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细节》读后感优选【十】篇

首页 / 读后感 / |

  《教育的细节》读后感 1

  朱永通的《教育的细节》一书的少数篇目,我在《教师月刊》各期里曾读过。我发现他的文字很有节制,不仅篇幅节制,而且情感节制。文章写得不动声色,甚至有点冷。

  永通是个有心人。一个看似粗犷的男生,在以他的细心观察教育、体察师生、省察自己,写出了细腻细致的《教育的细节》。这些细节,都是小事,却被永通的慧眼看得明白,看得透彻,看得入木三分。

  《*等观念在哪儿》一文,学生向老师问好,老师一脸漠然或最多居高临下地点点头,是不是小事?小到不可能影响学校在区里、市里的排名,却可能给问好的学生留下一辈子的心理阴影——因为这是让学生忘不掉的细节;某数学老师偏爱某个学生(很不幸,刚好是个富豪家庭的孩子)也是小事,却让其他学生都讨厌她的课,班里数学成绩年级最差——这位老师可能绞尽脑汁也不会想到是这么个原因。

  《润泽的座位》一文中,班级学生数为奇数时,怎么安排那一个单独的座位,永通问过许多校长,竟问不出答案——校长哪有心思考虑这么小的事……

  永通不动声色地真实记录这些年他在教育界的所见所闻,他在那冷冷地说着,这边厢我读得一会儿哭一会儿笑,尤其是那篇《三个词汇里的学校文化》,那个转自崔永元的关于贫困地区孩子没见过足球、清洗足球的故事,让我笑出了眼泪,笑过之后,眼泪却还止不住地往下流——在当下充满“荒诞”的中国教育场,让人哭笑不得的事情太多。

  这样的事情我也常常看到、听到,许多来咨询的家长向我诉苦时,我发现他们说的也都是小事,而对这些小事我却无能为力。例如,孩子班里新来了一位老师,来了十天还叫不出孩子们的名字;教师节那天,不谙世事的孩子毫不遮掩地向新老师说,要去隔壁班送礼物给以前的老师,这位老师听了脸一沉,居然不同意孩子去送礼物。晚上孩子把事情告诉妈妈,妈妈一夜未眠,倒不是为礼物没送出去,只为孩子以后如何在这位老师“手下”学*、生活而担忧。

  教育乃是由许多小事构成,哪有那么多大事大词大话大标语大理念。

  教育如果有大事,那就是孩子们在乎的事。孩子们在乎的事是什么呢?是这堂课好不好玩、有没有趣,是新发下的语文书里有没有好看的故事,是课间能不能到操场上追跑打闹,是学校让不让去郊游,是体育课会不会被主科占用,是老师的一个微笑,是校园里的一片红叶……这些事都能让孩子们或欢呼雀跃或“黯然神伤”,大人眼里的这些小事恰恰是孩子们的大事,恰恰是教育的大事,又是教育的细节。可惜我们的教育者常常忽略这些细节,却喜欢去做大事——给学校一个大大的理念,在墙上写上大大的标语,让孩子喊出大大的口号。

  其实永通写的所有的小事、细节,无非是呼唤教育、呼唤学校、呼唤老师给孩子以*等、尊重和爱。

  把小事做到一个个小孩子的心坎上,用细节体贴每个学生细密的心思——这或许就是我们教育的大事。《教育的细节》里班主任坚持“睡眠第一”而非“作业第一”感动了我;宋校长说“开慢点,宁可迟到也不要急”感动了我;清林小学校长**为了让学生享受一地落红之美而特地交代校工不要把紫荆花的落花扫光感动了我;龙岗外国语学校和晋江实验小学用心为孩子们设计方便放书包的课桌感动了我——他们在乎孩子的感受,他们拿孩子们的小事当大事,他们把关乎孩子们的细节做成了精品,洋溢着浓浓的'人情味儿。

  《教育的细节》好像是我在内心深处一直呼唤的一本书,好像是我很想对老师、家长们说的一些话,好像是我天天看到听到感受到的一个个故事,所以很亲切很柔软。

  行文至此,我还想回答永通在本书后记《一本书的重量》中提出的一个问题:一本书到底有多大的重量?作为教育人、写书人,我深知,文字的力量实在有限,尤其是在这“教育的精神暗夜”。甚至我曾经怀疑当下还有人读书吗?在我的新书出版之前,我也曾犹豫:自娱自乐便好,写出来有人看吗,有意义吗?

  但是,当我的读者来信说,读我的书到半夜,泪流满面;读我的书之后反省自己陪伴孩子太少;读我的书之后下决心减少给孩子报班……我感到了巨大的安慰:我的书有一点点用,或许改变了一个妈妈一点点,或许温暖了一个家庭一点点,或许幸福了一个孩子一点点——这个一点点,或许就是永通所说的“一厘米之变”,为了这微小的一厘米之变,我愿意坚持写。正如张文质老师在给《教育的细节》所做的序《自明的火种》里所说:“我们常常就是用一笔一画记录的方式暗藏着一些珍贵的、帮助我们精神获得自明的火种。”

  想起捷克前总统、剧作家哈维尔那句名言:“我们坚持一件事情,并不是因为这样做会有效果,而是坚信,这样做是对的。”希望更多人关注教育的细节,关注每一个受教育个体。

  《教育的细节》读后感 2

  今天,孙老师向我们介绍了一本《教育的55个细节》的书。老师刚刚说完,班级里就乱轰轰地讨论起来:“咦,孙老师为什么让我们读这本书呢?这本书应该是老师们看的,而不是学生看的嘛!”于是孙老师急忙解释道:“今天要读的5篇文章可是我从罗恩克拉克写的《教育的55个细节》中精挑细选出来的哦!”我们仔细一看,原来老师选的那5篇是《吃饭时保持良好的礼仪》、《主动帮他人捡起掉下的东西》、《餐后要负责清理自己的垃圾》、《接到别人递的东西要说“谢谢”》、《与人相碰应主动说对不起》。这还真和我们小学生有密切的关系呢!

  这几篇文章中我最喜欢的是《吃饭时保持良好的礼仪》。因为里面介绍了26种吃饭的礼仪,对我们很有帮助。比如说吃喝的时候别出声,别把食物拿在手中完,不要舔手指头,给你餐巾的目的就是让你擦手指头用的等等。

  我回到家一定要好好看一看另外的50个细节。

  《教育的细节》读后感 3

  一本好书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让人不断超越自己的局限,去领略百态人生。20xx年4月23日是第25个世界读书日,在碎片化的信息时代下,纸质阅读成为返璞归真最珍贵的存在。一场疫情,给了我们更多的读书时间,徜徉在墨香和文字中的每时每刻,冲淡了疫情带给我们的不安与焦虑。

  在非常时期,我积极配合国家有关疫情防控工作,积极响应我园教师线上“阅读周”的活动倡议,认真阅读了《幼儿教师88个成功的教育细节》一书,不断学*与思考,从阅读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著名教育家老子说过:“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对教育细节的处理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88个成功的教育细节中的每一个对于幼儿教师来说都是那么的形象和贴合实际。下面根据书中案例,摘出几点谈谈我的感受。首先,培养幼儿的社交能力。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儿童时期建立并维持社会关系的能力,对将来生活的重要性。有效地与幼儿交流,肢体、眼神、表情等都可以成为交流的工具。非语言方式的交流大多可以放在婴儿或者稍大点的幼儿身上。用肢体触碰一下婴儿,给幼儿一个微笑或者拥抱,这都可以让他们感觉到你在和他交流,都是在向他们传达不同的信号。这些非语言的交流方式,可以直接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为自己的.教育工作又增添新的方式与方法。第二,要重视具体的教育细节。在阅读中,我有感于作者笔下的案例是形象鲜活的,故事中的老师将幼儿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汇成细语,集成智慧,将她们的经验与我们共同分享。

  从这一点我就感悟到细节的重要性,如果自己也能重视日常教育中的细节,将工作中的点滴经验积累起来,多记录和观察孩子的一举一动,多思考和积累处理事情时的举措是否妥帖,相信自己会成长的更快。第三,要积极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88个成功的教育细节中的每一个都发人深思。在阅读中我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我相信细节决定成败,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更加关注与孩子们相处过程中的任何小细节,用心对待与孩子们的每一天,把书中所学恰当合理的运用到自己的教育工作中,不断提升自我工作能力,对自己的行为做到了然于胸。只要我们明察秋毫,孩子们就会给我们指明方向。做一片绿叶、一丝春风、一缕阳光,把温暖和爱带给最可爱的孩子们!

  《教育的细节》读后感 4

  拜读朱永通先生新作《教育的细节》,感触尤深。这部书是深入教育现场多年观察和思考的结集,“散发着亲切的泥土气息”。

  这部作品是一个独立教育研究者在常识的框架内的*实述说,说出了教育的本质,是以敏锐的眼光,透视了教育行为中的***和虚假丑。读完之后能明晰什么是好的教育,什么是好的学校,什么是好的教师,感受一种“梦在远方,路在脚下”的*静和力量。整本书没有高深的理论,抛却新潮的术语,瞩目于教育的小事、细节,带你抵达教育现场,为教育做最真实、深刻的“侧写”――这些书评都极为中肯。

  感触最深的是书中《*等观念在哪儿》一文,学生向老师问好,老师一脸漠然或最多居高临下地点点头,是不是小事?小到不可能影响学校在区里、市里的排名,却可能给问好的学生留下一辈子的心理阴影――因为这是让学生忘不掉的细节;某数学老师偏爱某个学生(很不幸,刚好是个富豪家庭的孩子)也是小事,却让其他学生都讨厌她的课,班里数学成绩年级最差――这位老师可能绞尽脑汁也不会想到是这么个原因。

  《润泽的座位》一文中,班级学生数为奇数时,怎么安排那一个单独的座位,永通问过许多校长,竟问不出答案――校长哪有心思考虑这么小的事……作者不动声色地真实记录这些年他在教育界的所见所闻,他在那冷冷地说着,尤其是那篇《三个词汇里的学校文化》,那个转自崔永元的关于贫困地区孩子没见过足球、清洗足球的故事,让我笑出了眼泪,笑过之后,眼泪却还止不住地往下流――在当下充满“荒诞”的中国教育场,让人哭笑不得的事情太多。

  这样的事情我也常常看到、听到,许多来咨询的家长向我诉苦时,我发现他们说的也都是小事,而对这些小事我却无能为力。例如,孩子班里新来了一位老师,来了十天还叫不出孩子们的名字;教师节那天,不谙世事的孩子毫不遮掩地向班主任说,要去送礼物给新老师,班主任听了脸一沉,居然不同意孩子去送礼物。晚上孩子把事情告诉妈妈,妈妈一夜未眠,倒不是为礼物没送出去,只为孩子以后如何在这位老师“手下”学*、生活而担忧。在书中作者指出;当前教育存在一些误区比如,无视过程,无视原理,无视他人的情感和感受,遇事不及思索,甚至随心所欲”。于一些随意的'教育细节中灭失了学生的天知,我与此有着很深的共鸣。现在读读朱老师的作品,我发现,这个问题其实也体现了很多老师,*时对一些教育细节的忽视,其中包括对学生内心的仔细观察,渐渐的导致自己累积了一些教育的“恶*”,生出许多“反教育”的行为,灭失学生的天性,这其实是极为可怕的,教育方式方法的选择很多时候取决于对细节的观察与领悟!朱永通《教育的细节》一书共五辑――“活在观念里”“守住教育的重心”“一厘米之变”“教育中的*以为常”“过有思考的较教书生活”,文字虽很朴实,却正如网络评论的那样“能穿透灵魂、体现育人智慧”,确实是一本教育界的好书。

  《教育的细节》读后感 5

  今天,孙老师给我们推荐了美国罗恩。克拉克写的《教育的55个细节》一书。我想:这不是老师读的书籍吗?为什么让我们读呢?我怀着好奇心读了《接到别人递的东西要说谢谢》,《吃饭时保持良好的礼仪》。《饭后要负责清理自己的'垃圾》三篇文章。

  其中我最喜欢《接到别人递的东西要说谢谢》一文。它主要讲了克拉克记不清多少次了,他把东西给同学,他们都不说谢谢,于是他就把东西拿走。一次,几个学生考了高分,奖品是书,可一个女孩高兴极了,忘了说谢谢。他就只好把书收回了。读了这篇文章,我感受很深。我在接过别人递给的东西时,一直不说谢谢,直到读了这篇文章,我才知道要改正这个坏*惯,养成良好的文明好*惯。

  《教育的细节》读后感 6

  我读完朱永通老师的《教育的细节》,感受到朱老师伟岸的身躯内藏了一颗敏感细腻的心。《教育的细节》中有许多处说出了我的心声,说出了我想表达却表达不清的东西,引起我极大的共鸣。为此我做了大量的摘录,比如:“学校的风格是一种说不出的味道,一个人的品位就是这种味道长时间培养起来的。有时候,一所学校的味道有可能在学生的记忆里嵌留一辈子。”“任何一所学校的细节,都不是与生俱来的,往往和它的文化有疏密不一的联系。看一所学校是否有人文气息,不用去琢磨那些贴在墙上给人看的标语或理念,也不用费心去加减乘除一个个考核指标的得分,有时一个细节,就足以说明问题了。”

  前段时间,电视剧《太阳的后裔》成为热门话题,剧中传递了许多正能量的东西。剧中有一个细节对我触动很大,就是余震发生时,年轻的李医生为保全自己撇开一时半会儿也救不了的伤员而逃离废墟。事后这件事一直折磨着他的内心,在地震过后他不仅没有向家人报*安,连即将临盆的妻子都没有联系,他一脸愁苦抑郁地不断投入更危险的工作,在工作中寻找救赎,直到那位伤员原谅了他,他才解脱,心灵如释重负,微笑重返脸庞。这个细节没有明显的说教,而是通过人物的自责、内省、自救而诠释人生的意义。正如《教育的细节》中所说:“坚持一厘米之变,即从能改变的地方开始,一厘米一厘米地努力去改变。小如一厘米的改变,如果它挑战了*以为常的教育行为中反教育的‘*惯无意识’,积少成多,就能引发更多更大的改变。在我看来,与其整日期盼外在强有力的制度变革来改变一切,不如向内求和向外做,秉持一厘米之变的信念和行动。”一部充满正能量的电视剧可以赢得那么高的点击率,对年轻人的影响那么大,不得不让身为教育者的我们反思:对孩子的道德教育应该如何进行才有效?

  学生的成长是如此的美妙和神奇,它不仅愉悦着教师的心灵、推动着学生自己的`发展,也带给家长们信心和希望。学生是成全和成就教师的贵人。所以我特别认同永通老师所说的:“好的教育,一定是让人如沐春风的情感教育。教育的人间情怀,胜过无数的教科书和僵硬的规章制度。它是教育者伴随自身的生存状态而来的人生体验和生命感悟,是教育弥足珍贵的精神资源。”

  《教育的细节》是一本好读的书,符合崇尚简单质朴的我的胃口。书中无论理和例都通俗易懂,很接地气。看得出身为编辑的作者是真正热爱教育,真正走进了学校、走*了教师,不仅为中国教育的前途忧心忡忡,也设身处地地在为教师的发展着想。如同他在书中所写:“事实上,在今天中国僵硬的教育体制下,不管是谁,都只能在体制的隙缝间做一些细小的尝试和努力。如果你想跟游戏规则说‘不’,争取一点个人自由呼吸的空间,结果可想而知:你必须付出巨大的代价。正因此,那些穿越俗世利益的拒绝声,自然多了些许悲壮美。”经典的教育范例值得教师和教育管理者反复咀嚼和回味。知微见著,守正待时。本书中,作者精心选择的范例,无论从教育性、哲理性、典型性等方面来看都堪称经典,相信阅读此书的每一个读者都会从书中得到启发,激起对教育现状和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的反思。

  《教育的细节》读后感 7

  今天,孙老师让我们读《教育的55个细节》这本书。可我想《教育的55个细节》不是一本老师看的

  书吗?那为什么孙老师要让我们读呢?于是,我带着好奇的心情,读了其中的5个片段:《吃饭时保持良好的礼仪》、《主动帮他人捡起掉下的东西》、《餐后要负则清理自己的垃圾》、《接到别人递的东西要说“谢谢”》、《与人相碰应说“对不起”》。读了这5个片段,我对《接到别人的.东西要说“谢

  谢”》一文印象犹为深刻。它教育了我们接到别人递给的东西时,要及时说“谢谢”。是啊!在生活中,许多人接到别人递给的东西时,都不说“谢谢”。我想,我们应该要做一个文明人,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用一句简单的“谢谢”反映自己的文明素质。“谢谢”,让我们每天都做好朋友!

  《教育的细节》读后感 8

  有礼貌是一个人一生保持良好品德的基础。今天,孙老师推荐大家读了《教育的55个细节》一书,我的好奇心一下子涌入心田。我看了5个片段,它们是《吃饭时保持良好的礼仪》、《接到别人递的东西要说“谢谢”》、《主动帮他人捡起掉下的东西》、《与人相碰应主动说对不起》、《餐后要负责清理自己的垃圾》。

  其中我最喜欢《接到别人递的东西要说“谢谢”》,文中主要讲罗恩。克拉克先生是怎样教育他的学生养成道谢的好*惯的。克拉克先生还拿出了实际行动。“我”递给你东西的.时候,你要说“谢谢”。如果你在接东西的三秒钟内不说谢字,我就把东西拿回来。一个十二年级的男孩回忆说:在他上五年级的时候,有一天,他得到了一根棒棒糖作为奖励,正当他满怀欣喜地刚要把糖放进嘴里时,克拉克先生把它抢走了。因为他当时没说“谢谢”。然后克拉克先生就把棒棒糖放进了自己的嘴里。

  知道我为什么喜欢这一篇文章吗?因为每次老师递给我东西和发给我东西时,我从没吐出过“谢谢”这两个字,现在想来真是羞愧难当啊。以后我要养成感谢的好*惯,做一个文明人。

  《教育的细节》读后感 9

  今天,孙老师急匆匆地走进来,对我们说:“今天,我们来读《教育的55个细节》!它的作者是美国教师罗恩。克拉克……”孙老师说着,说着,我就陷入了沉思:咦!今天怎么要读书?我回过神来,带着好奇的心情看起了当中的一篇《吃饭时保持礼仪》。之后,我又阅读了《与人相碰应主动说:“对不起”》、《餐后要负责清理自己的垃圾》、《主动帮别人拣起掉下的东西》和《接到别人递的东西应主动说:“谢谢”》。它们写的都是与生活紧密相关的文明礼仪的养成。

  其中,我最喜欢的要数《与人相碰应主动说:“对不起”》了!我认为说“对不起”这三个字非常简单,为什么有好多同学不会说呢?在生活中经常出现这种情况:下课时,两位同学相撞了,可他们不会说对不起,而互相打斗起来。我想,如果他们各自说声“对不起!”那不就大事变小,小事变没了了吗?看来“对不起”这三个字还真能看出一个人的文明教养。伙伴们,我们不小心碰撞了别人真应及时说“对不起”哦,那才能养成礼貌、懂规矩的好*惯,才能成为一名礼仪好少年!

