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记读后感9篇

首页 / 读后感 / | 2022-09-15 00:00:00 读后感

岳阳楼记读后感1

  《岳阳楼记》是宋代文学家、政治家范仲淹的传世名作。(lz13)庆历四年,范仲淹的朋友滕子京被贬到巴陵做官,重修了历经战火动乱被毁的名楼---岳阳楼,修葺一新之后,邀请范仲淹为岳阳楼题写文章,以志纪念。范仲淹就创作了这篇广为传诵的文章《岳阳楼记》。

  《岳阳楼记》分叙事、写景、议论三部分。文章一开头作者略叙创作这篇文章的缘由:“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址,刻唐贤今人诗文于其上,嘱余作文以记之”。之后,用浓墨重彩,出色地描述了在岳阳楼上所能见到的景物,透过不一样的景物和不一样的思想感情比较描述,借文中“古仁人”的形象,抒发了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心胸与抱负,这种人生理想对后世有志之士有永久的鞭策作用和鼓舞作用。

  在妈妈的教导下,我很小就会背诵这篇文章,今年的寒假,妈妈又让我重温了《岳阳楼记》,文章中我最喜爱的一句话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这句话翻译成白话文,意思就是:身居朝廷高位,为*民担忧;独处边远江湖,为君主分忧,这就是进京做官也担忧,退隐江湖也担忧,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快乐呢?他们必定说“当天下人还没有感到担忧的时候我就为他们担忧,而当天下人都安居乐业感到快乐之后,我才敢快乐”吧!

  读完这篇文章后,我最大的感悟就是:我们作为生活在这个社会上的一员,就要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发奋学*,以天下民族和国家利益为己任,等将来长大后回报社会,以人民的快乐为自己的最大快乐。这才是一种高尚的思想情操和人生目标。

岳阳楼记读后感2

  从如风时光文学沙龙到丰顺悦读会的成立,期间历经三个年头,我有幸作为见证者,跟随着丰顺的这帮文友们,一起参与了多次活动。一次又一次地让我充满了雀跃、惊喜与感动,收获了知识、友情和成长。当4月21日当晚成功举办了丰顺悦读会第一次品读《红楼梦》活动后,我就知道,自己一定会成为悦读会忠实的小粉丝。

  果不其然,一个月后,第二期品读《岳阳楼记》活动重磅推出,我欣然前往。朱台长用情真意切的语言,饱含深情的讲述,把我们所有人的记忆拉回了纯真无暇的学生时代。这可是当年被要求通篇背诵的经典古文啊,这可是考试必出的重中之重啊!老师的教诲,课堂的场景,朗朗的读书声,一时间,我们穿越了时间与空间的界限,找寻了自己心中被遗忘了的美好。不仅如此,此次品读的这篇《岳阳楼记》,通篇气势磅礴,壮丽恢弘,看似写山水,实则却超越了单纯写山水楼观的狭境,将自然界的晦明变化、风雨阴晴和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结合起来,从而将全文重心放到了纵谈政治理想的远大方向,扩大了文章的意境。文中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宽阔胸襟和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不仅自勉,也与友人相互共勉,具有很好的激励作用,为世人千古传颂。

  直至今日,这种伟大的情怀,依然作为名言警句给人以心灵鸡汤的感觉。生活并非一帆风顺,当我们遭遇了挫折与困难的时候,是逃避如鸵鸟,还是勇做迎难而上者,是浑浑噩噩,还是坚守信条。如果是前者,那请读一遍《岳阳楼记》吧,其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当多少给人以激励;如果本就是后者,那么恭喜,作为生活的强者,更加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支撑你走下去,不如再读一遍《岳阳楼记》吧,你会发现,充满波折的道路上,你并不孤独!

岳阳楼记读后感3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闪耀着朴素的大公无私的思想光辉的话,不是*代和现代人说的,而是九百年前范仲淹说的。

  范仲淹是宋朝名臣,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正是范仲淹一生的写照。他抛下家室与韩琦一齐镇守陕西,屡次击退了西夏、契丹的侵略,保卫了国家的安全;在那“长烟落日孤城闭”的荒山野岭上,他也曾想过家,沉吟过“浊酒一杯家万里”的诗句,然而他想到“燕然未勒归无计”,就在那里餐风饮露度过了半辈子。是啊!“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呢?“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它抒发了有志之士为祖国的领土完整和繁荣富强,为拯救人民的疾苦而奋斗的慷慨感情,它激励了无数的人为国捐躯。

  文天祥在元军兵临城下时,明知前去谈判凶多吉少,研究到“国事至此”,就“不得爱身”了。他置个人生死于度外,几度挣脱元军魔掌,以期重整旗鼓,为国雪耻。临死时还一心要挽救祖国。他在《指南录后序》中发誓:“生不能救国难,死犹为厉鬼以击贼”,还在一首诗中发出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慷慨悲歌。这不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吗?

  在我们的民族**斗争中,忧国忧民的志士更是浩如烟海了。无数的革命先烈英勇斗争,以鲜血染红红旗,目的是“天下之乐”。斗争的幸存者,当他们看到革命胜利,人民翻身了,感到无比欣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们更是“后天下之乐而乐”,他们还为了祖国人民进一步的“乐”?实现四化,正在“老骥伏枥”,真是“烈士墓年,壮心未已”呀!

  要“后天下之乐而乐”,必然要“先天下之忧而忧”。仅有行“先天下之忧而忧”,才能“后天下之乐而乐”。苏联著名的教育家加里宁说过,要成为自我幸福的匠人和创造者,就必须先成为全体工人和农民幸福的匠人和创造者。当他成为全体工人和农民幸福的匠人和创造者时,他便成了自我幸福的创造者。此话正是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具体解说。

  我们这些小青年,高中刚毕业,对幸福充满了憧憬和向往。要获得真正的幸福,就必须投身到为人民服务、建设和保卫祖国的洪流中去,吃苦耐劳;在临终的时候,想到自我没有庸庸碌碌地虚度年华,为祖国的四化事业做出了必须贡献时,就会感到自豪,感到幸福。

  此刻有些人对“幸福”的理解,只囿于一己之利,报考大学“一不出省,二不渡江,三可是河”,丝毫也没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打算。这种人最终只会到处碰壁,其“幸福”是最渺茫的,对社会不能有所裨益,甚至成为社会的蛀虫。我劝告这种人,“男儿西北有神州,莫滴水西桥畔泪”,“当死于过野,以马革裹尸还葬尔,何能卧床上死在儿女手中邪?”千万别做得比古人送差!

  唐代诗人高适说过:“男儿本自重横行”,主张有志男儿要为国效劳,奔走四方。有出息的前人尚能如此,更何况社会主义时代的青年呢?我们应赋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新时代的思想资料,胸怀祖国,放眼世界,树立公而忘私的世界观,投身四化建设,为人民,为祖国,奉献毕生的力量。

岳阳楼记读后感4

  今天读《岳阳楼记》,感受颇深。

  文章第一段写作者记这篇文章的缘由。作者之所以写这篇文章,是受滕子京之托。滕子京在庆历四年春,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这句话中你读出了什么信息没?作者为何第一段交代这个信息?因为作者要在“谪”字上做文章。想想,“谪守”意味着什么?这个时候,按说,人的心情是很不好的,工作起来当然也不会很带劲,可能还会消极怠工怨天尤人。可是滕子京竟然把巴陵郡治理的政通人和,百废俱兴。想想看,暗含着什么?是不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情怀。

  作者既然受人之托,就得忠人之事。写岳阳楼,写什么呢?岳阳楼在唐代就已声名远播,李白、杜甫、孟浩然、刘禹锡等都曾在这里题咏,再写洞庭湖的风景不是拾人牙慧吗?因此作者用一句“前人之述备矣”打住这条思路。本文不再写这些。写什么呢?作者宕开一笔,“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作者找到了另外一个思路,今天说说览物之情,说说迁客骚人不同的览物之情。一个“异”字开启下文。

  迁客骚人有什么样不同的览物之情呢?阴天洞庭湖很晦暗时,他们登上岳阳楼,就会触景生情,想到自己晦暗的人生,于是感极而悲者矣。一个“悲”字点出了迁客骚人的一种情怀。而春和景明的时候,迁客骚人来到这里,则会“其喜洋洋者矣”。一个“喜”字点出了迁客骚人的另一种情怀。这一悲一喜呼应前文的“异”字,看上去,这两种情怀好像不一样。(其实本质一样,都是因物而喜因己而悲)

  写到这里,文章其实还没有什么过人之处,触景生情在古往今来的写景文中不也很常见吗?柳宗元看到小石潭的幽静荒僻不也顿生悄怆之感,想到自己被贬永州的不幸命运?而且这种情怀不也无可厚非,人之常情吗?

  但是范仲淹何许人也?滕子京呢?还记得第一段作者提到的信息吗?那个“谪”字,暗含着什么?范仲淹写此文时,被贬邓州。与滕子京有着相同的经历。可是他们两人是什么样的人呢?是不同于上面两种迁客骚人的。他们没有因为自己的得失就悲成什么样,从“政通人和”的记叙,我们看出他们很振作,很奋发。心中装着不是“小我”。而是百姓,天下。他认为人是可以有第三种境界的。

  因此,文章写到这里,作者笔锋一转,用一句“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总结上文,开启下文。古任人能做到什么呢?“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作者振聋发聩,境界高昂的胸襟抱负的写照。因此作者说,“微斯人,吾谁与归”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我们才是同道中人啊!

  因此,全文的思路就是“谪——备——异——悲——喜——异”,我觉得这几个字起到了一线串珠的作用。

岳阳楼记读后感5

  《岳阳楼记》中第一段主要叙说本文写作的原因和当时的背景,作文 读《岳阳楼记》有感。第二,三,四段多为写景,从中渗透出作家的情感。第五段是最为打动我的一段,它多为议论,其中表现作家的思想和远大的报负。

  第五段中,作家揣思“古仁人”的`思想,从他们身上借鉴出一些思想和理论。我从中感悟到,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是否应该学*“古仁人”一样,志存高远,在成功与挫折前面保持一种“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良好心态,读后感《作文 读《岳阳楼记》有感》。

  在今日的*,我们是否也应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虽然这种“忠君”思想,在今日有些不太适用,有一定的历史局限。但是现在人人都是国家的主人,我们应该以主人翁的心态去看待国家,因此我们无论身在何方,身处何种地位,都应心系天下,关心国事,以国家只是为己任。

  如果,每个人都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境界,*将永盛不衰,繁荣延绵,雄伟高傲地屹立在世界东方。如果这样,又何问“微斯人,吾谁与归?”呢?到时,天下人皆为一道,共奔繁荣富强。

岳阳楼记读后感6

  前不见古人,使我们怆然涕下。自古迁客骚人多会于岳阳楼。我们无法再现当年景象,留给我们是一些深深遗憾和无尽思考。

  岳阳楼雄伟壮观,洞庭湖南极潇湖,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岩疆。有着街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雄伟,有着朝晖夕阴无穷变化,再加上迁客骚人华丽诗篇和万船感慨,使得岳阳楼更加神秘。

  历史已经过去,当我们五次回忆历史时候,我们能够看到是一个积极向上滕子京,一个“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少年不识愁滋味”人生有着升起辉煌,也有着坠落遗憾。于是滕子京遭贬而你又受牵连,但你并没有消沉,而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你遭遇令人悲叹,真是“却道无凉好个秋”。或许辛弃疾也和你一样“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壮岁族旗拥万夫”。但最后也只有“却将万字*戎策,换得邻家种树节”遗憾与无奈。《美芹十论》、《九议》也随之成为历史泛黄一页而后十六十年则让人顿觉悲哀。

  或许辛弃疾醉眼迷离了刀光剑影。你,范仲淹泪光朦胧了苍颜白发。于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成了你无畏誓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成了你人生态度。你精神、品质永远活在后人心中,你也因此得到了永恒。相信若干年后仍然能够听到你那豪迈壮语!

岳阳楼记读后感7

  人是感情动物,当外在事物受到刺激时,常会因为得失价值的偏失,而怨天尤人。

  其实环境的缔造是人为的,仰自己对人生的.价值却是主观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以外物美适而喜,不以己身困厄而悲,多少文客骚人因环境的怀忧丧志,把豪情丧失掉。如初唐李贺因受打击,抑郁而终。反观宋朝苏轼被住在外,却能把心事托付山水,所以能写出许多魅力雄伟的文章。

  如果李贺不早死,或许有更多绝妙作品能流传下来。可惜他没有苏轼的气度,不能“即其所居之位,乐其日用之常。”

  况且,这种颓废的意志必能使人行销骨毁,流于一种不满现实,沉郁的、萎靡不振的迹象,这对社会乃至对个人又有何益?只不过是使后人感到叹惋罢了。

  孟子云:“土穷不离义,达不离道”。又云:“古之人得志修身于现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这才是文人对得真正的态度,不管处在什么环境下,皆能处之泰然,不以眼前的富贵,也不因处逆境而有所改变,退一步海阔天空,而人类的生命只是几朝露水,当露水蒸融时无影无踪。偶尔我们回想过去,缅怀古人,而范文正公能用最大宽容与气度,安慰被谪的好友。

  欧阳修谓其“能富贵贫贱,毁誉欢戚,不一动其心”。他能有伟大的事业,实际上是他不怨天尤人,时时在贡献自己,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以民生为主,实得益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意志而成的。

岳阳楼记读后感8

  前不见古人,使我们怆然涕下。自古迁客骚人多会于岳阳楼。我们无法再现当年的景象,留给我们的是一些深深的遗憾和无尽的思考。

  岳阳楼雄伟壮观,洞庭湖南极潇湖,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岩疆。有着街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的雄伟,有着朝晖夕阴的无穷变化,再加上迁客骚人华丽诗篇和万船感慨,使得岳阳楼更加神秘。

  历史已经过去,当我们五次回忆历史的时候,我们能看到的是一个积极向上的滕子京,一个“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少年不识愁滋味”人生有着升起的辉煌,也有着坠落的遗憾。于是滕子京遭贬而你又受牵连,但是你并没有消沉,而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你的遭遇令人悲叹,真是“却道无凉好个秋”。或许辛弃疾也和你一样“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壮岁族旗拥万夫”。但是最后也只有“却将万字*戎策,换得邻家种树节”的遗憾与无奈。《美芹十论》、《九议》也随之成为历史泛黄的一页而后十六十年则让人顿觉悲哀。

  或许辛弃疾的醉眼迷离了刀光剑影。你,范仲淹的泪光朦胧了苍颜白发。于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成了你无畏的誓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成了你的人生态度。你的精神、品质永远活在后人心中,你也因此得到了永恒。相信若干年后仍然能听到你那豪迈的壮语!

岳阳楼记读后感9

  《岳阳楼记》读后感《岳阳楼记》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范仲淹所作,是古今传诵明文。

  文章分叙事、写景、议论三部分。作者在略叙作文原因后,用浓墨重彩描述了在岳阳楼上看到景物,通过写环境变化反映人们心情:当春光明媚,花草芳馨时候,人们变得喜悦兴奋,忘记了忧伤,沉醉在景色之中;当乌云密布、细雨连绵时候,人们变得伤感悲痛。最后,作者借“古仁人”形象表达了自己思想感情。

  我感受是:人们只因环境变化而心情变化,丝毫没有把国家安危放在眼里。就如“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一样,应该时时刻刻惦念着国家,以国家大局为重,无论是在京城,还是在遥远地方,只要有这颗爱国之心,就一定能够打败敌人。如果人们对国家都不管不顾,那么由谁来抵抗侵兵?由谁来出谋献策?由谁来力挽狂澜?没有了民众,这个国家也就没有了意义。当国家有了危难之时,有力出力,有计献计,为国家担忧,为国家殚精竭虑。当国家太*之后,就可以和举国上下所有人们一起欢欣,一同庆祝。那是,也许更觉得逍遥自在。学*也是一样。只有付出全部精力去学*,才能有一个深刻印象,十分有效果。等学完之后,再放下心来玩,难道不比提心吊胆地玩好吗?

  《岳阳楼记》主要告诉我们一个臣子应该心系国家,从而折射出应该如何学*。我也要学*这种精神,把学*放在第一位,玩耍次之,才能学得扎实,玩得开心。


岳阳楼记读后感9篇扩展阅读


岳阳楼记读后感9篇(扩展1)

——《岳阳楼记》读后感9篇

《岳阳楼记》读后感1

  在*古代历史上每个真心想为国家做点事的人似乎都无法逃脱被贬的命运,而这些被贬的人总能找到一个志同道合之人,就如滕子京之于范仲淹,张怀民之于苏轼。在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之下,与人携手前行大概是他们面对阻碍抱负的纷乱和莫测的世态炎凉时最大的慰藉。

  文人寄情山水,用山水的景色来包容自己繁多的感情。在无言的淡雅中寻求一片寂静之地,闭目沉思来去与冷暖。《岳阳楼记》中范仲淹寓情于景,借洞庭风光来描写迁客骚人不同处境下的见闻,而眼见即心景,一雨一晴,一悲一喜,鲜明的对比表现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心境。我似乎可以看到两个画面:纷纷而下的雨雪衬着深浅不一的黑色天空,湖岸边的船随水面摇晃,木甲板因北风嘎嘎作响,作者站在岳阳楼上,望着虚影似的浅色山脉隐匿在阴云里,一如自己的处境。愁、烦!他或许会急切地抬眼找寻乌云缝隙里透出的光和一个登上甲板查看船身是否完好的人,又或许苦笑一番后走回楼内,贪个一醉解千愁,明日可从头的松懈;晴空万里,草木青翠,欣欣向荣。月光一泄千里,渔歌四起的欢喜让他端起了酒杯。乐!妙!他或许想要留住这份世间极乐,并渴望天下人能共享此感。

  然而无论是“浊浪排空”还是“波澜不惊”,都不是作者想要的。他想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淡定,出尘绝世的淡定。这在我看来与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是相互矛盾的。他的忧乐已经是“以物喜”“以己悲”了,而且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不喜悲的人是有毛病的。假如你中了五百万却毫无表情,有两种可能,一种是你开心到了脸部失控,二是你眼中的五百万还算不上个零头。再假如你从皇亲贵胄沦落为讨饭乞丐,你不可能只是觉得睡大街和睡羽毛床没区别,吃馒头和吃鲍鱼一样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连圣人也做不到。人不是独立体,感受外物变迁而产生心情变化,因为自我处境或喜或悲才是心脏与大脑正常的反应。如果李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就写不出《将进酒》,苏轼就写不出《江城子》,李清照也不会“此情无计可消除”,更不会“凄凄惨惨戚戚”,那这世上少了多少故事与名篇。我宁愿消受喜悲也不愿对它们视而不见。正因为“以物喜,以己悲”,所以我们才会感叹王朝兴衰,迷恋大千世界,歌一曲《消愁》,留一座城。

  那么“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到底怎样才是呢?我看来应是范仲淹不因为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动摇自己的决心,才是实现抱负的途径吧!而他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在“忧其民”“忧其君”的道路上是孤独的,这是他奋斗一生的追求!

《岳阳楼记》读后感2

  “先天下之优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名句于大家而言并不陌生吧,没错,它正是出自范公的《岳阳楼记》。

  冯玉祥将军有书:“兵甲富胸中,纵教他虏骑横飞,也怕那范小老子;优乐观天下,愿今人砥砺振奋,都学这秀才先生”。这两句话准确地概括了范公的一生。

  范仲淹,字希文,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他从小丧父,家境贫寒,但他发愤读书,早起煮一小碗粥,凉后划为四块便是他一天的饭食。之后他科举得官,授龙图阁大学士,为政清廉,且力图革新。后来,西下频频入侵,边境动荡不安,朝中又无军事人才,于是他便以文官身份统兵成边,大败敌寇。西夏人惊呼“他胸中自有雄兵百万”,边名尊称他为“龙图老子”。后又被调后朝中主持庆历新政的改革,大刀阔斧地除旧图新,又数遭贬黜,但他澄清吏治,忧国忧民之心始终未改,无论在边防,在朝中,在地方,他总是“进亦优,退亦优”,其忧国忧民之心如炽如焰。

  初读此文,我完全是以一种儿童稚嫩的眼光来阅读,只惊叹文中所描绘的大好风光:八百里太湖,淼淼潇湘,风物或阴晦萧索或晴朗明宇,既有“欲为*生一散愁,洞庭湖上岳阳楼”的化不开的愁思,也有“纯色醉巴陵,阑干落洞庭”的熏醉人的欣喜。然而,在学*了之后,我才如梦初醒——这些所谓的“领会”多么肤浅。

  首先,《岳阳楼记》并不在岳阳楼所作,洞庭湖之大观当时也不在先生眼前,可以说这是一篇借题发挥之作。范公将他一生经历的政治波涛将他对人生,对社会的理解,将他胸中起伏的思潮,一起借洞庭湖的万千气象倾泻而出,然而又顿然一收,总结成这句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化为不落的绚烂彩虹,横跨天际,光照千秋。这声大彻大悟的感叹如名煞大庙的钟声,浑厚沉远,感悟大千;这一声大叹悠悠千年。匡正了多少仕人官宦,激励着多少壮士任人?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范公毕生奉行的价值观。他用自己的俸禄,在家乡买“义田”千亩,救济贫穷的族人,而自己却贫苦一生,以至于死时“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为民*,忧民之忧,救百姓于水火,这就是他永恒的追求。

  孟子有云:“乐以天下,忧以天下。”他以范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有异曲同工之处,都为“先忧后乐”皆为利国利民为宗旨。古人能以此为目标,我们现代人不是更应该为之努力吗?

  反观当下,上至*,下至每个公民,又有几个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当今社会就没有那种“官仓老鼠大如斗,见人开仓办不走”的现象了吗?现在就真的是“天下为公”了吗?

  你看吧,现在也不是《礼记》中的“大同社会”啊,我们有什么理由嘲笑古人呢?我们现代人嘲笑古人“迂腐”、“守旧”“古板”,殊不知对后人而言我们也是古人,一万年以后的人们也同样嘲笑今天的我们,既然如此,我们有有什么资格过分自傲呢?

