乐趣。培养他们求真,求实,善于观察,寻根问源的科学态度和热爱生活的情操。

  四、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昼夜更替现象;晨昏线

  2.难点:晨昏线的应用

  五、教学方法

  1.教法:小组合作学*法、情景教学法、学案导学法。

  2.学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创造机会让学生合作、探究、交流。

  六、教具准备:

  地球仪、手电筒,多媒体教学软件

  七、教学过程

  略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理教案 2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本节的主要内容是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及晨昏线。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它对自然地理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整体性和差异性都有重要影响,是地理学的基础理论。因此本节知识是高中地理的主要内容之一,在高中地理学*中具有基础性地位。

  由于地球运动具有难以感知的特性,不少学生在学*时还会存在一定的障碍,但对于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和空间智能有较大促进作用。

  3.设计思路

  本节内容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采用情景——设疑——探究——建构的学*模式,通过实验,演示,画图等创设问题情景,使抽象的地球运动具体化,生动化。学生进行质疑,探究交流,归纳,实现自主学*,探究学*,合作学*,培养学生的地理学*能力。

  二、学情分析及学法指导

  高一学生身心发育趋于成熟,已初步具有地理逻辑思维能力,探究能力,能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地解决问题,故在教学中以启迪学生思维为核心,以学生主动参与为标志,在自主学*方式下分组讨论,进行有效教学。根据课标的`要求和本节的知识结构,遵循地理教学的基本特点与规律,我在教学中采用以下学法指导。

  首先,在生理上,青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表现自己,抓住这一生理特点,创造多种机会和条件,让学生参与进来,发挥学生学*的主动性,使学生学会

  合作学*。这样可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中,掌握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总结等科学的学*方法。

  其次,有效利用互联网和图书馆知识量丰富、资源共享这些优点,我鼓励学生从互联网和图书馆中获取知识,向学生介绍一些网站,搜索引擎和关键词,教给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昼夜更替现象

  2。理解晨昏线的地理意义

  3。学会晨昏线的判读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参与地理实验的探究以及相互讨论,自主学*,合作学*,并且汇报探究成果的这一过程,引导学生主动去寻找问题,发现问题,以及寻求解决问题的各种途径。最后,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和探究的体会、见解和成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学生眼、手、脑、口的调动,让学生学会地理思维方法,体验学*地理的乐趣。培养他们求真,求实,善于观察,寻根问源的科学态度和热爱生活的情操。

  四、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昼夜更替现象;晨昏线

  2.难点:晨昏线的应用

  五、教学方法

  1.教法:小组合作学*法、情景教学法、学案导学法。

  2.学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创造机会让学生合作、探究、交流。

  六、教具准备:

  地球仪、手电筒,多媒体教学软件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理教案 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纬度变化及其成因。

  2、了解四季的形成及其划分。

  3、了解24节气划分及对农业的意义。

  4、理解地球上五带的形成。

  德育目标

  通过理解地球公转及其产生的 地理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学*过程中,通过 教师引导思维的方式方法,使学生获取学*知识的进取精神。

  教学建议

  关于四季的划分的 教学建议

  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划分四季的依据,既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随季节的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这里需要强调季节的变化与日地距离无关。然后,引导学生读《二十四节气与四季》图,明确我国和西方国家不同的四季划分方法,找出二者之间的差异。最后,指出我国以二十四节气划分四季对农业生产的指导意义。

  关于五带的划分的 教学建议

  这部分 教学内容,可以从读《五带的划分》示意图引入。要求学生明确五带划分的界限和依据,掌握地球上年太阳辐射总量从低纬地区向高纬地区减少的规律。最后, 教师指出五带划分的 地理意义。

  关于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的 教学建议

  正午太阳高度有在同一时刻随纬度的变化,也有在同一纬度随时间的变化。在 教学中,要紧紧抓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这是产生正午太阳高度随空间和时间变化的直接原因。在课堂 教学中,可以利用课本中的《二分二至正午太阳高度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变化,然后找出变化规律。需要指出的是,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区域,一年内可获得两次太阳直射,其正午太阳高度的最大值的出现,要视太阳直射点的位置而定。 教师在 教学中要力求使学生明确这一点。

  关于昼夜长短的变化的 教学建议

  昼夜长短的变化,有在同一时刻随纬度的变化,也有在同一纬度随时间的变化。在 教学中,可利用课本中《二分二至昼夜长短变化示意图》,从晨昏线的位置变化入手,分析昼弧和夜弧的长短对比,找出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需要强调的是,昼夜长短的变化是一个渐变过程,其中有量变也有质变。不论南半球还是北半球,夜长随纬度逐渐缩短为0时,就会出现极昼现象;昼长随纬度逐渐缩短为0时,就会出现极夜现象。从赤道到两极的任何地点,昼夜长短都会出现由极大值到极小值的周期性变化。只有赤道上无昼夜长短的变化,全年昼夜*分。

  教学设计方案

  〖导入新课〗复*地球公转运动中有关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移动的知识,引出不同季节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的 教学〗