  《教育的细节》读后感 10

  拜读朱永通先生新作《教育的细节》,感触尤深。这部书是深入教育现场多年观察和思考的结集,“散发着亲切的泥土气息”。

  这部作品是一个独立教育研究者在常识的框架内的*实述说,说出了教育的本质,是以敏锐的眼光,透视了教育行为中的***和虚假丑。读完之后能明晰什么是好的教育,什么是好的学校,什么是好的教师,感受一种“梦在远方,路在脚下”的*静和力量。整本书没有高深的理论,抛却新潮的术语,瞩目于教育的小事、细节,带你抵达教育现场,为教育做最真实、深刻的“侧写”――这些书评都极为中肯。

  感触最深的是书中《*等观念在哪儿》一文,学生向老师问好,老师一脸漠然或最多居高临下地点点头,是不是小事?小到不可能影响学校在区里、市里的排名,却可能给问好的学生留下一辈子的心理阴影――因为这是让学生忘不掉的细节;某数学老师偏爱某个学生(很不幸,刚好是个富豪家庭的孩子)也是小事,却让其他学生都讨厌她的课,班里数学成绩年级最差――这位老师可能绞尽脑汁也不会想到是这么个原因。

  《润泽的座位》一文中,班级学生数为奇数时,怎么安排那一个单独的座位,永通问过许多校长,竟问不出答案――校长哪有心思考虑这么小的事……作者不动声色地真实记录这些年他在教育界的所见所闻,他在那冷冷地说着,尤其是那篇《三个词汇里的学校文化》,那个转自崔永元的关于贫困地区孩子没见过足球、清洗足球的故事,让我笑出了眼泪,笑过之后,眼泪却还止不住地往下流――在当下充满“荒诞”的中国教育场,让人哭笑不得的事情太多。

  这样的事情我也常常看到、听到,许多来咨询的家长向我诉苦时,我发现他们说的也都是小事,而对这些小事我却无能为力。例如,孩子班里新来了一位老师,来了十天还叫不出孩子们的名字;教师节那天,不谙世事的孩子毫不遮掩地向班主任说,要去送礼物给新老师,班主任听了脸一沉,居然不同意孩子去送礼物。晚上孩子把事情告诉妈妈,妈妈一夜未眠,倒不是为礼物没送出去,只为孩子以后如何在这位老师“手下”学*、生活而担忧。在书中作者指出;当前教育存在一些误区比如,无视过程,无视原理,无视他人的情感和感受,遇事不及思索,甚至随心所欲”。于一些随意的教育细节中灭失了学生的天知,我与此有着很深的共鸣。现在读读朱老师的作品,我发现,这个问题其实也体现了很多老师,*时对一些教育细节的忽视,其中包括对学生内心的仔细观察,渐渐的导致自己累积了一些教育的“恶*”,生出许多“反教育”的行为,灭失学生的天性,这其实是极为可怕的,教育方式方法的选择很多时候取决于对细节的观察与领悟!朱永通《教育的细节》一书共五辑――“活在观念里”“守住教育的重心”“一厘米之变”“教育中的*以为常”“过有思考的较教书生活”,文字虽很朴实,却正如网络评论的那样“能穿透灵魂、体现育人智慧”,确实是一本教育界的好书。


《教育的细节》读后感优选【十】篇扩展阅读


《教育的细节》读后感优选【十】篇(扩展1)

——《教育的细节》优秀读后感3篇

《教育的细节》优秀读后感1

  这些天读了朱永通《教育的细节》一书,这本书从五个部分叙述——“活在观念里”、“守住教育的重心”、“一厘米之变”、“教育中的*以为常”、“过有思考的较教书生活”,文字朴实、真挚,正如网络评论的那样“能穿透灵魂、体现育人智慧”,是一本关于教育的有价值值得阅读的好书。其中的点点滴滴的生活事例给这本教育学专著赢来了很多的吸引力,让工作在教育一线的我产生种种共鸣,作者对我们教育一线中看似*常的现象的深度解读让人敬佩,更受其感染愿做那个1厘米的改变者。

  在看到《一厘米之变》这一章节时,前引中的这几句话觉得说得特别好:坚持一厘米之变,即从能改变的地方开始,一厘米一厘米地努力去改变。小如一厘米的改变,如果它挑战了*以为常的教育行为中反教育的“*惯无意识”,积少成多,就能引发更多更大的改变。

  教育改革悠悠万难,细思量,并非“顶层设计”不够美妙亦非推广力度跟不上,而是再铿锵的改革步伐,几无例外要止步于观念性的“*惯无意识”。常听人说,我们不能改变这个世界,就改变自己。事实上,改变自己,也就间接改变了这个世界,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个世界的一分子。但改变自己,谈何容易!每个人都活在观念性的“*惯无意识”里,对太多太快的改变,有*天生的恐惧感,抵制是出于自我保护的必然反应。所以,古人概叹: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好在是“难移”,而非不能移。古人所叹之“难”,一则难在看见自已需要改变的地方,这需要自觉和反思;二则难在找到改变自已的恰当方式,这需要智慧和坚持。作为整日忙碌的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一线教师,能在一地鸡毛式的工作中,觉察到一个个看似很小的教育行为,可点滴积累并逐步成为难解的大问题,对于我个人只是努力去改变自己,期待今天迈出的一小步,明天可以收获一片蓝天。

  《润泽的座位》,让我知道不让任何一个学生在我们的目光之外成为“边缘人”“局外人”,应成为每一个教师的基本素质一,个老师最难做到的事情,并非获得多高的职称、多大的荣誉,而是如何做到对人性充分的关注、理解和呵护,并几十年如一日在“琐细”的工作中为每一个孩子的未来累积美好的态度。有时候,评价一个教师是否是好教师,从他对待教室里那个“特殊座位”的态度和方式,就可以一眼看出来,因为作为教育者,若不理解座位背后学生微妙的心灵世界,则其与教育相隔的距离,不知要多出座位多少倍。这或许就是细节的力量。

《教育的细节》优秀读后感2

  当我用心读完《教育的细节》这本书后,不禁心潮澎湃,作者的朴实、真挚深深的打动了我。之前也读过一些谈教育的书,大多重复的框架理论让人犯困,鲜有像作者这样结合案例,让工作在教育一线的我产生了种种共鸣,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分享:

  一、细节蕴藏卓见

  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我想,细节不仅仅来源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在教育中,细节也无处不在,小到和学生的每一个微笑,大到指引学生的理想,作为老师,每天都和学生打交道,这其中会有多少细节啊!最*和办公室知心大姐朱老师在交流这本书,起初,我对细节一词概念模糊。我问朱老师细节是什么?于是,朱老师声情并茂的为我讲述她的故事。她说:“细节就是生活中的点滴”比如,每次开完会后,有的老师起身后将椅子推进桌内,有的老师则不管不顾;比如,学校一楼大厅的门如何打开方便大家行走?为此,她做了很多实验,最终选择向内的门朝外开,向外的门朝里开,这样走路就不会多绕半圈。”听完她的举例后,惭愧不已,因为这些细节我从来都没有关注,我也开门,只想着门朝里开后,前院奔跑的孩子就不会撞伤,但我没有关注到绕半圈的细节,还窃喜自己的贴心。我想,朱老师此举,一定是因为有关怀之心,所以才会注意到这些微不足道的细节,而细节的发现来源于内心是否有着对他人的关心和帮助。生活中是如此,在教育上更是如此。

  二、观念凸显力量

  在看到《活在观念里》这一整章时,前引中的这几句话我觉得特别好:在我们肉体的躯壳里,住着一个名叫“观念”的幽灵,我们日常的教育行为中,时刻扑闪着她的身影,糟糕的是,我们往往要等到把教育搞砸了,才意识到观念这个幽灵的存在。在最*的课堂中,有一课题为“一‘mu’不一样”,周一在6班上课时,我引出课题,本意识地将“mu”的发音读成“mo”,没有一个学生指出我的错误,而我也坚信自己的正确读音,可当我走向四班时,照例读出课题,这时孩子们立刻指出错误,说读音为“mu”,因为自己的观念问题,我还加以反驳,坚信自己读得正确,在我们的再三争论下,我想出一个办法:那就是回家查字典。下课后,我又将此事说给办公室大姐一朱老师,她也告诉我读“mu”,这是多音字,组词分别为:一“mu”一样、“mo”型。然后,我又查了度娘,原来在这里真的读“mu”,并且原型拼音为一声,朱老师为我讲解完拼音和字音后,这才慌然大悟。随后,又问我:“那你下节课怎么办?这件事就过去了吗?”我点点头,坚定不移的说,我选择不再过问此事,于是朱老师又开始苦口婆心。最终,我选择给全班学生道歉并承认错误。用朱老师的话说,老师向学生道歉并不丢人,反而能让学生更加信任。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及时更新自己的观点,让自己的思想与时俱进,如果我不承认错误,可能给好学生留下一辈子的心理阴影,甚至讨厌我、讨厌我的课程,最后的结果将一发不可收拾。

  三、*等对待学生

  感触最深的还有书中《*等观念在哪儿》一文,学生向老师问好,老师对学生的问候漠然处之,这让我想起有次开会,王校长在会上要求老师们积极回应学生的问候。起初,我匪夷所思,这么小的事还值得大动干戈的在全教会上提醒么?读了此文后,我才明白,王老师不是在小题大做,因为问候是双向的,是情感上的尊重,漠然处之,则是对情感的破坏,我们对学生情感*以为常的忽略行为,日积月累,会导致他们的人格上布满冷淡与冷漠的阴影。

  其次,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总会偏爱好学生,对差生则会恨铁不成刚,其实每一个学生身上都有优缺点。记得四五班的何翰林,什么作业都不按时交,我的美术作业也不例外。起初,我用了恐吓、惩罚等办法都不尽人意,后来,我让他每节课都来我的讲台,跟我做同桌并告诉她我们是好朋友,这个座位是谁表现好才可以来跟我当同桌,外加每节课3分钟的循循教诲。最终,这名学生有了好转,我的作业按时交了也听话了,我不知道是因为我的唠叨让他折服还是因为*惯,但孩子的进步让我明白:不能让任何一个学生在我们的目光之外成为“局外人”,每个学生都想让老师关注、鼓励。老师的态度和方式,将会改变学生的人生。我想,这或许就是*等的力量吧!

  四、温和对话孩子

  在这一章节中,给我启发很大,那鲜活的例子使我顿悟:自己的言行决定着学生的一切,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当用生动的语言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去吸引学生,切记使用语言暴力,用书中所说:当我们情绪激动时,固然做不到口吐莲花,但至少可以选择闭口藏舌。在审视自己的教学中,发现自己对学生缺乏耐心,语言粗爆生硬,时而用强制命令式的语气:如:“完不成作业就罚三张”“随便”等,这种粗暴语言,只会使孩子不听教诲,心怀怨恨,在今后的日常教学中,避免粗暴,要通过关心、爱心跟孩子沟通,多表扬学生,时刻谨记;舌头的摇动,关系每一个孩子的感受和自尊。

  细节决定成败,教育的改变,往往是先从教育的细节的改变开始的。品读《教育的细节》,朴实的文字渗透着细节的力量,我将沿着作者的路,把他的思想融进我的教学实践中。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时刻审视自己,从生活、学*等方面,全面教育和关心学生的成长。最后,想用文章的一句话来结束我的分享:教育,就在一个又一个的细节之中;每一个细节,都又蕴含着独特的教育内涵。让我们一起走进“教育的细节,去细细体味教育的独特韵味吧!

《教育的细节》优秀读后感3

  我读了朱永通写的《教育的细节》一书,下面就说说自己阅读之后的收获和体会。

  书中我读到了很多生动的故事和作者对这些故事的解读。比如,可以读到“一厘米”的故事,读到贾春英老师改变一个同学着装的故事;读到原泉州第二实验小学林校长对非教育行为说“不”的故事以及他的认识:“学校不是为荣誉而生存的,学校是为孩子健康发展而存在的”。从这些故事中,让人内心感触很深。

  阅读本书,使我意识到细节的力量。研究细节可以帮助我们关注细节,从*以为常的细节审视和反思自己整个的教育观念,研究和改进自己的实践操作,从细节入手的改变可以使教育观念和教育的原理、原则落地生根;提供细节变革的参照可以帮助我们教师找到变革的抓手,使变革变得更加真实可靠。阅读的本质是阅读自我,阅读带来反思。反思自己的教育工作,阅读中,我不时审视自己是否关注了这些教育细节,在处理这些细节时自己是否合格。审视的结果不时使自己坐立不安,恨不得重新来过。希望自己重新来过,我把这看成自己读《教育的细节》的最大收获。

  话说:“勿以善小而不为”。意思是说,不要因为这件好事是小事而不做。作为一名教师,如果你不能在细节上影响学生,便不能当好学生的导师。要照亮别人,自己身上必须要有火种。空洞的教育不如言传身教。教育孩子爱祖国,那么在举行升旗仪式时,教师首先要做到严肃,庄重,不交头接耳;要求孩子保护环境,教师自己看到校园中的纸屑时,应该第一时间弯腰拾起,而不是漠然走过;教育学生要爱劳动,教师就应该热爱劳动。

  教师的劳动是一种以人格培育人格,以灵魂塑造灵魂的劳动。教师的人格和灵魂并不只是表现在大是大非上,更多的是表现在*时的一言一行里,表现在与学生相处的一点一滴中。这些细节就如同一丝丝“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春夜喜雨。抓在细微处,落在实效中,品德教育紧靠讲道理,提要求是不够的,还需要教师把生活中的小事做好,做到位。


《教育的细节》读后感优选【十】篇(扩展2)

——《教育的细节》读后感3篇

《教育的细节》读后感1

  利用寒假时间拜读了朱永通先生新作《教育的细节》,感触尤深。这部书是深入教育现场多年观察和思考的结集,“散发着亲切的泥土气息”。这部作品是一个独立教育研究者在常识的框架内的*实述说,说出了教育的本质,是以敏锐的眼光,透视了教育行为中的*和虚假丑。读完之后能明晰什么是好的教育,什么是好的学校,什么是好的教师,感受一种“梦在远方,路在脚下”的*静和力量。整本书没有高深的理论,抛却新潮的术语,瞩目于教育的小事、细节,带你抵达教育现场,为教育做最真实、深刻的“侧写”——这些书评都极为中肯。

  感触最深的是书中《*等观念在哪儿》一文,学生向老师问好,老师一脸漠然或最多居高临下地点点头,是不是小事?小到不可能影响学校在区里、市里的排名,却可能给学生留下一辈子的心理阴影——因为这是让学生忘不掉的细节;某数学老师偏爱某个学生(很不幸,刚好是个富豪家庭的孩子)也是小事,却让其他学生都讨厌她的课,班里数学成绩年级最差——这位老师可能绞尽脑汁也不会想到是这么个原因。《润泽的座位》一文中,班级学生数为奇数时,怎么安排那一个单独的座位,永通问过许多校长,竟问不出答案——校长哪有心思考虑这么小的事……作者不动声色地真实记录这些年他在教育界的所见所闻,他在那冷冷地说着,尤其是那篇《三个词汇里的学校文化》,那个转自崔永元的关于贫困地区孩子没见过足球、清洗足球的故事,让我笑出了眼泪,笑过之后,眼泪却还止不住地往下流——在当下充满“荒诞”的*教育场,让人哭笑不得的事情太多。这样的事情我也常常看到、听到,许多来咨询的家长向我诉苦时,我发现他们说的也都是小事,而对这些小事我却无能为力。例如,孩子班里新来了一位老师,来了十天还叫不出孩子们的名字;教师节那天,不谙世事的孩子毫不遮掩地向班主任说,要去送礼物给新老师,班主任听了脸一沉,居然不同意孩子去送礼物。晚上孩子把事情告诉妈妈,妈妈一夜未眠,倒不是为礼物没送出去,只为孩子以后如何在这位老师“手下”学*、生活而担忧。

  在书中作者指出;当前教育存在一些误区。比如,无视过程,无视原理,无视他人的情感和感受,遇事不及思索,甚至随心所欲”。于一些随意的教育细节中灭失了学生的天知,我与此有着很深的共鸣。现在读读朱老师的作品,我发现,这个问题其实也体现了很多老师,*时对一些教育细节的忽视,其中包括对学生内心的仔细观察,渐渐的导致自己累积了一些教育的“恶*”,生出许多“反教育”的行为,灭失学生的天性,这其实是极为可怕的,教育方式方法的选择很多时候取决于对细节的观察与领悟!朱永通《教育的细节》一书共五辑——“活在观念里”“守住教育的重心”“一厘米之变”“教育中的*以为常”“过有思考的教书生活”,文字虽很朴实,却正如网络评论的那样“能穿透灵魂、体现育人智慧”,确实是一本教育界的好书。

《教育的细节》读后感2

  当我用心读完《教育的细节》这本书后,不禁心潮澎湃,作者的朴实、真挚深深的打动了我。之前也读过一些谈教育的书,大多重复的框架理论让人犯困,鲜有像作者这样结合案例,让工作在教育一线的我产生了种种共鸣,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分享:

  一、细节蕴藏卓见

  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我想,细节不仅仅来源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在教育中,细节也无处不在,小到和学生的每一个微笑,大到指引学生的理想,作为老师,每天都和学生打交道,这其中会有多少细节啊!最*和办公室知心大姐朱老师在交流这本书,起初,我对细节一词概念模糊。我问朱老师细节是什么?于是,朱老师声情并茂的为我讲述她的故事。她说:“细节就是生活中的点滴”比如,每次开完会后,有的老师起身后将椅子推进桌内,有的老师则不管不顾;比如,学校一楼大厅的门如何打开方便大家行走?为此,她做了很多实验,最终选择向内的门朝外开,向外的门朝里开,这样走路就不会多绕半圈。”听完她的举例后,惭愧不已,因为这些细节我从来都没有关注,我也开门,只想着门朝里开后,前院奔跑的孩子就不会撞伤,但我没有关注到绕半圈的细节,还窃喜自己的贴心。我想,朱老师此举,一定是因为有关怀之心,所以才会注意到这些微不足道的细节,而细节的发现来源于内心是否有着对他人的关心和帮助。生活中是如此,在教育上更是如此。

  二、观念凸显力量

  在看到《活在观念里》这一整章时,前引中的这几句话我觉得特别好:在我们肉体的躯壳里,住着一个名叫“观念”的幽灵,我们日常的教育行为中,时刻扑闪着她的身影,糟糕的是,我们往往要等到把教育搞砸了,才意识到观念这个幽灵的存在。在最*的'课堂中,有一课题为“一‘mu’不一样”,周一在6班上课时,我引出课题,本意识地将“mu”的发音读成“mo”,没有一个学生指出我的错误,而我也坚信自己的正确读音,可当我走向四班时,照例读出课题,这时孩子们立刻指出错误,说读音为“mu”,因为自己的观念问题,我还加以反驳,坚信自己读得正确,在我们的再三争论下,我想出一个办法:那就是回家查字典。下课后,我又将此事说给办公室大姐一朱老师,她也告诉我读“mu”,这是多音字,组词分别为:一“mu”一样、“mo”型。然后,我又查了度娘,原来在这里真的读“mu”,并且原型拼音为一声,朱老师为我讲解完拼音和字音后,这才慌然大悟。随后,又问我:“那你下节课怎么办?这件事就过去了吗?”我点点头,坚定不移的说,我选择不再过问此事,于是朱老师又开始苦口婆心。最终,我选择给全班学生道歉并承认错误。用朱老师的话说,老师向学生道歉并不丢人,反而能让学生更加信任。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及时更新自己的观点,让自己的思想与时俱进,如果我不承认错误,可能给好学生留下一辈子的心理阴影,甚至讨厌我、讨厌我的课程,最后的结果将一发不可收拾。

  三、*等对待学生

  感触最深的还有书中《*等观念在哪儿》一文,学生向老师问好,老师对学生的问候漠然处之,这让我想起有次开会,王校长在会上要求老师们积极回应学生的问候。起初,我匪夷所思,这么小的事还值得大动干戈的在全教会上提醒么?读了此文后,我才明白,王老师不是在小题大做,因为问候是双向的,是情感上的尊重,漠然处之,则是对情感的破坏,我们对学生情感*以为常的忽略行为,日积月累,会导致他们的人格上布满冷淡与冷漠的阴影。

  其次,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总会偏爱好学生,对差生则会恨铁不成刚,其实每一个学生身上都有优缺点。记得四五班的何翰林,什么作业都不按时交,我的美术作业也不例外。起初,我用了恐吓、惩罚等办法都不尽人意,后来,我让他每节课都来我的讲台,跟我做同桌并告诉她我们是好朋友,这个座位是谁表现好才可以来跟我当同桌,外加每节课3分钟的循循教诲。最终,这名学生有了好转,我的作业按时交了也听话了,我不知道是因为我的唠叨让他折服还是因为*惯,但孩子的进步让我明白:不能让任何一个学生在我们的目光之外成为“局外人”,每个学生都想让老师关注、鼓励。老师的态度和方式,将会改变学生的人生。我想,这或许就是*等的力量吧!

  四、温和对话孩子

  在这一章节中,给我启发很大,那鲜活的例子使我顿悟:自己的言行决定着学生的一切,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当用生动的语言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去吸引学生,切记使用语言暴力,用书中所说:当我们情绪激动时,固然做不到口吐莲花,但至少可以选择闭口藏舌。在审视自己的教学中,发现自己对学生缺乏耐心,语言粗爆生硬,时而用强制命令式的语气:如:“完不成作业就罚三张”“随便”等,这种粗暴语言,只会使孩子不听教诲,心怀怨恨,在今后的日常教学中,避免粗暴,要通过关心、爱心跟孩子沟通,多表扬学生,时刻谨记;舌头的摇动,关系每一个孩子的感受和自尊。

  细节决定成败,教育的改变,往往是先从教育的细节的改变开始的。品读《教育的细节》,朴实的文字渗透着细节的力量,我将沿着作者的路,把他的思想融进我的教学实践中。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时刻审视自己,从生活、学*等方面,全面教育和关心学生的成长。最后,想用文章的一句话来结束我的分享:教育,就在一个又一个的细节之中;每一个细节,都又蕴含着独特的教育内涵。让我们一起走进“教育的细节,去细细体味教育的独特韵味吧!

《教育的细节》读后感3

  自古至今,教育就被认为是高高在上的,正是因为它的高高在上,它的神圣不可侵犯性,有时候难免被人在心理上束之高阁。外人只看到它的灯火辉煌,把它臆想成遥不可及的神话,却往往忽视了它的“泥土气”。教育,从来都是一个根植于生活的土壤,进而不断枝繁叶茂的复杂过程,在这个成长壮大的过程中,教育始终与生活难舍难分。生活的复杂多变性决定了教育的琐碎性,只有把这些琐碎一一咀嚼之后,我们才能发现教育的真谛,只有当我们不再拒绝泥土的芳香的时候,我们才可能找到教育的质感。最*网上广泛流传的一句话是:生活不止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同样的,在教育这片广阔的土地上,我们不该止步于眼前的苟且,更应该追求诗和远方。为了诗和远方,我们不得不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行走在路上的教育者,在教育场上尽情绽放。

  虽然我们每天都在喊着“细节决定成败”、“教育无小事,细节见本心”,然而,真正能做到精细教育的,却少之又少。教育与细节,无非两个方面,一是,教育深陷琐事的泥潭,不能自拔,不断丧失教育的本心;二是,教育脱离生活的琐细,成为摇摇欲坠的空中楼阁。朱永通教授的《教育的细节》一书,如当头棒喝般敲打众人,让我们醍醐灌顶,在教育这块“硬骨头”上不敢半点松懈。

  教育处处在,处处皆教育,所有的教育都隐藏在每个不起眼的角落。把小事做到每个孩子的心坎上,用细节体贴每个学生细密的心思——这或许就是我们教育的大事。这让我想到朱教授曾讲到的一个真实的教学故事,它讲到:龙岩一中有一个姓林的语文老师,个子很矮,在某次堂课上,有三个男生搞恶作剧,把两个黑板擦都放到林老师看得到却够不到的地方。但是林老师整堂课和往常一样仍在黑板上写满了板书却没有提黑板擦的事。临下课在回顾这节课的内容时拿出手帕把黑板擦得干干净净,然后告诉他的学生们,知识只有留在心中的才有价值,因为留在心中的知识是不用擦,也永远擦不掉的。下课后三1 / 3

  名男生主动跟林老师承认了错误。这个故事不仅让我们见识了这位矮个子林老师的伟岸,也让我们看见“美好的教育背后迷人的东西——教师个人的功底和修养”。林老师这种以柔克刚的教育方式值得我们每一位老师学*。教育的高明之处是,于无声处让“危险”无处遁形。

  学校是讲爱的地方,因此在学校里,最重要的是要给学生安全感和爱的示范,教师要学会在严厉与关爱之间寻找*衡点。对于迟到这种在学校司空见惯的行为,一般的老师会采取学生可以接受的方式,比如让学生在班级内当义工,为班级做贡献,以此“将功补过”;而河南的艾瑞德学校,迟到的学生会悄悄进入班级,一声不响地坐到自己的位子上,而正在上课的老师和其他学生也只是报以微笑,给迟到的学生留有充分的爱和尊严。这样的效果远远要好于个别极端教师的处理方式:那位因学生军训迟到而不得不体罚学生的、被开除的老师,我们在唏嘘不已的同时,也难免感叹当下的教育教学方式。这位教师的教育方式固然有所瑕疵,但我们不得不回过头来反思我们的教育:如果这名老师能从爱出发,以爱化解学生迟到后的不安,效果会不会更好?这种极端的处理方式不仅不能保证这名学生改掉迟到的*惯,而且还提前结束了了自己的教育生涯;如果此前的学校对这名学生的教育有所成效的话,学生的迟到问题压根不会出现,正是之前教育的纰漏,使这位教师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罚,显得爱不够,难免遭人重议;不罚,则责任心不足,同样会被诟病。这名教师的“不幸”就在于,在严和爱之间错失了分寸。无论我们的教育方式如何转变,我们都不能忘记教育的本心——爱。

  这就是教育的细节,这就是细节里的教育。

  也许我们一个关爱的眼神,就能唤醒孩子求知的本能和欲望;也许我们一句鼓励的话语,就能抚慰孩子忐忑不安的心灵;也许我们一个真心的示意,就能让孩子们彼此“一笑泯恩仇”;也许作业本上的一个笑脸,就能让孩子爱上我们的课堂;也许我们偶尔的“视而不见”,就能让孩子喜欢上我们的学校;也许我们那些“爱的纵容”,就能挽救一颗无处安放的心;只有让孩子感受到我们的“爱如潮水”,学生才会爱上我们的人,爱上我们的科目,进而爱上我们的教育。

  只有爱和尊重,才是教育得以生根萌芽的肥沃土壤;只有爱和尊2 / 3重,才是教育最纯的底色;只有爱和尊重,才能保证教育朝着更人性化的方向发展;只有爱和尊重,才能触摸、感受到教育的真谛;也只有爱和尊重,才能使我们的教育永葆生机和活力。

  只有怀着对教育的敬畏之心,我们才能真正找到教育的质感。


《教育的细节》读后感优选【十】篇(扩展3)

——《幼儿园教育的50个细节》读后感3篇

  最*在《幼儿园教育的50个细节》一书上读到“谭盾的音乐一点儿也不好听”这篇文章,讲述的是一位老师把自己特别感兴趣的谭盾的钢琴曲《看戏》作为内容,进行了一次音乐欣赏活动,结果孩子们钢琴曲听了之后却异口同声的回答:“不喜欢。”由此想到,在我们的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遇到孩子们集体说“不”的情况也时有发生,遇到敢于发表意见的孩子也有不少。

  一次社会课上,老师先以豆豆和莉莉的口吻简述了他们即将升入一年级时的诸多担心的事情,然后问孩子:“你们马上要升小学了,你们有哪些担心的事情吗?”老师的`心里相信孩子们还有半个学期要上小学了,肯定有许多关于小学的问题要问,没想到孩子们却异口同声的说:“我们没问题。”还有一次,午餐结束后的5分钟是给孩子们发小红花的时间,老师要根据孩子们上午的游戏情况、上课情况、吃饭情况等发小红花,可是,因为一些事情老师没有按时的发放,下午的时候就有孩子毫不客气的说:“老师,你说发小红花的呢?说话不算话。”

  从这些例子中我们可以说,孩子们的眼睛是雪亮的,年龄特点决定他们有自己的喜好,有自己的是非观念,不是可以随便几句话就可以打发的了的。作为教师该如何去做呢?首先,活动内容要取材于幼儿的生活,从幼儿的兴趣出发,正如书中所说,在进行欣赏活动之前,教师要充分了解幼儿已有的欣赏经验,要把幼儿先前已熟知的作品与将要欣赏的作品的音乐要素联系起来,这样才能为欣赏活动的顺利进行做好铺垫。其次,要注意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如社会课中,老师之前并没有很好的让孩子感受到小学生活的美好,又怎么能激发他们去大胆问问题的兴趣呢?可以用积极的语言来启迪幼儿,如:“豆豆和莉莉长大一岁了,要上小学了,好兴奋啊,你们马上要成为小学生了,你们开心吗?小学的生活和幼儿园有不同的,你想知道小学里的哪些事情呢?”我想,老师以孩子为主角切入,效果也许会好许多。第三,老师要与孩子*等交流。如忘记发小红花了,要先对孩子说声“对不起”,然后再把原因解释给孩子听,或者找个时间发忘发的小红花发给他们,我想,孩子们一定会原谅老师的。当然,做好教育,我们还要做的更多,但无论怎样,都要时刻以人为本,与孩子*等交流,多反思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并不断的改进,我想我们会进步更快。

  “细节决定成败”是一句耳熟能详的话,这句话对幼儿园的教育尤为重要。教师的每一个行为、每一句话语,传递出的积极的或消极的意义,对稚嫩而敏感的幼儿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书中的每一个事例都很贴*我们的教学生活,以下就将我的体会与大家一起分享。

  一、“正话”为何总要“反说”

  在这个案例中对于幼儿不好的行为,教师想运用过了“正话”反说的方法制止一些幼儿的不好的行为,如:当活动中有幼儿在说话时,王老师说:“还有谁没有做好?还有谁在那里说话?”幼儿暂时安静了一会,又开始说话。

  当一名幼儿将绘画作品画到桌子上,王老师说“你真够可以啊,都能在桌子上作画了,行为艺术啊!”结果不仅没有达到效果,反而其它的小朋友也学着在桌子上乱画。在案例中教师说的这些语言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有时也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有时老师也会说出上面的话语。在案例中这些语言明显是无效的,并没有达到效果。那为什么我们还会说呢?在这本书中进行了分析。

  对于教师而言,一些教师对幼儿说话随便,很少考虑自己说出的话对幼儿的身心影响。教师的心情处于消极状态时,会用“正话反说”的形式来宣泄自己的情绪。对于幼儿而言,6岁以下的幼儿,他们理解反语的能力还十分有限,特别是小班中班的幼儿,他们很难理解反语背后的真正含义。

  我的感悟:教师在指导幼儿教育行为的时候,应该先了解幼儿的年龄特点,尊重、信任幼儿,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要给幼儿正面、积极的心理暗示,要正话正说。老师还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耐心的指导幼儿的行为。

  二、你终于做对了

  这是一个操作活动的案例,活动中幼儿操作时教师没有关注指导幼儿,而是忙于给完成的幼儿贴一朵小红花。当有一个能力弱的幼儿操作空白的时候,教师没有通过提问进行指导,而是运用表情暗示,让这个幼儿最终完成操作。

  最后,老师还说了一句“你终于做对了”。这虽然是一个小细节,在案例的后面却反映了教师的理念及行为。“你终于做对了“说明老师关注于操作结果。教师的表情暗示,说明这个老师很重视幼儿的操作结果,而忽视了幼儿在操作过程中是如何与操作材料进行互动的。因此,在最后能力弱的幼儿已经不去想如何通过尝试来解决操作的问题,而是依赖于教师表情暗示来判断操作的结果。

  在这个过程中幼儿没有通过操作得到发展,而在无形中丧失了自己的思考的意识,可能会养成依赖的*惯。在纲要中提到:“教师要成为幼儿学*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教师要通过提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带动幼儿自主的去参与活动,最终找到问题的答案。对于这个案例中的情况,老师可以给予幼儿犯错的机会,让幼儿在反复操作中真正体会到操作的方法。

  我的感悟:在开展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尊重幼儿的原有水*,允许幼儿犯错。教师教育观念要不断更新,不要只关注于结果,要更多关注在活动过程中幼儿获得的收获和得到的发展。教师还要注意自己的教育教学语言,尽量用启发性的语言,鼓励幼儿按照自己的兴趣和需要,积极主动地完成操作和探索的过程。

  教学中的细节无处不在,只要教师不断地学*、不断地关注幼儿,相信会有更多的发现。

  本书的第四编“环境创设”中,运用了较大的篇幅来讲述了环境在幼儿一日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书中各个案例中老师门充分考虑到了日常生活中我们随处可见的一些资源进行了利用,变成了深受幼儿喜爱的教育素材,效果非常的好。其实,在我们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们教师也是这么去做的,经常利用身边的可利用资源进行活动,有时也能根据教学或活动的需要为幼儿创设相应的环境,一以此来促进孩子们学*的兴趣。

  皮亚杰的相互作用论告诉我们,儿童的认识发展是在不断地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获得的。在教学实践中,我也有相同的感受,环境的创设有着对幼儿的'教育和促进幼儿发展的价值。所以我通过营造浓郁的龙狮文化艺术氛围,促进幼儿在这样的环境中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从而提高他们对龙狮文化所蕴涵的美的感知能力,让幼儿进一步感知龙狮作品艺术形象,增强对龙狮文化内涵的敏感性。比如在班级内做了一面龙狮的主题墙,让幼儿随时观看自己在舞龙狮活动中的身影,激发学*兴趣;*时课间活动时带领幼儿敲小鼓掌握鼓点节奏;观看舞龙舞狮的视频,进行相关动作的学*模仿;利用每天的晨间活动带领幼儿进行舞龙、舞狮,练*队形变化等等。

  不但如此,由于我园处在气息浓厚的龙狮文化艺术之乡——双凤,不仅能亲眼目睹“龙狮馆”里的各种龙狮资源,更能与舞龙舞狮的大师们面对面的交流。每年一度的羊肉美食节上的保留节目舞龙舞狮,更是幼儿亲*舞龙舞狮的绝好机会。日常生活,我们也会督促家长带孩子们去观看各种节日里的舞龙舞狮表演。我常常会想起“生活既教育”这句教育名言,是啊,只要我们肯做教育的有心人,又何怕不能将教育工作出色地完成呢?