  我折服于范公的才华,折服于他笔下如滔如虹的气场,更折服于他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历史记载的范公一生坚守着“先忧后乐”的行为准则,我不知道范公是否真的做到了,但我隐隐觉得他做到了,能写出《岳阳楼记》没能写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定吧不会是“摧眉折腰”为求“事权贵”之辈!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外物(好坏)和个人(得失)而或悲或喜,这是他的旷达胸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他的远大政治抱负。他身上有着“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杜甫的影子,也有类似“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龚自珍的心境。试问世间能有几个范仲淹?

  知我心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我想我知你,但又好像不知你,范公希文。

《岳阳楼记》读后感3

  人是感情的动物,当外在事物受到刺激时,常会因为得失价值的偏失,而怨天尤人。

  其实环境的缔造是人为的,而自己对人生的价值却是主观的。“不以物喜,不以物悲”,不以外物美适而喜,不以己身困厄而悲。多少文客骚人因环境而怀忧丧志,把豪情丧失掉。如初唐李贺因受打击,忧心冲冲,抑郁而终。反观宋朝苏轼被贬谪在外,却能把心事托付山水,所以能写出许多瑰丽雄伟的文章。

  如果李贺不早死,或许有更多绝妙作品能流传下来,可惜他没有苏轼的气度,不能“即其所居之位,乐其日用之常”。况且,这种颓废的意志必能使人形销骨毁,流于一种不满现实、沉郁的、萎靡不振的迹向。这对国家、对社会乃至个人又有何益?只不过是使后人感到叹惋罢了。

  孟子云:“士穷不离义,达不离道。”又云:“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现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这才是文人对得失真正的态度。不管处在什么环境下,皆能处之泰然,不以眼前的富贵,也不因处逆境而有所改变。退一步想海天的辽阔,而人类的生命只是几照露水,当露水蒸融时无影无踪。偶尔我们会回想过去,缅怀古人,而范文正公能用最大宽容与气度,安慰被谪的好友。欧阳修谓其“能富贵贫贱,毁誉欢戚,不一动其心”。他能有伟大的事业,实际上是他不怨天尤人,时时在贡献自己,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以民生为主,实得利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意志而成的。

《岳阳楼记》读后感4

  最*热播的芒果台电视剧《清*乐》,讲述了宋仁宗时代的故事,这个时代涌现了许多名臣,如狄青、欧阳修、富弼、文彦博等人,其中之一名为范仲淹。范仲淹是一名文学大家,以下是我读他名作《岳阳楼记》的感悟。

  范仲淹的朋友滕子京被贬谪到巴陵当太守,政绩突出,百废俱兴,于是修缮了岳阳楼,嘱托范仲淹写文章来记述这件事。不过“前人之述备矣”,范仲淹就情景的差异写了行人不同的心境。

  像那阴雨连绵的天,连续几月不放晴,满目都是悲景,人们就会自然而然的感受到极悲之情。要是春风和煦,阳光明媚,波澜不惊,天色湖光相连,沙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遇见了这种情形,就会心胸开阔,快乐许多。

  但范仲淹也说,还有第三种人,他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是范仲淹对自己及同类人的感慨。就算当上了官,也不能忘本,为官应以百姓为先,才能称之为“父母官”。范仲淹本人也是言行合一,在朝为官时直言进谏,刚正不阿;被贬斥时,他坚守初心,体恤民情,多次上疏议政。朝廷欲兴建太一宫和洪福院,范仲淹认为“大兴土木,劳民伤财”,建议停工 ;在吏治方面,范仲淹针主张削减郡县,精简官吏,又建议朝廷不可罢免职田,认为“官吏衣食不足,廉者复浊,何以致化”。可以说范仲淹是后世的楷模,直至今日,也同样适用。于是就有了倡廉反腐的风尚,对于那些尸位素餐的“苍蝇”就应该毫不留情、重拳出击。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范仲淹提倡的做法,唯有朝廷上下形成好的风气,江山社稷的安定才能指日可待。虽然官场不尽得志,但他尽必生之所学为国家做出贡献,读书人应当如此: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

《岳阳楼记》读后感5

  在大文豪范仲淹的笔下,高明的诗文数以百计,但这些文章要么高深莫测,令人百思不得其解,要么华而不实,只重景不重情,然而,《岳阳楼记》是个例外。

  《岳阳楼记》是一片古今传诵的名文,作者用浓墨重彩、出色地描写了岳阳楼的景物。特别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句,一针见血,把自己为国捐躯却屡遭排挤的愤愤不*之气连盘拖出,得以宣泄。

  全文分为叙事、写景、议论三个部分,立意高远,思想深刻,情景交融。在叙景部分,作者介绍了岳阳楼的来历,而在写景部分,作者又笔锋一转,开始介绍四周之景,似乎有些离题。但议论部分,作者言归正传,与第一段遥相呼应,把自己的爱国情展露无余。

  我记得顾炎武有句话:“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觉得这句话与文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共同衬出几千年来华夏民族的一个主旨——忠。忠,顾名思义,就是对国家、对人民要忠诚,不能有一丝“叛”。忠,支撑了炎黄子孙几千年,成为*人精神上的支柱。《豫让论》里有言:“让为智伯忠,则让烈也。”这说在*人心中,一个忠的人才是一个伟大的人。

  那么,我们做到忠了吗?范仲淹说:“我做到了。”在宋初奸臣当道的时候,范仲淹舍身取忠,公然与手握重权的权相率一件对质。吕夷简荒淫无道,上有皇帝匡扶,下有一些狗腿子拥护,和他明争暗斗,范仲淹简直就像一直微不足道的小蚂蚁面对大象这种庞然大物一样。但范仲淹依旧不依不饶,他不停地上奏表反对吕夷简,一边精心策划一场轰轰烈烈的革新运动,一边毫不留情地批评“吕党”人士。最终在被他那“忠”感动的前提下,皇帝终于罢相,驱吕,迎范,让一个新的*从烟尘中走出来。

《岳阳楼记》读后感6

  《岳阳楼记》是宋代文学家、政治家范仲淹的传世名作。庆历四年,范仲淹的朋友滕子京被贬到巴陵做官,重修了历经战火动乱被毁的名楼---岳阳楼,修葺一新之后,邀请范仲淹为岳阳楼题写文章,以志纪念。范仲淹就创作了这篇广为传诵的文章《岳阳楼记》。

  《岳阳楼记》分叙事、写景、议论三部分。文章一开头作者略叙创作这篇文章的缘由:“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址,刻唐贤今人诗文于其上,嘱余作文以记之”。之后,用浓墨重彩,出色地描述了在岳阳楼上所能见到的景物,通过不同的景物和不同的思想感情对比描写,借文中“古仁人”的形象,抒发了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心胸与抱负,这种人生理想对后世有志之士有永久的鞭策作用和鼓舞作用。

  在妈妈的教导下,我很小就会背诵这篇文章,今年的寒假,妈妈又让我重温了《岳阳楼记》,文章中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这句话翻译成白话文,意思就是:身居朝廷高位,为*民担忧;独处边远江湖,为君主分忧,这就是进京做官也担忧,退隐江湖也担忧,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快乐呢?他们必定说“当天下人还没有感到担忧的时候我就为他们担忧,而当天下人都安居乐业感到快乐之后,我才敢快乐”吧!

  读完这篇文章后,我最大的感悟就是:我们作为生活在这个社会上的一员,就要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努力学*,以天下民族和国家利益为己任,等将来长大后回报社会,以人民的快乐为自己的最大快乐。这才是一种高尚的思想情操和人生目标。

《岳阳楼记》读后感7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闪耀着朴素的大公无私的思想光辉的话,不是*代和现代人说的,而是九百年前范仲淹说的。

  范仲淹是宋朝名臣,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正是范仲淹一生的写照。他抛下家室与韩琦一齐镇守陕西,屡次击退了西夏、契丹的侵略,保卫了国家的安全;在那“长烟落日孤城闭”的荒山野岭上,他也曾想过家,沉吟过“浊酒一杯家万里”的诗句,然而他想到“燕然未勒归无计”,就在那里餐风饮露度过了半辈子。是啊!“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呢?“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它抒发了有志之士为祖国的领土完整和繁荣富强,为拯救人民的疾苦而奋斗的慷慨感情,它激励了无数的人为国捐躯。

  文天祥在元军兵临城下时,明知前去谈判凶多吉少,研究到“国事至此”,就“不得爱身”了。他置个人生死于度外,几度挣脱元军魔掌,以期重整旗鼓,为国雪耻。临死时还一心要挽救祖国。他在《指南录后序》中发誓:“生不能救国难,死犹为厉鬼以击贼”,还在一首诗中发出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慷慨悲歌。这不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吗?

  在我们的民族**斗争中,忧国忧民的志士更是浩如烟海了。无数的革命先烈英勇斗争,以鲜血染红红旗,目的是“天下之乐”。斗争的幸存者,当他们看到革命胜利,人民翻身了,感到无比欣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们更是“后天下之乐而乐”,他们还为了祖国人民进一步的“乐”?实现四化,正在“老骥伏枥”,真是“烈士墓年,壮心未已”呀!

  要“后天下之乐而乐”,必然要“先天下之忧而忧”。仅有行“先天下之忧而忧”,才能“后天下之乐而乐”。苏联著名的教育家加里宁说过,要成为自我幸福的匠人和创造者,就必须先成为全体工人和农民幸福的匠人和创造者。当他成为全体工人和农民幸福的匠人和创造者时,他便成了自我幸福的创造者。此话正是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具体解说。

  我们这些小青年,高中刚毕业,对幸福充满了憧憬和向往。要获得真正的幸福,就必须投身到为人民服务、建设和保卫祖国的洪流中去,吃苦耐劳;在临终的时候,想到自我没有庸庸碌碌地虚度年华,为祖国的四化事业做出了必须贡献时,就会感到自豪,感到幸福。

  此刻有些人对“幸福”的理解,只囿于一己之利,报考大学“一不出省,二不渡江,三可是河”,丝毫也没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打算。这种人最终只会到处碰壁,其“幸福”是最渺茫的,对社会不能有所裨益,甚至成为社会的蛀虫。我劝告这种人,“男儿西北有神州,莫滴水西桥畔泪”,“当死于过野,以马革裹尸还葬尔,何能卧床上死在儿女手中邪?”千万别做得比古人送差!

  唐代诗人高适说过:“男儿本自重横行”,主张有志男儿要为国效劳,奔走四方。有出息的前人尚能如此,更何况社会主义时代的青年呢?我们应赋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新时代的思想资料,胸怀祖国,放眼世界,树立公而忘私的世界观,投身四化建设,为人民,为祖国,奉献毕生的力量。

《岳阳楼记》读后感8

  丰顺悦读会继第一期《我读红楼》后,第二期活动美哉!《岳阳楼记》在潮客会如期举行。通过赏析,深深受到启发、感染、励志,总结有三个大。

  一是主持人主持活跃互动大。主持人端庄、秀丽,在整个过程中主持风格清新典雅、声音甜美、落落大方,全场互动活泼,让整个悦读会氛围一次次高潮迭起。

  二是主讲人气场大。主讲人英俊潇洒、风流倜傥,瘦高的身躯中隐隐还有一种王者的风范。主讲人朱明海台长从“文字美、性情美、境界美”三个美来去谈自已对《岳阳楼记》的感受,再通过结合自已的生活实际,从横向到纵向,从广度到深度阐述了《岳阳楼记》的写作背景和文中的语句描写,讲解环环相扣引人入胜,我深深地被带入到那意境中,之前虽未到过岳阳楼,但听后犹如亲临岳阳楼,领略岳阳楼及洞庭湖的美景,同时他的幽默风趣的讲解得到了现场文友的阵阵掌声,得到在场的嘉宾、朋友的点赞、喝彩。

  三是赏析后启发大。我通过聆听朱明海台长对《岳阳楼记》的讲解,再加上看《岳阳楼记》短片介绍,以及文友们各抒己见,对悦读会的点评,此次悦读让我更受启发。同时,悦读会上的朗诵、琵琶扬琴演奏、歌曲演唱也让我一饱眼福,红酒的点缀助兴,使整个悦读会不低俗,更显得高雅,是一场高雅文学盛宴。通过这次活动,让我再一次加深对《岳阳楼记》全文内涵的掌握,更加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解,更加知道了范仲淹写《岳阳楼记》描写景色是次,规劝朋友藤子京是主。

  同时体现他思君忧民的情怀和追求远大的政治抱负。让我励志,使我勉励自己,告诫自己,应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要有旷达的胸襟,要心怀感恩,要心怀大爱,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生活一切的一切,都会更加美好!

《岳阳楼记》读后感9

  今天读《岳阳楼记》,感受颇深。

  文章第一段写作者记这篇文章的缘由。作者之所以写这篇文章,是受滕子京之托。滕子京在庆历四年春,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这句话中你读出了什么信息没?作者为何第一段交代这个信息?因为作者要在“谪”字上做文章。想想,“谪守”意味着什么?这个时候,按说,人的心情是很不好的,工作起来当然也不会很带劲,可能还会消极怠工怨天尤人。可是滕子京竟然把巴陵郡治理的政通人和,百废俱兴。想想看,暗含着什么?是不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情怀。

  作者既然受人之托,就得忠人之事。写岳阳楼,写什么呢?岳阳楼在唐代就已声名远播,李白、杜甫、孟浩然、刘禹锡等都曾在这里题咏,再写洞庭湖的风景不是拾人牙慧吗?因此作者用一句“前人之述备矣”打住这条思路。本文不再写这些。写什么呢?作者宕开一笔,“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作者找到了另外一个思路,今天说说览物之情,说说迁客骚人不同的览物之情。一个“异”字开启下文。

  迁客骚人有什么样不同的览物之情呢?阴天洞庭湖很晦暗时,他们登上岳阳楼,就会触景生情,想到自己晦暗的人生,于是感极而悲者矣。一个“悲”字点出了迁客骚人的一种情怀。而春和景明的时候,迁客骚人来到这里,则会“其喜洋洋者矣”。一个“喜”字点出了迁客骚人的另一种情怀。这一悲一喜呼应前文的“异”字,看上去,这两种情怀好像不一样。(其实本质一样,都是因物而喜因己而悲)

  写到这里,文章其实还没有什么过人之处,触景生情在古往今来的写景文中不也很常见吗?柳宗元看到小石潭的幽静荒僻不也顿生悄怆之感,想到自己被贬永州的`不幸命运?而且这种情怀不也无可厚非,人之常情吗?

  但是范仲淹何许人也?滕子京呢?还记得第一段作者提到的信息吗?那个“谪”字,暗含着什么?范仲淹写此文时,被贬邓州。与滕子京有着相同的经历。可是他们两人是什么样的人呢?是不同于上面两种迁客骚人的。他们没有因为自己的得失就悲成什么样,从“政通人和”的记叙,我们看出他们很振作,很奋发。心中装着不是“小我”。而是百姓,天下。他认为人是可以有第三种境界的。

  因此,文章写到这里,作者笔锋一转,用一句“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总结上文,开启下文。古任人能做到什么呢?“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作者振聋发聩,境界高昂的胸襟抱负的写照。因此作者说,“微斯人,吾谁与归”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我们才是同道中人啊!

  因此,全文的思路就是“谪——备——异——悲——喜——异”,我觉得这几个字起到了一线串珠的作用。


岳阳楼记读后感9篇(扩展2)

——《岳阳楼记》教案3篇

  设计思想:

  古人行文很讲究文气,或曰气脉,特别是骈偶句式为主的散文,尤其如此。与此相适应,诵读课文时要整体整篇地读,一气呵成地读,分段分句、支离破碎地读容易破坏文气,所以进行诵读训练时一定要把好这一关。

  课时安排:

  本文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介绍有关岳阳楼的情况:可从岳阳楼上镌刻的诗词歌赋谈起,也可从岳阳楼的修建历史谈起;可放录像或多媒体资料,也可由学生介绍。

  二、结合课下注释、工具书正音正字。

  三、初读课文两遍,熟悉文章的基本内容。

  四、齐读或个读文章,教师进行诵读指导。

  五、教师介绍作者情况和相关的背景知识。

  六、熟读成诵,也可组织背诵比赛。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情况。

  二、师生通过讨论、串讲等方式了解主要内容。

  三、从表达方式、对比反衬、思想感情的角度分析文章的主旨,学*本文情景相生的写法。

  四、讨论:联系现实生活和个人的成长谈谈怎样达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怎样树立“忧国忧民”的意识。

  五、整理文言字词,积累文化常识。

  教学目的

  1、朗读、背诵全文。

  2、学*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3.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4.学*和积累文言词汇。

  重点难点

  1.重点:

  (1)朗读和背诵全文。

  (2)学*和积累文言词汇。

  2.难点:

  (1)学*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2)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学法引导

  1.学*时,学生可在听课文范读录音、看“岳阳楼胜景”(岳阳楼就在本市)的过程中,充分感受本文语言凝练、形象而富有音乐美的特点。

  2.对文章表现的深刻的思想内容的理解,可在教师的启发点拨下完成。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拼音。

  谪守(zhé)、朝晖夕阴(huī) 、迁客骚人(sāo)

  霪雨(yín) 、霏霏(fēi) 、薄暮冥冥(míng)

  潜形(qián) 、岸芷汀兰(zhǐ tīng) 、皓月(hào)

  心旷神怡(yí) 、宠辱偕忘(xié) 、浩浩汤汤(shāng)

  2.朗读全文,做到本成诵?

  3.查字典,对照注释,试翻译课文。

  二、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岳阳楼记》选自《范文正公集》。范仲淹,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他出身贫寒,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较深。曾提出十条改革措施,因遭保守派反对罢政,于庆历五年贬放邓州,以后还做过杭州、青州的太守。后在赴颖州任途中病死。死后谥文正。有《范文正公集》。

  岳阳楼楼址在湖南省岳阳市西北的巴丘山下,其前身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人们登楼赋诗。

  2.解题。

  1046年,范仲淹的挚友滕子京谪守巴陵郡,重修岳阳楼。当时,范仲淹亦被贬在邓州做官。滕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岳阳楼写记,并送去一本《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象,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表达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激励我们要以天下为己任,树立崇高的理想,要有宽阔的胸怀。

  三、正课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朗读时应注意节奏。本文骈散结合。读骈句,节奏必须整齐划一,凡四字句皆两字一顿,其余按意义划分,不要读破句。相邻的两组骈句之间,要有稍长的停顿。

  2.请学生翻译第1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越明年:到了第二年。

  政通人和:通,顺利。和,和乐。

  百废具兴:具,同“俱”,全,都。

  增其旧制:制,规模。

  属予作文以记之:属,同“嘱”,嘱咐。

  3.请学生翻译第2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浩浩汤汤:浩浩荡荡。

  横无际涯:宽阔无边。涯,边。

  得无异乎:得无,表猜度,怎能不会?

  4.学生读课文一、二段,背诵。

  四、作业

  朗读课文。完成课后练*二。

  第二课时

  一、预*

  背诵课文。

  二、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了解文章大意。

  三、正课

  1.请学生翻译第3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若夫霪雨霏霏:若夫,用在一段话的开头,表示另提一事,*似“像那”。霏霏,雨(或雪)繁密的样子。

  连月不开:开,放晴。

  浊浪排空:排空,冲向天空。


岳阳楼记读后感9篇(扩展3)

——岳阳楼记读后感6篇

  伴随一篇文章成长,这也许是很不容易的。自然读书时要读这篇文章,那是因为这篇文章被选入了课文,考试要考,非得要读。后来从学校出来又走上讲台,巧的是自己还教中学《语文》,这样这篇《岳阳楼记》便伴随我一生了,甚至教着教着就老了。早年教书的时候,用的《语文》教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有《醉翁记》和《岳阳楼记》,后来改用了语文出版社编的教材,以为这两篇“记”文不一定选入了,结果还是被选入了课本,这样与《岳阳楼记》,便结下了“深仇大恨”,差不多每一年都要教上一遍《岳阳楼记》。这不现在还要写点《岳阳楼记》的文字,真是“冤家路窄”啊!

  甲、中学时读《岳阳楼记》,“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

  少年的时候有远大的理想,自然这样一篇古代的“记”文是不在话下的。那时候自己就想说不定我长大了,能写比这好的“记”文呢。开始交待了作者写记文的原因,是因为朋友滕子京重修了岳阳楼,请范仲淹写点歌功颂德的文字,这位范老先生觉得没有什么可写的,便写了阴雨天在岳阳楼上的心情:“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写晴朗的时候:“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结尾还教我们要有自己的忧乐观,这点内容还千古文章呢,这只能说明古人的文化素养不高,写不出好文章而已。将来的好文章要靠我辈来创作了。

  那时的我们真是不知天高地厚,不是古人水*差,是自己人生阅历少,对古人认识不到位,不深刻,而犯了狂妄症的毛病。

  乙、而立之年读《岳阳缕记》,“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

  后来为了实现自己要超越古人的夙愿,自己就拚老命地写一些东西。因为那时候正是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期,*刚刚结束,文学突然吃香起来。文学青年是一个最热眼,最被追捧的'年代,我便在滇西北深山谷里一面教《岳阳楼记》,一面拿起手中的笔,要像范老先生一样,留下点东西。然而一篇篇拙劣的文字寄出去,大部份都是泥牛入海,少部份有了那时候所谓的铅字退稿信:“谢谢您的来稿,还未达到发表水*,请继续给我们惠寄新作!”