  1. 读图:《二分二至全球的正午太阳高度角》

  2. 提问:分别找出二分二至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说出南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3. 讲解: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小值;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小值;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4.板书: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冬至日 南回归线最大,向两极递减。

  夏至日 北回归线最大,向两极递减。

  春、秋分日 赤道最大,向两极递减。

  〖昼夜长短变化的 教学〗

  1. 读图:《二分二至全球的昼长》

  2. 提问:结合生活实践,说明北京冬、夏季昼夜长短的变化情况。分析说明在二分二至时北半球昼夜长短随纬度的变化情况。

  3. 讲解:每年由春分日到秋分日,是北半球的夏半年。此期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大于夜长,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其中,由春分到夏至,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由夏至到秋分,北半球昼渐短夜渐长;夏至日时,晨昏线(圈)与经线圈的夹角最大(23°26ˊ),北半球各地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南半球反之。每年由秋分日到次年春分日,是北半球的冬半年。此期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大于昼长,且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其中,由秋分到冬至,北半球夜渐长昼渐短;由冬至到春分,北半球夜渐短昼渐长;冬至日时,晨昏线(圈)与经线圈的夹角最大(23°26ˊ),北半球各地夜最长昼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南半球反之。在春、秋分时,太阳直射赤道,晨昏线(圈)经过南北极点,与某条经线圈重合,全球各地昼夜*分,各为12小时。

  4.板书:北半球昼夜长短的变化:

  春、秋分 全球昼夜*分

  夏至日 昼长夜短且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内极昼)

  冬至日 昼短夜长且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内极夜)

  〖四季划分的 教学〗

  1. 读图:《二十四节气与四季》

  2. 提问:欧美国家和我国在四季的划分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哪种四季划分方法与我国气候更加吻合,对农业更具指导意义。

  3. 讲解:欧美国家和我国在四季的划分上,都是属于天文四季,既在地球公转轨道上,每转过90°划分为一个季节;都是立足于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都是将一年之中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定为夏季;将一年之中白昼最短、太阳高度最低的季节定为冬季;冬夏的过渡季节定为春季或秋季。不同的是,在具体的划分时间上有先有后。我国以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起点,划分春、夏、秋、冬四季,各季节开始早于欧美国家,与我国气候更加吻合,对农业更具指导意义。

  4.板书:四季的划分:我国 以“四立”划分

  欧美 以“二分二至”划分

  〖五带划分的 教学〗

  1. 读图:《五带的划分》

  2. 提问:说出五带的划分界线和划分的依据。

  3. 讲解:在同一季节,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随纬度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纬度分异的规律,形成了五带。以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为界限,把地球表面分为热带、南北温带和南北寒带。五带反映了年太阳辐射总量从低纬地区向高纬地区减少的规律,它是人们研究地球表面各自然带分布规律的基础。

  4.板书:五带的划分:名称和界限

  划分的依据

  探究活动

  【活动主题】

  南极圈内地区与北极圈内地区相比,其同纬度的地区的极昼、极夜天数有什么不一样,为什么会不一样?

  【活动步骤】

  理解极昼和极夜的产生的原因

  理解产生极昼和极夜有何规律

  地球公转的规律(尤其是在公转轨道上不同位置的线速度变化规律,以及这种变化如何影响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和北半球停留时间的相应变化)

  描绘发生极昼时太阳在天空中的运行轨迹

  查找与以上资料相关的媒体资料(图片,录像等)

  制作多媒体演示材料

  制作能说明本主题原因的模型

  【成果展示】

  可以选择这样两种方式:

  (1)制作出演示模型,把极昼和极夜相关的知识制作成板报

  (2)制作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理教案 4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本节的主要内容是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及晨昏线。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它对自然地理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整体性和差异性都有重要影响,是地理学的基础理论。因此本节知识是高中地理的主要内容之一,在高中地理学*中具有基础性地位。

  由于地球运动具有难以感知的特性,不少学生在学*时还会存在一定的障碍,但对于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和空间智能有较大促进作用。

  3.设计思路

  本节内容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采用情景――设疑――探究――建构的学*模式,通过实验,演示,画图等创设问题情景,使抽象的地球运动具体化,生动化。学生进行质疑,探究交流,归纳,实现自主学*,探究学*,合作学*,培养学生的地理学*能力。

  二、学情分析及学法指导

  高一学生身心发育趋于成熟,已初步具有地理逻辑思维能力,探究能力,能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地解决问题,故在教学中以启迪学生思维为核心,以学生主动参与为标志,在自主学*方式下分组讨论,进行有效教学。根据课标的要求和本节的知识结构,遵循地理教学的基本特点与规律,我在教学中采用以下学法指导。

  首先,在生理上,青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表现自己,抓住这一生理特点,创造多种机会和条件,让学生参与进来,发挥学生学*的主动性,使学生学会

  合作学*。这样可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中,掌握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总结等科学的学*方法。

  其次,有效利用互联网和图书馆知识量丰富、资源共享这些优点,我鼓励学生从互联网和图书馆中获取知识,向学生介绍一些网站,搜索引擎和关键词,教给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昼夜更替现象