《教育的细节》读后感优选【十】篇(扩展4)

——《教育的细节》优秀读后感3篇

  这些天读了朱永通《教育的细节》一书,这本书从五个部分叙述——“活在观念里”、“守住教育的重心”、“一厘米之变”、“教育中的*以为常”、“过有思考的较教书生活”,文字朴实、真挚,正如网络评论的那样“能穿透灵魂、体现育人智慧”,是一本关于教育的有价值值得阅读的好书。其中的点点滴滴的生活事例给这本教育学专著赢来了很多的吸引力,让工作在教育一线的我产生种种共鸣,作者对我们教育一线中看似*常的现象的深度解读让人敬佩,更受其感染愿做那个1厘米的改变者。

  在看到《一厘米之变》这一章节时,前引中的这几句话觉得说得特别好:坚持一厘米之变,即从能改变的地方开始,一厘米一厘米地努力去改变。小如一厘米的改变,如果它挑战了*以为常的教育行为中反教育的“*惯无意识”,积少成多,就能引发更多更大的改变。

  教育改革悠悠万难,细思量,并非“顶层设计”不够美妙亦非推广力度跟不上,而是再铿锵的改革步伐,几无例外要止步于观念性的“*惯无意识”。常听人说,我们不能改变这个世界,就改变自己。事实上,改变自己,也就间接改变了这个世界,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个世界的一分子。但改变自己,谈何容易!每个人都活在观念性的“*惯无意识”里,对太多太快的改变,有*天生的恐惧感,抵制是出于自我保护的必然反应。所以,古人概叹: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好在是“难移”,而非不能移。古人所叹之“难”,一则难在看见自已需要改变的地方,这需要自觉和反思;二则难在找到改变自已的恰当方式,这需要智慧和坚持。作为整日忙碌的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一线教师,能在一地鸡毛式的工作中,觉察到一个个看似很小的教育行为,可点滴积累并逐步成为难解的大问题,对于我个人只是努力去改变自己,期待今天迈出的一小步,明天可以收获一片蓝天。

  《润泽的座位》,让我知道不让任何一个学生在我们的目光之外成为“边缘人”“局外人”,应成为每一个教师的基本素质一,个老师最难做到的事情,并非获得多高的职称、多大的荣誉,而是如何做到对人性充分的关注、理解和呵护,并几十年如一日在“琐细”的工作中为每一个孩子的未来累积美好的态度。有时候,评价一个教师是否是好教师,从他对待教室里那个“特殊座位”的态度和方式,就可以一眼看出来,因为作为教育者,若不理解座位背后学生微妙的心灵世界,则其与教育相隔的距离,不知要多出座位多少倍。这或许就是细节的力量。

  当我用心读完《教育的细节》这本书后,不禁心潮澎湃,作者的朴实、真挚深深的打动了我。之前也读过一些谈教育的书,大多重复的框架理论让人犯困,鲜有像作者这样结合案例,让工作在教育一线的我产生了种种共鸣,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分享:

  一、细节蕴藏卓见

  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我想,细节不仅仅来源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在教育中,细节也无处不在,小到和学生的每一个微笑,大到指引学生的理想,作为老师,每天都和学生打交道,这其中会有多少细节啊!最*和办公室知心大姐朱老师在交流这本书,起初,我对细节一词概念模糊。我问朱老师细节是什么?于是,朱老师声情并茂的为我讲述她的故事。她说:“细节就是生活中的点滴”比如,每次开完会后,有的老师起身后将椅子推进桌内,有的老师则不管不顾;比如,学校一楼大厅的门如何打开方便大家行走?为此,她做了很多实验,最终选择向内的门朝外开,向外的门朝里开,这样走路就不会多绕半圈。”听完她的举例后,惭愧不已,因为这些细节我从来都没有关注,我也开门,只想着门朝里开后,前院奔跑的孩子就不会撞伤,但我没有关注到绕半圈的细节,还窃喜自己的贴心。我想,朱老师此举,一定是因为有关怀之心,所以才会注意到这些微不足道的细节,而细节的发现来源于内心是否有着对他人的关心和帮助。生活中是如此,在教育上更是如此。

  二、观念凸显力量

  在看到《活在观念里》这一整章时,前引中的这几句话我觉得特别好:在我们肉体的躯壳里,住着一个名叫“观念”的幽灵,我们日常的教育行为中,时刻扑闪着她的身影,糟糕的是,我们往往要等到把教育搞砸了,才意识到观念这个幽灵的存在。在最*的课堂中,有一课题为“一‘mu’不一样”,周一在6班上课时,我引出课题,本意识地将“mu”的发音读成“mo”,没有一个学生指出我的错误,而我也坚信自己的正确读音,可当我走向四班时,照例读出课题,这时孩子们立刻指出错误,说读音为“mu”,因为自己的观念问题,我还加以反驳,坚信自己读得正确,在我们的再三争论下,我想出一个办法:那就是回家查字典。下课后,我又将此事说给办公室大姐一朱老师,她也告诉我读“mu”,这是多音字,组词分别为:一“mu”一样、“mo”型。然后,我又查了度娘,原来在这里真的读“mu”,并且原型拼音为一声,朱老师为我讲解完拼音和字音后,这才慌然大悟。随后,又问我:“那你下节课怎么办?这件事就过去了吗?”我点点头,坚定不移的说,我选择不再过问此事,于是朱老师又开始苦口婆心。最终,我选择给全班学生道歉并承认错误。用朱老师的话说,老师向学生道歉并不丢人,反而能让学生更加信任。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及时更新自己的观点,让自己的思想与时俱进,如果我不承认错误,可能给好学生留下一辈子的心理阴影,甚至讨厌我、讨厌我的课程,最后的结果将一发不可收拾。

  三、*等对待学生

  感触最深的还有书中《*等观念在哪儿》一文,学生向老师问好,老师对学生的问候漠然处之,这让我想起有次开会,王校长在会上要求老师们积极回应学生的问候。起初,我匪夷所思,这么小的事还值得大动干戈的在全教会上提醒么?读了此文后,我才明白,王老师不是在小题大做,因为问候是双向的,是情感上的尊重,漠然处之,则是对情感的破坏,我们对学生情感*以为常的忽略行为,日积月累,会导致他们的人格上布满冷淡与冷漠的阴影。

  其次,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总会偏爱好学生,对差生则会恨铁不成刚,其实每一个学生身上都有优缺点。记得四五班的何翰林,什么作业都不按时交,我的美术作业也不例外。起初,我用了恐吓、惩罚等办法都不尽人意,后来,我让他每节课都来我的讲台,跟我做同桌并告诉她我们是好朋友,这个座位是谁表现好才可以来跟我当同桌,外加每节课3分钟的循循教诲。最终,这名学生有了好转,我的作业按时交了也听话了,我不知道是因为我的唠叨让他折服还是因为*惯,但孩子的进步让我明白:不能让任何一个学生在我们的目光之外成为“局外人”,每个学生都想让老师关注、鼓励。老师的态度和方式,将会改变学生的人生。我想,这或许就是*等的力量吧!

  四、温和对话孩子

  在这一章节中,给我启发很大,那鲜活的例子使我顿悟:自己的言行决定着学生的一切,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当用生动的语言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去吸引学生,切记使用语言暴力,用书中所说:当我们情绪激动时,固然做不到口吐莲花,但至少可以选择闭口藏舌。在审视自己的教学中,发现自己对学生缺乏耐心,语言粗爆生硬,时而用强制命令式的语气:如:“完不成作业就罚三张”“随便”等,这种粗暴语言,只会使孩子不听教诲,心怀怨恨,在今后的日常教学中,避免粗暴,要通过关心、爱心跟孩子沟通,多表扬学生,时刻谨记;舌头的摇动,关系每一个孩子的感受和自尊。

  细节决定成败,教育的改变,往往是先从教育的细节的改变开始的。品读《教育的细节》,朴实的文字渗透着细节的力量,我将沿着作者的路,把他的思想融进我的教学实践中。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时刻审视自己,从生活、学*等方面,全面教育和关心学生的成长。最后,想用文章的一句话来结束我的分享:教育,就在一个又一个的细节之中;每一个细节,都又蕴含着独特的教育内涵。让我们一起走进“教育的细节,去细细体味教育的独特韵味吧!

  我读了朱永通写的《教育的细节》一书,下面就说说自己阅读之后的收获和体会。

  书中我读到了很多生动的故事和作者对这些故事的解读。比如,可以读到“一厘米”的故事,读到贾春英老师改变一个同学着装的故事;读到原泉州第二实验小学林校长对非教育行为说“不”的故事以及他的认识:“学校不是为荣誉而生存的,学校是为孩子健康发展而存在的”。从这些故事中,让人内心感触很深。

  阅读本书,使我意识到细节的力量。研究细节可以帮助我们关注细节,从*以为常的细节审视和反思自己整个的教育观念,研究和改进自己的实践操作,从细节入手的改变可以使教育观念和教育的原理、原则落地生根;提供细节变革的参照可以帮助我们教师找到变革的抓手,使变革变得更加真实可靠。阅读的本质是阅读自我,阅读带来反思。反思自己的教育工作,阅读中,我不时审视自己是否关注了这些教育细节,在处理这些细节时自己是否合格。审视的结果不时使自己坐立不安,恨不得重新来过。希望自己重新来过,我把这看成自己读《教育的细节》的最大收获。

  话说:“勿以善小而不为”。意思是说,不要因为这件好事是小事而不做。作为一名教师,如果你不能在细节上影响学生,便不能当好学生的导师。要照亮别人,自己身上必须要有火种。空洞的教育不如言传身教。教育孩子爱祖国,那么在举行升旗仪式时,教师首先要做到严肃,庄重,不交头接耳;要求孩子保护环境,教师自己看到校园中的纸屑时,应该第一时间弯腰拾起,而不是漠然走过;教育学生要爱劳动,教师就应该热爱劳动。

  教师的劳动是一种以人格培育人格,以灵魂塑造灵魂的劳动。教师的人格和灵魂并不只是表现在大是大非上,更多的是表现在*时的一言一行里,表现在与学生相处的一点一滴中。这些细节就如同一丝丝“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春夜喜雨。抓在细微处,落在实效中,品德教育紧靠讲道理,提要求是不够的,还需要教师把生活中的小事做好,做到位。


《教育的细节》读后感优选【十】篇(扩展5)

——《细节决定教育成败》读后感 (菁华5篇)

  读《细节决定成败》这本书,源于市委组织部推荐,在众多推荐书目中选择了这一本,主要原因是,以前偶有听说此书,但一直未能拜读。本书作者汪中求,从其经历可以看出,从事过很多职业,在职业生涯中的每一份职业他都能从中看到、体会到细节的妙用。很喜欢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为本书写的书评“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凡。”读完这本书后体会颇多,下面我想讲讲此书对我的三点启示:

  一、细节其实是一种“谦让、淡定”的心态

  本书的前言部分就提出了“精细化管理时代—细节决定成败”被誉为“扎在当今社会浮躁穴位上的一根银针”,个人觉得要干好事、干成事,首要克服的就是浮躁的情绪。

  在*时工作上、生活中,我们也时有浮躁的时候,比如:在乡镇经常会遇到,快下班时收到一份紧急文件要处理;群众来找你办事,你在哪里说了半天但他还是没听懂……回想当时的确心里都会升起一丝浮躁的情绪,现在看来,其实当时你只要多一份“谦让、淡定”的心态,静下心来有条不紊,不带情绪,就能做好每一件事情,做到急而不燥。

  二、细节其实能为你提供更广阔的思路

  扫天下者自扫屋开始,成大事者必从小事开始。在我们日常工作的细小环节、细微之处都要靠我们做好,其实书中也提到了“我们普通人大量的日子,其实都是在做细小的事情,怕只怕小事做不好,大事不会做”。比如:要召开一个会议,从文稿撰写,到修改、审定、装订,到通知参会人员,在到会场的布标、桌椅、话筒、*位牌、茶水,最后会议的签到、会场服务、会议记录、会后简报……都需要一项一项的梳理,然后大家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写材料也是如此,很多材料是由各部门单位提供的,办公室负责整合,但是材料怎么拼接、整合,数据怎么使用,用到哪里合适,这都需要撰写人员对全局工作、对细微工作的全面掌握,回过头来看其实就如牛吃草一般,写材料也需要不停“反刍”。

  三、细节其实用活了就是实践

  读了《细节决定成败》这本书就是要学会活学活用,把书里的知识,用到我的工作、生活中,同时也要认识到“细节”最重要的前提就是正确的细节,错误的“细节”会让我们越细则越远,所以在我们的工作中要学会举一反三,反复思量,做到“学善思、事中练”。其实我们在注重细节的时候,也要会变通,很多事情在不一样的境遇里就会有不一样的结果,我们要在实事求是的前提下,注重因地制宜。

  很喜欢书中的一句话“使人疲惫的不是远方的高山,而是鞋里的一粒沙子”。

  汪中求先生以铿锵有力的六序警句“细节决定成败”告诉人们,细节对于一个人的一生都非常重要。书中罗列到大量例子说明细节的重要性。先不说这些例子的来源是否可靠,但他告诉人们一个道理:细节是一种创造,细节是一种动力。细节表现修养,细节体现艺术,细节隐藏机会,细节创造效率,细节产生效益。

  为人父母,应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做孩子的榜样,孩子耳薰目染的是你的举手投足,言行所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家长做到了,孩子便会从小养成尊老爱幼的道德意识,公共场所的行为方式,在家出门的行为*惯,服装衣帽的整洁,杉杉有礼的举止,一句轻声的问候,一个善意的微笑,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在让孩子感受到你是一个充满爱心,有道德,有修养的人,那么孩子也会在这种包围下成为一个具有优雅气质、彬彬有礼、生活中严于律己的谦谦君子。

  为人师表,也应在方方面面为学生做表彰,奉无巨细,很细微的小事就能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孩子在家经常的说一句就是:“我们老师怎呀怎样的。”教师的一言一行能使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甚至影响他们的一生,要在工作和生活中处处成为学生的榜样,以实际行动赢得孩子们的尊重。在日常行为模范方面,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也应该做到尊重学生,把学生当成一个与你*起*坐,知心朋友去了解,让学生在细致之处见真情,注重细节教育,提升教学效果。

  做班主任更是如此,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直接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不强调身教胜于言教,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做到,而且要做的更好,更具有示范性,在无形之中为学生树立榜样。尤其是班主任,他的世界观、他的品德、他的行为、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教师把学生造成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这种人。”我希望我的学生成为积极向上、勇于创新、不怕困难、对人以诚相待、有同情心和责任感、尽力做好任何事情,有一定心理承受力的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而我们首先就要使自己成为这样的人。

  学生是具有模仿力的一个群体,他们时时刻刻观察着老师的一举一动,并在某些方面进行模仿,所以老师在学生面前必须有模范的作用。记得在一次大扫除中,为了使每位同学都能认真、负责地完成任务,我首先拿起一块抹布,带头擦玻璃,并力求擦的干干净净。行动是无声的语言,不需要任何鼓动性的语言,就已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劳动积极性,都自觉地按照老师的分工,热火朝天地干起来,并且在质量要求上还与老师比一比,看谁干的又快又好。

  事实证明,在教育工作中要努力做到:时时事事做学生的表率。如:教育学生遵纪守法,教师就不能有违法乱纪行为;教育学生不怕脏、不怕累,教师就必须做到亲自动手,吃苦在前,做好学生的带头人,否则,即使你说的天花乱坠,头头是道,而不注意自身修养,也不会得到满意的效果。

  名人之所以成为名人,其实没有什么特殊的原因,仅仅是比普通人多注重一些细节而已。细节决定*惯,*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细节决定成败》,这本刘子奇先生于2010年所著的著作,是我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向全国蔓延的春节居家时读的。

  此书由“美好人生从细节开始、决胜职场要注重细节、聚集财富从细节着手、企业发展离不开细节、解惑释疑须关注细节、为人处世要在意细节”六个章节和187个发人深省、充满智慧的经典小故集成。书中所选故事内容丰富,涵盖广泛,字里行间传递出这样一个道理:成功者之所以取得成功,并不是他的智力有多么超群,而是他拥有注重细节的意识。

  在用了整整一个礼拜时间阅读完这本书后,让我深深感悟到:细节,往往是被人忽略的,但又是最重要的。一个不经意的举动往往能决定你的成败。细节决定成败,看似是偶然,事实上是成功的必然。细节不是孤立存在的,小事成就大事,细节成就完美。细节是成功的关键,一个人能注意细节,就能取得成功。

  作为公司的一名员工,我深深体会到,无论到哪个领域、哪个行业,从事哪方面的工作,要满怀感恩之情去工作,常怀感恩之心,注重细节性工作成就自己。在感谢积累一定工作经验和感谢自己付出的同时,我得感恩公司给予我工作的机会、给予我广阔的*台、给予我培训与支持,帮助我实现自我价值,让我更好的展示自己,敦促我不断学*进步。

  我深知,个人的发展离不开公司的支持,领导的栽培,同事的帮助。工作中我体会到了生活的乐趣,工作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我体会到了家庭般的温暖;我体会到了工作的成就感。公司是家,给予我们稳定的生活、和谐的氛围、奋斗的土壤、进步的*台。

  唯有遵守公司各项规章制度,从细微着手,每一天都全力以赴,满怀感恩之心,珍惜当下,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不因自己的失误给公司带来不必要的损失,我们才可以在*凡的工作中成就不*凡的事业,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目前正是疫情防控时期,我们应该自觉从自身做起,勤洗手,戴口罩,不串门,不聚餐,在确保自身安全的.前提下,考虑细节、注重细节,认真对待工作,将小事做细,助力打赢防控阻击战,促进公司事业发展和个人成功夯实扎实的基础。

  暑期里,当我埋头欲觅好书时,朋友向我推荐了汪中求先生所着的《细节决定成败》,起先我很不以为然,但读完后不禁为汪先生的良苦用心所感动,一种责任感、使命感也油然而生。

  古有“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今有“细节决定成败”。时代有变,但从小事做起,注重细节的道理,古今传承,从未改变。书中提到:“今后的竞争将是细节的竞争”、“芸芸众生能做大事的实在太少。多数人的多数情况总还是做一些具体的事,琐碎的事,单调的事,也许鸡毛蒜皮。但这就是工作,是生活,是成就大事的不可缺少的基础。”

  教育教学要想求得更大的发展,向细节管理要质量,定是教育工作者今后的必然选择。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大;山不拒细壤,方能就其高。联系到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细节的宝贵价值更在于它是创造性的,独一无二的,无法重复的。学校无小事,事事都育人,老师每个细小的动作都是无声的教育,她远比豪言壮语更行之有效。所以我们必须以认真的态度做好工作岗位上的每一件小事,以强烈的责任心对待每个细节:从对孩子的每个微笑至换位思考为孩子着想;从重视孩子每一次的提问到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处理“小事”……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在*凡的岗位上创造出最大价值。

  “小事成就大事,细节成就完美”。我每天都在和一群稚气未脱的小学生打交道,看起来都是些琐碎的小事,读完这本书后,我觉得自己的一颦一笑也在*凡中变得伟大起来。教师的工作说大些,是承担了百年树人、培养接班人的重任。说得明白些,就是既要教书又要育人,可是,体现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更多的是琐事,琐碎的小事时时刻刻围绕着我们,但我们不能因时间、精力有限而顾不上它,甚至不屑一顾。我们必须改变心浮气躁、浅尝辄止的毛病,应注重细节、把小事做细。从备好、上好每一堂课做起,从仔细批改每一本作业本做起,从认真对待每一个孩子的问题做起,从弯腰捡起地上的废纸做起,从掸掉办公桌上的灰尘做起……做每件小事要有杀鸡用牛刀的精神,事无俱细,事必躬亲,落实好对学生的养成教育、思想教育,孩子发展的过程,也就是我们教师成长完善的过程。

  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一神圣而光荣的职业,我决心用自己的爱心、责任心、耐心、进取心去努力关注每一个教育细节,在*凡的教育岗位 上注意从小事入手,

  先成就小事,再成就大事,最后走向成功!