  有时候实在写得太多,还是不能发表,便在心底埋怨那些编辑的有眼无珠。后来再教学《岳阳楼记》时,才感悟到范老先生对人生的透彻理解。“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已悲。”范老先生旷达心胸确实令人敬佩得不得了,人生的得失是不要去计较的,也不为了某个目的而处心积虑,不择手段地去实现。做自己能做的事情,完成自己能完成的事情就行。

  丙、不惑之年读《岳阳楼记》,“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后来也没有强求自己去写像范老先生那样伟大的作品,而是切合自己工作实际地抒发点感想也就行了。慢慢地有的编辑便主动跟我联系,说某篇东西有点价值了,再怎么处理一下就会更完美,慢慢地我的一些蹩脚的东西也就堂而皇之地登在某个报纸和期刊上了。

  这时再重读《岳阳楼记》:“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是的人生不计较一时身份地位,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只要我们不论在那里,心里都想着为人类做点事情,都想着能尽一份自己的力量,不说推动人类向前发展,也想着尽上自己的一份能力。就像滕子京一样,能够重修一下岳阳楼也是可以的。不要非去逼迫自己要有多大作为也是没有意义的。这是我对范老先生崇拜得五体投地的地方了,他不仅规劝了当时心情苦闷的滕子京,也将后世所有的来人都规劝下来了。文学的精要就是在不经意间,劝化了所有的世人。

  丁、知天命之年读《岳阳楼记》,“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觉得什么都将过去,只有保持一份乐观的心态才是最重要的)

  到了知天命的年龄,才知道人生确实要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已悲。”是不容易的,但做到了这一点,说明人生也就达到一种新的境界。“家有万间,一夜仅睡一床而已;家有万担粮,一日仅三餐罢了。”过多的追求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古谚曰:“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还是让我们像范老先生说的一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吧,有了这样的一种豁达和追求,人生没有愈越不过的门槛。

  《岳阳楼记》无愧一篇名作。篇幅不长,文字凝练,写景浩然大器,抒情荡人心魄。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自白则更为历代仁人志士所尊崇。可是我更为喜欢的则是作者对岳阳楼之大观的描述,那“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宏大气势,让人顿然活力澎湃,心志飞扬;而读罢“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你又不能不思绪绵绵,浮想连篇;“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真能令你义气风发,恨不能立即至身其境,把酒临风,畅舒情怀。真可谓情景交融,浑然天成。但真正让我有感而发的尚不在此,而在作者对这不一样的情景引人产生的不一样感受所发出的嗟叹:“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其实,人本就是在性情的起伏动荡中不断成长的,这一点连上帝都无可奈何。创立这个世界时,上帝把一切都给人类安排好了,但就是不赋予人类性情。但亚当、夏娃还是在上帝的无奈之中,偷吃了伊甸园的“分辩善恶果”,而使人有了喜怒哀乐、七情六欲的本性。这是一个神话。但人类情感的多样性却是不可否认的,而触景生情是人类丰富情感的最基本的体现,这一点确是客观的。朋友说我是一个性情中人,无论工作上,还是生活中。我丝毫都不否认,或一时的心烦郁闷,或一事的洋洋自得,又或常常发出的激愤,再或时而生出的踌躇谩志,就像我在我的博文中所表现出的一样。所以,我不倾向作者所谓的“古仁人之心,”而更期望做一个随性人,何苦要“进亦忧,退亦忧”。

  当然,这并不是说作者的人生自白不适于现实环境。人自然是要有梦想、有信仰的,异常是我们的领导干部确实需要文中所表的要能够“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要忧国、忧民、忧天下。但梦想和信仰,并不仿碍人的性情的发泄。*曾在革命战争困难的时期,谆谆告戒全党:“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看到光明,提高我们的勇气。”人是多样性的,情感也是多样性的,忧中要有感受喜的热情,喜中也要有发现忧的意识。这似乎有点类似《易经》中所谓“内方外圆”的道理。

  而作为一个普通人,则更不能非要强求自我去做一个什么样的人。仁人之心,胸怀远大,十分人能有。非要去强求,就不能不生出这样那样的毛病来。当喜则喜,当怒则怒,有感就发,有忧就泄,天下之忧非汝能解,而天下之乐汝当可尽享。但随性不等于无度,越界了,倒反会为己招忧。

  说来说去,似乎还是没有说清。但这事本来就不太好说清楚,有时想来,做个“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桃花源人,整日里“鸡犬相闻,往来种作,怡然自乐”,倒也不失为一种享受。但现今这事,已无此境界可寻。所以,何仿就去做个随性人,似乎更加丰富一些。

  我没有到过岳阳楼,但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却早已使我心向往之。透过《岳阳楼记》酣畅淋漓的文笔,那临江的春色,秀美的风光,八百里洞庭的浩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欢愉,彷佛尽收眼底,如临其境。“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我真切地感受到,范仲淹所追求的社会理想,正是自然界万类霜天竞自由,天人合一的和谐欢畅,是荣辱皆忘的博爱与奉献,是社稷民生的繁荣与*和。看如今,党的“”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更加重视环境建设与保护,归根结底是为了全体人民生活得更幸福、更美好。

  居安思危,忧国忧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在几十年的仕途生涯中,范仲淹始终坚持以造福天下苍生为己任,为黎民百姓谋福祉。他为官清政廉洁,体恤民生疾苦,刚直不阿,力主改革,屡遭奸佞诬谤,数度被贬但不改青云之志。个人的荣辱得失,他一直置之度外,虽穷困潦倒,其心系天下社稷的胸襟、超然物外的洒脱,忧国忧民的情操,像一面镜子,在历史的长河里熠熠生辉,令人敬仰。

  自强不息,奋斗不止,范仲淹终其一生践行自己的崇高理想。“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这神圣的使命感与荣辱观,如今已成了我们民族精神的无价之宝。理想,是一面旗帜,有了这样的精神,中华民族一定会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久久地凝视着范仲淹墓碑上那渐渐模糊的`字迹,咀嚼范公留给我们的《岳阳楼记》,一任自己的思绪飘得很远、很远。我想,树立什么样的人生观、价值观,应该是值得我们当代青年认真思考的重大问题。

  前不见古人,使我们怆然涕下。自古迁客骚人多会于岳阳楼。我们无法再现当年的景象,留给我们的是一些深深的遗憾与无尽的思考。

  岳阳楼雄伟壮观,洞庭湖南极潇湖,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岩疆。有着街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的雄伟,有着朝晖夕阴的无穷变化,再加上迁客骚人华丽诗篇与万船感慨,使得岳阳楼更加神秘。

  历史已经过去,当我们五次回忆历史的时候,我们能够看到的'是一个积极向上的滕子京,一个“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少年不识愁滋味”人生有着升起的辉煌,也有着坠落的遗憾。于是滕子京遭贬而你又受牵连,但你并没有消沉,而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你的遭遇令人悲叹,真是“却道无凉好个秋”。或许辛弃疾也与你一样“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壮岁族旗拥万夫”。但最后也只有“却将万字*戎策,换得邻家种树节”的遗憾与无奈。《美芹十论》、《九议》也随之成为历史泛黄的一页而后十六十年则让人顿觉悲哀。

  或许辛弃疾的醉眼迷离了刀光剑影。你,范仲淹的泪光朦胧了苍颜白发。于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成了你无畏的誓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成了你的人生态度。你的精神、品质永远活在后人心中,你也因此得到了永恒。相信若干年后仍然能够听到你那豪迈的壮语!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出自北宋范仲淹笔下《岳阳楼记》的一句名言,意为“在天下人忧虑之前先忧虑,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范仲淹被贬出京,面对万顷洞庭,把个人“宠辱偕忘”,这是多少仁人志士慷慨激吊的感慨,是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的体现,也表现出他高尚的爱国情操。

  苏武牧羊,历尽千辛万苦。忍辱负重为什么?还不是因为苏武胸怀为国分忧、为国持节的`信念,才不顾个人悲惨的境地。他那种博大胸怀值得子子孙孙发扬广大。

  社会发展了,历史背景不同了,但“先天下之忧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即“为人类美好理想在先,以苦为乐”的人生观,仍是我们民族的主旋律,也仍是我们青年一代的理想。

  一代伟人*在国事危殆,外侮日亟的情况下,从小就树立了“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志向,他以天下为己任,甘心为“面壁十年图破壁”,把自己的的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起,为国为民奋斗—生,赢得了人民的敬仰和爱戴。

  今天,祖国现代化建设突飞猛进,现代化的美好生活向我们每个人招手,而孔繁森却毅然抛开繁华都市,奔赴祖国那块贫瘠的土地,心甘情愿地向这块土地洒去一腔热血,他是我们新时代的“以天下为己任”的典范。为了藏族同胞,他可以取消回家探亲,可以把自己的工资送给藏族老大娘,其至可以不顾自己的病痛,为了那一方水土,为那里的同胞,他把有限的生命化为无限的精神动力。生命不息,战斗不止,鞠躬尽瘁,死而无憾。

  今天,我们吟诵“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之乐而乐”这句千古名言,就是要以天下为先,以人民为先,不为一点成绩而沾沾自喜,不为一点挫折而垂头丧气,我们只有勇敢地肩负起民族振兴的担子,才无愧于历史,无愧于先烈,无愧于明天!

  说起《岳阳楼记》诞生,实乃文坛的一段佳话。公元1044年的春天,滕子京谪任巴陵知府,第二年集资重修岳阳楼,考虑到“楼观非有文字称记者不为久,文字非出于雄才钜卿者不成著”,于是他想到自己好友范仲淹。六月,他写了一封《求记信》,同时附有一幅《洞庭晚秋图》,请范仲淹为之作记。

  范仲淹(公元989—1052年),北宋中叶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字希文,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真宗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进士,官至参知政事(副宰相)。范仲淹从小就立下“不能利泽生民,非丈夫*生之志”的志向,欧阳修给他写的墓碑文也说:“公少有大节,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不一动其心,而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接到滕子京的《求记信》,正值他被贬邓州(今河南南阳),陷入人生最低谷的时候。

  这天是公元1046年9月14日。吃过晚饭,范仲淹令人将《洞庭晚秋图》高高挂起,他要仔细品读一番,好好构思这篇文章。秋风**,月光如水。凝神壮美的画图,他仿佛神游物外,越长江,入洞庭,登临送目,心与景汇。

  神游物外,他想了些什么呢?

  也许是那一碗米粥分为四块果腹两餐的艰辛童年?或许是长达五年和衣而卧的求学岁月?抑或是眼下仕途坎坷、一贬再贬的屈辱处境?

  应该不会。因为这不合他的性格,而且书有佐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是他终身奉行的操守。

  登临送目,他看到些什么?

  是先秦诸子或乘车、或骑驴为济世救民奔走呼号的忙碌?或是屈原策杖行吟、抱屈投江的悲壮?还是杜甫徒唤茅屋为秋风所破的无奈?

  都有可能。因为见贤思齐是他的行为准则。记中所说“余尝求古仁人之心”就是确证。

  心与景汇,他或许听到了什么?

  是孔夫子执着不悔的“君子忧道不忧贫”信念?或者是孟子矢志不渝的“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理念?还是屈原“哀民生之多艰”,至死都不放弃的“民生各有所乐”追求?抑或是杜甫“穷年忧黎元”,但求“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开颜”,自己纵使“受冻死亦足”的誓言?

  一定是这样的。因为“仁者”的济世情怀,一直是他孜孜追求的人生理想。记中不是清楚记述了他对“异于二者之为”高尚行为的苦苦追寻吗?

  但是,更可能的实际情况是,他也许什么也没见,什么也没想,什么也没听见。此刻他的心中,只有忧乐两字关情。融入血脉的信念,埋藏日久,体念日深,笔走龙蛇,不过一吐为快而已。但见他,身微倾,轻拈笔,伏案疾书,叠彩华章在笔端涌流,跃然纸上。

  凝望着重彩塑金的雕屏,我仿佛听到自己的心跳声,一种敬意,一股激情在胸中搏动。

  《岳阳楼记》区区368字,开篇先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盛状,交代作《岳阳楼记》的缘由。继而由岳阳楼大观过渡到览物之情,浓笔重彩描绘洞庭湖阴晴变幻的不同景色,分写览物而悲、览物而喜的不同心境。最后通过与“古仁人之心”相比照,正面抒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胸怀,表达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千百年来,《岳阳楼记》以其立意高远、写景雄奇、抒情真切而传诵千古。它所阐述的人文理想,几乎升华为普遍的道德规范,成为激励历代志士仁人取之不竭的精神力量源泉。

  临胜境读华章,滋味果然大不相同。沉吟间,忽听身旁轻声叹言:“读《岳阳楼记》,人人争说忧乐观,依我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更值得探求。”

  这话让我砰然心动:“这是谁呀?说我哩!”抬头循声望去,是校长。只见他两眼笑得眯成一条缝,意味深长地望着我,那神情明明白白是传递着一个问号。

  对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心之所属唯有天下苍生。这是无我的境界,也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前提。我茅塞顿开,忽然悟到: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是一种摒个人成败得失、荣辱毁誉于度外,以天下为己任,济苍生、安社稷的胸怀;


岳阳楼记读后感9篇(扩展4)

——《岳阳楼记》教学反思 (菁华5篇)

  这是一位老师教《岳阳楼记》第一课时的过程记录。他的设计与一般的语文老师不同,我们喜欢第一课时让学生学会翻译与理解重点实词,第二课时才分析课文的主题与写法。我觉得这样教学使文言文更加有语文味,不会让文言文教学成为千篇一律的翻译与理解,使学生厌学文言文。也许我们都应该经常使用类似的方法上文言文。引导学生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人乐”的主旨时的问题设计也很奇妙,值得学*。唯一觉得有遗憾的是觉得从新闻为《枫桥夜泊》的作者修建金质奖章导入本文感觉不咋样,还不如直接用描写岳阳楼的诗句导入。而且在讲四大名楼的时候觉得所用的时间过多,离开文本时间太长。

  岳阳楼记教学反思

  古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大难题。向来被老师和学生认为是最枯燥的学*内容。尤其是这篇篇幅较长、内容丰富、思想性很强的名篇《岳阳楼记》,讲过之后,深有感触。教学中我尝试,以自主学*为主,小组活动为辅:古文教学离不开预*,没有学生主动的阅读和预*,古文的学*往往就是囫囵吞枣。在教学过程中,我会按照自己的安排,认真督促学生预*。而预*的方式就是通过自主预*和小组合作讨论相结合。在每个人自己独立阅读思考的基础上,再把不明白的问题向小组长或者组内同学提出,大家商量解决。上课的时候,我只把需要强调的文学常识提示以后,就让学生自己阅读,可以以小组为单位,互听对方读课文,互相正音。将重点的字、词标上记号,借助注解或查阅工具书,主动解决。每个小组共同提出问题,提炼出有价值的问题,将之汇总,然后在全班进行交流,之后再有个别同学补充没有提出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活动的空间很大,思考的余地很多,老师所给的时间要足够,不要慌着去收拢他们,让他们自由的发挥优势,发扬合作学*的精神。结果,很多问题都是大家能够解决的,只有少数问题,比如《岳阳楼记》中几个句子的朗读节奏和几个过渡句的翻译向老师提了问。这样的方式理解的东西,才能真正装进他们的头脑里去,才能真正消化和理解。

  岳阳楼记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中,我主要选择的是课文的2、3、4段作为教学内容。侧重于研读本文写景部分的特点:是如何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写愁苦之景则悲情毕现,写欢乐之景是喜气洋洋。写景取得这样的效果,“奥秘”在哪里呢?要求学生细读这两段写景的部分,说说作者为表现“悲”“喜”两种不同的感,分别选取了哪些有特征的景物?又是怎样渲染气氛的?开课时我选择了初三(2)班(*行班)作为教学班,当我把自己的想法向学生宣布时,他们很兴奋,认为老师很看重他们,于是大家在课前积极参与预*,课前又把教室整理得干干净净,为听课老师准备好椅子。课堂上学生积极投入,虽算不上踊跃发言,但也超出了*时的拘谨,沉默,使我倍感欣慰。学生们通过这节课充分感受了本文语言凝练,对景物描写的作用有了深刻的理解。

  《岳阳楼记》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的第六单元中的第二篇文言文,通过描绘岳阳楼的景色及迁客骚人登楼览景后产生的不同感情,表达了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当我讲完课文后,我不禁反思自己的教学,基本上这节课我完成了自己设计的教学环节, 我的设计本着语文教学应该侧重于学生的朗读感悟,但在真正的实施过程中,我仍然觉得有一些遗憾在其中我对这节课反思如下:

  一、赏景悟情

  对于文章三四自然段的处理纠结中的不断变换,最初的计划是让学生在赏析了巴陵胜状,洞庭全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学生体会到了这段景物的特点“壮美“。继而自读领略三四自然段的美景,有一个词语概括其特点?(凄美,优美)再让学生赏析从哪个语句中品味到的,进行景物的赏析、但是后期发现学生赏析不到位,效果不佳。变改为了读文绘图,正所谓:美景配美词,美词绘美图,让学生展现自己头脑中出现的画面,说说自己的感受,在引导学生去体会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本打算要重点指导“登斯楼也……”的情感处理,更加突出后文古仁人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但在课堂实施中却发现由于时间关系没有做这样的处理,自己觉得悟情的力量略显单薄。

  二、拓展延伸

  对于拓展延伸的设计,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走*作者内心世界我设计了“面对范仲淹如此的感叹和期盼,你想对他说点什么?”学生的感悟没有得到充分的展示,应该给予更多的时间。

  三、人物材料补充

  自幼苦读 立志天下

  青年入仕 直言强谏

  政治革新 屡遭贬责

  几起几落 百折不挠

  军中一范 西贼破胆

  捐资购田 兴学育才

  一生济人 无银丧葬

  先忧后乐 心系天下

  我比较喜欢这样的范仲淹一生的总结,能更好的让学生理解范仲淹,进而更好的理解他的胸襟与抱负,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会更加用心的去挖掘教材,让我的课堂更加有效。

  古文教学离不开预*,没有学生主动的阅读和预*,古文的学*往往就是囫囵吞枣。在教学过程中,我按照自己的安排,认真督促学生预*《岳阳楼记》。而预*的方式就是通过自主预*和小组合作讨论相结合。在每个人自己独立阅读思考的基础上,再把不明白的问题向小组长或者组内同学提出,大家商量解决。上课的时候,我只把需要强调的文学常识提示以后,就让孩子们自己阅读,可以读给自己听,也可以读给他人听,再把一些字、词打上记号,去看注解或查阅工具书,主动解决。

  在预*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得到文章的大致轮廓。《岳阳楼记》是一篇寓情于景、景中见情,散中有整,整中有散,值得我们认真学*的.好文章。

  接下来我带领同学们仔细研读课文。引导大家认真体会文中那忧人为先、乐己在后的豪迈胸襟。在实施教学中,具体可结合时代背景,在阐述清积极面同时,引导学生在理解怎样面对挫折的问题上,来理解其消极面。进而引导学生明白怎样面对现实中的困难?我们对困难采取什么样的态度?

  我今天在上完《岳阳楼记》这篇课文之后,感觉得教学效果还可以,为此,把自己的教学反思写出来,谈几点自己的认识和思考,与大家一起分享。

  一、我运用了“组合”学*法,注重各种形式的组合:

  1、内容的组合。教学中以教材内容为主、适当引进课外内容;教材内容中以单纯性理解为主,适当插入思辩性内容。

  2、方法的组合。教学中以诵读为主,配合以讨论法、问答法、讲析法,注重新课的导入。

  3、程序的组合。教学中以循序渐进的推进为主(导入、读讲、辩异、归纳等)步骤环环相扣,同时注意适当重复和迂回,归纳中的内容就是“读讲”内容的深化。

  4、节奏的组合。主旋律是学生的诵读,反复读并且不断变化方式,中间插入其他各类教学活动,使课堂疏密相间、跌宕有致。

  二、《岳阳楼记》这篇文章很著名,我参考的资料太多,对岳阳楼、范仲淹的历史知道的越多,想传达的东西也就越多,于是教学目标要求也会多,远远超过了学生的接受能力。所以*时备课,要从学生的低限起步,那么,无论你面对的是怎样一批学生,都可以激起他们的共鸣,否则,曲高和寡,只有一部分响应,课堂氛围自是不佳,也会挫伤一部分学生的积极性,长此以往,容易形成两极分化,我总是容易犯这样的错,吸取教训吧。

  八年级备课组在教研活动时从我的教学设计进行总体上的评价:

  优点:对学*者的分析详细准确;对三维目标的设计也全面详尽;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媒体的选择较合理。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引导学生学会学*,引导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让学生发言,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品读中感悟,在讨论中训练思维,并在课后的作业中得到拓展。

  缺点:“读”可以说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诵读的方式很多,针对本课的特点,引导学生去体会文章的节奏美和韵律美应该是一种很好的方法,这时教师的师范朗读就显得尤为重要,“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文言文的学*教师应指导学生多积累字、词、句以及重点句、难句的理解等;还要收集与课文有关的材料,以便更好的理解文章的思想情感等,这方面,我好像做得多了些,有些替学生包办了的味道。

  《岳阳楼记》是杰作。它寓情于景、景中见情,散中有整,整中有散,值得我们认真学*。同时,那忧人为先、乐己在后的豪迈胸襟,尤其值得我们仔细玩味,认真借鉴。但作者范仲淹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毕竟离不开封建社会的宰相加状元,他所憧憬的只能是封建地主的王国乐土,尤其是文章中“则忧其君”,更集中体现了封建社会的“国与君”的统一—所谓“忠”。

  教学这篇文章,可抓住这句话,讲清它的积极面和消极面,来培养学生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文言文的主题思想,也包括其艺术构思和创作风格,应根据情况作出一分为二的分析,因为既然是文章,就离不开思想。如果轻视和忽视《岳阳楼记》的消极面,显然是不妥的。在实施教学中,具体可结合时代背景,在阐述清积极面同时,引导学生在理解怎样面对挫折的问题上,来理解其消极面:怎样面对现实中的困难?