  2.理解晨昏线的地理意义

  3.学会晨昏线的判读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参与地理实验的探究以及相互讨论,自主学*,合作学*,并且汇报探究成果的`这一过程,引导学生主动去寻找问题,发现问题,以及寻求解决问题的各种途径。最后,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和探究的体会、见解和成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学生眼、手、脑、口的调动,让学生学会地理思维方法,体验学*地理的乐趣。培养他们求真,求实,善于观察,寻根问源的科学态度和热爱生活的情操。

  四、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昼夜更替现象;晨昏线

  2.难点:晨昏线的应用

  五、教学方法

  1.教法:小组合作学*法、情景教学法、学案导学法。

  2.学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创造机会让学生合作、探究、交流。

  六、教具准备:

  地球仪、手电筒,多媒体教学软件

  七、教学过程

  略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理教案 5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本节的主要内容是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及晨昏线。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它对自然地理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整体性和差异性都有重要影响,是地理学的基础理论。因此本节知识是高中地理的主要内容之一,在高中地理学*中具有基础性地位。

  由于地球运动具有难以感知的特性,不少学生在学*时还会存在一定的障碍,但对于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和空间智能有较大促进作用。

  3.设计思路

  本节内容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采用情景——设疑——探究——建构的学*模式,通过实验,演示,画图等创设问题情景,使抽象的地球运动具体化,生动化。学生进行质疑,探究交流,归纳,实现自主学*,探究学*,合作学*,培养学生的地理学*能力。

  二、学情分析及学法指导

  高一学生身心发育趋于成熟,已初步具有地理逻辑思维能力,探究能力,能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地解决问题,故在教学中以启迪学生思维为核心,以学生主动参与为标志,在自主学*方式下分组讨论,进行有效教学。根据课标的要求和本节的知识结构,遵循地理教学的基本特点与规律,我在教学中采用以下学法指导。

  首先,在生理上,青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表现自己,抓住这一生理特点,创造多种机会和条件,让学生参与进来,发挥学生学*的主动性,使学生学会

  合作学*。这样可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中,掌握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总结等科学的学*方法。

  其次,有效利用互联网和图书馆知识量丰富、资源共享这些优点,我鼓励学生从互联网和图书馆中获取知识,向学生介绍一些网站,搜索引擎和关键词,教给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昼夜更替现象

  2。理解晨昏线的地理意义

  3。学会晨昏线的判读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参与地理实验的探究以及相互讨论,自主学*,合作学*,并且汇报探究成果的这一过程,引导学生主动去寻找问题,发现问题,以及寻求解决问题的各种途径。最后,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和探究的体会、见解和成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学生眼、手、脑、口的调动,让学生学会地理思维方法,体验学*地理的乐趣。培养他们求真,求实,善于观察,寻根问源的科学态度和热爱生活的情操。

  四、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昼夜更替现象;晨昏线

  2.难点:晨昏线的应用

  五、教学方法

  1.教法:小组合作学*法、情景教学法、学案导学法。

  2.学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创造机会让学生合作、探究、交流。

  六、教具准备:

  地球仪、手电筒,多媒体教学软件


《地球的运动》地理教案合集五篇(扩展4)

——初中地理课教案合集五篇

  教材分析

  1.本节要求掌握降水的季节变化规律以及地区分布规律。降水的的测定、变化及分布,是天气预报的两大主要指标之一,也是研究气候的两大要素之一。本节内容承上启下,上一节探究气温和气温的分布,本节通过探究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最后归纳出气候的主要影响因素。

  2.降水与人们的生活、生产有密切的联系,降水量的多少直接影响交通是否顺畅,影响农作物的生长。

  学情分析

  本节课规律多、知识容量大,对七年级学生来说,难度较大。但是该节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密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联系身边的地理事物或现象,激活书本知识,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具,让学生身临其境,感悟所学知识。

  学生认知障碍点:影响降水量多少的因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降水的概念及降水的`主要形式。能举例说出降水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掌握世界降水的地区分布规律。

  过程与方法:

  独立思考,小组合作,探究世界降水的地区分布规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情参与,了解降水,了解人类的生存条件,了解自然环境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降水的多少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降水的季节变化。

  全球降水的地区分布规律。

  难点: 绘制降水柱状图,总结各地降水的变化规律。

  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找出全球降水的分布规律。

  教学过程

  教材分析

  1、教材是我国邻*的国家和地区一章的第一节,教材设计能使学生比较充分地了解日本这一东亚岛国的自然地理特点和人文地理特点。

  2、教材先对日本地理条件进行了分析,使学生了解日本的位置、地形、文化等方面的特点,进而达到理解日本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成功之处,即“加工贸易经济”这一经济发展的方式,并以此作为我们的借鉴。

  3、本节教材另设阅读、图表、活动等,在说明日本地形和组成,经济发展方式,扩展学生知识面,使学生更好更全面地把握日本文化,经济状况等方面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使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得到获取知识的乐趣,从而开阔了视野,将复杂的知识简单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