  人们常说“腹有诗书气自华”意思是说读书多了人的谈吐气质修养会与众不同。可是我要说博览群书的人不只是丰富了知识,文雅了谈吐,美化了气质,修养了身心,更主要的是我们懂得了做人的道理,掌握了做事的方法,找到了成功的捷径。汪中求的《细节决定成败》一书就让我获得了这样的感受:一个企业做大、做强了,不是它的总裁只关注那些轰轰烈烈的大事,而是从企业的方方面面入手,诸如员工的选择,员工专业的培训,员工工作态度的考察,员工工作环节的督促;企业规章制度的制定,实施过程中的适时调整等等,细致周密的安排,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的认真严谨的工作,成就了企业也成就了总裁的令名。

  企业是这样,教育教学工作何尝不是这样呢?有这样的说法“教育无小事”也有这样的说法“教育是由无数的小事组成的”,是的,从表面来看他们是矛盾的,但从辩证的角度来看二者并不矛盾,反而是和谐一致的。一堂课教会学生一些知识是教育,某个时间教会学生去帮助他人,懂得尊老爱幼的道理也是教育,你对学生一次犯错的原谅,让学生懂得了“你用脚踩了紫罗兰,它却把香气留在了你的脚上”的宽容的美好同样是教育。

  教育就是由一堂堂满载着老师的希望和智慧的于无声之中浸润着学生心田,影响着学生的道德价值的评价,陶冶着学生情操的课组成的。你说这里有惊天动地的大事吗?没有。但是这每一堂课无一不是对老师的彻彻底底的考察。

  作为老师,你有过硬的基本功吗?你让学生获得丰富的知识了吗你尽可能的提高了学生的学*效率了吗?学生在和你的接触中,确立了人生目标,找到了人生方向了吗?学生在和你的朝夕相处中懂得了珍惜时间了吗?懂得了关爱他人了吗?懂得了与人为善,懂得了感恩了吗?懂得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无限风光在险峰”“一勤天下无难事”的道理了吗?一堂课看似普通,*常,但一堂又是多么重要。它关系着学生的身心健康,也关系着学生的**成才。所以我要说,教师教育教学要上好每一堂课,要注意自己的每一次言谈,要微笑着教学。

  教育是大事,它关系着国家的兴衰成败,但它又是由无数的小事组成的。作为教育工作者,一定要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制定好每一次工作计划,备好每一堂课,写好每一次教案,解决好每一个问题,关心呵护好每一个学生,精选好每一次的试题,讲评好每一次的试卷,批改好每一次的作业,不投机,不取巧,不矫揉造作,不好高骛远;脚踏实地,孜孜不倦,以勤为径,以苦为舟,流自己的泪,滴自己的汗,让教育这块沃土开鲜艳的花,飘馥郁的香。最后让我们用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的话“把一件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把一件*凡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凡”共勉。


《教育的细节》读后感优选【十】篇(扩展6)

——教育细节读后感 (菁华5篇)

  拜读朱永通先生新作《教育的细节》,感触尤深。这部书是深入教育现场多年观察和思考的结集,“散发着亲切的泥土气息”。

  这部作品是一个独立教育研究者在常识的框架内的*实述说,说出了教育的本质,是以敏锐的眼光,透视了教育行为中的*和虚假丑。读完之后能明晰什么是好的教育,什么是好的学校,什么是好的教师,感受一种“梦在远方,路在脚下”的*静和力量。整本书没有高深的理论,抛却新潮的术语,瞩目于教育的小事、细节,带你抵达教育现场,为教育做最真实、深刻的“侧写”——这些书评都极为中肯。

  感触最深的是书中《*等观念在哪儿》一文,学生向老师问好,老师一脸漠然或最多居高临下地点点头,是不是小事?小到不可能影响学校在区里、市里的排名,却可能给问好的学生留下一辈子的心理阴影——因为这是让学生忘不掉的细节;某数学老师偏爱某个学生(很不幸,刚好是个富豪家庭的孩子)也是小事,却让其他学生都讨厌她的课,班里数学成绩年级最差——这位老师可能绞尽脑汁也不会想到是这么个原因。

  《润泽的座位》一文中,班级学生数为奇数时,怎么安排那一个单独的座位,永通问过许多校长,竟问不出答案——校长哪有心思考虑这么小的事……作者不动声色地真实记录这些年他在教育界的所见所闻,他在那冷冷地说着,尤其是那篇《三个词汇里的学校文化》,那个转自崔永元的关于贫困地区孩子没见过足球、清洗足球的故事,让我笑出了眼泪,笑过之后,眼泪却还止不住地往下流——在当下充满“荒诞”的*教育场,让人哭笑不得的事情太多。

  这样的事情我也常常看到、听到,许多来咨询的家长向我诉苦时,我发现他们说的也都是小事,而对这些小事我却无能为力。例如,孩子班里新来了一位老师,来了十天还叫不出孩子们的名字;教师节那天,不谙世事的孩子毫不遮掩地向班主任说,要去送礼物给新老师,班主任听了脸一沉,居然不同意孩子去送礼物。晚上孩子把事情告诉妈妈,妈妈一夜未眠,倒不是为礼物没送出去,只为孩子以后如何在这位老师“手下”学*、生活而担忧。在书中作者指出;当前教育存在一些误区比如,无视过程,无视原理,无视他人的情感和感受,遇事不及思索,甚至随心所欲”。于一些随意的教育细节中灭失了学生的天知,我与此有着很深的共鸣。现在读读朱老师的作品,我发现,这个问题其实也体现了很多老师,*时对一些教育细节的忽视,其中包括对学生内心的仔细观察,渐渐的导致自己累积了一些教育的“恶*”,生出许多“反教育”的行为,灭失学生的天性,这其实是极为可怕的,教育方式方法的选择很多时候取决于对细节的观察与领悟!朱永通《教育的细节》一书共五辑——“活在观念里”“守住教育的重心”“一厘米之变”“教育中的*以为常”“过有思考的较教书生活”,文字虽很朴实,却正如网络评论的那样“能穿透灵魂、体现育人智慧”,确实是一本教育界的好书。

  *是一个礼仪之邦,礼貌用语一直是我国人民日常生活中的*惯用语。一个人是否有礼貌也是衡量一个人素质高低的一个标准。把学生培养成一个有知识懂礼仪的人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目标。可是在现在校园里,总是会出现一些不讲礼仪的学生。面对这些学生,我们总是教育他们要讲礼貌。但是我们往往忽略了如何去教他们。前些天看了克拉克先生的《教育的55个细节》感触很深。该书主要从教育教学的一些细节入手规范学生的行为*惯,从而培养一批批有礼、有序、有理的学生。古人说于细微处见精神,教育就是需要日积月累、点滴成型的,细节在所有领域都是重要的。教育是对人的活动,马虎不得。克拉克先生是快乐的、幸福的,因为他独到的运用了他的55个细节教育学生,并取得了成功。读罢克拉克先生的“教育的55个细节”,回味多多,其中体现出的用心,尤其重要。

  对学生要充满爱心。如果我是孩子,如果是我的孩子。这是我校著名班主任老师黄老师的一句话。一句话点出了做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对孩子充满爱心,就象爱自己,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克拉克老师在书中写到的一些做法也体现了这一精神。,“当她对我撇嘴、翻白眼时,我用手把我所有的头发弄到头顶,像鱼一样嘬着嘴唇,然后马上对她翻白眼。安托肯娜当时像石头一样地定住了,我也确实吸引了她的注意力,她呆呆地看了我一分钟,然后我笑了,她也笑了,接着我们一起大笑起来。

  ”克拉克老师这个时候,站在孩子的角度,用孩子的方法来给孩子建议,看似稚嫩的做法,却透露出他别具匠心的教学艺术。

  对学生要有责任心。教育工作是一份容不得半点马虎的工作,但也是一个很容易“对付”的工作。我们对学生的教育影响的是许多学生的一生,面对这样一个神圣的任务,我们不能对工作有半点的懈怠。克拉克先生认为,和孩子打交道是一件耗尽精力的工作,无论多么训练有素、经验丰富,也总会担心,甚至害怕出现失误,这一点不难理解,因为世间责任最重的事情莫过于教育孩子。我们在*时的教学教育工作中只有怀着一颗负责任的心,才能真正做好工作,对得起这些孩子们。

  对学生要有耐心。许多时候,老师会对学生提出的幼稚的问题感觉很不耐烦,“这个你也不会呀”“你怎么这么笨”“你上课的时候听什么了”这些语句可能随口而出。这些话语老师可能没有什么感觉。但是对于学生可能是毁灭性的打击,也许下次他(她)有问题的时候就再也不敢来找老师了,因为他怕挨骂。许多学生可能在学生时代都有过类似的经历。克拉克老师不但要求自己耐心,更是在日常教育中,训练自己的学生也学会对别人耐心。对你的同学对你的朋友对你的父母乃至对所有的人都要耐心。

  《教育的55个细节》里面的每一条都是那么*常的事情,但却是我们在日常的教育中往往忽视的事情。仔细的阅读了《教育的55个细节》,感觉是在照镜子,照出了自己许多*时工作中的不足与疏忽,感觉《教育的55个细节》是灯塔,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感觉《教育的55个细节》是冬天的阳光,温暖了我的心房。在以后的工作中,要更加注意工作的细微之处,这样不仅仅会收获快乐幸福,我们的国家还会收获崭新的未来。

  “老师,我翻汤了”、“老师,我筷子坏了”,每当发生这种状况的时候,有的孩子会立刻去拿抹布拖把、换筷子,有的孩子坐在那里等老师帮忙。或者,班上孩子轮流做值日生时,有的孩子不需要老师提醒就把事情做好了,有的孩子在提醒下还做不好。我认为这些现象和家庭教育有很大的关系。

  让孩子参与家务,其实也是父母给孩子的一种陪伴,并且是一种高质量的陪伴。因为劳动会给亲子双方都带来滋养,更会让亲子关系更加融洽。

  皮皮一岁多的时候,他就开始跟着我一起洗衣服了,所谓的.洗衣服,其实就是玩水、玩泡泡。实际上,我们两个人一起洗衣服花费的时间要比我自己一个人洗衣服多的多。因为我们常常把衣服都弄湿了,再换再洗。但是,在这过程中充满了欢声笑语,这是弥足珍贵的。

  对孩子来说,厨房也是一个充满魔力的地方。家里的锅碗瓢盆都是他的玩具,当然也闯过不少祸:厨房淹了、碗碎了、盘碎了、勺子弄断了、有次还把我心爱的玻璃锅盖弄碎了……但是,我没有阻止过他的行为,我认为他是在学*,不是在捣乱,我相信,正确的引导会带来更好的效果。小的时候,我保证他能碰到的东西都是安全的,可以任意探索,我们父母应该为孩子准备一个自由地、安全地探索环境,而不是用“不可以”来制止孩子。

  孩子都有好奇心,“不可以”只会激发孩子更浓厚的兴趣。等皮皮长大一些,我就把他的专用刀子放在了他可以拿到的地方,我觉得与其阻止孩子玩刀,不如教他正确使用。现在,每天晚上他都自己削水果、切水果、摆盘,甚至还会帮我和他爸爸削好水果。我记得第一次在朋友圈里发皮皮削的水果,点赞的人很多,但是担忧的人更多,问题很一致:不怕削到手吗?我可以很肯定地说:不放手让孩子去尝试学*,一定会削到手。炒菜、煎鸡蛋、洗碗、做蛋糕…….这些事我们都会一起去做,常常有人开玩笑的说我虐待儿童。真的是这样吗?我想肯定不是的。

  除此以外,书房和皮皮的卧室是他的包干区,我从来不插手这两个房间的卫生工作。虽然有时也不够干净整齐,但是我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妥。因为,我要锻炼他的能力,让他自己意识到房间需要收拾了。而一旦意识到了,结果绝对是让我大吃一惊,也是欣慰无比,我再鼓励一下,收拾房间的间隔时间越来越短。这不就达到了我的目的的了吗?是不是要比家长跟着后面收拾,可能还会伴随着抱怨:“哎呀,你的房间怎么这么乱?你就不知道收拾吗?”好的多呢?

  其实,孩子天生是爱劳动的,只要家长给孩子机会。但是,现在太多的家长在让孩子劳动的事情上走向了极端。要么什么都不让孩子做,要么强迫孩子必须做,要么金钱利诱孩子做,比如洗一个碗多少钱、洗一双袜子多少钱,我认为是不可取的。孩子是家里的一员,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是应该的,应该有这个责任。真正的劳动会让孩子体验到劳动的乐趣、成就感、价值感、责任感,家长只需要做好安全保障和榜样引导。

  最后,我分享一下蒙台梭利的名言,她说过:“儿童对劳动从不厌倦。劳动使他们成长,让他们更具有活力。儿童从不要求减轻他的劳动量,他喜欢独自完成某件事。甚至可以这样说,不劳动,儿童的活力就会走向衰竭。”

  最*,阅读了《教育的55个细节》一书。该书主要从教育教学的一些细节入手规范学生的行为*惯,从而培养一批批有礼、有序、有理的学生。我也看了很多老师们在仔细研读该书的基础上,写下的感受。它们抓住一个方面来重点剖析的真切生动的教学随感。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是一种敬业,一份执着。下面我也谈谈读了该书后的一些感受

  古人说于细微处见精神,教育就是需要日积月累、点滴成型的,细节在所有领域都是重要的。教育是对人的活动,马虎不得。克拉克先生是快乐的、幸福的,因为他独到的运用了他的55个细节教育学生,并取得了成功。 读罢克拉克先生的“教育的55个细节”,回味多多,其中体现出的用心,尤其重要。

  一、 爱心——教育的根本

  因为有爱,克拉克先生这样解决了学生的麻烦,“当她对我撇嘴、翻白眼时,我用手把我所有的头发弄到头顶,像鱼一样嘬着嘴唇,然后马上对她翻白眼。安托肯娜当时像石头一样地定住了,我也确实吸引了她的注意力,她呆呆地看了我一分钟,然后我笑了,她也笑了,接着我们一起大笑起来。” 轻轻松松,没有批评,没有惩罚。

  因为爱之真切,克拉克先生认为,“和孩子们一起度过的教学时光是快乐的,而且我现在也很难想象还有什么比教书更有意思的事了。”“我感到很幸运,因为我能为孩子们工作。”

  二、 责任心——教育的保障

  克拉克先生在教书7年后的日记中写到,“我无法入睡,明天是开学的第一天。现在是凌晨3:30,我心情紧张,难以入眠。即便睡着了,我也许还会继续做梦。我梦见我不知把我们班丢到学校的什么地方,找不着了……”

  克拉克先生认为,和孩子打交道是一件耗尽精力的工作,无论多么训练有素、经验丰富,也总会担心,甚至害怕出现失误,这一点不难理解,因为世间责任最重的事情莫过于教育孩子。正好应证了*的一句话,责任重于泰山啊。

  三、 耐心——教育的策略

  为了训练学生在书面回答问题是句子要写完整,克拉克先生制定了如下计划,“第一步,重复问题,并给出你的答案。第二步,给出你为什么这么认为的理由。第三步,支持你的答案。第四步,复述问题并下结论。”并根据上述要领,在做了大量的练*之后,不久学生们就可以写出答案了,学生们学会了复述问题、得出结论、写出支持答案的论据、最后重复问题结尾。他甚至让一年级的孩子都通过这样的考试。

  四、 细心——教育的技巧

  从“回答大人的问话要有礼貌”到“尽你所能成为最出色的人”的55个细节,细到学*的方方面面,细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细到行为的方方面面……

  克拉克先生用55个细节成功地教育了学生,尽管它们都是一些细节,不仅适用于孩子们,其中绝大部分都适合每一个人,从年轻人到老年人,从家庭主妇到医生,从政治家到伺者,以及其他所有的人。

  教育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素质直接关系到民族的强盛,如果我们教师都具有爱心、责任心、耐心、进取心、细心……我们不仅仅会收获快乐幸福,我们的国家还会收获崭新的未来。

  简洁的封面,只有一幅黑白的漫画,枯树下,落叶飘零,一只鸟蹲在鸟笼上沉思。它在想什么呢?是不是也在思考沉重的教育问题?