  我们对困难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理解:“则忧其君”的“君”含义是什么?君与国是什么关系?“君”与“民”是什么关系?封建社会中这几个概念与现代社会是否相适应?由此引导学生对其消极面进行反思。


岳阳楼记读后感9篇(扩展5)

——《岳阳楼记》说课稿

《岳阳楼记》说课稿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岳阳楼记》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教材分析

  《岳阳楼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的第六单元27课。它是一篇散文,以“记”为名,先叙事后写景,进而由景入情,因情而生发议论,环环相扣,层层蓄势,表达了作者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大胸襟。文章句式长短错落有致,大量使用骈句,语言凝练,形象而富有音乐美。

  《岳阳楼记》是我国古代散文的名篇。虽然冠名为“记”,实际上并非一般意义上的登临游记,而是借题发挥,表现作者在政治失意中旷达的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并以此规箴友人;表达了自屈原以来文人士大夫兼济天下一脉相传的报国情怀,对学生品德的形成有很大的教益。其语言骈散结合,表达方式灵活,是一篇融景美、情美、语言美、思想美为一体的千古美文,是很值得我们品味和探究的。

  教学重难点:

  鉴于本课在初中阶段的重要性及课下注释全面的特点,我把教学的重点设为:引导诵读,理解文本。难点则预设为:理解作者用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抒写复杂的情感。这是因为学生受到年龄,阅历和人生经验的局限理解起古代迁客骚人的感情会比较困难的缘故。

  二、目标分析:

  (一)三维目标确定:

  知识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积累掌握稳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及文言虚词的用法。

  2、理解本文写景抒情、对比的特点。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

  反复朗读,品味意境,读出情感,领会本文写景、叙事、抒情、议论相结合以及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情感目标:

  理解文中的主旨句,激发爱国热情,胸怀天下,做一个大写的人。

  (二)学情分析:

  我们面对的是初二学生,通过将*两年的学*,他们已经掌握一定地阅读文言文的方法和必要的知识积累。八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文言基础,并懂得一定的朗读技巧。这篇文章较浅易,对于文章的主旨句理解起来还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还要着重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分析理解等方面的能力。本文的语言极尽音韵节奏之美,不反复吟诵则不能尽其兴,因此,不同形式的诵读将贯穿整个授课过程,以读促学,以读生情,以读明理。可以大胆的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和探究基本知识,将授课的侧重点放在鉴赏阅读上。

  (三)、教法学法分析

  1、为了激发学生的学*兴趣,突破重点,我采用了以下教法:

  ①朗读法:为了营造氛围,实现教学最优化。而且这篇美文意境博大精深,极富感染力,所以我借助多媒体播放名家配乐朗诵,并以岳阳楼风景图片为背景,营造出诗意的学*氛围。

  ②点拨法:利用本文的语言优势,进行朗读技法点拨,引导学生诵读,提高其朗读能力。

  ③讨论法:结合课文条理清晰,文意浅显的特点引导学生充分交流,探究文本的结构及表达方式上的特点。

  2、学法

  ①反复“读”。以朗读训练为主线,学生在反复朗读中自读自悟,合作探究,积累文言词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其博大胸怀,并从中发展自己的朗读能力、探究能力、分析理解能力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②在学*中要着重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学*和分析理解的能力,所以,我在赏析环节充分利用勾画和批注的方式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感悟。

  三、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设计了六个环节。

  (一)、教学准备阶段。作好课前铺垫,培养收集和整理信息能力。

  (为了让学生主动探究文本,同时,为深入学*文本奠定基础)我要学生:

  1、利用注释及工具书疏通课文;

  2、分为两组查找资料。:一组搜集有关岳阳楼的资料并将它写成《“岳阳楼”导游词》;另一组搜集范仲淹的有关资料,并整理成《走*范仲淹》。学生要充分利用教材、图书馆、网络等。

  (二)、教学活动阶段。关注学生个体体验,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精神。

  第一,主体参与,设置情境,激趣导入

  导入新课。为了调动学生的知识积累,拉*学生与学*对象的距离,提问:我国有四大名楼,其中我们湖南就有一座,同学们知道是什么吗?(岳阳楼)同学们想到岳阳楼一游吗?那就请我做大家的导游吧!利用多媒体有关资源介绍岳阳楼。同学的解说,优美的背景音乐,把学生带入了具有浓浓文化氛围的岳阳楼。

  然后再利用名言“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引出课题。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阅读文本,理解作者感情,我再次设问:范仲淹是怎样一个人,你知道有关他的故事吗?

  第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本课重点理解作者忧国忧民的感情,为了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和作者感情,播放名家范读,学生边听边看边思考:作者记了岳阳楼的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呢?并找出文章主旨句。声情并茂的朗读,屏幕上古色古香的岳阳楼,使学生完全置身于具有浓浓文化氛围的岳阳楼中,学生能初步感受作者旷达的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第三,选读、美读,把握作者感情

  为了让学生与文本对话,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让学生先说说对主旨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及“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理解,再让学生思考作者是如何理解的。最后让学生美读文本,融入文本的情境之中。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自选第三、四、五段探究朗读。选择相同段落的可组合成学*小组。为了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分角色对比美读(探究第三段的同学读第三段,写景句男生读,抒情句女生读;探究第四段的同学读第四段,写景句女生读,抒情句男生读;第五段全体学生读,男生读问句,女生读答句)。

  第一、二段的理解是难点,为了突破难点,我提出问题,让学生探究,问题是:

  1、剩下一、二段写了什么?它们与主旨有什么关系呢?学生分组讨论,汇报讨论结果。

  2、你认为该怎么朗读?学生分组探究朗读。学生汇报朗读,师生点评。

  第四,齐读、美读,读出感情

  为了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让他们更完整、更深入地理解作者感情,进一步受到情感熏陶。我用抒情的语调激发学生朗读激情:同学们,想象我们登上岳阳楼,眼望浩浩汤汤的洞庭湖,一起来表达伟大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的心声吧!打开多媒体“背景资料”中的“背景音乐”,学生一起配乐美读全文。

  第五,联系生活,畅谈忧乐观。

  为了让学生实现与自我的对话,完成自我价值观的提升。于是,我说:同学们,父母不理解时你痛苦过吗?与同学发生不愉快时悲伤过吗?学了本文后,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呢?请以“时,我想对自己说……”说一段话。

  第六,拓展思维,丰富知识

  为了拓展学生思维,丰富知识,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及开发校本课程资源,我将学生分为四组,要求每一组都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分别探究:

  (1)、我国四大文化名楼特征;

  (2)、与四大名楼相关的诗文;

  (3)、二至三位名人的人生观;

  (4)、与岳阳楼洞庭湖名胜比较,谈谈如何开发与利用东江湖的旅游资源。然后安排学生在第二课时交流,给学生一个展现自我的机会。学生在探究和交流过程中,能感受中国文化的丰厚底蕴,从而产生民族自豪感。对东江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问题的探讨,开发了校本课程,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树立从建设好家乡到建设好祖国的崇高理想。

  板书设计: 我考虑以“事、景、情、理”四字为主线,并截取文中相关的关键词语进行板书,对应整齐,一目了然。

  岳阳楼记范仲淹

  事滕子京谪守

  阴————悲

  景情

  晴————喜

  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五、效果分析

  本次教学使我认识到:多媒体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教师的合理运用,能一改沉闷的课堂,使之图文并茂,声情并茂,活力四射。它能创设学*氛围,提高学生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创生灵动的课程资源,使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认知与情感协调发展,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养素同时受到熏陶,使新课程理念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得以实现。因此,面对教育的挑战,我们必须更新观念,用新的教育理念武装自己,大胆尝试利用、挖掘、拓展并整合教学资源,尽可能地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包括使用简捷方便的多媒体,优化教育过程,激活和促进学生的有效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岳阳楼记》。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谈谈我的课堂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

  第一点 教材地位及作用

  《岳阳楼记》是苏教版九年级上学期第5单元学会读书5中的第5篇课文。是我国古代散文的名篇。虽然冠名为“记”,实际上并非一般意义上的登临游记,而是借题发挥,表现作者在政治失意中旷达的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并以此规箴友人;表达了自屈原以来文人士大夫兼济天下一脉相传的报国情怀,对学生品德的形成有很大的教益。其语言骈散结合,表达方式灵活,是一篇融景美、情美、语言美、思想美为一体的千古美文,是很值得我们品味和探究的。

  第二点、教学目标,重难点

  依据《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中“能够阅读浅显文言文,并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及“通过诵读,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的要求,我预设了两个教学目标。

  ①反复朗读并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②在领会作者情感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文学欣赏的能力。

  鉴于本课在初中阶段的重要性及课下注释全面的特点,我把教学的重点设为:引导诵读,理解文本。难点则预设为:理解作者用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抒写复杂的情感。这是因为学生受到年龄,阅历和人生经验的局限理解起古代迁客骚人的感情会比较困难的缘故。

  二、学情分析

  我们面对的是初三学生,通过前两年的学*,他们已经掌握一定地阅读文言文的方法和必要的知识积累。因此,可以大胆的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和探究基本知识,将授课的侧重点放在鉴赏阅读上。

  三、说教法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兴趣,突破重点,我采用了以下教法:

  ①营造氛围法:新课标强调课程资源的整合,实现教学最优化。而且这篇美文意境博大精深,极富感染力,所以我借助多媒体播放名家配乐朗诵,并以岳阳楼风景图片为背景,营造出诗意的学*氛围。

  ②点拨法:利用本文的语言优势,进行朗读技法点拨,引导学生诵读,提高其朗读能力。

  ③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赏析本文的美。

  四、说学法

  ①一字以蔽之——“读”。〈〈岳阳楼记〉〉的语言极尽音韵节奏之美,不反复吟诵则不能尽其兴,因此,不同形式的诵读将贯穿整个授课过程,以读促学,以读生情,以读明理。

  ②在学*中要着重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学*和分析理解的能力,所以,我在赏析环节充分利用勾画和批注的方式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感悟。

  五、教学过程设计(第三课时)

  (一)先让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有关岳阳楼的文化资料(名联和诗词),激发学生学*兴趣,为本节学*创设良好的学*氛围。

  (二)新课学*

  1、齐读课文,为找寻本文美点做准备。

  2、小组交流讨论,可以从哪些角度来赏析本文。

  文章句式美、景美、情美、表达美、修辞美、思想美……

  3、以小组为单位自选角度组内进行赏析交流,为展示做准备。4、展示交流结果。

  A、句式美

  ----本文骈散结合,文中描写登上岳阳楼所见洞庭湖景色的几段话,几乎都是四字句,大多用的是同韵字,既整齐又押韵,如同诗歌,琅琅上口,具有语言的音乐美。其他地方则长短句交错运用,短到一个字,长到九个字,参差错落,读来抑扬顿挫。全篇亦骈亦散,独具一格。

  纵观全文,四字骈句占了文章的大半山河,尽铺张之能事。如“日星隐曜,山岳潜形”、“沙鸥翔集,锦鳞游泳”、“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耀金,静影沉壁”等。作者把丰富的思想内含熔铸到骈散结合的句式中,让文字简洁凝练、节奏鲜明、音调铿锵、意境优美、意趣无穷,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由此,可以看出

  B欣赏本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特色。

  作者写愁苦之景则悲情毕现,写欢乐之景则喜气洋洋,这主要在于景物的选择和气势的渲染。-----作者用白描手法,粗笔勾勒出登楼远眺的洞庭全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这幅图景大气磅礴,雄伟壮观,放眼望去,只见洞庭湖水波澜壮阔,无边无际,连莽莽群山,滚滚长江,也被洞庭所吞噬,那早晚的阴晴变化,更是神秘莫测:或是阳光灿烂,或是暮色苍茫,或是暮霭朦胧,或是云霞满天。浩渺的水势,万千的气象,这就是作者登楼所见的雄伟壮观的景象美。

  ----作者用“若夫”开篇,工笔描绘,给我们展示了一幅色彩暗淡的图景,天阴沉,浪浑黄,山模糊,路渺茫,大地晦瞑,星月无光,多么暗淡,多么凄凉!更有甚者,阴风怒号,密雨潇潇,浊浪似万马奔空,樯楫如朽木断裂,傍晚时分,天色更加昏暗,老虎厉声吼叫,猿猴尖声哀鸣,这一切,又多么恐怖,多么阴森!真是:骚人迁客下潇湘,霪雨连绵夜不光;浊浪排空风怒吼,猿声凄厉断人肠。

  ------同样工笔描绘,

  20xx/9/14 8:34:35给我们展示了一幅色彩明艳的图景:碧空如洗,波*浪静,天光水色,交相辉映;堪销魂,天上鸟儿飞,水中鱼儿游,洲上草青青,恬适的景致多么静穆,多么宜人!夜幕降临,长烟散尽,随着夜色加深,天上一轮皓月,水里一块璧玉,人间天上相映成趣,最荡目,湖水粼粼,波光流金,最驰怀,渔舟唱晚,歌声流韵。这一切又多么惬意,多么怡神!真是:云散雾消天放晴,沙鸥去后夜来临;一轮玉镜落湖海,上下天光一样明。

  C、修辞美

  ----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这句话,这组对句由上到下写飞鸟游鱼,用动感十足的画面与上下文的静态美景相映衬,富于趣味。“锦鳞”,指美丽的鱼,是借代(部分代整体),加上“锦”字的修饰,令人想见碧波清浅之中日光下彻、彩鳞闪烁的美丽景象。

  ----- “阴风怒号,浊浪排空”这个句子。“阴”“怒”“浊”三字渲染了悲怆的哀景,极富感染力。“怒号”运用了拟人,似乎在为迁客骚人的不幸境遇而呐喊。

  ----- “衔远山,吞长江”这个句子。“衔”和“吞”二字运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湖与山、湖与江的关系,更使静景富于动态美。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浮光跃金”把湖面上“浮动的月光”比喻成“跃动着的碎金”,展现了景物的动态美。“静影沉璧”写的是景物的静态美:静静的月影宛如沉在水底的白璧。两句一动一静,相映成趣。

  5、拓展

  其实范仲淹就是一位古仁人,他放下自己来写天下,有一种超脱的济世情怀。古往今来,在我们中国,像范仲淹这样的人还有谁呢?

  ----大禹治水的时候,他三过家门而不入,心中为百姓考虑。

  学生1:屈原忧国忧民,投汨罗江自尽,以身殉国。

  学生2: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牧羊的时候,几十年仍手持汉朝旌节。

  学生3:明朝顾炎武忧虑国事,喊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豪言。

  学生4:孙中山为了让中华民族摆脱封建王朝,奔走呼号,呕心沥血,英年早逝。

  (三)课堂小结: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散文,画意、诗情、理趣溶为一体,不但给予我们美的享受,而且范老那博大的胸怀,崇高的思想境界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也给予我们一种责任。让继承并发扬“天下为己任,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高尚品格。

  (四)布置作业

  请大家以“读范仲淹名言有感”为题,把范仲淹的这句名言带给你的感受写下来。

  岳阳楼记 范仲淹

  景美、情美、语言美、思想美

  骈散结合、记叙、描写、抒情、议论

  先天下之忧而忧 (忧)(不以物喜 )

  后天下之乐而乐 (乐)( 不以己悲)

  以上,我从教材,教法,学法、学情、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这六方面对本课课堂教学设想进行了说明。其中一定有不到之处敬请批评指正,我满意接受。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专家给我这个机会。

  评委老师:下午好!

  教材分析

  《岳阳楼记》是我国古代散文的名篇,此次它被选编到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岳阳楼记》既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和古典人文教育的较好载体,也是适应新课改创建古文教学多样化的典范课例。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和必要的古文知识,并且具有一定的理性分析与审美能力。在此基础之上,将朗读技巧的训练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可以通过文言文朗读获得喜悦感和成就感, 加深对文义的理解。

  教学目标

  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学*的过程中要能实现以下的教学目标:

  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认识作者、写作背景及文体特征;通过朗读继续提高诵读能力,品味意境;能够背诵课文; 揣摩本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感受作者胸襟、抱负的同时、体会作者的政治理想,引发对人生的思考、对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借鉴。

  根据我的教学安排,接下来我将重点陈述第一课时的相关内容。

  教学重点

  为了巩固学生的文言文知识,我将:朗读和背诵全文;学*并积累文言实词、虚词设为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而朗读技巧的训练也是一个难点;学生体会文章遣词用句的精妙也有一定难度。

  教法

  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特点,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我将具体运用以下教法:

  ①学生借助工具书、网络等资源在课前查找资料,为课堂学*作好准备。

  ②以古典音乐和岳阳楼的风景图片为背景,借助多媒体播放名家朗诵,营造出诗意的学*氛围。

  ③利用本文的语言优势,进行朗读技法点拨,引导学生诵读,提高对于文章字词句的理解。

  ④结合课文条理清晰,文意浅显的特点引导学生充分交流,探究文本的结构及表达方式上的特点。

  其中点拨法是最基本的方法。在关键处进行恰到好处的引导,以完成高质量的教学任务。

  学法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对于初中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学**惯的培养尤为重要,为此,我设计的学*活动有:

  多形式的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激发学*文言文的兴趣; 在赏析环节充分利用勾画和批注的方式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感悟;利用合作、讨论的方法,采取师生互动的形式,走进文本,与作者对话。

  课前准备

  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我将在课前准备多媒体教具,PPT展示资料等;同时要求学生在课前收集与范仲淹、岳阳楼相关的资料。

  现在我将具体陈述教学过程的五个环节。

  (一)创设情景,导入课文

  在古典背景音乐的烘托下,我用图片展示介绍我国古代四大名楼或秀美或壮丽的风景,接着吟诵有关的美文妙句,由此导入《岳阳楼记》。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通过图片的欣赏,音乐的感染来引导学生感受自然美、情境美和语言美,营造一个良好的学*氛围,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和求知欲望。

  (二)背景资料展示

  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与范仲淹、岳阳楼相关的资料,由我酌情介绍一些补充资料。

  设计意图在交流过程中,大家互通有无,实现资源共享。通过对作者和背景的简单介绍以及学生的积极参与,学生更容易掌握有关的文学常识,实现相关的知识目标,有助于进一步达到能力目标的要求。

  (三) 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文言文教学应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要达到这一目的,最有效的手段是就诵读。朗读技巧的训练是我此次教学过程中的重点,为此我精心设计了四个环节。

  1、首先请学生自读全文,初识美文,大致了解文章内容。

  2、然后听名家诵读课文,激发朗读兴趣,让学生情不自禁跟读起来,初步感受不同段落情绪的差异。

  第三第四部分重点指导节奏和语调:

  3、指导节奏时,先由我做示范,然后请学生划分第五段节奏并进行诵读。

  4、指导语调时,先让学生任选一段自由朗读,再挑选几位同学进行对比诵读,要求读出抑扬顿挫的语调,品味迁客骚人的情感变化。

  设计意图设计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感悟,初步把握文章的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理解文本,背诵课文

  ①在之前的朗读基础上,学生再借助注释、工具书翻译课文就不太难了。在此过程中,我会在学生中间巡视,帮助解决疑难,如文言实词的意义和虚词的用法。若有共同的问题,也可以引导全体学生思考,当众解决。

  ②接下来让学生动笔在各段的空白处进行批注,归纳段意,然后由我进行最后的明确,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③最后以第2自然段为例来体会文章遣词用字的精妙,并由此找到快速背诵的捷径。比如衔、吞连用,使静景富于动态和活力;浩浩汤汤,字音响亮,叠字又加强气势。,背诵当然还要讲究方法,这堂课我重点采用关键词记忆法,同学们根据这种方法尝试背诵第二自然段,最后请两位同学当堂背诵。

  (五)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我考虑以事、景、情、理四字为主线,并截取文中相关的关键词进行板书。通过板书进一步理清文章思路结构,并且强化记忆。

  (六) 布置作业

  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对背诵做了量的规定,我们提倡阅读古典诗词和文言文,要能基本上做到当堂背诵,并且在课后还要不断刺激、强化。在课堂上我们应经做过了快速背诵的训练,因此我要求学生在课后尝试背诵全文。通过背诵,学生不仅为下节鉴赏课做好了充分准备,同时他们将文言实词的意义和虚词的用法以及美文妙句纳入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中,不断提升自我。

  教学反思

  1、这篇课文的教学方式以诵读和讨论点拨的方法为主。文言文教学有多种多样的方式,朗读背诵始终是重点,一方面大量优秀的词句确实需要学生牢记,以增加文化的积淀;另一方面反复诵读,既能培养学生的语感,又能让学生领悟文章的内蕴和丰富的情味。

  2、合作学*是要相互促进,达到合作的目的,而不是对别人的依赖:新课程理念之一就是要开放教学空间和时间,放松学生的课堂气氛,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我在教学《岳阳楼记》的朗读和翻译时,就特意让那些不爱发言的人,站起来读给大家听,或者写给大家看,让每个人都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发挥自己的作用,体会到自己的存在价值。

  亲爱的老师、各位同学!上午好,我是56号,现在我来说课。我说课的题目是《岳阳楼记》(板书:课题、作者)。下面,我将从教材的分析与处理、教法的选择与运用和学法的指导与建议、教学过程的安排构想、板书的设计等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1、《岳阳楼记》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岳阳楼记》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该单元以“写景记游的古代散文”为主题展开。

  《岳阳楼记》是一篇以议论抒情为主的散文,主要描绘了岳阳楼的景色以及迁客骚人登楼览景所产生的不同情感,勉励朋友不要因客观环境和个人处境的好坏而动摇自己的意志,要以忧国忧民为自己的职责,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情景交融,寓情于景是本文最大的写作特色。

  2、对教材的处理:目标、重难点、课时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①掌握重要加点的字词②学*记事、写景、议论紧密结合的写法,学*精炼、生动的语言,培养翻译和朗读的能力③了解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主张。

  由于本课出现了一些新的字词,并且文章的主旨是为了表现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主张,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①掌握重要的字词②了解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主张。

  由于初中二年级学生对于写作中的一些写法还不太熟练,对语言的运用还不够到位,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学*记事、写景、议论紧密结合的写法,学*精炼、生动的语言。《岳阳楼记》是一篇精读文章,篇幅较长,难点重点较多,所以我安排两个课时来学*。

  二、说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问题讨论与讲解的教学方法,问题讨论与讲解法教师可以充分调动起课堂气氛,达到师生共同解决问题的效果,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使得教学效果更加显著。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具体的学法是师生共同讨论问题,学生具体回答问题,最后由老师做最后的讲解,让学生养成合作讨论问题、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学*方式。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环节1:导入新课,我设计的导语以“讨论的方式引入我国的四大名楼的知识点”展开,消除学生上课伊始的紧张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环节2:落实基础,整体感知

  首先,我请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教师有针对性的对某些容易读错写错的生字词进行指导,例如:浩浩汤汤(由于表达的意思是水波浩荡的样子,因此“汤”读shang而不读tang),这为学生阅读文本扫清了障碍,也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征,接下来,借助教师的指导整体理解全文。

  环节3:研读赏析

  由学生阅读,教师提问,通过问题讨论讲析的方式展开对全文的研读与赏析,使学生能够充分理解文章的主旨,并且养成自主讨论问题的学*方式。

  环节4:拓展延伸

  由导语中中国的四大名楼引出对中国其它三大名楼的具体介绍,丰富学生的知识。

  环节5:课后作业

  由于本文要求全文背诵,且文章的主旨为体现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主张,因此我第一课时要求学生全面理解生字生词并背诵全文,第二课时要求学生在课后继续体会作者的政治主张,并写出自己对此的体会。

  四、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能够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由于时间问题,不便在此一一列出,望各位见谅!