  学情分析

  农村学生视野相对狭窄,但对日本这个国家并不陌生,只是对日本的地理特征缺乏感性认识,因此学生对这节课应该存有较大的学*兴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日本的自然环境,了解地震和防震的相关知识

  (2)结合日本的国情,分析其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的发展特点,使学生能够说出日本工业带的分布并分析其原因

  (3)能举例说明日本与我国在经济贸易、文化等方面的联系密切。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收集图片、查找文字资料、小组讨论、分析处理资料,逐步培养学生小组合作性学*、自主学*、探究学*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防震意识和环保意识,初步建立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观念。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日本的轮廓组成

  2、日本是一个多地震、多火山的国家 。

  教学过程;略

  一、教材内容分析

  教材包括“空间分布差异大”、“不同季节变化大”、“保护水资源从我做起”三部分。

  教材首先用图表说明目前比较利用的淡水资源很少。

  “空间分布差异大”,通过读图活动和阅读知识之窗认识到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解决分布不均的措施为调水工程。

  “不同季节变化大”,通过对长江、黄河、珠江年径流量变化曲线图认识到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水资源在时间上分布不均,其措施主要是兴修水利工程。

  “保护水资源从我做起”通过让学生进行“学校用水情况调查“,树立节水、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了解我国淡水资源的数量及存在形式。

  2、使学生认识淡水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淡水资源危机的有效途径。

  3、使学生知道我国水能资源在世界上的地位,知道我国水能资源的利用和分布状况。

  (二)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使学生通过阅读我国水能资源分布图,初步学会分析我国水能资源的分布同地形、气候的关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淡水资源的危机意识。使学生能够从我做起,以实际行动,保护和节约有限的淡水资源。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

  1、我国水资源的分布。

  2、淡水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3、解决淡水资源危机的有效途径。

  (二)难点

  帮助学生树立对淡水资源危机的意识,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做节水、护水的模范。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通过课堂教学中以旧带新的讲解,使学生认识到知识不是孤立、零散的,指导学生要学会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融会贯通,形成——个有机的整体。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多媒体

  六、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同学们,你们起床后首先要做的卫生工作是什么?

  你们口渴了需要什么?

  【承转】从早上醒来到晚上睡觉,水都与我们息息相关。水与人体的`关系最为密切,因为人体70%的都是水。从这里大家就可以知道,水对人类生存是何等的重要性。我们这节课就来学*水资源。

  一、水资源的含义

  【展示】从太空拍摄的地球图片及干旱地区的图片。

  【提问】从太空看地球,地球是个蔚蓝色的星球,在这里蓝色代表的是什么?(海洋)

  【提问】我们曾经了解到地球表面是七分是海洋,三分陆地,可是大家看看,既然地球上有这么多水,为什么任然还有许多地方在闹水荒呢?是不是地球上所有的水都能被我们人类完全利用呢?

  (指导学生阅读p54图,引导学生得出水资源的含义)

  【师生小结】水资源主要是陆上的淡水资源,如河流水、淡水湖泊的水,浅表地下水。而地球上绝大多数水,我们暂时难以利用。

  人们常用多年*均径流量作为淡水资源多水的指标,而多年*均径流量与降水有关。一般来讲,降水多的地区,淡水资源比较充足,降水少的地方,淡水资源比较贫乏。

  二、水资源的空间分布

  【承转】接下来我们了解我国的水资源现在,我国河流的径流量总量占世界第六位,但人均不足。除了这点外,水资源还有时空分布不均的特点。

  【读图讨论】读p55中国水资源分布图,讨论归纳我国水资源在空间分布上有什么特点?

  【学生归纳】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南方多,北方少,东部多,西部少。

  【提问】为什么我国水资源有这样的分布?

  【学生回答】与我国降水变化有关,降水分布规律是从东南向西北递减。

  【展示】我国南方、北方耕地与径流量对比图


《地球的运动》地理教案合集五篇(扩展5)

——《地球的清洁工》教案合集5篇

  活动目标

  1、 了解动物在大自然中的清洁作用,知道动物可以保护环境,有保护动物的意识。

  2、 初步了解地球上存在的环保问题,懂得要爱护环境,并能尝试解决环保问题的方法。

  3、 发展幼儿思维和口语表达能力。

  4、 考验小朋友们的反应能力,锻炼他们的个人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 了解动物在大自然中的清洁作用,并有保护小动物的意识。

  2、 让幼儿了解我们的地球妈妈到底存在哪些环保问题。

  活动准备

  难过的地球妈妈一个,动物图片各一张,不同程度被污染的环境图片各几张。

  活动过程

  一、导入:出示不开心的地球妈妈,激发幼儿探索兴趣,并请幼儿仔细观察地球妈妈的表情。

  二、主动探索,积极讨论

  1、 地球妈妈怎么了?为什么难过?

  2、 出示被污染的环境图片,请幼儿充分发挥想象谁来帮助清理这些脏东西呢?

  三、观看多媒体资料,交流讨论,发展语言

  1、 地球妈妈今天想招聘一些动物清洁工,看看都有谁来报名了??v出示海鸥、鲫鱼、乌鸦、蚯蚓等的图片?