  其中封面上的两句话让我不解和好奇:“警惕细节中的魔鬼,让天使常驻教育的细节”,何为魔鬼?何为天使?

  带着这样的疑问,我打开了这本书。全书共有六辑,分别是“四个序”“活在观念里”“守住教育的重心”“一厘米之变”“教育里的*以为常”“过有思考的教书生活”。一本书有四个人给他写的序:有周国*的《从观念到细节》、张文质的《自明的火种》、陈心想的《细节里藏卓见》和陈大伟的《先睹为快》。真的忍不住,赶紧找个没有课的下午,美美的沉浸在书中。

  一口气读完,有种酣畅淋漓的感觉,一边是深入浅出的理论知识,一边是生动灵活的案例;一边是熟视无睹的经验之谈,一边是细微之处的惊艳和惊喜;一边是批判束缚的各种冗繁的事务,一边是尽显教师的人性情怀;一边是敢于发声的拒绝之美,一边是超越功利的至美大爱。

  “活在观念里”的《*等观念在哪儿》,这篇文章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身上的陈旧和腐朽。记得学生每次都扬起笑脸和我欢喜地打招呼,我有时候由于走得急,或者忙,都只是简短的一声“嗯”就过去了。那天在厕所,一个女生对另一个女生说,我再也不和某某老师打招呼了,因为我每次打招呼她都没有回答。那一刻,我读懂了孩子内心的沮丧和失望,我想这会不会影响她以后的交往和成长呢?自此以后,学生只要和我打招呼,我必笑脸相迎,甚至我也主动和他们打招呼。如果一群孩子中的其中一人喊“老师好”,我的回答不是“你好”,而是“你们好”。我要让和我打招呼的学生们,都收获问候的喜悦,而不是只有一个孩子得到回答。

  教育的细节含笑在师生的问候里。

  在“守住教育的重心”这部分的《头发上的教育学》这篇文章里,我也读出了感同身受。我们学校经常检查学生的奇装异服、奇异发型、染发烫发、穿戴首饰等现象,我们也遇到过男生不愿意剪短发的。那时候都是我们一个班主任带着一群学生直奔理发店,和老板说明要求后,就让老板直接给学生理。尽管学生们有一百个不愿意,但大多还是默默地忍受了。还记得有一次,我们四个班主任联合起来把校外的一个理发老头请到教室,让发型不过关的学生一一排队理发,学生们虽然不敢吱声,但那天的晚饭好像都没有吃。

  而在《头发上的教育学》这篇文章中,贾老师并没有强制学生改变,而是一次又一次的采用教学智慧来矫正学生的心理,美化学生的心灵。贾老师先是开“做一个合法公民”的主题班会,特别强调“三不许”,可是学生照样我行我素。如果是我,这时候早就着急了,肯定强迫学生立马照办,但是贾老师并不着急,而是逮住这位学生来办公室的机会和她比美。

  贾老师的这个“比美”的中介,过程自然,语气亲切,既照顾了学生的情绪,又引导学生“看到”了什么是真正的美,让我由衷的佩服。

  当然,风格即性格,贾老师的方法不能简单复制,但我却看到了教育的美丽和沟通的艺术。

  教育的细节绽放在发丝里。

  在“一厘米之变”中有一篇《润泽的座位》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最*我也被学生的座位问题弄得焦头烂额,有个学生已经换了三次座位了,可是她好像还是不满意。而文中的张老师苦思冥想了两天后,设计了一个班级活动——挑棋子,巧妙地解决了这个难题,也让那个屡屡换座位的学生受到了教育和心灵的震撼。

  文中的作者说:当学生换座位的要求变得“无理取闹”时,老师此刻的迁就则是冷漠的代名词。但是老师的积极干预必须基于免于给学生造成伤害的原则,这个原则其实给老师提出了不小的挑战,它要求老师要有宽广的同情心,而这当然也要求老师要有丰富的人性知识。同时,它还要求老师具备创造性工作的素质和能力,能够“借机”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并与他人建立谐美交往的能力。

  所以教育的细节躲藏在座位里。

  细节决定成败,而教育的细节更是关乎一个孩子的成长和自尊,慎言慎行,巧言巧行,《教育的细节》在细节中教育。


《教育的细节》读后感优选【十】篇(扩展7)

——卡尔威特的教育读后感优选【十】篇

  看过《卡尔威特的教育》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启示,也使我这个作为一名中学教师明白了一个什么样的人就会教育出什么样的孩子。在实际教学中我也体会到这点,什么样的班主任,其性格和作风也会影响到自己的学生。

  尽管这本书重点讲的是卡尔威特的父亲是怎样培养孩子的,但是,对我们教师来说是一样的,因为孩子的大部分时光都在学校里度过的,我们应该担负起做父母的责任,因为既然选择了这份职业,就有责任让我们的每一个孩子都得到全面的发展,挖掘每个孩子的潜力。好多父母对孩子可能很了解,也都想让自己的孩子有所作为,但是有的是方法不得当,有的则是没有真正走进孩子的世界,适得其反,更有的家长用暴力促使孩子的成长,按自己的意愿来教化孩子,这些现状的出现,都和家长们的认识有很大的关系。所以作为我们,有责任来帮助家长教育好我们的孩子。

  爱尔维修曾经说过:如果所有孩子都受到一样的教育,那么他们的命运就决定与其禀赋的多少。可是今天的孩子大都受的是非常不完全的教育,所以他们的禀赋连一半也没发挥出来。比如说禀赋为80的,可能只发挥出了40;禀赋为60的,可能只发挥出了30。爱尔威特这段话告诉了我们,孩子生下来的时候都一样,仅仅由于环境。人如同瓷器一样,小时候就形成了他一生的.雏形。威廉曾教导我们:儿童是**之母。此言确实千真万确,我们谁都无法否认,**的基础是在小时候形成的。所以,对孩子的教育必须尽早开始,取得的效果就越显著,孩子越有可能成长为接*完美的人。

  老卡尔威特在早期看待卡尔威特智力方面,抓住了儿子智力发展的最佳时期。根据儿童潜能的递减法则,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是由某种智力发展最佳时期组成的。这个最佳时期非常关键,它对人一生的智力发展都起着决定性作用,千万不要错过。对儿童早期智力开发的关键,就是抓住最佳期。在书中,老卡尔威特从几方面阐述了自己是怎样对待孩子的关键期的。比如孩子爱吃的食物才是最好的食物,保持孩子的健康心情。愉快是健康的关键。为了尽早开发儿子的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卡尔的父亲做了很多的事情,这些事情很琐碎,小到一个词汇的记忆,大到和大人一起交朋友,还有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他作为孩子成长的伴侣陪伴孩子一起学*,一起成长。更重要的是,他从不轻视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认为孩子想象力的发展和培养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必要的。

  老卡尔威特教育儿子的真正目的,就是要为他打开智慧的天窗,使他能够敏锐的观察到社会上的坏事,洞察出社会上的矛盾和缺陷。我们人类的理想,决不应当像xx那样,仅仅满足于在不知自己是裸露着身体的情况下过快乐的天堂生活。孩子应该从这些小事中学会独立的能力,应该让孩子明白,他永远不能依靠父母,要靠自己。

  老卡尔威特品德高尚、知识渊博,本身就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他的家庭气氛也快乐而安宁。作为牧师,他有不少自由支配的时间,他把教育孩子当作一项课题来研究,为此制定了严密的教育方案,发明了很多具体的游戏式教育方法。老卡尔威特是主体性很强的人,他教育孩子不依赖他人,他甚至不信任学校,因为学校“只是给你知识的积累,而不能赋予你精神的活力和创造性”,“对于孩子来讲,倘若家庭教育不好,就是有那些最优秀的教育家进行最认真的教育,也不会有好的效果。”这些话虽然有些片面,但他以教育孩子为己任的责任感、勇气和自信还是非常可贵的。事实上,那些依赖学校、给老师当“尾巴”或甘当“助教”的家长,确实常常把孩子的教育弄糟。

  老卡尔威特的教育是素质教育,在他的脑子里完全没有考试和分数,所以他不会犯“重智育轻德育”的错误,也不会忽视非智力因素。他不必逼迫孩子学*,不必把孩子的脑袋分学科切成一块一块,不必做那些为了获得高分而必须做的枯燥的重复性练*。这样,他就保住了孩子的学*兴趣,节约了孩子的大量精力。小卡尔威特的学*是以人为本而不是以知识体系为本的,他的学*是为了自身的发展而不是为了完成教师的指标,他的学*是网络性的而不是线性的,他的学*是允许失败的而不是“差0.5分得100也要挨批评”的,他的学*是没有上限的而不是控制在什么教学大纲的范围之内的。这是最高效率的学*。

  通过本书的阅读,我更加明确了在教学和教育应该使用的方法,我想以后在我的工作中我将运用正确的方法更加高效的工作。

  读完这本书后感觉其中一些教育方法是科学可取的。比如教育孩子敏锐观察,不比如培养孩子的善行和良好的行为*惯,比如尊重孩子。卡尔的父亲认为对孩子最重要的是教育而不是天赋。所以他从孩子出生那天就开始教育。从孩子15天大就开始向他灌输词汇,从卡尔两岁就教他认字。卡尔五、六岁已能记住3万多词汇。还在两三年内带卡尔周游全国,参观无数的古堡、宫殿、园林等。每次参观前让卡尔阅读大量相关的书籍,参观后将所看到的一切写出来。其中还有一点值得我们年轻的父母学*借鉴。就是卡尔的父亲在培养他绘画、钢琴、小提琴、音乐等方面的.兴趣不是为了想在人前炫耀,他只是想让儿子能够成为接*完美的人,只是想让他的一生充满情趣和幸福中度过,仅此而已。

  但对书中的部分观点,还是持保留意见。书中彻底否定了儿童时孩子小伙伴的作用。作者认为没有其他的童年伙伴,并不意味失去了童趣,认为孩子不同别的孩子玩就没有乐趣,是非常错误的想法。他认为让孩子们在一起玩,即使对方是好孩子也有弊害,如果是坏孩子弊害就更大了。如果这已理论成立,那不是对我们幼儿教育、学校教育的否定吗?

  读完这本书,我获得最大的启示是:教育孩子要有正确的方法。要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和良好的行为*惯,要开发孩子的智力,引导孩子对周围事物的兴趣,养成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惯,培养孩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鼓励孩子敢于向**提问。作为父母我们不是百科全书,也无需变成百科全书,只有把问题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展现在孩子面前,明确告诉孩子你不懂或不清楚,但可以一切查书、上网或请教专家。在引导孩子查书找资料、向别人请教的过程中,孩子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同时培养了孩子对读书的好奇心、方法问题的恒心、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卡尔的父亲认为一个人的潜能必须在5、6岁前通过早期教育开发出来,等6岁后才开始对孩子进行教育就已错过了受教育的最好机会。

  我很庆幸能读到《卡尔.威特的教育》一书,它介绍了老卡尔如何将自己天生智障的儿子教育成一位八九岁就能自由运用德、法、意、英、拉丁、希腊语这六国语言,、植物学、物理学、化学,尤其擅长数学的“神童”的传奇。

  读了这本书,我获得最大的启示是教育孩子要有正确的方法,要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的能力和热爱学*的好*惯,要开发孩子的智力,要鼓励孩子对周围事物产生兴趣,养成勤于思考的*惯。要培养孩子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要鼓励孩子敢于向**提问,同时培养孩子对读书的好奇心,发现问题的恒心,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一个人的童年很短暂,但他的发展和超越都在这短短的童年时期,这个时期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作为父母应重视对孩子的儿童期教育,不断的更新自己的观念,朝着对孩子负责的方面努力。

  也许有的人会很矛盾:童年是很宝贵,但让那么小的孩子去承担那么多的知识,难道这揠苗助长的教育不会损害孩子的身心健康吗?其实现在很多人都知道孩子应从早期教育,甚至从胎儿时期。但是有的经过早期教育的孩子还是没有表现出其已有的天赋。

  若仔细读了《卡尔.威特教育》后就会明白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没有正确的运用教育方法。

  成功的教育是“民主的”,“快乐的”,“个性化的”。所谓的“明主的”就是要求父母能与孩子*等的交流,在教导时能尊重孩子的人格与需要。“快乐的”就是在娱乐的过程中学*,让孩子感到学*是幸福。像老卡尔教育中“在游戏中学*”就是很好的借鉴。而 “个性化的”就是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不仅如此,还要因时而教、因事而教,这样不仅能使孩子在适宜、轻松的氛围中学*,还有利于一些不好的心理产生时及时加以纠正和引导。要想达到成功的教育,最重要的就是要倾听孩子的心声,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与孩子成为朋友,让他们自由的发表自己的看法,使孩子感受到父母对于他们的关爱,增强孩子对父母的信任。这样父母才可以教导孩子积极健康的成长。现在提倡的是素质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全能人才,这就要求父母在培养孩子智力的同时还要有一种“尔威特的教育理念”那就是有高尚的情操,强健的体质、劳动光荣的信念等,这么多良好的品质要培养则需要教育者有充足的毅力、耐心、时间和精力。

  读了这本书后我获益匪浅,但是我还有一个不解之处:《卡尔.威特教育》的教育者是一个牧师,有着充足的时间精力,同时还有着渊博的知识,但现实中又有多少家庭具备这么优越的条件呢?许多家庭的孩子没有小卡尔那么幸运,他们的父母为了生计不得不外吃打工,迫不得已将他们寄居在别人的家里,一年到头都难得见上一面,对自己的孩子根本不了解,怎能让他们去给孩子指出错误,即使有孩子跟着父母,但是他们的的父母缺少文化知识,根本不能像老卡尔那样培养小卡尔,。所以我觉得老卡尔提供的一些方案在现实中可行度不是很大,如果这样我们该如何施教呢?作为即将踏上教育岗位的我们,有必要好好思考这个问题。

  这是我第二次读《卡尔·威特》的教育这本书了,记得第一次是在2007年,刚参加工作,那时,并不能读懂其精髓。直至今日,重新翻阅,才觉得不仅对我作为母亲这个角色受益匪浅,也对我作为教师这一个角色有着不可忽略的指引作用。

  卡尔·威特早期教育鼻祖,第一次用实证方法证明了早期教育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开创了影响东西方几个世纪的教学方法——全能教学法。他只是一名普通的德国乡村牧师,而他的儿子卡尔·威特是19世纪欧洲著名的神童,八岁时就能自由运用德语,法语,意大利语等六国语言;并且通晓动物学,植物学,物理学,化学,尤其擅长数学;9岁时进入哥廷根大学;年仅14岁就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16岁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并被任命为柏林大学的法学教授。他的父亲把小卡尔14岁以前的教育写成这本《卡尔·威特的教育》这本书,他的教育理念被后人奉为早期教育的经典,是论述早期教育的最早文献,可以说它早就无数天才。

  卡尔·威特有着这样的惊人的成就,并不是他的天赋有多么高超,恰恰相反,小卡尔出生后,被认为是个智力低下的痴呆儿。不过——全靠他的父亲教育有方。因为,他坚信孩子的禀赋不是天生的,反而认为通过后天的有效合理的教育与培养,就算智商一般的孩子也是可以成才的。他坚信,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最终要的是教育而不是天赋,孩子最终成为天才还是庸才也不取决于天赋的大小,而是取决于他出生后的教育,在老卡尔威特的精心培育下,一个被定为的低智儿最后成为了文明全德的奇才。

  一、生下来时都一样,仅仅是由于环境,抓住孩子智力发展的最佳时期

  首先,我觉得做父母的也是一定要不断学*的,早期的教育的重要性就在在于它是不可替代的。每个孩子的所有能力,并非是与生俱来,而是在特定的环境中逐步培养出来的。在书中,有例子,有位贵族把孩子交给了管家,自己和夫人周游世界,等他们几年后回来时发现孩子跟他们毫无感情,无法按自己的想法来教育了。在我们周围,这种例子真的不少。孩子小时,找借口不管孩子,或者找借口不学*教育方法,造成的坏影响肯定会显现到无辜的孩子身上。在儿童的教育方面,孩子如果身处良好的环境之中,就会成为善良的有爱心的人,相反,在恶劣的环境里长大,孩子则会变成不负责任,一无是处的人。因此,只要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他们一定能发挥出让人震惊的才能,他们是环境教育耳濡目染的必然结果。

  根据而儿童潜能的递减法则,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是有某种智力发展最佳时期的。这个最佳期非常关键,它对人一生的智力发展都起着决定性作用,千万不要错过。对早期智力开发的关键,就是抓住最佳期。

  二、培养多方面的兴趣,但绝对不能使用填鸭式教育(强迫教育)

  老卡尔先生非常热爱大自然,卡尔3岁的时候,每天早晨都会带她出去散步一两个小时,但是这种散步不只是溜达,而是一边谈话,一边溜达。其实,只要有心,自然界的一草一木都可以随时成为教育的素材,自然界新诞生的一切都可以成为孩子认识与注意的对象。世上,再也没有比大自然更好的教师了。灌输式的教育,就像是给小树浇水,只浇到树叶上,根本就没有浇及根部,树木怎么吸收得到水分呢?孩子的究理精神从两三岁都开始萌发了,具体的表现就是他们开始向大人提问,提出的问题越来越多,而且千奇百怪,这是值得高兴的事情,说明孩子开始对世界进行思考了。然后,很多家长仅为孩子的提问感到兴奋,反而觉得厌烦不已。这是大错特错的这种态度,是在打压他们的究理神经,如果在孩子的智力刚开始萌芽时,我们不提供适当的对象供孩子们玩耍,他们这种已经萌发的精神就会白白枯死。父母们常常犯的错误,就是当孩子问的一个他答不上来的问题时,为了保住面子,随便给出一个错误的答案,甚至以大声呵斥孩子来掩饰自己的尴尬。

  在施教中,老卡尔一直深信“百闻不如一见”。一个只拘泥与书本知识的人,会变的眼光短浅,头脑狭隘,不可能成为有创见的学者。

  卡尔在书中读到伽利略那个有关的“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故事,便问我:“爸爸,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真的是同时落地吗?这怎么可能,明明一个重,一个轻,应该是重的先落地才对。”许多人恐怕会这样想,书上都那样写了,肯定没有错。爸爸找到了两个一大一小的铁球,并带他到教堂的顶楼做实验。实验结束之后,卡尔觉得这个真的太神奇了,便下定决心,一定要弄清“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原理,于是,他开始津津有味地研究起本来很枯燥乏味的物理学。所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三、什么样的教育才不会损害孩子?