  以上,我从教材、教法与学法 、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

  谢谢老师、各位同学!

  一、说教材

  《岳阳楼记》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文言文的第一篇。文辞具美、骈散结合。作者范仲淹以洗练的语言,先叙事后写景,进而由景入情,着重渲染了一悲一喜的情境,又因情而生发议论,表达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并以此劝勉友人。其人格魅力,千古传唱!

  二、说教学目标

  本单元意在让学生学*名家名篇,提高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优美的意境,培养审美情趣。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文自身特点,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积累文言知识,熟读成诵。(2)理解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多种表达方式融为一体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诵读品味,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展开与文本、与学生、与教师的对话。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作者“先忧后乐”的政治理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根据文言文“文“”言“并重的教学要求,我把知识与能力目标定为教学的重点。

  鉴于学生受年龄、阅历的限制,理解作者感情可能比较困难,据此,我把情感目标设为教学难点。

  三、说教法及学法

  (一)说教法

  诵读法、引导法

  (有效地实施教学,本着“教师为主导”的原则,结合文本特点和学*要求,开展教学活动。)

  (二)学法

  “摘录法”、“质疑合作探究”法。

  (更好地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课前预*课堂教学——课后学*

  (发展学生学*能力要,力求“文”“言”并重。)

  (1)课前预*:读一读,圈一圈,辨一辨,释一释

  1、认真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对节奏。

  2、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疏通字词,弄懂大意。

  3、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范仲淹,认识岳阳楼。

  4、熟读背诵,圈点批注,质疑问难。

  (以上四步预*法,以“读”贯之,指导学生自主读文,采用读一读,圈一圈,辨一辨,释一释的方法,这样,学生不但做到了从实际出发,还养成了搜集整理、质疑思考的良好学**惯。学生的预*过程先独立学*再小组交流,生生互动,共享学*资源,培养合作意识和互助精神。)

  (2)课堂教学:激趣入文——交流知文——吟读品文——赏读悟文——怡情拓文

  第一步:激趣入文

  自古以来,多少楼台胜景令人留恋忘返。滕王阁旁“落霞与孤鹭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美景,黄鹤楼边“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情思,更有那岳阳楼上,范仲淹振聋发聩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如洪钟大吕时时回响在我们耳边,给我们警醒。

  (“无兴趣的学*,是一种苦役。”这一激情导入,直奔主题,让学生感知美景、勾起兴趣,了解主旨,并为下面深入探究文本做好铺垫。)

  第二步:交流知文

  1、学生展示交流预*成果。

  2、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文言知识。

  (词义辨析、归纳整理,是对文言文本的“二度开发”。一改过去文言字词教学中教师串讲,学生记录,最后死记硬背的做法,教给学生梳理重点词句的方法,点拨学法,达到对“言”的落实。)

  附:学生分类整理字、词、句。举例如下:

  字音: 属( ) 汤( )

  重点实词:①一词多义:或 观②通假字:属 具

  虚词:以 然则 若夫

  成语:政通人和、百废具兴、气象万千、一碧万顷、心旷神怡

  重点句子:①衔远山,吞长江②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③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⑤吾谁与归?

  (以上从字音、一词多义、通假字、重要虚词、至今仍有活力的成语和重点句子等几个方面引导学生加以整理,丰富学生文言知识积累,提高学生学*文言文的能力。)

  第三步:吟读品文

  1、教师配乐范读,生悟朗读技巧。

  2、学生自由吟读,理清文本内容。

  3、学生小组赛读,探究写景精妙。

  4、学生回读品文,提出心中疑问。

  (通过吟诵涵咏,学生自主、合作中品味文本内容、写法和语言。引领学生知晓作“记”缘由,欣赏岳阳美景,感受“悲喜”之情,把握“忧乐”之意。指导学生体会骈散结合的句法形式,感知本文叙事、写景、抒情为议论的写法。)

  (此环节,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朗读水*,教师对语气的轻重缓急、语调的抑扬顿挫给予必要的指导。学生先小组合作讨论,再全班展示交流。在生生互答,组组互助中解决问题,教师点拨提升。)

  第四步:赏读悟文

  1、生齐读第五段,思考:这一段中哪两个字最能概括文章核心内容?

  补描写岳阳楼的著名楹联,其上联写道:"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句,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具兴,吕纯阳每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 "楹联中的 “两字”是哪两字?

  (这一问题的意在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思维能力。最终引导学生能够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结合对文本的解读,得出“忧乐”二字。)

  2、讨论探究: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第五段是全文的重心。以“嗟夫”领起,笔锋突转,指出了古仁人之心与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不同后,表明以天下为已任、“先忧后乐”的思想正是作者的理想。“假托古人,自写怀抱”,同时也包含了对滕子京的劝勉。自励励人,含蓄委婉。水到渠成,学生理解了作者的情怀,突破难点。

  第五步:怡情拓文

  活动一:学生展示收集的“忧国忧民”的诗句、格言。

  活动二:教师展示自己的收集,与学生分享。

  投影出示,教师情绪激昂带领学生齐读:

  儒家学说:修身、齐家、治国、*天下。

  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

  东林党人:风声雨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清朝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孙中山:天下为公。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学生在诵读中经受优良传统文化的洗礼,从而激发学生像作者那样心胸旷达,从小树立远大政治理想,这种德育的渗透可谓“润物无声”。

  总之,课堂教学各环节立足于读和诵,读中培养语感,读中精思悟神,读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心灵升华。这充分发挥了文言文教学中“文”的作用。

  (三)课后学*:任选一题进行探究性学*。

  1、比较本文与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的异同。

  2、课外试着阅读范仲淹的其他文章,理解他“利**生”的“*生之志”。

  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使学生立足课本,跳出课堂,视野更为开阔。

  五、说板书设计

  岳 阳 楼 记

  范仲淹

  议论:忧乐

  抒情:悲喜

  写景:阴晴

  叙事:缘由

  (这一板书设计,思路清晰,简洁明了,而且涵盖了文本的主要内容和写法,易于学生掌握。是整个教学内容的高度浓缩,是学生学*思路的精典再现。)

  小结:

  本教学设计坚持“以学论教”的原则,凸显文言文教学“文”“言”并重的要求。围绕一个“读”字,突出一个“动”字,注重一个“导”字,感悟一个“美”字。最大限度上放手让学生主动去探究、去体验,去感悟。

  正所谓,“文”“言”并蒂开,忧乐入情怀!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一)《岳阳楼记》是我国古代散文的名篇。

  虽然冠名为“记”,实际上并非一般意义上的登临游记,而是借题发挥,表现作者在政治失意中旷达的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并以此规箴友人;表达了自屈原以来文人士大夫兼济天下一脉相传的报国情怀,对学生品德的形成有很大的教益。其语言骈散结合,表达方式灵活,是一篇融景美、情美、语言美、思想美为一体的千古美文,是很值得我们品味和探究的。

  (二)教学目标

  依据《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中“能够阅读浅显文言文,并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及“通过诵读,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的要求,我预设了两个教学目标。

  ①反复朗读并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②在领会作者情感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文学欣赏的能力。

  (三)重点、难点

  鉴于本课在初中阶段的重要性及课下注释全面的特点,我把教学的重点设为:引导诵读,理解文本。难点则预设为:理解作者用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抒写复杂的情感。这是因为学生受到年龄,阅历和人生经验的局限理解起古代迁客骚人的感情会比较困难的缘故。

  二.教材处理

  (一)学情分析

  我们面对的是初二学生,通过前两年的学*,他们已经掌握一定地阅读文言文的方法和必要的知识积累。因此,可以大胆的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和探究基本知识,将授课的侧重点放在鉴赏阅读上。

  (二)教法与学法

  1、为了激发学生的学*兴趣,突破重点,我采用了以下教法:

  ①营造氛围法:新课标强调课程资源的整合,实现教学最优化。而且这篇美文意境博大精深,极富感染力,所以我借助多媒体播放名家配乐朗诵,并以岳阳楼风景图片为背景,营造出诗意的学*氛围。

  ②点拨法:利用本文的语言优势,进行朗读技法点拨,引导学生诵读,提高其朗读能力。

  ③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赏析本文的美。

  2、学法

  ①一字以蔽之——“读”。〈〈岳阳楼记〉〉的语言极尽音韵节奏之美,不反复吟诵则不能尽其兴,因此,不同形式的诵读将贯穿整个授课过程,以读促学,以读生情,以读明理。

  ②在学*中要着重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学*和分析理解的能力,所以,我在赏析环节充分利用勾画和批注的方式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感悟。

  三、教学流程(第三课时)

  (一)先让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有关岳阳楼的文化资料(名联和诗词),激发学生学*兴趣,为本节学*创设良好的学*氛围。

  (二)新课学*

  1、齐读课文,为找寻本文美点做准备。

  2、小组交流讨论,可以从哪些角度来赏析本文。

  文章句式美、景美、情美、表达美、修辞美、思想美……

  3、以小组为单位自选角度组内进行赏析交流,为展示做准备。

  4、展示交流结果。

  1、句式美

  ——本文骈散结合,文中描写登上岳阳楼所见洞庭湖景色的几段话,几乎都是四字句,大多用的是同韵字,既整齐又押韵,如同诗歌,琅琅上口,具有语言的音乐美。其他地方则长短句交错运用,短到一个字,长到九个字,参差错落,读来抑扬顿挫。全篇亦骈亦散,独具一格。

  纵观全文,四字骈句占了文章的大半山河,尽铺张之能事。如“日星隐曜,山岳潜形”、“沙鸥翔集,锦鳞游泳”、“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耀金,静影沉壁”等。作者把丰富的思想内含熔铸到骈散结合的句式中,让文字简洁凝练、节奏鲜明、音调铿锵、意境优美、意趣无穷,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由此,可以看出

  ②欣赏本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特色。

  作者写愁苦之景则悲情毕现,写欢乐之景则喜气洋洋,这主要在于景物的选择和气势的渲染。——作者用白描手法,粗笔勾勒出登楼远眺的洞庭全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这幅图景大气磅礴,雄伟壮观,放眼望去,只见洞庭湖水波澜壮阔,无边无际,连莽莽群山,滚滚长江,也被洞庭所吞噬,那早晚的阴晴变化,更是神秘莫测:或是阳光灿烂,或是暮色苍茫,或是暮霭朦胧,或是云霞满天。浩渺的水势,万千的气象,这就是作者登楼所见的雄伟壮观的景象美。

  ——作者用“若夫”开篇,工笔描绘,给我们展示了一幅色彩暗淡的图景,天阴沉,浪浑黄,山模糊,路渺茫,大地晦瞑,星月无光,多么暗淡,多么凄凉!更有甚者,阴风怒号,密雨潇潇,浊浪似万马奔空,樯楫如朽木断裂,傍晚时分,天色更加昏暗,老虎厉声吼叫,猿猴尖声哀鸣,这一切,又多么恐怖,多么阴森!真是:骚人迁客下潇湘,霪雨连绵夜不光;浊浪排空风怒吼,猿声凄厉断人肠。

  ——同样工笔描绘,给我们展示了一幅色彩明艳的图景:碧空如洗,波*浪静,天光水色,交相辉映;堪销魂,天上鸟儿飞,水中鱼儿游,洲上草青青,恬适的景致多么静穆,多么宜人!夜幕降临,长烟散尽,随着夜色加深,天上一轮皓月,水里一块璧玉,人间天上相映成趣,最荡目,湖水粼粼,波光流金,最驰怀,渔舟唱晚,歌声流韵。这一切又多么惬意,多么怡神!真是:云散雾消天放晴,沙鸥去后夜来临;一轮玉镜落湖海,上下天光一样明。

  3、情美

  ——作者借景抒情,曹操《观沧海》中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象的雄浑景象征是诗人胸襟开阔,抱负远大的体现,有异曲同工之妙。作者写洞庭湖雄伟壮观的景象,我认为已在表现意在表现他博大的胸怀,非凡的气度。

  ——三、四段极尽描写洞庭湖的一阴一晴,借以抒发迁客骚人登楼是的悲喜情感。

  ——作者善于选取形象化的词语绘声绘形。如:衔远山——洞庭湖中有许多小山,用一“衔”字形象地写出湖与山的关系。吞长江——长江流经洞庭湖,用一“吞”字,不仅形象地写出湖与江的关系,而且“吞”字声音宽舒洪亮,读来有气势磅礴之感。“衔”“吞”字连用,更使静景富于动态和活力。浩浩汤汤——字音响亮,叠字又加强了气势,而且四字都是水旁,形容水大流急,既绘声、又绘形。气象万千——连用两个数词写洞庭湖上景象变化之多之快,极有声势。此外如“横无际涯”的“横”,与“广”*义,但作者用“横”而不用“广”,因“横”字显得境界开阔而有气魄;

  4、修辞美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这句话,这组对句由上到下写飞鸟游鱼,用动感十足的画面与上下文的静态美景相映衬,富于趣味。“锦鳞”,指美丽的鱼,是借代(部分代整体),加上“锦”字的修饰,令人想见碧波清浅之中日光下彻、彩鳞闪烁的美丽景象。

  ——“阴风怒号,浊浪排空”这个句子。“阴”“怒”“浊”三字渲染了悲怆的哀景,极富感染力。“怒号”运用了拟人,似乎在为迁客骚人的不幸境遇而呐喊。

  ——“衔远山,吞长江”这个句子。“衔”和“吞”二字运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湖与山、湖与江的关系,更使静景富于动态美。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浮光跃金”把湖面上“浮动的月光”比喻成“跃动着的碎金”,展现了景物的动态美。“静影沉璧”写的是景物的静态美:静静的月影宛如沉在水底的白璧。两句一动一静,相映成趣。

  5、表达美

  ——文章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自然结合起来,记事简明、写情铺张,抒情真切,议论精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6、思想之美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表达了作者旷达的胸襟就要不为外物所动,不论是自然界的阴晴明暗,还是社会环境的顺遂艰难,都不能动摇心中的信念。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达了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也就是要超越个人的忧乐,以天下为己任,以利民为宗旨,补救时弊,积极进取。

  ——我认为他所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在今天对我们来说,仍有着

  7、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散文,画意、诗情、理趣溶为一体,不但给予我们美的享受,而且范老那博大的胸怀,崇高的思想境界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也给予我们一种责任。让继承并发扬“天下为己任,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高尚品格。

  8.布置作业:

  请大家以“读范仲淹名言有感”为题,把范仲淹的这句名言带给你的感受写下来。

  长期以来,文言文教学囿于“精华”二字,强调知识接受,只注重把语法、文法讲深讲透,却忽略了学*的主体,教学过程中缺少师生独特情感的体验,形成文言文教学模式的单一、固定化。无疑这样的教学不能适应新课改的需要,更不能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化精髓的感悟力。因此,文言文教学必须从更高的层面和更广阔的视角来把握,应该让学生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有一个领会的过程,有一个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和情感体验,对文章对作者发表真知灼见的过程。充分利用信息资料去了解作品的本身,让课堂教学成为师生交流经验的反思过程、资料整合的合作过程。在探究中学*、在合作中提高、在感悟中升华,才能真正使文言文的教学个性化、多样化,从而达到新课标对中学阶段文言文提出的更高教学要求和教学评价:“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的品位和审美情趣。”

  一、教学理念

  1、倡导自主学*。自主学*是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掌握一定的学*策略上的“会学”;建立在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选择古文《岳阳楼记》的扩展课,正是充分考虑到初三学生古文赏析的能力、评价作品的能力和认知事物的能力已达到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会感兴趣于作品的文质兼美、立意高远,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这样,在老师的精心的指导下,学生在“能学”、“想学”的前提下,掌握学*古文鉴赏的策略,达到“会学”,为今后探究古文并“坚持学”奠定基础。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丰厚文化底蕴,实现自主交流、自主探究,将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2、构建开放课堂。新课程强调将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教者力争将课堂创设成为探究、交流、合作的阵地。师生双方在相互交流中沟通,在相互启发下补充,共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表述自我的情感与体验。这种自主、活泼的课堂会在丰富教学内容的同时,求得新的发现,实现教学相长和师生的共同发展。对于千古咏唱的岳阳楼其资料极其丰富,不是教师所能全部掌握和了解的,充分利用学生智慧资源,鼓励和引导学生借助网络、现代媒体参与教师备课,在广度、深度上创建开阔的课堂思维空间。

  3、尊重个性体验。教师用赞许的目光和适当的鼓励,创造一个和谐宽松的学*环境。给学生以思想的自由、欣赏的自由和发表见解的自由。让学生把眼光集于作品的美感美质,关注作者审美意识的投射。引导学生由课本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倡导学生从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胸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生发开去,引发学生对历史、当代社会周围事的评议,体现自己审美创造的个性。

  二、教材分析

  《岳阳楼记》是人教版第五册第六单元的一篇古文,是千古传颂的名篇。不仅文采斐然,而且立意高远。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襟和远大抱负,体现其人格的魅力,仿佛一盏灯,至今仍给人以明示。它既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和古典人文教育的较好载体,也是适应新课改创建古文教学多样化的典范课例。

  三、学生分析:

  初三年级,学生心理发展趋于成熟,在形象思维丰富的同时,抽象思维有了较深层次的发展。对于文学的欣赏不仅仅停留于感性体验而且具有了理性的分析与较高层次的审美。正是基于培养学生古文自主学*能力、开拓学生思维空间、提高文化品位、倡导个性分析的考虑,我选择了《岳阳楼记》这篇结构美、语言美、立意美的文章并设计了本节拓展性教学。

  四、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文章寓情于景、卒章显志的写法,把握作者独辟蹊径、精心设计的巧妙;正确理解名言警句的深刻内涵。

  2、过程与方法:在学生充分搜集、筛选信息资料的基础上,自主交流、积极探究,在合作学*中让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通过师生交流、相互提高,达成审美意识的共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作者胸襟、抱负的同时,体会作者的政治理想,引导学生对人生的思考,对历史和传统文化思想的借鉴。

  (二)教学重点:体会作者设意的独特,领会文章寓情于景、卒章显志的写法。

  (三)教学难点:领会名言警句的深刻内涵以及作者的志趣。

  (四)教学方法:学生自主交流、师生合作探究,辅之以创设情景法。

  (五)教学流程:

  1、情境导入:展示中国古代被誉为“四大名楼”的图片,配以古典音乐。以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崔颢《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的美文妙句,引出文人骚客对岳阳楼的吟诵。

  2、合作交流::

  尝试以网络资料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热情、探究欲望。课堂上通过小组成员自主交流,实现资源共享,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和合作意识。

  3、自主探究:问题一:在“前人之述备矣”的情况下,范仲淹选择从那一角度为岳阳楼作记?问题二:文中哪些独到之处使《岳阳楼记》成为千古传颂的名篇?通过学生的讨论、交流,形成思维的交锋,师生交流,达成共识。使学生能从审美的角度把握课文本身,理解作者写景意图所在。

  4、思维拓展:在对作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深入理解,对作者为情设景、缘情抒情的感悟之上,领悟古代仁人志士的志向,更准确把握范仲淹的“忧乐观”,进而联及*现代的“今仁人”。评论之时充分给予学生言论的自由,让其从感性的体验上升的理性的分析,开拓课堂自由创造的空间。

  5、创新训练:在蓄积情势的状态下,以洞庭湖、岳阳楼烟波浩渺、雄伟壮观的实景展示,激发学生写作热情,借景抒情写出自己独到的感悟。

  本节课设计的意图是:力图改变古文教学过于沉闷的课堂气氛,过于固定的教学模式,体现新课改下对古文教学的要求,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真正达到古文教学与现代化教育整合,珍视传统文化基因与创新审美相结合。这只是尝试,是一次不成熟的探索,但会促使我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更新和完善。

  同学们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岳阳楼记》。

  针对这篇课文,我说课的提纲分为教材与学情分析、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五个部分。

  首先,请允许我带领大家进入第一部分教材与学情分析,在此部分中,我将从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两个方面展开。在教材分析方面,我将具体分析本篇课文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岳阳楼记》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所选的五篇课文,均出自名家之手,具有丰富的人文知识。在学*上一篇游记《小石潭记》的基础上,进一步学*这篇课文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既可以对前面所学的知识进一步巩固,又对日后文言文的深入学*大有裨益。作者范仲淹在本篇文章中表达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这种忧国忧民的思想在今天仍有着现实意义。是对学生进行爱国情感熏陶和教育的好教材。

  说完教材,下面就来说说我的学生。在学情分析方面,我主要从知识能力状况,心理特点和情感认知特点三点进行分析。

  第一点:知识能力状况.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八年级的学生,通过将*两年的学*,他们已经掌握一定地阅读文言文的方法和必要的知识积累,阅读并不存在太大障碍。而从心理特点来说,这个时期的学生正处在青春期,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具有可塑性强的特点。以上两点是八年级学生的普遍特征,而针对本节课来言学生也有他们自己的情感认知特点。这个时期的学生情感非常丰富,但理性分析和情感的把握能力还不够成熟,对文章的主旨句理解起来还有一定的困难。