  2、 分享交流,这些动物合适做清洁工吗?

  3、 听故事,一起验证结果?v听这些动物是怎样介绍自己的?并了解他们是怎样清洁地球的?

  4、 教师小结:

  四、联系生活实际,拓展思维能力

  生活中还有谁也会保护我们的环境呢??v环保工人,花草树木…

  五、情景转化,启发幼儿保护环境的意识

  1、 请幼儿自由回答:地球上有那么多动植物清洁地球妈妈,我们应该怎样保护我们的妈妈呢?

  2、 启发幼儿像动物们一样,做回清洁工,清理幼儿园每个角落的垃圾。

  教学反思

  1、 本次活动中,先出示难过的地球妈妈,让幼儿猜测并给幼儿一个自由讲述的机会,为后面活动做了铺垫。

  2、 孩子们喜欢这个故事,并引导幼儿大胆想象,讲述自己的见解,理解了故事的内容。

  3、 幼儿对动物清洁地球知识掌握很少,老师讲述太多。

  4、 在以后开展此类活动时,提前请家长协助和孩子一起收集这方面知识。

  小百科:地球赤道半径6378.137千米,极半径6356.752千米,*均半径约6371千米,赤道周长大约为40076千米,呈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的椭圆球体。地球表面积5.1亿*方公里,其中71%为海洋,29%为陆地,在太空上看地球呈蓝色。

  活动目标:

  1、能够理解故事内容,了解几种动物对地球的清洁作用。

  2、能用比较清晰、完整的语言介绍动物清洁工的本领。

  3、了解动物与环境的依存关系,懂得爱护小动物也是保护环境的行为。

  4、通过语言表达和动作相结合的形式充分感受故事的童趣。

  5、引导幼儿在故事和游戏中学*,感悟生活。

  活动准备:

  1、故事图片(图1海鸥清洁海中剩菜、剩饭;图2鲫鱼清洁河中垃圾、水草;图3乌鸦清洁地面上的蝇蛆、地蚕;图4蚯蚓清洁地下垃圾,使之变成肥料)

  2、地球(哭与笑)的图片。

  3、《低碳贝贝》歌曲。

  活动过程:

  1、出示地球的图片,创设地球公公招聘清洁工的情景。

  师:小朋友,今天我给大家请来一位大家熟悉的客人,你们看它是谁?(教师出示地球哭笑的图片)(地球公公。)

  师:小朋友,那你们仔细观察一下地球公公有什么不同?(前边的地球公公在笑,后边的地球公公在哭······)

  师:是的,那现在我给大家介绍一下。前边的地球公公是过去的地球,后边的地球公公是现在的地球。那你们想一想为什么地球的过去和现在不一样呢?(过去的地球公公身上是干净的很高兴,现在的地球公公身上是脏兮兮的很伤心。)

  师:你们看地球公公脏兮兮的,它很伤心,很难过,所以它今天来到森林里招聘地球清洁工的。那么你们说说谁回来应聘地球清洁工呢?(大狮子,大老虎,小老鼠·······)

  教师小结:地球公公又脏又乱,它很伤心,不得不到森林里招聘清洁工,小动物们都争先恐后的去报名,想要帮地球公公分担一些负担。下面我们一起来听听地球清洁工的故事。

  2、教师边出示图片边完整讲述第一遍故事。师:小朋友,听完故事,你们知道为什么地球公公要来招聘清洁工了吗?(知道。)

  师:为什么呢?(因为地球公公很脏,要找别的小动物来打扫。)

  师:那么都有哪些小动物来应聘呢?(海鸥、鲫鱼、乌鸦、蚯蚓。)

  师:那它们可以当哪里的清洁工?(海鸥是海面上的清洁工;鲫鱼是河里的清洁工;乌鸦是地面上的清洁工;蚯蚓是土壤里的清洁工。)

  师:嗯,小朋友们都很聪明,小动物的本领也很大。

  教师小结:在地球公公的招聘会上,海鸥、鲫鱼、乌鸦、蚯蚓,还有很多小动物都前来应聘地球清洁员,他们各有各的本领。

  3、教师完整讲述故事,通过提问依次让幼儿学说故事中海鸥、鲫鱼、乌鸦、蚯蚓的对话,进一步理解故事内容。

  师:小朋友们我们再回忆一遍故事。(好。)

  师:今天我们这里来了一位客人它是谁啊?(地球公公。)

  师:它来干什么?(它来招聘地球清洁工。)

  师:那都有谁来应聘了?(海鸥、鲫鱼、乌鸦、蚯蚓。)

  师:来了这么多的小动物,海鸥是怎么说的?(海鸥能够吃掉大海里的剩饭。)

  师:那鲫鱼呢?(鲫鱼能够吃河里的垃圾,把河水打扫得干干净净的。)

  师:鲫鱼的本领这么大啊,那乌鸦呢?(乌鸦能够把地上的脏虫子吃掉。)

  师:还有蚯蚓呢?(蚯蚓吃地下的垃圾,变成肥料。)

  师:小朋友们可真棒。

  教师小结:在地球招聘会上小朋友了解到了这么多小动物的本领,每个小动物都有自己的本领,那么小朋友呢?