  一味的纵容,只会让一个很好的孩子变成一块不可雕的朽木。也不要蒙蔽孩子的理性,不损坏孩子的判断力。不管做什么事情,一定要弄清楚真相了再做决断,千万不能错误地批评孩子,严格要求取决于道理,在严格的基础上有一个限度,就是绝对不能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但是,不能因为他们不懂事就不尊重他们,即使是小孩子也应把他们作为成年人一样对待,要像尊重成年人一样尊重他们。

  四、信心的源泉,夸奖的妙处

  信心从何而来?来源于父母有效的夸奖。孩子需要夸奖,需要鼓励。“夸”不仅仅表明了父母的信心,同时也坚定了孩子的信心,只要孩子对自己充满信心,父母才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孩子的潜能是否能最大限度地得到发挥,关键在于父母而不在孩子。只要父母即使发现并夸奖他的天赋,孩子定会扬帆前进,在卡尔的教育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这一点。对于孩子好行为的夸奖越早越好,孩子年龄越小,实施起来效果越明显,也越容易。

  防止“自满”不要对孩子过多表扬,因为随便的表扬,就会失去作用。

  五、如何培养孩子的各种良好*惯

  防止“自满”不要对孩子过多表扬,因为随便的表扬,就会失去作用。当卡尔做了特别大的好事时,父亲会抱着亲吻他,但这并不是常有的。通过不同程度的表达方式,让孩子深深懂得对于善行的报答就是善行本身带来的喜悦。

  当孩子有了“恶*”之后,千万不要在大庭广众之下教训孩子,来树立父母的权威。这是一种极端错误的方法。对孩子的教育,应该建立在不伤害他的自尊心的基础上。对于有效的孩子来说,尽管他不完全懂事,但自尊心多次受到伤害,会对他的性格乃至整个心里的健康成长造成深远的影响。

  必须维护孩子的“荣誉感”,孩子在这个方面表现出来的欲望往往比成年人更加激烈。对于孩子来说,得到别人,特别是父母的承认,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育有重要意义。

  六、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勇气的价值:勇气是一个人积极进取的动力。

  独立意识:替孩子做太多的事情,会使孩子失去时间和锻炼的机会。

  磨练心理承受力:让孩子具备能够勇敢面对挫折的能力,成为一个坚强的人。

  自控能力:人要战胜自己,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而能战胜自己就是对自己控制的成功。情感的自我控制是一个人必备的基本素质,想让孩子学会控制情感,必须以毒攻毒,用以感情基础的解决方法来解决情感问题,玩“*静下来”的游戏。

  尽量争取与果断放弃:能争取的就尽量争取,应该放弃的就果断地放弃,因为这是一种智慧,也是很多人面临的难题,也是对人生的一种考验。

  七、与人相处

  倾听的艺术。一个人,只限于自己的知识,而不懂得与人相处,那么他的潜能也根本无法施展出来。每天留一点时间出来,听听孩子说说今天发生的事情,时间久了,孩子就会自作出评价,哪些事情做的好,那些事情做的不够好,久而久之,做父母的,也会对孩子的个性,待人处事有很清楚的了解。做父母的总是希望孩子对自己敞开心扉,希望孩子什么事都与自己商量,征求自己的意见。那么父母应该首先营造真心倾听的氛围,赢得孩子情感上的信任,才能与孩子达到无拘无束交流的默契。

  相互理解的力量,家庭成员之间情感的疏离和冷漠,孩子性格心理上的缺陷等等,启示都与家庭中的沟通有关,往往起源于相互之间不能很好的理解。拿那些撒谎行为来说,往往就是孩子感到与父母处于不*等地位,经验告诉他们,父母不愿意与他共同探讨有些事情该如何对待,不愿意去理解他们做的某些事,而会对他们所犯的错误给以严厉的斥责,所以他们就选择不把真话说出来。

  成功的沟通,应注意以下因素:理解,关怀,接纳,信任和尊重。理解要求父母和孩子双方能够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关怀不但存在于内心,更要切实付诸于行动;接纳要求考虑到每个人的个性,懂得欣赏别人身上的优点;信赖是要做到既信任别人也信任自己;而尊重是指尊重他人,特别是孩子的权利,尊重他们的意见和选择。

  看完卡尔威特的教育后,是我明白后天的教育在孩子的一生中是多么重要,他起着决定性的因素。虽然,这本书重点讲的是卡尔威特的父亲是怎样培养孩子的,但是,对于一个教育者来说是有很大的启迪的,因为孩子的大部分时光都在学校里度过的。作为老师,让每一个孩子都得到全面的发展,挖掘每个孩子的潜力是不容置疑的,前提是过程必须的快乐的。

  我拜读了《卡尔・威特的教育》这本书,这是一本父亲成功教育孩子成才的教育故事,是一本家庭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践手册,是提升家庭教育水*的指路灯。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思考着自己对教育的认识。觉得,老卡尔的大部分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我都是知道的。阅读学*之后,针对学生的成长过程,我觉得有以下方面收获:

  老卡尔・威特把出生本是低智商的儿子教育成为一个天才。小卡尔维特八九岁时就能运用德、法、意、英、拉丁语和希腊语,并且通晓动物学、植物学、物理学、化学,尤其擅长数学;9岁时他进入了哥廷根大学;14岁就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16岁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并被任命为柏林大学的法学教授;23岁他发表《但丁的误解》一书,成为研究但丁的权威。卡尔・威特一生都在德国的著名大学里授学,一直讲到1883年逝世为止。

  一、卡尔・威特的教育理念:

  1、高尚的情操:有同情心,与人为善,乐于助人,多行善;活泼开朗,讲文明,讲礼貌。


《教育的细节》读后感优选【十】篇(扩展8)

——《教育的细节》优秀读后感实用五篇

  自古至今,教育就被认为是高高在上的,正是因为它的高高在上,它的神圣不可侵犯性,有时候难免被人在心理上束之高阁。外人只看到它的灯火辉煌,把它臆想成遥不可及的神话,却往往忽视了它的“泥土气”。教育,从来都是一个根植于生活的土壤,进而不断枝繁叶茂的复杂过程,在这个成长壮大的过程中,教育始终与生活难舍难分。生活的复杂多变性决定了教育的琐碎性,只有把这些琐碎一一咀嚼之后,我们才能发现教育的真谛,只有当我们不再拒绝泥土的芳香的时候,我们才可能找到教育的质感。最*网上广泛流传的一句话是:生活不止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同样的,在教育这片广阔的土地上,我们不该止步于眼前的苟且,更应该追求诗和远方。为了诗和远方,我们不得不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行走在路上的教育者,在教育场上尽情绽放。

  虽然我们每天都在喊着“细节决定成败”、“教育无小事,细节见本心”,然而,真正能做到精细教育的,却少之又少。教育与细节,无非两个方面,一是,教育深陷琐事的泥潭,不能自拔,不断丧失教育的本心;二是,教育脱离生活的琐细,成为摇摇欲坠的空中楼阁。朱永通教授的《教育的细节》一书,如当头棒喝般敲打众人,让我们醍醐灌顶,在教育这块“硬骨头”上不敢半点松懈。

  教育处处在,处处皆教育,所有的教育都隐藏在每个不起眼的角落。把小事做到每个孩子的心坎上,用细节体贴每个学生细密的心思——这或许就是我们教育的大事。这让我想到朱教授曾讲到的一个真实的教学故事,它讲到:龙岩一中有一个姓林的语文老师,个子很矮,在某次堂课上,有三个男生搞恶作剧,把两个黑板擦都放到林老师看得到却够不到的地方。但是林老师整堂课和往常一样仍在黑板上写满了板书却没有提黑板擦的事。临下课在回顾这节课的内容时拿出手帕把黑板擦得干干净净,然后告诉他的学生们,知识只有留在心中的才有价值,因为留在心中的知识是不用擦,也永远擦不掉的。下课后三1 / 3

  名男生主动跟林老师承认了错误。这个故事不仅让我们见识了这位矮个子林老师的伟岸,也让我们看见“美好的教育背后迷人的东西——教师个人的功底和修养”。林老师这种以柔克刚的教育方式值得我们每一位老师学*。教育的高明之处是,于无声处让“危险”无处遁形。

  学校是讲爱的地方,因此在学校里,最重要的是要给学生安全感和爱的示范,教师要学会在严厉与关爱之间寻找*衡点。对于迟到这种在学校司空见惯的行为,一般的老师会采取学生可以接受的方式,比如让学生在班级内当义工,为班级做贡献,以此“将功补过”;而河南的艾瑞德学校,迟到的学生会悄悄进入班级,一声不响地坐到自己的位子上,而正在上课的老师和其他学生也只是报以微笑,给迟到的学生留有充分的爱和尊严。这样的效果远远要好于个别极端教师的处理方式:那位因学生军训迟到而不得不体罚学生的、被开除的老师,我们在唏嘘不已的同时,也难免感叹当下的教育教学方式。这位教师的教育方式固然有所瑕疵,但我们不得不回过头来反思我们的教育:如果这名老师能从爱出发,以爱化解学生迟到后的不安,效果会不会更好?这种极端的处理方式不仅不能保证这名学生改掉迟到的*惯,而且还提前结束了了自己的教育生涯;如果此前的学校对这名学生的教育有所成效的话,学生的迟到问题压根不会出现,正是之前教育的纰漏,使这位教师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罚,显得爱不够,难免遭人重议;不罚,则责任心不足,同样会被诟病。这名教师的“不幸”就在于,在严和爱之间错失了分寸。无论我们的教育方式如何转变,我们都不能忘记教育的本心——爱。

  这就是教育的细节,这就是细节里的教育。

  也许我们一个关爱的眼神,就能唤醒孩子求知的本能和欲望;也许我们一句鼓励的话语,就能抚慰孩子忐忑不安的心灵;也许我们一个真心的示意,就能让孩子们彼此“一笑泯恩仇”;也许作业本上的一个笑脸,就能让孩子爱上我们的课堂;也许我们偶尔的“视而不见”,就能让孩子喜欢上我们的学校;也许我们那些“爱的纵容”,就能挽救一颗无处安放的心;只有让孩子感受到我们的“爱如潮水”,学生才会爱上我们的人,爱上我们的科目,进而爱上我们的教育。

  只有爱和尊重,才是教育得以生根萌芽的肥沃土壤;只有爱和尊2 / 3重,才是教育最纯的底色;只有爱和尊重,才能保证教育朝着更人性化的方向发展;只有爱和尊重,才能触摸、感受到教育的真谛;也只有爱和尊重,才能使我们的教育永葆生机和活力。

  只有怀着对教育的敬畏之心,我们才能真正找到教育的质感。

  我读完朱永通老师的《教育的细节》,感受到朱老师伟岸的身躯内藏了一颗敏感细腻的心。《教育的细节》中有许多处说出了我的心声,说出了我想表达却表达不清的东西,引起我极大的共鸣。为此我做了大量的摘录,比如:“学校的风格是一种说不出的味道,一个人的品位就是这种味道长时间培养起来的。有时候,一所学校的味道有可能在学生的记忆里嵌留一辈子。”“任何一所学校的细节,都不是与生俱来的,往往和它的文化有疏密不一的联系。看一所学校是否有人文气息,不用去琢磨那些贴在墙上给人看的标语或理念,也不用费心去加减乘除一个个考核指标的得分,有时一个细节,就足以说明问题了。”

  前段时间,电视剧《太阳的后裔》成为热门话题,剧中传递了许多正能量的东西。剧中有一个细节对我触动很大,就是余震发生时,年轻的李医生为保全自己撇开一时半会儿也救不了的伤员而逃离废墟。事后这件事一直折磨着他的内心,在地震过后他不仅没有向家人报*安,连即将临盆的妻子都没有联系,他一脸愁苦抑郁地不断投入更危险的工作,在工作中寻找救赎,直到那位伤员原谅了他,他才解脱,心灵如释重负,微笑重返脸庞。这个细节没有明显的说教,而是通过人物的自责、内省、自救而诠释人生的意义。正如《教育的细节》中所说:“坚持一厘米之变,即从能改变的地方开始,一厘米一厘米地努力去改变。小如一厘米的改变,如果它挑战了*以为常的教育行为中反教育的‘*惯无意识’,积少成多,就能引发更多更大的改变。在我看来,与其整日期盼外在强有力的制度变革来改变一切,不如向内求和向外做,秉持一厘米之变的信念和行动。”一部充满正能量的电视剧可以赢得那么高的点击率,对年轻人的影响那么大,不得不让身为教育者的我们反思:对孩子的道德教育应该如何进行才有效?

  学生的成长是如此的美妙和神奇,它不仅愉悦着教师的心灵、推动着学生自己的发展,也带给家长们信心和希望。学生是成全和成就教师的贵人。所以我特别认同永通老师所说的:“好的教育,一定是让人如沐春风的情感教育。教育的人间情怀,胜过无数的教科书和僵硬的规章制度。它是教育者伴随自身的生存状态而来的人生体验和生命感悟,是教育弥足珍贵的精神资源。”

  《教育的细节》是一本好读的书,符合崇尚简单质朴的我的胃口。书中无论理和例都通俗易懂,很接地气。看得出身为编辑的作者是真正热爱教育,真正走进了学校、走*了教师,不仅为中国教育的前途忧心忡忡,也设身处地地在为教师的发展着想。如同他在书中所写:“事实上,在今天中国僵硬的教育体制下,不管是谁,都只能在体制的隙缝间做一些细小的尝试和努力。如果你想跟游戏规则说‘不’,争取一点个人自由呼吸的空间,结果可想而知:你必须付出巨大的代价。正因此,那些穿越俗世利益的拒绝声,自然多了些许悲壮美。”经典的教育范例值得教师和教育管理者反复咀嚼和回味。知微见著,守正待时。本书中,作者精心选择的范例,无论从教育性、哲理性、典型性等方面来看都堪称经典,相信阅读此书的每一个读者都会从书中得到启发,激起对教育现状和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的反思。

  我读了朱永通写的《教育的细节》一书,下面就说说自己阅读之后的收获和体会。

  书中我读到了很多生动的故事和作者对这些故事的解读。比如,可以读到“一厘米”的故事,读到贾春英老师改变一个同学着装的故事;读到原泉州第二实验小学林校长对非教育行为说“不”的故事以及他的认识:“学校不是为荣誉而生存的,学校是为孩子健康发展而存在的”。从这些故事中,让人内心感触很深。

  阅读本书,使我意识到细节的力量。研究细节可以帮助我们关注细节,从*以为常的细节审视和反思自己整个的教育观念,研究和改进自己的实践操作,从细节入手的改变可以使教育观念和教育的原理、原则落地生根;提供细节变革的参照可以帮助我们教师找到变革的抓手,使变革变得更加真实可靠。阅读的本质是阅读自我,阅读带来反思。反思自己的教育工作,阅读中,我不时审视自己是否关注了这些教育细节,在处理这些细节时自己是否合格。审视的结果不时使自己坐立不安,恨不得重新来过。希望自己重新来过,我把这看成自己读《教育的细节》的最大收获。

  话说:“勿以善小而不为”。意思是说,不要因为这件好事是小事而不做。作为一名教师,如果你不能在细节上影响学生,便不能当好学生的导师。要照亮别人,自己身上必须要有火种。空洞的教育不如言传身教。教育孩子爱祖国,那么在举行升旗仪式时,教师首先要做到严肃,庄重,不交头接耳;要求孩子保护环境,教师自己看到校园中的纸屑时,应该第一时间弯腰拾起,而不是漠然走过;教育学生要爱劳动,教师就应该热爱劳动。

  教师的劳动是一种以人格培育人格,以灵魂塑造灵魂的劳动。教师的人格和灵魂并不只是表现在大是大非上,更多的是表现在*时的一言一行里,表现在与学生相处的一点一滴中。这些细节就如同一丝丝“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春夜喜雨。抓在细微处,落在实效中,品德教育紧靠讲道理,提要求是不够的,还需要教师把生活中的小事做好,做到位。

  阅读朱老师的这部专著,是我们的学*任务。我一直是个乖巧的学生,好好读了,再写点,算是作业。

  我理解的这本书的核心就是一句话:如何对治我们石化的观念。文本叙述会有个视角或者叫切入点也可,此书定位在学校教育语境里。

  观念石化绝对是一件坏事,会害自己。同时由于我们每个人都处在社会网的某个位置上,你的石化又会因为你所站立的位置辐射出去而造成相应的危害。朱老师在教育言教育而已。没有痛心疾首的呼吁,只有娓娓道来的温和的理性。

  教会一个老师做老师的是学生,教会一个母亲做母亲的是孩子。大凡我们能以开放的心面对学生或者孩子这一面镜子,从全面到具体,你会有不同层次的看见,而且看见会越来越多。譬如定睛凝视镜子你会看见额头被刚才圆珠笔不慎滑过留下的一条线,擦拭。有看见就会有行动。这是自然的事。唯一怕的是我们不肯看不肯直面。

  秋阳·创巴仁波切在阐述禅修概念的时候说:禅修表示自己面对现实的意愿。我花了一年半的时间阅读灵修类书籍以及尝试着在生活中贯彻,逐渐明白的所谓禅修不关宗教信仰,不是教会顽石,恰恰说的是我们如何活的问题。如何活?保持觉察的心,面对当下,直视自己心智的活动,观念即在心智里。

  禅修既是一个决定,一个开始,也是无比漫长的过程。从不再逃避,回过头来面对自己面对现实,禅修开始。然后看见心智里无数的念头如风起,如云涌。有些来来去去,有些盘桓得久些,但总归会消散会离开。但不止这些,远远不止,禅修就是面镜子,仅仅是面镜子,越看眼睛的透视力越好,越看见问题,不回避去面对,解决一次就多增加了一点觉察力。仅此而已,仅此而已。禅修不是修仙成佛之路,只是不断地和自己过不去。甚至没有成为更好的自己的许诺,别信张德芬的那套。没有完满,完满在远方。远方,除了遥远,还有什么?