  通过上述对教材与学情的分析,结合教学实际,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方面,①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旨。②过程与方法:通过启发诱导法,分析课文内容,揣摩文章特色;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胸襟、抱负的同时、体会作者的政治理想,引发对人生的思考、对历史的借鉴。

  根据以上分析及教学目标,我将教学重点放在翻译课文,了解大意。体会文中描写的景物抒发的情感,掌握本文写作特色上。而教学难点的设定则主要根据学生理性分析和情感的把握能力还不够成熟的特点,我将教学的难点放在体会作者情感,理解文章主旨上。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有效突破重难点,我将采用下述教法学法。在此部分中,我将从教法和学法两个方面进行阐述。教法方面,我主要采用启发诱导法,情景教学法和直观演示法。在学法方面,我主要通过让学生在课前收集作者,写作背景以及生字词等相关信息中体会到自主学*的乐趣此外,还注重同学们在课文分析的过程中,学会从众多信息中提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同时让学生在学*过程中善于与他人合作。

  有了上述分析,我将展开我对教学过程的安排,在此部分中,我将从导入新课,预*检测,阅读探究,拓展延伸和作业布置五个环节展开介绍。首先进入第一环节,导入新课。

  我会以这样的引导语来引导学生:同学们,我国的许多名胜古迹,都留下了文人骚客的诗词歌赋。比如我国古代的四大名楼——蓬莱阁、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上面就铭刻了很多美文妙句。“蓬莱有仙山,飘渺云海间”的蓬莱阁让人难忘,“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滕王阁令人神往;“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的黄鹤楼让人回味无穷;而岳阳楼上,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至今仍传唱不衰。

  今天,我们就跟随范仲淹看看他在《岳阳楼记》中描写了什么景色,抒发了怎样的感情。采用名楼导入,创造情景,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兴趣以更好的进入本文的学*。

  学*一篇文言文对作者及其写作背景的了解是基础,他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最快的把握文章主旨。而对生字词的疏通则可以有效地扫清阅读障碍。在课堂上我会使用预*检测卡,检查学生的预*情况。采用知识抢答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有了上述两个环节的准备,下面就进入本节课讲解的重头戏,第三环节——阅读探究。在此环节中我又将其细化为整体感知和深入探究两个步骤。

  第一步骤,整体感知。我会开展读一读,译一译,理一理活动,让学生听课文录音,然后自由朗读课文,在此基础上小组讨论式翻译课文。想一想本文分为哪几个层次?分别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

  在同学们读过课文之后,我会先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课下注释翻译第一自然段,将不懂的字、词以及句子记下来和小组内同学一起讨论。然后每组派一个代表说出本段大意,其他组的同学进行品评,最后我将进行总结。

  接下来我会引导学生用同样的方式分析2-5自然段。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利用并提高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巩固文言文知识积累,激发学生自主翻译的兴趣。突出了第一个重点翻译课文,了解大意。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我会引导学生找出作者在第一段记叙了背景及写作缘由.第二自然段描写了岳阳楼外景,抒发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而在第五自然段议论古仁人之心和自己的胸怀抱负.从而将全文分为三个层次,此步骤的设计意图提高学生边读边思考能力,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为接下来课文的进一步学*打好基础。

  有了对文章的整体感知,接下来就进入第二个步骤,深入探究,根据本文写景抒情言志特点,紧扣教学重难点,我将引导学生从巴陵胜景,迁客骚人与古仁人览物之情到探究本文的主旨作者远大的志向,在此基础上把握文章特色,感受这片千古名篇的魅力所在。在探究景情着一环节,我会首先引导学生质疑,作者写巴陵胜景,首先为我们展现的是怎样的景色呢?借此,让学生带着问题学*第二自然段,由于本段主要写岳阳楼外景,所以我会以岳阳楼地理位置图做辅助,让学生精读第二自然段,找出从总体,时间和空间上描写洞庭湖景色的句子,然后细细品味。在学生找出这些句子之后,我会引导学生仔细品读这些动词,形容词所表达的效果,感受洞庭景色湖气势浩大的特点。体味洞庭湖浩瀚无边,变化万千的景象。在学生欣赏洞庭湖景色时,可能会质疑,作者为什么要写洞庭湖景色呢?这个时候我会让学生从思考最后一句的感慨和下文的联系中明白作者写洞庭湖景色,为了引出”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引发“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疑问和感慨。

  这个时候学生可能会好奇,迁客骚人观览了什么不同景物?抒发了怎样不同的情感?

  借此,我会引导学生从三四自然段体会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我运用有效信息提取法让学生抓关键词语来体会迁客骚人所览景物的特点。引导学生体会阴雨天气萧条凄凉特点,感受迁客骚人感极而悲的情感。而通过体会春和景明天气明媚幽静的特点,想象体会感受迁客骚人面对此景喜气洋洋之情。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与品味的过程中感受迁客骚人面对阴、情两种景色,迁客骚人抒发了悲喜两种情感。说明他们因景阴睛而或喜或悲。

  而迁客骚人的“以物喜以己悲”让作者有了这样一个疑问。那么古仁人之心与这二者究竟“异”在哪里呢?带着此问题我会让学生在原文中找出答案。迁客骚人或喜或悲,皆因景物的变化和自己的得失;而古仁人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或忧其民,或忧其君。予尝求古仁人之心,作者也在不断追寻古仁人的旷达胸襟。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以问题引领学生合作探究,把握关键词句,让学生感受巴陵胜景,体会迁客骚人与古仁人的览物之情,从而突出了第二个重点。而古仁人进也忧,退也忧,什么时候才能快乐呢?接着就进入而探主旨的环节。带着此疑问我会让同学们继续精读第五自然段

  找出体现作者政治抱负的句子,然后说出自己的理解。在学生找出这句话的基础上我会引导学生结合作者为官敢于直谏,不畏惧保守派反对,依然进行改革的背景和虽历次被贬谪但仍不让其自己理想的背景体会作者的情感和抱负。感受作者旷达的胸襟,不为个人进退与荣辱,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理想。此环节我主要引导学生在感受作者远大志向的同时得到精神熏陶。突破本节课的难点,把握文章的主旨。

  经过对课文的学*学生不难感受到这篇《岳阳楼记》的魅力所在,这个时候我会引导学生质疑这被无数人传诵的千古名篇究竟有那些独到之处呢?

  带着此问题我将和学生一起对课文进行总结。本文从叙事缘由到写岳阳楼外景想到迁客骚人面对阴晴二景产生的悲喜之情,感慨他们以物喜以己悲与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形成鲜明的对比,最后借此抒发自己的政治理想。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文因楼写,言从楼起,意在楼外,作者写岳阳楼的景色,但作者的意图却是借题发挥,谈一个人应有的政治抱负。作者将叙事,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

  抒发了自己让人敬佩又让人感动的政治抱负,充分体现了本课的思想美。这个时候学生可能会质疑,本课的魅力仅仅是因为他的思想美吗?借此,我会引导学生从艺术方面进行分析。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寻找并说出本组找出的句子,之后我会对这些语句以表格的形式进行汇总,带领感受骈散结合和对偶句式的艺术手法,体会其抑扬顿挫,朗朗上口的艺术效果,充分体现了本课语言的.节奏美。然后通过体会分析巧妙运用借代,拟人,比喻的句子,感受其有效渲染气氛,形象生动的修辞美。感受到正是本文的思想美和艺术美成就了这被无数人传诵的千古名篇。此环节我旨在引导学生从审美角度通过反复朗读,仔细品读,体会本文所具有的独特魅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深入探究是阅读探究的主体,此步骤我引导学生跟随作者从巴陵胜景,览物之情到文章的主旨,作者远大的志向,一步步走进《岳阳楼记》,使学生感受到《岳阳楼记》的魅力所在,从思想到艺术手法对岳阳楼记有一个理性认识。,是教学有序展开,突出教学重点,一步步化解难点。

  为了巩固课文,进一步升华感情,拓展延伸环节我会以这样的话继续启发学生:在《岳阳楼记》中我们感受到了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面对人生的挫折与不幸他始终没有改变以天下为己任的准则。纵观历史,多少仁人志士以天下为己任,杜甫贫困交加却仍大声呼喊,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陆游告诉自己,位卑未敢忘忧国。顾炎武勉励自己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孙中山为了国家革命事业奉献了自己的一生。因为他们有着一颗高尚的心,心中承载着整个国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所以才有了今天我们整个民族的繁荣。成长的征程中,充满着艰辛与坎坷。需要我们摆正心态,豁达面对,像那些古仁人一样练就一颗坚强的心,以天下为己任,居安思危,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民族立于世界强林之中。此环节意在通过音乐,图片和语言渲染气氛,以具有代表性的名人事例使学生引发对人生的思考,对历史的借鉴,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

  在布置作业这一环节,我通过“辩论会”的作业加深学生对课文理解的同时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由书本向现实生活拓展,有助于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课外阅读活动的设立是供学有余力的学生增加阅读量,以课文为原点形成阅读辐射,扩大学生阅读视野。

  最后向大家介绍我的板书设计,我本节课板书设计的指导思想主要是采用演绎式板书结合课文内容以及思想,突出教学内容,给学生能够留下深刻的印象.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我说课的篇目是《岳阳楼记》,这是人教版三年制初中语文第五册古文单元的精读课文、

  一、说教材

  (一)、说课文内容

  本文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古代散文佳作、作者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此文是作者被贬于邓州时应好友滕子京的请求而写的一篇记、其文通过叙事引景,因景生情,情景交融,由情入理,既墨蕴彩色,淋漓尽致的给读者描绘了一幅巴陵胜状图,又随物赋感自然引出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但是作者真正的意图却是借题发挥,表现他在政治失意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并以此规箴友人。其文语言上骈散句结合,表达方式灵活运用,让读者在朗读的音乐美中览景悟情,爱不释手、总之,这是一篇融景美、情美、语言美、思想美为一体的千古名篇,是值得我们品味和探究的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理解重点字词句的含义,从而疏通文意,并从写作特点上把握文章的思路、

  2、体会写景的形象性,理解作者写景抒情的意图,领会警句在文中的作用、

  3、培养学生文学欣赏的能力(品味本文精妙的语言魅力)

  重点:通过反复朗读理解重点字词句的含义,从而疏通文意,并从写作特点上把握文章的思路、

  难点:理解作者写景抒情的意图,领会警句在理解作者写景抒情的意图,领会警句在文中的作用文中的作用

  教学工具:课件和多媒体电教*台(电脑、录像机、电视机)

  二、说教法

  这是一篇经典的美文,其文意境博大深远,极富感染力,所以我准备借助多媒体播放课件,采用情景感染法,带学生试"登"岳阳楼,一览巴陵胜景、让学生在配乐朗读中欣赏洞庭湖的阴晴胜景,诱导学生的向往之情,激发他们的学*愿望、同时新课标要求中指出“不同学段都应重视朗读能力的培养,尤其要重视良好的语感。”因此,我决定把朗读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文意,品味文章思想内涵,陶冶情操的作用、让学生在朗读中对文中语言进行加工再造,通过想象,体会语言形象,感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把优美的语言升华再现、对于文章字词句的理解和写作思路的把握,我准备用分组讨论,互相提问的方式来实现,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意识、让学生通过找资料,翻阅工具书、互相讨论等形式充分作好准备,再试作小老师向同学展开提问,教师适当点拨引导,把握教学航向,最后进行归纳总结、另外配合一套古文比较阅读练*题,巩固所学知识,把握重难点,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

  三、说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导演,而真正的主角应是学生、因此我准备用情景感染法激发学生学*兴趣,以分组讨论,互问互答的方式来解决本文的教学重点,以朗读品味贯穿课堂教学始终、具体操作如下:

  1、欣赏:用四大名楼导入课题,重点欣赏岳阳楼的胜景、(多媒体播放图片)

  2、朗读:播放声音图象文件,示范朗读课文,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3、讨论:抓重点字词句理解含义,领会文章大意、

  4、提问:根据个人理解,展开互问互答活动,强化对文章思路的分析、

  5、归纳:教师作总结性归纳,强化文章重难点、

  6、拓展:完成相关练*题,巩固所学内容,拓展思维、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首先用四大名楼的图片和相关诗句,引发学生的神往之情,激发其了解岳阳楼的愿望、然后播放朗读欣赏文件,让学生初步感知本文的魅力、(说明:这个环节的设计目的是创设一个情景感染学生,使之主动产生学*本文的愿望、尽快进入角色,为后面教学过程作好铺垫、)

  (二)检查预*

  1、抽生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出示课件明确)

  2、给加点字词注音(出示课件请学生笔答)

  (说明:这一环节主要是检查学生的自学能力及课前准备情况)

  (三)朗读指导

  1、播放朗读录音,学生边听边注意字音、停顿、语气、感情、

  2、要求学生找出文章中的骈句,强调骈句的读法,举例划分朗读节奏、

  3、全体试着朗读课文,教师对个别朗读错误给予纠正、

  (说明: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尤其对于美文,通过正确有感情的朗读对文章整体的感知帮助很大,胜过抽象的分析、)

  (四)抓重点字词,领会全文大意、

  1、熟读课文,在读中整体感知文章语言魅力、

  2、结合注释,抓重点字词,领会全文大意、

  3、抽学生说出每段应该注意的重点字词句,并翻译全段,教师给予补充、

  4、采用分组挑战式提问,进一步检查掌握情况、

  (说明: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调动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主动参与意识,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愉快的学*,从而有效的掌握文章学*的重点、)

  (五)思考讨论

  对于文章的写作思路和写作意图的分析,我准备了以下几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路,让学生在思考讨论**同完成、问题设计如下:

  1、文章第一段写了岳阳楼的什么背景?说明了什么?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2、第二段如何描写岳阳楼的全景的?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主要运用什么表达方式?

  3、作者分别从什么角度来描绘了岳阳楼的美景?如何来表现“迁客骚人”的感情的?其目的是什么?表达方式如何运用的?

  4、文章最后一段是怎样引出警句的?警句在文章中的作用是什么?

  5、说出自己最喜欢的语句,并表明喜欢的原因所在、

  (说明:通过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全面思考问题,解决理解课文的难点)

  (六)归纳总结

  1、学生总结本文写作方面的特点、

  2、归纳本文的主题思想、

  (说明:这一部分是学生自由发言总结,只要言之有理,抓住重点就可以视为正确,目的是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七)巩固拓展

  !、要求熟读并背诵全文、

  2、完成《点拨》上的强化练*题、

  3、完成比较阅读资料题、

  (八)板书设计

  岳阳楼记

  范仲淹(北宋)

  背景: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作记缘由记叙

  缘由:属予作文以记之

  洞庭湖全景: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描写

  览物之情,得无乎异(过渡)

  巴陵胜状,览物之情阴天__悲

  迁客骚人,览物之情描写、抒情

  晴天___喜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旷达胸襟)

  古仁人之心议论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点明主旨)

  我说课的题目是岳阳楼记,我准备从文本分析、学情分析、教法设想、学法指导、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这六个方面展开说课。

  一、说文本分析

  1.分析教材

  岳阳楼记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二课。本单元入选的课文都是古代诗文,除最后一课是五言古诗外,其余四课均是古代游记或名胜记,都是历来传诵的名家名篇,很能代表中国山水文学情景交融的特点。

  岳阳楼记是范仲淹应老友滕子京之请,为新翻修的岳阳楼写的记文。作者以简洁的语言,先叙事后写景,进而由景入情,着重渲染了一悲一喜的情境,又因情而生发议论,提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理想。在记山记水的背后,蕴含着作者忧国忧民的痴情。其人格魅力,千古传唱!

  2.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本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两个:

  (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作者范仲淹及写作背景,能借助工具书,注释、疏通文义。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理解作者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激发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教学重难点

  本文是一篇散文,以记为名,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写作特色应是本文学*的重点,另一个重点是疏通文义。

  本文语言内涵深刻,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因此,领会文章中名言警句的深刻内涵以及作者的志趣应是本文学*的难点。

  二、说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系统的学*了三个单元的文言文,已有了一定的文言文知识基础,能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初步读懂课文。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析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但是,学生学*文言文的兴趣不是很浓厚,在教学本文时应注意培养学生对文言文学*的兴趣。

  三、说教法设想

  学生是学*的主体,教法的设计要有利于学生主动精神的发挥。而心理学研究又表明一节课中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时间大约为二十分钟。所以又要不断的变换教法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具体的教学手法我认为应以朗读为本。

  文言文的教学朗读是最基本的方法,也是最基本的任务,所以对重点的突破主要采用诵读法、质疑法和讨论法。在难点的突破上,引导学生结合作家的经历、写作背景来达成。

  四、说学法指导

  新课标提出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法”“阅读浅*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因此,学*本文的方法主要是自主阅读法、质疑探究法。在疏通文义时,引导学生对照注释及借助工具书学*,采用朗读法和圈点勾画法。学生的活动形式主要是四人小组合作学*,在赏析课文内容时采用探究阅读法,这样有利于逐步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岳阳楼*景;

  欣赏对联:后乐先忧,范希文庶几知道;昔闻今上,杜少陵可与言诗。

  同学们,范希文是谁?后乐先忧又是什么意思呢?让我们从对岳阳楼记的学*中寻找答案吧!

  设计意图:屏幕上古色古香的岳阳楼,典雅唯美的对联,创设出浓浓的文化氛围,从知识的角度激发起学生的学*兴趣。

  (二)走进作者,了解背景

  先由学生交流收集到的有关范仲淹的资料:可同桌之间交流,也可四人小组之间交流。

  学生交流后,多媒体呈现有关范仲淹的资料和写作背景。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收集、整合资料的能力。对作家生*的介绍、写作背景的了解,有利于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三)整体感知,走进课文

  1.朗读课文,初步把握从以下三个层面朗读感知文本:首先请同学们默读浏览课文,扫除阅读的文字障碍;然后听磁带中的录音朗读,初步感知文章的大致节奏和情感;最后在教师指导“读准字音,吐字清晰,声音洪亮;读出节奏,停顿的方法正确;读出语气,读出情感”之后全班齐读。

  设计意图: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的学*诵读是极其重要的。诵读是文言文教学的基本方法,也是基本任务。要教会学生诵读文言文的方法。

  2.自读课文,疏通文义

  形式:四人小组合作学*,圈点勾画出疑难词句,小组内质疑,记录下不能解决的问题,再交由班内讨论。

  教师指导:

  a.用“猜”“看”“查”的手段理解词义。

  猜:凭借已有的语言积累,根据对上下文大意的把握,猜测关键词的含义。

  看:利用好课文下面的注释及文前文后提供的相关材料。

  查:查字典,并且还要选准所需的义项文章读得多了,词语的积累越多,猜测正确率就越高,词典就会翻得越少。

  b.采用卡片积累词语是学*文言文的一个有效的方法。(多媒体呈现卡片)

  设计意图:要教会学生学*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而不是由老师灌输。引导学生养成查工具书看课下注释的好*惯,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利用小组合作方式,有利于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新课标提出“评价学生阅读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

  3.课堂检测,巩固基础

  重在词义句义。

  多媒体出示:请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和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岳阳楼记读后感9篇(扩展6)

——读《岳阳楼记》有感

读《岳阳楼记》有感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岳阳楼记》有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岳阳楼记》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范仲淹的一篇佳作。

  庆历四年,即公元1044年,范仲淹的朋友滕子京被人诬而贬到巴陵郡做长官。滕子京做了地方官以后,把巴陵郡治理得井井有条。第二年春天,重新修复岳阳楼时,请作者写一篇文章,记录此事。

  作者在洞庭湖观看岳阳楼的状观景象,并分别对不同的天气下看到的岳阳楼美景进行了描述。

  作者首先展示给我们的是从洞庭湖看到的岳阳楼的壮观景象: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及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接下来,又分别描述了阴晴变化下的岳阳楼美景: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满目萧然,感受极面悲者矣。

  春暖花开,岳阳楼一片怡人景色,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作者写这篇文章,并不只是为了写景面写景,在文章结尾,作者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句,来抒发其政治情怀。

  虽然,我假期里不只看过《岳阳楼记》这一篇文章,但它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象。

  前不见古人,使我们怆然涕下。自古迁客骚人多会于岳阳楼。我们无法再现当年的景象,留给我们的是一些深深的遗憾和无尽的思考。

  岳阳楼雄伟壮观,洞庭湖南极潇湖,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岩疆。有着街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的雄伟,有着朝晖夕阴的无穷变化,再加上迁客骚人华丽诗篇和万船感慨,使得岳阳楼更加神秘。

  历史已经过去,当我们五次回忆历史的时候,我们能够看到的是一个积极向上的滕子京,一个“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少年不识愁滋味”人生有着升起的辉煌,也有着坠落的遗憾。于是滕子京遭贬而你又受牵连,但你并没有消沉,而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你的遭遇令人悲叹,真是“却道无凉好个秋”。或许辛弃疾也和你一样“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壮岁族旗拥万夫”。但最后也只有“却将万字*戎策,换得邻家种树节”的遗憾与无奈。《美芹十论》、《九议》也随之成为历史泛黄的一页而后十六十年则让人顿觉悲哀。

  或许辛弃疾的醉眼迷离了刀光剑影。你,范仲淹的泪光朦胧了苍颜白发。于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成了你无畏的誓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成了你的人生态度。你的`精神、品质永远活在后人心中,你也因此得到了永恒。相信若干年后仍然能够听到你那豪迈的壮语!

  读了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我被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深深打动。

  在《岳阳楼记》一文中,范仲淹因记述重修岳阳楼一事,向人们倾诉了他的政治抱负。他批评那些因环境的好坏而悲喜的人,批评了他们悲观消极的生活态度。相比之下,范仲淹的朋友滕子京却是一个积极面对生活的人。他受贬后还积极从政,短时间内就是巴陵郡“百废俱兴”。就范仲淹本人来说,他的一生是忧天下的一生,不论是日食两餐冷粥,还是做参知政事,他都做到以天下为己任,“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就《岳阳楼记》这篇文章来说,尽管带有一定的阶级局限性,但文章的主旨却是很值得后人继续发扬光大的。文章中表露出的吃苦在前,享乐在后;严于律己,关心人民疾苦的思想主张在今天仍是很值得借鉴的。想来,在当时的社会中,范仲淹能够提出那些见解,是在是难能可贵!