  4、联系自己的生活,讨论如何保护地球,如何保护动物。

  师:小动物的本领那么大,那我们又怎么保护地球公公呢?(不乱扔垃圾。)

  师:嗯,对。那你们喜欢小汽车吗?(喜欢。)

  师:那你们知道小汽车排放的尾气会污染环境吗?(知道。)

  师:那我们应该怎么做?(我们可以坐公交、骑自行车、走步······)

  师:嗯,对,为了保护环境,我们可以以步代车,这样可以让我们的空气更清新。小朋友,小动物的本领这么大,那我们要怎么保护他们?(我们要保护它们,不伤害它们。)

  教师小结:保护小动物也能保护我们个环境,环境好我们身体才会更健康。

  5、用幼儿熟悉的歌曲结束活动,更进一步的引导幼儿去保护环境。

  师:小动物和地球公公为了保护环境他们编了一首动听的歌,现在我们一起来听听。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了解有关动物清洁环境的知识,以及动物、人类和地球的关系。

  2、通过对垃圾的分类,培养幼儿将垃圾分类丢弃的*惯,激发幼儿热爱环境、保护环境的情感。

  3、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4、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5、加强幼儿的环保意识。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收集有关动物吃垃圾的资料;

  2、物质准备:PPT、纸、记号笔。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1、(演示PPT)小朋友们,今天谢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客人,大家想不想知道是谁呀?(想)“地球公公”,“地球公公最*身体不舒服,生病了(演示PPT)真奇怪,地球公公怎么会生病呢?”幼儿讨论。

  2、“球公公为什么会生病呢?让我们来问问地球公公自己吧”(演示PPT),来是有许多的垃圾都扔到了地球公公的身上,所以它就生病了。

  二、讨论活动

  1、小朋友,生病难受不难受呀?(难受)是呀,地球公公病得可难受了,可怎样来帮地球公公治病呢?(幼儿讨论)

  2、地球公公想要在动物世界里招聘几个清洁工,你们说请什么动物来做这个工作呢?(幼儿自由讨论,并将讨论结果记录在纸上)

  3、幼儿介绍讨论结果,说说各自的理由。

  三、倾听故事

  1、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故事,我们来听听故事里的地球公公找到谁来做清洁工,好么?

  2、演示PPT,倾听故事后提问:地球公公招聘了哪些动物做清洁工,为什么?

  四、垃圾分类

  1、小动物能帮助地球公公做清洁工作,他们的本领可真大,小朋友们能为地球公公做些什么呢?

  2、出示垃圾,这些垃圾是从哪里来的?你们家里的垃圾扔到哪里去了?

  3、出示分类垃圾箱,这是什么?有什么不一样?为什么?(垃圾箱是垃圾的家,可别让垃圾走错了家)

  4、现在地球公公请小朋友们帮助它把这些垃圾扔到垃圾箱里,想一想该怎么扔?(幼儿分组合作,将垃圾分类)

  5、检查,说说为什么这么扔?

  五、总结:我们把垃圾分类后,工人叔叔、阿姨能把可回收的垃圾再利用,做出新的东西来,这样我们的地球就更干净了,地球公公也不会生病了。

  活动反思:

  在这个活动中我先出示哭泣难过的地球公公,让幼儿猜测地球公公为什么难过?给幼儿一个自由讲述的机会,为后面的活动做了一个伏笔。再通过教师讲述故事,让幼儿了解动物对环境的帮助。然后通过再一次的猜测谁会来帮助地球公公清洁卫生,引导幼儿大胆想象,讲述自己的见解,孩子们非常喜欢这个故事,兴趣都很浓厚。大家都能认真倾听故事,理解了故事内容。

  整个活动环节清晰,老师与孩子的互动较好。通过活动,孩子们了解了动物对地球的环境清洁过程,知道不同的动物对环境的清洁方式是不同的。活动中幼儿参与积极,思维敏捷,从故事到联系实际,孩子们都知道*常我们就要好好的保护我们的地球,保护我们的环境,不乱扔垃圾、提倡低碳生活、多种树木和花草等等。这样我们的地球才会美丽。不足的是:幼儿对动物清洁地球方面的知识掌握比较少,所以老师讲述较多,如果课前能让家长引导孩子一起收集这方面的材料,活动的效果会更好。

  活动目标:

  1、了解动植物在大自然中的清洁作用,能完整地讲述故事中几种动植物清洁地球的本领,

  2、知道动植物可以保护环境,有保护动植物的意识。

  3、初步了解地球上存在的环保问题,懂得要爱护环境,乐意尝试解决环保问题的办法。

  活动重点:

  了解动物在大自然中的清洁作用,能完整地讲述故事中几种动植物清洁地球的本领,有保护动植物的意识。

  活动难点:

  初步了解地球上存在的环保问题,懂得要爱护环境,乐意尝试解决环保问题的办法。

  活动准备:

  1、地球污染图片。

  2、地球公公、鬣狗、鲨鱼、清道夫鱼、屎壳O、树木的图片各一张。

  活动过程:

  一、激趣引入。

  1、谈话:小朋友,你们知不知道我们人类都居住在什么上面的呢?(地球)呵,地球公公真了不起,这会儿小朋友想不想跟他见见面呢?想的话就请中(三)班的小朋友以热烈的掌声欢迎他出场吧!