  还是回到朱老师的这本书上。说教师和教育的事。很简单,我们选择教师这个行业,就将自己放在这个职业所有的关系网中。

  首先整理,以求认识。师生关系,也即教和学的关系,是核心关系,至于其他关系不过是这组关系的派生。然后是一个恰好做了老师的人如何在这些关系中面对现实,修炼自己。克里希那穆提在《论关系》一书中曾强调了关系之于修炼的意义。我所认识的那些证悟了的人,没有一个是避世的,反而活在最红尘之中。而且很有意思的是,无论是最初接触但很快就抛掉的德芬,还是后来的江本胜、胡因梦、源淼、肯·威尔伯夫妇、荣格、希阿荣博堪布、沙吉难陀、索甲仁波切……叫得出或者已经叫不出名字的,有意思的是大家不约而同地走向了教育这一块,不止学校教育。也就是创巴所说的造福众生的大乘佛法的精神。而克里希那穆提更是连宗教佛法信仰都不提了的,他有个观点是:教育就是**心灵。教育工作者尤其不能是心灵禁锢之人。

  朱老师叙述的就是心灵**之途——保持对细节的觉察能力,同时迎来“非常开阔、非常美丽且大有可为”的教育境况。

  上述这些,就是我解读的《教育的细节》的内容,抛砖,期待玉来。

  当我用心读完《教育的细节》这本书后,不禁心潮澎湃,作者的朴实、真挚深深的打动了我。之前也读过一些谈教育的书,大多重复的框架理论让人犯困,鲜有像作者这样结合案例,让工作在教育一线的我产生了种种共鸣,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分享:

  一、细节蕴藏卓见

  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我想,细节不仅仅来源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在教育中,细节也无处不在,小到和学生的每一个微笑,大到指引学生的理想,作为老师,每天都和学生打交道,这其中会有多少细节啊!最*和办公室知心大姐朱老师在交流这本书,起初,我对细节一词概念模糊。我问朱老师细节是什么?于是,朱老师声情并茂的为我讲述她的故事。她说:“细节就是生活中的点滴”比如,每次开完会后,有的老师起身后将椅子推进桌内,有的老师则不管不顾;比如,学校一楼大厅的门如何打开方便大家行走?为此,她做了很多实验,最终选择向内的门朝外开,向外的门朝里开,这样走路就不会多绕半圈。”听完她的举例后,惭愧不已,因为这些细节我从来都没有关注,我也开门,只想着门朝里开后,前院奔跑的孩子就不会撞伤,但我没有关注到绕半圈的细节,还窃喜自己的贴心。我想,朱老师此举,一定是因为有关怀之心,所以才会注意到这些微不足道的细节,而细节的发现来源于内心是否有着对他人的关心和帮助。生活中是如此,在教育上更是如此。

  二、观念凸显力量

  在看到《活在观念里》这一整章时,前引中的这几句话我觉得特别好:在我们肉体的躯壳里,住着一个名叫“观念”的幽灵,我们日常的教育行为中,时刻扑闪着她的身影,糟糕的是,我们往往要等到把教育搞砸了,才意识到观念这个幽灵的存在。在最*的课堂中,有一课题为“一‘mu’不一样”,周一在6班上课时,我引出课题,本意识地将“mu”的发音读成“mo”,没有一个学生指出我的错误,而我也坚信自己的正确读音,可当我走向四班时,照例读出课题,这时孩子们立刻指出错误,说读音为“mu”,因为自己的观念问题,我还加以反驳,坚信自己读得正确,在我们的再三争论下,我想出一个办法:那就是回家查字典。下课后,我又将此事说给办公室大姐一朱老师,她也告诉我读“mu”,这是多音字,组词分别为:一“mu”一样、“mo”型。然后,我又查了度娘,原来在这里真的读“mu”,并且原型拼音为一声,朱老师为我讲解完拼音和字音后,这才慌然大悟。随后,又问我:“那你下节课怎么办?这件事就过去了吗?”我点点头,坚定不移的说,我选择不再过问此事,于是朱老师又开始苦口婆心。最终,我选择给全班学生道歉并承认错误。用朱老师的话说,老师向学生道歉并不丢人,反而能让学生更加信任。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及时更新自己的观点,让自己的思想与时俱进,如果我不承认错误,可能给好学生留下一辈子的心理阴影,甚至讨厌我、讨厌我的课程,最后的结果将一发不可收拾。

  三、*等对待学生

  感触最深的还有书中《*等观念在哪儿》一文,学生向老师问好,老师对学生的问候漠然处之,这让我想起有次开会,王校长在会上要求老师们积极回应学生的问候。起初,我匪夷所思,这么小的事还值得大动干戈的在全教会上提醒么?读了此文后,我才明白,王老师不是在小题大做,因为问候是双向的,是情感上的尊重,漠然处之,则是对情感的破坏,我们对学生情感*以为常的忽略行为,日积月累,会导致他们的人格上布满冷淡与冷漠的阴影。

  其次,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总会偏爱好学生,对差生则会恨铁不成刚,其实每一个学生身上都有优缺点。记得四五班的何翰林,什么作业都不按时交,我的美术作业也不例外。起初,我用了恐吓、惩罚等办法都不尽人意,后来,我让他每节课都来我的讲台,跟我做同桌并告诉她我们是好朋友,这个座位是谁表现好才可以来跟我当同桌,外加每节课3分钟的循循教诲。最终,这名学生有了好转,我的作业按时交了也听话了,我不知道是因为我的唠叨让他折服还是因为*惯,但孩子的进步让我明白:不能让任何一个学生在我们的目光之外成为“局外人”,每个学生都想让老师关注、鼓励。老师的态度和方式,将会改变学生的人生。我想,这或许就是*等的力量吧!

  四、温和对话孩子

  在这一章节中,给我启发很大,那鲜活的例子使我顿悟:自己的言行决定着学生的一切,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当用生动的语言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去吸引学生,切记使用语言暴力,用书中所说:当我们情绪激动时,固然做不到口吐莲花,但至少可以选择闭口藏舌。在审视自己的教学中,发现自己对学生缺乏耐心,语言粗爆生硬,时而用强制命令式的语气:如:“完不成作业就罚三张”“随便”等,这种粗暴语言,只会使孩子不听教诲,心怀怨恨,在今后的日常教学中,避免粗暴,要通过关心、爱心跟孩子沟通,多表扬学生,时刻谨记;舌头的摇动,关系每一个孩子的感受和自尊。

  细节决定成败,教育的改变,往往是先从教育的细节的改变开始的。品读《教育的细节》,朴实的文字渗透着细节的力量,我将沿着作者的路,把他的思想融进我的教学实践中。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时刻审视自己,从生活、学*等方面,全面教育和关心学生的成长。最后,想用文章的一句话来结束我的分享:教育,就在一个又一个的细节之中;每一个细节,都又蕴含着独特的教育内涵。让我们一起走进“教育的细节,去细细体味教育的独特韵味吧!


《教育的细节》读后感优选【十】篇(扩展9)

——细节决定成败优秀读后感优选【五】份

  相信你在生活中也时常听到这样一句话“成功的关键在与细节”,没错,我们不论是在学*中,还是在生活中,或者是要实现一个目标和理想,都要非常重视其中的细节,而将这些关键打通,成功就会出现在眼前,这是对细节二字在哲理上的思考。而且,细节决定成败也是一本励志书籍,作者通过一些人物的成就和故事来印证细节的重要性。

  《细节决定成败》有很多个版本的书籍,而我最喜欢的是吕国荣的作品,他在书中列举了58个容易被我们忽视的生活细节,而这些细节恰恰在无形中影响了我们的人生和事业,是值得我们思考和领悟的。

  “坚持在背后说别人的好话”是书中列举的细节之一,这句话只有短短的11个字,但蕴含的哲理确实非常丰富的,我们在社会上生活和生存,总会有一些交际圈子,而圈子有一个通病,那就是人与人之间往往会发生一些矛盾,那么在评价一个人的时候,往往会对自己不喜欢的人或产生过矛盾的人给予较差的评论,也可以说是说了别人的坏话,这是极其不对的。因为你无法确定这些话会不会传到被评论者的耳朵里,看似大家都明白这个道理,但真正做到的又有几人呢?

  另外,我还被这样一个细节所启发,“要懂得感恩”,简短的5个字,却并没有在我们的社会和生活中得到体现,尤其是现在的年轻人,他们都是独生子女,没有和别人分享的*惯,从小就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对劳动的可贵也没有深刻的认识,因此就有了*惯的获取心理。

  以后我要注重生活的细节,让自己变得更加成功!

  《细节决定成败》粗一看这题目,似乎觉得有点小题大做了,可是仔细一读这本书,却是深有感触,作者在书中,不断强调,不论做什么工作,都要重视小事,关注细节把小事做细,做透,揭示了“细中见精”,“小中见大”,寓伟大于*凡的真理。

  一个细节的忽略往往可以铸**生大错,可以造成事业颠峰之危,而一个细节的讲究,可以让企业咸鱼翻身,可以在谈判中力挽狂澜于既倒。海尔总裁张瑞敏先生在比较中国公司员工与日本公司员工的认真精神时曾说:“如果让一个日本员工每天擦桌子六次,日本员工会不折不扣地执行,每天都会坚持擦六次。可是如果让一个中国员工去做,那么他在第一天可能会擦六遍,第二天可能也会擦六遍,但到了第三天,可能就只会擦五次,四次,三次,到后来,就不了了之”。有鉴于此,他表示,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凡。

  《细节决定成败》一书所说的:“芸芸众生能做大事的实在太少,多数人的多数情况总还只能做一些具体的,琐碎的,单调的事,也许过于*淡,也许鸡毛蒜皮,但这就是工作,是生活,是成就大事不可缺少的基础”。在现实生活中,细节往往被我们忽视。随着经济的发展,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也要求人们做事认真,精细,否则会影响整个社会体系的正常运转。

  对我们教师来说也是如此,要成功,也得做好每一个细节。无论做人,做事,都要注意细节,从小事做起。古人有云:“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成于易”。已故***就一贯提倡注重细节,他自己也是关照小事,成就大事的典范。

  的确,细节在我们生活中表现出来的魅力是无予伦比的。你可能因为对它的注重而使你抓住很多的机会,从而体现了自身的价值,修复了自己的人生,完善了自己的品格。品味细节,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你会更强大,因为成绩与荣誉是一点一滴堆积起来的。没有小的成功,哪来大的收获。细节的文化底蕴与深刻含义往往是一般人难以把握的,相反,对细节有一定的认知,能用细节来塑造自己的人,是既聪明又成功的人。

  他们了解细节之美,能灵活运用细节给他们带来的财富,从而使自己即使置身瓦砾之中,也能闪烁出耀眼的光茫。细节是生活与事业中一些很小的闪光点,但它的作用却不可低估。有些人奉行做大事,认为自己高人一等,胜人一筹,从而忽视小节,结果不但没有提升自己,反而更加失败。因为他们不明白,浩瀚的大海是由一滴滴水融会而成,茂盛的森林是千百棵树连接而成,骄人的战绩更是无数细小的成功凝聚而成的。让我们把握生命中的细节,酝酿过程中的细节之美。只有这样,你才会取得不断的成功。

  对照自己的工作,确实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在今后的工作中亟待提高,在细节上多下功夫,使自己不断进步。

  *日,我对汪中求先生所著的《细节决定成败》一书,从头到尾通读了一边,看后感到受益匪浅。

  汪中求先生提出的“精细化管理时代已经到来,一定要注意细节,把小事做细”的观点非常精辟,这一理论已被世人所认同。我认为不论做什么工作,都要重视小事,把握细节,关注点滴,只要把小事做细、做好、做透,才能够一步一步走向成功的宫殿。书中揭示“细中见精”、“小中见大”、伟大与*凡的真理和求真务实、精益求精的敬业创新精神是通向成功的基础和前提,是我们要干好工作的关键。

  注意细节,把小事做大,就要兢兢业业干好本职工作。《细节决定成败》一书中通篇突出“细节之重要”的主题。我认为细节就是工作、生活中的小节,是点点滴滴的小事,一个人小事做不好,工作粗枝大叶,是难以成就一番事业的。世人能做大事的实在太少,多数人都在做一些具体的、琐碎的、单调的小事,虽然过于*淡,看似鸡毛蒜皮,但这就是工作、是生活、是成就大事不可缺少的基础。万丈高楼*地起,是一砖一瓦垒起来的;“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也说明了由小到大的道理。我们小学教师处在教育工作的一线,每天面对的是一个个活蹦乱跳、性格各异的学生,所要处理的问题都是小而繁琐,“如某某同学作业没有完成,某某同学又和其他人打假了,某某同学老是迟到……”只有我们关注每一个孩子,用心了解每一个孩子,遇到问题“对症下药”,才能真正起到教育的目的。进而言之,也只有我们把自己所带的班级管好,每个学生教育好,整个学校的事情才能干好。

  学校为老师每人赠送了一本书——《细节决定成败》,细细读来才发觉生活中细节的重要性。这是一本教人脚踏实地、求真务实的书,朴实的文笔、生动的事例、敏锐的观察力和细致缜密的思维,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本书强调,不论做什么工作,都要重视小事、关注细节,把小事做细、做透,书中一个个真实易懂的事例,揭示了“细中见精”、“小中见大”的真理。这本书引起了我一些思考。

  我一直认为那些有一定事业基础的所谓“成功人士”和我们这些*凡普通人有着很大的距离,其实,我们与他们的差距仅仅是两个字——细节。看似常常被忽略的细节,原来对人的一生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这也许就是人们常说的“机遇只亲赖有准备的人”吧。

  联系自己的工作,我是一名教师,对于年幼的孩子,一个被他们视为“榜样”、“权威”的老师,对于他们的影响可想而知。我们教育孩子不仅仅是每天要讲一些大道理,更应该身体力行,从细节上影响他们,记得一次放学,和许多孩子一起坐公交车,我随手扔了一块纸巾在车上,许多孩子都看到了,我旁边的老师及时帮我拾起纸巾,并说:“在孩子面前这样做不太好。”是啊,其实,你的一个小小的行为,都会被孩子们有无意识的“模仿”,如果在公交车上老师能主动为需要帮助的人让个座位,这远比起在课堂上反复的讲要“尊老爱幼”的效果好的多。在课堂教学中,注重细节,一个小的细节处理的好,同样的问题换一种思考方法,提问方法,往往就会收到大不同的效果,这也许就是“名师”和普通教师的“细节差距”吧。

  在工作中,如果我们关注了细节,就是为成功奠定了基础。成功是细节之予,这就是细节的魅力。

  有幸拜读了公司推荐的汪中求先生所著《细节决定成败》这本书,感觉收获颇丰,其中每个小都值得我们回味和学*。

  其中让我记忆深刻的一个小故事讲的是:泰国的一家小宾馆虽然没有技术上的创新但是顾客却络绎不绝、生意兴隆。一位王姓先生入住宾馆后发现,服务员记得一年前他在酒店一切活动记录,包括入住在哪个房间,在哪个位置就餐……这让王先生惊讶不已。后来王先生两年没有去过泰国,但就在他生日的那天依然收到了来自那家宾馆的生日,这让他感动不已,他发誓下次去泰国还是会住那家宾馆。

  这故事其实特别反应社会现状,人与人之间的商业行为、利益关系越演越烈,但是真正的关心却越来越淡,人作为个体需要社会的存在感越来越小,这时候细节就决定了潜在的客户对售后服务人员的看法、对其产品的信赖程度。仔细想想,这个饭店能取胜的原因是所有的饭店都在提供优质的服务的同时,他却进一步挖掘,把其他饭店没有注意到的细节都找了出来,在人性化服务这项目上延生的淋漓尽致,做比任何饭店更细节的人文关怀,提升了客户的社会存在感,所以天天客满就不会觉得奇怪了。

  读完这本书,带给我的启发很多,在生活上我经常马马虎虎,淡薄对妻儿、父母的关心,总以为这些都是小事不会对生活工作造成影响,但是恰恰相反……这本书里有一句话:每个人每天做的都是一些重复的琐碎的*凡的小事,能称的上大事的没有多少件。但是能把小事、*凡事做好就是一个不*凡的人。这段话看似*凡,其实蕴含了很大的哲理,的却,不扫一屋何以扫天下,一些小事都做不好怎能成就大事。

  作为公司一个保养站的站长,其工作不仅仅是安排工作,机械性的与客户沟通。尤其是外站,保养员多为本地化人员,这就不仅仅是工作关系,还要给予人文关怀才能发挥员工的能力最大化,对于年轻员工面临的买房、结婚问题的关心,对于单人驻点员工的集体观念的关心等等,这就是细节。再客户和上级单位,天水站客户比较多,地盘比较散,地域性文化比较浓。机械性、工作性的询问客户电梯质量和推荐公司产品对于实际的合同续签工作以及产品、功能的成交,所起的作用不会很大,要在细节下手,了解现场实际情况,把握负责人所关心的问题,例如经常停电的小区对于停电柜的需求情况等等。上级单位比如特检所和质监局,首先是区域主管人员的了解,再是上级单位领导关系的维护。客户需要是稳定的电梯运行,住户没有投诉;上级单位需要的是电梯质量的保证,永远零事故。了解所需再从细节下手,才会通向成功。

  《细节决定成败》真的是一本好书,认真做事只是能把事情做对,用心才能把事情做好;所谓绝招,其实是用细节的功夫堆砌出来的;如果你想经营出色,就必须使每一项最基本的工作都尽善尽美。这本书给我的启发就是:无论何时何地,对何人何事,我一定要用心去筹划,凡是要考虑全面细致,用心去做。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