  由此,我想到现在,一个人不论其岗位如何,不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都应关心国家大事,具有主人翁精神,积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以那些“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时时刻刻关心国家和人民的人为榜样。作为青少年,我们更应从小树立为祖国,为人民贡献自己的志向。好好学*科学文化知识,不断磨炼自己的意志,吧自己培养成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用之才。


岳阳楼记读后感9篇(扩展7)

——岳阳楼记读后感实用20篇

  人是感情的动物,当外在事物受到刺激时候常会因为得失价值的偏失而怒天尤人。

  其实环境的地照是人为的,而自己对人生的价值却是主观的。不以物喜,不以记悲,不以外表美适而喜,不已以身困厄而悲。多少文客骚人因环境而怀尤表志,把豪情丧失掉。如初唐李贺因受打击,尤心中中,仰忧而终。反观宋朝苏轼被伐在外,却能把心里托福山水,所以能写出许多魂力雄伟的文章。

  如果李贺不早死,或许有更多的绝妙作品能流传下来,可能他没有苏轼的气度,不能激起所居之位,乐其日用之长。况且这种颓废的意志,必能使人邢邵骨毁,流于一种不满的现实,沉郁的,萎靡不振的迹象,这对社会乃至对个人又有何益?只不过是使人感到叹惋摆了。

  孟子云;“士穷不离义,达不离道。”又云;“古之人得志折加于民,不得志修生与现士。”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嫌善天下。”这才是文人得失真正的态度。不管处在什么环境皆能处之泰然,不以眼前的.富贵,也不应处境而有所改变。退一步想海天的辽阔,而人类的生命只是几招露水,当露水蒸融好似无影无踪。偶尔我们会回想过去,缅怀故人而,正功能用宽容与气度,安慰被低的好友。

  不得不说《岳阳楼记》的震撼力;其景之壮观,尤如历历在目!其情之真切,好似感同身受!

  “先天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怎样的一种爱国情怀,作为读者的我自认为是很爱国的,但是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境界却实难达到!我想当时在朝做**拿厚禄的人如果都能有这种觉悟,能达到这种境界,今天的中国又会是什么样子呢?

  有机会我一定要登上《岳阳楼》,去目睹“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的气势;去感受“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的`悲凉;去体绘“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壁,渔歌互答”的快乐!

  有时候我真感慨古人的圣明贤得真是今人无法比似的,如果现今的人们都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那世间又少了多少烦脑与忧愁!

  岳阳楼故事由北宋著名作家范仲淹所著,是一部古今文本。

  文章分为三个部分:叙述、风景书写和讨论。在简要描述构图原因后,作者用浓墨重彩的笔墨描述了岳阳楼上的风景。写完后,环境的变化反映了人们的心境:当春光明媚,花草芬芳时,人们变得快乐兴奋,忘记悲伤,沉醉于风景之中。当乌云密布,细雨绵绵时,人们变得越来越悲伤。最后,作者用“古代仁爱”的形象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我的感觉是,人们的情绪变化仅仅是因为环境的变化,他们不关心国家的`安全。就像“国家兴衰,人人有责”一样,我们应该时刻为国家着想,关注国家大局。只要我们有爱国心,我们就一定能够战胜敌人,无论是在首都还是在遥远的地方。如果人们忽视这个国家,谁来抵抗入侵?谁会给出建议?谁来扭转局面?没有人民,国家就没有意义。国家危在旦夕,我们要奋发图强,忧国忧民,为国争光。当国家和*时,我们可以和全国人民一起欢庆。那也许更轻松。学*是一样的。只有全力以赴地学*,才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你不认为在学*后放松和玩耍比在恐惧中玩耍更好吗?

  岳阳楼的故事主要告诉我们一个大臣应该关心国家,这反映了如何学*。我也想学*这种精神,把学*放在第一位,玩在第二位,这样才能学得扎实,玩得开心。

  岳阳楼与黄鹤楼、滕王阁号称江南三大名楼。它们的出名,都与题咏它们的诗文有关。而岳阳楼则以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最负盛名。

  范仲淹因其施行的庆历新政失败,由参知政事被贬为邓州知州,正当他郁闷之极时,接到好友藤子京为岳阳楼作记的请求,于是便借题发挥,抒发了自己博大的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并与朋友共勉。千古名篇便因此而诞生。

  提到岳阳楼,就离不开洞庭湖。正正因有了洞庭湖才造就了这样一座名楼。正公认为巴陵的完美景色全集中在洞庭湖,于是他说:“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尽这一句,就可与“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楼”的诗句相媲美,活现了洞庭之水的浩淼壮阔,可见作者恢弘的气度,不凡的才识。不是大手笔是写不出这“势极雄豪”的句子来的。

  然后,作者透过“迁客骚人”在观看两幅迥异的景象时产生的两种迥异的情绪,证明人的感情最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这本来是人之常情。然而,作者又与“古仁人”的不一样心境来驳论,他们不因外界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悲或喜。这就应是人生的最高境界,超越功名利禄、超越荣辱得失,“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他们却用心入世,在他们心里装着国家的兴亡和老百姓的苦乐。

  《岳阳楼记》的著名,是正因它思想境界的崇高。范仲淹当时正被贬官“处江湖之远”,本来能够采取独善其身的态度,落得清闲自在,可他没有像许多像陶渊明那样归隐田园,不问世事,任以天下为己任,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勉励自己和朋友。

  一个人要做到先忧,务必有胆有识有志,固然不容易。而当一个先忧之士建立了功勋之后还能后乐,更加难能可贵。

  我喜爱作者用细腻逼真的笔触刻画出的一幅幅美景,更陶醉于其用好处深远的文字所传达出的终极价值高标。读《岳阳楼记》实在是一种美的享受!

  人是有感情的动物,当受到外界事物的刺激时,常会因为得失价值的偏失,因怨天尤人。

  其实环境的真谛是人为的,而自己对人生的价值却是主观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以外物美适而喜,不以己身困厄而悲。多少文科骚人因环境而怀忧丧志,把豪情丧失掉。如初唐李贺因受打击抑郁而终。反观宋朝苏轼被贬谪在外,却能把心事托付出来,所以能写出许多瑰丽雄伟的文章。如果李贺不早死,或许有更多绝妙作品能流传下来,可惜他没有苏轼的气度,不能即其所居之位,乐其日用之常。况且,这种颓废的一直必能使人形销骨毁,流行一种不满现实,沉郁的、萎靡不振的迹象。这对社会乃至对的人又有何益。只不过是使人感到叹惋罢了。孟子云‘土穷不离义,达不离道’。有孕‘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于现世’。‘穷则独善起身,达则兼善天下’。

  这才是文人对得失真正的态度。不管处在什么环境下,皆能处之泰然,不以眼前的富贵,也不因身处逆境而有所改变。退一步想海天的`辽阔,而人类的生命只有几滴露水,当露水蒸融是无影无踪。偶尔我们会想过去,缅怀古人,而范文正公能用最大宽容与气度,安慰被谪的好友。欧阳修谓其‘能富贵贫贱,毁誉欢威,不一动其心’。他能有伟大的事业,实际上是他不怨天尤人,时时在贡献自己,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以民生为主,实得利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意志而成的。

  丰顺悦读会继第一期《我读红楼》后,第二期活动美哉!《岳阳楼记》在潮客会如期举行。通过赏析,深深受到启发、感染、励志,总结有三个大。

  一是主持人主持活跃互动大。主持人端庄、秀丽,在整个过程中主持风格清新典雅、声音甜美、落落大方,全场互动活泼,让整个悦读会氛围一次次高潮迭起。

  二是主讲人气场大。主讲人英俊潇洒、风流倜傥,瘦高的身躯中隐隐还有一种王者的风范。主讲人朱明海台长从“文字美、性情美、境界美”三个美来去谈自已对《岳阳楼记》的感受,再通过结合自已的生活实际,从横向到纵向,从广度到深度阐述了《岳阳楼记》的写作背景和文中的语句描写,讲解环环相扣引人入胜,我深深地被带入到那意境中,之前虽未到过岳阳楼,但听后犹如亲临岳阳楼,领略岳阳楼及洞庭湖的.美景,同时他的幽默风趣的讲解得到了现场文友的阵阵掌声,得到在场的嘉宾、朋友的点赞、喝彩。

  三是赏析后启发大。我通过聆听朱明海台长对《岳阳楼记》的讲解,再加上看《岳阳楼记》短片介绍,以及文友们各抒己见,对悦读会的点评,此次悦读让我更受启发。同时,悦读会上的朗诵、琵琶扬琴演奏、歌曲演唱也让我一饱眼福,红酒的点缀助兴,使整个悦读会不低俗,更显得高雅,是一场高雅文学盛宴。通过这次活动,让我再一次加深对《岳阳楼记》全文内涵的掌握,更加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解,更加知道了范仲淹写《岳阳楼记》描写景色是次,规劝朋友藤子京是主。同时体现他思君忧民的情怀和追求远大的政治抱负。让我励志,使我勉励自己,告诫自己,应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要有旷达的胸襟,要心怀感恩,要心怀大爱,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生活一切的一切,都会更加美好!

  《岳阳楼记》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范仲淹所作,是古今传诵的明文。

  文章分叙事、写景、议论三部分。作者在略叙作文原因后,用浓墨重彩描述了在岳阳楼上看到的景物,经过写环境变化反映人们的心境:当春光明媚,花草芳馨的时候,人们变得喜悦兴奋,忘记了忧伤,沉醉在景色之中;当乌云密布、细雨连绵的时候,人们变得伤感悲痛。最终,作者借“古仁人”的形象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我的感受是:人们只因环境变化而心境变化,丝毫没有把国家安危放在眼里。就如“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一样,应当时时刻刻惦念着国家,以国家大局为重,无论是在京城,还是在遥远的地方,只要有这颗爱国之心,就必须能够打败敌人。如果人们对国家都不管不顾,那么由谁来抵抗侵兵?由谁来出谋献策?由谁来力挽狂澜?没有了民众,这个国家也就没有了意义。当国家有了危难之时,有力出力,有计献计,为国家担忧,为国家殚精竭虑。当国家太*之后,就能够和举国上下所有的人们一起欢欣,一同庆祝。那是,也许更觉得逍遥自在。学*也是一样的。仅有付出全部精力去学*,才能有一个深刻的印象,十分有效果。等学完之后,再放下心来玩,难道不比提心吊胆地玩好吗?

  《岳阳楼记》主要告诉我们一个臣子应当心系国家,从而折射出应当如何学*。我也要学*这种精神,把学*放在第一位,玩耍次之,才能学得扎实,玩得开心。

  人是感情的动物,当外在事物受到刺激时,常会因为得失价值的偏失,而怨天尤人。

  其实环境的缔造是人为的,而自己对人生的价值却是主观的。“不以物喜,不以物悲”,不以外物美适而喜,不以己身困厄而悲。多少文客骚人因环境而怀忧丧志,把豪情丧失掉。如初唐李贺因受打击,忧心冲冲,抑郁而终。反观宋朝苏轼被贬谪在外,却能把心事托付山水,所以能写出许多瑰丽雄伟的文章。

  如果李贺不早死,或许有更多绝妙作品能流传下来,可惜他没有苏轼的气度,不能“即其所居之位,乐其日用之常”。况且,这种颓废的意志必能使人形销骨毁,流于一种不满现实、沉郁的、萎靡不振的迹向。这对国家、对社会乃至个人又有何益?只不过是使后人感到叹惋罢了。

  孟子云:“士穷不离义,达不离道。”又云:“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现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这才是文人对得失真正的态度。不管处在什么环境下,皆能处之泰然,不以眼前的富贵,也不因处逆境而有所改变。退一步想海天的辽阔,而人类的生命只是几照露水,当露水蒸融时无影无踪。偶尔我们会回想过去,缅怀古人,而范文正公能用最大宽容与气度,安慰被谪的好友。欧阳修谓其“能富贵贫贱,毁誉欢戚,不一动其心”。他能有伟大的事业,实际上是他不怨天尤人,时时在贡献自己,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以民生为主,实得利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意志而成的。

  今天我读了一篇文章,是范仲淹写的,名字叫做——岳阳楼记。

  岳阳楼耸立在湖南省岳阳市西门城头、洞庭湖畔,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盛誉。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这一段描写出了登上岳阳楼,端着酒杯对着风,在观赏美景中,心胸开阔,荣耀和屈辱一并忘了,精神愉悦的境界,充分体现了岳阳楼的美和神奇。

  “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这一段,我感受到了范仲淹心中的忧愁。

  因为它的意思是: 唉!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是什么原因呢?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里做**就为百姓担忧;不在朝廷上做官就为君主担忧。这样看来是在朝廷做官也担忧,不在朝廷做官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吧。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这也充分体现了范仲淹忧国忧民的心情。

  《岳阳楼记》让我知道了岳阳楼的美,也让我懂得了“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

  《岳阳楼记》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范仲淹所作,是古今传诵的明文。

  文章分叙事、写景、议论三部分。作者在略叙作文原因后,用浓墨重彩描述了在岳阳楼上看到的景物,通过写环境变化反映人们的心情:当春光明媚,花草芳馨的时候,人们变得喜悦兴奋,忘记了忧伤,沉醉在景色之中;当乌云密布、细雨连绵的时候,人们变得伤感悲痛。最后,作者借“古仁人”的形象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我的感受是:人们只因环境变化而心情变化,丝毫没有把国家安危放在眼里。就如“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一样,应该时时刻刻惦念着国家,以国家大局为重,无论是在京城,还是在遥远的地方,只要有这颗爱国之心,就一定能够打败敌人。如果人们对国家都不管不顾,那么由谁来抵抗侵兵?由谁来出谋献策?由谁来力挽狂澜?没有了民众,这个国家也就没有了意义。当国家有了危难之时,有力出力,有计献计,为国家担忧,为国家殚精竭虑。当国家太*之后,就可以和举国上下所有的人们一起欢欣,一同庆祝。那是,也许更觉得逍遥自在。学*也是一样的。只有付出全部精力去学*,才能有一个深刻的印象,十分有效果。等学完之后,再放下心来玩,难道不比提心吊胆地玩好吗?

  《岳阳楼记》主要告诉我们一个臣子应该心系国家,从而折射出应该如何学*。我也要学*这种精神,把学*放在第一位,玩耍次之,才能学得扎实,玩得开心。

  不得不说《岳阳楼记》的震撼力;其景之壮观,尤如历历在目!其情之真切,好似感同身受!

  “先天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怎样的一种爱国情怀,作为读者的我自认为是很爱国的,可是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境界却实难到达!我想当时在朝做**拿厚禄的人如果都能有这种觉悟,能到达这种境界,今日的中国又会是什么样貌呢?

  有机会我必须要登上《岳阳楼》,去目睹“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的气势;去感受“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的'悲凉;去体绘“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壁,渔歌互答”的欢乐!

  有时候我真感慨古人的圣明贤得真是今人无法比似的,如果现今的人们都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那世间又少了多少烦脑与忧愁!

  不得不说《岳阳楼记》的震撼力;其景之壮观,尤如历历在目!其情之真切,好似感同身受!

  “先天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怎样的一种爱国情怀,作为读者的.我自认为是很爱国的,但是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境界却实难达到!我想当时在朝做**拿厚禄的人如果都能有这种觉悟,能达到这种境界,今天的中国又会是什么样子呢?

  有机会我一定要登上《岳阳楼》,去目睹“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的气势;去感受“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的悲凉;去体绘“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壁,渔歌互答”的快乐!

  有时候我真感慨古人的圣明贤得真是今人无法比似的,如果现今的人们都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那世间又少了多少烦脑与忧愁!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千古名句,大家一定知道,但大家是否有过更深的思考?

  这句话不仅仅表示为国家,为人民作贡献,也表示着胜利。大家都知道唐玄宗李隆基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皇帝佬儿,在他统治的前期有“开元之治”,后期却有“安史之乱”,原因何在?就是因为在“肥”与“瘦”之间。有一天,一个惟恐天下不乱的.佞臣,装做关心皇上“龙体”的样子说:“韩休为相,陛下殊瘦,何不逐之?”

  但这时的李隆基还比较清醒,答曰:“吾貌虽瘦,天下必肥。吾用韩休,为社稷耳,非为身也。”那时唐玄宗只想着人民,由此看来“开元之治”与此必有关系。这“开元之治”便是取得的胜利,而后期他听信李林甫,杨国忠等奸臣,追逐声色犬马,将百姓的生死置之度外,置社稷与脑后,于是“安史之乱”替代了“开元之治”,这便意味着失败。这难道不足以证明忧国忧民便是胜利吗?

  我们是21世纪的生力军,肩负着富国强民的光荣使命,任重而道远,所以我们更应该从现在就树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志向,为祖国的腾飞好好学*,为祖国的建设早日添砖加瓦。

  在大文豪范仲淹的笔下,高明的诗文数以百计,但这些文章要么高深莫测,令人百思不得其解,要么华而不实,只重景不重情,然而,《岳阳楼记》是个例外。

  《岳阳楼记》是一片古今传诵的名文,作者用浓墨重彩、出色地描写了岳阳楼的景物。特别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句,一针见血,把自己为国捐躯却屡遭排挤的愤愤不*之气连盘拖出,得以宣泄。

  全文分为叙事、写景、议论三个部分,立意高远,思想深刻,情景交融。在叙景部分,作者介绍了岳阳楼的来历,而在写景部分,作者又笔锋一转,开始介绍四周之景,似乎有些离题。但议论部分,作者言归正传,与第一段遥相呼应,把自己的爱国情展露无余。

  我记得顾炎武有句话:“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觉得这句话与文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共同衬出几千年来华夏民族的一个主旨——忠。忠,顾名思义,就是对国家、对人民要忠诚,不能有一丝“叛”。忠,支撑了炎黄子孙几千年,成为中国人精神上的支柱。《豫让论》里有言:“让为智伯忠,则让烈也。”这说在中国人心中,一个忠的人才是一个伟大的人。

  那么,我们做到忠了吗?范仲淹说:“我做到了。”在宋初奸臣当道的时候,范仲淹舍身取忠,公然与手握重权的权相率一件对质。吕夷简荒淫无道,上有皇帝匡扶,下有一些狗腿子拥护,和他明争暗斗,范仲淹简直就像一直微不足道的小蚂蚁面对大象这种庞然大物一样。但范仲淹依旧不依不饶,他不停地上奏表反对吕夷简,一边精心策划一场轰轰烈烈的革新运动,一边毫不留情地批评“吕党”人士。最终在被他那“忠”感动的前提下,皇帝终于罢相,驱吕,迎范,让一个新的中国从烟尘中走出来。

  <岳阳楼记>是宋代文学家、政治家范仲淹的传世名作。庆历四年,范仲淹的朋友滕子京被贬到巴陵做官,重修了历经战火动乱被毁的名楼---岳阳楼,修葺一新之后,邀请范仲淹为岳阳楼题写文章,以志纪念。范仲淹就创作了这篇广为传诵的文章<岳阳楼记>。

  <岳阳楼记>分叙事、写景、议论三部分。文章一开头作者略叙创作这篇文章的缘由:?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址,刻唐贤今人诗文于其上,嘱余作文以记之?。之后,用浓墨重彩,出色地描述了在岳阳楼上所能见到的景物,透过不一样的景物和不一样的思想感情比较描述,借文中?古仁人?的形象,抒发了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心胸与抱负,这种人生理想对后世有志之士有永久的鞭策作用和鼓舞作用。

  在妈妈的教导下,我很小就会背诵这篇文章,今年的寒假,妈妈又让我重温了<岳阳楼记>,文章中我最喜爱的一句话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这句话翻译成白话文,意思就是:身居朝廷高位,为*民担忧;独处边远江湖,为君主分忧,这就是进京做官也担忧,退隐江湖也担忧,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快乐呢?他们必定说?当天下人还没有感到担忧的时候我就为他们担忧,而当天下人都安居乐业感到快乐之后,我才敢快乐?吧!

  读完这篇文章后,我最大的.感悟就是:我们作为生活在这个社会上的一员,就要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发奋学*,以天下民族和国家利益为己任,等将来长大后回报社会,以人民的快乐为自己的最大快乐。这才是一种高尚的思想情操和人生目标。

  这几天,我读了范仲淹写的《岳阳楼记》。《岳阳楼记》是一篇为重修岳阳楼写的记。由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应好友巴陵郡守滕子京之请,于北宋庆历六年(1046年)九月十五日所作。其中的诗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较为出名和引用较多的句子。

  它写了,政治上的荣辱沉浮,事业上的成败得失,以及生活上的富裕穷困。其中我最喜欢这一句: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我喜欢的原因是:它的衔,吞,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都很好。

  读了这篇《岳阳楼记》让我收获很大,里面很多语句我都不懂,要看翻译。所以我要更加努力,多多看书,让文化水*提高,这对我以后有很大的帮忙。

  大家有时间也看看吧。

  前不见古人,使我们怆然涕下。自古迁客骚人多会于岳阳楼。我们无法再现当年的景象,留给我们的是一些深深的遗憾和无尽的思考。

  岳阳楼雄伟壮观,洞庭湖南极潇湖,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岩疆。有着街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的雄伟,有着朝晖夕阴的无穷变化,再加上迁客骚人华丽诗篇和万船感慨,使得岳阳楼更加神秘。

  历史已经过去,当我们五次回忆历史的时候,我们能够看到的是一个积极向上的滕子京,一个“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少年不识愁滋味”人生有着升起的辉煌,也有着坠落的遗憾。于是滕子京遭贬而你又受牵连,但你并没有消沉,而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你的遭遇令人悲叹,真是“却道无凉好个秋”。或许辛弃疾也和你一样“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壮岁族旗拥万夫”。但最后也只有“却将万字*戎策,换得邻家种树节”的遗憾与无奈。《美芹十论》、《九议》也随之成为历史泛黄的一页而后十六十年则让人顿觉悲哀。

  或许辛弃疾的醉眼迷离了刀光剑影。你,范仲淹的泪光朦胧了苍颜白发。于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成了你无畏的誓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成了你的人生态度。你的精神、品质永远活在后人心中,你也因此得到了永恒。相信若干年后仍然能够听到你那豪迈的壮语!