  2、跟地球公公打招呼。(出示不开心的地球公公)

  3、谈话:地球公公怎么了?为什么哭了?

  4、请幼儿观看污染环境的图片。

  5、地球公公想请小朋友想想办法,请谁来帮忙清理这些脏东西呢?(引导幼儿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讲述方法)

  二、学*故事内容、理解故事主题。

  1、地球招聘清洁工。

  (1)地球公公听说动植物们的本领也很大,可以帮助它清洁身体,所以它想在动植物里招聘几名清洁工人。

  (2)小朋友们看,都有谁来报名啦。逐一出示图片让幼儿认识鬣狗、鲨鱼、清道夫鱼、屎壳O、树木。

  2、倾听教师阅读故事、了解每种动物和植物的本领。

  (1)谈话:小朋友们想知道这些动植物它们都有什么本领?它们会怎样清洁地球吗?我们一起来听一听故事《地球招聘清洁工》。

  (2)幼儿倾听教师完整讲述一遍故事,教师再次逐一出示鬣狗、鲨鱼、清道夫鱼、屎壳O、树木的图片,并模仿其再次介绍自己的本领。

  (3)师幼互动交流:①鬣狗、鲨鱼、清道夫鱼、屎壳O、树木各自都有什么本领,是怎样清洁地球的?②它们各自应聘什么地方的清洁工?

  (4)小结:

  鬣狗能吃兽类腐烂的尸体——草原清洁工。

  鲨鱼能吞食染病的鱼——大海清洁工。

  清道夫鱼能吃掉水里的垃圾——江河清洁工。

  屎壳O最爱吃动物的粪便——农场清洁工。

  树木能吸走空气中的灰尘和有害气体——城市清洁工

  三、拓展升华。

  1、讨论交流

  (1)小朋友们,你们喜欢这些动植物吗?为什么呀?(幼儿表达喜爱之情)

  (2)我们生活中还有谁也会清洁我们的环境呢?(环保工人、花草树木……)

  (3)地球公公的身体这么大,处处都需要清洁工,如街道、幼儿园、广场等还需要一些环保小卫士,那我们应该怎样来保护我们的环境呢?(我们不乱扔垃圾、少制造垃圾,保护动植物,多种花草树木,这样我们的地球就会越来越美丽。)

  2、行动迁移:

  请小朋友们也做一回地球清洁工,一起去清理我们幼儿园的草坪上垃圾吧。(教师带领幼儿走出活动室去草坪上捡拾垃圾,结束活动。)

  活动背景

  幼儿对各种动物的特征基本熟悉,通过故事的方式,让幼儿初步了解动物对环境的作用,设计此活动旨在引导幼儿通过动物来保护环境,从而让孩子们懂得保护我们的地球妈妈。

  活动目标

  1、了解动物在大自然中的清洁作用,知道动物可以保护环境,有保护动物的意识。

  2、初步了解地球上存在的环保问题,懂得要爱护环境,并能尝试解决环保问题的方法。

  3、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动物在大自然中的清洁作用,并有保护小动物的意识。


《地球的运动》地理教案合集五篇(扩展6)

——地球母亲的起诉作文合集五篇

可爱的孩子们:

  你们好!

  我就是你们生命的来源,你们的母亲“地球”。

  想起那些以前美好的事物,我心里就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滋味,我敢说这种滋味,这种痛苦谁也无法体会,听“哗啦哗啦”这曾是小溪流过城市山间的声音,看,这正是花儿们争芳夺艳发出的声音。听,春风正轻轻的走过,多美啊。那天上的白云纯洁而干净,就像刚出生的婴儿一样可爱。可是孩子们,你们现在再回头来看看,那曾优美的环境不在属于你们了。看,山间的小溪,却让世界上的恶魔之一,“工业废水”给破坏了,这还不要紧,还泼了我一身废水,把我的绿褂子给弄脏了,听,花儿们的笑声也似乎像旋风一般飞走了。孩子们闻闻吧,世界上的灰尘王子,也向我们迎面走来,春风也变得烦操不安了,看,天空也开始被二氧化碳给污染了,也变得混浊不堪了。

  我可爱的孩子们,不是我要起诉你们,而是对你们的喜新厌旧,对环境污染我感到很不安,也许你们觉得过几年,几十年就只有一点影响?但对世间乃之整个地球都会有影响,最重要的是我一天天的在变老,也不能永远在你们的身边,我总有一天会衰老的,孩子们,你们也该醒悟了。

可爱的孩子们:

  我就是你们生命的来源,你们的母亲“地球”.

  想起那些以前美好的'事物,我心里就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滋味,我敢说这种滋味,这种痛苦谁也无法体会,听“哗啦哗啦”这曾是小溪流过城市山间的声音,看,这正是花儿们争芳夺艳发出的声音。听,春风正轻轻的走过,多美啊。那天上的白云纯洁而干净,就像刚出生的婴儿一样可爱。可是孩子们,你们现在再回头来看看,那曾优美的环境不在属于你们了。看,山间的小溪,却象世界上的恶魔之一,“工业废水”给破坏了,这还不要紧,还泼了我一身废水,把我的绿褂子给弄脏了,听,花儿们的笑声也似乎像旋风一般飞走了。孩子们闻闻吧,世界上的灰尘王子,也向我们迎面走来,春风也变得烦操不安了,看,天空也开始被二氧化碳给污染了,也变得混浊不堪了。

  我可爱的孩子们,不是我要起诉你们,而是对你们的喜新厌旧,对环境污染我感到很不安,也许你们觉得过几年,几十年就只有一点影响?但对世间乃之整个地球都会有影响,最重要的是我一天天的在变老,也不能永远在你们的身边,我总有一天会衰老的,孩子们,你们也该醒悟了。

可爱的孩子们:

  你们好!

  我就是你们生命的来源,你们的母亲“地球”。

  想起那些以前美好的事物,我心里就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滋味,我敢说这种滋味,这种痛苦谁也无法体会,听“哗啦哗啦”这曾是小溪流过城市山间的声音,看,这正是花儿们争芳夺艳发出的声音。听,春风正轻轻的走过,多美啊。那天上的白云纯洁而干净,就像刚出生的婴儿一样可爱。可是孩子们,你们现在再回头来看看,那曾优美的环境不在属于你们了。看,山间的小溪,却象世界上的恶魔之一,“工业废水”给破坏了,这还不要紧,还泼了我一身废水,把我的绿褂子给弄脏了,听,花儿们的笑声也似乎像旋风一般飞走了。孩子们闻闻吧,世界上的灰尘王子,也向我们迎面走来,春风也变得烦操不安了,看,天空也开始被二氧化碳给污染了,也变得混浊不堪了。

  我可爱的孩子们,不是我要起诉你们,而是对你们的喜新厌旧,对环境污染我感到很不安,也许你们觉得过几年,几十年就只有一点影响?但对世间乃之整个地球都会有影响,最重要的是我一天天的在变老,也不能永远在你们的身边,我总有一天会衰老的`,孩子们,你们也该醒悟了。

可爱的孩子们:

  你们好!

  我就是你们生命的来源,你们的母亲,“地球”。想起那些以前美好的事物,我心里就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滋味,我敢说这种滋味,这种痛苦谁也无法体会,听“哗啦哗啦”这曾是小溪流过城市山间的声音,看,这正是花儿们争芳夺艳发出的声音。听,春风正轻轻的走过,多美啊。那天上的白云纯洁而干净,就像刚出生的婴儿一样可爱。可是孩子们,你们现在再回头来看看,那曾优美的环境不在属于你们了。

  看,山间的小溪,却象世界上的恶魔之一,“工业废水”给破坏了,这还不要紧,还泼了我一身废水,把我的绿褂子给弄脏了。听,花儿们的笑声也似乎像旋风一般飞走了。孩子们闻闻吧,世界上的灰尘王子,也向我们迎面走来,春风也变得烦操不安了。看,天空也开始被二氧化碳给污染了,也变得混浊不堪了。

  我可爱的孩子们,不是我要起诉你们,而是对你们的喜新厌旧,对环境污染我感到很不安,也许你们觉得过几年,几十年就只有一点影响,但对世间乃之整个地球都会有影响,最重要的是我一天天的在变老,也不能永远在你们的身边,我总有一天会衰老的。孩子们,你们也该醒悟了。

  可爱的孩子们:

  ·你们好!

  我就是你们生命的来源,你们的母亲“地球”.

  想起那些以前美好的事物,我心里就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滋味,我敢说这种滋味,这种痛苦谁也无法体会,

  听“哗啦哗啦”这曾是小溪流过城市山间的声音,看,这正是花儿们争芳夺艳发出的声音,地球母亲的起诉作文,

  小学生作文《地球母亲的起诉作文》。听,春风正轻轻的走过,多美啊。那天上的白云纯洁而干净,就像刚出生的婴儿一样可爱。

  可是孩子们,你们现在再回头来看看,那曾优美的环境不在属于你们了。看,山间的小溪,却象世界上的恶魔之一,“工业废水”给破坏了,

  这还不要紧,还泼了我一身废水,把我的绿褂子给弄脏了,听,花儿们的笑声也似乎像旋风一般飞走了。孩子们闻闻吧,世界上的灰尘王子,

  也向我们迎面走来,春风也变得烦操不安了,看,天空也开始被二氧化碳给污染了,也变得混浊不堪了。

  我可爱的孩子们,不是我要起诉你们,而是对你们的喜新厌旧,对环境污染我感到很不安,也许你们觉得过几年,

  几十年就只有一点影响?但对世间乃之整个地球都会有影响,最重要的是我一天天的在变老,也不能永远在你们的身边,我总有一天会衰老的,孩子们,你们也该醒悟了。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