  看了《岳阳楼记》,我有很大的感受。

  首先,滕子京是很有能力的,他把巴陵管理的特别好,他把各种已经干不下去的事业又重新办起来了,重修了岳阳楼。然后是洞庭湖,这一段写的特别精彩。在它下雨的时候,浪花冲上天空,太阳和星星都不见了它们的光。晚上登上岳阳楼,就会有一种怀念家乡的'心情和伤感。还好,在晴天时,春风和熙、阳光明媚。登上这座楼,就会无比高兴,端着酒杯,吹着微风,心情很快活。在朝廷上做官时,就为百姓担忧,不做官时就为国君担忧。“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成为流传经典。

  读完这篇文章,我受到的启发是:一定要做一个胸怀大志的人。不做鼠目寸光,没有能力的人。


岳阳楼记读后感9篇(扩展8)

——《岳阳楼记》的读后感优选【十】篇

  最*热播的芒果台电视剧《清*乐》,讲述了宋仁宗时代的故事,这个时代涌现了许多名臣,如狄青、欧阳修、富弼、文彦博等人,其中之一名为范仲淹。范仲淹是一名文学大家,以下是我读他名作《岳阳楼记》的感悟。

  范仲淹的朋友滕子京被贬谪到巴陵当太守,政绩突出,百废俱兴,于是修缮了岳阳楼,嘱托范仲淹写文章来记述这件事。不过“前人之述备矣”,范仲淹就情景的差异写了行人不同的心境。

  像那阴雨连绵的天,连续几月不放晴,满目都是悲景,人们就会自然而然的感受到极悲之情。要是春风和煦,阳光明媚,波澜不惊,天色湖光相连,沙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遇见了这种情形,就会心胸开阔,快乐许多。

  但范仲淹也说,还有第三种人,他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是范仲淹对自己及同类人的感慨。就算当上了官,也不能忘本,为官应以百姓为先,才能称之为“父母官”。范仲淹本人也是言行合一,在朝为官时直言进谏,刚正不阿;被贬斥时,他坚守初心,体恤民情,多次上疏议政。朝廷欲兴建太一宫和洪福院,范仲淹认为“大兴土木,劳民伤财”,建议停工;在吏治方面,范仲淹针主张削减郡县,精简官吏,又建议朝廷不可罢免职田,认为“官吏衣食不足,廉者复浊,何以致化”。可以说范仲淹是后世的楷模,直至今日,也同样适用。于是就有了倡廉反腐的风尚,对于那些尸位素餐的“苍蝇”就应该毫不留情、重拳出击。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范仲淹提倡的做法,唯有朝廷上下形成好的风气,江山社稷的安定才能指日可待。虽然官场不尽得志,但他尽必生之所学为国家做出贡献,读书人应当如此: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闪烁着质朴的大义凛然的观念辉煌得话,并不是*现代和当代人说的,只是九百年以前王安石说的。

  王安石是宋代名臣,一位优秀的思想家和作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是王安石一生的真实写照。他扔下妻室与韩琦一起驻守陕西省,频繁击败了北魏、契丹的入侵,护卫了我国的安全性;在哪“长烟日落孤城闭”的荒郊野外上,他也曾想过家,沉吟过“浊酒一杯家千万里”的诗词,殊不知他想起“燕然未勒归无计”,就在那里餐风饮露渡过了一辈子。对啊!“愿得此体长报国志,何必生入玉门关”呢?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它表达了有识之士为祖国的领土完整和繁荣昌盛,为解救老百姓的困苦而拼搏的无私情感,它鼓励了成千上万的人战死沙场。

  文天祥在元军兵临城下时,明知道前往交涉凶多吉少,充分考虑“国家大事到此”,就“不可爱身”了。他置本人存亡于度外,多少度摆脱元军魔掌,以求重振旗鼓,为国雪耻。临终时还一心要拯救中华民族。他在《指南录后序》中立誓:“生不可以救国救民难,死犹为恶鬼以击贼”,仍在一首诗中传出了“人生自古谁无死,取材丹心照汗青”的慷慨悲歌。这不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吗?

  在大家的民族**抗争中,以天下为己任的志士仁人也是不计其数了。成千上万的革命烈士英勇斗争,以血水染红红旗轿车,目地是“天地之乐”。抗争的生还者,当她们见到革命胜利,老百姓翻盘了,觉得极其高兴。老一辈工人阶级革命英雄们也是“后天下之乐而乐”,她们还以便中华民族老百姓进一步的“乐”?完成四化,已经“老骥伏枥”,简直“烈士墓年,壮心未已”呀!

  要“后天下之乐而乐”,必定要“先天下之忧而忧”。仅有行“先天下之忧而忧”,才可以“后天下之乐而乐”。前苏联知名的教育学家加里宁说过,要变成自身幸福快乐的.工匠和创始者,就务必先变成全体人员职工和农户幸福快乐的工匠和创始者。当他变成全体人员职工和农户幸福快乐的工匠和创始者时,他便变成自身幸福快乐的创始者。这话更是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实际解說。

  大家这种年轻人,普通高中刚大学毕业,对幸福快乐充满了期待和憧憬。要得到真实的幸福快乐,就务必投身于到服务于人民、基本建设和保卫国家的惊涛骇浪中去,任劳任怨;在临死的情况下,想起自身沒有碌碌无为地虚度光阴,为祖国的四化工作作出了一定奉献时,便会觉得引以为豪,觉得幸福快乐。

  如今有的人对“幸福快乐”的了解,只困于一己之利,报考学校“一不出省,二不渡江,三但是河”,分毫都没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准备。这类人最终总是四处栽跟头,其“幸福快乐”是最迷茫的,对社会发展不可以有所裨益,乃至变成社会发展的蛀木虫。我劝诫这类人,“男子汉大西北有九州,莫渗水西桥畔泪”,“当丧生于过野,以马革裹尸还葬尔,何能卧床不起上死在子女手上邪?”千万不要做得比古代人送差!

  唐代诗人高适说过:“男儿本自重横行”,主张有志男儿要为国效劳,奔走四方。有出息的前人尚能如此,更何况社会主义时代的青年呢?我们应赋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新时代的思想内容,胸怀祖国,放眼世界,树立公而忘私的世界观,投身四化建设,为人民,为祖国,奉献毕生的力量。

  早闻岳阳楼与黄鹤楼、滕王阁号称江南三大名楼。这年寒假,我早已迫不及待的独去前往岳阳楼去登门游览一番。

  岳阳楼始建于公元220年前后,其前身相传为三国时期东吴大将鲁肃的“阅军楼”,西晋南北朝时称“巴山岳阳楼风景区”。

  ……经过一路颠簸,我终于在入夜之前来到了岳阳楼。提到岳阳楼,就离不开洞庭湖。正因为有了洞庭湖才造就了这样一座名楼。正所谓范仲淹在《岳阳楼记》里所写的“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只见楼南边洞庭湖浩瀚迂回,山峦突兀,其最大的特点便是湖外有湖,湖中有山,渔帆点点,芦叶青青,水天一色,鸥鹭翔飞。洞庭湖的气势为雄伟磅礴,洞庭湖的为月色柔和瑰丽。

  我站在楼下向上看去,整座楼“朝晖夕阴,气象万千”,与滕王阁“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和黄鹤楼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相比,毫不逊色。

  渐渐的,在我不经意的浏览中,夜深了,我好似也痴了。当我走到顶楼的护栏边上时,才真正的感受到“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的含义呀。啊——岳阳楼,白天你是一个健壮的小伙子,有着宽广的胸怀,向着天空长笑,夜晚,你就是一个温柔婉盈的女子,披戴着五彩的霓裳,轻轻舞蹈着。在这里,在这灯火通明的湖边,唯有你是这儿唯一高大耀眼的雄星。

  不知不觉中,已经到了楼下,恋恋不舍地踏上了回家的路。那岳阳楼雄伟壮观的美景,还有那气势非凡的洞庭湖与前者交织于我的脑海里,让我久久不能忘却……

  说起《岳阳楼记》诞生,实乃文坛的一段佳话。公元1044年的春天,滕子京谪任巴陵知府,第二年集资重修岳阳楼,考虑到“楼观非有文字称记者不为久,文字非出于雄才钜卿者不成著”,于是他想到自己好友范仲淹。六月,他写了一封《求记信》,同时附有一幅《洞庭晚秋图》,请范仲淹为之作记。

  范仲淹(公元989—1052年),北宋中叶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字希文,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真宗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进士,官至参知政事(副宰相)。范仲淹从小就立下“不能利泽生民,非丈夫*生之志”的志向,欧阳修给他写的墓碑文也说:“公少有大节,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不一动其心,而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接到滕子京的《求记信》,正值他被贬邓州(今河南南阳),陷入人生最低谷的时候。

  这天是公元1046年9月14日。吃过晚饭,范仲淹令人将《洞庭晚秋图》高高挂起,他要仔细品读一番,好好构思这篇文章。秋风**,月光如水。凝神壮美的画图,他仿佛神游物外,越长江,入洞庭,登临送目,心与景汇。

  神游物外,他想了些什么呢?

  也许是那一碗米粥分为四块果腹两餐的艰辛童年?或许是长达五年和衣而卧的求学岁月?抑或是眼下仕途坎坷、一贬再贬的屈辱处境?

  应该不会。因为这不合他的性格,而且书有佐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是他终身奉行的操守。

  登临送目,他看到些什么?

  是先秦诸子或乘车、或骑驴为济世救民奔走呼号的忙碌?或是屈原策杖行吟、抱屈投江的悲壮?还是杜甫徒唤茅屋为秋风所破的无奈?

  都有可能。因为见贤思齐是他的行为准则。记中所说“余尝求古仁人之心”就是确证。

  心与景汇,他或许听到了什么?

  是孔夫子执着不悔的“君子忧道不忧贫”信念?或者是孟子矢志不渝的“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理念?还是屈原“哀民生之多艰”,至死都不放弃的“民生各有所乐”追求?抑或是杜甫“穷年忧黎元”,但求“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开颜”,自己纵使“受冻死亦足”的誓言?

  一定是这样的。因为“仁者”的济世情怀,一直是他孜孜追求的人生理想。记中不是清楚记述了他对“异于二者之为”高尚行为的苦苦追寻吗?

  但是,更可能的实际情况是,他也许什么也没见,什么也没想,什么也没听见。此刻他的心中,只有忧乐两字关情。融入血脉的信念,埋藏日久,体念日深,笔走龙蛇,不过一吐为快而已。但见他,身微倾,轻拈笔,伏案疾书,叠彩华章在笔端涌流,跃然纸上。

  凝望着重彩塑金的雕屏,我仿佛听到自己的心跳声,一种敬意,一股激情在胸中搏动。

  《岳阳楼记》区区368字,开篇先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盛状,交代作《岳阳楼记》的缘由。继而由岳阳楼大观过渡到览物之情,浓笔重彩描绘洞庭湖阴晴变幻的不同景色,分写览物而悲、览物而喜的不同心境。最后通过与“古仁人之心”相比照,正面抒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胸怀,表达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千百年来,《岳阳楼记》以其立意高远、写景雄奇、抒情真切而传诵千古。它所阐述的人文理想,几乎升华为普遍的道德规范,成为激励历代志士仁人取之不竭的精神力量源泉。

  临胜境读华章,滋味果然大不相同。沉吟间,忽听身旁轻声叹言:“读《岳阳楼记》,人人争说忧乐观,依我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更值得探求。”

  这话让我砰然心动:“这是谁呀?说我哩!”抬头循声望去,是校长。只见他两眼笑得眯成一条缝,意味深长地望着我,那神情明明白白是传递着一个问号。

  对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心之所属唯有天下苍生。这是无我的境界,也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前提。我茅塞顿开,忽然悟到: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是一种摒个人成败得失、荣辱毁誉于度外,以天下为己任,济苍生、安社稷的胸怀;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是一种忧民、忧国、忧天下的爱国主义、济世情怀;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一种居安思危、乐在其中的忧患意识。

  多情的中国文人,千百年来,渗入你骨髓的忧患意识、济世情怀,是穿越时空涓涓流淌的一股清流,凌风怒放永不凋谢的一枝奇葩,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注入了无限的活力,附丽了壮美的生命。它发端于商周,发达于唐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为天地立心,为生民**,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书写了彪炳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历史长卷。

  <岳阳楼记>是宋代文学家、政治家范仲淹的传世名作。庆历四年,范仲淹的朋友滕子京被贬到巴陵做官,重修了历经战火动乱被毁的名楼---岳阳楼,修葺一新之后,邀请范仲淹为岳阳楼题写文章,以志纪念。范仲淹就创作了这篇广为传诵的文章<岳阳楼记>。

  <岳阳楼记>分叙事、写景、议论三部分。文章一开头作者略叙创作这篇文章的缘由:?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址,刻唐贤今人诗文于其上,嘱余作文以记之?。之后,用浓墨重彩,出色地描述了在岳阳楼上所能见到的景物,透过不一样的景物和不一样的思想感情比较描述,借文中?古仁人?的形象,抒发了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心胸与抱负,这种人生理想对后世有志之士有永久的鞭策作用和鼓舞作用。

  在妈妈的教导下,我很小就会背诵这篇文章,今年的寒假,妈妈又让我重温了<岳阳楼记>,文章中我最喜爱的一句话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这句话翻译成白话文,意思就是:身居朝廷高位,为*民担忧;独处边远江湖,为君主分忧,这就是进京做官也担忧,退隐江湖也担忧,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快乐呢?他们必定说?当天下人还没有感到担忧的时候我就为他们担忧,而当天下人都安居乐业感到快乐之后,我才敢快乐?吧!

  读完这篇文章后,我最大的感悟就是:我们作为生活在这个社会上的一员,就要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发奋学*,以天下民族和国家利益为己任,等将来长大后回报社会,以人民的快乐为自己的最大快乐。这才是一种高尚的思想情操和人生目标。

  假期里闲来无事,便在书桌旁看书。偶然发现一篇古文《岳阳楼记读》。读完后我感慨万千,便把读完后感受和大家一起分享。

  我第一感受是美:岳阳楼耸立在湖南省岳阳市西门城头、洞庭湖畔,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盛誉。特别是从“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这一段,因为只要登上岳阳楼,就有心怀开阔,精神愉快;荣耀和屈辱一并忘了,端着酒杯对着风,那心情真是快乐极了,这充分体现了岳阳楼美神奇。

  第二我感受到了范仲淹忧愁:从这一段“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这一段,因为它意思是:唉!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人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是什么原因呢?不因为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里做**就为百姓担忧;不在朝廷上做官就为君主担忧。这样看来是在朝廷做官也担忧,不在朝廷做官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吧。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这也充分体现了范仲淹忧愁。

  《岳阳楼记》让我知道了岳阳楼美,也让我懂得了“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

  人是感性的动物,当外在事物受到敕激时,常会因位得失价值的偏失,而怨天尤人。

  其实环境是缔造是人为的,而自己对人生价值却是主观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以物外美适而喜,不以己身困厄而悲。

  我们知道,范仲淹少时有大志,虽吃粥度日,仍苦读不倦,慨然“以天下为己任”。举进士后,曾带兵边塞,屡建大功,西夏称他“胸中有数万甲兵”,相戒不敢犯边。在朝廷中,他积极主张改革朝政,为当时著名的政治家。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因提倡改革被贬知邓州。他的朋友滕子京,也是一个锐意革新的有才能的人物,被人诬告“前在汪州费公钱十六万贯”(《宋史》卷三百三),于庆历四年(1044)春天,降官知岳州。作为一个封建文人,遭到贬谪,不能不产生“去国怀乡,忧谗畏讥”的愤懑、颓丧情绪。宋人周辉在《清波杂志》中曾说:“放臣逐客,一旦弃置远外,其忧悲惟悼之叹,发于诗作,持为酸楚。滕子京守巴陵,修岳阳楼,或赞其落成,答以落甚成,只待凭栏大懒数场!”等楼修好后,他要痛哭几场哪!范仲淹深知这位*素“尚气,倜傥自任”(《宋史》卷三百三)的朋友的思想和性格,因此,担心他闹出事来,经常想劝慰他,却一直无此机会。现在,滕子京知岳州,两年时间,政绩卓著,“乃重修岳阳楼”,便驰书前往邓州请范代笔,属文以记胜。这样一来,范仲淹受朋友委托为岳阳楼作记,就成了规箴知己的绝好机会,同时,自己也在遭贬中,亦有抒发自己理想之必要。于是范仲淹便把这篇文章的主题定为抒发自己的胸襟怀抱,达到规劝朋友的目的。

  丰顺悦读会继第一期《我读红楼》后,第二期活动美哉!《岳阳楼记》在潮客会如期举行。通过赏析,深深受到启发、感染、励志,总结有三个大。

  一是主持人主持活跃互动大。主持人端庄、秀丽,在整个过程中主持风格清新典雅、声音甜美、落落大方,全场互动活泼,让整个悦读会氛围一次次高潮迭起。

  二是主讲人气场大。主讲人英俊潇洒、风流倜傥,瘦高的身躯中隐隐还有一种王者的风范。主讲人朱明海台长从“文字美、性情美、境界美”三个美来去谈自已对《岳阳楼记》的感受,再通过结合自已的生活实际,从横向到纵向,从广度到深度阐述了《岳阳楼记》的写作背景和文中的语句描写,讲解环环相扣引人入胜,我深深地被带入到那意境中,之前虽未到过岳阳楼,但听后犹如亲临岳阳楼,领略岳阳楼及洞庭湖的美景,同时他的幽默风趣的讲解得到了现场文友的阵阵掌声,得到在场的嘉宾、朋友的点赞、喝彩。

  三是赏析后启发大。我通过聆听朱明海台长对《岳阳楼记》的讲解,再加上看《岳阳楼记》短片介绍,以及文友们各抒己见,对悦读会的点评,此次悦读让我更受启发。同时,悦读会上的朗诵、琵琶扬琴演奏、歌曲演唱也让我一饱眼福,红酒的点缀助兴,使整个悦读会不低俗,更显得高雅,是一场高雅文学盛宴。通过这次活动,让我再一次加深对《岳阳楼记》全文内涵的掌握,更加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解,更加知道了范仲淹写《岳阳楼记》描写景色是次,规劝朋友藤子京是主。同时体现他思君忧民的情怀和追求远大的政治抱负。让我励志,使我勉励自己,告诫自己,应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要有旷达的胸襟,要心怀感恩,要心怀大爱,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生活一切的一切,都会更加美好!

  不得不说《岳阳楼记》的震撼力;其景之壮观,尤如历历在目!其情之真切,好似感同身受!

  “先天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怎样的一种爱国情怀,作为读者的我自认为是很爱国的,但是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境界却实难达到!我想当时在朝做**拿厚禄的人如果都能有这种觉悟,能达到这种境界,今天的中国又会是什么样子呢?

  有机会我一定要登上《岳阳楼》,去目睹“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的气势;去感受“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的悲凉;去体绘“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壁,渔歌互答”的快乐!

  有时候我真感慨古人的圣明贤得真是今人无法比似的,如果现今的人们都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那世间又少了多少烦脑与忧愁!

  今天读《岳阳楼记》,感受颇深。

  文章第一段写作者记这篇文章的缘由。作者之所以写这篇文章,是受滕子京之托。滕子京在庆历四年春,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这句话中你读出了什么信息没?作者为何第一段交代这个信息?因为作者要在“谪”字上做文章。想想,“谪守”意味着什么?这个时候,按说,人的心情是很不好的,工作起来当然也不会很带劲,可能还会消极怠工怨天尤人。可是滕子京竟然把巴陵郡治理的政通人和,百废俱兴。想想看,暗含着什么?是不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情怀。

  作者既然受人之托,就得忠人之事。写岳阳楼,写什么呢?岳阳楼在唐代就已声名远播,李白、杜甫、孟浩然、刘禹锡等都曾在这里题咏,再写洞庭湖的风景不是拾人牙慧吗?因此作者用一句“前人之述备矣”打住这条思路。本文不再写这些。写什么呢?作者宕开一笔,“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作者找到了另外一个思路,今天说说览物之情,说说迁客骚人不同的览物之情。一个“异”字开启下文。

  迁客骚人有什么样不同的览物之情呢?阴天洞庭湖很晦暗时,他们登上岳阳楼,就会触景生情,想到自己晦暗的人生,于是感极而悲者矣。一个“悲”字点出了迁客骚人的一种情怀。而春和景明的时候,迁客骚人来到这里,则会“其喜洋洋者矣”。一个“喜”字点出了迁客骚人的另一种情怀。这一悲一喜呼应前文的“异”字,看上去,这两种情怀好像不一样。(其实本质一样,都是因物而喜因己而悲)

  写到这里,文章其实还没有什么过人之处,触景生情在古往今来的写景文中不也很常见吗?柳宗元看到小石潭的幽静荒僻不也顿生悄怆之感,想到自己被贬永州的不幸命运?而且这种情怀不也无可厚非,人之常情吗?

  但是范仲淹何许人也?滕子京呢?还记得第一段作者提到的信息吗?那个“谪”字,暗含着什么?范仲淹写此文时,被贬邓州。与滕子京有着相同的`经历。可是他们两人是什么样的人呢?是不同于上面两种迁客骚人的。他们没有因为自己的得失就悲成什么样,从“政通人和”的记叙,我们看出他们很振作,很奋发。心中装着不是“小我”。而是百姓,天下。他认为人是可以有第三种境界的。

  因此,文章写到这里,作者笔锋一转,用一句“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总结上文,开启下文。古任人能做到什么呢?“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作者振聋发聩,境界高昂的胸襟抱负的写照。因此作者说,“微斯人,吾谁与归”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我们才是同道中人啊!

相关词条